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77c 页

注菩萨戒经卷中一
天台 智者大师 疏
门人 灌顶 录
东掖白莲沙门 与咸(入疏笺经加注释疏)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
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
巳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巳略说菩萨波
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疏】若受菩萨戒下拣非我亦如是诵下显是亦名
举果劝因一切菩萨下经明三世意令思齐以劝
受者略说木叉即顿戒之相貌偈叹戒体岂逾斯
矣劝应当学敬心奉持。
△二别解为十。

【注】今于十前采聚众释聊示大旨所以重中谈此
十者一者由三毒所生二者制三业所起三者约
三聚所摄初意者一切罪犯莫不皆由三毒因生
此十重者如半偈云杀盗淫妄酒说毁悭嗔谤应
约横竖以明其相横则一一皆具三毒只如杀或
因贪杀或因嗔痴杀既如此馀九例然竖则以十
配对三毒以辩其相于中贪心造淫盗悭三种之
过夫言贪者乃有二种一者贪色二者贪财贪色
卷二 第 78a 页 X38-0078.png
则犯淫故制淫戒贪财者二一者自巳之财二者
他人之财贪巳财悭而不施则制悭戒贪他人财
不与而取则制盗戒亦云财有巳未巳得之财贪
惜不施则悭未得之财贪而取之则盗故此二种
从贪毒起所以色唯一而财分二者财有求取有
施与取之成盗不施成悭色唯取而无与故只一
义也嗔心所起亦有三种谓杀毁嗔此约嗔法应
在三业嗔之在身则杀戮嗔之在口则毁骂嗔之
在心则恚怒故此三种从嗔毒造痴亦有三谓酒
妄谤夫言痴者有因有果酒是痴因妄谤是果盖
因饮酒起无明业此亦多种今云妄谤最属愚痴
所以分二者有自他故以自无德妄称巳德即非
圣为圣他三宝之境堪为福田谤言毁之圣说非
圣故分二种说过一戒乃通三毒由兹防制三毒
所起相貌唯十故成十重也。
次三业所起者杀
盗淫酒由身业起故智论云酒及前三俱属身戒
此约四义分别一约自他杀盗淫属自害沽酒属
害他以他因酒能起大罪故二约依正盗即依报
杀淫正报酒通依正沽为他物属依饮昏自性属
正三约违顺杀盗属违情淫属顺情酒通违顺恣
迷快意属顺取其价直属违四约因果杀盗乃取
财断命苦果中极故俱成重淫酒顺迷种苦因极
故亦成重故古德云淫为生死本酒为过患源又
妄说毁谤此四从口业起即四种语一妄语二离
卷二 第 78b 页 X38-0078.png
间语以说过令佗心离故三绮语以赞毁无义故
四恶言谤讟故又悭嗔二戒从意业起即贪嗔二
心也所以不言痴者痴遍诸戒故。
三约三聚摄
者若从胜为论此十皆是制止三业身口意中不
作诸恶悉是律仪戒若从通论皆具三聚此十一
一不犯律仪戒也修彼对治十罪之法摄善法也
经论中有十种善行即十种戒谓一慈悲行(不杀)
少欲行(不盗)三净梵行(不淫)四谛语行(不妄)五施明慧行
(不酒)六护法行(不说)七忍恶推善行(不毁)八财法俱施行
(不悭)九忍辱行(不嗔)十赞三宝行(不谤)此十悉属善法戒
也若以此教他令他获利即摄众生戒也故此十
戒皆具三聚天台疏钞无此细拣佗疏拣之甚详
故此预叙其次入文大旨可晓。
○初杀戒者。

【疏】第一杀戒十重之始若声闻非梵行在初者人
多起过故地系烦恼重故制之杀虽性罪出家人
起此罪希亦易防断淫既易起制之当初大论云
声闻戒消息人情多防起边所以轻者多起是故
重制重者起希轻罪制之淫欲非性罪杀是性罪
大乘制之当初也今言杀断佗命故五阴相续有
众生而今断此相续故云杀也大经云遮未来相
续名之为杀道俗同制如五戒八戒之类也大士
以慈悲为本故须断也七众菩萨同犯声闻五众
大同小异同者同不许杀异者略三事一开遮异
二色心异三轻重异开遮异者大士见机得杀声
卷二 第 78c 页 X38-0078.png
闻虽见不许杀色心异者大士制心声闻制色三
轻重异者大士害师犯逆声闻非逆又大士重重
于声闻重也。

【注】藏疏云声闻戒初不同此者此以救生为先彼
以自行为首又彼要待犯巳方制淫戒初犯故杀
不先僧祇律云佛成道五年制淫第六年制盗及
杀菩萨不尔约十业道此为初故三世本戒非新
制故淫非性罪者在家伹制邪淫出家亦属性罪
故声闻初篇大士十重皆性戒止观云言性戒者
不问受与不受犯即是罪持即是善若受戒持生
福犯获罪不受无福不犯无罪如伐草害畜罪同
对首忏二罪俱灭大论云违无作罪同灭耳而偿
命犹在故知受得之戒与性戒有异荆溪释云如
伐草下略出性遮同异之相如草畜俱有违制之
罪作单提悔二罪俱灭然于害畜仍有性愆故引
论偿命犹在言五阴相续者一色四心心由色存
若害一色四心俱灭断彼相续名之为杀大士见
机者如仙豫杀五百等诸例非一忘犯济物声闻
不许色心者大乘瞥尔起心必结正罪小乘不尔
心起但结远方便玄文云菩萨持性重讥嫌等无
差别自求佛道性重则急为化众生讥嫌则急小
乘自调性重则急不度佗故讥嫌则宽菩萨具持
二种名大乘戒。
△文为三先标人谓若佛子二序
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波罗夷。
○初标人。】
卷二 第 79a 页 X38-0079.png

「若佛子。」

【【注】有本云佛言佛子顶山释云若约能传须该三
佛就结集言之且指释迦为能告佛此甚疏谬如
前巳斥然经本之异此虽无害亦须拣定今据大
师疏文既云谓若佛子故此为正一一皆云若者
篇韵训汝也如也今对告之人佛欲与之说其戒
法必先提起是人令其耸听当为汝说应训汝也
馀之若字如云若受菩萨戒等即应训如也对告
之人皆称佛子者才禀戒者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皆名佛子也又藏疏释之甚细疏云问未知菩萨
至何位得佛子名答诸圣教说有多种一约绝功
用不行同佛作用名为佛子如楞伽八地菩萨最
名胜子二约證得佛法分名为佛子如佛地论初
地名佛子三约不退佛法名为佛子如璎珞等经
说十住名佛子四约入大乘发菩提心受菩萨净
戒即名佛子如此经说五约人佛法纵入小乘亦
名佛子如四分律序今此通前四诸位同持戒故
亦通收五收小回大故。
△二就序事有三一不应
二应三结就不应中三别初六句明杀事次有四
句成业后一句举轻况重。
○初六句。】

「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

【【疏】一自杀谓自害佗命凡三种法内色外色内外
色并皆犯也二教佗佗亦是杀大论云口教是杀
罪非作疮律部分别甚多条绪教佗遣使等三方
卷二 第 79b 页 X38-0079.png
便杀者即杀前方便所谓束缚系等四赞叹杀亦
得罪也五随喜者奖劝令命断亦犯也六咒杀谓
毗陀罗等虽假馀缘亦皆同犯律中明杀十五种
谓优多头多摾弦拨毗陀罗等如律广明(云云)

【注】内色等者十诵云用手足及馀身分等外色者
不用手足但使计谋令木石刀槊弓等内外色者
谓手捉木瓦石刀等持物杀死也教佗杀者顶山
云二义一教佗自杀二教佗杀生大论云口教出
语非作疮疣陈平之戮范增等皆片舌为之古云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复兼遣使何所不为咒
杀毗陀罗者西土有咒法咒死尸令起谓使鬼去
杀人半毗陀咒作铁人令去杀佗优多者律中作
无烟火坑以土覆上令人陷死头多者掘地为坑
埋人或以二木作孔械杻手足令象踏或牛马虫
啮等害摾弦拨者摾字疏钞皆误应作弶字其尚
切即施弶于道假以杀物也弦谓施弓弩以杀也
拨谓推拨令人崄陷也藏疏云一名能杀位有四
种一自杀二教佗杀三方便赞叹杀四见作随喜
杀二明杀相差别乃至咒杀谓于上四位所作或
刀斫或杖打乃至咒杀以杀相众多咒杀最稀故
云乃至也如咒龙入镬等当知此释不及天台。

次四句成杀业。】

「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疏】杀业巳下三重中第二成业之相也三业成杀
卷二 第 79c 页 X38-0079.png
自动用者正身业也教佗及咒口业造身业心念
欲杀鬼神自宣遂者意业造身业也三阶于缘中
造作皆是业义杀法谓刀剑坑摾等(摾应作弶)皆有法
体故称为法杀因杀缘者亲疏二途正因杀心为
因馀者助成故为缘亲者造作来果为业四者一
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杀害四命断一是众生者众
生虽多大为三品一者上品谓诸佛圣人父母师
僧害则犯逆三果人两解一云同逆以声闻害时
巳是重中之重故二云犯重大经明三种杀杀三
果人但入中杀不在上杀故知非逆菩萨人以取
解行巳上大经云毕定菩萨同上科今取不作二
乘为毕定位或取七心巳上皆可为断也养胎母
一云无逆一云犯逆大士之重重于声闻也中品
即人天害心犯重三下品四趣也两解一云同重
大士防杀严重故文云一切有命者故不得杀即
其證也二云但犯轻垢在重戒中兼制以非道器
故文云有命者举轻况重耳三杀心有两一自身
杀心二教佗杀心自身杀心有二一通心二隔心
通心者如漫作坑弶漫烧煮等通三性皆犯若缘
此为彼于彼上起害心皆属通心既自对境又命
不复续虽所为不称悉皆正犯隔心者作坑止为
此无心在彼彼死亦犯彼边不遂轻垢若此路本
是此道众人行往今作坑止为此而彼死亦重以
此杀具体能通害以具缘心还属通心也若斫东
卷二 第 80a 页 X38-0080.png
人误中西人西人上都无杀心此属隔心四命根
断有两时一此生二后生此生有二句一有戒时
犯重二无戒时断当戒去时结不遂轻垢命断时
结罪同前声闻临终时未结舍具戒作五戒等结
也后生为戒自复两种一自忆二不自忆自忆者
若任前势若更加方便命断疮重以前后皆自忆
故不自忆者若任势死犯重巳死时有戒故若加
方便当知前犯不死后方便时不忆但犯轻垢也
而言命根者数论别有非色非心为命根成论及
大乘无别非色非心为命根也祇取色心连持相
续不断为命耳大论亦然六入六识得相续生假
名为命。

【注】熙钞云经多先列因缘法业居后准疏应先业
次法后因缘下皆准此顶山云经文似倒合先云
杀业此钞记家迷文之失缘此不晓近有四明戒
本皆改经文先杀业杀法后方因缘今为辩之疏
云初六句明杀事次四句成业故疏中举其科云
杀业巳下也非谓举经文中杀业在前为句初也
然则释义皆从义便故先释业盗戒亦云盗业下
皆是举其科也若谓须此为准皆先业者只如酒
戒何故却云酤酒因下明成业四句故知或举科
语或举经文随意无害不可谓之定先列业也以
此四句皆是成业故通举其成业之科记钞不达
何其甚乎自宣遂者记云我巳领旨去杀事成为
卷二 第 80b 页 X38-0080.png
遂如咒杀等虽兼口说心念最强钞引优婆塞戒
经云是十业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一若有佗想及
众生想若以痴心断其命根若动作想说杀是名
根本二求刀磨利置毒药作索是名方便三杀巳
手触称量捉持若自食啖若与人食得物等是名
成巳又云弑父则轻弑母则重弑阿罗汉重于母
出佛身血重于罗汉破僧复重于出佛血又有四
句一物重意轻如无恶心害父母二物轻意重如
以恶心杀众生三俱重如极恶心害父母四俱轻
如轻心害生彼约小乘福田强弱今大乘中一槩
犯重三果人下既云两解是则一解同逆又重乃
三果亦罗汉向之数故二云犯重此文乃见七逆
与十重不同下文七逆现身不得戒十重犹通忏
净得受则知第二之说乃据大经不在上杀故知
非述览者更详菩萨人取解行者别三十心也七
心者应如止观师别信第七心不退为凡下即名
毕定位也断(去声)判也养胎母者儒服以养母同所
生母制其礼最重又云拾遗弃而养母其恩最重
中品人通一切但除父母天云何害正法念经云
天与脩罗战天被斩手足则再复唯去首必死今
戒通诸道故通制耳下品者除人天外馀四趣皆
下品摄顶山记云疏阙众生想四分律云实人作
人想杀夷罪人非人想非人人想或兼疑心皆兰
罪彼约小乘今乃顿戒或实人人想或异类作异
卷二 第 80c 页 X38-0080.png
类想依上三品结之通心中三性者恶性谓三毒
如屠猎等贪心也以冤报冤嗔心也戏为痴心也
善性者或为善缘致杀如为三宝种植田园或拙
土筑坛结界等有所伤者乃善心杀也或琴棋偶
因工巧等杀生者无记心也隔心乃以意不在彼
而令命断者也有戒无戒者约禀受者说或云所
杀之人者非也无戒者舍戒时也声闻舍戒者或
作学人退者论云淫欲盛者许舍戒还家欲饱复
本初果人也恐依小乘初心制耳傍通暖等也如
舍具戒有犯依五戒结罪也后生者熙钞云别时
事遂故曰后生非谓隔世加方便时以后望前故
曰后生盖前次后次之谓也不自忆者前疮不殒
事巳忘心若任势死既不忆知云何为重释曰巳
死时有戒还是犯重若不忆前事彼又不死方便
心微故属轻垢然菩萨以慈心为本不问忆不忆
宜自戒慎岂得论此忆不忆邪命根者数论虽别
立非色非心还在相应行摄此乃论计不同成论
及大乘论不立第三聚只是色心也与大论既同
今天台依大论只是六入六识色心和合相续而
生假名为命根也岂别有法今疏引大论意在色
心不立第三聚也明矣钞记迷此徒费和会后一
句举轻况重。】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疏】乃至一切有命下第三举轻况重。
卷二 第 81a 页 X38-0081.png

【注】前文以下唯四趣通两解一云同重即以此文
为證二云伹犯轻垢在重戒中兼制以非道器故
举轻况重耳今以举况为科者意亦少别以谓四
趣杀之尚乃结罪况重者耶故大士防制意地为
先一切有命杀之皆重故同制也故一切之言总
摄有情不间巨细杀之皆重以性皆等也十善戒
经云若见杀生者如刀刺其心又曰一切爱眼目
爱子亦复尔受寿命无极是故不杀生名为梵行
最又云啖肉者多病短命自庄严当行大悲心奉
持不杀戒。
○二明应。】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
生。」

