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第 449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经卷第十二 𨗿二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
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
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
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
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𮈔]网是诸大众得
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
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
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
楞严经卷第十二 𨗿二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
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
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
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
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𮈔]网是诸大众得
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
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
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
卷十二 第 449b 页
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孤山曰宝光交照表自他之理互融林木
演音显依正之性不二印前所證尽契佛
心温陵曰前说圆通之法此显圆通之瑞
而应之也诸佛五体同放宝光者表證性
明极则宝觉圆融全体发现也互相灌顶
者顶为圆极之相表诸佛證性圆极若此
会中菩萨罗汉即二十四圣之俦佛光亦
灌其顶者印其脩證等无优劣也林木池
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者圆通既现前则
【孤山曰宝光交照表自他之理互融林木
演音显依正之性不二印前所證尽契佛
心温陵曰前说圆通之法此显圆通之瑞
而应之也诸佛五体同放宝光者表證性
明极则宝觉圆融全体发现也互相灌顶
者顶为圆极之相表诸佛證性圆极若此
会中菩萨罗汉即二十四圣之俦佛光亦
灌其顶者印其脩證等无优劣也林木池
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者圆通既现前则
卷十二 第 450a 页
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无非悟入
之处无非圆通之理也大众普获金刚三
昧者因此皆能破惑障悟圆通也天雨宝
华空现宝色地隐山河界含尘刹表證圆
通性则无作妙行自然分披宝明空觉自
然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
复隔越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能使法
界永离众苦常得妙乐也圣人所演圆通
法门奥旨妙利详悉若此故众瑞详而应
之。】
之处无非圆通之理也大众普获金刚三
昧者因此皆能破惑障悟圆通也天雨宝
华空现宝色地隐山河界含尘刹表證圆
通性则无作妙行自然分披宝明空觉自
然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
复隔越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能使法
界永离众苦常得妙乐也圣人所演圆通
法门奥旨妙利详悉若此故众瑞详而应
之。】
卷十二 第 450b 页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
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
道方便皆言脩习真实圆通彼等脩行实无
优劣前后差别。」
【吴兴曰夫如来藏性元无异乘以根有利
钝故教分大小约三谛言之则小教所诠
者真也大教所诠者中也而此真中遍在
一切俗谛之上即前所悟十八界及七大
也当知三谛具足名如来藏俗谛不空真
中俱空故二十五圣中凡声闻所證或析
卷十二 第 451a 页
俗见真或体俗见真皆分入空藏也菩萨
所證或离俗显中或即俗显中皆全入空
藏也今以藏性融会全分无差即同法华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决了声闻法是诸经
之王。】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
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
便门得易成就。」
【吴兴曰上从證性会同圆通今为逗根令
简方便性如华屋根如入门若得其门方
所證或离俗显中或即俗显中皆全入空
藏也今以藏性融会全分无差即同法华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决了声闻法是诸经
之王。】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
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
便门得易成就。」
【吴兴曰上从證性会同圆通今为逗根令
简方便性如华屋根如入门若得其门方
卷十二 第 451b 页
受其赐世人以解为證请思最初入道方
便与二十五圣孰为其伦乎。】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
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吴兴曰此下欲简圆通先明觉性次辨迷
妄后示归元于归元中选耳根为易文殊
既与观音同證故奉慈旨有自来矣。】
「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温陵曰此人人本来圆通者也吴兴曰真
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皆喻寂而常
便与二十五圣孰为其伦乎。】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
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吴兴曰此下欲简圆通先明觉性次辨迷
妄后示归元于归元中选耳根为易文殊
既与观音同證故奉慈旨有自来矣。】
「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温陵曰此人人本来圆通者也吴兴曰真
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皆喻寂而常
卷十二 第 452a 页
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
常寂故曰元妙此类前文性觉妙明本觉
明妙但法喻相参耳。】
「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孤山曰元明照即上本明之性也真际曰
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所相有相
当情无相即隐故照性亡吴兴曰二说节
