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806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
卷四 第 807a 页 X16-0807.png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
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
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
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
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
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
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
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
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
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
空。不相凌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
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
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
上慈诲。」
【通曰。如来藏妙真如性。名第一义谛。微妙圆融。要
在心悟。能悟之者。拈来无不是。用处不生疑。一超
即入。何假功勋。如阿难辈。习漏未除。巳破粗惑。而
细惑尚在。会中登无漏者。虽断烦恼障。而所知障
尚在。滞在功勋位中。安能领悟最上第一义谛。彼
诸相虚妄。本自不生。而今疑其生矣。四大清净。如
摩尼珠。随方现色。似有青黄赤白。而本无有。今疑
其相凌夺矣。满慈子非执相以难性。盖于本性圆
融湛然常住处生疑。彼业巳登无漏。于无漏中。徒
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
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
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
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
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
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
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
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
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
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
空。不相凌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
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
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
上慈诲。」
【通曰。如来藏妙真如性。名第一义谛。微妙圆融。要
在心悟。能悟之者。拈来无不是。用处不生疑。一超
即入。何假功勋。如阿难辈。习漏未除。巳破粗惑。而
细惑尚在。会中登无漏者。虽断烦恼障。而所知障
尚在。滞在功勋位中。安能领悟最上第一义谛。彼
诸相虚妄。本自不生。而今疑其生矣。四大清净。如
摩尼珠。随方现色。似有青黄赤白。而本无有。今疑
其相凌夺矣。满慈子非执相以难性。盖于本性圆
融湛然常住处生疑。彼业巳登无漏。于无漏中。徒
卷四 第 807b 页 X16-0807.png
见其湛。未见其妙湛也。徒见其住。未见其无住也。
赵州云。诸方难见易识。我这里易见难识。则所云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岂虚语哉。长水璿
法师。问琅琊觉和尚。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觉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璿于此有
省。且道答他语。不答他语。若道答他。作何道理会。
若道不答他。何为遽省去。天童颂云。见有不有。翻
手覆手。琅琊山里人。不落瞿昙后。又僧问韶国师。
一切山河大地。从何而起。韶云。此问从何而来。可
谓劈腹剜心。】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
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此云无喧杂)正修行处。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佛
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
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通曰。如来藏为胜谛第一义。此云真胜义性。则直
指山河生起之源。令人于源头觑破。当下便自见
性。定性声闻。虽无諠诤。而寂灭非真。以未證诸法
本自寂灭故。阿罗汉虽得人空。未得法空。耽于空
寂。未能回向上乘。故至此皆获一乘。更无馀乘。入
佛知见。乃为正脩行处也。于性觉则曰妙明。其体
赵州云。诸方难见易识。我这里易见难识。则所云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岂虚语哉。长水璿
法师。问琅琊觉和尚。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觉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璿于此有
省。且道答他语。不答他语。若道答他。作何道理会。
若道不答他。何为遽省去。天童颂云。见有不有。翻
手覆手。琅琊山里人。不落瞿昙后。又僧问韶国师。
一切山河大地。从何而起。韶云。此问从何而来。可
谓劈腹剜心。】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
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此云无喧杂)正修行处。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佛
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
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通曰。如来藏为胜谛第一义。此云真胜义性。则直
指山河生起之源。令人于源头觑破。当下便自见
性。定性声闻。虽无諠诤。而寂灭非真。以未證诸法
本自寂灭故。阿罗汉虽得人空。未得法空。耽于空
寂。未能回向上乘。故至此皆获一乘。更无馀乘。入
佛知见。乃为正脩行处也。于性觉则曰妙明。其体
卷四 第 807c 页 X16-0807.png
本自妙而常明。不因他以有明者也。于本觉则曰
明妙。由不思议熏脩之力。明知我有是性觉之妙
者也。即妙而明。非不明矣。即明而妙。又不滞于明
矣。正是当阳显露处。若觉明便落情识。离觉无明。
岂得为妙。故曰觉明为咎。赵州上堂。至道无难。唯
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
里。是汝诸人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
里。护惜个甚么。州曰。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
为甚么道不在明白里。州曰。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雪窦颂云。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
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
立。枯木龙吟销未乾。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赵州
道不在明白里。是他纯是妙则境界。却教人护惜。
略通个明妙底消息。这僧窥见赵州脉路。要与重
重发明。乃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甚么。州曰。我
亦不知。灼然明妙。又问和尚既不知。为甚么却道
不在明白里。灼然妙明。赵州深许这僧有些见处。
问事尽得在。却教礼拜了退。连累这僧都不在明
白里。更说甚拣择。雪窦欲与赵州翻案。要拣择。要
明白。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赵州著
语云。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恐落言诠。便属二
义。若是见彻底人。即言语也不妨。所以道言端语
端。若离言语。归在一处。正是枯木岩前差路多。故
有多种。若见得头头是道。虽言语支离。却无两般。
明妙。由不思议熏脩之力。明知我有是性觉之妙
者也。即妙而明。非不明矣。即明而妙。又不滞于明
矣。正是当阳显露处。若觉明便落情识。离觉无明。
岂得为妙。故曰觉明为咎。赵州上堂。至道无难。唯
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
里。是汝诸人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
里。护惜个甚么。州曰。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
为甚么道不在明白里。州曰。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雪窦颂云。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
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
立。枯木龙吟销未乾。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赵州
道不在明白里。是他纯是妙则境界。却教人护惜。
略通个明妙底消息。这僧窥见赵州脉路。要与重
重发明。乃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甚么。州曰。我
亦不知。灼然明妙。又问和尚既不知。为甚么却道
不在明白里。灼然妙明。赵州深许这僧有些见处。
问事尽得在。却教礼拜了退。连累这僧都不在明
白里。更说甚拣择。雪窦欲与赵州翻案。要拣择。要
明白。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赵州著
语云。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恐落言诠。便属二
义。若是见彻底人。即言语也不妨。所以道言端语
端。若离言语。归在一处。正是枯木岩前差路多。故
有多种。若见得头头是道。虽言语支离。却无两般。
卷四 第 808a 页 X16-0808.png
所以天际日月。槛前山水。总是这一个。刀斧也劈
不开。到此分剂。喜识俱尽枯木龙吟。浑然一妙明
真际。岂容易致得。故曰难难。若犹带喜在。犹带识
在。名乾不尽。犹是觉明用事。所谓清光照眼似迷
家。明白转身还堕位是也。是可无拣择无明白乎
哉。曰君自看。正欲审定此拣择此明白。果与至道
相当否也。三祖曰。但莫爱憎。洞然明白。赵州曰。不
在明白里。雪窦曰。拣择明白君自看。言人人殊。可
谓同参。】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
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
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通曰。妙之一字。佛所自秘。拈却妙字。但论觉明。直
得十年分疏不下。为性体本明。即昭昭灵灵者。而
直名之为觉乎。则堕在明边。为觉体闇然。有不明
处。特加一明字。称为明觉乎。则堕在不明边。两边
俱是荆棘。如何是出身之路。富楼那纵善说法。岂
能以无所明而名为觉。故谓若此不明之体。亦名
为觉。既无能明。则无所明。断断乎性体本明。方名
为觉也。明既有所。便是背觉合尘。于性觉离尘之
妙相去远矣。若见其妙。必且曰如来说性觉妙明。
即妙而明。非不明也。本觉明妙。即明而妙。则又非
明也。非明非不明。离此二途。方名性觉。世尊因其
不开。到此分剂。喜识俱尽枯木龙吟。浑然一妙明
真际。岂容易致得。故曰难难。若犹带喜在。犹带识
在。名乾不尽。犹是觉明用事。所谓清光照眼似迷
家。明白转身还堕位是也。是可无拣择无明白乎
哉。曰君自看。正欲审定此拣择此明白。果与至道
相当否也。三祖曰。但莫爱憎。洞然明白。赵州曰。不
在明白里。雪窦曰。拣择明白君自看。言人人殊。可
谓同参。】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
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
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通曰。妙之一字。佛所自秘。拈却妙字。但论觉明。直
得十年分疏不下。为性体本明。即昭昭灵灵者。而
直名之为觉乎。则堕在明边。为觉体闇然。有不明
处。特加一明字。称为明觉乎。则堕在不明边。两边
俱是荆棘。如何是出身之路。富楼那纵善说法。岂
能以无所明而名为觉。故谓若此不明之体。亦名
为觉。既无能明。则无所明。断断乎性体本明。方名
为觉也。明既有所。便是背觉合尘。于性觉离尘之
妙相去远矣。若见其妙。必且曰如来说性觉妙明。
即妙而明。非不明也。本觉明妙。即明而妙。则又非
明也。非明非不明。离此二途。方名性觉。世尊因其
卷四 第 808b 页 X16-0808.png
不达此。故告之曰。若汝执言。必有所明。方称明觉。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是觉以明不明为存亡也。岂
知真觉独立。远离能所者乎。若明有所。巳离觉位。
而不得谓觉矣。若执觉无所。则照烛安施。而不得
谓明矣。若一切不明。则是无记性。又非真觉妙湛
明性。觉湛明性。无明而无乎不明。非顽空可比。是
性觉任运遍知。必然有明。若执定必明。妄生分别。
计著不忘。即为明觉。觉必因明。非妙明也。有所无
所。总未离所。无明必明。总未离能。性觉之妙。岂若
是哉。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
曰。还可趋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
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
无记。若直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强是非耶。州于言下契理。若南泉赵州。却有如许
妙解。惜富楼那犹在理障不免向第二头分疏。】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
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势久发尘。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通曰。觉湛明性。不动周遍。岂有方所。既不落方所。
即无同异。此无同异。真无为法也。马鸣曰。若心有
动。非真了知动且不可。况有所乎。一念妄动。认明
立所。所立而真觉隐矣。所既妄立。因分别之曰此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是觉以明不明为存亡也。岂
知真觉独立。远离能所者乎。若明有所。巳离觉位。
而不得谓觉矣。若执觉无所。则照烛安施。而不得
谓明矣。若一切不明。则是无记性。又非真觉妙湛
明性。觉湛明性。无明而无乎不明。非顽空可比。是
性觉任运遍知。必然有明。若执定必明。妄生分别。
计著不忘。即为明觉。觉必因明。非妙明也。有所无
所。总未离所。无明必明。总未离能。性觉之妙。岂若
是哉。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
曰。还可趋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
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
无记。若直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强是非耶。州于言下契理。若南泉赵州。却有如许
妙解。惜富楼那犹在理障不免向第二头分疏。】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
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势久发尘。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通曰。觉湛明性。不动周遍。岂有方所。既不落方所。
即无同异。此无同异。真无为法也。马鸣曰。若心有
动。非真了知动且不可。况有所乎。一念妄动。认明
立所。所立而真觉隐矣。所既妄立。因分别之曰此
卷四 第 808c 页 X16-0808.png
是所。然能为此者能也。其分别者所。而能分别者
又能也。能所既立。同异即形。能必异所。所必异能。
本一真觉。本无同异。而炽然成异若此者。则因明
立所之故也。岂但成异而巳。欲异异相。又立同名。
以动则有异。静唯一同。异者异此无同异之觉也。
同者同此无同异之觉也。于中发明。以为异又同。
以为同又异。因此复立无同无异。由不生不灭与
生灭和合而成阿赖耶识。非一非异。以为同。则五
识揽境。六识分别。七识染污。以为异。则五识乃其
相分。六识非相分不立。七识非分别无有。此无同
无异纯是识。兴前无同异迥别。前无同异。非有立
也。乃不生不灭真性。此无同异。见所立也。乃生灭
种子。唯有能所同异影子含藏其中。便为世界众
生业果胚胎。故有同相。有异相。有无同无异相。如
是扰乱。能所相待。同异相形。不得清净。故有劳相。
劳相即无明。劳久发尘。自相浑浊。混杂真性曰浑。
汩清净体曰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见思二惑。由
烦恼故变起依正二报。动成世界。静成虚空。虚空
即上因异立同。虽无能所。却是顽空。世界即上炽
然成异。动为世体。异为界体。有能有所。纯是动境。
此有同有异指依报也。固是有为粗迹。彼众生正
报。以有心性故。非如世界之异。以有色相故。非如
虚空之同。然所有生灭。能无生灭。究竟能有生灭。
而离能所者无生灭。至无生灭。无同无异。亦皆有
又能也。能所既立。同异即形。能必异所。所必异能。
本一真觉。本无同异。而炽然成异若此者。则因明
立所之故也。岂但成异而巳。欲异异相。又立同名。
以动则有异。静唯一同。异者异此无同异之觉也。
同者同此无同异之觉也。于中发明。以为异又同。
以为同又异。因此复立无同无异。由不生不灭与
生灭和合而成阿赖耶识。非一非异。以为同。则五
识揽境。六识分别。七识染污。以为异。则五识乃其
相分。六识非相分不立。七识非分别无有。此无同
无异纯是识。兴前无同异迥别。前无同异。非有立
也。乃不生不灭真性。此无同异。见所立也。乃生灭
种子。唯有能所同异影子含藏其中。便为世界众
生业果胚胎。故有同相。有异相。有无同无异相。如
是扰乱。能所相待。同异相形。不得清净。故有劳相。
劳相即无明。劳久发尘。自相浑浊。混杂真性曰浑。
汩清净体曰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见思二惑。由
烦恼故变起依正二报。动成世界。静成虚空。虚空
即上因异立同。虽无能所。却是顽空。世界即上炽
然成异。动为世体。异为界体。有能有所。纯是动境。
此有同有异指依报也。固是有为粗迹。彼众生正
报。以有心性故。非如世界之异。以有色相故。非如
虚空之同。然所有生灭。能无生灭。究竟能有生灭。
而离能所者无生灭。至无生灭。无同无异。亦皆有
卷四 第 809a 页 X16-0809.png
为法也。识有分别故有为。智无分别故无为。有为
故有业果诸有为相。无为即无业果诸有为相。山
河大地。本自不生。只因明立所。从妄见有尔。僧问
雪居膺禅师。山河大地。从何而有。膺曰。从妄想有。
僧曰。与某甲想出一锭金得么。膺便休去。僧不肯。
后云门云。巳是葛藤。不能折合得。待伊道想出一
锭金得么拈拄杖便打。此是何等作用。故云门以
拄杖示众云。拄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山河
大地。甚处得来。雪窦颂云。拄杖子吞乾坤。徒说桃
华浪奔。烧尾者不在拿云攫雾。曝腮者何必丧胆
惊魂。拈了也。闻不闻。直须洒洒落落。休更纷纷纭
纭。七十二棒且轻恕。一百五十难放君。师蓦拈拄
杖下座。大众一时走散。于斯彻去。岂但山河依旧。
抑且觉明无出头处。】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击则成𦦨。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通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前地水火风
故有业果诸有为相。无为即无业果诸有为相。山
河大地。本自不生。只因明立所。从妄见有尔。僧问
雪居膺禅师。山河大地。从何而有。膺曰。从妄想有。
僧曰。与某甲想出一锭金得么。膺便休去。僧不肯。
后云门云。巳是葛藤。不能折合得。待伊道想出一
锭金得么拈拄杖便打。此是何等作用。故云门以
拄杖示众云。拄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山河
大地。甚处得来。雪窦颂云。拄杖子吞乾坤。徒说桃
华浪奔。烧尾者不在拿云攫雾。曝腮者何必丧胆
惊魂。拈了也。闻不闻。直须洒洒落落。休更纷纷纭
纭。七十二棒且轻恕。一百五十难放君。师蓦拈拄
杖下座。大众一时走散。于斯彻去。岂但山河依旧。
抑且觉明无出头处。】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击则成𦦨。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通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前地水火风
卷四 第 809b 页 X16-0809.png
空五大皆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循业发现。
宁有方所。其发现者。由众生业力之故也。众生业
力。由无明始。为无妙湛总持。一念忽动。觉既离空
生明。空亦离觉生昧。觉明发识。识精湛不摇处。即
水也。空昧结色。即土也。相待成摇。为风为水。即土
尅水而生木也。因空昧之土生摇为木。而觉明不
摇。便成坚碍。即木尅土而生金也。金与木合生火。
故曰风金相摩。则有火光。火与金合生水。故曰火
光上烝。则有水轮。水与火合生土。火腾水降。而洲
潬生焉。土与水合复生木。土劣水强。而草木滋焉。
巽为风为木。风者其木之性也。前相待成摇。故有
风轮。但有木之性尔。至抽为草木。则居然有形之
木矣。五行以生尅为夫妇。以相生为父子。子由妇
生。必夫劣然后阴阳和而生子。子生而父母之气
存焉。故山石可以成𦦨。可以成水。由水尅火之所
成也。草木可以成土。可以成水。由土尅水之所成
也。推之万物。莫不皆然。余尝以易配之。若合符节。
信乎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觉明发识。为最初湛元。
其天一生水义乎。水生东方震巽之木。木生南方
离火。火生西南坤土。土生西方兑金。而西北乾金
复生北方坎水。如环无端。递相为种。故曰帝出乎
震。齐乎巽。震动也。巽为风。非相待成摇之旨乎。震
为木。兑为金。东西相对而为夫妇。火于是乎生焉。
非即风金相摩之旨乎。离为火。坎为水。南北相对
宁有方所。其发现者。由众生业力之故也。众生业
力。由无明始。为无妙湛总持。一念忽动。觉既离空
生明。空亦离觉生昧。觉明发识。识精湛不摇处。即
水也。空昧结色。即土也。相待成摇。为风为水。即土
尅水而生木也。因空昧之土生摇为木。而觉明不
摇。便成坚碍。即木尅土而生金也。金与木合生火。
故曰风金相摩。则有火光。火与金合生水。故曰火
光上烝。则有水轮。水与火合生土。火腾水降。而洲
潬生焉。土与水合复生木。土劣水强。而草木滋焉。
巽为风为木。风者其木之性也。前相待成摇。故有
风轮。但有木之性尔。至抽为草木。则居然有形之
木矣。五行以生尅为夫妇。以相生为父子。子由妇
生。必夫劣然后阴阳和而生子。子生而父母之气
存焉。故山石可以成𦦨。可以成水。由水尅火之所
成也。草木可以成土。可以成水。由土尅水之所成
也。推之万物。莫不皆然。余尝以易配之。若合符节。
信乎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觉明发识。为最初湛元。
其天一生水义乎。水生东方震巽之木。木生南方
离火。火生西南坤土。土生西方兑金。而西北乾金
复生北方坎水。如环无端。递相为种。故曰帝出乎
震。齐乎巽。震动也。巽为风。非相待成摇之旨乎。震
为木。兑为金。东西相对而为夫妇。火于是乎生焉。
非即风金相摩之旨乎。离为火。坎为水。南北相对
卷四 第 809c 页 X16-0809.png
而为夫妇。土于是乎生焉。非即交发立坚之旨乎。
坤为地。艮为山。均属土。万物之所成始而成终也。
故春夏万物发生。恒于地上而可见。秋冬万物收
敛。恒于地下而不可见。此河图所以成变化行鬼
神。不但妙契流行之用。而亦吻合生起之源。如此
世界最下。依风轮住。大地最下。依金轮住。土与金
同是坚性。俱属地大。火不言轮而言变化性者。在
外界。则诸大为所迁革。在内界。则诸大随之生灭。
火能镕散成熟万物。故曰为变化性。俱舍论谓有
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风轮
之上。次有水轮。水轮之上。方有金刚。与此稍异。彼
约安立。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不妨错综
言之。仰山涌和尚示众云。一言说尽山河。僧便问
如何是一言。山以火箸插向炉边。却收旧处。投子
颂曰。一句称提万象分。摩竭空自掩重门。当初衲
子微开眼。插箸炉边当火焚。若是大彻悟人。视三
界起灭于大觉之中。真同沤生沤灭尔。而况本自
无生。觅三界相了不可得。】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
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
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
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此云凝滑)遏
蒲昙(此云泡)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
坤为地。艮为山。均属土。万物之所成始而成终也。
故春夏万物发生。恒于地上而可见。秋冬万物收
敛。恒于地下而不可见。此河图所以成变化行鬼
神。不但妙契流行之用。而亦吻合生起之源。如此
世界最下。依风轮住。大地最下。依金轮住。土与金
同是坚性。俱属地大。火不言轮而言变化性者。在
外界。则诸大为所迁革。在内界。则诸大随之生灭。
火能镕散成熟万物。故曰为变化性。俱舍论谓有
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风轮
之上。次有水轮。水轮之上。方有金刚。与此稍异。彼
约安立。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不妨错综
言之。仰山涌和尚示众云。一言说尽山河。僧便问
如何是一言。山以火箸插向炉边。却收旧处。投子
颂曰。一句称提万象分。摩竭空自掩重门。当初衲
