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18-A¶
318-A¶ 第 749a 页

* No. 318-A
楞严宗通缘起

昔天台智者。师我南岳思大禅师。获證法华三昧。睹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自是阅诸经典。涣然冰释。及解
法华六根清净义。沉吟久之。有西域僧谓曰。唯首楞
严经。著明六根功德。足与相證。智者于是渴慕。每昕
夕望西遥拜。如是者积十六岁。南岳天台寺左畔有
拜经台遗址云。距智者后百馀年。楞严始入中国。经
属房相笔受。文字尔雅。宇内学士大夫多诵之。余凡
三至拜经台。辄徘徊不忍去。窃叹古人系怀圣典。积
十馀载不及见。今楞严盈书肆。乃弃置不复观。何也。
余因发心书楞严于石。命工镌刻。以次砌成石室。俾
造拜经台者。周环读之。咸曰经来也。庶为智者补一
欠缺事。方操笔端书间。忽作是念。余所书者字也。非
义也。智者欲此经之来。无非欲人人知有此经义尔。
如玄沙备头陀。因阅楞严。发明心要。是深于义者。乃
至灵岩安长水璿竹庵圭黄龙南及绍隆安民等。靡
不因楞严而有悟。此诸宗师不孤此经之来也巳。若
因文解义。句释字训。渐疏渐彻。累至数十家。而经义
愈远。则不求诸心之过也。故能得诸心。此经虽未至。
而智者依教立义。往往与楞严合。不得诸心。虽日对
楞严。而此经犹然在西域也。即充塞栋宇奚益。宗师
318-A¶ 第 749b 页 X16-0749.png
家务扫除文字见解为不足尚。有以哉。然诸宗师出
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至发明向上。證入
菩提。则与二十五圆通机缘无异。即不诵楞严。而楞
严具在。即楞严不至此土。而此土未始无楞严也。余
不自揆。遍采宗语。配合经文之后。或与暗符。或与互
见。或推衍其意。或发所未发。念之所到。随取随足。余
亦不自知其凑泊一至于此。岂天地间合有此种议
论。而余多生夙愿。固欲藉是宣楞严之义耶。是借诸
老宿以明经。而非以我明经也。抑即宗以明经。而非
以文字见解明经也。遂名之曰宗通。宗通及说通。当
有自得于心者与。诸老宿披襟相见。不但楞严一会。
俨然未散。而智者亦至今在。
南岳山长金简曾凤
仪舜徵父题
318-A¶ 第 749c 页 X16-0749.png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伽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菩萨戒弟子前奉训大夫礼部祠
祭清吏司员外郎南岳曾凤仪宗通

【通曰。此经胡以名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
菩萨万行首楞严也。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
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
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
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亦名救获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
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脩證了义。亦名
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
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据本文含有
多义。此但以大佛顶该之。以佛顶神咒。即十方佛
318-A¶ 第 750a 页 X16-0750.png
母陀罗尼咒。即灌顶章句。即度脱阿难及性比丘
尼者。故不重出。咒曰摩诃悉怛多般怛啰。此云大
白伞盖。纯洁白净。含覆一切。故谓之大。此大佛顶
神咒。不可思议。乃如来之密因。脩證之了义。诸菩
萨万行。即此具足。而一切究竟坚固也。夫法能渐
而不能顿者。不可谓大。能顿而不能圆者。不可谓
大。今曰密曰了。巳该顿义。曰脩證曰万行。巳该圆
义。唯此圆顿法门。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及妙法莲
华经无异。盖信住行向地等妙觉。巳包裹华严。而
耳根圆通。都与普门品互见。兼备二经旨趣。其大
何如。未悟者。转不生灭而为生灭。即非了义。其悟
者。转生灭而为不生灭。即一切究竟坚固。故向上
一路。非悟不可。然则咒何关于悟。悟何关于咒。均
以大佛顶名。何也。咒不可思议。悟亦不可思议。咒
即悟境。悟即咒境。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故取于佛顶。离自见相故。又诸佛顶族。
一超直人。至尊至贵法门也。合论名曰尊顶以此。
僧问黄檗。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檗
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
更见。祗教汝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
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
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
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乐
于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318-A¶ 第 750b 页 X16-0750.png
所以云弥勒亦如也。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
见。如即无闻。顶即圆。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所以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无
欠无馀。等闲无事。莫强辩他境。辩著便成识。又僧
问百丈。无边身菩萨。不见如来顶相。如何。丈云。为
作有边见。无边见。所以不见如来顶相。祗如今都
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是名顶相见。观二尊
宿说佛顶义。如珠走盘。若知他落处。许顶门上具
只眼。既曰如来密因。则不藉脩證矣。又曰脩證了
义。胡以别于不了义哉。盖如来者果号也。金刚经
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
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
名如来。夫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果何物哉。可谓密
矣。佛顶神咒。为如来密语。其密无二。以此密为因。
即以此密得果。如莲之蔤。因果一时具足故。以此
为脩。脩而无脩。以此为證。證而无證。经云。何藉劬
劳肯綮脩證。此即了义之旨。如其不然。犹为未了。
昔惠明趁及六祖。祖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
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
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言下大
悟。复问云。上来密言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祖曰。
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某
甲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巳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
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
318-A¶ 第 750c 页 X16-0750.png
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又怀让初谒嵩山安
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安曰。何不问自巳意。
让便问如何是自巳意。山曰。要观密作用。问如何
是密作用。山以眼开合示之。让不领。山指见六祖。
祖曰。从何来。让曰。嵩山。祖曰。什么物恁么来。让不
能对。经八载。始白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如何。
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脩證否。对曰。脩
證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善哉。秪此不污染。诸
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若二尊宿者。深
契密意。得脩證了义矣。后僧问百丈。从上祖宗。皆
有密语递相传受。如何。丈曰。无有密语。如来无有
秘密藏。秪如今鉴觉语言分明。觅形相了不可得。
是密语。从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
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
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即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
更讨什么密语。据百丈见处。密之一字。亦须吐却。
了义教亦不立。可谓向千佛顶上行。诸菩萨万行。
未离脩證。何谓一切究竟坚固。盖诸菩萨未至灌
顶位。即有脩有證。巳至灌顶位。即超入等妙觉。何
脩證之有。诸行虽无常。但自妙觉中流出一切事
法。当处寂灭。故谓之究竟坚固。经云。有三摩提名
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
妙庄严路。此三摩提。即首楞严大定也。乃具足万
行妙庄严路。非离万行而别有所谓定也。一切皆
318-A¶ 第 751a 页 X16-0751.png
定。故曰一切事究竟坚固。傅大士日常营作。夜则
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大士
乃曰。我得首楞严定。此经未至。此名巳标。异哉。四
祖语牛头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
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
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
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
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
巳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
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
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
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融禅
师闻此。横出一枝佛法。即灌顶章句。何以加焉。法
眼云。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
祇果满。古人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
权学。故曰。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宗
门中原有此奇特事。岂谓万行具足。而后可得首
楞严定哉。经者。常道也。说文曰。织有经有纬。经常
而纬变。此经系龙胜于龙宫默诵而出。五天世主
秘重不传。岂知此经人人具有。个个不无。乃为常
道。何必秘也。有僧问首山。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
如何是此经。山曰。低声低声。僧云。如何受持。山曰
不染污。投子颂曰。水出昆崙山起云。钓人樵父昧
来因。只知洪浪岩峦阔。不肯抛丝弃斧斤。药山寻
318-A¶ 第 751b 页 X16-0751.png
常不许人看经。有时自看次。僧云。和尚寻常不许
人看经。何故自看。山曰。我只要遮眼。僧曰。某学和
尚得否。山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透。故知遮眼分
齐。斯得受持之妙。若透牛皮。几何不至于染污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此云丰德)祇桓精舍。(即祇树给
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
罗汉。」

