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义¶
音义¶ 第 703c 页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 述

【○三一佛说法(分四) 初十处说法 二教起因缘
 三降生非一 四为凡说戒。

○初十处说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
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巳。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
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
音义¶ 第 704a 页 X38-0704.png
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前叙千佛。及千百亿释迦。于千百亿世界说法。今
叙此一日月界中之一释迦。降生。国土。父母姓字。
出家修道成佛。利生之大略也。东方者。谓此一日
月世界。在华藏界中之东。故璎珞经云。于一法界
中。有一界报。于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
因果法。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然后为复
来入法界藏中。为无明众生。示一切善恶道果报
差别无量。是也。天王宫者。凡佛佛出世。皆先在兜
率天宫。教化诸天子巳。乃降生阎浮提。言魔受化
者。而兜率无魔。彼诸天子。常修喜足定故。摩醯首
罗天王宫。在四禅天上。色界之顶。四禅共有九天。
上五天。皆三果阿那含圣人所居。色界顶有毗卢
遮那宫殿。诸大菩萨常集其中。亦必无魔。或在他
化天上魔王宫中说法。令魔受化巳。方至兜率。或
魔自至兜率受化。集注云。兜率在六欲梵世七天
之中。以佛常居中道故。是则魔宫包括其中矣。释
尊在兜率时。名护明菩萨。迦夷罗。此云赤泽。或云
迦毗罗。此云黄色。谓上古有黄发仙人。依此修道。
故以为名。是中天竺境。中天竺共有一十二国。迦
夷罗。乃赡部州地之中央也。梵语具云。摩诃摩耶。
此云大幻。亦云大智母。谓成就菩萨大愿智幻解
脱门。以大幻术。常为诸佛之母。护明菩萨。七月八
音义¶ 第 704b 页 X38-0704.png
日。自兜率乘大白象王。从母右胁入胎。住于右胁。
大乘人见菩萨乘旃檀楼等。住于胎中也。梵语阅
头檀。此云净饭。今云白净。二义一也。悉达。此云顿
吉。谓佛四月八日降诞时。诸吉祥瑞。顿然出现故。
亦翻一切义成。是佛小时字也。七岁出家者。诸经
或言十九。或言二十四。今言七岁。或二十四出家。
初访诸仙人。知彼所得非正。乃于自昔在王田
浮树下。所修离欲寂静之道。一年巳。欲降伏诸外
道故。示修苦行六年。共为七年。如是则应云出家
七岁。三十成道也。有云十九。二月十五日。夜半乘
天马踰城。出家六年苦行。五岁游历。三十成道。此
或如来随机应化。非凡所测。抑或当时传写之讹。
古人慎重。不敢轻改也。释迦。此云能仁。姓也。牟尼。
此云寂默。号也。由古佛授记。得斯圣号。亦如来昔
为陶师时。供养古释迦。自发诚愿。愿同彼佛姓号
也。寂灭道场。即道树下。坐此而證大寂灭涅槃道
之场。或云寂五住烦恼。灭二种生死。得道之场也。
华严云。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
然法身无成。出障名成。报身四智创圆为成。化身
八相。坐菩提树下为成。故云。所应物谓成身。随宜
立号。是也。

○二教起因缘。】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
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
音义¶ 第 704c 页 X38-0704.png
是。」

【诸大梵天王者。谓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有万亿
大梵天王也。言大者。非初禅天之大梵天王。乃第
四禅天之大自在梵天王。按上品。则有无量大梵
天王。此或总举微尘世界中梵天王来集也。网罗
幢。万目重重。各异无量。而珠光交映。不相妨碍。因
以喻无量世界重重。各异无量。互相交彻。不相妨
碍。而诸佛随机设教。亦各异无量。互相交摄。不相
妨碍也。

○三降生非一。】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
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
心地法门竟。」

