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上
卷上 第 1a 页 WYG0207-035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学庸正说卷上
            明 赵南星 撰
大学正说


大学之道  三节

大学者进乎小学大人之所务也道则其学之方法也
大学之道何在在明己之明德又在乎新民之德又在
乎止于至善夫德而谓之明者以其虚而且灵具仁义
礼智之性于中而足以应夫万事也既曰明德则本无
卷上 第 1b 页 WYG0207-0359d.png
不明也而犹有待于明之者盖人钟二五之气以生不
能皆值其清而粹者故耳目口鼻之欲得以因其气禀
之拘而蔽之而明者昏矣然其明犹未尝息也故学者
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审理欲之几致克复之决务使
偏者以正蔽者以开而本明之体得以复其初也然同
此人则同具此明德乾吾父坤吾母而同具此明德之
人则皆吾同胞之兄弟也我既有以自明而置吾身于
卷上 第 2a 页 WYG0207-0360a.png
光明莹净之中而人之有所昏而未能自明者吾忍坐
视其沉溺于冥迷污秽之域而不为之恻然而思有以
新之哉新之者经画区处与之以为善之资开导引掖
示之以为善之路虑其倦也为之鼓舞作兴防其背也
为之惩戒禁止务使旧染之污悉去民风丕变世道为
之一新也然太极之中不容有一物之杂而人之为善
不可不尽其本然之量故又必止于至善至善者天理
当然之极致万善合为一善精微纯粹而无瑕者也止
之云者以之为明德新民之标的未至则必求至于是
卷上 第 2b 页 WYG0207-0360b.png
已至则安于是而不迁也兼此三者乃可谓之大学也
然天下之理未有不先知之而能勉以行之者此止于
至善者所以必由知而后得也苟能由学问思辨之功
以入于融会贯通之境于至善之所当止者皆了然于
胸中而知之极其精则定静安虑之妙随之矣夫多岐
乱心则进趋莫决所见既定则用志不分吾以为至当
归一而不可易者既的然在此而不在彼则精神之所
卷上 第 3a 页 WYG0207-0360c.png
倾注亦断然在此而不移于彼矣志不因之而定乎人
惟志于此而又惑于彼将往于东而又欲移于西则方
寸之间第见夫憧憧往来而不胜其胶扰矣志既有定
则内念不兴外物不摇静亦静也动亦静也身以心为
主心以身为役心既静矣则随吾身之所处自不觉其
从容而閒暇安舒而顺适固未有内境骚然而在外得
以晏然无事者亦未有妄念既除而视天下犹有臲卼
不宁者也精详出于闲暇之馀错谬起于造次之顷必
无物而后能观物必无事而后能应事盖事物之来纷
卷上 第 3b 页 WYG0207-0360d.png
纭轇轕而吾在仓皇迫猝之中以粗心浮气与之相酬
酢则何以求通于会审著于微哉故必安而后能虑也
学至于能虑则义精而仁熟存神而应妙以时而措咸
得其宜从心所欲不踰乎矩明德新民之至善不有以
得所止哉非知止安能至此乎然则欲止至善者必求
造于知止之地可也合而观之明德新民两物也必先
明德而后可推之以新民是明德为本新民为末非物
卷上 第 4a 页 WYG0207-0361a.png
有本末乎知止能得一事也必先知止而后可因之以
得所止是知止为始能得为终非事有终始乎学者诚
知明德知止为本为始而先之知新民能得为末为终
而后之则其进为有序而趋向之路不差自此而往庶
几德可明而民可新善可知而止可得其于道也不亦
近乎
 大学之道以明德为主新民以吾之明德而明乎民
 之德也民德不明即己德之不明也至善即明德之
 至精至粹协于克一者也非明德新民各止于至善
卷上 第 4b 页 WYG0207-0361b.png
 也若有许多至善则知止者心杂而不定矣罗近溪
 云此书既名大学则看之者须要大眼孔受之者须
 要大襟怀读之者亦须大口气而为之者亦须大手
 段也此语甚妙愚谓亦须善悟脱去俗儒之见方识
 其大如止至善之说姑举一隅耳 知止能得分明
 是孟子所谓圣智之事大学造极处也下文事有终
 始即所谓始终之条理也知止不可说以致知为入
卷上 第 5a 页 WYG0207-0361c.png
 门下文格物致知乃是入门所谓先明诸心知所往
 然后力行以求至焉者也未便能知止也而后后字
 非是今日后日之后只是言知止方能有定云云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二节

