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560a 页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四
燕京圆福寺崇禄大夫检校太保行崇
禄卿总秘大师赐紫沙门 觉苑 撰
【疏】以此中十喻等者初劫第二劫十种譬喻乃成戏
论今此中十喻复为对治前劫心没实际欲令离有
卷四 第 560b 页 X23-0560.png
为无为界故观此十喻亦成戏论今时等虚空性俱
不可得故云越诸戏论言诸法法尔如是住者一切
诸法住在阿字本不生中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其性
常住离于造作故曰诸法法尔等言一切法趣眼等
者一切法者般若中从色等历法是也趣即归趣谓
一切法皆归趣于眼处即法界也是趣不过者无有
出过是处者也大品云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
故发阿耨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
乃至说一切种智趣空等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
不趣乃至云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何以故空中趣
非趣不可得故又论问曰般若波罗蜜非趣非不趣
须菩提何以故问行般若者趣至何处佛何以答言
趣萨婆若答曰外道言诸法从因趣果从先世入今
世从今世趣后世破是常颠倒故言无趣不趣此中
须菩提以著心问佛以无著心答等。
【疏】此心望前三劫等者三字误书谓此心属第三劫
故言犹如莲华者谓初劫中初离我倒如莲华虽离
浊泥犹未出水次以五种譬喻从无性门达诸法即
空得离一重法倒渐过二乘境界如莲华虽未开敷
稍出清流之上今第三劫极无自性心生时如莲华
盛敷故云望前二劫等言若望后二心等者此心属
八心中第五华种心第六成果心后二心者第七名
受用种子第八婴童心也望此二心名果复成种复
不可得故云越诸戏论言诸法法尔如是住者一切
诸法住在阿字本不生中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其性
常住离于造作故曰诸法法尔等言一切法趣眼等
者一切法者般若中从色等历法是也趣即归趣谓
一切法皆归趣于眼处即法界也是趣不过者无有
出过是处者也大品云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
故发阿耨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
乃至说一切种智趣空等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
不趣乃至云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何以故空中趣
非趣不可得故又论问曰般若波罗蜜非趣非不趣
须菩提何以故问行般若者趣至何处佛何以答言
趣萨婆若答曰外道言诸法从因趣果从先世入今
世从今世趣后世破是常颠倒故言无趣不趣此中
须菩提以著心问佛以无著心答等。
【疏】此心望前三劫等者三字误书谓此心属第三劫
故言犹如莲华者谓初劫中初离我倒如莲华虽离
浊泥犹未出水次以五种譬喻从无性门达诸法即
空得离一重法倒渐过二乘境界如莲华虽未开敷
稍出清流之上今第三劫极无自性心生时如莲华
盛敷故云望前二劫等言若望后二心等者此心属
八心中第五华种心第六成果心后二心者第七名
受用种子第八婴童心也望此二心名果复成种复
卷四 第 560c 页 X23-0560.png
能与彼后心而为种故又于业烦恼解脱即是如莲
开敷而业烦恼具依即是果复成种也又解此心即
是三心中菩提心望前来三劫论时当第三劫如莲
华盛敷望后二心即根与究竟此菩提心却为因故
云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也。
【疏】知一切业烦恼等者据事则凡情谓之尘劳圣智
达为功德约理则本离尘染然与一切烦恼为依故
以变毒虚空二喻而相况尔。
【疏】一切世间应受广大供养者谓阿罗汉是应义应
受世间广大供养故又智度论云何故诸天世间欢
喜供养是菩萨谓以此菩萨故减损阿脩罗种增益
诸天众等所以诸天世间欢喜供养也。
【疏】此经宗从净菩提等者即下文虚空无垢菩提心
也谓虚空体离一切垢障菩提心亦尔故上第一疏
曰犹如虚空毕竟净故一切色像无能染污心性亦
尔一切分别无能染污故以为名言巳上十住地者
初总释名住谓依持地谓住生依持住生名为住地
仁王经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彼疏
释云入者證也般若者无分别智證实相理俱名般
若住者不动名住依持义也住生德行名为地者智
冥真理即能生显为无为德有为功德因此而生无
为功德因此而显互相显发住生之义故名为地住
与地别住地有十名十住地后别解义具如华严释
又当瑜伽十三住中之十住也彼云第一种性住即
开敷而业烦恼具依即是果复成种也又解此心即
是三心中菩提心望前来三劫论时当第三劫如莲
华盛敷望后二心即根与究竟此菩提心却为因故
云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也。
【疏】知一切业烦恼等者据事则凡情谓之尘劳圣智
达为功德约理则本离尘染然与一切烦恼为依故
以变毒虚空二喻而相况尔。
【疏】一切世间应受广大供养者谓阿罗汉是应义应
受世间广大供养故又智度论云何故诸天世间欢
喜供养是菩萨谓以此菩萨故减损阿脩罗种增益
诸天众等所以诸天世间欢喜供养也。
【疏】此经宗从净菩提等者即下文虚空无垢菩提心
也谓虚空体离一切垢障菩提心亦尔故上第一疏
曰犹如虚空毕竟净故一切色像无能染污心性亦
尔一切分别无能染污故以为名言巳上十住地者
初总释名住谓依持地谓住生依持住生名为住地
仁王经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彼疏
释云入者證也般若者无分别智證实相理俱名般
若住者不动名住依持义也住生德行名为地者智
冥真理即能生显为无为德有为功德因此而生无
为功德因此而显互相显发住生之义故名为地住
与地别住地有十名十住地后别解义具如华严释
又当瑜伽十三住中之十住也彼云第一种性住即
卷四 第 561a 页 X23-0561.png
本性住种性未入僧祇谓诸菩萨性自仁贤性自成
就菩萨功德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非由思
择有所制约有所防护住此住中住持一切佛法种
子即当此经愚童凡夫顺世八心也二胜解行住谓
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入初地所有一切诸菩
萨行资粮加行二种善根为此住体即当此经从初
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生十二因缘乃至双离
违顺八心我蕴二种业烦恼网皆是此住也三极欢
喜住亦名净胜意乐住谓自了知我今亲證大菩提
故自胜意乐巳得清净故即是此经初欢喜地四增
上戒住由意乐净性遮二戒得具足故即是第二离
垢地五增上心住由内心净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即
是第三发光地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三十七菩提
分法实智光𦦨烧烦恼薪能成正法发慧照明故即
是第四𦦨慧地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于诸圣谛决
定妙智极难可胜故即是第五难胜地八缘起流转
止息相应增上慧住无明缘行名流行支得生名转
言止息者即是还灭观也于缘起法无著现前故即
是第六现前地九无相有功用住即是七地有加行
有功用无相住也十无相无功用住于此八地舍先
所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胜进无加行无功用任运
而转故十一无碍解住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解能说
正法为大法师故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即第十地
诸菩萨道皆得清净菩提资粮极善圆满故十三最
就菩萨功德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非由思
择有所制约有所防护住此住中住持一切佛法种
子即当此经愚童凡夫顺世八心也二胜解行住谓
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入初地所有一切诸菩
萨行资粮加行二种善根为此住体即当此经从初
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生十二因缘乃至双离
违顺八心我蕴二种业烦恼网皆是此住也三极欢
喜住亦名净胜意乐住谓自了知我今亲證大菩提
故自胜意乐巳得清净故即是此经初欢喜地四增
上戒住由意乐净性遮二戒得具足故即是第二离
垢地五增上心住由内心净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即
是第三发光地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三十七菩提
分法实智光𦦨烧烦恼薪能成正法发慧照明故即
是第四𦦨慧地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于诸圣谛决
定妙智极难可胜故即是第五难胜地八缘起流转
止息相应增上慧住无明缘行名流行支得生名转
言止息者即是还灭观也于缘起法无著现前故即
是第六现前地九无相有功用住即是七地有加行
有功用无相住也十无相无功用住于此八地舍先
所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胜进无加行无功用任运
而转故十一无碍解住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解能说
正法为大法师故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即第十地
诸菩萨道皆得清净菩提资粮极善圆满故十三最
卷四 第 561b 页 X23-0561.png
极如来住因满果圆即果位也即是此经如来究竟
一切智地也言信解中行者信谓忍可乐欲解谓了
悟證达各有浅深浅即地前深即地上此是地上行
即进修故下第三疏曰复当思惟幻喻如药物和合
而得升空住寿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议但令妙解
其术无不成者以此深心净信离疑惑故渐得法验
现前复由法验现前故信解转增不可俎坏又释论
云譬如穿井巳见湿泥转加精进必望得水又如钻
火巳得见烟倍复励力必望得火故曰信解中行也。
【疏】生十大愿等者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此欢喜地能
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
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
诸佛令无有馀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
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等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殁入
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
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又
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
罗蜜净持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
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又
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
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
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
一切智地也言信解中行者信谓忍可乐欲解谓了
悟證达各有浅深浅即地前深即地上此是地上行
即进修故下第三疏曰复当思惟幻喻如药物和合
而得升空住寿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议但令妙解
其术无不成者以此深心净信离疑惑故渐得法验
现前复由法验现前故信解转增不可俎坏又释论
云譬如穿井巳见湿泥转加精进必望得水又如钻
火巳得见烟倍复励力必望得火故曰信解中行也。
【疏】生十大愿等者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此欢喜地能
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
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
诸佛令无有馀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
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等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殁入
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
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又
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
罗蜜净持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
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又
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
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
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
卷四 第 561c 页 X23-0561.png
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又发大愿愿
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
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
前知见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
