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767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
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通曰。前云见无所动。见无舒卷。巳明白指出不生
不灭性。然此不生灭性。见在生灭身中。真发明性。
即不生不灭根本。妄发明性。即生灭根本。其中虚
实难辨。故愿如来显示之也。昔薜简问六祖曰。京
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
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
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
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
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證。
岂况坐耶。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傥不以智慧
卷二 第 767c 页 X16-0767.png
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
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二乘见解。
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
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
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
贤圣而不增。在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
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
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
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
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
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
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授。豁然大悟。此即现前
生灭。显出真不生灭性。非佛佛道同。固不能透露
如此。】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
延。(外道名说诸法亦有亦无)毗罗胝子。(外道名说劫满自然得道)咸言此身死
后断灭。名为涅槃。(此似阿耆多语)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
发挥。證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
愿闻。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
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通曰。世尊垂语。步步归真。如云汝未曾灭。云何知
灭。若是上根利智。当知知灭者原不灭也。即證无
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二乘见解。
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
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
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
贤圣而不增。在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
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
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
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
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
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
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授。豁然大悟。此即现前
生灭。显出真不生灭性。非佛佛道同。固不能透露
如此。】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
延。(外道名说诸法亦有亦无)毗罗胝子。(外道名说劫满自然得道)咸言此身死
后断灭。名为涅槃。(此似阿耆多语)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
发挥。證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
愿闻。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
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通曰。世尊垂语。步步归真。如云汝未曾灭。云何知
灭。若是上根利智。当知知灭者原不灭也。即證无
卷二 第 768a 页 X16-0768.png
生法忍。有僧问云居。才生为甚么不知有。膺曰。不
同生。曰未生时如何。膺曰。不曾灭。曰未生时在甚
么处。膺曰。有处不收。曰甚么人不受灭。膺曰。是灭
不得者。观云居如是酬对。岂为廉纤须明那边事。
方可观此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
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
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巳从衰老。
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
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
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
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
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
少。颜貌巳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
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
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
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
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
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
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通曰。幻化色身。终从变灭。清净法身。原无生灭。非
色身外另有法身也。法身如海。色身如沤。沤有生
灭。海水一如。大悟之者。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身
中有不灭也。石头有偈云。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
同生。曰未生时如何。膺曰。不曾灭。曰未生时在甚
么处。膺曰。有处不收。曰甚么人不受灭。膺曰。是灭
不得者。观云居如是酬对。岂为廉纤须明那边事。
方可观此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
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
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巳从衰老。
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
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
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
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
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
少。颜貌巳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
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
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
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
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
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
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通曰。幻化色身。终从变灭。清净法身。原无生灭。非
色身外另有法身也。法身如海。色身如沤。沤有生
灭。海水一如。大悟之者。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身
中有不灭也。石头有偈云。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
卷二 第 768b 页 X16-0768.png
坏主元在。不居南北与东西。基址坚牢以为最。又
云。住此庵。休作解。谁誇铺席图人买。回光返照便
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嗟乎。人人具此不生灭性。
其如随流逐浪。不能回光返照何。】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
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本。王言。我生三岁。慈母
携我谒耆婆天。(此云长寿天神)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
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
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
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
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
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
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
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
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
伽黎等。(外道名说自然而然)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
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通曰。外道有六师。一富兰那迦叶。所说诸法皆不
生不灭。二末伽黎拘赊黎子。说众生虽有苦乐。无
有因缘。自然而然。三删阇多毗罗胝子。说众生任
运。时熟得道。八万劫满。自然得道。四阿耆多翅舍
钦婆罗。说众生当受苦报。后受涅槃乐也。五迦楼
鸠驮迦旃延。说诸法亦有亦无。六尼犍陀若提子。
所说皆由业定。无可逃避。皆断见也。虽说不生不
云。住此庵。休作解。谁誇铺席图人买。回光返照便
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嗟乎。人人具此不生灭性。
其如随流逐浪。不能回光返照何。】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
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本。王言。我生三岁。慈母
携我谒耆婆天。(此云长寿天神)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
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
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
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
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
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
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
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
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
伽黎等。(外道名说自然而然)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
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通曰。外道有六师。一富兰那迦叶。所说诸法皆不
生不灭。二末伽黎拘赊黎子。说众生虽有苦乐。无
有因缘。自然而然。三删阇多毗罗胝子。说众生任
运。时熟得道。八万劫满。自然得道。四阿耆多翅舍
钦婆罗。说众生当受苦报。后受涅槃乐也。五迦楼
鸠驮迦旃延。说诸法亦有亦无。六尼犍陀若提子。
所说皆由业定。无可逃避。皆断见也。虽说不生不
卷二 第 768c 页 X16-0768.png
灭。乃对生灭而言。因牛角有。说兔角无。既有对待。
终属生灭。若观河之见。宛然无异。真性不变。于是
可窥。直于现前生灭之中。显出不生灭性。是知身
中有不灭者存。虽云舍生趣生。其实灭而不灭。岂
外道断见可并语哉。僧问赵州。承师有言。世界坏
时。此性不坏。如何是此性。州曰。四大五阴。僧云。此
犹是坏底。如何是此性。州曰。四大五阴。法眼云。是
一个。是两个。是坏不坏。且作么生会。试断看。有僧
问大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随
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随云。随他去。又僧问
龙济。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济云
不坏。僧云。为甚么不坏。济云。为同大千。天童颂云。
坏不坏。随他去也大千界。句里了无钩锁机。脚头
多被葛藤碍。会不会。分明底事丁宁㬠。知心拈出
勿商量。输我当行相买卖。大随说坏。龙济说不坏。
是一是二。济云为同大千。随云随他去。依然是赵
州四大五阴宗旨。世界坏时。此性不坏。正须在四
大五阴中。讨个安稳地始得。】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
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
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为正为倒。阿难
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
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
终属生灭。若观河之见。宛然无异。真性不变。于是
可窥。直于现前生灭之中。显出不生灭性。是知身
中有不灭者存。虽云舍生趣生。其实灭而不灭。岂
外道断见可并语哉。僧问赵州。承师有言。世界坏
时。此性不坏。如何是此性。州曰。四大五阴。僧云。此
犹是坏底。如何是此性。州曰。四大五阴。法眼云。是
一个。是两个。是坏不坏。且作么生会。试断看。有僧
问大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随
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随云。随他去。又僧问
龙济。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济云
不坏。僧云。为甚么不坏。济云。为同大千。天童颂云。
坏不坏。随他去也大千界。句里了无钩锁机。脚头
多被葛藤碍。会不会。分明底事丁宁㬠。知心拈出
勿商量。输我当行相买卖。大随说坏。龙济说不坏。
是一是二。济云为同大千。随云随他去。依然是赵
州四大五阴宗旨。世界坏时。此性不坏。正须在四
大五阴中。讨个安稳地始得。】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
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
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为正为倒。阿难
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
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
卷二 第 769a 页 X16-0769.png
如来竖臂。兜罗绵手(此云网相)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
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
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
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
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通曰。清净法身。即妙明真精妙心也。见闻觉知。即
妙心中所现之物也。归根为正。逐末为倒。譬如沤
发于海。认海为正。认沤为倒。佛问阿难。汝今见我
垂手为正为倒。但当于自见处。猛省谁正谁倒。不
宜于如来手上分正分倒。如须菩提岩中宴坐。见
如来法身。不缘根识。是名正遍知也。以阿难眼。对
如来手。更于手上分正分倒。此乃六识用事。背本
逐末。巳离正位。故号性颠倒也。初阿难以垂手为
倒。语尚含糊。及问将何为正。则以竖臂为正。然后
知阿难之所谓正与倒者。在手上辨。不于见上辨
也。其瞻视巳为颠倒矣。垂手首尾相顺。本正也。而
世人以为倒。竖臂首尾相换。本倒也。而世人以为
正。是于瞻视颠倒之中又倍加颠倒也。故比类发
明。遗失清净法身。而认见闻觉知。巳为颠倒。又执
色身之内见闻觉知必不生灭。云此为正非为倒
也。不更倍于颠倒乎。僧问洞山。寻常教学人行鸟
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山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山
曰。直须足下无私去。曰祗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
面目否。山曰。阇黎因甚颠倒。曰甚么处是学人颠
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
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
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
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通曰。清净法身。即妙明真精妙心也。见闻觉知。即
妙心中所现之物也。归根为正。逐末为倒。譬如沤
发于海。认海为正。认沤为倒。佛问阿难。汝今见我
垂手为正为倒。但当于自见处。猛省谁正谁倒。不
宜于如来手上分正分倒。如须菩提岩中宴坐。见
如来法身。不缘根识。是名正遍知也。以阿难眼。对
如来手。更于手上分正分倒。此乃六识用事。背本
逐末。巳离正位。故号性颠倒也。初阿难以垂手为
倒。语尚含糊。及问将何为正。则以竖臂为正。然后
知阿难之所谓正与倒者。在手上辨。不于见上辨
也。其瞻视巳为颠倒矣。垂手首尾相顺。本正也。而
世人以为倒。竖臂首尾相换。本倒也。而世人以为
正。是于瞻视颠倒之中又倍加颠倒也。故比类发
明。遗失清净法身。而认见闻觉知。巳为颠倒。又执
色身之内见闻觉知必不生灭。云此为正非为倒
也。不更倍于颠倒乎。僧问洞山。寻常教学人行鸟
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山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山
曰。直须足下无私去。曰祗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
面目否。山曰。阇黎因甚颠倒。曰甚么处是学人颠
卷二 第 769b 页 X16-0769.png
倒。山曰。若不颠倒。因甚么却认奴作郎。曰如何是
本来面目。山曰。不行鸟道。丹霞颂云。古路翛然倚
太虚。行玄犹是涉崎岖。不登鸟道虽为妙。点检将
来巳触途。夫鸟道玄微。庶几转功就位。洞山门下。
犹以为颠倒。况见闻历历。尚存粗迹。而可以此为
不生灭。足当无上菩提者乎。】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
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
(时语也应此机授此法)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
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
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
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
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
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通曰。汝身即是相分。汝心即是见分。相分该根尘
诸所缘法。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见分该八识及
心所使五十一心所法。善恶业行。邪正因果等。总
是如来藏中流出。故曰唯心所现。此心本妙。不假
脩习。何以见其本妙也。语其体。则为圆妙明心。从
妙起明。故曰圆。语其用。则为宝明妙性。即明而妙。
故曰宝。妙而明。明而妙。毫无染污。即所谓大圆镜
智也。一切见分相分。皆镜中所现之影耳。今遗本
妙而认见闻。犹遗本镜而认幻影。虽若有悟其实
本来面目。山曰。不行鸟道。丹霞颂云。古路翛然倚
太虚。行玄犹是涉崎岖。不登鸟道虽为妙。点检将
来巳触途。夫鸟道玄微。庶几转功就位。洞山门下。
犹以为颠倒。况见闻历历。尚存粗迹。而可以此为
不生灭。足当无上菩提者乎。】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
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
(时语也应此机授此法)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
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
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
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
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
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通曰。汝身即是相分。汝心即是见分。相分该根尘
诸所缘法。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见分该八识及
心所使五十一心所法。善恶业行。邪正因果等。总
是如来藏中流出。故曰唯心所现。此心本妙。不假
脩习。何以见其本妙也。语其体。则为圆妙明心。从
妙起明。故曰圆。语其用。则为宝明妙性。即明而妙。
故曰宝。妙而明。明而妙。毫无染污。即所谓大圆镜
智也。一切见分相分。皆镜中所现之影耳。今遗本
妙而认见闻。犹遗本镜而认幻影。虽若有悟其实
卷二 第 769c 页 X16-0769.png
在迷。故曰悟中迷。认悟中迷至以为心性。当一气
读下。迷性妙明而成无明。由此无明。变成顽空。故
曰晦昧为空。所变顽空。与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
起四大。为依报外色。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
生正报内色。根谓妄想。相谓妄色。想相为身。见相
二分俱备。即八识也。聚缘内摇。即七识也。趣外奔
逸。即六识也。以此无明。变起杂妄缘尘。昏扰扰相
认为自心。岂不惑哉。其妙明真心。即清净法身也。
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岂拘拘于色身内者。若此见
闻。虽不生灭。然离目无见。离耳无闻。以此为心。决
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大地。皆
妙明真心中物。如影像重重。皆镜中物。故认镜者
为悟中悟。名正遍知。认影者为悟中迷。号性颠倒。
长沙岑云。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
丈。事不获巳。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
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巳光
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巳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
人不是自巳。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
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
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此山
河国土来。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沙曰。长长出
不得。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
曰未审出个甚么不得。沙曰。昼见日。夜见星。曰学
