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78-A¶
678-A¶ 第 52a 页

* No. 678-A
梵网经菩萨心地品戒疏(并序)
天台 智者大师 疏
门人 灌顶 录

菩萨戒者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直道而归生
源可尽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兼怀宁不
精持戒品内外二涂咸皆敬奉王家庶众委质虔
恭斯乃趣极果之胜因结道场之妙业然经论所
载戒相自有于多种记传所辩受法不无同异良
以机悟偏圆宜闻详略辞无双举事不并行今谨
案什师所述法相出自梵网经律藏品什师秦弘
始三年来达汉境光显大乘匡维圣教传译经论
三百馀卷梵网一本最后诵出誓愿弘宣是故殷
勤一言三复特为文义幽隐有趣深玄所以指掌
晓示令后生取悟为易经称梵网者欲明诸佛教
法不同犹如梵王网目品言心地者菩萨律藏遍
防三业心识意体一名异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
口居次据胜为论故言心地也。
678-A¶ 第 52b 页 X38-0052.png

「菩萨戒经」
东掖白莲沙门 与咸(入疏笺经加注释疏)

【【注】此一显名古来诸师增减不同若循私意藏师
云梵网经庐舍那佛说心地法门品菩萨戒本奥
疏亦同旷疏上八字同下云菩萨心地十重四十
八轻戒品第十今见行本上八字同下或云菩萨
心地法门品或云菩萨心地品熙师钞云访求古
藏上卷伹安总显及品目亦不见列能说舍那之
号应置去之方应经文经云在第四禅说心地法
门品又云心地中妙戒佛自唱明矣齐师顶山记
云此亦苦无大过今依吾祖疏但云梵网经菩萨
心地品为的据也又云熙师云不可安卢舍那三
字者此经释迦说也吾党之子何太谬乎(云云)
此显名他云苦无大过若立名不正则释义无归
病源在此安得无大过耶今寻古藏的示立名方
见本疏名体有序隋仁寿目录有梵网经二卷什
师所译又有菩萨戒本一卷亦云什译在阙本目
中译经图纪与隋录同大周刊定录亦有菩萨戒
本一卷亦云什译乃云十八纸然诸目录又有谶
师葬师译者今所不载唯什师所译乃是今本二
卷者祇云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一卷者祇云菩萨
678-A¶ 第 52c 页 X38-0052.png
戒本由是考知什师诵出心地二卷上卷明菩萨
阶位下卷明菩萨戒法什于此中别出戒法一卷
令人诵持即云菩萨戒本或云菩萨戒经吾祖疏
中释此显目方见不妄疏云经名梵网品名菩萨
心地此见一经之总目又见一品二卷之总目合
云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如此卷首总标经品之目
乃不忘其本也今疏所释乃是什师于此品内别
出偈颂巳去十重众轻戒法一卷令人习诵乃应
单题菩萨戒经即别出戒相一卷之文故疏云从
大本出序及流通皆缺即别部外称菩萨戒经据
此疏文别定题目甚为切当故释名章但释人法
之名人即菩萨二字法即戒字广谈义旨秖释此
名料拣文末因而略释经品总目相带而释非特
开章须知吾家凡释首题定依经藏译人所立经
品之名奥疏藏疏皆任私见加字于题殊失本意
旷疏虽吾宗人亦昧斯旨熙抄虽识别题戒经总
别二目曾不分明顶山虽以吾宗疏文为的据但
识总经品目不识别卷显名大师疏中明示于别
部外称菩萨戒经何不标指以为的据有而不遵
无而强用正坐此责又却不许熙抄去卢舍那能
说之号而云此经通三教主所说殊为失旨至下
当示问藏中一卷者题菩萨戒本谶译见存与此
殊异什译一卷恐是别本何以用之答谶译前安
四夷次明轻吉条数虽殊事义相类什译既在缺
678-A¶ 第 53a 页 X38-0053.png
本目中此难考验大师疏中既自标云即别部外
称菩萨戒经此为的据疏中又引谶师受戒高昌
仪范验所译戒亦是此尔问今见行本卷初有长
行之文奥疏解释吾祖疏文但从偈去略不解释
何也又复此题安卷初耶偈初耶答长行之文系
属上卷后人调秩以上卷文多故节均于此即藏
中二卷并行可以卷首安长行也若今见行别录
戒法谓之菩萨戒经者不应卷初安长行文后来
印者不远此意混同而行未之可也此又见天台
疏中秖显云菩萨戒经不安品目愈得其旨奥疏
昧此亦乃解释故知此题合安偈前明矣顶山不
晓此意亦作科释选同奥失而云贵起尽有由又
其失旨也问旧来虽则通知长行之文合属上卷
未知何据答疏云上卷文言大梵天王网罗幢因
等既云上卷以之为證以上卷中别无其文只此
长行有兹文尔故知此文合属上卷其理甚明石
壁疏律灯钞等皆昧此义作序分解释唯我天台
妙达斯义今释此疏科分为二初释显二释文初
又二。
○初标列。

【疏】释此戒经三重玄义。

第一释名 第二出体 第三料拣。

【注】吾宗凡释一题必用五重玄义何以此疏秖开
三章然从旧来说此者甚众求其的当解此者极
寡秖为题目总别不明遂昧本疏三五之旨熙钞
678-A¶ 第 53b 页 X38-0053.png
谓体章必摄宗用以修因戒善能得胜果为宗止
恶兴善为用自有判教之文五章义足顶山以人
法喻具足为名性无作假色为体顿制木叉为宗
即障显德为用顿部净乳为教然此二师强立五
章殊不原其吾祖不开五章必有深致诸师不能
深求其意妄生穿凿甚非文理予于此义迟回甚
久因寻疏中有别部外称菩萨戒经遂省斯旨今
试辩之须知三意一者总别异故如前所据大师
疏文既云别部外称菩萨戒经又非一经之总目
又非一品之总目乃于什师诵出一品二卷中偏
节戒法一卷别行于世称为菩萨戒经若一经之
目应云梵网若一品之目应云心地经品之目须
论五章戒本别行节者私安此号何用五章天台
达此乃于释名秖释人法二名释体唯辩无作乃
见深识其理后人妄立五章岂见大师之意乎二
者事理异故经体是即事之理戒体是即理之事
理体乃是宗之所显用之所依故须总别而备五
章事体乃专论无作应辩三师七證所发戒色所
以疏中释名秖释菩萨之人戒法之法依名辩体
秖是禀戒之人能发无作假色之体此体属事故
非五章所显理体所以不用三者宗体异故即理
之体于五章中正是经体亦是戒所依体故论当
上一点乃宗之所显用之所依须辩五章无作之
体既是事体于五章内乃属宗中所明因行此则
678-A¶ 第 53c 页 X38-0053.png
专论持犯所发戒色非宗所显非用所依不可以
明五章故戒疏中约权约教有无无作正是五章
明宗之中一种戒行当体之体理体方是行所依
体故止观二十五方便中持戒清净以明无作辅
行云方便下三即是明宗故知止观以中道妙观
为无作戒体秖是经宗此意幽密人罕知之若知
此意宗体乃明如何于此而谈五章故须先晓总
别题目立名若正义方有归一家宗体不易敷陈
二师立章虽欲强伸终迷祖意若就二师格其高
下顶山不及熙钞秖如顶山以顿制木叉为宗修
耶性耶因耶果耶高下何取此殊不知经宗之旨又
体中云假色事耶理耶五章之体属理何以事色
而为耶体宗既失五义并昏熙钞虽以因果为宗
亦未明取体之旨妄开五重并由不晓今疏释戒
且论无作专辩事体虽云即性乃同即理之事且
论事边则有发不发兴废等疏云于理则无教门
乃有岂非就事且明无作故知诸师非伹题目不
明亦乃五章未晓天台宗旨五章最要此若不明
如何欲于大藏之中抽出经卷便能分别宗体高
下教法偏圆学教之者教眼不明佛意莫晓予尝
考诸旧说于此三五之旨殊未闻其高妙幸诸贤
达试为研详。
○二解释又三初释名又二初列。

【疏】就释名中初明人名次辩法号后明阶位。

○二释又三初人名。
678-A¶ 第 54a 页 X38-0054.png

天竺梵音摩诃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馀字译
云大道心成众生亦云开大士士亦云大勇心复
云善美随行为名以其运心广普因斯立号大品
经明此人有大道心不可沮坏如金刚从初发心
终至等觉皆名菩萨也又称佛子以绍继为义三
乘皆从佛生解尽是子义法华云若如我子大士
绍续为胜称为真子又三乘同皆脩道尽有此义
二乘自通至小果狭而且短大士广长自通通他
受斯称大经云初发巳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
觉故言大心。

【注】人名即菩萨二字先辩华梵次释子义天竺具
云摩诃质帝菩提萨埵文略菩提二字随行为名
故有诸译子义有通别通则三皆从佛生解俱得
称子别则二乘灰断无绍继义不名为子菩萨是
子然于菩萨若三藏中未断惑故子义不成若据
开显无非是子又涅槃中未发心初发心通得名
子以大夺小故云胜出。
○二法名二初引经论释名。

【疏】次辩法号即是戒义梵音尸罗大论云秦言性
善亦云清凉以其能止破戒热恼从能得名亦云
波罗提木叉译言保得解脱又名净命亦言成就
威仪无所受畜未来生处离三恶道净土受形能
止邪命防非止恶亦言戒是约义训义复言勤义
禁义并是随义立名大经云如佛禁无常汝犹说
者即破佛禁舌即堕落又云是人所有禁戒皆不
678-A¶ 第 54b 页 X38-0054.png
具足尚不能得二乘菩提况无上道。

【注】释此名义疏文自显引大经者意以禁止而释
戒名既涅槃谈常必禁无常若说无常即破佛禁
熙用三修齐引双游皆非文意。
△二用大小辩相
又三。
○初约小乘三戒释。

【疏】今言戒者有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此名源出
三藏律是遮止仪是形仪能止形上诸恶故称为
戒亦曰威仪威是清严可畏仪是轨范行人肃然
可畏亦曰调御使心行调善也定是静摄入定之
时自然调善防止诸恶也道是能通发真巳后自
无毁犯初果耕地虫离四寸道共力也此二戒法
既是心上胜用力能发戒道定与律仪并起故称
为共萨婆多说律仪戒禅戒无漏戒此名虽出三
藏今菩萨戒善亦有此三若要誓所得名曰律仪
若菩萨定共道共皆止三业通称戒也。

【注】此三种戒通大小乘若小乘中初果见道发真
之时道共之力任运离恶道定发时律仪并起故
云共戒此就小乘入位方发若大乘中中道观心
与戒泯合即具无作非同小乘入位方具如下辩
二无作中明禅与无漏即定共道共之名。
○二约
大乘三戒释。

【疏】若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此三聚戒名出方等
地持不通三藏大士律仪通止三业令从身口相
显皆名律仪也摄善者于律仪上起大菩提心能
678-A¶ 第 54c 页 X38-0054.png
止一切不修善事勤修诸善满菩提愿也摄生者
菩萨利益众生有十一事皆是益物广利众生也
戒品广列菩萨一切戒竟总结九种戒皆为三戒
所摄律仪能令心住摄善自成佛法摄生成就众
生此三摄大士诸戒尽也璎珞经云律仪戒谓十
波罗夷摄善谓八万四千法门摄生谓慈悲喜舍
化及众生令得安乐也。

【注】大乘三聚摄于众戒无不备足应知此三对破
三道显出三德律仪破苦道成法身德众生以此
苦果之身无律法制止动转之间造成罪业致此
苦报令禀戒故制止身口不作过非由持律仪此
苦报身即成法身至果之时成法身德也摄善破
烦恼道成般若德璎珞既以八万法门为摄善戒
则当对破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成般若德也摄生
即破业道成解脱德以造众罪处处缚著令既慈
悲喜舍教化众生即于法法皆见解脱故至果时
成解脱德也戒品璎珞意皆一贯九种戒者方便
处戒品总明九种戒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难戒
四一切门戒五善人戒六一切行戒七除恼戒八
此世他世戒九清净戒彼释自性戒云有四种一
从他正受即外[(厂@((既-旡)-日+口))*页]他犯自愧心生二善净心受内
自[(厂@((既-旡)-日+口))*页]犯惭愧心生三犯巳即悔专精不犯四专精
念住次明一切戒引三聚十一事三云难戒略说
有三具足大财大势力能舍出家受菩萨戒是第
678-A¶ 第 55a 页 X38-0055.png
一难戒菩萨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不令
缺减况具足犯是第二难戒菩萨于一切修行一
切正受一切忆念住不乱乃至尽寿于彼细戒终
不缺减何况重者是第三难戒馀皆可见明九戒
后总结皆三戒摄十一事者一众生饶益悉与为
伴二众生巳起未起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
伴三为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四
知恩报恩五众生怖畏狮子虎狼王贼水火悉能
救护或丧失亲属财物能为开解令离苦恼六见
有贫穷因乏悉能给施七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
法畜养八先语安慰随时往返给施饭食说世善
语九有实德者称扬十有过恶悉慈心诃责折伏
罚黜令其改悔十一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彼畏
厌众恶奉修佛法等最后一种虽在果上盖须因
心运用有力。
○三约大论十戒释。

