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2a 页
No. 1803 [cf. No. 967]

*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曩者佛陀波利三藏远涉流沙。礼谒五台大
圣文殊垂诲。重还西域赍斯经来。然则东方。
救济方便。盖无过于斯经也。先历五译。未
有释家玄诠微趣将焉克通。千福法崇尊者
曾游不空三藏门。大小乘教暨秘密藏靡弗
该贯。乃作之疏。厥为体也取事众典断目一
理。灭祸销殃之秘。延寿益龄之妙。骸沾咒土
之功。体拂遗尘之利。入此而出彼。以浅而为
深。真得经意者乎。南山基公憾世得疏者甚
罕。订鱼鲁正讹谬。乃托梓以弘海宇。近有一
妄庸人。漫裁疏文杂诸鄙辞。如截蜀锦绍褴
缕碎隋珠参瓦砾然矣。今复得觌全珠完锦。
抑基公之赐也哉。余尝恶世人玩新遗旧。遇
此盛举随喜罔极。乃叙其事且劝后哲。懋复
古之学云。

安永己亥正月   沙门 智晖谨撰

代宗睿文武孝宝应元圣皇帝特 敕令天
下僧尼诵尊胜真言奉 敕语京城修功德
使李元琮。天下僧尼诵佛顶尊胜陀罗尼。
限一月日诵令精熟。仍仰每日诵二十一
遍。每年至正月一日。遣贺正使具所诵遍
数进来。

大历十一年二月八日内谒者监李宪



沙门乘如等言。伏奉今月十七日中
书门下敕牒。令天下僧尼并诵尊胜陀罗
尼者。自天明诏抃跃无任。乘如闻。大云普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2b 页 T39-1012.png
覆三草皆滋。皇泽一施万物咸润。伏惟

陛下润清净之秘印。叶甘露之妙门。开佛
顶用如来之慈。息人灾行天帝之事。举国
讽诵向合风雪。触类所闻咸除氛雾。岂保
釐于刹土亦澄澹于身心。凡在缁林实荷
鸿造。不胜仰戴 圣恩殊常之至。谨诣右
银台门。奉表陈谢以闻。沙门乘如等诚欢
诚喜谨言。

大历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京城释门众
大安国寺上座内外临坛大德乘如等状


敕批。佛顶真言神力普救。受持严洁灵应
无方。广欢诵习。拯济群品。师等梵园领
袖慰惬当深谢知

沙门慧朗等言。伏奉恩
敕。令天下僧尼诵持佛顶尊胜真言者。诸
佛之心目。苍生之津梁陛下受佛付嘱。
申以法化。慧朗迹在缁门。又叨近侍。愚
诚之分。实惊实喜。伏惟 陛下谋协圣慈
阴赞生利。致仁寿之域已在一言。播无疆
之休以靖万国。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
鱼鳖𠃔将获祐。僧有将进之路。俗成同善
之风。此则陛下超天下之恩。忝承至道
为用。岂愚僧日用而知者哉。生植之泽以
云深厚。诲诱之德上答何陛。谨附中使元
应金。奉表陈谢以闻。诚欢诚喜谨言。

大历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京大兴善寺
镇国文殊内阁院供奉赐紫袈裟沙门慧
朗等状进

敕批。佛顶真言神力广被。庶资弘益普及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2c 页 T39-1012.png
含灵。比令诵持有劳表谢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卷上

上都千福寺沙门法崇进述

盖闻。妙途凝邃理出于有无。至道希夷像超
于视听。然昏衢积闇资慧炬以开冥。苦海横
流假慈舟而拯溺。是知。三千世界俱沾有漏
之津。百亿诸天希出无明之境。粤有天子其
名善住。三归果满十善因圆。怡神胜殿之中。
纵宝华园之上。虽朝观妙乐千龄之积庆未
穷。夜听空声七日之馀殃已近。既迫将危之
命。旋惊向受之躯。爰投喜见之尊。式叙忧闻
之惧。遂得桓提降念帝尺主垂矜。俯宝池以
求乞希方仰金山之请救我。世尊大悲拯物
弘道济生。俄现笑于丹唇。遽流光于绀顶。灭
祸销殃之秘法妙旨爰创。延龄益寿之奇方
吉祥斯阐。故使憍尸获利一时闻四辨之音。
善住蒙恩六日发三希之叹。居宝宫而赞德
既贺全躯。树金地以酬恩更欣摩顶。题称
佛顶尊胜陀罗尼者。盖当部之都名。则此经
之别目也。其为文也虽辞约而理繁。其为用
也实功深而利大。何则骸沾咒土天宫之乐
果必登。体拂遗尘地狱之苦报斯断。故使摩
尼净宝拟妙力于华编。阎浮檀金抵神功于
叶偈。初称佛号。先标两足之雄名。次说顶言。
方叙一身之贵相。尊以弥高立称彰教体之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3a 页 T39-1013.png
弥高。胜以至妙受名表佛心之至妙。陀罗尼
者梵语。此翻名曰总持。包四义之幽宗。括一
经之极指。经者常也。亦曰转也。八十八恒之
众圣同演说之。通称常。三十三类诸天共流
通之。别号转。因此义故遂曰佛顶尊胜陀罗
尼经也。

将释此经。略以十门分别。

第一释其教主。第二以处表事。第三显教被
机。第四见身同异。第五出经宗体。第六听法
轨仪。第七见闻得利。第八释经题目。第九翻
译时节。第十依文判释。

第一释其教主者。依大智度论云。有五种。第
一佛说。第二圣弟子说。第三诸天说。第四神
仙说。第五变化说。今此经中但有其四无神
仙说。为佛印可总名为经也。此即第一释其
教主竟。

第二以处表事者。有其三种。第一以国表事。
第二以林表事。第三以园表事。且第一以国
表事者。即是室罗筏国也。汉云名闻城也。即
是中天竺国胜军王所治之城。用表如来永
超三界长出二乘悲润四生身圆万德。故居
远闻城也。第二以林表事者。即是誓多林。汉
云最胜林。此即是战胜太子所施之林。用表
如来七觉法林慈荫一切也。第三以园表事
者。即是给孤独园也。此是须达长者所施之
园。表如来有无量法赍给施一切贫乏众生
也。此则是第二以处表事竟。

第三显教被机者。然教门是一所学有三。故
智度论云。兔马象三兽渡河。浅深有异。如法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3b 页 T39-1013.png
华经云三子同出一门所乐各别。佛言。我若
以小乘法教化诸众生。我即堕悭贪。又维摩
经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上
中下智各观别故。下智观故声闻菩提。中智
观故缘觉菩提。上智观故诸佛菩提。此则第
三显教被机竟。

第四见身同异者。如大梵王见佛身长千尺。
又如应持菩萨见佛身长丈六。即便量佛顶
上。过无数世界至华上佛刹。还见如来身长
丈六。如报恩经云。外道见佛如孩子想。如声
闻人但见丈六身。菩萨见无边身。诸佛见法
性身。所以华严经曰。譬如净满月水水悉能
现。影像虽无量本质未差别。诸佛法如是。随
感现众像。化相虽无量法体无差别。此则第
四见身同异竟。

第五出经宗体者。外道小乘各各不同。如涅
槃经以佛性为宗。大般若经以空慧为宗。维
摩经以不思议为宗。大集经以陀罗尼为宗。
今者此经亦以陀罗尼为宗。以一切法而为
经体。所以华严经(附录四右引旧华严是同)云。一切世间诸
佛境。皆悉能令转法轮。于法自在无缚是谓
如来真实智。又契经说。教体有其两种。一者
以文为教体。二者以义为教体。此总摄一切。
今者以一切法为教体。此即第五出经宗体
竟。

第六听法仪轨者。依大集经云。说法者作三
种想。第一作医王想。第二作救病想。第三作
拔苦想。听法者亦作三种想。第一作甘露想。
第二作醍醐想。第三作除病想。又智度论云。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3c 页 T39-1013.png
听法者一心端视如渴思浆。如饥思食闻法
欢喜。又智度论云。听法有其三种。一者恭敬
供养。二者受持读诵。三者系念思惟。第一恭
敬供养者。是身业善能生闻慧。得三种福。一
者长命人相具足。二者大富饶财宝。三者莲
华化生。第二受持读诵者。是口业善能生思
慧。得四种福。一者所言人信。二者所言人顺。
三者眷属团圆。四者不被诽谤。第三系念思
惟者。是意业善能生修慧。得三种福。一者
衣食自然。二者得大端正。三者得大智慧。此
则是第六听法仪轨竟。

第七见闻得利者。有其两种。一者见闻得利。
二者不见不闻不得利。一者见闻得利者。涅
槃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闻大乘经。亿
百千劫不堕三涂八难。又涅槃经云。于一恒
河沙诸佛前种善根。得暂闻大乘经。于二恒
河沙诸佛前种善根。得闻大乘经。不生诽谤。
于三恒河沙诸佛前种善根。能欢喜礼拜。于
四恒河沙诸佛前种善根。能书写流通。于五
恒河沙诸佛前种善根。能受持读诵。明知大
乘经甚难得云云。又此经下文。若有须臾得
闻此陀罗尼。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闻悉消灭。
更不复受恶道之身。当生诸佛净土。又涅槃
经曰。假使有人开王库藏一日布施。所得功
德无量无边。不如有人一口称佛功德。何况
得闻大乘经典。又提谓经曰。不论听法但入
寺即得五种功德。一者端正为见三宝心生
欢喜故。二者好声为念佛故。三者生天不馀
恶业故。四者尊贵为礼一切三宝故。五者得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4a 页 T39-1014.png
證涅槃为有馀福故。第二不见不闻不得利
者有其七种。一者造恶众生。二者受乐众生。
三者地狱众生。四者饿鬼众生。五者畜生众
生。六者病患众生。七者远行众生。第一造
恶众生者贪造十恶五逆。不得闻经云云。第
二受乐众生者如人间富贵者。衣以罗绮。食
以酒肉。若于上界诸天著三铢衣。五欲乐贪
受快乐。不得闻经云云。第三地狱众生者为
八地狱四增十六隔等皆有刀山。满目剑树。
侵身猛火。上烧刀轮下切贪受苦。故不得闻
经云云。第四饿鬼。第五畜生。第六病患。第七
远行。此之四种以义意释之云云。

