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547b 页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三
燕京圆福寺崇禄大夫捡校太保行崇
禄卿总秘大师赐紫沙门 觉菀 撰
【疏】例如弥勒菩萨等者即法华序品之意彼云尔时
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
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乃至偈云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受记最后文殊答云我见
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若例
此者谓如来将演此平等句法门先现瑞相因彼金
刚手疑问而演说之配合易知言愤愤悱悱者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卷三 第 547c 页 X23-0547.png
(郑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惯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
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也)言文殊发挥者发谓发明挥谓挥扬即
文殊发挥为遣弥勒之疑言令动执等者动者随也
徒众也随执之徒众即如来演说为破二乘之执人
彼徒经云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
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證尔时心自谓得
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乃至云其心安
如海我闻疑网断言譬如春阳等者礼记月令云孟
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季
春之月生气渐盛阳气发泄勾者毕出萌者尽达(注云
屈而生者曰勾芒而直者曰萌)又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
百果草木皆甲坼言雷风鼓动等者雷风者雷者阴
阳相激出声之谓也谷梁传云阴阳相薄感而为雷
风者气也庄子云大块噫(依界反)气其名曰风(注曰言天地噫
气则万窍怒号而为风)又雷即风也杨泉物理论曰积风成雷
鼓动等者易曰雷以鼓之风以动之雨以润之得离
莩壳者莩者苞中白皮壳即甲也油然者生长之皃
孟子曰油然作云霈然作雨谓由雷风鼓动时雨润
洒遂令萌芽离于莩皮甲壳油然出生增长也此上
皆喻动执之徒得离疑网言若无机之人等者无机
即阐提五千之辈虽遇灵山法华际会由无佛种性
故而不能发起深固大菩提愿二利之益故涅槃经
云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
上菩提譬如地中宿无根种虽遇春阳雷雨作解终
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也)言文殊发挥者发谓发明挥谓挥扬即
文殊发挥为遣弥勒之疑言令动执等者动者随也
徒众也随执之徒众即如来演说为破二乘之执人
彼徒经云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
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證尔时心自谓得
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乃至云其心安
如海我闻疑网断言譬如春阳等者礼记月令云孟
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季
春之月生气渐盛阳气发泄勾者毕出萌者尽达(注云
屈而生者曰勾芒而直者曰萌)又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
百果草木皆甲坼言雷风鼓动等者雷风者雷者阴
阳相激出声之谓也谷梁传云阴阳相薄感而为雷
风者气也庄子云大块噫(依界反)气其名曰风(注曰言天地噫
气则万窍怒号而为风)又雷即风也杨泉物理论曰积风成雷
鼓动等者易曰雷以鼓之风以动之雨以润之得离
莩壳者莩者苞中白皮壳即甲也油然者生长之皃
孟子曰油然作云霈然作雨谓由雷风鼓动时雨润
洒遂令萌芽离于莩皮甲壳油然出生增长也此上
皆喻动执之徒得离疑网言若无机之人等者无机
即阐提五千之辈虽遇灵山法华际会由无佛种性
故而不能发起深固大菩提愿二利之益故涅槃经
云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
上菩提譬如地中宿无根种虽遇春阳雷雨作解终
卷三 第 548a 页 X23-0548.png
无勾萌甲坼之理故曰若无机之人等。
【疏】汝当谛听极善作意者深心曰谛属耳曰听聆音
察理名善作意。
【疏】用心听法有二十种功德者疏指无尽意经未见
其文如智度论云有人若闻若受阿字印教时当得
二十种功德何等二十初得强识念者谓菩萨得是
陀罗尼常观诸字相修习忆念故得惭愧者谓集诸
善法厌诸恶法生大惭愧心故得坚固者谓集诸福
德智慧故心得坚固犹如金刚乃至阿鼻地狱事尚
不退于无上菩提何况馀苦耶得经旨趣者谓知佛
五种方便说法一者知作种种门说法二者知为何
事故说三者知以方便故说四者知示理趣故说五
者知以大悲心故说得智慧者谓菩萨因是陀罗尼
分别破散诸字言语名义悉皆空故得毕竟空即是
般若波罗蜜智慧得乐说者谓既得如是毕竟清净
无碍智慧以本愿大悲心广度众生故得乐说易得
陀罗尼者谓譬如折竹初节既破馀者皆易菩萨亦
尔得是文字陀罗尼诸陀罗尼自然而得得无疑悔
心者谓入诸法实相中虽未得一切智慧于一切深
法中无疑无悔故得闻善不喜闻恶不怒者谓各各
分别诸字无赞叹无毁呰故得不高不下住心者谓
憎爱断故得善巧知众生语者谓得解一切众生语
言三昧故得巧分别蕴处界十二支四缘四谛等法
行相颇多不及繁引得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者谓
【疏】汝当谛听极善作意者深心曰谛属耳曰听聆音
察理名善作意。
【疏】用心听法有二十种功德者疏指无尽意经未见
其文如智度论云有人若闻若受阿字印教时当得
二十种功德何等二十初得强识念者谓菩萨得是
陀罗尼常观诸字相修习忆念故得惭愧者谓集诸
善法厌诸恶法生大惭愧心故得坚固者谓集诸福
德智慧故心得坚固犹如金刚乃至阿鼻地狱事尚
不退于无上菩提何况馀苦耶得经旨趣者谓知佛
五种方便说法一者知作种种门说法二者知为何
事故说三者知以方便故说四者知示理趣故说五
者知以大悲心故说得智慧者谓菩萨因是陀罗尼
分别破散诸字言语名义悉皆空故得毕竟空即是
般若波罗蜜智慧得乐说者谓既得如是毕竟清净
无碍智慧以本愿大悲心广度众生故得乐说易得
陀罗尼者谓譬如折竹初节既破馀者皆易菩萨亦
尔得是文字陀罗尼诸陀罗尼自然而得得无疑悔
心者谓入诸法实相中虽未得一切智慧于一切深
法中无疑无悔故得闻善不喜闻恶不怒者谓各各
分别诸字无赞叹无毁呰故得不高不下住心者谓
憎爱断故得善巧知众生语者谓得解一切众生语
言三昧故得巧分别蕴处界十二支四缘四谛等法
行相颇多不及繁引得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者谓
卷三 第 548b 页 X23-0548.png
一切根有同钝同利有一切根不同根不同利乃至
是人欲缚而得解是人欲解而得缚譬如鸯群梨摩
罗欲杀母害佛而得解脱如一比丘得四禅增上慢
故还入地狱知是人必堕恶道是人难出易出疾出
久久出一切众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得巧知他心
者谓能知一切有情心行差别故得巧分别日月岁
节者谓日名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一
日一夜有三十时等得巧分别天耳通者谓能闻若
远若近一切声等得巧分别宿命通者谓宿命有三
种有通有明有力凡夫人但得通声闻人亦通亦明
佛全具此三所以者何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经不知
业因缘相续以是故有通无明声闻人知集谛故了
了知业因缘相续生以是故声闻亦有其明问曰通
明之义如是云何名力耶答曰佛用是明知巳身及
众生无量无边世中宿命因缘所更种种之中事悉
能遍知是名为力也得巧分别生死通者谓佛用天
眼见众生生死之处凡夫人用是天眼极多者见四
天下声闻人极多傍见小千世界乃至佛入馀三昧
天眼不灭是故遍知一切众生生死所趣得巧说是
处非处者谓修善行生人天若造恶业生三涂等因
果相当名是处因果不相应名非处又善名为是处
不善等名非处故得巧知往来坐起威仪者谓出入
去来坐卧行住常念一心举足下足安隐庠序一心
视地而行等是名闻法所获二十种功德也。
是人欲缚而得解是人欲解而得缚譬如鸯群梨摩
罗欲杀母害佛而得解脱如一比丘得四禅增上慢
故还入地狱知是人必堕恶道是人难出易出疾出
久久出一切众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得巧知他心
者谓能知一切有情心行差别故得巧分别日月岁
节者谓日名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一
日一夜有三十时等得巧分别天耳通者谓能闻若
远若近一切声等得巧分别宿命通者谓宿命有三
种有通有明有力凡夫人但得通声闻人亦通亦明
佛全具此三所以者何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经不知
业因缘相续以是故有通无明声闻人知集谛故了
了知业因缘相续生以是故声闻亦有其明问曰通
明之义如是云何名力耶答曰佛用是明知巳身及
众生无量无边世中宿命因缘所更种种之中事悉
能遍知是名为力也得巧分别生死通者谓佛用天
眼见众生生死之处凡夫人用是天眼极多者见四
天下声闻人极多傍见小千世界乃至佛入馀三昧
天眼不灭是故遍知一切众生生死所趣得巧说是
处非处者谓修善行生人天若造恶业生三涂等因
果相当名是处因果不相应名非处又善名为是处
不善等名非处故得巧知往来坐起威仪者谓出入
去来坐卧行住常念一心举足下足安隐庠序一心
视地而行等是名闻法所获二十种功德也。
卷三 第 548c 页 X23-0548.png
【疏】得深信力者谓深心净信此信有力得离疑惑故
下疏云且三乘实相无不离于文字而真言者要须
口诵梵文心亦观之或屈申支节犹如戏弄或修三
昧乃观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或以水灌顶或造作
火坛若欲以心识筹量则加持之迹又不可见自非
具净信者安得不疑惑耶即当思惟幻喻如药物和
合而得升空住寿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议但能妙
解其术无不成者以此深心离疑故又若人闻是经
以宿殖善本神情明利知众生心中决有此理虽不
可比量筹度处即能信解故曰深信此信有力故曰
信力言离业受生等者谓以无明故造作诸业乘业
受生谓离如是业受生故而得真实菩提性生故曰
离业受等。
【疏】即是白净信心者即前深信离疑垢故故下疏云
譬如弊衣垢腻滋甚则不可顿加染色先当教令浣
濯然后可以施彩绘之功众生亦尔若先习垢深(疑也)
则不染诸法界之色若以信水浣令吃白则堪受染
又根力虽五信为其初色类有五白当其首故曰白
净信心也。
【疏】方便为究竟等者一言方便而有二种一自利二
利他谓万行圆极不可复增自利也应物之权究尽
能事利他也言醍醐妙果三密之源者醍醐即果德
之称从喻为名也醍醐于五味之中极最精者出乎
乳中以乳为本谓诸如来因位身中本有大净心之
卷三 第 549a 页 X23-0549.png
乳依大悲万行以三密方便次第钻摇经历众味至
于妙觉醍醐不可变异之相自利果满也依此而起
利他加持三密之身故曰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故
下疏云如从种子生果果还成种即其义也。
【疏】规制中权者规矩也作也中(去声)者不失之义权宜
也谓如巧艺成就有所造作随意皆成所有规矩制
作不失于权宜尔言得意之妙等者得意者庄子云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亡言吾安得夫亡言之人而
与之言哉夫言以利人顺天下之望虽终日常说即
是亡言故知亡言非杜口而不言但在乎得意可谓
妙矣今借用之谓阿字菩提有类真金阿(长)字大悲
如习艺者暗字方便如权巧之果譬如有真金随诸
工巧方便之意相皆成所有规矩制作尽乎秘密中
道深权出过众乘之浅巧故其即心得意之妙不从
于他又岂同手中庵摩勒果转以授人古人云法向
师边得能从意上生即不可授人之义也。
【疏】三昧道品等者谓三三昧乃至百八三昧道即八
正道品即三十七品也。
【疏】故复指言如上等者前标要令生信此间要如实
知谓此甚深微妙之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此法
从何处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今疏复指意要信智
具足宝藏疾得现前谓信故不谤为无智故如实了
知又若无信则高推望境非巳智分若无智则起增
上慢谓巳均佛为此事故两处安之也。
于妙觉醍醐不可变异之相自利果满也依此而起
