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267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经会解卷第五 绵五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房融笔受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长水曰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
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
楞严经会解卷第五 绵五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房融笔受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长水曰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
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
卷五 第 267b 页
识生处今分六根别破故惟以根为入也。】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
提瞪发劳相。」
【吴兴曰前色阴中譬如目睛瞪以发劳则
于虚空别见狂花等相盖以目喻真以劳
喻妄以华喻色今指前喻故云即彼目睛
等兼目与劳下斯取前文能喻之根便为
此中所喻之法以彼劳目正是眼入虚妄
之相故当知眼入乃至意入皆如空华故
六入文并云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问何不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
提瞪发劳相。」
【吴兴曰前色阴中譬如目睛瞪以发劳则
于虚空别见狂花等相盖以目喻真以劳
喻妄以华喻色今指前喻故云即彼目睛
等兼目与劳下斯取前文能喻之根便为
此中所喻之法以彼劳目正是眼入虚妄
之相故当知眼入乃至意入皆如空华故
六入文并云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问何不
卷五 第 268a 页
直就根尘推破见性而须指前劳目之事
乎荅夫根尘遍迷悟必从要故指凡夫易
解之妄事用开阿难未了之执情向下塞
耳闻声畜鼻觉触例亦如是。】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
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
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
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
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
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
乎荅夫根尘遍迷悟必从要故指凡夫易
解之妄事用开阿难未了之执情向下塞
耳闻声畜鼻觉触例亦如是。】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
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
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
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
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
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
卷五 第 268b 页
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
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因尘发见因根吸尘故名眼入然
离尘无体足知虚妄乃至云非明暗来非
根出等既无所从则非因缘自然本如来
藏妙真如性矣补注曰按环师科经此有
三科即彼目睛下依真起妄因于明暗下
辨妄无实是故当知下了妄即真盖谓妄
无自性全体即真也馀五例此。】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
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因尘发见因根吸尘故名眼入然
离尘无体足知虚妄乃至云非明暗来非
根出等既无所从则非因缘自然本如来
藏妙真如性矣补注曰按环师科经此有
三科即彼目睛下依真起妄因于明暗下
辨妄无实是故当知下了妄即真盖谓妄
无自性全体即真也馀五例此。】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
卷五 第 269a 页
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吴兴曰譬如者此以假设其事晓训令悟
故云譬如非取比况之义也下文亦尔。】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
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
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
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
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
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
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
【吴兴曰譬如者此以假设其事晓训令悟
故云譬如非取比况之义也下文亦尔。】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
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
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
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
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
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
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
卷五 第 269b 页
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孤山曰耳闻动静犹目见明暗也诸经所
说对声有闻缘明有见今文了义静亦名
闻暗亦名见鼻闻通塞意知生灭例亦如
是。】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
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
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
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
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
【孤山曰耳闻动静犹目见明暗也诸经所
说对声有闻缘明有见今文了义静亦名
闻暗亦名见鼻闻通塞意知生灭例亦如
是。】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
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
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
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
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
卷五 第 270a 页
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
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
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
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
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
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畜缩气也冷因畜有不畜本无鼻
入之妄皆如是也吴兴曰机者弩牙也根
有发闻之义故取譬之。】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
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
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
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
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
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畜缩气也冷因畜有不畜本无鼻
入之妄皆如是也吴兴曰机者弩牙也根
有发闻之义故取譬之。】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
