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787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通曰。六入亦云六处。境所由入之处也。此但以根
为入。六根何以为妙真如性。非一根既返元六根
成解脱之谓也。盖指六根即是佛性故。异见王问
波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
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
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王
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
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
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
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
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
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巳。心即开悟。明道先生读
中庸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
是子思吃紧为人处。识得便活泼泼地。不识只是
弄精魂。其原盖出于此。此等说话。学者习闻。何为
异见王便尔悟去。佛日才禅师上堂。风雨萧骚。塞
汝耳根。落叶交加。塞汝眼根。香臭丛杂。塞汝鼻根。
卷三 第 788a 页 X16-0788.png
冷热甘甜。塞汝舌根。衣锦温冷。塞汝身根。颠倒妄
想。塞汝意根。诸禅德。直饶汝翻得转。也是平地骨
堆。参此处信非参不可。】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
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
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
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
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
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
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
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直视之久曰瞪。劳因瞪发。故见狂华。目根分
别亦是菩提觉性中劳相。故曰兼目与劳。同是菩
提瞪发劳相。借色阴之目劳。以喻眼入是妄也。若
目精不瞬。劳相自无。元一精明。以何为妄。此见离
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分明显出真见无生。不以
睹明暗而有。不以离明暗而无也。真见是实。此见
是妄。可自了然。前说空华。不于空生。不从目出。表
色阴空。此说见性。不于空生。不从根出。表眼入妄。
妄无自性。当体即真。故曰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赵州云。把定乾坤眼。绵绵不漏丝毫。我要你会。你
又作么生。天童拈云。还端的也未。直饶你这里会
得七穿八穴。我也知你出赵州棬缋不得。又僧问
九峰虔禅师。如何是乾坤眼。峰曰。乾坤在里许。僧
卷三 第 788b 页 X16-0788.png
曰。乾坤眼何在。峰曰。正是乾坤眼。僧曰。还照烛也
无。峰曰。不借三光势。僧曰。既不借三光势。凭何照
烛。唤作乾坤眼。峰曰。若不如是。髑髅前见鬼人无
数。合二则观之。若有凭藉。正是渗漏处。直饶会得。
也是目前见鬼。惟于乾坤眼何在一句觑得透。始
把得定。瞪发劳相。从何而起。】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
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
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
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
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
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
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
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
缘。非自然性。」

【通曰。自眼入至意入。皆如空华。故曰同是菩提瞪
发劳相。耳根劳。则头中作声。菩提觉性劳。则耳中
成闻。其为虚妄所生。犹之空华也。此闻离彼动静
二尘。毕竟无体。尘至则有。尘去则无。此闻原自无
根。故曰虚妄。闻能辨境。故非境生。闻灵空顽。故非
空出。至于耳根闻体。各有司存。何得谓无自性。为
离前尘。即无分别。若有分别。应可指陈。今不可指。
故知无自性也。验之于境于根于空。皆无定体可
得。即此幻闻。亦非因缘非自然也。此闻非因缘非
卷三 第 788c 页 X16-0788.png
自然。即幻即真矣。设使有因缘自然可得者。此闻
即生灭法。何以曰妙真如性。僧问玄沙。承和尚有
言。闻性遍周沙界。雪峰打鼓。这里为甚么不闻。沙
曰。谁知不闻。又僧问曹山。亲何道伴。即得常闻于
未闻。山曰。同共一被盖。曰此犹是和尚得闻。如何
常闻于未闻。山曰。不同于木石。曰何者在先。何者
在后。山曰。不见道常闻于未闻。故知常闻于未闻。
闻斯遍矣。】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
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
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
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
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
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
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
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
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
性。」

【通曰。畜止也。止缩其气。不出入也。冷因畜有。不畜
本无。因畜而知通塞虚寔。因通塞而辨诸香臭气。
是嗅闻性。浑然因妄有也。如无通塞。嗅闻性当在
何处。耳曰闻体。鼻曰闻机。功德大小。于斯可见。体
无不遍。机发于触故也。虽然。鼻根虚妄。原无可指。
向上巴鼻。尤难摸索。僧问拯迷寺海宴禅师。如何
卷三 第 789a 页 X16-0789.png
是古寺一炉香。师曰。历代无人嗅。曰嗅者如何。师
曰。六根俱不到。又巴陵鉴初到云门门曰。雪峰和
尚道。开却门。达摩来也。我问你作么生。鉴曰。筑著
和尚鼻孔。门曰。地神恶发。把须弥山一掴。𨁝跳上
梵天。拶破帝释鼻孔。你为甚么向日本国里藏身。
鉴曰。和尚莫瞒人好。门曰。筑著老僧鼻孔。又作么
生。鉴无语。门曰。将知你秪是学语之流。若参透云
门语脉。正如夜半摸著鼻孔。元来祗在面上。】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砥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
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
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
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
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
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
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
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
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
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
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此知味根。知甜知苦知淡。甜苦淡之感靡常
而知亦随易。此知非从甜苦淡来。非从空出。固易
辨也。何为不从舌生。舌本无味。故无自性可得。但
触味而知生。味去则知灭。本皆虚妄。泥之为有。不
辨其所从。泥之为无。又历然其可即。故谓之曰妙。
卷三 第 789b 页 X16-0789.png
此非知味者不足与语此也。杉山普请择蕨次。南
泉拈起一茎曰。这个大好供养。山曰。非但这个。百
味珍羞他亦不顾。泉曰。虽然如是个个须尝过始
得。玄觉云。是相见语。不是相见语。天童别颂云。问
取南泉王老师。人人只吃一茎菜。可谓知味者。】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
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
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
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
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
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
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时巳灭。云何觉离。违顺二
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
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
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合觉之触。宜合时有离时无也然离而彼显。
如违顺二触。离然后知。此身触之知。与味触者略
异。势相涉则有胜负。以热涉冷。使冷成热。以冷涉
热。使热成冷。如投手足于冷热水中。故曰涉。冷热
相涉。二相斯成。非劳触不至于此。触与身安曰顺。
触与身逆曰违。若无离合违顺四相。但有此身耳。
而知触之性安在。故曰元无自性。即此身知不于
尘生。不于根出。则非因缘。不于空出。则非自然。非
因缘。非自然。即谓之妙真如性。以上见闻觉知。盖
卷三 第 789c 页 X16-0789.png
指前五识而言。所谓对境之知。非分别之知也。总
如来藏性所现耳。僧问洞山。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山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曰如何是无寒暑处。山
曰。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又曹山问僧。恁
么热。向什么处回避。僧云。镬汤炉炭里回避。山曰。
镬汤炉炭里如何回避。僧云。众苦不能到。是他家
里话。如出一口。雪窦颂云。垂手还同万仞崖。正偏
何必在安排。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韩獹空上阶。
识得此意。入廛垂手。与孤峰独立一般。归源了性。
与差别智无异。非深契曹洞宗。未易语此。】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
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
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
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
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
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
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
