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82-B¶
682-B¶ 第 256a 页

梵网经记卷下
北京石壁寺沙门 传奥 述

【自下第二明轻垢戒体非重过名轻黩污净行称
垢所以制者为护微细惑业增长三聚方便成于
十重戒故然其戒相无量无边今之四十八者盖
尤略也故下数指本品广明又智度论说略有八
万广有尘沙今虽略示可反三偶又于诸戒之中
有含多种共成七十九戒及有兼于重戒至文当
示文三初结前生后次正诵戒相后结劝修学今
初。】

「佛告诸菩萨言巳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
当说。」

【释之可知次正诵戒相文五一明慢师等十戒二
明入军等十戒三明报怨等十戒四明救危等九
戒五明受戒等九戒前中分二初具彰戒相后结
劝指广前中即为十段。

○第一轻慢师长戒既创得戒须从师教反生轻
慢失教行亏故先制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
结罪前中二初令遵戒受持。】

「佛言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
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
682-B¶ 第 256b 页 X38-0256.png
佛欢喜。」

【释曰二节初释位令受王之等级如前所说百官
即文武将相等二显益除疑疑云受位不受戒有
何失耶故次云尔以具戒故上顺圣意故得诸佛
欢喜下叶群灵故得鬼神救护有难即救护乃寻
常不尔即无以保其社稷治于人民故也后令感
恩敬养。】

「既得戒巳应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上阿阇梨
大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

【释曰孝顺者感其恩故恭敬者钦其德故上座者
众中尊和尚此云近读亲承事受读经法故阿阇
梨此云轨范以此诲人令成就故上二正唯受此
戒者兼之所馀无不敬故大同学者同学中长长
通年德同见同行者解行齐均此之二类未必同
师应起下意有通别别者过之必作居之承事自
外而来即迎而宿巳去即礼有所不安即问纵无
不适亦要问讯通者见自远来即速起迎承接礼
拜问讯也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问
讯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
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释曰三节初正明违犯著自盛事曰憍恃巳凌他
曰慢痴为此二之因瞋为此二之果望下不起等
亦得名因斯则憍慢翻前恭敬瞋痴反前孝顺此
682-B¶ 第 256c 页 X38-0256.png
上皆违逆之心也一一之言有两意谓一一师长
处或一一供养事如法供养有三一敬供养谓迎
礼等二事供养谓香华等三行供养谓如说行亦
名法供养然即正明前二兼后行此亦翻前可知
二者别示除疑或曰礼敬随时人皆所致贫富不
等供养如何故此云矣卖身及男女即贫者也身
通兼道俗男女唯俗或表郑重未必贫无国城唯
是在家又非凡庶所统曰国所据为城此通四轮
兼于粟败七宝有二一者唯约轮王谓轮宝象宝
等二者兼于小王谓金银等百物者亦有二意谓
所卖所供所供即随彼所须所卖即随自所持皆
通一切大数言百于尊上即言供谓大同学巳上
于中下即言给谓同见同行巳下三总结所犯不
尔之言该前别示及次前感恩之两科若病不能
起不能问讯贫不能供身等又无人买不生憍慢
等语生惭愧之意即无犯矣。

○第二饮酒成非戒前即外仪不肃此乃内心昏
狂自外之内义之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
结罪前中二初约事总标后约人别制今初。】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

【释曰酒过无量者四分律中说有十种谓颜色恶
少气力视不明多瞋恚等智论说有三十六实为
众患之基不唯三惑之一上所引说犹是略明经
以蔽诸故云无量后约人别制文二初制自饮。】
682-B¶ 第 257a 页 X38-0257.png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
饮。」

【释曰分二初举轻无手者增上果也以俱是脚故
云无手斯则畜生也然亦兼于人类但无手矣二
况重可知二制教化。】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
切酒不得饮。」

【释曰想失此罪过于自饮损他人故后违禁结罪。】

「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释曰自他之中有二于此即当其罪若为治病和
诤慈悲为本将行大利等既非酒事故不为犯。

○第三食肉无慈戒前是乱心之饮此是损形之
食酒肉心形皆次第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
结罪前中二初标所断后制令断今初。】

「若佛子故食肉。」

【释之可知后制令断文二初明失利他以制断也。】

「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
生见而舍去。」

【释曰分二初标所断一切之言是肉皆摄后示其
失断大慈等者内失化因积习成性对于现行性
即是种或性是现行薰成种故一切下外失化缘
有说畜生见食肉之人头上有血光故怖而舍之
所以童子修慈雁与争路比丘带杀鸟为分岐后
明失自利以制断也。】
682-B¶ 第 257b 页 X38-0257.png

「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释曰分二初标所断是故之言蹑前文也后示其
罪为杀之缘故曰得无量罪如智论说偈肉非自
然生皆从断命得若人不断肉皆同劫命贼后违
禁结罪。】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为化生同事如志公等既不在肉味又无
所伤此即无犯馀皆不可。

○第四啖薰辛秽戒前食有命之血肉此食无命
之薰茹即其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葸-十+夕]韭[葸-十+夕]兰[葸-十+夕]兴渠是五
种一切食中不得食。」

【释曰三节初举类总制此五臭秽熏刺谓之五辛
二列名别制大蒜如常见者茖[葸-十+夕]即山[葸-十+夕]也北地
有江南无韭[葸-十+夕]谓胡[葸-十+夕]兰[葸-十+夕]是家[葸-十+夕]兴渠者有说
芸薹是有说叶似野蒜根茎似韭亦名芜荖子江
南多有北地所无有曰是阿魏之梵音馀处说[这-言+菲]
[廿/((起-走+光)-巳+韭)][葸-十+夕]蒜兴为五辛与此不同三约食普制一切之
言势说五辛及诸食也后违禁结罪。】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释曰尚合香洁自居而反薰秽贤圣故当其罪若
为治病为大利益即应开许馀终不可。

○第五匿非同住戒前即自洁此乃净他故也亦
前是物秽此是行秽文二初制戒令行。】
682-B¶ 第 257c 页 X38-0257.png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
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

【释曰分二初举戒缘众生即能犯馀皆所犯八戒
五戒者五即八中前五淫伹止邪十戒即沙弥戒
也毁禁者谓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七逆者出佛身
血等如下文说八难者即盲聋等今取其因是造
八难因之人一切下兼结上说或取所馀二明戒
行梵云忏摩此云悔过见渠有所亏犯须令改过
自断今此文中华梵相兼耳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
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释曰共住者处同也同利者利同也亦是食同共
布萨者法同也正云补敬多此云净住如上过累
共有四重详之瑜伽说轻过呵中过罚重过摈不
尔成犯若举不悔不伏馀去即自去矣亦不与居
居即成犯。

