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54b 页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疏
明云栖寺沙门 祩宏 发隐

【○二正解经文(三) 初重释题。二标译人。三解经
义。

○初重释题。

此经题名梵网。上卷文言佛观大梵天王因陀罗
网。千重文䌽。不相障阂。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目。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
身。无所障阂。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證。参差不同。
如梵王网也。品名菩萨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内所
明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总万事。能生胜果。
为大士所依。义言如地也。

发隐。重释者何。前中大部别本之意居多。梵网心
地之意未悉。故重释也。梵网者。以喻得名。因陀罗
者。此云天帝。又云天赤珠。今兼用之。言大梵天王
赤珠罗网。红光互射。宝色交辉。文彩千重。不相障
阂也。引此以明十方世界安立无量。亦复如是。十
方诸佛教门施设无量。亦复如是。十方诸菩萨依
教修證。参差无量。亦复如是。庄严梵身者。诸佛本
源清净心体名曰梵身。列之为无量世界。开之为
无量教门。化导之为无量修證。所以庄严此身。犹
梵王之以珠网为华饰也。心地者。亦喻。言人身百
卷二 第 154c 页 X38-0154.png
骸并集。必有主宰之心。菩萨众德交修。必有要妙
之用。要用者。即本源心体戒也。万事因之统总。犹
地之承载一切也。胜果因之发生。犹地之长养一
切也。经名梵网品名心地者以此。

○二标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发隐。姚秦与陈隋异。上姓下国。别符秦也。

○三解经义(二) 初一经首序。二三分列科。

发隐。自尔时卢舍那佛。至本源自性清净。此长行
一段经文。原本无科。一本有科。以经后载泽山咸
法师数语。人遂疑咸师所科。今就其科稍为更定。
所以然者。诸经入文即属序正流通。此经疏主判
偈文方为序分。则首列长行无可安顿。或疏本原
无。或传写脱失。未可知也。而详上下文义。似长行
是序。偈乃重宣耳。兹不改天台旧文。伹并以长行
作序。两无妨碍。理或通焉。至于疏之。或缺或略者。
仍为补释。补释经文。则发经之未疏。补释疏文。则
发疏之未钞。故名发隐。隐者含而未露。特为发挥
而巳。非敢曰有所加也。

○初一经首序(二) 初总陈广略。二别明真化。

○初总陈广略(二) 初正明。二显證。

○初正明。】

「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
法门中心地。如手头许。」
卷二 第 155a 页 X38-0155.png

【卢舍那者。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患都尽。故称为
净。众德悉圆。名为满也。

发隐。诸患尽则无妄不消。止恶果也。众德圆则无
美不集。行善果也。此大众者。指千华上佛也。恒沙
无尽。毛头至微。于无穷尽之法门。开一丝毫之心
地。广中举略。似拈撮土于泰山。用一滴于沧海。以
少况多。极言法门之广大也。

○二显證。】

「是过去一切佛巳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
菩萨巳学当学今学。」

【发隐。承上今所说法虽云少分。实三世如来所同
说。三世菩萨所同学也。万圣传无异辞。千贤受无
二法。可勿遵欤。

○二别明真化(二) 初明真佛垂敕。二明化佛传
通。

○初明真佛垂敕(二) 初举自修證。二令转诲人。

○初举自修證。】

「我巳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

【发隐。先表此心地法门乃自巳巳试之成法。明可
信也。

○二令转诲人(二) 初略标。二广述。

○初略标。】

「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发隐。转者。传佛语而及众生。上承而下布之谓也。
卷二 第 155b 页 X38-0155.png
开心地道者。本来心地。平直虚通。无始妄情。壅塞
滞碍。制之以戒。则壅去碍除。荡然平直。而廓尔虚
通矣。植立众德。荷负众生。皆繇是起。喻如地也。此
一经之要旨也。问。摄心为戒。云何名开。答。小乘之
戒。仅收摄而自守。大乘之戒。兼开通而利生。故摄
之义狭。开之义广也。

○二广述。】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
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
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
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释迦牟尼者。瑞应经译为能儒。亦云能仁。又能忍。
亦直林。牟尼者。身口意。或云度沃焦。此是异说。华
严名号品或名卢舍。或名释迦。今明不一不异。机
缘宜开耳。

发隐。莲华台藏者。华藏世界也。光告者。华严云台
等皆说法也。千百亿者。西域亿有四种。十万百万
千万万万。今千百亿。谓千华上百亿。取千万为亿。
称大千之数也。转为连下句。言兼为诸佛众生也。
儒者和柔。仁者慈慧。忍者容耐。直林者。住直树林。
以林为姓。又林者生长也。皆释迦义。身口意者。三
业寂静也。是牟尼义。度沃焦者。焦石乾众水而不
溢。喻凡夫渴五欲而无厌。今能度之。兼释迦牟尼
义也。约华严。则舍那即是释迦。分胜劣故非一。融
卷二 第 155c 页 X38-0155.png
本迹故非异。今乃逐机随缘。在化度门理应开耳。

○二明化佛传通(二) 初总举诸界多佛。二别显
此界一佛。

○初总举诸界多佛(二) 初惟明一界。二辨说馀
类。

○初惟明一界(三) 初受法将辞。二旋皈本界。三
遵敕利生。

○初受法将辞。】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赫赫
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
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亦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
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发隐。千佛化为千百亿。千百亿复化无量。表心地
戒法出生无穷尽也。身放光。光化佛者。表法身具
无量智慧。所化之佛皆佛慧也。以无量妙华供佛
者。表无量妙法从舍那心地中出。今还以妙华供
本佛。表还以妙法严本性也。

○二旋归本界。】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巳。入体性虚空华
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

【发隐。体性三昧者。体性繇来本空。华光任运自现。
如太虚辽阔。云霰日月。走飞草木。万类纷纭。起灭
隐显。并行不悖。故佛于此定或入或出。随心自在
也。
卷二 第 156a 页 X38-0156.png

