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724b 页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八
箫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
「戒句中欲分别令知,此是总说,汝等当知。
起作识有心世间罪功德业受起者,总一切
戒本,有六戒句起。」
法师曰:「后当解,今当略
说耳。后戒因六种戒而起,有戒因四种
起,有戒因三种起,有戒因迦絺那起,有
戒因羊毛起,有戒因舍心起;于此中,因
作而起,因不作而起,因作因不作而起,或
因作起,或因不作起,或因作不作起;于
其中有识得脱,有识不得脱,于戒中以
心得脱,此是以识得脱,馀者非识得脱,更
有戒无心,有戒有心。」
问曰:「何谓有戒有
心?」
答曰:「有心作而得罪。」
问曰:「何谓无心?」
答
曰:「与心相离而得罪,此一切世间罪。制戒
罪有二,诸罪相以说,行善受者,有戒身业,
有戒口业。」
问曰:「何谓为身业?」
答曰:「因身
卷八 第 724c 页 T24-0724.png
行故,从此得罪,故曰身业;因口行故,故
名口业得罪。复有戒善,复有戒不善,复有
不善非不善三十二心起罪。欲界八善心、十
二不善心,欲界有十无记心,从善心、从无
记心,有二知心,于诸心中,以善心得罪,
名为善罪。馀者次第亦如是说曰:『有戒三
受,有戒二受,有戒一受,于三受中,因三
受得罪,名为三受。或因乐受,或因舍受
得罪,名为二受。或因苦受得罪,名为一
受。』如是因无记想有心性罪行善受,汝等
知此杂已,于诸起中,此波罗夷因何物
起,便因一种起。以支者,有二支。何谓为
二?因身心起,是名为二支。行以得罪,是
名因行。想者,欲想,若无欲想,便得脱。无
罪者,不知不觉、不受不乐。有心者,有欲
心行,然后得罪。性罪者,自然罪,若身心共
作,然后得罪,以贪作,是名不善。或乐或
舍,以此二法而得罪,是名二受。」
法师曰:「一
切罪相,于广说中,汝等应知。
「 「猕猴拔阇子,
老出家及鹿。」
「此偈名为忧陀那,世尊自判,忧波离为
未来世律师,易忆识故,说此偈颂,汝等应
当善观罪相。猕猴拔阇子,此事随制。白衣
者,著白衣服行淫。草衣者,外道人结茅草
为衣。木皮衣者,剥木皮以为衣。木板衣
者,以木板遮前后以为衣。发钦婆罗者,
织人发以为衣。毛钦婆罗,以犛牛毛织
为衣。角鸱翅衣者,连角鸱翅以为衣。鹿
皮衣者,取完全合毛四脚被以为衣。」
问曰:
名口业得罪。复有戒善,复有戒不善,复有
不善非不善三十二心起罪。欲界八善心、十
二不善心,欲界有十无记心,从善心、从无
记心,有二知心,于诸心中,以善心得罪,
名为善罪。馀者次第亦如是说曰:『有戒三
受,有戒二受,有戒一受,于三受中,因三
受得罪,名为三受。或因乐受,或因舍受
得罪,名为二受。或因苦受得罪,名为一
受。』如是因无记想有心性罪行善受,汝等
知此杂已,于诸起中,此波罗夷因何物
起,便因一种起。以支者,有二支。何谓为
二?因身心起,是名为二支。行以得罪,是
名因行。想者,欲想,若无欲想,便得脱。无
罪者,不知不觉、不受不乐。有心者,有欲
心行,然后得罪。性罪者,自然罪,若身心共
作,然后得罪,以贪作,是名不善。或乐或
舍,以此二法而得罪,是名二受。」
法师曰:「一
切罪相,于广说中,汝等应知。
「 「猕猴拔阇子,
老出家及鹿。」
「此偈名为忧陀那,世尊自判,忧波离为
未来世律师,易忆识故,说此偈颂,汝等应
当善观罪相。猕猴拔阇子,此事随制。白衣
者,著白衣服行淫。草衣者,外道人结茅草
为衣。木皮衣者,剥木皮以为衣。木板衣
者,以木板遮前后以为衣。发钦婆罗者,
织人发以为衣。毛钦婆罗,以犛牛毛织
为衣。角鸱翅衣者,连角鸱翅以为衣。鹿
皮衣者,取完全合毛四脚被以为衣。」
问曰:
卷八 第 725a 页 T24-0725.png
「杀人何故不得波罗夷罪?」
答曰:「本为细滑,
无杀心故,得僧伽婆尸沙罪。郁波罗华比
丘尼者,本是舍卫国长者女,此比丘尼,于
过去世百千劫积众善行,是故端正微妙,
色如优钵罗华内,此比丘尼离诸烦恼,更
增好色,故名优钵罗华比丘尼。染著者,
从白衣以来,为男子之所染著。眠卧床上
者,此比丘尼从外乞食还,开户入户,闇故
不觉男子在内,便脱衣而眠。此婆罗门便
从床下出,犯比丘尼。犯者,坏比丘尼。此比
丘尼爱尽无欲,如热铁入身,是故不犯。此
男子行欲竟去,此地能载须弥诸山王,而
不载七尺恶人,是故地为之开,即入阿
鼻地狱,火如罗网。世尊闻已语诸比丘:『此
比丘尼不乐故,故名无罪。』佛因比丘尼,
而说偈言:
「 「『如莲华在水,
芥子投针锋,
若于欲不染,
我名婆罗门。』」
「第十四句成女根者,于夜半中眠熟,男子
相貌牙须失已,而成女相貌。和上具足戒,
我听即依先,不须更请师及具足戒。腊数
者,从初受戒,我听往比丘尼僧中,依先腊
数而住。不同者,故出精为初。此罪转根
即失,若更复为男子者亦无罪。」
法师曰:「此
是依文句次第解已,今更广解。此二根中,男
根最上女根下。何以故?男子若多罪者,而失
男根变为女根,女人若多功德,而变为男
子,如是二根以多罪故而失,以多功德故
而成男子。若有二比丘,同住共咨禀讲说
答曰:「本为细滑,
无杀心故,得僧伽婆尸沙罪。郁波罗华比
丘尼者,本是舍卫国长者女,此比丘尼,于
过去世百千劫积众善行,是故端正微妙,
色如优钵罗华内,此比丘尼离诸烦恼,更
增好色,故名优钵罗华比丘尼。染著者,
从白衣以来,为男子之所染著。眠卧床上
者,此比丘尼从外乞食还,开户入户,闇故
不觉男子在内,便脱衣而眠。此婆罗门便
从床下出,犯比丘尼。犯者,坏比丘尼。此比
丘尼爱尽无欲,如热铁入身,是故不犯。此
男子行欲竟去,此地能载须弥诸山王,而
不载七尺恶人,是故地为之开,即入阿
鼻地狱,火如罗网。世尊闻已语诸比丘:『此
比丘尼不乐故,故名无罪。』佛因比丘尼,
而说偈言:
「 「『如莲华在水,
芥子投针锋,
若于欲不染,
我名婆罗门。』」
「第十四句成女根者,于夜半中眠熟,男子
相貌牙须失已,而成女相貌。和上具足戒,
我听即依先,不须更请师及具足戒。腊数
者,从初受戒,我听往比丘尼僧中,依先腊
数而住。不同者,故出精为初。此罪转根
即失,若更复为男子者亦无罪。」
法师曰:「此
是依文句次第解已,今更广解。此二根中,男
根最上女根下。何以故?男子若多罪者,而失
男根变为女根,女人若多功德,而变为男
子,如是二根以多罪故而失,以多功德故
而成男子。若有二比丘,同住共咨禀讲说
卷八 第 725b 页 T24-0725.png
讽诵经典,而一比丘夜半转根成女,二人
悉得共眠罪。若觉知者,而烦冤哭泣向同
房说同住,应作是言:『卿勿忧恼,如是三界
罪,佛已开门,或比丘或比丘尼,都不闭塞
善门。』如是慰喻已,而作是言:『卿可往比丘
尼僧中住。』若转根比丘尼问:『大德!有知识
比丘尼不?』若有者答有,若无答无。若转根
比丘尼更作是言:『大德!可将我往比丘尼
所。』同住比丘,可将转根比丘尼付知识比
丘尼。若无知识者,将至比丘尼寺。若去时
不得两人而往,若得四五比丘乃可共往。
明把炬火捉杖行,我等哀悯往至尼寺,
寺若远在聚落外,度江若置众者,此无罪
也。若至比丘尼所而作是言,即说比丘名,
问比丘尼知不?若比丘尼知而答知。『此比
丘今转成女根,诸比丘尼应当怜悯此比丘
尼。』答言善哉。诸比丘尼应作是言:『我等当
与此比丘尼共讽诵经典听法。』诸比丘送
付比丘尼已,还归本寺。转根比丘尼随顺
尼僧意,勿有违失。若诸比丘尼无惭愧心,
又无同意料理,得移馀尼寺,应觅依止师
读诵经法随顺比丘尼法律。转根比丘尼
得度弟子受依止,诸比丘尼不得讥嫌生
彼此心。
「若先比丘时沙弥,付嘱馀比丘。比
丘时三衣钵,失受持法,至比丘尼所,应更
受五衣钵。若受持外先有长衣钵者,依
比丘尼法,应更说净畜。若比丘时所受七日
药,失受法,应更受。若比丘时受七日药,满
七日而转根,得更受持七日。先比丘时施主,
悉得共眠罪。若觉知者,而烦冤哭泣向同
房说同住,应作是言:『卿勿忧恼,如是三界
罪,佛已开门,或比丘或比丘尼,都不闭塞
善门。』如是慰喻已,而作是言:『卿可往比丘
尼僧中住。』若转根比丘尼问:『大德!有知识
比丘尼不?』若有者答有,若无答无。若转根
比丘尼更作是言:『大德!可将我往比丘尼
所。』同住比丘,可将转根比丘尼付知识比
丘尼。若无知识者,将至比丘尼寺。若去时
不得两人而往,若得四五比丘乃可共往。