【【疏】生第二阶明应有三句一常住慈悲心两解一
云应学常住佛起慈悲二云心恒应常住慈悲之
地二孝顺心秉戒不恼佗三方便救护非直巳不
恼乃应涉事救解。

【注】孝顺不恼佗乃同一切作父母想然应不应亦
三摄意摄律仪即止善属不应也应作是行善即
摄善摄生二种也自行摄善化佗摄生下去诸戒
意皆例尔。
○三结不应。】

「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

【【疏】结不应故成罪亦三句一恣心谓贪心杀二快
意谓嗔心杀三杀生谓举杀事有此三故堕不如
意罪。
○三结罪名。】
卷二 第 81b 页 X38-0081.png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波罗夷此翻极恶又翻堕不如意处又云佗胜
虞缘理持戒当得佛果名自胜处毁禁堕狱名佗
胜处或毁戒堕狱此处最劣为佗一切处之所胜
故云佗胜处也此不杀戒今更撮括经论及诸家
所解优义兼释以示于后一约法门释二约事相
释初应具三一约教旨二约观智三约果用一者
此经既为华严结经部兼圆别旨唯在圆别人初
心知能造心体是佛性未能即理但是缘理发心
依理受戒次第兼三贤位十行横学必ス该藏通
别圆四种不杀摄九界有情及次第三谛诸波罗
蜜期心登地破十二品无明成别报佛圆人不尔
了所持戒无非心性一刹那心持一切不杀戒摄
十界有情具无作四谛所修善法更非前后修性
不二随功历位破四十二品无明成圆报佛今此
正约圆心虽兼别教既开显巳舍别从圆依圆秉
持乃此戒之旨也二约观智者今明圆人所修观
智了知性具诸法本来无念离于杀相一切众生
本有佛性体达此性灵明照彻照性成修性本普
遍法法全真以不了故性外有法取之则著举心
取法名为犯戒今知此性性外无法全体即是无
法可离名持不杀戒意在背尘合觉忘情契性称
性持戒持无持相即境是观境既三谛一体观乃
三智一心境观相冥修性不二故圆顿教体障即
卷二 第 81c 页 X38-0081.png
德不待转除不杀之观既成不盗不淫下去诸戒
照性亦尔故知前教虽持不杀破九显一望于圆
观持反成犯唯圆顿教体障即德不动丝毫名不
杀观故云观察真实相不生亦不灭等又起信云
了知法性本无染碍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等即
其意也三约果用者观智乃修因之行修之不巳
则能證果是故圆人初心一念契性而照性能发
修依境而发菩提心启止观巧安乃至涉位无法
可爱十观成就兼六度行能成五品观照愈明粗
垢自遣或相似解发或六根互用进观精持无有
阙犯即能破无明入圆初住真證不杀戒体转明
成波罗蜜现诸神通忘犯济物弥杀弥慈如仙豫
大王犯即是持不杀既尔不盗不淫终至不谤十
法皆尔巳至众轻戒戒皆尔在自行边从初禀戒
无舍失缘终至果成丝毫不犯究竟持戒究竟清
净故曰唯佛一人持净戒是故卢舍那云我巳百
劫修行是心地法门号吾为卢舍那殆乎果成必
以此果复利于他转授千释迦千百亿释迦转授
菩萨各化有缘普令众生皆成佛道然此果化虽
曰果用实由初心能照此用以此极果为初心发
观之体故云当以上品寂光而为观体苟不如此
则因果夐殊成别次第故知圆观持戒之相当须
善解方曰契性无持无犯得此三意贯于诸戒方
是圆人持戒之相此等妙意佗宗疏钞全不知旨
卷二 第 82a 页 X38-0082.png
学天台宗虽行钞记亦罕能到唯法真教主删补
钞中不失其旨览者知之。

二约事相释者此约七意一约命谓一切有生之
命例皆犯重二约报谓人重以有道器故畜轻以
非道器故三约德谓杀一切发菩提心者不问人
畜皆重四约心如前所谓通心隔心等今更细明
不过三心谓善恶无记善心者如见长病极苦众
生不忍其苦遂以慈心断命根又如律中父犯死
罪比丘语脍子乞一刀等此皆业道虽轻亦犯重
戒又有经说善心行杀具多功德如瑜伽戒本并
涅槃经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
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
业见巳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当堕地狱如其
不断彼命无间业成多受大苦我宁杀彼受地狱
罪终不令他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或以
善心而断彼命于菩萨戒无所违犯此同忘犯利
物菩萨之行也二恶心此中有三谓贪嗔痴贪下
嗔次痴重如饥荒外至贪火内逼虽了业道不能
自制贪彼皮肉以自济躯遂断彼命故非极重二
虽亦自能了知因果嗔怒难制而断彼命业犹过
前三不信因果将谓无罪恣心杀生复劝佗杀如
婆娑云虎豹豺狼蜈蚣蛇等伤害于人杀之无罪
父母衰老及遭疾病若能杀之得福无量又杀生
祠天以希福德如婆薮仙多劫受苦此等皆是痴
卷二 第 82b 页 X38-0082.png
因最为重也善生经云贪心杀生轻嗔心次痴心
重此之谓也更有三毒或平等起皆犯重罪三无
记心或不成犯以无记不成业故或亦有业以还
得报故如山居比丘推石杀蚁蚁受猪身亦还推
石害彼比丘各无记心冥然受报此则于戒虽为
不犯然杀事如斯安可不慎五约业即三业论杀
身业杀者以自身分及加刀杖或现相令怖堕壑
或示相教人令成杀等或作书令杀或作坑阱罗
网射发毒药授杀具等水陆空飞有因致死皆属
重罪二语业杀或以善言劝厌身死或教人令杀
或咒杀或如壮夫喝咄令死此乃初一轻次中后
二重也三意业杀者如唯识论说仙人嗔杀三国
众生一时死乃至草木亦死不生故知意业最为
重也于此三业或兼或具义并可知六约报优婆
塞戒经云因杀生故现在获恶色恶力恶名短命
财物耗散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
罪横罗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报舍此身巳当堕
地狱多受苦恼饥渴等此名后世恶业之果依十
地论对法论等得三种果一异熟果谓堕三恶道
二等流果谓若生人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谓所
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智论中佛语难提迦
杀生有十种罪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
生增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
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
卷二 第 82c 页 X38-0082.png
者常有恶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
命业九者命终堕泥犁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
命获报如此可不诫之七约感如昔二比丘过夏
参佛一亡一达佛问达者汝伴何在答云为不饮
虫水在路身亡某恐不得见佛遂犯虫水存命至
此佛即出金色臂令看云汝不持戒见我何益其
在路亡者先巳至此闻法得果又如鹅珠比丘护
众生命不惜身命又如菩萨鹿王代鹿命事或以
身为桥以济群兽或割乳济彼以救新产或济鱼
救虎或代鸽捉发等并往因所感皆验在于前后
贤可不习诫者哉。
△第二盗戒。

【疏】谓不与取灼然不与取名劫潜匿不与取名盗
盗彼依报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声闻五众有同有
异同者皆不应盗异者有三一开遮异如见机得
不得等或复谓见机盗以无盗心大士为物种种
运为皆得声闻自度必依规矩大士不畏罪伹令
前人有益即便为之声闻人佛灭后盗佛物轻菩
萨恒重又本应与佗财宝而反取岂是大士之心
耶。

【注】公灼示威强夺曰劫隐覆潜密私窃曰盗且约
财物故曰依报亦有强劫妻子眷属义通正报得
不得者得即开不得即遮大士可通利物亡犯。

初标人。】

「若佛子。」
卷二 第 83a 页 X38-0083.png

【例前巳释。
△二序事有三谓不应应结不应也三
中各三不应三者就十一句判三也初六次四后
一应中亦三如文文句同前杀戒。
○不应中三初
六句明盗事。】

「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

【【疏】不应中三如前。

【注】此中但略具应有六有本以咒盗在成业四句
之后此不应尔写者误之尔疏既云初六次四验
知咒盗应在初六也准杀亦应有赞叹盗随喜盗
文无者略故知经本差误脱漏古今例然既云于
十一句判验经本或具或阙也赞叹随喜例杀说
之。
○次四句成业。】

「盗因缘盗盗法盗业。」

【【疏】盗业下第二别明成业之相有四句同前运手
取佗物离本处成盗业业是造作为义重物谓五
钱也律云大铜钱准十六小钱其中钱有贵贱取
盗处为断菩萨之重重声闻二钱巳上便重有人
作此说者今不尽用取五钱为断是重离处盗业
决在此时也。

【注】疏既有牒盗业下之文有本故以业为初如前
巳辩此乃牒科语也五大铜钱十六小钱者十诵
律顶山引云五钱者古时大铜钱也犯重若小钱
八十文当其一疏云十六未详结成盗业约物离
本处即成业也细如下辩。
○三一句举轻况重。】
卷二 第 83b 页 X38-0083.png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
盗。」

【【注】疏科为后一句者句通长短此约长句而科也
五趣唯除地狱从人天下至非人故云乃至也一
针一草最轻尚不应盗况重物耶盗皆结重。
○二
明应。

【注】此中亦三一孝顺心二慈悲心三方便心即助
人也下结中亦三例前今文略尔。】

「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
生乐。」

【【疏】第二阶明应也与前大同小异前明应学常住
佛行慈悲今言孝顺行慈悲也菩萨应学此等事
故言应也不应者不应为偷盗及杀生等事此即
诫劝二门也诫勿令杀盗劝令行善慈悲孝顺及
学常住佛慈悲行行等皆是善法而为孝顺也佛
性者一切众生皆有当果之性性是不改为义耳。

【注】熙云博地虽具全体在迷故云当果。
○三结不
应。】

「而反更盗人财物。」

【【注】而反下第三结不应也解三宝物如律说。
○三
结罪名。】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约法门释如前杀戒可以例知约事相释今当
详述盗戒心境最细难持疏文既略更采集众释
卷二 第 83c 页 X38-0083.png
备明重轻持犯之相初示物二示心三示报初者
先明无主物次明有主物何谓无主物善见论云
子作恶事父母逐去后时父母死者是物名无主
用时无罪萨婆多论云二国中间两边封相其间
空地有物是名无主若国破王走后王未统其中
有物亦名无主取用无罪二有主物者有二一三
宝物二别类物三宝物者疏中只云如律说佗疏
甚详一释相二明互三待宾四轻重初中先明佛
物有云盗佛物非重以佛于物无我所心故如涅
槃中得偷兰者是若善生经望护主结重有说一
切俱重以侵损劣位尚结重罪况尊位物天人供
养非理损盗岂得轻罪塔有神守非无护主依菩
萨戒一切皆重涅槃约小乘说若盗佛像及舍利
等不作偷心者无犯依萨婆多论说为净心供养
自作念言彼主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意者无犯
又作偷心取犯重。
二法物者一切皆重若盗经
论佛语无价计纸墨结重五百问云不得口吹经
上尘(像尘亦同)若烧故经得重罪如烧父母若不知有
罪者犯轻准借佗经论疏钞等不还皆重若有损
私还不令主知亦重正法念经云盗佗秘方犯重
准此是私读记忆或私抄写虽不损本以方法直
物故皆结重问净心取像既不犯重净心取经亦
应无犯答不例以像可遥敬法要亲读故结重也
若本造经通为一切净心取计亦无犯又若造像
卷二 第 84a 页 X38-0084.png
情局不通取巳生恼计亦应犯。
三僧物有二一
广大二限局初中有二一十方常住僧物谓众僧
寺舍常住谷麦果子等体通十方不可分用故云
常住伹盗一毫巳上俱重大集经中盗众僧田宅
园林奴畜等物是名破戒失比丘法是波罗夷非
沙门不得与如法众僧共住应当摈出又善见论
云不打钟食僧食者犯盗又设打钟闭门计亦应
犯此二十方现前僧物谓如僧得施及亡僧物未
作法前通十方有取分义故云十方现前僧物取
一毫巳上十方一一僧边各一波罗夷二限局者
亦二一众僧物谓即此亡比丘物等巳作法竟属
现在僧等及有施主持物施与现在僧或一七二
七等并未分之二别人物谓一比丘物及如上物
巳分者等俱重善生经云盗亡比丘物若未羯磨
从十方僧得罪若巳羯磨望现前僧得罪若临终
时随亡者嘱授物盗者随约所与人结罪。

○二明互用有二一三宝互二当分互初者如僧。

祇寺主摩摩帝互用佛法僧物谓言无罪佛言波
罗夷今有捡校造塔像经等者取僧食粮乘僧畜
生役僧净人一毫俱重又于僧房院地内造佛堂
塔及于塔院地中取井水等俱重又准宝梁经云
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人为佛法物作主复无
可咨白不同僧物所以常住招提互有所须营事
比丘和僧说欲行筹和合者得用若欲用僧物修
卷二 第 84b 页 X38-0084.png
治佛塔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劝俗人修
治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钱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
及人于此物中应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雨烂不
得货宝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若准此文僧
物得和作佛法用佛法物无有僧用义又佛堂内
设僧席僧房内置经像妨僧受用并成互用由三
宝位别故若暂安或不碍用理亦无犯又五百问
事云本非佛堂设像在中比丘如法共宿作隔障
者不犯由佛在时亦与弟子同房宿故又萨婆多
论云四方僧地僧不和合者不得作佛塔及为佛
种华果若僧中分得者得听随意供养华果多无
限者随用供养若经荒饿三宝园田无有分别无
可问处者若僧和合随意处分若属塔水用塔功
力者僧用得重若功力由僧当筹多少莫令过限
过则结重若施主通施三宝者皆全用俱得无犯。