【如来法身。体若湛虚。本离能所生灭去来动静之
相。故般若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今云
百千返者。乃如来利生悲智之大用。华严经云。如
来无身。为众生故。示现其身。斯即法身无生。无所
不生。无相无所不相。以化身法身。无异体故。亦由
众生缘感。则见佛兴世。缘尽故见佛灭度。如云笼
日。愚蒙便谓日灭。云开日现。谓复重来。众生亦尔。
障重不睹佛日。业轻见佛出世。实因众生机感。非
佛而有来去。出世灭度。无非利益众生。故涅槃经
云。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
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是也。若据馀经。百千犹
音义¶ 第 705a 页 X38-0705.png
是随俗大数而言。如涅槃经云。我虽在阎浮提中。
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涅槃。而诸众生。皆
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灭。是故当知。是
常住法。不变易法。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
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巳于无量劫中。所作巳
办。随顺世间法故。复示现阎浮提。出家。成道。法故
华经云。我实成佛巳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
他劫。我常在此娑婆。说法教化。亦于馀处。百千那
由他阿僧祗国。导利众生。我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灭。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
方便教化众生故。问曰。如来既成佛久远。何不直
现身说法。而假父母降生。出家修道耶。答曰。若不
如是。凡夫无智。疑佛是化人。或谓无父母妻子。方
能得道。不肯效修。此即如来示现。方便利生之妙
用也。娑婆。此云能忍。亦云堪忍。谓此世界众生能
堪忍受贪瞋痴三毒。及诸烦恼之苦。而不生厌离。
以求解脱也。乃至者。谓十处说法。今初举金刚座。
后举天王宫。馀之八处。包括其中故也。前云千光
王座。今云华光王座者。由千佛。悉皆出华光三昧。
而坐此座。大地震动。此座不变。是表实相心地戒
体犹如金刚。能摧诸烦恼。不为烦恼所动也。为是
中一切大众者。为十住处之大众。略说百千恒河
沙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巳。然后乃为地上凡夫
说。详见下文。
音义¶ 第 705b 页 X38-0705.png

○四为凡说戒。】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
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
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
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
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
当常住法身。」

【先为菩萨天众说。今为地上凡夫说。痴者。不知正
法。妄生邪见。暗者。无明烦恼。闭自心地。如来悯此。
故八千返。传说舍那正戒。以三世诸佛。皆先受此
戒。为成佛初因。故云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也。一
戒。即光明金刚宝戒。是十重四十八轻之戒体也。
光明谓此戒能烛破无始无明之暗宅。金刚之宝。
其体最坚。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以喻此正戒。
能摧坏诸烦恼。愚痴邪见之慢山。复能出生无量
功德法财。故如宝也。一切诸佛菩萨。无不以此戒。
为本源佛性种子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众生
本具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故经云。一切众生。
本来成佛。但因最初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成于痴
暗。自为闭障。故令受此正戒。而闭障自除。佛性自
现也。意识色心者。本为一真法界之体。以不守真
如。故有心意识名。名虽分三。体本无二也。意识。乃
心之次名。谓凡夫妄念。倏然集起名心。次心思量
名意。后心了别名识也。色。是色质。即四大色身也。
音义¶ 第 705c 页 X38-0705.png
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者。情乃意识之别名。正
发明一切色心众生。俱有佛性。除此心外。无别有
佛性可得。故云阿赖耶识。即如来藏。是也。当当者。
决当也。谓受此戒。决当永作成佛之正因。有此正
因。决当永住清净法身之极果。如金出矿。不复还
为矿。故云常也。心地观经偈云。众生本有菩提种。
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鍊磨修
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證得如来常住身。】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
众生。顶戴受持。」

【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谓保任众生。决定得解
脱无明烦恼。而获證清净法身也。言十。即十重戒。
在因能持。名波罗夷。在果所得。名波罗提木叉。今
先举重。总摄后轻也。出于世界者。谓此心地大戒。
世所难值。如来出世。故今出矣。是法戒者。拣非二
乘木叉。乃成佛正法之心地大戒。故当顶戴。尊重
受持。不可暂时。轻忽忘失也。】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
本源自性清净。」

【重说者。谓上巳略说。今复再宣。或先为菩萨天人。
今为凡夫。故言重也。无尽藏戒品者。谓此戒品。虽
云是十。而包罗无尽菩萨戒法。具足无量法门也。
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者。谓此戒法。上则
千佛所传。下则普被群机。僧俗人天共禀。神鬼畜
音义¶ 第 706a 页 X38-0706.png
生同受。生佛同源。性本清净。在诸佛则巳还其源。
在众生则要戒。方复其本。本源之性。性本清净。非
源外别有自性。亦无性外。更有清净可得也。

○四重颂。

上之经文。是长行直说。今此结而为颂。或云应颂。
谓应上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诸经中。或六句。或四
句。二句。随句多少不定。皆名为颂。今此颂。共有四
十六句。若以四句为一颂。则有十一颂半。按此颂
义。亦影略上品。由上品经文。未有结颂。故也。此中
颂文大分八释。