【通曰。如是我闻一时。诸经皆以此冠。阿难禀佛遗
旨。结集诸经。唱此六字。群疑顿释。如是如是云者。
但可自信。无容言说。若了如是之法。佛祖密付。则
以下葛藤。皆其注脚矣。有僧参南阳忠国师。师问
习何事业。曰讲金刚经。师曰。最初两字是甚么。曰
如是。师曰。是甚么。僧无对。咄哉。是甚么讲经。又雪
峰存禅师问座主。如是两字。尽是科文。作么生是
本文。主无对。五云代云。更分三段著。且道五云出
语。是科文。是本文。比丘具三义。曰乞士。曰破恶。曰
怖魔。阿罗汉亦具三义。曰应供。曰杀贼。曰无生。始
因终果。相为呼应。皆云大者。拣非小品。谓其所从
事者。即大佛顶之大。故均以大名也。漏亦有三种。
曰无明。曰欲。曰有。经云。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
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
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则无欲漏。定则无有漏。
慧则无无明漏。此三无漏。名决定义。似以慧为极
则。而洞山语曹山曰。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
318-A¶ 第 751c 页 X16-0751.png
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
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
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
知之。此于乾慧中。又分此三种。非具择法眼。莫能
照破。故回向大乘阿罗汉。必合洞山之语观之。而
无漏之义始备。】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
妙堪遗嘱。严净毗尼。(此云戒律)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
众生。拔济未来。越越尘累。」

【通曰。住持云者。觉性常住。能持万法者也。数语总
叙。实该一经之大旨。曰善超诸有。则七徵八还。五
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至七大。所不能障也。破
妄之义巳具。曰成就威仪。则建立道场。及三渐次。
五十五位菩提之路也。显真之义巳具。曰妙堪遗
嘱。则二十五圆通。各證自性。俱堪授记作佛者也。
见性宗趣自存。曰弘范三界。此经扶律。谆谆于四
禁十善。及九次第定。弘彰三界之轨则也。阿难启
教。以断淫为首务。即此而在。曰应身无量。即敕诸
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
诸轮转是也。为末法众生防范魔事。超诸尘累。證
于圆通。实如来最后垂范至意。风穴沼禅师垂语
云。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
丧亡。野老讴歌。雪窦拈柱杖云。还有同生同死的
衲僧么。意在立尘处。颂云。野老从教不展眉。且图
318-A¶ 第 752a 页 X16-0752.png
家国立雄基。谋臣猛将今何在。万里清风只自知。
雪窦于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天童兼实际理地。不
受一尘。两法齐行一并拈出。颂云。皤然渭水起垂
纶。何似首阳清饿人。只在一尘分变态。高名勋业
两难泯。又长庆云。总似今日。老胡有望。保福云。总
似今日。老胡绝望。天童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
身多。观诸老宿传持大教。总为得人。与佛祖拔济
未来之心。等无差别。故录之为住持者法。】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此云鹙子)摩诃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摩诃
拘絺罗。(此云太膝)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满慈子)须菩提。(此云空生)
优婆尼沙陀。(此尘性空)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
(此觉有情)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
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通曰。此叙经之始。谓诸菩萨将求密义。而不云何
者为密。谓世尊宣示深奥。而不云何者为奥。胡为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昔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椎
云。谛观法至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天童颂
云。一段真风见也么。绵绵化母理机梭。织成古锦
含春象。无奈东君漏泄何。雪窦颂云。列圣丛中作
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
殊下一椎。若于世尊敷座宴安处。得个消息。是真
妙契奥密。而不假词说之繁者矣。辟支有初发心
者。盖辟支之徒也。休夏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
318-A¶ 第 752b 页 X16-0752.png
十五十六。】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
而为上首。」

【通曰。迦陵仙鸟。在㲉巳具美音。众鸟莫及。喻顿教
入如来种。不假修习。非三乘所及。如来此音。以应
顿机故也。昔目犍连欲穷佛音。尽其神力。历恒沙
界。至一佛国。报身甚钜。钵饭边围。可当道路。目连
振锡而游其上。彼诸弟子问其佛曰。安所有虫而
人其貌者彼佛云。是娑婆界释迦文佛弟子目犍
连。未可以其小而易之也。因问连何为至此。连以
穷佛音声对。彼佛语连。佛音无尽。非汝可穷。连乃
返。所谓遍十方界者。良有徵巳。恒沙菩萨。各有住
处。如华严所载。补陀。支提。五台。峨嵋。那罗延窟。列
刹相望。踵接肩摩。宇宙无穷。何地非菩萨住处。闻
佛音声。来集佛所。即恒沙未足方其多也。文殊此
云妙德。以表实智。宣示顿教。则文殊为当机。故为
上首。昔无著文喜禅师。尝至五台金刚窟。礼谒文
殊。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
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
据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喜曰。南方。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喜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
曰。多少众。喜曰。或三百。或五百。喜却问此间佛法。
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喜曰。多少众。
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
318-A¶ 第 752c 页 X16-0752.png
纳其味。心意豁然。翁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
这个否。喜曰无。翁曰。寻常将甚么吃茶。喜无对。惜
哉。当时只合与扑碎玻璃盏。喜睹日色稍晚。遂问
翁拟投一宿得否。翁曰。汝有执心在。不得宿。喜曰。
某甲无执心。翁曰。汝曾受戒否。喜曰。受戒久矣。翁
曰。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喜辞退。翁令童子相送。
喜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喜应
诺。童曰。是多少。喜复问曰。此为何处。童曰。此金刚
窟般若寺也。喜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
见。乃稽首童子。愿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
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
垢无染是真常。言讫。均提与寺俱隐。喜后参仰山。
顿了心契。令充典座。文殊常现于粥镬上。喜以搅
粥篦便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殊乃说偈
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
僧嫌。到这里。还道有执心么。雪窦颂云。千蜂盘屈
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
三与后三三。于此透脱。许觌面文殊。】

「时波斯匿王。(此名胜军)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
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
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
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此云庆喜)先受别
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此轨范师)
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
318-A¶ 第 753a 页 X16-0753.png
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此云施者)以为斋主。无问净
秽刹利(此云王种)尊姓及旃陀罗。(此云屠脍)方行等慈。不择微
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巳知如来世
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此云饮光)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
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
整威仪。肃恭斋法。」

