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1a 页


*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余友隐公会此经疏余一览巳乃赞叹曰字不讹句
不碎有益于物盖莫大焉然此义疏荆溪不解之于
前四明不释之于后故无钞记足可全依如是则但
会经疏不亦宜乎隐公闻之请以题端因而笔记云
尔。

贞享甲子腊月下旬台宗比丘唯忍子叙No. 676
菩萨戒经义疏卷上
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门人 灌顶 记

【菩萨戒者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陈直道而归生
源可尽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兼怀宁不
精持戒品内外二途咸皆敬奉王家庶众委质虔
恭斯乃趣极果之胜因结道场之妙业然经论所
载戒相有于多种记传所辨受法不无同异良以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1b 页 X38-0001.png
机悟偏圆宜闻详略辞无双举事不并行令谨按
什师所述法相出自梵网经律藏品什师秦弘始
三年来达汉境光显大乘匡维圣教传译经论三
百馀卷梵网一本最后诵出誓愿弘宣是故慇勤
一言三复特为文义幽隐旨趣深玄所以指掌晓
示令后生取悟为易经称梵网者欲明诸佛教法
不同犹如梵王网目品言心地者菩萨律仪遍防
三业心意识体一异名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
居次据胜为论故言心地也。
释此经三重玄义。


* 第一释名
* 第二出体
* 第三料简

○就释名中初明人名次辨法号后明阶位天竺梵
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馀字译云
大道心成众生亦云开士亦云大勇心复云善美
随行为名以其运心广普因斯立号大品经明此
人有大道心不可沮坏犹如金刚从初发心终至
等觉皆名菩萨也又称佛子以绍继为义三乘皆
从佛生解尽是子义法华云若如我子大士绍续
为胜称为真子又三乘同皆修道尽有此义二乘
自通至小果狭而且短大士广长自通通他故受
斯称大经云初发巳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故言大心也。

次辨法号即是戒义梵音尸罗大论云秦言性善
亦云清凉以其能止破戒热恼从能得名亦云波
罗提木叉译言保解脱又名净命亦言成就威仪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1c 页 X38-0001.png
无所受畜未来生处离三恶道净土受形能止邪
命防非止恶亦言戒是约义训义复言勒义并义
并是随义立名大经云如佛禁无常汝犹说者即
破佛禁舌则堕落又云是人所有禁戒皆不具足
尚不能得二乘菩提况无上道今言戒者有律仪
戒定共戒道共戒此名原出三藏律是遮止仪是
形仪能止形上诸恶故称为戒亦曰威仪威是清
严可畏仪是轨范行人肃然可畏亦曰调御使心
行调善也定是静摄入定之时自然调善防止诸
恶也道是能通发真巳后自无毁犯初果耕地虫
离四寸道共力也此二戒法既是心上胜用也能
发戒道定与律仪并起故称为共萨婆多说律仪
戒禅戒无漏戒此名虽出三藏今菩萨戒善亦有
此三名若要誓所得名曰律仪若菩萨定共道共
皆止三业通称戒也若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此
三聚戒名出方等地持不通三藏大士律仪通止
三业今从身口相显皆名律仪也摄善者于律仪
上起大菩提心能止一切不修善事勤修诸善满
菩提愿也摄生者菩萨利益众生有十一事皆是
益物广利众生也戒品广列菩萨一切戒竟总结
九种戒皆为三戒所摄律仪能令心住摄善自成
佛法摄生成就众生此三摄大士诸戒尽也璎珞
经云律仪戒谓十波罗夷摄善谓八万四千法门摄
生谓慈悲喜舍化及众生令得安乐也大论戒品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2a 页 X38-0002.png
列十种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杂五随道
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义推此
十不缺者持于性戒性重清净如护明珠若毁犯
者如器巳缺佛法边人也不破者持于十三无有
破损也不穿者波夜提等若有所犯如器穿漏不
堪受道也不杂者持定共戒虽持律仪念破戒事
名之为杂定共持心欲念不起大经云言语嘲调
壁外钏声男女相追皆污净戒也随道者随顺谛
理能破见惑也无著者见真成圣于思惟惑无所
染著此两约真谛持戒也智所赞戒自在戒约菩
萨化他为佛所赞于世间中而得自在此约俗谛
论持戒也随定具足两戒即是随首楞严不起灭
定现诸威仪示十法界像导利众生虽威仪起动
任运常静故名随定戒前来诸戒律仪防止名不
具足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名具足用中道慧遍
入诸法故名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义谛戒也。

