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395a 页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九(经三之二)剪九

(凡遇圆相即是标辞与疏同其上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疏梵云驮都此云界界是因义根境识三互为
因故又种族义根境识三各一种族又眼等六种族别故○解此十
八界虽相对推破而正在六识其根与境前巳破故)。】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
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
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疏佛于小乘方便教说诸
因缘法今明第一义谛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故此牒而徵之○解私
音释¶ 第 395b 页
谓如汝所明者小乘所解因缘生法皆是实有不了即空今据彼诸
之用破其执也他皆仿此)。】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
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
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疏破
根生也初句牒既无下四句无境有识何用破也既从根生即不须
境若无其境何所分别所缘巳无能缘何用汝见下四句即能生识
根无体破也若谓根生根非眚等是不可见复无表示根尚不立识
从何有下破境生○解真际曰汝见指根也以是不可见有对色故
既不可见即无表示)。】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
音释¶ 第 396a 页
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
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
迁界从何立。」

(疏此色空相倾无识破也初一句牒空无
下四句立理正破既从色生空现色亡识应随灭谁了虚空若色下
五句据理质破色若迁变汝能了变识元不迁既无色相从何立界)。】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
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此随变不
变非界破初二句随变无识破色若变时识亦随变名谁为识不变
下四句不变无知破若不随变识则常在元从色生不合知空○解
孤山曰破有三意一识随色灭二界义不立若色灭识不灭则一迁
音释¶ 第 396b 页
一不迁两类不同何名种族故云汝识不迁界从何立若随色灭两
法巳灭界相何存故云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三常不知空性既不变
既从色生秖合识色不应识空)。】

若兼二种眼色共
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
云何成界。」

(疏破共生也若根境合生中界者此识中界知
不知别故云中离若成别者此识中界一半合根一半合境故云两
合两合若成有杂乱过知与不知同一界故界义应非或离者开义
或犹无也○解合则中离中谓识也既识从合生则属根境离则两
合释上句也一半合根一半合境根境两属体性杂乱亦乖种族界
义不成)。】
音释¶ 第 397a 页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
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
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
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
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标双微根境为缘生耳识
也)。】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
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
识何形貌。」

(疏先破根生此胜义也初一句牒动静下三句
音释¶ 第 397b 页
正破能生若无前境根自不成由尘发知故必无下况破所生若实
无知根尚不立更有何识)。】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
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
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破浮尘也
初三句纵破设取浮尘之耳容有闻者若无动静亦不成闻云何下
三句正责破也如何将此可见浮尘杂色触法为识之界则耳下二
句双质二根从何为界生耳识耶)。】

若生于声识因
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
在。」

(巳下破境生初句牒识因下根境俱亡破声能生识何假于闻
此亡根也若无于根声亦不有此亡境也根境俱亡识从谁生)。】
音释¶ 第 398a 页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
应闻识。」

(闻声同识破初三句双牒汝谓识因声生又许因根
有相今闻声时即是闻识)。】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

【(初句不闻无界破若不闻识亦不闻声能闻所闻俱无界义后一句
闻识同声破可知)。】

识巳被闻谁知闻识。」

(成所
无能破也能了之识巳作所闻之境谁为能知知此闻识)。】

若无
知者终如草木。」

(无知草木破也了别既无草木何异)。】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
内外相复从何成。」

(破共生也初二句正破中界根
境各生尚非共生岂有此理后三句显无根尘对边立中中既不成
音释¶ 第 398b 页
边亦不立也○解孤山曰识若杂成则一半属声一半属闻故云界
无中位既无中识则内根外境义皆不成)。】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
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
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
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
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标鼻香根境不能生识)。】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
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
音释¶ 第 399a 页
动摇之性。」

(疏先破根生此以浮尘胜义二根双问二俱有
过○解肉形即浮尘嗅知即胜义)。】

若取肉形肉质
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
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疏破浮尘也初句牒
次二句破若取双爪此乃身摄非属鼻根设有所知但名知触不名
知香名身下二句结非香鼻鼻尚下指无界义此下破胜义根○解
私谓若名为触即是身根所觉之尘故曰名触即尘)。】

