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0206-093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因问卷六      明 吕楠 撰
离娄上

敩问离娄之明以下孟子既言治天下当遵法度又言
圣人既竭目力以下者何曰言人当知所以可遵也出
于圣人心思之政如之何其勿遵之不然不智孰甚焉
何以又言惟仁者宜在高位曰惟有仁心仁闻者为能
遵行仁政故耳故人臣之责难于君者责仁政也故曰
恭陈善闭邪者陈仁心也故曰敬恭则尊君如元首欲
卷六 第 1b 页 WYG0206-0935b.png
四海之咸服非啻望以庸君小康也敬则爱君如腹心
欲万理之皆备不止扩其善念美意也故是章之旨君
道在仁智臣道在恭敬
问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乐无声而天下和其五帝之
事乎三王而下涉乎迹矣后世至礼坏而民无所措手
足至乐崩而民之怨咨生焉而欲至治太和难乎曰只
是个仁则难故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
卷六 第 2a 页 WYG0206-0935c.png
思敬问圣人人伦之至者奚在乎曰仁而已矣是故尧
舜之事君治民不外乎此幽厉之身危国削惟反乎此

王标问三代之得天下章如何先生曰天子不仁诸侯
不仁是承上意推之以至于卿大夫士庶人俱有不仁
之祸见为天子诸侯者不可以不仁也
思敬问孟子既以天下得失国之废兴论仁又言卿大
夫士庶人以下者何曰举小以见大也小则有宗庙四
体者且不敢违仁况于天子诸侯乎可不惧哉
卷六 第 2b 页 WYG0206-0935d.png
应旸问孟子于恒言奚谓乎曰圣贤之心虽微言不略
也夫孟子以人言天下于国之先言国于家之先非其
序也又遗其身而弗及非其本也故序而究言之耳朱
子言韩退之言诚正而不及格物为语焉不详择焉不
精然则孟子何以并诚正亦未及也曰言脩身诚意则
自格物以下皆可见矣如必尽录经文而以为知道又
何所自得哉
卷六 第 3a 页 WYG0206-0936a.png
田问为政不难者何曰德教溢乎四海即为政也不得
罪于巨室即不难也夫不得罪于巨室非脩德之诚致
行之密处事之当接人之恭听言之审待物之洪不行
也夫为政不难而不得罪之道亦甚易
恭问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犹弟子耻受命于先师言
必不可也如耻之莫如师文王文王不受命于大国乎
曰非然也是犹父不得而子之说也故曰仁者不可为
众言仁者之前不能为其众耳邵子曰以一人之人当
兆人之人者其惟文王乎受命不受命不足道也
卷六 第 3b 页 WYG0206-0936b.png
仲武问既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又言得其
心者何曰有虽得民而不得其心如伯者是也所欲与
聚所恶勿施即仁乎曰然故孟子自离娄以下七章其
言仁皆主爱也孔子何以不以爱为仁但孔子于管仲
亦许其仁于颜回何以止许三月不违仁乎曰颜子言
其具体耳非管仲之所及也管仲则仁之一支也但其
似之耳
卷六 第 4a 页 WYG0206-0936c.png
守德问旷安宅舍正路何以可哀也曰是犹逃亡迷失
之子其死丧未可知也而安居在路者垂涕泣而求之
耳故孔子以夕死为可而孟子以此为哀也是世固有
虽生如死虽死如生者矣
刘铣问既曰道在迩何以又曰事在易曰事即以道为
事也在迩犹言在近有道也夫亲长在人岂远而孝弟
岂难者哉
官问至诚必动者何曰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其
明善诚身之极乎故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
卷六 第 4b 页 WYG0206-0936d.png
行非行仁义也
荐问辟草莱任土地亦圣人重农之一事何以当次刑
也曰不劝其君以仁政而惟土地之辟固有侮夺人者
矣罪虽不比于死亦不可宥也
陟问孔子论观人有定规矣而孟子乃云听言观眸子
者何曰虽孔子视以观由察安或亦用言与眸子耳视
以观由察安非皋陶载采采之说乎曰虽载采采而言
卷六 第 5a 页 WYG0206-0937a.png
与眸子亦不可舍也言心声也眸子心象也
林问恭俭不可声音笑貌为者何曰虽见于声音笑貌
者亦实心之不可掩耳若徒以声音笑貌为者有时而
侮夺人矣故恭者惟为肃己俭者惟为节财其用自能
不侮夺人
文举问君子不教子则周公挞伯禽孔子训伯鱼者非
欤曰此孟子因责善之事而说之激也古之圣贤自妊
子食食能言也教之矣子之不教是愈疏也故教则可
责善则不可责善非教欤曰教有养之之道责善有服
卷六 第 5b 页 WYG0206-0937b.png
之之道若周公之事则为成王以责善也
标问古者易子而教之何如先生曰孔子言闻道则死
亦可安孟子言不闻道则生亦可哀君子不教子以周
公挞伯禽孔子训伯鱼之事观之孟子意重在责善上
古有胎教君子何尝不教子但孟子教字说得重
衢问孟子论事亲守身又以守身为事亲之本其卒也
独證以曾子之事亲者何曰若曾子者可谓不失其身
卷六 第 6a 页 WYG0206-0937c.png
而能事亲者乎夫所谓养志者岂酒肉有无之顺意哉
则于其身之所行可知矣
王标问守身之道先生曰此是个事亲之本下边说曾
子能养志意思多少周详到此地位是个百行俱备的
人守身不待言矣可也还是许他
田问大人之格君心既曰仁义又曰正者何曰虽仁义
而少偏非姑息则残忍矣故正者至中之道也
本泰问格君心之非先生曰格字最广随其君意发动
向著处即有以预防之不拘何事但将萌之欲就是如
卷六 第 6b 页 WYG0206-0937d.png
舜曰威之禹就说帝光天之下等语就是杜其用威之
念极而论之则如伊尹见太甲不能变乃放之桐宫使
之思法乃祖处仁迁义亦是格君心处
标问孟子何以责乐正子先生曰乐正子早见长者而
后求舍馆必有审择所处之意盖乐正子从子敖来想
亦同一舍馆也是个为善不力的人故责之
洙问以新造之地无所舍馆即见长者不亦迫乎曰孟
卷六 第 7a 页 WYG0206-0938a.png
子之意岂独以其迟慢者哉虽则舍馆亦当咨之于师
耳惟不咨之师故主于子敖
标问仁之实一章如何先生曰只是平铺说孝弟到乐
处自有个生意若勉强的人如何有生意出来故曰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莱子诈跌卧
地疑未及此今看小儿女在父母膝下就有这意思
吴光祖问仁之实章先生曰重在乐上如读书得乐生
意自不可遏若乐于事亲便不可已则不知手舞足蹈
成于乐之谓也谓之不如乐之者学者须推求猛省知
卷六 第 7b 页 WYG0206-0938b.png
斯二者弗去是知行并用之功也乐斯二者乐即所谓
有深爱也生则随其念虑之发皆孝之心矣足之蹈手
之舞要亦有越礼意思但孝弟之心至恶可已则自不
觉得手舞而足蹈要皆是孝弟呈露而不自知虽舞蹈
亦不为过矣
充问乐之实者何曰此惟自得为能识之盖人心惟乐
乎道也则意念之动思惟之兴皆在于是矣于是乎日
卷六 第 8a 页 WYG0206-0938c.png
新于是乎起义于是乎藻行又其究也思若或启之行
若或翼之人不能遏已不能罢是故足蹈而我不知也
手舞而我不知也皆爱敬之舞蹈也斯其为乐之实乎
若老莱子之事犹为有知乎尔盖不免于用意非其熟

