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437b 页
No. 316
大佛顶首楞严经宝镜疏卷第一
大清 钦赐云南法界寺讲经广陵沙门溥畹述

【△十别解文义。准常分(三)一序分(二)一證信(二)
明五义證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此五义者。即信闻时主处也。若通下章。共成六种。
然皆名證信者。谓凡佛经有此作證。方是佛说。定
当信受。否则伪造。不足信也。如是者。乃指法之辞。
即向下十卷雄文也。我闻者。明授受之本。谓如是
之法。皆我阿难。亲从佛闻。即结集时之语也。若约
六种成就。此如是二字。乃信顺之义。谓信者则言
如是。不信者则言不如是。今言如是。则信成就矣。
所以佛法无量。信为初基。五十五位。信位居首。十
一善法。以信为先。故知信之一字。乃入道之前锋
也。然此二字。亦为对破外道阿欧二宗之计。今立
如是。以破彼之不如不是也。此皆事释。若理释者。
则诸佛说法。惟显真如唯如为是耳。又诸佛如理
而说。众生如理而信。故言如是。此则泛论。设欲的
指本经。则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一切事究竟
坚固为是。若据清凉。则以五教料拣。广释如是。兹
不繁赘。我闻者。即闻成就。此我之一字。即阿难自
卷一 第 437c 页 X16-0437.png
称也。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以有四种。一
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二乘假我。四法身真我。
此乃随世流布。假此以立宾主之我及法身真我。
非同凡外遍计宗计之我。即非我非无我。而随世
假名。称为我也。闻即耳根现量之性。以耳为六根
之别。我乃一身之总。废别从总。故称我。闻即闻成
就也。正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闻无闻不闻之真闻
也。一时者。即法王说法嘉会之时。此时成就也。以
世事合会。尚待昌期。大法弘宣。岂违嘉运。是必良
时方能成就。然不定指何年月日者。以殊方纪历
不同上下延促不定。但机应相符。说听事讫。总名
一时。佛者。乃说法主。具云佛陀耶。此名觉者。谓自
始觉而證齐本觉。以成究竟觉也。亦曰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则上三唯约自利。而此三兼约利他。所
以自觉拣凡。觉他拣小。觉满拣因。若指人即娑婆
教主释迦牟尼佛。以非此至圣。莫能演斯大教。故
曰主成就也。在室罗下。明说经处也。然处有二。一
所化处。即室罗筏城。二所住处。即祇桓精舍。言在
者。以示迹此间。无论久近。即去来出入行住坐卧。
皆名为在。具云室罗筏悉底。或云舍卫。此梵音楚
夏之别。正翻丰德。亦名闻物。又云好道。即憍萨罗
国之城名也。祇者。具云祇陀。亦云逝多。此名战胜。
以太子生时。值匿王战胜回銮。赐斯嘉名。以志喜
也。桓即林也。以林木属彼。故称祇桓。即般若。谓祇
卷一 第 438a 页 X16-0438.png
树义也。精舍者。乃给孤长者为佛建立。以供沙门
精修梵行止息之舍也。若据涅槃等经。谓须达长
者。愿建精舍。请佛说法。择得此园。太子戏曰。侧布
黄金。满则卖之。长者使人以象负金。布此园中。须
臾欲满。剩馀少地。太子止曰。佛为良田。宜植善种。
园地属卿。树木属我。自起门楼。请佛出入。长者七
日为佛作窟。以妙旃檀。用为香泥。别房住止。千二
百所。凡百二十处。别打犍椎。佛告阿难。二人同心
共立精舍。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所以首
逝多而次给孤者。以君臣之道不可紊乱。礼别尊
卑也。又先城而后园者。以举城则远人知方。而说
园则近者识处矣。然斯大定法门。非此胜地。不可
宣扬。故曰处成就也。此上五义。诸家解释或开五
段。或约二三。不唯割裂。经文亦且不便句读。今故
总收为一也。
△二引大众證信(三)一声闻众(二)
举类标数。】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引众證信也。盖与者共义。乃结集者。谓此性定
法门。非我独闻。乃与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俱共闻
也。兼且复有无量辟支恒沙菩萨。共同闻者。是以
引此而證信也。此下明大众成就。以大者梵语摩
诃。此翻为大多胜。明此比丘器量尊重。为天王等
大人所敬。故言大。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超出九
十五种外道。故言胜。今既称大。即摄多胜。明矣。然
卷一 第 438b 页 X16-0438.png
比丘者。乃五不翻之一。以含多义故。谓有怖魔破
恶乞士除馑等义也。初怖魔者。以第六天有魔王
宫。彼恋欲界贪著庆劳。恐人修道。出其境界。减损
眷属。设有正信男子以及女人。六根具足。年满二
十。无十三重难并十六轻遮。得三师七證。或边地
中。得三师二證。如法秉受比丘戒法。正登坛时。白
四羯摩竟。名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宝数。尔时地
行罗刹高声唱言。此间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法
出家。当使诸天增胜。修罗减损。于是空行夜叉闻
之。亦出大声唱善。声至四王天中。天复出声唱善。
声传忉利。如是展转。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乃至梵
天。魔王宫中。闻此唱声。生大愁怖。故名怖魔。破恶
者。出家持戒。则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粗除身口七
支之非。细破三界见思之恶。故言破恶。乞士者。谓
既出家巳。永离四种邪命。外乞食以资身命。永舍
三种邪法。内乞法以资慧命也。四邪命者。一仰口
食。谓仰观星宿。推卜风云。二俯口食。谓合药看地。
种植田园。三方口食。谓通国使命。结纳豪贵。四维
口食。谓星相数术。商贾货殖。此之四食。俗人可以。
出家之士不得享受。故永离也。三邪法者。一邪戒。
即牛狗等戒。乃至世谛一切诸天诸仙咒术禁戒。
不能出生死者。二邪定。即凡夫外道。依欣厌心。所
修之四禅八定也。三邪慧。即有无二见。十六知见。
六十二见。以至百八见等。今皆永舍。惟求增上三
卷一 第 438c 页 X16-0438.png
无漏学。故名乞士。除馑者。清净持戒。能为世人福
田。能行广大法施。以除一切众生无福无慧二种
之馑也。众者。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然和有二。
一理和。谓同證择灭无为。二事和有六。谓戒和同
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
同悦。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
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
事。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种羯摩。若五比丘同住。
即可自恣。亦可以边方授具。若十比丘同住。则五
天竺国。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摩
可作。设自此增多。乃至百千万亿。以及无量。凡同
一住处。同一说戒。均名为众。故律凡作法。必先问
和者。以明和合众也。此举类竟。下千二百五十人
者。乃标数也。以佛最初先度鹿苑五人。次度三迦
叶师弟千人。次度舍利弗目犍连各徒一百。后度
耶舍等五十人。此千二百五十五人。先修异道。勤
苦无获。一遇如来便得圣果。是以感恩。为常随众。
今举大数。故略五人。俱者。正明师资水乳常尔相
随之义也。以上准古解證信。仍有建立二义。息疑
三事。诸疏备载。兹不繁述。

△二钗德详名(二)一叙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至)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此叙德者。然义有二。一总序名同。二别序德异。今
且序同。谓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者。此皆之一字。乃
卷一 第 439a 页 X16-0439.png
总序千二百五十人果名是同也。漏谓渗漏。以起
惑造业。定感苦果。犹破器之有渗漏也。然漏有多
种。要而言之。不出于三。一欲漏。即欲界一切烦恼。
二有漏。即上二界一切烦恼。三无明漏。即界外无
明。以惑业为诸漏之因。生死即诸漏之果。今皆断
尽。故言无漏。而大之三义亦如前说。然阿罗汉者。
若对比丘以果较因。亦含三义。一应供义。即乞士
果。二杀贼义。即破恶果。三无生义。即怖魔果。当知
彼三通于因果。此三则惟在果也。又罗汉复有三
种。一修性念处。断见思惑。伹得漏尽。不具诸通。名
慧解脱人。二修共念处。断惑證真。具足三明六通
及八解脱。名俱解脱人。三修缘念处。断惑證真。具
足通明解脱。兼发四无碍辩。名无碍解脱人。今是
无碍解脱。故称大阿罗汉。此总序名同也。下乃别
叙德异。谓名既是同。则德亦不异也。然此叙德。略
有二义。一禅定自利德。即上四句。二慧戒利他德。
即下八句。初明自利。佛子者。即法华云。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绍佛种。故云佛子。住谓安
住不动。持谓任持不失。即住三德秘藏。持万善功
德也。亦即住首楞严定。而持如来藏也。诸者。众多
不一之辞。有即因果不忘之谓。即二十五有。乃三
界受生之处。超者。即不为诸有生缘所缚也。更言
善超者。以小乘圣人虽能断见思。除分段。超三界。
然观界犹狱。视生如疮。不敢复入。故虽超而非善
卷一 第 439b 页 X16-0439.png
也。今则不然。所谓即生死而超生死。即三界而超
三界。即诸有而超诸有者。可不谓之善乎。国土者。
通指三界。成就威仪者。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靡
不成就。所以有威可重。有仪可法也。然曰能于者。
以寻常小圣入灭尽定。形如稿木。心若死灰。尚无
运用之能。何有威仪之事。今显住斯大定。体充法
界。用遍河沙。故能动容中道。不舍威仪。所谓不起
寂灭定。而现诸威仪也。此四句叙定学。明自利德。
次明利他。从佛者。非徒随从侍卫而巳。以能从佛
规范。助转法轮也。转者传也。谓自我之彼。故名曰
转。宣流垂范。则目为传。且轮有四义。一圆满义。谓
毂辐辋轴等。体用周备故。二摧坏义。谓摧坏烦恼。
令降伏故。三镇遏义。谓巳伏烦恼。令不复生故。四
不定义。谓流行无滞。趋进不定故。是知如来之法。
二利俱备。能摧一切微细烦恼。运出众生生死险
道。故喻之若轮。然佛既转之。则诸尊者亦从而转
之。正是师资一气鼓扬法化也。妙谓妙达佛慧。堪
谓堪任佛事。遗即遗法令传。嘱乃嘱生令化。此二
句叙慧学也。严净一句属自利。即律仪摄善二聚。
弘范一句属利他。乃饶益有情聚。毗尼云善治。谓
善能调治淫怒痴也。亦名调伏。谓调炼身心。制伏
过非也。正翻为律。律者法也。谓断割重轻开遮持
犯等法也。严净者。严即止持。止诸恶也。净即作持。
作诸善也。又严以禁身口净。以制心意。弘即弘通。
卷一 第 439c 页 X16-0439.png
范乃师范。三界者。欲色无色也。此明身严心净。以
故言为世法。行为世则。所以严三聚而自持。净一
心而作范。此二句叙戒学也。应身下四句。正明上
之三学不唯自度。而更度人。非但现在有益。而将
来之益。更无穷也。应身无量者。即普现色身。随缘
俯应。正如观世音。无刹不现身也。度脱众生者。即
以三无漏学。随机而度脱也。所谓度烦恼河。脱苦
轮海。如舟师之度人也。陷于欲泥者。拔之令脱。阻
于爱河者。济之使度。未来者。正言不唯现在如此。
即使将来无量劫中。亦以三学拔济众生也。诸尘
累者。即八万四千尘劳。累坠有情于生死苦域者
也。越即超越。谓以禅定现身。毗尼作范。般若演教。
化诸众生。齐登彼岸。共脱尘劳也。