明把炬火捉杖行,我等哀悯往至尼寺,
寺若远在聚落外,度江若置众者,此无罪
也。若至比丘尼所而作是言,即说比丘名,
问比丘尼知不?若比丘尼知而答知。『此比
丘今转成女根,诸比丘尼应当怜悯此比丘
尼。』答言善哉。诸比丘尼应作是言:『我等当
与此比丘尼共讽诵经典听法。』诸比丘送
付比丘尼已,还归本寺。转根比丘尼随顺
尼僧意,勿有违失。若诸比丘尼无惭愧心,
又无同意料理,得移馀尼寺,应觅依止师
读诵经法随顺比丘尼法律。转根比丘尼
得度弟子受依止,诸比丘尼不得讥嫌生
彼此心。
「若先比丘时沙弥,付嘱馀比丘。比
丘时三衣钵,失受持法,至比丘尼所,应更
受五衣钵。若受持外先有长衣钵者,依
比丘尼法,应更说净畜。若比丘时所受七日
药,失受法,应更受。若比丘时受七日药,满
七日而转根,得更受持七日。先比丘时施主,
卷八 第 725c 页 T24-0725.png
于今比丘尼不失,即为施主。又比丘时一
切布施共物,得依先分取,如律本所说,
酥油蜜石蜜,若有人受七日药未满,有因
缘事而食得罪。汝智慧人可思此理,此欲
为转根人问故。
「受者,若为失若为不失,
转根或死、罢道还俗、施人、贼所劫抄,如是舍
心,是名失受。若一呵梨勒果受已转根,即
失此受。若在比丘时所有资生什物,悉得
随身,乃至私房舍悉得随身。若先僧中所
供给物,悉还僧。若先于僧有恩,欲与好房
舍、卧具,未与而转根为比丘尼,比丘僧有
应与,若与比丘同。僧残者,应半月摩那
埵出罪,若比丘时行摩那埵未竟,转根为
比丘尼,尼应行半月摩那埵出罪。若行摩
那埵竟,转根为比丘尼,应与出罪。若行
半月摩那埵未竟,复转根为比丘,应与六
夜摩那埵出罪。若行摩那埵竟复转根,比丘
僧应与出罪,比丘转根因缘以说竟。
「若比丘
尼时行媒嫁法覆藏不出,转根为比丘,
不须覆藏六夜摩那埵出罪。若比丘尼正
行半月摩那埵,转根为比丘,不须行摩那
埵,直与出罪。若行摩那埵竟,转根为比丘,
应与出罪羯磨,若复转根为比丘尼者,应
与半月摩那埵出罪。」
法师曰:「从此次第易
可知耳。弱者,此比丘先是妓儿,是故脊
弱。长根者,此比丘身根最长。泥画女像捻
泥女像,画女像者,画为女像;木女者,刻
木为女像;金银铜锡铁牙蜡木女,悉突吉罗
罪。若欲作出精意,精出即得僧伽婆尸
切布施共物,得依先分取,如律本所说,
酥油蜜石蜜,若有人受七日药未满,有因
缘事而食得罪。汝智慧人可思此理,此欲
为转根人问故。
「受者,若为失若为不失,
转根或死、罢道还俗、施人、贼所劫抄,如是舍
心,是名失受。若一呵梨勒果受已转根,即
失此受。若在比丘时所有资生什物,悉得
随身,乃至私房舍悉得随身。若先僧中所
供给物,悉还僧。若先于僧有恩,欲与好房
舍、卧具,未与而转根为比丘尼,比丘僧有
应与,若与比丘同。僧残者,应半月摩那
埵出罪,若比丘时行摩那埵未竟,转根为
比丘尼,尼应行半月摩那埵出罪。若行摩
那埵竟,转根为比丘尼,应与出罪。若行
半月摩那埵未竟,复转根为比丘,应与六
夜摩那埵出罪。若行摩那埵竟复转根,比丘
僧应与出罪,比丘转根因缘以说竟。
「若比丘
尼时行媒嫁法覆藏不出,转根为比丘,
不须覆藏六夜摩那埵出罪。若比丘尼正
行半月摩那埵,转根为比丘,不须行摩那
埵,直与出罪。若行摩那埵竟,转根为比丘,
应与出罪羯磨,若复转根为比丘尼者,应
与半月摩那埵出罪。」
法师曰:「从此次第易
可知耳。弱者,此比丘先是妓儿,是故脊
弱。长根者,此比丘身根最长。泥画女像捻
泥女像,画女像者,画为女像;木女者,刻
木为女像;金银铜锡铁牙蜡木女,悉突吉罗
罪。若欲作出精意,精出即得僧伽婆尸
卷八 第 726a 页 T24-0726.png
沙,若精不出偷兰遮,摩触木女人,悉突吉
罗。端正微妙者,此比丘王舍城人,信心出
家相貌端正,是故号为端正。此比丘在王
路行,有女见此比丘形貌端正,即生欲心,
以口衔比丘男根,此比丘是阿那含,不生
乐想。次句诸比丘愚痴人随诸女人语。」
法师
曰:「此三偈易可解耳。口开张者,风所开也。
若比丘口中行欲者,著四边波罗夷,不著
四边及头突吉罗。若节过齿波罗夷,若齿
外皮里亦波罗夷,若齿外无皮偷兰遮,若
舌出外就舌行欲偷兰遮,生人出舌就舌
行欲亦偷兰遮,以舌舐男根亦偷兰遮。若
死人头断就颈行淫及口波罗夷罪,若颈中
行欲偷兰遮。白骨者,若比丘初发心往,即
得突吉罗,若舍取连合贪细滑者,行淫心
若著,精出不出,悉突吉罗。若作出精意僧
伽婆尸沙,若不出者偷兰遮。龙女者,龙女
化为人女形,或紧那罗女,比丘共作淫,悉
得波罗夷。夜叉者,一切鬼神悉入夜叉数。
饿鬼者,一切饿鬼,有饿鬼半月受罪半月不
受罪,与天无异,若现身,身若可捉得,波
罗夷罪,不现而可捉得,亦波罗夷,不现
不可捉得无罪。若此鬼神,以神力得比
丘,比丘无罪。」
法师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
若男根病者,男根长肉生,名为疣,与此女
人共行淫,觉不觉悉得波罗夷。至女根者,
此比丘与女人共行淫法,安男根不入女
根而生悔心,是故得突吉罗罪。淫初法,若
捉手若一一身分未入女根,悉得突吉罗,
罗。端正微妙者,此比丘王舍城人,信心出
家相貌端正,是故号为端正。此比丘在王
路行,有女见此比丘形貌端正,即生欲心,
以口衔比丘男根,此比丘是阿那含,不生
乐想。次句诸比丘愚痴人随诸女人语。」
法师
曰:「此三偈易可解耳。口开张者,风所开也。
若比丘口中行欲者,著四边波罗夷,不著
四边及头突吉罗。若节过齿波罗夷,若齿
外皮里亦波罗夷,若齿外无皮偷兰遮,若
舌出外就舌行欲偷兰遮,生人出舌就舌
行欲亦偷兰遮,以舌舐男根亦偷兰遮。若
死人头断就颈行淫及口波罗夷罪,若颈中
行欲偷兰遮。白骨者,若比丘初发心往,即
得突吉罗,若舍取连合贪细滑者,行淫心
若著,精出不出,悉突吉罗。若作出精意僧
伽婆尸沙,若不出者偷兰遮。龙女者,龙女
化为人女形,或紧那罗女,比丘共作淫,悉
得波罗夷。夜叉者,一切鬼神悉入夜叉数。
饿鬼者,一切饿鬼,有饿鬼半月受罪半月不
受罪,与天无异,若现身,身若可捉得,波
罗夷罪,不现而可捉得,亦波罗夷,不现
不可捉得无罪。若此鬼神,以神力得比
丘,比丘无罪。」
法师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
若男根病者,男根长肉生,名为疣,与此女
人共行淫,觉不觉悉得波罗夷。至女根者,
此比丘与女人共行淫法,安男根不入女
根而生悔心,是故得突吉罗罪。淫初法,若
捉手若一一身分未入女根,悉得突吉罗,
卷八 第 726b 页 T24-0726.png
若入女根得重罪。若比丘初欲眠先闭户。
是故律本中说,佛告诸比丘:『眠不闭户者,
此是白日入定也。若比丘白日入定,先闭户
入定。』」
法师曰:「律本说,不闭户不说有罪,
开户而眠,于乾陀迦说,佛告诸比丘:『若
白日入定,应闭户然后入定,若不闭户者,
得突吉罗罪。』优波离及诸比丘,已知佛意,
是故于广说中而说,此句有罪白日得,于
夜半不得,以此文句属著前句。」
法师曰:
「若户可闭,若户不可闭?」
答曰:「树枝竹枝笄
作,若如是为初,馀者随作户扇。若扇下有
臼上有纵容,若转户扇者,应闭牛栏
户,横安二三木郭门,门扇安车用牵,或以
板作扇,或用竹作,如店户并扇,或竹作
帘,又用布作幔,若手捉钵闭户扇,唯
除户布幔无罪,馀者悉得突吉罗罪。若比
丘白日入定,转户可闭,不闭得罪,馀者不
闭入定及眠不得罪。」
法师曰:「可闭者,有
臼及纵容关掸,此户可闭,不闭得罪。若
闭者,安掸成闭,若不安关掸,直闭著户刺
者,亦成闭,头馀少许不至,亦成闭极小不
容人头入,如是亦善。若多有人在外,『比
丘沙弥长老,汝可看。』作是言已入定无罪。
或于外经行执作,此比丘应得看户,作是
念已眠无罪。于鸠沦陀者,广说也。向优
婆塞语看户亦善,而不得向比丘尼及女
人。若户扇臼纵容破或无,或于户前执作妨
不得闭,作是念已眠无罪。若无户扇者无
罪。若门屋应举梯,入定无罪;若不举梯,
是故律本中说,佛告诸比丘:『眠不闭户者,
此是白日入定也。若比丘白日入定,先闭户
入定。』」
法师曰:「律本说,不闭户不说有罪,
开户而眠,于乾陀迦说,佛告诸比丘:『若
白日入定,应闭户然后入定,若不闭户者,
得突吉罗罪。』优波离及诸比丘,已知佛意,
是故于广说中而说,此句有罪白日得,于
夜半不得,以此文句属著前句。」
法师曰:
「若户可闭,若户不可闭?」
答曰:「树枝竹枝笄
作,若如是为初,馀者随作户扇。若扇下有
臼上有纵容,若转户扇者,应闭牛栏
户,横安二三木郭门,门扇安车用牵,或以