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
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
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
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
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
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
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
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又发
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
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意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
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
行一切菩萨行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
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得佛
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
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
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断
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
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巳上诸愿皆亦有广
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
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
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
前知见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
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
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
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
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
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
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
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
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又发
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
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意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
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
行一切菩萨行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
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得佛
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
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
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断
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
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巳上诸愿皆亦有广
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
卷四 第 562a 页 X23-0562.png
息等言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
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
祇大愿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
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
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
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
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
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
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疏】于十界生根者谓于前十无尽界中所修悲愿能
引起后地方便名之为根。
【疏】八地巳上者谓后三地境界皆同以无相为境故
言但约方便等者对治惑障有阶差故佛性论云无
相无功用道者即八地巳上无相者即真如境乃至
云言究竟者八地巳上见境皆同更无别境所未见
者故名究竟但方便犹有浅深耳。
【疏】所谓信等者信解行地菩萨巳能发起十种大愿
又巳得十种心次又成就十种净治诸地法谓即能
信如来本行所入乃至信成就果即信也菩萨乃至
见诸众生不免诸苦即生大悲此乃悲也是诸众生
我应救护令住毕竟佛道之乐慈也菩萨随顺如是
大慈悲法于一切物无所贪惜学行大施喜舍也是
菩萨以大悲心大施心救一切众生心无疲懈即无
有疲厌也菩萨生无疲倦功德于诸经尽能自开解
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
祇大愿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
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
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
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
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
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
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疏】于十界生根者谓于前十无尽界中所修悲愿能
引起后地方便名之为根。
【疏】八地巳上者谓后三地境界皆同以无相为境故
言但约方便等者对治惑障有阶差故佛性论云无
相无功用道者即八地巳上无相者即真如境乃至
云言究竟者八地巳上见境皆同更无别境所未见
者故名究竟但方便犹有浅深耳。
【疏】所谓信等者信解行地菩萨巳能发起十种大愿
又巳得十种心次又成就十种净治诸地法谓即能
信如来本行所入乃至信成就果即信也菩萨乃至
见诸众生不免诸苦即生大悲此乃悲也是诸众生
我应救护令住毕竟佛道之乐慈也菩萨随顺如是
大慈悲法于一切物无所贪惜学行大施喜舍也是
菩萨以大悲心大施心救一切众生心无疲懈即无
有疲厌也菩萨生无疲倦功德于诸经尽能自开解
卷四 第 562b 页 X23-0562.png
即知诸经论也由是功德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
上中下众生随宜利益功德即善解世法也由是功
德则知时知量惭愧庄严修治自利利他之道功德
即惭愧也如是功德精勤修行心不懈退是精进不
退功德即得堪受力即坚固力也得堪受力巳勤行
供养一切诸佛即是第十供养诸佛也言复次住是
等者谓此地菩萨巳具十种净诸地法更于诸佛菩
萨善知识所咨受请问成就是地之法故华严经云
诸佛子是菩萨于初地中行果相貌从诸佛菩萨善
知识所咨受请问成地之法无有厌倦乃至十地亦
如是咨受无有厌倦所谓善知诸地障者入初地时
由观解故知障有十障十地故知智有十治十障故
立十地别善知地成坏者揽行成位能集诸行即成
相也解位无体住自行故即坏相也善知地相果者
谓方便智带相观终故名相果善知地得修者谓得
入时即根本智显是證修非缘修故善知地法清净
者谓胜进位后得智信等净地之法离障清净故善
知地地转行者依前起后地背相舍故善知地地处
非处者二执名非处二空为住处亦是相应不相应
也善知地地殊胜智者以后胜前增长善巧名殊胜
智善知地地不退转者谓具方便不退转故善知净
治一切菩萨地乃至入如来地者能治障尽得解脱
故等。
【疏】更约前三心作十心等者谓前菩提大悲方便等
上中下众生随宜利益功德即善解世法也由是功
德则知时知量惭愧庄严修治自利利他之道功德
即惭愧也如是功德精勤修行心不懈退是精进不
退功德即得堪受力即坚固力也得堪受力巳勤行
供养一切诸佛即是第十供养诸佛也言复次住是
等者谓此地菩萨巳具十种净诸地法更于诸佛菩
萨善知识所咨受请问成就是地之法故华严经云
诸佛子是菩萨于初地中行果相貌从诸佛菩萨善
知识所咨受请问成地之法无有厌倦乃至十地亦
如是咨受无有厌倦所谓善知诸地障者入初地时
由观解故知障有十障十地故知智有十治十障故
立十地别善知地成坏者揽行成位能集诸行即成
相也解位无体住自行故即坏相也善知地相果者
谓方便智带相观终故名相果善知地得修者谓得
入时即根本智显是證修非缘修故善知地法清净
者谓胜进位后得智信等净地之法离障清净故善
知地地转行者依前起后地背相舍故善知地地处
非处者二执名非处二空为住处亦是相应不相应
也善知地地殊胜智者以后胜前增长善巧名殊胜
智善知地地不退转者谓具方便不退转故善知净
治一切菩萨地乃至入如来地者能治障尽得解脱
故等。
【疏】更约前三心作十心等者谓前菩提大悲方便等
卷四 第 562c 页 X23-0562.png
三心及种子芽疱等十心于众多十法门次第说之
则展转无尽也。
【疏】若解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等者谓金刚瑜伽顶
经中说十六大菩萨出生之事若解了彼中十六之
义即知此中浅略深秘二种成佛之旨此有二译一
名金刚顶瑜伽中念诵法四卷金刚智译一名略述
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證法门一卷乃不空所译
此之二译虽文势稍异而修證无殊今依修證法门
略示方隅彼云尔时金刚界毗卢遮那佛在色界顶
阿迦尼吒天宫初受用身成等正觉證自受用四智
外令十地满足菩萨他受用故从四智中流出四佛
各住本方毗卢遮那佛内心證得金刚萨埵勇猛菩
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从此三摩地智流出五峰
金刚(五智杵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众生顿證普
贤行还来收一聚为令一切菩萨受用故成金刚萨
埵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前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
金刚钩四摄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从此地智流出金
刚钩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以四摄摄一切众生安于
无上菩提还来收一聚为令一切菩萨受用三摩地
智故成金刚王菩萨形住阿閦佛右边月轮毗卢遮
那佛内心證得金刚箭大悲三摩地智从此智中流
出金刚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射害一切众生于无
上菩提厌离心者住阿閦如来左月轮毗卢遮那内
心證得金刚善哉欢喜王踊跃三摩地智从此智中
则展转无尽也。
【疏】若解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等者谓金刚瑜伽顶
经中说十六大菩萨出生之事若解了彼中十六之
义即知此中浅略深秘二种成佛之旨此有二译一
名金刚顶瑜伽中念诵法四卷金刚智译一名略述
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證法门一卷乃不空所译
此之二译虽文势稍异而修證无殊今依修證法门
略示方隅彼云尔时金刚界毗卢遮那佛在色界顶
阿迦尼吒天宫初受用身成等正觉證自受用四智
外令十地满足菩萨他受用故从四智中流出四佛
各住本方毗卢遮那佛内心證得金刚萨埵勇猛菩
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从此三摩地智流出五峰
金刚(五智杵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众生顿證普
贤行还来收一聚为令一切菩萨受用故成金刚萨
埵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前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
金刚钩四摄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从此地智流出金
刚钩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以四摄摄一切众生安于
无上菩提还来收一聚为令一切菩萨受用三摩地
智故成金刚王菩萨形住阿閦佛右边月轮毗卢遮
那佛内心證得金刚箭大悲三摩地智从此智中流
出金刚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射害一切众生于无
上菩提厌离心者住阿閦如来左月轮毗卢遮那内
心證得金刚善哉欢喜王踊跃三摩地智从此智中
卷四 第 563a 页 X23-0563.png
流出金刚善哉印时一切众生忧戚于普贤行生下
劣意者令得身心踊跃乃至住于阿閦如来后月轮
巳上四菩萨属东方毗卢遮那佛内心證得金刚宝
