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700-B¶ 第 160c 页
佛说梵网经初津卷八
清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述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二。初作持止犯二。初如
法审过三。初问逆。】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
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
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
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
【教化人起信心时者。起信论云。譬如水中火性。是
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者。无有是处。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
经律所教。及一切善知识开导发心。能自成佛者。
无有是处。是故凡欲受戒。先须要发信心。信心一
发。万善从生。则众生可度。佛道堪成矣。菩萨与他
人作教诫法师者。谓比丘戒法。于僧中受。故十师
700-B¶ 第 161a 页 X39-0161.png

和尚秉宣。但得教诫之名。谓秉宣佛制。教诫后学
故。见欲受戒人者。谓见发心欲受菩萨大戒人也。
应教请二师者。谓请释迦牟尼佛为得戒本师和
尚。请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也。不言
羯磨尊證者。有三义故。一。释迦如来。是现在佛。弥
勒大士。乃当来成佛。此表现前受菩萨戒为因。当
来成佛为果也。二。羯磨尊證。同名阇黎故。三。菩萨
戒中。多同学等侣一法。故但言和尚阿阇黎也。按
本经前文。惟请一师。今言二师者。以成七逆故也。
而二义皆得。但未见其请师之文。其地持。璎珞。止
请一师。应在佛菩萨像前受。师当在傍。不得背像
坐。凡为师范。须一一明解经论中受法。然本经受
法。久巳失传。故传戒正范。依地持璎珞受法。讨自
详明。不可自师已心。难免违教无知之罪。复令他
终身不得戒也。二师应问言者。谓秉戒和尚既为
彼等请二师巳。即当在二师前问其七遮罪也。言
七遮罪者。即是七逆罪也。谓此罪能障圣道。故名
为遮。违于本源心地。故名为逆。若现身有者。师不
应与授戒。若现身无七遮罪者。即当与授戒也。
△
二忏重。】
「若有犯十重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
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
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
700-B¶ 第 161b 页 X39-0161.png

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长受戒益。」
【言十重戒者。即十波罗提木叉也。谓曾受此菩萨
大戒。而毁犯之。或曾受比丘。沙弥。及五戒等。破于
根本也。如未曾受戒。若作杀盗等。止有世间性罪。
不名犯戒。应教忏悔者。此是如来利生拔苦之心
至切也。谓恐痴迷众生。遇顺逆境缘。善根力弱。不
能制伏。而犯此戒。故开此一种方便法门。令忏悔
除灭。若不在佛菩萨形像前勤求忏悔者。必陷坠
三途永无出期也。昼夜六时者。谓既有重罪。应当
时时刻刻。诵重轻戒。明其罪相。愿速求清净也。三
世千佛者。谓三世各有千佛故。苦到礼者。谓忏悔
之法。当五体投地。如泰山崩恳切至诚。深生惭愧。
称此佛名。念地狱苦。发菩提心。求见好相放光摩
顶。灭我此罪。如是。则犯戒黑业巳除。戒体离诸障
蔽。无作重明。若不见者。更加勇猛。二七三七。乃至
一年。要见好相为期。言好相者。或于诵戒之时。或
于礼拜之中。或于梦寐之际见佛来摩顶。或见光
明烛身。或见虚空藏菩萨。以灭罪印印身。或见散
华洒净。表灭罪相。若见如是种种异相。以此證知。
故曰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也。又云见光华
种种异相者。佛来摩顶时。如云消月朗。故曰见光
菩萨心地。复得开敷。故曰见华。诸罪消灭。而当体
即空。转为河沙性德。故曰见种种异相。如是复本
700-B¶ 第 161c 页 X39-0161.png

日世尊。以兜罗绵手。摩拊病人。病即除愈。今来摩
顶。则何罪不灭。何德不显也。已上诵戒。忏其口。礼
佛。忏其身。见相安其意。如是三业清净。而戒体得
矣。惟俟證明。若无好相。虽忏无益者谓忏心不虔。
念不恳切。故无如上好相。虽忏而罪不灭。戒体不
复。戒善不生。故云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
也。而得增长受戒益者。显非永无益也。谓今虽不
得戒。繇忏悔力故。亦得增长向后得戒之益。以向
后忏心不歇。慇勤苦到。念念相续。二年三年。得见
好相。即得戒也。然既见好相。知是罪灭因缘。勿生
取著。若取著者。即为魔便。故经云。若作圣解。即堕
群邪是也。
△三悔轻。】
「若有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
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
【对首者。谓犯轻垢。即对一菩萨比丘前。发露忏悔。
罪便消灭。非如逆事。要见好相。故云不同七遮也。
一一好解者。于此许忏不许忏。得戒。不得戒。一一
善能解知。方堪为人师范。然忏法有其三种。谓作
法。取相。无生也。作法者。昼夜六时。清净三业。在佛
菩萨像前。披陈发露。苦到忏悔是也。取相者。定心
运想。取相现为期。于道场中。见佛摩顶。或见光见
华。或于梦中。见种种瑞相。于此诸相。随见其一。罪
便得灭是也。无生者。一切罪业。皆从虚妄颠倒心
700-B¶ 第 162a 页 X39-0162.png

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故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
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即其义也。问。实相
无相。当云何念。答。以无念之念。念无相之相。以无
相之相。相无念之念。若于念外。别有实相。实相之
外。别有于念。即非念实相也。其作法忏。能灭违戒
罪。取相忏。能灭性罪。无生忏。能灭无明。烦恼罪。忏
法虽三。不出事理二途。前二属事。后一属理。止观
云。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无明。烦恼道。金光明
记云。三种忏法。同时而修。无生是正。二为助缘。斯
乃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證理弥速。本经虽不言无
生。而第一义谛。即无生也。或有单修前二助道。如
南岳。立有相安乐行。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亦得见
上妙色相。即本经六时礼诵。苦到忏悔。佛来摩顶
等是也。如上忏法。甚为微细。若不用心。事无实际。
故须一一好解也。
△二不解经律。】
「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
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
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
法中意。」
【轻重是非之相者。谓此心地正戒。犯小。即污心源。
对首忏悔。便得清净。是名轻相。犯大即失戒体。要
见好相。罪方除灭。是名重相。若轻则轻忏。重则重
忏。是为是相。若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是为非相。于
700-B¶ 第 162b 页 X39-0162.png

秩然不乱。是为善解戒之名。相也。又轻则易忏重
则难忏。是犯须忏。非犯则不须忏。倘轻罪说重。重
罪说轻。犯谓非犯。非犯谓犯。如是则不能使人决
疑出罪也。第一义谛者。谓此心地大戒。其体湛寂。
非重非轻。而轻重宛然。其性虚明。无是无非。而是
非灼尔。迥出二边。而双泯双照。显中道理。而绝议
绝思。故名第一义谛。是为善解戒之义理。故智度
论云。云何名为具足戒。谓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
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是名具足戒也。
如相不解。则持犯昧。理不解。则不识本源心地也。
此六种性中。习种性者。是十住位。名铜宝轮菩萨。
即上之十发趣心也。谓此菩萨。初从十信趣入。研
习真谛。以修空观。开慧眼。成一切智。得位不退。故
名为住。长养性。性种性者。此二对十行位。名银宝
轮菩萨。即上之十长养心也。谓此菩萨。从真入俗
利生。进修假观。分别十界差别种性。长养圣胎。见
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由前十住发真悟理。从
此进趣。故名为行。不可坏性。道种性者。此二通对
十回向位。名金宝轮菩萨。即上之十金刚心也。谓
此菩萨。修中道观。任运施设。无功用道。行愿事理
悉皆和融。流人法界。回事向理。乃至回能修。所修
向于法界。性如金刚。故不可坏。由始正修中。故名
道。望后能生佛果。故名种也。正觉性者。亦名圣种
700-B¶ 第 162c 页 X39-0162.png

