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47-A¶
447-A¶ 第 782c 页

* No. 447-A


如意轮王陀罗尼经者。菩萨观自在之所宣演。本师
释迦佛之所赞扬。不啻如求遂愿。聚福弭蓄。直以圆
圆果海。高超苦苦众生。是以。义净三藏。奉旨翻译。得
水大师。依教传持。三轮设化。四悉檀施。随众生之心。
应所知之量。诚有功于法门。普利于沙界者也。其奈
真言种智。法义幽玄。密语咒心。宗旨秘奥。非研陀罗
尼藏者不能解释。非通般若理趣者不能诠显。慈云
灌顶讲主。深究教乘。广翻密部。曾疏斯文。久韫玉轴。
荆山周子铉现居士。身行菩萨道。东来弘远涌法师。
精通宗说。屏翰佛乘。见闻是解。随喜发心。共捐净资。
刊行妙典。振古腾今。光前裕后。欲令如意树珠施与
四智菩提之乐。宝轮王乘御出三界火宅之苦。现在
九界变生死而得涅槃。未来四生转执障而成解脱。
予虽衰老。睹此甚欢。遂不避凚手冻毫。谨略述缘起
辨端。后后学法善根深者。当当常住法身云尔。


康熙五十一年春王正月灯节望旦

翰林院检讨史馆纂修官西河九十翁毛奇龄顿首
拜题
447-A¶ 第 783a 页 X23-0783.png
* No. 447-B
如意咒经疏序

全心而咒。心心流出宝轮王。全咒而心。咒咒还归大
悲体。大悲无体。依众生以为体。宝轮非王。摄法界以
称王。称体起悲故触处说咒而度众生。听王转轮故
随时运心而入法界。随时运心心心自在。触处说咒
咒咒观音。能说随心咒者。良哉观自在也。菩萨心咒
有乎。有而非菩萨心咒也。菩萨心咒无乎。无而非菩
萨心咒也。菩萨心咒亦有亦无乎。亦有亦无非菩萨
心咒也。菩萨心咒非有非无乎。非有非无非菩萨心
咒也。非有故但敬念而除毒。非无故能说法而现身。
非亦有亦无故称名而救八难。非非有非无故礼供
而遂一求。则菩萨自在之业。千劫难思。而心咒总持
之功。第一希有矣。是以。补处极乐。应迹普陀。闻修于
观世音。成觉于正法明。蓝鱼于金沙堤畔。衣子于紫
竹林中。首楞发其因圆通超馀者。法华显其果功德
不少焉。今则坐青莲顶。乘如意轮。不动栴檀之场。而
来雕鹫之岭。阐扬秘藏。明无能明。发挥神猷。道非可
道。曲巳利人。展方寸于大千界外。顺凡同圣。变尘寰
447-A¶ 第 783b 页 X23-0783.png
于五净天中。莫不如摩尼之普应。若甘露之均沾。枯
槁还滋。衰残忽茂。无小而不大。无偏而不圆。五性咸
归一法性。三乘共入一佛乘。真诠虽妙。奥旨未彰。欲
然法炬于冥途。俯愧凡愚之狭劣。将驾慈航于苦海。
仰嗟圣智之渊源。愿济群迷。顿忘肤受。悲臻后劫。不
避管窥。由是。三复密言。再思成疏。可谓无说而常说。
不闻而恒闻。终朝扰扰者为救为归。竟夜昏昏者作
依作怙。众响莫二其源。潜幽灵于法界。万象不违其
辙。显德相于刹尘。然后證知即咒即心全心全佛也
矣。


康熙岁次乙丑孟夏朔之八日

灌顶沙门续法题于上竺丈室
447-A¶ 第 783c 页 X23-0783.png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略
疏卷上
清上天竺讲寺住持沙门 续法 述

「 稽首牟尼观自在
 如意宝轮王咒心
 无量圣贤加护力
 赞述玄妙契佛生」


【△疏此一经文分为二。先略标章门。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教摄。三
辨教宗旨。四总解名题。五随文别释。