二明当分互先辩佛物有六种一是佛宝物应
悬塔中供养故多论云佛在世时若施主供养佛
即色身受用若佛灭供养佛宝即色身不得受用
应著爪发塔中施心供养法身以法身长在故二
佛受用物谓佛堂帐座等及佛衣钵等但曾经佛
及像受用皆不得易以一切人天敬如塔故如前
宝梁经说又五百问云不得卖佛身上缯与佛作
衣又佛堂柱坏施主换讫故柱施僧僧不得用准
此文佛堂基土及泥木金石曾作佛像及受用者
卷二 第 84c 页 X38-0084.png
并合供养不得转用三属佛物谓入施佛许令出
息等十诵云以佛塔物出息佛言听之五百问云
佛物得卖作供养具供养又准后分涅槃上卷云
佛告阿难若佛现在所施佛物僧众应知若佛灭
后一切信心所施佛物应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
七宝幡盖买诸香油宝华以供养佛馀不得用用
者犯盗佛物罪四供养佛物供养佛华多听转卖
买香灯油故多者转卖著佛无尽财中五百问云
佛幡多欲作馀事者问施主不许不得五献佛物
四分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善见论云佛
前献饭侍佛比丘得食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
食六局佛物如本造释迦像复改作弥陀等善见
云欲供此像乃供养彼像得少罪准此望境理实
义通伹违施主心得互用罪若用作僧像及菩萨
天神理宜结重若施心通拟侍佛供养理亦无犯
五百问云用佛彩色作鸟兽形得罪除在佛前为
供养故若检校佛物于上六位应善分别勿令有
互用。
二法物亦六种一法宝物应著塔中供养
多论云若施法宝者应悬塔中不得作经及与说
戒人等二法受用物如轴帙箱巾函帕等类准前
不得馀用三施法物多论云若直言施法应分作
二分一分与读诵经人一分与经准前亦得出息
等四供养法物五献法物并准佛知之六局法物
若本写大品改作涅槃理应非重若改写论及人
卷二 第 85a 页 X38-0085.png
集伪经决判得重若无施通写理亦无犯。
三僧
物有五一僧宝物若施僧宝凡夫僧圣人僧不得
取分以施僧宝故此物应还付施主若无施主应
著塔中供养第一义僧若言施僧众者圣僧凡僧
俱得取分准此受者施者须善知通塞二常住僧
物摩得勒伽论云持此四方僧物盗心度与馀寺
得少罪以还为僧用故不犯重准此若将僧食不
与馀寺出界而食不还犯重虽打钟亦不免盗以
处摄定故又五百问云若为僧乞白僧听将食在
道若僧不许或不白行还须偿不者犯重准此若
为僧使路无乞食处听和僧将食未必鸣钟若僧
家庄硙鸣钟得食不须和僧若将馀寺净人畜等
食此寺物准前伽论得少罪若为此寺作役理亦
无犯若私用一毫巳上俱重若有请食至房非时
安然而食正当犯重也三十方现前僧物将入常
住亦重比见知事存好心者方便回施现前僧物
供常住用将为益僧皆正犯重四众僧物如亡比
丘作如法羯磨竟属现前一众或非分贱买或分
了不均或不和僧别赏馀人等俱重五辩局僧物
如本施此寺现前僧回将馀寺等或维那执疏越
次差僧或别人得疏私自独受以施主情该僧次
故违犯重。

○三明待瞻者准下文有大乘法师来迎接礼敬。

黄金百味等供给十诵云以此人赞补我处故须
卷二 第 85b 页 X38-0085.png
供给不言用何物供须准应是现前僧物可和用
故五分律云若白衣入寺僧不与食便起嫌心佛
言应持与又恶器盛食又生嫌心佛言好器与之
准此应是恶人觅僧过者不识业道之类也若在
家二众及识达正士须说僧物难消即不应与故
大集云伹是众僧所食之物不得辄与一切俗人
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别众而食然于众僧有损益
者听与僧祇云若损者益者应与损者谓贼来诣
寺索种种食若不与者或能烧劫等如有恶人从
知食比丘索食比丘言为僧故辩不与汝等便捉
一比丘手脚截腰断之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如
是怖畏处若乞少少与若半乞半与若全乞都与
莫以是因缘故得大衰恼益者若治僧房巧匠及
撩理众僧物事者应与四重轻此门约境三位俱
重以遮性具故于中分别三种宝物及佛法受用
常住僧物理应最重大集经云若四方僧物现前
僧物笃信擅那重心施物或毕果等物一切所须
私自费用弗与日用或持出外乞与知识亲里白
衣此罪重于阿鼻地狱所受果报又方等经华聚
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二明别类物又二初明主差别二辩物种类于
初中有十一守护主如善见云比丘为三宝别人
守护财物若谨慎守护坚锁藏户而贼从孔中来
窃取或逼迫强取非是护主能禁之限者不合徵
卷二 第 85c 页 X38-0085.png
守护人(若徵犯罪)若懈而不勤掌录为贼所偷者守物
比丘必须偿之不偿结犯又好心误破不须偿恶
心破故须偿今有好心为他洗钵误破索倍随得
皆重二贼物施不应受心贼为施故盗即盗缘也
义准若彼改过而施许亦应受又悲敏彼亦应受
但不从彼乞恐更盗将施故若小乘戒但有主施
皆受三夺贼物有二一为自二为他一者有四句
一自未作舍心贼未作得想夺取不犯重五分云
有比丘为贼所剥争得衣物生疑问佛佛言不犯
若大乘戒应犯轻垢以顺悭贪违悲惠故二自未
作舍心贼巳作得想夺亦成重以贼巳作得想物
巳属贼贼业成竟夺则自成贼律谓贼夺贼物三
自心巳舍贼未作得想取亦成重以违本想故谓
巳作舍心物非巳有多论云先心巳舍正使巳物
亦不得取取计成重准此若未觉失物贼巳偷将
于外著用后见本物夺取犯重巳四巳作舍想贼
巳作得想夺之成重无疑准此若失物巳后知埋
藏处等亦不得留意拟取乃告人等贼因致死便
犯二夷毗柰耶云若失物官人夺得还比丘者得
取无犯二为他有二一若于贼起嗔于物起贪为
自亲知夺贼同前四句二若起慈心护三宝等物
夺取无犯四盗施物如巳舍物与人复还取者犯
重亦在伽论五盗官物律云比丘无输税法不同
白衣官税俗人物比丘为他隐认者得重僧祇云
卷二 第 86a 页 X38-0086.png
官税比丘物方便自免者不犯重问山中柴竹等
既属国王何因取时而不犯盗答王意本舍拟给
百姓故随取佔即为主也若山中伏藏及诸宝物
王不舍者故取便犯六盗狂人物伽论云狂人边
取不知父母所在自持物施比丘得取父母等知
不自手与不可取七盗畜生物多论云一切鸟兽
食残取者得吉罗准此戒得重如田中掘鼠藏等
亦重八盗神物僧祇云外道塔物神祠物等得重
此戒云乃至鬼神物等可以义准若欲从鬼神乞
知与不与者应掷卜辩舍吝等九盗鬼物十盗天
物并准可知。
二辩物种类极其所盗之物通情
无情非情之物者约六尘六界言之罄无不尽六
尘者明了论中说盗色极多且约六根起非法行
者如诸仙人是凶行蛇毒药师有人蛇螫作仙人
书见者皆愈然须价直比丘被害偷看亦愈不问
损不捐看即犯准此秘方要术不许人见偷看亦
重盗声者如诵咒治病欲学须直密窃犯重又盗
听耆婆药鼓得病差等香味等准例可知盗法者
若秘方要术病者心缘得差不与直者犯重约六
界者谓地水火风空识也地谓非分取田地水者
或为佛僧或为自巳盗坏彼渠得越入田或器用
等兰满即犯重火者如取僧厨火令釜冷等风者
如了论中有咒药涂扇比丘偷摇不与直者空者
若于界墙起阁临他空界妨佗起造等识者是智
卷二 第 86b 页 X38-0086.png
慧也了论中人有伎俩不空度比丘就学不与其
直故名盗识此约无情若有情之物如四足之物
二足之物走兽飞禽等是也若因猎而杀生即犯
杀盗二戒以律中盗空中鸟虽无主以鸟身自为
主亦盗也如盗乘马等又盗人奴婢掠良人作奴
婢诱人逃父母而为弟子或但图功力而不教训
等并犯盗有情也此等虽俱犯重然草叶等物少
损道业理应轻反此皆重二示心诸论各说盗心
不同今依四分有十种贼心一黑闇心谓痴心是
愚于教行不肯修学随作结重如摩摩帝互用僧
物等二邪心谓贪心规利诈现实德邪命说法曲
顺前人而得财利名盗心也三曲戾心谓与少嫌
恨现嗔多索或示威怒得即成盗四强恐心谓迫
喝取或说地狱恶报取或以王官势力取五常有
盗心谓恒怀规夺以得物为任六决定取谓内心
筹虑方便巳成因必克果动物成犯七寄物取或
全拒抵或以少还或寄新还故八恐怯取或示身
口令畏敬而与物九见便取谓伺求佗慢见稳便
时而取也十倚托取或假名闻威德或示亲友胜
人或假托官人或传他名字或恃巳言辩等如是
诸文明在律论然并意地细犯护净戒者当审思
之。

○三示报十地论有三种果一异熟果谓堕三恶。

趣中受极苦三等流果谓人中乏财三增上果谓
卷二 第 86c 页 X38-0086.png
于外苗稼遭霜雹等依优婆塞戒经第四云若人
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散眷
属分离佗人失物于巳生疑人不见信贤圣呵责
是名见在恶业之报舍此身巳入于地狱受得恶
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受命长远名为后世恶业
之报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
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如诸经论
中明示罪报极多如迦叶佛时有一比丘田中行
见谷甚好取七粒谷安著口中生堕牛中以力偿
之智论中以盗五六粒粟后受牛形五百身巳修
道得阿罗汉犹自牛呞即牛呞比丘是也今之修
行欲务人身而入道者可不深诫哉然菩萨之人
当于行巳起十种行一持律仪戒乃至梦中尚无
草叶许不与取想何况其事二持摄善法戒时乃
至身命念念舍与一切众生何况有盗三持摄众
生戒时慈悲方便常念饶益何容得有损盗之事
四习少欲行谓见佗财物无量百千无所欲心况
有盗事五知足行谓身虽贫乏心恒自足终不馀
求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六无贪行
谓纵自有百千财物并为众生无有一念向巳之
心七顿舍行谓于一众生一念顿舍恒沙世界财
宝身命如是念念尽未来劫意犹不足如一众生
一切亦尔八欢喜行谓若见众生求离贫苦财富
百千欢喜无尽胜得天乐九深悲行谓见贫苦众
卷二 第 87a 页 X38-0087.png
生悲彻心腑流泪不止十殊胜行谓设一切人天
富乐及二乘涅槃授与众生非以为足要令当得
无上菩提方为究竟将欲修行如是等行何容得
有盗劫之事唯兹盗戒细而难持今见学者但谓
不偷佗物名持盗戒殊不细究心境之中动而易
犯故今撮彼藏疏及诸钞示心示境以备于此后
贤可不审而行之。】

菩萨戒经卷中之一
菩萨戒经卷中之二


【△第三淫戒。

疏名非梵行鄙陋之事故言非净行也七众同犯
大小乘俱制而制有多少五众邪正俱制二众但
制邪淫与声闻同异大略同前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一不应二应三结。

【疏】淫事出家不应为也应学佛菩萨净行如前杀
门不异初不应有三别第一三句举淫事中四句
成业后三句举轻况重文少差互不次耳。

【注】文少差互例诸戒应以乃至一切女人之语安
卷二 第 87b 页 X38-0087.png
四句成业之后此既在前即差互也。
○初举淫事。】

「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二四句成业。】

「淫因淫缘淫法淫业。」

【【疏】此戒备三因缘成重一是色二淫心三事遂或
备五缘一是众生二众生想等。
○三后三句举轻
况重亦云举劣结过。】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

【【疏】自妻非道非处产后乳儿妊娠等大论皆名邪
淫优婆塞戒经云六重以制邪淫戒中复制非时
非处似如自妻非时不正犯重教人淫自无迷染
伹犯轻垢或言菩萨则重今释声闻同耳不与杀
盗例也人畜鬼神男女黄门二根但令三道皆重
馀称叹摩触出不净皆是此戒方便悉犯轻垢。

第二明应。】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

【【注】敬一切如上位起孝顺心念一切令离苦起慈
悲心与净戒法令修梵行即佛性心三心亦足。

第三结不应。】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
行淫无慈悲心。」

【【疏】而反下第三结此中所制皆不应为为即犯罪
故结不应。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卷二 第 87c 页 X38-0087.png

【【注】约法门释例前杀戒更事相释今采集佗疏钞
义备详于此一约境二约心三约法四约果初者
淫境有十一死尸未坏二与鬼交通三畜生四人
五诸亲六淫女七在家二众持五戒八戒等八出
家二众具大戒等九父母十圣人如犯罗汉尼等
此等所犯皆前轻后重二约心一贪心谓贪心猛
盛于父母前而无羞耻或虽具羞耻而恋著极深
二嗔心谓嗔彼人故作淫事以辱之三痴心如谓
欲不障道而故作之三约法有二有犯法有治法
犯者或极私窃或少避人或公然行或以势凌逼
或取媚贪求种种淫事皆犯重罪或有畏禁戒者
未能忘心谓摩触漏失粗语媒嫁言语嘲调根境
戏笑皆犯轻罪或为境强逼虽与女合如啮指等
禁心不受乐即不犯罪如虽强逼而心受乐者还
同正犯治法者菩萨应先凡有爱境即作尿屎不
净等想如不净观坏烂等想以此治心无不去者
作毒蛇想作罗刹想如以自根置毒蛇口十诵云
宁以男根置毒蛇口中终不近女人以毒蛇唯损
一生女害多生故蛇害不入地狱女害入地狱故
蛇害肉身女害法身诸有智者深自戒慎四约果
十地论有三种果一异熟果堕三恶趣受极苦恼
二等流果谓于人中受二妻相竞及妇不贞良三
增上果谓人中所感多有怨竞又优婆塞戒经第
四云若复有人乐著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佗身皆
卷二 第 88a 页 X38-0088.png
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
常散乱不能修善丧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
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巳处在地
狱受恶色身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
果报若得人身恶业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
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又大菩萨藏经云若有众生味著男女妻妾诸女
色欲当知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热铁
团即是味著生热铁床即是味著热铁梯橙当知
妇女灭圣慧眼又真伪沙门经云比丘有二事堕
镬汤中一者常念爱欲心二者喜交结知友圣言
如此起念尚堕镬汤中况复以身造诸爱事乃至
语言戏笑嘲调动触等耶可不慎哉可不慎哉然
此戒经不问在家出家菩萨俱绝淫欲是故文中
不简邪正一切皆断问若尔何故在家菩萨有妻
子耶答在家者有二类若初心人即未有嗣息许
有妻子若约得位巳去为化众生现有妻子是方
便力故华严十行菩萨持净戒时有无量魔女恼
乱菩萨菩萨不生一念欲心心净如佛除其方便
教化众生又如瑜伽戒本许在家菩萨为化众生
方便从欲者谓心净如佛而行方便。
△第四妄语
戒。

【疏】妄是不实之名欺凡罔圣回惑人心所以得罪
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与声闻同异大略同
卷二 第 88b 页 X38-0088.png
前杀戒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段不应中三别初三句明妄语等事
次四句明成业后三句举轻况重。
○今初。】

