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899a 页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三十(经十之三)
(凡遇圆相即是标辞与疏同其上文)。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
奉忆持无失。」
【
(标此结集者序致之辞)。】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
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
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
(疏问妄想也未
闻五阴总是妄想而名有殊有本云微妙开示)。】
「
又此五阴
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
(问除断顿渐也并即顿也)。】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
(问边际也界分也)。】
(凡遇圆相即是标辞与疏同其上文)。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
奉忆持无失。」
【
(标此结集者序致之辞)。】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
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
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
(疏问妄想也未
闻五阴总是妄想而名有殊有本云微妙开示)。】
「
又此五阴
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
(问除断顿渐也并即顿也)。】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
(问边际也界分也)。】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899b 页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
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
来眼。」
【
(眼目左右之言皆喻心也心明照了如目之见)。】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
留死生及诸尘垢。」
【
(精真法身也妙明般若也圆净
解脱也三德圆融唯一本觉死生苦道也尘垢业烦恼也斯则妙性
圆明离诸名相耳)。】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
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
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
(不更具叙色之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0a 页
与心三种相续故云乃至虚空无为尚是妄生岂况有为一切诸法
狂痴故有故如认影○标一迷真心认物为己○解私谓精真中道
也妙明寂照也寂故即假照故即空三谛融通元无尘垢总名本觉
圆净此单论真性也乃至下单论妄想生起诸法斯元下合明真妄
发生世间所以尔者无前单论则不知离义无后合明则不知即义
迷头认影事匪条然)。】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
(疏既
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不名为妄故云无因自诸妄想展转相
因交妄发生递相为种故云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
狂痴故有故如认影○标一迷真心认物为己○解私谓精真中道
也妙明寂照也寂故即假照故即空三谛融通元无尘垢总名本觉
圆净此单论真性也乃至下单论妄想生起诸法斯元下合明真妄
发生世间所以尔者无前单论则不知离义无后合明则不知即义
迷头认影事匪条然)。】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
(疏既
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不名为妄故云无因自诸妄想展转相
因交妄发生递相为种故云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0b 页
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
计度。」
【
(说有因缘犹是妄执更认自然迷中倍者故云众生妄心
计度○标彼虚空幻生者前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
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解立因缘性谓自他共性并下自然则
四性备矣彼虚空性此指体性之性既由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空犹幻有世界可知故法华云知法常无性者是也众生于无性中
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妄心分别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
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
推自然者。」
【
(若知妄起许说因缘妄元无生说谁因缘因缘
计度。」
【
(说有因缘犹是妄执更认自然迷中倍者故云众生妄心
计度○标彼虚空幻生者前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
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解立因缘性谓自他共性并下自然则
四性备矣彼虚空性此指体性之性既由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空犹幻有世界可知故法华云知法常无性者是也众生于无性中
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妄心分别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
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
推自然者。」
【
(若知妄起许说因缘妄元无生说谁因缘因缘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1a 页
尚是妄中建立而况不知是妄推为自然耶○标起信云众生以不
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动念现六尘境即是五阴妄想也○解据理合
云不知妄所起说妄因缘反显知妄则不说也故前文云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今言知妄而说因缘者纵而言之即以诸妄为后妄之因
也如前文云自诸妄想展转相因若妄元无下夺而言之因缘尚无
自然安在以胜况劣用遣执情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
是妄想。」
【
(疏五阴之因元妄所结此即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也
此因缘性妄中权立欲令了法元无所有是故同名一妄想耳○标
但一虚妄更无由绪○解此结前所谈亦生后所答)。】
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动念现六尘境即是五阴妄想也○解据理合
云不知妄所起说妄因缘反显知妄则不说也故前文云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今言知妄而说因缘者纵而言之即以诸妄为后妄之因
也如前文云自诸妄想展转相因若妄元无下夺而言之因缘尚无
自然安在以胜况劣用遣执情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
是妄想。」
【
(疏五阴之因元妄所结此即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也
此因缘性妄中权立欲令了法元无所有是故同名一妄想耳○标
