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977a 页
卷二 第 983b 页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二
宋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次约二义释消伏者。前约一义唯就圆论。今
卷二 第 983c 页 T39-0983.png

即不断是圆义。消灭即断是别义。灭谓死灭。
如殒蛇虺之命也。此断不断若约界内外。即
四教也。界内断即是藏。不断是通界外。别
圆已如向说。除伏即断平伏即不断。前以除
对灭则灭死除生。今以除对平则平无所移。
除犹改动。故须以平对不断也。不无轻重者。
有人三障俱重。须此三番。有人报障偏重。馀
二障轻。但治其重轻者随去。馀例可解。无碍
陀罗尼者。如法华明三陀罗尼一旋即旋假
入空。二百千万亿旋即从空入假。旋转分别。
三法音方便。即是二观方便得入中道解一
切言音。亦能一音说法随类各解。得此三者。
即入无碍陀罗尼。具足一切陀罗尼故云第
一也。三昧或三摩提。此云正定。王三昧者。即
首楞严等百八三昧。皆中道一心名王三昧
也。然陀罗尼是慧性。三昧是定性。不二而二
故分二别。因中修一心止观。果上證此二法。
法华疏云。三昧与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
为三昧。持用名陀罗尼。今引大论正显此经。
神咒是中道无碍陀罗尼也。又引王三昧者。
意明此慧。即定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耳。遮三
障等者。以遮恶不起是消除义。故经云。消
除三障无诸恶持善不失。是调伏义。故经云。
五眼具足成菩提。咒即是愿者。即解经题咒
字义。谓大圣说此陀罗尼。只是咒愿众生如
佛。譬若蒲卢咒螟蛉也。然则陀罗尼既是梵
语。咒字即当华言。经题华梵双举。故云陀罗
尼咒。若尔何故云陀罗尼翻遮持耶。答古人
卷二 第 984a 页 T39-0984.png

往翻。然亦不失遮持之义。何者。咒既训愿。
如菩萨四愿。二愿拔苦即遮恶义。二愿与乐
即持善义。故知咒与遮持义归一揆。经者教
也者。谓经即言教训法训常。有翻无翻俱指
旧释。即古来人师解义也。今唯训教则四教。
俱经。言略意周不俟馀说。馀疏即指普门玄
义也。然虽指彼不无小异。辨体不同已如前
记。又彼此虽俱感应为宗。彼是法华正约圆
机感于圆应。虽明三教意在开权。今经方等
带偏明矣。彼明普门示现。乃以慈悲为用。则
与拔双明。此显舍离求救。乃以救危为用。则
拔苦为正。彼明教相即偏而圆。此明教相偏
圆相隔。宜在区别无得雷同。四义既指馀疏。
而复辨感应之宗者。以今经以感应为要。机
通十界应通四教。各备四句其相难知。故此
略示四句者。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
机显应。四显机冥应。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
未运身口藉往善力。名为冥机也。虽不现见
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
是为冥益也。二冥机显应者。过去植善而冥
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
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行。
诸佛照其宿种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
显应者。现前身口精勤而能感降。故月盖曲
躬圣居门阃。又如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应。
是显机显应也。四显机冥应。如人一世勤苦
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
益。若依法华玄义。更开四句。以成三十六
卷二 第 984b 页 T39-0984.png

氏。都于建康是曰东晋。竺难提此云喜。西域
人也。以第十一主恭帝元熙元年岁次巳未。
至此土。翻传焉。或时等者。即他人分经。今
依前者。今师以第四咒是护经故。属流通生
起三段。如别文者。光明疏云。序本序于正通。
正本正于序通。通本通于序正。即生起也。居
一说之初者。如是等六事在一经之首。故神
光骇集者。如法华放光动地。净名合盖现土。
骇惊也。集谓集众。言论激发者。如法华文殊
弥勒问答释疑。净名宝积说偈述叹。皆名述
叙。引例云云者。他经为例如向引文。若的
约今经则以舍离病苦为由。月盖请佛为述。
同有次序者。六事同故。应云由藉叙述各异
不言。叙述文略耳。如他经多以瑞相为由。腾
疑为述。此经以重病为由。求救为述。故云各
异。此则束前三序为通别二序也。初释。次
序中疏文存略。通指旧解。今依诸疏六义科
释。一切诸经皆以此六居首者。大论云。佛将
涅槃。阿难问佛。一切经首作何等语。佛答阿
难。应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与
某大众。非独我法如是。三世佛经初亦然。故
知六义即是通序。初如是者。即所闻法体也。
佛如法相而说。阿难如闻相而传。故言如也。
佛如法相而解。阿难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二
我闻者。即闻持之人。阿难与听众述佛遗旨
亲承不谬。故云我闻。三一时者。闻持和合也。
众生感法佛慈赴教。机应之时故云一时。四
佛者。能说教主也。佛陀此云觉者知者。谓自
卷二 第 984c 页 T39-0984.png