第八释经题目有其三种。一名佛顶尊胜陀
罗尼。二名延寿。三名善吉祥。言佛者三觉之
号故名为佛。顶者一身之胜立以名顶。尊者
三世如来所共尊故。胜者二乘所不及故。陀
罗尼者翻云总持。总持之义有其四种。具如
上说。故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第九翻译时节者。西南国名罽宾。有婆罗门
名佛陀波利。生居末法不睹圣容。遍览图书
披捡经论。闻大士文殊师利在五台山。为诸
菩萨说华严经。遂即锡杖随身。衣钵随体。发
自天竺来诣震旦。至仪凤元年到五台山下。
有黑云叆叆白雾莽莽。来路莫知。去道谁辨。
遂即诚心顶礼五体归依。须臾之间云开雾
散。焕然除荡无有烟云。次复前行数十馀里。
乃见地耸高山。天连翠岭。崇神励志徐步缓
登。过五里已来忽见瑞云如盖。乃益悲泣流
泪。合掌叹曰。人是凡人。圣是大圣。自非冥加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4b 页 T39-1014.png
何以得见。未举首顷。忽见一老人。素服皓首。
仪宇肃然。具婆罗门音。谓佛陀波利曰。大德
远来甚大辛苦。波利曰。故来礼谒文殊岂辞
辛苦。老人曰。此土众生造罪者多。修福者少。
死入地狱者无量无边。生诸净土者万中无
一。其尊胜陀罗尼者。甚救此土众生。不审大
德将经来以否。佛陀波利曰。但是经论一不
将来。但为礼拜文殊故来至此。老人曰。大德
可却还西国取此经来。广利群品开天堂门济
地狱苦。后会相见必示文殊。纵今得见未必
能识。言讫忽然不见。时佛陀波利如丧所亲
悲泣懊恼。于是杖策西乘。屡移寒暑周游九
万里。来去十馀年。永淳二岁还至大唐。所将
梵本奉进宫阙。并具老人事由委悉同时俱
奉。是月蒙垂屡问优宾特殊。爰敕右司赐绢
三十匹。时中天竺国译经三藏地婆诃罗唐云
日照。宣风五印流化九州。敕令请此法师并
追典客令杜行顗等于内翻译。翰简斯毕奉
献于圣。曾所未闻倍常珍敬。每日先披数遍。
后履万机。秘之内宫无令外有。波利窃惟云。
应感此神人备说尊胜功能此土含生蒙润。
岂复九重有赖。万姓无凭。比者委命捐生不
辞劳苦。冀望天人福利幽显有安。于是表叫
紫微庶流玄泽载布经本傅示未闻。皇上悯
此恳诚允其前志。敕令未传者附已译者留。
既遂本怀悲欣交集。顶戴跪受百倍恒心。然
贝叶天文未诀句义。若无重译岂训将来。沙
门顺贞西明寺僧也。妙闲梵语。弥解经文。乃
与大德测法师并罽宾三藏。于西明寺再更翻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4c 页 T39-1014.png
出。即日照三藏所译于先。波利法师所翻于
后。虽文质少异而义理不殊。寻其两本是永
淳二年之翻也。波利还赍梵本入五台山。自
尔迄今音尘无嗣。是知大权方便文殊引接。
千岁一遇其此之谓欤。罗什古译还有一本。

第十依文判释。

如是者。

述曰。此经一部分为三分。先明三
分。后明二序。言三分者。一教起因缘分。二
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从经如是我
闻下至具如上说是教起因缘分。从尔时如
来下至俱来见我是圣教所说分。从尔时天
帝下至信受奉行是依教奉行分。夫圣人说
法必有所叙。所化俗流须惊耳。率尔而说。不
起敬情。故经先标教起因缘分。既净心信
仰即开宗受法。次明圣教所说分群生不寂
大悲无限。是以传训故言依教奉行分。就
前第一教起因缘分中复分为二。一者證信
序。二者发起序。从如是我闻已下至与大
菩萨僧万二千人俱是證信序。从尔时三十
三天已下至具如上说是发起序。先明證信
序。后明发起序。言證信序者有六句经文。
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也。六义
若圆即能證信。六义不足不能證成。爰以
天亲论偈云。前三明弟子。后三證师说。一
切修多罗法门皆如是。就信成就之中复分
为三者。一明有之所由。二明显六成就。三正
解其信。第一明有之所由者。周穆王五十
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平旦。忽然黑风
暴起日无精光。发屋折树大地震动。过齐已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5a 页 T39-1015.png
后天下大暗。从西方有白光十二道左右通
彻。穆王问大史扈多曰。此是何祥也。扈多对
曰。西方有大圣人将欲灭度故现此相。当此
之时有是如来世尊欲入涅槃之日。阿难见
佛欲入涅槃。其心忧恼悲涕流泪。如丧父母
时。长老无灭语阿难曰。岂同凡夫有其忧恼
也。当问如来四种大事。此即第一有之所由。
第二显六成就者。有其三种。一为断疑。二为
生信。三为止谤。第一断疑者。大智度论云。如
来世尊于二月十五日娑罗双树间而入涅
槃。尔时诸天恐将法灭。往迦叶所。顶礼摩诃
迦叶。是以而说偈言。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
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
莲华。尔时诸天说偈赞已白迦叶言。大德法
船将没。法城将颓。法海将竭。法幢将倒。法灯
将灭。尔时大迦叶报诸天言。世间无常不久
盲冥。默然受请。尔时天等礼迦叶已。各各还
天宫。尔时大迦叶即自思惟。我当能报佛恩。
故为一切天人结集法藏。即便身升虚空住须
弥山顶。击钟楗锤而说偈言。佛诸弟子若念
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当传此楗锤声及
迦叶语一时普遍三千世界。是佛弟子能悉
闻我语。得阿罗汉者一时来集大迦叶所。尔
时大迦叶告大众言。佛所将灭法今将欲灭
可共结集。结集已讫随涅槃。时大迦叶至王
舍城。选得千人。唯除阿难未得罗汉。馀者九
百九十九人皆是罗汉。问何为只取千人不
多不少。答频婆娑罗王者阿阇世王之父也。
发愿每日供养千僧。乃至其子阿阇世王亦
准父法。时大迦叶至王舍城已。告阿阇世王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5b 页 T39-1015.png
言。我今欲结集法藏。王可办供。是时迦叶
与一千人俱往耆阇崛山。夏三月安居初十
五日说戒讫时。大迦叶即便入定观众中谁
有烦恼应逐出者。唯有阿难。馀者是罗汉。时
大迦叶以手牵阿难。出众而语之曰。此是清
净之众结集三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尔时
阿难惭耻而自念云。我仕世尊二十五年。不
会如是生苦恼。实是大慈含忍白迦叶言。我
为供养故故留残结。迦叶曰。汝更有六种应
忏突吉罗忏悔。一者请度女人出家。灭我正
法五百年。二者不请佛住。三者不与佛水。四
者叠郁多罗僧卧。五者蹈佛僧伽梨衣。六者
以佛阴藏视于女人。有此六罪。汝应忏悔。阿
难答曰。我闻过去未来世佛皆有四种所以。
请放女人出家。第二不请佛住世者。为魔蔽
我心故。第三不与佛水者。为上流处有五百
乘车过其水混浊。不堪与佛水。第四者叠郁
多罗僧卧者。为患身痛故。第五叠佛僧伽梨
衣以足蹈上者。为风吹错入足下。第六以佛
阴藏视女人者。令女人生厌也。阿难即于众
中脱革履。偏袒右肩长跪合掌。作突吉罗罪
忏悔。忏悔已讫。大迦叶即于僧中以手牵阿
难出而告之曰。汝若残结未尽勿复来也。即
便闭门将诸罗汉共相谓言。谁能结集毗尼
法藏。时阿泥楼豆言。舍利弗弟子憍梵婆提
者善解毗尼。今在天上尸利沙园说毗尼。尔
时大迦叶差罗汉往忉利天。为僧使故如雁
迅飞往到天上憍梵婆提所。头面礼足。问讯
起居。白言。大德。南阎浮提今有僧事。可疾速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5c 页 T39-1015.png
往。憍梵婆提曰。僧不斗诤耶。佛日灭度耶。破
和合僧耶。比丘答曰。佛已灭度。憍梵婆提云。
佛灭太疾。世间眼灭。又问。我和尚舍利弗在
不。答曰。已入涅槃。又问。摩诃目连在不。答
曰亦入涅槃。尔时憍梵婆提报比丘言。我今
既失离欲大师。和尚复灭。更往何为。我今不
能重下阎浮提。可于此处入般涅槃。作是语
已。即便入定。踊上处虚空现十八变。现神变
已。自心化出。以火烧身。火中出水。水分四道
流下。至大迦叶结集三藏之处。水中有声说
偈而言。憍梵婆提头面礼诸众第一大德僧。
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去。尔时
下座比丘还阎浮提耆阇崛山中结集法藏之
处明阿难果。尔时阿难即于当證得罗汉即敲
堂门。大迦叶问曰。敲门者是谁。阿难答曰。我
是阿难。迦叶问曰。汝何为来。阿难复答曰。我
已證罗汉。迦叶报曰。汝既證罗汉随意入来。
阿难既入。迦叶令阿难升高座。升座已后。如
来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尔时阿难一心合掌
向佛入涅槃处而说偈言。佛初说法时尔时我
不见。展转闻佛在波罗奈。佛为五比丘初开
甘露门。说四真谛法苦集灭道。阿若憍陈如
得见道。及八万诸天闻是得见道。尔时阿难
说此偈已。时千罗汉皆言。无常力大。我等眼
见佛。同声说偈。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妙
相众德灭。唯有名独存。是故当方便。来出于
三界。勤集诸善根。涅槃最为乐。是千罗汉说
此偈已。遂复本座。时大迦叶对优婆离先集
五部律藏。次对阿难集素怛览藏阿毗达磨二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6a 页 T39-1016.png
藏。信如来初转法轮乃至般涅槃集四阿含。
一增一阿含。二长阿含。三中阿含。四相应阿
含。总名修多罗藏。尔时大迦叶结集法藏已
讫。方耆阇崛山中告诸弟子曰。今日晡时是
吾入涅槃之时。诸弟子一时下山告王舍城一
切贵人曰。摩诃迦叶今日晡时入涅槃。尔时
一切人民各怀愁恼。一时至大迦叶所。迦叶为
说种种法要。即便著佛所属僧迦梨衣。执持
衣钵。手提锡杖。如金翅鸟踊身空中现十八
变。现神变已便愿言。愿我此身得见弥勒。发
愿已讫直入耆阇崛山中。如入软泥。入已还
合。住待弥勒。至人寿八万岁身长八十尺有弥
勒佛出世。长一百六十尺。面广二十四尺。圆
光十里。三会度人说法人民懈怠。尔时弥勒
佛即以足指案耆阇崛山。即为开山。开已讫
时。大迦叶著僧伽梨衣出礼拜弥勒。上升虚空
现十八变。现神变已而入涅槃。当尔之时度
无数众。此即第一断疑。第二生信者。如大地
能生草木。信如父母能资养男女。若佛宝则
资长法身。此则第二生信。如外道经书则无如
是六义。所以被诽谤。第三正解其信。言如是
者。真俗齐通。理事双举。师资并称。凡圣同归。
十地才可阙望。三乘莫知其本。又注法华云。
如是者感应之瑞。所以大宝经云。如来凡常
说法先现三种大吉祥瑞。一为梵音。二为妙
香。三为光明。现此三种变成宝台。遍至十方。
普动世界。众生见者身毛皆竖。发胜心品。能
令众生烦恼崩落。如毗湿药置毒药中。令彼
毒药变成甘露。如是吉祥妙药置八万四千尘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6b 页 T39-1016.png
劳中变成真如甘露。所以如是吉祥瑞。略有
十喻说如是。一者积薪谕。二者师子筋谕。三
者转轮王谕。四者宝精谕。五者檀香谕。六者
宾伽罗谕。七者耆婆鼓谕。八者师子乳谕。九
者功德瓶谕。十者水精珠谕。第一积薪烧尽。
二师子筋作琴弦。三以轮降伏。四宝精谕光
明。五檀香谕者。摄伊兰林方四十里。六者宾
伽罗谕者。优婆塞戒经曰。迦陵国中有七宝
藏。名曰宾伽罗。具足七宝。众生取之无尽。信
亦如是。能生一切诸佛法宝也。七者耆婆鼓
谕者。如明了论云。耆婆鼓。但有一切众生入
军阵中遇诸毒箭。以枚击鼓。所有毒箭一时
皆出无诸苦痛。信亦如是。信心一发。能令
三毒之箭一时即出。八者师子乳谕者。华严
经曰。如师子乳投诸乳中悉化为水。信亦如
是。能化一切烦恼。变为法水法湛菩提。九功
德瓶谕者。智度论云。有婆罗门。于十二年中
事功德天以求如意。十二年满功德天现授
与一瓶云。汝所须者从此瓶索即得如意。信
亦如是。能生一切诸善功德。十水精谕者。唯
识论云。有诸浊水以置此珠威力得水即清
净。信亦如是。能令不信混浊悉得清净也。又
真谛三藏云。如是者。离诸谤故名为如是。谤
有五种。一增益谤。二损减谤。三相违谤。四愚
痴谤。五戏论谤。言此经因果决定实有是增
益谤。言此经因果实无是损减谤。言此经因
果亦有亦无相违谤。言此经因果非有非无
愚痴谤。言此经因果非非有非非无戏论谤。
言离五谤故名如是。又佛地论云。如是者。依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6c 页 T39-1016.png
四义释。第一譬谕释。第二教诲释。第三问答
释。第四许可释。第一譬谕释者。汝今福贵如
毗沙门。第二教诲释者。汝当如是读诵如是
修行。第三问答释者。如是我闻如是宣说。第
四许可释者。我当为汝如是宣说。梁武帝云。
如斯之言是佛所说故言如是。又静泰法师
云。如即指法。是即定辞。如法所说一切皆是
故言如是。又肇法师解云。信即所言之理顺。
顺即师资之道成。故在经初建言如是。今解
如者如三世诸佛之言。是者即三世诸佛之
所说。故言如是。又梁朝摄论。信有三种。一信
实有。二信有可得。三信有无穷功德。譬如木
中定有火性钻之火得。得有种种功用。佛性
亦尔。今者略为十释。一入圣位之初因。出凡
笼之渐果。二食法味之嘉首。荷法宝于两
肩。三获七财之原首。得王力之初心。四三乘
所依止。万行因此而修。五湛心水之清珠。朗
意性之课浊。六出淤泥之中。七超生死之险
路。八沈苦海之舟船。九采法宝之手足。十游
旷野之甲伏。所以唯识论善十一中有其三
段。一有之所由。二解六中信。三断疑生信止
谤。以净信为体。如水精珠能清浊水也。上来
虽有三种不同。总明第一信成就竟。