子微开眼。插箸炉边当火焚。若是大彻悟人。视三
界起灭于大觉之中。真同沤生沤灭尔。而况本自
无生。觅三界相了不可得。】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
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
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
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此云凝滑)遏
蒲昙(此云泡)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
卷四 第 810a 页 X16-0810.png
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以受
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通曰。世界以空昧为体。想澄成国土是也。众生以
觉明为性。知觉乃众生是也。空昧因觉明而显。故
世界由众生业力而成。二者相续。皆觉明为咎。是
因明立所之妄。非他四大等生。只因认觉为明。遂
有所明。所属相分。能属见分。四大在器界为疏相
分。四大在根身为亲相分。所妄既立。遂使六根隔
碍。而见分中明理不相踰越。本一圆融宝觉。分为
见觉闻知。根尘识三。引起妄业。于是同业相缠。因
父母巳三者业同。而成胎卵有情之物。合离成化。
不由父母。但由巳业而成合湿离化之物。其所以
吸引同业者。皆见明为之崇也。以妄心见妄境。而
色由见发。无见则无色矣。以妄见逐妄色。而想由
见成。无见则无想矣。见结为想。识巳成情。故同业
相引之际。异见成憎。父为所憎境也。同想成爱。母
为所爱境也。女人托胎者反是。想流为爱。爱则不
离。种于是乎生焉。故爱为轮回之本。母既纳想。想
结为气。胎于是乎成焉。故想为传命之媒。交遘发
生。精血和合。一七凝滑。二七疱。三七软肉。四七坚
肉。五七形位。胎卵皆然。湿化则不必有凝滑与疱
也。卵生何以居首。想念初动。情爱后起。而卵又兼
胎湿化故也。人亦兼四种生。如毗舍祛弥罗母。三
十二子皆卵生。掩鹊罗婆利顶生轮转圣王。名湿
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通曰。世界以空昧为体。想澄成国土是也。众生以
觉明为性。知觉乃众生是也。空昧因觉明而显。故
世界由众生业力而成。二者相续。皆觉明为咎。是
因明立所之妄。非他四大等生。只因认觉为明。遂
有所明。所属相分。能属见分。四大在器界为疏相
分。四大在根身为亲相分。所妄既立。遂使六根隔
碍。而见分中明理不相踰越。本一圆融宝觉。分为
见觉闻知。根尘识三。引起妄业。于是同业相缠。因
父母巳三者业同。而成胎卵有情之物。合离成化。
不由父母。但由巳业而成合湿离化之物。其所以
吸引同业者。皆见明为之崇也。以妄心见妄境。而
色由见发。无见则无色矣。以妄见逐妄色。而想由
见成。无见则无想矣。见结为想。识巳成情。故同业
相引之际。异见成憎。父为所憎境也。同想成爱。母
为所爱境也。女人托胎者反是。想流为爱。爱则不
离。种于是乎生焉。故爱为轮回之本。母既纳想。想
结为气。胎于是乎成焉。故想为传命之媒。交遘发
生。精血和合。一七凝滑。二七疱。三七软肉。四七坚
肉。五七形位。胎卵皆然。湿化则不必有凝滑与疱
也。卵生何以居首。想念初动。情爱后起。而卵又兼
胎湿化故也。人亦兼四种生。如毗舍祛弥罗母。三
十二子皆卵生。掩鹊罗婆利顶生轮转圣王。名湿
卷四 第 810b 页 X16-0810.png
生。佛与四众游行。比丘尼中。有比丘尼名阿罗婆。
地中化生。故知情变为想。合变为离。原无定业。卵
易为胎。湿易为化。亦无定质。逐其飞沉。随其所应。
又无定趣。但以想爱为因。父母为缘。而众生相续。
于是乎无穷矣。大同济访庞居士。士曰。忆在母胎
时。有一则语。举似阿师。不得作道理主持。济曰。犹
是隔生也。士曰。向道不得作道理。济曰。惊人之句。
争得不怕。士曰。如师见解。可谓惊人。济曰。不作道
理。却作道理。士曰。不但隔一生两生。济曰。粥饭底
僧。一任检责。士鸣指三下。又归宗可宣禅师。因郡
守恚师不为礼。窘甚。遂作书寄郭功甫曰。某世缘
尚有六年。奈州主抑逼。当寄馀喘。托生公家。愿无
见阻。功甫阅书惊喜。且领之。中夜其妻梦间见师
入其寝。失声曰。此不是和尚来处。功甫撼而问之。
妻详以告。呼灯取书示之。相笑不巳。遂孕。及生。乃
名宣老。期年记问如昔。至三岁。白云端抵其家。始
见之曰。吾侄来也。端曰。与和尚相□□年。宣倒指
曰四年矣。端曰。甚处相别。曰白莲庄上。端曰何以
为验。曰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忽闻推车声。端
问门外是甚么声。宣以手作推车势。端曰。过后如
何。曰平地两条沟。果六周无疾而逝。盖由宣老平
日不作道理主持。故虽隔生。尚自惺惺乃尔。若有
丝毫觉明情想挂于胸中。几被白云端勘破。】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
地中化生。故知情变为想。合变为离。原无定业。卵
易为胎。湿易为化。亦无定质。逐其飞沉。随其所应。
又无定趣。但以想爱为因。父母为缘。而众生相续。
于是乎无穷矣。大同济访庞居士。士曰。忆在母胎
时。有一则语。举似阿师。不得作道理主持。济曰。犹
是隔生也。士曰。向道不得作道理。济曰。惊人之句。
争得不怕。士曰。如师见解。可谓惊人。济曰。不作道
理。却作道理。士曰。不但隔一生两生。济曰。粥饭底
僧。一任检责。士鸣指三下。又归宗可宣禅师。因郡
守恚师不为礼。窘甚。遂作书寄郭功甫曰。某世缘
尚有六年。奈州主抑逼。当寄馀喘。托生公家。愿无
见阻。功甫阅书惊喜。且领之。中夜其妻梦间见师
入其寝。失声曰。此不是和尚来处。功甫撼而问之。
妻详以告。呼灯取书示之。相笑不巳。遂孕。及生。乃
名宣老。期年记问如昔。至三岁。白云端抵其家。始
见之曰。吾侄来也。端曰。与和尚相□□年。宣倒指
曰四年矣。端曰。甚处相别。曰白莲庄上。端曰何以
为验。曰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忽闻推车声。端
问门外是甚么声。宣以手作推车势。端曰。过后如
何。曰平地两条沟。果六周无疾而逝。盖由宣老平
日不作道理主持。故虽隔生。尚自惺惺乃尔。若有
丝毫觉明情想挂于胸中。几被白云端勘破。】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
卷四 第 810c 页 X16-0810.png
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
诸世间卵胎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
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
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
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
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
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
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
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
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通曰。世界属依报。依报无情。故不结业。众生属正
报。正报有情。即有业也。业莫大乎杀盗淫三者。而
根从淫始。以同想成爱。异见成憎。只此爱憎。便是
作业根源。想爱不结。则犹可离。既彼此同结。则生
生世世。自不能离。父母子孙。相生不断。皆淫为之
本。贪爱同滋。便觉有味。而杀于是乎生焉。贪味不
止。必求得之。而盗于是乎生焉。其实始于一爱。爱
不遂。则强吞为杀。阴取为盗。皆所以成其爱也。故
淫中自具杀盗二业。憎结则偿债偿命。常在生死。
爱结则怜心怜色。常在缠缚。是憎爱即业因。而生
死缠缚。即业果也。通上世界众生三种颠倒。背真
合妄。皆觉明之所生。觉明虚妄。妄立能所。故有山
河大地。世界相续。众生业果。诸有为相。生灭灭生。
相续不巳。若悟妄无自性。当体即是无生。谁为次
诸世间卵胎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
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
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
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
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
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
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
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
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通曰。世界属依报。依报无情。故不结业。众生属正
报。正报有情。即有业也。业莫大乎杀盗淫三者。而
根从淫始。以同想成爱。异见成憎。只此爱憎。便是
作业根源。想爱不结。则犹可离。既彼此同结。则生
生世世。自不能离。父母子孙。相生不断。皆淫为之
本。贪爱同滋。便觉有味。而杀于是乎生焉。贪味不
止。必求得之。而盗于是乎生焉。其实始于一爱。爱
不遂。则强吞为杀。阴取为盗。皆所以成其爱也。故
淫中自具杀盗二业。憎结则偿债偿命。常在生死。
爱结则怜心怜色。常在缠缚。是憎爱即业因。而生
死缠缚。即业果也。通上世界众生三种颠倒。背真
合妄。皆觉明之所生。觉明虚妄。妄立能所。故有山
河大地。世界相续。众生业果。诸有为相。生灭灭生。
相续不巳。若悟妄无自性。当体即是无生。谁为次
卷四 第 811a 页 X16-0811.png
第迁流。谁为终而复始。而根尘处界。居然一清净
本然。如来藏性矣。永嘉曰。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
应须还宿债。有味哉其言之也。云居膺在洞山作
务。误刬杀蚯蚓。山曰。这个聻。膺曰。他不死。山曰。二
祖往邺都又作么生。膺不对。后有僧问。和尚在洞
山刬杀蚯蚓因缘。和尚岂不是无语。膺曰。当时有
语。秪是无人證明。看他云居三界外人。故非情想
所及。更说甚众生业果相。】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告富楼那。譬如迷
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
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
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
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
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
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
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
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
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
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
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常更出山河大地。又如
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
本然。如来藏性矣。永嘉曰。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
应须还宿债。有味哉其言之也。云居膺在洞山作
务。误刬杀蚯蚓。山曰。这个聻。膺曰。他不死。山曰。二
祖往邺都又作么生。膺不对。后有僧问。和尚在洞
山刬杀蚯蚓因缘。和尚岂不是无语。膺曰。当时有
语。秪是无人證明。看他云居三界外人。故非情想
所及。更说甚众生业果相。】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告富楼那。譬如迷
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
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
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
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
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
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
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
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
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
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
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常更出山河大地。又如
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
卷四 第 811b 页 X16-0811.png
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通曰。圆觉经金刚藏菩萨问世尊曰。若诸众生。本
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
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
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世尊
答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
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
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
无有是处。今富楼那所疑。与金刚藏无二。世尊但
就彼生灭之见破之。连举四喻。一喻觉不复迷。二
喻灭不复生。三金不重矿。再申觉不复迷之意。四
灰不重木。再申灭不复生之意。故其词略。觉不复
迷。即是菩提。灭不复生。即是涅槃。此以既出轮回
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无轮回。故曰。诸佛如来菩
提涅槃亦复如是。众生在迷。所贵一觉耳。昔本无
迷。无始之迷。似迷也。当其迷时。何曾忘失。故曰似
迷。今亦无觉。从迷而觉者。似觉也。当其觉时。更有
何得。故曰似觉。觉迷迷灭。乃始觉也。觉至始本不
异。唯一妙觉。则不复生迷。但自不迷。觉亦无用。忠
国师问紫璘供奉。佛是阿义。璘曰。是觉义。师曰。佛
曾迷否。璘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璘无对。又米
胡和尚令僧问仰山。今时人还假悟否。山曰。悟即
不无。争奈落在第二头何。胡深肯之。投子拈云。仰
山与么道即得。还免得自巳落么。若免得。更有一
【通曰。圆觉经金刚藏菩萨问世尊曰。若诸众生。本
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
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
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世尊
答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
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
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
无有是处。今富楼那所疑。与金刚藏无二。世尊但
就彼生灭之见破之。连举四喻。一喻觉不复迷。二
喻灭不复生。三金不重矿。再申觉不复迷之意。四
灰不重木。再申灭不复生之意。故其词略。觉不复
迷。即是菩提。灭不复生。即是涅槃。此以既出轮回
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无轮回。故曰。诸佛如来菩
提涅槃亦复如是。众生在迷。所贵一觉耳。昔本无
迷。无始之迷。似迷也。当其迷时。何曾忘失。故曰似
迷。今亦无觉。从迷而觉者。似觉也。当其觉时。更有
何得。故曰似觉。觉迷迷灭。乃始觉也。觉至始本不
异。唯一妙觉。则不复生迷。但自不迷。觉亦无用。忠
国师问紫璘供奉。佛是阿义。璘曰。是觉义。师曰。佛
曾迷否。璘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璘无对。又米
胡和尚令僧问仰山。今时人还假悟否。山曰。悟即
不无。争奈落在第二头何。胡深肯之。投子拈云。仰
山与么道即得。还免得自巳落么。若免得。更有一
卷四 第 811c 页 X16-0811.png
人大不肯在。若免不得。亦落第二头。米胡虽然肯
他。自巳还有出身之路也无。诸人试点检看。若点
检得出。两人瓦解冰消。若点检不得。且莫造次。颂
曰。碧岫峰头借问人。指山穷处未安身。虽然免得
重阳令。争似灵苗不犯春。后天童颂曰。第二头分
悟破迷。快须撒手舍筌[(ㄇ@(企-止))/弟]。功兮未尽成骈拇。智也
难知觉噬脐。兔老冰盘秋露泣。鸟寒玉树晓风凄。
持来大仰辨真假。痕玷全无贵白圭。总之。不得春
风华不开。及至华开又吹落。设有妙悟。亦须吐却。】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
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
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
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
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
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曰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
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
云何中霄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
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
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
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
他。自巳还有出身之路也无。诸人试点检看。若点
检得出。两人瓦解冰消。若点检不得。且莫造次。颂
曰。碧岫峰头借问人。指山穷处未安身。虽然免得
重阳令。争似灵苗不犯春。后天童颂曰。第二头分
悟破迷。快须撒手舍筌[(ㄇ@(企-止))/弟]。功兮未尽成骈拇。智也
难知觉噬脐。兔老冰盘秋露泣。鸟寒玉树晓风凄。
持来大仰辨真假。痕玷全无贵白圭。总之。不得春
风华不开。及至华开又吹落。设有妙悟。亦须吐却。】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
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
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
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
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
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曰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
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
云何中霄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
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
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
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
卷四 第 812a 页 X16-0812.png
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
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通曰。前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以相论。
则有生。从妄见生也。以性论。则无生。觉不复迷也。
相元是妄。孰为陵灭。性本无生。谁不相容。故七大
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本非七大。而不拒彼
七大发现。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
挥。一虚空耳。土积则地相现。水澄则水相现。日照
则火相现。风摇则风相现。霁澄则空相现。明暗故
属见。气浊故属识。此七喻喻七大也。七大不自生。
故非彼生。不他生。故非空有。非日非空。故非共生。
不异空日。非无因生。由此言之。本无生也。既本无
生。虽循业发现。犹如空华。空华不能结为空果。岂
有陵灭而至不相容者乎。相虽是妄。性元是真。其
清净周遍。先非水火之形。无形则不相为碍。岂有
不相容而至陵灭者乎。七大之相既若彼。七大之
性复若此。故如来藏妙觉明心。亦犹是也。如以空
明。则有空现。以事言之。如凿井等。以业言之。如静
成虚空。以心言之。妄起空见。唯见一空。地水火风。
亦复如是。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
现。无论南山起云。北山下雨。总于虚空无碍。即如
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俱有日随之。不取信于天
上。但致疑于水中。亦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从妄
见生。岂可于虚妄所见。辨其是一非一。毋乃大惑
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通曰。前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以相论。
则有生。从妄见生也。以性论。则无生。觉不复迷也。
相元是妄。孰为陵灭。性本无生。谁不相容。故七大
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本非七大。而不拒彼
七大发现。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
挥。一虚空耳。土积则地相现。水澄则水相现。日照
则火相现。风摇则风相现。霁澄则空相现。明暗故
属见。气浊故属识。此七喻喻七大也。七大不自生。
故非彼生。不他生。故非空有。非日非空。故非共生。
不异空日。非无因生。由此言之。本无生也。既本无
生。虽循业发现。犹如空华。空华不能结为空果。岂
有陵灭而至不相容者乎。相虽是妄。性元是真。其
清净周遍。先非水火之形。无形则不相为碍。岂有
不相容而至陵灭者乎。七大之相既若彼。七大之
性复若此。故如来藏妙觉明心。亦犹是也。如以空
明。则有空现。以事言之。如凿井等。以业言之。如静
成虚空。以心言之。妄起空见。唯见一空。地水火风。
亦复如是。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
现。无论南山起云。北山下雨。总于虚空无碍。即如
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俱有日随之。不取信于天
上。但致疑于水中。亦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从妄
见生。岂可于虚妄所见。辨其是一非一。毋乃大惑
卷四 第 812b 页 X16-0812.png
欤。或曰地水火风。现前实有。何谓虚妄。答曰。无智
人谓为实有。慧眼观之则不然。譬如小儿见镜中
像。欢喜欲取。大人知之。故不为所惑。诸凡夫见微
尘和合谓为实地。有天眼者。能散此地。初不可得。
故知相元虚妄也。法眼问宝资长老。古人道山河
无隔碍。光明处处透。且作么生是处处透底光明。
资曰。东畔打罗声。归宗柔别云。和尚拟隔碍。如二
尊宿问答。不为渗漏。尚被归宗检点。西天大耳三
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肃宗命忠国师试验。师曰。汝
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藏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
得却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
甚么处。藏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
上看弄猢狲。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
藏罔测。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
对。僧问仰山。大耳三藏第三度为甚么不见国师。
山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
见。僧举问玄沙。沙云。汝道前两度还见么。又僧问
赵州。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甚么处。
州曰。在藏鼻孔上。僧后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
么不见。沙曰。只为太近。天童拈云。三藏不见国师。
则且置你道国师自知下落处么。若谓自知。则百
鸟衔华诸天供养。未有休日。且道正当恁么时。落
在什么处可知国师两度涉境心。不妨各各发明。
则各各现。若妙觉明心。自受用三昧。落处且不知。
人谓为实有。慧眼观之则不然。譬如小儿见镜中
像。欢喜欲取。大人知之。故不为所惑。诸凡夫见微
尘和合谓为实地。有天眼者。能散此地。初不可得。
故知相元虚妄也。法眼问宝资长老。古人道山河
无隔碍。光明处处透。且作么生是处处透底光明。
资曰。东畔打罗声。归宗柔别云。和尚拟隔碍。如二
尊宿问答。不为渗漏。尚被归宗检点。西天大耳三
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肃宗命忠国师试验。师曰。汝
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藏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