○三遵敕利生(二) 初出三昧。二说法门。

○初出三昧。】

「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发隐。承上入。今言出也。

○二说法门。】

「出巳。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复
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从座起。至𦦨天中说十
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
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
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
愿。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台
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释迦在第四禅摩醯首罗宫说此心地品。寻文始
末。有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各接有缘。皆至舍那
所受菩萨戒藏。然后各坐道场。示成正觉。覆述说
法凡有十处。一在妙光堂说十世界海。二在帝释
宫说十住。三在夜摩宫说十行。四在兜率陀天说
十回向。五在化乐天说十禅定。六在他化天说十
地。七在初禅说十金刚。八在二禅说十忍。九在三
禅说十愿。十在四禅说心地品。第十会。总更说前
三十心十地。皆约无相义为解。

发隐。此明释迦千百亿身。皆先于舍那前受戒。乃
于十处说法。而此心地法门在最后说者。表万法
至心而极也。皆约无相者。上来历陈名相。恐人执
卷二 第 156b 页 X38-0156.png
相昧心。故明相本自空。因缘故有。即相无相也。

○二辨说馀类。】

「其馀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
说。」

【发隐。一百亿世界佛如是覆述说法。推而例之。千
百亿皆然也。贤劫品见大本。后仿此。

○二别显此界一佛(四) 初天上降魔。二人间利
物。三普劝受持。四重说标结。

○初天上降魔。】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
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巳。」

【发隐。前所说法遍指诸世界之一佛。今所说法。专
指此世界之一佛。故语似重复。而实不滥。东方者。
言此界当华藏中东也。问。魔受化经。与梵网同在
天宫说。何一传一泯。答。魔是一期娆乱。受化即休。
戒乃千佛流通。传应无尽。一传一泯。无足异也。

○二人间利物(三) 初下生成道。二传法利生。三
生所获益。

○初下生成道。】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
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发隐。此叙释迦下生之世界国邑。父母姓氏。出家
修道。成佛度生之大略也。下生者。佛本行集经云。
护明菩萨住兜率天。满四千岁。为彼诸天显示法
卷二 第 156c 页 X38-0156.png
相。又以天眼观察下界。见其造业。受苦逼恼。为欲
拔济安乐。教化众生。下生人间。出家成道。故下生
也。阎浮提。此云胜金。河出金沙。树流金汁。南天下
也。四天下中惟此有三事胜。故佛出南洲也。迦夷
罗。此云黄发。昔有黄色仙人于此修道。大千世界
此为最中。故佛于南洲生迦夷也。摩耶。此云大幻。
以大幻术母诸佛也。白净。梵语阅头檀也。悉达。此
云顿吉。亦云一切义成。生而吉祥。万善毕具也。七
岁三十。义极难辨。夫十九离宫。六年苦行。娶妃在
室。生子罗云。今古共传。经律具载。兹曰七岁出家。
则童幻未应纳配。三十成道。则苦行过历多年。按
普集经亦说三十成道。或谓苦行之后。尚有五年
游历。正合三十。而因果经称牧女献糜。庄严经载
诸天奉浴。皆即在六年之后。未见有游历之文。且
本行云八岁而学书论。普曜云长大而观耕犁。则
知七岁出家尤为不顺也。又未曾有因缘经云。佛
遣目连度罗睺罗。耶输答曰。如来为太子时。取我
为妻。未满九年。逃入山泽。六年成佛。今复来求我
子出家。抑何酷也。则十九出家亦复不合。不止是
耳。只如生时亦复多说。有云夏桀时者。有云商末
时者。有云周昭王穆王平王桓王惠王等者。即如
宣律师之问天人。终亦迁就不定。刘德威之咨琳
老。止得诞灭二时。夫以大藏经谱文各稍殊。而疏
主于斯又无明释。或谓大圣示现。何有常规。现相
卷二 第 157a 页 X38-0157.png
差殊。无足疑者。不知既巳现同凡身。乌容变幻不
一。大千界内。同日出家。百亿国中。一时成佛。曾少
异耶。当知此文或传写之讹耳。问。若云讹者。则昔
贤何以因仍。天台曾不改定。答。古人慎重阙疑。不
敢轻举。使人人恣意笔削。不出百年。古圣经律全
脱旧模矣。五十学易。不敢更文。而微意陈诸解注。
八十杂华。不敢增数。而普贤号曰别行者此也。然
则竟谁从乎。约事。则十九六年。于事为近。吾从众
约见则机不一。见佛出家成道亦不一。吾从机。

○二传法利生(二) 初应机垂化。二大愿重来。

○初应机垂化(二) 初横指处会。二竖明往复。

○初横指处会。】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
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
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释迦从初莲华藏世界。入天宫。下阎浮提成道。号
释迦。始于道场说法。乃至十处。

发隐。此明次第周遍。说法教化。一佛与前多佛同
也。十住非十住法。乃所住十处也。观诸梵网者。正
经所繇名。观梵网万目重重。各异无量。因知佛世
界亦如是各异无量也。因知佛教化亦如是各异
无量也。千百亿国。有千百亿释迦宣扬佛化。故名
梵网也。
卷二 第 157b 页 X38-0157.png

○二竖明往复。】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
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
心地法门竟。」

【发隐。金刚座者。三世诸佛坐斯成道。无少变坏。即
实相心地也。为此者。乃为此界众生坐道场成正
觉弘法化也。此是总说一代时教。摩醯宫中。为是
中大众。则正说此心地戒也。嗟惟世尊之为众生
也。悲愿弘深。度化无尽。追思返此。历数八千。且人
臣觐君咫尺。尚有常期。明主巡狩国中。犹稽年载。
今乃经世界之无量。劳往返于万回。不为自求。悯
我等故。云何我等睹此大恩。恬不知报。良可嗟夫。