板作扇,或用竹作,如店户并扇,或竹作
帘,又用布作幔,若手捉钵闭户扇,唯
除户布幔无罪,馀者悉得突吉罗罪。若比
丘白日入定,转户可闭,不闭得罪,馀者不
闭入定及眠不得罪。」
法师曰:「可闭者,有
臼及纵容关掸,此户可闭,不闭得罪。若
闭者,安掸成闭,若不安关掸,直闭著户刺
者,亦成闭,头馀少许不至,亦成闭极小不
容人头入,如是亦善。若多有人在外,『比
丘沙弥长老,汝可看。』作是言已入定无罪。
或于外经行执作,此比丘应得看户,作是
念已眠无罪。于鸠沦陀者,广说也。向优
婆塞语看户亦善,而不得向比丘尼及女
人。若户扇臼纵容破或无,或于户前执作妨
不得闭,作是念已眠无罪。若无户扇者无
罪。若门屋应举梯,入定无罪;若不举梯,
卷八 第 726c 页 T24-0726.png
闭下户而眠无罪。若于房中眠应闭户,若
大房后有小房,闭大户小房眠无罪,若后小
房眠闭后户,不闭大房户无罪。若一房有
二户,悉闭然后眠无罪。若三重阁屋,下重上
座住,中及上重比丘眠,而作是念:『上座已
在下重,我眠无罪。』若有守门人而语:『汝看
户。』作是言已眠无罪。若无上座及守门人,
而向诸比丘沙弥及白衣语已眠无罪。若二
人乞食,前还者作是念:『后还应闭户。』」
法师
曰:「有户扇臼纵容者,不闭得罪,馀者无罪。
虽有臼纵容,屋无覆,不闭无罪。若夜半眠
开户无罪,至晓起者无罪,已起更眠得罪。
若比丘眠时作念:『我至晓当起。』亦得罪。有
比丘远涉道路,或夜半得眠,足犹在地而
眠熟不觉则无罪。若举足上床眠不觉有
罪。若比丘坐睡,不闭户无罪,若房中经行睡
熟于地,眠不闭户无罪,若觉已睡眠得罪。
有夜叉捉比丘强伏令眠亦得罪,于鸠沦
陀广说,非本心者无罪。」
法师曰:「大德波头
摩言:『觉不觉悉得罪。』婆㝹迦车迦比丘言:
『不是优波离,逆取佛意判定无罪。』判已后复
问佛,佛叹言:『善哉!』」
法师曰:「次第文句易可
知解。离车童子者,离车是其种姓也,因姓
而立名。此诸童子淫色,捉比丘令行淫,因
此行非法故,败坏门户,老出家,往看故二。
此比丘晚暮出家,为哀悯故往,此故二向
老比丘言:『大德!儿子极多无人养育,大德
可还俗。』老比丘不答,故二知老比丘不还
俗,即荡倒地。老比丘羸弱无力,摆拨不能
大房后有小房,闭大户小房眠无罪,若后小
房眠闭后户,不闭大房户无罪。若一房有
二户,悉闭然后眠无罪。若三重阁屋,下重上
座住,中及上重比丘眠,而作是念:『上座已
在下重,我眠无罪。』若有守门人而语:『汝看
户。』作是言已眠无罪。若无上座及守门人,
而向诸比丘沙弥及白衣语已眠无罪。若二
人乞食,前还者作是念:『后还应闭户。』」
法师
曰:「有户扇臼纵容者,不闭得罪,馀者无罪。
虽有臼纵容,屋无覆,不闭无罪。若夜半眠
开户无罪,至晓起者无罪,已起更眠得罪。
若比丘眠时作念:『我至晓当起。』亦得罪。有
比丘远涉道路,或夜半得眠,足犹在地而
眠熟不觉则无罪。若举足上床眠不觉有
罪。若比丘坐睡,不闭户无罪,若房中经行睡
熟于地,眠不闭户无罪,若觉已睡眠得罪。
有夜叉捉比丘强伏令眠亦得罪,于鸠沦
陀广说,非本心者无罪。」
法师曰:「大德波头
摩言:『觉不觉悉得罪。』婆㝹迦车迦比丘言:
『不是优波离,逆取佛意判定无罪。』判已后复
问佛,佛叹言:『善哉!』」
法师曰:「次第文句易可
知解。离车童子者,离车是其种姓也,因姓
而立名。此诸童子淫色,捉比丘令行淫,因
此行非法故,败坏门户,老出家,往看故二。
此比丘晚暮出家,为哀悯故往,此故二向
老比丘言:『大德!儿子极多无人养育,大德
可还俗。』老比丘不答,故二知老比丘不还
俗,即荡倒地。老比丘羸弱无力,摆拨不能
卷八 第 727a 页 T24-0727.png
得脱,故二即就上行淫,适其意而下。此比
丘是阿那含人,断三界结,是故不受乐。
鹿子句易可解耳。」
一切善见,初波罗夷
品广说竟。
「 善见一切相,
律本无覆藏,
初中后亦善,
是名一切善。
如来化众生,
毗尼最为上,
为怜悯众生,
故说毗尼藏。」
「 第二无二佛所说,
退堕不如波罗夷,
广说今至令人知,
离先初说成不杂。」
「尔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王舍城者,
国名也。」
问曰:「以何因故,名为王舍?」
答曰:
「初劫慢他多王、瞿贫陀王,如是圣王为初,
于此地立舍宅,故名王舍。又有别解,此国
若佛出世时,及转轮圣王,此地立成国土,
若无圣人出世者,此地夜叉为主,此是现
行来处。又言耆阇崛山中,此是现如来住
处。耆阇者鹫鸟,崛者顶也,耆阇鸟食竟还
就山顶迁,是故名之耆阇崛山。又有法师
解,山顶石形如似鹫鸟,是故名耆阇崛
山。众者,如律文说,三人名众,从此以上名
为僧;若以修多罗文句,三名为众,今用修
多罗文句。知识者,不堪亲友住处相知,名
为知识。耆旧者,亲厚知识同衣食也,伊
私耆梨山边者。」
问曰:「何谓为伊私耆梨?」
答
曰:「伊私者出家人,耆梨吞也。所以尔者,
时有五百辟支佛,往至迦私俱娑罗国,到
已乞食,得已还入此山,集众入定。是时人
民见辟支佛入山边,而不见出,时人作是
丘是阿那含人,断三界结,是故不受乐。
鹿子句易可解耳。」
一切善见,初波罗夷
品广说竟。
「 善见一切相,
律本无覆藏,
初中后亦善,
是名一切善。
如来化众生,
毗尼最为上,
为怜悯众生,
故说毗尼藏。」
「 第二无二佛所说,
退堕不如波罗夷,
广说今至令人知,
离先初说成不杂。」
「尔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王舍城者,
国名也。」
问曰:「以何因故,名为王舍?」
答曰:
「初劫慢他多王、瞿贫陀王,如是圣王为初,
于此地立舍宅,故名王舍。又有别解,此国
若佛出世时,及转轮圣王,此地立成国土,
若无圣人出世者,此地夜叉为主,此是现
行来处。又言耆阇崛山中,此是现如来住
处。耆阇者鹫鸟,崛者顶也,耆阇鸟食竟还
就山顶迁,是故名之耆阇崛山。又有法师
解,山顶石形如似鹫鸟,是故名耆阇崛
山。众者,如律文说,三人名众,从此以上名
为僧;若以修多罗文句,三名为众,今用修
多罗文句。知识者,不堪亲友住处相知,名
为知识。耆旧者,亲厚知识同衣食也,伊
私耆梨山边者。」
问曰:「何谓为伊私耆梨?」
答
曰:「伊私者出家人,耆梨吞也。所以尔者,
时有五百辟支佛,往至迦私俱娑罗国,到
已乞食,得已还入此山,集众入定。是时人
民见辟支佛入山边,而不见出,时人作是
卷八 第 727b 页 T24-0727.png
言:『此山恒吞出家人。』从此以后,号为伊私
耆梨山。于山边作诸草屋者,悉用草,入
夏坐。有五百比丘,各各自作草屋,多罗叶
为初。何以故?为如来已制戒故。佛告诸比
丘:『若欲入夏坐者,先修治房舍,若无房
舍者,得突吉罗。』是故夏坐,得现房舍者善,
若无应倩人作,不得无房舍而夏坐。何
以故?过去诸佛皆受房舍。诸比丘作房舍
已,三月入夏坐,于三学中日夜勤学。是故
大德檀尼迦,第二波罗夷为初。檀尼迦者
名也,陶家者,此作瓦器业也。檀尼迦比丘
在闲静处作一草屋。夏坐已竟者,已大自
恣黑月初。坼坏草屋者,悉以次第坼解,
不令有损,缚束悬著树枝不散。何以故?
若有更乐住者,以此现草而作屋,临去时
作是言:『若有寺用及馀比丘作屋者,随须
而取。』何以故作此言?正为阿兰若比丘作
屋,草木难得故,是以缚束若举置。若阿兰
若比丘住竟去者,亦更坏,取缚束悬举,勿
使虫蛀,与当来同学用故。诸比丘行法作
已而去,游行诸国随所乐,长老檀尼迦陶
师子,即于此住。
「乃至三过者,取柴人谓言空
屋,坼破将去。自有技艺,于陶家所作无
所不备,檀尼迦比丘和泥作屋,窗牖户扃
悉是泥作,唯户扇是木,取柴薪牛屎及草,
以赤土汁涂外,烧之熟已,色赤如火,打
之鸣唤,状如铃声,风吹窗牖,犹如乐音。佛
问诸比丘:『此是何等赤色?』佛知而故问。何以
故问?为制戒因缘故。答世尊者,诸比丘向
耆梨山。于山边作诸草屋者,悉用草,入
夏坐。有五百比丘,各各自作草屋,多罗叶
为初。何以故?为如来已制戒故。佛告诸比
丘:『若欲入夏坐者,先修治房舍,若无房
舍者,得突吉罗。』是故夏坐,得现房舍者善,
若无应倩人作,不得无房舍而夏坐。何
以故?过去诸佛皆受房舍。诸比丘作房舍
已,三月入夏坐,于三学中日夜勤学。是故
大德檀尼迦,第二波罗夷为初。檀尼迦者
名也,陶家者,此作瓦器业也。檀尼迦比丘
在闲静处作一草屋。夏坐已竟者,已大自
恣黑月初。坼坏草屋者,悉以次第坼解,
不令有损,缚束悬著树枝不散。何以故?
