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78-B¶
678-B¶ 第 107c 页
注菩萨戒经卷下之一
天台 智者大师 疏
门人 灌顶 录
东掖白莲沙门 与咸(入疏笺经加注释疏)

【△第十一国使戒。

【疏】夫为敌国使命必觇候盈虚矫诳策略邀合战
阵情存胜负以乖本慈文云国贼七众同犯大小
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中三一不应二引况三举非结过。
○今初。】

「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罚
杀无量众生。」

【【疏】序为利恶心拣除和合。
○二引况。】

「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

【【疏】不得入军中军中喧杂非佛子所行处兴师相
罚杀乖慈不应为矣此使命为相害因缘故制。

【注】万二千人曰军今通称军。
○三举非结过。】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十二贩卖戒。

【疏】希利损物乖慈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共。

【注】在家为生或于物无损不犯若准涅槃十六恶
律仪及今恶心希售等理应悉制。
○初标人。】

「若佛子。」
678-B¶ 第 108a 页 X38-0108.png

【△序事三一不应二举况三举过结非。
○今初。】

「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

【【疏】夫贩卖者谓口生六畜或度卖良人多有眷属
分张之苦若贩卖棺材则恶心希售故道俗俱断。

○二举况。】

「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有本无应字)。」

【○三举过结非。】

「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疏】若自作若教佗为我或教佗自作悉犯轻垢若
偷度生口卖畜生令杀咒令人死欲得棺材售此
别犯盗罪杀罪。

△第十三谤毁戒。

【疏】陷没前人伤慈故制大小乘俱制七众同犯别
取天人巳上同有菩萨戒者说其七逆十重或陷
没或治罚莫问有根无根但令向异法人说悉犯
重前说四众过戒巳制若向同法人说莫问境高
下有戒无戒陷没人者此戒同犯轻垢。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三一举谤事二应三不应。
○今初。】

「以恶心故无事谤佗良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
犯七逆十重。」

【○二明应。】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疏】言父母兄弟者举大士之心心常想一切如父
678-B¶ 第 108b 页 X38-0108.png
母六亲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注】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
○三不应。】

「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

【【疏】而今反加谤害声闻向同戒同见同行四重无
根者僧残馀如律部广说。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四放火烧戒。

【疏】伤损有识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文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放火事二远有焚烧三举非结过。

○今初。】

「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疏】有人言杀鬼畜犯重初戒巳制此戒但不得烧
林木远损害义今释杀鬼畜既不犯重今烧林木
而死者与此戒同制四月至九月多生虫类此时
道俗同制不得烧林木远有损害义在家菩萨为
业烧者不制出家菩萨为妨害众事亦应开许者
若不慎烧犯轻垢罪。
○二远有焚烧。】

「若烧佗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
有生(有本作王字)物不得故烧。」

【【疏】一切有生物谓有生命有言生误应言有主物
若烧有主物何伹四月九月当知作有生也。

【注】佗本皆作有主藏疏科此为二段山林等是无
678-B¶ 第 108c 页 X38-0108.png
主物屋宅等是有主物然作此释义似不便山林
奚尝一向无主故大师云若有主物何但四月九
月。
○三举过结非。】

「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疏】使人失正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共以所
习异故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举所应教人二明应三明不应。

今初。】

「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

【【疏】自佛弟子谓内众外道谓外众六亲善知识通
内外。
○二明应。】

「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
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
其次第法用。」

【【疏】应教大乘经律令发菩提心十心者十发越心
起金刚心谓十金刚略不说十长养此三十是始
行者急须为开示故。

【注】熙钞云略不说下旧经本阙是知明识位次意
令阶之故曰始行者急。
○三明不应。】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佗二乘声闻戒经律论外
道邪见论等。」

【【疏】不应恶心教二乘外典等若见机益物不犯。

678-B¶ 第 109a 页 X38-0109.png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疏】乖训授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前戒
隐大示小今戒虽为说大而希利靳固隐没义理
犯轻垢。

【注】靳居忻切固也谓固执须利后方为说法藏疏
以此戒为惜法规利亦善。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先应自学二为后来具说三明不
应为利隐没。
○初应先自学。】

「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有本作义理)。」

【○二为后来具说。

【注】天台戒疏于此戒经但作三科科其大略佗疏
却详今用藏疏细科令易见。
△佗从见后下科为
令教后进为二。
○初新学来求。】

「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

【△二正教为说二先说苦行令坚其志二说正法
令增慧悟初又二。
○初总标。】

「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

【○二别辩。】

「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
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
而供养之。」
678-B¶ 第 109b 页 X38-0109.png

【○二为说正法令增慧悟。】

「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

【【疏】就文易见有师言此中所列苦行制令救物不
尔轻垢又解是举没况之辞大士当应舍身施人
然后具为说法况今止为说法而希利隐没耶。

【注】删补引左传云有威可畏有仪可象经诠定学
众善威仪律诠戒学轨范威仪旷云先为说其苦
行意在重法轻生非谓即舍身命烧身臂指若即
舍身为谁说法此与疏列第二解同。
○三明不应。】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
后谤三宝说者。」

【【疏】后阶示三文相易见。

【注】言示三者一为利养二应答不答三倒说经律。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疏】恼他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三一为利亲附二非理告乞三举非结
过。
○今初。】

「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
官。」

【○二非理告乞。】

「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
678-B¶ 第 109c 页 X38-0109.png
恶求多求教佗人求。」

【【注】荣钞引五百问云昔有比丘多乞积聚不肯为
福又不修道命终之后作一肉骆驼山广数十里
时世饥荒一国中人日日取食随割随生有佗国
人见而取之骆驼大唤人问其故答云吾本是道
人贪财不施负此国债以肉偿之我不负卿物是
故大唤佛告诸比丘贪为大患应当舍之。
○三举
非结过。】

「都无慈心无孝顺心。」

【【疏】乍因倚威势乞书属置打拍乞索若自及教佗
为我皆犯此戒。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疏】无解强授有误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
小乘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未制声闻师德
在七法诵受戒法所制菩萨法师必须十岁五法
如初释。

【注】熙钞云地持云必须戒德严明善解三藏方能
发彼敬心故知自行暗于妙宗何殊无目而导声
闻七法如律明五法如前引。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应诵解义二明不应三举非结过。

○今初。】

「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有本阙应十二部经五字者非)日日六时(有本
678-B¶ 第 110a 页 X38-0110.png
作日夜)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

【【疏】应诵戒解义亦是所制日日六时昼夜各三一
云诵未通利必须六时巳通利未必恒尔二云恒
应六时。

【注】十二部经如妙玄诸文中具明。
○二明不应。】

「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
为自欺诳亦欺诳佗人。」

【【疏】不诵不解不应作师一乖巳心则自欺误前人
则欺佗也。
○三举非结过。】

「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佗人作师授戒者(授者本作
受者非)。」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九两舌戒。

【疏】遘扇彼此乖和合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初
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两阶一举人二不应。
○今初。】

「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一作执)香炉行菩萨行。」

【【疏】一举所斗遘人谓持戒菩萨比丘手捉香炉聊
举善行一事。
○二不应。】

「而斗遘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

【【疏】不应斗遘两头持此过向彼说故言两头谤欺
贤人道其无恶不造两舌之醉实语两舌亦犯此
678-B¶ 第 110b 页 X38-0110.png
戒举虚遘为语故言谤欺过字或作遇字文语以
斗言值遇二边皆消文或言应作遘字文误也。

【注】经文无过字亦无遇字想古本必有以遘字为
过字者或为遇字者故有此文既巳改之反闲其
文遘或作讼字者非。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杀戒。

【疏】见危不救乖慈故制菩萨行慈悲为本何容见
危不救大士见危致命故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不
俱制大士一切普度声闻止在眷属此制自度。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重一非亲应度二是亲应度三举非
结过。

【注】预注疏意于初非亲应度中更应开三一想念
如亲二令忆慈观三资神之益疏下文云准前亦
应有三即此三意。
○今初想念如亲。】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
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
母。」

【○二令忆慈观。】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
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
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678-B¶ 第 110c 页 X38-0110.png

【○三资身之益。】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
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疏】初重可解前明想念如亲即制令忆慈观如大
经明习九品七品等第一使上怨等于上亲大士
应与资身之益及资神之利在文易见。

【注】用此疏文引出经意显然易见九品七品巳上
怨上亲者如大涅槃疏明七周行慈或九周等于
上品怨与上亲等与上品乐非此可具疏但略提
而巳。
○二是亲应度。】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
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

【【疏】大士前人后巳故亲在后准前亦应有三今止
明资神之益。

【注】亦应有前三意于佗人边尚作亲想况自亲亲
世世生生几番受生恩德莫量即初意也于佗尚
尔于自亲亲应教放生常住之法即次意也经中
见文即第三意也此意甚显佗之疏钞或作异解
皆非文意。
○三举过结非。】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十后总结。】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
戒。」

【【疏】如是下第三总结指灭罪品中广明。
678-B¶ 第 111a 页 X38-0111.png

【注】此总结文疏云第三三字必误若以为分科之
三且何文是初只有十条戒文并此结文不应分
三科也准下第四段中结云如是九戒下第四段
总结既有段字即应改此三字为二乃第二段之
总结也明矣。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戒。

【疏】既伤慈忍方复结怨故制也外书有二途一是
礼之所许二是法之所禁渐教故也今内经悉禁
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初制不应报仇二举况三举过结非。

○今初不应。】

「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
若国主为佗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老
道。」

【【疏】谓以瞋打报瞋打非谓应以德报怨。

【注】此与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异者何也盖由
儒行立世礼法故许报怨复雠今运出世普慈乃
欲怨亲平等故唯应以德报怨也疏前文外书一
是礼之所许也殆彼法之所禁亦乃不许故知外
书亦有二途也经云不顺孝道则与彼世礼孝道
相违也今之孝道者前经文云孝顺至道之法孝
名为戒以戒为孝方曰至顺岂容杀生又儒但据
今见生释乃业通三世以此怨境未必前世非巳
父母若以杀报即杀我父母岂是孝道故云不顺
678-B¶ 第 111b 页 X38-0111.png
孝道也杀父母不报如前第十戒巳辩。
○二举况。】

