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6a 页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
(著述者多立名标异)

京兆崇义寺沙门释道宣撰述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随戒释相篇第十四

持犯方轨篇第十五

忏六聚法篇第十六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6b 页 T40-0046.png

*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出俗五众所以为世良田者。实由戒体故也。
是以智论云。受持禁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
今若冰洁其心。玉润其德者。乃能生善种号
曰福田。不然纵拒。自贻伊戚。便招六聚之辜。
报入二八之狱。故五篇明犯。违犯持行自成
七聚。彰持顺持诸犯冥失。而新学之徒率多
愚鲁。未识条例。宁辨宪章。随戒。昏同雾游。罪
报类之观海。致使顺流长逝。贪蜜滴而忘归。
为成重业。岂超悟而知反。故毗尼母论云。僧
尼毁禁而受利养。不现在受者。为向地狱故
也。然则业随心结。报逐心成。必先张因果广
明相号。使持戒佛子观果知因焉。就中先明
戒护是违失之宗。后明篇聚名报之相。初中
所以犯戒果报罪业极大者。由戒护是生善
中最建立功彊故。使违损便招重报。明了论
述戒护多种。且略引之。谓在心者名之为护。
在身口者名之为戒。有护不必有戒。有戒其
必是护等。经中明佛赞得戒护人有多章句。
略述八种。一者如王生子为民所敬。得戒护
人生圣种中。后必得圣。如绍王位。二者如月
光明渐渐圆满。戒护亦尔。诸功德等随时增
长。乃至得解脱知见。三者如人得如意宝珠
随愿皆果。得戒护人欲生善道乃至菩提。必
定能得。四者如王一子爱惜绍位。得戒护人
因戒护故。必得成圣。理须爱惜不得毁损。五
者如人一目爱之甚重。此人亦尔。由戒护故
得离生死至得涅槃。六者如世贫人爱少资
粮。此爱戒故便得慧命。七者如国王三事具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6c 页 T40-0046.png
足便爱此国。一足财。二欲尘。三正法。得戒护
人亦尔。住戒护中无量功德。心安无忧悔生
长正法。八者如病人得好良药。戒护亦尔。不
应弃舍。由此离一切恶故。如是因缘功业深
重。不可轻犯。犯致大罪。二者列名释位。中分
二别。初明篇聚。后明果报。初中五篇七聚约
义差分。正结罪科止树六法。今依六聚且释
其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兰遮。四
波逸提。五波罗提提舍尼。六突吉罗。此上六
名并无正译。但用义翻略知途路。初言波罗
夷者。僧祇义当极恶。三意释之。一者退没。
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失道
而已。更不入二种僧数。三者堕落。舍此身已
堕在阿鼻地狱故。十诵云。堕不如意处。萨婆
多解云。由与魔斗。以犯此戒便堕负处。四
分云。波罗夷者。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
此法不复成比丘故。此从行法非用为名。又
云。波罗夷者无馀也。此从众法绝分为名。故
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
受。以此当持戒。又名不共住者。不得于说
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问上言若犯此法
名为断头。准此而言。必无重犯。戒亦非
有。答戒之有无此入诤论。杂心中解。有戒
非无。若论重犯。律自明断。随犯多少一一
波罗夷此篇最初四戒各别。随重犯淫众多
重犯。馀盗杀妄重犯亦尔。此说别脱戒。由
境缘别得戒不同。故后犯时还随别犯。如萨
婆多云。宁可一时发一切戒。不可一时犯一
切戒。且如淫戒。女人身上发得二十一戒。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7a 页 T40-0047.png
男子身上得十四戒。馀法界中男女亦尔。今
或贪心犯一女一道。但名污一淫戒。比丘自
馀诸淫戒体光洁。无行可违。称本受体。如
忏初篇还得清净。不言更受。由有本戒。又如
律云。打谤犯重比丘。皆结堕罪。若无戒者止
同吉罗。问应当足数不。名断头。答忏本清净。
理当足数。如得作说戒自恣羯磨等。但由情
过深厚。不任僧用故。云来不随意。断头之谕
此望不阶圣果为言。问淫戒虽被污染但名犯
戒。出在何文。答上已明示。更广张相。如下忏
法中说。戒体定在常恒清净。世中有人犯一
淫戒。初乃惶慑。后复思审谓言失戒。遂即雷
同随过皆犯。岂不由愚于教网自陷流俗。焉
知但犯一淫诸淫并皆不犯。当篇杀盗常净
俨然。下之五聚义同初受。故同法之俦理须
明察。若先严净识托对五尘欲染不生。由前
方便。若元非摄虑。对境不能不犯。既犯业
成。必须无覆。早纤还成本净进入僧俦。若迷
上所设自怀藏疾不参众务。财法并亡。便冒
受用。自他俱屃。岂不悲乎。不亦误哉。问淫
已被染。诸戒犹全。何故不阶圣位。答明了论
解。此四重戒随毁一重诸馀戒分用则无力。
如人身中四处得死。随损一处身命便死。由
戒力弱不发定慧也。十轮云。若犯四重毁法
谤圣。死入阿鼻。如是之人于其一身不能尽
结。必堕恶道。若有于我法中出家持根本戒
常勤勇猛。一切供养终不虚受。何以故。志求
解脱。乃至舍命终不犯毁。何以故。以四根本
三乘依住故。四分中尼有八波罗夷。前四同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7b 页 T40-0047.png
于大僧。后四如别所说。十诵重犯不同此律。
同名之罪则有重犯。同种之罪则无重犯。此
据初篇以言故。文云。学悔沙弥犯僧残令次
第僧中行覆藏六夜出罪等。馀如别部中说。
明了论云。律中说罪有五部者。解云。此间为
篇。今依本义立名部也。有二义。一成就根本
义。二随顺根本义。第一波罗夷部有十六罪。
解云。一一各有四部成十六罪。一远方便。如
行淫时。先起心未动身口责心即灭。二者次
方便。谓动身就彼或口说欲作。此对人忏灭
通名吉罗。三近方便。至彼人边或欲摩触身
未交前是偷兰遮。期行淫事故摩触。非为戏
乐故成偷兰遮不成僧残。此罪对人忏。第四
身交是根本也。前三方便皆为成就故名部。
若根本未成前三可忏。若已成就前三逐根本
悉不可忏。此即随顺义。馀三例此部。四分中。
但言成者波罗夷。不成者偷兰。若准十诵则
偷兰分轻重。明了论中唯结一品。然偷兰吉
罗体通。彼此类解应知。如忏法中更述。二者
僧伽婆尸沙聚。善见云。僧伽者为僧。婆者
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残。
谓末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罪僧作法除
故。从境立名。婆沙云。僧伽者为僧。婆尸沙
者是残。若犯此罪垢缠行人非全净用。有残
之罪由僧除灭故也。四分中正明僧残便成
上解。又云有馀以行法不绝为名也。毗尼母
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
残。理须早救。故戒律云。若犯此罪应强与波
利婆沙等由邻重罪故也。若约其种则有十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7c 页 T40-0047.png
三。僧如随相。尼有十七。六异七同。广如别
说。明了论解。第二僧伽胝尸沙部有五十二
罪。诸部说此罪不同。此乃正量部名有三义。
萨婆多部称僧伽婆尸沙。有一义与正量部
同。解云。由戒见众人和合。是僧伽义。由此二
不同不由定慧佛所立戒。故言戒同。同一正
见。故言见同。婆尸沙者为残。若犯此罪。僧中
受房舍利养上中下内最在其外。故名为残
也。摩那埵者翻为悦众意。随顺僧教咸怀欢
喜。阿浮诃那者翻为呼入众也。正量部胝尸
沙三义。初如前解。第二救义。谓由僧拔济得
免此罪。三者胜义。向犯罪时成下劣人。由僧
拔济还得清净从劣得胜。三者偷兰遮聚。善
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
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
之罪故也。又翻为太罪。亦言粗恶。声论云。正
音名为萨偷罗。明了论解。偷兰为粗遮耶为
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断善根。所
言过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言过也。如牛
突篱援破出家域外故。然过名亦通。此罪最
初犯为过。后者从初受名。如后牛随前者亦
得过界。然偷兰一聚。罪通正从。体兼轻重。律
列七聚六聚。并含偷兰。或在上下。抑有由也。
律中或次僧残后者。由是戒分所收罪名重
也。如初二篇远近方便。及独头正罪破僧盗
四之类也。或在提舍尼下。则是威仪所摄。罪
名轻也。如第二篇远方便。及轻独头之罪。谓
裸身用发等例是也。然戒与威仪通别互举。
通则戒戒并非威仪。皆名犯戒也。若据别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8a 页 T40-0048.png
论。上之三篇过相粗著。能治名戒也。下四过
轻。能治之行名曰威仪。若就均杂往分。前四
是均无非正果。下三为杂。通轻及因。然偷
兰杂中之重故在第五也。四波逸提聚。义翻
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
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
心彊。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馀之九十单
悔别人。若据罪体同一品忏。尼二百八戒。入
第三篇。三十舍堕。馀入别忏。种相同异如别
显之。出要律仪云。尼萨耆旧翻舍堕。声论云。
尼翻为尽。萨耆为舍。波逸提者本名波药(夷割反)
致也。明了论解波罗逸(羊达反)尼柯部有三百六
十罪。正量部翻为应功用。三义解之。一罪多
轻细难识好毁。二性罪及制罪。三好毁犯者。
应作功用对治勿令滋广。萨婆多云。波罗夜
质胝柯翻为应对治。恒须思惟。若犯即觉。上
座部云。波质胝柯翻为能烧热。此罪得大叫
唤地狱。因时能焦热心。果时能烧然众生。但
有三部有二方便。三十九十故百二十。无偷兰
遮有二吉罗。五波罗提提舍尼聚。义翻向彼
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祇云。此罪应发露也。
即比律戒本中具明悔过之辞。僧有四种。如
下具陈。尼有八种。与僧全别。明了论解。第四
波胝提舍尼部有十二罪。翻为各对应说。谓
对人说所作业也。六突吉罗聚。善见云。突者
恶也。吉罗者作也。声论正音突(徒勿反)膝吉栗
多。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为应当
学。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
学随守以立名。十诵云。天眼见犯罪比丘如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8b 页 T40-0048.png
驶雨下。岂非专玩在心。乃名守戒也。此律有
百众学。尼法指同大僧。七聚之中分此一部
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或云突吉罗
恶说者。必有解判如疏述之。明了论解云。非
四部所摄所馀诸罪共学对。及婆薮斗律所
说罪。一切皆是第五独柯多部摄。此是正量
部名。以无别身口业故。意是恶作翻之。萨婆
多云突瑟几理多。用身口二业翻恶作也。同
翻一名而义两别。分轻重中。重者名独柯多。
轻名学对。梵音息叉柯罗尼。中国世音息祛
柯罗尼。同翻为学对。若不动身口轻。责心即
灭。若动身口则重。对人方灭。此间不解。分别
轻重通名众学谬矣。若但心地起无方便。若
动身口有远近二方便。若忏根本方便随灭。
重罪重责心。轻罪者但云不应起如此心。是
名责心忏法。亦通下用。四分戒律。通束二百
五十以为纲要。上已依篇聚具列。粗释名目
馀不尽者。其二不定法。托境以言通该六聚。
若论罪体生疑不信是突吉罗。文彰三罪二罪
者。略举生疑之事。广如疏述。七灭诤中罪亦
通有。但为竞于四净彼此未和故。制七药用
以除殄。文义既广理相又深。徒劳宣释终未
穷尽。故略不述。而僧尼同数共成通戒焉。问
五篇七聚何义离合。今上所明但云六聚。答
言立五篇者僧祇律中。当宗所明。但云五种
犯五种制五犯聚。其六聚七聚即四分下文。
今且分七五不同。具有三义则入五中。一者
名均。二则体均。三者究竟均。不具此三通入
聚摄。而六七差分者亦有义意。六中合突吉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8c 页 T40-0048.png
罗以同体故。七中离于恶说以过多故。问上
具张六聚名体。请知五篇七聚名相如何。答
言五篇名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
提舍尼。五突吉罗。言七聚者。一波罗夷。二者
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
罗。七者恶说。且列两名。广如戒本疏说。问
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戒本具之。尼则五百。
此言虚实。答两列定数约指为言故。诸部通
言不必依数。论其戒体。唯一无作约境明相乃
量尘沙。且指二百五十。以为持犯蹊径耳。律
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得指此而为所防。
今准智论云。尼受戒法略则五百。广说八万。
僧则略有二百五十。广亦同尼律仪。二明所
犯果报就中分二。初料简起业轻重。二引文
證成来果。初中起业要托三毒而生。然毒之
所起我心为本。此义广张。行人须识。如忏法
中具明业相。今略述起罪。必约三性而生。受
报浅深并由意业为本。故明了论解云。破戒
得罪轻重不定。有重心破轻戒得罪重。无惭
羞心作无畏难。或由见起。谓无因果。或由不
信生。谓非佛制此戒。或不信破此戒得此报。
或由疑生为定佛制为非佛制为定得报不定
得报。若由如此心破得罪便重。若不由如此
心。偶尔破戒。重翻成轻。今随三性具列罪相。
一者善心犯戒。谓如僧祇中。知事比丘闇于
戒相。互用三宝物。随所违者并波罗夷。或见
他厌生与其死具。看俗杀生。教令早与。勿使
若恼。此并慈心造罪。而前境违重。不以无知
便开不犯。由是可学皆结根本。即律文云愚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9a 页 T40-0049.png
痴波罗夷。乃至吉罗亦尔。又如萨婆多去。年
少比丘。不知戒相。塔上拔草罪福俱得。若论
来报受罪则轻。由本善念更不增苦。不免地
狱由违受体。若犯性戒具受二罪。谓业道也
及以违制。若犯遮戒如坏草木。但得一罪。以
化教中本不制故。无情可恼。若后忏洗复本
清净。不同犯性。广如下智论中说。二不善心
者。谓识知戒相。或复闇学轻慢教网。毁訾佛
语。如明了论述云。有四种粗恶言犯罪。一者
浊重贪瞋痴心。二者不信业报。三者不惜所
受戒。四者轻慢佛语。故心而造则得重果。以
此文證。由无惭愧初无改悔。是不善心。故成
论害心杀蚁。重于慈心杀人。由根本业重。决
定受报纵忏堕罪。业道不除。如十诵。调达破
僧犯偷兰已。佛令僧中悔之。而于业道尚堕
阿鼻。故地狱经云。一作业定。二受果定。诸佛
威神所不能转。广如卷未陈说。三无记心犯
者。谓元非摄护。随流任性意非善恶汎尔而
造。如比丘方坐高谈。虚论费时。损业纵放身
口。或手足损伤草木地土。和僧媒娶妄用僧
物。长衣过限。非时入俗手触僧器。坏身口仪。
如是众例并通摄犯。唯除恒怀护持误忘而
造。此非心使不感来业。非即如上。前为方便。
后眠醉狂遂成业果。通前结正。并如论中无
记感报。问无记无业云何有报。答解有二。初
言感报者。谓先有方便后入无记业。成在无
记心中故言感报。而实无记非记果也。二者
不感总报非不别受。如经中头陀比丘。不觉
杀生。彼生命过堕野猪中。山上举石。即因崩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9b 页 T40-0049.png
下还杀比丘。又如五百问中。知事误触净器。
作啖粪鬼等。如成论中。睡眠成业是无记业。
问如前无记有。不犯者其相如何。答前已略
明。今更广示。谓学知戒相。善达持犯心常兢
厉。偶尔忘迷由非意缘。故开不犯。如长衣过
日。忘不说净。善摄根门。便睡漏失。扶持木
石。失手杀人。如是等缘并非结限。反上所怀
并结正犯。然则业苦绵积生报莫穷。虚纵身
口污染尘境。既无三善可附。唯加三恶苦轮。
以此经生可为叹息。二引證诚报。如目连问
罪报经云。若比丘比丘尼。无惭愧心轻慢佛
语。犯突吉罗众学戒罪。如四天王寿五百岁
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第二波罗提
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命千岁。于人间数三
亿六十千岁。堕地狱中。第三波逸提者。如夜
摩天寿二千岁。于人间数二十一亿四十千
岁。第四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于人间
数五十亿六十千岁。第五僧伽婆尸沙罪。如
不憍乐天寿八千岁。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
四十千岁。第六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
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
亿六十千岁。涅槃中犯突吉罗罪。如忉利天
日月岁数八百万岁。堕地狱中。与上经文不
同者。此谓数有大小。即万万为亿之量也。自
上引经。并是佛说正翻。非谓失译疑伪。勿得
纵心罪境。曾不反知一犯尚入刑科。多犯理
须长劫。今时不知教者。多自毁伤云。此戒律
所禁止。是声闻之法。于我大乘弃同粪土。犹
如黄叶木牛木马诳止小儿。此之戒法亦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49c 页 T40-0049.png
如是。诳汝声闻子也。原夫大小二乘理无分
隔对机。设药除病为先故。鹿野初唱本为声
闻。八万诸天便发大道。双林告灭。终显佛性
而有听众果成罗汉。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
唯教旨。故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
必以威仪为主。但由身口所发事在戒防。三
毒勃兴要由心使。今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
以慧杀理次然乎。今有不肖之人。不知己身
位地。妄自安托云是大乘。轻弄真经自重我
教。即胜鬘经说。毗尼者即大乘学。智论云。八
十部者即尸波罗蜜。如此经论不入其耳。岂
不为悲。故摩耶经云。若年少比丘亲于众中
毁訾毗尼。当知是为法灭之相。涅槃又云。若
言。如来说。突吉罗如上岁数入地狱者。并是
如来方便怖人。如是说者。当知决定是魔经
律。非佛所说。以此文證。如来悬知未来有此。
故先说示以定邪正不令有滥。而有同前群
党。可谓即是魔民。又遗教等经。并指毗尼以
为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也。而故违逆自陷
深殃。故百喻经云。昔有一师畜二弟子。各当
一脚随时按摩。其大弟子。嫌彼小者。便打折
其所当之脚。彼又嫌之。又折大者所当之脚。
譬今方等学者非于小乘。小乘学者又非方
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以此證知。今自
目睹。且菩萨设教通道济俗。有缘而作不染
其风。初心大士。同声闻律仪。护讥嫌戒性重
无别。即涅槃经中。罗刹乞微尘浮囊菩萨不
与。譬护突吉罗戒也。又智论云。出家菩萨守
护戒故不畜财物。以戒之功德胜于布施。如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0a 页 T40-0050.png
我不则施一切众生之命等。以此文證。今滥
学大乘者。行非可釆言过其实。耻己毁犯谬
自褒扬。余曾语云。戒是小法可宜舍之。便即
不肯可宜持之。又复不肯岂非与烦恼。合卒
难谏喻又可悲乎。今僧尼等。并顺圣教依法
受戒。理须护持。此则成受。若元无护。虽受不
成。故萨婆多云。无殷重心不发无作。纵使成
受。形仪可观佛法住持。理须同护。今时剃发
染衣。四僧羯磨。伽蓝置设训导道俗。凡所施
为无非戒律。若生善受利。须身秉御之处口
云我应为之。若污戒起非。违犯教网之处。便
云我是大乘不关小教。故佛藏立鸟鼠比丘
之喻。驴披师子之皮。广毁讥诃。何俟陈显。
恐后无知初学。为彼尘蒙故曲引张。犹恐同
染悲夫。

* 随戒释相篇第十四(此篇来意。准律条部。但以正本持犯未具。下更列之。今为诸篇
未足故。别生一位。使条理随相指式轨定)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智论云。若但说名字则二百五十。毗尼中。略说则八万四千。
广说无量无边。故出家之人。有无量无边律仪。在家人不具尸波罗蜜。出家者即具戒度也)。依之修
行。善识其六种相者。使发生定慧克剪烦
恼。若闇于所缘随流染惑。岂能反流生死。方
更沈沦苦趣。所以依教出相具显持犯。必准
此行之。庶无祸害焉。今但随戒别指。直陈进
不。若通明心境具在方轨持犯中。然戒是生
死舟航。出家宗要。受者法界为量。持者麟角
犹多。良由未晓本诠故。得随尘生染。此既圣
贤同有钦序。何得抑忍不论。故直笔舒之。略
分四别。一者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二者
戒体。即谓出生众行之本。三者戒行。谓方便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0b 页 T40-0050.png
修成顺本受体。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亘通
篇聚。就初戒法受缘已明。今略标举显知由
径。且分七门。一圣道本基。二戒有大用。三略
知名趣。四具缘不同。五优劣有异。六重受通
塞。七震岭受缘时代不同。初言圣道本基者。
如成实云。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三
行次第贤圣行之。即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
禅定及灭苦智慧。又律云。为调三毒令尽故
制增戒学。又云。戒者行根面首。集众善法三
昧成就。又智论云。若无此戒。虽诸苦行皆名
邪行。即经云。诸善功德皆不得生。馀广如戒
本疏述之。二戒有大用。诸佛立教并有胜能。
明义各别理须略举。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
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贤圣之依止者。必宗
于戒。故律云。如是诸佛子。修行禁戒本。终不
回邪流没溺生死海。又戒经云。若有自为身
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法。此是诸佛教。故结
集三藏。此教最先。善见云。毗尼藏者。佛法寿
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先结之所以尔者。
馀经但汎明化迹通显因果。事随理通言无
所寄。意寔深远昏情未达。虽欲进修鲜得其
要多。滞筌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
彊。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
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
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
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
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三略解名义。依
彼梵本具立三名。初言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
律。即四分十八法中。毗尼及律二名不并。又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0c 页 T40-0050.png
增一中七种律也。谓七毗尼。或以灭翻从功
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二言
尸罗。此翻为戒。即六度所说良證可知。三言
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显三次第即是
一化始终。律则据教教不孤。起必诠行相戒
则因之而立。戒不虚因必有果克。故解脱绝
缚最在其终。次明其义。初云律者法也。谓犯
不犯轻重等法。并律所明即教诠也。问馀之
两藏亦明行法。何不标名。答智论云。馀藏所
诠意存定慧。此中显宣戒行为万善之因基。
故先取法名引生后二也。所以前标律者。由
出家五众形服异世。显内法亦异。而外道俗
流滥同圣迹无由取别。妙以法除。故创弘律
名用显知法。馀如常解。二者戒义如杂心说。
谓类通法界也。广如后明智论云戒者秦言
性善也。又善生经云。戒者制也制不善法。或
云迮隘性不容恶。或云清凉迹烦恼热。或名
为上。能上天堂至无上道。此但从功能彰名。
或从心辩。如经云学也。学调伏。心等或就体
解即作无作戒。如杂心云。别解脱调伏。以体
是善非恶无记。因明正义戒者性也。性通善
恶故。恶律仪类亦通周。故云不律仪也。若此
立名戒当禁也。恶法禁善名之为律。乐杀前
生行顺此法。名之为仪。若就善律仪反解即
是。此则以戒从教立名。又律云。木叉者戒也。
此因从果为号也。三解脱义者。近而彰名随
分果也。谓身口七非犯缘非一。各各防护随
相解脱。远取戒德因戒克圣。望彼绝累由遵
戒本。故律云。除结无挂碍缚著由此解。馀如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1a 页 T40-0051.png
后说。四具缘不同。若论末代。唯论羯磨一受。
必藉因托缘便能长立。其受缘相如上卷一
门。但受是比丘大纲佛法根本。更略标举。依
毗尼母论云具五缘。一和尚如法。二两阿阇
梨如法。并谓弟子见闻无破戒事。堪为师义。
是得戒限。三七僧清净。谓受者三根无染。通
望十师。彼此见闻疑中无非法者。方得成受。
片有三根境非足数。心不具法。了了知非。故
受不成。四羯磨成就者。论中云。若言语不具
前后不次。说不明了并不成受。五众僧和合
与欲。若有别众之相。如足数法中所明。受亦
不得。又云。若在家受五戒八戒乃至十戒。随
毁破一重如此人者。后出家不得戒。不得作
和尚。即十三难中初难摄。馀十二难同。萨婆
多云。若受五戒破其重者。后舍五戒更受五
八十具戒等。并禅无漏戒一切不得。乃至破
八戒中重者。不得如前。毗尼母云。不就戒场
外更不结大界。直结小界不得受具。今有无
难因缘结小界受。亦是非法。多论又云。若殷
重心。则有作与无作。轻浮心者不发无作。又
如受后具持。可是愿行相应。依论得戒有受
无持。但有空愿无行可副。则不得戒故。律云。
共比丘同戒也。以受持同故可有得戒。犯戒
之人反上则无戒。亦不犯也。多论问云。羯磨
竟时。为善心得。为不善心乃至无心得。答通
是得戒。若尔。何故律云。瞋恚睡狂如是等人
不名受具。答云。作白之时。具上四心不名得
戒。羯磨已后。方有四心皆是得限。前善心不
得者。谓汎缘馀善无心缘戒。又不类馀无心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1b 页 T40-0051.png
也。五优劣者。由立此门知。戒是胜缘入道之
要。便能护持无失于相也。婆论云。木叉戒佛
在世有希现故胜。禅无漏戒一切时有二。有
漏木又通情非情。宽故言胜。馀二局情。狭故
不如。三有漏木叉。从慈心发故胜。能为佛道
作因。四木叉戒者。被及七众。绍续三乘三宝
三道。住持功彊。馀二无能故劣。五木叉戒者。
唯佛弟子有。馀禅戒者外道亦有。善见云。具
足木叉者。诸光诸山诸学之中。日光须弥学
中木叉最。以为胜。若非佛出。则无有人竖立
此法。六重受者。依萨婆多宗。戒不重发亦不
重受罪不重犯依本常定。故罗汉心中下品
戒。若尔。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对随行。不
论受体。亦可作戒在一念随心一品定。无作
非心。尽形故随行有增微故。成论云。有人言。
波罗提木叉有重发不。答云。一日之中受七善
律仪。随得道处更得律仪。而本得不失胜者
受名。其七善者。谓五戒八戒十戒具戒禅戒
定戒道共戒也。如萨婆多师资传云。重受增
为上品。本夏不失。僧传云。宋元嘉十年。祇桓
寺慧照等。于天竺僧僧伽跋摩所重受大戒。
或问其故。答曰。以疑先受。若中若下。更求增
胜故。须重受。依本腊次。七震岭受缘。余闻。
有人言。此土受戒先无从如。纵今受者。少乖
缘具理得何疑。但作奉戒之心莫非得戒之
限。忽闻斯语不觉喟然。岂以雷霆震地聋者
不闻。七曜丽天盲者不见。既同管识岂妄厝
言。故引用圣教明白灼然。具缘成受不具不
得。此土受具僧传显彰。纵缘境有滥。依法亦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1c 页 T40-0051.png
有明诀。如前卷受中。所言汉境受缘者。自汉
明夜梦之始。迦竺传法已来。迄至曹魏之初。
僧徒极盛未禀归戒。止以剪落殊俗。设复斋
忏事同祠祀。后有中天竺僧昙摩迦罗。此云
法时。诵诸部毗尼。以魏嘉平年至雒阳。立羯
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准用十僧大行佛法。
改先妄习出僧祇戒心。又有安息国沙门昙
谛。亦善律学出昙无德羯磨。即太僧受法之
初也。比丘尼受具初缘。至宋元嘉七年。有
罽宾沙门求那跋摩。至扬州译善戒等经。又
后有师子国尼八人。来至云。宋地未经有尼
何得二众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
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
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
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大僧羯磨时生也。
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从微
至著。若欲增明甚相随喜。且令西尼学语。更
往中国请尼令足十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
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扬
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
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定前十数便请众铁
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出高僧名僧僧史僧
录。及晋宋杂录。故略出缘起永为龟镜。二者
戒体。四门分之。一戒体相状。二受随同异。三
缘境宽狭。四发戒数量。初中五门。一辨体多
少。二立两所以即解名义。三出体状。四先后
相生。五无作多少。初中所以别解脱戒。人并
受之。及论明识止可三五。皆由先无通敏。不
广咨询。致令正受多昏体相。盲梦心中缘成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2a 页 T40-0052.png
而已。及论得不渺同河汉。故于随相之首。诸
门示现。准知己身得戒成不。然后持犯方可
修离。问别脱之戒可有几种。答论体约境实
乃无量。戒本防恶。恶缘多故。发戒亦多。故
善生云。众生无量戒亦无量等。今以义推要
唯二种。作及无作。二戒通收无境不尽。二立
两所以并解名义。初中问曰。何不立一及以
三种。答若单立作作体谢往不能防非。又不
可常作。故须无作。长时防非。若单立无作则
起无所从。不可孤发。要赖作生。二法相藉不
得立。二何为不三。但由体相道理相违。一
作无作别。二心非心别性。不可合但得立二。
若就所防随境无量。二引證者。如萨婆多云。
若淳重心身口无教。初一念色有身口教及
以无教。第二念中唯有无教无其教也(教者作也。不
可教云于他)。涅槃云。戒有二种。一者作戒。二者无
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无作。是故名为戒
不具足。即如上论。以无淳重之心。不作奉行
之。意不发戒也。又善生云。是十恶法。或有
作色无无作色。或有作色及无作色。如人手
执极香臭物瓦木等谕。以上诸文有二非虚。
次解名义。问曰。既知二戒请解其名。答云。所
言作者。如陶家轮动转之时名之为作。故杂
心云。作者身动身方便。言无作者。一发续现
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辨。故杂心云。身
动灭已。与馀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
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
故名无作。云何名戒。戒禁恶法。故涅槃云。戒
者直是遮制一切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2b 页 T40-0052.png
善生经中五义明之。如前制迮凉上学等解
也。三出体状。二论不同。今依本宗约成论以
释。先明作戒体。论云。用身口业思为体。论其
身口乃是造善恶之具。所以者何。如人无心
杀生不得杀罪。故知。以心为体。文云。是三种
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若指色为
业体。是义不然。十四种色悉是无记。非罪福
性。又有论师。以身口二业相续善色声为作
戒体。以相续色声法入所摄意识所得。是罪
福性也。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非色
者非尘大所成。以五义来證。一色有形段方
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别。三色可恼坏。四色
是质碍。五色是五识所得。无作俱无此义。故
知非色。言非心者体非缘虑。故名非心。亦有
五證。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
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无作亦不具此故。
以第三聚非色非心为体。文云。如经中说。精
进人得寿长。随寿长得福多。以福多故久受
天乐。若但善心。云何能得多福。是人不能常
有善心故。又意无戒律仪。若人在不善无记
心。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涅槃云。
戒者虽无戒色而可护持。虽非触对。善修方
便可得具足。十住婆沙云。戒有二种。作者是
色。无作非色。故以多文證成非色。四明二戒
先后。初解云。如牛二角生则同时。故多论云。
初一念戒俱有二教。第二念中唯有无教。后
解云。前后而起故。善生云。世间之法有因则
有果。如因水镜则有面像。故知作戒前生无
作后起。论云。作时具作无作者。此是作俱无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2c 页 T40-0052.png
作。并是戒因。至第三羯磨竟其业满足。是二
戒俱圆故。云具作无作不妨形俱无作仍后生
也。亦是当一念竟时。二戒谢后无作生也。五
汎解多少依如多论八种无作。一作俱无作。
如作善恶二业。与作方便齐生。二形俱无作。
如善恶律仪。形灭戒失。三事在无作。如施物
不坏。无作常随僧坊塔像桥井等物功德常生。
除三国缘。一前事毁破。二此人若死。三若
起邪见。无此三者。事在常有。恶缘同之。四从
用无作。如著施衣入诸禅定。则令施主得无
量福。恶缘弓力例此可知。五异缘无作。如身
造口业发口无作。口造身业发身无作等。若
依成论身口互造。六助缘无作。如教人杀盗
随命断离处教者得罪。七要期无作。亦名愿
无作。如人发愿作会作衣等施。无作常生。八
随心无作。有定慧心。无作常生。亦名心俱。成
论云。出入常有善心。转胜故。此言随心者。随
生死心恒有无作。非谓随定惠。别脱不尔。唯
随于身。即涅槃云。初果生恶国道力不作恶。
上八种中。前七通善恶欲界系法。后一无作。
若是世禅局上二界。若出道法。非三界业。二
受随同异。二种无作五义同之。一者名同受