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
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
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
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
性。」

【通曰。梦中现境。因睡故有。脱体是假。既寤。不了是
假。览而忆想。谓为真实。名曰颠倒。法相亦尔。动心
卷三 第 790a 页 X16-0790.png
现境。巳是虚妄。分别事识。不了为境。忆为实有。同
名颠倒。忆之则生。忘之则灭。而生住异灭四相。宛
然迁流不住。刹那刹那。不相踰越。是为意根。意不
缘时。寤寐如一。求寤寐之相。且不可得。而况有生
住异灭之相乎。唯其意与法缘。吸习中归。巳是劳
相。而菩提不觉运而为意。同归于劳也。宗镜曰。眼
等取外尘境。刹那流入意地。从外入内。名为逆流。
斯则意有所缘。即是寤则览尘斯忆为生也。流不
及地者。谓昏昧时。根不缘尘。则无外尘流及意地。
而意亦无所缘。即是寐则失忆而忘为灭也。以此
分配。似属牵强。且睡中有梦。寤中有忘。各有生灭
之相。何得以寤专属生。寐专属灭哉。愚谓耳目之
见闻。顺达于外。而意根之见闻。逆流于内。方其吸
撮内尘之时。目若有见。耳若有闻。或升而天。或潜
而渊。流入见闻所不及之地。此唯意根能之。非耳
目所及也。然五根各有本位。意根无形。唯寄于寤
寐生灭之相而巳。离寤寐生灭无以见意。故不曰。
若从根生。必无寤寐生灭。但曰若从根出。则寤寐
二相。止随身开合。而非随意开合。意既离斯二体。
此觉知者。虽有生灭。同于空华。何所附丽以显吾
意。意既离形。形亦离意。必无寤寐生灭之相。又焉
有性哉。故谓从根生者非也。开合二字。形容寤寐
二相最妙。其寤也形开。其寐也形交。此寤寐生灭。
即意之所在。故曰为寐。曰受灭。不必于知也。即此
卷三 第 790b 页 X16-0790.png
知觉不从因缘生。不从自然生。即是无住之本体。
不谓之妙真如性而何。初仰山问沩山。如何是佛
真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妙之无穷。思
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于言下
顿悟。后有僧思𨜶问仰山。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
意如何。山曰。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
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
虑。到这里总须茫然。曰除此一路。别更有入处否。
山曰有。曰如何即是。山曰。汝是甚处人。曰幽州人。
山曰。汝还思彼否。曰常思。山曰。能思者是心。所思
者是境。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返思思底心。
还有许多般么。曰某甲到这里总不见有。山曰。信
位即是。人位未是。曰除却这个。别更有意也无。山
曰。别有别无。即不堪也。曰到这里作么生即是。山
曰。据汝所解。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天童
颂云。无外而容。无碍而冲。门墙岸岸。关锁重重。酒
常酣而卧客。饭虽饱而颓农。突出虚空兮风抟妙
翅。踏翻沧海兮雷送游龙。此颂百尺竿头。须当进
步。不可执著悟境自以为足。只总不见有一语。但
能空其意根。于真佛如如。犹大远在。】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通曰。初五阴中。用比喻法。破其执情。五阴本空。非
喻不足以显也。次六入中。指设假事。显其妄相。六
入本妄。故以妄引妄。可以类通。今十二处乃至七
卷三 第 790c 页 X16-0790.png
大。唯于现前见闻之境示其藏性。所谓刹刹尘尘。
炽然无间者也。三祖曰。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良见
乎此巳。金山善宁禅师上堂。顾视大众曰。古人道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舌谈论。在身觉
触。在意攀缘。虽然如是。祗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
若是金山则不然。有眼觑不见。有耳听不闻。有鼻
不知香。有舌不谈论。有身不觉触。有意不攀缘。一
念相应。六根解脱。敢问诸禅德。且道与前来。是同
是别。莫有具眼底衲僧出来通个消息。若无。复为
诸人重重注破。放开则私通车马。捏聚则毫末不
存。若是饱战作家。一任是非砭剥。此段说话。却与
此段经文重重注破。】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
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
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
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
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前六入破六根。虽以尘对辨。而正意在根。今
十二处虽根尘互破。而正破在尘。后十八界。专破
识也。前云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从根上说起。此云
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从色上说起。使色生眼
见者。必非空生眼见。何为明见色。又明见空。使眼
生色相者。必不能生空相。何为显发色。又显发空。
卷三 第 791a 页 X16-0791.png
由此言之。眼不能生色也。眼自寂灭。何与于色。色
不能生眼也。色自寂灭。何与于眼。只以空形色而
色尘自破。见与色空。俱无处所。色空而见亦空矣。
色见俱空。谁为因缘。谁为自然。不谓之真如性乎。
昔仰山指雪师子云。还有过得此色者么。云门云。
当时便好与推倒。雪窦云。只解推倒。不解扶起。佛
觉颂云。一色无过指示人。白银世界里频呻。超然
推倒还扶起。争似东风煦日新。天童颂云。一倒一
起。雪庭师子。慎于犯而怀仁。勇于为而见义。清光
照眼似迷家。明白转身还堕位。衲僧家。了无寄。同
死同生。何此何彼。暖信破梅兮春到寒枝。凛飙脱
叶兮秋澄潦水。万松道。既称为色。必与眼对。过白
之色。唯无色者。不与眼对。云门所以道当时便与
推倒。若向至白无白处认著正是堕。在无色界中。
雪窦所以别指出一条活路。向推倒处。却教扶起。
佛眼云。若向这里扶持起来。甚生次第。即如诸尊
宿于一色边事。尚须破尽。何况目前种种。】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
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
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
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
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
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
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巳往击鼓之处。
卷三 第 791b 页 X16-0791.png
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喻
声来耳边。则馀处无声。何为一千二百沙门俱闻。
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喻耳往
声处。则馀处无耳。何为象马牛羊种种音响悉知。
若无来往。则堕顽空。闻义不立。是声与闻。按之无
迹。有何处所。委之周遍。触处而通。以为因缘。则无
所缘。以为自然。则无所自。即此虚妄。莫非真体。故
谓之曰妙真如性也。玄沙因参次。闻燕子声。乃曰。
深谈实相。善说法要。便下座。时有僧请益曰。某甲
不会。沙曰去。谁信汝。又报慈升座。闻鸠子鸣。乃问
僧是甚么声。曰鸠鹁声。慈曰。欲得不招无间业。莫
谤如来正法轮。便下座。一切声是佛声。固容易解。
玄沙曰。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不不交参。句
句无前后。作么生解。此缘起无生旨也。悟此。则所
云实相法要可睹巳。】

「阿难。汝又嗅此垆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
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
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
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
卷三 第 791c 页 X16-0791.png
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
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巳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此嗅与香。非鼻非空非木。则香处无实矣。然
四十里内。同时俱闻。此香殊胜之力。亦不可思议。
法华谓六铢之香。价直娑婆世界是也。枣柏论曰。
乌洛迦栴檀树者。乌洛迦蛇名。栴檀者香树也。明
此蛇最毒。常患热毒。以身绕此香树。其毒气便息。
以表若有众生。闻说心境俱空。木无体相。无有处
所。无一法可得之香。信而悟入。一切烦恼毒气。自
然清净。香严闲神师偈曰。有一语。全规短。拟思量。
带伴侣。踏不著。省来处。一生参学事无成。殷勤抱
得栴檀树。其原盖出于此。志公道。终日拈香择火。
不知身是道场。天童拈云。弄精魂汉。有什么限。玄
沙云。终日拈香择火。不知真个道场。天童拈云。奇
怪。八十翁翁入场屋。不是小儿戏。且道利害在什
么处。有智无智。较三十里。一等是无生作用。却有
毫釐之辨如此。有智者别之。】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
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
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秪有一舌。
其舌尔时巳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
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
卷三 第 792a 页 X16-0792.png
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
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此辨味性。不生于空。不生于舌。则易可知。曷
谓不生于食。食非有识。不自言我味美味恶。而辨
别美恶。故属舌根。而舌无定体。遇味辄迁。足知味
自味。舌自舌。两俱寂然。知舌与味俱寂者。果信非
因缘。非自然。而如来藏妙真如性也。神鼎諲禅师。
尝与众僧至襄沔间。一僧举论宗乘。颇敏捷。会野
饭山店中供办。而僧论说不巳。鼎曰。三界唯心。万
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是甚么人语。僧曰。法
眼语。鼎曰。其义如何。僧曰。唯心故。根境不相到。唯
识故。声色枞然。鼎曰。舌味是根境否。僧曰是。鼎以
箸筴菜置口中。含糊而语曰。何谓相入耶。坐者骇
然。僧不能答。鼎曰。涂路之乐。终未到家。见解入微。
不名见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
语。僧拱而退。玄沙尝食荔枝。问众曰。这个荔枝。得
与么红。得与么赤。你诸人且作么生。若道一色。又
是儱侗。若道是众色。只成个断常。你诸人且作么
生。彦瑫曰。也只和尚自分别。沙曰。这儱侗愚痴。有
什么交涉。冲机曰都来只。是一色。沙曰。总与么儱
侗。有什么了时。乃回顾问皎然。汝作么生道。皎然
卷三 第 792b 页 X16-0792.png
曰。不可不识荔枝。沙曰。只是荔枝。又曰。汝诸人如
许多时在我这里。总与么说话。不辨缁素。不识吉
凶。我比向汝道。用处不换机。因甚么只管对话。有
什么交涉。古人于一饮一食。务发明向上事。往往
如此。岂徒在言对便捷。须有实悟。乃可与明眼人
相见。】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
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
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
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
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为谁在。在能
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
