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977a 页
卷四 第 997a 页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四

宋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涅槃云。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名无缘慈。不
卷四 第 997b 页 T39-0997.png
住二边。即不啖义。众生缘法缘者。涅槃云。慈
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名生缘。
不见父母等。见一切法皆从缘生。名法缘。是
则生缘虽不啖空而啖有。法缘虽不啖有而啖
空。故云皆有分齐。无缘无分齐者。不著二边
故。灰能去垢。灰如五观。垢如贪等。贪等除时
名澡浴清净。说文云。澡洗手也。浴洗身也。五
辛苦辣者。慈闵三藏云。葱蒜韭薤兴渠五也。
兴渠者。应法师云。梵音讹也。应云兴宜。慈闵
云。根形如萝卜出土辛臭。慈闵冬到彼土不
见其苗。此五物辛而复荤故。经云。五辛能荤
有辛而不荤者。如姜芥之属。则非所制。苍颉
篇云。荤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荤。决定经
云。若人食酒肉五辛入伽蓝。隋猪胎中。后得
人身常患腋气。故今诵咒之人。不得食也。今
约理解乃以辣味逼迫于舌。如五阴之苦也。
荤气经宿犹存。如五阴中所起惑业。能至未
来故。云有集谛也。污秽等者。指上所表。是约
见爱污秽阴也。九种五阴如前记。经女人污
秽者。大论云。淫欲虽不恼害众生。以心心系
缚故。既求解脱。故须制之。经长与苦别者。似
位别分段苦。真位别。变易苦。此别圆也。亦应
约十种行人通證于前者。观音说两咒既毕。
故通印證之。释迦因是自说第三咒也。经来
娆此女人者。即鬼动其淫也。阿含云。淫亦有
鬼。鬼入心则使淫佚无度。或鬼使瞋使邪。娆
乃了切说文云。扰戏也。郭璞云。娆弄也。经入
善境界者。约十人中。馀九皆名善境界也。乃
至唯佛名善。经恶鬼消伏者。观音有威有恩。
卷四 第 997c 页 T39-0997.png
若非怀恩则是畏威。所以消灭调伏也。经三
障永尽者。二种三障也。一分段三障见思为烦
恼障。惑业为业障。界内生为报障。二变易三
障。又二。一方便三障尘沙为烦恼障。无漏业
为业障。变易生死为报障。二实报三障。无明
惑为烦恼障。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障。彼土变
易为报障。此咒能令至于究竟寂光。故云三
障永尽也。三界狱火者。三界系闭行人。犹如
牢狱。无常如火。众苦者。分段三界有五八之
苦。变易三界有尘沙无明之苦。四百四病者。
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合四百四病也。界
外应以障四德为病。入阵斗战者。若约理者。
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也。经如鹰隼飞
者。易曰。王用射(是亦切)隼于高墉之上。孔颖达
云。隼者贪残之乌。鹯鹞之属。今明观音垂应
如彼鸟飞。言其速疾也。经囹圄者。音铃语。广
雅云。夏曰台殷曰羑䤃里。纣拘文王是也。周
曰囹圄。皆狱之别名。周礼云。三王始有狱。释
名云。囹领也。圄禦也。谓领录囚徒禁禦之也。
经及诸刑罚者。即五刑五罚也。王制曰。刑者
侀也。侀成也。一成而不可改也。说文云。罪之
大者曰刑。罪之小者曰罚。广雅云。罚折伏也。
尚书甫刑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孔安国注
云。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正五罚。五刑谓刻
其颡而涅之曰墨刑。截鼻曰劓刑。刖足曰剕
刑。男去势妇人幽闭曰宫刑死刑曰大辟。于
今即笞杖徒流死。为五刑也。五罚者。出金赎
罪也。书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等。于今则笞
杖徒各有五等。流有三等。死刑二等赎铜。各
卷四 第 998a 页 T39-0998.png
有斤数。经一日等者明受苦恼之时分也。第
三咒。

多绖咃 安陀詈 般茶詈 枳由詈 檀陀
