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97-A¶ 第 772a 页
* No. 697-A
梵网经直解弁言
言炎炎非夸。理空空不顽。达人信之馀。则大笑焉。人
生以四大偶聚之身生。未经祸乱。不识存亡轮报之
因。不发心地光明之藏。不绎
诸佛菩萨修證之书。不逢大善知识登坛开示宗义。
信者不槩见。而笑者接踵。固其所也。今天下荼苦蔑
以加矣。流寇扰戮中原。芟刈人命如草菅然。揆所元
来。岂不缘信者之乏人。而笑者之弘多乎。往见名山
大刹中。高置猊座。登演三车。伐大镛。树宝幢。侍从仪
仗。鹄立左右。俨然如古王者礼。祗承明训。竦听伏息。
此其与功令之画一。将毋同然。卒不见浮提之人。屠
刀释而见性。石额点而传灯。岂有异故。则亦解法者
之未绳乎法。度世者之未遑自度也。余年来荐历兵
戎。数经忧患。兵燹之惨。触目痛心。念此火坑灰劫。何
繇以甘露杨枝洒之。立跻清凉乎。会戊寅秋。三昧大
师。广集大众说戒长干。现智身于华藏。腾应质于娑
婆。于时浮屠九级。放大光明。香霭薰空。梵音动地。都
人皈依投体者以万数。荐绅先生暨诸文人名士。质
疑护法以百千数。而余爰得拜于风下。西来大意拈
示娓娓。随叩洪钟。耳聋却走。嗣是千华室结。四众云
来。即素有非笑我法。咸相顾咋舌。无敢出声。余以是
697-A¶ 第 772b 页 X38-0772.png
信师之能以自度者度人。慈航宝筏具在是矣。昔大
雄氏。为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或顿或渐。罔不基命于
戒定慧。今使人人立爱惟亲。消除杀孽。玄夷脱剑。黄
巾卖刀。菩提树下。珠光𦦨𦦨无生。本来各有安放佛
心地。黑风鬼国。悉是清净大千。安见此五十八戒中。
固不巳合天人眼而并观。齐大小乘而一致欤。吾师
金策所驻。阐法繁殷。以夙所释梵网经。简阅推详。宣
扬妙义。字栉句比。不牵技叶。颜曰直解。为信之者广
长舌也。若夫金刚宝藏。性地圆明。妙戒法门。修證源
本。亦无所庸解矣。
崇祯庚辰春王谷旦之吉 河间范景文敬撰
* No. 697-B
进大宝华山三代律师著述奏章
大宝华山慧居寺(臣)僧福聚谨
奏为恭恳
天恩收录末学事(臣)僧山野庸愚仰承
皇上宣畅律宗诚千载罕遇之奇缘使历代佛祖
增辉亿万缁流戴德由是(臣)僧念本山第一
代(臣)僧寂光著有梵网直解四卷二代(臣)僧
雄氏。为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或顿或渐。罔不基命于
戒定慧。今使人人立爱惟亲。消除杀孽。玄夷脱剑。黄
巾卖刀。菩提树下。珠光𦦨𦦨无生。本来各有安放佛
心地。黑风鬼国。悉是清净大千。安见此五十八戒中。
固不巳合天人眼而并观。齐大小乘而一致欤。吾师
金策所驻。阐法繁殷。以夙所释梵网经。简阅推详。宣
扬妙义。字栉句比。不牵技叶。颜曰直解。为信之者广
长舌也。若夫金刚宝藏。性地圆明。妙戒法门。修證源
本。亦无所庸解矣。
崇祯庚辰春王谷旦之吉 河间范景文敬撰
* No. 697-B
进大宝华山三代律师著述奏章
大宝华山慧居寺(臣)僧福聚谨
奏为恭恳
天恩收录末学事(臣)僧山野庸愚仰承
皇上宣畅律宗诚千载罕遇之奇缘使历代佛祖
增辉亿万缁流戴德由是(臣)僧念本山第一
代(臣)僧寂光著有梵网直解四卷二代(臣)僧
697-A¶ 第 772c 页 X38-0772.png
读体著有毗尼止持十六卷毗尼作持十五
卷三坛正范四卷三代(臣)僧德基著有毗尼
关要十六卷诚乃戒律之楷模可为苾刍之
纲领今蒙
圣恩重修大藏敬将三代著述上恳
天慈收录末学编入大藏续如来之慧命作后学
之津梁(臣)僧福聚躬阐
殊恩不胜感格之至谨
奏。
雍正十二年五月初二日
上命庄亲王同超善自垲等将此书校阅明白编
入大藏。
本月十七日
上问庄亲王止持五部等书入藏之事。
庄亲王覆
奏(臣)同超善自垲商议华山三代所著戒律堪
为入藏但此内或有删去者酌量删去明白
奏请入藏于本日奉
上谕若有删改者著令福聚带往回南删改明白
送到之日请旨入藏钦此。
乾隆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启
和硕庄亲王
和硕和亲王
宝华山住持(僧)福聚谨
卷三坛正范四卷三代(臣)僧德基著有毗尼
关要十六卷诚乃戒律之楷模可为苾刍之
纲领今蒙
圣恩重修大藏敬将三代著述上恳
天慈收录末学编入大藏续如来之慧命作后学
之津梁(臣)僧福聚躬阐
殊恩不胜感格之至谨
奏。
雍正十二年五月初二日
上命庄亲王同超善自垲等将此书校阅明白编
入大藏。
本月十七日
上问庄亲王止持五部等书入藏之事。
庄亲王覆
奏(臣)同超善自垲商议华山三代所著戒律堪
为入藏但此内或有删去者酌量删去明白
奏请入藏于本日奉
上谕若有删改者著令福聚带往回南删改明白
送到之日请旨入藏钦此。
乾隆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启
和硕庄亲王
和硕和亲王
宝华山住持(僧)福聚谨
697-A¶ 第 773a 页 X38-0773.png
启为恭恳
慈恩转达
天听事福聚山野庸愚恭逢
圣世宣畅律宗重修大藏于雍正十二年五月初
二日在京请将华山律宗五部收录入藏钦
奉
世宗宪皇帝俞旨将此书著令福聚带回南去删改
明白俟送到之日请旨入藏钦此钦遵福聚还山
焚香恭祷佛前敬述
圣恩详阅梵网直解四卷毗尼止持十六卷毗尼作
持十五卷毗尼关要十六卷咸属戒行之楷
模僧人之律典解释详明毋庸增注条分缕
细无可减删福聚愚昧实不能增损一字惟
三坛正范四卷乃阐扬作持部内未尽精微
存之虽似涉冗繁删之则作持部内又少发
明恐后学难于领会福聚回南之时曾将此
书留存一分于藏经馆今应否将三坛正范
四卷删除抑或并存伏候
钦定福聚恭逢
天降佛缘广敷善愿率土僧归戒律敬恳
慈恩转呈
天听一并编入大藏永垂万世伏乞
王爷恩赐转
奏谨
慈恩转达
天听事福聚山野庸愚恭逢
圣世宣畅律宗重修大藏于雍正十二年五月初
二日在京请将华山律宗五部收录入藏钦
奉
世宗宪皇帝俞旨将此书著令福聚带回南去删改
明白俟送到之日请旨入藏钦此钦遵福聚还山
焚香恭祷佛前敬述
圣恩详阅梵网直解四卷毗尼止持十六卷毗尼作
持十五卷毗尼关要十六卷咸属戒行之楷
模僧人之律典解释详明毋庸增注条分缕
细无可减删福聚愚昧实不能增损一字惟
三坛正范四卷乃阐扬作持部内未尽精微
存之虽似涉冗繁删之则作持部内又少发
明恐后学难于领会福聚回南之时曾将此
书留存一分于藏经馆今应否将三坛正范
四卷删除抑或并存伏候
钦定福聚恭逢
天降佛缘广敷善愿率土僧归戒律敬恳
慈恩转呈
天听一并编入大藏永垂万世伏乞
王爷恩赐转
奏谨
697-A¶ 第 773b 页 X38-0773.png
启
总理藏经馆事务(臣)允禄弘书谨
奏为请
旨事据宝华山僧人福聚禀称雍正十二年五月
初二日在京请将华山律宗五部收录入藏
钦奉
世宗宪皇帝俞旨将此书著令福聚带回南去删改
明白俟送到之日请旨入藏钦此钦遵福聚还山
详阅梵网直解四卷毗尼止持十六卷毗尼
作持十五卷毗尼关要十六卷咸属戒行之
楷模僧人之律典解释详明毋庸删减但三
坛正范四卷乃阐扬作持部内未尽之意今
应否删除抑或一并赐入大藏等语(臣)等令
僧人超盛等详加查看得三坛正范四卷其
受戒仪轨与作持部内实属重复等语查三
坛正范既与作持部内重复应行删去谨将
华山律部五种一并恭呈
御览伏侯
钦定为此谨
奏请
旨。
乾隆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交奏事太监王常
贵等转
奏于本月二十八日奉
总理藏经馆事务(臣)允禄弘书谨
奏为请
旨事据宝华山僧人福聚禀称雍正十二年五月
初二日在京请将华山律宗五部收录入藏
钦奉
世宗宪皇帝俞旨将此书著令福聚带回南去删改
明白俟送到之日请旨入藏钦此钦遵福聚还山
详阅梵网直解四卷毗尼止持十六卷毗尼
作持十五卷毗尼关要十六卷咸属戒行之
楷模僧人之律典解释详明毋庸删减但三
坛正范四卷乃阐扬作持部内未尽之意今
应否删除抑或一并赐入大藏等语(臣)等令
僧人超盛等详加查看得三坛正范四卷其
受戒仪轨与作持部内实属重复等语查三
坛正范既与作持部内重复应行删去谨将
华山律部五种一并恭呈
御览伏侯
钦定为此谨
奏请
旨。
乾隆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交奏事太监王常
贵等转
奏于本月二十八日奉
697-A¶ 第 773c 页 X38-0773.png
旨照所奏入藏钦此。
于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大藏工竣。
乾隆四年六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颁发藏经于乾隆五年五月初七日江宁织
造(臣)韩四格专诚赍送
龙藏一部计七千二百四十五卷到寺(臣)僧福聚
钦遵供奉望
阙谢恩今将(臣)僧所进本山三代律祖著述七函
钦依
颁奉卷次敬谨编刊方策板存宝华律社用广流
通以此
功德恭为
今上皇帝祝延
圣寿无疆仰愿
皇图巩固
帝道遐昌
圣日与佛日长明
金轮同法轮齐转。
乾隆五年八月十三日司律宝华第七世
钦命传戒
赐紫沙门慧居寺住持(臣)僧福聚恭纪
于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大藏工竣。
乾隆四年六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颁发藏经于乾隆五年五月初七日江宁织
造(臣)韩四格专诚赍送
龙藏一部计七千二百四十五卷到寺(臣)僧福聚
钦遵供奉望
阙谢恩今将(臣)僧所进本山三代律祖著述七函
钦依
颁奉卷次敬谨编刊方策板存宝华律社用广流
通以此
功德恭为
今上皇帝祝延
圣寿无疆仰愿
皇图巩固
帝道遐昌
圣日与佛日长明
金轮同法轮齐转。
乾隆五年八月十三日司律宝华第七世
钦命传戒
赐紫沙门慧居寺住持(臣)僧福聚恭纪
697-A¶ 第 774a 页 X38-0774.png
* 钦定龙藏梵网直解卷帙字号标目
* 劳字号(一之十)
* 卷一
* 上之一
* 弁言(至)故云不共
* 卷二
* 三华光请释(至)更广说之
* 卷三
* 二明十行义(至)
* 上之二
* 故云深深心解脱也
* 卷四
* 四达心位(至)二文所说
* 卷五
* 四体性尔𦦨地(至)无二相矣
* 卷六
* 下之一
* 二明心地戒(至)词旨切矣
* 卷七
* 三正结戒品(至)可不慎欤
697-A¶ 第 774b 页 X38-0774.png
* 卷八
* 二说轻戒相(至)亦复如是
* 卷九
* 下之二
*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戒(至)尚为略也
* 卷十
*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至)后跋No. 697
佛说梵网经直解上卷之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广陵传戒后学沙门 寂光 直解
「菩萨心地品之上」
【○直解大意五 初释经题目 二释译人名
三释经品题 四明分科义 五正解经文。
○初释经题目。
佛说梵网经。此一经之题也。得此数字标题。即知
如来出世说法之本怀。洞明全经之大旨矣。直解
经题。有总有别。总。谓佛指说梵天宫中严饰身殿
之网罗幢。以喻心地法门之戒经。别释有五。一明
* 二说轻戒相(至)亦复如是
* 卷九
* 下之二
*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戒(至)尚为略也
* 卷十
*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至)后跋No. 697
佛说梵网经直解上卷之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广陵传戒后学沙门 寂光 直解
「菩萨心地品之上」
【○直解大意五 初释经题目 二释译人名
三释经品题 四明分科义 五正解经文。
○初释经题目。
佛说梵网经。此一经之题也。得此数字标题。即知
如来出世说法之本怀。洞明全经之大旨矣。直解
经题。有总有别。总。谓佛指说梵天宫中严饰身殿
之网罗幢。以喻心地法门之戒经。别释有五。一明
697-A¶ 第 774c 页 X38-0774.png
能说佛。二明所说义。三合明佛说。四指喻表法。五
结归其名。一明能说佛者。梵语佛陀华言觉者。谓
觉身心大幻。究竟诸法性相故。觉有三义。一自觉。
异凡夫。二觉他。异二乘。三觉满。异菩萨。云何自觉
异凡夫。以凡夫堕烦恼网。我见为网。为因六根。揽
诸尘。背梵行。趣五欲。纵三毒。轮六道等。众目齐彰。
不能自觉。惟如来从凡夫发心。本佛性戒。悟自性
之真空。了惑业之虚妄。功成妙智。迥脱根尘。故异
凡夫。云何觉他异二乘。以二乘愚无明网。空见为
纲。则厌生死。取涅槃。憎三界。恶四生。惟自寂。远大
心等。众目齐彰。不能觉他。惟如来离色数量。證平
等智。得法性空。运无缘慈。入魔佛界。广化众生。离
苦得乐。故异二乘。云何觉满异菩萨。以菩萨留识
情网。爱见为网。则起大悲。度众生。历五位。修万行。
破无明。分證理等。众目齐彰。觉未能圆。惟如来心
色俱离。根本智显。五住尽。二死亡。三觉圆。万德备。
在天。为天中天。在圣。为圣中圣。故异菩萨。号曰。究
竟觉了之佛。如来具足十号。今举一号。则十号齐
彰。此佛。即娑婆世界说法之教主也。二明所说义
者。说者。悦也。有自他之别。谓佛所證法。生佛平等。
时以四辩。应机而说。畅悦所怀。谓之自悦。众生闻
者。顿明佛性。得受佛戒。即入佛位。心悦所闻。谓之
他悦。故曰。说者悦也。三合明佛说者。通论说法有
五种人。谓佛。菩萨。天。仙。化人。皆能说法。言佛说者。
结归其名。一明能说佛者。梵语佛陀华言觉者。谓
觉身心大幻。究竟诸法性相故。觉有三义。一自觉。
异凡夫。二觉他。异二乘。三觉满。异菩萨。云何自觉
异凡夫。以凡夫堕烦恼网。我见为网。为因六根。揽
诸尘。背梵行。趣五欲。纵三毒。轮六道等。众目齐彰。
不能自觉。惟如来从凡夫发心。本佛性戒。悟自性
之真空。了惑业之虚妄。功成妙智。迥脱根尘。故异
凡夫。云何觉他异二乘。以二乘愚无明网。空见为
纲。则厌生死。取涅槃。憎三界。恶四生。惟自寂。远大
心等。众目齐彰。不能觉他。惟如来离色数量。證平
等智。得法性空。运无缘慈。入魔佛界。广化众生。离
苦得乐。故异二乘。云何觉满异菩萨。以菩萨留识
情网。爱见为网。则起大悲。度众生。历五位。修万行。
破无明。分證理等。众目齐彰。觉未能圆。惟如来心
色俱离。根本智显。五住尽。二死亡。三觉圆。万德备。
在天。为天中天。在圣。为圣中圣。故异菩萨。号曰。究
竟觉了之佛。如来具足十号。今举一号。则十号齐
彰。此佛。即娑婆世界说法之教主也。二明所说义
者。说者。悦也。有自他之别。谓佛所證法。生佛平等。
时以四辩。应机而说。畅悦所怀。谓之自悦。众生闻
者。顿明佛性。得受佛戒。即入佛位。心悦所闻。谓之
他悦。故曰。说者悦也。三合明佛说者。通论说法有
五种人。谓佛。菩萨。天。仙。化人。皆能说法。言佛说者。
697-A¶ 第 775a 页 X38-0775.png
以心地戒法。乃觉皇金口亲宣。非馀者能说故。又
法。报。化佛。皆能说法。此经属何佛说。按义推之。乃
依法身根本智。起后得智。现报身为说法王。报身
化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为听众。舍那复敕千释迦。
千百亿释迦。于诸世界为说法主。人天凡夫等为
听众。其本佛迹佛。随地。随时。随机所说。传无异词。
唯一梵网法门。五十八戒。百千法门。皆此梵网之
众目。是知三身应机有异。其体本同。此梵网经。乃
三身佛同说也。千臂经亦同此义。四指喻表法者。
经云。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
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
门。亦复如是。梵网。喻也。喻无量等法也。言大梵天
王宫中之网罗幢。名因陀罗网。唐言天赤珠。此网
有千重。而有千光。其光各各相摄。不相妨碍。繇此
天王。因中修梵行。果感梵天寄位。因中修众德。果
感梵网庄严。时佛于彼天说法。欲标题流布。一观
此网光色重重。有似法门理事互摄之象。故以无
量网孔。喻无量世界。喻无量众生心。喻无量佛教
门。喻无量菩萨差别阶级。喻无量诸佛受用境界。
以此一喻。而摄多义。故从喻立题也。经文言世界
法门。正摄众生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扩而
推之。无量大小横竖网孔。喻无量宽窄仰覆世界。
而无量世界。繇众生无量心行所成。佛说无量大
小乘教门。无数贤圣差别阶级。皆随众生心垢轻
法。报。化佛。皆能说法。此经属何佛说。按义推之。乃
依法身根本智。起后得智。现报身为说法王。报身
化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为听众。舍那复敕千释迦。
千百亿释迦。于诸世界为说法主。人天凡夫等为
听众。其本佛迹佛。随地。随时。随机所说。传无异词。
唯一梵网法门。五十八戒。百千法门。皆此梵网之
众目。是知三身应机有异。其体本同。此梵网经。乃
三身佛同说也。千臂经亦同此义。四指喻表法者。
经云。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
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
门。亦复如是。梵网。喻也。喻无量等法也。言大梵天
王宫中之网罗幢。名因陀罗网。唐言天赤珠。此网
有千重。而有千光。其光各各相摄。不相妨碍。繇此
天王。因中修梵行。果感梵天寄位。因中修众德。果
感梵网庄严。时佛于彼天说法。欲标题流布。一观
此网光色重重。有似法门理事互摄之象。故以无
量网孔。喻无量世界。喻无量众生心。喻无量佛教
门。喻无量菩萨差别阶级。喻无量诸佛受用境界。
以此一喻。而摄多义。故从喻立题也。经文言世界
法门。正摄众生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扩而
推之。无量大小横竖网孔。喻无量宽窄仰覆世界。
而无量世界。繇众生无量心行所成。佛说无量大
小乘教门。无数贤圣差别阶级。皆随众生心垢轻
697-A¶ 第 775b 页 X38-0775.png
重方便施设。如是四圣六凡。皆因缘所生之法。了
无实体。繇众生不了自性。故劳一舍那。千释迦。千
百亿释迦佛。出广长舌。横说。竖说。尘说。刹说。炽然
说。谓之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
住藏。与夺横施。皆本众生心。不出梵网一喻也。若
有宿根大力量人。一闻此说。即秉金刚光明宝戒。
耀定慧锋。裂诸见网。则当下灼见梵网之珠象不
同。而光光互射。世界各别。而不坏一真。众生心异。
而性本无差。业惑纷纶。而各无自相圣贤科第等
差。而总一佛乘我佛教门虽殊。而理无二致。如是
乃至胎。卵。湿。化。皆本清净菩提之心。了无妄境。而
色法。心法。常。无常法。一切众生数量等法与夫空
观。假观。中道智理观行。轻重开遮止作持犯。无量
权巧法门。荡然一空。独露戒光。为自持用。又何劳
释迦放光擎接。玄通问果行因。舍那详答心地。经
家据旨立题。罗什最后译传。道影道融书布。祖祖
授受不绝。与今直解发演其义哉。虽然戒光圆摄。
至理无言。当知世尊向无言说中说。说而又说。而
直解向无解中解。解而又解者。不无归宿。如佛说
二字。乃果人所具之才辩。梵网二字。乃因人所具
之庄严。若能回真向俗。始知佛佛说梵网以度人。
若能回因向果。始知人人持梵网以成佛。所谓因
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即以海墨书文。不尽题意。
但撮其要。只欲吾人初从凡夫持心地戒。中而寄
无实体。繇众生不了自性。故劳一舍那。千释迦。千
百亿释迦佛。出广长舌。横说。竖说。尘说。刹说。炽然
说。谓之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
住藏。与夺横施。皆本众生心。不出梵网一喻也。若
有宿根大力量人。一闻此说。即秉金刚光明宝戒。
耀定慧锋。裂诸见网。则当下灼见梵网之珠象不
同。而光光互射。世界各别。而不坏一真。众生心异。
而性本无差。业惑纷纶。而各无自相圣贤科第等
差。而总一佛乘我佛教门虽殊。而理无二致。如是
乃至胎。卵。湿。化。皆本清净菩提之心。了无妄境。而
色法。心法。常。无常法。一切众生数量等法与夫空
观。假观。中道智理观行。轻重开遮止作持犯。无量
权巧法门。荡然一空。独露戒光。为自持用。又何劳
释迦放光擎接。玄通问果行因。舍那详答心地。经
家据旨立题。罗什最后译传。道影道融书布。祖祖
授受不绝。与今直解发演其义哉。虽然戒光圆摄。
至理无言。当知世尊向无言说中说。说而又说。而
直解向无解中解。解而又解者。不无归宿。如佛说
二字。乃果人所具之才辩。梵网二字。乃因人所具
之庄严。若能回真向俗。始知佛佛说梵网以度人。
若能回因向果。始知人人持梵网以成佛。所谓因
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即以海墨书文。不尽题意。
但撮其要。只欲吾人初从凡夫持心地戒。中而寄
697-A¶ 第 775c 页 X38-0775.png
位梵天。此天。上邻四空。下接六凡。菩萨居此天中。
上弘下化。积劫修因。后成佛果。三身圆现。亦于此
天说梵网经也。五结归其名者。世尊所说一大藏
时教。总名曰修多罗。亦云修妒路。亦云素怛囕。华
言契经者。上契诸佛之理。合道而言。下契众生之
机。逗根而说。故曰契经。亦云经者。线也。言理发于
文。如线贯花。亦若梵网珠像有异。繇线贯络以成。
譬夫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轻。戒法有异。繇一
佛戒贯摄以成。亦云经者。径也。如人行正路。直抵
中堂。譬夫持光明金刚宝戒。径成佛道。亦云涌泉。
亦云绳墨。此皆随义立名。扣其击节。总不出贯摄
常法四字。贯者。贯串诸法之旨趣。摄者。摄持所化
之机宜。常者。古今不变。法者。凡圣同轨。上四字所
诠之义。下一字能诠之文。能所合目为题。故名佛
说梵网经。
○二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秦国之主。姓姚名兴。标明代氏。拣非苻秦
时也。三藏等者。乃译师之名德。三藏。即经律论。经
诠一心。常住不变之理。律规三业。体净无为之道。
论覈是非。刊定邪正之规。法师。即佛法所属也。谓
此大师学解三藏。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就德彰名。
故曰。三藏法师。鸠摩罗者。华言童寿。师童年而有
耆德。故云童寿。什者。谓善识此方文字知识。七佛
上弘下化。积劫修因。后成佛果。三身圆现。亦于此
天说梵网经也。五结归其名者。世尊所说一大藏
时教。总名曰修多罗。亦云修妒路。亦云素怛囕。华
言契经者。上契诸佛之理。合道而言。下契众生之
机。逗根而说。故曰契经。亦云经者。线也。言理发于
文。如线贯花。亦若梵网珠像有异。繇线贯络以成。
譬夫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轻。戒法有异。繇一
佛戒贯摄以成。亦云经者。径也。如人行正路。直抵
中堂。譬夫持光明金刚宝戒。径成佛道。亦云涌泉。
亦云绳墨。此皆随义立名。扣其击节。总不出贯摄
常法四字。贯者。贯串诸法之旨趣。摄者。摄持所化
之机宜。常者。古今不变。法者。凡圣同轨。上四字所
诠之义。下一字能诠之文。能所合目为题。故名佛
说梵网经。
○二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秦国之主。姓姚名兴。标明代氏。拣非苻秦
时也。三藏等者。乃译师之名德。三藏。即经律论。经
诠一心。常住不变之理。律规三业。体净无为之道。
论覈是非。刊定邪正之规。法师。即佛法所属也。谓
此大师学解三藏。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就德彰名。
故曰。三藏法师。鸠摩罗者。华言童寿。师童年而有
耆德。故云童寿。什者。谓善识此方文字知识。七佛
697-A¶ 第 776a 页 X38-0776.png
以来译经师也。奉诏者。奉秦王之诏命。而翻译此
经故。译者。易也。易梵国之语。成华夏之言。华梵并
举。合目为题。故云。鸠摩罗什奉 诏译。
○三释经品题。】
「菩萨心地品之上」
【此一经之品题。菩萨二字。半梵语。具云。菩提萨埵。
华言觉有情。西域好广。此方喜略。惟存菩萨。义含
提埵。乃上弘下化之人也。心地二字。总有二义。一
当本经而言。心。即三十心。地。即十地。二指法而言。
即是众生本元心地。谓此心地。能摄世出世间法
故。世间法。即六凡。谓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
生。出世法。即四圣。谓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凡圣虽
殊。而此心地。原无差别。但以迷悟浅深。有凡圣次
第大小之殊。如迷此心地。造五逆十恶等因。故有
地狱。如悭贪嫉妒等因。故有饿鬼。若乱伦理欺罔
骗害等因。故有畜生。如受三皈五戒等因。故有人
道。如瞋心作福刚强卒恶等因。故感修罗道。精修
十善。习学禅定。故生天道。闻四谛声悟入。故名声
闻。作还灭观。了缘生空。故名缘觉。智理观行自利。
慈悲喜舍利生。故名菩萨。历三祇。圆万行。空五住。
破二死。故名如来。如是四圣。六凡。之十法界。皆本
心地中。迷悟差别。若能一念不起。顿契无生。则凡
圣迷悟。当下销殒。故菩萨悟此心地。现自受用。而
又以此心地。教一切众生。现他受用。盖此心地。乃
经故。译者。易也。易梵国之语。成华夏之言。华梵并
举。合目为题。故云。鸠摩罗什奉 诏译。
○三释经品题。】
「菩萨心地品之上」
【此一经之品题。菩萨二字。半梵语。具云。菩提萨埵。
华言觉有情。西域好广。此方喜略。惟存菩萨。义含
提埵。乃上弘下化之人也。心地二字。总有二义。一
当本经而言。心。即三十心。地。即十地。二指法而言。
即是众生本元心地。谓此心地。能摄世出世间法
故。世间法。即六凡。谓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
生。出世法。即四圣。谓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凡圣虽
殊。而此心地。原无差别。但以迷悟浅深。有凡圣次
第大小之殊。如迷此心地。造五逆十恶等因。故有
地狱。如悭贪嫉妒等因。故有饿鬼。若乱伦理欺罔
骗害等因。故有畜生。如受三皈五戒等因。故有人
道。如瞋心作福刚强卒恶等因。故感修罗道。精修
十善。习学禅定。故生天道。闻四谛声悟入。故名声
闻。作还灭观。了缘生空。故名缘觉。智理观行自利。
慈悲喜舍利生。故名菩萨。历三祇。圆万行。空五住。
破二死。故名如来。如是四圣。六凡。之十法界。皆本
心地中。迷悟差别。若能一念不起。顿契无生。则凡
圣迷悟。当下销殒。故菩萨悟此心地。现自受用。而
又以此心地。教一切众生。现他受用。盖此心地。乃
697-A¶ 第 776b 页 X38-0776.png
一切众生分上。日用寻常。六根门头。自受用境界。
繇无明封蔀。不自觉知。诸佛所證。證此。菩萨所修。
修此。众生所迷。亦迷此。如来悯念。兴慈运悲。往来
三界八千馀返。秖为发明一切众生本有心地。唯
欲众生依此心地。禀受金刚光明宝戒。为本修因。
故下卷云。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
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所以
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佛戒者。即众生心地
光明金刚宝戒也。世尊初从妙光堂。终至首罗宫。
十处说法。次第敷演。结归究竟。心藏。地藏。戒藏。无
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总而言之。名曰心地
法门。故命品题曰。心地品。品者。类也。众类相从之
义。此经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此当第十。
菩萨心地品。此一品之文。分为二卷。上明菩萨理
智观行修證阶级。即三十心。十地也。下明菩萨心
地戒法。轻重开遮。止作持犯。即五十八戒也。卷有
上下之分。此卷居上。故曰品之上。
○四明分科义。
凡经皆有序。正。流通三分。序分者。序一经之来源。
彰说法之繇致。正宗者。明一经之宗旨。逗众生之
机宜。流通者。继遐芳于万古。俾化导之不绝也。序
分。有通。有别。通。谓诸经通用。以诸经之首。皆有如
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与某大众俱。一切经初。同
繇无明封蔀。不自觉知。诸佛所證。證此。菩萨所修。
修此。众生所迷。亦迷此。如来悯念。兴慈运悲。往来
三界八千馀返。秖为发明一切众生本有心地。唯
欲众生依此心地。禀受金刚光明宝戒。为本修因。
故下卷云。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
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所以
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佛戒者。即众生心地
光明金刚宝戒也。世尊初从妙光堂。终至首罗宫。
十处说法。次第敷演。结归究竟。心藏。地藏。戒藏。无
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总而言之。名曰心地
法门。故命品题曰。心地品。品者。类也。众类相从之
义。此经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此当第十。
菩萨心地品。此一品之文。分为二卷。上明菩萨理
智观行修證阶级。即三十心。十地也。下明菩萨心
地戒法。轻重开遮。止作持犯。即五十八戒也。卷有
上下之分。此卷居上。故曰品之上。
○四明分科义。
凡经皆有序。正。流通三分。序分者。序一经之来源。
彰说法之繇致。正宗者。明一经之宗旨。逗众生之
机宜。流通者。继遐芳于万古。俾化导之不绝也。序
分。有通。有别。通。谓诸经通用。以诸经之首。皆有如
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与某大众俱。一切经初。同
697-A¶ 第 776c 页 X38-0776.png
有此序。故名通序。别。谓当经发起。以诸经繇致。各
有缘起不同。故名别序。此经心地品。既在大部六
十一品中。当第十品。唯属正宗。通序。居首品。流通。
居末品。故无如是我闻等句。若唯约本品首尾文
义之中。而分序正流通者。一序分。从尔时释迦牟
尼佛。在第四禅地中起。至问此光。光为何等相止。
二正宗分。从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众起。至下
卷四十八轻止。三流通分。从诸佛子听。十重四十
八轻戒起。至于卷终。此一经大科之义也。
○五正解经文(三) 初明序起分 二明正宗分
三明流通分。
○初明序起分(四) 初化佛说法 二放光现瑞
三睹光生疑 四玄主集问。
○初化佛说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榼首罗天王宫。
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华台
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此叙说心地法门品之由致也。尔时者。即无量天
人。菩萨。大众集会之时。释迦牟尼佛者。标能化之
主。梵语释迦牟尼。义翻能仁寂默。释迦谱。净梵王
云。我子释迦。以能仁表姓德。寂默显理致。又能仁
不住涅槃。寂默不住生死。又名能忍。仁者。忍也。以
闻善不即喜。闻恶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恶故。又于
无生寂灭。忍可忍證。故云忍也。又名能儒。更有多
有缘起不同。故名别序。此经心地品。既在大部六
十一品中。当第十品。唯属正宗。通序。居首品。流通。
居末品。故无如是我闻等句。若唯约本品首尾文
义之中。而分序正流通者。一序分。从尔时释迦牟
尼佛。在第四禅地中起。至问此光。光为何等相止。
二正宗分。从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众起。至下
卷四十八轻止。三流通分。从诸佛子听。十重四十
八轻戒起。至于卷终。此一经大科之义也。
○五正解经文(三) 初明序起分 二明正宗分
三明流通分。
○初明序起分(四) 初化佛说法 二放光现瑞
三睹光生疑 四玄主集问。
○初化佛说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榼首罗天王宫。
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华台
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此叙说心地法门品之由致也。尔时者。即无量天
人。菩萨。大众集会之时。释迦牟尼佛者。标能化之
主。梵语释迦牟尼。义翻能仁寂默。释迦谱。净梵王
云。我子释迦。以能仁表姓德。寂默显理致。又能仁
不住涅槃。寂默不住生死。又名能忍。仁者。忍也。以
闻善不即喜。闻恶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恶故。又于
无生寂灭。忍可忍證。故云忍也。又名能儒。更有多
697-A¶ 第 777a 页 X38-0777.png
义。文繁不录。虽有多义。总之随行随德以彰名也。
在第四禅地中者。标所住之处。以显法最胜也。在
者。住也。谓以如法安住而住。所谓应如是住也。第
者。次第。谓三界共九地。欲界为一地。名五趣杂居
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
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有四地。一空无边处地。二识无边处地。三
无所有处地。四非非想处地。此当色界。第四禅舍
念清净地中。乃摩醯首罗天王所住之处。亦名有
顶天。又名色究竟天。法云地菩萨。多寄住于此处
说法。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云威灵。或云三目。
此天为三界尊极之至。辅行记云。色界天王。三目
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
三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
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也。佛欲显此心地道戒。
甚深秘密清净大法。独尊无上。故在此大梵天王
宫中内庭而说也。与无量等者。标听法之众。显佛
威德也。与无量大梵天王者。以一四天下。有十八
梵天。百亿日月等。有百亿大梵天王。故曰。无量大
梵天王也。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者。言法会听众。
非是算数所知。以表此法。惟大根人。堪当与说故。
说莲华台藏世界者。指受法之处。卢舍那佛所说
者。明授法之人。说法有宗。传其本也。梵语卢舍那。
此云净满。诸恶净尽。众德悉满。此即圆满报身佛。
在第四禅地中者。标所住之处。以显法最胜也。在
者。住也。谓以如法安住而住。所谓应如是住也。第
者。次第。谓三界共九地。欲界为一地。名五趣杂居
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
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有四地。一空无边处地。二识无边处地。三
无所有处地。四非非想处地。此当色界。第四禅舍
念清净地中。乃摩醯首罗天王所住之处。亦名有
顶天。又名色究竟天。法云地菩萨。多寄住于此处
说法。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云威灵。或云三目。
此天为三界尊极之至。辅行记云。色界天王。三目
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
三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
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也。佛欲显此心地道戒。
甚深秘密清净大法。独尊无上。故在此大梵天王
宫中内庭而说也。与无量等者。标听法之众。显佛
威德也。与无量大梵天王者。以一四天下。有十八
梵天。百亿日月等。有百亿大梵天王。故曰。无量大
梵天王也。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者。言法会听众。
非是算数所知。以表此法。惟大根人。堪当与说故。
说莲华台藏世界者。指受法之处。卢舍那佛所说
者。明授法之人。说法有宗。传其本也。梵语卢舍那。
此云净满。诸恶净尽。众德悉满。此即圆满报身佛。
697-A¶ 第 777b 页 X38-0777.png
下卷。广明其义。心地法门品者。心地品。解见上文
法者。轨持之义。门者。通达之义。谓依法修行。直至
佛地。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又圆觉云。有
大陀罗尼门等。故下卷云。汝诸佛子。转我所说。与
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受
持读诵。一心而行。又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受持而
去。各各放光。光中化佛。献华供佛。又从定而入。复
从定而出。或次第说。或顿圆说。盖谓得此门者。若
隐。若显。若出。若没。随心开合。权实自在。故云法门
也。
○二放光现瑞。】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
藏世界。」
【此叙发起之缘也。如法华欲说诸佛一乘实相故。
世尊先从眉间放一道白毫相光。光中圆现法界
事相。生佛始终。为发起之缘。此经欲说心地希有
妙法。世尊必现希有瑞应。故先身放慧光。为开发
之缘也。此光全身显露。是本有如如智慧果德光
明。繇戒定力而生。然此智光。非诸佛独有。一切众
生皆具。但以无明执著。不能證得。故世尊以种种
方便。放种种光明。说种种戒法。无非发明人人本
有心地戒光。若能会得此光。非从外来者。即获自
巳无明窟中戒定慧光。与三世诸佛等无差别矣。
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者。示慧光所照
法者。轨持之义。门者。通达之义。谓依法修行。直至
佛地。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又圆觉云。有
大陀罗尼门等。故下卷云。汝诸佛子。转我所说。与
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受
持读诵。一心而行。又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受持而
去。各各放光。光中化佛。献华供佛。又从定而入。复
从定而出。或次第说。或顿圆说。盖谓得此门者。若
隐。若显。若出。若没。随心开合。权实自在。故云法门
也。
○二放光现瑞。】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
藏世界。」
【此叙发起之缘也。如法华欲说诸佛一乘实相故。
世尊先从眉间放一道白毫相光。光中圆现法界
事相。生佛始终。为发起之缘。此经欲说心地希有
妙法。世尊必现希有瑞应。故先身放慧光。为开发
之缘也。此光全身显露。是本有如如智慧果德光
明。繇戒定力而生。然此智光。非诸佛独有。一切众
生皆具。但以无明执著。不能證得。故世尊以种种
方便。放种种光明。说种种戒法。无非发明人人本
有心地戒光。若能会得此光。非从外来者。即获自
巳无明窟中戒定慧光。与三世诸佛等无差别矣。
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者。示慧光所照
697-A¶ 第 777c 页 X38-0777.png
之处。显情与无情。无非一光所摄尽也。
○三睹光生疑。】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
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
念。」
【此正叙明发问之端也。其中一切等者。总举依正
二报。即指天宫华藏之两间中。凡系佛光所照。一
切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莫不各各相视其光。欢喜
快乐也。类数无量。故名一切。众法相生。故名众生。
此光昔无。于此忽睹。故各各相视。既睹其光。必获
饶益。故曰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等者。宝光虽
睹。尘相未空。肉眼凡夫。徒被其照。故未能知此光
因缘。岂惟博地众生。皆生疑念。即有身光之无量
天人。心慧昏蒙。于佛身光。莫知所出。亦生疑念也。
上叙人天不达佛光因缘之所以竟。
○四玄主集问(二) 初起定放光 二众集发问。
○初起定放光。】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
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尔时者。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时。众中等者。此举众
明当机也。众有四。一当机众。二发起众。三影响众。
四结缘众。此菩萨是华藏海会。不可说不可说四
众之中。当机首领大菩萨众也。佛放此光。甚深微
妙。难解难知。非具大智慧者。不能晓了。惟此菩萨。
○三睹光生疑。】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
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
念。」
【此正叙明发问之端也。其中一切等者。总举依正
二报。即指天宫华藏之两间中。凡系佛光所照。一
切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莫不各各相视其光。欢喜
快乐也。类数无量。故名一切。众法相生。故名众生。
此光昔无。于此忽睹。故各各相视。既睹其光。必获
饶益。故曰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等者。宝光虽
睹。尘相未空。肉眼凡夫。徒被其照。故未能知此光
因缘。岂惟博地众生。皆生疑念。即有身光之无量
天人。心慧昏蒙。于佛身光。莫知所出。亦生疑念也。
上叙人天不达佛光因缘之所以竟。
○四玄主集问(二) 初起定放光 二众集发问。
○初起定放光。】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
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尔时者。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时。众中等者。此举众
明当机也。众有四。一当机众。二发起众。三影响众。
四结缘众。此菩萨是华藏海会。不可说不可说四
众之中。当机首领大菩萨众也。佛放此光。甚深微
妙。难解难知。非具大智慧者。不能晓了。惟此菩萨。
697-A¶ 第 778a 页 X38-0778.png
具大行华。智慧明妙。通达此光之道。能为众中作
唱导之主。以德彰名。故云。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
庄严华光三昧起者。此明因依果起义。大。即体大。
庄严。即相大。华光明。即用大。乃法。报。化。三身之圆
果也。又庄严表果。华光明表因。谓因果齐彰。主伴
重重义。庄严法身果海有三。一六度万行。二一切
智慧。三第一义谛。其中华。乃行华。即福德庄严。光
明。乃智慧。即智慧庄严。三昧。乃正定。亦名正受。即
第一义谛庄严。此三克备。故名大庄严。此菩萨住
是定中。即从是定而起。又大庄严三昧。即大定之
别名。如来妙定。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三昧。总之
无量三昧。皆从此一三昧流出。而一切法身大士
咸住此三昧法性土中。应缘即现。故云。从大庄严
华光明三昧起也。菩萨请问大法。必仗如来神力
加被。放光召众。方能发起智问。是故以佛神力。放
金刚白云色光者。正显心地光明金刚宝戒照用
之义。言此戒光。能破性障。故曰金刚。净智如幻。故
曰白云色。又菩萨在因。惟素法身。故曰白云色也。
光照一切世界者。显此光照处。周遍圆融而无障
碍。又显圣凡依正。总是一光所摄。盖释迦如来。身
放慧光。即举果以明因。今华光主菩萨。全身所放
白云色光。即因中境界。举因以该果。所谓因该果
海。果彻因源也。此菩萨正欲令诸众生。知因识果。
冀果修因。必以本光明金刚宝戒。为因地心。方證
唱导之主。以德彰名。故云。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
庄严华光三昧起者。此明因依果起义。大。即体大。
庄严。即相大。华光明。即用大。乃法。报。化。三身之圆
果也。又庄严表果。华光明表因。谓因果齐彰。主伴
重重义。庄严法身果海有三。一六度万行。二一切
智慧。三第一义谛。其中华。乃行华。即福德庄严。光
明。乃智慧。即智慧庄严。三昧。乃正定。亦名正受。即
第一义谛庄严。此三克备。故名大庄严。此菩萨住
是定中。即从是定而起。又大庄严三昧。即大定之
别名。如来妙定。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三昧。总之
无量三昧。皆从此一三昧流出。而一切法身大士
咸住此三昧法性土中。应缘即现。故云。从大庄严
华光明三昧起也。菩萨请问大法。必仗如来神力
加被。放光召众。方能发起智问。是故以佛神力。放
金刚白云色光者。正显心地光明金刚宝戒照用
之义。言此戒光。能破性障。故曰金刚。净智如幻。故
曰白云色。又菩萨在因。惟素法身。故曰白云色也。
光照一切世界者。显此光照处。周遍圆融而无障
碍。又显圣凡依正。总是一光所摄。盖释迦如来。身
放慧光。即举果以明因。今华光主菩萨。全身所放
白云色光。即因中境界。举因以该果。所谓因该果
海。果彻因源也。此菩萨正欲令诸众生。知因识果。
冀果修因。必以本光明金刚宝戒。为因地心。方證
697-A¶ 第 778b 页 X38-0778.png
本法身。智身。功德身之慧果也。向下释迦请问。舍
那酬答。正显即果即因。即因即果。因果不二之义。
○二众集发问。】
「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
为何等相。」
【此叙问果明因义也。是中等者。谓因玄主放光。光
照十方世界。是十方世界中。一切诸大菩萨。以此
光明皆来集会。不约而同。法华云。寻光共推之。亦
此义也。与共同心者。因光悚动。同示一疑而问故。
异口者。人各有身。口随身异故。问此光。光为何等
相者。即问释迦如来全身所放慧光之相。此光即
果中境界。前众生未发菩萨心。秖疑因缘。故曰何
因何缘。此诸菩萨是因中人。只问果中之事。故曰。
光为何等相。何因何缘。即下释迦请问舍那云。一
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等文之案。光
为何等相。即下请问。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案。此
序分竟。
○二明正宗分(二) 初明心地道 二明心地戒。
○初明心地道(四) 初化佛代请 二舍那酬答
三华光请释 四舍那酬释。
○初化佛代请(二) 初摄生还本 二正请决疑。
○初摄生还本。】
「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
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亿莲
那酬答。正显即果即因。即因即果。因果不二之义。
○二众集发问。】
「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
为何等相。」
【此叙问果明因义也。是中等者。谓因玄主放光。光
照十方世界。是十方世界中。一切诸大菩萨。以此
光明皆来集会。不约而同。法华云。寻光共推之。亦
此义也。与共同心者。因光悚动。同示一疑而问故。
异口者。人各有身。口随身异故。问此光。光为何等
相者。即问释迦如来全身所放慧光之相。此光即
果中境界。前众生未发菩萨心。秖疑因缘。故曰何
因何缘。此诸菩萨是因中人。只问果中之事。故曰。
光为何等相。何因何缘。即下释迦请问舍那云。一
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等文之案。光
为何等相。即下请问。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案。此
序分竟。
○二明正宗分(二) 初明心地道 二明心地戒。
○初明心地道(四) 初化佛代请 二舍那酬答
三华光请释 四舍那酬释。
○初化佛代请(二) 初摄生还本 二正请决疑。
○初摄生还本。】
「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
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亿莲
697-A¶ 第 778c 页 X38-0778.png
华赫赫光明座上。」
【此叙摄用归体。生佛无差之义。是时者。即此人天
大众。诸菩萨请问之时。释迦是能化之迹佛。即擎
接此世界大众者。乃所化之生也。在上曰擎。在下
曰接。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切世界中。生疑集会
有根性之大众也。言还至者。谓此释迦与诸菩萨。
一切众生。元从华藏世界。舍那本迹心地戒中一
光流出。今复还归本体故。莲华台等者。即舍那本
迹之处。莲华台藏世界。详在后文。亿有四亿。百亿。
千亿。万亿。万万亿。此乃四亿中百万亿也。紫金刚
光明。表菩提智境。宫中。表涅槃理境。谓理因智明。
智繇理发。以理冥智。以智契理。理智圆融。法报无
碍。报化圆融。迹本不二故。见卢舍那佛者。释迦旋
归本界。觌面相睹。亲见本师法身智身境界。回光
返照。即本来面目。自巳舍那。不从外得。坐百万亿
莲华赫赫光明座上者。即舍那所坐之座。此座以
莲华者。莲之开敷。表权实双彰义。在后详释。赫赫
光明者。赫赫。即光𦦨炽胜之貌。光明。乃智慧照用
之相。谓智能破惑。表如来于因地中。以智慧𦦨。烧
烦恼薪。障惑尽净。智理全彰。故感果中报德。住此
莲华赫赫光明之座。自安安人也。俱名百万亿者。
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光明莲华。围绕舍那宫座。
故云。百万亿赫赫莲华光明之座。此明三身圆会
之相。华严广明百万亿相。
【此叙摄用归体。生佛无差之义。是时者。即此人天
大众。诸菩萨请问之时。释迦是能化之迹佛。即擎
接此世界大众者。乃所化之生也。在上曰擎。在下
曰接。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切世界中。生疑集会
有根性之大众也。言还至者。谓此释迦与诸菩萨。
一切众生。元从华藏世界。舍那本迹心地戒中一
光流出。今复还归本体故。莲华台等者。即舍那本
迹之处。莲华台藏世界。详在后文。亿有四亿。百亿。
千亿。万亿。万万亿。此乃四亿中百万亿也。紫金刚
光明。表菩提智境。宫中。表涅槃理境。谓理因智明。
智繇理发。以理冥智。以智契理。理智圆融。法报无
碍。报化圆融。迹本不二故。见卢舍那佛者。释迦旋
归本界。觌面相睹。亲见本师法身智身境界。回光
返照。即本来面目。自巳舍那。不从外得。坐百万亿
莲华赫赫光明座上者。即舍那所坐之座。此座以
莲华者。莲之开敷。表权实双彰义。在后详释。赫赫
光明者。赫赫。即光𦦨炽胜之貌。光明。乃智慧照用
之相。谓智能破惑。表如来于因地中。以智慧𦦨。烧
烦恼薪。障惑尽净。智理全彰。故感果中报德。住此
莲华赫赫光明之座。自安安人也。俱名百万亿者。
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光明莲华。围绕舍那宫座。
故云。百万亿赫赫莲华光明之座。此明三身圆会
之相。华严广明百万亿相。
697-A¶ 第 779a 页 X38-0779.png
○二正请决疑。】
「时释迦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巳。释迦
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
菩萨十地道。当成佛果。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
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此释报化。假设问答。以显说法之本旨也。时释迦。
至释迦佛言数句。叙请法之仪则。表三业虔诚也。
礼佛足。身业之诚。释迦佛言。口业之诚。身口并致。
意业之诚。诸佛请法。尚具此仪。馀请法者。自当尊
重也。此世界中者。即娑婆世界中也。地及虚空者。
地。即人间。虚空即天上。一切众生。即释迦如来擎
接人间。天上一切世界中。睹光生疑。根熟众生也。
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者。因缘。即因行。道。即
佛果。意谓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返妄归真。欲修佛
道。毕竟以何因行。方至佛果。此第一问。即前天。人。
疑何因何缘之意。当成佛果。为何等相者。意谓当
成佛果之时。毕竟何等境界。是第二问。即上华光
主放光集众。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之意。
请问因缘。并何等相。向下舍那一一领答详明。此
是略问。在大部内。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
萨种子。佛性。即菩提心。乃本觉义。言此觉体。曾未
还改。在众生分中。名曰佛性。在非众生分中。名曰
法性。今举在因。故名佛性菩萨种子。即因地心也。
此化佛代问文竟。
697-A¶ 第 779b 页 X38-0779.png
○二舍那酬答(二) 初总答心地 二广答释名
三结答问义。
○初总答心地(四) 初显示定相 二诫听思修
三陈自因行 四举自果相。
○初显示定相。】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
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前释迦身放慧光。为发问之端。是果中明因。次玄
主身放白云色光。集众兴疑。是因中明果。今舍那
答释心地之道。不在别处。就是我。与释迦。菩萨。众
生。若凡。若圣。若因。若果。总是一道光明。无二无别。
故将自巳一段受用境界。满盘托出。示与诸人面
前。要令人人直下承当。返本还源。识得自巳本有
光明金刚宝戒。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圆满具足。无
欠无馀。故将定光示诸大众也。尔时者。即释迦请
问时也。即大欢喜者。谓宣说此心地法门。能令一
切众生。永离诸苦。得究竟乐。正是世尊本怀。故大
欢喜。现虚空光体性者。光。即本体智光。言智体即
法身。法身本无形相。本无来往。本无迁改。犹若虚
空。无动无摇。万象森罗。于中显现。以智性即色。故
能现于色。然以华光任运。若隐若显。不离法身。故
曰。虚空光体性也。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者。如
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修因證
果。无不依此本源智定。为因地心成佛。常住法身
697-A¶ 第 779c 页 X38-0779.png
道果。以显三身圆现一光也。示诸大众者。即以此
本定光。示诸众生使悟入也。
○二诫听思修。】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此舍那如来。诏告当机法会大众。诫听勉进思修
意也。是诸佛子者。佛为慈父。绍佛曰子。谛听等者。
即闻思修三慧。谛者。审也。听者。领也。谓诸大众佛
子。若不审谛诚信而听。则所闻之法。心不相应。心
法既不相应。心慧妙行何繇发起。故曼殊大士。于
楞严会上。独选耳根圆通为妙耳门。所谓此方真
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故先
诫听也。善思修行者。谓善能体会所闻之法。如听
而思。如思而修也。若不如听而思。听则无益。不如
思而修。思亦徒劳。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复诫思修也。必须如
是谛听。如是善思。如是妙修。方契如如实相心地
法门光明金刚宝戒。
○三陈自因行。】
「我巳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
等正觉。」
【此繇化佛初问。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
地道。故报身佛。述巳过去所修所證为答也。阿僧
祇。华言无数。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又云时分。
我巳百阿僧祇劫。即佛巳修因證果之时分长远
本定光。示诸众生使悟入也。
○二诫听思修。】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此舍那如来。诏告当机法会大众。诫听勉进思修
意也。是诸佛子者。佛为慈父。绍佛曰子。谛听等者。
即闻思修三慧。谛者。审也。听者。领也。谓诸大众佛
子。若不审谛诚信而听。则所闻之法。心不相应。心
法既不相应。心慧妙行何繇发起。故曼殊大士。于
楞严会上。独选耳根圆通为妙耳门。所谓此方真
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故先
诫听也。善思修行者。谓善能体会所闻之法。如听
而思。如思而修也。若不如听而思。听则无益。不如
思而修。思亦徒劳。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复诫思修也。必须如
是谛听。如是善思。如是妙修。方契如如实相心地
法门光明金刚宝戒。
○三陈自因行。】
「我巳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
等正觉。」
【此繇化佛初问。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
地道。故报身佛。述巳过去所修所證为答也。阿僧
祇。华言无数。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又云时分。
我巳百阿僧祇劫。即佛巳修因證果之时分长远
697-A¶ 第 780a 页 X38-0780.png
也。修行是心地。即下文所明三十心十地也。以之
为因者。正谓欲得道果。无有别法。即以此本心地
法门而为因也。前问中双请为何因缘。答中不言
缘者。乃因中具有缘义故。其义有三。一本有光明
金刚宝戒。乃正因心。二依教法起观。修行心地法
门。是缘因心。三无明净尽。真如理圆。究竟无上菩
提。归无所得。即了因心。初舍凡夫。即始觉。破灭相
无明。百阿僧祇劫修行三十心。即渐次觉。破异相
无明。修行十地。即随分觉。破住相无明。成等正觉。
即究竟觉。破生相无明。我佛时历百僧祇。方得五
住究尽。岂今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
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瞋我慢。一毫未除。而
言顿超佛道者也。璎珞经云。一切诸佛。不经三大
阿僧祇劫。得成无上正觉。无有是处。仁王般若亦
同此义。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旨哉言乎。
○四举自果相(二) 初总明果相 二别明果相。
○初总明果相。】
「号为卢舍那。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此繇第二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问。故以巳初舍
凡夫时。修习心地。乃至成等正觉。以如是等因。如
是等缘。如是等果。而成如是等相以答之也。言号
为者。因中自有师佛。记莂其名。因行未满。只名菩
萨。觉行既圆。成等正觉。故号为卢舍那佛也。住莲
华台藏世界海者。华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华
为因者。正谓欲得道果。无有别法。即以此本心地
法门而为因也。前问中双请为何因缘。答中不言
缘者。乃因中具有缘义故。其义有三。一本有光明
金刚宝戒。乃正因心。二依教法起观。修行心地法
门。是缘因心。三无明净尽。真如理圆。究竟无上菩
提。归无所得。即了因心。初舍凡夫。即始觉。破灭相
无明。百阿僧祇劫修行三十心。即渐次觉。破异相
无明。修行十地。即随分觉。破住相无明。成等正觉。
即究竟觉。破生相无明。我佛时历百僧祇。方得五
住究尽。岂今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
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瞋我慢。一毫未除。而
言顿超佛道者也。璎珞经云。一切诸佛。不经三大
阿僧祇劫。得成无上正觉。无有是处。仁王般若亦
同此义。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旨哉言乎。
○四举自果相(二) 初总明果相 二别明果相。
○初总明果相。】
「号为卢舍那。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此繇第二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问。故以巳初舍
凡夫时。修习心地。乃至成等正觉。以如是等因。如
是等缘。如是等果。而成如是等相以答之也。言号
为者。因中自有师佛。记莂其名。因行未满。只名菩
萨。觉行既圆。成等正觉。故号为卢舍那佛也。住莲
华台藏世界海者。华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华
697-A¶ 第 780b 页 X38-0780.png
台。世界如莲华形。故名莲华台藏世界海。华严经
云。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皆在无边妙华大香水
海中。此世界种。乃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此界
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亲近微尘数诸佛时所严
净。今感果住此也。而此娑婆世界。正当华藏第十
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问。据华严云。
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出现之处。此经所云卢舍那
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二经何别。答。毗卢遮那法
身也。卢舍那报身也。法身。托报显。报身。因法成。若
非法身。无以有报身。非报身。无以显法身。乃知法
报不分。三身圆现。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二经不别。
是故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即毗卢遮那
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也。海有十德。总而言之。
渊深广大。包含万物。无德不备。无相不现。流出一
切。融摄一切。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依报正报。无
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此上二
节。总答因果二问。问何等因。即最初悟此心地光
明金刚宝戒为因。问何等缘。即依法修行三十心
十地为缘。问何等果。即成等正觉为果。问何等相。
即依正庄严二报为果相也。
○三别明果相(二) 初从体起用 二摄用归体。
○初从体起用。】
「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
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
云。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皆在无边妙华大香水
海中。此世界种。乃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此界
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亲近微尘数诸佛时所严
净。今感果住此也。而此娑婆世界。正当华藏第十
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问。据华严云。
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出现之处。此经所云卢舍那
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二经何别。答。毗卢遮那法
身也。卢舍那报身也。法身。托报显。报身。因法成。若
非法身。无以有报身。非报身。无以显法身。乃知法
报不分。三身圆现。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二经不别。
是故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即毗卢遮那