道观。以智断惑。深而又深地地各破一分无明。显
一分三德。證入十地。开佛眼成一切种智。皆名琉
璃宝轮菩萨。按璎珞经。别出等觉性。妙觉性。复由
深入中道观。达无始无明。穷尽源底。智极边际。断
最后一品微细无明惑。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
别。是有惑可断。名有上士。是摩尼宝轮菩萨。即等
觉位也。究竟解脱。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
翛然无累。故无惑可断。寂而常照。圣中之圣。名无
上士。是水晶宝轮菩萨。即妙觉极果佛位也。其中
多少观行出入者。谓从上经历三贤十圣位中。随
人根性利钝。所用禅观功行之不同。断惑證真。有
巧拙之差别。利则巧用功少。钝则拙用功多。出入
诸禅三昧。故云其中多少观行出入也。十禅支者。
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此五支属初禅。六内
净支。此属二禅。七舍。八念。九慧。此三支。属三禅。十
不苦。不乐。此一支属四禅。此十法为禅观中之所
支用。故名禅支。虽是世禅。而能入贤圣阶位也。一
切行法者。总结上进修功行一切法门。其理多端
权实无量故。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者。谓如上进修
之法。甚深微妙。若一一不解其中义趣者。非贪利。
则愚痴也。如不解轻重是非。则昧于戒相。不解第
一义谛。则昧于戒理。不解习种性等。则昧于道共。
定共。种种差别。然昧戒相。则不能决疑出罪。昧戒
700-B¶ 第 163a 页 X39-0163.png

證趣入。苟不明此。则不能为人作教诫法师也。譬。
如医师。不通脉理。不知药性。欲为治病。岂不误哉。
△二违教结罪。】
「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
诈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
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大凡不依律法所得利养。故云恶求。邀名夺利。贪
取无厌。故云多求。内不谙经律之旨。无惭无愧。是
为自欺诈。外复诈现能解之相。是为欺诳他人。如
是作师。与人授戒者。喻如盲人引路。彼此俱有陷
坠之患也。贪心教化。卖法之端。违越毗尼。欺诳一
切。故结轻垢。此是遮业。繇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辄
尔强为。有误人之失故制。二缘成罪。一是为利心。
二摄授徒竟。问。此与十八无解作师何别。答。前无
解作师。过在好名。今则正在好利。名利两途。皆生
死根本。菩提大障。其罪是均。肉骆驼山。岂不惧耶。
故皆结云。自欺欺他也。若以三聚摄归。不为名利
律仪戒。一一好解。善法戒。教人起信。摄生戒也。比
丘比丘尼全制。馀五众无授戒事。但令为利摄徒
众亦犯。大小俱制。小乘师德如前说。惟遮不开。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二。初止持作犯又二。
初明重法遵人。】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
700-B¶ 第 163b 页 X39-0163.png

馀一切不得说。」
【不得二字。贯于下文。前明不解经律。不得为利妄
授。此言能解经律。亦不得为利滥说也。其外道恶
人。不信三宝诽谤大乘。邪见之辈随外道唱和。易
生反复。说者。或诵说。或解说。或为授戒。或听彼布
萨时闻说也。然此千佛所传大戒。非未发菩提心
者。及外道恶人之所堪闻。以其非器故。如师子乳。
非琉璃瓶。不能容纳也。国王者。是一国所尊。如来
付嘱。令外护三宝。故大小乘戒。佛悉听说。又大国
王。即人中之天。愿人改过迁善。自不宣人长短。故
凡所行一切佛事。不宜隐讳。况兴废亦系在焉。是
故应说。根本目德迦云。尊贵之人。虽无敬信。亦应
为说。贫穷之人。兼不敬信。虽乐欲闻。不应为说。尊
贵。指国王也。十诵毗尼序云。波斯匿王诸佛时。正
当布萨。诸比丘言。大王出。我等当作法事。王言。欲
听。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日听在王前说戒。然则
敬顺国王。亦佛所诫。礼之所在。是故惟除国王。其
馀一切无信之人。及未受千佛大戒者前。不得说
也。涅槃经云。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有一童子在隐
屏处盗听说戒。金刚力士以杵碎之。身如微尘。是
知为师者。不可不慎也。
△二明㡿邪无信。】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
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
700-B¶ 第 163c 页 X39-0163.png

【是恶人辈者。总结上文外道恶邪之类也。谓不别
善恶贤愚。故如畜生。不受千佛大戒。失菩提种子。
故于生生之处。不见三宝。虽处人伦。不知归向出
世大道。故如木石无心。从迷至迷。六根昏塞。故如
木头无异。如是等人。向之说者。非惟不晓。复生讪
谤。故不应说也。
△二违教结罪。】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七佛教戒者。谓此心地大戒。虽三世诸佛同说。而
近从七佛授受传来。正所以见其亲切。不可不拣
择自重。而轻为外道未受戒人说。至令自损陷他。
过非小矣。如来法水。但润有根之苗。恐不信人。反
增疑议。然法虽平等。说要当机。施者不尊。受者不
敬。罪结轻垢。此是遮业。由预为说。后受不能发起
殷重心故制。四缘成罪。一未受菩萨戒人。二未受
人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有为利说心。四前
人得闻时结罪。若以三聚摄归。不为恶人说。律仪
戒。国王前说。善法戒。不为利说。摄生戒也。七众同。
大小不全共。小乘一切时中。不得向沙弥等说五
篇。以彼若解者。便成盗法重难故。大乘惟半月诵
戒羯磨时。须遣未受戒者出。馀时不论。前云菩萨
比丘比丘尼。一切时中。皆应讲此经律。后文见一
切众生。应劝受三归十戒等。故知不同小乘毗尼
藏也。又菩萨比丘比丘尼。一切时中。亦不得以五
篇罪名。向未受具人说。而菩萨沙弥等。亦不得预
700-B¶ 第 164a 页 X39-0164.png

遮不开。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二。初止持作犯二。初不
应受供。】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
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
王水。」
【信心出家者。谓发上求下化之心。出生死家。入如
来家也。受佛正戒者。谓此菩萨大戒。是成佛正因。
故曰正戒。此则福田增胜。堪受供养也。故起心毁
犯圣戒者。谓不守先心。则良田缺陷。受供何宜。不
得国王地上行者。国王。乃大地之主。一饮一啄。皆
属所司。既无戒德。何堪消受。俱舍论云。破戒之人。
于大众食。及与住处。佛不许此人啖一段食。践一
脚地。观此。则知破戒者。天地虽宽。无处可著。檀那
虽众。滴水难消。何况檀信。四事供养。十方常住僧
物。堪能受用耶。故云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乃至
不得饮国王水也。
△二幽显共瞋。】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
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五千大鬼者。大论云。菩萨具足五百戒法。一戒。天
帝遣十神拥护。持戒行者。故有五千善神也。若信
心持戒。则有五千善神拥护。若恶心毁犯。则有五
700-B¶ 第 164b 页 X39-0164.png