利他加持三密之身故曰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故
下疏云如从种子生果果还成种即其义也。
【疏】规制中权者规矩也作也中(去声)者不失之义权宜
也谓如巧艺成就有所造作随意皆成所有规矩制
作不失于权宜尔言得意之妙等者得意者庄子云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亡言吾安得夫亡言之人而
与之言哉夫言以利人顺天下之望虽终日常说即
是亡言故知亡言非杜口而不言但在乎得意可谓
妙矣今借用之谓阿字菩提有类真金阿(长)字大悲
如习艺者暗字方便如权巧之果譬如有真金随诸
工巧方便之意相皆成所有规矩制作尽乎秘密中
道深权出过众乘之浅巧故其即心得意之妙不从
于他又岂同手中庵摩勒果转以授人古人云法向
师边得能从意上生即不可授人之义也。
【疏】三昧道品等者谓三三昧乃至百八三昧道即八
正道品即三十七品也。
【疏】故复指言如上等者前标要令生信此间要如实
知谓此甚深微妙之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此法
从何处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今疏复指意要信智
具足宝藏疾得现前谓信故不谤为无智故如实了
知又若无信则高推望境非巳智分若无智则起增
上慢谓巳均佛为此事故两处安之也。
卷三 第 549b 页 X23-0549.png
【疏】梵云阿耨等者阿耨之言或云阿拿此云极微言
即是七微合成者谓四方上下及于中间各一极微
名为七微谓七极微互相触著不相离散名为合成
言彼法等者即彼从缘生也最微小法也谓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自心若离自心之外更无有似
彼七微合成微小之法而可得者也。
【疏】经中自说因缘云者因缘者所以义也谓次前经
说阿耨菩提心外更无一法也次徵释所以云何以
故虚空无相是菩提等此则经中喻显所以也。
【疏】譬如虚空等者疏释喻也遍一切处者谓无边际
故毕竟故者一切色像无能染污故离一切相者离
明暗方圆去来一异等故无动者假使旋岚等风不
能动故无分别者无知解相无开晓相故不可变易
者不随昼夜四时有迁改故不可破坏者世界坏时
虚空在故以如是等者谓无相菩提心中有无量无
边秘密等事非世间虚空之所能喻但取其离相不
动等少分相似故以为喻耳。
【疏】唯是心自證心等者谓诸佛自證三菩提在一切
众生相续中法尔成就无有缺减要由自證自觉非
他传授若从他言语而受得者释迦佛蒙定光授决
即应成佛何故具修万行要待无师自觉方名佛耶
譬如目睹世人为刀杖所伤虽信其受苦不疑然种
种令说终不證知苦自触受乃明了耳。
【疏】若分别少分等者若于诸佛自證三菩提虚空之
卷三 第 549c 页 X23-0549.png
上分别少分能所者即是取著法非法等岂得名为
金刚慧耶金刚慧者即般若也言不离我人等者执
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馀趣为人计我盛衰苦
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
为寿者故金刚经云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乃
至云若心取相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
生寿者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
况非法等故下转释云何以故菩提无相故。
【疏】虽复离诸至成就者谓如来常说一切智智离诸
因缘今言若瑜伽行者正观三法心虚空菩提与实
相等岂非因缘耶然前说离诸因缘即是离执取心
外妄想之因缘而非无法界无分别之因缘故云虽
复离等。
【疏】开发心明道者开谓开显发谓发生心即自心明
即光明道即游履之处下疏云以觉心本不生际其
心净住生大慧光明普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
道故云开发等。
【疏】谓非想处即是涅槃者谓一类外道得彼非想非
非想处定计此最极清净处以为涅槃也。
【疏】如犊子阿毗昙者犊子即附佛法外道也此外道
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一见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犊
子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我在馀师四句外不
可说藏中收云何为四句外道计色即是我离色有
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阴亦如是合二十身见今
金刚慧耶金刚慧者即般若也言不离我人等者执
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馀趣为人计我盛衰苦
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
为寿者故金刚经云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乃
至云若心取相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
生寿者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
况非法等故下转释云何以故菩提无相故。
【疏】虽复离诸至成就者谓如来常说一切智智离诸
因缘今言若瑜伽行者正观三法心虚空菩提与实
相等岂非因缘耶然前说离诸因缘即是离执取心
外妄想之因缘而非无法界无分别之因缘故云虽
复离等。
【疏】开发心明道者开谓开显发谓发生心即自心明
即光明道即游履之处下疏云以觉心本不生际其
心净住生大慧光明普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
道故云开发等。
【疏】谓非想处即是涅槃者谓一类外道得彼非想非
非想处定计此最极清净处以为涅槃也。
【疏】如犊子阿毗昙者犊子即附佛法外道也此外道
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一见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犊
子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我在馀师四句外不
可说藏中收云何为四句外道计色即是我离色有
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阴亦如是合二十身见今
卷三 第 550a 页 X23-0550.png
犊子计我异于六师乃是非即非离我复非佛法诸
论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也此师立五法藏谓
三世无为及不可说藏也。
【疏】非见非显现者心体向外名能见相变似外境名
能现相反此名非见非显现也。
【疏】如长爪至是见者言长爪者非本名也本即摩诃
俱瑟耻罗此云大膝膝盖大故是舍利子外舅以舍
利子在母腹时俱瑟耻罗论义常不如姊遂往南天
竺誓愿不剪爪甲不洗身垢学得十八围陀论巳顶
戴火盆铁鍱鍱腹归来拟摄外甥以为弟子其姊告
曰汝外甥巳与佛为弟子遂来求佛论义世尊问曰
汝宗若何答我不受一切法为宗世尊返问汝还不
受一切法不梵志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佛
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巳饮
邪见毒今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汝受不尔
时长爪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著正道长爪得佛语
鞭影入心即弃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两
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粗故众人所
共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见此现前妄语
是粗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我欲受之以
少人知故作是念巳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
受不受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
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憍慢长爪不能得
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信心自思
论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也此师立五法藏谓
三世无为及不可说藏也。
【疏】非见非显现者心体向外名能见相变似外境名
能现相反此名非见非显现也。
【疏】如长爪至是见者言长爪者非本名也本即摩诃
俱瑟耻罗此云大膝膝盖大故是舍利子外舅以舍
利子在母腹时俱瑟耻罗论义常不如姊遂往南天
竺誓愿不剪爪甲不洗身垢学得十八围陀论巳顶
戴火盆铁鍱鍱腹归来拟摄外甥以为弟子其姊告
曰汝外甥巳与佛为弟子遂来求佛论义世尊问曰
汝宗若何答我不受一切法为宗世尊返问汝还不
受一切法不梵志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佛
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巳饮
邪见毒今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汝受不尔
时长爪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著正道长爪得佛语
鞭影入心即弃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两
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粗故众人所
共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见此现前妄语
是粗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我欲受之以
少人知故作是念巳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
受不受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
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憍慢长爪不能得
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信心自思
卷三 第 550b 页 X23-0550.png
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我负不言是非乃至出家作
沙门得阿罗汉等出智度论。
【疏】犹未能远离心之影像者谓馀远离方便菩萨以
种种门观人法二空修对治之道渐除心垢设经多
劫未得远离心之影像今此真言行者直以真言为
乘超入净菩提心门直观心之实相了知本不生故
即是见于初法明道心之影像净若虚空故下疏云
譬如世人以舟车跋涉经险难恶道更有一人直乘
神通飞空而度其所经过及所至到之处虽则无异
而所乘法有殊耳。
【疏】少用功力者少者不假多时多行行多对治即上
云如馀远离方便诸菩萨渐次修习戒定智慧于无
量劫以种种门观人法二空犹未能远离心之影像
又如馀菩萨志求无上菩提种种勤苦不惜身命经
无数阿僧祇劫或有成者或不成者今此真言门菩
萨若能不亏法则方便修行乃至于此生中逮见无
尽庄严加持境界非但现前而巳若欲超升佛地同
大日如来亦可致也故云少用功力。
【疏】谓根本烦恼乃至八万等者根本即贪瞋痴慢疑
此五是一切烦恼之根本故下疏云以众生烦恼心
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随事异名辄分为二就此二
中复更展转细分约上中下九品等乃至成八万尘
劳广则无量言八万四千者如俱舍云如实行对治
所治贪等八万行别能对治道其数亦然谓贪瞋等
沙门得阿罗汉等出智度论。
【疏】犹未能远离心之影像者谓馀远离方便菩萨以
种种门观人法二空修对治之道渐除心垢设经多
劫未得远离心之影像今此真言行者直以真言为
乘超入净菩提心门直观心之实相了知本不生故
即是见于初法明道心之影像净若虚空故下疏云
譬如世人以舟车跋涉经险难恶道更有一人直乘
神通飞空而度其所经过及所至到之处虽则无异
而所乘法有殊耳。
【疏】少用功力者少者不假多时多行行多对治即上
云如馀远离方便诸菩萨渐次修习戒定智慧于无
量劫以种种门观人法二空犹未能远离心之影像
又如馀菩萨志求无上菩提种种勤苦不惜身命经