世宁问不可以为人与子者何曰不得乎亲是禽兽也
是草木也苟欲为人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亲心如之
何矣不顺乎亲是秦人也是越人也苟欲为子孝子岂
忍失道之父哉亲身如之何矣故舜怨慕云
卷六 第 8b 页 WYG0206-0938d.png
何谓天下之父母便化便定先生曰人于父母不豫处
鲜有不见父母之非者今见瞽瞍是这等至顽的父乃
亦可厎豫可见只是为子者不尽道故耳父母岂可怨
尤者哉此化与定之所由也为人子者父母非瞽瞍尚
有不能致其厎豫者可以自省矣
先生叹曰自古圣人第一舜难舜遭人伦之变而皆能
化之可见舜之为善之心无一息之间
卷六 第 9a 页 WYG0206-0939a.png

离娄下

本泰问东夷何在先生曰在边境夷服之地诸冯负夏
是今山西夏县地鸣条就接著历山近人有指山东并
浙上虞有舜冢等名遂谓东夷乃此两处不知山东以
陈敬仲奔齐上虞乃舜后姚姓封于此子孙不忘远祖
故皆立此名色遂有此耳
敩问孟子言舜文若合符节者何曰此孟子自任之志
也夫理无舜文之异故其行也若合符节耳孟子若得
志固知符节乎舜文矣
卷六 第 9b 页 WYG0206-0939b.png
本泰问符节之说如何先生曰符节是孟子自任之意
见得他若得志就是行舜文之道所得者就是舜文这
一派子又以见得当时所行皆不是舜文的道理
阡问孟子既言焉得人人而济之又言日亦不足者何
曰上言小惠难广下言难久也王政广大而久远自可
废此矣
九霄问君虽土芥乎臣臣遽待以寇雠不亦过乎从此
卷六 第 10a 页 WYG0206-0939c.png
言则篡逆之所兴也曰此孟子对君之辞以警齐王耳
若与人臣言则言忠
世辅问既曰礼义何以又曰非也曰此为礼义者之过
中失正耳故伯夷之义柳下惠之礼君子且不由况仲
之廉鬻拳之忠者乎故君子择乎中庸
士华问中才之养云何曰知养赤子之方则知养中才
之道是故或觉之以行或悟之以言或如三迁以择其
居或遗一经以定其业或为之求师或为之选友不作
不法恐其无观不适不道恐其济恶或慑之以禁其邪
卷六 第 10b 页 WYG0206-0939d.png
或嘻之以诱其善盖即身脩而家齐者也若因小失则
视如途人因小怒待如寇雠此不中才者愈入于恶而
我之中才抑岂得为善哉家之所由败也
谷问人有不为者何曰恶不改不足以迁善旧不更不
足以从新易曰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九式问大人止于不失赤子之心乎曰然扩充之说如
之何曰夫人既长此心不患其不能扩充惟患其或失
卷六 第 11a 页 WYG0206-0940a.png

潮问自得何以安居资深曰今有攘人之物而据之者
见胁则惴闻议则惊恶乎安藉之如草芥用之如泥沙
恶乎深以其非自得之物也故自得者心有所契身有
所合藉而用之混混如汲源泉矣使非深造乎斯道而
驰心异端焉几何不为攘之徒也取之左右者何曰犹
曰左右取之也
大器问深造如何先生曰深造是进进不已意道是道
理进进不已必以道理欲其自得之也自得意甚好是
卷六 第 11b 页 WYG0206-0940b.png
前面原有的失了今得之也盖进进不已而以道理寻
将来反其固有则自居安资深逢原矣此一时事非以
次第言但积久耳
本泰问何谓自得先生曰深造正为自得字设盖造诣
不深安能自得然非以道则所以深造者果是何物此
道字虽说是进为之方然必以道理道字说如云知所
当知行所当行(云)云 居安资深逢原不出自得之外乃
卷六 第 12a 页 WYG0206-0940c.png
是自得之渐渐进于熟的地位无甚工夫就是孔子不
惑知命后到于从心不踰矩的一般
大器问服人养人如何先生曰以善服人有矜高自大
意以善养人就是欲并生哉真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
不载
张伟问不祥之实云何曰蔽贤之人其言岂有实哉
舜由仁义行何以又曰非行仁义曰以仁义为在外之
物也取而行之谓之行仁义以仁义皆根于心自心而
发也故曰由仁义行
卷六 第 12b 页 WYG0206-0940d.png
本泰问何以谓由仁义行先生曰由仁义行只是率性
如此行仁义的是智者利仁
编曰三王四事万世无弊者也岂有不合劳周公以仰
思曰当时之事或有不合于四事仰而思之盖师四事
之意而行之也是故既醉以酒屡形于诗速由率杀叠
见于书矣又曰仰思斟酌之意虽三王之事亦有斟酌
是故有恶有好禹道之权也执中而又无方汤道之权
卷六 第 13a 页 WYG0206-0941a.png
也远近如一武王道之权也不合而仰思周公之权也
继祖问鲁之春秋乃言其事则齐桓晋文者何曰此春
秋名虽类乎列国之史事则兼乎天下之道故义取于
孔子而志欲复乎王迹也
伊问君子之泽百世不没孟子云五世而斩者何曰此
自其子孙而言也是故虽有善者继之至五世必衰或
生一不肖夏商周之世可数也虽有恶者继之至五世
必斩反生一贤汉世张杜之后可辨也孟子盖言孔子
至此尚未五世其家尚有传孔子之道者故已得私淑
卷六 第 13b 页 WYG0206-0941b.png
之耳若论孔子泽在天下者虽万世未艾也
介问伤廉伤惠伤勇者何曰此皆承第二句者言也盖
取与死之义少无取与死之义多故有伤耳若介乎二
者之间则不可言伤也
保之问孟子论性言故利者何曰故利一道也若不知
利则莫肯求其故不知故则无由知其利故其下以在
地之水在天之星辰明之盖皆已然之迹而出于自然
卷六 第 14a 页 WYG0206-0941c.png
者也则在人之性可知矣
本泰问天下之言性一章是为智发欤先生曰程子亦
谓专为智而发然实是论性也但能知得自然便是智
耳孟子意谓人性本善人但把那故之已然处看就见
矣此处不必兼水说只是说人性也第二节是即地理
中所有之水亦只是就顺的说第三节是即天文中之
故亦只是就顺的说盖即天地之性以明人性之本善

辅问孟子不与王驩言盖其本心也然始吊于滕则言
卷六 第 14b 页 WYG0206-0941d.png
既治其事后吊于公行子则言朝廷之礼者何曰君子
之绝小人据道则无隙执礼则无尤
士昂问仁礼岂有不忠而又反其忠者何曰人固有行
如仁礼而心不然者矣反之而志于忠虽舜奚让焉虽
恶奚患焉
本泰问存心先生曰是个头脑工夫下三自反皆是存
心处忧之如舜处亦是举所以示自反之则也观舜之
卷六 第 15a 页 WYG0206-0942a.png
思亲处历山雷泽等处只是自反这个学孔子惟颜子
能学得
思敬问既曰禹稷颜回同道又曰易地皆然者何曰同
道承上孔子两贤之言也易地承上思溺思饥言也盖
同道则能易地矣是故当禹稷之地天下溺饥由我致
之也故过门而不入如同室之斗也当颜子之地天下
溺饥非由我致之也故箪瓢而自乐如乡邻之斗也下
章言曾子子思之事盖亦类此观此可见孟子论世之
友矣
卷六 第 15b 页 WYG0206-0942b.png
守德问责善而为贼恩之大不孝莫大焉何以言章子
非不孝也曰原其责善之心岂有恶意哉岂有不孝哉
但其后伤恩至此耳
颙问尧舜与人同孟子不亦自任之过乎曰储子言果
有以异于人则为不知孟子矣故孟子不得不自任也