卷五 第 270b 页
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
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
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
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
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
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
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
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
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
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
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
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
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
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
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
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
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
卷五 第 271a 页
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
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
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
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热若成
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
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
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
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
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
巳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
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
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
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热若成
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
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
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
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
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
巳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
卷五 第 271b 页
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
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身入主触然触无自性犹如二手
冷热相涉两无定势足知其妄也手不自
触因合觉触故曰合觉之触合不自合因
离知合故曰显于离知涉势若成等者谓
以热涉冷使冷成热亦则劳触而巳。】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
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
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身入主触然触无自性犹如二手
冷热相涉两无定势足知其妄也手不自
触因合觉触故曰合觉之触合不自合因
离知合故曰显于离知涉势若成等者谓
以热涉冷使冷成热亦则劳触而巳。】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
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
卷五 第 272a 页
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
发劳相。」
【吴兴曰寤则览尘斯忆睡则失忆为忘又
睡中有梦寤中有忘皆是览尘失忆之相
忆之则生忘之则灭故下文云因于生灭
二种妄尘也以妄对真即是颠倒此二妄
尘复为生住异灭四种细相吸习此相中
归意根四相刹那前后不离故曰不相踰
越。】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
发劳相。」
【吴兴曰寤则览尘斯忆睡则失忆为忘又
睡中有梦寤中有忘皆是览尘失忆之相
忆之则生忘之则灭故下文云因于生灭
二种妄尘也以妄对真即是颠倒此二妄
尘复为生住异灭四种细相吸习此相中
归意根四相刹那前后不离故曰不相踰
越。】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
卷五 第 272b 页
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
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孤山曰前举四相此惟二者以生摄住以
灭[(冰-水+〡)*ㄆ]异而且以忆者为生忘者为灭内尘
法尘也见闻逆流者以忆故则能逆缘落
谢五尘即览尘斯忆也流不及地者以忘
故则成缘于思不及处即失忆为忘也又
解眼等五根但缘现境惟意知根能缘过
去乃是流入五根不及之地虽通两释前
义为正。】
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孤山曰前举四相此惟二者以生摄住以
灭[(冰-水+〡)*ㄆ]异而且以忆者为生忘者为灭内尘
法尘也见闻逆流者以忆故则能逆缘落
谢五尘即览尘斯忆也流不及地者以忘
故则成缘于思不及处即失忆为忘也又
解眼等五根但缘现境惟意知根能缘过
去乃是流入五根不及之地虽通两释前
义为正。】
卷五 第 273a 页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
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
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
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
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
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
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资中曰列子云其寤也形开其寐也形交
交即合也寤寐二相自是形之开合汝觉
卷五 第 273b 页
知性则无别体故云同于空华补注曰将
何为寐令谁受灭为受二字当作知字寤
寐当互破但文略耳。】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孤山曰前六入破六根虽以尘对辨而正
意在根今十二处虽根尘互破正破在尘
后十八界虽根境识三相对推破而正意
惟在六识也吴兴曰初五阴中以喻比法
用破执情次六入中指假设事显其妄相
今十二处乃至七大即于现前见闻之境
何为寐令谁受灭为受二字当作知字寤
寐当互破但文略耳。】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孤山曰前六入破六根虽以尘对辨而正
意在根今十二处虽根尘互破正破在尘
后十八界虽根境识三相对推破而正意
惟在六识也吴兴曰初五阴中以喻比法
用破执情次六入中指假设事显其妄相
今十二处乃至七大即于现前见闻之境
卷五 第 274a 页
及近所目击者示其藏性是则经文从疏
洎亲去假就实善巧开发之义了然可别
矣。】
「阿难汝且观此祗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
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
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
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
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
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
洎亲去假就实善巧开发之义了然可别
矣。】
「阿难汝且观此祗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
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