○第六不能请法戒前于失者不敬此于德者不
求故又次之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
二初举戒缘后彰戒行今初。】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
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

【释曰大乘法师者悟大乘理行大乘行趣大乘果
说大乘教故同学者同一师学故同见同行即未
必同师皆约大乘之者不许亲近小乘三藏学者
682-B¶ 第 258a 页 X38-0258.png
故鸾凤不应宾乌鹊故僧坊约出家菩萨舍宅城
邑约在家菩萨然舍宅兼于贵贱城邑唯局王候
若约逢迎之处亦可通也百里等者意明在途即
不必远迎后彰戒行文二初令敬养不亏。】

「即起迎来送公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
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
之。」

【释曰分二初明敬养之仪迎送等者谓来者起迎
礼拜供养去者供养礼拜送之三时供养者谓朝
中夜夜供汤药等故二明供养所贵三两金者以
佛教门出三界苦恩逾罔极何限三金百味等者
谓斋时献食馀时奉饮偃卧置床说法敷座有所
乖适即供医药须者即给故云一切后令请法无
倦。】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
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

【释曰请法有言词即口业礼拜即身业不瞋等即
意业谓不以违情故瞋恼不问又不说不瞋说多
不恼反此亦得双说亦得又说过违情而不瞋说
深不解而不恼为法灭身者虚生浪死数历尘沙
为法丧躯于理何爽雪山童子等即其例也后违
禁结罪。】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实无瞋恼伹以病不能兴贫不能供聋哑
682-B¶ 第 258b 页 X38-0258.png
所难兼解不及巳等不请不问即无过犯。

○第七情听讲筵戒前即遇人不请此明有讲不
听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
示其讲处。】

「若佛子见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
法处。」

【释曰毗尼此云灭灭业灭惑至灭果故律者法也
轨则之义法含对法则三藏具矣后敕令听受。】

「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
林树下僧地坊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

【释曰经律卷者或疏或本听受者为听其文受行
其义咨问者或昧或疑发明大体益诸徒也山林
树下是前一切处僧坊即是前舍宅或可宅舍山
林僧坊是别前后一切之言是总相夫讲法之处
岂限此三后违禁结罪。】

「若不至彼听受咨问者犯轻垢罪。」

【释曰新学菩萨理合如斯苟乏所闻难为解行指
奇身命尚合处求有讲不听为失何甚伤乎即世
十有九馀火出水中云何可救若别有大利或病
难不遂或彼不如巳即不往无犯。

○第八背正向邪戒前虽勤学须知邪正毫𨤲之
失万劫为殃故须次辨。】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
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682-B¶ 第 258c 页 X38-0258.png

【释曰常住者大乘经律所诠之妙理也常住之经
律依主释也所诠为主故言非佛说者情动于中
而形言即知口意二业皆成叛也二乘者第二乘
谓缘觉也不尔声闻何别言之谓缘谛异耳外道
者佛法外之道也恶见者不信法空是二乘恶见
拨无因果是外道恶见一切禁戒者杀人方重盗
满五钱不遮意地过大利益亦无开许痴于大慈
等是二乘禁戒乌鸡鹿狗等是外道禁戒邪见经
律者即半字及大有等大般若说设菩萨于恒沙
劫受妙五欲不名犯戒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
为犯下文亦说若欲摧伏要善他宗于大乘法不
背不谤即受彼无犯。

○第九见疾不救戒前智此悲菩萨行故文二初
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据理普劝。】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
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释曰两节初举尊正劝以如佛之心供养看病人
亦如于佛即能所皆如佛也二显福断疑或曰何
故心境皆如佛那何故劝我行此行耶故此云尔
八福田者有一说曰一旷路美井二水路桥梁三
平治险隘四孝顺父母五供养沙门六给事病人
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会有曰三宝为三其次父
母师僧贫穷病疾畜生为八此八境中皆能生福
故名福田言第一者以佛居初文云如佛无异故
682-B¶ 第 259a 页 X38-0259.png
名第一故偏劝之二约亲别劝。】

「若父母师僧弟子疾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
养令差。」

【释曰父母师僧者是世出世间父母及色身法身
皆有昊天之恩故弟子能绍三宝故虽通一切此
三尤切故偏劝之百种之言理该一切是苦皆救
方曰大悲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
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释曰恶心即恶其病事瞋心即慈悲不生恨心即
宿有怨恶或由恨故欲使遄死名曰瞋心欲令且
病名曰恨心此则恨心为总瞋恶为别也又或嫉
彼故恶现违故瞋宿怨故恨僧坊即师僧弟子病
处城邑即父母亲属病处山林等通一切人病处
或即互通不必局定然菩萨慈悲为心救物为行
所以月上女割乳房以济产妇毗舍祛母割股肉
以养病僧忍辱之于父王亦伤肌以瘳疾故不尔
者犯斯罪也若实无瞋恨等心伹为病难所阻或
利过此或彼自无乏等即不尔无犯。

○第十畜诸非法戒前无救物之心此畜害生之
具恶之类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
二初举事正遮。】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
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
682-B¶ 第 259b 页 X38-0259.png

【释曰斗战之具结上刀杖等杀生之器结上网罗
然杀器之言即通战具之语即局知之一切等者
于上二中各有多种故总制之谓锵弩筌罩等后
方便重诫。】

「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

【释曰父母大怨尚由不报馀生无过岂合伤残将
知畜此诚为非法后违禁结罪。】

「若故畜刀杖者犯轻垢罪。」

【释曰为护三宝父母等事假此为威终无杀意即
刀杖等可畜其网罗之具义无开许后结劝指广。】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品中当广明。」

【释曰可知。

自下第二明入军等十戒文二准前前中十戒即
为十段。

○第一通国入军戒前畜战具此为战使义类相
次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约事
正制。】

「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
兴帅相伐杀无量众生。」

【释曰利养通于财位恶心通于宿怨通国使等者
计会军阵之事如栾布等杀无量众生者如冢下
等事斯即兼犯杀戒伹以为命轻事故为门也二
以轻况重。】

「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
682-B¶ 第 259c 页 X38-0259.png

【释曰无事往来尚由不许恶心为命岂可容之后
违禁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为好心不为利养欲使安和即可往也。

○第二贩卖招嫌戒前则通会战诤此则贩卖人
民又前即害生令死此即押良为贱故次之矣文
二初总举不应。】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
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

【释曰良人奴婢者或为一事押良为贱故或为二
事故六畜者周礼曰牛马犬羊豕鸡其实通于一
切畜生市易棺木等者此是旃陀罗业也盛死之
具含有所馀可知然其此中共有三事若或别明
便成三戒后双结违禁。】