但一虚妄更无由绪○解此结前所谈亦生后所答)。】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1b 页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
不能来想中传命。」
【
(疏正指是想也揽父母遗体而
合成此身遗体即是想爱流出故云父母想生汝之托阴亦是想爱
而来以想遗体为胜境故识即趣彼结成胎脏故云汝心非想不来
传命斯则三处妄想和合结成此体也○标前文云同业相缠合离
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耳)。】
「
如我先言心想
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
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
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酢出。」
【
(疏引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2a 页
前释成也即引破想阴文悬崖酢物俱不到身由汝所思便能生汝
口足酸水若非妄想同类孰有水等生焉通伦犹同类也)。】
「
是故
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
想。」
【
(结归立名也以此验之如何非想是故应知妄想凝结即成色
阴故云坚固○标前文云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
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有狂华复有
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解汝体遗体也想谓欲想子
在中阴时若无欲想则不能来父母欲想中受胎如我下引前破想
阴喻显此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
口足酸水若非妄想同类孰有水等生焉通伦犹同类也)。】
「
是故
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
想。」
【
(结归立名也以此验之如何非想是故应知妄想凝结即成色
阴故云坚固○标前文云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
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有狂华复有
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解汝体遗体也想谓欲想子
在中阴时若无欲想则不能来父母欲想中受胎如我下引前破想
阴喻显此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2b 页
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
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
明第二妄想。」
【
(疏前四句蹑前色阴动身之想即明受阴
是妄想也由因下正显也因想梅等便有受领若非领纳焉得水生
此受亦是妄想转变妄生领纳也二驱驰者领比违顺生苦乐法遂
成损益为彼所使照境而领虚通无碍故曰虚明○标前文云譬如
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喻在后耳○解由因受生者因想故受生也能动色体即形受酸
涩也当知色受想二阴妄想相由而起必不相离故前文云汝体先
因父母想生下文云种种取像心生形取皆同悬崖酢物之想由是
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
明第二妄想。」
【
(疏前四句蹑前色阴动身之想即明受阴
是妄想也由因下正显也因想梅等便有受领若非领纳焉得水生
此受亦是妄想转变妄生领纳也二驱驰者领比违顺生苦乐法遂
成损益为彼所使照境而领虚通无碍故曰虚明○标前文云譬如
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喻在后耳○解由因受生者因想故受生也能动色体即形受酸
涩也当知色受想二阴妄想相由而起必不相离故前文云汝体先
因父母想生下文云种种取像心生形取皆同悬崖酢物之想由是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3a 页
明之此三妄想其体粗现非如行识幽微难见所以前三中所发天
魔其相亦粗后二阴中所发心见二魔其相亦细汝今现前下正示
受相也顺益即乐受违损即苦受合有非违非顺即不苦不乐受但
是文略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
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
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
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
第三妄想。」
【
(疏初二句标念虑即想身之驱役皆想所为也
身非下释初三句反质若非想类何以随念种种下五句正显凡取
魔其相亦粗后二阴中所发心见二魔其相亦细汝今现前下正示
受相也顺益即乐受违损即苦受合有非违非顺即不苦不乐受但
是文略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
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
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
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
第三妄想。」
【
(疏初二句标念虑即想身之驱役皆想所为也
身非下释初三句反质若非想类何以随念种种下五句正显凡取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3b 页
前境先须想像后身随之想若是实何须形取形若非想自不能行
二既相须岂非虚妄故云与念相应寤寐虽异皆是想为寐既成梦
梦非有实应知寤想岂是实耶则汝下结是知现今想像念虑正由
妄情摇动故尔焉不是妄融色质通心念变境像成梦寐故云融通
妄想○标前喻想阴属此第三今受阴喻第二妄想文云譬如有人
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
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解心生
形取谓心念若生形质必取想高酸起取之验也寤寐等由想成梦
以显妄念常无间然)。】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
二既相须岂非虚妄故云与念相应寤寐虽异皆是想为寐既成梦
梦非有实应知寤想岂是实耶则汝下结是知现今想像念虑正由
妄情摇动故尔焉不是妄融色质通心念变境像成梦寐故云融通
妄想○标前喻想阴属此第三今受阴喻第二妄想文云譬如有人
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
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解心生
形取谓心念若生形质必取想高酸起取之验也寤寐等由想成梦
以显妄念常无间然)。】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4a 页
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
(疏显行相
也初二句标行阴迁流微细难觉故云不住密移也甲长下释前二
句释不住后一句显密移)。】
「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
体迁如必是真汝可无觉。」
【
(标非汝又不可
是汝又无凭)。】
「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
幽隐第四妄想。」
【
(疏示虚妄也真犹实也行阴若非汝
体何得相代不停又若实是汝身何不知觉生灭非汝不可是汝无
凭故知虚妄则汝下结想名密移难觉故云幽隐○标前文云譬如
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以迁流生
灭为义)。】
【
(疏显行相
也初二句标行阴迁流微细难觉故云不住密移也甲长下释前二
句释不住后一句显密移)。】
「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
体迁如必是真汝可无觉。」
【
(标非汝又不可
是汝又无凭)。】
「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
幽隐第四妄想。」
【
(疏示虚妄也真犹实也行阴若非汝
体何得相代不停又若实是汝身何不知觉生灭非汝不可是汝无