王法。杻械皂卒。常随防禁。斯皆善恶途分。理本自
然也。遮其前。正显不许行国王地。言大贼谓其亏
害千佛大戒也。扫其迹者。毁戒不能上升。如龟拽
尾。嫌其秽污房舍道路也。佛法中贼者。盗披佛衣。
偷餐佛食。在佛法中。反害佛法。故名为贼。然持戒
威仪。人天皆共瞻仰。犯戒衰相。众生眼不欲见。此
皆自招其过也。经云。圣贤诵经行道之处。其地皆
为金刚。天人散花供养。破戒之人游履之处。其地
皆为瓦砾。空中飞砂走石。是故鬼神。常扫其迹。又
佛藏经云。破戒比丘。窃人我法。此人著衣受食。皆
是盗得。所以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也。不识持犯。
何异畜生。身无戒体。木头无别也。
△二违教结罪。】
「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出家戒行。是良福田。戒之不守。田于何有。带罪无
愧。人鬼所毁。故结轻垢。此具性遮二业。由轻视戒
律故制。三缘成罪。一是犯。二犯想。三起心欲犯。念
念轻垢。戒本经云。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染污犯。
亦此戒摄。若以三聚摄归。受佛正戒。律仪戒。信心
出家。善法戒不毁正戒。摄生戒也。七众同。而出家
菩萨。为人世福田。其责倍重。大小俱制。小乘即所
谓轻戒罪也。随所犯罪。更加一轻戒罪。大士执心。
严于声闻也。若本无故毁心者。但随事结本罪。不
加此罪。若直起此心未犯事者。小但责心。大亦应
700-B¶ 第 164c 页 X39-0164.png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二。初作持止犯。】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剌
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
素竹帛。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
为箱囊。盛经律卷。」
【常应一心者。念无间断曰常。心离散乱曰一。乃显
精勤笃志之至极也。若口诵经律。心想外缘。不论
善恶。皆为杂念。则慧解不能生矣。然此一心。是能
信之心。经律。是所信之法。有事有理。事者。以心守
戒。持之不易。诵之不忘。无背逆心。无分散意。心不
违戒。戒不违心。名事一心也。理者。心冥乎戒。不持
而持。持无持相。不诵而诵。诵无诵相。即心是戒。即
戒是心。不见能持所持。有犯无犯。持犯双融。名理
一心也。受持读诵者。智度论云。信力名受。念力名
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难晓须解。此缺
供养一法。然一切诸佛。由学大乘经律。而成等正
觉。故知经律。是诸佛之母。若不如法至诚供养。是
轻三世佛母。名为不孝。故得罪也。剥皮为纸等。此
举重况轻。以显求法之心至切也。有其二义。一者
身分血肉。命根所关。世间至宝重者。是舍其身命
而流通慧命也。二者四大虚假。终成朽败。世间至
无用者。是舍其无用。而成就大用也。木皮谷纸者。
谷。楮树也。以皮造纸。故云木皮谷纸也。绢素竹帛
700-B¶ 第 165a 页 X39-0165.png

古未识造纸。多用竹简木牍。然各国所用。今古不
同。宜随时。随方用之。如五天竺。用桦皮。贝多罗叶
及以白氎。此方造赫蹄纸。始自前汉至后汉和帝
时。蔡敬仲用树肤。及弊布。鱼网造纸。今多甲竹。及
楮皮作。以此书写流通。是为财法二施。广布无尽
矣。心地观经云。法宝有四种。一教法。二理法。三行
法。四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声名句
文。名为教法。有无诸法。名为理法。戒定慧行。名为
行法。无为妙果。名为果法。如是四种。引导众生。出
生死海。到于彼岸。以是因缘。故当尽心供养也。常
以七宝等者。以显敬法之心至重也。亦有二义。一
内敬。如剥皮为纸等。二外敬。如财宝绢帛等。皮骨
是内舍。财宝。是外舍。内外俱舍。尽心极矣。箱囊。皆
藏贮法宝之器也。
△二违教结罪。】
「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供养者。如上有五。一受持。二读。三诵。四书写。五香
花。一一皆须如法供养。所以者何。法宝者。诸佛所
师三世诸佛。依法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尽未
来际。利益众生。是故如来慧命。寄于三藏。若不照
管。必致损坏。损坏。则断佛种。大不孝也。故结轻垢。
此是遮业。繇无敬法心故制。若次三聚摄归。读诵
大乘。律仪戒。书写佛戒。善法戒。如法供养。摄生戒
也。七众同。大小不全共。小乘不诵持毗尼结罪。大
700-B¶ 第 165b 页 X39-0165.png

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庙。若经卷。若菩萨修
多罗藏。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大菩萨众。
若不少多供养。及不次一偈赞叹功德。乃。至不能
一念净心。若不恭敬。懒情懈怠。是染污犯。若忘误。
非染污犯。善生经云。若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奉
供三宝。先自受者。优婆塞得失意罪。若以残食施
于四众。得失意罪。惟遮不开。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二。初作持止犯二。初劝
受归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
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常起大悲心者。菩萨以化度为怀。拔苦念切。故常
起大悲心。此心须臾不可忘。故曰常也。不言大慈
者。正显拔苦急于与乐也。一切众生者。本该六道。
而菩萨未得天眼。于城邑。舍宅。愦闹之处。未易得
见。天神。修罗。地狱。饿鬼所可见者。惟人及畜耳。今
此文中。是令人发心。以人有尊卑贵贱。故云一切。
次令畜生发心。后入山林川野。寂寞之处。乃兼鬼
神等。应先以种种方便教令发大信心。然后授与
三归。十戒。若不先教发心。使与说戒者。即是与恶
人授戒也。应唱等者。乃呼召提醒之辞。谓一切众
生八识田中。漏无漏种。法尔具足。奈无提醒。多劫
尘埋。若逢提醒。自能了悟。譬如八十老翁。八或呼
700-B¶ 第 165c 页 X39-0165.png

山好水。久后偶遇说起。胜境宛然。未尝不手舞足
蹈。今此唱受。亦犹是也。应受有三。一。本自有之。非
从外来。理应受也。二。惟此为实。馀二非真。义应受
也。三。在迷既久。忽逢指点。时应受也。璎珞经云。法
师先为解说。使其乐著。然后授与。三归者归依佛
法僧三宝也。繇佛法僧三宝。是真净福田故。又归
依者。回转之语。繇昔背正从邪。流荡生趣。今则回
彼邪心。转从正道。故云回转。可见三宝威力。不可
思议。归趣依投。能为救护。业障蠲除。福智增长。诸
魔怨敌。不得侵凌。故当归依也萨婆多论云。以三
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如拆伏罗汉
经云。忉利天子。寿命欲终。当受猪身。诣佛求救。佛
教归命佛法僧三宝。于是七日七夜。精勤三归。得
先猪胎。为长者子。又木槵子经云。佛告琉璃王。穿
木槵子。称三宝名。当断结业得无上果。故知三宝。
乃是一切众生归依处也。十戒者。即菩萨十重波
罗提木叉也。不言五戒。而言十戒者。谓五戒是人
天之因。十戒乃菩萨之本。故唱言。汝等众生。各具
佛性之戒。繇汝无始。至于今生。皆迷失故。今指所
归觉路。是成佛正因也。菩萨戒本经云。若人闻三
宝名。则不堕三恶道。何况至心。归依三宝耶。然菩
萨见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今非佛者。故当受也。不
受三归。不知自性三宝。不受十戒。则不知自性解
700-B¶ 第 166a 页 X39-0166.png

示。令供养三宝。得罪。
△二令发大心。】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主。发
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
发菩提心。」
【心念口言者。菩萨见一切众生。应起大悲心。念其
无始劫来。迷失真性。妄造惑业。枉受轮回苦报。作
是念巳。乃口告言。汝是畜生。当求出离。勿枉受此
苦。无有休息。如是令知名识苦。心求解脱。归向大
士。然后教发菩提心。故云心念口言也。又汝是畜
生者。先示其果报之名。发菩提心者。后教以出离
之要。菩提心。乃诸佛圆明觉体。众生本源自性。即
自性三归。心地十戒是也。繇迷此心。故隐而不发。
所以轮转三途。无有穷巳。今逢良导。开发此心。灵
觉洞然。暗蔽愚痴。倏尔消灭。以见心佛众生。三无
差别也。入一切处等句。谓先令人畜发心巳。今总
结随方随处所见不论是人是畜。而皆令发心。足
见大士普化之心。无往而不利。救度之念。无时而
不切也。
△二违教结罪。】
「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大士本怀。利生为主。若不发心。罪结轻垢。问。说法
对人。人犹未信。发心向畜。畜则何知。答。含灵觉性
多有不迷。如鹦鹉闻四谛生天。至成辟支佛果。猕
猴献蜜。次生出家成道。鸟听经而生忉利。雁闻法
700-B¶ 第 166b 页 X39-0166.png