万章上

怀仁问孟子言舜竭力耕田以下不几于自伐而非父
卷六 第 16a 页 WYG0206-0942c.png
母乎曰非然也舜若曰我竭力耕田但供子职而已此
何足道哉若父母之不我爱必其心或未诚道或未尽
志或未顺颜或未承难或未纾用意不周过失不觉将
无以是得罪于父母乎若是虽日用三牲之养未足为
孝况耕田乎故视帝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以至天下悦
而归己真草芥耳此怨慕之心自人少则慕以下言慕
也惟慕斯怨惟怨斯慕
大器问共为子职不自任乎先生曰舜往于田我竭力
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谓只能干得这事而已其所不
卷六 第 16b 页 WYG0206-0942d.png
能者自家不知也故曰怨慕
颛问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者何曰帝亦知舜告亲则
必害舜不得妻故虽以帝之妻舜而舜不告帝亦不以
为异也然则非帝之告瞽瞍乎曰若是可谓君禀民命
矣舜有牛羊仓廪不以供父母至使象杀其身而取之
孝子仁兄固如是乎曰此或初受之时舜未得而专也
然孟子直答万章而不辨孝子仁兄之心虽父母兄弟
卷六 第 17a 页 WYG0206-0943a.png
疾怨之甚而不怀也事之有无不论矣若余隐之辨史
剡所谓闾父里妪之言者所论亦小矣
问帝之妻舜而不告曰非谓帝不告于瞽瞍岂有人君以
女妻人而必告其父母哉只谓帝之妻舜乃亦听不告
而就妻之才与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相应不然岂有
人君告于其臣有不从之理瞽瞍虽恶亦岂敢违君之
命哉
霄问曰尧视天下重于己子然乎先生曰然昔尧以天
下之故嫔二女于虞舜若试之而不可登庸焉二女为
卷六 第 17b 页 WYG0206-0943b.png
虚归矣及舜既可用也又废乎丹朱当是时也视天下
重视二女九男轻然则孟子何以言幼吾幼以及人幼
曰推恩之仁笃近而及远博爱之仁舍小而谋大
守德问放封之奚异曰万章始言则放之者谓舍去也
后问放者何谓如放驩兜之放与有庳之封不相背乎
故问也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者何曰此一句读也盖
凡朝贡之期即有政耳
卷六 第 18a 页 WYG0206-0943c.png
本泰问舜何以不藏怒宿怨先生曰观不藏怒宿怨可
见舜之处弟全是一个至爱再无纤毫他意夫以象至
不仁而舜亲爱如此若至凡人可以观矣
问周公之处管蔡不如舜之处象何也先生曰舜当时
与象同其好恶同则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故象不格
奸若周公处管蔡者恐不在于监殷之时在于未使之
日公既居冢宰之位彼其心以为兄也乃不冢宰不肯
帖服且或未同其好恶故不能平遂以殷畔此管蔡者
乃小人之心也周公者圣人之怀也公以圣人之怀待
卷六 第 18b 页 WYG0206-0943d.png
管蔡于其委曲处或未察耳管蔡以小人之心窥周公
凡其直遂处皆生忌也故孟子谓周公为有过舜为仁

挺问是诗也至孝思维则者何曰此皆言舜无臣父之
事也盖上言说诗之法有诗可辨也下言孝亲之至有
诗可證也既言孝子之至以下又引书者何曰上言尊
养其亲者岂有子臣其父之理下言变化其亲者乃似
卷六 第 19a 页 WYG0206-0944a.png
父不得而子之说咸丘蒙将非误传瞽瞍允若之事以
为臣父乎
霄问孟子既言天与舜之天下又言荐于天而天受暴
于民而民受者何曰言天民一理也故自舜相尧二十
有八载以下是指其事皆出于天也太誓以下则證其
理实本于民也为君者欲得乎天亦求之民耳
得舆问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以下述天与贤之事禹
荐益于天七年以下述天与子之事丹朱不肖以至莫
之致而至者何曰此以人事言也夫尧舜之子不肖而
卷六 第 19b 页 WYG0206-0944b.png
舜禹施泽于民久故舜禹虽避不能违天之从也禹之
子启贤而益施泽于民未久故益虽避不能来朝觐讼
狱讴歌也是天之与贤与子其实不外乎民耳匹夫以
下则谓之何曰匹夫以下言与贤之故故仲尼犹舜禹
也但无天子之荐不可以为非天与贤继世以下言与
子之故故太甲成王犹启也但桀纣无太甲成王之贤
不可以为非天与子故曰贤有可禅之义难居乎一圣
卷六 第 20a 页 WYG0206-0944c.png
子有继世之常或废乎三贤也义一者何曰言或禅或
继主于得民天无私心也禹岂德衰者哉
时钦问割烹之事奚辨乎曰述处穷之介者言无要君
之理也述出仕之实者言无要君之事也吾未闻以下
则又合出处而断之耳幡然以下言不亦复乎曰与我
处畎亩以下述伊尹之言也思天下之民以下推伊尹
之心也皆其自任之重耳
本泰问伊尹先生曰耕莘言伊尹隐处之时所守如此
只是一个义后言伊尹既出之时所任如此只是一个
卷六 第 20b 页 WYG0206-0944d.png
仁然必有所守之义而后有所任之仁此正所谓人有
不为而后可以有为皆是决伊尹无辱己要君之事
充赐问孔子主痈疽与瘠环之辨奈何曰自有命以下
即孔子处常之言见其无此道也自孔子不悦于鲁卫
以下即孔子处变之行见其无此事也观近臣以下则
言孔子与痈疽瘠环玉石不同性薰莸不同器若有此
主则孔子亦痈疽瘠环矣
卷六 第 21a 页 WYG0206-0945a.png
本泰问孔子不悦于鲁卫如何先生曰为陈侯周臣盖
言此时司城贞子适为陈侯周之臣以见孔子在陈是
主贞子不然孔子过宋尚微服避难决无在宋主之理
既在陈则贞子宋大夫也如何见贞子此时方去宋适
陈为陈侯周臣也
明远问百里奚智贤奚多乎曰凡为污事者其心必不
明其行必不贤百里奚事君之实不可得闻即虞亡而
秦伯可知其智贤矣
卷六 第 21b 页 WYG0206-0945b.png
万章下