凭故知虚妄则汝下结想名密移难觉故云幽隐○标前文云譬如
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以迁流生
灭为义)。】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4b 页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
身不出见闻觉知。」
【
(疏牒指识体也初三句牒计也
行人所认微细明了离生灭湛然不动目为常住者即识阴也于身
下指体也识阴岂越见闻觉知此约用指也○标知见立知即无明
本)。】
「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
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
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
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
中念念受薰有何筹算。」
【
(疏正显虚妄也初二
句反标若此湛明是真实性不合容受虚妄习气习气即种子也何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5a 页
因下九句顺释忆忘俱无者初若有忆则有忘时元既无忆故不说
忘覆睹者再见也再见既无所遗此则容受妄习故知虚妄非真甚
明则此下结示也受薰持种发起现行流注生灭不可计矣○标知
见无见斯则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解名恒常者诸
解并谓识已离行无生灭故也今观此中五阴次第应通二义一者
如向观行中次第所显二者秖就阿难等现前而示若然则精明不
摇亦未必巳离行阴也真际曰此阴通收八识用动体常见闻精明
同一识阴私谓节公意以见闻为用则动精明为体则常而不知今
文即以见闻为精明动用为常体何则识无所存遍在诸根根对境
时虽涉于用用在无记未起善恶指此无记名为精明湛不摇处若
忘覆睹者再见也再见既无所遗此则容受妄习故知虚妄非真甚
明则此下结示也受薰持种发起现行流注生灭不可计矣○标知
见无见斯则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解名恒常者诸
解并谓识已离行无生灭故也今观此中五阴次第应通二义一者
如向观行中次第所显二者秖就阿难等现前而示若然则精明不
摇亦未必巳离行阴也真际曰此阴通收八识用动体常见闻精明
同一识阴私谓节公意以见闻为用则动精明为体则常而不知今
文即以见闻为精明动用为常体何则识无所存遍在诸根根对境
时虽涉于用用在无记未起善恶指此无记名为精明湛不摇处若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5b 页
约分齐明之五识五意识并第六心王皆是其处也佛恐众生计此
为常故寄阿难先且定云名恒常者若实精真不容习妄此破其常
也精谓精明真即恒常何因下示妄习相念念受薰者以昔睹奇物
纳种在识若不受薰覆睹前异必无记忆之相既不忘失则知中间
常为无明念念薰习薰习即妄何精真之有乎)。】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
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
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
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
(疏正显微细也识阴
离行故名为湛不是常住故云非真喻急流者凡夫二乘全不觉知
为常故寄阿难先且定云名恒常者若实精真不容习妄此破其常
也精谓精明真即恒常何因下示妄习相念念受薰者以昔睹奇物
纳种在识若不受薰覆睹前异必无记忆之相既不忘失则知中间
常为无明念念薰习薰习即妄何精真之有乎)。】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
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
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
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
(疏正显微细也识阴
离行故名为湛不是常住故云非真喻急流者凡夫二乘全不觉知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6a 页
十地巳前虽觉未尽故云流急不见若非想元等者显此正是妄想
根本以第八识为界趣生之本也非汝下四句明难断互用合开者
寄根明发故云互用开令无隔合为一体也如前文云返流全一六
用不行开即是合故无二别若非證真此难灭矣○标微细生住异
灭流注不息妙觉方尽)。】
「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
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
五颠倒细微精想。」
【
(疏因细得名也此是诸识之中
串习机要亦名精明湛不摇处故云湛了即本识也有而若无故云
罔象罔无也象似也非有形质故曰虚无望前行阴最为其细再三
示云细微精也○标前四谓之妄想此识阴名之精想盖是识精元
根本以第八识为界趣生之本也非汝下四句明难断互用合开者
寄根明发故云互用开令无隔合为一体也如前文云返流全一六
用不行开即是合故无二别若非證真此难灭矣○标微细生住异
灭流注不息妙觉方尽)。】
「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
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
五颠倒细微精想。」
【
(疏因细得名也此是诸识之中
串习机要亦名精明湛不摇处故云湛了即本识也有而若无故云
罔象罔无也象似也非有形质故曰虚无望前行阴最为其细再三
示云细微精也○标前四谓之妄想此识阴名之精想盖是识精元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6b 页
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有情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
入诸趣前文云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
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解六根互用等始破见思故安想
得灭即粗垢先落也问上文受薰约无明说今妄想灭何止见思耶
答无明所薰亦见思种子故前指见物有忆有忘正是粗相合种现
虽尽而根本犹存非谓六根得真互用问此首楞严体无不圆宗无
不极至于破阴力用何短乎答非是力用不恊体宗由辩魔中五十
重境皆从分段五阴妄想中现今齐此论灭故且至六根互用若如
前又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破根本无明有异此中颠倒妄想也往
人未晓所说雷同更请后贤精究斯义)。】
入诸趣前文云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
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解六根互用等始破见思故安想
得灭即粗垢先落也问上文受薰约无明说今妄想灭何止见思耶
答无明所薰亦见思种子故前指见物有忆有忘正是粗相合种现
虽尽而根本犹存非谓六根得真互用问此首楞严体无不圆宗无
不极至于破阴力用何短乎答非是力用不恊体宗由辩魔中五十
重境皆从分段五阴妄想中现今齐此论灭故且至六根互用若如
前又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破根本无明有异此中颠倒妄想也往
人未晓所说雷同更请后贤精究斯义)。】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7a 页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
(疏此五即是众
生所受报法故通名受亦曰五取蕴众生取此为自体故○标前阿
难问云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
来微细开示故也若总明五阴本因同一妄想为别显成色受想行
识五受阴妄想耳)。】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
(疏答诣何为界也界即因
义亦是分义因依界分际限别故故云因界)。】
「
唯色与空
是色边际。」
【
(色谓形色空谓显色俱色蕴摄妄色妄空互形
互显故略举色空摄一切尽○标前文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