詈 膻陀詈(膻式禅切)底邪婆陀 耶赊婆陀 颇
罗腻祇 毗质雌 难多詈 婆伽詈 阿卢
(之引切)薄鸠詈 模鸠隶 兜毗隶 沙诃(共五十三字)

欢功用文为三者。前一是应能拔苦。后二是
机能修行。又前一是果上化他。后二是因中
自行。又六道是所观之境。六妙是能观之观。
六根是所破之惑。故此三段经文不出机应。
自他及机应各论境观惑三也。称三宝名是六
字章句者。谓佛陀达摩僧伽一宝二字也。三
宝为三字者。即单云佛法僧也。若以此六字
者。即指前二家处处皆有者。前二番咒皆称
三宝。应皆名六字章句也。起尽之文者。起即
标章尽谓结句。六妙者。此六次第相通能至
真妙涅槃。故云六妙门也。于义为便者。二十
五有及以六道但总别之殊。大经既以二十五
三昧破二十五有。则与今经六字章句对破
六道。其义相符。故云为便也。所以明此三种
章句者。谓三种虽殊不离破有也。前一是化
他破有。后二是自行破有。于自行中前一是
破有观。后一是有中惑。即六道中各具六根。
六根皆起三毒也。是知三种六字不出大经破
有之义也。六出者。三处各出标章结句也。说
偈竟者。偈应作咒。字之误也。后结句云等者。
即经云。告阿难言。是六字章句乃至若有闻
者。获大善利。六道是六字门者。文剩门字。无
量种者。如人道贵贱愚智妍蚩一一不同。人
卷四 第 998b 页 T39-0998.png
道既然。馀皆仿此。即是章段句逗义也。又照
六道实相者。谓照六道三障即三德也。此约
自行释遮持义。破三障即遮。达三德即持。故
云得陀罗尼等也。有我不耶者。彼经迦叶问
也。答云。即佛答也。我即佛性者。即直我也。穷
此理性者。研穷三谛生佛无差。菩萨分显诸
佛究竟。而能理事互融普门示现。故云而得
自在。故能下约化他释遮持也。以自證故。乃
能化他。亦由自他体性互遍。天道苦少者。谓
非全无苦。但少于诸趣尔。如欲天有五衰之
苦。四禅有不得速入禅苦。四空有四心之苦。
八难谓三恶道为三。四北洲。五长寿天。六佛
前佛后。七世智辩聪。八聋盲瘖哑。一切之言
等者。既云一切何所不摄。尚离二种生死之
苦。况天趣耶。经果蓏说文云。木上曰果地上
曰蓏。应劭云。木实曰果草实曰蓏。张晏云。有
核曰果无核曰蓏。经亡失下示祸对相。经接还
本土者。失妻子丧财产由亡国故。今得接还
则馀事自得。经鸠槃茶此云瓮。或云冬瓜。其
阴似瓮等故。即厌魅鬼也经巍巍者。高大之
称。论语云。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经阿修
罗者。阿之言无。修罗云天。彼非天故。又脩罗
云端正。彼无端正故。从今世等者。据经分齐。
从阿难当知已去。今的指得失之文。故云从
今世等。失谓失恶。是遮义。得谓得善。是持义。
如无生忍者。大品云。无生法即是佛。此与陀
罗尼义同也。然亦通因似初境界者。似六根
净位。旋假入空耳。未敢定判故云似也。经吉
祥句即陀罗尼。近世经本于手出香色乳下剩
卷四 第 998c 页 T39-0998.png
有饥渴逼切者。一句古本皆无。智者于诸文
引用。亦无此句。经善集慧即一切种智也。经
如救头然者。金光明云。譬如男女如火烧头
如火烧衣。救令速灭。火若未灭不得暂安。忏
悔亦尔。此则然字是烧然也。又大论明野干
救头之喻。名救头。然则然字是语辞也。经寒
林者。即尸陀林。僧祇律云。此林多死尸。人入
如寒可畏也。修头陀行者。多居此林。以易观
无常故。斯那即其人乎。经无央数者。梵云阿
僧祇。此云无央数。楚辞云。时犹未央。王逸曰。
央尽也。观心下广释心脉。于中先约肉团心。
为因缘之境。次观虑知心。以成三观。赤肉
之心即肉团心也。正法念经中如莲华昼开
夜合。即此心藏也。俗书谓之方寸。以此心藏
唯方一寸故。然为虑知之所托附故。由团有
病则虑知颠倒也。一身之主者。提谓经云。心
为大王。上义下仁故居百重之内。故一身六
分悉由于心也。通明观者。谓从初修习通观
息色心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禅
能发六通三明。因中说果故名通明。此禅无
别位。次还约根本四禅四空。而修耳。今经观
心心脉即此禅也。委明修證如禅门第八卷。
若空下此约虑知之心。以成空观。于中先立
境。次心无下明观一切世间。即十界各三种
世间也。无不从心造者。十界是所造心为能
造。全所是能。故观能造即具诸法。种种五阴
者。亦约十界也。此皆华严文。心无下正明空
观十界。依正既并由心。故观心空则诸法空。
如伐树得根。则枝条自死也。言心无心不有
卷四 第 999a 页 T39-0999.png
心空皆一义耳。乃至无量诸脉者。即十界各