无数阿僧祇劫或有成者或不成者今此真言门菩
萨若能不亏法则方便修行乃至于此生中逮见无
尽庄严加持境界非但现前而巳若欲超升佛地同
大日如来亦可致也故云少用功力。
【疏】谓根本烦恼乃至八万等者根本即贪瞋痴慢疑
此五是一切烦恼之根本故下疏云以众生烦恼心
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随事异名辄分为二就此二
中复更展转细分约上中下九品等乃至成八万尘
劳广则无量言八万四千者如俱舍云如实行对治
所治贪等八万行别能对治道其数亦然谓贪瞋等
卷三 第 550c 页 X23-0550.png
十种烦恼一一皆以九为方便足成一百前分一百
后分一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
以九为方便合成一千后分亦然复成一千兼本一
百成二千一百巳起未起各有二千一百足满四千
二百约彼多贪多瞋多痴著我思觉五人一一皆有
四千二百成二万一千对治三毒等分四人一一皆
有二万一千遂成八万四千今真言行者由得除盖
障三昧见此八万四千烦恼真实相成八万四千功
德宝聚矣。
【疏】然非究竟等者皆通妨也谓有妨云既言自觉心
故便名为佛佛者觉满义既称觉满何不作诸神变
普现庄严耶通释云然非究竟妙觉如初日至十四
日月光垂圆暗垂尽未能动大海潮从此一转入于
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如十五日月方能动大海
潮不应未得谓得执初心为究竟故云然非究竟等。
【疏】制止八到者行者得住无为戒故逮见不思议中
道甚深缘起即能制止八到八者外道谓世间为常
乐我净为四二乘谓永寂为涅槃则无常乐我净复
为四倒若谓二乘无常乐我净之四德此约与之若
夺二乘既不如实以其漫该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故
况不了生死实相即是涅槃安能离于八倒哉。
【疏】迦叶亦云至邪见人者此涅槃经佛告迦叶善男
子谓四倒者于非苦中生于苦想苦生乐想无常常
想常无常想无我我想我无我想净不净想不净净
后分一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
以九为方便合成一千后分亦然复成一千兼本一
百成二千一百巳起未起各有二千一百足满四千
二百约彼多贪多瞋多痴著我思觉五人一一皆有
四千二百成二万一千对治三毒等分四人一一皆
有二万一千遂成八万四千今真言行者由得除盖
障三昧见此八万四千烦恼真实相成八万四千功
德宝聚矣。
【疏】然非究竟等者皆通妨也谓有妨云既言自觉心
故便名为佛佛者觉满义既称觉满何不作诸神变
普现庄严耶通释云然非究竟妙觉如初日至十四
日月光垂圆暗垂尽未能动大海潮从此一转入于
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如十五日月方能动大海
潮不应未得谓得执初心为究竟故云然非究竟等。
【疏】制止八到者行者得住无为戒故逮见不思议中
道甚深缘起即能制止八到八者外道谓世间为常
乐我净为四二乘谓永寂为涅槃则无常乐我净复
为四倒若谓二乘无常乐我净之四德此约与之若
夺二乘既不如实以其漫该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故
况不了生死实相即是涅槃安能离于八倒哉。
【疏】迦叶亦云至邪见人者此涅槃经佛告迦叶善男
子谓四倒者于非苦中生于苦想苦生乐想无常常
想常无常想无我我想我无我想净不净想不净净
卷三 第 551a 页 X23-0551.png
想是名颠倒乃至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从今日
始得正见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也。
【疏】虽无量天魔等者问无量天魔皆悉化作佛身各
说相似波罗蜜智度论云一切菩萨皆愿欲得萨婆
若魔来欲坏作是言是萨婆若空无所有但诸师诳
汝耳如虚空无所有无色无形不可知萨婆若亦如
是是故说与虚空等诸法者六波罗蜜等趣萨婆若
是法亦空萨婆若亦空无所有相是中无得萨婆若
者汝唐受辛苦乃至汝今疾悔舍是邪心等天魔既
作是说云何不能动其疑网耶故今通曰谓此菩萨
照见心明道故于一切法皆悉现前通达无有错谬
故魔不能动故云虽无量天魔等。
【疏】信解力者谓行者明见此中事理必无疑虑犹如
鉴井巳见湿泥虽未得水知水必近故曰信解转加
精进故名为力也。
【疏】略有七义故名大乘者此与瑜伽杂集等说或同
或异随教施设不须和会也。
【疏】最初开发金刚宝藏等者谓金刚手问佛如是智
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为究竟世尊答云菩提
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世尊虽如是遂金刚
手所问略巳答竟然未开示其相次又徵释云秘密
主云何菩提徵也谓如实知自心释也犹如贫女虽
闻家中亲有宝藏若不开示无由发取故最初开发
显示自此巳后方能发起殊胜加行名为最初言离
始得正见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也。
【疏】虽无量天魔等者问无量天魔皆悉化作佛身各
说相似波罗蜜智度论云一切菩萨皆愿欲得萨婆
若魔来欲坏作是言是萨婆若空无所有但诸师诳
汝耳如虚空无所有无色无形不可知萨婆若亦如
是是故说与虚空等诸法者六波罗蜜等趣萨婆若
是法亦空萨婆若亦空无所有相是中无得萨婆若
者汝唐受辛苦乃至汝今疾悔舍是邪心等天魔既
作是说云何不能动其疑网耶故今通曰谓此菩萨
照见心明道故于一切法皆悉现前通达无有错谬
故魔不能动故云虽无量天魔等。
【疏】信解力者谓行者明见此中事理必无疑虑犹如
鉴井巳见湿泥虽未得水知水必近故曰信解转加
精进故名为力也。
【疏】略有七义故名大乘者此与瑜伽杂集等说或同
或异随教施设不须和会也。
【疏】最初开发金刚宝藏等者谓金刚手问佛如是智
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为究竟世尊答云菩提
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世尊虽如是遂金刚
手所问略巳答竟然未开示其相次又徵释云秘密
主云何菩提徵也谓如实知自心释也犹如贫女虽
闻家中亲有宝藏若不开示无由发取故最初开发
显示自此巳后方能发起殊胜加行名为最初言离
卷三 第 551b 页 X23-0551.png
因业生等者一切众生由无明等为因造种种业受
种种生今离是生而佛树芽生即是大空生也。
【疏】八方大风者按易纬曰东北方条风东方明风东
南方清明风南方景风西南方凉风西方飕风西北
方不周风北方广莫风是为八方风也。
【疏】寂光者寂谓心之实相本自不生永寂无相光者
即此心相灵知不昧又寂是三昧光是大慧行者得
除一切盖障三昧生大慧光明即能普照无量法性
故曰寂光也。
【疏】所有说言等者此下十三行疏是形一类执禅者
依本智性无作无修镜本自明不拂不莹即禅门泯
绝无寄宗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
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
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
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为如梦
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
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
头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
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
此便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汎参禅理者皆说此言
便为臻极不知至理亡机但是守默痴禅今所破者
即其人也。
【疏】愚童义如先说者上疏云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
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著三界坚执不舍故以
种种生今离是生而佛树芽生即是大空生也。
【疏】八方大风者按易纬曰东北方条风东方明风东
南方清明风南方景风西南方凉风西方飕风西北
方不周风北方广莫风是为八方风也。
【疏】寂光者寂谓心之实相本自不生永寂无相光者
即此心相灵知不昧又寂是三昧光是大慧行者得
除一切盖障三昧生大慧光明即能普照无量法性
故曰寂光也。
【疏】所有说言等者此下十三行疏是形一类执禅者
依本智性无作无修镜本自明不拂不莹即禅门泯
绝无寄宗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
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
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
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为如梦
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
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
头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
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
此便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汎参禅理者皆说此言
便为臻极不知至理亡机但是守默痴禅今所破者
即其人也。
【疏】愚童义如先说者上疏云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
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著三界坚执不舍故以
卷三 第 551c 页 X23-0551.png
为名。
【疏】如十六知见等者谓外道虽有九十五种大意莫
过十六异论故显扬颂曰执因中有果显了有去来
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边无边矫乱计无因断空
最胜净吉祥由十六异论次第列者一因中有果宗
雨众外道二从缘显了宗僧伽论师三去来实有宗
胜论四计我实有宗兽主等五诸法皆常宗伊师迦
六诸因宿作宗离系子七自在等因宗不平等因者
八害为正法宗诤竟劫起诸婆罗门为欲食肉妄起
此计九边无边等宗得世间静虑边无边外道十不
死矫乱宗矫乱外道十一诸法无因宗无因外道十
二七事断灭宗断灭外道十三因果皆空宗邪见外
道十四妄计最胜宗计婆罗门是最胜种者十五妄
计清净宗现法涅槃者十六妄计吉祥宗历算外道
如是十六种各各自谓大师薄伽梵一切知者一切
见者故名如十六知见等。
【疏】此是那罗延等者此有多说谓围陀论师计那罗
延天能生四姓计梵天能生万物提婆云从那罗延
天脐中生大莲华莲华上有梵天祖翁谓此梵天为
万物之祖从梵天口臂䏶脚生四姓等又云那罗延
天能生梵王梵王为万物之祖复有安荼论师计本
际等不烦具引今此尊贵者即是那罗延天湛然常
住如彼人君无为而治辅相造成万化如有司受令
行之更有所尊贵者即指那罗延天也。
【疏】如十六知见等者谓外道虽有九十五种大意莫
过十六异论故显扬颂曰执因中有果显了有去来
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边无边矫乱计无因断空
最胜净吉祥由十六异论次第列者一因中有果宗
雨众外道二从缘显了宗僧伽论师三去来实有宗
胜论四计我实有宗兽主等五诸法皆常宗伊师迦
六诸因宿作宗离系子七自在等因宗不平等因者
八害为正法宗诤竟劫起诸婆罗门为欲食肉妄起
此计九边无边等宗得世间静虑边无边外道十不
死矫乱宗矫乱外道十一诸法无因宗无因外道十
二七事断灭宗断灭外道十三因果皆空宗邪见外
道十四妄计最胜宗计婆罗门是最胜种者十五妄
计清净宗现法涅槃者十六妄计吉祥宗历算外道
如是十六种各各自谓大师薄伽梵一切知者一切
见者故名如十六知见等。
【疏】此是那罗延等者此有多说谓围陀论师计那罗
延天能生四姓计梵天能生万物提婆云从那罗延
天脐中生大莲华莲华上有梵天祖翁谓此梵天为
万物之祖从梵天口臂䏶脚生四姓等又云那罗延
天能生梵王梵王为万物之祖复有安荼论师计本
际等不烦具引今此尊贵者即是那罗延天湛然常
住如彼人君无为而治辅相造成万化如有司受令
行之更有所尊贵者即指那罗延天也。
卷三 第 552a 页 X23-0552.png
【疏】失佛三种法印者义林第一云诸行无常涅槃寂
静诸法无我若加有漏皆苦成四法印今谓波宗计
神我三世法为常则失如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
法印也。
【疏】复有计能见者即是真我等者谓有外道计能见
者而为真我是一是常复有外道而于六根随事异
名皆生我计故今难云汝言能见我而彼能闻等五
为是我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其过者何若言馀五
