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18-A¶ 第 749a 页
* No. 318-A
楞严宗通缘起
昔天台智者。师我南岳思大禅师。获證法华三昧。睹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自是阅诸经典。涣然冰释。及解
法华六根清净义。沉吟久之。有西域僧谓曰。唯首楞
严经。著明六根功德。足与相證。智者于是渴慕。每昕
夕望西遥拜。如是者积十六岁。南岳天台寺左畔有
拜经台遗址云。距智者后百馀年。楞严始入中国。经
属房相笔受。文字尔雅。宇内学士大夫多诵之。余凡
三至拜经台。辄徘徊不忍去。窃叹古人系怀圣典。积
十馀载不及见。今楞严盈书肆。乃弃置不复观。何也。
余因发心书楞严于石。命工镌刻。以次砌成石室。俾
造拜经台者。周环读之。咸曰经来也。庶为智者补一
欠缺事。方操笔端书间。忽作是念。余所书者字也。非
义也。智者欲此经之来。无非欲人人知有此经义尔。
如玄沙备头陀。因阅楞严。发明心要。是深于义者。乃
至灵岩安长水璿竹庵圭黄龙南及绍隆安民等。靡
不因楞严而有悟。此诸宗师不孤此经之来也巳。若
因文解义。句释字训。渐疏渐彻。累至数十家。而经义
愈远。则不求诸心之过也。故能得诸心。此经虽未至。
而智者依教立义。往往与楞严合。不得诸心。虽日对
楞严。而此经犹然在西域也。即充塞栋宇奚益。宗师
318-A¶ 第 749b 页 X16-0749.png
家务扫除文字见解为不足尚。有以哉。然诸宗师出
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至发明向上。證入
菩提。则与二十五圆通机缘无异。即不诵楞严。而楞
严具在。即楞严不至此土。而此土未始无楞严也。余
不自揆。遍采宗语。配合经文之后。或与暗符。或与互
见。或推衍其意。或发所未发。念之所到。随取随足。余
亦不自知其凑泊一至于此。岂天地间合有此种议
论。而余多生夙愿。固欲藉是宣楞严之义耶。是借诸
老宿以明经。而非以我明经也。抑即宗以明经。而非
以文字见解明经也。遂名之曰宗通。宗通及说通。当
有自得于心者与。诸老宿披襟相见。不但楞严一会。
俨然未散。而智者亦至今在。
南岳山长金简曾凤
仪舜徵父题
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至发明向上。證入
菩提。则与二十五圆通机缘无异。即不诵楞严。而楞
严具在。即楞严不至此土。而此土未始无楞严也。余
不自揆。遍采宗语。配合经文之后。或与暗符。或与互
见。或推衍其意。或发所未发。念之所到。随取随足。余
亦不自知其凑泊一至于此。岂天地间合有此种议
论。而余多生夙愿。固欲藉是宣楞严之义耶。是借诸
老宿以明经。而非以我明经也。抑即宗以明经。而非
以文字见解明经也。遂名之曰宗通。宗通及说通。当
有自得于心者与。诸老宿披襟相见。不但楞严一会。
俨然未散。而智者亦至今在。
南岳山长金简曾凤
仪舜徵父题
318-A¶ 第 749c 页 X16-0749.png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伽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菩萨戒弟子前奉训大夫礼部祠
祭清吏司员外郎南岳曾凤仪宗通
【通曰。此经胡以名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
菩萨万行首楞严也。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
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
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
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亦名救获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
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脩證了义。亦名
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
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据本文含有
多义。此但以大佛顶该之。以佛顶神咒。即十方佛
318-A¶ 第 750a 页 X16-0750.png
母陀罗尼咒。即灌顶章句。即度脱阿难及性比丘
尼者。故不重出。咒曰摩诃悉怛多般怛啰。此云大
白伞盖。纯洁白净。含覆一切。故谓之大。此大佛顶
神咒。不可思议。乃如来之密因。脩證之了义。诸菩
萨万行。即此具足。而一切究竟坚固也。夫法能渐
而不能顿者。不可谓大。能顿而不能圆者。不可谓
大。今曰密曰了。巳该顿义。曰脩證曰万行。巳该圆
义。唯此圆顿法门。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及妙法莲
华经无异。盖信住行向地等妙觉。巳包裹华严。而
耳根圆通。都与普门品互见。兼备二经旨趣。其大
何如。未悟者。转不生灭而为生灭。即非了义。其悟
者。转生灭而为不生灭。即一切究竟坚固。故向上
一路。非悟不可。然则咒何关于悟。悟何关于咒。均
以大佛顶名。何也。咒不可思议。悟亦不可思议。咒
即悟境。悟即咒境。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故取于佛顶。离自见相故。又诸佛顶族。
一超直人。至尊至贵法门也。合论名曰尊顶以此。
僧问黄檗。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檗
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
更见。祗教汝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
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
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
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乐
于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尼者。故不重出。咒曰摩诃悉怛多般怛啰。此云大
白伞盖。纯洁白净。含覆一切。故谓之大。此大佛顶
神咒。不可思议。乃如来之密因。脩證之了义。诸菩
萨万行。即此具足。而一切究竟坚固也。夫法能渐
而不能顿者。不可谓大。能顿而不能圆者。不可谓
大。今曰密曰了。巳该顿义。曰脩證曰万行。巳该圆
义。唯此圆顿法门。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及妙法莲
华经无异。盖信住行向地等妙觉。巳包裹华严。而
耳根圆通。都与普门品互见。兼备二经旨趣。其大
何如。未悟者。转不生灭而为生灭。即非了义。其悟
者。转生灭而为不生灭。即一切究竟坚固。故向上
一路。非悟不可。然则咒何关于悟。悟何关于咒。均
以大佛顶名。何也。咒不可思议。悟亦不可思议。咒
即悟境。悟即咒境。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故取于佛顶。离自见相故。又诸佛顶族。
一超直人。至尊至贵法门也。合论名曰尊顶以此。
僧问黄檗。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檗
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
更见。祗教汝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
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
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
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乐
于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318-A¶ 第 750b 页 X16-0750.png
所以云弥勒亦如也。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
见。如即无闻。顶即圆。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所以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无
欠无馀。等闲无事。莫强辩他境。辩著便成识。又僧
问百丈。无边身菩萨。不见如来顶相。如何。丈云。为
作有边见。无边见。所以不见如来顶相。祗如今都
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是名顶相见。观二尊
宿说佛顶义。如珠走盘。若知他落处。许顶门上具
只眼。既曰如来密因。则不藉脩證矣。又曰脩證了
义。胡以别于不了义哉。盖如来者果号也。金刚经
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
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
名如来。夫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果何物哉。可谓密
矣。佛顶神咒。为如来密语。其密无二。以此密为因。
即以此密得果。如莲之蔤。因果一时具足故。以此
为脩。脩而无脩。以此为證。證而无證。经云。何藉劬
劳肯綮脩證。此即了义之旨。如其不然。犹为未了。
昔惠明趁及六祖。祖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
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
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言下大
悟。复问云。上来密言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祖曰。
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某
甲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巳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
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
见。如即无闻。顶即圆。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所以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无
欠无馀。等闲无事。莫强辩他境。辩著便成识。又僧
问百丈。无边身菩萨。不见如来顶相。如何。丈云。为
作有边见。无边见。所以不见如来顶相。祗如今都
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是名顶相见。观二尊
宿说佛顶义。如珠走盘。若知他落处。许顶门上具
只眼。既曰如来密因。则不藉脩證矣。又曰脩證了
义。胡以别于不了义哉。盖如来者果号也。金刚经
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
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
名如来。夫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果何物哉。可谓密
矣。佛顶神咒。为如来密语。其密无二。以此密为因。
即以此密得果。如莲之蔤。因果一时具足故。以此
为脩。脩而无脩。以此为證。證而无證。经云。何藉劬
劳肯綮脩證。此即了义之旨。如其不然。犹为未了。
昔惠明趁及六祖。祖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
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
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言下大
悟。复问云。上来密言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祖曰。
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某
甲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巳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
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
318-A¶ 第 750c 页 X16-0750.png
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又怀让初谒嵩山安
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安曰。何不问自巳意。
让便问如何是自巳意。山曰。要观密作用。问如何
是密作用。山以眼开合示之。让不领。山指见六祖。
祖曰。从何来。让曰。嵩山。祖曰。什么物恁么来。让不
能对。经八载。始白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如何。
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脩證否。对曰。脩
證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善哉。秪此不污染。诸
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若二尊宿者。深
契密意。得脩證了义矣。后僧问百丈。从上祖宗。皆
有密语递相传受。如何。丈曰。无有密语。如来无有
秘密藏。秪如今鉴觉语言分明。觅形相了不可得。
是密语。从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
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
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即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
更讨什么密语。据百丈见处。密之一字。亦须吐却。
了义教亦不立。可谓向千佛顶上行。诸菩萨万行。
未离脩證。何谓一切究竟坚固。盖诸菩萨未至灌
顶位。即有脩有證。巳至灌顶位。即超入等妙觉。何
脩證之有。诸行虽无常。但自妙觉中流出一切事
法。当处寂灭。故谓之究竟坚固。经云。有三摩提名
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
妙庄严路。此三摩提。即首楞严大定也。乃具足万
行妙庄严路。非离万行而别有所谓定也。一切皆
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安曰。何不问自巳意。
让便问如何是自巳意。山曰。要观密作用。问如何
是密作用。山以眼开合示之。让不领。山指见六祖。
祖曰。从何来。让曰。嵩山。祖曰。什么物恁么来。让不
能对。经八载。始白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如何。
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脩證否。对曰。脩
證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善哉。秪此不污染。诸
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若二尊宿者。深
契密意。得脩證了义矣。后僧问百丈。从上祖宗。皆
有密语递相传受。如何。丈曰。无有密语。如来无有
秘密藏。秪如今鉴觉语言分明。觅形相了不可得。
是密语。从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
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
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即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
更讨什么密语。据百丈见处。密之一字。亦须吐却。
了义教亦不立。可谓向千佛顶上行。诸菩萨万行。
未离脩證。何谓一切究竟坚固。盖诸菩萨未至灌
顶位。即有脩有證。巳至灌顶位。即超入等妙觉。何
脩證之有。诸行虽无常。但自妙觉中流出一切事
法。当处寂灭。故谓之究竟坚固。经云。有三摩提名
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
妙庄严路。此三摩提。即首楞严大定也。乃具足万
行妙庄严路。非离万行而别有所谓定也。一切皆
318-A¶ 第 751a 页 X16-0751.png
定。故曰一切事究竟坚固。傅大士日常营作。夜则
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大士
乃曰。我得首楞严定。此经未至。此名巳标。异哉。四
祖语牛头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
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
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
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
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
巳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
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
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
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融禅
师闻此。横出一枝佛法。即灌顶章句。何以加焉。法
眼云。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
祇果满。古人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
权学。故曰。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宗
门中原有此奇特事。岂谓万行具足。而后可得首
楞严定哉。经者。常道也。说文曰。织有经有纬。经常
而纬变。此经系龙胜于龙宫默诵而出。五天世主
秘重不传。岂知此经人人具有。个个不无。乃为常
道。何必秘也。有僧问首山。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
如何是此经。山曰。低声低声。僧云。如何受持。山曰
不染污。投子颂曰。水出昆崙山起云。钓人樵父昧
来因。只知洪浪岩峦阔。不肯抛丝弃斧斤。药山寻
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大士
乃曰。我得首楞严定。此经未至。此名巳标。异哉。四
祖语牛头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
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
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
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
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
巳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
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
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
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融禅
师闻此。横出一枝佛法。即灌顶章句。何以加焉。法
眼云。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
祇果满。古人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
权学。故曰。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宗
门中原有此奇特事。岂谓万行具足。而后可得首
楞严定哉。经者。常道也。说文曰。织有经有纬。经常
而纬变。此经系龙胜于龙宫默诵而出。五天世主
秘重不传。岂知此经人人具有。个个不无。乃为常
道。何必秘也。有僧问首山。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
如何是此经。山曰。低声低声。僧云。如何受持。山曰
不染污。投子颂曰。水出昆崙山起云。钓人樵父昧
来因。只知洪浪岩峦阔。不肯抛丝弃斧斤。药山寻
318-A¶ 第 751b 页 X16-0751.png
常不许人看经。有时自看次。僧云。和尚寻常不许
人看经。何故自看。山曰。我只要遮眼。僧曰。某学和
尚得否。山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透。故知遮眼分
齐。斯得受持之妙。若透牛皮。几何不至于染污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此云丰德)祇桓精舍。(即祇树给
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
罗汉。」
【通曰。如是我闻一时。诸经皆以此冠。阿难禀佛遗
旨。结集诸经。唱此六字。群疑顿释。如是如是云者。
但可自信。无容言说。若了如是之法。佛祖密付。则
以下葛藤。皆其注脚矣。有僧参南阳忠国师。师问
习何事业。曰讲金刚经。师曰。最初两字是甚么。曰
如是。师曰。是甚么。僧无对。咄哉。是甚么讲经。又雪
峰存禅师问座主。如是两字。尽是科文。作么生是
本文。主无对。五云代云。更分三段著。且道五云出
语。是科文。是本文。比丘具三义。曰乞士。曰破恶。曰
怖魔。阿罗汉亦具三义。曰应供。曰杀贼。曰无生。始
因终果。相为呼应。皆云大者。拣非小品。谓其所从
事者。即大佛顶之大。故均以大名也。漏亦有三种。
曰无明。曰欲。曰有。经云。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
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
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则无欲漏。定则无有漏。
慧则无无明漏。此三无漏。名决定义。似以慧为极
则。而洞山语曹山曰。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
人看经。何故自看。山曰。我只要遮眼。僧曰。某学和
尚得否。山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透。故知遮眼分
齐。斯得受持之妙。若透牛皮。几何不至于染污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此云丰德)祇桓精舍。(即祇树给
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
罗汉。」
【通曰。如是我闻一时。诸经皆以此冠。阿难禀佛遗
旨。结集诸经。唱此六字。群疑顿释。如是如是云者。
但可自信。无容言说。若了如是之法。佛祖密付。则
以下葛藤。皆其注脚矣。有僧参南阳忠国师。师问
习何事业。曰讲金刚经。师曰。最初两字是甚么。曰
如是。师曰。是甚么。僧无对。咄哉。是甚么讲经。又雪
峰存禅师问座主。如是两字。尽是科文。作么生是
本文。主无对。五云代云。更分三段著。且道五云出
语。是科文。是本文。比丘具三义。曰乞士。曰破恶。曰
怖魔。阿罗汉亦具三义。曰应供。曰杀贼。曰无生。始
因终果。相为呼应。皆云大者。拣非小品。谓其所从
事者。即大佛顶之大。故均以大名也。漏亦有三种。
曰无明。曰欲。曰有。经云。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
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