一三佛依正本迹 二正化传戒 三赞戒功能
四传诵 五嘱信 六劝受 七授记 八劝听。】

「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卢舍那身。是戒果正报。莲华台。是戒德依报。又千
佛百亿佛。是正报。千华百亿国。是依报。一国即一
日月照临之世界。舍那是本。千佛是迹。又千佛为
本。百亿为迹也。方坐者。方犹正也。安住正法戒。故
云坐也。莲华台者。谓华藏世界。形似莲华。华在下
擎。台居正中。表戒为中道之正因。能起中道之佛
果。舍那身称华台。亦是依正无差也。舍那本佛坐
华台。为诸佛之主。而表戒法。是众德之本也。藏者。
音义¶ 第 706b 页 X38-0706.png
包含十方法界。亦表戒含万法也。周匝千华上。复
现千释迦者。周遍也。匝绕也。千华谓华具千叶。故
有千释迦。叶瓣也。人间华秖有十馀瓣。天上华有
百瓣。诸佛菩萨华有千瓣也。一华百亿国。一国一
释迦者。上明一华瓣为一世界。故有千释迦。今明
一瓣上。复有百亿国土。故有百亿释迦。千瓣故成
千百亿释迦。国土虽分。而成佛同时。以依正是一。
体用无二故也。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者。谓用
虽千百亿。而体本是一也。言千百亿者。亿之一数
有四。一以十万为一亿。二以百万为一亿。三以千
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然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
共有万亿日月。皆一佛化身所主。故同时成道。如
上品云。我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
凡夫。成等正觉。号吾为卢舍那。住莲华台藏世界
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
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
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
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其馀九百九十九释
迦。各各现百亿释迦。亦复如是。千华上佛。是吾化
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
卢舍那佛。是知千佛千百亿佛。不出一舍那本源。
本源即心地实相戒体也。】

「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即开
 是时千百亿
音义¶ 第 706c 页 X38-0706.png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按品上下。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各接有缘。皆至
舍那前受菩萨戒藏。然后各坐道场。示成正觉。传
诵舍那戒藏也。言微尘者。谓所来之众。不可数举。
故喻如尘也。各接者。谓千百亿佛。各各接取千百
亿世界微尘听众。惟除无缘者。由佛有三不能。不
能度无缘。不能空众生界。不能除定业。故也。俱来
至我所者。我是舍那自称。是则能化所化。俱会一
处。正表体用同归本源心地也。听我诵佛戒者。是
诫所来听众。以此心地大戒。乃诸佛所传。非舍那
自创。故不云说。而言诵佛戒也。甘露门即开者。此
戒能通至大涅槃。故譬之为门。天上有甘露。人得
服之。长生不死。譬听诵此戒。如纳服甘露。烦恼因
斯清凉。即得常住法身。永离生死海也。本道场者。
即菩提树下。本修道之场也。本师者。千百亿释迦。
皆于舍那前受戒。故称舍那为本师也。十重四十
八。是总标戒相。后乃别列。】

「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此明戒功能也。日能破千年之幽室。以喻戒能灭
众生。无始无明之痴暗。月能使万物清凉。以喻戒
能令烦恼众生。而得清凉。又日月能长万物。以喻
戒能生万善也。璎珞能严贫丑。以喻此戒。能出生
音义¶ 第 707a 页 X38-0707.png
根。力。觉。道。三昧。诸圣法财。除诸薄德之贫苦。及离
破戒之丑陋。舍那身体庄严。悉由是戒之功也。正
觉者。说法无差。语必初中后善。故曰正。出生死长
夜大梦。故曰觉。一切菩萨。悉因戒成佛。故曰由是
成正觉。】

「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巳
 转授诸众生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此明师资。次第传诵也。舍那是释迦师。释迦是菩
萨师。菩萨是众生师。故令转授众生也。我者。是释
迦自称。新学者。是始闻戒之大士。诸众生者。是大
乘凡夫。意谓先闻者。当转授未闻。使此戒光𦦨𦦨
相续。法化无尽也。正诵。即心地戒藏。戒藏。即波罗
提木叉。斯乃拣异小乘事戒。及外道邪戒等。故言
正也。】

「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巳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巳具足」