△二详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至)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舍利弗者。略梵。具云奢利弗怛啰。此云鹙子。以其
母目明利。如彼鸟故。亦云身子。其母身形端好。以
尊者乃身之所生。故名身子。此皆连母以彰名也。
又舍即父名。利乃母名。双显父母。故名舍利弗。弗
即子也。正名优波提舍。智论云。南天竺大论师。字
提舍。独步王舍。打论议鼓。国师义屈。因夺其封。纳
主为妇。舍利怀妊。母即聪慧。大能论难。既生七日。
裹以白氎。以示其父。父言。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
为优波提舍。时人因重其父母聪慧才辩。故称为
卷一 第 440a 页 X16-0440.png
舍利弗。大智者。乃声闻众中。智慧第一者也。摩诃
目犍连。此云大莱茯。氏姓也。名拘律陀。此云无节
树。因祷此树神而生。故以为名。世文尚简。故惟召
姓。诸声闻中。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即
舍利弗之母舅。亦号长爪梵志。能答问难之第一
也。富楼那此云满。是其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是
其母名。双标父母。以名其子。故称满慈子。乃说法
人中第一者也。须菩提此云空生。或云善。吉善现
等。生时家中库藏器皿皆空。占云。儿必善吉。此善
吉相现于器故。从是得名。所以善说空法。入无诤
定。于阿罗汉中。解空第一。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
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等谓该乎馀众。上首者即
千二百中之上座首领。以是众所推让。动静遵从。
不敢先越者也。

△二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至)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亦翻独觉。出有佛世。秉
因缘教。修行得道。名为缘觉。出无佛世。寂居观化。
自悟无生。名为独觉。今所来者。即缘觉众也。无学
者。即真穷惑尽。无可学也。并其二字。乃明主伴咸
集之义。初心者。谓依缘生观。研真断惑。初发出世
之心也。斯则通该二乘有学。而未至无学者也。同
来者。以此二众同时而来。乃属云集。不同常随也。
故下二句。正明辟支来集之故。亦为菩萨咨决之
卷一 第 440b 页 X16-0440.png
由。置此两楹。良有深意。属者。值也。遇也。会也。休夏
者。以佛制比丘九旬禁足。三月安居。满在此日。所
谓夏于此休。安居巳竟。故言休夏。自恣者。即期满
解制之日。乃七月十四五六三日也。谓自知有过。
恣其自陈。自不知过。恣任僧举。故云自恣。即今僧
中。作自恣羯摩。各各陈白互求。说罪悔过。是也。其
法在百一羯摩中。兹不具述。此正辟支来集之
也。

△三菩萨众(二)一自恣先集众。】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至)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此正承上自恣之时。不惟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萨
亦来自恣。以咨决心疑也。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
大论云。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谓用诸佛道。
成就众生。言十方者。乃四方四隅及上下也。以此
等安居非止一处。故云十方。咨谓咨问。决谓决断。
此言十方菩萨。但凡心有疑惑。而不能决断者。今
遇自恣之日。皆来咨问如来。请决断也。然此心疑。
即心中所有之疑。谓见闻疑者是也。钦奉者。即恭
敬承事。遵顺无违之义。慈严者。乃恩威并著。折摄
双行之称。此以钦奉。表菩萨之心。以慈严。显如来
之德也。密义者。即密因了义也。然谓之将求者。是
欲求未求。稍有所待也。故向下。如来说密因修證
了义经者。正啐啄同时。感应道交之妙也。若约时
而论。此正般若后欲闻性定之时。故云将求密义。
卷一 第 440c 页 X16-0440.png
即时下。且明如来应时及节作法度生。敷座者。即
敷尼师坛也。晏乃恬然寂静之貌。安即安座众中
也。斯正描写。如来于自恣时。自敷其座。行筹坐草
之事也。为诸会中宣示深奥者。诸者。助语之辞。会
中即自恣之会中也。于是宣扬指示幽深隐奥之
法。即羯摩作法。以除三乘圣贤之见闻疑罪也。筵
者。席也。即自恣之法席也。清众者。谓清净海众。以
其人具五德。咸无三罪。故名清净众也。此章解释
颇异旧闻。且即时下。全非昔说。以旧注于此。或约
禅智。或说玄妙。虽云得免忘罤。其如證龟成鳖。所
以心疑莫决。密义无凭。总之不解敷座何为云集
何事。故开首含猢。到底懡㦬。余固不敏。焉敢抗衡。
然以埋没经义。不敢不辩。兹据律部。详释自恣。则
辟支之来意可知。菩萨之心疑可决。不唯密义有
归。亦且深奥事显。所谓理则归理。事当还事。岂可
事理淆讹而不辩哉。

△二闻音后集众。】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具云迦陵频伽。此名妙声鸟。出雪山。在㲉中鸣。即
胜诸鸟。其声和雅。听者无厌。以喻如来法音之妙。
更加仙字者。意显佛之妙音。若但用迦陵。则不足
以喻之。设但称仙音。亦不足以喻之。故合而言之。
谓迦陵仙音也。斯则正显佛音微妙神化莫测之
义耳。又佛名大觉金仙。故称仙音。盖佛之音声。称
卷一 第 441a 页 X16-0441.png
性周遍。但有缘者。咸可得闻。今欲觉悟诸圣。所以
遍至十方世界。即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也。岂
莱茯氏之能穷哉。而菩萨以恒沙计数者。甚言其
至多也。以其心闻无覆。故能闻音而远集也。道场
者。即自恣作法行道之场。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亦
云妙吉祥。在华严为根本智。在本经乃择法眼。故
下将咒往护。拣选圆通。与夺众心。靡不钦服。智德
之尊。故称上首。此上皆众成就也。问诸经叙众。皆
有八部。兹何不列。答诸经叙事。各有不同。故有列
不列者。然在本经。则不可列。何谓以本经叙众。事
在自恣。彼正所遮。是以不列。故惟叙三乘。而不列
八部者。良有以焉。正显此经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之义也。

△二发起(四)一王臣设供。】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此明王臣请供。以发误堕之端也。梵语波斯匿。此
云月光。与佛同时降生。父王见诸光明祥瑞。谓是
其子福力所致。以故命名。亦名胜军。以尝战胜诸
国。故称斯号。或名不黎先尼。此名和悦。即室罗筏
城之国君也。时者。即如来解制之日。自恣巳毕之
时也。讳日者。谓亲丧之日。人子所不忍言。故名讳
日。曲礼云。卒哭而讳。谓诸侯既葬。七月有祭于庭
庙。谓之卒哭。乃命于宫中。舍故而讳新。无敢称名
是也。今彼先王讳日。适值众僧自恣之时。诸佛欢
卷一 第 441b 页 X16-0441.png
喜之日。故胜军设供。亲延佛僧。以资先王之冥灵
也。营斋者。谓营办斋食也。宫掖者。宫中左右。名为
掖庭。以在宫之左右。如人之肘腋也。珍馐者。即御
膳也。延谓迎请也。观此匿王敬佛之意。盖有六种。
谓其处则内。其迎则亲。其设则广。其馐则珍。其味
则妙。其伴则同。亦可谓竭诚竭敬至矣尽矣。城中
下。正显如来圣化无私。故感王请。而臣供亦明匿
王德政可观。是以上行而下效也。长者。即齿德具
尊。爵禄并重之称。臣之属也。居士乃好谈名言。清
净自居之目。谓道艺隐逸士民之类也。同时饭僧
者。谓钦仰佛法。同于此时。以饭供僧也。然臣民俱
欲伫佛应者。以敬先专主。主既来应。则伴必随之。
此明王臣敬佛供僧之意。

△二佛僧赴请。】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此明佛僧分应。以赴请主者。为不拂其虔敬耳。盖
佛为化主。巳受王请。亲迎入宫。以故命文殊等。分
统大众。普应请主。以慰众心也。然君臣皆欲伫佛
来应。固是等心归依。而佛亲赴王所。命诸弟子。分
应臣民。亦是等心利益。斯所谓不离世法即出世
法也。

△三阿难误堕(二)一出将堕之由。】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至)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此以无供循乞。等化行慈。为将堕之由也。惟有者。
卷一 第 441c 页 X16-0441.png
此正经家叙事之妙。于大众之中。单单提出当机
一人。故言惟有。具云阿难陀。此名庆喜。因佛初出
家。净饭忧恼。闻子成道。王大欢喜。其弟斛饭复奏
生儿。举国称庆。臣民皆喜。是以净饭。特赐斯名。又
云欢喜。以其形相端正。语默动静。举止威仪。四众
见者。莫不欢喜故也。乃佛之堂弟。先受别请者。谓
于未自恣之前。先受别种事缘之请也。遑者。暇也。
及也。次者。列也。以其出界远游未还祇园故。不暇
于自恣。而亦不及于赴斋之列也。梵语悉替那。此
云上座。以上更无人故。然有三种。一生年上座。谓
戒腊最高。二福德上座。谓有大福慧。众所推敬。三
法性上座。谓阿罗汉等。阿阇黎此名轨范师。共有
五种。一出家阿阇黎。受沙弥十戒法者是。二教授
阿阇黎。于受具时。屏处问难教令乞戒者是。三羯
磨阿阇黎。于受具时。当坛白四羯磨者是。四依止
阿阇黎。即从受依止。乃至一夜者是。五教读阿阇
黎。即从受经义。乃至一四句者是。以故律制。凡僧
远出。侣须三人。一上座。二轨范。所以严行止防误
失也。故法华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亦此意也。今
既无人。奚能免失。独归者。以尊者既不随佛应供。
又不同众赴斋。昔者孤身远去。今方独自归来。既
无上座偕行。又欠阇黎作伴。此正一身孤立。影只
形单之际也。无供者。以王臣同时设斋。佛僧均巳
赴请。则是日祇园无人送供。而尊者之乞。不得不
卷一 第 442a 页 X16-0442.png
行。即时者。即归来无供之时也。应器者。钵也。具云
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则
铁瓦二种。色即赤黑。以及鸠鸽等色。量则随腹大
小。极大不过三升。至小亦容升半。城即室罗筏。次
第者。挨门而化。平等行慈也。循谓循顺。即循顺诸
佛轨则而行乞也。檀越者。檀即是施。谓行檀施。越
贫穷海。故言初求。最后者。盖尊者初意谓。王臣先
巳发心。请佛供僧。今有供我斋者。愿是未曾饭僧
之家。最后发心之檀越。以为供我斋之施主也。盖
求者愿也。而尊者之意。是愿未发心者而令发心。
使不善者而令生善也。所以向下。有无问净秽等
文。以明初求之意也。刹利此云王种。乃四姓中尊。
是为至净。旃陀罗此云杀者。乃四姓不齿。是为最
秽。举此二种。以明无问净秽之意也。方谓方法。乃
法如来行平等慈也。不择者。即一目等视。是不拣
尊贵。而亦不择微贱也。然此一句。乃起教之缘。误
堕之由也。设使尊者稍加拣择。则斯教莫兴。而误
堕亦无由矣。盖登伽者。乃秽而微贱者也。以尊者
既无拣择故。不免于遭邪术而堕淫室也。下二句
正明不择之故。以尊者之发意。为欲圆满成就。无
论净秽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也。阿难巳知下。此明
等乞之由。以方等会中曾呵空生。及大饮光不均
平者。空生舍贫从富。饮光舍富从贫。皆为净名所
呵。今言如来世尊者。以净名乃金粟如来。则净名
卷一 第 442b 页 X16-0442.png
之呵。与世尊何别。故双标如来世尊。良有所以。昔
海眼不达斯旨。遂妄删改。故雷庵受师驳之甚当。
开阐无遮者。即所谓开阐等慈。无遮贫富。以上二
人均各有遮。未能平等。故不免其疑与谤也。以偏
贫则致富疑。而偏富则致贫谤。度者。(大各反)即揣度
也。以能揣度贫富之心。则不使其生疑生谤矣。城
隍即室罗之濠堑。郭门乃憍萨之国门。此明自外
而入也。严谓端严。整谓整齐。此则不失于威仪也。
肃即肃然。恭即恭谨。斯乃外肃形仪。内怀恭谨。格
遵佛制。以行化斋之法式也。