【疏】大论戒品列十种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
不杂五随道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
具足义推此十不缺者持于性戒性重清净如护
明珠若毁犯者如器巳缺佛法边人也不破者持
于十三无有破损也不穿者波夜提等若有所犯
如器穿漏不堪受道也不杂者持定共戒虽持律
仪念破戒事名之为杂定共持心欲念不起大经
云言语嘲调壁外钏声男女相追皆污净戒也随
道者随顺谛理能破见惑也无著者见真成圣于
678-A¶ 第 55b 页 X38-0055.png
思惟惑无所染著此两约真谛持戒也智所赞戒
自在戒约菩萨化他为佛所赞于世间中而得自
在此约俗谛论持戒也随定具足两戒即是随首
楞严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示十法界像导利众生
虽威仪起动任运常净故名随定戒前来诸戒律
仪防止名不具足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名具足
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故名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
义谛戒也。

【注】备释十戒止观辅行玄文释签广引经论对辩
同异查庵备捡图示甚详此不复录然此中意前
四属戒后六既约三观论持乃属于乘以此十戒
乘戒俱备此菩萨大乘三聚净戒如前既是对破
三道而成三德正是乘戒兼修统归理藏故约十
种会入三聚法门方是大乘无作妙行也。
△三明
阶位又二。
○初标据。

【疏】次明阶位释尊一化所说教门准义推寻具明
四教谓藏通别圆如大论引迦旃延明六度齐限
尸毗代鸽是檀满须摩提王不妄语是尸满忍辱
仙人歌利王割其心不动是忍满大施抒海是进
满尚阇梨鸟巢是禅满劬嫔大臣分地息诤是等
智满偏菩萨也大品明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
应通菩萨也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净
名中得不思议解脱变身登座而复受屈被呵者
别菩萨也有菩萨发心即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
678-A¶ 第 55c 页 X38-0055.png
度众生圆菩萨也四菩萨中行位浅深今当说。

【注】初且通标四教次乃据證四别不相此四菩萨
之义不能备尽古师不解才云菩萨一向大乘遂
于经论释义成壅故妙玄云他云梵网是菩萨戒
今问是何等菩萨戒彼若答云是藏通等菩萨戒
者应别有菩萨众众既不别戒何得异又若别明
菩萨戒者何等别是缘觉戒今明三藏三乘无别
众不得别有缘觉之戒也若作别圆菩萨解者可
然何者三乘共众外别有菩萨故别有戒今家若
不以四教收机有四菩萨经论异出如何辩明他
宗不晓何以释经。
△二广释又四初三藏教又二。

○初声闻位。

【疏】最初三藏正为小乘声闻有七贤圣外凡有三
一五停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次入内凡有四
善根第四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过此
入圣位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
證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声闻位如此。

【注】三藏阶位七贤七圣贤位属凡凡分内外前三
属外未有理水后四属内即四善根次入圣位即
初果巳去所以分七者机有利钝行有信法如妙
玄云一随信行位者是钝根入见道之名也非自
智力凭他生解(云云)二随法行位者即是利根入
道之名也利者自以智力见理断结在方便道能
自用观观四真谛(云云)三信解位者即是信行人入
678-A¶ 第 56a 页 X38-0056.png
修道转名信解人也是人證有三界乃至有八种
(云云)四明见得位者法行人转入脩道名为见
得是利根人以自智勋见法得理故名见得亦有
诸般(云云)五明身證位者还是信解见到二人入
思惟道用无漏智断上下分结发四禅四无色定
(云云)得灭尽定名身證阿那含也六明时解脱罗
汉者是信行钝根待时及众缘具方得解脱(云云)
七不时解脱罗汉者即法行利根名不动法罗汉
也此人因中修道能一切时随所欲进修善业不
待众具故名不时解脱亦有二种不得灭尽定伹
名慧解脱得灭尽定名俱解脱(云云)声闻根机大
约七种若成论明二十七贤圣位具如玄文于此
位次合辩家家诸般行慈减缘行及退动罗汉等
行相不同稍有所涉广在玄签及四教义㭊玄等
文详备此不暇释。
○二菩萨位。

【疏】菩萨不论阶位不断烦恼唯修六度若论次位
祇可准望小乘作浅深耳从初发心起慈悲誓愿
观察四谛以道谛为初门专修六度檀破饿鬼尸
救地狱忍济畜生进拔脩罗禅静人中慧昭天众
从初释迦至罽那尸弃名初僧祇得五种功德一
不生三恶道二不生边地三诸根完具四不受女
身五常识宿命而自不知作佛准望位在五停别
总念处也从尸弃至然灯名二僧祇尔时虽自知
作佛而口不说准望位在煖法性地既有證法之
678-A¶ 第 56b 页 X38-0056.png
信必知作佛修六度行心未分明口不向他说也
从然灯至毗婆尸三僧祇满是时内心了了自知
作佛口自发言准望在顶法位中修行六度四谛
解明如登山顶了见四方故口向他说若过三僧
祇种三十二相业准望此是下忍之位若坐道场
位在上忍后一刹那入真三十四心断结得三菩
提则为佛也。

【注】三藏菩萨位行修證与诸教不同约三阿僧祇
行六度行修种相业乃至成佛以位言之三祇种
相祇齐下忍坐道场入中上忍约一刹那次第入
證以对诸位玄文此疏伹略举位广如四教义备
明行位文甚详细但此菩萨云不断惑大论斥云
是名大错记主意谓大论斥权以行破小故作此
说若附彼教覆相权说非谓全无不断之义但断
惑者有二种断有有漏断有无漏断若有漏断未
名为断无漏真断方名为断故辅行中引二论计
和会申通文甚详悉学者捡之二祇云性地者既
非行门义同通教性地未断尔。
○二通教。

【疏】通教菩萨即三乘共十地一乾慧地者事相名
同三藏观行心别体阴界入如幻如化总破见爱
八倒名身念处心受法亦如是住是观中修正勤
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暖法相似理水总相智慧
深利故称乾慧地二性地者得过乾慧地得暖法
巳能增进初中后心入顶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
678-A¶ 第 56c 页 X38-0056.png
性地得无漏性水故言性地也三八人地三乘信
行法行体见假发真断惑在无间三昧中八忍具
足智少一分名八人地也四见地者三乘同见第
一义无生四谛之理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五薄
地体爱假发真断欲界思證第六解脱烦恼薄也
六离欲地者三乘体爱假即真断欲界五下分结
身见戒取疑贪嗔故言离欲地也七巳办地者
三乘之人体色无色爱即真发无漏断五上分结
掉慢疑色染无色染七十二尽三界事惑究竟故
言巳办地也八辟支佛地缘觉发真无漏功德力
大能除习气也九菩萨地者从空入假道观双流
深观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得法眼道种智游
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学佛十力四无畏断
习气将尽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以资智慧一念
相应慧观真谛究竟习亦无馀如劫火烧木无复
灰炭香象渡河到于边底虽佛菩萨名异二乘通
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共归灰断證果处一称为
通也。

【注】通教行位断伏之相三乘共位诸文一同玄文
与四教义凡明通位须辩名别义通盖诸经论所
说不同故立二意收会一者用通教十地而格量
菩萨别立忍名二用别教五十位准望通教三乘
共地之名而辩菩萨之位是则立忍之位乃用通
教十地于菩萨边别立十忍三人虽同观真断惑
678-A¶ 第 57a 页 X38-0057.png
以證无生二乘住于无生自调自度菩萨不住忍
苦利物能起化用故此忍名别在菩萨故云独菩
萨位委如妙玄及四教义释义甚详若用别教位
次准望菩萨共位者亦于三乘共中取菩萨有借
别名通之义亦不语二乘诸文有云共三乘者于
菩萨若作乾慧性地等名此名乃与二乘人共以
二乘人所行十地亦名乾慧等故人不见之便谓
借别通语三乘良由未见诸文别辨菩萨或谓此
之二义通皆借别教位以名通位亦由不见诸文
于立忍中是用通教十地于借别中方是用别位
名是则一义是借别名通一义是用通立忍非谓
二义皆是借别善看读者名义照然此名若正诸
文会通于义无雍唯四教义立此二科名目甚正
彼云一用通教位立别位名名别而义通二明用
别教别位名名别义通得此立名其义方显此中
明位伹据三乘共位断伏次第于义易明此教行
位又有初地断惑之者以通教中摄机宽故义有
含容须晓三通于义自正以由利人于初地中便
能断惑问大论三处燋炷亦于通教初地为初炎
是何行位答燋炷之义异说颇多并由不识通教
三通此义若明燋炷借位悉皆洞朗祇为通教有
利根人于此断惑有含容义机通说通四念处明
通通通别通圆佛观三机同一座席祇作十地而
说通此三人而解通教之人乾慧初炎别教之人
678-A¶ 第 57b 页 X38-0057.png
初地初炎圆教之人初住初炎别圆以破无明为
初炎通教以破见为初炎如来作含容三教而说
被三根性从通教中入别圆位又以步马神通三
喻喻之步喻通通马喻通别神喻通圆并于初地
而明初炎人不见之有以藉通开导以释燋炷深
为失旨且如藉通不论破惑今是初地破惑之人
有以被接而释之者皆非文意正合净名记云利
根菩萨初地见真之义也所云七十二尽者以七
地中进断上二界思有八定地每地九品故云七
十二以除欲界九品在六地断故云也。
△三别教
又三。
○初示行位。

【疏】别教阶位五十二地一外凡十信一信二念三
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第
二内凡习种性十住一发心二持地三修行四生
贵五方便具足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
十灌顶尽三十心皆名解行位悉是内凡尽名性
地第三性种性十行一欢喜二饶益三无恚恨四
无尽五离痴乱六善现七无著八尊重九善法十
真实第四道种性十回向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
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遍至一切处五无
尽功德藏六随顺一切坚固平等善根七随顺等
观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法界
无量第五圣种性十地一欢喜二离垢三明四炎
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第
678-A¶ 第 57c 页 X38-0057.png
六等觉地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邻真极圣
众觉之顶也第七妙觉地即是见性究竟佛菩提
果了了见性称妙觉也。

【注】别教行位教权證实意稍难晓先明教旨次辩
行相别教与圆同诠中理例如藏通同诠真理拙
巧之异藏拙故为折观通巧故为体观别圆亦尔
虽同诠中理以教拙故作次第解遂成别教若教
巧者虽有行位次第浅深以三观一心约不思议
不次第中而论次第自成圆义祇一中理解有浅
深成但不但此最难会且如华严二机在座如来
一音菩萨一口说此住行向等别人作别解圆人
作圆解别人亦闻说圆融法不思议事一中无量
无量一中微尘刹土互入互融祇为别人虽闻圆
融指在果上不谓果上融通全是初心理具以不
解具虽有即名而无即义虽解圆融还成次第故
曰初心仰信此理遂成伹中此旨幽密人罕知之
不解此意说别教者失旨甚矣每见学人谈别教
法如云外月似出水花罕求此教禀教之人中心
如何成次第解作隔历说往往别教禀中道人不
及通教体真之见良亦可嗟通人尚乃见一切法
便解如幻如化即色谈空岂可别教知中之人质
塞蒙壅之如此耶故知所谓同诠中理者中以不
偏为义绝持为功此与圆人同一座席同一见闻
方曰同诠故知此人心亦能解圆融之理口亦能
678-A¶ 第 58a 页 X38-0058.png
说圆融之语祇有一点不明虽终日圆融还成次
第荆溪特云伹知果上融通不知众生理本此之
二句断尽别教一教之旨所以果融而因不融故
玄文中以地向相对论融不融即成别义住信相
对论融不融方成圆义止观引古释纵横义若据
古人所说法门有何圆妙更过于此大师皆判为
别者祇为古师不识具义虽说圆妙还成纵横今
家得旨良由谈具所以超胜百家学教之者此旨
不明何以分圆别两教于此若了别教教义洞然
无壅次辩行位此疏但列诸位名目不论所出断
伏之意玄文云既有如此无量阶差是故经论名
数断伏高下对诸法门多有不同若华严明四十
一地(云云)璎珞明五十二位仁王明五十一位新
金光明但云十地胜天王般若明十四忍大品但
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十功德(云云)又十地论摄大
乘论地持论等并释菩萨地位多少出没不同断
伏高下亦异(云云)岂可定说不广寻经论如无目
争日今若明位数须依璎珞仁王若明断伏高下
须依大品三观若对法门须依涅槃用众经意共
成初心教观两门使分明耳(云云)备如玄文细明
行位然此合辨修性纵横横学圆修出假等此不
暇辩教旨若明诸义易晓。
○二性习前后。

