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第 747c 页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一
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
问曰:「若数至三四置者,有何不善?」
答曰:「出
入息逼促,因逼促故,心难调伏。譬如牛栏
内牛极多,在栏里迮切,会当破栏出。若
足十者,身中宽容如大栏,宽容牛故,易可
守养。」
「若至八九有何不善?」
答曰:「勿使乱
错,而生狐疑心。或言我得禅味,起迷惑心
故,如是之过汝自舍离。若数息者,安徐数
也。如人量谷,先满覆竟,然后数为一,复更
取量。若有尘草,选拾弃之,覆竟唱二,如
是次第乃至十。坐禅比丘,数出息入息亦
复如是。若駃者,如牧牛人数牛,云何数
牛?黠了牧牛人,手执杖门柱上坐,驱牛出
时打牛駃出,以完而数,一二三四五,如
是至十。何以故?作如是数,有时四大不
和,气息駃出入,时随出入而数,一二三四
五,一二三四五,数牛时当门关而数,不数
内外,因駃数故,而心得定。何以故?譬如
人乘船上湍,一二三四五篙,更互刺住船
然后定,出息入息亦复如是。何以心者如
船,出入息者如篙?心流五欲,而出息入息
制其令定。若息入心随入,如肪膏入身美
卷十一 第 748a 页 T24-0748.png
满,若息出心随出,于观中最大,因其大故,
心亦难调。除此二法,于触处住至而数
之,然后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说,莫数内
外息。数何时可止者,若心不乱如息出入,
便止不数。如是已,便作随念。」
「何谓名为随
念?」
「知出入息,不假数而知。随念有三种。」
「何
谓为三?」
答曰:「齐为初,心为中,鼻头为后,
是名三种。若出息者,齐为初,心为中,鼻
头为后。若入息,鼻头为初,心为中,齐为
后。若心随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
动摇。是故律本,若心随出息入息而内不
定,而外动摇内动摇,因动摇故,不成三
昧,若随入随出亦复如是,是故莫随息中
后出入,但安置鼻头、住正心而住,待息出
入,若断数心忆识自定。譬如跛脚人守养小
儿,以篮贮悬系屋间,坐住揽至而荡一处,
手不移动,比丘坐禅亦复如是。」
又曰:「譬如
守门人,人出入不先遥问,临到门限然后
问之,亦不问所从来及所持杂物,但知其
出入而已。比丘坐禅亦复如是,不先逆取
知出入息,汝自当知。佛言:『若知三法心即
定。』何谓为三?一者乐入,二者方便,三者得
上,是名为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
解木,先观木际然后用锯解之,心恒注
看锯齿,令其正直不观往还,出息入息亦
复如是。现思禅法办立方便,如大木在地,
善观木际如心善思,禅法如锯往还,出入
息亦尔,心注看锯齿,如注鼻头,比丘坐禅
应知此譬,亦现禅定,亦立方便,亦至上处。」
心亦难调。除此二法,于触处住至而数
之,然后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说,莫数内
外息。数何时可止者,若心不乱如息出入,
便止不数。如是已,便作随念。」
「何谓名为随
念?」
「知出入息,不假数而知。随念有三种。」
「何
谓为三?」
答曰:「齐为初,心为中,鼻头为后,
是名三种。若出息者,齐为初,心为中,鼻
头为后。若入息,鼻头为初,心为中,齐为
后。若心随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
动摇。是故律本,若心随出息入息而内不
定,而外动摇内动摇,因动摇故,不成三
昧,若随入随出亦复如是,是故莫随息中
后出入,但安置鼻头、住正心而住,待息出
入,若断数心忆识自定。譬如跛脚人守养小
儿,以篮贮悬系屋间,坐住揽至而荡一处,
手不移动,比丘坐禅亦复如是。」
又曰:「譬如
守门人,人出入不先遥问,临到门限然后
问之,亦不问所从来及所持杂物,但知其
出入而已。比丘坐禅亦复如是,不先逆取
知出入息,汝自当知。佛言:『若知三法心即
定。』何谓为三?一者乐入,二者方便,三者得
上,是名为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
解木,先观木际然后用锯解之,心恒注
看锯齿,令其正直不观往还,出息入息亦
复如是。现思禅法办立方便,如大木在地,
善观木际如心善思,禅法如锯往还,出入
息亦尔,心注看锯齿,如注鼻头,比丘坐禅
应知此譬,亦现禅定,亦立方便,亦至上处。」
卷十一 第 748b 页 T24-0748.png
问曰:「何谓为禅定?」
答曰:「身心精进调柔成
就,此是名为禅定。」
问曰:「何谓办立方便?」
答曰:「以勇猛精进消除烦恼及灭断思,是
名办立方便。」
问曰:「何谓至上处?」
答曰:「以勇
猛精进消除结使,是名至上处。此三法非
一心观成,非不知三法,心亦不动现禅定
法,办立方便往至上处,得如是者,然后
按阿那波那念,名为成就。若比丘入阿那
波那念者,此比丘光彻世间,如月从云得
出,光明照于世间。此禅定中有人初作而
现瑞相,有人用数息而现瑞相。其瑞云何?
此比丘或坐地或坐床上,无有敷具,其坐
处柔濡,犹如木绵华无异。何以故?已数
息故,其身轻利,如是次第粗出入息灭,身
心无极故,犹处虚空,出息转细如有如无,
如人打磬初粗后细,坐禅比丘数息亦复如
是,是故律本中说,先大后小。」
法师曰:「此数息
禅定,与馀禅定有异。馀禅定先细后粗,若
此比丘入禅,禅相不现,莫从坐起,安心正
坐更自思惟。云何思惟?以知禅相不现,而言:
『此出息入息,何处有何处无?谁有谁无?』而言:
『人在母腹中,无出入息,于水中无出入息,
长寿天无出入息,死尸无出入息,入第四禅
定无出入息,色无色界无出入息,灭尽三
昧无出入息。』作是念已,自呵责身:『汝智慧
人,非在母腹中,亦非在水,亦非在色无色
天,亦非在灭尽三昧,亦非在长寿天,亦非
在死尸,亦非入第四禅定,有出息入息极
细微,而不能自知。』但更正心,若长鼻者,安
卷十一 第 748c 页 T24-0748.png
心鼻弗咤(汉言鼻两边)。若鼻短者,安心置唇上,
是故勤守此处,如修多罗中说,佛告诸比
丘:『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得入阿那波
那禅定,非但阿那波那禅定,馀一切禅定亦
如是。』若思念之,禅定即现,此阿那波那禅
定极重,诸佛、辟支佛、大阿罗汉,悉用阿那
波那念为地,然后得随道念极静,是故
于此定中忆念为上及慧。譬如绢练用针
綖极细,针者如忆念,綖如智慧,连勿使
断。因二法故,不失出息入息。譬如耕田
人,牛已疲极,其人亦复疲极,解牛而放,放
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苏息已,起追逐牛而
不逐牛迹,入林直先往牛饮水处止,或坐
或卧待牛饮水竟,取绳穿鼻以杖驱去,更
还耕田。比丘禅定亦复如是,若出息入息
悉疲极,暂时放之令苏息,不还出入,但
先住鼻端,听息出入而数,忆念如绳,智慧
如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如是,不久
而现禅相,身体怡悦,如木绵触身柔弱。有
人见如古贝华,有人见如猛风起,有人
见如星宿,有人见如连珠,有人见如散白
珠,有人见如古贝华核,有人见如绳,有
人所触悉强,有人见如火焰,有人见如猕
猴,有人见如云起,有人见如莲华,有人见
如车轮,有人见如月圆。何以故?如修多罗
说,诸比丘集众诵经,而各各有所见异瑞,
有人见如山如江如树,如是为初。」
问曰:
「如是山江树者,从何生也?」
答曰:「从心想有,
而生人忆想各异,是故想亦尔。有人观
是故勤守此处,如修多罗中说,佛告诸比
丘:『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得入阿那波
那禅定,非但阿那波那禅定,馀一切禅定亦
如是。』若思念之,禅定即现,此阿那波那禅
定极重,诸佛、辟支佛、大阿罗汉,悉用阿那
波那念为地,然后得随道念极静,是故
于此定中忆念为上及慧。譬如绢练用针
綖极细,针者如忆念,綖如智慧,连勿使
断。因二法故,不失出息入息。譬如耕田
人,牛已疲极,其人亦复疲极,解牛而放,放
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苏息已,起追逐牛而
不逐牛迹,入林直先往牛饮水处止,或坐
或卧待牛饮水竟,取绳穿鼻以杖驱去,更
还耕田。比丘禅定亦复如是,若出息入息
悉疲极,暂时放之令苏息,不还出入,但
先住鼻端,听息出入而数,忆念如绳,智慧
如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如是,不久