灌顶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从此智中流出金刚宝光
明灌洒一切众生顶获得不退转职位乃至住宝生
如来前月轮毗卢遮那佛内心證得金刚威光三摩
地智从是智中流出金刚日光破一切众生无明愚
暗发大智光乃至住宝生右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
得金刚宝幢三摩地智从此流出金刚幢光明满一
切众生意愿乃至住宝生左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
得金刚笑印授记三摩地智流出金刚笑印光明照
不定性众生授与平等无上菩提记乃至住宝生后
月轮巳上四菩萨属南方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
清净无染三摩地智流出金刚法光明净除一切众
生五欲身心清净犹如莲华不染尘垢乃至住观自
在王如来前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利釰般
若波罗蜜三摩地智流出金刚釰光明能断除一切
众生结使离诸苦恼乃至住观自在右边月轮毗卢
遮那内心證得金刚因转法轮三摩地智流出金刚
轮光明能除一切众生恶业种子乃至住观自在左
边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密语离言说三摩
地智流出金刚舌相光明能除一切众生恶业令得
四无碍解乐说辨才乃至住观自在后边月轮上四
菩萨属西方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业虚空库三
劣意者令得身心踊跃乃至住于阿閦如来后月轮
巳上四菩萨属东方毗卢遮那佛内心證得金刚宝
灌顶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从此智中流出金刚宝光
明灌洒一切众生顶获得不退转职位乃至住宝生
如来前月轮毗卢遮那佛内心證得金刚威光三摩
地智从是智中流出金刚日光破一切众生无明愚
暗发大智光乃至住宝生右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
得金刚宝幢三摩地智从此流出金刚幢光明满一
切众生意愿乃至住宝生左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
得金刚笑印授记三摩地智流出金刚笑印光明照
不定性众生授与平等无上菩提记乃至住宝生后
月轮巳上四菩萨属南方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
清净无染三摩地智流出金刚法光明净除一切众
生五欲身心清净犹如莲华不染尘垢乃至住观自
在王如来前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利釰般
若波罗蜜三摩地智流出金刚釰光明能断除一切
众生结使离诸苦恼乃至住观自在右边月轮毗卢
遮那内心證得金刚因转法轮三摩地智流出金刚
轮光明能除一切众生恶业种子乃至住观自在左
边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密语离言说三摩
地智流出金刚舌相光明能除一切众生恶业令得
四无碍解乐说辨才乃至住观自在后边月轮上四
菩萨属西方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业虚空库三
卷四 第 563b 页 X23-0563.png
摩地智流出金刚业光明令一切众生于一切如来
诸菩萨所成广大供养乃至住不空成就如来前月
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护大慈庄严甲冑三摩
地智流出金刚甲冑光明能除暴恶众生恚怒速获
慈心乃至住不空如来右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
金刚药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流出金刚牙光明降
伏刚强难化众生安置菩提道中乃至住不空如来
左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奉印威灵感应三
摩地智流出金刚奉光明令除一切众生业障获世
出世间悉地圆满乃至住不空后月轮上四菩萨属
北方如是十六大菩萨前四是菩提心后十二是大
悲又十二中前四福德中四智慧后四精进虽具福
智二种资粮若不精进不得超速譬如钻火数息终
无果證故瑜伽礼忏云菩提心金刚萨埵菩萨等福
德聚金刚宝菩萨等智慧护金刚法菩萨等大精进
金刚业菩萨等若修真言行者上此十六位时以十
缘生句方便證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刚顶
十六大菩萨生成等正觉又此十六大菩萨生若一
一从菩萨说时有其十六行者未度此时未得成佛
若能一生度此即是一生成佛都名一生则无十六
之异故云十六大菩萨生也又以此十六菩萨皆从
普贤萨埵心生故念诵法云尔时金刚界如来以持
一切如来身以为同体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
埵三摩耶所生名摄一切萨埵名金刚加持三摩地
诸菩萨所成广大供养乃至住不空成就如来前月
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护大慈庄严甲冑三摩
地智流出金刚甲冑光明能除暴恶众生恚怒速获
慈心乃至住不空如来右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
金刚药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流出金刚牙光明降
伏刚强难化众生安置菩提道中乃至住不空如来
左月轮毗卢遮那内心證得金刚奉印威灵感应三
摩地智流出金刚奉光明令除一切众生业障获世
出世间悉地圆满乃至住不空后月轮上四菩萨属
北方如是十六大菩萨前四是菩提心后十二是大
悲又十二中前四福德中四智慧后四精进虽具福
智二种资粮若不精进不得超速譬如钻火数息终
无果證故瑜伽礼忏云菩提心金刚萨埵菩萨等福
德聚金刚宝菩萨等智慧护金刚法菩萨等大精进
金刚业菩萨等若修真言行者上此十六位时以十
缘生句方便證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刚顶
十六大菩萨生成等正觉又此十六大菩萨生若一
一从菩萨说时有其十六行者未度此时未得成佛
若能一生度此即是一生成佛都名一生则无十六
之异故云十六大菩萨生也又以此十六菩萨皆从
普贤萨埵心生故念诵法云尔时金刚界如来以持
一切如来身以为同体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
埵三摩耶所生名摄一切萨埵名金刚加持三摩地
卷四 第 563c 页 X23-0563.png
入巳此一切如来大乘阿毗三摩耶(此云等现)心名一切
如来心从自心而出即说咒曰嚩[日/啰]萨埵等下十五
菩萨出生大意同此巳上义当深秘之释若浅略释
者如有偈言。
「 弟子坚固菩提心
从师受得灌顶位
妙修定慧恒观察
深入业用善巧门(普贤菩萨)
导诸有情胜菩提(金刚萨埵菩萨)
以四摄法而摄取(金刚王菩萨)
无厌大悲未曾舍(金刚爱菩萨)
见行少善便称美(金刚善哉菩萨)
无尽檀施等虚空(金刚宝菩萨)
以能慧光破愚冥(金刚光菩萨)
有所乐求恒不逆(金刚幢菩萨)
发言先笑令心喜(金刚笑菩萨)
能于妙法无染中(金刚法菩萨)
善用般若断诸使(金刚利菩萨)
无上法轮恒不退(金刚目菩萨)
四辨演说无所畏(金刚语菩萨)
诸佛众生事业中(金刚业菩萨)
恒住坚誓慈悲甲(金刚护菩萨)
摧破魔罗胜军众(金刚牙菩萨)
坚持诸佛所秘门(金刚拳菩萨)」
又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三摩地法云若有众生遇
此教昼夜四时精进修现世證居欢喜地后十六生
成正觉即此是也。
【疏】是故馀经等者谓馀经多分广叹娑罗树王(娑罗坚固
也)茎叶华果即枝末法轮岂知根种若何今此经则
不如是唯明彼树王种子及生育因缘谓种子芽疱
等八心长养因缘即根本法轮也。
【疏】复越一劫升住此地者此地即指一切智地也下
疏云就前三句中更开佛地为上上方便心至此心
时名度于信解地由前三劫信解行地复越一劫升
如来心从自心而出即说咒曰嚩[日/啰]萨埵等下十五
菩萨出生大意同此巳上义当深秘之释若浅略释
者如有偈言。
「 弟子坚固菩提心
从师受得灌顶位
妙修定慧恒观察
深入业用善巧门(普贤菩萨)
导诸有情胜菩提(金刚萨埵菩萨)
以四摄法而摄取(金刚王菩萨)
无厌大悲未曾舍(金刚爱菩萨)
见行少善便称美(金刚善哉菩萨)
无尽檀施等虚空(金刚宝菩萨)
以能慧光破愚冥(金刚光菩萨)
有所乐求恒不逆(金刚幢菩萨)
发言先笑令心喜(金刚笑菩萨)
能于妙法无染中(金刚法菩萨)
善用般若断诸使(金刚利菩萨)
无上法轮恒不退(金刚目菩萨)
四辨演说无所畏(金刚语菩萨)
诸佛众生事业中(金刚业菩萨)
恒住坚誓慈悲甲(金刚护菩萨)
摧破魔罗胜军众(金刚牙菩萨)
坚持诸佛所秘门(金刚拳菩萨)」
又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三摩地法云若有众生遇
此教昼夜四时精进修现世證居欢喜地后十六生
成正觉即此是也。
【疏】是故馀经等者谓馀经多分广叹娑罗树王(娑罗坚固
也)茎叶华果即枝末法轮岂知根种若何今此经则
不如是唯明彼树王种子及生育因缘谓种子芽疱
等八心长养因缘即根本法轮也。
【疏】复越一劫升住此地者此地即指一切智地也下
疏云就前三句中更开佛地为上上方便心至此心
时名度于信解地由前三劫信解行地复越一劫升
卷四 第 564a 页 X23-0564.png
住佛地此言一劫非更一阿僧祗劫时分但越佛地
一障便名一劫为此宗以妄执为一阿僧祇故前疏
云若一生度此三妄执则一生成佛何论时分前言
三劫不说四者令佛地一障在十地故又解言复越
一劫者即是越此第三一劫升住佛地故曰复越一
劫也。
【疏】初观空性时等者谓观此毕竟空性时觉知一切
诸法皆入心之实际言心实际者即是入无相海身
心寂灭也。
【疏】十方诸佛同时现前而劝喻之者十方诸佛皆悉
现前申其七劝依华严经明七劝者一者应趣果德
劝经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之法然
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
今未得勿复放舍于此忍门劝进求故二者悯念众
生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虽得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
能證得乃至汝当悲念如是众生劝令化故三者令
忆本誓劝经云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
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劝满
本愿故四者呵同二乘劝经云又善男子此诸法性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
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劝双修故
五者指事令成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
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光明清净音声亦无有
量汝今宜应成就此法劝修成故六者勿生止足劝
一障便名一劫为此宗以妄执为一阿僧祇故前疏
云若一生度此三妄执则一生成佛何论时分前言
三劫不说四者令佛地一障在十地故又解言复越
一劫者即是越此第三一劫升住佛地故曰复越一
劫也。
【疏】初观空性时等者谓观此毕竟空性时觉知一切
诸法皆入心之实际言心实际者即是入无相海身
心寂灭也。
【疏】十方诸佛同时现前而劝喻之者十方诸佛皆悉
现前申其七劝依华严经明七劝者一者应趣果德
劝经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之法然
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
今未得勿复放舍于此忍门劝进求故二者悯念众
生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虽得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
能證得乃至汝当悲念如是众生劝令化故三者令
忆本誓劝经云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
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劝满
本愿故四者呵同二乘劝经云又善男子此诸法性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
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劝双修故
五者指事令成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
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光明清净音声亦无有
量汝今宜应成就此法劝修成故六者勿生止足劝
卷四 第 564b 页 X23-0564.png
经云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善男子如来法
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不
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劝令遍修故十地论云
无量入者法门无差别故无量作者作事差别故无
量转者依上上不断差别故七者悉应通达劝经云
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门
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劝遍知故说七劝巳
彼经结云若诸佛不与此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
涅槃弃舍一切利益众生业等言转生极无自性心
者前劫发无缘乘心以六种譬喻作唯识观了知三
性杂染等法皆无自性故唯识云初即相无性次无
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虽作此观未得称
极今以十缘生句观自心毕竟空性我之与蕴法及
无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名极无自性此空智生名
极无自性心生也言虽解脱一切业烦恼者行者得
此心时即名之为明明来暗谢故即是无明灭则行
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等名为业烦恼解脱言而业
烦恼具存者净名经云不断无明而具明脱之智又
云众生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
为菩提故故华严疏显三毒相普有正法彼有五义
一当相即空空故是道非谓此三即是佛法诸部般
若其文非一二约幻用摄生亦非即是如净名云行
