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17-A¶
317-A¶ 第 635a 页

* No. 317-A


戊寅春。兴福会公禅师。金刚提要成。杼轴一心。刊落
众论。方心折之。居无何。再以楞严正见。公之当世。其
间取义分科。具有别裁。悉由心得。观其言曰。经以圆
极为宗。了义为趣。须有妙悟一超直入。此安得以名
句文身尽之耶。向闻我公具戒𦤎亭。参灵隐。住径山。
后乃止足娄东之兴福。师人品高卓。见处稳实。且又
多雅思。发为渊才。以提策为已任。故喜于接纳。而得
随机开导。于不立文字中。以文字教人者如此。集成。
问序于余。余惟。楞严顶法。以究竟为无上。尊者当机。
尚参疑悟。安敢以凡夫知见。妄加蠡测。无巳则有唐
宋以来诸先德之绪论在。盖自房相笔受而后。崇福
悫公。奉其经函作疏。此诠解所自始也。馆陶振公。分
为八段七科。此科判所自始也。资中沅公作疏。谓三
法与三观相应。此孤山等。台观解经之始也。其以禅
宗解经者。自长庆巘公撰说文始。此温陵等。以禅判
教之祖也。若宋初有长水璿公。出自贤首。参合天台。
所撰义疏。圆收教观。论者推为百代心宗。可称诸家
之总萃矣。然宋前诸师。源流如一。宋后经解。同异支
分。如石门寂公之尊顶法。本以见性为宗。而与灵源
相抵。又于长水有义学之讥。如孤山圆公。用三止三
317-A¶ 第 635b 页 X16-0635.png
观。贴释全经。吴兴岳公。张大其说。而或指为山外一
家。尚非通义。至交光正脉。尤力辨其非。如温陵环公。
于台观外。别判见道等四科。卓然自立。足垂世训。而
谓璿月圆诸师。皆不足为绳准。亦属过论。如师子林
惟公。集唐宋九师。为会解。南北讲席。宗之者百年。议
者又有延津刻舟之叹。凡若此者。党伐互诤。入主出
奴。非有最后之提示。曷以为之是正哉。窃以愚见揆
之。诸家虽众。必以禅宗解经。方合经中徵心辨性之
义。是为正法。今观明代宗师。如曹溪憨公。雪浪怀公。
咸称法匠。但怀公之于是经。称性而谈。疏通洒落。直
欲扫去诸科。故不复著书。独有憨公之悬镜纲要。灼
然可传。乃枯坐三年。一夕冥悟。融会于一心三观。信
笔发挥。所言观体观相观用。并是合释全经。非同分
配。真能离文字为文字者。禅家说经。固当推为科律
矣。考之曹溪法系。径山灵隐。皆南岳正宗。念我公曾
驻锡二山。即是一家宗子。今且分化娄江。再阐宗风。
弘宣法乘。何不足与海印发光者。先后相承。互證此
一超直入之妙悟耶。至若儒门说经。亦多以禅判教。
如曾祠部之宗通。钟竟陵之如说。钱虞山之蒙钞指
归。正无不合。皆余夙昔所师承者。余曾于邓尉山中。
妄有十述及述要之作。自愧章句家言。茫无心得。兹
得循观正见。语必从心。足资就正他日者。恬心霁目。
静證真诠。当瓣香十笏。奉犍椎于瓶拂之前也。