○二大愿重来。】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
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
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
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
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复从天宫下至菩提树下。为此众生说卢舍那初
发心所诵戒。即是十重四十八轻。华严所说。文来
未尽。止有七处八会。多道不起本座。不道在化乐
天说法。而此经多道座起复至馀处。在化乐天说
十禅定。又诸地多不相应。前后席或复同异。良繇
圣迹难思随机异说耳。于三教中即是顿教。明佛
卷二 第 157c 页 X38-0157.png
性常住一乘妙旨。所被之人惟为大士。不为二乘。
华严云。二乘在座。不知不觉。以大士阶位非二乘
所行。制戒轻重非小乘所学。大小乘戒。制法不同。
菩萨一时顿制五十八事。声闻待犯。随犯随结。理
论关机宜。事论凡有三义。一大士深信。顿闻不逆。
声闻浅信。顿闻则不受。二者大士不恒侍左右。无
有随事随白。故一时顿制。声闻恒得随侍。可有小
欲白佛。故待犯方制。三者梵网所制。起卢舍那为
妙海王子受菩萨戒。尔时诸大士法须说此五十
八种。故一时顿制也。

发隐。初发心者。三世诸佛皆先受菩萨戒为初因
也。一戒犹言此戒。又此戒是最上第一戒也。故疏
云即是十重等。光明金刚宝戒者。赞此一戒破黑
暗如光明。碎烦恼如金刚。具足法财功德如宝也。
如来果海。此戒为本源也。菩萨因地。亦此戒为本
源也。佛性种子者。言此戒是佛性德戒。而佛性乃
众生悉具。则此戒不独如来菩萨本源。亦一切众
生从菩萨因至如来果之木源也。意识色心而等
之以一切。盖言不论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正
明众生皆有佛性也。佛性云戒者。此戒为佛性种
子故也。华严不动而遍周。此经起座而次历。地不
相应者。如化乐不證。前后异席者。如定地参差。莫
因小殊。辄生疑议。当知圆融行布。妙用随宜。时实
时权。神机罔测。信受而巳。三教中顿者。此戒惟明
卷二 第 158a 页 X38-0158.png
佛性。专显一乘。依此戒修。超越小果。所谓众生受
佛戒。即入诸佛位。故名顿也。言三教者。光统三教。
曰渐顿圆。南中三教。曰渐顿不定。然天台自有化
仪四教。今言三者。名同南中而义异也。理论事论
者。据理本无分别。自关本人具大机宜耳。据事则
多种差别。故有三义也。一信有深浅故。二随有久
暂故。三受法本然故。小欲白佛者。小事欲白佛即
得。以常随故也。起卢舍那者。此戒起舍那授妙海。
而菩萨戒法五十八篇一时顿说。古制应尔。不可
变也。问。座起不起虽殊。皆明释迦应身说法。但华
严言释迦以境本定身现起舍那。此经言舍那说。
释迦受。则先有舍那。后授释迦。舍那又非释迦现
起者矣。二说差异。云何会通。答。释迦證清净法身。
及报应身。而法身无形。报身有象。故现起舍那说
此戒法。复以应身流布无尽。是知据迹。则华严乃
释迦现起舍那。梵网又舍那授法释迦。原本。则释
迦舍那虽交相现授。而法身则本自常定。未尝动
也。要之佛證三身。非三非一。常一常三。可后可先。
谁先谁后。不可思议者也。何言其异。

○三生所获益。】

「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

【发隐。承上佛为众生说此戒法。当有何益。当常有
因。当常住法身也。盖此戒既佛性种子故受之者
当永为成佛正因。不堕邪因也。当永住于清净法
卷二 第 158b 页 X38-0158.png
身。不为色身诸欲所染也。重言当者。决当获如是
大益也。

○三普劝受持。】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
众生顶戴受持。」

【发隐。专言十重。举重以摄轻也。出于世界者。世所
难值而今出焉。宜生庆幸。母空过也。法戒者。此戒
既佛性种子。是乃众生法则之戒。故当顶戴受持。
顶戴。尊之至也。受持。执之固也。

○四重说标结。】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
本源自性清净。」

【梵网大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惟第十菩萨
心地品。什师诵出。上下两卷。上序菩萨阶位。下明
菩萨戒法。从大本出。序及流通皆缺。即别部外称
菩萨戒经。

发隐。重说者。戒为道本。不厌频宣。故诸佛半月自
诵。宣公十遍为期。今之重说。未为多也。无尽藏者。
此戒含摄无尽。广之则无量戒法皆具足也。一切
众生戒者。此戒上传千佛。下被群生。僧俗同归。鬼
畜得与。非如声闻戒之局也。本源自性者。此戒是
佛菩萨之本源。本源者。即一切众生同然之自性
也。性本清净。无有污染。此戒乃复其本净之体。非
有加于自性之外也。疏举大本者。以经说无尽戒
卷二 第 158c 页 X38-0158.png
品。因明此戒是梵网经多品中之一品。又一品中
之下卷。例法华普门华严行愿之类是也。既从大
本单出另行。则序正流通自备大本。今亦科三分
者。细析之。亦自成首尾故也。

○二三分列科(二) 初约义分科。二随科释义。

○初约义分科。

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
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馀尽卷为劝说流通也。就
序中。初偈明舍那发起。长行明释迦劝发。偈中大
意。四戒三劝。四戒者。一舍那戒。二释迦戒。三菩萨
戒。四众生戒。舍那为本。传授释迦为迹。释迦得此
戒复授诸菩萨。诸菩萨得此戒复传授凡夫众生
也。三劝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此四品戒。得之
有繇。根本冥传。自下授作佛记。所以劝凡夫受。既
受须持。既持须诵。欲使相传不断也。一言三序是
三佛各说。二言初序是舍那自说。馀二是此土释
迦说。今言三序悉是此土释迦说。杂有经家之辞。