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
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
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
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
卷五 第 274b 页
性。」
【温陵曰眼能生色则眼为色性然见空之
时既无色相则色性应销眼中之色性既
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矣且色空二法
对待而显色相既无何以显空故曰谁明
空质然则计眼生色处者妄也空亦如是
者因色例空亦无定处也若复色尘下谓
色能生见则观空之时见无所生故曰销
亡亡即无见谁明空色然则计色生眼处
者妄也。】
【温陵曰眼能生色则眼为色性然见空之
时既无色相则色性应销眼中之色性既
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矣且色空二法
对待而显色相既无何以显空故曰谁明
空质然则计眼生色处者妄也空亦如是
者因色例空亦无定处也若复色尘下谓
色能生见则观空之时见无所生故曰销
亡亡即无见谁明空色然则计色生眼处
者妄也。】
卷五 第 275a 页
「阿难汝更𦗟此祗陀园中食办系鼓众集撞
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
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
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
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
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
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巳往
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
马牛羊种种音向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
卷五 第 275b 页
当知𦗟与音声俱无处所即𦗟与声二处虚
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如我入城祗林无我喻声来耳边
则馀处无声然千众皆闻则声处无实矣
若复汝耳下谓如我归林城中无我喻耳
往声处则馀处无耳然异音皆闻则耳处
无实矣孤山曰若无来往下谓声不来耳
耳不往声闻义不立。】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
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
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如我入城祗林无我喻声来耳边
则馀处无声然千众皆闻则声处无实矣
若复汝耳下谓如我归林城中无我喻耳
往声处则馀处无耳然异音皆闻则耳处
无实矣孤山曰若无来往下谓声不来耳
耳不往声闻义不立。】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
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
卷五 第 276a 页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
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
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
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
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
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巳闻是
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
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鼻非栴檀非鼻生也藉爇而有非
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
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
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
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
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巳闻是
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
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鼻非栴檀非鼻生也藉爇而有非
卷五 第 276b 页
空生也香质木也烟非木也离木离烟又
远四十里闻香岂木生哉既非鼻非空非
木无实处矣槜李曰此中义理稍难成立
且鼻舌身三者是合中知也设四十里内
闻香亦是香有殊胜之力其气远腾彼合
之处久久方闻而言不待鼻蒙烟气等甚
与教相及现量相违若约互用自在坏法
相说又非此意今此释者恐取圣人根力
强利能速疾远闻不取凡常钝劣者说理
实必须气通于鼻方得成闻经中一往㨿
远四十里闻香岂木生哉既非鼻非空非
木无实处矣槜李曰此中义理稍难成立
且鼻舌身三者是合中知也设四十里内
闻香亦是香有殊胜之力其气远腾彼合
之处久久方闻而言不待鼻蒙烟气等甚
与教相及现量相违若约互用自在坏法
相说又非此意今此释者恐取圣人根力
强利能速疾远闻不取凡常钝劣者说理
实必须气通于鼻方得成闻经中一往㨿
卷五 第 277a 页
粗显边似不到鼻故作斯破吴兴曰敏师
一往之说其实然也若尔但是香有殊胜
之力不须更取圣人根力强利也如法华
经云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不亦胜乎。】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
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
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巳成酥味
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
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
一往之说其实然也若尔但是香有殊胜
之力不须更取圣人根力强利也如法华
经云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不亦胜乎。】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
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
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巳成酥味
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
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
卷五 第 277b 页
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
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
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
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
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
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
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生于汝舌下谓舌无定味又非多
体则味不生于舌矣石蜜沙糖也坚如沙
石若生于食下谓食不自知因舌知味纵
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
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
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
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
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
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生于汝舌下谓舌无定味又非多
体则味不生于舌矣石蜜沙糖也坚如沙
石若生于食下谓食不自知因舌知味纵
卷五 第 278a 页
食能知则知不在汝便同他食汝无所预
何名知味理既不然则味不生于食矣若
生于空下谓虚空无味则味不生于空矣。】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
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
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
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
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