各。而舟免难。鹏之敬律。蛤之生天。如斯等类。不可
胜举。勿谓蠢动无知。而不化耶。然纵迷不觉。繇法
力加持。亦令获益。如舍利弗为患狗。及毒蛇。说三
法印。俱生富长者家。后成圣果。地狱闻经题。而尽
出火坑。又如真言咒语。人那解知。受持则随心所
愿。乃至咒枯树还使生华。无情尚尔。况有情而不
获益耶。如来金口所宣。一言一字。凡情岂能思测
故律制比丘。凡至神庙。或树下水边等处。皆诵伽
陀。今大士知一切众生。具足觉性。故教化普度。心
无间断也。此是遮业。繇乖于弘誓故制。四缘成罪。
一众生。二众生想。三无教化心。四不行教化。遇可
化而不化。随事结过。然大士化度不出四摄。一布
施即财。法。无畏。三种。二爱语。三利益。四同事。戒本
经云。以嫌恨心。不随化者。是染污犯。此即利益摄
也。又云。见众生所作。不与同事。若田业。若牧牛。若
和诤。若福业。不与同者。瞋恨心。是染污犯。懒惰懈
怠非染污犯。此即同事摄也。若以三聚摄归。劝受
归戒。律仪戒。起大悲心。善法戒。教化众生。摄生戒
也。七众同。小乘无化他义不制。不犯者。戒本经云。
若彼欲为不如法事。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若彼
虽如法。能合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
便合彼调伏。悉皆不犯。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二。初作持止犯又二。
700-B¶ 第 166c 页 X39-0166.png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
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座。」
【常应教化者。是自利行也。入檀越贵人家者。是利
他行也。谓具大悲心。故常为在家出家说法。然说
时。须要如法。若不如法。说者。听者。俱招慢法之愆
一切众中者。谓在王臣士庶之中也。不得立为白
衣说法者。谓自当尊重于法也。白衣者。谓俗人好
穿素服。故此为称也。应在白衣众前者。谓不得在
彼背后也。应在高座上坐者。谓不得坐卑下之座
而为说也。斯皆是尊法之仪。不可轻亵。非谓自图
高显故也。或暂时开示。彼此俱立无过。
△二别为
四众。】
「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
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
师教。如事火婆罗门。」
【法师比丘等者。上为白衣。及未受戒者普说。今为
在家出家别说也。高座香花供养者。表请法之致
诚也。四众下坐听者。劝听法者之孝敬也。前明说
应如法。此明听当如法也。如孝顺父母者。谓法是
法身父母。故当孝顺也。敬顺师教者。谓法是诸佛
教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务必由师。故当敬顺无
违也。如事火婆罗门者。谓世界劫初之时。忉利天
子。欲观阎浮提园林流泉等。从天来下。观巳复还
700-B¶ 第 167a 页 X39-0167.png

故。得生天道。故彼每于日将欲没时。遂道夜然大
火聚。向之跪拜。尽诚致敬。而礼事之。故以为喻。敬
顺师教。当如彼敬事火之至诚也。
△二违教结罪。】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不如法说者。谓乖说法之仪。非谓不善说法也。然
大士施法。不可泛常。说者自尊。听者须敬。若不尔
者。罪结轻垢。此是遮业。繇强为解说。彼此有慢法
之失故制。三缘成罪。一仪不如法。二不如法想。三
正说法。若为名利是染污犯。若忘误。非染污犯。若
以三聚摄归。说者高座。律仪戒香花供养。善法戒。
听者下坐。摄生戒也。七众同。以沙弥等说法。亦许
高座故。以白衣说一句一偈义。亦应如法故。又善
生经云。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
得失意罪。亦此戒兼制。大小乘俱制。不犯者。僧祇。
律云。若比丘为塔事。僧事。诣王。及地主时。彼言。此
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起。恐生疑故。若边傍有立。
人者。即作意为立人说。王虽听法。比丘无罪。又比
丘在怖畏险道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虽持
刀杖。为说无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二。初作持止犯二。初受
戒人。】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戒者。」
【皆以信心受戒者。此总标能制。所制。皆以信心而
700-B¶ 第 167b 页 X39-0167.png

既发信心。不应违念。
△二制限事二。初破灭三宝。】
「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
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
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制众。安籍记僧。菩萨比
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
【四部弟子者。按诸经律。即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也。王官亦摄清信之中。自恃高贵
者。谓威力自在也。破灭佛法者。生不善心也。明作
制法者。造不善业也。不听出家行道者。是灭僧宝
也。不听造立形像。佛塔者。是灭佛宝也。不听书写
经律者。是灭法宝也。立统制众安籍记僧者。申明
制限之事也。谓别立统属。禁止于众。安设簿籍。记
录僧名。令照世编户。应役公门。与民无异也。菩萨
比丘地立者。谓制籍所辖属也。白衣高座。广行非
法者。谓职掌在躬。出入由彼也。如兵奴事主者。为
权势所制故。使上者下。而下者上也。然菩萨比丘。
乃修圣道之人。能令佛法住世。教化一切众生。护
持国界。饶益人民。宜当恭敬尊重。何堪制辱若是
耶。仁王般若经云。佛告彼斯匿王。吾灭度后。正法
欲灭。此经三宝。付诸国王。建立守护。大王当知。后
五浊世。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横作
制法。不依佛教。制我弟子。不听出家。造佛塔寺。经
像。立统官制。安籍记录僧事。比丘地立。白衣高座
700-B¶ 第 167c 页 X39-0167.png

复令还俗。在家二众。不许出家。故云横作制法也。
问。王官可作制法。岂四部。亦能制四部耶。答。或父
母兄弟子女。互相制限障碍。故不听也。如付法藏
经云。阇夜多尊者。诣城乞食。见一乌。便微笑。弟子
问之。尊者曰。过去劫中。我欲出家。父母不听。强为
聘妻。得一子六岁。我复欲去。父母教儿。抱住我脚
啼哭言。父若舍我。依谁养活。先当杀儿。然后可去。
由此儿故。不得出家。从是九十一劫。流转六道。未
曾得见。今以道眼。观见彼乌。乃是前子。悯其愚痴。
久在生死。是以微笑。若障人出家。罪报恶道。后生
人中。眚盲无目。是故智者。见人出家。方便成就。勿
作留难。又老女人经云。时有贪穷老女人。闻佛说
法。心开意解。阿难白佛。此女人何以智慧乃尔。佛
言。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又问是母何贫乃
尔。佛言。拘留孙佛时。我欲作沙门。是母慈爱。不听
我去。我愁一日不食。由是五百世贫。今者寿尽。当
生弥陀佛国。如经所说。子障父母。父母障子。感报
若是。况其夫妻。兄弟朋友。互相障碍。罪当如何。好
心受佛戒者。时当自慎也。
△二举事劝持。】
「而菩萨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
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
【菩萨为世福田。应受人天供养。利乐一切。而反为
官走使。故云非法非律也。涅槃会上。谆谆付嘱之
700-B¶ 第 168a 页 X39-0168.png

