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586c 页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六
燕京圆福寺崇禄大夫检校大保行崇
禄卿总秘大师赐紫沙门 觉苑 撰
【疏】尔时即入重玄等者谓此第二院唯是诸菩萨大
悲上求下化之位若以赤色勤勇心中进修万行至
第八地住于法爱贪著寂灭尔时十方诸佛以七事
劝从此发起离著之心得度菩提心难处即是第一
重玄门又以黄色入如来念处万德开敷是第二重
玄门菩萨入此第二重漫荼罗时以赤黄二色为门
故曰入重玄门故璎珞经云以一切菩萨初度第七
地时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为是住大
涅槃于万行休息尔时十方诸佛以观自在三昧道
发起其心得度菩提心难处从此三昧门中念念进
趣佛地故云入重玄门也言居寂光上者谓第三重
漫荼罗释迦为主名释迦漫荼罗释迦此云能寂其
漫荼罗唯以白色为界色即光也今第二重漫荼罗
在第三院能寂白光之上故名居寂光上言乃至至
不识一人者谓此第二院皆是位极诸大菩萨其数
无量巳近中台三点眷属犹如灵山从地踊出诸大
菩萨是故至如弥勒等迹居补处尚居因故而于彼
卷六 第 587a 页 X23-0587.png
中不识一人矣。
【疏】而诸众生等者如来大悲漫荼罗虽三重五色差
别不同究竟即是华台之义若诸行者證知之时无
有浅深之异然随众生趣入不同有渐入者亦如彼
乘羊有超升者喻如乘马有顿入者犹得神通虽所
乘不同而所至是一故也。
【疏】夹门厢卫者夹持也厢门东西曲也卫护也即是
持门左右置护卫处如世帝王宫门左右皆置护卫
以备不虞今兹亦尔三重漫荼罗皆四面开门通门
左右皆置护卫以防魔事故也馀门皆以金刚线而
闭断之其通门南颊厢曲置优波逊那守门者北颊
置逊那守门者北颊置逊那守门者第二院南颊难
陀龙王北颊拔难陀龙王近中一院南颊不可越护
门者北颊相向守门者自馀名位如疏于此排列故
以图示之。
【疏】而诸众生等者如来大悲漫荼罗虽三重五色差
别不同究竟即是华台之义若诸行者證知之时无
有浅深之异然随众生趣入不同有渐入者亦如彼
乘羊有超升者喻如乘马有顿入者犹得神通虽所
乘不同而所至是一故也。
【疏】夹门厢卫者夹持也厢门东西曲也卫护也即是
持门左右置护卫处如世帝王宫门左右皆置护卫
以备不虞今兹亦尔三重漫荼罗皆四面开门通门
左右皆置护卫以防魔事故也馀门皆以金刚线而
闭断之其通门南颊厢曲置优波逊那守门者北颊
置逊那守门者北颊置逊那守门者第二院南颊难
陀龙王北颊拔难陀龙王近中一院南颊不可越护
门者北颊相向守门者自馀名位如疏于此排列故
以图示之。
卷六 第 587b 页 X23-0587.png
言一厢六橛至二十八枚者谓通门屈曲状如凸(徒没
切)字馀门直开是故置橛成二十八恐人难解以图
示之圆环而为橛也。
【疏】若作深密释等者若依浅释其漫荼罗四面方相
离于斜曲及不均等乃得离过若深释时四方即四
念住能离四倒今四调直定慧均平则能持后法言
四门是四静虑等者门是入出之通由行者入初禅
时即得出忧入第二禅即出于苦入第三禅即出喜
入第四禅即出于乐言亦是四摄法者门谓无拥义
四摄摄物无滞碍故言门幖是四梵住者幖谓标帜
显现之义能令行者识知部类出入之处无错谬故
若深释时四门幖即四梵住所谓慈悲喜舍内心漫
荼罗门之幖帜也东门以慈为幖南门以悲为幖西
门以喜为幖北门以舍为幖犹如今之城门以牌书
名而幖识之如安东朱萑等夫欲趣中台由门得入
若不睹其门幖则疑惑莫进行者于此梵住门幖之
下随以一门而入则见自心漫荼罗中台毗卢遮那
矣言厢曲是正勤者若浅释时每于曲际皆置金刚
之橛并五色线而为护卫一切频那夜迦等不敢逼
近而作障难五色者白黄赤黑青次第即是信进念
定慧根力法门也线者连持义连持众德使不断故
若深释时谓于心漫荼罗四静虑门左右厢曲若不
以四正勤而守护之心为懈怠频那夜迦之所侵害
四正勤者勤遮二恶勤生二善断巳生恶法犹如除
卷六 第 587c 页 X23-0587.png
毒蛇断未生恶法如预防流水增长巳生善如溉甘
果栽未生善为生如钻木出火正勤有四带数立名
言四维是四真谛者维隅也浅释如上若深释者谓
内心漫荼罗四隅即是无明幽暗之处若不以苦集
灭道四谛之理而守护之则为生住异灭四种频那
夜迦之所浸扰故云四维等。
【疏】其普门之迹远而逾广者竖极三际曰远横遍十
方曰广中间逾字两度用之逾者超也越也谓超乎
三际越彼十方故曰远而逾广。
【疏】岂烦渐超四处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也。
【疏】以大勤勇声者如来师子奋迅大精进力名大勤
勇从此勤勇以威猛大势发诚实言故云大勤勇声。
【疏】受持如是三角印者一切遍知印也作三角形名
三角印三角是降伏义其锐下向若有受持之者能
除无间中无量怖畏等。
【疏】谓心与佛塔者若秘释制底之义即心及佛塔也
谓心及塔皆有所依之用俱得制底之名若心名制
底即为法身舍利所依若塔名制底即为生身舍利
所依故云心与佛塔也梵语塔婆或云偷婆皆讹略
也正云窣堵波此云高显若层级高耸名窣堵波若
横铺壮丽名为制底皆为所依故云谓心与佛塔也。
【疏】如大海等者如世间大海潮必应时即十地经说
海有十德一次第渐深二不停死尸乃至第九潮不
过限十普受大雨此当第九德也又如经说海中有
果栽未生善为生如钻木出火正勤有四带数立名
言四维是四真谛者维隅也浅释如上若深释者谓
内心漫荼罗四隅即是无明幽暗之处若不以苦集
灭道四谛之理而守护之则为生住异灭四种频那
夜迦之所浸扰故云四维等。
【疏】其普门之迹远而逾广者竖极三际曰远横遍十
方曰广中间逾字两度用之逾者超也越也谓超乎
三际越彼十方故曰远而逾广。
【疏】岂烦渐超四处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也。
【疏】以大勤勇声者如来师子奋迅大精进力名大勤
勇从此勤勇以威猛大势发诚实言故云大勤勇声。
【疏】受持如是三角印者一切遍知印也作三角形名
三角印三角是降伏义其锐下向若有受持之者能
除无间中无量怖畏等。
【疏】谓心与佛塔者若秘释制底之义即心及佛塔也
谓心及塔皆有所依之用俱得制底之名若心名制
底即为法身舍利所依若塔名制底即为生身舍利
所依故云心与佛塔也梵语塔婆或云偷婆皆讹略
也正云窣堵波此云高显若层级高耸名窣堵波若
横铺壮丽名为制底皆为所依故云谓心与佛塔也。
【疏】如大海等者如世间大海潮必应时即十地经说
海有十德一次第渐深二不停死尸乃至第九潮不
过限十普受大雨此当第九德也又如经说海中有
卷六 第 588a 页 X23-0588.png
珠名为月爱至十五夜月圆满时珠力功德能令海
潮未尝过限如来大海亦复如是众生信心珠月因
缘有感斯应尝不过限。
【疏】此是一生所系者上生疏云然诸菩萨有三种生
一者一生所系二者最后之身三者坐道场身今当
第一故云一生所系菩萨也又瑜伽云一生所系者
谓此生无间当證无上正等菩提又维摩诘谓弥勒
言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菩提等今此宗中
言一生者依真如法性有十转开明并佛地为十一
转俱名法性生今当第十地菩萨转法性生至如来
地是故疏云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等既尔法
性无殊云何而有十一差别答智證有异就障分故
金光明经亦说十一彼疏引摄大乘论显證十种平
等法性随地各證乃至佛地圆满成就为转依果问
金光明等既说法性亦成十一何独今说异于馀宗
答彼约阶差故不名一生也随用有异故无相滥也
又解更有一转法性生者谓从大悲婀字之性转生
大空究竟暗字即补佛处也。
【疏】梵音质言之等者谓经云住于业地业者梵音羯
磨即质言之也若巧说时应云迦啰驮啰尼此云作
地作地者即是学如来金刚事业等故曰梵音质言
之言作地者即第十地也。
问此是金刚心即等觉
位在十地外何故复言第十地耶。
答虽越十地仍
在地摄故又对法第十一说四善根初劫满巳修犹
潮未尝过限如来大海亦复如是众生信心珠月因
缘有感斯应尝不过限。
【疏】此是一生所系者上生疏云然诸菩萨有三种生
一者一生所系二者最后之身三者坐道场身今当
第一故云一生所系菩萨也又瑜伽云一生所系者
谓此生无间当證无上正等菩提又维摩诘谓弥勒
言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菩提等今此宗中
言一生者依真如法性有十转开明并佛地为十一
转俱名法性生今当第十地菩萨转法性生至如来
地是故疏云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等既尔法
性无殊云何而有十一差别答智證有异就障分故
金光明经亦说十一彼疏引摄大乘论显證十种平
等法性随地各證乃至佛地圆满成就为转依果问
金光明等既说法性亦成十一何独今说异于馀宗
答彼约阶差故不名一生也随用有异故无相滥也
又解更有一转法性生者谓从大悲婀字之性转生
大空究竟暗字即补佛处也。
【疏】梵音质言之等者谓经云住于业地业者梵音羯
磨即质言之也若巧说时应云迦啰驮啰尼此云作
地作地者即是学如来金刚事业等故曰梵音质言
之言作地者即第十地也。
问此是金刚心即等觉
位在十地外何故复言第十地耶。
答虽越十地仍
在地摄故又对法第十一说四善根初劫满巳修犹
卷六 第 588b 页 X23-0588.png
在初劫摄十地满巳修何妨十地收又璎珞经说三
大劫满巳修相好仍在劫中收今十地满巳脩应于
十地摄也不尔既非十地又非佛果在何位耶第十
地收其理无违言重玄门者谓寂灭三昧即无相三
昧也于八地中巳入玄门今十地满邻于佛地寂灭
三昧门再得趣證故曰入重玄门也。
【疏】坚住佛地者前住业地即当身住今言住者但约
心住谓专缘佛地无动散故次云与前住字义有殊
也言补处三昧道者补处是所趣三昧为能趣补处
之三昧道又解坚住佛地者谓前业地中专希佛果
更无异缘名之为住犹彼渴乏须水之念凝注一心
是名补处三昧道也今此坚住乃最后心希望都息
名之为住犹如渴者巳到清流既上攀求安心不动
故此两处住字相望有殊也。
【疏】然未能绝起用等者。
问曰八地菩萨名无功用
住亦纯无相观云何未绝起用之迹。
答仍对上位
名有用迹所以知者故结云分为二印耳即八地与
补处为二印也又解分二印者谓初入此八地上不
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沈空多时名无相三
昧印诸佛劝起以如幻三昧起种种利益众生之事
名为有相三昧印故为二印也。
【疏】此中应说初法明门等者通释妨难也谓此十地
之中初地得初法明道故上品云此菩萨菩提心门
名初法明道谓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
大劫满巳修相好仍在劫中收今十地满巳脩应于
十地摄也不尔既非十地又非佛果在何位耶第十
地收其理无违言重玄门者谓寂灭三昧即无相三
昧也于八地中巳入玄门今十地满邻于佛地寂灭
三昧门再得趣證故曰入重玄门也。
【疏】坚住佛地者前住业地即当身住今言住者但约
心住谓专缘佛地无动散故次云与前住字义有殊
也言补处三昧道者补处是所趣三昧为能趣补处
之三昧道又解坚住佛地者谓前业地中专希佛果
更无异缘名之为住犹彼渴乏须水之念凝注一心
是名补处三昧道也今此坚住乃最后心希望都息
名之为住犹如渴者巳到清流既上攀求安心不动
故此两处住字相望有殊也。
【疏】然未能绝起用等者。
问曰八地菩萨名无功用
住亦纯无相观云何未绝起用之迹。
答仍对上位
名有用迹所以知者故结云分为二印耳即八地与
补处为二印也又解分二印者谓初入此八地上不
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沈空多时名无相三
昧印诸佛劝起以如幻三昧起种种利益众生之事
名为有相三昧印故为二印也。
【疏】此中应说初法明门等者通释妨难也谓此十地
之中初地得初法明道故上品云此菩萨菩提心门
名初法明道谓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
卷六 第 588c 页 X23-0588.png
光明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以为名此当阿字菩提心
句也从次第二地至八地巳来名之为大悲为根即
阿(去)字句从八地巳去至补处方便为究竟即暗字
大空句其菩提心句在初品巳明。
【经】声闻众住有缘地者声闻之人于三昧中观世出
世间法皆有因缘名住有缘地简异世间故世间三
昧系属他主他主即是神我至论究竟皆是灭坏因
果也言识生灭者谓四谛法有其四种一生灭二无
生三无量四无作于四种中以人法心浅故但识生
灭未识于馀故云识生灭也言除二边者谓除世间
所执断常二边故也谓世间外道虽有观空智慧以
未知缘起法故不离断常然佛法中以知因缘有故
则离无见以观因缘自性空故不生有见今声闻众
除彼世间二见故曰除二边也。
【疏】如阿毗昙等者阿毗昙此云对法即对法论也言