随俱名无作(受谓坛场戒体。随谓受后对境护。戒之心。方便善成。称本清净故也)。二
者义同。同防七非。三者体同。同以非色心为
体。四敌对防非。同受中无作体。在对事防。与
随中无作一等。五多品同如成论。戒得重发。
肥羸不定。异有四种。一受中总发。以愿心情
非情境一切总得。随中无作别发。行不顿修
次第渐成。二长短不同。受中无作悬拟一形。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3a 页 T40-0053.png
随中无作从方便色心俱。事止则无。故名短
也。三宽狭不同。受中任运三性恒有。随局善
性。二无名狭。四根条两别。受为根本。随依受
起故曰枝条。二种作者有五同。一名同。二义
同。三体同。四短同。五狭同。唯局善性所以准
知。有四种异。一受中总断。随中别断。二受
本随条。三受是悬防。随中对治。四受作一品
终至无学。随一品定。随中作戒多品田境有
优劣。心有浓淡故。心分三品不妨。本受是下
品心故。杂心云。罗汉有下品戒。年少比丘上
品戒。三明发戒缘。境宽狭。上卷受缘。已略明
发戒方法。但心随境起故。今广论令知戒德
之高广。亦使持者有勇励。就中分四。一能
缘心。现在相续心中缘。二所缘境。境通三世。
如怨家境。虽过去。得起恶心斩截。死尸现在
怨家子。有可坏义。未来诸境可以准知。故缘
三世而发戒也。成论问为但于现在得律仪。
从三世众生得耶。答三世众生所得。如人供
养过去所尊。亦有福德律仪亦尔。三发戒现
在相续心中得。四防非者但防过去未来非。
现在无非可防。问毗尼殄已起。戒防未起。何
得言断过去非耶。答境虽过去非非过去。犹
是戒防未起非。又解云。一专精不犯戒防未
起非。二犯已能悔还令戒净。即除已起非。馀
如戒本疏解。然则缘境三世。得罪现在。过未
二境唯可起心。说言三世发也。若据得戒。唯
在现在一念。成论云。慈悲布施是亦有福。戒
亦可尔。以通三世。皆与乐意。又云。慈功备物
但通现在。过未已谢。戒则不尔。要必普周。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3b 页 T40-0053.png
若作偏局一向不合。故多论云。以恶心随戒
有增减故。问戒从三世发。唯防二世非者。答
若论受体独不能防。但是防具。要须行者秉
持。以随资受。方成防非。不防现在以无非也。
若无持心便成罪业。若有正念过则不生故
也。然又以随资受。令未非应起不起故防未
非。若无其受随无所生。既起恶业名曰过非。
为护受体不令尘染忏除往业。名防过非。若
尔戒必防非。非何故起。答要须行者随中方
便秉持制抗。方名防非。如城池弓刀拟捍击
贼之譬。馀如戒本疏中解之。四明发戒多少。
略如上明。今又述者以世俗多迷故广铨叙。
意存识相知法自济兼人故也。然所发戒数
随境无量。要而言之。不过情与非情。有无二
谛摄相皆尽任境而彰。略说则地水火风空
识等界。及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乃至过未三
世法界等法。及六趣众生趣外中阴四生亦发
得戒。上来悬举。次引文證。俱舍云。戒从一切
众生得定。分因不定。何以故不得从一种众
生得故。分不定者。有人从一切分得戒。谓受
比丘戒有人从四分得。谓受所馀诸戒即五
八十戒也。因不定者有二义。若立无贪瞋痴
为戒生因。从一切得以不相离故。若立上中
下品意。为戒生因。则不从一切得。若不从一
切众生得戒则无也。何以故。由遍众生起善
方得。异此不得。云何如此恶意不死。故若人
不作五种分别得木叉戒。一于某众生我离
杀等。二于某分我持。三于某处能持。四某时
能持。五某缘不持除斗战事。如此受者得善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3c 页 T40-0053.png
不得戒。于非所能境云何得戒。由不害一切
众生命故方得。若从所能境得戒。此则有损
减过。能非能互转生故。若尔则离得舍因缘
得戒舍戒。此义自成。纵离得舍因缘。此有何
过。恶心不死故不成溥用。毗婆沙问云。若尔
草木等未有有时生灭。岂非增减。众生入般。
岂非减耶。义解作四句。一心谢境不谢。圣无
烦恼。以境不尽故。戒在不失。二境谢心不谢。
入般草死戒不失。由心过罪在故。三心境俱不
谢可知。四心境俱谢。根转之时不同戒失。萨
婆多云。于非众生上亦得无量戒善功德。如
三千世界。下尽地际伤损如尘。皆得其罪。翻
恶成善。一一尘处。皆得戒善。乃至一草一叶
一华。反罪顺福。皆入戒门。故善生云。大地无
边戒亦无边。草木无量戒亦无量。虚空大海
戒德高深。亦复如是。以此文證理通法界。义
须戴仰。多论又云。于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
鼻上至非想。于一切众生上。可杀不可杀。乃
至可欺不可欺。此一一众生乃至如来有命
之类。以三因缘一一得戒。又以此推。出家僧
尼及下三众奉戒德瓶行遵圣迹。位高人天良
由于此。端拱自守福德恒流故。明了论云。四
万二千福河恒流。解云。谓四万二千学处一
切恒流。其犹河水。洗除破戒烦恼。言四万二
千者。谓根本戒有四百二十。所以尔者。如婆
薮斗律。戒有二百。多明轻戒。优婆提舍。戒
有一百二十一。多明重戒。比丘尼别戒九十
九。合成四百二十。是一一戒。有摄僧等十功
德。一一功德。能生十种正行。谓信等五根。无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4a 页 T40-0054.png
贪等三善根。及身口二护。一戒即百。合成有
四百二十。岂非四万二千。又解云。无愿毗尼
者。谓第三羯磨竟时。四万二千学处一时并
起。无一戒不生故称无愿。据斯以求戒德恒
流。问僧尼二众戒数各别。何以无愿毗尼直
言四万二千耶。一解。此总举二众以说。若取
实理各随本戒。又释。以转根义證比丘悬发
得尼戒。俱有四万二千。次对七众发戒多少。
准萨婆多云。五戒者。于一切众生乃至如来
皆得四戒。以无三毒善根得十二戒。并一身
始终。三千界内一切酒上咽咽皆得三戒。以
受时一切永断。设酒灭尽罗汉入般。戒常成
就。准以义推。女人身上淫处有三。男上有二。
发由三毒。单配则女人所得十八戒。男子十
五戒。非情一酒亦得三戒。八戒发者众生同
上。非情得五。十戒三众情及非情。同大僧发。
四分律文俱发七支。戒戒下文皆结吉罗故。
若尔何故列十。此但示根本喜作。说相令其
早知。馀则和尚曲教。故三归羯磨俱。无戒数
之文。说相之中。方列十四。两种类解。若约僧
尼。准如婆论。一一众生身口七支。以贪瞋痴
起故成二十一戒。今义准张三毒互起。二三
等分应有七门。女人九处。男子八处。七毒历
之。女人身上得六十三戒。男子身上以已七
毒恼他。得五十六戒。非情戒境各得七戒。以
此例馀。法界之中情与非情。各得诸戒无量
无边。故善生中五种为量。众生大地草木大
海及以处空。譬戒德量如前分雪。问七支摄
戒尽不。答尽也。设有不尽摄入七中。如配戒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4b 页 T40-0054.png
种类所说。又云。摄戒不尽以罪性不同。如杀
打两别。能防体异。故善生云。除善恶戒已更
有业戒。所谓善恶法也。故知。根本七支所收。
业戒种类所摄。宜作四句。一者善而非戒。谓
十中后三是也。律不制单心犯也。二戒而不
善。即恶律仪。三亦善亦戒。十善之中前七支
也。以不要期直尔。修行故名善也。反此策励
故名戒也。四俱非者身口无记。问戒与律仪
行相差别如何。答通行无涯是律仪也。对境
禁约是戒仪也。如比丘具缘。受已见生不杀。
望此一境名持杀戒。望馀四生名持律仪。若
杀此生名犯杀戒。馀生不杀不犯律仪。若就
恶律仪解。望杀一羊名持恶戒。望馀通类有
生皆罪是持律仪。三者戒行。谓受随二戒。遮
约外非方便善成。故名戒行。然则受是要期
思愿。随是称愿修行。譬如筑营宫宅先立院
墙周匝。即谓坛场受体也。后便随处营构尽
于一生。谓受后随行。若但有受无随。直是空
愿之院。不免塞露之弊。若但有随无无受此
行或随生死。又是局狭不周。譬同无院室字
不免怨贼之穿窬也。必须受随相资方有所至
问今受具戒招生乐果为受为随。答受是缘
助未有行功。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
至得圣果不亲受体。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
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
则明戒行随相可修。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
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
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四明戒
相。语相而言。有境斯是缘则绵亘摄心通漫。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4c 页 T40-0054.png
今约戒本人并诵持。文相易明持犯非滥。自
馀万境岂得漏。言准例相承薄知纲领。初篇
淫戒已下例分为三。一谓所犯境。二成犯
相。三开不犯法。略知持犯。广如下篇。馀义并
如戒本疏中。初明犯境者。僧祇云。可畏之甚
无过女人。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越
毗尼。闻声起染亦尔。智论云。淫欲虽不恼
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故律中淫欲为
初。又比丘法今世取涅槃。故四分中犯境。谓
人非人(天子鬼神等)畜生三趣。据报则男女二形。据
处则女人三道。谓大小便道及口。男子二道。
此等淫处。若觉睡眠。若死未坏少坏。但使入
淫处如毛头皆波罗夷。律云。牛马猪狗雁鸡
之属。莫问心怀想疑。但是正道皆重。馀摩得
伽论具明犯之分齐。然淫过粗现。人并知非。
及论问犯犯皆结正。约相示过耳不欲闻。或
致轻笑生疑生怪。故善见云。法师曰。此不净
法语。诸闻说者勿惊怪。生惭愧心志心于佛。
何以故。如来慈悯我等。佛是世间王。离于爱
染得清净处。为悯我等说此恶言为结戒。故
又观如来功德便无嫌心。若佛不说此事。我
等云何得知波罗夷罪。有笑者驱出。次成犯
相有二缘。一自有淫心向前境。纵有里隔互
障。但入如毛头。结成大重。具四缘成。一是正
(男则二道女则三处)。二兴染心(谓非馀睡眠等)。三起方便。四与境
合便犯。二者若为怨偪。或将至前境。或就其
身。佛开身会制令不染。亦具四缘。一是正境
(不问自他)。二为怨偪。三与境合。四受乐便犯。善见
云。淫不受乐者。如以男根内毒蛇口中及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5a 页 T40-0055.png
火中。是不染之相。问此淫戒结犯通戏突。
不如以小儿根内口中弄。故无淫心。答淫
心难识。准律云。爱染汗心是淫欲意。并犯
重罪。五分若刺者是戏偷兰。非戏者重。受刺
者亦尔。十诵云。口中要过齿成犯。馀二道无
开。四分云。若为怨家彊持男根令入三犯境。
于三时心无有乐皆不成犯。随始入。入已出
时。一一时中有淫意皆重。若为怨家强捉比
丘。二处行不净。初入觉乐犯重。乃至裹隔四
句亦尔。脱有其事内指口中齧之。唯觉指痛
则免重罪。如前论说蛇口火中可也。律云。死
尸半坏多分坏。及骨间行不净偷兰。此淫戒
结犯不待出精。但使骨肉间行者皆偷兰。若
元作出精意。精出犯僧残。如戒本疏说由元
非僧残意故。但是正道皆犯。故善见。纵使斫
头断及死人口中颈中行淫亦重。律云。若僧
尼互相教。作者能教犯偷兰。不作犯吉罗。下
三众相教。作不作俱犯吉罗。作者灭摈吉罗
为异(乃至下篇同犯吉罗)。三明不犯中。若睡眠无所觉知
(谓开怨来偪己身分)。不受乐(谓开怨家将造他境)。一切无有淫意(无爱染污心故)
并不犯。第二盗戒性戒含轻重也。性重之中。
盗是难护故诸部明述。馀戒约略总述而已。
及论此戒。各并三卷五卷述之。必善加披括
方能免患。有人别摽。此盗用入私钞。抑亦劝
诫之意也。终须遍览故铨次列之。初犯境之
中。谓六尘六大有主之物。他所吝护非理致
损。斯成犯法。若无主物及以己物。或为缘差
境夺心想疑转。虽有盗取之心。而前非盗境。
并不结犯。唯有本心方便。问何名无主物。答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5b 页 T40-0055.png
善见云。子作恶事父母逐去。后时父母死者
是物无主。用则无罪。萨婆多云。二国中间两
边封相。其间空地有物是名无主。又云。若国
破王走后王未统。此中有物又是无主。即如
俗令山泽林薮不令占护。若先加功力不得
盗损。二成犯相中。总缘具六种。一有主物。二
有主想。三有盗心。四重物。五兴方便。六举离
本处必具成犯。今依犯缘次第解释。就初缘
中大分三位。一盗三宝物。二盗人物。三盗非
畜物。初中先明知事人是非。然后解盗用差
别。所以然者。若不精识律藏。善通用与者。并
师心处分多成盗损。相如后说。故宝梁大集
等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听二种人掌
三宝物。一阿罗汉。二须陀洹。所以尔者。诸
馀比丘戒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为知
事也。更复二种。一能净持戒识知业报。二畏
后世罪。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如是二人。自无
疮疣护他人意。此事甚难。等圣教如此。即为
大诫。因即犯者愚痴慢故。所以律云。我说此
人愚痴波罗夷等(并谓不依佛教。师心冥犯大罪)。今料简三宝物
四门分别。一盗用。二互用。三出贷。四将三宝
物瞻待道俗法。初中盗佛物者。正望佛边无
盗罪。由佛于物无我所心无恼害。故但得偷
兰。以同非人物摄故。十诵盗天神像衣结偷
兰。涅槃亦云。造立佛寺用珠华鬘供养。不
问辄取。若知不知皆犯偷兰。若有守护主者。
三宝物边皆结重罪。无守护主望断施主福
边结罪。故鼻奈耶云。若盗佛塔声闻塔等幡
盖。皆望断本施主福边结罪。故五百问中。塔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5c 页 T40-0055.png
上扫土净地弃之。不得恶用。摩得勒伽云。盗
非人庙中物。有守护者犯重。十诵盗佛图物
精舍中供养具。若有守护计直成犯。善生中。
亦从守塔人得重罪。不望佛边结之。所以约
守物人结者。如盗人物中分别。必盗而供养
无犯。萨婆多论盗佛像。十诵中偷舍利。并净
心供养自作念言。彼亦是师。我亦是师。如是
意者无犯。摩得伽中。盗佛像舍利不满五故
偷兰。满五犯重。萨婆多云。谓转卖者。若佛塔
中鸟死及得馀物。但供塔用。馀用犯盗。盗法
者法是非情。无我所心。律中结重者。望守护
主结也。文云。时有比丘盗他经卷。佛言计纸
墨结重。佛语无价故。十诵摩得伽萨婆多。并
同望护主结。五分盗经者。计纸墨书功。满五
犯重。摩得伽云。偷经物满五得重。不满犯轻。
五百问中。不得口吹经上尘土。像上准同。若
烧故经得重罪。如烧父母。不知有罪者犯轻。
十诵借经拒而不还。令主生疑者偷兰。此由
心未绝故尔。正法念云。盗写秘方犯重。问如
论中。盗像舍利供养无犯。盗经亦同。一向结
重者。答佛得遥心礼敬。法须执文读诵。故地
持云。不现前供养名大大供养等。若欲互举
亦互结犯。如人造像专心为己不通馀人。可
不结重。造经为他随能受用。岂可结罪。盗僧
物者。有护主者同上结重。若主掌自盗。准善
见论。盗僧物犯重。然僧有四种。一者常住常
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
畜等。以体通十方不可分用。总望众僧如论
断重。僧祇云。僧物者。纵一切比丘集亦不得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6a 页 T40-0056.png
分。此一向准入重摄。二者十方常住。如僧家
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若有守护望
主结重。同共盗损应得轻罪。僧祇云。若将僧
家长食还房得偷兰。善见云。若取僧物如己
物行用。与人得偷兰(准共盗僧食)。若盗心取。随直
多少结。是名第五大贼(准似有主)。毗尼母亦尔。
萨婆多善见。不打钟食僧食者犯盗。又空寺
中客僧见食盗啖者。随直多少结罪(准此如上偷兰)。三
者现前。现前必盗此物。望本主结重。若多人
共物一人守护。亦望护主结重。四者十方现
前。如亡五众轻物也。善生经云。盗亡比丘物。
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罪轻(谓计人不满五但犯偷兰)。若已羯
磨。望现前僧得罪重(谓人数有限则可满五夷)。若临终时。随
亡人属授物。盗者随约所与人边结罪。四分
云。四方僧物。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应
分。不应卖不应入己。皆犯偷兰。因即有人言。
若盗僧物云不成盗。便即夺取此未见诸部
明文。若夺成重。四分暂碍僧用故结轻。若永
入已同。善见断重。五分盗心贸僧好物。直五
钱犯夷。一钱已上犯偷兰。太集云。盗僧物者
罪同五逆。然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
则望十方凡圣一一结罪。故诸部五分中。多
有人施佛物者。佛并答言。可以施僧我在僧
数施僧得大果报。又方等经云。五逆四重我
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馀如日藏分僧
护传等经广陈。五百问云。负佛法僧物。纵偿
还入阿鼻而得早出。何况不偿者永无出期。
因说三藏法师还债事(云云)。二明互用。又分四。
一三宝互。二当分互。三像共宝互。四一一物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6b 页 T40-0056.png
互。就初中。如僧祇。寺主摩摩帝。互用佛法僧
物谓言不犯。佛言波罗夷。谓知事人。取僧粮
食器具及以牛马为佛像。家营事使役并得
正重。将佛法物僧用亦尔。广文如彼律。宝梁
等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有人为佛
法物作主故。复无可咨白不同僧物。所以常
住招提互有所须。营事比丘和僧。索欲行筹。
和合者得用。若欲用僧物。修治佛塔。依法取
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劝俗修补。若佛塔有
物乃至一钱。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及人。于
此物中。应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雨烂。不得
贸宝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故。若准此
义。佛堂之内而设僧席。僧房之内安置经像。
妨僧受用。并是互用。由三宝位别各摄分齐
故。若无妨暂安理得无损。文云。不得安佛下
房已在上房也。问招提常住等是何物耶。答
中含。阿难受别房用施招提僧。庵婆女以园
施佛为首。及招提僧。文中不了。准此房字等
是招提僧物。华果等是僧鬘物。五百问。本非
佛堂。设像在中。比丘共宿卧作障隔者不犯。
由佛在世亦与弟子同房宿故。十诵佛听僧
坊畜使人。佛图使人乃至象马牛羊亦尔。各
有所属不得互使。萨婆多。四方僧地不和合
不得。作佛塔为佛种华果。若僧中分行得已
听随意供养。华多无限者随用供养。若经荒
饿三宝园由。无有分别无可问白。若僧和合
随意处分。若属塔水用塔功力得者。僧用得
重。若功力由僧。当筹量多少莫令过限。过则
结重。十诵僧园中树华。听取供养佛塔。若有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6c 页 T40-0056.png
果者使人取啖。大木供僧椽梁用。树皮叶等
随比丘用。亦得借僧釜镬瓶盆等杂用。毗尼
母云。已处分房地。种树得木后用治房。不须
白僧。僧树治塔和僧者。得僧祇院内树薪。
应准多少。供温室食厨浴室别房。不得过取。
若无定限。随意多少应取乾枯者。若僧须木
用。或有树在妨地。而施主不许者。使净人以
鱼骨刺灰汁浇令死。然后语施主知后乃斫
用。若僧田宅连接恶人得语檀越转易。四分
瓶沙王以园施佛。佛令与僧等故。知三宝不
得互用。便劝施僧僧犹得供佛法也。若本通
三宝施者。随偏用尽。不得破此物以为三分。
则乖本施心故。善见云。伏藏中物。若为三宝
斋讲设会得取无罪。上律中。乃至别人得用
僧薪草者。此要须具戒清净应僧法者。如律
所断。财法皆同。若行少缺乖僧用者。得罪无
量。广如前经中。又如传云。由取僧树叶染作
杂用。罪藉藏在石函。身皆入地狱受苦。斯由
戒非全具心无惭愧故耳。有心行者。自隐而
参取焉。二当分互用。谓本造释迦改作弥陀。
本作大品改作涅槃。本作僧房改充车乘。皆
望前境理义可通。但违施心得互用罪。律云。
许此处乃与彼处。及现前堂直回作五衣。并
得罪也。若本作佛回作菩萨。本经未论等则
情理俱违本。造正录杂录直经乃造人集伪
经者。因果全乖。决判得重。福无福别。邪正
杂故若东西二龛佛法财物有主不合。无主通
用。若元通师徒及众具供养者。理通得作。而
不通牛马杂畜非义之人。五百问云。用佛彩色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7a 页 T40-0057.png
作鸟兽形得罪。除在佛前为供养故。善见若
施主本拟施园果。为衣服汤药等。盗心回分
食者。随计结重。若拟作僧房舍重物而回作
僧食犯偷兰。若住处乏少粮食。各欲散去。无
人守护者。和僧减。用上园果等重物作食。主
领守之。乃至四方僧房亦得。若房破坏卖粗
者以相治捕。若贼乱世听持随身。贼去静时。
还复本处。欲供养此像。回与彼像吉罗。第八
第九第十卷中。论盗戒大微密。十诵勒伽云。
持此四方僧物。盗心度与馀寺吉罗。以还与
僧不犯重也。僧祇若在近寺破。无卧具供养
者。通结一界彼此共用。五百问中。白衣投比
丘未度者白僧与食。若为僧乞白僧听将僧
食在道。若僧不许或不白行还须偿。不者犯
重。若供僧斋米。僧去斋主用供后僧。打犍稚
得食。若不打者一饱犯重。准上不得。辄将僧
食出界而食本无还。心者犯重。虽复打钟犹
不免盗。以物体摄处定故。律中共利养别说。
戒者须作羯磨和僧方得。若直得者何须同
界同法也。若为僧差远使路非乞食之所。和
僧将食在道亦不必作相。准善见守寺之文。
若寺庄硙不必和僧。彼此通用住处各鸣犍
稚通食。若行至外寺。私有人畜用僧物者犯
重。以施主拟供当处住僧。不供别类非是福
由。故僧家人畜犯吉罗。三像共宝互。谓住持
三宝与理宝互也。萨婆多。问佛在世时。诸供
养三宝物中常受一人分。何以灭后偏取一
人分。答佛在时。色身受用。故取一人分。灭
后供养法身。功德胜僧故取一宝分。又佛在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7b 页 T40-0057.png
时。言施佛者。则色身受用。言施佛宝者。置爪
发塔中供养法身。法身常在世间故。若施法
者分作二分。一分与经法。一分与诵经说法
人。若施法宝悬置塔中。若施僧宝。亦著塔中
供养第一义谛僧。若施众僧者。凡圣俱取分。
以言无当故。准此受施之时。善知通塞。勿令
互用致有乖失。四随相物中。自互先约佛物
有四种。一佛受用物不得互转。谓堂字衣服
床帐等物。曾经佛用者。著塔中供养。不得互
易。如前宝梁经说。五百问事云。不得卖佛身
上缯。与佛作衣。又佛堂柱坏。施主换讫。故柱
施僧。僧不得用。律中佛言。若佛园坐具者。一
切天人供养不得辄用。皆是塔故。广敬如僧
像致敬法中。二施属佛物。五百问云。佛物得
买取供养具供养。十诵以佛塔物出息。佛言
听之。五百问云。佛物不得移至他寺犯弃。若
众僧尽去白僧。僧听将去无罪。比丘客作佛
像书经得物不得取。若得佛家牛畜。亦不得
使使佛牛奴得大罪。三供养佛物。僧祇供养
佛华。多听转卖买香灯。犹故多者转卖著佛
无尽财中。五百问云。佛幡多欲作馀佛事者。
得施主不许不得。准此回改作故。不转变本
质。如大论云。如画作佛像。一以不好故坏得
福。一以恶心坏。便得罪也。四者献佛物。律
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善见云。佛前献
饭侍佛比丘食之。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
食。准此俗家佛盘本不属佛。不劳设赎言赎
伪经。次明法物亦有四别。一法所受用。如箱
函匮簏巾帖之属。本是经物曾经置设不可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7c 页 T40-0057.png
回改。馀三得不准上可知。三明僧物。若二种
常住局处已定。不可转移。如上所明。若通济
他寺羯磨和得。初之常住止得受用。十方常
住鸣稚同时即预食分。若恶戒及时。有德非
时。非法而用并结偷兰。二种互用通和得不
准上可知。常住人畜必无卖买。准经罪重。诸
律无文。故僧祇中。施僧婢并不合受。可以意
知。若论二种现前罪互如上。就轻重二物。断
割非文违者双结二罪。三出贷三宝物。僧祇
塔僧二物互贷。分明券记。某时贷某时还。若
知事交代。当于僧中读疏。分明唱记付嘱后
人。违者结犯。十诵僧祇塔物出息取利。还著
塔物无尽财中。佛物出息还著佛无尽财中。
拟供养塔等。僧物文中例同。不得干杂。十诵
别人得贷塔僧物。若死计直输还塔僧。善见
又得贷借僧财物作私房。善生经病人贷三
宝物。十倍还之。馀不病者理无辄贷。与律不
同。疑是俗中二众文似出家五众。五百问云。
佛物人贷子息自用。同坏法身。若有施佛牛
奴。不得受用及卖易之。若施军器亦不得受。
馀并如畜宝戒第四。瞻待道俗法。四分优波
离至一住处。不迎接故当日还出。佛言。若知
法知律知摩夷者。凡至所在。皆应迎逆供给
饮食等。亦不言现前四方僧物。准与知事人
衣。是十方现前物故知。非是四方常住物也。
十诵云。以此人替补我处故须供给。五分若
白衣入寺。僧不与食便起嫌心。佛言应与。便
持恶器盛食与之。又生嫌心。佛言以好器与
之。此谓悠悠俗人见僧过者。若在家二众及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8a 页 T40-0058.png
识达俗士。须说福食难消非为悭吝。如众网
法中说。十诵供给国王大臣薪火灯烛。听辄
用十九钱。不须白僧。若更索者白僧给之。恶
贼来至。随时将拟。不限多少。僧祇若恶贼檀
越。工匠乃至国王大臣。有力能损益者应与
饮食。多论云。能损者与之。有益者不合。即是
污家。若彼此知法如律亦得广。如二篇下说。
十诵病人索僧贵药。听与两钱半价。善见瞻
待净人法。若分番上下者。当上与衣食下番
不得。长使者供给衣食。十诵客作人雇得全
日。卒遇难缘不得如契者。佛令量工与之。准
于俗法。从旦至中前有难事者。给食一顿。不
与作直中后已去有难不役。则给全日作工。
又须准佛语量其功劳看其勤堕。虽复役经
半日。而工敌全夫者亦与本价。必堕者亦减
馀广有僧食通局如上卷中。大门第二。盗人
物中由定有主故。望二主结。一损正主。二损
护主。就正主物要有三句。一有我所心。有守
护如匮中绵绢财物等。二有我所心。无守护
田中五谷。是三无我所心无守护地中伏藏
是。若盗此三并损正主结罪。就守护主二句
不同。一有我所心别守护。如僧可分物令人
守常者。二无我所心别守护。如关头夺得禁
物。及比丘失物为官夺得。盗得此物望守护
结。今总二主分为七种。一掌护损失主。善见
云。比丘为他别人乃至三宝守护财物。若谨
慎掌护坚锁藏户。而贼比丘从孔中屋中窃
取。或偪迫强取。非是护主能禁之限者。望本
主结罪。不合徵守物人(若徵犯重)。若主常懈慢。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8b 页 T40-0058.png
勤掌录。为贼所偷者。守物比丘必须偿之。不
望本主。若不还者守护结犯。二寄附损失主
十诵有比丘远处寄物。著道损破。佛言。若好
心投破者不应偿恶心。破者须偿。比丘寄居
士物。不好看故失者应索取。若寄居士物居
士寄比丘物。如上二说。若借他物者不问好
恶二心。若损一切须偿。今有为他洗瓶钵。及
误破失者并多索偿。随满结重。三被盗物主。
十诵若众中失物者。众主不得为其捡挍。及
以投窜诵咒而取。义张二位。一不现前盗物
主护心义弱。取者得想决彻。主虽有心不舍。
后见此物不得夺取。以离地属贼义成。若夺
犯重。故律云。时有比丘夺劫者物。佛言波罗
夷。僧祇面不现前。一本主不舍。二夺者未作。
得想后得夺取反上二缘。夺得重罪。纵自心
不舍。前人决定取者正成盗损。不得夺之。若
先舍者无主物故。亦不合夺举离属于后取。
二对面现前夺由守护义强。夺者犹预得想未
定。本主心弱。而未舍者亦得追夺。僧祇贼夺
物去。比丘逐贼夺得本物无犯。又闇逐贼彼
藏物去。比丘即取将来。又贼渐近村落。比丘
逐贼。若和喻得若恐[歹*赤]得无犯。知有死事不
应告人。如上诸句。皆是对面被劫。若已作失
想。不问夺者决定不决定。后还取者便为贼。
复夺贼物。并由决属贼故。纵不失想而贼心
决取无畏。亦是属贼。不合追夺。毗奈耶云。若
失物官人夺得还比丘者。得取无犯。准此面
不现前乃至盗金像等。虽知藏处亦不合取。
十诵若比丘为贼所获自偷身贼所无犯。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8c 页 T40-0058.png
师夺弟子将来得重。四贼施比丘物主。十诵
贼偷物来。或好心施。或因他逐恐怖故施。得
取此物。莫从贼乞。自与者得取之。取已染怀
色而著。有主识者。若索还他。若贼比丘边买
得衣者。本主见衣不得直夺。应还本直。今或
有偷三宝物。及以金银经像。毁成器铤。而乞
比丘者。若准上文应得受之。据理已曾经佛
受用。但可取之依本处用。五收囚缚贼主。僧
祇官未收录未抄物名字。而寄附比丘者得
取。若已收录者不得。若云施佛塔僧者得取。
露现持出不得覆藏。若有问者。言佛物僧物
我物。若不许者还之。六狂人施物主。摩得伽
云。若狂人自持物施。不知父母亲眷者比丘
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与不可取。七守视
人作主。善见云。偷人无罪者。谓主人儿落度
父母所遣。若父母死。若负债等将去者无罪
(准此私度王税人有福无罪)。盗奴犯重。十诵有守逻人与比丘
衣。疑不知成主不。佛言。但随施者受之不合
从乞。四分他守视人与比丘衣物。佛言。此即
是主得受。所以不合从乞以。物是别主。若受
语而施。即教他盗物故也。明了论中盗义极
多。且约眼耳鼻舌身心。放六尘起不如法行。
或犯重或犯轻。若人食毒或为蛇螫犯如此罪。
若人偷地水火风空等界。亦犯波罗夷。悉从
盗戒。判解云。有诸仙人。是胸行蛇毒药师。作
仙人书字见者皆愈。欲见者须价直。比丘被
害偷看之。计直犯重。乃至他人学得偷看亦
(秘书疏等偷看准此)。若诵咒治病欲学。须直比丘密听。
计直得重。偷嗅尝触亦如是。知若秘方要术。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9a 页 T40-0059.png
病者心缘即差得直方示得直听写。比丘受
法就师心缘得差不与价直。故犯重也。次约
六界前三可知。有咒扇药涂。比丘偷摇不与
价直。若起阁临他空界妨他起造。即名盗空。
论云。等者等于识界。智慧属识。人有伎两不
空度他须与价直。比丘方便。就彼学得不与
价直。即是盗识(谓盗智用)。自外诸缘不可录尽。但
知非理损财解盗无义不收。广如戒本疏说。
大门第三盗非畜物。初明非人物。若有护者
望护主结。五分取他覆冢幡盖神庙中衣。他
所护物他心未舍直五钱犯重。僧祇盗外道
塔物神祀舍物得重。若无护主随境结之。故
十诵盗天神像衣。及华鬘等得偷兰。善见取
诸鬼神物及。人系树物无守护者无罪(谓非人亦不护)
萨婆多云。取非人物五钱已上重偷兰。四钱
已下轻兰。今或多人取诸神衣物者。据理得
不如上。必无人守恐神护者。可掷卜而知舍
吝。盗畜生物四分无文。有人断同大重者。胡
律云。鼠偷故桃积成大聚。比丘盗之。佛言
波罗夷。故有解。非望畜生还望本主。以鼠盗
疑豫未决望人犹是本主。故还就人结重。馀
如他部。十诵取虎残犯吉罗。由不断望故。师
子残不犯。萨婆多。一切鸟兽食残取者吉罗。
二明有主想。若作无主想。始终不转无罪。前
后互转互得轻重。广如持犯中。三明有盗心。
然此一门实德之人未免。但世盗由心结。不
望境之是非。故僧祇寺主好心互用三宝物。
是盗波罗夷。谓愚痴犯也。四分亦云。我说此
人愚痴波罗夷。理既难知。故具抄示。十诵六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9b 页 T40-0059.png
种盗心。谓苦切取.轻慢取.以他名字取.抵突
(假借不还).受寄取.出息取。除出息一种。馀并结
重。摩得伽三种劫心。强夺取.耎语取.施已还
取也(善生中亦同偷罪)。五分有四。一以谄心.曲心.瞋
心.恐怖心而取他物。即是盗心。四分十种贼
心。一黑闇心。谓痴心愚教生可学。迷随作结
重。僧祇寺主即是其事。二邪心者。谓贪心规
利。邪命说法以财自壅。三曲戾心者即瞋心
也。与少嫌恨假瞋得财。或虚示威怒。意存财
利得物犯重。四恐怯心。或以迫喝。或说法怖
取。或自怀疑怖而取财也。五常有盗他物心。
恒怀规夺也。六者决定取。内心筹虑。方便已
成回必克果。动物成犯。七寄物取。或全抵突。
或以少还他。八恐怯取。谓示身口相畏敬故
与物也。九见便便取。同求他慢因利求利
也。十倚托取。或倚名闻威德。或以名字方便
也。或依亲友强力者。谓假他威势而取也。或
以言辞辩说者。托于论端。浮华引接。令前异
望而取财利。言诳惑而取者。非法言法。法言
非法。但规前利幻惑群情。以此诸文證知心
业。其相略显。足得垣墙防拟。妄境四重物。谓
五钱若直五钱即馀杂物。萨婆多问曰。盗五
钱成重。是何等之钱。答有三解。初云。依彼王
舍国法用何等钱。准彼钱为限。二云。随有佛
法处用何等钱。即以为限。三又云。佛依王舍
国盗五钱得死罪。依而结戒。今随有佛法处。
依国盗几物断死。即以为限。虽有三释。论师
以后义应是。然五钱之义。律论互释不同。判
罪宜通。摄护须急。故律云。下至草叶不盗。今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59c 页 T40-0059.png
诸师盛行多依十诵。彼云。盗五钱者古大铜
钱得重。若盗小钱八十文。随其盗处所用五
钱入重。僧祇王无定法断盗不定。当取瓶沙
古法四钱三角结重。四分但云五钱。准此废
上律论以后为胜。纵四钱三角善见解之。亦
同五钱。善见云。若堈中盗宝内手。取已出。离
堈口得夷。又解。但离处得夷。未出堈口。法师
曰。于戒律中宜应从急。又观五事。处时新故
等。是名律师。以此文證五钱为允。二以义门
六句不同。一十诵伽论云。钱有贵贱时不妨。
钱贵盗二入重。遇值贱时百千犯轻。二四分
五分善见云。贵处盗物。贱处卖还依本盗处
估价。三善见云。贵时盗得。贱时卖。若定罪者
还依本时。上三句互反皆同得轻降也。四摩
得伽中。取五千不犯重。数数取四钱数数作
断心。或不得物而入重。如四分。烧薶坏色教
他等。五不满五犯重。如四分众多人遣一人
盗五钱多人共分。或多人共盗通作一分。但
使满五一切同盗结重。或盗通五结轻。如十
诵盗众多人未分物者是。即如亡人轻物之
类。六盗五人各一钱结重。如僧祇五人各以
一钱遣一人守掌。若盗望守护人结。善见云。
欲知盗相。如师徒四人互相教。共盗一人六
钱。各得一波罗夷一偷兰。自业不合教他业。
但得一偷兰。此义应知。五离本处。四分云。若
牵挽埋藏随为一事。方便不成并结偷兰。五
分物在地中作盗心得吉罗。掘地得提。捉物
吉罗。动物偷兰。离处方重。离处义十句分之。
一文书成辨离处。如律师疏判以重入轻非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0a 页 T40-0060.png
法判用僧物之类。善见云。画地作字。一头时
轻画两头时重。二言教立者。善见若盗心唱
云定是我地。地言生疑偷兰。决定失心者
重。若来问僧答同皆重。若共争园田。违理判
与违理判得。乃至口断多端。偷夏唱大得物
皆重。即如四分。若以言辞辩说诳惑而取。皆
重。三移标相者。善见标一举时偷兰。举二标
时重(谓量地度)。乃至得一发一麦皆重。地深无价绳
弹亦尔。四堕筹者。四分盗隐记数筹分物筹。
致令缺少也。五异色者。十诵萨婆多云。毡褥
氍毹上有树枝叶华。今从树叶上盗牵至树
华上犯重。谓异本色故。或如借他衣钵。非理
用损减他五钱。亦结重罪律云。若坏色故。六
转齿者。如十诵樗蒲移棋子等。五分蒲博赌
物犯吉罗。七离处明不离处。如僧祇盗他牛
马未作得想。虽举四足不成重罪。八不离处
明离处。如善见空静处盗决得无疑。如掷杖
空中必无不下故动即成重。九无离处辨离
处。如四分盗他田宅。攻击破村烧薶坏色。皆
犯重等。十杂明离处。如空中吹物盗鸟曲弋
断流水注等。并不具述。广如本疏。然盗戒相
隐极难分了。若广张体貌。徒盈卷轴。至于披
捡取悟必繁。故略列犯缘粗知梗概。意存省
事。知足忧心念道者缘境既局。少应清洁。若
多众务而欲高升者。必罗盗网终无有出。何
者由心怀胜劣倒想未倾。初果无学。方可营
事。有心怀道者。细读附事深思乃知。故善见
云。戒律宜从急护。此第二重戒事相难解。不
得不曲碎解释其义理分别。汝当善思。论文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0b 页 T40-0060.png
如此。以准上列。犹恐不肖者谓繁。余心寔未
言尽。约略如前故且削也。三明不犯中。四分
云。与想取已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者
皆无犯。律中具七法名亲厚。一难作能作。二
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
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
能行者是善亲友。准此量之。第三杀人戒犯
缘具五。一是人.二人想.三起杀心.四兴方便.