【疏】性习二性若据位分习种在前性种在后若据
行论性习同时故前后不定依体起用先明性种
678-A¶ 第 58b 页 X38-0058.png
后明习种寻用取体先习后性与教證二道相似
就位以论教道在前證道在后据行论之證教同
时前后不定依体起用先證后教寻用取体先教
后證也就解行中复有四种一名解行二名发心
三名回向四名道种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
行于大菩提起意趣求故名发心用巳善法趣向
菩提故名回向当分之中如观道立故名为道望
后佛果能生曰种也习种性能生报佛性种性能
生法佛。

【注】常途所明别位亦罕谈此体用教證不定同时
之义此中既明性习二性不定同时故有此例大
意乃约位次竖论前后约得意者横辨同时据发
习者乃论不定在文可见教證二道旧来说者甚
多莫不皆云说一教始终为约说教道说十地法
为约说證道其證道或说隔历或说圆融异论纷
纭从来先达共迷此义今因考见别教教旨则见
教證二道果有所归昔来所说一者判位无功二
者位有两属今且略以四种判别教位乃无混滥
应以地前为约行教道登地为约行證道十地为
约说教道妙觉为约说證道且约行教證诸文明
指人无所疑唯约说教證人多迷之并由不了所
谓约说者不可以如来说法谓之约说应以有教
无人虚设此说谓之约说名义乃正为地前人说
十地始终名为教道非谓说一教始终也才作一
678-A¶ 第 58c 页 X38-0058.png
教始终便见位位有两属之过约说證道指妙觉
者既云若说十地巳證之法且于别教当指何人
巳證十地等觉一位或有或无置之不论应指妙
觉为巳證人又云道场所得法故知乃约妙觉为
约说證道明矣旧来宗师不曾穷究遂成妄传请
好学者子细研详方见今说与祖师合更无疑矣
此但略示予于复宗集中自有义章广引论文及
疏记文晓證此义甚为切当。
○三释六住退心。

【疏】旧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第六心难
云十住云性地性以不改为义云何退作二乘其
犹一善性是不依一阐提不妨退大向小终是难
通止观师说是十法信中六心退耳此释论师及
金刚般若论师皆作此解是信习十心中六心耳
七心巳上永离二乘尔时设为利弘经不无轻漏
而度物心不失恒有菩萨之名也。

【注】璎珞上卷明法才王子净目天子舍利弗等欲
入第七位其中值恶因缘退入凡夫不善恶中无
恶不造四明云若常途别教皆云初住断见更不
起诸重过况见惑名数虽多乃一位断思惑乃历
诸位方尽此常所谈别教分齐也今记主既见身
子六住尚退复起重罪遂以义求自有机缘见思
俱断至六住时思既未尽见亦馀残所以能牵恶
道此是记主约义斟酌之辞故云恐是尔前见思
同断不可将见行别教难也四明乃以别途位次
678-A¶ 第 59a 页 X38-0059.png
言之深合祖意此是四明答日本难或作权说者
或作借位者皆非文意今文既以退大向小为难
通验知止观师及二论师指在六住度物心不失
者正是见思同断之义别途断位巳无疑矣。
△四
圆教又二初正明行位又二。
○初对拣。

【疏】圆教明位别教五十二位次第修行圆教圆修
一心具万行异于次第行也。

【注】圆本无位非次第故譬治铁作器粗垢先落名
先落处于无位次而论位次还以别位融彼次第
而成一心即为圆位故有次第不次第别而分二
教。
△二释位又八。
○初外凡。】

注菩萨戒经卷上一
梵网经菩萨心地品戒疏卷上之二


【【疏】外凡五品位一初随喜心若人宿植深厚或值
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一法一切法一切法
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起圆信解信一心中
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欲开此心而修
圆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谓识一念平
等具足不可思议伤巳惛沉慈及一切又知此心
678-A¶ 第 59b 页 X38-0059.png
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
识一心诸心若通若塞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向菩
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识巳心及凡圣心又安
心不动不墯不退不散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
染著十心成就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也
二读诵者圆信始生善顺将养涉事纷动令道牙
破唯得内修理观外则读诵大乘闻有助观之力
内外相藉圆信转明十心坚固如日光照见种种
色也三说法者内观转强外资又著圆解在怀弘
誓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但以大乘法答设以
方便终令悟大随说法净则智慧净说法开导是
前人得道全因缘化功归巳十心三倍转明也四
兼行六度上来前熟观心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
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等使一切法趣檀
檀为法界事相虽少运怀甚大理观为正事行为
傍故言兼行事福资理十心弥盛也五正行六度
圆观稍熟事理欲融事不妨理理不隔事具行六
度权实二智究了通达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
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力
用光猛也。

○二内凡。

第一内凡十信圆闻圆信修于圆行善巧增益五
倍深明因此圆行得入圆位善修平等法界即入
信心善修慈悯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进心善
678-A¶ 第 59c 页 X38-0059.png
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品
即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即入回向心善修凡圣即
入护法心善修不动即入戒心善修无著即入愿
心是名圆教铁轮十信位圆教似解六根清净也。

○三圣位十住。

第二圣位前明十住真中智也初发心住发时三
种心发一缘因善心发二了因慧心发三正因理
心发即是境智行妙三种开发缘因心发即是住
不可思议解脱首楞严定了因心发即摩诃般若
毕竟空也正因心发即是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
义谛也华严云初住所有功德三世诸佛叹不能
尽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
闻法不由他悟净名云知一切法是坐道场亦是
入不二法门大品云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
度众生为如佛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也。

○四十行。

第三明十行者即是十住后实相真明不可思议
更證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一行一切行念念进
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诸波罗蜜任运生长自行化
他与虚空等也。

○五十向。

第四十回向者十行之后无功用道不可思议真
明念念开发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
平等法界海更證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回
678-A¶ 第 60a 页 X38-0060.png
向也。

○六十地。

第五十地者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
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
又證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也。

○七等觉。

第六等觉地者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毕
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无
明父母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也。

○八妙觉。

第七妙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智故言无所断
者名无上士此即三德不纵不横不并不别究竟
后心大涅槃也一切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
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即是十
观成乘圆极竟在于佛过茶无字可说卢舍那名
净满一切皆满也。

【注】此中圆位别无修法即是十乘观法为圆修相
依修而證證有浅深始从初品终至妙觉也初品
修十谓识一念心平等具足不思议等初品识知
十乘次品圆信转明十心坚固三品十心三倍增
明乃至十信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悯
即入念心等终至十住十行等皆云更十番智断
破十品无明至妙觉位修极證圆究竟无上即是
究竟后心大涅槃也故此十法皆名为大也大理
678-A¶ 第 60b 页 X38-0060.png
即初乘不思议理大也乃至大无住即是第十无
法爱也故云十观成乘圆极在佛一切皆满也此
中明位与诸文大同小异无大难明但诸文有依
普贤观五品在十信中意稍难晓妙句现在四信
灭后五品品信文相交互难释此不暇辩学者知
之。
△二释四十二字门又二。
○初释。

【疏】南岳师云四十二字门是佛蜜语何必不表四
十二位诸学人执释论无此解多疑不用但论本
文千卷什师九倍略之何必无此解深应冥会何
者经云初阿后茶中间四十二字门具诸字功德
华严云从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此义即同阿字
门诸法初不生故此岂非圆教初住初得无生忍
过茶无字可说岂非妙觉无上无过。

【注】玄文四教义诸文圆位皆引四十二字以为诚
證此文详而又显故云甚自分明。
△二證又二。

初證圆教。

【疏】广乘品明一切法皆是摩诃演竟即说四十二
字门岂非圆菩萨从初发心得诸法实相具一切
法至妙觉地穷一切法底此义与圆位甚自分明。

○二證通别。

次发趣品明别教十地后明三乘共十地三教阶
位其文现也。

【注】演字应作衍释论宗般若谈衍门三教故以證
也释名竟。
△二出体又二初列。
678-A¶ 第 60c 页 X38-0060.png

【疏】第二出体者初明无作次明止行二善。

△二释又二初无作二止行初又三。
○初略立。

初戒体者不起而巳起即性无作假色。

【注】所明戒体有大小乘若小乘论计不同或云色
法或云非色非心宗计既殊不可不会然则戒体
既于身口防止过非作此禀持发起无作今究所
发无作戒体是何等法乃是善行所起一种圣法
善业也两宗于此善业各计不同□宗计色一宗
计非色非心辨此广如虎溪后集详引经论备明
此义稍有所涉须者捡之若大乘体正是今疏所辩
之体此当具明先知异非方见今是从来所惑大
乘戒体止观辅行以心为体引璎珞云心无尽故
戒亦无尽今疏乃云无作假色于色于心何者为
的净觉杂编云夫言体者有当体体有所依体当
体属色所依属心广如彼章熙钞云荆溪据璎珞
云无尽者意明心性以为戒体(此俱从性)次大乘论种
子受所引色观心论云大乘防意地(此并据修)若约互
具今疏云性色既即不起大乘明受所引色并乃
全性起修等今详彼意言心为体者约性而说言
色为体者约修而说戒疏云性无作假色者约从
性起修修性共说也顶山记广辩三种假色约三
因三身对明修性等此甚通漫而云既从性德起
于修德复于修德发乎遮持化他功勋故名此为
假色然功勋之上岂不该心伹戒法制色为便又
678-A¶ 第 61a 页 X38-0061.png
既云假色义自该心今试研详诸说毕竟未契祖
意且如净觉虽分当体所依乃指心为所依殊不
知今之戒体且辩当体无作之法不可以理体滥
之如前所辨此最失旨熙钞虽则约修性说今明
无作且就修论以性而为其体并非所取顶山虽
则广演文义竟无所归但辩性种修种下种之义
而于无作虽云通于心色毕竟义无的当岂非所
谓中心疑者其辞枝乎殊无可取其馀或有义章
所说不暇备叙并未合乎祖意。
○次明今义如上
所议昔说既非今于祖文考窍义旨于兹戒体文
甚分明显出吾祖高妙之处免为近世之所乾没
夫言体者当论二种一者当体二者所依今明所
发无作体者乃是宗中所明因行从因克果有修
有发附事而明故须且于当体而辩未涉所依也
当知戒体通色通心盖由禀戒从三业受精持无
犯虔重恪诚方乃发起无作戒体此体发时必有
能发必有所发心为能发色为所发以由戒法禀
受之时心不散乱身则翘勤口则答对并由精勤
方乃纳戒在心方有无作体发故知若无虔勤之
念不能纳戒在心若从纳义戒为能纳心为所纳
若从发义心为能发戒为所发所发之戒即是一
种圣法善业此善业者即无表色天眼能见与小
乘戒业体无别但由大乘圆实教中诠量此体与
小乘异乃通二向从能发属心从所发属色止观
678-A¶ 第 61b 页 X38-0061.png
辅行以心为体从能发而言戒疏论文以色为体
从所发而说故知非心则无以发非色则无以彰
是故诸文或从心说或从色说有兹所以文方不
虚此色此心皆属当体皆属于事有兴有废在教
在权并由三师禀受作为精持制止而得此戒即
修治造作之妙行也五章言之乃属宗摄辅行判
之并是明宗深有所以如此判巳戒之当体义有
定准然后方可论其所依者即理性也故此事行
大乘诠之并由理具方有事用若无理体而为所
依行未免邪事皆成妄是故圆事乃即理之事所
修之行乃全性起修行从性起方云诸行无作事
与理即方云体内之权行是妙行权是妙权此大
乘戒乃全理之事全性之修方为妙戒是故今疏
特云不起而巳起即性无作假色者性之一字全
提理性之所依起字色字乃语发戒之当体当体
有二起字是能发之心色字是所发之色由依于
性而发此戒故云起即性无作假色也亦与论中
受所引色是同引亦起义特云不起而巳者此语
秖恐三业不勤不能起发此戒则巳若能虔勤三
业此戒必发才言其起起即属心故于此心能发
戒色故云不起而巳例如无心而巳介尔有心三
千具足也如此方见祖师文意一字不虚总略多
含言简意富故云不起而巳起即性无作假色噫
秖兹十一字包无限意苟不如此消释何以见祖
678-A¶ 第 61c 页 X38-0061.png
文之高深从来诸师不见此意埋没甚久可不哀
欤止观从能发边指心即性性既无尽心亦无尽
故云心无尽故能发之心既即所依所发之色亦
即所依故云戒亦无尽辅行云虽说色心但有二
名论其法体秖是法性故知此之色心从当体边
毕竟非实但有二名语所依边唯性为实故云秖
是法性也以此会通诸文皆尔下文判二家以当
无当皆得论理教义正在此也下当点出又复应
知心是能发难说无作色是所发无作易明但有
无作假色而为圣法善业必无无作假心无作从
所发而有也如此建义符合祖文仍会经论于义
既通于文不壅顶山熙抄望崖不及诸方硕学试
为藻鉴苟或戒体不明何以为此疏述作之本。