而现禅相,身体怡悦,如木绵触身柔弱。有
人见如古贝华,有人见如猛风起,有人
见如星宿,有人见如连珠,有人见如散白
珠,有人见如古贝华核,有人见如绳,有
人所触悉强,有人见如火焰,有人见如猕
猴,有人见如云起,有人见如莲华,有人见
如车轮,有人见如月圆。何以故?如修多罗
说,诸比丘集众诵经,而各各有所见异瑞,
有人见如山如江如树,如是为初。」
问曰:
「如是山江树者,从何生也?」
答曰:「从心想有,
而生人忆想各异,是故想亦尔。有人观
卷十一 第 749a 页 T24-0749.png
息出,有人观息入,有人观禅相,若不观
如是亦不起阿那波那,亦不成初禅法。若
有此三法者,成就禅定。若坐禅比丘现如
是相,应往白师:『我见如是相。』师答言:『是
见相,不言是禅相,不言非禅相。』作是答
已更语:『长老汝更进心。』」
法师曰:「师何不向
语是禅相、是非禅相也?」
答曰:「若向其分别说
者,是禅相即懈怠,非禅相而心生退,是故
不说,但慇勤教之,禅相自现。而说往昔偈
言:
「 「『置心于观后,
现相非一种,
若有智慧人,
正心而数之,
于出息入息,
精勤不错乱。』」
「如是从禅相现已,诸盖寂然而住,诸烦恼
寂然自止,用此二法正心安置,即成三
昧,或得初地,或得除烦恼地。或因现禅支、
或得初地者,此现得初三昧地。」
问曰:「著三
昧与初三昧,有异?为同?」
答曰:「有异。初三昧
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汉言心羸弱心眠)。著三昧心
境界,一日恒入善行,不随婆傍伽。此二法,
是名有异。若禅相现已,或观色或观相貌,
将养令长,如转轮王在胎,父母爱重护之,
令冷热调适及诸饮食,若善守护得成其
果。比丘护禅相亦复如是,不护即失。云何
护之?一者、善住处,二者、善行处,三者、亲近
善人,四者、饮食调适,五者、和调四时,六者、善
经行立坐卧,七者、离诸愦闹及饮食为初,
是名为七,以此七法以用护之。若护如是
禅相坚固而住,次第增长现之已具,诸根
如是亦不起阿那波那,亦不成初禅法。若
有此三法者,成就禅定。若坐禅比丘现如
是相,应往白师:『我见如是相。』师答言:『是
见相,不言是禅相,不言非禅相。』作是答
已更语:『长老汝更进心。』」
法师曰:「师何不向
语是禅相、是非禅相也?」
答曰:「若向其分别说
者,是禅相即懈怠,非禅相而心生退,是故
不说,但慇勤教之,禅相自现。而说往昔偈
言:
「 「『置心于观后,
现相非一种,
若有智慧人,
正心而数之,
于出息入息,
精勤不错乱。』」
「如是从禅相现已,诸盖寂然而住,诸烦恼
寂然自止,用此二法正心安置,即成三
昧,或得初地,或得除烦恼地。或因现禅支、
或得初地者,此现得初三昧地。」
问曰:「著三
昧与初三昧,有异?为同?」
答曰:「有异。初三昧
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汉言心羸弱心眠)。著三昧心
境界,一日恒入善行,不随婆傍伽。此二法,
是名有异。若禅相现已,或观色或观相貌,
将养令长,如转轮王在胎,父母爱重护之,
令冷热调适及诸饮食,若善守护得成其
果。比丘护禅相亦复如是,不护即失。云何
护之?一者、善住处,二者、善行处,三者、亲近
善人,四者、饮食调适,五者、和调四时,六者、善
经行立坐卧,七者、离诸愦闹及饮食为初,
是名为七,以此七法以用护之。若护如是
禅相坚固而住,次第增长现之已具,诸根
卷十一 第 749b 页 T24-0749.png
极清净调伏柔弱,若欲捉心即得,若欲放
之即去,若欲起之即起,若欲调之即调,若
欲欢喜即欢喜,若欲舍之即成舍,离非禅
人亲近禅人,至心于禅知禅相,此是十法,
善安置心中,莫作懈怠,精勤修习当作
是念:『今著三昧舍婆傍伽心,而起谛心,
住刹那而灭,复起四五阇婆那(汉言分别心)。』此
五心,初心作心,第二学心,第三随心,第四
中间心,第五著心。若合五为四,初作学心,
第二随心,第三中间心,第四著心,此第四亦
名为四,亦名为五,无六无七。初者,欲界
心,著心色界心,以此心故,灭五支起五
支,具足十相及三善,得第一禅已,即于观
中思念灭已,得第二禅,如是相灭,得第三
四,如是教心乃至上。」
法师曰:「此略说也,若
广说于《净道经》,汝自当知。如是比丘得第
四禅定,善记识之,令其增长。若欲进至真
处,此第四禅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
者敕,四者起,五者反观,以此五事而至真
处。此比丘已作流利,或观色为初,或观无
色为初。色无色观已,更增毗婆舍那。云何
增?此比丘从第四禅定起已,而取禅支。取
已,此禅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观四大
身,从此禅支,言非色处为初,是色非色等,
法而见识。从此四大为初,色共诸色等,法、
识非色也。若从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
是其因,见如是已,譬如锻师有皮囊筒,
因人鼓动风得出入。出息入息亦复如是,
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丘见出息入息、
之即去,若欲起之即起,若欲调之即调,若
欲欢喜即欢喜,若欲舍之即成舍,离非禅
人亲近禅人,至心于禅知禅相,此是十法,
善安置心中,莫作懈怠,精勤修习当作
是念:『今著三昧舍婆傍伽心,而起谛心,
住刹那而灭,复起四五阇婆那(汉言分别心)。』此
五心,初心作心,第二学心,第三随心,第四
中间心,第五著心。若合五为四,初作学心,
第二随心,第三中间心,第四著心,此第四亦
名为四,亦名为五,无六无七。初者,欲界
心,著心色界心,以此心故,灭五支起五
支,具足十相及三善,得第一禅已,即于观
中思念灭已,得第二禅,如是相灭,得第三
四,如是教心乃至上。」
法师曰:「此略说也,若
广说于《净道经》,汝自当知。如是比丘得第
四禅定,善记识之,令其增长。若欲进至真
处,此第四禅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
者敕,四者起,五者反观,以此五事而至真
处。此比丘已作流利,或观色为初,或观无
色为初。色无色观已,更增毗婆舍那。云何
增?此比丘从第四禅定起已,而取禅支。取
已,此禅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观四大
身,从此禅支,言非色处为初,是色非色等,
法而见识。从此四大为初,色共诸色等,法、
识非色也。若从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
是其因,见如是已,譬如锻师有皮囊筒,
因人鼓动风得出入。出息入息亦复如是,
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丘见出息入息、
卷十一 第 749c 页 T24-0749.png
见身、见色心等与诸法,此非色,如是名色
已,复观其因缘。见已于三世中连续,名色
不断,因续名色而生狐疑,断狐疑已,而
观三相,观三相已,复观起灭,因观起灭
故,先见光明,离十毗婆舍那烦恼,离已而
起道智慧,起已舍起法见,生灭法已,念
念相灭。若二法起已,于三界中而生厌患,
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罗汉果。有十
九覆观智,知至极已,于三界中梵摩沙
门婆罗门中,成无上福田,此是阿那波那念
数。第一四广说竟。
「馀三四中,与馀禅法
不异,是故我今当分别说之。觉者,现离喜
也。我今出息入息而现喜,以二事觉喜。何
谓为二?一者、用观,二者、用不迷。云何用观
而觉喜?入二禅有喜,正入时欲得智慧,
以观自然觉喜,是故用观觉喜。云何不迷
而觉喜?二禅有喜,入已从禅定起,智与喜
等而观,消灭于毗婆舍那,贯度其相而不
迷,以不迷故,而成觉喜。于《波致三毗陀
经》说,以喘息入息而成一心,心不散乱而
知生识,因识已知便即觉喜,以长出息用
短入息,觉一切身灭身,出息入息成一心已
知识,以此二法而成觉起,以安心故,而
用觉喜,以知故,以观故,反覆观以整心,
至心而取精进,而用起识,正心安置以慧
知之,应知以知,应舍而舍,应观而观,应
现而现,即成觉喜。如是觉喜已,馀句次仪
亦如是,此三禅定,便有异、有觉乐,若以四
已,复观其因缘。见已于三世中连续,名色
不断,因续名色而生狐疑,断狐疑已,而
观三相,观三相已,复观起灭,因观起灭
故,先见光明,离十毗婆舍那烦恼,离已而
起道智慧,起已舍起法见,生灭法已,念
念相灭。若二法起已,于三界中而生厌患,
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罗汉果。有十
九覆观智,知至极已,于三界中梵摩沙
门婆罗门中,成无上福田,此是阿那波那念
数。第一四广说竟。
