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977a 页
卷三 第 989a 页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三

宋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哢引者。哢家之引。正说如哢。三序如引。降临
者。周礼云。临谓尊适卑也。生起意者。因序中
用。盖致请故。佛示能除毒害者。在于西方由
示方所故劝祈请。由祈请故圣降。由圣降故
授杨枝。由受杨枝故为说咒。西方去此等
者。语出大经。彼文乃是东方不动世界。指此
娑婆云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若论安养。
即如小弥陀经云过十万亿佛土也。今但借
其语势。以为难辞。何故下问也。一解下答也。
他解约应而失于机。故不取也。今解不尔者。
据佛对告长者云去此不远。乃约机缘不同。
他人约应论不远也。虽近而远者。如舍卫三
亿不见不闻。其犹八音至近。瞆者不闻。虽远
必应者。如今月盖祈请三圣即降。有若天月
至远水清即现。时谓时节。方即方所。数谓数
法。佛教所谈其理寂绝。无时方数故。五阴十
八本持十二入之法。不能摄也。若外道法中
计有时等。即为三科所摄。后汉安世高翻经。
谓十八界为本持也。但随下真理虽无世谛
说有。如律中令内弟子时食时衣。是有时也。
今云正立西方。是有方也。五行者。行天之气
也。老聃云。天有五行木火金土水。分时化育
以成万物。西即是金者。东木南火西金北水
卷三 第 989b 页 T39-0989.png
中土。若对四谛者。谓东集南苦西道北灭。故
云即道谛也。道是能通等者。道是戒定慧。能
破惑通至于理。如金能决断也。用智慧见理
者。此解道是能通义也。慧能见理故。是能通
理即所通也。此言下正显西方观音以表道
谛。观即种智故云大智。三德互融。故云无碍。
消此之毒。即智能破惑。通至于理。即能通义。
日从下东出表生善。入西表灭恶。生灭两机
者。谓生善则机在东土。灭恶则机在西方。故
云在此二土。二种无量者。谓三身为生法二
身。亦名真应二身。有量之无量者。夫应之为
义机熟则生。机尽则灭。终成有量。但以人天
不能数知。故言无量。若释迦八十之寿。既可
数知。则是有量中之有量也。光明疏云。有量
有二义。正由此矣。法身无量者。法身即真身。
今明二身则合法报同名法身也。以报法体一
故。在因则境观不二。在果则法报相冥。故光
明疏云。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请观既亦
二字足验体同。法报体一常住不变故无限
量。故云此是无量之无量也。俱是法身之无
量者。二佛俱得法报之常身故。彼此二佛俱
能应长应短。但此释迦应秽土机缘宜短故。
生身是八十及七百阿僧祇也。彼弥陀应净
土机缘。宜长故寿无量也。而实有数者。非人
天所知。云无量尔。既观音补处验有数也。然
则光明谈山海之寿。是释迦能现无量。例此
弥陀亦现有量也。故光明疏云。应佛皆为两
量。逐物参差长短。问光明谈山海之寿。故以
常果为宗。若例弥陀终成有量。则是无常。何
卷三 第 989c 页 T39-0989.png
云常果。答池水深则莲花大。法体常则应用
远。山海是常体之用。故谈大用足显体。常以
断信相。执八十无常之疑也。而彼疏从容以
报身当品题者。取其上冥下应义便尔。实明
应身能为常也。耆阇凛师者。谓耆阇寺凛法
师。故有优劣者。以此之秽形彼为净故彼优
此劣。而同是应土。若作下破凡二意。一有动
移故非真。二未极净故非真。不复得移动等
者此初意也。真理寂然无去来移动无净秽
优劣。经说弥陀从彼来此彼优此劣。岂是真
耶。若彼下次意也。若是真身应居寂光极净
之土。既法说三乘人分九品。虽无四趣而有
人天故。于同居尚未极净。据此则不可谓是
真身也。故云。此则不可。故净名疏明二十七
品净土。弥陀止是第六。而诸经偏赞为净者。
形此土故由物机故。是摄生故。令专注故。宿
缘厚故。约多分故。此语则宽者。以久本今迹
俱应身故。此一往许之也。二往不可。故云。今
亦不用。以无经文明说故。曰那知须知。二佛
各有久本今迹也。那互为者。责他以彼为本
以此为迹。今明下示今正义。彼此俱是应土
但净秽不同。今此秽土机缘破恶宜在净土
之佛。以净破秽是对治。故互为优劣者。此
土为劣净土为优。同居为劣方便为优。实报
寂光准说可见。互有消除者。秽土见思毒害
请净土佛消除。净土尘沙毒害请有馀土佛
消除。有馀无明毒害请实报土佛消除。故云
互有。此亦一往。应知净土众生若机在释迦。
亦请此佛。如十下举十人示互有消除相。十
卷三 第 990a 页 T39-0990.png
种垂应者。受苦报人及修世间善法者。但感
事相观音。乃至修圆者。感圆通观音。此八人
皆是同居秽土。感同居净土八种观音也。变
易二人者。别三十心感实报观音垂应。圆初
住感寂光观音垂应也。十种西方者。初人唯
见事相。乃至第十见如虚空。例此娑婆亦应
十种。如净名经明身子与梵王所见。法华常