△二明正堕之事。】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此正蹑上等乞。遂成正堕之事也。尔时即行乞之
时。次谓次第。即次第经历之处也。淫室即淫女之
家也。幻乃虚伪之义。术即迷惑之事。大幻术者。即
所谓先梵天之虚幻邪术也。摩登伽此云本性。即
下性比丘尼是也。以未蒙咒力。性本染污。既蒙咒
力。性本清净。故始终皆名本性也。盖此经名救护
亲因者。正以此女为发起之缘也。按登伽经。言误
堕之事。佛在王舍城。阿难行乞。时有女子。母名摩
登。汲水井边。阿难从乞。女随阿难视所止处。归告
其母。欲嫁阿难。啼泣委卧。母不得巳。乃以蛊道。咒
入其室。阿难念云。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佛知此巳。
即便遣救。阿难得脱。乃其事也。彼经又云。以阿难
卷一 第 442c 页 X16-0442.png
五百世前。曾与此女。共为夫妇。爱习未忘。故有斯
事。娑毗迦罗亦云劫毗罗。此翻金头。亦翻黄发。乃
缚其指。以取米脐。所谓行乳鸠行者是矣。即苦行
外道也。所传幻咒名先梵天者。乃妖者伪称。谓先
自梵天传来也。摄乃魔力摄持。以尊者相好色美
如银。登伽起爱。故以邪咒摄之。而尊者不觉。遂入
淫席。淫躬抚摩者。此明登伽淫心炽盛。欲𦦨飞扬。
将秽身以逼近抚尊者而按摩也。戒体者。即受戒
时。登坛秉白四羯磨竟。所得妙善无漏色法。即是
无作戒体。以一作之后无烦再作。故名无作。若于
四重禁中。随犯一重。此体则毁。今登伽以淫术相
加。是将毁阿难之戒体。非阿难自将毁其戒体也。
然曰将毁者。亦见登伽意将毁。而尚未能毁。事欲
遂而犹未得遂也。何谓以尊者身虽被摄。力不自
由。心尚清明。未即沦溺。纵彼横陈。一时难动。然而
登伽志确。尊者力微。设或相持无救。恐亦事致不
测。故言将毁。此中释文。古疏皆谓。阿难初果圣人。
岂容邪摄。且言大权示现。乃如来知彼根熟。密遣
巧堕。妙设钩牵。曲为哢引。若然则一会师资。均成
儿嬉。归来啼泣。悉属虚文。则神咒之销灭。何为文
殊之提奖徒尔。甚至七破十显。疑难多端。咸谓悯
彼愚蒙。示同迷执。斯皆凡情曲见。遮盖弥缝。大类
痴猿而救月也。何谓佛说诚言。直心詶问。若阿难
之示堕非真。则如来之遣救皆假。纵阿难可容假
卷一 第 443a 页 X16-0443.png
面啼泣。而如来岂容假意斥责者哉。且文殊亦警
之曰。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亦假言之耶。按大
般若云。摩诃那伽尽诸有结。唯除阿难在学地也。
既在学地。未能离欲。真堕何妨。故登伽母人告其
女曰。有二种人难加咒术。一者断欲。二者死人。良
有以也。今兹乞食误堕淫室。正缘结使尚在。若云
示堕本虽可说。迹实难通。余故据款结案。释为误
堕。智者详之。

△四如来遣救。】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此明如来密知误堕。故即归园而遣救耳。如来知
者。知即见也。谓真知无知。无往弗知。真见无见。无
远弗见。即本经云。知见无见也。彼指阿难。淫术者。
以恶咒乃导淫之术也。斋毕众随者。以如来常仪
受斋既毕。必为说法。今既不遑。即便旋归。必有所
为。或因内外间隔。大众不能齐集。此归必演大法。
是以阖国王臣俱来祇园。随侍于佛。咸愿乐闻大
法之精要也。于时者。是佛归众集。不先不后。正值
将毁未毁之时也。佛顶者。乃寂然不动之体也。放
光者。即感而遂通之用也。言百宝无畏者。正显体
用双彰。折摄并著。以万善俱含。无德不备。故如百
宝。此彰摄受之慈也。以群邪并伏。无恶不摧。故云
无畏。此显折伏之严也。又顶表诸佛极果。华表如
来密因。今华从顶出。显因心不离果觉。佛坐华中。
卷一 第 443b 页 X16-0443.png
显果觉不外因心。即因该果彻。以显密因也。然世
尊不自说。而化佛说者。正显此咒乃无为心佛无
上心咒也。且复从顶发挥者。以表为尊中之尊密
中之密也。跏趺者。即叠足而坐。神咒者。具四悉檀。
广明他疏。兹不繁引。以含精微之妙理。而具不测
之威灵也。然遣文殊者。正显非大智不足以破极
愚。而拔贪欲之深根也。恶咒销灭者。此显文殊将
咒破咒。犹汤之销雪。如明之灭暗。故登伽淫心顿
歇。阿难戒体获全。然后提撕奖劝。尊者得归。登伽
随来。俱至佛所。此显神咒之功能。亦见文殊之妙
用也。问既知被摄。佛何不加。令不摄入。纵使摄入。
佛以咒力。令其自归。亦无不可。何必定遣文殊。如
许作用。然后破邪而救归耶。答如来应机。各有所
以。当智慧应者。必不与之神通。应神通化者。自不
与之智慧。若所应非所当。是欲进而返退矣。故登
伽以咒力摄人。如来亦以咒力化彼。而尊者因咒
力摄入。而如来亦以咒力救归。斯正对症之剂。应
机之教也。然敕文殊者。正如天子诏命。必假使臣。
以赉告郡邑也。】

【△二正宗分(二)一正请正说(三)一阿难正请(二)
悔闻请定。】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至)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此正当机。悔闻无力。请定进修也。以尊者蒙救护
归。既见如来。即顶礼以谢洪慈。复悲泣而恨无力。
卷一 第 443c 页 X16-0443.png
然此一恨在尊者。今日断断不可无者何。谓若非
此恨。岂能出生死而證妙常。悟藏心而破妄想。所
以学道人不可无此一恨也。然有二义。一恨被摄
由无神力。二恨偏闻未修定力。是以殷勤启请者。
正欲改偏闻之旧辙。而求妙定之真修也。言十方
如来得成菩提者。是求成佛之果。极證之法也。以
如来乃极證之人。菩提即极證之法。此则所请之
定。非权位小乘明矣。菩提此云觉道。乃诸佛三觉
圆满无上究竟之道。然有三种。一正因理心。究竟
明显为真性菩提。二了因慧心。究竟明显乃为实
智菩提。三缘因善心。究竟明显为方便菩提。而此
三因唯是一心。所谓三非定三。一非定一。即一而
三。即三而一。故请妙定为修此之方法也。然奢摩
等。古今释者。各述多途。难凭画一。兹据本经。会通
涅槃圆觉。马鸣龙树。以及华严大疏。法界三观。融
而释之。庶成定案。夫奢摩他。此云止。亦名定。以取
静为行。寂静轻安为相。于中论三观。此当空观。三
止。此属体真止。法界三观。此为真空法界观。三谛
理中此乃真谛。若据本经。即空如来藏也。三摩云
观。亦名慧。以起幻为行。大悲轻安为相。即假观也。
方便随缘止也。理事无碍观也。俗谛也。即本经之
不空如来藏也。禅那此云静虑。亦名舍。以不取为
行。寂灭轻安为相。即中观也。息二边分别止也。周
遍含摄观也。中道第一义谛也。即本经之空不空
卷一 第 444a 页 X16-0444.png
如来藏也。此明圣教纲宗理原一贯之义也。然此
经之三名。即圆觉之静幻寂。涅槃之定慧舍。在马
鸣则曰止。在龙树则为观。在华严大疏则为法界
三观。于理则不出三谛。于本经则不出三如来藏
也。有谓上之观法。设次第研修。则名为粗。若一心
圆修。则名为妙。又止不即观。观不即止。则名为粗。
止观不二。方名为妙。又三若定三。则不名妙。一若
定一。亦不名妙。今三不定三。一不定一。由一不定
一。所以即一恒三。三不定三。以故即三恒一。是知
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为妙。故圆觉云。若诸菩
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
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若通途泛论。
此亦顺理。然今阿难所请。据其辞义。既曰奢摩。又
曰三摩与禅那者。乃是定之次第。则相法门明矣。
而如来所答者。乃定之圆融。总相法门也。良由尊
者。未达成佛真因。当修何定。故以平日所闻奢摩
等名。加一妙字。特求指示。不知此三即是一心。但
得圆修。便为极妙。故佛告之以首楞严王者。即是
统此三法。不即不离。非纵非横。乃成圆修之妙定。
为总相之法门也。故余是疏。颇异诸家分章释义。
不列三观。以十轴所诠。虽显密互说。问答纵横。而
求其始终文字义理。唯一楞严大定。体用理事。原
无别法。设欲割截配合。纵饶函盖相应。终是画蛇
添足。何则。佛初自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
卷一 第 444b 页 X16-0444.png
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而末
复结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佛诚言。若舍此而别立观名。则吾弗得而知矣。
方便者。谓最初下手。依何方法便宜修定。若统论
本经。应有二种。初从破妄显真。明如来藏。生信开
解。为初方便。次则双明正助。解结示根。为修行證
果之最初方便也。

△二会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至)退座默然承受圣旨。」

【此会众乐闻者。以性定法门。不惟当机求示。虽诸
菩萨。亦所应闻。故与二乘俱愿闻也。等者。即随佛
归来王臣等众也。退坐者。谓请法时。自必各具礼
敬。至此则退归本座。洁己虚心。收视返听。而寂然
晏默。钦承领纳。以聆大圣之法旨也。

△二如来正说(二)一正谈大定始终(二)一约破显
谈定体。以明信解之理(二)一明妄真以生信(二)
如来破妄显真(二)一破所执妄心(三)一取心定判
(三)一问。】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此佛因当机。请最初方便。故审之以最初发心。要
知最初方便。即在最初发心。但此心有真妄之异。
不可不辩。故有是问。庆喜是佛堂弟。亦有手足之
谊。故言同气。情均天伦者。父子兄弟。名为天合之
伦。即天然伦序。天性之亲也。今明情与同胞无异。
卷一 第 444c 页 X16-0444.png
故言均也。深重恩爱者。以世间人恩之深。无过父
母。而爱之重。莫若妻儿。此言初发心时。若不见佛
法殊胜。何能辞亲以割爱。一旦顿舍而为僧耶。此
问最初离俗发心者。正以此心乃出生死之要道。
亦成佛之真因。设或因地若真。必获圣果。而凡情
稍滞。即落尘劳。故特审其初念。辩定真妄。但能一
明真心。斯即最初之方便耳。此中心见二字。即向
下问答七破十显之章本也。然此破显。不同古注。
以彼诸说唯争六识。或欲决定破除。或欲决定坚
执。大似吴蜀之争荆州。置阿瞒于不问。庶不知窃
神器而奸天位者谁。乃以区区之荆州争来夺去。
是知其小而昧于大矣。不知患不在此而正在彼
也。如释本经者。舍根本无明生死结源而不论。唯
争六识之是非。又岂知生死根本原不在是。即大
小二乘虽有六八之异。然皆以第八识为总报主。
如家人作事。罪坐主翁也。其所以牵引生死而招
致轮回者。乃为根本无明。生灭妄心。即第八识半
分生灭。及前七转识相应妄心。逐境攀缘者。是也。
置此而不破除。何异舍大盗不讨。而欲问罪于良
民耶。故所显者。亦非六识。乃第八识半分不生灭。
所谓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
无差别者。是矣。