康熙已卯冬日昆山法弟盛符升拜题时年八十有
317-A¶ 第 635c 页 X16-0635.png

* No. 317-B
募疏

初祖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岩头亦
云。不可以实法与人。且世尊于涅槃会上曰。我四十
九年说法。未曾说一字。即于首楞严中亦曰。但有言
说。都无实义。可见佛祖相承。了无异辙。如大火聚。如
涂毒鼓。不留剩迹。不著思惟。稍涉迟疑。便堕坑落堑。
何有于言说哉。然历观古来诸大宗匠。靡不深明教
乘。博综内典。发微言于宗旨。寄妙理于渊谈。虽秉单
提向上之枢机。而亦旁通性相之关钥。盖深知后世
狂诞之徒。槩以盲针瞎灸为直指。粗拳乱棒为门庭。
非惟不探义理。甚且名目不知。故深悯此辈。密垂方
便于前也。若此则教海。乌可不研究哉。吾娄兴福禅
寺。为古道场。堂头会公大和尚。为灵隐具公之子。三
峰汉翁之孙。得夺食驱耕之作略。握烹佛煅祖之机
权。藏头角于水边林下。露爪牙于断楮残编。法堂前
纵未草深一丈。确有古宿遗风。绝不以热闹门庭。牢
笼斯世之衲子。住此多年。并不问户外事。诚诸方之
杰出者。予家世奉佛。先大人研心释典。予虽茫无所
窥。然性乐交方外侣。素仰和尚高风。未获亲承椎拂。
迩有客。携一编见视曰。楞严正见。乃会公所著也。予
317-A¶ 第 636a 页 X16-0636.png
庄诵一卷。不觉举手加额曰。此乃最上一乘诸佛之
慧命。众生之正因。教典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夫欲
明心见性者。咸当于此尽心焉。或谓会公承三峰灵
隐之后。宜大振五宗之秘。三要之源。而斤斤从事于
语言文字。何也。予知有深意焉。盖有见于今之号为
知识者。擎拳竖指。蹈袭成风。故以此发挥自已本地
光明。卓然独立于稠人中尔。然解是经者。自唐迄今。
不知凡几。其最著者。无如长水温陵天如觉范。要之
各见所长。究其指归。大同小异。譬之殊流咸归于海。
今读是集。妙契佛心。阐明奥义。不袭前人之剩语。一
一从胸中流出。所谓言言得髓。字字探珠。真末劫众
生学佛之津梁也。读此益知师之行解相应。诲人不
倦。有不可几及者。与彼漫称知识者。岂可同日语哉。
亟宜付之梓人。布诸尘刹。但卷帙浩繁。钵资有限。非
得大檀善信。慨助剞劂之赀。胜因何由成就。予虽不
文。敢以一言倡导。聊述其为法苦心。以劝夫同志乐
善之士。捐橐相助。谅必有点头见许者。不以予言为
河汉也。是为序。
太原随庵老人王撰拜手书
317-A¶ 第 636b 页 X16-0636.png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一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题中三号曰佛。曰如来。曰菩萨。法中三义曰顶。曰
因。曰行。行者用也。因者义也。顶者至也。极也。无上
之称也。又佛者觉也。觉非事觉之觉。乃是本觉之
觉。本觉无上。故曰顶。如即不来。来必有因。故曰因。
密拣漏心之谓。證是了义之称。谓因密故能来。證
穷故能如。然如亦觉也。来亦觉也。今不称觉而称
如来者。乃是当法之义。因密而證穷之谓耳。菩萨
者觉用兼称。凡夫觉用非真觉。乃是妄觉。菩萨觉
用是真觉。非是妄觉。妄即是虚。真即是实。实故随
缘不变。虚故触途成滞。是以菩萨證穷是觉。从觉
起用。用不失体。体不碍用。故能头头上显。物物上
通。千变万化而不穷。故曰。行者用也。首楞严一句。
总收上三义。梵语首楞严。此云。一切究竟坚固。谓
在体上也究竟坚固。用上也究竟坚固。理上也究
竟坚固。事上也究竟坚固。总之一切处无不是首
317-A¶ 第 636c 页 X16-0636.png
楞严大定。故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即此意
也。

又诸经通例作三分消释。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其序分流通分。临文自见。其正宗分。文分五大科。
其一妙奢摩他。梵语妙奢摩他。此云寂静。又云止。
即是释大佛顶一句。经中从七徵十辨。乃至破三
科之妄。揭七大之性。是其文也。其二三摩钵提。梵
语三摩钵提。此云妙定。又云观。即是释如来密因
一句。经中从满慈执相难性。乃至说二决定义。六
解一亡。是其文也。其三禅那。梵语禅那。此云寂静
思惟脩。又云中道。即是释菩萨万行一句。经中从
二十五圣。陈说圆通。乃至敕文殊选根。是其文也。
其四最初方便。梵语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谓后
五百岁。去佛甚远。既无觌圣之面陈。又乏发踪之
指示。道奥幽深。从何契證。故须悬设方法。以便初
机入德之门耳。经中从三渐次。建坛说咒至悬示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及文殊请名结经。是其文也。
其五方便之馀者。良以一真体上。原无生佛之假
名。万法门中。似有升沉之差品。设若未尽三空。焉
得圆融一实。故又从正说之后。不辞方便之心。经
中从内分外分。起至十习六交。说三善道。三恶道。
并须伦七趣。是其文也。

上来五大科。总为正宗分。后经别明五十种阴魔。
至尽经止。乃属流通分。大槩统论一经宗趣。通局
317-A¶ 第 637a 页 X16-0637.png
时分部味。诸家俱有定见。兹不繁述。伹此经既以
一乘圆极为宗。了义为趣。宁在其教迹文字上求
耶。要须有妙悟。一超直入。扫知见之支离。彻圆明
之道眼。亦能建大法幢。绍隆三宝。作得真正荷法
的子。方符佛意。其次有发大心学道。宿障不能入
觉。必须依佛宏规。从三渐次学。诵佛顶光咒。刳心
入理。入理甚深。自然心开见道。是故。此经前半部
开其顿门。后半部开其渐门。顶光化佛所说神咒。
是显不思议之妙用。中间亦略示权乘。以通大规。
谓之不定教。凡留心学此者。不论大小通局偏圆。
一入此宗。咸臻道岸。以是知此经备尽众体。剖抉
精明。如行海者驾指南车。如行师者执信旗相似。
学者得此。何往而不通耶。故愿好心学道之士。宜
尽心焉。

