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82-A¶
682-A¶ 第 242a 页

* No. 682-A
梵网经记序

如来所说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西天译经三藏法
师罗什奉诏所译盖大本中一品也其在大藏与菩
萨地持经同安字函中凡持此经者有五种功德或
十方佛悯念常守护或命终时正见心欢喜或生生
处为净菩萨友或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或今后世性
戒福慧满此是佛行处智者善思察噫如来大誓愿
故神通力故慈悯有情故诚真实不虚石壁奥法师
信之为尤力于是撰述记文远延日国愚庵照公从
大宋国得此本以示予予随喜赞叹即于贺茂佛光
山禅堂院腾写以乐同心道俗伏愿见闻随喜种知
足之因读诵思惟證慈尊之法印转相晓悟共脱沈
沦。

承久三年十一月下旬
贺茂佛光山禅堂院沙门高辨
682-A¶ 第 242b 页 X38-0242.png
梵网经记卷上(序)
北京石壁寺沙门 传奥 述

波罗提木叉者菩萨之师也片善必录纤瑕必惩
退禦机微进防言行为万德之阶陛作十身之泉
源故得莲藏亲宣千华转受学者之要不亦宜乎
然自滥觞姚秦绵历遐代派诸天下雷讽寔多其
于旨趣鲜有知者虽古德著疏文广义丰致令后
徒思而不学此方释子多习大乘虽受假声闻而
行兼菩萨寡尤寡悔诚在深知不有发挥终难措
趾故于广疏略此别行有不同者颇为改易辄申
庸鄙以系全文苟获其妙则筌蹄可云矣。

「 归命三世佛
 满字修多罗
 十方菩萨僧
 慈悲见加护
 我今略赞述
 波罗提木叉
 普利诸群生
 令向菩提道」


【释此菩萨戒经大分为二初释题目。】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心地法门品菩萨戒本。」

【释曰曲分为二初三字是一部之都名梵网两字
是谕也梵谓梵王具云梵览摩此云极净离欲秽
恶得极净名网即彼天之幢网以彼持此至佛会
中供养听法时佛见之因取为谕谕有通别通者
谕情器差别佛教被此亦所不同故下文曰于寂
682-A¶ 第 242c 页 X38-0242.png
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王网罗幢
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别者谕菩萨三聚净
戒一谕摄律仪戒如网罗树禽秽不侵二谕摄善
法戒如树得罗网华果繁实此二相资三谕摄众
生戒如张网在河涝鱼出岸然准下文所说佛于
菩提树下乃至色究竟天都说十会法门前九即
是通谕之所谕第十即是别谕之所谕也又通必
该别别不该通经者谕中一分之所谕也义有多
门常法贯摄如常所谈二卢舍那下是当品之别
目于中又有总别总即一品之总名别则品内别
义今初卢舍那佛即能说之主也卢舍那此云满
净一切障染若粗若细无不尽故佛者梵音具云
佛陀此云觉者谓满净之觉者觉即是人拣馀二
乘菩萨是分净之觉人故今存梵之略但云佛也
然准梵本即云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谓身智
二光内外俱照故然前约障离此约德显义虽两
途理归一致心地法门品者具有六十一品此拣
非馀也心即所修所发之心所谓信等五十心也
地即所依所成之地位谓三地也地前总名信行
地见道名净心地修道巳上通名如来地地有生
成荷载之义故以谕之此三地中能生能载诸功
德故无非妙轨为法贤圣通游曰门类别不同故
682-A¶ 第 243a 页 X38-0243.png
称为品二菩萨戒本者即此品内之别义也以应
更有诸义理故不尔品下何须别标菩萨之义如
常所释戒者孝顺义制止义广下说明本者菩萨
之根源故戒即是本持业释也菩萨之戒本依主
释也若望果而论亦为佛本故下文云诸佛之本
源行菩萨道之根本今约当机且言菩萨亦可轻
重二戒未尽戒条以略言之略为广本故下每节
皆指广文如八万威仪品等又智论曰略有八万
广有尘沙将知此者盖略中之略也下云如毛头
许然天地春秋知乎一叶圆机对此足反三隅然
此题中有两重总别详之可知斯则法谕双彰师
教兼举诠旨齐立总别俱名文简理周以冠篇首
故云梵网等也然汎论菩萨戒具本什公相传曰
西域有十万颂六十一品若具翻译应成三百馀
卷以什公持菩萨戒偏诵一心地法门品略明菩
萨戒相既至此土时当姚兴翻传经论五十馀部
最后于逍遥园中译出此经也时弘始三年其馀
广部未达此方释题目巳竟。

自下第二释本文本文三初戒起所从分二对缘
正说分三结劝流通分前中二初长行后重颂前
中二初总标本末广略后别明真化源流前中二
初正明。】

「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
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682-A¶ 第 243b 页 X38-0243.png

【释曰尔时者尔犹当也即当舍那于华藏界中付
传释迦之时也卢舍那佛者能说之主也即应之
真略如前说为此大众即地前三贤及诸凡夫也
略开下即所说之法也略少也恒河之事同诸处
说不可说者即华严中云大数意明一沙为一不
可说直有百千个恒沙数乃至不可说此为能数
之数法门即所数之法直有尔所法门皆是舍那
之所说也心地如毛头许者谓于广多法中略说
少许谕如毛头以被地前之众也问何不尽说乃
略说也答善慧位中尚不能受云雨之法况斗屑
之器而能有巨海之量哉故不可也此乃约本望
末悬指地前谓舍那亲授彼众彼众是释迦化身
亲所被故斯则约主会时乃知是莲藏之时以法
取众方知是地前之众但是释迦如来序致于此
也下文亦然斯则大开法门示其少法如开国库
唯赐一金二显證。】

「是过去一切佛巳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
菩萨巳学当学今学。」

【释曰既诸佛同说菩萨皆学当知非谬亦知珠胜
冀诸达者见贤思齐圣所云尔不徒然也二别明
真化源流文二初明真佛按法垂敕后明化佛禀
命传通前中二初举自修證。】

「我巳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

【释曰我即卢舍那随世所称亦兼具法身自在百
682-A¶ 第 243c 页 X38-0243.png
劫即修行时分时实无量大数言百是心地所修
之法卢舍那即所求之果多劫修此障尽德圆故
致此果耳前虽通證尚恐未信今引巳别證足可
信也然欲令他修学故先显自所德斯则承前巳
说巳学者也此则今说下令当学二令转诲人既
自證无上道亦以此度众生盖大士之行也文二
初略标。】