【通曰。波斯匿王。及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何若是殷
也。以饭僧功德。最利益故。佛尝为须达说布施果
报。谓多施少报。少施多报。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
养一净行。乃至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
道人。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
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
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
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
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
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
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證之者。
大略相同。有僧问洛浦。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
一无心道人。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
浦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丹霞颂
云。拾得疏慵非觉晓。寒山懒惰不知归。声前一句
圆音美。物外三山片月辉。此单颂无心道人尔。甘
贽行者一日入南泉设斋。黄檗为首座。行者请施
财。檗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曰。恁么道。争消得
318-A¶ 第 753b 页 X16-0753.png
某甲䞋。便将出去须臾复入。曰请施财。檗曰。财法
二施。等无差别。甘乃行䞋。又一日入寺设粥。仍请
南泉念诵。泉乃白槌曰。请大众为狸奴白牯念摩
诃般若波罗蜜。甘拂袖便出。泉粥后。问典座。行者
在甚处。坐曰。当时便去也。泉便打破锅子。疏山如
颂云。特来设粥誇英俊。那知王老更风流。打破粥
锅呈丑拙。狸奴白牯一齐收。若贽者可谓能供养
无心道人矣。行乞有五种义。一由内證平等理。外
不见贫富相故。二离贪慢心偏利故。三有大定力。
不惧恶象淫女家故。四离凡夫猜嫌故。五破二乘
分别故。净名曰。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无论贵贱净
秽。俱證菩提。是为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须菩
提舍贫从富。大迦叶舍富从贫。则慈不均平。不为
等慈。阿难心中作如是念。即落意识分别。即属鬼
家活计。所以魔得其便。何似契此之行乞乎。常以
杖荷一布囊。并破席。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入廛
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醯醢鱼𦵔。才接入口。分少许
投囊中。时号长汀子。一日有僧在师前行。乃拊其
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僧曰。道得。即与汝一
文钱。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又一日在市立。僧问
和尚在这里作甚么。师曰等个人。僧曰。来也来也。
师曰。汝不是这个人。僧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
我一文钱。尝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
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若契此者。可谓得诸佛仪
318-A¶ 第 753c 页 X16-0753.png
式矣。世尊一日敕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
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
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
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噫。阿难若早了此。何至有
摩登之事。】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此云本性)以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
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
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
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
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
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合论曰。世尊悯众生流转三界。皆由著欲。于诸欲
中。惟淫为重。故经首叙摩登伽女。特言其故。谓溺
之为大患。绝之为大利。譬如牧羊鞭其后者。故于
机会处。必痛致其意焉。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
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即于女
根生大猛火。然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而乌
刍瑟摩以闻佛说多淫之人。成猛火聚。以火光三
昧。成阿罗汉。曰诸漏既消。生大宝𦦨。登无上觉。夫
无上觉。佛地也。而观淫性。则便能登之。无间狱。恶
道也。而从淫事。则便生陷之。又论十种习因。则首
叙淫习。曰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摩。研摩不休。如
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是故如来色目行淫。
318-A¶ 第 754a 页 X16-0754.png
同名欲火。然后乃叙贪慢等。又毗柰耶宣说修行
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
则名为三无漏学。今断杀盗淫妄。而此经序淫于
先。又观世音菩萨自叙三十二应身说法。而梵天
王以欲心明悟。便与佛菩萨缘觉声闻同名解脱。
自馀二十八种。止名成就而巳。又以五种辛。发淫
增恚。令立三渐次以断之。名第一增进。又观淫欲。
过犹毒蛇。禁戒成就。父母肉眼。能观十方。是皆机
会处痛致其意者也。此论檃括一经脉络。反覆叮
咛。深明此经启教。必以断淫为首。务令人愓然毛
骨为悚。虽然。證实智者视一切声色。如幻如梦。又
恶足以滑其中哉。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之人。
犹如执火逆风而行。必烧手也。天神献玉女于佛。
欲以试佛。观佛道意而定遐迩。佛言。革囊众秽。尔
来何为。去。吾不用汝。天神逾敬。因问道意。佛为解
说。即得须陀洹果。又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汝
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
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
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否。舍利弗言。不也。幻
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佛。亦复如是。无有
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
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
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
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
318-A¶ 第 754b 页 X16-0754.png
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
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
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
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
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
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天女神力。能转舍利弗。先
梵天咒。不能毁阿难戒体。是两段经义。可谓两彩
一赛。】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
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通曰。此阿难发问。乃一经之领袖。自始至终。世尊
酬答无遗。所云奢摩他。此云至静。当空观。三摩钵
提。此云变化力用。当假观。禅那此云寂灭。不取幻
化及诸静相。当中观。圆觉经云。寂静奢摩他。如镜
临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
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證故。名究竟涅
槃。阿难一向多闻。于此素所修习焉者。何待于问。
然今日为幻术所加。则平昔所习观行。所修禅定
俱不得力。窃计十方如来。必有妙于此者。玩一妙
字。似彷佛窥见何藉劬劳肯綮脩證之旨。但不知
最初方便。何由悟入耳。圆觉亦云。唯除顿觉人。并
318-A¶ 第 754c 页 X16-0754.png
法不随顺。原有一种顿门。但以见性为宗。故能见
性。则无心于止观。而止观自具。不能见性。虽日从
事于止观。而难敌魔境。唯见性则得妙矣。向后所
云妙明真心。妙庄严海妙明明妙。不一而足。皆以
酬彼妙字之意。而终之以偈曰。是名妙莲华。金刚
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
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此顿门也。故非寻常止观
禅定所及。昔雪峰三上投子。九上洞山。亦既多闻
矣。巳嗣德山。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
秪是打睡。峰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
来。头曰。作甚么。峰曰。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汉行
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秪管打睡。头喝曰。
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
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峰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
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
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峰曰。我实未稳在。
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
證明。不是处与你刬却。峰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
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
又见洞山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
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与么。自救也未彻在。峰
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
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头
喝曰。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峰曰。他后如
318-A¶ 第 755a 页 X16-0755.png
何即是。头曰。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巳胸
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峰于言下大悟。便
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妙哉
妙哉。岂是一向坐禅。得这般话头来。】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
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
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
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
佛剃落。」

【通曰。阿难赖有此思惟。为初发心张本。故遭幻术。
不甚眩惑。虽入淫室。不毁戒体。但以三十二相观
如来。不免色见声求。犹存邪解。于佛真法身。尚遥
远在。随州法为禅师上堂。法身无相。不可以音声
求。妙道亡言。岂可以文字会。纵使超佛越祖。犹落
阶梯。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须是功熏不犯。影
迹不留。枯木寒岩。更无津润。幻人木马。情识皆空。
方能垂手入廛。转身异类。不见道无漏国中留不
住。却来烟坞卧寒沙。于此了了。岂必胜净妙明。紫
金光聚。而后乃称如来哉。】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
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轮转。」

【通曰。阿难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
318-A¶ 第 755b 页 X16-0755.png
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正欲识知常住真心性净
明体。不入轮转一段大事。又云。此相非是欲爱所
生。亦巳备知欲爱腥臊。杂乱妄想。是无始以来生
死根本。故佛叹曰善哉。真心常住。原无生灭。瞥起
妄想。故入轮回。无论欲爱粗浊。恶业非真。即缘觉
声闻。执情未化。亦皆是妄。妄想净尽。性体莹彻。本
自无生。又何轮转之有。此一部经。无非发明此意。
故知常住真心。即谓见性。见性则无事矣。灵云上
堂云。诸仁者。所有长短。尽在不常。且观四时草木。
叶落华开。何况尘劫来。天人七越。地水火风。成坏
轮转。因果将尽。三恶道苦。毛发不曾添减。唯根蒂
神识常存。上根者。遇善友伸明。当处解脱。便是道
场。中下痴愚。不能觉照。沉迷三界。流转生死。释尊
为伊。天上人间。设教證明。显发至道。汝等还会么
僧问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云曰。青山原不动。浮
云任去来。即此数语。可为此段经文注脚。添减一
字不得。】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合论曰。于此特言真发明性。则亦有妄发明性乎。
曰有之。曰何以辨之。曰任运遍知。本妙而常寂者。
真发明性。所谓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
以直心。是也。违时失候。妄觉而强知者。妄发明性。
318-A¶ 第 755c 页 X16-0755.png
所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是也。本一体
也。以无性无时。故随所用之有异耳。任运寂常而
知。则合本妙。违时失候而觉。则合妄尘。马鸣曰。本
性清净。无明不觉。染心相现。虽有染心。性常明洁。
染心之相。即现行无明。明洁之性。即不动智体。有
僧问云庵。杂华论称现行无明。即是如来不动智。
此实难信。如何得解。时有童子方扫地。云庵呼之。
童子回首。云庵曰。非不动智乎。又问如何是汝佛
性。童子左右视。罔然而去。云庵曰。非现行无明乎。
真发明性。譬如明珠之光。常自照珠。孔子曰。思无
邪。近之矣。妄发明性。譬如东方将旦。澄滓之间。巳
有精色。易曰。蒙杂而著。近之矣。】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
所见。谁为爱乐。」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一诱也。世尊岂不知见者属
眼。爱者属心。然有见者。有为之见者。有爱者。有为
之爱者。故问谁为见。谁为爱。要阿难当下识取本
来人耳。若能回光返照。觅见了不可得。一切爱乐。
原无根株。顿入首楞严定。岂不快哉。后来衲僧家
多用此机。有僧问百丈。如何是佛。丈曰。汝是阿谁。
曰某甲。丈曰。汝识某甲否。曰分明个。丈乃举起拂
子。曰汝还见否。曰见。丈乃不语。僧所问者佛。丈竟
不语之佛只就他见处提撕。即此一则。浑然托得
楞严样子。】
318-A¶ 第 756a 页 X16-0756.png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
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
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
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
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
心与目。今何所在。」