五命断。初缘人者。律云。从初识至后识而断
其命也(初识者。谓初识在胎。犹自疑滑是识所依。乃至命终最后一念。未舍执持。随燸坏者是也)
其相易识。故略述之。四分云。杀有二种。一者
自杀。谓身现相。口赞死相。坑陷倚发。若安杀
具。及以与药等。二教他而杀。随其前使。若教
叹教遣。使往来使重使展转。使求男子教求
男子。遣书教遣书等。并任方便。但令命终称
本期者。三性之中能教犯重。馀如后篇。十诵
不得自伤毁形。乃至断指犯罪。伽论病人不
欲起不欲舒。若起者当死。看病人强与食药
死者偷兰。㿈未熟彊破命终亦尔。不与食不
治疗因而死者亦偷兰。萨婆多。比丘知星历
阴阳吉凶。由比丘语。征破异国杀害得财。皆
犯盗杀二波罗夷。优婆塞例同。十诵为人作
坑。人死重畜生死偷兰。为畜作坑。畜死如律。
人死吉罗。若本漫心随境轻重。萨婆多。若为
一人赞死。此人不解。边人解用此法死者无
犯。今多有人。自焚多有愚丛七众。赞美其人。
令生欣乐。并如律本结重。又如比丘被官刑
戮脍子。因相从人。索手巾绢帛。以作笼头绞
绳等。亦有无知五众。与者即名杀具。命终结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0c 页 T40-0060.png
重。僧祇父母被王法。比丘语典刑者乞其一
刀。寻用语者亦重。五分四分。自杀者偷兰。谓
结其方便。不犯中。律云。若掷刀杖瓦石材木。
误著彼身而死。及扶抱病人而死。或以药食。
及以来往出入而死者。一切无害心不犯。故
俗律云。过失杀人者以赎论(谓目所不见。心所不意共举。重物乘高履
危之类)。第四大妄语戒具九缘。一对境是人。二
人想。三境虚。四自知境虚。五有诳他心。六说
过人法。七自言已證。八言章了。九前人解。四
分十诵多论云。从得不净观已上至四果来。
若云我得皆犯重。若现身相前人不疑同重。
疑则偷兰。十诵云。问此不净等是近小法。何
以犯重。答是甘露初门。一切圣人由之而入。
又四分云。天龙鬼神来供养我。等亦同犯重。
又云。欲向此说。乃向彼说。一切皆重。摩得伽
云。自称是佛天人师等偷兰。馀如戒本疏说。
不犯中律云。自知有得不净观。若向同意大
比丘说。若戏笑若疾疾说屏处独说。欲说此
而错说彼。等皆不犯重而犯吉罗。以非言说
之仪轨故也。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终)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二)


僧残篇中。故失精戒第一。此戒人之喜犯故
在初也。多论三义故佛制此戒。一为令正法
久住故。二欲止诽谤故。三欲生天龙善神信
敬心故。四部律中。佛并诃责言。云何以此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1a 页 T40-0061.png
净手受人信施。具三缘。一标心作究竟意。二
方便动转(律中有六种。一内色。谓受色。二外色。谓不受色。三内外色。二色中间。四水中逆水顺
水。五风中同水法。六空者自空动身乃至馀境地)。三体分盈流便犯。五分睡
时不净出。若觉发心身动偷兰。身不动而心
动者吉罗。善见云。若手捉根。而睡拟出精者。
眠中若出僧残。律中开梦出者不犯。若乱意
睡眠有五过失。一者恶梦。二者诸天不护。三
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五分得五
吉罗。以梦故不犯残也。律不犯中。若梦中失。
觉已恐污身衣故。以弊物及手捺弃。若欲想
出。若见好色不触而失。若行时自触两髀而
失。若触衣而失。若浴时失。若手措摩而失。如
是一切不作出精意。而自出者无犯。十诵担
重远行。骑乘筋节断解。便有种种精出。善见
云。精遍身中故。伽论中。故出他精偷兰。为他
作境界也。摩触女人戒第二。多论六义。一者
出家之人。飘然无所依止。今制此戒。与之作
伴有所依帖故。二为息斗诤。此是诤竞根本
故。三为息疑嫌。不但为捉而已。谓作大恶故。
四为断大恶之原。禁微防著故。五为护正念。
若触女人必失正念故。六比丘出家。理应超
绝尘染。栖心累外为世轨则。若触女人。则丧
世人崇敬心故。具五缘成犯。一人女。二人女
想。三有染心。四身相触。五著便结犯。初明人
女者。律本云。四种女人。如淫戒中。有淫心者
爱染污心。身者从发至足也。言相触者有三
种。初比丘往触无衣觉女。睡眠新死少分坏
者。但使往触著。不问受乐不受乐。皆犯僧残。
二者女来触比丘。不必须淫心。而比丘要须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1b 页 T40-0061.png
动身。受乐者犯残。此律文不了。今准十诵言
犯僧残。若不动身而受乐者。此律吉罗。若先
有染心于前女。后女来触比丘。不动而受乐
者偷兰。遮动则犯残。如上并据二俱无衣以
言。若互有衣者犯偷兰。二俱有衣犯吉罗。若
以二形身相触偷兰。此又律文不了。如十诵
伽论。意在女者僧残。在男者偷兰。律中若欲
心触男子。或衣钵坐具。乃至自触身。一切吉
罗。善见若以发发相触。爪爪相触悉偷兰。以
无觉能触故。觉境不觉应作四句。十诵比丘
及女人。身根互坏相触皆兰。若以爪齿毛疮
无肉骨。触女身偷兰。若依四分戒本。若捉发
者残。谓以觉触不觉也。僧祇律中。若触畜生
女者一切吉罗。非人女亦尔。谓无淫心。十诵
若触不能女男身者俱兰。僧祇意谓男子黄
门而是女人触者残。谓前有方便心后称本
境。善见云。相触得五罪。谓夷残兰吉。指触故
波逸提。不犯中律云。若有所取与相触。或戏
笑若相解时。相触一切不犯。非不犯馀罪。僧
祇若共女人捉物。咒愿捉器。行食捉绳头尾。
捉杖竹木。皆非威仪。有欲心者吉罗。欲心动
物及以器绳。或灒水著女皆偷兰。若母等近
亲。久别相见。抱捉比丘者。当正念住不犯。十
诵若母女姊妹。为病患及水火刀兵深坑恶兽
难救者无犯。但无染心。若为水所没开比丘
手捉。虽淫心起。但捉一处莫放。到岸不应故
触得残。若女人写水注比丘手。水流不断于
女。生淫心偷兰。僧祇若城门道迮。逢女人闹
者。要待希已便过。若女人有所须。令净人与。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1c 页 T40-0061.png
无者持著床几上语言取之。若担重不举。倩
比丘者。旁无净人。比丘为举著高处。令自担
之。若乞食时。有端正女持食来。比丘若起淫
心者。放钵著地。令馀人授受之。准此若就女
人取针线瓶盂等物。恐搪触者。当语著地。然
后比丘自取。馀并例知。十诵四分。开处犹多。
若据僧祇。水溺难缘至死不开。须知急缓之
意。过集积增莫不由此。与女人粗语戒第三。
七缘成犯。谓人女。人女想。有染心。粗语。粗
语想。六言章了了。七前人知解。伽论比丘性
好粗语偷兰。律中人女者。要有所了知解淫
欲语也。粗恶语者。非梵行也。未必言声相有
粗丑。号为粗恶不防。涉于善事而意表于淫
欲。故律云。若复作馀语者。如律云。因消苏
著赤衣时。女形露便言消苏好不。若女情相
领。律结僧残。若不解者。如僧祇云。比丘见女
人新染衣著形露。比丘言大赤好。女人云。新
染故尔。比丘生疑白佛。佛令一比丘问女。女
具如前答。佛言义味俱解僧残。四分解语不
解义偷兰。此但论染心向女粗语。若准五分。
具有彼此互向粗语犯。下叹身戒亦同。律中
不犯者。为女说不净恶露观九疮九孔九入
九漏九流。而彼女谓为说粗语。若说毗尼时
言次及此。若说经受经。若二人同受。若彼问
此答。若同诵若错说。但无欲心一切无犯。向
女叹身索供戒第四。论犯七缘。一人女。二人
女想。三内有染心。四叹身说粗语。五粗语想。
六七同前戒。律云。叹身者。端正好颜色大姓
出家持戒修善法行十二头陀等。不索淫欲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2a 页 T40-0062.png
供养者偷兰。说欲并自叹者僧残。若直说粗
语犯前戒。不犯中。若为女人说法。及说毗尼
时言次相及。而女谓自叹身并无犯。媒人戒
第五。六缘成犯。一是人男女。二人想。三为
媒嫁事。四媒嫁想。五言辞了了。六受语往还
报便犯。律文。要三时具者方结僧残。一谓受
语。二往彼陈说。三还报知。若具二者结偷兰
遮。具一时者结突吉罗。若受语往彼说。而言
已嫁若死若贼将去者偷兰。若言癞病等还报
者僧残(以后得媒嫁故)。除二道已媒馀身分者偷兰。若
媒人男畜生等并吉罗。五分不许而报偷兰。
十诵不能男女若道合一道女石女等一切偷
兰。此律中。诸比丘白二羯磨。差人媒嫁一切
僧残。今知事白僧。媒娶净人供给婚具。问僧
同和一切僧残。若用僧物同俱犯重。僧祇为
他求好马种和合故偷兰。馀畜吉罗。五分若
为男长倩女使偷兰(恐后和合)。为女倩男亦尔。十诵
伽论云。若指腹为媒。及自媒者偷兰。四分媒
法以语书指印遣使。但情相领。参互作句皆
犯。若比丘持地书往。不看者。及为白衣作馀
使并吉罗。僧祇劝归妇早还者偷兰。律不犯
中。若男女先已通后离别。还和合者开不犯。
十诵云。作劵书言非我妇。犹故未唱出者偷
兰。若妇礼已断不复来往。而和合者僧残。律
中开持书者。若为父母及信心精进优婆塞
病。若在狱系。及为佛法僧事病比丘事等。看
书持往不犯。无主僧不处分。过量房戒第六。
具有五过。一须人经营妨修道业。二多论云。
长己贪结坏少欲知足故。三处处乞觅。恼乱人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2b 页 T40-0062.png
非人二趣。不生信敬坏灭正法。令不久住故。
四专任自由不乞处分。容障僧事多恼乱故。
五或自损行。违其慈道。坏梵行故。六缘成犯。
一无主。二为己。三自乞求。四过量不处分。五
过量不处分想。六房成结犯。萨婆多云。末后
二抟泥未竟轻兰。馀一抟在重兰。善见云。若
留一抟泥在后当成兰。决罢心者僧残。僧祇
瓦木板石灰泥草覆。乃至最后一把草覆竟
即残。若自受用皆吉罗。房生若死休道施僧
乃可受用。律中若作此房。先知无妨难已。然
后来僧中乞法。若不可信。一切僧共往看之。
若可信者即当听作。善见云。无妨难地处平
治如鼓面。后至僧中乞。长六搩手广四搩手
已下。不须乞处分。四分云。长佛十二搩手内
广七搩手。然佛搩手尺量不定。今总会诸部
挍勘是非。僧祇佛搩手长二尺四寸。明了论
同之。善见云。中人三搩手长佛一搩手。多论
云。佛一搩手凡人一肘半。五分佛搩手长二
尺。已上通明尺寸。分量不定者。由翻经有南
北二国三藏生处不同故。致多别各相矛盾。
今以义约。佛在人倍人。身量同尔。此震旦国
法。尺寸随俗不同。而用律历定勘。则以姬周
尺斗为定。通古共遵百王不易故。隋炀帝。立
斗尺秤准古立样。余亲见之。唐朝御宇。任世
两用。不违古典。故唐令云。尺者以尺二寸为
尺。斗秤二种例准增加。准论以言。此方人长
八尺。佛则丈六。以此为率。佛搩手。依五分二
尺为定。当律无文。可以用之。后进未知前修
昧教者。既不达道俗二制。随语即行。一何混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2c 页 T40-0062.png
乱。即大国唐朝文轨无二。及论用尺五种不
同。必以姬周尺秤。以定官市衡量。无事不平。
此则阎浮通用。岂止姬周古法。乃至钵量三
斗为上。下者斗半。以文挍勘。尺秤依古弥彰
上言。故今药秤古法不改。六尺为步。忽丝为
先。如是准酌想定纲旨。余曾游晋魏及以关
辅诸方律肆。每必预筵。至论尺斗废兴并未
沾述。故即删补反光九代。今用五分尺寸即
以为率。广二丈四尺。长一丈四尺也。善见云。
皆谓明内为言。僧祇边壁高一丈二尺。若男
若女。在家出家皆为房主。无此等主故言无
主。难处者。四分中虎狼乃至蚁子也。善见下
至若有蚁子窟不得作。若蚁行觅食。逐令去
得作。何以故。如来为慈悯众生反比丘故。五
分四衢道中。多人聚戏淫女市肆。放牧恶兽
隐险处。园田社树坟墓偪村近道等是难处。
妨处者。律云。乃至不容草车回转处。善见云。
是人田园。或怨家贼处尸陀林处。王志护处。
四周不通十二輄梯间。有拳一肘者。十诵是
舍四边一寻地内。有塔地官地居士外道比
丘尼地。若大石流水大树深坑等是妨处。明
了论。或树空山岩石阴等。得行住坐卧。如
作房舍。所摄解云。如上处等。欲于中住必
须隔断。须将比丘羯磨治地。所以尔者。若不
依量用功则多。若有妨难自损恼他故。知僧
私二地并须乞作。僧祇若僧中无能羯磨者。
一切僧就彼作处一人唱言。一切僧为某比
丘指授房。三说亦得。若处远隔水。寒暑雨雪
多病不得并往者。应差二三人。不得羯磨四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3a 页 T40-0063.png
人。往彼指授有四种人。一越年。二异界僧。三
作私房者多。四妨难。二处悉皆不成。即此律
云。使可信者看。故知简别。萨婆多云。处分
处得作。馀处不得。馀人就此房上作重屋。房
主听得无不处分罪。善见云。长中减一磔手。
广巾长一磔手。互减过皆僧残。若房未成。而
行客为成者无罪。以人无一口房分。若段段
计人分满过量亦犯。问何不同长衣必俱过成
犯。答此房为造作故犯。长衣贮畜故犯。四分
若教他作。受教者过量犯。若是房主得僧残。
巧师得偷兰。妨难各突吉罗。过量不乞二僧
残罪。律不犯中。减量无妨难。为佛图讲堂为
僧。多人住屋草庵小容身屋者。有主僧不处
分房戒第七。制意同前。成犯具六缘。一有主。
二为己作。三长佛六搩手。广四搩手已上
房。四不处分。五不处分想。六作成便犯。此房
属于己身。若死远去不还随意分处。若与三
宝亲友白衣。自卖取钱。随心自在。唯不得卖
地。地是僧物。僧不许卖房僧得罪。若房主不
自处分者。属四方僧。次第住之。律中妨难二
吉罗。不乞边一僧残罪。开通中。若处分作草
庵叶庵小容身屋(谓无过量)。以小故不须乞处分。若
作多人住处等。并得无根重罪谤他戒第八。
多论为护自行令法久住故。二为止谤毁令
梵行者安乐修道故。问谤他是妄语。得几罪。
答善见云。无别提罪。以谤假虚成。今以义通。
若元意专谤无妄语堕。若兼诳僧望前人得
僧残。望僧虚解得堕。如杀父罗汉妄语两舌
相对互说。馀如戒本疏。具八缘。一是大比丘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3b 页 T40-0063.png
及尼除下三众。二想心谓净不妨实不净。如
打破戒犯堕故。文云。若遮无根无馀作不成
遮。治其谤罪。二谓作大比丘想。三内有瞋心。
四无三根。五下至对一比丘说。僧祇对所谤
比丘前骂谤。语语僧残。六者重事如诬。七言
辞了了。八前人知犯。善见云。若有谤他在僧
中请判者。僧未应判。若彼语僧。若不是者。我
便不受。僧应语言。汝且礼佛。为其说法。后当
为判此事。若迁延至暝者。当语明朝来。如是
三反。犹刚强者语云。此处少律师。不得断可
往馀寺。彼馀寺僧知如是者亦云。此无律师。
如是觅寺不得。来还本寺。心懦折伏随僧教行
者。方问被谤之僧。依法断之。律不犯中。见闻
疑三根说实。实有五种。一真实。二想实。三事
实。如杀王还道杀王。四三根不互实。五四戒
不互实。若反此五谤他犯残。十诵四重互说
成谤。四分亦同。假根谤戒第九。此戒假异事
上见根。取彼见根。道见此事上犯也。事不相
当名为假根。故分二戒。犯缘同上。律中有五
种异分。一对异趣。二异罪。三异人。四异时。
五假响也。言异分者。善见云馀分。以羊当人
取片者。淫事相似。馀相可知。破僧违谏戒第
十。此违谏等戒。逮于下篇。或事希法隐当世
寡用(如谤僧拒僧欲不障道等)。或但有因用终不辨果。局佛
在世有。灭后所无(即此二破僧违谏者)。如此众戒。其相极
多。终非见用。徒费抄略并所未详出。至如污
家摈谤因即设谏。谏事是难。时所同废。不妨
恶行行寔网生。或辨相事可通行。或开缘乃
当时要。故直略其行务。以裨辅神用耳。就破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3c 页 T40-0063.png
僧犯缘理非可犯。必须具列。庶新学者知其
教相具五缘成。一先明立邪三宝。二行化于
时。三如法僧设谏。四固执不舍。五三羯磨竟
犯。违谏僧残。破僧罪是偷兰。违别人谏波逸
提。馀之方法广如戒本疏。律不犯中。若破恶
友恶知识。及二人三人欲作非法羯磨。或为
僧塔和尚阇梨知识亲友等。作损减作无住
处。若破是人者不犯。助破僧违谏戒第十一。
具五缘。一明有人作破僧事。二众僧如法设
谏。三僧伴助破谏僧。四僧如法设谏。五作
三法竟便结。污家摈谤违僧谏戒第十二。具
六缘犯。一作污家恶行事。二心无改悔。三作
法驱摈。四非理谤僧。五僧如法设谏。六三法
竟犯。污家非戒本缘。谤僧是也。四分四种污
家。一依家污家。从一家得物与一家。所得之
处闻之不喜。所与之处思当报恩。二依利养
污家。若比丘如法得利。乃至钵中之馀。或与
一居士不与一居士。彼得者思报其恩。便作
是言。其有与我物者我当供养。其不与我物
我何为供养。三依亲友污家。若比丘依王若
大臣势力。或为一居士不为一居士。所为者思
报其恩。便不与馀比丘物。四依僧伽蓝污家。
若比丘取僧华果枝叶。或与一居士不与一
居士。彼得者生念。其有与我物者我当供养。
不与我者我不供养。行恶行者自种华果树。
及以溉灌。自摘华自作鬘与他。及教人作上
事。若村落中。共女人同床坐起。同一器食。言
笑歌舞倡伎俳说作鸟声。或啸或受雇戏天。
僧祇云。依聚落得四事供养。或免诸难皆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4a 页 T40-0064.png
依义。若依村落作非梵行。饮酒非时食不名
污家。若俗人先有信心。供养众僧造立寺舍。
令彼退减是名污家。多论云。若作种种恶业。
破他信敬善心名污家也。作不清净秽污垢
浊。又得恶果名为恶行。又比丘凡有所求。若
以种种信施物。为三宝自身乃至一切。而与
大臣及道俗等。皆名污家。何以故。凡出家人。
无为无欲清净自守。以修道为心。若为俗人
信使往来。废乱正业。非出离故。由以信施物
与白衣故。即破前人平等好心。于得物者。欢
喜爱乐。不得物者。纵使贤善无爱敬心。失他
前人深厚福田。又倒乱佛法故。凡在家俗人。
常于三宝求清净福。割损肉血以种善根。今
出家人。反持信物赠遗白衣。俗人反于出家
人所生希望心。又若以少物赠遗白衣。因此
起七宝塔。造立精舍。乃至四事。满阎浮提一
切圣众。亦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供养真
实法身。若有强力。能破塔坏像。于僧有折损
者。得以塔物僧物随时消息。律不犯中。若与
父母病人。小儿妊娠妇女。牢狱系闲。及寺中
客作者不犯。若种华果树自取华。乃至教人
贯华持供养佛法僧者。一切无犯。若人欲打。
被贼虎狼恐怖之处。若担剌来于中走避者
不犯。若度河沟渠坑跳踯者不犯。若伴在后
迥顾。不见而啸唤不犯。若为父母若病人若
闭牢狱。若笃信优婆塞有病。若在狱看书持
往。若为塔僧病比丘事开。持书往反一切无
犯。恶性拒僧违谏戒第十三。具五缘。一自身
不能离恶。将欲作罪。二诸善比丘如法劝谏。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4b 页 T40-0064.png
三不受来谏自恃陵他。四僧如法设谏。五三
法竟犯。此人倚旁。略教但自观身不须见过。
佛令谏之。多论问。如经中说。但自观身行谛
视善不善。今戒文展转相教。岂非相违。答佛
因时制戒。言乖趣合不相违背。有六种不同。
一前人有爱憎。发言谏有损故。云但自观身
行。若为慈心有利益者。则云共语相谏。二若
钝根无智。则言说无益便止。若聪智利根。发
言有益便谏。三若少闻见。出言无补便止。若
广闻博见。有所弘益便谏。四若为利养名闻
便息。若利安众生。阐扬佛法便谏。五为现
法乐。但欲自摄便止。若欲以化益使天下同
己。则展转相谏。六若为新出家者爱恋妻子。
便言但自观身行。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则
令展转相教等。律不犯中。初谏便舍。若非法
律。若为无智人诃谏时。语彼言。汝和尚阿阇
梨所行亦尔。汝可更学问诵经。若其事实尔。
若错说者一切不犯。二不定中。文疏久列。在
戒本解。略述大意。多论制意四种。一为止诽
谤故。二为除斗诤故。三为增尚佛法故。四为
断障道恶业次第故。初不定中。四缘犯之。一
是屏处。二是女人。三无第三人。四随所作犯。
四分女人者。人女有智命未终也。独者一比丘
一女人。在屏处者有二种。一者见屏。若尘雾
若黑闇中不相见也。二者闻屏。乃至常语不
闻声处。覆处者上有盖也。障处者。若树墙壁
篱。若衣及馀障也。可作淫处者。得容行淫处。
僧祇云。若母女姊妹。亲里非亲里。若老若少。
在家出家是女人也。设有馀人。若眠若狂婴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4c 页 T40-0064.png
儿等。悉名为独。善见云。见闻屏者谓无眼者。
聋者睡者及多女人是也。如上诸缘并是犯
位。广如前篇。后不定戒略同前者。唯露处为
异。三十舍堕忏法如后。直明种相。初长衣过
限戒。多论三意。一因开畜长贪于俗利。坏道
功德财。二比丘积贮与俗无别。失信敬心。三
违佛四依。非节俭行故。具六缘犯。一是已长
衣。谓三衣之外财也。四分云长衣者。长如来
八指广四指是也。多论云。佛指面广二寸。
准前姬周尺。长一尺六寸广八寸也。若长广
互过减皆不结犯。要二俱过。多论云。馀不应
量者。过限舍作吉罗忏故须俱说。十诵七种
衣不作净施。三衣坐具雨衣覆疮衣。第七及
百一供身具。多论三衣虽不受日过无犯。但
有缺衣坏威仪二罪。若本说净今作。三衣即
失本净。以三衣无长可防故。又舍此衣更受
馀衣。前衣说净。不者犯长。又比丘有缘。得亵
指作三衣则不犯长。若一衣三肘五肘。外有
长说净。问月望衣不割簪缝过日犯者。答彼
中先有故者。堪受持故。须作衣相方免长过。
上论文指。先无三衣者耳。已上诸文故。须第
一是己长衣。鼻奈耶云。以一日所成故二虽
知是长。若忘等缘则无有罪故。二明属己定。
三应量之财(绵毛之类。礼非衣摄不合)。四不说净。五无因缘。
谓迦提一月五月等。六过十日便犯。多论得
应量不应量衣。即说净者益善。若不说至十
日无咎。若不作净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时。
应量者。舍作提忏。不应量者同前。善见若一
处缚束一罪。若不缚束。计衣段段明相出随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5a 页 T40-0065.png
处得罪。问能染应量所染云何。答通应不应。
如足食竟正不正俱犯足。若能染是不应量
财。而染应量不。答大小虽殊舍忏义一。律结
大提论结小吉。故皆一染。僧祇云。若二人共
物未分。若施僧物分未入手。病人嘱授物未
与。若闻受戒弟子知识送衣未入手。若贸衣
决价未入手。若织衣未入手。虽过十日皆不
犯舍。若施僧衣未分者。虽久不犯。若已分。多
人共分中有善毗尼人。为众人作净无犯。不
作过十日犯舍(此是共活人。前句不共活也)。律中边方开五
事。长衣入手十日方犯。准此馀方未必手捉
始犯。伽论云。十日衣云何为犯。谓入手若膝
上肩上作想是我物。从是数过十日。明了论。
有物眼所至得。非身至得。入算数者。如人施
衣稣等。但作属己意过日犯。有身至得非眼
至得。有眼身至得非算数者。若人不许自受。
拟施三宝。有非二至得。亦入算数。四分中。若
初日得衣二日不得。乃至十一日通皆不犯。
如是等类具有八门。通不相染。馀无法缘是
犯。二者中间净施。三遣与人。四者失衣。五者
故坏(谓风火水湿随缘灼烂)。六作非衣(谓非服用帽袜之属)。七亲厚意(以非
己物故)。八若忘去(以心迷故。或忘财体。若忘加法。并开十日)。律又云。若舍
堕衣不舍更贸馀衣。一尼萨耆一突吉罗。昔
以财去畜心染犯。论中不尔。多云。若先应量
舍堕物。即作应量不应量衣。此衣尽舍作提
忏。若先不应量舍堕物。作前二衣。并舍作吉
罗忏。二若先应量舍堕物。更贸得衣财即
作二衣。此衣不忏忏先提罪(准此后衣无染)。若不应量
贸得二衣不舍。已入净故。忏先突吉罗。上律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5b 页 T40-0065.png
结一尼萨耆者。谓前衣堕罪。一吉罗者。谓不
忏辄贸违佛语故。律云。尼萨耆衣不舍不应
与人。乃至作三衣等。不犯者。十日内若转净
施。若遣与人。若贼夺等想者。此物实在谓贼
持去等。虽经多日。无心故畜无犯。十诵更得
十日开之。若作失想亦同上解。云夺衣失衣
烧衣漂衣者(谓衣财实失后还得者。更得十日说净。更受持之)。取著者(谓前夺失
三衣。然有犯长之衣。以三衣体无。即正衣所摄。断相续心直忏先罪)。伽论云。颇有过
十日衣。即一夜离宿耶。答谓取过十日衣。作
三衣受出界外。明相出者是也。故知得作。何
故前云。犯舍不得作三衣。答此据有本三衣。
今此且充衣色罪仍须忏。如善见遭贼得著
五大色衣。及以僧祇中借俗衣受持等。律云。
若他与作被不犯(以是重物不应轻财。不合说净故。而未见正文开也)。十诵施
僧被褥。僧及一人亦得受。律云。付衣者远行
(谓隔碍不得说也)。或水陆道断等不净施。不与人皆不
犯。离三衣宿戒第二。具六缘成犯。一是三衣。
二加受持。三衣人异碍。四不舍会。五无因缘。
六明相出便犯。三衣五衣得波逸提。馀衣突吉
罗。非谓畜长之衣。此乃百一供身服者。佛令
受持违受故结吉。长衣净施有别人可依知。
有何过。不同昔解。又三衣。是制通上中下违
故得重。百一衣。助身开于中品。违受故轻。长
则下类别施他人。自即非贮故全无犯。馀如
戒本疏。二受衣方法。反以作衣等法。并如下
卷衣法中。三衣人异碍。四分他部相成有四。
即染隔情界也。上之三碍通界并有。若论界
碍彼此不通故。文云失衣者。僧伽蓝里有若
干界(谓上三碍在伽蓝院内。故衣则有多界)。不失衣者。僧伽蓝里有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5c 页 T40-0065.png
一界(谓无上三碍也)。初明染碍者。律云。比丘脱衣。在
俗人处形露。佛令除村。村有五义。谓诽谤生
疑为护梵行等。即此女人与比丘同处。性相
乖忤多致讥迹。佛不许同室同坐同行同住。
并生染故。若取衣持恐坏梵行。必与同处衣
须随身。二者隔碍。律云。若水陆道断涩难等
离衣开无有过。僧祇寺门外不捉户钥。无十
二桄梯。是名离衣。三者情碍。律云。若夺想失
想。若贼恶兽命梵等缘。僧祇兄弟子齐之
处。多论王来界内。大小行处。近王左右。并非
衣界。及以作幻作乐人等。入界亦如王法。以
情隔故。妨于来往故名失衣。四者界碍。界有
两种。自然作法。上之三碍。入此二界通界失
衣。并非衣界。若无三碍。二界各别通得护衣。
五分云。若作法衣界。及自然衣界。比丘于中。
不得自在往反。是名别界。反上同界。若论作
法下卷明之。今明自然有十五界。四分有十
一种。一僧伽蓝界。二者村界。各有四种。谓周
匝垣墙。栅篱。篱墙不周。四周有屋也。此等
诸相。不周伽蓝相坏。树车等界丛生。故云若
干界。此止是别界。不名僧村二所。今言若干
界者。有上三碍互生。来往讥难。故失衣也。僧
祇五分中。同界者。僧羯磨作不失衣界。于中
得自在往反。异界者。不得自在往反是也。乃
至舍屋尼寺聚落重屋车乘场露地道行界亦
尔。三树界者。与人等足荫覆如趺坐(如此树相已上乃有
衣界。可护也)。此但明其小相。十诵不相接树取日正
中时阴影覆处。若雨堕时水不及处置衣。在
此树身在馀处。若不取衣等皆犯。若相接树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6a 页 T40-0066.png
乃至一拘卢舍者。随所著衣无犯。善见日正
中时影覆处同上。若树枝偏长。衣在阴头人
在树根。亦不失衣。林界者。衣在林中。十四肘
中不失衣。此林有人来往。无衣界。应随身。不
随者失。上十诵林界一拘卢者。谓是太林无
难。此言十四肘者。谓四树相连势非广及。故
衣界狭小也。僧祇蒲萄蔓架一切瓜瓠等架。
各四相取二十五肘。名衣界。明了论解。若衣
在楼树下。身在上者失衣。若衣在上。身在楼
树下不失。以上得落下故。四场界者。律云。于
中治五谷处也。谓村外空静处。五车界。六船
界。并俱在陆地。律云。若车船回转处。此但明
住车。十诵行车者。前车向中车。杖所及处。中
车向前后车。杖所及处。后车向中车。杖所及
处。若不及者是名异界。僧祇载船水中有多
住处。若自在往反。不会无犯。反上即犯。七舍
界。四分无相。此谓村外别舍。若据村聚相后
当广说。僧祇若楼阁梯隥道外二十五肘名
衣界。若著衣在阁上下宿。有梯通无犯。准四
分库仓界。据明内为言雨无任得。对上舍界
因解聚落。四分云村界。善见无市云村。有市
名聚落。萨婆多论四句相对。一是聚非家界。
如二聚落各有一家。二是家非聚。如一大聚
落。更无异聚而有多家。三亦具二界。聚落有
二。各多家是。四俱非者兰若界也。聚落者。十
诵多论。人民共住名聚落界。言别界者。鸡飞
不及弃粪扫外箭射及外名为异界。言同界
者。四边聚落各有一家。若有车梯迥转相及
得登出入。身在梯根下卧置衣。在四聚落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6b 页 T40-0066.png
失衣。以梯梁相接无隔碍故。聚落止有一家。
衣在家内。车梯上下卧不失衣(以无别家可对故也)。若自
然界内。箭射及处至明相出不失衣。若衣在
外身在家中亦尔。若众多家衣在家内。身在
梯车下失衣。以家界各别故。家有一界别界。
别界者。父母兄弟儿子。若异食异业。虽同一
处事各不同。是名族界。若同食业名一家界。
族亦有一界别界。别界住处。是名一界。别
界者。若作食处取水处便利处是。若在二处
皆失衣。僧祇四聚相接衣枕头卧。头及手脚
各在一界。衣在头底明相出。衣离头犯舍。若
手脚至衣所不犯。十诵多论云。若安衣二界
中。在二界上卧不失衣。各有身分。故十诵舍
界者。若外道舍门屋食堂中庭厕处。衣在一
外道舍。身在馀舍者失衣。若同见同论不犯。
若诸戏笑人游行营处。如前取水处等失衣。
若同属一主不犯(此谓情碍)。多论重舍属一主。人衣
互上下重不失。若是异主。衣人上下中间不
通故失。上并四分无文。理须通允。八堂界者。
律云。多敞露。九库界者。积藏诸车乘贩卖物。
十仓界者。储积谷米处。十一阿兰若界。律云。
兰若者无界(谓迥在空野无别诸界。假以树量大小)。八树中间一树间
七弓。弓长四肘。通计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兼
其势分七十有馀。次明不足者。取外部成用。
十二道行界者。十诵比丘与师持衣。道中行
前后四十九寻内不失。多论纵广亦得四十九
寻不失。僧祇道中卧持三衣。枕头明相出。衣
离者犯。准应身在树界兰若也。善见若使沙
弥俗人持衣前入界。比丘后入不知。谓言界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6c 页 T40-0066.png
外明相出。谓失不失衣依止亦尔。律云失想
界外为言。若弟子夏未满。为师持衣。值人说
法。贪闻法故。明相出不犯。离师和尚得离衣
罪。明了论。小便等所偪事由他加行难。所作
怜悯。此义转车界中广说。解云。大小便病怖
畏难偪夜出界未得还。而晓亦不失衣。又二
人共宿三水同置一处。一人急事须夜行。不
持自衣。误持住人衣去。至晓行人失衣。由行
人误取故失。不由住人故不失衣。行人意晟。
故言加行。犹此住人是难。许此难不失衣。十
三洲界者。善见云。十四肘内不失衣。若有人
来往。衣不随身者失。十四水界。善见云。兰若
处坐禅。天欲晓。患睡脱衣。置岸入池洗浴。明
相出犯舍。毗尼母云。著衣岸上。入一脚水中
者不犯失衣。僧祇水中道行界者。二十五肘。
若船上者。入水即舍。十五井界。僧祇道行露
地井兰旁宿。置衣在二十五肘内。身在外者
失衣。衣在井中。应绳连。垂手绳井中得会衣。
与井上界别也。以此例馀坑窨窖等。此十五
种自然界。大小如上。若准四分。加于势分。文
云。僧伽蓝界者。在伽蓝边。中人若用砖石掷
所及处。是名界。乃至库藏界亦如是。诸部并
无势分。善见中无也。彼有掷石之文。别为馀
事。彼文云。中人掷石者。不健不羸人。尽力掷
至落处。不取转处。诸师评之。一十三步即以
此量十五自然通著。唯不通法界。必须入界
方乃会衣。僧祇云。比丘有缘至他处留宿。彼
有比丘及尼。衣有长者应借受持。无者俗人
有被应借取。作净安纽然后受持。又无衣者。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7a 页 T40-0067.png
后夜当疾还寺莫逾城。出到寺门未开者至
门屋下(以门屋梁连界内故。彼律无势分。以此为自然界。不同四分应知也)。若无者内
手著门孔中水渎中。先以物搅勿令触毒虫。
又无此孔应逾墙入。勿令人疑。若不得入当
舍衣。宁无衣犯小罪。以轻易重故。若准此言。
必界内有上三碍。不得外护。必失持衣故。文
云。若在馀处宿明相未出。若至掷石所及处
(谓界内无三碍)。若手捉衣(谓界内有染情碍)。若舍衣(谓界内隔碍等及界外事)。若
不作如上三事。明相出随所离衣犯舍。上十
五自然衣界。各别不通故有别名。律云。此伽
蓝界非彼伽蓝。乃至树车库藏一一亦尔。而
僧村二界摄相义强。虽有树舍没名不显。诸
界相望不论强弱。故树下有车别有车界。车
外有树亦有树界。无别势分。若僧村二界势
分。有树等界。便于树界僧界中分势分。如此
例馀准知。若堂库有车船。即从堂库之界。律
云。库者积藏诸乘也。由彼堂库。四面收摄本
障是强。不同树车场等无外可摄故。如净地
不周通皆置食不犯。类馀诸界相。未足摄他。
若互错涉各别有界。如戒本疏中。第五无因
缘有缘汎列七种。一别人作法。或对首或心念
(非谓作法开离。以轻易重)。二对僧作法。离有二。初有缘乞得。
四分老病比丘(三十已去名为老)。三衣重者。羯磨离衣。
法如疏说。二者共作迦絺那衣。三者对处作
法。离即不失衣界。四兰若恐怖离。五王路隔
塞命梵等离。六迦提赏劳离。七如五分僧塔
诸缘。及他要事听六夜离无罪。若事讫不反
吉罗。就七中更分。前三得法离。后三无法离。
兰若通有无。六夜送入村无法离。恐失遥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7b 页 T40-0067.png
是有法离。得罪分别。第二第四第五六七一
向无罪。以有缘故。五中隔塞或望断故失衣。
不失如后。就第三摄衣界中。无三碍故开通
往反。若有三碍不免失衣。第二对僧作法。有
缘时在不失。限满便失得罪。馀一一准思知
而会通。律不犯中。夺失烧漂坏五想者(衣实见在
妄起想心。经宿失受无罪。决心谓失即是舍心。无情过故不犯舍也。善见不失者。师主疑心恐在界外。此谓失体不
同。论云衣不失受也)。若水陆道断。若贼恶兽命梵等难。若
不舍衣不犯。此是情隔两碍失受无罪。若先
慢。不摄。后虽经缘失衣犯舍。若诸难忽生。往
会不得。洹怀领受。必不失法。由难忽生非情
过故。离亦无罪。如受欲事界内有难。持出界
外还来不失。此亦同之。前言失受事隔不知。
而经明相失受无罪。若女人来往。染碍进退
比二碍可知。又有不立染碍。止是情摄者。此
不通诸部。问忘不持衣外行。至夜方觉。取会
无缘。失不。答彼人恒自将随身。忽忘事同长
衣开之。上且解如是不尽极多。广如戒本。含
注疏。及删补羯磨疏中明之。月望衣戒三。此
戒是但三衣者。得少财为换故衣。以不足故。
佛开一月。过限而畜故制。畜长比丘得即说
净。不须此戒。六缘成犯。一故坏三衣。二财少
不足。三为换三衣拟替故者。四不说净作三
衣。五无因缘(同长衣)。六过限犯。此戒三位。初十
日常开。若十一日至二十九日得者。随日作
成。不得更开。至三十日。若得不得若同不同。
一向限之。僧祇云。十日即作。作衣时。馀人相
助浣染牵裁。刺长刺短煮染。作净已受持。若
恐不竟。粗行急竟受持。后更细刺。此律但线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7c 页 T40-0067.png
絣裁割。即免长过。若三俱故并少不同。皆开
一月。若大衣同足限满者。下二衣财少不足
者。亦染犯长。由有故坏三衣。非正替故。所以
文云。随衣多少尽舍也。馀同长衣开也。取非
亲尼衣戒四。具五缘。一是比丘尼。简下二众。
取得吉罗。二非亲里。律云。亲里者。父母亲里
七世有亲也。善见父亲者。伯叔兄弟儿孙。母
亲者。舅姨乃至儿孙。皆谓同气义亲不杂异
姓。又云。出家妇者非亲里也。伯叔之妇例同。
十诵云。若是亲里少尚持与。何况不足而取。
五分若亲里尼犯戒。取衣者吉罗。三应量衣。
律中。五衣中取一衣故为犯缘。僧祇若取钵
乃馀小小物得无犯。四虚心送与除乞得无
犯。僧祇尼借比丘衣。得著破还无犯。若尼与
下二众及俗人衣云。汝持此衣与某甲比丘。
可得福德。取者无犯。五领受已。伽论尼放衣
置地寄大德。随意用便舍去。比丘作同意用
无犯。僧祇使人受同犯。十诵多论。十僧取尼
一衣十僧皆堕。十尼持一衣与一僧得十堕。
十诵若尼先请。若为说法故与一切无犯。五
分诸尼以衣钵施比丘。若先无心求。彼自布
施者当观。有长者得取。准此犯戒止在贪心。
制戒之意可见。四分亦云。佛告尼言。当畜五
衣完坚者。馀衣随意净施。若与人。既云与人。
则何简于道俗。律不犯中。若从亲里比丘尼
边取衣(准律七世父母为亲里。且据父亲有亡世不同。一高祖。二曾祖。三祢祖。四父。五己身。六儿
七孙是也)。若贸易。为佛图及僧取者皆不犯。使非
亲尼浣故衣戒五。浣染打实是三戒。同由一
衣生。此戒业重。律云。语使浣染打。若作者三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8a 页 T40-0068.png
尼萨耆波逸提。五缘成。一是比丘尼。若是下
二众。律结小罪。二非亲里。善见令出家妇浣
染亦犯。若使尼煖水觅樵钻火一切吉罗。五
分令非亲尼浣而亲里浣。如是互作五句皆
堕。僧祇若使尼为师浣者吉罗。今或有人。畜
尼弟子多令浣缝。以非俗亲皆犯舍堕。亦误
弟子因交致染。遂犯重罪。深须慎哉。三足
己故衣。律云。乃至一经身著者。僧祇云。乃至
一枕头。善见若革屣囊无犯。伽中乃至尼师
坛亦犯舍堕。四自使浣打。僧祇自与使与等
四句皆犯。若使亲尼浣。而弟子为浣不犯。若
云遣汝弟子为我浣者犯。若著垢腻衣入尼
寺。为浣者不犯。若先有方便心者犯舍。十诵