在灵鹫山等。但据多分众生为其取土。故彼
净此秽。于中机缘不无异见。佛佛道齐于兹
信矣。十种消伏约拔果报苦。乃至破无明说
之。此土至令请者。因缘和合能破三障故。一
法标名者。随机各立一号也。今欲下明须请
之由。由表三德故须俱请。今此土众生欲消
伏三障毒害。必须外假胜境之缘。显发自己
法身之理。弥陀胜境既表法身故须请也。而
此法身为感所覆。今欲显发。须修观慧照了
此理。除其惑障。观音表慧故须请也。然慧不
孤运假福资成。势至表福亦须请也。释迦欲
令众生显发本理学慧修福故。请三圣密以
表之。对治义强者以愚痴故。见有苦相。若有
观智则达苦无苦。今由病苦。正须智慧以为
对治。故用标题。得意具三者。观为显理必假
福资故。略标一名。即具三义。大悲至之境者。
无缘大悲普覆一切。即法身也。申三业之机
者。五体投地等是身业。系念等是意业。当请
彼佛是口业。无创等者。创与疮同。礼记头
有创则沐。字皆此作。大经云。如人手疮捉持
毒药。毒则随入。若无疮者毒则不入。疮即菩
提因缘。毒即第一妙药。五体投地者。二肘二
卷三 第 990b 页 T39-0990.png
膝及顶。俱是体分悉至地也。众生之本体一
者。众生心性与佛无别。故云体一。义同父子
天性相关。母字误也。子拜其父既表报恩。众
生拜佛义亦同也。萨婆若此云一切智相。内
观心性与果智合。离萨婆若即心随妄境也。
与常理合者。与五常理合也。逆理谓逆五常
理。戒是色法者。应云色是戒法。文之倒误也。
无作冥密者。由作以发无作不与色心相应。
而在第三聚摄。故云冥密。左阴右阳者。夫左
右阴阳因于方所。东南属阳西北属阴。此方
之礼君父师南面则左东右西。则左是阳右
是阴。西土之礼三皆东面。则左北右南故左
是阴也。涅槃云。譬如四方北方为上。上即左
也。推画显现如阳之明。思数在内如阴之暗。
五识在头者。眼耳鼻舌俱在头。故身虽遍体
头亦身故。平倚者。倚立也。名为惑者。不与理
智相冥。唯随妄我虑知之执。则是全法。性为
无明也。五受阴即是五夜叉也。若依至心地
者。则是投地作礼义也。五分之名通大小乘。
今意在大义亦兼小。以通十种行人故。悟虚
智者。悟法空之智也。行阴招累者。百论疏云。
心王了其总相。心所了其别相。以识创起但
缘青等总相。次取境像即是想心。次领纳
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贪等烦恼造作即是行
心。前三但是无记未能成业。行既成业故云
招累。因灭下灭九界无常五阴。得佛界常住
五阴也。断结毒害者。结即烦恼故喻臭秽。亦
是止善者。掩臭如不杀等。雕丽者。雕文饰也。
礼云。其民雕题。家语云。器不雕伪华能严丽。
卷三 第 990c 页 T39-0990.png
如福能资慧也。行善即放生等。定中下定无
慧无以深其寂慧。无定无以穷其照。若别对
等者。示别对之失。法身皆名为慧者。慧应作
香字之误也。华严以五分法身。皆喻香故。岂
得无定者。五分有定身故此示以香独表于
慧之失也。七净者。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
四度疑净。五分别净。六行净。七涅槃净。此七
名七觉净华。大经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
华也。戒是戒学心是定学。馀五慧学。岂得无
慧者。此示以华独表于定之失也。而别下结
责也。佛言通表。岂宜别对。故言下引證未详。
火为缘者。以火喻受戒作法也。定慧亦尔者。
例戒学各具作无作也。对此下云云者。对止
行事善及戒学无作作两善。是约前二行人。
论表法也。对定慧则约后八行人。论表法也。
故前明定慧含大小偏圆界内外义。凡论表
法意。令行人睹对香华。无忘自己戒定慧
耳。不了此旨。唯数外境何所益哉。合消等
者。表所消毒害亦十不同。如初行人以香表
不杀等。止善应以臭气表四恶趣业。乃至第
十行人以二住所破无明。为臭气也。所以下
三业次第。应先身次口后意。而经文以意居
次者。以先须期心故默念之请即愿请也。不
风等者。有声曰风。守之则散。结滞曰气。守
之则塞。出入不尽曰喘。守之则劳。不声不
滞出入俱畅名息。守之乃定。禅门明用息
不同有三。一师教系心数出息。一师教数入
息。一师教入出无在。但取所便。入定无过。即
用皆不许出入俱数。行人欲行此法。应以数
卷三 第 991a 页 T39-0991.png
息为意。十息为一念者。数息一门有修有證。
安庠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
名修数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是名
證数。能如下明證数。下中二根所證即欲界
定。禅门云。欲定有三。一粗住。二细住。三證。
欲界定粗住者。因前息道诸方便修习。心渐
虚凝不起缘虑。名为粗住。细住者于后心泯
泯转细。即是细住。当得此粗细住时。或将得
时。必有持身法起。比法发时身心自然。正
直坐不疲厌。如物持之。乃至经一坐久无分