我闻者。

述曰。第二闻成就也。亦作三门分
别。一释阿难名。二释阿难因。三正释其闻字。
第一阿难释名者。是梵语。汉云欢喜。故五分
律曰。师子颊王有其四子皆作国王。一名净
饭。二名白饭。二名斛饭。四名甘露饭。且净饭
王有其二子。一名悉达多。二名难陀。白饭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7a 页 T39-1017.png
王亦有二子。一名拔提。二名提沙。斛饭王亦
有二子。一名提婆达多。二名阿难陀。甘露饭
王亦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泥卢豆。其
净梵王大子悉达多者。年十九舍轮王位。于
二月八日夜半子时踰城出家。一志安禅合
掌定心而坐。苦行六年。日食麻麦。皮骨相连。
王闻如是。悲泣叹曰。我子舍轮王位。空无所
得。菩萨于后食香乳讫。入尼连禅河。洗其质
已。往金刚座。自发誓言。不破结跏成等正觉。
发是语已天地震动。魔宫不安。时天魔波旬
既见菩萨将欲成道。将八十亿魔女及鬼种
种相恼。满六十由旬来怖菩萨。尔时菩萨入
慈定三昧。令魔刀箭化作莲华。魔知不如。即
往净饭王宫而恼其父王。于虚空中而告之
曰。汝子昨夜命终已讫。王闻惊怖不觉堕床。
良久乃苏。悲泣流泪而说偈言。阿夷陀言虚。
瑞应亦无验。先得吉利名。一切无所获。尔时
净饭王说此语已。菩提树神见佛成道。将天
曼陀罗华往净饭王宫。于虚空中而说偈言。
汝子已成道。魔众已退散。光明如日月。普照
十方国。时王疑曰。前言我子已死今道成佛。
所言何耶。树神答曰。前是魔王故来相恼。我
是菩提树神。今来相庆。王时喜曰。我子舍轮
王成法轮王。彼此无失。净饭王正欢喜之时。
斛饭王来报净饭王曰。贵弟夫人已诞一男。
王闻欢喜。众庆皆来。可因此乐而名为欢喜。
又如颂曰。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
海水。流入阿难心。此即第一释阿难名竟。第
二释阿难因。如法华经云。我与阿难于空王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7b 页 T39-1017.png
佛所同时发心。我常行精进。阿难常乐多闻。
又释迦牟尼佛昔迦叶佛时为沙弥。时师主
每日令诵千言。复令常乞二人食。恐诵经不
得。在路啼哭。尔时有一长者。问沙弥曰。汝何
为忧恼。沙弥报曰。我和尚令我诵千言。复令
我常乞二人食。我恐诵经不得。所以忧恼。长
者报曰。汝可安心诵经。自今已后。常来向弟
子家取二人食。师若成佛愿为法藏弟子。昔
日诵经沙弥者即释迦牟尼佛。是施食长者即
阿难。是此则第二释阿难因竟。第三正释其
文。佛地论云。我为诸蕴世俗假名。闻为耳根
发识听受所说。废别就总。故说我闻。问曰。佛
赞无我。何为传法。菩萨称曰我闻。答曰。此佛
说法常依二谛。一者俗谛。一者真谛。言我闻
者。俗谛说耳。佛言诸根说于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又朗法师解根不
能闻耳识不能知合不能闻此则不闻也。亲承
音旨简异说传。故曰我闻。问曰。如来五十年
说法。阿难仕佛适经二十五年。前二十五年
阿难总不闻。何故一代之教皆曰我闻。答曰。
依报恩经云。为阿难重说十二部经。是故一
代之教皆曰我闻。问曰。阿难何为能持十二
部经。答曰。阿难得金华三昧。能持十二部经。
又涅槃经云。阿难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
一者信根坚固。二者其心质直。三者身无苦
痛。四者常勤精进。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无
憍慢。七者成就闻慧。八者从闻生智慧具足
八法。能持十二部经。面如满月。士女奔驰。目
类青莲华。贵贱咸仰。佛光夜照。闻奏庆喜之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7c 页 T39-1017.png
言。天蕊朝开。晨归舞蹈之乐。如来演法常有
瓶受之能。大圣弘经乃有金言之美。一闻俱
领。八法齐修。四生所以重闻十方于兹再唱。
亲承音旨简异傍传故曰我闻。上来虽有三
种不同。总明第二闻成就竟。