「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释曰诸佛者即是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也化从
真起报尊化卑故呼云汝所说即心地海逦迤流
通故名为转显法所属故云我也一切众生即地
前之众是所被机也开心地道者机所获益开谓
开觉开发道即是因意令然与心地菩萨开觉根
机开发戒品以成佛因也又明此戒是心地之道
路开令进涉耳又明心地有道此道通于佛果开
令行之此则以本心为心地亦以戒为道也二广
述。】

「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
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
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
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释曰时即告佛传受之时莲华台藏世界即所依
国土谓界所依本是大莲华台含种刹及诸功德
故云台藏赫赫下明所依座盖依中之别也师子
682-A¶ 第 244a 页 X38-0244.png
座者佛能降魔无畏决定宣说由如师子师子所
坐之座名师子座依主释也天光者天上皆宝常
放光明座以宝成故如天光或取净光及自然之
光为天光也其光炽然故云赫赫卢舍那佛即传
法主是正报也放光光者光非一故曰光光意在
召众表法故放光也下文释迦亦敩于此表法之
义如下所明千华上佛者有曰是应十地之报身
或恐未是余谓应二地菩萨之报身也以彼地行
戒度增故见千佛故千百亿释迦者是应地前之
化身也一切众生者即是化身所教地前之众也
复转者谓舍那亲授千华报佛令报佛授与千百
亿化佛令化佛授与地前众生故然于千百亿下
下务简不言伹云及耳次第下即所传法然次第
之言通有三意一约能传之佛是上转义二约所
化众生不令遗弃故下云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
等三约所传法门即文义始终二皆如舍那所说
也汝等下令其受行不伹传言而巳始终不易故
曰一心此即亲敕报佛远勖馀生然光告两字势
通离合合则光中演法离即光后发言望下释迦
应当后义。

自下第二明禀命传通如宰臣受敕敢顺行文二
初总明诸界多佛即千百亿世界释迦也后别显
此界一佛即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也前释迦中二
初唯明一界后类辨馀方前之中三初避席兴供
682-A¶ 第 244b 页 X38-0244.png
受法将辞。】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赫赫
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
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
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释曰尔时即当舍那之传法尔时千华等者准上
文令千佛转授千百亿佛即合此中唯明千佛千
佛归于净土然后转授化佛今与报佛同处者密
显报化二无碍等下偈文中亦同于此师子座起
者各有所座之座故各各下避席将辞举身放不
可思议光者二佛身光皆如此光皆化无量佛者
一一光中各有无量佛斯即重化也一时者本末
相兼以无量等者一一佛各以无量华供养也青
黄赤白即如次是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勿头华
芬陀利华供养等者敬法重人令人重法故受持
者领受宝持将传未悟故竟者了也谓上来闻法
辞退放光现化持华供养领受法门悉皆了也二
潜形履虚旋归本界。】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巳入体性虚空华
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

【释曰千百亿不同故云各各体性等者所入定也
三昧者正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专一境
故体性虚空者由入定證知诸法悉无体性犹若
虚空故谓圆成体性本自虚空无我法故又依他
682-A¶ 第 244c 页 X38-0244.png
无实故云虚遍计都无故言空华光者将说华严
及心地戒故还本源等者阎浮化土则释迦本邦
暂往莲台故云还本阎浮提此云瞻部洲洲中有
此树故因立洲名菩提树下者本是毕钵罗树以
佛于其下得菩提故立此名耳然准义理合入定
发通没此还彼应云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入
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而没没巳还本源世界等令
文倒耳又据前分报化之异即合云千佛还于净
土千百亿佛归于南阎浮提今不言者非此所要
故文义不便故亦显无二故若至而言之则舍那
佛千百亿佛是二无差别又准下八相例且合往
天上化魔然后化生成于佛道今皆略也其传受
及法会等即广于后前前相影耳三遵成教敕广
利群生文二初出三昧。】

「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释曰前于莲藏欲归故入今于树下欲说故出斯
则总相土中入正定别相土中从定起言总相者
通染净故言别相者但唯染故从彼至此既然自
此之彼亦尔但文隐耳二说法门。】

「出巳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复
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至𦦨天中说十行复从
座起至第四天中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
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
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复
682-A¶ 第 245a 页 X38-0245.png
至四禅中魔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原莲华藏世界
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释曰出巳两字义属前科文连此段今从文耳有
十一处十会法门初二合故初会中方者始也金
刚座者佛本于此座成道今还于此座说法佛出
即现法灭即没今残一分矣千光王者座严光发
多而且胜故又佛放多胜光明故又如来法王放
千光故然初义优耳妙光堂者华严云普光堂堂
以宝成发妙光明无不照故又于堂中放难思光
遍十方故然此去菩提树三数里许近故言及非
谓树下有此堂也既言其及自然不一说十世界
海者华严经说华藏之外十方方有一海故又诸
世界海有十种事得成立然以横包多种竖容多
界既深且广立以海名第二会中帝释者具云释
迦提婆因陀罗此云能天主能施善化为天主故
即妙高山顶三十三天主也宫者尔雅曰室谓之
宫严丽宽博不可悉谈十住者即发心住治地住
乃至灌顶等第三会中𦦨天者具云须夜摩此云
喜时分随时受乐故又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昼
夜故又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十行者
即欢喜饶益乃至真实等第四会中第四天中者
欲界第四天也梵音睹史多此云少欲知足后身
菩萨为彼天主善化诱故十回向者即救护一切
众生离众生相乃至法界无量等第五会中化乐
682-A¶ 第 245b 页 X38-0245.png
天者具云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为宫殿等还自悦
乐故十禅者即出家禅近善知识禅乃至通明禅
等第六会中他化天者具云他化自在天宫殿等
事皆变化而得受用自在义十地者即欢喜离垢
乃至法云等第七会中禅者具云禅那此云静虑
此即色界四禅之初故立也十金刚者谓觉了三
世一切诸法悉无馀等此十地满将成佛位得金
刚定方有所作发此十心照菩提心令无碍转不
为世道所坏能坏一切障等法故说此地名金刚
心非是地前回向心也彼约欲入见道能伏二分
别障此据将成佛果能摧一切相染名义稍同而
意异也况粗细不同十地后说居然不疑第八会
中十忍者准善戒经说性忍难忍乃至寂静忍等
第九会中十愿者发菩提心经说菩萨发心大悲
为首兴十正愿愿我三世善根普施众生回向佛
果乃至为陀罗尼之所守护等第十会中魔醯首
罗者具云莫醯伊湿伐罗提婆此云大自在天为
四禅王是娑婆主统御诸天故也宫者有大宫殿
随身化生心地之义如前所明法门即菩萨戒也
此戒是菩萨心地所修行法便能出生死界入涅
槃界故号为门斯则以行为门若以教为门亦能
出三界苦伹能所诠异其旨亦通然此心地法门
来自报佛净土故指莲藏舍那为本原也准华严
说唯七处九会不出欲界化乐一天全无觉树与
682-A¶ 第 245c 页 X38-0245.png
光堂一定异其中法门多是菩萨所说所说之法
与此亦增减不同又彼皆不起树下遍至馀处今
皆云起应是真化现异闻见乃殊不可和会后类
辨馀方。】