于非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等三在惑用心如
俗流辈此在观心为道亦非即道四留惑润生长菩
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不
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劝令遍修故十地论云
无量入者法门无差别故无量作者作事差别故无
量转者依上上不断差别故七者悉应通达劝经云
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门
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劝遍知故说七劝巳
彼经结云若诸佛不与此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
涅槃弃舍一切利益众生业等言转生极无自性心
者前劫发无缘乘心以六种譬喻作唯识观了知三
性杂染等法皆无自性故唯识云初即相无性次无
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虽作此观未得称
极今以十缘生句观自心毕竟空性我之与蕴法及
无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名极无自性此空智生名
极无自性心生也言虽解脱一切业烦恼者行者得
此心时即名之为明明来暗谢故即是无明灭则行
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等名为业烦恼解脱言而业
烦恼具存者净名经云不断无明而具明脱之智又
云众生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
为菩提故故华严疏显三毒相普有正法彼有五义
一当相即空空故是道非谓此三即是佛法诸部般
若其文非一二约幻用摄生亦非即是如净名云行
于非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等三在惑用心如
俗流辈此在观心为道亦非即道四留惑润生长菩
卷四 第 564c 页 X23-0564.png
萨道亦非即是如净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得
一切智宝等五当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议故今第
五义正与此同故无行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
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即斯义矣又如虚空出
过众相而万像具依故下经云虚空无垢无自性能
授种种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缘起甚深难可见
于长恒时殊胜进随念施与无上果等若真言行者
以阿字门见一切从缘生法皆是毗卢遮那法界身
同于虚空尔时十方通同为一佛国是名毕竟净菩
提心以此毕竟净菩提心随无尽法界无馀众生界
感应因缘一时普现色身行菩萨道于念念中供养
无量善知识悟入无量诸度门如是于无量阿僧祇
劫中恒殊胜进严净一切佛刹成就一切众生所作
佛事未曾休息是名普贤行愿也又有人疑云云何
实相心中能作如是不思议有为事耶故下经云譬
如一切起宫室虽依虚空无著行此清净法亦如是
三有无馀清净生等谓如世间一切诸趣及彼依报
住处皆悉依空而住因空得成而虚空适无所依亦
无念著起作之行今此清净法身亦复如是虽常寂
然不示诸法之相而遍无馀世界无所不为以从慈
善根力因缘生不由惑业因缘故云清净生。
【疏】佛还约前三劫作差降对明者谓佛说此六无畏
意明从浅至深从凡向圣阶降位次悟證不同也第
一善无畏即当愚童凡天修十善道常生人天得免
一切智宝等五当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议故今第
五义正与此同故无行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
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即斯义矣又如虚空出
过众相而万像具依故下经云虚空无垢无自性能
授种种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缘起甚深难可见
于长恒时殊胜进随念施与无上果等若真言行者
以阿字门见一切从缘生法皆是毗卢遮那法界身
同于虚空尔时十方通同为一佛国是名毕竟净菩
提心以此毕竟净菩提心随无尽法界无馀众生界
感应因缘一时普现色身行菩萨道于念念中供养
无量善知识悟入无量诸度门如是于无量阿僧祇
劫中恒殊胜进严净一切佛刹成就一切众生所作
佛事未曾休息是名普贤行愿也又有人疑云云何
实相心中能作如是不思议有为事耶故下经云譬
如一切起宫室虽依虚空无著行此清净法亦如是
三有无馀清净生等谓如世间一切诸趣及彼依报
住处皆悉依空而住因空得成而虚空适无所依亦
无念著起作之行今此清净法身亦复如是虽常寂
然不示诸法之相而遍无馀世界无所不为以从慈
善根力因缘生不由惑业因缘故云清净生。
【疏】佛还约前三劫作差降对明者谓佛说此六无畏
意明从浅至深从凡向圣阶降位次悟證不同也第
一善无畏即当愚童凡天修十善道常生人天得免
卷四 第 565a 页 X23-0565.png
三涂剧苦逼恼名最初稣息处即当十信巳前第二
身无畏谓观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作五种不净观
次观受心法得离四种颠倒于身扼缚得稣息处即
当十信位也第三无我无畏谓观五蕴十二处十八
界悉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处有我是于我之扼缚得
稣息处即当十信十行位也第四法无畏谓行者心
住法中约幻𦦨等五喻达诸法即空證寂然界即离
蕴之扼缚得稣息处即当十回向四加行位也第五
法无我无畏谓行者发无缘乘心观法无我性心得
自在于法无我得稣息处即当初地至八地巳前位
也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谓观实际空性时于
有为无为界二种扼缚得稣息处即当八地巳去位
也故曰佛还约前三劫作差别对明或开住行即以
信位初当善无畏也。
【疏】见此身三十六物等者谓修四念住观时先作身
念住观见三十六物之所集成脱体不净终不于身
而起贪爱三十六者涅槃经圣行品云善男子菩萨
摩诃萨圣行者观察是身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
爪齿不净垢秽皮肉筋骨脾肾心肺肝胆腹胃生熟
二脏大小便利涕唾目泪肪膏脑膜骨髓脓血脑胲
诸脉是故颂云发毛爪齿及尘垢皮肉筋骨兼脾肾
心肺肝胆并腹胃生熟二脏大小便洟泪肪膏脑膜
骨髓脓血脑胲诸脉是名三十六物行者应当速求
厌离菩萨如是专念观时谁有是我我为属谁住在
身无畏谓观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作五种不净观
次观受心法得离四种颠倒于身扼缚得稣息处即
当十信位也第三无我无畏谓观五蕴十二处十八
界悉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处有我是于我之扼缚得
稣息处即当十信十行位也第四法无畏谓行者心
住法中约幻𦦨等五喻达诸法即空證寂然界即离
蕴之扼缚得稣息处即当十回向四加行位也第五
法无我无畏谓行者发无缘乘心观法无我性心得
自在于法无我得稣息处即当初地至八地巳前位
也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谓观实际空性时于
有为无为界二种扼缚得稣息处即当八地巳去位
也故曰佛还约前三劫作差别对明或开住行即以
信位初当善无畏也。
【疏】见此身三十六物等者谓修四念住观时先作身
念住观见三十六物之所集成脱体不净终不于身
而起贪爱三十六者涅槃经圣行品云善男子菩萨
摩诃萨圣行者观察是身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
爪齿不净垢秽皮肉筋骨脾肾心肺肝胆腹胃生熟
二脏大小便利涕唾目泪肪膏脑膜骨髓脓血脑胲
诸脉是故颂云发毛爪齿及尘垢皮肉筋骨兼脾肾
心肺肝胆并腹胃生熟二脏大小便洟泪肪膏脑膜
骨髓脓血脑胲诸脉是名三十六物行者应当速求
厌离菩萨如是专念观时谁有是我我为属谁住在
卷四 第 565b 页 X23-0565.png
何处谁属于我复作是念骨是我耶离骨是乎菩萨
尔时除去皮肉唯观白骨复作是念骨色相异所谓
青黄白鸽色如是骨相亦复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
青黄白色及以鸽色菩萨系心作是观时即得断除
一切色欲等言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谓揽父母
精血业因识种以成身分故二住处不净于父母胎
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故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以
成身故四自相不净亦名外相不净九孔常流眼出
眵泪耳出结聍鼻中流洟口出涎唾大小便道常出
不净五究竟不净气绝巳后䏺胀烂臭如是不净甚
成可恶此上是身念处观次受心法即是受心法念
处观也应视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是观时
离我性四倒谓观身不净得离净倒乃至观法无我
得离我倒故下结云于身之扼缚得稣息处也又准
起信疏曰一无常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
之法无得少停须臾变坏二苦观观一切有漏逼迫
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三无我观应观过去所念
诸法恍惚如梦(无体难追)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
(刹那不住)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欻尔而起(本无积聚
但缘集故有不从十方来)四不净观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
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观时即得远离不于我
等四种法性而成颠倒等。
【疏】若于取蕴所集等者蕴者积聚而为体故取谓执
取凡夫执取以为我故身者依止我所依故言舍自
尔时除去皮肉唯观白骨复作是念骨色相异所谓
青黄白鸽色如是骨相亦复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
青黄白色及以鸽色菩萨系心作是观时即得断除
一切色欲等言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谓揽父母
精血业因识种以成身分故二住处不净于父母胎
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故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以
成身故四自相不净亦名外相不净九孔常流眼出
眵泪耳出结聍鼻中流洟口出涎唾大小便道常出
不净五究竟不净气绝巳后䏺胀烂臭如是不净甚
成可恶此上是身念处观次受心法即是受心法念
处观也应视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是观时
离我性四倒谓观身不净得离净倒乃至观法无我
得离我倒故下结云于身之扼缚得稣息处也又准
起信疏曰一无常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
之法无得少停须臾变坏二苦观观一切有漏逼迫
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三无我观应观过去所念
诸法恍惚如梦(无体难追)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
(刹那不住)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欻尔而起(本无积聚
但缘集故有不从十方来)四不净观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
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观时即得远离不于我
等四种法性而成颠倒等。
【疏】若于取蕴所集等者蕴者积聚而为体故取谓执
取凡夫执取以为我故身者依止我所依故言舍自
卷四 第 565c 页 X23-0565.png
色像观者自色蕴也像即我也双离称舍谓自五蕴
尚自从因缘生都无自性何况我也證此寂然名稣
息处。
【疏】一切分段中等者一分一段名为分段所谓从缘
生法待因缘成必有分段差别之相上疏云即是摩
诃般若中历法广明者是也如于阴界入分析求心
不可得当知六度万行乃至一切总持三昧门中种
种求心亦不可得等由此观故所有一切我爱慢等
皆永不生故云一切分段中等也。
【疏】以如来五眼等者虚空无垢菩提心毕竟无相离
诸根境越诸戏论以如来五眼尚不观其相皃故原
晓云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况馀生灭中人今
所以明三劫六无畏者若不作如此对辨恐常情各
玩先习不能觉其微妙但拟度外事之形迹以显修
證之浅深也。
【经】深修观察者对前二劫故名为深谓第一劫中行
者心没蕴中欲对治执有实法故观此十缘生句如
前所说即空之幻是名为浅第二劫中对治境界攀
缘观此十缘生句如前所说蕴阿赖耶即心之幻亦
名为浅今第三劫中欲离有为无为界说不思议幻
故名深观也又深修者下疏云谓得净心巳去乃至
由所證转深故名深也。
【疏】即幻论遍一切等者如来金刚三业之幻即是遍
一切法界圆坛谓彼法界大漫荼罗中一一本尊皆
尚自从因缘生都无自性何况我也證此寂然名稣
息处。
【疏】一切分段中等者一分一段名为分段所谓从缘
生法待因缘成必有分段差别之相上疏云即是摩
诃般若中历法广明者是也如于阴界入分析求心
不可得当知六度万行乃至一切总持三昧门中种
种求心亦不可得等由此观故所有一切我爱慢等
皆永不生故云一切分段中等也。
【疏】以如来五眼等者虚空无垢菩提心毕竟无相离
诸根境越诸戏论以如来五眼尚不观其相皃故原
晓云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况馀生灭中人今
所以明三劫六无畏者若不作如此对辨恐常情各
玩先习不能觉其微妙但拟度外事之形迹以显修
證之浅深也。
【经】深修观察者对前二劫故名为深谓第一劫中行
者心没蕴中欲对治执有实法故观此十缘生句如
前所说即空之幻是名为浅第二劫中对治境界攀
缘观此十缘生句如前所说蕴阿赖耶即心之幻亦
名为浅今第三劫中欲离有为无为界说不思议幻
故名深观也又深修者下疏云谓得净心巳去乃至
由所證转深故名深也。
【疏】即幻论遍一切等者如来金刚三业之幻即是遍
一切法界圆坛谓彼法界大漫荼罗中一一本尊皆
卷四 第 566a 页 X23-0566.png
是法界幖帜一遍一切名遍一切处遍一切处论幻
者谓遍一切处法界漫荼罗即是如来三密之幻皆
本不生四句求之俱不可得即不思议之幻也。
【疏】且如四谛等者且者不尽之辞如即指斥之语也
法数诚多但举四谛世界无量直示娑婆盖取一隅