九想者谓不净观也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想四浓
烂想五青瘀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此是
观身作不净想如是皆为对治人执亦是发起禅定
之想言八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
入息念死具如智度论所明言背舍者即八背舍背
谓厌背舍谓离著摩诃止观云厌下地及自地净洁
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一内有色外观色者不破
不坏内色谓内观白骨皮肉名内有色而外观死尸
等如前九想名外观色是名内有色外观色如止观
句也从次第二地至八地巳来名之为大悲为根即
阿(去)字句从八地巳去至补处方便为究竟即暗字
大空句其菩提心句在初品巳明。
【经】声闻众住有缘地者声闻之人于三昧中观世出
世间法皆有因缘名住有缘地简异世间故世间三
昧系属他主他主即是神我至论究竟皆是灭坏因
果也言识生灭者谓四谛法有其四种一生灭二无
生三无量四无作于四种中以人法心浅故但识生
灭未识于馀故云识生灭也言除二边者谓除世间
所执断常二边故也谓世间外道虽有观空智慧以
未知缘起法故不离断常然佛法中以知因缘有故
则离无见以观因缘自性空故不生有见今声闻众
除彼世间二见故曰除二边也。
【疏】如阿毗昙等者阿毗昙此云对法即对法论也言
九想者谓不净观也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想四浓
烂想五青瘀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此是
观身作不净想如是皆为对治人执亦是发起禅定
之想言八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
入息念死具如智度论所明言背舍者即八背舍背
谓厌背舍谓离著摩诃止观云厌下地及自地净洁
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一内有色外观色者不破
不坏内色谓内观白骨皮肉名内有色而外观死尸
等如前九想名外观色是名内有色外观色如止观
卷六 第 589a 页 X23-0589.png
中具明二内无色观外色背舍折骨四微知从心生
心如幻化骨人自灭名内无色外观色如前巳明名
内无等三净背舍身作證谓初禅二禅非遍身乐四
禅无乐言净者谛观白骨无复筋血如珂如贝故云
净背舍四空背舍谓呵色缘空更无别法但入空定
若凡夫多染保著空定圣人深心直去不回故名背
舍第五若缘空多则散舍空缘识名识所背舍又识
生灭无常虚诳无复所缘但有能缘故云第六无所
有处背舍又识处如㿈无所有处如疮舍识无识即
是第七非想非非想背舍又此无想犹有细烦恼今
舍能缘非想之受想亦无复能灭之受想由定法持
身泯然无想如冰鱼蛰虫故名第八灭受想背舍若
要具悉如止观脩證中说言胜处者八胜处也谓能
观之心胜于所观境界故名胜处又名八胜知见谓
此心胜色不谓色所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又净不
净等皆于巳心自在观解成就故名胜见若胜处成
时身尚不惜况财物他身耶仁王疏云一内有色想
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
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又内无色想观外青黄
赤白足前成八等言一切入者即十一切处也谓周
遍观察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以空识二无边处于
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名十一切处又以青遍
一切时黄来入青亦遍一切处青黄本相不失相入
又不相滥馀色相入亦尔是名一切入等言三三昧
心如幻化骨人自灭名内无色外观色如前巳明名
内无等三净背舍身作證谓初禅二禅非遍身乐四
禅无乐言净者谛观白骨无复筋血如珂如贝故云
净背舍四空背舍谓呵色缘空更无别法但入空定
若凡夫多染保著空定圣人深心直去不回故名背
舍第五若缘空多则散舍空缘识名识所背舍又识
生灭无常虚诳无复所缘但有能缘故云第六无所
有处背舍又识处如㿈无所有处如疮舍识无识即
是第七非想非非想背舍又此无想犹有细烦恼今
舍能缘非想之受想亦无复能灭之受想由定法持
身泯然无想如冰鱼蛰虫故名第八灭受想背舍若
要具悉如止观脩證中说言胜处者八胜处也谓能
观之心胜于所观境界故名胜处又名八胜知见谓
此心胜色不谓色所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又净不
净等皆于巳心自在观解成就故名胜见若胜处成
时身尚不惜况财物他身耶仁王疏云一内有色想
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
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又内无色想观外青黄
赤白足前成八等言一切入者即十一切处也谓周
遍观察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以空识二无边处于
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名十一切处又以青遍
一切时黄来入青亦遍一切处青黄本相不失相入
又不相滥馀色相入亦尔是名一切入等言三三昧
卷六 第 589b 页 X23-0589.png
等者三昧名等等有三故仁王疏云知法实相谓毕
竟空名空三昧知法实相无相不受不著名无相三
昧知法空巳不观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无名无作
三昧故下疏云此三即一体其实无二性以是等故
名三昧耶也下言等者若上等时等于九想乃至三
三昧若下等时等彼三空三解脱等故。
【疏】世间以集为因以苦为果者为无明行爱取有此
五和集以为因故而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之
苦果故言出世间以道等者道是对治无明老死等
方便即出苦之圣道也以此为因故无明乃至老死
即得尽灭灭即是果故云出世间等。
【疏】诸法从缘起等者诸法即十二因缘谓苦是识名
色等五及生老死等七支集是无明行爱取有等五
支道是对治因缘方便灭是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故
言从缘起者此等诸法无不从缘生起谓无明缘行
行缘识乃至有缘生等又缘谓因缘即是无明诸法
无不从是生故又一切诸法皆以无明而为本故故
云诸法从缘起言如来说是因者对果名因谓对老
死等俱得名因一一次第而为因故推功归本皆以
无明而为因故言彼法因缘尽者谓彼因缘所生之
法以道谛对治尽时即是灭义言是大沙门说者结
成佛说也如是法印唯佛法有故曰是大沙门说也
又诸法从缘生者苦谛也如来说是因者集谛也彼
法因缘尽者后二谛也此之法印如来亲说故云诸
竟空名空三昧知法实相无相不受不著名无相三
昧知法空巳不观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无名无作
三昧故下疏云此三即一体其实无二性以是等故
名三昧耶也下言等者若上等时等于九想乃至三
三昧若下等时等彼三空三解脱等故。
【疏】世间以集为因以苦为果者为无明行爱取有此
五和集以为因故而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之
苦果故言出世间以道等者道是对治无明老死等
方便即出苦之圣道也以此为因故无明乃至老死
即得尽灭灭即是果故云出世间等。
【疏】诸法从缘起等者诸法即十二因缘谓苦是识名
色等五及生老死等七支集是无明行爱取有等五
支道是对治因缘方便灭是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故
言从缘起者此等诸法无不从缘生起谓无明缘行
行缘识乃至有缘生等又缘谓因缘即是无明诸法
无不从是生故又一切诸法皆以无明而为本故故
云诸法从缘起言如来说是因者对果名因谓对老
死等俱得名因一一次第而为因故推功归本皆以
无明而为因故言彼法因缘尽者谓彼因缘所生之
法以道谛对治尽时即是灭义言是大沙门说者结
成佛说也如是法印唯佛法有故曰是大沙门说也
又诸法从缘生者苦谛也如来说是因者集谛也彼
法因缘尽者后二谛也此之法印如来亲说故云诸
卷六 第 589c 页 X23-0589.png
法等又下疏云此偈摄三藏义故天竺相传谓之法
身舍利也。
【疏】此是一切世间最难解等者法华经云是法不可
示言词相寂灭诸馀众生类无有能得解等由是世
尊初成道时但自受法乐三七日后以方便力方乃
起说故云此是一切世间等。
【疏】如三重漫荼罗中五位三昧者五位者第一重有
三谓中台鬓蕊八叶也并第二第三院名为五位或
取如来菩萨金刚二乘诸天如下真言支分中之所
显示。
【疏】萨婆若有三种名等者即天台四教中后三教各
有八事一教二理三智四断五行六位七因八果此
萨婆若即当第三智字也且通教智者谓同得巧度
一切智也别教智者道种智也圆教智者一切种智
也言此三种智至即是阿字义者释成不二也。
【疏】与大论语等字等等者谓如上真言声字摄馀诸
字与大论亦同彼论云复次菩萨摩诃萨之行者所
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
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啰字门一切法离垢故波
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
那字门一切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乃至荼字
门入诸法边境处不可得故不终不生故彼论释曰
字等语等者是陀罗尼于诸字平等无有憎爱又此
诸字因缘未会时亦无终归亦无现在亦无所有但
身舍利也。
【疏】此是一切世间最难解等者法华经云是法不可
示言词相寂灭诸馀众生类无有能得解等由是世
尊初成道时但自受法乐三七日后以方便力方乃
起说故云此是一切世间等。
【疏】如三重漫荼罗中五位三昧者五位者第一重有
三谓中台鬓蕊八叶也并第二第三院名为五位或
取如来菩萨金刚二乘诸天如下真言支分中之所
显示。
【疏】萨婆若有三种名等者即天台四教中后三教各
有八事一教二理三智四断五行六位七因八果此
萨婆若即当第三智字也且通教智者谓同得巧度
一切智也别教智者道种智也圆教智者一切种智
也言此三种智至即是阿字义者释成不二也。
【疏】与大论语等字等等者谓如上真言声字摄馀诸
字与大论亦同彼论云复次菩萨摩诃萨之行者所
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
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啰字门一切法离垢故波
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
那字门一切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乃至荼字
门入诸法边境处不可得故不终不生故彼论释曰
字等语等者是陀罗尼于诸字平等无有憎爱又此
诸字因缘未会时亦无终归亦无现在亦无所有但
卷六 第 590a 页 X23-0590.png
住吾我心中忆想分别觉观心说是散乱心语不见
实事如风动水则无所见等者与毕竟空涅槃同等
菩萨以此陀罗尼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是名字等
语等。
【疏】名谓以此字门等者谓名诠自性然有一字为名
者如阿之言无二字为名者三迷云等多字为名者
阿三迷乃云无等也疏中欲显多字为名故曰共成
一名也。
【疏】如初句云等者谓阿三迷云无等此之三句各是
集法满足句如说不生亦不灭等随句义虽未圆亦
名为句以法满足故也。
【疏】多名共成一句等者谓诸行无常等四句成偈即
是显义周圆句也。
问真言之体必是依声何故此
中但言名句耶。
答此辨真言通相就能诠显自性
差别故说名等若望所依亦不离声故十地论说者
听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善声二者善字成唯
识云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法缘名等词缘