若犯舍衣与浣犯小罪。准此无重犯。一衣无
过有重犯。僧祇若为车马灒污。使尼湔亦犯
舍。不可截故全舍。五浣染打竟便犯。四分使
浣打新衣。及使尼家二众俱吉罗。善见云。若
浣竟。比丘言未净。重使尼浣。比丘尼萨耆吉
罗。不犯中。律云。若病若为佛僧。若借他衣而
尼浣等不犯。从非亲俗人乞衣戒六。多论制
不听乞有四益。一令佛法增尚故。二为止诤
讼故。三为灭前人不善心故。四为令众生于
正法中生信乐故。五百问论。昔有比丘。多乞
积聚不肯为福。又不行道命终作一肉骆驼
山。广数十里。时世饥饿。一国之人日日取食。
随割随生。有一他国人。来见便斫取。便大唤
动地。人问其故便言。吾本是道人。为贪财不
施。负此国人物。以肉偿之。我不负卿物。是故
唤耳。佛告比丘。贪为大患。舍之则应比丘之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8b 页 T40-0068.png
法。又云。若人乞比丘物云。是好非好。若实好
言好得物犯堕。不好言好犯弃。若贫乏比丘。
中前得将白衣沙弥。入市乞钱。中后不合(应是
无戒沙弥也)。具六缘成。一三衣具足(纵不具者须乞取衣。若乞五谷律结吉罗)。
二无因缘。谓夺失三衣也。非谓迦提月中开
从他乞。必是无少交。不济冬随量乞衣。不得
盈贮。三非亲里。五分多论。从亲里乞好衣。
若贫匮。若与少索多。一切吉罗。四为己乞应
量衣。十诵僧祇。乞得四肘以上犯。若自乞使
人乞作寒暑相。若为方便说法。是等得者皆
堕。除乞漉水囊小小补衣物系头物里疮衣
缘中一条里脚踝鞞拭手面身巾等皆得。若
乞是物时。施主施全衣财者得取。本有方便
心但索小者。或容得大者犯舍。五彼与。六领
受便犯。四分若被贼夺衣裸形者。佛言。当以
耎草树叶覆形应往寺边。若取长衣。若知友
边取。若无者僧中问取可分衣。若无者问取
僧衣卧具。若不与者自开库看。若褥敷毡被。
摘解取裁作衣。出外乞。若得已应还。浣染缝
治安置本处。若不还本处如法治。十诵本处
空随著近处。馀如杂法中。律不犯中。若夺失
三衣。从非亲里乞。五分开。衣坏时得乞。通前
五缘。律又云。或为他乞他为己乞。或不求而
得。若从亲里乞。若同出家人乞者一切不犯。
五分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犯罪。过分取
衣戒七。六缘。一比丘失夺三衣。二非亲居士。
三为失夺故施。若不为失随受无罪。四比丘
知彼为失故施。五过知足。六领受便犯。律云。
若失一衣不应取。若失二衣。馀有一衣重数。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8c 页 T40-0068.png
若二重三重四重。应摘作若僧伽梨乃至安陀
会。善见云。若都失者。取上下二衣。馀一衣别
处乞。四分若自恣多与衣者。若衣细若衣薄
若不牢。应取作二三四重。当安缘肩上。应贴
垢腻处。应安钩纽。若有馀残语居士言。此馀
残裁作何等。若彼言。我不以失衣故。与我曹
自与大德耳。若彼欲受便取。前戒为他不犯。
此戒若为他乞受犯。劝增衣价戒八。论犯六
缘成。一非亲俗人虚心辨价。二施期有限。
三知限施。四嫌少劝增。五彼为增价缕。六领
受便犯。四分中。为居士施衣嫌少更求。乃至
增一钱十六分之一分。若增缕乃至一线也。
十诵有劝增色量价三舍堕。律不犯中。先受
自恣请而往求知足。于求中减少作。若从亲
里求。出家人求已为他他为己不求。自得不
犯。馀如疏中。劝二家增衣价戒九。制缘同前。
唯劝合二家为异。五分乃至劝夫妇合作一
衣。亦舍堕。僧祇中。知足者。若与细者云。我
是练若头陀林中住。索不如者。粗者皆犯舍
(以口自述德)。过限匆切索衣价戒十。五缘成犯。一
施主送宝。二为贸衣用。三付人转贸。四过分
索之。五得入手便犯。律不犯者。若遣使告知。
若彼言不须即相布施。是比丘应以时耎语。
方便索衣。若为作波利迦罗故。与以时耎语。
方便索得者不犯。乞蚕绵作袈裟戒十一。多
论四意。一为止诽谤故。二长信敬故。三为行
道得安乐故。四不害众生命故。四分因比丘
至养蚕家。乞未成绵。已成绵作卧具。便待看。
暴茧作声。因诃制之。若纯作若杂以毳劫具。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9a 页 T40-0069.png
若麻及馀缕杂作成者。若斤斧细剉斩和泥。
涂壁及埵。多论中。憍奢耶者此是绵名。如秦
地养蚕法。若乞茧乞绵乞缕。织布成衣者堕。
言卧具者是三衣也(即三衣总名卧具。犹如此方被之相。故取通号)。外国
作衣凡有二种。一细擘布贮如作毡法。二绵
作缕织成衣也。亦得作三衣。受持以乞得故。
作成舍堕。善见云。乃至杂一毛便犯。憍奢耶
者。丝中微者。蚕口初出名忽。僧祇云。纽揲经
纬穿杂者。一切舍堕。受用得越。央掘经。缯绵
皮物。若展转来。离杀者手施持戒人。不应受
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不破戒。涅槃中。皮
革履屣憍奢耶衣。如是衣服悉皆不畜。是正
经律。今有一方禅众。皆著艾布者岂不顺教。
五分云。蚕家施绵。受已施僧。不得自入。以此
诸部相对故知。所制意重。野蚕尚犯。何况家
蚕。杂忽尚犯。何况纯作。多有人乞觅而作三
衣。此合斩舍。不合受持著。著得罪。如律明
示。如诸律所明。不得往屠家乞肉血。及作苏
乳家乞乳并犯。故多论。若无蚕家乞茧自作
绵无罪。为出卖故有虫者吉罗。若乞成绵贮
衣不犯。若虫坏者作敷具无犯。作不应量衣
一切敷具吉罗。律中自作教他作成者犯堕。
不成吉罗。若为他作一切吉罗。不犯者。若
得已成者。斧斩和泥涂埵。馀如戒本疏。黑毛
卧具戒十二。此四卧具戒。并是三衣总号。昔
人疑之至今不决。僧祇毡僧伽梨乃至坐具
等。四缘成犯。一纯黑毛。二作袈裟。三为己。
四作成犯。律中自作教他同犯堕如上。不犯
者。若得已成者。若裁割坏(元作拟割)。若细薄叠作两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9b 页 T40-0069.png
(元意后得)。若作褥。若作小方坐具。若作卧毡。或
儭钵内毡剃刀囊作帽作袜。作摄热巾。作裹
革屣巾。一切不犯。白毛三衣戒十三。因缘同
前。佛制参作。违教故犯。五缘成。一三毛参
作。二拟作三衣卧具。三为己。四增好减恶下
至一两。五作成便犯。减六年作三衣戒十四。
六缘成。一有故卧具减六年。二不舍故者与
人。三僧不听许。四更作新者。五为己。六作成
便犯。僧祇以老病持毡僧伽梨。不满六年不
得更作。若身不羸瘦。颜色不恶白羯磨众。一
一不成。四分不犯者。僧白二听及满六年。若
减六年舍故。更作新者。若得已成者。若无若
他与作一切得。不贴坐具戒十五。五缘。一先
有故坐具。二更作新者。三为己。四无心以故
者贴。五作成便犯。此与后九十中者。相对四
句。一作新如量不贴犯此戒。二作故过量犯。
后戒后二俱句准知。律中造新坐具时。若故
者未坏。未有穿孔。当取浣染治牵挽令舒。裁
割取纵广一磔手。贴新者上。若边若中央。以
坏色故但言须贴。不言毡布。随十种衣通得。
僧祇毡作方一磔手。取故毡时不得。从少闻
犯戒者。无闻者。住坏房不治者。恶名人断见
人。远离二师者。不喜咨问人。不分别魔事人。
不应取取则反上。不尖邪凹凸缺角穿坏垢
腻著时。令方圆得正。多云。若无长者短亦应
用。善见云。故者下至一经坐不须贴。律不犯
中。裁取故者贴。若彼自无得处。更作新者
(必有得处如上律论)。若他为作。若得已成者。若纯故者作
不犯。持羊毛过限戒十六。四缘。一是好羊毛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69c 页 T40-0069.png
除贱。故律云。头项足毛不犯。僧祇持驼毛獭
毛猪毛犯越。成器不犯。五分听用驰毛贮褥。
二是己物。三自持。僧祇三人共有。各持齐九
由旬。重檐者俱犯。第四四分。若道行得羊毛
处须者。应取自持至三由旬。当令人持乃至
彼处。中间不得佐助。若持吉罗。令尼等四众
亦吉。若持馀衣若麻等皆吉。若担馀物贯杖
头亦吉。若担毳装毳绳及馀处毛。若作帽巾
等不犯。使非亲尼浣染毛戒十七。制意犯缘。
同浣衣戒。又多论云。为增尚佛法故制。若诸
尼众。执作浣染。废修正业。则无威仪破增尚
法。又止恶法次第因缘。各令清净故。馀如疏
中。畜钱宝戒十八。多论云。佛制此戒有三益。
一为息诽谤故。二为灭斗诤故。三为成圣种
节俭行故。宝是八不净财。且因料简四门。一
列数显过。二开制不同。三结罪轻重。四交贸
多罪少罪。初中列数者。一田宅园林。二种植
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
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
重物。此之八名。经论及律盛列通数。显过不
应。相承次比如上具述。不出佛经。二明过者。
诸戒不对俗制。唯此对之。令道俗通禁。见畜
捉者知非佛子。故律经中。皆言沙门四患。即
此戒是。若有畜者非我弟子。五分亦云。必定
不信我之法律。由此八种。皆长贪坏道。污染
梵行。有得秽果故名不净也。馀如正解中。二
明开畜者。经中禁重。如后所明。律中在事小
机意狭。故多开畜。第一不净中。由是妨道别
人不开。一口小房有资道要。依上开畜。毗尼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0a 页 T40-0070.png
母云。毕陵伽为国人所重施。一小寺罗网车
舆驰驴等。畜僧坊所须开受。僧祇中为僧故
得受。善见居士施田地。别人不得用。若供养
僧者得受。多论檀越欲作大房舍。应开解示
语。令小作顺少欲法。若为容多人故作者。不
应违意。五分有人施僧田宅店肆听受。使净
人知之。善见若人以池施僧。供给浣濯。及一
切众生。听饮用者随意得受。二种植根栽。若
如僧祇。为僧营理者得。别人不开即污家法
中。自种教他一切不合。除供养佛法僧。馀如
杂法中说。三贮积谷帛。昔云。俭开三十六石。
出善生经。余自披捡真伪二本并无。举世梦
传。涅槃云。声闻僧者无有积聚。所谓奴婢仆
使库藏谷米盐豉胡麻大小诸豆。若自手作
食。自磨自舂。种种非法故。若有说。言如来听
畜非法之物。舌则卷缩。僧祇云。若比丘籴粟
时作念。此后时恐贵。今籴此谷。我当依是。得
诵经坐禅行道。而不言多少。准酌一夏之粮。
亦随时料其丰俭。盐则准前谷量。尽形药中
加法亦得。律中比丘道行。得大麦小麦班豆
粳米。佛开受之。安置囊幞内盛之。应合净
施。故文中。诸比丘得道路粮。开受净人赏举。
复卷具有说净方法。四畜诸僮仆。增一云。
长者将女施佛佛不受。若受者渐生重罪。因
说欲过罗刹女等事。僧祇若人云施僧奴。若
施使人。若施园民妇。一切不应受。若言施供
给僧男净人听受。若施别人一切不得。若施
净人。为料理僧故。别人得受。若施尼僧乃至
别人反前。唯言女净人为异。今诸伽蓝。多畜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0b 页 T40-0070.png
女人。或卖买奴婢者。其中秽杂孰可言哉。岂
唯犯淫。盗亦通犯。深知圣制不许。凡岂强
哉。僧祇毕陵伽在聚落自泥房。王与使人三
反。不受云。若能尽寿。持五戒奉斋。然后受
之。十诵守竹园寺有五百人。王舍城中也有
十种施无福。一谓施女人。二戏具。三画男女
合像。四酒。五非法语。六器仗。七大刀。八毒
药。九恶牛。十教他作。如是施五畜畜生。律中
比丘畜猫子狗子乃至众鸟。并不得畜。僧祇
若人施僧一切众生。并不应受。众生者。马驴
猪羊獐鹿。如是一切自馀野鸟兽等。若见比
丘不受云。我当杀之。应语令自施水草守护。
勿令伤害。不得剪翅笼系。若能飞行自活者
放去。莫拘之。善见若施牛羊不得受。若云施
乳酪等五味得受。馀一切畜生亦尔。涅槃经
中。比丘之法。不得卖买生口等。伽论为塔故
受驼马驴。今有施佛法家畜生。而知事有卖
者并不合圣教。十轮若施四方僧物田宅。净
人不与持戒反与破戒。自恣受用。并与白衣
同共食啖。因此刹利居士皆入阿鼻。日藏分
云。于我法中假令如法。始从一人乃至四人。
不听受田宅园林车马奴婢等常住僧物。若
满五人乃得受之。大集亦同。四分乘乘戒中
开。老病得乘男乘女乘尼骑。如瞻病法。僧祇
船车牛马等乘。无病不合。唯因水中船行者。
得六畜钱宝。若元作自畜之意不合。若拟净
施与他。依律文开。僧祇十诵善见云。若病人
得者。令净人畜。为贸药故。若多人与药钱直。
得置毡褥底。眼暗未时。手触在无不犯。又云。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0c 页 T40-0070.png
末利夫人。施僧布萨钱。佛言听受。准义付他。
又居士持金银与僧。作寺食堂园田。比丘不
得受犯吉罗。应付净人口得处分。若施作饮
食衣药卧具。亦不自受。若受后作衣服用得
吉罗。应付净人。杂含云。自今已后。须木直索
木。乃至须人工等。亦直索之。慎勿为己受取
金宝。则破四分人解。律云。若为作屋故。求材
木竹草树皮得受。不应自为身受(若文不了引经自明)。馀
如正解。七听畜重物。毗尼母。别人听受刻镂
大床。唯除金宝。若绵褥者他施已成者。十诵
开受。毗尼母四分。氍毹等等他施听受。广
三肘长五肘。净施畜。若铁瓦瓶等铜盆铜盔
等器别人得受。八者佛不开者。善见云。不得
捉一切谷除米。若施器仗者。僧应打坏不得
卖。施乐器者不得捉得卖。增一云。若得金宝
施。咒愿已还反施主。涅槃云。若有人言。如来
怜悯一切众生。善知时宜。说轻为重说重为
轻。观知我等弟子。有人供给所须无乏。如是
之人。佛则不听受畜一切八不净物。若诸弟
子。无人供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护
持建立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
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
须净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我为
肉眼诸众生说是四依。终不为慧眼者说。若
有三藏反上说者。亦不应依。又说八不净财。
十馀处文皆极毁破不令畜服。又云。若优婆
塞。知此比丘破戒受畜八法。不应给施。又不
应以袈裟因缘恭敬礼拜。若共僧事死堕地
狱。十轮经说。据不知持犯者。并须恭敬。又涅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1a 页 T40-0071.png
槃经。穷终极教不用。亦得以护法故。小小非
要。三明畜罪轻重。八中六七金钱绵褥得堕
以违净施故。馀则吉罗。畜者亦少。四交贸轻
重。若以此八贸衣犯舍。以衣得宝绵毹亦舍。
若得馀六并得吉罗。若以衣宝相易皆堕。贸
馀六种吉罗。六自相贸皆吉。得衣宝者皆提。
此谓与俗人增减。与五众得小罪。多论若说
净钱宝。后贸衣财。作三衣钵器。入百一物数。
不须说净。已外须说。若犯罪者。悔于僧中。已
用钱宝。贸衣财及百一物者。不须舍之。已入
净故。已外成衣不成衣。一切说净无罪。正解
本戒。此是畜宝戒九。十是捉宝戒。文言。手
捉别时意也。具四缘。一是钱宝。二知是。三为
己。四受取便犯。此之一戒人患者多。但内无
高节。外成鄙秽。不思圣诫严猛。唯纵无始贪
痴故。律言。非我弟子。准此失戒矣。又云。佛
告大臣。若见沙门释子。以我为师。而受金银
钱宝。则决定知非沙门释子。又杂含云。若为
沙门释子。自受畜者。当知五欲功德悉应清
净。又增一云。梵志书述。若是如来者。不受珍
宝。故略引多文。證成非滥。佛世尊。欲增尚弟
子。令弃鄙业远超三界近为世范。今乃反自
坠陷。自畜自捉。剧城市之商贾。信佛法之烟
云。反自誇陈妄排法律云。但无贪心。岂有罪
失。出此言者。妄自矜持不思位是下凡。轻拨
大圣。一分之利尚计。不及俗士高逸。何异螳
螂拒轮之智。不殊飞蛾赴火之能。岂唯畜捉
长。贪方生重盗之始故。略述诫劝有智者。临
境深思。涅槃云。若能远离八毒蛇法。是名清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1b 页 T40-0071.png
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供养。清净果报。非肉
眼所能分别。又云。祇桓比丘。不与受金银者。
共住说戒自恣。一河饮水。利养之物。悉不共
之。若有共僧事者。命终堕大地狱。智论云。出
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以戒之功德胜
于布施。又涅槃第十一卷下文云。菩萨持息
世讥嫌戒。与性重无别。广有明文。息世戒者。
即白四羯磨所得。诸文如彼恒须细读。四分
钱者。有八种金银等上有文像。僧祇生色似
色皆提。生色者。金似色者银(似犹像也)。钱者随国
用。一切不得捉。捉得提。应僧中悔。多云七
宝者。金银摩尼真珠珊瑚车渠马脑。当取犯
舍堕。莫自手取。如法说净者不犯。若似宝铜
铁虎珀水精伪珠鍮石等。以五种取为畜故
者吉罗。不应自取。如法说净得。若捉金薄金
像藏。举自他宝并堕。不犯此戒。若似宝入百
一物数。不须作净。皆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
长物。若不入百一数。如前说净。僧祇云。不净
物者金银钱。不得触故。馀宝得触故名净。不
得著故名不净物。若不净者。自捉使人一切
皆提。若相成就国土不用得越。若凡得钱及
安居衣直。不得手取。使净人知。无者指脚边
地语言。是中知著地。已自用叶砖瓦等。遥掷
覆上。后将净人令知持去。不可信者。令在前
行。若可信者。任意掌举。四分是中舍者。告可
信人来已云。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若彼
人取还与比丘者。当为彼人物。故受敕净人
掌之。若彼为比丘。贸衣衣钵等。应持贸易
受持之。若彼优婆塞。取已与比丘净衣钵。应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1c 页 T40-0071.png
取持之。若不语彼人知是看是突吉罗。僧祇
若知佛法僧事者。有钱宝欲举赏。若生地使
净人知。覆处死土使比丘堀。若净人不可信
者。裹眼三旋。然后知地已内钱坑中。若散落
者。得以砖瓦掷入。如是作已。如前裹眼使去。
后欲须时。如前方法至钱宝处。净人不可信
者。还裹眼三旋。将来取之。若施主作金碗。令
比丘受用。为得福者。当持食来时。舒手示器
应言受受受。三说已食之。不得触器四边。赞
叹手捉。此是后九十中。多论五种受。一以手
受。二以衣取。三以器取。四言著是中。五若言
与是净人皆犯舍。下三众亦不得畜。畜得吉
罗。僧祇若身者。一切身分。乃至手脚等。若
身相续者。谓系三衣纽。乃至钵盂中皆舍堕。
多论五种长物。一重宝。二似宝。三若衣衣财
应量已上。四一切不应量衣及衣财。五一切
谷米。重宝舍与同意净人。罪僧中悔。若钱宝
比丘不得畜。若僧中次行者说净。馀似宝及
百一物数。一切舍与同心净人。罪作吉罗悔。
钱宝说净有二。若白衣持来施与比丘。比丘
言。此不净物我不应畜。若净当受。即当说净。
二者净人言易净物畜。即当说净。若彼此不
语取得舍堕。若舍与白衣。不得与沙弥。僧祇
云。目连将专头沙弥。往阿耨达池。取金砂拟
安佛澡罐下。乃至老比丘。将沙弥还本村。眷
属以道行无食。以钱系衣内在道。并为非人
左绕。以土坌之骂言此不吉利。各以事白。便
俱令弃之。非人并为作礼。右绕而过。此犹可
治故逢幽责。如池神讥类。馀有未忏必遭显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2a 页 T40-0072.png
戮。同颊肿之俦。律不犯中。开缘如上。若彼人
不肯与衣者。馀比丘当语言。佛有教。为净故
与。应还他物。若又不与自往语言。佛教比丘。
作净故与。汝不还我者。此物应与僧塔和尚
知识及本施主。不欲令失彼信施故。贸宝戒
十九。多论云。此以说净宝。转易与他求利。当
与他时。得舍堕。此与贸衣五种不同。如戒疏
说。律中以财物易钱宝故犯。但无衣食为异。
五缘成。一是钱宝。二互相易。三决价。四为己。
五受犯。五分应对僧悔。不得向二三人前。律
不犯中。若以钱贸璎珞具。为佛法僧。若以钱
易钱。亦为佛法僧者得。贩卖戒二十。多论四
义制。一为佛法增尚故。二为止斗诤故。三为
成四圣种故。四为长信敬不生诽谤故。论犯
六缘成。一在家二众。二共同交贸。三决价。四
为己。五自贸易。六领受犯。律令净人贸。准馀
部双开。四分衣药交贸。争价高下数数上下
皆犯。多云。此贩卖堕。一切堕中最重。宁作屠
儿。何以故。屠儿止害一生。贩卖一切俱害。不
问道俗贤愚持戒破戒。无往不欺。常怀恶心。
设若居谷。恒希天下荒饿霜雹灾变。若居盐
积贮。恒愿四远反乱。王路隔塞。多有此过故。
此贩卖物作塔像。不得向礼。又云。但作佛意
礼之。设与僧作食。及四方僧房一切不得住
中。持戒比丘。不应受用。得罪若死得。羯磨
分之。所以尔者。以此贩卖业罪过深重。若生
存时。僧得用者此比丘言。虽贩卖有罪。犹得
作福续作无已。今不听僧食用。无供僧福。后
得重罪。以此因缘。不敢更作。比丘既死。无更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2b 页 T40-0072.png
作理。故得分之。若贩卖食咽咽堕。作衣者著
著堕。作卧具随转转堕。故重结。五百问云。治
生得物。他人犯舍。若穷厄无食处。使白衣作
食。治生道人白众言。此非我物。得食不者犯
堕。若施俗人。俗人与僧不犯。僧祇若籴谷时。
此后当贵籴时越。粜时堕。若恐后贵。拟自食
行道。到后谷贵。食长或与师僧作功德。馀者
出粜得利无罪。诸药草等亦尔(衣钵不为利后卖不犯)。十诵
若相似贸似相。如衣钵澡罐瓶户钩四药交
贸。不相似者。以衣易钵一切堕。若可舍物金
银钱籴粟。或用粟买物。若可食啖口口吉。可
作衣著著提。五百问云。有求利贩卖作福无
罪耶。答此人尚不免地狱。何况得福由。不随
佛语故非供养。四分中。贩卖买三事。但为利
故买卖俱堕。十诵中。据一物为语。多论若众
僧衣。未三唱得益价。若三唱已不应益。以属
他故。若众中三唱得衣。设悔不应还。十诵若
卖买前人悔。七日内者还之。若过不应。四
分文不了。此是私卖买也。五分使净人易时
应心念。宁使彼得我利。我不得彼利。比丘共
僧贸易。应陪者当使价均。然后交博。若贫无
可陪僧。必知贤善知足听直与。四分衣法中。
有贵价衣。令净人贸易。无净人者。乃至遣比
丘贸易。准此开之。必有净人亦制与罪。僧祇
若自问价。若使人问价。作不净语。争价高下
皆越。得物堕。四药随轻物重物。净不净物。一
切相贸得提。肆上有衣。其价已定。比丘赍直
来与物主。虽摇头作与相者。比丘亦须语言。
此直知是物也。若估客物直。五十而索百钱。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2c 页 T40-0072.png
比丘以五十知之。如是求者。不名为下。若前
人欲买此物。比丘不得抄市。当问言。汝止未。
若报云。我休者比丘方云。我以是价知是物
好不。比丘自贸抄市者越。若僧中买物得上
价取。若和尚阇梨。取不得抄上。若营事。比丘
雇匠作不净语。乃至为僧月直市油面等不
净语者越。自为得物入手犯堕。净语者。以是
物价。知是好不不净语。分别价者索几许等。
若市买物。得嫌诃说实前人物。此好此恶。粗
细斗秤大小香臭者无罪。五百问。若自举物
价。前人信之贵取故犯盗罪。僧祇若食残持
博稣油等。作不净语犯舍。雇治革屣。作不净
语越。若前与食后治。前治后与食无罪。乃至
残食雇治草土等。准前多论如贩卖戒中物。
或方便有罪。果头无罪。如为利居盐谷。后得
好心。即施僧作福。或果头有罪。如为福籴米
不卖。后见利便卖。以利自入。即是方便无罪。
言得施者。谓一切俱舍忏也。律不犯者。听五
众出家人共交贸。应自审定。不应共相高下
如市道法。不得与馀人贸易。令净人贸。若悔
听还。若稣油相易者无犯。准上衣法。得令净
人作者。谓据有者言之。十诵三度语索不得
者。觅净人使买。净人不知市易。当教以尔所
物买是物。应知好恶。思量得者不犯。此贱彼
贵有利不犯。畜长钵过限戒二十一。五缘成。
一先有受持钵。二更得。三如法钵非馀油琯
等。四不净施。善见买钵未还直不成受。主言
但受。亦不成受。不犯长。若度价已熏讫报令
取过限者犯。五过十日便犯。馀如长衣戒。乞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3a 页 T40-0073.png
钵戒二十二。六缘。一先有受持钵。二减五缀
不漏。三从非亲乞。四为己。五乞如法钵。六领
受便犯。五缀满不漏吉。事希少故。广如戒疏
中。律不犯者。五缀漏若减。漏更求新。若从亲
里索。从出家人索。若为他他为己。不求而得。
自有买畜皆不犯。自乞缕使非亲织戒二十
三。多云。有三义制。一为除恶法故。二为止诽
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四缘。一自乞缕。二
使非亲织。三不与价。四织成犯。十诵若为无
衣故。从非亲乞缕。欲作衣亦吉。若少衣止得
乞衣。少缕止得乞缕。五分自行求缕。雇人作
衣亦堕。四分若织师与线者。俱亲不犯。与线
者非亲。看织作繀一切吉罗。不犯者。若自织
作钵囊革屣囊针毡禅带腰带。作帽作𧙕。摄
热巾革屣巾。一切不犯。劝织师增衣缕戒二
十四。论犯六缘。一非亲居士虚心辨缕遣织。
二本期有限。三知有限。四劝赞好织许直。五
彼为增缕。六领受便犯。四分若求衣不得吉
罗。不犯者。减少求。从亲里索。出家人索。他
为己者。夺衣戒二十五。五缘。一是大比丘甄
下众非行类故。二本规同行。三者不定与。前
人决定取多生恼故。四句中二句。初受与俱
决定。二决定与而受者不定。夺取重犯。若与
受俱不定者吉。四瞋夺。五得属己。四分不犯
者。不瞋恚言。我悔不与汝衣还我衣来。若彼
知悔即还。若馀人语便还。若借他衣著。他著
无道理。还夺取不犯。若恐失恐坏。若彼人破
见戒威仪。若被举灭摈应灭摈。若为此事故
有命梵难。一切夺举不藏者。畜七日药过限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3b 页 T40-0073.png
戒二十六。辨明四药体状立义加法是非。广
如下卷及戒本疏。五缘成犯。一是七日药体。
若直手受。不加口法亦无长罪。二明作二受
竟。三不说净。四畜过七日。五无缘犯。律不犯
者。若过七日药。稣油涂户向。蜜石蜜与守园
人。第七日药舍与。馀比丘食。若未满七日。还
彼比丘。用涂脚然灯也。过前求雨衣过前用
戒二十七(二戒并由过前故合制)。过前求五缘成。一是雨
衣。二过前求。三自为己。四彼与。五领受犯。
过前用四缘。一是雨衣。二时中得。三过前受。
四过前用犯。四分十种衣中。比丘取雨中浴。
彼应三月十六日求。四月一日用。若二过前
求用犯舍。僧祇此衣不得。受当三衣。不得净
施。不得著入河池中浴。小小雨时不得用。不
得裸身。当著舍勒。若著馀故衣。不得著种种
作事。若露地食应持作。障幕诸师不曾见此
衣。谓如傀儡子戏围之类。今不同之。犹如三
衣披用。僧祇常须大雨时披浴。若雨早止垢
液者。得著入馀水中洗。多论云。三月十六日
应求。应作乃至四月十五日亦尔。畜法者。得
用浴担持行来。长丈二尺广六尺。以夏多雨
故为护三衣。若行路觉欲雨。取此衣覆身上。
若大雨在路。须脱三衣。襞举著此衣行。雨中
于露浴。亦著此衣。此浴衣语。通以受湿故名
浴。非唯著洗浴也。若著馀衣浴。须以水薄洒
此衣。令湿不得燥置得吉。由此是浴衣故。僧
祇四月一日用。八月十五日当舍。五分若过
限不作馀衣。受持净施。不施人者吉。僧祇至
时唱言。大德僧听。今僧舍雨衣。三说已不得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3c 页 T40-0073.png
至十六日(准此受时亦应通唱)。律不犯者。若舍作馀用。若
著浴若浣若举者。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二十八(是亦二戒合制。不同一衣)。过前五缘。一是急施。律
云。本是夏竟衣。为缘开前受。若受便得。不
受便失。二知是急施。三过前。四无缘。五受便
犯。过后五缘。一二同上缘。三是十日内。四不
作净。五过限便犯。事希法隐。略知大途。馀如
疏本中广明。时非时法有难兰若。离衣戒二
十九。六缘。一是受持三衣。二冬分非时。三有
疑怖处。四置衣在村。五无因缘。六过七夜犯。
四分疑者。畏有贼盗。十诵疑失一水器。怖畏
者。乃至恶比丘畏。言村内者。僧祇寄著可疑
俗人家(以不良家知。此比丘无衣随身)。五分上二衣中。随所重
者。听寄一衣。不得寄下衣。以随身故。礼拜入
寺。乞食不得单著。但得寄一衣。明两缘者。僧
祇夏三月在兰若恐怖处。开置一衣村内。不
作日限。五分夏中不许离衣。要待后安居竟。
贼难恐怖因缘。得寄白衣家。不作日限。唯须
十日一度往看。恐有湿烂虫齧等过。善见兰
若处僧坊坚密。不须寄衣。无者得寄六夜一
看见衣。已还兰若所。上来诸部。恐有急难贼
怖。则开寄衣。不作日限。必有他缘。方制六
夜。四分初缘。因兰若贼劫。佛令置一一衣村
内。不制日限。后因聚落比丘起过。更开缘至
六夜。而不显缘相。致令古师妄执。今准诸部
明文。有缘皆开。五分有恐怖者。不限多日。如
上更开塔僧事和尚阇梨事及他事。皆听六
夜留一一衣白衣处。明了论中。兰若比丘。夏
安居中。须往馀处听法不可恒将三衣听。留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4a 页 T40-0074.png
寄馀处。六宿不失。至第七日还取衣。过第七
夜已。如前寄之。事若未竟中间恒许。律不犯
中。已寄六宿。至第七夜。明相未出。前若到衣
所。若手捉衣(谓兰若俗人家女人处必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
若舍衣馀同聚落离衣戒。说回僧物入已戒
三十。具四缘。一是通计僧物。二作许想。三回
向己。四入手便犯。律云。僧物有三种。一是已
许僧(谓通明。施僧而未分僧别二异。此回犯舍也)。二为僧故作未许僧(谓俗
家为僧作床褥器具供僧之物。此回得吉罗也)。三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
与僧(此决施于僧不许别属。回犯弃)。僧祇若人持物来问僧。何
处布施。答言。随汝所敬处与。若言何处果报
多。答言施僧。若言何者持戒清净。答言僧无
犯戒不清净。若言我已施僧。今施尊者得受
无罪。若言此物置何处。使我常见受用。答某
甲比丘。坐禅诵经持戒。若施彼者长见受用。
四分若物许僧转与塔。许四方僧回与见前
僧。许比丘僧迥与尼僧。许异处回与异处。乃
至许异处回与此处。一切吉罗(并谓未决定。若决别施随前犯)
僧祇回此彼畜生物越心悔。十诵多论。若檀
越施此自恣僧物。回与彼自恣僧者。物应还
此。比丘作吉悔。若不还此僧。计钱成重。乃
至此彼一人物迥亦成重。准此定属僧次。回
与他人成重。律不犯中。若不知。若已许作不
许想。若许恶劝与好者。一切不犯。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二终)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4b 页 T40-0074.png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三)


九十中小妄语戒一。此戒人多喜犯者。良由
妄业熏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不
思反流之始但愿毕世之终。以此安生为要。
当死定非排业。良可悲夫。加以犯无定境。起
必依心。但使违内想心。不论外缘虚实。一切
皆堕。六缘。一是人不简道俗。二作人想。三违
想说。四知违想说。五言了。六闻解。多论妄
语两舌恶口相历作四句。一是妄语非两舌
恶口。传他此语向彼说。以不实故是妄语。不
以分离心故非两舌。耎语说故非恶口。馀句
类上有无可知。成论云。馀口三业。或合或离。
绮语一种必不相离。善生经。有人于十业道。
一时作二三四乃至八事。不得作十。以贪瞋
不得一时故。其馀八事六处遣使自为二事。
一淫他妻。二谓无业道。四分五分。因法师
比丘常好论义。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馀人问
故。答云。我实知非耻堕负处。僧中妄语罪重
百罗汉前。多云。不妄语法者。若说法义论传
语。一切是非莫自称为是。常令推寄有本则
无过也。不尔斧在口中。律云。见闻触知违想。
说乃至所见异所忍异所想异皆是妄语。又
有三时前后知是妄语吉罗。正口言妄者堕。
若僧说戒时。三问忆念罪而不说吉罗。善生
若有疑心无疑心。若见闻觉知若问不问。异
本音者是名妄语。若言不大见闻亦犯。若破
相说无覆藏说非犯。若异音说前人不解。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4c 页 T40-0074.png
颠倒语。若发大声不了语。若有所说前人不
解并犯。僧祇屠儿等逐畜生走。问言见不不
得妄语。不得示处。应令看指申等(应方便引接令畜生远去)
十诵若语高姓人。云是下姓人者犯堕。若语
两眼人。云汝一眼得妄语提。又轻恼比丘故
提。若语一眼人。云汝是瞎眼人得轻恼他堕。
四分不犯中。但称想说故不犯。文如注戒本
中。骂戒二。智论一人生国中皆共作因缘。谓
内法与外法为因缘。如恶口业故地生荆棘。
谄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水旱不
调地生砂砾。不作上诸恶者地则平正。如
弥勒佛时。人行十善地多珍宝。律云。佛言。凡
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便自热恼。乃至
畜生闻毁惭愧。况于人也。六缘。一是比丘。十
诵五分。毁下四众皆吉罗。二自出毁訾。伽
论传他语。为他骂皆吉。三知是毁訾。四作折
辱彼意。五言了。六闻知。十诵六诤本者。瞋
恨.恶性.贪嫉.谄曲.无惭愧.邪见。四分恶法
种类毁訾者六品。言卑姓家生业行亦卑。伎
术工巧亦卑。若言汝是犯过人(依实亦犯)。汝多结使
人。若盲若秃瞎人。有三行骂法。初面骂者。
言汝是除粪家生等。二喻骂者。汝似除粪种
等。三自比骂者。我非除粪种。乃至我非贩卖
杀牛羊跛躄人等皆堕。二者善法骂。亦有三
种。面骂者。汝是阿练若乃至坐禅人。馀二骂
例知。了了说者皆吉。僧祇云。若以上恶法。毁
馀比丘及父母。言汝父母是者得提。汝和尚
阇梨是偷兰。汝同友是越毗尼。馀有中下恶
法行骂。父母和尚同友等。并递减一等。面比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5a 页 T40-0075.png
骂外更加。是中有如是人亦犯(谓小姓比丘与大姓者共住。云此
中有小姓比丘)。又云地有金藏。好令人斗诤。律中迦
叶举造房僧过。即日出城宿。佛诃但举非人
等馀类。不举迦叶。以护人心故。不犯中。相利
故说。为法故说。为律故说。为教授故说。为亲
友故说(上皆内无嫌恨慈济故示恶语)。或戏笑(但犯吉罗)。或因语次失
口。或独处说。或误说皆不犯。十诵有比丘说
他罪。诸比丘知是人身业不净。能于四重饮
酒杀草非时食妄语作者。应语莫瞋诤相言
也。两舌戒三。具六缘。一是比丘。二说鄙恶
事。三传于彼此。四分离意。五言了。六闻知。
律云。两舌者。彼此斗乱令他破也。僧祇以恶
法告言。某甲说汝是。无有上中下法。欲令他
离向已若彼离不离皆堕。多论说已更说堕。
若不传彼此语。但两边说令离散者一切吉。
律不犯者。破恶知识恶伴党和尚同师亲友。
于僧塔庙作无义利。破如是一切无犯。共女
人宿戒四。五缘成。一是人女。二室相成。三共
同宿。四知同宿。五随转堕。律中女者人女有
智命根未断。室有四种。一四周障上有覆(即同在一
堂内。中有隔者。准论不合)。二前敞无壁(即长行房檐下。两头有障)。三虽覆而
不遍(即周匝同一院门。上通覆开中央)。四虽覆遍而有开处(谓通覆障。上
少开明孔)。此等四室比丘与女人同宿。或女人后至。
或比丘后至。或二人俱至。若亚卧。随胁转侧
一一波逸提。若与畜生(准僧祇。大母畜生亦犯堕)。若人黄门
二根人宿一切吉罗。比丘昼日卧。女人立者
(女人若坐犯屏堕)。十诵乃至罗汉不与女人同宿。如
熟饮食人之所欲。女人欲男亦尔。此律以罗
汉为缘起。尚被淫恼。馀凡何须拒抗。多论善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5b 页 T40-0075.png
见。若都集堂同障内。设使堂中有诸小房。房
虽各别以堂同故犹是一房。若多房共一户
亦犯堕(即并部平头率多同户房)。覆者乃至衣缦作屋。壁者乃
至高一肘半共宿皆犯。若大屋相接。乃至一
由旬同一户出入皆犯。所对境者乃至同行
等戒。皆谓女人能受淫者。馀石女小女等但
犯吉。十诵若在室中通夜坐者不犯。必应多
人共处有明不睡者。僧祇一房别户有隔无
犯。若佛生日转法轮日。乃至大会通夜说法。
若露地风雨寒雪。当入屋内正身坐。若老病
不能坐者。当施障隔。不得用疏物。高齐肩腋
下至地。不得容猫子过。若道行入村宿。当别
房别隔。若无屋者乃至如前作(皆谓以衣服被。从房堂内壁直当门
中央。隔出至舍前檐。令与两头相当。是为二室不但帘床也)。若无隔者。女人可信。
应语女言。汝先眠我坐。比丘欲眠语令起。我
欲眠汝莫眠。汝若眠者汝无福德(准如诸部男子自伴)。多
论与十女人宿十堕。随一一起更卧。随一一
转各各得十堕。若白衣舍。与女人并房不闭
户吉罗。五分同覆异隔。若大会说法若母姊
妹近亲患者。有知男子自伴。不卧者不犯。律
不犯中。若先不知室内有女宿。若屋有覆无
障。或尽覆半障。或尽覆少障。或尽障不覆。或
尽障半覆。或尽障少覆。或半覆半障。或少覆
少障。或不覆不障露地不犯。若此室中。若行
若坐不犯。若病卧被缚命梵等难并不犯。共
未受具人宿过限戒五。五缘成。一未受具人
男女馀义如别。伽论云。已二夜共沙弥宿。第