△后详释义相五。一教起因缘。

初教起因缘者。中有二门。初总论诸教约赴机缘。
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也。克就佛意。则唯为一大
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
见。次别显此经亦多因缘。一为显菩萨心咒故。二
为利九界众生故。三为脱六道苦难故。四为除多
生罪障故。五为净身心惑恼故。六为成福慧事业
故。七为證诸乘道果故。八为见圣贤净土故。有如
是等因缘。所以说此教也。

△二藏乘教摄。

二藏乘教摄者。藏有二。一声闻菩萨藏中。菩萨藏
摄。观自在说故。二经律论咒四藏中。显说法益。经
藏摄。密演真言。咒藏摄。乘有四。宝王经说。一声闻
乘。二缘觉乘。三方广大乘。四最上金刚乘。此如意
447-A¶ 第 784a 页 X23-0784.png
轮王咒第一希有最上一乘摄也。教有五。初小乘
教。阿含等经咒也。二大乘始教。诸般若经陀罗尼
也。亦名分教。诸方等经陀罗尼也。三大乘终教。亦
名实教。光明法华等经咒也。四一乘顿教。仁王楞
伽等经咒也。五一乘圆教。毗卢神变楞严随求陀
罗尼也。今此咒经。如如意树生如意珠。乃至成佛
常生佛前。是一乘圆顿教所也。

△三辨教宗旨。

三辨教宗旨者。统论佛教。因缘为宗。世间法言。种
子因水土缘而芽得生。无明因行支缘而识等生。
出世法言。本觉因师教缘而始觉生。又始觉因施
等缘而佛果成。又大悲因众生缘而应化兴。故知
世出世法不离因缘有无。法华云。佛种从缘起。中
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别显此经。复有总
别。总以一心持咒为宗。满足愿求常生佛前悲救
群迷为趣。别分五对。一教义对。崇尚悲心流演密
教为宗。了达随心饶益义旨为趣。二事理对。举持
诵法式功能事相为宗。显生佛法界缘起理性为
趣。三境智对。缘无尽法界境为宗。观一切权实智
为趣。四修證对。修贤圣行位为宗。證妙觉果海为
趣。五体用对。归无性无二体为宗。起悲心广大用
为趣。此之五对。生起前后相由者矣。

△四总解名题二。先解经总题。】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447-A¶ 第 784b 页 X23-0784.png