二他解又二初标立。

【疏】经论互说诤论有无。

△二出他又二。
○初无无作。

一云都无无作色心假合共成众生善恶本由心
起不应别有顽善顽恶皆是指心誓不为恶即名
受戒璎珞经云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
故戒亦无尽或言教为戒体或云真谛为戒体或
言愿为戒体无别无作大经圣行观㭊无常阿阇
世王观㭊境界但明色心不道无作五阴名教通
大小乘唯有一色四心小乘引接小根恐其轻慢
因果权言善恶心能别生一法无作牵报善法须
678-A¶ 第 62a 页 X38-0062.png
行恶法须止行一则有两力岂可不慎方便假说
适会一时直如论主一生成四果法胜别有凡夫
法岂可依此便是实耶若因中别有顽善共为佛
因佛地亦别有此善共为佛果当知心为因果更
无别法。

【注】此一宗据所引经论不于禀受发起无作祇指
心为戒体无别无作所计如此。
○二有无作。

【疏】二云大小乘经论尽有无作皆是实法何者心
力巨大能生种种诸法能牵果报小乘明此别有
一善能制定佛法凭师受发极至尽形或依定依
道品别生皆以心力胜用有此感发成论有无作
品云是非色非心聚律师用义亦依此说若毗昙
义戒是色聚无作是假色亦言无教非对眼色大
乘所明戒是色法大论问云戒是色法可论多少
忍是心数云何言多少耶观论意以戒是色即问
此是数义大乘云何而用数义解云若用非色非
心复同成实还是小乘今言数家自是数色大乘
是大乘色何关数家中论云语言虽同其心则异
今大乘明戒是色聚也大乘情期极果凭师一受
远至菩提随定随道誓修诸善誓度含识亦以此
心力大别发戒善为行者所缘止息诸恶优婆塞
戒经云譬如有面有镜则有像现如是因作便有
无作大论解戒度云罪不罪不可得具足尸罗此
是戒度正体复云云何名戒以心生口言从今受
678-A¶ 第 62b 页 X38-0062.png
息身口恶法是名为戒既有能持所持则别有法
即无作也地持戒品云下软心犯后四重不失律
仪增上心犯则失律仪若不舍菩提愿不增上心
犯亦不失律仪若都无无作何得言失梵网大本
即大乘教下文云若不见好相虽佛菩萨前受不
名得戒又云若有七遮虽发心欲受不名得戒若
直以心为戒发心便是戒何故言不得大经云非
异色因果又念戒中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触
对善修方便可令具足又如刀剑灰汁脚足桥梁
若即心为戒何假言无形色无触对故知别有无
作能持戒心以为真戒圣行与世王中不道观㭊
无作直举色心者是易观者耳亦不言无无作小
乘说四果大乘开之是权法胜说凡夫法跋摩明
其非有未有大乘经开无作是权又既顽善作佛
因此自非妨如无常善亦作常善因即其例也。

【注】此宗立有无作甚符教文文显义明。
△二今释
又二初无作体二三聚体初又二初定无作二明
兴废初又二初律仪无作二道定无作初又二初
判二宗二今所用。
○初判二宗。

【疏】然此二释旧所诤论言无于理极会在文难惬
言有于理难安在文极便既皆有文何者当道理
耶然理非当非无当当无当皆得论理教义若言
无者于理为当若言有者于教为当理则为实教
则为权在实虽无教门则有。
678-A¶ 第 62c 页 X38-0062.png

【注】然此段文秖约文理以判有无言简意幽诸钞
解释未能尽究熙钞以中边分事理顶山以修性
分事理皆作曲说大师文中自约权实以判事理
何必他求盖由诸师不究戒体且附事论乃与经
体事理自异若认戒体便同经体如何消释今文
理无事有耶文中先且定其二说各有当不当言
无当理不当教言有当教不当理其奈二说皆有
文据然后判之若论所依理性不可以有无无作
而论其体故云然理非当非无当虽然如是何妨
依理而辨有无故云当无当皆得论理教例如体
非因果依之以辩因果非因果者语所依体辩因
果者语当体体五章言之当体属宗所依属体故
今非当非无当即理性之所依当无当即戒体之
当体当无当皆得论理教者皆有教之当体而论
理之所依也若言无者于理为当即所依之理本
非色法故无无作若言有者于教为当即当体之教
教门附事论无作体以为假色也教之当体假色
属权理之所依体性为实故云理则为实教则是
权也权则附教以论无作实则附理理无无作故
结之云在实虽无教门则有如此消会乃见昔之
二说各偏一边不知当与无当皆得论理教故疏
不许所以尔者须知发戒莫不从心以此能起之
心约契理照性边则无无作附教门防止边则有
无作请学者以义求之道理合然也秪如发心欲
678-A¶ 第 63a 页 X38-0063.png
受戒者此心虽则虔勤必假身口制作能发之心
或不合理或不契性所行之行皆是妄行非性德
行今大乘持戒止恶行善皆依于性而行此行方
名性德之行是则持戒之心全从性起性本无作
虽终日持戒则持无持相故以能发之心从照理
边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亦无能持之人亦无所持
之戒有何戒色而谈无作之法耶故知照所依理
则无无作也明矣及乎照事之时何妨以此能发
之心持所禀之戒戒戒无缺丝毫不犯任运持善
止恶而有无作假色现前故云教门则有无作也
所以疏中言有无作者引优婆塞戒经云譬如有
面有镜则有像生镜喻理性本无无作像喻假色
有无作法面喻能发之心因心契理而立妙行故
有戒色无作法成以喻求之此理甚显故知戒体
通色通心有经云一切大乘戒尽以心为体从能
发以言之有经云戒是色聚从所发以言之能发
所发皆是当体以在事故依于理性而发故指理
性而为所依委如前辩如此会通乃见疏中对古
二家文理有归仍见诸钞于体不明言不及此然
此疏文言峻意隐实难消会览者详之。
○二今所
用。

【疏】今之所用有无作也。

【注】既见旧诤若据一偏不知当与无当皆论理教
在理虽无教门则有今从制戒木欲防非止恶令
678-A¶ 第 63b 页 X38-0063.png
人进修约事约修附权附教立行立法乃论无作
正是宗中所明因行无作假色而为体也问若尔
于前二师去其无无作者而取有无作者耶答不
然前之二师各得一义以今照之尽成偏失言无
失教而得理言有失理而得教今虽有无作法不
弃所依之理理本自无今之云无无作法不弃于
教行须假色细详此意即性论修无二师之偏失
也。
○二道定无作。

【疏】次明道定皆以无作为体定共于定心中发无
作无复诸恶道共者见谛道中所发无作与心上
胜道俱故言道共也止观师释未必见道所发无
作是道共戒秖取中道正观心中发此无作有防
非止恶义故云道共大经云一正法戒二受世教
戒菩萨得正法戒谓道共戒得此戒者终不为恶
不从师授故称为得中道心中发得此戒也受世
教戒谓白四羯磨然后乃得必假凭师故称为受
差别约示故言世教也定共道共通大小乘大乘
道定入摄善法戒有师言唯入禅定能发无作欲
界定不发无作唯假空解能发无作有言但令證
此定道随能止伏粗品成就便发无作欲界定念
处前皆能发戒也。

【注】道共定共若约入位得定得道方有无作此则
太深故引止观师秖取中道正观心中发此无作
故云道共道共既尔定共秪取入定之心与戒俱
678-A¶ 第 63c 页 X38-0063.png
发也大经二戒者正法即道定世教即律仪释签
引之云正法戒通于大小及定慧等三聚言之道
定属善法戒也有师之言虽无去取意在后释为
正也。
○二明兴废。

【疏】次论兴废者初菩萨律仪方便求受其体则兴
若舍菩提愿若增上烦恼犯十重其体则废若无
此二缘至佛乃废定道两戒得定得道为因初念
定道未与戒俱具足前心为因第二念心方与戒
俱尔时是兴出定出道最后一念尔时即废二言
入定入道时戒与心俱是时名兴出定出道时戒
与心俱谢是时名废故称心俱戒也三言一发之
后出入恒有后入胜定胜道随从胜受名尔时恒
兴退定退道三藏尽寿菩萨至菩提尔时即废摄
善摄生与律仪同随受则兴二缘则癈也。

【注】先约律仪对道定拣次约二聚对律仪拣律仪
防止身口秉制则兴舍犯则废若无此二缘至果
佛时任运自废以究竟寂灭无尘可涤复性还源
义当云废三家之说若有所以初约三心二约出
入三约因果在文可见。
○二三聚体。

【疏】次三聚戒体者律仪者法式仪则规矩行人令
入道也又云律者埒也如世马埒令马调直律亦
如是调直行人不令作恶大士誓心不过止恶兴
善若不动身口即是止恶发戒防动不动即是律
仪戒若应动身口即是兴善令发此戒防其不动
678-A¶ 第 64a 页 X38-0064.png
摄善摄生即是应动涉事故开为两取策励众善
依六度门称摄善法起心兼物依四弘门称摄众
生即是为人故动下化众生中修万善上归佛果
也律仪多主内德摄生外化摄善兼于内外故立
三聚戒也。

【注】此文二节先约动止释次约内外释动止中先
释律仪埒(音劣)堤也封道曰埒以二埒相轨马于中
行则不颠跃也律仪制止身口不作众非即止恶
义此应不动是持律仪戒动即犯戒也摄善摄生
应动三业即是行善自行行于六度之行即善法
戒利他起心济物是摄生戒此二应动动即有益
而不动者乃名犯戒次内外释律仪内捡自巳摄
生外化于他摄善兼内外三聚净戒其相如此故
约动止内外二义释之戒相乃显。
△二明止行又
二。
○初释二名。

【疏】次论止行二善如百论息恶不作名之为止信
受修习名之为行佛教虽多止行收尽诸恶莫作
即是诫门众善奉行即是劝门。

【注】诫之则止劝之令行诸恶之言何所不诫众善
之言何所不行诫劝二门二善备矣。
△二辩无作
又二。
○初标列。

【疏】无作义该善恶善恶无作义总止行。

△二释相又二初善戒二恶戒初又三初约二善
释又二。
○初律仪二善。
678-A¶ 第 64b 页 X38-0064.png

今先明善善戒不起而巳起则伐恶皆是止义皆
有进趣皆是行义逐其强弱故有止行差别者逐
兴心止恶无作是止善兴心修善无作是行善如
造井桥梁礼佛布施是善无作如造鱼猎等网是
恶无作。

【注】善恶止行皆发无作先善无作即以造井桥梁
以言之因而对论恶无作如鱼猎等善戒乃标律
仪也。
○二道定二善。

【疏】次论道定二无作有行有止道定二戒义判为
止道定二心义判为行寻无作从因缘息从止缘
息后生无作是止善从行缘息后生无作名为行
善又诫门是止善劝门悉属行善又解行唯是作
止唯无作又云止行二善皆有无作。

【注】戒名制止名止善心起善业名行善文存五说
义皆显然。
○二约三乘释。

【疏】声闻七众戒皆是律仪戒体但止身口二恶菩
萨律仪备防三业复申之至佛长短阔狭为异无
作义从缘增上心发下劣不发无记心劣不发无
作如欲界修道惑有九品前六品发无作后三品
不发故云斯陀含出无作表阿那含出不善表罗
汉出无记表。

【注】七众者出家五众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
弥沙弥尼在家二众谓优婆塞优婆夷也式叉摩
那此云学法女巳受十戒在沙弥上大论云佛在
678-A¶ 第 64c 页 X38-0064.png
世时有一长者妇不觉俵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后
身大诸长者讥嫌诸比丘尼因此制二岁学戒受
六法后受具足戒六法二种一者十八岁童女受
六法二者夫家受六法谓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
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二乘伹制身口菩萨
备防三业只报人天故短远期佛果故长诠十界
故阔六凡故狭又约真中以分长短等。
○三约四
句释。