「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
作七逆之罪。」

【【疏】奴婢出家菩萨不得畜在家得畜而不应非理打
拍。

【注】大经云有说如来许畜奴婢仆使舌则堕缩戒
文经文不容畜仆盖以乞自活一巳尚犹外物畜
婢岂是持戒自有净侍之人以为给奉也今之享
用以富贵夸耀者可不诫之经言口罪无量者打
拍身业骂辱口业意在其中于三业中口罪偏多
也有本口字为得字意谓日日起三业尚乃得罪
无量何况杀命为七逆也意亦优长今且从见文
也言七逆者以于一切人作父母想故。
○三举非
结过。】

「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酬乃至六亲故报者。」

【【注】独言出家应在家不犯耶藏疏云虽二众同犯
然出家由深故别重举以舍俗亲缘修慈故奥疏
云发菩提心通是出家二疏皆有理通意由长。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疏】慢如高山法水不住有乖传化之益故制七众
同犯大小不全共大士常应咨请声闻是应请之
内怀憍慢不请方犯轻失。
○初标人。】
678-B¶ 第 111c 页 X38-0111.png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自恃憍慢二出慢之境三举非结
过。
○今初自恃憍慢。】

「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
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娇
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

【【疏】自恃娇慢即是兼制言始出家者染法未深多
有自举解者未有正解自恃聪明者于馀事有知。

【注】藏疏奥疏以十慢释此云一聪明慢恃自聪明
散动高举二世智慢恃有世智轻于深法三高贵
慢恃曾任官四耆年慢恃巳年长不知虚老五大
姓慢恃巳刹利诸大姓等六高门慢恃上代簪贵
七解慢恃解世法或小乘外典八福慢巳曾作诸
大福行九富慢恃巳富有十宝慢恃家有金宝等
此等经中依科易解。
○二出慢之境。】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
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

【【疏】小姓卑陋所以起慢实自有解是故不应。

【注】有本无下贱二字诸圣亦散影于贫贱归佛一
化如迹水入海岂存洿浅尚德而不尚皃大庄严
经中难陀有仆优波离投佛出家先得戒不礼佛
言佛法如海容百川皆同一味伹据受戒前后不
在贵贱本无吾我当思圣法勿生憍慢难陀去自
贡高便礼藏疏云五事一小姓二年幻三卑门四
678-B¶ 第 112a 页 X38-0112.png
贫穷此并翻上十中四位五诸根不具形残丑陋。

○三举非结过。】

「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
一义谛者。」

【【疏】第一义者菩萨胜法皆名第一义此戒与前第
六戒同制不请法以心为异前制懈怠不请此制
娇慢不请若慢心不往听应同此戒。

【注】略举种姓之一馀亦不应观奥疏云童子求于
罗刹天帝跪于野干皆为慕法情殷不观形皃钞
云童子即雪山童子野干者未曾有经云毗摩国
徒陀山有一野干为师子所逐堕在井中经于三
日自说偈云一切皆无常恨不饲师子奈何危厄身
身贫困无功死无功巳可恨复污人中水忏悔十方
佛愿垂照我心前代诸恶业现偿皆令尽从是值
明师修行尽作佛帝释闻之与八万天众到其井
所谓曰不闻圣教久处幽冥向说非凡愿更宣说
野干曰法师在下自处上位初无修敬而问法要
帝释以天衣接之令出扣头忏悔广如彼经又如
弊恶之炬足以明途炬虽粗恶发光□照久闇即
明亦犹法师虽风皃不扬解第一义妙言一出利
益颇深岂可以炬之粗弊而弃光明也独言第一
义谛者其实二谛皆求一者以真摄俗二者世谛
易知约难为请。
○三结罪。】

「犯轻垢罪。」
678-B¶ 第 112b 页 X38-0112.png

【△第二十三憍慢避说戒。

【疏】乖教训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注】熙钞为憍慢僻说今详举过经文既云以轻慢
心不好答问应作僻字避则无理疏文为误。
○初
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中三阶一求法人来问二师师相授三
举过结非。

【注】疏只科其大略私更细开令经意显序事为二
初通示新学受戒法式二正制为师举非结过于
初又二初示相二重释初又为二初自誓受二从
师受此皆不失疏中科意。
○今初自誓受。】

「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
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受戒
若不得好相应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
好相巳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
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二从师受。】

「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

【△二释相又二。
○初释从师相。】

「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
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第二释自誓相。】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
678-B¶ 第 112c 页 X38-0112.png
而要见好相。」

【△二正制为师举非结过文二。
○初明自倚非。】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
为善友。」

【○二举非结过。】

「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
一好答问者。」

【【疏】一求法之人远来问道文中具序初新学菩萨
巳受戒竟远来听法法主言非巳师恃解恃势轻
慢心不好答问使义隐没颠倒法相故犯若千里
内无师于佛像前自誓受必须见好相方得二师
师相授不假见相生重心故若法师此第二法师
自恃所以兴慢而新学下举非结过第三句也彼
远来问义倚恃憍不好酬对故犯。

【注】今疏中但举其大槩科经说其制意尔细详应
如此科经文自显疏文熙钞云多却此二法师四
字除之亦便。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疏】不务所务务所不应学者乖出要之道故制七
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常应大乘在先不限时
节声闻五岁未满五法未明若学失所非急犯第
七聚此外不制以自修自满故。

【注】五法如前释。
○初标人。】
678-B¶ 第 113a 页 X38-0113.png

「若佛子。」

【△序事三阶初明应二不应三举非结过。
○初明
应学而不学。】

「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
习。」

【【疏】有佛经律大乘法者通举菩萨藏正见者谓万
行之解正性者谓正因性正法者谓正果性修万
行从因至果此是要知而今反不勤学。

【注】菩萨藏摄大乘法也正法即正法身文脱身字
以法身为正果也。
○二明不应。】

「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
切书记。」

【疏而反学二乘外道数论等。

【注】藏疏云反学反倒而学也有八一邪见是总句
二二乘者就执著乖大故三僧祛等论异说乖真
故云外道四世俗诗书习彼妨道五阿毗昙此云
对法即小乘诸部诤论相违损害大乘六小乘外
道及以世典杂糅成论故云杂论七书者谓耽学
书点以失光仪八记者谓学算数记谷聚之多少
等若详经意亦可邪见是总举一切书记是总结
藏疏中有经无一切字乃开八种此亦无碍若宿
德饱道为化佗故作引导缘学亦无犯律亦许三
时中一分习外。
○三举非结过。】

「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
678-B¶ 第 113b 页 X38-0113.png

【【疏】是断佛性此第三举非结过习小助大不犯为
伏外道读其经书亦不犯菩萨若拨无二乘亦名
为犯若学二乘法为欲引化二乘令入大乘不犯。

【注】熙钞云大品云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
务者索然所习学具兼大小定慧并行内外兼美
者实难其人戒制妨道若为利益习亦无妨荣钞
引华严三十六金刚藏菩萨说难胜地云菩萨为
利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
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善知方药
救疗诸病颠狂鬼魅悉能除断文笔赞咏等但于
众生有利益故咸悉开示令住佛法。
○三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五不善和众戒。

【疏】自损损佗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
及在家既未持众不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出众生二明应三不应。
○初出众
生。】

「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
禅主行来主。」

【【疏】凡五种人以初句为两方便成六人律中有十
四人如律中说此略举六人。

【注】说法主行法主义开为两故成六人有本脱行
法主藏疏只开五人是阙行法一人也僧坊主者
678-B¶ 第 113c 页 X38-0113.png
谓身任纲维为众当苦务者也教化主谓导引檀
越修治塔寺等坐禅主者谓善授止观令伏烦恼
行来主者领众游方令善摄诸根不毁禁戒故。

二明应。】

「应生慈心善和斗讼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巳
有。」

【【疏】应生三事一事慈心谓欲与众生乐二善和诤
讼谓如法灭诤诤有四毗尼有七应如法除灭不
得差违三善守三宝物应事施用不得差互。

【注】诤有四者一言诤二觅诤三犯诤四事诤律中
上三开九品事诤复九品共十八品毗尼有七者
谓七灭诤一现前二忆念三不痴四自言五多人
语六罪处所七如草覆地委如四分律今意在灭
诤三宝物如前盗戒委明。
○三不应。】

「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疏】僧次请僧不问客旧等皆有分而旧人独受不
以分客乖施心贪利故制此戒出家二众同犯大
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未知僧事不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初有客来二应三不应。
○今初。】

「先在僧房中住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房舍宅城
678-B¶ 第 114a 页 X38-0114.png
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

【【疏】文中虽道菩萨比丘若声闻僧预利养分亦同
其例。

【注】藏疏云略举五处一僧房者是伽蓝中出家菩
萨所在二舍宅是在家菩萨所住三国王宅舍是
王宫内城邑通前二位四乃至夏坐安居处位者
五大会中。
△二明应又二。
○初应迎接。】

「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
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卖
供给所须悉以与之。」

【○二应僧次。】

「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
差客僧受请。」

【【疏】应有二事一礼拜迎接给僧卧具等二应依次
差僧言卖身供给举况之辞。
○三明不应。】

「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无量罪
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

【【疏】不应中伹举不次差僧据后以兼前若不与僧
物分不迎接亦同此制若知僧次的至彼人不差
而夺但犯轻垢以临差时界外或有来者未专有
分故差竟而夺与馀人馀人知尔能差及所差并
是盗方便后得施家食䞋五钱入手各结重畜生
无异或云此为不差僧次戒差僧次有六种如律
中说。
678-B¶ 第 114b 页 X38-0114.png