发隐。此总明大科。后乃细列。舍那本。释迦迹。展转
相传。则本迹递互无尽也。劝凡夫者。此戒根本则
上传千圣。授记则下及凡夫故也。夫既受须持。既
持须诵。而半月诵戒。千载不行。我何人斯。毅然举
复于久湮之后。譬诸蜻蛉捧柱。而欲救殿阁之将
颓。蟭螟引绳。而欲活艨艟之在涸。所赖有力大人
共为维持云尔。三序者。偈中三科。初明舍那授释
卷二 第 159a 页 X38-0159.png
迦。二明释迦授诸菩萨。诸菩萨授众生。三明劝信
受持是也。三佛者舍那千华百亿也。今从第三说
者。以释迦即舍那也。中间叙事。是经家之辞耳。

○二随科释义(三)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明舍那发起。二明释迦劝发。

○初舍那发起(三) 初舍那始授。二释迦转授。三
劝信受持。

○初舍那始授(二) 初明本迹。二明人法。

○初明本迹(三) 初舍那本身。二释迦迹佛。三总
结本迹。

○初舍那本身。】

「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上句明舍那本身。下句明舍那本土。此即依正两
报。佛身四种。一谓法身。二谓真应。三谓法报应。毗
卢遍耀正法为身。舍那行满报果为身。释迦应迹
赴感为身也。舍光摄论名法应化。若更四身者。应
身受纯陀供。化身受大众供。我今者。八自在我也。
舍那者。无明尘垢永尽。智慧功德圆备。如净满月。
以名表德也。方坐莲华下句明依报。方者正也。安
住正法。故云坐也。何故坐莲华台。世界形相似莲
华。故云连华藏。华严云。华在下擎。莲华二义。处秽
不污。譬舍那居秽不染也。藏者。包含十方法界悉
在中也。台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台也。又以本
佛坐于华台。又表戒是众德之本。
卷二 第 159b 页 X38-0159.png

发隐。舍光摄论。摄论多本。言舍光以别也。佛有四
身。举一曰法。举二曰真曰应。举三曰法曰报曰应。
而今云四身者。以应化分二身故。地持云。佛有二
色身。实色修感。化色现形。即应化二身也。故云现
同始终曰应。无而倏有曰化。既以现身受纯陀最
后之供。又有身别受大众之供。则一应一化也。八
自在我者。涅槃云。第一。能示一身多身。乃至第八。
身如虚空。存没随宜。如是之我。非情见我相之我
也。如净满月者。尘垢永尽。如无云之净月。功德周
圆。如既望之满月也。莲华二义者。一处浊义。二不
污义譬舍那不居净土居秽土。又居秽土而不染
也。藏者。华含法界。表戒含万法也。台者。台以中位
为因而成华。表戒以中道为体而成圣也。本佛者。
舍那坐于华台而为诸佛之主。表戒法原于心地
而为众德之本也。

○二释迦迹佛(三) 初明迹中之本。二明迹中之
迹。三明本迹俱成。

○初明迹中之本。】

「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周匝千释迦。望百亿国释迦。千为本。百亿为迹。故
两重本迹。千华者。人中华有十馀叶。天华百叶。佛
菩萨华千叶。一叶有一佛世界。故有千佛净土。表
十地十波罗蜜圆因。起应果之本地。观千释迦一
叶一净土。即是一佛世界。起圆应身。又一世界中
卷二 第 159c 页 X38-0159.png
一佛国土。此犹略说。华严微尘世界也。十方方各
一百也。

发隐。两重本迹者。舍那为本。千释迦为迹。千释迦
为本。百亿为迹也。喻如国王为本。百官为迹。百官
为本。万民又为迹也。叶者。华瓣。十百千叶。据功德
小大而成。今从千佛。且说千叶。细推。则自万而亿。
亦应无量也。十地者。言净土表十地。十地诸度。以
圆因而起圆应之果。则度复含度。度度不穷。即净
土一佛。以圆心而起圆应之身。亦身复分身。身身
不尽也。言略说者华严重重无尽世界如微尘然。
乃名广说。今犹略耳。十方方各一百者。十百为千。
證千释迦也。

○二明迹中之迹。】

「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一叶一世界。有百亿国土。娑婆百亿国。是一叶之
上耳。

发隐。一华即一叶。非全华也。上明一叶上一释迦。
今明一叶之上复有百亿国。则有百亿释迦。前迹
为本。复生后迹。故云迹中迹。犹宾中宾也。

○三明本迹俱成。】

「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发隐。本佛迹佛。不分前后。一时成佛。表体用无二
道也。

○三总结本迹。】
卷二 第 160a 页 X38-0160.png

「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初句结迹身。下句结本身。明千百亿皆以舍那为
本。

发隐。虽名本迹。勿生二想。千百亿身。即舍那一身
耳。千江散影。长空止见孤轮。万口传声。空谷曾无
二响。应化无穷。法身不动。亦犹是也。

○二明人法(二) 初明人。二明法。

○初明人(三) 初明能接。二明所接。三结能所接。

○初明能接。】

「千百亿释迦。」

【能接之人。是千百亿释迦也。

发隐。自觉巳圆。力能觉他。名能接人。千百亿释迦。
是也。

○二明所接。】

「各接微尘众。」

【接者。取有缘之义也。微尘者。听众多也。

发隐。各接者。千百亿佛。接千百亿尘众也。接取有
缘。拣无缘不接也。问。接靳无缘。何名普度。答。青帝
慈仁。无以芽焦核。越人神圣。不能生死人。无缘可
以尽度。今日当无众生矣。故曰取有缘也。

○三结能所接。】

「俱来至我所。」

【俱至舍那所听戒也。

发隐。我者。舍那自我。能所俱至。表体用归一心也。
卷二 第 160b 页 X38-0160.png

○二明法(二) 初说戒。二欺戒。

○初说戒。】

「听我诵佛戒。」

【诫菩萨听也。诵佛戒者。问。何故诵。不道说耶。答。此
是三世十方诸佛之法。非始自作。故祗得称诵。不
得道说。

发隐。说者创陈巳见。诵者读习前言。犹述而不作
意也。三界大师躬亲诵戒。况其馀乎。

○二叹戒。】

「甘露门即开。」

【甘露门者。譬服甘露。令人长寿不死。要因此戒得
至涅槃常乐我净。教能通理。譬之如门。又戒能济
拔。免离生死。譬如甘露。服得命长。大经云。有山从
四方来。惟当持戒布施也。