【疏】善恶无作对心为论各有四句善四句者一是
戒非无作息恶之心能止故名戒也二是无作非
戒谓造井桥梁随事随用无作等不能止恶非是
戒也三者是戒是无作谓善律仪等四非戒非无
作者谓馀善心也恶家四句一是戒非无作谓息
善之心二是无作非戒谓杀盗等事随用无作也
三是戒是无作谓恶律仪等四非戒非无作谓馀
恶心也。

【注】造井等虽有随用无作之善不能止于三业之
恶故云非戒恶四句随便而来也。
○二恶戒。

【疏】恶戒二种一十六恶律仪二外道邪戒恶律仪
如大经外道恶戒九十五种各有戒法或苦行为
戒持牛马等事火服风常翘一脚赴火投岩等以
此为戒即是邪戒运心长短皆是恶戒也。

【注】他抄记中皆以此科从恶四句开出四句非也
疏前文云今先明善戒不起而巳即对此中方次
678-A¶ 第 65a 页 X38-0065.png
明恶戒也十六恶者大经二十九云一为利喂养
羔羊肥巳转卖二为利养巳屠杀三四谓猪豚五
六牛犊七八养鸡(三五七如初句转卖四六八如次句屠杀)九钓鱼十
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十四两舌十
五狱卒十六咒龙能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种恶
是名修戒(经文)外道邪戒事火投岩等者此如殃掘
经佛告文殊汝欲闻世间建立外道因否当为汝
说往过去世拘孙陀佛时有比丘名佛慧有一善
人施无价衣比丘受巳示诸猎师师见巳生劫盗
心即于其夜将是比丘至深山中坏身裸形悬手
系树尔时有采花婆罗门至山见彼比丘怀身裸
形悬手系树惊叹呜呼沙门先著袈裟而今裸形
必知袈裟非解脱服因自悬苦行是真学道彼人
岂当舍离善法因坏正法即舍衣拔发作裸形沙
门裸形从是而起尔时比丘自得解缚即取树皮
赤石涂染以自障蔽结草作拂用扫蚊虫更有采
花婆罗门见巳念言是比丘舍鲜好衣著如是衣
拉如是拂彼人岂当舍离善法当知分明是解脱
道即学彼法出家婆罗门从是而起时彼比丘暮
入水浴因洗头疮即取水衣以覆疮上取牧牛人
新弃弊衣以自覆身时有樵者见巳念言必知袈
裟非解脱因故弊衣被发日夜三浴以习苦行乃
至比丘因身生疮然火炙疮疮转苦痛乃至投岩
自害时有见者作是念言是比丘先著好衣今乃
678-A¶ 第 65b 页 X38-0065.png
如是彼人岂当舍离善法当知投岩是解脱道投
岩事火从是而起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起
(经文)钞家以华严投岩善财之事者非也华严乃五
十三善知识所教正行不可以同外道法一何错
误之如此应用殃掘经投岩事正是外道之本也。

△三料拣又二。
○初标列。

【疏】第三料拣更为三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
为缘。

△二解释又三一须信心又二初三藏三信。

信心者依三藏门略举三种一信因果善恶必有
所招二信观谛得道三信有戒是观谛入道初门。

○二方等三信。

依方等戒故宜备此三信复加三种一信自他心
识皆有佛性二信勤行胜善必能得果三信所得
果常乐我净。

【注】信因果是慧信观谛是定信有戒是戒此约先
慧了达谛能信定然后持戒或先戒次定次慧如
遗教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若持
因静发则以定居初此亦随宜尔方等可知。
○二
无三障又三初烦恼障。

【疏】次无三障者众生障碍乃有三种烦恼常有故
不说障。

【注】顶山云若光明文句云悠悠所起属烦恼障决
定招来报属业障苦果属报障彼约障三德言之
678-A¶ 第 65c 页 X38-0065.png
此论障戒且□往云耳今谓彼论證德此论授受
若以为障一切众生谁能免此则应永无得戒之
者故不可为障。
○二业障。

【疏】业障乃有轻重重业障戒防因之义谓七逆十
重现身有此是则为障前身非复可知隔生事远
七逆一云忏灭非障二云犯一悔与不悔悉皆是
障十重一云前四性罪事同七逆悔与不悔悉障
后六悔者非障不悔则障二云前四须悔见相非
障后六不悔亦不障三云十重不悔悉障悔巳悉
非障。

【注】文无去取意以后释为正由符经故应以三种
忏会入此中义乃有归。
△三报障又二。
○初拣去
二趣。

【疏】报障者地狱饿鬼二道重苦自隔从多例判不
说为因。

【注】此从重苦难地以拣若方等陀罗尼经婆薮仙
领地狱众至方等会闻法故知其中亦自有机如
乘戒四句此但少耳故云从多。
△二通四趣又二。

○初通取。

【疏】非人畜生但能解语皆得受戒非人是鬼神修
罗龙是畜生人中男女黄门二根天从六欲天上
至十八梵皆说为因四空处既能听法亦应得戒
但业报虚妙故略不说非想倒执脱若回心慕善
亦能得戒经说三涂长寿天边地为难地据不能
678-A¶ 第 66a 页 X38-0066.png
修道义耳萨婆多记云龙等受八斋止是得善不
得名斋今依文准理五戒既是菩萨戒根本又不
表定佛法五戒菩萨戒许四道皆得。

【注】二根者具足应五谓生剧妒变半委如大论八
斋者五加坐高广床著花慢衣歌舞等也。
○二别
拣。

【疏】从八戒巳上至具足戒既是出家表定威仪唯
人中三天下能感馀道悉非因也大论龙即得八
斋戒。

【注】人除北洲佛不生彼顶山云或问龙受不过中
食如何持之答今反问云华严八大龙王法华列
龙王众既预同闻此等持斋戒否故知多论且以
小节捡之。
△三人法缘二。
○初标列。

【疏】次人法缘初人缘三种得菩萨戒一诸佛二圣
人三凡师。

△二释又三初诸佛又三。
○初真佛。

诸佛有两一真佛如妙海王子从卢舍那受菩萨
戒。

○二像佛。

二像佛金铜泥木等千里内无师许求得好相自
誓受也舍利发爪钵杖牙齿皆起重敬尽可为缘
而舍利真伪难知或是小圣敬重如佛便可凭对。

○三法佛。

次大乘经卷也三释一云不许二云与佛像差次
678-A¶ 第 66b 页 X38-0066.png
为授千里无师许对佛像千里无像许对经卷三
云莫问有佛无佛对大乘经卷即得为缘大乘经
典所在如佛塔无异也。

【注】舍利此云坚固坚牢等生身有全碎法身有偏
圆具如妙疏第八发爪牙等涅槃茶毗经云如来
四牙一在忉利天二为罗刹盗三在羯陵迦国四
在海龙王宫此并能仁真身舍利顶山云然佛牙
多伪或他牙代作或骨或角或坚木等或海中圆
石冀明眼别之傥深敬为心荆根纳戒羊骨放光
难其人也大乘经卷如法华云此经所在即是如
来全身舍利可为胜缘。
△二圣人又二。
○初标列。

【疏】二圣人亦二一真圣二像圣。

△二释又二。
○初真圣。

真者谓十地等大士对此为缘故宜发戒。

○二像圣。

像圣者谓金铜等作菩萨像此经亦云于佛菩萨
前自誓受戒恐单菩萨像则成游漫如凡夫发心
是菩萨作此人像不能发戒言佛菩萨者是佛边
有菩萨地持但言佛像不道菩萨也。

【注】疏虽通说的以戒经佛边有菩萨像为正也。

三凡师又二。
○初人数。

【疏】凡师者有内凡外凡并以真人为缘不许形像
经中称为智者人数多少地持璎珞并止一师梵
网受法亦止一师下制戒中道和尚阇梨故成七
678-A¶ 第 66c 页 X38-0066.png
逆亦不见请和尚法有言和尚者请诸佛为和尚
文又云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似非指佛虽
有现前智者犹应共在佛像前若经卷前助为发
起尔时智者在佛像前若有智者无经像不应得
戒具十八物中制佛像经典恒应相随故也。

【注】并以真人拣非像人也故称智者然此正明授
戒应请凡师今疏引地持璎珞及梵网本并止一
师此戒何云应教请二师熙钞云法缘中且依大
本但止一师故知依此戒亦应请二师顶山记云
予寻祖意只许一师或通二师一云授戒师二师
则云和尚阇梨也钞记之说义无所归一二之论
不能定判并由不见经疏之意今为明之疏据璎
珞地持及梵网本止云一师如引妙海王子从舍
那受戒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转与逸多菩萨如
是二十馀菩萨次第相付至于什师传来亦一师
授如谶授进进授朗亦各一师如何通二乃见熙
齐钞记昏昧若此然则戒经教请二师者今为点
出夫言师者有教授师有和尚阇梨此谓三师也
欲求受戒之人先当请二师和尚阇梨平时之间
预为诏导不得作七逆恶罪常从师法为受戒缘
殆乎正欲求受戒法即应就教授师以得戒也如
普贤观经请五师云释迦牟尼为我和尚文殊师
利为我阇梨当来弥勒愿授我法即教授也此虽
高位以请圣师用例凡位请凡师者亦应如此故
678-A¶ 第 67a 页 X38-0067.png
须先从二师无七逆恶然后从教授师以求戒法
今言一师者正从受戒巳知此人无七逆罪堪与
受戒何须一师正从得戒唯只一师也经言二师
乃从依止不作七逆为授戒缘也经疏非不分别
人师自昧先示经意次示疏文经中云菩萨与他
人作教诫法师者此明教授师也应教请二师者
和尚阇梨师也二师应问不得作七逆罪等后结
之云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经律
不得此法中意乃至为利养故与人授戒者此责
教授师不应妄与人受戒故知二师之言非干授
戒师明矣今所授戒既为无七逆人受乃一师也
次疏文中亦巳明示先断之云止是一师正恐人
疑下制戒中何云二师故释之云下制戒中道和
尚阇梨而言二师者为成七逆故也此乃释伏疑
言语紧略文意多含符合经文作钞记者不见其
意如何解释信知秉笔亦难矣哉熙通二师全昧
斯旨齐虽能知二一之名不解二一用与释义不
决何以通文以今所释格彼钞记显然不及矣。

二德业。

【疏】次论德业梵网经中言为师必是出家菩萨具
足五德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
藏穷玄什师所传融师笔受流传至今此其正说
次地持云必须戒德严明善解三藏堪能发彼敬
心方可从受不尔得罪也。
678-A¶ 第 67b 页 X38-0067.png

【注】五种乃三学之备什传融受实堪师法。
△二法
缘又三初正拣法缘二追释总目三别释说戒初
又二。
○初标拣。

【疏】次论法缘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种一梵
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
制旨本优婆塞戒经偏受在家普贤观受戒法多
似高位人自誓受法今不具列。

【注】拣彼二经非今受法高位且指观行巳上对凡
称高故不应指为住上。
△二正释又六即六本法
初梵网本又二。
○初示传授所出。

【疏】梵网受法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受戒法释
迦从舍那所受诵次转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馀
菩萨次第相付什师传来出律藏品。

【注】乃什传诵无文可考。
○二方法又二。
○初先法
又三。
○初三归。

【疏】先受三归云我某甲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
归依常住佛归依常住法归依常住僧(三说)次三结
(三说)

○二忏教。

次悔十不善业(更起三拜)次赞叹受约敕谛听(三说)直说
十重相问能持否(次第答能)

○三结愿。

然后结撮赞叹发愿馀所未解问戒师(便散)

【注】应以复顺本性而释归依一体大乘而释三宝
678-A¶ 第 67c 页 X38-0067.png
十善之法亦乃称性而行方曰诸行无作。
○二后
法。

【疏】后文言欲受戒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
应问能忍十事否割肉饲鹰投身饿虎等(性地巳上方能
此制)亦云千里内无师许佛像前自誓受三归忏悔
说十重如前无异出口为别耳。

【注】略举二事注云性地者乃圆信之人也出口别
者既无正经乃译者口授故有先后两说之异大
体亦同故录之以示后人耳。
△二地持本又二。

初所出。

【疏】二地持经相传是弥勒说原本是灯明佛说莲
华藏菩萨受持次第三十馀菩萨传化后有伊波
勒菩萨应迹托化传来此土然地持是昙无谶所
译疑谶即是伊波勒第四戒品出受戒法。

○二方法又四初请师。

若菩萨发无上菩提愿巳于同法菩萨巳发愿者
有智有力善义能诵能持于此人所先礼足巳作
是言我某甲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
劳苦哀悯听许(三说)次起礼十方诸佛更请师云唯
愿大德授我某甲菩萨戒(三说)