「馀三四中,与馀禅法
不异,是故我今当分别说之。觉者,现离喜
也。我今出息入息而现喜,以二事觉喜。何
谓为二?一者、用观,二者、用不迷。云何用观
而觉喜?入二禅有喜,正入时欲得智慧,
以观自然觉喜,是故用观觉喜。云何不迷
而觉喜?二禅有喜,入已从禅定起,智与喜
等而观,消灭于毗婆舍那,贯度其相而不
迷,以不迷故,而成觉喜。于《波致三毗陀
经》说,以喘息入息而成一心,心不散乱而
知生识,因识已知便即觉喜,以长出息用
短入息,觉一切身灭身,出息入息成一心已
知识,以此二法而成觉起,以安心故,而
用觉喜,以知故,以观故,反覆观以整心,
至心而取精进,而用起识,正心安置以慧
知之,应知以知,应舍而舍,应观而观,应
现而现,即成觉喜。如是觉喜已,馀句次仪
亦如是,此三禅定,便有异、有觉乐,若以四
卷十一 第 750a 页 T24-0750.png
禅定而觉心增诃罗。」
问曰:「何谓为心增诃
罗?」
答曰:「受二阴为初,是名心增诃罗。觉
乐,此是毗婆舍那地。乐者,有二乐:一者身
乐,二者心乐,于《三毗陀》中说。灭心增诃罗
者,粗粗心增诃罗而灭,亦言定止。若广说
者,于身增诃罗,汝自当知。于喜文句中
受亦入,若取乐者,受即覆现二,心增诃罗句
中想受支多私迦,此诸法与心不离,若取
心增诃罗,想与受等共入。如是观受已,
此是说四事,汝自当知。于三四中,四禅定
觉心。云何觉心?觉心欢喜、善欢喜、心极欢
喜,我今觉出息入息故,有二种欢喜。何谓
为二种欢喜?一者以三昧,二者以毗婆舍
那。云何以三昧而觉喜入二禅定?有喜正
入,一刹那心与喜等,心中怡悦喜极喜。云何
毗婆舍那入二禅定?有喜从禅定起已,以
消灭法而触禅喜,如是于毗婆舍那,刹那
作禅喜为观而心喜如是,随心即怡悦。我
今觉出息入息善安置心者,以第一禅定,
于观处中善安置心,入禅定已从定起,
以灭灭法而观禅心。于毗婆舍那中,现
观度想一刹那心定,如是起刹那心定,为
一心定故,于观处心即善住。我觉如是解
脱心者,从烦恼处即得解脱,从第二禅定
离思念,从第三禅定离喜,从第四禅定
离苦乐,如是从次第得脱。从定起已,见
灭灭法,于毗婆舍那时见无常而舍常法,
复见苦复舍乐想,复见无我复舍乐想,心
不乐著,因不乐著故,而观离欲,从欲而
问曰:「何谓为心增诃
罗?」
答曰:「受二阴为初,是名心增诃罗。觉
乐,此是毗婆舍那地。乐者,有二乐:一者身
乐,二者心乐,于《三毗陀》中说。灭心增诃罗
者,粗粗心增诃罗而灭,亦言定止。若广说
者,于身增诃罗,汝自当知。于喜文句中
受亦入,若取乐者,受即覆现二,心增诃罗句
中想受支多私迦,此诸法与心不离,若取
心增诃罗,想与受等共入。如是观受已,
此是说四事,汝自当知。于三四中,四禅定
觉心。云何觉心?觉心欢喜、善欢喜、心极欢
喜,我今觉出息入息故,有二种欢喜。何谓
为二种欢喜?一者以三昧,二者以毗婆舍
那。云何以三昧而觉喜入二禅定?有喜正
入,一刹那心与喜等,心中怡悦喜极喜。云何
毗婆舍那入二禅定?有喜从禅定起已,以
消灭法而触禅喜,如是于毗婆舍那,刹那
作禅喜为观而心喜如是,随心即怡悦。我
今觉出息入息善安置心者,以第一禅定,
于观处中善安置心,入禅定已从定起,
以灭灭法而观禅心。于毗婆舍那中,现
观度想一刹那心定,如是起刹那心定,为
一心定故,于观处心即善住。我觉如是解
脱心者,从烦恼处即得解脱,从第二禅定
离思念,从第三禅定离喜,从第四禅定
离苦乐,如是从次第得脱。从定起已,见
灭灭法,于毗婆舍那时见无常而舍常法,
复见苦复舍乐想,复见无我复舍乐想,心
不乐著,因不乐著故,而观离欲,从欲而
卷十一 第 750b 页 T24-0750.png
观灭想,从起想而观弃舍,从取心即解
脱。是故律本说,出息入息心即解脱。如是观
心,此是说四,汝自当知。于第四四中观无
常者,无常想,应当知观无常,应当知恒观
无常。」
问曰:「何谓无常?」
「五阴无常。」
「云何五阴无
常?」
答曰:「为生灭法。」
「云何生灭?」
「变相法,以变
相故,而生无相法,刹那刹那汝自当知,是
名观无常,其色为初。观无常者,此恒观
无常也,因观故,如是四大出息入息而灭
法,是名观无常。观离欲者,有二离欲。云
何二离欲?一者、消离欲,二者、无馀离欲。」
问曰:
「何谓消离欲?」
「一切法相刹那而灭。」
「云何无馀
离欲?」
「观离欲是涅槃支,因二法故,而至道
处因,至已见寂灭法,见已观舍,以毗婆舍
那舍除烦恼,转即入涅槃,如是阿那念而
至极处。阿那波那品竟。
「是时世尊者,此略说也。尔时世尊,以阿那波
那念教诸比丘,因诸比丘观不净,而自共
相杀,因此故,集诸众僧。集已,世尊诃责众
僧:『汝等比丘,何以自共相杀?赁鹿杖沙门,
复杀诸比丘?』如来诃责已,而为诸比丘结
第三波罗夷。若比丘故断人命,如是为初,
为声闻弟子凡圣杂故,不得骂诸比丘言
痴人。空人者,如是断根已,次至随结,赞
死教死为初。」
法师曰:「我今说其根本。如是
佛制戒已,欲缚者欲来缚心,赞叹死者言:
『汝在世间多诸苦恼,汝作诸功德,死得生
天已,作善者如是为初,汝已作善业,无
所狐疑,死必生天。不作恶业者,汝不杀
脱。是故律本说,出息入息心即解脱。如是观
心,此是说四,汝自当知。于第四四中观无
常者,无常想,应当知观无常,应当知恒观
无常。」
问曰:「何谓无常?」
「五阴无常。」
「云何五阴无
常?」
答曰:「为生灭法。」
「云何生灭?」
「变相法,以变
相故,而生无相法,刹那刹那汝自当知,是
名观无常,其色为初。观无常者,此恒观
无常也,因观故,如是四大出息入息而灭
法,是名观无常。观离欲者,有二离欲。云
何二离欲?一者、消离欲,二者、无馀离欲。」
问曰:
「何谓消离欲?」
「一切法相刹那而灭。」
「云何无馀
离欲?」
「观离欲是涅槃支,因二法故,而至道
处因,至已见寂灭法,见已观舍,以毗婆舍
那舍除烦恼,转即入涅槃,如是阿那念而
至极处。阿那波那品竟。
「是时世尊者,此略说也。尔时世尊,以阿那波
那念教诸比丘,因诸比丘观不净,而自共
相杀,因此故,集诸众僧。集已,世尊诃责众
僧:『汝等比丘,何以自共相杀?赁鹿杖沙门,
复杀诸比丘?』如来诃责已,而为诸比丘结
第三波罗夷。若比丘故断人命,如是为初,
为声闻弟子凡圣杂故,不得骂诸比丘言
痴人。空人者,如是断根已,次至随结,赞
死教死为初。」
法师曰:「我今说其根本。如是
佛制戒已,欲缚者欲来缚心,赞叹死者言:
『汝在世间多诸苦恼,汝作诸功德,死得生
天已,作善者如是为初,汝已作善业,无
所狐疑,死必生天。不作恶业者,汝不杀
卷十一 第 750c 页 T24-0750.png
生、妄语,一切恶业汝皆悉不作,汝病极苦,用
活何为?何以故?汝已作善业故,若汝从此
死已,得生天上受五欲乐,恶业者令駃
死。』病人闻比丘语,因语故而自取死,是名
断也。知者,此是众生,我欲令其死,决定无
疑也。众生受人身者,从胎为初至老,是
人身。初心者,初受生心,此语现五欲界,是故
说初心,心与三无色阴共成。迦罗罗色者,
此初立人身,名为迦罗罗。于迦罗罗色,若
男女身相,合成三十色,若黄门身相二十。」
问曰:「何男女迦罗罗色?」
「初成迦罗罗时,如
真羺羊色点取澄清油酥,而说偈言:
「 「『如油酥微渧,
澄清无垢浊,
迦罗罗初生,
色泽亦如是。』」
「如是极微细以此为初,过去世人寿二千岁,
迦罗罗次第长大乃至老死,此名为人身。断
命者,从迦罗罗时,或热手搏之,或以手
摩之,或以药服之,如是种种方便断使勿
生,是名断命。二生者,一者色生,二者无色
生。于诸色中,无不可断,色生可断,断色
已无色亦死。何以故?为无色依止色故。」
问
曰:「断色者,为过去色现在色当来色也?」
「而
说偈言:
「 「『过去世生非今生,
当来世生非今生,
现在世生是生生,
离过未来取现在,
活何为?何以故?汝已作善业故,若汝从此
死已,得生天上受五欲乐,恶业者令駃
死。』病人闻比丘语,因语故而自取死,是名
断也。知者,此是众生,我欲令其死,决定无
疑也。众生受人身者,从胎为初至老,是
人身。初心者,初受生心,此语现五欲界,是故
说初心,心与三无色阴共成。迦罗罗色者,
此初立人身,名为迦罗罗。于迦罗罗色,若
男女身相,合成三十色,若黄门身相二十。」
问曰:「何男女迦罗罗色?」
「初成迦罗罗时,如
真羺羊色点取澄清油酥,而说偈言:
「 「『如油酥微渧,
澄清无垢浊,
迦罗罗初生,
色泽亦如是。』」
「如是极微细以此为初,过去世人寿二千岁,
迦罗罗次第长大乃至老死,此名为人身。断
命者,从迦罗罗时,或热手搏之,或以手
摩之,或以药服之,如是种种方便断使勿
生,是名断命。二生者,一者色生,二者无色
生。于诸色中,无不可断,色生可断,断色
已无色亦死。何以故?为无色依止色故。」
问
曰:「断色者,为过去色现在色当来色也?」
「而
说偈言:
「 「『过去世生非今生,
当来世生非今生,
现在世生是生生,
离过未来取现在,
卷十一 第 751a 页 T24-0751.png
断现在生成断生。』」」
问曰:「何谓为现在?」
答曰:「一刹那相续不灭,
是名现在生。」
问曰:「云何为刹那?」
答曰:「起生
老灭。」
法师曰:「若如是者则不成杀。何以故?