三夜共女人宿得二提。二三四缘同前戒。五
过三夜犯。律云。共宿至三夜。明相未出应起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5c 页 T40-0075.png
避去(准此不去吉罗)。至第四宿。若自去若使彼去。善
见至第三明相未出不避者。亦不犯(谓不犯提)第四
宿。初夜随胁著结堕。十诵若通夜坐。若病得
与沙弥过限宿。病人卧者开。馀不病比丘不
应卧。母论至第三宿无去处者。比丘不应卧。
结加趺坐至明相现。至第四宿又无去处。明
相欲现时。遣去若自去(准此必须第四宿离之若初夜即坐者不成开)。五分
与同宿不犯者。常坐不卧。若互半卧(非谓护明相。皆四
夜通夜不卧开)。僧祇至第四宿。因大会道行等缘。如前
戒张障幔。不者过三夜犯。犯竟若未忏悔。复
共宿者。转长罪无二夜开。悔过已当别房宿
更得二夜。多论有四句。或人一室异。或室一
人异。或人室俱一俱异皆堕。律中与畜生男
过限宿吉。开缘同上。与未具人同诵戒六。五
缘。一是佛说法。二字句味。三未受具人。四齐
声同诵。五说言了即犯。律中法者。佛所说。声
闻所说。仙人诸天所说。若口授若书授说了
了犯堕。若师不教言。我说竟汝可说者师吉
罗。僧祇若声闻弟子馀人等说。为佛印可者
犯堕(决四分不了文)。善见一切三藏佛说者。罗汉结集
者。同诵得堕。若自撰集。文字乃至俗书。非佛
说故不犯。十诵随一品一章一段各得堕。此
律但云同诵。不简文句多少。多论若二人俱
经利并诵无犯。若比丘无处受法。乃至得从
沙弥尼受。但求持戒德重人作證明伴。亦得
从白夜受法。但不得称阇梨如是例知。但消
息令不失威仪。律不犯者。云我说竟汝说。一
人诵竟一人书。若二人同业同诵。若错说彼
此一切不犯。向非具人说粗罪戒七。多论宁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6a 页 T40-0076.png
破塔坏像不说他粗罪。则破法身。不问前比
丘有罪无罪皆堕。七缘。一是比丘及尼。二犯
初二篇罪。三知犯。四无僧法开。五向未受具
说。六言词了。七前人闻知。五分尼向白衣。说
僧汎尔小小罪过皆堕。僧祇若人问言。某甲
比丘。犯淫饮酒者答云。彼自当知。若已作法。
人问者倒问彼言。何处闻。答云某处闻。比丘
云亦某处闻。因俗女来寺六群示之。此人犯
僧残。俗女说偈云。出家已经久。宜应修梵行。
童子戏不止。云何受人施。十诵云。有诃云。佛
法中乃有是痴人。应答云。我家广大种种皆
有。律云。若说上二篇犯堕。下诸篇及自说己
罪。若说下三众罪。一切吉罗。又有五事。若说
名字.若种姓.若衣服.若房舍.若相貌皆堕。
不犯者。若不知。若粗恶不粗恶想。若白衣先
已闻粗罪者一切开。实得道向未具者说戒
八。问凡夫无圣不可得犯。圣人奉戒一制不
犯。用制何为。答制圣为遮凡。若后向说即知
是凡为护大妄不令有犯。岂非是要也。与女
人说法过限戒九。六缘成。一是人女。二知。三
不请。四无有智俗男。五言章了。六过五六语
便犯。若不请者听齐五六语。若请说若问义
随多少。五分由五六语得解故便制戒。四分
五语者。色受想行识无我也。六语者。眼耳鼻
舌身意无常也。不得更增一句故。僧祇中。说
六句已云。使汝速尽苦得堕。律云。有智男子
者。解知粗恶不粗恶事。多论有智男子解人
情语可作證明。若中边不同者不听。必是俗
人。出家不得。以事同故。正使僧集。若多女无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6b 页 T40-0076.png
俗男者不得说之。女谓能受淫者。若为尼说
得。僧祇若盲若聋亦名无人。一盲一聋。此二
当一人。若眠亦名无人。若母姊妹等亦犯。若
减七岁。若过不解好恶义味。亦名无智男子。
馀如大疏。中含云。凡有人请问法义者。答云。
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律中若说不了吉罗。
不犯者。若五六语。有智男子前过说。若无有
智男前请应答。广说授五戒及法。授八关斋。
及说八斋法八圣道十不善法。女人问义不
解广说。若错者一切不犯。掘地戒十。多论不
掘地坏生三益。一不恼害众生故。二止诽谤
故。三为大护佛法故。若佛不制此二戒者。国
王大臣役使比丘。由佛制故。王臣息心不复
役使。得令静缘修道发智断惑。是名大护。五
缘犯。一是生地。二作生地想。三自掘使人。四
使人时不作知净法。五伤则犯堕。戒缘为修
治佛讲堂。为世尊所诃制(今人多因福造罪。谓妄侥倖可悲哉)。律中
地者若已掘地。经四月被雨渍还如本。若用
锄钁耒。或椎打刀刺。指掐扴伤。地上然火。
但使地作地想一切皆堕。若不教言知是看
是吉罗。十诵若颓墙土石底蚁封土聚。若掘
吉罗。若掘泥处乃至没膝吉罗。除为僧塔寺
画地作模。若赭土墡土生石黑砂盐地等。一
切不犯。蜀本多论云。生地不生地。生地者。谓
四月及八月。是雨时地相连著。润势相淹。能
生草木名生地。馀无雨时。日炙乾燥。风吹土
起义名不生地。若触此上乾地吉罗。下侵湿
地犯堕。墙根齐湿处乾土不犯。异于地故。虽
被筑治。若湿相淹发起犯堕。屋上墙上生草。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6c 页 T40-0076.png
触伤草犯堕。伤土吉罗。僧祇若转石搭地。扫
地曳木。驱牛马等欲使地平。意伤如蚊脚一
切犯堕。土块一人不胜破者犯提。减一人重
者得。打杙房壁损成功越。先有孔无犯。若外
被雨地。伤如蚊脚提。画地作字亦提。画土末
际无犯。若撤故屋使净人为之。若坏壁使净
人却泥后自得摘。若已曾被雨。使净人摘两
三行。后自摘至基还使净人摘。井池渎汪水。
新雨后使净人抒。若令搅浊。若牛马先涉后
得自抒。以雨水能生地故。大小便时水手摩
地犯堕。若瓶器物木砖瓦等。在露地经雨已
不得自取。取犯堕。若纯沙无罪。半沙者越。若
死土被雨已使净人取。尽雨沾湿际然后自
取。四分若野火烧寺听逆除中间草。若作坑
堑断。若以土灭。若逆烧除之。善见若地被烧
亦名非地。若地有沙以水淘之。四分沙一分
土无犯。若石上厚四寸燥土得取。若野火来
近寺。为护住处故。比丘得刬草。掘土以断火。
若把火烧手掷地不犯。五分若野火来。当打
楗稚唱令。馀如诸部。多论使僧尼掘地。作
知净语提。若教下三众净人。不作知净语吉。
若三众不为三宝利益缘。自坏土木者吉罗。
五分兰若无净人听。比丘以水浇地。剉草布
蹋使成泥取用。僧祇覆处地得自掘(四分文中不了)。律
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若曳材竹木。若篱
倒扶正。若反砖石。若取牛屎。若取崩岸土若
鼠壤等。若来往经行。若扫地若杖筑地。若一
切不作故掘意不犯。坏生种戒十一。具缘如
上。四分云。坏鬼神村者波逸提。鬼者非人是。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7a 页 T40-0077.png
村者一切草木是(言草木为非人所依。故具引诸部通解。恐无知者滥用)。十诵
云。村者。蚊蚊蛱蝶蚁子诸虫。以之为舍也。僧
祇戒本。坏种子破鬼神村者堕(如此会通相同明镜)。律中
五种村。谓根种.枝种.节种.覆罗种(此言杂种).子子
种等。若斫截堕炒钉杙火烧一切并提。若断
多分生草木堕。半乾半生吉罗。僧祇云。根种
茎种以刀中破净。节种者以刀破。叉摘却牙
目净。心种者萝勒蓼等。揉[打-丁+脩]净。子种者十七
种谷脱皮净。火净通五种。五果中。裹核种
(如枣杏之属也)。爪甲净。去核食。火净合食(火净者谓生熟二枣合核)。肤
果种者火净合食(如荜茇桑椹梨奈之类)。若熟时。落地伤
如蚊脚者名创净。去子食。谷果种者火净(椰于
胡桃石榴之属)。𥢶果种者(香茅苏荏之类)。未有子揉[打-丁+脩]。有子火
净。角果种者净法如𥢶果法(大小豆等准此。蒿中含子之草应得火净。
但令相著即得净法尔故)。又云。寺主有谷仓未净。畏年少比
丘不知戒相。先令净人火净讫。乃至尽来恒
言舂去不犯。馀事类知。若以五生种。掷著池
井水中大小便中粪扫中越。死犯提。若草中
行欲令草死越。伤如蚊脚提。石上生衣衣上
生毛食饼生毛使净人知。若日曝知乾得自
剥除。雨后举木越。伤草者堕。净人先举比丘
后佐无罪(四分中。开举木石者。先不知著草上也)。夏中行。畏失道
故。以馀物系草为记。来还解者无犯。泥雨滑
倒。捉草挽断。更捉亦断皆开。水中浮萍不得
拨开。牛马行处得无者。捉土石仰掷空中。言
至梵天上去。若后下时打水开得用(此叩沙门净法)。若
泥作时欲饮水者。得叶中饮。无净人取者。得
就树上叶中饮。不得挽断。高不及者摇取乾
叶。若已衰黄断者越。华生者提。水中翻覆浮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7b 页 T40-0077.png
萍者越。掷岸上堕。若入水洗时。水草著身者。
以水浇令入水。若断朝菌吉罗。善见云。若须
华果攀枝下使净人知。亦得抱净人取。律中。
比丘道中行妨草者。听以竹压草。若石木镇
(准前暂时)。五分凡诸草木若有。所须语净人言。汝
知是。若不解者又语言。汝看是。若不解复语。
我须是。若不解复语。与我是坏地亦然(皆谓知。比
丘身不得折损。口不合斫掘。方乃静缘心净)。若生草覆道。开路故枝折
叶落。不故作不犯。十诵一时坏五种子五波
逸提。此律一叶坏多种。随多少结。乃至前戒
令净人掘。随掘随堕。不同僧祇取前事止方
结。四分中。若五生种如柳榴之类。就地离地
坏皆犯堕。非五生种。如离地槐櫰榆柏之属。
已萎者得若与地连得堕。若离地色未改者
吉罗。名坏相也。不犯者。言看是知是。若断乾
枯草木。若于生草木上。曳村曳竹正篱障。若
拨墼石若取牛屎。若生草覆道。以杖披遮令
开。若以瓦石拄之而断伤草木。若除经行地
土。若扫经行地。若以杖筑地。而误拨生草木
断者无犯。身口绮戒十二。四缘。一自作身口
业绮。二数恼不止。三为僧单白诃止。四更作
便犯。四分云。馀语者云。汝向谁说。为论何事
等一切吉罗。作白已语者堕。恼他者。应来不
来。应坐不坐等身绮也。馀如口绮法。成论语
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或虽是时以
随衰恼无利益故。虽复利益以言无本义理
不次。皆名绮语。即律中。为不恭敬人说法皆
是。善见畏成斗僧默然者得。律云。若上座唤
来不来者吉。不犯者。重听不解前语有参错。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7c 页 T40-0077.png
便言汝向谁说。为论何事。乃至我不见此罪。
若欲作非法无利羯磨。不与和合唤来不来
不犯。若为作非法羯磨。若不欲知教言莫来
便来不犯。若一坐食。若不作馀食法食。若病
唤起不起不犯。若命难梵难教莫起便起不
犯。若恶心问不与说。若作非法事便语者。若
小语错误一切不犯。嫌骂僧知事戒十三。六
缘。一是羯磨所差。二知是。三如法经营。四说
嫌骂法。五言词了。六前人知闻。五分若单白
白二差人恼者堕。僧差不羯磨。及馀人作此
诬说口口吉罗。四分缘起白二差之。僧祇骂
正拜人倩人倩人更倩人。三人俱堕。因说大
鱼有百头。头头各异。由先为三藏好恶骂人
故。四分若嫌者(面见不闻处。言有爱恚痴)。骂者反上皆堕。若
不受上座言嫌骂吉罗。不犯者。实有其事。恐
后悔恨语令如法发露。便言有爱恚等。若戏
错说一切不犯。露敷僧物戒十四。六缘。一四
方僧床敷。二知是。三露处。四自敷使人。五去
时不自举不教人举。六出门便犯。五分见僧
卧具在露地。以不自敷。不使人敷故而不举
亦堕。到尼寺敷尼僧卧具不举亦提。白衣入
寺。应借僧卧具受用。又俗人家会借僧卧具。
食讫比丘不举亦堕。若知事暴僧卧具在边。
若禅若眠吉。僧祇若僧床上安像比丘礼拜。
手触不举者堕。若多人礼拜悉皆手触。属最
后者犯堕。若春月敷床。后付嘱人知舍去无
犯。若行路中挽乱草坐。已去时聚已当去。多
论露地敷已不嘱人。游行诸房吉。四分彼以
僧物付僧知事言。我今付授汝。汝守护看。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8a 页 T40-0078.png
都无人者当举著屏处。若无屏处必知无坏。
当持粗者覆好者上。若即时还应便随雨中
疾及时还应往。彼次第作如是方便应去。若
不作初出门堕。若方便还悔一切吉。若二人
同床下座应收。不者堕吉。上座单提。若俱不
收二俱堕。馀空床踞床几等不收。及卧具表
里一切吉罗。若露敷僧物而入房思惟吉罗。
不犯者。若取僧物露敷去时。语旧住人摩摩
帝经营人令知。如上方便者一切不犯。覆处
敷僧物戒十五。五缘。一是僧物。二是屏处。三
自使人敷。四不自举不教人举。五或出界或
过三宿犯。律中彼应语旧住比丘言。与我牢
举。若无人不畏失当移床。离壁高支床脚。持
枕褥卧具置里。以馀粗者重覆。若恐败坏当
取卧具。置衣架上竖床而去。若不作如是出
界外犯堕。若即还不久听二宿界外第。三宿明
相未出。若自至房中。若遣使语知事人。不者
明相出犯堕。强敷戒十六。五缘。一他先借得
安止已定。二知他先住。三作恼意。四强敷中
间。五随坐卧犯。律云。中间者。若头边脚边两
胁边。卧具者。草敷叶敷下至地敷卧毡。若知
他先得而彊宿者堕。十诵若为恼他故。开户
闭户然火灭火。若呗咒愿。读经说法。随他不
乐事作一一堕。律中不犯者。先不知若语已
住。先与开间若间宽不相妨。若亲旧教言但
敷。我自语主。若倒地若病转侧堕上。命梵等
难一切不犯。牵他出僧房戒十七。四缘。一是
僧春冬房以夏房入己牵出犯吉。二先安止
定。三作恼乱意。四牵出犯。律中若自作教人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8b 页 T40-0078.png
牵。随所牵多少。随出房一切堕。若牵多人出
一户多堕。一人出多户多堕。若持他物掷著
户外。闭他户外皆吉。僧祇牵他出时。若抱柱
捉户倚壁一一堕。若呵叱随语一一离一一
堕。若瞋蛇鼠驱出越。若云此无益物驱出无
罪。十诵若喜鼾眠应起经行。不能经行应起
屏处。不应恼他。五分若降伏弟子而牵出者
不犯。若将不喜人来欲令自出。出不出吉罗。
牵下四众亦吉。律不犯者。无恚恨心随次出。
共宿过限遣未受具人出。若破戒见威仪为
他举。及摈应摈因此故。有命梵难驱出一切
不犯。前戒是俗处不简净秽。此是僧处。故简
秽也。坐脱脚床戒十八。三缘。一是重屋。二
脱脚床。三在上坐卧犯。用虫水戒十九。四缘
一是虫水。二知有虫。三不作漉法。四随所用
犯。律云。若以草土掷虫水中。若虫酪浆清酪
浆。若渍麦浆。若醋有虫以浇泥草。若以草土
掷中。一切皆堕。教人亦同。五分随用虫一一
堕。律中若以草土掷水中。随河池中鱼虫一
一提。大集云。畜生身细。犹如微尘十分之一。
乃至大者百千万由延。僧祇虫细者三重漉。
犹有者舍去。若用水者日日谛视。无虫便用。
以虫生无定。或先无今有故。五分虫水者。漉
囊所得肉眼所见。若用水虫虫堕。无漉囊不
得半由旬行。若无者用衣角漉之。律不犯中。
不知有虫作无虫想。若虫大。以手动水令虫
去。若漉水洒地。若教人漉者一切不犯。覆屋
过三节戒二十。四缘。一自为己。二自作使人
覆。三至第三节。未竟不去见闻处。四至三节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8c 页 T40-0078.png
竟犯。辄教尼戒二十一。四缘。一不为僧差。二
集于尼众。三说法教诫。四言了使犯。律中
僧不差说法八敬俱堕。日非吉罗。僧祇前三
(在经说戒日十五日后三日)后二(去布萨日二日)。此日去者名为日非
但德须具十人行又布。今但为略法如删补
羯磨。与尼说法至日暮戒二十二。六缘。一是
僧差。二尼众来集。三教诫说法。四日暮。五知
想。六说法不止犯。律中除教授。若受经诵经。
若问若以馀事。乃至日暮。除尼若为馀女受
经至暮。一切吉罗。不犯者。教授尼至日未暮
便休。除妇女已为馀人。若船济处说法尼听。
若与贾客共行。夜说法至尼寺中。若因人请
值说便听者。一切不犯。讥教尼人戒二十三。
六缘。一是僧差。二情存为法。三内心嫉忌。四
说为饮食。五言了。六前人闻知。不犯者。其事
实尔。为供养故。教授诵经受经。若问若戏若
错一切不犯。与非亲尼衣戒二十四。四缘。一
是尼。二非亲。三与衣。四领受便犯。律中除贸
易。若与塔佛僧者一切不犯。与非亲尼作衣
戒二十五。具三缘成犯。一是尼。二非亲。三
随作犯。律中随刀截多少。随一缝一针皆堕。
若复披著牵挽熨治以手摩扪。若捉角头挽
方正安揲。若缘索线一切吉罗。不犯者。与亲
里尼作。若佛塔僧作。若借著者浣染治还主
等。独与尼屏露坐戒二十六。四缘。一是比丘
尼。二无第三人。三在屏露二处。四共坐便犯。
十诵屏处相去一丈堕。丈五吉罗。二丈若过
不犯。僧祇共一尼屏坐。或尼请一比丘食。一
尼共比丘坐。一尼往来益食。益食去时随一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9a 页 T40-0079.png
一堕。比丘尔时应起语言。我欲起。莫令彼疑
作非法。若尼去者不犯。多论比丘坐住屏覆
处者。无惭愧处可作淫处。律中见闻二屏。如
二不定中说。若盲而不聋。聋而不盲。若立住
一切吉罗。不犯者比丘有伴。若有知人非盲
聋。若行过倒地。若势力持命梵难者。与尼期
行戒二十七。五缘。一是尼。二言许共行。三无
缘。四同一道。五度界犯。律不犯者。不共期。
若大伴行疑恐怖处。若往彼得安隐。命梵等
不犯。十诵开为尼负衣过险径。与尼同船戒
二十八。四缘。一是尼。二共期。三同乘上下。
四入船犯。律中除直度船师失济上下水者
不犯。食尼叹食戒二十九。四缘。一尼三众叹
得食。二知。三受得。四咽咽堕。律云。赞叹者。
谓阿练若乞食乃至持三衣。赞多闻法师持
律坐禅。食者从已至中所得食食咽咽堕。除
饮食得馀䞋衣灯油吉罗。僧祇除旧檀越。乃
至下食已唱等供时。更有馀比丘来。尼言更
有比丘。施主言善哉者不犯。若尼言此十二
头陀者堕。若言多与好食平等与不犯。若言
某甲徒众多闻精进。当通请一众一切犯堕。
若言某甲众主精进。为是比丘故通请二十
人。一人名赞叹。馀者不犯。若有叹食不得舍
去。当展转贸食。若比座垢秽不净。不喜与贸
者当念。此钵中食。是某甲比丘许。我当食者
不犯。若言某甲尊者可常乞食者不犯。五分
若先不知。临食时言好与比丘食者不犯。律
中不犯者。若不知。若檀越先有意。若无教化
想。若尼自作檀越。若檀越令尼经营。若不故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9b 页 T40-0079.png
教化而与食不犯。与女人期同行戒三十。具
犯同尼行戒。律缘以无学为教兴。尚被打几
死。何况凡夫。故云。若村内一界行者吉罗。不
犯者。先不知。若不若期须往安隐命梵缘者。
施一食处过受戒三十一。五缘。一施主期限
一食。二知是。三重过受。四无因缘。五食便
犯。律中开病者离彼村增剧也。不犯者。一宿
受食病过受食。若诸居士请大德住与食。若
次第请与食。若水陆道断等不犯。展转食戒
三十二。十诵云数数食。五分同之。僧祇云处
处食。总一明判云背请戒。五缘。一先受五正
请。不问道俗亲非亲。二食境堪饱足。三无缘
谓病等也。四更异主受正食。五随咽便犯。律
中请有二种。若僧次若别请也。食者饭[麨]乾
(稠粥亦是)。僧祇云。初出釜画不成字是非正食。僧
祇若到俗家。言阇梨今日我家食。即名请处。
若作食未熟欲往他家。应白已去不白去者。
至彼得正食犯二堕。一不白请家。二是背请
大同四分。又律云。病者不堪一坐食令足。施
衣时者。十二月中。随有衣食请处开背。若一
日受众多请。自受一请馀者施人言。长老我
应往彼今布施汝。若不者背前家咽咽堕。背
后家咽咽吉。五百问云。若主人嫌代去者不
得。十诵多论。前家不得随病食。背至第二第
三家渐渐食。至日中不得到第四家。律不犯
者。病时施衣时。若舍请。若请与非食(谓粥饼不正食)
或不足(是正而少不足)。或无请。或食已更得食等不犯。
别众食戒三十三。然别众食。准此律文。但明
别请不论不集。故文云。但请三人食我等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79c 页 T40-0079.png
得别众。若依缘起则明乞食。故文云。为摄难
调人自结别众。若依多论。明界内不集。亦明
别请别乞有不集者。僧次亦有不集。今分三
相各明犯缘。引据證别。初明僧次七缘。一有
施主。二是僧次请。三五正食在时中。四食处
成众。五知界内。有善比丘未食不集。六无诸
缘。七咽咽犯。多论若施主就僧界内。二处设
食应布萨处请僧。或送一分食。自处不须展
转。若聚落界内无僧界。二施主各请四人已
上。二处食应打楗稚。互请一人互送一分食。更
有异比丘入。亦更须展转。或先僧次后成别
请。有客遮不许入是。若不遮虽先别请后成
僧次。如上立法此明僧次。言别乞者。善见四
句。一四人同乞。或别乞各不相知。同一主故
同时受食犯。多论若四人各自乞食。共在一
处亦无有过。以非一家故。若别请人。应令作
法门外唱令。但得一人即名清净。若不作法。
界内无人者一切僧。犹得遮食不清净罪。若
准此言。未假界内不集必若尽集。亦结其过。
故文云。别请四人。在僧中次第并坐受食。食
不与僧同味咽咽皆犯。准此以言。僧次一种
唯局不集结罪。乞食别请。若集不集俱结。今
更约缘随相总明。令人识知由过常有。初有
施主。四分多论。不问道俗皆名施主。即明僧
食无别众罪。故多论云。若取僧食。别自受啖
不与僧同。或遮客僧。或不作相是盗僧祇。非
别众罪。广如上卷。二别僧别乞别请三种。先
明别僧即是僧次。五分僧次请者。凡夫圣人。
坐禅诵经。劝佐众事。并为解脱出家者得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0a 页 T40-0080.png
僧次。唯除恶戒人。若言次第上座者。是僧次
摄。又不知齐几为上座。佛言。上无人者皆名
上座。以法取人。或言禅师等是别请。若言禅
师十人。便除法师律师。甄简异故不名僧次。
十诵善生中。以罗汉法请人不称名字。犹名
别请。为佛所呵。如讣请法中。多论若施主长
请比丘。或作日限。先随意请人各使令定。至
初集日。先无别请一切无遮。大善无过。不能
无遮应打楗稚。众僧集已。先别请者且住一
处。劝化比丘若施主。应立高处举声大唱六
十腊入。若多若少。但得一人即名清净。乃至
唱到一夏及沙弥等。若都无者亦名清净。若
初日不唱。应日日唱。如初日法。若初日唱讫。
若遮不遮一切无过。若不作此二法。若食时。
有遮界内比丘乃至一人。此一切僧得别众
罪。设界内无比丘。故有遮食不清净。若九十
日请。或长请如初日唱。九十日夏讫施主设
有。续供一月半月。即前唱法为清净。不须更
唱。唯僧房卧具。九十日竟日日唱。不者得罪。
若施主就僧界内作食。堂舍不容次第出在
异处食亦得。若大界内有二处。僧祇一日中
二处俱施食。布萨处无过。不布萨处。不请布
萨处一人不送一分食者。此僧犯堕。若施主
别请。僧次四人入僧布萨界内食。或将食入
界别请比丘。应布萨处请僧次一人若送一
分食。若二处三处亦尔。自处不须展转取人
送食。设请人送食已外有异比丘。若遮不与
食者堕。若不尔者。三人已下各各异处食得。
若作意请僧中一人。忽忘不请。在前作一分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0b 页 T40-0080.png
食。置上座头送与彼僧。若道界远者先取食
次第行之。若聚落界内虽无僧界。设二檀越
请四人已上。于二处食应打楗稚。互谓一人
互送一分食。若有异比丘应入。乃至一人。若
不互请送食皆堕。若遮不与一人食亦堕。假
令一处欲如法者。应好隐悉知聚落比丘有
无。不疑者得不尔应打楗稚。不打者知有一
人不来食犯堕。疑有吉罗。若不疑心若打楗
稚。不问有无一切不犯。或先僧次请来。有客
比丘遮不听入即成别众。或先别请有客比
丘来。比丘教化勿遮即成僧次。不能不遮。乃
至唱一人入等。善见别乞四句。或四人一时。
乞。或别别乞各不相知。而同一主一时往受
食者犯。二各各去一时受各处食(四分律中不犯堕)。三各
去各受各食不犯。四或别乞别去一时受食
犯。义云。僧次请人至请家已。门外有比丘不
许入界内者。变为别请。设后食时无人亦犯
堕。若门外僧。与家内相去六十三步外者。食
时外僧乃名别请别众。不名僧次别众。四食
处成众。善见要别请四人俱受成众。即座上
一比丘。覆钵不食待馀三食竟。后一人食不
犯。四分若二人三人随意食。四人若过应分
作二部更互入食。多论三比丘一狂心。三比
丘一灭摈。三比丘在界内一在界外。若狂摈
二人不落僧数。虽四不成。异界不相足数。不
成别众。故须知是好比丘。多论或食僧食若
施主食。各取食分。虽四人已上于别处食。或
共一处食不犯别众。若四人各自乞食。于一处
食亦无别众。律结犯者。据一家并乞四人一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0c 页 T40-0080.png
时受食。必前后各自受分者得。由自食己食
也。又有四句。一食主是一。尽集无过。二食一
处二。彼此乃异。以食味同故不犯。若界内更
有馀比丘。二众俱犯。三食别处一。如僧尽未
食僧食。或有施主食。有一施主别请四人。在
僧中并坐受食。不与僧同咽咽犯。若彼四人。
先取僧中一口食已。后得益无犯(此谓露地须申手内。若在覆
处不必相接)。四谓食别处别。彼此二众。互请一人互
送一分食。不者二俱犯堕。五界内不尽集。五
分若请比丘僧。应比丘沙弥往。若请二部僧
五众应往。多云。凡别众食必于界内。言界者。
谓众僧结界聚落界。家界旷野处一拘卢舍
界。此诸界内。不得别食别布萨。若僧食竟有
客比丘来。檀越与食。四人已上无罪。以僧食
竟不合同味。无乖别过。若僧未食客来入界。
受檀越食咽咽成犯。别狂痴灭摈比丘。及沙
弥无犯(上沙弥等三人非别众。若不与僧食是盗僧祇。若沙弥是僧次请来。则免四比丘已上别众罪
俱福田故)。四分诸律并云。别请别乞故犯(不言不集)。多论
别请别乞如律。又加食处不集。虽僧次来但
使同界不集。又名别众(如上所列)。善见五种足四不
犯。一不请足四。施主别请。四人一人不去。主
人见少临中。见一比丘即唤与食。是名僧次
(情无简别)。二乞食足四。亦以别请。一人不去。临中
乞食比丘至依次与食。三沙弥足四。四钵盂
足四(别请四人三人身至。一人钵请)。五病人足四(此谓狂痴)。并非别众
得食。律中不犯开七缘。一病时者。下至脚跟
劈。善见云。砂土入中不能行。二作衣时者。自
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则五月是也。三施
衣时者。如前背请戒。道船二行为四五二缘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1a 页 T40-0081.png
者。下至半由旬内来往上下是。六大众集者。
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是。乃至百人长一人
为患(此谓俭时东西二家各设食供。东家成众。西家一人白食处成众。西家一人本是别患。礼时则有俭故开
之。又供具限约不许分送。外乞难得俭故开成)。今京辇设供。每有不依
疏僧阗𨶮门首。请家拒闭不令辄进。大德英
达安然坐食。知外有僧不思命召。亲见其事
过深鄙俗。望诸行者见闻敛迹。五公云。门
外有客比丘不得入者。乃至语往本寺取食
等。广如讣请法中。七者沙门施食时。谓在此
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是也。又准论中僧次
不犯。五分衣时。都合九缘。增一云。师子长者
别请五百罗汉。佛言。不知僧次一人福不可
量。因说如饮大海则饮众流。师子言。自今已
后当不别请。佛言。我亦不令别施。以无有福。
师子便平等施。亦不言此持戒犯戒。佛赞。善
哉平等之施获福无量。平等施者施中第一。
贤愚经。以氎施佛。佛让与僧。义意同此。正使
将来法垂灭尽。比丘畜妻挟子。四人已上名
字众僧。漫请供养。应当敬视如舍利弗等。律
明开缘。僧次一种功益自他。病等诸缘但能
自益(谓别请三人。一人若病若行等缘来入。前数自身是开益。他犯别众也)。律中若无如
上诸缘即起白言。我于此别众食中无因缘。
今欲出馀人无缘者亦尔。若有别众食缘欲
入者当白言。我有别众缘欲入。白已随次入。
若有缘不白者吉罗。不犯者。如上所开。取归
妇贾客食戒三十四。五缘。一是上二缘。二知
是。三无缘。四取过三钵。五出门便犯。足食戒
三十五。五缘。一是可足食。二知境足。三舍威
仪。四无缘。五更食犯。律中若饭[麨]乾饭是正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1b 页 T40-0081.png
食。堪饱足故名足食。五缘。一知是饭(由饭等是正定)
二知持来(知为我持来境多是足)。三知遮(知前境食少。虽食不遮于后。若多堪饱。虽食
一口必遮于后)。四知威仪(知行住坐卧四仪。随坏一一犯足故)。五知舍威仪(若坐
床而食。前境堪足。忽低头。取与后分离床之例)。足食已舍威仪。不作馀食
法得而食之(后食若正若不正枝叶华果细未磨饼油蜜等。随得一粒入口)。咽咽堕。
僧祇舍威仪者。八种威仪(行住坐卧长床短床船乘)。且如床上
坐已。若见师僧塔像在背后者。回身避坐曳
身不得离床。若离名舍威仪。若正食时。天雨
于上持盖。无者合床舁著覆处。舁时倒地。及
诸缘而离本处。更食犯堕。五分五事。一有食
二授与。三受啖。四不复受益(今时有人且受正食。少一口已便言。不作
断心。便至中前。依式更啖。此非正量。食无饱期。约境定犯)。五身离本处更得食
堕。国土无粥晨朝开饮[麨]浆。十诵五种中。糒
谓乾饭也。馀同四分。五似食者。𢇲粟[麸-夫+黄]麦莠
子错麦迦师等。五种祛陀食者。一根二茎三
叶四磨食稻大小麦等五果也。僧祇五正同
此。五杂正如四分云。祛阇尼者。枝叶华果细
末磨。僧祇大小[麸-夫+黄]麦米豆作饼苏油欢喜丸。
一切作饼。除肉馀者。非别众。处处满足食等。
善见云。祛阇尼者一切果是也。正食者米麦
作饭[麨]。粥初出釜画成字不得食。若米合药
作粥亦尔。若少饭和多水。以离威仪应作馀
食法。乃至米杂肉。如芥子大作馀食法。一切
草根及树木子作饭。若以豆作饭不须作馀食
法。若以菜和正不正为粥。若说正名成遮。不
说正名不成遮。义云。此足者。谓前境足非啖
饱名足。故律中。时有比丘见上座来。若受不
作馀食法者告言。我受不作馀食法便得食。
尼不敬僧戒中亦尔。故知。若起须作馀食法。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1c 页 T40-0081.png
由前境足故不得辄起。何况僧祇八遮。四分
中。病人残不须作馀食法。善见明了。病人残
者。或食不食皆成残。僧祇一人作法馀人尽
得。此律亦尔。律中僧俗二食俱得加法。若作
馀食法十五不同。能中有三。一是比丘。二先
足食。除不正及不足。三身康和除病。对法亦
三。一丰时除俭。二所对是比丘。三未足食者。
食体亦三。一时食及清净。多论不净食不成
作。二新净食非病人残。三不覆藏食。自作三
法。一自言现前应从净人受已。共未足比丘
互跪云。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作馀食法。
二授与前人。三舒手相及处。彼作三法。一彼
受为食。二口云我止。汝取食之。三度与他。此
三五种并约律文。五分佛言。持食著钵中手
擎。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作是言。长老一心念
我某甲食已足。馀如上。若都不食还之语云。
此是我残。与汝亦名残。尼具有残食法。僧祇
若持钵碗作法。但食钵中。钵中成残。碗中不
成。义云。今有人食饭未竟。唤足食者来与食
云。此是我残者应成无妨。若强劝不云残犯
后戒。律不犯者。食作非食想不受作馀食法。
非食不作法。若病不作法。病人残不作法。若
已作馀食法一切不犯。劝足食戒二十六。五
缘。一他足食竟。二知。三发言强劝。四不作残
法。五前人食犯。非时食戒三十七。智论问曰。
若法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为戒。答曰。
我已说世界名字法有非实。汝不应难。亦是
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有。为众人诃责
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佛弟子礼法故。佛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2a 页 T40-0082.png
世尊结诸戒。不应求有何名字相应不相应
等。若尔云何但说假名时。答实时毗尼不说
以白衣外道不得闻。闻生邪见故说假名时。
以通多分故。今有妄学大乘者。多贪著非时
食故。具引诫之。经中说云。早起诸天食。日中
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
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多论四解。一从旦
至中。其明转盛。名之为时。中后明没名为非
时。二从旦至中。作食时节乞不生恼。中后已
去反上可知。三中前俗人事务淫恼未发。中
后闲预。入村乞食多被讥谤。四中前乞食济
身。过中静缘修道非是乞时。名为非时。又云。
昼夜各分九时。事同须臾。日下近地热渐寒
甚。夜则长也。阿含中时非时。经具明二十四
半月之相。准俗二十四气量之。僧祇令知时
节。若作脚影事同上经。若作刻漏(四分亦尔)。日极
长。昼则十八须臾夜十二也。长夜反之。四缘。
一是非时。二非时想。三时食。四咽咽堕。律云。
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案此时为法四天下
亦尔。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僧祇日
正中时名时非时。若食得吉。时过如一瞬一发
食得提。律云。若比丘非时受食。食咽咽堕。非
时浆明相出。七日药过七日亦堕。尽形寿药
无因缘服吉罗(以曾加口法无病不许服。犯有轻重。并谓加口法者。若不加法。非时中服
四药并堕故。戒本唯除水杨枝也)。五分得尝食但不得咽。十诵教
人非时食。杀生草木空地然火。手取金银。掘
地啖残宿食。为己不为己。作者皆二俱犯堕
五百问云。中后一切有形之物。不得入口中。
食已用杨枝。若灰漱口。不者堕。律不犯者。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2b 页 T40-0082.png
作黑右蜜。和米作法。尔故有病者服吐下药。
日时欲过。煮麦令皮不破漉汁饮。若喉中哯
出还咽不犯。善见出喉还咽犯堕。食残宿戒
三十八。三缘。一是残宿。二知是。三食咽咽
犯。律中残宿食者。今日受已至明日。于一切
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净。四药以论。过
限结罪如前戒。善见十诵五分。大比丘受食
已。或食未食。经夜名残宿。问残之与宿为一
为异。四句答之。一残而非宿(且受四药不加口法过中)吉罗。
二宿而非残亦吉(谓未受食或共同宿吉。不宿不犯)。三亦残亦宿
提。四非残非宿可知。残宿内宿亦作四句。一
是残宿非内宿(今日受食安界外。不共宿非内宿也)得堕。二是内非
残。三四俱句类知。有云。净地无内宿。文云
除去比丘。故知有也。律中残宿不受食戒。以
坐禅比丘为缘起者。为防未来恶比丘故。内
无道观烦恼未伏。妄倚道业便轻圣戒。此乃
心涉爱憎。大我未伐。故诸三乘道人并不轻
戒。以深伐我根。倾慢使憧敬戒。而增道业。可
不钦尚之哉。十诵若钵著不净脂苏。受[麨]食
应写净钵中食之。著钵者弃。绳缀钵受粥。脂
出但弃腻处。馀者得食。若新熏钵。及手稣脂
油著。二三澡豆洗。馀腻气不尽名净。不净残
宿盐食吉罗(与四分同罪)。伽论腻故不去者。非食腻
故。善见云。多比丘一沙弥行。比丘各自担食。
至时各各自分。分已沙弥语比丘云。我持己
分与大德易之。易得已复与第二比丘易。乃
至下座。若沙弥不解者。比丘自持食与教共
易得无犯(无残宿恶触等)。乃至持米行。沙弥小比丘得
作饭。唯不得然火若沸不得吹搅吉罗。熟已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2c 页 T40-0082.png
如上分。展转易者得(义准今食残食与俗人。若过与他者恶触不净。以心不断故不
净)。十诵比丘传食与沙弥。沙弥传钵食与比
丘。比丘洗手更受。以一心实与沙弥故净也。
远行难得食处听。自持食从他易净食者得。
今有直将食乞净人。还从乞取。二彼俱无受
舍。不名交净(如善见者好也)。有比丘使沙弥持钵。沙弥
食已持不净钵与师。佛言。无急事不应使沙弥
持钵。若使持应从沙弥受。十诵无水处水上
有食。弃上饮取下。若下有食饮取上。乃至稣
油等吹去饮取。水泉池中有食亦尔。僧祇多
论。乞食食已有残。弃旷野石上。明日乞食不
得。不作本意还从本道。石上故饭在者。无净
人自取。有乌鸟食处当扟去。五百问因缘同
上。所以开者。以信施重故。又无主物。如郁单
越法取食者得。五分比丘残果与净人已不
作。还意后净人还与比丘。佛言。离手已名净
食之。僧祇莫问时非时受。若过非时如发瞬。
若食得堕。停过须臾。复得停食食堕(谓旦起受食至中。
过中已去限一须臾。若过二时名曰非时)。比丘晨起。应净洗手齐腕已
前。不得粗鲁洗五指头。当以灰土。洗揩令作
声。洗已更相摩者不净。更须洗之(今有安饼果手巾上。若有肥
腻气势相连得残。宿恶触等。若净巾无过)。律令以手巾盛食果。十诵中
手巾日别洗之。僧祇若洗钵已不得摩拭。当
停使燥。欲食时当护净手。若摩头口手相揩
者。以上洗法洗之。捉袈裟者更须洗之。善见
若乞食值风雨。尘土落钵中作念。当为沙弥
乞。得食还语沙弥如上因缘已。沙弥受已云。
此是沙弥食。今施与大德得食无犯。律不犯
中。若宿受食与父母。若塔舍作人计价与。后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3a 页 T40-0083.png
乞食比丘从作人边乞得者。若钵盂有孔罅。
食入中如法洗。馀不出者得。若宿受稣油灌