散意。名欲界定。如今下根人心定乱止即粗
住也。未到地定者。禅门云。此欲界定后身心
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
敷。犹若虚空。此是未到地定。所言未到地者。
此地生初禅故也。喜发等者。喜去声好也。以
今经行法是六妙门故。故禅门云。自有众生
慧多定少。为说六妙门。六妙门中慧多故。于
欲界初禅中即能发无漏。未必备至上地诸
禅也。一切禅即有漏无漏亦有漏亦无漏非
有漏非无漏禅也。即将下标十种。而下文但
明八者。变易二人无报息故。然数息是一由
观法别故。成十人故。不定。止观有通修观别
一章若数数时者。上数所角切。频也。下数如
字。下文云。所数数息亦尔。不保不爱下藏菩
萨也。知色数者。色应作息字之误也。在缘谓
摄心在数不谬乱。谓从一至十。无相等慧者。
无相慧即通第六度等。即等取前五度。然通
与藏体析有殊。六度无别故接藏。文略。言智
度以智导五。俱成即空等慧。应云慧等不定
卷三 第 991b 页 T39-0991.png
空故破空。出假不定俗故破假入中观。此息
非空非假者。了息唯心犹如幻化。故非假息。
性具足诸法故非空法。身之光如如者。法身
遍一切处照如如不变。故名光耳。智慧之光
照了者。即是智能照境称境而观。境智不二
也。因此法身等者。因如来法报一如究竟圆
极。能起大用故。令众生得见应身之光也。然
此应用不离法身。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
卢遮那。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约法
报解应身之光也。释神力中。初约事解。即是
释迦神通之力也。然大圣施为事必表理。义
须两备。故事理二释俱云或可也。如来秖是
真如等者。以真如解如。以神力解来。以明
如来神力也。此真如有神力者。神名不测。力
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理深。干用则转变之
力大。乘此神力而来者。谓乘真如而有应身。
故曰而来。即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也。不动下
解往毗舍离也。舍离之处即是寂光。故云不
动。此寂光土唯佛究竟。故云至实相等。广包
百界万善庄严故。曰广严。住此下解住城门
阃。初释住字。住此者谓住实相之地。以无缘
大悲遍覆法界。悯念众生为除三障毒害。故
云住也。城即法界者。谓法界为城。防涅槃之
非。禦生死之故。心性唯一故云不二。含受
一切无所隔碍称门。遍一切处无非门也。佛
證此理常住不变。故云住。此门不动令众生
等者。自既證此理。亦令众生證此理也。经门
阃。三苍云。阃门限也。如如即智等者。谓境即
是智。故云如如即智。此智还照于境也。并云
卷三 第 991c 页 T39-0991.png
如如者。谓智如如于境境如如于智。即境智
不二之称也。具杨枝等者。以观音左手把杨
枝。右手持澡瓶。是故国人授此二物。而内表
两因也。定是缘因。慧是了因。慧能除惑故以
拂动表之。定能止散故以澄渟表之。说文云。
水止曰渟。对上消义者。如文云消名消除。又
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故今以拂除对之。如
物上尘但除其尘不除其物。拂打者。打丁领
切。对上伏义者。伏名调伏。又云。调善令堪乘
御也。此并对前约一义。解消伏也。又拂下对
上约二义也。消灭即断入涅槃。消除即不断
入涅槃。此中但对二消不对二伏者。在水四
义中具明故。或是文略。应云一拂除对消灭
之消除伏之。伏二拂打。即对消除平伏。醒悟
者。水能洒闷获醒也。忏悔方法者。夫忏法
有三。谓作法取相无生。前二是事后一是理。
今经烧香散华五体投地等。即作法也。于现
身见佛授手及疾疾得见观音等。即取相也。
皆悉入于如实之际。无生也。此之十意皆是
作法。无生理观不可暂忘。取相一种任运自
现。今时行人都昧心源。专求好相。据此希求。
恐落魔境。故禅门云。夫见相者忽然而睹。尚
邪正难知。逐文作心。求之多著魔也。问若尔。
不应观相忏悔。答观相者。但用心行道功成
相现。取此判之。便知罪灭。非谓行道之时。心
存相事。而生取著。若如此用心。必定多成魔
(已上禅门文)。八意出在经文者。第一第八人师
义立。灭后归依必假形像等。故须庄严道场
披陈过罪。此经无文。虽有破障之语。自是
卷三 第 992a 页 T39-0992.png
显经力用。故此二意人师加也。备于事理者。
如前疏释。五体等悉是理解。是知约理即无
生所摄。云云者。谓此十意。且依古师。若准
今家十意少别。今师依经请后。杨枝古人则
以请居后。第十坐禅今为诵经。以第四数息
即坐禅故。既阙诵经。故今加之。古人但见经
云数息系念向下。又云。修五门禅。遂将数息
坐禅以为两科。不知数息即五门中数息一
门也。今家十意具在百录。然此经行门于四
三昧中。即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