死而存正教。何苟生以坏法门耶。若国王百官等
句。此是如来大慈。劝勉王臣之语。谓既发好心受
佛正戒。还应如初心。未入佛法。未与坏法僧处。时
发信心。兴隆三宝。遵佛律而无另制。其方外人王
法。故云莫作是破三宝之罪也。若破三宝。即同忤
逆。问。既云忤逆。如何但犯轻垢耶。答。以王臣在家。
未堪制重。而其得罪虽轻。感报实重也。
△二违教
结罪。】
「而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是中犯者。四部受戒。皆为佛子。当体佛洪慈。阐扬
法化。若非法制限破灭三宝。罪结轻垢。此具性遮
二业。繇障善法故制。四缘成罪。一是三宝事。二三
宝事想。三有制限心。四制限得成。随事结罪。若以
三聚摄归。不恃高贵。律仪戒。不破三宝。善法戒。不
作制法。摄生戒也。在家二众全犯。出家五众。无自
在权势。设能随力。非法制限亦犯。大小俱制。若如
弥勒。昔为国王。假设非法制限。以兴正法不犯。
△第四十八破法戒三。初止持作犯。】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
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
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
馀外虫。如是佛弟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本以好心出家。受佛正戒。故为王官所重。后被名
700-B¶ 第 168b 页 X39-0168.png

国王百官前说佛戒等者。谓内无实行。外现威仪。
诳说佛戒。张其行德。惑彼听信。而令作世间治罚。
使内众弟子。无辜受罪。故曰横也。作系缚事者。或
杻锁手足。禁闭身形。故云如狱囚法也。或无礼轻
贱。诃责毁辱。故云如兵奴之法也。然种种刑辱内
众。于心奚忍耶。虽自不顾。身后遗殃。而且现前。宁
无惭愧。何以贪名利而自败已德。恃王官而丧本
良心。依佛法中得利。不念报恩。而反如枉害。破坏
法门。正所谓恶魔比丘也。前戒制法。是在家二众
此戒破法。是出家二众。然为名闻利养。正此戒本
因。国王百官。指巳受菩萨戒者。虽是同法之人。得
于彼前说菩萨戒。而不得于彼前横作非法治罚
也。其义有三。一者。尊贵之人。素所崇敬。故在彼前
而说佛戒。令彼信受。增长善根。得以护法。注念三
宝故。二者。尊贵之人。威力自在。仗彼威力。压已同
行。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
囚法。令不出离。如兵奴法使听其命。以辱同类故。
又弟子有过。但应如法治罚。不应作系缚事。如狱
囚兵奴。以伤出家轨式。三者。因自不能守戒。见持
戒者。反加毁谤。故于尊贵人前。说佛戒者。以显持
戒人。反不如也。师子身中虫者。此引喻以明破法
之相也。师子。乃兽中之王。能伏诸兽。谁能坏彼。惟
自身中虫。能食其肉也。此喻光明金刚宝戒。能坏
700-B¶ 第 168c 页 X39-0168.png

不依佛教。乃能自破。然自破有二。一者。巳受佛戒。
而不护法。名破佛法。二者。僧受佛戒。而我辱之。亦
名破佛法也。若出家五众有过。当以佛法律治罚。
或使忏悔。或作驱摈等羯磨。岂宜以王法陵辱。致
使王官损福。善神出境。是则非独破法。而复令国
作难。经有明文。宁无恐惧。
△二作持止犯。】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法。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
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之声。如三百
矛剌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
经于百劫。而不闻一恶言谤佛戒之声。况自破佛戒。」
【应护佛法者。谓既受佛戒。当珍重守持。不可犯也。
然法身繇戒而成。众生繇戒而度。故当谨护也。如
念一子者。此喻爱之至也。如父母之慈念一子。念
念在怀。一子若失则终身无倚。戒法若破。则法身
无倚也。如事父母者。此喻敬之极也。犹子之敬事
父母。事事无逆。谓此戒是诸佛父母。奉持此戒。如
敬事父母。不可丝毫放逸。以致毁破也。又念子。即
慈悲心。事亲。即孝顺心。慈孝两全。法不破矣。三百
矛者。一矛剌心。尚不堪忍。何况三百。此畏闻谤法
之声至极也。千刀万杖等者。谓菩萨宁受斯苦。不
忍一闻谤破佛戒之声也。何以故。虽受楚痛万端。
惟是苦我一身。谤戒。即破灭正教。坏佛法身。使无
量众生。而失信心。沉沦苦海。不得解脱。故云宁自
700-B¶ 第 169a 页 X39-0169.png

闻且不可。何况自破耶。
△三违教结罪。】
「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教人破法因缘者。谓佛弟子不可以僧事向在家。
人说。令彼不信。兴起破法因缘。忤逆三宝。无孝顺
心。既得佛戒。当任真守护。读佛慧命。如贪名利。毁
辱僧伽。罪结轻垢。此具性遮二业。繇毁辱法门故
制。五缘成罪。一是佛弟子。谓大小乘七众。不犯边
罪。不舍戒者。二佛弟子想六句。二重四轻。虽非佛
弟子。亦不应作系缚事故。但其事稍稀。故不特制
或复摄入瞋损戒中。三有治罚心。欲令前人受辱。
正是业主。四所对人。谓国王百官等。同有戒者。故
仅结轻。若向未受戒人治罚。自属第六重戒。五正
行。治罚。随事结过。若以三聚摄归。应护佛法。律仪
戒。如事父母。善法戒。如念一子。摄生戒也。出家五
众同犯。在家二众。若治罚佛弟子。自属前戒兼制
大小乘俱制。不犯者。若恶浊世中。护持正法。比丘
得藉王大臣力。兵杖自卫。如大涅槃经所明。然不
得非法治罚他人。问。设有恶僧。不守佛戒。冒犯国
法。谏之而不从。摈之而不去。内律治而不得。则将
如之何。答。此在权其事宜。不可执一。若执于护法
而反至灭法者有矣。如果有大罪。玷辱三宝者。宁
除一人。而全三宝。不可全一人。而祸及三宝也。况
文中云。横与比丘比丘尼等。横之一字。明无辜也
700-B¶ 第 169b 页 X39-0169.png

集经云。佛言。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须发。著袈裟
设不持戒。彼等悉巳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有以
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訾。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
夺衣钵。及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
实报身。则挑一切人天眼目。时大梵天王白佛言
若为佛出家。剃须发。著袈裟。不受戒。受巳毁犯。其
国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
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
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梵王白言。若人
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
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终无
有能。广说彼人。罪业果报。惟除如来。佛言大梵。若
有恼乱骂辱打缚剃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受而
犯者。得罪多于彼。何以故。是人犹能为诸人天。示
涅槃道。是人巳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
十五种外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
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者。是故人天。应当供养。何况
具能持戒。三业相应者。其有王臣。见有于佛法中
出家者。作大罪业。但摈出国。不得鞭打。何况鞭打
出家。具持戒者。十轮经云。佛言。若有破戒比丘。如
败脓血。退失堕落。圣道果證。为诸烦恼。结使所坏。
犹能开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
藏。是以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国王。大臣。
700-B¶ 第 169c 页 X39-0169.png

仪。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有戒馀力。犹如牛黄。是牛
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
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
无量人天。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
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
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皆当尊
重守护。心地观经云。复有一类福田僧。于佛舍利
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
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
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
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众。转轮圣王。何况馀类。
一切众生。如郁金花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
花。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馀众生。百千万倍。虽毁
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供养如是
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又大集经云。尔时
一切天龙八部神等。得增长信巳。白佛言。我等一
切。从今以往。护持正法。若诸国王。见有为佛出众
受持禁戒。或不持戒。或受而毁犯。如其事务。治其
身罪。鞭打之者。我等不复护持养育。如是国王。舍
离彼国。以舍离故。令其国土。而有种种。疾疫饥馑。
刀兵俱起。非时风雨。亢旱毒热。伤害苗稼。令佛出
家弟子。委向他国。使其国土。空无福田。若有佛弟
子。但著袈裟片者。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王不遮
700-B¶ 第 170a 页 X39-0170.png