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则无欲漏。定则无有漏。
慧则无无明漏。此三无漏。名决定义。似以慧为极
则。而洞山语曹山曰。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
318-A¶ 第 751c 页 X16-0751.png
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
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
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
知之。此于乾慧中。又分此三种。非具择法眼。莫能
照破。故回向大乘阿罗汉。必合洞山之语观之。而
无漏之义始备。】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
妙堪遗嘱。严净毗尼。(此云戒律)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
众生。拔济未来。越越尘累。」
【通曰。住持云者。觉性常住。能持万法者也。数语总
叙。实该一经之大旨。曰善超诸有。则七徵八还。五
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至七大。所不能障也。破
妄之义巳具。曰成就威仪。则建立道场。及三渐次。
五十五位菩提之路也。显真之义巳具。曰妙堪遗
嘱。则二十五圆通。各證自性。俱堪授记作佛者也。
见性宗趣自存。曰弘范三界。此经扶律。谆谆于四
禁十善。及九次第定。弘彰三界之轨则也。阿难启
教。以断淫为首务。即此而在。曰应身无量。即敕诸
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
诸轮转是也。为末法众生防范魔事。超诸尘累。證
于圆通。实如来最后垂范至意。风穴沼禅师垂语
云。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
丧亡。野老讴歌。雪窦拈柱杖云。还有同生同死的
衲僧么。意在立尘处。颂云。野老从教不展眉。且图
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
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
知之。此于乾慧中。又分此三种。非具择法眼。莫能
照破。故回向大乘阿罗汉。必合洞山之语观之。而
无漏之义始备。】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
妙堪遗嘱。严净毗尼。(此云戒律)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
众生。拔济未来。越越尘累。」
【通曰。住持云者。觉性常住。能持万法者也。数语总
叙。实该一经之大旨。曰善超诸有。则七徵八还。五
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至七大。所不能障也。破
妄之义巳具。曰成就威仪。则建立道场。及三渐次。
五十五位菩提之路也。显真之义巳具。曰妙堪遗
嘱。则二十五圆通。各證自性。俱堪授记作佛者也。
见性宗趣自存。曰弘范三界。此经扶律。谆谆于四
禁十善。及九次第定。弘彰三界之轨则也。阿难启
教。以断淫为首务。即此而在。曰应身无量。即敕诸
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
诸轮转是也。为末法众生防范魔事。超诸尘累。證
于圆通。实如来最后垂范至意。风穴沼禅师垂语
云。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
丧亡。野老讴歌。雪窦拈柱杖云。还有同生同死的
衲僧么。意在立尘处。颂云。野老从教不展眉。且图
318-A¶ 第 752a 页 X16-0752.png
家国立雄基。谋臣猛将今何在。万里清风只自知。
雪窦于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天童兼实际理地。不
受一尘。两法齐行一并拈出。颂云。皤然渭水起垂
纶。何似首阳清饿人。只在一尘分变态。高名勋业
两难泯。又长庆云。总似今日。老胡有望。保福云。总
似今日。老胡绝望。天童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
身多。观诸老宿传持大教。总为得人。与佛祖拔济
未来之心。等无差别。故录之为住持者法。】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此云鹙子)摩诃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摩诃
拘絺罗。(此云太膝)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满慈子)须菩提。(此云空生)
优婆尼沙陀。(此尘性空)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
(此觉有情)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
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通曰。此叙经之始。谓诸菩萨将求密义。而不云何
者为密。谓世尊宣示深奥。而不云何者为奥。胡为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昔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椎
云。谛观法至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天童颂
云。一段真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古锦
含春象。无奈东君漏泄何。雪窦颂云。列圣丛中作
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
殊下一椎。若于世尊敷座宴安处。得个消息。是真
妙契奥密。而不假词说之繁者矣。辟支有初发心
者。盖辟支之徒也。休夏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
雪窦于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天童兼实际理地。不
受一尘。两法齐行一并拈出。颂云。皤然渭水起垂
纶。何似首阳清饿人。只在一尘分变态。高名勋业
两难泯。又长庆云。总似今日。老胡有望。保福云。总
似今日。老胡绝望。天童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
身多。观诸老宿传持大教。总为得人。与佛祖拔济
未来之心。等无差别。故录之为住持者法。】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此云鹙子)摩诃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摩诃
拘絺罗。(此云太膝)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满慈子)须菩提。(此云空生)
优婆尼沙陀。(此尘性空)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
(此觉有情)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
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通曰。此叙经之始。谓诸菩萨将求密义。而不云何
者为密。谓世尊宣示深奥。而不云何者为奥。胡为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昔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椎
云。谛观法至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天童颂
云。一段真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古锦
含春象。无奈东君漏泄何。雪窦颂云。列圣丛中作
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
殊下一椎。若于世尊敷座宴安处。得个消息。是真
妙契奥密。而不假词说之繁者矣。辟支有初发心
者。盖辟支之徒也。休夏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
318-A¶ 第 752b 页 X16-0752.png
十五十六。】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
而为上首。」
【通曰。迦陵仙鸟。在㲉巳具美音。众鸟莫及。喻顿教
入如来种。不假修习。非三乘所及。如来此音。以应
顿机故也。昔目犍连欲穷佛音。尽其神力。历恒沙
界。至一佛国。报身甚钜。钵饭边围。可当道路。目连
振锡而游其上。彼诸弟子问其佛曰。安所有虫而
人其貌者彼佛云。是娑婆界释迦文佛弟子目犍
连。未可以其小而易之也。因问连何为至此。连以
穷佛音声对。彼佛语连。佛音无尽。非汝可穷。连乃
返。所谓遍十方界者。良有徵巳。恒沙菩萨。各有住
处。如华严所载。补陀。支提。五台。峨嵋。那罗延窟。列
刹相望。踵接肩摩。宇宙无穷。何地非菩萨住处。闻
佛音声。来集佛所。即恒沙未足方其多也。文殊此
云妙德。以表实智。宣示顿教。则文殊为当机。故为
上首。昔无著文喜禅师。尝至五台金刚窟。礼谒文
殊。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
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
据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喜曰。南方。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喜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
曰。多少众。喜曰。或三百。或五百。喜却问此间佛法。
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喜曰。多少众。
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
而为上首。」
【通曰。迦陵仙鸟。在㲉巳具美音。众鸟莫及。喻顿教
入如来种。不假修习。非三乘所及。如来此音。以应
顿机故也。昔目犍连欲穷佛音。尽其神力。历恒沙
界。至一佛国。报身甚钜。钵饭边围。可当道路。目连
振锡而游其上。彼诸弟子问其佛曰。安所有虫而
人其貌者彼佛云。是娑婆界释迦文佛弟子目犍
连。未可以其小而易之也。因问连何为至此。连以
穷佛音声对。彼佛语连。佛音无尽。非汝可穷。连乃
返。所谓遍十方界者。良有徵巳。恒沙菩萨。各有住
处。如华严所载。补陀。支提。五台。峨嵋。那罗延窟。列
刹相望。踵接肩摩。宇宙无穷。何地非菩萨住处。闻
佛音声。来集佛所。即恒沙未足方其多也。文殊此
云妙德。以表实智。宣示顿教。则文殊为当机。故为
上首。昔无著文喜禅师。尝至五台金刚窟。礼谒文
殊。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
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
据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喜曰。南方。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喜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
曰。多少众。喜曰。或三百。或五百。喜却问此间佛法。
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喜曰。多少众。
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
318-A¶ 第 752c 页 X16-0752.png
纳其味。心意豁然。翁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
这个否。喜曰无。翁曰。寻常将甚么吃茶。喜无对。惜
哉。当时只合与扑碎玻璃盏。喜睹日色稍晚。遂问
翁拟投一宿得否。翁曰。汝有执心在。不得宿。喜曰。
某甲无执心。翁曰。汝曾受戒否。喜曰。受戒久矣。翁
曰。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喜辞退。翁令童子相送。
喜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喜应
诺。童曰。是多少。喜复问曰。此为何处。童曰。此金刚
窟般若寺也。喜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
见。乃稽首童子。愿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
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
垢无染是真常。言讫。均提与寺俱隐。喜后参仰山。
顿了心契。令充典座。文殊常现于粥镬上。喜以搅
粥篦便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殊乃说偈
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
僧嫌。到这里。还道有执心么。雪窦颂云。千蜂盘屈
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
三与后三三。于此透脱。许觌面文殊。】
「时波斯匿王。(此名胜军)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
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
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
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此云庆喜)先受别
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此轨范师)途
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
这个否。喜曰无。翁曰。寻常将甚么吃茶。喜无对。惜
哉。当时只合与扑碎玻璃盏。喜睹日色稍晚。遂问
翁拟投一宿得否。翁曰。汝有执心在。不得宿。喜曰。
某甲无执心。翁曰。汝曾受戒否。喜曰。受戒久矣。翁
曰。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喜辞退。翁令童子相送。
喜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喜应
诺。童曰。是多少。喜复问曰。此为何处。童曰。此金刚
窟般若寺也。喜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
见。乃稽首童子。愿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
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
垢无染是真常。言讫。均提与寺俱隐。喜后参仰山。
顿了心契。令充典座。文殊常现于粥镬上。喜以搅
粥篦便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殊乃说偈
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
僧嫌。到这里。还道有执心么。雪窦颂云。千蜂盘屈
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
三与后三三。于此透脱。许觌面文殊。】
「时波斯匿王。(此名胜军)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
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
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
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此云庆喜)先受别
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此轨范师)途
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
318-A¶ 第 753a 页 X16-0753.png
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此云施者)以为斋主。无问净
秽刹利(此云王种)尊姓及旃陀罗。(此云屠脍)方行等慈。不择微
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巳知如来世
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此云饮光)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
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
整威仪。肃恭斋法。」
【通曰。波斯匿王。及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何若是殷
也。以饭僧功德。最利益故。佛尝为须达说布施果
报。谓多施少报。少施多报。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
养一净行。乃至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
道人。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
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
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
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
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
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
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證之者。
大略相同。有僧问洛浦。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
一无心道人。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
浦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丹霞颂
云。拾得疏慵非觉晓。寒山懒惰不知归。声前一句
圆音美。物外三山片月辉。此单颂无心道人尔。甘
贽行者一日入南泉设斋。黄檗为首座。行者请施
财。檗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曰。恁么道。争消得
秽刹利(此云王种)尊姓及旃陀罗。(此云屠脍)方行等慈。不择微
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巳知如来世
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此云饮光)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
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
整威仪。肃恭斋法。」
【通曰。波斯匿王。及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何若是殷
也。以饭僧功德。最利益故。佛尝为须达说布施果
报。谓多施少报。少施多报。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
养一净行。乃至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
道人。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
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
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
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
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
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
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證之者。
大略相同。有僧问洛浦。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
一无心道人。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
浦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丹霞颂
云。拾得疏慵非觉晓。寒山懒惰不知归。声前一句
圆音美。物外三山片月辉。此单颂无心道人尔。甘
贽行者一日入南泉设斋。黄檗为首座。行者请施
财。檗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曰。恁么道。争消得
318-A¶ 第 753b 页 X16-0753.png
某甲䞋。便将出去须臾复入。曰请施财。檗曰。财法
二施。等无差别。甘乃行䞋。又一日入寺设粥。仍请
南泉念诵。泉乃白槌曰。请大众为狸奴白牯念摩
诃般若波罗蜜。甘拂袖便出。泉粥后。问典座。行者
在甚处。坐曰。当时便去也。泉便打破锅子。疏山如
颂云。特来设粥誇英俊。那知王老更风流。打破粥
锅呈丑拙。狸奴白牯一齐收。若贽者可谓能供养
无心道人矣。行乞有五种义。一由内證平等理。外
不见贫富相故。二离贪慢心偏利故。三有大定力。
不惧恶象淫女家故。四离凡夫猜嫌故。五破二乘
分别故。净名曰。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无论贵贱净
秽。俱證菩提。是为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须菩
提舍贫从富。大迦叶舍富从贫。则慈不均平。不为
等慈。阿难心中作如是念。即落意识分别。即属鬼
家活计。所以魔得其便。何似契此之行乞乎。常以
杖荷一布囊。并破席。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入廛
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醯醢鱼𦵔。才接入口。分少许
投囊中。时号长汀子。一日有僧在师前行。乃拊其
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僧曰。道得。即与汝一
文钱。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又一日在市立。僧问
和尚在这里作甚么。师曰等个人。僧曰。来也来也。
师曰。汝不是这个人。僧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
我一文钱。尝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
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若契此者。可谓得诸佛仪
二施。等无差别。甘乃行䞋。又一日入寺设粥。仍请
南泉念诵。泉乃白槌曰。请大众为狸奴白牯念摩
诃般若波罗蜜。甘拂袖便出。泉粥后。问典座。行者
在甚处。坐曰。当时便去也。泉便打破锅子。疏山如
颂云。特来设粥誇英俊。那知王老更风流。打破粥
锅呈丑拙。狸奴白牯一齐收。若贽者可谓能供养
无心道人矣。行乞有五种义。一由内證平等理。外
不见贫富相故。二离贪慢心偏利故。三有大定力。
不惧恶象淫女家故。四离凡夫猜嫌故。五破二乘
分别故。净名曰。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无论贵贱净
