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712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正见卷第八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此事本来平等。何有阶级。本来无生。何有渐次。譬
如人因事远游。偶然失足。跌在粪坑里。须扶到岸。
故有阶级之称。必二番三番洗沐。故有渐次之号。
今欲淘净根结中无明烦恼。故立三渐次之法。此
三渐次之法。岂是得巳耶。不过洗濯其浊秽。要无
一点气息。方有圣胎之分尔。
△二三渐次法。

结前倒因。】
卷八 第 713a 页 X16-0713.png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此结前生后也。所言各具者。如眼受色惑时。则声
香等相因助成。如耳受声惑时。则香味色等亦相
因助成。如是十二颠倒。类类皆具。类类皆遍。此业
识种子。岂直八万四千。便有恒河沙数矣。以恒河
沙烦恼种子。在妙明真净心中观之。正如捏目生
花。总无别性。还是自心颠倒尔。
△二标列。】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器喻妙圆明心。毒蜜喻颠倒。汤水等喻戒定慧。本
因。即指上十二颠倒。妙明心中有此颠倒。犹如器
中有此毒蜜。器若不净。不可贮甘露。心若不净。不
可以入三摩。今立三渐次者。正是设净器之法也。
净器之法。必二番三番方洁。修行之法。必渐次渐
深而得。此三种渐次。乃是洗心垢之法。不可不备
也。
△三别释三。
一别释助因。】

「云何助因(至)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助因者。众生有业则有身。需食以养之。若养不得
以正。或至杀身。是又食之过矣。是故食须拣善恶。
善者能益于我。恶者反是。
阿难如是世界下。列四
食住。一段食。谓欲界取形段为食。以香味触三。有
资益故。二触食。即前境和合第六意识。触生喜乐
故。三思食即。第七思与欲俱转。希望偏胜故。四识
食。即第八由前三食。缘助势力。执持诸根大种。得
长养故。又人间段食。鬼神触食。禅天思食。四空天
卷八 第 713b 页 X16-0713.png
识食。此四种虽三界不同。莫不同于食住。是故指
四食为助因也。
阿难一切众生下。正拣损益。食甘
故生。是为益。食毒故死。是为损。又五辛者。谓大蒜。
茖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辛之物。性恶气荤。故为
毒也。毒则损于身。故须断之。
是五种辛下。示辛过
患。盖淫恚乃是三毒之首。万恶之长。是食辛人。天
仙弃离。且福销则与鬼住。禅胜终为魔党。邪力既
衰。还复堕落。是为过也。
阿难修菩提下。结成当戒。
故知辛浊之物。实为助恶之因。恶因若消。正见得
生。自然三昧现前。名第一增进修行之法也。
△二
别释正性。】

「云何正性(至)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下总劝持戒。杀盗淫是性业。啖酒肉是遮业。
此二不戒。欲出三界。无有是处。何者。淫心不除。则
生死不断。杀心不除。怨对无巳。盖修行人生果且
不食。恐动暴气。况食众生肉乎。钗钏尚不使闻。恐
涉讥嫌。况与之从事乎。又毒蛇喻淫。怨贼喻杀。刳
心之法。须如此观。方见得利害之向。
先持声闻下
明戒次第。比丘犯淫杀盗妄为四弃。尼则倍之。故
有八弃。梵语波罗夷。此云弃罪。谓若犯此。得永弃
佛法边外。故云弃也。言声闻四弃八弃者。小乘戒
也。言菩萨清净律仪者。大乘戒也。又执身不动者
粗也。执心不起者细也。要先持声闻戒执身不动。
后持菩萨戒执心不起。先制粗相烦恼。后制微细
卷八 第 713c 页 X16-0713.png
威仪。如此操心。便非躐等矣。
禁戒成就下。述受戒
益。不淫则无累。不杀则无负。不盗则无宿债。是则
禁戒成就矣。所言不须天眼者。谓肉眼即是天眼
故。盖杀盗淫不行。心地自能无障。六根自能通利。
如说观见十方世界。即是天眼通也。如说睹佛闻
法。即是天耳通也。如说得大神通。即是他心通也。
如说游十方界。即是神足通也。如说宿命清净。即
是宿命通也。如说得无艰险。即是漏尽通也。更若
知得百千生事。即是宿命明。见得一切众生生善
道恶道。即是天眼明。断得三界见思惑尽。不受生
死。即是漏尽明。此三明六通。皆由禁戒成就。得六
根清净。是故现在父母肉身。證得如此田地。名第
二增进修行之法也。
△三别释现业。】

「云何现业(至)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下。明般若德。现业者。即六根所起见闻等现
业是也。然现业所起。必由心造。心若不缘。则六用
不行矣。六用不行。则根无所偶矣。根无所偶。与真
常性一。心若不缘。乃旋元自归。何则。由一向丧本
受沦。故不能全一。今则舍妄归真。得反流合性矣。
又所言心无贪淫。于外尘不多流逸者。正是违其
现业也。十方下引喻合显。明月喻心。琉璃喻根。盖
现业不起。心自清净。心既清净。根亦是清净矣。正
报清净。依报亦是清净矣。一国土清净。乃至十方
国土亦是清净矣。故曰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
卷八 第 714a 页 X16-0714.png
琉璃。内悬明月。是谓般若智德也。
身心下明解脱
德。只此智德。观十方世界。若自若他。总无别法。唯
一妙圆真心。平等无二。以无二平等故。一切如来
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如来。然亦不分别我心如来
心。何以故。一切诸法悉不可得。当此之际。正是我
放身命处。故曰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是
谓解脱德也。
一切如来下。明法身德。密圆理也。净
妙智也。以智不可识。故曰妙。以理无不周。故曰密。
行人證到平等实相田地。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法
身自然显现其中。故曰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
其中。是谓法身德也。
是人下结前三德也。观音云。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忍智也。当忍智现前时。
三慧俱没。何以故。盖三慧是解。忍智是行。行起解
绝。是以三慧俱没。今谓智与理冥。不可以智知。不
可以识识。得是无生法忍现前。当法忍现前时。三
德俱隐。何以故。盖三德是解。法忍是行。亦是行起
解绝。是以三德俱隐。从是巳去。伹用忍智历五十
五位。随所发行。不离法忍为本。名第三增进修行
之法也。

问。前巳广明戒相。今说三渐次法。何得复示其戒
耶。曰。前明戒相是论法之次第。戒应在先故。今说
渐次。乃是论位之次第。戒是当人前位故。问。戒何
得成位耶。曰。今示大乘圆顿教。不同小乘故。小乘
唯执事相。不明理体。大乘所戒。必先明理。又大乘
卷八 第 714b 页 X16-0714.png
未起行相。即所明之理是解相。要必摄戒成行。方
见是实。故以戒为前位尔。问。发何等行。见大乘之
理。曰。如说助因。乃是外缘。如说正性。乃是内障。如
说现业。乃是根尘所起之相。此是无始虚妄所熏
习气。即无明尘沙见思等是也。今以三渐次法。荡
除内外障缘。并根尘所起现业。便见当人本来无
生矣。若见本来无生。即是大乘之理也。以此大乘
无生之理。随义建立五十二位。加地前四位。与最
初乾慧地。共五十七位。方尽究竟矣。义见下文。

三明地位十。
一乾慧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至)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祖师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又古德云。非是尘不
侵。自是我无心。言无心者。非无其心也。祇是无世
间心尔。盖世心消亡。名曰乾。执心虚明。名曰慧。见
得自已本觉。名曰地。又初发慧觉。虽圆蓥十方界。
而无行用之能。是乾有其慧。故云乾慧地。此蹑前
第三渐次义也。前曰心无贪淫。今曰欲爱乾枯。前
曰于外六尘。不多流逸。今曰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以此观之。较前工夫。便是不同矣。初心学道。不得
此义。何可躐等。讲家不谙。徒以名相配合。既辜佛
旨。又与文义大相乖谬。故不取焉。
△二信位。