【注】藏疏云畜生下呵责结犯先以三事呵一愚痴
故同畜生二无圣果故非沙门三无彼因故非释
种熙钞云六种者曾询律宗亦未详荣钞引寄归
传云佛昔在日客比丘至唱言善来西方寺制凡
见新来比丘无论客旧及弟子等旧人须迎前唱
曰莎揭多(此云善来)客云窣莎揭多(云极善来)若不唱者一
违寺制二准律有犯。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疏】各受别请则施主不请十方僧使施主失平等
心功德十方僧失常利施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在
家二众无此利未制大小乘不同菩萨僧一云凡
斋会利施悉断别请若请受戒说法见机或比智
知此人无我则不营功德如此等不制二云从四
人巳上有一僧次不犯都无者被制文意似前解。

【注】受别请有三种过一坏如来僧次之法二损施
主无限之福三累自身取此不应受之物熙钞云
嗟乎像运营世利为巳能弃教法为末事多般结
托晓日驱驰又凡于信施须召门僧兼邀亲属实
乖平等福利尤亏等是为善请依佛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初标不应二释不应意三结不应。

今初。】

「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巳。」
678-B¶ 第 114c 页 X38-0114.png

【○二释不应意。】

「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
巳。」

【【疏】施主修福法应广普当知利施本通十方由汝
别受故十方不得远有夺十方之义是故不应。

【注】十方僧现前僧如盗戒中辩此属十方现前僧
耶藏疏云问如亡比丘轻物亦属十方现前僧岂
得僧次受耶答虽属十方然制法有异彼以羯磨
为约此以僧次为限各依本法受之无互。
○三结
不应。】

「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巳
用故。」

【【疏】八福田并有应得僧次义如佛应迹为僧等八
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上四阇梨五僧六父七
母八病人然三藏中佛恒受别请而不名犯一佛
是上福田不灭等心之福二此土只有一佛无有
夺馀佛义。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疏】分别是田非田如大经德王品当知是心则为
狭劣失平等心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道俗菩
萨请僧斋会一云都不得别请悉应僧次的请一
人便犯二云一食处莫问人数多少止请一僧次
678-B¶ 第 115a 页 X38-0115.png
便不犯都无则制若悉请者益善文意似如前解。

【注】大经二十四云何菩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云
何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诸佛是名福田当知是心
是为狭劣菩萨悉观一切众生无非福田虽有二
解文意如前即依初释。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初标应二释应意三不应。
○今初标应。】

「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
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
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

【【注】此戒对前前制所请今制能请。
○二释应。】

「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疏】明次请虽得凡僧有胜的请圣僧也佗云五百
罗汉不及一凡僧此就心遍不论田也。
○三不应。】

「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

【【疏】不应同外道异法不随佛教即乖孝道七佛者
并在此土应化迹在百劫之内长寿天皆所曾见
故多引七佛證义欲使信者易明过去九十劫初
有一佛名毗婆尸亦维卫中间诸劫无佛至三十
一劫有两佛一名尸弃二名毗舍婆亦言随叶此
第九十一劫名贤劫千佛应出四佛巳过一拘留
孙二拘那含牟尼三迦叶四释迦牟尼也。

【注】阿含经云师子长者别请五百罗汉佛言不如
僧次一人福不可量如饮大海则饮众流五百罗
678-B¶ 第 115b 页 X38-0115.png
汉人数虽多伹是现前一类僧数其犹江水但一
味尔若僧次一人虽少便具十方僧数如海一滴
便具百川若以田有浓瘠凡不及圣如六度集云
百世孝亲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辟支不如饭一
佛今取心平等故云不论田长寿天光明疏云报
在六天极长者九百二十六亿七千岁上天倍增
藏疏云问彼所别请僧亦十方僧中人何得非十
方摄答别请注心在所欲之人非是普该十方僧
也僧次不尔情无别注心该一切故广。
○三举非
结过。】

「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疏】大论云贪心发身口名为邪命文列七事例同
者皆犯乖净命也。

【注】佗宗立名恶伎损生戒不及天台。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恶心为利拣见机益物二列七事
三举非结过即是无慈故犯。
○今初。】

「以恶心故为利养。」

【○二列七事。】

「贩卖男女色(一)自手作食自磨自舂(二)占相男女解
梦吉凶是男是女(三)咒术(四)工巧(五)调鹰方法(六)
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虫毒(七)。」

【【疏】声闻邪命凡有四食方仰及下等四此中五事
678-B¶ 第 115c 页 X38-0115.png
通前四食一贩卖男女色二手自作食制道开俗
三相吉凶俗人如相以自活不犯道一向制四咒
术五工巧六调鹰方法此三事于物无侵如法自
活在家不制出家悉断若净治医无所希望不犯
出家亦开七和合药毒杀人犯罪。

【注】佗疏所释与天台有异藏疏云恶事虽众略举
十三一卖色谓居淫肆卖女色与男或卖男色与
女据教佗淫边理实犯重今约衒卖边更结轻垢
是得二罪也二自手作食者自恶[淫-女+酉]非法也律云
世之讥嫌妨修出世诸事业故内蕴胜法外行亦
胜如世贵人安坐受食尚不执作况佛弟子佛令
弟子现大人相令近事男近事女作食供给三自
磨舂是坏生及恶触亦世讥嫌四占相男女者占
卜男女婚嫁相宜又解其梦有吉凶等五是男是
女者占胎辩男女也六咒者为咒咀等又以恶咒
咒龙等七术者厌祷符书等八工巧者匠佣作以
求利等九调鹰法者缝眼等既熟巳令杀众生十
和百种毒药者以百种毒合成此药千毒亦尔既
数有少多理应毒有缓急十一蛇毒者以五月五
日蛇合和毒药又以毒药擗蛇等十二生金银者
合假金银以诳惑人旧钞云以生金银合成假以
和药害人故又有云毒药名生金银也又有云如
以水银药入炉中化成金银以毒之如砒之类十
三蛊毒者亦蛇及猫鬼等损害众生有云七月七
678-B¶ 第 116a 页 X38-0116.png
日蜘蛛五月五日午时晴蛇十二月猫儿共置瓮
中闭之多日唯有一在即成其毒又相传云取百
种蛇置瓮中相食强者即毒最也疏既但存大略
故以佗疏兼释之详而易解。
○三举过结非。】

「都无慈悯心犯轻垢罪。」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疏】三斋六斋并是鬼神得力之日此日宜修福善
过馀日而今于好时亏慢更犯随所犯事随篇结
罪此时此日不应不知加一戒一云七众俱制皆
应敬时二云但制在家年三长斋月六斋斋本为
在家出家尽寿持斋不论时节。

【注】三长月即正五九此三月从南洲为始即二三
四月对馀三洲此准智论六斋者月内六日也如
常辩譬喻经云天王帝释敕四天王以六斋日案
行天下伺求人间所造善恶奏闻上帝又净度经
云一日六奏一岁四覆。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总举犯戒二所敬之时三举犯结
过。
○今初。】

「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
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

【【疏】凡有所犯皆言行相违乖反正真皆谤三宝。

【注】经理白衣有本脱此一句谓诈亲附佛实谤三
宝亦犯一重口诈说空行实执有或通致男女为
678-B¶ 第 116b 页 X38-0116.png
成媒妁岂学道之人所作也。
○二所敬之时。】

「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

【【疏】所敬之时谓六斋三长斋月等皆如前释。
○三
举犯结过。

【疏】更举所犯结过杀生劫盗略举初二重破斋者
谓非时食等优婆塞戒云三斋月受八戒持斋在
家菩萨应行此事。

【注】杀生劫盗巳属前重于长月斋日不知而犯者
又加此一戒方在此中所制尔故前疏云此时此
日不知加一戒。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总结。】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解。」

【【疏】如是十戒第三总结也。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疏】见有卖佛菩萨形像不救赎损辱之甚非大士
行应随力救赎不者犯罪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
共菩萨应赎声闻见父母不赎犯第七聚经像不
见制。
○初标人。】

「佛言佛子。」

【【疏】藏疏云佛言者是别品之首故标斯语今谓亦
可二九之初标斯以别。
△序事三。
○初能卖。】

「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

【○二所卖。】
678-B¶ 第 116c 页 X38-0116.png

「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
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
者。」

【【疏】先能卖之人谓劫贼所卖即佛菩萨形像此有
父母有大慈故。

【注】父母二解一见有卖所生父母之形像者二佛
菩萨即是法中父母疏意语略似用次解。
○三正
明救赎。】

「而菩萨见是事巳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
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
经律。」

【【疏】而菩萨下第三正应救赎也。

【注】此中不言父母者有云以及字兼之今谓以此
照之前应用次解故此合不言父母也。
○三举过
结罪。】

「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疏】此有六事远防损害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
乘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文列六事。】

「不得贩卖(佗本云畜)刀杖弓箭畜(佗本云贩卖)轻秤小㪷因官
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

【【疏】凡列六事一贩卖杀具二畜轻秤小㪷丈尺短
678-B¶ 第 117a 页 X38-0117.png
者亦从此例三因官形势求觅钱财四害心系缚
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此等六物皆有损害不
应畜损伤之事也。

【注】经本皆云畜刀杖贩卖轻秤前第十戒巳云不
得畜刀杖弓箭此何再制据疏中科方见经文误
也科云一贩卖杀具二畜轻秤小㪷故应改上畜
字为贩卖改下贩卖为畜方见前制戒畜今制贩
卖则不繁重钞记从来失于考较一至于此。
○三
结罪。】

「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疏】凡所运为皆非正业思想觉观有乱真道故制
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同。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前标恶心二列事三总结。
○今初。】

「以恶心故。」

【【疏】不前标应恶心拣去见机。

【注】藏疏云明犯之因有三类心一观相斗因此快
彼无挥解意二将此为戏悦巳狂心三发畅害心。

△二列事大列成五。
○第一两事不同观看。

【注】同字应作得字。】

注菩萨戒经卷下之一
678-B¶ 第 117b 页 X38-0117.png
注菩萨戒经卷下之二


「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

【【疏】道俗同制。

【注】一男女等斗俗谓相骂相打等谓等馀不说者
二军兵等斗军谓军旅古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
为一军周礼夏官曰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
小国一军兵谓五兵弓刀槊戈[乃/乂](音殊)长一丈二两
刃戟有柄槊矛也。
○第二十事不得娱乐。】