「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此等买之容有卖即无文开遮得失详会可
知。

○第三无根谤毁戒前于下位不轻此于上位不
轻不谤故为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
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
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

【释曰恶心即谤因通于怨嫉无事为无根无根说
过所以成谤良人下是谤人人有六种合即为三
682-B¶ 第 260a 页 X38-0260.png
二二合故并可详会七逆等是所谤罪以重例轻
故不别言也后制所应作。】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释曰此文与前段影略不尔则成相违孝顺心者
谓父母巳上有过讥谏不犯颜色是为孝顺慈悲
心者为弟妹巳下有过善悔拔其苦业令后安乐
是慈悲也后违禁结罪。】

「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释曰反更等者有过直言为不孝况加谤黩岂非
逆流堕不如意处者令父母等堕于恶数中即不
义之地唯除逆化馀皆不可。

○第四放火损烧戒前正报此依报之次也文二
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事令知后
立制令断前中二初举能烧之因。】

「若佛子以恶心故。」

【释曰恶心通于怨利后示所烧之事。】

「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
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

【释曰分二初明无主之处此虽无主动识攸依苟
至焚烧宁无伤害由是此兼犯杀戒二明有主之
物通说唯六别明有十在文可见后立制令断。】

「不得故烧。」

【释曰无主之处从十月初至三月末即许有主之
物不论时节皆不可也故者恶心故也后违禁结
682-B¶ 第 260b 页 X38-0260.png
罪。】

「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释曰害生损物殊不慈悲细详此事难为开许。

○第五法化违宗戒前为外损此为内损故也文
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恶前中二初举缘。】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

【释曰五类十类开合可知后立戒令行。】

「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
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释曰如次令持教悟理发行定位发趣等同前次
第即行位阶降谓入住出等法通所断所證之惑
理用通能断能證之二智或可三十心中所有轨
则总名法用依主持业二释不同如次则免于僣
上偪下进退可度也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
论等者犯轻垢罪。」

【释曰恶心唯对所教恐不成大利故瞋心嫌于别
人如有人教于大乘为瞋能教之者便曲示教小
乘令彼修学意图彼师所教不成横教之言似有
此意或伹可是所教之人以违情故不示大法横
教者幸是大根授以小法如以秽食置于宝器况
与邪僻岂非横耶若实无恶心瞋心但缘知是小
根不堪授大或使摧伏要善他宗或为圆成种智
即教亦无犯。
682-B¶ 第 260c 页 X38-0260.png

○第六借法窥利戒前即不说大乘此乃说之倒
错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
举戒缘后立戒行今初。】

「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
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

【释曰好心者本欲自利利他故学威仪者知其去
就开解等者晓其所归不尔徒设威仪终何益乎
见下后学钦风可知后立戒行文二初示苦行以
成福。】

「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
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
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

【释曰分二初上供以荷恩佛德无上巳身无二不
以此供何报巨恩喜见菩萨即其类也二乃至下
下济以宛愿本发大心亡身益物遇此不济徒愿
何为萨埵王子即其人也后宣妙法以增慧。】

「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

【释曰大乘教理行果是其正法悟修阶级是其次
第如华严第六会中说修因契果生解分后违禁
结罪。】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
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释曰为利养者邀令苦求故恐解侵利故应答不
答者或全不语或问实答权等倒说等者戒定互
682-B¶ 第 261a 页 X38-0261.png
言或通下一意即差于首尾谤三宝者佛不如是
说法不如是诠僧不如是传妄言如是是谤三宝
若实不为利养但欲随义随机方便开诱不依文
字即无过焉。

○第七倚官强乞戒前即凭法取利此即倚官求
财又前诳此威耳文四初举犯因。】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养故。」

【释曰利养者衣食之资名誉者豪势之名或得财
反惠以求善名二明犯缘。】

「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

【释曰国王唯明粟散王子通取诸王大臣兼于将
相百官统于州县三彰犯相。】

「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
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

【释曰恃作等倚赖上官现其威怒打拍等者打棒
令痛拍恊令惧初即乞之不得即牵牵挽者将见
上官横取者非其义也一切求利者百计营谋故
是物皆求故恶求者打拍横取故多求者得巳增
贪无厌足故亦即一切求也教他人求者嘱上官
故驱使别人令作故或教于别人如此求故下恼
众生是无慈心上违佛教是无孝顺又众生皆父
母恼之亦名不孝又行恶自随生为恶人非唯不
救幽灵抑亦累于见在亦名不孝也四结犯罪。】

「犯轻垢罪。」
682-B¶ 第 261b 页 X38-0261.png

【释曰准此亦犯盗戒方便盗故为门异故在此文
矣或夺其贼物以还主揤之令种善等不缘自润
一向利他慈心为本即可容也。

○第八无解为师戒前即倚官求利此即诈解为
师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学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
性之性。」

【释曰勤诵其文六时无替深达义理二谛分明义
理者道理也佛性者真理也为拣馀性故云佛性
之性又义理即持犯之法佛性即本新行性之性
即平等理性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
为自欺诳亦诳欺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
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句偈有其文义之异可知因缘者通轻重持
犯受学传诵等皆具因缘欺诳自他者彼此俱堕
故不知者自冒前人不令知巳不解文顺合云一
切法中一一不解他人不知而为作师受戒即易
会也若或无人为师随巳所解不隐所短即无过
也。

○第九斗谤欺贤戒前则内隐无知此乃外欺有
德文二初妒贤嫉能。】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

【释曰恶心者或恐侵名利或宿有怨嫌但违善品
682-B¶ 第 261c 页 X38-0261.png
名为恶心持戒者轻重两全捉香炉者行道供养
后积恶成祸。】

「而斗过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释曰彼此无过两头互说遂令善人心生忿毒递
相凌损故云尔耳又无恶不造属于此人谓种种
斗谤务令相反是无恶不造也此唯除痴狂心乱
馀并不可。

○第十不救众生戒前则于善令非此乃见苦不
救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标
后别示今初。】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释曰慈心为体放生为业业即是行行即是行行
即是用后别示文二初据理正观后依观起行前
中二初观同父母后观同巳身前中二初普明皆
是后结所不应前中二初约人类。】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
之受生。」

【释曰分二初标举后我生生下释成或曰如何得
知皆父母耶故此云尔恩爱业缘即为眷属屡受
生无数理合如斯后约六趣。】

「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释曰或自身为六道彼此相参又经多劫故应尔
也后结所不应。】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
682-B¶ 第 262a 页 X38-0262.png