信心。】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欲习二句。即指前位而言也。前位祇有断德。而无
卷八 第 714c 页 X16-0714.png
行用。是故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亦如学人初做工
夫。得身心前后际断。此是枯定用不著。无有理水
滋发故。
即以此下。劝进行人。到恁田地。即用此位
解心中中流入。中者。中道也。中道离一切有无对
待法是。流者。直心也。直心任运转一切法是。所言
圆妙开敷者。圆妙即觉也。开敷即慧也。谓以中道
之直心。要与慧觉相应。须得真正见地。方才是妙。
故曰重发真妙。真妙真心也。如本得真正见地。决
定信知此心是妙是常住法。故曰妙信常住。若信
此心常住。便无有妄想颠倒为所知障矣。故曰一
切妄想。灭尽无馀。且所知障断。则妄想不生矣。二
边不堕。则中道纯真矣。故以中道智。信此真心。名
信心住。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至)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明了者。谛当之意。由前烦恼灭尽惟一真心。见得
谛当明白。更无馀事。总是圆通法界。是故阴处界
三。不能为碍。又舍身受身。即是分段生死。一切习
气。即是变易生死。今以中道智观之。惟是真如境
界。是故无数劫事。皆能记忆。不分延促。一念现前。
故名念心住。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至)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盖妙圆之智无杂。故曰纯。妙圆之心无妄。故曰真。
真即明也。纯即精也。以精纯之心发化。无始习气
莫不化而为纯矣。以真明之心进趣。精明作用莫
卷八 第 715a 页 X16-0715.png
不进而为明矣。由明慧精进。成斯净行。故名精进
心。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由前三位。初断现障。以根境不偶。妄想灭尽故。次
断报障。以阴处界三不能为碍故。三断烦恼障。无
始习气通一精明故。今则三障既除。纯是智慧。故
名慧心住。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以智续明。明能持定。周遍即智用也。常凝即定体
也。定由明持。故名定心住。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前是智生定。今是定生慧。慧即明也。由明慧深入
以明其理。有进无退。故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前初位中。单见其理。三障不断。习气不除。是故未
得与如来法流水接。心地不安。今则心进妙理。三
障巳断。习气巳除。更得定慧双资。是故与如来气
分交接。心地安然。由此定慧保持不失。故名护法
心。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回向者。谓回心而向于佛也。由来一向执心故。于
佛于已。打作两橛。今以定慧力资。与十方如来气
分交接。见得此心是佛。佛是此心。心佛冥一。故曰
觉明保持。又所言保持者。乃是寂照不二之谓也。
卷八 第 715b 页 X16-0715.png
即寂是照。故曰回佛慈光。即照是寂。故曰向佛安
住。寂照不二。故得互现互入。喻如双镜。妙影重重。
故名回向心。
△九戒心。】

「心光密回护佛常凝(至)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由前初见自心。未得法性。后接如来气分。则是巳
得法性。犹存佛见。次回佛慈光。则是佛见消而冥
然独照矣。故曰向佛安住。今则心光密回。则照又
不立矣。到此佛见法见俱忘。因性果性迸绝。纯觉
独圆。故曰获佛常凝。无上妙净。此乃是无为田地。
极是难得。所谓枯木岩前错路多。要须仔细。故名
戒心住。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且既到无为田地。又得戒心。便是不妨矣。不妨则
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声色门头。逆顺自在。十方世
界。随愿所生。故名愿心住。

问。心无所住。何故十信亦名住耶。曰住者。心念不
移之谓。如参学人未见要见。未悟要悟。既见既悟
巳。要在悟处相应。见处立脚。古德云。得此事如靠
一座泰山相似。岂可落虚耶。此乃是顿教法门。一
悟永悟。一见永见。不同渐教。闻佛说方信。见佛相
方信。自无所得。依他渐次。此即自见自肯。肯处即
信。信处即住。是故十信中约住处为信。后十住中
约信处为住。大槩信住虽分。其义则一。不过增明
理观云尔。
△三住位。
一发心住。】
卷八 第 715c 页 X16-0715.png

「阿难是善男子(至)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方便。即慧也。心精。即妙也。谓上之十心。皆以妙慧
开发。见得心精之妙。非谓真有是十心也。盖一心
是真。十用是妙。由十用显是真心。故曰圆成。以真
心具是十用。故曰涉入。此一多相容。自在之用。行
人见得此理。即住是中。故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至)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即前见得此心此理。由是发明妙用。喻如琉璃。内
现精金。精金喻理。琉璃喻心。心中发明此理。即依
此理而治心。故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以理治心。则心地涉知。以智治行。则俱得明了。盖
知有分限。而智用无穷。是以游履十方而无留碍
者。乃是得一切智之用也。又十方者。十界也。四圣
四界。六凡六界。行人了得此心。在圣不增。在凡不
减。一念平等。不起知相。以此操之。是为修行。故名
修行住。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至)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古德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盖前来所得。还在故
处无自力分。犹师心者也。今行与佛同。受佛气分。
有自力分。为心师者也。喻如中阴身。自求父母。行
人得是道种智。以自力冥通佛果。名生贵住。
△五
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至)名方便具足住。」
卷八 第 716a 页 X16-0716.png

【且既受佛气分。生道胎巳。自当具一切种智而为
佛胤者。一切种智。即权实二智也。自行即实。化他
即权。行人得斯方便。喻如人相不缺之谓也。盖根
本中先具此理。故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前说胎相。是喻方便法也。行人所得方便。超过凡
夫地。超过二乘地。生在佛胎。既生佛胎。自然肖像
于佛。故曰容貌如佛。且外貌如佛。岂内心有不如
耶。故曰心相亦同。然外貌如佛。必现慈忍之容。内
心如佛。必具悲愿之智。内外一如。故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初心方便。有自行。有化他。化他外现慈仪。自行内
心充实。此自利利他。感相如是。今则行随佛转。化
与俱成。是故内外和融。身心如一。以此操之有进
无退。故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者。谓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庄严身。威势
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是也。又灵相者。即指
上十种。是法身中之灵相也。又童者。十五岁以下
皆称童。今取成形之谓。行人修是方便虽未如佛。
而能一念具足十种自在妙应。亦如胎相具足成
形。故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王子住。」
卷八 第 716b 页 X16-0716.png

【形成出胎者。向来无明包故。气未足故。故喻未得
出胎。今乃无明巳尽。智身巳满。喻形成出胎也。亲
为佛子者。盖德相具足。分觉圆极。堪为圣种。绍隆
三宝矣。故名法王子住。

从乾慧地至修行住。是因中带果。如月初生。即见
全体故。以发得相似觉。即信是心是佛。以无始无
明住地未断故。从生贵住以来。是果中带因。如初
七八夜月渐得圆故。以发得分證觉。住在佛体。长
养圣胎故。到今第九住。分出阴胎。成法王子住。如
十六夜月无所亏故。圆满理体。无所障故。又前说
慧性圆明蓥十方界。此即圆融义也。然圆融不碍
行布。由是从体起用。位位證理。位位断障。至究竟
觉。无明方尽。此行布义也。然行布不碍圆融。由是
摄用归体。位位是真。位位可阶。到妙觉乃彻尽法
源矣。但诸经不同。随教次第。不必抑配牵合。恐伤
本经旨趣。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至)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表以成人一句是总。如国下释成。表者。表扬其德
业。表示其本有。法华云。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文
云。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者。是表示其本
有也。又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
所应取与。汝悉知之。今文云。如国大王。以诸国事。
分委太子者。是表扬其德业也。又陈列灌顶者。华
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
卷八 第 716c 页 X16-0716.png
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
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
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
名为受大智职菩萨。是为陈列灌顶也。故名灌顶
住。
△四行位。
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至)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行者。用也。有行用之义。由前所得其体。未得其用。
故以胎相喻养育也。今养育巳成。发得真如妙用。
故欢喜。由前所得。止是一机一智。未得无量智。故
以童子喻操长也。今操长巳就。具足无量如来妙
德故欢喜。由前所得。圣凡分隔。生佛不齐。未得十
方随顺。故以太子喻未受灌顶职也。今受灌顶职
巳。得十方随顺故欢喜。故名劝喜行。
△二饶益行。】

「善能益利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且既有无量妙德。即成无量妙用。故以十方随顺
是为饶。一切受化是为益。故名饶益行。
△三无瞋
恨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若有自则有他。若有觉则有不觉。故多违拒。既多
违拒。则有诤执。有瞋恨矣。今则不然。自觉觉也。觉
他亦觉也。觉则一矣。无自无他。无觉与不觉。一道
清净。故无违拒。既无违拒。则无诤执。亦无瞋恨矣。
故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卷八 第 717a 页 X16-0717.png