耳故华严四圣谛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告诸菩萨言诸佛子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攀缘等诸佛子苦集圣谛
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或名
妄觉念等诸佛子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或名无诤
或名离尘或名寂静等诸佛子苦灭道圣谛此娑婆
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等诸佛子此娑婆世界
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
调伏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密训世
界中或名萦求根或名不出离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各有无量名不可备举如彼广说故云且如等。
【疏】如幻阳𦦨等者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先无
形质假因缘有名为幻化又幻者诈或以不实事惑
人眼目故曰幻也言梦者寐中神游也凡人寝寐神
识不定说文云寐而有觉周礼梦有六种见其凶吉
一曰正梦平安自梦二曰愕梦惊愕而梦三曰思梦
由觉时思念而梦四曰寤梦觉时所道而梦五曰喜
梦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恐惧而梦故言乾闼婆城者
疏解如文又准义景钞云梵语乾闼婆此云寻香乾
者谓遍一切处法界漫荼罗即是如来三密之幻皆
本不生四句求之俱不可得即不思议之幻也。
【疏】且如四谛等者且者不尽之辞如即指斥之语也
法数诚多但举四谛世界无量直示娑婆盖取一隅
耳故华严四圣谛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告诸菩萨言诸佛子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攀缘等诸佛子苦集圣谛
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或名
妄觉念等诸佛子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或名无诤
或名离尘或名寂静等诸佛子苦灭道圣谛此娑婆
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等诸佛子此娑婆世界
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
调伏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密训世
界中或名萦求根或名不出离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各有无量名不可备举如彼广说故云且如等。
【疏】如幻阳𦦨等者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先无
形质假因缘有名为幻化又幻者诈或以不实事惑
人眼目故曰幻也言梦者寐中神游也凡人寝寐神
识不定说文云寐而有觉周礼梦有六种见其凶吉
一曰正梦平安自梦二曰愕梦惊愕而梦三曰思梦
由觉时思念而梦四曰寤梦觉时所道而梦五曰喜
梦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恐惧而梦故言乾闼婆城者
疏解如文又准义景钞云梵语乾闼婆此云寻香乾
卷四 第 566b 页 X23-0566.png
闼名香婆名为寻西土乐人寻香求乞造作戏城从
人为名名寻香城等。
【疏】四句求之了不可得者谓以自他共无因四句寻
求此梦事终不可得如庄周梦化为蝴蝶四句求时
此梦中之蝶为从自生耶若无梦蝶自不能生故若
自不生从他梦生耶若无蝶他梦不能生故若他不
生为共生耶共亦不生何以故无眠法故若无眠则
蝶梦亦无是则因缘之梦都不可得也。
【疏】有十四变化者故智度论第十七云诸法如化者
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
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
禅三禅四禅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
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
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
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所下故故言有主力)六者能
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
多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冰蹈虚手扪日月能转
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等。
【疏】城郭者释名云城盛也盛受国都也郭廓也廓落
在城外也又郭谓郛也左氏传曰郑人入其郛杜预
曰郛郭也又按淮南子鲧(音县)作城吴越春秋曰鲧筑
城以卫君(即堭城也)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疏】故曰无等者上一等字是所等下一等字是能等
人为名名寻香城等。
【疏】四句求之了不可得者谓以自他共无因四句寻
求此梦事终不可得如庄周梦化为蝴蝶四句求时
此梦中之蝶为从自生耶若无梦蝶自不能生故若
自不生从他梦生耶若无蝶他梦不能生故若他不
生为共生耶共亦不生何以故无眠法故若无眠则
蝶梦亦无是则因缘之梦都不可得也。
【疏】有十四变化者故智度论第十七云诸法如化者
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
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
禅三禅四禅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
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
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
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所下故故言有主力)六者能
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
多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冰蹈虚手扪日月能转
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等。
【疏】城郭者释名云城盛也盛受国都也郭廓也廓落
在城外也又郭谓郛也左氏传曰郑人入其郛杜预
曰郛郭也又按淮南子鲧(音县)作城吴越春秋曰鲧筑
城以卫君(即堭城也)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疏】故曰无等者上一等字是所等下一等字是能等
卷四 第 566c 页 X23-0566.png
谓如来智慧一切法中无可譬喻亦无过上故名无
等即所等也心之实相与彼智慧犹如函盖是无等
之等故曰无等等。
【疏】一切诸魔皆化身作佛等者智度论云复有魔作
比丘被服来语菩萨汝先从小师闻修六波罗蜜法
皆是虚妄所集随喜心功德亦是虚妄汝先所闻皆
是虚诳文饰不真非佛口说今我为汝真示佛法乃
至魔作佛身来所说异于法相者亦不信受譬如狗
著师子皮诸兽见之虽怖闻声则知是狗何况变作
馀身等能令行者变易其心哉。
【疏】自然有缘起智生者即法界不思议秘密缘起之
智生也谓行者以内自观行力为因外感佛神通加
持力为缘由斯二力故自然而有秘密法界缘起智
生即能得见不思议加持境界是故不同寻常耳。
【经】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一者如上巳明入
真言门中住心之事但是入漫荼罗真言行者所住
境界若有众生欲入此门应须先入大悲胎藏漫荼
罗从真言传教阿阇梨发菩提心及受三昧耶或蒙
师许可方乃得入若不入漫荼罗专坛自恣设尔精
进非徒终无果利亦招越法重罪何以故且如显教
大乘小乘无不诠说轻重戒法然须师受何况金刚
一乘诸佛自誓辄便行之招越法愆故次住心即说
此品今此品题具浅深二义且浅释者入者趣向游
履引入之义谓阿阇梨见有众生堪为法器有大
等即所等也心之实相与彼智慧犹如函盖是无等
之等故曰无等等。
【疏】一切诸魔皆化身作佛等者智度论云复有魔作
比丘被服来语菩萨汝先从小师闻修六波罗蜜法
皆是虚妄所集随喜心功德亦是虚妄汝先所闻皆
是虚诳文饰不真非佛口说今我为汝真示佛法乃
至魔作佛身来所说异于法相者亦不信受譬如狗
著师子皮诸兽见之虽怖闻声则知是狗何况变作
馀身等能令行者变易其心哉。
【疏】自然有缘起智生者即法界不思议秘密缘起之
智生也谓行者以内自观行力为因外感佛神通加
持力为缘由斯二力故自然而有秘密法界缘起智
生即能得见不思议加持境界是故不同寻常耳。
【经】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一者如上巳明入
真言门中住心之事但是入漫荼罗真言行者所住
境界若有众生欲入此门应须先入大悲胎藏漫荼
罗从真言传教阿阇梨发菩提心及受三昧耶或蒙
师许可方乃得入若不入漫荼罗专坛自恣设尔精
进非徒终无果利亦招越法重罪何以故且如显教
大乘小乘无不诠说轻重戒法然须师受何况金刚
一乘诸佛自誓辄便行之招越法愆故次住心即说
此品今此品题具浅深二义且浅释者入者趣向游
履引入之义谓阿阇梨见有众生堪为法器有大
卷四 第 567a 页 X23-0567.png
信解方便劝诲引入大悲漫荼罗中漫荼罗者此云
道场是与弟子发心得道之处谓之道场即漫荼罗
是所入入为能入是入之漫荼罗作依主释又入此
漫荼罗要具多缘即是须得具多支分谓择地治地
择时定日筑坛𦘕像结界等然后引入复为请召供
养方始次第受发心法大体同常乃至为作护摩灌
顶等俱属入漫荼罗所具支分大略言之广如经说
即入漫荼罗是总具缘是别别从总以立名作依主
释又此一一缘皆有真言具缘之真言亦依主释上
来浅释深释者入谓体达悟證之义漫荼罗是一切
众生本觉自心即此心漫荼罗中各各常有无量诸
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龙八部无量眷属之所集会但
以无始无明之所覆闭不自知见譬如贫家宝藏常
在自家由处地下不知不觉知识告语方始知觉众
生自心漫荼宝藏亦复如是虽有不觉诸佛知识方
便示语即得知之名之为入漫荼罗即本觉之体入
是始觉之智具缘等言乃功德之相如择地者择去
心地诸烦恼故馀皆密释例此可知故曰入漫荼罗
具缘真言也品第二之一者此品文势长远为隔次
卷故置一之言品次如常。
【疏】巳知乳酪有醍醐性者即喻众生心中皆有佛性
乳中醍醐假因缘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离于乳
有醍醐者无有是处涅槃经曰如因乳生酪因酪得
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乃至云雪山有
道场是与弟子发心得道之处谓之道场即漫荼罗
是所入入为能入是入之漫荼罗作依主释又入此
漫荼罗要具多缘即是须得具多支分谓择地治地
择时定日筑坛𦘕像结界等然后引入复为请召供
养方始次第受发心法大体同常乃至为作护摩灌
顶等俱属入漫荼罗所具支分大略言之广如经说
即入漫荼罗是总具缘是别别从总以立名作依主
释又此一一缘皆有真言具缘之真言亦依主释上
来浅释深释者入谓体达悟證之义漫荼罗是一切
众生本觉自心即此心漫荼罗中各各常有无量诸
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龙八部无量眷属之所集会但
以无始无明之所覆闭不自知见譬如贫家宝藏常
在自家由处地下不知不觉知识告语方始知觉众
生自心漫荼宝藏亦复如是虽有不觉诸佛知识方
便示语即得知之名之为入漫荼罗即本觉之体入
是始觉之智具缘等言乃功德之相如择地者择去
心地诸烦恼故馀皆密释例此可知故曰入漫荼罗
具缘真言也品第二之一者此品文势长远为隔次
卷故置一之言品次如常。
【疏】巳知乳酪有醍醐性者即喻众生心中皆有佛性
乳中醍醐假因缘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离于乳
有醍醐者无有是处涅槃经曰如因乳生酪因酪得
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乃至云雪山有
卷四 第 567b 页 X23-0567.png
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尔善男子
众生薄福不见是草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
等今既巳知则令具诸器物方便攒摇醍醐可得法
合易解。
【疏】如世人慈育等者犹如世间之人慈心抚育稚小
之子其子凡有所希父母抚爱之情无所吝惜若索
干将镆铘必不与之何以故以不知运用方便必伤
其体故言干将镆铘者即釰名也如大阿秋水龙泉
之类按吴越春秋云干将吴人(吴时之人)与沤冶子同师
阖闾使造釰二牧一曰干将二曰镆铘镆铘者干将
之妻名干将作釰金铁之精未肯镕流干将夫妻乃
断发剪指指投之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釰阳曰干
将而作龟文阴曰镆铘而作漫理干将匿其阳而出
其阴献之阖闾故曰干将等法合易解。
【疏】如来巳度此微细等者谓如来巳得越度第三重
极细妄执至佛地故曰如来巳度等。
【疏】此领解中文等者疏主指此金刚领解文唯二行
虽则拣省少略而提控摽举一部宗要通途微妙旨
趣无不周足耳。
【疏】如父母和合至托胎中者此中云父母者漫荼罗
诸佛为父明妃真言为母众生菩提心识种子托生
故下疏云如男女交会因缘识种子托于胎藏如是
诸佛国王明妃为夫人和会毗富罗种子于大悲胎
藏法界漫荼罗中初生故曰如父母和合等。
众生薄福不见是草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
等今既巳知则令具诸器物方便攒摇醍醐可得法
合易解。
【疏】如世人慈育等者犹如世间之人慈心抚育稚小
之子其子凡有所希父母抚爱之情无所吝惜若索
干将镆铘必不与之何以故以不知运用方便必伤
其体故言干将镆铘者即釰名也如大阿秋水龙泉
之类按吴越春秋云干将吴人(吴时之人)与沤冶子同师
阖闾使造釰二牧一曰干将二曰镆铘镆铘者干将
之妻名干将作釰金铁之精未肯镕流干将夫妻乃
断发剪指指投之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釰阳曰干
将而作龟文阴曰镆铘而作漫理干将匿其阳而出
其阴献之阖闾故曰干将等法合易解。
【疏】如来巳度此微细等者谓如来巳得越度第三重
极细妄执至佛地故曰如来巳度等。
【疏】此领解中文等者疏主指此金刚领解文唯二行
虽则拣省少略而提控摽举一部宗要通途微妙旨
趣无不周足耳。
【疏】如父母和合至托胎中者此中云父母者漫荼罗
诸佛为父明妃真言为母众生菩提心识种子托生
故下疏云如男女交会因缘识种子托于胎藏如是
诸佛国王明妃为夫人和会毗富罗种子于大悲胎
