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682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正见卷第五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初从首卷至第三卷。辩心见二门。即是破见思惑
卷五 第 683a 页 X16-0683.png
矣。次从四卷初至当卷末。辩一切法尘。即是破尘
沙惑矣。至此乃请解结之法。意在破无明俱生惑
也。盖谓俱惑若断。真如毕露。十方同觉。何所不明。
但此三惑。非谩无因。有所由来。前不云乎。性觉必
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
妄能。夫觉体上而有能所。非见思惑欤。性体上而
有妄明妄觉。非尘沙惑欤。又真如体上而有非明
非觉。非明非觉也者。非无明惑欤。然此三惑。统谓
之无明者。盖是障道法也。故所破由浅至深。从粗
至细。经不云乎。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
次第尽。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四示解结之法。

一述迷。】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初述疑请法。前云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
何知解。此牒第二义中之语也。阿难自陈。我正类
此。何以。有时明。有时暗。有时会得。有时会不得。是
非无明惑乎。我今犹似患隔日疟。一寒一热。一起
一倒。欲断断不来。欲遣遣不去。不知身心若何而
可。此与不知解结者何异。盖不知所结。云何知解。
是非我之谓乎。由是恳请世尊。教我解结之法。毕
竟云何结。云何解。
△二示相。】

「尔时世尊怜悯阿难(至)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尔时下初摩顶者。上爱下则摩顶。下敬上则接足。
今摩顶乃是摄受之义。又表觌体无别。盖自已一
卷五 第 683b 页 X16-0683.png
身。皆有所见。独不能自见其顶。是故摩其顶。使自
悟无见之顶。以摄受之尔。
即时下次诸佛放光。十
方一句是总。六种下是别。所言别者。假如一众生。
有六种根尘识相。普佛世界众生亦各有六种根
尘识相。如是微尘众生。如是微尘世界。不是别物。
总一觉相也。何者。以肉眼观之。无真不俗。以法眼
观之。无俗不真。以是知微尘世界众生。所有根尘
识相。皆即如来所住境界。凡有动变等相。悉是诸
佛放光三昧。其所放之光。一一不出于顶觉。何也。
诸佛境界。非是根尘识相故。即是住甚深故。是无
所见故。且既无所见。又所住甚深。非顶觉而何。故
曰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又来祇陀林灌如来顶者。
表同见故。同见祇林是诸佛境界。同见大众是诸
佛法身。然则既同其见。焉有无明所惑耶。焉有根
尘所结耶。无结则无解。无惑则无断。此是一相一
理三昧。凡瞻仰者。亦莫不生希有想矣。
△三诸佛
同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问。十方如来所示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者。是何义耶。曰。譬
如人家受他所寄之物。因贪故。乃至起匿成私。又
如做有司官长。受赇过当。因发觉故。乃至戮辱。其
六根门头起见闻觉知。非受寄之物耶。其起惑造
业。非受赇之罪耶。然则受亦在汝。不受亦在汝。受
卷五 第 683c 页 X16-0683.png
则有生死。有果报。昧却本来。亦因是巳。不受为清
白。为廉吏。安乐妙常。亦因是巳。故曰唯汝六根。更
非他物。问。然则十方如来。其称微尘者何居。曰。有
深义故也。盖尘之细者曰微。微至于眇而不可见。
窗中漏日方能见之。无明之惑。亦微眇而不可见。
登地圣人方能见之。今称十方微尘如来。是非窗
中之日乎。何也。众生无始时来。一尘一念。不知其
几何微尘矣。又几何其念矣。但其智浊不能得见。
今日阿难承佛开示。巳断见思惑。巳破尘沙惑。然
视已犹似隔日疟。于是看来。其惧生死之心急切。
至于雨泪。诚可哀也。是故佛才摩顶。即见十方如
来同时放光。同音教诏者。不犹窗中之日乎。窗中
之日且然。况大明中天乎。其微尘之细。又不足言
矣。
△四覆请。】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至)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圣心博通。道理烂然。岂真不知哉。不过要亲
质于世尊尔。昔智者读法华经发悟。亲见灵山一
会俨然未散。智者生陈隋时。去佛一千九百馀年。
其说亲见不可信。然事正不如此。若果分别心断。
到得自肯田地。所说亲见灵山。亦不虚也。今阿难
亲见微尘如来放光。亲见微尘如来教诏。较之与
智者所说。时节等矣。虽然。若说其光有色相可指。
其说法有声相可听。又是髑髅前见鬼无异。何者。
此是如来境界。密示阿难。岂可以声色形容拟议
卷五 第 684a 页 X16-0684.png
于其间哉。是故伏请世尊。释成其事。
△五佛为释
通二。
一直示根结之源。】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佛告下。初双标真妄。因于妙圆中。妄立能觉。故有
根相。因于妙心中。妄立所觉。故有尘相。然则根尘
虽分。其性则一。故说同源。若于根境中。分别执著。
故有缚相。若于根境中。了达无生。故有脱相。然则
缚脱虽分。其体则一。故说无二。又单根不生。单境
亦不生。根境相并。识由是生。虽生识相。其性元虚。
故如空华。
阿难下。次双释无性。诸根属表。意根属
里。意有所知。皆是外尘牵入。诸根有相。悉是意根
妄缘。妄缘之相。假相也。牵入之知。妄知也。妄知与
假相。此二体虚。即有所见。盖是无性。同喻如交芦。
芦相体虚。故以相比。是故下。三别明缚脱。知属意。
见属眼。谓意自当知。眼自当见。不可知上更立知。
见上更立见。若见上立见。即是妄见。知上立知。即
是妄知。妄知与妄见。便是生灭无明之本。所谓缚
也。盖意不存知。而眼不留见。眼不留见。即是真见。
意不存知。即是真知。真知无知。真见无见。无见与
无知。斯即涅槃。所谓脱也。此缚脱与涅槃无明。亦
是对待相形而立。非是实也。何者。此个无漏真净
妙明体上。岂更容他物耶。
△二重颂前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共九行。初四行颂上三节之文。次一行颂詶结
卷五 第 684b 页 X16-0684.png
解之问。三一行半别颂藏识习气。四一行三句直
示宗用。末三句结成教法。大意西方偈体。有直颂
应颂之分。今偈兼而有之。至文知之。】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至)发明便解脱。」