觉满异菩萨五住。毗舍离者。此云广博严净。
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严故名严净。观
解者。一心三观能观心性。犹如虚空。即具福
慧二种。庄严无染无著。庵罗树园者。庵罗
是果树之名。以树目园。故云庵罗树园。其果
似桃。或云似柰。此树开华华生一女。国人叹
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人守护。故言庵罗
树园。宿善冥熏见佛欢喜。以园奉佛。佛即受
之。而为住所。观解者。三观观心心性不动。而
修道品。因起悲誓善根牢固。成诸总持即住
园也。疏云。如是者。者应云等。谓等取馀五事
也。大林精舍等疏文唯存理解。然向下消经
多无事释。随病随机凡有四意。一执教忘行。
二得事失理。三义易观难。四情局性遍。示
行示理从难从遍。且就理明义。例明一家观
心。不出三种。谓约行附法托事。约行则存乎
止观。事法则遍在诸文。然应深晓止观所谈
心性三千遍摄一切大小理惑智行位教。若
依若正不离己心方了。诸文随事表对其旨
有归。是知观虽有三意唯在一。以附法托事
扶成约行耳。今释大林精舍。即附事观心也。
故万德之言并约己心非指他果。若指他果
必迷自境。若了心境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不
了此境自尚成他。况观他耶。问净名疏释毗
舍离等。皆约三义。一事释。二约法门。三约观
心。直尔表对是约法门。以三观摄事方名观
心。今疏以包含二谛故名大等。乃是约法门
释。应非附事观心。答文义随便不可一准。以
卷二 第 985a 页 T39-0985.png

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既有二文。故分二释。若
诸文只以法门表对。即是观心如止观普贤
白象方等。幡坛此皆直尔表对法门。而义例
指为附事观心。故须随文丰约唯变所适。故
今所表即是观心。包含二谛者。即边是中故
曰包含万德。下果上万德因理本具故。指本
具名为丛林。精无八倒者。中道精纯非二边
杂故。离常无常等八种倒也。如涅槃即大经
陈如品。观色不净者。应云观色净不净。净即
有不净即空。获得常色即是中道。真常能破
二边。此真常亦名非常非无常也。今文从略。
若具论者。应云观受是苦是乐。因灭是受获
得常受。乃至观识常无常。因灭是识获得常
识。仍是且论常德。乐我净三亦复如是。今于
五中略举色阴故。云观色。于八倒中略。举不
净。于四德中略举常德。具论必备也。五阴是
所执之境。八倒是能执之心。四德是所显之
理此理显处即此五阴。名五涅槃。一阴通除
八倒者。约境别观总而论。故观一阴能除八
倒。十八空者。空唯是一破十八。有名十八
空。谓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也。
重空观者。以中道正观。空生死之有空涅槃
之无。名重空观也。经与大比丘去。第六闻持
之伴。此證阿难与大众共闻。岂谬传也。所以
先声闻次菩萨后天龙者。二乘滞空。凡夫滞
有。菩萨不滞。常行不二故处其间。有五下云
云者。应分经为五。一数。二位。三叹。四名。五
结。初数中与者共也。千二百五十者。三迦叶
卷二 第 985b 页 T39-0985.png