「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笙篌歌叫妓乐之声。」

【【疏】若为自娱道俗同不得作不得听若供养三宝
道俗同开。

【注】此中十事不自娱一吹贝即螺贝也海中介虫
二鼓角行军则用亦有大小禅于梅华之调或开
此为二鼓即乐中之鼓今从合说三琴白虎通曰
琴禁也以禁淫邪令正心也四瑟世本曰包义造
瑟本五十九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遂破
之留三十五弦五筝似琴十三弦六笛竹之乐器
七孔风俗通云武帝时丘仲所作或黄帝时伶伦
造七笙礼记女娲造笙簧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
地而生也八篌即箜篌也释名云师延所作靡靡
678-B¶ 第 117c 页 X38-0117.png
之音出桑间濮上续汉书云灵帝胡服作箜篌也
九歌叫即歌唱之声叫或作噭通谓呼叫之声荣
钞别开为二即以叫是叫子应和歌声若以呼叫
之声则非乐器若为乐声应作此器字即大埙也
尔雅云大埙谓之器埙者说文曰乐器也以土为
之六孔释名曰埙喧也声浊喧然叫子即无所出
若开此为二即妓乐乃通结也若合此为一则第
十乃妓乐之声女妓也字应从女从手者非。
○第
三八事不得杂戏。】

「不得摴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
牵道八道行城。」

【【注】云八事熙钞释云一摴蒲或曰西域异道多作
是戏博物志云老子入胡度关作又云其骰齿谓
五木形如枣核半黑半白今谓即呼卢也晋书载
记刘毅与刘裕摴蒲挼五木四子俱黑一子转未
定裕厉声袒之即成卢又慕容宝因摴蒲誓曰世
云摴蒲有神若富贵可期愿三卢果三掷卢卢黑
也古以木为子五黑五白为胜亦云呼五百今以
钱博五胡五字为胜呼卢摴蒲皆方言难究二围
棋今著棋是白氏云尧造围棋以教丹朱说文云
变围棋此儒书皆云变棋也三波罗塞戏释音云
梵语波罗塞此翻兵即兵戏也即今以板𦘕路中
间界之以河各设十六子卒炮车马象等俗谓象
基者是也藏疏云是西域兵戏法谓二人各执二
678-B¶ 第 118a 页 X38-0118.png
十馀子至或象或马于局道所争得要路以为胜
也释音家亦用此解熙钞云波罗梵语塞戏华言
塞音赛与围棋合为一此释不可而涅槃疏引梁
武帝为双陆者古来亦有先用骰子掷采为先也
四弹棋荣钞云以石为局以玉为面隆其四隅宫
人仕女多为之熙钞云此起魏宫妆奁戏葛洪西
京杂记云汉成帝时群臣献之五六博藏疏云即
双陆也熙钞引楚词云篦蔽象棋有六博说文云
局戏六著(音筋)十二棋也荣钞云以围中左右各𦘕
六路谓之双陆又如以六只骰子赌采博戏下至
六夹之戏皆是六博之类也今详诸解以六博为
双陆者是也又云局戏十二棋以图六路等者各
有所以双陆乃骰子之博古来以棋局布子掷骰
子以数取之谓之取棋以此为博后来博者不用
棋子直以骰子争来为博故双陆有多种此皆一
类戏也广韵骰字解云骰子博陆釆又博字解云
六博棋类故以此为正唐书武后梦双陆不胜为
无子之兆也六拍鞠音菊释音云趯毬也亦通毛
丸为鞠趯弄者皆类也七掷石投壶此应合为一
种投壶乃礼记古法筹长赤二十二只象十二月
三步之外投筹或通以石作筹首锋者故云掷石
投壶也若如佗钞云掷石谓之飞石十二斤为机
发行三百步者此乃兵中战具炮石也非以此为
戏法故不用此解八八道行城有本无牵道二字
678-B¶ 第 118b 页 X38-0118.png
故知此即一种戏也涅槃经云八道行城一切戏
笑悉不应观荣钞云八𦘕为道以棋子行之似行
城法熙钞云若依瑞应经云二月八日是四天王
捧太子马足踰城出家因此有行城之法为追太
子马迹表恋圣之情复有滥设斯法与此恐别戒
中多有事相惑人不得不辩。
○第四六事不得卜
筮。】

「爪镜著(或作芝)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疏】六事不得卜筮为利此道俗等俱制也。

【注】藏疏云五事一爪镜者承闻西域术师以药涂
爪甲咒之即于中见吉凶等事熙钞云经但五事
今准涅槃经云终不占相手足面目此经恐阙兹
一节二爪镜等今谓熙钞以佗经足此为六不可
也应开爪镜为二一爪二镜三蓍草四杨枝五钵
盂六髑髅即六事也爪谓以药涂爪镜谓以药作
镜令人见其吉凶等事今时见有以镜为卜者或
以幻咒加其照子照影于壁间而卜吉凶者如今
行扣召法或谓童子照者皆此类也耆草易卜揲
蓍也杨枝荣钞云墨狄子五行传云当端五日午
时至柳树下仰视有折者柳枝取刻作人形置于
静室以香华酒脯祭之仍以咒咒之有能知人休
咎咒词如彼传钵盂西土外道咒一切器物令人
于中卜吉凶此以钵盂为言即器也此方亦有咒
水碗以卜者皆此类髑髅如辅行引外道听髑髅
678-B¶ 第 118c 页 X38-0118.png
声谓之得俗帝少分此等事相搜诸异释详注于
此。
○第五使命。】

「不得作盗贼使命。」

【【注】据成盗业教佗盗等应犯重今取为使约不应
作故入此制。
○三总结。】

「一一不得作。」

【○三举非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疏】乖本所习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以习各异
欲背大向小心计未成犯前第八背大向小戒计
成失戒在第十重戒中说此戒所制不欲背大正
言小乘易行且欲断结然后化生。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两一应二不应初应中又三一护大乘
戒二生大乘信三发大乘心。
○今初。】

「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
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

【【疏】应念大乘略举三事一护大乘戒凡举两譬一
金刚取坚义二浮囊如大经草系出因缘经。

【注】金刚明持心坚固浮囊语丝毫不犯是持心清
净以草系比丘因缘比之今持戒者当如草系之
无犯也浮囊缘出涅槃草系者庄严论云有诸比
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复欲杀之贼中
678-B¶ 第 119a 页 X38-0119.png
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云不须尽杀比丘之法不
许伤草以草系之彼畏伤草终不能起四向驰告
诸贼依之诸比丘等被草系缚恐犯禁戒不敢挽
绝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虫蝇蚤之所咂食从旦
至暮夜行虫兽交横驰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说
偈诫云若有智慧者能坚持禁戒求人天涅槃称
意而获得伊钵罗龙王以其毁禁戒伤损诸业命
今故堕龙中是诸比丘为苦所逼恐伤草命不敢
动转即说偈言我曾往昔来造作诸恶业或得生
人中窃盗淫佗妻王法受刑戮计算不能数复受
地狱苦如是亦难计假使此日光暴我身命乾我
要持佛戒终不中毁犯假使遇恶兽攫裂我身首
终不敢毁犯释师子禁戒我宁持戒死不愿犯戒
生比丘等各正其身不动不摇时彼国王游猎遥
见疑是露形尼乾子等遣使往看知是比丘王疑
怪亲往问之曰看时似无病肥壮有多力如何为
草系日夜不转侧比丘答言此草甚危脆断时岂
有难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制玉闻欢喜即为解
草而说偈言善哉能坚持释师子所说宁舍巳身
命护法不毁犯我今亦归命如是显大法归依离
热恼牟尼解脱尊坚持禁戒者我今亦归命持小
戒尚尔何况大乘禁戒也。
○二生大乘信。】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巳成之
佛。」
678-B¶ 第 119b 页 X38-0119.png

【○三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二不应。】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疏】不应一念起自度之想外道者指二乘为外道
若权入此道为化非所制也。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疏】菩萨常应愿求胜事缘心善境将来因此克遂
故制七众同大小异所习不同故。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出愿体二应三不应一愿体有十。

○一愿孝父母师僧。】

「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有本有三宝二字)。」

【○二愿得好师。】

「愿得好师。」

【○三愿得胜友同学。】

「同学善知识。」

【○四愿教我大乘经律。】

「常教我大乘经律。」

【○五愿解十发趣。】

「十发趣。」

【○六愿解十长养。】

「十长养。」
678-B¶ 第 119c 页 X38-0119.png

【○七愿解十金刚。】

「十金刚。」

【○八愿解十地。】

「十地。」

【○九愿如法修行。】

「使我开解如法修行。」

【○十愿坚持佛戒。】

「坚持佛戒。」

【○二明应。】

「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三明不应。】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

【【疏】宁舍下第二应应发此心若一切下第三不应
不应不发此心。

【注】藏疏作五愿科经云初制愿成孝行即孝顺父
母等二愿胜师友即愿得好师等三愿闻大法即
常教大乘至十地等四愿依解起行即使我开解
等五愿行坚持即坚持佛戒等如此释者后戒文
指巳发十愿何在荣钞通指十重为十又失也应
如天台科释为优。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疏】誓是必固之心愿中之勇烈意始行心弱宜须
防持若不发心作意亦生违犯故制七众同犯而
678-B¶ 第 120a 页 X38-0120.png
用不必皆尽大小乘不共二乘不制心易防持。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三初标劝二应三不应。
○初标劝。】