公为长盖照字义通真妄温陵曰性真既
隐空觉遂分根器二界遂因迷顽妄想安
常寂故曰元妙此类前文性觉妙明本觉
明妙但法喻相参耳。】
「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孤山曰元明照即上本明之性也真际曰
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所相有相
当情无相即隐故照性亡吴兴曰二说节
公为长盖照字义通真妄温陵曰性真既
隐空觉遂分根器二界遂因迷顽妄想安
卷十二 第 452b 页
立故妄想凝结则成无情国土妄识知觉
则成有情众生则彼澄妙者莫得而圆莫
得而通矣。】
「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温陵曰牒上以明迷澄圆而成根器融根
器则归澄圆也大觉海中本绝空有由迷
风飘鼓妄发空沤而诸有生焉迷风既息
则空沤亦灭所依诸有遂不可得而空觉
圆融复归元妙矣诸三有指微尘国土中
则成有情众生则彼澄妙者莫得而圆莫
得而通矣。】
「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温陵曰牒上以明迷澄圆而成根器融根
器则归澄圆也大觉海中本绝空有由迷
风飘鼓妄发空沤而诸有生焉迷风既息
则空沤亦灭所依诸有遂不可得而空觉
圆融复归元妙矣诸三有指微尘国土中
卷十二 第 453a 页
三有也吴兴曰有漏兼有情三有含情器
长水曰沤灭下如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
虚空悉皆消殒等。】
「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温陵曰二十五圣同一圆通所谓无二所
谓多门在乎圣性逆顺皆通不容料拣其
如初心迟速异宜故须选择也孤山曰观
音耳根则顺馀圣诸根则逆盖对此方之
机说也。】
长水曰沤灭下如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
虚空悉皆消殒等。】
「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温陵曰二十五圣同一圆通所谓无二所
谓多门在乎圣性逆顺皆通不容料拣其
如初心迟速异宜故须选择也孤山曰观
音耳根则顺馀圣诸根则逆盖对此方之
机说也。】
卷十二 第 453b 页
「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憍陈那大迦叶等各因六尘悟圆
而此皆拣去者彼所谓圣性无不通此所
卷十二 第 454a 页
谓初心不同伦则凡所不取皆以不宜初
心意取耳根独宜也今拣六尘以色能起
想结尘使精性不彻声唯局名句味不该
不遍味意味也伊犹惟也香味触如文法
尘非相独意能缘内潜意根故称内尘孤
山曰问陈那悟声尘与观音耳根其义相
类何故文殊简以为非荅声是佛语根乃
自心认尘则著他语言观根则了已心性
是以闻声亦为所简。】
「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心意取耳根独宜也今拣六尘以色能起
想结尘使精性不彻声唯局名句味不该
不遍味意味也伊犹惟也香味触如文法
尘非相独意能缘内潜意根故称内尘孤
山曰问陈那悟声尘与观音耳根其义相
类何故文殊简以为非荅声是佛语根乃
自心认尘则著他语言观根则了已心性
是以闻声亦为所简。】
「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卷十二 第 454b 页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宴-女+六]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鼻阙中交故云支离舌不因味而
能觉了乃为无端吴兴曰舌根为识所依
亦名舌入今文语倒但是舌入非无端耳
内身外物能所相触方有觉观离中则无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宴-女+六]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鼻阙中交故云支离舌不因味而
能觉了乃为无端吴兴曰舌根为识所依
亦名舌入今文语倒但是舌入非无端耳
内身外物能所相触方有觉观离中则无
卷十二 第 455a 页
故云各非等若谓合中有者其如物非体
知成敌两立故云𪶬量等湛了终无见如
精了不能彻也以杂乱思于湛了性终无
能见。】
「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知成敌两立故云𪶬量等湛了终无见如
精了不能彻也以杂乱思于湛了性终无
能见。】
「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卷十二 第 455b 页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槜李曰论云二和生识谓根境和合识生
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说也温陵曰三
者和合穷之本自无体故曰非相也普贤
用心闻故能知他方沙界外事此由脩法
界行大因所生非初心能入也孙陀散乱
佛欲摄住其心令观鼻端此特权机而已
盖真心无住有住则妄矣吴兴曰舌识开
悟乃是先曾成就音文之者如富楼那从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槜李曰论云二和生识谓根境和合识生
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说也温陵曰三
者和合穷之本自无体故曰非相也普贤
用心闻故能知他方沙界外事此由脩法
界行大因所生非初心能入也孙陀散乱
佛欲摄住其心令观鼻端此特权机而已
盖真心无住有住则妄矣吴兴曰舌识开
悟乃是先曾成就音文之者如富楼那从
卷十二 第 456a 页
旷劫来辩才无碍佛教说法成阿罗汉岂
非开悟先成者邪然其所说名句之体且
非出世无漏之法斯亦一非含一切是故
简之问波离执身次第执心俱得通利今
何但云束身而已荅声闻执心亦防六聚
七支之非况今言身识在其中矣目连神
通由宿习所得虽云旋湛心光发宣非关
于法分别而现又小乘神通皆是作意缘
物则有离物。】
「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非开悟先成者邪然其所说名句之体且
非出世无漏之法斯亦一非含一切是故
简之问波离执身次第执心俱得通利今
何但云束身而已荅声闻执心亦防六聚
七支之非况今言身识在其中矣目连神
通由宿习所得虽云旋湛心光发宣非关
于法分别而现又小乘神通皆是作意缘
物则有离物。】
「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卷十二 第 456b 页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持地平填尚涉有为非实圣性月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温陵曰持地平填尚涉有为非实圣性月
卷十二 第 457a 页
光水观未离想念难契如如盖如如之理
非觉观之法故也乌刍瑟摩闻说欲火而
生厌离是厌有也琉璃光观风性动则与
寂对有对非觉也晦昧为空故云昏钝弥
勒惟脩识观而所观之识念念生灭存心
观之已妄况获圆通邪吴兴曰势至念佛
都摄六根所念之境必通三身然其母子
相忆之喻多就应身而说是故指同无常
生灭岂以此因而感常住不生不灭之果
乎已上二十四圣皆由所得圆通本根非
非觉观之法故也乌刍瑟摩闻说欲火而
生厌离是厌有也琉璃光观风性动则与
寂对有对非觉也晦昧为空故云昏钝弥
勒惟脩识观而所观之识念念生灭存心
观之已妄况获圆通邪吴兴曰势至念佛
都摄六根所念之境必通三身然其母子
相忆之喻多就应身而说是故指同无常
生灭岂以此因而感常住不生不灭之果
乎已上二十四圣皆由所得圆通本根非
卷十二 第 457b 页
此土当根乃为所简须知简圣全是简机
岂文殊之有𢢔心诸圣之有惭德古谓此
等龙门点额宁不长吁者鄙哉。】
「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吴兴曰教体应具声名句文今言音闻者
以声是实法馀三是假摄假从实故但云
音音即所闻之境闻即能闻之根举所显
能而正示闻性故云欲取等温陵曰圣人