一时者。

述曰。第三时成就也。亦作三门分
别。第一释假名时。第二释不思议时。第三正
释其时。第一假名时者。如陶家轮势一极时。
又如俱舍论云。时中极少一刹那时。凡人一
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时有九百生灭。一百
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
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
为一日一夜。此则第一释假名时竟。第二释
不思议时者。诸佛境界不思议时。于一刹那
摄一劫。一时普应竟无差别。故名一时。又维
摩经说。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菩萨即演七日
以为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菩萨即促一
劫以为七日。又如大通智胜如来说法华经。
时会听者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为如食顷。此
则第二释不思议时竟。第三正解其时者。法
王启运之日。大众嘉会之时。故云一时。佛地
论云。说一部经之时。非为刹那相续。乃至究
竟总名一时。又真谛三藏解云。轮王出世七
宝一时。法王出世法宝一时。令机教符会无
差异时。故言一时。良谓小品立彼有斯大乘
元无来无往。当常现常之代妄见空华。不灭
实灭之初劫石于兹假称。所以六十小劫摄
在一时。明知妄立之言托境方称。时义所为
说听无二。故言一时。又三藏解云。具足十义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8a 页 T39-1018.png
故名一时。一佛出世时。二说正法时。三听正
法时。四持正法时。五思正法时。五修正法时。
七下善种时。八成熟善种时。九解脱善种时。
十心平等时。且一佛出世时者。如轮王出世
时七宝一时可得。法王出世时法宝一时可
闻。轮王出世未见者令闻。二说正法时者。佛
说正法。一切狂聋皆得醒悟。故名一时。三听
正法时者。有四因缘。一者有宿因。二有正信。
三愿乐。四生尊重。具此因缘是听法时。故名
一时。四持正法时者。有三因缘。一为自行圆
满。二为他行成就。三为他咨承有处。具此三
缘是持正法时。五思正法时有五因缘。一思
择相似简为取真。二思择转胜如鍊真金。三
思择得果如月朗云除众所乐见。又女质覆
以为严。四思择无穷如如意珠出财无竭。择
法亦是显理无穷。五思择利益。如见日光作
业不息。得佛法味化导无边。具此五义是思
择时。六修正法时者。有五因缘。一智根利除
烦恼障。二信具足除业障。三生人天除报障。
四乐寂静除散乱障。五值佛正法除邪归障。
具此五缘是好修时。七下善种时者。为发菩
提心有十因。一依本佛性故。二依器依人天
道。三依地依八禅故。四依三宝为行不退故。
五依因依一切众生为下种因故。六依意乐
愿唯发大菩提心故。七依智观过失功德故。
八依信信三宝四谛七处故。九依行依割肉
饲鹰等行故。十依回向所有善根为众生故。
具此十事名下善种时。八成就善种时者。有
四因缘。一宿植善根即因成就。二生于中国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8b 页 T39-1018.png
即处所相应。三亲近善友咨承为他。四如说
修行离诸放逸。具此四缘名为成就善种时。
九解脱善种时者。有五因缘。一亲近善友时。
二听闻正法时。三持正法时。四思正法时。五
归正法时。具此五事名解脱善种时。十心平
等时者。心若高下听法不入。若能拔沈抑浮
念智平等得入正法。名心平等时。具此十义
故名一时。又长耳三藏解时云。有三种。一分
段时。二不思议时。三假名时。一分段时者。五
蕴为体。四相为相。一期报限。如陶家轮。世极
即住。名分段身时。二不思议变易时者。谓变
易生死相续。于法分齐难知。名不思议变易
时。三假名时。外国名劫波。自有三义。一迦罗。
二三摩耶。三世流布。迦罗者此云别相。如制
戒律。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
时不闻。国王时得闻馀人不得闻。二三摩耶
时者。此云破邪见时。为五部阿含九分达磨。
不简黑白一切得用。三世流布者。如云一时
在中首林中一时在恒河岸。调音起转即是
世人法语。令依破邪见时及世流布时。故
名一时。问。此中时者依何建立。答曰。佛地论
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分位。影像依色
心等总假立。故不相应行蕴所摄矣。上来三
种不同。总明第三时成就竟。

薄伽梵者。

述曰。第四主成就也。亦作三门
分别。第一释薄伽梵名。第二释薄伽梵身。第
三释上主字。第一释薄伽梵名者。瑜伽论云。
有大势力能破大魔故名薄伽梵。又云。坦然
安坐菩提座。任运摧魔。有大势力故名薄伽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8c 页 T39-1018.png
梵。又依佛地论说。婆伽梵者。具有六义。第一
自在。第二炽盛。第三端严。第四名称。第五吉
祥。第六尊贵义。第一自在义者。不为一切烦
恼之所击缚名自在也。第二炽盛义者。为猛
炎智火所烧鍊故。第三端严义者。为三十二
相所庄严故。第四名称义者。为一切殊胜功
德悉圆满故。第五吉祥义者。为人天亲近供
养故。第六尊贵义者。为具一切功德安乐有
情故。具斯六义名婆伽梵。言四魔者。一破蕴
魔。有漏五蕴为体。二破烦恼魔。一百二十八
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为体。三破死魔。有漏五
蕴谓无常相名为死魔。四破天魔。第六他化
自在天子为天魔故。萨婆多论云。能破四种
魔故。故名薄伽梵。又俱舍论云。菩提树下破
一切烦恼魔。金刚座上破一切天魔。留三月
命破一切死魔。入涅槃破一切蕴魔。又大集
经略述坏魔之义。观空故坏蕴魔。观无相故
坏烦恼魔。观无愿故坏死魔。具三回向菩提
故坏天魔。又云。第一观身不净坏蕴魔。第二
观受是苦坏烦恼魔。第三观身无常坏死魔。
第四观法无我坏天魔。具斯六义名薄伽梵。
此则第一释薄伽梵名。第二释薄伽梵身者。
有其三义。一报身。二化身。三法身。第一报身
者。为地上菩萨说法。第二化身为二乘人说
法。第三法身者。法身常寂自利利他。虽有三
种不同为见不异。异如声闻见丈六身。菩萨
见无边身。诸佛见法性身。如是一绳生于三
相。如眼暗为是其蛇。眼明者见其绳。智者审
观唯见其麻。报化法身亦复如是。若其通也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9a 页 T39-1019.png
即三是一。即一是三。若其述也即三非三。即
一非一。如水冰波三种有异。即水是冰。即水
是水。水外无波。波外无水。报化法身亦复如
是。此即第二释薄伽梵身竟。第三正解其主
字者。依大智度论云。有其五种。一者佛说。二
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
变化说。今明此经即是佛说。佛为教主也。言
佛者以觉为义。有其三种。一者自觉。二者觉
他。三者觉满。声闻为得生空智但能自觉。菩
萨虽得法空智为觉未满。诸佛自觉觉他觉
行圆满故称为佛也。佛者三界法王。四生慈
父。放神光于千刹。洒法雨于五烧。所以外道
归依。天魔稽首。玉毫皎洁地狱照以消亡。顶
相岧峣天人莫睹其际。难解难测故号佛焉。
上来虽有三种不同。总明第四释主成就竟。

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者。

述曰。第
五处成就也。亦有三种。第一显国。第二显林。
第三显园。第一显国者。即是室罗筏国也。汉
云名闻城也。盖是硕德广学鸿儒嘉声远震
故曰名闻城也。旧云舍卫国。即是中天竺国。
佛在世时胜军王所治之城。周回六千馀里。
其城中有二窣睹婆。一是佛姨母摩诃波提
比丘尼精舍。一是须达长者故宅中窣睹婆。
此即第一显国竟。第二显林者。即是住誓多
林。大智度论云。为怜悯众生故住誓多林。言
住者四威仪中是其一住。住有三种。一天住。
二梵住。三圣住。一天住者。为布施持戒忍辱
得三事故得生天。名为天住。第二梵住者。为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得生梵天(乃至)非想非非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9b 页 T39-1019.png
想天。名为梵住。第三圣住者。为行空无相无
愿住三空三昧。故名圣住。智度论云。复有四
种住。一天。二梵。三圣。四佛住。前三住者为
声闻缘觉等。四佛住者首楞严三昧八万四
千诸法藏故。故名为佛住。言誓多林者。汉云
最胜林也。即此城外东南五里有誓多林。即
是祇陀太子所施之林。祇陀者翻云战胜王。
故名战胜也。此是第二显林竟。次第三显园
者。涅槃经云。园者须达为佛而买。林太子所
施。又解初国通化处。即室罗筏国。后园别化
处。即誓多林。在国为化俗流。住园为统僧众。
亦是喧静双举。道俗兼明。佛在世时。胜军王
所治国也。传之异国。称曰远闻。远闻有四。一
具财宝。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城内
故墓上有窣睹婆。是佛姨母精舍。次东有窣
睹婆。是须达故宅也。此云善胜。城东南五六
里有誓多林。此云胜林。旧云祇陀。是给孤独
园。昔善施为佛建立伽蓝。今以荒癈也。东门
左右各各建石柱高七十尺馀。无忧王造也。
善施长者仁而慈悯。积而能散拯济贫乏哀
恤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园焉。闻佛功德。深
生尊敬。建大精舍请佛降临。命舍利子随而
胆揆。唯太子誓多林园其园处闭静。善施
往诣具以情告。太子戏言希金遍地我园方
卖。善施闻之生喜悦。即出金藏依言布地。有
小未遍。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福田。宜可种植。
善施即于此地建立精舍。佛告阿难曰。园地
善施所置。树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
业。自今已去应名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19c 页 T39-1019.png
然圣人形无定方。宁有常处。但为物生信故
委具题施树买园如别。贤愚经说。彼云舍卫
城国。波斯匿王辅相大臣名须达多。广说巨
富道德。云有其七儿。六已取妇。唯第七者未
婚。为欲拣择殊胜咨容。嘱诸婆罗门令为寻
觅。后于王舍城中有长者护珍。唯有一女端
严无比。乃往彼国论其婚事。正见其家欲请
佛僧办诸供具。无暇相承。须达怪问欲何所
为。答曰。迎请佛也。须达忽闻佛名身毛皆竖。
如有所得。心怀悦预。重问云。何名佛。长者对
曰。汝不可闻。迦毗罗城白饭子。姓瞿昙氏。字
悉达多。其生未久。相师占之当必轮王。弃舍
出家无师自觉。贪恚痴尽其心平等。于诸众
生犹如父母等视一子。虽胜一切而无憍慢。
涂割二事其心无二。十力四无畏五智三昧
大慈大悲及三念处故号为佛。明请我请。是
故匆匆未暇相待。须达言。善哉大士所言。佛
者功德无量。今在何处。长者答言。今在此间
王舍城。住迦兰陀竹林精舍。须达心念其佛。
佛无量功德。忽然光明。其明猛盛犹如日轮。
即寻光出至城门下。如来神力门自开。门路
有天祠。须达礼之。寻还黑闇。心生惶怖。欲还
本处。城有一天神。告须达言。仁者子往如来
所有多善利。须达言。云何善利。天言。长者。
假使有人。真实给绞骏马百疋。宝车百乘。铸
金为人其数复百。端政女人身佩璎珞。众宝
厕填上妙宫宅殿堂屋宇彫文刻铸。金盘银粟
数各一百。以施一人。如是展转尽阎浮提所
须功德。不如有人发意一步诣如来所。须达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0a 页 T39-1020.png
多言。善男子汝是谁耶。天言。长者。我是相胜
婆罗门子。汝往昔善知识也。我往日见舍利
弗大目犍连心生欢喜。舍身得作北方天王
毗沙门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我见舍利弗
心生欢喜。尚得如是妙好之身。况见如来无
上法王。须达多闻已即还佛所。顶礼佛足。佛
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便请世尊降临舍卫。佛
则语言。卿舍卫国有精舍相容受否。须达多
言。佛若垂顾。便即营办。佛默然受须达请。复
言。从生已来未为斯事。唯愿如来遣舍利弗
指受仪则。尔时如来敕舍利弗。与须达共乘
一车。以神力故经一日夜到舍卫国。时须达
多白舍利弗言。此大城外何处有地不近不
远。多有池泉树林华果清净闲务。我当于中
造立精舍。时舍利弗言。祇陀园林最为第一。
须达多遂往谓祇陀曰。我欲为佛造立精舍。
唯仁者园中可堪造立。吾今欲买能见与否。
祇陀答曰。设以真金布地犹不相与。须达多言。
林地嘱我。汝便取金。祇陀答曰。我园不卖云
何取金。须达言。若意不可共往断事人所。即
共俱至断事人所。断事人言。园嘱须达祇陀
取金。即时须臾车马载负真金布地。一日之
中五百金而未周遍。须达沈吟。祇陀曰。长者
若悔随意听止。须达多言。吾不悔也。自念当
出何藏金足。祇陀念言。如来法王真实无上。
所说妙法清净无染。故使斯人轻宝。乃尔即
语须达言。馀未遍者不复须金。请见相与。我
自为佛造立门楼。常使如来经游出入。祇陀
自造门楼。时须达多七日之中造立大房三百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0b 页 T39-1020.png
口禅房静室六十三所。冬屋夏堂一切具足。
即执香炉。向王舍城遥作是言。所设已办。唯
愿如来慈哀怜悯为诸众生受是住处。佛时
悬知。即与大众发王舍城。譬如壮士屈申臂
顷。至舍卫国祇陀园林须达精舍。佛既到已。
须达多以其所设奉施如来。佛时受已即住其
中。故云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也。又准真谛三
藏。如经中说。须达过去为狗留孙佛。时于此
地造立精舍。尔时地广四十里。须达名毗沙
长者。以金布地。宝衣覆之而为供养。俱那含
牟尼佛时长者名大家主。尔时此地广三十
里。迦叶佛时亦立精舍。尔时此地广二十里。
长者名大惓。于今释迦牟尼佛时此地广十
里。以金布地。后弥勒佛时。此地广四十里。以
七宝布地。尔时为儴祛王出家修道得阿罗
汉果。问俱举城园随一即得。何须双举。答曰。
真谛记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二依止处。住
境界处为化在家之徒。往依止处为统出家
之远人。令知国境界住处后。举祇园为近人
令知依止别处故。又传中说于此城边有二
精舍。一是磨伽罗小堂。二是给孤独园。恐滥
小堂故标园处。今总八义。一为化缁素二众。
二为远近二人。三为简滥。四为喧静两亡。五
为悲智二事。六为道体道缘。七为自利利他。
八为成无住道。随其所应故举二处。游化居
止目足为在。游化在城。居止在园之与住其
义一也。上来广释总明第五处成就竟。