【如来所以叮咛嘱信者。以信为入道之源。功德之
母。信诸佛巳成。众生当成。一成无二成。惟分前后
耳。心地大戒。还从心得。若心确信无疑。而戒体便
巳具足。才发是心。便成正觉。是也。义疏云。信有三
种。一信自他心识。皆有佛性。谓信此心本是佛也。
二信勤行胜善。必能得果。谓信勤行善因。必得善
果也。三信所得果。是常乐我净。谓信由心是佛。果
音义¶ 第 707b 页 X38-0707.png
必證佛。苟无此正信。戒品即失。而果亦亡矣。】

「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前既谛信。今劝令受。有心者。简愚痴无知。及无信
恶人。如木石无心。木头无异。故云伹解法师语。皆
得受戒。言摄者。纳受也。谓要成佛。当纳受菩萨正
戒。正戒不出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则无戒而不
持。终成法身。然止即是持。作便是犯。二摄善法戒。
则无善而不修。终成报身。然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三摄众生戒。则无生而不度。终成化身。然作即是
持。止便是犯。此三净戒。包摄一切定共戒。道共戒。
禅无漏等。种种诸戒。乃至菩萨六度万行。无不统
括。故云聚也。】

「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巳
 真是诸佛子」


【此如来授记有识众生。才受佛戒。即位同大觉。良
由生佛同源。心性无二。背觉合尘。名为众生。背尘
合觉。名为诸佛。今受心地正戒。顿复本源。岂不同
佛。然既位同大觉。犹名佛子者。何也。以其空华之
惑未尽。性海之德未盈。是因佛。非果佛。亦犹王子
巳受灌顶。终绍王位。今但名王子。未名王也。】

「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上句结劝。下句嘱听。佛既亲受亲诵。是尊戒之极。
故再三嘱劝至听。倘不至心。则妄念壅闭。心地戒
法无由得入。不入则不能复其本源。外肃容仪。尊
音义¶ 第 707c 页 X38-0707.png
仰圣戒。曰恭。内怀诚谨。专注谛听。曰敬。内外合辙。
是曰至心。

○五叙结戒。】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巳。初
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此是结集者。再叙如来初成道果。结戒为先。以戒
是渡苦海之浮囊。复本源之宝筏也。无上正觉者。
谓更无有觉。加于佛之上。故名无上。如声闻辟支
虽觉非正。以其伹悟我空。未知法空。名为偏觉。非
正觉。三贤十圣。及等觉菩萨虽正。然犹有修有上。
不得言无上。名为随分觉。佛成妙觉。圆明独尊。故
曰无上正觉。言菩萨木叉者。正拣非声闻木叉也。】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
制止。」

【佛虽巳结菩萨戒法。而未示其枢要。故今以孝顺
为戒之纲领也。善事奉养曰孝。承颜无逆曰顺。父
母生育色身。其恩罔极。师是得戒和尚。及阿阇黎。
乃出世父母。有训诲善成之德。故经云。生长法身。
养智慧命。盖师之力。功莫大焉。此兼小乘三师七
證言之。故云师僧。僧者。为我受戒。而作尊證。虽非
师位。而有成就得戒之恩也。三宝者。佛法僧也。佛
是三界之慈父。法乃出世之雄规。僧是如来之弟
子。斯三者。众生之良福田。人天之大导师。若能尊
敬供养。无违法训。是曰孝顺。孝顺至道之法者。至
音义¶ 第 708a 页 X38-0708.png
道谓至极之道。即无上正法也。以孝顺之心。正合
无上正觉之大道法也。孝名为戒者。谓能行孝之
一事。则诸戒备足。故后五十八戒中。多言孝顺心。
由不悖十重。四十八轻。即是顺本源心地。故名孝
为戒也。亦名制止者。如来说此五十八戒。用制勒
禁止身口意之不善。复能防止妄念之不起。故名
制止也。言孝者。是标戒之体。制止者。是出戒之用。
即十重四十八轻之大用也。】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如来欲说大法。故先放光表瑞。令在会听众。深生
敬信。复显此戒最胜。有扬辉破暗之功。具灭恶生
善之能昔舍那以光告戒。今佛亦放光宣传。菩萨
听受。即从佛口亲生。是故名为真佛子也。】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
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如来出兴于世。俱是有缘机感。故人天凡圣云集。
名曰大众。百万亿者。是举其大数。而不出同生异
生二众。云何名同生异生。此有二义。一谓杂类。作
诸异生。种种形。如下八部等。是也。菩萨得法性身。
同人作一类菩萨形。故曰同也。二谓菩萨为同者。
通诸阶位故。馀类为异者。法界差别故也。十八梵
天者。总名色界。分为四禅。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
禅三天。四禅九天。共一十八天。梵者。净也。谓其欲
尘巳净。尚存色身。故名色界也。六欲天子者。谓彼
音义¶ 第 708b 页 X38-0708.png
诸天。具受微妙五尘欲乐。故名欲界。共有六天。第
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半。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
此二名地居天。三𦦨摩天。乃至他化天。此四名空
居天。俱如上释。十六大国者。一央伽。二摩竭陀。三
迦尸。四憍萨罗。五跋祗。六末罗。七支提。八跋沙。九
尼楼。十槃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
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元五天竺
境。共有七十馀国。今但举其大者。以该诸馀小也。
问。菩提树下。何能云集百万亿大众。答。如华严经
云。树下宫殿楼阁。充遍十方。又以诸佛神力所加。
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是以涅槃会上。娑罗双树间。
于一针锋上。坐无边众。岂可以凡情测。识心思议
哉。合掌者。是身业恭也。手本二边合而为一。是表
身心恭敬也。至心者。乃心之诚极。是意业敬也。听
者。耳听则心专。而言自寂。是口业敬也。如是三业
肃清。则戒光自朗于心源矣。】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
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
菩萨亦诵。」