【真性下一行。颂长行第一节。上文云。根尘同源缚
脱无二者。根尘是缚。真性是脱。若以真性对根尘。
即见真性。亦是有为矣。何者。真性无为。设从缘生。
实同幻事。今立量云。真性是有句。以有为为宗。因
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若以无为对有为。即證
无为。亦非实矣。何者。无为无相。而有起灭。实同空
华。今立量云。无为是有句。以非实为宗。因云有起
灭故。同喻如空华。
言妄下一行半。颂长行第二节。
上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者。由前尘所起知见
是妄。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是真。真由妄显。真亦非
真矣。何者。真非待而然。今由妄显。明是非真。真既
不真。焉有相可见耶。设有相可见是妄见。有真可
知是妄知。二俱无性。实同交芦。今立量云。真是有
句。以非真为宗。因云妄显故。同喻如交芦。
结解下
一行半。颂长行第三节。上文云。知见立知即无明
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者。知上存知妄之知。见上
著见真之见。此即是无明。知上不存知妄之知。见
上不著见真之见。此即是涅槃。虽然。若定执涅槃
是有。宛尔成非。何者。涅槃是空。无明是有。一空一
有。总不出乎所因。安得不成非耶。又如一念迷晦
卷五 第 684c 页 X16-0684.png
不觉。此即是结缚。若发明妄性无体。此即是解脱。
虽然。若定执解脱是有。亦是成非。何者。迷晦是缚。
发明是脱。一缚一脱。亦不离于所待。胡得不成非
耶。由是言之。一真法界。不但言无明结缚是空。即
说解脱涅槃亦不可得。何以故。此是无漏真净妙
明之体。不容他物著得也。】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解结下一行颂。詶前结解之问。上文阿难请云。今
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今颂中。佛教云。解结
要须次第。所言次第者。先以奢摩他。止其妄缘。盖
妄缘是结也。次以三摩提。观诸法空。盖法空是解
也。六根既解。一亦不存。何以故。若执一心是解脱。
是涅槃。此即是障道法。是为不可。若果能所得都
亡。而后选择一根。修其圆通。圆通既得。便是入道
之气候矣。又所云入流者。即后文初住中中流入。
圆妙开敷是也。此一颂。即詶前阿难结解之问。释
义当在后。临文自见。】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至)非幻成幻法。」

【陀那下一行半。颂藏识习气。阿陀那。云执持。即第
八识。能执持种子根身令不坏故。此中识相深细。
无始无明所薰故。譬如急流水。流急不见。非谓无
流也。行人若此识不空。纵然修至三僧祇劫。亦徒
劳耳。然佛一向不说者有故。若说此识是真。人便
执为我为常。若说此识非真。人便执为坏为断。以
卷五 第 685a 页 X16-0685.png
此二过。故不开演。今佛引颂者。大意要阿难知此
耳。自心二句。正拣二过。谓此识非别者也。一切诸
法。唯是第六识不了。分别外影。取第八识自心作
种种变现。虽现诸识。一一不实。犹如幻事。盖本来
是无。忽然成有。故名为幻。今指本来真心是非幻。
指根尘识相是幻法。然既称为幻。岂得是真耶。故
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今以此识考之。上来长行三节。乃是转识成智之
用也。何以知之。以第一节文中观之。言根尘识性
者。此拣前五与第六识也。以第六是了别知故。以
前五是取境故。若看得破。根尘识性犹如空花者。
便是转第六为平等智。转前五为成所作智矣。次
第二节文中观之。言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者。此拣
第七识也。以此识是能缘心。能缘第八为我是相。
能缘第六了别是知。若看得彻。此能缘相。与了知
根。同于交芦者。便是转第七为妙观察智矣。又第
三节文中观之。言知见立知者。此拣第八识也。以
此识含藏持种故。含藏第六为所知。含藏前五为
所见。又立知者。即是变本识亲生种子为所因故。
若看得透。此识一空。便是转第八为大圆镜智矣。
此转识成智之用皎然。而文中不明言者。意在截
断阿难脚跟。令其自解自转。此佛之密用藏机之
法也。读教者不可不知。】