【释曰问若然者杀生合成逆罪何不然耶答以隔
生故无父母相之想故后观同巳身。】

「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
体。」

【释曰分二初标举后一切下释成或曰云何知是
巳耶故此云耳意曰我所受身是其四大众生之
体亦复如是所舍身既无边众生足明是我后依
观起行文二初蹑前总标后约事别辨今初。】

「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释曰意云准上二义即合生生受生之处常行放
生之行法尔常规故云常住之法不唯自尔兼亦
教人二利行也后约事别辨文二初普救馀生。】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
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释曰分二初别救危者方便救者不尔不遂或反
损故后常教化下通救所馀既皆父母固合救度
横该人物竖通幽显可一一故通为也后别资现
在。】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
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

【释曰分二初孝子荐因斯则见今生身父母不同
馀类存亡可知以但取忌辰讲说馀生虽悉父母
隔远难知又复过见广多故常讲也由是藏疏言
此戒中具于二事后福资下先灵享福谓巳在人
682-B¶ 第 262b 页 X38-0262.png
天者即令生于净土故云得见诸佛若在三涂者
不得同生净土故令且上人天然此正明现在兼
于馀类经意然也后违禁结罪。】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力所不及无师可请自又不任或有大利
过此不逮兼行即不可也后结劝指广。】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
戒相。」

【自下第三明报怨等十戒文二准前前中即为十
段。

○第一无慈报怨戒前则见苦不救此乃于怨起
酬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标
所断后别列所断今初。】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

【释曰合云以骂报骂共成三业今以身意合之后
别列所断文二初举重列轻。】

「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
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

【释曰二节初正制令断此举至亲至尊之境以况
诸也后示其所由或曰君亲之怨不报何名忠孝
耶故此云耳生由命也谓杀彼命以还此命故云
杀生报生怨怨不息故非孝道如琉璃王事又彼
怨亦是我之父母故亦不合佛心故亦不契正理
故故不可也后以轻况重。】
682-B¶ 第 262c 页 X38-0262.png

「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
作七逆之罪。」

【释曰奴婢是属巳之贱打骂之罪犹多怨家是巳
之父母杀即同七逆七逆之罪不言可知口罪无
量者世人于奴婢等大方如此或恐是得字传写
误故后违禁结罪。】

「而出家菩萨无慈报雠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
罪。」

【释曰发菩提心是则出家不约形服不尔在家菩
萨得不犯耶以中摄初后但言六亲尔据此兼犯
杀瞋二重戒开遮之义如杀戒说。

○第二慢人轻法戒前于怨境起瞋招其大损今
于德人生慢失其大益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
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前中二初
明制戒因。】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
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
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

【释曰分三初实无所解出家者两意谓身及心又
身必兼心不发大心非菩萨故初出之言即无解
之因二而自下徒恃豪族有十种一聪明耳目俊
利二有智悉谙世事三高贤先曾任官四年宿老
大五大姓刹族等六高门上代衣璎七大解黄籍
或是小乘八大福曾作大施九饶财富有钱帛十
682-B¶ 第 263a 页 X38-0263.png
七宝足金银等三以此下耻于下问于此十中或
一或多不必一人全具于十后明制戒缘。】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诸根不具而实有
德一切经律尽解。」

【释曰分二初风仪外陋有五类亦不必一人如此
将对前文有其通别别者小姓是前大姓之所慢
者等通者应可互望为之二而实下德行内宛德
即是行行解具故以此反明慢之误矣后制所应
作。】

「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

【释曰略举一事可以例诸且夫童子求于罗刹天
帝跪于野干皆为慕法情慇不观形貌弊恶之短
足以明途岂得公然辅情损利世多如此哀哉哀
哉后违禁结罪。】

「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释曰二谛俱问盖文略之除自恃轻他外或病难
所阻或审知无德或调伏彼恶或因招大损等即
可馀不可也。

○第三轻新求学戒前则有德不问此即有问不
言又前慢先德此轻后进是次第也文二初制戒
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标受戒之时后别
明受戒之法今初。】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

【释曰佛灭等者佛在即无自誓等受戒事故欲以
682-B¶ 第 263b 页 X38-0263.png
好心者愿乐深信故意专二利故此即好心之欲
拣非恶心是受戒之器后别明受戒之法文二初
别显受学后双结分齐前中二初明自誓受戒后
明从师受戒前中二初总明处法后别显时缘今
初。】

「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

【释曰情发于中诚言立弘誓愿自要口陈羯磨应
教相现名为得戒后别显时缘文二初别明迟速。】

「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受得戒若不得好
相应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巳便
得佛菩萨戒像前受戒。」

【释曰分二初明胜机得戒且斯七日见相即止不
必定然好相者佛来摩顶等如下文说后若不下
明劣机得戒以见相为限何指一年然极劣者亦
不出此故言一年矣由此障有厚薄圣无亲疏尤
宜自责慎勿怨夫后总结不可。】

「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释曰戒不可见佛又无言不以相表安知可否后
明从师受戒文二初明得戒缘后明得戒因前中
二初具彰。】

「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
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

【释曰三节初标意曰现前有法师先曾受戒今于
彼前二徵戒是一源何故自誓须相此不要耶后
682-B¶ 第 263c 页 X38-0263.png
释法师从上传习善知轨摸教授如法故不假相
后印定。】

「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

【释曰是者此也即得者不经多日故后明得戒。】

「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释曰虽不假相要在极郑重之心恐使因修故兹
严戒至为至到罄竭肝心重为殷重尊人敬法其
由瓶安水入溪净月生后双结分齐。】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
而要见好相。」

【释曰千里者八方各尔有而不受即是慢他无而
远求便成自因故兼勖耳后违禁结罪文二初明
犯因缘。】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
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

【释曰分三初智解分明此唯因也二与国下交结
豪贵此通因缘三而新学下后进来求此唯缘也
后结犯行相。】

「以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释曰以恃内解外势故于新学生轻慢二心通于
轻慢亦乃是无慈悲心或是瞋心以是不欲之事
故或是嫉妒心恐彼解同巳侵名利故如是三心
有一于此即不能好说除此心外为老病失心或
知其后患故作是说即无犯也其羯磨忏悔受戒
682-B¶ 第 264a 页 X38-0264.png
等广如别说由此戒中含于二事为师资各一知
之。

○第四弃正从邪戒前则恃慢凌人此乃背真向
伪又前轻人此舍法故次来也文二初明违禁后
结成罪前中二初明弃正后显从师今初。】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
勤学修习而舍七宝。」

【释曰二节初列所弃之正大乘法是教正见是行
即解之行故正性是理正法身是果四法具矣又
初是修生法依教闻薰成正智故后二是本有法
在缠名性出缠为法故表异外法故言佛也二不
能下明所弃之失七宝者谕也大法可重故如七
宝意显二乘等为瓦砾也不能言如舍也后显从
师。】