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也。海有十德。总而言之。
渊深广大。包含万物。无德不备。无相不现。流出一
切。融摄一切。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依报正报。无
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此上二
节。总答因果二问。问何等因。即最初悟此心地光
明金刚宝戒为因。问何等缘。即依法修行三十心
十地为缘。问何等果。即成等正觉为果。问何等相。
即依正庄严二报为果相也。
○三别明果相(二) 初从体起用 二摄用归体。
○初从体起用。】
「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
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
697-A¶ 第 780c 页 X38-0780.png
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
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馀
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上总示果相。明依正之体。此别示果相。明依正之
用也。其台。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莲华。华中有一
莲台。台上有一佛。佛即舍那本佛。乃正报身佛也。
台。即舍那所居华台。乃本迹佛身依报国土也。其
本华台。周遍有千叶围绕。而每一叶为一世界。故
成千世界。此显本迹依报。又现为迹佛依报之世
界也。我化为千释迦等者。我即舍那自称。拣非权
小凡外之我。此显本迹佛身。又化迹佛之身。现为
迹依界中教主。此一一界中佛。皆舍那化身。故曰
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下。显迹依土。又
化为迹迹佛身依报国土也。言后就一叶等者。即
千叶中。拈最后一叶而例言之。此一迹华。又现为
百亿之华。每一一华。为一一世界。故有百亿世界。
每一一世界中。有一一须弥山。故有百亿须弥山。
梵语须弥。此云妙高。以众宝所成。出过诸山故。每
一一须弥山。有一一日月绕须弥卢。故有百亿日
月。每一一日月。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有百亿四
天下。每一一四天下。有一一南阎浮提。故有百亿
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此云胜金。以树流金汁。河出
金沙故。百亿菩萨释迦者。此又显迹佛之身。而又
现迹迹佛身。即千释迦。一一化现百亿释迦为当
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馀
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上总示果相。明依正之体。此别示果相。明依正之
用也。其台。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莲华。华中有一
莲台。台上有一佛。佛即舍那本佛。乃正报身佛也。
台。即舍那所居华台。乃本迹佛身依报国土也。其
本华台。周遍有千叶围绕。而每一叶为一世界。故
成千世界。此显本迹依报。又现为迹佛依报之世
界也。我化为千释迦等者。我即舍那自称。拣非权
小凡外之我。此显本迹佛身。又化迹佛之身。现为
迹依界中教主。此一一界中佛。皆舍那化身。故曰
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下。显迹依土。又
化为迹迹佛身依报国土也。言后就一叶等者。即
千叶中。拈最后一叶而例言之。此一迹华。又现为
百亿之华。每一一华。为一一世界。故有百亿世界。
每一一世界中。有一一须弥山。故有百亿须弥山。
梵语须弥。此云妙高。以众宝所成。出过诸山故。每
一一须弥山。有一一日月绕须弥卢。故有百亿日
月。每一一日月。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有百亿四
天下。每一一四天下。有一一南阎浮提。故有百亿
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此云胜金。以树流金汁。河出
金沙故。百亿菩萨释迦者。此又显迹佛之身。而又
现迹迹佛身。即千释迦。一一化现百亿释迦为当
697-A¶ 第 781a 页 X38-0781.png
机。故云。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等。此总结显如来
婆心。示现受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众生义。一一
释迦。皆示现八相成道。二始同时。皆不离菩提树。
而升四王。忉利乃至梵天。皆说舍那所传心地法
门。皆放身光。鼓动人天。故曰坐百亿菩提树下。各
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也。其馀九百等者。上拈
千华中。一华示现。千佛中。一佛示现。其馀九百九
十九释迦。又作云何其一华一佛。既如是示现。则
馀九百九十九释迦依正。亦皆各各示现。乃至请
问心地法门。亦复如是。无二无别。
○二摄用归体。】
「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
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达即体之用。而谓实有本
迹应迹之分。故言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
千释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台等。是明从体起
用。即即体之用。此明摄用归体。即即用之体。正明
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故曰。吾以为本源。
名为卢舍那。上广答果相竟。
○二广答因相(二) 初标牒问词 二释心地名。
○初标牒问词。】
「尔时莲华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
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
【尔时者。当尔发明本迹遍现摄用归体之时。广答
婆心。示现受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众生义。一一
释迦。皆示现八相成道。二始同时。皆不离菩提树。
而升四王。忉利乃至梵天。皆说舍那所传心地法
门。皆放身光。鼓动人天。故曰坐百亿菩提树下。各
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也。其馀九百等者。上拈
千华中。一华示现。千佛中。一佛示现。其馀九百九
十九释迦。又作云何其一华一佛。既如是示现。则
馀九百九十九释迦依正。亦皆各各示现。乃至请
问心地法门。亦复如是。无二无别。
○二摄用归体。】
「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
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达即体之用。而谓实有本
迹应迹之分。故言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
千释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台等。是明从体起
用。即即体之用。此明摄用归体。即即用之体。正明
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故曰。吾以为本源。
名为卢舍那。上广答果相竟。
○二广答因相(二) 初标牒问词 二释心地名。
○初标牒问词。】
「尔时莲华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
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
【尔时者。当尔发明本迹遍现摄用归体之时。广答
697-A¶ 第 781b 页 X38-0781.png
者。对上略答而言。上只略答。我巳百劫修行心地。
又恐法众不知是何等心地。故标牒问词。下详答
之。
○二释心地名(四) 初释十住名 二释十行名
三释十向名 四释十地名。
○初释十住名。】
「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
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
心。十顶心。」
【此释十住心名德位也。诸佛当知者。谓千释迦。千
百亿释迦。今为当机。故诏告之。坚信忍中。十发趣
心向果者。地持经云。十住。十行。名种性住。种。即种
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以初
住位。即中道种成就。安住其中。无有退失。数数增
进。故名种性住。璎珞经云。三贤。十地。等。妙。诸菩萨。
分为六位。各具性。观。慧。坚。忍。五法。每一法。随六位
分为六种。此十住位。于六性中。此名习种性。习。谓
习学。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于六观中。此名住观。
住。即安住。谓心会于理名住。观。即观照。谓观察谛
审一切诸法。缘生性空名观。即修习空观之理。荡
一切法。二义合言。故名住观。于六慧中。此名闻慧。
达耳曰闻。分别曰慧。因闻中道之理。而生一切无
漏智慧。能了一切法。离二边相。旋转闻根故。坚信
忍中者。乃有二义。坚者。于六坚中。此名信坚。信。即
又恐法众不知是何等心地。故标牒问词。下详答
之。
○二释心地名(四) 初释十住名 二释十行名
三释十向名 四释十地名。
○初释十住名。】
「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
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
心。十顶心。」
【此释十住心名德位也。诸佛当知者。谓千释迦。千
百亿释迦。今为当机。故诏告之。坚信忍中。十发趣
心向果者。地持经云。十住。十行。名种性住。种。即种
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以初
住位。即中道种成就。安住其中。无有退失。数数增
进。故名种性住。璎珞经云。三贤。十地。等。妙。诸菩萨。
分为六位。各具性。观。慧。坚。忍。五法。每一法。随六位
分为六种。此十住位。于六性中。此名习种性。习。谓
习学。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于六观中。此名住观。
住。即安住。谓心会于理名住。观。即观照。谓观察谛
审一切诸法。缘生性空名观。即修习空观之理。荡
一切法。二义合言。故名住观。于六慧中。此名闻慧。
达耳曰闻。分别曰慧。因闻中道之理。而生一切无
漏智慧。能了一切法。离二边相。旋转闻根故。坚信
忍中者。乃有二义。坚者。于六坚中。此名信坚。信。即
697-A¶ 第 781c 页 X38-0781.png
信心。坚。即坚实。谓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毁坏故。
忍者。于六忍中。此名信忍。信。即信心。忍。即安忍。谓
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證。以二法
合言。名坚信忍也。中者。言此坚信忍中。有十种人。
俱发上弘下化广大之心。趣向佛海。无能退转。起
信论云。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證之道。
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
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證发心。此信成就
发心者。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
报。起厌离心。求菩提道。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经
万劫。信心成就。或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愿
力。或因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成发心。入正
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故名信
成就发心。又发心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
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者悲心。欲拔一切
苦故。如是发心。皆得不退。故云坚信忍中。十发趣
心向果。何名十心。一者舍心。舍。即施舍。无所悔惜
之义。谓以内法外法。一切皆舍。通达无为无相。入
空三昧故。二者戒心。戒即戒律。护善遮恶之义。谓
以一切善恶诸法。无集无受。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故。三者忍心。忍。即忍可。安忍不动之义。谓以无相
慧忍。入一切空空忍。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故。四
者进心。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谓以四威仪中。
登无生山。入空入假。亦无二相。进分善根故。五者
忍者。于六忍中。此名信忍。信。即信心。忍。即安忍。谓
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證。以二法
合言。名坚信忍也。中者。言此坚信忍中。有十种人。
俱发上弘下化广大之心。趣向佛海。无能退转。起
信论云。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證之道。
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
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證发心。此信成就
发心者。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
报。起厌离心。求菩提道。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经
万劫。信心成就。或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愿
力。或因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成发心。入正
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故名信
成就发心。又发心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
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者悲心。欲拔一切
苦故。如是发心。皆得不退。故云坚信忍中。十发趣
心向果。何名十心。一者舍心。舍。即施舍。无所悔惜
之义。谓以内法外法。一切皆舍。通达无为无相。入
空三昧故。二者戒心。戒即戒律。护善遮恶之义。谓
以一切善恶诸法。无集无受。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故。三者忍心。忍。即忍可。安忍不动之义。谓以无相
慧忍。入一切空空忍。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故。四
者进心。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谓以四威仪中。
登无生山。入空入假。亦无二相。进分善根故。五者
697-A¶ 第 782a 页 X38-0782.png
定心。定。即禅定。不昏不散之义。谓以心念寂然。灭
一切罪。生一切善故。六者慧心。慧。即智慧。照了无
碍之义。谓以不可说观慧智。入中道一谛理。无明
障破。皆为慧用故。七者愿心。愿。即愿乐。上求下化
之义。谓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足。佛果便成
故。八者护心。护。即护持。善能堤防之义。谓以无相
护护。使诸外道八倒。不娆正信。以护根本。法体集
散。不可护故。九者喜心。喜即欢喜。离苦得乐之义。
谓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静照乐心。缘一切法故。
十者顶心。顶。即人顶。无过于上。尊贵之义。谓以最
上顶智。灭无我轮。断除十使。不受六道果。住顶三
昧正定。发行趋道性实。不离正信故。自此十心圆
明。空观成就。理性渐显。真谛不立。从此解脱。趋进
行位也。璎珞经云。以铜。银。金。琉璃。水晶。玛瑙。之六
轮。对住。行。向。地。等。妙。之六位。以轮对者。具有二义。
一运转。二摧辗。谓佛菩萨。运转于大法轮。则能摧
辗众生之惑业故。因断惑證真。各有浅深次第不
同。故以六轮对六位也。问。此十住位。以何轮对。答。
以铜宝轮对。何故以铜。盖似金色。不具金用。虽无
铁之尘垢。而独有渣滓在。若乃炼磨攻治。则能成
诸器皿。济用于世。谓十住诸菩萨。惟修空观。断见
思惑。如离尘垢。四十二品无明之中。十住位人。断
前灭相一品。异相十品。若前异相十品。未能断尽。
如铜之有渣滓。惑既分断。德亦分显。故能随体起
一切罪。生一切善故。六者慧心。慧。即智慧。照了无
碍之义。谓以不可说观慧智。入中道一谛理。无明
障破。皆为慧用故。七者愿心。愿。即愿乐。上求下化
之义。谓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足。佛果便成
故。八者护心。护。即护持。善能堤防之义。谓以无相
护护。使诸外道八倒。不娆正信。以护根本。法体集
散。不可护故。九者喜心。喜即欢喜。离苦得乐之义。
谓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静照乐心。缘一切法故。
十者顶心。顶。即人顶。无过于上。尊贵之义。谓以最
上顶智。灭无我轮。断除十使。不受六道果。住顶三
昧正定。发行趋道性实。不离正信故。自此十心圆
明。空观成就。理性渐显。真谛不立。从此解脱。趋进
行位也。璎珞经云。以铜。银。金。琉璃。水晶。玛瑙。之六
轮。对住。行。向。地。等。妙。之六位。以轮对者。具有二义。
一运转。二摧辗。谓佛菩萨。运转于大法轮。则能摧
辗众生之惑业故。因断惑證真。各有浅深次第不
同。故以六轮对六位也。问。此十住位。以何轮对。答。
以铜宝轮对。何故以铜。盖似金色。不具金用。虽无
铁之尘垢。而独有渣滓在。若乃炼磨攻治。则能成
诸器皿。济用于世。谓十住诸菩萨。惟修空观。断见
思惑。如离尘垢。四十二品无明之中。十住位人。断
前灭相一品。异相十品。若前异相十品。未能断尽。
如铜之有渣滓。惑既分断。德亦分显。故能随体起
697-A¶ 第 782b 页 X38-0782.png
用。随类现形。化诸众生。如器成济世。故以铜宝轮。
对十住位。
○二释十行名。】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
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
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此释十行心名德位也。此位于六性中。此为性种
性。谓乃虽證本性真空。而不沈住空理。即能分别
诸法。开化众生。使令入佛道故。于六观中。此为行
观。行为修行。以修习假观行。立一切法。二义合言。
故名行观。于六慧中。此名思慧。思谓审思。胜思。决
定思。慧。即择法觉慧。以思惟中道理。发生无漏智
慧。开化众生。二义合言。故云思慧。诸佛当知二句。
结前。入坚法忍中等。起后。前住云坚信忍。此行云
竖法忍何也。即前所修理法。理繇信入。信繇理起
是故前云坚信。此云坚法。于六坚中。此名法坚。谓
知诸法。皆即俗谛。无毁坏故。于六忍中。此名法忍。
虽知诸法皆空。无所有相。而能假立。诸法以化众
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證。以此二法合言。故名坚法
忍也。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
理而起。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
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
果。何名十长养心。一者慈心。爱念众生。化被一切。
能生正性。不繇魔教使得乐果故。二者悲心。悯念
对十住位。
○二释十行名。】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
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
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此释十行心名德位也。此位于六性中。此为性种
性。谓乃虽證本性真空。而不沈住空理。即能分别
诸法。开化众生。使令入佛道故。于六观中。此为行
观。行为修行。以修习假观行。立一切法。二义合言。
故名行观。于六慧中。此名思慧。思谓审思。胜思。决
定思。慧。即择法觉慧。以思惟中道理。发生无漏智
慧。开化众生。二义合言。故云思慧。诸佛当知二句。
结前。入坚法忍中等。起后。前住云坚信忍。此行云
竖法忍何也。即前所修理法。理繇信入。信繇理起
是故前云坚信。此云坚法。于六坚中。此名法坚。谓
知诸法。皆即俗谛。无毁坏故。于六忍中。此名法忍。
虽知诸法皆空。无所有相。而能假立。诸法以化众
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證。以此二法合言。故名坚法
忍也。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
理而起。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
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
果。何名十长养心。一者慈心。爱念众生。化被一切。
能生正性。不繇魔教使得乐果故。二者悲心。悯念
697-A¶ 第 782c 页 X38-0782.png
众生。以悲空空无相。自灭一切苦。与一切众生平
等一乐。起大悲故。三者喜心。庆他得乐。空空喜心。
令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四者舍
心。周给无吝。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自他体性
不可得。而无生心常修其舍。五者施心。普惠无惜。
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无心行
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前行。六者好语心。所说
皆善。慈爱语言。摄化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七
者利益心。胜行化生。实智体性。广行智道。现行六
道。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八者同心。隐同摄化。以
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入诸
六道身相行业。一切事同。以入同法三昧。九者定
心。印持无乱。以一念静慧观空。无能扰动。了见一
切众生。我人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不可得故。
十者慧心。照彻无碍。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
体性。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自此十心。行行
无违。定慧圆明。空假不立。以中道智观。增进向位
也。此位功行。于六轮中。以银宝轮。对位。谓银体性
莹洁。不受尘垢。虽经镕炼。性恒不变。此十行菩萨。
惟修假观以加功用。任运分断中十品异相无明
惑业。显发本然清净之性。如银体莹洁。镕炼不变。
故以银宝轮。对十行位也。
○三释十向名。】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
等一乐。起大悲故。三者喜心。庆他得乐。空空喜心。
令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四者舍
心。周给无吝。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自他体性
不可得。而无生心常修其舍。五者施心。普惠无惜。
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无心行
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前行。六者好语心。所说
皆善。慈爱语言。摄化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七
者利益心。胜行化生。实智体性。广行智道。现行六
道。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八者同心。隐同摄化。以
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入诸
六道身相行业。一切事同。以入同法三昧。九者定
心。印持无乱。以一念静慧观空。无能扰动。了见一
切众生。我人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不可得故。
十者慧心。照彻无碍。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
体性。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自此十心。行行
无违。定慧圆明。空假不立。以中道智观。增进向位
也。此位功行。于六轮中。以银宝轮。对位。谓银体性
莹洁。不受尘垢。虽经镕炼。性恒不变。此十行菩萨。
惟修假观以加功用。任运分断中十品异相无明
惑业。显发本然清净之性。如银体莹洁。镕炼不变。
故以银宝轮。对十行位也。
○三释十向名。】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
697-A¶ 第 783a 页 X38-0783.png
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
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此释十回向心名德位也。回向心者。因前二位所
修所證。一切智行。不堕不退不住。空假不立。心心
回向。真如平等。法界理中。名回向心。诸佛当知二
句。结前。入坚修忍中等。起后。言从是等者。繇前十
行。如苗增长华果敷实。将华落果成时。更加坚勇
其心。不被魔外侵损。此位于六性中。名道种性。因
修中道。通达佛法。能起一切众生菩提道种故。于
六观中。此名向观。谓向法界真如实际故。于六慧
中。此名修慧。谓修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故。前云
坚法忍。此云坚修忍者。具有二义。于六坚中。名为
修坚。谓修中观。了知诸法。皆即中谛。无毁坏故。于
六忍中。此名修忍。谓即修习中道。知一切法。事理
和融。于中道理。忍可忍證。二义合言。名坚修忍。此
十向位。即解行发心也。前十住心。繇信满故而入。
此十向心。繇行满故而入。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
祇劫。将欲满故。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于是心
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
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从
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也。何名
十回向心。一者信心。但信自心。决定成佛。永无疑
执故。二者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诸佛正智。于大乘
六念。常觉常施。一合相故。三者回向心回。即不住。
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此释十回向心名德位也。回向心者。因前二位所
修所證。一切智行。不堕不退不住。空假不立。心心
回向。真如平等。法界理中。名回向心。诸佛当知二
句。结前。入坚修忍中等。起后。言从是等者。繇前十
行。如苗增长华果敷实。将华落果成时。更加坚勇
其心。不被魔外侵损。此位于六性中。名道种性。因
修中道。通达佛法。能起一切众生菩提道种故。于
六观中。此名向观。谓向法界真如实际故。于六慧
中。此名修慧。谓修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故。前云
坚法忍。此云坚修忍者。具有二义。于六坚中。名为
修坚。谓修中观。了知诸法。皆即中谛。无毁坏故。于
六忍中。此名修忍。谓即修习中道。知一切法。事理
和融。于中道理。忍可忍證。二义合言。名坚修忍。此
十向位。即解行发心也。前十住心。繇信满故而入。
此十向心。繇行满故而入。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
祇劫。将欲满故。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于是心
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
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从
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也。何名
十回向心。一者信心。但信自心。决定成佛。永无疑
执故。二者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诸佛正智。于大乘
六念。常觉常施。一合相故。三者回向心回。即不住。
697-A¶ 第 783b 页 X38-0783.png
向。即不退。于此无上金刚菩提。心心入空。而无去
来。幻化受果。深深心解脱故。四者达心。达。即通达。
照彻无碍。内外清净。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故。五者
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
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故。六者不退心。不退
入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邪见。常空生心。心入不
二。为不退一道一照故。七者大乘心。解解一空。以
一空智。智乘行乘。任载任用。令诸众生。同入佛海
故。八者无相心。即心无相。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
蜜。无二相故。九者慧心。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
生烦恼而不缚。光明照性入一切法故。十者不坏
心。八魔不坏。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于虚
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故。于此十心圆满。二空理
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證入虚空平等总持
法门。即入十地也。此十向位。于六轮中。以金宝轮
对位。谓金体贵重。济用极大。土理。火炼。其色不变。
此菩萨惟修中道。功行加深。教化亦广。虽混众尘。
不为众尘所染。虽居五欲。不为五欲所烧。以断尽
后十品异相无明。故以金宝轮。对十回向位也。此
上三贤观行。虽各修一观。乃璎珞约本分位而言。
其实三观圆修。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
○四释十地相。】
「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
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
来。幻化受果。深深心解脱故。四者达心。达。即通达。
照彻无碍。内外清净。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故。五者
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
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故。六者不退心。不退
入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邪见。常空生心。心入不
二。为不退一道一照故。七者大乘心。解解一空。以
一空智。智乘行乘。任载任用。令诸众生。同入佛海
故。八者无相心。即心无相。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
蜜。无二相故。九者慧心。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
生烦恼而不缚。光明照性入一切法故。十者不坏
心。八魔不坏。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于虚
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故。于此十心圆满。二空理
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證入虚空平等总持
法门。即入十地也。此十向位。于六轮中。以金宝轮
对位。谓金体贵重。济用极大。土理。火炼。其色不变。
此菩萨惟修中道。功行加深。教化亦广。虽混众尘。
不为众尘所染。虽居五欲。不为五欲所烧。以断尽
后十品异相无明。故以金宝轮。对十回向位也。此
上三贤观行。虽各修一观。乃璎珞约本分位而言。
其实三观圆修。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
○四释十地相。】
「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
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
697-A¶ 第 783c 页 X38-0783.png
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
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诸佛当知一句。标牒舍那。对千化佛答说十地名
德位也。从是一句。结前。入坚圣忍中等。起后。前三
贤修习圣行。功德圆足。得入正等地总持法门。自
此称圣。故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
果。问。前三贤位名心。十圣名曰地者何。答。三贤位。
未證真如。非所依处。此十圣位。乃佛界地。为一切
所依。性一切功德。生一切功德。故易心名地也。此
地于六性中。性为正觉性。谓即正与佛体等无别
故。于六观中。观。为地观。谓能生万物。因修中道观
理。一切佛智功德。从此生故。于六慧中。为无相慧。
谓正知中道之理。惟空无相。而能发生一切无漏
智慧故。言坚圣忍者。其义有二。于六坚中。地上菩
萨。名为德坚。谓修中道观智。破一分无明等障。显
发一分真如三德。无能毁坏。故名德坚。于六忍中。
此名正忍。谓正破无明。于中道理。忍可忍證故名
正忍。二义合言。故名坚圣忍也。此即名證发心。谓
證真如法故。唯为开导一切众生。不依文字。起信
广明。巳上总明十地义。向下别明十地义。何名十
地。一体性平等地。谓此菩萨。證入诸佛法身平等
大慧。真实法门。摄受众生。凡所作为。其慧平等故。
二体性善慧地。此菩萨。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净
明达一切善根故。三体性光明地。此菩萨。證发无
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诸佛当知一句。标牒舍那。对千化佛答说十地名
德位也。从是一句。结前。入坚圣忍中等。起后。前三
贤修习圣行。功德圆足。得入正等地总持法门。自
此称圣。故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
果。问。前三贤位名心。十圣名曰地者何。答。三贤位。
未證真如。非所依处。此十圣位。乃佛界地。为一切
所依。性一切功德。生一切功德。故易心名地也。此
地于六性中。性为正觉性。谓即正与佛体等无别
故。于六观中。观。为地观。谓能生万物。因修中道观
理。一切佛智功德。从此生故。于六慧中。为无相慧。
谓正知中道之理。惟空无相。而能发生一切无漏
智慧故。言坚圣忍者。其义有二。于六坚中。地上菩
萨。名为德坚。谓修中道观智。破一分无明等障。显
发一分真如三德。无能毁坏。故名德坚。于六忍中。
此名正忍。谓正破无明。于中道理。忍可忍證故名
正忍。二义合言。故名坚圣忍也。此即名證发心。谓
證真如法故。唯为开导一切众生。不依文字。起信
广明。巳上总明十地义。向下别明十地义。何名十
地。一体性平等地。谓此菩萨。證入诸佛法身平等
大慧。真实法门。摄受众生。凡所作为。其慧平等故。
二体性善慧地。此菩萨。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净
明达一切善根故。三体性光明地。此菩萨。證发无
697-A¶ 第 784a 页 X38-0784.png
边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智。能知一切三世诸佛
法门。入神通光明故。四体性尔炎地。此菩萨。以智
慧𦦨。烧烦恼薪。以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
使见佛体性故。五体性慧照地。此菩萨。以十力智
照。知善恶有无二性。起一切功德行。转不可说不
可说法门故。六体性华光地。此菩萨。以大智行华。
一时开敷。十神通明智品。现身示众。种种变化。百
千万劫。说不可穷尽故。七体性满足地。此菩萨。具
足十八圣人智品。于一切国土中。随诸众生心行。
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故。八体性佛吼地。此菩萨。
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药施诸众生。为
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说法无畏。如大狮子
吼故。九体性华严地。此菩萨。得佛华严。善能守护
法身。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定。王定出入无
时。于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现无量身口意。说无
量法门品。而能转诸魔界。入佛界。转佛界。入魔界。
于一念中。一时示现如是事故。十体性入佛界地。
此菩萨。以获一切种智。得入金刚三昧。其大慧空
空复空如虚空性。具足十功德品。复有不可说奇
妙法门。奇妙三昧门。陀罗尼门。非下地凡夫心识
所知。惟佛佛无量身心口意。可尽其源故。自此十
地圆满。等入如来妙觉果海。此地菩萨功德。于六
轮中。以琉璃宝轮对位。以琉璃宝。出须弥山。一切
众宝。皆不能坏。此十地菩萨。所證真实。不为外魔
法门。入神通光明故。四体性尔炎地。此菩萨。以智
慧𦦨。烧烦恼薪。以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
使见佛体性故。五体性慧照地。此菩萨。以十力智
照。知善恶有无二性。起一切功德行。转不可说不
可说法门故。六体性华光地。此菩萨。以大智行华。
一时开敷。十神通明智品。现身示众。种种变化。百
千万劫。说不可穷尽故。七体性满足地。此菩萨。具
足十八圣人智品。于一切国土中。随诸众生心行。
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故。八体性佛吼地。此菩萨。
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药施诸众生。为
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说法无畏。如大狮子
吼故。九体性华严地。此菩萨。得佛华严。善能守护
法身。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定。王定出入无
时。于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现无量身口意。说无
量法门品。而能转诸魔界。入佛界。转佛界。入魔界。
于一念中。一时示现如是事故。十体性入佛界地。
此菩萨。以获一切种智。得入金刚三昧。其大慧空
空复空如虚空性。具足十功德品。复有不可说奇
妙法门。奇妙三昧门。陀罗尼门。非下地凡夫心识
所知。惟佛佛无量身心口意。可尽其源故。自此十
地圆满。等入如来妙觉果海。此地菩萨功德。于六
轮中。以琉璃宝轮对位。以琉璃宝。出须弥山。一切
众宝。皆不能坏。此十地菩萨。所證真实。不为外魔
697-A¶ 第 784b 页 X38-0784.png
之所动坏。故以琉璃宝轮。对十地位。此十圣地观
行断證。初地断上品惑。證下品智。自二地。至七地。
断中品惑。證中品智。从八地。至十地等。断下品惑。
證上品智。此即转前五识相应心品。成成所作智。
转第六识相应心品。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相应
心品。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
智。四智圆明。三身圆现。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
照十方尘刹中。以上答释心地名相竟。向下结答
以劝修也。
○三结答问意(二) 初举法陈因 二作劝修證。
○初举法陈因。】
「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源。」
【是四十法门品者。总举心地轨则以劝修也。我先
为菩萨时者。此举果明因也。修入佛果之根源者。
此举因明果也。若非胜因。不得胜果。若非胜果。焉
显胜因。舍那自指根源。以为众生修入榜样。
○二作劝修證。】
「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證当成果。无
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此总答前二问。以明修證之义。如是二字。承上自
巳成佛根源在斯。一切众生。当亦如我往昔行菩
萨道。修人发趣。长养。金刚。十地。四十贤圣之行。为
因地心。得證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法身智
身。满足相好。无为无相。即显法身。大满常住。即显
行断證。初地断上品惑。證下品智。自二地。至七地。
断中品惑。證中品智。从八地。至十地等。断下品惑。
證上品智。此即转前五识相应心品。成成所作智。
转第六识相应心品。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相应
心品。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
智。四智圆明。三身圆现。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
照十方尘刹中。以上答释心地名相竟。向下结答
以劝修也。
○三结答问意(二) 初举法陈因 二作劝修證。
○初举法陈因。】
「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源。」
【是四十法门品者。总举心地轨则以劝修也。我先
为菩萨时者。此举果明因也。修入佛果之根源者。
此举因明果也。若非胜因。不得胜果。若非胜果。焉
显胜因。舍那自指根源。以为众生修入榜样。
○二作劝修證。】
「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證当成果。无
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此总答前二问。以明修證之义。如是二字。承上自
巳成佛根源在斯。一切众生。当亦如我往昔行菩
萨道。修人发趣。长养。金刚。十地。四十贤圣之行。为
因地心。得證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法身智
身。满足相好。无为无相。即显法身。大满常住。即显
697-A¶ 第 784c 页 X38-0784.png
报身。十力。十八不共行。即显化身。法报不分。三身
圆现。是为法身智身满足。以此三身。繇因地中修
习心地。是以得果證身。宗镜录云。由转根本之心。
得證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等法。本此
出生。若迷此识。即为生死。悟此识者。即得涅槃。此
识转时。一时烦恼断灭巳尽。得證法身故。二转依
本之心。得證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八识
而起。如迷此识。即起一切愚痴。悟此识者。即起一
切智慧。是故此识转时。一切愚痴解脱。即證得报
身故。三转起事之心。得證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
识。谓对六尘而起分别。以迷此识。即起一切贪瞋
痴等。恼害众生。悟此识者。即修一切戒定慧等品。
饶益众生。是故此识转时。即證得化身故。是以如
来出世。说诸心地法门。无非要令一切众生。断恶
修善。转识成智。證三身。圆十号故也。十力者。一知
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
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相胜劣根智力。五知种
种解智力。亦名欲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宿命无漏智力。九知
天眼无碍智力。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十八
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不
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念
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
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
圆现。是为法身智身满足。以此三身。繇因地中修
习心地。是以得果證身。宗镜录云。由转根本之心。
得證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等法。本此
出生。若迷此识。即为生死。悟此识者。即得涅槃。此
识转时。一时烦恼断灭巳尽。得證法身故。二转依
本之心。得證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八识
而起。如迷此识。即起一切愚痴。悟此识者。即起一
切智慧。是故此识转时。一切愚痴解脱。即證得报
身故。三转起事之心。得證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
识。谓对六尘而起分别。以迷此识。即起一切贪瞋
痴等。恼害众生。悟此识者。即修一切戒定慧等品。
饶益众生。是故此识转时。即證得化身故。是以如
来出世。说诸心地法门。无非要令一切众生。断恶
修善。转识成智。證三身。圆十号故也。十力者。一知
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
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相胜劣根智力。五知种
种解智力。亦名欲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宿命无漏智力。九知
天眼无碍智力。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十八
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不
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念
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
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
697-A¶ 第 785a 页 X38-0785.png
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
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十八行。云
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
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
○三华光请释(二) 初总标报化 二别明当机。
○初总标报化。】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
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此总标明体用不分。报化无二之义。言尔时者。即
本舍那如来。举因明果劝修时也。此之华台舍那。
赫赫大光明座。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俱巳解见前
文。言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亿化身释迦如来。展
转化化无量无尽智慧如来。居一切世界中。说法
利生。以表从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
也。下卷文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者此也。
○二别明当机。】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座而立。
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
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惟愿说之。惟愿
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巳明。」
【此一节文。总承前义而来。自从是时。释迦身放慧
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众。请问光相。释迦
擎众。至舍那所。代前二问。请决其疑。舍那领答。从
凡至圣。即以心地为因。当成佛果。果中境界。一一
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十八行。云
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
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
○三华光请释(二) 初总标报化 二别明当机。
○初总标报化。】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
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此总标明体用不分。报化无二之义。言尔时者。即
本舍那如来。举因明果劝修时也。此之华台舍那。
赫赫大光明座。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俱巳解见前
文。言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亿化身释迦如来。展
转化化无量无尽智慧如来。居一切世界中。说法
利生。以表从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
也。下卷文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者此也。
○二别明当机。】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座而立。
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
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惟愿说之。惟愿
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巳明。」
【此一节文。总承前义而来。自从是时。释迦身放慧
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众。请问光相。释迦
擎众。至舍那所。代前二问。请决其疑。舍那领答。从
凡至圣。即以心地为因。当成佛果。果中境界。一一
697-A¶ 第 785b 页 X38-0785.png
发明。又恐大众虽闻心地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
又广开名相。为三十心。十地。既有如是之名。如是
之相。必有如是之义。若不发明义趣。将使行者莫
知趣向。执相迷心。执事迷理。故华光王菩萨。请解
其义。正谓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也。是座中有
一菩萨者。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萨也。华光王
大智明者。前云玄通华光主。此云华光王大智明。
正显此心地戒法门。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问。所
以断惑證真。必以智慧为首故也。从座而立。身业
之诚。白卢舍那佛言。口业之诚。身口如如。心契实
相。则意业之诚也。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
刚。十地。四十法门名相。名相虽多。以相求之。则名
相又为略。故云略开。名相且略。其义尚广。其中一
一义趣。修断观智。未曾解了。必请详明。故曰。惟愿
说之。惟愿说之。重叙请意。以表翘诚之至也。言妙
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者。此请正观。乃起方便观
行。以期佛果故也。妙极。即妙觉果海。金刚。即坚利
之智。谓若至果海。非金刚智不能。此智一起。诸物
不能坏。而能坏诸物。一切杂染。诸恶种子。断尽无
馀。故云。妙极金刚。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宝藏。
能为一切贤圣修断方便。观智根本。故云一切智
门。如来下引證。以明此处文义。在大部内。如来百
观品中。巳更详明矣。
○四舍那酬释(四) 初释十住义 二释十行义
又广开名相。为三十心。十地。既有如是之名。如是
之相。必有如是之义。若不发明义趣。将使行者莫
知趣向。执相迷心。执事迷理。故华光王菩萨。请解
其义。正谓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也。是座中有
一菩萨者。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萨也。华光王
大智明者。前云玄通华光主。此云华光王大智明。
正显此心地戒法门。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问。所
以断惑證真。必以智慧为首故也。从座而立。身业
之诚。白卢舍那佛言。口业之诚。身口如如。心契实
相。则意业之诚也。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
刚。十地。四十法门名相。名相虽多。以相求之。则名
相又为略。故云略开。名相且略。其义尚广。其中一
一义趣。修断观智。未曾解了。必请详明。故曰。惟愿
说之。惟愿说之。重叙请意。以表翘诚之至也。言妙
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者。此请正观。乃起方便观
行。以期佛果故也。妙极。即妙觉果海。金刚。即坚利
之智。谓若至果海。非金刚智不能。此智一起。诸物
不能坏。而能坏诸物。一切杂染。诸恶种子。断尽无
馀。故云。妙极金刚。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宝藏。
能为一切贤圣修断方便。观智根本。故云一切智
门。如来下引證。以明此处文义。在大部内。如来百
观品中。巳更详明矣。
○四舍那酬释(四) 初释十住义 二释十行义
697-A¶ 第 785c 页 X38-0785.png
三释十向义 四释十地义。
○初释十住义(二) 初总标牒问 二别解其义。
○初总标牒问。】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
中。」
【此牒大智明菩萨。请释其义。诫听许说十住进修
地位观行之义。
○二别解其义(十)。
○初释舍心位。】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巳身。
有为诸物一切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
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
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
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
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初释舍心之义。即檀波罗蜜也。别经名发心住。谓
于诸劫之中。行十信心。不作邪见。广求智慧。而行
舍心。舍有十种。总即唯三。财。法。竭尽舍也。问。心地
法门。位有四十。初明舍心者。何也。答。欲令趋佛道
人。一切解脱。始望无上菩提。无馀涅槃。若于身心
世界。不能尽舍。纵能修行。居然全体凡夫。入道何
繇。以故首示。真为生死。志求佛道。应当渐渐。从外
舍去。以至内舍。内外俱舍。舍亦复舍。如是之人。名
为肉身菩萨。乃可入道自利。因此檀度。则能广摄
○初释十住义(二) 初总标牒问 二别解其义。
○初总标牒问。】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
中。」
【此牒大智明菩萨。请释其义。诫听许说十住进修
地位观行之义。
○二别解其义(十)。
○初释舍心位。】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巳身。
有为诸物一切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
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
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
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
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初释舍心之义。即檀波罗蜜也。别经名发心住。谓
于诸劫之中。行十信心。不作邪见。广求智慧。而行
舍心。舍有十种。总即唯三。财。法。竭尽舍也。问。心地
法门。位有四十。初明舍心者。何也。答。欲令趋佛道
人。一切解脱。始望无上菩提。无馀涅槃。若于身心
世界。不能尽舍。纵能修行。居然全体凡夫。入道何
繇。以故首示。真为生死。志求佛道。应当渐渐。从外
舍去。以至内舍。内外俱舍。舍亦复舍。如是之人。名
为肉身菩萨。乃可入道自利。因此檀度。则能广摄
697-A¶ 第 786a 页 X38-0786.png
众生。而诸众生亦易从化。若夫三贤位人。惟舍二
执粗惑。还有微细我法二执。亦要尽舍。方證佛果。
是故一切菩萨位中。必以舍位居先。故初明舍心
也。若佛子者。标能修之人。堪当大法。代佛化导。故
称佛子。一切舍者。标所修之法。理智观行。三轮体
空。内而根身。外而器界。一切诸有为相。无所顾惜。
俱能舍之。无有追悔。故云。一切舍也。下凡佛子二
句仿此。国土城邑。至一切舍一节。正明佛子舍心
体用观照之义。言国土等者。释上一切舍事。以显。
空观门也。谓乞宝位。即舍国土城邑。不作主宰想。
如乞安养。即舍田宅。金银。明珠。不作贵重想。如乞
奴婢。即舍男女。乃至巳身。不作情爱想。尽其所有。
悉无一毫贪恋。但凡有为诸物。一切尽舍。何以故。
以满檀波罗蜜。庄严无上菩提故也。无为无相。至
不舍不受一节。申明一切舍观之义。国土城邑等
外物。属于疏分。舍之犹易。男女巳身。属于亲分。巳
舍之甚难。且巳身视男女。尤亲。云何难舍能舍。以
此菩萨。了达身世。一切皆空。本来无为无相。实无
有法。悉繇无明不觉。展转现起。于是我相人相。人
我之间。情之所知。目之所见。妄认为实。遂尔假借
众缘合会而成主宰。称我称人。千臂经云。假会合
成。立名生者。主字。念作生字亦可。谓即不识缘生
如幻。执我执人。造作我见。种种取舍。繇是我见造
作。故受生灭流转。无有休息。轮回不绝。十二因缘
执粗惑。还有微细我法二执。亦要尽舍。方證佛果。
是故一切菩萨位中。必以舍位居先。故初明舍心
也。若佛子者。标能修之人。堪当大法。代佛化导。故
称佛子。一切舍者。标所修之法。理智观行。三轮体
空。内而根身。外而器界。一切诸有为相。无所顾惜。
俱能舍之。无有追悔。故云。一切舍也。下凡佛子二
句仿此。国土城邑。至一切舍一节。正明佛子舍心
体用观照之义。言国土等者。释上一切舍事。以显。
空观门也。谓乞宝位。即舍国土城邑。不作主宰想。
如乞安养。即舍田宅。金银。明珠。不作贵重想。如乞
奴婢。即舍男女。乃至巳身。不作情爱想。尽其所有。
悉无一毫贪恋。但凡有为诸物。一切尽舍。何以故。
以满檀波罗蜜。庄严无上菩提故也。无为无相。至
不舍不受一节。申明一切舍观之义。国土城邑等
外物。属于疏分。舍之犹易。男女巳身。属于亲分。巳
舍之甚难。且巳身视男女。尤亲。云何难舍能舍。以
此菩萨。了达身世。一切皆空。本来无为无相。实无
有法。悉繇无明不觉。展转现起。于是我相人相。人
我之间。情之所知。目之所见。妄认为实。遂尔假借
众缘合会而成主宰。称我称人。千臂经云。假会合
成。立名生者。主字。念作生字亦可。谓即不识缘生
如幻。执我执人。造作我见。种种取舍。繇是我见造
作。故受生灭流转。无有休息。轮回不绝。十二因缘
697-A¶ 第 786b 页 X38-0786.png
等者。正名假会合成。立名生者。以显缘生性空之
义。十二因缘者。盖以无明为因。行即为缘。行为因
识为缘。识为因。名色为缘。名色为因。六入为缘。六
入为因。触为缘。触为因。受为缘。受为因。爱为缘。爱
为因。取为缘。取为因。有为缘。有为因。生为缘。生为
因。老死忧悲苦恼为缘。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故法华云。无明至老死。皆从
生缘有。既从因缘有。亦从因缘灭也。无合无散无
受者。释上因缘如幻。法体本来灵明绝待之义。盖
此因缘之法。缘会而生。法体本来不生。以本无生
死流转之法。故云无合。缘尽而灭。法体本来不灭。
以本无解脱转流之法。故云无散。既无生灭合散。
其中亦无受彼生灭者。故云无受者。十二入等者。