各是我者我则有六乖是一义汝执见者是一我故
此见不可闻觉知故既此六根互不相知是故汝执
一见为我不可作六也若言馀五同是一我者我则
虽一乖六根故以眼见耳闻各别用故既此六根互
不相知是故六根不可作一也若言有非我者故疏
难云是亦同疑且徵例云馀五根等既是非我其能
见我应亦非我为立量云汝言能见是有法应是非
我故宗因云六根之中随一摄故同喻如五根等反
难可知故彼所立是不极成。
【疏】经云若摩奴阇等者问有唐三藏既成译误何故
今时摩奴阇不云人执摩纳婆不云胜我还置意生
儒童有何异耶答为顺古译不欲违之其间是非从
疏取舍耳。
【疏】此六齐日等者准智度论云此六齐日恶鬼害人
恼乱一切若所在丘聚群国县邑有持齐受戒行善
人者以此因缘恶鬼远去住处安隐以是故六日持
卷三 第 552b 页 X23-0552.png
齐受戒得福增多问曰何以故诸恶鬼辈以此六日
恼害于人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
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
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
有势力问曰诸鬼神父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
著火中答曰诸神中摩醯首罗神最大第一诸神皆
有日分摩醯首罗天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
十四日二十九日馀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
日月二日十七日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摩醯首
罗为诸神主又复得日多故数其四日为齐二日是
一切诸神日亦数以为斋是故诸鬼神于此六齐日
辄有势力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
火中过十二岁巳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
曰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
净事汝云何肉血以著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
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
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火光明一切鬼神皆
从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
而得势力如佛法中日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
持斋受戒也。
【疏】而与六亲者一父之亲内族也二母之亲外族也
三身之亲兄弟等也四妻之亲妻之眷属也五男之
亲男兄弟也六男妻之亲是他内外族也又菩萨戒
抄云兄弟姊妹妻子也。
恼害于人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
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
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
有势力问曰诸鬼神父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
著火中答曰诸神中摩醯首罗神最大第一诸神皆
有日分摩醯首罗天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
十四日二十九日馀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
日月二日十七日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摩醯首
罗为诸神主又复得日多故数其四日为齐二日是
一切诸神日亦数以为斋是故诸鬼神于此六齐日
辄有势力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
火中过十二岁巳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
曰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
净事汝云何肉血以著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
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
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火光明一切鬼神皆
从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
而得势力如佛法中日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
持斋受戒也。
【疏】而与六亲者一父之亲内族也二母之亲外族也
三身之亲兄弟等也四妻之亲妻之眷属也五男之
亲男兄弟也六男妻之亲是他内外族也又菩萨戒
抄云兄弟姊妹妻子也。
卷三 第 552c 页 X23-0552.png
【疏】无畏依者言无畏者畏是怖畏谓凡夫从无始来
以十不善感生恶趣是最怖畏处后遇善友得闻世
间三宝欢喜归依修行十善渐近涅槃更不复怖畏
三涂之苦名为无畏言依者依谓依止即十善道是
诸凡夫所依止处无畏之依名无畏依。
【疏】随彼所说中至解脱慧生者即于第八生死无畏
依中开出也谓此愚童凡夫于彼前来善友所说此
是天大天与一切乐者遂于四类天等世间三宝随
于何类之中随顺修行由此生起希求出离解脱之
慧此心殊妙胜过巳前依之不动故曰随彼所说至
解脱慧生也。
【疏】然以未知等者此然字义含纵夺纵云虽于随彼
说法中得殊胜住有求解脱慧生夺云然以未知乃
至不离断常谓佛法中以知因缘有故则离无见以
观因缘自性空故不生有见谓彼未知此因缘有无
故虽有观空智慧故不离于断常又此言智慧但是
不正分别非是真实智慧故智度论云问云外道禅
定智慧云何答曰外道以我心逐禅故多爱见慢故
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慧问曰汝言外道观空观
空则舍一切法云何言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慧
答曰外道虽观空而取空相虽知诸法空而不自知
我空爱著观空智慧故不离常也。
【疏】非彼能知涅槃者谓外道不了因缘空义设尔一
心精进勤求解脱覈其果證只到非想非非想定更
卷三 第 553a 页 X23-0553.png
无归处以彼计此为涅槃故非彼能知佛法大涅槃
也。
【疏】然其八正心等者谓虽从初种子心乃至第八婴
童心中生起希求解脱之慧若不遇善缘还从断常
空退入邪见然其八种正心种子熏在藏识终不能
令破败消亡若闻佛法为缘即入八正心种子之道
又释八正心种子者即正见正思惟等八圣道支也
在于众生本觉地中未遇善友因缘发起终不败亡
以是坚固性故故曰然其八正心等。
【疏】若无机之人等者谓未至生八心种子无信根之
人但说世间苦乐乃至以时为因设为说八齐少分
安静尚不能信何况佛法甚深之事耶。
【疏】自心实相熏习者自心者本觉真心此心实相能
熏众生无明染心还成净用起信论云无明染法实
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彼疏云净熏
染者此是生灭门中本觉真如故有熏义真如门中
则无此义由此本觉内熏不觉令成厌求返流顺真
故云用也故涅槃经云阐提之人未来佛性力故还
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觉内熏力耳此中明
义谓由世间自久远巳来有善法之名即是不空本
觉熏令众生节食自诫生起种子芽等八心及殊胜
决定等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故名自心实相熏习
也。
【疏】最上大乘句等者此结叹金刚手所问云何世尊
也。
【疏】然其八正心等者谓虽从初种子心乃至第八婴
童心中生起希求解脱之慧若不遇善缘还从断常
空退入邪见然其八种正心种子熏在藏识终不能
令破败消亡若闻佛法为缘即入八正心种子之道
又释八正心种子者即正见正思惟等八圣道支也
在于众生本觉地中未遇善友因缘发起终不败亡
以是坚固性故故曰然其八正心等。
【疏】若无机之人等者谓未至生八心种子无信根之
人但说世间苦乐乃至以时为因设为说八齐少分
安静尚不能信何况佛法甚深之事耶。
【疏】自心实相熏习者自心者本觉真心此心实相能
熏众生无明染心还成净用起信论云无明染法实
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彼疏云净熏
染者此是生灭门中本觉真如故有熏义真如门中
则无此义由此本觉内熏不觉令成厌求返流顺真
故云用也故涅槃经云阐提之人未来佛性力故还
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觉内熏力耳此中明
义谓由世间自久远巳来有善法之名即是不空本
觉熏令众生节食自诫生起种子芽等八心及殊胜
决定等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故名自心实相熏习
也。
【疏】最上大乘句等者此结叹金刚手所问云何世尊
卷三 第 553b 页 X23-0553.png
说此心菩提生等十句大乘之法于诸教中犹如醍
醐醇味第一故名最上大乘句言心续生之相者此
心虽毕竟清净犹如虚空离一切相然亦从因缘生
起而有生起之相故曰心续生之相言诸佛大秘密
等者诸佛如来秘密之藏而有浅深大小不同今是
秘中之秘密中之密故名为大外道不能知者外道
谓凡夫及与二乘此二种外道皆未识实相心故且
如来藏与生灭和合成阿梨耶识彼等非但不识无
生灭心亦复不识生灭之心故名外道不能知法华
药草等者疏主指此意者欲显权实之设差别无量
覈其定趣终归一实故彼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
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
归于空以况此中虽开顺世违世八心乃至各各求
于解脱究其所归不出阿字又下疏云乃至三乘一
一地皆具十心迄至第十地亦具种子芽疱叶华果
等有求佛地智生观毕竟空得至金刚实际故云法
华药草喻品意在于此也。
【疏】观毕竟空者谓于第十地中次第至八心得最后
无畏依时有求佛地智生得此微细慧时毕竟空得
到等觉金刚际心故下疏云行者得如是微细慧时
观一切染净诸法乃至少分犹如邻虚无不从缘生
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心本不生心
本不生即心之实际心之实际亦复不可得名为毕
竟空。
醐醇味第一故名最上大乘句言心续生之相者此
心虽毕竟清净犹如虚空离一切相然亦从因缘生
起而有生起之相故曰心续生之相言诸佛大秘密
等者诸佛如来秘密之藏而有浅深大小不同今是
秘中之秘密中之密故名为大外道不能知者外道
谓凡夫及与二乘此二种外道皆未识实相心故且
如来藏与生灭和合成阿梨耶识彼等非但不识无
生灭心亦复不识生灭之心故名外道不能知法华
药草等者疏主指此意者欲显权实之设差别无量
覈其定趣终归一实故彼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
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
归于空以况此中虽开顺世违世八心乃至各各求
于解脱究其所归不出阿字又下疏云乃至三乘一
一地皆具十心迄至第十地亦具种子芽疱叶华果
等有求佛地智生观毕竟空得至金刚实际故云法
华药草喻品意在于此也。
【疏】观毕竟空者谓于第十地中次第至八心得最后
无畏依时有求佛地智生得此微细慧时毕竟空得
到等觉金刚际心故下疏云行者得如是微细慧时
观一切染净诸法乃至少分犹如邻虚无不从缘生
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心本不生心
本不生即心之实际心之实际亦复不可得名为毕
竟空。
卷三 第 553c 页 X23-0553.png
【经】说彼心者即指彼六十心也谓上问云心诸相与
时愿佛广开演故。
【疏】多以顺修明义者此六十心多分将以随顺修行
之者明其心性之义或染污心或清净心问云何是
清净贪心答真言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
心即是清净贪心如下经明十六大菩萨第三名金
刚贪染菩萨即经云毗卢遮那佛内心證得金刚欲
箭大悲三摩地智从此智中流出金刚箭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射害一切众生于无上菩提厌离心者亦
是此中贪义。
【疏】若行者善识真伪等者谓观贪之实性善能了知
或贪为真而不贪为伪或不贪为真而贪为伪犹如
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不可一向谓是因缘事相
