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767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
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通曰。前云见无所动。见无舒卷。巳明白指出不生
不灭性。然此不生灭性。见在生灭身中。真发明性。
即不生不灭根本。妄发明性。即生灭根本。其中虚
实难辨。故愿如来显示之也。昔薜简问六祖曰。京
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
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
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
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
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證。
岂况坐耶。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傥不以智慧
卷二 第 767c 页 X16-0767.png
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
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二乘见解。
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
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
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
贤圣而不增。在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
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
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
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
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
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
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
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授。豁然大悟。此即现前
生灭。显出真不生灭性。非佛佛道同。固不能透露
如此。】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
延。(外道名说诸法亦有亦无)毗罗胝子。(外道名说劫满自然得道)咸言此身死
后断灭。名为涅槃。(此似阿耆多语)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
发挥。證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
愿闻。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
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通曰。世尊垂语。步步归真。如云汝未曾灭。云何知
灭。若是上根利智。当知知灭者原不灭也。即證无
卷二 第 768a 页 X16-0768.png
生法忍。有僧问云居。才生为甚么不知有。膺曰。不
同生。曰未生时如何。膺曰。不曾灭。曰未生时在甚
么处。膺曰。有处不收。曰甚么人不受灭。膺曰。是灭
不得者。观云居如是酬对。岂为廉纤须明那边事。
方可观此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
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
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巳从衰老。
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
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
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
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
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
少。颜貌巳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
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
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
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
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
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
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通曰。幻化色身。终从变灭。清净法身。原无生灭。非
色身外另有法身也。法身如海。色身如沤。沤有生
灭。海水一如。大悟之者。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身
中有不灭也。石头有偈云。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
卷二 第 768b 页 X16-0768.png
坏主元在。不居南北与东西。基址坚牢以为最。又
云。住此庵。休作解。谁誇铺席图人买。回光返照便
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嗟乎。人人具此不生灭性。
其如随流逐浪。不能回光返照何。】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
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本。王言。我生三岁。慈母
携我谒耆婆天。(此云长寿天神)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
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
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
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
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
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
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
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
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
伽黎等。(外道名说自然而然)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
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通曰。外道有六师。一富兰那迦叶。所说诸法皆不
生不灭。二末伽黎拘赊黎子。说众生虽有苦乐。无
有因缘。自然而然。三删阇多毗罗胝子。说众生任
运。时熟得道。八万劫满。自然得道。四阿耆多翅舍
钦婆罗。说众生当受苦报。后受涅槃乐也。五迦楼
鸠驮迦旃延。说诸法亦有亦无。六尼犍陀若提子。
所说皆由业定。无可逃避。皆断见也。虽说不生不
卷二 第 768c 页 X16-0768.png
灭。乃对生灭而言。因牛角有。说兔角无。既有对待。
终属生灭。若观河之见。宛然无异。真性不变。于是
可窥。直于现前生灭之中。显出不生灭性。是知身
中有不灭者存。虽云舍生趣生。其实灭而不灭。岂
外道断见可并语哉。僧问赵州。承师有言。世界坏
时。此性不坏。如何是此性。州曰。四大五阴。僧云。此
犹是坏底。如何是此性。州曰。四大五阴。法眼云。是
一个。是两个。是坏不坏。且作么生会。试断看。有僧
问大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随
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随云。随他去。又僧问
龙济。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济云
不坏。僧云。为甚么不坏。济云。为同大千。天童颂云。
坏不坏。随他去也大千界。句里了无钩锁机。脚头
多被葛藤碍。会不会。分明底事丁宁㬠。知心拈出
勿商量。输我当行相买卖。大随说坏。龙济说不坏。
是一是二。济云为同大千。随云随他去。依然是赵
州四大五阴宗旨。世界坏时。此性不坏。正须在四
大五阴中。讨个安稳地始得。】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
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
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为正为倒。阿难
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
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
卷二 第 769a 页 X16-0769.png
如来竖臂。兜罗绵手(此云网相)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
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
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
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
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通曰。清净法身。即妙明真精妙心也。见闻觉知。即
妙心中所现之物也。归根为正。逐末为倒。譬如沤
发于海。认海为正。认沤为倒。佛问阿难。汝今见我
垂手为正为倒。但当于自见处。猛省谁正谁倒。不
宜于如来手上分正分倒。如须菩提岩中宴坐。见
如来法身。不缘根识。是名正遍知也。以阿难眼。对
如来手。更于手上分正分倒。此乃六识用事。背本
逐末。巳离正位。故号性颠倒也。初阿难以垂手为
倒。语尚含糊。及问将何为正。则以竖臂为正。然后
知阿难之所谓正与倒者。在手上辨。不于见上辨
也。其瞻视巳为颠倒矣。垂手首尾相顺。本正也。而
世人以为倒。竖臂首尾相换。本倒也。而世人以为
正。是于瞻视颠倒之中又倍加颠倒也。故比类发
明。遗失清净法身。而认见闻觉知。巳为颠倒。又执
色身之内见闻觉知必不生灭。云此为正非为倒
也。不更倍于颠倒乎。僧问洞山。寻常教学人行鸟
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山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山
曰。直须足下无私去。曰祗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
面目否。山曰。阇黎因甚颠倒。曰甚么处是学人颠
卷二 第 769b 页 X16-0769.png
倒。山曰。若不颠倒。因甚么却认奴作郎。曰如何是
本来面目。山曰。不行鸟道。丹霞颂云。古路翛然倚
太虚。行玄犹是涉崎岖。不登鸟道虽为妙。点检将
来巳触途。夫鸟道玄微。庶几转功就位。洞山门下。
犹以为颠倒。况见闻历历。尚存粗迹。而可以此为
不生灭。足当无上菩提者乎。】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
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
(时语也应此机授此法)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
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
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
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
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
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通曰。汝身即是相分。汝心即是见分。相分该根尘
诸所缘法。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见分该八识及
心所使五十一心所法。善恶业行。邪正因果等。总
是如来藏中流出。故曰唯心所现。此心本妙。不假
脩习。何以见其本妙也。语其体。则为圆妙明心。从
妙起明。故曰圆。语其用。则为宝明妙性。即明而妙。
故曰宝。妙而明。明而妙。毫无染污。即所谓大圆镜
智也。一切见分相分。皆镜中所现之影耳。今遗本
妙而认见闻。犹遗本镜而认幻影。虽若有悟其实
卷二 第 769c 页 X16-0769.png
在迷。故曰悟中迷。认悟中迷至以为心性。当一气
读下。迷性妙明而成无明。由此无明。变成顽空。故
曰晦昧为空。所变顽空。与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
起四大。为依报外色。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
生正报内色。根谓妄想。相谓妄色。想相为身。见相
二分俱备。即八识也。聚缘内摇。即七识也。趣外奔
逸。即六识也。以此无明。变起杂妄缘尘。昏扰扰相
认为自心。岂不惑哉。其妙明真心。即清净法身也。
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岂拘拘于色身内者。若此见