「发是十大愿巳持佛禁戒。」

【【疏】初一句标劝以发一愿下应发誓持戒后一句
结不发为过中间十三复次正明誓体。
△二明应
有十三大愿今依藏疏各开誓目。
○初对所犯戒
立火坑刀山誓。】

「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
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注】天台但科大略佗疏甚详只十大愿文不细指
出以之为失辅行云梵网发十大愿十三誓等故
须此解火坑但坏色身女色能坏法身所以此况
下去诸誓藏疏以为从淫戒立十二大誓馀戒准
知此亦不无其理经文既于初誓戒其女色次诸
誓中皆云终不以此破戒之身等故知即以淫戒
为始于杀盗等例皆如此义亦可取。
○二对信施
衣立热铁缠身誓。】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
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注】藏疏云为三义故立此诸誓一如此信施是净
戒人受今若犯戒则为盗受二诸施主等信佛语
故舍妻子糇粮为福施之今若毁禁则为欺诳既
678-B¶ 第 120b 页 X38-0120.png
误施主复累如来三如来大慈分毫相功德与遗
法弟子令得四事何容食佛福而毁佛戒下去一
一皆尔。
○三对信施食立铁圆猛火誓。】

「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圆及大流猛火经百千
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四对信施床立卧热铁地誓。】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
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

【○五对信施药立三百矛刺誓。】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一劫二劫终不
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六对信施房舍立投热铁镬誓。】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
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七对信心恭敬立铁锤碎身誓。】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
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八对视好色立热铁挑目誓。】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
破戒之心视佗好色。」

【○九对听好声立千锥劖耳誓。】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遍身劖剌耳根经一劫二
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十对嗅诸香立千刃割鼻誓。】
678-B¶ 第 120c 页 X38-0120.png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
之心贪嗅诸香。」

【○十一对食味立千刃断舌誓。】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
之心食人百味净食。」

【【注】前文巳戒此重云食者盖前约三业此约六根
所制虽同能犯小异口约妄语舌约贪味。

○十二对好触立利斧斩身誓。】

「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
贪著好触。」

【○十三常愿众生在巳先成佛。】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三明不应即后一句结不发为过。】

「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

【【注】此诸誓愿不出四弘愿众生成佛即初誓决不
破禁戒即次誓愿学大乘经律十发趣等即第三
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即第四誓在文显见。
○三
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疏】始行菩萨业多不定且人身难得堪为道器不
慎游行致有夭逝在危生念所丧事重以不慎故
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678-B¶ 第 121a 页 X38-0121.png

【△序事二重。

【疏】一明游止所应是制戒之缘在先兼制更有三
初游止二时十八物自随。

【注】三重者谓应不应结过今初应中疏科甚略今
更细科疏中大节三科谓初明游止二时二辩十
八物三明自随初私为二初游行二止住故疏云
游止。
○今初游行。】

「常应二时头陀。」

【【疏】二时头陀者游行时也春秋二时调适游行化
物无妨损也头陀有十二大论广明食有五一不
受别请二常一食三中后不饮浆四一坐食五节
量食住处有五一阿练若处二常坐不卧三冢间
住四树下坐五露地住衣止有两一但畜三衣三
常著衲衣。

【注】律疏云旧云头陀新云杜多此翻洗除亦洗浣
亦抖擞大小乘皆行所出名目虽小异大体无别
百录云吾少婴勤苦乃至云唯著一纳三十馀年
冬夏不释体故知吾祖诚堪师范今传道者但以
畜衣盂为务独不愧于心乎。
○二止住。】

「冬夏坐禅结夏安居。」

【【疏】冬寒夏热游行多妨损故制若不依制犯轻垢。

【注】梵语禅那此云功德丛林又云思惟修百录云
依堂坐禅此为恒务寄语后学常应以此为急务
若多散而不静真所谓空丧自巳灵光也安居南
678-B¶ 第 121b 页 X38-0121.png
山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安居法式具
在律文不得不识此是疏三科中初游止科竟。

二十八物。
○一物。】

「常用杨枝。」

【【注】涅槃经云晨朝嚼杨枝佛言有五利一能除黄
热二能除涎癊三口无息气四能消食五眼目明
净寄归传云齿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
指使一头缓熟嚼良久净揩牙关能坚牙香口去
癊用之半月口气顿除痛齿惫三旬即愈。
○二物。】

「澡豆。」

【【注】十诵云大小豆迦提婆草作仍有八种豆谓胡
豆大豆荜豆小豆豌豆山豆䕪豆鹊豆用此净身
净口然不得著香在内大威仪请问经云若不用
澡豆水洗手把经卷香炉者死堕不净地狱昔有
见提比丘六十年持斋秪得一日功德佛言为汝
常用灰水𠻳口曾于一日以澡豆水𠻳口所获功
德无量。
○三物。】

「三衣。」

【【注】通名袈裟后文自释。
○四物。】

「瓶。」

【【注】钞引寄归传云凡水分净触瓶有二枚净者用
瓦瓷触者任用铜铁出触以触水洗入净以净水
洗沙弥经云若无净水盥手净草亦得。
○五物。】

「钵。」
678-B¶ 第 121c 页 X38-0121.png

【【注】梵语钵多罗此云应器律云用瓦铁为之如律
说。
○六物。】

「坐具。」

【【注】律云为护身护衣护僧卧具故制梵云尼师坛
此云随坐衣。
○七物。】

「钖杖。」

【【注】杖者依也依倚此杖除恶进善钖者明也束也
不回也求出不回故。
○八物。】

「香炉奁。」

【【注】盛香器也或云炉并奁乃二事也或本无奁字
亦可。
○九物。】

「漉水囊。」

【【注】亦名滤水罗天竺用白叠作此土用熟绢作以
滤水漉虫近送本池远即别置放生盆三重滤之
犹有不去者舍去日日谛视无虫得用无漉水囊
用袈裟一角路行同伴都无者举众得罪宁可忍
渴死不得饮虫水广如律说。
○十物。】

「手巾。」

【【注】律中许畜拭手巾拭脚巾汗巾面巾泪巾等。

十一物。】

「刀子。」

【【注】相承呼为护戒刀楞伽经云为截袈裟故听畜
四寸刀头如月刃。
○十二物。】

「火燧。」
678-B¶ 第 122a 页 X38-0122.png

【【注】取火具或木或镜或珠等。
○十三物。】

「镊子。」

【【注】四分云比丘鼻中毛俗讥嫌故佛令畜铜铁者
荣钞云西天多跣足拟之拔剌未知何出。
○十四
物。】

「绳床。」

【【注】律制曲脚直脚等随处修观说法用。
○十五物。】

「经。」

【○十六物。】

「律。」

【○十七物。】

「佛像。」

【○十八物。】

「菩萨形像。」

【【注】经律显修行依定慧法故佛像不忘本师故菩
萨像常观善友故前十四物是修道之缘后之四
种是依止之处藉此修道故巳上乃疏中大科第
二十八物。
△第三自随私又二一游行自随二止
住自随初又二初正释头陀二兼明布萨。
○今初。】

「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
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
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
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注】前是春时次是秋时此二时不寒不热正宜行
678-B¶ 第 122b 页 X38-0122.png
行。
○二兼明布萨。】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
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
即一人诵若二人若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
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

【【注】布萨此翻净住遵佛弟子出家在家当每半月
常行布萨布萨法式行筹举事今别录卷末幸须
秉行九条袈裟等者衣有三种一僧伽梨有九种
九条至二十五条此翻之名从义而立或云伏众
衣伏外道众故或云重衣杂碎衣等或从用名入
王宫聚落衣二郁多罗僧义翻上衣以在五条上
著故或云中价衣今为入众衣也三安多会或安
陀会此谓道行衣或云作务衣此最帖身衣郁多
罗僧即七条安多会即五条故此三衣一不可阙
制造当用布然圆其顶必方其袍乃僧之形相为
有法之制近有二种人不曾介怀经中说身不披
三衣者鬼得随迹天不护持诸圣见之目为无法
无惭愧者一者自谓通达大道不拘小节谓拘拘
衣制是小乘行恣其侈心用罗绫华饰二者不识
戒检村愚之流只知头圆衣方而巳不知所谓衣
者是何等法恣用纱绢伹欲成之良可悲悯虽欲
遮人眼目披挂在身诸天诸圣冥空见之只一秃
头俗人尔鬼神得以轻侮奉劝诸僧制造三衣秉
持无失非伹为圣所诃亦且自招殃祸问布萨既
678-B¶ 第 122c 页 X38-0122.png
通在家出家二众同会若在家者云何亦云著袈
裟耶答律有单缝衣专为俗制方等经云亦如比
丘法修净行具三法衣入道场者单缝三衣荆溪
云单缝者不许却剌恐滥大僧受持之衣却剌者
即鸟足剌也单缝即直剌或摺或贴俱通三衣长
短条相相似伹不同大衣三重等色亦同也乃至
虽制三衣非出家服吾祖智者献晋王椿皮袈裟
云布萨时著正此衣也斯表国主尊教粗成道服
使遵方等也。
○二止住自随。】

「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疏】有人云菩萨立誓安居五月下半至八月上半
文云此时不复头陀是安居之限。

【注】此释前来止住时也不语坐禅者略也。
△二不
应私更为二初游行不应二止住不应。
○今初。】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
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
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

【【疏】游行冒难皆是制限。

【注】藏疏云十二难处一国难恶王者彼国王不信
三宝头陀不得入彼界中二地有高下三草深林
密四黑师子啖人五虎六狼七水八火九风十贼
十一毒蛇所行之路十二总结一切难处国难者
谓水旱兵革也熙钞云问前十六轻云乃至饿虎
狼悉应施身肉手足何与此相违答前明事施恐
678-B¶ 第 123a 页 X38-0123.png
性地巳上备能行之此准始行须慎难处盖凡夫
菩萨业多不定。
○二住止不应。】

「乃至夏坐安居时是诸难处皆不得入。」

【【注】此中亦应语坐禅故以乃至兼之。
○三举过结
非。】

「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疏】乖乱失仪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一应次不应三总结应不应。
○今初。】

「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
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
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

【○二不应。】

「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
奴之法。」

【【疏】即不应乱次。
○三总结。】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
次第坐者。」

【【疏】总结应不应义声闻次序出律部卧具法以戒
为次乃至大须臾时皆名上座通道俗九众一比
丘二比丘尼三六法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出家
七出家尼八优婆塞九优婆夷此九众有次第不
得乱如律部说。
678-B¶ 第 123b 页 X38-0123.png