王。诸群臣等。有犯王法。随罪诛戮。而不舍置。如来
世尊。不如是也。于毁法者。驱遣羯磨。诃责羯磨。为
欲示诸恶行之人。有果报故。有持戒比丘。护持正
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徵治。当知是人。得福
无量。不可称计。胜鬘经云。佛言。菩萨所有恒河沙
数。无量行愿。皆应摄入一大愿中。所谓护持正法。
护持正法者。是大境界。乃至少护持正法。令魔波
旬。得大忧恼。我不见馀一切善法。能令恶魔。生此
忧恼。惟少护持正法之者。按唐书。显庆元年。五月。
敕天下僧尼有犯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
科。又宋景德三年。敕品官无故毁辱僧尼。口称秃
字者。勒停见任。庶民流一千里。斯诚圣王贤臣。不
忘灵山之嘱也。然王臣如此尊重三宝。护持法门。
岂得出家者。而反作破法之事耶。经云。毁犯禁戒。
犹能为诸人天。示涅槃道者。谓其虽为烦恼所逼。
毁犯于一时。然戒破而正见不破。恒说正法。时怀
惭愧。故云。其巳于三宝中。心得信敬。又能赞叹一
乘。深信因果。故璎珞经云。舍戒不舍大愿。破戒不
破正见。斯人终得。还复清净。如不敬三宝。不信因
果。无惭无愧。邪见之徒。不可比也。
△二劝持。】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三总结持诵。】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巳诵。
700-B¶ 第 170b 页 X39-0170.png

【诸佛子者。此乃重结告众之语。谓我巳说四十八
轻戒竟。汝等应当领纳坚持。慎勿有怠。过去等者。
谓引同行菩萨。次劝诵也。言此四十八轻戒。非我
独劝汝等新学持诵。而过去诸菩萨巳诵。未来诸
菩萨当诵。故汝等现在诸菩萨。亦当如是而诵。此
是如来大慈。谆谆教诫无倦。虽粉身碎骨。亦难酬
报也。巳上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三。初流通本戒。二流通本品。三总赞
流通。初中五。初举所诵法。】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巳诵。当诵。今
诵。我今亦如是诵。」
【十重四十八轻戒者。此总结正宗分以诫之也。三
世诸佛等者。乃引證诸佛以劝诵也。谓此五十八
戒。是诸佛之本源心地。菩萨众生成佛之根本。故
三世诸佛巳诵。常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也。
△二
嘱流通人。】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
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脱书写。佛性常
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汝等一切大众者。此正付嘱流通能弘之人。即是
在座听众也。嘱令当行五事。一受持莫失。二闇读
通利。三朗诵令闻。八部获益。四解悟义理。为人广
说。五书写流通。普利一切。国王等者。谓王可诏诰
700-B¶ 第 170c 页 X39-0170.png

贵化贵。共作金汤。僧尼为人天标榜。代佛宣扬。男
女承宿善根。护助佛法。问。前劝受中备列淫男淫
女等。今但言信男信女者何耶。答。正显既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净也。此是承上文而言。谓四部弟子。
既受持菩萨戒巳。悉应读诵。解说其义。书写其相。
令佛性戒卷。常住于世。转化将来。一切众生。以续
如来慧命也。所言佛性常住戒卷者。此是舍那心
地。佛性常住。不变不易之戒。故一受直至成佛。不
同声闻戒。止住一生也。其戒卷是能诠文。佛性常
住是所诠义。此即一切众生佛性种子。如来常住
法身。是色。是心。是情。是识。皆入佛性戒中也。流通
三世者。繇此戒法现在。方知过去。即显未来。自舍
那始授。释迦證授。千百亿释迦转授。展转相传。以
至一切众生。佛性因缘之义不灭。故云一切众生。
化化不绝也。
△三明流通益。】
「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
天中。」
【得见千佛者。谓佛不易见。繇受持读诵此戒而得
见也。千佛一见。则诸恶远离。宁非持戒之功德也。
然佛该三世。今举千佛。约一世耳。佛佛授于者。谓
明禀戒之人。与佛相邻次不远故。如持此佛性妙
戒清净。当来则与卢舍那佛于千华台上。并肩把
手。则见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并在目前矣。世世等。
700-B¶ 第 171a 页 X39-0171.png

非。故不堕恶道八难。能出生万善。故常生人道天
中。原此佛性心地大戒。即凡成圣。而岂止离三恶。
生人天耶。须知如来未出世时。天竺之人。多乐生
天。佛且暂就初学。举凡情未契心源者。起其忻善
恶恶而为说也。今佛初会说法。若直示之以极果。
恐其心生疑惑。致有退失正戒大益。或由此戒力。
不堕恶道。常生有佛世界人天中。见佛闻法。速阶
不退也。
△四重劝奉行。】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
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
广明。」
【我今者。是能说之人。不但一佛所说。而三世诸佛
皆同也。略开者。是所说之法。谓此心地戒法品有
无尽藏。非止十重四十八轻。今所说者。乃是略示。
如一毛头许。俾就初机易学。欢喜奉行故。七佛者。
谓佛佛教化众生。皆以此戒为初津。皆在此菩提
树下成道。转法轮故。汝等大众者。此是如来利生
念切。反复叮咛。谓汝等当一心勤学此戒。欢喜奉
行。如来保任。必当得大涅槃也。无相天王品者。谓
此但略说。如欲广知戒中事理。当如无相天王品
劝学文中。一一详明也。
△五时众欢喜。】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三千学士者。未阶妙觉。犹居学地。故云学士。前念
700-B¶ 第 171b 页 X39-0171.png

当一心学。而三千界内。在会诸大菩萨。闻佛自诵
十重四十八轻戒法。悉皆心心顶戴其言。欢喜踊
跃。受持其法。不敢忘失。佛性种子。此亦举先学。以
摄百万亿之初机也。
△二流通本品四。初遍结说
心地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
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藏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
亦如是说。」
【尔时等者。前明一日月世界。一释迦如来。说卢舍
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藏戒法品竟。后
明千百亿日月世界中。千百亿释迦如来。悉同说
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十无尽藏戒法品。故云千百
亿释迦。亦如是说也。今单举十重。不言四十八轻
者。以此十戒。包摄无量诸戒。况四十八轻耶。故云
十无尽藏戒法品也。
△二总举说住世界二。初略
举十处。】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住处说法品。为一
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前明本佛。迹佛所说戒法。此略结所说戒法之处
也。道树。即菩提树。谓世尊在此树下成道故。住处
者。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所住之十处也。为一切
菩萨等者。谓此十住处总与先学菩萨。初机大众
皆同一心受持读诵解说戒法之义。故云亦如是
700-B¶ 第 171c 页 X39-0171.png

△二广示诸界。】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千百亿世界者。上明本界各处说法皆然。此明馀
界各处亦如是而说也。微尘世界者。谓世界之多。
不可以数举。故指微尘。以喻之也。一尘喻一世界。
故云微尘世界也。然莲华藏世界。具足无量微尘
世界。如是千百亿世界。微尘世界。总不出一莲华
藏世界也。经文微尘世界下。似乎阙亦如是说四
字。
△三标明所说之法。】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
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一切佛者。谓如下所列诸藏。乃十方三世一切如
来所共有也。心藏者。本觉心体。含裹虚空。包罗法
界。一切万法。悉备其中。如宝藏然。故名为藏。各具
通别二义。通则一切诸法。皆属于心。别则指三十
心也。地藏者。心体平等不二名地。出生诸善功德。
故名为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地。别则指十地
也。戒藏者。心体离过绝非名戒。止持作犯。纤悉具
足。故名为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戒。别则指十
重众轻也。行愿藏者。心体发之为善事曰行。存之
为善念曰愿。无量行门。如大海不可穷。无量愿门。
如虚空不可尽。故名为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
行。别则指六度万行。十大愿王等。因果佛性常住
藏者。心体始之所修曰因。终之所證曰果。佛性者。
700-B¶ 第 172a 页 X39-0172.png