【通曰。世尊问处。单明向上一路。曰将何所见。曰谁
为爱乐。分明用标指月。阿难答处。未离常情。只知
合尘。不知合觉。背觉合尘。伊谁之咎。六贼为媒。自
劫家宝。故阿难所谓心与目者。唯根与识。牵引尘
劳。流转生死。常住真心。犹如国王。日为所侵。净者
日浊。明者日暗。是心与目。乃性之贼也。必穷其巢
穴而荡除之。返流全一。六用不行。然后发本明耀。
六根互用。父母所生肉眼。洞见十方。则又何流转
之为咎哉。子湖枞禅师。尝夜大叫云。有贼有贼。其
徒竞起逐之。枞把住一人曰。拿住一个了也。其徒
曰不是。是某甲。枞拓开曰。是则是。只是不肯承当。
故承当得去。贼即是子。不能承当。子反成贼。恁般
说话。却与国君讨贼。另是一番播弄。具眼者别之。】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
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
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
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
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
318-A¶ 第 756b 页 X16-0756.png
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
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
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通曰。十种异生。如后列十二类生。胎卵湿化。有色
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
非无想。除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二类。非心眼伦。故
曰十种。张无尽以六凡四圣当之。非也。浮根四尘。
六根皆然。此但指眼根耳。地水火风。性本清净。而
地水火风之相。各皆摇动如尘。六根成就。藉此四
尘。六根沉于内。四大浮于外。故曰浮根四尘。十种
识心居内。眼在于面。不言可知。如来眼在于面。而
不敢确指识心居内者。如来巳离识故。法身圆满
无内外故。阿难言固斟酌而译语者亦自不苟。世
尊欲破心不在内。必先以讲堂林园户牖为喻。讲
堂喻身内。林园喻外物。户牖喻六根。而阿难其明
了之人也。若见阿难端的。原不属讲堂。不属林园。
不属户牖。而阿难去来自在。无内外可指。若执定
此心。惑为色身之内以脏腑为堂奥。以六门为户
牖揽外境为林园。非此无安身处。一旦堂𡉏牖坏。
境谢见亡。而所谓明了者将安在乎。世尊虽就彼
常情辨晢内外次第。亦灼然示以色身如幻。非所
宜执。如讲堂户牖。与我了无干涉云尔。智晖禅师
临别偈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脩盖。往来八十年。
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
318-A¶ 第 756c 页 X16-0756.png
时。彼此无妨碍。乃跏趺而逝。此憎爱俱忘。去来无
碍。将并其能见者而忘之矣。又何内外之可言哉。】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
及诸大众。有三摩提。(此资发变化定)名大佛顶首严楞王。具
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
难顶礼。伏受慈旨。」

【通曰。此一门超出。分明指出顿悟路头。惟在转识
成智。纯以金刚乾慧。乃可语真菩提路。末云。如是
妙法。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
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
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
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
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
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首尾呼应。必以超
出识阴为极则事。世尊洞彻世间生死相续。惟是
妄想种种。迷而不返。识阴若尽。则常住真心。乃得
现前。性净明体。与佛无异。故能破识阴。即入顿门。
阿难虽聪慧多闻。总不出识情分别。识情未除者。
惟在有得。而證菩提者。惟在无得。故下文七处徵
心。在阿难往往以有得自缚。世尊一一以无得而
荡除之。楞伽云。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此真速證
菩提之顿门也。二祖神光。断臂于初祖达磨前。乞
与安心法门。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
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使阿难能信七处徵心俱
318-A¶ 第 757a 页 X16-0757.png
不可得。则金襕袈裟。岂独先付之迦叶哉。】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
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
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
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
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
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
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通曰。目见心知。不离根尘。由内达外。自是常见。世
尊乃即常见破之。既不知内。云何在内。虽有智者。
不得不屈于其辨。其实心肝脾胃。莫非知也。爪发
筋脉。莫非觉也。使非知觉。岂不块然一物而巳哉。
傅大士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
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
去处。秪这语声是。由此言之。谓觉了能知之心。住
在身内。亦无有不是处。云门拈宝藏论云。乾坤之
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
里。将三门来灯笼上。作么生。自代云。逐物意移。又
曰。云兴雷动。雪窦颂云。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云
冉冉。水漫漫。明月芦华君自看。此段公案。谓觉了
能知。与本觉圆明。容易誵讹。如明月芦华相似。务
须甄别。若甄别得出。不但灯笼露柱。顿彻云门心
宗。而身内之宝。亦与僧肇契合。非寻常弄精魂者
318-A¶ 第 757b 页 X16-0757.png
所可藉口矣。】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
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
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佛告阿难及诸比丘。
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巳宿斋。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
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
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
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此云细香绵色如霜)汝眼见时。心
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
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
有是处。」