【△一序文分三。一常序。二别序。三因缘序。
初常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至)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结集时语也。诸经通例作六成就释之。故不复
释。就今而论。从如是下至某处作一句读。便是有
力。何者。室罗筏城。岂不是多财多欲之秽境乎。祇
桓精舍。岂不是离欲寂静之胜处乎。即今佛住在
何处。住在净耶。住在秽耶。昔天台智者。因读法华
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彻悟。亲见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今果能看得此意彻。我知此
人便是亲从祇林来。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也。勿
317-A¶ 第 637b 页 X16-0637.png
错。】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一句总标。叹斯人也而有
。德有六句。即身口意戒定慧也。又此六句。束而
为三。谓身口意。即是戒定慧也。又此三句。细拣则
一。即一人具斯身口意戒定慧者。且一人具此一
三六。则千二百五十人各各具此一三六也。今独
标六人六德者。乃互见互隐耳。是故总美称之曰。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又罗汉翻为应供。如此人者。
堪能游化。堪能应供矣。彼阿难者。或乃阙斯德
有漏心也欤。】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至)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佛子下别列。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者。标身德。以舍
利弗当之。舍利弗又名身子。具有身德。又从佛口
生。从法化生。故称佛子。是善能超二十五有。是善
能住持佛法者。故以此称之。二能于国土成就威
仪者。标意德。以目连当之。盖目连具通。是其意德。
故能于国土成就威仪。威仪者。只是行住坐卧四
威仪中。得自在安详。故以此称之。三从佛转轮妙
堪遗嘱者。标口德。以摩诃俱絺罗当之。因絺罗有
口才。有口辩。是其口轮不思议也。是故能堪助佛
转轮。能堪遗嘱。故以此称之。四严净毗尼弘范三
界者。标戒德。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当之。富楼那。
翻为满慈。其父名满。其母名慈。诸梵行人。称为满
317-A¶ 第 637c 页 X16-0637.png
慈子。具戒德故。是能严净毗尼。是能弘范三界。作
人天师也。故以此称之。五应身无量度脱众生者。
标定德。以须菩提当之。须菩提翻空生。实修空定。
定能发用。故能应身无量。空能度苦。故能度脱众
生。故以此称之。六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者。标慧德。
以优波尼沙陀当之。优波此翻尘性。以能悟得尘
性是空。空是其慧。故能拔济未来。越诸尘累。故以
此称之。巳上六人六德。乃是众中之纲领。又是此
经之宗本。所谓人法双举者是也。然法不可以徒
法。要藉人持。而人不可以徒人。要依法住。凡经中
标人标德者。正所以标法聚也。思之。
△二别序。】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经家于常序外。别序三乘所治之相。休夏一句。总
标其时。自恣下是所治之相。谓佛果治无为。故有
敷座宴安之相。菩萨治理障。故有恣决心疑之相。
声闻治漏心。故有自恣拣过之相。此三乘自宗所
治之相也。若望之于他宗。亦莫不然矣。故有恒沙
菩萨来聚道场句。大约三乘依教而住。故作如此
之序。若以无为之理印之。尚无二乘三乘之名目。
焉有自宗他宗之差别耶。盖此经以妙明真觉为
体。圆明寂智为用。故列文殊一人当之耳。此乃经
家巧序之法。不可不知焉。
△三因缘序。】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此序三乘人应供而作缘起法也。若以应供而作
317-A¶ 第 638a 页 X16-0638.png
缘起。佛亦应供。菩萨亦应供。声闻亦应供。声闻应
供以防心离过为法。菩萨应供以智照不惑为法。
佛应供以如如不动为法。如是应供。自然心不出
乎位。心不出乎位。虽日应千供。不为过矣。今阿难
不然。不遑僧次。是无法矣。无法而心游于外。又无
上座师导其则。又无规范制禦其心。如是行乞。全
成其妄耳。心既是妄。而又妄拟佛法。妄诋诃上座。
若然。宜乎其堕淫室而著邪见也明矣。且既堕其
妄。当是时。还可说防心离过得乎。还可说智照不
惑得乎。还可说如如不动得乎。若如此。所谓政多
而法乱。我见其无益于事矣。所以到此。不得不用
没头脑著子。提个密令。宣道咒语。使其不觉不知
处。一击脱其邪染。解其天韬。完其戒体也。世尊因
斯匿出祇林入室罗筏城。阿难亦缘乞食出祇林
入室罗筏城。一人斋毕旋归。一人邪染沦溺。冷眼
观之。圣凡迥别。不啻霄壤矣。事虽如此。须知阿难
堕处。与三界众生何异。以是知此经之说。正为我
等众生。不在阿难也。学者当细细参究。弗推在他
人身上。要归之于已躬。方不负世尊之意耳。阿难
名庆喜。斛饭王子。佛之堂弟也。娑毗迦罗此云金
头。即黄发外道也。