【四总解名题者。先经总题开作四门。一略明华梵。
观自在。梵语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菩萨者。具云
菩提萨埵。秦言入佛道大心众生。如意。梵语摩尼。
心者。梵语质帝。或云质多耶。陀罗尼。肇翻总持。咒
是华言。经者。梵语修多罗。亦名素呾缆。二通显得
名。诸经得名。或人法或喻或物或单或复。各各不
同。今以人法受称。是复非单也。三对辨开合。题中
十三字共开八对。一教义对。经之一字。能诠教也。
观等十二字。所诠义也。二人法对。就义中。观下五
字人也。如下七字法也。三名体对。就法中。陀罗尼
咒名也。如意心体也。四显密对。亦名体用对。就名
中。陀罗尼密体也。咒显用也。五法喻对。就前体中。
如意喻也。心法也。六通别对。就前人中。观自在别
也。菩萨通也。七生佛对。就通中。菩提上求佛道也。
萨埵下度众生也。八境智对。就别中。观智也。自在
境也。四具彰义类。分为五段。一观自在。梵语婆卢
枳底。此翻为观。梵语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
多。此翻为音。梵本有二不同。故译者随异。清凉云。
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也。若具三业摄化即
观自在。所谓语业称名除七灾。身业礼拜满二愿。
意业存念净三毒。一一得大自在。贤首云。谓于理
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观机往救自
在无碍。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若分释之。
照穷正性察其本末。称之为观。随类普救得无障
447-A¶ 第 784c 页 X23-0784.png
碍。称为自在。奘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
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
随。真可谓无碍自在也。二菩萨。贤首疏云菩提萨
埵。此翻觉有情。有三义。一约境。所求所度。求是佛
佛即觉道也。度是生生即有情也。二约心。有觉悟
之智。馀情虑之识也。三约能所。所求是佛智。佛智
即觉果也。能求是自身。自身即有情也。小品云。是
为觉一切法无障碍故名为菩萨。三如意心。梵语
末尼亦云摩尼。此翻为如意。亦云随意。音义云。末
谓末罗。此云垢也。尼云离也。言此宝光净。不为垢
秽所染也。又云。摩尼此曰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
其威德也。心者。主义要义本义。况人心藏为主为
要统极之本。以喻如意为一切珠宝中之精要心
也。华严云。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又六十
二云。味光摩尼。净福摩尼普光摩尼。殊胜摩尼。妙
藏摩尼。阎浮幢摩尼。金刚师子摩尼。日藏摩尼。可
乐摩尼。如意摩尼。则如意摩尼。为摩尼宝中之心
王矣。取此以喻咒者。显此咒为诸咒中之心也。神
妙总统名如意心。十界求愿随心饶益。故下经云。
犹如意树生如意宝。令所希求应时果遂。四陀罗
尼咒。梵语陀罗尼。秦言能持。集诸善法持令不失。
譬如好器盛水不漏。亦言能遮。不善恶心遮令不
生。欲作罪时遮令不作。肇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
恶不生。又翻遮持。要解曰。总持者。即诸佛密语。有
447-A¶ 第 785a 页 X23-0785.png
一字多字无字之异。能以一字。总一切法。持无量
义。摧邪立正。殄恶生善。皆能总而持之也。咒是华
言祝愿为义。如菩萨四愿。前二愿拔苦。即遮恶也。
后二愿与乐。即持善也。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
咒名翻陀罗尼。然亦不失遮持义意。新译名为真
言。亦名为明。今则华梵双标。故云陀罗尼咒。密部
有三。一佛部分五。五佛所说也。二菩萨部。三鬼神
部。一一部内。论上中下。成就增益名为上法。禳灾
摄召名为中法。降伏邪魔名为下法。于上法中又
分三品。各有行仪。各有观法。各有严禁。而通以无
上菩提心为主。若无师传则名盗法。若违行仪则
招恶报。若犯严禁。辄以功效向他人说。则招奇祸。
若料拣当经。菩萨部增益法。又此本不如诸译限
日期定满数。亦无严禁观仪。但一心持诵无间断
为妙。切须依经。幸勿乖教。上四段开释也。合释之。
秪二段。观自在菩萨人也。大悲经云。观自在。巳于
过去作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
现为菩萨。如意心咒法也。宝轮王陀罗尼是第一
希有之法。菩萨为显。下云现身證验。心咒为密。下
云最极甚深隐密心咒。观自在真身。常住三摩故。
陀罗尼应身。随所应现故。自在愿也悲也。愿以悲
心拔诸苦故。经云悲愿盈怀。如意行也慈也。行持
咒心得诸乐故。经云若诵一遍悉皆遂意。观音。是
智能證理。是慧如灯破暗。咒王。是断能破惑。是福
447-A¶ 第 785b 页 X23-0785.png
如珠雨宝。菩萨了因种也。陀罗尼缘因种也。观自
在。本实。不动本际。随自意照实智也。如意心。迹权。
迹任方圆。随他意照权智也。通共十对。如理思之。
五经者梵语修妒路。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
经谓贯穿摄化。佛地论云。贯穿法相摄化众生。又
训经为常为法。天魔外道不能改坏曰常。圣智凡
愚皆可轨则曰法。慈恩云。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
模万乘。摄则集斯妙义。贯乃御彼庸生。称之为契
经也。