【通曰。阿难见处未真。不免随语生解。随语生解。正
是识情所在。世尊要与拔除识根。故一一刬却。令
阿难无屯札处。此真如国王讨贼。知贼之所在而
讨除之也。阿难谓心居身外。同佛了义。不为无见。
夫心者。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或神游八极。或梦历
数世。何尝拘拘一躯壳中。故云悟知我心实居身
外。又云是义必明。将无所惑。世尊设喻。他食必非
我饱。以例外心何关我身。躯命形也。故食不能以
相通。知觉神也。何内外之所能隔。只为阿难执定
318-A¶ 第 757c 页 X16-0757.png
在外。如一物然者。但能照外。不能照内。则身外是
心。身内非心。心在身外。身不能知。如他人食。我不
能饱。然眼之所见。心能分别。此心又何尝不在内
也。故谓在外者非也。昔曹山闻钟声。乃曰。阿㖿阿
㖿。僧问和尚作甚么。山曰。打著我心。僧无对。五祖
戒代云。作贼人心虚。又傅大士偈曰。诸佛乡村在
世界。四海山田遍满生。佛共众生同一体。众生是
佛之假名。若要见佛看三郡。田宅园林处处停。或
飞空虚中扰扰。或掷山水口轰轰。或结群朋来往
去。或复孤单而独行。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
巡五更。或乌或赤而或白。或紫或黑而黄青。或大
或小而新养。或老或少旧时生。或身腰上有灯火。
或羽翼上有琴筝。或游虚空乱上下。或生草木乱
纵横。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或钻木
孔为乡贯。或编草木作窠城。或转罗网为村巷。或
卧土石作阶厅。诸佛菩萨尽如是。这个名为舍卫
城。于此契證。谓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亦无有
不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
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
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
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
318-A¶ 第 758a 页 X16-0758.png
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
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
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
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
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通曰。八识规矩云。愚者难分识与根。盖根识之难
辨久矣。若谓根非识。则根自根。识自识。识应见根。
若谓根即识。则彼死者眼根现存。何以不见。故知
五根但白净色照境而巳。识必明了分别。二家种
现。熏习不同。五根乃色法。即第八识亲相分。具执
受二义。是白净无记性。五识乃心法。即第八识见
分。三性皆具。但能明了。名性境属现量。故曰性境
现量通三性。至第六识方有分别。属比量非量。此
根与识之辨也。阿难谓彼根随见随即分别者是
也。谓潜伏根里如琉璃合者非也。果如琉璃合者。
眼见山河。亦见琉璃。则心见山河。亦应见眼。今不
见眼。则非潜伏根内明矣。此喻比度不真。正属非
量。据阿难所指觉了能知之心。但六识分别耳。此
识从何而起。以有七识为之传送也。以有八识为
之含藏也。纵令分别易泯。而行阴难除。纵令行阴
易销。而种子难化。今阿难于分别六识。尚且不知
落处。况复知所谓七识八识哉。落处且不知。况能
318-A¶ 第 758b 页 X16-0758.png
发兵而讨除之哉。此经始破六识窠白。故有七处
徵心。终捣八识枢穴。期于识阴都尽。此转识成智
之大略也。后文云。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及至一六
俱销。了无所寄。回视此段潜伏根里如琉璃合。不
发一大噱哉。虽然。善喻者无所不可。昔中邑洪禅
师。仰山往谢戒毕。问如何是佛性义。邑云。我与你
说个譬喻。如室有六窗。中安一猕猴。外有猕猴唤
云猩猩。猕猴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仰山礼谢
起曰。适蒙和尚譬喻。无不了知。更有一事。祗如内
猕猴睡著。外猕猴欲与相见。又且如何。邑下绳床
执仰山手作舞曰。猩猩与汝相见了。譬如蟭螟虫
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头叫云。地旷人稀。
相逢者少。云居锡云。中邑当时若不得仰山这一
语。何处有中邑也。崇寿稠云。还有人定得此道理
么。若定不得。只是个弄精魂脚手。佛性义在甚么
处。玄觉云。若不是仰山。争得见中邑。且道甚么处
是仰山得见中邑处。天童颂云。冻眠雪屋岁摧颓。
窈窕萝门夜不开。寒稿园林看变态。春风吹起律
筒灰。此颂分明赞叹仰山睡处。不堕于枯槁。正是
中邑与他相见处。恰恰一六俱销境界。然园林变
态如律筒灰。自与精魂脚手夐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
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
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
318-A¶ 第 758c 页 X16-0758.png
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
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
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
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
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
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
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巳知。身
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
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只疑滞不能见内一语。生出许多转计。
潜根既非。毋乃见暗即是乎。此见暗转计更多。阿
难虽未明言。世尊一一拈出破之。始以所见之暗
为对不对。若对则成境矣。不对则非见矣。是暗固
不可谓之内也。既以能见之见但由返观非假目
视。若开目返观。可以见暗。则开眼返观。亦可见面。
面不可见。暗岂能知。是见必不能见内也。若复以
心识默对。此为腑藏。此为面目。即可名见。则此心
眼不在虚空乎。既以心眼本在虚空。如魇寤者。能
见自巳面目。则如来之身亦即汝身乎。既又以如
来之见即我之见。如来之身即我之身。则阿难一
身。不成两佛乎。此从内对中翻出许多转计。内对
必不可成。则见暗必不可谓之见内也。虽然。能见
者本自暗也。而谁其见之。云门垂语云。人人尽有
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光。明自
318-A¶ 第 759a 页 X16-0759.png
代云厨库三门。又曰好事不如无。雪窦颂云。自照
列孤明。为君通一线。华谢树无影。看时谁不见。见
不见。倒骑牛兮入佛殿。若解得倒骑牛入佛殿底
道理。即谓见暗名见内者。亦无有不是处。】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
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
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
今既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
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
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
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
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
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巳死。
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
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
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
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
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
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
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
随有。无有是处。」

【通曰。触头头知。触足足知。岂不是随所合处心则
随有。然随所合处。心则随有。随所不合处。心则总
无。岂不是断常邪见。世尊姑无暇责此。但就彼合
318-A¶ 第 759b 页 X16-0759.png
之一字。详辨其非。合必有体。若无体者。合义不成。
如无七尘。即无十九界。若有体者。此体既非外来。
又非内出。以心体论。为一体乎。为多体乎。其在人
身。为遍体乎。为不遍体乎。借以手挃一支。而觉随
挃有。是觉为一体。应咸在矣。是觉为多体。应多人
矣。是觉为遍体。则挃无在矣。是觉为不遍体。则挃
有所不知矣。此四俱非。即无定体。何由与之合哉。
随所合者。合其一体乎。合其多体乎。合其遍体乎。
合其不遍体乎。合彼则遗此。合此则遗彼。且非一
非多。非遍非不遍。而卒不可合也。既不能合。何以
见其随有哉。世尊虽以此辨其随所合之非。然亦
明示以真心无体之妙。无体则无合。心境不相到。
当处解脱。本自无生。而何谓法生则种种心生乎。
心生种种法生。与三界唯心之旨不殊。故不必辨。
法生种种心生。以心本无生。因境有观之。亦自无
病。而阿难引以證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随波逐
浪之心。而非对境数起之心也。故悟心无体。即数
起不为碍。缘起无生故也。有僧问夹山。拨尘见佛
时如何。山曰。直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僧举
问石霜。拨尘见佛时如何。霜云渠无国土。何处逢
渠。僧回举似夹山。山上堂云。门庭施设。不如老僧。
入理深谈。犹较石霜百步。天童颂云。拂牛剑气洗
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一旦氛尘清四海。垂衣皇
化自无为。丹霞颂云。当机一句玉珊珊。内外玲珑
318-A¶ 第 759c 页 X16-0759.png
溢目寒。无漏国中留不住。月华影里见应难。即此
一则。拨尘见佛。尚自不逢。况合尘而觅觉。抑亦颠
倒甚矣。虽然。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随所合处。何患无有。】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
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
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
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
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
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
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
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
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
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
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
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
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至此。方明识生其中。谓六识分别。介乎
根尘之间。较前潜伏根里之说。尤为有据。但指所
谓中者。既非在内。又非在处。唯以根境相交。从中
有分别之识。乃指为心。不知根尘识三。相依而立。
如交芦然。原无自性。今确定谓在中间。若有定位
然者。为兼二乎。为不兼二乎。兼则一知一不知。角
318-A¶ 第 760a 页 X16-0760.png
立而不成中。不兼则非知非不知。无体而不成中。
然则中将安在。故谓当在中间者非也。若论真心。
亦兼二。亦不兼二。何谓兼二。如来藏中。原具见相
二分。如后举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何杂乱之有。何
谓不兼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如后举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何尝无体性哉。若信得此心非知非不
知。原无自性。亦无在中之相。乃深明乎中者也。东
印土国王。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斋次。王乃问诸
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入息不居阴
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
一卷两卷。王便礼拜。天童颂云。云犀玩月灿含辉。
木马游春骏不羁。眉底一双寒碧眼。看经那到透
牛皮。明白心超旷劫。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
灵机。寒山忘却来时路。拾得相将携手归。此祖师
门风。二边不立。中道不安。虚玄大道无著真宗。最
为第一。故非六识根尘所及。若寒山拾得。去来自
在。绝无纤毫识情挂胸次间。足与二十七祖相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
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
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
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
318-A¶ 第 760b 页 X16-0760.png
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
无有是处。」