若取嗅
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
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疏初三句牒计总问以肉
下破浮尘是知身自知触非是鼻根也)。】

以空为知空
音释¶ 第 399b 页
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
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
在。」

(破空是知初三句根无知觉破如是下二句空即是身破汝身
下三句结无本体○解孤山曰言空是汝则不见形言身是汝则不
能知两求不得是无所在)。】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
何预于汝。」

(破香是知此正破也香自有知何关汝鼻)。】


香嗅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
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

(疏破转计也初
二句牒计设汝若言非不相干由有我鼻香臭方立犹如鼻根由香
故有则彼下破今四句资不生香破也○解伊兰是臭树也)。】
音释¶ 第 400a 页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疏嗅
根何气破)。】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香臭相倾破也
非无也无不闻也)。】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
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
阿难谁为汝体。」

(俱闻两体破鼻若生香必不闻臭若
必生臭应不闻香今既俱闻鼻须有二二鼻若立两体还成正为何
体○解私谓从二物不来下以根从境破境既有二根应成两先定
云为香为臭次责云臭则非香香应非臭意在俱闻堕两鼻之失也)。】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
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疏互即双
音释¶ 第 400b 页
亡破若汝不许鼻有二者则香臭混然都无有别以从一鼻之所流
故若无香臭说何为知名生识界○解此复以境从根破根既唯一
境云何二二性不立识界奚存巳上皆破根生也问上文云以香为
知知自属香岂非破境耶答斯盖对根而说正破胜义下文不对根
辨方破境生也)。】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
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
香。」

(疏此下破境生也初句牒识因下五句举例夺破眼能有见见
不观眼香能生识识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
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
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反覆纵破也纵许汝识能
音释¶ 第 401a 页
知香者此则不合言从香生故云知则非生设若不能知此香臭又
何名识称了别耶故云不知非识香不因根无有香界故云香非知
有香界不成识不了香非可说言因香有识)。】

既无中间
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总结
破也识既无生根境不立设有闻性皆虚妄耳○解孤山曰中间识
也内外根境也)。】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
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
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
音释¶ 第 401b 页
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
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标如前徵问根境生识)。】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
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疏破根生也初句牒则诸
下举无五味以问舌根即无味自尝问也)。】

若舌性苦谁
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
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有无随计破也
舌若有味根巳成境孰知根者无味之时味必境生独有汝根焉能
生识下破境生)。】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
音释¶ 第 402a 页
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
味。」

(引例无知破也从味所生岂合名识故云识自为味设许名识
亦不自尝引例可见)。】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
既多生识应多体。」

(如前五味各生一物识必境生
亦应多体即识从于味识即成多也)。】

识体若一体必
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
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
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若一
体识必从境生能生之境亦应一体何分五别分别下纵破五味不
分何名了别说为识耶此则味从于识味应无别云何下二句总责
音释¶ 第 402b 页
识体从二得名根生境生二俱失故○解私谓咸淡甘辛略举四味
详则有六更加苦酢言和合者众味共成也俱生者本性不易也变
异者烧煮异本也斯等种相若谓能生一识体者所生之识既一能
生之味岂殊是则一切味尘混而无别苟无别识界义不成)。】


应虚空生汝心识。」

(疏破空生也)。】

舌味和
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破共生也既从合生自性属谁而名界耶○解孤山曰初因舌是破
自生二因味是破他生三虚空是破无因生四舌味和合是破共生
前后诸文皆尔此中最显)。】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
音释¶ 第 403a 页
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
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
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
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标如前徵问根境生识)。】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
缘身何所识。」

(疏破根生也观对待也无二所觉为相待
缘独此身根无生识理下破境生○解粗寻曰觉细伺曰观触尘合
离是身觉观之缘既无触缘则无觉观也)。】

若因触生必
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疏无身非
音释¶ 第 403b 页
觉破也有身无触尚不成知有触无身故非能觉非身无身也下根
境互亡破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此指现道理也物无觉触之知身则能觉于触斯理昭然明白可见
○解物不触知秖是物不知触耳)。】