「其馀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
说。」

【释曰曲分二节初正类所同处会言理无二无别
后指其说处可知。

自下第二别显此界一佛文三初依身起化天上
降魔二降德现生人间利物三戒均含识宜普受
持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藏世界东方来入天
宫中说魔受化经巳。」

【释曰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不住涅槃及生死
故初现华藏者约实即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处约
圆即十身初满心正觉始成处流从源有化自真
流故今经文先按其本东方来者有曰此界在西
故意曰从报佛净土中来今文但举华藏总界不
言净土如前显彰无碍也若取所表东主于春发
生之首表依真起化此为其端天王宫者即欲界
第六天也说魔等者魔罗梵音此云杀者或云恶
意或云嫉妒谓不喜善者断彼慧故佛将下生现
成正觉宣流正法化彼群蒙彼邪乖此故先伏之
彼闻言顺故云魔受化经也应是此戒或即未来
682-A¶ 第 246a 页 X38-0246.png
初云尔时者是此等时也问本行等说将成正觉
然始降魔云何此中天上降魔然下成佛答天上
降者真实降也树下降者示现降也故正法念经
说将成正觉放光召魔降讫送去馀说云云恐非
正义然降魔有十种意如杂华经说二降德现生
人间利物初文三初下生成道二传法利生三生
所获益今初。】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
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释曰下生者入胎相也为破诸天计有常故胜人
尚没馀者奚在由是劝励不复放逸迦夷罗国者
生处也其止云劫比罗伐率堵此云黄发仙人住
处城即是白净王等兄弟四人所从之处本是彼
仙住处因立城名今为国号耳摩耶此云大术本
行说释摩男有八女小者贤当生圣子净饭闻而
嫂之娶长及幼六馀则与三弟为妃长曰钵剌阇
钵底此云生主大术生佛七日命终生天生主育
之名为姨母今即生身之母也悉达者具云萨婆
喝刺他悉陀此云一切义成世出世法无不解故
七岁出家相也三十成道成相也又有曰十九二
十五出家三十五成道然今七岁之言或则见闻
不同或则传译差谬然诸圣教说有八相此但有
三者婴儿一相入胎所摄文云下生故七岁出家
不言童子苦行一相出家所收次即说法是转法
682-A¶ 第 246b 页 X38-0246.png
轮正明兴化不说涅槃其具阙离合照然可悉馀
文可知二传法利生文二初大觉弘慈巳垂多化
后群迷扣圣赴感又来前中二初横指处会。】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
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
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释曰寂灭道场者佛得道处名曰道场生灭灭巳
故云寂灭斯即菩提树也十住处如前所明略叩
两端故云乃至时佛观下明梵网经名所由谓梵
幢网孔大小方圆不同器界生界心形亦异佛教
被彼故有一三乘等差别梵网经名盖因此立是
则于前十会中初一是所谕世界后九是所谕法
门后竖明往复。】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
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
心地法门竟。」

【释曰八千返者或增减一二等未必整数娑婆堪
忍且如常谈然五浊之恶未若娑婆大圣加慈及
多垂祐竟者结上八千返事若文顺合云吾今来
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是中一切大众坐
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榼首罗天王宫略开心地
法门竟后亦类尔过在译人后群迷扣圣赴感又
来。】
682-A¶ 第 246c 页 X38-0246.png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
众生凡夫痴闇之人说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
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
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
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界中。」

【释曰曲分四节初明所至处自化魔处之成道处
也二为此下明所为机地上者拣非天上无滥圣
流轻微无德号曰凡夫愚钝昏迷目为痴闇或则
地上一切众生是信行地凡夫痴暗之人是十信
巳前之辈斯则地上不为拣于天上然拣之者优
三说本下明所说法谓舍那本行菩萨道时于三
地四十心中最初发心即持此戒此戒大要故释
迦传之万行之基故居三学之首矣光明等者从
用约谕以制其名光明即戒用戒能资定定能发
慧慧即光明从所发立名亦即具戒不行非善如
人有目日光明照故下戒如明日月小乘戒云譬
如有目人等故也金刚宝戒者戒之谕也诸恶不
能摧能摧诸恶故又光明金刚皆通体用思之是
一切佛本源等者应作元字是初首义也本因受
戒得为佛菩萨故顺途托于初步故故戒经云譬
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
尚不生止况佛菩萨又佛之三身自于三聚而得
此即可用源字三聚净戒是三身之泉源故菩萨
修證三身果故故亦以为源耳此源最先故加本
682-A¶ 第 247a 页 X38-0247.png
字或即一也文体容斯佛性者有二种一理性即
如来藏二行性行性复二一本性住种性法尔本
有在本识中一类相续二即习所成性即发大心
后令本识中无漏种子体性增长种子者因义由
有理性苟异木石由本种故致招现习因此得佛
号为种子四一切众生下明所化意皆有佛性者
意曰菩萨以有佛性故持戒持戒故得为佛菩萨
汝等既有佛性亦可持戒齐于上士然上云佛性
是行性行性即戒也此言佛性是理性也理性即
非戒文同意异慎勿滥之一切意识等者释成可
受戒之相意即第七识即前六色即五根及根依
处心即第八此等和合方曰众生是情是心者于
上众生中不拣高卑妍愧但论是有情是有心者
皆入等者戒能防非通于三业摄所从能故名为
入又曰三聚戒中摄取众生得名为入以予之意
谓一切众生平等一性伹由薰习便有行性种子
故令普施戒律必得入于性戒性戒即戒所习种
由此得佛故名佛性性即因义预于此流乃名为
入了义首不亦然乎后生所获益。】