鼻。若随唾出弃。馀者不犯。不受食戒三十九。
十门分之。一制受意。二能受人。三所受境。四
所受食。五受食处。六受食法。七须食观。八食
食法。九失受法。十对文解。初中五分云。佛未
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诃言。我不喜见。著
割截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取。多论
五义故。一为断盗窃因缘。二为作證明。三为
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物生信令外
道得益。昔有比丘。与外道共行。止果树下。比
丘不上树不采果。又不肯就地取。并答言。佛
不许作。外道知佛法清净。即随佛出家寻得
漏尽。二能受者是比丘。了论能令受者具戒
比丘。住于自性求得在此处。解云。能受者。清
净持戒无毁。故言住自性。欲求饮食名为求
得。此处受食即度与馀比丘。不须更受。即名
此比丘为能受。若破戒被摈别住十三难。三
举灭摈应灭摈。学悔等人不成受故。三所对
境。了论解云。除自己及同类。馀三类众生。随
一被教不被教。知比丘不得自取食食。又知
此可食物。知比丘是受施人。度与比丘。若不
解此义。虽与不成受。多论为作證明故。若在
人中。非人畜生悉不成受。五分旷野无净人
处听。自洗烧器安水。净人安米自煮。若熟从
他受。僧祇旷野中行。牛上受食。长袋连纽一
日一系置牛上。人不得触之。至时一比丘引
绳。一比丘受取口。云受受等。十诵蝇不可遮
故非触。鸟来啄一口去但弃啄处。馀残得食。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3b 页 T40-0083.png
善见天人鬼神畜生飞鸟皆成受。五分迦叶
从帝释受食。僧祇中。猕猴边受蜜。十诵轻系
地狱亦应得受。准此六道知解者成。反则不
成。四所受食。初汎明须不。二明转变。初中十
诵五种尘不须受。谓食尘谷尘衣尘水尘风
(应是细者。若粗须受)。善见若尘大落钵中。可除者去
之。馀者不犯。细者更受(前十诵者。或无人处。或是向明中尘)。行食
时。比座馀食。迸入钵中成受。僧祇一切尘一切
更受。除畜生振身尘。若作意成受。乃至行饼
[麨]饭等。抖擞筐器。逆落钵中。不作意者不
成。反上成受。僧尼互净互受。善见若病急缘。
大小便灰土得自取。明了论名大开量。如下
卷说。律中灰土泥等须受。应有人处。十诵听
担食行。不使人见。若食当下道。取一搦不受
而食。又听过大泽。担粮从他易净食(此是有人处。前是
无人处)。僧祇多论。见昨日石上残食。不受开食如
前戒说。亦急难开事同俭时八事。五百问云。
山野处无人者。日中不得往反。应七日自作。
先净米取。僧祇浊水应受性黄无犯。五分咸
水性咸。不著盐听不受。伽论浊咸灰水见面
不须受。善见若额头汗。流入钵中须更受。臂
中汗。流入手不须受(准此作意额头亦成)。僧祇杨枝者。口
中有热气生创。咽汁应受。若误咽不犯。雪冰
雹无净人处。净洗手自取食。有者应受。四分
戒本。除水及杨枝不言咽非咽也。准僧祇好。
二明转变。善见受生姜后生牙不失受。火净已
生牙。牙处更净。非生牙处得食。盐变成水得
食。僧祇自重煮不失受(四分亦尔)。酪稣甘蔗石蜜麻
油等。由中前记识故。展转不失受等。五受食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3c 页 T40-0083.png
处。明了论。求得在此处。地及水中。空中不
成。如前受中说。六明受食法。一器食相对。了
论至边三种。一至身边。谓以物置比丘手中。
二至物边。谓俗人担物。令比丘自取手至物
边。三至器边。以器贮物授与比丘。但捉器受
并得。二身心相对。一身受非心。心缘他事。但
申钵受。二心受非身。施主置食而去。但作意
受。毗尼母云。以嫌比丘故。置食舍地。佛言。
离手已是与竟。若准僧祇。口加三受。三身心
平等非所遮。若已足食竟。不作残食法不成
受。四非身心。受比丘与施主。先相领当中。前
缘事不得对面。便画地作相。后置食于中。或
入定。或礼佛诵经。身心不关故并成受。三
单心无对受。僧祇邪见人不与比丘食。当满
荼逻规地作相。若叶蔽钵下时。口云受受受。
前畜宝戒。俗人宝器不得捉。下食时亦云受
受受。大同。明了十诵亦同。不相解等同之。五
分火烧马至。送食置地亦尔。僧祇若禅眠与
食。不觉者不成。若不欲自食自捉与净人。四
连绊触碍者。僧祇若绳连器物。相连不断。与
比丘者成受非威仪。乃至净人树上摇果。比
丘以衣钵承取。或以手脚口。下果时。触枝叶
者。更生心言受受。善见绳系不成受。以无口
加故。僧祇若如上成受非威仪。四分若遥过
物。与者受者俱知。中间无触碍。得堕手中者
得。僧祇井上悬食下井底。比丘口言受受。勿
突中间生草木。若在屋上。当绳连捍取。口言
受受。十诵写稣油注钵中。虽不绝成受。以注
下流故。僧祇净人行果盐菜。应语悬放果。堕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4a 页 T40-0084.png
草上即去者不名受。小停者名受(中国行道人食法。净衣
踞坐已前施食案。上安草置钵。如是食)。若净人难得。比丘至饭饼果
菜边受取行之。若净人举。不离地亦名受非
威仪。当语稍稍授我。若鎗镬热不得受者。当
以两木横置地。比丘脚蹑当安鎗。时口云受
受。五心境相当受。净人作三法。比丘作三法。
食无七过等。广如四药法中。六非心境受。如
上乞食自取俭开等缘。不劳心境自取无罪。
七食须观门五别。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
自忖己德行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
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若。五为成道业世报非
意。故明了论中云。馀一切文句纵广道应知。
解云。出家人受食时或受竟。先须观食。然后
啖之。广如下卷对施兴治中。但每日恒须恐
未见后文故。略知大旨。不尔徒自衣食终为
圣诃。毗尼母中。钝根比丘总作一念。利根比
丘口口作念。著衣者著。著作念。入房入。入作
念。不尔食。出腹中。亦如后卷。八正受食法。
四分受有五种。手与手受。手与持物受。持物
与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如上说。
复有五种。身衣曲肘器与。还以上四受。若有
因缘置地与(如上口云受受)。十诵净人不解行食。半在
钵半弃地。若堕所受草上应食。若著土吹却
食。土多者水洗食之。僧祇下时觉堕钵中时
不觉。二初下不觉堕时觉。此二俱非威仪名
受食。十诵行食时。净人轻比丘。故触此丘
手。不应受不轻者得。九明失受法。一决意弃
舍失。了论若人不须此物。决舍此食失受。更
食得罪。二舍戒失。了论云。先受食已后舍戒。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4b 页 T40-0084.png
馀比丘须者更受。三舍命失。一切退没故。即
如亡人不净食器。皆不须翻秽。四任运失。谓
曾受四药过时。法满更无有受。如后律中。五
转变失。如麻出油。浆变成酒。酒变成醋。生变
成熟并失本受。若尔僧祇中。何故展转不失。
答此谓时中加记识故。后得无过。若时中不
记者皆不成法。六遇缘触失。如多论净人触
失。更洗手受。僧祇亦尔(今有重受而不洗手者。成受皆无腻触。但先洗手意
在净心。非谓有污)。十依文解。四分食五种蒲阇尼。饭乾
饭[麨]鱼肉也。五种祛阇尼如上。五种奢邪尼。
稣油生稣蜜石蜜也。若不与食自取著口中咽
咽堕。非时七日限过亦堕。尽形无缘不受食
吉罗。不犯者。取净水杨枝。若不受稣油灌鼻。
与唾俱出。馀不犯。若乞食时鸟衔食。若风吹
堕钵中。除去此食。乃至一指爪可除去。馀者
不犯。索美食戒四十。四缘。一是美食(乳酪鱼肉)。二
无病(一坐间不堪食竟)。三自为已。四食咽犯。祇中不得
从屠家乞肉汁。八种乳酪家亦不得。恐招讥
过。蚕家乞绵亦同于此。五百问。不病索好食
犯重。律不犯者。病人自乞为病人乞。或自他
交乞不求。自得一切得。与外道食戒四十一。
五缘。一是外道。二知。三自与食。四非置地
使人。五彼手受便犯。五分乞食乞儿乞狗畜。
量己食分减施。十诵外道伺求长短与食。不
名污家。多论与无见人不犯。若众僧与外道
食无过。不得手与。不嘱同利入聚戒四十二。
五缘。一先受他请。以不受故佛开不嘱入村。
二食前后。三不嘱授。四诣馀家无缘。五入门
犯。僧祇若乞食比丘。次行乞食到檀越家。即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4c 页 T40-0084.png
请令住。因往他家得二堕。如上背请中。义准
若一人受请无同。请者须白请家。或白净人
后得馀行。一不恼食主来问知处故。彼律又
云。若二比丘。各受常请交往亦尔。须白施主。
四分云。食前者。明相出至食时。食后者。从食
时至日中(准此与时经食时同)。家者男子女人所居。白馀
比丘者同一界住(不同非时以。同受请知处)。若嘱授诣村而中
道还。或至馀家。或至寺内库藏处及边房。若
至尼寺中。若出彼白衣家并失。前嘱授当更
嘱他。不者入门堕。不犯者。若病若白。若迦提
时。若施衣时。若无比丘嘱。至馀库藏及尼寺
若家家多敷坐具请比丘。十诵若食不足。若
不正馀处求不犯。多论主人明日供。今日往
堕。馀主人唤。广如下卷。食家强坐戒四十三。
四食之中。是触食家。眼根对色故名触食。五
分男女情相共食。僧祇见色爱著故名食也。
四缘。一是食家。二知是。十诵若断淫家。若受
斋家。男女互受一日戒不犯。三强坐屏处。五
分坐者知妨其事。十诵此舍多人出入不犯。
四无第四人。僧祇母女姊妹亦犯。律云。有宝
者。多论以著宝衣轻明发欲故也。屏与女坐
戒四十四。四缘。一是俗女。二屏处。三无第三
人。四申手不及户坐犯。多论闭户无净人堕。
开户外有净人吉。户内有净人不犯。僧祇若
母姊妹。若大小净人。睡眠痴狂婴儿虽有是
人名独(以人多犯故。前已重明。故又出之)。若净人作务来往不断。
若门向道有行人如食顷不断。若阁上阁下
净人遥见者不犯。律不犯者。舒手及户。坐使
乞食比丘见。若二比丘为伴。若有识别人在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5a 页 T40-0085.png
边。及难缘并开。独与女人坐戒四十五。四缘。
一是俗女。二露处(净人见闻屏处)。三无第三人。四在申
手内共坐犯。十诵与女露地坐。随起还坐。随
尔数堕。相去一寻内堕。一寻半吉。二寻若过
无犯。前食家不犯者如前。若互受一日戒吉
罗。驱他出聚戒四十六。四缘。一是比丘。二
期与设食。三无诸缘碍。四遣去犯。律中不犯
与食令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自送食
与。若破戒见故。命梵等方便遣不以嫌心。过
受四月药请戒四十七。六缘。一是药请。二施
主限定。三知限。四过受。五无缘。六食便犯。
僧祇中。春夏冬若过皆犯。或一月半月不得
更过。律中不犯者。除四缘如戒本。过药限堕。
过夜限吉罗。观军戒四十八。多论有三意。一
为尊重佛法故。二为灭诽谤故。三为息诸恶
增长善法故。四缘。一是军阵。二故往观。三无
缘。四往见犯。四分阵者。若戏若真看者皆堕。
若军在前后下道避。不者吉罗。方便见堕。若
被请去。力势道断等不犯。僧祇若逢军不作
意见者无犯。若作意举头窥望见堕。若天王
出作意看者越。乃至看畜生斗。及人诤口看
者亦越。十诵为观无常故。虽观不犯。有缘军
中过限戒四十九。四缘。一有请缘。多云。开往
者。为沙门果故。长养佛法故。长信敬故。又道
俗相须成就佛法故。听往有益。二曾经二夜。
三第三宿不离见闻处。四明相出犯。观军合
战戒五十。四缘。一先有缘在宿。二军阵合战。
三方便往观。四见便犯。饮酒戒五十一。三缘。
一是酒。二无重病缘。三饮咽犯。律云。若以我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5b 页 T40-0085.png
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内酒中滴口。因说
酒有十过。五分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
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著
衣卧于床上。令头向佛。须臾转侧伸脚蹋佛。
佛集僧言。昔日敬佛。今不能敬。昔伏毒龙。今
不能降虾蟆。因说渐断酒制。乃至嗅酒器。多
论云。此戒极重。能作四逆除破僧。又能破一
切戒。及馀众恶故。四分中。但使是酒。乃至草
木作者。无酒色香味。若非酒。而有酒色香味
并不合饮。若酒煮酒和合食饮一切堕。若甜
醋酒食曲酒糟一切吉罗。十诵若饮似酒醋
酒甜酒糟[殿/酉]。若曲能醉人。咽咽堕。多论曲犯
堕者。谓和酒曲乾持行者。若馀曲不犯。四分
若酒作酒想。若疑若无酒想皆堕(莫非取境犯。谓前有方便)
十诵为恐冷发。和酒与之。不看即饮故制。若
看知非而是者。如上开之。律不犯者。若病馀
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用身外涂创。一切无
犯。五百问。若医言。必差得和药服。不得空
服。彊劝人不饮吉。饮犯堕。善见若酒煮药。
故有酒香味犯吉。无者得饮。僧祇一切果浆。
令人醉越。若曲饭和食者提。啖蘖者越毗尼。
水中戏戒五十二。多论四意。一佛法尊重。理
宜敬奉。入水游戏损坏不轻。二动越威仪招
世讥过。三妨废正业。四又失正念故。三缘。一
是水。二无缘。三入中戏犯。律中戏者。放意自
恣。以手画水。或水相浇灒。乃至以钵盛水弄
一切堕。除水已。若浆若酒弄者吉。僧祇水陆
互浇灒越。俱水中者提。五分抟雪。及草头露
弄者吉。伽中乃至水滴地亦吉。律中不犯者。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5c 页 T40-0085.png
若道行渡水。沈水取沙石诸物。若学知浮法
而浮。掉臂画水灒者不犯。击擽戒五十三。四
缘。一大比丘。二作恼意。三手脚十指。四触著
便犯。僧祇以指指比丘亦提。五指指五提。乃
至差会以指某甲去者亦堕。沙弥眠唤觉当
挽衣。五分若击擽沙弥。乃至畜生亦吉。四分
若以馀物击擽者吉罗。不犯者。不故作。若眠
触令觉一切开。不受谏戒五十四。五缘。一已
欲作非法事。二他如法设谏。三知已所作非。
前人谏者是。四拒谏不受。五随作犯根本违
谏波逸提。此谓谏时不受犯吉。后作六聚通
犯堕也。不犯者。如僧残末戒开之。怖比丘戒
五十五。五缘。一大比丘。二作怖彼意。三以色
声等六尘事一一示说。四者一一相现。五见
闻便犯。不问前人怖以不怖皆堕。律中不了
者吉罗。不犯者。或闇地无火。或大小便处。
谓是恶兽便怖。乃至行声謦咳声等而恐畏。
若以色示人不恐意。馀尘亦尔。若实有是事
相。或梦中见当死罢道失物。和尚父母重病。
若死语彼令知。若戏若误一切不犯。半月浴
过戒五十六。五缘。一曾前洗浴。二未满半月。
三无缘。四更浴。五洗半身犯。四分除热时。春
后四十五日夏初一月。病者下至身体臭秽。
作时下至扫屋前地。风雨二时。下至一旋风
一滴雨著身。道行时。下至半由旬来往皆开。
无者过洗半身堕。方便悔吉。多论天竺热早。
从三月初至五月半听洗。随国土早晚热用
此限洗。十诵大雨空中立洗亦得。若有缘不
语馀比丘辄浴者吉。不得共白衣同浴室。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6a 页 T40-0086.png
善好无口过者听。入比丘揩白衣吉。若头陀
不用他揩。编绳自揩身者善。五分共白衣浴
室中浴者偷兰。多论凡露覆处浴。要不共白
(如论者好)。要著竭支。一当有惭愧。二喜生他欲。因
说罗汉身耎。有凡见便起染失男根。乃至还
悔得本身。五分已浴师及病人。身体已湿。因
浴不犯。僧祇随数满十五日。若洗时料理汤
火讫。然后打木作声。令一切僧次第入。若无
缘者作陶家法。先洗两髀两脚。后洗头面腰
背臂肘胸腋。馀如下卷。露地然火戒五十七。
四缘。一是露地。二无缘。三然草木有焰者。四
然便犯。五分为炙身然火。焰高四指者堕。多
论若他已然。后随作何事皆堕。四分病者须
火便身也。得自然若教人(谓在死上石及馀物上也)。若无缘烧
草木糠粪一切堕。若半焦然炭。及不云知是
看是一切吉罗。僧祇旋火作轮。或火中有草
木。拨聚一切堕。若坏生二罪。一坏生二然火
在生地理又一堕。僧祇若抖擞火炬在灰上
瓦上。不得在生地。律不犯者。语言知是看是。
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缘看病人。为病者煮
糜粥羹饭。若在厨屋中浴室中。熏钵煮染。然
灯烧香一切并开。藏他衣钵戒五十八。三缘。
一大比丘衣钵。二惊动意。三取藏便犯。多云。
若五大色衣不净衣吉罗。未熏钵键𨩲衣钵
作净畜者皆堕(准此五大色非佛开)。律不犯者。若实知彼人
物相体悉而取举。若在露地风雨漂渍举之。
若物主为性慢藏衣物狼藉。为诫敕故藏之。
若借他衣而彼不收故举。若因此衣钵有命
梵等缘故藏。一切不犯(准此今官不许私度在道行。有衣钵自藏应不犯持罪也)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6b 页 T40-0086.png
真实净不语取戒五十九。四缘。一是己物。二
作真实净。三不语主。四取便犯。戒本列五众
者。以明犯不犯义。辨相具解。展转净施。问不
问俱得。著新衣戒六十。四缘。一是三衣。二是
己物。三不染坏。四无缘辄著犯。善见若遭贼
缘等。得权著五大色衣。四分新衣者。若是新
衣若初从人得。十诵得他故者。初得故亦名
新衣。四分云。坏色者。若青黑木栏也。彼得衣
不作三种坏著者堕。若重衣若轻衣。不作净
而畜者吉罗。若非衣钵囊革屣囊针线囊。及
诸巾不作净畜者吉罗。若未染衣。寄白衣家
者吉罗(准此言净者。谓以成色衣。或以馀物贴。或以点著名净。而并须染坏。非谓三衣须染馀者但净
而已。若准文中。一切不染皆提。一切不净皆吉罗)。五分所以净者。异外道
故令与俗别。三种记故失则易觅。多论五大
色衣不成受。黄者郁金根黄蓝染。赤者落沙
染。青者蓝黛染。若自染吉罗。不成受。应量
不应量一切不得著。若点著吉罗(此律犯堕)。更改如
法色则成受。若先如法色。后以五大色者不
成受。若以五大色点净者吉。还用青黑木栏
三种。更互作点。若衣先已作净。后更染色不
须更点。先已作净。后洗脱不须更净。故紫草
柰皮柏皮地黄绛绯色黄栌木。皆不如法色。
以如法色覆即成受也。僧祇憍奢耶衣。钦婆
罗衣细耎者。染汁粗涩损坏。佛言。如是好衣
二种净。一割缕净二点净。馀衣三净加一染
法。青者铜器覆苦酒瓮上。著器者是。蓝淀青
石青硿青不持是等作净。黑者诸果汁合一
铁器中作泥。若池井泥亦尔。水栏者。用上果
生铁上磨作点净。馀如衣法中分别。十诵作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6c 页 T40-0086.png
净色者。谓以别色相点。如青衣以泥栈净。馀
互净亦尔(栈者赤黑。犹同四分木栏皮)。多论除靴履一切并点
净。十诵若衣不净试著吉罗。五分得革屣。令
本主著下至五六步。僧祇作净者。极大齐四
脂。极小如豌豆(善见如麻子大)。不得并作。或一三五七
九。不得如华形作。若浣亵有泥污。鸟足污。即
名为净。若新僧伽梨趣一角作。乃至一切衣
新细揲亦尔。若众多碎衣。一处合补者一处
作。别者一一作净。夺畜生命戒六十一。多论
一出家之人四等为怀。乃加杀害违慈非悯。
二自损恼他。生死根本障道恶业故。三为长
信敬息诽谤故。五缘成同前大杀戒。饮虫水
戒六十二。前戒限分。此是深防。不待命断。五
缘。一是虫水。二作虫想。三不作漉法。四饮用。
五随咽犯。鼻柰耶律说。二比丘向佛所。一人
渴死。生天见佛得道。一人饮虫水后至佛所。
佛问其故已。脱忧多罗僧示黄金身。汝痴人
用观是四大身。为纯成臭处。其见法者则见
我身。僧祇比丘受具已。要畜漉囊应法澡罐。
无者用袈裟一角。同伴中。都无者举众有罪。
若卒无水洗手著衣。可用树叶拭然后著衣。
多论舍利弗。以净天眼见水中空中虫。如水
边砂器中粟。无处不有遂断食。佛言。肉眼所
见漉囊所得。乃至三重犹有者舍住处去。十
诵不持漉袋行二十里犯罪。若清流大河泉
水。从此寺至彼寺者得。僧祇若漉水得已。不
得厌课看暗眼人看。能见掌中细文者看。看
时如大象载竹车。一回顷知无应用。若施主
请比丘食。应问漉水未。若未者自看漉。或使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7a 页 T40-0087.png
可信人应教漉。不可信者自应漉虫。不得语
莫杀伤。虫水著器中。还送本水来处泻中。若
来处远者。近有池七日不消者。以虫著中。若
知水有虫。不得持器绳借人。若池汪水有虫。
不得唱云此水有虫。若问者答言。长老自看。
知友同师者语言。此中有虫。当漉水用。此戒
人亦喜犯。与浇用戒同故具抄出。馀如衣法
中。疑恼比丘戒六十三。五缘。一大比丘。二故
生恼意。三以六事一一说告。四言辞了。五前
人闻知。律中六事恼者。若以生时若年岁。若
受戒若羯磨。若犯六聚。若犯圣法。随一一事
皆堕。僧祇当受时应语令知。受后不得恐疑
(若即用语者如律开)。律不犯者。其事实尔不故作。彼非
尔许时生。恐后有疑悔。无故受他利养。受大
比丘礼敬。便语言。汝非尔许时生。若实无尔
许岁。恐后悔受利养敬奉。语言。未尔许岁。若
实年不满二十。界内别众。作白不成。羯磨不
成非法。别众恐后疑悔受利养礼敬。语彼令
知。还本处受戒故(准此欲重受戒。佛令迁本处。勘问得不故)。若实犯波
罗夷乃至恶说。恐后悔恨受利养。受持戒比
丘礼敬。欲令如法忏悔。语知犯六聚者。又为
性粗疏不知言语。便语汝所说者自称上人
法等。若错若戏一切皆开。覆他粗罪戒六十
四。五缘。一大比丘。二知犯二篇已上。三作覆
心。四不发露。五经明相。善见覆他罪百千共
覆一人俱得提(十诵子注云。向一人说便止)。僧祇向善比丘说
不得趣说。若犯者凶恶恐有难缘。应念彼人
行业自有果报。犹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馀
事。时与护根相应不犯。多论若疑未了不须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7b 页 T40-0087.png
说他。律中若知他犯粗罪。小食知至食后说
吉。食后知初夜说。初夜知中夜说一切吉罗。
若中夜知至后夜。欲说而未说。明相出堕。除
粗覆馀罪。自覆罪。除尼覆馀人罪者一切吉
罗。不犯者。先不知不粗罪想。若向人说。或无
人向说。若发心向说明相已出。若诸难缘者
并开。与年不满戒六十五。四缘。一是年未满
二十。二知。三与受具。四三法竟犯。多云。六
十已去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以
不任堪苦行道。心智钝弱。听为沙弥。七岁已
下亦不许度。未满二十不得受者。以其轻躁
为寒苦所恼。若受大戒人多诃责。若是沙弥
人则不诃。僧祇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
人是则不许。过七十减七岁不应与出家等。
广如上下二卷。律论言有牟盾。二情两通无
损。律中不犯者。先不知信受戒人语。若旁人
證。若信父母语。若受戒后疑者。当数胎中年
月。数闰月一切十四日布萨。以为年数。满者
不犯。开和尚堕馀人吉罗。今取诸部会通。勘
馀历术。总括明练广如大疏。但钞者为末学
之流。余虽明委具张。终恐后人不晓。但通略
举一句。以定昔来谬解。谓取极小沙弥。腊月
三十日生。年满二十正月一日受者。实年十
八岁二日。便以胎闰等缘增之。则正年二十。
犹长五月一日也。此长含虚增月。约实退减
年十九岁。年月俱不满者。至八月九日。前受
是不满二十。是罪无戒。九日后受无罪有戒。
然诸国用历不同。此唐国内亦有六七家历
法。且据一家如上略述。自馀易纬律历故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7c 页 T40-0087.png
重申。至如诸部不满得戒。具如戒疏所述。发
诤戒六十六。五缘。一是四诤事。若馀私诤律
得吉罗。二僧如法灭。三知。四辄发起。五言了
结。与贼期行戒六十七。六缘。一是贼。二知。
三期。四同一道行。五不离见闻处。六过限犯。
祇中与负债人行越。十诵共恶比丘期行吉。
恶见违谏戒六十八。五缘。一是恶见说欲非
障道。二屏谏。三不受。四僧如法谏。五三谏竟
犯。随举戒六十九。四缘。一是恶见被举人。二
知是。三随顺同事。四随一一事结。随摈沙弥
戒七十。犯缘大同前戒也。拒劝学戒七十一。
五缘。一作止不学意。二前人如法劝。三知己
非前人谏是。四不受劝意。五言辞了便结。十
诵说四事一一乃至七灭诤。言我不学此一
一堕。五种人不应为说毗尼如后卷中。毁毗
尼戒七十二。多论为尊重波罗提木叉故。二
为长养戒故。三为灭恶法故。又多论云。以十
二年前常说一偈。今说五篇名为杂碎。五缘。
一是毗尼。二前比丘诵戒时。三作灭法意不
令久住。五分令人远离毗尼。不读不诵而毁
訾堕。十诵何用说为令人疑恼热恼不乐。若
说随经律一切堕。多论若诵一一戒一一訾
一一堕。通诃一堕。戒序中说二百五十戒义
故亦堕。律中毁毗尼堕。阿毗昙及馀契经吉
罗。不犯者。先诵毗昙然后诵律。馀契经亦尔。
若病者差已诵律。若勤求方便成四沙门果。
后当诵律。不欲灭法者开。恐举先言戒七十
三。四缘。一是广诵戒时。二在众中。三作不听
之意。四说过五篇即言我始闻结犯。祇云。随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8a 页 T40-0088.png
中间一一戒不听吉。一切不听堕。受具已应
诵二部毗尼。不能者诵一部。又不能当诵五
众戒(即五篇也)。四三二众如初句。不能诵二众当诵
一众及偈。若布萨时。广诵五众乃至四三二。
无者乃诵一众及偈。馀比丘。不得坐禅作馀
叶。应专心听。同羯磨后悔戒七十四。四缘。一
是僧得施物。二同羯磨赏他。三辄反谤僧。四
言了便犯。不与欲戒七十五。五缘。一是如法
僧事。二知。三不与欲。四辄去。五双脚出户
结。五分有事与欲去。不与欲应三羯磨。屋下
随出一一提。露地去僧一寻提。若不羯磨私
房断事。一一吉罗。僧祇若僧集说法毗尼。有
缘不讫座。不白去者越。若大小便。须臾还不
废僧事不犯。若疑来晚应白与欲。乃至听他
人读诵受经。皆须白之。中间止作馀语者无
犯。五分不羯磨断事沙弥在中。若起亦吉。律
不犯者。若与欲去。若为非法。同师作损减。不
与欲而去者开。与欲后悔戒七十六。四缘。一
如法羯磨。二如法与欲。三辄反悔言不成。四
言了结。多论若僧作非法羯磨。当时力不能
转。默然不诃。后言不可无犯。若顺法毗尼者
堕。王制不顺吉罗。屏听四诤戒七十七。五缘。
一先起四诤。二前人屏量。三作斗乱意。四往
彼盗听。五闻便结犯。不待向说。律中若二人
闇地共语。隐处共语。前在道行共语。若不弹
指謦欬惊者吉罗。不犯者。若恐作无利故听
者开。瞋打比丘戒七十八。四缘。一大比丘。
二生瞋心。三作打意。四著便犯。律中打犯重
者亦堕。若以手石杖等堕。若馀户钥拂柄挃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8b 页 T40-0088.png
者吉罗。十诵如一把沙豆散。众多比丘。随著
一一堕。伽论欲心打女人僧残。僧祇若恶象
马牛羊。来入塔寺。触突形像。壤华果树得。以
杖打木石。恐怖令去不得。杖拟畜生一一吉
罗。律不犯者。有病须人椎打食噎椎脊。共
语不闻。触之乃至误触不犯。捡诸经律。无为
训治故开比丘行笞杖者。释迦一化并无。末
代往往见有。前卷已明故。是法灭之相。大集
经云。若道俗等。打破戒无戒比丘。罪重出万
亿佛身血。何以故。以能示人出要道乃至涅
槃故。智论律中结戒。为世间事为摄僧故。为
护佛法故。有人有众生。随逐假名而结戒。不
观后世罪多少。如道人鞭打。杀牛羊罪重而
戒轻。叹女人戒罪重。后世罪轻等。搏比丘戒
七十九。前是限分。此戒深防拟便是犯。伽论
举手向众多比丘一一提。无根僧残谤戒八
十。略同第二篇罪堕。为别突入王宫戒八十
一。四缘。一是刹利王。二王共夫人同处。三王
未出宝未藏(多论采女著宝衣众具未藏举本处)。四入王宫门限便
犯。律中若入粟散小王。豪贵长者门限内吉
罗。捉宝戒八十二。此是捉宝戒。多论明文。因
拾遗为缘起。不用旧语具五缘。一是重宝通
自他。二及庄饰具。三非住处及宿处。四无心
盗取拟还主。五捉便犯。多论七宝捉者堕。七
名如三十戒中。若似宝铜铁杂色珠等。取得
吉罗。不取如法说净不犯。若捉金薄金像举
藏。若捉他宝自说净宝得堕。似宝入百一物
数者得。不须说净。僧祇中。乃至知佛僧事人
有宝不得自取。若四月八日。及大会供养时。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8c 页 T40-0088.png
浴像金银塔及菩萨像。供养具有金银涂者。
使净人捉。若倒地者。佐助捉无金银处。若涂
遍者裹手捉。若浴金银菩萨使净人洗。乃至使
净人持。比丘佐助。若已先捉不得后放。多论
若似宝。作女人庄饰具捉者吉罗。男子庄严
具。除矛槊兵器乐器。馀一切捉无犯。若使比
丘捉宝亦堕。律中开。若是供养塔寺庄严具。
为牢固收举不犯(谓无净人处开)。故五百问云。知事人。
不得捉佛法金银钱亦堕。四分云。若在寺内
奇宿处。有宝自捉教人举。当识囊相器相开
解看。几方圆几新故。有索者问。相貌同者还。
不相应者云。我不见此物。若二人同来取。语
同者持物置前。各自取去。不作如是方便吉
罗。若馀处捉遗落物者堕。僧祇若见遗衣物
者。当唱令之。无主者悬高显处令人见。若来
取问。何处失。答相应者与。无来者停三月已。
若塔园中得者作塔用。僧园中得者四方僧
用。若贵价物金宝等。不得显露处。屏看相。已
有认相应对多人前与。教令受三归。语云。佛
不制戒者。眼看不可得。无人来者。停至三年。
如上处所当界用之。比丘若失物先生心言。
后知处当取。后知得取无罪。客比丘遗衣钵。
主人徙著馀处藏犯重。彼衣主忆来取者无
罪。若掘地得宝藏者。净人不可信当白王。净
人可信。停至一二年应作塔用。若王觉者答
言。已用作塔。若索者应以塔物。若乞还之。若
王问律中云何答云。佛言。随塔僧地得者。还
作塔僧用之。若宝藏上。有铁券姓名。亦得直
用。进退如上。成论有人言。伏藏属王。取此物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9a 页 T40-0089.png
犯盗者。答云。但地上属王。不论地中。何以
故。给孤独等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自
然得物不名劫盗。僧祇入聚落中。有遗物不
得取。有人取与比丘者得。即是施主。若旷路
无人处有者得取。若衣有宝。以脚蹑断。露捉
使人见。至住处见有宝者。与净人掌作衣药
直。五百问云。寄白衣物过期不来。白衣持来
施比丘不合取。若活是有主。若死属僧物。非
时入聚落戒八十三。五缘。一非时分。二无启
白唤缘。三不嘱授。四向俗人舍(即寺内净人家院是)。五入
门结。十诵若入聚落僧坊(尼寺须白)。入兰若处入本
住处无犯。四分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出。
不嘱授比丘初入村门堕。若僧塔寺事病事。
当嘱比丘。若独处一房当嘱比房。十诵无比
丘白者。四衢见应白。又无者发心已去。无者
应白尼三众。僧祇食虽早竟即是非时。作白
言长老。我非时入聚落。前人言可尔。若道从
聚落中过。村中有塔天祠者。当顺行直过。若
下道左右旋去者堕。智论一切白衣舍皆名
聚落。准此寺内净人房院何为不白。慎之哉
慎之哉。五分若路所经暮须往宿。八难起等
并不须白。多论若总白随到所至处。若别相
白亦善。若先不白见异寺比丘白无犯。明了
论。若有缘须入先简择此事。谓白同戒观察
正行。律中威仪者得。不者不合。律不犯者。
若道由村过。若有所启白。若唤若请。皆不嘱
授直往。有三宝缘者。开嘱如上。过量床足戒
八十四。五缘。一是床。二僧床及已。三过量。
四自作使人。五作成便犯。本为截者不截方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9b 页 T40-0089.png
犯。律云。高如来八指。多论木床高大悉犯。
俗人八戒亦同。八指者。一指二寸。姬周尺一
尺六寸。唐尺一尺三寸彊。五分得高床施。先
作念截却得受。不尔者堕。僧祇僧床亦犯。恐
施主嫌者。木筒盛脚埋之。乃至截脚木还支
床脚亦犯。随坐起一一堕。若下湿处。用八指
木支脚得(准此下湿处支床者应开得。在上礼佛。若支高者不合也)。若俗家高床
不犯(四分亦同)。十诵云。截竟僧中忏罪。八指者用
我指量(上开支脚木。用人八指量)。第三分入梐。准此十诵疏
家以八寸为量。四等分之。又云。长床极小容
四比丘坐处。卧床过三肘。降四岁共坐。若减
不得坐。床长一肘半。得二人共坐。床支不得
过八指。四分不犯者。去地八指。若减若脱脚
无犯。兜罗贮床褥戒八十五。五缘。一是兜罗
(律云。白杨华柳华蒲台也)。二贮床褥。三为己。四自作使人。
五成便犯。五分随坐结堕。要先弃后悔。骨牙
角针筒戒八十六。五缘同上。多论云。以是
小物故不入三十中。又应破故。若反还主不
受。若与他主生恼。若入僧则非法。故须毁弃。
律不犯者。若铜铁铅锡镴竹木苇舍罗草用
作针筒。若以牙角作锡杖头镖𥎞(子管反)伞盖
子斗头镖缠盖斗。若作曰钩刮舌刀如意玦
钮匕杓钩衣[金*刮]眼[鎞-囟+(奂-大)]刮汗刀揥齿物挑耳[鎞-囟+(奂-大)]禅
镇熏鼻筒。一切不犯。过量尼师坛戒八十
七。五缘成。一作坐具。二过量。三为己。四自
作使人。五作成便犯。律中长姬周尺四尺广
三尺。缘外广长各增一尺。此是定量(馀如衣法广明)
又云。若过量。若互减互过自他作成皆堕。
若不成为他作成不成一切吉罗。不犯者。应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89c 页 T40-0089.png
量减量作。若从他得已成者。截割如量。若作
两重者不犯(今有通量而作者诸部不许。四分七百结集中亦不许)。僧祇若欲
忏悔截却量外(谓初量外。非是增者)。依法忏之。馀者说净。
若已曾过十日。如长衣法舍之。准多论衣法。
覆创衣过量戒八十八。律云。用覆身上种种
创。上著涅槃僧。得用大价细耎衣作。长姬周
尺八尺广四尺也。不犯略同前戒。十诵乃至
创差后十日过者结堕。雨衣过量戒八十九。
文相如三十中不解可知。与佛等量作衣戒
九十。多论云。佛量丈六常人半之。衣广长皆
应半也。十诵云。长佛九磔手。五祇二律亦同。
有本十磔手者错也。长姬周尺丈八广丈二。
常人九尺六尺也。事希故无暇广述。须知。四
提舍尼。初戒名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也。五
缘。一俗人舍。二非亲尼。三无缘。四自手取
食。五咽结。四分食者正不正也。无病自取咽
咽结。文中不论自他二食。约缘通之。五分在
巷中犯。家内不犯。缘起如此。律不犯者。受
亲里尼食。若有病。若置地与。若使人授。若在
僧寺与。若在村外。若尼寺内一切皆得。在俗
家偏心授食戒。四缘成。一白衣舍。二偏心越
次指授。三大众默受不诃。四随咽结。五分第
一上座应诃。不用语者。乃至新受戒者亦得。
僧祇三诃不止。食者无犯。十诵若二处僧别
坐别食。亦须别问。已约敕未。未者不得食。后
坐人亦尔。律不犯者。若语言。大姊且止。须待
食竟。若尼自为檀越。若檀越设食令尼处分。
若不故作偏为彼此者。学家过受戒。事希不
迷。今诸有信家。亦五众繁践无度受供。准此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0a 页 T40-0090.png
自约。岂非明断。有难兰若受食戒。五缘。一
是兰若险处。二先不语檀越。三无病难缘。四
自手取食。除置地使人。五食咽犯。众学戒中。
威仪之要。具在诸门。略收将尽今撮摘数十。
人之喜犯故复缉叙。初齐整著涅槃僧者。律
云。不齐者。或时下著系带在脐下。高者褰齐
膝。象鼻者垂前一角。多罗树叶者垂前二角。
细襵者绕腰细襵皱。此之犯相。故作犯。应忏
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
作突吉罗。尼等四众亦吉罗。乃至篇末并同
此。不犯者。或脐中生创下著。若膝[𨄔]创高著。
若僧伽蓝内。若村外作时行道者。二齐整著
三衣者。律云。不齐者。下垂过肘露胁。高过脚
[𨄔]上。象鼻者。垂前一角。树叶者。垂前两角后
褰高。细襵者。襵已安缘。不犯者略同前戒。三
反抄衣者。谓左右反抄著肩上也。若胁有病
在寺中。道行作时者得。四反抄坐戒。文相可
知。已后约略而解不复记数。大途可知。律云。
衣缠颈者。总捉衣角著肩上也。开缘同上。覆
头者。若以树叶碎段物。若衣覆也。不犯者。有
病患寒头上生创。命梵难覆头走者。跳行者。
双脚跳也。不犯者。有病为人打。有贼恶兽。若
棘刺度渠坑而跳过者。蹲坐者。若在床在地
上。尻不至地也。不犯者。有病尻边创。若有取
与。若礼若忏悔。若受教诫者。又腰者匡肘
也。开缘如缠颈戒。摇身者。左右戾身趋行也。
不犯者。病若为人打避杖。度坑摇身过。著衣
看齐整者。掉臂者。垂臂前却也。不犯者。病为
人打。及馀缘举手遮。浮渡水。若以手招唤伴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0b 页 T40-0090.png
者。覆身者。处处身露也。不犯者。病被系风吹
衣。离身者。左右顾视者。在村落处处看也。不
犯者。有病若仰瞻日时节。若难缘伺求便道
走者。静默者。谓无高声也。不犯者。病若聋须
高唤嘱授。若高声施食。若二难高声走者。戏
笑者。露齿而笑也。不犯者。病唇痛不覆齿。或
念法欢喜而笑者。用意受食者。非弃羹饭也。
不犯者。有如是病。或钵小故弃。或还堕案上
者。平钵受食者。非溢钵也。不犯如上戒。平钵