「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

【【疏】自妄语言得上人法教佗者教说或教佗自说
方便妄语如蜜涂树众蜂悉来。

【注】顶山云以蜜潜涂其树以物掩之众蜂奔集诈
言得神通尔或问三性之义以不解故妄云我今
日不入定故不能答皆方便妄语之相理亦应有
随喜赞叹文无者略例前应具。
○次四句成业。】

「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

【【疏】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
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谓前三品
境上品境中向父母师僧妄语犯重向诸佛圣人
两解一云入重内二云此人不惑又能神力遮馀
人令不闻但犯轻垢圣人有大小有佗心智者有
不得者今从多例罗汉及解行巳上向说罪轻除
此或得佗心或不得者例悉同重向中品境人天
等同重正是惑解防道之限向下品境四趣或言
同重今释轻垢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略同
前有言妄语心通本向此说此不闻而彼闻说亦
同重今释不重于彼无心故三欺诳心是业主若
避难及增上慢皆不犯地持云菩萨味禅名染污
卷二 第 88c 页 X38-0088.png
犯当知菩萨起增上慢亦轻垢遣使有两解一云
教佗说我是圣人亦重以土无圭璧谈者为价傍
人赞说胜自道教佗道是圣名利不入我非重也
二云圣法冥密證之在我必须自说方重佗说坐
轻四说重具谓身證眼见若说得四果十地八禅
神通若言见天龙鬼神悉是重具若说得證性地
一云既是凡法罪轻垢五前人领解结罪时节多
少两解一云随人二云随语结此戒既制口业理
应随语远为妨损必应通人小妄语戒应随人人
复随语若增上烦恼犯则失戒者后说伹犯性罪
若对面不解且结方便后追思前言忽解者则坏
轻结重十重皆有因缘今且释四重馀可例知。

【注】有当有疑僻等者顶山云有当者灼然是众生
也有疑者或是疑非或非疑是有僻者执也或执
非为是或执是为非更无改转皆犯十重皆有因
缘今且释四者熙钞云恐大师讲时馀六因缘不
释伹例知而巳若据后复列释恐别时亦具明之
或可以馀六成业后不别示重轻至此复云若增
上烦恼犯则失戒故今谓下虽诸戒皆有因缘之
解伹分科而巳不及此中详备故此指之也。
○后
三句举轻况重。】

「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

【【疏】直出为言宣述为语论述有所表明能诠理事
名为语也。
卷二 第 89a 页 X38-0089.png

【注】辅行亦言直言为言论议曰语藏疏云于中有
三业初语业中约六识与六境各有成妄语今伹
论见略馀故云乃至身妄语者如律中有问谁得
罗汉果者起著脱僧伽梨有非罗汉应言著脱虽
不发言身成妄语又如善生经云身作口业者是
也心妄语者谓虚诳心亦如上覆见等。
○二明应。】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三明结不应。】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

【○三结罪名。】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例前事释有四一约境二约法三约心四
约报初有三一诳恩境谓尊上人等二多人谓大
众等三于佗极恼等理应犯重二约法亦三一约
出世法言得胜等多论云自言是佛不成重以佗
不信故二约净法言得禅等三约世事法不见言
见等三约心者亦三一由妄语得圣名利及见为
功德常行不息二为欲得世名利广多无量故三
为避免苦恼灾害所以诳佗故四约报者妄语之
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
种果报一多被诽谤二恒被多人所诳智论中妄
语有多罪一口气臭二善人远之非人得便三虽
有实语人亦不信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
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智论又云妄语之人先
卷二 第 89b 页 X38-0089.png
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
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
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又云实语之人其利甚广
实从巳出甚为易得亦易解脱其心端直易得免
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佛子罗云其年幼稚
未知慎口人来问云世尊在否说言不在或不在
时诡言在有人语佛佛语罗云澡槃取水与吾洗
足洗巳语云覆此澡槃如敕即覆佛言以水注之
注巳问言水入中否答言不入佛告罗云无惭愧
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文殊问经云伹
起一念妄语想犯波罗夷菩萨之人应离四过离
于妄语常作实语谛语时语是菩萨乃至梦中不
起覆见忍见无心欲作诳佗语何况故妄语但妄
语居初其实皆离四种语故唯除菩萨有利益事
或为有情免种种难虽说妄语终不犯罪后学菩
萨正宜质直其心易入道故可不慎之。
△第五酤
酒戒。

【疏】酤即货贸之名酒是所货之物此酒是无明之
药令人昏迷大士之体与人智慧以无明药饮人
非菩萨行大论明酒有三十五失所以制此为菩
萨十重中摄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小同异
者同不应酤菩萨以利物故重声闻止不应作犯
七聚货卖但犯第三篇是贩卖戒所制菩萨若在
淫舍或卖肉犯轻垢以招呼引召不能如酤酒故
卷二 第 89c 页 X38-0089.png
也。

【注】三十五失者大论结为颂云财虚招病诤(三)
露丑名彰(二)无智得者失(二)说匿废事业(二)醒愁
身少力(二)色坏慢父母(二)沙门婆罗门(二)及伯叔
尊长(二)不敬佛法僧(三)党恶远贤善(二)破戒无惭
(二)不守情纵色(二)人憎亲属弃(二)行恶舍善法
(二)智人所不信(一)远涅槃狂痴(二)命终堕恶道(一)
若得人常騃(一)酒失三十五大论之所明石壁疏
引十轮经说十压油坊罪等一淫妨罪十淫坊罪
等一酒坊罪文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初明不应有三。
○初二句举事。】

「自酤酒教人酤酒。」

【【疏】文句同前酤者求利教人者令人为我卖酒亦
同重教人自酤罪轻。

【注】酤音顾卖也篇云卖酒也此通三字皆从酉正
应去声若作平声韵中云酤酒字亦通用若作上
声胡古切篇云一宿酒也若作沽从水者亦通三
音平声水名出高密篇出渔阳上声韵云屠沽亦
卖酒者去声韵云上同篇云音顾意亦水名也篇
韵异出字虽通用正应从酉去声。
○二四句成业。】

「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

【【疏】酤酒因下明成业四句业者运手法者是酤酒
方便法用也因缘者备五也一是众生二众生想
卷二 第 90a 页 X38-0090.png
三希利货贸四真酒五授与前人众生谓前三境
上品无醉乱者轻是醉乱者重重中品境谓人天
正是所制故重下品四趣乱道义弱酤与罪轻众
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同前若隔心亦重希利货卖
亦重以欲得多售故真酒者谓依醉乱人者药酒
虽希利货不乱人货无罪二云待饮时随人数结
重如小儿来酤彼竟不饮于谁结重耶。

【注】此中既牒科云酤酒因下此乃举经文以牒科
也前文巳辩文从便释又先释业以此验前皆举
科矣熙钞迷此反以今为误一可疏谬中品正制
人则可尔天云何醉正法念经云诸天有酒非曲
米所成皆从树上华果中生或云池流此亦事酒
饮之昏乱在天报中亦应戒慎但不同人中果报
之昏乱耳有当疑僻例前可解真酒者正由饮之
能醉昏于人者大论三种谷酒是今所制若药酒
者不昏乱人非此中制小儿来沽(沽应平声)乃沽取之
义据此似开若荆溪所禁据优婆塞戒经时人造
食犯一露珠尚自不许何容此开贪心为因曲米
为缘酝酿为法得直为沽即业。
○三举轻况重。】

「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

【【注】智论云酒有三种一谷酒二果酒三药草木等
酒若乾若湿若清若浊不得酤乃至一毛头滴皆
不得酤故云一切。
○二明应。】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卷二 第 90b 页 X38-0090.png

【○三结不应。】

「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例前事释有三一约法二约心三约报初
者所以酤酒入十重中者但饮酒损巳一身过未
深故属下轻垢酤损多人故令制重又为菩萨二
利之中利佗为最但乖益生以为非理况乃损众
故非所宜故未论饮先制授佗二约心者心通三
性若善心与酒为作和诤等又慜其病乏及寒苦
等与饮犹轻若无记心谓心弱境强犯犹次之若
恶心与作损害事此为最重又心通三毒贪心有
二一为不自济恐命不存暂作应轻二资缘不阙
贪嗜无厌故最重嗔心亦二一以有嫌恨授与令
其昏痴称顺本心二起上品嗔令造恶妨善以快
本心此其重也痴心亦二一自谓非重念言此既
水米所作但令情不昏醉理应无罪是以常作不
休二见有胜德谓将为得色得力能益众生令多
欢喜纵令多饮有得无失执此恶见自作教人理
应最重三约报如经中有三初酒河地狱是酿酒
家罪二酒池地狱是酤酒家罪三灌口地狱是饮
酒人罪然饮酒过失无量成他恶业昏醉无知无
恶不造乃至能作五逆等罪智论所说过失如此
朋党恶人疏远贤善财物耗竭以醉人心无节限
卷二 第 90c 页 X38-0090.png
费用无度裸露无耻丑名恶声人所不敬伏匿之
事尽向人说身力小多失礼仪开过患门引起烦
恼如律中伏龙比丘醉卧吐地虾蟆口边食吐佛
言此人能伏毒龙今乃不能伏一虾蟆也酒之过
失说不穷尽秉戒菩萨可不慎乎而石壁疏云若
为益自酝佗益求之既可酤也荆溪引教一滴不
容未审石壁何据而开儒云作法于凉其弊犹贪
可不戒之。
△第六说四众过戒。

【疏】说是谈道(音导)之名众谓同法四众过者七逆十
重也一以抑没前人损正法故得罪此戒七众同
犯大小乘俱制大士掩恶扬善为心故罪重也上
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声闻法如此
与菩萨有异也。

【注】一以抑没熙改一为所齐剩一字今从齐说去
之乃便齐顶山云第二篇恐指十三中以无根波
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也第三篇恐指九十中知
而妄语等第七聚未敢的指皆约心显上中下也
更详又此与妄语戒何拣顶山云前妄语自得上
人法为正谤他为傍今说过毁佗为正自炫为傍
熙钞云与上妄语虽同口业此约众别谤辱同法
又复过谓逆重若实若虚皆犯故别为一戒然若
据不实亦在妄摄今约境别过异今谓钞记分别
不明妄语是不实之名疏云欺凡欺圣无实事妄
说巳高欲希利养也说过是闻佗有过说扬令知
卷二 第 91a 页 X38-0091.png
大士之心当为人掩恶扬善岂可闻人小过说而
扬之故疏云抑没前人损正法故此与妄语不同
妄语是全无实事说过是闻人有过非妄说故虚
实自异若兼下赞毁与谤拣者赞毁兼二事自有
微德当隐密进修不应自赞而反赞巳德见他小
过当遮护勿扬反加毁辱故云赞毁戒疏释云自
称巳功德讥他过恶备二事故重菩萨与直于佗
引曲向巳何容举我毁佗疏文自明此约实事故
非妄语兼称巳德与说过异甄拣甚明若谤三宝
乃是邪说谓三宝法不如外道法或浅僻解义等
皆谤三宝自与前异虽一等口业四相须分藏疏
引论说四种语一妄语二离间语以说过令离故
三绮语以赞毁无义故四恶口以恶言谤讟故格
彼钞记还成混滥石壁云前四同律中声闻四重
后四同瑜伽菩萨四重中间更加酤说说细于酤
所以相次分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谓不应应结不应。
○初不应中二初
明成事二明成业此中开举况故只开二科下去
例然钞记不明。
○初成事。】

「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
过。」

【○二明成业。】

「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卷二 第 91b 页 X38-0091.png

【【疏】此戒备六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有说
罪心四所说罪五所向人说六前人领解一是众
生者上中二境取有菩萨戒者方重以妨彼上业
故无菩萨戒正有声闻戒及下境有戒无戒悉轻
垢此戒兼制以妨业缘文云在家菩萨即是清信
士女出家菩萨是十戒具戒又言比丘比丘尼一
云犹是道出家菩萨具戒者耳亦云是声闻僧尼
若说此人重过亦犯重此是行法胜者亦损深法
故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意同前三说过者
有两陷没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谓治罚心欲
令前人被系缚此等二心皆是业主必犯此戒若
奖劝心说及被差说罪皆不犯四所说过谓七逆
十重称犯者名字在此戒正制若谓治罚心在四
十八破法戒制若说出佛身血破僧依律部本制
向僧说是谤僧知出血等事希故轻此戒正制向
无戒者说故得重若重罪作重名说是事当义作
轻名说是谓当则失当义但令心重事重悉同犯重
此是名僻若事僻者实轻谓重则犯重实重谓轻
则罪轻以其心谓轻重故若作书遣使一云同重
一云罪轻然犯七逆十重前前人戒失戒后说但
轻垢五向人说谓上中二境无菩萨戒者向说犯
重损法深故为下境悉轻毁损不过深文云菩萨
闻外道二乘说佛法过应慈悲教化而反自说即
是向彼人说损辱为甚六前人信解巳所说口业
卷二 第 91c 页 X38-0091.png
事遂据此时结罪结罪多少一云随人二云随口
业也。

【注】十戒具戒者十戒即受十重戒具戒即具足戒
乃小乘戒也或先大后小或先小后大意兼大小
二戒者故云也又言等者既巳云出家何又云二
众故此释出二解皆通也依律部者二皆轻也当
疑僻此三义今文甚详应贯诸戒皆此意义消释
也熙钞云事实尚然况虚搆是非抑没前人损坏
正法招过极重不肖之徒或匿名传谤岂拘有戒
无戒但恨不知儒典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闻而口不可道况大士掩恶扬善为心也顶
山引大慈经云出家人左手抱男右手抱女从一
酒家至一酒家贤劫后佛当般涅槃敬请佛子不
应说过。
○二明应。】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
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

【○三结不应。】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疏】法门例前事亦有四一约境二约言三约心四
约报境有所说境有所对境所说有六一见地上
菩萨为物逆行谓非而说二见三贤菩萨四果圣
人微失而说三约自和尚阿阇梨之过四说传法
卷二 第 92a 页 X38-0092.png
住持人过五说同类净戒人过六说破戒无戒人
过此六皆初重次轻所对境者有五一对国王大
臣说其过令彼舍信毁坏三宝二对外道恶人同
求过者增彼邪见诽谤佛法三对信心白衣说坏
其信心此三境初重后轻四对自众快意说得方
便罪五为众中举过呵责及说向彼师令彼教诲
等此不犯也二约言或以极鄙恶言碜切而说二
以汎言而说重轻可知若作书与人亦可例知三
约心心有三毒或以痴心谓说为德不惧破戒等
或以嗔心酬彼怨说以畅巳情或以贪心贪利养
名闻故说佗过令为利向巳又心通三性恶性如
上善性者谓调伏佗故说令有所畏而不作此则
不犯无记性者率尔轻心妄念而说不能无犯四
约报说僧尼菩萨罪过业报极重如正法念经中
入拔舌地狱耕其舌等又如不思议菩萨经中说
饶财菩萨说贤天菩萨过故九十一劫常堕淫女
腹中生生巳弃之为狐狼所食一言之失苦恼如
是足为龟鉴是故菩萨常应赞叹一切众生所有
功德况于菩萨及内僧尼无行经云若见破戒人
不说其过恶应当念彼人久久亦得道智论引涅
槃经云若彼众生全无善可赞当念佛性之善而
赞叹之自说其过以自污心除诸菩萨以慈悲心
举罪呵摈或因说彼恶行调伏等或借王等力方
便调伏等此则无犯反此乃至起一念嫌心而说
卷二 第 92b 页 X38-0092.png
人过者悉犯重罪诫之诫之。
△第七自赞毁佗戒。