「不取无非幻尚不生(至)弹指超无学。」
卷五 第 685b 页 X16-0685.png

【不取下一行三句。颂直示宗用。承上言本非幻法。
由分别取境。故成幻法。若不取境分别。则幻自无
生矣。幻既不生。纵有幻法现前。从何所立耶。幻无
所立。则是无幻。无幻则是无染无染即是真净。无
幻即是无漏。此无漏真净妙明之体。能开佛性。佛
性一开。便是莲华出世矣。又从不取下显体。从金
刚下显用。刚言至坚。宝言至明。以至坚至明之觉。
起如幻之观不起诸定。不现威仪不历程限。弹指
顷便超过无学地位矣。盖无学是三乘人之果位。
三乘人必须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方能證到此地。
今不消如此。直下便了是巳。】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此阿毗下三句结归教法。阿毗达磨云无比法。薄
伽梵具有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十方诸佛具此六义。故称薄伽梵。十方诸佛皆得
此无比法。故到涅槃。又路是达道之径门是證入
之义。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至楼阁门。弥勒作弹指
声云入。便是此义也。
△五六解一亡。
一伸请。】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于是下庆其所闻。经家所叙心目开明一句。通经
之关键也。阿难前于心见二门。巳破见思惑。巳悟
妙湛之体矣。然未是开明也。又于根尘识中。巳淘
净尘沙惑。巳验得真常矣。然亦未是开明也。直至
今来十方佛现。于知见上拔尽俱生无明惑。方得
卷五 第 685c 页 X16-0685.png
道心明而法眼开。故叙曰。心目开明。叹未曾有。此
事实实未曾有。而今得也。宁不庆幸乎哉。
阿难下
正陈疑意。阿难前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
名解。佛于颂中答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其
意巳罄尽矣。今复请者。须要世尊做出耳。盖耳闻
目击。事方覈实。古德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
停得力迟。便是此意也。
△二示结相。】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至)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一从即时下。验依他执也。涅槃僧。里衣也。僧伽梨。
大衣也。劫波罗。此云时分。即夜摩天也。此巾是彼
天所献。故名却波罗巾。有自来矣。阿难依巾起见。
依结起妄。根境之惑。有由来矣。佛则不然。整里敛
外。示自在之相也。揽几取巾。示自在之用也。绾成
一结。即有一结之名。绾叠六结。即有六结之相。巾
在佛手。而佛不识。结在巾上。而阿难识之。而阿难
识之。是其结也。而佛不识。是其定也。经云如我按
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观阿难依巾生
妄。堕在依他执是矣。】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至)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二从佛告下。验遍计执也。我初绾巾。汝名为结。一
巾一结。事理或然者也。若或妄计第二第三。将何
凭据。不犹展转成妄乎。又巾止一条。绾成六结。以
一观六。是非宛然矣。而又争执百结百绾。将何底
止。宁不展转成虚耶。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
卷五 第 686a 页 X16-0686.png
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观阿难遗巾执结。堕在遍计执是矣。】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至)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三佛告下。验同异。同在于巾。异在于结。结异故有
六。巾同是为一。将六作一。事诚不可。将一作六。终
非是实。若更必一必六。于焉何适。是非从迷积迷
者乎。经云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
立无同无异。观阿难执六执一。展转成妄是矣。】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至)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四从佛言下。法喻合显。若顾其本。元是一巾。若循
其目。宛成六结。一六既分。终难混一。故曰令其杂
乱。终不得成。又若顾其本。元是一真。若循其因。宛
成六妄。一六既异。终难或同。故曰毕竟同中。生毕
竟异。经云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
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偈云。本是一精明。分成六
和合。观阿难执巾执结。从迷积迷是矣。
△三示解
法。】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至)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初佛告下探问。上来巳示其结相。今将教其解法。
巾上元无有结。无结亦无一六之名。无结无名。在
巾体上。是为一成矣。巾上若有所结。有结自然有
一六之相。有结有相。在巾体上是为不成矣。今问
汝必嫌巾上有结不成。若为无结一成于巾耶。是
为探问。要阿难自悟六解一亡尔。】
卷五 第 686b 页 X16-0686.png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至)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二就事合法。阿难会得若总解除。则无彼此一六
之相矣。佛言。我说六解一亡。亦是如此。盖心是王
之总。性是法之总。知见是根。发妄是境。劳见是识。
此等根境识狂乱之相。在觉明体上。犹如狂华。亦
非异因。亦非自因。总是目劳致然。又不特此。内而
根身。外而器界。众生生死是有情世间。佛界涅槃
是世觉世间。山河大地是器世间。此等三世间乱
起之相。在湛精体上亦似狂华。亦非异因。亦非自
因。总是目劳致然。同巾上之结一般。亦非异因。亦
非自因总是所造致然。若得诸结解除。便无一六
可说矣。若得根尘解除。亦无一六可说矣。】

