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第 740a 页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
箫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
「现相教取五者,眼现相为初,或眼现相,或手
现相,或脚现相,或遥头现相,或动身现相,
如是种种现相教偷,犯不犯如前所说。教
取此物而得此物,俱犯重。教取此物而
得彼物,教者小罪,取者犯重。教语此人
者,有众多比丘,一是师、三是弟子,第一弟子
名佛陀勒弃多,二名昙摩勒弃多,三名僧
伽勒弃多,师行见他物起盗心,唤佛陀勒
弃多语言:『汝教昙摩勒弃多,教僧伽勒弃
多,往取彼物。』师教第一弟子时,师得突吉
罗。昙摩勒弃多语、僧伽勒弃多受语时,师
得偷兰遮,若往取物离本处,师及三弟子俱
犯重。」
法师曰:「非但四人犯罪,若百千人展
转相教,罪亦如是。教他者,师教佛陀勒弃
多:『汝往语昙摩勒弃多,教昙摩勒弃多语
卷十 第 740b 页 T24-0740.png
僧伽勒弃多,汝往取物。』佛陀勒弃多见昙
摩勒弃多不语,或不见,自往语僧伽勒弃
多:『汝往取物。』若物离本处,师得突吉罗,昙
摩勒弃多无罪,第一第三犯重。已去还者,
僧伽勒弃多见人守视不得取,还报师,师
语言:『随便取莫置。』师得突吉罗,后若得物,
师及弟子俱犯重。若师教弟子取物决定
得,如掷物虚空必定落地,师教竟得波罗
夷。若师盗心教弟子已,或一年或二年或三
年乃至六年,师或死或罢道,师不犯重,偷
者得罪。教已乃至三年,弟子未得偷,弟子
患耳聋,师不知聋,师生悔心语弟子言
罢,弟子聋不闻语故,承先教往取离本处,
师及聋弟子俱犯重。若弟子不聋,答言:『善哉
不取。』师及弟子不犯重,得突吉罗。教取
品竟。
「今当现盗戒有五事,是故律本所说。五事
者,何谓为五?一者、他物,二者、他物想,三者、
重物,四者、盗心,五者、离本处。若一事二事
不犯重,若具二事,偷兰遮突吉罗,六事者,
非自想、非亲厚想、非暂用想,重物,盗心,离
本处。非他主者,非他守护,此物粪扫想、
无主想、自己想、暂用想,非盗心,无罪。己想,于
他物中生自己想,取离本处,无罪。若物主
责应还,若不还者犯重罪。亲厚想者,如
律本所说,佛告诸比丘:『有五事得取亲厚
物。何谓为五?一者、知识,二者、同食,三者、善
语,四者、生,五者取已欢喜。』何谓为知识?一
摩勒弃多不语,或不见,自往语僧伽勒弃
多:『汝往取物。』若物离本处,师得突吉罗,昙
摩勒弃多无罪,第一第三犯重。已去还者,
僧伽勒弃多见人守视不得取,还报师,师
语言:『随便取莫置。』师得突吉罗,后若得物,
师及弟子俱犯重。若师教弟子取物决定
得,如掷物虚空必定落地,师教竟得波罗
夷。若师盗心教弟子已,或一年或二年或三
年乃至六年,师或死或罢道,师不犯重,偷
者得罪。教已乃至三年,弟子未得偷,弟子
患耳聋,师不知聋,师生悔心语弟子言
罢,弟子聋不闻语故,承先教往取离本处,
师及聋弟子俱犯重。若弟子不聋,答言:『善哉
不取。』师及弟子不犯重,得突吉罗。教取
品竟。
「今当现盗戒有五事,是故律本所说。五事
者,何谓为五?一者、他物,二者、他物想,三者、
重物,四者、盗心,五者、离本处。若一事二事
不犯重,若具二事,偷兰遮突吉罗,六事者,
非自想、非亲厚想、非暂用想,重物,盗心,离
本处。非他主者,非他守护,此物粪扫想、
无主想、自己想、暂用想,非盗心,无罪。己想,于
他物中生自己想,取离本处,无罪。若物主
责应还,若不还者犯重罪。亲厚想者,如
律本所说,佛告诸比丘:『有五事得取亲厚
物。何谓为五?一者、知识,二者、同食,三者、善
语,四者、生,五者取已欢喜。』何谓为知识?一
卷十 第 740c 页 T24-0740.png
见而欢喜,是名知识。同食者,极亲厚无所
吝惜,是名亲厚。善语者,『若我物,随汝意取
不须复问。』是名善语。生者,从今若未死,同
用此物。取已欢喜,我取此物,物主闻之必
当欢喜。是名五事,应知可取。亲厚取复有
三事:一者生知识,取已欢喜,二者生同食,取
已欢喜,三者语,取已欢喜。若亲厚生,取已欢
喜,成亲厚取。若在家若出家,前取欢喜,后
因事生悔心,虽悔不得夺取。复有知
识,心不乐与,口不言与不与,取已物主后
有所嫌,不得夺取。又有知识言:『若汝有
所须,取食用,我若有所须就汝取。』后因事
相嫌,得夺取。借用者,用已当还主,如是
用者,是名借用。若物主言:『不须还。』仍布施
善,若不布施,应还其物。众物僧物亦如是。
「饿鬼物者,四天王为初亦入其中,若比丘
取诸鬼神物无罪,若天帝释、若帝释立店
贩卖,比丘天眼观知是帝释而取物,帝释吝
惜,还不还无罪。所以无罪,此是应化物故。
若世间人以物系树,无人守护,取者无罪。
畜生物者,龙王迦楼罗为初,若其化作
人形,如帝释所说无异。若师子若虎,杀鹿
及牛而食,比丘不得夺取。何以故?虎狼瞋
心恐杀比丘。若食竟,比丘驱去然后取,若得
令净人炙食,无罪。粪扫者,此是掷弃之
物,作是念已取之无罪。若此物有主来求,
比丘应还,若不还者犯重。颠狂者,律本广
说,最初未制戒不犯,颠狂不犯。后者,六群
吝惜,是名亲厚。善语者,『若我物,随汝意取
不须复问。』是名善语。生者,从今若未死,同
用此物。取已欢喜,我取此物,物主闻之必
当欢喜。是名五事,应知可取。亲厚取复有
三事:一者生知识,取已欢喜,二者生同食,取
已欢喜,三者语,取已欢喜。若亲厚生,取已欢
喜,成亲厚取。若在家若出家,前取欢喜,后
因事生悔心,虽悔不得夺取。复有知
识,心不乐与,口不言与不与,取已物主后
有所嫌,不得夺取。又有知识言:『若汝有
所须,取食用,我若有所须就汝取。』后因事
相嫌,得夺取。借用者,用已当还主,如是
用者,是名借用。若物主言:『不须还。』仍布施
善,若不布施,应还其物。众物僧物亦如是。
「饿鬼物者,四天王为初亦入其中,若比丘
取诸鬼神物无罪,若天帝释、若帝释立店
贩卖,比丘天眼观知是帝释而取物,帝释吝
惜,还不还无罪。所以无罪,此是应化物故。
若世间人以物系树,无人守护,取者无罪。
畜生物者,龙王迦楼罗为初,若其化作
人形,如帝释所说无异。若师子若虎,杀鹿
及牛而食,比丘不得夺取。何以故?虎狼瞋
心恐杀比丘。若食竟,比丘驱去然后取,若得
令净人炙食,无罪。粪扫者,此是掷弃之
物,作是念已取之无罪。若此物有主来求,
比丘应还,若不还者犯重。颠狂者,律本广
说,最初未制戒不犯,颠狂不犯。后者,六群
卷十 第 741a 页 T24-0741.png
比丘为初尽犯。」
法师曰:「盗戒究竟发起从
心,作世间罪恶业,不善者三受,汝等应当
知。发起者,从身业意业发起,此是自取,教
人取者,从意口业发起,自取教人,从身
口意业。作者,以身作得。世间罪者,性罪。不
善者,恶心作。受者,有三受:苦、乐、不苦不乐。」
法师曰:「悉前波罗夷已说。随结者,六群比丘
为初。若易解者,律本中已说。句次难解者
我当广说。凡人心恒缘于欲,未曾舍离,圣
人若舍身口,以心结罪,无有得脱者,是以
圣人制戒,要因身心。是故律本中说无罪者,
起心不动身口,是名无罪。若起盗心,当自
剋责还复好心。触摇离本处,此易解耳。『谁
偷取?』答言:『我偷取。』佛言:『比丘!汝心云何?』比丘
答言:『逐口语,实无盗心。』若尔无罪。
「鬼入
者,此饿鬼见死尸有好衣,起贪心即入尸
中。不受语者,此比丘闻饿鬼语:『比丘莫取
我好衣。』比丘闻言亦不受语。起者,此饿鬼
见比丘将衣去,起而追逐。闭户者,比丘寺
近尸陀林,比丘性强不畏鬼神,是故入房
反闭户倒地,此饿鬼见比丘闭户已言:『我
不得此衣。』掷置死尸而去。是故律本所说,
倒地未烂坏者,此是新死尸也。未烂坏死
尸不听取衣,若取者突吉罗,若烂坏者取
无罪。」
问曰:「云何烂坏?」
答曰:「鹫鸟为初,或脚
瓜疮或口疮乃至小疮,如针头刺取者无
罪。若皮未断者,亦不听取。若此尸生时被