△二正宗分文五。初妙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
那。四最初方便。五方便之馀。初妙奢摩他文二。一
徵心。二辩见。一徵心二。一破所依。二破能依。一破
317-A¶ 第 638b 页 X16-0638.png
所依分五。
一殷勤请法。】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至)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阿难下请法。法者。即四句法之纲宗也。想古佛当
时有此名目。故阿难首请之。以成一期开示之文
耳。教义家不知其宗趣。乃立三观限约其心。殊乖
佛意。不知此四句法。全是师家之妙用。非学家所
宜。若学家执此。便成死法。俨是与心敌对。非称一
真平等了义之法也。问。此经既是一真法界。如如
平等。又何用四句法之纲宗乎。曰理虽平等。用实
等差。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
能运此岸众生于彼岸。佛见阿难误堕处。即知众
生著妄处。不得不下手镂其心骨。拔其见剌。于五
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之性。一一捣其巢穴。剿其
命根。使其自解翻身。方见本来面目。阿难到此遂
悟。呈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云
云)方知此事本来如是。不消历劫辛苦。顿获法身
也巳。于是看来。世尊下手处不紧。焉得阿难如此
脱颖耶。此世尊用妙奢摩他第一句纲宗。夺人之
法也。阿难既悟。但悟得体。未悟得用。但明得自已。
未明得目前。假如有一法横在这里。未免动心生
疑去不得。只如满慈。推其说法人中第一。是能尽
诸漏者。尚纡疑悔。况阿离虽悟本心。不过初断分
别。习漏未除。俱生犹在。若不为其斩豁。终成堕在
毒海。是故世尊。将目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法。
317-A¶ 第 638c 页 X16-0638.png
一一指归脚下。说道有世界众生。不过是病眼之
花。所执自然因缘。皆成戏论。譬之一巾。六结若除。
是非顿扫。方尽法源。此世尊用三摩钵提第二句
纲宗。夺境之法也。虽然如是。犹是指踪之极则。未
为究竟。要急相应。须再进一步。故借观音一门。略
表样子。如说闻所闻尽尽闻不住。便是脱过一重。
觉所觉空犹有觉在。又脱过一重。空所空灭犹有
空在。又脱过一重。如是重重转入。入无所入。方是
的矣。以上即是印空印水印泥三要印也。细看则
有三句。其实止得一句。单单提此一印以为用耳。
盖观音表独照。文殊表独用。而佛在句身之外。故
佛无所言。要阿难默契而冥通。所谓向上提持者
是也。此世尊用禅那第三句纲宗。人境双夺之法
也。巳上三句。若无前二句。不成后句之捷。若无后
句。不显前句之功。虽然此三句。乃是把手上高山。
既到顶巳。须放却柱杖子。重新下来。一步一步行
过。立机立境。说显说密。开方便之权门。接三乘之
根性。若不如此。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
荡招殃祸必矣。所以将路头曲折。委悉详尽。要使
阿难传持教体。以启将来。摄一类之初机。圆最后
之密旨耳。此世尊用沤和之智。第四句纲宗。人境
俱不夺之法也。然此四句法之纲宗。备在经文。晓
如白日。而讲家不谙。强立三观死法以误人。而又
不明示何章何段。是奢摩他。是三摩提。是禅那。吁。
317-A¶ 第 639a 页 X16-0639.png
此何异指鱼目而混明珠。使学者有向岐之泣。可
哀也巳。
△二徵其初心。】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与阿难共祖。故曰同气。兄弟情亲。故曰天伦。然
此一问一答。大有关系。直下了得。则一部经文思
过半矣。何者。世尊问处。如张四面网罗。提一心字。
提一见字。提一相字。提一爱字。四处绷定。而敌者
纵有神谋巧计。若何出得其身也。如果出得其身。
世尊虽有喙三尺。亦无从置诘矣。今阿难则不然。
头头著绊。处处呈身。所以被擒耳。
△三劝其直心。】

「佛言善哉阿难(至)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常住真心是点心字。生死相续是点见字。相字换
想字。爱字换轮转字。大槩生死从见起。见必从想
生。相去而心追其相。故成其想。盖想是虚影之体。
今不知常住真心。而顾用此虚影之想者。由乎著
爱。著爱便是轮转处也。故知四字乃是受病之源。
著妄之深者也。今欲治之。必先忌口。犹投药而必
先忌药中之所忌。故曰。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
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心直。则四患除而病将
随愈矣。
△四徵其见爱。】

「阿难我今问汝(至)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世尊此问。犹是按病察脉。阿难病在著见而耽爱。
著见而耽爱。不但见登伽是病。即见三十二相亦
是病矣。何以故。此为病本故。医经云。病在表。治从
317-A¶ 第 639b 页 X16-0639.png
表。病在里。治从里。今阿难云。由目观见如来胜相。
是病在于表矣。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是病在于里
矣。表里俱病。故不得不深察。不得不深治者也。