人不会。沙曰。妙高山色青又青。且道长沙此语。指
读下。迷性妙明而成无明。由此无明。变成顽空。故
曰晦昧为空。所变顽空。与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
起四大。为依报外色。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
生正报内色。根谓妄想。相谓妄色。想相为身。见相
二分俱备。即八识也。聚缘内摇。即七识也。趣外奔
逸。即六识也。以此无明。变起杂妄缘尘。昏扰扰相
认为自心。岂不惑哉。其妙明真心。即清净法身也。
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岂拘拘于色身内者。若此见
闻。虽不生灭。然离目无见。离耳无闻。以此为心。决
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大地。皆
妙明真心中物。如影像重重。皆镜中物。故认镜者
为悟中悟。名正遍知。认影者为悟中迷。号性颠倒。
长沙岑云。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
丈。事不获巳。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
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巳光
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巳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
人不是自巳。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
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
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此山
河国土来。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沙曰。长长出
不得。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
曰未审出个甚么不得。沙曰。昼见日。夜见星。曰学
人不会。沙曰。妙高山色青又青。且道长沙此语。指
卷二 第 770a 页 X16-0770.png
识精元明。指宝明妙性。试别白看。】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
穷尽溟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通曰。知观河之见必不生灭。似属于悟。执观河之
见在色身内。为悟中迷。譬如弃海而认沤。巳是迷
矣。复执沤而尽海。非迷之迷乎。遗真性而认见闻。
巳是迷矣。复执见闻为不生灭性。非迷之迷乎。不
悟而迷。但一迷耳。悟之而迷。执情更深。不尤倍于
迷乎。如我垂手。汝见分别。巳是颠倒。复乃首尾相
换。正倒错会。不尤倍于颠倒乎。巳在颠倒之中。乃
谓云何名为颠倒行事。是颠倒中之颠倒也。是迷
中之迷也。故曰迷中倍人。二倍字相应。径山钦国
师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驾来。师起立。帝曰。
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
悦。又肃宗问忠国师。在曹溪得何法。师曰。陛下还
见空中一片云么。帝曰见。师曰。钉钉著。悬挂著。帝
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立起。曰会么。帝曰不
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曰。如何是无诤
三昧。师曰。檀越蹋略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
曰。莫认自巳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帝曰。
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
么。帝曰见。师曰。他还贬眼视陛下否。观二师指示。
一以不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一以虚空还眨眼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
穷尽溟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通曰。知观河之见必不生灭。似属于悟。执观河之
见在色身内。为悟中迷。譬如弃海而认沤。巳是迷
矣。复执沤而尽海。非迷之迷乎。遗真性而认见闻。
巳是迷矣。复执见闻为不生灭性。非迷之迷乎。不
悟而迷。但一迷耳。悟之而迷。执情更深。不尤倍于
迷乎。如我垂手。汝见分别。巳是颠倒。复乃首尾相
换。正倒错会。不尤倍于颠倒乎。巳在颠倒之中。乃
谓云何名为颠倒行事。是颠倒中之颠倒也。是迷
中之迷也。故曰迷中倍人。二倍字相应。径山钦国
师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驾来。师起立。帝曰。
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
悦。又肃宗问忠国师。在曹溪得何法。师曰。陛下还
见空中一片云么。帝曰见。师曰。钉钉著。悬挂著。帝
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立起。曰会么。帝曰不
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曰。如何是无诤
三昧。师曰。檀越蹋略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
曰。莫认自巳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帝曰。
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
么。帝曰见。师曰。他还贬眼视陛下否。观二师指示。
一以不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一以虚空还眨眼
卷二 第 770b 页 X16-0770.png
视陛下否。何尝惑为色身之内。此见与观河之见。
天地悬殊。当与须菩提见佛法身。同名正遍知也。
大抵以念为知。心则不遍。马鸣曰。若心有动。非真
识知。动相者念碍也。离诸念碍。若知乃遍。】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
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
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
本元心地。愿佛哀悯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
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
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
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
如是。」
【通曰。阿难悟妙明心元所圆满。本非缘也。常住心
地。本为主也。然今瞻佛听法。尚属缘心。未知本元
心地。何由识认。谓即此而是乎。固不敢。谓离此而
有乎。当何在。佛将破其缘心之非。而先示其所说
之法亦缘也。故谓此法亦缘。非得法性。法为见性
而设。见性则法无所用之。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
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复以指月喻。见月则忘指可
也。古德引喻多与此合。有曰彩云影里仙人现。手
把红罗扇遮面。急须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
扇。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
天地悬殊。当与须菩提见佛法身。同名正遍知也。
大抵以念为知。心则不遍。马鸣曰。若心有动。非真
识知。动相者念碍也。离诸念碍。若知乃遍。】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
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
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
本元心地。愿佛哀悯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
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
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
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
如是。」
【通曰。阿难悟妙明心元所圆满。本非缘也。常住心
地。本为主也。然今瞻佛听法。尚属缘心。未知本元
心地。何由识认。谓即此而是乎。固不敢。谓离此而
有乎。当何在。佛将破其缘心之非。而先示其所说
之法亦缘也。故谓此法亦缘。非得法性。法为见性
而设。见性则法无所用之。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
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复以指月喻。见月则忘指可
也。古德引喻多与此合。有曰彩云影里仙人现。手
把红罗扇遮面。急须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
扇。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
卷二 第 770c 页 X16-0770.png
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旧处寻。东坡文字。有盲者
问日何状。人以铜盘示之。盲者敲之有声。他日闻
钟声而以为日也。其原盖出于此。有僧问法眼。指
即不问。如何是月。眼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
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眼曰月。僧曰。学人问指。
和尚为甚么对月。眼曰。为汝问指。若明得法眼家
风。当下指月昭然。不尔则当面错过。】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
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
则无所去。」
【通曰。现说法音。是所缘者。所缘者既不可执以为
实。分别法音。是能缘者。能缘者又岂可据以为真。
当其心与音遇。分别历然。是分别亦暂耳。犹之乎
客。及其心与音离。分别都泯。而分别之性不泯。此
性不以听法而有。不以不听法而无。故名主人。于
此见得。方名见性。若执听法缘心以为自性。是犹
认客为主也。大颠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颠
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颠便问前者既
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
来。颠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
心尽同谤。颠于言下大悟。异日侍立次。头曰。汝是
参禅僧。是州县白蹋僧。颠曰。是参禅僧。头曰。何者
是禅。颠曰。扬眉瞬目。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外。将你
问日何状。人以铜盘示之。盲者敲之有声。他日闻
钟声而以为日也。其原盖出于此。有僧问法眼。指
即不问。如何是月。眼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
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眼曰月。僧曰。学人问指。
和尚为甚么对月。眼曰。为汝问指。若明得法眼家
风。当下指月昭然。不尔则当面错过。】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
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
则无所去。」
【通曰。现说法音。是所缘者。所缘者既不可执以为
实。分别法音。是能缘者。能缘者又岂可据以为真。
当其心与音遇。分别历然。是分别亦暂耳。犹之乎
客。及其心与音离。分别都泯。而分别之性不泯。此
性不以听法而有。不以不听法而无。故名主人。于
此见得。方名见性。若执听法缘心以为自性。是犹
认客为主也。大颠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颠
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颠便问前者既
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
来。颠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
心尽同谤。颠于言下大悟。异日侍立次。头曰。汝是
参禅僧。是州县白蹋僧。颠曰。是参禅僧。头曰。何者
是禅。颠曰。扬眉瞬目。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外。将你
卷二 第 771a 页 X16-0771.png
本来面目呈看。颠曰。请和尚除却扬眉瞬目外鉴。
头曰。我除竟。颠曰。将呈了也。头曰。汝既将呈。我心
如何。颠曰。不异和尚。头曰。不关汝事。颠曰。本无物。
头曰。汝亦无物。颠曰。既无物。即真物。头曰。真物不
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大须护持。石头父子再
四辨验。只要勘定真心原无所得。是名真主。】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
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
拘舍离等(即末伽黎名)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
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通曰。云何二字。直贯下离诸法缘无分别性为一
句。分别声。分别色香味触诸尘事业。此皆前尘分
别影事。云何离诸前尘。便无分别自性。纵灭一切
见闻觉知。乃至分别都无。内守幽閒。非色非空。此
乃外道所执冥谛。但能离境。未能离法。犹为法尘
分别影事。云何离诸法缘便无分别自性。因前尘
而有。离前尘便无。因法尘而有。离法尘便无。此分
别性。即各有还。云何为主。一动一静。皆属于影。影
有还而镜无还。一去一来。皆属于客。客有还而主
无还。不认镜而认影。不认主而认客。则汝心性即
同断灭。何者为常住真心乎。大颠上堂。夫学道人。
须识自家本心。多见时辈。秪认扬眉瞬目。一语一
默。蓦然印可。以为心要。此实未了。吾今为汝分明
说出。各须听受。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现量即是
头曰。我除竟。颠曰。将呈了也。头曰。汝既将呈。我心
如何。颠曰。不异和尚。头曰。不关汝事。颠曰。本无物。
头曰。汝亦无物。颠曰。既无物。即真物。头曰。真物不
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大须护持。石头父子再
四辨验。只要勘定真心原无所得。是名真主。】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
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
拘舍离等(即末伽黎名)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
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通曰。云何二字。直贯下离诸法缘无分别性为一
句。分别声。分别色香味触诸尘事业。此皆前尘分
别影事。云何离诸前尘。便无分别自性。纵灭一切
见闻觉知。乃至分别都无。内守幽閒。非色非空。此
乃外道所执冥谛。但能离境。未能离法。犹为法尘
分别影事。云何离诸法缘便无分别自性。因前尘
而有。离前尘便无。因法尘而有。离法尘便无。此分
别性。即各有还。云何为主。一动一静。皆属于影。影
有还而镜无还。一去一来。皆属于客。客有还而主
无还。不认镜而认影。不认主而认客。则汝心性即
同断灭。何者为常住真心乎。大颠上堂。夫学道人。
须识自家本心。多见时辈。秪认扬眉瞬目。一语一
默。蓦然印可。以为心要。此实未了。吾今为汝分明
说出。各须听受。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现量即是
卷二 第 771b 页 X16-0771.png
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寂默时。全无交涉。即心是
佛。不待脩治。何以故。应机随照。泠泠自用。穷其用
处。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须护持。不可
容易。大颠分明指出真主。太煞泄漏。即此可知与
外道冥谛夐别。外道二十五谛。除冥谛是非色非
空非心。馀皆不出色心空也。觉谛我心。五知根。五
作业根。心平等根。及神我。皆心也。五尘五大。皆色
也。五大中空大。即空也。最初一谛。名为冥性。计以
为常。第二十五谛。名为神我。亦计以为常。思我圣
境。冥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所用。我所受用。为境
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即无缠缚。我
即解脱。此其所宗也。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浑然一冥谛脉路。说者指为禅
宗。大非。】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
何无还。惟垂哀悯。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
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
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
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
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
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𡋯之象。则纡昏
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
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
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
佛。不待脩治。何以故。应机随照。泠泠自用。穷其用
处。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须护持。不可
容易。大颠分明指出真主。太煞泄漏。即此可知与
外道冥谛夐别。外道二十五谛。除冥谛是非色非
空非心。馀皆不出色心空也。觉谛我心。五知根。五
作业根。心平等根。及神我。皆心也。五尘五大。皆色
也。五大中空大。即空也。最初一谛。名为冥性。计以
为常。第二十五谛。名为神我。亦计以为常。思我圣
境。冥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所用。我所受用。为境
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即无缠缚。我
即解脱。此其所宗也。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浑然一冥谛脉路。说者指为禅
宗。大非。】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
何无还。惟垂哀悯。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
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
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
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
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
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𡋯之象。则纡昏
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
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
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
卷二 第 771c 页 X16-0771.png
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𡋯还尘。
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
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
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
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
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
可怜悯。」
【通曰。缘尘分别之见。与见精明元。有能所之辨。见
精明元。与妙精明心。有体用之分。故妙精明心如
真月。见精明元如第二月。缘尘分别如水中之月
影矣。明暗通塞八者。太虚中止有此往来。故曰不
出斯类。亦彷佛与八卦相符。昏尘清净。乾坤之象
也。日明月暗。坎离之象也。通塞。艮兑之象也。分别
属动。震之象也。空性似风。巽之象也。其在人心。通
塞足该迷悟。缘虚足该有无。郁霁足该尘觉。明暗
足该圣凡。尽乎其为境矣。境有差别。见无差别。有
差别者。各还其所。无差别者。原自不动。诸可还者。
境也。物也。非汝也。不自汝而还于物者。见也。非物
也。实汝之真精也。可还名客。不还名主。见精明元。
尚且如是。况真心本妙明净。不落于见。尤主中之
主乎。主中主者。不生不灭根本也。人人具足。非自
外来。不自作主。漂流为客。亦犹不认真月。而认水
中月影以为自心。其能免于生死沦溺乎哉。僧问
曹山。古德道。尽大地唯有此人。未审是甚么人。山
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
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
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
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
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
可怜悯。」
【通曰。缘尘分别之见。与见精明元。有能所之辨。见
精明元。与妙精明心。有体用之分。故妙精明心如
真月。见精明元如第二月。缘尘分别如水中之月
影矣。明暗通塞八者。太虚中止有此往来。故曰不
出斯类。亦彷佛与八卦相符。昏尘清净。乾坤之象
也。日明月暗。坎离之象也。通塞。艮兑之象也。分别
属动。震之象也。空性似风。巽之象也。其在人心。通
塞足该迷悟。缘虚足该有无。郁霁足该尘觉。明暗
足该圣凡。尽乎其为境矣。境有差别。见无差别。有
差别者。各还其所。无差别者。原自不动。诸可还者。
境也。物也。非汝也。不自汝而还于物者。见也。非物
也。实汝之真精也。可还名客。不还名主。见精明元。
尚且如是。况真心本妙明净。不落于见。尤主中之
主乎。主中主者。不生不灭根本也。人人具足。非自
外来。不自作主。漂流为客。亦犹不认真月。而认水
中月影以为自心。其能免于生死沦溺乎哉。僧问
曹山。古德道。尽大地唯有此人。未审是甚么人。山
卷二 第 772a 页 X16-0772.png
曰。不可有第二月也。曰如何是第二月。山曰。也要
老兄定当。曰作么生是第一月。山曰险。只此一险
字。足见曹山不敢丧本受轮。最亲切处。报慈文遂。
尝究首楞严。谒于法眼。述巳所业。深符经旨。眼曰。
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遂曰是。曰明还甚么。曰明
还日轮。曰日还甚么。遂懵然无对。自此服膺请益。
是可知主中主。故非注疏所及。端师子颂曰。八还
之教垂来久。自古宗师各分剖。直饶还得不还时。
也是虾跳不出斗。与前七微调同。致亦同。】
「阿虽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
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
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此云如意)见𨶒浮提。(树名洲有此树
故名)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此云难分别)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
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
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
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
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
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
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
见性。」
【通曰。初阿难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佛以真心无
老兄定当。曰作么生是第一月。山曰险。只此一险
字。足见曹山不敢丧本受轮。最亲切处。报慈文遂。
尝究首楞严。谒于法眼。述巳所业。深符经旨。眼曰。
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遂曰是。曰明还甚么。曰明
还日轮。曰日还甚么。遂懵然无对。自此服膺请益。
是可知主中主。故非注疏所及。端师子颂曰。八还
之教垂来久。自古宗师各分剖。直饶还得不还时。
也是虾跳不出斗。与前七微调同。致亦同。】
「阿虽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
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
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此云如意)见𨶒浮提。(树名洲有此树
故名)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此云难分别)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