疮或炙疮,随一一疮可取。若此尸膀胀烂
臭,可取。若此尸完全,比丘故取衣,语守护
法师曰:「盗戒究竟发起从
心,作世间罪恶业,不善者三受,汝等应当
知。发起者,从身业意业发起,此是自取,教
人取者,从意口业发起,自取教人,从身
口意业。作者,以身作得。世间罪者,性罪。不
善者,恶心作。受者,有三受:苦、乐、不苦不乐。」
法师曰:「悉前波罗夷已说。随结者,六群比丘
为初。若易解者,律本中已说。句次难解者
我当广说。凡人心恒缘于欲,未曾舍离,圣
人若舍身口,以心结罪,无有得脱者,是以
圣人制戒,要因身心。是故律本中说无罪者,
起心不动身口,是名无罪。若起盗心,当自
剋责还复好心。触摇离本处,此易解耳。『谁
偷取?』答言:『我偷取。』佛言:『比丘!汝心云何?』比丘
答言:『逐口语,实无盗心。』若尔无罪。
「鬼入
者,此饿鬼见死尸有好衣,起贪心即入尸
中。不受语者,此比丘闻饿鬼语:『比丘莫取
我好衣。』比丘闻言亦不受语。起者,此饿鬼
见比丘将衣去,起而追逐。闭户者,比丘寺
近尸陀林,比丘性强不畏鬼神,是故入房
反闭户倒地,此饿鬼见比丘闭户已言:『我
不得此衣。』掷置死尸而去。是故律本所说,
倒地未烂坏者,此是新死尸也。未烂坏死
尸不听取衣,若取者突吉罗,若烂坏者取
无罪。」
问曰:「云何烂坏?」
答曰:「鹫鸟为初,或脚
瓜疮或口疮乃至小疮,如针头刺取者无
罪。若皮未断者,亦不听取。若此尸生时被
疮或炙疮,随一一疮可取。若此尸膀胀烂
臭,可取。若此尸完全,比丘故取衣,语守护
卷十 第 741b 页 T24-0741.png
尸陀林人:『为我取。』若无守护尸陀林人,语
馀人:『汝为我取善。』若都无人者,比丘或以
刀子刺作疮可取,若如此尸比丘得取。易
筹者,众僧掷筹分衣,比丘以盗心易他
好筹,犯不犯如前所说。若闇夜及昼日,不见
主盗取,此是小贼;若欺诳心,治不中用物
为好,或以假色易取人物对面欺人,此是
大贼。若人自有力,王为初,若自有力,若依
强势逼人取物,重秤大斗如前种种,皆
入偷罪。誓者,有二,一者物誓,二者处
誓。云何物誓?有比丘欲偷衣入房,若得
此衣,当取馀物不取,是名誓物。云何誓处?
若比丘取他物将去,自誓言:『我至某处当
取。』是名誓处。易筹竟。」
法师曰:「文句次解,我
不须广说。若寺舍空废无人,比丘来去见
树有果,应打揵锤,若无揵锤,下至三拍
手,然后取食无罪,若不如是食,犯盗。若
聚落外有寺,贼难、恶兽难,比丘走入聚落,
有客比丘来入寺,见饮食及果,以盗心
而食,随直多少结罪,次第句易解。取猪
被系者,于阿兰若处,张羂绳取野猪,比
丘以盗心解放他猪,随直多少结犯重,若
以慈心解放无罪,应还直。若比丘有慈心,
先以物准直系著绳,然后解放无罪。若此
猪见比丘来,辄自突走,绳断去无罪。若猪
未至绳,比丘遥驱去无罪。若他狗啮野猪,
比丘以慈心驱打狗放猪无罪,若主责直
应还,若不还犯罪。野猪被羂三四日不得
食,体羸不能动,比丘盗心以饮食与之,
馀人:『汝为我取善。』若都无人者,比丘或以
刀子刺作疮可取,若如此尸比丘得取。易
筹者,众僧掷筹分衣,比丘以盗心易他
好筹,犯不犯如前所说。若闇夜及昼日,不见
主盗取,此是小贼;若欺诳心,治不中用物
为好,或以假色易取人物对面欺人,此是
大贼。若人自有力,王为初,若自有力,若依
强势逼人取物,重秤大斗如前种种,皆
入偷罪。誓者,有二,一者物誓,二者处
誓。云何物誓?有比丘欲偷衣入房,若得
此衣,当取馀物不取,是名誓物。云何誓处?
若比丘取他物将去,自誓言:『我至某处当
取。』是名誓处。易筹竟。」
法师曰:「文句次解,我
不须广说。若寺舍空废无人,比丘来去见
树有果,应打揵锤,若无揵锤,下至三拍
手,然后取食无罪,若不如是食,犯盗。若
聚落外有寺,贼难、恶兽难,比丘走入聚落,
有客比丘来入寺,见饮食及果,以盗心
而食,随直多少结罪,次第句易解。取猪
被系者,于阿兰若处,张羂绳取野猪,比
丘以盗心解放他猪,随直多少结犯重,若
以慈心解放无罪,应还直。若比丘有慈心,
先以物准直系著绳,然后解放无罪。若此
猪见比丘来,辄自突走,绳断去无罪。若猪
未至绳,比丘遥驱去无罪。若他狗啮野猪,
比丘以慈心驱打狗放猪无罪,若主责直
应还,若不还犯罪。野猪被羂三四日不得
食,体羸不能动,比丘盗心以饮食与之,
卷十 第 741c 页 T24-0741.png
食罢体健,比丘作大叫声,猪闻之惊怖,
牵羂突走,比丘犯重罪,若慈心作不犯,应
还主直。比丘见野猪著羂,盗心割绳留
少许不断,比丘作大叫声,猪闻惊怖突羂
走去,如前所说。比丘见猪著羂起盗心,或
安刀剑近绳,或绳边燃火,欲使猪牵绳
突刀,或火烧猪脱走去,犯不犯如前所说。
若人故掘地作坑,拟取猪鹿麈獐等众兽,
若比丘盗心,坏坑及诸张具,物过不得,比
丘犯重,若众生不过,无罪。若人近寺边安
羂捕诸众生,比丘语此人:『莫近寺安羂
取猪鹿。』若此人不从,比丘向地主言,若地
主教坏,不犯。若人作田为獐鹿所食,张羂
防护,捕鹿得鹿便食肉。若守护竟,主舍心,
后坏若解不犯。」
法师曰:「句次易解。若人安
鱼笱捕鱼,若盗心开放,随直多少结罪。若
先穿鱼笱作孔,打水惊鱼令出者犯,若
不出者不犯如前。又盗心合鱼笱将去离
水,随直多少犯。又饮食于笱外饵鱼,鱼
见饮食突出,若主责应还直。若空鱼笱,
比丘盗心若开若破,鱼从中往还,主责直应
还。若比丘取鱼笱移掷他处,犯不犯亦
如前说。偷阎浮子及酥油器,如前所说。
若比丘盗心取酥未满一分,然后生悔心:
『后我不更作。』至明更偷心,取不满一分,复
悔心后誓不作,如是展转偷尽一器,不犯
重,得突吉罗偷兰遮。又有比丘如是偷
酥,日日止取一匙,而不舍心,取满一分
便犯重。相要偷者,食堂有二种残食,次阎
牵羂突走,比丘犯重罪,若慈心作不犯,应
还主直。比丘见野猪著羂,盗心割绳留
少许不断,比丘作大叫声,猪闻惊怖突羂
走去,如前所说。比丘见猪著羂起盗心,或
安刀剑近绳,或绳边燃火,欲使猪牵绳
突刀,或火烧猪脱走去,犯不犯如前所说。
若人故掘地作坑,拟取猪鹿麈獐等众兽,
若比丘盗心,坏坑及诸张具,物过不得,比
丘犯重,若众生不过,无罪。若人近寺边安
羂捕诸众生,比丘语此人:『莫近寺安羂
取猪鹿。』若此人不从,比丘向地主言,若地
主教坏,不犯。若人作田为獐鹿所食,张羂
防护,捕鹿得鹿便食肉。若守护竟,主舍心,
后坏若解不犯。」
法师曰:「句次易解。若人安
鱼笱捕鱼,若盗心开放,随直多少结罪。若
先穿鱼笱作孔,打水惊鱼令出者犯,若
不出者不犯如前。又盗心合鱼笱将去离
水,随直多少犯。又饮食于笱外饵鱼,鱼
见饮食突出,若主责应还直。若空鱼笱,
比丘盗心若开若破,鱼从中往还,主责直应
还。若比丘取鱼笱移掷他处,犯不犯亦
如前说。偷阎浮子及酥油器,如前所说。
若比丘盗心取酥未满一分,然后生悔心:
『后我不更作。』至明更偷心,取不满一分,复
悔心后誓不作,如是展转偷尽一器,不犯
重,得突吉罗偷兰遮。又有比丘如是偷
酥,日日止取一匙,而不舍心,取满一分
便犯重。相要偷者,食堂有二种残食,次阎
卷十 第 742a 页 T24-0742.png
浮子如前所说。
「分庵罗果者,旧比丘见客
比丘来,而不分果,客比丘语净人言:『我等
为得分与不?』作是言已,客比丘便自打磬
取果,便自分与旧比丘,及客俱得共食。是
故律本所说,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后若有饮
食应分,分食无罪。』自言己寺旧比丘,若有
果有客比丘来,应共分食无罪。若客比丘
去后,旧比丘然后分食,是名朱罗。是故客
比丘来,旧比丘应唱鸣磬,共客比丘食果,
若不打磬,客比丘打磬食无罪。若旧比丘,
有众僧园林有果树,拟四种用,客比丘不
得辄打磬而食,亦不得取将去。若旧比丘
有众僧园林,不肯守护,为偷人所取。若众
僧俱共立制,不听僧食,此制不成,若能守
护,此制则成。
「若檀越施众僧果树,或拟衣
服或拟汤药,众僧不得分食。若檀越以果
树为四事布施,比丘以盗心回分食,随直