发隐。服持圣戒。而安住涅槃。喻如饮甘露者轻身
不死也。依繇圣戒。而进趣佛境。喻如得其门者身
入楼阁也。戒能济拔下。文似滥前。然前云长寿。自
永处涅槃之极位言也。如平时服之得仙道故。后
云济拔。自暂离生死之苦果言也。如病患服之得
痊可故。故不相滥。

○二释迦转授(三) 初序释迦传授缘繇。二明释
迦授诸菩萨。三劝菩萨授诸众生。

○初序释迦传授缘繇。】

「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卷二 第 160c 页 X38-0160.png
 诵我本师戒」


【三句明千百亿佛各还本处。然法身无在。今初明
迹传本戒。则本为迹师。以迹诵本故也。

发隐。本道场表本心。菩提树表觉体。言以本心觉
体持本戒也。法身无在。言法身虽无在。以迹诵本。
亦有在也。

○二明释迦授诸菩萨(三) 初戒体。二戒用。三劝
持。

○初戒体。】

「十重四十八。」

【发隐。此一句摄全部戒法。奉持之要。良在于斯。故
云体也。

○二戒用。】

「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持此戒能除罪雾。譬之于日。使得清凉。喻之若月
富有善法。如璎珞珠。又日能长万物。戒亦如是。能
生长万善。又如璎珞能差贫穷。戒亦如是。能差众
生贫。长善法财。又如日月丽天。无不瞻仰。持戒在
体。无不归崇。璎珞在身。庄严第一。持戒离丑。如端
正也。

发隐。开罪障雾。灭烦恼火。止恶益也。富有万法。生
长万善。行善益也。差贫离丑。乃至归崇。亦止行意
离丑有二。一者以身心言。繇此戒故。内无邪念。离
心丑也。外无过动。离身丑也。二者以因果言。今生
卷二 第 161a 页 X38-0161.png
持戒。来生当得相好端严。离报丑也。

○三劝持(二) 初能授人。二所受人。

○初能授人。】

「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如人渡海。必假舟航。若渡生死。要因于戒。大经云
如凭船筏。又喻浮囊。

发隐。微尘菩萨者。言无量贤圣繇受此戒成佛。况
凡夫乎。故云劝持。持必繇授。能授者何。舍那自诵
我亦随诵。况诸菩萨乎。舟筏浮囊。济川之具。喻持
戒得超生死海。至涅槃岸也。浮囊。或革或脬或木。
中空外浮。驾之而涉江湖。则不沈溺。故有罗刹乞
浮囊之喻也。

○二所受人。】

「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发隐。始闻戒者。皆名新学。上言微尘菩萨繇兹成
佛。则新学可知。舍那释迦佛佛自诵。则馀人可知。

○三劝菩萨授诸众生。】

「 受持是戒巳
 转授诸众生」


【三十心菩萨。转授外凡发大乘心也。

发隐。三十心者。据别教住行向为内凡。十信为外
凡。则此众生指信位也。推而极之。先闻戒者转授
未闻。则次第无尽也。

○三劝信受持(二) 初出所诵法。二劝人信受。
卷二 第 161b 页 X38-0161.png

○初出所诵法。】

「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此戒简异外道鸡狗等戒。净戒为因。木叉为果。

发隐。简异者。简别佛法中戒异于外道中戒也。波
罗提木叉者。此云保解脱。保卫三业得解脱也。亦
云别解脱。持一事得一解脱。别别不同故也。因果
者。依戒法因。至解脱果故也。

○二劝人信受(三) 初劝信。二劝受。三结劝。

○初劝信。】

「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巳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巳具足」


【所以尔者。信是入道初门。大论云。信为能入。我持
此戒得成正觉。汝亦应尔。

发隐。诸佛巳成。众生当成。则生佛毕竟非殊。持戒
定可作佛。当谛信如是事。勿怀疑也。戒巳具足者。
一念信心万惑俱遣。防非止恶。尽在于斯。何待遮
难重询。羯磨三举。然后为戒乎。佛唱善来。即成沙
门。正此意也。是知放下屠刀。千佛一数。为有信故。
毁訾不轻。千劫堕落为无信故。信为入道之门。岂
虚言哉。

○二劝受。】

「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巳
 真是诸佛子」


【凡有心者。皆得受菩萨大乘常乐等。明众生有心
卷二 第 161c 页 X38-0161.png
所有佛性要当作佛。须受三戒。

发隐。有心者。言惟除木石无心则巳。六道含灵皆
应受戒。摄者。纳义。外闻内纳。永持而勿失也。佛位
至远。云何受戒即入。盖此戒是千佛相传心地。佛
佛繇此成佛。受佛戒者。岂不即入佛位耶。大乘常
乐等者。明佛戒是大乘常乐我净之大戒也。三戒
者。三聚大戒也。有佛性者皆当作佛。此三聚戒成
佛正因。安得不受。是故恶无不除。善无不备。生无
不度者。佛也。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者。受戒所以
入佛位也。问。位既同佛。何不名佛。而才名佛子。答
位虽同佛。功德未圆。如储君决当正位。今在东宫。
则灌顶王子也。名之王子。必绍王位。名之佛子。必
绍佛位。岂细故哉。