【疏】自赞者自称巳功德毁他者讥他过恶备二事
故重菩萨与直于佗引曲向巳何容举我毁佗故
得罪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但菩萨利安为本故
赞毁罪重声闻不兼物毁佗犯第三篇自赞犯第
七聚。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初不应二。
○初明成事。】

「自赞毁佗亦教人自赞毁佗。」

【○二明成业。】

「毁佗因毁佗缘毁佗法毁佗业。」

【【疏】文句同前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
想三赞毁心四说赞毁具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
者一云毁上中二境犯重毁下犯轻二云上中二
境有菩萨戒者方重恼彼妨深故若无戒及下境
有戒悉轻恼妨浅故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
意同上三赞毁心谓扬我抑佗欲令彼恼若折伏
非犯自非心正是业主教佗两解一云同重二云
罪轻四说赞毁具者此经漫云佗人受毁辱依律
部有八事云云五前人领解者彼人解赞毁之言
随语语结重增上犯巳失戒后但性罪前戒制向
佗说彼过止八事中犯事以向无戒人故重。

【注】自非心者顶山云即自赞毁佗心乃业主也自
即自赞非即毁佗也漫云者意乃通途云佗人也
卷二 第 92c 页 X38-0092.png
熙钞云漫水败物若借用此义自赞毁佗之业水
败大乘性戒之善根此释何据疏但通云他人受
毁辱业相甚广八事在律须者捡之增上后但性
罪者顶山云若依前文后字改为复字则复说也
前戒者指向说过戒也。
○二明应。】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巳好事
与佗人。」

【【注】藏疏云以诸菩萨法合代佗受于加毁若不代
受非菩萨行况更加毁违害诚深故结重文意如
此非理凌欺名毁令其耻𧹞名辱。
○三结不应。】

「若自扬巳德隐佗人好事令佗人受毁者。」

【○三结罪名。】

「是菩萨波罗夷罪。」

【【疏】法门例上事释又五一约法二约境三约言四
约心五约报初者菩萨现宜密行内蕴赞扬佗德
称巳毁佗更招罪业前戒以佗有过依过而说尚
乃入重况今越过加毁为失犹重说过与毁他二
似相滥但前以依过而说此乃无过加毁所以异
尔二约境同前此中加自赞之境也三约言如有
德言无是德言过多德言小无罪言有少罪言多
等皆是毁佗巧令佗信也自赞之言如自言得圣
无戒具戒无学具学等于三学中有一言具等善
见论中说五种大贼一者犯七聚自言清净此中
应与妄语拣但以自赞之意即入此中也然妄语
卷二 第 93a 页 X38-0093.png
亦是非圣说圣此中因赞巳而毁佗所以异耳四
约心一若为令佗起信心故自赞毁佗此亦无犯
二若由放逸无记心犯若于佗爱恚等犯亦未入
此中三为贪名闻利养欲令佗恭敬等是此中制
重也以贪痴心如十轮经说毁传法人令一方佛
法不行此罪最重然诸经论诫此甚细皆明佛法
内人并于贪痴心中起种种罪总有四种谓三学
并杂行一戒学中有二种谓一矫异者如比丘虽
不破戒性非质直依邪思计现异威仪眩耀世间
以求名利二浅识者自非深智恃巳戒行凌乘急
者闻空恐怖此皆是阿兰若贼也二约定学亦二
类一约贪诳者谓性乐名利久在山中心少證静
现得定相眩耀世人招大名闻普抑馀人无此相
者悉以为非亦是阿兰若贼出华手经又经云衲
衣在空闲自称阿练若等二约邪慢者谓性非多
闻依山习定鬼神加令心念定有见佗不善觉知
即恃此起慢当大名闻蔑灭馀人悉以为非伤害
佛法此是魔党大贼也出起信论及华手经三慧
学亦二种一约浅者谓性少聪利学无次第名利
冲心急预讲说巳见臆断非毁古今唯求名利元
无出意恃自无行亦轻侮戒定此是卖佛法贼当
招大苦出华严经魔业中此一种罪近世多有学
佛法者贪慕名利以此照心可不自诫二约深者
谓性少明辩虽于二乘三藏文义少通然由未得
卷二 第 93b 页 X38-0093.png
佛意既当传法唯赞名利以劝后学非毁古今显
自独绝恃此为德起慢凌云然但诵法药而不灭
病巳负深𠎝况更于佛法中起病甚不可也水中
出火以何灭之此是害佛法之贼出佛藏十轮经
等四约杂行中亦有二种一约福行谓性非质直
苟为奸计共崇奇福眩耀世人招引重䞋意在以
少呼多用此活命既遂其所求即恃此起慢凌灭
馀人无利养者悉以为非利养既尔名闻亦然此
亦卖佛法贼出迦叶经二约馀行谓非性慧悟随
学一法即便封著眩此所学以招名利拨馀所修
皆非究竟此亦愚人蠹害佛法贼也劝诸后学常
自省察勿令自心堕此诸贼损菩提意请读宝积
宝梁迦叶佛藏等经深以为诫故藏疏中明治行
菩萨应当于过自显不作一念覆藏之心恐增长
故虑难灭故于巳功德常不显说不起一念耀巳
之心恐耗损故虑不增故菩萨常应于佗有情不
见其恶唯见其善是故忍恶摄巳推善于人心唯
清净此为常行彼又拣云问若自无恶而忍若佗
无善而推岂非谄曲妄语也答自居不足安得无
失谓无失者唯佛一人以累尽故又佗无馀善由
有佛性即是真善若意如此而忍而推非直无谄
亦无妄语止观安忍中云卑如江海秽浊归之屈
如桥梁人马践之当耐劳苦犹如箭垛众箭凑之
无恨无怨如此忍辱岂更赞巳毁佗也是故菩萨
卷二 第 93c 页 X38-0093.png
比丘常应省察于名闻起处多利养处则不居之
以伤害故庄严论云利养如霜雹能损功德苗如
法得之尚须远避况复于此起种种过宁不自慎
五约报如上无过毁他非分自赞贪求名利邪命
自居佛法中贼必堕地狱具受众苦如论广说又
护国菩萨经云菩萨有四种堕落法一不恭敬佗
二背恩谄曲三多求利养名闻四诈善扬德四种
堕落地狱也若别约毁论报如谤佛经中有十人
毁谤积辩法师遂令当处佛法少分凌迟此十人
后堕地狱经无量劫受拔舌等苦后多生无目末
后逢释迦佛出家多时苦行竟无所得复使还俗
广说如经若别约自赞者如扇提等五人四人在
林间坐一人于聚落唱云林中有罗汉遂大得供
养后堕地狱备受众苦出巳为人复为本施主作
担舆持秽器者广如律文故知自赞毁佗其过弥
大。
△第八悭惜加毁戒。

【疏】悭惜是爱吝之名加毁是身口加辱前人求财
请法悭吝不与复加毁辱顿乖化道故得罪此戒
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不拣亲疏求者皆施
不与加辱皆犯以本誓兼物故声闻唯弟子不教
法犯第七聚不与财不制尼家二岁内不与财法
犯第三篇二岁外不与犯第七聚加毁随事各结
不全为重。

【注】尼家二岁内钞引论云制二岁学戒受六法故
卷二 第 94a 页 X38-0094.png
当与财法二岁外巳是大尼不与但犯第七聚为
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叙事三初不应二。
○初明成事。】

「自悭教人悭。」

【二成业。】

「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疏】此戒备五缘戒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
心四示悭相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谓上中二
境犯重下境轻二众生想如前三悭毁心谓恶真
吝惜财法而加打骂是犯若彼不宜闻法得财宜
见呵辱皆不犯自悭自毁自正是业主犯轻垢以
前人教不犯戒故四示悭相或隐避不与财法或
言都无或手杖驱斥或恶言加骂等皆名示相或
自身示作或使人打骂皆重若彼遣使求财请法
对使人悭惜或恶言呵骂皆应不重既非对面损
恼彼轻故决定毗尼经云在家菩萨应行二施一
财二法出家菩萨行四施一纸二墨三笔四法得
忍菩萨行三施一王位二妻子三头肉皮骨当知
凡夫菩萨随宜惠施都杜绝故犯也五前人领解
知吝惜之相领纳打骂之言随事随语结重此戒
亦一例结重也。

【注】众生相亦有当疑僻例前钞引释论云依随经
法广立文字而为作义名为法施领纳打骂积憾
卷二 第 94b 页 X38-0094.png
恼佗所损为大伹随力量当行布施悭因者通于
三毒石壁云存巳不施贪为因也憎彼不舍嗔为
因也此之外不行舍施痴为因也缘者或内自赞
巳或宿有嫌恨等法即护惜便宜业即务成肥富。

○二明应。】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
与。」

【【注】顶山云一切贫穷等此该二意财贫法贫或寡
闻无慧必须法施也随前人所须者爱法不乐财
爱财不乐法或二种皆爱财有多少贵贱法有大
小偏圆或求贵与贱或求圆与偏或都不与皆犯
一切言之随有所须意甚该博。
○三结不应。】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
法者不为(或作与字)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
辱。」

【【注】此亦可名举轻况重前是况财有求下况法一
句者句有长短如一四句偈有通有别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例前事释有四一约物二约心三约境四
约报初中有三谓财与法及无畏也财有内外外
财有十一食等二药等三衣等四财等五畜生六
奴婢七名闻八王位九妻妾十男女皆前前不与
重后后不与轻内财有五一暂请王位二取发爪
等三将作奴婢四取支节血肉五全取身命亦前
卷二 第 94c 页 X38-0094.png
前不与重后后不与轻。
○二法施有三一世法二
二乘法三菩萨道法三无畏施亦三一舍怨二拔
苦三救命。
○二约心有三毒所起因以致悭等如
前疏释。
○三约境有应与境而不与者犯重有不
应与境而宜不与勿犯且应与境有四一恩境谓
父母师主等二德田谓三宝等三悲田谓饥穷众
生等四苦田谓困厄众生等有所求乞宜应施与
而不与者皆犯重罪次不应与者瑜伽论有三十
种不施无犯今略撮彼示十意一若知种种内外
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非安乐非
利益皆不与无犯二若有来求不详为伴欲作非
理逼迫损害诳惑于佗不应施与三菩萨正作利
益众生事或有来求自身支节或魔事坏乱欲乞
身分支节及众生痴狂心乱来求身分支节皆不
应与四若有人或为害佗来求毒药火刀等不应
施与五若有人来求种种戏乐能引无义之物捕
猎等具为媒妁等皆不应与六若有怨家来求雠
隙为欲呵打缚锁等报皆不应与七若有病者来
求非量非宜饮食不应施与八如有来求奴婢妻
子亦以善言劝喻令其欢喜生乐欲心终不强逼
令其忧恼仍不施与怨家罗刹等九菩萨终不侵
夺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所有财物持用
布施十菩萨于来求者终不施与不合仪物谓残
宿饮食秽变吐唾等施出家者又不食葱肉酒者
卷二 第 95a 页 X38-0095.png
施与此等杂染之施又如上所说诸不施者菩萨
不忍直言我不施汝要当方便晓喻发遣谓诸菩
萨所畜一切资财之具为作净施故先以舍与十
方诸佛菩萨如苾刍作净施法若观来求者施时
称理应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少物于诸众生而
不施者如是知巳取物施之若观施时不称正理
即应念先作净施法告言此物是佗所有不许施
汝软言喻晓方便遣发。
○四约报悭心所报经论
甚多略说十种一生饿鬼中如目连母等二或馀
趣受苦如疥癞野干形乃至无一毛可以覆身等
三于人中受贫穷苦困四损减宿世善根五失于
菩萨檀波罗蜜六由悭法故世世常受愚痴善生
经云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
痴贫报七由匿法眼恒无眼目八由不施无畏生
生常怀恐怖无暂安稳九恒为怨家而得其便十
令三檀六度俱不成就又菩萨当于财物修十种
念宜应布施一思惟巳身及以财物皆是无常磨
灭之法一旦散坏非惜能留是故悭惜都无所益
二况此并是王贼水火恶子等分彼既未侵速应
舍施置坚牢藏令永属巳三若悭不施则种世世
贫穷之业以随自身四由我前世不惯习施故今
有财悭而不施若我今者不励力施此习不破后
更增长能障大施今应励意违悭而行惠施五又
若自贫乏恐不存济而悭不施则当思惟贫是施
卷二 第 95b 页 X38-0095.png
障为此破障应当忍苦励力行施我因宿业曾受
种种饥渴等苦不能饶益于一众生我今饶益于
佗设使受苦乃至殒命终不令乞者空回况当犹
有馀药草等可以活命是当忍苦而行布施六若
于身命及所重财而不能舍即当思惟我于三界
大师前发大菩提心时一切内外皆巳舍讫如何
今者乃违本誓孤负众生七又便令我犯波罗夷
罪即为欺诳十方诸佛甚为不可八我今舍此不
坚固物臭秽之身令我当得清净法身永得坚固
此既益我若不行施即失大利九此身及财是虚
妄物尚不能舍满众生愿何能常以无上菩提饶
益众生十我常观察一切法定无我我所而今于
此虚妄身财悭吝不舍何能證入平等法性是故
菩萨常应以此十心观察一切即应常施具如华
严智论瑜伽等论说又菩萨亦应有当悭者谓乞
戒浮囊纤尘不与乃至小罪犹怀大惧也此等论
议佗宗甚备天台既阙今引而伸之幸详而裨补。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疏】不受悔谢乖接佗之道故得罪此戒七众同犯
大小乘不全同菩萨本接取众生嗔隔犯重声闻
自利犯第七聚。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叙事三初明不应三。
○初成事。】