【种类出生者。横遍也。穷未来际者。竖穷也。以此竖
穷三世横遍十方。随其类化。悉能通达者。了知是
空寂故。以空寂之智。现随类之身。便是无尽矣。故
名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菩萨现种种身。必说种种法。法有种种。其理无差。
理既无差。化是无化矣。化既无化。焉有身相可著
耶。理既无差。焉有念相可计耶。以念相身相同是
一空。故曰一切合同。同者。同归于无念尔。念既无
念。岂有痴乱想乎。故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前是无量为一。故说一切合同。今是一为无量。故
说同中现异。异即异于事。不异于理。故说各各见
同。同即同于理。不同于事。故曰同中显现群异。盖
现身即是事相故为异。现说即是理相故为同。以
理相无尽。而事相亦无尽。虽则事理无尽。要不离
根本智所现尔。故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至)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如是者蹑前义而言也。前义中说一切合同同中
现异。故云如是。然此乃是一中现异。未是异中现
异。今说十方现尘尘现十方。即是异中现异。故云
乃至。又十方现尘。即是大中现小。尘现十方。即是
小中现大。然小大虽异。而智体自在。故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
卷八 第 717b 页 X16-0717.png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巳上若同若异。若小若大。若身若说。若理若事。种
种现前。皆是般若无碍慧所成就也。波罗蜜。翻到
彼岸。谓此无碍慧。乃是第一到彼岸之法。若到此
地位。甚生难得。故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问何以见得圆融耶。曰。譬如帝网珠光。互遍互摄。
此无碍慧。亦是互遍互摄。一位遍摄诸位。诸位亦
各遍摄诸位。故云圆融也。以此圆融法门。一一成
佛如来修行轨则。最为善法。故名善法行。
△十真
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此总收上诸位也。诸位无别。惟是真如自性德用。
何以明之。以体即是真如。故曰无漏。以用即是自
性。故曰本然。由前皆是自性作用。故于十方见同。
由前悉是真如显发。故于微尘见妙。妙即非尘。同
即非界。总一圆融大法界相。步步是真。头头是道。
故名真实行

问。既是一真圆融法界。何复有位相差别耶。曰。譬
如眼翳真如是眼。自性是光。翳去性自明。眼自净
矣。但翳非顿除。必渐渐除。故说位相差别。明非渐
明。必是顿明。故说圆融无碍。圆融无碍。是对净眼
人说也。位相差别。是对初方便人说也。问。若尔眼
翳是二耶。曰。愚人妄计故见有二。智者了达故见
卷八 第 717c 页 X16-0717.png
无二。是故智者除病不除法。愚者除法不除病。此
又智愚所用异尔。
△五回向位。】

「阿难是善男子(至)纯洁精真远诸留患。」

【阿难下。通结前位义也。满足神通一句结十行。行
是神通故。成佛事一句结十住。住成办事故。纯洁
精真一句结十信。信是真心故。远诸留患一句结
乾慧。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故。又乾慧是智。十信是
德。十住是理。十行是行。此理智行德。诸位皆兼。独
乾慧一地。单智无行等滋发。乾有其慧尔。馀信住
行一一满足。一一成办。是无可拟议者。若以正眼
观之。此行等犹属有为。非真真如也。何以明之。盖
真心无相。有信则乖。真理无形。有住则非。真行无
为。有为是幻。真智无知。有知是妄。以实际理地。不
受纤尘。岂容许多称谓哉。故知行等明是有为。非
真真如理矣。盖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犹如中流之
楫。未到岸决少不得。则知此行等研真。断惑穷理
尽性。必少不得矣。是故行满之后。当发回向心。回
前诸位之心。以向涅槃之道。何者。由前信等是顺
往。今回向心是逆来。回真向俗。回智向悲。总是精
炼此心到无生地位尔。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
生相回向。】

「当度众生灭诸度相(至)离众生相回向。」

【原夫菩萨修行。本以度生为事。然若见有生可度。
却成所相。是不可也。故说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又
卷八 第 718a 页 X16-0718.png
若见无生可度。宛成能相。亦不可也。故说回无为
心。向涅槃路。路即道也。涅即无生。槃即无灭。总言
无生无灭之道尔。以本无有生。故说无灭度。以本
无有灭。故说救护众生。问。何谓无灭度救护众生
耶。曰。譬如明镜是无生。故说无灭度。即现影像亦
是无生。故说救护众生。菩萨如是度生。如是救护
众生。不见有众生相。故说离众生相。盖前十行中
说事说理。说尘说界。多滞于体边。不能打成一片。
今回向中即理即事。即真即俗。即智即悲。即体即
用。潭然一理。打成一片。故说回向尔。大意只是回
那一头。向这边操履。操履到兼尽。方是回向之意。
下仿此。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可坏者。即是所缘之境也。可离者。即是能缘之心
也。若论能缘之心。种种说理说智。说玄说妙。皆属
能缘。是为可离。若论所缘之境。种种现尘现刹。现
同现异。皆属所缘。是为可坏。由是而知。凡造作之
事。皆是可坏。而真常之道。便是不坏矣。由是而论。
凡念虑之心。皆是可离。而真如之性。便是无离矣。
坏无可坏。离无可离。是为真不坏也。故名不坏回
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前说不坏之性。即是自已本觉。本觉湛然。无有坏
与不坏。离与不离。总一觉故。觉则向于佛矣。既同
卷八 第 718b 页 X16-0718.png
于佛。则无圣无凡。无自无他。等同一切。本来平等。
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智也。佛地。理也。上既等同于佛。则佛智明矣。
佛智既明。所见无非此理。既见此理。则无往而勿
是。故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由前精真发明。得身土交映。是以有时世界现如
来身。有时如来身现世界中。各不相借。是为涉入。
有时国土身作如来身。有时如来身作国土身。各
不相妨。是为无碍。无碍。智也。涉入。理也。理智为一
妙用无尽。故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
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至)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佛地为因。涅槃为果。佛地即前精真发明。见得此
理。即依此理发挥为行。行能趋果。由是即以万行
成因。即以万行成果。果不越乎因。因不违于果。故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
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至)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者。蹑十位言也。由前见得平等之理。皆是性
德成就。于是等观十方众生。不是别物。皆我本性。
我既得此。亦当成就众生。故名随顺等观一切众
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
卷八 第 718c 页 X16-0718.png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因观一切众生。皆我本性。故说即一切法。既皆是
我本性。即非众生。故说离一切相。虽然。若以平等
性观之。说即亦不著。说离亦不著。何以故。一切皆
如也。故名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夫有自则有他。有佛则有众生。被诸法所系。故见
十方隔碍。今得一切皆如。非佛非众生。非自非他。
本来解脱。故见十方无碍。无碍则无系。无系则无
缚。无缚无系。便是解脱矣。故名无缚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前初位于行见悲。悲能救护众生故。次位于悲见
智。智能坏能离故。第三于智见理。理遍于事故。第
四于理见事。事遍于理故。至第五位。方入法界之
门。初无尽功能。即理法界也。次随顺平等。即事法
界也。三等观一切。即理事无碍法界也。四二无所
著。即事事无碍法界也。今第十性德圆成。法界量
灭。方无所系。方出盖缠。方与本法相应。且既是本
法。焉有量可数耶。故名法界无量回向。
△六加行位。】

「阿难是善男子(至)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从前第三渐次获无生忍来。历四十一心。以见圆
融无碍。今又从十回向出四加行。将验操履真实。
但诸乘位次。俱就当教之义。非通涂之论。而楞严
卷八 第 719a 页 X16-0719.png
乃是一乘了义之教。虽列位次。不过證吾所得之
实。故一位即摄一切位。一切位亦摄于一。是以信
位之初。即曰圆妙开敷。至回向终。则曰性德圆成。
今四加行位。又曰妙圆加行。迹是而论。始终只一
圆字为眼目。点出本来具足。不同他教。全未知有。
但约位而證也。又所言加行者。亦是就十回向义。
加四种深察。勘验真实底意思。故云加行位也。

一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已心(至)欲然其木名为煖地。」

【初二句明位。若出未出下引喻释成。此用第三回
向义。彼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觉齐因也。佛觉果
也。由因而有果果。即是因也。由心而有觉。觉即是
心也。故曰即以佛觉。用为已心。夫因即是果。犹心
即是觉也。故曰若出。然因未即是果。犹觉未即是
心也。故曰未出。如钻火相似。煖相先出。方知是火。
然煖未即是火。而火终是煖体。故喻觉为心也。是
为煖地。
△二顶地。】