上言十二因缘。是即总举三世生灭因果。此下别
释现在之法。而欲一切众生。在此六根门头荐取。
不致向外驰求。楞严所云。轮生死。證涅槃。皆汝六
根。故于六根荐取。十二入者。六根六尘。互摄入故。
亦名十二处。谓眼为色入处。色为眼入处。耳为声
入处。声为耳入处。乃至意为法入处。法是意入处。
所谓单根不立。独境不生。根境相对。自无体性之
义。十八界者。界是分位。六根六尘六识分位之疆
界也。五阴。亦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质碍曰色。领
纳曰受。缘虑曰想。迁流曰行。了别曰识。其云阴者。
以此五种盖覆吾人本有真性故。其云蕴者。繇此
义。十二因缘者。盖以无明为因。行即为缘。行为因
识为缘。识为因。名色为缘。名色为因。六入为缘。六
入为因。触为缘。触为因。受为缘。受为因。爱为缘。爱
为因。取为缘。取为因。有为缘。有为因。生为缘。生为
因。老死忧悲苦恼为缘。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故法华云。无明至老死。皆从
生缘有。既从因缘有。亦从因缘灭也。无合无散无
受者。释上因缘如幻。法体本来灵明绝待之义。盖
此因缘之法。缘会而生。法体本来不生。以本无生
死流转之法。故云无合。缘尽而灭。法体本来不灭。
以本无解脱转流之法。故云无散。既无生灭合散。
其中亦无受彼生灭者。故云无受者。十二入等者。
上言十二因缘。是即总举三世生灭因果。此下别
释现在之法。而欲一切众生。在此六根门头荐取。
不致向外驰求。楞严所云。轮生死。證涅槃。皆汝六
根。故于六根荐取。十二入者。六根六尘。互摄入故。
亦名十二处。谓眼为色入处。色为眼入处。耳为声
入处。声为耳入处。乃至意为法入处。法是意入处。
所谓单根不立。独境不生。根境相对。自无体性之
义。十八界者。界是分位。六根六尘六识分位之疆
界也。五阴。亦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质碍曰色。领
纳曰受。缘虑曰想。迁流曰行。了别曰识。其云阴者。
以此五种盖覆吾人本有真性故。其云蕴者。繇此
697-A¶ 第 786c 页 X38-0786.png
五种集聚蕴藏而成妄身妄心。受无量生死故。此
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如来于诸经中。处处演说。为
迷心者。开心说蕴。为迷色者。开色说处。为俱迷者。
开蕴说界。此之三科五蕴开合之法者。无非要令
一切众生。知此虚幻。犹如空华。若能于此空华。了
知是妄。则当下永无生死轮转矣。一切一合相者。
此明菩萨观智。即妄以明真义。谓观身心世界。一
切诸有为法。当体全空之性。本来无为无相。不繇
假合而成。故曰一切一合相也。一合二字。正说无
为无相之处。与上假会合成之合字不同。既曰无
相。又曰一合相者。总无相中而妙言之。无我我所
相者。此句总结上义。所言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
一切有为法。既一合相。谁有我者。推一我相。终不
可得。既无有我。谁有我所。究一所相。终不可得。以
是故知因缘和合诸法。皆是假成也。是故所言若
内一切法。五蕴身心等。若外一切法。国邑男女等。
此内外一切法。悉皆空故。是以虽舍。不见有我。为
能舍之人。亦不见有物。为我所舍之法。二性空故。
其中自亦不见有受施者。以是三轮体空。故云不
舍不受。菩萨尔时等下。结承舍观之益。谓如上三
轮空舍。菩萨当尔之时。是名如假会幻化观照现
在前故。而令舍心證入真空三昧。正定正受之利
益也。如假会观。现前故者。谓此十住菩萨。修习空
观。荡一切法。无所有相。今既于假法上而修舍心。
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如来于诸经中。处处演说。为
迷心者。开心说蕴。为迷色者。开色说处。为俱迷者。
开蕴说界。此之三科五蕴开合之法者。无非要令
一切众生。知此虚幻。犹如空华。若能于此空华。了
知是妄。则当下永无生死轮转矣。一切一合相者。
此明菩萨观智。即妄以明真义。谓观身心世界。一
切诸有为法。当体全空之性。本来无为无相。不繇
假合而成。故曰一切一合相也。一合二字。正说无
为无相之处。与上假会合成之合字不同。既曰无
相。又曰一合相者。总无相中而妙言之。无我我所
相者。此句总结上义。所言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
一切有为法。既一合相。谁有我者。推一我相。终不
可得。既无有我。谁有我所。究一所相。终不可得。以
是故知因缘和合诸法。皆是假成也。是故所言若
内一切法。五蕴身心等。若外一切法。国邑男女等。
此内外一切法。悉皆空故。是以虽舍。不见有我。为
能舍之人。亦不见有物。为我所舍之法。二性空故。
其中自亦不见有受施者。以是三轮体空。故云不
舍不受。菩萨尔时等下。结承舍观之益。谓如上三
轮空舍。菩萨当尔之时。是名如假会幻化观照现
在前故。而令舍心證入真空三昧。正定正受之利
益也。如假会观。现前故者。谓此十住菩萨。修习空
观。荡一切法。无所有相。今既于假法上而修舍心。
697-A¶ 第 787a 页 X38-0787.png
似同假观。故名如假会观现前也。此义千臂经中
广明。如是舍心。如是舍行。是名佛子无相舍心体
用观照也。
○二释戒心位。】
「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
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清。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
体性。制止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此释戒心之义。即尸罗波罗蜜也。别经云治地住。
谓乃常随空心。行诸法门。以严戒品。此戒总有三
聚。十无尽戒。则则三千八万无量戒也。非非戒下。
至无集者一节。正明佛子戒心体用观照之义。千
臂经中。于此非非戒上。有非戒二字。言非戒者。谓
佛子之大戒。不同诸小乘人。有戒相可持。但束其
身。而于戒性不能究竟明了。经云。戒性如虚空。持
者为迷倒。惟以菩萨大乘佛戒。体如虚空。受而无
受。持而无持。乃为非戒。而不堕常见故。非非戒者。
谓佛子之大戒。又不同诸魔外道。分别有无。其言
有戒。即持牛狗等戒。望生天上。其言无戒。即不受
戒。妄谈无戒可持。说淫。怒。痴。皆是梵行。恶骂捶打。
无非佛事。纵贪瞋痴。恣杀盗淫。未得言得。未證言
證。疑误众生。自迷迷人。大妄语人。师及弟子。俱堕
恶道。以是菩萨大戒。无受而受。无戒而戒。虽则了
知性戒。体如虚空。本无垢染。不妨随顺性戒修行。
是故云非非戒。不同断灭见也。言无受者。者字牒
广明。如是舍心。如是舍行。是名佛子无相舍心体
用观照也。
○二释戒心位。】
「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
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清。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
体性。制止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此释戒心之义。即尸罗波罗蜜也。别经云治地住。
谓乃常随空心。行诸法门。以严戒品。此戒总有三
聚。十无尽戒。则则三千八万无量戒也。非非戒下。
至无集者一节。正明佛子戒心体用观照之义。千
臂经中。于此非非戒上。有非戒二字。言非戒者。谓
佛子之大戒。不同诸小乘人。有戒相可持。但束其
身。而于戒性不能究竟明了。经云。戒性如虚空。持
者为迷倒。惟以菩萨大乘佛戒。体如虚空。受而无
受。持而无持。乃为非戒。而不堕常见故。非非戒者。
谓佛子之大戒。又不同诸魔外道。分别有无。其言
有戒。即持牛狗等戒。望生天上。其言无戒。即不受
戒。妄谈无戒可持。说淫。怒。痴。皆是梵行。恶骂捶打。
无非佛事。纵贪瞋痴。恣杀盗淫。未得言得。未證言
證。疑误众生。自迷迷人。大妄语人。师及弟子。俱堕
恶道。以是菩萨大戒。无受而受。无戒而戒。虽则了
知性戒。体如虚空。本无垢染。不妨随顺性戒修行。
是故云非非戒。不同断灭见也。言无受者。者字牒
697-A¶ 第 787b 页 X38-0787.png
定佛子。于小乘魔外诸所有戒。皆不受行。故云无
受者。十善戒者。正明佛子大戒。谓此菩萨。所以不
受行诸不善戒者。以但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所
说十无尽藏波罗提木叉清净妙戒故也。言无师
说法者。千臂经云。名无师说法戒。此即光明金刚
宝戒。言十善戒。固为诸佛菩萨修行法门。乃即一
切众生本体性中。各具足者。非从师说而有。故曰
无师说法戒。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此明恶戒体
空。欺。谓欺诳。盗。谓盗窃。俱从邪魔外道之戒而言。
非泛指者。乃至二字是超略言。谓此恶法之多。不
能枚举。假此二言。以该淫。杀。贪。瞋。痴等。诸恶法也。
邪见。即不正恶知见。具该六十二种。言无集者。谓
小乘善戒。尚且无持无受。岂况欺等恶法。反可集
聚于心耶。故云无集者也。慈。良。清。直。至是十戒体
性一节。申明佛子戒心体用之义。所云慈者哀悯
一切。则无杀生之念。良者。温和善熟。则无盗窃之
事。清者。体湛澄洁。则无染污之行。直者。正直无私。
则无虚诳之语。正实者。邪妄虚浮尽遣。则无沽酒
之事。正见者。丝毫邪僻皆除。此一摄三。即不说四
众过。不自赞毁他。不讪谤三宝。舍。谓能舍而不吝。
则无悭惜加毁之心。喜。谓喜而不恚。则无瞋心不
受悔之意。等者。统馀法言。谓此八者。是前十善妙
戒之全体性。故云。是十戒体性。制止八倒三句。结
明佛子戒心体用之益。谓此十戒。全体本性大用
受者。十善戒者。正明佛子大戒。谓此菩萨。所以不
受行诸不善戒者。以但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所
说十无尽藏波罗提木叉清净妙戒故也。言无师
说法者。千臂经云。名无师说法戒。此即光明金刚
宝戒。言十善戒。固为诸佛菩萨修行法门。乃即一
切众生本体性中。各具足者。非从师说而有。故曰
无师说法戒。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此明恶戒体
空。欺。谓欺诳。盗。谓盗窃。俱从邪魔外道之戒而言。
非泛指者。乃至二字是超略言。谓此恶法之多。不
能枚举。假此二言。以该淫。杀。贪。瞋。痴等。诸恶法也。
邪见。即不正恶知见。具该六十二种。言无集者。谓
小乘善戒。尚且无持无受。岂况欺等恶法。反可集
聚于心耶。故云无集者也。慈。良。清。直。至是十戒体
性一节。申明佛子戒心体用之义。所云慈者哀悯
一切。则无杀生之念。良者。温和善熟。则无盗窃之
事。清者。体湛澄洁。则无染污之行。直者。正直无私。
则无虚诳之语。正实者。邪妄虚浮尽遣。则无沽酒
之事。正见者。丝毫邪僻皆除。此一摄三。即不说四
众过。不自赞毁他。不讪谤三宝。舍。谓能舍而不吝。
则无悭惜加毁之心。喜。谓喜而不恚。则无瞋心不
受悔之意。等者。统馀法言。谓此八者。是前十善妙
戒之全体性。故云。是十戒体性。制止八倒三句。结
明佛子戒心体用之益。谓此十戒。全体本性大用
697-A¶ 第 787c 页 X38-0787.png
之力。即能禁制止绝凡。外。八种颠倒。言八倒者。凡
夫四倒。即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
净。小乘四倒。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
不净。此之八倒。总不达如来真常四德故耳。言一
切性离者。菩萨了达自性本源之戒。谓不但恶戒
体空。即善戒。亦体空。何以故。以属对待故。善恶俱
性。空于何有。其于正戒性离。邪戒性离。有戒性离。
无戒性离。持戒性离。毁戒性离。得戒性离。失戒性
离。乃至一切依他偏计颠倒等性。俱永远离。故云
一切性离。一道清净者。谓此颠倒之性。既巳远离。
唯證一道无师所说清净体性。光明金刚宝戒。独
露显现。以不思议业用。饶益众生。如是受持。方名
佛子戒心体用之观炤也。
○三释忍心位。】
「若佛子。忍。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一切处忍。名
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无量行。一一名忍。无
受。无打。无刀杖瞋心。皆如如。无一一谛。一相。无无相。
有无有相。非非心相。缘无缘相。立住动止。我人缚解。
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此释忍心之义。即羼提波罗蜜也。别经名修行住。
谓能修行忍力。长养众善根故。忍者。谓于逆顺诸
境。安然自如。乃即造道之强力也。忍有多种。此中
具六。以该一切。有无相慧体性。至无无相一节。正
明佛子忍心体用观照之义。有无相慧体性。一切
夫四倒。即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
净。小乘四倒。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
不净。此之八倒。总不达如来真常四德故耳。言一
切性离者。菩萨了达自性本源之戒。谓不但恶戒
体空。即善戒。亦体空。何以故。以属对待故。善恶俱
性。空于何有。其于正戒性离。邪戒性离。有戒性离。
无戒性离。持戒性离。毁戒性离。得戒性离。失戒性
离。乃至一切依他偏计颠倒等性。俱永远离。故云
一切性离。一道清净者。谓此颠倒之性。既巳远离。
唯證一道无师所说清净体性。光明金刚宝戒。独
露显现。以不思议业用。饶益众生。如是受持。方名
佛子戒心体用之观炤也。
○三释忍心位。】
「若佛子。忍。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一切处忍。名
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无量行。一一名忍。无
受。无打。无刀杖瞋心。皆如如。无一一谛。一相。无无相。
有无有相。非非心相。缘无缘相。立住动止。我人缚解。
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此释忍心之义。即羼提波罗蜜也。别经名修行住。
谓能修行忍力。长养众善根故。忍者。谓于逆顺诸
境。安然自如。乃即造道之强力也。忍有多种。此中
具六。以该一切。有无相慧体性。至无无相一节。正
明佛子忍心体用观照之义。有无相慧体性。一切
697-A¶ 第 788a 页 X38-0788.png
空空忍者。千臂经云。此名无相慧忍。有。即本有。不
从外得也。无相。即如如理。慧。即如如智。谓此菩萨
忍心。不在事迹之间。亦不离事。于此不离不即之
处。本乎无相慧体。而起无相大智慧光。观察世出
世间一切诸法。悉如虚空。无有色相。无彼无此。实
无二法。惟一体性。性净无物。即以无相之能。开化
无相之所。达入一切空空。故云。有无相慧体性。一
切空空忍也。一切处忍等者。千臂经中。名曰普愿
行忍。谓一切空空之忍。凡一切处。无所非忍。以一
切处所忍之心。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以
无生灭。二俱离故。即入无生。故云一切处忍。名无
生行忍也。言一切处得名如苦忍者。千臂经云。名
耐怨忍。菩萨因契无生行忍。更为法界有情。修持
三种大忍。每被他人妒害之处。不见有苦可忍。菩
萨达境惟心。心不自心。因境有心。境不自境。因心
有境。心境一空。得名如苦忍。所谓不因讪谤起冤
亲。何表无生慈忍力也。无量行一一名忍者。千臂
经中。名曰无量行忍。此即推广所忍之行。总收上
一切处。能忍心智。与夫所忍心法。然虽无量行门。
种种不同。是则皆依无相慧体而起照用。是故所
云无量行。一一名为无相慧忍也。无受。无打。无刀
杖瞋心。皆如如者。千臂经中。此名安受苦忍。申明
空上一切处如苦忍之事迹也。谓上难忍易瞋之
中。分明以受刀杖所打。菩萨了达三轮体空。即其
从外得也。无相。即如如理。慧。即如如智。谓此菩萨
忍心。不在事迹之间。亦不离事。于此不离不即之
处。本乎无相慧体。而起无相大智慧光。观察世出
世间一切诸法。悉如虚空。无有色相。无彼无此。实
无二法。惟一体性。性净无物。即以无相之能。开化
无相之所。达入一切空空。故云。有无相慧体性。一
切空空忍也。一切处忍等者。千臂经中。名曰普愿
行忍。谓一切空空之忍。凡一切处。无所非忍。以一
切处所忍之心。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以
无生灭。二俱离故。即入无生。故云一切处忍。名无
生行忍也。言一切处得名如苦忍者。千臂经云。名
耐怨忍。菩萨因契无生行忍。更为法界有情。修持
三种大忍。每被他人妒害之处。不见有苦可忍。菩
萨达境惟心。心不自心。因境有心。境不自境。因心
有境。心境一空。得名如苦忍。所谓不因讪谤起冤
亲。何表无生慈忍力也。无量行一一名忍者。千臂
经中。名曰无量行忍。此即推广所忍之行。总收上
一切处。能忍心智。与夫所忍心法。然虽无量行门。
种种不同。是则皆依无相慧体而起照用。是故所
云无量行。一一名为无相慧忍也。无受。无打。无刀
杖瞋心。皆如如者。千臂经中。此名安受苦忍。申明
空上一切处如苦忍之事迹也。谓上难忍易瞋之
中。分明以受刀杖所打。菩萨了达三轮体空。即其
697-A¶ 第 788b 页 X38-0788.png
内心而推。觅一受相。了不可得。则无受打之我相
故。即其外境而推。觅一打相。本不可得。则无打我
之人相故。即其所中而推。刀杖本寂。则无所打刀
杖之众生相。即其能中而推。心本自如。则无忍苦
瞋心之寿者相。故云无受。无打。无刀杖瞋心也。所
言皆如如者。此句释上三无字义。以显三轮空寂。
四相无从。故示总相云。皆如如也。无一一谛。一相
等者千臂经中。名曰谛察法忍。此二句义。释明皆
如如意。问。既曰受打刀杖瞋心。根境历然。何故又
曰。无受打刀杖瞋心。皆如如耶。答。所言皆如如者。
以无相慧体性忍中。本无世出世谛真俗二法。故
云无一一谛。此即不堕常见。一相者。实相也。虽云
无二谛相。不堕常见。惟恐又作断见理会。故揭一
相示之。不堕断见。十住菩萨作空观时。观一切法。
当体皆空。无中无假无不空。惟空无相。故云一相。
无无相者。此句双申上义。问曰。既有一相。何名无
一一谛。既云无一一谛。何有一相。岂尚有一相可
得。而云无一一谛耶。答曰。云一相者。即谓无相。无
相而相。相即无相。实无一相可得。故曰无无相也。
有无有相。至缘无缘相一节。展转释破外道偏计
之性。以结忍中无相慧体性之义。有无有相者。乃
总遣所忍之法相不可得。非非心相者。乃总遣能
忍之心相不可得。缘无缘相者。此乃双遣能所俱
相亦不可得。此三句义。是紧贴上无字说来。发明
故。即其外境而推。觅一打相。本不可得。则无打我
之人相故。即其所中而推。刀杖本寂。则无所打刀
杖之众生相。即其能中而推。心本自如。则无忍苦
瞋心之寿者相。故云无受。无打。无刀杖瞋心也。所
言皆如如者。此句释上三无字义。以显三轮空寂。
四相无从。故示总相云。皆如如也。无一一谛。一相
等者千臂经中。名曰谛察法忍。此二句义。释明皆
如如意。问。既曰受打刀杖瞋心。根境历然。何故又
曰。无受打刀杖瞋心。皆如如耶。答。所言皆如如者。
以无相慧体性忍中。本无世出世谛真俗二法。故
云无一一谛。此即不堕常见。一相者。实相也。虽云
无二谛相。不堕常见。惟恐又作断见理会。故揭一
相示之。不堕断见。十住菩萨作空观时。观一切法。
当体皆空。无中无假无不空。惟空无相。故云一相。
无无相者。此句双申上义。问曰。既有一相。何名无
一一谛。既云无一一谛。何有一相。岂尚有一相可
得。而云无一一谛耶。答曰。云一相者。即谓无相。无
相而相。相即无相。实无一相可得。故曰无无相也。
有无有相。至缘无缘相一节。展转释破外道偏计
之性。以结忍中无相慧体性之义。有无有相者。乃
总遣所忍之法相不可得。非非心相者。乃总遣能
忍之心相不可得。缘无缘相者。此乃双遣能所俱
相亦不可得。此三句义。是紧贴上无字说来。发明
697-A¶ 第 788c 页 X38-0788.png
上无相亦无之义。有相者。下乘也。无有相。是所忍
之法本空。而有此无有相。又非真空。心相者。下乘
也。非心相。是能忍之心本空。而非此非心相。又非
真空。缘相者。下乘也。无缘相。是忍智中本来能所
一空。而缘此无缘相。又非真空。惟菩萨能所心境
俱空。空亦复空。方是无相真空。实相法忍也。立住
动止等者。总结显忍心。观智。破依他性。令證圆成
实性也。立。谓站立。住。谓安住。动。即行动。止。即卧止。
我。乃对人相而称。人。乃对我相而举。缚者。不空之
凡相。解者。能空之圣相。于上有无有相等。一切诸
相。菩萨二六时中。四威仪处。一一照破。于立住动
止。其相无寂感之分。于我于人。其相无彼此之分。
于缚于解。其相无圣凡之分。诸相既无。何有一切
法耶。忍法既无。只有慧体。自照自观。以为忍行。又
何忍相之有哉。故曰。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所谓
不见一法即如来。此则名为观自在。金刚云。若有
我相。人相。即非菩萨。又千臂经云。于一切法。悉皆
无相。了了分明。忍性空寂。不可得故。皆此义也。如
是行忍。是名佛子无相慧忍体性之照用也。
○四释进心位。】
「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
山。而见一切有无。如有如无。天地青黄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宝智性。一切信进道。空。无生。无作。无慧。起空
入世谛法。亦无二相。续空心通达。进分善根。」
之法本空。而有此无有相。又非真空。心相者。下乘
也。非心相。是能忍之心本空。而非此非心相。又非
真空。缘相者。下乘也。无缘相。是忍智中本来能所
一空。而缘此无缘相。又非真空。惟菩萨能所心境
俱空。空亦复空。方是无相真空。实相法忍也。立住
动止等者。总结显忍心。观智。破依他性。令證圆成
实性也。立。谓站立。住。谓安住。动。即行动。止。即卧止。
我。乃对人相而称。人。乃对我相而举。缚者。不空之
凡相。解者。能空之圣相。于上有无有相等。一切诸
相。菩萨二六时中。四威仪处。一一照破。于立住动
止。其相无寂感之分。于我于人。其相无彼此之分。
于缚于解。其相无圣凡之分。诸相既无。何有一切
法耶。忍法既无。只有慧体。自照自观。以为忍行。又
何忍相之有哉。故曰。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所谓
不见一法即如来。此则名为观自在。金刚云。若有
我相。人相。即非菩萨。又千臂经云。于一切法。悉皆
无相。了了分明。忍性空寂。不可得故。皆此义也。如
是行忍。是名佛子无相慧忍体性之照用也。
○四释进心位。】
「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
山。而见一切有无。如有如无。天地青黄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宝智性。一切信进道。空。无生。无作。无慧。起空
入世谛法。亦无二相。续空心通达。进分善根。」
697-A¶ 第 789a 页 X38-0789.png
【此释进心之义。即毗黎耶波罗蜜也。别经名生贵
住。谓生在佛家。种性清净故。梵语毗黎耶。此云精
进。谓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即前施戒忍三法。勤策
不怠。乃智行无间之功力也。若四威仪。至亦无二
相一节。正明佛子进心体用观照之义。四威仪者。
即行。住。坐。卧。四行精进。遍诸行故。以行字表其象。
一切时者。即二六之时也。行伏空者。即是空观。假
会法性。即是假观。登无生山。即是中观。三贤菩萨。
名伏忍位。初住位伏空。二行位伏假。三向位伏中。
虽分为三。是各依本位得名。实互融摄。一而三。三
而一。菩萨于此行。住。坐。卧。四行法门。以有威可畏。
能折伏众生。有仪可表。摄受众生。即于此四仪处。
一切时中。进修菩提。降伏其心。而入于空。无法可
得。如镜中相。无相可得。此即行伏空也。言假会法
性者承上。谓虽常入真空。观照诸法一切体性。然
而假合而成。即假而真。离真无假。此即行伏假也。
于假法上当体明真。故云。假会法性。言登无生山
者。谓此菩萨修无生理。最高最显。在尘出尘。迥超
二边。得无所碍。如登山顶。高出无碍。名登无生山
也。菩萨既荡一切法空。不见纤法可生。复观一切
法假。不见毫法可灭。以无生灭。空假皆真。双伏中
道无生。故以登山为喻也。而见一切有无者。申明
登无生山之义。菩萨于四威仪。一切时中。思惟真
谛之理。发生一切无漏智慧。了见一切内外四大。
697-A¶ 第 789b 页 X38-0789.png
有无性相。诸法性空。空无所有。故云。见一切有无。
如有如无等者。牒定所观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先
观世间之法。以无生心。见天地中。包罗青黄赤白。
长短方圆。若根若尘。有质对待者。名一切显现色。
若根若尘。无质对待者。名一切无表色。如四禅天。
定中果色。并五根中一分净色。及缘想过。未来。种
种境界。现虽对待。无可表示。虽云。无可表示。总色
像摄。一切色相。元无实体。色法如此。心法亦然。无
有一法。不是如来藏心。性净明体。故云如有。如无。
一切入也。乃至三宝智性等者。此观出世间法也。
三宝。即佛。法。僧。智性。即法身。般若。解脱。一切信进
道。即一切贤圣诚信进修之道。空。无生。无作。即三
解脱门义。谓此菩萨。繇观世出世间。真净体性之
理。性净无物。故得證入三解脱门也。其空解脱门
者。菩萨观照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其体
本空。即悟自性真空。而不随因缘生。故得解脱也。
无生解脱门者。即无相解脱门也。承上既观诸法。
一切皆空。无相可得。既无有相。即悟自性常生。而
不随因缘灭。故得解脱也。无作解脱门者。即无愿
解脱门也。菩萨既观诸法。空无有相。则无愿求。既
无愿求。即不造作生死之因。以无生死因故。即无
有果。故得解脱。解脱。即自在义。门。即通达义。以三
解脱。得至涅槃。故云三解脱也。无慧者。承上所观
诸法。既不可得。能观智慧。岂可得哉。故云无慧。起
如有如无等者。牒定所观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先
观世间之法。以无生心。见天地中。包罗青黄赤白。
长短方圆。若根若尘。有质对待者。名一切显现色。
若根若尘。无质对待者。名一切无表色。如四禅天。
定中果色。并五根中一分净色。及缘想过。未来。种
种境界。现虽对待。无可表示。虽云。无可表示。总色
像摄。一切色相。元无实体。色法如此。心法亦然。无
有一法。不是如来藏心。性净明体。故云如有。如无。
一切入也。乃至三宝智性等者。此观出世间法也。
三宝。即佛。法。僧。智性。即法身。般若。解脱。一切信进
道。即一切贤圣诚信进修之道。空。无生。无作。即三
解脱门义。谓此菩萨。繇观世出世间。真净体性之
理。性净无物。故得證入三解脱门也。其空解脱门
者。菩萨观照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其体
本空。即悟自性真空。而不随因缘生。故得解脱也。
无生解脱门者。即无相解脱门也。承上既观诸法。
一切皆空。无相可得。既无有相。即悟自性常生。而
不随因缘灭。故得解脱也。无作解脱门者。即无愿
解脱门也。菩萨既观诸法。空无有相。则无愿求。既
无愿求。即不造作生死之因。以无生死因故。即无
有果。故得解脱。解脱。即自在义。门。即通达义。以三
解脱。得至涅槃。故云三解脱也。无慧者。承上所观
诸法。既不可得。能观智慧。岂可得哉。故云无慧。起
697-A¶ 第 789c 页 X38-0789.png
空入世谛。法者。谓向以观凡圣有无诸法体空。即
證入空定矣。此空不同声闻。缘觉。沈空滞寂之空。
乃观实际理中。纤尘不立。今世门头。一法不舍故。
虽證于空忍。而不住著。即从伏空定忍。而起入世
谛法。虽然入真。入俗。亦无二相。无二相者。谓入真
不著真。而入俗不著俗。故云无二相。续空心通达
等。此二句者。结显无相精进之心。体用观智之益。
续空心者。乃即从假入空。从空入假。空假圆融。通
达无碍。以是通达实相心故。名续空心通达也。进
分善根者。善根。即菩提本妙心。为众善根本故。即
此无相心。发起种种精进。心心相续。念念无间。分
分增进。永无退转。趋向佛位。故云进分善根。千臂
经云。佛子于四威仪。进修菩提之时。即得證入一
切三宝智性。真净体性。常得现前。则得生生值佛。
见法见僧。世世精进。学佛威仪。于伏空忍之理。亦
不见四威仪。證无生空。是以不进而进道也。又法
句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
无有涯。如是精进。是名佛子进心体用之观照也。
○五释定心位。】
「若佛子。寂灭。无相无相。无量行。无量心三昧。凡夫圣
人。无不入三昧。体性相应。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
受者。一切缚见性。是障因缘。散风动心。不寂而灭。空
空八倒无缘。假静慧观。一切假会。念念寂灭。一切三
界果罪性。皆繇定灭。而生一切善。」
證入空定矣。此空不同声闻。缘觉。沈空滞寂之空。
乃观实际理中。纤尘不立。今世门头。一法不舍故。
虽證于空忍。而不住著。即从伏空定忍。而起入世
谛法。虽然入真。入俗。亦无二相。无二相者。谓入真
不著真。而入俗不著俗。故云无二相。续空心通达
等。此二句者。结显无相精进之心。体用观智之益。
续空心者。乃即从假入空。从空入假。空假圆融。通
达无碍。以是通达实相心故。名续空心通达也。进
分善根者。善根。即菩提本妙心。为众善根本故。即
此无相心。发起种种精进。心心相续。念念无间。分
分增进。永无退转。趋向佛位。故云进分善根。千臂
经云。佛子于四威仪。进修菩提之时。即得證入一
切三宝智性。真净体性。常得现前。则得生生值佛。
见法见僧。世世精进。学佛威仪。于伏空忍之理。亦
不见四威仪。證无生空。是以不进而进道也。又法
句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
无有涯。如是精进。是名佛子进心体用之观照也。
○五释定心位。】
「若佛子。寂灭。无相无相。无量行。无量心三昧。凡夫圣
人。无不入三昧。体性相应。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
受者。一切缚见性。是障因缘。散风动心。不寂而灭。空
空八倒无缘。假静慧观。一切假会。念念寂灭。一切三
界果罪性。皆繇定灭。而生一切善。」
697-A¶ 第 790a 页 X38-0790.png
【此释定心之义。即禅波罗蜜也。别经名具足方便
住。谓修习无量善根力故。寂灭。无相无相。至空空
八倒无缘一节。正明佛子定心体用。观照之义。寂
灭者。此标定体。梵语禅那。此云寂灭。即指一心而
言。亦云静虑。即攀缘如禅。亦云寂静。谓根境如如。
不即不离。若镜现相。故云寂灭。无相无相。此二无
相。释寂灭义。上无相。明能定之心。下无相。明所定
之境。以是心境二皆无相。故云无相无相。无量行。
无量心三昧者。明菩萨动静一如义。繇入定时。以
无能所二相。故能契合无量心行。总成三昧。此即
四威仪中。常明禅观。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
时也。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者。此言定体平等。不
惟圣人入此三昧。凡夫亦入此定。既尔。何故说名
凡夫。以被一切识情垢染。故不自觉。亦如衣里明
珠。不自觉知。贫苦他方。终无济益。所谓终日圆觉。
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何以故。以体性不相应。安
能得定。菩萨不见一法当情。境空心寂。智理一如。
故恒与诸佛体性相应。繇證体性三昧。则一切时
中。以圣定力故。得照见一切微细我。人。作者。受者。
之妄惑也。我。即我见。人。即人见。作者。自心施为。即
众生见。受者。领纳好恶。坚著不舍。即寿者见。繇此
四见。生一切执缚。邪见种性。皆是障道因缘。被此
散乱境风。鼓动心海。随波逐浪。流转生死。无穷无
尽。无有休息。故云一切缚等。言不寂而灭者。谓此
697-A¶ 第 790b 页 X38-0790.png
障惑。若不假修寂灭观炤三昧正定之力。而能灭
者。终无暂止之日。意谓必以寂灭定力故。而得此
灭。故云不寂而灭。千臂经云。不得寂静定力。而能
灭者。无有是处。空空八倒无缘者。承上。谓此定力。
既止我见生灭之因。即小乘凡外八倒。生灭之缘
自空。故云八倒无缘。假静慧观。至而生一切善一
节。结显定力照用功能之义。假静止动。假慧照昏。
假此二者为观。定慧圆明。静照一切我人假会。幻
化合成。妄想因缘之法。念念从此寂灭矣。生灭颠
倒之念既空。则一切三界异熟苦果。诸恶罪性。亦
皆繇此定力而灭。苦果罪性。既巳灭尽。则本不生
不灭。无漏功德智慧。亦悉繇此定力而生。故云而
生一切善也。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如是修禅。
是名佛子定心之体用观照也。
○六释慧心位。】
「若佛子。空慧。非无缘。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主
者。与道通同。取果行因。入圣舍凡。灭罪起福。缚解尽
是体性功用。一切见。常乐我净。烦恼慧性不明故。以
慧为首。修不可说观慧。入中道一谛。其无明障慧。非
相非来。非缘非罪。非八倒。无生灭。慧光明𦦨。为照乐
虚。方便转变神通。以智体性。所为慧用故。」
【此释慧心之义即般若波罗蜜也。别经名正心住。
成就第六般若法门故。梵语般若。此云智慧。以是
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于境分明无惑。能转物也。空
者。终无暂止之日。意谓必以寂灭定力故。而得此
灭。故云不寂而灭。千臂经云。不得寂静定力。而能
灭者。无有是处。空空八倒无缘者。承上。谓此定力。
既止我见生灭之因。即小乘凡外八倒。生灭之缘
自空。故云八倒无缘。假静慧观。至而生一切善一
节。结显定力照用功能之义。假静止动。假慧照昏。
假此二者为观。定慧圆明。静照一切我人假会。幻
化合成。妄想因缘之法。念念从此寂灭矣。生灭颠
倒之念既空。则一切三界异熟苦果。诸恶罪性。亦
皆繇此定力而灭。苦果罪性。既巳灭尽。则本不生
不灭。无漏功德智慧。亦悉繇此定力而生。故云而
生一切善也。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如是修禅。
是名佛子定心之体用观照也。
○六释慧心位。】
「若佛子。空慧。非无缘。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主
者。与道通同。取果行因。入圣舍凡。灭罪起福。缚解尽
是体性功用。一切见。常乐我净。烦恼慧性不明故。以
慧为首。修不可说观慧。入中道一谛。其无明障慧。非
相非来。非缘非罪。非八倒。无生灭。慧光明𦦨。为照乐
虚。方便转变神通。以智体性。所为慧用故。」
【此释慧心之义即般若波罗蜜也。别经名正心住。
成就第六般若法门故。梵语般若。此云智慧。以是
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于境分明无惑。能转物也。空
697-A¶ 第 790c 页 X38-0790.png
慧。非无缘。至体性功用一节。正明佛子慧心体用
观照之义。言空慧非无缘者。谓此真空体性。本源
妙慧。非是无缘而生。又非即缘而生。是即本有空
慧灵明知体。名之为心。不假他缘故也。以是真知
觉体。本无分别。而言分别一切法者。惟是真心照
用。不同二乘灰心泯智。不缘一切生法。亦不同诸
凡夫外道。分别识心。繇假因缘会合而成。假名主
者。假立其名。实无主宰。虽曰是妄。皆即依真而起。
如水之波。依水而有。菩萨依般若智照。于诸妄心。
了然无二。实与至道。通同一味。体无差别。故曰假
名主者。与道通同也。取果行因等者。释明慧心照
用之义。谓此菩萨直超佛果。惟以本源平等空慧。
修因地行。即可入圣舍凡。灭罪起福。凡夫以我相
分别。处处不得解脱故缚。圣人无我。能以般若智
照。处处皆得自在故解。即此凡圣迷悟缚解。菩萨
视之。尽是体性功用。所谓从凡夫中来者。用其识
心。从圣性中来者。用其智慧。识智元无二体。惟在
用处有差殊耳。一切见。至所为慧用故一节。申明
空慧观照之益。问。一切见者。凡圣缚解。何处差别。
以凡夫。二乘。一切倒见。皆由不知如来常乐我净。
无馀涅槃。真如德相。是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平
等具足。乃于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心上。而起倒见
故也。常者。无暂改动之义。性体虚融。历三际而不
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乐者。安隐寂灭之义。
观照之义。言空慧非无缘者。谓此真空体性。本源
妙慧。非是无缘而生。又非即缘而生。是即本有空
慧灵明知体。名之为心。不假他缘故也。以是真知
觉体。本无分别。而言分别一切法者。惟是真心照
用。不同二乘灰心泯智。不缘一切生法。亦不同诸
凡夫外道。分别识心。繇假因缘会合而成。假名主
者。假立其名。实无主宰。虽曰是妄。皆即依真而起。
如水之波。依水而有。菩萨依般若智照。于诸妄心。
了然无二。实与至道。通同一味。体无差别。故曰假
名主者。与道通同也。取果行因等者。释明慧心照
用之义。谓此菩萨直超佛果。惟以本源平等空慧。
修因地行。即可入圣舍凡。灭罪起福。凡夫以我相
分别。处处不得解脱故缚。圣人无我。能以般若智
照。处处皆得自在故解。即此凡圣迷悟缚解。菩萨
视之。尽是体性功用。所谓从凡夫中来者。用其识
心。从圣性中来者。用其智慧。识智元无二体。惟在
用处有差殊耳。一切见。至所为慧用故一节。申明
空慧观照之益。问。一切见者。凡圣缚解。何处差别。
以凡夫。二乘。一切倒见。皆由不知如来常乐我净。
无馀涅槃。真如德相。是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平
等具足。乃于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心上。而起倒见
故也。常者。无暂改动之义。性体虚融。历三际而不
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乐者。安隐寂灭之义。
697-A¶ 第 791a 页 X38-0791.png
离生死逼迫之苦。證涅槃寂灭之乐。故名乐德。我
者。自在无碍之义。外道凡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
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为我者。即是真我。故
名我德。净者。离垢无染之义。诸惑尽除。湛然清净。
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而凡夫人。迷而不
知。反以非常计常。常计无常。非乐计乐。乐计无乐。
非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无净。是名八
倒。非常计常者。世间一切诸有为法。故悉无常。虚
幻不实。执为实有故。非乐计乐者。世间五欲之乐。
皆是受苦之因。诸凡夫人。贪著不舍。不求解脱故。
非我计我者。四大假合之身。本非有我。于此幻色
身中。强作主宰。妄执为我故。不净计净者。自身他
身。三十六物。五种不净之身。本非是净。反生贪著。
以为是净故。如是四见。增长惑业。名为凡夫四荣
倒见。常计无常者。法身常住。本无迁改。而于如来
常住法身之中。妄计有变异故。乐计无乐者。涅槃
大乐。离诸苦故。乃于如来涅槃乐中。妄计是苦故。
我计无我者。无生真我。即是真常。不了无我法中
佛性真我。于真我中。妄计无我故。净计不净者。体
性真净。离诸垢染。不了无惑无障之净。乃于如来
真净法中。妄计不净故。如是四见。乃二乘人。观察
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俾烦恼有朽灭不生之义。名
为四枯倒见。此八倒见。凡夫之人。凡所作为。皆是
烦恼业力。将此慧性。障覆不开。不得真实识知用
者。自在无碍之义。外道凡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
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为我者。即是真我。故
名我德。净者。离垢无染之义。诸惑尽除。湛然清净。
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而凡夫人。迷而不
知。反以非常计常。常计无常。非乐计乐。乐计无乐。
非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无净。是名八
倒。非常计常者。世间一切诸有为法。故悉无常。虚
幻不实。执为实有故。非乐计乐者。世间五欲之乐。
皆是受苦之因。诸凡夫人。贪著不舍。不求解脱故。
非我计我者。四大假合之身。本非有我。于此幻色
身中。强作主宰。妄执为我故。不净计净者。自身他
身。三十六物。五种不净之身。本非是净。反生贪著。
以为是净故。如是四见。增长惑业。名为凡夫四荣
倒见。常计无常者。法身常住。本无迁改。而于如来
常住法身之中。妄计有变异故。乐计无乐者。涅槃
大乐。离诸苦故。乃于如来涅槃乐中。妄计是苦故。
我计无我者。无生真我。即是真常。不了无我法中
佛性真我。于真我中。妄计无我故。净计不净者。体
性真净。离诸垢染。不了无惑无障之净。乃于如来
真净法中。妄计不净故。如是四见。乃二乘人。观察
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俾烦恼有朽灭不生之义。名
为四枯倒见。此八倒见。凡夫之人。凡所作为。皆是
烦恼业力。将此慧性。障覆不开。不得真实识知用
697-A¶ 第 791b 页 X38-0791.png
故。所谓烦恼慧性不明故。名为烦恼无明二障。烦
恼事障障理。无明理障障事。其烦恼障者。谓此昏
烦之法。恼乱心神。因贪等惑。障蔽正道。故名烦恼
障。无明障者。谓诸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而于
一切法上。无所明了。名无明障。此惑。是业识之种
子。为烦恼之根本。以二乘人。慧性不明。不能断去
此障。惟菩萨断之。欲破烦恼。必以智慧为首。欲破
无明。必修不可说观慧为助。细审细察。智慧德相。
本来无迁无变。是如来常德。无生无死。是如来乐
德。无挂无碍。是如来我德。无障无惑。是如来净德。
如是种种观慧。相续相连。无间无断。方乃證入中
道第一义谛。智起惑亡。即无明惑障顿破。而本有
慧性顿开。向之无明烦恼为障者。即障慧性。故曰
无明障慧。今者了知无明障慧。当体全空。何有形
相。故曰非相。既非形相。安有去来。故曰非来。既无
去来。则非心所缘。故曰非缘。若有所缘。是为心境
不空。成颠倒想。起惑造业。则有生灭因缘之罪法。
今既非缘。则亦非罪矣。又何八倒生灭之有哉。故
曰。非八倒。无生灭。此惟菩萨慧光明𦦨。为照为乐。
虚彻灵通。无量方便。无障无碍无量转变。种种神
通。种种妙用。皆以平等智为体性。一切所为所用。
无非空慧为用故。若不依此平等智体。本源空慧。
以为照用。则凡所为所作。皆是无明业力使然。学
者知之。当修此慧。是名佛子慧心体用之。观照也。
恼事障障理。无明理障障事。其烦恼障者。谓此昏
烦之法。恼乱心神。因贪等惑。障蔽正道。故名烦恼
障。无明障者。谓诸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而于
一切法上。无所明了。名无明障。此惑。是业识之种
子。为烦恼之根本。以二乘人。慧性不明。不能断去
此障。惟菩萨断之。欲破烦恼。必以智慧为首。欲破
无明。必修不可说观慧为助。细审细察。智慧德相。
本来无迁无变。是如来常德。无生无死。是如来乐
德。无挂无碍。是如来我德。无障无惑。是如来净德。
如是种种观慧。相续相连。无间无断。方乃證入中
道第一义谛。智起惑亡。即无明惑障顿破。而本有
慧性顿开。向之无明烦恼为障者。即障慧性。故曰
无明障慧。今者了知无明障慧。当体全空。何有形
相。故曰非相。既非形相。安有去来。故曰非来。既无
去来。则非心所缘。故曰非缘。若有所缘。是为心境
不空。成颠倒想。起惑造业。则有生灭因缘之罪法。
今既非缘。则亦非罪矣。又何八倒生灭之有哉。故
曰。非八倒。无生灭。此惟菩萨慧光明𦦨。为照为乐。
虚彻灵通。无量方便。无障无碍无量转变。种种神
通。种种妙用。皆以平等智为体性。一切所为所用。
无非空慧为用故。若不依此平等智体。本源空慧。
以为照用。则凡所为所作。皆是无明业力使然。学
者知之。当修此慧。是名佛子慧心体用之。观照也。
697-A¶ 第 791c 页 X38-0791.png
○七释愿心位。】
「若佛子。愿。愿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愿心连。愿心
连。相续百劫。得佛灭罪。求求至心。无生空一愿。观观
入定照。无量见缚。以求心故。解脱无量妙行。以求心
成菩提。无量功德。以求为本。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
满愿故。佛果便成观一谛中道。非阴。非界。非没生。见
见非。解慧是愿体性。一切行本源。」
【此释愿心之义。即愿波罗蜜也。别经名不退住。入
于无生毕竟空界故。愿者。愿要。乃即发诸大愿成
佛度生者也。愿大求。至得佛灭罪一节。正明佛子
愿心体用。观照之义。愿大求者。即上求佛果。一切
求者。即下化众生也。以果行因故者。释上发愿成
佛度生之疑。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自觉巳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今先自利。次乃利
生。何以故欲以果地之觉。而行因地心故。谓凡世
出世间。有漏无漏。善恶因果。必有决定誓愿。如地
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观音大士。度尽众生。
方證菩提。弥陀如来。四十八愿。愿愿结云。不得是
愿。终不作佛。乃至阎罗天子。誓愿治诸罪人。一一
随愿而生。所以要度众生。先当发愿成佛也。愿心
连者。承上以果行因之愿心故。须当念念不忘。心
心无间。相连相续。百劫修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
外舍国城妻子。内舍头目髓脑。乃至无量世界。无
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如是心无能所。
697-A¶ 第 792a 页 X38-0792.png
人法双忘。忘亦复忘。始能得见本佛。灭无量罪。故
云得佛灭罪。求求至心。至佛果便成一节。申明愿
心始终因果究竟之义。求求至心者。上求字。即求
佛果。下求字。即求化众生。至心二字。谓求佛果。及
化众生之心。必须联续增进。乃至大愿成就。求无
所求。即以无生空智。而契无生空理。智理一如。一
愿平等。生佛无二。故云。无生空一愿也。观观入定
照者。双明二观。惟显中道。以空观入假观。故照。以
假观入空观。故定。如是二观俱遣。空假不立。定慧
圆融。是即照而常定。定而常照。即此观观之照。照
照之观。是故无量见缚。皆以上求下化之大愿心。
平等观照之定慧力。故得解脱。即上灭罪之义。不
惟无量见缚。因求心故而得解脱。即无量妙行。亦
以是愿求求至心。故得成就阿耨菩提。即上得佛
之义。乃至无量恒沙。称性功德。亦皆以求心故。而
为根本。即无生空一愿之义。言初发下。劝必行也。
如是求心。非是空发愿乐之心。而或不行愿乐之
行。故必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足。是故佛果。
便得成就。初发求心。即始觉也。中间修道。即渐次
觉。及随分觉。行满愿故。即究竟觉。三觉果满。万德
周圆。方能得成佛果。称两足尊。观一谛中道。至一
切行本源一节。此结愿心中道观慧。为愿体性。为
一切行本也。观一谛中道者。承上。谓于佛果位中。
观中道一谛之理。不见立一切愿。本无佛道可成。
云得佛灭罪。求求至心。至佛果便成一节。申明愿
心始终因果究竟之义。求求至心者。上求字。即求
佛果。下求字。即求化众生。至心二字。谓求佛果。及
化众生之心。必须联续增进。乃至大愿成就。求无
所求。即以无生空智。而契无生空理。智理一如。一
愿平等。生佛无二。故云。无生空一愿也。观观入定
照者。双明二观。惟显中道。以空观入假观。故照。以
假观入空观。故定。如是二观俱遣。空假不立。定慧
圆融。是即照而常定。定而常照。即此观观之照。照
照之观。是故无量见缚。皆以上求下化之大愿心。
平等观照之定慧力。故得解脱。即上灭罪之义。不
惟无量见缚。因求心故而得解脱。即无量妙行。亦
以是愿求求至心。故得成就阿耨菩提。即上得佛
之义。乃至无量恒沙。称性功德。亦皆以求心故。而
为根本。即无生空一愿之义。言初发下。劝必行也。
如是求心。非是空发愿乐之心。而或不行愿乐之
行。故必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足。是故佛果。
便得成就。初发求心。即始觉也。中间修道。即渐次
觉。及随分觉。行满愿故。即究竟觉。三觉果满。万德
周圆。方能得成佛果。称两足尊。观一谛中道。至一
切行本源一节。此结愿心中道观慧。为愿体性。为
一切行本也。观一谛中道者。承上。谓于佛果位中。
观中道一谛之理。不见立一切愿。本无佛道可成。
697-A¶ 第 792b 页 X38-0792.png
本无众生可度。本来无缚无解。菩提本具。功德本
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观五阴。非五阴。观十
八界。非十八界。观生灭。非生灭。观诸见。非诸见。故
云见见非。解慧是愿体性者。乃即华严信。解。行。證。
四法之一。菩萨初发愿心。繇信起解。繇解发愿。繇
愿起行。繇行證果。非初解慧。无繇能入。如是妙慧。
为一切愿心本体。一切万行本源。是故发愿成佛
度生。必以无生空一愿之中道智。解无生空一愿
之中道理。即依此起一切无相妙行。而即證佛无
相菩提涅槃妙果。若他观他愿者。即为狂慧。即为
狂解矣。学者知之。
○八释护心位。】
「若佛子。护三宝。护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邪见。
不娆正信。灭我缚见缚。无生照达二谛。观心现前。以
护根本。无相护护。空无作无相。以心慧连慧连。入无
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护观入空假。分分幻化。幻
化所起。如无如无。法体集散不可护观法亦尔。」
【此释护心之义。即力波罗蜜也。别经名童真住。谓
不生邪倒破菩提心故。护者。护持。不使魔外侵坏
菩提心故。护三宝。至于护根本一节。正明佛子护
心体用观照之义。三宝。即佛法僧。佛者。觉照义。法
者。执持义。僧者。和合义。此有世间住持三宝。有出
世间常住三宝。有大乘。小乘。一体。别相。如是三宝。
皆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父母。良友福田。若不护持。
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观五阴。非五阴。观十
八界。非十八界。观生灭。非生灭。观诸见。非诸见。故
云见见非。解慧是愿体性者。乃即华严信。解。行。證。
四法之一。菩萨初发愿心。繇信起解。繇解发愿。繇
愿起行。繇行證果。非初解慧。无繇能入。如是妙慧。
为一切愿心本体。一切万行本源。是故发愿成佛
度生。必以无生空一愿之中道智。解无生空一愿
之中道理。即依此起一切无相妙行。而即證佛无
相菩提涅槃妙果。若他观他愿者。即为狂慧。即为
狂解矣。学者知之。
○八释护心位。】
「若佛子。护三宝。护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邪见。
不娆正信。灭我缚见缚。无生照达二谛。观心现前。以
护根本。无相护护。空无作无相。以心慧连慧连。入无
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护观入空假。分分幻化。幻
化所起。如无如无。法体集散不可护观法亦尔。」
【此释护心之义。即力波罗蜜也。别经名童真住。谓
不生邪倒破菩提心故。护者。护持。不使魔外侵坏
菩提心故。护三宝。至于护根本一节。正明佛子护
心体用观照之义。三宝。即佛法僧。佛者。觉照义。法
者。执持义。僧者。和合义。此有世间住持三宝。有出
世间常住三宝。有大乘。小乘。一体。别相。如是三宝。
皆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父母。良友福田。若不护持。
697-A¶ 第 792c 页 X38-0792.png
即法身慧命断灭。一切功德。无从而生。故当大力
护持。护三宝者无他。即护自巳所修六度万行。一
切所行功德。何名功德。即于行门。无怠无惰。有始
有终。是名为功。无人无我。无取无舍。是名为德。故
云功德。仁王经云。以护佛果。护十地行若此。使外
道不娆者。正明护三宝义。外道有多种。凡不达心
地道戒。向外驰求。俱名外道。其八倒者。即诸凡夫。
小乘。外道。妄想倒执。此诸倒见。不善不正。断佛种
故。名恶邪见。言正信者。翻邪名正。除疑曰信。正其
所信。名曰正信。所谓护功德者。正在使诸外道。凡
小八倒。恶邪知见。不能娆我。如是护三宝之正信
也。云何能令恶见。不娆正信。亦无他法。伹灭我缚
见缚。而信自正。盖此颠倒邪见。繇依我见而生。因
执我故。则被我缚。繇我缚故。而起诸见。则被见缚
我见相缚。所信不正。所信不正。则诸魔外得入。魔
外一入。则坏一切功德。一切功德破坏。致令佛种。
法种。僧种俱被破坏。故护三宝。实无别法。唯护自
行功德。则灭我缚见缚。我见不生。即入无生。即以
无生理智。而起观照。照空。即不沈空。照有。即不滞
有。空而不空。不堕断见。有而不有。不堕常见。是以
不滞空有。不堕断常。二谛圆融。互摄无碍。故云无
生照达二谛。即此观心。倏然现前。以护根本。其根
本者。即正信也。以是正信一立。直超无上佛果。而
无障碍。一切功德。从此生长。是故正信而为根本。
护持。护三宝者无他。即护自巳所修六度万行。一
切所行功德。何名功德。即于行门。无怠无惰。有始
有终。是名为功。无人无我。无取无舍。是名为德。故
云功德。仁王经云。以护佛果。护十地行若此。使外
道不娆者。正明护三宝义。外道有多种。凡不达心
地道戒。向外驰求。俱名外道。其八倒者。即诸凡夫。
小乘。外道。妄想倒执。此诸倒见。不善不正。断佛种
故。名恶邪见。言正信者。翻邪名正。除疑曰信。正其
所信。名曰正信。所谓护功德者。正在使诸外道。凡
小八倒。恶邪知见。不能娆我。如是护三宝之正信
也。云何能令恶见。不娆正信。亦无他法。伹灭我缚
见缚。而信自正。盖此颠倒邪见。繇依我见而生。因
执我故。则被我缚。繇我缚故。而起诸见。则被见缚
我见相缚。所信不正。所信不正。则诸魔外得入。魔
外一入。则坏一切功德。一切功德破坏。致令佛种。
法种。僧种俱被破坏。故护三宝。实无别法。唯护自
行功德。则灭我缚见缚。我见不生。即入无生。即以
无生理智。而起观照。照空。即不沈空。照有。即不滞
有。空而不空。不堕断见。有而不有。不堕常见。是以
不滞空有。不堕断常。二谛圆融。互摄无碍。故云无
生照达二谛。即此观心。倏然现前。以护根本。其根
本者。即正信也。以是正信一立。直超无上佛果。而
无障碍。一切功德。从此生长。是故正信而为根本。
697-A¶ 第 793a 页 X38-0793.png
以是护持。无有穷尽。故云观心现前。以护根本。所
谓心性不迷。即是佛宝。心体离念。即是法宝。于理
不违。即是僧宝也。无相护护。至皆明光明光一节。
申明无生观照工夫之益。盖上以无生智观照现
前。以护信根。即此能护观照。所护信根。一一无相。
从无相护心中。行无相护行。故曰无相护护。以是
无相护护。则所护之正信。处处解脱。以是处处解
脱。即證无相真空。以證无相空故。而无所造。而无
所作。以无所造作故。名为无相。故云空无作无相。
以心慧连等者。承上。既云入空无作无相之三解
脱理慧。不同小乘住著解脱。即此真空。无作无相
之慧心中。相续相连。无间无断。即得深入无生空
道。无生智道。皆明光明光矣。无生空道。即是无馀
涅槃理果。无生智道。即是无上菩提智果。皆明光
明光者。智理互照之象。繇智契理。因理冥智。智理
如如。互发圆照。故云明光明光也。护观入空假。至
观法亦尔一节。乃即结遣观法。以显无相护心之
义。言护观入空假等者。承上。既以无相护心。深入
智理。即以如理平等。大慧光明。从护心中。而起观
照。观入于空。即遣真相。观入于假。即遣俗相。空之
真相既遣。则空中之分分许多幻化所灭何有。假
之俗相既遣。则假中之分分幻化所起何有。以是
生即如生。灭即如灭。生灭皆如。故云如无如无。法
体集散不可护者。菩萨既以无生妙慧。观照诸法。
谓心性不迷。即是佛宝。心体离念。即是法宝。于理
不违。即是僧宝也。无相护护。至皆明光明光一节。
申明无生观照工夫之益。盖上以无生智观照现
前。以护信根。即此能护观照。所护信根。一一无相。
从无相护心中。行无相护行。故曰无相护护。以是
无相护护。则所护之正信。处处解脱。以是处处解
脱。即證无相真空。以證无相空故。而无所造。而无
所作。以无所造作故。名为无相。故云空无作无相。
以心慧连等者。承上。既云入空无作无相之三解
脱理慧。不同小乘住著解脱。即此真空。无作无相
之慧心中。相续相连。无间无断。即得深入无生空
道。无生智道。皆明光明光矣。无生空道。即是无馀
涅槃理果。无生智道。即是无上菩提智果。皆明光
明光者。智理互照之象。繇智契理。因理冥智。智理
如如。互发圆照。故云明光明光也。护观入空假。至
观法亦尔一节。乃即结遣观法。以显无相护心之
义。言护观入空假等者。承上。既以无相护心。深入
智理。即以如理平等。大慧光明。从护心中。而起观
照。观入于空。即遣真相。观入于假。即遣俗相。空之
真相既遣。则空中之分分许多幻化所灭何有。假
之俗相既遣。则假中之分分幻化所起何有。以是
生即如生。灭即如灭。生灭皆如。故云如无如无。法
体集散不可护者。菩萨既以无生妙慧。观照诸法。
697-A¶ 第 793b 页 X38-0793.png
幻化起灭如无。故知诸法缘会而集。法体本自不
生。缘灭而散。法体本自不灭。既诸法体。本无集散。
则无实法可护。故云法体集散不可护也。言观法
亦尔者。谓所护法体既不可得。岂有能护智观而
可存耶。故云观法亦尔。是则境智俱遣。了不可得。
如是观行。如是正信。方能护持三宝功德。是为佛
子。护心之体用观照也。
○九释喜心位。】
「若佛子。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及一切物。假空照寂。
而不入有为。不无。寂然大乐无合。有受而化。有法而
见。云假。法性平等一观。心心行。多闻一切佛行功德。
无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静照乐心。缘一切法。」
【此释喜心之义。即方便波罗蜜也。别经名法王子
住。谓从佛正教而生于解。当绍佛位故。喜者。即欢
悦义。乃快自他得乐之谓。见他人得乐。至大乐无
合一节。正明佛子喜心体用观照之义。见他人得
乐者。即喜境也。常生喜悦者。即喜心也。何谓常生
菩萨喜悦之心。非因暂有。亦非暂无。从久远来。发
菩提心。元为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今见得乐之人。
适其所愿。故心常生喜悦。及一切物者。明菩萨喜
心广大之义。言不惟见人乐而生喜心。并见一切
有情物类。凡得乐者。亦常生喜悦也。假空照寂等
者。正明菩萨三观圆修。以显无相喜心之义。假。即
假观。空。即空观。照。即是慧。寂。即定也。菩萨喜心。不
生。缘灭而散。法体本自不灭。既诸法体。本无集散。
则无实法可护。故云法体集散不可护也。言观法
亦尔者。谓所护法体既不可得。岂有能护智观而
可存耶。故云观法亦尔。是则境智俱遣。了不可得。
如是观行。如是正信。方能护持三宝功德。是为佛
子。护心之体用观照也。
○九释喜心位。】
「若佛子。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及一切物。假空照寂。
而不入有为。不无。寂然大乐无合。有受而化。有法而
见。云假。法性平等一观。心心行。多闻一切佛行功德。
无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静照乐心。缘一切法。」
【此释喜心之义。即方便波罗蜜也。别经名法王子
住。谓从佛正教而生于解。当绍佛位故。喜者。即欢
悦义。乃快自他得乐之谓。见他人得乐。至大乐无
合一节。正明佛子喜心体用观照之义。见他人得
乐者。即喜境也。常生喜悦者。即喜心也。何谓常生
菩萨喜悦之心。非因暂有。亦非暂无。从久远来。发
菩提心。元为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今见得乐之人。
适其所愿。故心常生喜悦。及一切物者。明菩萨喜
心广大之义。言不惟见人乐而生喜心。并见一切
有情物类。凡得乐者。亦常生喜悦也。假空照寂等
者。正明菩萨三观圆修。以显无相喜心之义。假。即
假观。空。即空观。照。即是慧。寂。即定也。菩萨喜心。不
697-A¶ 第 793c 页 X38-0793.png
同凡夫情见之喜。亦不同二乘空执之喜。二乘自
喜。得出三界苦恼之患。得證三解脱门。于菩萨法。
游戏神通。及见众生有苦乐时。不起悲忻。菩萨不
然。如观入假时。照而常寂。而不入有为。离此有相。
故不同凡夫情见之喜。如观入空时。寂而常照。而
不入无为。离此无相。故不同二乘空见之喜。既不
空不假。不有不无。是何等境界。即寂然大乐无合。
此等境界。非尘劳众生所受用事。亦非二乘滞寂
境界。惟是菩萨。定慧圆融。乃能寂然大乐。又能乐
及众生。其所乐者。二边不住。中道不立。故曰大乐
无合也。有受而化。至心心生念一节。申明喜心寂
照之义。以其无合于有。不妨有受而化。受。即喜心。
化者。不留之意。有定力故。不被物转。以其无合于
无。不妨有法而见法。即喜境。见者。透彻之意。有慧
力故。即能转物。故云有受而化。有法而见。其云假
者。谓以种种诸境。本无实体。当体如如。法性平等
一观照之。法性。即法性身。诸佛以法为身。既观诸
法之相云假。复观诸法之性本真。此法性身。不随
生灭。等虚空界。在圣不增。处凡不减。各各具足。是
为平等一观。所谓先悟毗卢法界也。心心行等者。
乃复行普贤行门也。谓此菩萨。虽然智照诸法体
性平等。而法身理果。尚未究竟。更当心心发大愿。
起大行。一心一行。皆从多闻一切佛行功德而行。
是即佛行。不落小乘功行。所谓尽行诸佛无量道
喜。得出三界苦恼之患。得證三解脱门。于菩萨法。
游戏神通。及见众生有苦乐时。不起悲忻。菩萨不
然。如观入假时。照而常寂。而不入有为。离此有相。
故不同凡夫情见之喜。如观入空时。寂而常照。而
不入无为。离此无相。故不同二乘空见之喜。既不
空不假。不有不无。是何等境界。即寂然大乐无合。
此等境界。非尘劳众生所受用事。亦非二乘滞寂
境界。惟是菩萨。定慧圆融。乃能寂然大乐。又能乐
及众生。其所乐者。二边不住。中道不立。故曰大乐
无合也。有受而化。至心心生念一节。申明喜心寂
照之义。以其无合于有。不妨有受而化。受。即喜心。
化者。不留之意。有定力故。不被物转。以其无合于
无。不妨有法而见法。即喜境。见者。透彻之意。有慧
力故。即能转物。故云有受而化。有法而见。其云假
者。谓以种种诸境。本无实体。当体如如。法性平等
一观照之。法性。即法性身。诸佛以法为身。既观诸
法之相云假。复观诸法之性本真。此法性身。不随
生灭。等虚空界。在圣不增。处凡不减。各各具足。是
为平等一观。所谓先悟毗卢法界也。心心行等者。
乃复行普贤行门也。谓此菩萨。虽然智照诸法体
性平等。而法身理果。尚未究竟。更当心心发大愿。
起大行。一心一行。皆从多闻一切佛行功德而行。
是即佛行。不落小乘功行。所谓尽行诸佛无量道
697-A¶ 第 794a 页 X38-0794.png
法也。无相喜智。心心生念。此二句者承上。菩萨思
惟诸佛功德。本乎无相。以无相智。契无相理。以为
喜心。如空合空。不相妨碍。故云无相喜智。即此无
相喜智。起行长养。永永无失。不敢怠惰。故云心心
生念。而静照乐心。缘一切法者。此二句义结前。谓
此喜心。既以无相。常生于念。是则在在利生。不妨
常静常照。即以静照不二之乐心。缘一切巳得法
乐。未得法乐之诸众生。令其同證无相喜中。寂然
大乐无合之道。是为佛子喜心体用之观照也。
○十释顶心位。】
「若佛子。是人最上智。灭无我轮。见。疑。身。一切瞋等。如
顶观连。观连如顶。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胜上如
顶。如人顶。非非身见。六十二见。五阴生灭。神我主人。
动转屈伸。无受无行可捉缚者。是人尔时入内空值
道。心心众生。不见缘。不见非缘。住顶三昧寂灭定。发
行趣道性实。我人常见。八倒生缘。不二法门。不受八
难。幻化果。毕竟不受。惟一众生。去来坐立。修行灭罪。
除十恶。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萨达观现前。
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种性中生。生入佛家。不离正
信。上十天光品广说。」
【此释顶心之义。即智波罗蜜也。别经名灌顶住。谓
观空无相。得无生心。法水灌顶故。是人最上智。至
可捉缚者一节。正明菩萨顶心上智体用观行。破
惑义也。若佛子。是人最上智者。先举能灭之智。谓
惟诸佛功德。本乎无相。以无相智。契无相理。以为
喜心。如空合空。不相妨碍。故云无相喜智。即此无
相喜智。起行长养。永永无失。不敢怠惰。故云心心
生念。而静照乐心。缘一切法者。此二句义结前。谓
此喜心。既以无相。常生于念。是则在在利生。不妨
常静常照。即以静照不二之乐心。缘一切巳得法
乐。未得法乐之诸众生。令其同證无相喜中。寂然
大乐无合之道。是为佛子喜心体用之观照也。
○十释顶心位。】
「若佛子。是人最上智。灭无我轮。见。疑。身。一切瞋等。如
顶观连。观连如顶。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胜上如
顶。如人顶。非非身见。六十二见。五阴生灭。神我主人。
动转屈伸。无受无行可捉缚者。是人尔时入内空值
道。心心众生。不见缘。不见非缘。住顶三昧寂灭定。发
行趣道性实。我人常见。八倒生缘。不二法门。不受八
难。幻化果。毕竟不受。惟一众生。去来坐立。修行灭罪。
除十恶。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萨达观现前。
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种性中生。生入佛家。不离正
信。上十天光品广说。」
【此释顶心之义。即智波罗蜜也。别经名灌顶住。谓
观空无相。得无生心。法水灌顶故。是人最上智。至
可捉缚者一节。正明菩萨顶心上智体用观行。破
惑义也。若佛子。是人最上智者。先举能灭之智。谓