「自嗔教人嗔。」
卷二 第 95c 页 X38-0095.png

【○二成业。】

「嗔因嗔缘嗔法嗔业。」

【【疏】二文句同前此戒具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
生想三相隔嗔心四示不受想五前人领解一是
众生者上中境重下境轻也二众生想有当有疑
有僻等同上三隔嗔心者不欲和解犯重知彼未
堪受悔不犯四示不受相或关闭断隔发口不受
五前人领解知彼不受身口加逼之苦随身口业
多少结重。

【注】顶山云嗔通三业身则现威口出粗语意乃兼
之诸戒皆增上缘为因唯此嗔怒乃亲生因也教
佗意则动念口遂教佗身在其间。
○二示应。】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有本有中字)善根无诤之事常生
(有本有慈字)悲心孝顺心。」

【○三结不应。】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

【【注】情无情也无情境上如风雨雹雪嫌其过度辄
生骂詈等岂不念虚舟触人乎。】

「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
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

【【注】石壁云以恶口下三业皆具然反更之言有六
重事谓合慈不慈一也更加嗔恚二也及以口骂
三也又以手打四也兼行刀杖五也忏谢不解六
也过犯重重故云反更。
○三结罪。】
卷二 第 96a 页 X38-0096.png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例前事释有四一约境二约事三约相四
约报约境者馀戒有可不可之境唯此嗔戒一切
皆不应嗔有十种境一圣贤二二师三父母四传
法人五众僧六俗人七巳弟子男女八奴婢九畜
生十非情此等诸境皆不应起嗔二约事一违巳
见解二违巳情欲三侵巳名利四损巳眷属五无
辜致骂六枉被打缚七刀解支节八将断其命九
害其父母十毁灭三宝因此十事起嗔皆前重后
轻三约相亦十一念动起嗔颜无异色二颜色变
异三举身战动四兼成打骂五于上所起暂知即
悔六经宿方悔七多时不舍八前人暂谢悔即解
九前人多时求悔方解十多时求悔亦不解皆前
轻后重四约报智论并善戒经及华严中明嗔罪
招报最重由嗔入地狱由嗔坠饿鬼畜生若生人
中得二种果报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常为众
人之所恼害身常丑陋人不喜见失上界乐违解
脱法菩萨当应修十种念令嗔不起一思惟一切
众生皆我父母亲眷伹应慈孝何得有嗔二思惟
无常瑜伽论说彼诸有情皆是无常命念念断嗔
之极者无过断命智者不应于生死中复欲更断
而不应起有染浊心况当以手杖加害三思惟苦
论云又自佗身一切皆以性苦为体我应方便令
离其苦不应更增其苦四思惟业缘谓我无过被
卷二 第 96b 页 X38-0096.png
横打骂必由往业资粮论偈云打骂恐杀缚终不
怨责佗皆是我自罪业报故来现五思苦增多谓
由我昔恼佗今我不忍则种当来大苦因缘六思
悯愚智论云若被酒醉人及鬼著打骂即不嗔之
众生亦尔无明酒醉烦恼鬼著为之驱使不得自
在不应嗔佗七复自思惟我在秽土法应受恼但
应调伏以求出离而生净土如入𣗥林法应被刺
伹求免出不应嗔刺八思惟发菩提心普救一切
设地狱苦尚为佗受况此小苦便违本誓九思学
菩萨行中忍行若无彼恼此行未成彼人施我大
行应须愧谢不谢则背恩何可嗔佗反为深𠎝如
提婆达多是大善知识也十思惟因缘无性经云
因手刀杖及因我身故得成打我今不应横嗔于
佗由彼成打则嗔彼者亦由我有打何不自嗔又
打从缘起必无自性故毕竟空能打所打既无所
有忍尚不立何得有嗔思益经偈云设节节解身
其心常不动知心不在内亦不在于外诸法念念
灭其性常不住于中无骂辱亦无有恭敬如此十
法宜应常习故知嗔戒最宜持秉经云一念嗔起
障百法明门又菩萨亦有嗔法谓呵诸烦恼除此
法门外唯此戒无开以障道深故。
△第十谤三宝
戒。

【疏】亦云谤菩萨法戒或云邪见邪说戒谤是乖背
之名絓是解不称理言不审实异解说者皆名为
卷二 第 96c 页 X38-0096.png
谤也乖巳宗故得罪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大士以
化人为任今邪说乱正故犯重声闻异此三谏不
止犯第三篇。

注絓音卦又音𦘕凡是亦背也顶山云谤佛者是
佗非佗是巳非巳两亦双非执皆成谤况于三身
定执有无纵依祖话亦成谤也谤法者顿渐权实
偏圆大小四悉三语无通见者皆为谤也谤僧者
权实贤圣四种八辈塞而不融况见持毁三学差
别莫究深旨咸犯斯罪。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叙事三初明不应二。
○初成事。】

「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二成业。】

「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疏】文句同前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
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谓
上中二境若菩萨若声闻若外道向说犯重二众
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如上三欲说心者运意作欲
向说之意四正说者发言向佗自对犯说若令佗
传说悉重五前人领解纳受邪言随语语结重若
作邪说经者欲令人解随彼披览发解者随语语
重。
○二明应。】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
刺心。」
卷二 第 97a 页 X38-0097.png

【【注】矛者长二丈建于兵革极利也三百即表三毒
各具诸恶总以三百言之删补云恶人者伹以贪
嗔为因非理谤者名为恶人当与外道异故云及
以石壁云不言法僧者有二意故一文不便故二
以本该末故谓法是佛所说僧是佛弟子藏疏云
问华严云菩萨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云何此中乃云如矛刺心答有四类众生一闻毁
佛生喜以邪见故二无喜无忧以佛法外人故三
闻即生痛以是初心弟子故四闻即无忧无喜以
是不退菩萨故知佛功德不可毁故毁所不到故
彼经据不退位此约初心故不同也若是初心强
同后位而不痛伤者是愚痴人顺本恶见忍受此
事故不可也问诸法皆空何须强痛答真空不坏
缘起业果是故尊卑宛然若坏此为空是恶有取空
外道见也如涅槃经云五百婆罗门谤云一切皆
空何处有佛菩提等由此谤故王杀彼类得福无
罪汝今岂欲同彼类也此释有补于人故兼录之。】
注菩萨戒经卷中之二
卷二 第 97b 页 X38-0097.png
注菩萨戒经卷之中三


【○三举况。】

「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
谤。」

【【疏】邪见推画条绪乃多略有四种一上邪见二中
三下四杂上邪见者拨一切都无因果如阐提中
邪见者不言都无因果伹谓三宝不及外道有两
相一法相异谓三宝不如此是痤陋之心计成失
戒二非法相知三宝为胜口说不如既不翻归戒
善不失随所出言犯重亦此戒所制下品邪见不
言三宝不及外道但于中弃大取小心中谓二乘
胜大乘不及若计未成犯轻垢下自有背大向小
此戒中广明杂邪见有四种一偏执二杂信三系
念小乘四思义僻谬偏执有二一执大谤小二偏
谤一部执大谤小者计云唯有大乘都无小乘非
佛所说此谤声闻藏犯轻偏谤一部者于方等中
偏言一部非佛说若计成犯轻垢既不顿违经教
犯轻垢不失戒二杂信谓心中不背因果及三宝
大乘伹言外道鬼神有威力遂奏章解神或劝佗
悉犯轻垢三暂信小乘知大乘高胜且欲断烦恼
取小果后更修大此名念退若计成犯轻垢四思
义僻谬如即今人义浅三五家释此应非罪是我
智力不及非作意强拨也复有知义轻辄解复有
卷二 第 97c 页 X38-0097.png
知佗为是强欲立异皆邪画之流所犯轻垢。

【注】上邪见阐提此云信不具谓六师外道等钞云
昔师云鲁人尚不信东家丘邪见岂信有西方佛
偏执唯大无小内教之人不无堕此荆溪云执实
迷权尚失于实况执权迷实则权实并亡斯复甚
矣删补云见谤不巳是一非而复助彼故云反更
不生信心则同外道不生孝顺心则同恶人上文
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至道之法今既生谤即是
不孝三宝至道之法亦是不孝父母师僧以因谤
损物故奏章解神者解即献也迩世往往有之可
不深诫。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解者当了自性本清净之心离诸戏论即
性本具不谤之戒随顺法性如上所辩一毫不犯
次体能持之心非内非外离诸性计亡四绝百一
刹那中遍摄遍具八万细行无不具足此一刹那
即是法界法界体空离于增谤具足诸戒离于减
谤非空非有离有无谤双照有无离戏论谤究尽
谤源本性清净亦无能离及与所离纯是法性不
一不异理惑双亡此外皆泯究竟清净成佛菩提
从因至果以此为自行亦以此为化佗故曰自行
唯在空中一法不立诸戒本净化佗三千赴物法
法不失诸戒宛然前于杀戒约教约观广示此意
以贯诸戒戒戒皆尔今于谤戒复明此义以结诸
卷二 第 98a 页 X38-0098.png
戒诸戒咸然请持者诵者善解斯旨会此诸戒常
自照心念念炳明方免数宝之责事解有四一约
境二约心三约法四约报境谓外道恶人佛法中
始行檀信有力贵人等谤说三宝故心有上中下
或贪利名欲信巳胜故或嗔彼胜境高于巳故或
不识不知愚痴重故发言有粗细等法谓三宝各
有法理佛有真应法有半满僧有权实谤佛者于
佛三身或起执见定有违于圆别定胜违于藏通
定大违于丈六八尺定小违于藏尘满空定有不
契无相定空减损佛德定一乖于应用定多不符
本体随起一中皆成谤佛也谤法者佛不说法或
四悉被物或三语赴机人所不晓随言成计四悉
世界悉檀即欢喜益世界即差别不同悉檀此云
遍施或宜闻空欢喜如来鉴机随为说法皆令欢
喜故有异说不解此意执有非无执无谤有皆成
谤法为人悉檀即生善益或有闻空戒慧宿善增
长或闻有增长或闻中增长对治悉檀即破恶益
或闻有破恶或闻无闻中破恶等第一义悉檀即
入理益或闻空入理或闻有闻中入理皆是如来
鉴机所宜为作异说人所不了执之成谤也三语
者一随自意语二随他意语三随自佗意语荣钞
说三种意语随自意者如涅槃各说身因五百比
丘或云无明是身因或云无明爱是身因各各不
同佛言一一所说无非正说我为欲界众生说父
卷二 第 98b 页 X38-0098.png
母是身因如是等经名随自意语如𣏌吒罗长者
问佛知幻否若知幻者即是大幻人若不知者非
一切智佛言我是知幻之人名为幻人也长者言
如是佛言如汝知波斯匿王有旃陀罗名气[虚*页]否
答言我久知矣佛言汝知久者可得是旃陀罗也
长者言我虽知非旃陀罗佛言汝知旃陀罗既非
栴陀罗我今何故不得知幻而非幻乎乃至若说
非幻之人名为幻人得无量罪长者言我今所有
悉以相上幸莫令波斯匿王知我此事佛言是罪
因缘不必失财乃多因是堕三恶道长者闻言心
生恐怖我当云何得脱恶道佛为说四真谛法长
者得果是名随佗意语一切世间智人说有我亦
说有智人说无我亦说无智人说有常乐我净等
名随自佗意语此是佗宗释三种语天台自有解
释引此令知佗宗又有四种意趣一别时意趣如
声闻得记现虽获成果在当意在别时也亦如涅
槃毒鼓法华系珠华严八难顿超之说为邪定者
作远因缘皆名别时也二别义意趣世尊于法华
前虽广开权意在显实亦如将说法华一乘先说
无量义等亦此意趣也三平等意趣如法华唯为
一大事因缘常不轻云汝等皆当作佛圆觉云有
性无性齐成佛道即其意也四随众生意趣即随
他意语也亦如释迦本迹寿量长短皆随众生之
所欣乐也法既四悉三语随机意乐种种异说不
卷二 第 98c 页 X38-0098.png
解此意各执一端而相是非皆成谤法此中三语
四趣亦法门中一端不可不知故备引于此谤僧
者僧有权实逆顺不同略四种一权实二逆顺三
内外四事理十地菩萨通权实顺化逆化内證外
现种种不同又如提婆达多曾作三逆出佛身血
破转法轮僧拳打华色比丘尼眼出此为遮众生
起恶业故现此权身名逆外事鹙子巳断惑證理
常随佛化生名顺内理又满慈内秘名内理外现
名外事内实外权唯顺非逆又三乘圣者剃发染
衣名为外事见谛證真名为内理是实是顺非权
非逆复有圣人内證真理进趣菩提外现事相错
乱学此乃实身名为内顺理权身名逆外事如是
圣贤无量差别若不了知而妄说者皆谤僧也约
报者谤三宝之报皆堕地狱如有威仪法师谤大
乘堕地狱经多劫后生人中常盲如无行经等说
又如郁头蓝弗等常在地狱故知应生至信之心
信慧相导于三宝境净信坚固宁舍身命经百千
劫终不生于一念疑谤毁破佛法而堕地狱也上
来十重采集众释义优者存之阙释者补之以助
天台释疏之备也。

【疏】善学十重第三段总结有三章一先举所持法
二诫劝三指后说此三中各二段初二者。
○一举
人。】

「善学诸人者。」
卷二 第 99a 页 X38-0099.png

【【疏】谓叹美之辞。

【注】有本作此仁字删补云善学即能学之人诸仁
者即所学也即巳学菩萨也仁忍也巳学者善恶
能忍曰仁今谓义理虽通今应作人以疏为据。

二举法。】

「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

【【疏】菩萨波罗提木叉此言保得解脱解脱是果戒
是因因中说果也。
△应当下第二诫劝犯持亦二。

○初劝学持。】

「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
戒。」

【【注】藏疏云具二意一谓一戒中尚不应犯尘许况
全犯戒二谓十中尚不许犯一何况犯十今谓文
意正应于一一戒皆不应犯微尘许况具犯十也
微尘者如护浮囊微尘不与。
△二别举得失又二
初举得失二劝学仪初又二。
○初失。】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
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
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二明得对失论得得恶报也。】

「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
应一一犯。」

【○二劝学仪。】

「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巳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
卷二 第 99b 页 X38-0099.png
心奉持。」

【○三指后说。】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疏】第三总结指后说悬指大本后分八万威仪品
当说。

【注】荆溪云但护篇聚于梵网八万威仪未为持相
八万者熙钞云准三千威仪经有二卷在犹字函
世高译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指
三世转为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又
对三毒等分则成八万四千诸文举其大数但云
八万威仪然今大乘顿戒恐不应以篇聚增数释
之彼文约少可尔更请详之前云各二段但前二
科一一科中各有二段此中第三只一段文盖通
举耳。