秽。俱證菩提。是为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须菩
提舍贫从富。大迦叶舍富从贫。则慈不均平。不为
等慈。阿难心中作如是念。即落意识分别。即属鬼
家活计。所以魔得其便。何似契此之行乞乎。常以
杖荷一布囊。并破席。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入廛
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醯醢鱼𦵔。才接入口。分少许
投囊中。时号长汀子。一日有僧在师前行。乃拊其
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僧曰。道得。即与汝一
文钱。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又一日在市立。僧问
和尚在这里作甚么。师曰等个人。僧曰。来也来也。
师曰。汝不是这个人。僧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
我一文钱。尝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
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若契此者。可谓得诸佛仪
318-A¶ 第 753c 页 X16-0753.png
式矣。世尊一日敕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
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
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
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噫。阿难若早了此。何至有
摩登之事。】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此云本性)以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
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
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
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
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
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合论曰。世尊悯众生流转三界。皆由著欲。于诸欲
中。惟淫为重。故经首叙摩登伽女。特言其故。谓溺
之为大患。绝之为大利。譬如牧羊鞭其后者。故于
机会处。必痛致其意焉。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
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即于女
根生大猛火。然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而乌
刍瑟摩以闻佛说多淫之人。成猛火聚。以火光三
昧。成阿罗汉。曰诸漏既消。生大宝𦦨。登无上觉。夫
无上觉。佛地也。而观淫性。则便能登之。无间狱。恶
道也。而从淫事。则便生陷之。又论十种习因。则首
叙淫习。曰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摩。研摩不休。如
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是故如来色目行淫。
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
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
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噫。阿难若早了此。何至有
摩登之事。】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此云本性)以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
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
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
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
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
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合论曰。世尊悯众生流转三界。皆由著欲。于诸欲
中。惟淫为重。故经首叙摩登伽女。特言其故。谓溺
之为大患。绝之为大利。譬如牧羊鞭其后者。故于
机会处。必痛致其意焉。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
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即于女
根生大猛火。然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而乌
刍瑟摩以闻佛说多淫之人。成猛火聚。以火光三
昧。成阿罗汉。曰诸漏既消。生大宝𦦨。登无上觉。夫
无上觉。佛地也。而观淫性。则便能登之。无间狱。恶
道也。而从淫事。则便生陷之。又论十种习因。则首
叙淫习。曰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摩。研摩不休。如
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是故如来色目行淫。
318-A¶ 第 754a 页 X16-0754.png
同名欲火。然后乃叙贪慢等。又毗柰耶宣说修行
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
则名为三无漏学。今断杀盗淫妄。而此经序淫于
先。又观世音菩萨自叙三十二应身说法。而梵天
王以欲心明悟。便与佛菩萨缘觉声闻同名解脱。
自馀二十八种。止名成就而巳。又以五种辛。发淫
增恚。令立三渐次以断之。名第一增进。又观淫欲。
过犹毒蛇。禁戒成就。父母肉眼。能观十方。是皆机
会处痛致其意者也。此论檃括一经脉络。反覆叮
咛。深明此经启教。必以断淫为首。务令人愓然毛
骨为悚。虽然。證实智者视一切声色。如幻如梦。又
恶足以滑其中哉。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之人。
犹如执火逆风而行。必烧手也。天神献玉女于佛。
欲以试佛。观佛道意而定遐迩。佛言。革囊众秽。尔
来何为。去。吾不用汝。天神逾敬。因问道意。佛为解
说。即得须陀洹果。又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汝
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
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
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否。舍利弗言。不也。幻
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佛。亦复如是。无有
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
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
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
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
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
则名为三无漏学。今断杀盗淫妄。而此经序淫于
先。又观世音菩萨自叙三十二应身说法。而梵天
王以欲心明悟。便与佛菩萨缘觉声闻同名解脱。
自馀二十八种。止名成就而巳。又以五种辛。发淫
增恚。令立三渐次以断之。名第一增进。又观淫欲。
过犹毒蛇。禁戒成就。父母肉眼。能观十方。是皆机
会处痛致其意者也。此论檃括一经脉络。反覆叮
咛。深明此经启教。必以断淫为首。务令人愓然毛
骨为悚。虽然。證实智者视一切声色。如幻如梦。又
恶足以滑其中哉。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之人。
犹如执火逆风而行。必烧手也。天神献玉女于佛。
欲以试佛。观佛道意而定遐迩。佛言。革囊众秽。尔
来何为。去。吾不用汝。天神逾敬。因问道意。佛为解
说。即得须陀洹果。又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汝
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
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
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否。舍利弗言。不也。幻
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佛。亦复如是。无有
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
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
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
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
318-A¶ 第 754b 页 X16-0754.png
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
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
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
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
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
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天女神力。能转舍利弗。先
梵天咒。不能毁阿难戒体。是两段经义。可谓两彩
一赛。】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
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通曰。此阿难发问。乃一经之领袖。自始至终。世尊
酬答无遗。所云奢摩他。此云至静。当空观。三摩钵
提。此云变化力用。当假观。禅那此云寂灭。不取幻
化及诸静相。当中观。圆觉经云。寂静奢摩他。如镜
临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
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證故。名究竟涅
槃。阿难一向多闻。于此素所修习焉者。何待于问。
然今日为幻术所加。则平昔所习观行。所修禅定
俱不得力。窃计十方如来。必有妙于此者。玩一妙
字。似彷佛窥见何藉劬劳肯綮脩證之旨。但不知
最初方便。何由悟入耳。圆觉亦云。唯除顿觉人。并
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
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
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
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
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天女神力。能转舍利弗。先
梵天咒。不能毁阿难戒体。是两段经义。可谓两彩
一赛。】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
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通曰。此阿难发问。乃一经之领袖。自始至终。世尊
酬答无遗。所云奢摩他。此云至静。当空观。三摩钵
提。此云变化力用。当假观。禅那此云寂灭。不取幻
化及诸静相。当中观。圆觉经云。寂静奢摩他。如镜
临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
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證故。名究竟涅
槃。阿难一向多闻。于此素所修习焉者。何待于问。
然今日为幻术所加。则平昔所习观行。所修禅定
俱不得力。窃计十方如来。必有妙于此者。玩一妙
字。似彷佛窥见何藉劬劳肯綮脩證之旨。但不知
最初方便。何由悟入耳。圆觉亦云。唯除顿觉人。并
318-A¶ 第 754c 页 X16-0754.png
法不随顺。原有一种顿门。但以见性为宗。故能见
性。则无心于止观。而止观自具。不能见性。虽日从
事于止观。而难敌魔境。唯见性则得妙矣。向后所
云妙明真心。妙庄严海妙明明妙。不一而足。皆以
酬彼妙字之意。而终之以偈曰。是名妙莲华。金刚
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
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此顿门也。故非寻常止观
禅定所及。昔雪峰三上投子。九上洞山。亦既多闻
矣。巳嗣德山。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
秪是打睡。峰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
来。头曰。作甚么。峰曰。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汉行
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秪管打睡。头喝曰。
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
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峰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
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
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峰曰。我实未稳在。
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
證明。不是处与你刬却。峰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
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
又见洞山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
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与么。自救也未彻在。峰
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
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头
喝曰。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峰曰。他后如
性。则无心于止观。而止观自具。不能见性。虽日从
事于止观。而难敌魔境。唯见性则得妙矣。向后所
云妙明真心。妙庄严海妙明明妙。不一而足。皆以
酬彼妙字之意。而终之以偈曰。是名妙莲华。金刚
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
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此顿门也。故非寻常止观
禅定所及。昔雪峰三上投子。九上洞山。亦既多闻
矣。巳嗣德山。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
秪是打睡。峰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
来。头曰。作甚么。峰曰。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汉行
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秪管打睡。头喝曰。
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
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峰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
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
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峰曰。我实未稳在。
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
證明。不是处与你刬却。峰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
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
又见洞山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
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与么。自救也未彻在。峰
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
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头
喝曰。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峰曰。他后如
318-A¶ 第 755a 页 X16-0755.png
何即是。头曰。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巳胸
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峰于言下大悟。便
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妙哉
妙哉。岂是一向坐禅。得这般话头来。】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
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
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
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
佛剃落。」
【通曰。阿难赖有此思惟。为初发心张本。故遭幻术。
不甚眩惑。虽入淫室。不毁戒体。但以三十二相观
如来。不免色见声求。犹存邪解。于佛真法身。尚遥
远在。随州法为禅师上堂。法身无相。不可以音声
求。妙道亡言。岂可以文字会。纵使超佛越祖。犹落
阶梯。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须是功熏不犯。影
迹不留。枯木寒岩。更无津润。幻人木马。情识皆空。
方能垂手入廛。转身异类。不见道无漏国中留不
住。却来烟坞卧寒沙。于此了了。岂必胜净妙明。紫
金光聚。而后乃称如来哉。】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
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轮转。」
【通曰。阿难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
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峰于言下大悟。便
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妙哉
妙哉。岂是一向坐禅。得这般话头来。】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
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
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
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
佛剃落。」
【通曰。阿难赖有此思惟。为初发心张本。故遭幻术。
不甚眩惑。虽入淫室。不毁戒体。但以三十二相观
如来。不免色见声求。犹存邪解。于佛真法身。尚遥
远在。随州法为禅师上堂。法身无相。不可以音声
求。妙道亡言。岂可以文字会。纵使超佛越祖。犹落
阶梯。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须是功熏不犯。影
迹不留。枯木寒岩。更无津润。幻人木马。情识皆空。
方能垂手入廛。转身异类。不见道无漏国中留不
住。却来烟坞卧寒沙。于此了了。岂必胜净妙明。紫
金光聚。而后乃称如来哉。】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
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轮转。」
【通曰。阿难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
318-A¶ 第 755b 页 X16-0755.png
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正欲识知常住真心性净
明体。不入轮转一段大事。又云。此相非是欲爱所
生。亦巳备知欲爱腥臊。杂乱妄想。是无始以来生
死根本。故佛叹曰善哉。真心常住。原无生灭。瞥起
妄想。故入轮回。无论欲爱粗浊。恶业非真。即缘觉
声闻。执情未化。亦皆是妄。妄想净尽。性体莹彻。本
自无生。又何轮转之有。此一部经。无非发明此意。
故知常住真心。即谓见性。见性则无事矣。灵云上
堂云。诸仁者。所有长短。尽在不常。且观四时草木。
叶落华开。何况尘劫来。天人七越。地水火风。成坏
轮转。因果将尽。三恶道苦。毛发不曾添减。唯根蒂
神识常存。上根者。遇善友伸明。当处解脱。便是道
场。中下痴愚。不能觉照。沉迷三界。流转生死。释尊
为伊。天上人间。设教證明。显发至道。汝等还会么
僧问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云曰。青山原不动。浮
云任去来。即此数语。可为此段经文注脚。添减一
字不得。】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合论曰。于此特言真发明性。则亦有妄发明性乎。
曰有之。曰何以辨之。曰任运遍知。本妙而常寂者。
真发明性。所谓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
以直心。是也。违时失候。妄觉而强知者。妄发明性。
明体。不入轮转一段大事。又云。此相非是欲爱所
生。亦巳备知欲爱腥臊。杂乱妄想。是无始以来生
死根本。故佛叹曰善哉。真心常住。原无生灭。瞥起
妄想。故入轮回。无论欲爱粗浊。恶业非真。即缘觉
声闻。执情未化。亦皆是妄。妄想净尽。性体莹彻。本
自无生。又何轮转之有。此一部经。无非发明此意。
故知常住真心。即谓见性。见性则无事矣。灵云上
堂云。诸仁者。所有长短。尽在不常。且观四时草木。
叶落华开。何况尘劫来。天人七越。地水火风。成坏
轮转。因果将尽。三恶道苦。毛发不曾添减。唯根蒂
神识常存。上根者。遇善友伸明。当处解脱。便是道
场。中下痴愚。不能觉照。沉迷三界。流转生死。释尊
为伊。天上人间。设教證明。显发至道。汝等还会么