五别徵妄本二。
一总徵心目。】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至)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心目是病之本。想爱是病之因。今不究病之因。而
救病之本者。是别有旨。如发兵讨贼。必先于巢穴。
巢穴若倾。则馀党不问自解散矣。故喻要当知贼
所在。又如治病施方。必先于病本。病本若除。则想
爱不治自无依矣。故问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二
正破所依分七。
一破计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世尊问其心之所在。则曰身内。问其目之所在。则
曰面上。问祇陀林何在。则曰堂外。如是詶对。乃全
是全不是。全是世流布也。全不是所问非所对故。
以情言之。固不可也。何则。心在身内。祇林在堂外。
事不相涉。若为分辩。何况心亦不在身内。祇林不
在堂外。此义深远。又焉能知得耶。】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至)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是一部经题。摩顶者。使其觉也。因阿难不觉。著
见而耽爱。受病之深。故示其方也。方非寻常所制。
乃是古佛惠贻。依此修合极验。十方如来得此而
至涅槃。而成其道也。故云。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妙
庄严者。即指上四句法之纲宗也。众生得此庄严
317-A¶ 第 639c 页 X16-0639.png
性地。故得病差成佛尔。】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至)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此就阿难所言。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
望。方瞩林园。佛今徵云。假如有人在堂不见如来。
而能见堂外。有此事乎。此牒定阿难口供。后方断
之。盖佛在讲堂。而人所必见。祇林在堂外。而人所
必瞩。此常理也。只如心在身内。自合了知内身。目
在面上。自合能见外物。若论堂中先见如来与心
在身内。而知腑脏。大相径庭。义恐必不然者。何也。
以常理观之。孰非知心在身内耶。然要知心肝腑
脏。发长脉摇。万无此理。故曰必不知内。云何知外。
此破阿难执心在身内。目在面上。与堂中先见如
来。后方瞩林泉。不待声讨。便是瓦解矣。
△二破计
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至)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既省前谬。乃陈喻以明其过也。喻如灯然于
室。必能见室中之所有。而今不知者。是犹灯在室
外。心离身而有也。咦。阿难若作如是见解。便是才
脱于梁。复堕于罶。何时出头也。】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至)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宿字。旧训作预。或作顶。余谓宿还作宿字。盖西天
佛制。日惟一食。故作宿言。世尊意曰。人各有身。皆
赖食以存。故云。我亦宿斋矣。今尔曰。心在身外。而
令身觉。若然。一人食。可使众饱。汝必不然。则计心
317-A¶ 第 640a 页 X16-0640.png
在身外亦不可也。何则。心在身外。觉在身际。身有
所觉。则是不干于心矣。心有所知。则是不关于身
矣。身心既不相及。而今对我酬问者。又是何物耶。
如我一人食。不能使众饱。则尔计心在外。如何令
身觉乎。故不可也。以此观之。世尊真是巧于夺人
矣。只一饭设。而使阿难授首。外内俱破。非其巧耶。
及其示兜罗再验。乃是如猫弄鼠法也。
△三破潜
根。】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琉璃喻眼。眼不碍心。犹如琉璃不碍于眼。彼根随
见。随即分别。此阿难之计。不居身内。亦不离根。故
标处言也。处即是法处。即见山河之类。盖眼既能
见山河。岂有不见琉璃之理。佛夺破中。谓眼若见
琉璃。而心亦可以见眼矣。心若见眼。眼亦是境。何
得随根分别耶。
△四破见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闭眼见暗一句是总徵。若与眼对下别破。谓暗若
与眼对。则外内不成。何也。成内。暗在眼前。以何为
见。成外。岂诸暗相是汝膲腑不成。又暗若不与眼
对。则离即俱非。何也。离暗则无。将何为见。即暗非
见。何名为暗。
若离下破转计。设汝转计离了外见
自然见内。果尔。合眼既能见内。开眼自应见面。何
者。内是暗相。尚能见之。开眼是明。反不见乎。若不
见面。便是内对不成矣。
见面下破虚空。若许见面。
317-A¶ 第 640b 页 X16-0640.png
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以。心同他量故。

汝眼下二句破根身。不然。汝执或眼知心不知。或
身觉眼不觉。知即同内。不知同虚空。
必汝下破两
觉。汝一人应有二知矣。天下岂有一身有两觉而
成两佛者乎。无是理也。
△五破随合。】

「阿难言我常闻佛(至)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佛告下总牒前计。是心下别破。初破所知。所知有
体无体之殊。谓心若无体而能合者。则是以无合
无耳。何者。一切众生止有十八界。若第十九界。则
是无矣。总一切诸法。止有六尘。若第七尘。则亦是
无矣。是心无体而有合者。如十九界因七尘合不
成。无是理也。
若有体下。次破其有体。挃其体。必然
有觉。是谓所知。此所知之心。为内出耶。为外入耶。
内出还见身中。外入先应见面。以见从外来故也。