「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是
断佛性鄣道因缘非行菩萨道。」

【释曰分二初列所从之邪邪见者总明也反前诸
正及佛二乘者是异乘邪见外道者僧伽等论俗
典者五经六书阿毗昙此云对法即小乘论也杂
论者小乘外道及以俗典杂糅所成书者大篆小
篆记者大演小演等二是断下显所从之失断佛
性者佛种从缘起此等非正缘即自他皆断障道
因缘者由此令菩提教行之道俱不行故非行菩
萨道者上二所行非菩萨所行之道故后结成罪。】
682-B¶ 第 264b 页 X38-0264.png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其行者馀力资于正法圆成种智调化难
调即皆药也如五地菩萨即不妨也。

○第五为主失仪戒前明舍法此明损财故也文
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举其时
后别明其事今初。】

「若佛子佛灭度后。」

【释曰佛在即无此事故后别明其事文二初分司
立主。】

「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
主。」

【释曰说法主者知法人也通于三学僧房主者三
纲也教化主者知修造供养人坐禅主者明了止
观人也行来主者领徒游方之长为者作也后据
位为政。】

「应生慈心善和斗讼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巳
有。」

【释曰分二初通制五主慈心善和等者既为上首
众有所诤即须善和导之以德故名善也二善守
下别明二主此最难故三宝之物用须如法不得
同于巳物要用即用又守护爱惜如其巳物即免
损失斯则护之如巳物用之不如巳物也后违禁
结罪。】

「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682-B¶ 第 264c 页 X38-0264.png

【释曰反乱众者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恣心用兼犯
盗戒也若有六群之类或病不护禁王贼所逼等
即无过也更细思之。

○第六待宾乖戒次如科显文二初制戒令行后
违禁结罪前中三初居僧所住二宾客来臻三后
枑迎礼今初。】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

【释曰先字应平声二宾客来臻。】

「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
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

【释曰共有五处一僧房是出家菩萨住处二舍宅
是在家菩萨住处三国王宅舍即禁宫中此亦在
家菩萨住处城邑通于二住故在两间然上二或
即安僧在中四坐夏处随所安居处应非少不可
遍举故云乃至谓暂住一夏之处五大会即檀越
设斋之处或是僧居为正以前云僧房故后云先
住僧故斯则僧所住处皆曰僧房后枑迎礼文二
初迎送不亏后寝膳如法文二初自供必备。】

「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
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供给所须尽
给与之。」

【释曰分二初辨富僧卧具者裀褥衾裕之类绳床
者谓要坐故木床者即卧床也事事者灯火诸物
不可具列故云事事后明贫士在家兼男女出家
682-B¶ 第 265a 页 X38-0265.png
唯巳身尽给与者富即尽其所须贫则尽其所有
后他请无踰。】

「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
差客僧受请。」

【释曰客虽乍来便有其分既入众僧之数即须依
次差之后违禁结罪。】

「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坊主得无量罪畜生
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释曰无量罪者固违圣制巳是罪人况利属十方
故获𠎝无量愚痴之甚故同畜生急于刍粟宁有
义让不息恶心故非沙门违佛言故非种姓不从
佛口生故不得成佛若病不自由或王力非巳或
初心未能自责等即可容也。

○第七受用非法戒前则待客非仪此乃用物非
法文二初别彰所犯后通结罪名前中二初举一
以制。】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巳而此利养属十
方僧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巳。」

【释曰有标释结在文可知后例诸以制。】

「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巳
用故。」

【释曰意曰别请物属众僧即是八福田中一数此
既不得用馀田之物亦不得用例同此故此可立
量云云可思后通结罪名。】
682-B¶ 第 265b 页 X38-0265.png

「犯轻垢罪。」

【释曰若以慈悲为怀益多损少都不为巳意在利
人即无犯也。

○第八请僧踰越戒前受此请故次之也文二初
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标彼所欲后示
此所应今初。】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
田求愿之时。」

【释曰檀越此是兼制多有此事故二示此所应文
二初正示所应。】

「应入僧坊中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
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

【释曰知事人者即维那知次第故今欲等者明本
意即得等者凡是一僧乃是十方之数以心无拣
择故此一僧便同十方僧也况十方僧内凡圣相
兼后校量显胜。】

「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释曰江水虽多但为一味海虽少便具百川法准
详之问别请僧岂非十方僧数耶答运心有限不
能普故境随于心成局限故后违禁结罪。】

「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
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释曰是外道下三意展转相释七佛即毗婆尸等
违逆佛心是不顺孝道若势力强逼或不为人情
682-B¶ 第 265c 页 X38-0265.png
伹为尊德成大利益或僧次巳满等即应可也。

○第九恶枝多损戒前为感福此乃增罪文二初
明所犯之事。】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
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
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
毒都无慈心无孝顺心。」

【释曰恶心利养但因缘异耳贩卖下有十三事一
卖色即贩淫也二自作食等恶触非法亦世之讥
嫌三占相谓占勘婚嫁相其善恶四解梦是吉是
凶五辨胎中男女六咒咒诅等七术厌祷符书等
八工巧谓刻画等九调鹰谓缝耄等十合毒以多
毒药合成百千但功能迟速之异耳十一蛇毒以
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罩-卓+鬼]辟蛇等十二生金银合
假金银等十三蛊毒取七月七日蜘蛛五月五日
午时青蛇十二月猫儿共置瓮中闭之多日唯有
一在即成其毒然束此十三不出六事谓三四五
合故六七八合故第十巳下合故若别之即为六
戒无慈孝者违法损物故后结所犯之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于中开遮可以意悉。

○第十违禁行非戒前则恶作损生此乃公行毁
禁文三初总明所犯之因。】

「若佛子以恶心故。」
682-B¶ 第 266a 页 X38-0266.png

【释曰不信业果也二别彰所犯之事文二初巧言
令色。】

「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

【释曰依三宝荫以求财利巳取行违故言诈亲等
文复巧言无行故云说空等后躬行不善。】

「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于六斋日年
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

【释曰白衣等者为媒人通于私礼此是生死之中
缚著事合与解之而反缚之六斋日者一日八十
五十八二十四三十此是外道六师斋日也三长
月者智论说天帝以大宝镜共诸天众从正月一
日照南州善恶具录如是二月东三月北四月西
五月还至此九月亦然故当修善杀生等者如婆
薮仙等唯于此时即行杀等以恶见故此中共有
四事兼有犯重详之后通结所犯之罪。】

「犯轻垢罪。」

【释曰唯除痴狂心乱或大圣示同即可馀皆不得
后结劝指广。】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说。」

【自下第四明救厄等九戒文二准前前中有九。

○第一见厄不救戒前则重罪故违此乃尊厄不
救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缘
后正制前中二初总标恶时。】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
682-B¶ 第 266b 页 X38-0266.png