「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

【释曰当即当来当来不一故曰当当常有因者即
菩萨戒也谓初心坚礭有始有毕故世世有因当
当常住法身者戒之果也十地之中分分證得故
曰当当又戒与法身各有三种由有律仪戒为因
682-A¶ 第 247b 页 X38-0247.png
故住真如法身由有摄善戒为因故住受用法身
由有摄生戒为因故住变化法身以各不一故皆
重言言常住者凝然不断相续如次是三法身皆
常住也或予意曰伹若世世有戒为因必当常住
法身矣因果相望迟速在人类别不同故云当当
也后均含识宜普受持。】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
众生顶戴受持。」

【释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戒由制戒巳戒法
在身别别防非而解脱故广如下释出于世界者
舍那诵出传于释迦释迦奉教流于人代故是法
戒者戒有轨则戒即是法法能防非法即是戒故
是三世下劝持佛所流传意在沾物圣果既因斯
得故宜顶戴受持意曰但是众生皆合顶持也文
不畅故本为众生有性故戒出戒故合物持也。

自下第二重颂文二初标出举后正颂今初。】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
戒本源自性清净。」

【释曰重说者望前八千返故亦即望于长行故十
无尽藏者十数表圆意彰无尽由此包摄故名为
藏一切众生等者应云一切众生自性戒本源清
净谓从本巳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染而不染所
以今令持戒者性相异故方相契故不尔皆徒设
故性相俱净方成佛故或可物皆有分故云一切
682-A¶ 第 247c 页 X38-0247.png
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者戒性为虚空故故下文
云有缘非无因既属因即是空义亦即是善品故
后正颂文二初颂真佛垂敕后颂化佛传通前中
四初报从真现。】

「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释曰能现所现乃相互耳舍那即自受用身也方
者始义正义莲华台者表所證离染具德故周匝
等者谓于真佛四面周匝有千华围绕他受用身
各依而坐是应二地菩萨之身也言复现者复由
重也舍那坐华巳是一现今望于彼是第二重故
云复也二化托报成。】

「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释曰初偈明一华所现一华等者谓一四天下为
一国百亿四天下是一报佛为国故云一华百亿
国每一国南洲现一释迦故云一国一释迦由是
便成百亿个释迦也各坐等者各各于本国南阎
浮提树下现成正觉并无前后故曰一时如是千
百亿者类馀华也一华之佛既能现百亿释迦馀
九百九十九佛亦尔故成千个百亿也或可百亿
国佛是大化身若尔云何说是报身耶答但千华
总取先报身若一一别论即是大化身若尔大化
宁与彼同答伹一一别明加行所见即是千大若
682-A¶ 第 248a 页 X38-0248.png
千华总说二地所见其量即大化总为体其义不
殊伹随根众所见别故斯则莲华台藏是自受用
周遍千华是他受用一华百亿国即大化身千百
亿释迦即小化身准此则上文千百亿释迦之言
含斯二化以同是化同应地前故合言耳若准传
法则自受用传与他受用他受用传与大小二化
大小二化传与地前异生但详上文斯皆可见三
诣本听闻。】

「 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则开」


【释曰初句是所诣之真佛次句即能诣之化佛次
句明化佛神力接众未必掌擎次句明主伴同诣
从佛故须去机劣或不闻以是化佛所摄生故次
句正受戒法佛所诵故是佛因故故名佛戒后句
明说戒利益然甘露有二义故以谕三戒能除饥
渴以济自他同摄善及摄众生二皆得益能治疾
病同于律仪断诸恶行因此解脱戒即是门传通
受行即是开义亦可戒能出生死之热恼纳涅槃
之清凉故用斯谕耳四还归传受。】

「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释曰初三句明诸化佛各还本位后二句明通传
戒本本师戒者得自真佛故此约释迦之言也戒
即是师发本师故遗教有文此约舍那之言也依
682-A¶ 第 248b 页 X38-0248.png
主持业二释可知十重等相如下广明后颂化佛
传通文二初举群圣以劝持后显同佛以劝持今
初。】

「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巳
 转授诸众生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释曰初两句明戒德圆满谓内破无明外招钦敬
又即是福慧二严也又律仪如日破暗故摄生如
月使清凉故摄善如璎珞善自庄严故次二句明
戒用深广即上句深即下句广次二句明大人诵
持上报下化皆大人也次二句劝令自利次二句
劝令利他后三句敕令谛受不尔差谬无所利故
佛法拣异邪魔戒藏表非经论备包众德立以藏
名显非定道故云波罗提木叉也然此六节展转
而起详之后显同佛以劝持文三初劝令信。】

「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巳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巳具足」


【释曰初句勖能信之心不容汎尔故云谛信次二
句出所信境其由兰菊时异而芳同耳后二句辨
信利益实信即心净心净即戒圆即行之信方是
实信也如起信中五行成于四信矣二劝令受。】

「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682-A¶ 第 248c 页 X38-0248.png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巳
 真是诸佛子」


【释曰初二句普劝摄即受义前云当成即是语佛
性之体今言摄戒明佛性之用故下云但解法师
语尽受得戒是知云有心者言通意别耳馀四句
释劝所以但能受戒虽未成佛便入佛位如作沙
弥堕僧数亦如寡尤寡悔为得禄之道位同大觉
巳者牒次上之句此但位同非德用同亦如沙弥
虽预僧数而戒行未圆真是诸佛子者受佛戒故
佛口生故真即是嫡拣非外子及庶子也三劝令
听。】

「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释曰可知。

自下大文第二对缘正说分文三初略序源由二
对机正诵三结劝受持前中四初序成道时处。】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巳。」