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是色边际○解孤山曰四大围空而成色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7b 页
质)。】
「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
(疏触有违顺即成苦
乐二受离无违顺但舍受也○标前文云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
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是受边际○解资中曰触有苦
乐离即成舍俱名为受)。】
「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疏记忆忘失取像攀缘俱为想阴之分齐耳○标前文云又汝心中
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是想边际)。】
「
唯
灭与生是行边际。」
【
(疏生灭迁流刹那四相但是生
灭皆行分也○标前文云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流于世间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是行边际○解私谓三相迁流俱属行阴略举
生灭以摄于异)。】
「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
(疏湛前行
「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
(疏触有违顺即成苦
乐二受离无违顺但舍受也○标前文云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
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是受边际○解资中曰触有苦
乐离即成舍俱名为受)。】
「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疏记忆忘失取像攀缘俱为想阴之分齐耳○标前文云又汝心中
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是想边际)。】
「
唯
灭与生是行边际。」
【
(疏生灭迁流刹那四相但是生
灭皆行分也○标前文云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流于世间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是行边际○解私谓三相迁流俱属行阴略举
生灭以摄于异)。】
「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
(疏湛前行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8a 页
阴合归识阴见识不动认为真湛齐此名为识阴边际以见行阴是
生灭法离生灭处必是湛寂就所认处即识分齐也○标前文云汝
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皆同异失
准是识边际○解湛生灭之际入精明之处方名合湛合同也以行
相异而识体同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
从色除。」
【
(疏答前为顿销除为次第尽也生起则从细至粗从
内感外一切诸法唯识变故故云生因识有除断则先粗后细从外
向内如浣衣磨镜粗垢先落然生起时实非前后一念顿变以约粗
细作此说耳圆顿观法断亦非次功行成时自然尔也○解孤山曰
生灭法离生灭处必是湛寂就所认处即识分齐也○标前文云汝
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皆同异失
准是识边际○解湛生灭之际入精明之处方名合湛合同也以行
相异而识体同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
从色除。」
【
(疏答前为顿销除为次第尽也生起则从细至粗从
内感外一切诸法唯识变故故云生因识有除断则先粗后细从外
向内如浣衣磨镜粗垢先落然生起时实非前后一念顿变以约粗
细作此说耳圆顿观法断亦非次功行成时自然尔也○解孤山曰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8b 页
约生则由内造外从细至粗如著衣也故迷理有识乃至有色约灭
则由外至内从粗至细如脱衣也故悟理色尽乃至识尽)。】
「
理则
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
尽。」
【
(疏前约生起除断道理合然若定作此解焉知虚妄故须先理
后事顿悟渐除方了修證之义耳理则顿悟者若约證悟圆理即一
断一切断无前后也如前文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尘垢应念
销成圆明净妙解悟亦然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以
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念即无念一切顿尽由真性中本无妄
故故云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五阴妄法名之曰事阴既
粗细不同法尔粗者先去解行虽顿断自有序日出孩生皆喻此也
则由外至内从粗至细如脱衣也故悟理色尽乃至识尽)。】
「
理则
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
尽。」
【
(疏前约生起除断道理合然若定作此解焉知虚妄故须先理
后事顿悟渐除方了修證之义耳理则顿悟者若约證悟圆理即一
断一切断无前后也如前文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尘垢应念
销成圆明净妙解悟亦然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以
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念即无念一切顿尽由真性中本无妄
故故云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五阴妄法名之曰事阴既
粗细不同法尔粗者先去解行虽顿断自有序日出孩生皆喻此也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9a 页
○解私谓此文总略不易甄明且约二义释其大节一者以此四句
俱就观行位伏义释之谓依理顿悟乘悟修观用观并销而其五阴
在运粗者先除细者后尽故曰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前文所明五阴
区宇次第而显者即其义也二者以上二句约相似位说下二句约
观行位说观行可见相似位者从入初信似證三谛名理则顿悟圆
破五阴名乘悟并销但此并销有尽未尽尽在七信未在已前上文
所明五阴若尽能超五浊者即其义也问孤山云色尽在观行位受
尽在初二两信想尽在三四行尽在五六识尽入七信已去今何以
总判五阴尽在七信将非好辩矫异先说乎答非好辩也诚有以也
一按文二详义且按文者前色阴尽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俱就观行位伏义释之谓依理顿悟乘悟修观用观并销而其五阴
在运粗者先除细者后尽故曰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前文所明五阴
区宇次第而显者即其义也二者以上二句约相似位说下二句约
观行位说观行可见相似位者从入初信似證三谛名理则顿悟圆
破五阴名乘悟并销但此并销有尽未尽尽在七信未在已前上文
所明五阴若尽能超五浊者即其义也问孤山云色尽在观行位受
尽在初二两信想尽在三四行尽在五六识尽入七信已去今何以
总判五阴尽在七信将非好辩矫异先说乎答非好辩也诚有以也
一按文二详义且按文者前色阴尽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09b 页
受阴尽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想阴尽虚受照应了罔陈习行阴尽于
涅槃天将大明悟识阴尽即得现前诸根互用凡此五者岂非皆是
六根清净之明文乎二说义者如前说色阴妄想云汝体先因父母
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以此观之色由想生色阴若亡
想阴必尽想阴若尽既无陈习岂非巳断思惟烦恼耶况想阴之前
受阴尽时得意生身若不断思出分段死安得意生乎受尽尚尔想
行识尽不亦例然又则色阴尽者能超劫浊前明劫浊从见虚空遍
十方界即名为浊是则劫浊尽时不应见空空见若除受等四阴复
何所在故知五浊超必同时不可以常涂所谈较其伦次也圆师所
解恐非经意古云说经者传先儒之言非从已出不得相让让之则
涅槃天将大明悟识阴尽即得现前诸根互用凡此五者岂非皆是