697-A¶ 第 794b 页 X38-0794.png
此十住菩萨智。超前九位观智。故云最上智也。灭
无我轮等者。次举所灭惑相。显能灭智用也。灭者。
除也。无者。空也。我。即我见。凡见皆繇我起。故从我
灭而无之也。轮。即车轮。具有二义。一者。法轮。谓佛
菩萨转此法轮。于众生心海中。摧辗一切烦恼无
明。令尽无馀。得成佛故。二者。众生我轮。因执我故。
起贪。瞋。痴。杀。盗。淫等。诸恶业轮。流转三界。无休息
故。菩萨因修顶心智定。破除我相。将三界十使等
烦恼轮去。故云。灭无我轮。见等。见身即五利使之
二。疑瞋即五钝使之二。一切等者。该馀惑也。如顶
观连。观连如顶。此二句者。即智观察连络无间。因
诸众生。我慢山高。非以高大智慧观照。不能破除。
故以顶心妙智作观。而起观照。以此智观相续不
断。始能超出我慢山轮。方得明见四圣。六凡。十法
界中因果。皆如如一道也。是故此智为最上最胜
顶智。首出庶物。如顶之象。如山之有顶也。如人顶
者。人身唯顶最尊。喻此菩萨顶心观智。高显而无
上也。非非身见。至可捉缚者。此申所破之惑。非非
二字贯下。前一非字。是能遣之观智。后一非字。乃
所遣之惑业。言非外道身见。可捉可缚。亦非六十
二种断常邪见。可捉可缚。亦非五蕴妄身妄心和
合因缘。可捉可缚。亦非神我主谛。动转屈伸。种种
计量。种种幻相。可捉可缚。何以故。如是诸见。皆有
受有行。可捉可缚。云捉缚者。即执著义。谓凡有执
无我轮等者。次举所灭惑相。显能灭智用也。灭者。
除也。无者。空也。我。即我见。凡见皆繇我起。故从我
灭而无之也。轮。即车轮。具有二义。一者。法轮。谓佛
菩萨转此法轮。于众生心海中。摧辗一切烦恼无
明。令尽无馀。得成佛故。二者。众生我轮。因执我故。
起贪。瞋。痴。杀。盗。淫等。诸恶业轮。流转三界。无休息
故。菩萨因修顶心智定。破除我相。将三界十使等
烦恼轮去。故云。灭无我轮。见等。见身即五利使之
二。疑瞋即五钝使之二。一切等者。该馀惑也。如顶
观连。观连如顶。此二句者。即智观察连络无间。因
诸众生。我慢山高。非以高大智慧观照。不能破除。
故以顶心妙智作观。而起观照。以此智观相续不
断。始能超出我慢山轮。方得明见四圣。六凡。十法
界中因果。皆如如一道也。是故此智为最上最胜
顶智。首出庶物。如顶之象。如山之有顶也。如人顶
者。人身唯顶最尊。喻此菩萨顶心观智。高显而无
上也。非非身见。至可捉缚者。此申所破之惑。非非
二字贯下。前一非字。是能遣之观智。后一非字。乃
所遣之惑业。言非外道身见。可捉可缚。亦非六十
二种断常邪见。可捉可缚。亦非五蕴妄身妄心和
合因缘。可捉可缚。亦非神我主谛。动转屈伸。种种
计量。种种幻相。可捉可缚。何以故。如是诸见。皆有
受有行。可捉可缚。云捉缚者。即执著义。谓凡有执
697-A¶ 第 794c 页 X38-0794.png
著。俱属生死。不能解脱。菩萨以是顶心智观。超出
一切情见。如太虚空。无有边表。今尽诸见。是则无
受无行。无可捉缚者矣。是人尔时。至寂灭定一节。
乃明菩萨顶心寂定体用观行。破惑證真之义。言
是人者。即当位之人也。尔时二字。即当入观之时。
谓菩萨人。当尔最上顶心智照而人观行。观外之
时。空却诸尘世界。因果一道。观内之时。空却五蕴
身心。内外空时。当值空道。一切妄想颠倒。永不复
行。心心平等智以度众生。而为进修之念。故云心
心众生。然虽度生为念。而不见有能缘之心。所缘
之境。能缘所缘二性空故。是则终日度生无生。可
度。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不但无能所缘度生之相。
亦无非能所缘理智之相。故云不见缘。不见非缘。
以是心境双泯。智理全空。尔时倏然安住最胜顶
心三昧寂灭正定。故云住顶三昧寂灭定也。发行
趣道性实至正智正行一节。申明顶心智定。破惑
證真起智利生之义。谓此智定。不同二乘住于空
智寂定。不肯前进以饶益众生。菩萨虽住智定而
不贪著。故从此正定中。发起慈悲喜舍广大之心。
修行妙行。趋向佛道。是为自利。以是所起之道。体
性真实。不为魔外所侵。而即我人四相。八倒妄见。
生灭因缘。于此真实不二法门。永无受行。灭尽无
馀。生灭因缘。既然无受无行。即当八难幻化异熟
业果。即亦毕竟不受其报。八难者。地狱。饿鬼。畜生。
一切情见。如太虚空。无有边表。今尽诸见。是则无
受无行。无可捉缚者矣。是人尔时。至寂灭定一节。
乃明菩萨顶心寂定体用观行。破惑證真之义。言
是人者。即当位之人也。尔时二字。即当入观之时。
谓菩萨人。当尔最上顶心智照而人观行。观外之
时。空却诸尘世界。因果一道。观内之时。空却五蕴
身心。内外空时。当值空道。一切妄想颠倒。永不复
行。心心平等智以度众生。而为进修之念。故云心
心众生。然虽度生为念。而不见有能缘之心。所缘
之境。能缘所缘二性空故。是则终日度生无生。可
度。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不但无能所缘度生之相。
亦无非能所缘理智之相。故云不见缘。不见非缘。
以是心境双泯。智理全空。尔时倏然安住最胜顶
心三昧寂灭正定。故云住顶三昧寂灭定也。发行
趣道性实至正智正行一节。申明顶心智定。破惑
證真起智利生之义。谓此智定。不同二乘住于空
智寂定。不肯前进以饶益众生。菩萨虽住智定而
不贪著。故从此正定中。发起慈悲喜舍广大之心。
修行妙行。趋向佛道。是为自利。以是所起之道。体
性真实。不为魔外所侵。而即我人四相。八倒妄见。
生灭因缘。于此真实不二法门。永无受行。灭尽无
馀。生灭因缘。既然无受无行。即当八难幻化异熟
业果。即亦毕竟不受其报。八难者。地狱。饿鬼。畜生。
697-A¶ 第 795a 页 X38-0795.png
边地下贱。生不见佛。诸根不具。生长寿夭。世智辩
聪之八难也。盖此八难。无而忽有。有而忽无。幻化
不实。菩萨觉破。故云八难幻化果。毕竟不受。所谓
因穷而果丧也。唯一众生等者。释上心心众生之
义。谓此菩萨虽得解脱。不受轮回。而即思惟一切
众生。不知是幻现前轮回。是故示现去来坐立。于
三界中四威仪内。示作精进修行众行。集福灭罪。
种种方便。令诸众生。除灭十恶。而生十善。使人佛
道。为佛法中正信之人。具足正智。而起正行故也。
所言正人等者。知因识果。灭恶生善。反邪皈正。即
是正人。了达善恶体空。即具正智。是以深明空而
不空。有而不有。起行而修。即正行也。如是所修。自
利利他。即入佛道。为佛真子。菩萨达观现前。至不
离正信一节。总结顶心智定现身益物之义。菩萨
通达实相。观无生于现前。虽然往返三界。示同凡
夫。实非业系。故永不受六道果报。亦即不退于佛
种性中生。佛种不退。即生生世世。入佛法家。不离
菩提正觉正信。如是智观。是为佛子顶心之体用
观照也。上十天光品者。乃大部内。别品之中。更广
说之。
○二明十行义(二) 初标牒问辞 二正解其义。
○初标牒问辞。】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长养十心者。」
【此牒问诫听。许说十行修进地位观行之义。
聪之八难也。盖此八难。无而忽有。有而忽无。幻化
不实。菩萨觉破。故云八难幻化果。毕竟不受。所谓
因穷而果丧也。唯一众生等者。释上心心众生之
义。谓此菩萨虽得解脱。不受轮回。而即思惟一切
众生。不知是幻现前轮回。是故示现去来坐立。于
三界中四威仪内。示作精进修行众行。集福灭罪。
种种方便。令诸众生。除灭十恶。而生十善。使人佛
道。为佛法中正信之人。具足正智。而起正行故也。
所言正人等者。知因识果。灭恶生善。反邪皈正。即
是正人。了达善恶体空。即具正智。是以深明空而
不空。有而不有。起行而修。即正行也。如是所修。自
利利他。即入佛道。为佛真子。菩萨达观现前。至不
离正信一节。总结顶心智定现身益物之义。菩萨
通达实相。观无生于现前。虽然往返三界。示同凡
夫。实非业系。故永不受六道果报。亦即不退于佛
种性中生。佛种不退。即生生世世。入佛法家。不离
菩提正觉正信。如是智观。是为佛子顶心之体用
观照也。上十天光品者。乃大部内。别品之中。更广
说之。
○二明十行义(二) 初标牒问辞 二正解其义。
○初标牒问辞。】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长养十心者。」
【此牒问诫听。许说十行修进地位观行之义。
697-A¶ 第 795b 页 X38-0795.png
○二正解其义(十)。
○初释慈心位。】
「若佛子。常行慈心。生乐因巳。于无我智中乐相应观。
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无生。无住。无灭。如幻。如
化。如如无二故。一切修行成法轮。化被一切。能生正
信。不由魔教。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非实。非善
恶果。解空体性三昧。」
【此释慈心之义。于四无量心中。即慈无量行也。别
经名欢喜行。谓入法界。不为邪动故也。常行慈心。
至得慈乐果一节。正明佛子慈无量心体用观行
之义。前十住修十度。为被自利。以能自利。后利人
也。此修十种利他法行。饶益众生。又前十住位人。
发心修行。即以檀波罗蜜为首。此十行人。接物利
生。以慈为本。是故常行慈心。慈有三种。一者。有情
缘慈。谓佛菩萨。观诸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
弘济之。令其皆得受安乐故。二者。观法缘慈。谓诸
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了无自性。运
大慈心以弘济之。令其皆得受安乐故。三者。无缘
大慈。谓诸菩萨。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
生。自然各各获利益故。菩萨如是恒常修此三种
慈心。使诸众生获离苦得乐之因。故云常行慈心。
生乐因巳。于无我智中乐相应观者。此正释上三
种慈也。其无我智。即根本智。于此智中。观诸众生。
实无苦境。本来自乐。是故自乐乐他。皆以此智。是
697-A¶ 第 795c 页 X38-0795.png
所谓相应也。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者。释承
乐相应义。入。即能入观行。法。即所入观法。受想行
识。即心蕴法。菩萨繇入观时。以观五蕴身心。四大
法中。本无生住异灭法相。如幻如化。一切皆空。本
来平等。以如如无二故。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切苦厄也。即有情缘慈义。一切修行成法轮者。谓
此菩萨。修行六度万行。无非成就大法。自利利他。
故先修行种种妙行。成就无上法轮。用以自利。而
又化被一切众生。能生正信。不繇外道邪魔所教。
既得正信。不受魔教。是获离苦得乐之因也。即法
缘慈义。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不但令得乐
因而巳。亦能使诸众生。乘此乐因。得至无上菩提
觉法之乐。无馀涅槃寂灭之乐果也。即无缘慈义。
非实。非善恶果等者。结示观体照用之义。所得慈
乐果者。非权小实法。亦非人天善恶有漏因果。是
何等果。是如如智所解。是如如理所空。空解之中。
体性平等之道。以此平等体性三昧。自乐乐人。如
是修慈。是真佛子慈无量心之体用观行也。
○二释悲心位。】
「若佛子。以悲。空空无相。悲缘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
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著我
缘。故常行不杀。不盗。不淫。而一切众生不恼发菩提
心者。于空见一切法如实相。种性行中。生道智心。于
六亲六怨。亲怨三品中与上乐智。上怨缘中九品得
乐相应义。入。即能入观行。法。即所入观法。受想行
识。即心蕴法。菩萨繇入观时。以观五蕴身心。四大
法中。本无生住异灭法相。如幻如化。一切皆空。本
来平等。以如如无二故。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切苦厄也。即有情缘慈义。一切修行成法轮者。谓
此菩萨。修行六度万行。无非成就大法。自利利他。
故先修行种种妙行。成就无上法轮。用以自利。而
又化被一切众生。能生正信。不繇外道邪魔所教。
既得正信。不受魔教。是获离苦得乐之因也。即法
缘慈义。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不但令得乐
因而巳。亦能使诸众生。乘此乐因。得至无上菩提
觉法之乐。无馀涅槃寂灭之乐果也。即无缘慈义。
非实。非善恶果等者。结示观体照用之义。所得慈
乐果者。非权小实法。亦非人天善恶有漏因果。是
何等果。是如如智所解。是如如理所空。空解之中。
体性平等之道。以此平等体性三昧。自乐乐人。如
是修慈。是真佛子慈无量心之体用观行也。
○二释悲心位。】
「若佛子。以悲。空空无相。悲缘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
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著我
缘。故常行不杀。不盗。不淫。而一切众生不恼发菩提
心者。于空见一切法如实相。种性行中。生道智心。于
六亲六怨。亲怨三品中与上乐智。上怨缘中九品得
697-A¶ 第 796a 页 X38-0796.png
乐果。空现时。自身他一切众生。平等一乐。起大悲。」
【此释悲心之义。即悲无量行也。别经名饶益行。谓
常化众生。使得法利故。以悲。空空无相。至发菩提
心者一节。正明悲无量心体用观行之义。即有情
缘悲也。言以悲者。以大用也。上位慈能与乐。然而
众生现在苦中。必须离苦。方能得乐。是故佛子。恒
用悲心。令诸众生。离苦得乐。故云以悲也。其空空
无相者。上虽恒以悲心。实非爱见之悲。乃是空空
无相大悲。无能无所。无自无他。虽云空空无相。而
即自然任运以拔诸众生苦。众生苦为所悲。菩萨
智为能悲。繇所悲之缘。发起菩萨悲心。而行悲道。
故云。悲缘行道。以是所行悲道。即自灭一切苦。又
灭他一切苦故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大悲智。
拔其众苦令得乐也。无量苦者。总即凡夫二乘。分
段。变易。二生死苦。如是诸苦。起于三业。三业之中。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故得无
量苦也。二乘。纵离分段。难免变易。菩萨今以无相
悲智。缘苦众生。故不为杀生之缘。不为杀法之缘。
此二无缘。繇是菩萨。不著我相之缘。是故常行不
杀。不盗。不淫。而使一切众生不恼。从此发菩提心
也。此有三义。一者。菩萨无杀盗淫。而诸众生见之。
心生欢喜。不能瞋恼。发菩提心。二者。菩萨以永无
杀盗淫。而教一切众生。乃得渐渐受化。故使发菩
提心。三者。菩萨既谓无杀盗淫。而自他性众生。不
【此释悲心之义。即悲无量行也。别经名饶益行。谓
常化众生。使得法利故。以悲。空空无相。至发菩提
心者一节。正明悲无量心体用观行之义。即有情
缘悲也。言以悲者。以大用也。上位慈能与乐。然而
众生现在苦中。必须离苦。方能得乐。是故佛子。恒
用悲心。令诸众生。离苦得乐。故云以悲也。其空空
无相者。上虽恒以悲心。实非爱见之悲。乃是空空
无相大悲。无能无所。无自无他。虽云空空无相。而
即自然任运以拔诸众生苦。众生苦为所悲。菩萨
智为能悲。繇所悲之缘。发起菩萨悲心。而行悲道。
故云。悲缘行道。以是所行悲道。即自灭一切苦。又
灭他一切苦故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大悲智。
拔其众苦令得乐也。无量苦者。总即凡夫二乘。分
段。变易。二生死苦。如是诸苦。起于三业。三业之中。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故得无
量苦也。二乘。纵离分段。难免变易。菩萨今以无相
悲智。缘苦众生。故不为杀生之缘。不为杀法之缘。
此二无缘。繇是菩萨。不著我相之缘。是故常行不
杀。不盗。不淫。而使一切众生不恼。从此发菩提心
也。此有三义。一者。菩萨无杀盗淫。而诸众生见之。
心生欢喜。不能瞋恼。发菩提心。二者。菩萨以永无
杀盗淫。而教一切众生。乃得渐渐受化。故使发菩
提心。三者。菩萨既谓无杀盗淫。而自他性众生。不
697-A¶ 第 796b 页 X38-0796.png
生恼害。故俱发菩提心。如行愿云。一切众生而为
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
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菩萨今以大悲缘苦
众生。不但不恼而巳。而复恒与之乐。所谓怨亲普
度。悲心广大。故曰。一切众生不恼发菩提心者也。
于空见下。至九品得乐果一节。申明悲观平等观
照之义。即法缘悲也。上言一切众生不恼使发菩
提心者。是以菩萨能于真空实相理中。了见一切
根尘诸法。皆如实相。本无众生。本无烦恼。无一众
生不具实相。伹以自迷而不觉悟。故于一切众生
种性行中。随诸种类。发起大悲道智之心。为诸众
生发明此义。令生道种智心。修行圣道。故于父母。
兄弟。姊妹。六亲六怨。亲怨顺逆三品之中。皆与最
上菩提乐智也。上怨亲中九品得乐果者。怨有上
中下三等。上等。有上中下。中下二等各三。三三合
为九品。既于上怨三品缘中皆与上乐智者。其馀
中下六品。亦尽与之乐果。故曰。九品得乐果也。空
现时下。结承悲观平等之义。即无缘悲也。菩萨今
令九品众生俱得乐果者。乃繇无相真空观照现
前之时。无论自身眷属。他身眷属。一切众生俱以
平等观照一乐。而起无缘大悲心智。拔一切苦而
与乐也。如是行悲。是名佛子。悲无量心之体用观
行也。
○三释喜心位。】
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
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菩萨今以大悲缘苦
众生。不但不恼而巳。而复恒与之乐。所谓怨亲普
度。悲心广大。故曰。一切众生不恼发菩提心者也。
于空见下。至九品得乐果一节。申明悲观平等观
照之义。即法缘悲也。上言一切众生不恼使发菩
提心者。是以菩萨能于真空实相理中。了见一切
根尘诸法。皆如实相。本无众生。本无烦恼。无一众
生不具实相。伹以自迷而不觉悟。故于一切众生
种性行中。随诸种类。发起大悲道智之心。为诸众
生发明此义。令生道种智心。修行圣道。故于父母。
兄弟。姊妹。六亲六怨。亲怨顺逆三品之中。皆与最
上菩提乐智也。上怨亲中九品得乐果者。怨有上
中下三等。上等。有上中下。中下二等各三。三三合
为九品。既于上怨三品缘中皆与上乐智者。其馀
中下六品。亦尽与之乐果。故曰。九品得乐果也。空
现时下。结承悲观平等之义。即无缘悲也。菩萨今
令九品众生俱得乐果者。乃繇无相真空观照现
前之时。无论自身眷属。他身眷属。一切众生俱以
平等观照一乐。而起无缘大悲心智。拔一切苦而
与乐也。如是行悲。是名佛子。悲无量心之体用观
行也。
○三释喜心位。】
697-A¶ 第 796c 页 X38-0796.png
「若佛子。悦喜无生心时。种性体相道智。空空喜心。不
著我所。出没三世因果无集。一切有入空观行成。等
喜一切众生。起空入道。舍恶知识。求善知识。示我好
道。使诸众生。入佛法家法中。常起欢喜。入佛位中。复
是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
【此释喜心之义。即喜无量行也。别经名无违逆行。
谓常修善法。谦下恭敬故。悦喜无生心时。至示我
好道一节。正明喜无量心体用观行之义。悦喜无
生心时者。悦以心言。喜以事言。佛子自喜。得住如
实空中。而亦庆喜一切众生。得住如实空中。以是
自他离苦得乐。其心畅快。此悦喜心。以从无相处
生。生即无生。无相可得。故云无生心也。种性体相
等者。种。即种子。性。即性分。体。即本体。相。即相状。道。
即中道。智。即观智。谓此菩萨。以悦喜无生心。发生
一切智慧。观察分别。十界依正种性体相。皆如实
相。即从如是种性体相理。发起道智。说法利生。应
以何法而得度者。即以何法而为彼说。种种方便。
令离苦集。而修道谛。證灭谛理。如是道智。无能无
所。心境空寂。空空喜心。不同凡夫从憎爱诸境而
生其心。故不著我所也。虽然往返三界。出没隐显。
示同凡夫。和光混俗。而于三世因果等法。本来无
集。无有挂碍。伹凡一切有所作为。皆入无相真空
观行。即此真空观行成就。毋论亲冤。皆以平等悦
喜。使入佛道。證佛道果。永离苦趣。所谓四弘誓愿。
697-A¶ 第 797a 页 X38-0797.png
未离苦者。令离苦谛。未安道者。令安道谛。未得灭
者。令證灭谛。故云观行成。等喜一切众生。此谓喜
心平等广大。则成喜无量也。所言起空入道者。谓
即起于所成空观。修假观行。趣入佛道。接物利生。
又不同二乘沈空滞寂。安住化城。不肯前进。故曰
起空入道。言此所入之道。非真知识。不能通达事
理。是故舍恶知识。而求善知识也。恶知识者。身居
邪见。断佛慧命故。善知识者。知真本有。识妄元无
故。如此知识。求其指点。示我好道。言好道者。即佛
道也。乃即诸佛所證。众生所迷。不生不灭。清净觉
道。菩萨善修此道以自利。即以此道。能使众生入
佛法家法中而利他也。所言入佛法家者。即生如
来家。不生外道邪见之家。入佛法中者。谓生如来
正法之中。不生权小法中也。以上明其体用。向下
结成喜观之益。常起欢喜。入佛位中。此二句者。乃
结自利。复是诸众生等者。乃结利他也。不惟自巳
堕在佛数而生欢喜。又使一切众生入于正信。舍
诸邪见。生生世世。背六道苦。所以菩萨常生平等
欢喜也。如是修喜。是名佛子喜无量心之体用观
行也。
○四释舍心位。】
「若佛子。常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于善恶
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
他体性不可得。为大舍。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国城。如
者。令證灭谛。故云观行成。等喜一切众生。此谓喜
心平等广大。则成喜无量也。所言起空入道者。谓
即起于所成空观。修假观行。趣入佛道。接物利生。
又不同二乘沈空滞寂。安住化城。不肯前进。故曰
起空入道。言此所入之道。非真知识。不能通达事
理。是故舍恶知识。而求善知识也。恶知识者。身居
邪见。断佛慧命故。善知识者。知真本有。识妄元无
故。如此知识。求其指点。示我好道。言好道者。即佛
道也。乃即诸佛所證。众生所迷。不生不灭。清净觉
道。菩萨善修此道以自利。即以此道。能使众生入
佛法家法中而利他也。所言入佛法家者。即生如
来家。不生外道邪见之家。入佛法中者。谓生如来
正法之中。不生权小法中也。以上明其体用。向下
结成喜观之益。常起欢喜。入佛位中。此二句者。乃
结自利。复是诸众生等者。乃结利他也。不惟自巳
堕在佛数而生欢喜。又使一切众生入于正信。舍
诸邪见。生生世世。背六道苦。所以菩萨常生平等
欢喜也。如是修喜。是名佛子喜无量心之体用观
行也。
○四释舍心位。】
「若佛子。常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于善恶
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
他体性不可得。为大舍。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国城。如
697-A¶ 第 797b 页 X38-0797.png
幻如化。水流灯𦦨。一切舍而无生心。常修其舍。」
【此释舍心之义。即舍无量行也。别经名无屈挠行。
谓行大精进行。能令一切得至究竟涅槃故。常生
舍心。至平等一照一节。正明舍无量心体用观行
之义。从初发心。历无穷劫而行济度。故云常生舍
心。无造。即无能也。无相。即无所也。谓此佛子。常生
舍心之时。是乃生即无生。舍亦无舍。故曰无造。无
造。则无有相。无相则空。空即无物。以是无造无相
空法之中。如虚空也。言空法中如虚空者。释明常
生舍心无造无相之义。上文既言常生舍心。是即
有心可生。有法可舍。有造作。有形相。何以皆言无
耶。盖此真空实相法中。心境诸法一切皆空。若立
一尘。即堕限量。必也无造生心。无相行舍。是以头
头解脱。法法无碍。故曰空法中如虚空。不拒诸象
发挥也。未发心人。于善事起有因果见。招福果相。
于恶事起拨无因果见。招罪业相。今佛子。舍心既
如虚空。则于善恶二因。有无二见。罪福二报中。平
等一照。了然无二。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故心如虚
空也。非人非我所心。至为大舍一节。申明舍无量
心体用观行之义。非人非我所心者。非者。空也。所
心者。执情也。以是妙智平等一照。是故人我二心。
内外执情。当下顿空。以是顿空。自他体性俱如虚
空不可得故。如是之舍。是为大舍。即我空义。从此
心性俱空之处。以及身肉手足之内财宝。男女国
【此释舍心之义。即舍无量行也。别经名无屈挠行。
谓行大精进行。能令一切得至究竟涅槃故。常生
舍心。至平等一照一节。正明舍无量心体用观行
之义。从初发心。历无穷劫而行济度。故云常生舍
心。无造。即无能也。无相。即无所也。谓此佛子。常生
舍心之时。是乃生即无生。舍亦无舍。故曰无造。无
造。则无有相。无相则空。空即无物。以是无造无相
空法之中。如虚空也。言空法中如虚空者。释明常
生舍心无造无相之义。上文既言常生舍心。是即
有心可生。有法可舍。有造作。有形相。何以皆言无
耶。盖此真空实相法中。心境诸法一切皆空。若立
一尘。即堕限量。必也无造生心。无相行舍。是以头
头解脱。法法无碍。故曰空法中如虚空。不拒诸象
发挥也。未发心人。于善事起有因果见。招福果相。
于恶事起拨无因果见。招罪业相。今佛子。舍心既
如虚空。则于善恶二因。有无二见。罪福二报中。平
等一照。了然无二。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故心如虚
空也。非人非我所心。至为大舍一节。申明舍无量
心体用观行之义。非人非我所心者。非者。空也。所
心者。执情也。以是妙智平等一照。是故人我二心。
内外执情。当下顿空。以是顿空。自他体性俱如虚
空不可得故。如是之舍。是为大舍。即我空义。从此
心性俱空之处。以及身肉手足之内财宝。男女国
697-A¶ 第 797c 页 X38-0797.png
城之外财宝。菩萨观之。总皆如幻如化。如水流。如
灯𦦨。虚假不实。故一切舍。即法空义。如幻如化。喻
内外财物不可得也。如水流。如灯𦦨。喻自他体性
不可得也。而无生心。常修其舍。此二句义。总结佛
子无相舍心。以显三观圆修之义。无生心者。乃无
造。无相。无生。无灭。实相心也。即空观义。常修其舍
者。谓此佛子。虽然了知自他体性俱不可得。亦不
同小乘人。不起方便说法度生。正乃即此无相心
中常生方便。修行舍心。摄受有情。即假观义。二观
不立。即中道义。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修
舍。是名佛子舍无量心之体用观行也。
○五释施心位。】
「若佛子。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
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
如相。乃至无念财物。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
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行。」
【此释施心之义。即施摄法也。别经名无痴乱行。谓
不为无明所失乱故。能以施心。至教导一切众生
一节。正明施心所摄体用观行之义。言能以施心
者。即能被之教。被一切众生者。即所被之机。言身
施者。以身担荷。执身负役。乃至所舍头目髓脑。身
肉手足。口施者。口无雌黄。出言善熟。乃至欢喜赞
叹。说诚实语。意施者。心无瞋恨贪痴嫉妒。乃至常
怀恭敬。现柔和相。财施者。国城妻子珍宝田园。乃
灯𦦨。虚假不实。故一切舍。即法空义。如幻如化。喻
内外财物不可得也。如水流。如灯𦦨。喻自他体性
不可得也。而无生心。常修其舍。此二句义。总结佛
子无相舍心。以显三观圆修之义。无生心者。乃无
造。无相。无生。无灭。实相心也。即空观义。常修其舍
者。谓此佛子。虽然了知自他体性俱不可得。亦不
同小乘人。不起方便说法度生。正乃即此无相心
中常生方便。修行舍心。摄受有情。即假观义。二观
不立。即中道义。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修
舍。是名佛子舍无量心之体用观行也。
○五释施心位。】
「若佛子。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
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
如相。乃至无念财物。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
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行。」
【此释施心之义。即施摄法也。别经名无痴乱行。谓
不为无明所失乱故。能以施心。至教导一切众生
一节。正明施心所摄体用观行之义。言能以施心
者。即能被之教。被一切众生者。即所被之机。言身
施者。以身担荷。执身负役。乃至所舍头目髓脑。身
肉手足。口施者。口无雌黄。出言善熟。乃至欢喜赞
叹。说诚实语。意施者。心无瞋恨贪痴嫉妒。乃至常
怀恭敬。现柔和相。财施者。国城妻子珍宝田园。乃
697-A¶ 第 798a 页 X38-0798.png
至一切资生产业。法施者。权实方便大小诸乘。乃
至一切因缘譬喻是也。教导一切众生者。上言被
一切众生。是何能被之法耶。谓以身口意三轮妙
用。财法二种被诸众生。随所乐求。令得如意。教引
开导。摄受一切众生。使其解脱。永离苦趣故。内身
外身。至达理达施一节。申明施心所摄体用观行
之义。内身。即内五蕴身命。外身。即外国土眷属资
具也。菩萨教导之中。虽以权智施心。种种施与。而
必以实智照理。了无施相。反观内身。外身。国城。男
女。田宅等物。当体全空。皆如如相。实无有法可施。
不但无财物施相。乃至无念财物之念。心境空也。
无受者之人。无施者之我。能所泯也。亦无内之身
命。亦无外之财物。以缘生如幻。无有合相。缘灭如
幻。无有散相故。所以施受内外合散之间。实无施
心可起。无施行可作。无众生可化。不妨终日度生。
无生可度。终日说法。无法可说。故云。无心行化。此
上明空观。下明假观。达理。深达施理。即达三轮体
空。达施。深达施法。因人而用。求财施财。求法施法。
二皆不谬故。一切相现在行者。此总结明三观圆
修之义。谓虽无心行化。而起化导。不妨修即无修。
无修中修。化即无化。无化中化。不堕断常。不著空
有。以此施道。历历明明。达理达施一切诸相。现在
前行。如是行施。方是佛子施心体用摄受众生之
观行也。
至一切因缘譬喻是也。教导一切众生者。上言被
一切众生。是何能被之法耶。谓以身口意三轮妙
用。财法二种被诸众生。随所乐求。令得如意。教引
开导。摄受一切众生。使其解脱。永离苦趣故。内身
外身。至达理达施一节。申明施心所摄体用观行
之义。内身。即内五蕴身命。外身。即外国土眷属资
具也。菩萨教导之中。虽以权智施心。种种施与。而
必以实智照理。了无施相。反观内身。外身。国城。男
女。田宅等物。当体全空。皆如如相。实无有法可施。
不但无财物施相。乃至无念财物之念。心境空也。
无受者之人。无施者之我。能所泯也。亦无内之身
命。亦无外之财物。以缘生如幻。无有合相。缘灭如
幻。无有散相故。所以施受内外合散之间。实无施
心可起。无施行可作。无众生可化。不妨终日度生。
无生可度。终日说法。无法可说。故云。无心行化。此
上明空观。下明假观。达理。深达施理。即达三轮体
空。达施。深达施法。因人而用。求财施财。求法施法。
二皆不谬故。一切相现在行者。此总结明三观圆
修之义。谓虽无心行化。而起化导。不妨修即无修。
无修中修。化即无化。无化中化。不堕断常。不著空
有。以此施道。历历明明。达理达施一切诸相。现在
前行。如是行施。方是佛子施心体用摄受众生之
观行也。
697-A¶ 第 798b 页 X38-0798.png
○六释好语心位。】
「若佛子。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义。一切实
语言。皆顺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心。无瞋无诤。一切法
空智无缘。常生爱心。行顺佛意。亦顺一切他人。以圣
法语教诸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
【此释好语心之义。即爱语摄也。别经名善现行。谓
生生常于佛国土中生故。入体性爱语三昧。至皆
顺一语一节。正明爱语心所摄体用观行之义。爱
语摄者。乃是至慈至悲。亲亲切切。叮咛教诫。和顺
语也。亦名好语心摄。好语摄者。即是善好柔软语
也。谓此语言。非凡小情见偏执之语。乃即依如来
体性爱语三昧。正定之所生故。如来有五语。一真
语。二实语。三如语。四不诳语。五不异语。今文具三。
以该中二。第一义谛法语义者。是为真语。即以大
乘中道了义之谈。不将不了义语为众生说。故云
第一义谛法语义也。一切实语言者。是为实语。不
诳语也。皆顺一语者。是为如语。不异语也。谓此佛
子。既以第一义谛而生语言。故凡发言吐语。无不
真实。而又事理明了。皆顺第一义谛之语。如是五
语为因。当感如来果舌之相。经云。出广长舌。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是也。调和一切众生心。
至亦顺一切他人一节。申明爱语体用之义。调和。
即上诸语为能调。众生心为所调。无瞋即心和。无
诤即言和。一切众生固多。佛子以诸好语调之。亦
697-A¶ 第 798c 页 X38-0798.png
皆心气平和。凡有言出。自无所诤。何者。菩萨了达
一切诸法皆空。智亦无缘。如空谷之答向。所以不
起佛见。不与佛诤。不起法见。不与法诤。不起众生
见。不与众生诤。是则一切诸法皆空。智亦无缘。虽
则举无能所缘相不妨恒与一切众生自然任运。
常生慈爱之心。如保赤子。使得安隐。故云一切法
空智无缘。常生爱心。此其所以能调和众生心而
无瞋无诤也。行顺佛意者。即以爱心上合十方诸
佛。同一慈力。亦顺一切他人者。即以爱心下合一
切众生。同一悲仰。所谓无缘慈力赴群机。明月影
临千涧水也。以圣法语等者。结显佛子爱语之用。
谓此爱语。乃依如来圣教法语。种种方便。随机设
化。使诸众生常行如心。亦从如如心中发起善根。
本以自调。而亦调和一切众生。如是爱语。方是佛
子好语心。摄受众生之体用观行也。
○七释利益心位。】
「若佛子。利益心时。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集一切明
𦦨法门。集观行七财。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
益三昧。现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动大世界。一
切所为所作。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中。得益得乐。现
形六道。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
【此释利益心之义。即利行摄也。别经名无著行。谓
于我我所。一切皆空故。利益心时。至震动大世界
一节。正明利益心摄体用观行之义。实智体性。即
一切诸法皆空。智亦无缘。如空谷之答向。所以不
起佛见。不与佛诤。不起法见。不与法诤。不起众生
见。不与众生诤。是则一切诸法皆空。智亦无缘。虽
则举无能所缘相不妨恒与一切众生自然任运。
常生慈爱之心。如保赤子。使得安隐。故云一切法
空智无缘。常生爱心。此其所以能调和众生心而
无瞋无诤也。行顺佛意者。即以爱心上合十方诸
佛。同一慈力。亦顺一切他人者。即以爱心下合一
切众生。同一悲仰。所谓无缘慈力赴群机。明月影
临千涧水也。以圣法语等者。结显佛子爱语之用。
谓此爱语。乃依如来圣教法语。种种方便。随机设
化。使诸众生常行如心。亦从如如心中发起善根。
本以自调。而亦调和一切众生。如是爱语。方是佛
子好语心。摄受众生之体用观行也。
○七释利益心位。】
「若佛子。利益心时。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集一切明
𦦨法门。集观行七财。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
益三昧。现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动大世界。一
切所为所作。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中。得益得乐。现
形六道。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
【此释利益心之义。即利行摄也。别经名无著行。谓
于我我所。一切皆空故。利益心时。至震动大世界
一节。正明利益心摄体用观行之义。实智体性。即
697-A¶ 第 799a 页 X38-0799.png
自證之本智。广行智道。即利生之权智。若乃佛子。
欲行利益心时。必依实智体性。方能广行智道之
权智也。集一切明𦦨法门等者。紧承广行智道而
言。明𦦨法门。即是种种智慧。因缘譬喻。无量方便
法门。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也。集观行七财者。
观行。即空假中之单。复。圆。二十五轮观行法也。七
财。即七圣财。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七事。此七事中。
戒摄进。慧摄定。此上即能被之教。前人等者。即所
益之生也。菩萨聚集此教法门。为使前人洞晓资
藉。识路还家。无乏中途。得至涅槃彼岸之利益故。
言受身命。而入利益等者。此申明利行摄之义。诸
佛菩萨。教化众生。必然隐圣现劣。和光同尘。以同
众生身相事业。如影随形。久化方皈。使其解脱。是
故假受四大幻身。假受五蕴形命。而入利益三昧。
此即三昧觉法正受意生身也。如他经云。初地菩
萨方得。此经七行便具。此是圆顿法门。故能现一
切身。现一切口。现一切意之三轮也。三轮。以身为
神通轮。欲说法时。必先现通。惊动众生机情。令发
正信。然后说故。以口为教诫轮。若说正法。先以方
便开示引导。令诸众生。反邪归正。改恶从善。然后
说故。以意为记心轮。如说法时。必先以意鉴诸众
生根器利钝。然后说故。而震动大世界者。震乃六
种震动。即动。起。涌。震。吼。击是。大世界者。化境有大
中小三千。此举大千。该中小故。言此佛子。饶益众
欲行利益心时。必依实智体性。方能广行智道之
权智也。集一切明𦦨法门等者。紧承广行智道而
言。明𦦨法门。即是种种智慧。因缘譬喻。无量方便
法门。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也。集观行七财者。
观行。即空假中之单。复。圆。二十五轮观行法也。七
财。即七圣财。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七事。此七事中。
戒摄进。慧摄定。此上即能被之教。前人等者。即所
益之生也。菩萨聚集此教法门。为使前人洞晓资
藉。识路还家。无乏中途。得至涅槃彼岸之利益故。
言受身命。而入利益等者。此申明利行摄之义。诸
佛菩萨。教化众生。必然隐圣现劣。和光同尘。以同
众生身相事业。如影随形。久化方皈。使其解脱。是
故假受四大幻身。假受五蕴形命。而入利益三昧。
此即三昧觉法正受意生身也。如他经云。初地菩
萨方得。此经七行便具。此是圆顿法门。故能现一
切身。现一切口。现一切意之三轮也。三轮。以身为
神通轮。欲说法时。必先现通。惊动众生机情。令发
正信。然后说故。以口为教诫轮。若说正法。先以方
便开示引导。令诸众生。反邪归正。改恶从善。然后
说故。以意为记心轮。如说法时。必先以意鉴诸众
生根器利钝。然后说故。而震动大世界者。震乃六
种震动。即动。起。涌。震。吼。击是。大世界者。化境有大
中小三千。此举大千。该中小故。言此佛子。饶益众
697-A¶ 第 799b 页 X38-0799.png
生。现身口意。神通妙用。说诸法门。使未发心者。令
其发心。巳发心者。令其增长。繇此三轮业用。故感
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也。一切所为所作。至但益人
为利一节。此申明利益心体用之义。法种。即圣教
法种。空种。即真空理种道种。即道种性种。菩萨一
切所为所作。无不欲令一切他人发菩提心。起大
乘信。而入如来圣教法种。繇法资熏。解二空理。而
入真空理种。繇解空理。起行修行。所修善根。皆如
实际。而入金刚道种性种之中。得是法益。永离苦
趣。證十地果。得是法乐故也。现形六道等者。上言
现一切身口意。不知此形于何处现。谓即于六道
之中现也。以六道中。有种种苦。如天有五衰相现
等苦。人间有生老病死等苦。修罗有瞋心斗诤等
苦。地狱有寒酸楚痛等苦。鬼神有沈幽愁等苦。鸟
兽有怀獝狘等苦。菩萨虽于六道众生之中。随类
现形。而于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下结所以众
苦不避者。但专饶益法界中人为利耳。智道所行。
智体且空。众生虽化。生性无生。如是之行。方是佛
子利益心摄受众生之体用观行也。
○八释同心位。】
「若佛子。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
二。空同源境。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灭。世法相续。流
转无量。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
事同。空同无生。我同无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
其发心。巳发心者。令其增长。繇此三轮业用。故感
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也。一切所为所作。至但益人
为利一节。此申明利益心体用之义。法种。即圣教
法种。空种。即真空理种道种。即道种性种。菩萨一
切所为所作。无不欲令一切他人发菩提心。起大
乘信。而入如来圣教法种。繇法资熏。解二空理。而
入真空理种。繇解空理。起行修行。所修善根。皆如
实际。而入金刚道种性种之中。得是法益。永离苦
趣。證十地果。得是法乐故也。现形六道等者。上言
现一切身口意。不知此形于何处现。谓即于六道
之中现也。以六道中。有种种苦。如天有五衰相现
等苦。人间有生老病死等苦。修罗有瞋心斗诤等
苦。地狱有寒酸楚痛等苦。鬼神有沈幽愁等苦。鸟
兽有怀獝狘等苦。菩萨虽于六道众生之中。随类
现形。而于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下结所以众
苦不避者。但专饶益法界中人为利耳。智道所行。
智体且空。众生虽化。生性无生。如是之行。方是佛
子利益心摄受众生之体用观行也。
○八释同心位。】
「若佛子。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
二。空同源境。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灭。世法相续。流
转无量。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
事同。空同无生。我同无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
697-A¶ 第 799c 页 X38-0799.png
昧。」
【此释同心之义。即同事摄也。别经名难得行。谓成
就难得善根故。以道性智。至同生无二一节。正明
同心体用观行之义。以道性智者。即菩提道性利
生之权智也。此智契同真空。无生无灭。无相法中。
智理无二。圆融一切。故以无我无人之智现身。同
生无二。无我智者。即根本智。此智。即无差别故。依
此智体。乃能同生无二。同。即能同。生。即所同。言无
二者。其义有二。一者。以物我无二相。隐同一类。种
种方便。种种神通。摄受众生。无彼此故。二者。以物
我无二体。生。即无生。同。即无同。皆同于无生空。是
故同生。体无殊故。空同源境。至一切事同一节。申
明同心体用之义。空同源境者。承上。既云同生。何
名无二。既是无二。又何同生。言同生无二者。盖谓
生我。皆本同于无生空理。如一切水。皆同本源。一
切根境。皆同真境。以是无二真空理境之中。实无
人我同异之相。故云空同源境。诸法如相。既一切
法。皆如实相。何有生住灭相。本自无生。无住。无灭。
无生。即无不生。无住。即无不住。无灭。即无不灭。以
无生住灭故。所以常生常住常灭也。世法等者。辩
明无生无灭之义。问曰。既云常生常住常灭。云何
又有生住灭相之迁流耶。答曰。繇是众生。不识常
生常住常灭之法。迷真逐妄。起惑造业。随业受报。
轮转三世。生死无穷。故云世法相续。流转无量。菩
【此释同心之义。即同事摄也。别经名难得行。谓成
就难得善根故。以道性智。至同生无二一节。正明
同心体用观行之义。以道性智者。即菩提道性利
生之权智也。此智契同真空。无生无灭。无相法中。
智理无二。圆融一切。故以无我无人之智现身。同
生无二。无我智者。即根本智。此智。即无差别故。依
此智体。乃能同生无二。同。即能同。生。即所同。言无
二者。其义有二。一者。以物我无二相。隐同一类。种
种方便。种种神通。摄受众生。无彼此故。二者。以物
我无二体。生。即无生。同。即无同。皆同于无生空。是
故同生。体无殊故。空同源境。至一切事同一节。申
明同心体用之义。空同源境者。承上。既云同生。何
名无二。既是无二。又何同生。言同生无二者。盖谓
生我。皆本同于无生空理。如一切水。皆同本源。一
切根境。皆同真境。以是无二真空理境之中。实无
人我同异之相。故云空同源境。诸法如相。既一切
法。皆如实相。何有生住灭相。本自无生。无住。无灭。
无生。即无不生。无住。即无不住。无灭。即无不灭。以
无生住灭故。所以常生常住常灭也。世法等者。辩
明无生无灭之义。问曰。既云常生常住常灭。云何
又有生住灭相之迁流耶。答曰。繇是众生。不识常
生常住常灭之法。迷真逐妄。起惑造业。随业受报。
轮转三世。生死无穷。故云世法相续。流转无量。菩
697-A¶ 第 800a 页 X38-0800.png
萨因观世间众生。随业受报。受无量苦。不自觉知。
故以同体悲智。起同事摄。而能示现无量形身色
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事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
现何身。与诸众生。共处一处。种种方便。而为说法。
令得解脱。如普门大士。随机赴感。随类现形。故云
入诸六道。一切事同也。空同无生等者。此总结显
同心体用之义。空同无生一句。结上。同空无生法
中之意。谓乃空无二空。唯一真空。以是无二真空。
故能现一切空。其所现一切空。皆同于无生空。故
云空同无生。我同无物一句。结上。以无我智。同生
无二之义。谓乃我本无我。是故物即无物。无我无
物。故能物物现形。以我同无。而无物也。而分身散
形故。入同法三昧者。此二句义。结上。能现无量形
身色心等业之文。谓得此三昧者。方能入诸佛土。
现诸众生身相。同诸众生事业。因事彰名。故名同
法三昧。如是智定。是为佛子同事心。摄受众生之
体用观行也。
○九释定心位。】
「若佛子。复从定心。观慧證空。心心静缘。于我所法。识
界。色界中。而不动转。逆顺出没。故常入百三昧。十禅
支。以一念智。作是见。一切我人。若内若外。众生种子。
皆无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此释定心之义。即胜定行也。别经名善法行。谓说
法授人。为成佛轨则故。复从定心。至十禅支一节。
故以同体悲智。起同事摄。而能示现无量形身色
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事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
现何身。与诸众生。共处一处。种种方便。而为说法。
令得解脱。如普门大士。随机赴感。随类现形。故云
入诸六道。一切事同也。空同无生等者。此总结显
同心体用之义。空同无生一句。结上。同空无生法
中之意。谓乃空无二空。唯一真空。以是无二真空。
故能现一切空。其所现一切空。皆同于无生空。故
云空同无生。我同无物一句。结上。以无我智。同生
无二之义。谓乃我本无我。是故物即无物。无我无
物。故能物物现形。以我同无。而无物也。而分身散
形故。入同法三昧者。此二句义。结上。能现无量形
身色心等业之文。谓得此三昧者。方能入诸佛土。
现诸众生身相。同诸众生事业。因事彰名。故名同
法三昧。如是智定。是为佛子同事心。摄受众生之
体用观行也。
○九释定心位。】
「若佛子。复从定心。观慧證空。心心静缘。于我所法。识
界。色界中。而不动转。逆顺出没。故常入百三昧。十禅
支。以一念智。作是见。一切我人。若内若外。众生种子。
皆无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此释定心之义。即胜定行也。别经名善法行。谓说
法授人。为成佛轨则故。复从定心。至十禅支一节。
697-A¶ 第 800b 页 X38-0800.png
正明定心体用观行之义。复从定心者。复。又也。谓
前于欲界中所入三昧正定。今又复从欲界定心
而起。入上二界现身益物故也。观者。观察。慧者。慧
照。观慧即能證智。空。即所證理。谓此菩萨。以寂定
观慧心。而證定中空理。其所證空。不同二乘寂灭
解脱。不能观照根身器界。无明种子。当体全空。菩
萨是以證空而不住著空理。能于真空理中。心心
静缘。于我所法。皆悉如幻。随如幻境。现如幻身。于
色界。识界中。为说如幻法门。广化如幻众生。虽然
如是。不为色识二界所能动转。不被物转。能转物
也。识界。即四空天。色界。即四禅天。所云不动转者。
谓于上二界中。若逆出。若顺出。若逆没。若顺没。以
是出入隐显。故常入百三昧。十禅支法。种种神通。
自在无碍。不为下界欲恶所染。亦不为上二界空
禅所拘。所谓逆行顺行天莫测也。华严经云。童子
身中入正定。童女身中从定起。童女身中入正定。
童子身中从定起等是也。三昧名有无量。略则百
八。今举百三昧。破三界众生百法相生见故。十禅
支者。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六净。七舍。八念。
九慧。十不苦不乐。此十乃是禅天之定支也。以一
念智。至而不可得一节。申明定心观慧体用。心心
静缘之义。以一念智。作是见者。即视定中一念。无
碍清净。智慧圆照。如实了见。一切我人。若内根身。
若外器界。众生异熟业识。无明种了。皆无合散。无
前于欲界中所入三昧正定。今又复从欲界定心
而起。入上二界现身益物故也。观者。观察。慧者。慧
照。观慧即能證智。空。即所證理。谓此菩萨。以寂定
观慧心。而證定中空理。其所證空。不同二乘寂灭
解脱。不能观照根身器界。无明种子。当体全空。菩
萨是以證空而不住著空理。能于真空理中。心心
静缘。于我所法。皆悉如幻。随如幻境。现如幻身。于
色界。识界中。为说如幻法门。广化如幻众生。虽然
如是。不为色识二界所能动转。不被物转。能转物
也。识界。即四空天。色界。即四禅天。所云不动转者。
谓于上二界中。若逆出。若顺出。若逆没。若顺没。以
是出入隐显。故常入百三昧。十禅支法。种种神通。
自在无碍。不为下界欲恶所染。亦不为上二界空
禅所拘。所谓逆行顺行天莫测也。华严经云。童子
身中入正定。童女身中从定起。童女身中入正定。
童子身中从定起等是也。三昧名有无量。略则百
八。今举百三昧。破三界众生百法相生见故。十禅
支者。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六净。七舍。八念。
九慧。十不苦不乐。此十乃是禅天之定支也。以一
念智。至而不可得一节。申明定心观慧体用。心心
静缘之义。以一念智。作是见者。即视定中一念。无
碍清净。智慧圆照。如实了见。一切我人。若内根身。
若外器界。众生异熟业识。无明种了。皆无合散。无
697-A¶ 第 800c 页 X38-0800.png
集无成。无起无作。一切皆空。俱如幻化。了不可得。
所谓世界本无成住坏空。众生本无生住异灭。如
是观者。是名菩萨定心出入体用之观行也。问。此
行位定心。观智破惑。与前生位。有何差别。答。大略
相似。各有浅深不同。前住位定。破分别之粗惑。此
行位定。破分别之细惑。故不同耳。
○十释慧心位。】
「若佛子。作慧见心。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
顺忍空同故。非阴。非界。非入。非众生。非一我。非因果。
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𦦨。明明见。虚无受。其慧方
便。生长养心。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上千海眼
王品。巳说心百法明门。」
【此释慧心之义。即胜慧行也。别经名真实行。谓二
谛非如。亦非非相故。作慧见心。至三世法一节。正
明慧心体用观行之义。作慧见心。即能照之观智。
观诸邪见等者。即所破之惑也。作者。用也。谓此菩
萨大用。依本所解寂灭理慧而起观照。照见自他
妄心。及审观察无明所起。诸恶邪见。结患等缚。如
实了知。无决定体性也。诸邪见者。即诸外道执常。
执断。执一。执异。种种执著等见。言结患等缚者。结
谓眼与色结等。患谓眼色等结使。起诸业患。致使
生死缠缚。不得解脱。故云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
等者。谓此等患。繇迷藏识现起。至七地后。修道无
间。顺忍解脱。藏识一空。转成无生法忍。此等诸患。
所谓世界本无成住坏空。众生本无生住异灭。如
是观者。是名菩萨定心出入体用之观行也。问。此
行位定心。观智破惑。与前生位。有何差别。答。大略
相似。各有浅深不同。前住位定。破分别之粗惑。此
行位定。破分别之细惑。故不同耳。
○十释慧心位。】
「若佛子。作慧见心。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
顺忍空同故。非阴。非界。非入。非众生。非一我。非因果。
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𦦨。明明见。虚无受。其慧方
便。生长养心。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上千海眼
王品。巳说心百法明门。」
【此释慧心之义。即胜慧行也。别经名真实行。谓二
谛非如。亦非非相故。作慧见心。至三世法一节。正
明慧心体用观行之义。作慧见心。即能照之观智。
观诸邪见等者。即所破之惑也。作者。用也。谓此菩
萨大用。依本所解寂灭理慧而起观照。照见自他
妄心。及审观察无明所起。诸恶邪见。结患等缚。如
实了知。无决定体性也。诸邪见者。即诸外道执常。
执断。执一。执异。种种执著等见。言结患等缚者。结
谓眼与色结等。患谓眼色等结使。起诸业患。致使
生死缠缚。不得解脱。故云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
等者。谓此等患。繇迷藏识现起。至七地后。修道无
间。顺忍解脱。藏识一空。转成无生法忍。此等诸患。
697-A¶ 第 801a 页 X38-0801.png
于彼顺忍。同时寂灭。故云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
也。所以观五阴。非五阴。观十八界。非十八界。观十
二入。非十二入。观众生。非众生。观一我。非一我。观
因果。非因果。观三世法。非三世法。一切皆非。本如
来藏妙真如性。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
死。了无所得。故非五阴等诸法也。慧性起。至发无
生一节。乃结慧心观照功能。以显不住假观。而證
入中道观也。慧性起者。繇是无作妙慧。见心所起。
逾发观慧妙用。故云慧性起也。言光光一𦦨者。光
光即智。一燄即慧。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以智慧𦦨。
了缘境空幻也。明明见者。了了照见之义。虚无受
者。言此慧照体性。无障无碍。虚彻灵通。不受诸受。
故名虚无受。其慧方便等者。谓此佛子。以般若智
照。了见无明体空。是故心体虚通无碍。繇虚通无
碍故。其慧益以种种巧妙。无量方便。长养法身。成
就慧命。不繇他悟。为成就故。是心入起空空道。发
无生心。如苗增长也。是心。即本慧心。入。即證入。起
即发起。空空。即是所證人法二空真理。道。即中道。
盖以从前巳来所用慧心。至此巳證二空。不惟五
蕴等法为空。亦无能空五蕴等法。于二空理。亦无
所住。以无住故。回向一乘中道。法界海中。发无生
心。任驾慈航故也。无生心者。以不见有毫法生灭。
故曰无生心。惟发此心。普载普运。同證金刚不坏
心故。如是悲智双运。是为佛子慧心体用之观行
也。所以观五阴。非五阴。观十八界。非十八界。观十
二入。非十二入。观众生。非众生。观一我。非一我。观
因果。非因果。观三世法。非三世法。一切皆非。本如
来藏妙真如性。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
死。了无所得。故非五阴等诸法也。慧性起。至发无
生一节。乃结慧心观照功能。以显不住假观。而證
入中道观也。慧性起者。繇是无作妙慧。见心所起。
逾发观慧妙用。故云慧性起也。言光光一𦦨者。光
光即智。一燄即慧。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以智慧𦦨。
了缘境空幻也。明明见者。了了照见之义。虚无受
者。言此慧照体性。无障无碍。虚彻灵通。不受诸受。
故名虚无受。其慧方便等者。谓此佛子。以般若智
照。了见无明体空。是故心体虚通无碍。繇虚通无
碍故。其慧益以种种巧妙。无量方便。长养法身。成
就慧命。不繇他悟。为成就故。是心入起空空道。发
无生心。如苗增长也。是心。即本慧心。入。即證入。起
即发起。空空。即是所證人法二空真理。道。即中道。
盖以从前巳来所用慧心。至此巳證二空。不惟五
蕴等法为空。亦无能空五蕴等法。于二空理。亦无
所住。以无住故。回向一乘中道。法界海中。发无生
心。任驾慈航故也。无生心者。以不见有毫法生灭。
故曰无生心。惟发此心。普载普运。同證金刚不坏
心故。如是悲智双运。是为佛子慧心体用之观行
697-A¶ 第 801b 页 X38-0801.png
也。此是略说。于大部内。上千海眼王品中。巳说此
十心。百法明门。一一广明。不可思议。言百法明门
者。即百八智慧门。今言百者。举大数也。菩萨将离
兜率宣说此法。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亦
是初地所證化导法门也。】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上之一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上之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广陵传戒后学沙门 寂光 直解
「菩萨心地品之上」
【○三释十向义(二) 初标牒问词 二正解其义。
○初标牒问词。】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此圣主世尊。告当机佛。诫听牒问。详说十回向心
义。谓前住行菩萨。以起大悲度生。必回住行所修
善行。向于三处。一者。所證真如实际。二者。所求无
上菩提。三者。所度一切众生。以能回之心。及所回
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故。又云回事
向理。回小向大。回因向果。以事理圆融。小大无碍。
因果不二故。又云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以真俗互
十心。百法明门。一一广明。不可思议。言百法明门
者。即百八智慧门。今言百者。举大数也。菩萨将离
兜率宣说此法。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亦
是初地所證化导法门也。】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上之一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上之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广陵传戒后学沙门 寂光 直解
「菩萨心地品之上」
【○三释十向义(二) 初标牒问词 二正解其义。
○初标牒问词。】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此圣主世尊。告当机佛。诫听牒问。详说十回向心
义。谓前住行菩萨。以起大悲度生。必回住行所修
善行。向于三处。一者。所證真如实际。二者。所求无
上菩提。三者。所度一切众生。以能回之心。及所回
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故。又云回事
向理。回小向大。回因向果。以事理圆融。小大无碍。
因果不二故。又云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以真俗互
697-A¶ 第 801c 页 X38-0801.png
融。智悲不二故。此之二法。即上三种回向之义。言
金刚种子。有十心者。谓此十回向心。观智妙行。最
坚最利。一切烦恼。所不能坏。而能坏诸惑业。所以
十回向心。名金刚种也。
○二正解其义(十)。
○初信心位。】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
邪见心。诸见名著。结有造业。必不受。入空无为法中。
三相无无。无生无生。无住住。无灭灭。无有一切法空。
世谛。第一义谛智尽。灭异空。色空。细心心空。细心心
心空故。信信寂灭。无体性。和合亦无依。然主者。我人
名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故。名无相信。」
【此释信心回向义也。别经云。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回向。谓以无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受而不受
故。若佛子标人。信者。标法。一切行。至第一义谛智
尽一节。正明佛子信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
言一切行等者。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时历三祇。
修圆万行。一切众德。若非初具正信。首立根本。必
为空有魔外所折。以是信力坚忍。而后发起种种
妙行。是以信为能起。一切行为所起。繇能起之正
信。发所起之妙行。繇所起之妙行。證无證之妙果。
所以信乃入道之源。功德之母。故云。一切行以信
为首。众德根本也。不起外道邪见心者。申明信空
诸有为法也。外道。有九十六种。六十二见。此外邪
金刚种子。有十心者。谓此十回向心。观智妙行。最
坚最利。一切烦恼。所不能坏。而能坏诸惑业。所以
十回向心。名金刚种也。
○二正解其义(十)。
○初信心位。】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
邪见心。诸见名著。结有造业。必不受。入空无为法中。
三相无无。无生无生。无住住。无灭灭。无有一切法空。
世谛。第一义谛智尽。灭异空。色空。细心心空。细心心
心空故。信信寂灭。无体性。和合亦无依。然主者。我人
名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故。名无相信。」
【此释信心回向义也。别经云。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回向。谓以无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受而不受
故。若佛子标人。信者。标法。一切行。至第一义谛智
尽一节。正明佛子信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
言一切行等者。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时历三祇。
修圆万行。一切众德。若非初具正信。首立根本。必
为空有魔外所折。以是信力坚忍。而后发起种种
妙行。是以信为能起。一切行为所起。繇能起之正
信。发所起之妙行。繇所起之妙行。證无證之妙果。
所以信乃入道之源。功德之母。故云。一切行以信
为首。众德根本也。不起外道邪见心者。申明信空
诸有为法也。外道。有九十六种。六十二见。此外邪
697-A¶ 第 802a 页 X38-0802.png
见。繇无正信。乃于无名。无相。无我理中。妄起种种
颠倒。今既立根本正信。除疑舍执。则诸邪见。永无
所起。故云。不起外道邪见心也。诸见名著者。出本
邪见之义。谓诸凡夫著有。外道执常。二乘著空。外
道执断。凡此诸见。皆名为著。凡有著处。正难破除。
自然结集有漏之因。造诸恶业。而受恶业之果。今
此佛子。既以正信。植众德本。则所起空观。假观。中
观。妙三观门一照。即使惑障顿空。惑障既空。业障
从何而有。业障尚不可得。岂有报障可受。故云。结
有造业。必不受也。入空无为法中。三相无无者。申
明不受之义。上言业障。报障。必不受者。乃佛子信
智现前。了无能造业者。无受报者。故全身巳入空
无为法中。不被有为法缚。而能了生住灭三相。无
动。无到。故云。三相无无。言无无者。三相。是所破之
无明。无无。是能破之观智。所破既无。能破亦无也。
无生无生等者。申明信空诸无为法也。谓不但三
相无无。并无有为无为诸法。即此无为法中。诸无
为法。亦不可得。重言无生等者。上无生。是空尽有
为所證之理。下无生。即遣上能證无生重空之智。
言本自无生。何假更立无生。然后说名无生。故云。
无生无生。无生之义如是。无住住。无灭灭之义。亦
复如是。无有一切法空者。承上既有为无为。一切
诸法。本自无有。悉皆空寂。是则无法可空。故空亦
不可得。此总结遣真俗二谛之理。无所得空。故云。
颠倒。今既立根本正信。除疑舍执。则诸邪见。永无
所起。故云。不起外道邪见心也。诸见名著者。出本
邪见之义。谓诸凡夫著有。外道执常。二乘著空。外
道执断。凡此诸见。皆名为著。凡有著处。正难破除。
自然结集有漏之因。造诸恶业。而受恶业之果。今
此佛子。既以正信。植众德本。则所起空观。假观。中
观。妙三观门一照。即使惑障顿空。惑障既空。业障
从何而有。业障尚不可得。岂有报障可受。故云。结
有造业。必不受也。入空无为法中。三相无无者。申
明不受之义。上言业障。报障。必不受者。乃佛子信
智现前。了无能造业者。无受报者。故全身巳入空