夫知先后而近道不观于古之人乎古之人以宇宙为
一身不独明明德于己而欲明明德于天下天下皆归
于平也然天下之本在国欲平天下者必先立标准胥
教诲以治其国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者必先正伦理
笃恩义以齐其家家之本在身欲齐其家者必举动合
卷上 第 5b 页 WYG0207-0361d.png
义好恶循理以修其身至于身之主则心也心有不正
则身无所管摄矣欲修身者必敬以直内虚以应物而
先正其心心之发则意也意有不诚则心为所累欲正
心者必戒其自欺求其自慊而先诚其意若夫人心之
灵莫不有知知有未至则真妄错杂善恶莫辨欲诚意
者必推良知之天以尽此心之量而知无不致可也天
下之物莫不有理理虽散在万物实管于人之一心人
卷上 第 6a 页 WYG0207-0362a.png
心物理相为流通理有未穷知必有蔽欲致知者又在
即事即物穷其所当然之则与其所以然之故而物无
不格可也诚能于理之在物者有以诣其极而无馀则
一真内融万境俱彻而知之在我者亦随所诣而无不
至矣知焉既至则真妄善恶皎然明白意可得而诚矣
意焉既诚则心无所累物不能动而可正矣心焉既正
则身有所主物不能累而可修矣身无不修则有以仪
刑其一家家不由是而可齐乎家无不齐则有以感化
于一国国不由是而可治乎国治则笃近而举远举此
卷上 第 6b 页 WYG0207-0362b.png
以加彼而天下之平也不难矣是则修身以上明明德
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
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自非知所先后奚足以
近之乎
 首节言明德新民后却不言欲新天下之民而云欲
 明明德于天下见得新民即明德之事也由此观之
 中庸致中和即是致中和于天地万物尽性即是尽
卷上 第 7a 页 WYG0207-0362c.png
 其性于人物天地诚者成物不云将以成物而云所
 以成物也更为了然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二节

夫大学之目或为修身而设或自修身而推若是乎修
身之要也故天下之人皆具心意知识而为身则皆联
家国天下以成身贵极于天子天子者一人也其任家
国天下之责重非徒以其位也下此者可知矣微极于
庶人庶人者亿兆人也其任家国天下之责均诚皆以
其道也上此者可知矣故分虽悬绝而道则一致皆以
卷上 第 7b 页 WYG0207-0362d.png
修其身为本齐治均平无一人而可自诿则格致诚正
无一人而可自怠者也苟身焉不修则其本乱矣本乱
则推有不准动有不化欲家齐国治天下平而末之治
者无是理也然以家对国天下而言则理一而分殊是
家在所厚而国与天下在所薄家焉不齐则所厚者薄
无所不薄欲求国治天下平而所薄者厚宁有是理乎
是修身为新民之本而齐家又新民之首务也
卷上 第 8a 页 WYG0207-0363a.png

康诰曰克明德  章

大学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意谓道有统会学有渊源圣
经首言明德非始于孔氏也康诰曰克明德盖人之所
得乎天而无少不明者德也人皆有之但气禀拘之于
前物欲蔽之于后而不能无所昏焉惟此文王缉熙敬
止能明其德而有以全其本然也太甲曰顾諟天之明
命盖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明命也人皆
得之但静焉不知存养动焉不知省察而不能无所失
焉惟此成汤日新又新顾此明命而不离于须臾也至
卷上 第 8b 页 WYG0207-0363b.png
于帝典又曰克明峻德盖德之在人本至高大也人皆
有之惟昏于物诱祇见其卑小耳惟帝尧也钦明文思
允恭克让不以一毫私欲自蔽故广大高明适得吾体
也观于书之所言是由近而我周之文王溯之而成汤
又溯之而帝尧同得此明德以为我则同明此明德以
成其为我就其所本有者而不使之汨即其所本明者
而不使之昏帝之所以称圣王之所以称明务之为学
卷上 第 9a 页 WYG0207-0363c.png
术衍之为道脉皆不过自明其德耳世代绵邈若其亲
相授受岂非万古此明德千圣此自明哉
 朱子说明德自天命之唤做明命人多鹘鹘突突一
 似无这个明命若常见其在前则凛凛然不敢放肆
 最说的透切克明峻德如太虚晴朗自见天宇寥廓
 自明自字是自己之自要用心看正如中庸所谓自
 成见得明德本明无所增益亦见得自德自明无可
 推托
卷上 第 9b 页 WYG0207-0363d.png
汤之盘铭曰  章

大学传之二章释新民意谓吾之与民同受明德于天
自明固新民之本新民即明德之事二者皆人主所以
格天不容偏废亦不容苟焉而已者也汤之盘铭曰物
欲之染明德之垢也诚能一日之间觉昔日之为非即
以今日为始奋然涤除之是有以自新矣然使日新而
新之之功不继则犹夫昔日之污也故必日日新之又
日新之而继功于自新之后若然则己德常新而新民
卷上 第 10a 页 WYG0207-0364a.png
之本立矣康诰曰民俗虽污于习染而良心本自不泯
是其自新之机也机者不可驱之以法制而可诱之以
教化者也为上者必多方以鼓舞之勤者劳之恐其或
怠于终锐者节之恐其或废于后有褒有扬以为贤者
之劝有乐有歌以为严者之和使之振奋踊跃不能自
已以去其恶而迁于善革其旧而进乎新也若然则民
德以新而自新之功著矣夫民德既新则天命亦新独
不观诸文王之诗乎诗谓周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
王矣固旧邦也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明德之
卷上 第 10b 页 WYG0207-0364b.png
馨昭升于天天命始集于我周非复旧日之侯邦矣观
于诗书所称圣人新民之极如此是故君子知自新之
为本所以澡身浴德者固不遗馀力而灼见夫万物之
一体推之以新民亦必不遗馀术务使一世之人无一
人之不新其德虽天命不可图度而吾之自新以新民
者必足以格天而后已否则新民之未至即明德之
有歉也而君子岂但已哉
卷上 第 11a 页 WYG0207-0364c.png
 日日新及作字便有用极意新命则其验也末节重
 新民释新民乃言用其极者正以新民即明德之事
 明德到极处而新民不到极处亦非明德不惟非天
 生先觉之意而于明德之分量亦有所未尽矣只看
 论语知及仁守动民不以礼亦为未善便自了了