受羹者。非溢出流汗也。不犯如上。羹饭等食
者非饭。至羹尽羹至饭尽也。不犯者。有病若
正须饭。世须羹日时欲过。二难疾食者。以次
食者。非谓钵中处处取食食也。不犯者。病或
患热挑取冷处。若日欲过难缘者。不挑钵中
者。置四边挑钵中央至钵底。不犯者。有病患
热开中央令冷。日过难缘者。开自索食。不犯
者。病为他他为己。不求而得者。饭覆羹不犯
者。有病若请食。或正须羹正须饭者。视比座
者。谁多谁少也。不犯者。比座病。若眼闇为看。
得食不得食。净未净。受未受。若自病者。系钵
想食者。谓非左右顾视。不犯者。有病比座眼
闇如前戒。日过难缘者。不大揣者。非口不容
受也。不犯者。病时欲过二难疾食者。张口待
饭者。谓饭揣未至先张口也。不犯者如前戒。
含饭语者。饭在口中语不可了。令不解也。不
犯者。有病或噎索水难缘者。遥掷口中食。不
犯者。病被缚而掷口中者。遗落食者。半在手
中半入口中。不犯者。啖薄饼焦饭瓜果菜者。
颊食者。令两颊鼓起如猕猴状也。不犯者。病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0c 页 T40-0090.png
时欲过难缘疾食者。不嚼饭作声中。除有病
乾饼焦饭瓜果者(无开菜文)。噏饭者。张口遥呼吸
食也。不犯者。有病口痛。食羹乳酪苦酒者。不
舐食者。吐舌舐饭也。除病被缚手。有泥垢腻
汗舌舐而取者。振手食中。除病食中草虫。或
手有不净振去之。有未受食。手触污手振去
之者。把散饭食者。散弃饭也。开如前戒。不污
手捉食器者。有腻饭著手也。除病或草上受
叶上受。若洗手受者。洗钵水者。杂饭水也。除
病若澡槃承取弃之者。生草不得大小便中。
除病故不堪避。若流堕上鸟衔堕者。水中不
大小便唾中。除病或岸上大小便流堕。馀如
前戒。不立大小便中。除病被缚脚[𨄔]垢腻泥
污并开。不恭敬说法不得中。除病若为王王
大臣者。不佛塔中宿戒。除病为守护故止宿。
强力所执二难缘宿者。不藏物塔中戒。除病
为坚牢故藏。馀难缘如上。著革屣下诸塔边
戒。除有如是病。或强力唤入塔中者。塔下坐
留食戒。除一坐食及不作馀食法比丘病比丘
听。聚著脚边一处出时持弃者。塔下担尸等
戒。除有病须此道行。彊力呼去者。持佛像大
小便处三开亦尔。向塔舒脚坐。除病若中间
有隔强力所持。携手道行戒。除病或眼闇须
扶接者。馀戒或有病缘通开。不恭敬听法者。
唯开王及大臣也。良由佛法广流天下者。必
假王力故也。初虽开听为在通法被及黔黎。
后必虔仰。故无开法。自馀通。诸外部非不要
须。意在即披即行。且依律述。此若遵之无缺
者当更括捡。如威仪决正法中别卷流用。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1a 页 T40-0091.png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三终)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


* 持犯方轨篇第十五(以前随相约事乃分。至于统明未可精识。故甄别之。若取
申途理在前列。恐初学未了也)

律宗其唯持犯。持犯之相寔深。非夫积学洞
微。穷幽尽理者。则斯义难见也。故历代相遵
更无异术。虽少多分径。而大旨无违。但后进
新学教网未谙。时过学肆。讵知始末。若覈持
犯。何由可识。然持犯之文。贯通一部。就境彰
名。已在随相。今试约义总论。指其纲要。举事
以显。令披寻者易矣。就中诸门分别。初知持
犯名字。二解体状。三明成就。四明通塞。五明
渐顿。六明优劣。七杂料简。初明二种持犯名
字者。先解二持。言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所
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
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
止持戒。如初篇之类。二明作持。恶既已离。事
须修善。必以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
名之为作。持如前解。所以先后者。论云。戒相
止。行相作。又云。恶止善行。义之次第。次释
二犯。言初犯者。出家五众内具三毒。我倒在
怀。鼓动身口。违理造境。名之为作。作而有
违。污本所受。名之曰犯。犯由作成。故曰作
犯。此对作恶法为宗。恶既作矣。必不修善。
是故第二即明止犯。言止犯者。良以痴心怠
慢。行违本受。于诸胜业厌不修学。故名为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1b 页 T40-0091.png
止。止而有违反彼受领。故名为犯。此对不
修善法为宗。二明体状馀义废之。直论正解
出体有二。一就能持。二就所持。言能持者。用
心为体。身口是具。故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
心。又律云。备具三种业。当审观其意等如后
更解。二就所持者。持犯二种。并对二教以明
制教有二。一制作作则无愆。不顺有罪。二制
止作则有过。止则无违。言听教者。作与不作
一切无罪。何故须二者。若唯制无开。中下施
分进道莫由。若唯开无制。上行慢求息于自
励。故须二教。摄生义足。今分二教摄法分齐。
止持作犯。唯对二教中事以明。作持止犯。通
对二教法事两种。所以前不通法者。法唯进修
方知。事但离过自摄。故得明也。就前止持对
二教中。制门中事有二。一者可学制止。如淫
通三境盗分四主等。二者制作。如衣钵体量
等。二者不可学事。由心迷倒。随境未了等。是
废昔义也(昔以事不可学。今以心想迷忘不可学。一切心境皆是可学。但迷非学了。故佛一切开也)
就听门者事通上二。言可学者。如房舍尺量
长衣大小是也。不可学者。事同前述。但由迷
忘于教无违。前后想转故结不定。次作持。对
制门中法事者。法谓教行也。教谓律藏。行谓
对治。事唯可学。衣钵体量等。是就听门中。亦
对法事。法谓处分说净等。事唯可学。长衣房
舍等。所以不通。不可学者。由心迷忘。非学能
了。广如后述。此谓顺教而作。无违故皆名作
持也。三明作犯。以翻止持但不依戒相造行
成辨。悉名作犯。四明止犯以翻作持。所对
法事懈怠不学并是。三明成就处所。先约心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1c 页 T40-0091.png
辨。止持有二。一无恶来污明止持。行前三心
得有止持(谓识想受等。此三非业。流入行心方成别因。故分二也)。由本有戒
体光洁。无违名持。受体是记。三心无记也。二
对治行明。止持作持必行心成就。前三则无。
善性便有。恶无记无。止作二犯。行心成就(前就
持中无贪等三为行。今就犯中贪瞋等三为行)。前三亦无(即识想受三心)。局不善性。
若前后心有别持犯。所以可知也。后三业明
成就。身二持者。离杀等过名身止持。受食食
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离口四过名止。知净
语等名作。身口各二犯。反上应知。单意业中
不成持犯。若动身口。思亦成持犯。后更说之。
四明通塞。四门分之。一一心门。唯就作业以
明。但塞不通以心无。并虑境不顿现故也。二
将心望境。有通有塞。言塞者。持犯不相有。言
通者。持犯自相通。如止持中有作持作持中
有止持。二犯亦尔。若为取别。答止中有作收
作成止。作中亦尔。举宗历然。岂是通漫。一止
作持心别。二止作持境别。三止心对作境。四
作心对止境。若就修行解止持者。如止杀盗
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为作持。望
境不起名止持。即止中有作也。若就修行解
作持者。如欲诵戒羯磨先止外缘。望离粗过
名止。后善行成名作。即作中有止也。作犯心
边有止犯。如人作恶先不学善是等类也。止
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过日造房不乞是。
若望不学止犯无作犯。不即相成非无后习
也。三明自作教人四句皆通。如前心令人漉
水。为己用是止持。令人持欲僧中说。是作持。
令人教生。又不乞处分。遣人造房。作四事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2a 页 T40-0092.png
已后心作意。离诸罪过。即止持中。有止持乃
至止犯。乃至止犯心中亦具二持犯。如前遣
人作四相已。后便止不学。善法四前后自业
相成。有塞有通。塞者易解通须方便。四四十
六。如前无异。托相少别。如前自安漉具禁闭
沙弥。安杀具闭户。现相不与欲。此四作已后
修止持。乃至止犯。此后二门。并对事修造以
明止犯。五明渐顿。初就心通渐顿。若作心总
断恶意。名止持心顿。若一切诸恶。并欲造名
作犯心顿。若诸善并修名作持心顿。若息修
者名止犯心顿。若论心渐。以类可知。莫非与
受体有违顺故持犯两分。二对行说。唯渐非
顿。以一行中不得备修馀行故。作持名渐也。
止持渐者。如正修慈心不得修馀对治也。作
犯唯渐。不可顿犯一切戒故。且就男子身亡
心行杀。若以贪心杀者。单犯一戒。六不杀戒。
四十九戒。五十六戒等全不犯。并如前说。三
就止犯别解。四句分之。一不学无知相对解
渐顿。不学之罪先起。无知之罪。缘而不了。
后生故渐。文云。五岁不诵戒羯磨。方得罪故。
二别解不学之罪通有渐顿。如要心可学境
上作不学意。于一一法上顿得不学罪。以初
受时皆发得故。令违愿体顿得多罪。云何为
渐。若要心不学羯磨。于馀悉学。望羯磨边。
犯一止罪名渐。若论无知。唯渐者。谓缘不了
方结无知罪。一心不备缘唯渐。问此不学无
知二罪是何。答有人言并是吉罗。今解言。不
学吉罗。无知有二。若全根本无知得重。故律
云。重增无知波逸提。若疑者得轻是吉罗也。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2b 页 T40-0092.png
三分齐者。就教对行从根三别。言就教者。学
据始终不学即结。无知之罪五夏后结。对行
者。恐心逸荡。自恃少解。望齐贤圣故学通一
形。优劣相降。文云。五岁智慧比丘。从十岁智
慧比丘受依止。乃至五分法身成立方离依
止。约根者。若利根易悟始终二罪。以不学故
有无知也。若钝根难悟。始终不学无无知罪。
非力分故。律云。愚痴比丘尽形依止。四可忏
以不。二俱可忏。如息意不学。后缘不了结无
知。若作心学而未知。不结无知罪。已前不学
无知罪有断义。皆可忏。六明持犯优劣。先明
二持十门。一约法而言。四种不同。一威仪戒。
二护根戒。三定共戒。四道共戒。初一外凡假
名僧戒。中二内凡和合僧戒。后一圣人真实
僧戒。德行优劣。三品殊异。持威仪弱护根持
胜。以制心故。乃至道共为胜。二就位。无学人
德圆故戒行胜。三果企求未息戒行为劣。内
凡外凡相望渐弱。三就人。七众相望。乃至大
比丘戒无愿。毗尼最胜。四就行。止持离重过
为胜。作持离轻过为劣。此轻重相望。若能治
行者。止持对粗过故。治行易成故劣。作持对
细过。治行难成故胜。五就心有三。一善心持
戒。谓修离染清净行。对根本恶。怨逼三时不
染等是也。不善心者。为名利故世报等是也。
无记心者。狂乱睡眠等。若以作持校之。上中
下不等。若望顺教。莫不持戒不分三心。六约
就所求四种。一贼分齐。如谄媚邪命胜他名
利等。二罪分齐者。恐堕三途故。成论云。行
者深心不乐为恶。名净持戒。三福分齐。欲生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2c 页 T40-0092.png
天受乐等。四道分齐者。缚著等累由戒得解
故。七约方明持。阎浮提者胜。烦恼重故。西方
东方持戒为弱。八约佛前后。佛在时胜灭后
劣。正法像法末法渐弱。以优波掘多。问尼为
證。佛世六群。极为粗暴。灭后无学威仪不及
也。九约遮性。二戒不同。互持彊弱。十六聚上
下。互持强弱。次明二犯十门优劣。初约位分。
无学误犯故轻。三果故犯为重。三果无漏力
强。虽犯亦轻。内凡道劣故重。乃至外凡相比
可知。二对行者作犯是重。止犯为轻。亦可故
重误轻。三就心三品明优劣。如卷初篇三性
分之。四戒威仪。篇聚上下轻重可知。五就遮
性分轻重。以犯性故地狱罪不除。如智论说。
六就时约。佛前后辨犯轻重。如持中可解。七
将心望境。如母论云。犯必托境。关心成业。心
有增微境有优劣故也。或心境俱重。人作人
想杀。或境重心轻。人作非人想。或境轻心重。
非人人想。论通一切不局一戒。淫中自有轻
重。畜生及人。人中有在家出家。在家中持戒
破戒。出家五众持戒破戒。乃至圣人重同报
异。第二盗重者。天及人乃至圣人三宝差别。
僧物最重。第三杀戒。成论云。如六足毗昙中
说。杀邪见人轻杀虫蚁。此人污染世间多损
减故。第四戒。向在家人说重。向出家人说
轻。八将制约报以明轻重。如母论云。如媒
房三戒。人之喜犯。律制情过故制重名。既是
遮恶。招报不重。故论云。结戒法异。轻制重名
得罪法异。因果相当。或犯轻报重。如打比丘
等性罪。义希故律制轻名。既是违理为业。心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3a 页 T40-0093.png
重招报亦重。故论云。结戒法异。重制轻名得
罪法异。因果相当。或犯报俱重。如漏失二谤
等。或犯报俱轻。如不忆念身口威仪忘误。或
惭愧心犯等。此后二句。结戒法不异得罪法。
得罪法不异结戒法故。九单心三时。辨犯轻
重。如善生经。且约杀戒轻重八句。位分四
别。初一句三时俱重。谓方便举尤害心。根本
起尤快心。成已起随喜心。第二三句。二重一
轻。初方便根本重成已轻。中云。方便轻根本
成已重。后云。方便成已重根本轻。第三三句。
一重二轻。初根本重初后轻。中云。方便重中
后轻。三云。成已重初中轻。第四一句。三时俱
轻。如僧祇。摩诃罗不知戒相。教他杀人。以怜
慜故。善生十诵中。啼哭杀父母。畏苦痛故。
害父母命等是。律据人想八业皆重。业随心
故。牵报不同。故成论云。深厚缠杀蚁。重慈心
杀人。十有心无心相对八句。四位如前。初一
句三时有心。次三句。一初中有心。后则无心
犯四重。二初则无心。中后有心。亦犯四重。三
初后有心。中间无心犯。初重下三戒兰吉。后
三句。一中间有心。初后无心犯四重。二初便
有心。中后无心犯初重。馀三戒或兰吉。三后
便有心。上二无心。淫戒犯重。以出时乐故。若
馀三犯吉。次一句三时无心不犯。故律中本
作是念。我当妄语。例之后之八句。由心有无
故。犯不犯别。不同前八莫不有心。后明无心
者。或无心受乐及杀盗等心。或狂乱不觉者。
七杂料简中分五。一以不学无知历位分别。
二方便趣果分别。三具缘成犯分别。四境想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3b 页 T40-0093.png
分别。五杂相分别。初不学无知者。其相微隐
初且叙结。然后例开。言其犯相者。谓受戒已
来。勤学三藏。于境迷忘。遇缘而造者。随相境
想具之。若由来不学。事法无知。触便违犯者。
佛言。随所作结根本。更增无知罪。既略叙
结。须配位法。今立两个九句。为持犯方轨。
且据一事以通馀戒。先就止持。明有无轻重
罪之分齐。初明可学事。作九句分三品。上品
一句识事识犯。中品四句。初识事疑犯。二识
事不识犯。三识犯疑事。四识犯不识事。下品
四句。初疑事疑犯。二疑事不识犯。三不识事
疑犯。四不识事不识犯。次解释中上言。不识
者犯谓不犯。迷轻谓重。疑中亦尔。疑有疑
无。疑轻疑重也。上品俱识故。无不学无知罪。
中品带识故。于罪于事。生疑不识。故有八罪。
各有不学无知。下品四句。十六罪也。此中二
十四罪。有六波逸提十八吉罗(以无知故得重也。馀有疑不学者。皆
吉罗也)。并不犯根本名为止持。上品俱识故名上
品止持。中品罪少名中品止持。下品极多故
名下品。皆止于一事。次对不可学事。以明止
持九句。缘事缘罪各三心。初有三句。一识事
识犯。二识事疑犯。三识事不识犯。二疑事识
犯。疑事疑犯。疑事不识犯。三不识事。识犯
不识事。疑犯不识事。不识犯。此三三句中。各
下二句疑及不识。句别各有不学无知二罪。
合十二罪。亦望不犯根本名止持。但事是可
学。以想疑忘生。虽缘不了。圣不制犯。问如杀
盗等。人非人想。有主无主想。律结无罪。亦有
制犯者何。答或缘罪境。人非人故便结心犯。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3c 页 T40-0093.png
或缘非罪境。无主物故。然彼迷心不结正罪。
莫非缘罪故。有无不同。又不同前段以法事
俱识故。是可学有疑不识皆制罪也。若尔后
缘法中。亦有想转。如不处分处分想及疑。亦
是不犯重。何为制罪。答此且据止持中。约事
为言。必如所引。对法有二九句。后作持中。更
为辨也。次就作犯中。可学法事如初九句。不
可学者如后九句。与前并同。但犯根本为别。
就中根本不识事中。或无犯。谓始终无心。如
误杀人等。除淫酒戒。若中间转想。疑事不识
事。由心差故是方便。若不差结根本。或不造
前事。此后九句。识事三句为上品作犯。疑中
三句为中品。不识事三句为下品。或无罪故。
对法类知可解。所以前九句中上品一句者。
以事法俱了。未可论罪。后九句各分三品者。
莫非由一事生容兼疑不识故。结罪易明。故
分为二九句也。若论缘罪。下二心疑及不识。
合十二罪。皆犯究竟。以罪是可学故。以不学
故不识。故文云。不以无知故得脱。若犯罪如
法治。更增无知法。无知及疑皆是究竟。若不
疑及识一向无罪。无果可趣。前言无罪者。谓
无不学无知。非谓无根本罪。问根本不识事
三句无罪。便是六句。云何言作犯九句。答若
就根本唯六句。然上三句下不识与疑。亦有
犯故。若尔此下疑等。正是不学止犯。非是作
犯。何得说为作犯九句。答从根本故得名。又
必由造前事。通名作犯摄也。若尔不识事识
犯即是无罪。正应有八不得有九。答如前已
解句法相从。又解。若就可学事上。生可学迷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4a 页 T40-0094.png
一向九句。莫不犯根本。若可学事。生不可学
迷。唯六句有罪。除下品。若转想结前心兰。得
有九句。并方便罪。若迷想就后心唯得六句。
如有主无主想。以无罪故。或九句。人非人想
后心吉罗。生罪缘故。若兼止犯得有八句。相
从造事亦得说九。极为分别不知镜不。思之。
次明作持九句者。若从对事法以辨。实亦应
有两个九句。但明用差别阶降不异。故合一
九句。唯对可学以明。今且列句所以。如上止
持可学事中。此但顺教作事。与前为异。就中
分三。初一句识法(谓知造房须乞白二)识犯(若不乞法便结僧残)中品
四句。识法疑犯。识法不识犯。疑法识犯。不识
法识犯。下品四句。疑法疑犯。疑法不识犯。不
识法疑犯。不识法不识犯。不可学法迷亦有
九句。如前段后九句说之。次论止犯。或九或
八。言九句者。上品四句有十六罪。中品四句
有八罪。下品一句但犯根本一罪。如不乞处
分造房但犯一僧残。由识法识犯故。无不学
无知罪。所以颠倒前句不同者。以犯门解义
罪多为上品。犯四根本僧残。各加不学无知。
如前列数。非多何谓。言八句者。对教行不学
以明。则无识法识犯下品一句。若对事明。亦
有两个九句。谓可学迷及不可学迷。如不说
净见犯不发。即是可学。若迷若忘即不可学。
如此广知。随指一戒达之。则类遍法界也。二
方便趣果者。然造修前境必有三时。是以大
圣随时而制。意令智士剋志不为。略如上引。
何者前方便。总论诸聚。明了论中。初篇二篇
有三方便。第三四篇立二方便。第五篇中。但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4b 页 T40-0094.png
心起身口。唯有根本无方便。若动身口思。亦
有远近方便。律中但明成者波罗夷。不成者
偷兰。亦不分轻重。广如卷初明之。今通会轻
重。约初篇中淫戒以明。如内心淫意身口未
现。名远方便。此犯吉罗。故文云。或发心作心
念作也。若尔与单心何别。答律制动身口思
心。名为期业。若单心者。制限大乘故。善见
云。凡人恒缘欲境。圣人若制心戒者。无有得
脱之期。故律中起心不动身口。但自剋责还
复好心。是名不犯。二动身口未到前境。名次
方便。犯偷兰。三者临至境所。身分相交未至
犯处。已来名近方便。是重偷兰。已下诸聚。虽
轻重多少不同。大相可准。何名方便。以上三
缘将至果处。或为七缘阻碍不成。故是根本
家方便(七缘义如后说)。若无七缘并入果本本相如何。
谓入如毛头名淫。举离本处名盗。断其命根
名杀。言章了知名妄。如是随相已明。若结罪
之时。并揽前因共成一果。不同他部因成果。
已更有本时方便。何者后方便。谓所造事畅
决称怀。发喜前心。未思悔改复结其罪。通得
吉罗。三具缘成犯者。先明成犯意。业不自成。
成假修造诸缘和具方结罪福。必片乖阻拥结
方便。故律中犯相并托因缘。为罪居六聚忏
法又别。不同化教但论成业。结犯已外无论
违制。今依诸戒通别二缘。别具犯相。已如前
随戒释讫。有人通立五缘。用解诸戒者。非无
此义。后进未知。今立通缘遍该六聚。七种不
同。一是五众出家人。简馀十三难等受戒不
得。无罪可作。或是五众而造境未果。或自命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4c 页 T40-0094.png
终。或为他杀。或舍本戒。邪见二形生等。并非
五众。业思乃畅无戒可违。二虽受五众戒。而
为重病癫狂痴乱。痛恼所缠。虽作前事。并无
有过。若心了知是比丘者。随前所犯。三期心
当境。非谓对境之时。或有迷谬境有错误。或
无记馀缘。或睡眠不觉。并不正犯。若先作方
便。后随心三性并结。十诵伽论。若先作杀母
方便已自眠时。母死是无记心得逆及重。阿
罗汉无记犯戒。若睡觉即悔过。凡夫须准。智
论阿罗汉不为梦眠。但为四大故少时息耳。
四无命难。谓为怨贼非人恶兽断命缘者。得
犯前戒。若是性戒一向不开。岂得杀他诳他
而自活命。唯淫一戒。开与境合。三时无染。以
不损境。馀则唯制。文云。我为诸弟子结戒已。
宁死不犯。若论遮戒。有开不开。道力既成。至
死不毁。如草系海版等例(出大庄严论)。馀志弱者。命
梵二难开下三篇。以上二篇是梵行本故。五
无梵行难。谓若有童女寡妇伏藏。水陆多细
虫同住多恶伴。如此之事并是犯缘。文云。若
在此住。必为我净行作留难。佛言。即以此事
去。准此以言。对下三篇体是威仪。不开性戒。
就遮戒中。或是遮恶。或是事轻。或以轻遮重。
若不开者。反上可知。毗尼母云。犯罪有三。一
缘二制三重制。一缓一急三处决断。是名律
师。六称本境。谓非道作道想。无主物有主想。
非人人想。如是各非本期。为异境来差罪住
方便也。七进趣正果。若住即成方便。相有四
分。一由法隔故为方便。一切诸谏戒。初白竟
舍。遂谏故止不成果用。二懈怠息。欲造前事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5a 页 T40-0095.png
缘坏离阻。或复强盛不可侵陵。停废本心。三
好心息。谓将造过。忽忆受体。恐污愿求。对治
防遏。令恶不续故也。四心疑故息。不同想心。
以至果故。今此疑者。起心当人。疑是非人。疑
心不决。恐杀非人遂即停止故也。上所列诸
通缘。又随戒中取别缘。两明二犯。得知因果
轻重犯不犯相。方得入忏法。不须通漫。悔罪
不出。四境想不同五门。一须制意。二汎明境
界。三有无。四定互多少。五解轻重。言制意
者。若不制境想则犯罪。浟漫轻重不分。有无
莫显故。诸戒末。佛并具张。纵有缺文。但多
是略耳。二明犯境。位阶且五。一内报二外事
三约法四对时五约罪。言内报者。谓人天非
畜。若四境齐犯。谓如初戒。或各升降如盗杀
等。又就人中道俗分别。俗者。如贩卖食家有
宝等。道者。如谤覆说打搏疑藏等。通道俗者。
如二宿淫触二粗语等。然于道中内外外局
衣食。内如毁两。又内中通大小。大如谤夺。小
谓减年。又具中形报。随顺之提局是比丘。同
路乘船作衣赞食。事专尼众。如谤覆说义该
两众。馀通可知。又形报中。色心分别。如淫唯
色。死尸犯故。文言道道想。此通四趣。漏失同
然。境仍是宽。自有约心为境。如观许等想染
心衣食。大略须知。更不具分。二外事中。如掘
地草木不受残宿劝足酒等。亦可长衣钵类。
通内外者。如盗夺虫水等。三法者有四。一自
所称作媒粗语。二妄毁呰等。二他所作法处
分诸谏等。三是治法。谓随举等。四法相道
理。谓十八法等。四约时者。如日暮非时夏岁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5b 页 T40-0095.png
二三宿残宿内宿明相决了等。第五约罪者。
覆说之类等。三门有无者。约僧律本。合二十
六戒中有。馀者略无。谓初四戒二篇六戒三
十中一戒九十中十五戒。对有三十五。谓二
房含七。盗媒粗坏生。各有二重故也。尼中非
无。且削略之。已如初述。次言无者。通对前
五。一内报无者。或是理无。如漏失戒。触缘
斯犯。何须境想以阶犯位。或可略无以道想。
若疑但得兰罪。故条部律云。非道想不疑残。
故知是略。二定略无。知谤夺两舌毁呰嫌骂
等。局此境犯。应有境想。文无者。略二外事。
略无如屏露二敷露然藏衣等。三法中理无。
以无所对法故。如杀盗等。言略无者。如大小
二妄及谏随举等。如僧祇。二随咸有境想。故
尔媒粗等反此。故有法想。亦可观作观想谏
作谏想。非法等。并是理有略无也。时者如洗
浴二入聚落。亦是略无罪略。无者如尼覆戒。
馀戒理无。以不对罪故。第四多少者。境想之
法。或四或五。恐人未练。且依杀戒立相列之。
初句人作人想(心境相当)。二人非人疑(境定心疑)。三人非人
(境定心差)。四非人人想(境差心定)。五非人人疑(境差心转双阙二缘)
五句如此。所以多少者。但由第三人非人想。
此一不定故。或四或五。所以尔者。昔解。若轻
重相对定有第三。故即成五。如淫戒。转想及
迷并得夷兰。若杀妄摩触二粗语等。转想兰
吉。本迷亦吉。故须第三以成五阶。若犯不犯
二境相对不处分盗等是也。盗戒即四(有主无主想故)
不处分具五(不处分处分想)。五谓转想有前心兰故。四
约本迷。二境全无罪故。以此义五。若犯不犯。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5c 页 T40-0095.png
或四或五。又解。重轻之中。位有三种。若转想
定五。迷或四五。云何或四五者。如对二趣犯
境起迷。由有吉罗故。为斯具五。想对无情一
切无犯。是以但四。如似覆说。类前亦尔。若对
下三。轻重应五。然落开通。此是全谓非罪。而
覆说者无犯故。然是本迷。或四或五。若准此
义。犯不犯位亦有三别。如上重轻。应本定五。
进就不犯故。即成或四五者。今犯不犯如盗
戒中。本是或四五。今退就犯中。对非畜二物
作。想转迷俱五。亦成三位。此即二对理齐。文
中绮说。谓杀妄触等。就轻重以辨。盗约犯不
犯以说。故杀五盗四也。又且此谓。犯中有轻
重者如前所论。若掘地不处分非时劝足等
犯中。无轻重义者。但有或四五。馀准可知。
又复上来如此释者。通约本异二境论之。故
言定五或四五句。若唯据本境犯之有无者。
一切境想四即齐四。谓本迷故五即俱五。谓
转想故。但文中互说。用斯犯等。皆据本境本
想。若异境后心。律并不结其罪(如非人疑想。偷兰者是本想兰
也。后作非人疑想之时。但得吉罗。具足五缘。杀非人兰。今作人想亦吉罗也)。故约略铨叙
境想之义。可对诸戒类明持犯。五次释其文。
五阶之位如前所列。以犯不孤起托境关心。
以成其业。但以境有优劣是非心有浓淡错
误。或心境相应。犯齐一品而业有轻重。八品
未均。或心不当境(人非人想疑非时时恶疑)。或境不称心(非人人想
无主主想)。境犯心不犯(地非地想)。心犯境不犯(非地地想)。有斯差
降境想明须业位。既定四句之中轻重。亦须
分判五位。于上五阶。一具四阙。初句心境相
当。通犯究竟。二人疑及第五非人疑。前疑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6a 页 T40-0096.png
以本缘人心不舍。临杀有半缘人心故。后疑
轻。虽半心未舍。杀时境非本期故。三人非人
想。四非人人想。前想重。结本方便。心境相
当。后想轻。以杀时单有本心无本境故。又更
重明。本境中疑重想轻。以心境相称故重。单
境无心故轻。后异境中。想重疑轻。以生人想。
与方便不异故重。轻者双阙二缘故也。非人
阙缘境。疑心阙本期。故分斯两位。结罪属本
心。且解如此。五杂料简中。但以持犯该通。非
可一法包举。故引诸门博练。亦可粗知持归。
此门所明既广。不可具罗。试列众名。任自陶
铸。或约剋漫。或约错误。或随自他。或分身
口。教人自成两业各分。多人通使缘别业同。
如斯诸例。未得陈之。钞者意在易识即行。前
论难知。希用故且删约。

* 忏六聚法篇第十六

夫结成罪种。理须忏除。则形清心净。应同僧
法。故萨婆多云。无有一法疾于心者。不可以
暂恶便永弃之。故须忏悔。涅槃亦云。如我诃
责毁禁之人。令彼自责护持禁戒。说三恶道。
为修善故。然遂古之师。并施悔法增减隐显。
臆课者多。照教无文捡行违律。故佛言。有犯
不能悔。又不能如法忏。是为愚人。圣教极明。
但不信受。今欲定其纲位。格其心境。使是非
镜其耳目。得失明其能所者。则何患妄业不
除妄心无托。则为圣叹矣。故文云。有二种智。
一者有犯能见。二见罪能如法忏也。今忏
悔之法。大略有二。初则理忏。二则事忏。此
之二忏通道含俗。若论律忏唯局道众。由犯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6b 页 T40-0096.png
托受生污本须净。还依初受次第治之。篇聚
立仪悔法准此。并如后列。若据通忏。理事二
别。理据智利观彼罪性。由妄覆心便结妄业。
还须识妄本性无生。念念分心业随迷遣。若
论事忏属彼愚钝。由未见理。我倒常行妄业。
翳心随境缠附。动必起行。行缠三有。为说真
观心昏智迷。止得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或因
礼拜。或假诵持旋绕。竭诚心缘胜境。则业有
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
名方等诸经所明。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
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以无性故。妄我无
托。事非我生。罪福无主。分见分思。分除分
灭。如人醒觉则不眠醉。然理大要不出三种。
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
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
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
妙。唯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證行。故摄论云。
唯识通四位等。以此三理。任智彊弱。随事观
缘。无罪不遣。故华严云。一切业障海。皆从
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如此大忏
众罪云消。然则事忏罪业福是顺生。理忏妄
本道。则逆流一出一入。条然自分。愚智两明。
虚实双显。故诸行者并识。自心若乐罪时。须
修事忏。若乐福时。须修理观。理通深浅。如上
所明。若是五众犯罪。则理事两缘。事则顺教。
无违唯识。理则达妄。外尘本无。故论云。唯识
义不失。亦不无能取所取也。若非五众福道
两经。必欲试论非是钞意。广如凡圣行法二
十卷中。次明依律。约事立忏。忏法乃多要唯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6c 页 T40-0096.png
六位。初忏波罗夷法。观佛三昧经云。有七罪。
一一经八万四千劫。入阿鼻狱。一毁无十方
佛。二断学般若。三不信因果。四用僧物极重
于三宝物。五犯重食他信施。六污比丘尼。七
六亲所行不净。并广如彼经中。涅槃云。犯四
重者。生报即受。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常怀惭
愧。恐怖自责其心。改悔生护法心。建立正法。
为人分别。我说是人不为破戒。若犯四重。心
无怖畏惭愧发露。于彼正法。永无护惜建立
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咎。若复说言无佛
法僧。并名趣向一阐提道。云何是业能得现
报不未来受。谓忏悔发露供养三宝。常自呵
责。以是善业。今世头目等痛横罗死殃。鞭打
饥饿。若不修身戒心慧。反上诸法。增长地狱。
四分云。若比丘及尼。犯波罗夷已。都无覆藏
心。令如法忏悔。诸师废立互有是非。今括其
接诱理无滞结。但使覆与不覆。临乞时都无
覆者。尽形学悔。不同僧残犯多罪已馀者。覆
藏得将一乞不障法事。初篇犯其根本。非全
净用。若欲改过出彼自心。纵不举罪。不碍僧
法故。抑令首尽。求哀为受。僧残不尔。罪是有
馀。虽先无心得强加法。无问隐显。随乞随忏。
有斯诸异故立两仪。先分别须治。后明立法。
僧祇若犯罪已啼哭。不欲离袈裟。深乐佛法
者。令与学悔羯磨。比丘不净食。彼亦不净。彼
不净食。比丘亦不净。得与比丘受食。除火净
五生种及金银。应从沙弥受食。十诵若犯重
戒。如法乞羯磨。佛所结戒一切受行。在大比
丘下坐。不得与大僧过三夜。自不得与白衣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7a 页 T40-0097.png
沙弥过二夜。得为僧作布萨自恣二羯磨。不
得足数。馀一切羯磨不得作。得受岁。伽论云。
谓无能作者。得为前二法。母论云。与白四悔
法已。名清净持戒。但此一身不得超生离死。
然障不入地狱。治禅病经云。犯重忏者。脱僧
伽梨。著安陀会。心生惭愧。供僧苦役。扫厕檐
粪等。此行忏法须者如彼。律中应教乞言。大
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
今从僧乞波罗夷戒。愿僧与我波罗夷戒。慈
悯故三乞已。僧索欲问和。答云与波罗夷戒
羯磨。应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淫波
罗夷无覆藏。今从僧乞波罗夷戒。若僧时倒。
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
藏。今从僧乞波罗夷戒。僧今与某甲比丘波
罗夷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波罗夷
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尔)。僧已
忍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竟。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佛言。与波罗夷戒已。当行随顺法。
夺三十五事。略同僧纲法中。唯加不得众中
诵律无能诵者听。与波罗夷戒已。僧说戒及
羯磨时。来与不来随意。若重犯者灭摈。若犯
僧残。已下依篇聚治。十诵与学沙弥(犹是忏重比丘)。犯
僧残已。乞别住六夜出罪。僧次第与之。上且
约淫戒为方法。自馀盗杀准法除之。不同昔
人唯淫开忏。二明忏僧残法。略知对治有四
别。一须治覆藏情过。谓波利婆沙。此方义翻。
或云覆藏或云别住。母论云。何名别住。别在
一房。不得与僧同处。虽入僧中。不得谈论亦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7b 页 T40-0097.png
不得答也。二治覆藏罪。谓突吉罗。如后正忏
(忏法在前。后与别住覆藏法)。三治僧残情过。谓摩那埵者。论
云。秦言意喜也。前虽自意欢喜亦生惭愧。亦
使众僧欢喜。由前喜故与其少日。因少日故
始得喜名。众僧叹言。此人因此改悔更不起
烦恼。成清净人。是故喜耳。四治僧残罪。谓阿
浮诃那。此中善见翻。为唤入众羯磨。或名拔
除罪根。母论云。清净戒生得净解脱。善持起
去故也。二明立忏仪轨。僧残众中立悔。正法
须立。初引明文后显格义。初中依明了论偈
曰。及上起罪五种方。释曰。如人犯僧残求得
出离。若人欲为彼作提舍那羯磨。此人必定。
应先忆持五种上起方后作羯磨。一观僧残
罪相。二为简择人。知藏罪不藏罪相。三观业
聚学处。为简择四部等众。四观业相应学处。
为行白四等羯磨。五观于十三残罪中一日
一夜等藏不藏。为显有藏无藏等地。立宿住
摩柰多等。斯之五方。僧须观察。始可为人上
起罪也。方犹法也。释此五法。即为五门。所以
名上起者。往前堕在犯罪处。故名为下。罪相
续故。遮随戒无作不生。今若忏悔约遮相续。
还得受持清净对治护故。戒法续生。称之为
起。第二白法。翻前犯罪时下。故名为上。是以
忏悔总名上起法也。又知。提舍那者。此云发
露。谓此忏悔是发露法。故欲行上起。须知五
方。第一方者。谓知捡定是残非残。即知具阙
之义。具缘成重。阙缘便轻。故论云。一观僧残
罪相者。于故意出不净罪中根本相。若人已
受大比丘戒。若如来已制此戒。若人不至痴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7c 页 T40-0097.png
法。若人有欲心出不净。若不净已出等。此人
则犯僧残。于馀略说相亦如是。广说如波罗
提木叉论。准论解律。上来即是通别二缘。谓
不至痴法已前是通缘。若人有欲心下是别
缘。具便犯残。阙便犯兰。乃尽十三。一一别
缘。以验前犯究竟方便及以不犯。恐无过加
罚成非法故。僧祇云。持律比丘。与他出罪时。
有罪亦知。谓广知五众罪。无罪亦知。第二方
者。论曰。覆藏相者。若人于僧残罪中。起僧残
罪见。不欲从彼上起。由无发露心覆一夜。于
此人此罪已被藏。此谓忆识不疑不发露故。
若人不知不忆。或疑或起非罪见。故藏此罪。