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
然性。」

【通曰。此明触性虚妄。在能非所。在所非能。能所俱
非。即触即真如性也。华严经曰。如是自性。如幻如
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以真如之性。法尔随缘。虽
即随缘。法尔归性。以随缘时。似有显现。如观幻法。
不有而有。如观梦境。不见而见。如观水中之影。非
出非入。如观镜中之像。不内不外。以无性随缘故。
理不成就。以随缘无性故。事不成就。理事不成。则
一切法俱不成也。即如梦中拳人与拳于人。非不
有触。毕竟何者是能。何者是所。故一切法。悉如是
也。保福见僧来。以杖打露柱。又打其僧头。僧作忍
卷三 第 792c 页 X16-0792.png
痛声。福曰。那个为甚么不痛。僧无对。玄觉代云。贪
行柱杖。又宝觉禅师。尝问转运判官夏倚。汝言情
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桌下。乃以压尺击香
桌。又击狗。曰狗有情即去。香桌无情即住。如何得
成一体。倚不能对。宝觉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前
圣所知。转相传授。皆此旨也。】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
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
色声香味离合冷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
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善恶无记之事。正对根时。其事皆实。故谓之
实境。不对境时。独意识缘之。乃实境之影子。故谓
之内尘。内尘不出三性所缘色空等法。故曰法则。
内外相熏。自无始以来。故曰生成。若谓即心者。心
是能缘。法是所缘。其非即也。固易可辨。若谓离心
者。此法果何在乎。以为有知。即与心同。既同于心。
则非尘矣。非尘而与汝异者。不可不谓之心。即同
于他人之心量矣。非尘而不与汝异者。云何汝心
更二于汝。而名之曰法尘哉。故以有知为方所。不
卷三 第 793a 页 X16-0793.png
可也。以为无知。则此法尘当何表示。既非色空等
相。又非离色空外别有伫立之处。色外有空。空非
有外。使空有外。则法尘有处。心尚可缘。空外无所。
心将安缘。然心之所以缘法者。谓色空无知。由知
而显。知有分别。乃谓之法。今既无知。又无所在。心
虽有知。谁与为缘。故以无知为方所。亦不可也。非
有知。非无知。处从谁立。即心无法。离心无法。法固
无自性也。非虚妄而何。法无处所。意根自空。故谓
之妙真如性也。青州法本禅师上堂。扬声止响。不
知声是响根。弄影逃形。不知形为影本。以法问法。
不知法本非法。以心传心。不知心本无心。心本无
心。知心如幻。了法非法。知法如梦。心法不实。莫谩
追求。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到这里。三世诸佛。一大
藏教。祖师言句。天下老和尚露布葛藤。尽使不著。
何故。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见太平。杂华偈
曰。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
转者。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
所现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
心分别有。如是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此段大意。实
与此经相发。】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通曰。对尘曰根。根内也。当根曰尘。尘外也。于其中
间各有分别者。识也。三者相依而立。如交芦然。故
有十八界名。是三者。有则俱有。无则俱无。原无自
卷三 第 793b 页 X16-0793.png
性。既无自性。故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瑞鹿本
先禅师上堂。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是言语。好个
入底门户。且问汝等诸人。眼见一切色。耳闻一切
声。鼻嗅一切香。舌了一切味。身触一切耎滑。意分
别一切诸法。秖如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物。为复
唯是你等心。为复非是你等心。若道唯是你等心。
何不与你等身都作一块了休。为甚么所对之物。
却在你等眼耳鼻舌身意外。你等若道眼耳鼻舌
所对之物。非是你等心。又争奈诸法所生。唯心所
现。言语留在世间。何人不举著。你等见这个话。还
会么。若也不会。大家用心商量教会去。幸在其中。
莫令厌学。无事且退。僧问云居。六户不明时。如何。
居曰不涉缘。僧云。向上事如何。居曰。慎者不护投
子颂曰。春到石人视远山。莺啼华木碧波閒。须知
云外岩松瑞。千古迎风任岁寒。前二句颂不涉缘。
后二句颂向上事。须明向上事。方信十八界本真
如性也。】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
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
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
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
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
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
卷三 第 793c 页 X16-0793.png
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
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此十八界。但破六识。故谓此识不从眼生为
界。识主分别。使无色空。分别安施。亦不从色生为。
界。色有变灭。识无变迁。若俱从色。何为辨空。亦不
从眼色合生为界。将谓合眼与色生乎。以有知合
无知。必捍格不相入。故曰中离。将谓离眼与色生
乎。离根则合境。离境则合根。识将谁属。故曰杂乱
三处俱非。界于何有。法眼指竹问僧。还见么。僧曰。
见。眼曰。竹来眼里。眼到竹边。僧曰。总不恁么。后法
灯别云。当时但擘眼向师。归宗柔别云。和尚秪是
不信某甲。这二转语。却者衲僧气息。又僧问天童
启禅师。如何是应用无亏的眼。童云。恰如瞎一般。
丹霞颂云。盲聋瘖哑迥天真。眼似眉毛道始邻。昨
夜东君潜布令。黄莺啼处绿杨春。于此信得及。一
任应用无亏。】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
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
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
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
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
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
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
卷三 第 794a 页 X16-0794.png
识巳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
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
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小乘所解因缘生法。以为实有。不了即空。故
据彼平日所闻而分破之。若因耳生。耳有胜义根。
有浮尘根。胜义根属分别。若无声尘相触。知且无
之。况相形貌。浮尘根但杂形色。若无动静二相。闻
且无之。况有识界。故谓识生于耳者妄也。若因声
生。声自有识。不藉于问。既无能闻。谁辨声相。如谓
相因而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则亦许闻因声而
闻闻识。识巳被闻。与声尘等。谁为能知。知此闻识。
若有知者。则有二识。若无知者。即同草木。故谓识
生于声者妄也。若谓声闻二者。和合而生。一半有
知。一半无知。有知无知之间。何以杂成中界。中位
既无。识无所依。则内而根。外而尘。从何成就。故谓
声闻合生者妄也。三处都无。耳识不生。故知耳识
无生者。即真如性也。世尊尝在尼俱律树下坐次。
因二商人问世尊还见车过否。曰不见。又问还闻
否。曰不闻。商人曰。莫禅定否。曰不禅定。曰莫睡眠
否曰不睡眠。商人乃。叹曰。善哉善哉。世尊觉而不
见。遂献白氎两段。有僧尝问荷泽会禅师。见闻照
声色时。唯复抗行耶。唯有先后。会曰。抗行先后即
且置。汝毕竟将什么作声色。僧曰。如师所论。则无
卷三 第 794b 页 X16-0794.png
声色可得也。于是再拜。即日发去。后隐于蒙山。西
天有声明三藏至闽。闽帅请玄沙辨验。沙以铁火
箸敲铜炉。问是甚么声。藏曰。铜铁声。沙曰。大王莫
受外国人谩。藏无对。天童拈云。理契则神。贫子获
衣中之宝。情封则物。力士失额上之珠。三藏秪解
瞻前。玄沙不能顾后。还知么。诬人之罪。以罪加之。
此则公案。诸老宿为出语者甚众。藏曰铜铁声。分
明逐声尘去也。法眼别云。请大师为大王。法灯别
云。听和尚问。雪窦别云。莫谩外国人好。至藏无对
处。法眼代云。大师久受大王供养。法灯代云。却是
和尚谩大王。此语最有味。天童所谓诬人之罪以
罪加之者也。据玄沙意。唤甚么作铜铁声。代三藏
意。唤甚么不是铜铁声。二语极易谩人。须一一觑
透。方不受人谩。】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
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
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
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
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
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
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
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
及旃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
卷三 第 794c 页 X16-0794.png
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
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
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
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
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鼻根也。香境也。界乎二者之间。识也。凡言界
者。专指识。此识不于根生。不于香生。大意略同。但
文义稍为错综。借境破根。而识非空出。自在其中。
即境破识。而识非合生。亦自可见。始破浮尘根。既
非肉知。巳破胜义根。又非空知。知在于香。无预于
鼻矣。气生于鼻。无藉于物矣。若香臭二俱能闻者。
应有两鼻。是根不足据也。鼻既是一。气云何二。是
境不足凭也。故谓识从根生者非也。若谓识从香
生。应不知香。如见从眼出。不自见眼。若曰能知。则
香自有识。何必曰生。若曰不知。即不名识。界云何
立。故谓从香生者非也。既香不自知其香。是境与
根离。不可合也。识从香生。则不知香。必不从香生。
乃能知香。是根与境离。本非因也。故谓识从根境
合生者非也。香界不成。则无中位。既无中位。安有
内外。鼻识虚妄。元无处所。了知闻性即空。即无因
缘自然可得。华严法界品。鬻香长者优钵罗华。善
卷三 第 795a 页 X16-0795.png
别知一切诸香。亦知调和一切香法。及香王所出
之处。又善别知治诸病香。断诸恶香。生欢喜香。增
烦恼香。灭烦恼香。令于有为生乐著香。令于有为
生厌离香。舍诸憍逸香。发心念佛香。證解脱法门
香。圣所受用香。一切菩萨差别香。一切菩萨地位
香。我唯知此调和香法。如诸菩萨远离一切诸恶
习气。不染世欲。求断烦恼众魔罥索。超诸有趣。以
智慧香而自庄严。于诸世间皆无染著。具足成就
无所著戒。净无著智。行无著境。于一切处悉无所
著。其心平等。无著无依。昔一尊者过荷池。荷神呵
之曰毋偷我香。尊者乃问。凡夫往来莫不闻香。何
我独偷。神曰。凡夫散乱心。故不名偷。尊者清净心。
著即不可。鼻识之未易降伏也如是。故操无著之