【通曰。阿难所引无著。未尝不是。但多了一切二字。
是对境而言无著。境在则无著在。且谓俱无所在。
几于断灭。语便矛盾。若一切物象俱无者。何处更
容不著。既有不著。则物象不可谓之无也。若无不
著之相。可言无在。非无不著。不著即是相也。有不
著之相在。即是心在。心实在于不著。而何以谓之
俱无所在乎。心既有在。而又何以谓之无著乎。先
即能以明所。不可名无。次即所以明能。相有则在。
故无著之义不成。昔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
来时如何。州曰。放下著。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
甚么。州曰。恁么则担取去。尊者言下大悟。黄龙颂
云。一物不将来。两肩担不起。言下忽知非。心中无
限喜。毒恶既忘怀。蛇虎为知巳。寥寥千百年。清风
犹未巳。天童颂云。不妨细行轮先手。自觉心粗愧
撞头。局破腰间柯斧烂。洗清凡骨共仙游。此颂无
著也无。故得自在。大都从境上见无著者。离境则
无无著。从性上见无著者。无著即是自性。但存一
无著之意。便不可。】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
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
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318-A¶ 第 760c 页 X16-0760.png
唯愿世尊大慈哀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此云寂静)令诸
阐提(此云信不具)隳弥戾车。(此云恶见)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及
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通曰。据此时阿难见地。犹未能按伏识情。至湛不
摇处。所以未得无漏。始以觉了能知为有物矣。故
曰在内在外在根。既知非物矣。而犹以为有识也。
故曰随合而有。识生其中。及知识俱泯。而后信其
无著。然有意无著。是亦著也。故一切无著。仅断七
识。尚未至恬静之地。即至恬静。犹坐在八识窠窟
中。外道所谓冥谛也。若奢摩他路。是转识成智边
事。虽圣解不容注念。矧凡情可得而牵引之乎。故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方名真际所诣。既知真际。不
为淫术所转。非但自證寂静。且令一切凡夫信不
具者。破除恶见也。端师子读楞严有颂云。七处徵
心心不遂。懵懂阿难不瞥地。直饶徵得见无心。也
是泥里洗土块。可谓具眼者。】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
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通曰。放光动地。旧以为不思议境界。然亦可以意
会。养生家精神完固。昏夜中目光炯炯。无物不睹。
况世尊多劫成就。其光有不晃曜者乎。祈求家运
动元气。可以兴云致雨。况世尊清净法身未可涯
318-A¶ 第 761a 页 X16-0761.png
量。普佛世界有不震动者乎。世尊建大法幢。必先
有所表。所云令诸世界合成一界。隐然有会妄归
真之意。若是上根利智。见如是光。睹如是事。即获
本心。證无生忍。圆照禅师上堂云。看看。烁烁瑞光。
照大千界。百亿微尘国土。百亿大海水。百亿须弥
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乃至微尘刹土。皆于光
中一时发现。诸仁者还见么。若也见得。许汝亲在
瑞光。若也不见。莫道瑞光不照。好参人人皆有此
光。何为圆照便见。众人便不见。悟与不悟耳。法性
本周。妄尘不隔。智境本圆。情量不碍。若悟自心。便
知此等皆屋里事。】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
如恶叉聚。(果名一蒂三实无孤生者)诸脩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
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
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脩习。犹如煮砂。欲成嘉
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
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
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
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
不自觉。枉入诸趣。」

【通曰。七处徵心。皆指其非。为其用攀缘心为自性
也。阿难亦知此心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为彼所转。当由不知真际所诣。亦隐隐窥见菩提
涅槃。元清净体。愿佛开示。故世尊明白分析而语
318-A¶ 第 761b 页 X16-0761.png
之。前云。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即此用攀
缘心为自性者。乃无始来生死之根本也。前云。皆
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此菩提涅槃。元清
净体。乃无始来不生不灭之根本也。轮转生死。惑
业苦三。生必同聚。故如恶叉聚。不但天魔外道。决
入轮回。即声闻缘觉。错乱修习。总名颠倒。何以故。
以生灭为因故。若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本自不生不灭也。如后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
亡。与此同旨。此即妄想生起之由。既落妄想。遂遗
本性。遗此本明故入诸趣。而不能成无上菩提也。
有客来谒长沙。沙召尚书。其人应诺。沙曰。不是尚
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秪对。别有第二主人。沙
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秪对时。莫是
弟子主人否。沙曰。非但秪对与不秪对时。无始劫
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秪为
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然则本来人何由而识。杂华出现品云。佛子。无一
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
不證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
前。天童颂云。天盖地载。成团作块。周法界而无边。
析邻虚而无内。及尽玄微。谁分向背。佛祖来偿口
业债。问取南泉王老师。人人只吃一茎菜。既是人
人具有底道理。何故不能俱證菩提。乃至别成声
闻缘觉等。圆觉经云。一切众生。妄见流转。厌流转
318-A¶ 第 761c 页 X16-0761.png
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
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然则识取不生不灭根
本。非大悟彻不可。】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
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
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
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
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
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
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
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二诱也。汝今见否。阿难言见。
但于此猛省。便见识精元明。不容拟议。不容安排。
菩提涅槃。充然自足。才涉分疏。即入比量。即系六
识用事。黏湛发知。去真性远矣。故佛咄之云。此非
汝心。若于咄时忙然自失。忽尔回光。本觉自在。何
谓离此觉知。更无所有。此觉知者。对前尘而有分
别。尘去则无。故名虚妄著相之想。若本觉者。不依
尘而有生灭。故名真性。然觉一而巳矣。为此觉知
遮蔽本觉面目。是觉知者。实本觉之贼也。若认觉
知为自心者。是认贼为子。弃不生灭而守生灭。其
318-A¶ 第 762a 页 X16-0762.png
轮转也何疑。虽然。离此觉知。更觅别有本觉。则又
不可。天童略举云。若能推底是汝心。则认贼为子。
脩山主云。若能推底不是汝心。则认子为贼。天童
拈云。如今推也。是子是贼。买帽相头。食鱼去骨。即
如天童还有拣择否。六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
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
后念离境即菩提。此犹翻掌覆掌之说。永嘉曰。无
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则洞彻乎不二
之门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
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
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
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
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
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
示未悟。」

【通曰。阿难情竭见枯。乃谓无心同诸土木。此处正
好承当去。却省得许多心力。奈何认定一个觉知。
不肯放下。昔大朗初参马祖。祖问汝来何求。曰求
佛知见。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何来。曰
南岳来。祖曰。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
彼。不宜他往。朗归石头。便问如何是佛。头曰。汝无
佛性。朗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头曰。蠢动含灵。却
有佛性。曰慧朗为甚么却无。头曰。为汝不肯承当。
318-A¶ 第 762b 页 X16-0762.png
朗于言下信入。住后。凡学者至。皆曰。去去。汝无佛
性。其接机大约如此。此岂离觉知更无所有者哉。】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
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
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
切心而无自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
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
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
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
叱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
别性。即汝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
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
法身同于断灭。其谁脩證无生法忍。」

【通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影像重重。唯镜所现。
六尘如形。分别如影。影因形有。心因尘有。斯则前
尘分别影事。动属前尘。静属法尘。故内守幽閒。虽
无前尘影子。却有幽闲影子。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为其所执者识。而非本觉常住真心也。常住真心。
远离一切分别。如大圆镜。远离动静二尘。此心本
自无染。故曰清净。染而不染。故曰妙净。一切因果
世界微尘。因之而立。乃九界妄心之本性也。故曰
性一切心。若见此心。即离分别而有自性。是自性
318-A¶ 第 762c 页 X16-0762.png
不随分别而为有无者也。如尘离影而有镜体。是
镜体不随尘影而为生灭者也。若执分别觉知为
自性者。但执影为镜耳。对尘则有。离尘则无。如镜
中之影。原无自体。终归断灭。若是而可以證无生
乎。故知心自有体。本非断灭。前咄云此非汝心。为
所认者虚妄断灭心。非本来真实心也。岂真无心
哉。玄沙上堂云。更有一般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
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恁么为善知识。
大赚人知么。我今问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
为甚么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
为甚么有昭昭时。还会么。这个唤做认贼作子。是
生死根本妄想缘气。汝欲识根由么。我向汝道。昭
昭灵灵。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便道。此
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
兔角。仁者真实在甚么处。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
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古人向汝道。圆成
正遍。遍周沙界。我今少分为汝。智者可以譬喻得
解。汝还见南阎浮提日么。世间人所作兴营。养身
活命。种种心行。莫非皆承日光成立。秪如日体还
有许多般心行么。还有不周遍处么。欲识金刚体。
亦须如是看。秪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国土。色空明
暗。及汝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直是天
人群生类。所作业次。受生果报。有情无情。莫非尽
承汝威光。乃至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尽
318-A¶ 第 763a 页 X16-0763.png
承汝威光。秪如金刚体。还有凡夫诸佛么。有汝心
行么。不可道无便得当去也。知么。玄沙因阅楞严。
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脩多罗冥契。即此一
段纵口所说。一一与经旨不殊。至谓尽承威光之
力。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更觉精采。又佛眼之嗣
竹庵圭和尚。与伯父持一居士。俱喜楞严经。庵曰。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正是生死根本。士骇曰。佛妄
说耶。庵曰。佛固不妄。且约只今居士对面徵诘之
心果安在。士叹曰。佛说解第一空。名师子吼。汝行
矣。无滞此。庵后上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
离见。见不能及。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送落
华。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常恨
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喝一喝云。三十年
后。莫道能仁教坏人家儿女。据竹庵见处。即离前
尘。亦无分别自性可得。自善转楞严者。正是见犹
离见见不能及一段真风。可与玄沙同参。】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
诸脩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
不成圣果。」