「又以已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初二句明位。若依非依下。引喻释成。此用第四回
向义。彼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精真智也。佛地理
也。智若有行。必以理成。心若有用。必以觉宰。故曰
又以已心成佛所履。夫智必有理。犹心必有觉。故
曰若依。然真理非智。真心非觉。故曰非依。如登高
山相似。身虽入空。足必履实。喻真心无住。而所住
卷八 第 719b 页 X16-0719.png
是觉。是为顶地。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初二句明位。如忍事下。引喻释成。此用第九回向
义彼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真得所如。理无碍也。
十方无碍。事无碍也。以事无碍不见有佛。以理无
碍不见有心。故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又不见有
佛。故曰非怀。不见有心。故曰非出。如忍事人相似。
外不放入。内不放出。非佛非心。是为忍地。
△四世
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初三句明位。末一句释成。此用第十回向。总收上
三义。彼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盖前有因有果。是
二边语也。性不得圆。说佛说觉。是中道语也。量不
得灭。今二边不立。迷觉自无。中道不安。法界量灭。
故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是二无所目矣。又二无
所目者。说觉尚不是。况说迷耶。说即尚不是。况说
非耶。盖前三位指法是中道。指性是迷觉故。今则
法界量灭。迷觉中道。都无所目。当此之际。便是迥
出尘表矣。是为世第一地。
△七十地位。
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至)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从乾慧一地。历信住行向以来。见得此心如是精
微。如是广大。若以正眼观之。不啻无风匝匝之波。
总不离心念境界。犹如梦事。又从四加行钻研。见
得真理。如火得煖相似。又从理发得真觉。如山履
卷八 第 719c 页 X16-0719.png
顶相似。直至今来觉又不立。所得都忘。便是二无
所目矣。无所目。非大死田地耶。得此心死一番。方
与初心相应。故曰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又菩提自
觉也。觉通如来觉他也。自觉觉他圆满。相次到佛
境界地位矣。到得佛境界。如贫儒及第。心大欢喜。
故名欢喜地。

问。上说迷觉中道二无所目矣。今说菩提说觉说
佛。此何以称耶。曰。譬如人失摩尼宝珠。披寻到尽
处。故无所目。忽焉见得。心生欢喜。故称菩提。且既
获是宝。致大富饶。故称为觉。因富饶故人不敢名。
故称为佛。若究理而论。此性珠体上。岂有如此之
名目耶。今称佛称觉者。不过随人分辨尔。问。地前
亦有是觉。与今地上之觉如何。曰。地前所称是因
地觉。地上所称是果地觉。果地觉如十五六夜月。
从满处说明。因地觉如初三四夜月。从阴畔说明。
明是一般。不过随时分有异尔。究竟本月上。不说
明与不明。了知是代谢故。究竟本体上。不说觉与
不觉。了知是假名故。法华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
众生。即此意也。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望地前诸位善别是为异。在初地惟一觉相是为
同。故曰异性入同。然有同有异俱为垢染。第一义
中皆不可得。故曰同性亦灭。盖初地行檀波罗蜜。
所有心地珍惜。一切遍舍。二地行戒波罗蜜。所有
卷八 第 720a 页 X16-0720.png
心相差别。一切不起。犹如摩尼珠。本性精莹。离诸
垢染。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且既无垢染。则是本来清净矣。由本来清净。故发
得真光。光为能持。光为能照。照则理无违。持则心
不动。盖三地行忍波罗蜜。所有性地闇障。皆悉除
灭。犹如日轮升空。无所不照。故名发光地。
△四𦦨
慧地。】

「明极觉满名𦦨慧地。」

【由前发得真光。光生𦦨明。是故念念生明。念念照
诸理趣。慧𦦨既增。觉光圆满。盖四地行进波罗蜜。
所有法门。无不观察。无不趣入。犹如金师鍊冶真
金。转鍊转净。故名𦦨慧地。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真智为同。俗智为异。前地以真照俗。俗是其所治
故易胜。今是以俗融真。真是其所治故难胜。是故
一切同异所不能及也。华严发十种平等清净心。
方能度越。若度越得。岂不是真难胜耶。盖五地行
禅波罗蜜。所有真俗二谛。融为一理。理最难得。犹
如真金。要以砗磲磨莹明净。是为难得。故名难胜
地。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五地巳前所得。皆是有为。非真无为也。以同异是
对待法故。今从五地来。发得平等心。到真无为田
卷八 第 720b 页 X16-0720.png
地。方见自性真如。本来清净。自性光明。本来洞灼。
不假功用。自然现前。盖六地行般若波罗蜜。以无
分别智现前。所有妙理。缘起即證。犹如月光照身。
令得清凉。故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际是无际。今言际者。譬如人在海岸边立。望陆巳
尽。望海无涯。将欲渡无涯之海。必发远期之行。以
前地是有相功用。至八地是无相功用。今从现前
地来。见得真如平等。故曰尽真如际。盖七地行方
便波罗蜜。以真如无相。极是难过。须假方便。才能
相济。犹如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方能行
远。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前六地见得真如无相。故曰现前。七地行过无相
彼岸。故曰远行。今是一真如心。无为无起。不变不
迁。是真得无生忍之道也。盖八地行愿波罗蜜。以
无分别智。任运而转。犹如乘船入海。但随风去。不
烦心智力念。故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前既得无相真如之体。今得无相真如之用。用称
善慧者。善得四无碍智之用尔。其四无碍智。华严
中广明。盖九地行力波罗蜜。證得法法皆真。法法
皆如。是故发得真如之用。犹如真金用作宝冠。诸
庄严具。无与等者。故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
卷八 第 720c 页 X16-0720.png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至)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阿难下结前起后。通论前后位次。作五位排列。第
一信等是资粮位。第二煖等是加行位。第三初地
是通达位。第四二地至九地是修习位。第五十地
以去至妙觉是究竟位。今是第四当九地修习功
毕。譬如数至九百九十九。馀有一分在。犹未毕功。
今九地便是一分功圆。故曰修习功毕。若论圆满。
则是第十地以智满觉满。真如自相满。无用心处。
不复施功矣。故曰功德圆满。巳上总目为修习位
也。
慈阴下明位相。盖慈含悲义。云含智义。涅槃含
三德义。又阴是阴覆义。云是润泽义。又慈有无量
慈。故称阴。智有无量智。故称云。涅槃是无相相。故
称海。海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云亦是能遍能覆。
能润能泽。盖十地行智波罗蜜。所有功德。皆悉超
过下地。其为胜中胜。犹如上妙真金。作庄严具。而
以摩尼宝钿厕其间。是为胜也。故名法云地。
△八
等觉位。】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至)金刚心中初乾慧地。」

【如来果也。菩萨因也。因果相合。故曰觉际。又逆流
者来也。顺行者往也。往来相值。故曰入交。是故證
得等觉。若究其极。以今日所得之果。即是当时所
发乾慧之因矣。若论其理。以今日所證之觉。还是
当时所获金刚之心矣。故曰是觉始获金刚心中
初乾慧地。盖当时所获金刚之心。但见本觉。未发
卷八 第 721a 页 X16-0721.png
智愿。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也。今日所證等觉之果。
由历地位。臻极妙理。是与如来法流水溉也。虽得
流溉。然未入妙庄严海。故称等觉。等觉者。即是等
于觉也。以未是妙觉故。若入妙觉。得见妙庄严海。
是究竟矣。
△九妙觉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至)清净修證渐次深入。」

【重重。即信住行向至等觉。一一位中。皆具一切位。
故曰重重。单即信非是住。住非是行。乃至向非是
地。地非是觉。然毕竟由信等至于妙觉。故曰单。复
即乾慧中金刚心。位位皆是。故曰复。又所言十二
者。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位位皆各具十。故
称十。二即乾慧是一位。等觉是一位。故为二。以四
加行即回向心。理不重出。是故合称十二也。巳上
从乾慧至等觉。如三五夜月。繁星毕露。诸位如星。
等觉如月。进至妙觉。如杲日丽天。繁星俱隐。其慧
𦦨之光。更无有上矣。故名妙觉地。
是种种下。重明
本位之相。十种喻者。如幻如𦦨如水月如空花如
谷响如乾城如梦如影如像如化是也。以此十喻。
喻信等诸法。一一位皆用金刚之心观察。观察至
情尽理极。自然到得净觉地位矣。此是转妙觉之
法。不可不深究而体悉者。虽然觉既是妙。还有法
比况得乎。思之。奢摩他。云止。毗婆舍那。云观。
△十
通结前义。】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卷八 第 721b 页 X16-0721.png

【增进。即三渐次也。由三渐次。成就地位修行之法。
何以知之。假如行人助因若除。则外障不生。正性
若刳。则内心清净。现业若违。则根境无偶。如是基
本先立。乃可入道也。所言五十五位者。除乾慧一
地。馀信住行向地是五十。四加行与等觉共为五
十五位。此五十五是路。由路以至妙觉故。又乾慧
即初获金刚心是。以摄在诸位故不言也。又金刚
心是人。诸位是路。妙觉是城。行人既至妙觉城。所
作皆息。便是到家安乐田地。到得家巳。更复何云。
作是下结意如文。