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
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
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
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
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
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
见性。」
【通曰。初阿难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佛以真心无
卷二 第 772b 页 X16-0772.png
朕。难可指陈。故托见精方便开示。见精切近于真。
如第二月。然此见亦妄。将亦须还。唯有真月所喻
真性。诚不还尔。下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
此见亦可还乎。阿难虽识见精无还。巳悟第二月
义。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正欲根究第一月义。此无
还性。当何方便使我自知自信乎。佛仍以见精别
白示之。所见是物。能见是汝。物有差殊。见无差殊。
无差殊者见精也。清净所瞩。虽系净色根清净四
大所瞩。然亦由清净本然性体发起不假造作。则
自妙而明。谓之见性矣。见精既为汝之真见。见性
不为汝之真性乎。故曰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夫性
一而巳矣。见精所及。容有不齐。则能尽性与不尽
性之别也。有佛眼者。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
土无所不瞩是也。有法眼者。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是也。有慧眼者。须菩提见佛法身是也。有天眼者。
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果是也。有肉眼者众生
洞视不过分寸是也。阿难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
力见于初禅。肉眼而天者也。五眼所见不同。其能
见者无二。故曰无差殊也。必至佛眼穷尽微尘。然
后满其见性之量。僧问云门。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门云。日里看山。投子颂曰。坦然曾问老师安。争似
韶阳一句传。日里看山仙掌露夜深猿叫月当轩。
且道此日里看山。指见精。指见性。与祖师西来意
作何解会。云居智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
如第二月。然此见亦妄。将亦须还。唯有真月所喻
真性。诚不还尔。下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
此见亦可还乎。阿难虽识见精无还。巳悟第二月
义。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正欲根究第一月义。此无
还性。当何方便使我自知自信乎。佛仍以见精别
白示之。所见是物。能见是汝。物有差殊。见无差殊。
无差殊者见精也。清净所瞩。虽系净色根清净四
大所瞩。然亦由清净本然性体发起不假造作。则
自妙而明。谓之见性矣。见精既为汝之真见。见性
不为汝之真性乎。故曰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夫性
一而巳矣。见精所及。容有不齐。则能尽性与不尽
性之别也。有佛眼者。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
土无所不瞩是也。有法眼者。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是也。有慧眼者。须菩提见佛法身是也。有天眼者。
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果是也。有肉眼者众生
洞视不过分寸是也。阿难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
力见于初禅。肉眼而天者也。五眼所见不同。其能
见者无二。故曰无差殊也。必至佛眼穷尽微尘。然
后满其见性之量。僧问云门。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门云。日里看山。投子颂曰。坦然曾问老师安。争似
韶阳一句传。日里看山仙掌露夜深猿叫月当轩。
且道此日里看山。指见精。指见性。与祖师西来意
作何解会。云居智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
卷二 第 772c 页 X16-0772.png
摇。不属有无。非可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
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
不属有无。因何有见。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
更有见。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曰无
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曰妄计为有。即有能
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
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
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曰无处不遍。曰凡
夫具否。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
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系此苦。何
曾得遍。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
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
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曰了尚不可得。岂
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
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
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
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曰我能了。
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
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
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且不坏方
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
性。可谓见性成佛矣。云居此语。却于见犹离见最
切。故备录之。】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
不属有无。因何有见。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
更有见。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曰无
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曰妄计为有。即有能
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
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
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曰无处不遍。曰凡
夫具否。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
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系此苦。何
曾得遍。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
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
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曰了尚不可得。岂
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
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
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
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曰我能了。
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
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
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且不坏方
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
性。可谓见性成佛矣。云居此语。却于见犹离见最
切。故备录之。】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卷二 第 773a 页 X16-0773.png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
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通曰。佛果举阿难意。世界灯笼露柱。皆有名相。见
精明元。唤作甚么物。愿令我见。佛意我见香台时。
你作么生。阿难言。我亦见香台。即是见佛见处。佛
言。我见香台则可知。我若不见香台时。你作么生。
阿难言。我亦不见香台。即是见佛不见处。佛言。汝
云不见。自是汝知。他人不见处。你如何得知。古人
到这里。只可自知。与人说不得。只如世尊道吾不
见时。如羚羊挂角。声响踪迹气息都绝。你向甚么
处摸索。雪窦颂云。全象全牛瞖不殊。从来作者共
名摸。如今要见黄头老。刹刹尘尘在半途。雪窦出
教眼。单颂见佛。天童深得经意。颂出真见。颂云沧
海沥乾。太虚充满。衲僧鼻孔长。古佛舌头短。珠丝
度九曲。玉机才一转。直下相逢谁识渠。始信斯人
不合伴。此则机缘。两重公案。极口发挥。止道得一
半。】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
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
不真。取我求实。」
【合论曰。此段经义。生于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一句。
故世尊开示不见之相者。使了知真性不当更求
分别。马鸣曰。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
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通曰。佛果举阿难意。世界灯笼露柱。皆有名相。见
精明元。唤作甚么物。愿令我见。佛意我见香台时。
你作么生。阿难言。我亦见香台。即是见佛见处。佛
言。我见香台则可知。我若不见香台时。你作么生。
阿难言。我亦不见香台。即是见佛不见处。佛言。汝
云不见。自是汝知。他人不见处。你如何得知。古人
到这里。只可自知。与人说不得。只如世尊道吾不
见时。如羚羊挂角。声响踪迹气息都绝。你向甚么
处摸索。雪窦颂云。全象全牛瞖不殊。从来作者共
名摸。如今要见黄头老。刹刹尘尘在半途。雪窦出
教眼。单颂见佛。天童深得经意。颂出真见。颂云沧
海沥乾。太虚充满。衲僧鼻孔长。古佛舌头短。珠丝
度九曲。玉机才一转。直下相逢谁识渠。始信斯人
不合伴。此则机缘。两重公案。极口发挥。止道得一
半。】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
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
不真。取我求实。」
【合论曰。此段经义。生于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一句。
故世尊开示不见之相者。使了知真性不当更求
分别。马鸣曰。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
卷二 第 773b 页 X16-0773.png
互相见故。故曰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言
非彼者。非世尊不见之相。但是阿难不见之相耳。
然则世尊不见之地。亦非阿难不见。但是世尊能
见。故曰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言非物者。
非是世尊之见。但是阿难不见之相耳。倘世尊亦
见阿难之见。阿难亦见世尊之见。则清净性见。宛
成有形之物。故曰体性纷杂。不成安立。此不见之
地。即本根之地。决不可见。譬种树者。日取其根而
视之。树其能有生乎。傅大士偈曰。有物先天地。无
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只此数语。分
明指出真性非见所及。乃第一月义。非徒谓见精
明元不可见而巳。通曰。此段经文。转折最妙。无非
发明此精妙明诚汝见性。何言乎此见是汝非物
也。以此见性非是物故。若见是物。则吾之见。汝亦
可见。然吾之见。汝必不可得而见也。若谓我见汝
见。同见之时。即为见吾之见。则吾见时。既为可见。
吾不见时。亦为可见。而何为其不然也。若谓见时
以见见。其不见时以不见见。名为见吾不见之处。
既自不见。云何见彼不见之相。使彼不见之相。为
汝所见。宛是见相。又非不见之相矣。是不见之地。
决不可得而见也。不见之时。既非可见。则同见之
时。亦非可见。见与不见。俱无可指。吾见非是物明
矣。吾见既非是物。则汝见亦非是物明矣。汝见既
非是物。则不属于物矣。云何非汝。此即不可见以
非彼者。非世尊不见之相。但是阿难不见之相耳。
然则世尊不见之地。亦非阿难不见。但是世尊能
见。故曰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言非物者。
非是世尊之见。但是阿难不见之相耳。倘世尊亦
见阿难之见。阿难亦见世尊之见。则清净性见。宛
成有形之物。故曰体性纷杂。不成安立。此不见之
地。即本根之地。决不可见。譬种树者。日取其根而
视之。树其能有生乎。傅大士偈曰。有物先天地。无
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只此数语。分
明指出真性非见所及。乃第一月义。非徒谓见精
明元不可见而巳。通曰。此段经文。转折最妙。无非
发明此精妙明诚汝见性。何言乎此见是汝非物
也。以此见性非是物故。若见是物。则吾之见。汝亦
可见。然吾之见。汝必不可得而见也。若谓我见汝
见。同见之时。即为见吾之见。则吾见时。既为可见。
吾不见时。亦为可见。而何为其不然也。若谓见时
以见见。其不见时以不见见。名为见吾不见之处。
既自不见。云何见彼不见之相。使彼不见之相。为
汝所见。宛是见相。又非不见之相矣。是不见之地。
决不可得而见也。不见之时。既非可见。则同见之
时。亦非可见。见与不见。俱无可指。吾见非是物明
矣。吾见既非是物。则汝见亦非是物明矣。汝见既
非是物。则不属于物矣。云何非汝。此即不可见以
卷二 第 773c 页 X16-0773.png
辨其非物也。设使可见。见亦物耳。何能为万象之
主。而安立世间矣乎。故有无形而后能形形。有无
物而后能物物。吾之见。汝之见。既非是物。莫可端
倪。遍周法界。无欠无馀。有情无情。皆由此建立。乃
所谓真性也。性不汝真。必见不属汝乃可。而见则
属汝非我。云何自疑其非真。而取我求实乎。使我
可与汝者决非真也。僧问上蓝超禅师。如何是上
蓝本分事。蓝云。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僧云。不
借不求时如何。蓝云。不可拈放阇黎手里得么。丹
霞颂云。一片灵明本妙圆。个中非正亦非偏。宝峰
瑞草无根蒂。不待春功色自鲜。悟此则知真性本
无物。无物则无杂。无杂故物我同原。浑然具足。若
向他人求觅得者皆非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馀。我与如来观
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此云
堪忍)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此云众园)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
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
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
知斯义所在。愿垂宏慈。为我敷衍。佛告阿难。一切世
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
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
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
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
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
主。而安立世间矣乎。故有无形而后能形形。有无
物而后能物物。吾之见。汝之见。既非是物。莫可端
倪。遍周法界。无欠无馀。有情无情。皆由此建立。乃
所谓真性也。性不汝真。必见不属汝乃可。而见则
属汝非我。云何自疑其非真。而取我求实乎。使我
可与汝者决非真也。僧问上蓝超禅师。如何是上
蓝本分事。蓝云。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僧云。不
借不求时如何。蓝云。不可拈放阇黎手里得么。丹
霞颂云。一片灵明本妙圆。个中非正亦非偏。宝峰
瑞草无根蒂。不待春功色自鲜。悟此则知真性本
无物。无物则无杂。无杂故物我同原。浑然具足。若
向他人求觅得者皆非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馀。我与如来观
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此云
堪忍)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此云众园)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
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
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
知斯义所在。愿垂宏慈。为我敷衍。佛告阿难。一切世
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
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
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
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
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
卷二 第 774a 页 X16-0774.png
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
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
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
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巳为物。失于本心。为
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
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通曰。阿难谓见性周遍。必我非馀。则我所见。应同
佛眼。何为居日月宫。遍娑婆界。今在室中。唯满一
室。此见舒缩大小不同。何得谓无差殊。不知大小
由尘。非关见性。譬之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对器明
空。似有方圆之相。但除其器。而空即无方圆可指。
缘尘辨见。似有舒缩之形。俱离其尘。而见即无舒
缩可得。见随尘转。如辨空者。不于太虚。祗狃于一
器之内。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是迷巳为物者也。若
能转物。则一切色皆佛色。一切见皆佛见。一亘晴
空。物无障碍。故曰身心圆明。惟其圆也。一即一切。
故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又何佛眼之不
同乎。僧问黄檗。既云性即见。见即性。秪如性自无
障碍。无剂限。云何隔物即不见。又于虚空中近即
见。远即不见者。如何。檗云。此是你妄生异见。若言
隔物不见。无物言见。便谓性有隔碍者。全无交涉。
性且非见非不见。法亦非见非不见。若见性人。何
处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总是
我之性净明体。故云见色便见心。色心不异故。秪
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
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
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巳为物。失于本心。为
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
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通曰。阿难谓见性周遍。必我非馀。则我所见。应同
佛眼。何为居日月宫。遍娑婆界。今在室中。唯满一
室。此见舒缩大小不同。何得谓无差殊。不知大小
由尘。非关见性。譬之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对器明
空。似有方圆之相。但除其器。而空即无方圆可指。
缘尘辨见。似有舒缩之形。俱离其尘。而见即无舒
缩可得。见随尘转。如辨空者。不于太虚。祗狃于一
器之内。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是迷巳为物者也。若
能转物。则一切色皆佛色。一切见皆佛见。一亘晴
空。物无障碍。故曰身心圆明。惟其圆也。一即一切。
故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又何佛眼之不
同乎。僧问黄檗。既云性即见。见即性。秪如性自无
障碍。无剂限。云何隔物即不见。又于虚空中近即
见。远即不见者。如何。檗云。此是你妄生异见。若言
隔物不见。无物言见。便谓性有隔碍者。全无交涉。
性且非见非不见。法亦非见非不见。若见性人。何
处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总是
我之性净明体。故云见色便见心。色心不异故。秪
卷二 第 774b 页 X16-0774.png
为取相作见闻觉知。去却前物。始拟得见者。即堕
二乘人中依通见解也。虚空中近则见。远则不见。
此是外道中收。分明道非内亦非外。非近亦非远。
近而不可见者。万物之性也。近尚不可见。更道远
而不可见。有什么意旨。镜清问僧。门外是什么声。
僧云。雨滴声。清云。众生颠倒。迷巳逐物。僧云。和尚
作么生。清云。洎不迷巳。僧云。洎不迷巳意旨如何。
清云。出身犹可易。脱体道应难。雪窦颂云。虚堂雨
滴声。作者难酬对。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会不
会。南山北山转滂霈。此可谓遍界不曾藏也。僧问
谷隐聪禅师。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万象是物。如何
转得。聪曰。吃了饭。无些子意智。若有意智。即为物
转也。又僧问韶国师。如何是转物即同如来。韶曰
汝唤甚么作物。曰恁么则即同如来也。韶曰。莫作
野干鸣。拟同如来。即千里万里。有僧问赵州。十二
时中。如何用心。州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
十二时。是真能转物者。白云端颂云。若能转物即
如来。春暖山华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
易舞三台。真如哲颂云。若能转物即如来。处处门
开见善财。华柳巷中呈舞戏。九衢乘醉卧楼台。于
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佛眼则可。众生其能
尔乎。江州刺史李渤问归宗曰。教中所言须弥纳
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谈否。宗曰。人
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曰然。宗曰。摩顶至踵。
二乘人中依通见解也。虚空中近则见。远则不见。
此是外道中收。分明道非内亦非外。非近亦非远。
近而不可见者。万物之性也。近尚不可见。更道远
而不可见。有什么意旨。镜清问僧。门外是什么声。
僧云。雨滴声。清云。众生颠倒。迷巳逐物。僧云。和尚
作么生。清云。洎不迷巳。僧云。洎不迷巳意旨如何。
清云。出身犹可易。脱体道应难。雪窦颂云。虚堂雨
滴声。作者难酬对。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会不
会。南山北山转滂霈。此可谓遍界不曾藏也。僧问
谷隐聪禅师。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万象是物。如何
转得。聪曰。吃了饭。无些子意智。若有意智。即为物
转也。又僧问韶国师。如何是转物即同如来。韶曰
汝唤甚么作物。曰恁么则即同如来也。韶曰。莫作
野干鸣。拟同如来。即千里万里。有僧问赵州。十二
时中。如何用心。州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
十二时。是真能转物者。白云端颂云。若能转物即
如来。春暖山华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
易舞三台。真如哲颂云。若能转物即如来。处处门
开见善财。华柳巷中呈舞戏。九衢乘醉卧楼台。于
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佛眼则可。众生其能
尔乎。江州刺史李渤问归宗曰。教中所言须弥纳
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谈否。宗曰。人
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曰然。宗曰。摩顶至踵。
卷二 第 774c 页 X16-0774.png
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而巳。即此推
之。众生心量。与如来奚以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