各心脉不同也。心脉下览前空假同归心性。
三一圆融。故皆不定。不空不假者一念叵得
故不假。百界宛然故不空。是故空假不离心
性诸脉。亦不空不假者。诸脉皆由心造。故诸
脉皆即是心故。所以心即中故诸脉亦中。即
是圆观心脉者。总结前文。俱成圆观。行人下
云云者。以事解历受苦报。及修人天善法者。
以空观历二乘。以假观历三教菩萨。三观融
即本在圆人。深不遗浅义可通摄。若有能观
等者。即释观心心脉句也。能观即观字。所观
即心心脉也。既云一处。一即空也。世即三种。
音是机缘。故属假也。不为二边所缚。故名解
脱。是中观义。而又云下此释伏难也。应难云。
若此经文对三观者。何故结云成阿罗汉耶。
故今释云。此约十人。前二得道成小乘罗汉。
乃至成大乘圆顿之罗汉。如法华云。我等今
者真阿罗汉。普于其中应受供养则圆人亦
名罗汉明矣。故云无咎。广明经文应分为二。
初从云何下明方便。二从安庠去。明修證。禅
法即次第禅门也。云云者。谓具五缘。诃五欲。
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故有二十五种也。故
禅门云。方便者。善巧修学之异名。行者于初
缘中善巧修习故名方便。事理两解者。如止
观约观心释方便。即理解。禅门中但有事解。
调五事者。谓调食令不饥不饱。调眠令不节
不恣。调身令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调
心令不沈不浮。然此五事食眠则定外各调。
后三则定内合调。今经于五事中。但示合调。
卷四 第 999b 页 T39-0999.png
三方便者。从要而说。行者必须备二十五法。
具如禅门。始于三事等者。正明今经从要之
意。大集经云。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
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
为煖。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烂也。
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三
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愚夫不了。于中
妄计我人众生。作诸业行心生染著。颠倒因
缘往来三界名迷。若寻其原本。不出此之三
法名解。修此六字者。即是欲修六妙门。故须
用此为前方便也。端身者。即跏趺坐也。是约
戒者。戒防身口故约端身。定制乱心故约正
心。慧能念念分别故约相续。阳上阴下者。如
天地也。此是世俗所用。右阳下正明佛法表
对之意。右阳左阴如前记。欲将等者。阴表定
阳表散。散即定障也。故以阴上阳下。世俗既
有威仪者。即左手压右手为世俗威仪也。此
即下示所表粗犷。即七支愆过也。自权而显
实者。自从也。先安右手居下。如先施权。后以
左手置上。如后显实此戒等者。于十人中。唯
约人明慧。复须甄别。分段中七人是权。一人
是实。变易中一权一实。慧既不等。戒定自殊。
从一下释修證也。分三。初正示经文。此一段。
经六门义足。委论行相具在不定止观及次第
禅门。是数门者。谓摄心在数不令驰散。名修
数门成就息念者。谓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
加功力。尔时应舍前数法修于随门。一心依
随息之出入。想心缘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缘。
故经云。无分散意等也。不涩不滑等者。谓修
卷四 第 999c 页 T39-0999.png
止时不念数随。凝静其心。故云不涩不滑等
也。经如婴儿等。即喻修止不涩滑之相也。婴
儿者。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今言婴者。通男
女也。释名人之初生曰婴儿者。胸前曰婴。接
之婴前。而乳养之也。下去是三门者。经文从
于心端至去于鼻端。是观门。还入心根是还
门。令心明净是净门。赤肉下别释观门。然经
中谈观门义。即通明禅也。准禅门所说。有修
有證。此禅既无别次位。还约四禅而辩修證。
今此经文即是初禅觉支證相也。禅门明證
相有三。谓初證中證后證。今经所明如琉璃
不青黄等。则似中后二證。欲委知者。请寻彼
文。初心行人欲修习者。当依六门次第先修
数门。即如经云。安庠徐数从一至十也。数成