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述曰。次
当第六众成就也。亦有三种。一显声闻众。二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0c 页 T39-1020.png
显菩萨众。三显诸天众。且第一声闻众者。即
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今者先显
声闻。后彰菩萨。言与者以自兼彼故言为与。
言大者为拔群超众故言为大。又言大者梵
云摩诃。摩诃此言大也。具三藏义。一大二多
三胜。言大者非小声闻。为天王人王大人所
供养。又八义故名大。一者数大。千二百等。二
者名大。名称远闻。三者德大。大阿罗汉故。四
者离大。大障碍断故。五者性大。功德智慧波
罗蜜多种性故。六者识大。故大人所识故。七
者趣大。回向大菩提故。八者歒大。能破外道
故。言多也。言胜者具八义中。言苾刍者有其
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言怖魔者。为
出家之时。上动魔宫下利群品。以魔怖故。故
名怖魔。言乞士者。为离四邪命故言乞士。言
四邪命者。一下口食。为合和汤药种植果实
所得利养已自供身。名为下口食。二仰口食。
为仰星.宿占相吉凶所得利养以自供身。名
为仰口食。三方口食。为谄曲两口巧说多端
为国使命以得利养自供身名方口食。四维
口食者。诵咒禁龙缚鸟名维口食。离此四种
邪求活命故名乞士。言破恶者。撝智慧剑杀
烦恼贼故名破恶。具斯三义故名比丘。言比
丘言慕道处处。常持宝锡依僧肃肃如护明
珠。乞食巡门侵寒暑而□利物。披灰攘服履
霜雪以度众生。皆能降伏魔军摧折外道。所
以果名杀贼。因号怖魔。应供声震十方。度人
名流三界。解脱床而同坐。涅槃山以齐登。拯
四趣而绝胞胎。背五烧而归寂灭。具斯三义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1a 页 T39-1021.png
故厥号比丘。言千二百五十人者。律及因果
经说。佛初成道度憍陈如.摩诃男.婆提.婆
敷.阿湿卑等五人。次度优楼频螺迦叶众五
百人。次度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二众各二百五
十人。次度舍利弗目乾连二众各一百人。次
度那舍长者子等二百五十人。总合有一千
二百五十人。举大数故。唯尔所问何不标馀。
但举此等。答曰。名德高远常随佛故。皆先外
道舍邪归正故。毗婆沙论云。四义故说一以
皆是婆罗门种净行出家故。二以皆是上上
善来得戒故。三以皆是大阿罗汉故。四以皆
是五师大门徒故。又准贤劫定意经说。释迦
初会说经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皆得道證。
经中且标初会所度故无馀也。

又与诸大菩萨僧万二千人俱者。

述曰。此即
第二显菩萨众也。言菩萨者。依佛地论云。菩
者菩提。萨者萨埵。菩提者所求果。萨埵者能
求人。能所双举故云菩萨。又佛地论云。有其
三种。一者菩提。二者萨埵。三者菩提萨埵。言
菩提者。汉云名为觉。觉者是所求果。言萨埵
者。汉名有情。是能求菩提人。菩提萨埵者。名
为勇猛。亦名精进。故言菩提萨埵。若具足梵
语者。应言摩诃菩提萨埵。言摩诃者大。言菩
提者是觉。萨是一切。埵是有情。总摄名大觉
一切有情。今翻译家意省略故言菩萨。菩萨
者。垂形六种列高赞于十方。集彩二空度于
五道。是以智力坏于烦恼。三毒云消。慧炬破
于无明。四魔殄灭。上方下方之内归我大师。
有形无形之流咸皆伏膺。功德名远可略言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1b 页 T39-1021.png
焉。问。何故列菩萨众耶。答曰。有三义故。一
者欲證阿难闻经可信。阿难若共小乘之人
闻大乘法未足可信。今与菩萨同闻可信。二
者佛为小乘人围绕其德未重。大乘人翼从。
佛德方尊。三者欲显是大乘经。以声闻位初
无菩萨众观音大势普贤文殊等为上首也。
此则第二显菩萨众竟。第三显诸天众者。案
日照三藏本。有忉利梵摩善吒梵魔而为上
首。此则广略不同。有无相似。上来虽有六段
不同。总明證信序竟。从此已下发起序。