诗云邦畿千里  止于信

大学传之三章释止至善谓夫经文所谓在止于至善
者非有出于吾人性分之外也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
止以此观之可见物各有所止也诗云缗蛮黄鸟止于
卷上 第 11b 页 WYG0207-0364d.png
丘隅孔子读而赞之曰黄鸟乃一物之微于止犹知所
止之处也可以人为万物之灵尚不知所当止而不如
鸟乎以此观之可见人当知所止也古之止至善者文
王是己诗云穆穆深远之文王能继续光明无不敬而
安所止也今自其所止之大者言之仁者君之道也世
固有为君而仁而未能止于仁者文王之为人君惠鲜
怀保至使有夏沐其泽止于仁矣敬者臣之道也世固
卷上 第 12a 页 WYG0207-0365a.png
有为臣而敬而未能止于敬者文王之为人臣推逊养
晦至使严主霁其威止于敬矣孝者子之道文王之为
人子则止于孝靡悔之承周祜以笃非徒问视之节也
慈者父之道文王之为人父则止于慈有声之贻周命
以新非徒谕教之勤也以至于与国人交则其道在于
信文王于信而止之厥德不回万邦作孚岂特虞芮之
质成己哉盖文王惟一敬止而在君为仁在臣为敬在
父子为慈孝在交为信皆一敬之所为也欲止至善者
则文王我师也哉
卷上 第 12b 页 WYG0207-0365b.png

诗云瞻彼淇澳  至末

以此而体之于己则为明明德之止于至善故观其德
而民可知也以此而推之于人则为新民之止于至善
故观其民而德亦可知也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
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
君子终不可諠兮诗之言如此岂无谓哉其所谓如切
如磋者盖言君子之为学何者为所当然何者为所以
卷上 第 13a 页 WYG0207-0365c.png
然讲习以聚之讨论以辨之虽已精矣犹以为未精而
必益求其精也所谓如琢如磨者盖言君子之自修何
者为天理何者为人欲省察以审其几克治以致其决
虽已密矣犹以为未密而必益求其密也其瑟兮僩兮
之言则言君子之存于心者纯一严整而无放逸颓惰
之失也其赫兮喧兮之言则言君子之见于外者光辉
明盛而有从容中道之妙也其所谓有斐君子终不可
諠兮者则又言君子由学问自修之功造恂慄威仪之
地则明德之在己者极其广大无少欠缺而为德之盛
卷上 第 13b 页 WYG0207-0365d.png
此之谓止于至善也是以民之仰其德者诚心爱慕而
自不能忘也盖所谓观其德而民可知者如此诗云于
戏前王不忘夫前王何以能使人思之而不忘哉盖前
王耿光大烈之垂而后之欲闻至道者得以述而识焉
贻谋燕翼之远而后之保明其身者得以据而依焉是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也休养生息以开太平后民皆
含哺鼓腹而游其天焉分田制里以遂生养后民皆耕
卷上 第 14a 页 WYG0207-0366a.png
田凿井而赖其用焉是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也夫其
馀泽之在人有如此此所以没世之远而人思慕之而
不忘也岂非新民之至善哉盖所谓观其民而德可知
者如此
 亲亲作创业垂统于新民之意较疏只是前王笃于
 亲而后人效之耳旧说未易轻变故识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章