闻。虽不生灭。然离目无见。离耳无闻。以此为心。决
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大地。皆
妙明真心中物。如影像重重。皆镜中物。故认镜者
为悟中悟。名正遍知。认影者为悟中迷。号性颠倒。
长沙岑云。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
丈。事不获巳。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
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巳光
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巳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
人不是自巳。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
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
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此山
河国土来。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沙曰。长长出
不得。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
曰未审出个甚么不得。沙曰。昼见日。夜见星。曰学
人不会。沙曰。妙高山色青又青。且道长沙此语。指
卷二 第 770a 页 X16-0770.png
识精元明。指宝明妙性。试别白看。】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
穷尽溟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通曰。知观河之见必不生灭。似属于悟。执观河之
见在色身内。为悟中迷。譬如弃海而认沤。巳是迷
矣。复执沤而尽海。非迷之迷乎。遗真性而认见闻。
巳是迷矣。复执见闻为不生灭性。非迷之迷乎。不
悟而迷。但一迷耳。悟之而迷。执情更深。不尤倍于
迷乎。如我垂手。汝见分别。巳是颠倒。复乃首尾相
换。正倒错会。不尤倍于颠倒乎。巳在颠倒之中。乃
谓云何名为颠倒行事。是颠倒中之颠倒也。是迷
中之迷也。故曰迷中倍人。二倍字相应。径山钦国
师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驾来。师起立。帝曰。
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
悦。又肃宗问忠国师。在曹溪得何法。师曰。陛下还
见空中一片云么。帝曰见。师曰。钉钉著。悬挂著。帝
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立起。曰会么。帝曰不
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曰。如何是无诤
三昧。师曰。檀越蹋略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
曰。莫认自巳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帝曰。
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
么。帝曰见。师曰。他还贬眼视陛下否。观二师指示。
一以不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一以虚空还眨眼
卷二 第 770b 页 X16-0770.png
视陛下否。何尝惑为色身之内。此见与观河之见。
天地悬殊。当与须菩提见佛法身。同名正遍知也。
大抵以念为知。心则不遍。马鸣曰。若心有动。非真
识知。动相者念碍也。离诸念碍。若知乃遍。】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
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
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
本元心地。愿佛哀悯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
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
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
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
如是。」

【通曰。阿难悟妙明心元所圆满。本非缘也。常住心
地。本为主也。然今瞻佛听法。尚属缘心。未知本元
心地。何由识认。谓即此而是乎。固不敢。谓离此而
有乎。当何在。佛将破其缘心之非。而先示其所说
之法亦缘也。故谓此法亦缘。非得法性。法为见性
而设。见性则法无所用之。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
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复以指月喻。见月则忘指可
也。古德引喻多与此合。有曰彩云影里仙人现。手
把红罗扇遮面。急须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
扇。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
卷二 第 770c 页 X16-0770.png
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旧处寻。东坡文字。有盲者
问日何状。人以铜盘示之。盲者敲之有声。他日闻
钟声而以为日也。其原盖出于此。有僧问法眼。指
即不问。如何是月。眼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
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眼曰月。僧曰。学人问指。
和尚为甚么对月。眼曰。为汝问指。若明得法眼家
风。当下指月昭然。不尔则当面错过。】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
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
则无所去。」

【通曰。现说法音。是所缘者。所缘者既不可执以为
实。分别法音。是能缘者。能缘者又岂可据以为真。
当其心与音遇。分别历然。是分别亦暂耳。犹之乎
客。及其心与音离。分别都泯。而分别之性不泯。此
性不以听法而有。不以不听法而无。故名主人。于
此见得。方名见性。若执听法缘心以为自性。是犹
认客为主也。大颠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颠
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颠便问前者既
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
来。颠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
心尽同谤。颠于言下大悟。异日侍立次。头曰。汝是
参禅僧。是州县白蹋僧。颠曰。是参禅僧。头曰。何者
是禅。颠曰。扬眉瞬目。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外。将你
卷二 第 771a 页 X16-0771.png
本来面目呈看。颠曰。请和尚除却扬眉瞬目外鉴。
头曰。我除竟。颠曰。将呈了也。头曰。汝既将呈。我心
如何。颠曰。不异和尚。头曰。不关汝事。颠曰。本无物。
头曰。汝亦无物。颠曰。既无物。即真物。头曰。真物不
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大须护持。石头父子再
四辨验。只要勘定真心原无所得。是名真主。】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
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
拘舍离等(即末伽黎名)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
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通曰。云何二字。直贯下离诸法缘无分别性为一
句。分别声。分别色香味触诸尘事业。此皆前尘分
别影事。云何离诸前尘。便无分别自性。纵灭一切
见闻觉知。乃至分别都无。内守幽閒。非色非空。此
乃外道所执冥谛。但能离境。未能离法。犹为法尘
分别影事。云何离诸法缘便无分别自性。因前尘
而有。离前尘便无。因法尘而有。离法尘便无。此分
别性。即各有还。云何为主。一动一静。皆属于影。影
有还而镜无还。一去一来。皆属于客。客有还而主
无还。不认镜而认影。不认主而认客。则汝心性即
同断灭。何者为常住真心乎。大颠上堂。夫学道人。
须识自家本心。多见时辈。秪认扬眉瞬目。一语一
默。蓦然印可。以为心要。此实未了。吾今为汝分明
说出。各须听受。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现量即是
卷二 第 771b 页 X16-0771.png
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寂默时。全无交涉。即心是
佛。不待脩治。何以故。应机随照。泠泠自用。穷其用
处。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须护持。不可
容易。大颠分明指出真主。太煞泄漏。即此可知与
外道冥谛夐别。外道二十五谛。除冥谛是非色非
空非心。馀皆不出色心空也。觉谛我心。五知根。五
作业根。心平等根。及神我。皆心也。五尘五大。皆色
也。五大中空大。即空也。最初一谛。名为冥性。计以
为常。第二十五谛。名为神我。亦计以为常。思我圣
境。冥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所用。我所受用。为境
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即无缠缚。我
即解脱。此其所宗也。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浑然一冥谛脉路。说者指为禅
宗。大非。】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
何无还。惟垂哀悯。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
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
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
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
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
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𡋯之象。则纡昏
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
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
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
卷二 第 771c 页 X16-0771.png
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𡋯还尘。
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
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
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
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
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
可怜悯。」

【通曰。缘尘分别之见。与见精明元。有能所之辨。见
精明元。与妙精明心。有体用之分。故妙精明心如
真月。见精明元如第二月。缘尘分别如水中之月
影矣。明暗通塞八者。太虚中止有此往来。故曰不
出斯类。亦彷佛与八卦相符。昏尘清净。乾坤之象
也。日明月暗。坎离之象也。通塞。艮兑之象也。分别
属动。震之象也。空性似风。巽之象也。其在人心。通
塞足该迷悟。缘虚足该有无。郁霁足该尘觉。明暗
足该圣凡。尽乎其为境矣。境有差别。见无差别。有
差别者。各还其所。无差别者。原自不动。诸可还者。
境也。物也。非汝也。不自汝而还于物者。见也。非物
也。实汝之真精也。可还名客。不还名主。见精明元。
尚且如是。况真心本妙明净。不落于见。尤主中之
主乎。主中主者。不生不灭根本也。人人具足。非自
外来。不自作主。漂流为客。亦犹不认真月。而认水
中月影以为自心。其能免于生死沦溺乎哉。僧问
曹山。古德道。尽大地唯有此人。未审是甚么人。山
卷二 第 772a 页 X16-0772.png
曰。不可有第二月也。曰如何是第二月。山曰。也要
老兄定当。曰作么生是第一月。山曰险。只此一险
字。足见曹山不敢丧本受轮。最亲切处。报慈文遂。
尝究首楞严。谒于法眼。述巳所业。深符经旨。眼曰。
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遂曰是。曰明还甚么。曰明
还日轮。曰日还甚么。遂懵然无对。自此服膺请益。
是可知主中主。故非注疏所及。端师子颂曰。八还
之教垂来久。自古宗师各分剖。直饶还得不还时。
也是虾跳不出斗。与前七微调同。致亦同。】

「阿虽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
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
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此云如意)见𨶒浮提。(树名洲有此树
故名)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此云难分别)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
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
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