尔时三十三天于善法堂会有一天子名曰善
住者。

述曰。第二发起序也。详其文势大节
两段。第一善住请。第二帝释请。从尔时三十
三天已下至云何令我得免斯苦是善住请。
从尔时帝释闻是语已甚大惊愕已下至具如
上说是帝释请。今者先明善住。后明帝释请。
言善住请中有十段文。第一标处显名。第二
大天游戏。第三受诸快乐。第四空声告期。第
五示所生界。第六正显受身。第七善住惊怖。
第八疾往帝释。第九重述前言。第十希垂救
济。此则第一标处显名者。有其三意。一者标
天。二者示处。三者显名。初言标天者。依俱舍
楼炭等经述之。其三十三天者。住须弥山顶。
其山在大海中心金轮之上。高十六万踰[跳-兆+善]
那。入海八万出水亦然。四宝所成。北东南西
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威德光色显于赡部洲。
空作吠琉璃色。复有七金山七重围绕。一一
山皆入水八万踰[跳-兆+善]那。下据金轮。上踰地际。
其第一金山出海高四万踰[跳-兆+善]那。第二金山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1c 页 T39-1021.png
出海高二万。第三金山出海一万。第四金山
出海高五千。第五金山出海高二千五百。第
六金山出海高一千二百五十踰[跳-兆+善]那。第七
金山出大海高六百二十五踰[跳-兆+善]那等。一一
山间皆有小海。其金山顶有金刚树。并有夜
刃神止住。金山之外有香醉山。楼炭经云。香
山高五百由旬也。立世阿毗昙论云。有七种
畜生王于中止住云云。俱舍论云。香山南有
无热恼池。池南有大雪山。楼炭经云。雪山有
二十五由旬也。雪山南有九重黑山。一一间
有无量地狱。九重黑山南名为南阎浮提。山
西名西瞿陀尼。山北名郁单越。山东名东弗
婆提。其须弥山者。俱舍论云。高十六万踰[跳-兆+善]
那。四宝所成。东面白银。南面吠琉璃。西面
颇胝迦。北面黄金。皆逐宝色形现于空。所以
南阎浮提作吠琉璃色。楼炭经云。其山四面
各有大海。一一大海中各有一大龙宫。其龙
具有四生。卵湿胎化。大海之外金山之侧各
有一树。树名俱梨睒。高四千里。枝叶枎疏荫
得一千里。东枝有卵生金翅鸟王宫。七宝所
成。每从东枝下入大海中。取卵生龙食之。俱
梨睒树南枝上有湿生金翅鸟王宫。亦以七
宝所成。从南枝下入大海中。取卵湿二生龙
食之。俱梨睒树西枝有胎生金翅鸟王宫。亦
七宝所成。从西枝下入大海中。取卵湿胎三
生龙食之。俱梨睒树北枝有化生金翅鸟王
宫。亦以七宝所成。从北枝下入大海中。取卵
湿胎化四生龙食之。唯有十二大龙王。不被
金翅鸟王所食也。俱舍论云。其山有四层级。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2a 页 T39-1022.png
一一层级相去万踰[跳-兆+善]那。明第一层上有坚
手金刚山住。第二层上有持鬘金刚山住。第
三层上有恒娇金刚山住。第四层上有四天
王宫。俱舍论云。东面有提头赖吒天王宫。南
面有毗楼勒叉天王宫。西面有毗楼博叉天
王宫。北面有毗沙门天王宫。楼炭经云。其四
大天王宫城。各各皆以七宝所成。七重城壁
七重行树。其城四面各各皆有宝池。黄金所
成。俱舍论云。身长五百尺。寿命五百年。从
四大王天上迥高四万踰[跳-兆+善]那至须弥顶。纵
广八万踰[跳-兆+善]那。其地坦然。黄金所成。百一杂
宝而莹饰之。如兜罗绵。随足高下。中有大城
名曰善见。其城墙壁七宝所成。楼炭经云。金
壁银门银壁金门。其城四面。面广二千五百
踰[跳-兆+善]那。周匝高一踰[跳-兆+善]那。此城之中有大殿。
名曰殊绝。以种种妙宝具足庄严故名殊绝
殿。其殿四面。面广二百五十踰[跳-兆+善]那。周匝一
千踰[跳-兆+善]那。高一踰[跳-兆+善]那半。即是帝释所居之
殿。其城四面。外各有一苑。苑边有池。各曰妙
池。纵广二千踰[跳-兆+善]那。是诸天游戏之处。苑外
东北有树。名曰圆生。高百踰[跳-兆+善]那。荫五千
踰[跳-兆+善]那。盘五踰[跳-兆+善]那。若无风时周遍五十踰
[跳-兆+善]那。问曰。树荫五十踰[跳-兆+善]那。云何而能动百
踰[跳-兆+善]那。答曰。若顺风动时即得百踰[跳-兆+善]那。若
无风时只遍五十踰[跳-兆+善]那。何以故为当树下
故。此即第一标天也。言示处者。即是善法堂
会也。善法堂者。此城外西南角有堂。名曰善
法。为诸天于此互论众生善恶之事故。故名
善法堂。诸天每月十五日于中互论一切众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2b 页 T39-1022.png
生如法不如法事。若闻造善。诸天欢喜即言。
我等天众渐渐炽盛修罗减少。若众生造恶
者。诸天愁苦即言。天众减少修罗增长。提谓
经云。一年之中三。䨱八挍每月六奏者为六
斋也。智度论云。月八日四天王太子下。十四
日四天王下。十五日帝释自下。二十三日太
子下。二十九日四天王下。三十日帝释自下。
各各诸鬼神抄录罪福。上奏天曹。天帝与三
十三天于善法堂内参议。互论如法不如法
事。若作福者名入福录。为精进士增寿益算。
各敕善神而拥护之。若作罪者名入四冥下。
付地狱藏算减寿命。诸恶鬼常求其便。此即
示处也。言显名者。即是有一天子名曰善住。
即此天内是一天数也。帝释所中四方各八有
三十二天。俱舍论云。此天身长半俱卢舍。即
一千尺也。楼炭经曰。此天白色。俱舍论云。寿
命千岁。人间一百年彼天一日一夜。还以三
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如是岁数日月
寿命一千岁。修中品十善即生其中也。

与诸大天游于园观又与大天受胜尊贵与诸
天女前后围绕欢喜游戏者。

述曰。第二大天
游戏也。楼炭经云。此善见大城城外四面各
有一园。城东者名粗恶苑。城南名众车苑。城
西者杂林苑。城北者戏林苑。于城四面有此
四苑。言城东粗恶苑者。于中斗战身即粗大
故名粗恶苑。以七宝所成。苑中有树名香树
衣树璎珞树宝器树乐树饭食树。若须香时
树下索之即得随意多少。若须璎珞向璎珞树
下索之即得准前。若须宝器者至宝器树下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2c 页 T39-1022.png
索之即得准前。若须饭食至其饭食树下索
之即得随意。然诸天食有其三种。上福德者
饭色即白。中福德者饭色即赤。下福德者饭
色即变所青色也。须乐器时即于乐树下取
之随意。苑中有池。以七宝庄宝。有二金鼓。是
三十三天游喜城南众车苑者。于中众车游
戏。马车一千。亦以七宝庄严。亦有香树衣
树璎珞树。亦有七宝池。亦有三金台。以为
庄严倍胜于前。城西杂林苑者。庄严如上倍
胜于前。城北戏林苑者。有诸树亦有宝池。池
中亦有三金台。种种庄严倍胜于前。如是四
苑。是帝释及三十三天子与诸彩女于中游
戏受快乐。自馀小天不得辄入。故云与诸大
天游戏于园观也。自馀小天于四苑外受天
快乐。

种种音乐共相娱乐受诸快乐者。

述曰。第三
受诸快乐也。楼炭经曰。此天于乐树下取一
切乐器而相娱乐受快乐也。

尔时善住天子即于夜分闻有声言善住天子
却后七日命将欲尽者。

述曰。第四空声告
期文中有二意。初定时。后告限。言定时者。即
于此日初夜分也。告限者。却后七日命将欲
尽。问曰。此天自有光明不藉日月。云何经云
初夜分时。答曰。此天当有光明。昼夜无异不
要日月。但以华开鸟鸣为昼。以华合鸟静为
夜。言初夜分时者。即是华合鸟静之时也。言
告期者。即是却后七日命将欲尽也。问曰。诸
天欲死有何相貌。答曰。有其两种。一者小五
衰相现。二者大五衰相现。言小五衰相者。俱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3a 页 T39-1023.png
舍论云。一者衣服皆出非爱之声。二者身光
昧劣。三者水滴沾身。四者情滞一境。五者眼
睛瞬动。若此小五衰相现未必定死。若大五
衰相现必当定死。大五衰相者。大因果经曰。
一者头上华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臭气入
身。四者不乐本座。五者眼睛瞬动。此相现时
必定当死。此经虽无文准义合有应更详之。

命终之后生赡部洲者。

述曰。第五示所生
界。言赡部洲者。依俱舍论云。在须弥山南度
山有香醉山。香醉山南有大雪山。雪山北香
山南有无热恼池。池侧有林曰赡部。其树高
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故名赡部洲。楼炭经
云。须弥山南名南阎浮提。山西名西瞿耶尼。
山北名北郁单越。山东名东弗婆提。言南阎
浮提者。广长二十八万里。上阔下狭。有六万
山陵五百大河。人寿一百二十岁。持五戒者
即得生人中。其身长三肘或四肘。初时长命。
劫末极短下至十岁。言西瞿耶尼者。广长三
十二万里。形如正圆。受命二百五十岁。修下
下品十善得生其中。身长十六肘言。郁单越
者。广长四十万里。地正方。寿命千岁。修下上
品十善得生其中。身长三十三肘。言东弗婆
提者。广长三十六万里。其地如半月形。寿命
五百岁。修下中品十善得生其中。身长八肘。
此赡部洲者。即是四天下之一数也。

受七返畜生身即受地狱苦从地狱出希得生
人身生于贫贱处于母胎即无两目者。

述曰。
第六正显受身文中有四。初受畜生。第二受
地狱苦。第三受人身。第四生贫贱。处胎无两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3b 页 T39-1023.png
目。若欲广说因缘。有婆罗门述善住过去因
中于母起瞋得报。如别抄记。

尔时善住天子闻此声已即大惊怖身毛皆竖
愁忧不乐者。

述曰。第七善住惊怖。

速疾往诣天帝释所悲啼号哭惶怖无计顶礼
帝释二足尊已者。

述曰。第八疾往释天也。

白帝释言听我所说我与诸天女共相围绕受
诸快乐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
尽命终之后生赡部洲七返受畜生身受七身
已即堕诸地狱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贫贱家
而无两目者。

述曰。第九重述前言。

云何令我得免斯苦者。

述曰。第十希垂救
济。上来虽有十段不同。总是第一善住天子
请世尊说。从此已下即是天帝释请世尊说
也。

尔时帝释闻善住天子语已甚大惊愕者。


曰。第二帝释请。此天帝释请有十段经文。第
一闻之惊愕。第二思受何身。第三入定谛观。
第四具知所受。第五痛伤心腑。第六师仰如
来。第七帝释持供。第八诣圣恭敬。第九广献
佛前。第十具闻七返。此即第一闻之惊愕。

即自思惟此善住天子受何七返恶道之身者。

述曰。第二思受何身。

尔时帝释须臾静住入定谛观者。

述曰。第
三入定谛观。

即见善住天子当受七返恶道之身所谓猪狗
野干猕猴蟒蛇鸟鹫等身食诸秽恶不净之物
者。

述曰。第四其知所受。帝释即见善住天
子当受七返之身。所谓猪狗野干猕猴蟒蛇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3c 页 T39-1023.png
鸟鹫等身食诸秽恶不净之物。言猪身者。大
智度论云。由邪憍慢故。故受猪身。提谓经云。
由痴虚受信施四事供养故。故受猪身。又法
华经曰。由谤斯经故。故受猪狗野干等身。又
云。由饮酒造痴业故受猪身。提谓经云。恶
口悭贪故。故受猪身。为物悭贪。言野干身者。
大智度论云。由轻慢善人故受野干身。又提
谓经云。由奸猾语故受野犴身。郭朴云。野犴
形大于狐。又能缘树。言猕猴身者。大智论云。
由轻躁短促故受猕猴身。提谓经云。由游戏
放逸故受猕猴身。又蟒蛇身者。亦大智度论
云。由瞋恚多故。故受毒蛇等身。尔雅云。蟒王
蛇。郭朴云。蛇之大故。故名为王。问曰。由何
此等畜生身有毛羽。答曰。大智度论云。由受
触乐故身生毛羽。良为善住先造是业故。故
受斯苦报也。