僧问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云曰。青山原不动。浮
云任去来。即此数语。可为此段经文注脚。添减一
字不得。】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合论曰。于此特言真发明性。则亦有妄发明性乎。
曰有之。曰何以辨之。曰任运遍知。本妙而常寂者。
真发明性。所谓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
以直心。是也。违时失候。妄觉而强知者。妄发明性。
318-A¶ 第 755c 页 X16-0755.png
所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是也。本一体
也。以无性无时。故随所用之有异耳。任运寂常而
知。则合本妙。违时失候而觉。则合妄尘。马鸣曰。本
性清净。无明不觉。染心相现。虽有染心。性常明洁。
染心之相。即现行无明。明洁之性。即不动智体。有
僧问云庵。杂华论称现行无明。即是如来不动智。
此实难信。如何得解。时有童子方扫地。云庵呼之。
童子回首。云庵曰。非不动智乎。又问如何是汝佛
性。童子左右视。罔然而去。云庵曰。非现行无明乎。
真发明性。譬如明珠之光。常自照珠。孔子曰。思无
邪。近之矣。妄发明性。譬如东方将旦。澄滓之间。巳
有精色。易曰。蒙杂而著。近之矣。】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
所见。谁为爱乐。」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一诱也。世尊岂不知见者属
眼。爱者属心。然有见者。有为之见者。有爱者。有为
之爱者。故问谁为见。谁为爱。要阿难当下识取本
来人耳。若能回光返照。觅见了不可得。一切爱乐。
原无根株。顿入首楞严定。岂不快哉。后来衲僧家
多用此机。有僧问百丈。如何是佛。丈曰。汝是阿谁。
曰某甲。丈曰。汝识某甲否。曰分明个。丈乃举起拂
子。曰汝还见否。曰见。丈乃不语。僧所问者佛。丈竟
不语之佛只就他见处提撕。即此一则。浑然托得
楞严样子。】
也。以无性无时。故随所用之有异耳。任运寂常而
知。则合本妙。违时失候而觉。则合妄尘。马鸣曰。本
性清净。无明不觉。染心相现。虽有染心。性常明洁。
染心之相。即现行无明。明洁之性。即不动智体。有
僧问云庵。杂华论称现行无明。即是如来不动智。
此实难信。如何得解。时有童子方扫地。云庵呼之。
童子回首。云庵曰。非不动智乎。又问如何是汝佛
性。童子左右视。罔然而去。云庵曰。非现行无明乎。
真发明性。譬如明珠之光。常自照珠。孔子曰。思无
邪。近之矣。妄发明性。譬如东方将旦。澄滓之间。巳
有精色。易曰。蒙杂而著。近之矣。】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
所见。谁为爱乐。」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一诱也。世尊岂不知见者属
眼。爱者属心。然有见者。有为之见者。有爱者。有为
之爱者。故问谁为见。谁为爱。要阿难当下识取本
来人耳。若能回光返照。觅见了不可得。一切爱乐。
原无根株。顿入首楞严定。岂不快哉。后来衲僧家
多用此机。有僧问百丈。如何是佛。丈曰。汝是阿谁。
曰某甲。丈曰。汝识某甲否。曰分明个。丈乃举起拂
子。曰汝还见否。曰见。丈乃不语。僧所问者佛。丈竟
不语之佛只就他见处提撕。即此一则。浑然托得
楞严样子。】
318-A¶ 第 756a 页 X16-0756.png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
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
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
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
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
心与目。今何所在。」
【通曰。世尊问处。单明向上一路。曰将何所见。曰谁
为爱乐。分明用标指月。阿难答处。未离常情。只知
合尘。不知合觉。背觉合尘。伊谁之咎。六贼为媒。自
劫家宝。故阿难所谓心与目者。唯根与识。牵引尘
劳。流转生死。常住真心。犹如国王。日为所侵。净者
日浊。明者日暗。是心与目。乃性之贼也。必穷其巢
穴而荡除之。返流全一。六用不行。然后发本明耀。
六根互用。父母所生肉眼。洞见十方。则又何流转
之为咎哉。子湖枞禅师。尝夜大叫云。有贼有贼。其
徒竞起逐之。枞把住一人曰。拿住一个了也。其徒
曰不是。是某甲。枞拓开曰。是则是。只是不肯承当。
故承当得去。贼即是子。不能承当。子反成贼。恁般
说话。却与国君讨贼。另是一番播弄。具眼者别之。】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
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
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
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
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
318-A¶ 第 756b 页 X16-0756.png
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
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
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通曰。十种异生。如后列十二类生。胎卵湿化。有色
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
非无想。除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二类。非心眼伦。故
曰十种。张无尽以六凡四圣当之。非也。浮根四尘。
六根皆然。此但指眼根耳。地水火风。性本清净。而
地水火风之相。各皆摇动如尘。六根成就。藉此四
尘。六根沉于内。四大浮于外。故曰浮根四尘。十种
识心居内。眼在于面。不言可知。如来眼在于面。而
不敢确指识心居内者。如来巳离识故。法身圆满
无内外故。阿难言固斟酌而译语者亦自不苟。世
尊欲破心不在内。必先以讲堂林园户牖为喻。讲
堂喻身内。林园喻外物。户牖喻六根。而阿难其明
了之人也。若见阿难端的。原不属讲堂。不属林园。
不属户牖。而阿难去来自在。无内外可指。若执定
此心。惑为色身之内以脏腑为堂奥。以六门为户
牖揽外境为林园。非此无安身处。一旦堂𡉏牖坏。
境谢见亡。而所谓明了者将安在乎。世尊虽就彼
常情辨晢内外次第。亦灼然示以色身如幻。非所
宜执。如讲堂户牖。与我了无干涉云尔。智晖禅师
临别偈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脩盖。往来八十年。
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
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
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通曰。十种异生。如后列十二类生。胎卵湿化。有色
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
非无想。除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二类。非心眼伦。故
曰十种。张无尽以六凡四圣当之。非也。浮根四尘。
六根皆然。此但指眼根耳。地水火风。性本清净。而
地水火风之相。各皆摇动如尘。六根成就。藉此四
尘。六根沉于内。四大浮于外。故曰浮根四尘。十种
识心居内。眼在于面。不言可知。如来眼在于面。而
不敢确指识心居内者。如来巳离识故。法身圆满
无内外故。阿难言固斟酌而译语者亦自不苟。世
尊欲破心不在内。必先以讲堂林园户牖为喻。讲
堂喻身内。林园喻外物。户牖喻六根。而阿难其明
了之人也。若见阿难端的。原不属讲堂。不属林园。
不属户牖。而阿难去来自在。无内外可指。若执定
此心。惑为色身之内以脏腑为堂奥。以六门为户
牖揽外境为林园。非此无安身处。一旦堂𡉏牖坏。
境谢见亡。而所谓明了者将安在乎。世尊虽就彼
常情辨晢内外次第。亦灼然示以色身如幻。非所
宜执。如讲堂户牖。与我了无干涉云尔。智晖禅师
临别偈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脩盖。往来八十年。
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
318-A¶ 第 756c 页 X16-0756.png
时。彼此无妨碍。乃跏趺而逝。此憎爱俱忘。去来无
碍。将并其能见者而忘之矣。又何内外之可言哉。】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
及诸大众。有三摩提。(此资发变化定)名大佛顶首严楞王。具
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
难顶礼。伏受慈旨。」
【通曰。此一门超出。分明指出顿悟路头。惟在转识
成智。纯以金刚乾慧。乃可语真菩提路。末云。如是
妙法。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
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
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
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
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
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首尾呼应。必以超
出识阴为极则事。世尊洞彻世间生死相续。惟是
妄想种种。迷而不返。识阴若尽。则常住真心。乃得
现前。性净明体。与佛无异。故能破识阴。即入顿门。
阿难虽聪慧多闻。总不出识情分别。识情未除者。
惟在有得。而證菩提者。惟在无得。故下文七处徵
心。在阿难往往以有得自缚。世尊一一以无得而
荡除之。楞伽云。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此真速證
菩提之顿门也。二祖神光。断臂于初祖达磨前。乞
与安心法门。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
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使阿难能信七处徵心俱
碍。将并其能见者而忘之矣。又何内外之可言哉。】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
及诸大众。有三摩提。(此资发变化定)名大佛顶首严楞王。具
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
难顶礼。伏受慈旨。」
【通曰。此一门超出。分明指出顿悟路头。惟在转识
成智。纯以金刚乾慧。乃可语真菩提路。末云。如是
妙法。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
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
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
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
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
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首尾呼应。必以超
出识阴为极则事。世尊洞彻世间生死相续。惟是
妄想种种。迷而不返。识阴若尽。则常住真心。乃得
现前。性净明体。与佛无异。故能破识阴。即入顿门。
阿难虽聪慧多闻。总不出识情分别。识情未除者。
惟在有得。而證菩提者。惟在无得。故下文七处徵
心。在阿难往往以有得自缚。世尊一一以无得而
荡除之。楞伽云。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此真速證
菩提之顿门也。二祖神光。断臂于初祖达磨前。乞
与安心法门。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
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使阿难能信七处徵心俱
318-A¶ 第 757a 页 X16-0757.png
不可得。则金襕袈裟。岂独先付之迦叶哉。】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
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
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
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
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
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
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通曰。目见心知。不离根尘。由内达外。自是常见。世
尊乃即常见破之。既不知内。云何在内。虽有智者。
不得不屈于其辨。其实心肝脾胃。莫非知也。爪发
筋脉。莫非觉也。使非知觉。岂不块然一物而巳哉。
傅大士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
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
去处。秪这语声是。由此言之。谓觉了能知之心。住
在身内。亦无有不是处。云门拈宝藏论云。乾坤之
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
里。将三门来灯笼上。作么生。自代云。逐物意移。又
曰。云兴雷动。雪窦颂云。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云
冉冉。水漫漫。明月芦华君自看。此段公案。谓觉了
能知。与本觉圆明。容易誵讹。如明月芦华相似。务
须甄别。若甄别得出。不但灯笼露柱。顿彻云门心
宗。而身内之宝。亦与僧肇契合。非寻常弄精魂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
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
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
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
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
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
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通曰。目见心知。不离根尘。由内达外。自是常见。世
尊乃即常见破之。既不知内。云何在内。虽有智者。
不得不屈于其辨。其实心肝脾胃。莫非知也。爪发
筋脉。莫非觉也。使非知觉。岂不块然一物而巳哉。
傅大士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
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
去处。秪这语声是。由此言之。谓觉了能知之心。住
在身内。亦无有不是处。云门拈宝藏论云。乾坤之
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
里。将三门来灯笼上。作么生。自代云。逐物意移。又
曰。云兴雷动。雪窦颂云。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云
冉冉。水漫漫。明月芦华君自看。此段公案。谓觉了
能知。与本觉圆明。容易誵讹。如明月芦华相似。务
须甄别。若甄别得出。不但灯笼露柱。顿彻云门心
宗。而身内之宝。亦与僧肇契合。非寻常弄精魂者
318-A¶ 第 757b 页 X16-0757.png
所可藉口矣。】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
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
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佛告阿难及诸比丘。
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巳宿斋。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
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
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
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此云细香绵色如霜)汝眼见时。心
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
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
有是处。」
【通曰。阿难见处未真。不免随语生解。随语生解。正
是识情所在。世尊要与拔除识根。故一一刬却。令
阿难无屯札处。此真如国王讨贼。知贼之所在而
讨除之也。阿难谓心居身外。同佛了义。不为无见。
夫心者。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或神游八极。或梦历
数世。何尝拘拘一躯壳中。故云悟知我心实居身
外。又云是义必明。将无所惑。世尊设喻。他食必非
我饱。以例外心何关我身。躯命形也。故食不能以
相通。知觉神也。何内外之所能隔。只为阿难执定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
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
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佛告阿难及诸比丘。
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巳宿斋。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
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
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
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此云细香绵色如霜)汝眼见时。心
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
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
有是处。」
【通曰。阿难见处未真。不免随语生解。随语生解。正
是识情所在。世尊要与拔除识根。故一一刬却。令
阿难无屯札处。此真如国王讨贼。知贼之所在而
讨除之也。阿难谓心居身外。同佛了义。不为无见。
夫心者。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或神游八极。或梦历
数世。何尝拘拘一躯壳中。故云悟知我心实居身
外。又云是义必明。将无所惑。世尊设喻。他食必非
我饱。以例外心何关我身。躯命形也。故食不能以
相通。知觉神也。何内外之所能隔。只为阿难执定
318-A¶ 第 757c 页 X16-0757.png
在外。如一物然者。但能照外。不能照内。则身外是
心。身内非心。心在身外。身不能知。如他人食。我不
能饱。然眼之所见。心能分别。此心又何尝不在内
也。故谓在外者非也。昔曹山闻钟声。乃曰。阿㖿阿
㖿。僧问和尚作甚么。山曰。打著我心。僧无对。五祖
戒代云。作贼人心虚。又傅大士偈曰。诸佛乡村在
世界。四海山田遍满生。佛共众生同一体。众生是
佛之假名。若要见佛看三郡。田宅园林处处停。或
飞空虚中扰扰。或掷山水口轰轰。或结群朋来往
去。或复孤单而独行。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
巡五更。或乌或赤而或白。或紫或黑而黄青。或大
或小而新养。或老或少旧时生。或身腰上有灯火。
或羽翼上有琴筝。或游虚空乱上下。或生草木乱
纵横。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或钻木
孔为乡贯。或编草木作窠城。或转罗网为村巷。或
卧土石作阶厅。诸佛菩萨尽如是。这个名为舍卫
城。于此契證。谓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亦无有
不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
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
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
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
心。身内非心。心在身外。身不能知。如他人食。我不
能饱。然眼之所见。心能分别。此心又何尝不在内
也。故谓在外者非也。昔曹山闻钟声。乃曰。阿㖿阿
㖿。僧问和尚作甚么。山曰。打著我心。僧无对。五祖
戒代云。作贼人心虚。又傅大士偈曰。诸佛乡村在
世界。四海山田遍满生。佛共众生同一体。众生是
佛之假名。若要见佛看三郡。田宅园林处处停。或
飞空虚中扰扰。或掷山水口轰轰。或结群朋来往
去。或复孤单而独行。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
巡五更。或乌或赤而或白。或紫或黑而黄青。或大
或小而新养。或老或少旧时生。或身腰上有灯火。
或羽翼上有琴筝。或游虚空乱上下。或生草木乱
纵横。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或钻木
孔为乡贯。或编草木作窠城。或转罗网为村巷。或
卧土石作阶厅。诸佛菩萨尽如是。这个名为舍卫
城。于此契證。谓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亦无有
不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
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
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
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
318-A¶ 第 758a 页 X16-0758.png
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
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
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
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
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通曰。八识规矩云。愚者难分识与根。盖根识之难
辨久矣。若谓根非识。则根自根。识自识。识应见根。
若谓根即识。则彼死者眼根现存。何以不见。故知
五根但白净色照境而巳。识必明了分别。二家种
现。熏习不同。五根乃色法。即第八识亲相分。具执
受二义。是白净无记性。五识乃心法。即第八识见
分。三性皆具。但能明了。名性境属现量。故曰性境
现量通三性。至第六识方有分别。属比量非量。此
根与识之辨也。阿难谓彼根随见随即分别者是
也。谓潜伏根里如琉璃合者非也。果如琉璃合者。
眼见山河。亦见琉璃。则心见山河。亦应见眼。今不
见眼。则非潜伏根内明矣。此喻比度不真。正属非
量。据阿难所指觉了能知之心。但六识分别耳。此
识从何而起。以有七识为之传送也。以有八识为
之含藏也。纵令分别易泯。而行阴难除。纵令行阴