阿难下。破转救。阿难谓眼司见。心司知。心既巳知。
不当更见矣。若责见面。便是非义。今破云。若眼能
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何者。眼同门故。其人设死。
其眼尚存。眼若见物。云何名死。
阿难下。破能知。能
知有一体多体之差。有遍不遍之别。心体若一。挃
应无在。何以。四支若觉。失其本触矣。若是多体。则
成多人。何体为阿难耶。遍则与一体同。不遍必在
一处。假如同时一挃。一处有觉。馀应不觉。便是不
然矣。
△六破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317-A¶ 第 640c 页 X16-0640.png

【佛言下是总徵。
若在下别破。
初破其身。身即是诸
根。心在于根。亦是边矣。
次破其中。中即是意。还同
内破。
三破其处。处即是处所。处必以表为定。若无
表。便是无矣。若有表。表体不定。心应杂乱。为处不
成矣。
阿难下破转计。阿难转计谓。我之立意。非单
指根说。亦非单指处所。即如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即分别是心之所在也。
。今夺
破云。汝心若在根尘两楹之间。为兼二耶。不兼二
耶。心兼根境。体则杂乱。不兼根境。其心独立。然心
则有知。而物无知。便是成敌两立。以何为中乎。又
若不兼二者。不兼根即是非知。不兼境便是不知。
二则总是无体。中何为相耶。
盖阿难前无所计。后
无攀援。巳到牛角尖里没去处。犹借一中字作隐
身术。而世尊终不放过。曰。汝言中间。中必不迷。毕
竟中何为在耶。只此一问。说道这一中字在身不
得。在边不得。说道有表不得。无表不得。说道兼二
不得。不兼二不得。何以故。不见六祖问南岳让公
云。是恁么物恁么来。让云。说似一物即不中也。以
此看来。世尊纯是将纲宗勘验学家。何尝以三观
道理。说非空非假是中道底意思。如此全是限约
其心了也。岂佛意哉。
△七破无著。】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目连于意不著意。便是不在身内也。善吉于空不
著空。便是不在身外也。富楼那于舌不著说。便是
317-A¶ 第 641a 页 X16-0641.png
不在法处也。舍利弗于眼不著色。便是不在根境
中间也。今阿难逼拶到水穷山尽处。便拟世尊与
四大弟子。共转法轮。止是一一不著。以为常理。而
我一切处无著。想是其心耶。此虽依教推拟。亦是
势到极头。不得不作如此道也。虽然。世尊知其大
煞混滥。为其擘破曰。汝言一切无著名之为心者。
为在为无。为在一切物象上而拟其无著也。为在
龟毛兔角上而拟其无著耶。若在龟毛兔角上拟
其无著者。亦是著也。焉得谓之无著乎。若在一切
物象上拟其无著者。亦是著也。焉得谓之无著乎。
何者。有相则有。无相则无。有相既有。孰谓之无有。
无相且无。谁知其无著。若然。不伹自语矫乱。而且
成无穷过矣。是故。纵斥其非是。而每结责曰。无有
是处。巳上七妄。即是世间攀缘心所依处也。世尊
首喻云。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
知贼所在。今之七处。便是贼垒所在也。贼垒既倾。
而贼不难擒矣。下即是擒贼之说。至文当知。
△二
破能依分六。
一请示奢摩他法。】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至)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下责躬。此中请意。叙曰。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又曰。虽今出家。犹恃娇怜。细观之。只一爱字。便是
著贼之由也。真际所诣。对上七妄可知。奢摩他路
一句。乃是请擒贼之方略。弥戾车。此翻不正见。又
曰恶见。正指贼之巨帅。
△二密示真体。】
317-A¶ 第 641b 页 X16-0641.png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至)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尔时下示相。此密示其正体也。犹之乎理国统者。
先示真主。真主出。大事不难定矣。教义家不明此
意。往往将觌面提持一著。指为表说。而以言说之
名相。反认为实法。可惜也。不见阿难前请云。由不
知真诣所在。为彼所转。佛今面门放种种光者。便
是示其真诣底所在耳。又普佛世界(云云)者。亦是
詶其奢摩他之请。以见四句法之作用也。大抵经
家于机前先作如此叙者。盖明一期开示。的有本
据。要非滥说得也。又显此事不是言说当得底。故
以光称。思之。
△三双提二源。】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至)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佛告下双提二源。世尊将欲大开示。先提二根本
来说者。譬如堂堂正兵。必先作露布文。以声容其
罪。以崇正其体。体正而枝末易治。此理之符。而事
势之当然者也。根本一句。正欲阿难向根本下推
勘。若推勘得出。善恶分而直下了彻。岂非救弊之
一端。学道之一助欤。从佛告阿难下。总斥其非。