【注】须臾者俱舍云三十须臾为昼夜十诵云先受
大戒乃至须臾时是人应先受水先受饮食辅行
云若先小后大则开小夏以成大夏若先受大后
受律仪在小则依小在大则依大理虽若是方土
不同此土僧徒不择大小西方一向永隔然四依
出世必大小并弘但随物机缘通局在彼六法尼
即式叉摩那学六法者如前巳辩又云出家出家
尼者尼即女也初出家之男女。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疏】福慧二庄严如鸟二翼不可不修乖出要之道
故制七众同大小乘不全共菩萨摄一切善应修
声闻夏分自誓应修福业馀时不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修福二修慧三结过。
○今初。】

「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
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

【【疏】自作教佗文中略序七事一僧坊二山林三园
四田五塔六冬夏坐禅安居处七一切行道处凡
此流类悉应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

【注】营福之务学佛者要在日用闻不忘即二严备
矣大论四句象身七宝络此有福无慧句罗汉应
供薄即有慈无福句馀则准知故知福慧二严如
鸟二翼也七事应离邪命自活如遗教不许安置
678-B¶ 第 123c 页 X38-0123.png
田宅畜养人民如此令作盖声闻自行应离邪命
今大士所行务在建立三宝其功莫量过德显矣。

○二修慧私又五一救苦难。】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
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
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

【○二救灾厄难。】

「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
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

【【注】一切斋会或科在上今是修慧不应营斋经意
谓欲营福时遇难故令讲说以救灾厄也。
○三救
罪报难。】

「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

【○四救牢狱难。】

「杻械枷锁系缚其身。」

【○五救三毒难。】

「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

【【疏】而菩萨下第二应修智慧亦自作教人。
○三举
非结过。】

「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总结。】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檀品当广说。」
678-B¶ 第 124a 页 X38-0124.png

【【疏】如是九戒下第四段总结梵檀品广明。

【注】梵檀者藏疏云此翻默摈良以非理违犯不受
调伏以此治之。
△第四十拣择受戒戒。

【疏】有心乐受悉皆应与若瞋恶拣弃乖于劝奖故
制出家二众同犯馀无师范者未制大小不全共
菩萨本兼物声闻若许而中悔是犯不许不犯。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三初不应拣释二应三举过结非。
○今
初。】

「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
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六欲天无根
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

【△二应拣择有两一身形不如应拣择二业障不
如应拣择尔。
○今初。】

「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
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
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
与其俗服有异。」

【疏衣中声闻用青泥𣝕菩萨亦应用依此文意似
不必尽备但与俗艳不同便名如法一云道俗受
戒皆须服坏色二云是可坏色处道俗同制文云
与俗服有异当知出家菩萨必用坏色。

【注】𣝕音笺香木文出十诵律应𣝕或作栈非。
○二
678-B¶ 第 124b 页 X38-0124.png
业障不如应拣择。】

「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不字有本
作耶字者非问辞故不可)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
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阿阇梨破羯磨转
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遮即现身不得戒馀一切人
尽得受戒。」

【△第三私又二初诫礼俗二举非结过。
○今初。】

「出家人法不向国主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
鬼神不礼。」

【【注】熙钞去经似语倒应移六亲二字于上意云不
向父母六亲礼拜下句即云不敬鬼神顶山云或
移六亲二字今皆不用父母不礼如净饭王六亲
不敬但不可礼敬非无崇敬也鬼神不礼礼有九
种但不可稽首上礼非无馀礼作敬而巳但敬而
不著今从顶山若如熙钞又却下句剩不礼二字。

○二举非结过。】

「伹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
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疏】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辄尔强为有误人之失故
制出家二众同大小不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
义不制。
○初标人。】
678-B¶ 第 124c 页 X38-0124.png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明解二不解三举非结过。

【注】疏中大科甚略今于初明解中私更细科为三
初标教授师二示所教事三结教授解。
○今初标
教授师。】

「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佗人作教戒法师者。」

【【疏】解此故堪为师兼制不解则犯。
△二示所教事
又二初教请二师二二师问遮。
○今初。】

「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梨。」

【【注】此中明师经文甚显钞记不晓前文巳辩故知
正明受戒唯在一师即教授师而教授师见彼欲
求戒者先应教请二师为问遮忏罪缘令罪净故
方堪为受二师者即和尚阿阇梨师也二师但为
犯逆有遮者设非谓正受戒为得戒也得戒只在
教授一师此若不明如何解经非但解经不明亦
乃与人受戒而请二师如何设法。
△二二师问遮
又为三即疏中三科也初七逆遮二十重遮三众
轻遮。
○今初先问七逆遮。】

「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
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

【【疏】问遮道遮道有三一七逆二十重三四十八轻
如是三事皆应一一好解不欲受者不得逼憎受
之罪。

△二问十重遮私更分二初总问所犯二教示忏
678-B¶ 第 125a 页 X38-0125.png
悔。
○今初总问所犯。】

「若有犯十戒者。」

【△二教示忏悔又三一示方法二须见相三得受
戒。
○今初示方法。】

「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
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

【○二明见相。】

「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
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

【△三得受戒又二初见相得二增益得。
○今初。】

「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

【【注】灭罪之言含于深意忏有二种方法即作法忏
见相即取相忏灭之一字即无生忏若非妙理罪
云何灭理显罪亡见寂灭处如云因灭会真一者
泯净曰灭二者寂绝曰灭含此二意故契无生此
文乃以过显德若无好相则不得戒反显才得好
相住寂灭理诸戒皆复。
○二增益得。】

「而得增益受戒。」

【【注】有本无益字前见好相旧戒复全约见好相便
名得戒不须再受若不得好相者如是忏悔功勤
行全当如何耶故为此人开增益受即许于师前
再如受戒法而重受者名增益受若尔犯重既通
再受何妨恣犯复受虽然当须忏悔如法日数以
至一年如不见好相者而得增戒若不如此勤苦
678-B¶ 第 125b 页 X38-0125.png
忏悔亦不名得戒岂容犯巳更受开放逸门问今
此开忏是为犯十重者设前犯七逆何故无此忏
悔又前戒云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是则犯七
逆人永不容受耶答顶山以五义拣七逆十重同
异云一约三根前云若见七逆八难应教忏悔及
七逆应讲此经者前约上根易净此约中下难度
者说二约悔有轻重三约影略互显四约名异义
同五约与夺等文相徒繁义无决判须者读之自
见其意今谓重逆须异不可全滥疏中自分如前
杀戒三品上品诸佛圣人父母师僧则犯逆中品
人天犯重下品四趣或轻或重以非道器属轻等
分此三品甚自分明又前疏明三障中拣障非障
云七逆一云忏灭非障二云犯一悔与不悔悉皆
是障十重有三释第三云不悔悉障悔巳非障文
七逆十重各有多释虽无去取皆以后释为正七
逆悔不悔皆障与重巳别据此等文重逆须分如
何以名异义同一向无拣固不可也故知受戒问
遮兼问重重犹可忏遮实不容故文显云不得与
七逆人现身受戒明制若此何得固迷犯重者忏
得灭罪可以受戒犯逆者现身决无容受之文若
谓七逆亦通得戒何制现身或曰前戒许容忏悔
及应讲此经何故一向不容得戒答此须精拣忏
悔与得戒不同昔人迷此所以乱伦前疏释三果
人妄改疏文缘不晓此犯逆之人造罪既深许容
678-B¶ 第 125c 页 X38-0125.png
忏悔故前文云应教忏悔以得渐净无堕地狱也
只此现身不得受戒经既无文通受人情安可私
容记家徒多义目公然违相背经其可得乎熙齐
钞记疏阙处多率皆类此不能备辩。
○三众轻遮。】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

【上来多文皆属释所教事。
○三结教授解。】

「而教戒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

【△巳上皆于初科私细开竟。
○第二明不解。】

「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
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
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
法中意。」

【【疏】若不解大乘下第二不解此而作师亦是兼制。

【注】不解有四节不解大乘教也不解第一义理也
不解习等位也不解其中多少行也习种性等对
别五十二位如前疏文虽少不同亦可意得其中
多少者智断不同亦可自行随用一门为少化佗
横学诸门为多出入者亦可竖入横出空入假出
十禅支者如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也二禅四
支内净一支馀三名同三禅五支舍念慧三支馀
二支名同四禅四支不苦不乐馀三名同今略标
实故但十支谓初五二一三三四一共有十支也
一切行法总结也此等一一皆不晓了不得其意
也。
○三举过结非。】
678-B¶ 第 126a 页 X38-0126.png

「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
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佗人
故与人受戒者。」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

【疏】凡未受菩萨戒者皆曰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
能慇重故制七众同大小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不得辄说二责不受者三举非结
过。
○今初。】

「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
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馀一切
不得说。」

【【疏】唯除国王外道恶人即九十五种。

【注】千佛者千佛所同诵持之戒与下七佛教戒意
同律中亦许国王布萨。
○二责不受者。】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
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

【【疏】不受皆为恶人空生空死同畜生。
○三举非结
过。】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

【○三结罪。】

「犯轻垢罪。」
678-B¶ 第 126b 页 X38-0126.png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疏】当分犯巳自结罪不思惭愧而冒当利施无愧
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以枉当福田故文云
信心出家毁正戒者在家未当田任未制。
○初标
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不得受施二人鬼所毁二举非结
过。
○今初。】

「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
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

【【疏】一带罪无愧不得受施国王本以地水给有德
之人无有德行不得受用。
○二人鬼所毁。】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一
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疏】带罪无愧人鬼所毁。

【注】藏疏云一供施无一毫分二大地无一足分三
饮水无一滴分问供施无分可尔王之水土众生
同感何故亦无分答白衣无戒食王水土皆有输
税出家不税良为戒行今既二种俱无岂有其分
无分而用岂非是贼四鬼遮骂贼无戒神所不护
鬼即骂之五世人骂佛法中偷形相贼六众生不
欲见其贼七同畜生是罪身故八同木头是无知
故此释灼然后贤可鉴。
○三举非结过。】
678-B¶ 第 126c 页 X38-0126.png