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
何名知味理既不然则味不生于食矣若
生于空下谓虚空无味则味不生于空矣。】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
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
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
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
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
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
卷五 第 278b 页
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
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触因根境能所相感而独依根明
者示万法一体由妄分能所故有妄触然
在手在头初无定处即身与触处皆虚妄
矣若各各有下二者合辨身触二处皆无
实矣触则无成者谓触须二物一则不成
非所非能言皆无实处。】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
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触因根境能所相感而独依根明
者示万法一体由妄分能所故有妄触然
在手在头初无定处即身与触处皆虚妄
矣若各各有下二者合辨身触二处皆无
实矣触则无成者谓触须二物一则不成
非所非能言皆无实处。】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
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卷五 第 279a 页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
处。」
【温陵曰善恶缘虑心也无记昏住心也意
缘不出此三而吸撮内尘成所缘法故曰
生成法则若即心者下谓法若即心则不
属尘既非所缘何成法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
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
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
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
处。」
【温陵曰善恶缘虑心也无记昏住心也意
缘不出此三而吸撮内尘成所缘法故曰
生成法则若即心者下谓法若即心则不
属尘既非所缘何成法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
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
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
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
卷五 第 279b 页
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
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
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法尘非相因意知显故问为知非
知知则属心然体异于汝又且非尘故同
他心量设若非知然此法尘既非色等特
由知发今既非知处当何在既色空之内
无所表显不应存于色空之外况空又非
有外也则心缘法处终无实矣孤山曰即
汝即心者防转计也云何下难也汝心惟
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
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法尘非相因意知显故问为知非
知知则属心然体异于汝又且非尘故同
他心量设若非知然此法尘既非色等特
由知发今既非知处当何在既色空之内
无所表显不应存于色空之外况空又非
有外也则心缘法处终无实矣孤山曰即
汝即心者防转计也云何下难也汝心惟
卷五 第 280a 页
一云何有二根尘俱知是二心也离合冷
暖者触尘也。】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温陵曰根尘识三各六分内外中为界孤
山曰界者因也种族也。】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
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吴兴曰如汝所明者小乘所解因缘生法
皆是实有不了即空今据彼诘之用破其
执也他皆放此。】
暖者触尘也。】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温陵曰根尘识三各六分内外中为界孤
山曰界者因也种族也。】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
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吴兴曰如汝所明者小乘所解因缘生法
皆是实有不了即空今据彼诘之用破其
执也他皆放此。】
卷五 第 280b 页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
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
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
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
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
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
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
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
缘非自然性。」
卷五 第 281a 页
【温陵曰若独因眼不有色空则识无所缘
见无所表界无所立非因眼矣若因色生
当随色灭色灭空现当不识知矣若亦识
知则是色相迁变汝识独存独则无邻界
从何立非因色矣从变下牒难变则无体
故界相自无若不随变则识性常一当一
于色应不识空理又不然非从色生矣若
眼色兼合共生识界当半有知半无知故
曰中离若中离者半合根半合境故曰两
合二义推穷皆不成界既不因色亦不兼
卷五 第 281b 页
二诸妄并除藏性自显馀五例此孤山曰
体性杂乱谓根境两属乖种族也。】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
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
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
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
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长水曰若因耳生等破胜义根也若无前
境根自无知若实无知更有何识若取耳
体性杂乱谓根境两属乖种族也。】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
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
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
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
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长水曰若因耳生等破胜义根也若无前
境根自无知若实无知更有何识若取耳
卷五 第 282a 页
闻等破浮尘根也设取浮尘之耳容有闻
者若无动静亦不成闻云何将此可见浮
尘杂色触法为识界耶则耳下双质二根
也温陵曰杂色触尘谓耳形杂物色触声
尘而已。】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
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
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
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
者若无动静亦不成闻云何将此可见浮
尘杂色触法为识界耶则耳下双质二根
也温陵曰杂色触尘谓耳形杂物色触声
尘而已。】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
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
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
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
卷五 第 282b 页
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
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长水曰声能生识何假于闻若无于闻声
亦不有纵谓识从声生又许因根有相则
闻声时即是闻识若不闻识则非界义若
闻于识识则同声既能了之识作所闻之
境谁为能知知此闻识温陵曰若无知者
下谓能闻而无知则如草木矣亦不可也
不应声闻等谓依根依境单论既非不应
二者合成识界而为中位中位既无边界
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长水曰声能生识何假于闻若无于闻声