【释曰自往却还之时依真而起化佛去莲华藏而
居秽土隐实證而现假成也二序所结戒相。】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
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释曰曲分二节初辨相初结等者以是本戒法尔
合行故亦成即结不同小乘至于后时因犯方制
菩萨波罗提木叉者表非二乘及定道戒故孝顺
者爱敬从命之义此即能孝顺心下明所孝顺境
父母者有生育之恩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
682-A¶ 第 249a 页 X38-0249.png
以发道心过往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又一切众
生无非父母既具饶益即成孝顺又现无力因以
成佛无所不度为大孝也师僧者拣非馀僧以有
训导之恩故须孝顺前是色身父母此即法身父
母又前生其道器此乃生其道果故三宝者以有
拔济之恩故须孝顺谓非佛无以垂教非僧无以
弘道也至道之法者真如法性也至为至极万法
由生拣非诸法故云至道之法今令离过契合名
孝顺也馀义云云皆非正理问师僧岂非僧宝至
道岂非法宝而重说乎答亲受教诲故究竟所證
故由是开之成四种境也二会名孝名戒者以一
切众生皆是父母既不于彼行杀盗等事而及生
慈爱等心以此便能合于三宝之意又以符契真
如之理故也名制止者谓制善令行制恶令断止
即唯令止恶明开密遮所以然也斯则戒与制止
皆孝顺之别名耳据此则一切圣教皆成孝顺之
义由是教字以文从孝文不为孝即非教故故孝
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三序口光表
说。】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释曰舍那欲授释迦既尔释迦将传馀众亦然然
有二意一为集众通招有缘如击钟故二为表法
表法之意如下所明无量者即大数也四序众集
听受。】
682-A¶ 第 249b 页 X38-0249.png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
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释曰曲分两节初众集是时口光遍照之时百万
亿大数如此未必定尔大众者属上即数大属下
即德大文虽属下义通上下诸菩萨者即下发心
等十八梵天等者谓三禅各三四禅有九梵为导
首故特举之六欲天者谓四天王等十六大国者
谓央伽国等准下文意合兼四众八部今无有略
或则摄在其中无所遗矣此等见光知佛说戒殊
方竞惊同集道场二合掌下敬听合掌者恭敬也
至心者谛听也一切佛者三世佛也大乘者拣非
小乘斯则一切佛所说大乘之戒也亦即此大乘
戒是一切佛之本故以是佛本故名大乘。

自下第二对机正诵文二初总叹戒德后别诵戒
相前中有二初明戒法玄妙后辨戒机宏广前中
二初约事所显后劝总修学前中二初约人显胜
后约光显胜今初。】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
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
菩萨亦诵。」

【释曰曲分为二初约尊显半月者其时若白月定
是十五日若黑月或即十四十五所以半月说者
约人即无厌无忘表法则黑半闇尽白半明圆律
仪恶尽摄善善圆是所表也摄生一戒通兹二矣
682-A¶ 第 249c 页 X38-0249.png
法戒者戒即是法通教行故佛诵佛戒能所胜故
二汝等下约众显一切之言贯下四类发心者十
信也以未成位伹言发心发趣者十住也以是三
贤之初故云发趣长养者十行也谓修善根故金
刚者十回向也坚固不坏故十地可知二约光显
胜文二初能表后所表今初。】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
黑。」

【释曰是故者仍前起后也意曰至时欲诵戒是故
口放光戒光者以光表戒非戒即光从口出者表
佛自诵及劝一切众生悉皆诵故具戒真子从佛
口出故有缘等者表戒从因缘离有无等所出光
非五色也光数不一故曰光光言因缘者师资感
应戒方起故二所表文二初戒体幽微。】

「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

【释曰非色非心者无质碍故非色无缘虑故非心
非有非无者因缘所生即假即空故又非所执故
不有缘起之故不无非因果者藉菩提心为因故
非因也能成大菩提果故非果也尅体而言非佛
非菩萨也又非因者众生得之成佛故非果者诸
佛得之化物故最后法字通上诸文意曰以此戒
法假因赖缘之所发起乃得离于色心有无因果
等法相也二戒用深远。】

「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
682-A¶ 第 250a 页 X38-0250.png
根本。」

【释曰虽非果能为佛之本源虽非因能为菩萨之
行本虽俱非因果能为大众等之根本亦可以非
因故为果以非果故为因以非定因故得能果后
劝物修学。】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

【释曰意令受持其事读诵其文善学其义应者勖
励此三后辨戒机宏广。】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
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
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伹解法师语尽
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释曰曲分三节初约戒总标二国王下约类别列
总二十类开则更多变化人者如龙变为人等不
同小乘贬之为难馀文可知三伹解下约器总结
斯则人有不可者畜有可取者非以形类评乎优
劣又晓了文义方名解语不同鹦鹉伹袭其言第
一清净者佛性论说有二清净一性净本无惑染
故二相净对治离障故今约初义故云第一约人
以明故云者也后别诵戒相文二初明十重后明
轻垢前中十戒所制一一皆为内防三毒三毒不
有七支自无三惑不生七亦非犯况依慈慧即犯
为持不约内心是非何据若定配三业则无殊小
乘达士详之足见臧否又此十戒约其相显唯是
682-A¶ 第 250b 页 X38-0250.png
律仪据其细论兼通馀二谓治恶进善自作诲他
故若不诲他非菩萨故如前所明文三初标劝诵
持二据事正显后结劝指广前中二初举数劝诵。】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
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

【释曰夫为菩萨者必二利通行不诵则不能传受
大悲之行不成不成则自止一身佛种由此永断
佛行不尔故非佛种既非佛种亦非菩萨又若不
闻此自亦不得无上菩提故非佛种非菩萨也我
亦诵者正显不诵非佛种等义且夫真佛传于报
佛报佛传于众生众生苟不能传岂得名为佛子
佛子既非胡为菩萨后引例劝持。】

「一切菩萨巳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巳
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释曰引其过现以勖未来学者学解解于自受诵
传持者行持持于所解之法对下广明故云略说
二据事正显十重戒即为十段。

○初杀命戒菩萨以慈悲为本众生以形命为先
为存物命故首明之不同小乘急于厌离以淫戒
居初也文二初标告当机后正示戒法今初。】

「佛言佛子。」

【释曰佛言者若约结集所序近取即释迦佛言若
准报化传通于本即舍那佛言本末虽殊实通两
势佛子者是发大心受大戒菩萨也从佛法所生
682-A¶ 第 250c 页 X38-0250.png
得佛法分绍继佛家故名佛子的非凡迷及二乘
也以结犯云菩萨故然下九同此故下不别科后
正示戒法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
初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前是律仪后即摄善摄
生之戒通在两途前中二初示相令知。】