无为法中。不被有为法缚。而能了生住灭三相。无
动。无到。故云。三相无无。言无无者。三相。是所破之
无明。无无。是能破之观智。所破既无。能破亦无也。
无生无生等者。申明信空诸无为法也。谓不但三
相无无。并无有为无为诸法。即此无为法中。诸无
为法。亦不可得。重言无生等者。上无生。是空尽有
为所證之理。下无生。即遣上能證无生重空之智。
言本自无生。何假更立无生。然后说名无生。故云。
无生无生。无生之义如是。无住住。无灭灭之义。亦
复如是。无有一切法空者。承上既有为无为。一切
诸法。本自无有。悉皆空寂。是则无法可空。故空亦
不可得。此总结遣真俗二谛之理。无所得空。故云。
697-A¶ 第 802b 页 X38-0802.png
无有一切法空。世谛。第一义智尽者。此总结遣真
俗二谛之智。亦无世谛智。能空有为诸法之智。第
一义智。能空无为诸法之智。尽者。尽二智也。谓不
但所空有为。无为。二谛之理不可得。即能空有为。
无为。二谛之智亦尽无馀。所谓无智。亦无得也。灭
异空。色空。至和合亦无依一节。申明信心回向之
义。灭。谓除灭。即能灭之观智。异空。色空。即所灭之
色法。所谓凡夫执色迷空。二乘执空迷色。分为两
橛。是故十住。修空观。破凡夫。执色迷空。十行。修假
观。破二乘。执空迷色。今十回向菩萨。以修法界平
等观智。圆照法界。俱灭除异空。色空。有为。无为。同
异见故。此于五蕴中。而空色蕴。所谓色不异空。空
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也。细心心空等者。
此明所灭心蕴之法亦空。谓上异空。色空二相既
空。则能灭异空。色空。细心之心。此心亦空。故云。细
心心空。又不伹细心之心念亦空。即空上细心之
心。其心亦不可得。故云。细心心心空也。圆觉经云。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
离。即除诸幻。即此义也。信信寂灭。无体性者。申明
心境俱空。智理双泯之义。上信。是能信之心智。下
信。是所信之理境。以是心境智理。二俱寂灭。以无
体性。故云。信信寂灭。无体性也。此寂灭心。从无始
来。不与动对而寂。不与生对而灭。所谓寂灭性中
莫问觅也。和合亦无依者。承上诸法既无体性。是
俗二谛之智。亦无世谛智。能空有为诸法之智。第
一义智。能空无为诸法之智。尽者。尽二智也。谓不
但所空有为。无为。二谛之理不可得。即能空有为。
无为。二谛之智亦尽无馀。所谓无智。亦无得也。灭
异空。色空。至和合亦无依一节。申明信心回向之
义。灭。谓除灭。即能灭之观智。异空。色空。即所灭之
色法。所谓凡夫执色迷空。二乘执空迷色。分为两
橛。是故十住。修空观。破凡夫。执色迷空。十行。修假
观。破二乘。执空迷色。今十回向菩萨。以修法界平
等观智。圆照法界。俱灭除异空。色空。有为。无为。同
异见故。此于五蕴中。而空色蕴。所谓色不异空。空
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也。细心心空等者。
此明所灭心蕴之法亦空。谓上异空。色空二相既
空。则能灭异空。色空。细心之心。此心亦空。故云。细
心心空。又不伹细心之心念亦空。即空上细心之
心。其心亦不可得。故云。细心心心空也。圆觉经云。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
离。即除诸幻。即此义也。信信寂灭。无体性者。申明
心境俱空。智理双泯之义。上信。是能信之心智。下
信。是所信之理境。以是心境智理。二俱寂灭。以无
体性。故云。信信寂灭。无体性也。此寂灭心。从无始
来。不与动对而寂。不与生对而灭。所谓寂灭性中
莫问觅也。和合亦无依者。承上诸法既无体性。是
697-A¶ 第 802c 页 X38-0802.png
即能信所信。以成和合。了不可得。彼此能所和合。
依谁而立。故曰。和合亦无依。所谓皮既不存。毛将
安附也。然主者下。总结无相信心回向之义。然之
一字。唤转文势。谓诸凡夫。外道。皆从我。与人。安名
立用。以是我人。名用之间。自为分别。为和为合。和
合之处。立我为主。以为我有得相。我有集相。今既
佛子所信。至于无依。是则了知我人名用之相。皆
是三界假设。和合妄立。为我主宰。其体不实。岂无
我无法中。而有修證可得。智聚可集哉。故曰。我无
得集相故。是以深信深入。无得。无集。无我。智理。是
名佛子无相。信心体用。所当回向者也。
○二念心位。】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觉。乃至常施。第一义谛空。无著
无解。生住灭相。不动。不到。去来。而于诸业受者。一合
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灭。𦦨𦦨无常。光
光无无。生生不起。转易空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
转转变。同时同住。燄𦦨一相。生灭一时。巳变。未变。变
变。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此释念心回向义也。别经名不坏回向。谓观一切
诸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故。若佛子作念标定。六
念。至入法界智一节。正明佛子念心体用中道观
智回向之义。言作念者。作谓起作。念谓明记不忘。
六念等者。此申明作念意。问言作念者。作何等念。
答。谓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之六念也。
依谁而立。故曰。和合亦无依。所谓皮既不存。毛将
安附也。然主者下。总结无相信心回向之义。然之
一字。唤转文势。谓诸凡夫。外道。皆从我。与人。安名
立用。以是我人。名用之间。自为分别。为和为合。和
合之处。立我为主。以为我有得相。我有集相。今既
佛子所信。至于无依。是则了知我人名用之相。皆
是三界假设。和合妄立。为我主宰。其体不实。岂无
我无法中。而有修證可得。智聚可集哉。故曰。我无
得集相故。是以深信深入。无得。无集。无我。智理。是
名佛子无相。信心体用。所当回向者也。
○二念心位。】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觉。乃至常施。第一义谛空。无著
无解。生住灭相。不动。不到。去来。而于诸业受者。一合
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灭。𦦨𦦨无常。光
光无无。生生不起。转易空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
转转变。同时同住。燄𦦨一相。生灭一时。巳变。未变。变
变。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此释念心回向义也。别经名不坏回向。谓观一切
诸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故。若佛子作念标定。六
念。至入法界智一节。正明佛子念心体用中道观
智回向之义。言作念者。作谓起作。念谓明记不忘。
六念等者。此申明作念意。问言作念者。作何等念。
答。谓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之六念也。
697-A¶ 第 803a 页 X38-0803.png
常觉。乃至常施。此举首尾二念。是超略义。该中四
也。言常觉者。即念佛也。依涅槃经。六念释之。念佛
者。谓念诸佛十功德品。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
三念。常乐我净。是故得称如来。常无变易。名大沙
门。名大法师。名大导师。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萨摩
诃萨念佛。念法者。谓念思惟诸佛。所可说法。最妙
最上。因是法故。能令众生。得现在果。惟此正法。无
有时节。法身所见。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
乃至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是名菩萨摩诃萨
念法。念僧者。谓念诸佛圣僧。如法而住。受持正法。
随顺修行。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挠
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祐福田。虽为福田。无所
受也。乃至常不变易。是名菩萨摩诃萨念僧。念戒
者。谓念诸佛菩萨。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坏不杂。
虽无形色。而能护持。虽无触对。善修方便。可得具
足。无有过咎。诸佛赞叹。是大方等。大涅槃因。乃至
诸佛妙宝胜幢。若住是戒。得须陀洹果。我亦有分。
非我所欲。何以故。不能广度众生故。若住是戒。则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
故。当为众生。广说妙法。而作救护故。是名菩萨摩
诃萨念戒。念天者。谓念四天王处。乃至非非想处。
若有信心。得四天王处。我亦有分。若戒。多闻。布施。
智慧。得四天王。乃至非非想处。我亦有分。然非我
所欲。何以故。四天王处。乃至非非想处。皆是无常。
也。言常觉者。即念佛也。依涅槃经。六念释之。念佛
者。谓念诸佛十功德品。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
三念。常乐我净。是故得称如来。常无变易。名大沙
门。名大法师。名大导师。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萨摩
诃萨念佛。念法者。谓念思惟诸佛。所可说法。最妙
最上。因是法故。能令众生。得现在果。惟此正法。无
有时节。法身所见。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
乃至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是名菩萨摩诃萨
念法。念僧者。谓念诸佛圣僧。如法而住。受持正法。
随顺修行。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挠
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祐福田。虽为福田。无所
受也。乃至常不变易。是名菩萨摩诃萨念僧。念戒
者。谓念诸佛菩萨。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坏不杂。
虽无形色。而能护持。虽无触对。善修方便。可得具
足。无有过咎。诸佛赞叹。是大方等。大涅槃因。乃至
诸佛妙宝胜幢。若住是戒。得须陀洹果。我亦有分。
非我所欲。何以故。不能广度众生故。若住是戒。则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
故。当为众生。广说妙法。而作救护故。是名菩萨摩
诃萨念戒。念天者。谓念四天王处。乃至非非想处。
若有信心。得四天王处。我亦有分。若戒。多闻。布施。
智慧。得四天王。乃至非非想处。我亦有分。然非我
所欲。何以故。四天王处。乃至非非想处。皆是无常。
697-A¶ 第 803b 页 X38-0803.png
以无常故。生老病死。以是义故。非我所欲。譬如幻
化。诳于愚夫。智慧之人。所不能惑。愚者。即是凡夫。
我则不同凡夫愚人。我曾闻有第一义天。乃至常
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为众生
精勤。求于第一义天。能令众生。除断烦恼。犹如意
树。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则能得是第一义天。当为
众生。广分别说。第一义天。是名菩萨摩诃萨念天。
念施者。谓念深观此施。是菩提涅槃因。诸佛亲近。
我亦如是亲近。若不惠施。不能庄严四部之众。施
虽不能。毕竟断惑。而能除破现在烦恼。乃至诸佛
菩萨。修集是施。为涅槃因。是名菩萨摩诃萨。念施
也。如是常觉。乃至常施。虽则名有六念。而于第一
义空。中道理中。实无有念可执著者。实无有念可
解脱者。何以故。有缚有解。皆是生灭。无著无解。无
生无灭。以无缚无解故。则无生住灭相之念法。以
无生住灭相之念法故。是则本元不动。本元不到。
既本元不动。不到。则亦无去。无来。无来。则无动相。
觉其有生。无去。则无到相。觉其有灭。如是不动。不
到。无去。无来。是故无有生住灭之三相。作业受报。
一切皆空。能于诸所作业。并受业者。为一合相回
向。入法界智也。一合相回向者。其为念心。无能无
所。能所无二。无缚。无解。缚解无二。无生。无灭。生灭
无二。无动。无到。动到无二。无来。无去。来去无二。无
业。无报。业报无二。是为一合相回向也。入法界智
化。诳于愚夫。智慧之人。所不能惑。愚者。即是凡夫。
我则不同凡夫愚人。我曾闻有第一义天。乃至常
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为众生
精勤。求于第一义天。能令众生。除断烦恼。犹如意
树。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则能得是第一义天。当为
众生。广分别说。第一义天。是名菩萨摩诃萨念天。
念施者。谓念深观此施。是菩提涅槃因。诸佛亲近。
我亦如是亲近。若不惠施。不能庄严四部之众。施
虽不能。毕竟断惑。而能除破现在烦恼。乃至诸佛
菩萨。修集是施。为涅槃因。是名菩萨摩诃萨。念施
也。如是常觉。乃至常施。虽则名有六念。而于第一
义空。中道理中。实无有念可执著者。实无有念可
解脱者。何以故。有缚有解。皆是生灭。无著无解。无
生无灭。以无缚无解故。则无生住灭相之念法。以
无生住灭相之念法故。是则本元不动。本元不到。
既本元不动。不到。则亦无去。无来。无来。则无动相。
觉其有生。无去。则无到相。觉其有灭。如是不动。不
到。无去。无来。是故无有生住灭之三相。作业受报。
一切皆空。能于诸所作业。并受业者。为一合相回
向。入法界智也。一合相回向者。其为念心。无能无
所。能所无二。无缚。无解。缚解无二。无生。无灭。生灭
无二。无动。无到。动到无二。无来。无去。来去无二。无
业。无报。业报无二。是为一合相回向也。入法界智
697-A¶ 第 803c 页 X38-0803.png
者。入。即趣向之义。法界。即十法界。乃一切众生本
有之心。一切诸佛所證之理。所谓心。佛。众生。三无
差别也。智。即能證法界平等之智。回二谛理。向入
法界平等之理。回二谛智。向入法界平等之智。以
法界智。契法界理。以法界理。㳷法界智。智理圆融。
无有迹象。入法界。有三处。因诸菩萨。根有利钝。行
有浅深。以所入不同故。一者。十住初心。以利根者。
能破无明。即得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二
者。十向终心。众行纯熟。破除二障。故得證入法界
平等之理。三者。初地初心。于前行向十功德品具
处。至于初地初心證入法界。三德圆融。三身自在。
是名三处證入法界。此是第二终心入法界也。慧
慧相乘。至生灭一时一节。申明一合回向。入法界
义。慧慧相乘。即智。乘乘寂灭。即理。由入法界智故。
转六念之慧乘。入法界之慧乘。转六念之理乘。入
法界之理乘。所谓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穷未
来际。无有间断故。𦦨燄无常。光光无无。此二句者。
乃即智慧破惑之象。𦦨燄光光。即能灭之智慧。无
常无无。即所灭之无明。菩萨智慧。如火之𦦨。众生
烦恼。如薪之烧。以智慧𦦨。烧烦恼薪。净尽无馀。如
火之𦦨。能烧大地草木。净尽无馀。又以菩萨智慧。
如火之光。众生无明。如室之暗。以智慧光。照无明
暗。无幽不烛。菩萨以中道观。第一义空。破无明惑。
无障不除。无理不显也。生生不起等者。既是𦦨𦦨
有之心。一切诸佛所證之理。所谓心。佛。众生。三无
差别也。智。即能證法界平等之智。回二谛理。向入
法界平等之理。回二谛智。向入法界平等之智。以
法界智。契法界理。以法界理。㳷法界智。智理圆融。
无有迹象。入法界。有三处。因诸菩萨。根有利钝。行
有浅深。以所入不同故。一者。十住初心。以利根者。
能破无明。即得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二
者。十向终心。众行纯熟。破除二障。故得證入法界
平等之理。三者。初地初心。于前行向十功德品具
处。至于初地初心證入法界。三德圆融。三身自在。
是名三处證入法界。此是第二终心入法界也。慧
慧相乘。至生灭一时一节。申明一合回向。入法界
义。慧慧相乘。即智。乘乘寂灭。即理。由入法界智故。
转六念之慧乘。入法界之慧乘。转六念之理乘。入
法界之理乘。所谓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穷未
来际。无有间断故。𦦨燄无常。光光无无。此二句者。
乃即智慧破惑之象。𦦨燄光光。即能灭之智慧。无
常无无。即所灭之无明。菩萨智慧。如火之𦦨。众生
烦恼。如薪之烧。以智慧𦦨。烧烦恼薪。净尽无馀。如
火之𦦨。能烧大地草木。净尽无馀。又以菩萨智慧。
如火之光。众生无明。如室之暗。以智慧光。照无明
暗。无幽不烛。菩萨以中道观。第一义空。破无明惑。
无障不除。无理不显也。生生不起等者。既是𦦨𦦨
697-A¶ 第 804a 页 X38-0804.png
无常。光光无无。是则生而无生。起而不起。是以无
生无起。即转易空道也。言转易空道者。即回向义。
转。即转回。易。即易向。转无明。易真如。转烦恼。易菩
提。转生死。易涅槃。惟其转易如此。是以转而不转。
不转而转。故能变前转后等也。变前转后一句。即
转灭相无明。为不灭相。变转化化一句。即转住相
无明。为无住相。化转转变一句。即转生相无明。为
无生相。不云转异相者。正是本位所破。故不言也。
同时同住等者。释承四相相依而有。同一觉故。所
以𦦨𦦨一相。生灭一时。𦦨𦦨一相。始本无二。同一
觉故。生灭一时。四相平等。犹若交芦。相依而立也。
巳变下等五句。此又统结生住异灭。四相平等。三
觉无二。言巳变者。即过去生灭也。言未变者。即未
来生灭也。变变者。即现前生灭也。化亦得一者。例
上结之。虽云三世迭迁。以法界智照之。实无动到
去来。四相平等。故云。化亦得一。所谓才生。即有灭。
不为愚者说也。受亦如是者。承上既三世所变生
灭之法。亦得一。是则能觉生灭之心。亦得一也。故
云。受亦如是。如是念心。是乃佛子无相念心之回
向也。
○三深心位(又云回向心位)。】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义空。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业
道相续。因缘中道。名为实谛。假名诸法我人主者。名
为世谛。于此二有谛。深深入空。而无去来。幻化受果
生无起。即转易空道也。言转易空道者。即回向义。
转。即转回。易。即易向。转无明。易真如。转烦恼。易菩
提。转生死。易涅槃。惟其转易如此。是以转而不转。
不转而转。故能变前转后等也。变前转后一句。即
转灭相无明。为不灭相。变转化化一句。即转住相
无明。为无住相。化转转变一句。即转生相无明。为
无生相。不云转异相者。正是本位所破。故不言也。
同时同住等者。释承四相相依而有。同一觉故。所
以𦦨𦦨一相。生灭一时。𦦨𦦨一相。始本无二。同一
觉故。生灭一时。四相平等。犹若交芦。相依而立也。
巳变下等五句。此又统结生住异灭。四相平等。三
觉无二。言巳变者。即过去生灭也。言未变者。即未
来生灭也。变变者。即现前生灭也。化亦得一者。例
上结之。虽云三世迭迁。以法界智照之。实无动到
去来。四相平等。故云。化亦得一。所谓才生。即有灭。
不为愚者说也。受亦如是者。承上既三世所变生
灭之法。亦得一。是则能觉生灭之心。亦得一也。故
云。受亦如是。如是念心。是乃佛子无相念心之回
向也。
○三深心位(又云回向心位)。】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义空。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业
道相续。因缘中道。名为实谛。假名诸法我人主者。名
为世谛。于此二有谛。深深入空。而无去来。幻化受果
697-A¶ 第 804b 页 X38-0804.png
而无受。故深深心解脱。」
【此释深心回向义也。别经名等一切诸佛回向。谓
三世佛法。一切时能行故。若佛子。深心者。二句标
定。第一义空。至下深深入空一节。正明深心回向。
言深心者。非对浅而言也。乃是最深之深。故名深
心。第一义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之理。于实法空
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之智。以法界智。入法界理。
理智圆融。法界无碍。即以法界理智。而起慧照。照
有实谛。有。即俗谛。实。即真谛。然此真谛。非离俗谛
之外别有。乃即业道相续。无明。老死。十二因缘。于
其因缘和合法中。本来不迁不变之道。名为实谛。
业道。即第八赖耶识。名为业相。相续。即第七末那
识。名为相续。总该三细。六粗之法。因缘即三细。六
粗。生灭和合之称。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
缘长六粗。又云业道。即身口意。所作善恶行业。谓
此诸业之因。致受生死诸业之果。道。即道路。能通
之义。谓此三道。更互相通。从烦恼通至业。从业通
至于苦。从苦复通至于烦恼。展转相通。生死不绝。
是为业道相续。和合因缘之法。繇是因缘和合。假
名诸法。致使凡夫外道。妄计我人执为主者。名为
世谛。世谛。迁流不实之谓。菩萨于此二有谛。深深
入空。二有谛者。即上真俗二谛。所言真谛。亦名有
谛者何。对俗言真。立真遣俗。俱属对待。即非真真。
故亦名有谛。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又
【此释深心回向义也。别经名等一切诸佛回向。谓
三世佛法。一切时能行故。若佛子。深心者。二句标
定。第一义空。至下深深入空一节。正明深心回向。
言深心者。非对浅而言也。乃是最深之深。故名深
心。第一义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之理。于实法空
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之智。以法界智。入法界理。
理智圆融。法界无碍。即以法界理智。而起慧照。照
有实谛。有。即俗谛。实。即真谛。然此真谛。非离俗谛
之外别有。乃即业道相续。无明。老死。十二因缘。于
其因缘和合法中。本来不迁不变之道。名为实谛。
业道。即第八赖耶识。名为业相。相续。即第七末那
识。名为相续。总该三细。六粗之法。因缘即三细。六
粗。生灭和合之称。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
缘长六粗。又云业道。即身口意。所作善恶行业。谓
此诸业之因。致受生死诸业之果。道。即道路。能通
之义。谓此三道。更互相通。从烦恼通至业。从业通
至于苦。从苦复通至于烦恼。展转相通。生死不绝。
是为业道相续。和合因缘之法。繇是因缘和合。假
名诸法。致使凡夫外道。妄计我人执为主者。名为
世谛。世谛。迁流不实之谓。菩萨于此二有谛。深深
入空。二有谛者。即上真俗二谛。所言真谛。亦名有
谛者何。对俗言真。立真遣俗。俱属对待。即非真真。
故亦名有谛。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又
697-A¶ 第 804c 页 X38-0804.png
二有者。有即本有。真常不变。故亦名有。所谓是法
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
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也。深深入空者。
申明深心回向之义。承上。菩萨以法界智。照真了
真。照俗了俗。于此二谛。了无二法。合为一理。深深
回向。一真法界。平等大空之理。故云。深深入空。所
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者此也。而无
去来等者。此总结承深心回向之义。既于此二有
谛。深深入空。而空理中。自无生灭去来。幻化受受
果报。而无受受幻化之果报故。是名深深心解脱
也。又深深心解脱者。声闻。修生灭四谛法。證人空
理。名浅解脱。缘觉。修无生四谛法。證法空理。名深
解脱。菩萨以法界智。即观空假不二。真俗互融。深
之又深。故云。深深心解脱也。
○四达心位。】
「若佛子。达照者。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无碍
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
合。不散。无实用。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
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此释达心回向义也。别经名为至一切处回向。谓
以大愿力。入诸佛土。供养一切佛故。若佛子达照
者。标定。忍顺一切实性。至教化达一节。正明达照
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达。即通达。照。即明照。谓
通达事理。照了无碍。二义合言。故云达照。此即能
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
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也。深深入空者。
申明深心回向之义。承上。菩萨以法界智。照真了
真。照俗了俗。于此二谛。了无二法。合为一理。深深
回向。一真法界。平等大空之理。故云。深深入空。所
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者此也。而无
去来等者。此总结承深心回向之义。既于此二有
谛。深深入空。而空理中。自无生灭去来。幻化受受
果报。而无受受幻化之果报故。是名深深心解脱
也。又深深心解脱者。声闻。修生灭四谛法。證人空
理。名浅解脱。缘觉。修无生四谛法。證法空理。名深
解脱。菩萨以法界智。即观空假不二。真俗互融。深
之又深。故云。深深心解脱也。
○四达心位。】
「若佛子。达照者。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无碍
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
合。不散。无实用。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
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此释达心回向义也。别经名为至一切处回向。谓
以大愿力。入诸佛土。供养一切佛故。若佛子达照
者。标定。忍顺一切实性。至教化达一节。正明达照
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达。即通达。照。即明照。谓
通达事理。照了无碍。二义合言。故云达照。此即能
697-A¶ 第 805a 页 X38-0805.png
證之智。忍顺一切实性者。此即所證之理。忍。即忍
可忍證也。顺。即随顺无违也。以是忍證法界之理。
顺随法界之性。故能了达一切诸法之性。皆即法
界真实之性。故云。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
三句承上。既观一切法性。皆法界性。即此一切法
性之性。本自如如。本来无缚。本来无解。无缚。即无
生死。无解。即无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即涅槃。本
来自灭。不复更灭。以是情与无情。一体无差。本来
清净。故云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等者。申明达
照之义。上明观照诸法。体性无差。此明观照诸法。
相用不异。无碍二字。贯下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
四种无碍智也。法达者。即法无碍智。谓得此智。即
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名字差别。分别演说。
无滞碍故。义达者。即义无碍智。谓得此智。即能了
知一切诸法差别名字。义趣妙理。随顺宣扬。无滞
碍故。辞达者。即辞无碍智。谓得此智。能于诸法名
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性。殊方异语。为其
演说。能令众生。各各得解。辨说通达。一切法性。无
滞碍故。教化达者。即乐说无碍智。谓得此智。即能
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通
达圆融。无滞碍故。三世等者。详释上义。言三世因
果者。即释上法达义。谓此佛子。于诸法中。了达过
现未来。善恶之因。即感过现未来。苦乐之果。是以
三世因果。相续无穷。一一了故。众生根行者。释上
可忍證也。顺。即随顺无违也。以是忍證法界之理。
顺随法界之性。故能了达一切诸法之性。皆即法
界真实之性。故云。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
三句承上。既观一切法性。皆法界性。即此一切法
性之性。本自如如。本来无缚。本来无解。无缚。即无
生死。无解。即无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即涅槃。本
来自灭。不复更灭。以是情与无情。一体无差。本来
清净。故云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等者。申明达
照之义。上明观照诸法。体性无差。此明观照诸法。
相用不异。无碍二字。贯下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
四种无碍智也。法达者。即法无碍智。谓得此智。即
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名字差别。分别演说。
无滞碍故。义达者。即义无碍智。谓得此智。即能了
知一切诸法差别名字。义趣妙理。随顺宣扬。无滞
碍故。辞达者。即辞无碍智。谓得此智。能于诸法名
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性。殊方异语。为其
演说。能令众生。各各得解。辨说通达。一切法性。无
滞碍故。教化达者。即乐说无碍智。谓得此智。即能
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通
达圆融。无滞碍故。三世等者。详释上义。言三世因
果者。即释上法达义。谓此佛子。于诸法中。了达过
现未来。善恶之因。即感过现未来。苦乐之果。是以
三世因果。相续无穷。一一了故。众生根行者。释上
697-A¶ 第 805b 页 X38-0805.png
辞达。教化达二义。谓诸众生根行。有贪瞋痴等业
系苦众生。有戒定慧等解脱乐众生。而诸众生。有
利根钝根者。有非钝非利者。有善性恶性者。有非
善非恶者。种种根性种子差别。而起种种现行差
别。菩萨观根逗教。一一通达方便说故。如如。不合。
不散。此三句者。总释上三种义。谓即了达三世因
果。众生根行。世出世间。生灭染净。一切诸法。皆如
如相。本无三世因果。本无众生根行。本来平等。不
合。不散。无生。无灭。不合。即无生也。不散。即无灭也。
故名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等者。展转释明无合
无散之义。谓既了达无合无散。即一切法。当体本
空。何有实用。是故无实用也。无用。无名用。用用一
切空者。盖谓实以名显。名得其用。其名。其用。依实
而立。既无实体。则无实用。既无实用。则无有名。名
实二用。皆是假立。各无自性。各无自相。一切皆空。
本自如如。何有其名。何有其用。所以用用一切空
也。空空照达空者。谓以所照诸法。既无实体。无有
实名。则此能照观智。亦无照无达也。名为通达一
切法空者。以是空空照达空故。是故名为通达一
切法空。经云。若人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
菩萨此也。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此二句者。总结无
相照达回向之义。空空。即法界理。如如。即法界智。
以是如理如智之道。离诸名字言说心缘等相。故
云。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系苦众生。有戒定慧等解脱乐众生。而诸众生。有
利根钝根者。有非钝非利者。有善性恶性者。有非
善非恶者。种种根性种子差别。而起种种现行差
别。菩萨观根逗教。一一通达方便说故。如如。不合。
不散。此三句者。总释上三种义。谓即了达三世因
果。众生根行。世出世间。生灭染净。一切诸法。皆如
如相。本无三世因果。本无众生根行。本来平等。不
合。不散。无生。无灭。不合。即无生也。不散。即无灭也。
故名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等者。展转释明无合
无散之义。谓既了达无合无散。即一切法。当体本
空。何有实用。是故无实用也。无用。无名用。用用一
切空者。盖谓实以名显。名得其用。其名。其用。依实
而立。既无实体。则无实用。既无实用。则无有名。名
实二用。皆是假立。各无自性。各无自相。一切皆空。
本自如如。何有其名。何有其用。所以用用一切空
也。空空照达空者。谓以所照诸法。既无实体。无有
实名。则此能照观智。亦无照无达也。名为通达一
切法空者。以是空空照达空故。是故名为通达一
切法空。经云。若人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
菩萨此也。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此二句者。总结无
相照达回向之义。空空。即法界理。如如。即法界智。
以是如理如智之道。离诸名字言说心缘等相。故
云。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697-A¶ 第 805c 页 X38-0805.png
○五直心位。】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
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道种子。无漏中
道一观。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
若。空直。直性直行。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
【此释直心回向义也。别经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菩
萨恒以常住大法。授与前人故。若佛子。直者。标定。
直照。至无漏中道一观一节。正明直心体用中道
观智回向之义。所言直照。谓正直照物而无私曲
之义。菩萨證入中道法界理智。而起观照。直照诸
法。自他体性。一切平等。无委曲相。是为直者之直
照也。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此二句者。释上直照之
义。取缘神我。即第六识分别之我。以能取能缘。故
名取缘。六识。名神我者。以二乘人。不知有七八识。
依六根门头。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所以名此
六识。为神我也。以阿赖耶。人所难测故耳。言入无
生智者。谓此十向菩萨。以法界智。观察无明烦恼
体性本空。将登地时。巳离分别我法二执。故云入
无生智。无明神我空者。即第七识。俱生所执。自内
之我。此繇无明熏习所起。微细难知。至七地后。方
舍诸外道执。此第八藏识。谓之自性冥谛。二十五
谛。以此藏识为冥初谛。故此识。非诸凡夫所知。亦
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
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地尽。不能尽知。唯
697-A¶ 第 806a 页 X38-0806.png
佛穷了。是以三贤菩萨。起真观解。深观藏识缘起。
虽未顿破无明。亦了缘起体空。故云。无明神我空。
空中空者。此释无明体本空义。谓此般若真空实
相体中。即无明空相。尚不可得。宁有无明相耶。故
云空中空也。空空理心等者。此释照体不空之义。
谓上无明之空。即空有也。空中之空。即空无也。是
空。犹被有无可坏。而此空空理心。在有时。不滞有。
不被有坏。在无时。不沉无。不被无坏。故云。在有在
无。而不坏道种子。道种子者。乃即菩提道性。金刚
种子。以此中道体性。为成佛真种子。常无变故。无
漏中道一观。至结缚而不受一节。申明直心体用
之功。结显中道观智之益。所言不坏道种子者。谓
以无漏中道平等一观。即以一观圆照。所以在有。
转有。在无转无。而能教化一切十方执有执无众
生。离有无相。皆转一切众生。俱入萨婆若海。平等
大空。无馀涅槃。正直之道。所以不被物坏。而能坏
物。人不能转。而能转人。是菩萨。皆以直性直行。自
成成人。入萨婆若也。于空等者。释直性直行义。菩
萨示现受生。往来三界。应缘而来。应缘而去。皆以
直性。而行直行。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
爱涅槃。无所挂碍。犹若虚空。所谓不如三界。见于
三界。故云。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也。
○六不退心位。】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
虽未顿破无明。亦了缘起体空。故云。无明神我空。
空中空者。此释无明体本空义。谓此般若真空实
相体中。即无明空相。尚不可得。宁有无明相耶。故
云空中空也。空空理心等者。此释照体不空之义。
谓上无明之空。即空有也。空中之空。即空无也。是
空。犹被有无可坏。而此空空理心。在有时。不滞有。
不被有坏。在无时。不沉无。不被无坏。故云。在有在
无。而不坏道种子。道种子者。乃即菩提道性。金刚
种子。以此中道体性。为成佛真种子。常无变故。无
漏中道一观。至结缚而不受一节。申明直心体用
之功。结显中道观智之益。所言不坏道种子者。谓
以无漏中道平等一观。即以一观圆照。所以在有。
转有。在无转无。而能教化一切十方执有执无众
生。离有无相。皆转一切众生。俱入萨婆若海。平等
大空。无馀涅槃。正直之道。所以不被物坏。而能坏
物。人不能转。而能转人。是菩萨。皆以直性直行。自
成成人。入萨婆若也。于空等者。释直性直行义。菩
萨示现受生。往来三界。应缘而来。应缘而去。皆以
直性。而行直行。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
爱涅槃。无所挂碍。犹若虚空。所谓不如三界。见于
三界。故云。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也。
○六不退心位。】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
697-A¶ 第 806b 页 X38-0806.png
见。亦复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业。亦行空。而不
住退解脱。于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际无二
故。而不念退。空生观智如如。相续乘乘。心入不二。常
空生心。一道一净。为不退一道一照。」
【此释不退心回向义也。别经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回向。谓行无漏善善。而不二故。若佛子。不退心者。
标定。不入一切凡夫地。至亦行空一节。正明不退
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不退心者。谓不退入
一切凡夫地故。一切凡夫。总举三界众生。菩萨照
破三界见思烦恼等惑。将邻圣地。故此不入。既以
不入一切凡夫地故。则不起新长养外道诸见。不
但不起长养。亦复不起集因。所谓因穷而果丧也。
虽然示生三界。实非业系。似有我人。而三界业。亦
行空矣。此上总明不退。向下别明不退。其义有三。
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不住退解脱者。即
别明位不退不住之义。谓此菩萨宝位。不同声闻
之位。住著解脱涅槃。故云不住解脱。问。何名不退。
答。此菩萨。于第一义谛中道理中。一合行。故得位
不退也。不行退者。即别明行不退之义。谓菩萨行。
不同四谛还灭之行。有住有退。此达根本菩提。真
如实际。智理一如。无二之行。故得行不退也。而不
念退者。即别明念不退之义。谓此菩萨之念。不同
念空无相无作。有念无念。分别取舍。此以空生观
智。照了诸法。皆如如相。是故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住退解脱。于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际无二
故。而不念退。空生观智如如。相续乘乘。心入不二。常
空生心。一道一净。为不退一道一照。」
【此释不退心回向义也。别经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回向。谓行无漏善善。而不二故。若佛子。不退心者。
标定。不入一切凡夫地。至亦行空一节。正明不退
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不退心者。谓不退入
一切凡夫地故。一切凡夫。总举三界众生。菩萨照
破三界见思烦恼等惑。将邻圣地。故此不入。既以
不入一切凡夫地故。则不起新长养外道诸见。不
但不起长养。亦复不起集因。所谓因穷而果丧也。
虽然示生三界。实非业系。似有我人。而三界业。亦
行空矣。此上总明不退。向下别明不退。其义有三。
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不住退解脱者。即
别明位不退不住之义。谓此菩萨宝位。不同声闻
之位。住著解脱涅槃。故云不住解脱。问。何名不退。
答。此菩萨。于第一义谛中道理中。一合行。故得位
不退也。不行退者。即别明行不退之义。谓菩萨行。
不同四谛还灭之行。有住有退。此达根本菩提。真
如实际。智理一如。无二之行。故得行不退也。而不
念退者。即别明念不退之义。谓此菩萨之念。不同
念空无相无作。有念无念。分别取舍。此以空生观
智。照了诸法。皆如如相。是故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697-A¶ 第 806c 页 X38-0806.png
以无念境。是名念不退也。相续乘乘。心入不二。此
二句者承上。谓乃不但行念不退。且亦不住。以能
相续乘乘。心入不二。言相续乘乘者。谓以行念不
退。毫无间断。故云相续乘乘。言心入不二者。谓境
智如如故。常空生心者。释上相续乘乘我空之义。
一道一净等者。释上心入不二。法空之义。一道即
中观。一净。即空观。是以空而不空。能为不退一道
一照也。一道。即中观。一照。即假观。是以二边不住。
中道不立。直趋无馀不二大涅槃果海。所谓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住持。如是行门。如是念心。是
名佛子不退心回向之义也。
○七大乘心位。】
「若佛子。独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
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载任用。任载。任一
切众生。度三界河。结缚河。生灭河。行者。坐乘任用。载
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众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
为大乘。伹名乘。得度苦海。」
【此释独大乘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等随顺一切
众生回向。谓观一切善恶。无二相故。若佛子等二
句标定。解解一空故。至智乘行乘一节。正明独大
乘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所云独大乘心者。
谓独大无外也。大。即当体立名。就义为称。乘。乃运
载为功。广博为义。拣非声闻辟支佛乘。亦非住行
位乘。乃回向终心。中道大乘也。解解一空等者。正
二句者承上。谓乃不但行念不退。且亦不住。以能
相续乘乘。心入不二。言相续乘乘者。谓以行念不
退。毫无间断。故云相续乘乘。言心入不二者。谓境
智如如故。常空生心者。释上相续乘乘我空之义。
一道一净等者。释上心入不二。法空之义。一道即
中观。一净。即空观。是以空而不空。能为不退一道
一照也。一道。即中观。一照。即假观。是以二边不住。
中道不立。直趋无馀不二大涅槃果海。所谓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住持。如是行门。如是念心。是
名佛子不退心回向之义也。
○七大乘心位。】
「若佛子。独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
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载任用。任载。任一
切众生。度三界河。结缚河。生灭河。行者。坐乘任用。载
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众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
为大乘。伹名乘。得度苦海。」
【此释独大乘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等随顺一切
众生回向。谓观一切善恶。无二相故。若佛子等二
句标定。解解一空故。至智乘行乘一节。正明独大
乘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所云独大乘心者。
谓独大无外也。大。即当体立名。就义为称。乘。乃运
载为功。广博为义。拣非声闻辟支佛乘。亦非住行
位乘。乃回向终心。中道大乘也。解解一空等者。正
697-A¶ 第 807a 页 X38-0807.png
释独大乘心之义。上解。即是能解法界广大之智。
下解。乃即所解法界广大之理。以智契理。二俱平
等。了无能所。故云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
者。谓即以此法界理智。而起法界行心。是故一切
之行。即法界行。一切之心。即法界心。故云。一切行
心。名一乘也。乘一空智等者。此释智行双运之义。
谓乘一乘之空智故。而显乘一乘之空理也。以一
乘空理故。而起一乘空行。繇一乘空行故。而运一
乘空理。若非乘一乘之空智。断然不能破众生坚
固之迷。非乘一乘之空行。则亦不能成众生真实
之德也。是故智起惑亡。行兴道成。以是智行双乘。
广化众生。到涅槃城。无诸难事。如鸟二翼。一举万
里。亦如目足相资。直抵中堂。故云。乘一空智。智乘
行乘也。乘智心心。至趋入佛海故一节。申明独大
乘义。乘智心心。任载任用。此二句者承上。繇乘大
乘空智。故能堪可心心大乘。任载任用。而任意运
为也。云任载者。谓任一切众生度三界河。并结缚
河。生灭河也。一切众生。总举凡圣权小而言。言度
三界河者。度。即度脱。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河
者。漂流没溺之义。以诸凡夫。没溺爱河。不得出离。
今令乘此大乘得出三界。不致没溺故也。结缚河
者。此度外道。见使执缚。以诸外道。有种种邪见执
缚。是故不得出离生死苦海。今令乘此大乘。得解
脱故。生灭河者。此度二乘生灭知见。以二乘人。生
下解。乃即所解法界广大之理。以智契理。二俱平
等。了无能所。故云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
者。谓即以此法界理智。而起法界行心。是故一切
之行。即法界行。一切之心。即法界心。故云。一切行
心。名一乘也。乘一空智等者。此释智行双运之义。
谓乘一乘之空智故。而显乘一乘之空理也。以一
乘空理故。而起一乘空行。繇一乘空行故。而运一
乘空理。若非乘一乘之空智。断然不能破众生坚
固之迷。非乘一乘之空行。则亦不能成众生真实
之德也。是故智起惑亡。行兴道成。以是智行双乘。
广化众生。到涅槃城。无诸难事。如鸟二翼。一举万
里。亦如目足相资。直抵中堂。故云。乘一空智。智乘
行乘也。乘智心心。至趋入佛海故一节。申明独大
乘义。乘智心心。任载任用。此二句者承上。繇乘大
乘空智。故能堪可心心大乘。任载任用。而任意运
为也。云任载者。谓任一切众生度三界河。并结缚
河。生灭河也。一切众生。总举凡圣权小而言。言度
三界河者。度。即度脱。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河
者。漂流没溺之义。以诸凡夫。没溺爱河。不得出离。
今令乘此大乘得出三界。不致没溺故也。结缚河
者。此度外道。见使执缚。以诸外道。有种种邪见执
缚。是故不得出离生死苦海。今令乘此大乘。得解
脱故。生灭河者。此度二乘生灭知见。以二乘人。生
697-A¶ 第 807b 页 X38-0807.png
灭知见未亡。而使乘此大乘。超变易生死故。上明
任载之义。向下明任用义。其任用者。谓此行者。坐
乘大乘任用。任意纵横。自在无碍。以是能载能用。
皆以一空智乘。而趋入佛海故。佛海。即妙觉果海
也。一切众生等者。结显独大乘心之义。拣别小乘。
不得至此。何者。谓以一切众生。未得一空智乘。任
载任用。不得名为大乘。伹名为乘。得度苦海。安住
化城。自善而巳。所以菩萨不与权小人同。故名独
大乘心也。
○八无相心位。】
「若佛子。无相心者。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一
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一谛。而行于无生空。自知得成
佛。一切佛。是我等师。一切贤圣。是我同学。皆同无生
空故。名无相心。」
【此释无相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真如相回向。谓
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故。若佛子等二句
标定。妄想解脱。至如如一谛一节。此正明无相心
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无相心者。谓无妄想。及
与解脱。分别之心。妄想。是生死法。解脱。是涅槃法。
生死。即此岸道。涅槃。即彼岸道。以诸凡夫妄想。恒
居生死此岸。二乘巳得解脱。住著涅槃彼岸。菩萨
以般若大智慧。照了生死。及与涅槃。于此无相般
若波罗蜜中。实无二法。故云。照般若波罗蜜无二。
既了妄想。解脱。无二法故。则一切结业法。三世因
任载之义。向下明任用义。其任用者。谓此行者。坐
乘大乘任用。任意纵横。自在无碍。以是能载能用。
皆以一空智乘。而趋入佛海故。佛海。即妙觉果海
也。一切众生等者。结显独大乘心之义。拣别小乘。
不得至此。何者。谓以一切众生。未得一空智乘。任
载任用。不得名为大乘。伹名为乘。得度苦海。安住
化城。自善而巳。所以菩萨不与权小人同。故名独
大乘心也。
○八无相心位。】
「若佛子。无相心者。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一
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一谛。而行于无生空。自知得成
佛。一切佛。是我等师。一切贤圣。是我同学。皆同无生
空故。名无相心。」
【此释无相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真如相回向。谓
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故。若佛子等二句
标定。妄想解脱。至如如一谛一节。此正明无相心
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无相心者。谓无妄想。及
与解脱。分别之心。妄想。是生死法。解脱。是涅槃法。
生死。即此岸道。涅槃。即彼岸道。以诸凡夫妄想。恒
居生死此岸。二乘巳得解脱。住著涅槃彼岸。菩萨
以般若大智慧。照了生死。及与涅槃。于此无相般
若波罗蜜中。实无二法。故云。照般若波罗蜜无二。
既了妄想。解脱。无二法故。则一切结业法。三世因
697-A¶ 第 807c 页 X38-0807.png
果等法。皆即如如一谛。无二理也。而行于无生空。
至皆同无生空故一节。此申明无相心观照回向
之义。谓上既了妄想解脱。皆如如一谛。是以不住
生死此岸。亦即不住涅槃彼岸。以不住故。而能常
行于无生空。以行无生空故。自知决定信得当来
成佛。亦知一切诸佛。是巳成佛道者。是我等本源
师。一切三贤。十圣。是未成佛道者。是我等同学友。
何以故。皆同无生空故。所云皆同无生空者。谓诸
一切贤圣所修。以修此无生空。一切诸佛所證。以
證此无生空。故云。皆同无生空故。所以结显名为
无相心也。佛藏经云。释迦如来因地。从过去远劫
时。而以四事供养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及佛弟子。
无空过者。而此诸佛。皆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
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乃至最后供养普明如
来。方始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
尼。何以故。以我无所得故。无所得者。即常行于无
生空。无生空者。即无相心也。
○九慧心位。】
「若佛子。如如慧者。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
而不缚。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道。一切圣。所观法。所
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
一切论。邪定功用。幻化。魔说。佛说。皆分别入二谛处。
非一非二。非有阴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
法。」
至皆同无生空故一节。此申明无相心观照回向
之义。谓上既了妄想解脱。皆如如一谛。是以不住
生死此岸。亦即不住涅槃彼岸。以不住故。而能常
行于无生空。以行无生空故。自知决定信得当来
成佛。亦知一切诸佛。是巳成佛道者。是我等本源
师。一切三贤。十圣。是未成佛道者。是我等同学友。
何以故。皆同无生空故。所云皆同无生空者。谓诸
一切贤圣所修。以修此无生空。一切诸佛所證。以
證此无生空。故云。皆同无生空故。所以结显名为
无相心也。佛藏经云。释迦如来因地。从过去远劫
时。而以四事供养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及佛弟子。
无空过者。而此诸佛。皆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
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乃至最后供养普明如
来。方始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
尼。何以故。以我无所得故。无所得者。即常行于无
生空。无生空者。即无相心也。
○九慧心位。】
「若佛子。如如慧者。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
而不缚。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道。一切圣。所观法。所
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
一切论。邪定功用。幻化。魔说。佛说。皆分别入二谛处。
非一非二。非有阴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
法。」
697-A¶ 第 808a 页 X38-0808.png
【此释慧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无缚无著解脱相
回向。谓以般若。照三世诸法。是一合相故。若佛子
等二句标定。无量法界。至所有亦如是一节。正明
如如慧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所言如如慧
者。即真如之理慧。谓此菩萨。将亲见真如之道。真
如相现前。其智慧心中。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
圆融。自在无碍。所谓真得所如。十方无碍。所以得
此如如慧者。能于无量十法界中。现身益物。虽现
身益物。而无集因。亦无受果。无有生死。无有烦恼。
如空谷以答响。实无身心。受彼生死。故云无量法
界。无集。无受生也。生生烦恼。而不缚者。此二句义。
谓不止六凡法。所不能缚。即四圣界。一切修證法
门。皆亦无著无缚。言一切法门者。乃即一切三贤。
所修行菩提道。一切十圣。所观證真如法。谓此所
有贤圣法门。悉皆如是。不著不缚。故云。所有亦如
是也。一切佛。教化方便法。至非有阴界入一节。申
明如如慧心观照之义。既凡所有一切法门。无著
无缚故。即能于一切诸佛。教化开导。方便法门。菩
萨亦皆集在如如慧心之中。融通无碍。岂伹诸佛
法门。融通无二。即入外道一切辩论。一切邪定功
用。一切种种幻化。若魔说。若佛说。若魔见。若佛见。
我能融通。如如慧心。历历明明。皆以分别入二谛
处。二谛。即真谛俗谛也。于此二谛。究竟无惑。非一
非二。云何非一。谓魔说非佛说。佛说非魔说。魔说
697-A¶ 第 808b 页 X38-0808.png
者。邪见也。佛说者。正见也。故非一也。云何非二。魔
说。实非魔说。佛说。实非佛说。是故魔说。佛说。实无
二法。魔见。佛见。实无二体。故非二也。非有阴界等
者。谓魔与佛。既是非二。何有阴界入耶。所以观五
阴。非五阴。观十八界。非十八界。观十二入。非十二
入故也。是慧光明三句。结成如如慧心体用观智
回向之义承上。问。既是诸法。一切皆非。是何境界。
答。乃即如如智慧光明。即此光明。照法界性。入一
切法。于本法界。无二别故。如是智慧。如是观照。是
名佛子如如慧心之回向也。
○十不坏心位。】
「若佛子。不坏心者。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
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众圣摩顶。诸佛劝发。入
摩顶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入佛威神。出没自
在。动大千界。与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
以三昧力故。光中见佛。无量国土。现为说法。尔时即
得顶三昧。證虚空平等地。总持法门。圣行满足。心心
行空。空空慧中道。无相照故。一切相灭。得金刚三昧
门。入一切行门。入虚空平等地。如佛华经中广说。」
【此释不坏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入法界无量回
向。谓觉一切法。中道无相故。若佛子等二句标定。
入圣地智。至下而非中观知道一节。此正明不坏
心体用观智回向之义。所言不坏心者。其义有六。
故得不坏。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菩提
说。实非魔说。佛说。实非佛说。是故魔说。佛说。实无
二法。魔见。佛见。实无二体。故非二也。非有阴界等
者。谓魔与佛。既是非二。何有阴界入耶。所以观五
阴。非五阴。观十八界。非十八界。观十二入。非十二
入故也。是慧光明三句。结成如如慧心体用观智
回向之义承上。问。既是诸法。一切皆非。是何境界。
答。乃即如如智慧光明。即此光明。照法界性。入一
切法。于本法界。无二别故。如是智慧。如是观照。是
名佛子如如慧心之回向也。
○十不坏心位。】
「若佛子。不坏心者。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
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众圣摩顶。诸佛劝发。入
摩顶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入佛威神。出没自
在。动大千界。与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
以三昧力故。光中见佛。无量国土。现为说法。尔时即
得顶三昧。證虚空平等地。总持法门。圣行满足。心心
行空。空空慧中道。无相照故。一切相灭。得金刚三昧
门。入一切行门。入虚空平等地。如佛华经中广说。」
【此释不坏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入法界无量回
向。谓觉一切法。中道无相故。若佛子等二句标定。
入圣地智。至下而非中观知道一节。此正明不坏
心体用观智回向之义。所言不坏心者。其义有六。
故得不坏。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菩提
697-A¶ 第 808c 页 X38-0808.png
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有此六义。故名不坏心也。
言入圣地智者。谓住行向之三十心。名贤。地上菩
萨。名圣。今兹十向终心。所得智慧。即登初地智慧。
故云。入圣地智。近解脱位者。近者。邻也。三贤至此。
相邻初地。将解脱分别二障。故云近解脱位。得道
正门者。道。即诸佛达道。此道不偏。不邪。曰正。门者。
通也。以初欢喜菩萨。得正修行门路。若到此门。一
超直入如来觉地。所谓欢喜菩萨。觉通如来。尽佛
境界。今即十向终心。将登初地。故云得道正门。明
菩提心者。明。即了明。菩提心者。华言觉道。亦云道
心。具大道心。以成众生。明了此心。故云明菩提心。
智度论云。菩提心有五种。一者。十信菩萨。名为发
菩提心。谓此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求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故。而乃发此大心。故名发菩提心。二
者。住行向诸菩萨。名为伏菩提心。谓此菩萨。折诸
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行。利益众生。故名伏
菩提心。三者。初地。至七地诸菩萨。名为明菩提心。
谓此菩萨。观三世法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见诸
法。本末实相。清净明了。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故名
明菩提心。四者。八地。九地。十地。三位菩萨。名出到
菩提心。谓此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
不著于般若波罗蜜故。能灭一切烦恼障故。得见
一切十方诸佛体性。真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到
萨婆若海。故名出到菩提心。五者。等妙二地菩萨。
言入圣地智者。谓住行向之三十心。名贤。地上菩
萨。名圣。今兹十向终心。所得智慧。即登初地智慧。
故云。入圣地智。近解脱位者。近者。邻也。三贤至此。
相邻初地。将解脱分别二障。故云近解脱位。得道
正门者。道。即诸佛达道。此道不偏。不邪。曰正。门者。
通也。以初欢喜菩萨。得正修行门路。若到此门。一
超直入如来觉地。所谓欢喜菩萨。觉通如来。尽佛
境界。今即十向终心。将登初地。故云得道正门。明
菩提心者。明。即了明。菩提心者。华言觉道。亦云道
心。具大道心。以成众生。明了此心。故云明菩提心。
智度论云。菩提心有五种。一者。十信菩萨。名为发
菩提心。谓此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求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故。而乃发此大心。故名发菩提心。二
者。住行向诸菩萨。名为伏菩提心。谓此菩萨。折诸
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行。利益众生。故名伏
菩提心。三者。初地。至七地诸菩萨。名为明菩提心。
谓此菩萨。观三世法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见诸
法。本末实相。清净明了。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故名
明菩提心。四者。八地。九地。十地。三位菩萨。名出到
菩提心。谓此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
不著于般若波罗蜜故。能灭一切烦恼障故。得见
一切十方诸佛体性。真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到
萨婆若海。故名出到菩提心。五者。等妙二地菩萨。
697-A¶ 第 809a 页 X38-0809.png
名为證无上菩提心。谓此菩萨。坐于道场。断诸烦