「阿难言此劳同结(至)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三拣其偏全。初掣其左不能解者。谓凡夫执有。有
是一偏也。盖有是生死法。而今学道。多是以心捉
心。以火救火。此生灭心也。生灭心岂能解也。次牵
其右不能解者。谓二乘人著空。空是一偏也。以空
是断灭法。而今降心不得。多是灰心灭智。沉空滞
寂。此死法也。死法焉能解也。三左右各牵。竟不能
解者。谓诸外道执常执断。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共有四句。亦是偏也。盖不从自心。向外之绕。总是
外道法。而今不善用心者。或认主人公。或认目前
声色。或云放之自然。或云道在一切处。此杂毛知
见矣。杂毛知见。又胡能解也。今问阿难汝设方便。
卷五 第 686c 页 X16-0686.png
云何解得耶此无他。正要人悟得自心。若悟得自
心。便是解矣。】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至)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四佛示圆通。阿难下先辩因缘。由前阿难执因缘
生。佛曾斥之。今如来自说佛法从因缘生者。不亦
犯相违之过也欤。曰不然。世间所执因缘。乃和合
粗相。是生灭法。故斥之。今我说因缘者。是本觉平
等境界。亦要因缘方悟。悟了是名始觉。故曰知其
本因。从所缘出。
如是下次辩所知。由前阿难执所
知根。佛曾斥之。今如来自说一滴之雨皆知头数。
是非犯相违之过也欤。曰不然。世间执所知。是烦
恼障道法。故斥之。今我说佛法所知。是真如圆通
境界。无法不了。无物不觉。觉故所住甚深。是名圆
通。故曰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
等。皆了元因矣。此二义。前则遮其不起故斥之。今
则发其悟机故开之。不然。阿难执滞不通。便为一
切禁住。使无由入道矣。殊不知这个是自知境界。
要有因缘。方能入得。入得自然物物头头是道也。
此亦解结之一法。】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至)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五结劝自解。佛巳释因缘与所知二事。今劝阿难
自解。解如六根各各取境生识。识即结也。其实六
根亦不能取境。取境还是自心。然自心亦不能取
外尘实色但取得外尘假色。犹如梦体。若悟自心。
卷五 第 687a 页 X16-0687.png
识无由生。识尚不生。境何由立。故劝阿难但悟自
心。更无馀事。便得解矣。譬如良马见他影则惊。见
自影则不惊。此證自心之验也。】

「阿难吾今问汝(至)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六教次第解法。从阿难下明解法。前劝其自解则
见自心。今问阿难若何解耶。而今六结现前。若欲
解萦。不审得一时同除否。谓不由次第。不审左右。
不于结心。混同一解。即如学人不善用心。不察义
理。不知法之所由起不知道之指归何在。窃得些
相似见解。滥同于理。认个空空田地为是。或担个
不名不物。便就歇下。此不惟自误。抑且误人。若如
此又焉能解耶。佛言下明次第合法。大槩此事虽
无次第。而确确有次第。虽无分晓。而实实有分晓。
何以。若是根结不除。学道徒然矣。故先要解除根
境中一切无明业识。业识一解。谓之人空。空性既
明。犹有法在。故次要解除无始住地烦恼。烦恼若
断。谓之法空。人法两空犹有空在。连这俱空亦不
生。方尽三摩提之观智。方得无生法忍。是谓次第
解也。

右从四卷初至此。即是三摩钵提之文也。三摩观
法。观世间众生业果三倒之相。皆是觉明明极不
了。逐妄变现。又观五浊之妄。及六用之功。悉是自
心作为。又观五根之相。并结缚之由。亦非外物。总
是根尘知见作孽。譬如画师。画作世间种种之相
卷五 第 687b 页 X16-0687.png
或画虎狼狮子。恐吓怕怖。又如梦中。梦见天地日
月及诸男女。或梦冤家聚会。或驱迫捉缚打杀。如
是境界。醒来一一无有。心方安乐。识知是画。怕怖
不生。此世间众生业果。与根尘结缚等相亦然。今
以三摩观智之力照之。悉如梦画等。无有一法当
情。心方安乐。怕怖不生。此便是到家消息也。

△三禅那文六。一请示圆通。二总询诸圣。三各陈
證门。四敕文殊选圆。五呈偈料拣。六闻法获益。

前奢摩他中破见思惑。巳得人空慧。后三摩钵提
断无明俱生惑。乃得法空慧。人法二空。方是净器。
可进禅那。梵语禅那。此云寂静思惟。即默识心通
之谓。欲入此门。须要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但
得一念相应。乃可云入也。然在初学分中。未免借
一机一境。或拈一事。或就一根。研穷心路。以到为
期。直得卒地折。嚗地断。便是相应时节下二十五
圣。即是这样子。所谓圆通本根。借路以入大法界。
以到禅那地位。那时方好歇心也。
一请示圆通。】

「阿难及诸大众(至)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阿难下呈解请法。身是诸根之总。心为万法之宰。
前既得根解结除。人法二无。故得身心皎然。堪进
道矣。于是启请圆通之法。成就最后之范也。
世尊
下叙述私愿。若以积迷言之。一向逐念升沉。谓之
飘零。一往迷留五道谓之孤露。若以性觉言之。性
同佛性。便是与佛同生。觉同佛觉。便是预佛天伦。
卷五 第 687c 页 X16-0687.png
若以本始言之。本觉不觉。是为失乳儿。今得始觉。
是为忽遇慈母。阿难私谓此际若得道成。则何觉
与不觉之差。若同本悟。则无闻与未闻之别。所谓
原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此是阿难私愿。意在
所得。
惟垂下冀佛冥授。阿难冀佛。若惠我秘严。要
不在乎言说。我则退藏密机。心不起于念虑。不起
念虑。不在言说。祈在冥授圆通而巳。以此观阿难
之叙致情理兼备。表在言外。诚非向时面目。帖帖
然真是工夫绵密处也。
△二总询诸圣。】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至)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禅那通科。如来不曾说一字者有二意。一詶阿难
所请曰。惠我秘严句。秘者秘其事。严者严其法。法
严而后见情实。事秘而后知意真。是故无说也。二
此中元无说处。即说亦说他不著。盖此乃是不思
议境界。即思议亦思议不及。是故无说也华严一
部尽是云台宝网所演。及诸菩萨所说。佛祇说阿
僧祇与随好光明二品而巳。问。然则二十五圣所
说何事耶。曰。二十五圣所陈者。皆是方便法也。方
便取一机一境。或拈一事。或就一根。以止观定慧
等学。谓之路。就路可以入得。非说即是禅那也。入
得后方是禅那地位。故问诸圣谁为圆通。从何方
便入三摩地。又三摩提。云观慧。以观慧见得圆通。
见得禅那尔。是故借二十五圣所修样子。以助阿
难入道之机也。
△三各陈證门。
一声尘。】
卷五 第 688a 页 X16-0688.png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證音声为上。」