然约诸经修行。事仪虽殊。理观无别。事仪则
各依诸教。理观则同用十乘。若非十乘终无
所到。故止观修大行中。事仪广而理观略。正
修中理观广而事仪略。后之理观必用前之事
仪。前之事仪必用后之理观。文虽互出用乃
同时。今之疏文但为释经。至于修行须依止
观。为三下前二咒观音说。后一咒释迦说。皆
是毒害者。三障损三谛故。皆是烦恼者。报名
烦恼果。业名烦恼因。即三障皆是烦恼也。皆
是恶业者。报名业果烦恼名业本。即三障皆
是业也。皆是报法者。烦恼名报本业名报因。
即三障皆是报法也。不无轻重等者。虽俱称
烦恼。以惑心昏乱义重。故别受烦恼障名。虽
俱称恶业。而三业系缚义重。故别受业障之
名。虽俱称报法而阴身詶因义重。故别受报
障之名。故云分为三障。悉具三障之语者。此
即通义。然通中有别。故判三咒各破一障。如
破烦恼障中。经文虽有业报之语。是知业是
烦恼因。报是烦恼果耳。舍傍取正。秖是破惑
卷三 第 992b 页 T39-0992.png
心烦恼障也。馀二例知。两意者。一俱重。二互
有轻重也。悉须三咒者。以三障俱重。故子
缚即烦恼障。犹偿狗齧者。业报俱在也。过失
业因遭今狗齧。如法显传说。取食圣沙弥为
彭城吴氏家犬所伤等。例尔者。或业除而烦
恼报在。或报除而烦恼业在。断其重者者。重
即贪也。轻即瞋痴。此三俱属烦恼障。今以此
文明断惑有轻重之殊。以例三障也。今从别
义者。毒害通名也。烦恼等别称也。开三显一
者。三即权一即实。亦复如是者。三周俱名开
权显实故例。如今经三咒通名消伏毒害也。
更加下即初周名法说。二周名譬说。三周名
宿世因缘说。例如今经三咒初名烦恼。次名
破业。后名破报。自有下即前明古人分经。以
正说尽第四咒也。即是下出其义。谓前三别
治三障。后一总治三障也。若不下明今解兼
得总别者。如初番咒正破烦恼重者即别。馀
二障随灭即总。馀二例之。经南无此云归礼。
或云归命。通为众生等者。佛如医王。法如良
药。僧如瞻病人。故云消伏之所。别缘者。别在
大悲拔苦之力。是故别请也。三宝复有通别
者。三宝是通各三称为别。谓除三障说三咒
表三德。故须三称也。三释者。释应作德。字之
误也。通称三宝。既复论通别观音。别缘亦
应复论通别。以亦三称故义可例知。三业如
文者。称名口业。投地身业。一心一意意业。苦
厄下云云者。中七有分段之苦厄。后二有变
易之苦厄。不独下谓苦厄语通。不独在于受
苦报人也。无明痴暗等者。此初番咒正破烦
卷三 第 992c 页 T39-0992.png
恼障。故此文总请但云灭除痴暗也。下别请
言业报者。是兼破耳。如华严下放六度光也。
除悭即施光。除恚即忍光等。即等取馀度證。
今灭除痴暗是智光也。又如思益经云。又如
来光名曰能舍。佛以此光能破破戒之心。令
持禁戒又光名安和。破瞋恚之心。令行忍辱。
又光名勤修。破懈怠心。令行精进。又光名一
心。破妄念心。令行禅定。又光名能解。破愚痴
心。令行智慧。今云净光明。即是思益放能解
光也。覆大地者。草木皆死。譬圆中一断一切
断也。次第除十人惑者。除受苦报惑时。馀惑
未必除。故须次第。如法华玄义行妙中次第
破有义。此即别教也。经云杀害苦。而辅行
引经云毒害者误耳。不可执彼改此。况今疏
文牒释分明。仍以毒害解杀害也。魔即天子
魔也。魔字字书元无。译人义作。梵言魔罗。此
翻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
逸断慧命故。或言恶者。多爱欲故。将空等者
以小破大也。小虽出界不能化他。菩萨化他
诱其徒属。空彼宫殿。故害大心。此證四教
菩萨有遭杀害义也。将散下以事善破二乘。
二乘出彼界。故此證声闻缘觉有遭杀害义
也。然变易二人亦为界外魔所害也。如华严
十魔。二障如文者。烦恼即烦恼障。众病即报
障。前是大悲等者。指前总请大悲覆一切也。
对今施乐。即慈悲互显。前举能拔。故云大
悲。今举所与故云安乐。若世下释大乐而先
简分乐。如是等者。等取二乘以證真为乐。菩
萨以出假为乐。分有下皆是少分乐。不名大
卷三 第 993a 页 T39-0993.png
乐。至得下正示大乐。不迁不变故常无二边
苦。故乐四德之二也。能请语长远者。谓月盖
通为十种行人请。不秖为于受苦报人也。经
闻名救厄者者。即同法华观其音声而得解
脱也。十种下释世间也。皆名众生世间者。此
虽举一义必具三。以五阴和合而有众生。众
生所居即是国土。而有下释慈悲父也。父子
义者。既指观音为父。众生即当如子。众生由
理具佛性故。能感观音。由分显佛性故能应。
感应互遍生佛无差。其犹父子天性相关也。
故云同有佛性。如来下正释佛性。以佛性是
总名三因是别名。总元诠别别不离总。此中
三因正唯约性。缘了约修。于修二义稍异诸
文。以诸文中若论类种。即以低头举手为缘。
乃至闻一句为了。今约俱未开悟故悉在缘。
故云作诸功德。及云随从化导。斯则散心闻
法摄在其中。别取闻法人位名为了因。故云
结缚得灭。当知灭缚即相似及初住也。若论
假名五品。不无名字观行灭义。故知圆名字
即至于分證悉属了因。然此三因诸部所谈。
进不非一。如显性录。具明天性相关者。生