大学传之四章释本末谓夫君子与民同在明德之中
其视民即我也而经云物有本末者正以视民即我者
卷上 第 14b 页 WYG0207-0366b.png
为能以我化民而不徒以智力胜之也夫子有言曰听
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夫使天下而皆善良也则
亦何讼之有惟夫无情之人曲于理而强于词诪张为
幻使上之人以非为是而诈谖日长于是能听讼者为
明察矣然天下岂少无情之人哉讼亦何可胜听也其
必无情者不能尽其辞而后无讼乎此其人非昔辩而
今讷也良由我之明德既明而民之得于下观者皆自
卷上 第 15a 页 WYG0207-0366c.png
知其既往之非惕然愧畏若有严刑在其旁者故虽无
情之人亦以为理曲一负也以曲而为直是重之负也
何敢令吾君闻之也此其辞之所以不得尽也夫如是
是举世皆善良也又何讼之可听乎夫天下故非无讼
也而一旦无讼民可不谓新乎而大畏民志者实使之
观此可以知明德为新民之本矣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尽字是自逞之意见得这等人
 极难服不得字又妙言空有利口而今全用不著却
 似要逞而不得者此句虚虚讲更有跃如之趣若说
卷上 第 15b 页 WYG0207-0366d.png
 出有耻意则下文少味矣讼不待听而自无句欠精
 讼原无待听而无之理只是无讼可听 易曰不克
 讼言顾理不可而不讼也如虞芮之君睹文王之化
 感而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  章

朱子补格物致知传意谓大学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
知之义而今亡矣然格物致知乃学者最初用力之地
卷上 第 16a 页 WYG0207-0367a.png
于此不用其力则如醉不醒如梦未觉而诚正修齐治
平举无自而用力矣然则此传诚有不可缺者故二程
夫子始为之说以开圣学之源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
补之曰经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推极吾心之知
在乎穷致事物之理也何则人心之灵所以妙众理而
宰万物莫不有知也天下之物必有所当然与所以然
莫不有理也知在心而实周于物理在物而实具于心
惟于物之理有未穷故吾心之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
始教之初必使后学自一身以至于万物莫不因吾心
卷上 第 16b 页 WYG0207-0367b.png
本然所知之理而益加学问思辨之功今日格一物明
日格一物于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
己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昜者至于积累既多之后而一
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理不惟有以包括其大槩而
其节目条件亦洞然而无馀不惟有以察识其昜见而
其委曲细微亦瞭然而皆尽夫人心物理相为流通者
也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万殊一本而为吾心之
卷上 第 17a 页 WYG0207-0367c.png
体之全者有以极其全一本万殊而为吾心之用之大
者有以充其大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  章

大学传之六章释诚意谓夫经文所谓诚其意者何谓
也盖意生于人心之知故诚意必先于致知诚与欺相
反者也致知之后知善之可好矣而或以其不便于己
私而好之不诚知恶之可恶矣而或以其便于己私而
恶之不诚此欲以谁欺也岂非自欺哉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之谓也如恶恶必如恶恶臭夫恶恶臭者未有
卷上 第 17b 页 WYG0207-0367d.png
自欺者也好善必如好好色夫好好色者未有自欺者
也此则极好恶之真而洒然甚快矣极好恶之尽而充
然甚足矣不谓之自慊乎夫自知而昧之为欺而欺亦
自知也自知而不欺为慊而慊亦自知也自知者独知
而人不知者也以其独知而人不知也故易肆自欺之
念从此生矣故君子必视吾心之独知若天监之在兹
神明之为伍戒慎恐惧毫不敢忽则己私不萌而自欺
卷上 第 18a 页 WYG0207-0368a.png
之端绝矣夫人心之神亦何可自欺也小人者非不知
不善之不可为而以不能慎独故其閒居之时肆为不
善无所不至自欺甚矣及见君子邪正相形乃觉其所
为之非而厌然消沮闭藏掩其不善而著其虚善以自
盖其视人之视己若见己之肺肝然不惟见其行事且
并其掩与著之情而见之也夫自以为见其肺肝则肺
肝毕见矣夫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
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所谓善恶诚于中则必形于外
者正此之谓也夫不能慎独其流弊必至于此故君子
卷上 第 18b 页 WYG0207-0368b.png
必重以为戒谨之于一念之初而防之于早也曾子平
日亦有言曰人皆以为幽独之中深僻隐奥人不之知
也殊不知吾之意即天下人之意吾之知即天下人之
知非必有窥于其旁者而吾自为可视盖十目所共视
矣非必有伺于其侧者而吾自为可指盖十手所共指
矣为善者固无微而不显为恶者尤欲盖而弥彰其可
畏矣乎此欲诚意者所以必慎其独也夫意诚之谓有
卷上 第 19a 页 WYG0207-0368c.png
德亦安可掩也盖富则能润屋德则能润身自然之符
也润身之实何如以言其心则不愧不怍广大而宽平
以言其体则不拘不迫安舒而自得所谓润身者然也
夫诚意之验如此故君子必慎独以诚其意盖意之不
诚则为诈善虽七尺之躯不能自润何以明德而新民

 自欺二字古所未发是圣贤唤醒人处言人明知善
 恶而好恶却不著实知之者是谁不著实者是谁分
 明是自己哄自己只此二字使人通身汗下不自欺
卷上 第 19b 页 WYG0207-0368d.png
 便是自慊此处不暇说到徇外为人亦未说到实用
 其力乃是念头起处舜蹠之分也慎独独字对人而
 言因为人不知容易放肆放肆便是自欺故须加谨
 此又下手口诀也如见其肺肝只是言小人窘迫惭
 懅无地自容之状非说别人见之观己字可见其实
 真情毕露人皆见之矣余前此亦依旧说作别人见
 之友人吴彻如之子洪亮作此题云亦其心之自为
卷上 第 20a 页 WYG0207-0369a.png
 如见耳余甚叹赏不知此少年安得此见解也十目
 所视节旧说用事必有迹实必有声等语亦太粗只
 是言人心之知不容自欺恶恶臭好好色几曾著意
 来好恶之萌心中才说我定欲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这便是不诚了诚意原无下手处只是慎独为要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  章