何城问孔子圣之时先生曰亦是四时之时此见孟子
善言孔子其原得于子思故曰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
(云)云 此见孔子就是个天地当寒则寒当暑则暑何有
一毫意必固我之私乎始终条理总是论孔子之全然
三子之偏各自成一个条理者亦自可见此圣智二字
比上圣智二字不同此智字是孔子之智可以兼圣字
此圣字是三子之圣兼不得智字盖孔子之智知至而
卷六 第 22a 页 WYG0206-0945c.png
能亦至也三子之圣圣虽至而智则有偏故所成就的
圣亦偏如此说见取譬力之义
王材曰观伊尹方其在有莘之野辞受取予一介不苟
及仕汤也必待三聘之诚处则乐尧舜之道出则欲天
下之人匹夫匹妇咸被尧舜之泽此其道已不下于孔
子矣而孟子等之夷惠乃若是班乎先生曰子言良是
伊尹于夷惠为大矣但方之孔子少不及耳材曰仲尼
行无辙迹伊尹不及者其惟有迹乎先生曰然
景章问孟子譬孔子之圣既以乐又以射者何曰乐言
卷六 第 22b 页 WYG0206-0945d.png
乎其全也三子各有条理也所缺者多矣射言乎其中
也三子同未有的也所偏者远矣故全且中斯时矣然
则智优于圣乎曰圣有全体有一支玉振之圣举全体
也力至之圣言一支也是故三子圣之不能全者其亦
智之有所不足乎
如轸问班禄之制奈何曰非惟爵有通于天下施于中
国者虽禄亦有然也故自天子之制至附庸通于天下
卷六 第 23a 页 WYG0206-0946a.png
者也自天子之卿至小国代其耕者施于中国者也耕
者所获以下则又兼王畿侯国而言耳曰君且勿论一
大国之卿其田三万二千亩不亦多乎如有三卿则君
田又安在耶且与孟子所言公田圭田等不同者何耶
曰此或计一岁公田所入之禄当此田数耳不然则为
井于三万二千亩之地者其公田皆卿之数乎故观其
禄以是为差非必三万二千亩者尽一卿有也
辂问孟子论友不挟长贵与兄弟至引献子以下皆主
挟贵者何曰不挟长与兄弟人情或可免惟挟贵则世
卷六 第 23b 页 WYG0206-0946b.png
俗之常态也况孟子所论专为治天下之大纲而言乎
故曰其义一也其义一则贵不可挟矣贵贵尊贤专指
尧舜乎曰然惟尧舜能尽之耳子思虽知贵贵而惠公
尊贤则不至献子等未尽尊贤之实而乐正裘牧仲颜
般王顺亥唐亦恐未能尽贵贵之道也
本泰问贵贵尊贤何以谓之义一先生曰贵贵尊贤皆
是义然贵贵非时人所谓贵贵观舜之于尧就是贵贵
卷六 第 24a 页 WYG0206-0946c.png
之义夫以舜之圣尧得而友之非舜之贵贵而何不然
挟所有以自高便非贵贵之义矣乐正裘等是知贵贵
之义者子思贵贵而费惠公之尊贤又欠平公亥唐之
事两失之矣此必尧舜而后能尽也
大器问贵贵先生曰如惠公得子思则子思能贵贵子
思大贤也得大贤而友之非贵贵乎汲黯曰大将军有
揖客独不为重是汲黯亦知贵贵也
缄问孟子论交际何独以孔子为言曰孔子大中至正
之圣孟子之所学者也是故以是折衷耳是故先辨赐
卷六 第 24b 页 WYG0206-0946d.png
之可受度以孔子之心也后辨赐之可受證以孔子之
事也则孟子之受馈于宋薛者皆由是耳方论交际而
以孔子三仕为言者何曰因有际可公养之仕也
章诏问孟子既举孔子为委吏乘田以见居卑穷者不
可有出位之望又言立乎人之本朝者何曰道不行则
富且尊焉耻也不如居卑穷之为安耳
问孔子亦猎较未是亲为之如何先生曰将舜之陶渔
卷六 第 25a 页 WYG0206-0947a.png
耕稼亦非亲为耶夫礼从宜使从俗入门问讳入国问
禁圣人行不绝俗自是如此
本泰问何以言人之本朝先生曰见得是人之本朝也
岂可轻易把他做坏了既是我立他的朝就是本朝矣
又岂可轻易把自家的本朝来做坏了此见孟子激切
之辞
瑶问周与赐奚不同曰周之粟无定数赐之禄有定品
故以其赐之也虽抱关击柝无羡禄以其周之也虽继
粟继肉百官牛羊不过也故馈无常职而食于上者以
卷六 第 25b 页 WYG0206-0947b.png
为不恭则已仕者当尽其职也子思拒台及尧养舜之
事则未仕者当守其道也如此则天下不治者鲜矣
大器问君之周士如何先生曰君之于士固当周之然
为士者必如子思舜方可以受君之周也然孟子子思
舜之徒也而当时不能周之兹固可重慨矣
印问不见诸侯何言之己烦乎曰先言守礼实因未仕
之义后辨守道不同已仕之人故自为多闻以下又言
卷六 第 26a 页 WYG0206-0947c.png
非道之招凡贤人皆不肯从以职之召虽圣人亦不敢
违也盖礼之所在即义之所在故庶人固当守此礼义
而求见者亦当由礼义之门路也不然是自闭其门贤
者可得见乎以多闻为师者何曰贤言才能也多闻言
其畜德也其下贤人则兼举之耳
本泰问多闻与贤何分先生曰多闻重于贤贤则指其
能也如曰贤于某事(云)云 观下师字与欲见贤而召之
语可见
诗问论世何以为知其人乎曰此非徒诵诗读书又当
卷六 第 26b 页 WYG0206-0947d.png
因其所处之世而论之以求其心也是故周公所以仰
思其不合孔子所以折衷乎四代故孟子以禹稷颜回
为一道也
坚问论其世何以不曰论其行先生曰仁人之行皆与
世推移随时处中者也故当论其世若禅继放伐等岂
可不以世观乎此考古之法执此以读史可以知人矣
王材问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注曰言己之善
卷六 第 27a 页 WYG0206-0948a.png
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夫在我之善既已
盖于一乡则一乡之人皆将求友于我如晦翁之云恐
非所以论于我之取友也先生曰然盖言能友一乡之
善士者乃成一乡之善士也其要只在心虚若先有一
毫自是自足之心则善斯不我入矣便是为人君者位
已极高势已极隆若不是虚心乐取则天下之善何由
而至故曰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告子上