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
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
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
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
见性。」

【通曰。初阿难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佛以真心无
卷二 第 772b 页 X16-0772.png
朕。难可指陈。故托见精方便开示。见精切近于真。
如第二月。然此见亦妄。将亦须还。唯有真月所喻
真性。诚不还尔。下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
此见亦可还乎。阿难虽识见精无还。巳悟第二月
义。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正欲根究第一月义。此无
还性。当何方便使我自知自信乎。佛仍以见精别
白示之。所见是物。能见是汝。物有差殊。见无差殊。
无差殊者见精也。清净所瞩。虽系净色根清净四
大所瞩。然亦由清净本然性体发起不假造作。则
自妙而明。谓之见性矣。见精既为汝之真见。见性
不为汝之真性乎。故曰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夫性
一而巳矣。见精所及。容有不齐。则能尽性与不尽
性之别也。有佛眼者。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
土无所不瞩是也。有法眼者。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是也。有慧眼者。须菩提见佛法身是也。有天眼者。
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果是也。有肉眼者众生
洞视不过分寸是也。阿难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
力见于初禅。肉眼而天者也。五眼所见不同。其能
见者无二。故曰无差殊也。必至佛眼穷尽微尘。然
后满其见性之量。僧问云门。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门云。日里看山。投子颂曰。坦然曾问老师安。争似
韶阳一句传。日里看山仙掌露夜深猿叫月当轩。
且道此日里看山。指见精。指见性。与祖师西来意
作何解会。云居智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
卷二 第 772c 页 X16-0772.png
摇。不属有无。非可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
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
不属有无。因何有见。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
更有见。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曰无
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曰妄计为有。即有能
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
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
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曰无处不遍。曰凡
夫具否。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
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系此苦。何
曾得遍。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
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
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曰了尚不可得。岂
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
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
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
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曰我能了。
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
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
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且不坏方
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
性。可谓见性成佛矣。云居此语。却于见犹离见最
切。故备录之。】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卷二 第 773a 页 X16-0773.png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
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通曰。佛果举阿难意。世界灯笼露柱。皆有名相。见
精明元。唤作甚么物。愿令我见。佛意我见香台时。
你作么生。阿难言。我亦见香台。即是见佛见处。佛
言。我见香台则可知。我若不见香台时。你作么生。
阿难言。我亦不见香台。即是见佛不见处。佛言。汝
云不见。自是汝知。他人不见处。你如何得知。古人
到这里。只可自知。与人说不得。只如世尊道吾不
见时。如羚羊挂角。声响踪迹气息都绝。你向甚么
处摸索。雪窦颂云。全象全牛瞖不殊。从来作者共
名摸。如今要见黄头老。刹刹尘尘在半途。雪窦出
教眼。单颂见佛。天童深得经意。颂出真见。颂云沧
海沥乾。太虚充满。衲僧鼻孔长。古佛舌头短。珠丝
度九曲。玉机才一转。直下相逢谁识渠。始信斯人
不合伴。此则机缘。两重公案。极口发挥。止道得一
半。】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
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
不真。取我求实。」

【合论曰。此段经义。生于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一句。
故世尊开示不见之相者。使了知真性不当更求
分别。马鸣曰。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
卷二 第 773b 页 X16-0773.png
互相见故。故曰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言
非彼者。非世尊不见之相。但是阿难不见之相耳。
然则世尊不见之地。亦非阿难不见。但是世尊能
见。故曰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言非物者。
非是世尊之见。但是阿难不见之相耳。倘世尊亦
见阿难之见。阿难亦见世尊之见。则清净性见。宛
成有形之物。故曰体性纷杂。不成安立。此不见之
地。即本根之地。决不可见。譬种树者。日取其根而
视之。树其能有生乎。傅大士偈曰。有物先天地。无
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只此数语。分
明指出真性非见所及。乃第一月义。非徒谓见精
明元不可见而巳。通曰。此段经文。转折最妙。无非
发明此精妙明诚汝见性。何言乎此见是汝非物
也。以此见性非是物故。若见是物。则吾之见。汝亦
可见。然吾之见。汝必不可得而见也。若谓我见汝
见。同见之时。即为见吾之见。则吾见时。既为可见。
吾不见时。亦为可见。而何为其不然也。若谓见时
以见见。其不见时以不见见。名为见吾不见之处。
既自不见。云何见彼不见之相。使彼不见之相。为
汝所见。宛是见相。又非不见之相矣。是不见之地。
决不可得而见也。不见之时。既非可见。则同见之
时。亦非可见。见与不见。俱无可指。吾见非是物明
矣。吾见既非是物。则汝见亦非是物明矣。汝见既
非是物。则不属于物矣。云何非汝。此即不可见以
卷二 第 773c 页 X16-0773.png
辨其非物也。设使可见。见亦物耳。何能为万象之
主。而安立世间矣乎。故有无形而后能形形。有无
物而后能物物。吾之见。汝之见。既非是物。莫可端
倪。遍周法界。无欠无馀。有情无情。皆由此建立。乃
所谓真性也。性不汝真。必见不属汝乃可。而见则
属汝非我。云何自疑其非真。而取我求实乎。使我
可与汝者决非真也。僧问上蓝超禅师。如何是上
蓝本分事。蓝云。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僧云。不
借不求时如何。蓝云。不可拈放阇黎手里得么。丹
霞颂云。一片灵明本妙圆。个中非正亦非偏。宝峰
瑞草无根蒂。不待春功色自鲜。悟此则知真性本
无物。无物则无杂。无杂故物我同原。浑然具足。若
向他人求觅得者皆非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馀。我与如来观
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此云
堪忍)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此云众园)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
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
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
知斯义所在。愿垂宏慈。为我敷衍。佛告阿难。一切世
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
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
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
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
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
卷二 第 774a 页 X16-0774.png
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
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
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
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巳为物。失于本心。为
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
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通曰。阿难谓见性周遍。必我非馀。则我所见。应同
佛眼。何为居日月宫。遍娑婆界。今在室中。唯满一
室。此见舒缩大小不同。何得谓无差殊。不知大小
由尘。非关见性。譬之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对器明
空。似有方圆之相。但除其器。而空即无方圆可指。
缘尘辨见。似有舒缩之形。俱离其尘。而见即无舒
缩可得。见随尘转。如辨空者。不于太虚。祗狃于一
器之内。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是迷巳为物者也。若
能转物。则一切色皆佛色。一切见皆佛见。一亘晴
空。物无障碍。故曰身心圆明。惟其圆也。一即一切。
故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又何佛眼之不
同乎。僧问黄檗。既云性即见。见即性。秪如性自无
障碍。无剂限。云何隔物即不见。又于虚空中近即
见。远即不见者。如何。檗云。此是你妄生异见。若言
隔物不见。无物言见。便谓性有隔碍者。全无交涉。
性且非见非不见。法亦非见非不见。若见性人。何
处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总是
我之性净明体。故云见色便见心。色心不异故。秪
卷二 第 774b 页 X16-0774.png
为取相作见闻觉知。去却前物。始拟得见者。即堕
二乘人中依通见解也。虚空中近则见。远则不见。
此是外道中收。分明道非内亦非外。非近亦非远。
近而不可见者。万物之性也。近尚不可见。更道远
而不可见。有什么意旨。镜清问僧。门外是什么声。
僧云。雨滴声。清云。众生颠倒。迷巳逐物。僧云。和尚
作么生。清云。洎不迷巳。僧云。洎不迷巳意旨如何。
清云。出身犹可易。脱体道应难。雪窦颂云。虚堂雨
滴声。作者难酬对。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会不
会。南山北山转滂霈。此可谓遍界不曾藏也。僧问
谷隐聪禅师。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万象是物。如何
转得。聪曰。吃了饭。无些子意智。若有意智。即为物
转也。又僧问韶国师。如何是转物即同如来。韶曰
汝唤甚么作物。曰恁么则即同如来也。韶曰。莫作
野干鸣。拟同如来。即千里万里。有僧问赵州。十二
时中。如何用心。州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
十二时。是真能转物者。白云端颂云。若能转物即
如来。春暖山华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
易舞三台。真如哲颂云。若能转物即如来。处处门
开见善财。华柳巷中呈舞戏。九衢乘醉卧楼台。于
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佛眼则可。众生其能
尔乎。江州刺史李渤问归宗曰。教中所言须弥纳
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谈否。宗曰。人
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曰然。宗曰。摩顶至踵。
卷二 第 774c 页 X16-0774.png
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而巳。即此推