若有更乐住者,以此现草而作屋,临去时
作是言:『若有寺用及馀比丘作屋者,随须
而取。』何以故作此言?正为阿兰若比丘作
屋,草木难得故,是以缚束若举置。若阿兰
若比丘住竟去者,亦更坏,取缚束悬举,勿
使虫蛀,与当来同学用故。诸比丘行法作
已而去,游行诸国随所乐,长老檀尼迦陶
师子,即于此住。
「乃至三过者,取柴人谓言空
屋,坼破将去。自有技艺,于陶家所作无
所不备,檀尼迦比丘和泥作屋,窗牖户扃
悉是泥作,唯户扇是木,取柴薪牛屎及草,
以赤土汁涂外,烧之熟已,色赤如火,打
之鸣唤,状如铃声,风吹窗牖,犹如乐音。佛
问诸比丘:『此是何等赤色?』佛知而故问。何以
故问?为制戒因缘故。答世尊者,诸比丘向
卷八 第 727c 页 T24-0727.png
世尊言:『此是檀尼迦陶师子屋,色赤如火。』
以无数方便呵责此比丘:『云何痴人?于众
生中无慈悲,而残害众生。』无慈者,悲之前
护义也。悲者,因彼苦故而心动,是名悲。不
残害者,不毁伤众生命。因痴故,掘土蹋泥
取火烧,多诸众生,因此死故。是故律本说,
汝痴人者,当来众生而作是言:『佛在世时,比
丘已作如是残害众生,要当无罪,勿令
众生生如是心。』如来呵责檀尼迦已,佛告
诸比丘:『从今以后不得纯泥作屋,若有作
者得突吉罗罪。』因此瓦屋便成结戒。檀尼
迦比丘若初不犯罪,馀者有过。佛语作
得突吉罗罪,若住者亦得突吉罗罪。若以
茅和泥者善,纯泥作屋得罪。诸比丘答
言:『善哉。』汝等可打破此屋者,诸比丘受
佛语已,即往至屋所,以木石打破坏之。于
是长老檀尼迦比丘为初说。」
法师曰:「我今次
第分别说之。
「是时檀尼迦,于屋一边白日
入定,闻诸比丘打破瓦屋声,即问言:『咄咄汝
等,何以打破我屋。』诸比丘答言:『世尊使令
打破。』檀尼迦闻已即受教敕,若佛使破者
善。」
法师曰:「檀尼迦比丘作屋,自用物作屋
成,佛何故而打破?」
答曰:「所以破者,此屋不
净故,是外道法用。复有馀义,无慈悲众生
作此瓦屋。若比丘多闻知律者,见馀比丘
所用不得法,即取打破无罪,物主不得作
是言:『大德已破我物,应还我物直。』若有比
丘,以多罗叶作伞,内外俱五种色,以綖
贯连极令精好,此伞不善;若赤若黄二色,
以无数方便呵责此比丘:『云何痴人?于众
生中无慈悲,而残害众生。』无慈者,悲之前
护义也。悲者,因彼苦故而心动,是名悲。不
残害者,不毁伤众生命。因痴故,掘土蹋泥
取火烧,多诸众生,因此死故。是故律本说,
汝痴人者,当来众生而作是言:『佛在世时,比
丘已作如是残害众生,要当无罪,勿令
众生生如是心。』如来呵责檀尼迦已,佛告
诸比丘:『从今以后不得纯泥作屋,若有作
者得突吉罗罪。』因此瓦屋便成结戒。檀尼
迦比丘若初不犯罪,馀者有过。佛语作
得突吉罗罪,若住者亦得突吉罗罪。若以
茅和泥者善,纯泥作屋得罪。诸比丘答
言:『善哉。』汝等可打破此屋者,诸比丘受
佛语已,即往至屋所,以木石打破坏之。于
是长老檀尼迦比丘为初说。」
法师曰:「我今次
第分别说之。
「是时檀尼迦,于屋一边白日
入定,闻诸比丘打破瓦屋声,即问言:『咄咄汝
等,何以打破我屋。』诸比丘答言:『世尊使令
打破。』檀尼迦闻已即受教敕,若佛使破者
善。」
法师曰:「檀尼迦比丘作屋,自用物作屋
成,佛何故而打破?」
答曰:「所以破者,此屋不
净故,是外道法用。复有馀义,无慈悲众生
作此瓦屋。若比丘多闻知律者,见馀比丘
所用不得法,即取打破无罪,物主不得作
是言:『大德已破我物,应还我物直。』若有比
丘,以多罗叶作伞,内外俱五种色,以綖
贯连极令精好,此伞不善;若赤若黄二色,
卷八 第 728a 页 T24-0728.png
以綖贯连内外具等,此伞伞柄以糸缠,不
以为华,贪取坚牢,此善。若刻镂作禽兽
种种形状者,此不善。有若作半月形,不得
作罂铫形及竹节,如此不善;听刻柄作
镮以绳缚,坚牢故善。若作袈裟法者,不
得缝作蜈蚣脚,若作袈裟,不得绣作文
章,不得作锁形缝,可却刺缝。若安钩纽,
纽绳得作四帘,不得十六帘。作钩者,不
得槌及伽耶形,不得作蟹眼形。袈裟角
法作,可安纽绳,勿令粗现,不得用米
糊汁渍袈裟。若初作者,得用为却尘
土故,若染时不得与香汁木胶油及已
染袈裟,不得以蠡及摩尼珠种种物摩
使光泽;若染,不得以脚蹋,染时不得用
手摩及以袈裟打瓫里,不得手拳打,
可以掌徐徐拍;若以绳安袈裟角,拟悬
晒者,染竟截除。律本所说,佛告诸比丘:『我
听用袈裟角绳。』」
法师曰:「何但角缘边亦善?
为浣染故。若取此为精,不善。但割截而用。
若钵法及半钵法,不得内外刻镂,若先
有,可去令漫。若熏钵不得作摩尼色,可
作如油色。钵曼陀不得刻镂,可得作
牙齿者善。若水法者,伞下口及腹,不得刻
作异形,伞及下口,可刻作系缚处善。若
腰绳法者,织作或一道二道,复合者得用鱼口,不得如蟹眼及两头安缕,又如频伽
及摩竭鱼口,不得作鼍头种种精好织作
文华,唯除鱼骨及珂树罗花或缦织头,
不得留多缕耳。若极多可四缕,若用完
以为华,贪取坚牢,此善。若刻镂作禽兽
种种形状者,此不善。有若作半月形,不得
作罂铫形及竹节,如此不善;听刻柄作
镮以绳缚,坚牢故善。若作袈裟法者,不
得缝作蜈蚣脚,若作袈裟,不得绣作文
章,不得作锁形缝,可却刺缝。若安钩纽,
纽绳得作四帘,不得十六帘。作钩者,不
得槌及伽耶形,不得作蟹眼形。袈裟角
法作,可安纽绳,勿令粗现,不得用米
糊汁渍袈裟。若初作者,得用为却尘
土故,若染时不得与香汁木胶油及已
染袈裟,不得以蠡及摩尼珠种种物摩
使光泽;若染,不得以脚蹋,染时不得用
手摩及以袈裟打瓫里,不得手拳打,
可以掌徐徐拍;若以绳安袈裟角,拟悬
晒者,染竟截除。律本所说,佛告诸比丘:『我
听用袈裟角绳。』」
法师曰:「何但角缘边亦善?
为浣染故。若取此为精,不善。但割截而用。
若钵法及半钵法,不得内外刻镂,若先
有,可去令漫。若熏钵不得作摩尼色,可
作如油色。钵曼陀不得刻镂,可得作
牙齿者善。若水法者,伞下口及腹,不得刻
作异形,伞及下口,可刻作系缚处善。若
腰绳法者,织作或一道二道,复合者得用鱼口,不得如蟹眼及两头安缕,又如频伽
及摩竭鱼口,不得作鼍头种种精好织作
文华,唯除鱼骨及珂树罗花或缦织头,
不得留多缕耳。若极多可四缕,若用完
卷八 第 728b 页 T24-0728.png
绳者,止一缚及宛转。若有完绳两三股
缠相著善,不得作八相绳,绳头听安二结,
如瓶形。
「若作药筒法者,不得刻作男
女及四足二足众生、倒巨华及榛牛屎形,如
是形不应作。若得如是筒,磨削去善。若
用綖缠,拟坚牢故得用,或圆或方或八
廉十六廉者。若筒底及口盖,得作两三
镮,拟缚故。药杵法者,不得作好色,囊者
亦尔。户钥法者,及囊不得作好色,可纯一
色善,不得刻镂作禽兽形。刀子法者,不
得刻镂作禽兽形模,听安口带。剔爪
凿法者,中央如钻形,火钻弓法及承掌,悉
不得作华种种刻镂,唯除镮。作针法者,
先安钻,钳竟然后炉,勿使落失,亦不得
作刻镂种种形状,截杨枝𨨞,不得刻
镂,纯铁作。斧柯法者,得作四廉及八廉。
「锡
杖法者,不得作好色枝,纯得作三四镮
缠,以坚牢故,头圆形。Telabhājana.Telabhājana.油筒=筒【明】【宫】筒法者,用角竹胡芦贞木,不得作男女形状作Mañcapīṭha(床), Bhisibimbohana, Bhummattharaṇa, Pādapuñchana, Caṅkamaṇabhisī, Sammujjanī, Kacavarachaḍḍanaka, Rajanadoṇikā, Pānīyanluṅka, Pānīyaghaṭa, Pādakaṭhalikā, Phalakapīṭhaka, Valayādhāraka, Daṇḍadhārika, Pattapidhāna, Ttālavaṇṭavījana.状、隐囊、覆地、脚巾、经行、机囊、扫、粪箕、染盆、漉水器、磨脚、瓦石澡洗=洒【宫】洗板钵支、三杖=枝【明】【宫】杖钵支、钵盖、多罗叶、扇,如是诸物,得作倒巨刻镂诸变。房及房=户【明】【宫】【圣】房户扇窗牖,得用七宝作,水精=精好【明】,好精【宫】,精精【圣】水精=精好【明】,=好精【宫】,=精精【圣】水精亦得。一切房中施案,无所禁阂=禁碍【明】【宫】,案碍【圣】禁阂=禁碍【明】【宫】,=案碍【圣】禁阂,唯=惟【明】【宫】*唯除难房。」牢故,头圆形。油筒法者,用角
竹胡芦贞木,不得作男女形状作状、隐
囊、覆地、脚巾、经行、机囊、扫帚、粪箕、染盆、漉
水器、磨脚、瓦石澡洗板钵支、三杖钵支、钵
盖、多罗叶、扇,如是诸物,得作倒巨刻镂
诸变。房及房户扇窗牖,得用七宝作,水精亦得。一切房中施案,无所禁阂,唯除
难房。」
问曰:「何谓为难房?」
答曰:「有势力王,于
他戒场立作故,名难房。应向住者言:『莫
于此作房。』若苟执不从,重向言:『莫于此
作,我等作布萨自恣时即妨碍,纵使竖者,
房亦不得安立。』如是故作不止,语至三,犹
缠相著善,不得作八相绳,绳头听安二结,
如瓶形。
「若作药筒法者,不得刻作男
女及四足二足众生、倒巨华及榛牛屎形,如
是形不应作。若得如是筒,磨削去善。若
用綖缠,拟坚牢故得用,或圆或方或八
廉十六廉者。若筒底及口盖,得作两三
镮,拟缚故。药杵法者,不得作好色,囊者
亦尔。户钥法者,及囊不得作好色,可纯一
色善,不得刻镂作禽兽形。刀子法者,不
得刻镂作禽兽形模,听安口带。剔爪
凿法者,中央如钻形,火钻弓法及承掌,悉
不得作华种种刻镂,唯除镮。作针法者,
先安钻,钳竟然后炉,勿使落失,亦不得
作刻镂种种形状,截杨枝𨨞,不得刻
镂,纯铁作。斧柯法者,得作四廉及八廉。
「锡
杖法者,不得作好色枝,纯得作三四镮