多少结罪。若檀越为作房舍施众僧,回食
得偷兰遮,应还直,若为袈裟施,应当作
袈裟。若饥俭时,众僧作白羯磨,为饮食难
得,众僧三衣已足,今且回以食用,令众僧
得安乐,若众僧和合食用无罪。若檀越为
三衣施,若众僧无房舍,作白羯磨回以作
房舍,众僧和合用无罪。若檀越布施重物作
房舍,应作房舍,若饥俭时,众僧饮食难得,
或病或值国土荒乱,比丘舍寺。馀方寺舍
果树无人主领,若如此者,重物得作食用,
为护住处故。又寺中房舍多,无人修治败
坏,应留好者,馀粗败得坏卖为食用,为
「分庵罗果者,旧比丘见客
比丘来,而不分果,客比丘语净人言:『我等
为得分与不?』作是言已,客比丘便自打磬
取果,便自分与旧比丘,及客俱得共食。是
故律本所说,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后若有饮
食应分,分食无罪。』自言己寺旧比丘,若有
果有客比丘来,应共分食无罪。若客比丘
去后,旧比丘然后分食,是名朱罗。是故客
比丘来,旧比丘应唱鸣磬,共客比丘食果,
若不打磬,客比丘打磬食无罪。若旧比丘,
有众僧园林有果树,拟四种用,客比丘不
得辄打磬而食,亦不得取将去。若旧比丘
有众僧园林,不肯守护,为偷人所取。若众
僧俱共立制,不听僧食,此制不成,若能守
护,此制则成。
「若檀越施众僧果树,或拟衣
服或拟汤药,众僧不得分食。若檀越以果
树为四事布施,比丘以盗心回分食,随直
多少结罪。若檀越为作房舍施众僧,回食
得偷兰遮,应还直,若为袈裟施,应当作
袈裟。若饥俭时,众僧作白羯磨,为饮食难
得,众僧三衣已足,今且回以食用,令众僧
得安乐,若众僧和合食用无罪。若檀越为
三衣施,若众僧无房舍,作白羯磨回以作
房舍,众僧和合用无罪。若檀越布施重物作
房舍,应作房舍,若饥俭时,众僧饮食难得,
或病或值国土荒乱,比丘舍寺。馀方寺舍
果树无人主领,若如此者,重物得作食用,
为护住处故。又寺中房舍多,无人修治败
坏,应留好者,馀粗败得坏卖为食用,为
卷十 第 742b 页 T24-0742.png
护住处故。若有檀越以四事布施,不得
回以馀用,若以此直雇人守护园林,令住
园中然后得用。若比丘行来过此园,见椰
子、多罗树子,守者得自与众僧食。何以故?
已令其守护故。又守护人、众僧限分果与,
应依限数取食,不得过长。若守者为众
僧贩货果蓏,得净衣物与众僧者,得益与
守视人果食者善。若檀越布施园,为华香灯
供养塔像及修治僧房,得取少直赁人
守园,若无果直者,得用佛物回赁人,若
佛无物,得用众僧物赁令守住园中。若
守者于园中贩货果蓏,如前所说。熟庵罗
果者,佛语诸比丘:『得受守护园人布施。』」
法
师曰:「若守护善,若不守护不善。大德修
摩那言:『若守园人众僧日得供果,自有限,
应依限与者善,若过限不善。』大德波头摩
言:『赁守园无券疏者,亦得任意与众僧果,
多少得食。』又言:『若聚落童子为众僧守园,
若童子与果者,众僧得食,若童子便自取
者,不得食众僧果或佛果。』有人先下少直
贉市园果,而即守护园,若以果与众僧者
得食,若众僧以果雇人守园者,守园人以
己果分,得与众僧食,非己分不得与。又众
僧众多果树,指以一树雇守园人,是其树
限果者,得与比丘,不得取众僧果。
「与材
木者,借用无罪。众僧材木,拟作说戒堂,
或作食堂者,先白众僧然后借用得,若众
僧材具露,无覆烂败,或雨湿曝露,得用作
房,若后有众僧责直及材具者,应依数
回以馀用,若以此直雇人守护园林,令住
园中然后得用。若比丘行来过此园,见椰
子、多罗树子,守者得自与众僧食。何以故?
已令其守护故。又守护人、众僧限分果与,
应依限数取食,不得过长。若守者为众
僧贩货果蓏,得净衣物与众僧者,得益与
守视人果食者善。若檀越布施园,为华香灯
供养塔像及修治僧房,得取少直赁人
守园,若无果直者,得用佛物回赁人,若
佛无物,得用众僧物赁令守住园中。若
守者于园中贩货果蓏,如前所说。熟庵罗
果者,佛语诸比丘:『得受守护园人布施。』」
法
师曰:「若守护善,若不守护不善。大德修
摩那言:『若守园人众僧日得供果,自有限,
应依限与者善,若过限不善。』大德波头摩
言:『赁守园无券疏者,亦得任意与众僧果,
多少得食。』又言:『若聚落童子为众僧守园,
若童子与果者,众僧得食,若童子便自取
者,不得食众僧果或佛果。』有人先下少直
贉市园果,而即守护园,若以果与众僧者
得食,若众僧以果雇人守园者,守园人以
己果分,得与众僧食,非己分不得与。又众
僧众多果树,指以一树雇守园人,是其树
限果者,得与比丘,不得取众僧果。
「与材
木者,借用无罪。众僧材木,拟作说戒堂,
或作食堂者,先白众僧然后借用得,若众
僧材具露,无覆烂败,或雨湿曝露,得用作
房,若后有众僧责直及材具者,应依数
卷十 第 742c 页 T24-0742.png
还。又无直及材具备者,当作是言:『众僧物
随众僧取用。』若作房阙无窗牖,借用众僧
材木足者,此应备还,馀材具亦如是。
「水者,
若乏水时,有众僧自取水,若去半由旬一
由旬二由旬,如是水贵时,又以偷心取
水,随直多少结罪。若取一器二器,以灌菩
提树及澡洗,或作染汁者得。若众僧立制
不听人取,又以盗心取或不得取,而以
土掷内水中,随直多少结罪。若旧比丘制
极重,不听馀人浣濯煮染,旧比丘伺不见,
馀人自盗心用,客比丘若见旧比丘已用,即
逐其用无罪。众僧有三池,僧立制不听
杂用,一者饮池,二者浴池,三者杂用池,若如
是者客比丘来,一一随顺旧比丘制,不得
乱用,若不立制者随用。
「若处乏土,众僧
运取土,若以盗心取一分,便犯重罪。若
白众僧然后得用土,治护佛及众僧房
竟。有须者。先白众僧然后得用,若不白贷
用亦得,石灰亦如是。茅草者,若人烧草
茅不离本处,烧者得突吉罗,应还本
直。若草茅田众僧守护,以覆房舍用,若众
僧无人守护,有馀比丘欲守护得,用茅草
田故,是众僧田。又此比丘舍去,田被烧者,众
僧亦不责。」
问曰:「若此比丘就众僧乞分者
与分,若已与分遣其守护,若此比丘求增
直,众僧应与倍直。若众僧不用者,馀人任
意得用。何以故?为不用故。若众僧与茅草
与根株,若众僧欲用,语守者:『不须复看,众
僧自看。』床者为初,有七事易可解。石柱
随众僧取用。』若作房阙无窗牖,借用众僧
材木足者,此应备还,馀材具亦如是。
「水者,
若乏水时,有众僧自取水,若去半由旬一
由旬二由旬,如是水贵时,又以偷心取
水,随直多少结罪。若取一器二器,以灌菩
提树及澡洗,或作染汁者得。若众僧立制
不听人取,又以盗心取或不得取,而以
土掷内水中,随直多少结罪。若旧比丘制
极重,不听馀人浣濯煮染,旧比丘伺不见,
馀人自盗心用,客比丘若见旧比丘已用,即
逐其用无罪。众僧有三池,僧立制不听
杂用,一者饮池,二者浴池,三者杂用池,若如
是者客比丘来,一一随顺旧比丘制,不得
乱用,若不立制者随用。
「若处乏土,众僧
运取土,若以盗心取一分,便犯重罪。若
白众僧然后得用土,治护佛及众僧房
竟。有须者。先白众僧然后得用,若不白贷
用亦得,石灰亦如是。茅草者,若人烧草
茅不离本处,烧者得突吉罗,应还本
直。若草茅田众僧守护,以覆房舍用,若众
僧无人守护,有馀比丘欲守护得,用茅草
田故,是众僧田。又此比丘舍去,田被烧者,众
僧亦不责。」
问曰:「若此比丘就众僧乞分者
与分,若已与分遣其守护,若此比丘求增
直,众僧应与倍直。若众僧不用者,馀人任
意得用。何以故?为不用故。若众僧与茅草
与根株,若众僧欲用,语守者:『不须复看,众
僧自看。』床者为初,有七事易可解。石柱
卷十 第 743a 页 T24-0743.png
木柱一一柱,若比丘以盗心取,随直多少
结罪者。禅房为初,众僧无人守护,墙壁崩
倒,若有盗心取柱种种材具,盗心取柱种
种材具,随直多少结罪。何以故?众僧物,或
时有众僧,或时无众僧,若于深野中有贼
起,众僧舍寺避去,亦如前说。若借用无罪。
此比丘复移去,若死亡者应还众僧。寺中小
小用事易解。若比丘借众僧床席毾𣰆,若
见客上座来应与,若此物失或坏败不偿,