尔时帝释观见善住天子当堕七返恶道之身
拯助苦恼痛割于心谛思无计者。

述曰。五
痛伤心腑也。

何所归依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令其善住得免
斯苦者。

述曰。第六师仰如来。

尔时帝释即于此日初夜分时以种种华鬘涂
香末香以妙天衣庄严执持者。

述曰。第七
帝释持供者。有其五种。一者华鬘。二者涂香。
三者末香。四者天衣。五者璎珞。言华鬘者。谓
西国以綖贯华名之为鬘。涂香末香者。此天
之中有其香树。树上取香随意供养。言天衣
者。大智度论云。此天之中有其衣树。天若须
衣时树下取衣而受用之。此衣白色由如薄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4a 页 T39-1024.png
冰。无有文字。楼炭经云。此忉利天衣重六铢
半。言璎珞者。楼炭经云。此天之中有璎珞树
随意取之。无有众苦也。

往诣誓多林园于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
七匝者。

述曰。第八诣圣呈供。言七匝者。提
谓经曰。应七觉分也。

即于佛前广大供养者。

述曰。第九广献佛
前。

佛前䠒而白佛言世尊善住天子云何当受
七返畜生恶道之身具如上说者。

述曰。第
十具闻七返也。上来虽有多文不同。总是第
一教起因缘分竟。

尔时如来顶上放种种光遍满十方一切世界
已其光还来绕佛三匝从佛口入佛便微笑者。

述曰。此大文第二。如来正答。明圣教所说
分。自天帝释迹发宝宫来仪金地。非直现滋善
住。乃兼润未来故。得顶放神光面含微笑。为
问之答。莫大于斯。然文相既多。开为一十四
段。第一现相表奇。第二标名示德。第三释天
重请。第四佛答深词。第五重显神功。第六专
令授与。第七广陈多福。第八建塔尊人。第九
静息护持。第十天王更请。第十一如来正答。
第十二略显威严。第十三示轨令持。第十四
标功授与。此即第一现相标奇。文中有三。一
放光。二收光。三微笑。言放光者。观佛三昧经
云。以三度人。一者名字。二者说法。三者光明。
今者欲度众生故。所以放光。即是一也。又地
持论云。诸佛光明有其八业。一者觉业。二者
因业。三者卷舒。四者正业。五者降伏业。六者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4b 页 T39-1024.png
敬业。七者示现业。八者请业。第一觉业者。为
放大光明照诸菩萨如来即放护念故。第二
因业者。为有无量阿僧祇光以为眷属故。第
三卷舒业者。为诸如来放大光明无量阿僧
祇世界以还入常戒故。第四正业者。谓诸如
来放大光明普照三途一切恶道悉皆息苦。
第五降伏业者。为诸如来放大光明令魔惊
怖不能破坏所化众生故。第六敬业者。为诸
如来放大光明现不可思议佛神力故。第七
示现业者。为诸如来放大光明普照诸大会
令见故。第八请业者。为于光中发声说偈故。
所以颂云。觉因卷舒正降伏。敬业示现及请
业。应知是名八种业。问曰。何故说法华经即
放眉间光。今说此经便放顶上光。答曰。所表
各异。是故放光不同。依报恩经云。如来有八
处放光。各各不同。一者足下。二膝上。三者阴
藏。四者脐中。五者胸前。六者口中。七者眉
间。八者顶上。言足下放光者照一切地狱。膝
上放光者照畜生。阴藏放光者照阿修罗。胸
前放光者照大天。口中放光者为照三乘人。
眉间放光者为照大乘菩萨。顶上放光者十
方六道一切普照。表陀罗尼最尊最上。又大
智度论云。如来于其八处放光。一一处中有
六百千万亿光。一一光中皆具八业。三微笑
者。菩萨处胎经云。如来笑有多种。见生梵天
佛亦微笑。见作转轮王佛亦微笑。见作狱卒
佛亦微笑。见作饿鬼佛亦微笑。见作畜生佛
亦微笑。乃至反以入地狱皆非解脱。何如来
微笑。问曰。如来大悲何为闻苦而笑。答曰。众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4c 页 T39-1024.png
生入道有种种不同。有因苦而修善。有因乐
而造恶。今者众生深生世乐后堕恶道。佛则
不喜。若见众生虽受诸苦而能进道佛即欢
喜。所以法华经云。今世后世如实知之。又地
持论云。有法现世受乐他世受苦。有法现世
受苦他世受乐。有法现世受乐他世受乐。有
法现世受苦他世受苦。言现世受乐他世受
苦者。为决定心杀生游猎造十恶业。虽现
世受小乐未来必堕恶道故。后受乐报言现
世受乐他世受乐者。为乐心持戒。现世安稳
未来得乐。言现世受苦他世受苦者。为邪见
外道之人。或以五热炙身为现受苦。未来后
堕恶道受苦。如菩萨处胎经云。昔佛过去世
时为求法故至一山口。见一千个外道集在
一处。苦行求法。或有常翘一足随而转。或卧
棘刺。或时服沙。或作獐鹿牛马猪狗等观。或
投身深谷。或抱石自沈。或五热炙身。或自解
支节。或开脑然灯。或投身沸镬。或江左杀生
河边发愿。或系父母掷置火中得生梵天。或
食粪秽。或啖菰果。或七日一食。或以树叶
为衣。或将髑髅以为璎珞。或用髑髅以为食
器。或服针刺心以为持戒。集在一处。互相破
肠以水洗肠。言除邪垢。此皆是现在受苦。他
世受苦。即是第一现相表奇竟也。

告帝释言天帝有陀罗尼名为如来佛顶尊胜
能净一切恶道者。

述曰。第二标名示德也。
此天帝释文中有一十四段经文。第一举名显
德。第二净除生死。第三破苦回向。第四闻咒
灭罪。第五略显胜生。第六忆念增寿。第七三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5a 页 T39-1025.png
业清净。第八如来观视。第九天神侍卫。第
十为人所敬。第十一恶障消灭。第十二菩萨
覆护。第十三读诵坏苦。第十四游入胜境。此
则第一举名显德。初则举名。后即显德。举名
者。即是佛顶尊胜陀罗尼也。言显德者。乃是
灭除一切恶道也。

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者。

述曰。第二净除
生死也。此则略举前后苦。若具足说者应云
生老病死也。涅槃经云。佛告波斯匿大王言。
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拥塞国王。当为何计。波
斯匿王曰。不可逃避。唯知专心布施持戒。佛
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者。即众生生老病死
当来逼人。云何不修戒施。王曰。布施持戒得
何果报。佛言。当生人天多受快乐。法华经云。
四面者生为东面。老为南面。病为西面。死为
北面。又法华经云。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
逼身者。解云。不觉者不觉生苦。不知者不知
老苦。不惊者不知病苦。不怖者不知死苦也。
火来逼身者。为无常之火也。何以得知。遗
教经曰。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如救头然
早求解脱。今更略释生老病死。言生死者。
大小乘各自不同。如唯识论。以第八识赖耶
受生。若依俱舍论云。第六意识受生。今解
者。由第六意识起爱引彼赖耶种子方始现
行故所以受生。又俱舍论六道四生皆有中
阴之身。由中阴身起爱所以受生。其中身七
日一易。极迟七七日。又云。死言受胎须具三
缘。一者父母调适。二者父母起欲。三者乾闼
婆城亦名中阴。问曰。云何唤中阴身作乾闼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5b 页 T39-1025.png
婆城。答曰。为食香故。故名乾闼婆城。此中阴
身唯食于香不食馀物。若是有福德者。以妙
香气为食。若薄福德者。以臭气为食。为寻香
故。故名乾闼婆城。问曰。其大小如何。答。身
量大小犹如六七岁小儿。若生天中阴者。头
向上足向下。若是地狱中阴。即头向下足向
上。问曰。几许时受中阴身。答曰。极迟者七七
日。七日一度易身。若其七七日者即七度变
身。若其七七日满不得受生。即变于杂畜生
之中而受生。若是春时中阴。便于马胎受身。
何以故。马春时行欲故。若夏时中阴。便于牛
中受身。以牛夏时行欲故。秋时中阴。便于狗
中受身。为狗秋时行欲故。若是冬时中阴。便
于熊中受身。何以故为熊于冬时行欲。若非
四时中阴者。便于野牛野豿野马中受身。及
人等为非时行欲故。问曰。生有几种。答曰。有
其四种。谓胎卵湿化。凡此四生皆从第六意
识起爱。然始受生。问曰。如化生生于地狱。见
一苦具。云何起爱而受生也。答曰。由爱处所
故。所以受生。为生颠倒妄见一切猛火苦具
有大光明。亦生爱乐即便受生。问曰。湿生云
何。答曰。爱香气故所以湿生。若有福德者。以
妙香为香。或以清净为香。为生爱故于中受
身。若薄福德者。以臭气为香。以不净为香。即
便生爱于中受身。问曰。卵生云何。答曰。卵生
者由众生游戏处所故。所以受卵生身。若有
福德者。望见种种园林种种堂殿游戏自在
于中受生。若有薄福德者。望见种种逼迫怕
怖之事。或见大风。或见大雨。即便入井屋间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5c 页 T39-1025.png
或草叶间。于中藏避。乃言安稳。即便起爱便
即受生。问曰。云何胎生。答曰。由爱欲故所以
胎生。若是男于母起爱心。若是女人于父生
爱欲心。此中阴身皆有此二相。及想父母行
欲不净流出。心生欢喜。作自不净想。仍托此
不净于中受身。此一刹那时便即受胎。譬如
叶虫依叶粪虫依粪。种子受胎亦复依附精
血而受此身。又瑜伽论云。胎中有其五位。一
七日羯罗蓝。二七日頞部陀。三七日闭尸。四
七日健南。五七日钵罗奢祛。是为胎中五位。
初羯罗蓝者。唐云凝苏。为父母妄想精血凝
流。由如酪上凝脂。状如稠胶结聚。二七日頞
部陀者。汉云胞结。为父母精血之上起诸胞
结。状糜粟形如粥皮。三七日闭尸者。汉云结
取。为结精血状如烂肉。若是男子在母左边。
上阔下狭。面向其母。若是女人在母右边。上
狭下阔。面向其父。四七日健南者。此云坚肉。
为结或肉团。五七日钵罗奢祛者。此云支分。
为但有人形。未有眼耳鼻舌也。至六七日从
母脐轮有风吹其肉团。乃至眼耳鼻舌上下
手足一切身分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若
受饥寒冷热。孩子亦尔。日月满足。心生厌离。
头趣产门。如两山间逼切其身。种种不净与
身俱出。其体细濡如新疮不可得触。手若触
时如利刀刃。故言生苦也。若言死苦者。依瑜
伽论云。由大怖畏一时俱至。亲爱永隔。身屋
崩倒。又云。死王至时。如劫尽烧一切都尽。又
如金刚霹雳诸山破碎都尽。又云。如大猛风
拔倒身树。又五王经云。言死苦者。谓四大分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6a 页 T39-1026.png
张。六情无主神识离体。风刀解身。眼张口开。
白汗流出。两手横空。一切怖至。风断气绝。火
灭身冷。地散血流。膀胀烂坏。虫狼食尽。是名
死苦。今此陀罗尼。悉能除此等之苦。此即第
二得除生死也。