得却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
甚么处。藏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
上看弄猢狲。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
藏罔测。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
对。僧问仰山。大耳三藏第三度为甚么不见国师。
山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
见。僧举问玄沙。沙云。汝道前两度还见么。又僧问
赵州。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甚么处。
州曰。在藏鼻孔上。僧后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
么不见。沙曰。只为太近。天童拈云。三藏不见国师。
则且置你道国师自知下落处么。若谓自知。则百
鸟衔华诸天供养。未有休日。且道正当恁么时。落
在什么处可知国师两度涉境心。不妨各各发明。
则各各现。若妙觉明心。自受用三昧。落处且不知。
卷四 第 812c 页 X16-0812.png
云何诘其陵灭不相容义。】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
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
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
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
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
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
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
觉明性。」
【通曰。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
免轮回。无有是处。即此段以色空倾夺之相辨如
来藏。而如来藏性。随为色空流转法界。欲免世间
尘劳。无有是处。众生迷闷。不达色空本吾一体。为
形所拘。触处成碍。以背觉故。虽明不妙。故谓之迷。
尘属生灭。原非本有。觉非生灭。不假外来。非本有。
故可灭。非外来。故可合。真如妙觉圆照法界。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纵横自在。事事无碍。是不思议用。
非脩所成。但谓之曰发而巳。达磨大师安心法门
曰。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
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
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神秀偈曰。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
此勤拂拭。便是以生灭心合如来藏。故在门外。六
祖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
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
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
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
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
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
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
觉明性。」
【通曰。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
免轮回。无有是处。即此段以色空倾夺之相辨如
来藏。而如来藏性。随为色空流转法界。欲免世间
尘劳。无有是处。众生迷闷。不达色空本吾一体。为
形所拘。触处成碍。以背觉故。虽明不妙。故谓之迷。
尘属生灭。原非本有。觉非生灭。不假外来。非本有。
故可灭。非外来。故可合。真如妙觉圆照法界。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纵横自在。事事无碍。是不思议用。
非脩所成。但谓之曰发而巳。达磨大师安心法门
曰。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
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
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神秀偈曰。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
此勤拂拭。便是以生灭心合如来藏。故在门外。六
祖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卷四 第 813a 页 X16-0813.png
处著尘埃。只此无一物。便是以不生不灭合如来
藏。合继祖位。赵州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
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
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僧问佛是谁
家烦恼。州曰。与一切人为烦恼。曰如何得免。州曰。
用免作么。此赵州不用灭尘。不用合觉。却能小中
现大。大中现小。足与六祖把手共行。圆照上堂。于
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拈起拄杖
曰。这个是尘。作么生说个转法轮底道理。山僧今
日不惜眉毛。与汝诸人说破。拈起也。海水腾波。须
弥岌峇。放下也。四海晏清。乾坤肃静。敢问诸人。拈
起即是。放下即是。当断不断。两重公案。击禅床。下
座。又尼妙总上堂。宗乘一唱。三藏绝诠。祖令当行。
十方坐断。二乘闻之怖走。十地到此犹疑。若是俊
流。未言而喻。设使用移星换斗底手段。施搀旗夺
鼓底机关。犹是空拳。岂有实义。向上一路。千圣不
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灵山付嘱。俯徇时机。演唱
三乘。各随根器。始于鹿野苑。转四谛法轮。度百千
万众。山僧今日。与此界地方。乃佛乃祖。山河大地。
草木丛林。现前四众。各转大法轮。交光相罗。如宝
丝网。若一草一木。不转法轮。则不得名为转大法
轮。所以道。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
轮。乘时于其中间作无量无边广大佛事。周遍法
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
藏。合继祖位。赵州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
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
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僧问佛是谁
家烦恼。州曰。与一切人为烦恼。曰如何得免。州曰。
用免作么。此赵州不用灭尘。不用合觉。却能小中
现大。大中现小。足与六祖把手共行。圆照上堂。于
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拈起拄杖
曰。这个是尘。作么生说个转法轮底道理。山僧今
日不惜眉毛。与汝诸人说破。拈起也。海水腾波。须
弥岌峇。放下也。四海晏清。乾坤肃静。敢问诸人。拈
起即是。放下即是。当断不断。两重公案。击禅床。下
座。又尼妙总上堂。宗乘一唱。三藏绝诠。祖令当行。
十方坐断。二乘闻之怖走。十地到此犹疑。若是俊
流。未言而喻。设使用移星换斗底手段。施搀旗夺
鼓底机关。犹是空拳。岂有实义。向上一路。千圣不
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灵山付嘱。俯徇时机。演唱
三乘。各随根器。始于鹿野苑。转四谛法轮。度百千
万众。山僧今日。与此界地方。乃佛乃祖。山河大地。
草木丛林。现前四众。各转大法轮。交光相罗。如宝
丝网。若一草一木。不转法轮。则不得名为转大法
轮。所以道。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
轮。乘时于其中间作无量无边广大佛事。周遍法
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
卷四 第 813b 页 X16-0813.png
步游弥勒楼阁。不返闻入观音普门。情与无情。性
相平等。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于此倜傥
分明。皇恩佛恩。一时报足。且道如何是报恩一句。
天高群象正。海阔百川潮。诸尊宿深契妙明境界。
极口宣扬。津津有味。】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水。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
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此云布施)非尸罗(此戒)非毗梨耶(此云精进)非羼提(此忍)非
禅那(此定)非般剌若(此智)非波罗蜜多。(此到彼岸)如是乃至非
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非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耶三菩。(此正遍知)非大
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
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
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
即死。即老死尽。即若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
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
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
三有众生。乃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
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通曰。此段经文。唯长水略有次第。其曰。本妙圆心
相平等。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于此倜傥
分明。皇恩佛恩。一时报足。且道如何是报恩一句。
天高群象正。海阔百川潮。诸尊宿深契妙明境界。
极口宣扬。津津有味。】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水。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
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此云布施)非尸罗(此戒)非毗梨耶(此云精进)非羼提(此忍)非
禅那(此定)非般剌若(此智)非波罗蜜多。(此到彼岸)如是乃至非
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非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耶三菩。(此正遍知)非大
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
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
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
即死。即老死尽。即若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
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
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
三有众生。乃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
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通曰。此段经文。唯长水略有次第。其曰。本妙圆心
卷四 第 813c 页 X16-0813.png
非心非空等。约非相以明真谛也。元明妙心即心
即空等。约即相以明俗谛也。妙明心元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者。约遮照以明中道谛也。双遮真俗。故
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曰是即非即。三谛一体。
故皆曰即如来藏。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
终带名言。未极一真之旨。离即离非。无非不非。言
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维
摩经三十一菩萨说不二法门。皆以言遣相。文殊
以言遣言。维摩以无言遣言。方为究竟。大都世间
法。不出五阴七大。根尘处界。出世间法。不出声闻
缘觉二乘。而菩萨与佛。于世出世。非专出世者也。
心属识。即摄五阴。眼识界等。即摄十二处。此六凡
界也。缘觉观十二缘。有生起相。有修断相。此缘觉
界也。知苦断集。證灭修道。此声闻界也。有智有得。
及六度到彼岸。菩萨界也。如来应供正遍知三号。
涅槃四德。总为佛界。世出世间。悉不外此。若各有
著即不圆。故于非见其圆一向著非即不妙。故于
即见其妙。妙而明。明而妙。不即不非。亦即亦非。能
所俱离。无影响可得。此真无上菩提也。马鸣曰真
实空者。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
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
非无相。非有无相。非非有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
一异相。非非一异相。略说以一切众生虚妄分别
所不能触故。是故三有众生见其假。声闻缘觉见
即空等。约即相以明俗谛也。妙明心元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者。约遮照以明中道谛也。双遮真俗。故
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曰是即非即。三谛一体。
故皆曰即如来藏。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
终带名言。未极一真之旨。离即离非。无非不非。言
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维
摩经三十一菩萨说不二法门。皆以言遣相。文殊
以言遣言。维摩以无言遣言。方为究竟。大都世间
法。不出五阴七大。根尘处界。出世间法。不出声闻
缘觉二乘。而菩萨与佛。于世出世。非专出世者也。
心属识。即摄五阴。眼识界等。即摄十二处。此六凡
界也。缘觉观十二缘。有生起相。有修断相。此缘觉
界也。知苦断集。證灭修道。此声闻界也。有智有得。
及六度到彼岸。菩萨界也。如来应供正遍知三号。
涅槃四德。总为佛界。世出世间。悉不外此。若各有
著即不圆。故于非见其圆一向著非即不妙。故于
即见其妙。妙而明。明而妙。不即不非。亦即亦非。能
所俱离。无影响可得。此真无上菩提也。马鸣曰真
实空者。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
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
非无相。非有无相。非非有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
一异相。非非一异相。略说以一切众生虚妄分别
所不能触故。是故三有众生见其假。声闻缘觉见
卷四 第 814a 页 X16-0814.png
其空。彼于菩萨中道谛。尚不能测。况第一义谛。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虽登地菩萨。有所不窥。岂世间
语言可得而彷佛之乎。无上菩提。不可以心知知。
不可以语言入。益当想见其妙矣。僧问马祖。和尚
为甚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后如
何。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曰为
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曰且教伊
体会大道。马祖巳得涅槃妙心。出词吐气。暗与此
合。又马祖闻大梅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
得个甚么。便住此山。梅曰。大师向我道即心即佛。
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梅曰。作
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梅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
了日。任地非心非佛。我祗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
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东寺会禅师。常患门徒以
即心即佛之谈。诵忆不巳。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
心。心如画师。而曰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
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南泉有时曰。江西马祖
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恁么道还有过么。赵州礼拜而出。时有僧问
赵州曰。上座礼拜便出。意作么生。州曰。汝却问取
和尚。僧乃问泉。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泉曰。他却
领得老僧意旨。必于诸老宿用处无疑。方可入佛
知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佛与佛乃能究尽。虽登地菩萨。有所不窥。岂世间
语言可得而彷佛之乎。无上菩提。不可以心知知。
不可以语言入。益当想见其妙矣。僧问马祖。和尚
为甚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后如
何。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曰为
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曰且教伊
体会大道。马祖巳得涅槃妙心。出词吐气。暗与此
合。又马祖闻大梅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
得个甚么。便住此山。梅曰。大师向我道即心即佛。
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梅曰。作
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梅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
了日。任地非心非佛。我祗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
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东寺会禅师。常患门徒以
即心即佛之谈。诵忆不巳。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
心。心如画师。而曰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
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南泉有时曰。江西马祖
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恁么道还有过么。赵州礼拜而出。时有僧问
赵州曰。上座礼拜便出。意作么生。州曰。汝却问取
和尚。僧乃问泉。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泉曰。他却
领得老僧意旨。必于诸老宿用处无疑。方可入佛
知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卷四 第 814b 页 X16-0814.png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
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通曰。妙明明妙。即此妙音妙指之妙。总之非思议
所及。如我按指。妙音随发。如海印发光。色色圆满。
何造作之有。大集经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
印文。故曰海印。汝暂举心。如器与手不相习。不得
其妙。故尘劳先起。为以生灭心。合如来藏。不能随
顺定慧观照。而随顺烦恼无明。故有尘劳。尘劳覆
蔽。虽有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其何能发。东明迁禅
师。一日阅楞严次。忠道者问。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佛意如何。迁曰。释迦老子。好与二十棒。曰为甚么
如此。迁曰。用按指作么。曰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
作么生。迁曰。亦是海印发光。妙哉妙哉。须如是见
得。乃可谓转楞严也。荐福悟本禅师上堂。乾闼婆
王曾奏乐。山河大地皆作舞。争如跛脚老云门。解
道腊月二十五。博山今日。有条攀条。无条攀例。也
要应个时节。蓦拈拄杖。横案膝上。作抚琴势。云还
有闻弦赏音者么。良久云。直饶便作凤凰鸣。毕竟
有谁知指法。卓一卓。下座。嗟乎指法岂真不传哉。
勤求无上觉道。自当得之。】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
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
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通曰。妙明明妙。即此妙音妙指之妙。总之非思议
所及。如我按指。妙音随发。如海印发光。色色圆满。
何造作之有。大集经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
印文。故曰海印。汝暂举心。如器与手不相习。不得
其妙。故尘劳先起。为以生灭心。合如来藏。不能随
顺定慧观照。而随顺烦恼无明。故有尘劳。尘劳覆
蔽。虽有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其何能发。东明迁禅
师。一日阅楞严次。忠道者问。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佛意如何。迁曰。释迦老子。好与二十棒。曰为甚么
如此。迁曰。用按指作么。曰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
作么生。迁曰。亦是海印发光。妙哉妙哉。须如是见
得。乃可谓转楞严也。荐福悟本禅师上堂。乾闼婆
王曾奏乐。山河大地皆作舞。争如跛脚老云门。解
道腊月二十五。博山今日。有条攀条。无条攀例。也
要应个时节。蓦拈拄杖。横案膝上。作抚琴势。云还
有闻弦赏音者么。良久云。直饶便作凤凰鸣。毕竟
有谁知指法。卓一卓。下座。嗟乎指法岂真不传哉。
勤求无上觉道。自当得之。】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
卷四 第 814c 页 X16-0814.png
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
疑。馀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
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此云祠授)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
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巳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
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
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
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
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
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
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
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
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
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
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證。」
【通曰。富楼那巳證漏尽。巳得圣果。何犹馀惑未尽。
只为从前在灭妄上用工。即此灭妄之心。便是觉
明分别怖头狂走。灭妄求真。有真可得。如镜中之
头。眉目可见。真本不失。难可卜度。如头本不失。面
目难见。一生分别。此世间。此众生。此业果。与吾真
如不相似。纵得真如。由断妄證得。非本来自性天
真佛也。富楼那尚未达此。故以妄既可灭。生必有
因。须识其因。乃可断妄。前因明立所。固是妄生。此
疑。馀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
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此云祠授)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
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巳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