设教随方不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
岂文殊之有𢢔心诸圣之有惭德古谓此
等龙门点额宁不长吁者鄙哉。】
「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吴兴曰教体应具声名句文今言音闻者
以声是实法馀三是假摄假从实故但云
音音即所闻之境闻即能闻之根举所显
能而正示闻性故云欲取等温陵曰圣人
设教随方不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
卷十二 第 458a 页
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𣗳而作佛事乃
至或以园林台观或以虚空或以寂无说
示如香积佛国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
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体必籍音闻欲
取正定必由闻入者各随机缘故也盖彼
诸佛土无非利智故机缘默契出乎言象
而堪忍众生迷本循声昏惑障重必籍闻
熏闻脩以销尘除障然后可入然以闻为
入者特得其门而已必期于遗闻反闻然
后为至也夫至于遗闻反闻则佛光明菩
至或以园林台观或以虚空或以寂无说
示如香积佛国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
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体必籍音闻欲
取正定必由闻入者各随机缘故也盖彼
诸佛土无非利智故机缘默契出乎言象
而堪忍众生迷本循声昏惑障重必籍闻
熏闻脩以销尘除障然后可入然以闻为
入者特得其门而已必期于遗闻反闻然
后为至也夫至于遗闻反闻则佛光明菩
卷十二 第 458b 页
提𣗳乃至寂无说示处皆可入矣曹溪少
室固以是为佛事也。】
「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温陵曰初联总叹观世言音脱苦与乐也
于沙劫入尘国叹三十二应也得自在施
无畏叹四不思议十四无畏也妙音观音
叹随德之名也梵音潮音叹随名之实也
室固以是为佛事也。】
「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温陵曰初联总叹观世言音脱苦与乐也
于沙劫入尘国叹三十二应也得自在施
无畏叹四不思议十四无畏也妙音观音
叹随德之名也梵音潮音叹随名之实也
卷十二 第 459a 页
以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
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潮音末联总
叹众德能救世间苦能与出世乐也。】
「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𦗟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孤山曰口鼻身俱合中知若将身以合方
知句居口鼻上其义方顺盖语倒耳吴兴
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潮音末联总
叹众德能救世间苦能与出世乐也。】
「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𦗟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孤山曰口鼻身俱合中知若将身以合方
知句居口鼻上其义方顺盖语倒耳吴兴
卷十二 第 459b 页
曰此明圆通且寄耳用以显闻性异于五
根也用有时方远近之量恐未达者谓之
无常故有下文明常真实。】
「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温陵曰动静有无皆属声尘耳根圆离不
随生灭是则常住之真也无声号无闻指
阿难闻钟事也纵令下赞显常性也五根
根也用有时方远近之量恐未达者谓之
无常故有下文明常真实。】
「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温陵曰动静有无皆属声尘耳根圆离不
随生灭是则常住之真也无声号无闻指
阿难闻钟事也纵令下赞显常性也五根
卷十二 第 460a 页
皆待意思有无不常惟耳在梦能闻杵音
是不为不思而无也其为觉观乃出乎思
惟胜馀根矣。】
「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温陵曰声论者依声论明本闻自性以觉
迷本循声妄取沦替者如阿难者徒事强
记误落邪思岂非为循声之所流转邪使
能旋流返闻则无妄沦矣娑婆学者多徒
是不为不思而无也其为觉观乃出乎思
惟胜馀根矣。】
「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温陵曰声论者依声论明本闻自性以觉
迷本循声妄取沦替者如阿难者徒事强
记误落邪思岂非为循声之所流转邪使
能旋流返闻则无妄沦矣娑婆学者多徒
卷十二 第 460b 页
事强记落邪沦妄不知返本故托阿难以
警之补注曰佛命文殊于二十五行选简
当根使阿难开悟文殊说偈对佛至此简
根既毕下乃宣告阿难以及大众发明旋
倒闻机反闻自性之说是亦密奉如来开
悟之慈旨也后至诚如佛世尊下复结归
对佛之辞以终偈焉。】
「 阿难汝谛𦗟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警之补注曰佛命文殊于二十五行选简
当根使阿难开悟文殊说偈对佛至此简
根既毕下乃宣告阿难以及大众发明旋
倒闻机反闻自性之说是亦密奉如来开
悟之慈旨也后至诚如佛世尊下复结归
对佛之辞以终偈焉。】
「 阿难汝谛𦗟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卷十二 第 461a 页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温陵曰金刚如幻三昧即观音如来所授
如幻闻熏闻脩金刚三昧也三世诸佛皆
从此出故名佛母孤山曰将闻等谓将汝
循声之妄闻以持诸佛之言教何不反闻
自性以求解脱乎上闻能闻之智下闻所
观之理。】
「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吴兴曰上既警其自闻今乃略示脩相先
何不自闻闻」
【温陵曰金刚如幻三昧即观音如来所授
如幻闻熏闻脩金刚三昧也三世诸佛皆
从此出故名佛母孤山曰将闻等谓将汝
循声之妄闻以持诸佛之言教何不反闻
自性以求解脱乎上闻能闻之智下闻所
观之理。】
「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吴兴曰上既警其自闻今乃略示脩相先
卷十二 第 461b 页
指妄闻非无缘生生必籍因因即声教当
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脱粘所脱既销则
能脱之慧复何名状。】
「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温陵曰见闻幻翳通指妄根也三界空华
通指妄境也以皆妄故闻复则翳除尘销
则觉净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脱也净极光
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脱粘所脱既销则
能脱之慧复何名状。】
「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温陵曰见闻幻翳通指妄根也三界空华
通指妄境也以皆妄故闻复则翳除尘销
则觉净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脱也净极光
卷十二 第 462a 页
达寂照含虚根解脱也却观世间犹如梦
事境解脱也然则摩登正为梦境了不可
得谁能留汝使不解脱哉。】
「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吴兴曰幻师譬真如幻作譬随缘真妄和
合变成六根如诸男女一机即耳根也应
以旋闻声脱为抽。】
「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事境解脱也然则摩登正为梦境了不可