【释曰佛在即无此事前四五百年亦应无此后别
明恶事。】

「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
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
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

【释曰外道与佛法为怨故恶人即阐提之类不信
佛法故劫贼则凶暴求财故父母形像虽少不无
共有五类细分为九义添成十应有论故或为等
者欠负官物卖之取钱纳官因为奴婢或为犯事
被官司收配与别家为贼或因离乱为官所掠赐
及有功乃成贱士后正制。】

「而菩萨见是事巳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
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
经律。」

【释曰慈心与方便伹因缘异耳后违禁结罪。】

「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痴狂或钱少或教化不得或菩萨自卖志
趣坚深则可也。

○第二畜诸非法戒前则有厄不救此乃无辜加
害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
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

【释曰刀等杀器前巳制之今重制者传写误失于
中仗字从人从本总别虽殊随取皆得贩卖轻秤
682-B¶ 第 266c 页 X38-0266.png
者或但卖于此或以此贩物因官取物下或一事
逦迤谓本以势取势取不得即以囚系囚系不得
即破其家产或即三事迢然各别养猫等者能杀
所杀皆不相应然此文中开则成六合则有四并
可知之后违禁结罪。】

「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或痴狂或欲慈育或护佛法等有益即许
也。

○第三观听作恶戒前贮畜非仪此观听作恶以
为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
总举犯因。】

「若佛子以恶心故。」

【释曰但顺生死皆恶心也后别彰犯事。】

「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亦不得听吹
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伎乐之声不得摴蒲团
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毬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
成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
使命。」

【释曰总有五类初观斗竞三事可知有二等字是
中皆有多种斗故二亦不得下听音乐有十事伎
乐伹是总名以结上诸别兼该所馀三不得下作
枝戏有九事波罗塞戏西国兵戏谓二人各布二
十馀象或马于局道所争得要路以为胜也六博
即双即戮或即长行等六四爪镜下行邪术有五
682-B¶ 第 267a 页 X38-0267.png
事爪镜者以药涂爪咒之便见吉凶蓍等并咒之
作术此方所无未知委的五不得下为盗贼使一
事可知后约戒总制。】

「一一不得作。」

【释曰五中之二也后违禁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前二中因而视听不是恶心即可馀除化物
同事方便皆不可也。

○第四辄入二乘戒前断恶此修善又前制身前
防意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三初令
护持禁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
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

【释曰分二初法护持其行则毕世无亏读诵其文
则六时无倦二犹如下谕如金刚者不可坏故如
浮囊纤毫不犯涅槃所说草系比丘者庄严论说
有比丘贼剥裸形以草根系之经宿不转王见谓
外道臣曰非也是佛弟子以右膞黑是袒露之相
王问其由发心请之供养二令生大信。】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巳成之
佛。」

【释曰佛本同我但由行致故我坚心三令发大心。】

「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释曰由前所信故此信不亡造次颠沛如是故云
682-B¶ 第 267b 页 X38-0267.png
念等后违禁结罪。】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释曰二乘即佛法中外道片云凝空阳光倏掩小
心绕举大行那在若新发意或习强或示同调物
等即可也。

○第五不发大愿戒前则心不向小此则愿趣于
大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标
大愿。】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

【后别显大愿。】

「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
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
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释曰五愿一愿成孝敬谓生我训我皆有𠣪劳二
愿得师友师既开示同学研精善友傍资又增解
行有知识故三常教下愿解教理有能所诠可知
四愿如法行谓随相离相二利等行五坚持下愿
护佛戒然此五愿从一至五展转而起详之后违
禁结罪。】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巳得者馀皆须也。

○第六不作十誓戒前对顺起愿此对非立誓文
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望前总标
后正明誓愿今初。】
682-B¶ 第 267c 页 X38-0267.png

「若佛子发十大愿巳持佛禁戒。」

【释曰意云先发大愿方得坚持禁戒斯则十戒之
大愿也后正明誓愿文二初约智以自护后约悲
以利他前中二初对自犯以发愿。】

「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
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释曰火等但害一身淫罪沈于多劫故也下诸愿
门皆约淫戒说此有十三愿若于十戒一一言之
即成一百三十以不别故故以例之后对他缘以
发愿愿各三意一是净人料取则如盗二信心敬
戒取则诳他三佛留与戒者取则盗佛之物故戒
经曰破戒人无一滴水分下文云不得饮国王等
水文二初偏约身口。】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里周匝缠身终不以破
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
劫终不以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
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经一劫二劫终不
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破
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
682-B¶ 第 268a 页 X38-0268.png
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后别约五尘。】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破
戒之心视他好色。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
不以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破戒之
心贪嗅诸香。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破戒之
心食人百味净食。

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破戒之心贪
著好触。」

【后约悲以利他。】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释曰唯除狂病等及巳得人馀皆然也。

○第七诸难处戒前则护戒心坚此乃存躯长道
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
作后制所应止前中二初总标二门后别释四事
今初。】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
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钖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
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
682-B¶ 第 268b 页 X38-0268.png

【释曰分二初标所依时节二时头陀者春秋也非
寒热故冬夏坐禅者寒热不出故结夏安居者依
教修道故二标所用道具可知后别释四事文四
初双明二事。】

「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
种物常随其身。」

【二别明头陀。】

「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
鸟二翼。」

【释曰二翼之言论时及物三总彰布萨。】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
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
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
高座听者下座各各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

【释曰分二初定时主布萨此云净住不犯默然故
二若诵下示轨仪四例结安居。】

「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释曰坐禅含在一一之中后制所应止。】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
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
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时
是诸难处皆不得入。」

【释曰分二初偏制头陀十二处有标释结详之可
682-B¶ 第 268c 页 X38-0268.png
见国难恶王离合皆得二乃至兼戒馀事乃至之
言该于坐禅游方后违禁结罪。】

「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释曰兼上应作不作共为二戒前若贫不能置等
后为自调及调众生或更无好路好处事不获等
即可也。

○第八众坐乖仪戒前外避厄难此内顺众仪文
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三初约戒立制。】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
在后坐。」

【二举人重制。】

「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
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

【释曰僧尼二众各自随仪非容于杂三对邪显制。】

「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
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

【释曰不知礼法实为兵奴兵奴岂非痴人后违禁
结罪。】

「而菩萨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狂乱及不知大小及不稳便等即可也。

○第九应讲不讲戒前明坐仪此明道引文二初
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令化安僧后使
讲经益物今初。】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
682-B¶ 第 269a 页 X38-0269.png
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

【释曰山林园田是立僧坊及佛塔处一切行道处
者诵习礼念等处也但是修习佛道之处后使讲
经益物文二初总明。】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