次明阶位释尊一化所说教门准义推寻具明四
教谓藏通别圆如大论引迦旃延明六度齐限尸
毗代鸽是檀满须摩提王不妄语是尸满忍辱仙
歌利王割其心不动是忍满大施抒海是进满尚
阇梨鸟巢是禅满劬嫔大臣分地息诤是等智满
偏菩萨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
通菩萨也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净名
中得不思议解脱变身登座而复受屈被呵者别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2b 页 X38-0002.png
菩萨也有菩萨发心即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度
众生圆菩萨也四菩萨中行位深浅今当说最初
三藏正为小乘声闻有七贤七圣外凡有三一五
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次入内凡有四善
根第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过此入
圣位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證
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声闻位如此菩萨不论阶
位不断烦恼唯修六度若论次位只可准望小乘
作深浅耳从初发心起慈悲誓愿观察四谛以道
谛为初门专修六度檀破饿鬼尸救地狱忍济畜
生进拔修罗禅静人中慧照天众从初释迦至罽
那尸弃名初僧祇得五种功德一不生三恶道二
不生边地三诸根完具四不受女身五常识宿命
而不自知作佛不作佛准望位在五停别总念处
也从尸弃至然灯名二僧祇尔时虽自知作佛而
口不说准望位在煖法性地既有證法之信必知
作佛修六度行心未分明口不向他说也从然灯
至毗婆尸三僧祇满是时内心了了自知作佛口
自发言准望在顶法位中修行六度四谛解明如
登山顶了见四方故口向他说若过三僧祇种三
十二相业准望是下忍之位若坐道场位在上忍
后一刹那入真三十四心断结得三菩提则为佛
也通教菩萨即三乘共十地一乾慧地者事相名
同三藏观行心别体阴界入如幻如化总破见爱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2c 页 X38-0002.png
八倒名身念处心受法亦如是住是观中修正勤
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暖法相似理水总相智慧
深利故称乾慧地也二性地者得过乾慧地得暖
法巳能增进初中后心入顶法乃至世第一法皆
名性地得无漏性水故言性地也三八人地者三
乘信行法行体见假发真断惑在无间三昧中八
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八人地也四见地者三乘同
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
也五薄地者体爱假发真断欲界思證第六解脱
烦恼薄也六离欲地者三乘体爱假即真断欲界
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瞋故言离欲地也七巳
办地者三乘之人体色无色爱即真发无漏断五
上分结掉慢无明色染无色染七十二尽三界事
惑究竟故言巳办地也八辟支佛地者缘觉发真
无漏功德力大能除习气也九菩萨地者从空入
假道观双流深观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得法
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学佛十
力四无畏断习气将尽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以
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习亦无馀如劫
火烧木无复灰炭香象渡河到于边底虽佛菩萨
名异二乘通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共归灰断證
果处一称为通也别教阶位五十二地一外凡十
信一信二念三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
法九戒十愿第二内凡习种性十住一发心二治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3a 页 X38-0003.png
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具足六正心七不退八
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尽三十心皆名解行位悉
是内凡尽名性地也第三性种性十行一欢喜行二
饶益行三无恚恨四无尽五离痴乱六善见七无
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第四道种性十回向一救
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
遍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一切坚固平
等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
无著解脱十法界无量第五圣种性十地一欢喜
二离垢三明四𦦨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
九善慧十法云第六等觉地名金刚心菩萨亦名
无垢地邻真极圣众学之顶也第七妙觉地即究
竟佛菩提果了了见性称妙觉也性习二性若据
位分习种在前性种在后若据行论性习同时故
前后不定依体起用先明性种后明习种寻用取
体先习后性与教證二道相似就位以论教道在
前證道在后据行论之證教同时故前后不定依
体起用先證后教寻用取体先教后證也就解行
中复有四种一名解行二名发心三名回向四名
道种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于大菩提起
意趣求故名发心用巳善法趣向菩提故名回向
当分之中如观道立故名为道望后佛果能生曰
种也习种性能生报佛性种性能生法佛旧云法
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第六心难云十住云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3b 页 X38-0003.png
性地性以不改为义云何退作二乘其犹一答性
是不作一阐提不妨退大向小终是难通止观师
说是十法〡信中六心退耳比释论师及金刚般若
论师皆作此解是信习十心中六心耳七心巳上
永离二乘尔时设为利弘经不无轻漏而度物心
不失恒有菩萨之名也圆教明位别故五十二位
次第修行圆教圆修一心具万行异于次第行也
外凡五品位一初随喜心若人宿植深厚或值善
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
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
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欲开此心而修圆
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谓识一念平等
具足不可思议伤巳惛洗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
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识
一心诸心若通若塞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
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识巳心及凡圣心又安
心不动不堕不退不散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
染著十心成就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也
二读诵者圆信始生善须将养涉事纷动令道牙
破唯得内修理观外则读诵大乘闻有助观之力
内外相藉圆信转明十心坚固如日光照见种种
色也三说法者内观转强外资又著圆解在怀弘
誓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但以大乘法答设以
方便终令悟大随说法净则智慧净说法开导是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3c 页 X38-0003.png
前人得道全因缘化功归巳十心三倍转明也四
兼行六度上来前熟观心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
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等使一切法趣檀
檀为法界事相虽少运怀甚大理观为正事行为
傍故言兼行事福资理十心弥盛也五正行六度
圆观稍熟事理欲融事不妨理理不隔事具行六
度权实二智究了通达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
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力
用光猛也第一内凡十信圆闻圆信修于圆行善
巧增益五倍深明因此圆行得入圆位善修平等
法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悯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
入进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
善修道品即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即入回向心善
修凡圣即入护法心善修不动即入戒心善修无
著即入愿心是名圆教铁轮十信位圆教似解六
根清净也第二圣位前明十住真中智也初发心
住发时三种心发一缘因善心发二了因慧心发
三正因理心发即是境智行妙三种开发缘因心
发即是住不可思议解脱首楞严定也了因心发
即是摩诃般若毕竟空也正因心发即是住实相
法身中道第一义谛也华严云初住菩萨所有功
德三世诸佛叹不能尽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
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他悟净名云知一
切法是坐道场亦是入不二法门大品云从初发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4a 页 X38-0004.png
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为如佛阿字门一切
法初不生也第三明十行者即是十住之后实相
真明不可思议更證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一行
一切行念念进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诸波罗蜜任
运生长自行化他与虚空等也第四十回向者十
行之后无功用道不可思议真明念念开发一切
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界海更證
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回向也第五十地者
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
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證十番智
断破十品无明也第六等觉地者观达无始无明
源底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
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
上士也第七妙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智故言
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此即三德不纵不横不并不
别究竟后心大涅槃也一切大理大誓愿大庄严
大智断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
即是十观成乘圆极竟在于佛过荼无字可说卢
舍那名净满一切皆满也南岳师云四十二字门
是佛密语何必不表四十二位诸学人执释论无
此解多疑不用但论本文千卷什师九倍略之何
必无此解深应冥会何者经云初阿后荼中间四
十一一字门具诸字功德华严云从初一地具足
诸地功德此义即同阿字门诸法初不生故此岂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4b 页 X38-0004.png
非圆教初住得无生忍过荼无字可说岂非妙觉
无上无过广乘品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竟即说
四十二字门岂非圆菩萨从初发心得诸法实相
具一切法至妙觉地穷一切法底此义与圆位甚
自分明次发趣品明别教十地后明三乘共十地
三教阶位其文现也。