○三结劝。】

「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上句结。下句诫听。总明诸佛传授戒法。发起序竟。

发隐。佛自重戒。故敕大众至心。今诵戒于千载之
下。可不如对佛面。如闻佛语乎。恭者外肃。敬者内
虔。内外精诚。是名至心。心地戒品。若非至心。何繇
得入。

○二释迦劝发(二) 初经家叙辞。二释迦自说。

○初经家叙辞(三) 初佛欲结戒。二放光表瑞。三
大众愿闻。

○初佛欲结戒(四) 初标化主。二指处所。三明得
卷二 第 162a 页 X38-0162.png
道。四出戒法。

○初标化主。】

「尔时释迦牟尼佛。」

【化主。大圣释尊也。

发隐。化主者。先标人。大圣释尊者。次表德也。居圣
位之极果。故云大圣。为释子之共宗。故云释尊。化
导之主。非此其谁能之。

○二指处所。】

「初坐菩提树下。」

【树下得道。因名道树。亦曰思惟。梵音贝多也。

发隐。今初字。联后文初字为意。初成道果。即最初
结戒。急先务也。菩提此云道。道即思惟。思惟者。梵
语贝多也。道即思惟者。禅思不乱。乃道体也。

○三明得道。】

「成无上正觉巳。」

【即正遍知号。

发隐。法无有差曰正。智无不周曰遍。破生死梦曰
觉。合之。则所觉者既正且遍也。今曰正觉。正中自
具正遍二义。无上者。此觉虽众生同具。未至于佛
犹为有上。成妙觉佛。智尽独尊。曰无上也。

○四出戒法(四) 初标所结名。二能成胜因。三能
得胜果。四正结名字。

○初标所结名。】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卷二 第 162b 页 X38-0162.png

【发隐。标菩萨者。简非声闻。是大乘菩萨波罗提木
叉也。初竟见上。

○二能成胜因。】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宝藏经云。孝事父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又能行
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尽孝释迦文佛。在汝
家中。睒魔菩萨亲服患愈。慈心童子火轮速灭。即
其灵应。尔雅云。善事父母为孝。孝即顺也。太史叔
明用顺释孝。孝经钩命诀云。孝字训究竟。是了悉
始终色养也。亦可训度。度是仪法。温清合宜也。

发隐。承上初结菩萨戒法。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
故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言帝释等者。天心佛心
皆欲人孝顺而巳。善事父母。谓奉养无方。服勤有
道孝之始也。帝释临焉。又能行者。凡是孝道。无不
举行。孝之中也。梵王临焉。又能尽者。现生父母。前
生父母。历生父母。无不酬报。孝之终也。释迦临焉。
天能听卑。佛遍一切。简在冥加。理有之也。故睒魔
割目救父。而沈疴愈于一朝。慈心发愿代苦。而火
轮消于顷刻。至行动天。真诚感佛。正犹是耳。恐世
不信。谓云何天佛得在尔家。故引二事以證之也。
尔雅。叔明训孝以顺。钩命训孝。目有五义。摘其二
者。曰究曰度。然彼书以究属士。度属诸候。今取其
文。不用其意。略为三义。一曰顺者。承颜养志。无所
违忤。如曾参闵损之类是也。二曰究竟者。了悉始
卷二 第 162c 页 X38-0162.png
终。一心无间。现柔和色。务悦其亲。如大舜莱子之
类是也。三曰度者。昏定晨省。夏凊冬温仪度周备
如文王薛包之类是也。师僧者。是巳和尚。非泛僧
也。例宝藏义亦可分三。事者。奉养师身也。行者。遵
循师调也。尽者。传扬师道。普利众生也。三宝亦然。
事者供养三宝。未必能行。行者依从三宝。未必能
尽。尽者绍隆三宝。上承下化。功德周隆也。经举三
种孝因。疏惟释一者。父母于人最为切近。举一以
例馀也。又师僧三宝亦名父母。法身繇和尚教诲
之力而生。即法身父母也。慧命繇三宝薰修之力
而得。即慧命父母也。

○三能得胜果。】

「孝顺至道之法。」

【发隐。戒之为义。固在孝顺。而此孝顺人将谓是庸
行之常。不知孝顺之法乃至道之法也。至道者。至
极之道。即无上正觉是也。此道清净广大犹如虚
空。体绝过非。用无违碍。顺之至也。孝顺之心。正合
此道。故云至道。又父母者本觉义。师僧者先觉义。
佛者满觉义。法者显觉义。僧者合觉义于此随顺。
不背不逆。岂非如来所證无上觉正之妙道耶。道
而曰至。拣非遍浅。故云胜果。兰盆疏云。大孝释迦
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胜因胜果。此之谓也。
仲尼赞孝曰至德要道。又谓圣人之德无以加于
孝。而程子亦以性命孝悌为一事。孝曰至道。其诚
卷二 第 163a 页 X38-0163.png
然乎。一说例上三种以成四境。言当孝顺此至道
之法。则是因非果。故今不用。

○四正结名字。】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是制戒也。

发隐。承上因胜果胜。此结而断之。直以孝名戒也。
法苑云。戒即是孝。谓众生皆吾父母。不杀不盗。是
即为孝。意正同此。然是戒名为孝。未是孝名为戒。
今明孝顺自具戒义。如孝顺父母。则下气怡声。言
无犷逆。是名口戒。定省周旋。事无拂逆。是名身戒。
深爱终慕。心无乖逆。是名意戒。顺止恶义。恐辱其
亲。名律仪戒。顺行善义。思显其亲。名善法戒。顺兼
济义。拾椹回凶。舍肉悟主。钖类不匮。名摄生戒。师
僧三宝亦复如是。以要言之。但能孝顺。自然梵行
具足。戒之得名良以此耳。舍孝之外宁有戒乎。优
婆塞戒经云。受持戒巳。不能供养父母师长者得
罪。正言孝是戒也。亦名制止者。言制止亦以孝名
也。制为戒法。以止其恶。谓之制止。今惟孝顺。自不
造恶。岂非制止。孝经云。孝亲者非法不言。非道不
行。亦止恶意也。上戒字泛指戒体。下制止则指所
列戒品。如十重四十八轻是也。只一孝字可槩戒
义。故下制戒中。十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至第
九第十。皆曰孝顺心。轻垢第一。即曰孝顺心。而十
三十七二十九三十五四十八。亦皆曰孝顺心。至
卷二 第 163b 页 X38-0163.png
于馀戒。多举父母为言。则是贯彻乎十重之始终。
联络乎四十八轻之首尾。一孝立而诸戒尽矣。复
次孝顺非特名戒。名制止。亦名三藏诸教。一切法
门。摄无不尽。问。法门无量。未易悉数。只如净土往
生。一法门耳。此经之中。言所不及。云何孝顺贯一
切法。答十六观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
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
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乃至三者发菩提心等。
夫养父母。事师长。受三归。非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乎。曰不杀。曰十善。曰众戒。曰威仪。而戒无弗备矣。
是知戒不离孝。诸经互出。以孝为因。乃得往生。则
此经实该净土法门。但人自不察耳。是故念佛修
净土者。不顺父母。不名念佛。父母生育。等佛恩故。
不顺师长。不名念佛师长教诲。同佛化故。不顺三。
宝。不名念佛。所宝虽三。统一佛故。尽理而言。顺净
觉心。而不逆以浊染。是孝名念佛。顺慈惠心。而不
逆以悭贪。是孝名布施。顺和柔心。而不逆以瞋恚。
是孝名忍辱。顺坚刚心。而不逆以懈怠。是孝名精
进。顺寂静心。而不逆以散乱。是孝名禅定。顺灵知
心。而不逆以愚痴。是孝名智慧。类而推之。一切不
逆。则万法俱成矣。大哉孝也。岂独名戒而巳哉。