大学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谓夫经文所谓修身在正
其心者何谓也盖人之所得于天者有虚灵知觉之心
则随其身之所接于物者必有喜怒忧惧之用然惟以
卷上 第 20b 页 WYG0207-0369b.png
其澄然虚者待其适然而来以其廓然公者任其适然
而去则心正矣不然而有所忿懥则心以忿懥而不得
其正有所恐惧则心以恐惧而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
心以好乐而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心以忧患而不得
其正夫心既不正则身在于此而心驰于彼血肉之躯
无所管摄故目虽司视也心既不存则视之而不见非
惟不能视远而已耳虽司听也心既不存则听之而不
卷上 第 21a 页 WYG0207-0369c.png
闻非惟不能听德而已食虽在于口也心既不存则食
而不知其味非惟不知正味而已如此而尚可语修身
乎夫心不正则身不修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之云者
察之于方动之时而敬以直之务使此心如太虚应接
万物各止其所而我无所与焉可也
 不得其正是说心不正非说忿懥等如坐者偏某隅
 只可说坐不正说不得某隅不正也食而不知味与
 中庸鲜能知味稍异彼是说正味此则并酸咸苦辣
 都不知耳旧说此节推而至于应事接物皆不得理
卷上 第 21b 页 WYG0207-0369d.png
 非是盖如此分明是不知天地更说甚得理不得理

所谓齐其家  章

大学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谓夫经文所谓齐其家在
修其身者何谓也盖修身之道不越审好恶理情性而
好恶之所首被者家是也人之处家内或蔽于爱憎之
意遂胶固而不移外或怵于毁誉之言遂冥迷而不悟
故之其所亲爱而偏焉之其所贱恶而偏焉之其所畏
卷上 第 22a 页 WYG0207-0370a.png
敬而偏焉之其所哀矜而偏焉之其所傲惰而偏焉夫
偏于亲爱畏敬哀矜者是好而不知其恶也偏于贱恶
傲惰者是恶而不知其美也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则情之所发各当乎天而求之天下盖亦鲜其人矣
故谚有之曰知子莫若父然溺爱者不明有莫知其子
之恶者焉犹知苗莫若农然贪得者无厌有莫知其苗
之硕者焉谚之所言如此正谓人情之好恶易偏也夫
好恶徇于一偏则吾之所以自处者已不得其理是谓
身不修也以之处家必不能使一家之人恩义笃伦理正
卷上 第 22b 页 WYG0207-0370b.png
而归于齐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也夫家且不可
得而齐况国与天下乎明德之功既疏新民之机遂窒
此大学之道必以修身为本也
 易家人一卦大要以刚为善盖刚则能克己克己则
 能不偏而终之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即大学修
 齐之旨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 章