亦不有纵谓识从声生又许因根有相则
闻声时即是闻识若不闻识则非界义若
闻于识识则同声既能了之识作所闻之
境谁为能知知此闻识温陵曰若无知者
下谓能闻而无知则如草木矣亦不可也
不应声闻等谓依根依境单论既非不应
二者合成识界而为中位中位既无边界
卷五 第 283a 页
何立。】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
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
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
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
尚无名云何立界。」
【孤山曰若取肉形下破浮尘根也温陵曰
名身则非鼻名触则属身根所对之尘故
曰鼻尚无名也。】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
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
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
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
尚无名云何立界。」
【孤山曰若取肉形下破浮尘根也温陵曰
名身则非鼻名触则属身根所对之尘故
曰鼻尚无名也。】
卷五 第 283b 页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
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
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
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
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
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
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
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
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卷五 第 284a 页
【孤山曰破胜义也温陵曰肉质之知属身
故曰元触非鼻虚空之质属空故曰肉应
非觉伊兰臭𣗳也吴兴曰从二物不来下
以根从境破境既有二根应成两先定云
为香为臭次责云臭则非香香应非臭意
在俱闻墯两鼻之失也若鼻是一复以境
从根破根既惟一境云何二二性不立识
界奚存巳上皆破根生也问既云以香为
知知自属香岂非破境邪荅斯盖对根而
说正破胜义下文不对根辨方破境生也。】
卷五 第 284b 页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
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
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
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
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温陵曰眼识因眼而有既不能见眼鼻识
因香而有应不知香若曰能知即非香生
若曰不知即不名识皆不可也香非知有
下谓香不因根则不成香界识不知香则
卷五 第 285a 页
不成识界孤山曰中间识也内外根境也。】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
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
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
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温陵曰甘蔗等举五味也味因舌尝若舌
本苦则无能尝者孰为识体若舌本淡既
不因境味无所生无味与对从何立界此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
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
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
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温陵曰甘蔗等举五味也味因舌尝若舌
本苦则无能尝者孰为识体若舌本淡既
不因境味无所生无味与对从何立界此
卷五 第 285b 页
计识因舌生者妄也。】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
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
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
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
应虚空生汝心识。」
【温陵曰识自为味谓识即味也同于舌根
谓识不自尝也又一切味下谓识因味生
则味多识亦应多识一味亦应一体必味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
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
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
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
应虚空生汝心识。」
【温陵曰识自为味谓识即味也同于舌根
谓识不自尝也又一切味下谓识因味生
则味多识亦应多识一味亦应一体必味
卷五 第 286a 页
生者牒定识因味生也咸淡甘辛同为一
味者结成识一味亦应一也异识既一异
味既同则无分别无别则非识非识则无
界此计识因味生者妄也吴兴曰咸淡甘
辛略举四味详则有六更加苦酢言和合
者众味共成也俱生者本性不易也变异
者烧煮异本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
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
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味者结成识一味亦应一也异识既一异
味既同则无分别无别则非识非识则无
界此计识因味生者妄也吴兴曰咸淡甘
辛略举四味详则有六更加苦酢言和合
者众味共成也俱生者本性不易也变异
者烧煮异本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
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
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卷五 第 286b 页
【孤山曰初因舌是破自生二因味是破他
生三不应虚空是破无因生四舌味和合
是破共生前后诸文皆尔此中最显。】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
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
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温陵曰觉观即身识而以合离二境为缘
若无缘则无识是则因境非因身也若因
触生下谓若无身则不知合离是又因身
卷五 第 287a 页
非因境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
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
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即汝
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
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温陵曰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者徒触不能
生知因身然后知触此明身识由根境合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
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
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即汝
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
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温陵曰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者徒触不能
生知因身然后知触此明身识由根境合
卷五 第 287b 页
显也合则当知身即触也触即身也若身
即触则身非身矣若触即身则触非触矣
身触互夺故无处所合身则无触位故即
为身体离身则无触用故即同虚空然则
内外中间之位皆不成立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经会解卷第五
即触则身非身矣若触即身则触非触矣
身触互夺故无处所合身则无触位故即
为身体离身则无触用故即同虚空然则
内外中间之位皆不成立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经会解卷第五
卷五 第 28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