○二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瑞者。信也。欲说大事。前须放光。故称为瑞。光是色
卷二 第 163c 页 X38-0163.png
像之胜。放胜光明。召有缘众。同来听戒。戒是诸善
最胜。能灭恶生善。口放者。表释尊今日宣说大乘
菩萨戒法。

发隐。前须放光者。良繇胜事欲兴。休徵先现。况此
心地戒。道传千佛。化被群生。事莫大于此者。安得
前无瑞应耶。色像之胜者。小则甘露醴泉。大则雨
花动地。乃至放光。皆色像所摄。有形之瑞也。而惟
放光独胜者。以其有扬辉破闇之功。具灭恶生善
之义。见之者发菩提心。触之者离生死苦。诸瑞之
中。此为最胜。喻戒为诸善最胜也。口放者二义。一
者表此戒法金口敷宣。二者表此戒法菩萨听受
而成胜果。从佛口生也。

○三大众愿闻(三) 初总叙大众。二别叙四众。三
时众乐闻。

○初总叙大众。】

「是时百万亿大众。」

【发隐。人天共会。凡圣交罗。故云大众。

○二别叙四众。】

「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

【一菩萨。二十八梵。三六欲天。四十六国王。十六国
者。名出长阿含。一史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萨
罗。五跋祗。六末罗。七支提。八跋沙。九尼楼。十槃阇
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十四乾陀罗。
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西土诸国甚多。略举此
卷二 第 164a 页 X38-0164.png
耳。机应闻声。自然云集。

发隐。前叙大众。今举胜也。菩萨对声闻为胜。梵天
对欲天为胜。欲天对人间为胜。国王对臣民为胜。
彰此戒法为凡圣人天殊胜之高会也。

○三时众乐闻。】

「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发隐。合掌。身业净也。至心。意业净也。耳听。则心专
而言自寂。口业净也。听法者当如是矣。