得谁能留汝使不解脱哉。】
「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吴兴曰幻师譬真如幻作譬随缘真妄和
合变成六根如诸男女一机即耳根也应
以旋闻声脱为抽。】
「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卷十二 第 462b 页
成圆明净妙
馀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吴兴曰一精明合前幻师妄为能依真为
所依分成等合文可见温陵曰想尘识垢
应念消亡得妙圆通矣细惑未尽曰馀尘
分證未满曰诸学惑尽明极即如来矣孤
山曰尘垢等二句登圆初住馀尘等二句
从分至极。】
「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巳成就
馀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吴兴曰一精明合前幻师妄为能依真为
所依分成等合文可见温陵曰想尘识垢
应念消亡得妙圆通矣细惑未尽曰馀尘
分證未满曰诸学惑尽明极即如来矣孤
山曰尘垢等二句登圆初住馀尘等二句
从分至极。】
「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巳成就
卷十二 第 463a 页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脩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證
非惟观世音」
【温陵曰能旋倒妄反闻自性必资此性成
无上道此圆通法门实效也。】
「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脩学
浅深同说法」
【温陵曰成就不生不灭涅槃妙心惟耳根
为最馀则佛之威神加被令即巳事而舍
今各入圆明
未来脩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證
非惟观世音」
【温陵曰能旋倒妄反闻自性必资此性成
无上道此圆通法门实效也。】
「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脩学
浅深同说法」
【温陵曰成就不生不灭涅槃妙心惟耳根
为最馀则佛之威神加被令即巳事而舍
卷十二 第 463b 页
尘劳非始终长脩浅深同说之法也欲令
其长脩同说无如观音法门矣如那律失
明而旋见毕陵触剌而遗身乌刍厌欲而
登觉持地待佛而销尘皆即已事而已吴
兴曰谓此方所有于诸方便而得悟者由
佛之力也苟他土以馀根为利耳根为钝
者反显可知。】
「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脩
圆通超馀者
其长脩同说无如观音法门矣如那律失
明而旋见毕陵触剌而遗身乌刍厌欲而
登觉持地待佛而销尘皆即已事而已吴
兴曰谓此方所有于诸方便而得悟者由
佛之力也苟他土以馀根为利耳根为钝
者反显可知。】
「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脩
圆通超馀者
卷十二 第 464a 页
真实心如是」
【长水曰如来藏即一体三宝具足无漏性
功德故真实心者文殊指已选圆通之心
也温陵曰真实心要如是而已。】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
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
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长水曰阿难等方悟圆通从耳根入犹未
有證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吴兴曰不
然且第三卷阿难偈云销我亿劫颠倒想
【长水曰如来藏即一体三宝具足无漏性
功德故真实心者文殊指已选圆通之心
也温陵曰真实心要如是而已。】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
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
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长水曰阿难等方悟圆通从耳根入犹未
有證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吴兴曰不
然且第三卷阿难偈云销我亿劫颠倒想
卷十二 第 464b 页
不历僧祗获法身洎第四卷请入华屋前
云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至第五
卷如来偈后云心目开明叹未曾有及请
圆通又云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以前兼此凡经五番彰灼领悟何总排云
未有證乎圆师判此为阿难增道理必然
矣应知经家指妙觉菩提涅槃为家真脩
耳根圆通为路若不尔者庆喜之性几乎
梼味也。】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
云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至第五
卷如来偈后云心目开明叹未曾有及请
圆通又云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以前兼此凡经五番彰灼领悟何总排云
未有證乎圆师判此为阿难增道理必然
矣应知经家指妙觉菩提涅槃为家真脩
耳根圆通为路若不尔者庆喜之性几乎
梼味也。】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
卷十二 第 465a 页
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
离尘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
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
【资中曰庄严论解法眼净初地见道也若
依圆教即十住初心也孤山曰阿罗汉其
名虽小其證乃圆准涅槃四依品第四依
人名阿罗汉吴兴曰第四卷指登伽方得
三果约圆位收之即七信以前此中若用
四依判位恐升之太高以第四依人住十
离尘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
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
【资中曰庄严论解法眼净初地见道也若
依圆教即十住初心也孤山曰阿罗汉其
名虽小其證乃圆准涅槃四依品第四依
人名阿罗汉吴兴曰第四卷指登伽方得
三果约圆位收之即七信以前此中若用
四依判位恐升之太高以第四依人住十
卷十二 第 465b 页
地故秖应示作声闻同除四住證阿罗汉
如涅槃中闻常取果之比也按天台释法
华分别功德品发菩提心初入十信也故
仁王般若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
苦轮海温陵曰无等等者物无与等而能
与物为等此得妙圆通上同下合之德也
无量众生皆发是心者因闻是道而希慕
愿乐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
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
如涅槃中闻常取果之比也按天台释法
华分别功德品发菩提心初入十信也故
仁王般若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
苦轮海温陵曰无等等者物无与等而能
与物为等此得妙圆通上同下合之德也
无量众生皆发是心者因闻是道而希慕
愿乐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
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
卷十二 第 466a 页