为自生自灭,不假断之。云何知之?」
答曰:
「现在相续、过去未灭,譬如人从外值热而
来,入室安坐已,热气已灭、冷气而来,相续不
断,心亦如是,过去生相续、现在不绝,若断
之即成杀生,此是当来生因。」
法师曰:「应知
众生,应知断众生命,应知方便。」
问曰:「何谓
应知众生?」
答曰:「世人唤假名为众生,论其
实者生气也。」
「云何应知断众生命?」
答曰:「断
生气勿令生也。」
「云何应知方便?」
答曰:「有
六方便:一者自,二者教,三者掷,四者安,五
者咒,六者神力。」
问曰:「云何为自?」
答曰:「自杀。」
「云何教?」
「教馀人杀,如是汝杀。掷者,弓箭为
初,随种种方便令断命。安者,箛蔟埳及
毒药等,安置一处,触之即死。咒者,有二种:
一者阿塔婆尼耶,二者数。」
问曰:「何谓为阿
塔婆尼耶?」
答曰:「或敌国或贼咒之,令头腹
痛种种疾病,令其死。数者,依文句咒,或十
二十如是至百数,是名数也。神力者,以
神通,如龙王迦留罗、夜叉、天人、人王、龙王
杀众生,以眼视或啮或吐毒即死。迦留罗
者,能啄杀三十寻围,龙夜叉天人人王者,随
其种种方便,令众生得死。与器杖者,种种
器仗乃至刀子,如此之物与,令其自断命,而
唱言:『汝用此生何?为不如死。』而取铁锤石
木绳毒药种种死具,而近其身赞言:『汝在
问曰:「何谓为现在?」
答曰:「一刹那相续不灭,
是名现在生。」
问曰:「云何为刹那?」
答曰:「起生
老灭。」
法师曰:「若如是者则不成杀。何以故?
为自生自灭,不假断之。云何知之?」
答曰:
「现在相续、过去未灭,譬如人从外值热而
来,入室安坐已,热气已灭、冷气而来,相续不
断,心亦如是,过去生相续、现在不绝,若断
之即成杀生,此是当来生因。」
法师曰:「应知
众生,应知断众生命,应知方便。」
问曰:「何谓
应知众生?」
答曰:「世人唤假名为众生,论其
实者生气也。」
「云何应知断众生命?」
答曰:「断
生气勿令生也。」
「云何应知方便?」
答曰:「有
六方便:一者自,二者教,三者掷,四者安,五
者咒,六者神力。」
问曰:「云何为自?」
答曰:「自杀。」
「云何教?」
「教馀人杀,如是汝杀。掷者,弓箭为
初,随种种方便令断命。安者,箛蔟埳及
毒药等,安置一处,触之即死。咒者,有二种:
一者阿塔婆尼耶,二者数。」
问曰:「何谓为阿
塔婆尼耶?」
答曰:「或敌国或贼咒之,令头腹
痛种种疾病,令其死。数者,依文句咒,或十
二十如是至百数,是名数也。神力者,以
神通,如龙王迦留罗、夜叉、天人、人王、龙王
杀众生,以眼视或啮或吐毒即死。迦留罗
者,能啄杀三十寻围,龙夜叉天人人王者,随
其种种方便,令众生得死。与器杖者,种种
器仗乃至刀子,如此之物与,令其自断命,而
唱言:『汝用此生何?为不如死。』而取铁锤石
木绳毒药种种死具,而近其身赞言:『汝在
卷十一 第 751b 页 T24-0751.png
世已作诸功德,死必生天,于难陀园中,
与天人玉女娱乐。何以生世受此苦病?』
或教使投岩,岩者,山破为二段深谷中,或
教入地狱。」
法师曰:「若教人如是自杀者,
得波罗夷罪,此杀人身,若馀众生得波夜
提罪。何以世尊广制此戒?为未来世恶比
丘故,馀后句次第易解。若毒药或刺斫,种
种死具不即死,后因此死者,是比丘得波
罗夷罪。我今现羺羊四。云何为羺羊四?有
一比丘,见羺羊眠一处,而作忆识:『我夜当
杀此羺羊。』移眠馀处。于羺羊处,或父或母
或阿罗汉来补,以衣覆体而眠。此比丘往
至,夜闇不别是人,言是羺羊,取刀而斫杀,
或得父死,或得母死,或得阿罗汉死,得波
罗夷逆罪。何以故?初作杀羊心,临下刀时
生心言:『不期是羊、不期是人,我正断此
命。』是故得波罗夷逆罪。有一比丘来补羊
处而眠,杀者言:『此是。』即杀,得波罗夷罪,不
得逆罪。夜叉鬼神来补羊处,杀者而言:『此
是。』即杀,得偷兰遮罪,不得五逆罪。若羊,得
波夜提罪。若心期杀父母、阿罗汉,次第而得,
得波罗夷逆罪。知父在军中,望军而射,
著父死,得波罗夷逆罪,若非父波罗夷罪。
「教杀长人得短人,教杀绛衣人而杀白
衣人,教者得脱重罪,杀者得波罗夷。若教
言随得而杀,随死俱得罪。教人今日杀,受
教者明日杀;若教明日杀,而即今日杀;教
中前杀,中后杀,杀者得波罗夷罪,教者脱
重罪。若教随时杀,若杀俱得重罪。教言:『若
与天人玉女娱乐。何以生世受此苦病?』
或教使投岩,岩者,山破为二段深谷中,或
教入地狱。」
法师曰:「若教人如是自杀者,
得波罗夷罪,此杀人身,若馀众生得波夜
提罪。何以世尊广制此戒?为未来世恶比
丘故,馀后句次第易解。若毒药或刺斫,种
种死具不即死,后因此死者,是比丘得波
罗夷罪。我今现羺羊四。云何为羺羊四?有
一比丘,见羺羊眠一处,而作忆识:『我夜当
杀此羺羊。』移眠馀处。于羺羊处,或父或母
或阿罗汉来补,以衣覆体而眠。此比丘往
至,夜闇不别是人,言是羺羊,取刀而斫杀,
或得父死,或得母死,或得阿罗汉死,得波
罗夷逆罪。何以故?初作杀羊心,临下刀时
生心言:『不期是羊、不期是人,我正断此
命。』是故得波罗夷逆罪。有一比丘来补羊
处而眠,杀者言:『此是。』即杀,得波罗夷罪,不
得逆罪。夜叉鬼神来补羊处,杀者而言:『此
是。』即杀,得偷兰遮罪,不得五逆罪。若羊,得
波夜提罪。若心期杀父母、阿罗汉,次第而得,
得波罗夷逆罪。知父在军中,望军而射,
著父死,得波罗夷逆罪,若非父波罗夷罪。
「教杀长人得短人,教杀绛衣人而杀白
衣人,教者得脱重罪,杀者得波罗夷。若教
言随得而杀,随死俱得罪。教人今日杀,受
教者明日杀;若教明日杀,而即今日杀;教
中前杀,中后杀,杀者得波罗夷罪,教者脱
重罪。若教随时杀,若杀俱得重罪。教言:『若
卷十一 第 751c 页 T24-0751.png
有人来至此处,汝当杀。』所期人未来,教者
往补,受教者不别而杀,杀者得波罗夷罪,
死者初教时得突吉罗罪。若比丘教比丘,受
教者心生念:『我当先杀伴。』下刀还得所期
人,杀者教者俱得重罪。若展转教杀,犯不
犯亦如前,时非时亦如前。
「若比丘教比丘
杀比丘,教时未得道,临杀时此比丘已得
罗汉,教者杀者俱得波罗夷逆罪。不静谓静
者,不静眼不见,谓言是静。若供养时,于怨
家比丘中,与诸比丘共来,于前而坐,为闇
所蔽而不知来,而作是言:『此某甲名字,贼
何不杀之?毒蛇何不啮之?人何不毒药
之?我意极乐此人死。』如是之语,是名不静
而言静。静而言不静者,此比丘来至供养
处而坐,向者咒比丘知此比丘来,来比丘
去已,不觉谓言在,如前所说咒,是名静
而言不静,如前后所说咒令死,悉突吉罗
罪。」
法师曰:「今当演说赞叹死。以身作赞叹
者,随其知,或与刀杖、或与毒药、或与绳、
或令投身山岩,如此之死,死已必当得物,
或复得人身财富无量,或得生天,此是以
身教之。或摇手或摇足或摄眼,唱言者,开
口出声随意所赞,教其令死。此人知其赞
叹时,得突吉罗罪,随其赞取死,苦痛而不
死,得偷兰遮罪,若死波罗夷罪。若此人不
解其赞,馀人解而言:『我死必得生天。』即取
死,赞者无罪。若为二人赞者,随死得波罗
夷罪。若心无所的属曼赞死,若有死者
得波罗夷罪。若遣使赞叹使某甲死,初语
往补,受教者不别而杀,杀者得波罗夷罪,
死者初教时得突吉罗罪。若比丘教比丘,受