修随随成修止。止成方修观也。若约所宜。随
修一门则无前后。四大脉者。对小得名。十脉
百脉名小脉。趣四下大师口决云。心如拘物
头华四片相合一片。各有十纪脉共交络。故
心端有四十脉也。口决正示初心故。止云四
十。不云四百四十也。经云。取一中脉者。口决
云。直往趣脐号曰优陀那风。优陀那者中也。
故号此脉为中脉也。又取等者。即是中脉直
下趣脐还从脐出至于头十脉。故经云。从大
脉出至于舌下也。口决云。其息出从脐出入
至脐灭。今明出息至舌端。故取上四十脉合
四。大脉为十四也。应舌至鼻者。应宜作从。字
之误也。即释经文从舌脉出。乃至至于鼻端。
还入心根直趣于脐。犹如江海流注也。口决
云。身中脉如百川通海是也。肝属木故气青。
卷四 第 1000a 页 T39-1000.png
肺属金故白。脾属土故黄。肾属水故黑。心属
火故赤。是略耳者。以经不言不赤故。诸气来
会鼻等者。诸气即五藏脉气也。至鼻时失其
青等本色。但如琉璃莹彻非五色也。息细八
寸者。此释经文正长八寸也。八寸是出息之
微细不粗大也。正即端正不斜曲也。定将散
者。广雅云。将扶也。释名云。将奖也。今以八
寸之息。扶持奖护其散乱也。表八正者。八数
等故。经至于鼻端者。此息从口而出从鼻而
入也。经还入心根者。以此息还从鼻入。至于
心藏也。此即还门不定。止观云。修还者。既知
观从心生。若随于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
观。观心此云还入。心根即当反观。观心义也。
经今心明净者。此即净门不定。止观云。修净
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是名修
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即今
经令心明净义也。然六门皆有修證合成十
二。故瑞应云。游止三四出生十二也。十科意
者。即大师于建业瓦官寺。为尚书令毛喜。略
出此法以为十科。名不定止观。今题为六妙
门者是。十科者。一历别对诸禅。二次第相生。
三随便宜。四对治。五相摄。六通别。七旋转。八
观心。九圆观。十證相。今此经文所明。但是第
二一科意耳。若此下辨此经观门也。故言通
者。以通总而说。未拣三乘。今三下既未开显。
须示三乘差别之相。故须后别方显前通。经
勇猛宝幢者。破烦恼障故曰勇猛。贵极名宝
超出曰幢。经驶速也若无常等者。谓馀经或
卷四 第 1000b 页 T39-1000.png
先观无常也。故有三种者。五门之相经不显
谈。佛意难量故作三释。五处止等者。不定止
观云。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此止心故。即便次
第发五轮禅。一地轮。即未到地。二水轮。即种
种诸禅定禅根发也。三虚空轮。即五方便人
觉因缘无性如虚空。四金沙轮。即见思解脱
无著正慧如金沙也。五金刚轮。即第九无碍
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證尽智无生智入涅槃
也。通名轮者。借譬得名。禅门云。轮者转也。
如世轮若转离此至彼。经文既云节节系念。
系念即是止门。止门即出生五轮也。故云。即
是其义。今明念佛一门者。然五门禅。禅经数
论两出不同。今师正用禅经故。取念佛一门。
而不明界方便也。以今经自云得念佛定故。
馀者下四门经论皆同。慈心等者。即等取所
治也。谓念佛治睡障道数息治散乱等。而毗
昙等者。正明彼论五门。与今经不同也。今经
五门正可与禅经会同。以俱有念佛故。界方
便破我见者。彼论云。著见行者以界方便。愚
夫不了。宿业烦恼积聚五阴。于缘计我。当于
自身以界方便观察。种种性业相谓地等六
界。彼地界者。为水所润而不相离。彼水界者
为地界持。故不流。火界成熟故不淤坏。风界
动故而增长。空界空故食得出入。有识界故
有所造作。由众缘故。故知无我足数息等。为
五门者。等取不净。因缘慈心则无念佛也。乃
是因缘等者。谓毗昙中界方便破我。秖是禅
经因缘观义耳以因缘有三种。各破不同故。
一者三世因缘破断常。三世相续故不断。三
卷四 第 1000c 页 T39-1000.png
世迭谢故不常。二者二世因缘破我。谓现未
二世具十二缘。于父生爱。于母生瞋。名为无
明。父遗体时谓是己有。名之为行。从识支去
至老死支。与三世同。三者一念破性如下记
文。是知此三并是著诸邪见不出生死。故通名
愚痴。故因缘破痴已具破我义也。毗昙五门
明界方便破我。乃成烦长。于破障道仍阙念
佛。是故今依禅经方为具足。乃与今经其义