之迹轻忽如来至实之言令心没在于常教之中耳。
【疏】但观贪心实相等者如经偈云三界极重罪不过
于厌离汝于贪欲处莫生厌离心不应如彼二乘厌
离众生也。
【疏】但于此众缘中者若行者觉知如是瞋心相起之
时但当于此众多缘生句中而观察之则不为障也。
【疏】譬如观岐路等者谓如人求利须审观岐路利好
处应便驰逐若疑惑不进则有所失此好字上声读
之谓利有好弱好利者逐之弱利者弃之故智度论
云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
是乃至在世虽有疑当随妙善法譬如观岐道利好
卷三 第 554a 页 X23-0554.png
者应逐。
【疏】谓于决定法印等者印谓三法印或四法印是决
定法若过若不及者过则为增不及为减失于处中
之慧也。
【疏】少欲知足者行者一向愿求世间果报悉地障于
出世净菩提心应当思惟减省诸欲于资财悉地障
道因缘善知止足故老子云知足不辱注云知足之
人绝利去欲不辱于身又古人云达人知止足遗荣
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世俗尚尔况行者
乎。
【疏】修此法者等者此法即真言者即行人亦者相似
如前外道所事名为自在行者所事即是本尊以此
类彼故曰亦常若真言行人数数系念如是本尊及
悉地事当知亦是自在之心应当观察悉地之法悉
属因缘远离自心本尊之相则无有自在也。
【疏】如龟藏六者谓此心守护身心六根等如龟藏护
四足头尾六事不令他损故涅槃经云龟有头尾四
足名为六处若侵恼则藏入壳中众生六根驰流外
境尘贼来侵自守根门如龟藏六也。
【疏】此人亦尔遇闻种种法等者问此人闻种种法要
领受不忘冀望时处因缘和合则勤而行之即为是
也何乃为非岂不佛说因缘啐啄俗云待时而动乎
答诚如所难此取意别为以时不待人虽当有资粮
或无常倏至不得受用又如身被毒箭宜当速拔若
【疏】谓于决定法印等者印谓三法印或四法印是决
定法若过若不及者过则为增不及为减失于处中
之慧也。
【疏】少欲知足者行者一向愿求世间果报悉地障于
出世净菩提心应当思惟减省诸欲于资财悉地障
道因缘善知止足故老子云知足不辱注云知足之
人绝利去欲不辱于身又古人云达人知止足遗荣
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世俗尚尔况行者
乎。
【疏】修此法者等者此法即真言者即行人亦者相似
如前外道所事名为自在行者所事即是本尊以此
类彼故曰亦常若真言行人数数系念如是本尊及
悉地事当知亦是自在之心应当观察悉地之法悉
属因缘远离自心本尊之相则无有自在也。
【疏】如龟藏六者谓此心守护身心六根等如龟藏护
四足头尾六事不令他损故涅槃经云龟有头尾四
足名为六处若侵恼则藏入壳中众生六根驰流外
境尘贼来侵自守根门如龟藏六也。
【疏】此人亦尔遇闻种种法等者问此人闻种种法要
领受不忘冀望时处因缘和合则勤而行之即为是
也何乃为非岂不佛说因缘啐啄俗云待时而动乎
答诚如所难此取意别为以时不待人虽当有资粮
或无常倏至不得受用又如身被毒箭宜当速拔若
卷三 第 554b 页 X23-0554.png
问日时通否遂令毒气深入或致殒毙今取此意故
不相违也。
【疏】所有系属等者谓行者见他因缘相系眷属及他
人成办之事憘好离间当知鼠心使然也此中不说
对治若对治者行人或见眷属不和宜劝令和见他
成办种种善事递相赞成是所对治下准此释。
【疏】当念我当得内證等者此则对治一类唯攻言说
不修理观之者也声闻宿习者以不修自然佛慧故
若行者直以净菩提心为门住此门故觉心本不生
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普照无量法性故曰我当
内證自然之慧当念得此慧巳然后普现色身等是
彼对治也又下疏云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
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陀罗
尼乃至满足一切佛法等即是行者所得之法也。
【疏】无畏辨戈者无畏四无所畏也此有二种一佛四
无畏二菩萨四无畏今取菩萨一闻持无畏于闻持
中得自在故二解说无畏三处众无畏四答难无畏
言辨才者七辨才也一据辨须言即言无謇吃故二
迅辨悬河𣶏泠不迟疏故三应辨应时应根不增减
故四无疏谬辨凡说契理不邪错故五无断尽辨相
续连环无终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辨一一言句
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具足甚深如雷等
故菩萨虽具种种无畏辨才能击法鼓不应滞著妨
大事因缘也。
不相违也。
【疏】所有系属等者谓行者见他因缘相系眷属及他
人成办之事憘好离间当知鼠心使然也此中不说
对治若对治者行人或见眷属不和宜劝令和见他
成办种种善事递相赞成是所对治下准此释。
【疏】当念我当得内證等者此则对治一类唯攻言说
不修理观之者也声闻宿习者以不修自然佛慧故
若行者直以净菩提心为门住此门故觉心本不生
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普照无量法性故曰我当
内證自然之慧当念得此慧巳然后普现色身等是
彼对治也又下疏云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
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陀罗
尼乃至满足一切佛法等即是行者所得之法也。
【疏】无畏辨戈者无畏四无所畏也此有二种一佛四
无畏二菩萨四无畏今取菩萨一闻持无畏于闻持
中得自在故二解说无畏三处众无畏四答难无畏
言辨才者七辨才也一据辨须言即言无謇吃故二
迅辨悬河𣶏泠不迟疏故三应辨应时应根不增减
故四无疏谬辨凡说契理不邪错故五无断尽辨相
续连环无终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辨一一言句
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具足甚深如雷等
故菩萨虽具种种无畏辨才能击法鼓不应滞著妨
大事因缘也。
卷三 第 554c 页 X23-0554.png
【疏】当念救护等者谓当安住慈悲救护一切故法华
经如来室者大慈悲是也。
【疏】云何罗刹心者梵语罗刹此云破坏谓此心好破
坏一切功德故名为罗刹心颇见今时寡闻之人随
闻一事便拨馀非或顺自悭心如斯等辈世多有之
此来佛说盖寺造像得种种功德而返非之是则谤
于如来所说哀哉不晓如来之意或悭心使然自不
作功德教人不作功德自怀怀他岂不同于罗刹婆
耶贤此文者深宜自诚。
【疏】此中治法等者谓对治上来追悔惭惧若作恶事
速务悔除所为善事生庆辛心勿生掉悔掉谓掉举
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悔为
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尤宜觉察则不
障净心矣言速务忏除者如人身中有刺若不速拔
为害斯甚故以为喻也。
【疏】石田不毛者谓不生草木不可耕耨之地也。
【疏】但当观心实相等者谓行者常欲发露忏洗六尘
三业垢恶众罪以见此垢此净故则障净心是故应
当观察心之实相以为对治此亦有显密显者如中
论以种种门推求且如眼见色法若见法无有见者
若无见者谁能用见法分别外色见可见无故分别
亦无是故眼见色时即是实相若以字门密释者啰
者尘垢义尘是妄情所行处故说眼等六情行色等
六尘行者若见此字门时则知一切见闻触知法皆
卷三 第 555a 页 X23-0555.png
是尘相犹如游尘纷动使太虚昏浊日月不明是为
字相若以阿字门本不生观之当知所见闻触知之
法悉是净法界岂更以净法界染污净法界耶如上
即是显密二种观观心实相对治心障也。
【疏】当一向安心等者谓此人心于所思事复加思念
乃至观此未决复念此推求之虑有何因缘如是则
无穷巳是故当念一向安心于四谛之理务令贯穿
穷彻所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从浅之深以尽因果
离此之上更生推求则但增心数徒令发狂终无其
理故云当一向安心等。
【疏】无明住地三毒之根者谓三毒从无明住地生增
长名三毒根若无明住地坏时彼亦随坏如世间树
根若坏时枝叶宁存唯识疏云烦恼有二种谓住地
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
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起烦恼者胜鬘经说无明住地
名起烦恼谓刹那刹那与心相应是故无明名起烦
恼又云世尊于起烦恼刹那心相应等乃至若复过
于恒沙如来菩萨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
所持建立如诸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
彼亦随坏若无明住地断诸所应断皆亦随断等故
云无明住地三毒之根若能剃此是真出家疏不可
屈挠(奴教切)者挠字切韵注云曲木也即是不可拗屈
令其曲直也。
【疏】平治心地等者谓阿阇梨为弟子作漫荼罗择地
字相若以阿字门本不生观之当知所见闻触知之
法悉是净法界岂更以净法界染污净法界耶如上
即是显密二种观观心实相对治心障也。
【疏】当一向安心等者谓此人心于所思事复加思念
乃至观此未决复念此推求之虑有何因缘如是则
无穷巳是故当念一向安心于四谛之理务令贯穿
穷彻所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从浅之深以尽因果
离此之上更生推求则但增心数徒令发狂终无其
理故云当一向安心等。
【疏】无明住地三毒之根者谓三毒从无明住地生增
长名三毒根若无明住地坏时彼亦随坏如世间树
根若坏时枝叶宁存唯识疏云烦恼有二种谓住地
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
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起烦恼者胜鬘经说无明住地
名起烦恼谓刹那刹那与心相应是故无明名起烦
恼又云世尊于起烦恼刹那心相应等乃至若复过
于恒沙如来菩萨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
所持建立如诸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
彼亦随坏若无明住地断诸所应断皆亦随断等故
云无明住地三毒之根若能剃此是真出家疏不可
屈挠(奴教切)者挠字切韵注云曲木也即是不可拗屈
令其曲直也。
【疏】平治心地等者谓阿阇梨为弟子作漫荼罗择地
卷三 第 555b 页 X23-0555.png
之时地中一切恶物一一择去要令平净乃至地中
毛发若不择去不名净地言毛发者谓是六十心等
与善种八心间杂而生未得出世间心巳来杂起纷
乱难可条结宜觉察巳而拣去之乃名净地也。
【疏】所以不说五见等者此通妨也谓有妨云根本烦
恼有六有何所以但言由有无明故生五根本烦恼
不说生五见岂五见不从无明生耶故今通云所以
不说五见者多在六十心中也。
【疏】若以净菩提心等者若者不定之意此有二义谓
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超越三劫瑜祇之
行则出世间心生出世间心生即是净菩提心生此
心出于一切世间故若以佛慧初心为出世间心即
是三阿僧祇劫成佛亦名出世间心生今言三僧祇
劫即三种妄执行者若一生越此三妄执即一生成
佛何见有时分耶故云若以等。
【疏】即巳度百六十心至一重极细妄执者谓行者初
观聚沫浮泡阳𦦨芭蕉幻事五种譬喻从无性门达
诸法即空得离一重法倒是名越一重粗妄执行者
复观幻事阳𦦨影响火轮乾城六种譬喻解诸蕴唯
心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当心是越一
重细妄执复次行者观幻𦦨梦影城响月泡华轮等
十喻虽解脱一切业烦恼网而业烦恼具存至此不
思议地是越百六十心等极细妄执也若一生度此
等者此宗明义但除妄执名为瑜祇若一生度此三
毛发若不择去不名净地言毛发者谓是六十心等
与善种八心间杂而生未得出世间心巳来杂起纷
乱难可条结宜觉察巳而拣去之乃名净地也。
【疏】所以不说五见等者此通妨也谓有妨云根本烦
恼有六有何所以但言由有无明故生五根本烦恼
不说生五见岂五见不从无明生耶故今通云所以
不说五见者多在六十心中也。
【疏】若以净菩提心等者若者不定之意此有二义谓
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超越三劫瑜祇之
行则出世间心生出世间心生即是净菩提心生此
心出于一切世间故若以佛慧初心为出世间心即
是三阿僧祇劫成佛亦名出世间心生今言三僧祇
劫即三种妄执行者若一生越此三妄执即一生成
佛何见有时分耶故云若以等。
【疏】即巳度百六十心至一重极细妄执者谓行者初
观聚沫浮泡阳𦦨芭蕉幻事五种譬喻从无性门达
诸法即空得离一重法倒是名越一重粗妄执行者
复观幻事阳𦦨影响火轮乾城六种譬喻解诸蕴唯
心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当心是越一
重细妄执复次行者观幻𦦨梦影城响月泡华轮等
十喻虽解脱一切业烦恼网而业烦恼具存至此不
思议地是越百六十心等极细妄执也若一生度此
等者此宗明义但除妄执名为瑜祇若一生度此三
卷三 第 555c 页 X23-0555.png
重妄执名一生成佛又就第一重内复有三种三妄
执谓行者初得出世心时此当信位尔时谛观阴界
入等悉从缘生无常变易是中都无有我如此推求