藏法界漫荼罗中初生故曰如父母和合等。
卷四 第 567c 页 X23-0567.png
【疏】无明父母等者谓一念无明一切烦恼无不从生
故十二因缘贯之在首补处菩萨但有微细无明除
此垢时馀障必尽故曰父母又有偈云煞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今取上一句
准慈恩法苑释云以爱为母以业为父今补处菩萨
永断贪爱及业俱生无明种子更无后有之生故云
无明父母极细之垢。
【疏】离法界无别等者应云离法界无别众生界众生
界即法界故离心界无别法界法界即是心界故疏
中言略尔。
【疏】如初无畏时以声字等者谓第一无畏以声字观
者真言行人依三密供养修行观真言之声及真言
之字而作修行如下世间成就品中经云如真言教
法成就于彼果当字字相应句句亦如是初字菩提
心第二名为声句想为本尊而于自处作等第二无
畏有相观者谓四念处观即真言行者本尊三昧众
相现前故第三无畏唯蕴无我心者观阴界入分析
求之了不可得即真言行者观瑜伽境心不可得也
第四无畏法缘心者观诸蕴法如幻𦦨等即真言行
者观瑜伽境界如镜像等第五无畏无缘心者观法
无我性心外都无即真言行者于瑜伽道心自在故
第六无畏平等心者观心空性法及无缘皆一性故
真言行者即是虚空无垢菩提心也。
【疏】离垢地巳去各于自地观心中修漫荼罗者以初
卷四 第 568a 页 X23-0568.png
地菩萨入三世平等与第六平等无畏无异故取二
地巳去乃至佛地足前六种无畏故成十六重玄义
也今第七重玄依离垢地正直柔软堪能等十种深
心为门而入修漫荼罗行他皆仿此第八重玄即以
发光地清净安住厌舍等十种深心为门而入第九
重玄即以焰慧地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等十法明
门为门而入第十重玄依难胜地过去未来现在等
十种清净心为门修行第十一重玄依现前地一切
法无相无体无生一平等法为门修行第十二重玄
依远行地虽修三空而慈悲不舍众生等十种方便
慧起殊胜道为门修行第十三重玄依不动地无生
法忍为门修行第十四重玄依善慧地净诸陀罗尼
三昧为门修行第十五重玄依法云地菩萨离垢等
百万三昧乃至最后受一切智胜职位三昧为门修
行第十六重玄依如来地十地之行相次第现前总
此因相而为其门修漫荼行究竟归于一切智智福
智大海华严经云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
数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问十六行位
历然可观重玄之义行相云何答有二门初当位因
果后异位因果今初如第一重玄以声字观修漫荼
行声字为门即当其因观行圆明即当其根增长不
巳入法界坛即当究竟一位既尔馀位皆然故次疏
云此一一位自有菩提种子心有大悲胎藏增长因
缘有慧方便业受用之果即一一位各具此三句义
地巳去乃至佛地足前六种无畏故成十六重玄义
也今第七重玄依离垢地正直柔软堪能等十种深
心为门而入修漫荼罗行他皆仿此第八重玄即以
发光地清净安住厌舍等十种深心为门而入第九
重玄即以焰慧地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等十法明
门为门而入第十重玄依难胜地过去未来现在等
十种清净心为门修行第十一重玄依现前地一切
法无相无体无生一平等法为门修行第十二重玄
依远行地虽修三空而慈悲不舍众生等十种方便
慧起殊胜道为门修行第十三重玄依不动地无生
法忍为门修行第十四重玄依善慧地净诸陀罗尼
三昧为门修行第十五重玄依法云地菩萨离垢等
百万三昧乃至最后受一切智胜职位三昧为门修
行第十六重玄依如来地十地之行相次第现前总
此因相而为其门修漫荼行究竟归于一切智智福
智大海华严经云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
数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问十六行位
历然可观重玄之义行相云何答有二门初当位因
果后异位因果今初如第一重玄以声字观修漫荼
行声字为门即当其因观行圆明即当其根增长不
巳入法界坛即当究竟一位既尔馀位皆然故次疏
云此一一位自有菩提种子心有大悲胎藏增长因
缘有慧方便业受用之果即一一位各具此三句义
卷四 第 568b 页 X23-0568.png
也后异位因果者谓三劫瑜祇六种无畏三贤十地
始本智明初后更收圣凡互即况行者用心自在了
本不生神解虚中奋迅游戏以十种缘生句不可思
议幻作镕融以见心成正觉證心大涅槃为悟入故
十六行位境智皆然岂非重玄耶故金刚顶瑜伽十
六大菩萨生即斯义矣又解谓渐次證入而有二种
初约六无畏从因至果以为渐次后约十地从因至
果以为渐次二门并彰总有十六非次第修行经十
六位也。
【疏】如菩萨修禅时于九次第定等者谓前所明渐次
證入观行之事恐人难解故以此况之九次第定者
即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为从下至上次第修得胜
劣异故名九次第定故大般若云善男子菩萨摩诃
萨九次第定若顺若逆入出自在乃至从离生喜乐
地复入第二静虑从定生喜乐地复入第三禅从离
喜妙乐地入第四禅从舍念清净地乃至入非想非
非想定从非想非非想定起复入灭尽定从灭尽定
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定从非想非非想定起入无所
有处定乃至从第二禅起入初静虑是为菩萨摩诃
萨师子频伸三摩地。
【疏】或观无尽法界等者由定自在缘境度生旋转无
尽且略作句而有十六约无尽法界而有八句以一
切心为一心一心为一切心一心为一心一切心为
一切心门亦有四一切门为一门一门为一切门一
始本智明初后更收圣凡互即况行者用心自在了
本不生神解虚中奋迅游戏以十种缘生句不可思
议幻作镕融以见心成正觉證心大涅槃为悟入故
十六行位境智皆然岂非重玄耶故金刚顶瑜伽十
六大菩萨生即斯义矣又解谓渐次證入而有二种
初约六无畏从因至果以为渐次后约十地从因至
果以为渐次二门并彰总有十六非次第修行经十
六位也。
【疏】如菩萨修禅时于九次第定等者谓前所明渐次
證入观行之事恐人难解故以此况之九次第定者
即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为从下至上次第修得胜
劣异故名九次第定故大般若云善男子菩萨摩诃
萨九次第定若顺若逆入出自在乃至从离生喜乐
地复入第二静虑从定生喜乐地复入第三禅从离
喜妙乐地入第四禅从舍念清净地乃至入非想非
非想定从非想非非想定起复入灭尽定从灭尽定
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定从非想非非想定起入无所
有处定乃至从第二禅起入初静虑是为菩萨摩诃
萨师子频伸三摩地。
【疏】或观无尽法界等者由定自在缘境度生旋转无
尽且略作句而有十六约无尽法界而有八句以一
切心为一心一心为一切心一心为一心一切心为
一切心门亦有四一切门为一门一门为一切门一
卷四 第 568c 页 X23-0568.png
门为一门一切门为一切门约无馀众生界亦有八
句以一心为一切心一切心为一心一心为一心一
切心为一切心门亦有四以一门为一切门一切门
为一门一门为一门一切门为一切门且作十六者
为顺十六重玄义故理应更有二二相合等心门相
望逆顺超间旋转无尽如理应思。
【疏】若以此十六等者十六如上谓以十六重深玄之
义理横竖统摄十二部经次第别收曰横统上下总
融曰竖摄又法门相当曰横统一收一切曰竖摄十
二部者所谓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诵五自说
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
二论议一契经者对法第十一谓以长行缀缉略说
所应说义即诸经中长行略说所应说法名为契经
瑜伽显扬不说长行但总相云佛于彼彼方所为彼
彼有情依彼彼行宣说无量蕴相应语乃至结集者
以妙名等次第安布真善妙义名为契经二应颂者
对法等论同说即诸经内或中或后以颂重颂前长
行义又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长行虽说义犹未尽
须更颂之即为二义故说应颂一者为益利根后来
二者为显前不了义令听法者解明净故三记别者
谓世尊记诸弟子未来生事记因果也又诸论云了
义经说名为记别记别开示深密意故馀处所言不
了义经名记别者谓以少言略记别故名不了义不
据分明说深义故又总以三义名为记别一记弟子
句以一心为一切心一切心为一心一心为一心一
切心为一切心门亦有四以一门为一切门一切门
为一门一门为一门一切门为一切门且作十六者
为顺十六重玄义故理应更有二二相合等心门相
望逆顺超间旋转无尽如理应思。
【疏】若以此十六等者十六如上谓以十六重深玄之
义理横竖统摄十二部经次第别收曰横统上下总
融曰竖摄又法门相当曰横统一收一切曰竖摄十
二部者所谓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诵五自说
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
二论议一契经者对法第十一谓以长行缀缉略说
所应说义即诸经中长行略说所应说法名为契经
瑜伽显扬不说长行但总相云佛于彼彼方所为彼
彼有情依彼彼行宣说无量蕴相应语乃至结集者
以妙名等次第安布真善妙义名为契经二应颂者
对法等论同说即诸经内或中或后以颂重颂前长
行义又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长行虽说义犹未尽
须更颂之即为二义故说应颂一者为益利根后来
二者为显前不了义令听法者解明净故三记别者
谓世尊记诸弟子未来生事记因果也又诸论云了
义经说名为记别记别开示深密意故馀处所言不
了义经名记别者谓以少言略记别故名不了义不
据分明说深义故又总以三义名为记别一记弟子
卷四 第 569a 页 X23-0569.png
生死因果二分明说记深密之义三记菩萨当成佛
事等四讽诵者显扬等云谓诸经中非长行重说或
以二句三句四五六句等说并为讽诵涅槃经言除
修多罗及诸戒律其馀有说四句之偈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名伽陀经五自说者
瑜伽等云谓于是中不显请者为令当来正法久住
不请而说名为自说涅槃经说如佛晡时入于禅定
乃至明旦从禅定起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等六缘
起者一因请而说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对法等
言因缘者谓因请而说又有因缘制立学处涅槃经
言如诸经偈所因根本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
鸟得巳还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莫轻小
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经七
譬喻者涅槃经云如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
那经对法等言谓诸经中有此况说为令本义得明
净故二十五云谓于是中有譬喻说对法唯言经中
譬喻涅槃但说律中譬喻瑜伽总说经律论譬喻并
此所摄八本事者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除
佛本生馀说一切前际之事是名伊帝目多伽九本
生者谓说世尊往世于某方所有生死身所行菩萨
行所有难行是名本生对法八十一云所谓宣说诸
菩萨行本相应事涅槃言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作鹿
作罴乃至作金翅等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经十方
广者说菩萨道不共佛法二空之理包福慧满名为
事等四讽诵者显扬等云谓诸经中非长行重说或
以二句三句四五六句等说并为讽诵涅槃经言除
修多罗及诸戒律其馀有说四句之偈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名伽陀经五自说者
瑜伽等云谓于是中不显请者为令当来正法久住
不请而说名为自说涅槃经说如佛晡时入于禅定
乃至明旦从禅定起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等六缘
起者一因请而说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对法等
言因缘者谓因请而说又有因缘制立学处涅槃经
言如诸经偈所因根本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
鸟得巳还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莫轻小
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经七
譬喻者涅槃经云如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
那经对法等言谓诸经中有此况说为令本义得明
净故二十五云谓于是中有譬喻说对法唯言经中
譬喻涅槃但说律中譬喻瑜伽总说经律论譬喻并
此所摄八本事者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除
佛本生馀说一切前际之事是名伊帝目多伽九本
生者谓说世尊往世于某方所有生死身所行菩萨
行所有难行是名本生对法八十一云所谓宣说诸
菩萨行本相应事涅槃言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作鹿
作罴乃至作金翅等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经十方
广者说菩萨道不共佛法二空之理包福慧满名为
卷四 第 569b 页 X23-0569.png
方广唯在大乘不通小教涅槃名毗佛略经对法亦
名广破无比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
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十一希法谓诸经中宣说诸
佛及诸弟子所有共不共德及馀最胜殊特惊异甚
深之法是名希法涅槃言菩萨初生即行七步放大
光明遍照十方乃至如佛初生入天庙时令彼天像
起下礼敬名未曾有此说佛等殊特之事名为希法
十二论议者谓诸经典循环研覈摩呾理迦涅槃经
说如佛世尊说诸经若依论议分别广说辨其相貌
是名优波提舍经谓若以此中十六重玄之义理横
统竖摄十二部经则旋转无尽又上疏曰如此经者
当知一切修多罗意皆在此如释迦如来所说法者
当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种种因缘随宜演说无非
为此三句法门究竟同归本无异辙故曰以此十六
等。
【疏】六体者谓齐巳下(一)齐巳上(二)心巳下(三)心巳上
(四)咽以上(五)顶即六体也。
【疏】自齐巳下等者从如来齐轮巳下示现生于释宫
之身出胎襁褓童子纳娶耶输出家苦行树下成道
一切示现同于世人之法示现如是之身及三乘六
趣种种形类种种色像(青黄赤白男女大小)各各言音坛座(金刚
莲华方圆三角半目等)眷属三转不同如下备载皆依大悲胎
藏漫荼罗第三院中次第而住。
【疏】四智四三昧者有说四智是四波罗蜜菩萨四三
名广破无比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
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十一希法谓诸经中宣说诸