符合。故云是故用念佛等。无常等者。前三如
向疏释。无我即不著能观寂灭。即推求能观至
不可得。若五下经云。从头至足一一节间。皆
令系念。头等是色系念是定。又五轮因止而
发故属定也。合用定慧者。停心五处是定。五
处观察是慧。又数息是定。馀四是慧。复次下
明开合。五门六妙既是开合之异。故知云修
五门禅者。即六字义也。又此五六但是能治。
能不孤立对所得名。所治者何。所谓三障故。
束五六以成三障。出随止二门者。数息已当
数门。即三妙门也。息有三种者。若准禅门明
三种。即数息随息观息。今约观门别有所对。
故以止门在数息方便中。各随义便止。即不
念数随凝寂其心也。以约数随而修止故。故
今以止门在数息中。不净分别六贪。各各修
观慈心分别九品。一一与乐。此二约观照义
便故。对观妙门。因缘方便是还门者。因缘破
断常等见。还门即反观心源。四句检心至不
可得。即破断常等见。故知因缘即是还门。念
佛既通三身。今以念法身当净门也。以净门
不起妄想诸垢心无依倚。即是见法身理也。
卷四 第 1001a 页 T39-1001.png
又合下以能对所结成三障也。叹息是报风
等者。禅门云。等分之中觉观乱法即是粗四
阴故名为报障。慈心不净因缘者。谓慈心治
瞋。不净治贪。因缘治痴。此三毒即为习因烦
恼障也。念佛治障道。即是业障。疏皆阙文。觉
观三种者。一者明利心中觉观。谓于修定时
三毒之中亦无的缘。或缘贪。或缘瞋。或缘痴。
而所缘之事分明了了。二半明半昏。心中觉
观明则觉观的缘思想。不住昏则无记。瞪瞢
无所觉了。三一向沈昏心中觉观。谓虽心昏
闇如睡眠中。而切切攀缘。觉观不住。即有三
治者。一明利者教令数息。数息之法于沈审
心中记数。能治明利。半昏半明者应教令随。
随息出入则心常依息。若但数息即有扶昏之
失。若但观息亦有扶乱之失。不明善对治也。
三昏沈者。应教观息求其根原。出无分散入
无积聚。不见定相心眼即开。破于昏沈。恚有
三种下文阙。注云云。三种者。一非理瞋。谓修
定时瞋觉歘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二
顺理瞋。谓外人实来恼触。三诤论瞋。谓己所
解为是。谓他所说为非。既他说不顺己情。即
心生恼觉。欲有内外者。即此内外以成三种。
一外贪欲。谓修定时贪欲心生。男即缘女女
即缘男。取其色貌等。二内外贪欲。谓非但贪
外男女。复自缘己身形貌摩头拭颈。念念染
著。三遍一切处贪欲。谓非但爱著内外正报。
而复于一切五尘依报起贪也。痴有断常性
者。此亦三种。一计断常。二计有无。三计世性。
此三并是著诸邪见不出生死。是故通名愚痴
卷四 第 1001b 页 T39-1001.png
断常者。推寻三世。若之灭即堕断中。若谓不
灭即堕常中。有无者谓我及阴等诸法。为定
有耶。为定无耶。乃至非有非无耶。世性者。谓
由有微尘故有实法。有实法故便有四大。有
四大故而有假名及诸世界。业有沈浮恶境
者恶。业障道。亦有三种。一沈昏暗弊障。谓于
修定时昏沈暗睡无记瞪瞢无所别知。障诸
禅定。二恶念思惟障。谓虽不沈昏而恶念心
生。或念欲法十恶四重五逆毁禁还俗等事。
三境界逼迫障。谓身或卒痛觉有逼迫之事。
见诸外境。或见无头手足等。或复梦中见诸
恶相治法。亦各有三者。瞋病既有三种。对治
亦三。一治非理瞋者。应令修众生缘慈。谓约
亲中怨各开三。共成九品。观之皆令得乐。取
他乐相能生爱念。即破于众生中瞋恼怨害之
心。二治顺理瞋者。应教修法缘慈。谓观五阴
虚假不见众生。岂有是非之事。但缘诸受中
法乐。以与于他。慈心爱念不应加恼。是非既
泯瞋心自息。三治一切法中诤论故瞋者。应
教修无缘慈。行此慈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于一切法不忆不念。若无忆念因何诤讼而
生瞋心。大慈平等同与本净之乐。治三种贪
者。九想治内。背舍治内外。大不净治一切处。
治三种痴者。三世因缘治断常。二世治计有
无一。念治世性。治三种业障者。念应佛谓心
缘三十二相等。治沈昏暗塞障。念报佛谓心
缘力无畏等。治恶念思惟障。念法佛约心缘
法性空寂治。境界逼迫障。药病相对成三十
种。具在禅门第四卷。明内方便中委说。故云。
卷四 第 1001c 页 T39-1001.png
具如禅门。皆注云云者。指在彼文也。不用
此等治者。不用向所明十五种事治也。如幻
如化者。即下文十喻入实际。即下文推四大。
一一入于如实之际也。此即今经但用第一
义。般若正观通能治十五种病也。摩诃衍云。
有三昧能治三毒。即是今经所明一空无相正
观第一义悉檀也。正观能治三种贪者。思益