【疏】四十八轻类前三段。

【注】即前十重初云三章一总标二别解三总结也
今亦例前应为三初总标即佛告下二别解即四
十八戒三总结即诸佛子至今诵。
○今初总标(亦结
前生后意)。】

「佛告诸菩萨言巳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
当说。」

【【注】十重结前四十八轻生后然众轻戒佗宗疏记
辩释亦详此疏既略采彼补释不无其益先示重
轻次明开合初者藏疏于轻戒中有六戒兼重云
卷二 第 99c 页 X38-0099.png
一谓国使杀生戒为使故入此篇杀生故带重罪
二放火焚烧戒中焚烧故入此篇随所损物故为
犯重三依官强乞戒恃官势故入此篇强取物犯
重四为主戒中为主失仪故入此篇损三宝物亦
犯重五违禁行非戒中诈现亲附故入此篇自谤
三宝故又犯重又杀盗故犯重又六斋三长月作
非入此篇六畜作非法戒中轻秤小㪷等入此篇
取人财物故犯重荣钞又加一戒谓无慈报冤戒
中无慈报冤犯轻兼有杀嗔犯重次开合者依藏
疏乃约十种戒内开出三十五种兼前六戒有重
者言之总有七十九戒荣钞于兼重之外约十四
戒开出成七十九戒此又详细今依荣钞录出示
之轻慢师长戒中有二一不感恩德二不供所须
匿非同住戒中有四一不教忏悔二共住三同利
养四共布萨贩卖招嫌戒中有三一卖良人奴婢
二贩卖六畜三贩卖死具不救众生戒中有二一
不救馀生二不救尊亲轻新求学戒中有二一受
戒非仪二不好答法待宾乖式戒中有二一祇迎
乖式二受请非仪恶伎多损戒中有六一卖男女
色二作食舂磨三杂占辩胎四咒术工巧五调鹰
方法六合诸毒药违禁行非戒中有四一通致淫
色二杀生三劫盗四破斋犯戒畜诸非法戒中有
六一畜卖杀器二轻秤小㪷三因官取物四系缚
求财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等观听作恶戒中
卷二 第 100a 页 X38-0100.png
有五一观斗竞二听音乐三技戏四行邪术五为
贼使入诸难处戒中有二一应作不作二应止不
止应讲不讲戒中有二一不化物安僧二不讲经
救难不受众生戒中有二一受戒失仪二不与授
戒无德作师戒中有三一为利养二为名闻三为
弟子巳上十四戒开成四十五并馀三十四共成
七十九荣云大疏中释此略作八门即指藏疏以
石壁疏无此等释既又与藏疏不同者即更细开
甚详故今录之读者详焉。
△二别解即四十八戒
依经五段三十二九今疏通释为四十八。

【疏】第一不敬师友戒慠不可长妨于进善故制七
众同犯大小乘俱制自下诸戒皆有三章一标人
谓若佛子二序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谓轻垢。

【注】不敬师友如和尚阇梨师也同学同行友也慠
不长语出儒典七众大小乘同制与十重同前文
巳释。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

【疏】序事中或差降不同三阶一劝受二明应三明
不应与十重无异前明劝受是结戒远缘此阶三
别。
○一举所劝人。】

「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

【【疏】凡举三位人为劝恐在憍奢纵诞不修戒行故
偏劝王虽秉法行杀有罪有福如圣所说若受得
卷二 第 100b 页 X38-0100.png
戒非人防护福善增多。

【注】熙钞云有福者大经圣行品云昔仙豫豫王深
重大乘故十二年中事婆罗门后劝发菩提心婆
罗门曰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
大王云何令人同于虚空王恐增长佗人邪见遂
杀之作来报益以此而知为宣通故虽杀亡犯反
为后福。
○二正劝令受。】

「应先受菩萨戒。」

【○三明受制利。】

「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

【【疏】下悦鬼神上匡佛法有人言此文属总劝受戒
若是总劝何简高下偏劝王官者制令恭敬恐王
憍奢故举为言先也。

【注】顶山作释伏疑消疑云依职受位受不受何损
益也答受者戒法在身神护佛喜也。
△既得巳下
第二明应应行敬事也亦有三别。
○一序巳得戒
善。】

「既得戒巳。」

【○二应生孝敬。】

「生孝顺心恭敬心。」

【○三出所敬之境。】

「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
礼拜问讯。」

【【注】石壁云孝顺心感其恩故恭敬心钦其德故荣
卷二 第 100c 页 X38-0100.png
钞云不知指何名为上座引五分佛云上无人者
名为上座一座一众最居尊上故此经先受戒者
在前馀经或有指文殊弥勒或陈如或舍利弗为
上座或为长老皆有以也和尚此云近读弘明集
云和尚非是天竺之言伹外国谓比丘为和尚此
云力生依止此人道力生故亦名知罪福以此示
人故寄归传云梵语邬波驮(去声)也此云亲教师与
近读义相近也古云和尚讹也阿阇梨者正云阿
遮梨耶此云轨范师荆溪云岂有上智于师不敬
若不敬师则失大利也大同学年德长故同见同
行解行同故。
○三不应。】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
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
给之。」

【【疏】而菩萨下第三不应生慢也前明应应行谦卑
敬让师友自下诸戒皆有此意。

【注】自贵曰憍凌佗曰慢此二属贪对嗔痴成三毒
心憍慢反前恭敬嗔痴反前孝顺一一者有两谓
一一师处或一一供养事卖身者石壁云或曰礼
敬随时人皆所致贫富不等供养如何故次云自
卖身国城男女等此盖语其贫无所有卖身给之
或表郑重未必全然卖身通在家出家二位卖国
城男女约在家者言国城约王位男女约本誓所
统曰国所据为城此通四轮兼于粟散七宝有二
卷二 第 101a 页 X38-0101.png
种一轮王宝谓一轮宝二象三马四珠五女六主
兵臣七主藏神此出正法念经二小王七宝佛地
论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水精五𤥭𤦲六玛瑙
七赤真珠随方所乐重之百物言其大数尊者曰
供卑者曰给删补云学者应知当兹叔世善须观
时不可一向坐邀王臣如宾头卢迎王七步稠师
善知进否或因祸福于道有损善须精察。
○三结
罪。】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注】言轻垢者石壁云体非重过名轻点污净行名
垢所以制者为护微细惑业增长三聚方便成于
十重戒故律中名突吉罗翻为恶作恶说作说非
理即身口之过也善戒经云又名失意罪失本持
戒善净意故只如师友若不恭敬心慢身慠则须
获罪然口哑不能问心昏不能起贫不能供身无
人买甚欲供养将如之何但不憍慢事出于实亦
无所犯云为十重方便者荣钞云如不得畜刀杖
弓箭等是方便成于不杀戒不得贩卖轻秤小㪷
等是方便成于不盗戒不得贩卖男女色是方便
成于不淫戒等馀准应知然此轻戒例前应作法
门事相二解法门者如此不敬师友戒中当了心
性具一切法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为师
心性在我既具诸法即得为师在佗所具亦尔一
切众生心性之中具一切佛法以法常故诸佛亦
卷二 第 101b 页 X38-0101.png
常故常不轻敬一切人皆如佛如师如兄如友并
当作佛随顺此性持不慢戒即空假中事理不二
自因至果亡自亡他平等供养遍一切处皆持此
戒也此戒既尔下去众轻随义作观悉皆例此事
释者一约境谓上中下三品师为上品友为中品
同类下品二约心亦三嫌恨心恚恼心犯上品二
憍慢心痴心是中品三懈怠妄念是下品三约报
以今世不恭敬供养如扇提等(云云)此之二释戒
戒例然或书不书可以意得。
△第二饮酒戒。

【疏】酒开放逸门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唯咽
咽轻垢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一序事三阶一明过失二制不应三举非结过。

○初明过失。】

「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

【【注】藏疏引四分律饮酒有十过失一颜色恶二少
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资生法谓田业
等六增致疾病七益斗讼八无善名称恶名流布
九智慧减少十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又如娑伽陀
比丘先能降毒龙后由饮酒不能伏虾蟆等又大
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饮酒尝酒不得嗅酒不得
鬻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言有疾欺饮药酒不得
至酒家不得与酒客共语夫酒为毒药毒水毒气
众失之源众恶之本残毁圣制败乱道德轻毁致
卷二 第 101c 页 X38-0101.png
殃立祸根本四大枯朽去福就罪靡不由之宁饮
洋铜不饮酒味馀如大论三十六失前制酤酒体
能通害故在重中今制自饮开放逸门咽咽轻垢
也。】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
饮。」

【【疏】过酒器与人二解一云执杯酒器令相劝二云
止过空器令斟酌寻下况语应如后释过器尚尔
况自饮乎所以结戒有五五百一五百在咸糟地
狱二五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虫四五百在蝇
蚋五五百在痴熟无知虫今之五百或是最后与
人痴药故生痴熟虫中。

【注】藏疏引杜顺释云以俱是脚故云无手即畜生
也石壁云然亦兼人类但无手尔大论云南天竺
国有法师高座为说五戒众中多有外道来听是
时国王难曰若如所说有人施酒及自饮得痴狂
报今世应狂者多正者少何故正多狂少时外道
云王难甚善颓高座必不能答是时法师以手指
诸外道王语外道法师将护汝故不以言说向者
指汝等是狂狂不少以灰涂身裸形无耻以人髑
髅盛粪而食岂非是狂此等纵出人世何异无知。

○二制不应。】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
切酒不得饮。」
卷二 第 102a 页 X38-0102.png

【【疏】不得教此第二制不应教人及非人并自饮皆
制。

【注】一切众生应该畜生等如象及猩猩皆有好饮
酒者亦不应令失正也一切酒必该谷草药木等
多种酒也。
○三举非结过。】

「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疏】若故下第三段举非结过自作教佗悉同轻垢
必重病宣药及不为过患悉许也未曾有经末利
饮酒此见机为益不同恒例。

【注】熙钞云选云体以行和药以劳宣注云以和其
体以宣其药宣即通也分别功德论云祇园有比
丘病经六年优波离往问所须答唯思酒语曰待
我问世尊遂往问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波离
索酒令饮平复重为说法得罗汉果佛赞波离使
病差又便得道末利夫人王欲杀厨子王与夫人
饮酒以救此皆为益亡犯也。
△第三食内戒。

【疏】断大慈心大士怀慈为本一切悉断声闻渐教
初开三种净肉等后亦皆断文云当知断现肉义
大经四相品广明三种九种十种也。

【注】三种者一不见二不闻三不疑涅槃后分经第
四云迦叶菩萨白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
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悲种又言如来何故先听
比丘食三种净肉佛告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
制迦叶复白言何缘十种不净乃至凡种清净而
卷二 第 102b 页 X38-0102.png
复不听佛言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断现
肉义(云云)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听复食一切肉
(经文)荆溪因释妙经肴膳饮食云不谷而食曰肴若
作肴者啖也古师皆以肴为肉或云是肉未制之
前斯言更谬大乘顿制一切皆断何论楞伽前后
制故知不应以肴为肉梁帝尚乃深诫况出家流
十种者大经中谓人蛇象马驴狗师子猪狐猕猴
等又九种委如彼经。
○文为三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一明过失二制不应三举非结过。

○今初。】

「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
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注】有本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又有本云断大慈
悲佛性种子即多众生二字并一佛字经本互有
脱剩亦不失义理此有二过一者断慈悲种二者
众生畏见藏疏引涅槃云畜生见食肉人头上有
血光念言我身有肉彼人食肉彼若得我要当食
我我遂怕怖而走又入楞伽云食肉之人众生闻气
悉惊怖逃走乃至如畏罗刹无异问性与种子何
别答石壁拣云积习成性对于现行性即是种或
性是现行熏成种故又云所以童子修慈雁与争
路比丘带杀鸟为分岐荣钞云昔有一僧好修慈
行教一童子继师习之一日路逢群雁师曰吾与
卷二 第 102c 页 X38-0102.png
汝久修慈行未知功力如何吾今先行汝当后步
师冲雁雁遂避路分岐雁虽不惊表是修慈之力
分岐道表怖心未除童子继至雁乃拥步争前以
表慈行殊胜良由童子杀心久尽旅雁挨冲比丘
杀习未除群鸿避路。
○二制不应。】

「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

【○三举非结过。】

「食肉得无量罪。」

【【注】古颂云肉生自然生皆由断命得若人不断肉
则是劫命贼。
○三结罪名。】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疏】若有重病饮药能治准律得啖或应不制。

【注】律为治病故开或为重慈轻命故不制天台百
录云其大僧小戒近行远行寺内寺外悉不得盗
啖鱼肉辛酒非时而食察得实不同止除重病笃
瞻病用医语出寺外投治不罚严制若此可不遵
之。
△第四食五辛戒。

【疏】荤臭妨法故制七众大小如前菩萨小重发色
故也。

【注】辛辣也有辛而非荤如姜芥等荤而非辛如臭
菜等今之所制是荤是辛荤故臭不可闻辛故发
色动恚所以须制云发色者楞严经云(第八)是五种
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
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
卷二 第 103a 页 X38-0103.png
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
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提菩萨天仙十方善
神不来守护(彼经)前食肉戒其有命之害此五辛制
其无命之荤此中应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一明单辛不应食二明杂饮食亦
不应三举非结过。
○今初。】

「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

【【疏】旧云五辛谓䔉葱兴渠韭薤此文止兰葱足以
为五兼名苑分别五辛大䔉是胡荾(音虽)茖葱是薤
慈葱是葱兰葱是小䔉兴渠是蒠蒺生熟皆臭悉
断经云五辛能荤悉不食之。

【注】五辛诸文互出不同今备录之经一大蒜(音算)
作䔉广韵云荤菜也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荽
亦作荾此似二物疏云䔉是胡荾似此同之二曰
茖葱或作革字非应作此茖字音格篇韵皆云山
葱三曰慈葱或单云葱疏云慈葱是葱篇韵荤菜
四曰兰葱疏云兰葱是小䔉石壁云是家葱经释
音云慈葱是家葱兰葱是小䔉五曰兴渠梵音讹
转正应云形具疏云蒠蒺篇韵蒠音息芜菁菜也
以兴渠为蒠蒺未详所出释音引慈慜三藏传云
五辛此土但四即大䔉等若兴渠者于阗国有之
其根白叶如蔓菁臭如䔉荣钞以为阿魏藏疏或
云[廿/考]荖皆无所据今据僧传所引乃正。
○二杂食
卷二 第 103b 页 X38-0103.png
亦不应。】

「一切食中不得食。」

【○三举非结过。】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疏】必有重病药饵不断如身子行法菩萨亦应不
制。