于声岂无声耶又为此宗依字发声如行者于心圆
明中观字从字发声方显义故由是直取字等不言
其声览者可悉。
【疏】以此祛字门等者如金刚顶经说受触金刚吞灭
种种诸秽即斯义也然此密意所谓吞灭一切众生
五浊烦恼垢污故云以此祛字等。
【疏】又其真言唯说十二等者其真言即缚字也此缚
实事如风动水则无所见等者与毕竟空涅槃同等
菩萨以此陀罗尼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是名字等
语等。
【疏】名谓以此字门等者谓名诠自性然有一字为名
者如阿之言无二字为名者三迷云等多字为名者
阿三迷乃云无等也疏中欲显多字为名故曰共成
一名也。
【疏】如初句云等者谓阿三迷云无等此之三句各是
集法满足句如说不生亦不灭等随句义虽未圆亦
名为句以法满足故也。
【疏】多名共成一句等者谓诸行无常等四句成偈即
是显义周圆句也。
问真言之体必是依声何故此
中但言名句耶。
答此辨真言通相就能诠显自性
差别故说名等若望所依亦不离声故十地论说者
听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善声二者善字成唯
识云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法缘名等词缘
于声岂无声耶又为此宗依字发声如行者于心圆
明中观字从字发声方显义故由是直取字等不言
其声览者可悉。
【疏】以此祛字门等者如金刚顶经说受触金刚吞灭
种种诸秽即斯义也然此密意所谓吞灭一切众生
五浊烦恼垢污故云以此祛字等。
【疏】又其真言唯说十二等者其真言即缚字也此缚
卷六 第 590b 页 X23-0590.png
字诠一切诸法语言道断义若法本来不生则离诸
因缘是故语言道断故下疏云以辟支佛智慧深利
见一切集法皆是灭法故名證寂然界住此三昧时
能观诸法如涅槃相无可宣说名极灭语言三昧以
此因缘不乐说法欲满众生愿故但以神力加此一
字以为真言净除于业生者谓能净除因缘造作之
生令得大空智生故曰净除于业生也。
【疏】法住法位等者真如住在诸法之中名为法住法
有染净离染得净分位显之故名法位此约理事差
别或真如法即所住即法位唯约理明言性相常住
者谓真言如实体性真言如实行相有佛无佛而常
有故亦可性是常住相是无常既尔云何言性相常
尔答性相无二故又性常是常相常是无常不由如
来出世故问常住音声可尔无常音声言说岂非如
来说耶释曰法本无常但由佛显故。
【疏】随一一真言等者谓如来以普门加持现出普门
之身随一一身皆有真言故名一一真言名成立中
者谓一一真言或广或略于其中间或将一字义成
立一切字义如以迦字成立一切字者迦是无作义
若以此字成立一切字时者一切字皆成无作具如
下疏言皆如因陀罗宗者谓天帝释自造声论彼中
有如是义故又或如天帝释殿上网互相涉入重重
无尽故言皆如因陀罗宗也。
【疏】无苦集等者谓入阿字本不生门故即了苦集灭
因缘是故语言道断故下疏云以辟支佛智慧深利
见一切集法皆是灭法故名證寂然界住此三昧时
能观诸法如涅槃相无可宣说名极灭语言三昧以
此因缘不乐说法欲满众生愿故但以神力加此一
字以为真言净除于业生者谓能净除因缘造作之
生令得大空智生故曰净除于业生也。
【疏】法住法位等者真如住在诸法之中名为法住法
有染净离染得净分位显之故名法位此约理事差
别或真如法即所住即法位唯约理明言性相常住
者谓真言如实体性真言如实行相有佛无佛而常
有故亦可性是常住相是无常既尔云何言性相常
尔答性相无二故又性常是常相常是无常不由如
来出世故问常住音声可尔无常音声言说岂非如
来说耶释曰法本无常但由佛显故。
【疏】随一一真言等者谓如来以普门加持现出普门
之身随一一身皆有真言故名一一真言名成立中
者谓一一真言或广或略于其中间或将一字义成
立一切字义如以迦字成立一切字者迦是无作义
若以此字成立一切字时者一切字皆成无作具如
下疏言皆如因陀罗宗者谓天帝释自造声论彼中
有如是义故又或如天帝释殿上网互相涉入重重
无尽故言皆如因陀罗宗也。
【疏】无苦集等者谓入阿字本不生门故即了苦集灭
卷六 第 590c 页 X23-0590.png
道本来不生而但有真谛如水结成冰冰即是水无
别水也但以众生迷于苦集失法性水若入阿字门
了达苦集本来不生即会法性而但有真谛故云无
苦集等。
【疏】又知八倒等者一切众生由迷倒故计一切法是
净是乐是常是我今观念处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
无我如是念处除四倒巳若执不舍复成四倒今入
阿字门故了知念处本来不生但是法界成真实念
处故云又知八倒等言知四如意等者四如意者欲
勤心观也一切神通由此发故仁王疏云欲勤心观
以定为体性又宝积经云菩萨摩诃萨依静虑波罗
蜜多故获是欲三摩地断行成就修如意足如是勤
心观三摩地断行成就菩萨摩诃萨依如是等欲勤
心观助发定法极善修治极善成立自在转故能善
修习四如意足成就四种如意足巳随其愿欲證得
现前能示非一种种神变菩萨摩诃萨虽现无量神
通变化皆为度脱诸众生故等言本不生者谓如是
神足以阿字门四句求之皆无所得即知本来不生
全是法界故得成就法界神通尔言知是处非处等
者知是处非处即佛十力第一力也若出体时尅性
以慧为性若取相应即兼心等四蕴为性若取眷属
五蕴为性即定共道共无漏色等助成慧体故谓知
诸法因果相当名为是处因果相违名为非处宝积
经云言是处者有所摄受谓离杀者能感长寿离不
别水也但以众生迷于苦集失法性水若入阿字门
了达苦集本来不生即会法性而但有真谛故云无
苦集等。
【疏】又知八倒等者一切众生由迷倒故计一切法是
净是乐是常是我今观念处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
无我如是念处除四倒巳若执不舍复成四倒今入
阿字门故了知念处本来不生但是法界成真实念
处故云又知八倒等言知四如意等者四如意者欲
勤心观也一切神通由此发故仁王疏云欲勤心观
以定为体性又宝积经云菩萨摩诃萨依静虑波罗
蜜多故获是欲三摩地断行成就修如意足如是勤
心观三摩地断行成就菩萨摩诃萨依如是等欲勤
心观助发定法极善修治极善成立自在转故能善
修习四如意足成就四种如意足巳随其愿欲證得
现前能示非一种种神变菩萨摩诃萨虽现无量神
通变化皆为度脱诸众生故等言本不生者谓如是
神足以阿字门四句求之皆无所得即知本来不生
全是法界故得成就法界神通尔言知是处非处等
者知是处非处即佛十力第一力也若出体时尅性
以慧为性若取相应即兼心等四蕴为性若取眷属
五蕴为性即定共道共无漏色等助成慧体故谓知
诸法因果相当名为是处因果相违名为非处宝积
经云言是处者有所摄受谓离杀者能感长寿离不
卷六 第 591a 页 X23-0591.png
与取能感大富离邪欲者感贞良妻如是说者斯有
是处言非处者无所摄受返上可知言知自心等者
谓一切众生本有佛知见性由不如实知故名为无
明失佛如来种种智力若如实自知时即名之为明
等者等取大悲及方便故言本不生者谓众生等虽
知佛有如是智力但是信知不能成于诸佛如来自
然智力若了阿字本不生故即是如实而知自心初
发心时便成正觉不由他悟故言六蔽本不生等者
乖违理性障蔽真言即是六度所治贪等六种烦恼
但从妄起推入阿字达本无生离彼中流故升彼岸
也言知十八种法者即是不共馀乘所有法也大宝
积经云第一诸业无有误失不共佛法所谓如来身
业毕竟无误失故若往来坐卧威仪端严身光极照
触彼众生令与乐受身无过相如来语业无有误失
为实语如义语等如是一切语言无有过相如来之
心无有误失不舍甚深定法于一切法无碍智见任
运而转是名诸业无失第二言无卒暴不共佛法谓
如来一切言音本无卒暴何以故久巳永离爱恚诤
讼等故第三念无忘失不共佛法谓如来正念无忘
失故何以故盖住于静虑解脱三摩地等不废忘故
观有情心行如其所应宣说妙法于诸义法训词辩
才无碍解中无忘失等第四无不定心不共佛法谓
如来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食若语若默常处深定
无出离时何以故由如来證得甚深三摩地无障碍
是处言非处者无所摄受返上可知言知自心等者
谓一切众生本有佛知见性由不如实知故名为无
明失佛如来种种智力若如实自知时即名之为明
等者等取大悲及方便故言本不生者谓众生等虽
知佛有如是智力但是信知不能成于诸佛如来自
然智力若了阿字本不生故即是如实而知自心初
发心时便成正觉不由他悟故言六蔽本不生等者
乖违理性障蔽真言即是六度所治贪等六种烦恼
但从妄起推入阿字达本无生离彼中流故升彼岸
也言知十八种法者即是不共馀乘所有法也大宝
积经云第一诸业无有误失不共佛法所谓如来身
业毕竟无误失故若往来坐卧威仪端严身光极照
触彼众生令与乐受身无过相如来语业无有误失
为实语如义语等如是一切语言无有过相如来之
心无有误失不舍甚深定法于一切法无碍智见任
运而转是名诸业无失第二言无卒暴不共佛法谓
如来一切言音本无卒暴何以故久巳永离爱恚诤
讼等故第三念无忘失不共佛法谓如来正念无忘
失故何以故盖住于静虑解脱三摩地等不废忘故
观有情心行如其所应宣说妙法于诸义法训词辩
才无碍解中无忘失等第四无不定心不共佛法谓
如来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食若语若默常处深定
无出离时何以故由如来證得甚深三摩地无障碍
卷六 第 591b 页 X23-0591.png
静虑等永离散乱之心故第五无诸异想不共佛法
谓如来无诸异想乃至于持戒者其心无爱于犯戒
者其心无恚等故名如来无种种想第六无拣择舍
不共佛法谓如来巳脩圣道而證此舍非未脩道而
有證故如来舍者能转梵轮悲悯众生无高不远离
二边超过一切思量拣择等第七志欲无灭不共佛
法所谓如来善法志欲无灭大慈志欲无灭大悲志
欲无灭说法志欲无灭等第八正勤无减不共佛法
所谓不舍所化众生正勤乃至不缘食饮相续说法
中无暂废等第九念无退减不共佛法谓如来證得
菩提无间观察一切众生去来诸心相续知巳如来
于中毕竟了知无有忘失等第十三摩地无有退减
不共佛法所谓佛三摩地乃至若生死际平等即涅
槃际平等以如来證入如是平等性故于三摩地而
无退减等第十一智慧无减不共佛法所谓如来具
悟入一句百千大劫说无尽智于一切处无障碍智
等第十二解脱无减不共佛法谓薄伽梵远离一切
执著二边故得解脱如是解脱前际无缚后际无转
不住现在故等第十三身业智导不共佛法所谓如
来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等第十四语业智
导不共佛法所谓如来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
转等第十五意业智导不共佛法谓如来一切意业
智为前导随智而转等第十六过去无碍智不共佛
法谓如来以无碍智能知如是无量无边过去世中
谓如来无诸异想乃至于持戒者其心无爱于犯戒
者其心无恚等故名如来无种种想第六无拣择舍
不共佛法谓如来巳脩圣道而證此舍非未脩道而
有證故如来舍者能转梵轮悲悯众生无高不远离
二边超过一切思量拣择等第七志欲无灭不共佛
法所谓如来善法志欲无灭大慈志欲无灭大悲志
欲无灭说法志欲无灭等第八正勤无减不共佛法
所谓不舍所化众生正勤乃至不缘食饮相续说法
中无暂废等第九念无退减不共佛法谓如来證得
菩提无间观察一切众生去来诸心相续知巳如来
于中毕竟了知无有忘失等第十三摩地无有退减
不共佛法所谓佛三摩地乃至若生死际平等即涅
槃际平等以如来證入如是平等性故于三摩地而
无退减等第十一智慧无减不共佛法所谓如来具
悟入一句百千大劫说无尽智于一切处无障碍智
等第十二解脱无减不共佛法谓薄伽梵远离一切
执著二边故得解脱如是解脱前际无缚后际无转
不住现在故等第十三身业智导不共佛法所谓如
来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等第十四语业智
导不共佛法所谓如来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
转等第十五意业智导不共佛法谓如来一切意业
智为前导随智而转等第十六过去无碍智不共佛
法谓如来以无碍智能知如是无量无边过去世中
卷六 第 591c 页 X23-0591.png
所有诸佛国土若成若坏等第十七未来无碍智不
共佛法所谓未来世中所有如来或当出现或当灭
度等彼一切相如来于此悉能了知等第十八现在
无碍智不共佛法谓如来于现在世十方一切诸佛
土中所有诸佛诸菩萨众诸声闻众诸独觉众若干
差别悉能了知等是名十八不共佛法复以此法入
阿字本不生故则不共之义尤异馀宗也。
【经】谓阿字门等者凡开口最初皆有阿声即此阿声
为一切众声之母能生一切真言之声故名为母又
此阿声生十四音成十二章疏中不显故须区别依
涅槃经本母抄略示方隅分之为三初释章题二释
章数三释音数且初题云悉昙章梵语悉昙此云成
就准声明中即是男声八转中属于业声业谓造作
以此为本而能成办诸章文字及名句等故云成就
又古译为吉法应云悉达磨悉是娑字从女声呼诠
妙善等义达磨是法故云吉法上皆不正具足应云