大槩学道如钻火相似。初十信。只是信得木中有
火。十住。要心无异缘。十行。须备绳钻。十向。心心相
向。用力勤行。四加。知煖是火。心凝不分。初地见火
故喜。二地得火为用。三地智火发光。四地添薪益
𦦨。五地知火是幻。更用心参。六地会得虚空是火。
不费心力。七地虚空无尽。用志宜远。八地见得身
亦是火。更无所求。九地只将已用。用是不尽。十地
虚空是已。已是虚空。空已不分。火何知乎。此便是
大体大用大智境界。若知此意。则上来位不徒施。
位位真如。位位智了。智了见得转位底道理。见得
真如自在底道理。见得真如自在。此是等觉。更进
一步。便是妙觉。到此妙觉地位。安问虚空乎。安问
自已乎。是火乎。不是火乎。总是一真平等境界。乃
是最初方便学道之法。学者宜尽心焉。
△三文殊
卷八 第 721c 页 X16-0721.png
请名二。
□□□。】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此经以一乘圆极为宗。了义为趣。妙明真觉为体。
圆明寂智为用。故只文殊一人。始终成褫。始则阿
难遭难。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洎乎辨覈真见。承命
选圆者。乃是用智之道也。终则阿难悟得成佛法
门。巳臻圆极。复请地位进修。克谐真觉。一期能事。
于此毕矣。于是文殊请定经名。垂范来世者。乃是
圆智之分也。故知始终一贯。辅弼大法。总是文殊
之力也。
△二命题。】

「佛告文殊师利(至)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佛命题有五。初约理。次约事。三约人。四约法。五约
行果。今初约理者。大佛顶。有以体相用释之。今不
取。不知直指宝觉真心而言也。此宝觉真心。一切
无上。故称佛顶。梵语悉怛多般怛罗。此翻白伞盖。
此宝觉真心。清净无染。出过有相之顶。喻如白伞
盖。诸佛得此以印诸乘之理。故名宝印。能摄一切
之法。又名海眼。此约理以立题也。次约事者。阿难
多闻无功。登伽贪淫成性。然阿难是亲。登伽是因。
今悟亲因非别。即是宝觉真心。故得翻淫性成菩
提。翻多闻为遍知海。此约事以立题也。三约人者。
如来得此成无漏智。故云密因。诸佛證此为究竟。
故云了义。此约人以立题也。四约法者。此宝觉真
心。名妙莲华。非空非地。非染非净。是不可思议也。
卷八 第 722a 页 X16-0722.png
又名大方广。方广者。赞法之辞也。此法非对待。非
思议。非攀揽。非心识境界。故云方广。又名母陀罗。
母是出生义。陀罗是总持义。能出生一切智。能总
持一切法。又是诸法之王。王是宰持义。法是轨则
义。此约法以立题也。五约行果者。转轮王太子受
职。父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名受职位。菩萨受
职。亦以宝觉无上之智灌其顶。故称灌顶章句。又
万行是行。楞严是果。楞严大定也。万行妙理也。以
万行之理。成楞严大定。则是以因趣果。此约行果
以立题也。巳上五题。束而为三。佛觉如来菩萨也。
又各系一法。佛觉下系顶法。如来下系因法。菩萨
下系果法。三法又束为二。一显一密是也。二法又
束为一。总一楞严大定是也。故题曰。大佛顶如来
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后方便之
馀。犹属正宗分。以未结经故。临文自见。

△五方便之馀文三。一总明妄习。二别释七趣。三
总结大意。
一总明妄习二。一明二分。二明趣生。

明二分二。一伸请。二正释。
一伸请四。
初经家所
叙。】

「说是语巳即时阿难(至)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从开示密印下。叙一经所诠之法。从增上妙理下。
叙大众能闻之益。且一往开演。巳是饱饫矣。适闻
了义名目。更得增明心地豁然。故曰增上妙理。心
虑虚凝。盖小乘由来以断惑为修。證真为得。然断
卷八 第 722b 页 X16-0722.png
有次第。證有分量。今约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
初预流断欲界五品名一来向。断六品名一来果。
以残思未尽。还来人间也。若断八品名不还向。断
九品名不还果。复断上二界七十一品名罗汉向。
断最后一品名罗汉果。此权教渐机之法也。若顿
机不在此限。所言六品者。以阿难辈。前在权教二
果位中故尔。今乃获闻圆义。言下超證。不但断除
三界修心。即界外俱生。亦莫不了了矣。然以留居
学地。未即除后三品。故言六品尔。
△二阿难自叹。】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慈音无遮下。总叹一经所说也。佛善用三法。善用
妙奢摩他法。能开众生见思惑。善用三摩钵提法。
能开众生尘沙惑。善用禅那法。能开众生俱生惑。
故曰善开众生微细沉惑。此叹能说之主也。至于
身心快然者。是庆当机获益也。当机获破见思。故
无业障。获破尘沙。故无报障。获破俱生。故无烦恼
障。故曰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此庆所被
之机。也。
△三正申所疑二。
一疑自性。】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至)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前富楼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今阿难
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人天等道。意谓妙明真性
本来遍圆。迷则遍迷。觉则遍觉。今日如来成道。便
是遍觉。似当无众生矣。而今有地狱人天等道。为
是自性本具耶。为是众生习妄耶。此阿难执七类
卷八 第 722c 页 X16-0722.png
之妄性。以难真净界相者。意在摄妄融真。真自无
妄尔。富楼所执七大之妄相。以难圆融之真性者。
意在摄相归性。性自无生尔。所疑虽同。所趣有异。
异虽有异。不过要如来说明藏性因果始终究竟
本来无生也。
△二疑业性。】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至)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前问自性。此问业性。如宝莲行淫。琉璃杀戮。善星
妄说。故堕地狱。然此地狱为有定处耶。为无定处
耶。为是自然有乎。为是因缘生乎。若据彼彼发业。
则疑地狱有定处与自然矣。若据各各私受。则疑
地狱无定处从因缘矣。

琉璃即匿王子。弑父自立。及诛释种。善星比丘。妄
言无佛无法。宝莲香尼。自谓杀盗有怨有对。故有
报。淫欲非杀非盗。故无报。此三业乃是私因也。

四请益令受。】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至)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童蒙无知之貌。无知故造一切业。若闻决定义。自
然无犯矣。此承三决定来。前说因戒生定。因定发
慧。彼人天七趣。不知业从妄生。妄因不觉。是故轮
转。今若开示之。自然知戒谨洁无犯矣。
△二正释。

一诫听。】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十法界相。从三渐次至入圣位。巳委释真谛法界
相竟。独于六凡位俗谛法界相。未暇详明。今阿难
卷八 第 723a 页 X16-0723.png
所问。正恰佛意。故赞之曰快哉此问。于是许宣。足
成圆义。
△二标列二分。】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至)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夫性本清净。即诸法亦是清净。性本无起。即诸法
亦是无起。无端忽逐好丑。遂生情染。顺意即喜。逆
意即瞋。或怜或恨。此是内分。因是又生忻厌。厌其
故而忻其新。攀缘追慕。渴仰诸法。此是外分。然内
分外分。总不出一妄见。以妄习为因。以妄习为果。
故曰因彼妄见。有妄习生。
△三别释内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至)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十二有支中以受缘爱。缘爱即妄也。何以知之。盖
心缘物时。但缘得假法。不能缘实法故。如缘火被
烧。缘刀被割。无如是事矣。故曰缘爱者妄也。然妄
元无体。还是以心缘心。缘心即实也。然则心有其
相乎。曰。心实无相。以心映假色时。此即是情。积情
不休。自然生润。积润成流。是心之相也。故名内分。
是故下引事为證。忆是忆念。然念有憎爱。或怜或
怒者。以喜怒哀乐爱恶。此六物一出于情。情动于
中。水流于外。是其明验矣。
阿难下结成。指心是流。
指情是结。心与情结随水润下。此便是从坠之相
也。
△四别释外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夫心有所慕。发于渴想。渴想亦是妄也。何以明之。
盖诸法不相到。而心所缘故。如缘空无色缘法无
卷八 第 723b 页 X16-0723.png
状。而所缘是无矣。故曰渴想者妄也。然妄元无相。
即有相是非相。非相是虚。是故积虚成气。积气成
风。是想之胜也。故名外分。
是故下引事为證。持戒
心无垢染故身轻。持咒心志专一故雄毅。慕天心
运清升故梦飞。存佛心离盖缠故圣现。事师心欲
超诣故轻命。此五种一出于胜气。气凝心实。敬庄
于内。是其明验矣。
阿难下结成。举想是风。举心是
气。心随风转。此便是超越之相也。
△二明趣生。