六根清净之明文乎二说义者如前说色阴妄想云汝体先因父母
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以此观之色由想生色阴若亡
想阴必尽想阴若尽既无陈习岂非巳断思惟烦恼耶况想阴之前
受阴尽时得意生身若不断思出分段死安得意生乎受尽尚尔想
行识尽不亦例然又则色阴尽者能超劫浊前明劫浊从见虚空遍
十方界即名为浊是则劫浊尽时不应见空空见若除受等四阴复
何所在故知五浊超必同时不可以常涂所谈较其伦次也圆师所
解恐非经意古云说经者传先儒之言非从已出不得相让让之则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0a 页
其道不明余忝传先佛之言果有以也亦何敢让哉)。】
「
我已示
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疏此引前说结责未解也如前文云巾体是同因结有异又云毕竟
同中生毕竟异又云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即结解时云何同除此皆
理则顿悟事非顿除如何再问耶顿渐悟修如圆觉疏○解所皆先
说亦有顿渐二义巾体是一以喻真性悟则成顿也巾结有异以喻
妄想除则成渐也原夫天巾由次第而结亦次第而解所譬六根及
以五阴生之与灭一往相类再研有殊何者以六根义横五阴义竖
故且如六根迷真起妄因妄成根必无先眼次耳等异至于反妄归
真亦无从粗至细之理岂非横义耶前以结解次第为喻者但取六
「
我已示
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疏此引前说结责未解也如前文云巾体是同因结有异又云毕竟
同中生毕竟异又云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即结解时云何同除此皆
理则顿悟事非顿除如何再问耶顿渐悟修如圆觉疏○解所皆先
说亦有顿渐二义巾体是一以喻真性悟则成顿也巾结有异以喻
妄想除则成渐也原夫天巾由次第而结亦次第而解所譬六根及
以五阴生之与灭一往相类再研有殊何者以六根义横五阴义竖
故且如六根迷真起妄因妄成根必无先眼次耳等异至于反妄归
真亦无从粗至细之理岂非横义耶前以结解次第为喻者但取六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0b 页
根差别及选择圆通谓之次第也今明五阴亦迷真起妄因妄成阴
既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岂非竖义耶若以结解喻之则两番次第
宛有伦绪当知前文举喻不可以喻难法此中引例不可以根难阴
适时之说须晓大纲又前示巾结难成次第至解萦之际一六同时
盖显一根反源六根解脱今亦如是故相似位一阴若破五阴皆除
向所以作两义释顿渐之文者亦顺斯意也)。】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
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
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
界。」
【
(疏如上五种妄想即是五阴根本五阴摄一切法故一切法皆
既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岂非竖义耶若以结解喻之则两番次第
宛有伦绪当知前文举喻不可以喻难法此中引例不可以根难阴
适时之说须晓大纲又前示巾结难成次第至解萦之际一六同时
盖显一根反源六根解脱今亦如是故相似位一阴若破五阴皆除
向所以作两义释顿渐之文者亦顺斯意也)。】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
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
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
界。」
【
(疏如上五种妄想即是五阴根本五阴摄一切法故一切法皆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1a 页
妄想也如上文云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
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汝既悟此故
云心得开通亦合他解故云传示合识若知依正自他俱一妄想即
可厌患五蕴自体求趣涅槃常乐何三界之可恋乎故此嘱劝弘宣
自他俱益也○标令识虚妄者俾行人谙识五阴中五十种魔事同
一虚妄也○解付嘱流通唯行与教自辩魔来流通行也此下尽经
流通教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
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
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
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汝既悟此故
云心得开通亦合他解故云传示合识若知依正自他俱一妄想即
可厌患五蕴自体求趣涅槃常乐何三界之可恋乎故此嘱劝弘宣
自他俱益也○标令识虚妄者俾行人谙识五阴中五十种魔事同
一虚妄也○解付嘱流通唯行与教自辩魔来流通行也此下尽经
流通教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
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
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1b 页
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
(疏此文校
量文虽不多意已周尽七宝财之胜也满空多之胜也微尘诸佛福
田胜也承事供养无虚度者心之胜也又虚空珍宝广大心奉上诸
佛承事供养第一心心无虚度长时心如是布施心境俱胜所获福
德其大矣哉)。】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
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
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
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
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
(施佛七钱获轮王位显福
【
(疏此文校
量文虽不多意已周尽七宝财之胜也满空多之胜也微尘诸佛福
田胜也承事供养无虚度者心之胜也又虚空珍宝广大心奉上诸
佛承事供养第一心心无虚度长时心如是布施心境俱胜所获福
德其大矣哉)。】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
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
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
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
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
(施佛七钱获轮王位显福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2a 页
田中佛福为胜轮王之福七宝具足千子围绕况尽空珍宝以奉如
来所施之物尚穷劫难思其所招福岂有边际非一切智莫能知矣)。】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
(此告
语不虚令深信佛所说真实也 标如来真实如五语也)。】
「
若复
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
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
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
(疏示人具极罪也波罗夷
此云弃或云不可乐弃故即现无僧用不可乐即当入地狱小乘四
弃大乘十重具犯此罪受报无穷故历十方靡不皆至阿鼻五无间
狱○标大乘十弃于杀盗淫妄外更加五酤酒六说在家出家人过
来所施之物尚穷劫难思其所招福岂有边际非一切智莫能知矣)。】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
(此告
语不虚令深信佛所说真实也 标如来真实如五语也)。】
「
若复
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