经云。贪欲之人以净观得脱不以不净。正观
能治三瞋者。般若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尔时无我相等。则瞋恨不生。故知实相能治
于瞋。正观能治三痴者。智慧破于无明其义
可见。涅槃云。明时无暗智慧时则无烦恼。正
观能治三觉观者。正观心中言语道断心行
处灭。净名云。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正观
治三业障者。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第
一忏。是知正观如何竭。药即能遍治众病也。
故云。以入实际遍治之。斯那闻下等者。此属
第三明六根六字文义钩锁。故两向科之。经
云。时优波斯那闻是语已。身如水火等。即简
声闻观无明行等。即简缘觉或入寂定等。即
简菩萨。故云简三乘人六门也。金是慧者。释
身真金色也。金能决断慧能断惑以五分有
慧身。故云身也。三乘下约通三乘也。俱有即
空之慧。故同入真理。利根被接则见中道。故
第一义不无深浅。第三审者。分经为五。初
斯那问。二身子答。三闻法悟道。四身子白佛。
五述成功用。经即从座起者。礼云请益起请
业起。斯那备其仪故从座起。此则二土之礼
玄同也。即有三种者。谓顺色违色平平色。初
卷四 第 1002a 页 T39-1002.png
一念时等者。即是心王了其总相。谓识创起。
但缘青等总相。故云初一念时也。以未与贪
等相应。故名独头。辅行云。直尔障理名独头
无明。一念转等者。即是心所了其别相。谓次
取境像。即心想也。次领纳前境。即是受心次
起贪等烦恼造作。即是行心。故云。一念转等。
辅行云。与诸使合名相应无明。若顺下示相
应相无记。即痴也。不令三种心起者。虽对三
色以数息。故则贪瞋痴心不起。毗昙论明三
藏有门见空。如成论即三藏空门。于四门中略
举二门。此约声闻乘也。若观下明一念十二
因缘也。大集云。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
明为爱。造业名行。至心专念名识。识共色行。
是名色。六处生贪。是六入。因入求爱名触。贪
著心者名受。缠绵不舍名爱。求是等法名取。
如是法生名有。次第不断名生。次第断故名
死。生死因缘众苦所逼名恼。乃至意缘法尘
亦然。此约缘觉也。不明菩萨者略耳。此六等
者。据法相应先身后意。今经文先明意后明
身。故云不次第。经诸颠倒想等者。亦约意根
也。想即想数也。其耳等五根皆有三种相应
摄住。例眼可知。故疏不说。今言下释身根。五
根微细者。对身即身根粗大故。意根若领等
者。释五根皆寄身根法尘也。意根悬思五尘。
即是领纳法尘也。已虚有诸触者。非实对色
等境。但心思色等时则眼等巳虚。有色等诸
触也。文剩备至二字。不然则虚有下阙领受
二字。故言下牒经。故知经举五尘皆是心意
悬思。乃属法尘耳。与细滑相应即是心思时
卷四 第 1002b 页 T39-1002.png
虚受诸触也。故经即云。而此识贼乃至遍缘
诸法也。伤害真性名之为贼。攀缘不停故云
如猿猴走。遍缘诸法即是悬思五尘时。身已
虚受诸触也。故此一段经文。但是明身根耳
通别圆意者。通了根尘即空。别了假名。圆了
中道。皆名摄住。此则十种行人俱论摄住也。
前约事解即属苦报。人及修世间善法。人如
实故。言无坚者。体地本虚入如实际。即无坚
也。通教下示观法也。通通别圆故示通义馀
亦可了。有坚应云无坚。字之误也。又四下破
四见示无坚义。谓若依三藏四门所见。俱成
坚执。岂得无坚。邻虚者。极细之尘邻于虚空。
名邻虚尘。毗昙析色不灭邻虚。即有门也。见
空即是无见者。成论析色邻虚亦灭。即空门
也。乃至四句者。两亦如昆勒论。双非如迦旃
延经。深著等者。谓析地至邻虚。即地是有有
即实。实是坚义。若谓地是无。两亦俱非是事
实。馀皆妄语。此之邪执并是坚义。故云深著
不可舍等。既离四过故求不可得。即无坚性
也。然此地大本非四句无坚名字。因情谓坚
故四句寄坚破执。水不住四句者。谓水为有
有即是住。乃至谓水是非有非无亦即是住。
今不住有四句。亦不住无四句中。亦不住不
可说中故。言水性无住风无碍等者。观风为
有有是碍乃至谓风双非皆是碍也。故云岂
无四句质碍。今观无四句故。故云风性无碍。
不言火大者。文略也。应云火不从自生。乃至
不从无因生。本无自性赖缘而有。故云火性
不实。此明四大本虚。即色阴入如实际也。馀
卷四 第 1002c 页 T39-1002.png
之四阴经文存略。但例色阴而已。故云受想
行识等。若欲推之。应云受无领纳性不可得。