度无量见网即除我倒下贪瞋痴三妄执也问言十
信位断我执者准起信文三贤离执取计名即断我
执云何今说十信乃除答教门施设义有异故又此
所断据一分粗者三贤位满断细一分何以故如后
三妄执云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烦恼言宽岂无
我执故通细者又解出世间心生即当三贤位始离
我执则同馀教也然修禅定道品等时亦有法执即
三贤位作观对治寻思名义染巳得上定时耽味寂
然淹留不进谓根境界三所生过患正障行人胜进
之智然以坚固菩提心势力能于蕴等发起其心修
不住道以五种喻观五阴空乃至通达诸法即空之
理若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三障尽时名證寂然
界即初劫满也能离三种三执乃名第一阿僧祇劫
今此初劫文意兼得藏通二教之意何以故有析法
成空之义故有三兽度河之理故由是疏云故以三
乘上中下心合论一阿僧祇劫通我法二执是所断
障后二劫中唯断法执问曰前分障时贪瞋痴慢疑
五种分析成百六十心通三劫所治若准相教疑唯
分别何故乃通后二劫除答彼据烦恼障头数作如
是说今约所知障故通俱生如言法贪法慢法疑等
故不相违但诸烦恼勒为三重粗细极细粗通我法
执谓行者初得出世心时此当信位尔时谛观阴界
入等悉从缘生无常变易是中都无有我如此推求
度无量见网即除我倒下贪瞋痴三妄执也问言十
信位断我执者准起信文三贤离执取计名即断我
执云何今说十信乃除答教门施设义有异故又此
所断据一分粗者三贤位满断细一分何以故如后
三妄执云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烦恼言宽岂无
我执故通细者又解出世间心生即当三贤位始离
我执则同馀教也然修禅定道品等时亦有法执即
三贤位作观对治寻思名义染巳得上定时耽味寂
然淹留不进谓根境界三所生过患正障行人胜进
之智然以坚固菩提心势力能于蕴等发起其心修
不住道以五种喻观五阴空乃至通达诸法即空之
理若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三障尽时名證寂然
界即初劫满也能离三种三执乃名第一阿僧祇劫
今此初劫文意兼得藏通二教之意何以故有析法
成空之义故有三兽度河之理故由是疏云故以三
乘上中下心合论一阿僧祇劫通我法二执是所断
障后二劫中唯断法执问曰前分障时贪瞋痴慢疑
五种分析成百六十心通三劫所治若准相教疑唯
分别何故乃通后二劫除答彼据烦恼障头数作如
是说今约所知障故通俱生如言法贪法慢法疑等
故不相违但诸烦恼勒为三重粗细极细粗通我法
卷三 第 556a 页 X23-0556.png
细与极细唯约法执又言妄执不同相教彼执障有
殊何以故如前五识虽有二障无执俱故此宗但是
染法皆名妄执违背真理强分别故若就第二阿僧
祇劫乃当别教分齐谓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
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入正位者亦当以种
种方便折伏其心普令同入是乘前劫虽悟即空之
理仍于不可得空中道佛性未能游入故以幻焰影
响旋轮乾城六喻拂前空相双辨有无故名中道即
从初地至八地也广明此劫之义如胜鬘经宝性佛
性论说若就第三劫以十喻观不思议空故疏云前
劫虽宗极炳著转妙转深犹是对治心外之垢尚未
开此心中秘密不思议事即当圆顿分齐也巳下疏
文明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复说十心十法门义
又此经云秘密主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无量
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俱修
诸行无量智慧方便悉皆成就疏释云如馀菩萨行
于方便对治次第渐除心垢经无量阿僧祇劫或有
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诸菩萨则不如是直以
真言为乘超入净菩提心门若见此心明道时诸菩
萨无数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即极无自性心生
也故华严经云馀诸菩萨经无量阿僧祇劫乃能满
足行愿乃能化诸众生今长者子于一生内便能净
佛刹便能化众生即善财一生圆旷劫之果但与此
宗显密是异圆义无殊幸留鉴尔又前三劫初约藏
殊何以故如前五识虽有二障无执俱故此宗但是
染法皆名妄执违背真理强分别故若就第二阿僧
祇劫乃当别教分齐谓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
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入正位者亦当以种
种方便折伏其心普令同入是乘前劫虽悟即空之
理仍于不可得空中道佛性未能游入故以幻焰影
响旋轮乾城六喻拂前空相双辨有无故名中道即
从初地至八地也广明此劫之义如胜鬘经宝性佛
性论说若就第三劫以十喻观不思议空故疏云前
劫虽宗极炳著转妙转深犹是对治心外之垢尚未
开此心中秘密不思议事即当圆顿分齐也巳下疏
文明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复说十心十法门义
又此经云秘密主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无量
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俱修
诸行无量智慧方便悉皆成就疏释云如馀菩萨行
于方便对治次第渐除心垢经无量阿僧祇劫或有
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诸菩萨则不如是直以
真言为乘超入净菩提心门若见此心明道时诸菩
萨无数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即极无自性心生
也故华严经云馀诸菩萨经无量阿僧祇劫乃能满
足行愿乃能化诸众生今长者子于一生内便能净
佛刹便能化众生即善财一生圆旷劫之果但与此
宗显密是异圆义无殊幸留鉴尔又前三劫初约藏
卷三 第 556b 页 X23-0556.png
通次约别教后约圆顿疏意欲显浅深异故若依三
乘通教修时唯当初劫若依别教趣證则当二劫若
依圆顿方得三劫前前者浅后后者深前前不具后
后后后可具前前不尔岂此圆顿只有第三劫行耶
问第三劫满得成佛不答若越三妄执即得成佛故
疏云后越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也然依清凉即
以中论一偈配属诸教或一一教中各成三观或一
偈四句即配四教或离合逐义配于四教今则亦尔
谓初劫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后二劫则亦为
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可初劫因缘所生法带折法
故非即空第二劫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不著空
相故第三劫亦是中道义即不思议空也上来三劫
行位粗略而言至文具矣。
【疏】然就第一重至越三妄执者然第一重内复有三
种三妄执今初出世心生即离初三妄执谓世间众
生从无始不了我之自性唯依诸蕴执有实我由执
我故起种种惑造种种业受种种报成三毒根今瑜
伽行者从初发心依真言门了知心相于诸蕴中即
离相在内外观之皆不可得即离我倒所生三毒根
本是越世间三妄执也言即是无学至最难断处者
即非想地第九品烦恼最极微细名为难断处也。
【疏】学摩诃衍人至小乘见道等者谓学大乘之人初
得出世初心即是越我倒粗妄执名出世初心此与
小乘见道预流果适齐谓上之疏云如声闻人初观
乘通教修时唯当初劫若依别教趣證则当二劫若
依圆顿方得三劫前前者浅后后者深前前不具后
后后后可具前前不尔岂此圆顿只有第三劫行耶
问第三劫满得成佛不答若越三妄执即得成佛故
疏云后越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也然依清凉即
以中论一偈配属诸教或一一教中各成三观或一
偈四句即配四教或离合逐义配于四教今则亦尔
谓初劫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后二劫则亦为
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可初劫因缘所生法带折法
故非即空第二劫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不著空
相故第三劫亦是中道义即不思议空也上来三劫
行位粗略而言至文具矣。
【疏】然就第一重至越三妄执者然第一重内复有三
种三妄执今初出世心生即离初三妄执谓世间众
生从无始不了我之自性唯依诸蕴执有实我由执
我故起种种惑造种种业受种种报成三毒根今瑜
伽行者从初发心依真言门了知心相于诸蕴中即
离相在内外观之皆不可得即离我倒所生三毒根
本是越世间三妄执也言即是无学至最难断处者
即非想地第九品烦恼最极微细名为难断处也。
【疏】学摩诃衍人至小乘见道等者谓学大乘之人初
得出世初心即是越我倒粗妄执名出世初心此与
小乘见道预流果适齐谓上之疏云如声闻人初观
卷三 第 556c 页 X23-0556.png
阴界入时即阴求我离阴求我皆不可得相在亦不
可得尔时于八直道中远尘离垢真法眼生真言门
菩萨亦复如是初观阴界入时即阴求心离阴求心
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即时悬悟自心本不生际
于如来知见大菩提道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故云
与小乘见道适齐今言适齐者但相似名齐也。
【疏】然彼行者有法执等者止观云法爱难断若有稽
留此非小事譬如同帆一去一停停即住著又虽不
著沙亦不著岸风息故住不著沙喻无内障不著岸
喻无外障而生法爱无住风息不进不退不进不上
菩萨位不退不堕二乘地名为顶堕谓煖法由退五
根若立上忍发真则不论退顶法若生爱心应入不
入既不入位又不堕二乘大论云三三昧是似道位
未发真时喜有法爱名为顶堕今人行道万不至此
至此善自防护此位无内外障唯有法爱又智度论
云问曰云何顶堕答曰如须菩提语舍利弗若菩萨
无方便心行六波罗蜜入空无相无作中不能上菩
萨位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爱著诸功德乃至是菩
萨顶堕何等是住顶如上所说诸法爱断于爱断法
亦复不取如住顶义中说故曰然彼行者等。
【疏】然亦稍离下地等者此同二乘无学也谓行者虽
有法执当心非是如实巧度然亦稍离下之八地三
妄执故复能拔第九地我执家业及烦恼根本无明
种子所生十二因缘大树又解然亦稍离下地三妄
可得尔时于八直道中远尘离垢真法眼生真言门
菩萨亦复如是初观阴界入时即阴求心离阴求心
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即时悬悟自心本不生际
于如来知见大菩提道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故云
与小乘见道适齐今言适齐者但相似名齐也。
【疏】然彼行者有法执等者止观云法爱难断若有稽
留此非小事譬如同帆一去一停停即住著又虽不
著沙亦不著岸风息故住不著沙喻无内障不著岸
喻无外障而生法爱无住风息不进不退不进不上
菩萨位不退不堕二乘地名为顶堕谓煖法由退五
根若立上忍发真则不论退顶法若生爱心应入不
入既不入位又不堕二乘大论云三三昧是似道位
未发真时喜有法爱名为顶堕今人行道万不至此
至此善自防护此位无内外障唯有法爱又智度论
云问曰云何顶堕答曰如须菩提语舍利弗若菩萨
无方便心行六波罗蜜入空无相无作中不能上菩
萨位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爱著诸功德乃至是菩
萨顶堕何等是住顶如上所说诸法爱断于爱断法
亦复不取如住顶义中说故曰然彼行者等。
【疏】然亦稍离下地等者此同二乘无学也谓行者虽
有法执当心非是如实巧度然亦稍离下之八地三
妄执故复能拔第九地我执家业及烦恼根本无明
种子所生十二因缘大树又解然亦稍离下地三妄
卷三 第 557a 页 X23-0557.png
执者此同不还果也能拔业烦恼等者此同无学果
也行者能知如是甚深实相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
耳證此理时退非二乘折法进非别圆乃是三兽渡
河共空意也次云如稻芉等经者彼经云尔时尊者
舍利弗问弥勒言今日世尊睹见稻芉而作是说汝
等比丘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皆以何义
作如是说云何是十二因缘云何见因缘即是见法
云何见法即是见佛尔时弥勒语舍利弗言世尊常
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十二因缘
者无明缘行乃至忧悲苦恼(巳上答问云何是十二因缘)又云能
以四缘增长十二因缘何等为四无明爱业识识为
种体业为四体无明爱是烦恼体能生长识业为田
爱为润渍无明盖覆植识种子众缘和合故生色芽
无主无我无造无寿者犹如虚空如幻从众因缘和
合而生(巳上是答云何见法)又云如是十二因缘如多罗树剪
灭其首更不得生我见则除乃至舍利弗若有众生