○第二出体者初明无作次明止行二善初戒体者
不起而巳起即性无作假色经论互说诤论有无
一云都无无作色心假合共成众生善恶本由心
起不应别有顽善顽恶皆是指心誓不为恶即名
受戒璎珞经云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
故戒亦无尽或言教为戒体或云真谛为戒体或
云愿为戒体无别无作大经圣行观析无常阿阇
世王观析境界但明色心不道无作五阴名教通
大小乘唯有一色四心小乘引接小根恐其轻慢
因果权言重心所造善恶别生一法无作牵报善
法须行恶法须止行一则有两力岂可不慎方便
假说适会一时直如论主一生成四果法胜别有
凡夫法岂可依此便是实耶若因中别有顽善共
为佛因佛地亦别有此善共为佛果当知心为因
果更无别法二云大小乘经论尽有无作皆是实
法何者心力巨大能生种种诸法能牵果报小乘
明有此一善能制定佛法凭师受发极至尽形或
依定依道品别生皆以心力胜用有此感发成论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4c 页 X38-0004.png
有无作品云是非色非心聚律师用义亦依此说
若毗昙义戒是色聚无作假色亦言无教非对眼
色大乘所明戒是色法大论问云戒是色法可论
多少思是心数云何言多少耶观论意以戒是色
即问此是数义大乘云何而用数义解云若用非
色非心复同成实还是小乘今言数家自是数色
大乘是大乘色何关数家中论云语言虽同其心
则异今大乘明戒是色聚也大乘情期极果凭师
一受远至菩提随定随道誓修诸善誓度含识亦
以此心力大别发戒善为行者所缘止息诸恶优
婆塞戒经云譬如有面有镜则有像现如是因作
便有无作大论解戒度云罪不罪不可得具足尸
罗此是戒度正体复云云何名戒以心生口言从
今受息身口恶法是名为戒既有能持所持则别
有法即无作也地持戒品云下软心犯后四重不
失律仪增上心犯则失律仪若不舍菩提愿不增
上心犯亦不失律仪若都无无作何得言失梵网
大本即大乘教下文云若不见好相虽佛菩萨前
受不名得戒又云若有七遮虽发心欲受不名得
戒若直以心为戒发心便是戒何故言不得大经
云非异色因不作异色因果又念戒中虽无形色
而可护持虽无触对善修方便可令具足又如刀
剑灰汁脚足桥梁若即心为戒何假言无形色无
触对故知别有无作能持戒心以为真戒圣行与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5a 页 X38-0005.png
世王中不道观析无作直举色心者是撮举易观
者耳亦不言无无作小乘说四果大乘开之是权
法胜说凡夫法跋摩明其非有未有大乘经开无
作是权又顽善作佛因此自非妨如无常善亦非
常善因即其例也然此二释旧所诤论言无于理
极会在文难惬言有于理难安在文极便既皆有
文何者当道理耶然理非当非无当当无当皆得
论理教义若言无者于理为当若言有者于教为
当理则为实教则为权在实虽无教门则有今之
所用有无作也次明道定皆以无作为体定共于
定心中发无作无复诸恶道共者见谛道中所发
无作与心上胜道俱故言道共也止观师释未必
见道所发无作是道共戒秪取中道正观心中发
此无作有防非止恶义故云道共大经云一得正法
戒二受世教戒菩萨得正法戒谓道共戒得此戒
者终不为恶不从师授故称为得中道心中发得
此戒也受世教戒谓白四羯磨然后乃得必假凭
师故称为受差别约示故言世教也定共道共通
大小乘大乘道定入摄善法戒有师言唯八禅定
能发无作欲界定不发无作唯假空解能发无作
有言伹令證此定道随能止伏粗品成就便发无
作欲界定念处前皆能发戒也。