之。众生心量。与如来奚以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
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
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
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
垂大慈。开发未悟。」

【通曰。前云认物为巳。此云迷巳为物。前就妄择真。
即自身皆谓之物。今以真融妄。即万物莫非巳也。
就妄择真。言巳与物异。犹自可辨。以真融妄。言物
与巳同。其实难解。故阿难言。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即此见精。周遍法界。所见山河。皆我妙性矣。今此
妙性。现在我前。若现前之见。既我真性。我今贴体
身心。复是何物。若谓身心非性。而今身心则实能
分别矣。若谓现前皆性。则彼见何为不能分辨我
身也。若谓彼见无形。浑然与物同体。实为我之本
心。有感而动。令我现今能见。则见性实我。充满现
前。而块然一身。非复为我矣。何殊如来先所难言。
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此见亦乃在外。而何谓为我
真性耶。据阿难见处。似窥得寂灭现前之旨。但我
见未除。光未透脱。面前隐隐有物。故未能融物我
泯是非耳。石头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巳者。其唯
圣人乎。乃拊几叹曰。圣人无巳。靡所不巳。法身无
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
卷二 第 775a 页 X16-0775.png
镜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后僧问长沙。如
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巳去。沙曰。如何转得自巳
成山河国土去。曰不会。沙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
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沙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
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读二尊宿语。
而疑阿难之疑者。可涣然冰释矣。】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
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
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
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
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
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
既巳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巳是见。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
同彼诸物。分明无惑。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
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
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
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
性。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
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
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
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
卷二 第 775b 页 X16-0775.png
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
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
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
如是如是。」

【通曰。阿难既知。指皆是物。无是见者。则我身心外
洎山河。无见性可指。何谓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既
又知万象中无非见者。则我身心外洎山河。无非
见性。何谓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世尊姑就彼自为
发挥。前疑顿释。昔子昭首座。问法眼。和尚开堂承
嗣何人。眼云。地藏。昭云。大辜负长庆先师。眼云。某
甲不会长庆一转语。昭云。何不问。眼云。万象之中
独露身。意作么生。昭乃竖起拂子。眼云。此是长庆
处学得底。首座分上作么生。昭无语。眼云。只如万
象之中独露身。是拨万象不拨万象。昭云。不拨。眼
云。两个。参随左右皆云拨万象。眼云。万象之中独
露身聻。后子方上座亦自长庆至。眼亦举前话。方
亦举拂子。眼曰。恁么又争得。方曰。和尚尊意如何。
眼曰。唤甚么作万象。方曰。古人不拨万象。眼曰。万
象之中独露身。说甚么拨不拨。方忽悟法眼前话。
此等机缘。原从地藏处得来。如何不嗣地藏。眼初
与绍脩法进三人至地藏。附炉次。举肇论至天地
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巳是同是
别。眼云别。藏竖起两指。眼曰同。藏又竖起两指。便
起去。雪霁。三人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
卷二 第 775c 页 X16-0775.png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
在心内在心外。眼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著甚么
来由。安片石在心头。眼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
求决择。近一月馀。日呈见解。说道理。藏曰。佛法不
恁么。眼曰。某甲词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
现成。眼于言下大悟。始信长庆处学底未在。天童
颂曰。离念见佛。破尘出经。现成家法。谁立门庭。月
逐舟行江练净。春随草上烧痕青。拨不拨。听叮咛。
三径就荒归便得。旧时松菊尚芳馨。取此则公案。
与此段经文。反覆详味。不知郭象注庄子。庄子注
郭象。】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
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悯。
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
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通曰。茫然不知是义始终。始则见不是物。终则见
无非物。始则妙性现前。终则无可指陈。故茫然失
其所守也。是真实语云云。即金刚般若五语。佛真
语者。与二乘共也。实语者。与菩萨共也。如语者不
共无实无虚。无虚故不诳语。无实故不异语。悬见
未然曰不异。此但以不妄总之。婆娑论。外道计天
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
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词。不应
卷二 第 776a 页 X16-0776.png
皆说。或不定答。佛诃云。此真矫乱。详见第十卷。世
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
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
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且道世尊此语。
如所如说。是矫乱语。参。】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悯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
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
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
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
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
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
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
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此云正定)见与见缘。并
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
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通曰。文殊七佛之师。惯说如来禅。要世尊发明此
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世尊前云。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巳明明
说破。何容更说。但于其中。拨万象则有非相。不拨
万象则有是相。是非二相。最为微细。惟真见无上
菩提妙净明体方有出身之路。妙净明体。即菩萨
自住三摩地也。住此定中。夐脱根尘。故见与见缘。
俱不可得。色空为见缘。乃至想相为意缘。属六尘。
见闻觉知属六识。證菩提者。不但所空。能亦空故
卷二 第 776b 页 X16-0776.png
曰本无所有。能所俱空。此见及缘。当体寂灭。即是
菩提妙净明体。不容拟议。不容分别。一切智智清
净。无二无二分。无断无别故。何得于中分别之曰。
此是见此非见乎。若强生是非。即同翳眼。妄见空
华。于菩提真性。有何干涉。石霜初参道吾。问如何
是触目菩提。吾乃唤沙弥。弥应诺。吾云。添净瓶水
著。良久。却问霜。适来问甚么。霜拟举。吾便归方丈。
霜乃有省。丹霞颂云。垂手还他作者机。寻常语里
布鎗旗。重询拟进归方丈。一句分明更不疑。要知
不疑底道理。须问石霜始得。后来有僧问石霜。咫
尺之间。为甚么不睹师颜。霜隔窗应曰。我道遍界
不曾藏。僧又举问雪峰。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峰
曰。甚么处不是石霜。霜闻曰。这老汉著甚死急。峰
闻曰。老僧罪过。只多此一是字。引人入情解窟里。
便遭石霜砭剥。毫釐之间。非具眼者莫辨。】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
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
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
相。」

【通曰。我真文殊。答第一义。例立菩提妙净明体也。
无是文殊。答第二义。例破色空是见也。非无文殊。
答第三义。例破色空非见也。若谓色空是真见者。
斯乃从妄辨真。对于无妄之真。则成二义。故曰若
有是者则二文殊。若谓色空非真见者。其如妄境
卷二 第 776c 页 X16-0776.png
全体是真。故曰然我今日非无文殊。洛浦示疾。告
众曰。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
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第一座曰。青山常举足。日
下不挑灯。浦曰。是甚么时节。作这个语话。时有彦
上座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浦曰。未在。更道。
曰彦从道不尽。浦曰。我不管你尽不尽。曰彦从无
从者秪对和尚。浦便休。脩山主偈曰。是柱不见柱。
非桂不见柱。是非巳去了。是非里荐取。于此二则
透脱。则是非可泯。昔丰干欲游五台。问寒山拾得
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游
五台。不是我同流。山曰。你去五台作甚么。曰礼文
殊。山曰。你不是我同流。干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
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干作礼未起。忽
然不见。赵州代云。文殊文殊。又文殊三处过夏。迦
叶欲白槌摈出。才拈槌。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
尽其神力。槌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
文殊。迦叶无对。天童拈云。金色头陀。有心无胆。当
时尽令而行。莫道百千万亿文殊。秪是这黄面瞿
昙。也须摈出。若能如是。不唯壁立真风。亦令后人
知我衲僧门下。著你闲佛祖不得。快哉快哉。须知
是见得。即菩提妙净明体亦无著处。何得有是非
二相来。】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
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
卷二 第 777a 页 X16-0777.png
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通曰。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
与闻见。与前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
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
为心性。生起略同。皆妄想为之祟也。妄想即是病