缠,以坚牢故,头圆形。Telabhājana.Telabhājana.油筒=筒【明】【宫】筒法者,用角竹胡芦贞木,不得作男女形状作Mañcapīṭha(床), Bhisibimbohana, Bhummattharaṇa, Pādapuñchana, Caṅkamaṇabhisī, Sammujjanī, Kacavarachaḍḍanaka, Rajanadoṇikā, Pānīyanluṅka, Pānīyaghaṭa, Pādakaṭhalikā, Phalakapīṭhaka, Valayādhāraka, Daṇḍadhārika, Pattapidhāna, Ttālavaṇṭavījana.状、隐囊、覆地、脚巾、经行、机囊、扫、粪箕、染盆、漉水器、磨脚、瓦石澡洗=洒【宫】洗板钵支、三杖=枝【明】【宫】杖钵支、钵盖、多罗叶、扇,如是诸物,得作倒巨刻镂诸变。房及房=户【明】【宫】【圣】房户扇窗牖,得用七宝作,水精=精好【明】,好精【宫】,精精【圣】水精=精好【明】,=好精【宫】,=精精【圣】水精亦得。一切房中施案,无所禁阂=禁碍【明】【宫】,案碍【圣】禁阂=禁碍【明】【宫】,=案碍【圣】禁阂,唯=惟【明】【宫】*唯除难房。」牢故,头圆形。油筒法者,用角
竹胡芦贞木,不得作男女形状作状、隐
囊、覆地、脚巾、经行、机囊、扫帚、粪箕、染盆、漉
水器、磨脚、瓦石澡洗板钵支、三杖钵支、钵
盖、多罗叶、扇,如是诸物,得作倒巨刻镂
诸变。房及房户扇窗牖,得用七宝作,水精亦得。一切房中施案,无所禁阂,唯除
难房。」
问曰:「何谓为难房?」
答曰:「有势力王,于
他戒场立作故,名难房。应向住者言:『莫
于此作房。』若苟执不从,重向言:『莫于此
作,我等作布萨自恣时即妨碍,纵使竖者,
房亦不得安立。』如是故作不止,语至三,犹
卷八 第 728c 页 T24-0728.png
不应,若众多比丘有惭愧者,剔坏此房,唯
置佛殿及菩提树,坏已勿用,次第举置,遣
送与住比丘,馀草使取。若取者善,不取草
烂坏,或为恶人所烧,坏者无罪,住比丘不
得责草直。
「如是已破檀尼迦屋,檀尼迦
复念欲更作。往至守材人者,檀尼迦觅
材周遍不得,是故往到城守材人所。主材
者言:『此是王物,修护国者,城里有所坏败,
急难防豫,或为火烧,或敌国来攻,或应
拟以作诸战具,种种资用修储,是故藏举
此材。』段段馀者,檀尼迦自用,便斫断段段
恣意用,或头或尾。婆娑迦罗者,是婆罗门
名也。摩竭国臣者,于国统领国事、财富无
量。经历者,此大臣从国出,按行城中诸材
木。婆那者,是大臣豪贵。唤小者,为婆那。
令人缚者,此婆罗门往白王:『审实有与檀
尼迦材不?将至王所。』王答:『不与。』是故大臣
而缚。
「是时檀尼迦,见守材人已被缚,见已生狐疑心:『彼人当为我取材故,而被王缚。我当自往救其令脱。』是以日夜参承。何以故?守材人遣信至檀尼迦所
置佛殿及菩提树,坏已勿用,次第举置,遣
送与住比丘,馀草使取。若取者善,不取草
烂坏,或为恶人所烧,坏者无罪,住比丘不
得责草直。
「如是已破檀尼迦屋,檀尼迦
复念欲更作。往至守材人者,檀尼迦觅
材周遍不得,是故往到城守材人所。主材
者言:『此是王物,修护国者,城里有所坏败,
急难防豫,或为火烧,或敌国来攻,或应
拟以作诸战具,种种资用修储,是故藏举
此材。』段段馀者,檀尼迦自用,便斫断段段
恣意用,或头或尾。婆娑迦罗者,是婆罗门
名也。摩竭国臣者,于国统领国事、财富无
量。经历者,此大臣从国出,按行城中诸材
木。婆那者,是大臣豪贵。唤小者,为婆那。
令人缚者,此婆罗门往白王:『审实有与檀
尼迦材不?将至王所。』王答:『不与。』是故大臣
而缚。
「是时檀尼迦,见守材人已被缚,见已生狐疑心:『彼人当为我取材故,而被王缚。我当自往救其令脱。』是以日夜参承。何以故?守材人遣信至檀尼迦所
卷八 第 729a 页 T24-0729.png
我,愿速来分解;若杀已方来,于我无益。』初
拜为王,而作是言:『若沙门婆罗门,草木及
水随意取用,此是王自语,王忆识不?尔时王
初登位打鼓宣令,若沙门婆罗门草木及水
随意取用,是故我取王材。』王答:『我先语为
诸沙门婆罗门有惭愧语,不为如汝无惭
愧者。如此语者,令取阿兰若处无主物,
不说有主物。』为毛得脱者,所以出家著
袈裟如毛也。何以故?譬如世有智慧人,
欲多啖羊肉,无方从得,而作方便买取,好
大有毛羊系门外,而题羊头令杀之。众
人见已,贪其毛故,而倍易之,羊遂得活。檀
尼迦比丘亦复如是,有袈裟故,得脱罪
也。诸人呵责于王前,呵责檀尼迦比丘。呵
责者,言:『汝非沙门。』恶眼视之,说其所作,赞
叹令人知非沙门法,非释种子。作梵行者,
无上行也,四句已下。有一旧臣,知王旧法,
出家为道。于是世尊,即问旧臣比丘。」
法师
问曰:「佛是一切智,过去未来诸佛结戒,罪
相轻重世尊悉知。何以故方问旧臣比丘?」
「所以佛问旧臣比丘者,若不与旧臣比
丘共论,已一钱结波罗夷罪,为世人讥
嫌。」
「比丘持戒功德无量,犹如虚空,亦如大
地,不可度量,云何佛已一钱故,而结重
罪也?」
「佛以智慧筹量,令禁戒久住,令人
信受,是故宜与旧臣筹量。」
「白衣法者,若
拜为王,而作是言:『若沙门婆罗门,草木及
水随意取用,此是王自语,王忆识不?尔时王
初登位打鼓宣令,若沙门婆罗门草木及水
随意取用,是故我取王材。』王答:『我先语为
诸沙门婆罗门有惭愧语,不为如汝无惭
愧者。如此语者,令取阿兰若处无主物,
不说有主物。』为毛得脱者,所以出家著
袈裟如毛也。何以故?譬如世有智慧人,
欲多啖羊肉,无方从得,而作方便买取,好
大有毛羊系门外,而题羊头令杀之。众
人见已,贪其毛故,而倍易之,羊遂得活。檀
尼迦比丘亦复如是,有袈裟故,得脱罪
也。诸人呵责于王前,呵责檀尼迦比丘。呵
责者,言:『汝非沙门。』恶眼视之,说其所作,赞
叹令人知非沙门法,非释种子。作梵行者,
无上行也,四句已下。有一旧臣,知王旧法,
出家为道。于是世尊,即问旧臣比丘。」
法师
问曰:「佛是一切智,过去未来诸佛结戒,罪
相轻重世尊悉知。何以故方问旧臣比丘?」
「所以佛问旧臣比丘者,若不与旧臣比
丘共论,已一钱结波罗夷罪,为世人讥
嫌。」
「比丘持戒功德无量,犹如虚空,亦如大
地,不可度量,云何佛已一钱故,而结重
罪也?」
「佛以智慧筹量,令禁戒久住,令人
信受,是故宜与旧臣筹量。」
「白衣法者,若
卷八 第 729b 页 T24-0729.png
偷一分,若杀若缚若摈出,佛云何不毁出
家?」
「出家人乃至草叶不得取,所以佛用智
慧筹量,而制禁戒,不生讥嫌,是故佛与
旧臣比丘,依因世法而结禁戒。观众者,见
旧臣比丘去佛不远,而问此比丘:『瓶沙
王法,盗至几直而缚摈杀?』摩竭国者,国名
也,斯尼喻者,人象车马悉具,谓名斯尼喻
也。瓶沙者,王名。摈者,徙置馀国。」
法师曰:
「次句易解。五摩娑迦一分者,尔时王舍城
二十摩娑迦,成一迦利沙槃分,迦利沙槃
为四分,一分是五摩娑迦。汝等自当知。此
迦利沙槃者,乃是古时法迦利沙槃,非今
时留陀罗王为初迦利沙槃,过去诸佛亦
以一分结波罗夷,当来诸佛亦以一分结
波罗夷,一切诸佛波罗夷罪无异结,四波罗
夷不增不减。是故佛呵责檀尼迦比丘,以
一分故,结第二波罗夷。如律本所说,不与
取名盗为初,以断根本故,结第二波罗
夷竟,次随结浣濯,更起。已说根本,如是佛
为诸比丘已结戒竟。此第二随结,亦如前
结无异,汝等自当知。若今重说文句成
烦,若难者至当解说。
「至浣濯处者,浣白氎
已曝晒此处故,名浣濯处。浣濯衣人者,是
浣濯人白氎,诸浣濯人晡时,缚束白氎欲
还入城,匆匆乱闹不见。是时六群比丘因
闹故,以盗心取一束。聚落者,或聚落或
阿兰若处,律中已说,我今更分别演说。聚
落者,一家一屋如摩罗村,此是一屋亦名
聚落,以此汝自当知。无人者,夜叉所住处,
家?」
「出家人乃至草叶不得取,所以佛用智
慧筹量,而制禁戒,不生讥嫌,是故佛与
旧臣比丘,依因世法而结禁戒。观众者,见
旧臣比丘去佛不远,而问此比丘:『瓶沙
王法,盗至几直而缚摈杀?』摩竭国者,国名
也,斯尼喻者,人象车马悉具,谓名斯尼喻
也。瓶沙者,王名。摈者,徙置馀国。」
法师曰:
「次句易解。五摩娑迦一分者,尔时王舍城
二十摩娑迦,成一迦利沙槃分,迦利沙槃
为四分,一分是五摩娑迦。汝等自当知。此
迦利沙槃者,乃是古时法迦利沙槃,非今
时留陀罗王为初迦利沙槃,过去诸佛亦
以一分结波罗夷,当来诸佛亦以一分结
波罗夷,一切诸佛波罗夷罪无异结,四波罗
夷不增不减。是故佛呵责檀尼迦比丘,以
一分故,结第二波罗夷。如律本所说,不与
取名盗为初,以断根本故,结第二波罗
夷竟,次随结浣濯,更起。已说根本,如是佛
为诸比丘已结戒竟。此第二随结,亦如前
结无异,汝等自当知。若今重说文句成
烦,若难者至当解说。
「至浣濯处者,浣白氎
已曝晒此处故,名浣濯处。浣濯衣人者,是
浣濯人白氎,诸浣濯人晡时,缚束白氎欲
还入城,匆匆乱闹不见。是时六群比丘因
闹故,以盗心取一束。聚落者,或聚落或
阿兰若处,律中已说,我今更分别演说。聚
落者,一家一屋如摩罗村,此是一屋亦名
聚落,以此汝自当知。无人者,夜叉所住处,
卷八 第 729c 页 T24-0729.png
或人暂避因缘后更还住。有篱者,塼为初,
乃至下以草木作。依𤚩牛住者,随牛处处
住,或一屋或二三屋,亦名聚落。估客住者,
步担估客、车行估客,亦名聚落。城邑及村,亦
名聚落。聚落界者,为欲明阿兰若界。门
闑住者,若聚落如阿㝹罗陀国有二门
闑,于内门闑以外悉是阿兰若处,若无
门闑可当门闑处,亦名为门闑,此是
阿毗昙阿兰若法。中人者,不健不羸。掷石
者,尽力掷也,至石所落处,不取石势转
处。若聚落无篱者,住屋檐水所落处掷石
也。又法师解,老妪在户里,掷粪箕及舂杵
所及处立,在此掷石所及处。又法师解,若屋
无篱,于屋两头作栏,当栏中央,掷石所
及处以还,是名屋界。」
问曰:「若本聚落广大,
今则狭小,齐何以为界?」
答曰:「取有人住
屋漏所落处,中人掷石所及处以还,是聚落
界。阿兰若界者,从门闑以外五百弓,名
为下品阿兰若。」
法师曰:「此义我已分别说竟。
屋界聚落聚落界,为断恶比丘故,说此五
种,于此五处有主物,盗心取一分,波罗夷。
不与取者,他物若衣若食,他不以身口与,
而自取一分,或从手取,或从处取。不舍
者,主心不舍,若空地亦名不舍。取此物者,
是名盗也,盗者,是诸罪也。」
法师曰:「我以法
乃至下以草木作。依𤚩牛住者,随牛处处
住,或一屋或二三屋,亦名聚落。估客住者,
步担估客、车行估客,亦名聚落。城邑及村,亦