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
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
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
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
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
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
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
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
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
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證。」
【通曰。富楼那巳證漏尽。巳得圣果。何犹馀惑未尽。
只为从前在灭妄上用工。即此灭妄之心。便是觉
明分别怖头狂走。灭妄求真。有真可得。如镜中之
头。眉目可见。真本不失。难可卜度。如头本不失。面
目难见。一生分别。此世间。此众生。此业果。与吾真
如不相似。纵得真如。由断妄證得。非本来自性天
真佛也。富楼那尚未达此。故以妄既可灭。生必有
因。须识其因。乃可断妄。前因明立所。固是妄生。此
卷四 第 815a 页 X16-0815.png
等分别。正是妄。世尊直显顿门。不论灭妄。但息分
别。菩提自足。但息狂走。头元自在。所以妄分别妄
狂走者。因积迷而有。迷本无因。不从迷生。不从悟
出。迷既无恨。妄将安附。妄既无依。妄本不生。妄元
不生。无可灭者。灭无可灭。寂灭现前。所以妙觉明
圆。本圆明妙。原无生灭。非有妄也。得菩提者。觅真
且不可得。而何从得妄乎。故不随顺分别三种相
续之所以生。及缘断之所以不生。则一心不生。万
法无咎。胜净菩提。何假人力脩證而得哉。三缘断
故。三因不生。即于其中證灭尽定。富楼那等常作
如是分别。是以菩提由脩證得也。但不如是分别。
即无妄可灭。无真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若谓
如来独妙真常。必由一切圆灭而證者。未见其妙
者也。骨间肉曰肯。于骨可启处有筋肉结碍曰綮。
疱丁解牛。用功力处。借此字面。为不用功力之喻。
有僧问黄檗。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檗云。
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
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
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僧
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檗云。汝今觉妄起时。
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
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
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
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僧云。
别。菩提自足。但息狂走。头元自在。所以妄分别妄
狂走者。因积迷而有。迷本无因。不从迷生。不从悟
出。迷既无恨。妄将安附。妄既无依。妄本不生。妄元
不生。无可灭者。灭无可灭。寂灭现前。所以妙觉明
圆。本圆明妙。原无生灭。非有妄也。得菩提者。觅真
且不可得。而何从得妄乎。故不随顺分别三种相
续之所以生。及缘断之所以不生。则一心不生。万
法无咎。胜净菩提。何假人力脩證而得哉。三缘断
故。三因不生。即于其中證灭尽定。富楼那等常作
如是分别。是以菩提由脩證得也。但不如是分别。
即无妄可灭。无真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若谓
如来独妙真常。必由一切圆灭而證者。未见其妙
者也。骨间肉曰肯。于骨可启处有筋肉结碍曰綮。
疱丁解牛。用功力处。借此字面。为不用功力之喻。
有僧问黄檗。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檗云。
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
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
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僧
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檗云。汝今觉妄起时。
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
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
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
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僧云。
卷四 第 815b 页 X16-0815.png
今正悟时。佛在何处。檗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
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
上安头。嘴上安嘴。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
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
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巳。何处有多般。心外无法。
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
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
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
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著一字。僧云。
若如此。何处是菩提。檗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
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僧云。如何发菩提心。檗云。菩
提无所得。汝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
菩提心。菩提无生处。是故无得者。故云我于然灯
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
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你今问发菩提心。谓将一
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道任。汝三祇劫脩。亦祗
得个报化佛。与汝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
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又临济云。道流。诸方说有
道可脩。有法可證。你且说證何法。脩何道。你今用
处。欠少什么物。修补何处。后生小阿师不会便即
信这般野狐精魅。许他说事。系缚他人。言道理行
相。因护惜三业。始得成佛。如此说者。如春细雨。古
人云路逢达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脩道
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
上安头。嘴上安嘴。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
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
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巳。何处有多般。心外无法。
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
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
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
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著一字。僧云。
若如此。何处是菩提。檗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
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僧云。如何发菩提心。檗云。菩
提无所得。汝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
菩提心。菩提无生处。是故无得者。故云我于然灯
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
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你今问发菩提心。谓将一
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道任。汝三祇劫脩。亦祗
得个报化佛。与汝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
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又临济云。道流。诸方说有
道可脩。有法可證。你且说證何法。脩何道。你今用
处。欠少什么物。修补何处。后生小阿师不会便即
信这般野狐精魅。许他说事。系缚他人。言道理行
相。因护惜三业。始得成佛。如此说者。如春细雨。古
人云路逢达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脩道
卷四 第 815c 页 X16-0815.png
道不行。万般邪境竞头知。智剑出来无一物。明头
未显暗头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
么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未曾
欠少。你若欲与佛祖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你
心心不异。名之活祖。心若有异。则性相别。心不异
故。即心与相不别。又僧问荐福思禅师曰。古殿无
佛时如何。思曰。梵音何来。又问不假脩證。如何得
成。思曰。脩證即不成。诸尊宿见地。一一洞契何藉
劬劳肯綮修證之旨。此即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岂
待灵山拈华。迦叶微笑。而后号称别传心印哉。】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路他方。
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通曰。法华楞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皆以衣珠为
喻。如来藏性。为五阴所覆。如珠系衣中。故不易见。
向外驰求。日见不足。穷露他方。狂走九界。求人天
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也。既获本心。充然有馀。
珠名如意。所愿从心。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性能生万法。故妙用不亏。致大饶富。此一神珠也。
迷未曾失。悟未曾得。但得智者指示。便自受用无
穷。岂假脩證哉。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
天王。此珠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复
藏珠入袖。却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
无珠。何处有色。世尊叹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
未显暗头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
么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未曾
欠少。你若欲与佛祖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你
心心不异。名之活祖。心若有异。则性相别。心不异
故。即心与相不别。又僧问荐福思禅师曰。古殿无
佛时如何。思曰。梵音何来。又问不假脩證。如何得
成。思曰。脩證即不成。诸尊宿见地。一一洞契何藉
劬劳肯綮修證之旨。此即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岂
待灵山拈华。迦叶微笑。而后号称别传心印哉。】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路他方。
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通曰。法华楞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皆以衣珠为
喻。如来藏性。为五阴所覆。如珠系衣中。故不易见。
向外驰求。日见不足。穷露他方。狂走九界。求人天
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也。既获本心。充然有馀。
珠名如意。所愿从心。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性能生万法。故妙用不亏。致大饶富。此一神珠也。
迷未曾失。悟未曾得。但得智者指示。便自受用无
穷。岂假脩證哉。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
天王。此珠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复
藏珠入袖。却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
无珠。何处有色。世尊叹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
卷四 第 816a 页 X16-0816.png
珠示之。便各强说。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
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皆悟道。大珠初参马祖。祖
问曰。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
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
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珠遂礼拜。
问曰。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
汝宝藏一切现成。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
来觅。珠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
事六载。后归。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祖见
之。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
也。仰山参东寺会禅师。会问汝是甚处人。仰曰。广
南人。会曰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仰曰是。会
曰。此珠如何。仰曰。黑月即隐。白月即现。会曰。还将
得来也无。仰曰。将得来。会曰何不呈似老僧。仰叉
手近前曰。昨到沩山。亦被索此珠。直得无言可对。
无理可伸。会曰。真师子儿。善能哮吼。千百载而下。
赖有诸尊宿各获神珠。非从外得。益信佛言匪谬。】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
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
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
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
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
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
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皆悟道。大珠初参马祖。祖
问曰。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
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
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珠遂礼拜。
问曰。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
汝宝藏一切现成。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
来觅。珠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
事六载。后归。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祖见
之。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
也。仰山参东寺会禅师。会问汝是甚处人。仰曰。广
南人。会曰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仰曰是。会
曰。此珠如何。仰曰。黑月即隐。白月即现。会曰。还将
得来也无。仰曰。将得来。会曰何不呈似老僧。仰叉
手近前曰。昨到沩山。亦被索此珠。直得无言可对。
无理可伸。会曰。真师子儿。善能哮吼。千百载而下。
赖有诸尊宿各获神珠。非从外得。益信佛言匪谬。】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
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
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
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
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
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
卷四 第 816b 页 X16-0816.png
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通曰。世尊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正教富楼那等。
不随分别三种相续因缘断灭等法。则狂性自歇。
菩提现前。不欲其以生灭心合如来藏。另开一顿
悟法门。即断因缘而得不生不灭。尚不许也。况复
有因缘乎。阿难一向多闻。习知因缘自然。彼此互
破。错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是小乘中杀盗淫三
业不缘。则贪嗔痴三因不生。有因缘。有对待。皎然
明白。何得谓无因缘。即如大目犍连与舍利弗逢
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言下即證
初果。是从因缘开悟。长老皆然。今顿弃因缘。毋乃
末伽黎拘舍梨子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
然而尔。何以异乎。殊不知闻佛因缘。得成无漏。所
云从缘生从缘灭。隐然悟见无生之旨。彼生灭者。
皆缘耳。故得无漏。岂滞于因缘哉。鸟窠侍者会通。
一日欲辞去。窠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
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窠曰。若是佛
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鸟于身
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汾阳颂曰。侍者初心
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机缘熟。吹毛
当下得心安。如此机缘。岂亦因缘之谓乎。】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
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
【通曰。世尊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正教富楼那等。
不随分别三种相续因缘断灭等法。则狂性自歇。
菩提现前。不欲其以生灭心合如来藏。另开一顿
悟法门。即断因缘而得不生不灭。尚不许也。况复
有因缘乎。阿难一向多闻。习知因缘自然。彼此互
破。错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是小乘中杀盗淫三
业不缘。则贪嗔痴三因不生。有因缘。有对待。皎然
明白。何得谓无因缘。即如大目犍连与舍利弗逢
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言下即證
初果。是从因缘开悟。长老皆然。今顿弃因缘。毋乃
末伽黎拘舍梨子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
然而尔。何以异乎。殊不知闻佛因缘。得成无漏。所
云从缘生从缘灭。隐然悟见无生之旨。彼生灭者。
皆缘耳。故得无漏。岂滞于因缘哉。鸟窠侍者会通。
一日欲辞去。窠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
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窠曰。若是佛
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鸟于身
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汾阳颂曰。侍者初心
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机缘熟。吹毛
当下得心安。如此机缘。岂亦因缘之谓乎。】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
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
卷四 第 816c 页 X16-0816.png
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
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
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
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通曰。若谓因缘断灭。而后菩提真性。自然而出。非
正论也。即演若达多怖头一事穷之。非因缘非自
然断可识矣。始以头论。头本自然。必不为因缘所
夺。何故以照镜因缘而狂。既以因缘为是。则自然
不能作主。何以不因缘故真失其头。然而头本不
失。彼自狂走。见狂本妄出。非关因缘明矣。既不从
因缘生。亦不从因缘灭。而谓狂性因缘。可得灭除
者非也。既以狂论。狂本自然。潜于何所。不狂自然。
又何狂走。或狂或不狂。皆无自性。非关自然明矣。
既非自然潜。亦非自然出。故谓不狂性自然而出
者非也。是知说因缘。说自然。何与于头。说本狂。说
本不狂。何济于狂。俱属戏论。未为真实。但悟本头。
头本不失。识知狂走。狂本妄出。只此一悟字。一识
字。乃自家真实受用。非言论所及。悟头。即悟本来
面目。元无变易。识狂。即识九界狂走。妄生分别。此
悟此识。如电光石火。在刹那际。岂因缘自然所可
伫足之地乎。故谓歇即菩提。不从人得。远离因缘。
与彼自然。良以此也。牛头山智岩禅师。隋大业中。
为郎将。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从
宝月禅师为弟子。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道。乃
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
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
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通曰。若谓因缘断灭。而后菩提真性。自然而出。非
正论也。即演若达多怖头一事穷之。非因缘非自
然断可识矣。始以头论。头本自然。必不为因缘所
夺。何故以照镜因缘而狂。既以因缘为是。则自然
不能作主。何以不因缘故真失其头。然而头本不
失。彼自狂走。见狂本妄出。非关因缘明矣。既不从
因缘生。亦不从因缘灭。而谓狂性因缘。可得灭除
者非也。既以狂论。狂本自然。潜于何所。不狂自然。
又何狂走。或狂或不狂。皆无自性。非关自然明矣。
既非自然潜。亦非自然出。故谓不狂性自然而出
者非也。是知说因缘。说自然。何与于头。说本狂。说
本不狂。何济于狂。俱属戏论。未为真实。但悟本头。
头本不失。识知狂走。狂本妄出。只此一悟字。一识
字。乃自家真实受用。非言论所及。悟头。即悟本来
面目。元无变易。识狂。即识九界狂走。妄生分别。此
悟此识。如电光石火。在刹那际。岂因缘自然所可
伫足之地乎。故谓歇即菩提。不从人得。远离因缘。
与彼自然。良以此也。牛头山智岩禅师。隋大业中。
为郎将。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从
宝月禅师为弟子。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道。乃
卷四 第 817a 页 X16-0817.png
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岩
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
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后谒融禅
师发明大事。融谓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