【佛初弃国。净饭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拔提。三
摩诃男拘利。舅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五
人衔命。后各舍去。佛得道巳。即往鹿野苑。为彼三
转法轮。问言解否。陈那答巳解巳知。故名阿若多。
此名解也。解得声是尘是客是生灭法。此初心方
便。缘四谛理而发解者小也。今则不然。悟得即声
是常。即闻是妙。何者。觉无二觉故。以无二觉。故得
妙音密圆。维摩云。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
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知有个生
灭无生灭。乃是二见。不知声性元空岂有生灭乎。

△二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證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又云近少。指尘之微者曰
近少。沙陀初观身相不净。如脓血。如涕唾。有何贪
著。次观身如白骨。但见白骨。不见有我相。再观之
为微尘。为空性。此初心方便教也。及至空亦是无。
何者。空是我作念故。故空亦是无。空色二无。即一
实性。方成无学。今则不然。即色是妙。即身是常。何
者。觉无二觉故。以无二觉。故得妙色密圆。是为真
无学也。
△三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證香严为上。」

【从觉所生。不起二见。故名童子。以鼻舌身三支。合
中取境故。初秉佛教。观有为法。以有为是生灭故。
卷五 第 688b 页 X16-0688.png
即生灭。见无生灭。此初心方便也。辞佛取静。便是
无为。香来入鼻。便是有为。今观非木非空非烟非
火。香无所生。香既无生。意何分别。意既不有。便得
无漏。虽然。犹有尘在。未得觌体。今则尘气倏灭。妙
香密圆。是为真无学也。
△四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至)如我所證味因为上。」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堪补佛处。故名法王子。法能
自度。复能度他。自度即药王。度他即药上。盖药能
治众生之病。故以此称。从其本味。止有五数。从其
小衍。有五百。从其大衍。有十万八千。此法数之大
槩也。承事如来。了知味性。盖觉能知味故。此初心
方便也。观法非空非有。亦非离即。何以故。无生性
故然以身心而言者。乃是指根尘识相也。三处推
之。味无有生。味既无生。能所即绝。从是开悟。见得
一味清净平等。故名法王子。且能自觉觉他。因觉
明故。位登菩萨。
△五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至)如我所證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此云贤护。夫形而外谓之威。声而外谓
之音。此表初觉境界。身见未具。意识未生。名言不
立之时。谓之威音王佛。若准法华。有二万亿威音
王佛相继出世。此贤护于初佛像法之中为增上
慢。毁法堕狱。罪毕得出。值后威音王之时出家。随
例入浴。得此水因。悟触性了不可得。遂发正信。此
初心方便也。因念尘无自性。何用洗尘。触亦幻生。
卷五 第 688c 页 X16-0688.png
又焉洗得。性相二空。中无所有。然此悟性未忘。身
见宛在。乃至今日。从佛出家。悟见消亡。方成无学。
今则不然。即触是常。即因是妙。何者。觉无二觉故。
以无二觉。故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又十六开士
者。乃是因中起我慢知见之眷属也。本既成觉。支
安不化。是故同證无学。同预斯会尔。
△六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至)如我所證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或翻饮光。紫金光尼。即尊
者在家妇也。因缘具在别传。从日月灯佛。闻法修
学者。即是因觉明而生正信也。法暗以续明。佛去
而涂像者。即是托胜心而成法体也。夫妇同时发
心。同感光聚者。即是蒙正因而得出缠也。巳上叙
初心方便。今观六尘有变坏。而虚空无变动。是故
修空法以灭诸意。意灭性空。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盖有生有灭。乃意家之境。无变无动。即空性之常。
空性不动。而法性亦不动。是以百千劫。如弹指易
尔。今则不然。即法是妙。即明是常。何者。觉无二觉
故。以无二觉。故得妙性开明。成无学道矣。
△七眼
根。】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至)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或阿耨楼陀。此云无贫。或云如意。乃是净
饭王之侄。斛饭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难之从
兄。罗云之叔父。非聊尔人也。周公叹曰。我是文王
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于天下非贱人也。那律
卷五 第 689a 页 X16-0689.png
之谓乎。那律从佛学。以贪睡故。如来诃重。因激七
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以金刚三昧者。盖禀明
于心。不假于外也。大约注缘于一。心无纷杂用力
久自然精真洞照。观见十方犹如掌果焉所言掌
果者。亦旋见循元之验尔。又经云。那律修禅。得四
大造色。半头而见三千界。今云。观见十方精真洞
照者。盖约前后天眼所见不同尔。
△八鼻根。】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至)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周利槃特迦。此云继道。过去世为大法师。有徒五
百。秘吝不肯教人。后感愚钝。以宿善故。遇佛出家
五百同授一偈。经九十日不能成诵。佛教数息。治
其散乱。初则数息。后则返息循空。至刹那无容心
处遂尔忘缘。见真实相。成无学道。
△九舌根。】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至)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憍梵钵提。此云牛呞。缘起如文。凡牛食必事虚嚼。
尊者有是疾。人多笑之。佛示以一味清净法门。所
言一味者。教其嚼之于心。无嚼之于味。嚼味无因。
嚼心无味。无味有何病。无因有何嫌。此不特治病。
亦可入道。
观味下重出观行。非体即根也。非物即
味也。谓了味之知。在物上无有。在体上亦无有。中
亦无缘。如此参之。自然得入无念。即如今禅人看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若悟无生。则本分活泼泼地
便是如鸟出笼矣。此之工夫。全在还味旋知上。乃
成无学道尔。
△十身根。】
卷五 第 689b 页 X16-0689.png