初略明所趣。】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至)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前义虽明情想二分。然未说趣生。今约世间生死。
且就平生所习。所习善则随想。所习恶则随情。情
想皆随人之意。故云生从顺习。言死从流变者。假
如人生时习善。则是情伏而想胜矣。是故矜苦多
而享乐少。到死时反是。假如人生时习恶。则是想
伏而情胜矣。是故纵乐多而矜苦少。到死时反是。
如或弗信。但看临命终时生顺死逆。二习交代之
际。则知善恶所趣矣。
△二别释情想四。
一情少
想多。】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至)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初纯想分二。一兼福慧。二不兼福慧。若不兼福慧。
此人伹持禁戒。断欲界系。必生天上。若兼福慧。此
人兼福兼慧。及得心开。必生净土。见十方佛。次情
少想多分四类。一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
卷八 第 723c 页 X16-0723.png
大力鬼王。三情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
行罗刹。此等虽非正修。而有邪定。亦报得通。故得
飞行往来无碍焉。三又于前四类中。情少想多。更
兼善愿。护法护戒。护持咒及禅定。如八部等亲随
如来座下。然有秘密。有显益。或内怀圣乘。而外现
凡夫。亦不定所属。今姑约情少想多。论次其相云。

△二情想明。】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想轻上飞。情浊下坠。此自然之理也。今则不坠不
飞。生于人间。乃情想均分故耳。然均分之中。又有
乘想根必聪慧。随情根必暗钝。在钝亦有上中下。
在慧亦有上中下。又情想均是总报相。幽明分是
别报相。此又习善习恶。所性不同故也。
△三情多
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至)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情多想少。亦分四类。六情四想流入横生。七情三
想身为饿鬼。八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
间狱。若纯情则生十方阿鼻地狱。阿鼻此云无间。
槩而论之。情凝想重为毛群。想凝情轻为羽族。又
水在上。火在下。情重沉下。则近于火际矣。是故鬼
受火气。常被煎渴。且若论情极。水火交过。乃是尽
处。犹得一二分想。故生有间。纯情则生无间矣。若
论业极。至谤法毁戒。及造五逆十恶罪。是生十方
无间狱矣。巳上随情之重轻。论次其相。若约随类。
卷八 第 724a 页 X16-0724.png
亦各有上中下。方尽情渴之相也。
△四总结元地。】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前文云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今考之界趣皆由情
想。循其业性。出于自招。业性则是杀盗淫妄等为
私。界趣则是水火风空等为同。元地者。如纵情恶
极。则水火报之。如带想恶轻则风空报之。是为元
地也。且业报差别。界趣则同。随所造处。则水火得
以乘之。盖同分中有元地故也。
△二别释七趣七。
一明地狱趣四。
一结前生起。】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至)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前阿难问人天等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
习生起。又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佛答意中。
谓此人天等道。亦是自生。亦是习起。又此地狱亦
有定处。亦是自然。何以知之。假如人眼中见有好
色。心即染之。此属于情。假如人眼中见有淫色。谓
圣人所呵。我当戒之。此属于想。此二者。皆出于人
之一念。故曰亦是自生。且不特圣人所呵。我当戒
之。圣人所修。我当行之。若不顾圣人所呵当戒。圣
人所修当行。更且放纵矣。追求矣。此二者。皆出于
人之所习。故曰。亦是习生。此是答阿离前问。巳如
上释。今将答其后问。故提十习六交来说。所言十
习者。即是十种所使烦恼。习是习惯。众生于十使
烦恼习惯矣。习惯久。彼地狱若出自然也。所言六
交者。即是六根所变之相。交是交互。众生于六根
卷八 第 724b 页 X16-0724.png
门头。交互造业。造业成。彼地狱若有定处也。盖十
习为因。六交为果。此十习六交又是细释因果之
义。
△二释十习因。
一淫习。】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至)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云何一句是总徵。阿难下别释。一者下明习因。心
与境会曰交接。盖能心为火。所境为薪。交接研磨
不休。则火必然矣。亦如手摩触动。煖自生矣。
二习
下明果相。此根境所发欲火之相。既为今日之习
因。而铁床铜柱所感苦具之事。必为异日之果报
矣。
是故下结过常避。盖性本无火。由淫习成火。火
现必烧。自然之理也。故劝当避。
△二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至)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二者下明习因。心筹前境曰交计。盖贪心为水。吸
境为寒。交计吸聚不散。则为坚冰。亦如口缩风气。
而有冷触矣。
二习下明果相。此根境所结坚冰之
相。既为今日之习因。彼吒吒波罗等所感苦具之
事。必为异日之果报矣。
是故下结过当避。盖性本
无水。由贪积成水。水溢必溺。自然之理也。故劝当
避。又吒吒波波罗罗忍寒声也。青赤白莲冻裂色
也。加疱裂二相。即是八寒地狱。
△三慢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至)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三者下明习因。心境相胜曰交陵。盖心驰为流。境
腾为波。设交陵不息。则必积波水流矣。亦如口舌
绵味。则必有涎流矣。
二习下明果相。此波水者。是
卷八 第 724c 页 X16-0724.png
今日之习因。血河等必为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
过当避如文。又痴水出于西国。亦如此方之贪泉
是也。
△四瞋习。】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至)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四者下明习因。心境相敌曰交冲。盖心为火气为
金。设交冲不息。则火烈而气结为凶器矣。亦如人
衔冤乃心藏戈矛。不至杀不巳。
二习下明果相。刀
山铁橛等事。是今日之习因。宫割斩斫等狱。是异
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宫割秦时五
刑之二。斩斫剉皆死刑。刺是墨刑。槌击即笞杖之
类。
△五诈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至)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五者下明习因。心缠于境。境扰于心曰交诱。盖心
为能引。境为所引。设交诱不住。则将以绳木绞校
矣。亦如水浸于田。则必长草木矣。
二习下明果相。
绳木绞校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杻械枷锁等狱是
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
△六诳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至)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六者下明习因。心矫于境。境又诳于心曰交欺。盖
心为风。境为尘。设交欺诬罔不止。则必以尘土秽
汗而弗顾矣。亦如空尘随风眯目而弗见矣。
二习
下明果相。飞心扬尘造奸秽污等事是今日之习
因。波溺腾掷飞坠漂沦等狱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
下结过当避如文。
△七怨习。】
卷八 第 725a 页 X16-0725.png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至)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七者下明习因。心境相忤曰交嫌。盖心背于境。境
逆于心。心境背逆。遂至结恨。故有飞石投砾等事。
亦如阴毒于人。故有怀忿畜恶等相。
二习下明果
相。飞石投砾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投掷擒捉等相
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囊扑巳
上皆拘系罪人之具。飞石投砾。如张良搥秦博浪
沙中。囊扑。如始皇囊盛二弟而扑杀之。鸩是鸩鸟。
羽可杀人。
△八见习。】

「八者见习交明(至)虚妄遍执如临毒壑。」

【八者下明习因。心境互发曰交明。盖心生违境。境
发拒心。心境违拒。故有王使主吏等。亦如行路人
互相能见也。
二习下明果相。王使执證等相是今
日之习因。勘问考讯等事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
结过当避如文。又萨迦耶云身见有五。一身见执
我我故。二边见计身断常故。三见取执劣为胜故。
四戒禁取于非因计因故。五邪见拨无因果故。此
五利使。由心境交明所发也。
△九枉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至)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九者下明习因。心乘于境。境乘于心曰交加。交加
者。发于诬谤者也。以无为有。以有为无。非其所直
而妄加之为枉。故有合山合石等事。亦如谗贼人
逼枉良善是巳。
二习下明其果相。合山耕磨等事
是今日之习因。押捺搥按等相是异日之果报。

卷八 第 725b 页 X16-0725.png
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排挤排也。漉沥也。以沥其
血也。衡者横也。以倒悬其头。故云衡度也。
△十讼
习。】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十者下明习因。心不安于境。境不安于心曰交諠。
交諠者。发于覆藏者也。人有覆失。我不安之。已有
藏过。彼不容之。故讼。犹日中不能藏影也。
二习下
明其果相。鉴见照烛是今日之习因。业镜对验是
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
△三释六交
报二。
一总标。】