【注】为病故开毗尼母云舍利弗因风疾医令服䔉
佛听僧祇律云七日不得卧僧床褥过是应净澡
落又经云食五辛人触秽三宝死堕尸粪地狱出
作野狐猪狗等若得人身其体腥臭人所恶贱噫
每见学佛者不以为诫荤污招报略不知之愚癖
而欲恣无渐心受重殃苦者良可悯嗟况饮食无
数苦欲违制犯戒招大殃祸者何也哀哉诫之。

第五不教悔罪戒。

【疏】以朋恶长过故制出家二众全犯馀三众及在
家虽未有僧事利养见过不令悔亦犯轻垢大小
同制文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一出犯事二明应三明不应。
○初
出犯事。】

「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
犯戒罪。」

【【疏】犯事者谓犯八戒五戒十戒大小乘皆有小乘
八戒即八斋法大乘八戒谓地持八重小乘五戒
卷二 第 103c 页 X38-0103.png
清信士女优婆塞戒经所明小乘五逆大乘七逆
七逆如下文。

【注】八戒谓五戒加三于第五不饮酒并不食肉五
辛等六不歌舞不香鬘涂身七不升高广大床八
不过中食此亦名八斋以不过中食是斋故总云
八斋文云八关关即闭义如菩萨处胎经云八关
斋戒谓闭禁八罪故大乘八者疏指地持八重具
在论文大乘七逆加和尚阇梨下文自出十戒者
疏文不释此有二种一沙弥十戒于八中第六开
为二谓不歌舞不华鬘衣并加不得执金银钱生
像宝物等共成十也二菩萨十戒如此经十重例
此应知五戒八戒亦各有二八戒二者小乘八戒
如成宝论说菩萨八戒如文殊问经说五戒亦二
小乘五戒如常说大乘五戒如善生经说知者应
捡毁禁者通语诸戒如比丘二百五十尼五百等
八难即三涂为三四生佛前佛后五诸根不具六
邪见摄世智辩聪七边地摄北洲八长寿天即无
想天此八难处也或谓此属果报今取破戒为八
处之因也一切犯戒即总结前所犯诸戒也。
○二
明应。】

「应教忏悔。」

【【疏】应教悔第二明应凡大小乘人犯上诸罪必有
三根应须举处教悔。

【注】三根谓见闻疑惑上中下如阇王即上根也举
卷二 第 104a 页 X38-0104.png
处教悔者即忏悔处也光明疏释忏悔品有忏悔
之处即实相法性为忏悔处引行处近处等故知
处字即诸佛菩萨所住境界永尽惑染究竟秘藏
今既应教犯戒之者忏悔所犯之罪若不识忏悔
处如何灭罪光明云愿为我等作忏悔处故今疏
中略云举处教悔深有所以非佗记所知。
○三明
不应。】

「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
戒。」

【【疏】而菩萨下三明不应不应有三句一不应同住
二不应同利三不应同法凡上来所制若一往见
犯不举是一罪不可同住者复默与同住复加一
罪不可同利养者复差与利施复加一罪。

【注】钞谓疏中阙二不字谓不可同住者不可同利
养者然加之似称文体例亦应更云不可与同法
而默与同法复加一罪文无者阙有经本一众下
有同字此似不用加之却繁。
○三举过结罪。】

「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可见。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疏】丧染习资神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
共大士见有解者常应供给启请以欲善无厌故
声闻有解广略布萨法应供给五岁内未及解五
法法应启请不者犯第七聚。

【注】丧染资神之益者钞云染习资神之益莫若求
卷二 第 104b 页 X38-0104.png
法法之所尊岂逾敬师二事既乖故曰丧染敬师
乐法故曰资神之益疏文紧略即由不敬师友乃
是丧其染习资神之益也五岁内未解五法者十
诵云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知轻四不知重
五不知诵广戒又云受戒多岁不知五法须尽形
寿依止。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中二初序大乘师来二明应。
○今初。】

「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房(有本作坊)
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

【【疏】言大乘同见同行拣小乘。

【注】藏疏云大乘法师是总举下别辩同于大法同
见是解胜同行是行胜入僧坊约出家菩萨舍宅
约在家城邑约王等。
△二明应又二。
○初应供给。】

「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
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
之。」

【【疏】应二事所谓应供给请法言三两金极势语若
有咨请当应舍三两金。

【注】为法重故所以捐财以三金为言盖极势之语。

○二应请法。】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
之心为法灭身请法。」

【【疏】如雪山一偈为此殒躯况小供给三时者中前
卷二 第 104c 页 X38-0104.png
中后初夜请益。

【注】有本于请法下有不懈二字有无无害三业求
法常请之言口业也礼拜身业也不生嗔恼意业
也灭身请法疏引雪山童子舍身求偈涅槃十四
云如来过去世佛日未出为婆罗门修菩萨行住
于雪山唯食草果系心坐禅忽于林中见一罗刹
说过去佛所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仙
闻巳欢喜罗刹须身血肉许巳复说半偈云生灭
灭巳寂灭为乐闻巳即于若树若石书此全偈即
上高树投身树下施与罗刹尔时帝释还复释身
即于空中接取乃至云我爱惜如来大法故相娆
恼菩萨初闻半偈问云大士于何处得此半如意
珠三世诸佛开空法道即全如意珠经文甚广荆
溪云彼经半偈诠于半教恐准追说半教尚然况
涅槃圆常。
○三结罪名。】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可见。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疏】制意与前同。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段一有讲法处二应三不应。
○今初。】

「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

【【疏】言毗尼经律者大乘毗尼经律非三藏中毗尼
也大乘经有灭恶义故称毗尼。
○二明应。】

「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
卷二 第 105a 页 X38-0105.png

【○三不应。】

「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
至彼听受咨问者。」

【【疏】傍人巳请在彼讲说法应往听而懈怠不去日
日轻垢地持有讲法处不听不往嗔慢心得罪优
婆塞经相去一由旬为限。

【注】以不至者显上诸处应而不应乃当犯罪由旬
多释明了论上品八十中品六十下品四十俱舍
颂计十六里为一由旬以此为定光明云百由旬
内满中盛火应从中过此一由旬且约制限耳。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八背大向小戒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叙二初背大二不应。
○今初。】

「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

【【疏】乖大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共所习各异直
制犹豫未决是下邪见之方便若决谓大劣小胜
计成失戒若心邪𦘕未成轻垢同此戒制今举背
大向小为语以凡夫菩萨多行此事故若彰言说
则有两种若法相说善戒巳谢止犯性罪若非法
相说犯第十重。
○二不应。】

「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

【【疏】而受持二乘者是欲受外道恶见两解一云二
卷二 第 105b 页 X38-0105.png
乘望大乘悉是外道二云若背大乘而受六师法
计未成是邪见方便犯轻垢此戒制。

【注】二乘巳摄声闻而复云者石壁云二乘是第二
乘即缘觉也故再言声闻以谛缘别故此释疏远
无此文体不曾以二乘为第二乘也熙钞云有本
加声闻二字此亦不害文中虽通举二乘更别言
声闻耳六师者四念处云执倒有三种六师初一
切智六师故六臣白王言我是一切智王若见者
罪垢消灭此执世性大论云得宿命智见八万劫
事二神通六师修得神通停河在耳十二年变释
为羊等三韦陀六师解星文地理十八大经知吉
凶等是也此三虽知世性无神通是小知世性通
是次知三种足是大六师阿毗昙明三种念处对
破此三种外道。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九不看病戒。

【疏】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大士一切
应看声闻止在师友同法共房及僧尼此外不制
以其本不兼物故。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又三初举病人二明应三不应。
○今初。】

「见一切疾病人。」

【○二明应。】

「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
卷二 第 105c 页 X38-0105.png
田。」

【【注】有本无是字或无下福田二字。】

「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
令差。」

【【疏】序事三重一举病人是胜福田二应三不应言
供养病人如佛极敬为语此明在心不在田如阿
难分饭与饿狗以此心明好故与佛一等菩萨见
一切病人随力所能皆应看视文中举父母师弟
子从近为始也末云城邑旷野凡是病皆救即知
通一切也。

【注】阿难缘未见智论云舍利弗施佛一钵饭佛还
施与狗佛问谁福田多答曰佛也以心不同境界
胜故(至)观佛意亦等八福田者下二十七戒疏中
自列藏疏有人云一造旷路义井二水路桥梁三
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
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会未见出何圣教有云供
养三宝为三四父母五师僧六贫穷七病人八畜
生等亦未见教贤愚经云施五人得福无量一知
法人二远行来人三远去人四饥饿人五病人足
之以三宝亦为八种既言如佛无异复言八中第
一明知非前后二种八此应是中八之内方为第
一天台戒疏所列不指经论必见所出既云是第
一福田则知如佛无异也佗疏虽有多种似不及
天台所列也又有三田一敬田即三宝二恩田即
卷二 第 106a 页 X38-0106.png
国王父母三悲田即贫病人与八广略之异供养
二字供应平声养应上声谓供给养育令差也若
辅行中云以下荐上曰供以卑资尊曰养并作去
声者此约恩敬二田言之今在悲田应作平上二
声也。
○三明不应。】

「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城邑旷野山林道
路中见病不救济者。」

【【疏】若瞋心舍置随人结轻垢若力不及起慈念心
不犯其细碎如律部也。

【注】律中甚详律灯钞云佛为病人洗除大小便利
扫治卧处令净敷衣与卧立制云自今巳后应看
病比丘应作瞻病人若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随
病药食看守令差不然则死调治令差即为施命
得大功德然出家人见众有病应当给养熙钞引
五分因颇鞞启请听律五法与病人衣物一知病
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三有慈
悯心与衣物四能经理汤药至死若差五为病者
说法律中明受药食皆有法制出家者不得不知
今录律文示之律灯又云出家五众有病无病所
受药食有四一者时药谓[麨]饭等名正食蔓菁根
等名不正食一切米汁乳酪等名时浆巳上三类
从旦至中食之午后不开若东方明相现时得吃
粥二者非时药谓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许服谓
豆夌等煮之头不破者取汁饮之若酥油石蜜种
卷二 第 106b 页 X38-0106.png
种果浆以水作净得非时饮仍须漉去滓澄如水
服之若有浊汁与时浆杂咽咽犯波逸提(翻为堕十诵云
堕烧煮地狱也)三者七日药谓酥油生酥石蜜当食药以
水和之非时得食然不得辄食唯五人得食一远
行人二病人三食不足人四不得食人五施水处
得和水饮又云饥渴二时得和水饮舍利弗风病
医人教服五种脂谓熊罴猪獹鱼脂也无时食气
得一时受七日服之若至第八日明相出时名不
净残药四者尽形药有二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
尽报形若有身必有患虽少差损后必重病发加
其口法任终而受为椒荜蕟等无时食气顿受病
比丘终身服之一切咸苦辛甘等不任时者尽形
服之堪作时者不得食之若病服七日药随病为
量病差须舍若终身药比丘有病长服防护一期
报身若无客病又不饥渴非时不得服之明了论
云灰土水屎尿此五名大开量不须限受随意取
服是世间所弃非惜故四分须受灰土等明了中
立五种量灰土等属大开量也然毗尼母云大界
内无净地一切宿食不得食乃至药草亦尔须于
结界净地安置须者取之结净地自别有法然若
非时等药加于口法口仰手受之安置净地须者
自取应对一比丘执药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
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姜汤非时药为欲夜分巳
来服故今向大德边受三说巳置净地或云为风
卷二 第 106c 页 X38-0106.png
病因缘此是乌麻油七日药为欲七日经宿服故
今向大德边受三说或云为气病因缘此是鳖甲
散尽形药为欲共宿长时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
说若时药七日药遇缘不得与尽形药一时受应
加法云今为气病因缘此是鳖甲散尽形紫苑药
分为欲共宿馀词如前馀一切药准例加法应知
律部明制于此甚详近来沿习不以为事易致犯
罪故备于此。
○三结罪。】

「犯轻垢罪。」

【【注】看病福田更引事證经律异相大月上童女因
入邻家见新产妇羸瘦无食割乳房以济之子母
俱存由慈心故彼乳如故贮乳之处曰房律云毗
舍祛母夏分之中请僧就家供养有一比丘瘦悴
不食母敬问之僧曰我患劳瘦我闻得生人肉为
药即差母闻巳遂入室割股肉奉僧令食食巳病
愈母以慈敬心故身疮如故本行经说佛于过去
为王太子父王有病国医不差一医师曰须得不
瞋人肉食之即差王敕求之皆无太子自思我从
生来不曾瞋恚遂入宫内割一䏶肉以进父王奏
曰我今求得不瞋人肉请王食之王既食之旬日
疾愈孝感如此此例甚多尔时太子以慈孝力不
觉身疮如故。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疏】以伤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为三。
○初标
人。】
卷二 第 107a 页 X38-0107.png

「若佛子。」

【△二序事三重一不应畜二引况三举过结非。

今初。】

「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
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

【【注】藏疏云略列十种一刀是割截义二杖是捶打
义三弓是送箭义四箭是中害义五矛是伤刺义
六斧是斫伐义七斗战具谓甲弩等一切俱是战
具此七通害人畜八恶罗网是捕鱼鸟九杀生之
器是通举坑阱等十总结畜(刃六切)又通作蓄诗云
我有肯蓄郑玄曰蓄聚美荣以御冬月之无时也
又通许六切养也非今所用罥(古法切)有本无此罥
字。
○二引况。】

「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
畜杀众生具。」

【【疏】父母之仇尚不思报况畜杀具欲害众生罾缴
罗网等道俗皆制刃槊弓箭旧开国王王子等。

【注】熙钞引六度集云昔有王弃身令彼得偿临丧
语太子长生曰违父遗诲含凶怀毒愠于重怨连
祸万载非孝子矣其文甚广此不加报之诫也然
父母被害不报者岂孝子之心耶答儒有复雠之
行佛垂慈救之心父母遇害夙与有怨当运普慈
解之令脱若更杀彼怨业转增父母何由解脱此
雠于昔雠毕自休以无报心成解脱本与儒不同
卷二 第 107b 页 X38-0107.png
又此文乃是举况耳旧开等者如涅槃经云亲附
国王持弓带箭摧服恶人亦许优婆塞不受五戒
执持刀杖为护正法乃名大乘罾音曾字应从矢
缴音灼生丝缕也谓箭上加缕而射也。
○三举非
结过。】

「若故畜者(有本有刀杖字)

犯轻垢罪。」

【【注】前疏中云自下诸戒皆有三章一标人谓若佛
子二序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谓轻垢至后别
释或存或没如云三举过结非即结罪名巳在其
中矣读者知之。
○第一段总结。】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品中广明。」

【【疏】此十戒总结如下六品所明。

【注】此不开科以一一十后各有结指之文合在三
十二九中也。】

注菩萨戒经卷中之三
卷二 第 107c 页 X38-010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