根。如捏目故。本一妙明真心。以妄想分别见。谓有
色空闻见。此见与见缘。岂能离真心而自为体。既
名之曰色空闻见。去真心远矣。譬之本一真月。以
捏目分别见谓有第二月。此第二月。岂能离真月
而自为体。既名之曰第二月。去真月远矣。故于色
空闻见妄为卜度。以为即真心乎。不可。以为非真
心乎。不可。以妄辨真。真随妄转。譬之于第二月。妄
为卜度。以为是月乎。不可。以为非月乎。不可。以捏
辨月。月随捏转。是心本真也。随妄想变。如月本真
也。随捏目变。但除妄想。只一妙净明体。不见有色
空。不见有闻见。是非从何而立。但除捏目。只一月
真。不见有第二月。是非从何而起。此即上文我真
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故曰亦复如是。昔云岩
扫地次。道吾云。太区区生。岩云。须知有不区区者。
吾曰。恁么则有第二月也。岩提起扫帚云。这个是
第几月。吾便休去。玄沙别云。正是第二月。长庆云。
被他倒转扫帚拦面𢷾。又作么生。沙休去。云门云。
奴见婢殷勤。天童颂云。借来聊尔了门头。得用随
宜即便休。象骨岩前弄蛇手。儿时做处老知羞。雪
卷二 第 777b 页 X16-0777.png
峰曾示众云。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
好看。云门以杖撺向面前作怕势。此岂不是奴见
婢殷勤。与云岩提起扫帚何以异。故曰老知羞也。
西园藏禅师。一日自烧浴次。僧问何以不使沙弥。
园抚掌三下。僧举似曹山。山曰。一等是拍手抚掌。
就中西园奇怪。俱胝一指头禅。盖为承当处不谛
当。僧却问西园抚掌。岂不是奴儿婢子边事。山曰
是。曰向上更有事也无。山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
山叱曰。这奴儿婢子。看诸老宿恁般提唱。政恐人
认奴作郎。落在第二月见解。】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
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通曰。若未见性。性在见中。同名见精。种种妄想分
别。岂能出是非是。若能见性。性脱于见。不名见闻
觉知。一切分别都无。故能出指非指。不能于中出
是非是。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故能令汝
出指非指。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物为所
指。即前云指皆是物是也。见非所指。即前云无是
见者是也。阿难虽能发明是尘非见是尘即见二
种义。犹为是非所缚。不能出离。良由不知是义所
归。归于见性也。若见真精妙觉明性。则此见及缘。
本无所有。安所容其指乎。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
净明体。安所容其非指乎。于其中间无是非是。方
有出身之路。出字最有味。所以能出者。必此之由
卷二 第 777c 页 X16-0777.png
也。故曰由是。指归必见性乃可耳。僧问韶山。是非
不到处。还有句也无。山曰有。僧云是甚么句。山曰
一片白云不露丑。天童拈云。通身回获。不触尊严。
退位傍提。要当宛转。还见韶山相为处么。尽力推
爷向里头。洞山偈曰。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
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韶山云一片白云不露丑。
本此。有僧问九峰虔侍者。如何是外绍。峰云不借
别人家里事。如何是内绍。峰曰。推爷向里头。天童
云尽力推爷向里头。本此。又投子颂云。白云不到
中峰顶。满目烟霞景象殊。一句曲寒千古调。万重
青碧月来初。要知妙觉明性。出是非是。如第一月。
须究竟曹洞宗旨。方得其妙。】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
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此云外道)娑毗迦罗所谈冥
谛。及投灰等(习定灰凝)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
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
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
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
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通曰。外道所谈冥谛。体非生灭。说有神我遍满十
方。但以八识为宗。止得杳杳冥冥趣味。非有大圆
镜智之妙也。既有神我。即是生死根本。岂得为正
因乎。佛言正因。即第一义谛。以不生不灭为本脩
因。非世俗因缘之谓也。阿难方信忽疑曰。似非因
卷二 第 778a 页 X16-0778.png
缘与彼自然。而犹以觉性为自然者。谓觉性远离
是非二相。湛然常住。名为自然。向者执观河之见
为不生灭。既未达本。今者指离见之性以为自然。
尤未超脱。故愿世尊开示不入一切因缘自然虚
妄颠倒之邪见也。长沙岑令僧问会和尚。未见南
泉时如何。会良久。僧云。见后如何。会云。不可别有
也。僧回举似沙。沙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
不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僧云。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沙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不
会。沙云。四海五湖王化里。天童颂云。玉人梦破一
声鸡。转盼生涯色色齐。有信风雷催出蛰。无言桃
李自成蹊。及时节。力耕犁。谁怕春畴没胫泥。只如
会坐在洁净地。不能入泥入水。撒手横行。便是与
生灭对。故虽得入而非真也。外道所云冥谛。大率
似此。长沙云。十方世界是全身。外道亦说有神我
遍满十方。何处不同。试参看。】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
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
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
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
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通曰。自然云者。谓自体本然常住不变也。即此妙
明见性。以见明为自然乎。以见暗为自然乎。以见
卷二 第 778b 页 X16-0778.png
空见塞为自然乎。若自然见明。应不见暗。自然见
空。应不见塞。若随缘而变。便非自然之体。或谓见者。
其自然之体也。明暗空塞。随感而见。岂不自然。设
无明暗空塞。见将安施。所谓自然者。浑成断灭矣。
此但破见性不可以自然名。非谓见性自明暗空
塞而有也。若论生起之自。见性虽不因明暗空塞
而有。却自本觉妙明而出。然则本觉妙明。又以何
为自。真开口不得也。石霜初在沩山作米头。一日
筛米次。沩曰。施主物。莫抛撒。霜曰。不抛撒。沩于地
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抛撒。这个是甚么。霜无对。
沩又曰。莫轻这一粒。百千粒尽从这一粒生。霜曰。
百千粒从这一粒生。未审这一粒从甚处生。沩呵
呵大笑。归方丈。沩至晚上堂曰。大众。米里有虫。诸
人好看。夫求其生出之自。不可得也。何处更安立
此自然之名乎。故谓为自然者非也。】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
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通曰。阿难尝闻世尊以因缘破自然。今此见性既
非自然。必属因缘。却疑因缘之义。无常生灭。此有
彼无。体非常遍。岂同。觉性湛然常住。行相相违。云
何合因缘性。此疑甚微。中观论曰。无物从缘起。无
物从缘灭。起唯诸法起。灭唯诸法灭。譬如画水成
文。未尝生灭。庶几合矣。报恩明禅师。尝举雪峰塔
铭。问诸老宿。夫从缘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有
卷二 第 778c 页 X16-0778.png
者。历劫而长坚。坚之与坏即且置。雪峰今日在甚
么处。法眼别云。秪今是成是坏。时老宿莫能对者。
此岂可以浅近窥乎。】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
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
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
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
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
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
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
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
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
手掌撮摩虚空。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通曰。假物为因。循物为缘。因亲缘疏。故分二门。现
前见性。谓因明暗空塞而显则可。谓因明暗空塞
而有则不可。谓缘明暗空塞而用则可。谓缘明暗
空塞而起则不可。故谓为因缘者非也。何以故。精
觉妙明。本无相故。若谓为因缘。为自然。即属因缘
自然之相。故始而曰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遣相也。
犹有非相在。故继之曰非不因缘。非不自然。遣非
相也。犹有不非相在。故终之曰无非与不非。无是
与非是。是非俱不到之地。不容拟议。不容测度。即
精觉妙明实相也。彼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计分
别。妙明本体。原无是事。故曰离一切相。遍计既离。
卷二 第 779a 页 X16-0779.png
则圆成实体。触处现前。故曰即一切法。古德云。但
离妄缘。即如如佛。此之谓也。昔疏山到沩山懒安
处。便问承师有言。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忽然树倒
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呵呵大笑。疏山云。某甲四千
里卖布单来。和尚何得相弄。沩唤侍者。取钱还这
上座。遂嘱云。向后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去在。后到
明招。举前话。昭云沩山可谓头正尾正。只是不遇
知音。疏便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昭云。更使沩山
笑转新。疏于言下有省。乃云沩山元来笑里有刀。
天童颂云。藤枯树倒问沩山。大笑呵呵岂等闲。笑
里有刀窥得破。言思无路绝机关。先后沩山到这
里。只有呵呵大笑。如一印印出。疏山曰。笑里有刀。
却捉得虚空也。石巩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
堂曰。捉得。巩曰。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巩曰。汝
不解捉。堂却问师兄作么生捉。巩把西堂鼻孔拽。
堂作忍痛声曰。大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巩曰。直
须恁么捉虚空始得。故以戏论名相而捉虚空者。
大难大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
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
眼。是义云何。佛言。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
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
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
卷二 第 779b 页 X16-0779.png
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
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
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凌夺。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通曰。此世尊先破世间因缘之相。后显第一义谛
也。世间以见因缘日月灯光而有。如无日月灯光
夫岂无见。见暗与见明等耳。明暗自属前尘。见精
原无生灭。由此言之。世间之见。且非因非缘也。况
进此者乎。九峰虔禅师受印于石霜。僧问教中有
言。三光缘就。始成其见。三光未就。还成见否。虔曰。
缘有差殊。见无亏损。僧云。既无亏损。暗中为甚么
不见物。虔曰。虽不见物。宁无见暗。僧云。离却三缘。
如何是真见处。虔曰。匝地日头黑似漆。石头参同
契曰。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
明相睹。正同此旨。此是何等明暗。须具眼者别之。】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
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通曰。此世尊显出第一义谛。所谓妙菩提路也。见
与见缘。具五种义。明暗空色为四种见缘。见精为
一种见妄。世尊于此分择见精。非前明暗空色之
相。以四义推之。成就见精离尘而有。即于此分择
真见照了见精。非见精所及。此第一月也。故以见
卷二 第 779c 页 X16-0779.png
精为妄。呜呼。见犹离见。何处有影响气息。乃从而
描摸之。曰因缘。曰自然。曰和合。岂不妄哉。百丈问
僧见否。曰见。丈曰。见后如何。曰见无二。丈曰。既云
见无二。不以见见于见。若见更见。为前见是。为后
见是。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
及。所以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诸佛疾与
授记。又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非肉