此罪不被藏。准论解律。须诸门分别。十种不
同。一者形差。律中犯残覆已罢道。罢道已还
受大戒。前犯须治。罢道不须治。二者法差。舍
戒作沙弥。如前罢道。三者病差。有心乱狂痴
病缘。多犯僧残全无罪。或病前犯残。经覆后
遇病缘。不成覆。四者过差。被三举治故不足
僧数。五者人差。十诵设共贼住人摈人别住
人。种种不共住人狂心人。哑人聋人。边地人
比丘尼。乃至沙弥尼优婆塞等。与如是人共
住不名覆。向发露亦不成。伽论别住摩那埵
别住摩那埵竟。白衣所亦不名覆。五分若于
此土多人识重。不欲令知不名覆。于彼土覆
成覆。六者业待时差。僧祇若入定不成覆。若
作念云。我待某时待人待方。当如法作。是名
非覆非发露。七敬难差。五分一切覆藏。名为
覆藏。若于和尚阿阇梨所。及诸敬畏人间。覆
不名覆。于馀成覆。八无心覆差。僧祇云。覆亦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8a 页 T40-0098.png
知。谓知罪作覆藏心。不覆亦知。不作覆心未
得发露。若忘并不成覆。九无惭愧差。若犯残
已不作覆心。逢人即说心无畏难。十者心迷
故差。律中不忆有疑不识等。并不成覆。文云。
若不作僧残意。不成覆藏。直与摩那埵。若作
僧残意覆成覆。应先教作突吉罗忏已。与覆
藏羯磨。第三方者。论曰。观业聚学处。为简择
四部等众者。四部谓四僧。僧虽位四。今此忏
境。前二四人僧。后一二十众。异此则不成。若
行时假境说者。前一下至有一人。次一局对
僧。出罪一席法。第四方者。观业相应学处。为
行白四等羯磨者。以其法位虽三。此治残法
事并上品故。齐白四。就中用法位极有四。谓
别住六夜本日治出罪。如前后说之。第五方
者。论曰。观于十三残罪中一日夜等藏不藏。
为显有藏无藏等地。立宿住摩柰多等者。地
者处所之名。谓波利婆沙等四位。于此位中。
若有藏即行宿住地。谓别住法。要须经宿行
别住法。故曰宿住。若无藏直行摩那埵。故言
有藏无藏等地。立宿住摩柰多等。即是有覆
行三法。无覆行二法。用药分齐相对法也。第
二正立忏仪分九。一知其罪名种相。如第一
方解。名谓僧残也。种谓漏失摩触也。相谓犯
之多少也。律云。一名多种住别异故。二知成
覆以不。如第二方简择十门委练。三知用僧
多少。即第三方能治所对。具列如上。四知用
圣教。即第四方白四。观业相应学处。五知忏
仪置设。即第五方宿住差异。六覆日长短相
从。律中犯众多残罪。虽忆数不忆数。但忆日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8b 页 T40-0098.png
数长短者。总依日数长日治之。若不忆日数
者。从清净已来治。谓坛场受时已来治也。十
诵不忆日月数。应从受大戒已来治。要须云
乞清净已来。五年十年覆藏。不得直言乞清
净已来。以知满分齐故。僧祇云。不忆夜者。当
问无岁时犯耶。若默然者随年与。若言不尔
者。更问一岁二三四岁时犯耶。随默然处与
之。十诵众中三谏。犯残已即于僧中自唱。犯
僧残罪。若不即说是名覆藏。故知。多人虽知
犯。终须发露也。七明总别忏法。律中知数不
知数等。覆不覆等。一名多种等。同用一羯磨
忏之。又云。有比丘犯众多僧残罪。或有覆一
日乃至十日者。佛令从十日总忏。僧祇总别
各得。如月一日犯一罪覆藏。乃至十日犯一
罪覆。或有覆一夜乃至十夜者。应作十番别
住乃至一番覆藏者。其六夜出罪等例同。十
诵忏僧残中。具明犯数及若干日覆等。八明
正加羯磨分二。先明忏者威仪。教授乞词。二
明羯磨所被。初中先脱却新净馀衣。著安陀
会及馀粗服。上著郁多罗僧。偏露右肩。脱革
屣。合掌曲身低头。来至僧中。自慨此罪将入
重处。如上论云。残有咽喉未死赖蒙。如来曲
垂慈悯。开立忏法。又我自庆。预发怖心得生
惭愧。不知此忏者。则五十亿六十千岁。唐受
地狱。如是等缘。以为悲喜方便深自慨责。耻
己罪累。尘坌清众如是鞭心已。四面礼僧足
讫。至羯磨者前。互跪合掌。若自乞陈。旁人授
之亦得(然犯者乃多不过三五。今取喜犯首以为法轨)大德僧听。某甲比
丘。犯故漏失摩触粗语三僧残罪。各不忆数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8c 页 T40-0098.png
(忆者言之)。或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其间延促。从少至多。任时所称)。今从
僧乞百夜覆藏羯磨。愿僧与我百夜覆藏羯
磨。慈悯故三乞已。次明与法。索欲问和。答
已作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犯故漏失摩触
粗语三僧残罪。各不忆数。或覆藏一夜乃至
百夜。今从僧乞百夜覆藏羯磨。若僧时到僧
忍听。僧与某甲比丘。百夜覆藏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犯故漏失摩触粗语三
僧残罪。各不忆数。或覆藏一夜乃至百夜。今
从僧乞百夜覆藏羯磨。僧今与某甲比丘。百
夜覆藏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百
夜覆藏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尔)。僧已忍。与某甲比丘。百夜覆藏羯磨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行事者。依此钞中羯磨作法得成。若
准律文。依古羯磨即须改张。不可谨诵也)。九明夺行诫敕行护法羯磨
者。告云。此白四羯磨圣教良药。遵之在心。夺
三十五事。是折伏法。勿得有违。执众劳苦。奉
清净比丘。是调伏法。每事顺行。白等八事。是
发露法。宜加愧耻深自剋责。依法而白。不得
有失。失者失宿。自慢慢他。示语已。即因僧集。
白僧令知。应教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犯
故漏失僧残罪(馀罪加之)。不忆数。覆藏一夜乃至百
夜已。从僧乞覆藏百夜羯磨。僧已与我百夜
覆藏羯磨。我某甲比丘。从今日行。白大德僧。
知我行覆藏(三说)。其夺三十五事。如众网法中。
律云。彼行覆藏者。应日三时见清净比丘。应
作者一切如法作。不应违逆。至布萨日。应扫
洒布萨处供给调度。乃至自在小房中住。有
客来遣出者答云。不得二人共宿。故若众僧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9a 页 T40-0099.png
分衣物。随次取之。身在下行坐在沙弥上。不
得与清净比丘共住经行。同一床一版长床
长版。作隔断然后坐。乃至供给清净比丘。如
和尚法。文同故不出。十诵极少四清净比丘
作别住。二别住人不得同一床坐。不得在屏
处。使以客比丘来不见故。善见若行别住人。
有人请。或与人受戒。得停行法。事罢续行之。
舍时应言。我令舍波利婆沙(三说文如后明)。若寺中。多
有比丘来去难白。书日得舍行法明相未出。
还须白行之。十诵乃至六夜法。白僧停得二
十五夜。四分若大众难集。若不欲行。若彼人
软弱。多有羞耻。应至清净比丘所白言。大德
上座。我令日舍教敕不作。若欲行时。还至
清净人所白云。我令日随所教敕当作。彼得
自更互作使。礼拜迎逆。亦得受沙弥净人礼
拜及使。律云。八事失夜法。一往馀寺不白。二
有客比丘来不白。三有缘自出界外不白。四
寺内徐行者不白。五病不遣信白。六二三人
同一屋宿。七在无比丘处住。八不半月半月
说戒时白。随一时阙皆失一夜(已得不失未得不成)。白清
净比丘法(律文不具义准白之)。具修威仪白云。大德僧听。
我某甲比丘。犯故漏失(馀罪准知)。一僧残罪。不忆数。
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已从僧乞百夜覆藏羯
磨。僧已与我百夜覆藏羯磨。我某甲比丘。已
行若干日。馀有若干日未行。白大德知我行
覆藏(三说)。若五人十人。总来集一处。行者总告
白言。诸大德听馀词同上。若不尽集亦无别
众。此是别人发露法也。有大德胜人来寺。应
安置房中白之。不须门首。便成轻脱。其馀诸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9b 页 T40-0099.png
白。说戒白等。一同上文。改日与僧为异耳。十
诵若欲行时。先思惟我今到前比丘所不。若
到便去。五分若不舍行法。出界见比丘。应总
白云。我某甲比丘。行别住已若干日。馀若干
日。大德忆持。不尔者舍行法已。见比丘不须
白。到馀处。应求彼僧更行之。四分寺内徐行
者。不白失宿。若作意欲白。前人行疾。出界虽
不白。不失宿无罪。十诵客比丘走出界。当如
常行法。不应走逐。齐自界住。若行别住六夜
人。病遣使白僧云。某甲别住人。病不得来。白
僧令知。应具如四分白僧法。五分一如法比
丘。得行别住法。如上第五方中说。钞者云。佛
法东流。行此法者亦少。纵有行悔。则弃小取
大。依佛名方等而忏者。余意所未安。由心怀
厌欣。未合大道。但篇聚依教自灭。业道任自
静思。皆嫌发露可羞。而业由羞故结。此正药
病相治。不得不行。又行覆者多不满日。诸师
立理互加同异。今取盛行之师传授云。此依
教忏法。大小乘中。校量心行。折伏为先。若考
别住事业。则大成殷重。若准十诵。不行别住
六夜出罪。佛并诚断得罪得出。用彼徵此。理
须相准。虽然恐事不称法。则改张旧习。羯磨
者云。某甲比丘。已行覆藏日。今从僧乞六夜。
若后诸白羯磨。并须准改。当于乞六夜。前上
座集僧已白云。此某甲比丘。行僧残覆藏。已
经若干日。极意勤苦。馀有若干日。未行者。
此既于僧陈谢。僧今已受之。可放其馀日。和
僧已众若默然者。当与六夜法。若行日满者。
依法诵之。二明与摩那埵法。初明乞法。大德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99c 页 T40-0099.png
僧听。某甲比丘。犯故漏失摩触粗语三僧残
罪。各不忆数。或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已。从僧
乞百夜覆藏羯磨。僧已与我百夜覆藏羯磨。
我某甲比丘。已行覆藏日(若竟者应云竟)。今从僧乞六
夜摩那埵。愿僧与我六夜摩那埵。慈悯故(三乞)
上座如前作法。安慰之讫白言。大德僧听。某
甲比丘。犯故漏失摩触粗语三僧残罪。各不
忆数。或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已。从僧乞百夜
覆藏羯磨。僧已与彼百夜覆藏羯磨。彼已行
覆藏日。今从僧乞六夜摩那埵。若僧时到僧
忍听。僧今与彼六夜摩那埵。白如是。大德僧
听。此某甲比丘。犯故漏失摩触粗语三僧残
罪。各不忆数。或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已。从僧
乞百夜覆藏羯磨。僧已与某甲比丘百夜覆
藏羯磨。此某甲比丘。已行覆藏日。今从僧乞
六夜摩那埵。僧今与某甲比丘。六夜摩那埵。
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六夜摩那埵者
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尔)。僧已忍。与
某甲比丘六夜摩那埵竟。僧忍默然故。是事
如是持。彼得羯磨已。即于僧中白言。大德僧
听。我某甲丘丘。犯故漏失摩触粗语三僧残
罪。各不忆数。或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已。从僧
乞百夜覆藏羯磨。僧已与我百夜覆藏羯磨。
我比丘某甲。已行覆藏日。已从僧乞六夜摩
那埵。僧已与我六夜摩那埵。我某甲比丘。从
今日行。白大德僧。知我行摩那埵(三说)。若行经
一夜者。馀词同上。乃至僧已与我六夜摩那
埵。我某甲比丘。已行一夜未行五夜。白大德
僧。知我行摩那埵(馀夜集此增减之)。若客比丘来。唯改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0a 页 T40-0100.png
大德僧为异。馀词并同。律云。行六夜比丘。亦
同行别住覆藏法。唯常在僧中宿。日日白为
(非谓与僧同处宿也)。僧祇因数数犯僧残。如波逸提乃
至越毗尼悔故。便制六夜忏悔。二十人中出
罪。此上二行中。若覆与前法。不覆与后法。同
俱出罪。若二法中重犯者。各坏二法。皆重与
本日治之。馀如别迷。三与出罪法先教乞
云。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故漏失摩触粗
语三僧残罪。各不忆数。或覆藏一夜乃至百
夜已。从僧乞百夜覆藏羯磨。僧已与我某甲
比丘。百夜覆藏羯磨。我某甲比丘。已行覆藏
日。已行僧乞六夜摩那埵。僧已与我六夜摩
那埵。我某甲比丘。已行六夜摩那埵竟。令从
众僧乞出罪羯磨。愿僧与我出罪羯磨。慈悯
(三说)。羯磨者。如前作法。和白言。大德僧听。此
某甲比丘。犯故漏失摩触粗语三僧残罪。各
不忆数。或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已从僧乞百
夜覆藏羯磨。僧已与某甲比丘。百夜覆藏羯
磨。此某甲比丘。已行覆藏日。已从僧乞六夜
摩那埵。僧已与彼六夜摩那埵。此某甲比丘。
已行六夜摩那埵竟。令从僧乞出罪羯磨。若
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出罪羯磨。
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故漏失摩
触粗语三僧残罪。各不忆数。或覆藏一夜乃
至百夜。已从僧乞百夜覆藏羯磨。僧已与彼
百夜覆藏羯磨。彼某甲比丘。已行覆藏日。已
从僧乞六夜摩那埵。僧已与彼六夜摩那埵。
此某甲比丘。已行六夜摩那埵竟。今从僧乞
出罪羯磨。僧今与某甲比丘出罪羯磨。谁诸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0b 页 T40-0100.png
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出罪羯磨者默然。谁
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尔)。僧已忍。与某甲比
丘出罪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与
出罪已。依僧祇律。当教示言。善男子。佛在
世比丘。能受戒能持戒能得圣果。灭后比丘。
能受戒能破戒能入恶道。行者既内无护心。
外纵身口。今犯此罪。垂至死处。犹有胜因改
心忏悔。大众随喜。汝幸自庆。故文云。自今已
去。形心清净。如无忧花更勿复犯。纵更续犯。
怖心难生。纵怖心生。忏罪无处。故论云。若二
十清净比丘。出僧残罪。我法不灭。今时恶世。
尚不喜闻犯名。岂当听汝忏者如是。种种因
缘。为说割断之意。并引涅槃经。以贪欲习故。
死入地狱畜生饿鬼。从彼得出。还为鸠鸽鸡
雀等。三忏偷兰遮法分二。初明罪相。二立忏
仪。初中分二。一者从生偷兰。谓初二篇下方
便。若依十诵。初篇生重此是近方便。谓身口
相加未得畅遂者。应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
轻。二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众中悔。若僧残
生轻。应一比丘前悔。其忏法与波逸提同。二
者自性偷兰。亦名独头。亦分三品。云何名重。
谓盗僧食具。十方现前物。偷四钱及非人重
物等。须大众忏。云何名中。破羯磨僧。盗三
钱已下僧私之物。一有衣一无衣相触。作僧
残境界。如是等类。对小众忏。云何名下。如律
云。畜用人发剃三处毛。灌下部露身行。著外
道衣。畜石钵食生肉血等。僧祇瞋心裂破三
衣钵。破塔等并偷兰。用一人忏。律中初二篇
下教人。犯偷兰者。并是究竟。轻重同上忏之。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0c 页 T40-0100.png
二正加法分三。谓大众小众一人法。初明大
众者。就中分七。初乞多论中。莫问轻重。悉随
僧三乞。然后请忏悔主。其受忏者单白已。对
首三悔。文如波逸提法。今明立大众。要具五
人以上方得行之。并界中僧集已。具修威仪。
至僧中礼足已。先陈过于僧。然后乞云。大德
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淫方便重偷兰遮罪。
不忆数。今从众僧乞忏悔。愿僧听我某甲忏
悔。慈慜故(三说)。二明请忏悔主。应至清净比丘
所。合掌互跪请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
今请大德为偷兰遮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
偷兰遮忏悔主。慈慜故(三说)。三忏主单白索欲
问和。答云犯重罪偷兰遮。单白受忏羯磨。应
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淫方便重
偷兰遮罪。不忆数。今从众僧乞忏悔。若僧时
到僧忍听。我某甲比丘。受某甲比丘忏悔白
如是。四当为说罪名罪种罪相破戒馀习。如
前后忏中。五正明舍罪。文云。大德一心念。我
某甲犯淫方便重偷兰遮罪。不忆数。今向大
德发露忏悔。不敢覆藏。馀词如后舍堕中说。
六呵责云。自责汝心生厌离。答言尔。第七上
之七相。律论各题。及论附事皆不整顿。今通
引诚用想无紊乱。且据一罪。馀者准之。第二
小众者。十诵四人为小众。若受他忏。则无单
白。止得口问边人。四分灭诤中。小众者二三
人也。纵有四人止同小法。以僧祇正断五人
为舍堕故。如上卷所明。立法有七。须乞忏法
(同上馀者)。初明请忏主。一如大众。二受忏者问边
人取和。比舍堕中。三为说罪名种相。四正舍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1a 页 T40-0101.png
罪。其词曰。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摩触
女人身上衣偷兰遮。不忆数(忆者言之)。今向大德。
发露不敢覆藏。馀词如常所述。五呵责。六立
誓并同上。第三一人忏者五法。一请忏主。二
为说名种相等。三正舍罪。牒前下品罪名陈
露。四呵责。五立誓并同。上来三忏事既是稀。
非谓事稀。罪多忏少故也。然智人。犯过思悔
必多。脱隐而不出即成疏略。文已繁广事实
遗漏。必若忏涤足为准量。下之四篇。人喜怀
犯。故在初首曲更条绪。谓律中犯忏。必须识
知不疑。善宜名种。依聚历别。同篇合忏。异聚
别悔。又牒罪入法。随数称之。若忘不知。乃云
不忆。又见有行忏者。是非未分。辄为忏主端
坐受忏。前人既不行忏者。是非未分。辄为忏主。端坐受忏。前人既不自晓。故请治之。或
云众学诸罪。或云预是罪者。或若有迷忘。或
二篇同忏。或无犯而言犯。或犯重而云轻。如
此失法之愆罪非逃隐。反成自累。何能辨他。
故须照达。罪忏明逾水镜。使彼此无私隐。情
事有相应。则可为顺教佛子矣。何者以律宗
约相。违相心事俱非。不类大乘三报同皆一
忏。馀如戒本羯磨疏述。第四忏波逸提法分
二。初明三十舍堕。后约九十。初中分三。谓僧
法众多人法对首法。又初分四。一明舍财。二
明舍心。三明舍罪。四还衣杂相。初舍财中分
四。一辩定须舍得不又二。初总明舍法差别。
二辨财体是非。初中三十戒内。且约僧犯。尼
非无忏。清心者希。僧舍堕中自他分二。一者
自舍。如乞蚕绵用为衣服。但自斩坏不须对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1b 页 T40-0101.png
境。二者对他。道俗分二。两种宝戒必舍俗人。
馀二十七则对道舍。通局分二。乞钵一戒要
本住处。又在僧中行钵等法。违则不成。馀二
十六处通彼此。人含僧别。各有意致非钞者
怀。二定财体。诸舍及多事现三五。不过畜长
离衣贩卖三事。乞衣受衣。义通犯不并如随
相。就犯长中。初明长体。后相染过。长体之相
不过五种。一是属受持故不须说。以不说故
非是长限。如三衣坐具钵盂三事。必是受持。
随有衣幞袋帕。并不说净。若受百一供具。亦
须受持。不受者。有说不说。如下卷中。二是随
百一供身具。亦不须说。如靴鞋屩袜瓶碗过
减钵等十六枚器。尼须说净。僧直得畜。三随
重物故不须说。如八不净。体非随道。律开畜
被故非净限。乃至大毡褥帐等。准重不须。四
入馀舍堕。即不净财不应净法。亦不入长。不
同昔解如取尼衣及贩卖财。入手犯受取过
限又犯长。今解不然。财无再舍。罪不双结。
单犯别舍。不同他律。僧祇离衣经十日。又犯
长罪。四分多论单有一过。五虽入长限。是佛
开缘。谓负债未入。他寄未入。买得未入。或虽
入手。决舍与他。或共物未分。如是等例。是开
限故亦无犯长。相染之文如上已明。二离衣
宿随其二三。是犯过者牒入。文中并必知数。
非通三衣也。三贩卖买物三事须分。如上随
戒。谓且如买物。佛制俗人而交贸。俗所取衣
食具。一切衣钵。瓶碗纸笔墨等。无问轻重多
少。无非争价上下。口自断当。虽非犯长。乃入
买易皆犯舍堕。若买田宅人畜几桉床席。但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1c 页 T40-0101.png
作吉忏。不须入舍。若长贩易衣物散多。当
随物处别舍。其罪一处总治。治罪既竟。次第
还衣。若虽舍衣。有尽不尽。犯长相染。馀舍
通成。二忘见本物成不者。谓舍衣多忘喜相
染决。若舍衣竟。若还衣已说净讫。忽见忘物。
前舍说净二法两成。后所忘者。更将舍堕。若
还财未说。而见忘物。并即相染。通将入犯长
舍之。前财虽是乞衣贩博舍还事同新得。如
法说净。但为长忘相染故不得说。还作长舍。
若言忘者施他。此亦不成。以作属己前生。后
乃恐染而舍。此非净施佛不许之。文云。若舍
已然后遣也。其所忘物。若是贩卖馀舍片无
相染。言相染者。十日一月急施过后三戒相
通相染。以此事劳舍财衣。前预生舍念。决属
三宝别人者成舍。后更取则是重盗。不入此
戒。须知三修舍威仪。其衣物三处束幞。一长
衣幞。二是离衣。三诸杂舍。若衣财多段。须一
一舍。今通连束。论云。一舍得成。又恐忘物相
染。故须历别。是长有染。杂舍则通。离衣一种
染亦不得。如是将来僧中收聚一处。彼比丘。
应偏露右肩脱革屣四向礼僧足。互跪合掌。
曲身低头执衣。四正说舍词。未得即说僧中
上座。应告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得和合
已。然后方舍。以律云此舍堕衣应舍。与僧若
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得罪。
文相如是。临事多忘。然后舍云。大德僧听。我
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少云数)长衣(若财)。过限不净施
犯舍堕。故离僧伽梨犯舍堕(馀二衣准著下法中更不述)。买得
衣物(若干众多)。犯舍堕(馀有随事言之)。今持此衣物舍与僧。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2a 页 T40-0102.png
一说二明舍心。法前明舍财乃离罪缘。法后
明舍罪除惑报法。今明舍心正除罪因。以贮
畜相续无心舍净。今故犯罪舍已。犹畜贪心
尤结。罪因不除。虽忏还犯。此谓长财之舍。不
同馀杂罪种。若取通理。要断后畜为先。故文
中由决舍与他。彼不还者但得小罪。止是失
法之愆。四分一律宗是大乘。虚通无系。故发
言诚事无滞结。若依他部。一舍已后无反还
求。任僧处断。或入常住。或入四方。或观所
须。或弃山水。即同此律斩坏。入厨施僧。施俗
故知。行者若欲舍堕。先须舍心。若心不舍。两
相劳扰。但人见狭性非通远。口虽世表行寔
庸陋。今若不舍。要必归死。舍身任业。一毫莫
随。而不思大事。任世送终。以此经生。生亦虚
过。但知僧能除罪。行绍佛踪。何得以世浮财
劳心役虑。岂唯故为虚诫。圣论明文须知。萨
婆多云。衣已舍罪已悔畜心断。当日得本财
及意外财得受。二衣已舍罪未悔畜心断。当
日得本财及外财得吉罗。三衣舍与他罪已悔
畜心不断。当日馀日。得本财及意外财并犯
舍堕。此句正是舍心之模要。馀句如疏。三明
舍罪法有七。一对僧乞忏者。在僧中如前威
仪。合掌口言。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众多
长财。不说净犯舍堕(若过限者有则言之。馀不过限。但诵上言也)。离僧
伽梨宿犯舍堕。是衣已舍与僧。是中各有
波逸提罪(长衣云众多。则罪不忆数。若言一二。亦须述数多少。若三衣一向知数。若借衣受持。
但忏离罪衣不须舍。若犯多时者云)。犯舍长财已用坏尽。各犯根本
波逸提罪。不忆数(若忆数者随有言。之馀买得财等用尽亦尔)。今从众僧
乞忏悔。愿僧听我某甲比丘忏悔。慈悯故(此法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2b 页 T40-0102.png
出律戒诤法中。文不具足。准须具列)。如是三说已。上座告僧云。大
众受彼忏悔。二请忏悔主。必须根本俗人已
来。不破五戒八戒。入佛法中。不犯十戒具戒
中重者。下四聚罪。曾经依律忏法者。然后受
他请。所以须简者。佛言。有犯者不得受他忏
悔。不得向有犯者解罪。亦不同昔下至不同
犯。此妄引五分正文。彼中开命难大缘。不问
同犯不同犯俱开。今是闲预必是非法。律中
令觅清净比丘。若无不得说戒忏悔。正明请
法。律虽不出事须义立。应至清净者前互跪
合掌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请大德为
波逸提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波逸提忏悔
主。慈悯故。三请已未得答可不。三忏主单白。
和僧索欲问和。答已白言。大德僧听。某甲比
丘。故畜众多长财。不说净犯舍堕。离僧伽梨
宿犯舍堕。此诸衣物。已舍与僧。是中犯长波
逸提罪。不忆数。离僧伽梨一波逸提。犯长舍
财已用坏尽。亦有根本波逸提罪。不忆数。今
从众僧乞忏悔。若僧时到僧忍听。我某甲比
丘。受某甲比丘忏悔白如是。作是白已。前所
忏者。大于己者告云尔。若小者云可受汝忏
悔。四为说罪名种相破戒馀习。先为说持破
之相。后分别轻重悔法。当量前事告之。若是
犯长者云。比丘之法本无积聚。涅槃文證不
名为僧。今以凡心违于佛教。甚可耻等。若离
衣者告云。佛言。我为诸弟子结戒。宁死不犯。
比丘止有三衣钵器。行必随身。犹如飞鸟无所
顾恋。今慢佛正法。不制随身。制者留著。岂成
佛子。若离此衣生名破戒之人。妄食信施。所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2c 页 T40-0102.png
执钵盂即洋铜器。所著衣者是热铁鍱。出在
大论。岂是凡言。乃至破戒馀习破戒衣食。故
入畜生中。别受无毛虫鸟啖粪众生等。如是
随机。约略斩斫五三句。要害事以示语之。但
犯罪长时。心智顽钝。虽闻苦语末足。动心者
亦不必诫示。亦不劳为受。以相续故也。次为
说罪名。名有三种。一者根本波逸提。此最后
忏。二者从生根本三突吉罗。在根本前忏。三
者从生覆藏六品吉罗。最在前忏。云何六品。
一者根本覆吉罗。经初夜一品。第二夜一品。
例馀著用默妄。各有二品。通前六品。并据犯
者言之。必无此九品亦不得谨诵。大见诵者
故重言之。犹恐有诵者知。复柰何当复柰何。
今正初忏六品覆藏。律文在前不得合堕。应
请一比丘。即向所请者亦得口言。大德一心
念。我某甲比丘。请大德为突吉罗忏悔主。愿
大德。为我作突吉罗忏悔主。慈悯故。三请已
二正悔罪应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
畜众多长衣。不说净犯舍堕。离僧伽梨宿犯
一舍堕。并不发露犯突吉罗经夜覆藏。随夜
展转覆藏。并著用前犯舍衣突吉罗经夜覆
藏。随夜展转覆藏。经僧说戒九处三问默妄
突吉罗罪经夜覆藏。随夜展转覆藏。如是六
品各是突吉罗。各不忆数。今向大德忏悔。不
敢覆藏。愿大德忆我。告言。自责心生厌离。答
言尔。二次忏三小罪根本著用舍堕。律中善
见俱结罪名。说戒默妄文亦同此。如前请讫。
更不重言。但正忏本罪应言。大德一心念。我
某甲比丘。故畜长财众多。不说净犯众多波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3a 页 T40-0103.png
逸提罪。离僧伽梨犯一波逸提罪。各经夜覆
藏犯突吉罗罪。如上多少。又经僧说戒九处
三问默妄突吉罗罪。不忆数。又著用不如法
衣。犯众多突吉罗罪。今向大德忏悔。愿大德
忆我(一说)。呵责立誓如前。然忏法繁重。生善致
难。恐停劳僧众。当于舍衣前。别处悔九品小
罪。临至僧中。单题根本者。最是机要。五正
悔本罪。法应在受悔人前具仪口云。大德一
心念。我某甲比丘。故畜长衣众多。不说净犯
舍堕。故离僧伽梨犯舍堕。此衣物已舍与僧。
各犯波逸提罪。如上犯数。又犯长舍财已用
坏尽。各犯根本波逸提罪。不忆数(若无著用。自上来并不须
也)。今向大德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
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敢
覆藏。愿大德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
(三说)。六呵责治应告云。汝自责心生厌离。七立
誓言尔。大段四门。还衣杂法。初料简是非。三
十戒中五长戒者。必须畜断。然后得还。非五
长者。本以受取违法不由畜过。当座还之。今
行事者。恐畜心不断。故令经宿还。今不同之。
必不断心。多日亦犯。若舍心断。当日得还。如
上论文。今且依循旧法。若五长者。谓十日衣
一月衣长钵七日药急施过后畜等。经宿还
之。律云。若大众多难集。彼比丘有因缘事欲
远行。僧即应还彼衣。彼得衣已屏处付之。须
作展转羯磨。其文如亡人轻物法。加云僧今
持是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某甲比
丘。白如是。馀词并同直付法。律云。应问彼
言。此衣与谁。随彼与者与之。若非五长。及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3b 页 T40-0103.png
是五长明日还者。直作羯磨还之。和索问缘。
答讫白言。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离僧伽梨
宿犯舍堕(贩卖买财随称)。是诸衣物。已舍与僧。若僧时
到僧忍听。僧今持是衣物。还某甲比丘。白如
是。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离僧伽梨宿犯舍
堕。此衣已舍与僧。僧今持是衣。还某甲比丘。
谁诸长老忍。僧今持是衣。还某甲比丘者默
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还某甲比丘衣竟。僧
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律中若不还衣者得
吉罗。若依他部。如前具解。又如下卷诸部别
行事中。问先忏根本后忏吉罗罪灭不。答如
僧残不异故。罪不得出。问四人单白得受忏
不。答前已明之。并须五人已上。方行羯磨。四
人若作。但得对首。如上卷中。馀有诸舍。如别
篇自现。故不广述。二明众多人舍有三。初对
四人舍法。舍财还财。如前僧法不异。舍心亦
同。乃至一人岂有须畜。若论舍罪则有六种。
前须乞忏由对僧也。以对别故则无白文。馀
词同上。但改单白为问边人言。诸长老若长
老。听我受某甲比丘忏悔者。我当受彼言尔。
馀如删补羯磨。对三人二人法亦大同。既是全
别。初舍衣云。众多大德一心念。然后自陈后
云。舍与众多大德。舍罪中问边人与上无异。
馀法并同。二部还衣。前须羯磨。自他是僧。后
别人法。口和还得。对一人法大略可知。舍财
还衣直对而已。若论除罪。无边人故但具五
法。如上谨依。易知不述。二明忏九十单堕法。
当随犯多少。总别通忏。方法同前。恐后进未
知。更重生一位。且托妄语为缘。自馀有犯随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3c 页 T40-0103.png
名牒入。若有从生之罪。如前根本之初忏之。
或九品六品四品三品二品。依知有无。如过
量坐具新色三衣。并有著用故。须先悔。并同
前示。二正忏法。先请一清净知律比丘堪解
罪者。共在空静处。或对佛像前。具仪请之。请
法如上不异。三请已。当为分别罪名种相三
种。又为说持破两相。令生怖心。如上具忏已。
然后悔根本法。词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
丘。犯故妄语一波逸提罪。今向大德发露忏
悔。馀如前说。善见云。若生时恶骂彼人。若入
涅槃。骂者求悔。当于涅槃处作忏悔。忏悔已
天道门不闭。五明忏提舍尼法。昔云与波逸
提同。一说为异。今依律戒。自立忏法。不取人
语。随相四罪。文中具颁。先请一清净比丘。文
云。今请大德。为波罗提提舍尼忏悔主。馀上
下文同前。二为分别罪相。三正说舍罪。文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无病从非亲尼。自
手受食食。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今向
大德。悔过一说便止。呵治立誓。僧祇忏法云。
馀词大同四分。前人问。汝见罪不。答言见。语
云慎勿更作。答言顶戴持。六忏突吉罗法。此
篇忏仪亦有多别。先出方轨后立条例。突吉
罗罪。依律文中二种不同。一故作故犯应忏
突吉罗。又犯非威仪突吉罗。二若不故作犯
非威仪突吉罗。亦不分二忏之法。若依摩夷
论说。故作者对人一说悔。误作者责心悔。明
了论萨婆多亦同如此。此则两忏灼然通衢
自显。比来诸师。相沿旧解。依文谨诵同皆责
心。又引律文。小罪不从人忏。此文未了。须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4a 页 T40-0104.png
论解之。当律明故误二法。诸论明两忏不同。
正理自明。何得固执。人言易毁圣论难违。今
立论律二种忏法。先出罪种后明忏仪。初明
诸篇覆藏罪。由识知故隐。非疑不识则不成
覆。垢心既重。岂名为误。次明诸篇方便。如
淫戒发身欲起而未动。方便乃至吉罗中。发
心欲令身不齐整著三衣等。无问轻重。并须
对人。以故发不善心欲动其身口。并入故作
摄。若独头吉罗。如众学百戒。不从诸篇后生
者。诸类极多。并有故误两犯。亦如前二忏。问
如初篇方便重吉罗。后篇方便轻。云何齐责
心一说对人忏。答罪名自齐。业随心起。重者
重悔。轻者轻治。同篇一处治。故结悔无阶降。
如卷初述。又云。罪该六聚。名通优劣。心居浓
淡。业必重轻。理须别忏。义指为允。次明忏
法。先对故作分二。前悔吉罗。如舍法中。不
得以同名吉罗故。共根本合忏。律文自分六
聚。不可抑之。次忏根本。且约淫戒方便。馀
则例之。先请一忏主。其词如舍堕中。三请已。
便为说罪名种相。已三正舍罪。文云。大德一
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淫戒远方便突吉罗。
不忆数。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愿大德忆我一
说便止。馀词同上。此文四分无有。今约提舍
波逸二忏。已多少不同。吉罗最微。不可广诵
堕法。不同僧祇彼合堕罪故也。次明误作。先
出其相。谓心不正念。遇缘起非。外越威仪。理
须改忏。如著三衣。必回顾看视诸相。齐整方
乃进路。戏笑妄语诸非法相。并先不摄念。故
起斯过。律云。佛制摄持威仪。比丘若入若出。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4b 页 T40-0104.png
屈申俯仰。摄持衣钵。若衣若食。若服药大小
便利。若眠若睡若觉。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若
语若默。常尔一心。若违此制。具结其犯。次明
作法。先悔从生。后明根本。应具仪至佛庙所。
致敬已互跪合掌。云我某甲比丘。犯误不齐
整著郁多罗僧突吉罗罪。不忆数。今发露忏
悔。更不敢作(一说)。馀并准此。识罪发露。至一清
净比丘所具仪云。大德忆念。我某甲犯某罪。
今向大德发露。后如法忏(三说)。此谓犯已未经明
相者。得行斯法。若已经覆。后随露日即罪不
藏。若虽经说讫。后还覆者。还成覆藏。更须
露罪。若犯僧残未经明相。即首露者免吉罗
罪。不成覆藏。馀之五聚同免忏吉。疑罪露法
馀同如上。应告言。大德忆念。我某甲比丘。于
某犯生疑。今向大德发露。须后无疑时。如法
忏悔。大论云。戒律虽微细。忏则清净。犯十善
戒。虽忏三恶道罪不除。如比丘杀畜。罪报犹
在。前已具出。恐慢性戒谓言忏已无业。馀如
行法所述。善见云。于大者忏云大德。小者忏
云长老。四分于上座忏者具五法。小者忏具
四法。除礼足。十诵应具五法。偏袒脱革屣。右
膝著地。两手捉上座足(三说)。如悔过法。与欲清
净受岁出罪等法。威仪亦尔。有四种人。数数
犯罪。数数悔过。一无羞。二轻戒。三无怖畏。
四愚痴。钞者言。此卷正宗戒体。五众同须。舒
轴极繁。事意未尽。幸上下细披。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第 104c 页 T40-01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