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
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巳过此见。吾复何云。故
息狂若智岩者。可语真悟也巳。】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
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
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
辛勤脩證。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
如恒河沙。秪益戏论。」
【通曰。此段申明何藉劬劳肯綮脩證之意。忽然狂
歇。非有断缘劬劳。故非因缘。若谓三缘断故。三因
不生。藉此因缘。得菩提心。是菩提心生。因于生灭
心灭。灭妄證真。真亦成妄。此但生灭法尔。非菩提
也。是因缘之属生灭也。固易可知。至于灭生俱尽。
不但生灭心尽。而灭生灭者亦尽。既无生可灭。即
无功可用。其中若有不生不灭而名为自然者。此
自然心。由于灭生俱尽而显。是自然心生。因于生
灭心灭。亦谓之生灭法。非菩提心。亦字有味。彼无
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
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后谒融禅
师发明大事。融谓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
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
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巳过此见。吾复何云。故
息狂若智岩者。可语真悟也巳。】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
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
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
辛勤脩證。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
如恒河沙。秪益戏论。」
【通曰。此段申明何藉劬劳肯綮脩證之意。忽然狂
歇。非有断缘劬劳。故非因缘。若谓三缘断故。三因
不生。藉此因缘。得菩提心。是菩提心生。因于生灭
心灭。灭妄證真。真亦成妄。此但生灭法尔。非菩提
也。是因缘之属生灭也。固易可知。至于灭生俱尽。
不但生灭心尽。而灭生灭者亦尽。既无生可灭。即
无功可用。其中若有不生不灭而名为自然者。此
自然心。由于灭生俱尽而显。是自然心生。因于生
灭心灭。亦谓之生灭法。非菩提心。亦字有味。彼无
卷四 第 817b 页 X16-0817.png
生灭者。名为自然。何以亦谓之生灭。彼对生灭而
显不生灭。有对待故。犹对和合而显不和合。有然
有不然。有合有不合。对待宛然。如对牛角有。说兔
角无。故属生灭。彼但能空其生灭。不能空其自然。
犹言彼舍无人。但空其人。未空其舍。非真实见。故
名戏论。直使合与非合。然与非然。诸对待法。一切
远离。亦无远离之心。而离合俱泯。既离其所。又离
其能。能所俱离。唯一真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若
依此句取无。上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何以故。坐在
有为功勋故。菩提正觉。涅槃妙心。但可刹那悟入。
非汝历劫辛勤所可脩證故。不由历劫辛勤脩證
得者。是不假因缘自然而得也。必藉历劫辛勤脩
證得者。是必由因缘自然而得也。虽复忆持十方
如来清净妙理。皆即无戏论法。亦祗益因缘自然
之戏论而巳。何有于实得哉。故我谓三缘断故。三
因不生。随此分别得菩提心者。非真得也。谓其以
生灭心合如来藏也。但不随此分别。狂性自歇。歇
即菩提。不徒人得者。乃真得也。为其以不生不灭
合如来藏也。此最上机缘。岂拘舍梨自然之说。可
同日语乎。六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
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
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进山主问
脩山主曰。明知生不生性。为甚么为生之所留。脩
云。笋毕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还得么。进云。汝向
显不生灭。有对待故。犹对和合而显不和合。有然
有不然。有合有不合。对待宛然。如对牛角有。说兔
角无。故属生灭。彼但能空其生灭。不能空其自然。
犹言彼舍无人。但空其人。未空其舍。非真实见。故
名戏论。直使合与非合。然与非然。诸对待法。一切
远离。亦无远离之心。而离合俱泯。既离其所。又离
其能。能所俱离。唯一真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若
依此句取无。上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何以故。坐在
有为功勋故。菩提正觉。涅槃妙心。但可刹那悟入。
非汝历劫辛勤所可脩證故。不由历劫辛勤脩證
得者。是不假因缘自然而得也。必藉历劫辛勤脩
證得者。是必由因缘自然而得也。虽复忆持十方
如来清净妙理。皆即无戏论法。亦祗益因缘自然
之戏论而巳。何有于实得哉。故我谓三缘断故。三
因不生。随此分别得菩提心者。非真得也。谓其以
生灭心合如来藏也。但不随此分别。狂性自歇。歇
即菩提。不徒人得者。乃真得也。为其以不生不灭
合如来藏也。此最上机缘。岂拘舍梨自然之说。可
同日语乎。六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
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
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进山主问
脩山主曰。明知生不生性。为甚么为生之所留。脩
云。笋毕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还得么。进云。汝向
卷四 第 817c 页 X16-0817.png
后自悟去在。修云。某甲只如此。上座意旨如何。进
云。这个是监院房。那个是典座房。脩便礼拜。天童
颂云。豁落亡依。高闭不羁。家邦平帖到人稀。些些
力量分阶级。荡荡身心绝是非。是非绝。介立大方
无轨辙。于是观之。證无上菩提者。原不落阶级。更
何辙迹可见。】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
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
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
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脩无漏业。远离世间
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此云障日)母耶输陀罗。(此云华色)
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脩无漏善故。
或得出缠。成蒙受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通曰。阿难积劫多闻。不能免离摩登伽难。是忆持
如来清净妙理不得證果明也。佛顶神咒。能使摩
登伽淫心顿歇。是不思议熏脩自得出缠明也。忆
持秘密妙严。即为有漏。舍妄趣真。即名憎爱二苦。
苦且不免。而况于得果乎。熏习圆顿法门。即为无
漏。悟知夙因。贪爱不生。且蒙授记。何止于得果乎。
摩登伽證三果。名出缠。耶输陀罗。亦是世尊历世
因缘。法华会上。授记成佛。此但女流。一念回心。尚
成精进。况汝声闻。如何自欺。不能顿悟。必藉断妄
云。这个是监院房。那个是典座房。脩便礼拜。天童
颂云。豁落亡依。高闭不羁。家邦平帖到人稀。些些
力量分阶级。荡荡身心绝是非。是非绝。介立大方
无轨辙。于是观之。證无上菩提者。原不落阶级。更
何辙迹可见。】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
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
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
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脩无漏业。远离世间
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此云障日)母耶输陀罗。(此云华色)
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脩无漏善故。
或得出缠。成蒙受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通曰。阿难积劫多闻。不能免离摩登伽难。是忆持
如来清净妙理不得證果明也。佛顶神咒。能使摩
登伽淫心顿歇。是不思议熏脩自得出缠明也。忆
持秘密妙严。即为有漏。舍妄趣真。即名憎爱二苦。
苦且不免。而况于得果乎。熏习圆顿法门。即为无
漏。悟知夙因。贪爱不生。且蒙授记。何止于得果乎。
摩登伽證三果。名出缠。耶输陀罗。亦是世尊历世
因缘。法华会上。授记成佛。此但女流。一念回心。尚
成精进。况汝声闻。如何自欺。不能顿悟。必藉断妄
卷四 第 818a 页 X16-0818.png
因缘。而以外道戏论留于观听间乎。楚南禅师上
堂。诸子。设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及得百千
三昧。不如一念脩无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绊。时
有僧问无漏道如何脩。南曰。未有阇黎时体取。曰
未有某甲时。教谁体。南曰。体者亦无。得此一二转
语。而如来未竟之旨悉露。】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
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
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
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
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
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
不逮脩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
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馀涅槃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通曰。自初决择真妄发明觉性。乃至宣胜义中真
胜义性。决通疑滞。使其信解真性为因地心。因心
既真。斯可圆成果地脩證。故上文为见道分。此下
别起为脩道分。阿难既获法身矣。而尚有微细之
惑。今既除惑。悟实相矣。而又有不逮熏脩之叹。总
之尚在门外。虽知有天王华屋而未能入也。所以
不得其门而入者。一由爱念小乘。不明本发心路。
堂。诸子。设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及得百千
三昧。不如一念脩无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绊。时
有僧问无漏道如何脩。南曰。未有阇黎时体取。曰
未有某甲时。教谁体。南曰。体者亦无。得此一二转
语。而如来未竟之旨悉露。】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
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
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
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
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
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
不逮脩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
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馀涅槃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通曰。自初决择真妄发明觉性。乃至宣胜义中真
胜义性。决通疑滞。使其信解真性为因地心。因心
既真。斯可圆成果地脩證。故上文为见道分。此下
别起为脩道分。阿难既获法身矣。而尚有微细之
惑。今既除惑。悟实相矣。而又有不逮熏脩之叹。总
之尚在门外。虽知有天王华屋而未能入也。所以
不得其门而入者。一由爱念小乘。不明本发心路。
卷四 第 818b 页 X16-0818.png
二由攀缘为苦。不能入佛知见。虽则多闻之习使
然。亦为会中诸有学者请也。睦州谓众曰。汝等诸
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处。须觅个
入头处。巳后不得辜负老僧。尧峰暹禅师上堂。冬
去秋来。楼阁门开。若也入得。不用徘徊。诸上座。还
向这里入得也未。若也入得。所以古人道。是处是
弥勒。无门无善财。若也入之未得。自是诸上座狂
走。更不忉忉。久立珍重。有天使问睦州。三门俱开。
从那门入。州唤上书。使应诺。州曰。从信门入。使又
见画壁。问曰。二尊者对谈何事。州掴露柱曰。三身
中那个不说法。睦州门风高峻。至此都明明说破。
若信得及。更不历于阶级。】
「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
妙脩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
二决定义。」
【通曰。阿难问有二义。一者如来无馀涅槃本发心
路。二者摄伏攀缘。入佛知见。故佛以二决定义语
之。欲知本发心路。须择生死根本。得无生灭性。为
因地心。然后圆成不生不灭涅槃妙德。此初心第
一义也。欲摄伏攀缘。须详审烦恼根本。知六为贼
媒。自作自受。但择圆根。一门深入。彼六知根。一时
清净。此初心第二义也。欲得无生。须伏烦恼。能断
然。亦为会中诸有学者请也。睦州谓众曰。汝等诸
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处。须觅个
入头处。巳后不得辜负老僧。尧峰暹禅师上堂。冬
去秋来。楼阁门开。若也入得。不用徘徊。诸上座。还
向这里入得也未。若也入得。所以古人道。是处是
弥勒。无门无善财。若也入之未得。自是诸上座狂
走。更不忉忉。久立珍重。有天使问睦州。三门俱开。
从那门入。州唤上书。使应诺。州曰。从信门入。使又
见画壁。问曰。二尊者对谈何事。州掴露柱曰。三身
中那个不说法。睦州门风高峻。至此都明明说破。
若信得及。更不历于阶级。】
「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
妙脩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
二决定义。」
【通曰。阿难问有二义。一者如来无馀涅槃本发心
路。二者摄伏攀缘。入佛知见。故佛以二决定义语
之。欲知本发心路。须择生死根本。得无生灭性。为
因地心。然后圆成不生不灭涅槃妙德。此初心第
一义也。欲摄伏攀缘。须详审烦恼根本。知六为贼
媒。自作自受。但择圆根。一门深入。彼六知根。一时
清净。此初心第二义也。欲得无生。须伏烦恼。能断
卷四 第 818c 页 X16-0818.png
烦恼。即證无生。二者未始不相成也。此云妙三摩
提。又云妙脩行路。时时提醒一妙字。要于妙明明
妙相应。不至著相求菩提耳。彼缘觉声闻。未免著
相。故于菩提未得自在。唯悟此妙。不藉劬劳。肯綮
脩證。乃所谓无生乘也。达磨大士至金陵。梁武帝
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绝。有何
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
何是真实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
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
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祖知机
不契。遂潜渡江北。雪窦颂云。圣谛廓然。何当辨的。
对朕者谁。还云不识。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阖
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清风匝
地有何极。顾视左右云。这里还有祖师么。自云有。
唤来与老僧洗脚。天童颂云。廓然无圣。来机径庭。
得非犯鼻而挥斤。失不回头而堕甑。寥寥冷坐少
林。默默全提正令。秋清月转霜轮。河淡斗垂夜柄。
绳绳衣钵付儿孙。从此人天成药病。若论无上乘
妙脩行路。即圣谛第一义。尚不许也。况落二落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
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
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脩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提。又云妙脩行路。时时提醒一妙字。要于妙明明
妙相应。不至著相求菩提耳。彼缘觉声闻。未免著
相。故于菩提未得自在。唯悟此妙。不藉劬劳。肯綮
脩證。乃所谓无生乘也。达磨大士至金陵。梁武帝
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绝。有何
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
何是真实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
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
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祖知机
不契。遂潜渡江北。雪窦颂云。圣谛廓然。何当辨的。
对朕者谁。还云不识。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阖
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清风匝
地有何极。顾视左右云。这里还有祖师么。自云有。
唤来与老僧洗脚。天童颂云。廓然无圣。来机径庭。
得非犯鼻而挥斤。失不回头而堕甑。寥寥冷坐少
林。默默全提正令。秋清月转霜轮。河淡斗垂夜柄。
绳绳衣钵付儿孙。从此人天成药病。若论无上乘
妙脩行路。即圣谛第一义。尚不许也。况落二落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
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
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脩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卷四 第 819a 页 X16-0819.png
【通曰。此开示见性第一义也。若论见性。不假功勋。
但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故圣人不思
而得。不勉而中。赤子亦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不学
不虑。其因也。不思不勉。其果也。故曰大人者不失
其赤子之心者也。果因一契。更无增减。非见性者。
不足语此。马祖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室。唯习坐
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让大师往。亦不顾。师视其
神宇有异。遂忆六祖谶。乃多方诱导之。一日将砖
于庵前磨。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甚么。师曰。
磨作镜。祖云。磨砖岂得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
坐禅岂能成佛。祖乃离坐云。如何即是。师曰。譬如
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祖无对。师又
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
坐佛。佛非坐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
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祖礼拜。问如何用心。
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
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祖曰。道非
色相。云何能见。师云。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
昧。亦复然矣。祖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
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
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祖闻示诲。豁然
开悟。侍奉十秋。日益玄奥。后阐化于江西。师问众
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巳为众说法。师曰。总未
见人持个消息来。因遣一僧去。嘱曰。待伊上堂时。
卷四 第 819b 页 X16-0819.png
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去。一如师旨。
回谓师曰。道一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
酱。师然之。雪峰寄岩头语云。一自鳌山成道后。直
至于今饱不饥。与此相类。皆因地发心。与果地觉
了无同异者也。彼学坐禅。有修有證。即属生灭法。
于无上乘。何啻千里。】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
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
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
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
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
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
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
貌泊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阿难。汝见虚
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
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
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
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
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
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
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
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
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回谓师曰。道一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
酱。师然之。雪峰寄岩头语云。一自鳌山成道后。直
至于今饱不饥。与此相类。皆因地发心。与果地觉
了无同异者也。彼学坐禅。有修有證。即属生灭法。
于无上乘。何啻千里。】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
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
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
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
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
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
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
貌泊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阿难。汝见虚
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
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
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
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
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
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
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
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
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卷四 第 819c 页 X16-0819.png
【通曰。第一义要明本发心路。当审观因地发心与
果地觉。为同为异。谓之审观。必须详审。何者是生
死根本。与果地异。何者是不生不灭根本。与界地
同。本一湛圆妙觉明心。本无不同。何为有异。只为
黏湛发起四大。结成六根。根尘相染。叠为五浊。而
妙觉明心。离其本位。分而为视听觉察。流转生死。
是视听觉察。从始入终。从色至识。不离五阴区宇。
乃生灭之根本也。以此为因而求佛乘。无有是处。
何者。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而空非可作。故无