眼所见。以无色故。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
所见。以离相故。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非佛眼
所见。以离诸识故。若不作如是见。是名佛见。昔绍
隆禅师初谒长芦。得其大略。有传圜悟语至者。隆
读之。叹曰。想酢生液。虽未洗肠沃胃。要且使人庆
快。恨未领謦欬耳。遂由宝峰依湛堂。客黄龙。叩死
心。次谒圜悟。一日入室次。悟问曰。见见之时。见非
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
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叱曰。见个甚么。
隆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肯之。俾掌藏教。有问悟
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悟曰。瞌睡虎耳。德
山涓禅师上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
不能及。遂喝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众中忽
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休寱语。却许伊具一只眼。
古人于此章句。往往因指见月。一粒仙丹。点化凡
骨。大不容易。】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
卷二 第 780a 页 X16-0780.png
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通曰。清净实相。人人具足。何故声闻不能通达。以
有执著故。执著意识。处处能缘。唯不能缘于般若。
故世尊悯之。令善思惟。当于见而离见。證妙菩提。
则非见之所及也。夹山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
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妙契乎此。天童拈云。夹
山老子。解开布袋头。将差珍异宝。撒向诸人面前
也。正当恁么时。作么生路不拾遗。君子称美。只如
这般好话头。尚不许留于胸次间。正是见犹离见
实诣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
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
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宏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
心明净。作是语巳。悲泪顶礼。承受圣旨。尔时世尊怜
悯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此云总持)诸三摩
(此云正受)妙脩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
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
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通曰。寂而常照。故能照了见精是妄。照而常寂。故
知见非是见。此非平日三观圆融。未易了此。石门
蕴辉师。在青林作园头。一日侍立次。林曰。子今日
作甚么来。曰种菜来。林曰遍界是佛身。子向甚处
种。对曰。金锄不动土。灵苗在处生。林欣然。来日入
园。唤蕴阇黎。蕴应诺。林曰剩栽无影树。留与后人
卷二 第 780b 页 X16-0780.png
看。蕴曰。若是无影树岂受栽耶。林曰。不受栽且止。
你曾见他枝叶么。曰不曾见。林曰。既不曾见。争知
不受栽。曰秪为不曾见。所以不受栽。林曰如是如
是。若悟得见犹离见。则一切因缘自然和合因见
而立者。从何而生哉。智炬禅师。初问先曹山曰。古
人提持那边人。学人如何体悉。山曰。退步就巳。万
不失一。炬于言下顿忘玄解。乃辞去。遍参至三祖。
因看经次。僧问禅僧心。不挂元字脚。何得多学。炬
曰。文字性异。法法体空。迷则句句疮疣。悟则文文
般若。苟无取舍。何害圆伊。故多闻强记。若智炬者
可也。】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
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
众生同分妄见。」

【通曰。将明见精是妄。故以别业妄见。及同分妄见。
分别开示。知别业之为妄。而同分之妄。可以例知。
知同分之为妄。而见精之妄。可以例知。知见精之
为妄。而见见者不妄。可以例知。悉此。则见非是见。
可自洞然无疑矣。见闻觉知。同为虚妄颠倒。而独
详辨于见者何。前云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故流逸
奔色。惟见难制。阿难为摩登所惑。匪摩登能惑阿
难。由阿难见妄为病耳。况此见妄流思。原属生灭。
而真见无还。湛然常住。故以盲人之见见色。则色
无可好。以见暗之见见明。则见本非缘。直达见见
卷二 第 780c 页 X16-0780.png
之源。了知非见所及。又何流转之咎哉。昔沩山问
仰山。大地众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子作么生知
他有之与无。仰曰。慧寂有验处。时有一僧从面前
过。仰召曰。阇黎。僧回首。仰曰。和尚。这个便是业识
茫茫。无本可据。沩曰。此是师子一滴乳。迸散六斛
驴乳。天童颂云。一唤回首识我不。依稀罗月又成
钩。千金之子才流落。漠漠穷途有许愁。即此一则。
谓之别业妄见可也。又陈操尚书与僚属登楼次。
见数僧行来。有一官人曰。来者总是行脚僧。操曰
不是。曰焉知不是。操曰待来勘过。须臾僧至楼前。
操蓦然唤上座。僧皆举首。公谓诸官曰。不信道。官
罔措。天童拈曰。陈尚书当面白拈。瞒长芦一点不
得。即此一则。谓之同分妄见可也。若其中有个汉。
呼唤不回头。当令仰山吐舌。陈操谢过。】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
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
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
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巳成色。
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
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
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
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
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
卷二 第 781a 页 X16-0781.png
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
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通曰。将明见非是见。故以目眚为喻。目眚见病。故
妄见圆影。彼无眚者。即不见有圆影。是眚为病。而
见眚者未尝病也。以例见精是妄。故妄见心境。彼
无妄者。即不见有心境。是见为妄。而见见者未尝
妄也。若于妄见心境。重起因缘自然是非之见。譬
犹于眚见圆影。而穷其生出之根元也。以为是灯
是见。谓圆影由灯见而有。即因缘义。以为非灯非
见。谓圆影离灯见而有。即自然义。既非因缘。又非
自然。但目眚所成耳。此眚见圆影。与捏见二月。同
一见病。若根究此月生处是形是见。又谓之曰离
形离见。不足以言智。乃于圆影名为是灯是见。又
从分别非灯非见。其可以为智乎。即此二者。明知
是妄。推求因缘自然之义。尚不可得。何况本觉明
心。非眚非捏。原无圆影二月之相。何处安立因缘
自然之戏论乎。故以因缘自然和合而论见精者。
犹之乎眚也。智者不应如此。故名为别业妄见。沩
山尝见野火。问道吾。还见火么。吾曰见。山曰从何
处起。吾曰。除去行住坐卧。请师别致一问来。山休
去。佛鉴拈云。炎炎野火。人人皆见。独有道吾。见得
迥别。又香林远锄草次。有一僧曰。看俗家失火。远
曰那里火。僧曰不见那。远曰不见。僧曰这瞎汉。是
时一众皆言远上座败阙。后明教宽闻举。叹曰。须
卷二 第 781b 页 X16-0781.png
是我远兄始得。此见迥别。不离正位。与世间见精
如病眚者。不可同日而语矣。又沩山问道吾。甚么
处去来。吾曰。看病来。山曰。有几人病。吾云。有病者
不病者。山云。不病者。莫是智头陀么。吾云。病与不
病。总不干他事。速道速道。山云。道得也没交涉。天
童于没交涉处颂云。妙药何曾过口。神医莫能捉
手。若存也渠本非无。至虚也渠本非有。不灭而生。
不亡而寿。全超威音之前。独步劫空之后。成平也
天盖地擎。运转也乌飞兔走。此则于真见中拔除
病本。即病与不病且没交涉。何况分别是眚非眚。】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
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
三百。其馀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
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
祗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
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但此国见。
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合论曰。晕气环日也。适所谓适见于日月之灾。佩
玦近日气状如之。彗所谓扫星。偏指曰彗。芒气四
出曰孛。飞星自下而升者。流星自上而降者。负气
背日如负者。耳气旁日如耳者。虹蜺。螮蝀也。明者
虹。暗者蜺。春秋传曰。鲁哀公六年。楚有云如赤乌。
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史曰。其当王
卷二 第 781c 页 X16-0781.png
身乎。杜预注曰。日为人君。妖气守之。故以为王身。
云在楚上。唯楚见之。故祸不及他国。又鲁昭公二
十六年冬十一月。齐有彗星。齐候使禳之。晏子曰。
无益也。祗取诬焉。天道不慆。不贰其命。若之何禳。
且天道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
若德之秽。禳之何损。杜预注曰。出齐之分野也。不
书。鲁不见。以是验有一小洲。秪有两国。唯一国人
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
界明矣。

通曰。恶缘之感。有定业。有不定业。定业决不可逃。
不定者未始不可移也。如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预知二十四祖师子尊者有难。一日忽指东北问
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
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
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
汝身。后师子尊者果为罽宾国王所杀。王之右臂
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
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
宣夙因。解其疑网。此所谓定业决不可逃者也。宋
景公时。荧惑在心。惧。召子韦而问焉。子韦曰。荧惑
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身。虽然。可移于宰相。
公曰。宰相所使治国也。而移死焉。不祥。寡人请自
当也。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将谁君乎。宁独
死耳。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饥。民饥必死。为人
卷二 第 782a 页 X16-0782.png
君欲杀其民以自活。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
命固尽矣。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再拜。曰臣
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仁人之言三。天必
三赏君。今夕星必徙舍。君延寿二十一岁。公曰。子
何以知之。对曰。君有三善。故三赏。星必三舍。舍行
七星。星当一年。三七二十一。故曰延寿二十一年。
臣请伏于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请死之。公曰可。
是夕也。星三徙舍。如子韦言。此所谓不定之业犹
可转移者也。要之定业不定业。于自性何加损。犹
之乎幻也。执幻而以为实者。是为妄见而巳矣。】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
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
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
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通曰。以圆影例前境。以目眚例见病。以见劳例觉
明。以见眚例本觉。无不明了。但文义委婉。无非发
明见者为眚。而见见者非眚也。见与见缘。根境和
合。现有山河国土。及诸众生。似现前境如圆影。然
圆影非色所造。此亦非境所造。元我觉明妄见所
卷二 第 782b 页 X16-0782.png
缘。如目眚之所成耳。此觉明妄见。因明立所。攀缘
外境。即是眚病。若本觉明心。不落方所。能觉诸缘
起相。不逐诸缘迁流。本非眚也。是知元我觉明。缘
于前境。是所觉也。所觉者眚。而本觉实能觉之。本
觉明心。既能觉眚。知眚是病。自不堕于眚中。言觉
所觉眚者。叠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以觉所觉之缘
有故。言觉非眚中者。叠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以浮
尘未起。不堕明了意地眚中故。此非见闻觉知之
境。故曰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若以觉闻
知见为即性者。是犹以眚目而当清净眼也。其可