「毕陵迦婆蹉即从座起(至)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馀习。昔为婆罗门馀习多慢。尝
过恒水。咄小婢驻流。恒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
令忏谢。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众笑之。忏而更骂。
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不可乐事者。即世间无
常。不净生死苦事。因行乞食次。心思法门。不觉中
剌。盖不觉而觉痛。身家之境也。上知字即指所觉。
下知字指能觉。本来清净心上。元无有能所之相。
若有能所之相。便是两觉矣。如此参之。参到无念
处。身心忽空。还得本觉。无有身相可计。故成无学。

△十一意根。】

「须菩提即从座起(至)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此云空生。又云善现。在母胎中。即知空寂
者。是意家之境也。知正报是空。依报亦是空。故见
十方空。知自性是空。他性亦是空。故令众生證得
空性。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现故尔。虽然。
知空之性未断。而结缚之相宛在。未是圆理。今悟
性觉本空。何用知得。十方同觉。岂云自他。由是发
明真觉顿入宝明空海。即使诸相入非。非亦是尽。
斯则旋法归无。即證无学道矣。
△十二眼识。】

「舍利弗即从座起(至)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舍利弗。此翻身子。从母名也。舍标父。利标母。双显
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子也。前文云。由明暗等二种
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
卷五 第 689c 页 X16-0689.png
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
流逸奔色者。此明眼体也。今文云。我旷劫来心见
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
见则通获无障碍者。此明眼识也。心见清净。指根
而言。种种变化。指识而言。我于中路下。述获法益。
别经说于道见頞䫌。即马胜。威仪庠序。因问师法。
䫌答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
作如是说。一闻即悟者。此解四谛圣法也。今言路
逢迦叶波兄弟宣说因缘。悟心无际者。此解三谛
涅槃法也。又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乃是寄根发明。
依智不依识。故曰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此悟佛知
见。与法华所同。
△十三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至)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鼻舌身三。合中取境。合则知。不合不知。眼耳离中
取境。眼又明前不明后。犹亏一半。独耳性无遮蔽。
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闻则闻于心。声有生灭。
心无生灭。以觉性平等故。今言与恒河沙如来为
法王子者。耳识从觉所生。故以子称。十方如来教
其弟子。惟此根为最。凡发心皆名普贤行。盖行弥
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总是心依觉起。故名普
贤行也。上明耳识自在之相。从世尊下。明耳识自
在之用。心闻。耳识也。众生知见。不出自心。心不违
于性觉。惟觉能知。惟觉能见。迷则是众生。悟则是
觉用。故曰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分别即是无碍慧
卷五 第 690a 页 X16-0690.png
自在之用也。言他方恒沙界外者。此性觉之体谓
非是心意识边事。故以界外言也。有一众生。发明
普贤行者。即是见得自心平等。见得自心现象分
身所在。设有障深不见。则与性觉无损。何者。以此
修行。终当获益。故曰我与其人暗中摩顶。大约心
闻境界。即是不思议之妙。非同他根涉境取相也。

△十四鼻识。】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至)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此云艳喜。艳是妻名。喜是已号。拣放
牛难陀。故兼妻言也。前依根故教其数。息今依识
故教其观白。观者心驻于一也。心。如火。识。如柴。息
如烟。火定则柴不然。而烟自散矣。心定则识不行。
而息自散矣。故见鼻中出入如烟。识既不行。身心
内明。故知念之所起。界之所趣矣。既而烟尽息除。
虚明洞照。故见鼻端白。犹如琉璃。虽然犹未忘一。
尚在缘虑中。生空慧显。未得法空慧现前。
从心开
漏尽下。方得法空慧。见一切皆如。即出入息。原是
光明。见十方界。无非圆妙。此无他。盖是息久发明。
明圆灭漏。故成无学尔。
△十五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富楼名满。弥多罗云慈。那是男称。尼是女声。总言
满慈所生子也。盖心腾于舌。舌能生识。心持义理。
舌能宣扬。然非无碍。则不能矣。且宣说苦空。即小
乘也。秘密法门。即大乘也。大小虽别。无非舌识所
卷五 第 690b 页 X16-0690.png
转尔。今如来教其音声轮。即是悟得舌识。唯是声
相。声无有生灭之心。即心亦无有生灭之见。心见
既无所说。非实相而何。如此所说。即是师子吼。如
此所宣。即是降伏魔怨。魔怨。即心见也。生灭销灭
安有心见所起耶。
△十六身识。】