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
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
(疏示人具极罪也波罗夷
此云弃或云不可乐弃故即现无僧用不可乐即当入地狱小乘四
弃大乘十重具犯此罪受报无穷故历十方靡不皆至阿鼻五无间
狱○标大乘十弃于杀盗淫妄外更加五酤酒六说在家出家人过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2b 页
七自赞毁他八悭吝九瞋恚十自谤三宝不信因果)。】
「
能以一
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疏显弘经持少也一念心之边际也夫弘经者时必长久岂有一念
而宣说者今显弘经力大故举至少以显殊胜)。】
「
是人罪障
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
安乐国。」
【
(灭罪胜也重罪之人一念弘经其力能翻极重苦报
成极乐报)。】
「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
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
【
(得福胜也前之施福已自难量今此复超千万
亿倍喻所不及何奇之若此乎问极重罪人极少时分为人读说未
「
能以一
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疏显弘经持少也一念心之边际也夫弘经者时必长久岂有一念
而宣说者今显弘经力大故举至少以显殊胜)。】
「
是人罪障
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
安乐国。」
【
(灭罪胜也重罪之人一念弘经其力能翻极重苦报
成极乐报)。】
「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
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
【
(得福胜也前之施福已自难量今此复超千万
亿倍喻所不及何奇之若此乎问极重罪人极少时分为人读说未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3a 页
足可称何以灭业得福如此殊胜耶答此有多义故获胜报一所弘
之经是佛极谈教理行果皆不思议故谓显如来藏心法法皆是有
情无情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此理不思议也佛顶心咒因人果人皆
依此法灭恶生善八理化他防邪护正进行弥速能成菩提此教不
思议也圆通行门二十五圣观音为最此行不思议也六十圣位第
三渐次便證无生复说乾慧能超因位直入果海此果不思议也二
末世多障能于此时弘此极谈信解真正实希有故三施福唯得生
死之报仍但自利弘经法利能至无漏能令闻者信解无谬展转利
乐无穷尽故由是一念虽少其利博哉是故能胜前宝施福)。】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
之经是佛极谈教理行果皆不思议故谓显如来藏心法法皆是有
情无情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此理不思议也佛顶心咒因人果人皆
依此法灭恶生善八理化他防邪护正进行弥速能成菩提此教不
思议也圆通行门二十五圣观音为最此行不思议也六十圣位第
三渐次便證无生复说乾慧能超因位直入果海此果不思议也二
末世多障能于此时弘此极谈信解真正实希有故三施福唯得生
死之报仍但自利弘经法利能至无漏能令闻者信解无谬展转利
乐无穷尽故由是一念虽少其利博哉是故能胜前宝施福)。】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3b 页
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
(广说
不尽者即前文云若我说是佛顶光聚悉怛多咒从旦至暮音声相
连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河沙劫终不能尽此显经义及持者功德
皆不可量也依我下以能得最极之果能离内外魔事用劝如说而
行也斯则弘持经者所得所离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解私谓前利
他得福此自利成道或以此义释成上文谓开示未学得福斯胜者
良由众生于教诵持乃至成道所益大故)。】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
【
(标出家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
【
(在家行净行二众)。】
「
一切世
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
(广说
不尽者即前文云若我说是佛顶光聚悉怛多咒从旦至暮音声相
连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河沙劫终不能尽此显经义及持者功德
皆不可量也依我下以能得最极之果能离内外魔事用劝如说而
行也斯则弘持经者所得所离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解私谓前利
他得福此自利成道或以此义释成上文谓开示未学得福斯胜者
良由众生于教诵持乃至成道所益大故)。】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
【
(标出家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
【
(在家行净行二众)。】
「
一切世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4a 页
间天人阿脩罗及诸他方菩萨二
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
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
(疏二十五圣及妙吉祥虽
各有说功归于佛总名佛说三种世间故云一切器界所住境也菩
萨二乘智正觉摄馀皆有情世间圣仙童子此仙众之一也经中有
此真言大欢喜者近得世间欢喜远得出世初地由三义故欢喜一
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所得果清净由斯义故皆大欢喜○
解初发心者圆教外凡或内凡也皆大欢喜通该凡圣孤山曰既闻
谈常扶律即偏解圆同服醍醐咸沾妙益故大欢喜○疏绝笔颂曰
以此少分赞经力施他流演无穷尽所获利乐悉回向菩提实际众
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
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
(疏二十五圣及妙吉祥虽
各有说功归于佛总名佛说三种世间故云一切器界所住境也菩
萨二乘智正觉摄馀皆有情世间圣仙童子此仙众之一也经中有
此真言大欢喜者近得世间欢喜远得出世初地由三义故欢喜一
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所得果清净由斯义故皆大欢喜○
解初发心者圆教外凡或内凡也皆大欢喜通该凡圣孤山曰既闻
谈常扶律即偏解圆同服醍醐咸沾妙益故大欢喜○疏绝笔颂曰
以此少分赞经力施他流演无穷尽所获利乐悉回向菩提实际众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4b 页
生界)。】
「首楞严经」
**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释极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谛唐言极
量怀道观方随缘济物展转游化渐达支那
(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止道场
驻锡众知博达祈请颇多量以利乐为心因
敷秘𧷤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于灌
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
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译成一部十卷
「首楞严经」
**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释极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谛唐言极
量怀道观方随缘济物展转游化渐达支那
(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止道场
驻锡众知博达祈请颇多量以利乐为心因