佛及诸弟子所有共不共德及馀最胜殊特惊异甚
深之法是名希法涅槃言菩萨初生即行七步放大
光明遍照十方乃至如佛初生入天庙时令彼天像
起下礼敬名未曾有此说佛等殊特之事名为希法
十二论议者谓诸经典循环研覈摩呾理迦涅槃经
说如佛世尊说诸经若依论议分别广说辨其相貌
是名优波提舍经谓若以此中十六重玄之义理横
统竖摄十二部经则旋转无尽又上疏曰如此经者
当知一切修多罗意皆在此如释迦如来所说法者
当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种种因缘随宜演说无非
为此三句法门究竟同归本无异辙故曰以此十六
等。
【疏】六体者谓齐巳下(一)齐巳上(二)心巳下(三)心巳上
(四)咽以上(五)顶即六体也。
【疏】自齐巳下等者从如来齐轮巳下示现生于释宫
之身出胎襁褓童子纳娶耶输出家苦行树下成道
一切示现同于世人之法示现如是之身及三乘六
趣种种形类种种色像(青黄赤白男女大小)各各言音坛座(金刚
莲华方圆三角半目等)眷属三转不同如下备载皆依大悲胎
藏漫荼罗第三院中次第而住。
【疏】四智四三昧者有说四智是四波罗蜜菩萨四三
卷四 第 569c 页 X23-0569.png
昧是四方如来三昧之身今此中四智即四如来四
三昧即四菩萨谓表所居八叶莲华四方四叶即是
宝幢开敷华无量寿天鼓音四如来四隅四叶即是
普贤文殊慈氏观音四菩萨如是东南西南西北东
北次第而住。
【疏】于自法界门等者对上三重漫荼罗中所现三乘
六趣乃至四智果德佛身各各形像乃至坛座各各
无不成法界门随彼各各法界门施作真言事业对
他法界门故称自也若深释时如是种种法界门皆
从遮那法界自心流出故称自法界言下文所说等
者谓向下经文虽说四重漫荼本尊真言手印无量
差别不同然究其根本但从心王开出为逗根故作
种种名言字句流通耳。
【疏】下不令普现随类等者谓有疑云经言皆悉出现
如来之身疏中却约如来六体现出种种三乘六趣
色像威仪等诸法界门岂不违经故疏自通云经中
不令普现随类而但言悉现如来身者牒彼疑难也
故下文云经中意明本迹俱是法界不可思议加持
之德毕竟不二故岂欲令独一法界如来之身作三
乘六道种种形像耶譬如真金匠成众像其金体岂
是种种耶故次疏云毗卢与鬼畜等平等无二是故
从一为门即见心王尔。
【疏】是故作佛事等者上来为彼从初发心乃至十地
诸众生故遍至十方而作佛事今既作佛事巳还却
三昧即四菩萨谓表所居八叶莲华四方四叶即是
宝幢开敷华无量寿天鼓音四如来四隅四叶即是
普贤文殊慈氏观音四菩萨如是东南西南西北东
北次第而住。
【疏】于自法界门等者对上三重漫荼罗中所现三乘
六趣乃至四智果德佛身各各形像乃至坛座各各
无不成法界门随彼各各法界门施作真言事业对
他法界门故称自也若深释时如是种种法界门皆
从遮那法界自心流出故称自法界言下文所说等
者谓向下经文虽说四重漫荼本尊真言手印无量
差别不同然究其根本但从心王开出为逗根故作
种种名言字句流通耳。
【疏】下不令普现随类等者谓有疑云经言皆悉出现
如来之身疏中却约如来六体现出种种三乘六趣
色像威仪等诸法界门岂不违经故疏自通云经中
不令普现随类而但言悉现如来身者牒彼疑难也
故下文云经中意明本迹俱是法界不可思议加持
之德毕竟不二故岂欲令独一法界如来之身作三
乘六道种种形像耶譬如真金匠成众像其金体岂
是种种耶故次疏云毗卢与鬼畜等平等无二是故
从一为门即见心王尔。
【疏】是故作佛事等者上来为彼从初发心乃至十地
诸众生故遍至十方而作佛事今既作佛事巳还却
卷四 第 570a 页 X23-0570.png
收归佛身本位(三重各各本位)中住住巳而复还入还复入
于一切支分中即表法界无二无不从于法界流无
不还归于法界也。
【疏】若无明师则所传无寄者谓此经是诸佛如来秘
要之藏不得辄尔披玩须从师受如欲度崄难恶道
须依导师若无引导之师则无所达今此亦尔欲发
菩提心修真言秘要之行须依明解之师所传有寄
寄者凭也托也若无明师则所传无可凭托故须明
师也。
【疏】得传教灌顶者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
二结缘灌顶结缘者准下疏明若人因遇道场便云
法缘难值乞兼为济者为作灌顶得灌顶巳于一切
真言门本尊法中求受真言印法随分修行故名结
缘二者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袭阿
阇梨位故师许可巳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
灌顶得灌顶巳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
梨也言若度违顺八心證寂然界者即初劫中所说
种子根疱等及归依三宝等名顺世八心若三乘初
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名违世八心
以五种譬喻从无性门达诸法即空不为蕴界处能
执所执之所动摇證寂然界名阿阇梨言若以心王
自在等者此是第二劫中真言行者观如幻等六种
喻得心王自在超度人法有无二障觉自心本不生
故上疏曰谓以如幻等门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
于一切支分中即表法界无二无不从于法界流无
不还归于法界也。
【疏】若无明师则所传无寄者谓此经是诸佛如来秘
要之藏不得辄尔披玩须从师受如欲度崄难恶道
须依导师若无引导之师则无所达今此亦尔欲发
菩提心修真言秘要之行须依明解之师所传有寄
寄者凭也托也若无明师则所传无可凭托故须明
师也。
【疏】得传教灌顶者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
二结缘灌顶结缘者准下疏明若人因遇道场便云
法缘难值乞兼为济者为作灌顶得灌顶巳于一切
真言门本尊法中求受真言印法随分修行故名结
缘二者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袭阿
阇梨位故师许可巳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
灌顶得灌顶巳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
梨也言若度违顺八心證寂然界者即初劫中所说
种子根疱等及归依三宝等名顺世八心若三乘初
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名违世八心
以五种譬喻从无性门达诸法即空不为蕴界处能
执所执之所动摇證寂然界名阿阇梨言若以心王
自在等者此是第二劫中真言行者观如幻等六种
喻得心王自在超度人法有无二障觉自心本不生
故上疏曰谓以如幻等门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
卷四 第 570b 页 X23-0570.png
之相亦不当心乃名真入法空悟唯识性不滞有为
无为心无挂碍等名阿阇梨言若生极无相自性心
者即是第三劫中真言行者观察自心毕竟不生我
之与蕴皆同一性此空智生名极无相自性心生故
上疏曰行者得此心时观一切染净诸法无不从缘
生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心之本不
生心本不生即心之实际心之实际亦复不可得故
曰极无自性心生是名阿阇梨如是次第从下至上
皆得名为阿阇梨也。
【疏】从此复有十重等者十重深行即十地也言于解
三密至上首者谓得传教灌顶阿阇梨从师次第受
得秘密之法于修行三密传教人中最为上首此人
以众德兼备故能流通密教不断佛种是名佛之真
子常为众圣之所称叹故名上首言如金刚萨埵者
是人于大悲胎藏漫荼罗中发菩提心受三昧耶诸
佛印可位同普贤金刚萨埵以冠十六菩萨之首故
云如金刚萨埵言毗卢等者此阿阇梨行阿阇梨事
时凡所加持先观自身作毗卢遮那何以故若不自
得令他得者无有是处言作最初至同于萨埵者前
虽想身同于遮那但取加持至临事时即观自身复
为金刚萨埵遮那不应自作事故故下疏云次观自
身毗卢遮那所以然者以大日如来是此大悲胎藏
阿阇梨故是故行者若行阿阇梨事时即应以自身
而作本尊若作漫荼罗诸作务时即以自身作金刚
无为心无挂碍等名阿阇梨言若生极无相自性心
者即是第三劫中真言行者观察自心毕竟不生我
之与蕴皆同一性此空智生名极无相自性心生故
上疏曰行者得此心时观一切染净诸法无不从缘
生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心之本不
生心本不生即心之实际心之实际亦复不可得故
曰极无自性心生是名阿阇梨如是次第从下至上
皆得名为阿阇梨也。
【疏】从此复有十重等者十重深行即十地也言于解
三密至上首者谓得传教灌顶阿阇梨从师次第受
得秘密之法于修行三密传教人中最为上首此人
以众德兼备故能流通密教不断佛种是名佛之真
子常为众圣之所称叹故名上首言如金刚萨埵者
是人于大悲胎藏漫荼罗中发菩提心受三昧耶诸
佛印可位同普贤金刚萨埵以冠十六菩萨之首故
云如金刚萨埵言毗卢等者此阿阇梨行阿阇梨事
时凡所加持先观自身作毗卢遮那何以故若不自
得令他得者无有是处言作最初至同于萨埵者前
虽想身同于遮那但取加持至临事时即观自身复
为金刚萨埵遮那不应自作事故故下疏云次观自
身毗卢遮那所以然者以大日如来是此大悲胎藏
阿阇梨故是故行者若行阿阇梨事时即应以自身
而作本尊若作漫荼罗诸作务时即以自身作金刚
卷四 第 570c 页 X23-0570.png
萨埵也。
【疏】若同毗卢遮那智业圆满者智即是观自身为大
日身业即观自身同于萨埵若如是者乃名深行阿
阇梨也。
【疏】兼综众艺等者不但发菩提心妙慧慈悲抑亦博
综世间种种伎艺等。
【疏】谓声论等者声论声明也因论因明也十八明处
六十四能者总标也算数方药观相工巧等者略指
也故华严经第五地云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
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声明也图书印玺地水
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因明也又善方药治诸病
癫狂蛊毒悉能除断医方明也文笔赞咏歌舞妓乐
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华药
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珊瑚等藏
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
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工巧明也持戒入禅
神通无量四无色等馀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
为损恼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等内
明也言缘漫荼罗所要等者即众多支分且如第六
疏云奏摄意乐乐谓献涂香时即有献涂香曲花灯
饮食等皆亦如是一一歌咏皆是真言一一舞献无
非密印乃至无人解者阿阇梨当自奏之若不能尔
不得名为粗综众艺也。
【疏】于一切总持者谓法总持等如前巳明言三昧门
【疏】若同毗卢遮那智业圆满者智即是观自身为大
日身业即观自身同于萨埵若如是者乃名深行阿
阇梨也。
【疏】兼综众艺等者不但发菩提心妙慧慈悲抑亦博
综世间种种伎艺等。
【疏】谓声论等者声论声明也因论因明也十八明处
六十四能者总标也算数方药观相工巧等者略指
也故华严经第五地云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
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声明也图书印玺地水
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因明也又善方药治诸病
癫狂蛊毒悉能除断医方明也文笔赞咏歌舞妓乐
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华药
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珊瑚等藏
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
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工巧明也持戒入禅
神通无量四无色等馀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
为损恼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等内
明也言缘漫荼罗所要等者即众多支分且如第六
疏云奏摄意乐乐谓献涂香时即有献涂香曲花灯
饮食等皆亦如是一一歌咏皆是真言一一舞献无
非密印乃至无人解者阿阇梨当自奏之若不能尔
不得名为粗综众艺也。
【疏】于一切总持者谓法总持等如前巳明言三昧门
卷四 第 571a 页 X23-0571.png
者谓以三昧而为门故或三或四乃至百八三昧等
言道品者道即入圣道品即三十七品故诸度者六
度十度等故四辩者一迅辩悬河𣶏泠故二捷辩随
难随答故三应辩应根巧说故四无碍辩四无碍解
故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以此四法摄众
生故力者十力也智度论云一者是处不是处智力
分别筹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二业报智力分别
筹量是人业障是人报是人无障三禅定解脱三昧
智力分别筹量是人着味是人不着味四上下根智
力分别筹量众生智力多少五种种欲智力分别筹
量众生所乐六种种性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深心所
趣七一切至处道智力分别筹量众生解脱门八宿
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先所从来九生死智力分别
众生生处好丑十漏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得涅槃
佛用是十种力度脱众生审谛不错皆得具足以是
故佛虽有无量力但说此十力言无畏者一一切智
无畏佛于大众中而自唱言我具一切智心无怯惧
故二漏尽无畏佛自说言一切烦恼种现俱尽故三
障道无畏佛自说言我识知一切贪欲能障圣道故
以无怯惧四出苦道无畏佛言我知无漏圣道能出
生死苦名出苦道无畏说此四法心无怯惧名四无
畏今此经复有六无畏如前巳明言等者等彼十八
不共等故。
【疏】即是深修观察等者此即正明甚深般若也何以
言道品者道即入圣道品即三十七品故诸度者六
度十度等故四辩者一迅辩悬河𣶏泠故二捷辩随
难随答故三应辩应根巧说故四无碍辩四无碍解
故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以此四法摄众
生故力者十力也智度论云一者是处不是处智力
分别筹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二业报智力分别
筹量是人业障是人报是人无障三禅定解脱三昧
智力分别筹量是人着味是人不着味四上下根智
力分别筹量众生智力多少五种种欲智力分别筹
量众生所乐六种种性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深心所
趣七一切至处道智力分别筹量众生解脱门八宿
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先所从来九生死智力分别
众生生处好丑十漏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得涅槃