又能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
切地狱能回向善道者。

述曰。第三破苦回
向也。文中有其四意。一破地狱苦。二破饿鬼
苦。三破畜生苦。四回向善道。言地狱苦者。诸
苦在地下故名地狱。俱舍论说八大地狱。总
在地下。小者支派流在人间及山泽旷野或
诸江海间。其处不定。唐琳冥报记云。言饿鬼
者。杂心说。常被饥渴多诸恐怖故名饿鬼。由
过去多悭贪。所以受饿鬼身。又智度论云。有
诸饿鬼。为饥饿故。口出猛火自烧其身。由枯
树。若与水千年不足。又解深密经曰。有诸饿
鬼。为饥饿故走至海边。见诸海水悉皆枯渴。
又善生经曰。由不行财施故无财宝报。由不
行法施故得愚痴报。由不行无畏施故得恐
怖。又萨遮尼乾子经云。惜财不布施。藏积恐
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苦还受饥。又丈
夫论说。悭心多者。虽是泥土重于金玉。悲心
多者。虽是金玉类轻于草木。又云。悭贪之人
粪土上惜。何况财物。郁伽长者经曰。布施能
薄三毒。布施之时能令贪薄破饿鬼业。见来
乞者心生慈悲。能令瞋薄破丑陋业。回向无
上道。能令痴薄破畜生业。又畜生者。亦云傍
生。以傍行故。故名傍生。依正法念经云。有三
十四亿形类各各不同。又楼炭经云。本住处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6b 页 T39-1026.png
者在海中流派之间也。言回向善道者。为陀
罗尼能破三涂灭除八苦。所以回向善道。此
即第三破苦回向竟。

佛告天帝此佛顶尊胜陀罗尼若有人闻一经
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皆悉消灭者。

述曰。第四闻咒灭罪。明此陀罗尼一经于耳。
所有一切地狱恶业皆悉消灭。显其神力不
可思议。

当得清净之身随所生处忆持不忘从一佛刹
至一佛刹从一天界至一天界遍历三十三天
者。

述曰。第五略显胜生。文中有其三意。一
者得清净身。二生诸佛国。三生忉利天。闻此
陀罗尼力得此胜处生。大智度论云。求生天
者。要须修三种福。云何三种福。一者礼拜。二
者听法。三者供养众僧。又云。布施持戒忍辱。
行此三种事即得生天。若不能修善三事。但
闻陀罗尼。即得生天及诸净土。

所生之处忆持不忘天帝若人命欲将终须臾
忆念此陀罗尼还得增寿者。

述曰。第六忆
念增寿也。

得身口意净身无苦痛随其福利随处安稳者。

述曰。第七三业清净也。若人忆念此陀罗
尼。所有十恶之业皆悉消灭。所以三业清净
也。

一切如来之所观视者。

述曰。第八如来观视
也。若人忆念此陀罗尼者。一切如来恒常观视。

一切天神恒常侍卫者。

述曰。第九天神侍
卫。若人忆念此陀罗尼者。常恒一切诸天善
神随逐守护也。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6c 页 T39-1026.png

为人所敬者。

述曰。第十为人所敬。若人忆
念此陀罗尼者。人所爱敬。

恶障消除者。

述曰。第十一恶障消灭。若人
忆念此陀罗尼者。所有恶业等障皆悉消灭。

一切菩萨同心覆护者。

述曰。第十二菩萨
覆护。言忆念此陀罗尼者。一切菩萨覆护也。

佛告天帝若人能须臾读诵此陀罗尼者此人
所有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之苦破坏
消灭无有遗馀者。

述曰。第十三读诵坏苦。
文中有其三意。一破地狱。二破饿鬼。三破畜
生。一破地狱者。依大智度论云。于俱舍稍不
同。有其八大地狱。一者等活。二者黑绳。三者
众合。四者叫唤。五者大叫唤。六者炎热。七者
大炎热。八者阿鼻。名八大地狱。云何名等活
地狱。答。地狱中罪人各各斗诤。相害相剥。铁
叉相贯。铁棒相打。递相杀害。昼夜不息。罪人
死已。狱卒言活。应声而活。还相杀害。经无量
劫。故名等活地狱。云何名黑绳地狱。答。为狱
卒罗刹常以热铁黑绳拼度罪人。锯解斧斫。
方者令圆。圆者令方。齐秤之经无量劫。为绳
拼度。故名为黑绳地狱。云何名众合地狱。答。
为狱卒形如罗刹。或作牛马虎狼师子之头。
或作獐鹿猪羊兽象之身。来食罪人。罪人忙
怕走入山间。于其山间有大铁轮来转罪人。
诸山竞合。所有脂血。剧如押油笮蒲桃。积头
如山。成为山合故。故名众合地狱。云何叫唤
地狱。答。为狱卒罗刹。头黄如金。眼赤如火。
手中放箭。口出恶声。于虚空中箭下如雨。罪
人忙怕东西逃避。走热铁上。脂血凝流。欲出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7a 页 T39-1027.png
门门即却闭。号声大叫。故名叫唤地狱。云何
大叫唤地狱。答曰。为狱中有二大镬。一名难
陀。二名跋难陀。满中咸苦以煮罪人。罪人入
中由如煮豆。支节零落。经无量劫。后入灰河。
满中沸炭。复入炎床上。强扶令坐。一切毛孔
皆出猛火。发声大叫。故名大叫唤地狱。云何
名炎热地狱。为满中猛火。上火彻下。下火彻
上。云何名阿鼻地狱。答。为东壁火到西壁。南
北上下并然。一切苦具皆悉满中。罪人毛孔
皆猛火。如是八大地狱。一一各有十六地狱
以为眷属。言十六者。所谓八寒八热。言八寒
者。一者阿浮陀。二者尼罗浮陀。三者阿罗罗。
四者阿波波。五者阿睺睺。六者沤波罗。七者
波头摩。八者摩诃波头摩。是名八寒地狱。言
八热者。炭坑。二者沸屎。三者烧林。四者剑
林。五者刀路。六者刺林。七者咸河。八者铜
镢。是名八热地狱。云何阿浮陀地狱。唐云多
少有孔。谓满中积冰。复有冷毒。风吹诸罪人
皮肉筋骨。一切破碎。若人劫剥众生衣服。令
他寒冻。受如是报在此狱中。云何尼罗浮陀
地狱。唐云无孔。纯冰所成。造前恶业即入其
中。云何阿波波。阿罗罗。阿睺睺。此三地狱。
皆悉口噤寒倍于前。云何沤波罗地狱。唐云
青莲华狱。纯冰所成。色如青莲华。云何波头
摩地狱。唐云红莲华狱。谓此地狱极寒冻。诸
罪人身分裂破其肉。乃宜所以名红莲华也。
云何摩诃波头摩地狱。唐云大红莲华也。其
苦倍前。是名八寒地狱。云何炭坑地狱。谓
中炭火火皆没膝。若人破戒堕此地狱中。云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7b 页 T39-1027.png
何沸屎地狱。谓此地狱内满中沸屎。深广如
河。若人破齐夜食入此地狱中。云何名烧林
地狱。为此狱内一切草木土地皆出猛火。若
有众生。焚烧山者堕此狱中。云何名剑林地
狱。谓此地狱中多有诸树。皆剑为叶。风吹叶
落皆成剑轮。堕罪人身上。支节零落。若人好
斗诤杀生堕此狱中。云何刀路地狱。满中以
大刀为路。罪人入中支节堕落。以刀杀生者
堕此狱中。云何名刺林地狱。谓此狱中有铁
树。树高一由旬。以铁为刺。上有毒蛇化为美
女唤罪人。罪人上已铁刺刺身。毒蛇贯腹。受
大苦恼。若人贪欲者堕此狱中。云何名为咸
河地狱。谓此河中满皆总是咸水由如灰汁。
罪人入中支节烂坏。于其四岸有诸狱卒。有
身热铁剑。禦捍罪人不令得出。若人好潜剥
众生者。死堕此地狱。云何名铜镢地狱。为此
狱中多有铜镢。缚诸罪人。狱卒罗刹以钳开
口。灌以洋铜。与铁丸食之。食足已讫。五脏焦
烂。支节火流。若人偷盗饮食。虚受信施。一旦
命终堕此地狱。是名八热地狱。言畜生者。依
三法智度论云。有其三处。合有九种。水中
有三。一无足二多足三二足。陆地准之。空中
亦然。合有九种。言阎摩路迦者。瑜伽论云。此
南赡部下五百踰[跳-兆+善]那。有阎罗王所住之国。
唐云静息。一切罪人及以饿鬼并属此王。问
曰。饿鬼道几生。答曰。胎化二生。化生可知。
云何胎生。答曰。经有成文。如饿鬼女白言。我
夜生五子。随所生处悉皆食尽而无暂饱。此
即第十三读诵坏苦。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第 1027c 页 T39-1027.png

诸佛刹土及诸天宫一切菩萨所住之门无有
障碍随意游入者。

述曰。第十四游入胜境。

尔时帝释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众生说增
益寿命之法者。

述曰。此大节文第三释天
重请。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