若有馀处去,还付众僧,若自用不与上座,
失者应偿。若此比丘借馀寺床席毾𣰆者,
欲去,有比丘回借此用,当作是语:『我今
欲还彼寺床席。』比丘言:『但置,我自送还。』若
失代借者偿。瞻波国中者,三新粥者,
麻、豆、米粥,或与酥、乳酪、沙糖、蜜。王舍城中
者,糜豆瞿罗(汉言美羹)。」
法师曰:「次第易解耳。
蔼寿迦者,易可解。波罗㮈国贼所夺
将去,此比丘以神通力观檀越家,见檀
越儿为贼将去,比丘以神通力往取,不犯。
云何神通力?比丘以神力令小儿自见己
屋而来入中,贼不见小儿及化屋,小儿得
脱。」
法师曰:「此二事易可解耳。律第二波罗
夷广说竟,名为善见。
「 「『第三三净说,
诸佛善分别,
名为波罗夷,
今正当广说,
我等善心听。』」
「尔时佛住毗舍离大林中,于高阁讲堂中。
毗舍离者,此是国名也,因女人相立为名,
结罪者。禅房为初,众僧无人守护,墙壁崩
倒,若有盗心取柱种种材具,盗心取柱种
种材具,随直多少结罪。何以故?众僧物,或
时有众僧,或时无众僧,若于深野中有贼
起,众僧舍寺避去,亦如前说。若借用无罪。
此比丘复移去,若死亡者应还众僧。寺中小
小用事易解。若比丘借众僧床席毾𣰆,若
见客上座来应与,若此物失或坏败不偿,
若有馀处去,还付众僧,若自用不与上座,
失者应偿。若此比丘借馀寺床席毾𣰆者,
欲去,有比丘回借此用,当作是语:『我今
欲还彼寺床席。』比丘言:『但置,我自送还。』若
失代借者偿。瞻波国中者,三新粥者,
麻、豆、米粥,或与酥、乳酪、沙糖、蜜。王舍城中
者,糜豆瞿罗(汉言美羹)。」
法师曰:「次第易解耳。
蔼寿迦者,易可解。波罗㮈国贼所夺
将去,此比丘以神通力观檀越家,见檀
越儿为贼将去,比丘以神通力往取,不犯。
云何神通力?比丘以神力令小儿自见己
屋而来入中,贼不见小儿及化屋,小儿得
脱。」
法师曰:「此二事易可解耳。律第二波罗
夷广说竟,名为善见。
「 「『第三三净说,
诸佛善分别,
名为波罗夷,
今正当广说,
我等善心听。』」
「尔时佛住毗舍离大林中,于高阁讲堂中。
毗舍离者,此是国名也,因女人相立为名,
卷十 第 743b 页 T24-0743.png
此城人民众多三过开广。」
法师曰:「我今广
说毗舍离根本因缘。往昔波罗㮈国王,王夫
人怀妊,此夫人自知怀妊而白王言,王即
供给侍养,皆使调适,期月已满即入产堂。
若有福德之人,平旦时生,此夫人平旦时生
出肉一段,赤如木槿华,又馀夫人生儿,色
如金色,此夫人见傍夫人生儿端正微妙,而
生羞耻心,而作是念:『若王见诸夫人儿端
正,而我生子唯一段肉,无有手足,王设见
者必生恶贱。』作是念,即取盛贮器中,打金
作薄以朱砂书题『是波罗㮈国王夫人所
生』,盖覆器头以王印印之,以金薄书置
器外,送放江中。使人弃已,诸鬼神营护,使
无风浪漂没。尔时有一道士,依止牧牛
人住于江边,此道士清朝往江边澡洗,遥
见此器而念言:『我当拾取。』此器近已而取,
又见金薄书字,复见有王印印之,便开器
看,唯见有肉一段,而作是念:『若是死肉久
应烂臭,必有异相。』即取将归住处,善举一
处,过半月已而成二片。道士见如是瑞相,
安置好处,自尔之后复经半月,二片各生
五胞,又却后半月,一片成男一片成女,男
色如黄金,女色如白银,道士见如是相已,
心生爱重,如自子无异。以慈心力故,两
手拇指自然出乳,一指饮男一指饮女,乳
入子腹,譬如清水入摩尼珠,内外明彻。道
士号儿,名为离车子(汉言皮薄,亦言同皮)。道士养此二
子,极为辛苦,日入聚落乞食,兼为二子觅
法师曰:「我今广
说毗舍离根本因缘。往昔波罗㮈国王,王夫
人怀妊,此夫人自知怀妊而白王言,王即
供给侍养,皆使调适,期月已满即入产堂。
若有福德之人,平旦时生,此夫人平旦时生
出肉一段,赤如木槿华,又馀夫人生儿,色
如金色,此夫人见傍夫人生儿端正微妙,而
生羞耻心,而作是念:『若王见诸夫人儿端
正,而我生子唯一段肉,无有手足,王设见
者必生恶贱。』作是念,即取盛贮器中,打金
作薄以朱砂书题『是波罗㮈国王夫人所
生』,盖覆器头以王印印之,以金薄书置
器外,送放江中。使人弃已,诸鬼神营护,使
无风浪漂没。尔时有一道士,依止牧牛
人住于江边,此道士清朝往江边澡洗,遥
见此器而念言:『我当拾取。』此器近已而取,
又见金薄书字,复见有王印印之,便开器
看,唯见有肉一段,而作是念:『若是死肉久
应烂臭,必有异相。』即取将归住处,善举一
处,过半月已而成二片。道士见如是瑞相,
安置好处,自尔之后复经半月,二片各生
五胞,又却后半月,一片成男一片成女,男
色如黄金,女色如白银,道士见如是相已,
心生爱重,如自子无异。以慈心力故,两
手拇指自然出乳,一指饮男一指饮女,乳
入子腹,譬如清水入摩尼珠,内外明彻。道
士号儿,名为离车子(汉言皮薄,亦言同皮)。道士养此二
子,极为辛苦,日入聚落乞食,兼为二子觅
卷十 第 743c 页 T24-0743.png
诸饮食,日晏方还。是时牧牛人,见道士为
此二子辛苦如是,来白言:『大德!出家人正
应行道,何以为此二子妨废道业?可持
乞我,我等为养活。』道士言:『善哉!』于是牧牛
人各还到,明日与诸同伴平治道路,竖立
幢幡散杂色华,鸣鼓来迎二子。到道士处,
白道士言:『今此二子时将去矣。』道士答言:
『善。』道士复更付嘱:『此二子者,有大福德不
可度量,汝等善好料理,当以乳酪生熟酥
五种而供养之。若此二子长大,还自共匹对,
觅好平博处所安立住止,可拜男为王、女
为夫人。』牧牛人等受教敕已,即将还本住
处。二子渐渐长大,共诸牧牛人儿子出门
游戏,此二子便以脚蹋牧牛儿,牧牛儿涕泣
还向父母说:『此无父母子蹋打我等。』父母
答言:『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戏处,名为跋阇
(跋阇者汉言避也)。二子年至十六,牧牛人见子已长,又
见平博地处纵广一百由旬,即于中央起
立宅舍。牧牛人以女嫁与男,立为夫妇,即
拜男为王、女为夫人。后怀妊一产二儿,一
男一女。如是十六倒生儿。诸牧牛人见王
子渐多,复各更为开立舍宅造诸园池,合
三十二人宅舍,如是展转乃至三倒开广故,
名为毗舍离,此是根本因缘也。
「大林中于
高阁讲堂者,此林无人种自然而生,从
迦惟罗卫国连至雪山,故名大林。高阁
讲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
此二子辛苦如是,来白言:『大德!出家人正
应行道,何以为此二子妨废道业?可持
乞我,我等为养活。』道士言:『善哉!』于是牧牛
人各还到,明日与诸同伴平治道路,竖立
幢幡散杂色华,鸣鼓来迎二子。到道士处,
白道士言:『今此二子时将去矣。』道士答言:
『善。』道士复更付嘱:『此二子者,有大福德不
可度量,汝等善好料理,当以乳酪生熟酥
五种而供养之。若此二子长大,还自共匹对,
觅好平博处所安立住止,可拜男为王、女
为夫人。』牧牛人等受教敕已,即将还本住
处。二子渐渐长大,共诸牧牛人儿子出门
游戏,此二子便以脚蹋牧牛儿,牧牛儿涕泣
还向父母说:『此无父母子蹋打我等。』父母
答言:『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戏处,名为跋阇
(跋阇者汉言避也)。二子年至十六,牧牛人见子已长,又
见平博地处纵广一百由旬,即于中央起
立宅舍。牧牛人以女嫁与男,立为夫妇,即
拜男为王、女为夫人。后怀妊一产二儿,一
男一女。如是十六倒生儿。诸牧牛人见王
子渐多,复各更为开立舍宅造诸园池,合
三十二人宅舍,如是展转乃至三倒开广故,
名为毗舍离,此是根本因缘也。
「大林中于
高阁讲堂者,此林无人种自然而生,从
迦惟罗卫国连至雪山,故名大林。高阁
讲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
卷十 第 744a 页 T24-0744.png
具足,为佛作此堂也。
「种种方便赞叹不
净观者,以种种因缘观身不净。云何不净?