名聚落。聚落界者,为欲明阿兰若界。门
闑住者,若聚落如阿㝹罗陀国有二门
闑,于内门闑以外悉是阿兰若处,若无
门闑可当门闑处,亦名为门闑,此是
阿毗昙阿兰若法。中人者,不健不羸。掷石
者,尽力掷也,至石所落处,不取石势转
处。若聚落无篱者,住屋檐水所落处掷石
也。又法师解,老妪在户里,掷粪箕及舂杵
所及处立,在此掷石所及处。又法师解,若屋
无篱,于屋两头作栏,当栏中央,掷石所
及处以还,是名屋界。」
问曰:「若本聚落广大,
今则狭小,齐何以为界?」
答曰:「取有人住
屋漏所落处,中人掷石所及处以还,是聚落
界。阿兰若界者,从门闑以外五百弓,名
为下品阿兰若。」
法师曰:「此义我已分别说竟。
屋界聚落聚落界,为断恶比丘故,说此五
种,于此五处有主物,盗心取一分,波罗夷。
不与取者,他物若衣若食,他不以身口与,
而自取一分,或从手取,或从处取。不舍
者,主心不舍,若空地亦名不舍。取此物者,
是名盗也,盗者,是诸罪也。」
法师曰:「我以法
卷八 第 730a 页 T24-0730.png
中不取文字,但取其义,言盗者,夺、将、举、
断步、离本处、相要。」
问曰:「何谓为夺?」
「若比丘
夺人园林,共诤时得突吉罗。令园主狐疑,
得偷兰遮罪。若园主作决定失心,比丘得
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为将?」
「若比丘将人物
以头戴之,以偷心摩触,得突吉罗。若以
手摇动,得偷兰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罗
夷罪。」
问曰:「何谓为举?」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
物,举置藏,其主还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
不受汝寄。』作是言已,得突吉罗罪。令物
主狐疑,得偷兰遮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
比丘得波罗夷。」
问曰:「何谓为断步?」
答曰:
「若比丘欲偷物,及人将物去,初举一步,得
偷兰遮罪,第二步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
离本处?」
答曰:「若人举物在地上,此比丘
以盗心摩触,得突吉罗。动摇者得偷兰遮。若离本处,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为
要?」
答曰:「若比丘自要言:『我至某处某处,
我便将此物去。』若至某处取物,一脚在界
内,一脚在界外,偷兰遮。若两脚俱出界外,
波罗夷。若关税处,将物过不输税,若过税
处一脚在税内偷兰遮,若两脚俱出税外
波罗夷。」
法师曰:「此是论杂物也,若以一物
论者,若奴有主或畜生,如是为初,若夺
若将举,若断步,若离本处,若要处过,此是
一种物,以此六句若分别说,成五五二十
五句,汝当应知。如是说第二波罗夷,极为
善说。何以故?为难知故,如律本初说,以
五法偷,然后得波罗夷,物以有主为初,
断步、离本处、相要。」
问曰:「何谓为夺?」
「若比丘
夺人园林,共诤时得突吉罗。令园主狐疑,
得偷兰遮罪。若园主作决定失心,比丘得
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为将?」
「若比丘将人物
以头戴之,以偷心摩触,得突吉罗。若以
手摇动,得偷兰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罗
夷罪。」
问曰:「何谓为举?」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
物,举置藏,其主还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
不受汝寄。』作是言已,得突吉罗罪。令物
主狐疑,得偷兰遮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
比丘得波罗夷。」
问曰:「何谓为断步?」
答曰:
「若比丘欲偷物,及人将物去,初举一步,得
偷兰遮罪,第二步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
离本处?」
答曰:「若人举物在地上,此比丘
以盗心摩触,得突吉罗。动摇者得偷兰遮。若离本处,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为
要?」
答曰:「若比丘自要言:『我至某处某处,
我便将此物去。』若至某处取物,一脚在界
内,一脚在界外,偷兰遮。若两脚俱出界外,
波罗夷。若关税处,将物过不输税,若过税
处一脚在税内偷兰遮,若两脚俱出税外
波罗夷。」
法师曰:「此是论杂物也,若以一物
论者,若奴有主或畜生,如是为初,若夺
若将举,若断步,若离本处,若要处过,此是
一种物,以此六句若分别说,成五五二十
五句,汝当应知。如是说第二波罗夷,极为
善说。何以故?为难知故,如律本初说,以
五法偷,然后得波罗夷,物以有主为初,
卷八 第 730b 页 T24-0730.png
是为五种。」
法师曰:「如是说枝叶已,汝当
取一事,有五种亦有六种。」
「若尔者不成
五五?」
答曰:「不然。何以故?若处一句,取人物
有五种,汝自当知。诸旧法师说,此第二波
罗夷事相难解,是故不得不曲碎解释,是
故我今说此二十五句,汝当善观察。」
问曰:
「何谓为五?一者、种种物五,二者、一种物五,三
者、自手五,四者、初方便五,五者、盗取五。」
问曰:
「种种五及一种五,此二法亦得夺、将、举、离本
处,此初已说,汝自当知;要处足之,是名为
六也。要处掷处此法俱等,是故第三句,五中
亦得种种物五。一种物五已说。」
「何谓自手五?」
答曰:「自手取有五种:一者、自手取,二者、教,
三者、掷,四者、能取,五者、舍心。」
问曰:「何谓自手
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是名自手。教者,若比
丘教他人,汝取某甲物,是名教也。掷者,若
住在关税内,而掷出外,重物者得波罗夷
罪。以此句故,与要处俱等。能取者,教人
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不能得且止。此人即
随教而去,若偷得此物,教者遣去,得波罗
夷罪,若去者随时而取,是名能取。舍心者,
于物处置心舍,此心是名舍心。」
「何谓初方便
五?」
「一者、初方便,二者、随方便,三者、结方便,四
者、要作,五者、记识。教人故,是初方便,汝等
自当知。因离本处故,是名随方便。馀三者,
依律本所说。」
「何谓为盗取五种?」
「一者、盗取,
二者、略取,三者、要取,四者、覆藏取,五者、下筹
取,是名为五。有一比丘,为众僧分袈裟,
盗心转易他筹而取袈裟。于转筹处我当
法师曰:「如是说枝叶已,汝当
取一事,有五种亦有六种。」
「若尔者不成
五五?」
答曰:「不然。何以故?若处一句,取人物
有五种,汝自当知。诸旧法师说,此第二波
罗夷事相难解,是故不得不曲碎解释,是
故我今说此二十五句,汝当善观察。」
问曰:
「何谓为五?一者、种种物五,二者、一种物五,三
者、自手五,四者、初方便五,五者、盗取五。」
问曰:
「种种五及一种五,此二法亦得夺、将、举、离本
处,此初已说,汝自当知;要处足之,是名为
六也。要处掷处此法俱等,是故第三句,五中
亦得种种物五。一种物五已说。」
「何谓自手五?」
答曰:「自手取有五种:一者、自手取,二者、教,
三者、掷,四者、能取,五者、舍心。」
问曰:「何谓自手
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是名自手。教者,若比
丘教他人,汝取某甲物,是名教也。掷者,若
住在关税内,而掷出外,重物者得波罗夷
罪。以此句故,与要处俱等。能取者,教人
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不能得且止。此人即
随教而去,若偷得此物,教者遣去,得波罗
夷罪,若去者随时而取,是名能取。舍心者,
于物处置心舍,此心是名舍心。」
「何谓初方便
五?」
「一者、初方便,二者、随方便,三者、结方便,四
者、要作,五者、记识。教人故,是初方便,汝等
自当知。因离本处故,是名随方便。馀三者,
依律本所说。」
「何谓为盗取五种?」
「一者、盗取,
二者、略取,三者、要取,四者、覆藏取,五者、下筹
取,是名为五。有一比丘,为众僧分袈裟,
盗心转易他筹而取袈裟。于转筹处我当
卷八 第 730c 页 T24-0730.png
自说,是名盗取五种。如是五五,合已成二
十五,汝等自知。于五五中,智慧律师,若诤
事起,莫速判此事,先观五处然后判断,
如往昔偈言:
「 「『若说往昔事,
时宜用为五,
于五处观已,
智慧应当知。』」
「处者,若我欲取此物,语已已得罪。应观
此物有主与无主,应观若有主,舍心不舍
物,主应自善见,若未舍心者而偷,应且计
律罪,若已舍心得波罗夷,更还物主,此是
法用。」
法师曰:「我今出根本。往昔婆帝耶王
时,供养大塔。有比丘从南方来,此比丘有
七肘黄衣,置在肩上。此比丘入寺作礼,是
时王与大众入寺,驱逐诸人,诸人众多摒叠一边,大众乱闹更相荡突,遂失衣不见
而出,比丘作是念:『大众乱错如此,我衣失
不可得也。』作舍心已,后有比丘来,见此
衣作盗心取,取已而生悔心:『我非沙门,失
我戒也,我今还俗。』往至律师所,问已然后
我知。是时律师,名周罗须摩那,善解律相,
诸律师中最为第一。犯罪比丘往至律师所,
头顶礼足以事具白:『我今云何得罪与不?』
律师知已,大众法后比丘取衣,律师知此比
丘罪可救,向罪比丘言:『汝能得物主来不?