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脩行得无
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
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
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
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
菩提心得无退屈。」
【吴兴曰悲欣者悲昔不闻欣今得悟又念
未来众生未悟故悲观现前大众得益故
欣也菩萨四誓以度人为先如来十号以
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
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
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
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
菩提心得无退屈。」
【吴兴曰悲欣者悲昔不闻欣今得悟又念
未来众生未悟故悲观现前大众得益故
欣也菩萨四誓以度人为先如来十号以
卷十二 第 466b 页
应世为本当知五住究𥁞二死永亡方云
得度今阿难虽深破无明而现居分段故
曰未度温陵曰阿难将以是法度人而恐
末劫多难邪魔妄作易退觉心难入正定
故请摄心远魔安立道场清净轨则也。】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
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
谛𦗟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
难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脩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
得度今阿难虽深破无明而现居分段故
曰未度温陵曰阿难将以是法度人而恐
末劫多难邪魔妄作易退觉心难入正定
故请摄心远魔安立道场清净轨则也。】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
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
谛𦗟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
难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脩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
卷十二 第 467a 页
为三无漏学。」
【温陵曰三藏之中毗柰耶律藏也此大小
乘戒通称也小乘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
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戒则无犯而巳
心戒则无思犯也夫能摄心则定由是生
慧由是发三者圆明则诸漏永尽故名三
无漏学此下别示四重则十戒之初[媱]杀
盗妄四波罗夷为根本重罪所谓其心不
[媱]其心不偷等者皆使无思犯也摄持轨
则莫尚乎此。】
【温陵曰三藏之中毗柰耶律藏也此大小
乘戒通称也小乘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
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戒则无犯而巳
心戒则无思犯也夫能摄心则定由是生
慧由是发三者圆明则诸漏永尽故名三
无漏学此下别示四重则十戒之初[媱]杀
盗妄四波罗夷为根本重罪所谓其心不
[媱]其心不偷等者皆使无思犯也摄持轨
则莫尚乎此。】
卷十二 第 467b 页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
生其心不[媱]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脩三昧
本出尘劳[媱]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定现前如不断[媱]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
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
谓成无上道。」
【温陵曰众生皆因[媱]欲而正性命故缠生
死若欲爱乾枯则残质不续矣魔亦多智
脩禅为不断[媱]故不成圣道带[媱]脩禅必
落此类孤山曰犯四重禁罪在地狱今以
卷十二 第 468a 页
脩禅之功且落魔鬼等道若约未来轮转
则应备历三途。】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行贪[媱]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
提路汝教世人脩三摩地先断心[媱]是名如
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为设化以慈悲为
本此经[媱]戒居首为真脩以离欲为本盖
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
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而为
则应备历三途。】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行贪[媱]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
提路汝教世人脩三摩地先断心[媱]是名如
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为设化以慈悲为
本此经[媱]戒居首为真脩以离欲为本盖
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
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而为
卷十二 第 468b 页
清净第一明诲也观阿难起教示遭邪染
而厥初发心先厌欲浊至于三渐次中一
一首惩然后身心妙圆获大安隐十信初
心由欲爱乾枯而慧性圆明遂阶等妙诸
世间人由心不流逸澄莹生明渐乎六天
是故真脩内摄必先离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媱]脩禅定者如蒸沙石欲
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
本沙石成故汝以[媱]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
皆是[媱]根根本成[媱]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
而厥初发心先厌欲浊至于三渐次中一
一首惩然后身心妙圆获大安隐十信初
心由欲爱乾枯而慧性圆明遂阶等妙诸
世间人由心不流逸澄莹生明渐乎六天
是故真脩内摄必先离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媱]脩禅定者如蒸沙石欲
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
本沙石成故汝以[媱]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
皆是[媱]根根本成[媱]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
卷十二 第 469a 页
来涅槃何路脩證必使[媱]机身心俱断断性
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