佛各三高下互遍。故请下结示也。既云免三
毒苦。即是断惑入位须广约十人方显高下。
岂止在于受苦报人也。病除下约三义释。今
世乐一句。初义约受苦报人。言得道者。即二
乘涅槃也。然则岂无未来得圆顿道耶。今约
从浅至深存次第。故汎明其义。至第三通约
十人。方为准的又病除为今世乐者。岂无即
时悟道耶。然即时悟者。乃由过去下种成熟。
卷三 第 993b 页 T39-0993.png
今依观音得脱耳。今且约正为未来下种。及
下种未熟者请。故云今世乐所以约未来。于
小乘得脱。为后世乐也。乃至圆教种熟脱三
例亦如是。未来下约二乘人有馀无馀以分。
今后十种下约分得究竟以释。今后此十种
行人即时各得悟道为今。以圆中妙觉涅槃
为后。然此十中前四如初。二两义已明今后。
此又通以圆中究竟涅槃为后者。以第十行
人是初住位。既为今世。须以妙觉而为后世。
云大涅槃非极果如何。若十人各各自论。今
后细作可知。然非佛意。佛意欲令一切同至
圆融究竟涅槃。故观音深位能了此旨。教令
请云及与大涅槃也。馀诸下结显及与大涅
槃句也。涅槃是安乐法故。故云方是大乐也。
此一句经即是请施后世乐也。师子吼者。涅
槃云。师子吼决定说。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以欲知智在说故。即般若德也。以此三德等
者。以印对法身。必定对般若。吉祥对解脱。陀
罗尼是遮持。遮三障恶不生。持三德善不失。
故三德是遮持之体也。又必下约拔与释而
不释陀罗尼印者。以印是中道之体。必定吉
祥即中道与拔之用耳。消灭拔苦义者。师子
吼时百兽皆死。如智慧照时众苦咸灭。故大
下明陀罗尼义通显密也。除障不虚名神咒。
智鉴无昧名明咒。独绝无伦名无等等咒。大
品以此咒名通叹显密咒。秖是愿者。此释大
品咒义也。愿众生。如立者。立应作佛。字之误
也。譬如下。诗云。螟蛉有子果裸负之。教诲尔
子式谷似之。笺云。式用也。谷善也。今有教诲
卷三 第 993c 页 T39-0993.png
万民用善道者。亦似果裸故今以果裸喻佛。
螟蛉喻众生。螟蛉桑虫也。果裸细腰蜂也。俗
呼为蠮螉。诸经皆是咒者。咒既训愿。是故不
独密语名咒。诸大乘经显说皆名咒也。以无
非佛愿众生如佛故。又可偏小之说亦名为
咒。故法华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则偏
圆显密咸是咒也。遮即调伏义。破即消灭义。
故云灭空灭有即是消灭者。上文伏空伏有。
下应云即是调伏无者。阙文也。除伏平伏等
意者。等取消除消灭二也。应云灭之亦有消
灭除灭也。即以断不断对之。玄义已详。故注
云云。亦是禁咒。咒誓者谓三德。囚禁三障如
世禁蛇。誓者制也。制三障令不起。故亦是咒
术。术法者。解上咒术。秖是破三障之法耳。尽
与下谓上愿禁誓术四义。皆与一人断障相
应也。密能消伏者。咒是密语。约前四义各具
消伏。实相印者。三苍云。印信也。检也。大论
云。大乘经用一实相印。生死即涅槃。涅槃即
生死。不二不异故。苦尽下以前消灭调伏二
义。对释经文也。乃至有见者。略三途恶业故。
云乃至。从乃至字至广远。凡五十八字。当在
释第二番咒云云字下。烂脱在此。第三正说
咒。经救护众生神咒者。无缘大悲普令离苦。
故名救护。言神咒者。新翻并云真言。谓皆
是如来难思秘密真实之言也。然众经所说
功用不同。或专用治病。或专用护法。或专
用灭罪。今经四咒则通治病灭罪护法也。如
般若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咒。则非治非
灭非护也。通则兼具众德。别则各顺经文。古
卷三 第 994a 页 T39-0994.png
来诸师解义不同。今意会之。不出四悉。一云。
咒者是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
为非。此世界明咒义也。或云。咒者如军中密
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治罪。
此为人义也。或云。咒者密默治恶恶自休息。
譬如微贱奔逃彼国。讹称王子因以公主妻
之。而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说
之。其人语主。若当瞋时应说偈云。无亲游他
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瞋。说
是偈时。默然瞋歇。后不复瞋。主及馀人但闻
斯偈。皆不知意。咒亦如是。密默遮恶馀无识
者。即对治义也。或云。咒是诸佛密语。如王索
先陀婆一名。而具盐水器马之四。实一切群
下无有能识。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咒亦如是。
秖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即
第一义也。有此四义。故存本音译人不翻。意