烂坏。唯佛无为。不堕诸数。是为真空。虽世间空。亦
须消殒。况身中四大。各有所归。视听觉察。离尘无
体。如此五浊生灭知见。其可以为因乎。何言乎五
浊。色属相分。识属见分。识水也。色土也。见空相织。
如水土合。故名为浊。见初动时。唯见一空。有空无
体。即是顽空。有见无觉。即是无明。既有虚空遍十
方界。成住坏空。皆由此始。故谓之劫。空见不分。是
见分与器界疏相分淆而为浊也。故名劫浊。属色
阴。见闻觉知。本无留碍。因四大所壅而有留碍。水
火风土。本无觉知。因六根所旋而有觉知。是见分
与身中亲相分淆而为浊也。故名见浊。属受阴。前
摄六根为见大。此亦总六根为见浊。见境领纳。属
前五识。忆识诵习。属第六识。是知见由真性发起。
神发知矣。不可谓之性矣。是意想中。容受六尘显
现其中。是谓内尘。亦可谓之相矣。离六尘之外。别
卷四 第 820a 页 X16-0820.png
无实相。离知觉之外。别无真性。尘劳烦恼。汩乱湛
觉。是知见与法尘淆而为浊也。故名烦恼浊。属想
阴。意想知见。每欲留于世间。恋著三界。犹可知也。
轮回业运。每常选于国土。变化密移。不可知也。总
不离众生因。亦不离众生果。是知见与众生相流
转而为浊也。故名众生浊。属行阴。行阴属第七识。
其浊易辨。识阴属第八识。其浊难晢。故见闻觉知。
自湛元而分。元无异性。六尘不同。牵生六识。眼不
别声。耳不别色。不相互用。故异生。唯无异性。故性
中相知。唯众尘隔越。故用中相背。性本不生不灭。
故同。用处与生灭和合。故异。未转第八识。即无后
得智。于前五识不得圆妙。故性中了了相知。及至
用时。与如来用中相背。转不尽。故失准而名识。
转尽即不失准。而均谓之性矣。如来藏一性无二。
如来准此灭生灭心。二乘见自共相。即于同失准。
如来藏随为色空。如来准此种类俱空。二乘取真
證灭。即于异失准也。丝毫未化。命蒂犹存。来先去
后。作主人公。是性与识。相织成妄而为浊也。故名
命浊。属识阴。此五浊皆非实有。故曰妄成。如水清
洁。原非有土。如土留碍。原非有水。二性本不相循。
心境不相到故。若知湛无黏性。知妄即离。离妄即
觉。但一湛圆妙觉明心。不落视听觉察。如水自莹
然。何浊之有。必须悟知本来无浊者。然后可为不
生不灭根因也。僧问梁山。如何是空劫巳前事。山
觉。是知见与法尘淆而为浊也。故名烦恼浊。属想
阴。意想知见。每欲留于世间。恋著三界。犹可知也。
轮回业运。每常选于国土。变化密移。不可知也。总
不离众生因。亦不离众生果。是知见与众生相流
转而为浊也。故名众生浊。属行阴。行阴属第七识。
其浊易辨。识阴属第八识。其浊难晢。故见闻觉知。
自湛元而分。元无异性。六尘不同。牵生六识。眼不
别声。耳不别色。不相互用。故异生。唯无异性。故性
中相知。唯众尘隔越。故用中相背。性本不生不灭。
故同。用处与生灭和合。故异。未转第八识。即无后
得智。于前五识不得圆妙。故性中了了相知。及至
用时。与如来用中相背。转不尽。故失准而名识。
转尽即不失准。而均谓之性矣。如来藏一性无二。
如来准此灭生灭心。二乘见自共相。即于同失准。
如来藏随为色空。如来准此种类俱空。二乘取真
證灭。即于异失准也。丝毫未化。命蒂犹存。来先去
后。作主人公。是性与识。相织成妄而为浊也。故名
命浊。属识阴。此五浊皆非实有。故曰妄成。如水清
洁。原非有土。如土留碍。原非有水。二性本不相循。
心境不相到故。若知湛无黏性。知妄即离。离妄即
觉。但一湛圆妙觉明心。不落视听觉察。如水自莹
然。何浊之有。必须悟知本来无浊者。然后可为不
生不灭根因也。僧问梁山。如何是空劫巳前事。山
卷四 第 820b 页 X16-0820.png
云。击动乾坤鼓。时人听不闻。丹霞颂云。虚空为鼓
弥须槌。击者虽多听者稀。半夜髑髅惊破梦。满头
明月不思归。四祖信大师。年十四。初礼三祖。问曰。
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曰。谁缚汝。对曰。
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此所
谓大根大器也。司空山本净禅师偈曰。见闻觉知
无障碍。色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
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非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若净禅师者。虽处五浊恶世。何尝不净。】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
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
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
圆成果地脩證。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
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
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
涅槃清净妙德。」
【通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数语。为千圣秘诀。此段
经文。恰与配合。象山云。此心此理同也。固非虚语。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如澄浊
水。贮于静器。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以湛旋其虚
妄灭生。伏还元觉。如水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
现前。所谓定而后能静也。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
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所谓静而
后能安也。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所谓安
弥须槌。击者虽多听者稀。半夜髑髅惊破梦。满头
明月不思归。四祖信大师。年十四。初礼三祖。问曰。
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曰。谁缚汝。对曰。
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此所
谓大根大器也。司空山本净禅师偈曰。见闻觉知
无障碍。色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
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非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若净禅师者。虽处五浊恶世。何尝不净。】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
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
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
圆成果地脩證。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
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
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
涅槃清净妙德。」
【通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数语。为千圣秘诀。此段
经文。恰与配合。象山云。此心此理同也。固非虚语。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如澄浊
水。贮于静器。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以湛旋其虚
妄灭生。伏还元觉。如水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
现前。所谓定而后能静也。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
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所谓静而
后能安也。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所谓安
卷四 第 820c 页 X16-0820.png
而后能虑也。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所谓虑而后能
得也。常乐我净。为涅槃妙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今以见闻觉知契之。故曰远。先择死生根本。虽通
指五浊业用。而识阴尤死生根本。此识依不生灭
与生灭和合而得名。故当择去生灭种子。而依不
生灭圆湛之性。识阴湛不摇处。似无生灭。然湛而
不圆。望如恬静。实为生灭根本。若圆湛之性。本自
圆成。非由造作。乃真如实际理地也。依此圆湛。
本自无事。即以此湛旋其虚妄灭生。从前许多灭
生工夫。皆为虚妄。虽至灭生俱尽。由功勋得。非元
觉也。必识阴旋伏。然后元觉现前。此元明觉。原无
生灭。只缘分为见闻觉察。驰入识阴区宇。为识阴
所覆。不得出头。今识灭性现。还我本来面目。此元
明觉。即见闻觉察。而非见闻觉察也。见闻觉察有
起灭。而元明觉无起灭也。故不以见闻觉察为因
地心。而以元明觉为因地心。然后圆成不生不灭
如来果位也。涅槃四德。即不生不灭果。谓能断客
尘烦恼。及根本无明。故谓明性精纯。如金不重矿。
灰不重木。更不为烦恼。故有一念无生。即證涅槃
者。即因即果。一时具足。有理虽顿悟。事以渐除者。
因该十信。果通分满。总之圆成一元明觉而巳。曹
山见纸衣道者。便问莫是纸衣道者否。衣云不敢。
山曰。如何是纸衣下事。衣云。一裘才挂体。万法悉
皆如。山云。如何是纸衣下用。衣近前应诺。便立脱
得也。常乐我净。为涅槃妙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今以见闻觉知契之。故曰远。先择死生根本。虽通
指五浊业用。而识阴尤死生根本。此识依不生灭
与生灭和合而得名。故当择去生灭种子。而依不
生灭圆湛之性。识阴湛不摇处。似无生灭。然湛而
不圆。望如恬静。实为生灭根本。若圆湛之性。本自
圆成。非由造作。乃真如实际理地也。依此圆湛。
本自无事。即以此湛旋其虚妄灭生。从前许多灭
生工夫。皆为虚妄。虽至灭生俱尽。由功勋得。非元
觉也。必识阴旋伏。然后元觉现前。此元明觉。原无
生灭。只缘分为见闻觉察。驰入识阴区宇。为识阴
所覆。不得出头。今识灭性现。还我本来面目。此元
明觉。即见闻觉察。而非见闻觉察也。见闻觉察有
起灭。而元明觉无起灭也。故不以见闻觉察为因
地心。而以元明觉为因地心。然后圆成不生不灭
如来果位也。涅槃四德。即不生不灭果。谓能断客
尘烦恼。及根本无明。故谓明性精纯。如金不重矿。
灰不重木。更不为烦恼。故有一念无生。即證涅槃
者。即因即果。一时具足。有理虽顿悟。事以渐除者。
因该十信。果通分满。总之圆成一元明觉而巳。曹
山见纸衣道者。便问莫是纸衣道者否。衣云不敢。
山曰。如何是纸衣下事。衣云。一裘才挂体。万法悉
皆如。山云。如何是纸衣下用。衣近前应诺。便立脱
卷四 第 821a 页 X16-0821.png
去。山曰。汝既解恁么去。何不恁么来。衣忽开眼问
曰。一灵真性。不假包胎时如何。山曰。未是妙。衣云。
如何是妙。山曰。不借。借衣便珍重下僧堂坐化。山
有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
便于玄旨昧。心差不与道相邻。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能晓会。了然无事昔
时人。又九峰虔在石霜作侍者。霜迁化后。众欲请
堂中首座接续住持。峰不肯。乃云。待某甲问过。若
会先师意。如先师侍奉。遂问。先师道。休去歇去。一
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
其馀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秪是
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云。你不
肯我那。座乃焚香云。我若不会先师意。香烟起处。
脱去不得。言讫。便坐脱。峰乃抚其背曰。坐脱立亡
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天童颂云。石霜一宗。亲
传九峰。香烟脱去。正脉难通。月巢鹤作千年梦。雪
屋人迷一色功。坐断十方犹点额。密移一步看飞
龙。顺默和尚颂云。元座徒亡一炷烟。九峰不是抑
高贤。若将一色为承绍。辜负先师不借缘。石霜示
众有云。未尝亡照。犹为外绍。为臣种。亦曰借。若诞
生丝毫不隔。如王子生下。则能绍大位。谓之内绍。
名王种。名句不借也。借则一色边事。彼原未得不
生灭性为因地心。而欲圆成果地。皆合涅槃清净
妙德。难矣。】
曰。一灵真性。不假包胎时如何。山曰。未是妙。衣云。
如何是妙。山曰。不借。借衣便珍重下僧堂坐化。山
有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
便于玄旨昧。心差不与道相邻。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能晓会。了然无事昔
时人。又九峰虔在石霜作侍者。霜迁化后。众欲请
堂中首座接续住持。峰不肯。乃云。待某甲问过。若
会先师意。如先师侍奉。遂问。先师道。休去歇去。一
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
其馀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秪是
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云。你不
肯我那。座乃焚香云。我若不会先师意。香烟起处。
脱去不得。言讫。便坐脱。峰乃抚其背曰。坐脱立亡
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天童颂云。石霜一宗。亲
传九峰。香烟脱去。正脉难通。月巢鹤作千年梦。雪
屋人迷一色功。坐断十方犹点额。密移一步看飞
龙。顺默和尚颂云。元座徒亡一炷烟。九峰不是抑
高贤。若将一色为承绍。辜负先师不借缘。石霜示
众有云。未尝亡照。犹为外绍。为臣种。亦曰借。若诞
生丝毫不隔。如王子生下。则能绍大位。谓之内绍。
名王种。名句不借也。借则一色边事。彼原未得不
生灭性为因地心。而欲圆成果地。皆合涅槃清净
妙德。难矣。】
卷四 第 821b 页 X16-0821.png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详审烦恼根本。此无始来。
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脩菩提。若不审观烦恼
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
降伏取如来位。」
【通曰。审观因地发心。所以会其真。审观烦恼根本。
所以绝其妄。妄复无妄。即妄即真矣。烦恼根本有
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生无明。谓托
胎时于父母起爱憎识情也。二种烦恼。本无自性。
若知无自性。更无作者。更无受者。当体空寂。谁为
烦恼。彼小乘人。不离有为功用。谓实有烦恼。务须
破除。是未知根尘之为虚妄也。若菩萨乘。则异于
是。直趋无上菩提。但于根尘间。审详谁作谁受。忽
然撞破。无始无明。一时顿息。罗山闲先问石霜。起
灭不停时如何。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
去。函盖相应去。纯清绝点去。山不契。往问岩头。头
咄云。是谁起灭。山于此有省。天童颂云。砍断老葛
藤。打破狐窠窟。豹被雾而变文。龙乘雷而换骨。咄。
起灭纷纷是何物。于此省去。更不向六根门首作
分疏也。庞居士偈曰。一群六个贼。生生欺杀人。我
今识汝也。不与汝为邻。汝若不伏我。我即到处说。
教人尽识汝。使汝行路绝。你若肯伏我。我即不分
别。共汝一处住。同證无生灭。此真知颠倒所在而
能降伏之取如来位者。】
卷四 第 821c 页 X16-0821.png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
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
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
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通曰。前喻虚空不坏。非生灭故。此喻虚空无结。非
烦恼故。虚空且然。而自性真空。夫何生灭烦恼之
有。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
销落。则众生世界。不生缠缚矣。内莹发光。如是浮
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
知觉。则于器世间能超越矣。家宝如是。奈何不自
护惜。内六识。外六尘。皆由六根引发。自生缠缚。故
曰贼媒。僧问曹曰。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底人。山
曰是。曰忽遇六贼来时如何。山曰。亦须具大慈悲。
曰如何具大慈悲。山曰一剑挥尽。曰尽后如何。山
曰。始得和同。又僧问保福。家贫遭劫时如何。福曰。
不能尽底去。曰为甚么不能尽底去。福曰。贼是家
亲。曰既是家亲。为甚么翻成家贼。福曰。内既无应。
外不能为。曰忽然捉败。功归何所。福曰。赏亦不曾
闻。曰恁么则劳而无功。福曰。功则不无。成而不处。
曰既是成功。为甚么不处。福曰。不见道太平本是
将军致。不许将军见太平。此可知借功明位。宗门
不废。何尝一向说无事禅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
卷四 第 822a 页 X16-0822.png
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
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
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
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
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难。
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
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
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
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
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
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
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
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
二百功德。」
【通曰。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谓
众生业力。结成世界。身为正报。器世间为依报。但
凭业果装载。贸迁逆旅。流转无穷。与世尘相涉。皆
由六根为之媒也。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此据了别之性是同。下对六根分别之用有异。故
全阙不等。前云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故七徵八还。
巳明见妄。兹复具明六为贼媒。而详辨六根优劣
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
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
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
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难。
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
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
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
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
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
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
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
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
二百功德。」
【通曰。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谓
众生业力。结成世界。身为正报。器世间为依报。但
凭业果装载。贸迁逆旅。流转无穷。与世尘相涉。皆
由六根为之媒也。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此据了别之性是同。下对六根分别之用有异。故
全阙不等。前云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故七徵八还。
巳明见妄。兹复具明六为贼媒。而详辨六根优劣
卷四 第 822b 页 X16-0822.png
者。令择耳根圆通以为修證之本故。眼鼻身三分
阙一。不能满其性量。舌意虽具足功德。与耳无异。
然一落言诠。一落思惟。不如耳根无声无臭。最于
性体相近。故当遵也。以方涉世。名三叠者。第一约
四方各论三世。共成十二。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
为十。南西北方亦然。是以一叠十。成百二十。第三
于东方三十。变十为百。南西北方亦然。是以十叠
百。成千二百。流数有三。故用三叠。方位有十。故一
变为十。此自然之数也。易大衍之数五十。用五乘
十。用十乘五。亦同此法圣人作用。先后一揆。如此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总之一方三百也。今眼
所见前及左右三方。巳成六百。并前二隅。共成八
百。唯后一方及后二隅不见。三分明。故有功。后方
暗。故无德。功与德亦互文耳。其实六根清净。互用
无方。如华严依经修行。巳发相似之解。虽眼八百。
亦具馀五根功德。若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则织妄
贸迁。有何涯际。故修之则功德本无穷。不修则业果
亦无穷也。法眼上堂。古者道。如何是禅。三界绵绵。
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因甚么道三界绵绵。何处是
十方浩浩底道理。要会么。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
身意。无空阙处。无转动处。上座。作么生会。横亦不
得。竖亦不得。纵亦不得。夺亦不得。无用心处。亦无
施设处。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
绝渗漏。曾有僧问作么生是绝渗漏底语。向伊道
阙一。不能满其性量。舌意虽具足功德。与耳无异。
然一落言诠。一落思惟。不如耳根无声无臭。最于
性体相近。故当遵也。以方涉世。名三叠者。第一约
四方各论三世。共成十二。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
为十。南西北方亦然。是以一叠十。成百二十。第三
于东方三十。变十为百。南西北方亦然。是以十叠
百。成千二百。流数有三。故用三叠。方位有十。故一
变为十。此自然之数也。易大衍之数五十。用五乘
十。用十乘五。亦同此法圣人作用。先后一揆。如此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总之一方三百也。今眼
所见前及左右三方。巳成六百。并前二隅。共成八
百。唯后一方及后二隅不见。三分明。故有功。后方
暗。故无德。功与德亦互文耳。其实六根清净。互用
无方。如华严依经修行。巳发相似之解。虽眼八百。
亦具馀五根功德。若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则织妄
贸迁。有何涯际。故修之则功德本无穷。不修则业果
亦无穷也。法眼上堂。古者道。如何是禅。三界绵绵。
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因甚么道三界绵绵。何处是
十方浩浩底道理。要会么。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
身意。无空阙处。无转动处。上座。作么生会。横亦不
得。竖亦不得。纵亦不得。夺亦不得。无用心处。亦无
施设处。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
绝渗漏。曾有僧问作么生是绝渗漏底语。向伊道
卷四 第 822c 页 X16-0822.png
口似鼻孔甚好。上座如此会。自然不通风去。如识
得。尽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无事珍重。又黄龙震
禅师上堂曰。举个古人因缘问阇。黎阇黎不得作
古会。若作古会。失却当面眼。举个即今因缘问阇
黎。阇黎不得作今会。若作今会。障却阇黎本来眼。
假饶不失不障。非古非今。犹是药病相治。止啼之
说。祗如透脱一句。阇黎还道得也无。若道不得。直
待罗汉峰深谈实相。即向汝道。这般说话。虽单明
向上。却与此经相发。直得口似鼻孔。眼似眉毛。六
根无寄。方證无生之妙。至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
更无吞吐处。此之功德。不以世求。】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
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
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
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
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
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脩行。皆得圆满无上
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
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
知根。一时清净。」
【通曰。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奔境。
名生死流。逆之而入。返流全一。名不生灭。生灭即
妄。不生灭即无妄。六受用根。虽系妄明功德。元是
一精明所分。同一湛圆明性也。但于一门深入。直
得。尽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无事珍重。又黄龙震
禅师上堂曰。举个古人因缘问阇。黎阇黎不得作
古会。若作古会。失却当面眼。举个即今因缘问阇
黎。阇黎不得作今会。若作今会。障却阇黎本来眼。
假饶不失不障。非古非今。犹是药病相治。止啼之