○二释迦自说(三) 初举我自诵。二放光因缘。三
劝物习学。

○初举我自诵(二) 初序自诵。二劝人诵。

○初序自诵。】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

【发隐。此万世诵戒立法之始也。半月半月者。望日
晦日也。月勤二诵。恐遗忘也。又白月黑月。喻善业
恶业应自考也。

○二劝人诵。】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
地诸菩萨亦诵。」

【凡举五位人。一发心。谓共地菩萨。二十发趣。谓初
十心。依梵网列名。一舍。二戒。三忍。四进。五定。六慧。
七愿。八护。九喜。十顶心。三十长养。谓中十心。一慈。
二悲。三喜。四舍。五施。六好说。七益。八同。九定。十慧
四十金刚后十心。一信。二念。三回向。四达。五圆。六
卷二 第 164b 页 X38-0164.png
不退。七大乘。八无相。九慧。十不坏心。五十地。谓登
地以上。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方便地。三体性
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
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
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发隐。共地菩萨者。十信发心。与佛共地。一云即三
乘共十地也。发趣长养金刚。分初中后。名三十心。
初十心即住位。一舍心。内外法一切舍也。二戒心
一道清净也。二忍心。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也。四
进心。以无生入世谛。无二相也。五定心。念念寂灭。
三界一切性皆因定灭而生也。六慧心。修不可说
观。入中道一谛也。七愿心。初发心求中间修道行
愿满故。一切行之本源也。八护心。护三宝一切功
德。空无相无作也。九喜心。见他得乐。常生喜悦。不
入有为缘一切法也。十顶心。一道最胜。不受六道
果。必不退佛种也。中十心即行位。一慈心。于无我
智中乐相应观。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也。二悲心。
于空见一切法如实相。怨三品中与上乐也。三喜
心。悦喜无生。使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
喜也。四舍心。自他体性不可得也。五施心。内身外
身国城男女皆如如相。受者施者无合无散也。六
好说心。以圣法语教诸众生也。七益心。现行六道
无量苦事不以为患。惟益人为利也。八同心。入诸
六道。一切事同空同无生同无我等也。九定心。见
卷二 第 164c 页 X38-0164.png
一切我人内外众生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也。
十慧心。观诸邪见结患等无决定体性也。后十心
即向位。一信心。空一切法。心心空故。信信寂灭。名
无相信也。二念心。六念常觉常施。第一义空无著
无解。生住灭相不动不到不去来也。三回向心。入
法界常寂灭也。四达心。忍顺一切实性。法达义达。
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
也。五圆心。直照入无生智。教化十方众生。皆入萨
婆若也。六不退心。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诸见。不
起集因也。七大乘心。解一空故。任一切众生度三
界河。趣入佛海也八无相心。一切结业三世法。如
如一谛。而行于无生。一切佛我师。一切贤圣我侣
皆同无生也。九慧心。一切法魔说佛说。皆分别入
二谛处。非一非二。非有阴界入也。十不坏心。入圣
地智。近解脱位。得修正门。明菩提心。八魔不动。众
圣摩顶。诸佛劝发。得金刚三昧。入一切行门也。十
地。平等地至入佛界地。即欢喜至法云十地是也。
一平等地。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
劫。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也。二善方便地。清净
明达一切善根慈悲喜舍等法也。三光明地。以三
昧解了智。知三世诸佛法门。现六道身。一音中说
无量法品也。四尔炎地。不断不常。即生即住即灭
修行无量功德。行行皆光明。教化一切众生使见
佛性也。五慧照地。以十力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
卷二 第 165a 页 X38-0165.png
切众生因果。以净国土为恶国土。以恶国土为净
国土也。六华光地。十神通明智示一切众生种种
变化也。七满足地。欲足。进心足。念心足。智慧足。解
脱足。六通足。于一切佛国示现作佛也。八佛吼地。
入法王地三昧。其智如佛。以法药施一切众生。为
大法师。为大导师。百千陀罗尼门三昧门金刚门
神通门解脱门。如是百千虚空门平等门中而大
自在。劫说非劫。非劫说劫等。无不如意也。九华严
地。以佛威仪。如来三昧出入无时。百亿四天下一
时成佛。现无量身口意说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
入佛界。佛界入魔界。一念心中现无边神用也。十
佛界地。空空复空。如虚空性。平等智十功德品具
足。有不可说奇妙法门品。奇妙三明三昧门陀罗
尼门。非下地所知。惟佛佛无量身口心可尽其源
也。地地经中皆言无量功德。今姑举少分。如毫毛
许耳。此三十心十地。与华严诸经名小不同。其实
则一。亦诵者举况之辞。菩萨尚诵。何况凡小。问此
言共地。与善戒中分十二住为七地。六菩萨地。一
菩萨如来共地。同异何如。答。彼要其终。以果言也。
谓菩萨修行至此同如来故。此原其始。以因言也。
谓初发心即同如来故。又此经以心地为宗。此三
十心正心地种种法门。十重四十八轻皆三十心
中戒心中出。如制戒中所明。问十地何不言心。答
三十心是十地之因。至十地则所发心成就圆满。
卷二 第 165b 页 X38-0165.png
上荷佛法。下载众生。有地之象。故易心言地。实心
外无地也。

○二放光因缘(二) 初直说缘。二列因缘。

○初直说缘。】

「是故戒光从口出。」

【发隐。口能出光名缘。必有繇致名因。今言光自口
出。直说缘未说因也。

○二列因缘(二) 初表得果。二表行因。

○初表得果。】

「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
非无。非因果法。」

【得果有三。一非青黄色心。二非有无。三非因果法。

发隐。意谓有缘必有因故光。光是所得之果。必有
因以致之也。非青黄色心。不堕妄境妄情凡小之
果也。非有无。不堕执断执常偏见之果也。非因果
不堕有修有證权乘之果也。此心地戒本自超情
境离断常绝修證。故其得果如是。问。既曰有因。曰
得果。又曰非因果法何也。答。有此二义。一者非世
间之因果。二者非因非果。乃所以为正因正果也。

○二表行因。】

「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
根本。」

【行因三者。一诸佛本源。二菩萨根本。三大众根本。
或言表真俗两谛。
卷二 第 165c 页 X38-0165.png

发隐。诸佛正遍知海汪洋无尽。此心地戒为之本
源也。菩萨万行开敷。成就妙果。此心地戒为之根
本也。一切众生生生不穷。乃至后当作佛者。亦此
心地戒为之根本也。彻圣通凡。咸因此戒。戒因清
净。净极光通。有自来矣。或言真俗二谛者。佛是出
世间法。真谛也。众生是世间法。俗谛也。菩萨上趣
圣果。下顺凡情。真俗双显也。

○三劝物习学(二) 初标四劝。二释四劝。

○初标四劝。】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读诵。四劝学。

发隐。受者领纳不拒。持者操执不忘。读诵者口演
其文。善学者力行其事。闻而不受。则听不关心。受
而不持。则巳领还失。持而不诵。则守愚不谙其详。
诵而不学。则空言终何所益。功贵兼全。故曰四劝
也。然总标云四戒三劝。止是受持读诵而巳。不说
善学。旧本善学上无应字。连下文佛子为句。似为
稳当。何者。以十重结文中有善学诸仁者句。与此
正合。今标四劝。或恐后人之讹。未必出疏主意。览
者详之。

○二释四劝。】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
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
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伹解法师语。尽
卷二 第 166a 页 X38-0166.png
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但释劝受一事。馀皆略也。

发隐。黄门者。内宦之通称也。金刚神者。有大威力。
能捍外魔。护佛法。喻如金刚也。变化人。如非来所
作化人。应是天龙鬼畜变化而成者也。以要言之。
王类臣类。僧类尼类。天类人类。鬼类神类。畜类化
类。乃至一切种类。皆可作戒器。伹欲其能解法师。
语耳。云解。则拣不解者。但解语者便得受戒。伹受
戒者便得清净。盖未受戒前容有净染。既受戒后
俱成净器。如百川入海同一咸味也。此文与第四
十轻中大同。但彼不列畜生。此不列无根二根。盖
彼文一切中摄畜生。此文黄门中摄无根二根也。
伹释劝受者。繇受乃有持诵。故释劝受以兼其馀
也。问。声闻戒重难轻遮。稽防特甚。菩萨戒淫贱鬼
畜容纳无遗。岂小果乃皆良器。大士反杂非人也
耶。答。声闻禀佛剃染。若不拣择。恐损正法故。菩萨
专主利生。若不兼容。化度有限故。但普度中亦自
有别。后四十八轻垢中详辨。兹不烦说。】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卷第二
卷二 第 166b 页 X38-016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