缘立名。而性无迁改。如在心言。名为不生不灭。清
净本心。在地。名为真如平等理地。在戒。名为光明
金刚宝戒。在行。名为普贤行愿。在因。名为自性深
因。在果。名为究竟极果。以此自性。该凡圣。弥古今。
广大周遍。不可测量。故名为藏。然佛性非因非果。
而因果不离佛性。故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
果者。亦诸法实相也。其实相。即佛性异名。今因亦
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则因果亦皆常住。通则
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别则如佛性
本源品等。又一心。二地。三戒者。正明此戒。是菩萨
心地也。而大行大愿。繇此戒生。正因正果。繇此戒
得。常住佛性。繇此戒證。大哉戒也。斯其至矣。一切
佛说者。通指千华台上本佛。迹佛。而说也。无量一
切法藏者。此结心地等诸法藏也。繇心无量故。法
亦无量。心藏如是。馀藏亦然。故曰无量一切法藏
也。竟者。止也。谓说法到此止故。前五是别。此一是
总也。
△四结显大众奉行。】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
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上明能被之佛与教。此乃所被之机。亦即十无尽
藏戒法也。然本佛迹佛所说无量一切法藏。千百
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各各尊敬受持。欢喜奉行者。
正明机教相扣也。言心地相相者。戒是心地之相。
700-B¶ 第 172b 页 X39-0172.png

别。十重是总。四十八轻是别。然总有无量。故别亦
无穷。重重无尽。法法圆融。如天帝网。此即诸法实
相之相。故曰相相。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也。此乃略说心地法门。如欲广开。发明心地事理
之相。当如大本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然此品惜
乎未到。
△三总赞流通三。初赞持戒益二。初总赞
此颂虽非佛说。而文义备悉。或西土贤圣所置。或
此方译人所安。乃赞叹持戒。劝学度生。发愿回向
之文。如比丘戒本。初述赞颂。中列戒相。后复结颂
回向。方合三启之义。今阙初赞颂。以今经非全本。
品兼上下故也。】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明人者。言此心地大戒。非愚小浅慧所可堪受。
乃明达智者。方能持也。以具忍慧。故曰明人。忍。是
安忍。即指定力。慧。是智慧。指无漏力。由具定力。而
心不动。以无漏力。而断惑證真。如有慧无忍。是名
狂慧。有忍无慧。是名愚定。又忍者。心之操守。其忍
至坚。故曰忍强。慧者。心之灵通。其慧至利。故曰慧
强。忍强则不被物转。慧强。则能转物。又忍强。则能
永持。而终始不移。慧强。则能善持。而圆融不滞。然
二乘人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权慧菩萨。慧多定少。
虽见佛性。而不了了。以忍慧俱强。故能持如是心
地法门也。未成佛道间者。此极赞持戒之殊胜。令
700-B¶ 第 172c 页 X39-0172.png

其中间。世世生生。先获此五种福德利益也。安获
者。由戒德力故。安然任运自得。非虚望强求也。
△
二别显。】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此五种利出地持经)。」
【诸佛护念者。谓此法即是佛母。一切诸佛。皆从此
出。故持之者。则与诸佛气分交接。若不持此法。则
断佛种性。能持此法。则续佛慧命。故诸佛常自眷
念怜悯。守护持法之人。使其进道无魔。得以绍隆
佛种。故般若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是也。命终
正见心欢喜者。谓持法之人。巳具佛眼。临命终时。
以戒德威力故。得正见分明。远离颠倒梦想。究竟
涅槃。得大安乐。所谓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
终不失。故生欢喜也。生生为菩萨友者。谓持法之
人。位同大觉。真是佛子。生生之处。则三贤十圣。一
切菩萨。皆我同学等侣也。功德戒度悉成就者。戒
为一切功德之本。犹如大地。能发生一切万物。今
戒度既具。则其馀诸度万行。功德法财。无不具足
成就也。性戒福慧满者。谓此戒是本源佛性之戒。
性自贤善。身口业净。任运止恶。任运生善。止恶是
慧。生善是福。由止恶故。福田慧满。由生善故。慧繇
福满。今生坚持净戒。则昼夜福德智慧任运增长。
700-B¶ 第 173a 页 X39-0173.png

性戒福慧满也。然一切佛子。从戒而生。今能持戒。
福慧渐满。即是诸佛真子。当来绍继佛位。故云此
是诸佛子。即前受佛戒。入佛位之意也。
△二叙学
戒事二。初观察法体。】
「智者善思量。计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寿取證者。
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
悉繇是处出。」
【决定了知。故名为智。善思量者。谓当善用其心。以
般若观慧。审思筹量。戒之体性也计我著相者。谓
计我之外道。著相之凡夫。三毒烧心。五欲绊体。妄
势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俱为根尘
所缚。迷本真心。是以不能信是本源心地之戒法
也。灭寿取證者。上是凡夫计我身。而著于幻相。名
为执有。此是二乘灭寿命而取證寂灭。名为执无。
如是灰身灭智。安心取證。枯寂涅槃。故非下菩提
种子处也。然佛戒平等。岂偏绝彼。奈役等人。不善
思量。故皆无分也。如欲增长菩提道芽。当来成等
正觉。以智慧日。照曜世间。破诸众生烦恼闇宅者。
不须向外驰求。惟今时在此心地戒中。发起无碍
700-B¶ 第 173b 页 X39-0173.png

当如上善用其心也。静是止之异名。察即观之审
细。止观不二。方是真修。诸法真实相者。一切诸法。
皆从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空即真空。真空无
相。故曰实相。即本源心体也。然真空实相。不属有
为身心。故曰不生亦不灭。不堕二边。故曰不常复
不断。不堕数量。故曰不一亦不异。本离动静。故曰
不来亦不去。如是诸法。唯是一心。菩萨欲得庄严
本源心地。还从自心起用。以方便智。照心境界。境
界。即是实相。故云静观察也。又观察。及持戒。皆名
方便庄严。观察即理方便。名为智慧庄严。持戒。即
事方便。名为功德庄严。又勤方便。而不静观察。则
有为。有漏。无所庄严。静观察。而不勤方便。则枯槁
空寂。无能庄严。故须于一心中。当以巧慧方便而
庄严之。此庄严。是菩萨所应作事。以第而学。固其
宜矣。于学于无学者。谓研真断惑。有学处也。真穷
惑尽。无学处也。又三贤初心。次第观者。并名初学。
有学因也。十地后心。不次观者。是名最后无学果
也。然有学无学。于此勿生分别。有无想相。若起念
分别。即是有为心识。非般若真智。则不能趣入第
一中道。以不生分别处中。中道宛然。是名第一道。
不落二乘。故名摩诃衍之大乘法也。又无作妙修。
全同理性。名第一道。无学妙性。起于真修。名摩诃
衍。谓运载自他。同入大涅槃城也。一切戏论恶者。
700-B¶ 第 173c 页 X39-0173.png

计我。诸戏论恶。尽净无馀。故云一切戏论恶。悉从
是处灭也。以是摩诃衍。故能出诸佛萨婆若果。萨
婆若。此翻一切智智。在因名为般若。在果名萨婆
若。乃一心三观究竟极果之总名也。由第一道。堪
运摩诃衍乘。由摩诃衍乘。堪到萨婆若地。由萨婆
若。妙合无戏论理。则诸佛智慧神通三昧。悉由是
处而得彰显。故云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也。其
梵网心地。果彻因该。理趣至此极矣。
△二护持戒
相。】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巳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
【是故者。乃承上实相心地而言也。谓欲归一心实
相。须修心地法门。欲修心地法门。先当发勇猛心。
修持诸佛净戒。以为入道之本也。护持如明珠者。
有其三义。一者洁净义。当护持弗使染污。二者圆
满义。当护持弗使残缺。三者光明义。当护持弗使
昏暗。然洁净。即解脱德。圆满。即法身德。光明。即般
若德。其明净圆满。皆是珠之相德耳。于相德中。又
宛具三义。谓体是无上至宝。相乃圆满明净。用能
雨物济贫。体为法身。相为般若。用为解脱。以配三
聚妙戒。法喻泠然也。过去诸菩萨等句。此是引證
结劝回向流通之语。谓此光明金刚宝戒。是三世
700-B¶ 第 174a 页 X39-0174.png