恼。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名證无上菩
提心。此五种中之第三也。谓此十向终心。将登圣
地。明真见道。究竟明了。故曰。明菩提心。伏忍顺空
者。忍。有五忍。三贤菩萨。名伏忍位。初地。二地。三地
名信忍位。四地。五地。六地。名顺忍位。七地。八地。九
地。名无生忍。十地。等。妙。名寂灭忍。此三贤位行满。
居伏忍道极顶。将登圣地。一切异相无明。现行不
起。亦能随顺于无生空。故云伏忍顺空。八魔不坏
者。八魔。一色魔。二受魔。三想魔。四行魔。五识魔。六
烦恼魔。七死魔。八天魔也。五阴魔者。亦名五蕴魔。
阴为盖覆。蕴犹积聚。以集五蕴生灭。使修行人。不
能超脱。名五阴魔。烦恼魔者。即三界中见思烦恼。
一切妄惑。若修行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
就阿耨菩提。名烦恼魔。言死魔者。即身四大分散。
夭丧殒没。若修行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名
为死魔。言天魔者。乃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
若修行人。勤修胜善。欲超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
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能成就
世出世善。乐因乐果。故名天魔。天魔一种。是为外
魔。前七种。是内魔。梵语魔罗。华言夺命。又云杀者。
谓夺智慧之命。而杀世出世间一切善根。故云魔
也。言不坏者。繇是菩萨。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
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达妄想。即真如。了无明。
恼。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名證无上菩
提心。此五种中之第三也。谓此十向终心。将登圣
地。明真见道。究竟明了。故曰。明菩提心。伏忍顺空
者。忍。有五忍。三贤菩萨。名伏忍位。初地。二地。三地
名信忍位。四地。五地。六地。名顺忍位。七地。八地。九
地。名无生忍。十地。等。妙。名寂灭忍。此三贤位行满。
居伏忍道极顶。将登圣地。一切异相无明。现行不
起。亦能随顺于无生空。故云伏忍顺空。八魔不坏
者。八魔。一色魔。二受魔。三想魔。四行魔。五识魔。六
烦恼魔。七死魔。八天魔也。五阴魔者。亦名五蕴魔。
阴为盖覆。蕴犹积聚。以集五蕴生灭。使修行人。不
能超脱。名五阴魔。烦恼魔者。即三界中见思烦恼。
一切妄惑。若修行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
就阿耨菩提。名烦恼魔。言死魔者。即身四大分散。
夭丧殒没。若修行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名
为死魔。言天魔者。乃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
若修行人。勤修胜善。欲超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
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能成就
世出世善。乐因乐果。故名天魔。天魔一种。是为外
魔。前七种。是内魔。梵语魔罗。华言夺命。又云杀者。
谓夺智慧之命。而杀世出世间一切善根。故云魔
也。言不坏者。繇是菩萨。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
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达妄想。即真如。了无明。
697-A¶ 第 809b 页 X38-0809.png
即佛性。是故八魔不能坏也。以是魔无能坏。故感
众圣摩顶。安慰其心。诸佛劝发。增进其行。华严十
回向品中云。十方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
之顶加被。为说法主。即此摩顶之义。是故得入摩
顶三昧。即放身光。而此身光。光照十方国土。即能
入佛威神。形仪如佛。于十方国土中。若出。若没。或
隐。或显。自在无碍。以是神变。一时震动大千世界。
即与虚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者。
谓此菩萨。虽然如是神变。而尚非欢喜地。实證第
一义谛中观智道。现百佛身。百佛世界。一一遍知
无碍者也。以三昧力。至入虚空平等地一节。申明
加被之义。承上所云。既非初地中观知道。是何力
也。谓此菩萨。虽非中观知道。而以诸佛三昧定水
加被力故。亦能于自身光中。得见十方诸佛。在无
量国土中。现为众生说诸妙法。以是见佛。得闻法
故。尔时即得證入顶三昧。而能实證虚空平等初
欢喜地。总持门也。总持门者。谓总一切法。持无量
义。璎珞经云。地名持。即持一切百万阿僧祇功德
智慧故。所以證此地者。一切如来圣行功德。悉皆
圆满具足。以是圣行悉满足故。而心心行空也。言
心心行空者。即住行向之三十心。心心分别我法
二执之行。至此悉空。故云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
者。空空。是即所證人空法空。三空之理。慧者即是
能證二空之智。以是如理如智。不即不离。不一不
众圣摩顶。安慰其心。诸佛劝发。增进其行。华严十
回向品中云。十方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
之顶加被。为说法主。即此摩顶之义。是故得入摩
顶三昧。即放身光。而此身光。光照十方国土。即能
入佛威神。形仪如佛。于十方国土中。若出。若没。或
隐。或显。自在无碍。以是神变。一时震动大千世界。
即与虚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者。
谓此菩萨。虽然如是神变。而尚非欢喜地。实證第
一义谛中观智道。现百佛身。百佛世界。一一遍知
无碍者也。以三昧力。至入虚空平等地一节。申明
加被之义。承上所云。既非初地中观知道。是何力
也。谓此菩萨。虽非中观知道。而以诸佛三昧定水
加被力故。亦能于自身光中。得见十方诸佛。在无
量国土中。现为众生说诸妙法。以是见佛。得闻法
故。尔时即得證入顶三昧。而能实證虚空平等初
欢喜地。总持门也。总持门者。谓总一切法。持无量
义。璎珞经云。地名持。即持一切百万阿僧祇功德
智慧故。所以證此地者。一切如来圣行功德。悉皆
圆满具足。以是圣行悉满足故。而心心行空也。言
心心行空者。即住行向之三十心。心心分别我法
二执之行。至此悉空。故云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
者。空空。是即所證人空法空。三空之理。慧者即是
能證二空之智。以是如理如智。不即不离。不一不
697-A¶ 第 809c 页 X38-0809.png
二。名空空慧中道。所谓二谛融通三昧印也。无相
照故等者。释空空慧中道之义。谓以无相中道之
智。而照无相中道之理。无理不显。无相不灭。是故
一切异生性障等相。灭尽无馀。所谓虚空平等之
地。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周遍。其量无外。
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所以无相照故。而一切
相灭也。以是障碍灭故。即得金刚三味。正受法门。
一时现前。繇现前故。能入十地。一切行门。一时具
足。是名證入虚空平等地也。此是略说。如佛华经。
广说其义。
○四释十地义(三) 初总标问辞 二别解文义
三结赞法门。
○初总标问词。】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地者有何义。」
【此能说报佛。召告当机化佛诫听。牒前问词。解脱
十地菩萨。理智观行。修證次第之法义也。
○二别解文义(十) 初体性平等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其义。
○初明断證义。
华严疏云。十地菩萨。断十种障。證十真如。真如体
性。实无差别。乃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巳达
一切。而所證如。犹未圆满。令圆满故。后后建立。又
初地中。虽离分别我法二执。伹能远离六识粗惑。
犹有七识微细俱生我法二执。尚未空尽。第六分
照故等者。释空空慧中道之义。谓以无相中道之
智。而照无相中道之理。无理不显。无相不灭。是故
一切异生性障等相。灭尽无馀。所谓虚空平等之
地。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周遍。其量无外。
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所以无相照故。而一切
相灭也。以是障碍灭故。即得金刚三味。正受法门。
一时现前。繇现前故。能入十地。一切行门。一时具
足。是名證入虚空平等地也。此是略说。如佛华经。
广说其义。
○四释十地义(三) 初总标问辞 二别解文义
三结赞法门。
○初总标问词。】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地者有何义。」
【此能说报佛。召告当机化佛诫听。牒前问词。解脱
十地菩萨。理智观行。修證次第之法义也。
○二别解文义(十) 初体性平等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其义。
○初明断證义。
华严疏云。十地菩萨。断十种障。證十真如。真如体
性。实无差别。乃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巳达
一切。而所證如。犹未圆满。令圆满故。后后建立。又
初地中。虽离分别我法二执。伹能远离六识粗惑。
犹有七识微细俱生我法二执。尚未空尽。第六分
697-A¶ 第 810a 页 X38-0810.png
别二执。自初信。发心时。修生空观。至七信位。巳断
分别我执。而随入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时。分
别法执。亦即断矣。第七。俱生二执。自初地位。恒住
双空观中。至第七地后心。方舍藏识。乃至八地初
心。即得无功用行。是则俱生我执现行永伏。俱生
法执间起。至等觉后心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
刹那间。生相无明。异熟种子。方始断尽而无馀也。
其云十地。断十种障。證十真如者何。如初地断一
种异生性障。此障。乃从凡夫分别我执。现行所起。
故名异生性障。并断二种愚执。一执著我法愚。二
恶趣杂染愚。谓此三法。能障初地。断此愚障。方登
初地。此地菩萨。自从贤位。初證理性。始获法味。證
二空理。今二空观现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能益
自他。生大欢喜。名欢喜地。其所證者。名曰遍行真
如。以能遍行染净法故。菩萨位寄转轮圣王。广修
慈悲等法。而化导众生故。华严经云。欢喜菩萨。于
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最胜。馀非不修。但能随力
随分。下九度义仿此。
○二正释其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平等慧体性地。真实法化。一切
行华光满足。四天果乘用。任化无方。理化神通。十力。
十号。十八不共法。住佛净土。无量大愿。辩才无畏。一
切论。一切行。我皆得入。」
【若佛子者。标名。菩提萨埵。显德。入平等地。举德位
分别我执。而随入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时。分
别法执。亦即断矣。第七。俱生二执。自初地位。恒住
双空观中。至第七地后心。方舍藏识。乃至八地初
心。即得无功用行。是则俱生我执现行永伏。俱生
法执间起。至等觉后心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
刹那间。生相无明。异熟种子。方始断尽而无馀也。
其云十地。断十种障。證十真如者何。如初地断一
种异生性障。此障。乃从凡夫分别我执。现行所起。
故名异生性障。并断二种愚执。一执著我法愚。二
恶趣杂染愚。谓此三法。能障初地。断此愚障。方登
初地。此地菩萨。自从贤位。初證理性。始获法味。證
二空理。今二空观现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能益
自他。生大欢喜。名欢喜地。其所證者。名曰遍行真
如。以能遍行染净法故。菩萨位寄转轮圣王。广修
慈悲等法。而化导众生故。华严经云。欢喜菩萨。于
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最胜。馀非不修。但能随力
随分。下九度义仿此。
○二正释其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平等慧体性地。真实法化。一切
行华光满足。四天果乘用。任化无方。理化神通。十力。
十号。十八不共法。住佛净土。无量大愿。辩才无畏。一
切论。一切行。我皆得入。」
【若佛子者。标名。菩提萨埵。显德。入平等地。举德位
697-A¶ 第 810b 页 X38-0810.png
也。每一地。有三心。初加行心。以勇悍力。奋迅不怯。
深證真如。而趣入故。中无间心。以猛利行。承事诸
佛。十方化导。无间歇故。后解脱心。以无住行。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而解脱故。自若佛子三句。标名德
位。以明胜进心义。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言有觉
可求。有生可度故。入平等慧体性地者。入。即證入。
平等。即法身理。谓即證入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法
身理故。此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慧。乃佛慧。
谓即證入诸佛平等之慧。以故凡所作为。其慧平
等。故云入平等慧体性地。别经名欢喜地。菩萨智
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
登于初地。故名为欢喜地。真实法化等者。标所證
之法也。真者。无妄。实者。不虚。法。谓教法。化。谓摄化。
言即转此所證真实平等大法。开化众生。而转众
生成正觉故。一切行华光满足者。行。即六度四摄。
一切万行。华。即因华。光。即智光。菩萨至此。一切皆
得。悉满足故。四天果乘用者。四天。即须弥山四洲。
谓欢喜地菩萨。多作转轮圣王。掌护正法。能大惠
施。周给孤露。以法化世。能令一切。恒修善行。诸所
作业。皆不离于念佛。念法。念僧。统领阎浮提王。七
宝具足。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云。四天果乘用。任
化无方者。任意教化。但随机感。无有方所。故云。任
化无方。理化神通者。如理而化。是何等人。说何等
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以神通力。折伏骄慢。使令
深證真如。而趣入故。中无间心。以猛利行。承事诸
佛。十方化导。无间歇故。后解脱心。以无住行。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而解脱故。自若佛子三句。标名德
位。以明胜进心义。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言有觉
可求。有生可度故。入平等慧体性地者。入。即證入。
平等。即法身理。谓即證入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法
身理故。此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慧。乃佛慧。
谓即證入诸佛平等之慧。以故凡所作为。其慧平
等。故云入平等慧体性地。别经名欢喜地。菩萨智
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
登于初地。故名为欢喜地。真实法化等者。标所證
之法也。真者。无妄。实者。不虚。法。谓教法。化。谓摄化。
言即转此所證真实平等大法。开化众生。而转众
生成正觉故。一切行华光满足者。行。即六度四摄。
一切万行。华。即因华。光。即智光。菩萨至此。一切皆
得。悉满足故。四天果乘用者。四天。即须弥山四洲。
谓欢喜地菩萨。多作转轮圣王。掌护正法。能大惠
施。周给孤露。以法化世。能令一切。恒修善行。诸所
作业。皆不离于念佛。念法。念僧。统领阎浮提王。七
宝具足。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云。四天果乘用。任
化无方者。任意教化。但随机感。无有方所。故云。任
化无方。理化神通者。如理而化。是何等人。说何等
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以神通力。折伏骄慢。使令
697-A¶ 第 810c 页 X38-0810.png
信受。所谓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
之。或慈或威。咸令众生。离苦得乐。故云。理化神通。
十力等者。谓不但得四天果德。以行教化。而且更
得如来十种智力。十种圣号。十八不共等法。恒常
住佛净土。以能随类现化。净土有四。合为三土。此
地菩萨。乃住第二受用土中之他受用土也。菩萨
住此净土。广发无边弘誓大愿。以四无碍辩才。说
诸法门。而无怖畏。怖畏。总有五种。别有无量。一切
皆无。故云无畏。一切论者。即是四明。五明。一切诸
论。一切行者。即十地。等。妙。诸大菩萨。一切之圣行
也。我皆得入者。此句总结上文。如是种种法门。此
地菩萨。无不通达。故云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
大乐欢喜。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劫。
不可说法。为可说法。反照见一切法。逆顺见一切法。
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
事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
及佛所说法。而身心不变。以一智。知十二因缘。十恶
种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见有无二相。以一智。知
入十禅支行。三十七道。而现一切色身六道。以一切
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报。而心心无缚。」
【此释住无间心之义。谓上繇得圣智。入圣位。證圣
理。成圣行。是故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也。言生出佛
家者。谓在佛家而生出也。如摩耶夫人。凡有诸佛
之。或慈或威。咸令众生。离苦得乐。故云。理化神通。
十力等者。谓不但得四天果德。以行教化。而且更
得如来十种智力。十种圣号。十八不共等法。恒常
住佛净土。以能随类现化。净土有四。合为三土。此
地菩萨。乃住第二受用土中之他受用土也。菩萨
住此净土。广发无边弘誓大愿。以四无碍辩才。说
诸法门。而无怖畏。怖畏。总有五种。别有无量。一切
皆无。故云无畏。一切论者。即是四明。五明。一切诸
论。一切行者。即十地。等。妙。诸大菩萨。一切之圣行
也。我皆得入者。此句总结上文。如是种种法门。此
地菩萨。无不通达。故云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
大乐欢喜。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劫。
不可说法。为可说法。反照见一切法。逆顺见一切法。
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
事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
及佛所说法。而身心不变。以一智。知十二因缘。十恶
种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见有无二相。以一智。知
入十禅支行。三十七道。而现一切色身六道。以一切
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报。而心心无缚。」
【此释住无间心之义。谓上繇得圣智。入圣位。證圣
理。成圣行。是故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也。言生出佛
家者。谓在佛家而生出也。如摩耶夫人。凡有诸佛
697-A¶ 第 811a 页 X38-0811.png
出世。则为其母。罗睺罗则为子。故云生出佛家。坐
佛性地者。谓此菩萨。所證真如境界。与诸佛同。平
等无差。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如世尊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
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世出世间。此法最
胜。故云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
此三句者。正明断障之义。既云生出佛家。坐佛性
地。是则一切异生性障。凡夫有漏因果。俱巳解脱。
故云。毕竟不受。大乐欢喜者。既永离一切障碍。即
得出世间心。未曾有法。是故大乐欢喜。所谓分别
二障。极喜无也。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者。此明身
土圆融无碍之义。菩萨既巳离障得乐。故能现百
佛身。百佛之土。乃至百千亿佛身。百千亿佛土。于
是一处出生。十方齐现。是以身不碍土。土不碍身。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故。从一劫。入无量劫者。此明
时劫圆融无碍之义。谓既能现身现土。是故能以
短时而为长时。长时复为短时。如世尊一坐之中。
过六十小劫。复以六十小劫。如弹指顷。乃至于一
刹那际。三时转大法轮者是也。不可说法。为可说
法者。此明说法圆融无碍之义。以是真如之法。本
无言说。本无名相。伹随众生机宜。巧设方便。而于
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故。反照
见一切法者。谓此菩萨。證佛平等大慧。以反照见。
从凡夫时。反妄皈真。以始觉智。而灭一切染法。生
佛性地者。谓此菩萨。所證真如境界。与诸佛同。平
等无差。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如世尊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
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世出世间。此法最
胜。故云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
此三句者。正明断障之义。既云生出佛家。坐佛性
地。是则一切异生性障。凡夫有漏因果。俱巳解脱。
故云。毕竟不受。大乐欢喜者。既永离一切障碍。即
得出世间心。未曾有法。是故大乐欢喜。所谓分别
二障。极喜无也。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者。此明身
土圆融无碍之义。菩萨既巳离障得乐。故能现百
佛身。百佛之土。乃至百千亿佛身。百千亿佛土。于
是一处出生。十方齐现。是以身不碍土。土不碍身。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故。从一劫。入无量劫者。此明
时劫圆融无碍之义。谓既能现身现土。是故能以
短时而为长时。长时复为短时。如世尊一坐之中。
过六十小劫。复以六十小劫。如弹指顷。乃至于一
刹那际。三时转大法轮者是也。不可说法。为可说
法者。此明说法圆融无碍之义。以是真如之法。本
无言说。本无名相。伹随众生机宜。巧设方便。而于
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故。反照
见一切法者。谓此菩萨。證佛平等大慧。以反照见。
从凡夫时。反妄皈真。以始觉智。而灭一切染法。生
697-A¶ 第 811b 页 X38-0811.png
一切净法故。逆顺见一切法者。即以平等佛慧。见
本源自性清净心。因无明不觉。一念妄动。逆真如
理。顺无明流。而灭一切净法。生一切染法故。常入
二谛。而在第一义中者。谓虽常照真谛而不沉空。
照俗而不滞有。二谛圆融。了无二相。而恒在第一
义中。不即不离故。以一智。至心心无缚一节。广明
住无间心。智体照用之义。既上入刹入劫。说法智
照。而恒在第一义中。即以第一义谛中道理智。而
起六种妙智。发明世出世间至善。开示众生。令入
佛地。永离苦趣故。六种妙智者何。一者。以此一智。
能入初地。了知十地中次第。断障證真事。虽然位
仅初地。而十地中智理。业巳圆该。故能以十地法
门。指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也。二者。以此一智。了
知一切诸佛国土殊品。染净不一。及知一切诸佛。
为诸染净国土众生。说诸染净法门。即如娑婆世
界佛。为娑婆众生说。极乐世界佛。为极乐众生说。
虽一一了知。而身心未曾变动故。三者。以一智。了
知无明老死。十二因缘。生灭始终。亦知一切众生。
三业。六根。十恶。种性差别现行。而常住于善道。四
者。以一切智。了见外道。执常之有相。执断之无相。
虽分内外。而于真如性体。本无差别。皆与实相不
相违背。同一法性。不见有无二相故。五者。以此一
智。知入四禅天。十禅支之观行。及权小助菩提三
十七品之道法。而现一切色身。随类现形。入于六
本源自性清净心。因无明不觉。一念妄动。逆真如
理。顺无明流。而灭一切净法。生一切染法故。常入
二谛。而在第一义中者。谓虽常照真谛而不沉空。
照俗而不滞有。二谛圆融。了无二相。而恒在第一
义中。不即不离故。以一智。至心心无缚一节。广明
住无间心。智体照用之义。既上入刹入劫。说法智
照。而恒在第一义中。即以第一义谛中道理智。而
起六种妙智。发明世出世间至善。开示众生。令入
佛地。永离苦趣故。六种妙智者何。一者。以此一智。
能入初地。了知十地中次第。断障證真事。虽然位
仅初地。而十地中智理。业巳圆该。故能以十地法
门。指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也。二者。以此一智。了
知一切诸佛国土殊品。染净不一。及知一切诸佛。
为诸染净国土众生。说诸染净法门。即如娑婆世
界佛。为娑婆众生说。极乐世界佛。为极乐众生说。
虽一一了知。而身心未曾变动故。三者。以一智。了
知无明老死。十二因缘。生灭始终。亦知一切众生。
三业。六根。十恶。种性差别现行。而常住于善道。四
者。以一切智。了见外道。执常之有相。执断之无相。
虽分内外。而于真如性体。本无差别。皆与实相不
相违背。同一法性。不见有无二相故。五者。以此一
智。知入四禅天。十禅支之观行。及权小助菩提三
十七品之道法。而现一切色身。随类现形。入于六
697-A¶ 第 811c 页 X38-0811.png
道。使未种善根者。令种。巳种善根者。令其增长。皆
使入禅修道故。六者。以一切智。了知十方法界。依
报。正报。内色。外色。分分幻化。了灭生起。入受色报。
缘起差别。开示众生。而心心之际。了无著缚故。】
「光光照一切。是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从一地
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间一切法门。一时而行故。略出
平等地功德。海藏行愿。如海一滴。毛头许事。」
【此结当地功德。以明解脱心也。光光照一切者。如
是六种智光。其光普照。一切世出世间。所有染净
诸法。当体皆如如相。是故无生信忍。无生空慧。常
现在前。以是常在前故。而得解脱。繇解脱故。从此
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境界。于其中间。一切圣
行法门。一时而能尽行故。略出等者。显上所说。未
能尽言。盖此平等地功德。其海藏行愿。如海甚深。
无量无边。难可具说。此所言者。如大海之一滴。毛
头许事。至极至微。故云略出耳。
○二体性善慧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解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邪行障。此障。即所知障中。俱生
一分法执。误犯三业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
执。一者。微细误犯愚。二者。种种业趣愚。此之三法。
能障二地。断此愚障。方登二地。菩萨今得增上尸
罗波罗蜜多。性戒具足。远离误犯。愚障既断。故名
离垢地。以所證真如。名最胜真如。此真如性。具无
使入禅修道故。六者。以一切智。了知十方法界。依
报。正报。内色。外色。分分幻化。了灭生起。入受色报。
缘起差别。开示众生。而心心之际。了无著缚故。】
「光光照一切。是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从一地
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间一切法门。一时而行故。略出
平等地功德。海藏行愿。如海一滴。毛头许事。」
【此结当地功德。以明解脱心也。光光照一切者。如
是六种智光。其光普照。一切世出世间。所有染净
诸法。当体皆如如相。是故无生信忍。无生空慧。常
现在前。以是常在前故。而得解脱。繇解脱故。从此
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境界。于其中间。一切圣
行法门。一时而能尽行故。略出等者。显上所说。未
能尽言。盖此平等地功德。其海藏行愿。如海甚深。
无量无边。难可具说。此所言者。如大海之一滴。毛
头许事。至极至微。故云略出耳。
○二体性善慧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解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邪行障。此障。即所知障中。俱生
一分法执。误犯三业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
执。一者。微细误犯愚。二者。种种业趣愚。此之三法。
能障二地。断此愚障。方登二地。菩萨今得增上尸
罗波罗蜜多。性戒具足。远离误犯。愚障既断。故名
离垢地。以所證真如。名最胜真如。此真如性。具无
697-A¶ 第 812a 页 X38-0812.png
边德。于一切法。最为殊胜故。菩萨位寄忉利天王。
假修十善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尸罗波
罗蜜最胜。
○二正解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善慧体性地。清净明达一切善根。
所谓慈。悲。喜。舍。慧。一切功德本。从观入大空慧。方便
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皆有识心。三恶道。刀。杖。
一切苦恼。缘中生识。名为苦谛。三苦相者。如者。如身
初觉。从刀杖。身色阴。二缘中生觉。为行苦缘。次意地
觉。缘身觉所缘。得刀杖。及身疮肿等法故。觉苦苦缘。
重故苦苦。次受行觉二心。缘向身色阴。坏疮中。生苦
觉故。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故为苦苦
苦。」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善慧
体性地者。善者。能也。慧者。明也。谓此菩萨。善修清
净法身平等大慧。名善慧地。别经名离垢地。因中
持戒。梵行清白。体离垢染。名离垢地。清净明达。即
善慧离垢义。正明所證所得体用。清净。即所證法
身理。明达。即能證菩提智。一切善根。乃智用也。所
谓等下。出善根也。何等善根。所谓慈悲喜舍慧也。
慈者。与众生乐。悲者。能拔其苦。喜者。庆悦自他。舍
者。自他解脱。慧者。鉴机说法。一切功德本者。如是
五观。一切诸佛菩萨。六度。四摄。三身。四智。无量恒
沙。称性功德。皆以四无量心慧。五观法门而为根
假修十善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尸罗波
罗蜜最胜。
○二正解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善慧体性地。清净明达一切善根。
所谓慈。悲。喜。舍。慧。一切功德本。从观入大空慧。方便
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皆有识心。三恶道。刀。杖。
一切苦恼。缘中生识。名为苦谛。三苦相者。如者。如身
初觉。从刀杖。身色阴。二缘中生觉。为行苦缘。次意地
觉。缘身觉所缘。得刀杖。及身疮肿等法故。觉苦苦缘。
重故苦苦。次受行觉二心。缘向身色阴。坏疮中。生苦
觉故。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故为苦苦
苦。」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善慧
体性地者。善者。能也。慧者。明也。谓此菩萨。善修清
净法身平等大慧。名善慧地。别经名离垢地。因中
持戒。梵行清白。体离垢染。名离垢地。清净明达。即
善慧离垢义。正明所證所得体用。清净。即所證法
身理。明达。即能證菩提智。一切善根。乃智用也。所
谓等下。出善根也。何等善根。所谓慈悲喜舍慧也。
慈者。与众生乐。悲者。能拔其苦。喜者。庆悦自他。舍
者。自他解脱。慧者。鉴机说法。一切功德本者。如是
五观。一切诸佛菩萨。六度。四摄。三身。四智。无量恒
沙。称性功德。皆以四无量心慧。五观法门而为根
697-A¶ 第 812b 页 X38-0812.png
本。故云。一切功德本也。从观入大空慧者。申明慈
等五观之义。大空慧者。是佛所證甚深无相大空
般若智体。圆炤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苦无
乐。无生无灭。一切众生。迷而不觉。是故菩萨。兴慈
运悲。拔苦与乐。从此观入大空慧体。依体所起方
便道智用中。观见三界二十五有。四生六道。十二
类生。迷本大空。慧体。认妄缘心。起识分别。造贪瞋
痴。杀盗淫等。轻重善恶业轮。堕在六道。轮回三有。
此等众生。未出三界火宅。六道俱苦。故云无非苦
谛。推其苦谛因缘。皆由六识造业。六识受报。故云。
皆有识心。六道之中。三善且置。就三恶道而言。地
狱。饿鬼。畜生。举受刀杖二境。以例一切极苦逼恼。
缘中生识。以识未空。故名苦谛。其苦无量。总三苦
摄。行苦。苦苦。坏苦。如是三苦相者。互为因缘。由过
去业。感现五蕴有漏色身。五阴迁流。四相不停。名
为行苦。更加六尘苦境触心。苦受相应。难堪难忍。
是名苦苦。一期寿终。四大将散。难割难舍。是名坏
苦。三苦展转。无有间断。非大智慧人。不能了知。此
三苦相。虚空不实。初发明行苦相。如者。指定之词。
谓如身根初觉。云何初觉。从外刀杖境缘。内具有
情身根色阴。于是根。境。二缘相触。其中触令生觉。
此觉未别苦乐。只有随念。而无计度。但名为行苦
缘。所以前五识心。为第六明了门。第六识心。为前
五分别依。前五识。若不炤境。第六。即无所缘。第六。
等五观之义。大空慧者。是佛所證甚深无相大空
般若智体。圆炤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苦无
乐。无生无灭。一切众生。迷而不觉。是故菩萨。兴慈
运悲。拔苦与乐。从此观入大空慧体。依体所起方
便道智用中。观见三界二十五有。四生六道。十二
类生。迷本大空。慧体。认妄缘心。起识分别。造贪瞋
痴。杀盗淫等。轻重善恶业轮。堕在六道。轮回三有。
此等众生。未出三界火宅。六道俱苦。故云无非苦
谛。推其苦谛因缘。皆由六识造业。六识受报。故云。
皆有识心。六道之中。三善且置。就三恶道而言。地
狱。饿鬼。畜生。举受刀杖二境。以例一切极苦逼恼。
缘中生识。以识未空。故名苦谛。其苦无量。总三苦
摄。行苦。苦苦。坏苦。如是三苦相者。互为因缘。由过
去业。感现五蕴有漏色身。五阴迁流。四相不停。名
为行苦。更加六尘苦境触心。苦受相应。难堪难忍。
是名苦苦。一期寿终。四大将散。难割难舍。是名坏
苦。三苦展转。无有间断。非大智慧人。不能了知。此
三苦相。虚空不实。初发明行苦相。如者。指定之词。
谓如身根初觉。云何初觉。从外刀杖境缘。内具有
情身根色阴。于是根。境。二缘相触。其中触令生觉。
此觉未别苦乐。只有随念。而无计度。但名为行苦
缘。所以前五识心。为第六明了门。第六识心。为前
五分别依。前五识。若不炤境。第六。即无所缘。第六。
697-A¶ 第 812c 页 X38-0812.png
若不续念。前五。唯是现量。八识俱得解脱。是故前
五根。尘。识三。总为行苦缘也。次意地觉者。此明苦
苦缘义。谓第六识。觉前五识。所缘五尘影子。一刹
那间。流入意地。送入第八含藏。顿起现行。复缘前
五。身觉所缘。得刀杖境加身。及身受刀杖疮肿等
法故。复觉其苦苦缘。苦中又苦。故云。重故苦苦。次
受行觉二心者。此明坏苦缘义。行觉二心。一觉身
受刀杖。行苦觉心。二觉刀杖加身之疮肿等法。苦
苦觉心。此又缘向身疮色阴。将欲坏时。从坏疮中
生苦觉故。是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
故为苦苦苦。三觉三心。一行苦觉。生苦觉心。二苦
苦觉。生觉疮肿觉心。三坏苦觉。即生坏苦心。三心。
心皆苦故。为苦苦苦。若有灵根众生。了知三觉三
苦。妄身妄心。如幻如化。即不起惑造业。当下永绝
轮回。虽诸苦故。而即转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
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上之三苦。以明菩萨观智
悲心。下之三苦。乃明菩萨现身益物之义。】
「一切有心众生。见是三苦。起无量苦恼因缘。故我于
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中。十种辩
才。说诸法门。谓苦识。苦缘。刀杖缘。具苦识行。身疮肿
发坏。内外触中。或具不具。具二缘中生识。识作识受。
触识。名为苦识行。二缘故。心心缘色。心触触恼。受烦
毒时。为苦苦。心缘识。初在根觉缘。名为苦觉。心作心
受。触识觉触。未受烦毒时。是名行苦。逼迮生觉。如斲
五根。尘。识三。总为行苦缘也。次意地觉者。此明苦
苦缘义。谓第六识。觉前五识。所缘五尘影子。一刹
那间。流入意地。送入第八含藏。顿起现行。复缘前
五。身觉所缘。得刀杖境加身。及身受刀杖疮肿等
法故。复觉其苦苦缘。苦中又苦。故云。重故苦苦。次
受行觉二心者。此明坏苦缘义。行觉二心。一觉身
受刀杖。行苦觉心。二觉刀杖加身之疮肿等法。苦
苦觉心。此又缘向身疮色阴。将欲坏时。从坏疮中
生苦觉故。是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
故为苦苦苦。三觉三心。一行苦觉。生苦觉心。二苦
苦觉。生觉疮肿觉心。三坏苦觉。即生坏苦心。三心。
心皆苦故。为苦苦苦。若有灵根众生。了知三觉三
苦。妄身妄心。如幻如化。即不起惑造业。当下永绝
轮回。虽诸苦故。而即转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
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上之三苦。以明菩萨观智
悲心。下之三苦。乃明菩萨现身益物之义。】
「一切有心众生。见是三苦。起无量苦恼因缘。故我于
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中。十种辩
才。说诸法门。谓苦识。苦缘。刀杖缘。具苦识行。身疮肿
发坏。内外触中。或具不具。具二缘中生识。识作识受。
触识。名为苦识行。二缘故。心心缘色。心触触恼。受烦
毒时。为苦苦。心缘识。初在根觉缘。名为苦觉。心作心
受。触识觉触。未受烦毒时。是名行苦。逼迮生觉。如斲
697-A¶ 第 813a 页 X38-0813.png
石火。于身心念念生灭。身散坏。转变化。识入坏缘。缘
集散。心苦心恼。受念后缘染著。心心不舍。是为坏苦。
三界一切苦谛。」
【此释住无间心。以显悲心观行益物之义。一切有
心众生。即指四生六道。十二类生。拣非无情。所谓
但有心者。皆当作佛。此等众生。皆繇不能了达此
苦。幻妄非实。见是三苦。反起无量苦恼因缘。造诸
恶业。以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无有休
息。故此菩萨。于诸众生。无量苦恼缘中。兴慈运悲。
起同事摄。入教化道三昧。示现一切色身。于六道
中。以十种妙辩才。说诸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先示
以苦谛相。欲令一切众生。始知是苦。厌苦求乐。断
集修道。證灭谛也。何等为苦谛相耶。谓苦识。苦缘。
乃至疮肿发坏等相也。苦识。即前五识。为第六受
苦门户。故云苦识。苦缘。即内五根身缘。以身为众
苦本。故云苦缘。刀杖缘者。即外境缘。以境有牵心
业用。故云刀杖缘。具字。贯上贯下。贯上苦识根缘。
贯下疮肿发坏等。言具苦识行者。即行苦缘。身疮
肿者。即苦苦缘。发坏二字。即坏苦缘。此总明三苦
相。此三苦相。必具内外触中。内即根识。外即境识。
内外众缘。和合触中。而成此苦。故云内外触中。所
谓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
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以有为法。仗因托
缘。缺则不生。即是此义。是故或众缘具而成此苦。
集散。心苦心恼。受念后缘染著。心心不舍。是为坏苦。
三界一切苦谛。」
【此释住无间心。以显悲心观行益物之义。一切有
心众生。即指四生六道。十二类生。拣非无情。所谓
但有心者。皆当作佛。此等众生。皆繇不能了达此
苦。幻妄非实。见是三苦。反起无量苦恼因缘。造诸
恶业。以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无有休
息。故此菩萨。于诸众生。无量苦恼缘中。兴慈运悲。
起同事摄。入教化道三昧。示现一切色身。于六道
中。以十种妙辩才。说诸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先示
以苦谛相。欲令一切众生。始知是苦。厌苦求乐。断
集修道。證灭谛也。何等为苦谛相耶。谓苦识。苦缘。
乃至疮肿发坏等相也。苦识。即前五识。为第六受
苦门户。故云苦识。苦缘。即内五根身缘。以身为众
苦本。故云苦缘。刀杖缘者。即外境缘。以境有牵心
业用。故云刀杖缘。具字。贯上贯下。贯上苦识根缘。
贯下疮肿发坏等。言具苦识行者。即行苦缘。身疮
肿者。即苦苦缘。发坏二字。即坏苦缘。此总明三苦
相。此三苦相。必具内外触中。内即根识。外即境识。
内外众缘。和合触中。而成此苦。故云内外触中。所
谓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
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以有为法。仗因托
缘。缺则不生。即是此义。是故或众缘具而成此苦。
697-A¶ 第 813b 页 X38-0813.png
众缘不具。则此不成。初明具二缘中生识。虽缘即
根境二。此二和中。前生五识。此识虽生。性非恒一。
有间断故。不造不受。此苦唯是第六识造业。还是
六识受报。故云识作识受。向下展转辨明造与不
造。问。何故前五不造。答。前五触识。触令而生。故云
触识。此识无筹度心。只名为苦识行。秪具根境二
缘。故不造不受也。与上行苦缘照应。心心缘色等
者。由六识心。此心缘上色阴。疮肿等法。缘一触一。
心触心恼。此巳深受烦毒时。二苦交煎故。为苦苦。
与上重故苦苦照应。心缘识者。此释造受缘起。谓
六识心。缘五识心。初在五根觉缘。刀杖加身。一念
未起分别故。只名为苦识。由六识心。不了目前虚
幻妄境。反被境风鼓荡。起心取著。造作业苦。心自
领受。故云心作心受。言触识觉触者。此言前五触
识。唯觉触境。未曾深受烦苦毒时。不造不受。是只
名为行苦一种。故云触识觉触。逼迮生觉者。此以
法喻。合明释上心作心受。言造业者。为第六心。繇
前五识缘。现逆顺影子。一刹那间。流入意地。逼迮
生觉。心受烦毒。譬如斲石中火。旋斲旋出。于身心
中。迁流不停。念念生灭。故云逼迮生觉。巳上明前
五不造。惟第六也。身散坏者。谓命尽时。四大各离。
身色散坏。转变迁化。故令阿赖耶识。随业牵引。入
于坏缘。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
名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煖触。心
根境二。此二和中。前生五识。此识虽生。性非恒一。
有间断故。不造不受。此苦唯是第六识造业。还是
六识受报。故云识作识受。向下展转辨明造与不
造。问。何故前五不造。答。前五触识。触令而生。故云
触识。此识无筹度心。只名为苦识行。秪具根境二
缘。故不造不受也。与上行苦缘照应。心心缘色等
者。由六识心。此心缘上色阴。疮肿等法。缘一触一。
心触心恼。此巳深受烦毒时。二苦交煎故。为苦苦。
与上重故苦苦照应。心缘识者。此释造受缘起。谓
六识心。缘五识心。初在五根觉缘。刀杖加身。一念
未起分别故。只名为苦识。由六识心。不了目前虚
幻妄境。反被境风鼓荡。起心取著。造作业苦。心自
领受。故云心作心受。言触识觉触者。此言前五触
识。唯觉触境。未曾深受烦苦毒时。不造不受。是只
名为行苦一种。故云触识觉触。逼迮生觉者。此以
法喻。合明释上心作心受。言造业者。为第六心。繇
前五识缘。现逆顺影子。一刹那间。流入意地。逼迮
生觉。心受烦毒。譬如斲石中火。旋斲旋出。于身心
中。迁流不停。念念生灭。故云逼迮生觉。巳上明前
五不造。惟第六也。身散坏者。谓命尽时。四大各离。
身色散坏。转变迁化。故令阿赖耶识。随业牵引。入
于坏缘。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
名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煖触。心
697-A¶ 第 813c 页 X38-0813.png
苦心恼。惟受最后一念染缘。深染深著。心心念念。
不能舍离。是为坏苦。与上坏苦缘照应。如此三苦。
为众苦本。三界众生。俱未解脱。故云三界一切苦
谛。此说苦谛法门。向下明集道灭。三谛法门也。】
「复观无明。集无量心。作一切业。相续相连。集因集因。
名为集谛。正见解脱。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谛。
尽有果报。尽有因。清净一照。体性妙智。寂灭一谛。慧
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观。是初善根。」
【此推苦谛之因。令其知苦。断集。修道。證灭。离苦得
乐之义。言复观者。返推其因。言此等苦。从何而有。
谓依无明幻妄所起。故有此苦。其无明者。即不明
也。以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生起三细。不了
前境。增长六粗。故曰无明。因有无明。遂集无量种
种妄想攀缘之心。造作一切诸恶业缘。招引苦果。
相续相连。过去之因。感现在果。现在之因。招未来
果。如是集因集因。以集三界因果。名为集谛。言正
见解脱者。此说道谛法门也。谓上既知诸苦。繇依
无明集谛。招感所生。必破无明。断集谛因。方得解
脱。欲断集因。须修道品。即以正知正见。识得自巳
本元心地。看破妄身妄心。远离邪念。了达缘生空
幻。不起惑。不造业。则不感果。而得解脱。故云。正见
解脱。解脱则空。以是空空妙智。修诸道品。念念心
心。入于智道。是名以修智道。名为道谛。尽有果报
等者。此说灭谛法门也。承上繇修道谛。方能尽有
不能舍离。是为坏苦。与上坏苦缘照应。如此三苦。
为众苦本。三界众生。俱未解脱。故云三界一切苦
谛。此说苦谛法门。向下明集道灭。三谛法门也。】
「复观无明。集无量心。作一切业。相续相连。集因集因。
名为集谛。正见解脱。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谛。
尽有果报。尽有因。清净一照。体性妙智。寂灭一谛。慧
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观。是初善根。」
【此推苦谛之因。令其知苦。断集。修道。證灭。离苦得
乐之义。言复观者。返推其因。言此等苦。从何而有。
谓依无明幻妄所起。故有此苦。其无明者。即不明
也。以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生起三细。不了
前境。增长六粗。故曰无明。因有无明。遂集无量种
种妄想攀缘之心。造作一切诸恶业缘。招引苦果。
相续相连。过去之因。感现在果。现在之因。招未来
果。如是集因集因。以集三界因果。名为集谛。言正
见解脱者。此说道谛法门也。谓上既知诸苦。繇依
无明集谛。招感所生。必破无明。断集谛因。方得解
脱。欲断集因。须修道品。即以正知正见。识得自巳
本元心地。看破妄身妄心。远离邪念。了达缘生空
幻。不起惑。不造业。则不感果。而得解脱。故云。正见
解脱。解脱则空。以是空空妙智。修诸道品。念念心
心。入于智道。是名以修智道。名为道谛。尽有果报
等者。此说灭谛法门也。承上繇修道谛。方能尽有
697-A¶ 第 814a 页 X38-0814.png
果报。尽有因也。因果不忘为有。以欲。色界。及无色
界。见思等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一切诸苦。故名
为有。而以正知正见。修行圣道。不起贪瞋痴慢疑。
不起身边诸邪见。是以三界二十五有。见惑。思惑。
尘沙等惑。苦果苦因。悉皆空寂。以空寂故。清净一
照。体性妙智。体本清净。性离诸垢。以此妙智。照达
一切。因果皆空。證空空寂灭之理。名为寂灭一谛。
以上四谛文竟。下文总结悲观。以显慧为根本之
义慧品具足名根者。谓即大空慧品。具足慈悲喜
舍。六度。四摄。无量功德。方便行门。皆依大空慧品
为其根本。故云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
观者。此二句义。谓上既即慈悲喜舍。一切慧性。皆
依大空慧中。起空入观。现身六道。为诸苦恼众生。
说示四谛法门。使诸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證灭。是
名初善根也。】
「第二观舍。一切贪著行。一切平等空。舍无缘。而观诸
法。空际一相。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
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
火。一切风轮。是吾故所用气。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满
足。舍吾故身。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故身。是为舍
品具足。」
【此释舍观法门也。盖我为汝。所说四谛法门。是我
昔日知迷而舍。故得解脱。寂灭可證。是故今以劝
汝。而亦随修證也。言所舍者。是何物耶。是舍无始
界。见思等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一切诸苦。故名
为有。而以正知正见。修行圣道。不起贪瞋痴慢疑。
不起身边诸邪见。是以三界二十五有。见惑。思惑。
尘沙等惑。苦果苦因。悉皆空寂。以空寂故。清净一
照。体性妙智。体本清净。性离诸垢。以此妙智。照达
一切。因果皆空。證空空寂灭之理。名为寂灭一谛。
以上四谛文竟。下文总结悲观。以显慧为根本之
义慧品具足名根者。谓即大空慧品。具足慈悲喜
舍。六度。四摄。无量功德。方便行门。皆依大空慧品
为其根本。故云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
观者。此二句义。谓上既即慈悲喜舍。一切慧性。皆
依大空慧中。起空入观。现身六道。为诸苦恼众生。
说示四谛法门。使诸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證灭。是
名初善根也。】
「第二观舍。一切贪著行。一切平等空。舍无缘。而观诸
法。空际一相。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
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
火。一切风轮。是吾故所用气。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满
足。舍吾故身。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故身。是为舍
品具足。」
【此释舍观法门也。盖我为汝。所说四谛法门。是我
昔日知迷而舍。故得解脱。寂灭可證。是故今以劝
汝。而亦随修證也。言所舍者。是何物耶。是舍无始
697-A¶ 第 814b 页 X38-0814.png
巳来。为凡夫时。妄想所起。一切种种贪爱执著。诸
恶行法。以昔有贪爱故。为说修行解脱法门。以贪
爱与解脱。俱属对待。不平等故。今巳一切舍去。则
一切法。悉皆平等。以平等故。能舍所舍。二缘性空。
故云舍无缘也。繇是而观染净诸法。空际一相。平
等理中。无相可得。所以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
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昔身所用故水。一
切劫火。是吾昔身所用故火。一切风轮。是吾昔身
所用故气。我今入此离垢地中。法身满足。舍吾故
身也。言法身满足者。即此离垢地位。所證最胜真
如法性之身。三德圆满。三身具足。故云法身满足。
舍吾故身等者。即此位中。所断邪行障也。以断障
證真故。所以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杂染故身。
故云舍吾故身。以不受故。是为舍品具足。此是第
二观舍善根义也。】
「第三次观。于所化一切众生。与人天乐。十地乐。离十
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乃至佛乐。如是观者。慈品具
足。」
【此释慈观之义。第三次观等者。盖谓诸佛菩萨。说
法利生。必随机宜而与之乐。故次观于所化一切
众生。种种根性。如求人天乐者。则与三皈。五戒。十
善。令其得生人天道果。受胜妙乐。如求菩萨乘者。
则与六度。四摄法等。令其得證十地之乐。离十恶
畏乐者。往昔以造三业不净。必堕三涂怖畏之中。
恶行法。以昔有贪爱故。为说修行解脱法门。以贪
爱与解脱。俱属对待。不平等故。今巳一切舍去。则
一切法。悉皆平等。以平等故。能舍所舍。二缘性空。
故云舍无缘也。繇是而观染净诸法。空际一相。平
等理中。无相可得。所以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
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昔身所用故水。一
切劫火。是吾昔身所用故火。一切风轮。是吾昔身
所用故气。我今入此离垢地中。法身满足。舍吾故
身也。言法身满足者。即此离垢地位。所證最胜真
如法性之身。三德圆满。三身具足。故云法身满足。
舍吾故身等者。即此位中。所断邪行障也。以断障
證真故。所以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杂染故身。
故云舍吾故身。以不受故。是为舍品具足。此是第
二观舍善根义也。】
「第三次观。于所化一切众生。与人天乐。十地乐。离十
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乃至佛乐。如是观者。慈品具
足。」
【此释慈观之义。第三次观等者。盖谓诸佛菩萨。说
法利生。必随机宜而与之乐。故次观于所化一切
众生。种种根性。如求人天乐者。则与三皈。五戒。十
善。令其得生人天道果。受胜妙乐。如求菩萨乘者。
则与六度。四摄法等。令其得證十地之乐。离十恶
畏乐者。往昔以造三业不净。必堕三涂怖畏之中。
697-A¶ 第 814c 页 X38-0814.png
反此十恶。令修十善。得生人天。受十善乐。故云离
十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者。发菩萨心。修菩萨道。
万行因华。三昧正定。乘此智定。證十地果。故得妙
华三昧之乐。乃至令得佛果。无馀涅槃究竟之乐。
如是观者。是为慈品具足。巳上五段经文。迭明住
无间心观行之义。向下一节。总结以显解脱心义。】
「菩萨尔时住是地中。无痴。无贪。无瞋。入平等一谛智。
一切行本。游佛一切世界。现化无量法身。如一切众
生天华品说。」
【菩萨当尔之时。住是第二地中。慧品具足。故无痴
相。舍品具足。故无贪相。慈悲喜品具足。故无瞋相。
以无贪瞋痴故。所以證入平等大空慧品。一谛圣
智。是以平等一谛理智。为一切万行根本。以是智
行双运。而能游佛一切世界。承事诸佛。亦能现化
无量法身。摄受众生也。此处文义。于大部中。如一
切众生天华品。广说详明。
○三体性光明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闇钝鄣。此闻所知障中。俱生法
执。一分闇钝所起。以闻思修。总持妙慧。令不现前。
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欲贪愚。二者。陀罗
尼愚。此之三法。能障三地。断此愚障。方登三地。今
此菩萨。以闻持陀罗尼。三慧现前。便能永断。愚障
既断。故名发光地。所證真如。名胜流真如。谓此真
十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者。发菩萨心。修菩萨道。
万行因华。三昧正定。乘此智定。證十地果。故得妙
华三昧之乐。乃至令得佛果。无馀涅槃究竟之乐。
如是观者。是为慈品具足。巳上五段经文。迭明住
无间心观行之义。向下一节。总结以显解脱心义。】
「菩萨尔时住是地中。无痴。无贪。无瞋。入平等一谛智。
一切行本。游佛一切世界。现化无量法身。如一切众
生天华品说。」
【菩萨当尔之时。住是第二地中。慧品具足。故无痴
相。舍品具足。故无贪相。慈悲喜品具足。故无瞋相。
以无贪瞋痴故。所以證入平等大空慧品。一谛圣
智。是以平等一谛理智。为一切万行根本。以是智
行双运。而能游佛一切世界。承事诸佛。亦能现化
无量法身。摄受众生也。此处文义。于大部中。如一
切众生天华品。广说详明。
○三体性光明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闇钝鄣。此闻所知障中。俱生法
执。一分闇钝所起。以闻思修。总持妙慧。令不现前。
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欲贪愚。二者。陀罗
尼愚。此之三法。能障三地。断此愚障。方登三地。今
此菩萨。以闻持陀罗尼。三慧现前。便能永断。愚障
既断。故名发光地。所證真如。名胜流真如。谓此真
697-A¶ 第 815a 页 X38-0815.png
如。令所流教法。极为最胜故。菩萨寄位夜摩天王。
假修十善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忍波罗
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光明体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
世一切佛法门。十二法品。名。味。句。重诵。记别。直语偈。
不请说。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谈说。是法
体。性。名。一切义别。是名。味。句中。说一切有为法。分分
受生。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名六住。于根中起实
觉。未别苦乐。名触识。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连连觉者
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识初名生。识终名死。
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观是行相中道。我久巳离故。
无自体性。」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光明
体性地者。谓此菩萨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
边智慧光明。故云体性光明地。别经名发光地。谓
以因中修习。一切法界忍行之力。果地开发大智
慧光。故名为发光地。以三昧解了智。至分分受生
一节。正明光明体性地。以显所證。所得。体用观照
之义。言以三昧解了智者。三昧。即那伽定之别名
也。谓从此胜定。发起大智慧光。能解了知三世十
方一切诸佛。化导法门。此地菩萨。一一通达。故名
解了智也。十二法品等者。释上一切佛法门义。十
二数也。法。轨则也。品。类从也。名。即名身。味。即文身。
假修十善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忍波罗
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光明体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
世一切佛法门。十二法品。名。味。句。重诵。记别。直语偈。
不请说。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谈说。是法
体。性。名。一切义别。是名。味。句中。说一切有为法。分分
受生。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名六住。于根中起实
觉。未别苦乐。名触识。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连连觉者
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识初名生。识终名死。
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观是行相中道。我久巳离故。
无自体性。」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光明
体性地者。谓此菩萨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
边智慧光明。故云体性光明地。别经名发光地。谓
以因中修习。一切法界忍行之力。果地开发大智
慧光。故名为发光地。以三昧解了智。至分分受生
一节。正明光明体性地。以显所證。所得。体用观照
之义。言以三昧解了智者。三昧。即那伽定之别名
也。谓从此胜定。发起大智慧光。能解了知三世十
方一切诸佛。化导法门。此地菩萨。一一通达。故名
解了智也。十二法品等者。释上一切佛法门义。十
二数也。法。轨则也。品。类从也。名。即名身。味。即文身。
697-A¶ 第 815b 页 X38-0815.png
句。即句身。谓佛所说。一切诸佛权实法门。总三藏。
十二部。半满法品。必有文以载义。繇义以成文。文
义相成。而为经典。其中名字。义味。音韵。言句。是中
若事。若理。若因。若果。若权。若实。若显。若密。以此十
二部经。尽其义也。何名十二。一曰重。梵语祇夜。华
言应颂。亦名重颂。以是长行文义不尽。欲被后来
之机。重宣义故。二曰诵。即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
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只有长行。而无其偈。如
弥陀经。心经等是。三曰记别。梵语和伽罗。华言授
记。如来授记诸大菩萨。声闻弟子。来世作佛。劫国
庄严等是。四曰直语偈。梵语伽陀。华言讽诵。亦名
孤起。不应长行。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空品等是。五
曰不请说。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无有人问。如来
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佛顶经说五阴
魔。又弥陀经。俱不待请。自告弟子而说者是。六曰
律戒。律戒多属因缘。梵语尼陀罗。华言因缘。如经
中有人问。故说是事。如律中有持犯。得失之事。并
制戒缘起事。凡是如来所说。一切根本缘起。善恶
因缘。果报等是。七曰譬喻。托言训晓为譬。以浅况
深为喻。如来为钝根者所设。所谓诸有智者。要以
譬喻而得开解者是。八曰佛界。梵语闇罗伽。华言
本生。谓如来说诸佛。菩萨本因地中。受生之事。亦
说自巳本因地中。受生之事。如涅槃云。比丘当知。
我于过去作獐。作鹿。作熊。乃至作金轮王等是。九
十二部。半满法品。必有文以载义。繇义以成文。文
义相成。而为经典。其中名字。义味。音韵。言句。是中
若事。若理。若因。若果。若权。若实。若显。若密。以此十