△二答。】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卷一 第 445a 页 X16-0445.png

【此中答辞我见思惟者。对问中之见何发心也。盖
发心之缘。本无不是。但所发者。未曾识得真心。而
妄认缘影。为可惜耳。三十二相。始自顶上肉髻。终
于足下平满。胜者。诸天轮王所不能及。妙者端严
美丽。灿若珠玑。殊绝者。人间天上不可得而比匹
者也。映彻者。以世间色相皆于身现。故如琉璃。此
中想惟。若据正脉。指第六识。亦无不可。但此思之
一字。正属遍行心所之一。乃遍计执情。原无实体。
故下如来破云。咄阿难。此非汝心者。此也。粗浊者。
以粗恶行中欲恶最粗。而事之至秽浊者也。且男
女遘精。气质腥臊故。所成之形。脓血杂乱。胜净者。
谓净而更净。为净中殊胜之净也。妙明者。谓明而
愈明。乃明中之妙明也。紫金光聚者。谓佛之身光
明赫奕。犹紫金之光聚也。因思此等胜相。定非欲
爱所生。是以从佛剃其须。落其发者。无非为欲弃
此杂秽之身相。以求胜净之身相耳。正明尊者为
爱相好而发心也。然此爱之一字。即尊者之病根。
亦大地人之生死本也。故下七处三续五阴魔事。
皆为此耳。以阿难虽舍世之爱。而起佛之爱。是以
爱而舍爱也。且尊者既见如来妙相而生爱。则登
伽亦见尊者妙相而生爱。是均一见相同一爱也。
然尊者既爱如来。而登伽安得不爱尊者。此正无
明业锁。生死结根也。

△三判。】
卷一 第 445b 页 X16-0445.png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此真妄双举而判定者。是欲当机取真弃妄。为最
初之方便也。佛言善哉者。因尊者对以实情。故喜
而慰之也。言汝所对。固皆实情。但发心时。早巳错
了。何谓。以此厌染爱净之心。正属众生知见生灭
妄心也。故诲之曰。汝等大众应当了知一切众生
者。此通指三界二十五有。即凡外权小。兼在其内。
生死有二。一分段。通该凡外。二变易。俱摄权小。故
凡外则分段相续。权小则变易相续。言无始相续
者。正明集苦至今从来未悟也。皆由不知者。意谓
凡外权小。皆由五住所覆二死所缠。以故不知心
性真体。盖心性之真者。不唯凡夫外道不知。即权
乘小圣亦不知也。常住者。乃不生不灭之称。真心
者。谓离幻离妄之义。性净明者。性即法身。净即般
若。明即解脱。乃三德秘藏。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故
称为体。又常住真心。用也。性净明体。体也。此明一
心之全体大用。正首楞严王大定之体用也。盖此
真心真性。即宗镜谓常住真心无有变异。惟是真
实如来藏性者。是也。亦即唯识论云。不相应心。所
谓常住第一义谛。圣凡一相。自性清净者是。斯即
本经所谓无始涅槃元清净体也。此三句乃明迷
自真心也。用者。正显迷真而逐妄也。诸妄想者。即
唯识所谓相应心也。谓无常妄识。虚妄分别。与诸
结使相应者也。亦即宗镜之缘虑妄心。谓随染净
卷一 第 445c 页 X16-0445.png
缘。所起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逐境有无。随情
生灭者。是也。故本经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
真性。从无始来。认贼为子。失汝元常者。是也。此想
不真者。以想属遍行心所之一。是遍计执情。即六
尘缘影。幻妄称相。故云不真。执此为心。所以受轮
转之生死耳。此三句正明认他妄想也。是知七处
所破者。乃缘虑及相应心也。十番所显。三科七大
所会者。乃不相应。及常住心也。以上取心定判竟。

△二正与斥破(二)一如来破妄(三)一破妄无处(七)
一破在内(五)一诫直审缘。】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至)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此为欲斥缘心虚妄。故先勉以直心实对也。研穷
究也。真发明性。谓欲发明真心性也。直心。即净名
云直心是道场。所谓真实正直心也。心言直者。谓
内心正直。外语无虚。即内外一如也。智论云。实语
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拽木。直者先
出。是也。终始地位即发心为始。究竟为终。弹指能
超。故无委曲。又即终至妙觉。始从乾慧。其间五十
五位。皆自中中流入。不滞空有。故离委曲。此皆心
言之直相也。以心言皆直。即是直因。地位无曲。即
是直果。正所谓头正尾正。设因地不直。则果招纡
曲矣。此上诫直下乃审缘。谓当汝发心缘相之时。
将何所见。谁为爱乐。此正如来捉贼追赃。双审心
见。谓见为何物而爱乐是谁。乃佛正审之义也。而
卷一 第 446a 页 X16-0446.png
当机则言因我心目。此则正陈妄体。皆由心目。故
下如来所破显者。皆以目见心爱。为章本也。以心
妄难知。故有七处破斥见真义。密须用十番显明。
此正审定能缘由心见也。

△二举喻定处。】

「佛告阿难知汝所说(至)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此徵定心目之处也。染污名尘。扰乱曰劳。通而言
之。即根随烦恼也。此因当机妄计之目。正属浮尘。
本无能见。妄执为见。所计之心。正属缘影。本非是
心。妄计为心。且复谬谓爱乐为心。正是认物为已。
将奴作郎。颠倒甚矣。喻中国王者。即本如来藏妙
真如性也。贼者。即根本烦恼。生灭妄想也。即阿难
所计之爱乐心也。侵者。以真为妄转。犹国之被贼
侵也。发兵讨除。喻请定进修也。贼所在者。即此妄
计心目之下落也。谓汝既巳知爱乐是心。见相是
目。令汝流转。皆此为患。若尔则心之与目。今何在
耶。此正双徵心目之处所也。此虽心目并徵。然重
在心而目唯带言之耳。须知如来向下所破者。贼
也。妄心也。然此妄心之贼。本无处所。众生迷而不
知。认妄为心。以贼作子。执为有处。是以七番徵斥
惟明无处而巳。

△三执心在内(二)一正执。】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至)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此当机执心在内也。一切世间者。通指三界而言
卷一 第 446b 页 X16-0446.png
之也。十种者。即十二类中。除去空散消沉无身相
也。精神化为土木。无心想也。以此二种非有心眼。
馀则皆有。故惟曰十种耳。异生者。以凡夫造业各
各不同。是以感果互有差别。故名异生。纵观者谓
如来莲目。固不同于异生。然观其所在。则于异生
一也。青莲眼者。以天竺青莲花瓣修长而广。青白
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浮根者。即浮尘根也。
四尘者。即色香味触以胜义属不可见。故不言之。
盖此答辞。尊者意谓。十生以心居内。则我之心亦
在身内。佛眼既在佛面。则我之目。亦在我面。此理
显然。有何难辩。即此面上身中。乃心目之定在也。
故决之曰。如是识心。实居身内。须知此处正是一
经。要关当机漏逗如来把柄也。以所认之目。即是
浮尘。故后破云。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则诸巳死。尚
有眼存。云何不见所认之心即是识心。乃无常妄
识。虚妄分别。正属六尘缘影。故后经云。一迷为心。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者。是也。所以一切众生。生死
轮回。不能解脱者。皆由误认识心。为真主人也。

△二例定。】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至)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此例定者。共有三番问答。佛因当机执心在内。满
腔自是以为必然。所以不论心之是非。故且先与
例定。后施破斥。使无逃遁。此正如来善说法要也。
故佛告下。至实在堂外。此一问一答。乃例定内外
卷一 第 446c 页 X16-0446.png
之境也。以堂在园中。林居堂外。则内外之境定矣。
梵语须达多。此云给孤。以此长者常行惠施。周给
孤独。故立是名。即施园建刹之檀越也。自阿难汝
今堂中下。至方瞩林园。此第二番问答。乃例定见
之内外也。以当机在内之心。必先见于内。而后见
于外故。阿难汝瞩下。至得远瞩见。此第三番问答。
乃例定远见之因由也。盖以讲堂例身。阿难例心。
如来大众例脏腑。户牖例根。此以现前易明之事
而例之也。

△四悬示定名。】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至)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欲破妄心。而先示定名者。以妄心无处。即真定
现前也。摩顶者。以表慈悲摄受之意。如父之嘱子。
拊臂而告也。然有三义。一安慰其心。令无恐惧。二
嘱其谛受。令不忘失。三示今许说。无有虚妄。故舒
其手。以现慈悯之相也。三摩提者。或云三摩地。或
云三昧。新翻等持。以双离沉掉为等。专注一境为
持。古翻正受。以不受诸受。故称正受。亦翻正定。以
拣非凡外权小偏邪之定。故名为正。此是一经所
诠大总相法门。乃诸定之共王也。不比当机所请
三名之一。彼为总中之别。此则别中之总也。然具
多义。有真谛三昧俗谛三昧中谛三昧。又有次第
三谛三昧圆融三谛三昧。今是圆融三谛三昧。统
一切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为王。旧解见此
卷一 第 447a 页 X16-0447.png
与问似同。遂添蛇足。割裂牵配。故于经旨。多不相
当。皆由不达当机所请。乃举总中之别。而如来所
示。即是别中之总耳。然此真谛三昧。即奢摩他所
成。俗谛三昧。即三摩钵提所成。中谛三昧。即禅那
所成。又真谛三昧止见思惑。俗谛三昧止尘沙惑。
中谛三昧止无明惑。即奢摩他。真谛三昧发明空
观。俗谛三昧发明假观。中谛三昧发明中观。即三
摩提三谛之理。无惑可破。无观可立。而破而立。即
禅那也。佛顶首楞。严义见题中。王者。乃是诸三昧
中最尊上故。又入此三昧。即统摄一切三昧。故具
足万行者。言此自性本定。如如意珠王。而其六度
万行。无不备足者也。十方如来一门超出者。正显
此定乃诸圣共由之要道也。妙庄严者。以称性所
起福慧二严。还严自性。即性修不二。名妙庄严也。
路者。以始从乾慧。终至等觉。皆依此定修行。以为
趣进之路也。盖摩顶者。示爱也。礼足者。表敬也。上
爱下则摩顶。下敬上故礼足。足见当时法会师资
之爱敬也如此。

△五正为斥破(二)一引例。】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至)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此佛略引前文以比例也。盖身在讲堂。例心在身
内。因户牖而瞩林园者。例由因诸根而知外境也。
众生者。例在内心也。在堂不见如来。见堂外者。正
例在内。不知其内。而单知其外也。阿难至是。见前
卷一 第 447b 页 X16-0447.png
后比例。皆不相当。故转答言。若是在堂。不先见堂
中如来。而返见堂外之林泉者。无有是处。可见在
内全不知内。而返能知外者。更无是处也。

△二正破。】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至)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汝亦如是者。乃合定也。谓汝所计心在身中。亦如
是在堂不见如来。而反见外物者。无以异也。心灵
者。以心为万物之最灵也。一切明了者。谓凡心所
在之处。是必分明而了知也。了知内身者。言当先
知腑脏也。颇者可也。言依汝所计。即今世间可曾
见有如是众生。先见腑脏。而后观外之物象者耶。
然身内容有不可见者。亦有不可不见者。何则。若
谓心不自见其心。亦如眼不自见其眼。而肝脾胃
者。最近于心。亦若眼之不见眉睫。斯亦可矣。然纵
不见心肝脾胃。如爪之生发之长筋之转脉之摇。
是皆在内。而于心疏且远者。理合明了。如何远近
之处。俱不能知耶。设若汝心必然在内。而且不知
内物。云何反能知外物耶。若是则于在堂不见如
来。而反见林泉者。何以异乎。是故下结破。正谓汝
言觉了知见之心。若果住在身内。而又不知其内
者。断无是处也。如在讲堂不见堂内如来。而见堂
外林泉者。亦无是处也。而下文六处不过一时逼
成展转之谬计耳。