卷上 第 23a 页 WYG0207-0370c.png
经文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何谓也盖身修则家可教
家可教而后国可治苟身不修而家不可教而能教国
人者无是理也故治国君子惟修身以教于家其身初
不出乎家而其化自行于国所以然者何哉盖家国同
一理齐治无二机是故孝者所以事亲也然国之有君
犹家之有亲所以事君之道宁有外于孝乎弟者所以
事兄也然国之有长亦犹家之有兄所以事长之道宁
有外于弟乎慈者所以畜幼也然国之有众亦犹家之
有幼所以使众之道宁有外于慈乎然是孝弟慈也者
卷上 第 23b 页 WYG0207-0370d.png
根诸人心之固有而非由外铄发诸天理之自然而不
假强为故康诰曰如保赤子诚以赤子有欲不能自言
为之母者惟其中心爱之是以心诚求之虽或不中亦
不远矣然此皆自然而能世岂有学养子而后嫁者哉
慈幼之道既不待于强为则孝弟亦岂待于强为哉施
之国者取之家而有馀施之家者取之心而自足此君
子所以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也是故君子尽孝弟慈之
卷上 第 24a 页 WYG0207-0371a.png
道以教于家使一家之中蔼乎有恩以相爱而仁矣则
一国之人莫不兴起而为仁一家之中灿然有礼以相
接而让矣则一国之人莫不兴起而为让家与家相习
人与人相观自有不期而然者向使一人贪戾无仁让
之德则一国作乱无仁让之风矣是则一国之仁让由
于一家一国之作乱由于一人握于此曾不越毫芒而
其感甚神若省括而释也触于彼曾不踰瞬息而其肖
甚速若应弦而中也其机如此此所谓一言之失足以
败事一人之正足以定国者也君子安得不戒贪戾以
卷上 第 24b 页 WYG0207-0371b.png
绝祸乱之阶而行孝弟慈以为定国之本哉稽之于古
尧舜躬行孝弟慈之德而帅天下以仁民亦观感而从
其仁桀纣不孝不弟不慈而帅天下以暴民亦效尤而
从其暴尧舜桀纣之民所从不同其从好一也若所好
者暴而所令者仁是所令反其所好而欲民之从得乎
是故君子必有善于己而后出令以求人之善以为我
之所求乎人即人之所求乎我也无恶于己而后出令
卷上 第 25a 页 WYG0207-0371c.png
以禁人之恶以为我之所非乎人即人之所非乎我也
此乃推己及人所谓恕也是以民乐君子之恕自协于
极而忘其求之也自易其恶而忘其非之也此君子之
所以藏其身也若未能有善而无恶而责民以为善而
去恶则是显然以其不肖之身使人指而议之不藏其
身于恕而欲人之晓然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宁有此
理哉合而言之可见国观于家家观于身故欲治国者
在乎修身以齐其家也是道也诗人盖详言之矣桃夭
之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美贤
卷上 第 25b 页 WYG0207-0371d.png
女之被化则然也夫家国一理也必能宜其家人而后
可以教国人妇顺之章明则刑于之化也蓼萧之诗云
宜兄宜弟美诸侯之令德则然也夫齐治一机也必能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恺悌之四达则友于之风
也鸤鸠之篇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美诸侯之有常度
则然也夫教国不异于教家也吾之为父为子为兄为
弟皆能尽其道而足以取法于人然后国之为父子兄
卷上 第 26a 页 WYG0207-0372a.png
弟皆有所观感而是则是效矣彝伦之攸叙孰非一人
之建极哉由三诗之言观之或言家而已该乎国或言
国而必溯于家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此之谓欤
 罗近溪曰孔子此书却被孟子一句道尽所云大人
 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夫孝弟慈原人人不虑而
 自知人人不学而自能亦天下万世人人不约而自
 同者也今只以所自知者而为知以所自能者而为
 能则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人自法之便叫做明明
 德于天下此三件事从造化中流出从母胎中带来
卷上 第 26b 页 WYG0207-0372b.png
 遍天遍地亘古亘今试看此时薄海内外风俗气候
 万万不齐而家家户户谁不是以此三件事过日子
 也只尧舜禹汤文武便皆晓的以此三件事修诸己
 而率乎人以后却尽乱做不晓的以此修己率人故
 纵有作为亦是小道纵有治平亦是小康却不知天
 下原有此三件大道理而古先帝王原有此三件大
 学术也
卷上 第 27a 页 WYG0207-0372c.png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  二节

经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何谓也盖孝弟慈之道
非特家国之所同亦天下之所同也观于君子之所以
教国则天下可知矣今夫上能老吾之老而尽孝之道
以教于家则一国之人亦观感而兴起于孝上能长吾
之长而尽弟之道以教于家则一国之人亦观感而兴
起于弟上能恤孤而尽慈之道以教于家则一国之人
亦观感而兴起于慈而无悖戾者矣此所谓家齐而国
治者也由此观之同此人则同此心同此心则同此孝
卷上 第 27b 页 WYG0207-0372d.png
弟慈一国之人既知所兴起矣天下之人均有孝弟慈
之心惟在上之人不能察彼之心而失其所以处之之
道则彼之所兴起者或不得遂而反有不均之叹是以
君子察其心之所同而有絜矩之道使远近大小平均
如一而咸遂其兴起之愿也絜矩之义何如絜度也矩
所以为方也凡工人为方必度之以矩君子处物必度
之以心盖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以己之心度人之
卷上 第 28a 页 WYG0207-0373a.png
心知人之所恶者不异乎巳则不敢以己之所恶者施
之于人如在上之使于我者或我所恶也则必以此度
下之心而不敢以我所恶者使下在下之事于我者或
我所恶也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不敢以我所恶者事
上或所恶于前人之先于我者如是则必以此度在后
之心而不敢以所恶者先后所恶于后人之从于我者
如是则必以此度在前者之心而不敢以所恶者从前
又如在右者或以我所恶者而加于我则必以此度在
左者之心而毋以交于左在左者或以我所恶者而加
卷上 第 28b 页 WYG0207-0373b.png
于我则必以此度在右者之心而毋以交于右夫上下
四旁人虽至众而因心推己之中即尽均调剂量之法
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之谓絜矩之道也君子非此
何以平天下哉
 绍闻编云能使人兴起者圣人之教化也能遂其兴
 起之心者圣人之政事也 此章说平天下不外乎
 孝弟慈罗近溪所谓大学术也篇中所云絜矩之道
卷上 第 29a 页 WYG0207-0373c.png
 都是政事所以使天下咸遂此三者之愿耳