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机者[媱]心所自发断性不无触机
则发矣波旬魔名。】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
其生死相续汝脩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
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
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
夜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义彼诸鬼
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
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机者[媱]心所自发断性不无触机
则发矣波旬魔名。】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
其生死相续汝脩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
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
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
夜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义彼诸鬼
卷十二 第 469b 页
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
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
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
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
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
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柰何如来灭度之
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孤山曰问诸律并明鱼肉为时食惟楞伽
涅槃及今经悉唱断肉何邪荅说法被机
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
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
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
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
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
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柰何如来灭度之
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孤山曰问诸律并明鱼肉为时食惟楞伽
涅槃及今经悉唱断肉何邪荅说法被机
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
卷十二 第 470a 页
制对别圆机久断食肉但鹿苑以来毗尼
渐制对藏通机故开三净化道将终则[(冰-水+〡)*ㄆ]
渐归顿于是三经俱唱断肉楞伽且制藏
通菩萨此经则兼制三乘故下云清净比
丘及诸菩萨不蹋生草等洎至涅槃更独
制声闻殷勤告示矣问梵网戒中菩萨元
制食肉何于楞伽方等始言此后菩萨不
得食肉邪荅藏通菩萨无别戒律同禀二
乘萹聚耳故于楞伽及以今经例皆唱断
也五净肉者律明三净不见为我杀不闻
渐制对藏通机故开三净化道将终则[(冰-水+〡)*ㄆ]
渐归顿于是三经俱唱断肉楞伽且制藏
通菩萨此经则兼制三乘故下云清净比
丘及诸菩萨不蹋生草等洎至涅槃更独
制声闻殷勤告示矣问梵网戒中菩萨元
制食肉何于楞伽方等始言此后菩萨不
得食肉邪荅藏通菩萨无别戒律同禀二
乘萹聚耳故于楞伽及以今经例皆唱断
也五净肉者律明三净不见为我杀不闻
卷十二 第 470b 页
为我杀不疑为我杀今言五者加自死鸟
残二也涅槃九种净肉即于三净各开正
罪及前后方便也槜李曰净肉又除人蛇
象马驴狗狮子狐猪猕猴十种之外盖此
十种纵不见不闻而杀亦不可食也温陵
曰不见不闻等为五神力所化本无命根
名净此乃小乘权宜若真慈真脱皆在所
断婆罗门净行通称也西方四姓以婆罗
门为上故彼五天悉号婆罗门国僧亦号
为婆罗门也。】
残二也涅槃九种净肉即于三净各开正
罪及前后方便也槜李曰净肉又除人蛇
象马驴狗狮子狐猪猕猴十种之外盖此
十种纵不见不闻而杀亦不可食也温陵
曰不见不闻等为五神力所化本无命根
名净此乃小乘权宜若真慈真脱皆在所
断婆罗门净行通称也西方四姓以婆罗
门为上故彼五天悉号婆罗门国僧亦号
为婆罗门也。】
卷十二 第 471a 页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
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
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
界汝教世人脩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
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
不断杀脩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
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
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
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温陵曰脩禅避罪反乃行杀塞耳避人反
卷十二 第 471b 页
乃高声是欲隐弥露也不故蹋不故拔仁
慈之至犹及草木况食众生肉邪。】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𮈔]绵绢帛及是此土靴
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
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
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
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
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东方不无裘毳西土不无缘绵各
慈之至犹及草木况食众生肉邪。】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𮈔]绵绢帛及是此土靴
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
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
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
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
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东方不无裘毳西土不无缘绵各