悉昙啰窣堵此云成就吉祥章第二释章数者此悉
昙章句总而言之不出四十五字所为和会音有十
二字除助巧等毗声有二十五字超声有八字此等
诸字展转能生一切声字由是分十二章一切言音
收摄皆尽谓先以短声阿字流入短声迦祛誐伽仰
遮车若社壤吒咤拿荼拿多他那驮曩波颇磨婆莽
野啰罗嚩扯洒娑诃等三十三字中历呼一周即为
第一章抄文伤略应更将长声阿字似前短声阿字
共佛法所谓未来世中所有如来或当出现或当灭
度等彼一切相如来于此悉能了知等第十八现在
无碍智不共佛法谓如来于现在世十方一切诸佛
土中所有诸佛诸菩萨众诸声闻众诸独觉众若干
差别悉能了知等是名十八不共佛法复以此法入
阿字本不生故则不共之义尤异馀宗也。
【经】谓阿字门等者凡开口最初皆有阿声即此阿声
为一切众声之母能生一切真言之声故名为母又
此阿声生十四音成十二章疏中不显故须区别依
涅槃经本母抄略示方隅分之为三初释章题二释
章数三释音数且初题云悉昙章梵语悉昙此云成
就准声明中即是男声八转中属于业声业谓造作
以此为本而能成办诸章文字及名句等故云成就
又古译为吉法应云悉达磨悉是娑字从女声呼诠
妙善等义达磨是法故云吉法上皆不正具足应云
悉昙啰窣堵此云成就吉祥章第二释章数者此悉
昙章句总而言之不出四十五字所为和会音有十
二字除助巧等毗声有二十五字超声有八字此等
诸字展转能生一切声字由是分十二章一切言音
收摄皆尽谓先以短声阿字流入短声迦祛誐伽仰
遮车若社壤吒咤拿荼拿多他那驮曩波颇磨婆莽
野啰罗嚩扯洒娑诃等三十三字中历呼一周即为
第一章抄文伤略应更将长声阿字似前短声阿字
卷六 第 592a 页 X23-0592.png
流入长声迦字乃至末后长声诃等三十三字更以
伊字流入枳溪儗岐嶷止齿耳誓仍(上)徵痴𠰒迟抳
底体你提𩕳比庀未婢铭伊哩里尾屣始枲呬等三
十三字乃至从恶字流入脚却[虍-七+(一/(匚@一)/(乳-孚))][酉*(虍-七+(一/(匚@一)/(乳-孚)))][虍-七+(一/(匚@一)/(乳-孚))]酌绰弱杓若
卓逴桡浊搦跢托恼度诺博泺毛(上)薄莫药洛洛缚
灼朔索郝等三十三字如上历遍方成第一章体乃
为尽理不尔则音义不足矣次明第二章上第一章
若以阿阿等单单为头历下诸字遍而为一章今第
二总以十二音历下诸字为第二章谓先以阿阿伊
缢至暗恶声历下三十三字一一相梯循历俱遍如
迦迦枳鸡矩俱计盖句娇剑脚等一周竟次以祛字
为头如上轮次而作一周谓祛祛企溪乃至欠却如
是三十三字循历周遍即为第二章若和会者阿阿
即迦迦伊缢即枳鸡乃至暗恶即剑脚等次明第三
章即复呼章谓以迦字次第历配下三十三字如迦
祛(短二合)迦祛(长二合)吉企(二合)吉溪(下同)屈龉屈驱枳契枳
恺屈去屈𧽂讫欠讫却次历誐伽仰乃至诃字遍为
第三章次以此下誐字却从迦字历配如誐迦誐迦
誐枳誐鸡至誐剑誐脚如是三十三字配历遍为第
四章次以齿音五字最后若字从迦字历直至诃字
为第五章如是取舌上音第五字舌头音第五字唇
音第五字一一为头历配迦字至诃字一周竟为第
六第七第八章又以超声野啰攞嚩四字一一为头
如前历配作四周竟即是第九至第十二章大般涅
伊字流入枳溪儗岐嶷止齿耳誓仍(上)徵痴𠰒迟抳
底体你提𩕳比庀未婢铭伊哩里尾屣始枲呬等三
十三字乃至从恶字流入脚却[虍-七+(一/(匚@一)/(乳-孚))][酉*(虍-七+(一/(匚@一)/(乳-孚)))][虍-七+(一/(匚@一)/(乳-孚))]酌绰弱杓若
卓逴桡浊搦跢托恼度诺博泺毛(上)薄莫药洛洛缚
灼朔索郝等三十三字如上历遍方成第一章体乃
为尽理不尔则音义不足矣次明第二章上第一章
若以阿阿等单单为头历下诸字遍而为一章今第
二总以十二音历下诸字为第二章谓先以阿阿伊
缢至暗恶声历下三十三字一一相梯循历俱遍如
迦迦枳鸡矩俱计盖句娇剑脚等一周竟次以祛字
为头如上轮次而作一周谓祛祛企溪乃至欠却如
是三十三字循历周遍即为第二章若和会者阿阿
即迦迦伊缢即枳鸡乃至暗恶即剑脚等次明第三
章即复呼章谓以迦字次第历配下三十三字如迦
祛(短二合)迦祛(长二合)吉企(二合)吉溪(下同)屈龉屈驱枳契枳
恺屈去屈𧽂讫欠讫却次历誐伽仰乃至诃字遍为
第三章次以此下誐字却从迦字历配如誐迦誐迦
誐枳誐鸡至誐剑誐脚如是三十三字配历遍为第
四章次以齿音五字最后若字从迦字历直至诃字
为第五章如是取舌上音第五字舌头音第五字唇
音第五字一一为头历配迦字至诃字一周竟为第
六第七第八章又以超声野啰攞嚩四字一一为头
如前历配作四周竟即是第九至第十二章大般涅
卷六 第 592b 页 X23-0592.png
槃由此立十二章今抄释此章虽支体钩锁上下分
明似有未周且如毗声二十五音先取迦字次第合
配祛字直至诃字又于五类音中各取一字合配迦
字直至诃字而为六章足前单呼二章共为八章次
于超声八字以野字从迦字合配次以啰啰嚩三字
如前合配都成十二下有舍洒娑诃四字不取为头
合配诸字若俱取之章数则成十六是故不取若不
取者则有取音不尽之失今为改之谓以阿阿
伊缢坞乌翳蔼污奥暗恶
十二之音如是依平上去入位次调停令其不差名
和会音和谐会通毗超等音不杂乱故成十二章先
短声阿字流入短声迦祛誐伽仰乃至娑诃即成第
一短声阿字等章次以长声阿字流至长声迦祛誐
伽昂乃至次第直至娑诃即成第二长声阿字等章
又以伊字流至枳企儗祇倪乃至洗呬为第三伊字
等章又从缢字流入鸡溪倪祇霓乃至斯奚为第四
缢字等章又以坞字流入短声举龉语瞿虞乃至苏
虎为第五坞字等章又以乌字乃至脚字随音流入
次第如前即成乌字乃至脚字等名十二章以此确
定十二章数然后更以二二合三四五合等一音为
主馀音为伴则有无量音声之章如天帝网不相妨
碍若如此者则无取字不周之失览者知焉后释音
数者分二初总后别且初悉昙之字不但开之为一
十二章亦总能收摄一切音类谓阿阿乃至暗恶如
明似有未周且如毗声二十五音先取迦字次第合
配祛字直至诃字又于五类音中各取一字合配迦
字直至诃字而为六章足前单呼二章共为八章次
于超声八字以野字从迦字合配次以啰啰嚩三字
如前合配都成十二下有舍洒娑诃四字不取为头
合配诸字若俱取之章数则成十六是故不取若不
取者则有取音不尽之失今为改之谓以阿阿
伊缢坞乌翳蔼污奥暗恶
十二之音如是依平上去入位次调停令其不差名
和会音和谐会通毗超等音不杂乱故成十二章先
短声阿字流入短声迦祛誐伽仰乃至娑诃即成第
一短声阿字等章次以长声阿字流至长声迦祛誐
伽昂乃至次第直至娑诃即成第二长声阿字等章
又以伊字流至枳企儗祇倪乃至洗呬为第三伊字
等章又从缢字流入鸡溪倪祇霓乃至斯奚为第四
缢字等章又以坞字流入短声举龉语瞿虞乃至苏
虎为第五坞字等章又以乌字乃至脚字随音流入
次第如前即成乌字乃至脚字等名十二章以此确
定十二章数然后更以二二合三四五合等一音为
主馀音为伴则有无量音声之章如天帝网不相妨
碍若如此者则无取字不周之失览者知焉后释音
数者分二初总后别且初悉昙之字不但开之为一
十二章亦总能收摄一切音类谓阿阿乃至暗恶如
卷六 第 592c 页 X23-0592.png
此方十六声以为定矣。
问如上阿阿二字乃至暗
恶即有一十二字何故经言十四音耶。
答谓此十
二字后有助巧声哩狸里狸四个字故若尔更添四
字应成十六然此四字不得为母但为助巧随于弹
舌直呼之中各取二来故成十四如以迦字合哩狸
时梵书即是此但西方凡俗通用之字若声明
中梵书即是又如以迦字合里狸时梵书即是
若助巧者梵书即是若知四字收摄之处
本体即是啰罗二字故不俱取有取十二音中后之
二音为助巧音非也后别释者谓此一十四音字轮
品中但列其音未显其义令观行者支分不具今别
释之且第一短声阿字者有三义一约不破坏者
谓一体三宝体性坚固犹如金刚以不坏故无有尽
灭故无尽灭故即是真常真常即是大般涅槃二约
不流者如来九孔无漏失故九孔者二眼二耳二鼻
语门二隐窍也即五根无失如来法身五根名言尚
不可得况有流耶真常之体即是涅槃三约依功德
者非谓积功累德但是本有性净之功德故此即所
显真常涅槃由此三义故名为阿次明第二长声
阿字门即是本不生之行也梵语阿字诠阿阇梨义
阿阇梨有四义一者依教授义令生善故即亲教者
二者依制度义阿毗昙也显诸大乘戒威仪故三者
依圣人义梵语阿哩也(二合)此云远恶义翻为圣人总
目十地诸圣人故四者依教诲义即教示诲导止恶
问如上阿阿二字乃至暗
恶即有一十二字何故经言十四音耶。
答谓此十
二字后有助巧声哩狸里狸四个字故若尔更添四
字应成十六然此四字不得为母但为助巧随于弹
舌直呼之中各取二来故成十四如以迦字合哩狸
时梵书即是此但西方凡俗通用之字若声明
中梵书即是又如以迦字合里狸时梵书即是
若助巧者梵书即是若知四字收摄之处
本体即是啰罗二字故不俱取有取十二音中后之
二音为助巧音非也后别释者谓此一十四音字轮
品中但列其音未显其义令观行者支分不具今别
释之且第一短声阿字者有三义一约不破坏者
谓一体三宝体性坚固犹如金刚以不坏故无有尽
灭故无尽灭故即是真常真常即是大般涅槃二约
不流者如来九孔无漏失故九孔者二眼二耳二鼻
语门二隐窍也即五根无失如来法身五根名言尚
不可得况有流耶真常之体即是涅槃三约依功德
者非谓积功累德但是本有性净之功德故此即所
显真常涅槃由此三义故名为阿次明第二长声
阿字门即是本不生之行也梵语阿字诠阿阇梨义
阿阇梨有四义一者依教授义令生善故即亲教者
二者依制度义阿毗昙也显诸大乘戒威仪故三者
依圣人义梵语阿哩也(二合)此云远恶义翻为圣人总
目十地诸圣人故四者依教诲义即教示诲导止恶
卷六 第 593a 页 X23-0593.png
脩善故由此四义故名为阿第三伊字门者约声明
中是女声也谓伊字所显即佛法也佛法有二一證
法二教法證法有二一所證谓涅槃真理二能證即
正体智教法亦有二一者通即总举三乘二者别即
大般涅槃依是教法净脩梵行正智圆满證大涅槃
今伊字中诠显此法故曰伊者即是佛法也第四缢
字门者缢者自在义依二种释初总明自在后别明
护法且初言自在者借喻以显以自在天外宗所计
能生一切即自在天为世间之父母故名为世尊如
理趣经说外道微未底闻佛说诸法无生本来清净
即作是言此义不然自在天常而是一切万物父母
能生诸法能作能造安立世间于是如来以种种道
理诘难于彼而理不通因得正见今诸佛妙法若对
自在天时尘沙陪数岂可为喻以自在天世人知故
故引为喻上来总明自在下别明护法者一约大梵
二约护世三约能说四就所为五就所断且初言自
在者名为大梵即大梵天王也然色界四禅总名梵
世初禅第三亦名大梵今此所引即第四禅梵王此
梵天王以缢字为种子谓所流之法名曰自在若受
持者即名护法此外道所计也若佛法中大梵无过
真常佛性自然皎洁况之如天自在无碍有若于王
若受持者则名护法护法有二一自受持依之脩證
二令他受持同适真趣任持弘护令不断绝是真护
法是故缢字名曰自在二又自在者名为护世即四
中是女声也谓伊字所显即佛法也佛法有二一證
法二教法證法有二一所證谓涅槃真理二能證即
正体智教法亦有二一者通即总举三乘二者别即
大般涅槃依是教法净脩梵行正智圆满證大涅槃
今伊字中诠显此法故曰伊者即是佛法也第四缢
字门者缢者自在义依二种释初总明自在后别明
护法且初言自在者借喻以显以自在天外宗所计
能生一切即自在天为世间之父母故名为世尊如
理趣经说外道微未底闻佛说诸法无生本来清净
即作是言此义不然自在天常而是一切万物父母
能生诸法能作能造安立世间于是如来以种种道
理诘难于彼而理不通因得正见今诸佛妙法若对
自在天时尘沙陪数岂可为喻以自在天世人知故
故引为喻上来总明自在下别明护法者一约大梵
二约护世三约能说四就所为五就所断且初言自
在者名为大梵即大梵天王也然色界四禅总名梵
世初禅第三亦名大梵今此所引即第四禅梵王此
梵天王以缢字为种子谓所流之法名曰自在若受
持者即名护法此外道所计也若佛法中大梵无过
真常佛性自然皎洁况之如天自在无碍有若于王
若受持者则名护法护法有二一自受持依之脩證
二令他受持同适真趣任持弘护令不断绝是真护
法是故缢字名曰自在二又自在者名为护世即四
卷六 第 593b 页 X23-0593.png
天王也以此四王能护世故言四王者东方名为持
国是乾闼婆主南方名为增长是鸠盘荼主西方名
为丑目或名广目是诸龙主北方名为多闻是药叉
主此四天王及诸眷属常护世间皆能拥护如来之
法亦能为他敷扬宣说又四护世者表四无碍解亦
是四无量四摄法等由依此等即能自护及能护他
故曰依护世也三约能说者又缢者是能自在说也
即證大涅槃得真解脱名为自在大解脱中有八自
在为令众生得是自在故施设一乘令勤脩习故言
能自在说也四约所为者谓此缢字诠于所为能自
在故谓修集方等经典也方等是经典之所诠乐修
方等常习是经典依是经典悟方等理如是修悟本
为何耶为欲證得大般涅槃大自在故故曰就所为
故五就所断者谓此缢字诠于所断能自在故所断
法者谓嫉妒缠是自在障故须断之即随喜功德是
能持之妙药诸有情类自无始来业垢深重见他得
利或他胜巳心生热恼常欲摧彼令不如意由是系
缚长沦三界不得自在诸善功德悉被秽之若欲出
离得自在者必须断之若除断巳一切诸善皆得圆
满故能宣扬大般涅槃法故曰就所断也是故缢者
名为自在次明第五坞字门者坞字诠一切法譬喻
不可得故若有譬喻不为胜上即大涅槃于诸方等
最上教中更出过故亦云上上故云譬喻不可得故
第六乌字门诠无慧念义良以无义正念于一切法
国是乾闼婆主南方名为增长是鸠盘荼主西方名
为丑目或名广目是诸龙主北方名为多闻是药叉