○二授法。

次生念不久当得无尽无量大功德聚师应问言
汝是菩萨否巳发菩提愿未问竟应言法弟听汝
欲于我受一切菩萨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
678-A¶ 第 68a 页 X38-0068.png
有情戒此戒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
过去一切菩萨巳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
切菩萨今学汝能受否(答能三说)

○三师白。

师应起自礼佛竟作是言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
萨前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證一切十方无量诸
佛第一无上大师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现前见
学者證知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前三说受菩
萨戒(三说)

○四结赞。

然后结撮赞叹便散席依经本受法如此。

△三高昌本又三。
○初所出。

三高昌本者或题畅法师本原宗出地持而作法
少广。

△二方法又七。
○初诸师。

先请师云族姓大德我某甲今从大德乞受菩萨
戒唯愿大德忍许听受怜悯故(三说)

○二乞戒。

次求受云族姓大德今正是时愿时与我受菩萨
(三说)

○三问遮。

次问遮法(九十问)

○四乞戒。

师应起为白诸佛唱言一切诸佛及大地诸菩萨
678-A¶ 第 68b 页 X38-0068.png
僧听此某甲菩萨欲从诸佛菩萨僧乞受菩萨戒
此某甲巳是真实菩萨巳发菩提愿能生深信巳
能舍一切所有不惜身命唯愿诸佛菩萨僧怜悯
故施与某甲菩萨戒(三说)

○五授戒。

次问受戒者言汝某甲听一切诸佛菩萨僧受菩
萨戒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是过去未来现
在一切菩萨所住戒如过去菩萨巳学未来菩萨
当学现在菩萨今学汝知是学汝能持否(答能三说)

○六白竟。

次白竟言此某甲菩萨于一切佛菩萨前从我某
甲菩萨边巳第二第三说受菩萨戒竟我某甲菩
萨为作證人此受戒菩萨名某甲复白十方无量
诸佛第一胜师及柔和者一切众生软觉者此某
甲菩萨于某甲菩萨前巳三说受一切菩萨律仪
戒竟(三说)

○七说相。

次说十重相竟结撮赞叹(便散)

○三结验。

自齐宋巳来多用此法所以题作高昌本者寻地
持是昙无谶于河西所译有沙门道进求谶受菩
萨戒谶不许且令悔过七日七夜竟诣谶求受谶
大怒不答进自念正是我障业未消耳复更竭诚
礼忏首尾三年进梦见释迦文佛授巳戒法明日
678-A¶ 第 68c 页 X38-0068.png
诣谶欲说所梦未至数十步谶惊起唱善哉巳感
戒矣我当为汝作證次第于佛像前更说戒相时
有道朗法师是河西高足当进感戒之时朗亦通
梦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于是从进受者千有馀
人河西王沮渠蒙逊子景环后移据高昌既奉进
为师进亦随往值高昌荒饿进生割巳身以救饥
者因此舍命进弟子僧遵姓赵高昌人传师戒法
复有比丘昙景亦传此法宗出彼郡故名高昌本
又元嘉末有玄畅法师从魏国度在荆嘱之门宣
授菩萨戒法大略相似不无小异故别有畅法师
本此出昙无谶而小广地持恐谶誓愿发起人情
有此重复也。

【注】此皆易见荆嘱之门有改嘱应作蜀门应作间
即荆蜀之间也改之乃善。
○四璎珞经本有五。

【疏】四璎珞经受菩萨戒法前礼三世三宝(三说)次受
四不坏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戒(三说)次忏
悔十恶五逆等(三说)次说十重戒犯者失四十二贤
圣法问能持者(答能)然后结撮三归重腾前十重戒
赞叹发愿。

○五劝信。

言受戒者超度四魔越三界苦生生不失常随行
人乃至成佛若不受戒不名有识畜生无异常离
三宝海非菩萨是邪见外道不近人情劝化人受
戒功德胜造八万四千宝塔有戒犯者胜无戒不
678-A¶ 第 69a 页 X38-0069.png
犯若真佛菩萨前受者名上品戒若佛灭后千里
内无法师从佛菩萨像前自誓受者名下品戒。

【注】文出本业璎珞经下卷甚备学者检之。
○五新
撰本有十八科。】

注菩萨戒经卷上之二
梵网经菩萨心地品戒疏卷上之三

【【疏】五新撰本者是近代诸师所集凡十八科第一
师初入道场礼佛在佛边就座坐第二弟子入道
场礼佛胡跪第三师请三宝第四令起心念三宝
如在目前第五忏悔十不善业第六请诸圣作师
第七请现前师第八师赞叹弟子能发胜心第九
正乞是戒第十教发菩提心第十一问遮法(有十五问)
第十二想念得戒第十三发戒时立誓第十四受
菩萨三归(以此三归发戒)第十五师起唱羯磨(亦以羯磨发戒)
十六结竟第十七师还坐劝学第十八说十重相
结撮赞叹作礼便去。
○六制旨受戒法备有在家
出家方法文广不列也。

【注】此等易见伹列科而巳。
△二追释总目又二。

初经总目。
678-A¶ 第 69b 页 X38-0069.png

【疏】此经题名梵网上卷文言佛观大梵天王因陀
罗网千重文䌽不相障碍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
目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
梵身无所障碍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诠参善不
同如梵王网也。

【注】因陀罗者应云网罗幢因以帝释之网在殿梵
王之网在幢上卷云幢因非因陀罗网也写者之
误此由梵王既到佛所佛因观见网目分明不相
障碍故可为喻诸佛世界各各不同互融互摄即
之立名也又梵者净也以此净网向生死海摭人
天鱼可济彼岸因之立名意在此也辩诸梵天非
今文意。
○二品总目。

【疏】品名菩萨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内所明大士要
用如人身之有心能总万事能生胜果为大士所
依义言如地也。

【注】心字通法喻前文直以心意识三而言心者从
法释也今文如人身之有心者取总义以为喻也
地字从喻取能生所作义也亦可从法约实相理
地也文中无之义亦可通或加法门者藏目既无
疏乃不立钞云心喻能总地喻能生究而言之性
戒能总众行意地能生胜果。
△三别释说戒又二
初能说人又二。
○初通释二名。

【疏】卢舍那者瑶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患都尽故称
为净众德悉圆名为满也释迦牟尼者瑞应经译
678-A¶ 第 69c 页 X38-0069.png
为能儒亦云能仁又能忍亦直林牟尼者身口意
或云度沃焦此是异说华严名号品或名卢舍或
名释迦今明不一不异机缘宜闻耳。

【注】二名翻译疏巳分明舍那之名从报身立释迦
之名从应身立牟尼身口意者本行经翻为寂默
盖言三业皆寂默也度沃焦者众生流转犹如焦
石五欲沃之而无厌足唯佛能度故云度沃焦也
妙记第九准旧婆沙以释也新译华严毗卢遮那
与舍那不拣记云近代翻译法报不分三二莫辩。

○二别定教主。

【疏】释迦在第四禅摩醯首罗宫说此心地品寻文
始末有千释迦与百千亿释迦各接有缘皆至舍
那所受菩萨戒藏然后各坐道场示成正觉覆述
说法。

【注】华严教主旧来诸师说义不定或云报身或云
应身予尝据此以断华严乃生身尊特而为教主
今略示之以三义辩一约身论本二约土定身三
约机辩应一者夫言本者乃有二意一垂迹之本
二现相之本垂迹本者释迦迹身从舍那本之所
垂下即指舍那为本虽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有
两重本迹今从极说但指台上舍那为本故云卢
舍那本身也现相本者却指释迦而为其本盖以
舍那台上之身居实报土何由可见并因释迦树
下成道放光现瑞见实报境界得睹斯佛如上卷
678-A¶ 第 70a 页 X38-0070.png
云释迦身放慧光照此天宫至莲华藏世界其中一
切世界悉皆相视乃至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
至莲华台藏世界见舍那佛等以此考知从本垂
迹却是舍那从下见高却由释迦故指释迦为现
相本故经中云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则
树下释迦亦得为本源者乃现相之本也。
二约
土定身者今五时施化在娑婆土中西天竺国净
饭王宫所生之身悉达太子出家成道首谈大法
经中显云释迦初成道在菩提树下初结菩萨波
罗提木叉华严经初亦云在娑婆国中成道之初
即说此经在菩提树下即指此身为说经之主一
世界既尔千百亿世界亦然故指千亿释迦树下
生身为华严教主明矣台上舍那乃实报土中说
法教主今辨同居娑婆世界五时施化说华严身
安得指实报土身为娑婆教主耶况此戒疏明示
之云寻文始末有千释迦各接有缘皆至舍那所
受菩萨戒藏然后各坐道场示成正觉覆述说法
凡有十处此一段文乃示华严教主之明文也既
云覆述说法凡有十处即华严经中七处八会疏
文乃以梵网与华严和会梵网华严同一教主此
乃千百亿中之一身在此一娑婆说华严也即指
此身为此教主净觉一宗不晓此意夐指台上之
身实报教主而为此土说经之主者若为议论。

三约机辩应当如来成道之初大机普集在会之
678-A¶ 第 70b 页 X38-0070.png
者皆别圆人机既纯大应合尊特即指树下文六
之身大机所睹业识当情佛从中道感应而现故
此生身即是尊特而为教主经中虽说十莲华藏
微尘相海乃是此土释迦放光现瑞手擎此会大
众至台上舍那之所传诵戒法来此树下为众覆
述说此相海广大法门耳不可认所说之相为能
说教主既曰覆述说法则传来有自具教眼者应
善分别或谓妙句既云梵网别为一缘安得以此
为华严教主者此有二据一者以疏文据疏云华
严文来未尽前后席或不同并由圣迹难思随机
异说疏中以梵网华严二经会同文非不显二者
以记文据据妙记云为缘虽别道理恒同故知二
经不可夐异梵网教主既是树下初成之身华严
教主安得不然耶约此三义以定教主是生身即
尊特此理甚明岂可以藏尘生身入灭有多少舍
利而为难耶此唯四明建义妙合佛祖之心他所
不及顶山乃云四明据树下净觉据台上皆得片
意又以四意定教主全同儿戏义无所归如何点
𦚾乃云予点寿量名无不究义无不尽只此所论
教主可验所点寿量心无精当却谓四明据树下
只得片意汝之四科全意安在请好学者试读彼
记当发一笑前文又云此经通三教主所说以验
此师一何浅谬并由识暗其言多失。
△二所说法
又二。
○初通论一部。
678-A¶ 第 70c 页 X38-0070.png

【疏】凡有十处一在妙光堂说十世界海二在帝释
宫说十住三在夜摩宫说十行四在兜率陀天说
十回向五在化乐天说十禅定六在他化天说十
地七在初禅说十金刚八在二禅说十忍九在三
禅说十愿十在四禅说心地品第十会总更说前
三十心十地皆约无相义为解后又云释迦从初
莲华藏世界入天宫下阎浮提成道号释迦始于
道场说法乃至十处复从天宫下至菩提树下为
此众生说卢舍那初发心所诵戒即是十重四十
八轻华严所说文来未尽止有七处八会多道不
起本座不道在化乐天说法而此经多道座起复
至馀处在化乐天说十禅定又诸地多不相应前
后座席或复同异良由圣迹难思随机异说耳。

【注】此等时会以经校之伹撮略而叙故心地品乃
第十会说又云复从天宫下至菩提树下说此十
重四十八轻则应此戒涉两处说熙钞拣云问处
既有异似分两品答品唯从一前后有殊此与华
严有不同处文自和会。
△二别拣此戒又五。
○初
拣教。

【疏】于三教中即是顿教明佛性常住一乘妙旨。

【注】三教者显露三教也今判属顿非秘密教也既
云佛性一乘即顿部中圆以行位既通亦可兼别
有趣在圆也。
○二拣人。

【疏】所被之人唯为大士不为二乘华严云二乘在
678-A¶ 第 71a 页 X38-0071.png
座不知不觉以大士阶位非二乘所行制戒轻重
非小乘所学。

【注】此既华严部中结经二乘如聋如哑矣。
○三拣
制。

【疏】大小乘制法不同菩萨一时顿制五十八事声
闻待犯随犯随结理论关机宜事论凡有三义一
大士深信顿闻不逆声闻浅信顿闻则不受二者
大士不恒待左右无有随事随白故一时顿制声
闻恒得随侍可有小欲白佛故待犯方制三者梵
网所制起卢舍那为妙海王子授菩萨戒尔时诸
大士法须说此五十八种故一时顿制也。

【注】十重兼众轻成五十八事相一约信二约随三
约受。
○四拣部。

【疏】梵网大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唯第十菩
萨心地品什师诵出上下两卷上序菩萨阶位下
明菩萨戒法。