教者心生念:『我当先杀伴。』下刀还得所期
人,杀者教者俱得重罪。若展转教杀,犯不
犯亦如前,时非时亦如前。
「若比丘教比丘
杀比丘,教时未得道,临杀时此比丘已得
罗汉,教者杀者俱得波罗夷逆罪。不静谓静
者,不静眼不见,谓言是静。若供养时,于怨
家比丘中,与诸比丘共来,于前而坐,为闇
所蔽而不知来,而作是言:『此某甲名字,贼
何不杀之?毒蛇何不啮之?人何不毒药
之?我意极乐此人死。』如是之语,是名不静
而言静。静而言不静者,此比丘来至供养
处而坐,向者咒比丘知此比丘来,来比丘
去已,不觉谓言在,如前所说咒,是名静
而言不静,如前后所说咒令死,悉突吉罗
罪。」
法师曰:「今当演说赞叹死。以身作赞叹
者,随其知,或与刀杖、或与毒药、或与绳、
或令投身山岩,如此之死,死已必当得物,
或复得人身财富无量,或得生天,此是以
身教之。或摇手或摇足或摄眼,唱言者,开
口出声随意所赞,教其令死。此人知其赞
叹时,得突吉罗罪,随其赞取死,苦痛而不
死,得偷兰遮罪,若死波罗夷罪。若此人不
解其赞,馀人解而言:『我死必得生天。』即取
死,赞者无罪。若为二人赞者,随死得波罗
夷罪。若心无所的属曼赞死,若有死者
得波罗夷罪。若遣使赞叹使某甲死,初语
卷十一 第 752a 页 T24-0752.png
得突吉罗罪,往至说竟受苦痛偷兰遮,若
死得波罗夷罪。使者闻赞叹死得生天,而
不向彼人说,还自向亲友眷属说,若有死
者,使者得波罗夷,教者得突吉罗罪。若使
者闻语生天而自取死,教者得突吉罗罪。
若作书遣使赍书,使者不知书语若死,遣
者得波罗夷,使者无罪。若作书不指的,随
得人与令死,若得其父,父死者得波罗夷
逆罪。
「若有杀心,自假造经书种种赞死,有
人读此经书,见经赞死生天,随经语种
种死者,得波罗夷罪,若父母死得波罗夷逆
罪,若后生悔心烧经,得初作经突吉罗罪。
若众多比丘共作赞死经,若有读经有死
者,众多比丘悉得波罗夷,若随得其父母
死,得波罗夷逆罪。若造作赞死经,有人偷
取读,因此有死者,造作比丘得波罗夷罪。
若遭浛或遗落去失,有人拾得,依经取死,
造经比丘得波罗夷罪。」
法师曰:「今当说断
命初事。若比丘有杀心,掘地作坑,令某甲
堕中死,初掘出地得突吉罗罪,若堕坑受
苦得偷兰遮罪,若死者得波罗夷罪,若馀
人堕死者,比丘无罪。若为一切作坑,人堕
死得波罗夷,若父母堕死得波罗夷逆罪。若
坑深,有人担食粮落坑中不即死,后啖食
尽必定死,无有出期,初落坑,作坑者已得
波罗夷罪。若作坑本拟杀人,人不来而自
误落坑死,初作坑时得突吉罗罪。复有人
落坑,手脚折不即死,又得出坑已,后因此
而死,作坑者得波罗夷罪,若因馀因缘死
死得波罗夷罪。使者闻赞叹死得生天,而
不向彼人说,还自向亲友眷属说,若有死
者,使者得波罗夷,教者得突吉罗罪。若使
者闻语生天而自取死,教者得突吉罗罪。
若作书遣使赍书,使者不知书语若死,遣
者得波罗夷,使者无罪。若作书不指的,随
得人与令死,若得其父,父死者得波罗夷
逆罪。
「若有杀心,自假造经书种种赞死,有
人读此经书,见经赞死生天,随经语种
种死者,得波罗夷罪,若父母死得波罗夷逆
罪,若后生悔心烧经,得初作经突吉罗罪。
若众多比丘共作赞死经,若有读经有死
者,众多比丘悉得波罗夷,若随得其父母
死,得波罗夷逆罪。若造作赞死经,有人偷
取读,因此有死者,造作比丘得波罗夷罪。
若遭浛或遗落去失,有人拾得,依经取死,
造经比丘得波罗夷罪。」
法师曰:「今当说断
命初事。若比丘有杀心,掘地作坑,令某甲
堕中死,初掘出地得突吉罗罪,若堕坑受
苦得偷兰遮罪,若死者得波罗夷罪,若馀
人堕死者,比丘无罪。若为一切作坑,人堕
死得波罗夷,若父母堕死得波罗夷逆罪。若
坑深,有人担食粮落坑中不即死,后啖食
尽必定死,无有出期,初落坑,作坑者已得
波罗夷罪。若作坑本拟杀人,人不来而自
误落坑死,初作坑时得突吉罗罪。复有人
落坑,手脚折不即死,又得出坑已,后因此
而死,作坑者得波罗夷罪,若因馀因缘死
卷十一 第 752b 页 T24-0752.png
不犯。」
法师曰:「教人作坑,犯不犯如前所说。
若作坑取鬼神,初作坑时及鬼神落中受
苦,得突吉罗罪,若死者偷兰遮,人与畜生
落死不犯。若后有悔心,自填塞坑,又馀缘
败坏不犯。若作种种杀具使人死,犯不犯
如前说。不故作者,或馀事作坑,有落者不
犯。或说苦空无常不净观,人闻此而自取
死不犯。广说律本竟。
「今说杀戒因缘。或从
身心起得罪,或口心作得罪,或用身心口
得罪,此是性罪,身业口业害心苦受。慈悲
者,有一比丘病极困,诸比丘见此比丘病
重,以慈悲心而唱言:『长老!长老持戒具足,
因畏死故,而受今苦,长老若死何必不
生天?』病比丘闻语已而念言:『诸比丘皆赞
我持戒具足,死必生天。』而不食取死,赞者
得波罗夷罪。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比
丘,慎勿赞死,正可说言:『长老持戒具足,莫
恋著住处及诸衣物、知识朋友,但存念三
宝及念身不净,三界中慎莫懈怠,随寿命
长短。』若此病比丘因语而死,如是因说法
死无罪。诸比丘欲坐先手按座而坐。」
法师
曰:「何座先按而坐?何座不按而坐?」
答曰:「若单
施席者不须按,若有𣰽𣯫毡被者,先按
然后得坐。若比丘先到,后檀越敷𣰽𣯫毡
被,不须按而坐。若檀越言:『法师此中可坐。』
乃坐不须按。若前已有比丘,后来比丘亦
不须更按可即坐。桩杵句者,于桩杵句
中,不故作者,无杀心,桩臼句义可解,不
须说。老出家句者,有三句,初句子向父
法师曰:「教人作坑,犯不犯如前所说。
若作坑取鬼神,初作坑时及鬼神落中受
苦,得突吉罗罪,若死者偷兰遮,人与畜生
落死不犯。若后有悔心,自填塞坑,又馀缘
败坏不犯。若作种种杀具使人死,犯不犯
如前说。不故作者,或馀事作坑,有落者不
犯。或说苦空无常不净观,人闻此而自取
死不犯。广说律本竟。
「今说杀戒因缘。或从
身心起得罪,或口心作得罪,或用身心口
得罪,此是性罪,身业口业害心苦受。慈悲
者,有一比丘病极困,诸比丘见此比丘病
重,以慈悲心而唱言:『长老!长老持戒具足,
因畏死故,而受今苦,长老若死何必不
生天?』病比丘闻语已而念言:『诸比丘皆赞
我持戒具足,死必生天。』而不食取死,赞者
得波罗夷罪。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比
丘,慎勿赞死,正可说言:『长老持戒具足,莫
恋著住处及诸衣物、知识朋友,但存念三
宝及念身不净,三界中慎莫懈怠,随寿命
长短。』若此病比丘因语而死,如是因说法
死无罪。诸比丘欲坐先手按座而坐。」
法师
曰:「何座先按而坐?何座不按而坐?」
答曰:「若单
施席者不须按,若有𣰽𣯫毡被者,先按
然后得坐。若比丘先到,后檀越敷𣰽𣯫毡
被,不须按而坐。若檀越言:『法师此中可坐。』
乃坐不须按。若前已有比丘,后来比丘亦
不须更按可即坐。桩杵句者,于桩杵句
中,不故作者,无杀心,桩臼句义可解,不
须说。老出家句者,有三句,初句子向父
卷十一 第 752c 页 T24-0752.png
言:『莫令众僧待。』为令速到故,推父倒地
即死,是故无罪。第二句者,何以乐父死为?