主此四天王及诸眷属常护世间皆能拥护如来之
法亦能为他敷扬宣说又四护世者表四无碍解亦
是四无量四摄法等由依此等即能自护及能护他
故曰依护世也三约能说者又缢者是能自在说也
即證大涅槃得真解脱名为自在大解脱中有八自
在为令众生得是自在故施设一乘令勤脩习故言
能自在说也四约所为者谓此缢字诠于所为能自
在故谓修集方等经典也方等是经典之所诠乐修
方等常习是经典依是经典悟方等理如是修悟本
为何耶为欲證得大般涅槃大自在故故曰就所为
故五就所断者谓此缢字诠于所断能自在故所断
法者谓嫉妒缠是自在障故须断之即随喜功德是
能持之妙药诸有情类自无始来业垢深重见他得
利或他胜巳心生热恼常欲摧彼令不如意由是系
缚长沦三界不得自在诸善功德悉被秽之若欲出
离得自在者必须断之若除断巳一切诸善皆得圆
满故能宣扬大般涅槃法故曰就所断也是故缢者
名为自在次明第五坞字门者坞字诠一切法譬喻
不可得故若有譬喻不为胜上即大涅槃于诸方等
最上教中更出过故亦云上上故云譬喻不可得故
第六乌字门诠无慧念义良以无义正念于一切法
卷六 第 593c 页 X23-0593.png
妄计有我故使世间多多有情于秘密藏而生谤毁
秘密所谓涅槃真我一切有情迷之妄计犹如王子
失宝刀喻宝刀王子持去贫者谄言真乘菩萨诠之
群生妄计由是别开方便破彼执情显示诸法实无
有我除彼无慧念故云乌者诠无慧念也第七翳字
门诠一切法求不可得义谓佛性涅槃远离性相心
言罔及非可求故金刚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
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曰翳者诠一切法
求不可得也第八蔼字门蔼者二义一者诠一切法
自在不可得义言自在法对待立之对拘缚故说名
自在今佛如来得真解脱是真自在言不可得者谓
真常理中缚解二名皆不可得即是蔼字如实之义
二蔼者是威仪胜声如来威仪进止无非利益一切
众生故曰蔼者是威仪胜声等第九污字门诠烦恼
义烦谓烦扰恼谓恼害由此或能烦扰行人恼害功
德即是根随俱生分别分别粗浅入见即除俱生细
故佛果方尽又呼此字时有执取声执取是漏漏者
名之为流如来不流不流者即不动不动即无生佛
体真常本无生灭无生无灭名大涅槃故此污字诠
一切法烦恼不可得也第十奥字门者诠大乘义大
乘义者即是真常是真常者即是究竟今究竟义但
是所诠大乘有二一者通取一切大乘于前九部中
得为究竟故谓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二者明此
涅槃所显圆极以为究竟又外道经书对于内教得
秘密所谓涅槃真我一切有情迷之妄计犹如王子
失宝刀喻宝刀王子持去贫者谄言真乘菩萨诠之
群生妄计由是别开方便破彼执情显示诸法实无
有我除彼无慧念故云乌者诠无慧念也第七翳字
门诠一切法求不可得义谓佛性涅槃远离性相心
言罔及非可求故金刚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
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曰翳者诠一切法
求不可得也第八蔼字门蔼者二义一者诠一切法
自在不可得义言自在法对待立之对拘缚故说名
自在今佛如来得真解脱是真自在言不可得者谓
真常理中缚解二名皆不可得即是蔼字如实之义
二蔼者是威仪胜声如来威仪进止无非利益一切
众生故曰蔼者是威仪胜声等第九污字门诠烦恼
义烦谓烦扰恼谓恼害由此或能烦扰行人恼害功
德即是根随俱生分别分别粗浅入见即除俱生细
故佛果方尽又呼此字时有执取声执取是漏漏者
名之为流如来不流不流者即不动不动即无生佛
体真常本无生灭无生无灭名大涅槃故此污字诠
一切法烦恼不可得也第十奥字门者诠大乘义大
乘义者即是真常是真常者即是究竟今究竟义但
是所诠大乘有二一者通取一切大乘于前九部中
得为究竟故谓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二者明此
涅槃所显圆极以为究竟又外道经书对于内教得
卷六 第 594a 页 X23-0594.png
名为诸所显法近皆非究竟今大乘经所显之义称
理尽性皆名究竟故曰奥者诠大乘义等第十一暗
字门者能遮不净物义谓金银宝物正是所遮世间
贫者乃曰沙门观念修行用祛贪爱由金宝等是世
所珍凡情睹之皆生爱著由是牵生诸有漏业故名
不净诸佛弟子皆应舍之舍有二种一以自所有施
于三宝二于他处有不起贪爱若不舍者终日防护
疑阻他人于巳修行全成无暇故趣道之流必须弃
舍又不但能舍一切宝等诸不净物然实事舍一切
烦恼故成就品云又于他月悉舍内外所有即此义
矣由是此字亦能显大菩提果义也故曰暗者诠能
遮不净物义第十二恶字门者诠一切法远离不可
得义谓始觉智生即无不觉尔时始觉即是本觉始
本不二名究竟觉是故證涅槃时无明转为明无明
即明故无所离菩萨入涅槃时见一切众生本来寂
灭以證诸法无所离故故名入證大般涅槃故曰恶
字诠一切法远离不可得义也又文殊问经字母品
云阿(上)字是无常声阿(去)(引)字是远离我声伊(上)字是
诸根广博声伊(去)(引)字是世间灾害声坞(上)字是多种
逼迫声污(引)字是损减世间多有情声𠴊字是直软
相续有情声𠴊(引)(去)字是断染游戏声力字是生法相
续声𡃖(引)字是三有染相续声曀字是起所求声爱(引)
字是威仪胜声污字是取声奥(引)字是化生之声暗
字是无我所声恶字是沈没声然上略明十二字义
理尽性皆名究竟故曰奥者诠大乘义等第十一暗
字门者能遮不净物义谓金银宝物正是所遮世间
贫者乃曰沙门观念修行用祛贪爱由金宝等是世
所珍凡情睹之皆生爱著由是牵生诸有漏业故名
不净诸佛弟子皆应舍之舍有二种一以自所有施
于三宝二于他处有不起贪爱若不舍者终日防护
疑阻他人于巳修行全成无暇故趣道之流必须弃
舍又不但能舍一切宝等诸不净物然实事舍一切
烦恼故成就品云又于他月悉舍内外所有即此义
矣由是此字亦能显大菩提果义也故曰暗者诠能
遮不净物义第十二恶字门者诠一切法远离不可
得义谓始觉智生即无不觉尔时始觉即是本觉始
本不二名究竟觉是故證涅槃时无明转为明无明
即明故无所离菩萨入涅槃时见一切众生本来寂
灭以證诸法无所离故故名入證大般涅槃故曰恶
字诠一切法远离不可得义也又文殊问经字母品
云阿(上)字是无常声阿(去)(引)字是远离我声伊(上)字是
诸根广博声伊(去)(引)字是世间灾害声坞(上)字是多种
逼迫声污(引)字是损减世间多有情声𠴊字是直软
相续有情声𠴊(引)(去)字是断染游戏声力字是生法相
续声𡃖(引)字是三有染相续声曀字是起所求声爱(引)
字是威仪胜声污字是取声奥(引)字是化生之声暗
字是无我所声恶字是沈没声然上略明十二字义
卷六 第 594b 页 X23-0594.png
正此所要故疏序云此中有一二重缺者莫由此乎。
【疏】如诸外道计等者谓有外道诸论师等离因计有
作等和合故有果报若行者三密之中见有作等则
有同外道且作乃作者相因待生则无决定之相若
执为决定则不异外道故中论破云汝谓作者有作
即为无因无因故不能生果等。
【疏】中论观六种等者六种即是地水火风空识也今
正取空如彼论偈云有相无相中相则无所住离有
相无相馀处亦如是此显有无二相皆无所住空既
如是馀五亦然又偈云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非
相非可相馀五同虚空等今祛字门于一切法有相
无相皆无所住如虚空等故故云中论观六种等。
【疏】复次若人不动本处等者彼论问曰汝虽种种门
破去去者住住者而眼见有去住答曰肉眼所见不
可信也是故疏云若人不动本处即是所诣处也。
【疏】而言毗婆舍那等者毗婆舍那此云胜观未审属
何胜观能破烦恼耶若属观品观品是慧慧是能歒
烦恼是所歒此正辨战歒之体总此问意云然一切
法中如诸论所破我义皆不得成故智慧烦恼毕竟
属于谁人今时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耶。
【疏】明暗毕竟不相及者谓相违法理必不俱云何能
破此文正难不可说断若论断义性相不同故华严
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后此约性也三际求之不可说
断则无断也十地论云譬如灯焰前中后取故此约
【疏】如诸外道计等者谓有外道诸论师等离因计有
作等和合故有果报若行者三密之中见有作等则
有同外道且作乃作者相因待生则无决定之相若
执为决定则不异外道故中论破云汝谓作者有作
即为无因无因故不能生果等。
【疏】中论观六种等者六种即是地水火风空识也今
正取空如彼论偈云有相无相中相则无所住离有
相无相馀处亦如是此显有无二相皆无所住空既
如是馀五亦然又偈云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非
相非可相馀五同虚空等今祛字门于一切法有相
无相皆无所住如虚空等故故云中论观六种等。
【疏】复次若人不动本处等者彼论问曰汝虽种种门
破去去者住住者而眼见有去住答曰肉眼所见不
可信也是故疏云若人不动本处即是所诣处也。
【疏】而言毗婆舍那等者毗婆舍那此云胜观未审属
何胜观能破烦恼耶若属观品观品是慧慧是能歒
烦恼是所歒此正辨战歒之体总此问意云然一切
法中如诸论所破我义皆不得成故智慧烦恼毕竟
属于谁人今时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耶。
【疏】明暗毕竟不相及者谓相违法理必不俱云何能
破此文正难不可说断若论断义性相不同故华严
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后此约性也三际求之不可说
断则无断也十地论云譬如灯焰前中后取故此约
卷六 第 594c 页 X23-0594.png
相也三时齐取可说断斯则经论相反意旨相成何
者以论假三时乃知无性方合经意以非初非中后
即是无性是则性相无碍无断之断也。
【疏】又一切法本不生者此下约顿一向全真更无断
义立战歒者就世间谈论也。
【疏】所起慢心等者谓吒字门一切诸法慢不可得入
此门者不见彼此胜劣之相若起高下不平等见名
之为慢唯识论云云何名慢恃巳于他高举为性能
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有德处心不谦下由
此生死转转无穷此慢差别而有七种一慢于他劣
朋友等而生高举名慢二过慢为于等中谓自胜他
三慢过慢于他胜中谓巳胜故四我慢于五蕴中执
我我所故五增上慢于一切殊胜功德未得谓得故
六卑慢于他胜中自不如他却于他慢如奴欺阿郎
七邪慢于无得中生其高举或于增上法而起邪见
等故此吒字门能对治也。
【疏】今观诸法无生等者谓欲对治如是七种慢故而
观诸法本来不生言乃至者复观诸法本无造作如
虚空性远离去来一合之相诸行迁流心之影像因
缘所生如是等法皆不可得则知阿耨菩提于法平
等无有高下也。
【疏】由此五字门等者一本不生即阿字也二离言说
即嚩字也三自性清净即啰字也四无因缘即诃字
也五如虚空相即祛字也何以故由此五字门长养
者以论假三时乃知无性方合经意以非初非中后
即是无性是则性相无碍无断之断也。
【疏】又一切法本不生者此下约顿一向全真更无断
义立战歒者就世间谈论也。
【疏】所起慢心等者谓吒字门一切诸法慢不可得入
此门者不见彼此胜劣之相若起高下不平等见名
之为慢唯识论云云何名慢恃巳于他高举为性能
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有德处心不谦下由
此生死转转无穷此慢差别而有七种一慢于他劣
朋友等而生高举名慢二过慢为于等中谓自胜他
三慢过慢于他胜中谓巳胜故四我慢于五蕴中执
我我所故五增上慢于一切殊胜功德未得谓得故
六卑慢于他胜中自不如他却于他慢如奴欺阿郎
七邪慢于无得中生其高举或于增上法而起邪见
等故此吒字门能对治也。
【疏】今观诸法无生等者谓欲对治如是七种慢故而
观诸法本来不生言乃至者复观诸法本无造作如
虚空性远离去来一合之相诸行迁流心之影像因
缘所生如是等法皆不可得则知阿耨菩提于法平
等无有高下也。
【疏】由此五字门等者一本不生即阿字也二离言说
即嚩字也三自性清净即啰字也四无因缘即诃字
也五如虚空相即祛字也何以故由此五字门长养
卷六 第 595a 页 X23-0595.png
不可得谓此五字门即是地水火风及虚空故地能
持种水以润之火以温之风以鼓之虚空不碍从种
滋长乃至华果名为长养由本不生故长养亦不可
得也。
【疏】无量义经等者今疏指彼经释成女人是梵行者
怨彼经云譬如健人为王除怨怨既灭巳王大欢喜
赏赐半国之封悉以与之持经之人亦复如是于诸
行人最为勇健六度法宝不求自至生死怨歒自然
散坏證无生忍半佛国宝封赏安乐言半佛国宝者
即属菩萨七地位也又彼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发
菩提心与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