△次出译人名。】

「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次译人名。唐代名李唐也。三藏者。通经律论三藏
也。法师者。佛法所属人天师范故。义净讳也。字文
明。范阳张氏子。髫龀出家。弱冠具戒。高宗咸亨二
年。三十七岁。往西域。求佛经。经二十五年。历三十
馀国。至證圣乙未年五月。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
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夹。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
于东门外。奉安佛授记寺。敕令翻译。玄宗开元元
年七月入寂。寿七十九。僧腊五十九。塔于洛京龙
门北之高原。前后译经律论五十六部。凡二百三
十卷。译者易也。易梵成华也。法师华梵兼善。故奉
诏译此经。传之后世。咸共流通也。

△五随文别释二。先叙意。

五随文别释者。先叙意。一经分为三分。是道安法
447-A¶ 第 785c 页 X23-0785.png
师高判。初序分。序时处不谬主伴可徵也。次正宗
分。正明心咒宗崇法式也。后流通分。流布十方。通
传来世也。于正宗中。依清凉国师。科开四章。初从
尔时观自在至随汝意说。名请求加护以生信。开
佛知见理也。二从时观自在至广陈供养。名正说
心咒以开解。示佛知见教也。三从尔时世尊至不
得生疑。名赞示持法以成行。悟佛知见行也。四从
尔时世尊至如是救苦。名结劝亲验以證果。入佛
知见果也。一经纲领旨趣如是而巳。次消文。逐节
消释其句文也。如下所明。
△次消文分三。初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伽栗斯山与大菩萨无量
众俱。」

【如是。指此本咒经之法。我闻。谓文殊与阿难亲从
佛及观自在前所闻者也。一时者。师资道合说听
同时也。薄伽梵梵语。佛地论明六义。一自在。不系
烦恼故。二炽盛。智火烧炼故。三端严。相好庄饰故。
四名称。名德遍知故。五吉祥。一切供赞故。六尊贵。
利乐有情故。总众德至尚之名。即本尊释迦佛也。
在住也。伽栗斯亦云姞利呬。又云姞栗陀罗矩。此
云狼迹。峰形如狼之迹。亦翻仙人。诸仙依止故。亦
云负重。山名摩竭陀国所属之境。与共也。超出权
渐名大。统摄二乘人天曰无量众。俱。同时一处也。
此是结集经者序起之文令證信耳。
△二正宗分
开四。一请求加护以生信二。先菩萨请加三。初启
447-A¶ 第 786a 页 X23-0786.png
请威仪。】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来诣佛所顶礼双足右绕
三匝以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

【以下文分四分为一经所宗之正义也。教被乘时
故。云尔时观自在。出启教人名。摩诃萨者。本是正
法明佛。迹现等觉位人。上同下合。非权渐比。故为
菩萨中大菩萨也。适化所及故来求證。普为众生。
以至尊之顶。礼至卑之足。大悲也。勤求于佛心无
懈歇。一度固未展其诚。过三又觉其烦乱。大愿也。
方便不离实际故右膝著地。二智㳷合无二故。义
手合掌。大智也。上明身仪。尊重为恭。渴仰为敬。意
业也。由心恭敬。运于身口。成威仪故。上示曰告。下
启曰白。直陈名言。委悉名语。口业敬也。三业若不
诚敬。何能成三轮因。圆三身德。化三有。灭三道耶。

△二出咒名相。】

「世尊我今有大陀罗尼明咒大坛场法名青莲华顶
栴檀摩尼心金刚秘密常加护持所谓无障碍观自
在莲华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心咒第一希有能于一
切所求之事随心饶益皆得成就。」