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
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
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
垂大慈。开发未悟。」
【通曰。前云认物为巳。此云迷巳为物。前就妄择真。
即自身皆谓之物。今以真融妄。即万物莫非巳也。
就妄择真。言巳与物异。犹自可辨。以真融妄。言物
与巳同。其实难解。故阿难言。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即此见精。周遍法界。所见山河。皆我妙性矣。今此
妙性。现在我前。若现前之见。既我真性。我今贴体
身心。复是何物。若谓身心非性。而今身心则实能
分别矣。若谓现前皆性。则彼见何为不能分辨我
身也。若谓彼见无形。浑然与物同体。实为我之本
心。有感而动。令我现今能见。则见性实我。充满现
前。而块然一身。非复为我矣。何殊如来先所难言。
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此见亦乃在外。而何谓为我
真性耶。据阿难见处。似窥得寂灭现前之旨。但我
见未除。光未透脱。面前隐隐有物。故未能融物我
泯是非耳。石头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巳者。其唯
圣人乎。乃拊几叹曰。圣人无巳。靡所不巳。法身无
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
之。众生心量。与如来奚以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
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
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
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
垂大慈。开发未悟。」
【通曰。前云认物为巳。此云迷巳为物。前就妄择真。
即自身皆谓之物。今以真融妄。即万物莫非巳也。
就妄择真。言巳与物异。犹自可辨。以真融妄。言物
与巳同。其实难解。故阿难言。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即此见精。周遍法界。所见山河。皆我妙性矣。今此
妙性。现在我前。若现前之见。既我真性。我今贴体
身心。复是何物。若谓身心非性。而今身心则实能
分别矣。若谓现前皆性。则彼见何为不能分辨我
身也。若谓彼见无形。浑然与物同体。实为我之本
心。有感而动。令我现今能见。则见性实我。充满现
前。而块然一身。非复为我矣。何殊如来先所难言。
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此见亦乃在外。而何谓为我
真性耶。据阿难见处。似窥得寂灭现前之旨。但我
见未除。光未透脱。面前隐隐有物。故未能融物我
泯是非耳。石头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巳者。其唯
圣人乎。乃拊几叹曰。圣人无巳。靡所不巳。法身无
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
卷二 第 775a 页 X16-0775.png
镜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后僧问长沙。如
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巳去。沙曰。如何转得自巳
成山河国土去。曰不会。沙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
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沙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
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读二尊宿语。
而疑阿难之疑者。可涣然冰释矣。】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
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
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
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
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
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
既巳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巳是见。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
同彼诸物。分明无惑。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
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
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
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
性。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
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
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
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
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巳去。沙曰。如何转得自巳
成山河国土去。曰不会。沙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
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沙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
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读二尊宿语。
而疑阿难之疑者。可涣然冰释矣。】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
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
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
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
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
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
既巳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巳是见。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
同彼诸物。分明无惑。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
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
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
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
性。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
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
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
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
卷二 第 775b 页 X16-0775.png
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
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
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
如是如是。」
【通曰。阿难既知。指皆是物。无是见者。则我身心外
洎山河。无见性可指。何谓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既
又知万象中无非见者。则我身心外洎山河。无非
见性。何谓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世尊姑就彼自为
发挥。前疑顿释。昔子昭首座。问法眼。和尚开堂承
嗣何人。眼云。地藏。昭云。大辜负长庆先师。眼云。某
甲不会长庆一转语。昭云。何不问。眼云。万象之中
独露身。意作么生。昭乃竖起拂子。眼云。此是长庆
处学得底。首座分上作么生。昭无语。眼云。只如万
象之中独露身。是拨万象不拨万象。昭云。不拨。眼
云。两个。参随左右皆云拨万象。眼云。万象之中独
露身聻。后子方上座亦自长庆至。眼亦举前话。方
亦举拂子。眼曰。恁么又争得。方曰。和尚尊意如何。
眼曰。唤甚么作万象。方曰。古人不拨万象。眼曰。万
象之中独露身。说甚么拨不拨。方忽悟法眼前话。
此等机缘。原从地藏处得来。如何不嗣地藏。眼初
与绍脩法进三人至地藏。附炉次。举肇论至天地
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巳是同是
别。眼云别。藏竖起两指。眼曰同。藏又竖起两指。便
起去。雪霁。三人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
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
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
如是如是。」
【通曰。阿难既知。指皆是物。无是见者。则我身心外
洎山河。无见性可指。何谓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既
又知万象中无非见者。则我身心外洎山河。无非
见性。何谓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世尊姑就彼自为
发挥。前疑顿释。昔子昭首座。问法眼。和尚开堂承
嗣何人。眼云。地藏。昭云。大辜负长庆先师。眼云。某
甲不会长庆一转语。昭云。何不问。眼云。万象之中
独露身。意作么生。昭乃竖起拂子。眼云。此是长庆
处学得底。首座分上作么生。昭无语。眼云。只如万
象之中独露身。是拨万象不拨万象。昭云。不拨。眼
云。两个。参随左右皆云拨万象。眼云。万象之中独
露身聻。后子方上座亦自长庆至。眼亦举前话。方
亦举拂子。眼曰。恁么又争得。方曰。和尚尊意如何。
眼曰。唤甚么作万象。方曰。古人不拨万象。眼曰。万
象之中独露身。说甚么拨不拨。方忽悟法眼前话。
此等机缘。原从地藏处得来。如何不嗣地藏。眼初
与绍脩法进三人至地藏。附炉次。举肇论至天地
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巳是同是
别。眼云别。藏竖起两指。眼曰同。藏又竖起两指。便
起去。雪霁。三人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
卷二 第 775c 页 X16-0775.png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
在心内在心外。眼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著甚么
来由。安片石在心头。眼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
求决择。近一月馀。日呈见解。说道理。藏曰。佛法不
恁么。眼曰。某甲词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
现成。眼于言下大悟。始信长庆处学底未在。天童
颂曰。离念见佛。破尘出经。现成家法。谁立门庭。月
逐舟行江练净。春随草上烧痕青。拨不拨。听叮咛。
三径就荒归便得。旧时松菊尚芳馨。取此则公案。
与此段经文。反覆详味。不知郭象注庄子。庄子注
郭象。】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
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悯。
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
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通曰。茫然不知是义始终。始则见不是物。终则见
无非物。始则妙性现前。终则无可指陈。故茫然失
其所守也。是真实语云云。即金刚般若五语。佛真
语者。与二乘共也。实语者。与菩萨共也。如语者不
共无实无虚。无虚故不诳语。无实故不异语。悬见
未然曰不异。此但以不妄总之。婆娑论。外道计天
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
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词。不应
在心内在心外。眼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著甚么
来由。安片石在心头。眼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
求决择。近一月馀。日呈见解。说道理。藏曰。佛法不
恁么。眼曰。某甲词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
现成。眼于言下大悟。始信长庆处学底未在。天童
颂曰。离念见佛。破尘出经。现成家法。谁立门庭。月
逐舟行江练净。春随草上烧痕青。拨不拨。听叮咛。
三径就荒归便得。旧时松菊尚芳馨。取此则公案。
与此段经文。反覆详味。不知郭象注庄子。庄子注
郭象。】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
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悯。
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
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通曰。茫然不知是义始终。始则见不是物。终则见
无非物。始则妙性现前。终则无可指陈。故茫然失
其所守也。是真实语云云。即金刚般若五语。佛真
语者。与二乘共也。实语者。与菩萨共也。如语者不
共无实无虚。无虚故不诳语。无实故不异语。悬见
未然曰不异。此但以不妄总之。婆娑论。外道计天
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
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词。不应
卷二 第 776a 页 X16-0776.png
皆说。或不定答。佛诃云。此真矫乱。详见第十卷。世
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
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
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且道世尊此语。
如所如说。是矫乱语。参。】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悯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
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
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
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
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
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
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
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此云正定)见与见缘。并
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
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通曰。文殊七佛之师。惯说如来禅。要世尊发明此
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世尊前云。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巳明明
说破。何容更说。但于其中。拨万象则有非相。不拨
万象则有是相。是非二相。最为微细。惟真见无上
菩提妙净明体方有出身之路。妙净明体。即菩萨
自住三摩地也。住此定中。夐脱根尘。故见与见缘。
俱不可得。色空为见缘。乃至想相为意缘。属六尘。
见闻觉知属六识。證菩提者。不但所空。能亦空故
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
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
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且道世尊此语。
如所如说。是矫乱语。参。】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悯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
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
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
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
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
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
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
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此云正定)见与见缘。并
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
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通曰。文殊七佛之师。惯说如来禅。要世尊发明此
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世尊前云。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巳明明
说破。何容更说。但于其中。拨万象则有非相。不拨
万象则有是相。是非二相。最为微细。惟真见无上
菩提妙净明体方有出身之路。妙净明体。即菩萨
自住三摩地也。住此定中。夐脱根尘。故见与见缘。
俱不可得。色空为见缘。乃至想相为意缘。属六尘。
见闻觉知属六识。證菩提者。不但所空。能亦空故
卷二 第 776b 页 X16-0776.png
曰本无所有。能所俱空。此见及缘。当体寂灭。即是
菩提妙净明体。不容拟议。不容分别。一切智智清
净。无二无二分。无断无别故。何得于中分别之曰。
此是见此非见乎。若强生是非。即同翳眼。妄见空
华。于菩提真性。有何干涉。石霜初参道吾。问如何
是触目菩提。吾乃唤沙弥。弥应诺。吾云。添净瓶水
著。良久。却问霜。适来问甚么。霜拟举。吾便归方丈。
霜乃有省。丹霞颂云。垂手还他作者机。寻常语里
布鎗旗。重询拟进归方丈。一句分明更不疑。要知
不疑底道理。须问石霜始得。后来有僧问石霜。咫
尺之间。为甚么不睹师颜。霜隔窗应曰。我道遍界
不曾藏。僧又举问雪峰。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峰
曰。甚么处不是石霜。霜闻曰。这老汉著甚死急。峰
闻曰。老僧罪过。只多此一是字。引人入情解窟里。
便遭石霜砭剥。毫釐之间。非具眼者莫辨。】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
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
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
相。」
【通曰。我真文殊。答第一义。例立菩提妙净明体也。
无是文殊。答第二义。例破色空是见也。非无文殊。
答第三义。例破色空非见也。若谓色空是真见者。
斯乃从妄辨真。对于无妄之真。则成二义。故曰若
有是者则二文殊。若谓色空非真见者。其如妄境
菩提妙净明体。不容拟议。不容分别。一切智智清
净。无二无二分。无断无别故。何得于中分别之曰。
此是见此非见乎。若强生是非。即同翳眼。妄见空
华。于菩提真性。有何干涉。石霜初参道吾。问如何
是触目菩提。吾乃唤沙弥。弥应诺。吾云。添净瓶水
著。良久。却问霜。适来问甚么。霜拟举。吾便归方丈。
霜乃有省。丹霞颂云。垂手还他作者机。寻常语里
布鎗旗。重询拟进归方丈。一句分明更不疑。要知
不疑底道理。须问石霜始得。后来有僧问石霜。咫
尺之间。为甚么不睹师颜。霜隔窗应曰。我道遍界
不曾藏。僧又举问雪峰。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峰
曰。甚么处不是石霜。霜闻曰。这老汉著甚死急。峰
闻曰。老僧罪过。只多此一是字。引人入情解窟里。
便遭石霜砭剥。毫釐之间。非具眼者莫辨。】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
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
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
相。」
【通曰。我真文殊。答第一义。例立菩提妙净明体也。
无是文殊。答第二义。例破色空是见也。非无文殊。
答第三义。例破色空非见也。若谓色空是真见者。
斯乃从妄辨真。对于无妄之真。则成二义。故曰若
有是者则二文殊。若谓色空非真见者。其如妄境
卷二 第 776c 页 X16-0776.png
全体是真。故曰然我今日非无文殊。洛浦示疾。告
众曰。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
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第一座曰。青山常举足。日
下不挑灯。浦曰。是甚么时节。作这个语话。时有彦
上座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浦曰。未在。更道。
曰彦从道不尽。浦曰。我不管你尽不尽。曰彦从无
从者秪对和尚。浦便休。脩山主偈曰。是柱不见柱。
非桂不见柱。是非巳去了。是非里荐取。于此二则
透脱。则是非可泯。昔丰干欲游五台。问寒山拾得
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游
五台。不是我同流。山曰。你去五台作甚么。曰礼文
殊。山曰。你不是我同流。干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
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干作礼未起。忽
然不见。赵州代云。文殊文殊。又文殊三处过夏。迦
叶欲白槌摈出。才拈槌。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
尽其神力。槌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
文殊。迦叶无对。天童拈云。金色头陀。有心无胆。当
时尽令而行。莫道百千万亿文殊。秪是这黄面瞿
昙。也须摈出。若能如是。不唯壁立真风。亦令后人
知我衲僧门下。著你闲佛祖不得。快哉快哉。须知
是见得。即菩提妙净明体亦无著处。何得有是非
二相来。】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
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
众曰。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
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第一座曰。青山常举足。日
下不挑灯。浦曰。是甚么时节。作这个语话。时有彦
上座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浦曰。未在。更道。
曰彦从道不尽。浦曰。我不管你尽不尽。曰彦从无
从者秪对和尚。浦便休。脩山主偈曰。是柱不见柱。
非桂不见柱。是非巳去了。是非里荐取。于此二则
透脱。则是非可泯。昔丰干欲游五台。问寒山拾得
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游
五台。不是我同流。山曰。你去五台作甚么。曰礼文
殊。山曰。你不是我同流。干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
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干作礼未起。忽
然不见。赵州代云。文殊文殊。又文殊三处过夏。迦
叶欲白槌摈出。才拈槌。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
尽其神力。槌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
文殊。迦叶无对。天童拈云。金色头陀。有心无胆。当
时尽令而行。莫道百千万亿文殊。秪是这黄面瞿
昙。也须摈出。若能如是。不唯壁立真风。亦令后人
知我衲僧门下。著你闲佛祖不得。快哉快哉。须知
是见得。即菩提妙净明体亦无著处。何得有是非
二相来。】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
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
卷二 第 777a 页 X16-0777.png
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通曰。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
与闻见。与前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
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
为心性。生起略同。皆妄想为之祟也。妄想即是病
根。如捏目故。本一妙明真心。以妄想分别见。谓有
色空闻见。此见与见缘。岂能离真心而自为体。既