那提有二百。身子目连有弟子二百五十人。
迦叶舍利弗等先并事火。翻邪入正。便得上
果。感佛恩深常随侍佛。故为同闻众也。比丘
此翻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
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
果之馑乏也。或言无翻。名含三义。一破恶者。
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故
言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恐其出我
界域化我眷属。故生惊怖。三乞士者。出家
之人内修道德远离四邪。告求资身故名乞
士。此之三义通初后心。经家所列皆后心耳。
二位阿罗汉此翻无著。或言无翻而含三义。
谓不生杀贼应供也。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
受生死果报。故言不生。九十八使惑尽故名
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供。
三叹中五句经文。初二句约所破叹。次二句
约能破叹。后一句约果用叹。初所破者。即
世间因果也。诸漏是因后有是果。诸漏谓三
漏欲有无明也。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
人造业开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论律语
异而同明漏义。漏尽是因灭也。后有即二十
五有生处也。现因既尽后果不生。是果亡也。
次能破者。即无漏定慧也。如鍊真金者。珠丛
云。镕金使精曰鍊。煮丝令熟曰鍊。故字宜从
金。疏云。是总叹者。即总叹。修定学慧犹如
鍊金。数数入定转转明净也。又鍊金是约喻
叹。澄静是约法叹。喻总而法别也。合云澄即
叹慧。静即叹定。今云澄即叹定等者。文误。色
卷二 第 985c 页 T39-0985.png

漏定。八背舍是无漏定。前三背舍者。一内有
色相外观色。位在初禅。能舍自地及下地故。
名背舍。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
證后五背舍者。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
灭受想背舍。此八通名背舍者。智论云。背是
净洁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
慧。断三界结业尽。即名八解脱。故云。故知得
解脱等者。身心澄静也。云云者。谓八胜处十
一切处等诸无漏禅。皆是身心澄静也。经六
通无碍是果上之用也。六通谓天眼天耳知
他心宿命身如意漏尽。四名经文略举十三
尊者。身子智慧第一故。以大智标之。舍利弗
具云舍利佛罗。此翻身子。以母好形身身之
所生。故言身子。又翻珠子。其母于女人中聪
明。聪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名珠子。时
人以子显母为作此号。新云奢利弗呾罗。奢
利云鹙。即百舌鸟。亦云春莺。弗呾罗言子。以
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
鹙子。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
根。真谛云。勿伽罗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
以命族。新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
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
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因以为名。
得大神通。拣馀诸姓故云大采菽氏。名拘律
陀。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名焉。新云
从父。本名名俱利迦。亦云拘隶多。摩诃迦叶
此翻大龟氏婆罗门种。其先代学道。灵龟负
卷二 第 986a 页 T39-0986.png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日月。迦叶是彼之
种。以姓为名。故名饮光。言大者。简馀迦叶。
摩诃迦旃延此云文饰。亦云扇绳。母恋此子
不肯改嫁。如绳系扇。新云摩诃迦多衍那。须
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家中仓等等皆空。占者
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或云善吉。阿㝹
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楼豆。皆梵音奢切。
此翻无贫。昔于饥世赠辟支佛稗饭。获九十
一劫果报充足。故名无贫。新云阿泥律陀。此
云无灭。劫宾那此云房宿(音秀)父母祷房星感
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又翻房宿(音夙)佛与
同房宿化作老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
云房宿。慈恩云。房星房星现时生故。憍梵波
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经称牛王。增一云。牛迹
过去因摘一茎禾数粒坠地。五百世作牛偿
他。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新云笈房
钵底。此云牛相。毕陵伽婆蹉此翻馀习。五
百生中为婆罗门恶性粗言。今虽得果。馀习
尚在。如骂河神故名馀习。新云毕轥陀伐蹉。
薄拘罗此翻善容。以色貌端正故也。年一百
六十岁无病无夭。有五不死报。后母置熬盘
釜中。水中鱼食。刀破皆不死。昔坚持不杀戒
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为贫人施病比丘
一诃梨勒。服已病除。故今无病。新云薄矩罗。
难陀此翻善欢喜。亦云欣乐。亦喜根本。是放
牛之人。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
获阿罗汉果。阿难陀此云欢喜。亦庆喜。世
尊成道内外咸庆。当喜时生故名庆喜。罗睺
卷二 第 986b 页 T39-0986.png