诗云乐只君子  则失国

是絜矩之道人君父母天下之道也诗云乐只君子民
之父母盖言君子有絜矩之道能以己之好恶知民之
好恶又能以民之好恶为己之好恶如是则上之爱其
下真犹父母之爱其子矣彼民之亲其上岂不犹子之
爱父母哉夫人君之不能父母其民者由于自尊而卑
民耳不知父母天下乃所以成其尊也诗云节彼南山
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盖言居尊之难也夫师
卷上 第 29b 页 WYG0207-0373d.png
尹其小者也有国者其位益尊则民之具瞻益众其好
其恶四海之命脉系之几席之间莫非危几何可以不
慎也慎则好恶自不敢偏矣若以居尊为得肆之地而
好恶徇于一己之偏则祸及天下怨归一人而为天下
之大僇矣然则为人君者何可以不絜矩也诗又有云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盖言殷之
先王有道而得乎众心此所以得国而克配乎上帝也
卷上 第 30a 页 WYG0207-0374a.png
及纣之身无道而失乎众心此所以失国而不足以配
上帝也夫得众之道不外乎絜矩而己民以为父母而
国得否则为天下之大僇殷监固不远哉
 乐只君子节言人君之道自合如此南山节乃以利
 害言之为民之父母乃是得众不可对大僇得众二
 句只泛泛言之后方说向絜矩下文道善则得之二
 句仿此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以为宝

夫絜矩者其施之于天下则谓之道其本之于身心则
卷上 第 30b 页 WYG0207-0374b.png
谓之德是故君子欲以絜矩平天下必先格致诚正以
慎乎德斋戒神明惟恐其昏于欲也有德则被德者皆
于我乎归附斯有人矣有人则归德者皆入我之版图
斯有土矣有土则任土作贡不患财之不足矣有财则
量入为出不患用之不周矣夫慎德非为财用也而财
用自足是德固不可与财等论也德其本乎絜矩以平
天下而德实基之安得不谓之本若财虽有国之所必
卷上 第 31a 页 WYG0207-0374c.png
需而无关于理乱之数特末务耳人君知此而外内之
分自明矣苟或弃德不务而惟财是专是外本而内末
也此风一倡民皆效尤不见有德惟见有财之可好好
则必争而不已是上导之争也争则必夺而后已是上
教之夺也争夺成风尚得以有其民乎是故财者可散
而不可聚者也外本内末而财聚于上则民皆离心于
下慎德为先而财散于下则民必归心于上为人君者
何可聚财而散民也况财用出于有人民既散矣亦安
得以有其财乎是故言以悖理而出则人亦以悖理而
卷上 第 31b 页 WYG0207-0374d.png
应之未有君施逆命而民无逆词者也货以悖理而入
则下亦悖理而夺之未有上贪于利而下不侵畔者也
夫民之聚散天命之所以去留也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夫无常者非悠忽纠纷而不可知也言天道至公不
私一姓不阿一人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夫散财之
谓善众之所由得也而天命随之聚财之谓不善众之
所由失也而天命亦随之夫财者末也而散之可以得
卷上 第 32a 页 WYG0207-0375a.png
民可以得天命人君亦何可外本而内末哉尝观楚书
所载王孙圉对赵简子白珩之问曰楚国不以白珩为
宝惟以观射父左史倚相二善人为宝又尝观舅犯对
子显复国之劝曰亡人不以得国为宝惟哀痛惨怛尽
爱亲之道为宝不敢因丧规利也此二书者皆可谓明
于外内之分者也人君何可外本而内末哉
 德本财末是论道理如此非有德能致有财而见其
 为本有财由于有德而见其为末也注疏货悖入节
 云事不两兴财由民立
卷上 第 32b 页 WYG0207-0375b.png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  以失之