能忍是法此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驮必为
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巳上即答见佛)故云如稻芋经。
【疏】言湛寂等者湛即是喻寂即是法湛寂即是三乘
所得但空之理證此空故五根本烦恼等皆毕竟不
生故名为寂又此空理湛然甚深如万仞之清潭(仞七
尺也)不测于浅深建立宗等种种诸计非其境界故不
能窥度也。
【疏】此中有三乘等者此第一劫中说有三乘三乘之
也行者能知如是甚深实相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
耳證此理时退非二乘折法进非别圆乃是三兽渡
河共空意也次云如稻芉等经者彼经云尔时尊者
舍利弗问弥勒言今日世尊睹见稻芉而作是说汝
等比丘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皆以何义
作如是说云何是十二因缘云何见因缘即是见法
云何见法即是见佛尔时弥勒语舍利弗言世尊常
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十二因缘
者无明缘行乃至忧悲苦恼(巳上答问云何是十二因缘)又云能
以四缘增长十二因缘何等为四无明爱业识识为
种体业为四体无明爱是烦恼体能生长识业为田
爱为润渍无明盖覆植识种子众缘和合故生色芽
无主无我无造无寿者犹如虚空如幻从众因缘和
合而生(巳上是答云何见法)又云如是十二因缘如多罗树剪
灭其首更不得生我见则除乃至舍利弗若有众生
能忍是法此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驮必为
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巳上即答见佛)故云如稻芋经。
【疏】言湛寂等者湛即是喻寂即是法湛寂即是三乘
所得但空之理證此空故五根本烦恼等皆毕竟不
生故名为寂又此空理湛然甚深如万仞之清潭(仞七
尺也)不测于浅深建立宗等种种诸计非其境界故不
能窥度也。
【疏】此中有三乘等者此第一劫中说有三乘三乘之
卷三 第 557b 页 X23-0557.png
人同以空为门入诸法真实之性二乘之人自为巳
得涅槃生灭度想沉也菩萨能以不住道发起大悲
升也譬如同帆一去一停故升沉有异也。
【疏】两种外道者外道有多略为二种一者离佛法外
外道二者附佛法外道名内外道外外道者本源有
三一迦毗罗此翻为黄头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伽
此云鸺鹠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此云苦行计因中
亦有果亦无果等二内外道者起自犊子部如前巳
说。
【疏】唯有此一门等者过去诸佛无不说此一门即一
种权教三乘也故法华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等又一谓实教大乘门谓
权教三乘故法华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也种种因
量等者外道小乘部类不一名为种种其中善解因
明比量之师以因喻次第于此理上欲出其过终不
能得又上疏云如前所说建立等宗乃至长爪梵志
诸大论师等自以智慧利根推求诸法实相皆不能
图度故曰种种因量等。
【疏】如夏时暴雨等者谓当夏时自雨水中随渧大小
种种浮泡形类各异然水性一味自为因缘泡起即
是水起泡灭即是水灭举体从缘四句求之无别所
生之法此譬受诸苦乐等皆从情尘和合故生苦生
即是情生苦灭即是情灭四句推之亦无别法即是
受阴本不生也。
得涅槃生灭度想沉也菩萨能以不住道发起大悲
升也譬如同帆一去一停故升沉有异也。
【疏】两种外道者外道有多略为二种一者离佛法外
外道二者附佛法外道名内外道外外道者本源有
三一迦毗罗此翻为黄头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伽
此云鸺鹠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此云苦行计因中
亦有果亦无果等二内外道者起自犊子部如前巳
说。
【疏】唯有此一门等者过去诸佛无不说此一门即一
种权教三乘也故法华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等又一谓实教大乘门谓
权教三乘故法华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也种种因
量等者外道小乘部类不一名为种种其中善解因
明比量之师以因喻次第于此理上欲出其过终不
能得又上疏云如前所说建立等宗乃至长爪梵志
诸大论师等自以智慧利根推求诸法实相皆不能
图度故曰种种因量等。
【疏】如夏时暴雨等者谓当夏时自雨水中随渧大小
种种浮泡形类各异然水性一味自为因缘泡起即
是水起泡灭即是水灭举体从缘四句求之无别所
生之法此譬受诸苦乐等皆从情尘和合故生苦生
即是情生苦灭即是情灭四句推之亦无别法即是
受阴本不生也。
卷三 第 557c 页 X23-0557.png
【疏】一微涉于动境等者谓从根本无明一念熏真界
时即涉动也展转能生诸杂染法沦没生死则无穷
巳故晋远法师云一毫涉动境成此颓山势即其义
矣然此诸法皆是缘生既从众缘则无自性举体皆
空即是行本不生也。
【疏】如世间咒术等者谓世间以咒术药力因缘现种
种未曾有事所谓升空隐形履水蹈火虽五情所对
明了现前然众缘中一一谛求都无生处识阴亦尔
从无明因缘生无明尽时行识等尽当知蕴性即空
也。
【疏】初出三界等者非出过也但以无明幻起于识等
在于三界究其识体亦本不生也。
【疏】或可就见道等者上疏云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
十心迄至第十地亦具种子芽疱等有求佛地智生
等故云或可等也。
【疏】经一大阿僧祇劫等者历度曰经僧祇云无数劫
云时分即是经历一大无数劫时分也如瑜伽四十
八说有二无数大劫一者日夜月等算数时无量故
说名无数大劫二如前说超过一切算数名无数大
劫若说前劫即经无量无数方證菩提若说后劫但
三无数方證菩提不过此量如璎珞经下卷说八百
里石净居天衣拂尽名一大僧祇劫此时分名劫也。
【疏】极无言说处者我蕴俱离故称为极语路攸绝名
无言处也。
卷三 第 558a 页 X23-0558.png
【疏】发无缘乘心等者此心有二一约真心二约事心
今初理运弥载真心名乘谓诸行者解了三界唯心
心之外更无一法故名无缘无即一心则是能遣缘
为万法乃目所无既了缘本不生是诸法无我性法
无我性为斯乘体发谓发起即无发之发以诸行者
乘此真心直至道场故曰发无缘乘心也二事心者
万行济物事心名乘谓诸行者观于六道随缘普利
而无自他能所之相名为无缘无即净心离怨亲故
缘乃群生有高下故既念平等一缘普令同修万行
是则六度万行为斯乘体发谓兴起进策之义以诸
行者乘此无缘乘心上菩提道故曰发无缘乘心也
言如彼往昔者即过去古昔修行者也言蕴阿赖耶
者蕴谓诸蕴阿赖耶此云巢室即蕴之住处也观此
蕴处知一切法本自如幻阳𦦨等更无一法而可得
者言即是明第二重等者谓初劫中观察沫泡𦦨芭
蕉幻等五喻从无性门达诸法即空离一重法倒虽
不复心没蕴中然带拆法故以三乘合论一阿僧祇
劫今第二劫以幻阳𦦨影响旋火轮乾闼婆城六喻
正观不可得空兼以体法空观赖耶法无我性故云
第三重也。
【疏】梵音莽钵罗者莽此云无钵罗云他今欲明无缘
他缘异故以梵音甄之也。
【疏】始能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者始谓方始初始谓
至此第二劫方始能观前未能故又举始摄于末故
卷三 第 558b 页 X23-0558.png
名为始能言阿陀那者执持义即第八识之别名唯
识论云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
论又引解深密经颂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
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次第解
云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
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谓具此持受取三
种义故无性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
能通达故为甚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经击便生转
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瀑流凡即无性愚即趣寂恐
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
为开演唯第八识有如是相下引入楞伽等不能广
示(此通一切位也)故云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也又或名无
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
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
善净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
切障圆镜智相应释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
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馀依
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
等今无缘乘心亦应观此故住心品中云皆以果所
住而住其心故亦令观。
【疏】犹属对治悉坛等者犹者尚也即四悉坛中尚属
对治非第一义也悉坛者此云义宗而有四种谓佛
以四法各立义宗谓一世间悉坛二各各为人悉坛
三对治悉坛四第一义谛悉坛初世间者是众生五
识论云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
论又引解深密经颂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
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次第解
云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
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谓具此持受取三
种义故无性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
能通达故为甚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经击便生转
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瀑流凡即无性愚即趣寂恐
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
为开演唯第八识有如是相下引入楞伽等不能广
示(此通一切位也)故云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也又或名无
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
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
善净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
切障圆镜智相应释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
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馀依
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
等今无缘乘心亦应观此故住心品中云皆以果所
住而住其心故亦令观。
【疏】犹属对治悉坛等者犹者尚也即四悉坛中尚属
对治非第一义也悉坛者此云义宗而有四种谓佛
以四法各立义宗谓一世间悉坛二各各为人悉坛
三对治悉坛四第一义谛悉坛初世间者是众生五
卷三 第 558c 页 X23-0558.png
蕴十二处十八界差别义也总合成人名和合也犹
如世间车轮毂辐辋等和合名车二各各为人者佛
观人心随三乘根说三乘法令得增长名各各为人
或宜闻有或宜闻空为说有空又世尊为浣衣子说
修不净观为锻金子说修数息观等三对治者除恶
义也为多贪者令修不净观散乱者令修数息观等
四第一义谛者一切法皆从缘生缘生即无自性即
毕竟空毕竟空者第一义也今此中意行者于前劫
中修观行时心没蕴中故以五喻无性空门观法无
我若望缘生中道犹属对治悉坛耳言若失般若等
者谓前劫修观行时心没蕴中以无性空门观法无
我若失般若无所得方便即堕断灭滥方广道人方
广道人者即清辨论师等也唯识云清辨计言若论
世俗心境俱有若依胜义心境俱空失于中道名恶
取空滥方广道人即滥同彼人也又摩诃止观云方