【注】此云百一十二卷藏中有本序云弘始三年召
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及义学三千馀僧手执梵文
口翻解释五十馀部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
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也何故
卷数不同恐写十二上下字误经既不来藏无所
考。
○五拣名。

【疏】从大本出序及流通皆阙即别部外称菩萨戒
经。
678-A¶ 第 71b 页 X38-0071.png

【注】既云皆阙何故分科自有三段阙者语其大部
之三分此既一品别行于世义求三分品内自足
既云即别部外称菩萨戒经故今疏注依此定题
立名甚正巳如前辩前来并是大师疏文释注之
前预有玄旨故对熙钞齐记有所长者兼而录之
此后入经故对他宗疏钞有所备者兼而补之以
全其美读者知之。
△二释文又二。
○初列科示意。

【疏】就文为三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
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馀尽卷为劝说流通也就
序中初偈明舍那发起长行明释迦劝发偈中大
意四戒三劝四戒者一舍那戒二释迦戒三菩萨
戒四众生戒舍那为本传授释迦为迹释迦得此
复授诸菩萨诸菩萨得此戒复传授凡夫众生也
三劝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此四品戒得之有
由根本冥传自下授作佛记所以劝凡夫受既受
须持既持须诵欲使相传不断也十一行半偈分
为三段初三行三句明舍那说戒传授释迦二从
是时千百亿下三行三句明释迦迹佛传授诸菩
萨诸菩萨传授众生三从谛听我正诵下尽偈明
劝信受持一言三序是三佛各说二言初序是舍
那自说馀二是此土释迦说今言三序悉是此土
释迦说杂有经家之辞。

【注】四戒三劝乃谈其意至于分科各自有目然疏
于三劝开科前后有所不同至下略辨。
△初更为
678-A¶ 第 71c 页 X38-0071.png
三前两行半明本迹次一行一句明人法就初又
三初半行明舍那本身二一行半明释迦迹佛三
半行总结本迹。
○今初半行明舍那本身。】

「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疏】上句明舍那本身下句明舍那本土此即依正
两报佛身四种一谓法身二谓真应三谓法报应
毗卢遍耀正法为身舍那行满报果为身释迦应
迹赴感为身也舍光摄论名法应化若更四身者
应身受纯陀供化身受大众供我今者八自在我
也舍那者无明尘垢永尽智慧功德圆备如净满
月以名表德也方坐莲华下句明依报方者正也
安住正法故云坐也何故坐莲华台世界形相似
莲华故云莲华藏华严云华在下擎莲华二义处
秽不污譬舍那居秽不染也藏者包含十方法界
悉在中也台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台也又以
本佛坐于华台又表戒是众德之本也。

【注】佛身四种谓法报应化释文散出备释名义如
常所解熙钞云摄有梁唐此云舍光摄论未详齐
记云舍字误乃金字耳意谓金光与摄论皆明三
身读者更详应受纯陀者大经佛将涅槃人天奔
集各持香云并诸异供奉献如来皆默不受最
后拘尸那竭有一工巧名曰纯陀奉施饮食垂许
受之故曰应身受纯陀供化身受人天供者为满
人天愿故复现化身各在其前受诸天等供养以
678-A¶ 第 72a 页 X38-0072.png
悉达本身为应各现在前为化斯乃取始终示迹
为应无而欻有为化八自在我者大经云一能示
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
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国五诸根互用
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
如虚空存没随宜不穷(经文)安住正法以释坐者妙
经云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究竟永寂灭安
住无漏法譬舍那居秽不染者熙钞云此文显用
迹佛应用为释四明师云梵网方坐莲台华严藏
尘文等皆是现起尊特若尔本迹一向夐异熙谓
四明不合以此为现起尊特者殊不晓四明自指
台上所现之身是实报本身却以莲华处秽义为
迹佛何浅陋之甚乎又自问云莲藏世界即实报
土云何居秽答肇自一化岂离娑婆称本佛居须
表报土当知即竖而横实称华台即横而竖寂场
宛然他意乃以即娑婆而显实报以为答释殊不
知疏文通释莲华有此二义便认作华台有处秽
义何不详之甚乎且今四明之意是现起义耶示
现义耶若依他答应台上身是示现耶不善消文
枉费疏理。
△周匝千释迦望百亿国释迦千为本
百亿为迹故两重本迹此又为三一明迹中之本
二明迹中之迹三明本之与迹皆成佛道。
○今初
明迹中之本。】

「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678-A¶ 第 72b 页 X38-0072.png

【【疏】千华者人中华有十馀叶天华百叶佛菩萨华
千叶一叶有一佛世界故有千佛净土表十地十
波罗蜜圆因起应果之本地现千释迦一叶一净
土即一佛世界起圆应身又一世界中一佛国土
此犹略说华严微尘世界也十方方各一百也。

二明迹中之迹。】

「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疏】一叶一世界有百亿国土娑婆百亿国是一叶
之上耳。

【注】此明二重本迹初以舍那为本现千释迦为迹
次以千释迦为本乃迹中之本以千百亿为迹即
迹中之迹乃示本迹重重显现无尽据经第十三
重世界名曰娑婆此云堪忍即今所化境域众生
能忍受三毒众苦等以得其名故别指一叶藏疏
云诸圣教中总有五说一约诸部小乘于此大千
百亿阎浮中唯此阎浮释迦是实报成佛馀洲皆
是化往本不论舍那佛二若依入大乘论等说摩
醯首罗天上有一实报成佛以一大千世界为所
统境化作百亿释迦一时成佛三若依此经莲华
台藏世界坐华台上实身成佛名卢舍那其千叶
上释迦即是千摩醯首罗天上各有一释迦此千
释迦一一各化作百亿释迦故有千百亿释迦于
千百亿国中菩提树下一时成佛准此言之即一
实身成佛时以千三千大千世界为化境合有千
678-A¶ 第 72c 页 X38-0072.png
个百亿其千释迦是实报千百亿释迦是化身四
依摄论等受用身有二种一自受用是实身成佛
称法界成身土相称依正无碍唯佛独住更无菩
萨二随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于净土中现身说
法为地前机现化身佛所主化境又广于前五依
华严无成无不成故舍那于一切处皆实身成佛
又以卢舍那即是释迦不分报化二身之别但说
十身以显无尽(彼疏)然他宗疏据引经论释义甚详
存录备知伹无教旨收会遂多散漫仍以实有之
身为实报身盖无吾家身土依正判摄无归若以
今疏本迹比之足见优降荆溪云纵令十方互为
主伴亦复不离一尘一尘秖在此台此叶当知祇
是迹中依正故知今家得旨之谈虽无穷无尽亦
不离当念荆溪云一一尘身一切身一尘刹一切
刹熙钞引永嘉云一月普含一切水一切水月一
月摄不学天台难明此旨。
○三明本迹俱成佛道。】

「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三半行总结本迹。】

「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疏】是千百亿初句结迹身舍那下句结本身明千
百亿皆以舍那为本。

【注】藏疏以舍那本身一句科在次科以如是千百
亿句节在上科为类结云如是乃有千个百亿以
天台疏科此二句为结本迹方见经意不闲若如
678-A¶ 第 73a 页 X38-0073.png
他释前来巳云百亿国了何用结数仍使本身一
句在次科中殊无所以故彼释经不及天台也。

千百亿下第二明人法初明人次明法。
○初明人。】

「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疏】人中有三句一明能接之人是千百亿释迦二
明所接之人取有缘之义也微尘者听众多也第
三明能接所接人俱至舍那佛所。

【注】熙钞云取有缘者若非种缘焉闻妙戒故华严
著乐诸天不预法会以乘缓故如乘戒四句顶山
记云所云接者他云未必手擎但以神力摄持尔
若据上卷释迦擎接维摩云手擎大千法华以神
通接众皆通诸义也。
○第二明法。】

「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则开」


【【疏】上句明说戒次句正叹戒初诫菩萨听也诵佛
戒者问何故诵不道说耶答此是三世十方诸佛
之法非始自作故秖得称诵不得道说甘露门者
叹戒譬服甘露令人长寿不死要因此戒得至涅
槃常乐我净教能通理譬之如门又戒能济拔免
离生死譬如甘露服得命长大经云有山从四方
来唯当持戒布施也。

【注】提谓以戒是佩长生之符不死之印彼虽五戒
天台以四教释之圆教长生之符不死之印即常
乐我净涅槃四德今文乃以甘露为长寿不死之
法也所谓开者备应有四光明疏释开甘露门云
678-A¶ 第 73b 页 X38-0073.png
对十住位初开圣道遮二边故故言开也又有示
器入城处室以对行向地等今以戒是入道初门
故言开也大经云四山临逼欲济拔之当修施戒
即生老病死钞引大士诗云早求无上道应免四
方山。
△第二释迦迹佛传授菩萨菩萨授众生也
又为三一明经家叙释迦传教之缘由二明释迦
说戒传授诸菩萨三劝菩萨传授诸众生。
○今初
经家述释迦传授之由。】

「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疏】三句明千百亿佛各还本处然法身无在今初
明迹传本戒则本为迹师以迹诵本故也。
△传授
诸菩萨此文为三一明戒体二明戒用三劝菩萨
受持。
○今初十重四十八。

【疏】则十重等为戒体也。
○二叹戒用。】

「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疏】持此戒能除罪雾譬之如日使得清凉喻之若
月富有善法如璎珞珠又日能长万物戒亦如是
能生万善又如璎珞能差贫穷戒亦如是能差众
生贫长善法财又如日月丽天无不瞻仰持戒在
体无不归崇璎珞在身庄第一持戒离丑如端正
也。

【注】藏师疏云初是慧严次是福严又律仪戒以能
破诸黑恶故如日也摄众生戒以大悲清凉为相
678-A¶ 第 73c 页 X38-0073.png
故如月也摄善法戒以能摄修具胜善法而自佩
故如璎珞也。
○三劝菩萨受持。】

「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疏】如人渡海必假舟航若度生死要因持戒大经
云如凭船筏又喻浮囊又为二卢舍那下能授之
人新学下所受之人。
○三劝菩萨传授众生。】

「 受持是戒巳
 转授诸众生」


【【疏】三十心菩萨传授外凡发大乘心也。

【注】疏中云三劝发传授众生发字误应如前分科
劝菩萨也熙钞不详谓如劝发。
△三劝信受持又
为三一出所诵之法二劝人信受三结劝。
○初出
所诵法。】

「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疏】此戒简异外道鸡狗等戒净戒为因木叉为果。

【注】藏疏云波罗提此云别也略毗木叉此云解脱
谓持此戒行于诸犯境皆别别脱离故也熙钞云
摄一切戒故曰藏亦是常住佛性等藏。
△二劝人
受持又为二初劝信二劝受。
○今初。】

「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巳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巳具足」


【【疏】所以尔者信是入道初门大论云信为能入我
持此戒得成正觉汝亦应尔。
○二劝受。】

「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678-A¶ 第 74a 页 X38-0074.png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巳
 真是诸佛子」


【【疏】凡有心者皆得受菩萨大乘常乐等戒明众生
有心所有佛性要当作佛须受二戒也。
○三结劝。

【注】疏中分科前后不同前云偈中大意四戒三劝
三劝者一劝信二劝受三劝诵即从谛听下三劝
文也今正释三劝再开其科云第三劝信受持文
为三一出所诵法二劝人受持三结劝至劝人受
中开科云一劝信二劝受此前后异者何也今详
科意大师释经此类极多如有时或作此释等盖
自谛听我正诵下一节之文意可二句或直作三
劝科即如前开劝诵之文以我诵故显一切皆诵
或作结劝科即如后开虽少不同大意无别问前
云劝受劝持复云劝信劝受何也答申信故受由
受故持互说无碍故前疏云既受须持既持须诵
欲使相传不断也。】

「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疏】上句结下句诫听总明诸佛传授戒法发起序
竟。
△二释迦劝发序为二初经家辞二释迦自说
初中三阶一叙佛欲结戒二放光表瑞三大众愿
闻初又四。
○初标化主。】

「尔时释迦牟尼佛。」

【【疏】一标化主大圣释尊。

【注】前以释迦生身为此经华严教主树下覆述说
法以教定身乃生身即尊特如前三义此中标主
678-A¶ 第 74b 页 X38-0074.png
乃是释尊岂不符合祖意。
○二标处所。】

「初坐菩提树下。」

【【疏】在此树下得道因名道树又曰思惟梵音贝多
也。
○三明得道。】

「成无上正觉。」

【【疏】谓成正觉即正遍知号。
△四出所结法谓菩萨
波罗提木叉于第四自更四句。
○一标所结名。】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注】藏疏云以是本戒非是声闻待犯方制最初成
佛即结此戒故云也。
○二能成胜因。】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疏】宝藏经云孝事父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又能
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尽孝释迦文佛在
汝家中睒摩菩萨亲眼患愈慈心童女火轮速灭
即其灵应尔雅云善事父母为孝孝即顺也太史
叔明用顺释孝孝经钩命决云孝字训究究是了
悉始终色养也亦可训度度是仪法温清合仪也。