说。祗如透脱一句。阇黎还道得也无。若道不得。直
待罗汉峰深谈实相。即向汝道。这般说话。虽单明
向上。却与此经相发。直得口似鼻孔。眼似眉毛。六
根无寄。方證无生之妙。至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
更无吞吐处。此之功德。不以世求。】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
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
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
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
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
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脩行。皆得圆满无上
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
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
知根。一时清净。」
【通曰。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奔境。
名生死流。逆之而入。返流全一。名不生灭。生灭即
妄。不生灭即无妄。六受用根。虽系妄明功德。元是
一精明所分。同一湛圆明性也。但于一门深入。直
卷四 第 823a 页 X16-0823.png
达本源之地。得循圆通。不生缠缚。摄伏畴昔攀缘。
入佛知见。而六受用根。皆成妙用矣。六祖曰。若起
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
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
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
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
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
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
行。六祖此语。从意根入。直绍迦叶门风。仰山在沩
山前坡牧牛次。见一僧上山。不久便下来。仰问上
座何不且留山中。僧曰。秪为因缘不契。仰曰。有何
因缘。试举看。曰和尚问某名甚么。某答归真。和尚
曰。归真何在。某甲无对。仰曰。上座却回向和尚道。
某甲道得也。和尚问作么生道。但曰眼里。耳里鼻
里。僧回。一如所教。沩曰。脱空漫语汉。此是五百人
善知识语。蹒庵成禅师上堂。鼻里音声耳里香。眼
中咸淡舌玄黄。意能觉触身分别。冰室如春九夏
凉。如斯见得。方知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从
定出。葵华随日转。犀纹玩月生。香枫化老人。螟蛉
成果羸。若也不知。苦哉佛陀耶。许汝具只眼。必如
诸尊宿所见。方得六根清净消息。】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
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
入佛知见。而六受用根。皆成妙用矣。六祖曰。若起
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
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
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
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
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
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
行。六祖此语。从意根入。直绍迦叶门风。仰山在沩
山前坡牧牛次。见一僧上山。不久便下来。仰问上
座何不且留山中。僧曰。秪为因缘不契。仰曰。有何
因缘。试举看。曰和尚问某名甚么。某答归真。和尚
曰。归真何在。某甲无对。仰曰。上座却回向和尚道。
某甲道得也。和尚问作么生道。但曰眼里。耳里鼻
里。僧回。一如所教。沩曰。脱空漫语汉。此是五百人
善知识语。蹒庵成禅师上堂。鼻里音声耳里香。眼
中咸淡舌玄黄。意能觉触身分别。冰室如春九夏
凉。如斯见得。方知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从
定出。葵华随日转。犀纹玩月生。香枫化老人。螟蛉
成果羸。若也不知。苦哉佛陀耶。许汝具只眼。必如
诸尊宿所见。方得六根清净消息。】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
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
卷四 第 823b 页 X16-0823.png
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
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通曰。见谛所断。即八十八使也。修道所断。即八十
一思也。初果虽断分别粗惑。尚馀俱生细惑未断。
故不能證苦边际。能證苦边际。至无学地。不但知
一有情生住异灭限剂头数。复于三千大千界内
有情无情。念念迁变。微细行相。悉亦知之。此莹彻
之极。必由修所断得也。僧问沩山。顿悟之人。更有
修否。沩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
头话。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
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
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趋向。从闻入理。闻
理流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
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
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
如佛。夫理事不二。非修不證。沩山极口谈最上一
路。何尝扫荡渐修。不复置齿牙间。】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
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
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
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
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
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
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通曰。见谛所断。即八十八使也。修道所断。即八十
一思也。初果虽断分别粗惑。尚馀俱生细惑未断。
故不能證苦边际。能證苦边际。至无学地。不但知
一有情生住异灭限剂头数。复于三千大千界内
有情无情。念念迁变。微细行相。悉亦知之。此莹彻
之极。必由修所断得也。僧问沩山。顿悟之人。更有
修否。沩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
头话。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
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
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趋向。从闻入理。闻
理流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
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
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
如佛。夫理事不二。非修不證。沩山极口谈最上一
路。何尝扫荡渐修。不复置齿牙间。】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
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
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
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
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
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
卷四 第 823c 页 X16-0823.png
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
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
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
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
是。」
【通曰。此正释一门深入六根清净之疑。使六根元
一者。本自清净。不必更言六贼。使六根元六者。不
相为用。何能一时清净。今惟如太虚空本一。参合
群器成六。由器形异。名之异空。谓六非一也。除器
观空。说空为一。谓六销一在也。此喻一六义生。彼
太虚空。非能与形和合。原非同异。既无同异。何处
更立一六之名。此喻本非一六。见得本非一六。圆
湛常寂。何所不清净乎。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
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是六销。尚执有涅槃在。
故未亡一。一从何来。空从何起。故知向上更有事
在。药山问云岩。汝除在百丈。更到甚么处来。曰曾
到广南来。山曰。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片石。被
州主移去。是否。岩曰。非但州主。阖国人移亦不动。
山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曰是。曰弄得几出。曰
弄得六出。山曰。我亦弄得。曰和尚弄得几出。山曰。
我弄得一出。岩曰。一即六。六即一。后到沩山。沩问
承闻长老在药山弄师子。是否。曰是。曰长弄有时
置。岩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曰置时师子在甚么
处。岩曰。置也置也。要知云岩弄师子。不是弄精魂。
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
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
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
是。」
【通曰。此正释一门深入六根清净之疑。使六根元
一者。本自清净。不必更言六贼。使六根元六者。不
相为用。何能一时清净。今惟如太虚空本一。参合
群器成六。由器形异。名之异空。谓六非一也。除器
观空。说空为一。谓六销一在也。此喻一六义生。彼
太虚空。非能与形和合。原非同异。既无同异。何处
更立一六之名。此喻本非一六。见得本非一六。圆
湛常寂。何所不清净乎。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
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是六销。尚执有涅槃在。
故未亡一。一从何来。空从何起。故知向上更有事
在。药山问云岩。汝除在百丈。更到甚么处来。曰曾
到广南来。山曰。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片石。被
州主移去。是否。岩曰。非但州主。阖国人移亦不动。
山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曰是。曰弄得几出。曰
弄得六出。山曰。我亦弄得。曰和尚弄得几出。山曰。
我弄得一出。岩曰。一即六。六即一。后到沩山。沩问
承闻长老在药山弄师子。是否。曰是。曰长弄有时
置。岩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曰置时师子在甚么
处。岩曰。置也置也。要知云岩弄师子。不是弄精魂。
卷四 第 824a 页 X16-0824.png
为伊有阖国人移不动一片石在。】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
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
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
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
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通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详见于此。自六根
结造之由。以逮奔尘之态。无不纤悉具备。此即如
大虚空参合群器也。精明之体。色遇之而成见。声
遇之而成闻。何等妙圆。然湛湛止水。尘入之而成
黏矣。清净四大。明胜义根。能照境发识。是净色根。
浮根四尘。明浮尘根。能流逸奔尘。这种种业。地水
火风之性。本皆空也。故曰清净四大。地水火风之
相。本皆动摇。故曰四尘。如幽室见。安得有浮根四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
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
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
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
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通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详见于此。自六根
结造之由。以逮奔尘之态。无不纤悉具备。此即如
大虚空参合群器也。精明之体。色遇之而成见。声
遇之而成闻。何等妙圆。然湛湛止水。尘入之而成
黏矣。清净四大。明胜义根。能照境发识。是净色根。
浮根四尘。明浮尘根。能流逸奔尘。这种种业。地水
火风之性。本皆空也。故曰清净四大。地水火风之
相。本皆动摇。故曰四尘。如幽室见。安得有浮根四
卷四 第 824b 页 X16-0824.png
尘。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以此暗色。与妄
想杂。聚缘内摇。以其有暗可见。故曰浮根。以其动
摇。故亦曰尘。如五种色中。受所引色无形。而受忆
持者也。根沉于内。尘浮于外。尘为所依。何言流逸。
举所依显能依也。普安禅师偈曰。捏不成团拨不
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
特地来。保福僧至罗汉。罗汉琛禅师问。彼中佛法。
如何示人。僧曰。保福有时示众云。塞却汝眼。教汝
觑不见。塞却汝耳。教汝听不闻。坐却汝意根。教汝
分别不得。琛曰。吾问汝。不塞汝眼。汝见个甚么。不
塞汝耳。汝闻个甚么。不坐汝意根。汝作么生分别。
僧于言下有省。是于六根门首得个入路。便窥见
妙圆一段真风。又有僧听西厢曲云。争禁当临去。
秋波那一转。便大契悟。岂必胡僧特地来也。】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
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
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
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
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
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馀
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
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通曰。前云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局于根也。此云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
想杂。聚缘内摇。以其有暗可见。故曰浮根。以其动
摇。故亦曰尘。如五种色中。受所引色无形。而受忆
持者也。根沉于内。尘浮于外。尘为所依。何言流逸。
举所依显能依也。普安禅师偈曰。捏不成团拨不
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
特地来。保福僧至罗汉。罗汉琛禅师问。彼中佛法。
如何示人。僧曰。保福有时示众云。塞却汝眼。教汝
觑不见。塞却汝耳。教汝听不闻。坐却汝意根。教汝
分别不得。琛曰。吾问汝。不塞汝眼。汝见个甚么。不
塞汝耳。汝闻个甚么。不坐汝意根。汝作么生分别。
僧于言下有省。是于六根门首得个入路。便窥见
妙圆一段真风。又有僧听西厢曲云。争禁当临去。
秋波那一转。便大契悟。岂必胡僧特地来也。】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
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
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
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
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
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馀
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
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通曰。前云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局于根也。此云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
卷四 第 824c 页 X16-0824.png
黏妄发光。逐于尘也。总明六妄成就。分彼湛圆。精
光映发。内不离根。外不离尘。而本真明耀。遂为根
尘所覆。无由发见。当知六尘虚妄。本无自性。六根
虚妄。离尘无体。唯尘无性。故可黏也。亦可脱也。唯
根无体。故对境即有。离境即无。八识规矩云。眼耳
身三二地居。谓色界初禅。是第二地。无段食故。舌
识不起。无杂秽故。鼻识不生。唯眼耳身三识居之。
至第三地。以定生故。即三识亦不起也。此即除器
观空。空更何有。是知可一可六者妄也。非一非六
者真也。妄伏则真现矣。真现则妄不黏矣。既脱于
黏。则明耀所发。不由尘起。既不由尘。则本真元明。
不循根出。湛圆明性。虽不循根。特寄根明发而巳。
根而曰寄原无定位。故听不必耳。见不必目。而六
根可以互用。非若向者听不出声。见不踰色。自生
缠缚。不能超越也。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
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
起亦灭。此段经文。乃其注脚。僧问韶国师。承教有
言。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如何是眼不见色尘。
师曰。却是耳见。曰如何是意不知诸法。师曰。眼知。
曰恁么则见闻路绝。声色喧然。师曰。谁向汝道。乃
曰。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事无不
通。理无不备。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
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秪据如今一时验。又定
慧信和尚问僧曰。忠国师无情说法。南方尊宿如
光映发。内不离根。外不离尘。而本真明耀。遂为根
尘所覆。无由发见。当知六尘虚妄。本无自性。六根
虚妄。离尘无体。唯尘无性。故可黏也。亦可脱也。唯
根无体。故对境即有。离境即无。八识规矩云。眼耳
身三二地居。谓色界初禅。是第二地。无段食故。舌
识不起。无杂秽故。鼻识不生。唯眼耳身三识居之。
至第三地。以定生故。即三识亦不起也。此即除器
观空。空更何有。是知可一可六者妄也。非一非六
者真也。妄伏则真现矣。真现则妄不黏矣。既脱于
黏。则明耀所发。不由尘起。既不由尘。则本真元明。
不循根出。湛圆明性。虽不循根。特寄根明发而巳。
根而曰寄原无定位。故听不必耳。见不必目。而六
根可以互用。非若向者听不出声。见不踰色。自生
缠缚。不能超越也。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
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
起亦灭。此段经文。乃其注脚。僧问韶国师。承教有
言。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如何是眼不见色尘。
师曰。却是耳见。曰如何是意不知诸法。师曰。眼知。
曰恁么则见闻路绝。声色喧然。师曰。谁向汝道。乃
曰。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事无不
通。理无不备。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
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秪据如今一时验。又定
慧信和尚问僧曰。忠国师无情说法。南方尊宿如
卷四 第 825a 页 X16-0825.png
何商量。僧曰。诸方皆云六根互用。信曰。教中道。无
眼耳鼻舌身意。将甚么互用。僧拟议。信劈脊便打。
若信者。乃尔互用现前。犹胜韶国师七步。】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此云无灭)无目而见。
跋难陀(此云善喜)龙。无耳而听。殑伽(此天堂河)神女。非鼻闻香。
憍梵钵提。(此云牛相)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此云风性)无身觉触。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
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
不因心念。」
【通曰。明不循根。乃至六根互用。于何验之。律陀获
半头天眼。故不藉目。龙以角听。故不藉耳。河神闻
香。原非以鼻。钵提牛舌而别众味。舜若空天而能
觉触。诸脩灭尽定。得證寂声闻者。如大迦叶久灭
意根。是知六根可以无非元六也。六根可互用。非
元一也。非一非六。而湛圆之体。人人具足。不于是
而益信乎。普融知藏至五祖。入室次。祖举倩女离
魂话问之。有契。呈偈曰。二女合为一媳妇。机轮截
断难回互。从来往返绝纵由。行人莫问来时路。又
张子韶至径山。与冯给事诸公议格物。慧曰。公秪
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公茫然。慧大笑。公曰。师
能开谕乎。慧曰。不见小说载唐人有与安禄山谋
叛者。其人先为阆守。有画像在焉。明皇幸蜀见之。
怒。令侍臣以剑击其像首。明阆守居陜西。首忽堕
地。公闻顿领深旨。汾阳六相颂曰。见是阿那律。分
眼耳鼻舌身意。将甚么互用。僧拟议。信劈脊便打。
若信者。乃尔互用现前。犹胜韶国师七步。】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此云无灭)无目而见。
跋难陀(此云善喜)龙。无耳而听。殑伽(此天堂河)神女。非鼻闻香。
憍梵钵提。(此云牛相)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此云风性)无身觉触。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
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
不因心念。」
【通曰。明不循根。乃至六根互用。于何验之。律陀获
半头天眼。故不藉目。龙以角听。故不藉耳。河神闻
香。原非以鼻。钵提牛舌而别众味。舜若空天而能
觉触。诸脩灭尽定。得證寂声闻者。如大迦叶久灭
意根。是知六根可以无非元六也。六根可互用。非
元一也。非一非六。而湛圆之体。人人具足。不于是
而益信乎。普融知藏至五祖。入室次。祖举倩女离
魂话问之。有契。呈偈曰。二女合为一媳妇。机轮截
断难回互。从来往返绝纵由。行人莫问来时路。又
张子韶至径山。与冯给事诸公议格物。慧曰。公秪
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公茫然。慧大笑。公曰。师
能开谕乎。慧曰。不见小说载唐人有与安禄山谋
叛者。其人先为阆守。有画像在焉。明皇幸蜀见之。
怒。令侍臣以剑击其像首。明阆守居陜西。首忽堕
地。公闻顿领深旨。汾阳六相颂曰。见是阿那律。分
卷四 第 825b 页 X16-0825.png
明无一物。大地及山河。演出波罗蜜。闻是跋难陀。
声通总莫过。远近一齐了。更不念摩诃。香是殑伽
女。慈悲心遍普。净秽尽能知。即此我人母。味是憍
梵钵。甜苦寻常说。入口辨辛酸。恰似当天月。触是
舜若多。善恶总能和。屠割无嗔喜。祗个是弥陀。意
是大迦叶。毗卢俱一法。幽室显然分。枝派千华叶。
汾阳见处夐异。借此六根。一一指出向上一窍。总
之不离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而巳。】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
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通曰。随拔一根。脱黏内伏。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此
功勋边事。机犹在我。诸根圆拔。内莹发光。生灭灭
巳。寂灭现前。此顿悟边事。机非在我。故不悟。则浮
尘根身。世间器界。诸变化相。皆归生灭法。如水凝
而成冰。一悟即转生灭为不生灭性。如汤销冰而
成水矣。水者其本来也。无上知觉。本吾自有。既成
无上知觉。又何六贼之足患哉。龙潭信问天皇悟
曰。某甲自到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
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信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
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