「云何六报阿难(至)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夫业从识造。报必根出者有故矣。若论造业时。则
根为因。识为果。以识从根生故也。若论报时。则识
为因。根为果。以根从识生故也。前云生从顺起。死
从逆流。正谓此尔。又所言交者。交是交接。如一根
造业。则馀根交相接之。故云交也。又因与果交。盖
平时造业则与报时有异。以生对交境自相未纯
变故尔。然自相虽未纯变。亦具得有因义。如果方
花。至死时受报。则与生时有异。以死是自相变故
尔。然自相虽变。亦成得有果义。如花结果。故云自
作业因。自受业果。是得因与果交也。
△二别明。

一见报。】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至)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云何一句总徵。下别明。一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
卷八 第 725c 页 X16-0725.png
见业是因。临终见火是果。盖色心是火。以眼识𢌞
心时。还见是火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
相所变。一明相是有见。所见是异故畏。二暗相是
无见。所见是无故恐此。恐畏由自相所变也。
如是
下明别相所变。耳听是水。以火煎之。为汤为洋铜
矣。鼻息是气以火发之。为烟焰矣。舌尝是味。以火
抟之。为丸糜矣。身尘是触。以火然之。为灰炭矣。心
象是火。以火益之。为煽鼓空矣。此诸根尘由别。相
所变。大槩因中所习是根。果中所变是境。此又根
境一交也。
△二闻报。】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至)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二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闻业是因。临终闻波涛
是果。盖耳识回心时。还见是水故。是谓因果一交
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一开听。听种种闹。故神乱。
二闭听。寂无所闻。故魄沉。此沉乱由自相所变也。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闻听是水。以水注之。为责为
诘矣。眼见是火。以水乘之。为吼为毒矣。鼻息是气。
以水遇之。为雨为毒虫矣。舌尝是味。以水搅之。为
脓为秽矣。身尘是触以水激之。为鬼畜为粪尿矣。
心意是火。以水泼之。为电为雹矣。此诸根尘。由别
相所变也。大槩因中所习是根。果中所变是境。此
又根境一交也。
△三嗅报。】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至)为飞砂礰击碎身体。」

【三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嗅业是因。临终见毒气
卷八 第 726a 页 X16-0726.png
是果。盖鼻识回心时。还见是毒气故。是谓因果一
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文准思。又质是质碍。履。通也。鱼败为馁。羹败为爽。
此之报相。总由气变所致也。
△四尝报。】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至)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四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尝业是因。临终见铁网
猛炎是果。盖舌识回心时。还见猛炎故。是谓因果
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
然舌根造罪极广。一贪味为罪。佃猎渔
捕众生是其业故。二发语为罪。妄言绮语两舌恶
口是其业故。由是感铁网猛炎等狱。所谓出乎尔
者反乎尔者也。下为承为忍。准此类推可知。
△五
触报。】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至)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五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触业为因。临终见山合
为果。盖身识回心时。还见大山来合故。是谓因果
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
大约离合是身触之境。合则大山来逼。
离则心肝屠裂。为道为观。为厅为案。皆治狱之处。
即身触所依也。
△六思报。】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至)万死万生为偃为仰。」

【六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思业是因。临终见风坏
国土是果。盖意识回心时。还见风吹故。是谓因果
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卷八 第 726b 页 X16-0726.png

如文准思。
大约生灭是意缘之境。意必随心风所
转。故识与风旋落也。方所。即是受罪之处。鉴證。即
是结證。为偃为仰。总不离乱想所致。
△四结答前
问二。
一总结狱相。】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至)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初阿难下总结。梵语阿鼻。此云无间。然有五无间。
一趣无间。二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
间。若诸众生于六根中。造满十习因。则入此五无
间。以身命时处。皆经无量劫。故名大无间狱也。

次六根下作四种分释。
六根各随六识自造。不
涉馀根。不满十因。较前略轻。则入八无间狱。一等
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嗥叫。五大嗥叫。六炎热七极
热。八阿鼻等狱。二于六根中。止身口意三支。于十
习因中。止杀盗淫三业。较前又轻。则八十八地狱。
以火狱有八。寒狱有十是也。三于三业中。止犯一
杀一盗。较前又轻。则入三十六狱。四于一根中单
犯一业。如眼见招见业。而身不曾动。或口说成事。
而实无心。较前又轻。则入一百八狱。此一百八狱
者。即前八无间狱。每狱有四门。门有四小狱。一狱
该十六小狱。则八狱总有一百二十八狱矣。经家
省文。故言一百八狱。然又有八寒八炎。八寒前文
释竟。八炎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烧林。四剑林。五刀
道。六铁剌。七咸河。八铜橛。加八寒则是十六狱也。
大槩罪重而狱数少者。举其大狱也。罪轻而狱数
卷八 第 726c 页 X16-0726.png
多者。举其小狱也。小则近易脱。大则远经无量劫。
此又小大多少轻重不同尔。
△二结答所问。】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至)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言别作别造者。假如造满十习因。则入大无间狱。
若不满十习因。别作一二三。则入后四分狱中。又
众生杀盗淫罪性是同。而受地狱亦同。故言同分
地。

前阿难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佛说十习因。
即是答其地狱出于自然。何以知之。假如眼见一
事。不关于身口。毕竟口说而身行之者。是非地狱
出于自然乎。后说六交报。即是答其地狱有定处。
何以知之。假如其人生时造成见业。死时游历诸
根。皆以地狱报之。是非地狱有定处乎。一根如是。
六根皆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究而论之。此地狱
岂本来有耶。皆是众生迷妄所造尔。犹如作梦梦
本是虚。然正梦时。不得道是无也。何者。此人梦未
醒故。而人造业亦然。不得道是无也。何者。此人未
达性空。正如作梦。故说地狱有定处亦出于自然。
皆是妄想发生。非本来有也。
△二鬼趣三。
一总
标。】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至)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举罪之极恶。无过谤三宝。既自烧善根。亦令无量
众生断善根。是故历劫入阿鼻大无间狱。待业性
烧乾。出为鬼趣。鬼趣亦有十种。即蹑前十因。兼馀
卷八 第 727a 页 X16-0727.png
杂业而为报也。
△二别显。】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至)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一贪物成罪。罪毕出为怪鬼。怪者变常也。贪婪不
止。见物辄附。人以为怪常也。二贪色成罪。罪毕出
为魃鬼。魃者旱气也。淫火未消。尚鼓风以虐世也。
三贪惑成罪。罪毕出为魅鬼。魅者妖媚也。诈心未
息。犹得借畜以媚惑人也。四贪恨成罪。罪毕出为
蛊毒鬼。蛊者坏也。怨习尚在。即为虫类。亦得坏其
事云。五贪忆成罪。罪毕出为厉鬼。厉者不和之气
也。瞋心未平。犹乘衰以作厉。是为不和矣。六贪慠
成罪。罪毕出为饿鬼。饿鬼以空腹高心。是其所习。
即为鬼犹恃虚气以胜之也。七贪罔成罪。罪毕出
为魇鬼。魇者暗昧之物也。诳罔不遂。乃乘幽暗以
魇伏人心也。八贪明成罪。罪毕出为魍魉鬼。魍魉
者影之待也。自见不明。借待他物以涂民耀世尔。
九贪成成罪。罪毕出为役使鬼。役使者人所役也。
前是架虚搆实以枉人。今报役使。为显明奉符节。
以役遣之矣。十贪党成罪。罪毕出为传送鬼。传送
即报吉报凶之类乃前以结党刁讼为习。今为鬼
犹得与人送语传言矣。
△三结示。】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至)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若就前论。纯情则入地狱。七情三想则为鬼道。此
约初堕处言也。今从地狱出。则情习是乾。馀想犹
存故入鬼道。此鬼道之想。非向时情想可比。盖是
卷八 第 727b 页 X16-0727.png
业火之馀尔。别处说鬼状初出如焦炭。是非业火
烧然欤。大槩鬼业。多是宿习妄想所招。若以妙圆
明心观之。此等正如作梦。非本来有也。
△三畜趣
三。
一总标。】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至)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从地狱道治其情。从鬼道治其想。情尽想空。则脱
幽暗而出阳明之界矣。然又业无所主。流入馀类。
心无正觉。还复依他。依他。则与元负相值。馀类自
应偿其宿债。大槩畜类乃是情想之馀。二道所治
未尽者也。此类众广。填债偿命。不过举其大槩云。