心以游于世。即善别知一切诸香。未为不可。】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
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
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
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
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
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
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
卷三 第 795b 页 X16-0795.png
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
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初因舌。是破自生。二因味。是破他生。三不应
虚空。是破无因生。四舌味和合。是破共生。即于是
中元无自性。舌不自味。味不自尝。而识安从生。正
显无生之旨。知舌识本无生。舌根本自清净。即妙
真如性也。昔□□□禅师。食啖无择。其徒多效之。
一日命治具。之化人所。取化人馀胔而共啖之。其
徒悉呕心散去。师乃曰。我多生清净。故无择耳。汝
辈能与我共此者。乃可取食。由是一众禀然。率遵
戒律。曹山亦好酒。僧问灵衣不挂时如何。曰曹山
孝满。曰孝满后如何。曰曹山好颠酒。其徒税清问
曰。某甲孤贫。乞师赈济。山召税阇黎。税应诺。山曰。
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玄觉云。甚么
处是与他酒吃。即此三则。味性本空。舌识亦本空。
达此者名为知味。】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
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
谁者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
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
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
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
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
卷三 第 795c 页 X16-0795.png
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物不触知。非物不知触之谓也。物实知虚。实
不触虚。故凡物但能触物。不能触知。只此一知字。
分明显出清净法身。非触所及。而身知有触者。乃
色身分别之知。以合离二觉为缘。故知有触。触不
能离乎身。身不能离乎触。言触则非身。言身则非
触。二者果安定乎。故合之但一身体而无触位。离
之即等虚空而无触用。二俱无在。内外不成。身触
俱非。识从何立。既无中识。根境悉空。故知身识界
是妄也。南岳思大禅师。既得宿命通。寻复障起。四
肢缓弱。不能行步。自念曰。病从业生。业从心起。心
源无起。外境何状。病业与身。都如云影。如是观巳。
颠倒想灭。轻安如故。若思者可谓深明身识之为
妄也。兴阳剖禅师卧病。大阳问是身如泡幻。泡幻
中成办。若无个泡幻。大事无由办。若要大事办。识
取个泡幻。作么生。剖曰。犹是这边事。阳曰。那边事
作么生。剖曰。匝地红轮秀。海底不栽华。阳笑曰。乃
尔惺惺耶。剖喝曰。将谓我忘却。竟尔趋寂。若剖者
可谓深明法身向上事也。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
何是坚固法身。龙曰。山华开似锦。涧水湛如蓝。雪
窦颂云。问曾不知。答还不会。月冷风高。古岩寒桧。
堪笑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手把白玉鞭。骊珠
尽击碎。不击碎增瑕颣。国有宪章。三千条罪。据此
颂。坚固法身。亦须击碎。况色身乎哉。】
卷三 第 796a 页 X16-0796.png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
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
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
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
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诸触法。相状分明。
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
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
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
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此意识界。乃第六识了别性也。既以了别为
性。离法无缘。意即不生。离缘无形。识将安用。是识
缘法。显非生于意也。若谓意能分别。为生识根。是
七识思量。为染净依。八识识心。为根本依。与前六
识了别性。同乎异乎。楞伽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
积集。了别性名识。对现境说五。论云。集起名心。思
量名意。了境名识。一法异名耳。既惟一法。俱可谓
之心。俱可谓之意。俱可谓之识。而微有辨者。就分
数多者得名耳。在八识意识俱泯。但可曰心。在七
识非心非识。但可曰意。在六识心意俱与境对。故
卷三 第 796b 页 X16-0796.png
曰分别事识。其实一物也。如海起波浪。非异非不
异。六识逐尘生境界风。即鼓动七识思量波浪终
不离乎八识湛湛藏海也。是六七八识。非同非异。
姑无暇论。且以意生识界言之。若谓识同于意。识
即意也。何得谓意为能生。识谓所生。谓之同不可
也。若诸识异于意。迥然不同。则一属有情。一属无
情。应无所识。谓之异不可也。若无所识。必非意生。
意能分别所生者必有识也。若有所识。当意生时。
无法可缘。但有意耳。云何自识其意。若能识意。则
意反为境。不得为根。若不识意。又同无识。非意所
生矣。离法求识。最难描摸。故谓之同。则不得名生。
谓之异。则不得名识。是同异二性。俱无成就。识无
定所。界云何立。故谓从根生者妄也。若谓缘法而
显。即系因法而生。必有可状之法。然后成生识之
因。今世间诸法。不离色空等相。以对五根。是唯五
根能摄之。是五识之所因也。意能离此五尘外。别
有法法相状而为所因乎。意所自缘内境。虽不外
藉五根。终不出色空生灭影子等法即能缘出世
间法。有所谓非色非空。不生不灭者。然非色非空。
由色空显。不生不灭。由生灭显。卒不能离色空生
灭外。别有所谓法尘。为生识因。将即五尘而为法
乎。是五根因。非意因也。将离五尘而求法乎。则无
法可得。既无可得。是无因也。所因既无。其何能生。
若谓无因。能生有识。其识必非分别色空等法。果
卷三 第 796c 页 X16-0796.png
分别何法。作何相状乎。相状不有。识实不生。故谓
因法生者妄也。既非意生。又非法生。而意识有何
处所。无处斯为真处也巳。昔国清净上座问玄沙。
曰。祗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
见。又作么生。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
得及否。从此信入。后有人问。弟子每当夜坐。心念
纷乘。未明摄伏之方。愿垂示诲。静曰。如或夜闲安
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
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
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
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
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
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药山坐次。僧问
兀兀地思量个甚么。山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
思量底如何思量。山曰。非思量。僧问蜀州西禅师。
如何是非思量处。禅曰。谁见虚空夜点头。丹霞颂
云。一点灵明六不收。昭然何用更凝眸。个中消息
人难委。独有虚空暗点头。故明得心识不到处。而
识元自晢。】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
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
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唯垂哀悯。开示众生中
道了义。无戏论法。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
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
卷三 第 797a 页 X16-0797.png
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
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
来说为真可怜悯。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
令当来脩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通曰。阿难欲世尊开示中道。明知世间和合因缘。
则滞于有。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则溺于空。不有
不空。斯为中道。不知无上菩提。中道亦无著处。乃
为第一义谛也。此第一义谛。即上阴入处界。非因
缘。非自然性。见诸相非相。即是大乘实相。阿难欲
捐小乘而求无上菩提。今示以妙真如性。茫然罔
措。不知所属。如说药人但口说耳。真药现前。反不
能识。此真可怜悯者。嗟乎。药岂易识哉。文殊菩萨
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
地。无不是药。却来白云。无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
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文殊
接得。呈起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云门
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巳。雪窦
颂曰。尽大地是药。古今何大错。闭门不造车。通途
自寥廓。错错。鼻孔辽天亦穿却。据颂意。真药现前。
也须吐却。何况不能分别。】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
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合。犹如虚空。
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
卷三 第 797b 页 X16-0797.png
成冰。冰还成水。」

【通曰。若言四大非和合。则非真如随缘之义。同于
顽空而巳。若言四大定和合。则非真如不变之义。
同于变化而巳。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四大元是如
来藏性。非水之外有冰也。水何和而成冰。冰何和
而成水。本只一物。更无别物参和其间。求和合之
相。了不可得。故非和合非不和合也。但迷则真如
即四大。如水之成冰。悟则四大即真如。如冰之成
水。夫水一而巳矣。僧问临济。如何是四种无相境。
济云。你一念心疑被地碍。你一念心爱被水溺。你
一念心嗔被火烧。你一念心喜被风飘。若能如是
辨得。不被境缚。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
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缘何如此。
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道流。你祗今听法者。不是
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乃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
由。审如临济言。无住非水也者。又何冰之与有。药
山因施主施裈。提起示众曰。法身还具四大也无。