广道人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
幻如化空幻为体龙树斥云非佛法方广亦是邪人
法也今滥同彼故云滥方广等言今大乘等者对前
三乘但空故云今大乘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名不
可得空言故须等者若不离有无之道即是戏论不
能得法无我性也。
【疏】智障故者摩诃止观引达磨郁多罗释烦恼是惑
心故烦恼是障智是明解云何说智为障智有二种
一證智二识智识智分别体违想顺想顺故说为智
如世间车轮毂辐辋等和合名车二各各为人者佛
观人心随三乘根说三乘法令得增长名各各为人
或宜闻有或宜闻空为说有空又世尊为浣衣子说
修不净观为锻金子说修数息观等三对治者除恶
义也为多贪者令修不净观散乱者令修数息观等
四第一义谛者一切法皆从缘生缘生即无自性即
毕竟空毕竟空者第一义也今此中意行者于前劫
中修观行时心没蕴中故以五喻无性空门观法无
我若望缘生中道犹属对治悉坛耳言若失般若等
者谓前劫修观行时心没蕴中以无性空门观法无
我若失般若无所得方便即堕断灭滥方广道人方
广道人者即清辨论师等也唯识云清辨计言若论
世俗心境俱有若依胜义心境俱空失于中道名恶
取空滥方广道人即滥同彼人也又摩诃止观云方
广道人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
幻如化空幻为体龙树斥云非佛法方广亦是邪人
法也今滥同彼故云滥方广等言今大乘等者对前
三乘但空故云今大乘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名不
可得空言故须等者若不离有无之道即是戏论不
能得法无我性也。
【疏】智障故者摩诃止观引达磨郁多罗释烦恼是惑
心故烦恼是障智是明解云何说智为障智有二种
一證智二识智识智分别体违想顺想顺故说为智
卷三 第 559a 页 X23-0559.png
体达故说为障也智即是障名为智障又止观云若
以智所知碍名智障者以无明故于智有碍正以无
明为智障体入大乘论云出世间无明是智障世间
无明贤圣巳远离故无明即是智之惑故是智之障
故名智障也。
【疏】言知自性等者谓了知八识三性皆如幻等唯是
自心故华严觉林菩萨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正与此同。
【疏】与前劫五喻等者谓前劫中有通教菩通从无性
门达诸法即空此则体法空今则不尔了法缘生故
幻有知缘无性故真空此则自性不可得空故云与
前无性空意复有殊矣。
【疏】然阿赖耶有三等者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皆不离心故此二俱是真实而有二义一
者三性各别论真实二者三性无碍论真实且初义
者遍计性真实是分别故依他性真实是因缘故圆
成性真实是真实故下疏云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
实第二无碍义者遍计依他皆以圆成而为体故下
之疏云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又华严抄云情有
即理无缘生即无性皆是真实也。
【疏】迷依者者谓依他性与迷分别为所依故故名迷
依由此能起诸分别故。
【疏】又如幻者幻事体亦不可得者此中剩个不字应
云如幻者幻事体亦可得故由此亦有可得道理即
以智所知碍名智障者以无明故于智有碍正以无
明为智障体入大乘论云出世间无明是智障世间
无明贤圣巳远离故无明即是智之惑故是智之障
故名智障也。
【疏】言知自性等者谓了知八识三性皆如幻等唯是
自心故华严觉林菩萨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正与此同。
【疏】与前劫五喻等者谓前劫中有通教菩通从无性
门达诸法即空此则体法空今则不尔了法缘生故
幻有知缘无性故真空此则自性不可得空故云与
前无性空意复有殊矣。
【疏】然阿赖耶有三等者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皆不离心故此二俱是真实而有二义一
者三性各别论真实二者三性无碍论真实且初义
者遍计性真实是分别故依他性真实是因缘故圆
成性真实是真实故下疏云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
实第二无碍义者遍计依他皆以圆成而为体故下
之疏云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又华严抄云情有
即理无缘生即无性皆是真实也。
【疏】迷依者者谓依他性与迷分别为所依故故名迷
依由此能起诸分别故。
【疏】又如幻者幻事体亦不可得者此中剩个不字应
云如幻者幻事体亦可得故由此亦有可得道理即
卷三 第 559b 页 X23-0559.png
得通达世谛之实故缘此一段疏文是释上偈云如
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句以此对之可显。
【疏】能遮建立等者由此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有无不
二故能遮彼二及小乘故言建立者应言建立不建
立前叙外计处云建立净不建立无净计建立者建
立一切依此修行谓之为净不建立者谓此建立非
究竟法若无建立所谓无为乃名真我谓一向都拨
为无即名诽谤故云能遮等。
【疏】知世谛空者剩此空字以世谛有故不应诽谤也。
【疏】舍无我心主等者舍者离义无我者谓前劫离我
倒时有法执当心故以五喻达诸法即空遣彼法倒
虽遣其有仍滞空相今第二劫以六喻对治前劫即
空既有去空亡方顺不可得空故疏云虽观诸法无
所有然亦于法无所空故须离有离无观法无我性
既能双离有无之相即得心主自在由是圣教说相
为缚令心不得自在今得离时故云心主自在如人
被缧绁所拘得解脱时方名自在也。
【疏】即知释迦至不识一人者以行者直以真言为乘
超入净菩提心得见心明道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
净土不毁等此一段疏全引法华经欲显此劫真实
超越二乘之地證不退地兼彰经之秘密故引彼经
谓彼经中云他方国土诸来菩萨作礼白佛愿听我
等于佛灭后护持此法华经佛即止言不须汝等我
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沙菩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
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句以此对之可显。
【疏】能遮建立等者由此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有无不
二故能遮彼二及小乘故言建立者应言建立不建
立前叙外计处云建立净不建立无净计建立者建
立一切依此修行谓之为净不建立者谓此建立非
究竟法若无建立所谓无为乃名真我谓一向都拨
为无即名诽谤故云能遮等。
【疏】知世谛空者剩此空字以世谛有故不应诽谤也。
【疏】舍无我心主等者舍者离义无我者谓前劫离我
倒时有法执当心故以五喻达诸法即空遣彼法倒
虽遣其有仍滞空相今第二劫以六喻对治前劫即
空既有去空亡方顺不可得空故疏云虽观诸法无
所有然亦于法无所空故须离有离无观法无我性
既能双离有无之相即得心主自在由是圣教说相
为缚令心不得自在今得离时故云心主自在如人
被缧绁所拘得解脱时方名自在也。
【疏】即知释迦至不识一人者以行者直以真言为乘
超入净菩提心得见心明道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
净土不毁等此一段疏全引法华经欲显此劫真实
超越二乘之地證不退地兼彰经之秘密故引彼经
谓彼经中云他方国土诸来菩萨作礼白佛愿听我
等于佛灭后护持此法华经佛即止言不须汝等我
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沙菩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
卷三 第 559c 页 X23-0559.png
恒沙菩萨眷属我灭度后能护是经佛说是巳娑婆
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踊出诸菩萨乃至弥
勒菩萨知八千恒沙菩萨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
以偈问佛乃至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愿佛决众
疑佛说偈答言是诸大菩萨悉是我所化尔时弥勒
菩萨复生疑问如来为太子出于释宫成佛巳来始
过四十馀年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由是世尊为
说寿量之事断除弥勒及众疑网言自我得佛来所
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常在灵鹫山我
净土不毁等今疏主借法华经意显此经是神通之
乘秘密之藏谓行者直以真言为乘超入净心见法
明道时此即知娑婆世界全是金刚法界之宫释迦
加持之身全是遮那本地之身又与踊出等菩萨同
会一处虽迹邻补处不识一人初发心时便得如是
功德即是超过彼地岂非神通之乘秘密之藏者也
故上疏云此菩提心门名初发明道入此门者即是
初入一切如来境界故经云菩萨住此修行不久得
一切除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
又能以方便不动本心游诸佛刹兴种种供养云乃
至云满足一切佛法。
【疏】然须菩提等者须菩提是广慧声闻等者等舍利
弗目连等谓须菩提于般若会中犹能承佛威神说
人法俱空若离加持则不能为谓行者于前劫中虽
过愚法未能出此广慧入等至此劫中须菩提等而
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踊出诸菩萨乃至弥
勒菩萨知八千恒沙菩萨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
以偈问佛乃至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愿佛决众
疑佛说偈答言是诸大菩萨悉是我所化尔时弥勒
菩萨复生疑问如来为太子出于释宫成佛巳来始
过四十馀年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由是世尊为
说寿量之事断除弥勒及众疑网言自我得佛来所
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常在灵鹫山我
净土不毁等今疏主借法华经意显此经是神通之
乘秘密之藏谓行者直以真言为乘超入净心见法
明道时此即知娑婆世界全是金刚法界之宫释迦
加持之身全是遮那本地之身又与踊出等菩萨同
会一处虽迹邻补处不识一人初发心时便得如是
功德即是超过彼地岂非神通之乘秘密之藏者也
故上疏云此菩提心门名初发明道入此门者即是
初入一切如来境界故经云菩萨住此修行不久得
一切除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
又能以方便不动本心游诸佛刹兴种种供养云乃
至云满足一切佛法。
【疏】然须菩提等者须菩提是广慧声闻等者等舍利
弗目连等谓须菩提于般若会中犹能承佛威神说
人法俱空若离加持则不能为谓行者于前劫中虽
过愚法未能出此广慧入等至此劫中须菩提等而
卷三 第 560a 页 X23-0560.png
于此秘密一乘不知所趣故此行者乃名真过二乘
地也。
【疏】故释提桓因至亲近敬礼者准此经文但言释提
桓因亲近供养何故疏言帝释奉草四王献钵梵王
请转法轮今经略故故智度论云佛至树下时释提
桓因奉上好草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梵
天王请转法轮如是等各有常法是以疏主引来释
此故云释提桓因等。
【疏】所谓空性等者言空性者性即实性即是诸法之
实性故犹如虚空出过众相与万像为依故曰空性
经中以九事显之易见。
【疏】上文等者谓上经文答复以何因缘知发菩提心
问经云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
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今指彼文盖喻此
心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三
地也。
【疏】故释提桓因至亲近敬礼者准此经文但言释提
桓因亲近供养何故疏言帝释奉草四王献钵梵王
请转法轮今经略故故智度论云佛至树下时释提
桓因奉上好草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梵
天王请转法轮如是等各有常法是以疏主引来释
此故云释提桓因等。
【疏】所谓空性等者言空性者性即实性即是诸法之
实性故犹如虚空出过众相与万像为依故曰空性
经中以九事显之易见。
【疏】上文等者谓上经文答复以何因缘知发菩提心
问经云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
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今指彼文盖喻此
心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