次论兴废者初菩萨律仪方便求受其体则兴若
舍菩提愿若增上烦恼犯十重其体则废若无此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5b 页 X38-0005.png
二缘至佛乃废定道两戒得定得道为因初念定
道未与戒俱具足前心为因第二念心方与戒俱
尔时是兴出定出道最后一念尔时即癈二言入
定入道时戒与心俱是时名兴出定出道时戒与
心俱谢是时名废故称心俱戒也三言一发之后
出入恒有后入胜定胜道随胜受名尔时恒兴退
定退道三藏尽寿菩萨至菩提尔时即废摄善摄
生与律仪同随受则兴二缘则废也次三聚戒体
者律仪者法式仪则规矩行人令入道也又云律
者埒也如世马埒令马调直律亦如是调直行人
不令作恶大士誓心不过止恶兴善若不动身口
即是止恶发戒防动不动即是律仪戒若应动身
口即是兴善今发此戒防其不动摄善摄生即是
应动涉事故开为两取策励众善依六度门称摄
善法起心兼物依四弘门称摄众生即是为人故
动下化众生中修万善上归佛果也律仪多主内
德摄生外化摄善兼于内外故立三聚戒也次论
行止二善如百论息恶不作名之为止信受修习
名之为行佛教虽多止行收尽诸恶莫作即是诫
门众善奉行即是劝门无作义该善恶善恶无作
义总止行今先明善善戒不起而巳起则伐恶皆是
止义皆是有进趣皆是行义逐其强弱故有止行
差别者逐兴心止恶无作是止善兴心修善无作
是行善如造井桥梁礼佛布施是善无作如造渔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5c 页 X38-0005.png
猎等网是恶无作也次论道定二无作有行有止
道定二戒义判为止道定二心义判为行寻无作
从因缘息后从止缘息后生无作是止善从行缘
息后生无作名为行善又诫门是止善劝门悉属
行善又解行唯是作止唯无作又云止行二善皆
有无作声闻七众戒皆是律仪戒体但止身口二
恶菩萨律仪备防三业复申之至佛长短阔狭为
异无作义从缘后增上心发下劣不发无记心劣
不发无作如欲界修道惑有九品前六品发无作
后三品不发故云斯陀含出无作表阿那含出不
善表罗汉出无记表善恶无作对心为论各有四
句善四句者一是戒非无作息恶之心能止故名
戒也二是无作非戒谓造井桥梁随事随用无作
等不能止恶非是戒也三者是戒是无作谓善律
仪等四非戒非无作者谓馀善心也恶戒四句者
一是戒非无作谓息善之心二是无作非戒谓杀
盗等事随用无作也三是戒是无作谓恶律仪等
四非戒非无作谓馀恶心也恶戒二种一十六恶
律仪二外道邪戒恶律仪如大经外道恶戒九十
五种各有戒法或苦行为戒或持牛马等事火服
风常翘一脚赴火投岩等以此为戒即是邪戒随
运心长短皆是恶戒也。