若能得物主,我当安置汝。』罪比丘答言:『我
今云何能得?』律师言:『汝但去,处处唤问。』罪比
丘入五大寺寻觅不得,更还问律师,律师
复言:『何方有多众比丘来此?』答言:『南方来
多。』『汝先取衣度量长大,目色度量竟,汝更
十五,汝等自知。于五五中,智慧律师,若诤
事起,莫速判此事,先观五处然后判断,
如往昔偈言:
「 「『若说往昔事,
时宜用为五,
于五处观已,
智慧应当知。』」
「处者,若我欲取此物,语已已得罪。应观
此物有主与无主,应观若有主,舍心不舍
物,主应自善见,若未舍心者而偷,应且计
律罪,若已舍心得波罗夷,更还物主,此是
法用。」
法师曰:「我今出根本。往昔婆帝耶王
时,供养大塔。有比丘从南方来,此比丘有
七肘黄衣,置在肩上。此比丘入寺作礼,是
时王与大众入寺,驱逐诸人,诸人众多摒叠一边,大众乱闹更相荡突,遂失衣不见
而出,比丘作是念:『大众乱错如此,我衣失
不可得也。』作舍心已,后有比丘来,见此
衣作盗心取,取已而生悔心:『我非沙门,失
我戒也,我今还俗。』往至律师所,问已然后
我知。是时律师,名周罗须摩那,善解律相,
诸律师中最为第一。犯罪比丘往至律师所,
头顶礼足以事具白:『我今云何得罪与不?』
律师知已,大众法后比丘取衣,律师知此比
丘罪可救,向罪比丘言:『汝能得物主来不?
若能得物主,我当安置汝。』罪比丘答言:『我
今云何能得?』律师言:『汝但去,处处唤问。』罪比
丘入五大寺寻觅不得,更还问律师,律师
复言:『何方有多众比丘来此?』答言:『南方来
多。』『汝先取衣度量长大,目色度量竟,汝更
卷八 第 731a 页 T24-0731.png
去次第寺寺入而问。』罪比丘受教已依敕而
去,逢见物主,将至律师所。律师即问物主
比丘:『长老!此是汝衣不?』答言:『是。』『大德!问何
处失?』比丘依事答。律师问:『汝舍心不?』答言:
『已作舍心。』又问罪比丘:『汝何处取?』答言:『我
某时某处取。』律师言:『若汝无盗心取者便无
罪。汝恶心作取得突吉罗,汝先当忏悔,然
后无罪。』语物主比丘:『汝以舍心,以衣与此
比丘。』答言善。罪比丘闻律师语已,如人得
甘露味,身心欢喜。」
法师曰:「如是名为观处。
时者,取时,此衣有时轻有时重,若取轻即
以轻时价直得罪,若重时即以重时价应
得罪。」
法师曰:「此语难解,我今取人为證。
于海中间有一比丘,得椰子槃端正具足,
得已而刻,刻作如蠡槃无异,令人心恋。
此比丘常以饮水,以椰子槃置海中间。寺
比丘往支帝耶山,是时有一比丘往海
中间,到已入寺,即住寺而见椰壳槃,以盗
心取已,复往支帝耶山,到已用槃食粥。椰
子槃主比丘见而问:『咄长老!从何处得此
椰子槃也?』此比丘而答:『我从海中间得。』物
主比丘而言:『此非汝物,是我许,汝偷取也。』
即捉到僧前具判此事,无人能判。复往至
大寺,于大寺即鸣鼓,近塔集众已,诸律
师共判此事未竟。是时众中有一阿毗昙
师比丘,名瞿檀多,极知方便,大德瞿檀多
而作是言:『此比丘于何处取椰子壳槃?』答
云:『我于海中间取。』『彼价直几?』答言:『彼土啖
此椰子,馀壳弃破,或然作薪,都无价直。』问
去,逢见物主,将至律师所。律师即问物主
比丘:『长老!此是汝衣不?』答言:『是。』『大德!问何
处失?』比丘依事答。律师问:『汝舍心不?』答言:
『已作舍心。』又问罪比丘:『汝何处取?』答言:『我
某时某处取。』律师言:『若汝无盗心取者便无
罪。汝恶心作取得突吉罗,汝先当忏悔,然
后无罪。』语物主比丘:『汝以舍心,以衣与此
比丘。』答言善。罪比丘闻律师语已,如人得
甘露味,身心欢喜。」
法师曰:「如是名为观处。
时者,取时,此衣有时轻有时重,若取轻即
以轻时价直得罪,若重时即以重时价应
得罪。」
法师曰:「此语难解,我今取人为證。
于海中间有一比丘,得椰子槃端正具足,
得已而刻,刻作如蠡槃无异,令人心恋。
此比丘常以饮水,以椰子槃置海中间。寺
比丘往支帝耶山,是时有一比丘往海
中间,到已入寺,即住寺而见椰壳槃,以盗
心取已,复往支帝耶山,到已用槃食粥。椰
子槃主比丘见而问:『咄长老!从何处得此
椰子槃也?』此比丘而答:『我从海中间得。』物
主比丘而言:『此非汝物,是我许,汝偷取也。』
即捉到僧前具判此事,无人能判。复往至
大寺,于大寺即鸣鼓,近塔集众已,诸律
师共判此事未竟。是时众中有一阿毗昙
师比丘,名瞿檀多,极知方便,大德瞿檀多
而作是言:『此比丘于何处取椰子壳槃?』答
云:『我于海中间取。』『彼价直几?』答言:『彼土啖
此椰子,馀壳弃破,或然作薪,都无价直。』问
卷八 第 731b 页 T24-0731.png
物主比丘:『手执作此椰子堪几直?』答曰:『此
椰子人已啖肉饮汁弃皮,比丘拾取削治
作器,此堪一摩娑迦。』大德瞿檀多言:『若如
是者,不满五摩娑迦,不犯重罪。』是时众中
闻此语,即叹言:『善哉,殊能判此事。』是时婆
帝耶王,欲入寺礼拜,从城门出闻诸比丘
叹言善哉,王闻已问傍臣:『此是何声?』臣即
次第而答,王闻已便大欢喜,王即打鼓宣令,
自今以后一切出家人,于事有疑,悉就瞿
檀多判,此大德判事不违戒律。」
法师曰:「如
是观看随处结直,有物新贵后贱。」
问曰:「何
谓新贵后贱?」
答曰:「如新铁钵,完净无穿初
贵,后穿破便贱,是故随时评直。所用物者,
随身用之,如刀斧,初贵后贱。」
法师曰:「若比
丘偷他人斧,应问斧主:『君买斧几直?』『大德!
我用一分买。』又问:『汝买来已用未?』斧主答
曰:『我始用一日破杨枝。』或言:『破樵烧钵。』已
曾经用,便成故物。如眼药杵,亦如户𨷲,以
稻糠一烧再烧,或以瓦屑磨,亦名为故。
又如浴衣,或一过入水,或叠肩上,或用
裹头,或用裹沙,亦名为故。酥油或易器,
或虫蚁落中,亦名为故。或石蜜初强后软
乃至手爪掐入,亦名为故。若比丘凡是偷
他物,应问物主,若未用贵,已用者贱,汝等
应知。此是五处,律师善观然后判事,随罪
轻重而以罪之。」
夺取品竟。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八
若以一物论者,奴有主,或畜生,如此为初。
若夺,若将、举,若断步,若离本处,若要处过,
椰子人已啖肉饮汁弃皮,比丘拾取削治
作器,此堪一摩娑迦。』大德瞿檀多言:『若如
是者,不满五摩娑迦,不犯重罪。』是时众中
闻此语,即叹言:『善哉,殊能判此事。』是时婆
帝耶王,欲入寺礼拜,从城门出闻诸比丘
叹言善哉,王闻已问傍臣:『此是何声?』臣即
次第而答,王闻已便大欢喜,王即打鼓宣令,
自今以后一切出家人,于事有疑,悉就瞿
檀多判,此大德判事不违戒律。」
法师曰:「如
是观看随处结直,有物新贵后贱。」
问曰:「何
谓新贵后贱?」
答曰:「如新铁钵,完净无穿初
贵,后穿破便贱,是故随时评直。所用物者,
随身用之,如刀斧,初贵后贱。」
法师曰:「若比
丘偷他人斧,应问斧主:『君买斧几直?』『大德!