日月。翻此应云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儿障
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舍故言覆
障。新云罗怙罗。此翻执日。所以新旧语殊者。
皆由五天之境方土不同。梵莱传来。方今有
异。例如此土后汉都于洛阳。东晋迁于建业。
傥汉籍先传于身毒。必以北音为正。晋人后
往于竺乾。必以南语为正。故于所说不无矛
盾。以此明之古来梵语。未必尽讹略也。五结
众所知识者。闻名钦德为知睹形。敬奉为识。
菩萨众下注云云者。应分经为四。一数。二叹。
三名。四结。约因者。且如圆教初缘无作发心
至等觉边际智满。悉名为因。邻果者。佛果。如
十五日月。等觉如十四日月。相邻近也。大智
下总释四句。此之解行悉在分真。目足备者
目故能见喻解。足故能行喻行。目导足行故
有所至。凉池喻三德涅槃也。若约下三教当
分俱有大义。若望圆教前三非大故。大论云。
我今如力欲演说大智彼岸实相义。当知大
智即是观诸法实相之观也。亦有一切智下
恐阙道种智三字。总别之异名者。观中道是
总。照二边是别。即别而总边即中故。二智即
一切种智。即总而别。中即边故一切种智即
是二智。三智圆融总别一体。例如下举小为
例。十六谛即四谛下十六行也。四谛是总。十
六是别。总别虽殊只是小教一切智耳。意显
圆教三智总别不同。只是圆顿一切种智。修
行为语者。约自行也。从行以入理者。即住前
修行至初住位。分證本理趣本之行。故云本
卷二 第 986c 页 T39-0986.png

行者。依智修行也。是则智为行本。智家之行
故言本行。如般下彼经既皆劝学般若。验知
无智诸行不成。则是从大智本一心具足诸
波罗密也。金光明云。一切种智而为根本。无
量功德之所庄严。亦此意也。当知禀教生智。
以智导行行必入理。故与前释共为表里。珠
为宝本以珠喻智。以宝喻行。皆成下释皆悉
成就也。约四种等者。谓四菩萨果虽未满。因
行已圆。故言成就。藏初缘生灭四谛发誓名
大智。行六度名本行。相业成名悉成就。通缘
无生起誓名大智。檀三事空乃至般若名本
行。十地如佛名成就。别缘无量生解名大智。
行无量波罗密名本行。等觉名悉成就。圆缘
无作发心名大智。一心万行名本行。等觉智
满名悉成就。是则解行俱成就。故云皆悉。大
经下六波罗密中虽有智慧。由在地前非是
真證。故属福德。登地真證乃名智慧。真虽有
福从胜故也。以證此文满足六度唯在福德。
六中智慧则约地前。五度通真故并属福。故
今福慧悉在分真。故云成就及以满足。今依
下标示也。诸度即六度以修六故。根方调伏。
如金下约圆正明金刚至檀义者。彼虽通三。
今唯约圆。舍色名檀者。所舍乃同能舍则异。
由能舍异故分教殊。今之能舍即圆三观檀
义。下明檀义该摄。言摄三者。三字恐误。应云
摄六。金刚论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著云。若无精进
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即贪信敬利养
卷二 第 987a 页 T39-0987.png

意也。由檀摄六故。今但约檀释。又经下明檀
以慧导。无慧导者不趣菩提。有慧导故即成
正觉。斥无方便者者。即无慧导也。三事皆空
者。谓不见施物施者受者。若准下疏文即以
根尘识为三事也。若是下简小也。无方便空
者。不能即空是假是中名无方便。菩萨下显
圆也。是空亦空者。以有段中方便故不滞于
空。即是能空于空。故曰是空亦空。由有方便
故无染著。而能下由无染著故。即空而假。具
修万行通达佛道者。达彼万行即三谛理。乃
由此智引趣菩提。但眼下结示三性。若论本
性自具三因眼根。即中是正。即空是了。即假
是缘。今作一性二修示之。但眼之本等者。即
指本具中理为正因。此即合性为一也。了此
等者。谓修观了达也。能舍下谓不著三事方
舍尘劳。此乃合修为二以说。若各开者。了眼
亦具于三。能舍亦具于三也。荆溪云。智亦具
三照本有三。福亦具三助智严本。约此下类
通三法略举三种。应知一切三法皆三因之
异名。四位者。位应作教字之误也。下文放此。
分别一切色者。即十法界色也。色非色不二
者。色即是事非色即理。事理相即如波与水。
故云不二。事秽理净事即是理。故云常净。问
一家谈理既具性恶。何名净耶。答性中之恶
恶全是善。理体无差岂应隔异。如云清具浊
性浊全是清。珠具宝性宝即是珠。思之可见。
调伏下云云者。应以诸根例眼释出。如思益
下约眼根明馀五度也。应各论四教。于中广
卷二 第 987b 页 T39-0987.png