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
生死烦恼一时断坏旨第七地大菩萨位是为半佛
国宝也。
【疏】娜字门等者梵语正云难(上)那此名施也又不空
羂索经云解一切法离名字相不可得故梵语娜么
此译云名娜具多义各随义辨不相违也。
【疏】如人为缧绁者论语孔注云缧黑索绁挛也所以
拘罪人也今借喻之言若息念时等者谓阿脩罗被
天帝缚念欲还宫缚不得脱若息斗心之时其缚自
然除矣是知缚解但在自心非由他也言何况业烦
恼等者业烦恼缚谓凡夫等无为缚谓二乘也意生
缚谓菩萨也。
【疏】婆字等者谓此字门诠一切法有不可得又准不
持种水以润之火以温之风以鼓之虚空不碍从种
滋长乃至华果名为长养由本不生故长养亦不可
得也。
【疏】无量义经等者今疏指彼经释成女人是梵行者
怨彼经云譬如健人为王除怨怨既灭巳王大欢喜
赏赐半国之封悉以与之持经之人亦复如是于诸
行人最为勇健六度法宝不求自至生死怨歒自然
散坏證无生忍半佛国宝封赏安乐言半佛国宝者
即属菩萨七地位也又彼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发
菩提心与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
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
生死烦恼一时断坏旨第七地大菩萨位是为半佛
国宝也。
【疏】娜字门等者梵语正云难(上)那此名施也又不空
羂索经云解一切法离名字相不可得故梵语娜么
此译云名娜具多义各随义辨不相违也。
【疏】如人为缧绁者论语孔注云缧黑索绁挛也所以
拘罪人也今借喻之言若息念时等者谓阿脩罗被
天帝缚念欲还宫缚不得脱若息斗心之时其缚自
然除矣是知缚解但在自心非由他也言何况业烦
恼等者业烦恼缚谓凡夫等无为缚谓二乘也意生
缚谓菩萨也。
【疏】婆字等者谓此字门诠一切法有不可得又准不
卷六 第 595b 页 X23-0595.png
空羂索云解一切破坏性不可得故梵语般若此云
破坏言破坏者即是有不可得但以性字义有别也
谓此有不可得复不可得故云解一切法破坏性不
可得若差别者此中以阿字门遮一切有名一切法
有不可得彼中并能遮阿字俱皆不存故彼云解一
切法破坏性不可得也。
【疏】有谓三有等者言三有即欲色无色也乃至者超
越九有谓六欲天及人为一四禅四空处共成九也
言二十五有者谓四州四恶趣大梵六欲天无想五
净居四禅四空等也。
【疏】即是三昧王等者谓婆字门诠一切法有不可得
故又以从因缘有故具足一切字门故即是三昧者
由胜诸三昧故名三昧王能破二十五有者准涅槃
经说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所
谓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得无退三昧能坏畜生
有乃至得我三昧能坏非想非非想处有是名菩萨
得二十五三昧断二十五有如是三昧名诸三昧王
入此三昧王时若欲吹坏须弥山王随意即得等今
此婆字三昧复为二十五三昧之王独能破坏二十
五有是以疏云今观诸有从缘即是本不生义乃至
能破二十五有也。
【疏】由此义故名为破有法王者谓由此一切法有不
可得及无作无行等义故即是三昧王三昧释迦如
来住此三昧而现出世加持之迹能破二十五有众
破坏言破坏者即是有不可得但以性字义有别也
谓此有不可得复不可得故云解一切法破坏性不
可得若差别者此中以阿字门遮一切有名一切法
有不可得彼中并能遮阿字俱皆不存故彼云解一
切法破坏性不可得也。
【疏】有谓三有等者言三有即欲色无色也乃至者超
越九有谓六欲天及人为一四禅四空处共成九也
言二十五有者谓四州四恶趣大梵六欲天无想五
净居四禅四空等也。
【疏】即是三昧王等者谓婆字门诠一切法有不可得
故又以从因缘有故具足一切字门故即是三昧者
由胜诸三昧故名三昧王能破二十五有者准涅槃
经说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所
谓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得无退三昧能坏畜生
有乃至得我三昧能坏非想非非想处有是名菩萨
得二十五三昧断二十五有如是三昧名诸三昧王
入此三昧王时若欲吹坏须弥山王随意即得等今
此婆字三昧复为二十五三昧之王独能破坏二十
五有是以疏云今观诸有从缘即是本不生义乃至
能破二十五有也。
【疏】由此义故名为破有法王者谓由此一切法有不
可得及无作无行等义故即是三昧王三昧释迦如
来住此三昧而现出世加持之迹能破二十五有众
卷六 第 595c 页 X23-0595.png
生睹此号为破有法王然实阿字门中二十五有本
来不生更何所破又一切法皆入阿字体即法界若
一切法体即法界本来不生二十五有亦即法界本
来不生释迦牟尼亦即法界本来不生既一切法皆
是法界本来不生即同虚空何有虚空能破虚空何
有虚空被虚空破者若如此解时即是解婆字门一
切法有不可得及解羂索经中一切法破坏性不可
得义也若如是者此与羂索为一为异究竟无异此
中阿字即是彼中性字彼中性字即是此中阿字阿
者诠一切法本不生义本即性也思之。
【疏】中论以种种门等者即彼论说二十馀门谓观因
缘观六情观五阴乃至观四谛观十二因缘为门名
种种门言识触受爱四法皆无等者谓眼见色时即
有识生次起于觉触触有涩滑受遂领纳于可意境
生于爱染今见可见法无故识等四法皆无是故十
二因缘分亦无也又一切有情非如木石无所识知
无所触受但随境分生诸识等成十二因缘真言行
者以三密方便得见不思议境界时虽有所识知所
触受由以啰字净故而不生爱执以无爱故十二因
缘亦无也。
【疏】如中论三相等者彼论说有为法有三相谓生住
灭相无为亦三谓不生不住不灭今观有为无为法
体体性皆空与谁为相耶及十二门广说三相不劳
繁引。
来不生更何所破又一切法皆入阿字体即法界若
一切法体即法界本来不生二十五有亦即法界本
来不生释迦牟尼亦即法界本来不生既一切法皆
是法界本来不生即同虚空何有虚空能破虚空何
有虚空被虚空破者若如此解时即是解婆字门一
切法有不可得及解羂索经中一切法破坏性不可
得义也若如是者此与羂索为一为异究竟无异此
中阿字即是彼中性字彼中性字即是此中阿字阿
者诠一切法本不生义本即性也思之。
【疏】中论以种种门等者即彼论说二十馀门谓观因
缘观六情观五阴乃至观四谛观十二因缘为门名
种种门言识触受爱四法皆无等者谓眼见色时即
有识生次起于觉触触有涩滑受遂领纳于可意境
生于爱染今见可见法无故识等四法皆无是故十
二因缘分亦无也又一切有情非如木石无所识知
无所触受但随境分生诸识等成十二因缘真言行
者以三密方便得见不思议境界时虽有所识知所
触受由以啰字净故而不生爱执以无爱故十二因
缘亦无也。
【疏】如中论三相等者彼论说有为法有三相谓生住
灭相无为亦三谓不生不住不灭今观有为无为法
体体性皆空与谁为相耶及十二门广说三相不劳
繁引。
卷六 第 596a 页 X23-0596.png
【疏】如彼三昧者若近指者嚩字门名为语言道断三
昧若远指时即三昧王三昧故不思议也。
【疏】如说日可令冷等者谓娑字谛不可得谛者实也
如诸法真实相知离于颠倒如日可令冷月可令热
世尊诚谛之说终无差异故药师云日月轮可令堕
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疏】亦空亦假亦中者谓娑字门中远离二谛四谛等
相本来平等亦空亦假亦中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
相妨碍但随根施设强立三名入此字门即知一切
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无一二三是
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若无遮无照即是
娑字门谛不可得。
【疏】因有六种等者此诃字门诠一切法因不可得谓
六因五因等六因者俱舍颂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
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五种者一生因即是
业烦恼等及外草木子是名生因二和合因如善与
善心和合不善无记亦尔三住因如下有柱屋则不
坏内有四大无量烦恼众生得住四增长因由衣服
饮食等故令众生增长如外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
食则得增长如诸沙门婆罗门等依因和尚善知识
等而得增长等五远因譬如因咒毒不能中依凭国
王无有盗贼如水钻人为酥远因父母精血为众生
远因等。
【疏】当知最后无依等者谓前诸字皆依后字展转待
卷六 第 596b 页 X23-0596.png
因成故当知此最后诃字则无所依还以阿字无住
之体而为其本过此无字可说是故更无所依也言
故说无住为诸法本者谓到此无言说诃字处则无
所住即此无住名大涅槃涅槃以无住而为本故。
【疏】但以种种因缘等者如以迦字无作乃至诃字无
因等义观本不生或以幻焰水月乾城等观本不生
名为种种因缘也。
【疏】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等者一切字者即五个故
字也此五故字一是迦字无作二是祛字虚空无相
三是誐字无行四是伽字无合此取毗声五类音中
第一牙音例下四类及超声八字但取最后一字故
称乃至五是诃字无因即以此等诸字成立本不生
阿字故云云何一切等。
【疏】云何逆顺旋转等者以阿成迦字乃至成诃字名
为顺成还以诃字展转反成阿字名为逆成逆顺既
尔释破例然。
问今言相成行相云何。
答为此诸
字各具有空中三种之义今疏显示以中成中如以
阿字本不生义成迦字本无作义乃至诃字本无因
义或以诃字本无因等义还成阿字本不生义准此
理应更有以中成有以中成空以有成有以有成空
以有成中或以空成空以空成有以空成中之义更
有交络超间相成更互释破无尽之义如理思之。
【疏】如是以八种之门等者即释立破为六加逆顺成
八种故于前六门中具含六相但疏秘密如初一字
之体而为其本过此无字可说是故更无所依也言
故说无住为诸法本者谓到此无言说诃字处则无
所住即此无住名大涅槃涅槃以无住而为本故。
【疏】但以种种因缘等者如以迦字无作乃至诃字无
因等义观本不生或以幻焰水月乾城等观本不生
名为种种因缘也。
【疏】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等者一切字者即五个故
字也此五故字一是迦字无作二是祛字虚空无相
三是誐字无行四是伽字无合此取毗声五类音中
第一牙音例下四类及超声八字但取最后一字故
称乃至五是诃字无因即以此等诸字成立本不生
阿字故云云何一切等。
【疏】云何逆顺旋转等者以阿成迦字乃至成诃字名
为顺成还以诃字展转反成阿字名为逆成逆顺既
尔释破例然。
问今言相成行相云何。
答为此诸
字各具有空中三种之义今疏显示以中成中如以
阿字本不生义成迦字本无作义乃至诃字本无因
义或以诃字本无因等义还成阿字本不生义准此
理应更有以中成有以中成空以有成有以有成空
以有成中或以空成空以空成有以空成中之义更
有交络超间相成更互释破无尽之义如理思之。
【疏】如是以八种之门等者即释立破为六加逆顺成
八种故于前六门中具含六相但疏秘密如初一字
卷六 第 596c 页 X23-0596.png
释一切时即是同相义相顺故成立相易知破义是
坏相次疏指馀三相也为一切法者即是总相依般
若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一别异说之即别相异相
也前后互举六相备焉。
【疏】心门转故者心即菩提等心门即无拥之义谓前
以八种之门旋转说之依摩诃般若别异说之则义
有无量今约真言住心品次第分别谓以蕴处界等
对治我法二执开示心之实相名开心实相门更约
违世顺世等八心次第说之名心门转又约百六十
心粗细极细历三劫说之皆有浅深显密之相复从
菩提心门转入大悲心门从大悲心门转入方便心
门等如住心品广说。
【疏】如彼论四念处品广说者彼说四十二字此当初
五乃至末后第四十二之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
得波荼秦言必也故云必不可得也。
【疏】如观镜等者如人临镜则面像现此由因缘和合
故有谓以质因镜缘而影法生若是推研色尘之相
现前不谬即是假名又此研字应从于女美恶之相
现前不谬义似惬当种种推求此法非从镜有何以
故质未到镜则无像故又非面作何以故未有镜则
无像故又非执镜者作何以故无镜无面故如是推
寻求觅都不可得即是其空又非无因缘而得显现
故名为假假不异空空不异假即是其中故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坏相次疏指馀三相也为一切法者即是总相依般