若谓受是有有是领纳。乃至谓受是非有非无
亦是领纳。乃至识是了别亦复如是。经云。一
一性相者。即性相俱空四句推不可得是性
空。亦不住无四句是相空。所以经文约五阴
示者。以一切众生皆五阴现前故。故以阴为
观境。经云。皆悉入于如实之际者。五阴俱
空故云皆悉等。如实之义应通四教。同名实
际而有空中之别。经诸结贼者。见思烦恼能
结缚贼害于行人也。若约三结释义。即疑身
见戒取名三结也。是身出火者。即经云。身中
出火也。但有无漏火者。慧人但修无漏观断
惑。不修观练等禅。故无神通不能化火焚身
也。备有事理火者。用无漏观断惑。是理火。修
事禅发神通。能化火焚身是事火。子缚即烦
恼因果缚即若依身以能化火故。烧果缚。经
收其舍利者。新云设利罗。此云身骨。而有全
有碎。碎者。悉如芥粟。今斯那即碎身也。经于
上起塔者。梵云塔婆。新云窣睹波。此云庙。或
云方坟。此义翻也。见十方佛是声闻者。即经
云。毛孔见佛也。问小乘不说有十方佛。何故
云见十方佛。是声闻耶。答小乘之中诸部不
同。亦有信十方佛者。即小乘人修第四禅。边
际定力见十方佛等破恶。成支佛者。即经云。
观无明等十二因缘皆悉不实。名破恶也。经
举十喻。皆喻因缘即空。热时炎即阳焰也。野
马行者。风动尘故于旷野中。犹如野马行也。
乾闼婆城者。静苑法师华严音义云。乾闼婆。
卷四 第 1003a 页 T39-1003.png
城此云寻香城。谓十宝山间有音乐神。名乾
闼婆。忉利诸天意须音乐。此神身有异相。即
知天意往彼娱乐。因以此事。西域名乐人为
乾闼婆。彼乐人多幻作城郭。须臾如故。因即
谓龙蜃所现城郭。为乾闼婆城也。以如彼乐
人所作故。如幻者。如幻师幻出象马等。如化
者。如得神通者种种化现。住不退是菩萨者。
即经云。或入寂定已去经文也。此虽约通而
通别圆。以有接故。经童真即圆。初住念不退
也言服者。结成意也者。即向经云。若有服者
身如琉璃等。今示此文。是结成三乘六门之
意也。疏文从便先示经中三乘之文。后方点
出一段经文。尽是结成之意。经具戒定等者。
即成五分法身也。防非止恶名戒。息虑静缘
名定观达有无名慧。累尽清净不滞有无名解
脱。于一切境知见显了名解脱知见。此五作
成身之因名分。可轨则名法。有体依聚三义
名身。用此五故名为法身。正在三藏义通四
教经身出水火者。即现十八变。身上出水身
下出火等也。经发三种清净三菩提心者。三
乘道心也。经梦中等者。梦即如梦三昧也。三
昧成时能见观世音。即相似分真位人也。如
大猛风等者。三昧如猛风恶行如重云。生于
佛前即初住出圣胎也。此约理释。若事解者。
即往净土佛前莲华化生也。故经云。莲华化
生为父母。三流通分疏文无释。今私分为五。
初赞叹付嘱二。初长行。二偈颂分二。初七言
偈付嘱三。初十二行付嘱。为护正法文中。所
嘱意在四王。东南则嘱其正主。西北则嘱其
卷四 第 1003b 页 T39-1003.png
臣属。嘱主则臣可知矣。嘱臣则主可知矣。提
头赖吒者。此翻持国。谓护持国土安众生故。
即东方天王也。等取者等所领二部。鬼神即乾
闼婆及毗舍阇。此即举主收臣也天子者。金
光明云。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称天
子也。王肃云。王者虽号称帝而不得称天帝。
而曰天子者。乃天之子。子之与父尊卑相去
远矣。法臣者。有法度之臣。故曰法臣。佛敕令
拥护是经。如法臣。护于天子也。我敕海龙下
四行。是付西北二方之臣属也。西方毗留博
叉此云杂语。或云丑眼主领二部。龙及富单
那也。龙是臣中之胜者。故偏嘱之。伊罗钵者
亦云伊罗跋罗。伊罗树名也。此名臭气。跋罗
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
头上生此臭树。因即为名。阎婆此云双罗刹
此云可畏。即北方天王之臣属也。北方毗沙
门此云普闻。或云多闻。主领二部。谓夜叉罗
刹。又云毒龙等者。再嘱西方臣属也。龙有四
毒故曰毒龙。谓声视气触也。有出声方害人
者。乃至触人方害者。毗留勒迦或云毗留勒
叉。此云增长。谓能令自他善根增长故。即南
方天王也。主领二部。谓弓槃茶及闭黎多。此
亦举主收臣也。难陀跋难陀者。难陀名欢喜。
跋名善。兄弟常护摩竭提雨泽以时。国无饥
年。瓶沙王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
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