【初出坛名相咒。后立坛。坛必依咒。故先举咒。独绝
无伦名之为大。曰明咒者。诸大神咒。皆依圆照清
净觉相而成。永断无明。能成佛道。故经云。有大陀
罗尼门。名为圆觉。此是三陀罗尼之根本也。宝积
经陀罗尼品云。如来之智。摄诸善巧。所有宣说诸
447-A¶ 第 786b 页 X23-0786.png
陀罗尼。无不清净。无有少法所得。皆归于空。贤首
释云。智鉴无昧名大明咒。大下持咒须坛。坛能护
咒故。次明坛。初句举体。坛有事理。事如像坛镜坛
印坛想坛。理即法界。经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
心安居平等性智。实叉难陀本云。香水作方坛。纵
广四肘。用种种华。烧白檀香。坛中竖四幡。张白幰
盖。坛上悬四白幡。供养。局事像也。此本不出表理
性也。更无过上曰大。密部中明四种曼荼啰。一大
曼荼啰。二法曼荼啰。三羯磨曼荼啰。四三昧耶曼
荼啰。今是初一也。梵语曼荼啰。此翻为坛。千手眼
仪云。若无坛佛。应结才发意转法轮菩萨印。印现
坛仪。二手各作金刚拳。进力檀慧相钩结。以此手
印置于身前。空中即尽虚空界。成大曼荼啰。以印
安于心上。即自心成大曼荼啰。是则曼荼啰全体
即是法界性矣。此则理事俱通者也。法有四。谓息
灾。增益。敬爱。降伏。今是希求世出世间种种胜利。
属增益法也。馀亦兼通。名如意故。次名句出名。莲
华者。出泥不染。濯涟不夭。上擎雨露。下荫鱼虾。随
诸风日。所向自如。表大悲持覆而不染著也。青为
四色之长。尊胜名顶。栴檀义翻与药。能除病故。大
论云。白檀治热病。赤檀去风肿。正法念云。天与修
罗战时。为刀所伤。栴檀涂之即愈。华严云。栴檀涂
身。火不能烧。表大智能除三毒病也。摩尼此云如
意。一雨宝如意。二现色如意。三离垢如意。不为诸
447-A¶ 第 786c 页 X23-0786.png
垢秽故。四无害如意。大论云。人得此珠。毒不能害。
入火不害。表大愿随心应量起诸妙行也。精要名
心。心上香光庄严拣非粗疏者矣。又青莲为顶。栴
檀摩尼为心。犹见为诸坛中之尊胜精要者也。约
理。莲即有为法界。檀即无为法界。摩尼即无障碍
法界。后金刚二句明用。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
空界。昼夜随侍。楞严金刚藏王。如是修心求正定
人。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恶魔
欲来扰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恒令此人所
作如愿。

次出咒名相。先标名。无句人也。无障碍者。一上同
诸佛慈力。起三十二应。得无障碍。二下合众生悲
仰。施十四无畏。得无障碍。三中成自巳圆通。获四
不思议。得无障碍观自在者。一亡尽根尘观中。闻
慧自在。故起悲心。拔一切苦。二起照觉空观中。思
慧自在。故起深心。行诸化道。三极圆寂灭观中。修
慧自在。故起直心。證究竟觉。莲句法也。宝轮王者。
梵语烁迦罗。此云金刚轮。亦云金轮宝。又名胜自
在。贵重为宝。摧碎为轮。自在为王。表摧碎生死烦
恼最胜自在故。心咒者。诸佛菩萨心中流出之咒。
又为诸咒中之心也。约理。华即不空藏心。意即空
不空藏心。轮即空藏心。圆觉体中恒沙德用。从本
巳来持之不失。名陀罗尼。诸大明咒。皆从中出。名
为心咒。第下次显用。无上名第一。超因位故。无等
447-A¶ 第 787a 页 X23-0787.png
名希有。齐果德故。一切求事。总摄世出世间善因
乐果也。随心益者。愿有小大。誓有久近。意有缓急。
志有勤怠。皆随其心量。成利益安乐也。
△三求佛
加护四。一愿听说施。】

「世尊大慈听我说者我当承佛威力施与一切众生。」

【慈听有二意。一上承佛力则契理。二下施众生则
契机。楞伽明诸菩萨现通说法。皆由诸佛二种持
力。一令入三昧。二身现其前。若离佛加则不能说。

△二显咒大力。】

「世尊此陀罗尼有大神力大方便力我今亲对佛前
次第宣说。」

【陀罗尼此云能遮。恶不善心遮令不生。故能有大
神力。除诸罪障。离一切苦也。行者持咒一心不乱。
即成禅定神通力自发矣。陀罗尼此云能持。种种
善法持令不失故。能有方便力。成诸愿事。与一切
乐也。行者持咒摄心不散。即成观智方便力自发
矣。咒非一种。须次第说。
△三恳佛护持。】