云霄问杞柳之说何以为祸曰是以仁义为恶者也非
卷六 第 27b 页 WYG0206-0948b.png
祸而何
大器问既曰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又曰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者何曰知水之无不下则知人性之无不
善故曰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养敬问孟子辨性何至以犬牛人晓告子也曰犬之不
可为牛则羽雪玉不可为一白矣使当时即谓之曰此
白羽也即白雪也不知告子何以辨之哉且其下章言
卷六 第 28a 页 WYG0206-0948c.png
白马白人不异彼告子何不以楚人之长为即吾之长
乎彼长而我长之以下何其言之复乎曰先因其以彼
长为义则示以所长者出乎心也后因其以悦长为义
则示以所悦者出于心也
本源问公都子既知行吾敬为义内矣何至又劳孟子
之数譬也曰始因季子之难乃求之于师也终因季子
之辨遂得之于己也盖学者于义未精未免于语有滞
于理未会未免于语有阻耳
本源问孟子辟公都子三说性而犹据情与才言性者
卷六 第 28b 页 WYG0206-0948d.png
何曰情者性之动也有是性斯有是情才者性之能也
有是才因有是性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斯其情岂不
善哉则知仁义礼智之不恶矣求则得舍则失斯其才
岂不善哉则知仁义礼智之非外矣故有物有则人之
情也民之秉彝人之性也好是懿德人之才也论性者
惟于其发用处观之自见矣故曰故者以利为本
廷玺问富岁一章有要乎曰富岁以下言才同也故凡
卷六 第 29a 页 WYG0206-0949a.png
同类者以下言形同也口之于味以下言性同也夫性
则圣人亦心之所同然形则圣人亦我之所同类人亦
何惮而不用其才哉
本泰问富岁一章如何先生曰此是孟子要人知充其
才若是论才之同此章皆是才之同何也正欲人知其
同则知才之可充矣理义之悦心非是理义来悦我心
如此说理义又吾心外之物矣此盖指人心之本体言
人心自有理义惟不为欲所蔽而此理义在心则自有
个悦处此当意会
卷六 第 29b 页 WYG0206-0949b.png
本泰问夜气曰夜气之说有夜气有旦气有昼气昼气
之后有夜气夜气之发为旦气旦气不梏于昼气则充
长矣孟子此言气字即是性字盖性何处寻只在气上
但有本体与役于气之别耳非谓性自性气自气也彼
恻隐是性发见于事是情能恻隐皆是气做出来使无
是气则无是恻隐矣先儒喻气犹舟也性犹人也气载
乎性犹舟之载乎人则分性气为二大不是试看人于
卷六 第 30a 页 WYG0206-0949c.png
今何性不从气发出来
云霄问山木言性于人言情何曰互举之也此通上三
章皆论性才而以才为主其实一理也夜气与旦气昼
气同否曰夜气则昼气之衰旦气则夜气之积昼气则
旦气之衰故夜气多胜昼气夜气少伏昼气盖人之禀
气非如圣人之至清未免有浊也有浊而遇昼之所接
所见则引而混淆并其清者亡矣夫是以君子远酒徒
淫朋也夜气与浩然之气同否曰当夜气时可观浩然
之气苟得其养以下云何曰言用才也养于操而已矣
卷六 第 30b 页 WYG0206-0949d.png
涛问无或乎王之不智者何曰易生之物言其不亲贤
也是不智也奕秋之譬言其不专心也非不智也夫内
不专心而外常不亲乎贤欲德之进难矣
鸾问鱼我所欲之章其言何烦乎曰鱼我所欲以下皆
言舍生取义出于良心人皆有之也万钟不辨礼义以
下则言其无失此心耳故斯心也上为天之所授下为
人之所同为天之所授也则虽生与患有不用且避者
卷六 第 31a 页 WYG0206-0950a.png
矣为人之所同也则虽生与死有不受且屑者矣既言
生亦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一节又言如使人之所欲
一节者何曰上正言之下反言之也
官问学问之道求其放心传谓学问非止一端又曰如
是而可以上达者何曰学问之道即求放心也仁人心
也放心则不仁求放心则仁矣即此是上达
士裔问无名之指言不知类拱把之桐梓言弗思者何
曰桐梓与身其类甚明不必言类若指之与心则固身
所有之物耳故以类言然言不知类则其不思可知言
卷六 第 31b 页 WYG0206-0950b.png
不思则其不知类亦可知也
明堂问兼所爱者云何曰此章言养体当审盖人品之
所由分也不然而惟以饮食则人贱之矣是贱埸师是
狼疾人也下章钧是人也亦谓此耳但此章言所以小
人之故下章言所以大人之故也然则夫人不亦可慎

大纪问既言仁义忠信又言乐善不倦者何曰善即仁
卷六 第 32a 页 WYG0206-0950c.png
义忠信乐此不倦耳
刘铣问既言饱乎仁义又言令闻广誉者何曰有实则
有名矣何以言膏粱文绣曰欲贵者此二事为急耳仁
义之人不御膏粱文绣乎曰传食诸侯孟子且为之衮
衣赤舄周公之所以几几也但饱德之人以四海为一
腹虽咀膏粱思饥者不知其味之美也令闻之人以九
州为一体虽见衣文绣思寒者固欲被之也又何愿哉
本泰问有令闻广誉于身便不愿人之文绣然则君子
亦有心于名乎先生曰不然盖君子以此自考必有闻
卷六 第 32b 页 WYG0206-0950d.png
誉后可以验吾饱德之实所以不愿文绣
保之问仁何以言熟曰譬之五谷忠信以地之格致以
耕之克己以耘之多就有道多闻善言以灌培之坚志
自强以长之闭邪以防之则熟矣

告子下

滋问孟子论礼重于食色既言寸木以下又言紾臂以
下者何曰上所谓启其愤也下所谓发其悱也既譬寸
卷六 第 33a 页 WYG0206-0951a.png
木又譬钩金者何曰寸木以变言也金羽以常言也如
不以变言而岑楼与寸木并立于平地其高下奚啻寻
文之不同礼重于食色固若是矣如必以常言而钩金
与舆羽并称于权衡其轻重奚啻铢两之不同食色之
轻于礼固若是矣不然紾兄之臂踰邻之墙人岂有为
之者哉故由任人之言天下乱由孟子之言天下治
本泰问不揣其本如何先生曰此下二节见其必不然
之意上是以本末论下是以轻重论然此且把外边粗
处与他论至下文紾兄之臂则就其良心本然之处而
卷六 第 33b 页 WYG0206-0951b.png
痛箴之观其曰则曰则者正欲反求而得其本心也此
处才可以观礼与食色之重轻矣
大器问孟子为屋庐子辨食色与礼之轻重如何先生
曰孟子初间犹是即其粗迹辨其轻重自踰东家墙以
下则是指其本心之明自然过不去处则虽得食与色
有所不为连轻重也不消论矣
世用问孟子与曹交论为尧舜举下三端者何曰奚有
卷六 第 34a 页 WYG0206-0951c.png
于是以下言能为徐行以下言易为服尧以下言其为
之也徐行后长此见尧舜之道最易简而可行故曰尧
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坚问孝弟何以只言徐行后长曰
天下未有能弟而不孝者坚曰孝弟能尽尧舜之道否
曰然未达曰心和顺尽之矣
爵问孟子论小弁之怨者何曰上言情不同于越人鄙
高子治诗之非也下言事不同于凯风以大舜养亲为
是也高子乃比而一之不亦过乎
坚问小弁之怨何如先生曰小弁有个趋舜之路何以
卷六 第 34b 页 WYG0206-0951d.png
为小人之诗然卒至不肯报父之雠其去舜也又远矣
邦宪问宋牼未尝言利孟子何以言号则不可乎曰我
将言其不利则必以求利为言也是其号也
邦宪问屋庐子喜得孟子之间不几于乐其师之有过乎
曰不然也连言孟子此处我已得其义矣盖喜其学之
有进遂质而问之耳故后之悦即前之喜也
大器问屋庐子何以喜先生曰屋庐子之喜喜自己学
卷六 第 35a 页 WYG0206-0952a.png
问有进能见得孟子处事有义理处故曰连得间矣与
陈臻不同
王献荩问孟子于季子储子之币受之不报何也先生
曰想当时亦交之有名观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
传食于诸侯孟子盖以继往开来自任故交以道接以
礼如馈赆闻戒皆受之若子思则不同他说伋虽贫不
敢以身为沟壑今之以礼来馈者受之可乎曰如何不
受但看他有故无故
诏问名实之辨者何曰存之心为仁名实之本也发之
卷六 第 35b 页 WYG0206-0952b.png
行为贤名实之用也由其心仁也故伯夷伊尹柳下惠
有去不去皆非心之异也由其行贤也故公仪子子柳
子思百里奚孔子有用不用皆非贤之罪也
本泰问孟子言夷尹柳下惠数人果同欤先生曰夷尹
柳下惠所行不同而同归于仁下言公仪子子柳子思
与孔子所行不同而同归于贤
问臣之于君以一燔肉不至就去了可乎曰此便是任
卷六 第 36a 页 WYG0206-0952c.png
其微罪与曾子以蒸不熟出妻意同
祖学问五霸三王之罪人者何曰由是知天下之乱君
之责少臣之责多也臣之失学术不明耳是故战国之
时天下学术皆仪秦迷其君者众矣孟子以一人而辨
之不亦难乎汉晋隋唐宋元之际天下学术皆功利而
董仲舒王通程灏许衡皆以一人而辨之不亦难乎
本泰问五霸五禁之盟非不好然何以得罪于三王乎
先生曰此五禁皆非五霸能躬行者且如内嬖六人五
公子争立其于初命何如又如城邢城楚丘于专封之
卷六 第 36b 页 WYG0206-0952d.png
事又何如五禁虽曰尊周凡其所为率皆无王之事问
楚之王祭不供似矣然楚僣号称王则舍而不问是有
二王也何尊王之有首止之盟似矣然不告于王请立
其子而私与子盟是处其子以拒父其自处则抗君何
尊王之有问其事若是而原其心实非此谓假借以求
济其贪欲之私耳
顾问五霸者三王之罪人孟子第其罪而归重于大夫
卷六 第 37a 页 WYG0206-0953a.png
何也先生曰主治者寡而辅治者多君有不善臣犹得
以救正之今之大夫乃逢君之恶其罪岂不加于诸侯
五霸之上乎此君子所以重学术也学术正则所以事
君者无不正矣此固孟子之微意
如斗问孟子语慎子既言天子之地方千里以下又言
周公之封于鲁以下者何曰上言不可不及乎百里下
言不可过乎百里百里者中制也
道柔问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何以不同曰道者上之
所行俗者下之所成今之道即富国强兵之道今之俗
卷六 第 37b 页 WYG0206-0953b.png
即以此为良臣也
顾问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如何先生曰此见圣贤心学
只是个好善如舜之好问好察皆是此意孔子称子贱
为君子亦只是个取善比如子贡亦可谓贤矣夫子只
许以器许子贱为君子君子则不器矣取善之大如此
知此则三人行之有师亦此也尚友于古亦此也何患
治天下之难
卷六 第 38a 页 WYG0206-0953c.png
道柔问好善何以优于天下曰虽舜之好问好察亦不
外是圣贤之所以成德而致治者此好善其要道也
达问孟子尝言士无事而食不可又曰君之于民固周
之及答陈子之三就若以为仕者则不可言周若以为
庶民则又何以言公养之仕也曰此或以道不行而谢
官饥饿不能远去则犹就其国受免死之周耳虽未有
离乎仕然已近于庶民矣故曰周若未仕之庶民其周
之也虽继粟继肉不以为过奚啻免死耶温公以为饮
食而仕是鬻先王之道以售其身者如之何曰免死之
卷六 第 38b 页 WYG0206-0953d.png
周而不受仲子之廉矣君子见泰者不为也若余隐之
谓孔子栖栖皇皇为礼貌饮食则所见益陋而朱子谓
孟子通上下言之若君子自处则在所择者又非孟子
之本意矣
本泰问朝不食夕不食周之何以可受先生曰如此乃
见中道耳曾子曰其谢也可食正此意
仲仁问忍性之性气禀食色乎曰孟子既非告子食色
卷六 第 39a 页 WYG0206-0954a.png
之性岂有躬自言之者乎盖其曰动心者心则放逸怠
惰则困劳苦饥饿而又兴作也忍性者性有或微或晦
则因空乏拂乱而又忍定也盖人恒过然后能改耳故
劳苦饥饿空乏拂乱皆困心衡虑徵色发声之物而增
益其不能者之地也岂惟人哉虽国亦然矣人恒过非
止中人乎曰并上下观之似皆一事也