于众僧前众僧问:『谁儿?』『此是摩诃罗儿。』此
摩诃罗儿,闻此语已生羞耻心,而故荡父
令死,是故得重罪。第三句者,正得偷兰遮
罪。从此复有三句,易可解不须解。于分
卫食有三句,此乞食比丘以法为重,所以
得食先与同学,无有杀心,是故无罪。从上
座至下座一切皆死,馀句易可解耳。第二
句,若乞食从外道家得食,极精食者莫受,
若已受者,勿与他人及自食,可藏弃之,
亦勿与畜生。试句者得偷兰遮罪。何以
故?为欲试故,若知决定应死者得重罪。从
此传三句,此易可解耳。
「淫欲乱心句中者,
此比丘日夜思欲制其心,而不能制欲,还
复自念言:『我持戒具足,何以舍戒还俗?我宁
可取死。』是故上耆阇崛山顶投岩取死,而
岩下有斫伐人,比丘堕时堆杀伐人,无杀
心无罪。佛告诸比丘:『莫自杀身,杀身者,
乃至不食,亦得突吉罗罪。』若比丘病极,若
见众僧及看病比丘料理辛苦,而自念言:
『此等政为我故,辛苦乃尔。』自观寿命不得
久活,而不食不服药,善。又有比丘,我病极
苦,我寿命亦尽,我道迹如在手掌,若见如
此不食死,无罪。若比丘入禅见欲得道,而
不入聚落乞食,遂不得食,亦善。
「石句中者,
比丘不得拼石,不但石乃至草木土,若起
塔寺垒石掷打破亦得,乃至料理房舍亦
得,若中食后掷饭虚空与众鸟亦得,若有
即死,是故无罪。第二句者,何以乐父死为?
于众僧前众僧问:『谁儿?』『此是摩诃罗儿。』此
摩诃罗儿,闻此语已生羞耻心,而故荡父
令死,是故得重罪。第三句者,正得偷兰遮
罪。从此复有三句,易可解不须解。于分
卫食有三句,此乞食比丘以法为重,所以
得食先与同学,无有杀心,是故无罪。从上
座至下座一切皆死,馀句易可解耳。第二
句,若乞食从外道家得食,极精食者莫受,
若已受者,勿与他人及自食,可藏弃之,
亦勿与畜生。试句者得偷兰遮罪。何以
故?为欲试故,若知决定应死者得重罪。从
此传三句,此易可解耳。
「淫欲乱心句中者,
此比丘日夜思欲制其心,而不能制欲,还
复自念言:『我持戒具足,何以舍戒还俗?我宁
可取死。』是故上耆阇崛山顶投岩取死,而
岩下有斫伐人,比丘堕时堆杀伐人,无杀
心无罪。佛告诸比丘:『莫自杀身,杀身者,
乃至不食,亦得突吉罗罪。』若比丘病极,若
见众僧及看病比丘料理辛苦,而自念言:
『此等政为我故,辛苦乃尔。』自观寿命不得
久活,而不食不服药,善。又有比丘,我病极
苦,我寿命亦尽,我道迹如在手掌,若见如
此不食死,无罪。若比丘入禅见欲得道,而
不入聚落乞食,遂不得食,亦善。
「石句中者,
比丘不得拼石,不但石乃至草木土,若起
塔寺垒石掷打破亦得,乃至料理房舍亦
得,若中食后掷饭虚空与众鸟亦得,若有
卷十一 第 753a 页 T24-0753.png
恶兽来逼,用石土掷惊勿取著亦得。于
烝句者,次第义可解。作奸坏胎者,此女夫
婿远行去,妇与人私通而生胎,胎长大,就
比丘乞药令胎堕落,并妇句者,易可解。
按句中女人向比丘言:『云何得堕胎?』比丘
答言:『汝可按杀,儿自堕。』比丘教按,女人以
热气熨之,比丘无罪;若比丘教自按杀,女
人唤馀人为按杀,比丘无罪;若但教按即
死,随其自按,若馀人按死者,比丘得重罪。
无儿女句者,一切女人无不受胎者,何以
唤为无儿?若欲受胎时,一切女人受胎,若
有罪业众生入胎,一弹指之顷即灭,是故无
儿。或女人四大不和,风吹而灭,或儿处有
虫,亦生虫啖而灭,是故名为无儿。此比
丘不解,作药令儿得住,与药而死,比丘
得突吉罗罪,是故当来比丘勿作医师,若
作医师者,得突吉罗罪。若为出家比丘、比
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合药者无罪。若
诸同学自有药者为合,若无药自有亦与,若
自无者,亦可为往自恣请檀越家求药,不
得复往馀家。复有五种得与药。何谓为五?
一者父,二者母,三者人侍养父母,四者自
净人,五者畔头波罗沙。」
问曰:「何谓畔头波
罗沙?」
「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
寺中住者,若父母财富自有良药,医师不
须复作,若父母犹居王位,有病不得不
为合药。若父母贫贱,病时有时将入寺
看。洗浴母者,慎勿触体,饮食得手与。食父
者如沙弥无异,洗手足油涂身,悉得用
烝句者,次第义可解。作奸坏胎者,此女夫
婿远行去,妇与人私通而生胎,胎长大,就
比丘乞药令胎堕落,并妇句者,易可解。
按句中女人向比丘言:『云何得堕胎?』比丘
答言:『汝可按杀,儿自堕。』比丘教按,女人以
热气熨之,比丘无罪;若比丘教自按杀,女
人唤馀人为按杀,比丘无罪;若但教按即
死,随其自按,若馀人按死者,比丘得重罪。
无儿女句者,一切女人无不受胎者,何以
唤为无儿?若欲受胎时,一切女人受胎,若
有罪业众生入胎,一弹指之顷即灭,是故无
儿。或女人四大不和,风吹而灭,或儿处有
虫,亦生虫啖而灭,是故名为无儿。此比
丘不解,作药令儿得住,与药而死,比丘
得突吉罗罪,是故当来比丘勿作医师,若
作医师者,得突吉罗罪。若为出家比丘、比
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合药者无罪。若
诸同学自有药者为合,若无药自有亦与,若
自无者,亦可为往自恣请檀越家求药,不
得复往馀家。复有五种得与药。何谓为五?