「惟愿世尊垂哀加护于我及一切持明咒者。」

【经云。世尊清净愿有大加持力。初地十地中三昧
及灌顶故。愿哀祐于我并持咒者。加有二种。一显
加。二冥加。菩萨则显行者通二。又加益有四。一远
离魔恼。二不堕凡小。三所得倍增。四速入佛地。

四结加倍益。】

「雨妙珍宝犹如意树生如意宝珠于诸众生令其所
447-A¶ 第 787b 页 X23-0787.png
有希求应时果遂。」

【先能生益无尽。初句法。世间七珍八宝。出世间功
德法财。佛知见宝无不称心雨也。次二句喻。华严
云。诸如意树。处处行列。种种香树。恒出香云。种种
鬘树。恒出鬘云。种种华树。常雨妙华。种种宝树。出
诸珍宝。今则释迦佛有转苦成乐之力。神咒法有
融理变事之能。菩萨僧有和因合果之功。三宝功
德利乐行人。如恶叉聚同时具足。故取如意宝树。
以喻法宝隆雨穰穰也。于下次所求果皆遂。众生
九界也。增福消灾人敬魔伏等求。莫不满足。楞严
观音云。我得佛心。證于究竟。是故能令求妻子得
妻子。求长寿得长寿。求三昧得三昧。乃至求大涅
槃得大涅槃。
△次如来印许二。初总申赞印。】

「尔时世尊赞观自在菩萨言如是如是。」

【两赞如是者。初赞心咒。理该真俗。教摄偏圆。具二
力。遂九界。如所说言。皆是真实也。二赞悲愿。兴悲
运智。下合上同。随缘赴感。无时不在。一如所说。是
实不虚也。
△二别出所以二。初赞利生悲愿。】

「汝能悲悯诸有情类我加护汝即对我前令汝愿求
一切满足。」

【悲悯有三。一生缘悲。二法缘悲。三无缘悲。今后一
也。有情。三乘七趣八难三途类也。菩萨悲心示教
利喜为因。众生善根欣厌感扣为缘。因缘具足。成
办佛法。加护汝者。佛以身语显加也。以法乐济施
447-A¶ 第 787c 页 X23-0787.png
一切。心与佛同。不护而何。此则菩萨慈悲善根成
熟为因。诸佛不违本誓愿护为缘。论云。虽有正因
熏习之力。若不遇佛以之为缘。能断烦恼入涅槃
者则无是处。令愿满足者。菩萨为众生缘有二。一
差别缘。从初发心至得佛时。于中。或为眷属父母
诸亲。或为知友给使冤家。或起四摄。无量行缘。此
又有二。一近缘。速得度故。二远缘。久远度故。近远
缘内。又复有二。一增长行缘。二受道果缘。二平等
缘。一切菩萨。皆愿度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
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是等缘愿皆令满
足。若不护念。与众生无缘。难可度脱。加之为力。大
矣哉。
△二印说咒随意。】

「汝欲宣说无障碍观自在莲华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者最极甚深隐密心咒随汝意说。」

【人入有为法界。度生自在。法出不空藏心。如华开
敷。称名甚深。人住无为法界。以观观者。法居空藏
心。如宝轮王。称名隐密。人遍无障碍法界。圆融无
碍。法该空不空藏心。如如意珠。称名最极。如此圆
妙咒心。若不宣演。众生利乐何从。故云随汝意说。

△次正说心咒以开解二。先正说三咒三。一大悲
咒。】

「时观自在菩萨既蒙佛许悲愿盈怀即于佛前以大
悲心而说咒曰。

南无佛驮耶(一)南无达摩耶(二)南无
僧伽耶(三)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四)具大悲心者
447-A¶ 第 788a 页 X23-0788.png
(五)怛侄他(六)(七)斫羯罗伐底(八)震多末尼莫诃(九)
钵蹬谜(十)噜噜噜噜(十一)底瑟侘(十二)篅攞(十三)痾羯利沙
(十四)吽癹莎诃(十五)