○第三料简更为三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为
缘信心者依三藏门略举三种一信因果善恶必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6a 页 X38-0006.png
有所招二信谛得通我能观谛必得圣道三信有
戒是观谛入道初门依方等戒故宜备此三信复
加三种一信自他心识皆有佛性二信勤行胜善
必能得果三信所得果常乐我净次无三障者众
生障碍乃有三种烦恼常有故不说障业障乃有
轻重重业障戒妨因之义谓七逆十重现身有此
是则为障前身非复可知隔生事远七逆一云忏
灭非障二云犯一悔与不悔悉皆是障十重一云
前四性罪事同七逆悔与不悔悉障复六悔者非
障不悔则障二云前四须悔见相非障后六不悔
亦不障三云十重不悔悉障悔巳悉非障报障者
地狱饿鬼二道重苦自隔从多例判不说为因非
人畜生但能解语皆得受戒非人是鬼神修罗龙
是畜生人中男女黄门二根天从六欲天上至十
八梵皆说为因四空处既能听法亦应得我但业
报虚妙故略不说非想倒执若回心慕善亦能得
戒经说三涂长寿天边地为难地据不能修道义
耳萨婆多记云龙等受八斋止是得善不得名斋
今依文推理五戒既是菩萨戒根本又不表定佛
法五戒菩萨戒许四道皆得从八戒巳上至具足
戒既是出家表定威仪唯人中三天下能感馀道
悉非因也大论龙即得八斋戒也次人法缘初人
缘三种得菩萨戒一诸佛二圣人三凡师诸佛有
两一真佛如妙海王子从卢舍那佛受菩萨戒二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6b 页 X38-0006.png
像佛金铜泥木等千里内无师许求得好相自誓
受也舍利发爪钵杖牙齿皆起重敬尽可为缘而
舍利真伪难知或是小圣敬重如佛便可凭对次
大乘经卷也三释一云不许二云与佛像差次为
授千里无师许对佛像千里无像许对经卷三云
莫问有佛无佛对大乘经卷亦得为缘大乘经典
所在如佛塔无异也二圣人亦二一真圣二像圣
真者谓十地等大士对此为缘故宜发戒像圣者
谓金铜等作菩萨像此经亦云于佛菩萨前自誓
受戒恐单菩萨像则成游漫如凡夫发心亦是菩
萨作此人像不能发戒言佛菩萨者是佛边有菩
萨地持但言佛像不道菩萨也三凡师者有内凡
外凡并以真人为缘不许形像经中称为智者人
数多少地持璎珞并止一师梵网受法亦止一师
下制戒中道和尚阇梨故成七逆亦不见请和尚
法有言和尚者指诸佛为和尚文云二师应问言
汝有七遮罪不似非指佛虽有现前智者犹应共
在佛像前若经卷前助为发起尔时智者在佛像
前若有智者无经像不应得戒具十八物中制佛
像经典恒应相随故也次论德业梵网经中言为
师必是出家菩萨具足五德一持戒二十腊三解
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什师所传融师笔受
流传至今此其正说次地持云必须戒德严明善
解三藏堪能发彼敬心方可从受不尔得罪也。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6c 页 X38-0006.png