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能令人喜。后性
复贤令喜。故以为名。娑伽罗从海受名。慈恩
云。即咸海之龙也。优波陀亦优钵罗亦沤钵
卷四 第 1003c 页 T39-1003.png
罗。此云黛色。莲华龙依池得名。慈恩云。红莲
华居池为名。帝释者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
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
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
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诸天
即三十二也。孝子者。孝者畜也。事亲之道宜
常畜在心。以在心故能顺颜色。正导者若眼
自开明则不须导引故。云须眼。又据眼未开
者。须假正人导之。则免坠重险也。此段经
文凡有五譬。皆譬持经之人。谓一帝释。二父
母。三财宝。四眼。五正导。但取拥护心专为
义。二我敕下明违顺损益分二。初明违教致
损鬼神者。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
曰鬼。恶人恶口者者。三业不善谓之恶人。而
偏举口业者。以口能毁谤故起。不善是修因。
白癞是花报。堕狱是果报。二是故下明顺教
获益二。初破恶益地狱饿鬼其苦重故。故偏
举之。经云。无八难则兼于馀趣也。此则破六
道三障之恶也。二后生下生善益分二。初正
明生善分二。初自行善。二普施下化他善。一
切即十界。大安乐即三德涅槃也。约五即明
普施义修十地者。即圆十住。地从所依得名。
又别地即圆住故。二我从下引已为證分二。
初證自行。二永与下證化他。三界即二种三
界也。二若有下总明人法功能。初二句是人
诵持此咒。即法离诸恶去五句三字明破恶生
善功能。初离诸恶等破恶也。莲华化生等生
善也。胎经云。莲华化生者。非胎卵湿化之化
生也。非化而言化耳。实不知四生中之化生
卷四 第 1004a 页 T39-1004.png
也。心净即三德分显无尘垢。即三惑分除。二
五言偈赞叹二。初通叹。道齐如日月者。破众
生烦恼暗如日月之照昼夜也。又日喻实智
月喻权智。流出等者。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
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
微妙。从总出别故云流出。是则依。身有相
依相有好。相以表德令人敬德。以念佛好以
严身。令人爱乐欲亲近也。须弥山者。正云苏
迷卢。此云妙高。亦云安明。出水八万四千逾
缮那。四宝所成。离二种三恶道也。界外即见
修无学。二一切下别叹。今经二。初叹能说教
主。一切佛即十方三世。以诸佛皆赞观音大
悲故。二赞叹下叹所说人法。显诸佛皆说此
经也。二尔时下说咒护持三。初叙意。二正说
咒。此咒历寻古今多本词句咸同。故不录入。
良由行人不诵致免改易。三明功用。三舍利
下传授所因二。初身子问三。初叹。四咒功
能。如此神咒者通指四番咒。二世尊下正请
所因。三使未下未来有益。二释迦下答二。初
正答所因二。初悟道因由二。初通示所因。谓
通于无量佛所。闻说此咒也。二又念下别示
所因。别于一佛所闻也。文分为四。初值名号。
二彼佛下闻佛言教。三我即下依教修行。四
霍然下行成證理。霍然者应法师云。倏忽急
疾之貌也。无生忍即圆初住。首楞严者。大论
十八翻健相。大经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名
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也。二若
善下劝持获益。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者。信力
故受。念力故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圣人经
卷四 第 1004b 页 T39-1004.png
书难解故。须解释宣传为说。受持是意业。读
诵解说是口业。书写是身业。二佛说下众闻
悟道。五百即月盖等。四舍利下未来获益二。
初身子白佛。二佛告下如来印可。再言如是
者。深可其言也。五说此下众喜会散。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