△二别显。】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至)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物怪怪鬼也。转为枭类负块为儿。犹是贪心。风魃
旱鬼也。报为咎徵。见色便发。卦兆从推。畜魅魅鬼
也。移为狐类。媚心不改。诈习俨然。虫蛊蛊毒鬼也。
还为毒类。蚖蛇蝮蝎。怨气犹存。衰厉厉鬼也。却为
蛔类。入人身内。瞋心方歇。受气饿鬼也。生为食类。
充庖下咽。慢习使然。绵幽魇鬼也。今为服类。好诳
掩身。终为不露。和精魍魉鬼也。变为应类。节宣时
序。习见依然。明灵役使鬼也。报为休徵。祥麟威凤
矫枉过直。依人传送鬼也。反为循类。家畜灵禽。阿
党犹然。巳上所明不过尽常人习见。若触类而伸。
便是无穷矣。
△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至)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卷八 第 727c 页 X16-0727.png

【阿难下结示。由前从鬼狱以来。消其情想。从畜道
以来。酬其宿债。盖众生所以轮回者。以其有情想
也。假如今日情想虽乾。则彼不能忘。同在一时。既
相值遇。自当受其驱策矣。虽然。若一觉照。此等众
生。全是虚妄。想相不实。
如汝下酬前所问。只汝问
宝莲香等。所作淫杀等罪。为是天降之乎。为是人
与之乎。若悟菩提明知自妄所招。于本来心中。元
自无有也。
△四人趣。
一总标。】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至)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复次下初徵剩。或者承前说。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便谓畜生可杀可食。甚至槌楚不知其死。役力不
知其艰。人尊畜贱过分难为。不知物命虽微。业有
定限。设若分越所酬。彼亦为人。反徵其剩矣。前文
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此世间不可知之理也。

彼下二论有福无福。或者畜业虽尽。所负未毕。报
在人间。崇福修善。反被横逆。无故无缘。遭其劫杀。
是即不舍人身。酬还彼力。或虽报人间。而无福无
善。所负未尽。还为畜生。偿彼馀直。此幽冥最难晓
之事也。
阿难下三论其难尽。前生或役过其力。或
用过其财。或负其命。今为畜为人。一一偿足。则于
世间无相负累。报障自应停寝。今则不然。转展结
恨。转展相杀。乃至相食相诛。犹如井轮。彼此相偿
竟无休息。此等非修定力。及佛出世。不能停寝。此
三途轮回。最难明之相也。又奢摩他云止。又云妙
卷八 第 728a 页 X16-0728.png
定。定能破惑破魔。成正觉道。观能观心观法。成正
修行。若不如此。何时是歇日耶。
△二别显。】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至)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贪习以贪物为性。降至枭伦。物是无用矣。由是贪
心遂止。复还人间为顽类。今颛蒙无辨之人。是其
报也。淫习以贪色为性。降至咎徵。色是无用矣。由
是淫火歇灭。复还人间为愚类。今鲁钝无知之人
是其报也。诈习以贪惑为性。降至狐伦。惑是无用
矣。由是诈心消亡。复还人间为庸类。今粗率吝鄙
之人是其报也。怨习以贪恨为性。降至毒伦。恨是
无用矣。由是怨心不生。复还人间为狠类。今刚愎
自用之人是其报也。瞋习以贪忆为性。降至蛔伦。
忆是无用矣。由是瞋心消磨。复还人间为微类。今
微末低品之人是其报也。慢习以贪傲为性。降至
食伦。傲是无用矣。由是慢心不起。复还人间为柔
类。今懦怯无用之人是其报也。诳习以贪罔为性。
降至服伦。罔是无用矣。由是诳心消灭。复还人间
为劳类。今役力艰辛之人是其报也。见习以贪明
为性。降至应伦。明是无用矣。由是见习不生。复还
人间为文类。今能有好文之人而无正见者。是其
报也。枉习以贪成为性。降至休徵。成是无用矣。由
是枉习不行。复还人间为明类。今有聪明性巧。而
所为不实。是其报也。讼习以贪党为性。降至循伦。
党是无用矣。由是讼习不成。复还人间为达类。今
卷八 第 728b 页 X16-0728.png
安分知命之人。是其报也。
△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至)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巳上十种之人。或明或慧。或蠢或愚。皆从异趣来。
宿债毕酬。复形人道。仍由所习不同。遂成善恶差
品。以今观之。此辈皆是妄想颠倒轮回。若非佛兴
慈悲。开示悟入。则何由而得出离三界乎。
△五仙
趣。
一总标。】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至)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有者观生死虚幻。遂求常住。有者见世界轮回。别
修解脱。但不依正觉。以妄想为修行。不自悟心。以
固形为道妙。虽则迁形山谷匿迹林泉。要之不依
本分。终为外道。上不同于天。下不随于世。故名曰
仙。仙亦有十种。辨见下文。
△二别显。】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至)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坚固服饵不休者。即依辟谷法。凝神虚虑是也。此
用炼心发通以成其道。名地行仙。坚固草木不休
者。即飧松食芝延息留形是也。此用炼身遥举以
成其道。名飞行仙。坚固金石不休者。即内外丹九
转之类。内成化骨。外成化物是也。此炼术游世以
成其道名游行仙。坚固动止不休者。即心主荣。肺
主卫。调卫通其入出。调荣谨其往来是也。此达天
和。实能空行以成其道。名空行仙。坚固津液不休
者。即鼓天池。咽津液。周流上下。能光润一身是也。
此绝欲与天行同以成其道。名天行仙。坚固精色
卷八 第 728c 页 X16-0728.png
不休者。即朝吞日精。夜含月华。吸风饮露是也。此
精神与天地相通以成其道。名通行仙。坚固咒禁
不休者。即步虚叩齿。咒则咒其灵通。禁则禁其所
犯是也。此用仙术修炼以成其道。名道行仙。坚固
思念不休者。即上存黄庭。下系丹田。息心一虑是
也。此冀心定发慧以成其道。慧即照也。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不休者。即心与肾交。坎与离会。水火相
济是也。此釆阴固阳以成其道。名精行仙。坚固变
化不休者。即托物注想。想凝物化。变化道成是也。
道既化成。心物俱绝以成其道。名绝行仙。
△三结
示。】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鍊心(至)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仙无别界。即人而修。修成而有十种之趣。趣异而
有仙人之称。故曰仙者迁也。迁止深山。或居海岛。
斯等虽得生理。终为妄想。虽寿千万。毕竟堕落。以
其带业修行。业尽还沦诸趣故尔。
△六天趣。初欲
界。
二别释。】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欲者心所欲也。众生所欲是色。故名欲界。然欲有
轻重。界有伦次。一欲界有人虽留于色。而非邪染。
虽爱于妻。而非别淫。是谓欲清。心欲既清。则是明
慧心不流逸。则是善戒。故生四天处。邻于日月。此
报在须弥之腰。即欲界第一天也。】

「于已妻房淫爱微薄(至)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卷八 第 729a 页 X16-0729.png

【其次不特外色无染。且已妻房亦减希矣。不特心
不流逸。至于净居亦不味矣。是为欲净。心欲既净。
兼得净居所养。故超日月。生于忉利。报在须弥顶。
即欲界第二天也。】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至)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其三逢欲暂交有心也。去无思忆无心也。无心故
静多。暂交故动。少动少静多。便胜前二。故生𦦨摩
天。𦦨摩云时分。此天自有光明。不须日月。以莲花
开合为昼夜。故云时分。此报在空居。即欲界第三
天也。】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至)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前说动少静多。则是有间矣。今说一切时静。则是
纯净矣。前说逢欲暂交。则是有染矣。今说触未能
违。则是虽应无心矣。此行较前更胜。故生兜率天。
兜率云知足。此天觉自心知足。故无染欲。见自心
精微。故不接下天。不接下天。是不与物交也。心无
染欲。是静功胜也。又此天有内院外院。外院本天
所居。内院菩萨所居。此报在无三灾处。即欲界第
四天也。】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即应是无心也。味如嚼蜡。即味是无味
也。前伹降心。此兼降境。故生乐变化天。盖变欲为
净。变净为乐。故云乐变化。此报在越化地。即欲界
第五天也。】
卷八 第 729b 页 X16-0729.png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前是作意无心。故说味如嚼蜡。今是即事无心。故
说了然超越。所言超越者。超过前第五化境为乐。
超过前一三四无化为乐。总之有心无心。一一超
过。故生他化自在天。盖此天不自为乐。即有所乐
假他所化为乐。故云他化自在。此报在大自在天。
即欲界第六天也。
△三结示。】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至)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人界欲心数动。寿命极促。满者不过百年。仙界别
境遮动。寿命虽长。满者不过千万。今此六天。出过
二动。寿命福乐。培培增胜。不可伦比。然粗欲之境
或无。而细想之心未断。心迹尚在。未是真无心。故
曰形虽出动。心迹尚交。以未纯绝欲。故名欲界尔。】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