△二破在外(二)一转计。】
卷一 第 447c 页 X16-0447.png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至)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此执心在外也。因闻佛说必不内知。云何知外。当
机。至此即生谬解。意谓。佛说我心在外。情见乎辞。
故曰我闻如是法音。悟知者。以不见身内。悟知不
在身内。以了见身外。悟知必在身外。故决之曰实
居身外。良以我心如灯。我身如室。佛谓心若在内。
宜先见内而后及外者。譬如灯然室中。必能先照
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今一切众生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者。此如灯居室外。不能照室。是则在外
之义。必然明白。将无惑矣。同佛者。以佛言心不在
内。我悟心居身外。故言同佛了义。无妄者。谓岂得
仍似前来在内之妄耶。此则在外决无妄矣。

△二斥破(二)一立例。】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至)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此佛设喻。以例明心不在外也。夫心既在外。则身
与心。分而为二矣。亦似两人自不相涉。故问之曰。
一人食时。诸人饱否。当机即答云不也。以诸比丘
躯命不同。岂能一食而令众饱。若然则知心在于
外。自不知身。而当机之计。又不成矣。适谓适才。抟
食者。亦名段食。谓有形段可抟取也。于四食中。拣
非思触识也。宿即止也。犹云今日巳止。待经宿而
方用斋也。

△二正破。】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至)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卷一 第 448a 页 X16-0448.png

【此正破心在外也。觉了心者。谓一见便觉了知之
心也。若是实居身外。则身外于心。心外于身。身心
相离。而自不相涉。然则心所知者。身不能觉。身所
有觉。心亦不知。正如一人吃食。难令众饱。无以异
矣。此正辩非外也。我今示汝下。验非外也。梵语兜
罗。此云细香。以白净细软而香。佛手似之。故名兜
罗绵手。又树名。绵从树生。如此方之木绵也。亦云
霜。或云冰。皆从色言之也。如是者。谓眼见时。心即
分别。正如是言也。若然则身心原相知。而不相外
矣。云何执心言在外耶。是故下乃结破之语也。

△三破潜根(二)一转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至)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此执心潜根内也。如佛所言下。牒前言而起后文
也。我今思惟知在一处者。拣非前来内外之两处
也。今何在者。正徵所言之处也。当机以不见内。能
见外。遂成潜根之计。潜即藏也。谓藏伏于根中也。
犹如有人至随即分别。此喻说也。以明潜伏根里
一句之义。琉璃宝名。其质明彻。碗即眼镜之类。此
以能合琉璃。喻如眼之浮根。以所合眼根。喻如识
心。以琉璃不碍眼见。如眼根不碍心见也。观当机
在此。即有眼见心知之意。伹未明言。而世尊亦不
理会。乃经义之妙也。然下负堕处。正在随见随别
及法喻不齐之过也。然我觉了等。无非委曲欲脱
上文既不知内而能见外之过也。意谓。既惟在根。
卷一 第 448b 页 X16-0448.png
宜其不见于内也。既潜根内。宜其独见于外也。何
过之有哉。

△二斥破(二)一立例。】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至)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此蹑当机之喻。而先为例定。以便斥破耳。意谓。汝
既以人之琉璃。喻汝之眼根。以人之眼根。喻汝之
识心。彼人正当见山河时。还见琉琉否么。当机答
言。如是实见。此喻中实见琉璃也。

△二正破。】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至)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此正破心潜根也。初四句明法喻不齐之过。意谓。
汝心潜伏眼根。若是同彼琉璃所合之眼者。汝心
正当见山河时。何不自见其眼耶。此法中不见眼
矣。设许见眼。眼即同境。若同于境。无能见用。则随
见随即分别之义。不得成矣。既不见眼。则又属法
喻不齐。云何说心潜根内。如琉璃合耶。此明见与
不见。二俱负堕。正是平剖玉环施异饵。任渠左右
上吾竿。斯乃如来双开二门以破之。是故下即结
破也。

△四破内外(二)一转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双计内外也。以初计在内。佛以不见腑脏为破。
次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知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
璃笼眼之喻。故此有内外之计。然在当机。虽内外
卷一 第 448c 页 X16-0448.png
双执。唯欲曲成最初在内之义。以明不知内而能
见外之故也。初云腑腊在中。窍穴居外。此明众生
身相藏暗窍明者。是定暗为内见。明为外见之由
也。今我下乃正立计也。良由有窍则明故。开眼而
眼光向外。亲见明相。如主人开门而见门外。何必
心定在外。而招不相干之难耶。有藏则暗。故见暗
时。即是见内。如主人闭户而见暗室。何必定见心
肝脾胃等。然后为见内耶。二计若成。又非独潜根
里。此则可免前三之过矣。然所重者。唯在见暗。即
是见内。正转救初难也。故佛下文惟破见内而巳。
然因三番负堕。不敢同前自决。故曰是义云何耳。

△二斥破(三)一正破。】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至)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此正以对与不对。双牒而双破也。若与眼对下。先
破对。然义有二。一者既对。则非在内。二者许内。则
成暗室焦腑之过。焦即三焦。有上中下。又元也。以
天地有三元之气。生成万物。而人法天地亦以三
元之气资养身形。腑乃六腑。即世所谓六腑者。五
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腑。榜胱为肾之腑。三焦为
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肠小肠为心府肺府。次破
不对。只须云何成见一句明矣。

△二转破(三)一破对内。】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至)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恐彼救云。开眼见明。名为对外。闭眼见暗。名为对
卷一 第 449a 页 X16-0449.png
内。则暗仍于眼对。而亦不取室暗为焦腑也。今即
牒而破之。既许对内。则开眼时亦可对内而见其
面。若开眼不能对内而见其面。则闭眼亦何能成
对内耶。又设许对内见面。则心眼俱在虚空。仍违
汝心在内之计矣。

△二破在空。】

「若在虚空自体非汝(至)汝眼巳知身合非觉。」

【恐彼救云。设许心眼在空。亦复何过。今更牒而破
之。若在虚空。便非汝体。则如来今见汝面。即应如
来亦是汝身之眼。且汝眼既巳有知。则身应成不
觉矣。

△三破两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此恐更转救云。眼虽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随觉。今
复破云。若许眼在虚空。仍更与身两处皆觉。则现
有二知。当成两佛矣。夫成佛时。虽化身无量。祇如
月映千江。岂可谓法身有二体耶。

△三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是知开眼见明。既不能返观其面。则闭眼见暗。亦
非对内明矣。

△五破随合(二)一转计。】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至)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此计心在随所合处也。当机四番被斥。伎俩将穷。
卷一 第 449b 页 X16-0449.png
故谬引昔教。以为把柄。殊不知昔说心法互生者。
谓诸法本无。由心故有。心亦本无。因法故有。所以
首二句。明法不自生。因心以起。次二句。明心不自
生。由法而现。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俱无体。
乃心法皆空之旨也。今反證缘心有体有处。以为
在彼心法偶合之处。可不谬哉。且计因法而现。思
惟妄想。本无有体。而妄谓有体。当作自己真实心
性。此又谬之甚矣。言随合随有者。谓随缘何法之
时。即心有之处也。然既谓心随法有。而复于法合。
则法在外。而心亦在外矣。谓非内外中间可乎。是
欲脱过而更招过矣。

△二斥破(三)一牒计。】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至)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当机虽则双迷心法互生之旨。而意惟重法生心
生。且又不知妄心无体。计此缘影。以为能合。种种
诸法。以为所合。故佛牒计。惟举此义。不述。全文。以
此正彼妄计之本耳。

△二正破(二)一破无体。】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至)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此说既然。心由法生。是以法为生心之体。而是心
则无体矣。若心无体。则无所合。且根尘识三。须各
有体。方合之为一十八界。设依汝执无体之心。而
能有合。若是则六尘之外。更有一种无体七尘。于
此十八界外。另添一界。以成十九无体之界也。固
卷一 第 449c 页 X16-0449.png
知是义。必不然矣。

△二破有体(二)一约内外出与入破。】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至)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此谓若汝之心。必有其体。在随所合处者。若尔汝
且以手自挃其身。挃即触也。谓触摩而按捏也。看
此所知之心。自何而来。若无所从来。则非随合随
有矣。若有所从来。还是内出耶。外入耶。设有出入
则同前过。岂成随合而随有乎。当机至此。因闻见
中见面之说。遂生眼见心知之疑。意谓。眼但名见。
心但名知。责心令见。恐非正义。佛故设喻。以显知
见惟心。遂将当机喻心。以门喻眼。谓如汝在室中。
虽则因门见外。然须汝身而后能见。若非汝身。而
门岂能自见之乎。法合应云。虽然因眼见外。必得
汝心而后能见。若非汝心。而眼岂能自见之乎。若
唯眼见。则诸巳死(云云)。以此观之。可见知见唯汝
一心。安得妄分谓为心知眼见可乎。此虽正破妄
心。而乘便兼破妄眼。正显浮根之眼。既非真见。而
缘影之心。何有实体者哉。

△二约一多遍不遍破。】

「阿难又觉汝了能知之心(至)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此拈上文。心若有体一句。作四句分彼。所谓一多
遍不遍也。初一体者。谓四支共一心体。挃一支时。
而此四支应皆咸觉。若果咸觉。则挃无偏在。今挃
偏有所在。则定非一体。明矣。次多体者。以一心体
卷一 第 450a 页 X16-0450.png
则成一人。既多心体则成多人。于多人中。何体是
汝。三遍体者。谓一心满于四支。与前四支共一心。
体是同故。亦应挃一支。而四支咸觉也。四不遍者。
谓一心不能遍应。止在一支。当尔挃头而亦挃足。
若头觉而足不觉。可言不遍。令汝不然。何谓以头
足并挃。而必并知。又非不遍。则汝心体尚无定在。
岂有随合随有之定处哉。

△三结破。】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无是处者。承上结云。来既无从。岂有随合之处。体
尚无定。宁成随有之义哉。可见悉无是处矣。

△六破中间(二)一破泛计(二)一泛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至)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此泛计心在中间也。然当机但知引證。而不知佛
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正为显示心无体相。亦无
方隅。以明无在无不在。无相无不相。乃真心实相
之义也。今者混引昔教。附会妄计。且以思惟缘影。
推求内外处所。卜度是非心相。是则宛成有相有
在。可不谬乎。如谓心若在内。应有所见。今又无所
见。心若在外。应不相知。今又相知。内无知故。在内
不成。身心相知故。在外非义。外既相知。内复无见。
若尔则当在中间矣。然未明言。何者为中。故名泛
计。

△二泛破。】
卷一 第 450b 页 X16-0450.png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至)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此因当机泛说中字义不分明。故佛审定中相在
处在身。后施破斥。意谓。若在汝身。而身有中边二
义。在边则不名中。在中则同在内。仍当见内。若在
身外之处。而处有有表与无表二义。若无表。则中
相原同乌有。若有表。则又无定方可观。既表体尚
无定在。岂心有一定中相。而不混杂者耶。表即表
中之标竿也。造房舍者。多立之以表中位也。