在于此。于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也。于四例
中即翻字不翻音也。纵翻华言义亦莫晓。例
如典语召物。物实不知。而庸俗不知圣地密
言。凡岂能解。然此三咒或作鬼神名号。注解
者。盖后代之妄作也。况疏解此咒。密谈三德。
若唯鬼号减谤何深。世行大悲咒而有注释
者。亦同此例。又此三咒或改言音。或易文字
而言传之。于梵僧正之。于梵学者非也。且难
提所授之音。傥与中天有异。斯亦五天方土
不同。如摩诃摩谥身毒贤豆之例。今既改其
神咒。亦合别译经文。以梵本不同故也。陈隋
之世智璪诸师多行此法诵咒。唯依现文而
徵感尤多。具彰僧传。识者详之。今以古经咒
卷三 第 994b 页 T39-0994.png
词。录在记文。庶无坠也。

哆耶咃(丑加切) 呜呼腻 模呼腻 斗婆腻耽婆
腻 安茶詈 般茶詈 首埤帝(埤避私切)般般茶
 啰啰婆斯腻 哆侄咃 伊梨寐梨 鞮首梨
(鞮音低) 迦婆梨 祛鞮端耆 旃陀梨 摩蹬蓍
(蹬音邓) 勒叉勒叉 萨婆萨埵萨婆婆耶啤娑诃
 多茶咃 伽帝伽帝腻伽帝修留毗修留毗
 勒叉勒叉 萨婆萨埵 萨婆婆耶啤娑诃
(一百一字)

经云怖畏乃至疾病。当约十种行人消之。此
报身者即报得之身。谓受苦报人也。无明
之病者无明应作五根。字之误也。眼赤耳脓
即五根病也。乃至圆教者中略。缘觉及三菩
萨。故云乃至本是法性至之病者。即同前文。
无染而染理性之毒也。即病除与法性等者。
达无明即法性故。此即染而无染。是消伏义
也。前分行理。此兼前二。非是自请者。佛居至
极毒害已尽故。既云覆护一切重请观世音。
即知是为他护法也。若作净语可施于下者。
即受下之朝请也。如天下引證也。汉制诸侯
春朝天子曰朝。秋朝曰请。故汉官仪有朝请
大夫。则佛如天子。观音如百官。请百官即朝
百官也。臣赴君曰朝。以观音之法臣。朝释迦
之法王。故云请观音也。又经下示经题亦通。
净音可施凡下者。凡下即月盖及舍离人。朝
于观音也。若准前喻。则天子喻观音。百官喻
凡下。前是佛受观音之朝。故单言下。今是观
音受众生之朝。故言凡下。请语重者。咨尊曰
请。依字音也。随意消息者。正约经中重请之
卷三 第 994c 页 T39-0994.png
言也。若作咨尊义。即佛为众生请于观音也。
若作净音。即佛重受观音之朝。證彼说咒也。
如如大觉即法身之佛也。以依此理说咒。故
第二咒。

哆侄咃(哆都我切)陀呼腻 模呼腻 斗婆腻 耽
婆腻 阿婆熙 模呼脂 分茶梨 般茶梨
(般补槃切) 输鞞帝(鞞部迷切)般茶啰 婆私腻 休楼休
楼 分茶梨 兜楼兜楼 般茶梨 周楼周
楼 腻般茶梨 豆富豆富 般茶啰 婆私
腻 矧墀(矧诗引切)跈墀(跈徐殄切)腻跈墀 萨婆阿婆
耶羯多 萨婆𠷐婆(𠷐其柯切)娑陀伽 阿婆耶
 卑离陀 闭殿娑诃(凡九十九字)

各各有怖畏者。乃至第十行人。有下地可舍。
即是怖义。经云毒害。准怖可知。金光至之难
者。有二义。一约生身得忍有超登十地者。生
身既在故有此难。二约法身菩萨。住变易土
则以无明为虎狼等。此中十人者。十应作二。
字之误也。前八的有事中虎狼但变易二人
无也。烦恼法为虎狼者。此亦约行毒害也。梵
行者。梵是西语具云梵摩。此翻清净。葛洪字
苑云。梵洁也。取其义耳。性戒者。谓不杀等
十。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恶。不由佛制。
方有善恶也。故轮王出世则以此法化人。若
受佛制戒之后。犯于杀等则更加违制之罪
也。故云。受与不受俱是罪。草木戒者。此一向
是遮。但因外道俗人计草木有命。见比丘剪
伐谓无慈心。息彼世机佛乃制戒。故比丘受
已犯之。得违制之罪。俗众不受犯之无性罪。
故云不受犯不得罪。经云。粪秽即十恶也。设
卷三 第 995a 页 T39-0995.png
有下解设有业障也。假设者。业障本空妄想
故有。故知业障是假设也。但设者。业种至多。
但有一法属业障摄。皆为神咒所破也性净下
解假设义也。性净等者。无染而染故曰本无
今起也。皆是虚假者。迷理起业业不离理。业
体本无而言业者。虚假施设耳。实来破虚者。
实即三德。密教虚即恶业。今禀教达理了业
唯心。染即无染。心体本虚业相无寄。故云。皆
使清净。但设下以设训但。对前成异。若论业
体意不殊前。大品云。设有一法等者。涅槃之
外实更无法。欲遍荡相著故。假设过言过尚
如幻。况不过耶。条然言无者。以一切空寂故。
如十九界等者。等取十三入六阴也。以界但
十八入唯十二。言九言三喻毕竟无浮虚之乐
者。合云浮虚之业。乐字盖误也。与大品等者。
今经设有业障与大品设有一法。俱是假设
之设。即语同也。复为异即意别也。彼明泯荡
相著。则一切皆空。此明从理立事则有浮虚
之业。以此段咒正破业障。故见佛三昧为种
者。外见形像由内修观佛三昧也。地狱下约
十法界所见不同。乃至人中所见者中略鬼
畜修罗。故云乃至。通别等菩萨者。等取藏圆
也。所见各异者。即见佛形像不同也。如三恶
道习见佛。如黑象脚等三尺之身。又如提谓
等以人天位见佛为树神等。准此六道众生。
并见佛不同。皆非出世相。若六道中有出世
机。则见佛四种不同。即是四圣法界也。故大