直明义亦含四。不为六尘所伤者。今约眼根
应言不为色尘所伤。言六者通举耳。凡夫著
色则为所伤。无防非义。三藏了色无常。通了
即空。别了假名。圆了中道。四教当分俱不为
伤。能忍至名忍。标示忍义从顺也。于因下约
四教明忍。舍六下标示进义。应云色尘眼根
言六通举也。亦于下约四教明义云云者。谓
藏了根尘生灭。通了即空故不染杂。别不染
杂于空。圆不染杂二边是精义也。离忧下标
示禅义。初禅下约四教明禅也。初约四禅即
藏通。后得六根互用即别圆。他住初禅等
者。约支林功德以辨也。初禅五支。一觉。二
观。三喜。四乐。五一心。二禅四支。一内净。二
喜。三乐。四一心。三禅五支。一舍。二念。三喜。
四乐。五一心。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二舍。
三念清净。四一心。心与定法名一心支。四禅
俱有心及定法。故具有此支。三禅有喜支。今
云除喜未详。六根具禅者。从便言六。意具显
眼。究竟尽者。藏通究竟尽见思。别尽尘沙。圆
尽无明。当分而论各名究竟。如是下总示向
文正显眼根六度也。八相谓下兜率托胎降
生逾城降魔成道说法涅槃。以诸佛垂应皆
示此八而成佛道也。威仪者。左传云。有威可
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论四下明四教。
俱有佛威仪也。谓三藏后心。通十地。别初地
已上。圆初住已上。此四种智慧觉了俱能八
相成道。名佛威仪而非具也。何者。别教妙觉
但圆第二行。藏通极果唯齐六根。故并非具。
卷二 第 987c 页 T39-0987.png

名下具佛威仪。但名其圆教等觉耳。问等觉
未极。何得言具。答果虽未满因行已圆。故得
云具。各有大义者。如前以四教释大智也。三
虽名大望圆仍小。故云而非究竟也。今中下
正示圆智。乃名如海。列名者虽叹胜德不的
显名。莫知其人故略出七人。皆的约中道者。
约事则繁就观释名。足知大况经。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故
云妙德。童子者。内无法爱。如世童子情无欲
染。宝即下实智者。常住不移宝可贵重。故
表实相实智。权者暂用还废。如月盈复亏。故
以月表方便权智也。月光约智断者。从一日
至十五日光渐渐增。譬智德。从十六至三十
日光渐渐减。譬断德。即涅槃月喻三昧义也。
经宝积者。观心虽空具足万行。万行众宝积
之于理故云宝积。经日藏者。中道正观如日。
具足诸法名藏。众贤位极者等觉名贤。让极
果为圣也。佛是圣首等者。四十二位俱名为
圣。妙觉为其上首。居圣人之极经十六人者。
即贤首之同类也。经弥勒云慈氏。无缘大慈
摄诸法故。然诸菩萨俱具诸德。引物归心各
彰一号。能如是解。乃于自心见诸菩萨。净名
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斯之谓也。
列凡夫众者。顺古立名也。若准今家。应云杂
众。以其中凡圣两兼道俗相间故。即有八部
名。四种众者。即经云。四众天龙八部。天谓
欲色诸天。龙是畜趣。正报似蛇依报如天。亦
能变为人像。八部即四天王所领。东方领二
卷二 第 988a 页 T39-0988.png