易销。而种子难化。今阿难于分别六识。尚且不知
落处。况复知所谓七识八识哉。落处且不知。况能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
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
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
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
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通曰。八识规矩云。愚者难分识与根。盖根识之难
辨久矣。若谓根非识。则根自根。识自识。识应见根。
若谓根即识。则彼死者眼根现存。何以不见。故知
五根但白净色照境而巳。识必明了分别。二家种
现。熏习不同。五根乃色法。即第八识亲相分。具执
受二义。是白净无记性。五识乃心法。即第八识见
分。三性皆具。但能明了。名性境属现量。故曰性境
现量通三性。至第六识方有分别。属比量非量。此
根与识之辨也。阿难谓彼根随见随即分别者是
也。谓潜伏根里如琉璃合者非也。果如琉璃合者。
眼见山河。亦见琉璃。则心见山河。亦应见眼。今不
见眼。则非潜伏根内明矣。此喻比度不真。正属非
量。据阿难所指觉了能知之心。但六识分别耳。此
识从何而起。以有七识为之传送也。以有八识为
之含藏也。纵令分别易泯。而行阴难除。纵令行阴
易销。而种子难化。今阿难于分别六识。尚且不知
落处。况复知所谓七识八识哉。落处且不知。况能
318-A¶ 第 758b 页 X16-0758.png
发兵而讨除之哉。此经始破六识窠白。故有七处
徵心。终捣八识枢穴。期于识阴都尽。此转识成智
之大略也。后文云。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及至一六
俱销。了无所寄。回视此段潜伏根里如琉璃合。不
发一大噱哉。虽然。善喻者无所不可。昔中邑洪禅
师。仰山往谢戒毕。问如何是佛性义。邑云。我与你
说个譬喻。如室有六窗。中安一猕猴。外有猕猴唤
云猩猩。猕猴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仰山礼谢
起曰。适蒙和尚譬喻。无不了知。更有一事。祗如内
猕猴睡著。外猕猴欲与相见。又且如何。邑下绳床
执仰山手作舞曰。猩猩与汝相见了。譬如蟭螟虫
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头叫云。地旷人稀。
相逢者少。云居锡云。中邑当时若不得仰山这一
语。何处有中邑也。崇寿稠云。还有人定得此道理
么。若定不得。只是个弄精魂脚手。佛性义在甚么
处。玄觉云。若不是仰山。争得见中邑。且道甚么处
是仰山得见中邑处。天童颂云。冻眠雪屋岁摧颓。
窈窕萝门夜不开。寒稿园林看变态。春风吹起律
筒灰。此颂分明赞叹仰山睡处。不堕于枯槁。正是
中邑与他相见处。恰恰一六俱销境界。然园林变
态如律筒灰。自与精魂脚手夐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
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
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
徵心。终捣八识枢穴。期于识阴都尽。此转识成智
之大略也。后文云。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及至一六
俱销。了无所寄。回视此段潜伏根里如琉璃合。不
发一大噱哉。虽然。善喻者无所不可。昔中邑洪禅
师。仰山往谢戒毕。问如何是佛性义。邑云。我与你
说个譬喻。如室有六窗。中安一猕猴。外有猕猴唤
云猩猩。猕猴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仰山礼谢
起曰。适蒙和尚譬喻。无不了知。更有一事。祗如内
猕猴睡著。外猕猴欲与相见。又且如何。邑下绳床
执仰山手作舞曰。猩猩与汝相见了。譬如蟭螟虫
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头叫云。地旷人稀。
相逢者少。云居锡云。中邑当时若不得仰山这一
语。何处有中邑也。崇寿稠云。还有人定得此道理
么。若定不得。只是个弄精魂脚手。佛性义在甚么
处。玄觉云。若不是仰山。争得见中邑。且道甚么处
是仰山得见中邑处。天童颂云。冻眠雪屋岁摧颓。
窈窕萝门夜不开。寒稿园林看变态。春风吹起律
筒灰。此颂分明赞叹仰山睡处。不堕于枯槁。正是
中邑与他相见处。恰恰一六俱销境界。然园林变
态如律筒灰。自与精魂脚手夐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
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
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
318-A¶ 第 758c 页 X16-0758.png
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
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
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
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
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
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
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巳知。身
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
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只疑滞不能见内一语。生出许多转计。
潜根既非。毋乃见暗即是乎。此见暗转计更多。阿
难虽未明言。世尊一一拈出破之。始以所见之暗
为对不对。若对则成境矣。不对则非见矣。是暗固
不可谓之内也。既以能见之见但由返观非假目
视。若开目返观。可以见暗。则开眼返观。亦可见面。
面不可见。暗岂能知。是见必不能见内也。若复以
心识默对。此为腑藏。此为面目。即可名见。则此心
眼不在虚空乎。既以心眼本在虚空。如魇寤者。能
见自巳面目。则如来之身亦即汝身乎。既又以如
来之见即我之见。如来之身即我之身。则阿难一
身。不成两佛乎。此从内对中翻出许多转计。内对
必不可成。则见暗必不可谓之见内也。虽然。能见
者本自暗也。而谁其见之。云门垂语云。人人尽有
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光。明自
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
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
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
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
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
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巳知。身
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
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只疑滞不能见内一语。生出许多转计。
潜根既非。毋乃见暗即是乎。此见暗转计更多。阿
难虽未明言。世尊一一拈出破之。始以所见之暗
为对不对。若对则成境矣。不对则非见矣。是暗固
不可谓之内也。既以能见之见但由返观非假目
视。若开目返观。可以见暗。则开眼返观。亦可见面。
面不可见。暗岂能知。是见必不能见内也。若复以
心识默对。此为腑藏。此为面目。即可名见。则此心
眼不在虚空乎。既以心眼本在虚空。如魇寤者。能
见自巳面目。则如来之身亦即汝身乎。既又以如
来之见即我之见。如来之身即我之身。则阿难一
身。不成两佛乎。此从内对中翻出许多转计。内对
必不可成。则见暗必不可谓之见内也。虽然。能见
者本自暗也。而谁其见之。云门垂语云。人人尽有
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光。明自
318-A¶ 第 759a 页 X16-0759.png
代云厨库三门。又曰好事不如无。雪窦颂云。自照
列孤明。为君通一线。华谢树无影。看时谁不见。见
不见。倒骑牛兮入佛殿。若解得倒骑牛入佛殿底
道理。即谓见暗名见内者。亦无有不是处。】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
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
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
今既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
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
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
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
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
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巳死。
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
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
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
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
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
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
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
随有。无有是处。」
【通曰。触头头知。触足足知。岂不是随所合处心则
随有。然随所合处。心则随有。随所不合处。心则总
无。岂不是断常邪见。世尊姑无暇责此。但就彼合
列孤明。为君通一线。华谢树无影。看时谁不见。见
不见。倒骑牛兮入佛殿。若解得倒骑牛入佛殿底
道理。即谓见暗名见内者。亦无有不是处。】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
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
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
今既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
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
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
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
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
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巳死。
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
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
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
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
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
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
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
随有。无有是处。」
【通曰。触头头知。触足足知。岂不是随所合处心则
随有。然随所合处。心则随有。随所不合处。心则总
无。岂不是断常邪见。世尊姑无暇责此。但就彼合
318-A¶ 第 759b 页 X16-0759.png
之一字。详辨其非。合必有体。若无体者。合义不成。
如无七尘。即无十九界。若有体者。此体既非外来。
又非内出。以心体论。为一体乎。为多体乎。其在人
身。为遍体乎。为不遍体乎。借以手挃一支。而觉随
挃有。是觉为一体。应咸在矣。是觉为多体。应多人
矣。是觉为遍体。则挃无在矣。是觉为不遍体。则挃
有所不知矣。此四俱非。即无定体。何由与之合哉。
随所合者。合其一体乎。合其多体乎。合其遍体乎。
合其不遍体乎。合彼则遗此。合此则遗彼。且非一
非多。非遍非不遍。而卒不可合也。既不能合。何以
见其随有哉。世尊虽以此辨其随所合之非。然亦
明示以真心无体之妙。无体则无合。心境不相到。
当处解脱。本自无生。而何谓法生则种种心生乎。
心生种种法生。与三界唯心之旨不殊。故不必辨。
法生种种心生。以心本无生。因境有观之。亦自无
病。而阿难引以證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随波逐
浪之心。而非对境数起之心也。故悟心无体。即数
起不为碍。缘起无生故也。有僧问夹山。拨尘见佛
时如何。山曰。直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僧举
问石霜。拨尘见佛时如何。霜云渠无国土。何处逢
渠。僧回举似夹山。山上堂云。门庭施设。不如老僧。
入理深谈。犹较石霜百步。天童颂云。拂牛剑气洗
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一旦氛尘清四海。垂衣皇
化自无为。丹霞颂云。当机一句玉珊珊。内外玲珑
如无七尘。即无十九界。若有体者。此体既非外来。
又非内出。以心体论。为一体乎。为多体乎。其在人
身。为遍体乎。为不遍体乎。借以手挃一支。而觉随
挃有。是觉为一体。应咸在矣。是觉为多体。应多人
矣。是觉为遍体。则挃无在矣。是觉为不遍体。则挃
有所不知矣。此四俱非。即无定体。何由与之合哉。
随所合者。合其一体乎。合其多体乎。合其遍体乎。
合其不遍体乎。合彼则遗此。合此则遗彼。且非一
非多。非遍非不遍。而卒不可合也。既不能合。何以
见其随有哉。世尊虽以此辨其随所合之非。然亦
明示以真心无体之妙。无体则无合。心境不相到。
当处解脱。本自无生。而何谓法生则种种心生乎。
心生种种法生。与三界唯心之旨不殊。故不必辨。
法生种种心生。以心本无生。因境有观之。亦自无
病。而阿难引以證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随波逐
浪之心。而非对境数起之心也。故悟心无体。即数
起不为碍。缘起无生故也。有僧问夹山。拨尘见佛
时如何。山曰。直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僧举
问石霜。拨尘见佛时如何。霜云渠无国土。何处逢
渠。僧回举似夹山。山上堂云。门庭施设。不如老僧。
入理深谈。犹较石霜百步。天童颂云。拂牛剑气洗
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一旦氛尘清四海。垂衣皇
化自无为。丹霞颂云。当机一句玉珊珊。内外玲珑
318-A¶ 第 759c 页 X16-0759.png
溢目寒。无漏国中留不住。月华影里见应难。即此
一则。拨尘见佛。尚自不逢。况合尘而觅觉。抑亦颠
倒甚矣。虽然。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随所合处。何患无有。】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
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
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
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
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
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
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
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
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
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
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
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
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至此。方明识生其中。谓六识分别。介乎
根尘之间。较前潜伏根里之说。尤为有据。但指所
谓中者。既非在内。又非在处。唯以根境相交。从中
有分别之识。乃指为心。不知根尘识三。相依而立。
如交芦然。原无自性。今确定谓在中间。若有定位
然者。为兼二乎。为不兼二乎。兼则一知一不知。角
一则。拨尘见佛。尚自不逢。况合尘而觅觉。抑亦颠
倒甚矣。虽然。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随所合处。何患无有。】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
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
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
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
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
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
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
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
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
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
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
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
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至此。方明识生其中。谓六识分别。介乎
根尘之间。较前潜伏根里之说。尤为有据。但指所
谓中者。既非在内。又非在处。唯以根境相交。从中
有分别之识。乃指为心。不知根尘识三。相依而立。
如交芦然。原无自性。今确定谓在中间。若有定位
然者。为兼二乎。为不兼二乎。兼则一知一不知。角
318-A¶ 第 760a 页 X16-0760.png
立而不成中。不兼则非知非不知。无体而不成中。
然则中将安在。故谓当在中间者非也。若论真心。
亦兼二。亦不兼二。何谓兼二。如来藏中。原具见相
二分。如后举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何杂乱之有。何
谓不兼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如后举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何尝无体性哉。若信得此心非知非不
知。原无自性。亦无在中之相。乃深明乎中者也。东
印土国王。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斋次。王乃问诸
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入息不居阴
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
一卷两卷。王便礼拜。天童颂云。云犀玩月灿含辉。
木马游春骏不羁。眉底一双寒碧眼。看经那到透
牛皮。明白心超旷劫。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
灵机。寒山忘却来时路。拾得相将携手归。此祖师
门风。二边不立。中道不安。虚玄大道无著真宗。最
为第一。故非六识根尘所及。若寒山拾得。去来自
在。绝无纤毫识情挂胸次间。足与二十七祖相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
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
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
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
然则中将安在。故谓当在中间者非也。若论真心。
亦兼二。亦不兼二。何谓兼二。如来藏中。原具见相
二分。如后举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何杂乱之有。何
谓不兼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如后举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何尝无体性哉。若信得此心非知非不
知。原无自性。亦无在中之相。乃深明乎中者也。东
印土国王。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斋次。王乃问诸
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入息不居阴
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
一卷两卷。王便礼拜。天童颂云。云犀玩月灿含辉。
木马游春骏不羁。眉底一双寒碧眼。看经那到透
牛皮。明白心超旷劫。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
灵机。寒山忘却来时路。拾得相将携手归。此祖师
门风。二边不立。中道不安。虚玄大道无著真宗。最
为第一。故非六识根尘所及。若寒山拾得。去来自
在。绝无纤毫识情挂胸次间。足与二十七祖相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
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
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
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
318-A¶ 第 760b 页 X16-0760.png
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
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所引无著。未尝不是。但多了一切二字。
是对境而言无著。境在则无著在。且谓俱无所在。
几于断灭。语便矛盾。若一切物象俱无者。何处更
容不著。既有不著。则物象不可谓之无也。若无不
著之相。可言无在。非无不著。不著即是相也。有不
著之相在。即是心在。心实在于不著。而何以谓之
俱无所在乎。心既有在。而又何以谓之无著乎。先
即能以明所。不可名无。次即所以明能。相有则在。