「优婆离即从座起(至)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优波离。此云近执。佛初出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
也。由初离五蕴。初出盖缠亲观六年苦行。即是苦
受。又亲见降伏魔怨。即是乐受。此苦乐二受。是身
识之相。言降伏者。即二百五十戒。在四威仪中成
一千。复对三聚。故成三千。又以三千配七支。成二
万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故成八万四千矣。言性业
遮业者。以四根本戒。不待制止。犯即成罪。故云性
业。馀戒制止。若犯即是遮业。此是小乘部中执身
不动。清净律仪也。今悟实相无相。本来寂灭。何者。
观身是实相。岂待检束。观心是无住。何处堤防。如
是执身。身得自在。如是执心。心得通达。岂与小乘
有作止持犯同日而语哉。盖身心一如。身外无馀。
是为通利之义也。
△十七意识。】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至)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目犍连姓也。此云釆菽氏。拘律陀名也。此云无节
树。优楼频螺。此翻木瓜。那提此翻河。亦江。伽耶此
翻城。又象也。因缘义如舍利弗所遇。但观法随别
谓观林不生。观河不流。观城不住。由是悟无生之
卷五 第 690c 页 X16-0690.png
义。故曰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前文云以湛旋其虚
妄。灭生伏还元觉。即此意也。今则不然。意灭心开
十方无碍。法法皆我本真。何用观耶。如澄浊流。久
成清莹。非假他缘尔。
△十八火大。】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至)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此云火头。盖人之一身。四大均则和之。
偏则克之。此所谓相济亦相害者也。今乌刍瑟摩。
性多贪欲。夫贪属水。而欲火乘之。水必竭。故为害。
空王教其观百骸四肢诸冷煖气。乃是解沸抽薪
之法也。何则。凡气皆虚。虚则无容心之地。心若无
心。非空而何。是故神光内凝。伏多淫心。神光空性
也。内凝空力也。只此空性之力。而成智慧之火。便
非痴禅顽空之比矣。上以明体。
从是下明用。以此
空智之火。遇物便烧。触事即空。故能伏诸魔怨。为
大力士。
佛问下结酬所问。无碍流通。空智也。生大
宝燄。空力也。空智能照。空力能用。总明空智力用。
成无上觉尔。
△十九地大。】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心谓宰曰持。谓觉曰地。自觉觉道曰菩提。自觉觉
他曰萨埵。合而言之曰持地菩萨。然其所叙普光
如来出世者。以光能照地故。照地险隘。照地不平。
桥梁通其险隘。负沙填其不平。或与人擎物。不取
其直者。此明自觉也。所叙毗舍浮佛在世。世多饥
荒。我为负人。唯取一钱。又为推轮。拔其苦恼。国王
卷五 第 691a 页 X16-0691.png
延佛。我为平地者。此明觉他也。巳上标其事。
毗舍
如来摩顶下标其理。大抵自觉偏于理。不取其直
故。觉他偏于事。取其一钱故。今则不然。平其心地
一切皆平。心地平为万物所依。觉性平为万法所
依。万法虽殊。觉无分别故。万物虽差。地不分别故。
由是心开见得已身微尘。不是他物。造世界微尘。
亦非别有。乃至上刀山。投火聚。若正若依。若顺若
逆。总非外事。唯一觉故。何者。尘无自性。唯一实性
所化耳。玄沙云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大地
是沙门一只眼。此便是持地之意也。
我于法性下。
正陈悟旨。忍者心不起之谓。识得诸法无自性。唯
一觉性。遂不起妄分别。是谓无生法忍。此犹小也。
若回心向大闻如来宣妙莲华。触处便證。亦不作
解会。乃是佛知见。持地悟此为菩萨上首焉。
佛问
下结酬所问。身是正报。界是依报。此依正二尘。本
是如来藏。由无始虚妄。发起尘劳。今得尘消智净。
故成无上道耳。梵语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即
是證得诸法平等无碍之称也。
△二十水大。】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至)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月光。阴精也。师事水天。天一生水之谓。言无夺者。
心注于水。不为馀尘所侵。即是初观涕唾。至于浮
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惟一水性。故名无夺也。
我于
是时下述其病缘。然则观体虽成。未得忘身。犹存
水相故。舍利弗于恒河岸入定。为鬼所击。头痛问
卷五 第 691b 页 X16-0691.png
佛。佛语之曰。此违害鬼也。汝若无定。身应碎坏。今
童稚投砾。忽生心痛。便是同执矣。瓦砾虽除。身质
如初者。我执虽除。法执犹在。故曰如初。
逢无量佛
下述其悟益。忘身者法空之證也。初入观时。惟见
是水。而今性合真空。水不可得。何者。觉无别体故。
以其无别体。真空与水性无二无别也。
佛问下结
酬所问如文。
问。入定观水。祇应自见。云何他人亦
同见之耶。曰。此定果力也。心胜能变。不同十遍处。
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不同业果色。其业同感则有。
无业清净则无。十遍处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
识。如作青想。遍一切处皆青也。馀色亦然。随心想
所变。自能见之尔。浮幢王刹者。华藏世界二十重
累高故如幢。特出故称王。
△二十一风大。】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至)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琉璃。远山名。即所望须弥山也。宝出彼山。色似帝
青。帝青者。太空之色也。然空实无色。因视远而见
为苍苍之色也。琉璃光法王子。从此立名。无量声
者。即风大也。盖风是动相。因动而有声。因声而有
相者妄也。菩萨观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
所转。若悟本觉妙明。无有动相。无有声相。观世界
及众生身。亦无有动相。无有声相。一一是本觉实
相境界。此是无量声佛开示之法也。
我于下依教
观法。观界者。观地天宫殿等。皆是风大安立。观世
者。观三世时分。皆是风大迁流。观身者。观诸根造
卷五 第 691c 页 X16-0691.png
相。皆是风大动止。观心者。观尘劳识念。皆是风大
鼓发。巳上若身若界。诸动无二。惟一风大变现而
巳。此观之粗也。若细观之。蓬蓬然从何所来。蓬蓬
然去何所至。既无所来。又无所至。而今十方世界
微尘。及众生颠倒。非妄而何。譬如置百蚊蚋于器
中乱鸣相似。众生于方寸鼓发狂闹。亦犹然也。总
一妄想变幻而巳。
逢佛未几下。逢佛者。即是逢无
量声佛也。得无生忍者。即是悟实相无生之理也。
东方乃群动之首。而见不动佛者。即是悟得即动
是无动。即生灭是无生灭也。是故见得本觉妙明。
洞彻无碍矣。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二十二空
大。】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至)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虚空藏者。十方世界及国土众生。皆在虚空。故名
虚空藏也。又藏者。无一物可得。无一法可现。故名
藏也。设有世界国土众生。有一物一法生现者。皆
是虚妄。不名虚空藏者。又定光佛所得无边身者。
只是證得此理。犹如虚空无边。本来不动。故名定
光。上是标其理体。
尔时下标其妙用。手执四大宝
珠者。表妙用也。心现圆镜者。表妙理也。且未悟此
理。此四大是障碍法。及其既悟。此四大是光明义。
以此光明。照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者。非别法
也。唯一心法尔。以此宝光流灌十方诸幢王刹。来
入镜内。不相妨碍者。亦非别法也。惟一心法尔。只
卷五 第 692a 页 X16-0692.png
此妙心。开导众生。即是佛事。只此普身。善入国土。
即是随顺。
此大神力下。正陈悟旨。神力者。指上随
顺佛事而言也。由观四大无依。故證普身。得大随
顺。由悟生灭是妄。故发妙心。广行佛事。此既如是。
彼莫不然。何以故。虚空无二。佛国是同。故得十方
无碍。身土遍容。盖是空忍之力用也。佛问下结酬
所问如文。
△二十三识大。】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至)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弥勒此翻慈氏。法华妙光菩萨。八百弟子中之一
数。日月灯明。即是本觉妙明。由觉明明极不觉。识
生其中。古德云。不察最初一念因成之假。宁免日
后沦劫相续之过。即是拣识之意也。心重世名。即
揽境生识。遍计执也。好游族姓。即分别名相。依他
执也。习是修习。教修惟识。治其偏空。教修唯心。治
其境有。定即遮其心外有法。收上唯识唯心。圆成
实性。故言入三摩地。总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了
得唯识。便不堕于遍计执矣。了得唯心。便不堕于
依他执矣。会得本觉妙明。便是圆成实智矣。此灯
明教慈氏之法也。
次历劫下證离遍计。大槩此事。
要会即易。摆脱极难。非事恒沙诸佛。不能穷其识
相。今慈氏承灯明之教。历恒沙佛。修唯识三昧。故
得世名心歇。名心既歇。便是离遍计执也。言恒沙
者。只是研尽微细惑相。證得自觉田地。
至然灯佛
下證离依他执。然灯者。只是见得自已本法。修唯
卷五 第 692b 页 X16-0692.png
心三昧。故得尽空如来国土。且如来国土既空。便
是离依他执也。又前说日月灯明。是标本觉。今说
然灯佛。是标始觉。灯是人然故也。
世尊下證圆成
实性。如是者。指上惟心唯识而言也。證唯识故。得
离遍计。證惟心故。得离依他。今则不然。悟得无量
如来。皆从自心流出。一切万法。皆是自心化现。何
者。此是一相无相之法。以一相故。诸佛所證。即我
所證。以无相故。万法化现。即我作用。盖见得此理
本来如是不假修得。是为圆成实性也。问。既是自
性作用。何得要授记补处耶。曰不然。此是亲證境
界。当解起时。故云授记。会得自相所转。故云补处。
非是依他而有授记得也。
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二十四见大。】