【先标说意。蒙佛许者。初云我加护汝。次云随汝意
说。是蒙印可言也。悲指利济众生。愿指弘扬咒法。
以大悲心而说咒者。三藏心中。当不空如来藏心
也。施诸有情离苦灭罪。名曰大悲心。依心密说其
语。咒祝众生消灾免难。名曰大悲咒。梁论释云。真
如于一切法中最胜。由缘真如。起无分别智。此智
于诸智中最胜。由此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所生
大悲。此大悲于一切定中最胜。因此大悲。如来欲
安立正法。救济众生。说大乘十二部经。此法是大
悲所流。于一切法中最胜。今咒从大悲心中流出。
于馀咒法胜也。明矣。次出咒语翻译有四例。一翻
字不翻音。诸经咒语也。二翻音不翻字。卐以此方
万字翻之。字体还是梵书。三音字俱翻。诸经文也。
四音字俱不翻。西来梵夹也。今是初一例。又奘法
师明五不翻。一秘密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不翻。
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不翻。如阎浮树此方
则无。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摩腾巳来。便存梵
音。五生善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不翻令人
生敬。今亦初不翻也。然诸咒中具四悉檀。一咒是
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是世界
义。二咒是军中密号。相应无所呵问。不相应即执
447-A¶ 第 788b 页 X23-0788.png
治。是为人义。三咒是智人偈颂。如贱人奔他国。诈
称王子。因以公主妻之。多瞋。人从其国来。以偈颂
法止瞋。对治也。四咒是诸佛密语。唯圣乃知。如王
索先陀婆。一名四实。(盐水器马四物同名)群下莫晓。第一义
也。今属后悉。兼通二三。若准贤首般若疏云。咒有
二义。一不可释。以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
诵持。除障增福。不须释也。二亦可释解。即明心见
性断惑證真。今若强释者。南无下皈依三宝菩萨。
南无此云皈命。佛驮此云觉者。佛宝有神通力。达
摩此云妙法。法宝具威德力。僧伽此云和合众。贤
圣僧宝有禅定力。观自在。说咒之主。有大愿力。大
悲心。出咒之本。成唯心力。宗镜。问。祖先殁久。后嗣
资悼。违三界之唯心。乖万法之唯识。答。有五力。唯
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
威德力。道一法师对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
圣僧力。并不能测。二十唯识颂云。展转增上力。二
识成决定。此约相宗分教说。清凉云。佛真心外无
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众生全在佛中。
则果门摄法无遗。佛性论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
智内。又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
心故。诸佛全在众生心中。则因门摄法无遗。华严
出现品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一
切众生心亦如是。以诸佛不离此心成正觉故。由
此二义。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心现。生佛相即
447-A¶ 第 788c 页 X23-0788.png
故。生佛相俱泯。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如
此圆融心识理益实无尽矣。交光楞严疏云。众生
心也。体常不动。用可牵移。身死非去。未死之先。本
不偏局于此也。身生非来。未生之先。本亦常遍于
此也。但因不了。成往来相。业迁使然。性本不动。故
知迷则任牵。悟则同体。菩萨證穷。故能随缘赴感
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犹如一月在天影临万
水。此约性宗实教说也。则大悲心力。为诸力之本。
离此心外。诸佛菩萨。无有色声功德矣。怛侄他此
翻所谓。或云即说咒曰。唵字下正是咒语。唵。引导
义出生义。吽。降伏义发光明义。莎诃。成就义。令前
所作速疾圆成也。此四字种通于诸咒。馀句皆局。
斫羯罗此云金刚。伐底翻轮。转辗义。以此金刚心
咒愿众生断诸烦恼。令其息灾證理也。震多此云
赤。末尼此云如意。莫诃翻大。圆明义。以此珠宝心
咒愿众生疾成佛道。令其增福得果也。钵蹬谜此
云莲华。噜噜噜噜。尼噜翻青。陀噜翻黄。迦噜翻玄。
阿噜翻赤。底瑟侘此云光色。觉照义。以此莲华心
咒愿众生普度有情。令其伏魔成行也。篅攞翻栴
檀香。痾羯利此云沈香。沙也翻赤色。熏发义。以此
沉檀心咒愿众生修学法门。令其人敬训教也。如
是四法咒愿。如蜾蠃之咒祝螟蛉。无有不成。如是
三十三字种。如此方元亨利贞。具无量德。故众生
观念一一皆得如意也。咒有五部。一佛部。毗卢佛
447-A¶ 第 789a 页 X23-0789.png
为主。二金刚部。阿閦佛为主。三宝部。宝生佛为主。
四莲华部。弥陀佛为主。五羯磨部。成就佛为主。今
属第四部也。又咒有五说不同。一诸佛所说咒。二
诸菩萨所说咒。三诸金刚王所说咒。四诸天所说
咒。五诸鬼神所说咒。今是第二菩萨说也。馀如密
部。
△二大心咒。】