一者父,二者母,三者人侍养父母,四者自
净人,五者畔头波罗沙。」
问曰:「何谓畔头波
罗沙?」
「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
寺中住者,若父母财富自有良药,医师不
须复作,若父母犹居王位,有病不得不
为合药。若父母贫贱,病时有时将入寺
看。洗浴母者,慎勿触体,饮食得手与。食父
者如沙弥无异,洗手足油涂身,悉得用
卷十一 第 753b 页 T24-0753.png
手与,供养令得差愈。净人者,雇其得入林
斫伐樵薪,若得病未至家,比丘与药,若已
至家,比丘不得与药。若有善男子,依止比
丘随驱使,若病,比丘得与药。复有十种得与
药,一者兄,二者弟,三者姊,四者妹,五者叔
姨,六者伯姨,七者叔父,八者伯父,九者叔
舅,十者伯舅,此等自有药者为合,若无可
借用,若后还者善,若不还勿责,如是展转
乃至七世,得从其乞药合药,不犯污他家。
若弟妇若姊婿有病者,可得以药与姊与
弟,令自与婿妇。若无弟无姊,云何得与
药?可与外甥与弟子,汝自与汝父母。若
和上父母在寺有病疾,弟子亦得为和上
父母合药治病。若和上无父母,自有药,善。
若无弟子,父母有药,善。若无弟子,父母有
药,自与得。和上看弟子亦如是。若馀人有
病,或贼或军人被创,来投入寺,比丘若有
眷属,就眷属乞药得与,若无眷属,有善
优婆塞,就乞亦得与。若有檀越供养众僧
不异父母,若檀越有疾病,众僧不得为
合药,亦不得与药,又檀越但问:『大德某甲
病,云何救治?云何合药?』答言:『此药得差。』若
作是言善。若檀越又问比丘:『大德!我母病,
愿大德为处方。』比丘不得处方,作方便问
傍大德:『某甲比丘病,以何药救治?』答言:『长
老用此药,此药得差。』檀越闻二比丘语
已,还为父母合汤药,若比丘作如是语无
罪。
「尔时大德摩诃波头摩,婆娑婆王夫人
得病,夫人遣宫中一女往问,大德波头摩
斫伐樵薪,若得病未至家,比丘与药,若已
至家,比丘不得与药。若有善男子,依止比
丘随驱使,若病,比丘得与药。复有十种得与
药,一者兄,二者弟,三者姊,四者妹,五者叔
姨,六者伯姨,七者叔父,八者伯父,九者叔
舅,十者伯舅,此等自有药者为合,若无可
借用,若后还者善,若不还勿责,如是展转
乃至七世,得从其乞药合药,不犯污他家。
若弟妇若姊婿有病者,可得以药与姊与
弟,令自与婿妇。若无弟无姊,云何得与
药?可与外甥与弟子,汝自与汝父母。若
和上父母在寺有病疾,弟子亦得为和上
父母合药治病。若和上无父母,自有药,善。
若无弟子,父母有药,善。若无弟子,父母有
药,自与得。和上看弟子亦如是。若馀人有
病,或贼或军人被创,来投入寺,比丘若有
眷属,就眷属乞药得与,若无眷属,有善
优婆塞,就乞亦得与。若有檀越供养众僧
不异父母,若檀越有疾病,众僧不得为
合药,亦不得与药,又檀越但问:『大德某甲
病,云何救治?云何合药?』答言:『此药得差。』若
作是言善。若檀越又问比丘:『大德!我母病,
愿大德为处方。』比丘不得处方,作方便问
傍大德:『某甲比丘病,以何药救治?』答言:『长
老用此药,此药得差。』檀越闻二比丘语
已,还为父母合汤药,若比丘作如是语无
罪。
「尔时大德摩诃波头摩,婆娑婆王夫人
得病,夫人遣宫中一女往问,大德波头摩
卷十一 第 753c 页 T24-0753.png
默然不答,乃与傍比丘共语。此女人闻二
比丘语已,还为夫人合药即得差,夫人病
得愈已,作三衣及三百迦利沙槃,又汤药
一正瞿多者,是贮衣物遣饷,而置大德前,问
讯言:『夫人今以此药,乃与大德香花之费。』
波头摩自念言:『此香是医师得分,用净取而
作供养。』」
法师曰:「如是智慧人,能利益众生,
于己亦无罪,如是作善。若白衣言:『大德!请
为某甲作咒。』比丘不得作。若言:『大德!为
诵咒。』得为诵也。当作是念:『此白衣不知佛
法,若我不为作咒者,当生恶念,是以为诵
咒。』取水洒绳而与,若自作绳水与者,得突
吉罗罪。若国王及聚落大檀越有病者,遣人
至寺请比丘为说咒,比丘为说阿咤那
咤,或往到病所为说法,为与戒故得往。若
檀越作是言:『今某国王、某檀越丧,今葬,请比
丘送丧。』不得去。若比丘自念言:『我往看彼
葬观无常,因此故我或得道果。』如此
去无罪。
「分卫食者,若可与,若不可与,父母
可与,不得与馀人如一迦利沙槃,得与
人供养父母、得与净人、得与槃头婆罗
沙,如此人等须与,若有贼若劫人来乞者
得与。」
问曰:「何人可与相劳问?何人不可
与问?」
「若有人来至寺,不问贵贱劫贼,一
切悉得劳问。若有唤求所须,自物者得与,
若众僧物,先白众僧,和合者得与,若有强
力恶人来乞者,守物人为护住处故,得随
意与,与竟后众僧不得诃问守物者言:『是
汝自领而辄与恶人。』何以故?为护住处故。」
比丘语已,还为夫人合药即得差,夫人病
得愈已,作三衣及三百迦利沙槃,又汤药
一正瞿多者,是贮衣物遣饷,而置大德前,问
讯言:『夫人今以此药,乃与大德香花之费。』
波头摩自念言:『此香是医师得分,用净取而
作供养。』」
法师曰:「如是智慧人,能利益众生,
于己亦无罪,如是作善。若白衣言:『大德!请
为某甲作咒。』比丘不得作。若言:『大德!为
诵咒。』得为诵也。当作是念:『此白衣不知佛
法,若我不为作咒者,当生恶念,是以为诵
咒。』取水洒绳而与,若自作绳水与者,得突
吉罗罪。若国王及聚落大檀越有病者,遣人
至寺请比丘为说咒,比丘为说阿咤那
咤,或往到病所为说法,为与戒故得往。若
檀越作是言:『今某国王、某檀越丧,今葬,请比
丘送丧。』不得去。若比丘自念言:『我往看彼
葬观无常,因此故我或得道果。』如此
去无罪。
「分卫食者,若可与,若不可与,父母
可与,不得与馀人如一迦利沙槃,得与
人供养父母、得与净人、得与槃头婆罗
沙,如此人等须与,若有贼若劫人来乞者
得与。」
问曰:「何人可与相劳问?何人不可
与问?」
「若有人来至寺,不问贵贱劫贼,一
切悉得劳问。若有唤求所须,自物者得与,
若众僧物,先白众僧,和合者得与,若有强
力恶人来乞者,守物人为护住处故,得随
意与,与竟后众僧不得诃问守物者言:『是
汝自领而辄与恶人。』何以故?为护住处故。」
卷十一 第 754a 页 T24-0754.png
法师曰:「我今说取其證。尔时于师子洲国,
名阿㝹罗陀,于中有贼,名阿婆耶。有五
百贼,侍从围绕一处中顿住,立作垒栅,去
垒四面各一由旬,而往劫夺。于隔历句者,易
可解耳。得罪者,于屈陀迦汝自当知。或
举或抑者,十七群比丘有十七人,见六群比
丘有一人,十七群比丘一人取其钵盂,六
人举之令倒地,展转如无异,各坐其上,
于是老六群比丘而死,结罪已,于律中说。
「治鬼句者,杀夜叉鬼,此夜叉能捉人,比丘
作诵咒令其置,而不肯置,比丘语言:『若汝
不置,我能杀汝。』夜叉犹不置,于是比丘,或
以米粉或以土泥,捻作夜叉鬼形,而诵咒
断其手足,手足即断,断其颈,颈亦即断而
死,是故得偷兰遮罪。不但杀夜叉,杀天帝
释亦得偷兰遮罪。恶夜叉句者,有一寺恶
夜叉住中,此比丘不知房中有恶夜叉,而
教一比丘来入房中,令其安乐住止,是故
无罪。若有杀心令入死者犯重罪,不死
犯偷兰遮罪。不但恶夜叉,或有毒蛇虎狼
等,悉入恶夜叉,犯不犯如前说。
「崄难句者,
于崄难处多有贼,教者不知无罪,知者死
犯重罪,不死犯偷兰遮罪。杀即是者,如是
初句,有一比丘与一比丘怨家,此比丘欲
杀怨家比丘,自念言:『我若白日杀者,人即
觉知,伺夜当杀之。』而先观住处,知已而还,
至夜往怨家比丘所,而多有伴,此比丘闇
中摸索,疑是怨家,即杀已,是怨家犯重罪。
有一比丘疑此而杀彼者,此怨家比丘住