若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一别异说之即别相异相
也前后互举六相备焉。
【疏】心门转故者心即菩提等心门即无拥之义谓前
以八种之门旋转说之依摩诃般若别异说之则义
有无量今约真言住心品次第分别谓以蕴处界等
对治我法二执开示心之实相名开心实相门更约
违世顺世等八心次第说之名心门转又约百六十
心粗细极细历三劫说之皆有浅深显密之相复从
菩提心门转入大悲心门从大悲心门转入方便心
门等如住心品广说。
【疏】如彼论四念处品广说者彼说四十二字此当初
五乃至末后第四十二之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
得波荼秦言必也故云必不可得也。
【疏】如观镜等者如人临镜则面像现此由因缘和合
故有谓以质因镜缘而影法生若是推研色尘之相
现前不谬即是假名又此研字应从于女美恶之相
现前不谬义似惬当种种推求此法非从镜有何以
故质未到镜则无像故又非面作何以故未有镜则
无像故又非执镜者作何以故无镜无面故如是推
寻求觅都不可得即是其空又非无因缘而得显现
故名为假假不异空空不异假即是其中故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卷六 第 597a 页 X23-0597.png
是故三相不同而同不异而异此两句名具遮表不
同者三相有别以遮同而同者表一体故不异者遮
三体故而异者表三相故是名法界不思议中道缘
生非是世间论师等所能思议耳。
【疏】如涅槃经等者涅槃经云俄者一切诸行破坏相
故若者是智慧义(若南智也)拿者非是圣义喻如外道那
者三宝安住无有倾动喻如门阃摩者是诸菩萨严
峻制度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是名为摩巳上四字皆
有结句又准文殊问字母品仰者是五趣清净声[口*欀]
者是制伏他广声拿者是除诸烦恼声曩者是遍知
名色声莽者是息憍慢声此与涅槃各据义别不可
一准。
【疏】即是常故不流者一一三昧门等皆是加持之相
覈其至极但是寂静涅槃之相法尔巳来恒常如是
即是常故不流此常不流句是涅槃经涅槃真常故
不可迁流若有流动即有出生今既不流即是无生
以无生故即无尽灭无生无灭即是本来坚固之体
坚固之体即是法身此法身者即是涅槃虽常处生
死教化众生而不舍涅槃之性故肇公云旋风偃岳
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等言即是诸佛加持身者
身者积聚谓此声字一一皆是入佛三昧之门而能
圆满一切自他之愿诸功德法所积聚处故名为身
又从佛加持现起即是诸佛加持身也。
【疏】具足众胜愿者前云圆满一切愿梵云萨嚩奢即
同者三相有别以遮同而同者表一体故不异者遮
三体故而异者表三相故是名法界不思议中道缘
生非是世间论师等所能思议耳。
【疏】如涅槃经等者涅槃经云俄者一切诸行破坏相
故若者是智慧义(若南智也)拿者非是圣义喻如外道那
者三宝安住无有倾动喻如门阃摩者是诸菩萨严
峻制度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是名为摩巳上四字皆
有结句又准文殊问字母品仰者是五趣清净声[口*欀]
者是制伏他广声拿者是除诸烦恼声曩者是遍知
名色声莽者是息憍慢声此与涅槃各据义别不可
一准。
【疏】即是常故不流者一一三昧门等皆是加持之相
覈其至极但是寂静涅槃之相法尔巳来恒常如是
即是常故不流此常不流句是涅槃经涅槃真常故
不可迁流若有流动即有出生今既不流即是无生
以无生故即无尽灭无生无灭即是本来坚固之体
坚固之体即是法身此法身者即是涅槃虽常处生
死教化众生而不舍涅槃之性故肇公云旋风偃岳
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等言即是诸佛加持身者
身者积聚谓此声字一一皆是入佛三昧之门而能
圆满一切自他之愿诸功德法所积聚处故名为身
又从佛加持现起即是诸佛加持身也。
【疏】具足众胜愿者前云圆满一切愿梵云萨嚩奢即
卷六 第 597b 页 X23-0597.png
所希求之愿今梵云嚩嚧即是能与之愿谓自愿巳
满转受于他即与前愿字义不同也。
【疏】假使十方等者即十方诸魔化作佛身说相似法
等令转易其心仍不疑惑等。
【疏】若谓此说不然等者谓具足众圣愿真言决定义
住不思议果即是世间难解难信之法故佛说偈引
诸佛道同劝信印成若真言行者从师禀受如说脩
行悉地无疑若为如说修行不获如是悉地者即十
方三世诸佛有违负本誓欺诳众生本誓者三昧耶
戒也谓三昧耶第四戒誓于一切众生不应作一切
不利益行诸佛大悲欲令众生同證此果若诸众生
依法修行必定获得如是如是不思议果若谓不然
即不得名为真言矣故但有智信受无智疑悔譬如
手执仙方不从明师禀受又不知修炼之决不肯服
食却谤白日上升者以为虚诞令成不可故须深信
尔又违大誓者凡一切真言终句有莎诃者即大誓
也梵语娑嚩(二合)诃此云本誓谓诸佛如来同一大誓
故。
【疏】韦陀世仙者韦陀云明外道四韦陀也世仙即是
成就世间长年隐形自在之者号持明仙等也。
【疏】一一皆入等者谓真言声字三重漫荼罗中其相
甚多故云一一如是一一真言由行者如理谛观无
不入于莲华台藏阿字之句此句是一切真言之本
谓三重漫荼罗真言自迹皈本究竟寂灭之理是止
满转受于他即与前愿字义不同也。
【疏】假使十方等者即十方诸魔化作佛身说相似法
等令转易其心仍不疑惑等。
【疏】若谓此说不然等者谓具足众圣愿真言决定义
住不思议果即是世间难解难信之法故佛说偈引
诸佛道同劝信印成若真言行者从师禀受如说脩
行悉地无疑若为如说修行不获如是悉地者即十
方三世诸佛有违负本誓欺诳众生本誓者三昧耶
戒也谓三昧耶第四戒誓于一切众生不应作一切
不利益行诸佛大悲欲令众生同證此果若诸众生
依法修行必定获得如是如是不思议果若谓不然
即不得名为真言矣故但有智信受无智疑悔譬如
手执仙方不从明师禀受又不知修炼之决不肯服
食却谤白日上升者以为虚诞令成不可故须深信
尔又违大誓者凡一切真言终句有莎诃者即大誓
也梵语娑嚩(二合)诃此云本誓谓诸佛如来同一大誓
故。
【疏】韦陀世仙者韦陀云明外道四韦陀也世仙即是
成就世间长年隐形自在之者号持明仙等也。
【疏】一一皆入等者谓真言声字三重漫荼罗中其相
甚多故云一一如是一一真言由行者如理谛观无
不入于莲华台藏阿字之句此句是一切真言之本
谓三重漫荼罗真言自迹皈本究竟寂灭之理是止
卷六 第 597c 页 X23-0597.png
息教迹处也。
【疏】今此字轮亦尔等者如上于佛身上布作三重字
轮漫荼罗法由如来身与字轮相作故名不思议也。
【疏】采集以为鬘者谓采集众华而为饰好梵云摩罗
此译为鬘按西土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
以为循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
饰好等。
【疏】紫矿并虫食等者紫矿是树汁作法乾之名之为
矿即波罗奢树汁其色甚赤用染皮氎又凡诸香物
若有虫食者皆不得用为涂香又智论说涂香有二
种一者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㨶以为
末用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也。
【疏】薰陆者出于西方即树胶夏天日炙镕滴沙中在
地有香谓之薰陆。
【疏】三种辛药者谓姜胡椒荜苃也。
【疏】然后依供养法等者供养仪式品摄颂云如是正
业净其身住定观本真言主以真言印而召请先当
示现三昧耶真言相应除障者兼以不动慧刀印稽
首奉献阏伽水行者复献金刚座次应供养华香等
去垢亦以无动尊等此是摄颂总摄一品之事向下
次第而别显之文广如彼又准金刚瑜伽念诵法云
复结金刚缚契竖忍愿二度为针置于心上即诵密
语曰三摩耶萨埵此即是发悟一切诸佛及诸弟子
等密语乃至作三界威力契诵不动明王其密言如
【疏】今此字轮亦尔等者如上于佛身上布作三重字
轮漫荼罗法由如来身与字轮相作故名不思议也。
【疏】采集以为鬘者谓采集众华而为饰好梵云摩罗
此译为鬘按西土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
以为循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
饰好等。
【疏】紫矿并虫食等者紫矿是树汁作法乾之名之为
矿即波罗奢树汁其色甚赤用染皮氎又凡诸香物
若有虫食者皆不得用为涂香又智论说涂香有二
种一者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㨶以为
末用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也。
【疏】薰陆者出于西方即树胶夏天日炙镕滴沙中在
地有香谓之薰陆。
【疏】三种辛药者谓姜胡椒荜苃也。
【疏】然后依供养法等者供养仪式品摄颂云如是正
业净其身住定观本真言主以真言印而召请先当
示现三昧耶真言相应除障者兼以不动慧刀印稽
首奉献阏伽水行者复献金刚座次应供养华香等
去垢亦以无动尊等此是摄颂总摄一品之事向下
次第而别显之文广如彼又准金刚瑜伽念诵法云
复结金刚缚契竖忍愿二度为针置于心上即诵密
语曰三摩耶萨埵此即是发悟一切诸佛及诸弟子
等密语乃至作三界威力契诵不动明王其密言如
卷六 第 598a 页 X23-0598.png
经彼印真言若有诸魔作障碍者皆悉远离又以印
触诸香灯饮食等随触得清净等行者临时取以用
之。
【疏】先用啰字等者啰字诠一切法垢不可得故供
养品云现前观啰字具点广严饰谓净光焰鬘赫如
朝日晖念声真实义能除一切障解脱三毒垢诸法
亦复然先自净心地复净道场地悉除众过患其相
如虚空如金刚所持此地亦如是等。
【疏】或依本教所说等者或者不定或依何等本教所
说随行者意或广或略兼用召请真言及印且准阿
弥陀如来念诵观行仪轨所说行者每于定中见极
乐世界七宝为地水鸟树林皆演法音无量庄严如
经所说无量寿如来在大菩萨众会闻说无量契经
行者即结宝车辂印想印成七宝车辂想此宝辂往
彼极乐世界请无量寿如来并诸大菩萨眷属乘此
车辂不散此印便请来至道场住虚空中又结迎请
圣众印及真言奉请故无量寿如来赴此三摩地所
成净土道场受行者供养速得上上悉地等如彼广
说是名依本教请也言即示三种三昧耶等者一佛
部三昧耶二莲华部三昧耶三金刚部三昧耶且佛
部者二手虚心合掌开二头指微屈各附中指上节
又开二大指各捻二头指下第一文是也次莲华部
者二手虚心合掌二大指二小指各头相著馀六指
微屈如开敷莲华叶形是也后金刚部者二手左覆
触诸香灯饮食等随触得清净等行者临时取以用
之。
【疏】先用啰字等者啰字诠一切法垢不可得故供
养品云现前观啰字具点广严饰谓净光焰鬘赫如
朝日晖念声真实义能除一切障解脱三毒垢诸法
亦复然先自净心地复净道场地悉除众过患其相
如虚空如金刚所持此地亦如是等。
【疏】或依本教所说等者或者不定或依何等本教所
说随行者意或广或略兼用召请真言及印且准阿
弥陀如来念诵观行仪轨所说行者每于定中见极
乐世界七宝为地水鸟树林皆演法音无量庄严如
经所说无量寿如来在大菩萨众会闻说无量契经
行者即结宝车辂印想印成七宝车辂想此宝辂往
彼极乐世界请无量寿如来并诸大菩萨眷属乘此
车辂不散此印便请来至道场住虚空中又结迎请
圣众印及真言奉请故无量寿如来赴此三摩地所
成净土道场受行者供养速得上上悉地等如彼广
说是名依本教请也言即示三种三昧耶等者一佛
部三昧耶二莲华部三昧耶三金刚部三昧耶且佛
部者二手虚心合掌开二头指微屈各附中指上节
又开二大指各捻二头指下第一文是也次莲华部
者二手虚心合掌二大指二小指各头相著馀六指
微屈如开敷莲华叶形是也后金刚部者二手左覆
卷六 第 598b 页 X23-0598.png
右仰合背相著以右大指叉左小指以左大指叉右
小指中间六指博著手腕如三股杵形是也言及与
敷座等者准前莲华三昧印稍屈指令圆满即是结
此印巳想从印流出无量金刚莲华遍漫荼罗中一
一诸佛菩萨金刚众圣各各得此金刚莲华为座等。
【疏】净以不思议法界心者即啰字置空点想在顶上
作心沐浴是也。
【疏】然后住瑜伽座者即前五轮所成最上金刚地方
轮是也言一心诵部主真言者部主有三如来部以
大日为主莲华部以大精进观世自在菩萨为主或
以马头为主金刚部以执金刚秘密主为主也。
【疏】略为宣说等者彼经云菩提心者谓如实知自心
乃至云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故经意欲令弟子发
起断乐心故欲令识知自心相故欲令远离邪妄念
故弟子若解了时即是知自皈依所能作真正发心
等也。
【疏】今正明本心常佛等者且成佛义如前巳辨今就
自宗本心常佛者故上经偈云我觉本不生(阿字本初不生
义)出过语言道(缚字语言道断义)诸过得解脱(么字解脱系缚义)远