卷十二 第 472a 页
以多分言也酬还宿债不游三界者上句
当在下译人语倒也足不离地者劫初之
人体有飞光足若御云由乎食地肥啖香
稻故其体坚重而足不离地也身血肉骨
髓也身分裘毳乳酪也身服食心贪求故
曰二途必须并断也。】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
其生死相续汝脩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
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
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
当在下译人语倒也足不离地者劫初之
人体有飞光足若御云由乎食地肥啖香
稻故其体坚重而足不离地也身血肉骨
髓也身分裘毳乳酪也身服食心贪求故
曰二途必须并断也。】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
其生死相续汝脩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
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
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
卷十二 第 472b 页
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
道。」
【温陵曰不与而取皆为偷盗分越所酬犹
徵其剩况乃盗取得无反徵此所以生死
相续也邪道奸欺故偷者必落其类。】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
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巳得上人法詃惑
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
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
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
道。」
【温陵曰不与而取皆为偷盗分越所酬犹
徵其剩况乃盗取得无反徵此所以生死
相续也邪道奸欺故偷者必落其类。】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
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巳得上人法詃惑
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
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
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
卷十二 第 473a 页
巳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
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
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温陵曰方法也僧祇律云乞食谓之分卫
谓分施众僧卫护道力肇法师云乞食略
有四意一为福利众生二为拆伏憍慢三
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今经令其舍
贪不自熟食即除去滞著也成菩提道即
卫护道力福利众生也知身为倘寄知世
为旅泊无事畜藏无所顾恋皆所谓循方
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
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温陵曰方法也僧祇律云乞食谓之分卫
谓分施众僧卫护道力肇法师云乞食略
有四意一为福利众生二为拆伏憍慢三
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今经令其舍
贪不自熟食即除去滞著也成菩提道即
卫护道力福利众生也知身为倘寄知世
为旅泊无事畜藏无所顾恋皆所谓循方
卷十二 第 473b 页
也不能循方而贪饕造业是败法毁则故
号贼人虽服佛之服而不净活命是假我
衣服裨附佛法以贪贩利养而已。】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脩三摩提能
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
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
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
是人于法巳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
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
无异。」
号贼人虽服佛之服而不净活命是假我
衣服裨附佛法以贪贩利养而已。】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脩三摩提能
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
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
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
是人于法巳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
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
无异。」
卷十二 第 474a 页
【孤山曰盗者取他依报资于已身今损正
报以供上圣故能翻破无始盗业温陵曰
一切难舍无过已身难舍能舍则自馀贪
爱决能弃舍故曰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苟
能舍身而心不决舍则徒增业苦无益于
道故下云必使身心二俱捐舍也佛为宿
诟比丘可食马麦故證果后于毗兰邑食
之示宿债必酬也。】
「汝教世人脩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
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
卷十二 第 474b 页
断偷脩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厄欲求其
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馀
分寸不畜乞食馀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
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
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
说回为巳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衣钵不畜视毁如赞此于利害二
途身心俱舍也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则不
私其身不顾其生又舍之至也行能至此
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馀
分寸不畜乞食馀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
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