卷十一 第 754b 页 T24-0754.png
处,多伴共眠,于闇中摸索,言是怨家,而误
杀彼。有一比丘言彼是而杀此者,言是彼
杀即得彼者,如此杀者,悉得重罪。非人句
者,初言令此鬼出,而与病比丘杖,打之遂
死,是故无罪。」
问曰:「若欲令鬼出者,云何得
出?」
答曰:「以多罗树叶,或以綖缚病者手
足而与杖,诵罗多那说咒竟,而言:『汝莫
触娆持戒人,汝可去为说法者。』」
法师曰:「此
句易可解耳。」
法师曰:「斫木句者,小小有异
义,若此木倒时笮比丘而不犯。此比丘手
中有刀斧鋘鈇,比丘宁守死,不得以此刀
斧等斫木掘土以脱其命。何以故?若掘土
斫木得波夜提罪,因得波夜提罪故,名为
过圣人教,是故智慧人宁守戒而死,不犯
戒而生。若有馀人为掘土斫木,救出者
善。若有方便得。云何方便?有死木者,馀比
丘以抄举之善。若比丘堕坑窟,馀比丘得
以绳下钓上,慎莫自斫木,得语诸白衣
沙弥为斫。
「放火句者,有异义,若人放烧火
来近寺,为护住处故,比丘得铲草掘土
以断火,不犯。放烧句者,复有义,若自念言:
『我今烧一切众生。』中随有众生死随得罪,
五逆波罗夷、偷兰遮、波夜提罪,若言:『我今正
烧草。』得波夜提,教人烧得突吉罗,唯除
护住处得烧。何以故?佛所听故。酪汁句者,
生酪汁、冷酪汁、热酪汁,汝自当知。」
「何谓为
稣毗罗浆?」
答曰:「先取阿摩罗、诃罗勒、鞞醯
勒,谷者,七谷,取粳米为初作,馀甘蕉
子、一切木果、一切笋、鱼肉、蜜、沙糖、石盐、三蒜,
杀彼。有一比丘言彼是而杀此者,言是彼
杀即得彼者,如此杀者,悉得重罪。非人句
者,初言令此鬼出,而与病比丘杖,打之遂
死,是故无罪。」
问曰:「若欲令鬼出者,云何得
出?」
答曰:「以多罗树叶,或以綖缚病者手
足而与杖,诵罗多那说咒竟,而言:『汝莫
触娆持戒人,汝可去为说法者。』」
法师曰:「此
句易可解耳。」
法师曰:「斫木句者,小小有异
义,若此木倒时笮比丘而不犯。此比丘手
中有刀斧鋘鈇,比丘宁守死,不得以此刀
斧等斫木掘土以脱其命。何以故?若掘土
斫木得波夜提罪,因得波夜提罪故,名为
过圣人教,是故智慧人宁守戒而死,不犯
戒而生。若有馀人为掘土斫木,救出者
善。若有方便得。云何方便?有死木者,馀比
丘以抄举之善。若比丘堕坑窟,馀比丘得
以绳下钓上,慎莫自斫木,得语诸白衣
沙弥为斫。
「放火句者,有异义,若人放烧火
来近寺,为护住处故,比丘得铲草掘土
以断火,不犯。放烧句者,复有义,若自念言:
『我今烧一切众生。』中随有众生死随得罪,
五逆波罗夷、偷兰遮、波夜提罪,若言:『我今正
烧草。』得波夜提,教人烧得突吉罗,唯除
护住处得烧。何以故?佛所听故。酪汁句者,
生酪汁、冷酪汁、热酪汁,汝自当知。」
「何谓为
稣毗罗浆?」
答曰:「先取阿摩罗、诃罗勒、鞞醯
勒,谷者,七谷,取粳米为初作,馀甘蕉
子、一切木果、一切笋、鱼肉、蜜、沙糖、石盐、三蒜,
卷十一 第 754c 页 T24-0754.png
如此之物悉合和为一,或内𤭛或内小器
皿,头盖泥,置三四年中待其熟,熟时色如
蜜色,以此治病。风𠲿癞如是病为初,若
服此药,饮食时皆须肥味,一切诸药无过
此药,最为第一。若比丘服此药时,过中亦
得服,若无病者以水和得服。第三波罗夷
品竟。
「 「『世尊知四谛,
善说第四重,
今分别解说,
名为波罗夷。』」
「尔时佛住毗舍离国者,此义已在前,不复
重演,其未说者今我当说。为白衣驱使者,
或为白衣耕田及作园林,一切所作我等
当作,此是亦不应作,为教授白衣,于律
中已说。使者,为白衣作使。行圣利法者,
于人中名为无上法也,亦言过人法,亦言
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罗汉法。
此比丘得第一禅,如是为初。诸比丘自共
筹量已,然后向诸白衣说:『有比丘,名佛
陀勒弃多,得第一禅定,昙无勒弃多,得第
二禅定,僧伽勒弃多,得第三禅定。』如是向
白衣说,次第乃至第四禅定,阿罗汉漏尽
三达智。白衣或问或不问,诸比丘如是更相
赞叹。诸白衣供养,颜色光泽和悦、气力充足。
何以故?此诸比丘得供养已,饮食美味恣意
游戏,亦不坐禅,是故颜色光泽和悦。
「婆裘
河边者,此诸比丘于婆裘河边安居故,名
婆裘河比丘。佛问比丘:『汝等住止和合安乐
者。』语诸比丘:『汝等四体九孔悉安乐不?』『不以
为劳也。』世尊慰喻已,而诃责婆裘河诸比
皿,头盖泥,置三四年中待其熟,熟时色如
蜜色,以此治病。风𠲿癞如是病为初,若
服此药,饮食时皆须肥味,一切诸药无过
此药,最为第一。若比丘服此药时,过中亦
得服,若无病者以水和得服。第三波罗夷
品竟。
「 「『世尊知四谛,
善说第四重,
今分别解说,
名为波罗夷。』」
「尔时佛住毗舍离国者,此义已在前,不复
重演,其未说者今我当说。为白衣驱使者,
或为白衣耕田及作园林,一切所作我等
当作,此是亦不应作,为教授白衣,于律
中已说。使者,为白衣作使。行圣利法者,
于人中名为无上法也,亦言过人法,亦言
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罗汉法。
此比丘得第一禅,如是为初。诸比丘自共
筹量已,然后向诸白衣说:『有比丘,名佛
陀勒弃多,得第一禅定,昙无勒弃多,得第
二禅定,僧伽勒弃多,得第三禅定。』如是向
白衣说,次第乃至第四禅定,阿罗汉漏尽
三达智。白衣或问或不问,诸比丘如是更相
赞叹。诸白衣供养,颜色光泽和悦、气力充足。
何以故?此诸比丘得供养已,饮食美味恣意
游戏,亦不坐禅,是故颜色光泽和悦。
「婆裘
河边者,此诸比丘于婆裘河边安居故,名
婆裘河比丘。佛问比丘:『汝等住止和合安乐
者。』语诸比丘:『汝等四体九孔悉安乐不?』『不以
为劳也。』世尊慰喻已,而诃责婆裘河诸比
卷十一 第 755a 页 T24-0755.png
丘:『汝等作如此行,便是大贼。』佛故欲因断,
当来诸比丘勿作此行,是故律本说,佛告
诸比丘:『今世有五种大贼。』何谓为五?一者
聚集众多,或一百二百,如是乃至五百人主,
劫城聚落、穿踰墙壁,是世间大贼,如是为
初。比丘亦复如是,犯突吉罗罪、波夜提,如
是展转乃至犯波罗夷罪,受他供养尊重赞
叹叉手礼拜,如是为初。今世有此恶比丘,
舍师及同学,而营觅利养得利养,得利养已恣意饮食,身体肥壮气力充足,共相调
戏,或说饮食美味,或说淫欲,或说国土富
乐聚落,或说园林、甘美膳,种种思忆言说,谈
道粗恶,放纵心意不能自制,遂成破戒,
受诸信心檀越布施衣服、饮食、汤药、卧具、房
舍床席,实非释种子而称释种子,非梵行
自称是梵行,受此诸施,是名第一大贼。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一
当来诸比丘勿作此行,是故律本说,佛告
诸比丘:『今世有五种大贼。』何谓为五?一者
聚集众多,或一百二百,如是乃至五百人主,
劫城聚落、穿踰墙壁,是世间大贼,如是为
初。比丘亦复如是,犯突吉罗罪、波夜提,如
是展转乃至犯波罗夷罪,受他供养尊重赞
叹叉手礼拜,如是为初。今世有此恶比丘,
舍师及同学,而营觅利养得利养,得利养已恣意饮食,身体肥壮气力充足,共相调
戏,或说饮食美味,或说淫欲,或说国土富
乐聚落,或说园林、甘美膳,种种思忆言说,谈
道粗恶,放纵心意不能自制,遂成破戒,
受诸信心檀越布施衣服、饮食、汤药、卧具、房
舍床席,实非释种子而称释种子,非梵行
自称是梵行,受此诸施,是名第一大贼。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