名之曰色空闻见。去真心远矣。譬之本一真月。以
捏目分别见谓有第二月。此第二月。岂能离真月
而自为体。既名之曰第二月。去真月远矣。故于色
空闻见妄为卜度。以为即真心乎。不可。以为非真
心乎。不可。以妄辨真。真随妄转。譬之于第二月。妄
为卜度。以为是月乎。不可。以为非月乎。不可。以捏
辨月。月随捏转。是心本真也。随妄想变。如月本真
也。随捏目变。但除妄想。只一妙净明体。不见有色
空。不见有闻见。是非从何而立。但除捏目。只一月
真。不见有第二月。是非从何而起。此即上文我真
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故曰亦复如是。昔云岩
扫地次。道吾云。太区区生。岩云。须知有不区区者。
吾曰。恁么则有第二月也。岩提起扫帚云。这个是
第几月。吾便休去。玄沙别云。正是第二月。长庆云。
被他倒转扫帚拦面𢷾。又作么生。沙休去。云门云。
奴见婢殷勤。天童颂云。借来聊尔了门头。得用随
宜即便休。象骨岩前弄蛇手。儿时做处老知羞。雪
【通曰。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
与闻见。与前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
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
为心性。生起略同。皆妄想为之祟也。妄想即是病
根。如捏目故。本一妙明真心。以妄想分别见。谓有
色空闻见。此见与见缘。岂能离真心而自为体。既
名之曰色空闻见。去真心远矣。譬之本一真月。以
捏目分别见谓有第二月。此第二月。岂能离真月
而自为体。既名之曰第二月。去真月远矣。故于色
空闻见妄为卜度。以为即真心乎。不可。以为非真
心乎。不可。以妄辨真。真随妄转。譬之于第二月。妄
为卜度。以为是月乎。不可。以为非月乎。不可。以捏
辨月。月随捏转。是心本真也。随妄想变。如月本真
也。随捏目变。但除妄想。只一妙净明体。不见有色
空。不见有闻见。是非从何而立。但除捏目。只一月
真。不见有第二月。是非从何而起。此即上文我真
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故曰亦复如是。昔云岩
扫地次。道吾云。太区区生。岩云。须知有不区区者。
吾曰。恁么则有第二月也。岩提起扫帚云。这个是
第几月。吾便休去。玄沙别云。正是第二月。长庆云。
被他倒转扫帚拦面𢷾。又作么生。沙休去。云门云。
奴见婢殷勤。天童颂云。借来聊尔了门头。得用随
宜即便休。象骨岩前弄蛇手。儿时做处老知羞。雪
卷二 第 777b 页 X16-0777.png
峰曾示众云。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
好看。云门以杖撺向面前作怕势。此岂不是奴见
婢殷勤。与云岩提起扫帚何以异。故曰老知羞也。
西园藏禅师。一日自烧浴次。僧问何以不使沙弥。
园抚掌三下。僧举似曹山。山曰。一等是拍手抚掌。
就中西园奇怪。俱胝一指头禅。盖为承当处不谛
当。僧却问西园抚掌。岂不是奴儿婢子边事。山曰
是。曰向上更有事也无。山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
山叱曰。这奴儿婢子。看诸老宿恁般提唱。政恐人
认奴作郎。落在第二月见解。】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
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通曰。若未见性。性在见中。同名见精。种种妄想分
别。岂能出是非是。若能见性。性脱于见。不名见闻
觉知。一切分别都无。故能出指非指。不能于中出
是非是。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故能令汝
出指非指。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物为所
指。即前云指皆是物是也。见非所指。即前云无是
见者是也。阿难虽能发明是尘非见是尘即见二
种义。犹为是非所缚。不能出离。良由不知是义所
归。归于见性也。若见真精妙觉明性。则此见及缘。
本无所有。安所容其指乎。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
净明体。安所容其非指乎。于其中间无是非是。方
有出身之路。出字最有味。所以能出者。必此之由
好看。云门以杖撺向面前作怕势。此岂不是奴见
婢殷勤。与云岩提起扫帚何以异。故曰老知羞也。
西园藏禅师。一日自烧浴次。僧问何以不使沙弥。
园抚掌三下。僧举似曹山。山曰。一等是拍手抚掌。
就中西园奇怪。俱胝一指头禅。盖为承当处不谛
当。僧却问西园抚掌。岂不是奴儿婢子边事。山曰
是。曰向上更有事也无。山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
山叱曰。这奴儿婢子。看诸老宿恁般提唱。政恐人
认奴作郎。落在第二月见解。】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
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通曰。若未见性。性在见中。同名见精。种种妄想分
别。岂能出是非是。若能见性。性脱于见。不名见闻
觉知。一切分别都无。故能出指非指。不能于中出
是非是。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故能令汝
出指非指。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物为所
指。即前云指皆是物是也。见非所指。即前云无是
见者是也。阿难虽能发明是尘非见是尘即见二
种义。犹为是非所缚。不能出离。良由不知是义所
归。归于见性也。若见真精妙觉明性。则此见及缘。
本无所有。安所容其指乎。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
净明体。安所容其非指乎。于其中间无是非是。方
有出身之路。出字最有味。所以能出者。必此之由
卷二 第 777c 页 X16-0777.png
也。故曰由是。指归必见性乃可耳。僧问韶山。是非
不到处。还有句也无。山曰有。僧云是甚么句。山曰
一片白云不露丑。天童拈云。通身回获。不触尊严。
退位傍提。要当宛转。还见韶山相为处么。尽力推
爷向里头。洞山偈曰。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
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韶山云一片白云不露丑。
本此。有僧问九峰虔侍者。如何是外绍。峰云不借
别人家里事。如何是内绍。峰曰。推爷向里头。天童
云尽力推爷向里头。本此。又投子颂云。白云不到
中峰顶。满目烟霞景象殊。一句曲寒千古调。万重
青碧月来初。要知妙觉明性。出是非是。如第一月。
须究竟曹洞宗旨。方得其妙。】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
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此云外道)娑毗迦罗所谈冥
谛。及投灰等(习定灰凝)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
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
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
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
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通曰。外道所谈冥谛。体非生灭。说有神我遍满十
方。但以八识为宗。止得杳杳冥冥趣味。非有大圆
镜智之妙也。既有神我。即是生死根本。岂得为正
因乎。佛言正因。即第一义谛。以不生不灭为本脩
因。非世俗因缘之谓也。阿难方信忽疑曰。似非因
不到处。还有句也无。山曰有。僧云是甚么句。山曰
一片白云不露丑。天童拈云。通身回获。不触尊严。
退位傍提。要当宛转。还见韶山相为处么。尽力推
爷向里头。洞山偈曰。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
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韶山云一片白云不露丑。
本此。有僧问九峰虔侍者。如何是外绍。峰云不借
别人家里事。如何是内绍。峰曰。推爷向里头。天童
云尽力推爷向里头。本此。又投子颂云。白云不到
中峰顶。满目烟霞景象殊。一句曲寒千古调。万重
青碧月来初。要知妙觉明性。出是非是。如第一月。
须究竟曹洞宗旨。方得其妙。】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
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此云外道)娑毗迦罗所谈冥
谛。及投灰等(习定灰凝)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
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
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
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
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通曰。外道所谈冥谛。体非生灭。说有神我遍满十
方。但以八识为宗。止得杳杳冥冥趣味。非有大圆
镜智之妙也。既有神我。即是生死根本。岂得为正
因乎。佛言正因。即第一义谛。以不生不灭为本脩
因。非世俗因缘之谓也。阿难方信忽疑曰。似非因
卷二 第 778a 页 X16-0778.png
缘与彼自然。而犹以觉性为自然者。谓觉性远离
是非二相。湛然常住。名为自然。向者执观河之见
为不生灭。既未达本。今者指离见之性以为自然。
尤未超脱。故愿世尊开示不入一切因缘自然虚
妄颠倒之邪见也。长沙岑令僧问会和尚。未见南
泉时如何。会良久。僧云。见后如何。会云。不可别有
也。僧回举似沙。沙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
不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僧云。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沙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不
会。沙云。四海五湖王化里。天童颂云。玉人梦破一
声鸡。转盼生涯色色齐。有信风雷催出蛰。无言桃
李自成蹊。及时节。力耕犁。谁怕春畴没胫泥。只如
会坐在洁净地。不能入泥入水。撒手横行。便是与
生灭对。故虽得入而非真也。外道所云冥谛。大率
似此。长沙云。十方世界是全身。外道亦说有神我
遍满十方。何处不同。试参看。】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
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
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
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
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通曰。自然云者。谓自体本然常住不变也。即此妙
明见性。以见明为自然乎。以见暗为自然乎。以见
是非二相。湛然常住。名为自然。向者执观河之见
为不生灭。既未达本。今者指离见之性以为自然。
尤未超脱。故愿世尊开示不入一切因缘自然虚
妄颠倒之邪见也。长沙岑令僧问会和尚。未见南
泉时如何。会良久。僧云。见后如何。会云。不可别有
也。僧回举似沙。沙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
不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僧云。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沙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不
会。沙云。四海五湖王化里。天童颂云。玉人梦破一
声鸡。转盼生涯色色齐。有信风雷催出蛰。无言桃
李自成蹊。及时节。力耕犁。谁怕春畴没胫泥。只如
会坐在洁净地。不能入泥入水。撒手横行。便是与
生灭对。故虽得入而非真也。外道所云冥谛。大率
似此。长沙云。十方世界是全身。外道亦说有神我
遍满十方。何处不同。试参看。】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
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
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
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
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通曰。自然云者。谓自体本然常住不变也。即此妙
明见性。以见明为自然乎。以见暗为自然乎。以见
卷二 第 778b 页 X16-0778.png
空见塞为自然乎。若自然见明。应不见暗。自然见
空。应不见塞。若随缘而变。便非自然之体。或谓见者。
其自然之体也。明暗空塞。随感而见。岂不自然。设
无明暗空塞。见将安施。所谓自然者。浑成断灭矣。
此但破见性不可以自然名。非谓见性自明暗空
塞而有也。若论生起之自。见性虽不因明暗空塞
而有。却自本觉妙明而出。然则本觉妙明。又以何
为自。真开口不得也。石霜初在沩山作米头。一日
筛米次。沩曰。施主物。莫抛撒。霜曰。不抛撒。沩于地
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抛撒。这个是甚么。霜无对。
沩又曰。莫轻这一粒。百千粒尽从这一粒生。霜曰。
百千粒从这一粒生。未审这一粒从甚处生。沩呵
呵大笑。归方丈。沩至晚上堂曰。大众。米里有虫。诸
人好看。夫求其生出之自。不可得也。何处更安立
此自然之名乎。故谓为自然者非也。】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
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通曰。阿难尝闻世尊以因缘破自然。今此见性既
非自然。必属因缘。却疑因缘之义。无常生灭。此有
彼无。体非常遍。岂同。觉性湛然常住。行相相违。云
何合因缘性。此疑甚微。中观论曰。无物从缘起。无
物从缘灭。起唯诸法起。灭唯诸法灭。譬如画水成
文。未尝生灭。庶几合矣。报恩明禅师。尝举雪峰塔
铭。问诸老宿。夫从缘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有
空。应不见塞。若随缘而变。便非自然之体。或谓见者。
其自然之体也。明暗空塞。随感而见。岂不自然。设
无明暗空塞。见将安施。所谓自然者。浑成断灭矣。
此但破见性不可以自然名。非谓见性自明暗空
塞而有也。若论生起之自。见性虽不因明暗空塞
而有。却自本觉妙明而出。然则本觉妙明。又以何
为自。真开口不得也。石霜初在沩山作米头。一日
筛米次。沩曰。施主物。莫抛撒。霜曰。不抛撒。沩于地
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抛撒。这个是甚么。霜无对。
沩又曰。莫轻这一粒。百千粒尽从这一粒生。霜曰。
百千粒从这一粒生。未审这一粒从甚处生。沩呵
呵大笑。归方丈。沩至晚上堂曰。大众。米里有虫。诸
人好看。夫求其生出之自。不可得也。何处更安立
此自然之名乎。故谓为自然者非也。】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
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通曰。阿难尝闻世尊以因缘破自然。今此见性既
非自然。必属因缘。却疑因缘之义。无常生灭。此有
彼无。体非常遍。岂同。觉性湛然常住。行相相违。云
何合因缘性。此疑甚微。中观论曰。无物从缘起。无
物从缘灭。起唯诸法起。灭唯诸法灭。譬如画水成
文。未尝生灭。庶几合矣。报恩明禅师。尝举雪峰塔
铭。问诸老宿。夫从缘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有
卷二 第 778c 页 X16-0778.png
者。历劫而长坚。坚之与坏即且置。雪峰今日在甚
么处。法眼别云。秪今是成是坏。时老宿莫能对者。
此岂可以浅近窥乎。】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
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
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
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
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
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
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
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
手掌撮摩虚空。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通曰。假物为因。循物为缘。因亲缘疏。故分二门。现
前见性。谓因明暗空塞而显则可。谓因明暗空塞
而有则不可。谓缘明暗空塞而用则可。谓缘明暗
空塞而起则不可。故谓为因缘者非也。何以故。精
觉妙明。本无相故。若谓为因缘。为自然。即属因缘
自然之相。故始而曰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遣相也。
犹有非相在。故继之曰非不因缘。非不自然。遣非
相也。犹有不非相在。故终之曰无非与不非。无是
与非是。是非俱不到之地。不容拟议。不容测度。即
精觉妙明实相也。彼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计分
别。妙明本体。原无是事。故曰离一切相。遍计既离。
么处。法眼别云。秪今是成是坏。时老宿莫能对者。
此岂可以浅近窥乎。】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
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
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
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
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
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
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
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
手掌撮摩虚空。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通曰。假物为因。循物为缘。因亲缘疏。故分二门。现
前见性。谓因明暗空塞而显则可。谓因明暗空塞
而有则不可。谓缘明暗空塞而用则可。谓缘明暗
空塞而起则不可。故谓为因缘者非也。何以故。精
觉妙明。本无相故。若谓为因缘。为自然。即属因缘
自然之相。故始而曰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遣相也。
犹有非相在。故继之曰非不因缘。非不自然。遣非
相也。犹有不非相在。故终之曰无非与不非。无是
与非是。是非俱不到之地。不容拟议。不容测度。即
精觉妙明实相也。彼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计分
别。妙明本体。原无是事。故曰离一切相。遍计既离。
卷二 第 779a 页 X16-0779.png
则圆成实体。触处现前。故曰即一切法。古德云。但
离妄缘。即如如佛。此之谓也。昔疏山到沩山懒安
处。便问承师有言。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忽然树倒
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呵呵大笑。疏山云。某甲四千
里卖布单来。和尚何得相弄。沩唤侍者。取钱还这
上座。遂嘱云。向后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去在。后到
明招。举前话。昭云沩山可谓头正尾正。只是不遇
知音。疏便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昭云。更使沩山
笑转新。疏于言下有省。乃云沩山元来笑里有刀。
天童颂云。藤枯树倒问沩山。大笑呵呵岂等闲。笑
里有刀窥得破。言思无路绝机关。先后沩山到这
里。只有呵呵大笑。如一印印出。疏山曰。笑里有刀。
却捉得虚空也。石巩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
堂曰。捉得。巩曰。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巩曰。汝
不解捉。堂却问师兄作么生捉。巩把西堂鼻孔拽。
堂作忍痛声曰。大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巩曰。直
须恁么捉虚空始得。故以戏论名相而捉虚空者。
大难大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
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
眼。是义云何。佛言。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
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
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
离妄缘。即如如佛。此之谓也。昔疏山到沩山懒安
处。便问承师有言。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忽然树倒
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呵呵大笑。疏山云。某甲四千
里卖布单来。和尚何得相弄。沩唤侍者。取钱还这
上座。遂嘱云。向后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去在。后到
明招。举前话。昭云沩山可谓头正尾正。只是不遇
知音。疏便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昭云。更使沩山
笑转新。疏于言下有省。乃云沩山元来笑里有刀。
天童颂云。藤枯树倒问沩山。大笑呵呵岂等闲。笑
里有刀窥得破。言思无路绝机关。先后沩山到这
里。只有呵呵大笑。如一印印出。疏山曰。笑里有刀。
却捉得虚空也。石巩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
堂曰。捉得。巩曰。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巩曰。汝
不解捉。堂却问师兄作么生捉。巩把西堂鼻孔拽。
堂作忍痛声曰。大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巩曰。直
须恁么捉虚空始得。故以戏论名相而捉虚空者。
大难大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
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
眼。是义云何。佛言。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
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
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
卷二 第 779b 页 X16-0779.png
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
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
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凌夺。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通曰。此世尊先破世间因缘之相。后显第一义谛
也。世间以见因缘日月灯光而有。如无日月灯光
夫岂无见。见暗与见明等耳。明暗自属前尘。见精
原无生灭。由此言之。世间之见。且非因非缘也。况
进此者乎。九峰虔禅师受印于石霜。僧问教中有
言。三光缘就。始成其见。三光未就。还成见否。虔曰。
缘有差殊。见无亏损。僧云。既无亏损。暗中为甚么
不见物。虔曰。虽不见物。宁无见暗。僧云。离却三缘。
如何是真见处。虔曰。匝地日头黑似漆。石头参同
契曰。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
明相睹。正同此旨。此是何等明暗。须具眼者别之。】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
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通曰。此世尊显出第一义谛。所谓妙菩提路也。见
与见缘。具五种义。明暗空色为四种见缘。见精为
一种见妄。世尊于此分择见精。非前明暗空色之
相。以四义推之。成就见精离尘而有。即于此分择
真见照了见精。非见精所及。此第一月也。故以见
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
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凌夺。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通曰。此世尊先破世间因缘之相。后显第一义谛
也。世间以见因缘日月灯光而有。如无日月灯光
夫岂无见。见暗与见明等耳。明暗自属前尘。见精
原无生灭。由此言之。世间之见。且非因非缘也。况
进此者乎。九峰虔禅师受印于石霜。僧问教中有
言。三光缘就。始成其见。三光未就。还成见否。虔曰。
缘有差殊。见无亏损。僧云。既无亏损。暗中为甚么
不见物。虔曰。虽不见物。宁无见暗。僧云。离却三缘。
如何是真见处。虔曰。匝地日头黑似漆。石头参同
契曰。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
明相睹。正同此旨。此是何等明暗。须具眼者别之。】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
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通曰。此世尊显出第一义谛。所谓妙菩提路也。见
与见缘。具五种义。明暗空色为四种见缘。见精为
一种见妄。世尊于此分择见精。非前明暗空色之
相。以四义推之。成就见精离尘而有。即于此分择
真见照了见精。非见精所及。此第一月也。故以见
卷二 第 779c 页 X16-0779.png
精为妄。呜呼。见犹离见。何处有影响气息。乃从而
描摸之。曰因缘。曰自然。曰和合。岂不妄哉。百丈问
僧见否。曰见。丈曰。见后如何。曰见无二。丈曰。既云
见无二。不以见见于见。若见更见。为前见是。为后
见是。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
及。所以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诸佛疾与
授记。又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非肉