从头至足,头发指爪、筋肉脓血、屎尿㖒唾,
从七孔流出不净,此略说,汝自当知。佛告
诸比丘:『此身一寻汝当善观,于一一身分中,
无有真珠珊瑚摩尼等宝及牛头栴檀等
香,唯有臭秽不净,发毛为初,观发有五种,
一者色,二者形,三者气,四者长,五者住处,
毛亦如是。』」
法师曰:「我今略说,已在屈陀迦
广说。如是于一一身分,悉有五种观。说不
净者,如来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膀胀为初
内外俱观。内者,自己身,外者,他身,如思念
自利益故,是故如来赞叹有五种,失得有五
种,有三善具足十相,名为得第一禅。因第
一禅故,调心柔忍,而起毗婆毗婆舍那
(汉言观苦空无我)。因此观故,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果。何因何缘为具足十相?一者、心离烦恼
怨家,二者、入中三昧,三者、心不摇动极清
而放,四者、已入静放,五者、一心不越等法,
六者、合成一味,七者、五根怡悦,八者、精勤执
境不置,九者、增进,十者、成就堪受。是故禅从
中说。初禅何者为中、何者为后?初入第一
禅,极净为初,满舍为中,怡悦为后。」
又问:「初
禅极净者为初,净有几相?」
答曰:「净有三
相。何谓为三?一者、从怨家得离心净,二者、
因净故而入,三者、已入三昧而住。此是初
禅极净三相。」
「初禅满舍为中,中者有几相?」
答曰:「中复有三相:一者、心净而放,二者、入静
而住,三者、一处而住。此是初禅满舍,为中三
「种种方便赞叹不
净观者,以种种因缘观身不净。云何不净?
从头至足,头发指爪、筋肉脓血、屎尿㖒唾,
从七孔流出不净,此略说,汝自当知。佛告
诸比丘:『此身一寻汝当善观,于一一身分中,
无有真珠珊瑚摩尼等宝及牛头栴檀等
香,唯有臭秽不净,发毛为初,观发有五种,
一者色,二者形,三者气,四者长,五者住处,
毛亦如是。』」
法师曰:「我今略说,已在屈陀迦
广说。如是于一一身分,悉有五种观。说不
净者,如来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膀胀为初
内外俱观。内者,自己身,外者,他身,如思念
自利益故,是故如来赞叹有五种,失得有五
种,有三善具足十相,名为得第一禅。因第
一禅故,调心柔忍,而起毗婆毗婆舍那
(汉言观苦空无我)。因此观故,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果。何因何缘为具足十相?一者、心离烦恼
怨家,二者、入中三昧,三者、心不摇动极清
而放,四者、已入静放,五者、一心不越等法,
六者、合成一味,七者、五根怡悦,八者、精勤执
境不置,九者、增进,十者、成就堪受。是故禅从
中说。初禅何者为中、何者为后?初入第一
禅,极净为初,满舍为中,怡悦为后。」
又问:「初
禅极净者为初,净有几相?」
答曰:「净有三
相。何谓为三?一者、从怨家得离心净,二者、
因净故而入,三者、已入三昧而住。此是初
禅极净三相。」
「初禅满舍为中,中者有几相?」
答曰:「中复有三相:一者、心净而放,二者、入静
而住,三者、一处而住。此是初禅满舍,为中三
卷十 第 744b 页 T24-0744.png
相,是后禅本中说中善。」
「何谓为初禅怡悦
为断,断中几相?」
答曰:「断有四相:一者、不越
同生法,二者、合成一味五根怡悦,三者、应足
精勤生怡悦心,更足精勤怡悦,四者、增进。此
是初禅怡悦,为后四相,是故禅经中说后善。
如是心至真,以三相十相具足,以思观喜
乐具足,以志心至心忆念三昧智慧具足,
指示赞叹入不净三昧者,如是更重思量
分别不乱,是故如来慇勤赞叹。说利者,所
以赞其所利。云何为利?佛告诸比丘:『若比
丘数观不净,因观不净故,心得离淫欲、
舍淫欲、憎淫欲。比丘!譬如鸡毛与筋近
火,燋缩不能得伸,比丘亦数观不净,见欲
秽污心不乐近。』佛语诸比丘:『我乐入静,半
月独住,勿令馀人来至我所,唯听一人送
食。』乐修福德者少于语言,如是比丘乃
听来往送食,馀一切比丘及白衣,悉断不
得入。何以故?如来作如是敕。以天眼观
往昔,有五百猎师,共入阿兰若处杀诸群
鹿,以此为业。五百猎师堕三恶道,于三
恶道,受诸苦恼,经久得出。昔有微福得
生人间,出家为道受具足戒,五百比丘宿
殃未尽,于半月中更相杀害,复教他杀,如
来见已,此恶业至,诸佛所不能救,是故如
来因此半月入静室。于五百中,有凡人
及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此诸圣众
生死有际,馀凡人轮转无际,是故如来,为
诸凡人说不净观。因不净观故,厌离爱欲,
若其命终得生天上,若不离爱欲,死不生
「何谓为初禅怡悦
为断,断中几相?」
答曰:「断有四相:一者、不越
同生法,二者、合成一味五根怡悦,三者、应足
精勤生怡悦心,更足精勤怡悦,四者、增进。此
是初禅怡悦,为后四相,是故禅经中说后善。
如是心至真,以三相十相具足,以思观喜
乐具足,以志心至心忆念三昧智慧具足,
指示赞叹入不净三昧者,如是更重思量
分别不乱,是故如来慇勤赞叹。说利者,所
以赞其所利。云何为利?佛告诸比丘:『若比
丘数观不净,因观不净故,心得离淫欲、
舍淫欲、憎淫欲。比丘!譬如鸡毛与筋近
火,燋缩不能得伸,比丘亦数观不净,见欲
秽污心不乐近。』佛语诸比丘:『我乐入静,半
月独住,勿令馀人来至我所,唯听一人送
食。』乐修福德者少于语言,如是比丘乃
听来往送食,馀一切比丘及白衣,悉断不
得入。何以故?如来作如是敕。以天眼观
往昔,有五百猎师,共入阿兰若处杀诸群
鹿,以此为业。五百猎师堕三恶道,于三
恶道,受诸苦恼,经久得出。昔有微福得
生人间,出家为道受具足戒,五百比丘宿
殃未尽,于半月中更相杀害,复教他杀,如
来见已,此恶业至,诸佛所不能救,是故如
来因此半月入静室。于五百中,有凡人
及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此诸圣众
生死有际,馀凡人轮转无际,是故如来,为
诸凡人说不净观。因不净观故,厌离爱欲,
若其命终得生天上,若不离爱欲,死不生
卷十 第 744c 页 T24-0744.png
善处。佛自念:『此五百比丘随我出家,因我
故得生善处,是故我今当慈悲此等,为说
不净观令生善处,本不教死。』为诸比丘
说已,复作是念:『若比丘日日有死者,来白
我言:「今日有一比丘死,今日二比丘死,今
日三比丘死,今日四比丘死,今日五比丘死,
日日如此,乃至十比丘死。」非可以我神力
救护,彼我无益,是故我舍入静处。』是故律
本所说,佛告诸比丘:『我乐入静处,是以不
听馀人入,唯听一人送食。』如来欲息诸讥
谤,勿使诸人作如是言:『佛是一切智,而不
能断诸声闻弟子相杀,岂能制馀人。』其中
有人答言:『佛入定,无人得往说如此事,
是故不知。若佛知者,必当制断,不听相杀。』
「羞者,观身秽污不净,而自羞耻贱薄,厌恶
此身。如年少男女,年至十六性好净洁。庄
严其身者,以香汤沐浴竟,复以香涂身,
著上妙细氎衣服,而以死蛇死狗,以系其
颈,见此秽污不净,厌恶欲速弃舍之,比丘
厌恶其身亦复如是。取刀自相杀者,各各
相语:『长老,卿为度我。』答言:『我为度汝。』如是
次第而共相杀。鹿杖沙门,鹿杖者,其名也,
沙门者,作如沙门形,剃头留少周罗发,
著坏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
止比丘,拾取残食以自生活,诸比丘往至鹿