故无著之义不成。昔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
来时如何。州曰。放下著。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
甚么。州曰。恁么则担取去。尊者言下大悟。黄龙颂
云。一物不将来。两肩担不起。言下忽知非。心中无
限喜。毒恶既忘怀。蛇虎为知巳。寥寥千百年。清风
犹未巳。天童颂云。不妨细行轮先手。自觉心粗愧
撞头。局破腰间柯斧烂。洗清凡骨共仙游。此颂无
著也无。故得自在。大都从境上见无著者。离境则
无无著。从性上见无著者。无著即是自性。但存一
无著之意。便不可。】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
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
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所引无著。未尝不是。但多了一切二字。
是对境而言无著。境在则无著在。且谓俱无所在。
几于断灭。语便矛盾。若一切物象俱无者。何处更
容不著。既有不著。则物象不可谓之无也。若无不
著之相。可言无在。非无不著。不著即是相也。有不
著之相在。即是心在。心实在于不著。而何以谓之
俱无所在乎。心既有在。而又何以谓之无著乎。先
即能以明所。不可名无。次即所以明能。相有则在。
故无著之义不成。昔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
来时如何。州曰。放下著。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
甚么。州曰。恁么则担取去。尊者言下大悟。黄龙颂
云。一物不将来。两肩担不起。言下忽知非。心中无
限喜。毒恶既忘怀。蛇虎为知巳。寥寥千百年。清风
犹未巳。天童颂云。不妨细行轮先手。自觉心粗愧
撞头。局破腰间柯斧烂。洗清凡骨共仙游。此颂无
著也无。故得自在。大都从境上见无著者。离境则
无无著。从性上见无著者。无著即是自性。但存一
无著之意。便不可。】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
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
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318-A¶ 第 760c 页 X16-0760.png
唯愿世尊大慈哀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此云寂静)令诸
阐提(此云信不具)隳弥戾车。(此云恶见)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及
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通曰。据此时阿难见地。犹未能按伏识情。至湛不
摇处。所以未得无漏。始以觉了能知为有物矣。故
曰在内在外在根。既知非物矣。而犹以为有识也。
故曰随合而有。识生其中。及知识俱泯。而后信其
无著。然有意无著。是亦著也。故一切无著。仅断七
识。尚未至恬静之地。即至恬静。犹坐在八识窠窟
中。外道所谓冥谛也。若奢摩他路。是转识成智边
事。虽圣解不容注念。矧凡情可得而牵引之乎。故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方名真际所诣。既知真际。不
为淫术所转。非但自證寂静。且令一切凡夫信不
具者。破除恶见也。端师子读楞严有颂云。七处徵
心心不遂。懵懂阿难不瞥地。直饶徵得见无心。也
是泥里洗土块。可谓具眼者。】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
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通曰。放光动地。旧以为不思议境界。然亦可以意
会。养生家精神完固。昏夜中目光炯炯。无物不睹。
况世尊多劫成就。其光有不晃曜者乎。祈求家运
动元气。可以兴云致雨。况世尊清净法身未可涯
阐提(此云信不具)隳弥戾车。(此云恶见)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及
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通曰。据此时阿难见地。犹未能按伏识情。至湛不
摇处。所以未得无漏。始以觉了能知为有物矣。故
曰在内在外在根。既知非物矣。而犹以为有识也。
故曰随合而有。识生其中。及知识俱泯。而后信其
无著。然有意无著。是亦著也。故一切无著。仅断七
识。尚未至恬静之地。即至恬静。犹坐在八识窠窟
中。外道所谓冥谛也。若奢摩他路。是转识成智边
事。虽圣解不容注念。矧凡情可得而牵引之乎。故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方名真际所诣。既知真际。不
为淫术所转。非但自證寂静。且令一切凡夫信不
具者。破除恶见也。端师子读楞严有颂云。七处徵
心心不遂。懵懂阿难不瞥地。直饶徵得见无心。也
是泥里洗土块。可谓具眼者。】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
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通曰。放光动地。旧以为不思议境界。然亦可以意
会。养生家精神完固。昏夜中目光炯炯。无物不睹。
况世尊多劫成就。其光有不晃曜者乎。祈求家运
动元气。可以兴云致雨。况世尊清净法身未可涯
318-A¶ 第 761a 页 X16-0761.png
量。普佛世界有不震动者乎。世尊建大法幢。必先
有所表。所云令诸世界合成一界。隐然有会妄归
真之意。若是上根利智。见如是光。睹如是事。即获
本心。證无生忍。圆照禅师上堂云。看看。烁烁瑞光。
照大千界。百亿微尘国土。百亿大海水。百亿须弥
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乃至微尘刹土。皆于光
中一时发现。诸仁者还见么。若也见得。许汝亲在
瑞光。若也不见。莫道瑞光不照。好参人人皆有此
光。何为圆照便见。众人便不见。悟与不悟耳。法性
本周。妄尘不隔。智境本圆。情量不碍。若悟自心。便
知此等皆屋里事。】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
如恶叉聚。(果名一蒂三实无孤生者)诸脩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
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
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脩习。犹如煮砂。欲成嘉
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
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
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
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
不自觉。枉入诸趣。」
【通曰。七处徵心。皆指其非。为其用攀缘心为自性
也。阿难亦知此心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为彼所转。当由不知真际所诣。亦隐隐窥见菩提
涅槃。元清净体。愿佛开示。故世尊明白分析而语
有所表。所云令诸世界合成一界。隐然有会妄归
真之意。若是上根利智。见如是光。睹如是事。即获
本心。證无生忍。圆照禅师上堂云。看看。烁烁瑞光。
照大千界。百亿微尘国土。百亿大海水。百亿须弥
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乃至微尘刹土。皆于光
中一时发现。诸仁者还见么。若也见得。许汝亲在
瑞光。若也不见。莫道瑞光不照。好参人人皆有此
光。何为圆照便见。众人便不见。悟与不悟耳。法性
本周。妄尘不隔。智境本圆。情量不碍。若悟自心。便
知此等皆屋里事。】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
如恶叉聚。(果名一蒂三实无孤生者)诸脩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
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
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脩习。犹如煮砂。欲成嘉
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
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
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
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
不自觉。枉入诸趣。」
【通曰。七处徵心。皆指其非。为其用攀缘心为自性
也。阿难亦知此心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为彼所转。当由不知真际所诣。亦隐隐窥见菩提
涅槃。元清净体。愿佛开示。故世尊明白分析而语
318-A¶ 第 761b 页 X16-0761.png
之。前云。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即此用攀
缘心为自性者。乃无始来生死之根本也。前云。皆
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此菩提涅槃。元清
净体。乃无始来不生不灭之根本也。轮转生死。惑
业苦三。生必同聚。故如恶叉聚。不但天魔外道。决
入轮回。即声闻缘觉。错乱修习。总名颠倒。何以故。
以生灭为因故。若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本自不生不灭也。如后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
亡。与此同旨。此即妄想生起之由。既落妄想。遂遗
本性。遗此本明故入诸趣。而不能成无上菩提也。
有客来谒长沙。沙召尚书。其人应诺。沙曰。不是尚
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秪对。别有第二主人。沙
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秪对时。莫是
弟子主人否。沙曰。非但秪对与不秪对时。无始劫
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秪为
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然则本来人何由而识。杂华出现品云。佛子。无一
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
不證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
前。天童颂云。天盖地载。成团作块。周法界而无边。
析邻虚而无内。及尽玄微。谁分向背。佛祖来偿口
业债。问取南泉王老师。人人只吃一茎菜。既是人
人具有底道理。何故不能俱證菩提。乃至别成声
闻缘觉等。圆觉经云。一切众生。妄见流转。厌流转
缘心为自性者。乃无始来生死之根本也。前云。皆
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此菩提涅槃。元清
净体。乃无始来不生不灭之根本也。轮转生死。惑
业苦三。生必同聚。故如恶叉聚。不但天魔外道。决
入轮回。即声闻缘觉。错乱修习。总名颠倒。何以故。
以生灭为因故。若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本自不生不灭也。如后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
亡。与此同旨。此即妄想生起之由。既落妄想。遂遗
本性。遗此本明故入诸趣。而不能成无上菩提也。
有客来谒长沙。沙召尚书。其人应诺。沙曰。不是尚
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秪对。别有第二主人。沙
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秪对时。莫是
弟子主人否。沙曰。非但秪对与不秪对时。无始劫
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秪为
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然则本来人何由而识。杂华出现品云。佛子。无一
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
不證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
前。天童颂云。天盖地载。成团作块。周法界而无边。
析邻虚而无内。及尽玄微。谁分向背。佛祖来偿口
业债。问取南泉王老师。人人只吃一茎菜。既是人
人具有底道理。何故不能俱證菩提。乃至别成声
闻缘觉等。圆觉经云。一切众生。妄见流转。厌流转
318-A¶ 第 761c 页 X16-0761.png
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
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然则识取不生不灭根
本。非大悟彻不可。】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
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
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
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
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
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
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
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二诱也。汝今见否。阿难言见。
但于此猛省。便见识精元明。不容拟议。不容安排。
菩提涅槃。充然自足。才涉分疏。即入比量。即系六
识用事。黏湛发知。去真性远矣。故佛咄之云。此非
汝心。若于咄时忙然自失。忽尔回光。本觉自在。何
谓离此觉知。更无所有。此觉知者。对前尘而有分
别。尘去则无。故名虚妄著相之想。若本觉者。不依
尘而有生灭。故名真性。然觉一而巳矣。为此觉知
遮蔽本觉面目。是觉知者。实本觉之贼也。若认觉
知为自心者。是认贼为子。弃不生灭而守生灭。其
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然则识取不生不灭根
本。非大悟彻不可。】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
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
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
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
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
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
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
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二诱也。汝今见否。阿难言见。
但于此猛省。便见识精元明。不容拟议。不容安排。
菩提涅槃。充然自足。才涉分疏。即入比量。即系六
识用事。黏湛发知。去真性远矣。故佛咄之云。此非
汝心。若于咄时忙然自失。忽尔回光。本觉自在。何
谓离此觉知。更无所有。此觉知者。对前尘而有分
别。尘去则无。故名虚妄著相之想。若本觉者。不依
尘而有生灭。故名真性。然觉一而巳矣。为此觉知
遮蔽本觉面目。是觉知者。实本觉之贼也。若认觉
知为自心者。是认贼为子。弃不生灭而守生灭。其
318-A¶ 第 762a 页 X16-0762.png
轮转也何疑。虽然。离此觉知。更觅别有本觉。则又
不可。天童略举云。若能推底是汝心。则认贼为子。
脩山主云。若能推底不是汝心。则认子为贼。天童
拈云。如今推也。是子是贼。买帽相头。食鱼去骨。即
如天童还有拣择否。六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
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
后念离境即菩提。此犹翻掌覆掌之说。永嘉曰。无
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则洞彻乎不二
之门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
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
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
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
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
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
示未悟。」
【通曰。阿难情竭见枯。乃谓无心同诸土木。此处正
好承当去。却省得许多心力。奈何认定一个觉知。
不肯放下。昔大朗初参马祖。祖问汝来何求。曰求
佛知见。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何来。曰
南岳来。祖曰。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
彼。不宜他往。朗归石头。便问如何是佛。头曰。汝无
佛性。朗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头曰。蠢动含灵。却
有佛性。曰慧朗为甚么却无。头曰。为汝不肯承当。
不可。天童略举云。若能推底是汝心。则认贼为子。
脩山主云。若能推底不是汝心。则认子为贼。天童
拈云。如今推也。是子是贼。买帽相头。食鱼去骨。即
如天童还有拣择否。六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
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
后念离境即菩提。此犹翻掌覆掌之说。永嘉曰。无
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则洞彻乎不二
之门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
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
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
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
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
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
示未悟。」
【通曰。阿难情竭见枯。乃谓无心同诸土木。此处正
好承当去。却省得许多心力。奈何认定一个觉知。
不肯放下。昔大朗初参马祖。祖问汝来何求。曰求
佛知见。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何来。曰
南岳来。祖曰。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
彼。不宜他往。朗归石头。便问如何是佛。头曰。汝无
佛性。朗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头曰。蠢动含灵。却
有佛性。曰慧朗为甚么却无。头曰。为汝不肯承当。
318-A¶ 第 762b 页 X16-0762.png
朗于言下信入。住后。凡学者至。皆曰。去去。汝无佛
性。其接机大约如此。此岂离觉知更无所有者哉。】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
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
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
切心而无自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
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
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
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
叱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
别性。即汝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
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
法身同于断灭。其谁脩證无生法忍。」
【通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影像重重。唯镜所现。
六尘如形。分别如影。影因形有。心因尘有。斯则前
尘分别影事。动属前尘。静属法尘。故内守幽閒。虽
无前尘影子。却有幽闲影子。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为其所执者识。而非本觉常住真心也。常住真心。
远离一切分别。如大圆镜。远离动静二尘。此心本
自无染。故曰清净。染而不染。故曰妙净。一切因果
世界微尘。因之而立。乃九界妄心之本性也。故曰
性一切心。若见此心。即离分别而有自性。是自性
性。其接机大约如此。此岂离觉知更无所有者哉。】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
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
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
切心而无自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
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
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
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
叱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
别性。即汝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
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
法身同于断灭。其谁脩證无生法忍。」
【通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影像重重。唯镜所现。
六尘如形。分别如影。影因形有。心因尘有。斯则前
尘分别影事。动属前尘。静属法尘。故内守幽閒。虽
无前尘影子。却有幽闲影子。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为其所执者识。而非本觉常住真心也。常住真心。
远离一切分别。如大圆镜。远离动静二尘。此心本
自无染。故曰清净。染而不染。故曰妙净。一切因果
世界微尘。因之而立。乃九界妄心之本性也。故曰
性一切心。若见此心。即离分别而有自性。是自性
318-A¶ 第 762c 页 X16-0762.png
不随分别而为有无者也。如尘离影而有镜体。是
镜体不随尘影而为生灭者也。若执分别觉知为
自性者。但执影为镜耳。对尘则有。离尘则无。如镜