通乎。三平偈曰。只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
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云门拈云。
即此见闻非见闻。唤甚么作见闻。无馀声色可呈
君。有甚么口头声色。个中若了全无事。有甚么事。
体用何妨分不分。语是体。体是语。复拈拄杖云。拄
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
净。后白云端拈云。云门只解依样画娥眉。圆通则
不然。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眼是眼。
耳是耳。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四五
百条华柳巷。二三千处管弦楼。天童颂云。正相逢。
没交涉。六户不掩。四衢绝踪。遍界是光明。通身无
向背。机丝不挂梭头事。文彩纵横意自殊。三平别
有一颂。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
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又慧超上堂。诸上
卷二 第 782c 页 X16-0782.png
座。见闻觉知。祗可一度。祗如会了。是见闻觉知。不
是见闻觉知。要会么。与诸上座说破了也。待汝悟
始得。合之足为此段注脚。】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
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
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
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
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
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
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
本心。本觉常住。」

【通曰。以目眚显妄易。以瘴恶显妄难。故以别业例
同分也。又同分中瘴恶之妄易知。诸有漏国虚妄
病缘。其实难信。故以易而例难也。所见山河国土。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虽属虚妄。同是觉明无漏妙
心。谓之曰妙。即物而非物也。即境而非境也。但背
觉合尘。则为有漏。有漏即为物转。与病眚者同。若
背尘合觉。本自无漏。无漏即能转物。与无眚者同。
同一觉明也。无漏即为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有漏
即迷真逐妄。流转生死。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与前
当处发生当业轮转相应。本以真妄和合。而偏言
妄者。真如在迷故也。诸和合者。即在三界流转。不
和合者。即属自然外道不生灭见。此和合与不和
合二缘。即为生死根因。总为颠倒见妄。若妄见灭
卷二 第 783a 页 X16-0783.png
除。祗一本觉。如眚病灭除。祗一清明眼。岂不圆满
菩提不生灭性乎。及至圆满菩提。而后信见犹离
见见不能及也。玄沙上堂云。我今问汝诸人。且承
当个甚么事。在何世界安身立命。还辨得么。若辨
不得。恰似捏目生华。见事便差。知么。如今目前见
有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种种诸物。皆是狂劳华相。
唤作颠倒知见。夫出家人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
门。汝今既巳剃发披衣为沙门相。即便有自利利
他分。如今看著。尽黑漫漫地墨汁相似。自救且不
得。争解为得人。仁者。佛法因缘事大。莫作等閒相
似。聚头乱说杂话。趁謴过时。光阴难得。可惜许。大
丈夫儿。何不自省察。看是甚么事。秪如从上宗乘。
是诸佛顶族。汝既承当不得。所以我方便劝汝。但
从迦叶门接续顿超去。此一门超凡圣因果。超毗
卢妙庄严世界海。超他释迦方便门。直下永劫不
教有一物与汝作眼见。何不自急急究取。未必道
我且待三生两生。久积净业。仁者宗乘是甚么事。
不可由汝用工庄严便得去。不可他心宿命便得
去。会么。秪如释迦出头来。作许多变弄。说十二教
如瓶建水。大作一场佛事。向此门中。用一点不得。
用一毛头伎俩不得。知么。如同梦事。亦同寐语。沙
门不应出头来。不同梦事。盖为识得。知么。识得即
是大出脱大彻头人。所以超凡越圣。出生离死。离
因离果。超毗卢。越释迦。不被凡圣因果所谩。一切
卷二 第 783b 页 X16-0783.png
处无人识得汝。知么。莫祗长恋生死爱网。被善恶
业拘将去。无自由分。饶汝鍊得身心同虚空去。饶
汝到精明湛不摇处。不出识阴。古人唤作如急流
水。流急不觉。妄为恬静。恁么脩行。尽出他轮回际
不得。依前被轮回去。所以道诸行无常。直是三乘
功果。如是可畏。若无道眼。亦不究竟。何似如今博
地凡夫。不用一毫工夫。便顿超去。解省心力么。还
愿乐么。劝汝如今立地待汝搆去。更不教汝加工
鍊行。如今不恁么。更待何时。还肯么。便下座。玄沙
因阅楞严发明心地。出词吐气。一一与楞严合。于
此信入。当下圆满菩提本觉常住。又何妄见之为
病乎。】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
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
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
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
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
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
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
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
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
明相巳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
卷二 第 783c 页 X16-0783.png
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通曰。本觉妙明。非因缘非自然。阿难先略有悟。似
非因缘与彼自然之说。而又执世间三光缘就。始
成其见。并疑證菩提心。必由和合而起。彼世间之
见。不但见明。且能见暗。非藉于缘明矣。况菩提本
觉常住。远离于见。岂和合可得而名乎。和者如水
土和。杂而不辨。今者妙净见精。与前境明暗通塞。
云何杂和。见有情也。境无情也。历然可辨。若二者
杂和。作何形像。见必见明。似相杂也。然明不自见。
而唯见能见。则非杂矣。凡可杂者。必有不圆满之
处。今见分相分。各各圆满。充塞法界。何处更容参
和其间耶。就使可杂。见彼相杂。不得名见。相被见
杂。不得名相。是见必与相异。非可和也。合者如函
盖合。附而不离。今者妙净见精。与前境明暗通塞。
云何比合。与明合者。应不见暗。不言与暗合者应
非见明。以见具四种缘。但缘明故。既不与暗合而
能见暗。应非与明合而能见明。若与明合。则不见
明矣。既不能见明。则不得谓之明合矣。云何又与
明合。了明非暗。见暗见明。俱无比合。是见必与境
异。非可合也。即此见精。明暗通塞。俱非是见。故谓
之净。然明暗通塞。莫非是见。故谓之妙。曰妙净者。
彼但净色根。不涉妄尘。且非和合而生也。况见见
觉元。尤为至净。尤为至妙。岂由和合根尘而起者
卷二 第 784a 页 X16-0784.png
乎。章敬上堂云。至理忘言。时人不悉。强习他事。以
为功能。不知自性原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
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曾休废。曩劫至
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
一切和合。灵妙独明。非假锻鍊。为不了故。取于物
象。但如捏目。妄起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若能
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又空室道人
智通。因看法界观。顿有省。连作二偈见意。一曰。浩
浩尘中体一如。纵横交互印毗卢。全波是水波非
水。全水成波水自殊。此即非和合义也。次曰。物我
元无异。森罗镜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一
体含多法。交参帝网中。重重无尽处。动静悉圆通。
此又非不和合义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
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
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
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
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
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
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
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
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
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
诸群塞。亦复如是。」
卷二 第 784b 页 X16-0784.png

【通曰。阿难所疑非和合者。谓真妄二法。似不相入。
未能融真妄而一之也。借曰非和。则见之与明。必
有边畔。借曰非合。则见之与明。性相乖角。今皆不
然。故知非不和合也。前阿难云。不能于万物象前
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大略相类。既云非
和合。自见精之妙净而言也。净故不容杂。又云非
不和合。单自见精之妙而言也。妙故无不在。百门
义海曰。达无生者。为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
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
自缘。起待于心。心不自心。必待于缘。由相待故。则
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绍先
禅师上堂。团不聚。拨不散。日晒不乾。水浸不烂。等
闲挂在太虚中。一任傍人冷眼看。椑树和尚向火
次。道吾问作么。树曰。和合。吾曰。恁么即当头脱去
也。树曰。隔阔来多少时耶。吾便拂袖而去。吾一日
从外归。树问从甚么处去来。吾曰亲近来。树曰。用
簸这两片皮作么。吾曰借。树曰。他有从汝借。无作
么生。吾曰。祗为有。所以借。观诸尊宿如是举倡。此
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果和合耶。非和合耶。
须具眼始得。】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
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
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
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
卷二 第 784c 页 X16-0784.png
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
生死。了无所得。」

【通曰。此直显顿门。指出妙菩提路。即浮尘幻化中
而證真如。真如性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
得。诸阴入处界。唯有幻妄之相。幻无自性。依真而
立。如华起空。全体是空。如泡生水。全体是水。故曰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此体即法身果。自含藏众德
曰如来藏。本无去来曰常住。本未尝味曰妙明。本
无生灭曰不动。本自具足曰周圆。惟常住。故去来
不可得。惟妙明。故迷悟不可得。惟不动。故生死不
可得。唯周圆。故真常。此之谓妙真如性。其实本来
无一物也。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
云。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祗为被人指示。觅契觅会。此可不是弟子与师俱
陷王难。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
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
量卜度分别。即是无识身。你如今才起一念。即如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
果。故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求善知识。秪向十二
因缘中求。最后见弥勒。弥勒却指见文殊。文殊者。
即汝本地无明。若心心别异。向外求善知识者。一
念才生即灭。才灭又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
亦病亦死。酬因答果巳来。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
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
卷二 第 785a 页 X16-0785.png
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若有所住著。即身为
死尸。亦云守死尸鬼。若黄檗此语。非明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乎。皓月供奉问长沙曰。了
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只如师子尊者。
二祖大师。为甚么得偿债去。沙曰。大德不识本来
空。月曰。如何是本来空。曰业障是。曰如何是业障。