论十一引密迹经云。一切天人见佛色量。或
如黄金白银诸杂宝等。或见丈六。或一里(藏)
卷三 第 995b 页 T39-0995.png
或见十里乃至百亿(通)或见无量无边(别)
虚空中(圆)天人所见既乃不同。四趣亦尔。此约
多分亦有为圆机而感劣身。如法华应以地
狱身而为说法等。凡约十种行人者。即受苦
报人非但人中重病。意亦收于四趣。故向云
地狱人念佛等三昧。观法亦异者。即四教不
同。五方便人者。外凡合一。内凡开四。谓煖顶
忍世第一也。思惟尚在者。是有心病也。二
果欲界残思三果色思并是心病。略而不论。
故云乃至。身病尚在者。如身子患热。毕陵伽
患眼痛。习气不亡者。如毕陵伽有慢。身子有
瞋。缘觉侵习未深心病还在。故云亦尔。六度
同凡夫。通教十地准四果可知。故云亦尔。不
言别圆内外凡者。文略也。生变易者。变易之
言该于二土。今云就无作四谛者。且约生实
报人及生方便断尘沙者。若生方便未断尘
沙。须学无量四谛也。五分下明身病。无明下
明心病。约四十二位互作浅深优劣重轻。望
下为深优轻。望上为浅劣重。乃至等觉一生
在。皆有二病也。故经下示妙觉无病也。等觉
一品犹是无常。妙觉究竟故五并常方无两
病。外内火即仁王经七火也。一鬼火。二龙
火。三霹雳火。四山神火。五人火。六树火。七
贼火。人火者。恶业发时身自出火。树火者。如
久旱时诸木自出。今云内火即人火也。外火
即馀六也。又内火即病也。病侵于身如火烧
物。又是身内火大不调故为病也。故经云。节
节疼痛称名诵咒。即得除愈也。病差曰愈。事
解如文者。若约事證。如东晋谢敷南齐陆果
卷三 第 995c 页 T39-0995.png
作观音应验传所明也。故言烧身者。身喻见
谛也。雨雨者。上雨字去声。雨犹降也。即是
信行人者。禀教修观断见惑。故是思惟惑等
者。思不障理其实附理。如须下示附理相故。
言内火者。以内火在身如思惑附理也。处处
九品者。三界九地各九品。共八十一品思惑
也。前一下约法行。例龙雨也。经明外火。即云
龙王降雨。内火但云除愈。今大师依义立名。
身病既得名火病愈。即是降雨义也。既以内
火表思惑。即以龙王表心王。心灵自在如彼
龙故。无漏心王者。即指三向三果所观无漏
之心也。发得禅定法水降雨也。雨能灭火如
禅能断思。问前释外火表见道。既约信行。此
论修道何故作法行释耶。答见道修道各有
利钝二根。利入见道名法行。钝入名信行。利
入修道名见至。钝入名信解。是则见修各有
信法二行也。今以初入见道禀教义强。约信
为便。修道重缘约法为便。得意而论义。必兼
具分段。见思可解者。前八人中别圆二人犹
在凡位。所破仍是界内见思。故云可解。变易
下即后二人。乃是别三贤人断界内惑尽。已
生方便。及圆初住已破无明生实报土。此二
人俱约界外同体见思。以明内外火义也。胜
妙五欲者。如华严中无量香花云百千禅定
也。香华云即是变易土中欲界也。禅定即色
无色界。此即界外思惑也。文阙见义应如地
持。等觉入离见禅。涅槃迦叶自叙云。已前
名邪见人。皆是界外见惑也。然此见思实无
异体。但指根本无明。障理名见。润生名思。不
卷三 第 996a 页 T39-0996.png
同界内二惑。差别事解下尔雅文也。饥字或
饥。并通五谷者麦菽稷黍麻也。或曰。房散
角芒𥢶也。譬解中四句。初二句以不闻教为
饥。闻教生解为饱。次二句以有解无行为饥。
解行兼具为饱。正慧即是正行也。增益法身
如五谷养色身。故以无正慧为饥。助道即带
事兼修资成正慧。杨泉物理论云。蔬果之实
助谷。故以无助道为馑。乃至人天善者。略苦
报人。故云乃至也。约十人传作者。苦报无善
法为饥。人天为饱。乃至圆人分證为饥。究竟
为饱。释王难中。既论分段变易。即是约十人
明王难也。四魔即天子五阴烦恼死。十魔者。
华严云。一阴魔生诸取故。二烦恼魔生杂染
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心魔起憍慢故。五死
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憍纵故。七善根魔恒
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九善知识魔起
著心故。十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故言下引
璎珞经證也。即等觉后心无碍道中已伏烦
恼。解脱道断即入妙觉。故云唯有一分死魔
也。盗贼是六根。六尘者。如金光明云。六入村
落结贼所止也。如人得天。往者从人中生天
则以天。趣为牢狱。天生人中以人。趣为牢狱。
六道互作故注云云。当分受身为狱者。不须
约所往处也。如人在人中天在天中。即名牢
狱。亦约十行人者。前二可知。后八皆具二种
狱义也。故知十种行人并未免于牢狱。故须
请观音也。唯佛一人出二种三界之狱。故在
手名杻。在脚名械。二手二足各表定慧。昏散
为障。如杻械也。在颈名械。连身名锁。枷在两
卷三 第 996b 页 T39-0996.png
肩之上。左阴表实右阳表权。见思尘沙是权
障。无明是实障。即三惑如枷。故云枷。是权实