【后别示文三初救疾等诸难。】

「佛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
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
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

【释曰国难饥馑等贼难兵戈等二救火等诸难。】

「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
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

【三救罪等诸难。】

「乃至一切罪报三恶七逆八难杻械加锁系缚其身
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读诵讲说此经律。」

【释曰三恶是三涂与八难及系缚等是报障七逆
是业障淫瞋痴是烦恼障后违禁结罪。】

「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释曰兼前教化以为二戒入位大士利益事别不
必讲经故唯勖新学若彼不受化或不解经又无
人所请等即不犯也后劝结指广。】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檀品中当说。」

【释曰梵檀此云默摈。

自下第五明受戒等九戒文二初具彰戒相后结
682-B¶ 第 269b 页 X38-0269.png
数劝持前中亦有九。

○第一不受众生戒前令讲法益生此令受戒摄
物故次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
二初明受戒之机后明受戒之法今初。】

「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简择一切国王王子大
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六
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

【释曰有十七类可知后明受戒之法文二初教染
衣色后示受戒相前中二初约一方正示。】

「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
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
一切染色。」

【释曰袈裟梵音此云染色著此则逆于情爱故与
道相应二约馀国以辨异。】

「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
有异。」

【释曰诸国土中衣色不一但要异俗何限青黄后
示受戒相文三初拣去七逆。】

「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
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
父杀母杀和上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
若具七遮即现身不得戒。」

【释曰圣人即五果十地若具等者七中有一即非
戒器故总名逆现身者现生造逆之身过去不知
682-B¶ 第 269c 页 X38-0269.png
二却收馀类。】

「馀一切人尽得受戒。」

【释曰除七逆外解法师语者三释其所由。】

「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
鬼神不礼。」

【释曰无罪具戒方堪他敬七逆反此故拣不堪六
亲等者于其六亲伹不拜而巳鬼神之属亦敬而
远之今文失耳后违禁结罪。】

「伹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
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应云不即与一切众生受戒恐彼解脱即是
恶心不得财利即应瞋也兼前失仪即为二事除
病或不解或彼非器即可也馀皆犯也。

○第二无德作师戒前则有解不为此乃无德强
作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缘。】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戒法师
者。」

【释曰或自教化或别人教化令起信心后正示文
二初示所要达后明所不敏前中初别明后总结
前中二初教资请师。】

「若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上阿阇梨。」

【释曰今请释迦为和尚巳为阇梨后问罪拣器文
三初问遮罪。】

「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
682-B¶ 第 270a 页 X38-0270.png
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

【二问重罪文二初罪灭戒存而不受。】

「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
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
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
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释曰三世千佛者大略言之也种种异相者圣境
多端故灭者此则旧戒却圆更不要受后罪存戒
灭而可受。】

「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
戒。」

【释曰现身不得戒者不得旧戒得增受戒者增由
重也得与重受戒也三问轻罪。】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

【释曰应云据此亦不同十重文之略也后总结。】

「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

【释曰好解者如法实解也二明所不敏文二初别
明。】

「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
谛习种性长养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
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

【释曰有四法一教二理三位次配十住等乃至佛
位谓初习次养性成不坏入于圣道觉正法故四
行多少观行出入者约地前地上八地前后等料
682-B¶ 第 270b 页 X38-0270.png
拣说之十禅支者四禅共有十支谓初禅五支一
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定二禅一内净三禅三舍念
正知四禅一不苦不乐俱如别说二总结。】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
诈现解一切经律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
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不出三事一名闻二利养三弟子稍解不为
利养等即可也。

○第三非处说法戒前则诈解此乃妄传也文二
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三初总示不应。】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
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

【释曰千佛者千华上佛或是诸佛上云三世千佛
大数言故以一切佛皆同说故三双彰可不。】

「除国王馀一切人不得说。」

【释曰国王有损益佛法之力故三释制所由。】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
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

【释曰愚痴之甚虽人如畜当必堕落故不见三宝
或不奉三宝则见如不见如木石无心者不知业
果故亦是贬责之言实非无心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682-B¶ 第 270c 页 X38-0270.png

【释曰若或对王若有实信或犯乱不觉等即可也。

○第四无知败禁戒前不应说而说此不应犯而
犯文二初示所不应后作所成犯前中二初总标
本末。】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

【释曰信心者出家受戒因故起心犯者无惭等不
善心也圣即正也二别示过非也。】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
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坊舍城
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咸皆骂言佛法
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
无异。」

【释曰不得受供者非真福田故亦不得等者水属
王百姓以轮税故得行得饮若持戒奉于福税即
可今反此故五千等者比丘戒全故神卫鬼去今
反此故神去鬼来一切等者赚他信施都无福利
如盗僧物故人鬼皆骂贼一切众生等者到处灾
故无有慈悲故不欲见之痴无觉知故同畜木二
作所成犯。】

「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故者除误也开遮之理思而示之。

○第五不敬经律戒前犯行此轻教故文二初制
戒令行。】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
682-B¶ 第 271a 页 X38-0271.png
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
素竹帛亦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
箱囊盛经律卷。」

【释曰纵不剥皮刺血必须纸素香华二违禁结罪。】

「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贫病入定贪化生等不犯馀皆犯也。

○第六不化众生戒前诫轻教此教发心文二初
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因显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

【释曰悲为化本复是无缘二对生成戒文二初令
受戒。】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
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释曰谓归三宝十重戒二令发心。】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
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川林野皆使一切众生
发菩提心。」

【释曰心念口言者心发悲念如念启言意在警觉
闻之作远因缘也后违禁结罪。】

「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病及不解。

○第七说法乖仪戒前教发心此令敬法文二初
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因缘。】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
682-B¶ 第 271b 页 X38-0271.png
众中。」

【释曰悲即化本是因也人家即化处一切众即化
机上二皆缘言贵人家者此等多慢故偏举之后
制戒令行文二初令止非仪。】

「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
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

【二令依是仪。】

「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座如孝
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

【后违禁结罪。】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者犯轻垢罪。」

【释曰不如法者通明三业唯除化病及王臣力或
巳不解。

○第八非法立制戒前说法非仪此恃威灭法文
四初举犯人。】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
弟子。」

【释曰信心受戒者不受戒者非此所明故四部僧
尼士女二彰犯戒相。】

「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
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
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
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
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
682-B¶ 第 271c 页 X38-0271.png

【释曰与前四部异者前是能制此为所制又王臣
自恃四部凭他皆起异端立兹严令三辨犯戒业。】

「莫作是破三宝之罪。」

【释曰同体是别相所显别相是住持所成今破住
持即三种俱破初受后破有始无毕诗曰靡不有
初鲜充有终即斯义也四结犯戒罪。】

「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制恶人出家不许造像卖等馀皆成犯。

○第九自伤内法戒前恃自威此凭他势故次来
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
应止后制所应作前中三初法。】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
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
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