△二破正计(三)一正计。】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至)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此正计根尘之中也。以当机执云。我所说中。非此
在身在处二种之中也。如佛昔说眼色为缘。生于
眼识。夫眼者根也。色者尘也。眼有分别。则属内根。
色尘无知。则属外境。根尘相对。识生中间。作用分
别。岂非心在其中乎。

△二正破。】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至)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此正破当机。凡心在中。前巳泛计。泛破此因。正计
而正破也。意谓。汝心若在根尘之中者。则此心体
为兼根尘二者。如父母合而共生子耶。为不兼二
者。如不因父母而自生者耶。设若兼此二者。乃是
根尘合而共生。若然则根尘二物。与汝心体。且为
杂而不纯。乱而不一。成乎一有知一无知。敌体相
反。有无两立。堕在二边。岂得谓之为中乎。由是而
卷一 第 450c 页 X16-0450.png
推。汝谓兼二义不成矣。若道不兼根尘之二而自
生者。盖心不自知其心。则汝之心非能自知。必假
根尘。始能有知。设离根尘。则不能知。既不能知。即
是无知。如此体性。要他何用。又且兼根尘内外之
相。可以说中。今既不兼。汝云在中者。以何为相乎。
是则兼于不兼。均无中相矣。

△三结破。】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是知汝之泛计正计二者中间。皆无是处矣。

△七破无著(三)一转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至)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此计无著为心也。当机以前六计有处所。均被破
斥。至此不得巳。故计无著。且引昔教。不知世尊向
在般若为四弟子。发挥不在内外中间者。正明妄
心无体。以显本真也。犹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
有处妄原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岂谓有妄心。而但无所著乎。况复释成佛语。谓一
切无著。名之为心。且又不敢自决。唯曰则我无著。
名为心否。盖由不知分别心性。随境生灭。原无实
体。而反认为实有其体。伹不著一切物耳。庶不知
虽不著物。早巳著于心矣。安得谓一切无著哉。然
观名为心否之语。较前实。居身内之意。则当机自
是主张。巳销去大半。非佛善诱。能如是乎。

△二斥破。】
卷一 第 451a 页 X16-0451.png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至)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此斥破无著为心也。世尊欲破其计。先牒其语。次
标水居陆处。以及空行一切之物。谓世间之虚空。
及水陆之飞行。所有种种物固虽多。不出斯类。即
破之曰。汝谓不著一切者。为有汝心在。为无著耶。
为并汝心俱无。言无著耶。若心俱无。则同龟毛兔
角矣。且汝心既无。复以何者名为不著。若有心言
不著者。则不可名无。何则。若心无相。则同龟毛兔
角之无。不可更说无著。若心非无。则是有相。心相
既有。则有著在。云何而说一切无著乎。极而言之。
不唯有心不可名无著。即无心亦不可名无著。以
才说无心。则早有心在也。

△三结破。】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此上七番破妄无处竟。然上所破。唯明妄心无处
耳。故长水疏云。凡情所计。虽复万差。因依之处。不
过此七。欲推妄体。先破所依。其犹城陷则贼亡。巢
倾则卵覆也。而正脉亦云。七处皆非。则妄情巳尽。
而世人计心之住处者。不出于此。至此则平日所
恃。以为心者。杳无住处可跟究矣。此七番中。确定
成处者。唯四处而巳。谓一内。二外。三根里。及第六
根尘之中。是也。以第四还在内。第五乃无定处。第
七并处亦无矣。又一四引众同计。二三已意推度。
后三引教谬释。不可不辩。如有一人。曾于七处居
卷一 第 451b 页 X16-0451.png
住。有人间月出没之地。首曰月自水东出。而水西
没。以居水国见之。又云。月自山顶出。而山下没。曾
居山中见之。又云。自城头出。而城中没。乃居城中
见之。又或指月出没。舟之左右。楼之上下。村之前
后。郭之东西。皆常居而见之。遂成固执于胸中。而
智者咸不许其说。当知彼所指处。未尝非月。然月
实不于此七处出没。原其所指之谬。虽处处见月。
惟未仰天一见耳。如阿难所指七处。不曰非心。但
未回光一照耳。

二斥妄非心(二)一阿难自责请益。】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至)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此当机因七处被斥。意欲舍妄求真。以故自责而
请益也。即从座起者。以听法在座。请益故起。正明
三业精诚。六过自责也。偏袒合掌身业。恭敬意业。
白佛言下。皆口业也。六过者。一因小恃憍怜。二以
多闻无證。三故未得无漏。四则不能伏邪。五故溺
于淫舍。六由不知真际。然此六中最所恨者。未得
无漏。故结重于不知真际所诣。意谓。若得无漏。自
知真际所诣矣。未得无漏者。旧云。尊者虽预僧数。
见思尚在。不但未得四果无漏。亦且未得初果无
漏也。以初果分證无漏。得道共戒。虽然未断欲爱。
亦非淫咒能转。次前七处妄执。皆是见惑所摄。有
谓阿难先證初果。恐未必然。当以第三卷末。圆悟
藏性之时。方为迹同初果。故至第四卷中。佛言。汝
卷一 第 451c 页 X16-0451.png
今巳得须陀洹果。是说颇当。正同余意。故前堕淫
舍。不用权释。而直以实事释者。亦此意也。真际者。
真心实际也。意谓。遭魔摄溺淫舍者。当是之时。皆
由未得无漏。所以不知真心实际之处自何所而
往也。今欲诣往。未知其路。愿佛慈悯。指示我等奢
摩他路。设或由此得达真际。不惟自利。亦且使诸
阐提。返邪归正。隳弥戾车。不亦善乎。阐提云信不
具。或云焚烧善根。即断善根众生也。弥戾车此云
乐垢秽。亦云恶知见。亦云恶中恶。又云奴中奴。以
此等全不识佛法。即边邪不正知见也。由不正见。
即谤正法。死堕边地。永不得闻三宝之名。隳即坏
也。作是下。乃经家叙辞。上言最小者。斛饭之子。得
道夜生。于诸弟中。是最小故。娇怜者。正犹小儿娇
而恃怜也。倾渴者。倾心仰慕。犹渴之思饮也。翘伫
者。如鸟张望。似饥之待晡也。钦即敬义。谓敬闻指
示而训诲也。

△二如显发非心(三)一光表破显诸相。】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至)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此佛放光以表破显之相也。良以破妄。实为显真。
故放光而表示之也。面门者。六根都聚之处。又是
向背之所从分。于此放光。良有以焉。盖因当机背
觉合尘。用诸妄想。是以七计成非。而如来背尘合
觉。妙契真常。故此六根皆是。此正欲破六种攀缘
妄识。欲显六根现量真性。故先从面门。放种种光。
卷一 第 452a 页 X16-0452.png
以表种种之法也。其光如百千日者。表诸智将现
也。普界震动者。表诸妄将破也。十方皆现者。表一
根返元诸根解脱也。诸界合一者。表会科融大归
一藏心也。界中菩萨本国合掌者。正显三科七大
一切诸法。皆是不动周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以一切众生皆具此光。昧而不知。妄为三科七大
所局。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但得内凝发光。则科
大诸法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见闻通邻。合开成就
矣。故佛特放智光而表示之。此所谓不言之教也。
六震者。谓动。起。涌。震。吼。击。上三属形。下三属声。以
表诸佛形声二益。故此放光合土。乃是破妄之形。
至下一咄徵心。即是破妄之声也。

△二发明真妄二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至)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此因当机请奢摩他路。欲诣真际。故示二本。以指
真心实际。此正一经之纲领也。一切众生者。泛指
迷真逐妄之流。诸修行人。别指执妄为真之士。谓
诸众生从无始来。自迷心海。逐无明流。认用妄识。
起颠倒之惑。执造种种之业。因而致种种之苦果
也。业种自然者。以惑乃发业润生二种无明。故名
业种。由此自然而感生死之苦果也。盖惑业苦三。
生必同如。如恶义聚果。生必三同一蒂也。不唯凡
愚即修行者。设或不达心海之源。根本正智。亦不
能成无上菩提。而反流为凡外小乘者也。故有舍
卷一 第 452b 页 X16-0452.png
业果而求寂灭者。唯依四谛十二因缘。则别成声
闻与缘觉也。有迷自本真而求道心外者。则成外
道。或修有漏戒善及四禅八定。厌染欣净。以取善
果者。谓之诸天。或耽著欲境而恼害正修者。谓之
魔罗。此云杀者。谓是贼杀慧命。戕害法身之者。此
皆不知真妄根本以妄为真。盲修瞎炼。犹如煮沙
作饭。纵经尘劫。终不能得。具云劫波。此云长时。然
有拂石芥城人寿增减之异。此明妄非真。因不成
真果。亦若沙非馔。本不成馔也。此下正明二本不
须别求。则汝阿难一身立可得见。盖生死根本者。
即第八识中根本无明也。攀缘心者。即前七转识
相应妄想生灭心也。以此妄心。揽尘为体。缘会即
有。缘散即无。随境而生。逐境而灭。故云生灭即缘
影。是也。菩提有三。谓分證究竟真性也。此为真性
菩提。即根本正智。涅槃云圆寂。谓真本圆。妄本寂
也。然亦有三。谓有馀无馀性净也。此为性净涅槃。
即真如之理。若以正智而契真理。则理智一如。不
待修断。本自现成。故云元清净体。此总指不变真
如全体大用也。识者。第八识之妄分也。精者。第八
识之真分也。自本明而出。谓之元明。即居染位而
未尝染污者也。合云识精元明者。总指真如随缘
成第八识。以本识能生见相二分。见为能缘。相为
所缘。故成妄心妄境。以妄缘妄。唯不能缘自己心
海。故言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夫元清净体。与生死
卷一 第 452c 页 X16-0452.png
根本。非有二体。非定一体。真如无始。无明亦无始。
为真如具随缘不变二义。无明具成事体空二义。
然真如随缘。即为成事无明。而无明体空。即为不
变真如。盖真如即如来藏性。但一念随缘。为成事
无明。而无明中自有不变真如。故曰真妄和合。成
第八识。由第八识有见相二分。见分即前七转识
王所是也。相分有亲有疏。亲即五净色根。疏即浮
根色身。及外六尘等相。若第七识执我。第六识随
尘分别。前五识领纳前境。根境相偶。以现行熏种
子。使第八识。受熏持种。即是用前七攀缘识心。为
自性也。而第八识则是总报主。为无始生死根本
矣。若根境不偶。前五识不领受前五尘。第六识不
随法尘分别。第七识不执我。则现行渐灭。种子渐
消。使第八识渐至湛不摇动。复还真精元明。渐尽
根本无明。转识成智。即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
体矣。观此则不唯当机敌体真本。是菩提果。凡诸
众生各各圆满。莫不皆然。祇为不肯。反观自己耳。
故在六根门头。虽终日放光动地。特昧者不能觉。
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此也。由其不觉。堕入凡
愚诸天外道等趣。是不当堕入而堕入之。故云枉
入。枉者屈也。此因当机请问真际所诣。故就他一
身。指出二本。然虽真妄双指。重在真边。一则令识
本真故。二则当机独问真际故。于真本中。最重识
精元明一句。若当缘会得第八识。则真际菩提不
卷一 第 453a 页 X16-0453.png
劳弹指而获矣。即本经云一门超出者。此也。苟能
了得识精元明。则无一法不在其中包藏。无一人
不向此间流出。如对法经云。无如时来界。一切法
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者。是也。然此识精
元明。设离六根门头。亦无觅处。故后诸佛證云。生
死涅槃同是六根。更无他物者。是矣。即后文观河
不变者。识精也。如第二月者。识精也。乃至见非是
见六解一亡者。皆此识精也。盖此识精在眼。而尚
未杂色者。即名见精在耳。而尚未杂声者。即名闻
精。乃随根立号。亦无定名。但于一根了此识精。则
馀五亦然。而去真性。自不远矣。故向后多寄见精。
以指真际者。良有以也。由诸下乃双结迷真认妄
也。