「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
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释曰三节初明杀类二杀通于三业谓自杀是身
教他是口意通自他审决二思为先导故又教人
杀者有二谓教令自杀或使人断命然菩萨合行
二利今反为二损二明杀相方便赞叹者释有离
合合明亦二谓赞能杀之人或赞所用之法此二
各二谓未杀即赞之令杀杀巳即赞令喜皆悉巧
言晓谕美事故云方便离者上之所明但是赞叹
至如千居之戮范曾晏子之诛三士等为方便也
此与教人杀别者教为明形此乃潜损故此通自
他故见作随喜者亦二谓喜此杀或喜彼终咒杀
者或但咒愿或有咒术言乃至者意云自他二类
杀中通方便等多种杀相杀相既多不可备举咒
杀最希故言乃至三明杀具因谓内心通于三毒
谓利屠猎等贪为因也以怨报怨等瞋为因也不
识罪福或戏或好等痴为因也但除贪瞋外所有
行杀尽痴为因也缘谓外境有此总别别即穷困
职役达情风俗娱乐等总即弧矢剑戟乃至鹰犬
682-A¶ 第 251a 页 X38-0251.png
手足等也法谓轨则如沉舟感电等业谓杀事即
正作或以此为业荣身益家上通下局细思可知
然前三具足方成此业阙则不成故下轻篇别别
遮制又此四前后者若据现行即缘先因后若据
种子则因先缘后次法后业定不参差下皆此例
二制戒令断。】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释曰上句境明所杀之境九类悉说下句心明能
杀之心拣不作意斯则有命皆重定心皆业不同
小乘畜等为轻业重唯人命断佛性平等故无非
父母故深防意地故万法唯心故也问何以前云
因等具足方成杀耶答前说成其杀事此说定其
杀罪故不同也后制所应作。】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
生。」

【释曰菩萨即持戒之人应起下能救之心一切众
生所救之境谓前一切有命之者于中有临命者
令以悲心救之有违巳者令以孝心顺之护令以
慈心护之亦可孝顺通于一切一切皆父母故斯
则慈悲是孝顺之别耳起常住者如此三心应须
发心常住在怀造次颠沛不得暂忘亦可所起之
心如常住之性是无缘之慈等也方便者不尔不
脱故或反伤故又虽起慈悲而无物我不乖常住
之体为方便也斯则进不失用退不违体大方便
682-A¶ 第 251b 页 X38-0251.png
也行此二利不亏戒律真菩萨也既止他杀自必
不为即翻前杀类又慈悲等翻前杀因方便翻前
缘法救护翻前杀业杀具既无何成杀相以翻不
善为善故名摄善戒也后违禁结罪。】

「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恣心等者恣心则当杀之心难制快意则杀
了之意豁然又恣则杀心无限快则杀事称情反
自者两意谓尚合救生而今害生是一反也此唯
反字尚合教他不教而今自行其杀是二反也此
兼自字是菩萨者即上佛子波罗夷此云他胜处
处即是戒持犯所依故菩萨以持戒为自犯戒为
他今既犯戒即他处也以予之意恐是阿鼻阿鼻
是犯戒之人住处此处最劣即明他处皆胜也罪
者摧也摧善法故既造恶业何有善法纵有善种
亦乃不生故亦摧也且夫大士弘慈是心戒因之
巳非佛子况加杀害快意恣情为咎颇深故贻斯
罪其所开者若实以慈悲为怀去病兴利愿当杀
罪务且益生如仙誉等即无过也但以中人巳下
未可推不行则未是多非误为则翻成大过由斯
得失遮而不开下诸戒条多同此意。

○第二偷盗戒命以衣食等资故次于前故智度
论曰一切诸众生以衣食自活若劫若夺取则为
劫命贼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
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前中二初示相令知。】
682-A¶ 第 251c 页 X38-0251.png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
业。」

【释曰三节初明盗之类二盗三业同前但于教人
中开一义耳二明盗之相方便者除身手偷窃伹
不义而取皆方便盗咒盗者咒使鬼神取或转转
人心令舍而取等亦应多种略举此二并于前戒
又略赞叹及随喜也或以方便摄取三明盗具因
者亦通三毒贪则可知非巳所要但不欲彼有取
之使无令其困乏瞋为因也除贪瞋外不与而取
皆痴为因然此三中贪者多矣缘亦非一谓贪怕
怨家惯习及穿窬之具等总别可知法亦轨则业
者正作或以此为活馀义准前二制戒令断。】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
盗。」

【释曰先明所盗之物鬼神等者约所主以辨物鬼
神物者有三句一鬼而非神寻常家墓中物及祭
祀物等二神而非鬼谓四天王等所有三亦鬼亦
神谓诸祠庙中物鬼趣摄故劫贼物者两意一是
贼劫得或遗或藏知而取之或反劫之二谓巳贼
得巳成他物而劫夺之今详文意以轻况重鬼神
贼物尚不得盗况人物取况三宝之物取一切财
物者约色类以辨物不拣金帛钱谷等类故云一
切一针一草者约多少以辨物不同小乘待满五
钱亦是以少况多故也乃至之言贯于三节思之
682-A¶ 第 252a 页 X38-0252.png
不得故盗者止能盗之心除无心外起意即犯不
同小乘待离本处二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
生乐。」

【释曰佛性之义同前常住但名异耳孝及慈等名
义皆同常者约时无间一切者约类遍收虽但言
人实兼鬼等福通漏与无漏乐兼世出世间伹福
因乐果为异耳言助者护护彼物故又或惠之以
衣服济之以饮食导之以礼乐示之以法门苟令
福乐皆助义以此翻前可详会耳后违禁结罪。】

「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慈惠不施反加盗窃既违严制罪复何逃开
遮利害审自详悉。

○第三淫欲戒智度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系
缚故为大罪也为于生死永劫难出莫不由之故
次明矣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
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
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
淫。」