敷秘𧷤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于灌
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
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译成一部十卷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5a 页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释迦稍讹正云铄祛此翻曰云峰)译
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清河房融笔授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
门怀迪證译量翻传事毕会本国怒其擅出
经本遣人追摄泛舶西归后因南使入京经
遂流布有唐惟悫法师资中沇公各著疏解
之云。
** 义疏跋
首楞严经是如来世尊最后之垂范也鞠其
所指归宿处在乎徵心辩见之两门辩见则
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清河房融笔授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
门怀迪證译量翻传事毕会本国怒其擅出
经本遣人追摄泛舶西归后因南使入京经
遂流布有唐惟悫法师资中沇公各著疏解
之云。
** 义疏跋
首楞严经是如来世尊最后之垂范也鞠其
所指归宿处在乎徵心辩见之两门辩见则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5b 页
恐人认妄觉所明便同吾不见处之真见徵
心则使渠离前尘影事见自巳性觉妙明之
本心悟此心而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
所现物得真见而父母生身犹彼十方虚空
吹一微尘尘物直下两亡心见自然双泯无
上宝觉圆明真净者盖有在于是矣长水大
法师璿公亲蒙记莂以曩愿力而来荷负教
乘助佛转轮妙堪遗嘱住首楞严王三昧以
金刚如幻力制撰大疏用以发扬乎吾佛无
见顶法之深旨显如来藏心明修行方便辩
心则使渠离前尘影事见自巳性觉妙明之
本心悟此心而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
所现物得真见而父母生身犹彼十方虚空
吹一微尘尘物直下两亡心见自然双泯无
上宝觉圆明真净者盖有在于是矣长水大
法师璿公亲蒙记莂以曩愿力而来荷负教
乘助佛转轮妙堪遗嘱住首楞严王三昧以
金刚如幻力制撰大疏用以发扬乎吾佛无
见顶法之深旨显如来藏心明修行方便辩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6a 页
离魔业行示地位阶差出圣教名殊辩趣生
因异陈禅那现境以此七利括尽楞严大要
其间或别列三科重论七大随文疏决真俗
镕融唐梵双彰圣凡一致除疑破执会色明
空宗趣了然教兼圆顿一多相即小大互陈
行布圆融自在无碍俾学者披经览疏即疏
證经不遭枝岐达佛知见譬如得门而直入
华屋岂不快哉盖法师尝持经中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一则语以问琅琊广照
觉禅师觉依其言抗声而答之遂领旨于言
因异陈禅那现境以此七利括尽楞严大要
其间或别列三科重论七大随文疏决真俗
镕融唐梵双彰圣凡一致除疑破执会色明
空宗趣了然教兼圆顿一多相即小大互陈
行布圆融自在无碍俾学者披经览疏即疏
證经不遭枝岐达佛知见譬如得门而直入
华屋岂不快哉盖法师尝持经中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一则语以问琅琊广照
觉禅师觉依其言抗声而答之遂领旨于言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6b 页
下载之禅书也是故悲愿宏广悟解详明学
海澜翻辩词锋利所造大疏专于显明佛意
不事文言简要不繁直截径正明白显露开
人心眸是为后世典刑所以前作尽废后来
虽有作者亦无过此但是于中采摭要义纂
集别行政清凉所谓此等皆是支流或名流
类盖从大部中支出流𣲖者也且夫大疏与
楞严大经并行流通蕃衍于无穷者独一长
水耳佛不云乎四人出世为四依菩萨非法
师其谁欤咸辉夙福何厚获此宝书敬写雄
海澜翻辩词锋利所造大疏专于显明佛意
不事文言简要不繁直截径正明白显露开
人心眸是为后世典刑所以前作尽废后来
虽有作者亦无过此但是于中采摭要义纂
集别行政清凉所谓此等皆是支流或名流
类盖从大部中支出流𣲖者也且夫大疏与
楞严大经并行流通蕃衍于无穷者独一长
水耳佛不云乎四人出世为四依菩萨非法
师其谁欤咸辉夙福何厚获此宝书敬写雄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7a 页
文以备修习庶几凭仗法流洗涤无始微细
沈惑普与法界众生以此为因地资粮期證
如来七常住果积功累德而成无上宝王云。
** 标指跋
首楞严标指要义之作始自皇宋熙宁间大
禅师也禅师讳晓月字公晦得法于滁之琅
琊广照觉公住洪之泐潭宝峰精舍晚年谢
院事引退于卢仙山之道济庵庵居闲暇日
与其徒论楞严旨诀就依长水璿师义疏科
目掇其简要之义于科文之下名其题曰标
沈惑普与法界众生以此为因地资粮期證
如来七常住果积功累德而成无上宝王云。
** 标指跋
首楞严标指要义之作始自皇宋熙宁间大
禅师也禅师讳晓月字公晦得法于滁之琅
琊广照觉公住洪之泐潭宝峰精舍晚年谢
院事引退于卢仙山之道济庵庵居闲暇日
与其徒论楞严旨诀就依长水璿师义疏科
目掇其简要之义于科文之下名其题曰标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7b 页
指要义急欲使世学佛之徒临文得旨昭然
如指诸掌也是时有开士曰应乾者密授智
證于东林照觉从师游久即录而藏诸后出
世开法继踵前席乃出其文遗失禅林中当
世得之如居贫获至宝似执热濯清风竞为
镂板传于江湖间故已久矣而兵革之后存
其正文者盖鲜焉余数年求其文而不能得
设得一二者亦残卷废轴也绍兴乙丑始获
其全帙乃率同志书之庶得洗心易虑于其
间终愧未揩待别为书也聊以弊文纪其岁
如指诸掌也是时有开士曰应乾者密授智
證于东林照觉从师游久即录而藏诸后出
世开法继踵前席乃出其文遗失禅林中当
世得之如居贫获至宝似执热濯清风竞为
镂板传于江湖间故已久矣而兵革之后存
其正文者盖鲜焉余数年求其文而不能得
设得一二者亦残卷废轴也绍兴乙丑始获
其全帙乃率同志书之庶得洗心易虑于其
间终愧未揩待别为书也聊以弊文纪其岁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8a 页
月云云今既编入义海果符前言因以二文
并附卷末识者毋致诮焉。
** 义海绝笔偈
「 如来本为大因缘
开悟群生佛知见
故使阿难助发机
示无真定求方便
妙奢摩他为初首
妙庄严路世希有
金刚如幻三昧门
众经无有出其右
世尊顶相无能见
任待千头并百面
无边身者尽其机
到了不容通一线
三世诸佛同此门
戒定慧学无不圆
并附卷末识者毋致诮焉。
** 义海绝笔偈
「 如来本为大因缘
开悟群生佛知见
故使阿难助发机
示无真定求方便
妙奢摩他为初首
妙庄严路世希有
金刚如幻三昧门
众经无有出其右
世尊顶相无能见
任待千头并百面
无边身者尽其机
到了不容通一线
三世诸佛同此门
戒定慧学无不圆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8b 页
道场加行成圣位
破魔说法天人尊
伟哉此经何宗趣
凡圣平等无二路
胜净明心触处周
清净本然法如故
吾不见处情难到
湛入合湛皆有过
三科七大尽破除
失脚蹋翻古皇道
此经大底符于律
四决定义乌可忽
吁嗟正性不能刳
古今那有魔成佛
五天译罢来唐土
出自神僧并大士
润文笔授遇其人
又得长水撰义疏
后来注释非一家
义辞婉美犹贯华
破魔说法天人尊
伟哉此经何宗趣
凡圣平等无二路
胜净明心触处周
清净本然法如故
吾不见处情难到
湛入合湛皆有过
三科七大尽破除
失脚蹋翻古皇道
此经大底符于律
四决定义乌可忽
吁嗟正性不能刳
古今那有魔成佛
五天译罢来唐土
出自神僧并大士
润文笔授遇其人
又得长水撰义疏
后来注释非一家
义辞婉美犹贯华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9a 页
虽然疏义两并行
各随部帙成等差
我今总巳集其解
俾众法流归义海
浸润法界无边空
普使群灵同正解」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三十
昔隋智者大师闻西竺国有性宗楞严昼夜
西向作礼愿早至此土与诸众生开佛知见
然竟不及见遂宗法华作止观止观即此经
中妙奢摩他毗婆舍那一义耳窃惟此经旨
各随部帙成等差
我今总巳集其解
俾众法流归义海
浸润法界无边空
普使群灵同正解」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三十
昔隋智者大师闻西竺国有性宗楞严昼夜
西向作礼愿早至此土与诸众生开佛知见
然竟不及见遂宗法华作止观止观即此经
中妙奢摩他毗婆舍那一义耳窃惟此经旨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19b 页
趣渊𧷤深奥微妙实不可得而心思言议之