道得。与他一腰裈。道吾曰。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
是地大。三大亦然。山曰。与汝一腰裈。道吾见处。何
故与此经迥别。试参看。】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
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
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
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
卷三 第 797c 页 X16-0797.png
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又邻虚尘析入。

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
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
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
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
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通曰。法界颂云。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
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此七大要
旨也。真空者。一如之体也。七大者。循业之用也。体
用不二。相依互举。不离妙性。故一一皆曰性也。唯
一性尔。空即性空。色即性色。故即空即色。是谓妙
有。即色即空。是谓真无。真无妙有。是谓妙真如性
也。唯不落有无。故曰清净。然未尝不有无。故曰本
然。曰清净。则非因缘所染。曰本然。则非和合所成。
凡从因缘和合生者。有形相。有方所。不能周遍法
界。唯不从因缘和合起者。无形相。无方所。故能周
遍法界。遍法界是性。则莫不是七大。遍法界是七
大。即莫不是性。如来之心。唯此清净。唯此本然。唯
此周遍。故不可知。不可量。众生之心。于清净者。有
时而污染矣。于本然者。有时而不然矣。于周遍者。
有时而不遍矣。随其能知之心。称其所知之量。知
积成业。业积成果。或善或恶。变造十界依正之事。
众生之心无涯。众生之业亦无涯。向非周遍法界
之性以为之体。安能随业发现。愈出而愈无穷耶。
卷三 第 798a 页 X16-0798.png
众生业力。各各不同。然于清净本然。毫无加损。故
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世间无知。不悟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乃于循业发现之事。见以为有因生者。
惑为因缘性。见以为无因生者。惑为自然性。不知
清净本然。有无俱离。因缘自然。无处可著。即谓因
缘能生乎。邻虚何缘而生空。空何缘而生色。唯空
与空为缘。唯色与色为缘。纵令邻虚能析成空。不
知用几虚空合成邻虚。即邻虚不因空有。则空非
因邻虚析而有也审矣。即空有不能以相生。而大
地之生无自性也亦审矣。故以因缘和合说者谬。
即谓自然而生乎。空何无故而有空。色何无故而
有色。不因邻虚之析。无以见空。不因邻虚之积。无
以成大地。然则大地之生。岂无因而忽有者。故以
自然说者亦谬。彼其为是说也。从识心计度生也。
非因缘而强曰因缘。非自然而强曰自然。但有言
说。俱为无根戏论耳。岂知如来藏性不起于见。不
著于相。不起于见。故非计度所及。不著于相。故非
言说所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乃可谓实相。乃可
谓第一义谛也。秦跋陀禅师问生法师讲何经论。
生曰。大般若经。陀曰。作么生说色空义。生曰。众微
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陀曰众微未聚。唤作甚
么。生罔措。陀又问别讲何经论。生曰。大涅槃。陀曰。
如何说涅槃义。生曰。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故曰涅
槃。陀曰。这个是如来涅槃。那个是法师涅槃。生曰。
卷三 第 798b 页 X16-0798.png
涅槃之义。岂有二耶。某甲秪如此。未审禅师如何
说涅槃。陀拈起如意曰。还见么。曰见。陀曰。见个甚
么。生曰。见禅师手中如意。陀将如意掷于地。曰见
么。曰见。陀曰。见个甚么。生曰。见禅师手中如意堕
地。陀斥曰。观公见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
衣而去。其徒怀疑不巳。乃追陀扣问。我师说色空
涅槃不契。未审禅师如何说色空义。陀曰。不道汝
师说得不是。汝师秪说得果上色空。不会说得因
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陀曰。一微空故
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
空中无一微。此亦非陀创为此语也。一根清净故。
众根清净。众根清净故。一根清净。一根清净中无
众根。众根清净中无一根。以此发明。不为难解。却
与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指个入路。】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
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
优楼频螺(此云木爪癃)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星名亦云日种)
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
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
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
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
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
卷三 第 798c 页 X16-0798.png
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
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
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
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
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通曰。龙胜云。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故知有相。若
以心识故知有。是则非有。如地坚相。以身根身识
故知有。若无身根身识。则无坚相。问曰。身根身识。
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有坚相。答曰。若先自知知坚
相。若从他闻。则知有坚相。若先不知不闻。则无坚
相。复次。地若常是坚相。不应舍其相。如凝酥蜡蜜
树胶。融则舍其坚相。堕湿相中。金银铜铁等亦然。
如水为湿相。寒则转为坚相。如是等种种。悉皆舍
相。又曰。若火实有热性。云何有人入火不烧。及人
身中火而不烧身。云中火水不能灭。以火无有定
热性故。神通力故。火不能烧身。业因缘故。五藏不
热。神龙力故。水不能灭。若热性与火异。火则非热。
若热性与火一。云何言热。火性如是。其馀亦然。如
是总性。别性无故。名为性空。以如是之理。推地水
火之性。喻如寻流而得源。一切皆空。世尊所示。自
其性而发相。谓之循业发现。应所知量。龙胜所论。
自其相而穷性。特显发色心不二云尔。阳燧亦名
卷三 第 799a 页 X16-0799.png
火方诸。论衡云。于五月丙午日午时销烁五方石。
圆如镜。中央洼。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出。世间但
知艾镜日三者。因缘和合则火生。不知镜艾与日
相远。非可和合。故非因缘。若谓忽然自有。应不藉
阳燧向日求火故非自然。若谓三者各具火性。艾
应自焚。镜应自融。日光所及。应烧林木。三者俱无
火性。足知火性是空。然以三者业力故。火随业现。
足知性空。即火起遍世间。宁有方所。故钻木则得
火。击石则得火。循业发现。不止阳燧一端。总自清
净性中发起。即性即火。何藉因缘。火即性火。岂曰
自然。故知火大非因缘。非自然。而性之也者。乃深
于实相者也。雪峰开火次。因指火示众曰。三世诸
佛。在火焰里转大法轮。云门曰。火𦦨为三世诸佛
说法。三世诸佛立地听。玄沙曰。近日王令稍严。峰
曰作么生。沙曰不许搀夺行市。峰乃吐舌。曹山一
日入僧堂向火。有增曰。今日好寒。山曰。须知有不
寒者。僧曰谁是不寒者。山筴火示之。僧曰莫道无
人。山抛下火。僧曰。某甲到这里却不会。山曰。日照
寒潭明更明。古人遇境即发明向上一路。为于性
火真空。性空真火。有实透脱处。】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此云黄赤色)
仙。研迦罗(此云轮)仙。及钵头摩(此云赤莲华)诃萨多等诸大
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
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
卷三 第 799b 页 X16-0799.png
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
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
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
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
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汝尚不知如来藏中。
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
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通曰。方诸亦名阴燧。形如蛤。熟拭令热。以向月。则
津然出水。方石也。诸珠也。鍊石成之。应于十一月
壬子日子时造。月望前曰白。望后曰黑。亭午曰昼。
亦月明如昼意也。外道于定中。或睹日月轮。或见
红莲华。及黄赤色。故各以其术得名。楞伽云。譬如
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烬。如是种种相。外
道道通禅。此之谓也。其幻术。皆以药为之。今世传
神仙幻术。多用阳起石及磁石等。即此之类。水之
出方珠也。非和合。非自然。固与阳燧无以异。至谓
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云何复有水陆空行。不与性
空真水相刺谬乎。盖以相论则有形。故水满空而
同溺。以性论则无形。故空现水而无尽。此性水真
空。性空真水。盖指清净四大之性而言。性本空故。
卷三 第 799c 页 X16-0799.png
空空相涵。空空不二。孰见有凌夺之相哉。后富楼
那所疑。第于性上疑其凌夺。非疑其相也。相不相
容。世尊巳于此先言之矣。又何更用疑。药山问僧
甚处来。曰湖南来。山曰。洞庭水满也未。曰未。山曰
许多时雨水。为甚么未满。僧无对。道吾代云。满也。
云岩曰。湛湛地。洞山云。甚么劫中曾增减来。云门
曰。祗在这里。又雪峰云。饭箩边坐。饿死人无数。海
水边坐。渴杀人无数。玄沙云。饭罗里坐。饿死人无
数。海水没头。渴杀人无数。云门云。通身是饭。通身
是水。天童拈云。我即不然。饭罗里坐。胀杀人无数。
海水没头。漫杀人无数。以前伤乎不吞。以后伤乎
不吐。祗如云门云。通身是饭。通身是水。到这里。无
你吞吐处。古人举唱性海波澜。重重无尽。到云门。
通身是水。语方十成。却才与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若合符契。故知以意想测度
性空性水者。盖不啻几多般矣。】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
梨角(此云大衣)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
出袈裟角。(此云坏色)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
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
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
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
不名虚名。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拂之面。
卷三 第 800a 页 X16-0800.png