△三正斥妄识非心(二)一徵起直斥。】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至)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此正如来欲破妄识。先徵能见。后斥非心。以示奢
摩他。诣真际之路也。此因当机不知真际所诣。而
请奢摩为诣真际之路。故佛特示真妄二本。以为
两条大路。且看当机如何荐取。故有是徵也。然此
欲知愿出者。盖奢摩乃至静之理。生死为极动之
事。欲知至静之理而求出极动之事者。须明真妄
可也。此因上言二种根本。将欲开示出生死乡入
奢摩路。故有欲知愿出之语耳。即时下。乃举拳验
见也。五轮指者。以佛指端皆有千辐轮纹。屈者握
卷一 第 453b 页 X16-0453.png
而成拳也。此中三番审验。一则举拳语当机曰。汝
今见否。当机答言见。次则曰。汝何所见。当机则答。
见光明拳。耀我心目。又复问曰。汝将谁见。当机则
更对曰。我与大众。同将眼见。若是则辜负如来甚
矣。盖佛举拳以示。正欲当机向眼角眉稍识取真
见。以为奢摩他出生死入涅槃之正路也。正是如
来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其如当机尘相未除。
仍前认贼为子。然此三问。在如来则一步一紧。在
当机则半步不移。故此只得再徵妄心而直破之
也。佛告下。至耀汝心目。此蹑前答而牒定也。因复
徵之曰。目在汝面。我可见之。今以何者。为汝之心。
对我之拳。设有證据。何不将来举似老僧。此正如
来为当机。婆心彻困处也。犹达磨谓神光曰。将心
来。与汝安。其意似同。若尊者稍能悟此。不妨曰觅
心了不可得。则向后九卷半文。及奢摩他路。均可
巳矣。其如当机。熟境难忘。仍以七处推穷寻逐之。
能推者认为已心。庶不知最初发心之思惟爱乐
者。即此心也。至佛所判。用诸妄想。及用攀缘心。为
自性者。亦此也。故佛至此。见其迷情深厚。不能荐
取。只得奋踞地之威。直与一喝。剿绝窝臼。故云。咄
此非汝心。此正如来向伊命根不断处。猛下一刀
也。虽然要知此喝。殊非偶然。必待因缘时至。而后
施之。方为有益。盖当机被佛处处斥非。至此举拳
相示。三番四次。深锥痛劄。方才吐出能推者三个
卷一 第 453c 页 X16-0453.png
字耳。设若在未推寻时。尚不知何为所推之处。何
名能推之心。而彼时纵与千喝万喝。不惟无益。是
徒惑乱人心也。故知此喝为金刚王宝剑。非同拍
盲禅侣之糊喝乱喝也。正易所谓击蒙利用刑人
用脱桎梏也。然前七番破处。是捣贼之巢穴。今此
一咄。乃斩贼之首级耳。

△二惊索示名。】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至)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此一问一答。以显能推者。非真心也。阿难被佛一
喝。即矍然惊愕。离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
名何等。可见一向惟知有此。今说非心无怪骇。然
既当机欲索其名。故佛直示之曰。此心乃是现前
所对六尘相上。幻妄生起。虚而不实。妄而非真之
妄想心也。由此妄想。惑乱真性。岂可认此以为心
乎。因汝无始。以至今日。误认为心。犹如认贼而为
已子。反弃真子。而不寻觅。所以遗失本来元有常
住真心。弃而不顾。认用妄想。故受生死。如轮展转。
而不休息。是以前云。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者此也。

△三示妄无体(二)一阿难述怖求示。】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至)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此因闻非心之斥。故述惊怖而求示也。所以阿难
历叙生平。而白佛言。我乃佛之宠弟。因有此心。爱
乐佛故。是以出家。则令我出家者。此心也。乃至供
诸佛行一切善事者。皆此心也。纵令谤法退善行
卷一 第 454a 页 X16-0454.png
恶者。亦此心也。是则作善作恶。许多功能。皆是此
心。若如此番。斥为不是心者。我岂无心之人乎。设
果无心。则于土木而无异矣。何谓除此觉知之外。
则更无别心之可得也。云何如来说此为非心耶。
然闻此说。我实惊怖。且不惟我。兼此大众之中。虽
有凡外权小之殊。然皆以此为心。今闻此说。莫不
生疑而怀惑矣。惟愿世尊曲垂方便。大慈大悲。开
示我等。未能悟者。

△二如来安慰显示(二)一慰真许有。】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至)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此许真心有体。以慰其惊疑也。佛见当机。惊疑不
定。故先安慰。而后开导也。无生忍者。谓證此理。则
于三界内外。并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
于一一法。当体如如。而忍可于心。然此心此理。即
不生不灭之真因。亦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之理体
也。众生不能證入于此者。皆由误认前尘。虚妄相
想。故于此忍而不能入。佛将欲破生灭以显寂灭。
故于师子宝座。摩顶安慰而告之言。如来寻常说。
万有诸法。非别所生。唯一真心之所现起。即十法
界中。一切因果。谓之正报。世界微尘。谓之依报。莫
不因此以成其体。故诸世间凡所有者。如山河大
地万象森罗。乃至极微细者。如一草一叶。一缕一
结。诘其根本原由。咸有体性。岂独细而有形者。纵
令大而无形之虚空。亦有虚空之名。豁达之貌。以
卷一 第 454b 页 X16-0454.png
此观之。则世出世法。情与无情。若大若小。凡有一
物。必具一体。何况清净妙净明心。乃为能现世出
世法。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性一切心者。而反自无
体乎。言忍者。以此妙理惟證乃知。亦不能向人吐
露。故曰忍。诘追问也。本体无垢。曰清净。处染不染。
曰妙净。湛寂虚灵。曰明心。物各有性者。犹言物物
一太极也。世物从心现起者。犹言统体一太极也。
斯约第八识。现见相二分。而成世间法也。若依真
心言之。则心如明镜。而十法界依正二报。皆镜中
影像耳。举草叶缕结者。以微小而况粗大也。举虚
空者。以无形而况有形也。而自无体者。正反显之
辞。明所现之物尚各有体。而能现之心岂反自无
体乎。此言真心决定有体也。

△二示妄则无。】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至)其谁修證无生法忍。」

【此正示妄心无体也。盖前世尊示真有体者。是欲
当机直下认取。则千了百当。其如担麻弃金。半点
不移。以故有此执吝者。谓坚执爱吝而不舍也。分
别者。即前能推之心。谓藉缘托尘。以立分别也。觉
观者。即唯识云。寻伺二心所也。令心匇遽。于意言
境粗转名觉。令心匇遽。于意言境细转名观。此二
并用思慧一分为体。故本经云。觉观出思惟者。此
也。智论亦云。觉观虽在一心。二相不具。粗心粗念。
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
卷一 第 454c 页 X16-0454.png
时。名为觉。后声细时。名为观。总而言之。分别觉观。
皆依他假合。如划水印空。随手即灭。了无真实之
体。所了知者。以此六识之现行。皆由六尘以引生。
则尘为能引。而了知为所引。故云所了知性。此正
六识现行也。必为心者。是决定认此分别了知。必
为自心也。然此分别之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
触。以及声法诸尘。种种事业之外。除是毫无亏欠。
别有全性。可也。事业者。谓尘是心所司事业。在营
业之初。曰事。事办之后。名业。上皆纵辞。令其离尘
自有也。然此之妄亦非难辩。如汝现今。承听我法。
此则因我说法之音声。而有汝之分别。设离我声。
则无分别。既是离声。别无自性。岂得谓之为真心
乎。盖法尘有二。一第六意识。逆缘前五尘谢落影
子。为生法尘。二都不外缘。唯是内守幽閒定境。为
灭法尘。在小乘。只知明等生境为六尘。不知暗等
灭境亦属六尘。故佛示云。汝虽纵能息灭六识。一
切现行。分别攀缘。不缘前五尘谢落影子。而但内
守幽閒定境。以为极。则庶不知此仍是过去生法
尘中遗落下的灭尘影事也。然此能守者。制伏之
心。犹为内缘之影所守者。禅定之境。尚属灭尘之
事。均不名真。况汝现前随尘攀缘者。即欲认此以
为真乎。然我今者。亦不勉强教汝所执之者。定非
真心。但要汝肯于自己心。隐微揣度。仔细摩研。看
道毕竟。是真耶妄耶。离尘有体耶无体耶。设若是
卷一 第 455a 页 X16-0455.png
离尘。实有体性。即汝真心若是离尘。原无体性。则
成影事。何真之有。且汝所执之心。是因尘而有者。
则尘体性。原非常住。真不变灭。若能生之尘。既变
灭时。则所生之心亦同变灭。犹之乎龟毛兔角徒
有虚名而无实体者矣。心既变灭。则汝法身亦同
断灭。更使谁去修因。而證无生法忍之果乎。此中
我非敕汝(云云)。是恐当机到此。茫然无措。必至舍
此别图。故教他缓缓揣摩。令其就路还家也。

△二大□知非。】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此明会众知非而莫辩也。自失者。自无可据。失所
守也。以闻息灭六识。犹为尘影。且而揣摩此心。又
似离尘无体故。当时法会。一众茫然。而平日所恃
为心者。至此俱成乌有。犹如贾人自失所宝。况复
理曲辞穷。无从施辩。只得杜口。故云默然。

△三结归其判。】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至)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此结归前取心定判之公案也。以前云。一切众生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自定判之后。遂破诸妄。而
妄既破毕。故仍结归。此如来说法之始终也。九次
第定者。四禅四空及灭受想。谓之九定。从一禅入
一禅。次第而修。名为次第。然前八定。惟是有漏。而
后一定通漏无漏。以从有顶处。游观无漏。能令染
卷一 第 455b 页 X16-0455.png
末那相应之受想。伏而不行。故名灭受想定。三果
圣人能入此定。亦名非学非无学定。以其入定。能
伏第七识俱生我执。故名非学。以出定时。非非想
天一分微细我爱犹存。故名非无学也。由此非非
想爱未断。所以不得漏尽成阿罗汉。是皆由于爱
念不除。所以凡外有分断生死。权小有变易生死。
妄想者。凡外即缘尘分别。小乘犹非想之我爱。大
乘有所知之法爱。正如当机爱佛相好之爱也。不
知此是业识相应根本无明。所以误认此等。以为
真实。纵有多闻。徒增欲漏。是以不能成圣果耳。