【通曰。九次第定。如后举四禅四空等天。但言其果。
未及其脩。此谓脩学人九次第定。从一禅入一禅。
次第而脩。当如大般若所云。离欲恶不善法。有寻
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寻伺寂静。住内
318-A¶ 第 763b 页 X16-0763.png
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
具足住。离喜住舍。具念正知。身受圣乐。能说能舍。
具念乐住。入第三静虑具足住。断乐断苦。先喜忧
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住。超一
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
边处具足住。超一切空。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
住。超一切识无边。入无所有具足住。超无所有。入
非想非非想具足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
想受具足住。是为九次第定。皆有为功用。忻取有
为善果。故曰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为其所执者。入
识中微细生灭妄想而修。未能见无生真性。当下
寂灭。是真无为法故未得漏尽。若大阿罗汉。巳證
灭受想定。是名无漏。今九次第定亦證灭受想定。
何为有漏。以有妄想而證涅槃。纵得灭尽定。未为
真实。黄檗云。一切众生。轮回不息生死者。意缘走
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难化之
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禦其心。然后调伏。
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
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六道。地狱脩罗。皆由心造。
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
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
性自本来清净。即是脩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
意。纵你广学勤苦脩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
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脩行。当复何
318-A¶ 第 763c 页 X16-0763.png
益。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
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
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如人卧疾。攀缘都息。
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粉不定。任你
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秪向凡圣中坐。诸
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
还坠。却归生死轮回。如斯脩行。不解佛意。虚受辛
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
药。吁。大乘法药。尚不济事。况九次第定乎。故知错
乱脩习。难成圣果。】

「阿难闻巳。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脩。
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
虽有多闻。若不脩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
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通曰。舍父逃逝。法华亦有是喻。穷露他方。冀指衣
珠。浸浸乎有还家之望矣。二障。谓烦恼障。所知障。
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结业受报。所知障障慧。慧
不解脱。不了法空故。阿难明知二障所缠。又知所
谓寂常心性。何故道眼不开。甚矣透脱之难也。僧
问药山。学人拟归乡时如何。山曰。汝父母遍身红
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曰恁么则不归去也。
318-A¶ 第 764a 页 X16-0764.png
山曰。汝却须归去。汝若归去。我示汝个休粮方子。
曰便请。山曰。二时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后僧问
洛浦。学人拟归乡时如何。浦曰。家破人亡。子归何
处。僧云。恁么则不归去也。浦曰。庭前残雪日轮消。
室内红尘遣谁扫。又偈云。决志归乡去。乘船渡五
湖。举篙星月隐。停棹日轮孤。解缆离邪岸。张帆出
正途。到来家荡尽。免作室中愚。丹霞颂云。太平乡
国路空赊。归兴悠悠思莫涯。撒手到家何所有。琉
璃宝殿琐蟾华。诸老宿一期指出归家方便。可谓
道眼开明。真知寂常心性者。】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
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
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
得清净眼。」

【通曰。前从面门放光。十方国土。一时开现。令诸世
界合成一界。表真妄不二也。开示二种根本。必以
断妄为先。妄想不息。虽至九次第定。不成圣果。其
面目可考而镜也。今从胸卐字放光。灌诸如来顶。
旋至阿难大众。表圣凡不二也。开示前尘自暗。见
何亏损。乃至头自动摇。见无所动。手自开合。见无
舒卷。指出向上一路。人人具足。可以印心云尔。昔
仰山坐次。有僧来作礼。山不顾。其僧乃问山识字
否。山曰。随分。僧乃右旋一匝曰。是甚么字。山于地
318-A¶ 第 764b 页 X16-0764.png
上书十字酬之。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么字。山改
十字作卐字。僧画此○相。以两手拓如脩罗掌日
月势。曰是甚么字。山乃画此[○@卐]相对之。僧乃作娄
至德势。山曰。如是如是。此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
如是。吾亦如是。善自护持。其僧礼谢。腾空而去。时
有一道者见。经五日后。问山。山曰。汝还见否。道者
曰。某甲见。出门腾空而去。山曰。此是西天罗汉。故
来探吾道。道者曰。某虽睹种种三昧。不辨其理。山
曰。吾以义为汝解释。此是八种三昧。是觉海变为
义海。体则同然。此义合有因有果。即时异时。总别
不离隐身三昧也。若知仰山觉海变为义海三昧。
则佛胸卐字涌出宝光。亦不思议中妙用耳。必以
护妙微密性净明心为本。沩山尝问仰山。妙净明
心。汝作么生会。仰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曰汝
祗得其事。仰曰和尚适来问甚么。沩曰。妙净明心。
仰曰。唤作事得么。沩曰。如是如是。只缘仰山会得
妙净明心。得清净眼。故识字三昧。迥出寻常。】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
成拳。汝将谁见。」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三诱也。可谓老婆心切。前云
汝将谁见。阿难答言同将眼见。业巳咄之认贼为
子。至此又问汝将谁见。正欲阿难回光返照。忽睹
见精明元。不藉于眼。奈之何其终不省也。有僧侍
立玄沙次。沙以杖指面前地上白点曰。还见么。曰
318-A¶ 第 764c 页 X16-0764.png
见。如是三问。僧亦如是三答。沙曰。你也见。我也见。
为甚么道不会。他日又以杖拄地。问长生曰。僧见
俗见。男见女见。汝作么生见。对曰。和尚还见皎然
见处么。沙曰。相识满天下。赖有皎然此对。遂与玄
沙觌面。向使阿难能自知见处非见所及。又何劳
世尊许多口吻。】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树名果汁入水砂石成金)赩如宝山。
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
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
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
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
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
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
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通曰。世尊何故以盲人为喻。缘阿难执定以见为
见。不离根尘。而识生其中。盲人无眼。云何亦睹黑
暗。是可知待眼根而见者。乃前尘分别之见。而非
清净本然之见也。前尘分别。属第六识。眼存则存。
眼亡则亡。必待根而后显者也。清净心光。不待根
而存。不随根而泯者。故无生灭。是无生灭清净本
然之见。人人具足。不以盲人故无。阿难执定唯眼
318-A¶ 第 765a 页 X16-0765.png
见者。是生灭根。而世尊所指见何亏损。是不生不
灭根也。如此提醒。可谓透露极矣。昔相国崔公群。
见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会曰。以见性得。会方
病眼。崔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会曰。见性非眼。
眼病何害。崔稽首谢之。后法眼别云。是相公眼。岂
以会所答。犹涉教意乎哉。】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
盲无眼。唯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
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
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
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
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
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
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
眼。」