「次说大心咒。

(一)钵踏摩(二)震多末尼(三)篅攞(四)
(五)

【初标咒名。三藏心中。空如来藏心也。无量法门。一
一无相。故名为空。求于诸佛与乐增福。故名为大。
佛智广大如虚空。今欲心同于诸佛。故名大心。依
心说语。咒愿诸佛降吉赐祥。名大心咒。佛性论云。
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
摄持。

次陈咒语。唵开导义。吽拥护义。亦通诸咒。馀局本
部。钵踏摩此云红莲华。开畅义。因此心咒。祝愿诸
佛开缘因佛性种。与化身福乐。住于解脱德中。办
度转识。断业道。学文字般若。成方便菩提诸事业
也。震多末尼翻赤如意。净满义。因此心咒。祝愿诸
佛显正因佛性种。与法身福乐。住于法身德中。办
度真识。断苦道。学实相般若。成真性菩提诸事业
也。篅攞翻栴檀。离垢义。因此心咒。祝愿诸佛启了
因佛性种。与报身福乐。住于般若德中。办度业识
断惑道。学观照般若。成实智菩提诸事业也。如是
447-A¶ 第 789b 页 X23-0789.png
三法咒愿。诸佛与佛觉心同一慈力多且胜焉。名
大心咒。不亦宜乎。
△三随心咒。】

「次说随心咒。

(一)跋剌陀(二)钵亶谜(三)(四)

【初咒名。此即空不空如来藏心也。在自。随悲智心。
在他。上随佛心。下随生心。故名随心。依此无障碍
心咒。演说秘密真言。愿自巳起大慈悲。现千手眼。
入不思议。成妙功德。咒愿诸佛。下随生心。救护自
在。咒愿众生。上随佛心。得真圆通。名随心咒。华严
云以发心故。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即生
随佛义也。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
见一切众生成正觉等。即佛随生义也。弥勒赞善
财言。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化众生。以
智深入法界圆满一切大愿。即自随他佛生义也。
次咒语。唵生起义。吽涌现义满足义。跋剌陀此云
随意。亦云称心。钵亶谜翻莲华心。佛妙觉心。如莲
华开。生本觉心。如莲华合。菩萨始觉心。如莲华半
开半合。施食经云。菩萨思惟有情身各具觉悟之
莲华。故能下合悲仰。随众生心也。思彼觉华照法
界。如来海会共广大。故能上同慈力。随诸佛心也。
以此密言。而加持之。全身总是大悲王。寻声救苦
脱体。俱成观自在善得圆通。或慈或威。或定或慧。
随心应量。获无障碍也。】

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咒经略疏卷上
447-A¶ 第 789c 页 X23-0789.png


** 音释


(市悦切音热)

(丑佳切音吒)

(多早切音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