【释曰分三节初示淫类二淫三业可知是则嫡嫂
男女皆教人淫也二纵淫行不拣亲疏好愧等故
云一切女人准下文说是女皆制不唯于人文影
互耳又今且约男子为门若约女人为门计应反
682-A¶ 第 252b 页 X38-0252.png
此不得故淫者拣去强力及无心等起意即犯也
不同小乘徒从于事然亦不得至于乐也正法念
经说沙门梦中行淫觉后随喜赞说死入钵头摩
地狱等也然此段文合居第四亦是译人之失也
三显淫具因亦通三毒贪染可知实无爱情但欲
令彼耻辱遂为其事瞋为因也此二之外谓之曰
痴缘亦多种也谓富贵得貌伎涝粉黛绮及怨恨
等法者即是使宜业者遂事或以此为务四彰淫
境兼望后文都有十类一畜生二天三鬼四神五
馀人六母七女八姊九妹十六亲越略所馀故云
乃至也约女望男反之五及非道下辨淫处二意
一但论女之下部及口二总摄男之口等二制所
应作。】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

【释曰孝顺心爱敬皆如父母也救度等者谓示欲
过受其戒法等令离欲缚即名救度以此翻前亦
可思准二违禁结罪。】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拣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
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合净而染巳是一𠎝儿于母等行非畜上为
恶心踰禽兽事越聚尘过累重叠故云反更乃至
者略去鬼神等故六亲者父母夫妻男女也无慈
悲心者翻上救度若其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等即无过。
682-A¶ 第 252c 页 X38-0252.png

○第四妄语戒前系缚此为解脱智度论云如稠
林拽木直者易出又以妄语是前三之方便所以
次制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
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
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

【释曰四节初明妄语之类二妄语中正唯口意亦
兼于身或作诳妄之事或示喜怒等故故下文云
身心妄语二略明妄相如云我今日不入定等是
方便妄语亦合有赞叹随喜盖文略也三明妄之
具因亦通于三毒为求名利妄说祸福传所不习
巧词说理以护身命等贪为因也妄说异端但欲
损害瞋为因也此二之外所有不实并痴为因也
缘亦多种谓贪乏畏难及宿恨器具等法业准前
可知四广明妄相事通六识六境今举初及后二
以摄中三故云乃至若具足应云不闻言闻等既
言于身岂唯二业斯则妄皆重不同小乘别分轻
罪又亦在意不俟形言后制所应作。】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释曰正语是总正见是别则见言见不见言不见
若具合云正闻乃至正知依此发言皆成正语故
语为总矣今但略之亦生等者教他亦尔教他生
故正是翻前自他二妄方为菩萨无时不尔故曰
常生后违禁结罪。】
682-A¶ 第 253a 页 X38-0253.png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
夷罪。」

【释曰以他况自故云而反等或即于一切众生起
自邪语等通兹两势邪语者语之用也但以心中
不正故语业皆邪闻等亦略之也至于诱进之道
益物之门如虚于化城故隐粗等即不犯。

○第五酤酒戒醉后昏狂何事不作或能助成前
四所以次之然与下饮酒异者损多人害他物与
醉一人轻重别故故十轮经说十压油轮罪等彼
一淫坊置彼十淫坊等一酒坊罪文二初制戒令
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
前中又二初示相令知。】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
酒业。」

【释曰分二初明酤酒之类二酤酒亦通三业可知
二明酤酒之具因贪心偏多瞋痴分有缘谓贪乏
曲米糟具等法酝酿方便业者得直与他依之存
活后制戒令断。】

「一切酒不得酤酒起罪因缘。」

【释曰分两节初举事正断文分二势一约种类智
论说酒有三种谓谷酒果酒药酒等乃至乾湿清
浊二约少乃多至一毛滴悉不得酤二显过除疑
疑酒有何过而全止之故此云也智论说有三十
六失且倾国丧家亡身失政多因于酒是知酒过
682-A¶ 第 253b 页 X38-0253.png
之事那能具陈言三十六由是略说由此深过所
以制之二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释曰随其根器导以慧明一三五乘俾令通达后
违禁结罪。】

「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罪夷罪。」

【释曰本来愚情尚要提撕暂时睡眠犹须策发岂
得贪财易酒致彼昏狂作所不应故当其罪若为
益自榼他益求之即可酤也。

○第六说过戒前四同律中声闻四重后四同瑜
伽菩萨四重中间更加酤说说细于酤所以相次
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
止。】

「若佛子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
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释曰分二初明说过之类乘有大小小有僧尼之
殊大有在家出家之异出家菩萨在僧尼中二说
正当口意亦兼于身次章亦尔二说过之具文阙
说字知之因通于三毒谓为名利身命故说贪为
因也不为益巳但欲损他故说瞋为因也除此二
外所有谈说痴为因也缘亦多种谓财位势力旧
恶宿习辞费等法者令知方便业者当说为业亦
以此为势后制所应作。】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
682-A¶ 第 253c 页 X38-0253.png
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

【释曰外道是佛法外恶人二乘是佛法内恶人以
不信大乘皆恶人故故法华中不令亲近佛法中
者通大小乘谓外道即兼说大小之过小乘即多
说大乘之过亦兼说自乘中过以诸部异故教化
者谓种种方便譬谕言辞恶人辈者即上二种善
信者即实信也又不信大乘不名善故能信难信
一乘法故实教大乘即一乘故此中有能化所化
自化缘化益详之可知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尚合止他而今自说故云反自等大悲经说
出家人左手携男右手携女从一酒家至一酒家
不出贤劫当般涅槃是故于彼不应说过若以为
师训下决断是非忠苦相诫摧邪显正破小显大
大悲为本一向利他即无过也。

○第七赞毁戒前依过说此乃加毁先轻后重以
为次第况加自赞由来不同也文二初制戒令行
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
毁他法毁他业。」

【释曰分三初明赞毁之类二事三业准前然有三
句谓赞而不毁毁而不赞亦赞亦毁又详下文伹
隐德不称便成其毁况复诬之二明赞毁之具文
取婉顺略于自赞理必有之因亦通于三毒谓自
682-A¶ 第 254a 页 X38-0254.png
赞为贪或兼于瞋显他非故毁他正是其瞋也或
兼于贪显自德故又为名利赞毁即贪为因也为
损故赞毁即瞋为因也此外赞毁并痴为因也缘
法及业大义同前后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巳好事
与他人。」