次论法缘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种一梵网
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
旨本优婆塞戒经偏授在家普贤观受戒法多似
高位人自誓受法今不具列梵网受法是卢舍那
佛为妙海王子授戒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传
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馀菩萨次第相付什师传
来出律藏品先受三归云我某甲从今身至佛身
于其中间归依常住佛归依常住法归依常住僧
(三说)次三结巳(三说)次忏悔十不善业(更起三拜)次赞叹受
约敕谛听(三说)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然后结撮
赞叹发愿馀所未解问戒师(便散席)后文言欲受戒
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应问能忍十事不
割肉喂鹰投身饿虎等(恐性地巳上方能此制也)亦云千里内
无师许佛像前自誓受三归忏悔说十重如前无
异出口为别耳二地持经相传是弥勒说原本是
灯明佛说莲华藏菩萨受持次第三十馀菩萨传
化后有伊波勒菩萨应迹托化传来此土然地持是
昙无谶所译疑谶即是伊波勒也第四戒品出受
戒法若菩萨发无上菩提愿巳于同法菩萨巳发
愿者有智有力善语善义能诵能持于此人所先
礼足巳作是言我某甲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大德
于我不辞劳苦哀悯听许(三说)次起礼十方诸佛更
请师云唯愿大德授我某甲菩萨戒(三说)次生念不
久当得无尽无量大功德聚师应问言汝是菩萨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7a 页 X38-0007.png
不巳发菩提愿未问竟应言法弟听汝欲于我受
一切菩萨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戒
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去一切菩
萨巳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汝能受不(答能三说)师应起自礼佛竟作是言某甲菩
于我某甲菩萨前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證一切
十方无量诸佛第一无上大师于一切众生一切
诸法现前见觉者證知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
前三说受菩萨戒(三说)然后结撮赞叹(便散席)依经本
受法如此也三高昌本者或题畅法师本原宗出
地持而作法小广先请师云族姓大德我某甲今
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唯愿大德忍许听受怜悯故
(三说)次乞戒云族姓大德今正是时愿时与我受菩
萨戒(三说)次问遮法(凡十问)师应起为白诸佛唱言一
切诸佛及大地诸菩萨僧听此某甲菩萨求我某
甲菩萨欲从诸佛菩萨僧乞受菩萨戒此某甲巳
是真实菩萨巳发菩提愿能生深信巳能舍一切
所有不惜身命唯愿诸佛菩萨僧怜悯故施与某
甲菩萨戒(三说)次问受戒者言汝某甲听一切诸佛
菩萨僧今施汝菩萨戒汝今从一切诸佛菩萨僧
受菩萨戒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诸佛戒
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如过去菩萨
巳学未来菩萨当学现在菩萨今学汝当如是学
汝能持不(答能三说)次白竟唱言此某甲菩萨于一切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7b 页 X38-0007.png
佛菩萨前后我某甲菩萨边巳第二第三说受菩
萨戒竟我某甲菩萨为作證人此受戒菩萨名某
甲复白十方无量诸佛第一胜师及柔和者一切
众生软觉者證知此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前
巳三说受一切菩萨律仪戒竟(三说)次说十重相竟
结撮赞叹(便散席)自齐宋巳来多用此法所以题作高
昌本者寻地持是昙无谶于河西所译有沙门道进
求谶受菩萨戒谶不许且令悔过悔过七日七夜
竟诣谶求受谶大怒不答进自念正是我障业未
消耳复更竭诚礼忏首尾三年进梦见释迦文佛
授巳戒法明日诣谶欲说所梦未至数十步谶惊
起唱言善哉善哉巳感戒矣我当为汝作證次第
于佛像前更说戒相时有道朗法师是河西高足
当进感戒之时朗亦通梦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进受者千有馀人河西王沮渠蒙逊子景
环后移据高昌既奉进为师进亦随往值高昌荒
饿进生割巳身以救饿者因此舍命进弟子僧遵
姓赵高昌人传师戒法复有比丘昙景亦传此法
宗出彼郡故名高昌本又元嘉末有玄畅法师从
魏国度在荆蜀之间宣授菩萨戒法大略相似不
无小异故别有畅法师本此法出昙无谶而小广
地持恐谶誓愿发起人情有此重复也四璎珞经受
菩萨戒法前礼三世三宝(三说)次受四不坏信归依佛
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戒(三说)次忏悔十恶五逆等(三说)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7c 页 X38-0007.png
说十重戒犯者失四十二贤圣法问能持不(答能)
后结撮三归重腾前十重戒赞叹发愿言受菩萨
戒者超度四魔越三界苦生生不失常随行人乃
至成佛若不受戒不名有识畜生无异常离三宝
海非菩萨是邪见外道不近人情劝化人受戒功
德胜造八万四千宝塔有戒犯者胜无戒不犯若
于真佛菩萨前受者名上品戒若佛灭后千里内
无佛菩萨从前受者为师名中品戒若千里内无
法师从佛菩萨像前自誓受者名下品戒也五新
撰本者是近代诸师所集凡十八科第一师初入
道场礼佛在佛边就座坐第二弟子入道场礼佛
胡跪第三师请三宝第四令起心念三宝如在目
前第五忏悔十不善业第六请诸圣作师第七请
现前师第八师赞叹弟子能发胜心第九正乞是
戒第十教发菩提心第十一问遮法(有十五问)第十二
想念得戒第十三发戒时立誓第十四受菩萨三
(以此三归发戒)第十五师起唱羯磨(亦以羯磨发戒)第十六结
竟第十七师还座劝学第十八说十重相结撮赞
叹作礼便去六制旨受戒法备有在家出家方法
文广不列也。】

「菩萨戒经。」

【此经题名梵网上卷文言佛观大梵天王因陀罗
网千重文䌽不相障阂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目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8a 页 X38-0008.png
身无所障阂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诠参差不同
如梵王网也品名菩萨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内所
明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总万事能生胜果
为大士所依义言如地也卢舍那者宝梁经翻为
净满以诸患都尽故称为净众德悉圆名为满也
释迦牟尼者瑞应经译为能儒亦云能仁又能忍
亦云直林牟尼者身口意满或云度沃焦此是异
说华严名号品或名卢舍那或名释迦今明不一
不异机缘宜闻耳释迦在第四禅摩醯首罗宫说
此心地品寻文始末有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各
接有缘皆至舍那所受菩萨戒藏然后各坐道场
示成正觉覆述说法凡有十处一在妙光堂说十
世界海二在帝释宫说十住三在夜摩宫说十行
四在兜率陀天说十回向五在化乐天说十禅定
六在他化天说十地七在初禅说十金刚八在二
禅说十忍九在三禅说十愿十在四禅说心地品
第十会总更说前三十心十地皆约无相义为解
后又云释迦从初莲华藏世界入天宫下阎浮提
成道号释迦始于道场说法乃至十处复从天宫
下至菩提树下为此众生说卢舍那初发心所诵
戒即是十重四十八轻华严所说文来未尽止有
七处八会多道不起本座不道在化乐天说法而
此经多道座起复至馀处在化乐天说十禅定又
诸地多不相应前后座席或复同异良由圣迹难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8b 页 X38-0008.png
思随机异说耳于三教中即是顿教明佛性常住
一乘妙旨所被之人唯为大士不为二乘华严云
二乘在座不知不觉以大士阶位非二乘所行制
戒重轻非小乘所学大小乘戒制法不同菩萨一
时顿制五十八事声闻待犯随结理论关机宜事
论凡有三义一大士深信顿闻不逆声闻浅信顿
闻则不受二者大士不恒侍左右无有随事随白
故一时顿制声闻恒得随侍可有少欲白佛故待
犯方制三者梵网所制起卢舍那为妙海王子授
菩萨戒尔时诸大士法须说此五十八种故一时
顿制也梵网大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唯第
十菩萨心地品什师诵出上下两卷上序菩萨阶
位下明菩萨戒法从大本出序及流通皆阙既别
部外称菩萨戒经。