离于因缘(诃字害烦恼离欲义)知空等虚空(法字出一切祛等虚空义)如实
相智生(跛字无能胜义)巳离一切暗(伽字是稠林闇冥义)第一实无
垢(罗字净法界心义)又上八字更互相释且以下七释成上
一者先徵云何我觉是阿字本初不生耶次第释谓
语言道断故乃至是净法界心故又经云云何菩提
小指中间六指博著手腕如三股杵形是也言及与
敷座等者准前莲华三昧印稍屈指令圆满即是结
此印巳想从印流出无量金刚莲华遍漫荼罗中一
一诸佛菩萨金刚众圣各各得此金刚莲华为座等。
【疏】净以不思议法界心者即啰字置空点想在顶上
作心沐浴是也。
【疏】然后住瑜伽座者即前五轮所成最上金刚地方
轮是也言一心诵部主真言者部主有三如来部以
大日为主莲华部以大精进观世自在菩萨为主或
以马头为主金刚部以执金刚秘密主为主也。
【疏】略为宣说等者彼经云菩提心者谓如实知自心
乃至云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故经意欲令弟子发
起断乐心故欲令识知自心相故欲令远离邪妄念
故弟子若解了时即是知自皈依所能作真正发心
等也。
【疏】今正明本心常佛等者且成佛义如前巳辨今就
自宗本心常佛者故上经偈云我觉本不生(阿字本初不生
义)出过语言道(缚字语言道断义)诸过得解脱(么字解脱系缚义)远
离于因缘(诃字害烦恼离欲义)知空等虚空(法字出一切祛等虚空义)如实
相智生(跛字无能胜义)巳离一切暗(伽字是稠林闇冥义)第一实无
垢(罗字净法界心义)又上八字更互相释且以下七释成上
一者先徵云何我觉是阿字本初不生耶次第释谓
语言道断故乃至是净法界心故又经云云何菩提
卷六 第 598c 页 X23-0598.png
谓如实知自心等华严经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
有佛成正觉如自心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涅槃论云
身外有佛亦非密身内有佛亦非密非有非无亦非
密众生是佛故微密言故以净字甄之者世间最净
无如虚空故上经云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其性
常坚固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本来寂无相无量
智成就正等觉显现故云今正明本心常佛也。
【疏】所谓五所者即五支分谓四支及顶也。
【疏】故译者兼智至兼举者谓浅释时是金刚杵若深
释时是金刚慧故得义用兼举也故下护摩品偈云
复次秘密主我于往昔时不知诸火性作诸护摩事
我今成菩提演说十二火智火最为初名大因陀罗
等。
【疏】当用乳木等者乳木谓木中有乳汁者名为乳木
若用无乳木为此木者火天不飨不获吉祥言谓桑
谷之类者谷是楮也楮之有实谓之为谷此之二木
有乳有谷护摩用之表获吉祥非此之类是中不取
故云当用乳木等。
【疏】藉以生茅等者且茅之为物薄而用可大今阿阇
梨方以智火烧弟子心垢受法王子灌顶若不诫慎
或为魔得便故今以生茅为座表慎之至也此之表
像俗谛亦有周易云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
白茅柔在下也子曰苟错诸地(错谓错杂即严饰也)而可矣藉
之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
有佛成正觉如自心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涅槃论云
身外有佛亦非密身内有佛亦非密非有非无亦非
密众生是佛故微密言故以净字甄之者世间最净
无如虚空故上经云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其性
常坚固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本来寂无相无量
智成就正等觉显现故云今正明本心常佛也。
【疏】所谓五所者即五支分谓四支及顶也。
【疏】故译者兼智至兼举者谓浅释时是金刚杵若深
释时是金刚慧故得义用兼举也故下护摩品偈云
复次秘密主我于往昔时不知诸火性作诸护摩事
我今成菩提演说十二火智火最为初名大因陀罗
等。
【疏】当用乳木等者乳木谓木中有乳汁者名为乳木
若用无乳木为此木者火天不飨不获吉祥言谓桑
谷之类者谷是楮也楮之有实谓之为谷此之二木
有乳有谷护摩用之表获吉祥非此之类是中不取
故云当用乳木等。
【疏】藉以生茅等者且茅之为物薄而用可大今阿阇
梨方以智火烧弟子心垢受法王子灌顶若不诫慎
或为魔得便故今以生茅为座表慎之至也此之表
像俗谛亦有周易云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
白茅柔在下也子曰苟错诸地(错谓错杂即严饰也)而可矣藉
之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
卷六 第 599a 页 X23-0599.png
可重故阿阇梨君子不得不依与疏三义第三相当
行者由是因故当得四王奉座经云四天王言此上
人将来成正觉时我等献草即斯是也。
【疏】第二句阿揭娜曳者此翻对与梵本不同也今此
四字上下二字正应梵本中间二字与梵本及字门
不相契会谓梵本二字即是二合仡誐曩(二合)也今译
为揭娜揭字通朅竭二音与誐字声形不同声形既
然不同名义亦乃有异若显示者梵本誐曩誐诠行
义曩诠大空若揭娜者朅字当字门祛字诠一切
法如虚空不可得义又竭字当字门伽字诠一切
法一合不可得义为此乖讹所以疏主留置梵本在
先一则顺于古译二乃要从师授巳下例然。
【疏】或本伽是行义等者伽字正音誐字此巳下释成
誐字无行也从若是无师自觉巳下释成曩字大空
也从故与娜等七字释成誐曩二合之意也从以诸
法无行巳下释成曳字义也言尔乃为大乘者大字
应是火字谓此真言即是火天乘故也。
【疏】重释前句者谓以此钵啰至若多九字二句释前
扇底羯啰作寂之义也且以钵啰[目*焱]摩最胜义释者
谓以扇底一寂毕竟不可得故羯啰常作之又以羯
啰常作毕竟不可得故扇底常寂由此寂而常作作
而常寂故一切世间不能思议故故云钵啰[目*焱]摩最
胜也又以达磨[嗨-每+(臼/工)]若多法生义释者如文易知。
【疏】以动寂毕竟等者动作也寂静也此二毕竟无二
行者由是因故当得四王奉座经云四天王言此上
人将来成正觉时我等献草即斯是也。
【疏】第二句阿揭娜曳者此翻对与梵本不同也今此
四字上下二字正应梵本中间二字与梵本及字门
不相契会谓梵本二字即是二合仡誐曩(二合)也今译
为揭娜揭字通朅竭二音与誐字声形不同声形既
然不同名义亦乃有异若显示者梵本誐曩誐诠行
义曩诠大空若揭娜者朅字当字门祛字诠一切
法如虚空不可得义又竭字当字门伽字诠一切
法一合不可得义为此乖讹所以疏主留置梵本在
先一则顺于古译二乃要从师授巳下例然。
【疏】或本伽是行义等者伽字正音誐字此巳下释成
誐字无行也从若是无师自觉巳下释成曩字大空
也从故与娜等七字释成誐曩二合之意也从以诸
法无行巳下释成曳字义也言尔乃为大乘者大字
应是火字谓此真言即是火天乘故也。
【疏】重释前句者谓以此钵啰至若多九字二句释前
扇底羯啰作寂之义也且以钵啰[目*焱]摩最胜义释者
谓以扇底一寂毕竟不可得故羯啰常作之又以羯
啰常作毕竟不可得故扇底常寂由此寂而常作作
而常寂故一切世间不能思议故故云钵啰[目*焱]摩最
胜也又以达磨[嗨-每+(臼/工)]若多法生义释者如文易知。
【疏】以动寂毕竟等者动作也寂静也此二毕竟无二
卷六 第 599b 页 X23-0599.png
故从本不生阿上字菩提心句中具生阿长字
大悲根茎枝叶从此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能證暗
字大空之华果言犹如火界能烧能养者能烧者谓
以啰字二点之火毕竟净除而證恶字大般涅槃
能养者即以字三昧之水而溉灌之即成恶字
利他方便如是从因至果都合为一菩提树王也下
释宝瓶与此大同。
【疏】凡息灾护摩先须作降伏等者谓若不先作降伏
必为频那野迦等之所留难故也言则当依法增加
者谓于息灾真言之末莎诃之上加揭㗚很拿或祛
陀耶钵吒也等句便成降伏相应之用尔。
【疏】先用漫荼罗主真言者此漫荼罗即护所也谓是
圣贤受是供养大会之所也故下疏云若无漫荼罗
当绕炉作一重漫荼罗置诸尊座位也言主者即火
天也此中以火天而为主故言真言者即前火天真
言是也。
【疏】第三所成就物者谓是真言门中求悉地事所成
就物准下经谓是计睹(幢)朅伽(刀)伞盖履屣真陀摩
尼宝安膳那药(眼药)等。
【疏】如食金刚等者华严经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
销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
而同住故于如来所种少分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
切有为诸行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所何以故此少
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为證可知。
大悲根茎枝叶从此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能證暗
字大空之华果言犹如火界能烧能养者能烧者谓
以啰字二点之火毕竟净除而證恶字大般涅槃
能养者即以字三昧之水而溉灌之即成恶字
利他方便如是从因至果都合为一菩提树王也下
释宝瓶与此大同。
【疏】凡息灾护摩先须作降伏等者谓若不先作降伏
必为频那野迦等之所留难故也言则当依法增加
者谓于息灾真言之末莎诃之上加揭㗚很拿或祛
陀耶钵吒也等句便成降伏相应之用尔。
【疏】先用漫荼罗主真言者此漫荼罗即护所也谓是
圣贤受是供养大会之所也故下疏云若无漫荼罗
当绕炉作一重漫荼罗置诸尊座位也言主者即火
天也此中以火天而为主故言真言者即前火天真
言是也。
【疏】第三所成就物者谓是真言门中求悉地事所成
就物准下经谓是计睹(幢)朅伽(刀)伞盖履屣真陀摩
尼宝安膳那药(眼药)等。
【疏】如食金刚等者华严经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
销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
而同住故于如来所种少分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
切有为诸行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所何以故此少
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为證可知。
卷六 第 599c 页 X23-0599.png
【疏】复次普贤是遍法界至后段名法王之子者此亦
是前八心之义也谓普贤至菩提心是最初种子心
又慈氏至茎叶谓从此发生根芽是第二心茎字当
第三疱种心叶字是第四叶种心又除盖障至开敷
是第五华种心及第六成果心又除恶趣至穷尽是
第七受用种子果复成种心又是故以此至名法王
之子是第八无畏依婴童心也。
【疏】次用三种三昧耶等者如下说一入佛三昧耶持
明二法界生真言三金刚萨埵真言何以知耶彼处
结云故此三种皆名三昧耶也由初三昧加持故在
于胎藏不令夭折由次三昧加持故初出胎时离诸
障㝵由后三昧加持故能传家业备诸伎艺。
【疏】一一歌咏至密印者谓此宗中一一名言皆有浅
深二释若浅释时一一歌咏一一舞戏皆是供献呗
德节则之谓后汉书诏云歌所以咏德舞所以象功
毛诗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
之蹈之盖情动之极也法华经云歌呗颂佛德又马
鸣菩萨自奏赖吒和罗曲五百王子闻之同时舍家
入道前法华即是赞德后马鸣即是说法此中即当
密咒及印如常供养用四歌舞各有真言及印法故
真言语业密印身业二初作意乃当意业即是三密
加持之义也故曰一一歌咏等。
【疏】吉庆阿利沙偈者阿利沙名如前释行者授灌顶
卷六 第 600a 页 X23-0600.png
时一切世间有无量吉庆之事即同释迦牟尼所有
之庆也由此诸天咸共赞叹有十一偈前三偈皈依
三宝次七偈八相成道然于八中而今涅槃如下疏
指彼一偈总结三归。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六
之庆也由此诸天咸共赞叹有十一偈前三偈皈依
三宝次七偈八相成道然于八中而今涅槃如下疏
指彼一偈总结三归。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