【释曰苟求名利容佞王候或傍法以黑人或傍法
以黑法事既非理横义照然因使不安名为系缚
二谕。】

「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

【释曰莲华面经说师子死诸虫兽不敢食师子身
中虫自食之三合。】

「非馀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坏。」

【释曰外魔不能坏佛法佛弟子自坏也然合文与
谕中相影详之后制所应作文二初顺显戒精后
反彰罪重前中文二初以谕略显。】
682-B¶ 第 272a 页 X38-0272.png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
破。」

【释曰父母有其一子怜念情深孝子于其父母爱
敬尤切菩萨于其佛戒岂不然乎后寄事广明。】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
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
经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

【释曰轻身重法故大慈为本故是佛本源故后反
彰罪重。】

「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

【释曰破法者废其教教废则理等俱废故无孝顺
心者坏三宝殃父母违至理故后违禁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教道不弘尚为有过反更破坏岂得无𠎝若
不缘名利翻以慈心为法去害即不成犯后结数
劝持。】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后结劝修学。】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巳诵
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后结劝受持文四初举佛同诵。】

「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巳诵当
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释曰三世皆通十方真应我今亦诵即是现在应
682-B¶ 第 272b 页 X38-0272.png
身二劝众普持。】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
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释曰人之七类法行有六可知三流通不绝。】

「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释曰展转受则戒卷流通流通即化化不绝三身
自在佛性常住又佛性是理戒戒卷为教化化不
绝兼于行果谓依教诠理依理起行得果斯则理
等三法非教不成是故慇勤劝令弘教法华曰以
佛教门出三界苦即其义也四传受利益。】

「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
天中。」

【释曰见千佛者得入二地授手者佛以慈教为手
人以信心为手二手相契即是授义不堕恶道等
者持小乘戒尚得如此况菩萨戒耶授手之义由
兹著矣十三傍地故生人道天中又为道器身摄
众生处不同凡小耳三结劝流通分文四初结所
略说。】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

【释曰我即释迦所称树谓菩提之树如毛头计故
曰略开然虽亲授舍那今论展转故言七佛七佛
犹略其实无边尽过去佛戒即是法轨则义故二
劝众奉持。】

「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
682-B¶ 第 272c 页 X38-0272.png

【释曰大众者正是地前兼地上也一心者地前略
机未有馀力苟宜笃志故此勖之奉行者受学传
通自他兼利三悬指广文。】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四群贤顶受。】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释曰三千学士与时坐听者势通离合合则一众
巳现当学皆名学士同听闻故若离说者三千学
士即地上菩萨或但地前巳学现学之流时坐听
者即地前菩萨或是未学当学之辈闻佛自诵者
敬受之因馀不尔故心心等者顶礼戴仰情欢足
蹈领纳文旨不遗不忘人众不一故曰心心亦可
念念相续表其殷极且如远叶群方迩佛七圣十
身之所赞千佛之所弘爰及释迦是颁金口况以
妙圆三点尅备二严为利厥深孰不欢荷敬行而
巳哉。】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
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
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
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
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
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如
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
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
682-B¶ 第 273a 页 X38-0273.png
行品中说。

「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悯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净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计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灭尽取證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由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巳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巳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网经记卷下(终)
682-B¶ 第 273b 页 X38-0273.png
* No. 682-B

承久三年十一月下旬于贺茂佛光山禅堂院住
房以草案之本清书毕华严宗沙门高辨。

宽喜二年十二月十六日病后励力两卷拜写心
中恳念诸佛照览愿以此功必共自他生知足之
云阁拜慈尊之金容闻法悟道利益群生新发意
僧空辨记之(四十七岁)

同三年辛卯正月十一日于禅河院庵室再校了
沙门空辨(四十八岁)

元禄六年太岁癸酉春二月上旬于洛东禅林僧
坊参订诸本肇成全本释升堂谨识。
* No. 682-C

窃以菩萨戒者是为千佛之要路万圣之严师三身
四智之源五眼六通之本昔有天竺三藏罗什法师
译梵语以就秦言翻秘词而为显说次有沙门传奥
造疏弘扬虽绵历于帝朝奈因缘而隐滞即有常山
重地龙兴上人法讳慧颙制科并钞方得法义齐备
682-B¶ 第 273c 页 X38-0273.png
旨趣周圆望济益于群灵睹流通于远代爰有俗弟
子张令珣一闻胜事便整衷怀乃命良工刻兹印板
总斯巨福普用装严所集殊因并将回向回向真常
实性回向正等菩提法界有情皆沾利乐皇王万岁
宰辅千秋四夷八表以永安君正臣忠而□□师僧
父母善友良缘历劫先亡连绵眷戚皆愿同生知足
共礼慈尊三涂湮没以停[酉*爰]六趣漂沈□息浪在众
生数尽启真诚凡是有情俱登佛道。

时太平兴国八
年岁次癸未冬十一月八日工毕记。

镇府龙兴寺讲法华梵网经沙门归演 挍勘

银青光禄太夫捡挍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颖
州尤从都押卫张令珣 印施

妻李氏长男 敕赐及第进士惟吉次男惟一忠
吉则吉永吉新妇李氏曹氏卫氏
* No. 682-D
重刻梵网经记后序

梵网戒线者舍那薄伽体性之本原菩提萨埵修證
之法门其大本也六十一品广说斯义今此品所明
菩萨心地戒常住佛性之尸罗大士首心之学处也
682-B¶ 第 274a 页 X38-0274.png
大都受持者热恼去而清凉生顶戴者无间空而忉
利现此其福利恩有禀难思议据之译家特诵出此
一品流布于叔世以为累劫之津梁倭汉龙象又从
而为之释者五十有馀家无不兰菊檀美虽然明月
之珠不能无考独文约义丰致令后徒而便受随者
其惟莫越于奥法师记然斯篇也淹历年所罕传于
世今年春出游洛西始从白云庵住上人谭及上人
唯然曰吾传此本久为鸿珍幸寿文梓以福群生当
赠舍诸予惊喜曰是真好事苟勿负约于是上人寄
彼本来请予挍勘予合爪阅之惜乎传录婉转错节
衍语至若间混鱼鲁每翻无不释卷而叹遂愤激之
馀自不顾陋拙管识之所暨叨分会经记补苴罅漏
紏正错谬以命工寿梓谋公诸天下噫此篇流通戒
宗朗如日星也刻成姑述其颠末如是。


岁次癸酉元禄六祀冬十二月既望释升堂和南序
于洛东禅林僧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