茶。西方领二鬼毒龙毗舍阇。北方领二夜叉
罗刹。共领八部不令恼人。四众者。旧云出家
在家各二合为四众。此名局意不周。今于一
众更开为四。即各有当机等也。当机是五百
等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故谓当机。五百
即同类五百长者也。后得道即斯那等发起。
谓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就利益。
如月盖致请及下文身子白佛云。佛说禅定
第一等。影响谓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
极匡辅法王。虽无为作而有叵益。结缘谓力
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过去
根浅三慧不生。现在闻法无四悉益。但作未
来得度因缘也。经人非人者。人即四众。非人
即天龙等。或云人非人。是疑神。经恭敬围绕
者。修谨曰恭。崇仰曰敬。周回曰围。坐遍称
绕。或作行绕。即表机动。四句者。一戒乘俱
急。戒急受人天报。乘急见佛得道。即此经天
人在会是也。二戒缓乘急。戒缓生恶趣。乘急
值佛得道。今龙鬼在会是也。三戒急乘缓。戒
急得人天身。乘缓不得值佛设得值佛亦不
闻法得道。如舍卫六亿及著乐诸天不来听
法。皆是也。四戒乘俱缓。戒缓堕恶道。乘缓无
解脱期。释由序中初标文出意。就事下分二。
初约事消经。如净名疏中者。略如前记。经舌
噤渠饮切。谓不能言也。眼主等者。白虎通云。
肝系于目。肺系于鼻。心系于口。脾系于舌。肾
系于耳。故知经云舌噤无声。即心脾二藏病
也。无声是口不能言。故主心病。此即肉团心
卷二 第 988b 页 T39-0988.png

五根不利者。根应作藏。字之误也。谓五藏
不利外应五根。成病恼也。此约病从内出。亦
可下约病从外入。如久视久听。乃至饮食皆
成病。故具论者外入。乃是病缘。入伤五藏。五
藏既病。外应五根。五根亦病也。夜叉新云药
又。此翻勇健。能飞腾空中。旧翻捷疾鬼。
致令国人病恼者。即是鬼为病缘。由鬼气外
陵五根。入伤五藏。五藏成病还应五根。经钩
牙上出者。钩或作狗。字之误也。经律异相贤
愚经观佛三昧海经。并作钩牙。钩字从金。从
扌。并通。丧大记曰。妻于夫拘之。经典释文
音沟。古经字或从扌。故误为狗字也。经吸
人精气者。普门疏云。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
养精神。鬼啖一滴令头痛。三滴闷绝。七滴即
死。二约理重释。一念三千即空即中。彼彼互
遍故云无边。三障即三德障。性是善故云性
善。十种下以十种行人释一切人民也。十种
行人不出三谛法界。如一切人民不出毗舍
离国。受苦报人即人天受苦者。如广严重病
之比。亦摄四恶趣世间善法。即人中行五戒
十善之者。二乘则两教合说。菩萨则四教开
论。爱见即界内见思。藏通内外凡。别圆外凡。
俱未断故而致病者。即依三种色声等。致贪
瞋痴病也。变易土者。即方便实报。别位三十
心者。且总举耳。七住已上方生方便土。受
变易身也。圆教十信及藏通断惑尽人。同别
三十心。别教登地同圆初住。文虽偏举而义
必具摄。地地者。所依曰地。通指诸位。皆
卷二 第 988c 页 T39-0988.png

门。是无常等者。等取两亦双非常即有门无
常即空门。馀二可知。是事实等者。以己解一
门为是。斥他解三门为非。问月盖属何行人。
答经是方等不可定属。应知月盖本是第十。
或示为圆教初心。或通示前八。推理起见名
为夜叉。见不出五故。经云。而有五眼五见如
前记。钩牙等者。牙既从下向上。能伤害人。
业亦从见而起。伤害法身因见起业。为生死
因。业体黑闇故云如墨。经五百长者。风俗通
云。耆年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也。彼国
有五百家。悉曰离车。传禅(去声)为王。离车翻传
授国政盖由此矣。此五百长者共行道法。率
土人民莫不归德。而月盖为首者。尔时为国
主也。故维摩香积品云。于是长者主月盖从
八万四千人来。是也。经头面作礼者。智论云。
礼法有三。一者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
至地。至地名上礼也。耆婆此云故活。影坚王
之子。善见庶兄柰女所生。出胎即持针筒药
囊。为世医师也。谓此为是为术也者。以己执
为是斥他执为非也。因缘事相即摄。有见外
道。外之妙术者。外谓外道。非四句外。不能救
治等者。初一但医身病。后三医心。反增见爱
之病。五眼不明者。眼应作根。明谓明利。外为
五尘所侵。故不明利。云云者。谓十种行人为
见爱所害。故请观音。观音亦十种不同。经天
尊者。诸天世人无能过故。故曰天尊。亦曰世
尊。古者译经二名互用。唐杜行顗译佛顶最
胜经。皆称圣尊。
卷二 第 989a 页 T39-0989.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