由此言之平天下之道在同民心以为好恶而已而好
恶之大者尤在于用人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诚一
无他技能盖诚一之至本无技能非有之而不表暴也
其心平易坦直淡然无物而天下之物无不包粹然至
善而天下之善无不纳吾想其心殆休休然如有容者
焉其见人之有技是己之所无也若己有之而必欲其
卷上 第 33a 页 WYG0207-0375c.png
见用见人之彦圣是己之所好也其好之之笃不但如
其口之所言如此然则所谓如有容者实能容天下之
有才有德者矣斯人也以能保我之子孙而贤贤亲亲
以能保我之黎民而乐乐利利亦庶几有利于国家哉
若彼小人无断断之诚无休休之量见人之有技也则
媢疾憎恶之使之无所容见人之彦圣也则拂戾阻抑
之使之不得通如此则实不能容天下之有才有德者
矣斯人也以不能保我之子孙黎民国家亦曰殆哉秦
誓之言如此人君之所爱者宜莫如休休之臣所恶者
卷上 第 33b 页 WYG0207-0375d.png
宜莫如媢疾之臣昭昭也然而未易能也其惟仁人乎
无欲者能审断而谗谄面谀之计穷无私者能用罚
而优柔姑息之弊祛故于媢疾小人不惟不容于朝必
加以放流之刑迸诸四夷不与之同处乎中国夫爱人
而不使其受害于奸回恶人而不使其肆毒于良善此
所谓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也自非仁人则有见贤
人之可好而不能举或举之而不能先者则是以轻忽
卷上 第 34a 页 WYG0207-0376a.png
放易之心而待天下才德之士不亦慢乎亦有见人之
不善之可恶而不能退或退之而不能远者则是以优
游含宏之量而待妨贤病国之人不亦过乎下此者惟
徇己见不顾公论于人之所共恶者则以其排众独进
而偏好之是谓拂人恶恶之性矣于人之所共好者则
以其任质无技而偏恶之是谓拂人好善之性矣拂人
之性则失人之心失人之心则失天之命小则身危国
削大则身弑国亡虽欲免于灾患胡可得也然则有国
者可不公于好恶以尽絜矩之道哉然好恶所以有公
卷上 第 34b 页 WYG0207-0376b.png
私之不同者以其存心有不同也是故君子之治天下
有絜矩之大道好以天下恶以天下存之一天地之为
心尽群生以覆育施之一神化之并运举一世而甄陶
君子之道之大如此其得是道也惟在于忠信忠信者
诚也诚则吾心之所包含者物理尽乎其中矣吾心之
所裁度者物情尽乎其间矣大道宁不于是而得乎若
夫骄焉而恣己徇私泰焉而以人从欲则一心之中莫
卷上 第 35a 页 WYG0207-0376c.png
非私意之充塞一膜之外便有人己之异观虽欲絜矩
亦有所不能矣大道宁不于是而失乎
 其如有容焉如字是形容大臣心体之大有不可窥
 测之意实能容之实字正与如字相应

生财有大道  至末

夫君子而有得于大道则其所以治天下者无往而非
大道也世之人主以为理财必以智术而后财可不匮
不知生财自有大道荡荡平平无庸智术为也惟使国
无游民而生之者众朝无倖位而食之者寡不夺农时
卷上 第 35b 页 WYG0207-0376d.png
而为之者疾量入为出而用之者舒生之众为之疾则
财之源以开而其来也无穷食之寡用之舒则财之流
以节而其去也有限所生者不可胜食所为者不可胜
用无人而不足亦且无时而不足矣此之谓大道也夫
财者所以聚人也善用之则财即德也故仁者以天下
之财散之于天下由是天下悦之而享有元后之尊是
用财以发起其身也不仁者好专利而不顾大难以其
卷上 第 36a 页 WYG0207-0377a.png
身之危亡而发起其财愚亦甚矣夫仁者以财发身岂
患无财乎盖以一人爱天下者君之仁也以天下奉一
人者民之义也上之人真能视民如子导利而布之以
遂民生是所好在仁不在富也则斯民忠爱之心以感
触而益奋所好者在义不在利矣未有上好仁以爱其
下而下不好义以忠其上者也下既好义则公家之事
皆其情之所乐赴必能尽力以究其业此好义之徵也
借日不终吾知其必无矣夫下既好义而终事民之爱
君若此其甚也则其视君之府库犹私积也宁有不得
卷上 第 36b 页 WYG0207-0377b.png
而有之者乎盖君子以利悦其民而小人以利供其君
正其道之相成而心之相感者也仁者之以财发身如
此由斯以谈人君公利于下固仁也亦义也固义也亦
利也孟献子有言曰士初试为大夫则君赐之车得驾
四马者曰畜马乘畜马乘则己食君之禄矣岂可察于
鸡豚以分民生产之利乎为卿大夫而丧祭得以用冰
者日伐冰之家伐冰之家则其禄厚矣岂可畜养牛羊
卷上 第 37a 页 WYG0207-0377c.png
以侵民生产之利乎然察鸡豚畜牛羊不过阴夺民之
利耳至于畜聚敛之臣则为横夺民之利矣况百乘之
家则有采地可以出兵车百乘者是其禄尤厚于畜马
乘伐冰之家者矣岂可畜聚敛之臣乎与其有聚敛之
臣以伤民之财宁有盗臣以亡己之财献子之言如此
正谓有国者不可专其利于己而以利为利当公其利
于民而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者固在人君之自择聚
敛之臣亦必不可用也长国家而专务财用者实由聚
敛之小人导之也彼方以为善于利国而畜之不知小
卷上 第 37b 页 WYG0207-0377d.png
人之心惟利是徇使其得为国家则以聚敛为长策以
掊尅为嘉谋由是民穷财尽众叛亲离天灾人祸杂然
并至虽有善人以继其后亦终如之何哉求利之害如
此为人上者即不虑专利之害于民亦岂可不为国家
计乎此所以言为国者不可以利为利而惟当以义为
利也
 以义为利犹云以不贪为宝耳享其利只可带说荆
卷上 第 38a 页 WYG0207-0378a.png
 川之文至矣
 学庸正说卷上
卷上 第 38b 页 WYG0207-0378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