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
说回为巳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衣钵不畜视毁如赞此于利害二
途身心俱舍也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则不
私其身不顾其生又舍之至也行能至此
卷十二 第 475a 页
则其心不偷可知矣阿含称所畜物可以
资身进道萨婆多论许百物各可畜一皆
不了义也。】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
[媱]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
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證言
證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巳得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
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
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
资身进道萨婆多论许百物各可畜一皆
不了义也。】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
[媱]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
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證言
證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巳得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
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
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
卷十二 第 475b 页
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温陵曰于四果十地未得谓得名大妄语
贪其供养求巳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
巳齐圣名见魔皆大妄也一颠迦即一阐
提贝多罗𣗳以刀断则不复活喻大妄人
永绝善根三苦海者三途也。】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
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
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媱]女寡
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
【温陵曰于四果十地未得谓得名大妄语
贪其供养求巳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
巳齐圣名见魔皆大妄也一颠迦即一阐
提贝多罗𣗳以刀断则不复活喻大妄人
永绝善根三苦海者三途也。】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
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
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媱]女寡
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
卷十二 第 476a 页
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
佛密因轻言未学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
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脩三摩
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
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
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
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
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
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
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
佛密因轻言未学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
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脩三摩
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
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
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
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
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
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
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
卷十二 第 476b 页
成就。」
【温陵曰我教比丘下牒未得谓得求已尊
胜之事而深责也净名曰直心为道场无
虚假故四仪行住坐卧也左传噬脐谓终
莫能及也今之自称得上人法者多矣宜
以经言为诫。】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
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
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向以迂曲故终莫成就此能弦直
【温陵曰我教比丘下牒未得谓得求已尊
胜之事而深责也净名曰直心为道场无
虚假故四仪行住坐卧也左传噬脐谓终
莫能及也今之自称得上人法者多矣宜
以经言为诫。】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
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
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温陵曰向以迂曲故终莫成就此能弦直
卷十二 第 477a 页
故印其成就也上明四重戒竟初标三学
而终止四戒者定慧已备前文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经卷第十二
而终止四戒者定慧已备前文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经卷第十二
卷十二 第 47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