中之影。原无自体。终归断灭。若是而可以證无生
乎。故知心自有体。本非断灭。前咄云此非汝心。为
所认者虚妄断灭心。非本来真实心也。岂真无心
哉。玄沙上堂云。更有一般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
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恁么为善知识。
大赚人知么。我今问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
为甚么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
为甚么有昭昭时。还会么。这个唤做认贼作子。是
生死根本妄想缘气。汝欲识根由么。我向汝道。昭
昭灵灵。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便道。此
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
兔角。仁者真实在甚么处。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
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古人向汝道。圆成
正遍。遍周沙界。我今少分为汝。智者可以譬喻得
解。汝还见南阎浮提日么。世间人所作兴营。养身
活命。种种心行。莫非皆承日光成立。秪如日体还
有许多般心行么。还有不周遍处么。欲识金刚体。
亦须如是看。秪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国土。色空明
暗。及汝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直是天
人群生类。所作业次。受生果报。有情无情。莫非尽
承汝威光。乃至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尽
镜体不随尘影而为生灭者也。若执分别觉知为
自性者。但执影为镜耳。对尘则有。离尘则无。如镜
中之影。原无自体。终归断灭。若是而可以證无生
乎。故知心自有体。本非断灭。前咄云此非汝心。为
所认者虚妄断灭心。非本来真实心也。岂真无心
哉。玄沙上堂云。更有一般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
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恁么为善知识。
大赚人知么。我今问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
为甚么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
为甚么有昭昭时。还会么。这个唤做认贼作子。是
生死根本妄想缘气。汝欲识根由么。我向汝道。昭
昭灵灵。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便道。此
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
兔角。仁者真实在甚么处。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
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古人向汝道。圆成
正遍。遍周沙界。我今少分为汝。智者可以譬喻得
解。汝还见南阎浮提日么。世间人所作兴营。养身
活命。种种心行。莫非皆承日光成立。秪如日体还
有许多般心行么。还有不周遍处么。欲识金刚体。
亦须如是看。秪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国土。色空明
暗。及汝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直是天
人群生类。所作业次。受生果报。有情无情。莫非尽
承汝威光。乃至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尽
318-A¶ 第 763a 页 X16-0763.png
承汝威光。秪如金刚体。还有凡夫诸佛么。有汝心
行么。不可道无便得当去也。知么。玄沙因阅楞严。
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脩多罗冥契。即此一
段纵口所说。一一与经旨不殊。至谓尽承威光之
力。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更觉精采。又佛眼之嗣
竹庵圭和尚。与伯父持一居士。俱喜楞严经。庵曰。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正是生死根本。士骇曰。佛妄
说耶。庵曰。佛固不妄。且约只今居士对面徵诘之
心果安在。士叹曰。佛说解第一空。名师子吼。汝行
矣。无滞此。庵后上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
离见。见不能及。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送落
华。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常恨
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喝一喝云。三十年
后。莫道能仁教坏人家儿女。据竹庵见处。即离前
尘。亦无分别自性可得。自善转楞严者。正是见犹
离见见不能及一段真风。可与玄沙同参。】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
诸脩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
不成圣果。」
【通曰。九次第定。如后举四禅四空等天。但言其果。
未及其脩。此谓脩学人九次第定。从一禅入一禅。
次第而脩。当如大般若所云。离欲恶不善法。有寻
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寻伺寂静。住内
行么。不可道无便得当去也。知么。玄沙因阅楞严。
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脩多罗冥契。即此一
段纵口所说。一一与经旨不殊。至谓尽承威光之
力。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更觉精采。又佛眼之嗣
竹庵圭和尚。与伯父持一居士。俱喜楞严经。庵曰。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正是生死根本。士骇曰。佛妄
说耶。庵曰。佛固不妄。且约只今居士对面徵诘之
心果安在。士叹曰。佛说解第一空。名师子吼。汝行
矣。无滞此。庵后上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
离见。见不能及。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送落
华。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常恨
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喝一喝云。三十年
后。莫道能仁教坏人家儿女。据竹庵见处。即离前
尘。亦无分别自性可得。自善转楞严者。正是见犹
离见见不能及一段真风。可与玄沙同参。】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
诸脩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
不成圣果。」
【通曰。九次第定。如后举四禅四空等天。但言其果。
未及其脩。此谓脩学人九次第定。从一禅入一禅。
次第而脩。当如大般若所云。离欲恶不善法。有寻
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寻伺寂静。住内
318-A¶ 第 763b 页 X16-0763.png
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
具足住。离喜住舍。具念正知。身受圣乐。能说能舍。
具念乐住。入第三静虑具足住。断乐断苦。先喜忧
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住。超一
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
边处具足住。超一切空。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
住。超一切识无边。入无所有具足住。超无所有。入
非想非非想具足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
想受具足住。是为九次第定。皆有为功用。忻取有
为善果。故曰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为其所执者。入
识中微细生灭妄想而修。未能见无生真性。当下
寂灭。是真无为法故未得漏尽。若大阿罗汉。巳證
灭受想定。是名无漏。今九次第定亦證灭受想定。
何为有漏。以有妄想而證涅槃。纵得灭尽定。未为
真实。黄檗云。一切众生。轮回不息生死者。意缘走
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难化之
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禦其心。然后调伏。
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
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六道。地狱脩罗。皆由心造。
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
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
性自本来清净。即是脩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
意。纵你广学勤苦脩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
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脩行。当复何
具足住。离喜住舍。具念正知。身受圣乐。能说能舍。
具念乐住。入第三静虑具足住。断乐断苦。先喜忧
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住。超一
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
边处具足住。超一切空。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
住。超一切识无边。入无所有具足住。超无所有。入
非想非非想具足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
想受具足住。是为九次第定。皆有为功用。忻取有
为善果。故曰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为其所执者。入
识中微细生灭妄想而修。未能见无生真性。当下
寂灭。是真无为法故未得漏尽。若大阿罗汉。巳證
灭受想定。是名无漏。今九次第定亦證灭受想定。
何为有漏。以有妄想而證涅槃。纵得灭尽定。未为
真实。黄檗云。一切众生。轮回不息生死者。意缘走
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难化之
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禦其心。然后调伏。
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
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六道。地狱脩罗。皆由心造。
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
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
性自本来清净。即是脩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
意。纵你广学勤苦脩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
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脩行。当复何
318-A¶ 第 763c 页 X16-0763.png
益。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
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
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如人卧疾。攀缘都息。
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粉不定。任你
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秪向凡圣中坐。诸
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
还坠。却归生死轮回。如斯脩行。不解佛意。虚受辛
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
药。吁。大乘法药。尚不济事。况九次第定乎。故知错
乱脩习。难成圣果。】
「阿难闻巳。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脩。
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
虽有多闻。若不脩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
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通曰。舍父逃逝。法华亦有是喻。穷露他方。冀指衣
珠。浸浸乎有还家之望矣。二障。谓烦恼障。所知障。
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结业受报。所知障障慧。慧
不解脱。不了法空故。阿难明知二障所缠。又知所
谓寂常心性。何故道眼不开。甚矣透脱之难也。僧
问药山。学人拟归乡时如何。山曰。汝父母遍身红
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曰恁么则不归去也。
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
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如人卧疾。攀缘都息。
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粉不定。任你
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秪向凡圣中坐。诸
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
还坠。却归生死轮回。如斯脩行。不解佛意。虚受辛
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
药。吁。大乘法药。尚不济事。况九次第定乎。故知错
乱脩习。难成圣果。】
「阿难闻巳。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脩。
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
虽有多闻。若不脩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
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通曰。舍父逃逝。法华亦有是喻。穷露他方。冀指衣
珠。浸浸乎有还家之望矣。二障。谓烦恼障。所知障。
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结业受报。所知障障慧。慧
不解脱。不了法空故。阿难明知二障所缠。又知所
谓寂常心性。何故道眼不开。甚矣透脱之难也。僧
问药山。学人拟归乡时如何。山曰。汝父母遍身红
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曰恁么则不归去也。
318-A¶ 第 764a 页 X16-0764.png
山曰。汝却须归去。汝若归去。我示汝个休粮方子。
曰便请。山曰。二时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后僧问
洛浦。学人拟归乡时如何。浦曰。家破人亡。子归何
处。僧云。恁么则不归去也。浦曰。庭前残雪日轮消。
室内红尘遣谁扫。又偈云。决志归乡去。乘船渡五
湖。举篙星月隐。停棹日轮孤。解缆离邪岸。张帆出
正途。到来家荡尽。免作室中愚。丹霞颂云。太平乡
国路空赊。归兴悠悠思莫涯。撒手到家何所有。琉
璃宝殿琐蟾华。诸老宿一期指出归家方便。可谓
道眼开明。真知寂常心性者。】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
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
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
得清净眼。」
【通曰。前从面门放光。十方国土。一时开现。令诸世
界合成一界。表真妄不二也。开示二种根本。必以
断妄为先。妄想不息。虽至九次第定。不成圣果。其
面目可考而镜也。今从胸卐字放光。灌诸如来顶。
旋至阿难大众。表圣凡不二也。开示前尘自暗。见
何亏损。乃至头自动摇。见无所动。手自开合。见无
舒卷。指出向上一路。人人具足。可以印心云尔。昔
仰山坐次。有僧来作礼。山不顾。其僧乃问山识字
否。山曰。随分。僧乃右旋一匝曰。是甚么字。山于地
曰便请。山曰。二时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后僧问
洛浦。学人拟归乡时如何。浦曰。家破人亡。子归何
处。僧云。恁么则不归去也。浦曰。庭前残雪日轮消。
室内红尘遣谁扫。又偈云。决志归乡去。乘船渡五
湖。举篙星月隐。停棹日轮孤。解缆离邪岸。张帆出
正途。到来家荡尽。免作室中愚。丹霞颂云。太平乡
国路空赊。归兴悠悠思莫涯。撒手到家何所有。琉
璃宝殿琐蟾华。诸老宿一期指出归家方便。可谓
道眼开明。真知寂常心性者。】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
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
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
得清净眼。」
【通曰。前从面门放光。十方国土。一时开现。令诸世
界合成一界。表真妄不二也。开示二种根本。必以
断妄为先。妄想不息。虽至九次第定。不成圣果。其
面目可考而镜也。今从胸卐字放光。灌诸如来顶。
旋至阿难大众。表圣凡不二也。开示前尘自暗。见
何亏损。乃至头自动摇。见无所动。手自开合。见无
舒卷。指出向上一路。人人具足。可以印心云尔。昔
仰山坐次。有僧来作礼。山不顾。其僧乃问山识字
否。山曰。随分。僧乃右旋一匝曰。是甚么字。山于地
318-A¶ 第 764b 页 X16-0764.png
上书十字酬之。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么字。山改
十字作卐字。僧画此○相。以两手拓如脩罗掌日
月势。曰是甚么字。山乃画此[○@卐]相对之。僧乃作娄
至德势。山曰。如是如是。此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
如是。吾亦如是。善自护持。其僧礼谢。腾空而去。时
有一道者见。经五日后。问山。山曰。汝还见否。道者
曰。某甲见。出门腾空而去。山曰。此是西天罗汉。故
来探吾道。道者曰。某虽睹种种三昧。不辨其理。山
曰。吾以义为汝解释。此是八种三昧。是觉海变为
义海。体则同然。此义合有因有果。即时异时。总别
不离隐身三昧也。若知仰山觉海变为义海三昧。
则佛胸卐字涌出宝光。亦不思议中妙用耳。必以
护妙微密性净明心为本。沩山尝问仰山。妙净明
心。汝作么生会。仰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曰汝
祗得其事。仰曰和尚适来问甚么。沩曰。妙净明心。
仰曰。唤作事得么。沩曰。如是如是。只缘仰山会得
妙净明心。得清净眼。故识字三昧。迥出寻常。】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
成拳。汝将谁见。」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三诱也。可谓老婆心切。前云
汝将谁见。阿难答言同将眼见。业巳咄之认贼为
子。至此又问汝将谁见。正欲阿难回光返照。忽睹
见精明元。不藉于眼。奈之何其终不省也。有僧侍
立玄沙次。沙以杖指面前地上白点曰。还见么。曰
十字作卐字。僧画此○相。以两手拓如脩罗掌日
月势。曰是甚么字。山乃画此[○@卐]相对之。僧乃作娄
至德势。山曰。如是如是。此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
如是。吾亦如是。善自护持。其僧礼谢。腾空而去。时
有一道者见。经五日后。问山。山曰。汝还见否。道者
曰。某甲见。出门腾空而去。山曰。此是西天罗汉。故
来探吾道。道者曰。某虽睹种种三昧。不辨其理。山
曰。吾以义为汝解释。此是八种三昧。是觉海变为
义海。体则同然。此义合有因有果。即时异时。总别
不离隐身三昧也。若知仰山觉海变为义海三昧。
则佛胸卐字涌出宝光。亦不思议中妙用耳。必以
护妙微密性净明心为本。沩山尝问仰山。妙净明
心。汝作么生会。仰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曰汝
祗得其事。仰曰和尚适来问甚么。沩曰。妙净明心。
仰曰。唤作事得么。沩曰。如是如是。只缘仰山会得
妙净明心。得清净眼。故识字三昧。迥出寻常。】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
成拳。汝将谁见。」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三诱也。可谓老婆心切。前云
汝将谁见。阿难答言同将眼见。业巳咄之认贼为
子。至此又问汝将谁见。正欲阿难回光返照。忽睹
见精明元。不藉于眼。奈之何其终不省也。有僧侍
立玄沙次。沙以杖指面前地上白点曰。还见么。曰
318-A¶ 第 764c 页 X16-0764.png
见。如是三问。僧亦如是三答。沙曰。你也见。我也见。
为甚么道不会。他日又以杖拄地。问长生曰。僧见
俗见。男见女见。汝作么生见。对曰。和尚还见皎然
见处么。沙曰。相识满天下。赖有皎然此对。遂与玄
沙觌面。向使阿难能自知见处非见所及。又何劳
世尊许多口吻。】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树名果汁入水砂石成金)赩如宝山。
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
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
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
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
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
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
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通曰。世尊何故以盲人为喻。缘阿难执定以见为
见。不离根尘。而识生其中。盲人无眼。云何亦睹黑
暗。是可知待眼根而见者。乃前尘分别之见。而非
清净本然之见也。前尘分别。属第六识。眼存则存。
眼亡则亡。必待根而后显者也。清净心光。不待根
而存。不随根而泯者。故无生灭。是无生灭清净本
然之见。人人具足。不以盲人故无。阿难执定唯眼
为甚么道不会。他日又以杖拄地。问长生曰。僧见
俗见。男见女见。汝作么生见。对曰。和尚还见皎然
见处么。沙曰。相识满天下。赖有皎然此对。遂与玄
沙觌面。向使阿难能自知见处非见所及。又何劳
世尊许多口吻。】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树名果汁入水砂石成金)赩如宝山。
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