障耳。得业绳等者。谓得绳业绳也。有部云。业
入过去得至未来。身死得谢未来报起。如一
业成以一大得。得于业法。又以小得得于大。
得第二刹那以三大得。得前二得及以业法。
初念之得俱成法。故又三小得。得前三大。
并初刹那九法成就。第三刹那二十七法。凡
云大小得者。皆以大得得于本法。复以小得
得于大得。还以大得得于小得。故大小得更
互相得。故知第三念去如是展转。得遍虚空。
是则一生之中于一业思之所起得。尚已无量
况无量生无量业得。以至来际。若经部宗得
既是假。但云意与身口和合成业。假立有种
至未来生。若大乘中藏识盛持。以至未来。世
虽有此异凡受报处。必为精血四大所笼。未
得择灭非得已来常为得绳之所连缚。连缚
未断去已复还。故今以连身之锁表之也。经
五系缚者。谓头及手足五处被系。若作所表
是五分障也。海是下释入于大海也。初约生
死深广如海。二约法性深广如海。妄想动法
性者。妄想如黑风也。动法性者。即是全法
性为无明无染而染。遍造生死名为波浪也。
经洄波者。三苍云。洄水转也。经水色之山惊
浪如山也。取理不得者。理非四句故取不得。
故法性下大经文也。于四起定执故成毒药。
达四无四故成甘露。毒故早夭甘故延龄。刀
剑伤坏故表无常。注云云者。约十行人即是
二种。三界皆为无常所还。乃至等觉一分亦
卷三 第 996c 页 T39-0996.png
是无常也。经过去至怖畏明果由因也。一切
苦即谷贵等若果也。若由过去所感。即成顺
生顺后二报。若由现恶所感。即成顺现报。经
如火烧薪者。涅槃明少善能除大恶。譬如少
火能烧一切。经三毒。等畏者。即等分烦恼并
上是四分授位等者。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
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王令太子坐白象
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乃至奏诸音乐。取四
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
即名受王职位。十地云者。即指华严十地品
明第十法云地也。故经云。菩萨受职亦复如
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
此则唯法云地得名灌顶菩萨也。佛但法性
者。究竟显理故下地不能见也。理极不能思
度者。解十人智有顶可见也。以齐己所解不
能思度究竟极理也。此则各以少分智慧为
顶。若得下禀教进行犹被灌受职也。能以等
者。即妙觉观音用法性海水。普灌十种行人
智慧之顶也。此十地之顶也者。明经云灌顶。
正约十地尚灌十地。下位可知。经应当暗诵
谓柔声默诵也。此咒既尔。上下例之。然诸经
事仪对机各别。如炽盛光咒则令厉声。此文
则使暗诵。幸顺佛语方契圣旨。示法用中。以
此经是俗众发起故。有持斋断淫等语。齐身
口业者。祭统云。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
齐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
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
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今
释氏以不过中食为齐。亦取其防邪讫欲。齐
卷三 第 997a 页 T39-0997.png
不齐之义也。毗罗三昧经云。早起诸天食。日
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
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今约理解。故云齐
者。秖是中道后不得食者者。即佛制中后不
得食也。今表初住初地圆證中道。心外无
法如中后不得食也。中前得啖者。佛制中前
非正食皆得啖之。正食者。四分律云。有五
种。蒲阇尼此云正食。谓[麨]饭乾饭鱼肉也。五
种祛阇尼此云不正食。谓枝叶花果细末磨
食。今云中前得啖。即不正食也。此得下先
表圆位。前方便者。即指住前内凡位也。住
前既有相似證义。此即中前得啖。亦是下次
表别位地前离边观中。即是法界外有法也。
经云。不饮酒者。如五分律云。跋陀越邑有
毒龙。雨雹损苗。居士请婆陀竭陀降之。遂
以酒饮吐卧在道。佛言。昔伏毒龙今不能降
虾蟆。因说渐断酒戒。以酒令人昏乱。故今
持咒者不得饮。约理则酒是无明也。涅槃云。
譬如醉人见日月转。不啖肉者若约事释。如
楞伽云。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乃至云。令修
行者慈心不生。及令咒术不成就等。是无缘
大慈也者。此约理释也。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