眼所见。以无色故。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
所见。以离相故。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非佛眼
所见。以离诸识故。若不作如是见。是名佛见。昔绍
隆禅师初谒长芦。得其大略。有传圜悟语至者。隆
读之。叹曰。想酢生液。虽未洗肠沃胃。要且使人庆
快。恨未领謦欬耳。遂由宝峰依湛堂。客黄龙。叩死
心。次谒圜悟。一日入室次。悟问曰。见见之时。见非
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
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叱曰。见个甚么。
隆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肯之。俾掌藏教。有问悟
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悟曰。瞌睡虎耳。德
山涓禅师上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
不能及。遂喝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众中忽
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休寱语。却许伊具一只眼。
古人于此章句。往往因指见月。一粒仙丹。点化凡
骨。大不容易。】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
描摸之。曰因缘。曰自然。曰和合。岂不妄哉。百丈问
僧见否。曰见。丈曰。见后如何。曰见无二。丈曰。既云
见无二。不以见见于见。若见更见。为前见是。为后
见是。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
及。所以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诸佛疾与
授记。又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非肉
眼所见。以无色故。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
所见。以离相故。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非佛眼
所见。以离诸识故。若不作如是见。是名佛见。昔绍
隆禅师初谒长芦。得其大略。有传圜悟语至者。隆
读之。叹曰。想酢生液。虽未洗肠沃胃。要且使人庆
快。恨未领謦欬耳。遂由宝峰依湛堂。客黄龙。叩死
心。次谒圜悟。一日入室次。悟问曰。见见之时。见非
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
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叱曰。见个甚么。
隆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肯之。俾掌藏教。有问悟
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悟曰。瞌睡虎耳。德
山涓禅师上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
不能及。遂喝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众中忽
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休寱语。却许伊具一只眼。
古人于此章句。往往因指见月。一粒仙丹。点化凡
骨。大不容易。】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
卷二 第 780a 页 X16-0780.png
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通曰。清净实相。人人具足。何故声闻不能通达。以
有执著故。执著意识。处处能缘。唯不能缘于般若。
故世尊悯之。令善思惟。当于见而离见。證妙菩提。
则非见之所及也。夹山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
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妙契乎此。天童拈云。夹
山老子。解开布袋头。将差珍异宝。撒向诸人面前
也。正当恁么时。作么生路不拾遗。君子称美。只如
这般好话头。尚不许留于胸次间。正是见犹离见
实诣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
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
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宏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
心明净。作是语巳。悲泪顶礼。承受圣旨。尔时世尊怜
悯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此云总持)诸三摩
提(此云正受)妙脩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
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
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通曰。寂而常照。故能照了见精是妄。照而常寂。故
知见非是见。此非平日三观圆融。未易了此。石门
蕴辉师。在青林作园头。一日侍立次。林曰。子今日
作甚么来。曰种菜来。林曰遍界是佛身。子向甚处
种。对曰。金锄不动土。灵苗在处生。林欣然。来日入
园。唤蕴阇黎。蕴应诺。林曰剩栽无影树。留与后人
【通曰。清净实相。人人具足。何故声闻不能通达。以
有执著故。执著意识。处处能缘。唯不能缘于般若。
故世尊悯之。令善思惟。当于见而离见。證妙菩提。
则非见之所及也。夹山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
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妙契乎此。天童拈云。夹
山老子。解开布袋头。将差珍异宝。撒向诸人面前
也。正当恁么时。作么生路不拾遗。君子称美。只如
这般好话头。尚不许留于胸次间。正是见犹离见
实诣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
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
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宏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
心明净。作是语巳。悲泪顶礼。承受圣旨。尔时世尊怜
悯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此云总持)诸三摩
提(此云正受)妙脩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
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
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通曰。寂而常照。故能照了见精是妄。照而常寂。故
知见非是见。此非平日三观圆融。未易了此。石门
蕴辉师。在青林作园头。一日侍立次。林曰。子今日
作甚么来。曰种菜来。林曰遍界是佛身。子向甚处
种。对曰。金锄不动土。灵苗在处生。林欣然。来日入
园。唤蕴阇黎。蕴应诺。林曰剩栽无影树。留与后人
卷二 第 780b 页 X16-0780.png
看。蕴曰。若是无影树岂受栽耶。林曰。不受栽且止。
你曾见他枝叶么。曰不曾见。林曰。既不曾见。争知
不受栽。曰秪为不曾见。所以不受栽。林曰如是如
是。若悟得见犹离见。则一切因缘自然和合因见
而立者。从何而生哉。智炬禅师。初问先曹山曰。古
人提持那边人。学人如何体悉。山曰。退步就巳。万
不失一。炬于言下顿忘玄解。乃辞去。遍参至三祖。
因看经次。僧问禅僧心。不挂元字脚。何得多学。炬
曰。文字性异。法法体空。迷则句句疮疣。悟则文文
般若。苟无取舍。何害圆伊。故多闻强记。若智炬者
可也。】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
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
众生同分妄见。」
【通曰。将明见精是妄。故以别业妄见。及同分妄见。
分别开示。知别业之为妄。而同分之妄。可以例知。
知同分之为妄。而见精之妄。可以例知。知见精之
为妄。而见见者不妄。可以例知。悉此。则见非是见。
可自洞然无疑矣。见闻觉知。同为虚妄颠倒。而独
详辨于见者何。前云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故流逸
奔色。惟见难制。阿难为摩登所惑。匪摩登能惑阿
难。由阿难见妄为病耳。况此见妄流思。原属生灭。
而真见无还。湛然常住。故以盲人之见见色。则色
无可好。以见暗之见见明。则见本非缘。直达见见
你曾见他枝叶么。曰不曾见。林曰。既不曾见。争知
不受栽。曰秪为不曾见。所以不受栽。林曰如是如
是。若悟得见犹离见。则一切因缘自然和合因见
而立者。从何而生哉。智炬禅师。初问先曹山曰。古
人提持那边人。学人如何体悉。山曰。退步就巳。万
不失一。炬于言下顿忘玄解。乃辞去。遍参至三祖。
因看经次。僧问禅僧心。不挂元字脚。何得多学。炬
曰。文字性异。法法体空。迷则句句疮疣。悟则文文
般若。苟无取舍。何害圆伊。故多闻强记。若智炬者
可也。】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
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
众生同分妄见。」
【通曰。将明见精是妄。故以别业妄见。及同分妄见。
分别开示。知别业之为妄。而同分之妄。可以例知。
知同分之为妄。而见精之妄。可以例知。知见精之
为妄。而见见者不妄。可以例知。悉此。则见非是见。
可自洞然无疑矣。见闻觉知。同为虚妄颠倒。而独
详辨于见者何。前云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故流逸
奔色。惟见难制。阿难为摩登所惑。匪摩登能惑阿
难。由阿难见妄为病耳。况此见妄流思。原属生灭。
而真见无还。湛然常住。故以盲人之见见色。则色
无可好。以见暗之见见明。则见本非缘。直达见见
卷二 第 780c 页 X16-0780.png
之源。了知非见所及。又何流转之咎哉。昔沩山问
仰山。大地众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子作么生知
他有之与无。仰曰。慧寂有验处。时有一僧从面前
过。仰召曰。阇黎。僧回首。仰曰。和尚。这个便是业识
茫茫。无本可据。沩曰。此是师子一滴乳。迸散六斛
驴乳。天童颂云。一唤回首识我不。依稀罗月又成
钩。千金之子才流落。漠漠穷途有许愁。即此一则。
谓之别业妄见可也。又陈操尚书与僚属登楼次。
见数僧行来。有一官人曰。来者总是行脚僧。操曰
不是。曰焉知不是。操曰待来勘过。须臾僧至楼前。
操蓦然唤上座。僧皆举首。公谓诸官曰。不信道。官
罔措。天童拈曰。陈尚书当面白拈。瞒长芦一点不
得。即此一则。谓之同分妄见可也。若其中有个汉。
呼唤不回头。当令仰山吐舌。陈操谢过。】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
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
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
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巳成色。
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
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
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
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
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
仰山。大地众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子作么生知
他有之与无。仰曰。慧寂有验处。时有一僧从面前
过。仰召曰。阇黎。僧回首。仰曰。和尚。这个便是业识
茫茫。无本可据。沩曰。此是师子一滴乳。迸散六斛
驴乳。天童颂云。一唤回首识我不。依稀罗月又成
钩。千金之子才流落。漠漠穷途有许愁。即此一则。
谓之别业妄见可也。又陈操尚书与僚属登楼次。
见数僧行来。有一官人曰。来者总是行脚僧。操曰
不是。曰焉知不是。操曰待来勘过。须臾僧至楼前。
操蓦然唤上座。僧皆举首。公谓诸官曰。不信道。官
罔措。天童拈曰。陈尚书当面白拈。瞒长芦一点不
得。即此一则。谓之同分妄见可也。若其中有个汉。
呼唤不回头。当令仰山吐舌。陈操谢过。】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
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
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
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巳成色。
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
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
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
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
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
卷二 第 781a 页 X16-0781.png
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
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通曰。将明见非是见。故以目眚为喻。目眚见病。故
妄见圆影。彼无眚者。即不见有圆影。是眚为病。而
见眚者未尝病也。以例见精是妄。故妄见心境。彼
无妄者。即不见有心境。是见为妄。而见见者未尝
妄也。若于妄见心境。重起因缘自然是非之见。譬
犹于眚见圆影。而穷其生出之根元也。以为是灯
是见。谓圆影由灯见而有。即因缘义。以为非灯非
见。谓圆影离灯见而有。即自然义。既非因缘。又非
自然。但目眚所成耳。此眚见圆影。与捏见二月。同
一见病。若根究此月生处是形是见。又谓之曰离
形离见。不足以言智。乃于圆影名为是灯是见。又
从分别非灯非见。其可以为智乎。即此二者。明知
是妄。推求因缘自然之义。尚不可得。何况本觉明
心。非眚非捏。原无圆影二月之相。何处安立因缘
自然之戏论乎。故以因缘自然和合而论见精者。
犹之乎眚也。智者不应如此。故名为别业妄见。沩
山尝见野火。问道吾。还见火么。吾曰见。山曰从何
处起。吾曰。除去行住坐卧。请师别致一问来。山休
去。佛鉴拈云。炎炎野火。人人皆见。独有道吾。见得
迥别。又香林远锄草次。有一僧曰。看俗家失火。远
曰那里火。僧曰不见那。远曰不见。僧曰这瞎汉。是
时一众皆言远上座败阙。后明教宽闻举。叹曰。须
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通曰。将明见非是见。故以目眚为喻。目眚见病。故
妄见圆影。彼无眚者。即不见有圆影。是眚为病。而
见眚者未尝病也。以例见精是妄。故妄见心境。彼
无妄者。即不见有心境。是见为妄。而见见者未尝
妄也。若于妄见心境。重起因缘自然是非之见。譬
犹于眚见圆影。而穷其生出之根元也。以为是灯
是见。谓圆影由灯见而有。即因缘义。以为非灯非
见。谓圆影离灯见而有。即自然义。既非因缘。又非
自然。但目眚所成耳。此眚见圆影。与捏见二月。同
一见病。若根究此月生处是形是见。又谓之曰离
形离见。不足以言智。乃于圆影名为是灯是见。又
从分别非灯非见。其可以为智乎。即此二者。明知
是妄。推求因缘自然之义。尚不可得。何况本觉明
心。非眚非捏。原无圆影二月之相。何处安立因缘
自然之戏论乎。故以因缘自然和合而论见精者。
犹之乎眚也。智者不应如此。故名为别业妄见。沩
山尝见野火。问道吾。还见火么。吾曰见。山曰从何
处起。吾曰。除去行住坐卧。请师别致一问来。山休
去。佛鉴拈云。炎炎野火。人人皆见。独有道吾。见得
迥别。又香林远锄草次。有一僧曰。看俗家失火。远
曰那里火。僧曰不见那。远曰不见。僧曰这瞎汉。是
时一众皆言远上座败阙。后明教宽闻举。叹曰。须
卷二 第 781b 页 X16-0781.png
是我远兄始得。此见迥别。不离正位。与世间见精
如病眚者。不可同日而语矣。又沩山问道吾。甚么
处去来。吾曰。看病来。山曰。有几人病。吾云。有病者
不病者。山云。不病者。莫是智头陀么。吾云。病与不
病。总不干他事。速道速道。山云。道得也没交涉。天
童于没交涉处颂云。妙药何曾过口。神医莫能捉
手。若存也渠本非无。至虚也渠本非有。不灭而生。
不亡而寿。全超威音之前。独步劫空之后。成平也
天盖地擎。运转也乌飞兔走。此则于真见中拔除
病本。即病与不病且没交涉。何况分别是眚非眚。】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
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
三百。其馀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
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
祗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
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但此国见。
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合论曰。晕气环日也。适所谓适见于日月之灾。佩
玦近日气状如之。彗所谓扫星。偏指曰彗。芒气四
出曰孛。飞星自下而升者。流星自上而降者。负气
背日如负者。耳气旁日如耳者。虹蜺。螮蝀也。明者
虹。暗者蜺。春秋传曰。鲁哀公六年。楚有云如赤乌。
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史曰。其当王
如病眚者。不可同日而语矣。又沩山问道吾。甚么
处去来。吾曰。看病来。山曰。有几人病。吾云。有病者
不病者。山云。不病者。莫是智头陀么。吾云。病与不
病。总不干他事。速道速道。山云。道得也没交涉。天
童于没交涉处颂云。妙药何曾过口。神医莫能捉
手。若存也渠本非无。至虚也渠本非有。不灭而生。
不亡而寿。全超威音之前。独步劫空之后。成平也
天盖地擎。运转也乌飞兔走。此则于真见中拔除
病本。即病与不病且没交涉。何况分别是眚非眚。】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
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
三百。其馀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
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
祗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
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但此国见。
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合论曰。晕气环日也。适所谓适见于日月之灾。佩
玦近日气状如之。彗所谓扫星。偏指曰彗。芒气四
出曰孛。飞星自下而升者。流星自上而降者。负气
背日如负者。耳气旁日如耳者。虹蜺。螮蝀也。明者
虹。暗者蜺。春秋传曰。鲁哀公六年。楚有云如赤乌。
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史曰。其当王
卷二 第 781c 页 X16-0781.png
身乎。杜预注曰。日为人君。妖气守之。故以为王身。
云在楚上。唯楚见之。故祸不及他国。又鲁昭公二
十六年冬十一月。齐有彗星。齐候使禳之。晏子曰。
无益也。祗取诬焉。天道不慆。不贰其命。若之何禳。
且天道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
若德之秽。禳之何损。杜预注曰。出齐之分野也。不
书。鲁不见。以是验有一小洲。秪有两国。唯一国人
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
界明矣。
通曰。恶缘之感。有定业。有不定业。定业决不可逃。
不定者未始不可移也。如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预知二十四祖师子尊者有难。一日忽指东北问
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
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
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
汝身。后师子尊者果为罽宾国王所杀。王之右臂
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
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
宣夙因。解其疑网。此所谓定业决不可逃者也。宋
景公时。荧惑在心。惧。召子韦而问焉。子韦曰。荧惑
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身。虽然。可移于宰相。
公曰。宰相所使治国也。而移死焉。不祥。寡人请自
当也。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将谁君乎。宁独
死耳。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饥。民饥必死。为人
云在楚上。唯楚见之。故祸不及他国。又鲁昭公二
十六年冬十一月。齐有彗星。齐候使禳之。晏子曰。
无益也。祗取诬焉。天道不慆。不贰其命。若之何禳。
且天道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
若德之秽。禳之何损。杜预注曰。出齐之分野也。不
书。鲁不见。以是验有一小洲。秪有两国。唯一国人
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
界明矣。
通曰。恶缘之感。有定业。有不定业。定业决不可逃。
不定者未始不可移也。如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预知二十四祖师子尊者有难。一日忽指东北问
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
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
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
汝身。后师子尊者果为罽宾国王所杀。王之右臂
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
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
宣夙因。解其疑网。此所谓定业决不可逃者也。宋
景公时。荧惑在心。惧。召子韦而问焉。子韦曰。荧惑
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身。虽然。可移于宰相。
公曰。宰相所使治国也。而移死焉。不祥。寡人请自
当也。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将谁君乎。宁独
死耳。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饥。民饥必死。为人
卷二 第 782a 页 X16-0782.png
君欲杀其民以自活。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
命固尽矣。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再拜。曰臣
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仁人之言三。天必
三赏君。今夕星必徙舍。君延寿二十一岁。公曰。子
何以知之。对曰。君有三善。故三赏。星必三舍。舍行
七星。星当一年。三七二十一。故曰延寿二十一年。
臣请伏于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请死之。公曰可。
是夕也。星三徙舍。如子韦言。此所谓不定之业犹
可转移者也。要之定业不定业。于自性何加损。犹
之乎幻也。执幻而以为实者。是为妄见而巳矣。】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
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
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
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通曰。以圆影例前境。以目眚例见病。以见劳例觉
明。以见眚例本觉。无不明了。但文义委婉。无非发
明见者为眚。而见见者非眚也。见与见缘。根境和
合。现有山河国土。及诸众生。似现前境如圆影。然
圆影非色所造。此亦非境所造。元我觉明妄见所
命固尽矣。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再拜。曰臣
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仁人之言三。天必
三赏君。今夕星必徙舍。君延寿二十一岁。公曰。子
何以知之。对曰。君有三善。故三赏。星必三舍。舍行
七星。星当一年。三七二十一。故曰延寿二十一年。
臣请伏于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请死之。公曰可。
是夕也。星三徙舍。如子韦言。此所谓不定之业犹
可转移者也。要之定业不定业。于自性何加损。犹
之乎幻也。执幻而以为实者。是为妄见而巳矣。】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
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
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
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通曰。以圆影例前境。以目眚例见病。以见劳例觉
明。以见眚例本觉。无不明了。但文义委婉。无非发
明见者为眚。而见见者非眚也。见与见缘。根境和
合。现有山河国土。及诸众生。似现前境如圆影。然
圆影非色所造。此亦非境所造。元我觉明妄见所
卷二 第 782b 页 X16-0782.png
缘。如目眚之所成耳。此觉明妄见。因明立所。攀缘
外境。即是眚病。若本觉明心。不落方所。能觉诸缘
起相。不逐诸缘迁流。本非眚也。是知元我觉明。缘
于前境。是所觉也。所觉者眚。而本觉实能觉之。本
觉明心。既能觉眚。知眚是病。自不堕于眚中。言觉
所觉眚者。叠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以觉所觉之缘
有故。言觉非眚中者。叠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以浮