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
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
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
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
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
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通曰。世尊何故以盲人为喻。缘阿难执定以见为
见。不离根尘。而识生其中。盲人无眼。云何亦睹黑
暗。是可知待眼根而见者。乃前尘分别之见。而非
清净本然之见也。前尘分别。属第六识。眼存则存。
眼亡则亡。必待根而后显者也。清净心光。不待根
而存。不随根而泯者。故无生灭。是无生灭清净本
然之见。人人具足。不以盲人故无。阿难执定唯眼
318-A¶ 第 765a 页 X16-0765.png
见者。是生灭根。而世尊所指见何亏损。是不生不
灭根也。如此提醒。可谓透露极矣。昔相国崔公群。
见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会曰。以见性得。会方
病眼。崔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会曰。见性非眼。
眼病何害。崔稽首谢之。后法眼别云。是相公眼。岂
以会所答。犹涉教意乎哉。】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
盲无眼。唯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
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
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
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
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
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
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
眼。」
【通曰。此世尊剖析分明。所谓实言告汝者也。灯之
与眼。俱是见缘。体非能见。其能见者心也。前云门
能见不。巳具此义。而此复以灯喻眼。以眼例心。灯
不可谓之见。眼顾可谓之见乎。眼其见者。非见性
也。若六根互用。耳亦能观。眼又何尝决定是见。阿
难所云。我实眼观。分明执妄为真。若知灯但显色。
能见属眼。既离所妄。又知眼但显色。见性属心。并
离能妄。能所俱离。唯此一心。心超乎眼。故无生灭。
以不生灭之见。见如来手。未尝不见。但不可谓之
灭根也。如此提醒。可谓透露极矣。昔相国崔公群。
见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会曰。以见性得。会方
病眼。崔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会曰。见性非眼。
眼病何害。崔稽首谢之。后法眼别云。是相公眼。岂
以会所答。犹涉教意乎哉。】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
盲无眼。唯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
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
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
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
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
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
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
眼。」
【通曰。此世尊剖析分明。所谓实言告汝者也。灯之
与眼。俱是见缘。体非能见。其能见者心也。前云门
能见不。巳具此义。而此复以灯喻眼。以眼例心。灯
不可谓之见。眼顾可谓之见乎。眼其见者。非见性
也。若六根互用。耳亦能观。眼又何尝决定是见。阿
难所云。我实眼观。分明执妄为真。若知灯但显色。
能见属眼。既离所妄。又知眼但显色。见性属心。并
离能妄。能所俱离。唯此一心。心超乎眼。故无生灭。
以不生灭之见。见如来手。未尝不见。但不可谓之
318-A¶ 第 765b 页 X16-0765.png
眼见也。昔枯木祖元禅师。依大慧于云门庵。夜坐
次。睹僧剔灯始彻證。有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
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
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前秪是这个。慧以偈赠
之曰。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
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夫剔灯何与本分事。
乃即悟去。如世尊云。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如是见
性。是心非眼。故祖元曰。剔起灯来是火。如隔墙见
角。知必是牛。须如此彻證。方名见性。】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巳默然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
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此云解义)五比丘等。及汝
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
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得成圣果。」
【通曰。世尊实言指示。伤于明白。阿难大众。尚未开
悟。机缘未易凑泊故也。世尊慈悲之故。犹恐语涉
微妙。故未易解。然诸比丘中亦有得解者。以解引
解。其解易入。故令诸比丘各述开悟之由。使阿难
易于凑泊云尔。其后二十五圆通各述所證。亦用
此机。但此唯明妄。后乃證真。不无浅深之异。其为
方便接引。则一而巳矣。所谓不成菩提。皆由客尘
烦恼所误。正是二种根本消息。悟亦不易。僧问南
阳忠国师。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
次。睹僧剔灯始彻證。有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
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
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前秪是这个。慧以偈赠
之曰。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
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夫剔灯何与本分事。
乃即悟去。如世尊云。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如是见
性。是心非眼。故祖元曰。剔起灯来是火。如隔墙见
角。知必是牛。须如此彻證。方名见性。】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巳默然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
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此云解义)五比丘等。及汝
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
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得成圣果。」
【通曰。世尊实言指示。伤于明白。阿难大众。尚未开
悟。机缘未易凑泊故也。世尊慈悲之故。犹恐语涉
微妙。故未易解。然诸比丘中亦有得解者。以解引
解。其解易入。故令诸比丘各述开悟之由。使阿难
易于凑泊云尔。其后二十五圆通各述所證。亦用
此机。但此唯明妄。后乃證真。不无浅深之异。其为
方便接引。则一而巳矣。所谓不成菩提。皆由客尘
烦恼所误。正是二种根本消息。悟亦不易。僧问南
阳忠国师。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
318-A¶ 第 765c 页 X16-0765.png
恼否。师曰。烦恼性自离。曰岂不断耶。师曰。断烦恼
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曰坐禅看静。此
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静相。又上
生经云。不脩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
陈秀玉学士。尝问万松云。弥勒菩萨。为甚么不脩
禅定。不断烦恼。松曰。真心本静。故不脩禅定。妄想
本空。故不断烦恼。士复问香山大润和尚。山曰。禅
心巳定。不须更脩。断尽烦恼不须更断。复问竹林
海巨川。川曰。本无禅定烦恼。士曰。唯此为快耳。于
此信得及。方知鹿园开示。秪为初机。】
「时憍陈那(此云火器)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
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
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
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
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通曰。客喻所知之粗。尘喻烦恼之细。念念迁流。生
灭不停。故譬行客投寄旅亭。起惑造业。舍旧趋新。
故譬食宿事毕。俶装前途。真性常住。初无是事。故
譬主人无攸往也。粗障易遣。细惑难明。必由性天
澄霁。智日舒光。乘五阴隙。照本性空。方觉于中妄
自扰动。故譬新霁晹光入隙。以发明空中尘相也。
烦恼扰动。真性寂然。若悟本空。常住不动。即知寂
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曰坐禅看静。此
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静相。又上
生经云。不脩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
陈秀玉学士。尝问万松云。弥勒菩萨。为甚么不脩
禅定。不断烦恼。松曰。真心本静。故不脩禅定。妄想
本空。故不断烦恼。士复问香山大润和尚。山曰。禅
心巳定。不须更脩。断尽烦恼不须更断。复问竹林
海巨川。川曰。本无禅定烦恼。士曰。唯此为快耳。于
此信得及。方知鹿园开示。秪为初机。】
「时憍陈那(此云火器)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
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
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
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
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通曰。客喻所知之粗。尘喻烦恼之细。念念迁流。生
灭不停。故譬行客投寄旅亭。起惑造业。舍旧趋新。
故譬食宿事毕。俶装前途。真性常住。初无是事。故
譬主人无攸往也。粗障易遣。细惑难明。必由性天
澄霁。智日舒光。乘五阴隙。照本性空。方觉于中妄
自扰动。故譬新霁晹光入隙。以发明空中尘相也。
烦恼扰动。真性寂然。若悟本空。常住不动。即知寂
318-A¶ 第 766a 页 X16-0766.png
常心性矣。赵州云。汝等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
人。秪是个主人公。这个更向外觅作么。正恁么时。
莫转头换脑。若转头换脑。即失却也。又一日扫地
次。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州曰。尘从
外来。僧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又一
点也。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辨客尘义。析入秋毫。
若于此鉴别得出。真是有主沙弥。居尘不染。岂但
独得解名。】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巳复开。开巳又屈。
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
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
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
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
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
为无住。佛言如是。」
【通曰。憍陈那因悟客尘二字。但明得烦恼边事。世
尊则直指菩提而示之。先即外境以辨真性。境有
开合。见无动静。此人所易知者。世尊因其易知者
而引之。阿难果信手有开合。见无开合。而我见性
尚无有静。谁为无住。觅动静之相。了不可得。庶几
哉见常住主人矣。非世尊提醒之妙。何以有此。昔
西堂问百丈。你向后作么生开示于人。丈以手卷
舒两过。堂云更作么生。丈以手指点头三下。且道
百丈如此作用。为合楞严机锋。为更别有道理。又
人。秪是个主人公。这个更向外觅作么。正恁么时。
莫转头换脑。若转头换脑。即失却也。又一日扫地
次。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州曰。尘从
外来。僧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又一
点也。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辨客尘义。析入秋毫。
若于此鉴别得出。真是有主沙弥。居尘不染。岂但
独得解名。】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巳复开。开巳又屈。
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
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
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
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
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
为无住。佛言如是。」
【通曰。憍陈那因悟客尘二字。但明得烦恼边事。世
尊则直指菩提而示之。先即外境以辨真性。境有
开合。见无动静。此人所易知者。世尊因其易知者
而引之。阿难果信手有开合。见无开合。而我见性
尚无有静。谁为无住。觅动静之相。了不可得。庶几
哉见常住主人矣。非世尊提醒之妙。何以有此。昔
西堂问百丈。你向后作么生开示于人。丈以手卷
舒两过。堂云更作么生。丈以手指点头三下。且道
百丈如此作用。为合楞严机锋。为更别有道理。又
318-A¶ 第 766b 页 X16-0766.png
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尼名实际。到庵直入。更
不下笠。持锡绕禅床三匝云。道得即下笠。如是三
问。俱胝无对。尼便去。俱胝曰。天色将晚。且留一宿。
尼云。道得即宿。胝又无对。尼便行。胝叹曰。我虽处
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遂发愤要明此事。拟弃
庵往诸方参请。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来日有
肉身菩萨至。为和尚说法。次日天龙到庵。胝乃迎
礼。具陈前事。天龙只竖一指而示之。俱胝忽然大
悟。后来凡有所问。只竖一指。至迁化。谓众曰。吾得
天龙一指头禅。平生用不尽。要会么。竖起指头。便
脱去。天童颂云。俱胝老子指头禅。二十年来用不
残。信有道人方外术。了无俗物眼前看。所得甚简。
施设弥宽。大千刹海饮毫端。麟龙无限落谁手。珍
重任公把钓竿。雪窦颂云。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
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
法华经云。如一眼之龟。直浮木孔。无没溺之患。自
世尊轮指以来。无非开示佛之知见。令人得个安
稳处。何者不为盲龟计哉。】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
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
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
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
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不下笠。持锡绕禅床三匝云。道得即下笠。如是三
问。俱胝无对。尼便去。俱胝曰。天色将晚。且留一宿。
尼云。道得即宿。胝又无对。尼便行。胝叹曰。我虽处
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遂发愤要明此事。拟弃
庵往诸方参请。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来日有
肉身菩萨至。为和尚说法。次日天龙到庵。胝乃迎
礼。具陈前事。天龙只竖一指而示之。俱胝忽然大
悟。后来凡有所问。只竖一指。至迁化。谓众曰。吾得
天龙一指头禅。平生用不尽。要会么。竖起指头。便
脱去。天童颂云。俱胝老子指头禅。二十年来用不
残。信有道人方外术。了无俗物眼前看。所得甚简。
施设弥宽。大千刹海饮毫端。麟龙无限落谁手。珍
重任公把钓竿。雪窦颂云。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
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
法华经云。如一眼之龟。直浮木孔。无没溺之患。自
世尊轮指以来。无非开示佛之知见。令人得个安
稳处。何者不为盲龟计哉。】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
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
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
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
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318-A¶ 第 766c 页 X16-0766.png
【通曰。此即内身以辨真性。头自摇动。见无所动。较
前手自开合。见无所动。更为微密。在一人之身。见
动则头动。何得谓头自动而见不动。彼随头而左
右者。情见也。不随头而动静者。真见也。情见属识。
故有起灭。真见属性。原无作止。何以验之。头有动
静可见。见无动静可指。故知无动静可指者。是名
真见。阿难向者执识为心。但知情见为见。今蒙如
来方便开示。智光暂现。乃信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此不动见性。动如是。静如是。见时不为有。不见不
为无。尚无有止。谁为动摇。是真离尘空寂体也。阿
难于是乎知性矣。既云知性。何为尚有种种多疑。
盖阿难因佛始焉轮指。既乃放光。以手开合。例头
动摇。彼见无动。此见亦然。所谓推测之知。而非独
悟之妙也。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于兹益信。无业禅
师初见马祖。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
即心是佛。实未能了。祖曰。祗未了底心即是。更无
别物。业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
正闹在。且去。别时来。业才出。祖召曰。大德。业回首。
祖曰。是甚么。业便领悟。乃礼拜。祖曰。这钝汉礼拜
作么。又五泄灵默禅师。远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
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泄便行。头随后召云。阇
黎。泄回首。头曰。从生至死。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
么。泄于言下大悟。乃拘折拄杖而栖止焉。且道无
业五泄回头转脑。便尔悟去。较阿难多少。】
318-A¶ 第 767a 页 X16-0767.png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
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
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认物为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通曰。佛手不住。见性常住。是真主人。头自摇动。见
性不动。是真空体。今不认主而认客。不认空而认
尘。岂不颠倒行事。良由念念生灭。烦恼相续。以致
遗失真性。不成菩提。客尘所误。一至于此。圆觉经
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正所
谓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认物为巳者也。既认逐境
妄动者以为自心。而不动真心。即迷在迁流之内。
故曰遗失。非谓遗失而不存也。如水巳成冰。水性
遂失。前云能生诸缘。缘所遗者。遗此本明。虽终日
行而不自觉。抂入诸趣。如是何由出离生死乎。故
曰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向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正谓此也。昔洞山问僧名
甚么。对曰。某甲。山曰。阿那个是阇黎主人公。对曰。
见祗对次。山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秪认
得驴前马后底。将为自巳。佛法平沉。因斯是也。宾
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僧便问如何是主
中主。山曰。阇黎自道取。对曰。某甲道得即是宾中
主。如何是主中主。山曰。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
318-A¶ 第 767b 页 X16-0767.png
遂示颂曰。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
似入京朝圣主。秪到潼关便即休。由是观之。识情
分别。较不动见精。尚隔几程。而不动见精。较寂常
真性。犹自有辨。如下文云。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则
几乎越潼关而见圣主矣。】
似入京朝圣主。秪到潼关便即休。由是观之。识情
分别。较不动见精。尚隔几程。而不动见精。较寂常
真性。犹自有辨。如下文云。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则
几乎越潼关而见圣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