○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
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馀尽卷为劝说流通也。

△就序中初偈明舍那发起长行明释迦劝发。

偈中大意四戒三劝四戒者一舍那戒二释迦戒
三菩萨戒四众生戒舍那为本传授释迦为迹释
迦得此复授诸菩萨诸菩萨得此戒复传授凡夫
众生也三劝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此四品戒
得之有由根本冥传自下授作佛记所以劝凡夫
受既受须持既持须诵欲使相传不断也。
○十一
行半偈分为三段初三行三句明舍那说戒传授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8c 页 X38-0008.png
释迦二从是时千百亿下三行三句明释迦迹佛
传授诸菩萨诸菩萨传授众生三从谛听我正诵
下尽偈明劝信受持也一言三序是三佛各说二
言初序是舍那自说馀二是此土释迦说今言三
序悉是此土释迦说杂有经家之辞。

○初更为二前两行半明本迹次一行一句明人
法。
○就初又三一半行明舍那本身二一行半明
释迦迹佛三半行总结本迹。】

「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上句明舍那本身下句明舍那本土此即依正两
报佛身四种一谓法身二谓真应三谓法报应毗
卢遍耀正法为身舍那行满报果为身释迦应迹
赴感为身也金光摄论名法应化若更四身者应
身受纯陀供化身受大众供也我今者八自在我
也舍那者无明尘垢永尽智慧功德圆备如净满
月以名表德也方坐莲华下句明依报方者正也
安住正法故云坐也何故坐莲华台世界形相似
莲华故云莲华藏华严云华在下擎莲华二义处
秽不污譬舍那居秽不染也藏者包含十方法界
悉在中也台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台也又以
本佛坐于华台又表戒是众德之本也。】

「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周匝千释迦望百亿国释迦千为本百亿为迹故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9a 页 X38-0009.png
两重本迹此又为三一明迹中之本二明迹中之
迹三明本之与迹皆成佛道今初明迹中之本千
华者人中花有十馀叶天中花百叶佛菩萨花千
叶一叶有一佛世界故有千佛净土表十地十波
罗蜜圆因起应果之本地现千释迦一叶一净土
即是一佛世界起圆应身又一世界中一佛国土
此犹略说华严微尘世界也十方方各一百也一
华百亿国下二明迹中之迹一叶一世界有百亿
国土娑婆百亿国是一叶之上耳各坐下三明本
迹俱成佛道此明迹中本迹皆成佛道也。】

「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第三总结本迹是千百亿初句结迹身舍那下句
结本身明千百亿皆以舍那为本也。

○第二明人法就文为两初明人次明法。】

「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人中有三句一明能接之人二明所接之人三能
接所接人俱至佛所能接之人是千百亿释迦也
各接下明所接之人接者接取有缘之义也微尘
者听众多也俱来至下第三结能接所接人俱至
舍那佛所。】

「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则开」


【第二明法二句上明说戒次明正叹戒初诫菩萨
听也诵佛戒者问何故诵不道说耶答此是三世
十方诸佛之法非始自作故秪得称诵不得道说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9b 页 X38-0009.png
甘露门者叹戒譬服甘露令人长寿不死要因此
戒得至涅槃常乐我净也教能通理譬之如门又
戒能济拔免离生死譬如甘露服得命长大经云
有山从四方来唯当持戒布施也。

○是时千百亿下第二释迦迹佛传授菩萨菩萨
授众生也又为三一明经家叙释迦佛传授之缘
由二明释迦说戒传授诸菩萨三劝菩萨传化授
诸众生。】

「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今初经家述释迦传授之由三句明千百亿佛各
还本处。】

「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然法身无在今初明迹传本戒则本为迹师以迹
诵本故也传授诸菩萨此文为三一明戒体二明
戒用三劝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下第一明戒体
则十重等为戒体也戒如明日月下二叹戒用持
此戒能除罪雾譬之于日使得清凉喻之如月当
有善法如璎珞珠又日能长万物戒亦如是能生
长万善又璎珞珠能差贫穷戒亦如是能差众生
贫善法财又如日月丽天无不瞻仰持戒在体无
不归崇璎珞在身庄严第一持戒离丑如端正也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9c 页 X38-0009.png
微尘菩萨众下第三劝菩萨受持如人渡海必假
舟航若渡生死要因于持戒大经云如凭船筏又
喻浮囊文为三前总举功能次明能授之人后明
所授之人卢舍那下能授之人新学下所授之人。】