尘未起。不堕明了意地眚中故。此非见闻觉知之
境。故曰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若以觉闻
知见为即性者。是犹以眚目而当清净眼也。其可
通乎。三平偈曰。只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
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云门拈云。
即此见闻非见闻。唤甚么作见闻。无馀声色可呈
君。有甚么口头声色。个中若了全无事。有甚么事。
体用何妨分不分。语是体。体是语。复拈拄杖云。拄
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
净。后白云端拈云。云门只解依样画娥眉。圆通则
不然。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眼是眼。
耳是耳。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四五
百条华柳巷。二三千处管弦楼。天童颂云。正相逢。
没交涉。六户不掩。四衢绝踪。遍界是光明。通身无
向背。机丝不挂梭头事。文彩纵横意自殊。三平别
有一颂。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
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又慧超上堂。诸上
外境。即是眚病。若本觉明心。不落方所。能觉诸缘
起相。不逐诸缘迁流。本非眚也。是知元我觉明。缘
于前境。是所觉也。所觉者眚。而本觉实能觉之。本
觉明心。既能觉眚。知眚是病。自不堕于眚中。言觉
所觉眚者。叠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以觉所觉之缘
有故。言觉非眚中者。叠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以浮
尘未起。不堕明了意地眚中故。此非见闻觉知之
境。故曰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若以觉闻
知见为即性者。是犹以眚目而当清净眼也。其可
通乎。三平偈曰。只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
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云门拈云。
即此见闻非见闻。唤甚么作见闻。无馀声色可呈
君。有甚么口头声色。个中若了全无事。有甚么事。
体用何妨分不分。语是体。体是语。复拈拄杖云。拄
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
净。后白云端拈云。云门只解依样画娥眉。圆通则
不然。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眼是眼。
耳是耳。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四五
百条华柳巷。二三千处管弦楼。天童颂云。正相逢。
没交涉。六户不掩。四衢绝踪。遍界是光明。通身无
向背。机丝不挂梭头事。文彩纵横意自殊。三平别
有一颂。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
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又慧超上堂。诸上
卷二 第 782c 页 X16-0782.png
座。见闻觉知。祗可一度。祗如会了。是见闻觉知。不
是见闻觉知。要会么。与诸上座说破了也。待汝悟
始得。合之足为此段注脚。】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
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
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
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
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
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
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
本心。本觉常住。」
【通曰。以目眚显妄易。以瘴恶显妄难。故以别业例
同分也。又同分中瘴恶之妄易知。诸有漏国虚妄
病缘。其实难信。故以易而例难也。所见山河国土。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虽属虚妄。同是觉明无漏妙
心。谓之曰妙。即物而非物也。即境而非境也。但背
觉合尘。则为有漏。有漏即为物转。与病眚者同。若
背尘合觉。本自无漏。无漏即能转物。与无眚者同。
同一觉明也。无漏即为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有漏
即迷真逐妄。流转生死。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与前
当处发生当业轮转相应。本以真妄和合。而偏言
妄者。真如在迷故也。诸和合者。即在三界流转。不
和合者。即属自然外道不生灭见。此和合与不和
合二缘。即为生死根因。总为颠倒见妄。若妄见灭
是见闻觉知。要会么。与诸上座说破了也。待汝悟
始得。合之足为此段注脚。】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
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
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
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
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
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
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
本心。本觉常住。」
【通曰。以目眚显妄易。以瘴恶显妄难。故以别业例
同分也。又同分中瘴恶之妄易知。诸有漏国虚妄
病缘。其实难信。故以易而例难也。所见山河国土。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虽属虚妄。同是觉明无漏妙
心。谓之曰妙。即物而非物也。即境而非境也。但背
觉合尘。则为有漏。有漏即为物转。与病眚者同。若
背尘合觉。本自无漏。无漏即能转物。与无眚者同。
同一觉明也。无漏即为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有漏
即迷真逐妄。流转生死。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与前
当处发生当业轮转相应。本以真妄和合。而偏言
妄者。真如在迷故也。诸和合者。即在三界流转。不
和合者。即属自然外道不生灭见。此和合与不和
合二缘。即为生死根因。总为颠倒见妄。若妄见灭
卷二 第 783a 页 X16-0783.png
除。祗一本觉。如眚病灭除。祗一清明眼。岂不圆满
菩提不生灭性乎。及至圆满菩提。而后信见犹离
见见不能及也。玄沙上堂云。我今问汝诸人。且承
当个甚么事。在何世界安身立命。还辨得么。若辨
不得。恰似捏目生华。见事便差。知么。如今目前见
有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种种诸物。皆是狂劳华相。
唤作颠倒知见。夫出家人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
门。汝今既巳剃发披衣为沙门相。即便有自利利
他分。如今看著。尽黑漫漫地墨汁相似。自救且不
得。争解为得人。仁者。佛法因缘事大。莫作等閒相
似。聚头乱说杂话。趁謴过时。光阴难得。可惜许。大
丈夫儿。何不自省察。看是甚么事。秪如从上宗乘。
是诸佛顶族。汝既承当不得。所以我方便劝汝。但
从迦叶门接续顿超去。此一门超凡圣因果。超毗
卢妙庄严世界海。超他释迦方便门。直下永劫不
教有一物与汝作眼见。何不自急急究取。未必道
我且待三生两生。久积净业。仁者宗乘是甚么事。
不可由汝用工庄严便得去。不可他心宿命便得
去。会么。秪如释迦出头来。作许多变弄。说十二教
如瓶建水。大作一场佛事。向此门中。用一点不得。
用一毛头伎俩不得。知么。如同梦事。亦同寐语。沙
门不应出头来。不同梦事。盖为识得。知么。识得即
是大出脱大彻头人。所以超凡越圣。出生离死。离
因离果。超毗卢。越释迦。不被凡圣因果所谩。一切
菩提不生灭性乎。及至圆满菩提。而后信见犹离
见见不能及也。玄沙上堂云。我今问汝诸人。且承
当个甚么事。在何世界安身立命。还辨得么。若辨
不得。恰似捏目生华。见事便差。知么。如今目前见
有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种种诸物。皆是狂劳华相。
唤作颠倒知见。夫出家人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
门。汝今既巳剃发披衣为沙门相。即便有自利利
他分。如今看著。尽黑漫漫地墨汁相似。自救且不
得。争解为得人。仁者。佛法因缘事大。莫作等閒相
似。聚头乱说杂话。趁謴过时。光阴难得。可惜许。大
丈夫儿。何不自省察。看是甚么事。秪如从上宗乘。
是诸佛顶族。汝既承当不得。所以我方便劝汝。但
从迦叶门接续顿超去。此一门超凡圣因果。超毗
卢妙庄严世界海。超他释迦方便门。直下永劫不
教有一物与汝作眼见。何不自急急究取。未必道
我且待三生两生。久积净业。仁者宗乘是甚么事。
不可由汝用工庄严便得去。不可他心宿命便得
去。会么。秪如释迦出头来。作许多变弄。说十二教
如瓶建水。大作一场佛事。向此门中。用一点不得。
用一毛头伎俩不得。知么。如同梦事。亦同寐语。沙
门不应出头来。不同梦事。盖为识得。知么。识得即
是大出脱大彻头人。所以超凡越圣。出生离死。离
因离果。超毗卢。越释迦。不被凡圣因果所谩。一切
卷二 第 783b 页 X16-0783.png
处无人识得汝。知么。莫祗长恋生死爱网。被善恶
业拘将去。无自由分。饶汝鍊得身心同虚空去。饶
汝到精明湛不摇处。不出识阴。古人唤作如急流
水。流急不觉。妄为恬静。恁么脩行。尽出他轮回际
不得。依前被轮回去。所以道诸行无常。直是三乘
功果。如是可畏。若无道眼。亦不究竟。何似如今博
地凡夫。不用一毫工夫。便顿超去。解省心力么。还
愿乐么。劝汝如今立地待汝搆去。更不教汝加工
鍊行。如今不恁么。更待何时。还肯么。便下座。玄沙
因阅楞严发明心地。出词吐气。一一与楞严合。于
此信入。当下圆满菩提本觉常住。又何妄见之为
病乎。】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
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
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
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
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
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
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
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
明相巳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
业拘将去。无自由分。饶汝鍊得身心同虚空去。饶
汝到精明湛不摇处。不出识阴。古人唤作如急流
水。流急不觉。妄为恬静。恁么脩行。尽出他轮回际
不得。依前被轮回去。所以道诸行无常。直是三乘
功果。如是可畏。若无道眼。亦不究竟。何似如今博
地凡夫。不用一毫工夫。便顿超去。解省心力么。还
愿乐么。劝汝如今立地待汝搆去。更不教汝加工
鍊行。如今不恁么。更待何时。还肯么。便下座。玄沙
因阅楞严发明心地。出词吐气。一一与楞严合。于
此信入。当下圆满菩提本觉常住。又何妄见之为
病乎。】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
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
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
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
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
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
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
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
明相巳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
卷二 第 783c 页 X16-0783.png
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通曰。本觉妙明。非因缘非自然。阿难先略有悟。似
非因缘与彼自然之说。而又执世间三光缘就。始
成其见。并疑證菩提心。必由和合而起。彼世间之
见。不但见明。且能见暗。非藉于缘明矣。况菩提本
觉常住。远离于见。岂和合可得而名乎。和者如水
土和。杂而不辨。今者妙净见精。与前境明暗通塞。
云何杂和。见有情也。境无情也。历然可辨。若二者
杂和。作何形像。见必见明。似相杂也。然明不自见。
而唯见能见。则非杂矣。凡可杂者。必有不圆满之
处。今见分相分。各各圆满。充塞法界。何处更容参
和其间耶。就使可杂。见彼相杂。不得名见。相被见
杂。不得名相。是见必与相异。非可和也。合者如函
盖合。附而不离。今者妙净见精。与前境明暗通塞。
云何比合。与明合者。应不见暗。不言与暗合者应
非见明。以见具四种缘。但缘明故。既不与暗合而
能见暗。应非与明合而能见明。若与明合。则不见
明矣。既不能见明。则不得谓之明合矣。云何又与
明合。了明非暗。见暗见明。俱无比合。是见必与境
异。非可合也。即此见精。明暗通塞。俱非是见。故谓
之净。然明暗通塞。莫非是见。故谓之妙。曰妙净者。
彼但净色根。不涉妄尘。且非和合而生也。况见见
觉元。尤为至净。尤为至妙。岂由和合根尘而起者
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通曰。本觉妙明。非因缘非自然。阿难先略有悟。似
非因缘与彼自然之说。而又执世间三光缘就。始
成其见。并疑證菩提心。必由和合而起。彼世间之
见。不但见明。且能见暗。非藉于缘明矣。况菩提本
觉常住。远离于见。岂和合可得而名乎。和者如水
土和。杂而不辨。今者妙净见精。与前境明暗通塞。
云何杂和。见有情也。境无情也。历然可辨。若二者
杂和。作何形像。见必见明。似相杂也。然明不自见。
而唯见能见。则非杂矣。凡可杂者。必有不圆满之
处。今见分相分。各各圆满。充塞法界。何处更容参
和其间耶。就使可杂。见彼相杂。不得名见。相被见
杂。不得名相。是见必与相异。非可和也。合者如函
盖合。附而不离。今者妙净见精。与前境明暗通塞。
云何比合。与明合者。应不见暗。不言与暗合者应
非见明。以见具四种缘。但缘明故。既不与暗合而
能见暗。应非与明合而能见明。若与明合。则不见
明矣。既不能见明。则不得谓之明合矣。云何又与
明合。了明非暗。见暗见明。俱无比合。是见必与境
异。非可合也。即此见精。明暗通塞。俱非是见。故谓
之净。然明暗通塞。莫非是见。故谓之妙。曰妙净者。
彼但净色根。不涉妄尘。且非和合而生也。况见见
觉元。尤为至净。尤为至妙。岂由和合根尘而起者
卷二 第 784a 页 X16-0784.png
乎。章敬上堂云。至理忘言。时人不悉。强习他事。以
为功能。不知自性原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
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曾休废。曩劫至
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
一切和合。灵妙独明。非假锻鍊。为不了故。取于物
象。但如捏目。妄起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若能
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又空室道人
智通。因看法界观。顿有省。连作二偈见意。一曰。浩
浩尘中体一如。纵横交互印毗卢。全波是水波非
水。全水成波水自殊。此即非和合义也。次曰。物我
元无异。森罗镜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一
体含多法。交参帝网中。重重无尽处。动静悉圆通。
此又非不和合义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
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
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
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
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
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
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
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
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
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
诸群塞。亦复如是。」
为功能。不知自性原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
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曾休废。曩劫至
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
一切和合。灵妙独明。非假锻鍊。为不了故。取于物
象。但如捏目。妄起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若能
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又空室道人
智通。因看法界观。顿有省。连作二偈见意。一曰。浩
浩尘中体一如。纵横交互印毗卢。全波是水波非
水。全水成波水自殊。此即非和合义也。次曰。物我
元无异。森罗镜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一
体含多法。交参帝网中。重重无尽处。动静悉圆通。
此又非不和合义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
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
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
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
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
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
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
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
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
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
诸群塞。亦复如是。」
卷二 第 784b 页 X16-0784.png
【通曰。阿难所疑非和合者。谓真妄二法。似不相入。
未能融真妄而一之也。借曰非和。则见之与明。必
有边畔。借曰非合。则见之与明。性相乖角。今皆不
然。故知非不和合也。前阿难云。不能于万物象前
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大略相类。既云非
和合。自见精之妙净而言也。净故不容杂。又云非
不和合。单自见精之妙而言也。妙故无不在。百门
义海曰。达无生者。为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
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
自缘。起待于心。心不自心。必待于缘。由相待故。则
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绍先
禅师上堂。团不聚。拨不散。日晒不乾。水浸不烂。等
闲挂在太虚中。一任傍人冷眼看。椑树和尚向火
次。道吾问作么。树曰。和合。吾曰。恁么即当头脱去
也。树曰。隔阔来多少时耶。吾便拂袖而去。吾一日
从外归。树问从甚么处去来。吾曰亲近来。树曰。用
簸这两片皮作么。吾曰借。树曰。他有从汝借。无作
么生。吾曰。祗为有。所以借。观诸尊宿如是举倡。此
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果和合耶。非和合耶。
须具眼始得。】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
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
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
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
卷二 第 784c 页 X16-0784.png
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
生死。了无所得。」
【通曰。此直显顿门。指出妙菩提路。即浮尘幻化中
而證真如。真如性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
得。诸阴入处界。唯有幻妄之相。幻无自性。依真而
立。如华起空。全体是空。如泡生水。全体是水。故曰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此体即法身果。自含藏众德
曰如来藏。本无去来曰常住。本未尝味曰妙明。本
无生灭曰不动。本自具足曰周圆。惟常住。故去来
不可得。惟妙明。故迷悟不可得。惟不动。故生死不
可得。唯周圆。故真常。此之谓妙真如性。其实本来
无一物也。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
云。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祗为被人指示。觅契觅会。此可不是弟子与师俱
陷王难。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
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
量卜度分别。即是无识身。你如今才起一念。即如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
果。故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求善知识。秪向十二
因缘中求。最后见弥勒。弥勒却指见文殊。文殊者。
即汝本地无明。若心心别异。向外求善知识者。一
念才生即灭。才灭又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
亦病亦死。酬因答果巳来。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
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
生死。了无所得。」
【通曰。此直显顿门。指出妙菩提路。即浮尘幻化中
而證真如。真如性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
得。诸阴入处界。唯有幻妄之相。幻无自性。依真而
立。如华起空。全体是空。如泡生水。全体是水。故曰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此体即法身果。自含藏众德
曰如来藏。本无去来曰常住。本未尝味曰妙明。本
无生灭曰不动。本自具足曰周圆。惟常住。故去来
不可得。惟妙明。故迷悟不可得。惟不动。故生死不
可得。唯周圆。故真常。此之谓妙真如性。其实本来
无一物也。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
云。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祗为被人指示。觅契觅会。此可不是弟子与师俱
陷王难。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
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
量卜度分别。即是无识身。你如今才起一念。即如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
果。故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求善知识。秪向十二
因缘中求。最后见弥勒。弥勒却指见文殊。文殊者。
即汝本地无明。若心心别异。向外求善知识者。一
念才生即灭。才灭又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
亦病亦死。酬因答果巳来。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
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
卷二 第 785a 页 X16-0785.png
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若有所住著。即身为
死尸。亦云守死尸鬼。若黄檗此语。非明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乎。皓月供奉问长沙曰。了
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只如师子尊者。
二祖大师。为甚么得偿债去。沙曰。大德不识本来
空。月曰。如何是本来空。曰业障是。曰如何是业障。
曰本来空是。沙以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
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殊。若长沙此语。非明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
性乎。又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曰。生死中
无佛。即无生死。夹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互相不肯。同见大梅。夹山便举问二人见处。那个
较亲。梅曰。一亲一疏。夹山复问那个亲。梅曰。且去。
明日来。夹山明日再上问梅。梅曰。亲者不问。问者
不亲。夹山住后自云。当时失一只眼。即此一则。非
即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乎。