由不知下。别列名目。
由诸众生下。责其缘所遗者。
盖妄心处处能缘。惟不能缘自已之真心。是乃妄
心之所遗耳。馀文可解。
△四正摧妄心。】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至)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下。别摧妄体。此奢摩他中探拔之机也。先探
后拔。如来举臂。此探其门也。门吏若固。敌何由入。
317-A¶ 第 641c 页 X16-0641.png
设门吏之不固。遂使开门受敌矣。今阿难不然。曰。
我见如来举臂。此便是城门失守矣。门既失守。城
安得不倾。家安得不破。佛又曰。汝目可见。以何为
心。此探主也。主若善计。城虽陷。犹有出身之路。今
阿难不然。曰。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
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观此不特不能善计。更
且呈身矣。更且面缚矣。岂得谓之有智主人哉。

言下。便是拔也。拔即是倾其贼垒。诛其巨魁。不然。
据款结案。不然。迸诸遐夷。其杀活纵。在师家手里。
故谓之拔也。
△五伸疑请救。】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阿难下。请示真心。此阿难呈款请救也。呈款不出
善恶两端。心爱佛故。便是善心。纵令谤法。便是恶
心。昔六祖能大师问惠明上座云。不思善。不思恶。
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悟去。曰。如人
饮水。冷煖自知。今阿难疑曰。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若据两家呈款。则同一鼻孔。若论祖佛佥旨。则深
浅有异。学人到此。悉心究看。无被文字热瞒。唯垂
下请救如文。
△六显心拣妄。】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至)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此世尊下手垂救也。然有纵有夺。从尔时下。即是
纵也。纵者许其有心。故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乃
至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等。
从若汝下。即是夺
也。夺者。斥其无体。故曰。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
317-A¶ 第 642a 页 X16-0642.png
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乃
至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此心则同龟毛兔角等。又
前纵中。许云。欲令心入无生法忍。至后夺中。乃云。
其谁脩證无生法忍。只此一语。有纵有夺。有钩有
锥。使学人凑泊不得。自然偷心尽死。是故阿难大
众一时俱失。以此见世尊。真是钳锤妙密。不少假
以辞色云尔。
从佛告下。乃是据款结案。若是据款
则曰。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是矣。若是结案。则
曰。虽得多闻。不成圣果是矣。

奢摩他通科一段文章。不出两个字为骨子。惟心
与目而巳。心有能依所依。目亦有能见所见。能见
即是根。所见即是境。能依即是主。所依即是处。不
见如来劈头首喻云。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
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今众生攀缘七处。正是贼
之所在也。阿难以能推为心者。正是贼之巨帅也。
前巳破竟。今目家发见造业。亦是贼之馀党。其比
恶更为甚者。发兵声讨。尤不可缓矣。其一从阿难
闻巳重复悲泪起至文殊辩见。是破其能见也。能
见即是我执。其二从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下
至三科七大。是破其所见也。所见即是法执。大槩
文势虽如此分。其意重在能知所知二障。至文当
辩。
△二辩见分四。初辩我执。次辩法执。三叙悟心
益。四说偈呈解。
初辩我执分四。
初叙谬请说。】

「阿难闻巳重复悲泪(至)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317-A¶ 第 642b 页 X16-0642.png

【阿难性识聪敏。多是依他作解。及遍计执所成尔。
是故每每自称曰。我是如来最小之弟。又曰。我佛
宠弟。心爱佛故。至此又曰。将谓如来惠我三昧。观
阿难如此作解。岂非依他执所成者乎。直到今日。
方知其谬。曰。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此由承佛极力
开示提策。有此一下。虽然。依他执破。其遍计犹存。
是故复请曰。惟愿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
道眼。盖道眼开。则遍计执断。妙明露。则圆成实性
显矣。观阿难此请。实谓恳恻详密。真是后学之榜
样也巳。又中间言二障者。即是能知所知。能知即
是烦恼障也。言寂常心性者。若断能知所知便是
寂。若断能觉所觉便是常。寂恐认作空寂之寂。故
下一心字。常恐涉断常之常。故下一性字。此又是
悟后语。今先提者。阿难希心到如此地位尔。二喻
帖文可知。
△二密示真见。】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至)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佛祖是一个道理。但言句有异耳。只如宗徒家称
为用。经义家说为光。其实总不是。何也。若说光说
用。便著名相了也。与此中有何关趣。然临机审宜。
又不可不知。今就教义而论。如阿难初堕误处。佛
只顶光一照。指令归家。当尔之时。还作名相说得
耶。至破七处之后。阿难个里攀缘不得。措意不著。
佛乃觌面提持。示之以本光。使其向上承当。于此
之际。还可容别道理著脚得乎。及至今来。能所俱
317-A¶ 第 642c 页 X16-0642.png
摧。心性不立。阿难大众皆打失矣。佛乃运出自已
胸襟个段光来。作个法眼。故曰我今为汝建大法
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既称微密。讵可
以言说道理指注得耶。不见岩头禅师云。若欲播
扬大教。直须自已胸襟流出。与我盖天盖地去。岩
头如此。可以领得佛意矣。何也。佛将自已胸襟流
出底。照到微尘世界。不见有别道理也。又照到十
方如来极顶处。亦不见有别道理也。且既无别道
理。又何说得有佛有众生。有自有他。有根有尘。有
二障可缠。有三昧可惠。纵然有毫釐可说得底。便
不是此中意思明矣。若此中意思明得。便是道眼
开也。虽然。此几句文字。亦是当时经家描写来底。
佛口决非有如此露布。且看下文。于世尊言下煅
过始见。
△三发妙明心分五。一即色是妙。二即受
是妙。三即想是妙。四即行是妙。五即识是妙。