在明悟而巳矣故云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又
云如何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是皆
离于见闻觉知绝乎修證行解逮将文殊禀
命料拣圆通则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信知此法还假闻思修三慧相须而作庶几
尽證反闻自闻之道善哉微尘诸佛涅槃妙
门盖有在于是矣经传震旦自唐神龙洎宋
乾道将五百年其弘扬诠解者无出乎此义
海中诸圣师焉但就中有师承不同者以事
在明悟而巳矣故云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又
云如何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是皆
离于见闻觉知绝乎修證行解逮将文殊禀
命料拣圆通则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信知此法还假闻思修三慧相须而作庶几
尽證反闻自闻之道善哉微尘诸佛涅槃妙
门盖有在于是矣经传震旦自唐神龙洎宋
乾道将五百年其弘扬诠解者无出乎此义
海中诸圣师焉但就中有师承不同者以事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20a 页
相观之似乎互有得失以理性质之正是相
与辩明华严文殊问明涅槃纯陀答难皆此
意也阅教之士当究六解一亡之义不可存
结此结若存便见是非锋起余乃宗徒而于
此二初无适莫但欲发扬圣教而巳故综而
收之辄于二十五圆通位各附之以赞辞仍
以三颂释其疑难总三十万言分为三十卷
手自书写募缘入版流通恭请姑苏神照讲
师校證其文于中诸师提撕未到处神照亦
著语彰明之凡数段焉谓姑苏曰者是也其
与辩明华严文殊问明涅槃纯陀答难皆此
意也阅教之士当究六解一亡之义不可存
结此结若存便见是非锋起余乃宗徒而于
此二初无适莫但欲发扬圣教而巳故综而
收之辄于二十五圆通位各附之以赞辞仍
以三颂释其疑难总三十万言分为三十卷
手自书写募缘入版流通恭请姑苏神照讲
师校證其文于中诸师提撕未到处神照亦
著语彰明之凡数段焉谓姑苏曰者是也其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20b 页
他异说纷纭不能备载之耳若夫无见顶法
妙莲华王万行因华密因了义纵以身为舌
亦乌能言其万万之一耶傥能随顺章句得
义遗言一念发真归元见性觉妙明本觉明
妙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则五阴六入根尘阴
处一切浮尘十方虚空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方知吾佛本不曾说诸师亦不曾诠余所集
者亦复妄焉。
乾道丁亥夏至前一日福城灵
凤兰若遗教比丘咸辉谨书
** 后序
妙莲华王万行因华密因了义纵以身为舌
亦乌能言其万万之一耶傥能随顺章句得
义遗言一念发真归元见性觉妙明本觉明
妙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则五阴六入根尘阴
处一切浮尘十方虚空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方知吾佛本不曾说诸师亦不曾诠余所集
者亦复妄焉。
乾道丁亥夏至前一日福城灵
凤兰若遗教比丘咸辉谨书
** 后序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21a 页
清净海眼照映千门妙莲华王开敷万行销
庆喜之爱习获本妙心荡满慈之疑情合如
来藏星罗众义月满一乘首楞严经者乃大
觉能仁最后垂范示三观妙门入如来性海
谓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也然与诸教或名同
而义异或名异而义同圆觉三观静幻寂者
名同义异涅槃三相定慧舍者名异义同今
经正显心见性也至于二十五圣皆于此三
单复圆修而巳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亦由是而已矣至乎玄沙地藏清凉法眼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21b 页
琅琊广照皆得斯经深妙之旨而大振宗风
是则禅教同归定慧齐运者其惟此经焉大
唐京都悫法师精鍊十载梦感文殊乘狻猊
入其口首解此经目为玄赞文理幽𧷤盛行
西北巨宋长水法师因见琅琊广照禅师问
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琊抗声
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于言
下大悟遂依贤首国师玉教马鸣起信五重
而释通之教彻终顿圆融法穷一心玄极而
华严圆觉楞严起信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一
是则禅教同归定慧齐运者其惟此经焉大
唐京都悫法师精鍊十载梦感文殊乘狻猊
入其口首解此经目为玄赞文理幽𧷤盛行
西北巨宋长水法师因见琅琊广照禅师问
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琊抗声
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于言
下大悟遂依贤首国师玉教马鸣起信五重
而释通之教彻终顿圆融法穷一心玄极而
华严圆觉楞严起信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一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22a 页
以贯之者也泐潭月禅师遍参知识亦见琅
琊妙悟心宗观长水义疏文广乃略其要义
名曰标指净觉法师遍观诸疏或笔或削目
为集解私有助释之文符会宗教焉今福唐
禅人辉公书记自幼获斯经玩味欣跃久历
诸方穷究妙旨因观众解乃精金美玉共赞
大猷集成义海三十卷会众流而同归大海
耳使展卷明旨大义璨然深达一门超出妙
庄严路妙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大矣哉不
可得而思议也智彬嘉其运心广大因为校
琊妙悟心宗观长水义疏文广乃略其要义
名曰标指净觉法师遍观诸疏或笔或削目
为集解私有助释之文符会宗教焉今福唐
禅人辉公书记自幼获斯经玩味欣跃久历
诸方穷究妙旨因观众解乃精金美玉共赞
大猷集成义海三十卷会众流而同归大海
耳使展卷明旨大义璨然深达一门超出妙
庄严路妙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大矣哉不
可得而思议也智彬嘉其运心广大因为校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22b 页
證其文而求后序自愧荒芜聊尔随喜。
时乾
道三祀孟冬既望平江府前住松江华严教
院传贤首祖教神照大师智彬于重玄古刹
** 书偈一首(辉书记编集楞严诸家注解目曰义海住毗陵华藏比丘智先为说
此偈)
「 众生发妄遗本明
见闻不超声色界
如来慈悯为宣扬
七处徵求无影迹
乃知心目为过咎
见与见缘如空华
忽然狂歇获本头
此头亦非从外得
而斯清净海眼经
流布真[舟-(白-日)]五百载
时乾
道三祀孟冬既望平江府前住松江华严教
院传贤首祖教神照大师智彬于重玄古刹
** 书偈一首(辉书记编集楞严诸家注解目曰义海住毗陵华藏比丘智先为说
此偈)
「 众生发妄遗本明
见闻不超声色界
如来慈悯为宣扬
七处徵求无影迹
乃知心目为过咎
见与见缘如空华
忽然狂歇获本头
此头亦非从外得
而斯清净海眼经
流布真[舟-(白-日)]五百载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23a 页
中间作者互发明
得骥一毛龙片甲
道人刻意为纶贯
令他末学见大全
集众狐白以为裘
导引百川而归海
我今随喜说伽陀
普劝诸檀续慧命
要令佛顶再光明
长作未来大圆镜」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三十 牧十
得骥一毛龙片甲
道人刻意为纶贯
令他末学见大全
集众狐白以为裘
导引百川而归海
我今随喜说伽陀
普劝诸檀续慧命
要令佛顶再光明
长作未来大圆镜」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三十 牧十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即译经祖师也出大宋高僧传)¶ 第 923b 页
* 音释
抟
(度官切聚也)。
谙
(乌甘切谙练也)。
赜
(锄陌切深也)。
苌
(直良切)。
舶
(傍陌切大船也)。
沇
(余准切)。
莂
(并列切记莂谓授将来成佛之记劫国名号之
莂也)。
摭
(之石切拾也)。
纂
(作管切编集也)。
滁
(直鱼切郡名)。
泐
(卢则切泐
潭寺名)。
掇
(都活切拾取也)。
镂
(落候切刻镂也)。
综
(子宋切总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