【注】孝顺即能行之心父母等是所行之境心行善
法即止行二善孝是止善顺是行善孝故防止其
悖逆顺故承奉其颜色此如止观持戒中释随定
具足两戒乃防止二边善顺中道约即中持此两戒
引梵网云戒名大乘名第一义光非青黄赤白戒
名为孝孝名为顺孝即止善顺即行善辅行释云
应以第一义光寂照相即而为防止善顺戒体孝
678-A¶ 第 74c 页 X38-0074.png
者畜也事亲之道宜恒畜在心以在心故能顺颜
色故名为顺今亦如是观不思议恒照在心善顺
于理顺故观于三谛孝故止于三惑如是持戒尚
不与别教出假持戒义同岂与天子庶民行孝为
同年耶故知孝顺二字不可以浅近而解既云顺
故观三谛孝故止三惑且附十重以言之理性非
恶逆顺此性故持不杀戒理性非贪取顺此性故
持不盗戒理性非染污顺此性故持不淫戒理性
本真实顺此性故持不妄戒理性非昏迷顺此性
故持不酒戒乃至理性本诚信顺此性故持不谤
戒十戒既尔诸戒例然菩萨之人并由顺性诸行
无作故云顺谓了性为行此行方妙如此解会方
善持戒止三惑顺三谛从因至果用此孝顺则穷
三惑源极三谛底故唯佛一人究竟持戒名曰孝
顺也所孝之境有三一父母生育恩二师僧训导
恩三三宝救护恩此三于我既其有恩可不孝顺
言父母者有法门父母有世俗父母法门父母生
我法身则师僧三宝皆在其中当行孝顺世俗父
母生我色身则通过现现在父母生我此身过去
父母生我前身则一切众生皆我父母故云我世
世无不从之受生今持戒行孝顺者以一发菩提
心此心普广非但报生身父母令得解脱亦使一
切众生皆我过去父母同入报恩海中等到菩提
之果可不伟哉孝顺之言善须解会疏云睒摩菩
678-A¶ 第 75a 页 X38-0075.png
萨亲眼患愈者睒摩经云如来过去为凡夫时侍
盲父母于山修道二十馀年采果汲水敬侍无怠
子披鹿皮衣遇王游猎毒箭中胸垂死难援父母
念子敦孝宁自殒身于是口吸其毒手拔箭锋不
可得脱感释梵王以神药灌睒口中毒箭皆除还
活如故父母惊喜两目俱开王誓不杀持五戒善
慈心童子者心论云慈童女长者欲辞其母深海
采宝母不容往因摘下母一发至海洲上见热铁
轮从空中下临于顶上即发誓云愿法界苦皆集
我身以誓愿力火轮遂落从兹舍命生第六天荆
溪云逆母损发成地狱心发誓愿属佛界善。
○三
明能得胜果。】

「孝顺至道之法。」

【【疏】能得胜果谓至道之法。

【注】藏疏云谓至极之道莫先此法又以此道能至
于果故云至道。
○四结名字。】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注】藏疏云行此孝行即是顺教无违名为持戒故
云孝名为戒制御三业止灭诸恶故云亦名制止。

○二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疏】瑞者信也欲说大事前须放光故称为瑞光是
色像之胜放胜光明召有缘众同来听戒戒是诸
善最胜能灭恶生善口放者表释尊今日宣说大
678-A¶ 第 75b 页 X38-0075.png
乘菩萨戒法。

【注】熙钞云此中三义一表信二表色像之胜三表
口宣妙法。
△三叙大众愿闻为三一总叙大众二
别叙四众三时众乐闻。
○今初。】

「是时百万亿大众。」

【○二别叙四众。】

「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

【【疏】一菩萨二十八梵三六欲天四十六国王十六
国者名出长阿含一史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
萨罗五跋祇六末罗七支提八跋沙九尼楼十槃
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十四乾陀
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西土诸国甚多略举
此耳机应闻声自然云集也。
○三时众乐闻。】

「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疏】合掌下即第三时众乐闻也。
△二释迦自说亦
三阶一举我自诵二释放光因缘三劝物遵学即
准前诸佛序中三事亦成经家三意前举譬赞叹
此释放光即是赞叹也此三阶各两别初阶两者
一序我自诵二劝馀人。
○今初。】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

【【注】疏举譬赞叹者即前譬如月月珠等叹戒体也
告诰音亦梏音告上曰桔发下曰诰今乃发下重
言半月半月者删补钞云即黑白二半也白定十
五黑或十四十五若一日一次则繁厌若一月一
678-A¶ 第 75c 页 X38-0075.png
说则赊远懈怠故今半月一说离于懈怠不敬之
过。
○二劝馀人诵。】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
地诸菩萨亦诵。」

【【疏】劝馀人中凡举五位人一发心谓共地菩萨二
十发趣谓初十心依梵网列名一舍二戒三忍四
进五定六慧七愿八护九喜十顶心三十长养谓
中十心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五施六好说七道八
同九定十慧四十金刚后十心一信二念三回向
四达五圆六不退七大乘八无相九慧十不坏心
五十地谓登地巳上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方
便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
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
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注】共地者熙钞云大乘行门初举通地也顶山记
云有云通教初心入别圆者此违当经也既云发
心恐指别教十信良以十信通伏五住通乃共义
也或圆十信与前教断惑共也谓同徐四住同即
共尔此之二释熙不及齐华严部旨既只别圆疏
文会通同华严席安得以通教共地而言之耶故
此五位且附别教地位而说实别圆二教之行位
也发心菩萨且附别教十信位也亦兼五品十信
义以通教共地言之则妨前云顿教常住一乘妙
旨之文也齐以同除释共此又不可。
△中阶释放
678-A¶ 第 76a 页 X38-0076.png
光因缘亦两别一直缘二列因缘。
○今初。】

「是故戒光从口出。」

【△二列因缘于中为两一表得果二表行因各三
句。
○今初。】

「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
非无非因果法。」

【得果三句。

【疏】得果三句者一非青黄色心二非有无三非因
果法。

【注】藏疏以故光光非青黄则以二字连读顶山亦
然熙钞云经有缘非无因故光者标起也意以故
光为句今从熙钞此乃译者各有文体如上卷云
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句)告千华上佛又云举
身放不思议光(句)光皆化无量佛此二处文不可
以光光连读也藏疏云以无量数多为光光意以
光光即戒戒者非译者文体也果中三句藏疏谓
一非色心者戒性非质碍色非缘虑心又于思种
上建立用思种为体故非青等色于思种上假立
为色故非心二非有无者谓缘起之戒决无自相
永不是有故非有然不无此不有之戒不同兔角
故非无又非所执故非有非缘起故非无三非因
果者以称性之戒离能所生故非因果也又戒能
成彼大菩提果故非果法也藉菩提心起故非因
法也据此解释消文甚细说义无归以他不得教
678-A¶ 第 76b 页 X38-0076.png
旨所摄直云戒体甚深真性戒体对下因三句云
戒用宏广则上三句为戒体者是何等体若所发
体属无作假色乃是事体若云真性乃是理体还
属所依定体失旨若得今宗前文所示性为所依
色为当体中道妙光体具理性正属所依体超十
界表离一切相三皆双非以非六道虑知之心形
段之色故曰非色非心又非二乘缘生之有偏真
之空故云非有非无又非菩萨有作之因佛界取
證之果故云非因果法故知真体不落凡夫之境
亦非二乘之乡亦绝修證之地于下结偈云计我
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證者亦非下种处欲
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实相之光普照一切即谈八不与今三双义旨一
矣此乃中道实相而谈妙光乃戒所依体皆属真
谛下文行因三句为本源根本者即属当体所发
戒色乃为俗谛故知从性而起修自真而立俗虽
非色心即无作假色为体虽非三乘之境不妨离
恶趣之乡故云一切戏论恶悉由是处灭诸佛萨
婆若悉从是处出故知妙戒之极一切究竟大寂
灭海终归于空故上三句悉皆双非修因之始依
无作境立一切行故下三句皆为本源吾五祖引
其真俗二谛言深意远真有旨哉他宗无此释义
无归。
○二行因。】

「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
678-A¶ 第 76c 页 X38-0076.png
根本。」

【【疏】行因三句者一诸佛本源二菩萨根本三大众
根本或言表真俗两谛。

【注】诸佛是巳成之本菩萨乃今成之本众生乃当
成之本三世虽殊莫不以戒为根本也真则一法
不立俗则万行俱修修俗谛之因證真常之果虽
因果之乍二实真俗之一如以性夺修诸行无作
也。
△后阶亦两别一标四劝二释四劝。
○今初。】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

【【疏】标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读诵四劝学。

【注】文中从略以二应字贯之。
○二释四劝。】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
丘尼十八梵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
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伹解法师语尽受
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疏】伹释劝受一事馀皆略也。

【注】藏疏云机差别者有二十众变化人者如龙女
为人藏谓二十众今文略去优婆塞优婆夷也删
补云国者域也有限域故小邦曰邦大国曰国王
者往也人皆归往又三阳并列一气贯中易曰君
王得一以治天下百司之官总举其数如云百性
非只百人官者观察人情决断是非也比丘翻为
乞士也尼者女也女比丘也庶众也黄门者古之
宫门以黄涂之守门之官故曰黄门身属于人曰
678-A¶ 第 77a 页 X38-0077.png
奴没官从嫁曰婢八部者一天欲色二界也二龙
兴云致雨也三药叉旧云夜叉此云勇健亦名暴
恶飞行空中食啖生类四乾闼缚旧云乾闼婆此
云寻香行寻香作乐以求食故五阿脩罗此云非
天性多谄曲无天行故六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羽
严丽禽中胜故七紧那罗此云歌神随佛所说能
歌咏故又天帝细乐神八摩睺罗迦此云大腹亦
腹行之类头生一角馀分同人又曰疑神令人疑
故古名此为人非人或以人非人结上八部鬼归
也死而归之多怀怖畏劣弱者无神变有福者具
有神变中下品曰鬼上品曰神金刚力士执金刚
杵之神也六畜之类亦曰傍生水陆空行收之罄
尽利根解人言者取亦可受戒天龙等现身为人
求受戒故云变化杂类犹多略列如上故云乃至
巳上所引诸类皆可受戒不同小乘贬之为难但
解法师语者非以形类评乎优劣伹取解语皆得
受戒熙钞云准释签云复有生得通如鬼畜等有
报得通如诸天等有修得通如诸声闻及诸外道
等此中或是生得如鬼神修罗及龙金翅鸟王皆
能变化求受戒法亦有精灵木石变怪等能解法
师语者问畜生那能解语答牛羊之眼岂别方隅
今准乘戒四句有善机也犬不过中食鹅能随僧
行道等如昔江南有宫亭湖神能兴云雨祸福交
至害人甚众有僧入庙诵金刚经神现大蟒身遂
678-A¶ 第 77b 页 X38-0077.png
乃敬伏求受戒法云伏愿和尚为弟子受菩萨戒
其僧即为授戒后舍蟒身不敢为害又如天台智
者驾锡临海屈母龙王化宅来迎求受戒法龙众
逸目即今湫水所载删补云石壁引佛性论说有
二种清净一性清净本无惑染二相清净对治离
障今约初义故云第一谓能受持戒故因此得显
本性清净钞云由具戒故垢染清净故名此人是
第一清净即前第二义今谓若独言理净则一切
飞走何常不净其柰未论受持妙戒现坐烦惑今
正论受持防止修染修染获除理净因显性相俱
净事理一如名第一清净石壁云初中十戒一一
皆为防三毒三毒不有七支自无三惑不生此亦
非犯依慈悲起即犯为持不约内心是非何据若
定配三业则无殊小乘达士详之足见臧否钞云
嗔痴烦恼如蛇如蠍毒为名也三毒是惑七支是
业惑若不生业亦不作况依等慈即以犯律仪戒
是持摄善法戒并摄众生戒如华严中和须密多
女示行淫行善财遇之得离欲际解脱门无厌足
王示行嗔行善财遇之得如幻解脱门胜热婆罗
门示行痴行善财遇之得般若解脱门伹若所犯
从慈悲起即是持戒从三毒起即名犯戒不约此
明之即持犯是非无以为据序分竟。

△二正说段文为二先明十重次四十八轻初三
章一总标二别解三总结也。
○今初总标。】
678-A¶ 第 77c 页 X38-0077.png
注菩萨戒经卷上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