佛用是十种力度脱众生审谛不错皆得具足以是
故佛虽有无量力但说此十力言无畏者一一切智
无畏佛于大众中而自唱言我具一切智心无怯惧
故二漏尽无畏佛自说言一切烦恼种现俱尽故三
障道无畏佛自说言我识知一切贪欲能障圣道故
以无怯惧四出苦道无畏佛言我知无漏圣道能出
生死苦名出苦道无畏说此四法心无怯惧名四无
畏今此经复有六无畏如前巳明言等者等彼十八
不共等故。
【疏】即是深修观察等者此即正明甚深般若也何以
卷四 第 571b 页 X23-0571.png
知之以第三劫观十缘生故亦可具三种般若谓观
察十缘生句即是观照般若见甚深中道即实相般
若诠说言教皆文字般若也言照不可得空者今以
前劫为所观故。
【疏】复次初劫智慧等者谓此菩萨于初劫中与通教
声闻共行至于二劫犹与广慧之人共闻以须菩提
于般若会中犹能承佛威神说人法俱空若离佛之
威神则不能也是故皆非甚深今此劫中无边智慧
所对二乘皆不知故名曰甚深也。
【疏】堪可匠成者匠谓师匠成即成就由通达三乘故
堪能为人师匠成就弟子三学等故又匠是工匠如
世工匠能匠成诸器阿阇梨法匠能匠成三乘三学
法器又匠将也即将作少府秦官掌理宫室也今言
匠者盖从彼为称也。
【疏】即摄诸经八识等者即解深密等经唯识等论也
言无性义者如唯识论云谓依初遍计所执立相无
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
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
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
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等
言佛性一乘等者涅槃胜鬘如来藏等经也问今第
三义巳该圆宗第四立如实知自心别收秘藏岂华
严般若劣于如来秘藏耶答此乃宗果是同但显密
为异前约教相圆极摄诸了义后约威灵咒验属以
察十缘生句即是观照般若见甚深中道即实相般
若诠说言教皆文字般若也言照不可得空者今以
前劫为所观故。
【疏】复次初劫智慧等者谓此菩萨于初劫中与通教
声闻共行至于二劫犹与广慧之人共闻以须菩提
于般若会中犹能承佛威神说人法俱空若离佛之
威神则不能也是故皆非甚深今此劫中无边智慧
所对二乘皆不知故名曰甚深也。
【疏】堪可匠成者匠谓师匠成即成就由通达三乘故
堪能为人师匠成就弟子三学等故又匠是工匠如
世工匠能匠成诸器阿阇梨法匠能匠成三乘三学
法器又匠将也即将作少府秦官掌理宫室也今言
匠者盖从彼为称也。
【疏】即摄诸经八识等者即解深密等经唯识等论也
言无性义者如唯识论云谓依初遍计所执立相无
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
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
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
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等
言佛性一乘等者涅槃胜鬘如来藏等经也问今第
三义巳该圆宗第四立如实知自心别收秘藏岂华
严般若劣于如来秘藏耶答此乃宗果是同但显密
为异前约教相圆极摄诸了义后约威灵咒验属以
卷四 第 571c 页 X23-0571.png
秘宗复何疑哉。
【疏】随事分别识其性类者若真言中有那那(兴也)乌乳
(威德)字者当知是增益相应性类若真言中有么啰野
钵吒野等者当知是降伏性类若真言中有扇多微
戍陀等者当知是息灾性类若本尊作熙怡相及黄
色者是息灾性类若作喜怒相及黄白色是增益性
类若作忿怒相及青黑等色当知是降伏性类供物
颜色聒淡辛酸等以类准知。
【疏】右手是三昧等者兴善印关云左羽右羽右左手
左止右观亦复然言十指等者兴善云右羽慧方愿
力智左手檀戒忍进禅左小为头终右指十波罗蜜
对相连言亦是一切智五轮譬喻义者如来一切智
难可识知以五轮譬之五轮者地水火风虚空也故
兴善云五轮左小为头数便是地水火风空又如上
经云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
脩罗等依譬如火界烧一切薪无厌足如是一切智
智烧一切无智薪无厌足等今此亦尔言一切缘中
皆有第一实际者如上所说一切因缘事相之中皆
以四句观之毕竟不生名为皆有第一实际也。
【疏】及于漫荼罗中观至器非器者阿阇梨引弟子入
漫荼罗抛华之时观所掷华所至之处随上中下类
可能知彼是器非器如掷华时华堕在佛首当知彼
人于佛顶真言中易得成就若堕佛身中分当知于
佛心真言中易得成就若堕佛身下分于使者真言
【疏】随事分别识其性类者若真言中有那那(兴也)乌乳
(威德)字者当知是增益相应性类若真言中有么啰野
钵吒野等者当知是降伏性类若真言中有扇多微
戍陀等者当知是息灾性类若本尊作熙怡相及黄
色者是息灾性类若作喜怒相及黄白色是增益性
类若作忿怒相及青黑等色当知是降伏性类供物
颜色聒淡辛酸等以类准知。
【疏】右手是三昧等者兴善印关云左羽右羽右左手
左止右观亦复然言十指等者兴善云右羽慧方愿
力智左手檀戒忍进禅左小为头终右指十波罗蜜
对相连言亦是一切智五轮譬喻义者如来一切智
难可识知以五轮譬之五轮者地水火风虚空也故
兴善云五轮左小为头数便是地水火风空又如上
经云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
脩罗等依譬如火界烧一切薪无厌足如是一切智
智烧一切无智薪无厌足等今此亦尔言一切缘中
皆有第一实际者如上所说一切因缘事相之中皆
以四句观之毕竟不生名为皆有第一实际也。
【疏】及于漫荼罗中观至器非器者阿阇梨引弟子入
漫荼罗抛华之时观所掷华所至之处随上中下类
可能知彼是器非器如掷华时华堕在佛首当知彼
人于佛顶真言中易得成就若堕佛身中分当知于
佛心真言中易得成就若堕佛身下分于使者真言
卷四 第 572a 页 X23-0572.png
中求悉地时易得成就于馀真言中成就较难又是
器非器者华所至处表器馀不至处表非器如世供
器随色受名谓若盛香者名为香器非华果等若盛
华者于华名器于香食等名为非器若华至佛顶于
佛顶名器于佛心等名为非器或可至尊上是器全
不至者名非器。
【疏】信诸佛菩萨者者谓阿阇梨应当信知众生一念
心中皆有诸佛寿量之身乃至不退诸菩萨等以无
明所覆未得显现但当于此三密加持谛信勤行乃
名深行阿阇梨也。
【疏】寂光海会等者寂光土也海会众也即是能寂光
明土中尘沙之众此通真应故普贤菩萨行法经云
释迦牟尼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
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作身心相处等又第二疏云
行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
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踊出诸菩萨同会一
处修对治道虽位邻补处不识一人如是甚深之境
乃至不退菩萨尚不能知岂况下凡是故难信言补
处三请等者补处即弥勒菩萨也三请者法华寿量
品云弥勒菩萨因见从地踊出诸大菩萨又闻世尊
言是我化遂说偈言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
菩提树尔来尚未久乃至云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
心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如是说巳尔时佛告诸
器非器者华所至处表器馀不至处表非器如世供
器随色受名谓若盛香者名为香器非华果等若盛
华者于华名器于香食等名为非器若华至佛顶于
佛顶名器于佛心等名为非器或可至尊上是器全
不至者名非器。
【疏】信诸佛菩萨者者谓阿阇梨应当信知众生一念
心中皆有诸佛寿量之身乃至不退诸菩萨等以无
明所覆未得显现但当于此三密加持谛信勤行乃
名深行阿阇梨也。
【疏】寂光海会等者寂光土也海会众也即是能寂光
明土中尘沙之众此通真应故普贤菩萨行法经云
释迦牟尼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
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作身心相处等又第二疏云
行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
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踊出诸菩萨同会一
处修对治道虽位邻补处不识一人如是甚深之境
乃至不退菩萨尚不能知岂况下凡是故难信言补
处三请等者补处即弥勒菩萨也三请者法华寿量
品云弥勒菩萨因见从地踊出诸大菩萨又闻世尊
言是我化遂说偈言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
菩提树尔来尚未久乃至云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
心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如是说巳尔时佛告诸
卷四 第 572b 页 X23-0572.png
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
之语如是三说巳弥勒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
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巳此即三请也复言唯
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
不止既云三请不止次垂诫云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足前三说故云四诫问此岂不违法华疏云如来三
敕补处四请耶答彼言三敕者但取三告名为三敕
弥勒四请者谓经云如是三白巳复言唯愿说之即
四请也各据一义故不相违。
【疏】到于住地等者住地即十住此十住地通名信解
行地或度于信解者即至佛地也谓于前三句义中
开出佛地为上上方便心至此第四心时名究竟一
切智地故经云四分之一度于信解也。
【疏】乃至诸贤圣众亦称叹者是人得传教灌顶巳得
诸贤圣之所称叹故下经云当知彼善男子善女人
从如来口生佛心之子在所游方即为有佛施作佛
事是故秘密主若乐欲供养佛者当供养此善男子
善女人若欲见佛即当观彼时金刚手普贤等上首
诸菩萨同声说言我等从今巳后当恭敬供养是善
男子善女人何以故同见佛世尊故。
【疏】为作心漫荼罗等者谓内心瑜伽与彼外坛无异
也然彼皆是内心法门一切众生同有此性而不能
自信不自了知如来明了自證而为一切众生普开
觉之亦令同得今深行阿阇梨为作此心漫荼罗漫
之语如是三说巳弥勒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
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巳此即三请也复言唯
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
不止既云三请不止次垂诫云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足前三说故云四诫问此岂不违法华疏云如来三
敕补处四请耶答彼言三敕者但取三告名为三敕
弥勒四请者谓经云如是三白巳复言唯愿说之即
四请也各据一义故不相违。
【疏】到于住地等者住地即十住此十住地通名信解
行地或度于信解者即至佛地也谓于前三句义中
开出佛地为上上方便心至此第四心时名究竟一
切智地故经云四分之一度于信解也。
【疏】乃至诸贤圣众亦称叹者是人得传教灌顶巳得
诸贤圣之所称叹故下经云当知彼善男子善女人
从如来口生佛心之子在所游方即为有佛施作佛
事是故秘密主若乐欲供养佛者当供养此善男子
善女人若欲见佛即当观彼时金刚手普贤等上首
诸菩萨同声说言我等从今巳后当恭敬供养是善
男子善女人何以故同见佛世尊故。
【疏】为作心漫荼罗等者谓内心瑜伽与彼外坛无异
也然彼皆是内心法门一切众生同有此性而不能
自信不自了知如来明了自證而为一切众生普开
觉之亦令同得今深行阿阇梨为作此心漫荼罗漫
卷四 第 572c 页 X23-0572.png
荼罗行相如住秘密漫荼罗品具明言慈悲水作心
灌顶者又彼品疏云师当住瑜伽之座观于阿字加
点置弟子顶十字缝中当知此上有点即是甘露法
水用灌其顶此与佛初受职皆传教灌顶也。
【疏】不应作最后等者即是阿阇梨教诫受法之者自
今巳后当如所得广作利他勤而行之勿得作最后
断种人即是教令应绍继先师所作事业也故智度
论佛属累阿难云我灭度后好守护般若乃至当教
化弟子弟子复教馀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馀
灯莫作最后断种人彼自释云如世人有子若不绍
继则名断种最为可耻佛以此喻告阿难汝莫于汝
身上令般若断绝今亦如是师诫弟子莫于汝身上
令此道不行故曰不应等。
【疏】以如是诸法毕竟等者应以字门显之且如洒
字门诠一切法性钝义夫自性钝者即是无分别心
不愚不慧无妄无觉乃至一切诸法不能动摇所以
然者如世间人以取舍不亡故尚智慧而弃愚痴尊
涅槃而贱生死而今观洒字门心无分别则心无高
下故名调柔也。
【疏】随有所作皆与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
容或身白色应供白华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
相应香等类此言一一缘至入法界门者若作如是
三昧等应当一一四句求之皆不可得名入法界门
也。
灌顶者又彼品疏云师当住瑜伽之座观于阿字加
点置弟子顶十字缝中当知此上有点即是甘露法
水用灌其顶此与佛初受职皆传教灌顶也。
【疏】不应作最后等者即是阿阇梨教诫受法之者自
今巳后当如所得广作利他勤而行之勿得作最后
断种人即是教令应绍继先师所作事业也故智度
论佛属累阿难云我灭度后好守护般若乃至当教
化弟子弟子复教馀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馀
灯莫作最后断种人彼自释云如世人有子若不绍
继则名断种最为可耻佛以此喻告阿难汝莫于汝
身上令般若断绝今亦如是师诫弟子莫于汝身上
令此道不行故曰不应等。
【疏】以如是诸法毕竟等者应以字门显之且如洒
字门诠一切法性钝义夫自性钝者即是无分别心
不愚不慧无妄无觉乃至一切诸法不能动摇所以
然者如世间人以取舍不亡故尚智慧而弃愚痴尊
涅槃而贱生死而今观洒字门心无分别则心无高
下故名调柔也。
【疏】随有所作皆与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
容或身白色应供白华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
相应香等类此言一一缘至入法界门者若作如是
三昧等应当一一四句求之皆不可得名入法界门
也。
卷四 第 573a 页 X23-0573.png
【疏】谓于三部等者三部者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且如
于佛部真言作成就时取彼所成之物或安膳那或
雄黄朱砂之类而置本尊坛中依法作之悉地成时
前上中下三相不同上成有三相谓初夜煖生中夜
烟起五更𦦨出中成有二相谓除𦦨下成有一相谓
但煖生等真言行者须善通达言皆与正理相应者
谓虽作种种成就而不取著不异于如故言又于息
灾法中等者即下云若入普门世界能以一念中具
足相应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