知身即触知触
即身。」

(疏此下依理推破此二句根境相即也今汝若许触能生
识触则有知与身何异应可身亦名触触亦名身俱有知故应立量
云汝之身根定触所摄以有知故如所执触汝所执触定身根摄以
有知故如汝身根斯则触既生识遂令相即也○解既身知有触则
知是身时即受触知受触时即是身也)。】

即触非身即
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疏身触俱
音释¶ 第 404a 页
非也以相即故遂今俱非则触不成触身不成身也应立量云汝之
身根定非身根以有知故如所执触汝所执触定非是触以有知故
如汝身根将汝一因成我四量令汝相即亦令俱亡身触下二句结
无二位下破离合解若即唯是触则无身相若即唯是身即无触相
私谓从阿难下乃是委破上文身触各生之义先简物不触知次显
身知有触既了身知有触则晓身触同时若许同时故知身触各生
两无所以)。】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
是虚空等相。」

(疏初二句合即唯身破触既合身合应无
二唯一身根更无触位后二句离应无触破触若离身复何成触如
虚空相亦无触位○解推合与离此破中间识界下文内外不成结
音释¶ 第 404b 页
破根境也中云何立结破中间也)。】

内外不成中云
何立。」

(疏例破识体也触立则根立内无则外无根境不存何为
识相)。】

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
从谁立界。」

(双牒反质也三位俱空识从何立)。】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
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
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
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
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标如前徵问根境生识)。】
音释¶ 第 405a 页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
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
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疏先破根生此离尘无体
破也初一句牒于汝下五句正破能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若无法
尘意根不起离缘下二句例破所生离前法缘尚无根之形貌况所
生识将何起用)。】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
别性为同为异。」

(此下同异俱非破也此总问同异识
心第八也思量第七也了别第六也七八二识俱第六根亦同名意
故此双问二俱有过○解俱舍论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了别名识
此云识心同彼第一即意根也思量兼了别性同彼第二第三即意
音释¶ 第 405b 页
根所生之识也然彼第二亦云意者盖识之异名耳故婆沙○门心
意识三无有差别如火名焰亦名为炽亦名烧薪是知意识名同但
约先后以分二义)。】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疏破
同也若识与意其体同者识即是意云何更分能生所生此下破异)。】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解若识同意云何复有能
生所生若识异意则应所生同于无情)。】

若无所识云
何意生。」

(疏无识非生破初句半牒半定应无下破既识与意
异应一有所识一无了知苟无了知何会意生以意有知故○解又
纵计云所生无识则与能生体性非类)。】

若有所识云
何识意。」

(疏设使此识有了别者如何辩异识之与意此有识
音释¶ 第 406a 页
无异破也○解又若救云所生有识此识既无前法可缘必须反识
其意意若为境根义不成)。】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
界云何立。」

(疏双结不成也同义无凭异又非理二性不立
云何识生从汝根出下破境生○解上破根生下破境生)。】

若因
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
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
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疏此
明五尘不即意摄也以各有所对故)。】

汝识决定依于
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总问法尘也法
尘之法故云法法以别拣通也○解资中曰以五尘之法各配五根
音释¶ 第 406b 页
离五尘外意无别法)。】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
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
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
灭。」

(疏前五句正显无体法尘即前五尘影故离五无体生则下四
句牒破转救也设汝救言色及馀法虽非意境生灭二种正是法尘
者若尔生灭无体全是色等若起若止无别生灭在色等外○解槜
李曰色空动静通塞即色声香三尘也合离即味触两尘生灭即法
尘然生灭但是五尘通相离五无体故云生则诸法生灭则诸法灭
也)。】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
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疏正破识界无体也所因
音释¶ 第 407a 页
即法尘尚不可得岂生汝识能所俱无云何立界○标指之辞大乘
与疏相类故不重录)。】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
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
因缘及自然性。」