尽心上

德盛问尽心之章其言不亦复乎曰知性言穷理也养
性言尽性也立命言至命也天之命不过乎性性之理
卷六 第 39b 页 WYG0206-0954b.png
不外乎心流行者命也其主命者性也舍其性命者心
也夫知性而至于夭寿不贰则凡祸福荣辱皆不足言
矣此心之灵与天奚异哉养性而至于脩身俟死则凡
仕止久速皆无不宜矣此身之动与天奚违哉故曰立
命盖命虽出于天而实由于我矣虽或遭夭在我未尝
不寿天不得而夭之也虽或遭寿在我者未尝或夭天
不得而寿之也
卷六 第 40a 页 WYG0206-0954c.png
王材问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朱子谓前节为造其理后节为履
其事窃谓孔子不惑知命必于四十五十言之学至于
尽心知性知天则已穷神知化与天为一矣如是而后
存且养而履其事乎阳明先生以前节为生知安行之
事次节为学知利行之事不知以为何如先生曰朱子
之说是也阳明以末节为困知勉行不然盖人所最惑
者夭寿也至于夭寿不贰脩身以俟之则命自我立矣
到命自我立处知天事天又不足言此乃是至极然则
卷六 第 40b 页 WYG0206-0954d.png
知天与五十而知天命不同乎曰不同彼是兼行言此
只是知
知性就是知天心便于此尽了是知性乃尽心的工夫
存心在何处存惟养性乃所以存心盖性乃心之所具
之理使不养性则心不存矣故养性乃是存心的事务
试观人之能顺其性而不害者又岂有心不存乎
本泰问何以谓立命先生曰立命之说谓知天而以夭
卷六 第 41a 页 WYG0206-0955a.png
寿贰其心犹不谓知天之至事天而不能脩身以俟死
犹不谓事天之至盖生死人之大关系最能惑不贰能
修身以俟之是我之命虽天所付实能全尽于我不谓
命自我立乎命一也无所谓气命无所谓理命盖天命
流行只是生物著在人物就是性就是气再无二样莫
非命也
坚问张子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如何曰观合字似还
分理气为二亦有病终不如孔孟言性之善如说天命
之谓性何等是好理气非二物若无此气理却安在何
卷六 第 41b 页 WYG0206-0955b.png
处故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介问万物皆备于我何言诚与仁乎曰自其无妄言之
谓之诚自其无私言之谓之仁无妄即无私也盖天下
之理至仁而备至诚而极恕则入仁之路也夫何故仁
包万物恕则求通乎物犹所谓诚之者也
顾问万物皆备于我先生曰先提一个万物皆备于我
见得尽万物之理皆具于人之一身然惟反求诸己无
卷六 第 42a 页 WYG0206-0955c.png
一事一物处之不得其当则自有乐处此当以内省不
疚夫何忧何惧照看就见然此岂易能哉未至是者惟
在强恕而行则求仁自近盖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随
事皆强恕焉其去道也夫何远哉故反身而诚自学之
已成者说
东郭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朱注解得好先生曰此章当
与西铭并看东郭子曰然我亦尝谓当相并看于时保
之子之翼也乃贤者之事即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
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乃圣人之事即反身而诚乐莫
卷六 第 42b 页 WYG0206-0955d.png
大焉意先生曰然但人做工夫要寻路途使不迷耳
孟子谓宋句践既言人知人不知下何以又言穷达盖
宋句践志于出者也正是以穷达介意故孟子说穷也
只尊德乐义何嚣嚣如之
良弼问孟子既言尊德乐义又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者何曰惟不以穷达为心而以道义为重斯见其尊乐
之实耳苟失道义而惟志于游说以求达几何其能嚣
卷六 第 43a 页 WYG0206-0956a.png
嚣也既言泽加于民又言兼善天下既言脩身见于世
又言独善其身者何曰言泽加于民者非一国一方也
乃天下耳脩身见世非沽名钓誉也乃独善耳故周于
善者自有其用妙于用者自有其实也
滂问豪杰之士云何曰此以资质言也当商之季在周
之始纣恶方深于四海而文王未显于西土伯夷则起
于北海太公则兴于东海三仁共立于乱朝十乱并生
于丰岐此岂文王兴之哉如此则前篇所言空乏拂乱
劳苦饥饿莫非豪杰所兴之地也若夫瞻父母之德者
卷六 第 43b 页 WYG0206-0956b.png
汝坟之凡民也感游女之化者江汉之凡民也若无文
王则无此德化矣
文学问皞皞如者何曰杀之以下乃其象也君子以下
乃其故也若集传所言因民之事则有迹可求其气象
狭矣所引舜孔之事则所过有限其拟议泥矣夫化者
神之用神者化之本其曰过者非必身皆经历也凡言
语之出风声之至条教之加皆是也其曰存者非必身
卷六 第 44a 页 WYG0206-0956c.png
常操持也凡意念之动谋虑之起经画之方皆是也故
化即显诸仁神即藏诸用由上譬之不怨不庸民日迁
善所过者化也杀之利之而不知为之所存者神也艺
圃折衷乃改王者之民为驩虞帝者之民为皞皞者何
曰若是则禹汤文武皆造为与五霸同一假矣
思敬问良知良能者何曰知为良心者有验于人之幼
也原为所性者有验于人之同也使非原于天命之性
则固不能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矣
何廷仁言阳明先生以良知教人于学者甚有益先生
卷六 第 44b 页 WYG0206-0956d.png
曰此是浑沦的说话若圣人之教人则不如是人之资
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者有浅深不可槩以此语之
是以圣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
术有偏处说未尝执定一言以教人至于立成法以诏
后世则曰吾道一以贯之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盖浑
沦之言可以立法不可因人而施
坚问孟子言良知良能阳明先生止言良知何也先生
卷六 第 45a 页 WYG0206-0957a.png
曰且如言仁有兼言之者有偏言之者阳明之说兼言
之也但致良知必须学于古训以明其心犹镜之有尘
必用药物以磨之可也如其不用药物以磨之而能使
之明者难矣
先生曰我今日见何廷仁廷仁又言良知之说我说良
知之说非是不好大抵学者不可执泥须是使别言语
皆可入若执泥了此一说则别言语皆不能入如古人
教人或以忠恕或以静或以敬或以礼皆是提掇出好
处教人的不可谓以忠恕教人就说良知静敬之类不
卷六 第 45b 页 WYG0206-0957b.png
好亦不可谓以静敬良知教人就说忠恕之类不好须
要变通使人言皆可入
田问既言仁言仁声又言善政善教者何曰仁言类善
政仁声类善教大抵言与政末也声与教本也
思敬问舜居深山之中者何曰此言舜之貌虽少异于
人舜之心则大异于人也故曰尧舜与民同类者
应箕问如此而已者何曰此言人之为人不过乎外无
卷六 第 46a 页 WYG0206-0957c.png
妄行内无妄思而已也
应箕问操心之危与虑患之深奚异乎曰操心危惟务
急乎忠孝以全臣子之节其握发吐哺宵衣旰食盖有
薄冰之履而深渊之殒者矣虑患深惟恐违乎忠孝以
干恶逆之诛其言必防失行必防弊盖有不见是图意
外而虑者矣由是其智皆出于术也
济民问达可行于天下固如伊吕之辈矣正己物正孔
孟奚独不能然曰此必待上用之而后可不然奚其正
是故畎亩之舜所化者历山耕夫耳
卷六 第 46b 页 WYG0206-0957d.png
诗问三乐奚主乎曰不愧不怍其要乎不然虽父母存
兄弟无故亦或有不乐而教育英才又何以为之具也
滋问君子所欲所乐亦非不美之事何以与所性异也
曰君子之情固在同乎人而君子之性实在有诸己也
夫有诸己则可以兼同乎人不然虽欲同乎人不可得
矣分定者何曰分犹分量之分斯分也其大同天地其
远亘古今其轻重不可权衡其长短不可丈尺未尝不
卷六 第 47a 页 WYG0206-0958a.png
足或亏欠也大行奚能加若可加也是性可得而赘疣
也未尝有馀或剩溢也穷居奚能损若可损也是性可
得而尅减也睟面盎背四体喻者奚状乎曰如尧就之
如日望之如云如程子如春之煦如玉之润皆可以观
睟面也如诗云委蛇委蛇如山如河不震不腾不骞不
崩皆可以观盎背也四体之喻则取予皆当进退咸中