【释曰过过而说名毁令其耻赧为辱受恶施好必
在兼行不可也后违禁结罪。】

「若自扬巳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
罗夷罪。」

【释曰成人之恶自伐其巧君子不为况于菩萨令
他受毁光莹巳身既触严科理当重罪若于教道
开诱抑阳之门慈悲方便不可无也。

○第八悭吝戒前二贪于未得之财此段吝于巳
得之物前粗此细义之次第文二初制戒令行后
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释曰二节初明悭类二悭三业兼正可知二明悭
具因亦通于三毒谓存巳不施贪为因也憎彼不
舍瞋为因也此二之外不行舍施痴为因也缘亦
多种为外财所乏或宿有慊恨或不得称情法者
护惜使宜业者坚固不舍或务此成家二制所应
作。】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
682-A¶ 第 254b 页 X38-0254.png
与。」

【释曰贫穷之言含于两意望财施即以饥寒等者
无福为贫穷望下法施则以寡闻等无慧为贫穷
一切给与该于二施之中复有多种所谓财有金
帛财物之异法有一三五乘之殊须者施之故云
一切给与又要帛者不可与钱乐大者不可与小
故云随前人所须后违禁结罪文二初据本明非
后加过结罪前中二初明悭因。】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

【释曰以恶心者谓贪痴二毒若为身不施即以贪
为恶心若任运不好即以痴为恶心或别生异见
亦是痴摄瞋即瞋毒为对宿怨后明悭事。】

「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
偈一微尘许法。」

【释曰初财后法一钱等者意日针草至寡悭之即
犯也句偈有文义之异如常所辨微尘许者如云
毛头类于极少非谓法门有尘毛相斯皆以少况
多故首云乃至非谓吝多财多法后加过结罪。】

「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有可之吝匪曰大才菩萨行中讵容悭秘财
法不惠巳是一𠎝骂辱于人因宜加罪若复求其
所无问所不解或施反招损及妨巳大利等则不
可也然须方便发遣慎勿骂辱令其怨恨。

○第九瞋恚戒前悭贪此瞋恚法之次也文二初
682-A¶ 第 254c 页 X38-0254.png
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

【释曰分二初瞋类二事三业可知二瞋具因亦通
于三毒谓竞名利等故瞋贪为因也伹对违情瞋
即因也违顺之外所有瞋者痴为因也云何瞋与
瞋为因邪种现异故缘者即名利怨雠等法谓发
作方便业为忿毒现行亦以此为业二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

【释曰善根者无瞋也无诤事者为无瞋善根所起
之业即谦虚柔忍善和诤讼也慈悲者非伹无瞋
更能拔苦不唯无诤兼能与乐如斯行者即名孝
顺二违禁结罪。】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
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
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一切众生不唯人类非众生者无情之物如
蹶倒骂地等以恶口下三业皆具然反更之言有
六重事合慈不慈一也更加瞋恚二也及以口骂
三也又以手打四也兼行刀杖五也忏谢不解六
也过犯重重故云反更若为利物故慈悲示行如
吒呵调达等即无犯也。

○第十诽谤戒前即瞋心此是邪见故次于瞋以
此能令三宝断绝故次明制文二初制戒令行后
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682-A¶ 第 255a 页 X38-0255.png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释曰分二初明谤类若人言如来定大定小定有
定空定一定多定等皆谤佛也若不了四意趣四
悉檀及三语等皆谤法也若不知权实逆顺内外
事理等方便皆谤僧也斯则佛通真应法兼半满
僧具圣凡二事三业可知后明谤具因亦通于三
毒谓若为财位徇情容佞谤者即贪为因也若为
雠怨谤者即瞋为因也若为不了不信及任运谤
者并痴为因也缘谓禄位通巳得未得怨嫌邪师
邪教戏论等也法者巧说道理业者现行其事或
以为务后制所应作。】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
刺心。」

【释曰外道即邪见无信之辈也恶人即但为贪瞋
等谤未必无信者也外道非非恶人但缘过重故
偏语之谤佛者不谓法僧略有二意一文不便故
二以本该末故为法是佛所说僧是佛弟子也矛
者锵戟之类也谤言至少矛刺甚多乃刺心痛惜
之甚所以然者菩萨烧身供佛舍命求法忍苦度
僧盖为绍隆三宝今反见断三宝之事宁不痛哉
二违禁结罪。】

「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
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见谤不痛巳是其罪而复自谤故云况也又
682-A¶ 第 255b 页 X38-0255.png
见谤不止巳是一非也而复助彼故云反更不生
信心则同外道不生孝顺心即同恶人既谤三宝
即不孝顺三宝理法是至道之法亦不孝顺由此
损物亦不孝顺父母如或破小显大进实忘权抑
扬之门不可全废如净名云我观小乘犹如盲人
即其类也必须据理不得附情后结劝指广文二
初结劝后指广前中二初举损劝持后引例劝持
前中三初令持护小𠎝次明违招大损后则结所
不应今初。】

「善学诸人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
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释曰善学诸人者意曰善学他诸人者诸人者即
巳学菩萨又或意曰善学得此诸人者此诸人者
即今学当学菩萨斯皆勖励之词应当等者于此
十戒随一一戒中尚不得犯微尘许何况具足犯
十戒二明违招大损文二初明失十善利。】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亦失转
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
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释曰犯者即前微尘许不得发心者非法器故国
王即粟散天子轮王即兼于四轮皆言失位者鬼
神不护故虽得之必失之如次篇说失比丘等者
无净戒故不约形服巳上通凡小自下唯大乘发
趣等四位是因于中有地前地上贤圣不同下二
682-A¶ 第 255c 页 X38-0255.png
皆果常住是涅槃果显体同因故曰佛性以此明
于常住常住即涅槃妙果是菩提妙行处成万德
庄严故或可佛性是涅槃常住言通于二果二果
皆常住故或可佛性是至得果佛性常住妙果即
涅槃菩提故一切皆失者结前凡小及大乘因果
等或可凡是一切善品漏与无漏并皆失也后明
堕三恶道。】

「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释曰二三等者于恶中随所犯轻重及宿善多少
或一中经二经三或二三中共经二三劫等随罪
轻重亦通小中大三也不闻父母名字者地狱化
生鬼从多分畜虽多有痴故不知与无不别故也
三宝于其难处固宜绝闻后则结所不应。】

「以是不应一一犯。」

【释曰果报若斯理须坚礭如形带影终不可遁后
引例劝持。】

「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巳学如是十戒应当学
敬心奉持。」

【释曰举其先进以劝后徒可知后指广。】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释曰广本在彼但今知之而未见之。】

梵网经记卷上
682-A¶ 第 256a 页 X38-025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