(○疏二重约七大会相然大之为名
本乎世谛小乘法相说诸色法四大和合之所成就复分内外说此
名为诸法自相寂而不圆犹为诸法共相所拣粗而且浅是佛如来
随他意语世间安立有名无实虽名为大大义不成胜义谛中所说
不尔谓周遍含摄体无不在物无不是非因待小当体受称故名为
大今此经中所说七义俱名大者七义之中摄一切法谓空有根尘
音释¶ 第 407b 页
色心性相尘尘法法无不周遍无不含容破彼权见令知实义如下
文云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斯则会相即性性遍相遍
方称胜义至极之大岂同权教说名自相文三)。】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
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
大和合发明。」

(叙昔闻也)。】

云何如来因缘
自然二俱排𢷤我今不知斯义所
属。」

(难今说也排推𢷤弃也○标阿难伸难者示相怀疑以安立方
便世俗谛疑胜谛第一义故有是难)。】

惟垂哀悯开示
音释¶ 第 408a 页
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疏求开示也方
便安立说有四大因缘和合成诸变化第一义中诸法不生今则无
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今以世谛疑第一义故有斯难○解孤山曰
将恐众生闻昔和合则滞于有闻今排𢷤则溺于空不达中道动成
戏论故请开示)。】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
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
菩提。」

(解问阿难何处厌小求大答即经初云恨无始来一向多
闻是厌小也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是求大也
亦可指法华中)。】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
音释¶ 第 408b 页
义谛。」

(疏因缘和合四大发明皆小乘法诸法不生唯如来藏即
第一义○标第一义谛即如来藏性不逐缘生境有)。】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
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
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
悯。」

(疏缠绕疑惑也诸佛秘密靡不皆知故云说乐今闻诸法皆如
来藏名真药现前举昔方便疑今真实名不能分别○标虽有多闻
忆持如来十二部经未全道力故佛举疑呵责)。】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
今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
音释¶ 第 409a 页
默然承佛圣旨。」

(疏敕听许宣现未俱益○标通达实
相者不认缘生境有是非之相)。】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
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
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
空不和诸色。」

(解此明大性本真则非和合故引虚空喻
之即同下文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也私谓此破阿难不和合疑非显
大性不和合义所云汝言四大和合等者牒彼所执也若彼大性体
非和合者正举其疑也既执和合疑非和合故今破之意云若谓四
大之性不和四大之相斯则性居相外二不相杂故曰犹如虚空不
音释¶ 第 409b 页
和诸色此约真如随缘不同顽空之性也)。】

若和合者同
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
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
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疏初四句
牒所计次六句略破非和若四大性自体非和则不和诸大如空与
色碍无碍异若和下破和合若大性体自是和合即成生灭始终即
生灭也生死下释初句释相成次句释相续谓生能成死等生能纶
生等谓现在生续过去生也如旋下二喻初喻相续次喻相成如文
○标谓循环生灭无穷也○解此破和合名同昔说体异前执前所
执者体唯世谛今所执者体兼真俗既破非和恐计于合故复破之
音释¶ 第 410a 页
此约真如不变不同变化等相也孤山曰生而复死死巳还生故曰
生死死生即始终相成也今生后生今死后死故曰生生死死即生
灭相续也次举二喻以相续如火轮相成如冰水)。】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
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
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疏邻虚无方分
微也即是极微色边际相微尘有方分微也今经旨有方分微名色
边际相随经所出不须和会○标此标事显小乘析色明空四大和
合俱无实义昔跋陀禅师问生法师何以明会色空生曰众微聚而
为色众微散而为空跋陀曰此生灭世俗之论吾即不然一微空故
音释¶ 第 410b 页
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也○
解三藏二乘析法观空故约彼解以破其执)。】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
空出生色相。」

(疏依标立理也既能析色成空亦可合空
成色方曰相成相续耳)。】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
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牒起所疑也欲破先牒)。】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
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此下依理
广破此合空成色非理也汝许析色为空应许合空成色邻虚极小
成用几空若合邻虚自成方分不成邻虚)。】

又邻虚尘析
音释¶ 第 411a 页
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合色为空
义乖也虚空至大邻虚至小析小成大为用几尘)。】

若色合
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双非色空互成也色合成色空合成空以类自合非互相作也)。】