顾问分定曰人之性无一毫不足处亦无一毫有馀处
何以有加损也此便是分定根于心者何曰根字借草
卷六 第 47b 页 WYG0206-0958b.png
木之根字说来盖君子仁义礼智在心就是木之根在
地生得自然牢固故其生色处处皆妙如草木之生枝
柯花叶一般皆自然发见出来
滋问孟子言文王善养老既举五亩之宅以下又言所
谓养老者以下何曰上虽举文王之政似论其理下则
行其事耳
腾远问登东山之说如之何曰言孔子之道出乎天下
卷六 第 48a 页 WYG0206-0958c.png
人之上也学者但未能见之耳有游其门者斯知之故
曰圣人之道大也夫子其小天下者哉言天下自小耳
是故高明配天万物覆焉其诸升山乎则夫立丘垤之
间限城郭之内者皆将以圣道为不可阶而升矣博厚
配地万物载焉岂惟观海乎则夫游沟渎之中涉沼沚
之上者皆将以圣道为不可苇而航矣澜非冰之源也
奚观乎曰源大者澜必大源小者澜必小故容光必照
如日月之有明也既言圣道之大又言其本者何曰大
犹贯也本犹一也君子而后达者何曰君子之学自近
卷六 第 48b 页 WYG0206-0958d.png
而远由卑而高是故物未格不敢以言意诚意未诚不
敢以言心正心未正不敢以言身脩身未脩不敢以言
家齐是故兴诗而后立礼立礼而后成乐志道而后据
德据德而后依仁皆其序也
本泰问登东山章如何先生曰上二句自圣人所至而
言下二句自人之观圣人而言圣人之门就是孔子之
门凡此皆以圣人之道大言流水成章只以大学之序
卷六 第 49a 页 WYG0206-0959a.png
言盖能格物致知然后诚意正心脩身才可至于大处
此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不然望洋而已终可至乎
元吉问鸡鸣为善只主敬者何曰言其心常存也若其
条目则或省察以克己或涵养以复礼或有所得以待
旦或有求而忘寐皆是也然孟子之意但为自鸡鸣而
起以后皆在善事耳亦不可执一论也
章诏问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意以舜取诸人以为善
故称之欤先生曰然孟子言舜处甚多如好问好察之
类皆是
卷六 第 49b 页 WYG0206-0959b.png
光祖问曰近世义利不明光祖尝用意体贴为力实难
请示切要先生曰此问甚好南轩无所为而为之言极
精舜蹠之分正在于此推之家国之存亡天下之理乱
罔不由之如尚义者在位则所用皆义人所行皆义政
天下无不治矣尚利者在位求其弊可胜言哉然其初
要在谨独但于一言之发一事之动一财之得就当审
处不可有一毫适己自便之心久之自然纯熟可以造
卷六 第 50a 页 WYG0206-0959c.png
于无所为而为矣昔舜饭糗茹草若将终身此正见义
不见利之大节学者能甘贫俭约不为利动自无往而
非义或又问曰今有人未纯乎义欲矫强之又恐近名
奈何曰矫强为义有何不可但要内外如一苟其心未
必义而外诈饰以为义人则曰好名者也更当痛自惩