杖沙门所,而作是言:『善哉!慇勤汝为度我。』
如此语者,是凡人也,非圣人语。血流出者,
血出污手足及刀。往婆裘摩河者,世间有
人言:『此河能洗除人罪。』鹿杖沙门念言:『我
故得生善处,是故我今当慈悲此等,为说
不净观令生善处,本不教死。』为诸比丘
说已,复作是念:『若比丘日日有死者,来白
我言:「今日有一比丘死,今日二比丘死,今
日三比丘死,今日四比丘死,今日五比丘死,
日日如此,乃至十比丘死。」非可以我神力
救护,彼我无益,是故我舍入静处。』是故律
本所说,佛告诸比丘:『我乐入静处,是以不
听馀人入,唯听一人送食。』如来欲息诸讥
谤,勿使诸人作如是言:『佛是一切智,而不
能断诸声闻弟子相杀,岂能制馀人。』其中
有人答言:『佛入定,无人得往说如此事,
是故不知。若佛知者,必当制断,不听相杀。』
「羞者,观身秽污不净,而自羞耻贱薄,厌恶
此身。如年少男女,年至十六性好净洁。庄
严其身者,以香汤沐浴竟,复以香涂身,
著上妙细氎衣服,而以死蛇死狗,以系其
颈,见此秽污不净,厌恶欲速弃舍之,比丘
厌恶其身亦复如是。取刀自相杀者,各各
相语:『长老,卿为度我。』答言:『我为度汝。』如是
次第而共相杀。鹿杖沙门,鹿杖者,其名也,
沙门者,作如沙门形,剃头留少周罗发,
著坏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
止比丘,拾取残食以自生活,诸比丘往至鹿
杖沙门所,而作是言:『善哉!慇勤汝为度我。』
如此语者,是凡人也,非圣人语。血流出者,
血出污手足及刀。往婆裘摩河者,世间有
人言:『此河能洗除人罪。』鹿杖沙门念言:『我
卷十 第 745a 页 T24-0745.png
当往婆裘河洗除我罪。』多狐疑者,诸比
丘死已,皆悉右胁而卧,身亦不动无所言
说,见如是已,心生大狐疑,悔过剋责:『我无
善利而得恶利。』无善利者,于我无安乐
行,而长叹息无利无利。造作恶业者,鹿杖
沙门自念言:『人身难得,而我杀诸持戒具足
比丘,于我极恶。』
「有一魔神者,此是邪见地
神,是魔王伴傥,而自念言:『我作此言必
合魔王意。』以璎珞庄严其身,现变神通
力,履水而行,往至鹿杖沙门所,而作是
言:『鹿杖沙门,汝所作大善!未度汝度者,
于三界中,未度汝为度之。』此是愚痴地神,
作如是言:『死者得度。』鹿杖沙门极大懊恼,
忽闻地神作如是言而念:『此神有大神力,
作此语者,于我必当有利。』作此念已,更
洗刀入寺,房房唤觅:『谁未度者我为度之。』
未得道者闻此语,而毛自竖惊怖心中震动,
已得道者,观身无常苦空无我,而无惶怖。
一日杀一比丘,有日或杀二三四五,如是
增至杀五百比丘尽。
「从禅定起者,佛知
五百比丘死已,而从禅定起,佛知而故问,
如人不知。何以故?欲为说法故。而问阿
难:『先诸比丘极多,今何以减少?诸比丘日
常三时问讯咨受问法,今者都无,馀国去耶?』
时阿难不知五百比丘宿业果报,唯见观
不净故各自杀身如是。时尊者阿难答已,
而作是言:『善哉世尊!愿易馀观令得罗汉。
譬如大海多诸川流,佛法亦尔,多诸方
便,十念十极四大梵观,如是为初令入涅
丘死已,皆悉右胁而卧,身亦不动无所言
说,见如是已,心生大狐疑,悔过剋责:『我无
善利而得恶利。』无善利者,于我无安乐
行,而长叹息无利无利。造作恶业者,鹿杖
沙门自念言:『人身难得,而我杀诸持戒具足
比丘,于我极恶。』
「有一魔神者,此是邪见地
神,是魔王伴傥,而自念言:『我作此言必
合魔王意。』以璎珞庄严其身,现变神通
力,履水而行,往至鹿杖沙门所,而作是
言:『鹿杖沙门,汝所作大善!未度汝度者,
于三界中,未度汝为度之。』此是愚痴地神,
作如是言:『死者得度。』鹿杖沙门极大懊恼,
忽闻地神作如是言而念:『此神有大神力,
作此语者,于我必当有利。』作此念已,更
洗刀入寺,房房唤觅:『谁未度者我为度之。』
未得道者闻此语,而毛自竖惊怖心中震动,
已得道者,观身无常苦空无我,而无惶怖。
一日杀一比丘,有日或杀二三四五,如是
增至杀五百比丘尽。
「从禅定起者,佛知
五百比丘死已,而从禅定起,佛知而故问,
如人不知。何以故?欲为说法故。而问阿
难:『先诸比丘极多,今何以减少?诸比丘日
常三时问讯咨受问法,今者都无,馀国去耶?』
时阿难不知五百比丘宿业果报,唯见观
不净故各自杀身如是。时尊者阿难答已,
而作是言:『善哉世尊!愿易馀观令得罗汉。
譬如大海多诸川流,佛法亦尔,多诸方
便,十念十极四大梵观,如是为初令入涅
卷十 第 745b 页 T24-0745.png
槃,惟愿世尊,以此方便教诸比丘。』是时世
尊,欲为诸比丘更说馀观,而唤阿难,如
是为初。依止毗舍离者,诸比丘于毗舍离
中住,或一伽浮陀,或半由旬,或一由旬,
令一切比丘皆悉来集讲堂,阿难若近处
即自往唤,若远处者,遣年少比丘往唤,
须臾之间悉集讲堂,阿难往白佛:『时可
为诸比丘教授说法。』佛知已,于是佛告
诸比丘:『我前所说观不净者,令得罗汉,今
以馀方便更为汝等说。』是故律本所说,阿
那波那念者,佛为比丘说无上禅法,次第
文句我今当说,无有漏失,汝当勤心谛听
受之。今此比丘者,佛告诸比丘:『不但观不
净行得除烦恼,今阿那波那亦得除烦恼。』」
法师曰:「今广说次第。阿那波那者,入息出
息。如经文所说,入息相非出息相,出息
相非入息相,念入息、念出息、念出入息
故,便得定心,阿那波那念则是三昧,如是
义汝自当知。数观者,将养令大。更作者,已
思更思,极静好者。」
「此二法其义云何?」
答曰:
「此阿那波那不同不净,其心不乱,不净观
者其心恒乱。何以故?为厌故。律本所说,
极静妙不假更足安乐不止,从初发心无
有恼乱,是故如来赞为静好极,有气味时
身心怡悦,易可入耳。起者,不住不覆,恶法
须臾消灭,于四道果随其所能,譬如春中
半月不雨,象马人牛践蹋尘起满虚空中,夏
初五月疾风暴雨,尘灭消除无复遗馀。阿那
波那除烦恼,如雨淹尘。佛告诸比丘:『阿
尊,欲为诸比丘更说馀观,而唤阿难,如
是为初。依止毗舍离者,诸比丘于毗舍离
中住,或一伽浮陀,或半由旬,或一由旬,
令一切比丘皆悉来集讲堂,阿难若近处
即自往唤,若远处者,遣年少比丘往唤,
须臾之间悉集讲堂,阿难往白佛:『时可
为诸比丘教授说法。』佛知已,于是佛告
诸比丘:『我前所说观不净者,令得罗汉,今
以馀方便更为汝等说。』是故律本所说,阿
那波那念者,佛为比丘说无上禅法,次第
文句我今当说,无有漏失,汝当勤心谛听
受之。今此比丘者,佛告诸比丘:『不但观不
净行得除烦恼,今阿那波那亦得除烦恼。』」
法师曰:「今广说次第。阿那波那者,入息出
息。如经文所说,入息相非出息相,出息
相非入息相,念入息、念出息、念出入息
故,便得定心,阿那波那念则是三昧,如是
义汝自当知。数观者,将养令大。更作者,已
思更思,极静好者。」
「此二法其义云何?」
答曰:
「此阿那波那不同不净,其心不乱,不净观
者其心恒乱。何以故?为厌故。律本所说,
极静妙不假更足安乐不止,从初发心无
有恼乱,是故如来赞为静好极,有气味时
身心怡悦,易可入耳。起者,不住不覆,恶法
须臾消灭,于四道果随其所能,譬如春中
半月不雨,象马人牛践蹋尘起满虚空中,夏
初五月疾风暴雨,尘灭消除无复遗馀。阿那
波那除烦恼,如雨淹尘。佛告诸比丘:『阿
卷十 第 745c 页 T24-0745.png
那波那念三昧者,云何思、云何念、云何作,知
之阿那波那念。诸比丘,若人善出家为道,若
在空闲树下山林,此是出静处。』」
问曰:「何以
出静处?」
答曰:「离諠闹故。譬如牧牛人有
一犊子,从出生饮母乳至于长大,欲取