【菩萨为人天之尊。是以告菩萨。则巳该人天。况大
士为当机之首。故特而告之也。半月半月者。谓上
半月。下半月。乃黑白二月。即晦望二日也。言黑。是
表恶业。欲其恶尽。而成断德也。言白。是表善业。欲
其善圆。而成智德也。此是诸佛常式。故今佛亦半
音义¶ 第 708c 页 X38-0708.png
月自诵。以法现前大众。及未来受戒者之成规也。
发心菩萨者。谓发大心之十信菩萨。信谓随顺常
住信之不疑。为三贤之先步。十住之前阶也。一信
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
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璎珞经云。从不
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于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
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想菩萨。乃至亦名名字
菩萨。其人略行十心。所谓信心。乃愿心也。十发趣
者。谓此菩萨。从初十信发心。趣向佛果。故名发趣。
即十住位。以信立之后。慧住于理。得位不退。故名
为住。十长养者。谓此菩萨。从真入俗利生。长养圣
胎。故名长养。即十行位。由前十住发真悟理。从此
进趣。故名为行。十金刚者。即十回向位。谓此菩萨。
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功德。向于众生。回能修
所修。向于法界。性如金刚。不可坏。故名金刚。此上
住。行向。三十心。分为初中后。皆贤位菩萨也。十地
者。地是荷负出生之义。谓此菩萨。住持佛智。荷负
众生。其犹大地。又地地出生无量法门。故名十地。
即圣位菩萨也。馀如前出。及本经品上所明。诸菩
萨者。指上从发心。及四十位大士。乃至等觉。妙觉。
皆由是戒而生。此戒乃心地法门。人人本具。是以
从凡至圣。皆当半月半月作布萨。故云亦诵。】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
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
音义¶ 第 709a 页 X38-0709.png
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
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是故者。承上佛口放无量光明而言也。今口出光
是缘。缘必有因故光。乃特显此戒体性。是本源心
地。不堕妄境。故非青黄等色。不堕妄情。故非色心。
不堕断常二边。故非有无。体自圆成。不堕权乘修
證之法。故非因果。诸佛以此心地戒为本源。菩萨
修行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亦以此心地戒为根本。
一切众生当来成佛。亦以此心地戒为根本。是故
再三劝受持诵学。领纳在心曰受。执之不忘曰持。
口[言*奉]戒经曰读诵。熟玩戒文。精彻其义。曰善学。】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
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
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
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此正显本源心地大戒。一切众生本具。非染非净。
故不择贵贱。人非人等。但能领会授戒法师言语。
尽得受戒。由此心地戒。还从自心得。不同比丘。要
具五缘。方得成就。倘一亏法。无作不成。复除十三
难人。不得受戒。今此菩萨正戒。惟拣七遮。其馀皆
名清净法器。然比丘禀佛剃发染衣。是世间住持
三宝之一数。为世福田。人天轨范。苟其非器。戒体
不发。故须拣择。菩萨以成佛果为心。或在家出家。
隐显无定。故非住持。是以但能发菩提心。即得受
音义¶ 第 709b 页 X38-0709.png
戒也。国王。人主也。王子。青宫也。百官。众臣也。宰相。
百僚之长也。比丘。此云除馑男。比丘尼。此云除馑
女。如来初成正觉。未有出家二众。以预许二众。皆
得受此正戒。故也。庶民。百姓也。黄门。是阉人。即内
宦也。黄者。中也。王使此人。守内宫之中门。以傋通
使命。故云黄门。今无论内宦非内宦。但无男根者。
皆是也。八部者。一诸天(上巳言欲色二界天。今八部中。或言四天王下之三
天。及馀天神也)。二龙众。三药叉(此云。勇健鬼也)。四乾闼娑(此云香阴。天帝
乐神也)。五阿修罗(此云非天)。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七紧那罗
(此云疑神。天帝伎神也)。八摩睺罗伽(此云腹行。地龙也)。金刚神(手执金刚
杵。摧邪魔。护正法者)。畜生(应云傍生。其形傍行。不能竖立。乃禽兽之总称。非局人所畜者)。变
化人者。或天龙鬼神。变自身为人形。而来受戒。如
昔有龙化作人身。来受比丘戒。佛知不听。今心地
大戒。一切众生皆得受之。是以如来秉舍那教。尽
劝一切有情。悉令受戒。如百川入海。皆失本名。同
一咸味。是故一切众生。共归本源。无高下贵贱之
分。无优劣愚智之异。同名一心地大戒之大士。璎
珞经云。始行菩萨。若信男信女。乃至奴婢。变化人。
尽得戒。皆有心向故。初发心出家。欲绍菩萨位者。
当先受正法戒。此戒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正向
佛道果一切行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恶。正法明镜
问曰。何不言无色界。及地狱众生。答曰。无色无身。
地狱苦具。二皆非器故也。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二】
音义¶ 第 709c 页 X38-0709.png