趣涅槃也。佛是圣中之圣。故称为圣主。佛子如是
勇猛护持净戒。而因果同符。安得如来不为赞善。
故曰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也。
△三发愿度生。】
「我巳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者。作颂之人自称。亦可以为诵戒者称也。随者。
不背经文。顺者。不逆戒意。谓从上诸佛菩萨。皆崇
此心地大戒。半月半月。如法自诵。我今随顺圣心。
亦如是而诵。即有无量广大福德积聚。故曰我巳
随顺说。福德无量聚也。然此福德。而不以自私。尽
以回施一切众生。悉同趣向如来一切智智。不向
人天二乘小果。故云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也。
良以此戒。一言一字。皆从舍那心地中流出。是诸
佛之本源。菩提之根本。繇发菩提心。而受。故今诵
此戒功德。仍回向于菩提也。复愿有闻如是戒法
者。一历耳根。永为佛种。依法修持。尽成佛道。故云
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也。又回施众生。即下化
之心。名之为悲。向一切智。即上求之心。名之为智。
悲智双运。名菩提心。繇发此心。故受得此菩萨大
戒。繇持此菩萨大戒故。即能满悲智两轮。古人所
谓。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可谓从名字菩
提。而直趣究竟也。如上心地妙戒。法门甚深。不可
思议。普愿一切有情。世世生生。受持读诵。常随诸
700-B¶ 第 174b 页 X39-0174.png

佛说梵网经初津卷八(终)
* No. 700-B
跋
经云。应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又
云。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然今
受佛戒者颇多。而解佛语者无几。受之不诵。戒于何
有。诵之不解。理性何明。心地既蒙。道芽不发矣。故如
来半月半月自诵。永为轨式。一切菩萨善学。不敢移
易。愿诸大士。发勇猛心。既受须持。既持须解。心地一
开。佛种自现。教化众生。共报
佛恩。庶不负千华台上之谆嘱也。
时
康熙己卯年冬分第五长净日佛庵书玉阁笔志
700-B¶ 第 174c 页 X39-0174.png

** 音释
六种性
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
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
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于前。得称
为觉。故不言种也。
六轮对位
轮有二义。一运转。二摧碾。谓诸佛菩萨
转于法轮。则能摧碾众生惑业。故以六轮对诸位
次也。
一切智
谓一切内法。内名。外法。外名。皆能知。能解。
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者。佛教依
理而说。故名为内。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外教也。
肉骆驼山
五百问经论云。昔有比丘。多乞积聚。既
不为福。又弗行道。命终作骆驼山。广数十里。适值
凶年。国人日取食之。随割随生。俄而邻国取之。即
便大唤。问其故。答曰。吾本道人也。为贪财不施。负
此国人物多矣。故以肉偿之。我不负卿也。
鬼遮阻
华严行愿品云。若复有人。恒住净戒。于此
大愿。受持读诵。一切魔军。夜叉罗刹等。诸恶鬼神。
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如破净戒。宁不瞋
心遮阻其前耶。
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信力者。瑜伽论云。深信谛理。
转更增长。能遮疑惑。不为动摇。能拒邪外。不为迷
乱。能破烦恼。不为侵害故。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
700-B¶ 第 175a 页 X39-0175.png

閒。岂能心受。若无念力。立即遗忘。焉能忆持。是为
信力故受。念力故持也。
贝多罗叶
此云岸形。状如棕榈。直而且高。其叶长
广。其色光润。采以书写。
赫蹄
蹄。古蹄字。纸名。
剥皮为纸
昔释迦如来。过去久远无数劫。名曰最
胜。住山林中。修于仙道。得五神通。常行慈心。为闻
法故。往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
魔。来语仙言。我有一偈。若能剥皮为纸。剌血为墨。
析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仙人闻巳。念言。我
于无量劫中。受诸苦恼。都无利益。今当舍此不坚
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剌血。㭊
骨。合掌向天。请说佛偈。魔见愁忧。即便隐去。仙人
便言。我今为众生求法故。不惜身命。至诚不虚。馀
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时东去此。
二十二刹。有佛世界。名普无垢。有佛号净名王。忽
住其前。放大光明。照仙人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
即为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仙人闻法。得无碍
辩才。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
经于千岁。命终生净名王佛。普无垢国中。由敬法
故。今得成佛。
鹦鹉闻四谛
须达长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
赊律提。阿难尊者。到长者家。为说苦集灭道。四谛
700-B¶ 第 175b 页 X39-0175.png

以此善根。生四王天。展转生他化自在天。如是七
返。生六欲天。后生人中。出家成辟支佛。
狝猴奉献蜜
昔佛与诸比丘。于林中坐。有一狝猴。
即取佛钵上树。盛满蜜奉上佛。如来受巳。分布众
僧。皆悉周遍。狝猴欢喜。腾跃却舞。堕坑而死。即托
生师质长者家。形貌端正。出家成阿罗汉。名曰献
蜜上座。
鸟听经而生忉利
昔有一比丘。在林中诵经。音声
和雅。时有一鸟。闻法敬受。在树上听之。为猎人所
射。命终缘此善根。生忉利天。即持天香花。到比丘
所。恭敬供养。时比丘即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雁闻法生三十三天
昔佛在波罗奈国林泽中。为
诸人天说法。时空中有五百雁为群。闻佛音声。身
心爱乐。回翔欲下。时猎人张网杀之。尽生三十三
天。从天来下。持华供佛。佛为说法。俱得初果。
池鱼听偈
过去无数劫时。释迦如来为流水长者
子。于空泽池中。为十千鱼。称南无宝髻如来名号。
说十二因缘偈颂。十千鱼后夜。同时皆命过。生三
十三天。至如来成道。初转法轮。从天来下。闻佛说
法。俱得须陀洹果。
海鲸闻名
梵语摩竭。此云鲸鱼。乃海中大鱼也。身
长三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遇舟则能吞之。时有
五百商人。乘船入海采宝。值鲸鱼开口于水上。水
700-B¶ 第 175c 页 X39-0175.png

事无验。中有一近事告众曰。佛是众生之慈父。可
共戮方称南无佛。众即同声称之。鱼闻佛名。即合
口同念。众得免难。
鹏敬律
金翅鸟王。常欲搏龙而食。龙披袈裟。则不
兴害。
蛤生天
如来说法。蛤从池起。入草听法。农夫钁草
误伤。蛤死生天。
患狗毒蛇
昔有一狗。偷商估食。即截四足。弃于坑
中。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舍利弗以天眼观见。即盛
钵饭。飞至狗所。以饭除其饥火。乃为说三法印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当于我所。发
清净心。舍此傍生之身。当生善趣。又有一大毒蛇。
于山林中。被大火所烧。皮焦肉阑。舍利弗亦往。为
说三法印。后二皆托生富长者家。出家为舍利弗
弟子。二俱證阿罗汉果。
地狱闻经题而尽出火坑
昔一人暴死。入地狱中。
狱卒以铁叉叉入油镬。彼即称云。南无大方广佛
华严经。时油镬变为莲池。闻者皆出地狱。
伽陀
此云颂。是佛所说偈。有大神力。能自利利他。
颂曰。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公
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
妙涅槃处。所谓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700-B¶ 第 176a 页 X39-0176.png

福田僧
谓有人供养此僧。得无量福。世世不受贫
穷之苦。得大富乐。如沃壤之田。多获成实。今俗讹
称。不勤齐戒。坐食田地者。为福田僧。大违经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