犹可析空云何合。」

(重责合空我失也析色明空教
观俱有合空成色内外无凭前文云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言和合
相成相续皆为虚妄○解资中曰若空不可合色从何生故知此色
本无自性)。】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
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
音释¶ 第 411b 页
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疏此明真色初
一句指本迷如来下三句显法体如来藏即一法界心中道第一义
谛也性色真空即俗之真性空真色即真之俗皆言性者显即中之
真俗也斯则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非纵横并别名秘密藏此真
地大也清净下二句叙德量无妄相应具无漏法故名清净非是有
为故云本然无所不在故云周遍此则种性体德体量悉具足耳若
识此法成三妙观方知一尘具一切佛法一切心法一切众生法靡
不皆在一微尘中即见毗卢舍那即见自已即见一切法如一微尘
一切法亦尔下皆准此随众生下显随缘也众生十界漏无漏异业
亦不同所感色法净秽殊等也○解真际曰性色真空离一切相也
音释¶ 第 412a 页
性空真色即一切相也体用相即色空一如前文云离一切相即一
切法斯之谓矣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释上性色真空也随众生心应
所知量释上性空真色也孤山曰如来藏即心性中道也即俗而真
故云性色真空即真而俗故云性空真色以真俗即中故并云性三
谛圆融不一不异非纵非横名如来藏俗则十界备矣真则生佛寂
然此言理具非关事造然理必融事事岂殊理理事双泯故曰清净
本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彼彼互摄一一相融故曰周遍法界随众
生下即如来藏随染净缘顺差别业变造十界依正之事也私谓节
公销文一期为美虽曰体用眉目未全洎圆师委解如来藏义包富
博济无所不在后来说者徒欲好异翔夫体要矣)。】
音释¶ 第 412b 页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
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
实义。」

(疏凡外小乘禀权教者皆名无知不了实义故名为惑执
成名相故称曰为皆是下总斥虚妄识心虚妄颠倒从生因迷积迷
何实之有○解世间通指九界因缘义含自他共三性自然即无因
性馀皆仿此)。】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疏缘生之火本
无主宰无主即无性也因缘和合虚妄有耳)。】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㸑时手
执阳燧日前求火。」

(举事也阳燧出火镜也○标缘
音释¶ 第 413a 页
生之火非性火也○解槜李曰阳燧者崔豹古今注云以铜为之形
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炷之也又淮南子云阳燧火方
诸也论衡曰于五月丙午日午时销鍊五方石圆如镜中央洼天晴
向日出火也)。】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
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
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
种优卢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
瞿昙种姓。」

(疏引例也举众以明和合也因别成总总必有
别故引三人显其异也瞿昙此云地最胜亦云日种优楼频螺此云
音释¶ 第 413b 页
木菰林○标舍利弗辅相种○解和合但是假名离彼实人无别体
性孤山曰迦叶波云龟氏瞿昙星名从星立姓至于后代改姓释迦)。】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
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
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疏牒徵可知)。】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
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破日生也从日至手
四万由旬凡所照处何不遭𤑔而独烧汝手中艾耶)。】

若镜中
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
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破镜
音释¶ 第 414a 页
生也前四句正破后三句纵破火能克金遇必融泮外能烧艾内合
融镜今汝不然应非镜出)。】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
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破艾生也艾若出火日镜
不合何无火出若必待合然后火生显非艾出○解纡屈也)。】


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
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疏总结无从也
三处不出火从何生应知必无)。】

日镜相远非和非
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破和合无因也日镜
非近无和合义缘中既无非缘有火必无此理)。】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
音释¶ 第 414b 页
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明真火也
初句指本迷如来下三句显法体清净下二句明德量并如前解)。】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
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
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
业发现。」

(显随缘亦如前解)。】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
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
实义。」

(如文可知)。】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九
音释¶ 第 415a 页

* 音释

炊㸑
(炊枢为切㸑取乱切气上谓之炊进火谓之㸑)
阳燧
(燧徐醉切)


(乌瓜切不满貌)

(姑华切)
音释¶ 第 41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