继祖问既言执一又言废百者何曰上言三子之学皆
偏下言三子之害皆大也道如此路千蹊万径皆可以
适国东阡西陌皆可以归家如执一路而往终身由之
卷六 第 50b 页 WYG0206-0959d.png
而失道众人从之而皆迷者也是故为仁则至于忘亲
为义则至于忘君为中则至于废中
鸾问人心亦皆有害者何曰心对口腹言也口腹之害
即心之害也非又有一人也故曰人能无以饥渴之害
为心害则不忧不及人也
弘学问恶知其非有者何曰其非有仁义也不自知耳
盖熟于假者也即莫觉其伪之说
卷六 第 51a 页 WYG0206-0960a.png
藻问放太甲而民大悦者何曰放之而悦其不虐我乎
反之而悦其将泽我乎
光祖曰伊尹放太甲于桐使思其祖而改过也其心甚
公至霍光则直废昌邑于一旦是因人言袭盛名人皆
以为前有伊尹后有霍光者何也先生曰霍光安能比
伊尹哉迎昌邑己不似立太甲废昌邑又不类放太甲
伊尹之志有商天下皆知也霍光之心所知者杨敞田
延年耳其后妻显谋篡而子山禹横逆乃光恬不介意
将亦比其子如伊陟耶
卷六 第 51b 页 WYG0206-0960b.png
敩问汉薄昭文帝舅也杀汉使者文帝使群臣丧服往
杀之程子以为使太后不食而死则如何而况天子之
父杀人皋陶执之哉曰孟子斯言示人臣以守法为重
天子以化亲为孝故虞廷有执法之臣而其君无杀人
之父盖瞽瞍厎豫也故古者德为圣人斯尊为天子圣
人之父虽顽如瞽瞍且化况其他乎温公乃疑其君臣
相与为伪误矣
卷六 第 52a 页 WYG0206-0960c.png
谷问既举王子宫室以下又举鲁君以下不亦复乎曰
上言移居之异因忆居仁者或又异也下指移居果同
以见居仁者必不同也是故允恭克让之尧则协乎温
恭允塞之舜不虐无告之舜即符乎不侮鳏寡之文也
九皋问形色之异者何曰耳目手足之谓形视听持行
之谓色聪明恭重之谓践形
蒙问虽加一日愈于己者何曰以此知古人亦不忍
于妾母之子无服于妾母也故今之妾母之子为其母
亦斩衰杖三年
卷六 第 52b 页 WYG0206-0960d.png
汝邻问五教曰其究皆为二者耳故时雨答问私淑艾
无非成德而达材但时雨有不待答问者
因时雨王材曰圣人时雨之化恐不止是颜曾凡因善
而长因失而救皆是时雨先生曰此是汝资质所到如
今日之雨岂但禾苗种之美者得其益凡园中蔬果之
类皆沾被也圣人启愤发悱反三隅而复皆是时雨
世英问既曰大匠以下又曰君子以下者何曰上言法
卷六 第 53a 页 WYG0206-0961a.png
不可以自贬以徇人之不能也下言法未尝自私以待
人之能也学者不以能自奋而以不能自画何哉
万春问不可已及退速之病曰在勇与恒耳不恒何以
治之曰吾末如之何矣
仲武问急先务者何曰即亲与贤也故亲贤之为务即
当务之为急也故其下专言不知务亲与贤二事乎曰
仁知莫先于亲亲莫次于尊贤或曰先务因时而言亦

本泰问亲贤先务何分先生曰亲贤就是先务言虽平
卷六 第 53b 页 WYG0206-0961b.png
而意则相资试观唐虞之治其先务岂外于此观下言
此之谓不知务可见
如斗问彼善于此者何曰断尽春秋之义矣故春秋于
征伐之事必加贬责而其中或有不得已而被兵或有
举辞兴兵者是以褒之也穆修孙复谓春秋有贬而无
褒则过矣
尽信书孟子盖欲人约之以礼也意以人之读书皆是
卷六 第 54a 页 WYG0206-0961c.png
博之以文使不约之以礼则徒泥其文反不如无书之
愈也
洙问书不可以尽信曰岂惟书哉虽诗亦不可尽信靡
有孑遗周之馀民果如此乎故伊尹曰善无常主协于
克一夫子曰博文约礼
充问战陈既皆大罪何以独言焉用战曰汤武为陈则
有矣故诗曰陈于牧野书曰陈于商郊然则罪乎曰其
为战也非志于战而求善为此也不得不陈
世宁问规矩与巧奚异乎曰巧亦不出乎规矩之中在
卷六 第 54b 页 WYG0206-0961d.png
人求之如何耳
勋问伯夷柳下惠何以能为百世之师曰岂惟百世虽
千世之下闻其风而不动心者非人也盖其道虽未中
然造于圣而志于诚自能动物耳
介问稽大不理于口孟子不责其反躬而以无伤言之
者何曰示之以孔子文王之事所以儆之者深矣稽能
如孔子文王则不理于口无伤也稽不能如孔子文王
卷六 第 55a 页 WYG0206-0962a.png
则不理于口也宜矣
本泰问稽大不理于口孟子不勉貉稽以反已乃曰无
伤何也先生曰学者如孔子文王这等的人则虽有谤
毁容何伤是即反已也
印问发棠赈饥岂搏虎之恶而孟子以冯妇自喻者何
曰所言于君而谗谄皆在左右其言之行否真搏虎耳
云霄问孟子既斥告子食色之性其曰性也有命焉者
何曰不曰君子不谓性乎言常人则以此为性矣而君
子不谓之性也命亦然
卷六 第 55b 页 WYG0206-0962b.png
本泰问性命先生曰人通把这个口鼻耳目四肢之欲
当做个性君子则以为有命不把此叫做个性人通把
后五者叫做个命君子则以为有性不把此叫做个命
盖前命字正与后性字同前之曰性也后之曰命也都
不是孟子自家说作性说作命乃是当时之见如告子
以食色为性便是以前五者为性也
九仪问既曰有诸己之谓信又曰充实者何曰信即实
卷六 第 56a 页 WYG0206-0962c.png
也扩充其实斯生意无穷矣故美
爵问孟子既言达不忍不为又言无欲害人无穿窬之
心者何曰上言用力之始下言功之成也无受尔汝之
实以下者何曰此因充无穿窬之心而言然尔汝以行
言也言餂以言言也何以独申言无穿窬之心曰收心
之学以仁为主是以上篇虽并言仁义而学问之道止
言仁能仁则义在其中矣扩充之学以义为主是以此
章虽并言仁义而穿窬之譬止言义能义则仁在其中
矣其实一理也
卷六 第 56b 页 WYG0206-0962d.png
本泰问充无受尔汝之实如何先生曰此节说行下节
说言盖能于此等去处都尽去了乃是能满其无穿窬
之量此处最是人所易忽处故孟子曰这便是穿窬之
类何必真为穿窬始是不义也
应旸问狂狷乡原奚别曰狂狷虽过不及然其心实乡
原虽似无过不及然其心伪真伪者入道贼德之所由
分也故曰于中未中者孔子待之甚恕似德非德者孔
卷六 第 57a 页 WYG0206-0963a.png
子恶之甚严也反经之政即绝乡原之法耳
阡问孟子何以言孔子时无见知曰此其自任之言见
其必有也盖曰道传于古者皆已有闻知道传于今者
乃至无见知者乎可知其自任矣颜曾冉闵非见知者
乎曰此具体而微孟子以为姑舍是者也于文王不言
颠括闳天周公独言太公望散宜生汤不言仲虺言伊尹
莱朱尧舜不言稷契伯夷夔龙言禹皋陶者何曰禹皋
陶能兼稷契之事太公伊尹则汤文尝以为师矣或曰
莱朱即仲虺
卷六 第 57b 页 WYG0206-0963b.png
 四书因问卷六
卷六 第 58a 页 WYG0206-0963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