旧说自徵心辨见以来。广破人执。当奢摩他空观。
自此以下。广破法执。当三摩提假观。于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尚隔一程。未识阿难所问者。妙奢摩他。
此所答者。妙真如性。妙之一字。难以形容。悟者自
知。】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通曰。五阴亦云五蕴。蕴谓积聚。阴谓盖覆。积聚有
为。盖覆真性。故并称云五阴区宇。甚为难破。此云
死尸。亦云守死尸鬼。若黄檗此语。非明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乎。皓月供奉问长沙曰。了
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只如师子尊者。
二祖大师。为甚么得偿债去。沙曰。大德不识本来
空。月曰。如何是本来空。曰业障是。曰如何是业障。
曰本来空是。沙以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
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殊。若长沙此语。非明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
性乎。又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曰。生死中
无佛。即无生死。夹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互相不肯。同见大梅。夹山便举问二人见处。那个
较亲。梅曰。一亲一疏。夹山复问那个亲。梅曰。且去。
明日来。夹山明日再上问梅。梅曰。亲者不问。问者
不亲。夹山住后自云。当时失一只眼。即此一则。非
即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乎。
旧说自徵心辨见以来。广破人执。当奢摩他空观。
自此以下。广破法执。当三摩提假观。于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尚隔一程。未识阿难所问者。妙奢摩他。
此所答者。妙真如性。妙之一字。难以形容。悟者自
知。】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通曰。五阴亦云五蕴。蕴谓积聚。阴谓盖覆。积聚有
为。盖覆真性。故并称云五阴区宇。甚为难破。此云
卷二 第 785b 页 X16-0785.png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岂谓推本缘起。从如来藏中
流出耶。抑岂谓五阴皆空。即显如来妙真如性耶。
此系顿门。即上所称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脩行
路。正谓即此五阴即如来藏。即妙真如性。无二无
别。故销除五阴。不无次第。若论理则顿悟。须直下
见得五阴皆自无生。皆自寂静。求五阴之相了不
可得。又何五阴之非真如。而真如之非五阴乎哉。
僧问沩山安曰。离却五阴。如何是本来身。安曰。地
水火风。受想行识。僧云。这个是五阴。安曰。这个异
五阴。又问此阴巳谢彼阴未生时如何。安曰。此阴
未谢。那个是大德。曰不会。安曰。若会此阴。便明彼
阴。若懒安者。可谓深明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者也。】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
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
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
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
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华相起灭。阿难当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
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
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龙胜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
流出耶。抑岂谓五阴皆空。即显如来妙真如性耶。
此系顿门。即上所称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脩行
路。正谓即此五阴即如来藏。即妙真如性。无二无
别。故销除五阴。不无次第。若论理则顿悟。须直下
见得五阴皆自无生。皆自寂静。求五阴之相了不
可得。又何五阴之非真如。而真如之非五阴乎哉。
僧问沩山安曰。离却五阴。如何是本来身。安曰。地
水火风。受想行识。僧云。这个是五阴。安曰。这个异
五阴。又问此阴巳谢彼阴未生时如何。安曰。此阴
未谢。那个是大德。曰不会。安曰。若会此阴。便明彼
阴。若懒安者。可谓深明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者也。】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
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
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
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
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华相起灭。阿难当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
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
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龙胜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
卷二 第 785c 页 X16-0785.png
无因。是故说无生。夫诸法不自生。待诸缘故。不从
他生。诸缘无自性故。不共生。智及脩行。体空无自
性。无合散故。不无因。要待觉悟修行方显。不自然
成。故知此妙觉明体。离一切过。本自无生也。自五
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逮七大。无非广明此意。
悟得无生。即清净目。本自无华。瞪以发劳。背真合
妄。则见有华。华本无体。无所从来。但除翳眼。狂华
自息。若于狂华。谓有所自。即因缘性。谓无所自。即
自然性。今审其所从。不于空出。不于目出。则非因
缘明矣。若果自然而有。则见华时。自应无翳。若无
翳而见华。则见华者谓之清明眼。见晴明空。应是
翳眼。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华必由翳而生。又非
自然明矣。夫狂华如是。色阴亦然。本皆虚妄。本无
自性。即色即空。故谓之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马
祖示众云。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
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
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
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
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
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云门示众云。真空不坏
有。真空不异色。僧便问作么生是真空。问曰。还闻
钟声么。曰此是钟声。门曰。驴年梦见么。又高安仁
禅师示众云。寻常不欲向声前句后。鼓弄人家男
他生。诸缘无自性故。不共生。智及脩行。体空无自
性。无合散故。不无因。要待觉悟修行方显。不自然
成。故知此妙觉明体。离一切过。本自无生也。自五
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逮七大。无非广明此意。
悟得无生。即清净目。本自无华。瞪以发劳。背真合
妄。则见有华。华本无体。无所从来。但除翳眼。狂华
自息。若于狂华。谓有所自。即因缘性。谓无所自。即
自然性。今审其所从。不于空出。不于目出。则非因
缘明矣。若果自然而有。则见华时。自应无翳。若无
翳而见华。则见华者谓之清明眼。见晴明空。应是
翳眼。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华必由翳而生。又非
自然明矣。夫狂华如是。色阴亦然。本皆虚妄。本无
自性。即色即空。故谓之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马
祖示众云。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
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
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
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
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
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云门示众云。真空不坏
有。真空不异色。僧便问作么生是真空。问曰。还闻
钟声么。曰此是钟声。门曰。驴年梦见么。又高安仁
禅师示众云。寻常不欲向声前句后。鼓弄人家男
卷二 第 786a 页 X16-0786.png
女。何故。且声不是声。色不是色。时有僧问如何是
声不是声。曰唤作色得么。云如何是色不是色。曰
唤作声得么。僧作礼。仁曰。且道为汝说。答汝语。若
人辨得。有个入处。丹霞颂云。色自色兮声自声。新
莺啼处柳烟轻。门门有路通京国。三岛斜横海月
明。故知色阴本妙真如性者。即达无生之旨。】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
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
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
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
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
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
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通曰。藏性本无诸受。但触情于境。纳境于心。斯名
曰受。故以二手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为喻。冷
热本无。因触故有。故曰幻触。使此受性。由因缘生。
或自然生。则不谓之虚妄可也。今非空非掌。则非
因缘矣。待合方知。则非自然矣。非因缘。非自然。当
体寂灭。本自不生。非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何。谓之
曰妙。即受而非受也。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
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
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
声不是声。曰唤作色得么。云如何是色不是色。曰
唤作声得么。僧作礼。仁曰。且道为汝说。答汝语。若
人辨得。有个入处。丹霞颂云。色自色兮声自声。新
莺啼处柳烟轻。门门有路通京国。三岛斜横海月
明。故知色阴本妙真如性者。即达无生之旨。】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
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
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
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
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
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
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通曰。藏性本无诸受。但触情于境。纳境于心。斯名
曰受。故以二手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为喻。冷
热本无。因触故有。故曰幻触。使此受性。由因缘生。
或自然生。则不谓之虚妄可也。今非空非掌。则非
因缘矣。待合方知。则非自然矣。非因缘。非自然。当
体寂灭。本自不生。非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何。谓之
曰妙。即受而非受也。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
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
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
卷二 第 786b 页 X16-0786.png
袖而去。行至路中。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首
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
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头。不于无知人前得胜。
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
不受。负门处细。一切天人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
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
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世尊曰。我法中
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
投佛出家。證阿罗汉。夫受阴若是其微也。岂易破
哉。】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
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
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
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想无实相。由心成相。故名曰想。想梅水出。想
崖酸生。梅不至口。但有谈说。此水胡为乎来哉。成
于想也。又如梦中谈者非人。听者非耳。闻说酢梅。
口亦涎流。此又胡为乎来哉。结于想也。此想若因
缘性者。必不离梅与口而有。今者谈不自梅。闻不
自口。耳不出水而口中水生。其非因缘明矣。此想
若自然性者。谈梅应合足酸。谈崖应合水出。今者
各随种子习气。非无故而有。其非自然明矣。非因
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
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头。不于无知人前得胜。
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
不受。负门处细。一切天人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
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
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世尊曰。我法中
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
投佛出家。證阿罗汉。夫受阴若是其微也。岂易破
哉。】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
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
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
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想无实相。由心成相。故名曰想。想梅水出。想
崖酸生。梅不至口。但有谈说。此水胡为乎来哉。成
于想也。又如梦中谈者非人。听者非耳。闻说酢梅。
口亦涎流。此又胡为乎来哉。结于想也。此想若因
缘性者。必不离梅与口而有。今者谈不自梅。闻不
自口。耳不出水而口中水生。其非因缘明矣。此想
若自然性者。谈梅应合足酸。谈崖应合水出。今者
各随种子习气。非无故而有。其非自然明矣。非因
卷二 第 786c 页 X16-0786.png
缘。非自然。当其想时。即是无想。浑然一妙真如性
也。有一道士问万松曰。弟子三十馀年。打叠妄心
不下。松曰。我有四问。举似全真。一问妄心有来多
少时也。二问元来有妄心否。三问妄心作么生断。
四问妄心断即是不断即是。其人拜谢而去。黄山
赵交孺。亲觐圆通善国师。尝作颂曰。妄想元来本
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子细看
来无别人。又佛在时。有弟兄三人。闻毗耶离国有
淫女曰庵罗婆利。又舍卫国有淫女曰须曼那。又
王舍城有淫女曰优钵罗槃那。皆有美色。昼夜念
之。便梦与之从事。觉巳念之。彼女不来。我亦不往。
而淫事成办。因是而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于是
顿證唯心。噫。若三人者。可谓能明想阴之为虚妄
者也。顿證唯心。不既见妙真如性乎。】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
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
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
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
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湛不摇处。名第八
识黏湛妄动。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名第七识。是为
行阴。行阴故如暴流。随境转徙。然其流也。非从境
也。有一道士问万松曰。弟子三十馀年。打叠妄心
不下。松曰。我有四问。举似全真。一问妄心有来多
少时也。二问元来有妄心否。三问妄心作么生断。
四问妄心断即是不断即是。其人拜谢而去。黄山
赵交孺。亲觐圆通善国师。尝作颂曰。妄想元来本
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子细看
来无别人。又佛在时。有弟兄三人。闻毗耶离国有
淫女曰庵罗婆利。又舍卫国有淫女曰须曼那。又
王舍城有淫女曰优钵罗槃那。皆有美色。昼夜念
之。便梦与之从事。觉巳念之。彼女不来。我亦不往。
而淫事成办。因是而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于是
顿證唯心。噫。若三人者。可谓能明想阴之为虚妄
者也。顿證唯心。不既见妙真如性乎。】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
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
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
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
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湛不摇处。名第八
识黏湛妄动。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名第七识。是为
行阴。行阴故如暴流。随境转徙。然其流也。非从境
卷二 第 787a 页 X16-0787.png
生。非从心生。非即心境。非离心境。盖由七识内依
于八识。外依于六识。原无自性可得。既无自性。即
是虚妄也。流非空出易知。流非水有难辨。能有是
水。所有是流。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今应现在。确然
可指。而流水二相。无可别白。则非因水出明矣。不
即空水。则非因缘。不离空水。则非自然。非因缘。非
自然。宛是虚妄。明得虚妄。当下。本自无生。故谓之
妙真如性也。楞伽经云。相生执碍。想生妄想。流注
生则逐妄流转。若到无功用地。犹在流注相中。须
是出得第三流注生相。方始快活自在。僧问赵州。
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州云。急水上打毬子。僧
复问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指如何。子云。念念不
停留。雪宝颂云。六识无功伸一问。作家曾共辨来
端。茫茫急出打毬子。落处不停谁解看。此是雪窦
活句。且道落在甚么处。如觑得透。方信行阴即如
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
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
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
既贮空去。于木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
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宗镜录云。若执有识随身往来者。此处识阴
灭。往彼处生时。如将此方虚空远饷他国。若此阴
实灭。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彼阴复生。如开孔倒
于八识。外依于六识。原无自性可得。既无自性。即
是虚妄也。流非空出易知。流非水有难辨。能有是
水。所有是流。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今应现在。确然
可指。而流水二相。无可别白。则非因水出明矣。不
即空水。则非因缘。不离空水。则非自然。非因缘。非
自然。宛是虚妄。明得虚妄。当下。本自无生。故谓之
妙真如性也。楞伽经云。相生执碍。想生妄想。流注
生则逐妄流转。若到无功用地。犹在流注相中。须
是出得第三流注生相。方始快活自在。僧问赵州。
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州云。急水上打毬子。僧
复问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指如何。子云。念念不
停留。雪宝颂云。六识无功伸一问。作家曾共辨来
端。茫茫急出打毬子。落处不停谁解看。此是雪窦
活句。且道落在甚么处。如觑得透。方信行阴即如
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
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
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
既贮空去。于木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
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宗镜录云。若执有识随身往来者。此处识阴
灭。往彼处生时。如将此方虚空远饷他国。若此阴
实灭。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彼阴复生。如开孔倒
卷二 第 787b 页 X16-0787.png
瓶应见空出。故知。虚空不动。识无去来。识阴为虚
妄也。温陵曰。性空真觉周遍法界。一迷为识。故知
瓶中之空耳。内外一空。喻性识一体。塞其两孔。喻
妄分同异。空无来往。喻性无生灭。瓶喻妄业。空喻
妄识。业牵识走。如瓶擎空行他国。喻去六道妄随
流转之状也。法句经曰。精神居形内。犹雀藏瓶中。
瓶破则雀飞去矣。此频伽瓶。取其形似。意亦相类。
用饷他国。唯空能贮饷。是以瓶为饷之用。非谓以
空为饷也。特擎空而行耳。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
瓶中养一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
得损鹅。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泉曰。出也。
陆从此开解。即礼谢。一日问南泉。弟子从六合来。
彼中还更有身否。泉曰。分明记取。举似作家。陆曰。
和尚不可思议。到处世界成就。泉曰。适来总是大
夫分上事。又报恩明和尚问二禅客。上座近离甚
处。云都城。明曰。上座离都城到此山。则都城少上
座。此山剩上座。剩则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说
得道理即住。不会即去。二人无对。若天衣怀禅师
见处自别。天衣赴杉山请入院上堂云。二十年乐
慕此山。今日且喜到来。因缘际会。山僧未到此山。
身先到此。洎乎来到。杉山却在山僧身内。于此一
一透彻。方信识阴虚妄。本无去来。如沤生沤灭。不
离乎海。沤即海也。而识独非妙真如性乎。】
妄也。温陵曰。性空真觉周遍法界。一迷为识。故知
瓶中之空耳。内外一空。喻性识一体。塞其两孔。喻
妄分同异。空无来往。喻性无生灭。瓶喻妄业。空喻
妄识。业牵识走。如瓶擎空行他国。喻去六道妄随
流转之状也。法句经曰。精神居形内。犹雀藏瓶中。
瓶破则雀飞去矣。此频伽瓶。取其形似。意亦相类。
用饷他国。唯空能贮饷。是以瓶为饷之用。非谓以
空为饷也。特擎空而行耳。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
瓶中养一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
得损鹅。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泉曰。出也。
陆从此开解。即礼谢。一日问南泉。弟子从六合来。
彼中还更有身否。泉曰。分明记取。举似作家。陆曰。
和尚不可思议。到处世界成就。泉曰。适来总是大
夫分上事。又报恩明和尚问二禅客。上座近离甚
处。云都城。明曰。上座离都城到此山。则都城少上
座。此山剩上座。剩则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说
得道理即住。不会即去。二人无对。若天衣怀禅师
见处自别。天衣赴杉山请入院上堂云。二十年乐
慕此山。今日且喜到来。因缘际会。山僧未到此山。
身先到此。洎乎来到。杉山却在山僧身内。于此一
一透彻。方信识阴虚妄。本无去来。如沤生沤灭。不
离乎海。沤即海也。而识独非妙真如性乎。】
卷二 第 787c 页 X16-078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