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
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
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
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
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
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通曰。整衣在汝。而衣不飘去。面属彼人。而风不倒
拂。虚空寂然。而不随风生灭。是三者。不兴风流动
之性相参。谁为和合。不应风性无根而出。谁谓自
然。以风即性故。性即风故。特循业发现。如衣动风
生云尔。性遍法界。则风遍法界。故均名曰大。儒者
言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巽为风。总不外乎阴阳。
阴阳从何而生。自太极动静中来也。一物各具一
太极。万物统体一太极。未尝不即理即事。即事即
理。然而悟心为太极者鲜矣。既悟心为太极。天下
宁有心外之物哉。麻谷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
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谷曰。你秪知风性常
住。且不知无处不周。僧曰。作么生是无处不周。谷
却摇扇。僧作礼谷曰无用处师僧。著得一千个有
甚么益。又南泉问僧曰。夜来好风。僧曰。夜来好风。
泉曰。吹折门前一枝松。僧曰。吹折门前一枝松。又
问一僧曰。夜来好风。僧曰。是甚么风。泉曰。吹折门
卷三 第 800b 页 X16-0800.png
前一枝松。僧曰。是甚么松。泉曰。一得一失。据二僧
答处。俱有衲僧气息。南泉何谓一得一失。若定当
得出。许亲见南泉。】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
利种(此云王族)及婆罗门。(此云净志)毗舍(商贾)首陀(农人)兼颇罗堕。
(此云智人)旃陀罗等。(魁脍愚人)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
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
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
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
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
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
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
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
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
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
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若此
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
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
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
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
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
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卷三 第 800c 页 X16-0800.png

【通曰。空性无形。岂有出入。但因色显发。知有空耳。
有色非空。无色即空。色有去来。空无起灭。非但地
能障空。即水即火即风皆色也。非但凿地可以见
空。即去水灭火息风。亦可以见空。故当四大之生
也。空未尝无。当四大之灭也。空非始有。四大有去
来。而空元无出入。空性周圆容易可解。四大真空
亦犹是也。当未随业之时。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
未尝无。及既发现之后。随感随应充满世间。亦非
始有。相有生灭。性无生灭。有生灭者。必不周遍。唯
周遍者。自无生灭。谓之如来藏者。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岂容生灭于其间哉。若论顽空。虽无出入。亦
有生灭。如后举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十方虚
空悉皆销殒。唯真空即真觉。原无生灭。前四大曰
真色真火真水真风。皆以真言。即后所云清净四
大也。皆以性言。不取于相。故曰性真圆融。皆如来
藏。本无生灭。明明自性真而言。若诸相有形。安能
圆融无碍乎。融之云者。即色即空。即空即色。不见
有五大之迹。惟是一空。圆之云者。空不碍色。色不
碍空。五大迭出无穷。不离一真也。前以四大融会
真空。此以真空销归真觉。明所谓真空者即真觉。
非顽空比也。黄龙祖心禅师上堂心同虚空界。示
等虚空法。證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便恁么休去。
停桡把缆。且向湾里泊舡。若据衲僧门下。天地悬
隔。且道衲僧门下有甚长处。楖𣗖横担不顾人。直
卷三 第 801a 页 X16-0801.png
入千峰万峰去又胡钉铰参宝寿。寿问莫是胡钉
铰么。胡云不敢。寿云还钉得虚空么。胡云。请和尚
打破将来。寿便打。胡不肯。寿云。巳后有多口阿师
为你点破去在。后参赵州。州云。莫是胡钉铰么。胡
云不敢。州云。还钉得虚空么。胡云。请和尚打破将
来。州云。且钉这一缝。胡乃举宝寿行棒因缘。胡云
不知过在甚么处。州云只这一缝尚不奈何。更教
他打破虚空来。因代云且钉这一缝。州云。我与么
道。与他宝寿千里万里。胡乃有省。合二则观之。證
得虚空者非。打破虚空者非。作么生是出身之路。
参。】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
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
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
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
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
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
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
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
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
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
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汝更细审
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从黑月。通属虚空
卷三 第 801b 页 X16-0801.png
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
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
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
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
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
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
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
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
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通曰。前地水火风空五大即具有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所谓相分也。今见闻觉知六根。亦由清净四
大合成。夫因色空现前。对境即觉。未入分别。乃前
五识。所谓见分也。故以见大总之。如一见根。见周
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何
以均谓之妙。有形即见。有声即闻。不疾而速。不行
而至。非由拟议。不假安排。故谓之妙。此见无体。但
因境胃。前境若无。见亦不生。岂有一体多体。与境
离合。而可以同异四句论哉。但以四句立论者。皆
戏论也。故明暗通塞。相代于目前。犹地水火风。迭
现于空中。境有生灭。见无生灭。境有动摇。见无动
摇。其周遍法界也。与空无二。然见觉空顽。非可和
合。觉即是空。谓之真空。夫顽空有生灭也。真空无
卷三 第 801c 页 X16-0801.png
生灭也。顽空生灭于真觉之中。犹四大起灭于虚
空之内。虚空与四大。不可以生灭同异论。而见觉
于色空。又可以生灭同异观哉。凡云生灭同异者。
皆属妄尘。凡云非生非灭非同非异者。皆属妄计。
但于境上辨。不于性上辨。故为戏论。若于性上辨
者。此见缘性境。如第二月。不离真月故。性发而为
见。即真觉发而为明也。觉者其见之精。明者其见
之用也。如灯有光。灯者其照之精。光者其照之用
也。即见即觉。即觉即空。本无染污。故曰清净。本无
造作。故曰本然。本无方所。故曰周遍。约三身而论。
清净即法身。本然即报身。周遍即化身。约三德而
论。清净即理。本然即智。周遍即行。合三者而融摄
之。举一即三。举三即一。其未感也。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此见非沦于无。其既应也。妙德莹然。遍周法
界。此见非著于有。六根清净。圆满十虚。故有见百
佛界者。有见千佛界者。必见周法界。始满清净之
量。不然。亦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而巳。后云汝以空
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此应
所知量事也。背觉合尘。故发尘劳。背尘合觉。故发
真如。此循业发现事也。觉明之性。无作无造无受
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此其所以为如来藏也。皓月
供奉问长沙岑曰。蚯蚓断为两头。两头俱动。未审
佛性在阿那头。沙曰。动与不动。是何境界。月曰。言
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秪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
卷三 第 802a 页 X16-0802.png
何境界。出自何经。沙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之
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
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
如来藏。本无生灭。乃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
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刹境是真心。
身界二尘无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长沙善说楞
严。至谓身界二尘无实相。内无能见之根。外无所
见之境。能所俱空。觅见了不可得。何容更说生灭
同异乎。】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
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
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
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
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