即色是妙。】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至)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学道贵识得生死若不识得生死。学道无门矣。何
以。道者。路也。若明眼人。东去也无妨。西去也无妨。
若无眼人。才举步。便堕坑落堑矣。而阿难却是如
此。世尊平地掘一坑问曰。此拳光明因何而有。云
何成拳。阿难言。由佛全体。故有光明。我实眼观。故
有拳相。此所谓不识生死。自投身向下也。世尊见
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更设一堑问曰。以汝眼根。
317-A¶ 第 643a 页 X16-0643.png
例我拳理。其义均否。阿难更是不省。答云。以我眼
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以此观之。阿难不但不知
生死。且不识目前。宜乎被登伽骑下也。世尊如是
一擒一纵。见其堕在坑里。乃为下判(云云)
所以者
何下。其说盲喻。虽是况显。实借骂其瞎汉。瞎汉且
能见。况肉眼睁睁者乎。阿难蒙然不知。犹争死气。
故又建灯喻以塞其口。谓灯祇能显色。见色是眼。
非关灯矣。谓眼祇能受灯。见灯是心。非关眼矣。然
此意分明骂主。骂得甚巧。谓汝自已不见。非关馀
矣。巳上辩色蕴是妙。何以知之。阿难言。由佛全体。
故有光明。我实眼观。故有拳相。此非其色蕴耶。又
盲者无见。眼前惟见黑暗。此非其心之妙耶。
△二
即受是妙。】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至)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旅亭喻三界。主喻觉性。客喻分别惑。又新霁喻觉
明。空喻无明。尘喻俱生惑。憍陈那。此云火器。是佛
之亲臣也。佛初于鹿苑说法。陈那首唱其解者。解
得三界如寄。分别如客。客去而觉心自在。證小乘
偏空。是解浅者也。今预楞严法会。解得觉本是明。
所以不明者。良由无明翳空。俱生惑体。今既发明。
纯觉遗尘。入大乘无生。是解之深者也。此据教义
而论。今皆不取。何以故。此一段文字。不过借一解
字发挥以对阿难之不解耳。因前阿难不解。著境
而受惑。由今陈那先悟。所以却物以全真。是以世
317-A¶ 第 643b 页 X16-0643.png
尊立机。一开一合。一杀一活。以验主人之觉不觉
耳。】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至)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佛垂一机。作四处勘證。初佛屈五轮指问阿难。阿
难不省。便于境上作模作样。佛故拈来一一折合
之。阿难口遂默然。是死于机下也。其次开五轮指
问陈那。陈那解得是客是尘。主则自在也。主既自
在。便是不受境惑。而有活著处矣。故佛许云如是。
其三佛以五轮指作开合势。问阿难。阿难初不省
其说。后被佛锥劄之。由是出语云。我见如来手自
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及至再问。便云。我之见
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此则阿难会得境有开合。
见无舒卷矣。故佛许云如是。其四佛于轮掌中。飞
一宝光在阿难左。阿难回首左盻。佛又飞一宝光
在阿难右。阿难回首右盻。佛复锥劄之。乃出语云。
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此则阿难会得身
有动静。而性无动静。故佛许云如是。此三个如是。
各有所以。一验其主。主在。二验其见。见净。三验其
性。性实。故皆许云如是。然文与而情不与。何也。若
全许之。下经不消费许多周折。而阿难俨然是一
作家矣。今则不然。此三处按住如是者。正是验其
受蕴耳。】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此会通前意。
于是下。借陈那之解。结责阿难误执
317-A¶ 第 643c 页 X16-0643.png
客尘。
汝观下。就阿难言性无动静。结责大众根身
妄动。又汝下。结责见本无舒无卷。而妄谓我手有
开有合。
云何下。总责其迷也。如文可解。
巳上辩受
蕴即妙。佛开五轮指问陈那。陈那解得是客是尘。
佛又作开合势问阿难。阿难曰。如来手自开合。非
我见性有开有合。据二人所陈。虽非色蕴。亦是受
蕴之相也。飞光验见同。】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