乳时,以绳系犊著柱,犊子念乳牵绳跳
踉,无时暂停,绳坚牢故,不能得脱倚
柱而息。比丘譬如牧牛人,牛母为聚落,心
为犊子,乳为五欲,柱为阿兰若,绳为阿那
波那念,一切禅定念阿那波那。诸佛、缘觉、阿
罗汉之所尊重,若不舍城邑聚落,难入阿
那波那。若禅比丘取此定已,阿那波那第四
禅定作已,而取为地,复观苦空无我观已,
得阿罗汉果。是故佛为诸禅人,现阿兰若
住处,佛如知相地师,若欲立国邑,善能
分别地相吉凶,即语王言:『此地善,可立国,
若立国邑,王得大利益。』王随语已即立国
邑,如相师占便即赏之。佛亦如是,能分
别禅处,即向禅人说此处善可入禅,诸
禅人即随佛教,次第得阿罗汉果,赞叹佛
亦如王供养相师。诸禅人,如师子王依住
此林,隐蔽其身伺禽兽,若近其处而起,
捉取得便食之。比丘亦尔住在阿兰若,伺
候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次第得者
即便取之。往昔偈言:
之阿那波那念。诸比丘,若人善出家为道,若
在空闲树下山林,此是出静处。』」
问曰:「何以
出静处?」
答曰:「离諠闹故。譬如牧牛人有
一犊子,从出生饮母乳至于长大,欲取
乳时,以绳系犊著柱,犊子念乳牵绳跳
踉,无时暂停,绳坚牢故,不能得脱倚
柱而息。比丘譬如牧牛人,牛母为聚落,心
为犊子,乳为五欲,柱为阿兰若,绳为阿那
波那念,一切禅定念阿那波那。诸佛、缘觉、阿
罗汉之所尊重,若不舍城邑聚落,难入阿
那波那。若禅比丘取此定已,阿那波那第四
禅定作已,而取为地,复观苦空无我观已,
得阿罗汉果。是故佛为诸禅人,现阿兰若
住处,佛如知相地师,若欲立国邑,善能
分别地相吉凶,即语王言:『此地善,可立国,
若立国邑,王得大利益。』王随语已即立国
邑,如相师占便即赏之。佛亦如是,能分
别禅处,即向禅人说此处善可入禅,诸
禅人即随佛教,次第得阿罗汉果,赞叹佛
亦如王供养相师。诸禅人,如师子王依住
此林,隐蔽其身伺禽兽,若近其处而起,
捉取得便食之。比丘亦尔住在阿兰若,伺
候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次第得者
即便取之。往昔偈言:
卷十 第 746a 页 T24-0746.png
「 「『譬如师子王,
隐住山林中,
伺诸禽兽近,
即便捉取食,
佛子亦如是,
隐住阿兰若,
伺取无上道,
获得沙门果。』」
「树下者,于树下若坐若行。静室者,除树
下阿兰若处,馀一切住,皆名静室。时节及
四大和适时,所宜阿那波那念,是故律本中
说,加趺而坐,此是现阿那波那念,易可解
耳。结加趺坐者,易解。正身者,十八背骨骨
相累,筋脉皮宽舒,若急坐者须臾疲劳,从
禅定退。安念前者,念禅定法安置其前。
出入息者,比丘结加趺坐念禅定已,念出
入息。云何?念喘息长、念喘息短。因长短
故,而心得定,无有动摇,因不动摇念即
起成,以念及智慧,然后知喘息长短。譬如
儿在胎中,初从胎出,先出息长短可知。云
何可知?譬如水随器长短而流,亦如象蛇
其身长故息亦随长,虾蟆身短息亦随短,坐
禅比丘亦复如是,以此譬喻知息长短。以
正念故,心已生乐;因乐故,极细长出息入
息,心转乐已,因出息入息,心转乐已,出入
息转细长,因转乐已生怡悦;因怡悦故,
知息转成微细,因此怡悦复增怡悦,怡悦
故,倍息增微细难得分别,已生舍心,以此
九法汝自当知。我出息知一切身,入息亦
知一切身者,知一切身出息入息,身长短
初中后,一切知现前,知知与心合,知息初
后。又禅比丘见出息如散尘,此现前见、初
出见,中后不得见,欲见中后心不能及,
卷十 第 746b 页 T24-0746.png
又出息止,见中不见初后,又见后出息,不
见初中。又有比丘悉见初中后,何以故?心
无疲倦故,若得如是,即为善出入息,于禅
学者,不休息不住,恒观出入息,若如是
者,护身口意业,名为学戒定慧,若三昧心,
名为学定,若能分别戒定者,名为慧,此是
三学,于观处中,以念正心已学系心中,
已作恒使不绝。从此以后,于彼若慇勤当
学灭出息入息者,粗出息入息而灭,灭者
住也。云何为粗?比丘初入禅定身心疲极,
是故出息入息粗,鼻孔盈满复从口,出入息
从粗。身心不疲极,渐渐细微,于出入息中,
比丘而生狐疑,我出入息为有为无?譬如
有人登上高山,身心疲劳气息粗大,又从
山下至平地下,有池水及大树,入池洗浴
竟,还于树下稣息,或眠或坐身心清凉,渐
渐气息微细,比丘初入定亦复如是。初未
录身心出入息粗。何以故?为无念故,何以
渐细念,录身心故。而说偈言:
「 「『身心极疲劳,
出入息亦粗。』」
「第一禅粗,第二禅细,第三禅转细,第四禅
定。第三禅为粗,第四禅名为细,此极处出
入,若不捉息出入息粗,若捉出入息细者,
不捉者,放息,捉者,于第四禅初而捉心,
至第四禅而灭出息入息,此是舍摩陀法。
毗婆舍那法者,不捉出息入息大粗,若观
四大即细,又观优波陀那色细,四大成粗,
复观一切色细,优波陀那色成粗。又观无
色细,一切色成粗,又观色无色细,无色
见初中。又有比丘悉见初中后,何以故?心
无疲倦故,若得如是,即为善出入息,于禅
学者,不休息不住,恒观出入息,若如是
者,护身口意业,名为学戒定慧,若三昧心,
名为学定,若能分别戒定者,名为慧,此是
三学,于观处中,以念正心已学系心中,
已作恒使不绝。从此以后,于彼若慇勤当
学灭出息入息者,粗出息入息而灭,灭者
住也。云何为粗?比丘初入禅定身心疲极,
是故出息入息粗,鼻孔盈满复从口,出入息
从粗。身心不疲极,渐渐细微,于出入息中,
比丘而生狐疑,我出入息为有为无?譬如
有人登上高山,身心疲劳气息粗大,又从
山下至平地下,有池水及大树,入池洗浴
竟,还于树下稣息,或眠或坐身心清凉,渐
渐气息微细,比丘初入定亦复如是。初未
录身心出入息粗。何以故?为无念故,何以
渐细念,录身心故。而说偈言:
「 「『身心极疲劳,
出入息亦粗。』」
「第一禅粗,第二禅细,第三禅转细,第四禅
定。第三禅为粗,第四禅名为细,此极处出
入,若不捉息出入息粗,若捉出入息细者,
不捉者,放息,捉者,于第四禅初而捉心,
至第四禅而灭出息入息,此是舍摩陀法。
毗婆舍那法者,不捉出息入息大粗,若观
四大即细,又观优波陀那色细,四大成粗,
复观一切色细,优波陀那色成粗。又观无
色细,一切色成粗,又观色无色细,无色
卷十 第 746c 页 T24-0746.png
成粗,又观因缘细,色无色成粗。又观因及
名色细,因缘成粗,又观观相毗婆舍那细,
因及名色成粗,观小毗婆舍那细,观相毗婆
舍那成粗,观大毗婆舍那细,小毗婆舍那成
粗,此次第前次第前者细,后后者粗,粗细
波萨提者(汉言寂静无有疲极),于三跋陀中说。」
「云何
学灭出息入息?云何出息?云何入息?」
答曰:
「身有入息念,学灭出息入息,如是身心不
倾不危、不动不摇,寂静极微细如无,是名
学灭出息入息。如是风住,如未成阿那波
那念,亦未成就观、未成就智慧人,不入此
三昧,不从此起。若学灭出息入息,如是成
就风住不起,即名善开智慧人,入如是
法亦从此起。云何知之?譬如打铜器声,
初大后微,大声已自忆识,后渐复善忆识,
微声善忆置心中,微声已灭,犹思忆不离
心中,出息入息亦复如是,初粗后细忆识粗
者,渐以至细,细者已灭,犹忆识心中,自
此忆识故心定住,如是得风息心定住,关
鍊成就,出息入息亦成就,阿那波那三昧亦
成就,如是智慧人入此禅定,亦从此起。是
故律本中说,灭出息入息已,随念,更起,故
名随观,知出息入息非随念,随念非出息入
息,因此二法故,有知起,观看此身,如是次
第得阿罗汉果。
「如是初学禅人云何学之?