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
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
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
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
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
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
卷三 第 802b 页 X16-0802.png
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
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虚识心。为同
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
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
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
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通曰。言地水火风而依于空。为器界五大性。所谓
相分也。言见闻觉知而依于识。为根身五大性。所
谓见分也。见相二分。均从第八识生起。故八识湛
然。即谓妙觉。即谓如来藏。今以前五识为见大。所
谓性境。属现量。以第六识为识大。所谓分别事识。
属比量非量。二乘人不知有七八二识。以此为主
人公。为作善恶业。有殊胜力。故前五识无分别。至
六识方能分别。故曰识动见澄。但举此识。不生于
见。不生于相。不生于空。非因缘生。又非无因突然
而出。非自然生。且此六识。善恶无记三性皆具。与
前六根见大。各有种子现行。非和非合。三者俱非。
了无所寄。此识果何所从来乎。夫生于见。生于相。
生于空。则有所从来。既有从来。则有方所。便非周
遍唯无所从。不从有来。不从无来。则性非从所。本
无涯际。本自周圆。故此了明分别事识。兴前见相
二分。均名七大。识归湛然。是六识与八识合。故曰
如来藏。若六识合于尘者。为同为有。离于尘者。为
卷三 第 802c 页 X16-0802.png
异为空。非合非离。无踪可觅。乃得名湛然也。此湛
然之识。何以曰性识曰真识哉。从明起知。不于情
起。从觉生明。不于境生。此识从真性真觉中流出。
识即性也。识即觉也。所谓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者此也。此性识之明知。即是觉明之真识。犹云妙
明明妙云尔。故曰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前六俱云
清净本然。此独云妙觉湛然。以等妙之觉律之。故
当微别。前六云圆满十方。似称性义。此独云含吐
十虚。似发起义。识性无源。能为万法之源。凡前所
云如来藏者。皆归于此也。于空则曰汝心昏迷。谓
迷四大与空异也。空性觉故。于见则曰汝性沉沦。
谓逐尘流转而不返也。见觉而不动故。于识则曰
汝心粗浮。谓识精内潜。浮则但认浮根。粗则不达
识精故。五阴分属十八界。而此独详于识者。以如
来藏中。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而成阿赖耶识。能
究竟归不生不灭者。名第九识。即识即性也。不能
究竟犹存生灭者。虽湛然不波。是识非性也。见性
者不迷于识。故妙存乎心悟。保寿上堂云。三界唯
心。万法惟识。槛外云生。檐前雨滴。涧水湛如蓝。野
华开似织。此时若不究根源。谩向当来问弥勒。还
会么。不劳久立。丹霞颂云。灵然不涉去来今。三界
都卢一点心。槛外桃华春蝶舞。门前杨柳晓莺吟。
又唯心诀云。岩树庭柯。各挺无边之妙相。猿吟鸟
噪。皆谈不二之圆音。悟此方信遍大地无不是药
卷三 第 803a 页 X16-0803.png
者。何止七大而巳哉。不然。入理深谈。翻成毒药。岂
必因缘自然。乃为戏论。僧问药山。巳事未明。乞和
尚指示。山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秪宜
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
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故知识心卜度。去
道转远。但有言说。即非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
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
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
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
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通曰。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心量广大。固自如此。乃
至见十方空如手中物及正报身与微尘等。此方
会妄归真。犹存二见。较之身心一如。身外无馀者。
尚隔数舍。陆大夫问南泉曰。肇法师也甚奇特。解
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泉指庭前牡丹
云。大夫。时人见此一株华如梦相似。陆罔措。雪窦
颂云。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
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天童颂云。照彻离微
造化根。纷纷出没见其门。游神劫外问何有。著眼
身前知妙存。虎啸萧萧岩吹作。龙吟冉冉洞云昏。
南泉点破时人梦。要识堂堂补处尊。古德云。是处
卷三 第 803b 页 X16-0803.png
是慈氏。无门无善财。即此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
即菩提妙明元心。于此识得。自知常住不灭。而信
沤之即为海也。不见有起灭相。故曰起灭无从。唐
顺宗问佛光满曰。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
常住世。佛今在何处。满答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
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
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
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佛向
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
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此。智者善分别。满答曰。佛体本无为。迷
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
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
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
心处。自然无法说。顺宗大悦。裴相国一日入开元
寺。见壁画。乃问寺主。这画是甚么。寺主曰。画高僧。
裴云。形影在这里。高僧在甚么处。寺主无对。裴云。
此间莫有禅师么。寺主云。有一人。遂请黄檗。相见。
乃举前话问檗。檗召云。裴休。休应诺。檗云。在甚么
处。裴于言下有省。此可为常住不灭證据。故缀录
之。】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定林曰。识精为水。水不摇则名之为湛。所谓圆湛
者。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分为六。则湛圆矣。所谓
卷三 第 803c 页 X16-0803.png
妙湛者。以妙力总持不动。则湛妙矣。所谓觉湛明
性者。觉合识精。如日合水而有明性也。所谓湛精
圆常者。即圆湛识精也。巳灭生灭。故名为常。所谓
此湛非是不流。如急流水望如恬静者。经云。识动
见澄。则识有动性。名为想元。自非妙湛总持。则念
念受熏。习气暴流。成诸行矣。经于诸行喻如流者。
以此。然识比诸行。犹名为湛。所谓湛入合湛者。如
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内内湛明。入无所入。
名识阴区宇。则所谓湛入者。识阴也。湛入为识阴。
则湛为性识明知。明知即智。智之与识。是识边际。
故说五阴而曰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性识不名湛
入者。周遍法界无出入故。所谓内内湛明入无所
入者。湛出为行。行如水流。湛入为识。识灭行阴。则
内内湛明。入至想元。更无所入矣。所谓识精者。即
阿陀那识也。所谓黏湛者。黏此识精也。此识精者。
如水清洁。本无黏性。妄起分别。与色合故。水土杂
矣。乃能成黏。若识此识者。如水清洁。本无黏性。能
不合色。脱黏内伏矣。湛有圆湛。有妙湛。有觉湛。有
精湛。有湛入。有黏湛。如前义。锱铢之分较。尽法之
喻也。马鸣曰。以依不觉。心动为业。觉则不动。夫觉
则不动。妙湛总持之谓也。动则为业。迁流而为诸
行矣。所谓首楞严王者。以首楞严定。十地菩萨能
得之。故佛则为王也。傅大士一日讲经次。帝至。大
众皆起。唯士端坐不动。近臣报曰。圣驾在此。何不
卷三 第 804a 页 X16-0804.png
起。士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若大士者。真得首楞
严定矣。僧问姜山方禅师。如何是不动尊。方曰。单
著布衫穿市过。僧曰。学人未晓。方曰。骑驴踏破洞
庭湖。僧曰。透过三级浪。专听一声雷。方曰。伸手不
见掌。僧曰。还许学人进向也无。方曰。踏地告虚空。
僧曰。雷门之下。布鼓谁鸣。方曰。八华毬子上。不用
绣红旗。僧曰。三十年后此话大行。方便打。姜山自
是那边人。不妨随流得妙。其如这僧错认定盘针。
难与共语。】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通曰。亿劫尚有数可指。阿僧祇。三无数劫也。无始
以来。迷真认妄。皆颠倒见。今会妄归真。获本妙心。
常住不灭。如前如来藏。即法身之谓也。僧问黄檗。
教中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如何。
檗云。若以三无数劫脩行。有所證得者。尽恒沙劫
不得。若于一刹那中获得法身。直了见性者。犹是
三乘教之极谈也。何以故。以见法身可获故。皆属
不了义教中收。黄檗出词吐气。真是大乘根器。阿
难既获法身矣。何以又曰希更审除微细惑。以见
有法身可获故。太原孚上座。初在扬州光孝寺讲
涅槃经。有禅者阻雪。因往听经。至三因佛性三德
法身。广谈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孚讲罢。请禅者吃
茶。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
见教。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孚曰。如此解说。
卷三 第 804b 页 X16-0804.png
何处不是。曰请座主更说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犹
如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
随缘赴感。靡不周遍。禅者曰。不道座主说不是。祗
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孚曰。既然如
是。禅德当为我说。曰座主还信否。孚曰。焉敢不信。
禅者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
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孚一依所教。从初
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门。禅者曰。
阿谁。孚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
法。夜来为甚么醉酒卧街。孚曰。禅德。自来讲经。将
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以去更不敢如是。禅者
曰。且去。来日相见。若孚者真不历僧祇获法身矣。
僧问利山和尚。不历僧祇获法身。请师直指。山曰。
子承父业。曰如何领会。山曰贬剥不慈。曰恁么则
大众有赖去也。山曰。大众且置。作么生是法身。僧
无对。山曰。汝问我。与汝道。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
空华阳焰。且道利山所说法身。与阿难较多少。】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通曰。不历僧祇获法身。信位即是。人位未是。故行