便低首。何处不指示汝心要。潭伫思间。皇曰。见则
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信当下开悟。乃复问如何保
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又夹山有小师。随侍日久。遣令行脚。游历禅肆。后
声通总莫过。远近一齐了。更不念摩诃。香是殑伽
女。慈悲心遍普。净秽尽能知。即此我人母。味是憍
梵钵。甜苦寻常说。入口辨辛酸。恰似当天月。触是
舜若多。善恶总能和。屠割无嗔喜。祗个是弥陀。意
是大迦叶。毗卢俱一法。幽室显然分。枝派千华叶。
汾阳见处夐异。借此六根。一一指出向上一窍。总
之不离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而巳。】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
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通曰。随拔一根。脱黏内伏。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此
功勋边事。机犹在我。诸根圆拔。内莹发光。生灭灭
巳。寂灭现前。此顿悟边事。机非在我。故不悟。则浮
尘根身。世间器界。诸变化相。皆归生灭法。如水凝
而成冰。一悟即转生灭为不生灭性。如汤销冰而
成水矣。水者其本来也。无上知觉。本吾自有。既成
无上知觉。又何六贼之足患哉。龙潭信问天皇悟
曰。某甲自到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
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信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
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
便低首。何处不指示汝心要。潭伫思间。皇曰。见则
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信当下开悟。乃复问如何保
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又夹山有小师。随侍日久。遣令行脚。游历禅肆。后
卷四 第 825c 页 X16-0825.png
闻夹山聚众。道声振远。回归省觐。问曰。和尚有如
是奇特事。何不早向某甲说。山曰。汝烝饭。吾著火。
汝行益吾展钵。甚么是辜负汝处。小师从此悟入。
均可谓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巳。】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
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
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
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通曰。前示湛圆不循于根。今示湛圆不假于缘。彼
合眼之人。以手循他人之体。即能辨其头足。暗中
知觉。与明见无异。世人尚不藉明缘而能有辨。况
圣人之真觉岂藉于缘乎。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此
相沿世谛。若以觉明之体。因明而明。因暗而昏。今
以合眼之人观之。不因明缘而了知。暗相中头足
不为无见。是见也。明不能明。暗不能昏。不但非根
之所能拘。亦且非尘之所能隔矣。根尘既销。岂直
手可为眼。眼亦可为耳。一根返元。六根清净。云何
觉明不成圆妙。觉明自六根而发者。明理不踰。即
非圆妙。唯不假根尘而自发者。神通妙用。应感无
方。是六根互用。即为观世音圆通三十二应张本。
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甚么。吾云
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岩云。我会也。吾云。汝作么
生会。岩云。遍身是手眼。吾云。道即太煞道。只道得
八成。岩云。师兄作么生。吾云。通身是手眼。天童颂
是奇特事。何不早向某甲说。山曰。汝烝饭。吾著火。
汝行益吾展钵。甚么是辜负汝处。小师从此悟入。
均可谓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巳。】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
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
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
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通曰。前示湛圆不循于根。今示湛圆不假于缘。彼
合眼之人。以手循他人之体。即能辨其头足。暗中
知觉。与明见无异。世人尚不藉明缘而能有辨。况
圣人之真觉岂藉于缘乎。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此
相沿世谛。若以觉明之体。因明而明。因暗而昏。今
以合眼之人观之。不因明缘而了知。暗相中头足
不为无见。是见也。明不能明。暗不能昏。不但非根
之所能拘。亦且非尘之所能隔矣。根尘既销。岂直
手可为眼。眼亦可为耳。一根返元。六根清净。云何
觉明不成圆妙。觉明自六根而发者。明理不踰。即
非圆妙。唯不假根尘而自发者。神通妙用。应感无
方。是六根互用。即为观世音圆通三十二应张本。
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甚么。吾云
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岩云。我会也。吾云。汝作么
生会。岩云。遍身是手眼。吾云。道即太煞道。只道得
八成。岩云。师兄作么生。吾云。通身是手眼。天童颂
卷四 第 826a 页 X16-0826.png
云。一窍虚通。八面棂栊。无象无私春入律。不留不
碍月行空。清净宝目功德臂。遍身何似通身是。现
前手眼显全机。大用纵横何忌讳。雪窦颂云。遍身
是。通身是。拈来犹较十万里。展翅鹏腾六合云。抟
风鼓荡四溟水。是何埃𡏖兮忽生。那个毫釐兮未
止。君不见网珠垂范影重重。棒头手眼从何起。咄。
夫遍身与通身。何至较十万里。遍身未离身见在。
通身则并其身而忘之。此毫釐之差。非具眼者莫
辨。雪窦并忘手眼。天童不妨机用。则玄之又玄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
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
性。庵摩罗(此云无垢)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
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
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
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
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
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
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
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
吝。」
【通曰。阿难以因是实因。果是实果。故以离尘无体。
离念无心。疑是断灭。尚未知对境之心。原属生灭。
生灭者可断。离境之心。不属生灭。不生灭者未尝
断也。湛精圆常归无所得。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
碍月行空。清净宝目功德臂。遍身何似通身是。现
前手眼显全机。大用纵横何忌讳。雪窦颂云。遍身
是。通身是。拈来犹较十万里。展翅鹏腾六合云。抟
风鼓荡四溟水。是何埃𡏖兮忽生。那个毫釐兮未
止。君不见网珠垂范影重重。棒头手眼从何起。咄。
夫遍身与通身。何至较十万里。遍身未离身见在。
通身则并其身而忘之。此毫釐之差。非具眼者莫
辨。雪窦并忘手眼。天童不妨机用。则玄之又玄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
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
性。庵摩罗(此云无垢)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
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
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
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
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
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
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
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
吝。」
【通曰。阿难以因是实因。果是实果。故以离尘无体。
离念无心。疑是断灭。尚未知对境之心。原属生灭。
生灭者可断。离境之心。不属生灭。不生灭者未尝
断也。湛精圆常归无所得。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
卷四 第 826b 页 X16-0826.png
我心所。以此立因。是谓正因。以此證果。是谓真果。
湛精圆常。本自如是。而何更疑其违越乎。本一湛
精圆常。有七种名。宝积经曰。空如来藏。离于不解
脱智一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佛解脱智
不可思议法。空不空如来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
而空如来藏为常住果。大圆镜智。明见一切而无
分别。庵摩罗识。分别一切而无染著。以其了了灵
知。故名佛性。了了灵知。则究竟觉。故名菩提。究竟
觉体本自寂灭。故名涅槃。寂灭则一切妄心所不
能触。故名真如。七果本一体尔。初祖达磨。只用八
字该括无遗。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净者白净识
也。智者大圆镜智也。空者空如来藏也。寂者涅槃
也。而真如菩提佛性。总不外于妙圆。而妙圆二字。
即分别。非分别。即生灭。非生灭。尤觉浑融。僧问黄
檗。如何是道。如何修行。檗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曰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檗云。接引钝根
人语。未可依凭。曰此既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
上根人。复说何法。檗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他
觅他。自巳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
中云。法法何状。曰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檗云。
若与么。则省心力。曰若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
无也。檗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你拟觅他。曰既
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檗云。若不觅。即便休。谁
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曰此法可得
湛精圆常。本自如是。而何更疑其违越乎。本一湛
精圆常。有七种名。宝积经曰。空如来藏。离于不解
脱智一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佛解脱智
不可思议法。空不空如来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
而空如来藏为常住果。大圆镜智。明见一切而无
分别。庵摩罗识。分别一切而无染著。以其了了灵
知。故名佛性。了了灵知。则究竟觉。故名菩提。究竟
觉体本自寂灭。故名涅槃。寂灭则一切妄心所不
能触。故名真如。七果本一体尔。初祖达磨。只用八
字该括无遗。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净者白净识
也。智者大圆镜智也。空者空如来藏也。寂者涅槃
也。而真如菩提佛性。总不外于妙圆。而妙圆二字。
即分别。非分别。即生灭。非生灭。尤觉浑融。僧问黄
檗。如何是道。如何修行。檗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曰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檗云。接引钝根
人语。未可依凭。曰此既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
上根人。复说何法。檗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他
觅他。自巳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
中云。法法何状。曰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檗云。
若与么。则省心力。曰若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
无也。檗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你拟觅他。曰既
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檗云。若不觅。即便休。谁
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曰此法可得
卷四 第 826c 页 X16-0826.png
便同虚空否。檗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
暂如此说。你便向这里生解。曰应是不与人生解
耶。檗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
曰向这里不生情是否。檗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千百载而下。尚有如阿难之疑者。得黄檗数语。更
与重宣甚深旨趣。】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
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
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
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
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
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
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
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巳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
暂如此说。你便向这里生解。曰应是不与人生解
耶。檗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
曰向这里不生情是否。檗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千百载而下。尚有如阿难之疑者。得黄檗数语。更
与重宣甚深旨趣。】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
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
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
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
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
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
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
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巳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
卷四 第 827a 页 X16-0827.png
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
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
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
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
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
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
通塞。其形唯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
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
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
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
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
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通曰。如来说脱黏内伏。即是湛精圆常。阿难疑离
尘无性。恐同断灭。故佛即钟声以显闻性。声销无
响。但是无声。非是无闻。声有生灭。闻无生灭。若谓
闻因声生。闻因声灭。当无闻时。谁知无者。故或无
或有者可灭。知有知无者未尝灭也。非但醒时对
境不灭。即梦时离境亦不灭也。非但梦时根存不
灭。即形销根谢亦不灭也。此与前观河之见。亦略
相似。第前所显见者。意在不生不灭。而此所显闻
者。意在耳根圆通也。返闻闻自性。即是开悟性净
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
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
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
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
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
通塞。其形唯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
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
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
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
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
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通曰。如来说脱黏内伏。即是湛精圆常。阿难疑离
尘无性。恐同断灭。故佛即钟声以显闻性。声销无
响。但是无声。非是无闻。声有生灭。闻无生灭。若谓
闻因声生。闻因声灭。当无闻时。谁知无者。故或无
或有者可灭。知有知无者未尝灭也。非但醒时对
境不灭。即梦时离境亦不灭也。非但梦时根存不
灭。即形销根谢亦不灭也。此与前观河之见。亦略
相似。第前所显见者。意在不生不灭。而此所显闻
者。意在耳根圆通也。返闻闻自性。即是开悟性净
卷四 第 827b 页 X16-0827.png
妙常。常光现前。即是寂灭现前。皮肤剥落尽。只有
一真实。如是乃可谓法眼清明。成无上觉。保唐寺
无住禅师。杜公鸿渐问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
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然。公曰。此三句是
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
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又问师还以三句
接人否。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
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于时庭
树鸦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鸦去巳久。又问师闻
否。师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
众曰。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
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
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
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缚。当知闻无生
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公又问云何不
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
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
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
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
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證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
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一切学人。随念流浪。盖为
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
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
相。活泼泼。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
一真实。如是乃可谓法眼清明。成无上觉。保唐寺
无住禅师。杜公鸿渐问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
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然。公曰。此三句是
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
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又问师还以三句
接人否。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
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于时庭
树鸦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鸦去巳久。又问师闻
否。师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
众曰。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
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
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
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缚。当知闻无生
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公又问云何不
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
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
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
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
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證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
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一切学人。随念流浪。盖为
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
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
相。活泼泼。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
卷四 第 827c 页 X16-0827.png
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与大众作礼称赞踊
跃而去。何意保唐重衍楞严。察其语脉。如出一口。
唯有云门见处又别。上堂闻钟声。乃曰世界与么
广阔。为甚么钟声披七条。于此得无疑去。方名法
眼清净。】
跃而去。何意保唐重衍楞严。察其语脉。如出一口。
唯有云门见处又别。上堂闻钟声。乃曰世界与么
广阔。为甚么钟声披七条。于此得无疑去。方名法
眼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