【通曰。此世尊剖析分明。所谓实言告汝者也。灯之
与眼。俱是见缘。体非能见。其能见者心也。前云门
能见不。巳具此义。而此复以灯喻眼。以眼例心。灯
不可谓之见。眼顾可谓之见乎。眼其见者。非见性
也。若六根互用。耳亦能观。眼又何尝决定是见。阿
难所云。我实眼观。分明执妄为真。若知灯但显色。
能见属眼。既离所妄。又知眼但显色。见性属心。并
离能妄。能所俱离。唯此一心。心超乎眼。故无生灭。
以不生灭之见。见如来手。未尝不见。但不可谓之
318-A¶ 第 765b 页 X16-0765.png
眼见也。昔枯木祖元禅师。依大慧于云门庵。夜坐
次。睹僧剔灯始彻證。有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
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
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前秪是这个。慧以偈赠
之曰。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
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夫剔灯何与本分事。
乃即悟去。如世尊云。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如是见
性。是心非眼。故祖元曰。剔起灯来是火。如隔墙见
角。知必是牛。须如此彻證。方名见性。】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巳默然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
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此云解义)五比丘等。及汝
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
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得成圣果。」

【通曰。世尊实言指示。伤于明白。阿难大众。尚未开
悟。机缘未易凑泊故也。世尊慈悲之故。犹恐语涉
微妙。故未易解。然诸比丘中亦有得解者。以解引
解。其解易入。故令诸比丘各述开悟之由。使阿难
易于凑泊云尔。其后二十五圆通各述所證。亦用
此机。但此唯明妄。后乃證真。不无浅深之异。其为
方便接引。则一而巳矣。所谓不成菩提。皆由客尘
烦恼所误。正是二种根本消息。悟亦不易。僧问南
阳忠国师。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
318-A¶ 第 765c 页 X16-0765.png
恼否。师曰。烦恼性自离。曰岂不断耶。师曰。断烦恼
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曰坐禅看静。此
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静相。又上
生经云。不脩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
陈秀玉学士。尝问万松云。弥勒菩萨。为甚么不脩
禅定。不断烦恼。松曰。真心本静。故不脩禅定。妄想
本空。故不断烦恼。士复问香山大润和尚。山曰。禅
心巳定。不须更脩。断尽烦恼不须更断。复问竹林
海巨川。川曰。本无禅定烦恼。士曰。唯此为快耳。于
此信得及。方知鹿园开示。秪为初机。】

「时憍陈那(此云火器)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
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
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
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
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通曰。客喻所知之粗。尘喻烦恼之细。念念迁流。生
灭不停。故譬行客投寄旅亭。起惑造业。舍旧趋新。
故譬食宿事毕。俶装前途。真性常住。初无是事。故
譬主人无攸往也。粗障易遣。细惑难明。必由性天
澄霁。智日舒光。乘五阴隙。照本性空。方觉于中妄
自扰动。故譬新霁晹光入隙。以发明空中尘相也。
烦恼扰动。真性寂然。若悟本空。常住不动。即知寂
318-A¶ 第 766a 页 X16-0766.png
常心性矣。赵州云。汝等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
人。秪是个主人公。这个更向外觅作么。正恁么时。
莫转头换脑。若转头换脑。即失却也。又一日扫地
次。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州曰。尘从
外来。僧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又一
点也。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辨客尘义。析入秋毫。
若于此鉴别得出。真是有主沙弥。居尘不染。岂但
独得解名。】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巳复开。开巳又屈。
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
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
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
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
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
为无住。佛言如是。」

【通曰。憍陈那因悟客尘二字。但明得烦恼边事。世
尊则直指菩提而示之。先即外境以辨真性。境有
开合。见无动静。此人所易知者。世尊因其易知者
而引之。阿难果信手有开合。见无开合。而我见性
尚无有静。谁为无住。觅动静之相。了不可得。庶几
哉见常住主人矣。非世尊提醒之妙。何以有此。昔
西堂问百丈。你向后作么生开示于人。丈以手卷
舒两过。堂云更作么生。丈以手指点头三下。且道
百丈如此作用。为合楞严机锋。为更别有道理。又
318-A¶ 第 766b 页 X16-0766.png
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尼名实际。到庵直入。更
不下笠。持锡绕禅床三匝云。道得即下笠。如是三
问。俱胝无对。尼便去。俱胝曰。天色将晚。且留一宿。
尼云。道得即宿。胝又无对。尼便行。胝叹曰。我虽处
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遂发愤要明此事。拟弃
庵往诸方参请。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来日有
肉身菩萨至。为和尚说法。次日天龙到庵。胝乃迎
礼。具陈前事。天龙只竖一指而示之。俱胝忽然大
悟。后来凡有所问。只竖一指。至迁化。谓众曰。吾得
天龙一指头禅。平生用不尽。要会么。竖起指头。便
脱去。天童颂云。俱胝老子指头禅。二十年来用不
残。信有道人方外术。了无俗物眼前看。所得甚简。
施设弥宽。大千刹海饮毫端。麟龙无限落谁手。珍
重任公把钓竿。雪窦颂云。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
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
法华经云。如一眼之龟。直浮木孔。无没溺之患。自
世尊轮指以来。无非开示佛之知见。令人得个安
稳处。何者不为盲龟计哉。】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
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
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
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
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318-A¶ 第 766c 页 X16-0766.png

【通曰。此即内身以辨真性。头自摇动。见无所动。较
前手自开合。见无所动。更为微密。在一人之身。见
动则头动。何得谓头自动而见不动。彼随头而左
右者。情见也。不随头而动静者。真见也。情见属识。
故有起灭。真见属性。原无作止。何以验之。头有动
静可见。见无动静可指。故知无动静可指者。是名
真见。阿难向者执识为心。但知情见为见。今蒙如
来方便开示。智光暂现。乃信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此不动见性。动如是。静如是。见时不为有。不见不
为无。尚无有止。谁为动摇。是真离尘空寂体也。阿
难于是乎知性矣。既云知性。何为尚有种种多疑。
盖阿难因佛始焉轮指。既乃放光。以手开合。例头
动摇。彼见无动。此见亦然。所谓推测之知。而非独
悟之妙也。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于兹益信。无业禅
师初见马祖。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
即心是佛。实未能了。祖曰。祗未了底心即是。更无
别物。业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
正闹在。且去。别时来。业才出。祖召曰。大德。业回首。
祖曰。是甚么。业便领悟。乃礼拜。祖曰。这钝汉礼拜
作么。又五泄灵默禅师。远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
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泄便行。头随后召云。阇
黎。泄回首。头曰。从生至死。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
么。泄于言下大悟。乃拘折拄杖而栖止焉。且道无
业五泄回头转脑。便尔悟去。较阿难多少。】
318-A¶ 第 767a 页 X16-0767.png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
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
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认物为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通曰。佛手不住。见性常住。是真主人。头自摇动。见
性不动。是真空体。今不认主而认客。不认空而认
尘。岂不颠倒行事。良由念念生灭。烦恼相续。以致
遗失真性。不成菩提。客尘所误。一至于此。圆觉经
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正所
谓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认物为巳者也。既认逐境
妄动者以为自心。而不动真心。即迷在迁流之内。
故曰遗失。非谓遗失而不存也。如水巳成冰。水性
遂失。前云能生诸缘。缘所遗者。遗此本明。虽终日
行而不自觉。抂入诸趣。如是何由出离生死乎。故
曰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向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正谓此也。昔洞山问僧名
甚么。对曰。某甲。山曰。阿那个是阇黎主人公。对曰。
见祗对次。山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秪认
得驴前马后底。将为自巳。佛法平沉。因斯是也。宾
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僧便问如何是主
中主。山曰。阇黎自道取。对曰。某甲道得即是宾中
主。如何是主中主。山曰。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
318-A¶ 第 767b 页 X16-0767.png
遂示颂曰。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
似入京朝圣主。秪到潼关便即休。由是观之。识情
分别。较不动见精。尚隔几程。而不动见精。较寂常
真性。犹自有辨。如下文云。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则
几乎越潼关而见圣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