「 受持是戒巳
 转授诸众生」


【受持是下第三劝发传授众生三十心菩萨传授
外凡发大乘心也。

○第三劝信受持文为三一出所诵法二劝人信
受三结劝。】

「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巳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巳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巳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谛听下出所诵法此戒简异外道鸡狗等戒净戒
为因木叉为果大众下第二劝人信受又二一劝
信二劝受今初劝信所以尔者信是入道初门大
论云信为能入我持此戒得成正觉汝亦应尔一
切有心下第二劝受凡有心者皆得受菩萨大乘
常乐等戒明众生有心所有佛性要当作佛须受
三戒也大众下第三结劝上句结下句诫听总明
诸佛传授戒法发起序竟。

○长行下此土释迦序为二初经家辞次释迦自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10a 页 X38-0010.png
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巳初
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
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
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
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初中三阶一叙佛结戒二放光表瑞三大众愿闻
初阶四别一标化主大圣释尊二标处所谓坐菩
提树下得道因名道树亦曰思惟梵音贝多也三
明得道谓成正觉即正遍知号四出所结法谓菩
萨波罗提木叉于第四自更四句一标所结名即
是木叉二能成胜因谓孝事等宝藏经云孝事父
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又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
家中又能尽孝释迦文佛在汝家中腅摩菩萨亲
眼患愈慈心童子火轮速灭即其灵应尔雅云善
事父母为孝孝即顺也太史叔明用顺释孝孝经
钩命决云孝字训究究是了悉始终色养也亦可
训度度是仪法温清合仪也三明能得胜果谓至
道之法四结名字是制戒也佛即口放光中阶叙
放光表瑞瑞者信也欲说大事前须放光故称为
瑞光是色像之胜放胜光明召有缘众同来听戒
戒是诸善最胜能灭恶生善也口放光表释尊今
日宣说大乘菩萨戒法也是时百亿下后阶叙大
众愿闻也文为三一总叙大众二别列四种众一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10b 页 X38-0010.png
菩萨二十八梵三六欲天四十六国王三总结愿
闻也十六国者名出长阿含一史伽二摩竭提三
迦尸四拘萨罗五跋祇六未罗七支提八跋沙九
尼楼十槃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
婆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西土诸
国甚多略举此耳机应声闻自然云集也合掌下
即第三时众乐闻也。】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
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
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
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
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
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佛子谛听若受
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
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
一清净者。」

【告诸菩萨言下释迦自说亦三阶一举我自诵二
释放光因缘三劝物遵学即准前诸佛序中三事
亦成经家三意也前举譬赞叹此释放光即是赞
叹也此三阶各两别初阶两者一叙我自诵二劝
馀人中凡举五位人一发心谓共地菩萨二十发
趣谓初十心依梵网列名一舍二戒三忍四进五
定六慧七愿八护九喜十顶心三十长养谓中十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10c 页 X38-0010.png
心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五施六好语七益八同九
定十慧四十金刚后十心一信二念三回向四达
五直六不退七大乘八无相九慧十不坏心五十
地谓登地巳上一体性平等地三体性善慧地三
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
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
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是故戒光下中阶释放
光因缘亦两别一直标有缘二列因缘于中有两
一表得果二表行因各三句得果中三句者一非
青黄色心二非有无三非因果法行因三句者一
诸佛本源二菩萨根本三大众之根本或言表真
俗两谛是故大众诸佛子后阶劝物遵学亦两别
一标四劝二释四劝标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
四劝学后释中伹释劝受一事馀皆略也。】
菩萨戒经义疏卷上

** 音释


(古作陈今以车始晋王逸少也)

(与寤同古文通用)

(许诳切矧也作两点非也)


(陟交切与嘲同言相调也)

(昌恋切)
迦旃延
(旃诸延切)

(古杏切鸠属)

(神与
切与杼同挹也)。
生长
(长音场)

(宅加切)

(逆角切)

(卢拙切)

(力涉切田
猎也)。
传来
(传除缘切字以专不作甫)
沮渠
(沮子余渠求于沮渠姓也又匈奴宫名)


(方六切重也)
摩醯首罗
(梵语也此云大自在醯许兮切)

(楚懈切与瘥同病除也)


(牛代切与碍同)
菩萨戒经义疏会本序¶ 第 11a 页 X38-00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