我用一分买。』又问:『汝买来已用未?』斧主答
曰:『我始用一日破杨枝。』或言:『破樵烧钵。』已
曾经用,便成故物。如眼药杵,亦如户𨷲,以
稻糠一烧再烧,或以瓦屑磨,亦名为故。
又如浴衣,或一过入水,或叠肩上,或用
裹头,或用裹沙,亦名为故。酥油或易器,
或虫蚁落中,亦名为故。或石蜜初强后软
乃至手爪掐入,亦名为故。若比丘凡是偷
他物,应问物主,若未用贵,已用者贱,汝等
应知。此是五处,律师善观然后判事,随罪
轻重而以罪之。」
夺取品竟。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八
若以一物论者,奴有主,或畜生,如此为初。
若夺,若将、举,若断步,若离本处,若要处过,
卷八 第 731c 页 T24-0731.png
此是一种物,以此六句若分别说,成五五
二十五句,汝当应知。如是说第二波罗夷,
极为善说。何以故?为难知故。如律本初说,
以五法偷,然后得波罗夷罪。物以有主为
初,是为五种。
法师曰:「如是说枝叶已,汝当
取一事,有五种亦有六种。」
「若尔者不成五
五?」
答曰:「不然。何以故?若处一句,取人物有
五种,汝自当知。诸旧法师说此第二波罗
夷事相难解,是故不得不曲碎解释。是故
我今说此二十五句,汝当善观察。」
问曰:「何
谓为五?」
「一者、种种物五,二者、一种物五,三
者、自手五,四者、初方便五,五者、盗取五。」
问
曰:「种种五及一种五,此二法亦得夺、将、举、
离本处?」
「此初已说,汝自当知。要处足之。是
名为六也。要处、掷处此法俱等,是故第三
句五中亦得种种物五,一种物五已说。」
「何
谓自手五?」
答曰:「自手取有五种,一者、自手
取,二者、教,三者、掷,四者、能取,五者、舍心。」
问曰:「何谓自手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是名
自手。教者,若比丘教他人,汝取某甲物,是
名教也。掷者,若住在关税内,而掷出外重
物者,得波罗夷罪。以此句故,与要处俱等。
能取者,教人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不能
得且止。此人即随教而去,若偷得此物,教
者遣去得波罗夷罪,若去者随时而取,是
名能取。舍心者,于物处置心舍,此心是名
舍心。」
「何谓初方便五?」「一者、初方便,二者、随
方便,三者、结方便,四者、要作,五者、记识。教
人故是初方便,汝等自当知。因离本处故,
二十五句,汝当应知。如是说第二波罗夷,
极为善说。何以故?为难知故。如律本初说,
以五法偷,然后得波罗夷罪。物以有主为
初,是为五种。
法师曰:「如是说枝叶已,汝当
取一事,有五种亦有六种。」
「若尔者不成五
五?」
答曰:「不然。何以故?若处一句,取人物有
五种,汝自当知。诸旧法师说此第二波罗
夷事相难解,是故不得不曲碎解释。是故
我今说此二十五句,汝当善观察。」
问曰:「何
谓为五?」
「一者、种种物五,二者、一种物五,三
者、自手五,四者、初方便五,五者、盗取五。」
问
曰:「种种五及一种五,此二法亦得夺、将、举、
离本处?」
「此初已说,汝自当知。要处足之。是
名为六也。要处、掷处此法俱等,是故第三
句五中亦得种种物五,一种物五已说。」
「何
谓自手五?」
答曰:「自手取有五种,一者、自手
取,二者、教,三者、掷,四者、能取,五者、舍心。」
问曰:「何谓自手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是名
自手。教者,若比丘教他人,汝取某甲物,是
名教也。掷者,若住在关税内,而掷出外重
物者,得波罗夷罪。以此句故,与要处俱等。
能取者,教人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不能
得且止。此人即随教而去,若偷得此物,教
者遣去得波罗夷罪,若去者随时而取,是
名能取。舍心者,于物处置心舍,此心是名
舍心。」
「何谓初方便五?」「一者、初方便,二者、随
方便,三者、结方便,四者、要作,五者、记识。教
人故是初方便,汝等自当知。因离本处故,
卷八 第 732a 页 T24-0732.png
是名随方便。馀三者依律本所说。」
「何者尽
力掷也?」
「至右所落处,不取石势转处。若聚
落无篱者,住屋栏水所落处掷石也。又法
师解,老妪在户里掷粪箕及舂杵所及处,立
在此掷石所及处。又法师解,若屋无篱,于
屋两头作栏,当栏中央掷石所及处以还,
是名屋界。」
问曰:「若本聚落广大今则狭小,
齐何以为界?」
答曰:「聚有人住屋,漏所落处,
中人掷石所及处以还,是聚落界。阿兰若
界者,从门闑以外五百弓,名为下品阿兰
若。」
法师曰:「此义我以分别说竟。屋界聚落
聚落界,为断恶比丘故说此五种,于此五
处有主物,盗心取一分波罗夷。不与取者,
他物若衣若食,他不以身口与而自取一
分,或从手取,或从处取,不舍者,主心不舍,
若空地亦名不舍,取此物者是名盗也,盗
者是朱罗也。」
法师曰:「我以法中,不取文字,
但取其义,言盗者,夺、将、举、断步、离本处、相
要。」
问曰:「何谓为夺?」
「若比丘夺人园林,共诤
时,得突吉罗罪,令园主狐疑,得偷兰遮罪,
若园主作决定失心,比丘得波罗夷罪。」
问
曰:「何谓为将?」
「若比丘将人物以头戴之,以
偷心摩触,得突吉罗罪,若以手摇动,得偷
兰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
为举?」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物,举置藏,其主
还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不受汝寄。』作是
言已,得突吉罗罪,令物主狐疑,得偷兰遮
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比丘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无断步?」
答曰:「若比丘欲偷物,
「何者尽
力掷也?」
「至右所落处,不取石势转处。若聚
落无篱者,住屋栏水所落处掷石也。又法
师解,老妪在户里掷粪箕及舂杵所及处,立
在此掷石所及处。又法师解,若屋无篱,于
屋两头作栏,当栏中央掷石所及处以还,
是名屋界。」
问曰:「若本聚落广大今则狭小,
齐何以为界?」
答曰:「聚有人住屋,漏所落处,
中人掷石所及处以还,是聚落界。阿兰若
界者,从门闑以外五百弓,名为下品阿兰
若。」
法师曰:「此义我以分别说竟。屋界聚落
聚落界,为断恶比丘故说此五种,于此五
处有主物,盗心取一分波罗夷。不与取者,
他物若衣若食,他不以身口与而自取一
分,或从手取,或从处取,不舍者,主心不舍,
若空地亦名不舍,取此物者是名盗也,盗
者是朱罗也。」
法师曰:「我以法中,不取文字,
但取其义,言盗者,夺、将、举、断步、离本处、相
要。」
问曰:「何谓为夺?」
「若比丘夺人园林,共诤
时,得突吉罗罪,令园主狐疑,得偷兰遮罪,
若园主作决定失心,比丘得波罗夷罪。」
问
曰:「何谓为将?」
「若比丘将人物以头戴之,以
偷心摩触,得突吉罗罪,若以手摇动,得偷
兰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
为举?」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物,举置藏,其主
还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不受汝寄。』作是
言已,得突吉罗罪,令物主狐疑,得偷兰遮
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比丘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无断步?」
答曰:「若比丘欲偷物,
卷八 第 732b 页 T24-0732.png
及人将物去,初举一步得偷兰遮罪,第二
步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离本处?」
答曰:「若
人举物在地上,此比丘以盗心摩触,得突
吉罗罪,动摇者得偷兰遮罪,若离本处,得
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为要?」
答曰:「若比丘
自要言:『我至某处某处,我便将此物去。』若
至某处取物,一脚在界内一脚在界外,偷
兰遮。若两脚俱出界外,波罗夷。若关税处
将物过不输税,若过税处一脚在税内,偷
兰遮。若两脚俱出税外,波罗夷。」
法师曰:
「此是论杂物者教,三者掷,四者能取,五者
舍心。」
问曰:「何谓自手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
是名自手。教者,若比丘教他人,汝取某甲
物,是名教也。掷者,若住在关税内,而掷出
外重物者,得波罗夷罪。以此句故,与要处
俱等。能取者,教人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
不能得且止。此人即随教而去,若偷得此
物,教者遣去得波罗夷。不舍者,主心不舍,
若空地亦名不舍,取此物者是名盗也,盗
者是朱罗也。」
法师曰:「我以法中不取文字
但取其义,言盗者,夺、将、举、断步、离本处、相
要。」
问曰:「何谓为夺?」
「若比丘夺人园林,共诤
时,得突吉罗罪;令园主狐疑,得偷兰遮罪;
若园主作决定失心,比丘得波罗夷罪。」
问
曰:「何谓为将?」
「若比丘将人物以头戴之,以
偷心摩触,得突吉罗罪,若以手摇动,得偷
兰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
谓为举?」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物,举置藏,其
主还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不受汝寄。』作
步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离本处?」
答曰:「若
人举物在地上,此比丘以盗心摩触,得突
吉罗罪,动摇者得偷兰遮罪,若离本处,得
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为要?」
答曰:「若比丘
自要言:『我至某处某处,我便将此物去。』若
至某处取物,一脚在界内一脚在界外,偷
兰遮。若两脚俱出界外,波罗夷。若关税处
将物过不输税,若过税处一脚在税内,偷
兰遮。若两脚俱出税外,波罗夷。」
法师曰:
「此是论杂物者教,三者掷,四者能取,五者
舍心。」
问曰:「何谓自手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
是名自手。教者,若比丘教他人,汝取某甲
物,是名教也。掷者,若住在关税内,而掷出
外重物者,得波罗夷罪。以此句故,与要处
俱等。能取者,教人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
不能得且止。此人即随教而去,若偷得此
物,教者遣去得波罗夷。不舍者,主心不舍,
若空地亦名不舍,取此物者是名盗也,盗
者是朱罗也。」
法师曰:「我以法中不取文字
但取其义,言盗者,夺、将、举、断步、离本处、相
要。」
问曰:「何谓为夺?」
「若比丘夺人园林,共诤
时,得突吉罗罪;令园主狐疑,得偷兰遮罪;
若园主作决定失心,比丘得波罗夷罪。」
问
曰:「何谓为将?」
「若比丘将人物以头戴之,以
偷心摩触,得突吉罗罪,若以手摇动,得偷
兰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
谓为举?」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物,举置藏,其
主还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不受汝寄。』作
卷八 第 732c 页 T24-0732.png
是言已,得突吉罗罪,令物主狐疑,得偷兰
遮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比丘得波罗夷
罪。」
问曰:「何谓为断步?」
答曰:「若比丘欲偷物,
及人将物去,初举一步得偷兰遮罪,第二
步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离本处?」
答曰:
「若人举物在地上,此比丘以盗心摩触,得
突吉罗罪,动摇者得偷兰遮罪,若离本处
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为要?」
答曰:「若比
丘自要言:『我至某处某处,我便将此物去。』
若至某处取物,一脚在界内一脚在界外,
偷兰遮,若两脚俱出界外,波罗夷,若关
税处将物过不输税,若过税处一脚在税
内,偷兰遮,若两脚俱出税外,波罗夷。」
法师
曰:「此是论杂物。」
遮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比丘得波罗夷
罪。」
问曰:「何谓为断步?」
答曰:「若比丘欲偷物,
及人将物去,初举一步得偷兰遮罪,第二
步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离本处?」
答曰:
「若人举物在地上,此比丘以盗心摩触,得
突吉罗罪,动摇者得偷兰遮罪,若离本处
得波罗夷罪。」
问曰:「何谓为要?」
答曰:「若比
丘自要言:『我至某处某处,我便将此物去。』
若至某处取物,一脚在界内一脚在界外,
偷兰遮,若两脚俱出界外,波罗夷,若关
税处将物过不输税,若过税处一脚在税
内,偷兰遮,若两脚俱出税外,波罗夷。」
法师
曰:「此是论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