「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疏】三宝皆应供养若不修者乖于谨敬之心故制
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修五事声闻五篇轻
重法应诵持馀事不制。
○今初。】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标劝二列劝事三举非结过。
○今
初。】

「常应一心。」

【【注】心与心性妙戒相应理一心也心与所制戒中
五事相应事一心也持戒之人常宜自照。
○二列
有五事。
○今初受持。】

「受持。」

【○二赞。】

「读。」

【○三诵。】

「诵大乘经律。」

【○四书写。】

「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
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

【【注】熙云恐约得忍菩萨方能如此须知此是举况
若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尚应书写况木皮绢素竹
帛等岂不为也木皮即贝多叶纸也。
○五供养。】

「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
678-B¶ 第 127a 页 X38-0127.png

【【疏】解脱巳在上三十九中。
○三举非结过。】

「若不如法供养者。」

【【疏】经典是佛母应供养不者犯罪。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疏】菩萨发心为物见有识之类应须教化令得悟
解若不能者乖大士之行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
共大士化众生是正行小乘自度不化非犯。
○初
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劝起大悲二列悲心事三举非结
过。
○今初。】

「常起大悲心。」

【【疏】劝起大悲不起兼制悲能拔苦大士恒愿众生
离苦。
△二列悲心事有三一见人令发心二见畜
令发心三随所至令发心。
○今初。】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
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二见畜令发心。】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
菩提心。」

【○三随至令杀心。】

「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
心。」
678-B¶ 第 127b 页 X38-0127.png

【○三举非结过。】

「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

【【注】藏疏节是菩萨三字在上科意谓发心即是菩
萨亦自有意。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疏】强为解说彼此有慢法之失故制出家五众同
大小俱制在家不全为法主止说一句一偈不如
法亦犯。

【注】顶山以不全为法主为句似非文意谓在家者
今戒不全制只制出家五众尔白衣无说法之制
以出家人若为说法主一句一偈说不如法即犯
也。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常应大悲二为四众说三举非结
过。
○今初。】

「常行教化起大悲心。」

【【注】例前应开劝起大悲科文无者略。】

「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
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

【【疏】常应大悲教化即是兼制也不得立示说法仪
则为白衣说不得倚立法应同坐若相与立亦非
过此中举立为语若人卧法主坐立或复覆头捉
杖悉不得。
678-B¶ 第 127c 页 X38-0127.png

【注】举立为语者或人卧立说或人坐立说或人坐
卧立说皆非仪也或覆头者谓非礼也捉杖者倚
杖而自恃也皆非礼敬之皃故失仪则。
○二为四
众说。】

「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
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
如事火婆罗门。」

【【疏】为四众说亦不得立莫言僧尼有道而倚立为
说亦是轻法为犯也。

【注】藏疏云非仪有三一人坐巳立二人高巳下三
人在座巳在非座此中高座具三也事火婆罗门
荣钞云伽耶迦叶计执火能变坏万物有大功能
由是多不敢用今敬法师之教由彼之敬火也。

三举非结过。】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疏】既见善事法应随喜而今制网障阂乖善之义
故制在家二众同犯出家五众无其自在之训脱
立阂善制限亦同此制大小同犯。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标受戒者二正制限事三举非结
过。
○今初。】
678-B¶ 第 128a 页 X38-0128.png

「皆以信心受佛戒者。」

【【疏】两释一云标被制之人佛子欲信心受戒而制
限障阂不听彼受二云标能制之人佛子始以信
心受戒未便立非法制限是故示应。

【注】第二释多未字更详。
△二正制限事疏科甚略
私更为三初指自恃人二制破灭事三诫不应作。

○今初。】

「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

【△二制破灭事又二。
○初示三宝。】

「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
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

【○二追释僧宝。】

「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
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

【○三诫不应作又二初诫出家众二诫在家众。

今初。】

「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
律。」

【○二诫在家众。】

「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

【【疏】若国王二正制限事不听出家断僧宝也不听
四部出家者谓居士居士妇童男童女不听造立
形像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断法宝也。

【注】藏疏经本从佛塔经律下即接是破三宝之罪
678-B¶ 第 128b 页 X38-0128.png
中间阙脱六十三字不审古有此本耶写者之脱
耶巳上于第二正制限事科中私开诸科竟。
○三
举非结过。】

「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疏】内众有过依内法治问乃向白衣外人说罪令
彼王法治罚鄙辱清化故名破法乖护法之心故
制出家五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

【疏】序事三重第一不应破法第二明护法从若受
佛戒巳去文是也第三举过结非从教人破法巳
去文是也或名此戒为令佗得损恼戒也。

【注】疏科大略今更细开令经易见于初私为三初
示邪心二作邪事三结邪人。
○初示邪心。】

「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

【○二作邪事。】

「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
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
虫自食师子肉非馀外虫。」

【△三结邪人。】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注】莲华面经云佛告阿难如师子命终若空若地
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
678-B¶ 第 128c 页 X38-0128.png
身自生诸虫还自啖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
非馀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破我三大阿僧祇
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
○二护法私又为二初护
而不忘二闻而伤痛。
○今初。】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
破。」

【○二闻伤痛又三一闻谤音二喻伤痛三举况结。

○今初。】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

【○二喻伤痛。】

「如三百矛剌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

【○三举况结。】

「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
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

【巳上私开诸科竟。
○第三举过结非。】

「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

【○第三结罪名。】

「犯轻垢罪。」

【○第五段总结。】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诸佛子下第三总结有三一标数二劝持三劝
诵。
○今初。】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

【○二劝持。】
678-B¶ 第 129a 页 X38-0129.png

「汝等受持。」

【○三劝诵。】

「过去诸菩萨巳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
诵。」

【【疏】一标数即四十八轻汝等受持即第二劝秉持
在心第三劝诵举三世菩萨诵为劝。

△诸佛子听下第三大段流通就此中大分为两
一流通此戒制轻重二流通此品就第一流通此
戒轻重复有四意一明诵二正流通三流通得益
四大乘奉持就此四更各有三别第一诵中三者
一标名二三世诸佛诵三我释迦亦诵。
○今初标
名。】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

【【疏】第一标名数十重四十八轻事也。
○二三世诸
佛诵。】

「三世诸佛巳诵当诵今诵。」

【【疏】第二三世佛尊重此戒诵持劝也。
○三我释迦
亦诵。】

「我今亦如是诵。」

【【疏】我今亦诵第三我释迦亦诵为流通劝物。
△汝
等一切大众此四阶中第二正流通亦有三一劝
流通人二流通相三流通事。
○今初。】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
信女受持菩萨戒者。」
678-B¶ 第 129b 页 X38-0129.png

【【疏】流人通者即时座大众也。
○二流通相。】

「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疏】流通相五种之法师也。
○三流通事。】

「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疏】流通事者以此戒法流通三世化化不绝。
△得
见千佛下此是四重中第三阶流通得益得见千
佛是益事也就此文为三一值圣二离苦三得乐。

○今初。】

「得见千佛为佛佛授手。」

【【疏】值圣者见千佛也三世千佛悉见今举千佛一
世尔佛佛授手者非即举手更授也明秉戒如法
与佛相邻次不远故义言授手也。
○二离苦。】

「世世不堕恶道八难。」

【○三得乐。】

「常生人道天中。」

【【疏】世世不堕离苦也常生得乐也所离所得岂止
于此且举凡情所欣厌以之为劝尔。
○第四大众
奉持。

【注】疏前开科云就四更各三别但开三科各有三
别第四不开今私例前亦为三别初付嘱奉行二
指广三时众欢喜。
○今初。】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
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

【○二指广。】
678-B¶ 第 129c 页 X38-0129.png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三时众欢喜。】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疏】我今在此树下付嘱奉行此下不更开也。

【注】疏虽不开今亦准例有云前第五总结中图指
广至此方云无相天王品广明也今谓不然今乃
流通指劝学之文非谓明戒相也三千学士旷云
即三千世界学戒之士非三千人数也然以三千
为人数故太少也以三千为世界者千百亿树下
所化之众何止三千界也亦是促灵凤于鸠巢也
大师疏末追释云三千者三千威仪也乃学三千
威仪之士也此解甚善若据藏中有序文亦云三
千人听什所诵学此戒亦云三千学士与此相类
恐是翻译之时三千学士则不应作经文也可作
注字自序一时之事若尔应改佛字为什字耶后
来传写易致讹错今从疏释。

【疏】尔时释迦第二章总流通一品一卷戒本亦有
缺者是抄不尽耳亦四阶一偏结说心地品二略
举总结十处说三所说之法四大众奉行初阶两
别一明此释迦说竟二明馀释迦说竟。
○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上世界卢舍那佛所
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

【○二明馀释迦说竟。】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678-B¶ 第 130a 页 X38-0130.png

【△二略举总结十处说又二一举此释迦说二举
馀释迦说。
○今初。】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
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二举馀释迦说。】

「千百亿世界。」

【【疏】从摩醯第二总结十处说竟亦两一举此释迦
所说十处出上卷二举馀释迦所说馀释迦文末
阙亦如是学。

【注】十住处具在卷初长行细列既指出上卷又以
之为验也文末阙亦者应云千百亿世界亦如是。

○第三举所说法又二六句别一句总。
○今初。】

「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
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

【○二后一句结。】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疏】第三阶举所说法凡七句亦两前六是别后一
是总。

【注】熙钞六前六是别谓莲华藏世界下六句并云
包摄无尽故经如是一切佛有本云如如一切佛
或作亦如一切佛此文既云所说法前六是别此
一是总应云如是一切佛为正也顶山云前别后
总者于七句中前六别也后一总也盖将因果佛
性贯前六句不出此藏也莲华所依也微尘能喻
678-B¶ 第 130b 页 X38-0130.png
也皆显此经含容法门乃斯经异名尔一切佛心
等将非总举当品之目心藏地藏即心地二字也
戒藏即法门也无量行等即果人因人禀斯品而
修行愿也因果佛性总包初后也如是一切等又
总结上句也钞记所释总别之句各自不同若依
顶山将因果佛性句为总则见如如一切佛下句
文闲剩而云又总结上句甚非文意故不可用今
取熙钞消文乃便也。
△千百亿世界中下第四大
众奉行亦两初千百亿众二指馀处。
○今初。】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二指馀处。】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疏】前明千百亿世界中众生各各皆说各各奉行
二指馀处广说华光王品应是大本中也本不同
三千者是菩萨应学三千威仪三年者声闻五年
菩萨三年三事者戒定慧尔。