** 音义

七天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
天。五化乐天。六他化天。七初禅梵世天。


音囮谬舛也俗作讹。非也。

正受
不受诸受。名为正受。即三昧之别称也。

五住烦恼
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
住。根本无明为一住。共成五住。由此五惑。能令众
生住著生死故也。一一切见住。二欲爱住。三色爱
住四有爱住。五无明住。

二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随业感报。
身之形段。有长有短。命之分限。有寿有夭也。二变
易生死。谓声闻。缘觉。菩萨。虽无分段生死。而有因
移。果易之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
因。后后位为果。故名变易也。

那由他
此云万亿。

真如
真如者。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
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又真者
体非伪妄。如者性无改异。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
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乃至竟
无变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阿赖耶
此云藏识。能含藏善恶诸种子故。即第
八识也。


音创。初造法创业也。俗作创非。

四天王下三天
须弥山下三层级。有三天。一坚
音义¶ 第 710a 页 X38-0710.png
手天。二持鬘天。三恒骄天。

娑罗双树
娑罗此云坚固。冬夏不改。故云坚固。
八树共为四双。东西二双。南北二双。佛于八树间
宝床上。示大涅槃也。

五缘成就
谓人。僧。界。法。衣。钵。又云。一能受之人。
是人道。诸根具足。非破重戒。具出家相。先受沙弥
戒。后方与受具。二结界成就。白四羯磨。僧数满足。
无别众过。衣钵具足。三自称名。诚心乞戒。及称和
尚名。四心境相应。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于受
竟。前后无违。

青宫
太子宫也。神异记云。东方东明山。有宫。青
石为墙。门有银榜。以青石彫镂。曰。天地长男之宫。
又曰东方属震。震为长子也。昔晋王为王太子。帝
曰。吾儿方位东宫。以宫事相委也。

支那
或云至那。又云指难。义译为文物国。谓此
方衣冠文物之地。又译为边地。谓此方在赡部州
之东边。西域记云。摩诃至那。此云大唐国。又名震
旦。谓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楼炭经云。葱河以东。
名为震旦。由日初出先曜于东隅故也。


亦作鸯。央伽摩竭二国。皆瓶沙王所统。迦尸
憍萨罗二国。皆波斯匿王所统。央误作史。
音义¶ 第 710b 页 X38-07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