善心比丘应净四戒,净者有三。何谓为三?
一者、不犯,二者、犯已忏悔,三者、诸烦恼不坏。
如是净戒已,然后成念,应作佛房跋多菩
提树地前跋多和尚阿阇梨浴室说戒堂八
名色细,因缘成粗,又观观相毗婆舍那细,
因及名色成粗,观小毗婆舍那细,观相毗婆
舍那成粗,观大毗婆舍那细,小毗婆舍那成
粗,此次第前次第前者细,后后者粗,粗细
波萨提者(汉言寂静无有疲极),于三跋陀中说。」
「云何
学灭出息入息?云何出息?云何入息?」
答曰:
「身有入息念,学灭出息入息,如是身心不
倾不危、不动不摇,寂静极微细如无,是名
学灭出息入息。如是风住,如未成阿那波
那念,亦未成就观、未成就智慧人,不入此
三昧,不从此起。若学灭出息入息,如是成
就风住不起,即名善开智慧人,入如是
法亦从此起。云何知之?譬如打铜器声,
初大后微,大声已自忆识,后渐复善忆识,
微声善忆置心中,微声已灭,犹思忆不离
心中,出息入息亦复如是,初粗后细忆识粗
者,渐以至细,细者已灭,犹忆识心中,自
此忆识故心定住,如是得风息心定住,关
鍊成就,出息入息亦成就,阿那波那三昧亦
成就,如是智慧人入此禅定,亦从此起。是
故律本中说,灭出息入息已,随念,更起,故
名随观,知出息入息非随念,随念非出息入
息,因此二法故,有知起,观看此身,如是次
第得阿罗汉果。
「如是初学禅人云何学之?
善心比丘应净四戒,净者有三。何谓为三?
一者、不犯,二者、犯已忏悔,三者、诸烦恼不坏。
如是净戒已,然后成念,应作佛房跋多菩
提树地前跋多和尚阿阇梨浴室说戒堂八
卷十 第 747a 页 T24-0747.png
十二揵陀迦跋多,有四种摩诃跋多,如是
作已名为善行戒也。若比丘乐学此戒,应
当满持,若比丘言:『我持戒具足无有缺漏。』
而不自念言:『我应当死。』作如是念,舍诸营作善行戒,此比丘戒满者,无有是处。若
比丘作善行戒者,此比丘戒具足美满,因
美满故得受取三昧。何以故?如修多罗中
说,佛告诸比丘:『若人不习学善行戒,此人
戒难得具足。』而说偈言:
「 「『住处寂利养,
众业足为五,
远亲及诸病,
读诵长为十。』」
「此十恋慕法,若人能舍者,然后入禅定。禅
定法者,有二种:一者、一切观,二者、摄观。」
问曰:「何谓为一切观?」
答曰:「于比丘僧为
初,作大慈心及念死观不净也。若比丘慈
心,云何初作慈心观?比丘初观作界心观,
先观比丘僧,次观天人,次观大富长者,次
观常人,次观一切众生。何以先观比丘僧
者?为同住故。若慈心遍覆,比丘僧中安乐
而住。何以观天人?为护持故。若慈心遍
覆天人者,天人柔心而行善法。何以观大
富长者?为行善法故。何以观常人?为同法
行故,莫自相害。何以观一切众生?为无艰
难故。何以念死者?觅增长悲叹无懈怠
故。观不净,此圣观也,若观不净便得离欲。
一切诸恶,欲为根本,是故应敬重不净观,
能立一切诸善,是名一切观。三十八观随
意能修,修习不离,是名摄观。此是阿那波
那念入摄观。」
法师曰:「我今略说,若欲知,于
作已名为善行戒也。若比丘乐学此戒,应
当满持,若比丘言:『我持戒具足无有缺漏。』
而不自念言:『我应当死。』作如是念,舍诸营作善行戒,此比丘戒满者,无有是处。若
比丘作善行戒者,此比丘戒具足美满,因
美满故得受取三昧。何以故?如修多罗中
说,佛告诸比丘:『若人不习学善行戒,此人
戒难得具足。』而说偈言:
「 「『住处寂利养,
众业足为五,
远亲及诸病,
读诵长为十。』」
「此十恋慕法,若人能舍者,然后入禅定。禅
定法者,有二种:一者、一切观,二者、摄观。」
问曰:「何谓为一切观?」
答曰:「于比丘僧为
初,作大慈心及念死观不净也。若比丘慈
心,云何初作慈心观?比丘初观作界心观,
先观比丘僧,次观天人,次观大富长者,次
观常人,次观一切众生。何以先观比丘僧
者?为同住故。若慈心遍覆,比丘僧中安乐
而住。何以观天人?为护持故。若慈心遍
覆天人者,天人柔心而行善法。何以观大
富长者?为行善法故。何以观常人?为同法
行故,莫自相害。何以观一切众生?为无艰
难故。何以念死者?觅增长悲叹无懈怠
故。观不净,此圣观也,若观不净便得离欲。
一切诸恶,欲为根本,是故应敬重不净观,
能立一切诸善,是名一切观。三十八观随
意能修,修习不离,是名摄观。此是阿那波
那念入摄观。」
法师曰:「我今略说,若欲知,于
卷十 第 747b 页 T24-0747.png
阿毗昙婆沙广说。如是净戒已,离诸缘
事,而入阿那波那定。因阿那波那定,即入
第四禅定。入已观苦空无常,观已往问阿罗
汉,若无阿罗汉至阿那含,若无阿那含往
至斯陀含,若无斯陀含至须陀洹,若无须陀洹往至得禅人。何以寻觅如此人?其
已得禅易指示故。譬如象行,脚迹易寻不
迷正路,得道得禅亦复如是。何以故?易
指示故。」
法师曰:「我欲说初行。此比丘装束
轻身无馀长物,威仪具足往至师所,到已而
作跋多,以下承师意,师渐以爱念应取
五品。」
问曰:「何谓为五品?」
「一者取,二者问,三
者起,四者著,五者相。」
问曰:「何谓为取?」
答曰:
「取禅定法。」
「何谓为问?」
「问其次第。」
「何谓为起?」
「起禅定法。」
「何谓为著?」
「著禅定法。」
「何谓为相?」
「分别禅定相貌,是名五品。」
「何故前取五品?」
「为身莫劳亦莫恼师故,是故先取五品,为
易忆识、易从习故。若取五品已,若于师
处善者住,若不善可移住,无智慧者去师
一由旬,有智慧者过此亦得住,应远离
十八住处善,有五种应当取,取已断灭
小小缘事。中食已少时消息,息已先念三宝,
令心欢喜,随如师教勿有忘失,此阿那
波那念善置心中。」
法师曰:「我今略说已,于
阿毗昙广说,汝自当知。忆识心中者。云
何忆识?数、随、触、安置观、还净、历观。数者,一
二为初。随者,随息出入。触,息所触处。安置
者,道也。净者,果。历观者,法相。若初学者,先
数安置心中,数法者,下数从一至五,置更
事,而入阿那波那定。因阿那波那定,即入
第四禅定。入已观苦空无常,观已往问阿罗
汉,若无阿罗汉至阿那含,若无阿那含往
至斯陀含,若无斯陀含至须陀洹,若无须陀洹往至得禅人。何以寻觅如此人?其
已得禅易指示故。譬如象行,脚迹易寻不
迷正路,得道得禅亦复如是。何以故?易
指示故。」
法师曰:「我欲说初行。此比丘装束
轻身无馀长物,威仪具足往至师所,到已而
作跋多,以下承师意,师渐以爱念应取
五品。」
问曰:「何谓为五品?」
「一者取,二者问,三
者起,四者著,五者相。」
问曰:「何谓为取?」
答曰:
「取禅定法。」
「何谓为问?」
「问其次第。」
「何谓为起?」
「起禅定法。」
「何谓为著?」
「著禅定法。」
「何谓为相?」
「分别禅定相貌,是名五品。」
「何故前取五品?」
「为身莫劳亦莫恼师故,是故先取五品,为
易忆识、易从习故。若取五品已,若于师
处善者住,若不善可移住,无智慧者去师
一由旬,有智慧者过此亦得住,应远离
十八住处善,有五种应当取,取已断灭
小小缘事。中食已少时消息,息已先念三宝,
令心欢喜,随如师教勿有忘失,此阿那
波那念善置心中。」
法师曰:「我今略说已,于
阿毗昙广说,汝自当知。忆识心中者。云
何忆识?数、随、触、安置观、还净、历观。数者,一
二为初。随者,随息出入。触,息所触处。安置
者,道也。净者,果。历观者,法相。若初学者,先
数安置心中,数法者,下数从一至五,置更
卷十 第 747c 页 T24-0747.png
始,不得三四。上数者,从一至十,置更始,
不得八九。」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
不得八九。」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