「大势至法王子(至)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与五十二人同伦者。从见大而言也。五十
二者。信住行向地是五十。加等妙二觉。是为五十
二矣。盖十信人见得自心是佛。十住人见得住在
佛家。十行人见得广行佛事。十向人见得回心向
佛。十地则开心向道。等妙二觉则履道见心。此五
十二人。所修不同。所见则一。如三兽渡河。为力不
同。到岸则一。故曰与五十二人同伦者。从见大而
言也。值佛名无量光者。约大势而言也。盖心无限
量。而见亦无限量。如一念心。怖魔破恶。如是念念
心怖魔破恶。其势则大。故曰约大势而言也。言十
卷五 第 692c 页 X16-0692.png
二如来相继一劫者。以根六尘六。同在一时。一觉
永觉。故称十二如来。又超日月光者。以现量境。领
在机先。不流至于第二念。是为超日月光也。教我
念佛三昧者。只是教人系心一念。心一则实。何则。
谓之空则有念。谓之有则无相。有念无相。非觉而
何。如是而念。如是而觉。谓之一相三昧。便是超过
五十二人。超过十二如来。圣凡不拣。净秽都摄。捷
径之法也。
譬如下喻得失。专忆喻得。专忘喻失。得
即合。失即离。此离合在忆与不忆尔。
十方下法喻
双提。母念逃子。历劫难逢。喻佛念众生。虽忆何为。
若逝子忆母。千里即对。喻众生念佛。必定见佛。此
见不见。在念与不念尔。
不假下重喻法益。盖所念
是方便。念至于无念。自然心开见道。犹如染香人。
染则自然香气袭人矣。
我本下正陈悟旨。因地。指
上念佛法也。得无生忍。则是證得果地觉也。念佛
是自度。摄念是度他。自觉觉他。正是见得大乘平
等无相之法也。
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楞严经正见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