圆果满。实證真智。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乃得成宝
王也。至此普观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
皆一一而度脱之。众生无尽。我愿无尽。兴慈运悲。
不容自巳。良以佛法僧三宝。为众生津梁故。洞山
初。初参云门。门问近离甚处。曰查渡。门曰。夏在甚
卷三 第 804c 页 X16-0804.png
处。曰湖南报慈。门曰。几时离彼。曰八月二十五。门
曰。放汝三顿棒。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
三顿棒。不知过在甚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
恁么去。初于言下大悟。遂曰。他后向无人烟处。不
畜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兴伊抽
钉拔楔。拈却炙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
地作个无事衲僧。岂不快哉。门曰。你身如椰子大。
开得如许大口。初便礼拜。】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通曰。深心二字有味。非浅近可测。尘刹无涯。智悲
无量。与佛同慈。足称报恩矣。临济辞黄檗。檗问什
么处去。济云不是河南。便是河北。檗便打。济约住。
与一掌。檗大笑。乃唤侍者。将百丈先师禅板几案
来。济云。侍者将火来。檗云。虽然如是。汝但将去。巳
后坐却天下人舌头去在。后沩山问仰山。临济莫
辜负他黄檗也。无仰山曰。不然。沩云。子又作么生。
仰曰。知恩方解报恩。沩云。从上古人。还有相似底
也无。仰曰有。秪是年代深远。不欲举似。沩曰。虽然
如是。吾且不知。子但举看。仰曰。秪如楞严会上。阿
难赞佛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岂
不是报恩之事。沩云。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
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又沩山问仰山。临济之后
如何。仰曰。吴越间有一人。然遇大风则止。沩曰。可
奈何。仰曰。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后
卷三 第 805a 页 X16-0805.png
风穴沼得首山念嗣法。人以为仰山再来。若仰山
真有深心者。讵可测哉。讵可测哉。】

「伏请世尊为證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通曰。五阴未空。则五浊难破。安能度一切苦厄。唯
其得果。巳證出世间法。故不妨入廛垂手。以觉觉
他。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刹。必先施此五浊恶世也。
阿难业有是愿。而此土傅大士足以当之。大士名
翕。年十六。纳刘氏女妙光。生二子。曰普建。普成。年
二十四。鬻其妻若子。为水陆会。间与里人稽亭浦
漉鱼。获巳。沉笼水中。祝曰。去者适。止者留。人谓之
愚。会天竺僧嵩头陀语曰。我与汝毗婆尸佛所发
誓。今兜率宫衣钵现在。何日当还。因命临水睹影。
见圆光宝盖。大士笑谓之曰。垆韛之所多钝铁。良
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
顶曰。此可栖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盗菽麦瓜
果。大士即与笼篮盛去。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随。释
迦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数顾共语。为我补处也。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法眼藏。自迦叶阿难传至
达磨。巳二十八代。此土虽有教典。未闻最上宗风。
达摩未至。大士巳生。毋乃先入之明證乎。】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通曰。过去无量诸佛。度脱无量众生。岂能一一成
佛。何为遽取涅槃而去。金刚经云。我皆令入无馀
涅槃而灭度之。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到此境界。
卷三 第 805b 页 X16-0805.png
不见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亦无有涅槃可入。乃
为正见。僧问忠国师。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
是。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槃曰离墙壁无情之物。
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
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僧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
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
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
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若执无情无佛性
者。总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违经。吾不违也。
僧曰。教中但见有情作佛。不见无情受记。且贤劫
千佛。谁是无情佛耶。师曰。如皇太子未受位时。唯
一身耳。受位之后。国土尽属于王。宁有国土别受
位乎。今但有情受记作佛之时。十方国土。悉是遮
那佛身。那得更有无情受记耶。僧曰。一切众生。尽
居佛身之上。便利秽污佛身。穿凿践踏佛身。岂无
罪耶。师曰。众生全体是佛。欲谁为罪。僧曰。经云佛
身无挂碍。今以有为窒碍之物而作佛身。岂不乖
于圣旨。师曰。大品经云。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汝
信色是空否。僧曰。佛之诚言。焉敢不信。师曰。色既
是空。宁有挂碍。僧曰。众生佛性既同。只用一佛脩
行。众生应时解脱。今既不尔。同义安在。师曰。汝不
见华严六相义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成坏总别。
类例皆然。众生与佛。虽同一性。不妨各各自修自
得。未见他食我饱。窃又以海沤譬之。一沤既灭。全
卷三 第 805c 页 X16-0805.png
体即是大海。未见一沤灭时。众沤皆灭。故不妨各
各自修自得。既悟全体是海。则众沤莫非是水。何
众生而不佛乎。若见众生皆是佛者。即取泥洹可
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通曰。雄雄之尊。视十地而下。皆其雌也。超十力五
力而上之。故曰大力。与乐曰慈。救苦曰悲。必使他
心通。方名自性现。故希望世尊审除微细惑也。夫
既获法身矣。何得更有惑在。云门云。直得触目无
滞。达得名身句身。一切法空。山河大地是名身。亦
不可得。唤作三昧性海俱备。犹是无风匝匝之波。
直得亡知于觉。觉即佛性矣。唤作无事人。更须知
有向上一窍在。天童拈云。宾主之谐。二俱有过。各
与二十棒。秪如向上一窍又作么生。犀因玩月纹
生角。象被雷惊华入牙。他日又云。光不透脱。有两
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
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
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巳见犹存。坐
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
细检点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天童颂云。森罗
万象许峥嵘。透脱无方碍眼睛。扫彼门庭谁有力。
隐人胸次自成情。舡横野渡横秋碧。棹入芦华照
雪明。串锦老渔怀就市。飘飘一叶浪头行。乾峰说
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云门如何缺一。诸方道。未
卷三 第 806a 页 X16-0806.png
到走作。巳到住著。透脱无依是三。今少前一种。佛
眼道。骑驴觅驴。是一。骑驴了不肯下。是二。少后一
种。诸老宿商量法身三种病。微细如是。岂涉教意
哉。】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通曰。无上觉者。即向上一窍也。于前获法身及得
果。有差别乎。无差别乎。所可云者。佛果有七。曰菩
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悟菩提。见佛性。即可谓获法身。见性之后。审除细
惑。使生灭灭生俱寂。以合乎涅槃真如。白净纯凝。
以合乎庵摩罗识。廓然圆照。以合乎空如来藏。大
圆镜智。乃可谓得果。然未可谓登无上觉也。玩一
早字。即顿悟法门。一了百当。不藉勋级。不论凡夫
十地。人人可登。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密
付迦叶。有何踪迹影响可得。此即所谓无上觉也。
一登此觉。即至佛地。便可于十方界。坐莲华宝座。
为众说法。龙女尚然。况声闻弟子乎。药山在马祖
三年。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山曰皮肤脱落尽。
唯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
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
山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当
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
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又德山至沩山。挟复子
上法堂。从西过东。从东过西。顾视方丈曰。有么有
卷三 第 806b 页 X16-0806.png
么。沩坐次。殊不顾盼。山曰无无。便出。雪窦著语云。
勘破了也。至门首。乃曰。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
具威仪。再入相见。才跨门。提起坐具。曰和尚。沩拟
取拂子。山便喝。拂袖而出。雪窦著语云勘破了也。
山至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当时背却法
堂。著草鞋去也。沩曰。此子巳后向孤峰顶上盘结
草庵。呵佛骂祖去在。雪窦著语云。雪上加霜。颂曰。
一勘破。二勘破。雪上加霜曾崄堕。飞骑将军入虏
庭。再得完全能几个。急走过。不放过。孤峰顶上草
里坐。咄。加此一咄。是雪窦手眼。非登无上觉者。难
以了此。】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通曰。舜若多。此云虚空天。烁迦罗。此云坚固。旧说
空性无体。尚可销亡。我心坚固。终无动转。似阿难
发愿如此。既愿得果成宝王矣。何为复有是愿。既
巳登正觉坐道场矣。又何谆谆于无动转乎。语本
不错。要知指归。是当前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
严王世希有。何以曰妙湛。虽湛然不动。而非住著
虚空。故谓之妙。若住著虚空而以为不动者。终非
一切究竟坚固。阿难意曰。使我十方坐道场。虚空
法身亦不住著。而正法眼藏究竟坚固。亦如首楞
严王妙湛不动云尔。首尾相应。理趣自长。古德云。
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天童拈云。且道舜若多
神。唤什么作法身。良久云。还会么。不可续凫截鹤。
卷三 第 806c 页 X16-0806.png
夷岳盈壑去也。此语政恐人向虚空里钉橛去在。
疏山上堂。病僧咸通年前。会得法身边事。咸通年
后。会得法身向上事。云门出问。如何是法身边事。
山曰。枯桩。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山曰非枯桩。门
曰。还许某甲说道理也无。山曰许。曰枯桩岂不是
明法身边事。山曰是。曰非枯桩岂不是明法身向
上事。山曰是。门曰。秪如法身还该一切也无。山曰。
法身周遍。岂得不该。门指净瓶曰。秪如净瓶还该
法身么。山曰阇黎莫向净瓶边觅。门便礼拜。依然
指出非枯桩一条活路。只此非枯桩。正合舜若多
性可销亡之旨曹山。初谒洞山。洞问阇黎名甚么。
曹曰。本寂。洞曰。那个聻。曹曰。不名本寂。洞甚器之。
自此入室。盘桓数载。乃辞去。洞遂密授宝镜三昧。
复问曰。子向甚么处去。曹曰。不变异处去。洞曰。不
变异处。岂有去耶。曹曰。去亦不变异。丹霞颂云。家
家门掩蟾蜍月。处处莺啼杨柳风。若谓纵横无变
异。犹如掷剑拟挥空。曹山正偏兼带。可谓得烁迦
罗眼。若认定无变异处。犹有剑存。噫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