曰本来空是。沙以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
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殊。若长沙此语。非明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
性乎。又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曰。生死中
无佛。即无生死。夹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互相不肯。同见大梅。夹山便举问二人见处。那个
较亲。梅曰。一亲一疏。夹山复问那个亲。梅曰。且去。
明日来。夹山明日再上问梅。梅曰。亲者不问。问者
不亲。夹山住后自云。当时失一只眼。即此一则。非
即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乎。
旧说自徵心辨见以来。广破人执。当奢摩他空观。
自此以下。广破法执。当三摩提假观。于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尚隔一程。未识阿难所问者。妙奢摩他。
此所答者。妙真如性。妙之一字。难以形容。悟者自
知。】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通曰。五阴亦云五蕴。蕴谓积聚。阴谓盖覆。积聚有
为。盖覆真性。故并称云五阴区宇。甚为难破。此云
卷二 第 785b 页 X16-0785.png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岂谓推本缘起。从如来藏中
流出耶。抑岂谓五阴皆空。即显如来妙真如性耶。
此系顿门。即上所称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脩行
路。正谓即此五阴即如来藏。即妙真如性。无二无
别。故销除五阴。不无次第。若论理则顿悟。须直下
见得五阴皆自无生。皆自寂静。求五阴之相了不
可得。又何五阴之非真如。而真如之非五阴乎哉。
僧问沩山安曰。离却五阴。如何是本来身。安曰。地
水火风。受想行识。僧云。这个是五阴。安曰。这个异
五阴。又问此阴巳谢彼阴未生时如何。安曰。此阴
未谢。那个是大德。曰不会。安曰。若会此阴。便明彼
阴。若懒安者。可谓深明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者也。】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
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
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
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
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华相起灭。阿难当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
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
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龙胜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
卷二 第 785c 页 X16-0785.png
无因。是故说无生。夫诸法不自生。待诸缘故。不从
他生。诸缘无自性故。不共生。智及脩行。体空无自
性。无合散故。不无因。要待觉悟修行方显。不自然
成。故知此妙觉明体。离一切过。本自无生也。自五
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逮七大。无非广明此意。
悟得无生。即清净目。本自无华。瞪以发劳。背真合
妄。则见有华。华本无体。无所从来。但除翳眼。狂华
自息。若于狂华。谓有所自。即因缘性。谓无所自。即
自然性。今审其所从。不于空出。不于目出。则非因
缘明矣。若果自然而有。则见华时。自应无翳。若无
翳而见华。则见华者谓之清明眼。见晴明空。应是
翳眼。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华必由翳而生。又非
自然明矣。夫狂华如是。色阴亦然。本皆虚妄。本无
自性。即色即空。故谓之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马
祖示众云。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
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
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
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
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
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云门示众云。真空不坏
有。真空不异色。僧便问作么生是真空。问曰。还闻
钟声么。曰此是钟声。门曰。驴年梦见么。又高安仁
禅师示众云。寻常不欲向声前句后。鼓弄人家男
卷二 第 786a 页 X16-0786.png
女。何故。且声不是声。色不是色。时有僧问如何是
声不是声。曰唤作色得么。云如何是色不是色。曰
唤作声得么。僧作礼。仁曰。且道为汝说。答汝语。若
人辨得。有个入处。丹霞颂云。色自色兮声自声。新
莺啼处柳烟轻。门门有路通京国。三岛斜横海月
明。故知色阴本妙真如性者。即达无生之旨。】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
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
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
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
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
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
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通曰。藏性本无诸受。但触情于境。纳境于心。斯名
曰受。故以二手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为喻。冷
热本无。因触故有。故曰幻触。使此受性。由因缘生。
或自然生。则不谓之虚妄可也。今非空非掌。则非
因缘矣。待合方知。则非自然矣。非因缘。非自然。当
体寂灭。本自不生。非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何。谓之
曰妙。即受而非受也。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
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
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
卷二 第 786b 页 X16-0786.png
袖而去。行至路中。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首
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
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头。不于无知人前得胜。
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
不受。负门处细。一切天人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
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
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世尊曰。我法中
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
投佛出家。證阿罗汉。夫受阴若是其微也。岂易破
哉。】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
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
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
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想无实相。由心成相。故名曰想。想梅水出。想
崖酸生。梅不至口。但有谈说。此水胡为乎来哉。成
于想也。又如梦中谈者非人。听者非耳。闻说酢梅。
口亦涎流。此又胡为乎来哉。结于想也。此想若因
缘性者。必不离梅与口而有。今者谈不自梅。闻不
自口。耳不出水而口中水生。其非因缘明矣。此想
若自然性者。谈梅应合足酸。谈崖应合水出。今者
各随种子习气。非无故而有。其非自然明矣。非因
卷二 第 786c 页 X16-0786.png
缘。非自然。当其想时。即是无想。浑然一妙真如性
也。有一道士问万松曰。弟子三十馀年。打叠妄心
不下。松曰。我有四问。举似全真。一问妄心有来多
少时也。二问元来有妄心否。三问妄心作么生断。
四问妄心断即是不断即是。其人拜谢而去。黄山
赵交孺。亲觐圆通善国师。尝作颂曰。妄想元来本
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子细看
来无别人。又佛在时。有弟兄三人。闻毗耶离国有
淫女曰庵罗婆利。又舍卫国有淫女曰须曼那。又
王舍城有淫女曰优钵罗槃那。皆有美色。昼夜念
之。便梦与之从事。觉巳念之。彼女不来。我亦不往。
而淫事成办。因是而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于是
顿證唯心。噫。若三人者。可谓能明想阴之为虚妄
者也。顿證唯心。不既见妙真如性乎。】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
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
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
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
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湛不摇处。名第八
识黏湛妄动。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名第七识。是为
行阴。行阴故如暴流。随境转徙。然其流也。非从境
卷二 第 787a 页 X16-0787.png
生。非从心生。非即心境。非离心境。盖由七识内依
于八识。外依于六识。原无自性可得。既无自性。即
是虚妄也。流非空出易知。流非水有难辨。能有是
水。所有是流。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今应现在。确然
可指。而流水二相。无可别白。则非因水出明矣。不
即空水。则非因缘。不离空水。则非自然。非因缘。非
自然。宛是虚妄。明得虚妄。当下。本自无生。故谓之
妙真如性也。楞伽经云。相生执碍。想生妄想。流注
生则逐妄流转。若到无功用地。犹在流注相中。须
是出得第三流注生相。方始快活自在。僧问赵州。
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州云。急水上打毬子。僧
复问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指如何。子云。念念不
停留。雪宝颂云。六识无功伸一问。作家曾共辨来
端。茫茫急出打毬子。落处不停谁解看。此是雪窦
活句。且道落在甚么处。如觑得透。方信行阴即如
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
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
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
既贮空去。于木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
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通曰。宗镜录云。若执有识随身往来者。此处识阴
灭。往彼处生时。如将此方虚空远饷他国。若此阴
实灭。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彼阴复生。如开孔倒
卷二 第 787b 页 X16-0787.png
瓶应见空出。故知。虚空不动。识无去来。识阴为虚
妄也。温陵曰。性空真觉周遍法界。一迷为识。故知
瓶中之空耳。内外一空。喻性识一体。塞其两孔。喻
妄分同异。空无来往。喻性无生灭。瓶喻妄业。空喻
妄识。业牵识走。如瓶擎空行他国。喻去六道妄随
流转之状也。法句经曰。精神居形内。犹雀藏瓶中。
瓶破则雀飞去矣。此频伽瓶。取其形似。意亦相类。
用饷他国。唯空能贮饷。是以瓶为饷之用。非谓以
空为饷也。特擎空而行耳。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
瓶中养一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
得损鹅。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泉曰。出也。
陆从此开解。即礼谢。一日问南泉。弟子从六合来。
彼中还更有身否。泉曰。分明记取。举似作家。陆曰。
和尚不可思议。到处世界成就。泉曰。适来总是大
夫分上事。又报恩明和尚问二禅客。上座近离甚
处。云都城。明曰。上座离都城到此山。则都城少上
座。此山剩上座。剩则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说
得道理即住。不会即去。二人无对。若天衣怀禅师
见处自别。天衣赴杉山请入院上堂云。二十年乐
慕此山。今日且喜到来。因缘际会。山僧未到此山。
身先到此。洎乎来到。杉山却在山僧身内。于此一
一透彻。方信识阴虚妄。本无去来。如沤生沤灭。不
离乎海。沤即海也。而识独非妙真如性乎。】
卷二 第 787c 页 X16-078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