二部经。尽其义也。何名十二。一曰重。梵语祇夜。华
言应颂。亦名重颂。以是长行文义不尽。欲被后来
之机。重宣义故。二曰诵。即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
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只有长行。而无其偈。如
弥陀经。心经等是。三曰记别。梵语和伽罗。华言授
记。如来授记诸大菩萨。声闻弟子。来世作佛。劫国
庄严等是。四曰直语偈。梵语伽陀。华言讽诵。亦名
孤起。不应长行。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空品等是。五
曰不请说。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无有人问。如来
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佛顶经说五阴
魔。又弥陀经。俱不待请。自告弟子而说者是。六曰
律戒。律戒多属因缘。梵语尼陀罗。华言因缘。如经
中有人问。故说是事。如律中有持犯。得失之事。并
制戒缘起事。凡是如来所说。一切根本缘起。善恶
因缘。果报等是。七曰譬喻。托言训晓为譬。以浅况
深为喻。如来为钝根者所设。所谓诸有智者。要以
譬喻而得开解者是。八曰佛界。梵语闇罗伽。华言
本生。谓如来说诸佛。菩萨本因地中。受生之事。亦
说自巳本因地中。受生之事。如涅槃云。比丘当知。
我于过去作獐。作鹿。作熊。乃至作金轮王等是。九
697-A¶ 第 815c 页 X38-0815.png
曰昔事。梵语伊帝。目多伽。华言本事。如来说诸菩
萨弟子因地。为求菩提道法。所行苦行之事。谓如
采果。汲水。拾薪。设食。布发掩泥。身为床座。然灯求
偈。割肉舍身。乃至为金轮王。舍头千颗等是。十曰
方正。梵语毗佛略。华言大方广。大。即体大。方。即相
大。广。即用大。谓诸如来所说大乘方等经典。其意
犹如虚空。广博包含。无所不摄。十一曰未曾有。梵
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名希有。谓佛初生之
时。目顾四方。周行七步。足迹所蹈。皆有莲华。放大
光明。遍照十方。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生老病死
苦者。大地震动。天雨众华。树出音声。作天鼓乐。如
是希有之事。凡昔未闻见者。皆名希有。十二曰谈
说。梵语优波提舍。华言论议。谓诸经中。凡有问答
辩论诸法义者。皆名论议。如法华经。智积菩萨。乃
与文殊师利。论说妙法等是。巳上广明十二部经
名相。向下总出十二部经之义。是法等者。释承上
义。谓是十二法品体性。等同一味。实无差别。因众
生心。有无量心。是以法门。亦有无量。所谓我无一
切心。何用一切法。因有一切心。故有一切法。因有
一切法。故立一切名。因有一切名。故立一切义。因
立一切义。发明一切法。故云。是法体性名。一切义
别也。是名味句等者。谓是十二法品。名味句中差
别。无非发明一切众生。迷理成事。迷智成识。一切
生灭有为诸法。分分受生舍生之义。欲令众生。知
萨弟子因地。为求菩提道法。所行苦行之事。谓如
采果。汲水。拾薪。设食。布发掩泥。身为床座。然灯求
偈。割肉舍身。乃至为金轮王。舍头千颗等是。十曰
方正。梵语毗佛略。华言大方广。大。即体大。方。即相
大。广。即用大。谓诸如来所说大乘方等经典。其意
犹如虚空。广博包含。无所不摄。十一曰未曾有。梵
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名希有。谓佛初生之
时。目顾四方。周行七步。足迹所蹈。皆有莲华。放大
光明。遍照十方。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生老病死
苦者。大地震动。天雨众华。树出音声。作天鼓乐。如
是希有之事。凡昔未闻见者。皆名希有。十二曰谈
说。梵语优波提舍。华言论议。谓诸经中。凡有问答
辩论诸法义者。皆名论议。如法华经。智积菩萨。乃
与文殊师利。论说妙法等是。巳上广明十二部经
名相。向下总出十二部经之义。是法等者。释承上
义。谓是十二法品体性。等同一味。实无差别。因众
生心。有无量心。是以法门。亦有无量。所谓我无一
切心。何用一切法。因有一切心。故有一切法。因有
一切法。故立一切名。因有一切名。故立一切义。因
立一切义。发明一切法。故云。是法体性名。一切义
别也。是名味句等者。谓是十二法品。名味句中差
别。无非发明一切众生。迷理成事。迷智成识。一切
生灭有为诸法。分分受生舍生之义。欲令众生。知
697-A¶ 第 816a 页 X38-0816.png
真本有。识妄元无也。初入识胎等者。释明分分受
生义。所言分分受生者。谓初入识胎时。乃是受生
托质之始。即行缘识分义。此繇过去烦恼之惑。覆
于本心。不了法界真如之理。名为无明。遂繇无明。
起诸妄心。造作身口意等。善不善行。故名曰行。以
是无明与行。二因所造。惑业相牵。因缘和合。故令
阿赖耶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
胎。故名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者。即识缘名色
分义。名。即是心。以心但有其名。无形质故。色。即形
质。即内外色。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渐渐增长而成
身形。一七。名凝滑。二七。名胞。三七。名为软肉。四七。
名坚肉。五七。名为形位。生诸根形手足。故名四大
增长色心。名六住者。即名色。缘六入分义。谓从名
色巳后。至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至七七日。名为
具根形位。谓以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乃妄心
依止处。故名六住。于根中起实觉。未别苦乐。名触
识者。即六入。缘触分义。此即出胎巳后。乃至三四
岁时。六根对于六尘。虽起觉知。而未能别苦乐。故
名实觉。因根境识。三法和合相触生觉。故名触识。
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者。即触缘受分义。谓从五六
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境。触对六根。即能领受。
如对苦境时。即觉是苦。是名苦受。对乐境时。即知
是乐。名为乐受。如苦乐不对时。即觉不苦不乐。是
名平平之受。虽云了别六尘粗境。然未能起贪淫
生义。所言分分受生者。谓初入识胎时。乃是受生
托质之始。即行缘识分义。此繇过去烦恼之惑。覆
于本心。不了法界真如之理。名为无明。遂繇无明。
起诸妄心。造作身口意等。善不善行。故名曰行。以
是无明与行。二因所造。惑业相牵。因缘和合。故令
阿赖耶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
胎。故名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者。即识缘名色
分义。名。即是心。以心但有其名。无形质故。色。即形
质。即内外色。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渐渐增长而成
身形。一七。名凝滑。二七。名胞。三七。名为软肉。四七。
名坚肉。五七。名为形位。生诸根形手足。故名四大
增长色心。名六住者。即名色。缘六入分义。谓从名
色巳后。至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至七七日。名为
具根形位。谓以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乃妄心
依止处。故名六住。于根中起实觉。未别苦乐。名触
识者。即六入。缘触分义。此即出胎巳后。乃至三四
岁时。六根对于六尘。虽起觉知。而未能别苦乐。故
名实觉。因根境识。三法和合相触生觉。故名触识。
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者。即触缘受分义。谓从五六
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境。触对六根。即能领受。
如对苦境时。即觉是苦。是名苦受。对乐境时。即知
是乐。名为乐受。如苦乐不对时。即觉不苦不乐。是
名平平之受。虽云了别六尘粗境。然未能起贪淫
697-A¶ 第 816b 页 X38-0816.png
之心。只名为受。故曰。又觉苦乐识。名三受也。此上
五支。是现在果。连连觉著受无穷者。即受缘爱分
义。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连连起心贪著
淫欲等境。故云连连觉著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
者。即爱缘取分义。谓从二十岁后。繇有诸欲助发
爱性。种种取舍。执我。执人。深生贪取。及信邪师。而
起邪见。持邪见戒。望取生天。其中所该。五钝。五利。
十使烦恼。故名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者。即取缘
有分义。谓因六识。驰求诸境。起造善恶。引满二业。
积集三有之因。牵引阿赖耶识。又受当生三有果
报。故名善恶有也。此爱取有三支。是现在因。识初
名生者。即有缘生分义。谓既现在所造善恶业因。
必受来世善恶业果。故使赖耶。随善恶业。六道受
生。此识最先投胎。故云识初名生。识终名死者。即
生缘老死分义谓从来世受生巳后。五蕴身相。熟
巳还坏。一期寿命尽矣。此识最后而舍。故云识终
名死。此生死二法。虽曰来世之果。乃约现在之因
而言。实该三世。生灭去来。受生舍法之义。所谓去
后来先作主公也。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者。此句
总结上文。谓以无明。与行。是过去二支因。繇过去
因。感现在果。今只所言现在因果。不言过去二因
者何。以果该因。佛欲现前诸人。即识现前苦果苦
因。无使再造有漏苦因。永灭当来苦果故也。观是
行相中道。我巳久离者。谓一切众生。虽有生灭去
五支。是现在果。连连觉著受无穷者。即受缘爱分
义。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连连起心贪著
淫欲等境。故云连连觉著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
者。即爱缘取分义。谓从二十岁后。繇有诸欲助发
爱性。种种取舍。执我。执人。深生贪取。及信邪师。而
起邪见。持邪见戒。望取生天。其中所该。五钝。五利。
十使烦恼。故名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者。即取缘
有分义。谓因六识。驰求诸境。起造善恶。引满二业。
积集三有之因。牵引阿赖耶识。又受当生三有果
报。故名善恶有也。此爱取有三支。是现在因。识初
名生者。即有缘生分义。谓既现在所造善恶业因。
必受来世善恶业果。故使赖耶。随善恶业。六道受
生。此识最先投胎。故云识初名生。识终名死者。即
生缘老死分义谓从来世受生巳后。五蕴身相。熟
巳还坏。一期寿命尽矣。此识最后而舍。故云识终
名死。此生死二法。虽曰来世之果。乃约现在之因
而言。实该三世。生灭去来。受生舍法之义。所谓去
后来先作主公也。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者。此句
总结上文。谓以无明。与行。是过去二支因。繇过去
因。感现在果。今只所言现在因果。不言过去二因
者何。以果该因。佛欲现前诸人。即识现前苦果苦
因。无使再造有漏苦因。永灭当来苦果故也。观是
行相中道。我巳久离者。谓一切众生。虽有生灭去
697-A¶ 第 816c 页 X38-0816.png
来。不知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实不可得。
所以菩萨智慧观察。巳證入法界中道理中。无有
生死。无有去来。故云。我巳久离。无自体性。】
「入光明神通。总持辩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现
劫化转化。百劫千劫。国土中养神通。礼敬佛前。咨受
法言。复现六道身。一音中。说无量法品。而众生各自
分分得闻。心所欲之法。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国
土不同。身心别化。」
【此释住无间心也。所言现在十品苦因缘果。我巳
久离故者。今得證入光明体性地中。具足游戏神
通陀罗尼总持门。无碍辩才大智慧门。虽得如是
境界。而心心行空。是以能于十方佛国土中。现身。
现劫。现化。展转变化。促住。则百劫住。延。则千劫住。
于国土中长养神通。礼敬佛前。咨受法言。复能现
六道身。假同事法。摄化众生。以一音中。说无量法
门品。而随众生各自分分得闻。心所欲法。苦空。无
常。无我。一谛之音。所谓圆音一演异类等解此也。
其苦等者。此即身受心法。四念处行。苦者。众苦也。
即观受是苦义。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众生。观
受是苦。得寂灭乐也。空者。即观身是空义。谓内身
外道。皆揽父母不净精血。集聚四大。而成其身。从
头至足。悉皆不净。众生颠倒。执之为净。心生贪著。
故令众生。观身是空。證清净法身也。无常者。即观
心无常义。心。即第六识心。谓此心性流动。念念生
所以菩萨智慧观察。巳證入法界中道理中。无有
生死。无有去来。故云。我巳久离。无自体性。】
「入光明神通。总持辩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现
劫化转化。百劫千劫。国土中养神通。礼敬佛前。咨受
法言。复现六道身。一音中。说无量法品。而众生各自
分分得闻。心所欲之法。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国
土不同。身心别化。」
【此释住无间心也。所言现在十品苦因缘果。我巳
久离故者。今得證入光明体性地中。具足游戏神
通陀罗尼总持门。无碍辩才大智慧门。虽得如是
境界。而心心行空。是以能于十方佛国土中。现身。
现劫。现化。展转变化。促住。则百劫住。延。则千劫住。
于国土中长养神通。礼敬佛前。咨受法言。复能现
六道身。假同事法。摄化众生。以一音中。说无量法
门品。而随众生各自分分得闻。心所欲法。苦空。无
常。无我。一谛之音。所谓圆音一演异类等解此也。
其苦等者。此即身受心法。四念处行。苦者。众苦也。
即观受是苦义。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众生。观
受是苦。得寂灭乐也。空者。即观身是空义。谓内身
外道。皆揽父母不净精血。集聚四大。而成其身。从
头至足。悉皆不净。众生颠倒。执之为净。心生贪著。
故令众生。观身是空。證清净法身也。无常者。即观
心无常义。心。即第六识心。谓此心性流动。念念生
697-A¶ 第 817a 页 X38-0817.png
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心。故令众生。观心
无常。證常住真心也。无我者。即观法无我义。谓一
切法。若善若恶。众生颠倒。妄认一切诸法有我。故
令众生。观法无我。證无生我也。故云苦空。无常。无
我。一谛之音者。谓苦空等。虽云四法。实从一谛音
中演出。惟此一谛。无二无三。因众生国土。依正不
同。故此菩萨。示现身心。亦随机差别。而摄化之。故
云。身心别化。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
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正合此
意。】
「是妙华光明地中。略开一毛头许。如法品解观法门。
千三昧品说。」
【此总结当地功德。说不能尽。以明解脱心也。是妙
华等者。谓是妙华光明地中。所有功德行愿。如海
藏等。不可言说。此中但略开一二。如毛头许相似。
若广说者。于大部内。如法品中解观法门。千三昧
品。二文所说。
○四体性尔𦦨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微细烦恼现行障。此即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微细无明之惑现起。故名之也。又断
二种愚执。一者。等至爱愚。二者。法爱愚。断此愚障。
方登𦦨慧地。谓此菩萨。初入證智。善修三十七品
菩提分法。能起𦦨慧智火。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
无常。證常住真心也。无我者。即观法无我义。谓一
切法。若善若恶。众生颠倒。妄认一切诸法有我。故
令众生。观法无我。證无生我也。故云苦空。无常。无
我。一谛之音者。谓苦空等。虽云四法。实从一谛音
中演出。惟此一谛。无二无三。因众生国土。依正不
同。故此菩萨。示现身心。亦随机差别。而摄化之。故
云。身心别化。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
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正合此
意。】
「是妙华光明地中。略开一毛头许。如法品解观法门。
千三昧品说。」
【此总结当地功德。说不能尽。以明解脱心也。是妙
华等者。谓是妙华光明地中。所有功德行愿。如海
藏等。不可言说。此中但略开一二。如毛头许相似。
若广说者。于大部内。如法品中解观法门。千三昧
品。二文所说。
○四体性尔𦦨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微细烦恼现行障。此即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微细无明之惑现起。故名之也。又断
二种愚执。一者。等至爱愚。二者。法爱愚。断此愚障。
方登𦦨慧地。谓此菩萨。初入證智。善修三十七品
菩提分法。能起𦦨慧智火。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
697-A¶ 第 817b 页 X38-0817.png
烦恼之薪。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智火最胜。故名𦦨
慧地。所證真如。名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我执
等。所依取故。菩萨位寄兜率天王。假修三乘等法。
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地中。尔真𦦨俗。不断不常。即
生。即住。即灭。一世。一时。一有。种异异现异故。因缘中
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恶。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
是名为世谛。其智道观。无一无二。玄道定品。所谓说
佛心行。初觉定因。信觉。思觉。静觉。上觉。念觉。慧觉。观
觉。猗觉。乐觉。舍觉。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义。菩萨因
中。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大精进力故。果地中。双照
平等。名体性尔𦦨地。别经名𦦨慧地。谓为𦦨自在
故。尔真𦦨俗等者。正明尔𦦨地中体用观照法门。
谓此地中。𦦨慧增胜。为𦦨自在。故能率尔照真了
真。照俗了俗。照真了真故不断。照俗了俗故不常。
所谓般若无相。二谛常然。以其不断不常。故即生。
即住。即灭。以即生。即住。即灭。故一世。一时。一有也。
一世者。三相平等故。一时者。劫量平等故。一有者。
诸法平等故。种异异现异故者。谓真性平等。元无
差别。所以有差别者。盖即能熏种子之异。种子既
异。则所熏起现行亦异故也。然种异现异。但随因
缘和合而有。因缘别离而无。而本真如自性。不属
慧地。所證真如。名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我执
等。所依取故。菩萨位寄兜率天王。假修三乘等法。
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地中。尔真𦦨俗。不断不常。即
生。即住。即灭。一世。一时。一有。种异异现异故。因缘中
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恶。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
是名为世谛。其智道观。无一无二。玄道定品。所谓说
佛心行。初觉定因。信觉。思觉。静觉。上觉。念觉。慧觉。观
觉。猗觉。乐觉。舍觉。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义。菩萨因
中。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大精进力故。果地中。双照
平等。名体性尔𦦨地。别经名𦦨慧地。谓为𦦨自在
故。尔真𦦨俗等者。正明尔𦦨地中体用观照法门。
谓此地中。𦦨慧增胜。为𦦨自在。故能率尔照真了
真。照俗了俗。照真了真故不断。照俗了俗故不常。
所谓般若无相。二谛常然。以其不断不常。故即生。
即住。即灭。以即生。即住。即灭。故一世。一时。一有也。
一世者。三相平等故。一时者。劫量平等故。一有者。
诸法平等故。种异异现异故者。谓真性平等。元无
差别。所以有差别者。盖即能熏种子之异。种子既
异。则所熏起现行亦异故也。然种异现异。但随因
缘和合而有。因缘别离而无。而本真如自性。不属
697-A¶ 第 817c 页 X38-0817.png
因缘有无变易。是因缘不迁不变之体。名为中道。
以是中道。非一。非二。云何非一。真如不变随缘。故
非一也。云何非二。随缘不变真如。故非二也。璎珞
经云。二谛常尔故非一。圣智照空故非二。既真谛
俗谛。非一非二。即善恶凡圣等果。一切皆非。故佛
界。凡界。一一皆名为世谛。何故佛界亦名为世谛。
谓对俗言真。对恶言善。对凡言圣。俱属对待故耳。
其智道观。无一无二者。菩萨以智道观之。非一非
二。千臂经云。菩萨如是观照。寂灭中道。第一义谛
之理。本来无一无二是也。上明智慧照用相义。下
明定品寂灭。相义玄道定品。所谓说佛心行者。既
云无一无二。云何又有菩提道法。贤圣差别。盖以
玄妙道法。一切定品。无非说佛因地心行。佛心行
者。即菩提妙心中所起智行。此乃三世诸佛。一切
菩萨。本因地中。发起始觉。悟本妙觉。最初入道一
步下手工夫。初觉本定为因。一切凡夫。俱迷此定。
无智慧觉。诸佛菩萨。今悟此定。始觉有本。故名初
觉定因。繇初一觉。觉得自性本定。实与三世诸佛。
等无差别。一信永信。永无退转。故次之曰。信觉。信
者。论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
乐善为业。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所以信乃入道根
本。是故十觉支中。信觉为第一。虽然所信本定。若
不思惟修行。终成空信。故次之曰思觉。思者。即令
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取境正因等
以是中道。非一。非二。云何非一。真如不变随缘。故
非一也。云何非二。随缘不变真如。故非二也。璎珞
经云。二谛常尔故非一。圣智照空故非二。既真谛
俗谛。非一非二。即善恶凡圣等果。一切皆非。故佛
界。凡界。一一皆名为世谛。何故佛界亦名为世谛。
谓对俗言真。对恶言善。对凡言圣。俱属对待故耳。
其智道观。无一无二者。菩萨以智道观之。非一非
二。千臂经云。菩萨如是观照。寂灭中道。第一义谛
之理。本来无一无二是也。上明智慧照用相义。下
明定品寂灭。相义玄道定品。所谓说佛心行者。既
云无一无二。云何又有菩提道法。贤圣差别。盖以
玄妙道法。一切定品。无非说佛因地心行。佛心行
者。即菩提妙心中所起智行。此乃三世诸佛。一切
菩萨。本因地中。发起始觉。悟本妙觉。最初入道一
步下手工夫。初觉本定为因。一切凡夫。俱迷此定。
无智慧觉。诸佛菩萨。今悟此定。始觉有本。故名初
觉定因。繇初一觉。觉得自性本定。实与三世诸佛。
等无差别。一信永信。永无退转。故次之曰。信觉。信
者。论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
乐善为业。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所以信乃入道根
本。是故十觉支中。信觉为第一。虽然所信本定。若
不思惟修行。终成空信。故次之曰思觉。思者。即令
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取境正因等
697-A¶ 第 818a 页 X38-0818.png
相。驱役自心。令造诸善。然虽善思。若无定力所持。
恐属乱思。故次之以静觉。静。即定也。于所观境。专
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然此定力印持以静觉中。
若无精进之力。恐堕无记。故次之以上觉。上觉者。
即精勤心。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
怠。满善为业。然精勤不懈。更当念兹在兹。而不忘
失故次之以念觉。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为性。
定依为业。然虽念心不忘。必加慧心照境。分明不
惑。故次之以慧觉。慧者。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
为业。然虽慧心了境无惑。属粗。必须更加微细观
察。故次之以观觉。观者。照察于所观境。谛审为性。
入理为业。繇观觉入理。而身心轻安。故次之以猗
觉。猗者。即轻安也。于所观境。远离粗重。调畅身心。
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又曰离重名轻。调
畅名安。以是轻安调适。能令身心悦乐。故次之以
乐觉。乐者。即悦喜也。以所證理。不生颠倒为性。正
智如如为业。以是悦乐不倒。而得解脱。故次之以
舍觉。舍者。即行蕴中舍。谓精进等诸根。令心平等
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此十觉
支。合言七觉。合者。以念觉。合思觉。以观觉。合慧觉。
以猗觉。合静觉。此虽品品不同。皆助修道法中。前
方便道。能令行人。心心念念。證入定果也。】
「是人住定中。𦦨𦦨见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
爱顺。道法化生。名法乐忍。住忍。證忍。寂灭忍。故诸佛
恐属乱思。故次之以静觉。静。即定也。于所观境。专
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然此定力印持以静觉中。
若无精进之力。恐堕无记。故次之以上觉。上觉者。
即精勤心。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
怠。满善为业。然精勤不懈。更当念兹在兹。而不忘
失故次之以念觉。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为性。
定依为业。然虽念心不忘。必加慧心照境。分明不
惑。故次之以慧觉。慧者。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
为业。然虽慧心了境无惑。属粗。必须更加微细观
察。故次之以观觉。观者。照察于所观境。谛审为性。
入理为业。繇观觉入理。而身心轻安。故次之以猗
觉。猗者。即轻安也。于所观境。远离粗重。调畅身心。
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又曰离重名轻。调
畅名安。以是轻安调适。能令身心悦乐。故次之以
乐觉。乐者。即悦喜也。以所證理。不生颠倒为性。正
智如如为业。以是悦乐不倒。而得解脱。故次之以
舍觉。舍者。即行蕴中舍。谓精进等诸根。令心平等
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此十觉
支。合言七觉。合者。以念觉。合思觉。以观觉。合慧觉。
以猗觉。合静觉。此虽品品不同。皆助修道法中。前
方便道。能令行人。心心念念。證入定果也。】
「是人住定中。𦦨𦦨见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
爱顺。道法化生。名法乐忍。住忍。證忍。寂灭忍。故诸佛
697-A¶ 第 818b 页 X38-0818.png
于入光光华三昧中。现无量佛。以手摩顶。一音说法。
百千起发。而不出定。住定。味乐定。著定。贪定。一劫。千
劫中住定。见佛莲华坐。说百法门。是人供养听法。一
劫住定。时诸佛光中摩顶。发起定品。出相。进相。去向
相。故不没。不退。不堕。不住顶三昧。法上乐忍。永尽无
馀。」
【此广明證入定果之义。是人住定中者。是人即当
位人。此人因修道品。得住定中。繇住定故。即从定
中发起智慧光𦦨。𦦨𦦨照见诸法行相。荡然一空。
所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也。若起念。定入生
心者。谓若起念之时。无非从定入中。发生一念清
净慧照之心。故云定入生心。定生爱顺者。繇定发
生慧照心故。得觉法乐自在三昧。于是定中贪爱
逸顺。故云。定生爱顺。道法化生等者。谓修菩提道
法。故名道法化生。于此道法。忍可于心。乐可于身。
故名法乐忍。菩萨于此忍中。安住不动。深證不转。
以是定爱。及与法爱。二爱难除。此地虽證寂灭。而
于八地等无生。寂灭。二忍未获。是故诸佛大悲心
念。无缘慈力。于入光光三昧中。现无量佛。各以右
手摩顶安慰。而加被之。一音说法。百千方便劝发。
而是菩萨。亦不出定。何故。以住定。味定。乐定。著定。
贪定故也。初住名住。住巳有滋。名味定。得味安然。
名乐定。执乐为实。名著定。著而固守。名贪定。于是
乎根利者。住定一劫。障深者。千劫中住定。即定为
百千起发。而不出定。住定。味乐定。著定。贪定。一劫。千
劫中住定。见佛莲华坐。说百法门。是人供养听法。一
劫住定。时诸佛光中摩顶。发起定品。出相。进相。去向
相。故不没。不退。不堕。不住顶三昧。法上乐忍。永尽无
馀。」
【此广明證入定果之义。是人住定中者。是人即当
位人。此人因修道品。得住定中。繇住定故。即从定
中发起智慧光𦦨。𦦨𦦨照见诸法行相。荡然一空。
所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也。若起念。定入生
心者。谓若起念之时。无非从定入中。发生一念清
净慧照之心。故云定入生心。定生爱顺者。繇定发
生慧照心故。得觉法乐自在三昧。于是定中贪爱
逸顺。故云。定生爱顺。道法化生等者。谓修菩提道
法。故名道法化生。于此道法。忍可于心。乐可于身。
故名法乐忍。菩萨于此忍中。安住不动。深證不转。
以是定爱。及与法爱。二爱难除。此地虽證寂灭。而
于八地等无生。寂灭。二忍未获。是故诸佛大悲心
念。无缘慈力。于入光光三昧中。现无量佛。各以右
手摩顶安慰。而加被之。一音说法。百千方便劝发。
而是菩萨。亦不出定。何故。以住定。味定。乐定。著定。
贪定故也。初住名住。住巳有滋。名味定。得味安然。
名乐定。执乐为实。名著定。著而固守。名贪定。于是
乎根利者。住定一劫。障深者。千劫中住定。即定为
697-A¶ 第 818c 页 X38-0818.png
行。定中发光。光中见佛。在宝莲华上坐。为诸众生。
说心地等。百法明门。是菩萨人。兴诸供养。听受妙
法。信念长远。一劫住定。广修福慧。日深日厚。得与
诸佛心相体性。入出无难。时感诸佛。复于光光华
三昧中。以手摩顶。二番加劝。方始发起利生定品。
于光光华三昧者。以二光。破二障。以福花。灭罪花。
以三昧安心。摩顶安身。于是身心安隐。尔时菩萨
受摩顶职。得大解脱。即时发起定品。现身益物。故
有出相。进相。去向相也。出。即起定。进。即入定。去。即
应现。向。即方所。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南方入定。
北方起。童子身中入正定。童女身中从定起。乃至
眼入。耳出等。是也。故于此定。知出而不没。知进而
不退。知去而不堕。知向而不住。所以不住顶三昧。
即法上乐忍。亦复不住。如是定爱。及与法爱。二障
俱离。故曰永尽无馀。】
「即入一切佛土中。修行无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
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得见佛体性。常乐我
净。」
【此释住无问心义也。承上繇不住定爱。即能现身。
入一切佛国土中。承事十方诸佛。勇猛精进。更加
修行。无量无边一切功德法品。行行皆大光明。行
光明者。即智行双运也。以不住法爱故。即入种种
善根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一切得见诸佛体
性。不止得见而巳。亦令證此如来。真常。真乐。真我。
说心地等。百法明门。是菩萨人。兴诸供养。听受妙
法。信念长远。一劫住定。广修福慧。日深日厚。得与
诸佛心相体性。入出无难。时感诸佛。复于光光华
三昧中。以手摩顶。二番加劝。方始发起利生定品。
于光光华三昧者。以二光。破二障。以福花。灭罪花。
以三昧安心。摩顶安身。于是身心安隐。尔时菩萨
受摩顶职。得大解脱。即时发起定品。现身益物。故
有出相。进相。去向相也。出。即起定。进。即入定。去。即
应现。向。即方所。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南方入定。
北方起。童子身中入正定。童女身中从定起。乃至
眼入。耳出等。是也。故于此定。知出而不没。知进而
不退。知去而不堕。知向而不住。所以不住顶三昧。
即法上乐忍。亦复不住。如是定爱。及与法爱。二障
俱离。故曰永尽无馀。】
「即入一切佛土中。修行无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
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得见佛体性。常乐我
净。」
【此释住无问心义也。承上繇不住定爱。即能现身。
入一切佛国土中。承事十方诸佛。勇猛精进。更加
修行。无量无边一切功德法品。行行皆大光明。行
光明者。即智行双运也。以不住法爱故。即入种种
善根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一切得见诸佛体
性。不止得见而巳。亦令證此如来。真常。真乐。真我。
697-A¶ 第 819a 页 X38-0819.png
真净。之四德也。】
「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门。渐渐深妙。空华观智。入
体性中道。一切法门品满足。犹如金刚。上日月道品。
巳明斯义。」
【此结当地功德智慧。不可思议。以明解脱心之义
也。是人生住等者。言此菩萨。既生是地。亦住是中。
于此地中所證。度生一切行化法门。从此而去。渐
渐深妙。难可测量。菩萨所證空华观智。入诸佛体
性中道。一合而行。所以一切诸佛法门品。皆得圆
满具足也。此处略说。大部内喻如金刚。上日月道
品中。巳更广明斯义。
○五体性慧照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断一种下乘涅槃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厌生死苦。趣涅槃乐。依彼所起。故名之也。并断
二种愚执。一纯作意。背生死愚。二纯作意。向涅槃
愚。此之三法。能障五地。断此愚障。方登难胜地。菩
萨今修菩提分法。二智圆通。真俗无碍。能合难合。
无差别道。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故名难胜地。所證
真如。名类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于生死。及涅槃。
其类平等。无差别故。菩萨位寄化乐天王。假修三
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慧照体性地。法有十种力生品。起
「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门。渐渐深妙。空华观智。入
体性中道。一切法门品满足。犹如金刚。上日月道品。
巳明斯义。」
【此结当地功德智慧。不可思议。以明解脱心之义
也。是人生住等者。言此菩萨。既生是地。亦住是中。
于此地中所證。度生一切行化法门。从此而去。渐
渐深妙。难可测量。菩萨所證空华观智。入诸佛体
性中道。一合而行。所以一切诸佛法门品。皆得圆
满具足也。此处略说。大部内喻如金刚。上日月道
品中。巳更广明斯义。
○五体性慧照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断一种下乘涅槃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厌生死苦。趣涅槃乐。依彼所起。故名之也。并断
二种愚执。一纯作意。背生死愚。二纯作意。向涅槃
愚。此之三法。能障五地。断此愚障。方登难胜地。菩
萨今修菩提分法。二智圆通。真俗无碍。能合难合。
无差别道。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故名难胜地。所證
真如。名类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于生死。及涅槃。
其类平等。无差别故。菩萨位寄化乐天王。假修三
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慧照体性地。法有十种力生品。起
697-A¶ 第 819b 页 X38-0819.png
一切功德行。以一慧方便。知善恶二业。别行处力品。
善作。恶作。业智力品。一切欲求愿。六道生生果。欲力
品。六道性分别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恶根。一一不同。
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果。乘是
因。乘是果。至果处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
见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
于一切生。烦恼灭。一切受。无明灭。解脱力品。是十力
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众生。因果分别。」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慧照
体性地者。谓此菩萨。因中修习。不可言说。深禅大
定之力。故果地中。乃得诸谛相应之慧。圆照法界。
故云慧照体性地。别经名难胜地。是以二谛难合。
合此难合。令其相应。故名难胜地。法有十种力生
品者。乃明所證之法。谓此地中。所證真如大法。有
十种力生品。能起一切众生。世出世间。无量功德
行品。皆以一慧方便所起。上明所證十力之体。向
下释明十力之用。一知善恶二业。别行处力品者。
谓此智力。善能了知一切众生。作善作恶。因缘果
报。差别处也。所言差别处者。谓作善业。不得善报。
反招恶报。及作恶业。不得恶报。反招善报。问。何修
善者。反招恶报。答。即如印经。造像。斋僧。建会。是修
善也。其中非是真实建立三宝。乃是假公济私。诬
因昧果。故修善得不善报也。所谓天堂未就。地狱
先成即此。云何作恶。反招善报。如除恶人。恶兽。破
善作。恶作。业智力品。一切欲求愿。六道生生果。欲力
品。六道性分别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恶根。一一不同。
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果。乘是
因。乘是果。至果处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
见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
于一切生。烦恼灭。一切受。无明灭。解脱力品。是十力
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众生。因果分别。」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慧照
体性地者。谓此菩萨。因中修习。不可言说。深禅大
定之力。故果地中。乃得诸谛相应之慧。圆照法界。
故云慧照体性地。别经名难胜地。是以二谛难合。
合此难合。令其相应。故名难胜地。法有十种力生
品者。乃明所證之法。谓此地中。所證真如大法。有
十种力生品。能起一切众生。世出世间。无量功德
行品。皆以一慧方便所起。上明所證十力之体。向
下释明十力之用。一知善恶二业。别行处力品者。
谓此智力。善能了知一切众生。作善作恶。因缘果
报。差别处也。所言差别处者。谓作善业。不得善报。
反招恶报。及作恶业。不得恶报。反招善报。问。何修
善者。反招恶报。答。即如印经。造像。斋僧。建会。是修
善也。其中非是真实建立三宝。乃是假公济私。诬
因昧果。故修善得不善报也。所谓天堂未就。地狱
先成即此。云何作恶。反招善报。如除恶人。恶兽。破
697-A¶ 第 819c 页 X38-0819.png
坏外道和合。乃至杀一阐提。是作恶也。其中非是
实为恼害众生。乃是杀一救多。除害兴善。正是菩
萨大悲所为。如此作恶。是故无恶报也。所谓慈心
杀人。越多生者即此。如是差别行处。一一为众生
说。故云。别行处力品也。二知善作。恶作。业智力品
者。谓此智力。能了知一切众生。三世所作善恶诸
业。诸受因果。或受长寿报时。而为短寿。或受短寿
报时。而为长寿。或富而贫。或贫而富。何也。此业果
报。总在积因损因。积德损德。以转变之。所谓因德
延寿。损德而促寿也。又般若云。是人先世所造恶
业。馀业未尽。命终应堕恶道。以今持经功德。先世
罪业。即为消灭。不但不堕恶道。当得菩提。此乃出
世法力广大因故。所以不可不修世出世善因也。
如是定与不定。一一为众生说。故云。业智力品。三
知一切众生欲求愿。六道生生果。欲力品者。谓此
智力。能了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欲。所求。所愿。一切
欲者。即乐欲也。谓或常欲供养三宝。天地君王。父
母师长。亲近善友。常报恩德。或常欲念财色名食
睡等。一切求者。即乞求也。谓或乐求好师好友。或
求名闻利养。或求功名富贵。乃至求生好子孙等。
一切愿者。即愿要也。谓或愿生西方。成佛度生。或
愿生天。生人。乃至愿生地狱。饿鬼。畜生。是名一切
愿求。愿六道生生果。如是差别。一一为众生说。故
云。欲力品也。四知六道性。分别不同。性力品者。谓
实为恼害众生。乃是杀一救多。除害兴善。正是菩
萨大悲所为。如此作恶。是故无恶报也。所谓慈心
杀人。越多生者即此。如是差别行处。一一为众生
说。故云。别行处力品也。二知善作。恶作。业智力品
者。谓此智力。能了知一切众生。三世所作善恶诸
业。诸受因果。或受长寿报时。而为短寿。或受短寿
报时。而为长寿。或富而贫。或贫而富。何也。此业果
报。总在积因损因。积德损德。以转变之。所谓因德
延寿。损德而促寿也。又般若云。是人先世所造恶
业。馀业未尽。命终应堕恶道。以今持经功德。先世
罪业。即为消灭。不但不堕恶道。当得菩提。此乃出
世法力广大因故。所以不可不修世出世善因也。
如是定与不定。一一为众生说。故云。业智力品。三
知一切众生欲求愿。六道生生果。欲力品者。谓此
智力。能了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欲。所求。所愿。一切
欲者。即乐欲也。谓或常欲供养三宝。天地君王。父
母师长。亲近善友。常报恩德。或常欲念财色名食
睡等。一切求者。即乞求也。谓或乐求好师好友。或
求名闻利养。或求功名富贵。乃至求生好子孙等。
一切愿者。即愿要也。谓或愿生西方。成佛度生。或
愿生天。生人。乃至愿生地狱。饿鬼。畜生。是名一切
愿求。愿六道生生果。如是差别。一一为众生说。故
云。欲力品也。四知六道性。分别不同。性力品者。谓
697-A¶ 第 820a 页 X38-0820.png
此智力。善能了知一切众生。性分不同。或利。或钝。
得果大小。上中下别。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当得菩
提。如是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性力品也。五知一切
善恶根。一一不同。根力品者。谓此智力。能善了知
一切众生。根界差别。云何差别。谓善种子。起善现
行。不善种子。即起不善现行。此善恶根。有轻。有重。
轻者。易受教化。重者。难受教化。易受化者。如善来
诸比丘。袈裟著身。须发自落等也。难受化者。如城
东老母等。如是根界差别。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根
力品也。六知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者。谓此
智力。善能了知一切外道邪定。小乘偏定。菩萨正
定。凡夫不定。一一通达。为众生说。故云。是名定力
品也。七知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处乘因
道。是道力品者。言此智品。了知六道。乘有漏因。至
有漏果。乘无漏因。至无漏果。以至果处而乘因道。
一一了达。为众生说。是名道力品。八五眼知一切
法。见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者。其眼有五。谓天眼
通非碍。肉眼阂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只缘空。佛
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此举天眼而言。谓證知天
眼。彻见现前一切世间。根尘染净。差别等法。并见
一切众生。以随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生时死时。一
一示诸众生。故云。天眼力品。九知百劫事。一一知。
宿世力品者。言此智力。了知一切众生。种种宿命。
百千万亿劫前。死此生彼。姓族名字。苦乐寿命。如
得果大小。上中下别。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当得菩
提。如是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性力品也。五知一切
善恶根。一一不同。根力品者。谓此智力。能善了知
一切众生。根界差别。云何差别。谓善种子。起善现
行。不善种子。即起不善现行。此善恶根。有轻。有重。
轻者。易受教化。重者。难受教化。易受化者。如善来
诸比丘。袈裟著身。须发自落等也。难受化者。如城
东老母等。如是根界差别。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根
力品也。六知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者。谓此
智力。善能了知一切外道邪定。小乘偏定。菩萨正
定。凡夫不定。一一通达。为众生说。故云。是名定力
品也。七知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处乘因
道。是道力品者。言此智品。了知六道。乘有漏因。至
有漏果。乘无漏因。至无漏果。以至果处而乘因道。
一一了达。为众生说。是名道力品。八五眼知一切
法。见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者。其眼有五。谓天眼
通非碍。肉眼阂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只缘空。佛
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此举天眼而言。谓證知天
眼。彻见现前一切世间。根尘染净。差别等法。并见
一切众生。以随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生时死时。一
一示诸众生。故云。天眼力品。九知百劫事。一一知。
宿世力品者。言此智力。了知一切众生。种种宿命。
百千万亿劫前。死此生彼。姓族名字。苦乐寿命。如
697-A¶ 第 820b 页 X38-0820.png
实为众生说。故云。宿世力品。十知于一切生。烦恼
灭。一切受。无明灭。解脱力品者。言此智力。了知于
一切生。烦恼因灭。一切受。无明果灭。烦恼无明。一
切习气。因果灭尽。如实为众生说。故云。解脱力品。
如是十力品智。知自身修因果。亦知一切众生。所
修因果。分别明了。无差错故。此十种智。前五。了知
众生。生灭因缘。后五。了知众生。还灭因缘。】
「而身心口。别用。以净国土。为恶国土。以恶国土。为妙
乐国土。能转善作恶。转恶作善。色为非色。非色为色。
以男为女。以女为男。以六道。为非六道。非六道。为六
道。乃至地水火风。非地水火风。是人尔时以大方便
力。从一切众生。而见不可思议。下地所不能知觉。举
足下足事。」
【此释住无间心也。以显此地体用不可思议。不但
所得十力智品而巳。其身心口。更有差别妙用。不
可测也。而身心口。别用等者。以身。能现通。心。能系
念。口。能说法。此即三轮妙用之力。故云。而身心口
别用。以是三轮妙用力故。能以常寂光净土。示为
五趣杂居地。即能以五趣杂居土。为极乐国土。以
是国土本无差别。但随众生。一一变现。故云。以净
国土。为恶国土。以恶国土。为净妙国土。法华三变
净土是也。能转善作恶者。如无厌足王是。能转恶
作善者。如广额屠儿是。色为非色。非色为色者。如
放光散花。东涌西没。西涌东没。种种神变等是。以
灭。一切受。无明灭。解脱力品者。言此智力。了知于
一切生。烦恼因灭。一切受。无明果灭。烦恼无明。一
切习气。因果灭尽。如实为众生说。故云。解脱力品。
如是十力品智。知自身修因果。亦知一切众生。所
修因果。分别明了。无差错故。此十种智。前五。了知
众生。生灭因缘。后五。了知众生。还灭因缘。】
「而身心口。别用。以净国土。为恶国土。以恶国土。为妙
乐国土。能转善作恶。转恶作善。色为非色。非色为色。
以男为女。以女为男。以六道。为非六道。非六道。为六
道。乃至地水火风。非地水火风。是人尔时以大方便
力。从一切众生。而见不可思议。下地所不能知觉。举
足下足事。」
【此释住无间心也。以显此地体用不可思议。不但
所得十力智品而巳。其身心口。更有差别妙用。不
可测也。而身心口。别用等者。以身。能现通。心。能系
念。口。能说法。此即三轮妙用之力。故云。而身心口
别用。以是三轮妙用力故。能以常寂光净土。示为
五趣杂居地。即能以五趣杂居土。为极乐国土。以
是国土本无差别。但随众生。一一变现。故云。以净
国土。为恶国土。以恶国土。为净妙国土。法华三变
净土是也。能转善作恶者。如无厌足王是。能转恶
作善者。如广额屠儿是。色为非色。非色为色者。如
放光散花。东涌西没。西涌东没。种种神变等是。以
697-A¶ 第 820c 页 X38-0820.png
男为女者。如舍利弗。被天女一指。转为女人相者
是。以女为男者。如法华。龙女倏转为男。于无垢世
界成佛者是。以六道。为非六道。非六道。为六道者。
六道。即凡。非六道。即圣。即如面然大士等是。乃至
地水火风。非地水火风者。其中足一句。应云。非地
水火风。为地水火风。如以十八神变。身为水火。担
负乾草。入中不烧等是。巳上善恶等性。一一皆不
可得。若有定性。则不能转。如是种种自在神用。皆
是菩萨大方便智力用所作。任从一切众生见之。
而皆使顿入不可思议也。不但下凡众生。见而不
可思议。即前下地诸菩萨等。皆所不能知觉。菩萨
举足下足之事。所谓初地不知二地事也。】
「是人大明智。渐渐进。分分智。光光无量无量。不可说
不可说法门。现在前行。」
【此结当地功德。不可思议。以明解脱心也。承上而
言。下地所不能知者何也。谓此菩萨。大明慧智。渐
渐深远上进。以能分分證入诸佛一切种智。所證
智光之光。无量无量。及一切不可说不可说。种种
法门。如是一时。一一现在前行。是岂凡小心识。所
能思量言议者哉。
○六体性华光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断一种粗相现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
是。以女为男者。如法华。龙女倏转为男。于无垢世
界成佛者是。以六道。为非六道。非六道。为六道者。
六道。即凡。非六道。即圣。即如面然大士等是。乃至
地水火风。非地水火风者。其中足一句。应云。非地
水火风。为地水火风。如以十八神变。身为水火。担
负乾草。入中不烧等是。巳上善恶等性。一一皆不
可得。若有定性。则不能转。如是种种自在神用。皆
是菩萨大方便智力用所作。任从一切众生见之。
而皆使顿入不可思议也。不但下凡众生。见而不
可思议。即前下地诸菩萨等。皆所不能知觉。菩萨
举足下足之事。所谓初地不知二地事也。】
「是人大明智。渐渐进。分分智。光光无量无量。不可说
不可说法门。现在前行。」
【此结当地功德。不可思议。以明解脱心也。承上而
言。下地所不能知者何也。谓此菩萨。大明慧智。渐
渐深远上进。以能分分證入诸佛一切种智。所證
智光之光。无量无量。及一切不可说不可说。种种
法门。如是一时。一一现在前行。是岂凡小心识。所
能思量言议者哉。
○六体性华光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断一种粗相现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
697-A¶ 第 821a 页 X38-0821.png
愚执。一者。现观察行流转愚。二者。相多现行愚。此
之三法。能障现前地。断此愚障。方登现前地。今知
一切法。无有染净。住无相作意。令真如圆满。便能
永断。愚障既断。般若现前。故名现前地。所證真如。
名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体性无染净故。菩萨位
寄自在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
蜜中。般若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华光地。能于一切世界中。十
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以天眼明智。
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众生身。
一一身。微尘细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
三世六道众生。苦乐音声。非非音。非非声。一切法声。
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于一念中。
遍十方三世国土劫量。大小国土中微尘身。以天他
心智。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众生。
心心所念。苦乐善恶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国
土中。一切众生。宿世苦乐受命。一一知。命续百劫。」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体性
华光地者。谓此菩萨因中。修习无量智慧。故果地
中。得證诸佛般若波罗蜜多。大智行华。一时开敷。
故云。体性华光地。别经名现前地。谓本一切功德
智慧。俱得现前。故名现前地。能于一切世界中。至
百千大愿品具足一节。此释住无间心也。菩萨住
之三法。能障现前地。断此愚障。方登现前地。今知
一切法。无有染净。住无相作意。令真如圆满。便能
永断。愚障既断。般若现前。故名现前地。所證真如。
名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体性无染净故。菩萨位
寄自在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
蜜中。般若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华光地。能于一切世界中。十
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以天眼明智。
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众生身。
一一身。微尘细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
三世六道众生。苦乐音声。非非音。非非声。一切法声。
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于一念中。
遍十方三世国土劫量。大小国土中微尘身。以天他
心智。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众生。
心心所念。苦乐善恶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国
土中。一切众生。宿世苦乐受命。一一知。命续百劫。」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义。体性
华光地者。谓此菩萨因中。修习无量智慧。故果地
中。得證诸佛般若波罗蜜多。大智行华。一时开敷。
故云。体性华光地。别经名现前地。谓本一切功德
智慧。俱得现前。故名现前地。能于一切世界中。至
百千大愿品具足一节。此释住无间心也。菩萨住
697-A¶ 第 821b 页 X38-0821.png
是地中。能于十方一切世界之中。而运十种神通
大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一切难可测
量也。何名十种明智品。一以天眼明智者。即天眼
通。谓此智品。能了知十方三世国土中色。微尘等
分。地水火风。一切四大幻色。分分聚成六道众生
身相。而其一一分段身中。毛孔等色分际。皆知是
几微尘细色。而成一身形体大色。如此分分色相。
一一了知而不错故。二以天耳智者。即天耳通。谓
得此智。能闻知十方三世。六道众生。身心逼悦。受
苦受乐。所出音声。非非受苦乐音。非非受苦乐声。
乃至一切江河湖海。水流风动。钟铃锣鼓。种种诸
法音声。一一知故。三以天身智者。即色身通。谓得
此智。能觉知一切色色非色。言色色者。即诸众生。
依报国土境色。正报身体根色。如是根境。诸内外
色。是名色色。言非色者。即佛所住。真如法性土色。
及佛光明遍照。清净法性身色。故云非色。非男非
女形者。谓色既非色。故男女等相。一切皆非。如是
一切色色非色等形。于一念中遍知。及知十方三
世国土。劫量大小。延促长短。及国土中微尘等身。
四以天他心智者。即他心通。谓得此智。能了知过
现未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及十方六道中。一切
众生。心心所念。若念苦乐善恶等事。五以天人智
者。即宿命通。谓得此智。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国土
之中。一切众生。宿世善恶业因。感现前苦乐受命
大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一切难可测
量也。何名十种明智品。一以天眼明智者。即天眼
通。谓此智品。能了知十方三世国土中色。微尘等
分。地水火风。一切四大幻色。分分聚成六道众生
身相。而其一一分段身中。毛孔等色分际。皆知是
几微尘细色。而成一身形体大色。如此分分色相。
一一了知而不错故。二以天耳智者。即天耳通。谓
得此智。能闻知十方三世。六道众生。身心逼悦。受
苦受乐。所出音声。非非受苦乐音。非非受苦乐声。
乃至一切江河湖海。水流风动。钟铃锣鼓。种种诸
法音声。一一知故。三以天身智者。即色身通。谓得
此智。能觉知一切色色非色。言色色者。即诸众生。
依报国土境色。正报身体根色。如是根境。诸内外
色。是名色色。言非色者。即佛所住。真如法性土色。
及佛光明遍照。清净法性身色。故云非色。非男非
女形者。谓色既非色。故男女等相。一切皆非。如是
一切色色非色等形。于一念中遍知。及知十方三
世国土。劫量大小。延促长短。及国土中微尘等身。
四以天他心智者。即他心通。谓得此智。能了知过
现未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及十方六道中。一切
众生。心心所念。若念苦乐善恶等事。五以天人智
者。即宿命通。谓得此智。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国土
之中。一切众生。宿世善恶业因。感现前苦乐受命
697-A¶ 第 821c 页 X38-0821.png
果报。能一一知。及其受命长短。相续百劫等事。一
一明了。为众生说。巳上五智。以知世谛缘起。无有
染相可得。向下五智。以知真谛解脱缘灭。亦无净
相可得。】
「以天解脱智。知十方三世众生解脱。断除一切烦恼。
若多若少。从一地。乃至十地。灭灭皆尽。以天定心智。
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众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
定方法。有所摄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觉智。知一切众
生。巳成佛。未成佛。乃至六道。一切人心心。亦知十方
佛心中所说之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
一切众生受命。命久近。以天愿智。知一切众生。贤圣
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愿。若求苦乐。若法非法。一切
求。十愿。百千大愿品具足。」
【此释后五品智也。以下所言众生。皆指贤圣。与上
不同。六以天解脱智者。即灭尽通。谓得此智。了知
十方三世众生解脱。随其智量。断除一切烦恼。若
多若少。其从一地。乃至十地。次第断證。以除一分
无明惑障。得證一分真如妙理。终极金刚究竟灭
灭。皆尽无馀。如是种种解脱。一一知故。七以天定
心智者。即神境通。谓得此智。了知十方三世国土
中众生。其心定与不定。非定非不定者。及诸起定
方法。有所摄受三昧。及百三昧。一切禅定等法。一
一知故。八以天觉智。即言音通。此智了知一切众
生。巳成佛者。未成佛者。乃至六道一切人之心心
一明了。为众生说。巳上五智。以知世谛缘起。无有
染相可得。向下五智。以知真谛解脱缘灭。亦无净
相可得。】
「以天解脱智。知十方三世众生解脱。断除一切烦恼。
若多若少。从一地。乃至十地。灭灭皆尽。以天定心智。
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众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
定方法。有所摄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觉智。知一切众
生。巳成佛。未成佛。乃至六道。一切人心心。亦知十方
佛心中所说之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
一切众生受命。命久近。以天愿智。知一切众生。贤圣
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愿。若求苦乐。若法非法。一切
求。十愿。百千大愿品具足。」
【此释后五品智也。以下所言众生。皆指贤圣。与上
不同。六以天解脱智者。即灭尽通。谓得此智。了知
十方三世众生解脱。随其智量。断除一切烦恼。若
多若少。其从一地。乃至十地。次第断證。以除一分
无明惑障。得證一分真如妙理。终极金刚究竟灭
灭。皆尽无馀。如是种种解脱。一一知故。七以天定
心智者。即神境通。谓得此智。了知十方三世国土
中众生。其心定与不定。非定非不定者。及诸起定
方法。有所摄受三昧。及百三昧。一切禅定等法。一
一知故。八以天觉智。即言音通。此智了知一切众
生。巳成佛者。未成佛者。乃至六道一切人之心心
697-A¶ 第 822a 页 X38-0822.png
所念。如法华云。知诸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
事。修何事等。不伹知诸众生。心心所念。亦知十方
诸佛心中。随为众生根行所说。九以天念智。即未
来通。此智了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众生受
命。命之久近。劫量差别。而此时劫。本无延促。伹随
众生烦恼。轻重厚薄不一。是故劫量。亦有长短大
小不等。一切众生受命。亦有久近增减不一。如是
命劫。一一遍知。所谓一念普观无量劫也。十以天
愿智。即无作通。此智了知一切贤圣众生。一一所
修行门。一一所发大愿。若求苦乐。其求苦者。即如
药王。烧身然臂。不轻。所受杖木打掷。阿难。五浊誓
愿先入等是。其求乐者。如韦提希。愿生乐土。法藏
比丘。誓愿众生。咸生安养等是。其求法者。即以权
实显密。正教等法。其非法者。即为天魔。外道。邪教
等法。乃至愿为阎罗天子。制诸罪人。皆名非法者
是。一切求者。总结上求下化。无所不求。十愿。如普
贤愿王。与十无尽句。乃至诸佛无量无边。百千大
愿品。此地菩萨。一一具足。而悉知之。】
「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现无量身心口别用。说地
功德。百千万劫。不可穷尽。而尔所释迦。略开神通明
品。如观十二因缘品中说。」
【此结当位智德。以明解脱心也。是人住地中者。结
本体性华光地名。十神通明中等二句。结上十种
智品。三轮差别妙用德也。说地功德三句。总结当
事。修何事等。不伹知诸众生。心心所念。亦知十方
诸佛心中。随为众生根行所说。九以天念智。即未