【注】古经本有作三年者有作三事者写者之讹也
今本当云三千例如前释后有偈文疏钞不解今
详此偈恐是什于大本馀文诵出于此非品内文
吾祖不解旧经亦有存不存者既是经文兼录与
人习诵何妨今既流行因而私释以助解者总分
三节。
△初赞戒功勋二斥非显是三诫劝结归于
初中又三初标赞二正赞三结赞。
○今初标赞。】

「 明人忍慧彊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678-B¶ 第 130c 页 X38-0130.png
 安获五种利」


【【注】唯高明人能行忍慧坚持无犯虽未成佛安然
获利。
○二正赞。】

「 一者十方佛
 悯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注】五种利作种种对当解释无不可者今伹以因
果言之前四赞因后一赞果或分或极皆从此生
也。
○三结赞。】

「 此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二斥非显是又二先斥非次显是。
○今初。】

「 计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證者
 亦非下种处」


【【注】斥二种非一者凡位六凡是取著之境则有我
相人相不能生实相之法二者二乘住沉空偏證
之境灭于法身慧命之寿故非佛种之田此皆非
之。
△二显是又三一示实相光二明八不果三显
所行因。
○今初。】

「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注】前文佛即口放光明因此放光故经释之即有
因缘非色心等今此光明既观实相即同法华疏
释放光表说实相故前注尝引此为證也。
○二明
678-B¶ 第 131a 页 X38-0131.png
八不果。】

「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又不异
 不来亦不去」


【【注】六凡著生灭之境外道起常断之见三乘有一
异之修偏佛成去来之相今实相妙戒佛果之体
离此八过故谈八不前二句以六凡外道言之义
则易晓后之二句何以明之一者如也二乘见三
界为如菩萨见三界亦如亦异出假在异且举一
边故知此句对破三乘故云不一又不异也出释
氏宫去也来成正觉来也法华疏拣纵横如来尚
非今义况藏通偏果又中论偈及法华涌塔皆约
八不方显圆常又不生故不异不常不来也不灭
故不一不断不去也为成初二故列馀六止观为
成无生门故作此释。
△三显所行因又三一菩萨
根本二佛子根本三诸佛本源并以会同前疏行
因三句也。
○今初菩萨根本。】

「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注】即前经云行菩萨之道根本也。
○二佛子根本。】

「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注】即前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三诸佛本源。】

「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从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注】即前诸佛之本源作此科释与疏前文校照会
678-B¶ 第 131b 页 X38-0131.png
通义甚符合。
△三诫劝结归又二初诫劝二结归。

○今初诫劝。】

「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巳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二结归。】

「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巳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悉得成佛道」


【【注】归于涅槃三德佛道或曰此偈谁说释者有二
一据我巳随顺说即知是佛说也二云上句有圣
主所称叹不应佛自称也盖是什师诵译时作此
偈以为叹戒而言我者什师自谓也此戒既是圣
主之所称叹我今依佛半月半月常说是戒云随
顺说即顺圣主世尊之所说也今以经本不来难
以考验更请详之藏疏解释止于前段流通尔时
释迦巳下长行及偈颂皆不解释荣钞云准下经
本更有十行长行十四行偈颂一切经本皆悉有
之今不释者缘此经文是经家叙致古德赞扬义
非紧急略不释之今谓荣师无识之甚经家乃结
集家若是经家故不释者前文稍有经家之辞例
不释耶既是结集经家又安得与古德赞扬为类
何不详之如此。】
注菩萨戒经卷下(终)
678-B¶ 第 131c 页 X38-0131.png
* No. 678-B

戒经诵习者多解释亦众而经疏抗行至于无疏
之处其间所难晓者无以决释咨询与咸每欲以
疏入经注释搜求诸家疏钞考详虽石壁藏疏各
有注本又且不入天台阃域事相虽备理义未端
今用智者疏为纲格注入经文之下兼采摘诸家
钞记及石壁藏疏有事相可用义解优长者录而
兼明贵乎诵习者展卷有疑滞处驻目之间顿然
晓了不俟后时也戒经令半月布萨学佛者忽之
不以为遵承而丧其良训实可嗟悯今得古本行
布萨法式仍将四分所行参校录示于此伏望诸
方有力量大人不忘佛训提唱宗乘遵禀习行庶
使正教清规复振于季运与法界有情同游华藏
直达道场者矣。

* 半月布萨法式
(白月十五日黑月大尽十五日即三十日也小尽十四日即二十九日也)

** 一鸣钟集众
(众集巳定同声说闻钟偈云)

「 降伏魔力怨
 除结尽无馀
 露地击犍椎
 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
 度流生死海
678-B¶ 第 132a 页 X38-0132.png
 闻此妙响音
 尽当云集此」


(偈毕即次第入堂各依坐位前合掌立)

** 二作礼说布萨偈
(立定各展坐具三拜胡跪说偈)

「 持戒清净如满月
 身口皎洁无瑕秽
 大众和合无违诤
 尔乃可得同布萨」


(偈毕𠬧坐具起各就座跏趺坐)

** 三法事僧出众秉白行事
(用一人维那秉白四人行法事备香汤净水手巾二
条列于拜席之前维那跪于中四人次第各出说偈)。

净水偈云。

「 八功德水净诸尘
 灌掌去(上声)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阙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香汤偈云。

「 香汤熏沐澡诸垢
 法身具足五分充
 般若圆照解脱满
 群生同会法界容」


四人起各执净水手巾行于大众维那起白槌。

** 四维那鸣槌曰众警念发愿
(即平声白不用唱)

敬白诸佛子合掌志心听各随声作念此南阎浮
提某州某伽某僧伽蓝所我本师释迦牟尼佛遗
法弟子出家在家菩萨等自惟生死长劫乃由不
遇无上慈尊今生若不发出离心恐还流浪故于
是日同崇三宝渴仰大乘众共宣传菩萨戒藏以
此功德资益龙天八部威光自在。

皇帝陛下圣化无穷太子诸王福延万叶师僧父
母常保安宁随喜见闻宿障冰泮三涂四趣罪业
678-B¶ 第 132b 页 X38-0132.png
雪销某等誓出娑婆与法界有情同生安养国(白竟
鸣槌一下)。

** 五白未发心者出
(唱云)

诸佛子谛听此菩萨戒藏三世诸佛菩萨同学众
中未发菩提心未受菩萨戒者出(三唱毕鸣一下)

** 五问持
(唱云)

诸佛子谛听此中未发未受者巳出汝等从今身
至佛身于其中间能舍邪归正发菩提心断恶修
善持菩萨戒行菩萨行否(众答云能行)

** 六问小护
(唱云)

诸佛子谛听众中谁小小者收护(三唱鸣一下)

** 七问清净入
(唱云)

诸佛子谛听外有清净大菩萨摩诃萨入(三唱鸣一下)

「 八结问行筹
 先行出家筹」


诸佛子谛听众中小者巳收护外有清净大菩萨
巳入内外寂静无诸难事堪可行筹广作布萨我
菩萨比丘某甲为众行筹作布萨事众当一心念
作布萨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从愿上中下座下三
唱鸣一下行筹)大众受筹各念偈云。

「 金刚无碍解脱筹
 难得难遇如金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
 一切众生亦如是」


** 九行在家筹
(唱云)

诸佛子谛听次行在家菩萨筹(三唱鸣一下行筹)受筹偈
如前。
678-B¶ 第 132c 页 X38-0132.png

** 十结唱筹数
(唱云)

诸佛子谛听此一住处一布萨出家菩萨若干人
在家菩萨若干人都若干人各于佛法清净秉持
和合布萨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为含识(各念阿弥陀佛)

** 十一请上座说戒
(维那至上座前三礼平声白云)

上座慈悲为众说戒(如上座自诵即默而许之或别差僧即平声白云)

半月说戒坐次合当但以言辞浊钝恐恼大众众
中有某菩萨能诵往彼告云为众说戒(维那即往彼僧前合
掌问平声告云)。

上座告云为众说戒(众中有音声者请之作梵维那往其前问讯请之)

** 十二请说戒
(鸣一下唱云)

诸佛子谛听众差菩萨比丘某甲为众说戒梵音
某甲戒师升高座。

** 十三戒师升座
(诵戒僧出众前具仪烧香展坐具三礼跪白云)

我比丘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众众差诵戒三业
不勤恐有忘失愿同诵者指授(白巳起升座)

** 十四梵音
(诵戒僧升座己坐定鸣槌一下梵音僧唱)

** 十五烧香散花
(行法事僧起行散花举偈云)

「 散花庄严遍十方
 散众宝花以为帐
 散众宝花遍十方
 供养一切诸如来」


(维那于众前执手炉烧香跪唱举云)

「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
 见闻普熏證寂灭」


** 十六诵戒
(梵音声绝鸣一下)
678-B¶ 第 133a 页 X38-0133.png

诵戒。

** 十七诵毕梵唱
(梵音僧唱云)

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彼岸稽
首礼无上尊(或唱五通梵亦得)

** 十八戒师礼谢
(诵戒僧下座于众前三拜跪白云)

我比丘某甲稽首和南敬谢大众众差诵戒多不
如法恼乱大众愿众慈悲布施欢喜。

** 十九三归
(大众起展坐具三礼维那鸣槌唱云)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上来说
戒功德散沾法界和南圣众。

** 二十大众庆快
(拜己跪说偈云)

「 诸佛出世第一快
 闻法奉行安隐快
 大众和合寂灭快
 众生离苦解脱快」


偈讫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