来通。此智了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众生受
命。命之久近。劫量差别。而此时劫。本无延促。伹随
众生烦恼。轻重厚薄不一。是故劫量。亦有长短大
小不等。一切众生受命。亦有久近增减不一。如是
命劫。一一遍知。所谓一念普观无量劫也。十以天
愿智。即无作通。此智了知一切贤圣众生。一一所
修行门。一一所发大愿。若求苦乐。其求苦者。即如
药王。烧身然臂。不轻。所受杖木打掷。阿难。五浊誓
愿先入等是。其求乐者。如韦提希。愿生乐土。法藏
比丘。誓愿众生。咸生安养等是。其求法者。即以权
实显密。正教等法。其非法者。即为天魔。外道。邪教
等法。乃至愿为阎罗天子。制诸罪人。皆名非法者
是。一切求者。总结上求下化。无所不求。十愿。如普
贤愿王。与十无尽句。乃至诸佛无量无边。百千大
愿品。此地菩萨。一一具足。而悉知之。】
「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现无量身心口别用。说地
功德。百千万劫。不可穷尽。而尔所释迦。略开神通明
品。如观十二因缘品中说。」
【此结当位智德。以明解脱心也。是人住地中者。结
本体性华光地名。十神通明中等二句。结上十种
智品。三轮差别妙用德也。说地功德三句。总结当
697-A¶ 第 822b 页 X38-0822.png
地功德。甚深无量。无穷无尽。不可说不可说。百千
万亿劫数。说不能尽之义。而尔所释迦牟尼如来。
但以略开此地神通明智品耳。此处所说。在大部
内。如观十二因缘品中所说。无有差别。
○七体性满足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细相现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
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所起。故名之也。并断
二种愚执。一者。细相现行愚。二者。纯作意。求无相
愚。繇有此之三法。能障远行地。断此愚障。方登第
七地。今远三界。近法王位。行过二乘。善修无相。到
无相边。功用至极。望前过远。故名远行地。便能永
断。愚障既断。所證真如。名法无差别真如。谓此真
如。能了种种教法。皆同真如。不无相故。菩萨位寄
初禅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
中。方便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满足体性地。入是法中。十八圣人
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谓身无漏过。口无语罪。念无失
念。离八法。一切法中舍。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
复从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结习。毕竟不受故。欲具足。
一切功德。一切法门。所求满故。进心足。一切法事。一
切劫事。一切众生事。以一心中。一时知故。念心足。是
二谛相。六道众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法趣人。乃
万亿劫数。说不能尽之义。而尔所释迦牟尼如来。
但以略开此地神通明智品耳。此处所说。在大部
内。如观十二因缘品中所说。无有差别。
○七体性满足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细相现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
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所起。故名之也。并断
二种愚执。一者。细相现行愚。二者。纯作意。求无相
愚。繇有此之三法。能障远行地。断此愚障。方登第
七地。今远三界。近法王位。行过二乘。善修无相。到
无相边。功用至极。望前过远。故名远行地。便能永
断。愚障既断。所證真如。名法无差别真如。谓此真
如。能了种种教法。皆同真如。不无相故。菩萨位寄
初禅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
中。方便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满足体性地。入是法中。十八圣人
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谓身无漏过。口无语罪。念无失
念。离八法。一切法中舍。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
复从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结习。毕竟不受故。欲具足。
一切功德。一切法门。所求满故。进心足。一切法事。一
切劫事。一切众生事。以一心中。一时知故。念心足。是
二谛相。六道众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法趣人。乃
697-A¶ 第 822c 页 X38-0822.png
至一切佛。无结无习故。解脱足。见一切众生。知他人
自我弟子。无漏无诸烦恼习故。以智知他身六通足。
是人入六满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随六道众生心行。
口辩说无量法门品。示一切众生故。随一切众生心
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动。虚空化华故。能令众生
心行。以大明智具足。见过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
示一切众生心。以无著智。见现在十方一切国土中。
一切佛。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以神通道智。见未来中
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众生。从是佛受道听法故。」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也。满足体
性地者。因中修方便度。故果地中。證得如来一切
智行。圆满具足。故名满足体性地。别经名远行地。
此菩萨出三界河。过二乘地。到涅槃城。近法王位。
故名远行地。入是法中等者。标所證之法也。谓入
满足体性法中。巳是如来十八圣人智品。不与二
乘权小所共。不但不于此共。即下地诸菩萨。亦所
不及。故云。十八不共。何名十八圣智。一身无漏过
者。亦名身无失。谓此菩萨。从无始来。常以诸戒修
其身心。一切烦恼等障。净尽无馀。以是身业清净。
得大神通。故云。身无漏过也。二口无语罪者。亦名
口无失。谓此菩萨。从无量劫。常以五语随诸众生
方便。为说种种妙法。令得道果。是以口业清净。故
云。口无语罪也。三念无失念者。亦名意无失。谓此
菩萨。从无始来。常修诸禅。心无所著。意无放逸。但
自我弟子。无漏无诸烦恼习故。以智知他身六通足。
是人入六满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随六道众生心行。
口辩说无量法门品。示一切众生故。随一切众生心
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动。虚空化华故。能令众生
心行。以大明智具足。见过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
示一切众生心。以无著智。见现在十方一切国土中。
一切佛。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以神通道智。见未来中
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众生。从是佛受道听法故。」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也。满足体
性地者。因中修方便度。故果地中。證得如来一切
智行。圆满具足。故名满足体性地。别经名远行地。
此菩萨出三界河。过二乘地。到涅槃城。近法王位。
故名远行地。入是法中等者。标所證之法也。谓入
满足体性法中。巳是如来十八圣人智品。不与二
乘权小所共。不但不于此共。即下地诸菩萨。亦所
不及。故云。十八不共。何名十八圣智。一身无漏过
者。亦名身无失。谓此菩萨。从无始来。常以诸戒修
其身心。一切烦恼等障。净尽无馀。以是身业清净。
得大神通。故云。身无漏过也。二口无语罪者。亦名
口无失。谓此菩萨。从无量劫。常以五语随诸众生
方便。为说种种妙法。令得道果。是以口业清净。故
云。口无语罪也。三念无失念者。亦名意无失。谓此
菩萨。从无始来。常修诸禅。心无所著。意无放逸。但
697-A¶ 第 823a 页 X38-0823.png
随众生机宜。方便摄化。是以意业清净。故云。念无
失念也。四离八法者。亦名无异想心。谓此菩萨。从
因地来但于众生方便。教化。巳离凡夫。及以二乘。
执有有相。执无无相。执常常见。执断断见。以是心
无八种颠倒。故云。离八法也。五一切法中舍者。亦
名无不知舍心。谓此菩萨。从无始来。以大般若照
察。世出世间。一切染净诸法。当体全空。了不可得。
以是心无贪著。故云。一切法中舍也。六常住三昧
者。亦名无不定心。谓此菩萨。从无始来。常恒不离
甚深大定。但随众生。隐显摄化。故云。常在三昧也。
是入地六品者。结前六品智也。复从是智等者。起
后六品智也。谓繇具足六品智体。复从是智生六
满足智用。何名六智。一欲具足者。亦名欲无减。谓
此菩萨。示生三界。摄化众生。于三界结习烦恼。毕
竟不受。故云。欲具足也。二进心足者。亦名精进无
减。谓此菩萨。于诸如来一切智慧。诸功德藏。一切
化导方便法门。所求圆满具足。故云。进心足也。三
念心足者。亦名念无减。谓此菩萨。能了达世出世
间。一切安立法事。一切劫量长短。大小延促等事。
一切众生。因缘果报。受命长短。苦乐等事。一切众
生。心念等事。以一心中。一时了知。故云。念心足也。
四智慧足者。亦名智慧无减。谓此菩萨。能了达真
俗二谛。有无二相。六道众生。一切心念因果等法。
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智慧足也。五解脱足者。亦名
失念也。四离八法者。亦名无异想心。谓此菩萨。从
因地来但于众生方便。教化。巳离凡夫。及以二乘。
执有有相。执无无相。执常常见。执断断见。以是心
无八种颠倒。故云。离八法也。五一切法中舍者。亦
名无不知舍心。谓此菩萨。从无始来。以大般若照
察。世出世间。一切染净诸法。当体全空。了不可得。
以是心无贪著。故云。一切法中舍也。六常住三昧
者。亦名无不定心。谓此菩萨。从无始来。常恒不离
甚深大定。但随众生。隐显摄化。故云。常在三昧也。
是入地六品者。结前六品智也。复从是智等者。起
后六品智也。谓繇具足六品智体。复从是智生六
满足智用。何名六智。一欲具足者。亦名欲无减。谓
此菩萨。示生三界。摄化众生。于三界结习烦恼。毕
竟不受。故云。欲具足也。二进心足者。亦名精进无
减。谓此菩萨。于诸如来一切智慧。诸功德藏。一切
化导方便法门。所求圆满具足。故云。进心足也。三
念心足者。亦名念无减。谓此菩萨。能了达世出世
间。一切安立法事。一切劫量长短。大小延促等事。
一切众生。因缘果报。受命长短。苦乐等事。一切众
生。心念等事。以一心中。一时了知。故云。念心足也。
四智慧足者。亦名智慧无减。谓此菩萨。能了达真
俗二谛。有无二相。六道众生。一切心念因果等法。
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智慧足也。五解脱足者。亦名
697-A¶ 第 823b 页 X38-0823.png
解脱无减。谓此菩萨。能知十发趣人。乃至一切诸
佛。断除一切烦恼。无明结习。灭尽无馀。故云。解脱
足也。六六通足者。亦名解脱知见无减。谓此菩萨。
具足天眼。天耳。他心。漏尽。神境。如意之六通故。所
以彻见。一切贤圣。六道众生。并能了知一切他人
自我所化弟子。无漏无诸烦恼习故。繇是以智知
他身相。及自身相。故云。六神足也。是人等下。结前
六足智也。便起智身等者。起后六智也。是菩萨人。
不止巳入六满足明智中而巳。复更具足六种智
用。何为六智。一便起智身。随六道众生心行者。亦
名身业随智慧行。谓此菩萨。方便运起智身。随智
而转。普为六道众生。现神变相。调伏众生种种心
行。令其各得见相解悟。證入道果。故云。便起身等。
二口辩说无量法门品。示一切众生故。随一切众
生心行者。亦名口业随智慧行。谓此菩萨。能以清
净微妙语业。随智而转。随顺一切众生心行。善巧
开导。令得解悟。證入道果。故云。口辩说等。三随一
切众生心行。常入三昧者。亦名意业随智慧行。谓
此菩萨。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顺一切众生心行。
常入三昧。观根逗教。而为说法。除灭众生。无明痴
暗。是以三轮业用。定慧圆明。是故十方大地。六返
震动。虚空之中。天雨四华。能令众生。开悟心行。故
云。随一切众生心行等。四以大明智具足。见过去
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众生心者。亦名过
佛。断除一切烦恼。无明结习。灭尽无馀。故云。解脱
足也。六六通足者。亦名解脱知见无减。谓此菩萨。
具足天眼。天耳。他心。漏尽。神境。如意之六通故。所
以彻见。一切贤圣。六道众生。并能了知一切他人
自我所化弟子。无漏无诸烦恼习故。繇是以智知
他身相。及自身相。故云。六神足也。是人等下。结前
六足智也。便起智身等者。起后六智也。是菩萨人。
不止巳入六满足明智中而巳。复更具足六种智
用。何为六智。一便起智身。随六道众生心行者。亦
名身业随智慧行。谓此菩萨。方便运起智身。随智
而转。普为六道众生。现神变相。调伏众生种种心
行。令其各得见相解悟。證入道果。故云。便起身等。
二口辩说无量法门品。示一切众生故。随一切众
生心行者。亦名口业随智慧行。谓此菩萨。能以清
净微妙语业。随智而转。随顺一切众生心行。善巧
开导。令得解悟。證入道果。故云。口辩说等。三随一
切众生心行。常入三昧者。亦名意业随智慧行。谓
此菩萨。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顺一切众生心行。
常入三昧。观根逗教。而为说法。除灭众生。无明痴
暗。是以三轮业用。定慧圆明。是故十方大地。六返
震动。虚空之中。天雨四华。能令众生。开悟心行。故
云。随一切众生心行等。四以大明智具足。见过去
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众生心者。亦名过
697-A¶ 第 823c 页 X38-0823.png
去无碍智。谓此菩萨。以大明智。了见过去世时。一
切无量无边。说不可说劫中。所有一切诸佛出世。
为一切众生说法。是诸众生。从是诸佛受道听法。
悉能遍知。以此开示现前一切众生心行。令各各
悟入故。五以无著智。见现在十方一切国土中。一
切佛。一切众生。心心所行者。亦名现在无碍智。谓
此菩萨。以无著智。见现在世。十方所有一切国土
之中。一切诸佛出世。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是诸
众生。从佛听法。悉能受持。心心所行。亦示一切现
前众生。令得开悟故。六以神通道智。见未来中一
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众生。从是佛受道听法者。
亦名未来无碍智。谓此菩萨。以神通道智。照见未
来世中。一切劫等。所有一切诸佛出世。为一切众
生。说种种法。是诸众生。从是诸佛听法受教。亦示
现前众生。令得心开。以悟入故。】
「住是十八圣人中。心心三昧。观三界微尘等色。是我
故身。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
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
门品。我皆巳入故。于一切佛国土中。示现作佛。成道
转法轮。示入灭度。转化他方。过去来今。一切国土中。」
【此明解脱心也。住是十八圣人中者。结前。心心三
昧者。起后。此菩萨住是十八圣人智中。常以心心
不离三昧正定。于三昧中。复观三界微尘等色。是
我昔日为凡夫时。所受故身。复观一切十方众生。
切无量无边。说不可说劫中。所有一切诸佛出世。
为一切众生说法。是诸众生。从是诸佛受道听法。
悉能遍知。以此开示现前一切众生心行。令各各
悟入故。五以无著智。见现在十方一切国土中。一
切佛。一切众生。心心所行者。亦名现在无碍智。谓
此菩萨。以无著智。见现在世。十方所有一切国土
之中。一切诸佛出世。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是诸
众生。从佛听法。悉能受持。心心所行。亦示一切现
前众生。令得开悟故。六以神通道智。见未来中一
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众生。从是佛受道听法者。
亦名未来无碍智。谓此菩萨。以神通道智。照见未
来世中。一切劫等。所有一切诸佛出世。为一切众
生。说种种法。是诸众生。从是诸佛听法受教。亦示
现前众生。令得心开。以悟入故。】
「住是十八圣人中。心心三昧。观三界微尘等色。是我
故身。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
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
门品。我皆巳入故。于一切佛国土中。示现作佛。成道
转法轮。示入灭度。转化他方。过去来今。一切国土中。」
【此明解脱心也。住是十八圣人中者。结前。心心三
昧者。起后。此菩萨住是十八圣人智中。常以心心
不离三昧正定。于三昧中。复观三界微尘等色。是
我昔日为凡夫时。所受故身。复观一切十方众生。
697-A¶ 第 824a 页 X38-0824.png
悉皆是我无量劫中。禀受色身父母。经云。脱骨如
须弥山。所饮母乳。如四大海水也。如是脱骨之多。
饮乳之广。实非一生二生父母。非百生千生父母。
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劫父母。繇我累劫修行。报
答父母。饶益众生。是故而今入是满足体性地中。
具足慈悲喜舍。六度万行。一切功德聚身。此身能
现化佛。为三资粮。四加行。诸菩萨。说四谛等法故。
此地具足一切神通智慧光聚。是名智光聚身。此
身能现报佛。为大菩萨说一乘法。是地圆满一切
诸佛。所修所證理果法身。此身能为诸佛众生。依
正之体。三身至此。圆满具足。故云。满足体性地。而
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
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门品。我皆巳得證入也。
于一切国土等者。申明所證三身之义。繇得分證
三身。能于一切国土中。示现受生。出家苦行。成道
作佛。大转法轮。以度众生。于此应缘。一期事毕。乃
复示现入于灭度。又转教化他方。过去来今。恒在
一切国土之中。种种示现。不可思议。
○八体性佛吼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加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
一者。无相作功用愚。二者。于相不自在愚。此之三
法。能障八地。断此愚障。方登不动地。谓此菩萨。今
须弥山。所饮母乳。如四大海水也。如是脱骨之多。
饮乳之广。实非一生二生父母。非百生千生父母。
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劫父母。繇我累劫修行。报
答父母。饶益众生。是故而今入是满足体性地中。
具足慈悲喜舍。六度万行。一切功德聚身。此身能
现化佛。为三资粮。四加行。诸菩萨。说四谛等法故。
此地具足一切神通智慧光聚。是名智光聚身。此
身能现报佛。为大菩萨说一乘法。是地圆满一切
诸佛。所修所證理果法身。此身能为诸佛众生。依
正之体。三身至此。圆满具足。故云。满足体性地。而
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
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门品。我皆巳得證入也。
于一切国土等者。申明所證三身之义。繇得分證
三身。能于一切国土中。示现受生。出家苦行。成道
作佛。大转法轮。以度众生。于此应缘。一期事毕。乃
复示现入于灭度。又转教化他方。过去来今。恒在
一切国土之中。种种示现。不可思议。
○八体性佛吼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加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
一者。无相作功用愚。二者。于相不自在愚。此之三
法。能障八地。断此愚障。方登不动地。谓此菩萨。今
697-A¶ 第 824b 页 X38-0824.png
入无功用道。得无分别智照。任运相续。报行纯熟。
居无相。观不为诸法烦恼所动。便能永断。愚障既
断。故名不动地。所證真如。名不增不减真如。谓此
真如。住无相观。不随染净所增减故。菩萨寄位二
禅天王。作小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导众生。于十
波罗蜜中。愿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佛吼体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
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空门。常现在前。华光音
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谓内空慧门。外空慧门。有为空
慧门。无为空慧门。性空慧门。无始空慧门。第一义空
慧门。空空慧门。空空复空慧门。空空复空空慧门。如
是十空门。下地各所不知。虚空平等地。不可说不可
说。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别异。而入无
量佛国土中。一一佛前咨受法。转法度与一切众生。
而以法药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为大导师。破坏四
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胜进心也。佛吼体
性地者。此菩萨说法无畏。如大师吼。等无差别。故
名佛吼体性地。别经名不动地。此菩萨与佛心。菩
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故云不动地。入法王位三
昧等者。此显所證法门也。入。即證入。菩萨證入无
上自觉圣智。法王大乐三昧正受宝位。于诸法中。
如法自在。若出若没。心常在定。故云。法王位三昧。
居无相。观不为诸法烦恼所动。便能永断。愚障既
断。故名不动地。所證真如。名不增不减真如。谓此
真如。住无相观。不随染净所增减故。菩萨寄位二
禅天王。作小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导众生。于十
波罗蜜中。愿波罗蜜最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佛吼体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
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空门。常现在前。华光音
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谓内空慧门。外空慧门。有为空
慧门。无为空慧门。性空慧门。无始空慧门。第一义空
慧门。空空慧门。空空复空慧门。空空复空空慧门。如
是十空门。下地各所不知。虚空平等地。不可说不可
说。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别异。而入无
量佛国土中。一一佛前咨受法。转法度与一切众生。
而以法药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为大导师。破坏四
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胜进心也。佛吼体
性地者。此菩萨说法无畏。如大师吼。等无差别。故
名佛吼体性地。别经名不动地。此菩萨与佛心。菩
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故云不动地。入法王位三
昧等者。此显所證法门也。入。即證入。菩萨證入无
上自觉圣智。法王大乐三昧正受宝位。于诸法中。
如法自在。若出若没。心常在定。故云。法王位三昧。
697-A¶ 第 824c 页 X38-0824.png
其智如佛者。上入法王三昧。即所證无上涅槃。乃
法身之理聚。其智如佛。是能證无上菩提。乃报身
之智聚。佛吼三昧者。即法报不分。三身圆现。起后
得智。说法利生。乃功德聚之化身也。十品大明空
门。常现在前者。此菩萨。得證如来三身圆明。四智
全彰。十品大明空慧智门。常现在前。而不即不离
也。华光音入心三昧者。申明佛吼之义。华。即行华。
成人之德。光。即智光。破人之障。音。即法音。开人之
迷。入心。即以行智法音。转入众生心中。而成正觉。
故云。华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牒定所言十品
大明空慧。常现在前之义。何谓十品。一者。内空慧
门。谓内空五蕴之根识界。众生迷此慧门。妄认四
缘假合。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为生
死结根门。为妄想烦恼门。菩萨恒以智慧直照五
蕴身心。当体全空。皆如幻梦。故得證入内空慧门
也。二者。外空慧门。谓外空山河国土。色等六尘诸
法。诸凡夫人。不知皆是识心变现。妄想取舍。被境
迁流。为名相门。为尘劳门。菩萨恒以智慧照破六
尘诸法。皆无自性。故得證入外空慧门也。三者。有
为空慧门。谓即总空世谛。诸有为法。内之根识。外
之世界。皆属有为。众生不知幻化不实。执我我所。
不得解脱。为生死流转门。菩萨恒以智慧照破内
外诸法。缘生如幻。都无自性。故得證入有为空慧
门也。四者。无为空慧门。即空真谛。诸无为法。二乘
法身之理聚。其智如佛。是能證无上菩提。乃报身
之智聚。佛吼三昧者。即法报不分。三身圆现。起后
得智。说法利生。乃功德聚之化身也。十品大明空
门。常现在前者。此菩萨。得證如来三身圆明。四智
全彰。十品大明空慧智门。常现在前。而不即不离
也。华光音入心三昧者。申明佛吼之义。华。即行华。
成人之德。光。即智光。破人之障。音。即法音。开人之
迷。入心。即以行智法音。转入众生心中。而成正觉。
故云。华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牒定所言十品
大明空慧。常现在前之义。何谓十品。一者。内空慧
门。谓内空五蕴之根识界。众生迷此慧门。妄认四
缘假合。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为生
死结根门。为妄想烦恼门。菩萨恒以智慧直照五
蕴身心。当体全空。皆如幻梦。故得證入内空慧门
也。二者。外空慧门。谓外空山河国土。色等六尘诸
法。诸凡夫人。不知皆是识心变现。妄想取舍。被境
迁流。为名相门。为尘劳门。菩萨恒以智慧照破六
尘诸法。皆无自性。故得證入外空慧门也。三者。有
为空慧门。谓即总空世谛。诸有为法。内之根识。外
之世界。皆属有为。众生不知幻化不实。执我我所。
不得解脱。为生死流转门。菩萨恒以智慧照破内
外诸法。缘生如幻。都无自性。故得證入有为空慧
门也。四者。无为空慧门。即空真谛。诸无为法。二乘
697-A¶ 第 825a 页 X38-0825.png
之人。不知即色即空。即有即无。而其色空有无。皆
属对待。为狭劣门。菩萨以深智慧照了无为之法。
亦皆是空。故得證入无为空慧门也。五者。性空慧
门。总有为无为二性皆空。谓即凡夫滞有。如来说
为不有。二乘沉空。如来说为不空。以是不有而有。
是为妙有。不空而空。是为真空。为随顺门。菩萨以
是甚深般若智照法界。圆融事理。一切无碍。二性
空寂。平等平等。故得證入性空慧门也。六者。无始
空慧门。谓即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本无有根。以是
无明不觉。瞥然现起。初发心诸菩萨。皆不能了。为
起灭门。菩萨以大智慧光照一切诸法。起无始相。
灭无终相。起灭之际。无法可得。故得證入无始空
慧门也。七者。第一义空慧门。即中道理。名第一义
谛。因对第二义。假立名言。为胜义门。菩萨以是如
理智照胜义谛门。悉同真性。无相可得。不居二边。
不存中道。故得證入第一义空慧门也。八者。空空
慧门。谓即空上第一义空之空。为重空门。菩萨即
以空空智照此空亦复不存。故得證入空空慧门
也。九者。空空复空慧门。谓即空上空。第一义空之
空。为重空重空门。菩萨以是空空复空智照此空
空亦复空。故得證入空空复空慧门也。十者空空
复空空慧门。谓即空上空空。复空之空。是名为究
竟一切空空复空空门。此空亦复当空。以是无空
之空。空无所空。是则无所得空。故得證入空空复
属对待。为狭劣门。菩萨以深智慧照了无为之法。
亦皆是空。故得證入无为空慧门也。五者。性空慧
门。总有为无为二性皆空。谓即凡夫滞有。如来说
为不有。二乘沉空。如来说为不空。以是不有而有。
是为妙有。不空而空。是为真空。为随顺门。菩萨以
是甚深般若智照法界。圆融事理。一切无碍。二性
空寂。平等平等。故得證入性空慧门也。六者。无始
空慧门。谓即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本无有根。以是
无明不觉。瞥然现起。初发心诸菩萨。皆不能了。为
起灭门。菩萨以大智慧光照一切诸法。起无始相。
灭无终相。起灭之际。无法可得。故得證入无始空
慧门也。七者。第一义空慧门。即中道理。名第一义
谛。因对第二义。假立名言。为胜义门。菩萨以是如
理智照胜义谛门。悉同真性。无相可得。不居二边。
不存中道。故得證入第一义空慧门也。八者。空空
慧门。谓即空上第一义空之空。为重空门。菩萨即
以空空智照此空亦复不存。故得證入空空慧门
也。九者。空空复空慧门。谓即空上空。第一义空之
空。为重空重空门。菩萨以是空空复空智照此空
空亦复空。故得證入空空复空慧门也。十者空空
复空空慧门。谓即空上空空。复空之空。是名为究
竟一切空空复空空门。此空亦复当空。以是无空
之空。空无所空。是则无所得空。故得證入空空复
697-A¶ 第 825b 页 X38-0825.png
空空慧门也。如是十空慧门。惟此八地所證。下地
诸菩萨等。各所不知也。言虚空平等地者。此举位
分以显德也。盖言下地各所不能知者。谓此菩萨。
得證虚空平等地理智。不但十空而巳。更有不可
说不可说。神通道智门。而下地诸菩萨。犹不能知
也。神。谓神妙难测。通。谓变通无碍。道。即道理难穷。
智。即智慧无量。所谓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
形。如水中月。种种神通道智。皆悉平等。故能以一
念智。悉皆了知。一切染净诸法。分分别异。随根施
摄。而复能入无量佛国土中。承事诸佛。一一佛前。
咨受听法。勇猛精进。复转不退法轮。度与一切众
生。而以法药。施及一切众生。是故为大法师。为大
导师。破坏四魔。四魔既破。法身具足。以法身具足
故。而能展转化化。入于佛界。】
「是诸佛数。是诸九地。十地数中。长养法身。百千陀罗
尼门。百千三昧门。百千金刚门。百千神通门。百千解
脱门。如是百千虚空平等门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时
行。劫说非劫。非劫说劫。非道说道。道说非道。非六道
众生。说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说非六道众生。非佛说
佛。佛说非佛。而入出诸佛体性三昧中。反照。顺照。逆
照。前照。后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义谛照。
是智。惟八地所證。下地所不及。不动。不到。不出。不入。
不生。不灭。」
【此明住无间心也。是诸佛数等者。谓此菩萨。即是
诸菩萨等。各所不知也。言虚空平等地者。此举位
分以显德也。盖言下地各所不能知者。谓此菩萨。
得證虚空平等地理智。不但十空而巳。更有不可
说不可说。神通道智门。而下地诸菩萨。犹不能知
也。神。谓神妙难测。通。谓变通无碍。道。即道理难穷。
智。即智慧无量。所谓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
形。如水中月。种种神通道智。皆悉平等。故能以一
念智。悉皆了知。一切染净诸法。分分别异。随根施
摄。而复能入无量佛国土中。承事诸佛。一一佛前。
咨受听法。勇猛精进。复转不退法轮。度与一切众
生。而以法药。施及一切众生。是故为大法师。为大
导师。破坏四魔。四魔既破。法身具足。以法身具足
故。而能展转化化。入于佛界。】
「是诸佛数。是诸九地。十地数中。长养法身。百千陀罗
尼门。百千三昧门。百千金刚门。百千神通门。百千解
脱门。如是百千虚空平等门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时
行。劫说非劫。非劫说劫。非道说道。道说非道。非六道
众生。说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说非六道众生。非佛说
佛。佛说非佛。而入出诸佛体性三昧中。反照。顺照。逆
照。前照。后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义谛照。
是智。惟八地所證。下地所不及。不动。不到。不出。不入。
不生。不灭。」
【此明住无间心也。是诸佛数等者。谓此菩萨。即是
697-A¶ 第 825c 页 X38-0825.png
诸佛之数。即是九地。十地数中。长养法身。即得百
千陀罗尼总持门。百千三昧正定门。百千金刚不
坏门。百千神通变化门。百千解脱方便门。如是百
千种种法门。于虚空平等门中。得大自在。云何自
在。于一念。一时。皆能行故也。仁王般若云。不动菩
萨二禅王。得变易身常自在。能于百万微尘刹。随
其形类化众生。悉知三世无量劫。于第一义常不
动。是也。劫说非劫等者。申明自在之义。言劫说非
劫。非劫说劫者。梵语劫波罗。此云时分。言劫有大
小长短。时分不同。如诸天有拂石劫。地狱有芥城
劫。人间有辘轳劫。菩萨修行究竟。经过三大阿僧
祇劫断尽无明之时。方得成佛。是名为劫。如是等
劫。本非实有。名为非劫。故云劫说非劫。非劫说劫
也。非道说道。道说非道者。造诸恶邪见等业。故云
非道。修十善菩提道法。故云道也。对非道。而言正
道。因正道。而言非道。求其正道。及与非道。了不可
得。故曰。非道说道。道说非道也。六道即凡。非六道
即圣。因凡说圣。因圣说凡。如是究竟。凡圣之相。实
不可得。故曰非六道众生。说六道众生。六道众生。
说非六道众生也。魔外即佛。佛即魔外。魔界佛界。
求其异体。亦不可得。故曰。非佛说佛。佛说非佛也。
如是体性虚空地。平等境界。无有延促。无有善恶。
无有圣凡。无魔无佛。一时俱是。一时俱非。逆行顺
行。逆说顺说。无非方便。无非佛事。所谓或是或非
千陀罗尼总持门。百千三昧正定门。百千金刚不
坏门。百千神通变化门。百千解脱方便门。如是百
千种种法门。于虚空平等门中。得大自在。云何自
在。于一念。一时。皆能行故也。仁王般若云。不动菩
萨二禅王。得变易身常自在。能于百万微尘刹。随
其形类化众生。悉知三世无量劫。于第一义常不
动。是也。劫说非劫等者。申明自在之义。言劫说非
劫。非劫说劫者。梵语劫波罗。此云时分。言劫有大
小长短。时分不同。如诸天有拂石劫。地狱有芥城
劫。人间有辘轳劫。菩萨修行究竟。经过三大阿僧
祇劫断尽无明之时。方得成佛。是名为劫。如是等
劫。本非实有。名为非劫。故云劫说非劫。非劫说劫
也。非道说道。道说非道者。造诸恶邪见等业。故云
非道。修十善菩提道法。故云道也。对非道。而言正
道。因正道。而言非道。求其正道。及与非道。了不可
得。故曰。非道说道。道说非道也。六道即凡。非六道
即圣。因凡说圣。因圣说凡。如是究竟。凡圣之相。实
不可得。故曰非六道众生。说六道众生。六道众生。
说非六道众生也。魔外即佛。佛即魔外。魔界佛界。
求其异体。亦不可得。故曰。非佛说佛。佛说非佛也。
如是体性虚空地。平等境界。无有延促。无有善恶。
无有圣凡。无魔无佛。一时俱是。一时俱非。逆行顺
行。逆说顺说。无非方便。无非佛事。所谓或是或非
697-A¶ 第 826a 页 X38-0826.png
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也。而入出诸佛体性三
昧中者。谓此菩萨。若入若出。或隐或现。皆不离诸
佛体性三昧中。得大自在也。以下十种智照。发明
出入诸佛体性三昧中。不思议境界之义。反照。顺
照。逆照者。谓反照本来时。云何顺无明流。逆真如
理。起一切染法。复云何顺真如理。逆无明流。起一
切净法。故云反照等也。前照。后照。因照。果照者。谓
前照。无始无明不觉之苦因。后照。生生死死业系
之苦果。又前照。始觉清净之乐因。后照。本觉究竟
之乐果。故云。前照等也。空照。有照。第一中道义谛
照者。谓空照。照真离一切相。有照。照俗即一切法。
是以照真非真。照俗非俗。二边不住。中道不立。离
即俱非。故云。第一中道义谛照也。如是十种智照。
惟是八地所證。其在下地菩萨。各所不及。何故。谓
此菩萨所證真如。不动。不到。以离动到相故。不出
不入。以离出入相故。不生。不灭。以离生灭相故。于
此智定照与照者。同时寂灭也。】
「是地法门品。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今以略开地
中百千分。一毛头许事。罗汉品中巳明。」
【此总结显所證一切功德。以明解脱心也。是地法
门等者。谓此菩萨。所證一切法门。无量无量。不可
说不可说法品。无有限量。非言说所及者。今略开
地中功德。百千万亿分中。如一毛头许事而巳。此
处略说。大部内。罗汉品中巳明斯义。
昧中者。谓此菩萨。若入若出。或隐或现。皆不离诸
佛体性三昧中。得大自在也。以下十种智照。发明
出入诸佛体性三昧中。不思议境界之义。反照。顺
照。逆照者。谓反照本来时。云何顺无明流。逆真如
理。起一切染法。复云何顺真如理。逆无明流。起一
切净法。故云反照等也。前照。后照。因照。果照者。谓
前照。无始无明不觉之苦因。后照。生生死死业系
之苦果。又前照。始觉清净之乐因。后照。本觉究竟
之乐果。故云。前照等也。空照。有照。第一中道义谛
照者。谓空照。照真离一切相。有照。照俗即一切法。
是以照真非真。照俗非俗。二边不住。中道不立。离
即俱非。故云。第一中道义谛照也。如是十种智照。
惟是八地所證。其在下地菩萨。各所不及。何故。谓
此菩萨所證真如。不动。不到。以离动到相故。不出
不入。以离出入相故。不生。不灭。以离生灭相故。于
此智定照与照者。同时寂灭也。】
「是地法门品。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今以略开地
中百千分。一毛头许事。罗汉品中巳明。」
【此总结显所證一切功德。以明解脱心也。是地法
门等者。谓此菩萨。所證一切法门。无量无量。不可
说不可说法品。无有限量。非言说所及者。今略开
地中功德。百千万亿分中。如一毛头许事而巳。此
处略说。大部内。罗汉品中巳明斯义。
697-A¶ 第 826b 页 X38-0826.png
○九体性华严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不欲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
法执。一分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所起。故名之
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陀罗尼愚。二者。辨才自在
愚。此之三法。能障九地。断此愚障。方登善慧地。谓
此菩萨。今得十种无碍智用现前。于诸智中。最为
殊胜。繇此智用无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能转清
净大法之轮。是以善用其慧。故名善慧地。所證真
如。名智自在真如。谓此真如。智用自在。以四无碍
智。所依止故。菩萨寄位三禅天王。作中千世界主。
以一乘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最
胜。
○二正释文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佛华严体性地。以佛威仪。如来三
昧自在王。王定出入无时。于十方三千世界。百亿日
月。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转法轮。乃至灭度。一切佛
事。以一心中。一时示现。一切众生。一切色身。八十种
好。三十二相。自在乐。虚空同。无量大悲。光明相好庄
严。非天。非人。非六道。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现无量
身。无量口。无量意。说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入佛界。
佛界。入魔界。复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佛
性。入众生性。众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光照。慧慧照。
明𦦨明𦦨。无畏无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脱涅槃。无
697-A¶ 第 826c 页 X38-0826.png
为一道清净。」
【若佛子三句。标名德位。以明胜进心也。佛华严体
性地者。谓此菩萨。所證境界。与佛庄严。等无差别。
华。即行华。严。即佛果。所谓修万行因华。庄严一乘
佛果故。别经名善慧地。此菩萨。善入诸佛种类。善
用诸佛平等大慧。故名善慧地。以佛威仪等者。正
明华严体性善慧之用。此菩萨。形仪如佛。无二无
别。有威可畏。降伏诸魔。制诸外道。此以折门。化导
众生。有仪可观。开化天人。导引群生。此以摄门。化
导众生。以佛威仪。是于动中化利众生。以如来三
昧自在王。是于静中化利众生。如者。即本觉义。来
者。即始觉义。以始本不二故。又言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无来无去。故名如来。自在王者。以王即自在
义。王定出入无时者。申明自在体用之义。以显法
身。能现报身境界。此菩萨。若动若静。若来若去。若
坐若卧。四威仪中。皆以如来三昧自在王定出入
无时。所谓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也。于
十方三千等者。以显报化二身。不离法身境界。良
以法身遍一切处。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以是法身。无形无相。能现于色故。于十方三千世
界。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中。一时示现成佛。一时
示现转正法轮。一时示现度脱众生。乃至一时示
现入于涅槃。一切种种佛事。皆以一念心中。一时
示现于一切众生前。不先不后。所现一切法身。皆
【若佛子三句。标名德位。以明胜进心也。佛华严体
性地者。谓此菩萨。所證境界。与佛庄严。等无差别。
华。即行华。严。即佛果。所谓修万行因华。庄严一乘
佛果故。别经名善慧地。此菩萨。善入诸佛种类。善
用诸佛平等大慧。故名善慧地。以佛威仪等者。正
明华严体性善慧之用。此菩萨。形仪如佛。无二无
别。有威可畏。降伏诸魔。制诸外道。此以折门。化导
众生。有仪可观。开化天人。导引群生。此以摄门。化
导众生。以佛威仪。是于动中化利众生。以如来三
昧自在王。是于静中化利众生。如者。即本觉义。来
者。即始觉义。以始本不二故。又言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无来无去。故名如来。自在王者。以王即自在
义。王定出入无时者。申明自在体用之义。以显法
身。能现报身境界。此菩萨。若动若静。若来若去。若
坐若卧。四威仪中。皆以如来三昧自在王定出入
无时。所谓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也。于
十方三千等者。以显报化二身。不离法身境界。良
以法身遍一切处。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以是法身。无形无相。能现于色故。于十方三千世
界。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中。一时示现成佛。一时
示现转正法轮。一时示现度脱众生。乃至一时示
现入于涅槃。一切种种佛事。皆以一念心中。一时
示现于一切众生前。不先不后。所现一切法身。皆
697-A¶ 第 827a 页 X38-0827.png
具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自在大乐。与虚空同。具足
无量大悲。无量光明。无量相好。无量庄严。非天非
人。亦非六道。是何境界。即一切法。二谛界外。不堕
数量。以是非天现天。非人现人。乃至非六道身。而
能常行六道。但随众生。所见所闻。种种不同。随机
示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说无量法门品。以是
三轮妙用。而能即转魔界。入于佛界。或转佛界。入
于魔界。或转一切诸见。而入佛见。或转佛见。入一
切见。转众生性。而入佛性。复转佛性。入众生性。如
是种种转变。无有二相。且又不止此等境界。其地
智光。光光照。慧慧照。互察诸法。而无穷尽。光光照
者。即光与光相照。以智能照境故。慧慧照者。即慧
与慧相照。以慧能了境故。明𦦨明𦦨。即智慧威猛
相。以破所知。无迹象故。无畏。是智慧无障碍。无量
即智慧无间断。以此光不属情境。是本智慧光明
所聚。故云无畏无量也。十力等者。此推广所言也。
谓此菩萨不但只得光明而巳。更得具足如来十
力。十八不共等法。及證解脱涅槃。无为一道清净
之理。所谓智光照无量。方便无穷尽也。】
「而以一切众生。作父母兄弟。为其说法。尽一切劫。得
道果。又现一切国土身。为一切众生。相视如父如母。
天魔外道。相视如父如母。」
【此明住无间心也。以显菩萨大慈。大悲。大誓。大愿
力故。而以十方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作父母报恩
无量大悲。无量光明。无量相好。无量庄严。非天非
人。亦非六道。是何境界。即一切法。二谛界外。不堕
数量。以是非天现天。非人现人。乃至非六道身。而
能常行六道。但随众生。所见所闻。种种不同。随机
示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说无量法门品。以是
三轮妙用。而能即转魔界。入于佛界。或转佛界。入
于魔界。或转一切诸见。而入佛见。或转佛见。入一
切见。转众生性。而入佛性。复转佛性。入众生性。如
是种种转变。无有二相。且又不止此等境界。其地
智光。光光照。慧慧照。互察诸法。而无穷尽。光光照
者。即光与光相照。以智能照境故。慧慧照者。即慧
与慧相照。以慧能了境故。明𦦨明𦦨。即智慧威猛
相。以破所知。无迹象故。无畏。是智慧无障碍。无量
即智慧无间断。以此光不属情境。是本智慧光明
所聚。故云无畏无量也。十力等者。此推广所言也。
谓此菩萨不但只得光明而巳。更得具足如来十
力。十八不共等法。及證解脱涅槃。无为一道清净
之理。所谓智光照无量。方便无穷尽也。】
「而以一切众生。作父母兄弟。为其说法。尽一切劫。得
道果。又现一切国土身。为一切众生。相视如父如母。
天魔外道。相视如父如母。」
【此明住无间心也。以显菩萨大慈。大悲。大誓。大愿
力故。而以十方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作父母报恩
697-A¶ 第 827b 页 X38-0827.png
想。作弟兄扶持想。种种方便。为其说法。尽一切劫。
必使俱得道果。始满菩萨度生本愿。此即卑劣行
门之远因缘。摄受中下众生机宜故。又现一切国
土身相。为令一切众生。各各相视如父如母。又令
天魔外道。相视如父如母。此即尊胜行门之近因
缘。摄受上根众生机宜故。】
「住是地中。从生死际起。至金刚际。以一念心中。现如
是事。而能转入无量众生界。如是无量。略说如海一
滴。」
【此明解脱心义。以结当地功德。不可思议也。言住
是地中者。此举人显德也。此菩萨住是地中。从无
明不觉。生死轮际起。至究竟本觉金刚轮际止。于
其中间。所有凡圣。迷悟染净。修断因果。一切差别
法门。而以一念心中。如弹指顷。示现如是等事。而
能转入。无量诸众生界。使解脱故。如是无量无边。
不可称说功德之相。略而说之。如大海水。毛头一
滴相似。
○十体性入佛界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
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未得自在障。此即所知障中。俱
生法执。一分法味自在所起。能障大法智云。及所
起事业。不现在前。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
现大神通愚。二者。微细秘密愚。此之三法。能障十
必使俱得道果。始满菩萨度生本愿。此即卑劣行
门之远因缘。摄受中下众生机宜故。又现一切国
土身相。为令一切众生。各各相视如父如母。又令
天魔外道。相视如父如母。此即尊胜行门之近因
缘。摄受上根众生机宜故。】
「住是地中。从生死际起。至金刚际。以一念心中。现如
是事。而能转入无量众生界。如是无量。略说如海一
滴。」
【此明解脱心义。以结当地功德。不可思议也。言住
是地中者。此举人显德也。此菩萨住是地中。从无
明不觉。生死轮际起。至究竟本觉金刚轮际止。于
其中间。所有凡圣。迷悟染净。修断因果。一切差别
法门。而以一念心中。如弹指顷。示现如是等事。而
能转入。无量诸众生界。使解脱故。如是无量无边。
不可称说功德之相。略而说之。如大海水。毛头一
滴相似。
○十体性入佛界地(二) 初明断證义 二正释文
义。
○初明断證义。
此地菩萨。断一种未得自在障。此即所知障中。俱
生法执。一分法味自在所起。能障大法智云。及所
起事业。不现在前。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
现大神通愚。二者。微细秘密愚。此之三法。能障十
697-A¶ 第 827c 页 X38-0827.png
地。断此愚障。方登法云地。菩萨法身圆满。性智清
净。空有两忘。极證中道之理。便能断尽。愚障既断。
故智慧云。弥满法界。雨大法雨。充足一切枯槁众
生。故名法云地。所證真如。名业自在真如。一切业
惑。悉得解脱。与真如理。得相应故。菩萨寄位四禅
天王。作大千世界主。演一乘法。教化众生。于十波
罗蜜中。智波罗蜜最胜。馀诸波罗蜜。一切功德。至
此俱得圆满具足。
○二正释文义(二) 初明所證德 二结赞法门。
○初明所證德。】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佛界体性地。其大慧空空复空。
空复空。如虚空性。平等智。有如来性。十功德品具足。
空同一相。体性无为。神虚体一。法同法性。故名如来。
应顺四谛二谛。尽生死轮际。法养法身无二。是名应
供。遍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圣解脱智。知一切
法有无。一切众生根故。是正遍知。明明修行。佛果时
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法。佛。去时
善善。来时善善。是名善善。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间中。
教化众生。使众生解脱一切结缚。故名世间解脱。是
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仪如佛。大士行处。为世间
解脱。调顺一切众生。名为丈夫。于天人中。教化一切
众生。咨受法言故。是天人师。妙本无二。佛性玄觉。常
常大满。一切众生礼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世
人。咨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圣人之所入处。
净。空有两忘。极證中道之理。便能断尽。愚障既断。
故智慧云。弥满法界。雨大法雨。充足一切枯槁众
生。故名法云地。所證真如。名业自在真如。一切业
惑。悉得解脱。与真如理。得相应故。菩萨寄位四禅
天王。作大千世界主。演一乘法。教化众生。于十波
罗蜜中。智波罗蜜最胜。馀诸波罗蜜。一切功德。至
此俱得圆满具足。
○二正释文义(二) 初明所證德 二结赞法门。
○初明所證德。】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佛界体性地。其大慧空空复空。
空复空。如虚空性。平等智。有如来性。十功德品具足。
空同一相。体性无为。神虚体一。法同法性。故名如来。
应顺四谛二谛。尽生死轮际。法养法身无二。是名应
供。遍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圣解脱智。知一切
法有无。一切众生根故。是正遍知。明明修行。佛果时
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法。佛。去时
善善。来时善善。是名善善。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间中。
教化众生。使众生解脱一切结缚。故名世间解脱。是
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仪如佛。大士行处。为世间
解脱。调顺一切众生。名为丈夫。于天人中。教化一切
众生。咨受法言故。是天人师。妙本无二。佛性玄觉。常
常大满。一切众生礼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世
人。咨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圣人之所入处。
697-A¶ 第 828a 页 X38-0828.png
故名佛界地。」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胜进心也。入佛界
体性地者。此菩萨。所證一切理智行愿。诸功德藏。
即与十方诸佛所證境界。等无差别。故名入佛界
体性地。别经名法云地。菩萨现无边身云。说无边
法雨。故名法云地。其大慧空等者。申明入佛境界。
以显住无间心也。其大慧空者。即上空。空复空空
慧门。其空既空。空亦复空。如是之空。如虚空性。等
遍法界。此即大圆无垢。理聚圆极。乃即法身境界。
法身无相。十方平等。故云。其大慧空。空亦复空。空
亦复空。即如虚空性也。平等智。有如来性者。此即
平等性智。智聚圆明。乃即报身境界。以是报身。而
證法身。故云。有如来性。十功德品具足者。此即成
所作智。而功德聚圆成。乃即化身境界。而此化身。
以修诸波罗蜜而成。故云。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
相等者。释上十功德品。以明菩萨三身圆显。十号
齐彰。不即不离之义。何名十功德品。一者如来。空
同一相。体性无为。此二句者。显本法身。以本法身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犹若虚空。无有色相。迭
相见故。以是体性本自无为。离于施作。故云。空同
一相。体性无为是也。神虚体一。法同法性。此二句
者。显报身佛。与应身佛。以报化佛。神妙不测。虚彻
灵通。应周沙界。其体无殊。而所现身。即是法身。是
以心佛众生。平等平等。所云神虚体一。法同法性。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以明胜进心也。入佛界
体性地者。此菩萨。所證一切理智行愿。诸功德藏。
即与十方诸佛所證境界。等无差别。故名入佛界
体性地。别经名法云地。菩萨现无边身云。说无边
法雨。故名法云地。其大慧空等者。申明入佛境界。
以显住无间心也。其大慧空者。即上空。空复空空
慧门。其空既空。空亦复空。如是之空。如虚空性。等
遍法界。此即大圆无垢。理聚圆极。乃即法身境界。
法身无相。十方平等。故云。其大慧空。空亦复空。空
亦复空。即如虚空性也。平等智。有如来性者。此即
平等性智。智聚圆明。乃即报身境界。以是报身。而
證法身。故云。有如来性。十功德品具足者。此即成
所作智。而功德聚圆成。乃即化身境界。而此化身。
以修诸波罗蜜而成。故云。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
相等者。释上十功德品。以明菩萨三身圆显。十号
齐彰。不即不离之义。何名十功德品。一者如来。空
同一相。体性无为。此二句者。显本法身。以本法身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犹若虚空。无有色相。迭
相见故。以是体性本自无为。离于施作。故云。空同
一相。体性无为是也。神虚体一。法同法性。此二句
者。显报身佛。与应身佛。以报化佛。神妙不测。虚彻
灵通。应周沙界。其体无殊。而所现身。即是法身。是
以心佛众生。平等平等。所云神虚体一。法同法性。
697-A¶ 第 828b 页 X38-0828.png
故名如来。二者应供。谓即应顺四谛二谛供也。四
谛。有四四谛。一声闻人。乃应生灭四谛。二缘觉人。
即应无作四谛。三菩萨人。以应无生四谛。四如来
者。以应无量四谛。二谛。即是真谛俗谛。以如来五
住究尽。二死永亡。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圆应四谛
二谛之供。乃至尽生死轮。真如实际。即以四谛二
谛之法。滋养法身。无有二相。普现法界。饶益众生。
是名应供号也。三者正遍知。其义有二。一者遍知。
即以能證正智。及本所證一切圣解脱智。周遍普
覆一切界中。了知一切染净诸法。若有若无。一切
圣凡。根性差别缘起之事。无不明了。是名遍知。二
者正知。谓即了知一切诸法。皆如实相。无二法故。
是名正知。二义合言。是名正遍知也。四者明行足。
明。即三明。行。即万行。谓从因地发心。以智慧觉。明
明修行。万行因华。智慧光明。至佛果时。福慧二严。
圆满具足。所以称两足尊。故云。明行足也。五者善
逝。谓善往返三界。示现受生出家。入山修行。成道
转法。以化众生。示现涅槃。此乃三世诸佛道法。佛
佛道同。古佛仪式。法同先佛法也。佛。去时善善。应
缘而来。示成正觉而来。实无所从。去来吉祥。是名
善善也。六者世间解。谓是地人。能行诸佛善善上
德。以是现身。入世间中。广设教乘。开化众生。使诸
众生。解脱结习业系等缚。名世间解脱也。七者无
上士。谓是圣人。能于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仪如
谛。有四四谛。一声闻人。乃应生灭四谛。二缘觉人。
即应无作四谛。三菩萨人。以应无生四谛。四如来
者。以应无量四谛。二谛。即是真谛俗谛。以如来五
住究尽。二死永亡。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圆应四谛
二谛之供。乃至尽生死轮。真如实际。即以四谛二
谛之法。滋养法身。无有二相。普现法界。饶益众生。
是名应供号也。三者正遍知。其义有二。一者遍知。
即以能證正智。及本所證一切圣解脱智。周遍普
覆一切界中。了知一切染净诸法。若有若无。一切
圣凡。根性差别缘起之事。无不明了。是名遍知。二
者正知。谓即了知一切诸法。皆如实相。无二法故。
是名正知。二义合言。是名正遍知也。四者明行足。
明。即三明。行。即万行。谓从因地发心。以智慧觉。明
明修行。万行因华。智慧光明。至佛果时。福慧二严。
圆满具足。所以称两足尊。故云。明行足也。五者善
逝。谓善往返三界。示现受生出家。入山修行。成道
转法。以化众生。示现涅槃。此乃三世诸佛道法。佛
佛道同。古佛仪式。法同先佛法也。佛。去时善善。应
缘而来。示成正觉而来。实无所从。去来吉祥。是名
善善也。六者世间解。谓是地人。能行诸佛善善上
德。以是现身。入世间中。广设教乘。开化众生。使诸
众生。解脱结习业系等缚。名世间解脱也。七者无
上士。谓是圣人。能于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仪如
697-A¶ 第 828c 页 X38-0828.png
佛。是以大士行处。一切世中解脱。无能过者。名无
上士也。八者调御丈夫。调。谓调理。如能医者。善调
一切众病。御。谓驾御。如善御者。善治象马。世尊乃
是三界医王。四生慈父。善能除诸众生身心二病。
使诸众生离苦得乐。善调善御。而恒顺之。名调御
丈夫也。九者天人师。谓于天上人间。四众。八部众
中。教化一切众生。能使一一咨受法言。深解获益。
名天人师也。十者佛世尊。谓妙本无二者。即性觉
妙明。本觉明妙。以是性妙本觉。无二无相。佛性玄
觉。充满法界。不即不离。不随不变。常常大满。其中
妙本无二。即本法身。佛性玄觉。即是应身。常常大
满。乃即报身。亦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身圆具。
三觉果满。乃名曰佛。能使一切众生礼拜故。尊敬
故。乃名世尊。二义合言。故名佛世尊也。上明十号
之义。下明入佛界地之义。入者。趋入也。谓以一切
世人。咨受奉教。一心皈命。以有归觉路故。是为佛
地。言此佛地。能增长一切众生。法身慧命。菩提稼
苗。故名佛地。是地中。一切圣人之所入处。故名佛
界地。二义合言。故首言。入佛界地。仁王般若经云。
十方法界。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若言越
此得成佛者。是为诸魔所说。非是佛说。故云。一切
圣人之所入处也。
○二结赞法门(二) 初本土主伴赞 二他方主伴
赞。
上士也。八者调御丈夫。调。谓调理。如能医者。善调
一切众病。御。谓驾御。如善御者。善治象马。世尊乃
是三界医王。四生慈父。善能除诸众生身心二病。
使诸众生离苦得乐。善调善御。而恒顺之。名调御
丈夫也。九者天人师。谓于天上人间。四众。八部众
中。教化一切众生。能使一一咨受法言。深解获益。
名天人师也。十者佛世尊。谓妙本无二者。即性觉
妙明。本觉明妙。以是性妙本觉。无二无相。佛性玄
觉。充满法界。不即不离。不随不变。常常大满。其中
妙本无二。即本法身。佛性玄觉。即是应身。常常大
满。乃即报身。亦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身圆具。
三觉果满。乃名曰佛。能使一切众生礼拜故。尊敬
故。乃名世尊。二义合言。故名佛世尊也。上明十号
之义。下明入佛界地之义。入者。趋入也。谓以一切
世人。咨受奉教。一心皈命。以有归觉路故。是为佛
地。言此佛地。能增长一切众生。法身慧命。菩提稼
苗。故名佛地。是地中。一切圣人之所入处。故名佛
界地。二义合言。故首言。入佛界地。仁王般若经云。
十方法界。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若言越
此得成佛者。是为诸魔所说。非是佛说。故云。一切
圣人之所入处也。
○二结赞法门(二) 初本土主伴赞 二他方主伴
赞。
697-A¶ 第 829a 页 X38-0829.png
○初本土主伴赞(二) 初本土佛与记 二本土伴
赞叹。
○初本土佛与记。】
「尔时坐宝莲华上。一切与授记欢喜。法身手摩其顶。」
【此明究竟圆满。證入妙觉果海。以显解脱心也。言
尔时坐宝莲华上。卢舍那佛。及千华上。千释迦佛。
千百亿释迦佛。乃至一切诸佛。皆与此法云地菩
萨授记。即当成佛。劫国庄严等事。欢喜踊跃。同以
法身清净光明网相光手。而摩其顶。劝转法轮也。
○二本土伴赞叹。】
「同见。同学菩萨。异口同音。赞叹无二。」
【同见。同一见解。谓即同见真如法身。实相理也。同
学。同一师学。谓同学菩萨道。同授灌顶职也。以是
同学菩萨。皆悉异口同音。赞叹无二也。
○二他方主伴赞(二) 初请转法轮 二赞胜功德。
○初请转法轮。】
「又有百千亿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萨。一时云集。请
转不可说法轮。虚空藏化导法门。」
【上言授记。此言佛及菩萨。同时请转法轮者。正欲
广传流通此道。使天上人间。化化不绝也。华严十
地品云。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现种种身。
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遍十方百亿那繇他世界。
微尘国土。演说大法。请转法轮。与此义互相发明。
○二赞胜功德。】
697-A¶ 第 829b 页 X38-0829.png
「是地。有不可说奇妙法门品。奇妙三明。三昧门。陀罗
尼门。非下地凡夫心识所知。唯佛佛无量身口心意。
可尽其源。如光音天品中。说十无畏。与佛道同。」
【此总结显当地功德。微妙难穷。奇特殊胜也。谓不
但具足虚空藏化导法门而巳。更有不可心思言
议奇妙广大法门品。奇妙三明智慧门。奇妙三昧
定力门。奇妙陀罗尼总持门。此诸法门。非下地菩
萨。及凡夫心识所能知之。唯佛与佛。现无量身口
心意。乃可尽说其源。所谓惟證乃知难可测也。法
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义同。此处文
义。如大部中。光音天品所说十无畏与佛道同。而
无差别也。心地法门。乃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
三摩地中。受用境界。凡我博地凡夫。依文解义。于
教海中。究其心源。是则名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如法修行。同證如来三摩地中。无二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