△二显所遗真性(二)一当机舍妄求真。】

「阿难闻巳重复悲泪(至)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此悔妄以求真也。当机因闻入灭想定者。心尚非
真。则寻常所用。任运攀缘妄想识心。不辩可知。然
前虽说此想不真。尚未明指何为想心。是以总恋。
今闻纵能灭除六处妄想。攀缘识心。内守幽閒。还
是分别缘影。犹为灭尘事业。则显然明白。以故舍
之而求真也。悲泪者。凡人悟之深者。后皆有悲。如
悟妄而悲久苦。或悟真而悲久失。今则悟能推想
心是妄。故悲泪耳。思惟者。即寻常所打之妄想也
惠者恩赐也。将谓如来是我天伦。必以三昧而见
惠也。岂知彼此不能相代。正如父子上山。各自努
力。不能替代。且我本有常住真心。迷失不知。欲望
如来恩赐。是何异夫贫穷之子。舍其富父。逃往他
卷一 第 455c 页 X16-0455.png
方。转从外人而乞食者耶。今日乃知。说得一丈。不
如行得一尺。虽有多闻。若不明心见性真实修行。
与不闻者。无有异也。如人说食。不可疗饥。终无所
益。二障者。烦恼及所知也。烦恼障者。即见思二惑。
见乃作意分别之惑。即十结使。思乃任运俱生之
惑。即贪嗔痴慢四结使。乃前粗后细。总属我执所
起。能障人天胜妙好事。故名事障。亦名烦恼障。以
烦恼即障。持业释也。所知障者。有二。一取境所知。
谓不达外境惟心。而谓心外实有。有所希取。即分
别法执。二法爱所知。于所修證。不达性空。而生爱
著。即俱生法执。亦前粗后细。总属法执。能障法空
之理。故名理障。然所知二字。原不是障。以障法空
之理。依彼所障之理。以为名耳。故曰所知不是障。
被障障所知。是为能障。所知之障。依主释耳。观此
则知。当机尊者未获初果。可以明矣。以见思未除。
尚为烦恼所障。至所知障。则全然未脱也。寂者。不
动摇也。常者。无生灭也。因佛开示。觉得能推之心。
分别攀缘。实无寂静。起灭虚妄。非能常住。由此方
求寂然常住之真心也。当知此请。比前不同。前云
溺于淫舍。不知所诣。是尚以妄识为心。责已不知
真处。但惟求处而巳。今云二障所缠。不知寂常心
性。方始责已不知真心。而求示之也。穷露者。即贫
穷孤露。而无所覆护也。空有不羁。曰妙。体用朗然。
曰明。智鉴无私。决择分明。为道眼。三昧云正定。然
卷一 第 456a 页 X16-0456.png
此妙心道眼之请正悟。从前心目为咎耳。或问穷
子喻。与法华同乎。答文则固似。义实不同。彼从事
论。此约理明。彼以背佛为舍父。此以迷真为舍父。
故不同耳。

△二如来就妄显真(二)一光表许说。】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至)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此佛先以光相显示。而后许说也。前来放光。表破
妄之相。今此放光。表显真之相也。卐字者。表无漏
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乐。谓有此相者。必受
安乐。然按华严音义。卐字本非是字。因武周长寿
二年。则天权制此字。安于天枢。以佛胸前有纹如
此。名吉祥海云相。此相为吉祥万德之所集成。因
目为万。光从此出。表根本正智也。百千色者。表体
含万德用遍河沙也。十方周遍者。表圆照法界也。
灌诸佛顶者。表上齐诸佛也。旋至大众者。表下等
众生也。正显此光生佛同具。情与无情共一体也。
幢乃摧邪辅正之物。即表破妄显真也。获妙微密
性净明心。以妙字贯下。犹云获妙微密性妙净明
心。盖性即体而心即用也。然体用皆言妙者。乃三
德秘藏。不纵不横。超出权小故也。于真心之体。曰
微密者。谓十地见之。如隔罗縠。故曰微。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故曰密。于真性之用。曰净明者。谓本净
本明也。烦恼不能染故本净。惑障不能蔽故本明。
即妙明心也。清净眼者。对境不杂。称理而观。故名
卷一 第 456b 页 X16-0456.png
清净。此因当机求寂常心性。而佛许以妙微密性。
求妙明心。而许以妙净明心。求开道眼。而许以得
清净眼。可谓请许相应。啐啄同时。逗机之教矣。

△二正显即真(三)一就妄示真(二)一带妄显真(十)
一指见是心(四)一将拳验见。】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至)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此蹑前拳相。以验当机之迷悟也。世尊既为建大
法幢。欲令开发真心道眼。伹不知彼见解何如。故
此将个空拳。连发三问。以验之也。一问。汝先答我。
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二问云何成拳。三
问汝将谁见。而当机一则对曰。光明因清净所生。
二曰。我实眼见。三曰。屈指示人。故有拳相。然清净
生者。即前非欲爱所生也。既曰眼则仍是肉眼。非
清净道眼矣。则尊者病根。宛然犹在故下不得不
十番显示。使即妄而明真也。阎浮檀此云胜金。须
弥南面有此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
置常金中。悉皆失色。佛之身色如之。赩赤燄也。又
传此金方寸。置暗夜。室中照曜如昼。佛身赤𦦨。不
但如金。亦如其光。能破暗也。

△二就拳例见。】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至)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此就拳以例见也。世尊见当机仍然。认眼为见。只
得复就拳头作个比例。而告当机。如来今日且不
与汝谈玄说妙。但将现前实事言之。以告于汝。然
卷一 第 456c 页 X16-0456.png
言不尽意。喻以明之。言有智开悟者。以无智之人。
纵喻难明。故举智者。因喻开悟。譬如我拳。若无我
手。不成我拳。是拳全倚于手矣。若无汝眼。不成汝
见。是见全倚于眼矣。以汝眼根之见。例我手上之
拳。其理其义为均平否。当机至此。只解顺水推船。
不知看风使樯。遂而顺口答言。唯然世尊。既无我
眼。不成我见。犹之既无佛手。不成佛拳。以我之眼。
例佛之拳。其事其义正相类也。似则也。似岂知寂
常心性。例为断灭知见。可不惜哉。

△三引例辩谬。】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至)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此引拳见不齐。以辩其谬例也。故蹑上云。汝言相
类。是义不然。此总斥引例为谬也。盖无手人。拳毕
竟灭矣。彼无眼者。惟是无眼。非见性全无也。汝设
不信。但试于途。就盲人而问之。汝何所见。彼诸盲
人必答汝言。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
义观。彼因无眼。所以前尘自暗。见前尘者未暗。则
盲人之见亦未曾亏欠也。此佛就人赤肉团上。指
出一只金刚眼睛。正谓无明窟里。有个大光明藏。
而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者。此也。岂同妄心离尘
无体者乎。向下正辩其谬。当机因闻前尘自暗。见
何亏损。不达其义。遂反难云。诸盲眼前一无所见。
唯黑暗耳。云何亦名为见耶。故佛告之曰。诸盲无
眼。唯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此二黑相。为有
卷一 第 457a 页 X16-0457.png
别乎。为无别乎。当机则曰。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
彼群盲。二黑较量。无以异也。故佛辩之曰。当知设
若无眼之人。止能见黑。忽然眼中得光。还见前尘
种种物色。而名为眼。能见者。彼暗中人。在黑暗中。
忽得灯光。而见种种物色者。亦应名灯为能见矣。
若灯有能见之用。则灯即是能见之见。自不名之
为灯。又则灯能自观。何关汝之事乎。正显若眼有
能见之用。则眼即是能见之性。不应复名眼矣。此
正辩其迷谬也。

△四结显唯心。】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至)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此明见唯是心也。是故当知。灯乃增上之缘。止能
显色。不能见色。其见色者。是眼而非灯也。则应例
知眼。为增上缘。伹能显色。不能见色。如是见色之
性。是心而非眼也。当机向来。误以为二者。世尊今
日合而为一。所谓离之则俱伤。合之则全美矣。问
见性与心。有何差别。答此中见性。即阿赖耶识见
分。以在眼名见故。即指见性是心也。由阿难一向
执见是眼。不知是心。故反其所执曰。是心非眼。是
心二字。与前非心眼对。正谓前汝能推者非心。今
汝能见者是心。既知能见者是心。即知能见者非
眼。此则向来心知眼见之执。一言了当矣。可谓一
滴水墨两处成龙也。

△二显见不动(三)一叙众望示。】
卷一 第 457b 页 X16-0457.png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至)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此叙众望示者。乃结前以起后也。盖上四句结前。
下四句起后。是言者。即是心非眼之言也。口巳默
然者。盖有所以。一者向来止知有眼。方为有见。无
眼则为无见。今验盲人。睹暗始知。无眼有见。且此
见与眼。殊不相干。二者向来但知见明。方可成见。
见暗不得成见。今例有眼在暗。同于无眼之暗。始
知见暗之时。诚亦是见。三者向来但知。见惟是眼。
不名为心。今观有眼得灯。无眼得眼。皆但显色始
知见。乃是心可知见性。离彼肉眼。别有自体。诚异
能推之心。离尘无体矣。所以向默默之中。研究而
细味也。未开悟者。虽知是心。而尚有疑。未能大开
大悟也。何则。谓我之所求。因前缘心。不寂不常。非
妙非明。故别求常住妙明之心。今佛示我。此见为
心。虽知即心。不识此心。可有妙明寂常之义乎。此
正结前之义也。犹冀者。言此心之义尚未了。然犹
望如来慈悲。更为宣示。以故一心清净。俟佛慈悲。
再施教诲。此起后之义也。

△二辩定客尘(三)一问。】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至)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此佛问客尘者。欲令先悟以导之也。当机前陈二
障所缠。请示心眼。佛故放光。满盘托出。乃至向伊
眼根。指出见性。谓之真心。阿难大众尚未了然。世
尊只得放松拳头。将计就计。令伊向阵那处。去讨
卷一 第 457c 页 X16-0457.png
下落。故云舒兜罗。开轮指而诲大众者。正是放开
一线。令于客尘中识主空耳。鹿园地名。乃古国王
养鹿之园。即世尊初转法轮处也。阿若多此云解。
即佛为憍陈如所印之名也。五比丘者。一阿湿婆。
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利。即摩诃男。四
憍陈如。此云火器。五十力迦叶。此云饮光。前三父
族。后二母族。以佛初出家时。父王遣其侍卫。及佛
先在雪山苦行之时。三人畏苦行者。即舍去。后受
牧女乳糜之供。二人乐苦行者。复舍去。共向鹿园。
别修异道。佛成道五七后。方往度之。三转四谛十
二法轮。陈那最初得解。故名阿若多等五比丘也。
菩提取大乘之果。罗汉取小乘之果。是佛初转法
轮之意。当时所说。客尘之喻。乃喻集谛。反显主空。
乃喻灭谛耳。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此
中客尘。但喻身境及缘身境之心。主空俱喻见性
也。

△二答。】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至)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此陈那述自悟解。以答世尊也。腊长年高。名曰长
老。佛转法轮。五人之中。陈那先悟。佛问解否。答言
巳解。故于大众之中。最先独得解名也。因悟见思
二惑。如客如尘。證得无为。生空涅槃。湛然不动。如
主及空。由是得成圣果。此上标其所悟。下文方述
所解。有二。一解客。即世尊下至名为客义。二解尘。
卷一 第 458a 页 X16-0458.png
即又如下至名为尘义。旅亭即止客舍也。俶即整
义。谓整治行装也。遑即暇义。谓行色忽忽不暇安
住也。攸犹所也。谓主人则无所往也。盖主客正喻
生灭不生灭。俱止五蕴蘧庐也。此行客喻生灭心。
宿食喻见思惑。以见惑易断。见道即断故。如行客
一餐便去。思惑难断。修道方除故。如宿客寝息方
去。俶装前途。喻毕故趋新。出趣入趣。无往主人。喻
常住不动不生灭性。新霁者。雨过初晴也。清阳者。
清晨之朝阳也。隙即孔缝也。空中尘相者。即映日
飞扬。微细浮埃也。此以尘喻尘沙无明。言其幽隐
微细故。如入隙之尘。然此客尘之喻。有通有别。通
则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二惑。随境生灭。非真
常性。皆为客义。以其染污妙明。浊乱性空。均为尘
义。别则客喻分别之粗。尘喻俱生之细。分别犹旅
亭之客。去之犹易。俱生如幽隙之尘。拂之实难。此
由当机求示寂常。故借客尘。发明主空。令识寂然
常住之心也。

△三印。】

「佛言如是。」

【此印可也。以客尘之体生灭。烦扰主人及空。寂然
不动。其义如是。诚为不谬。盖佛之意。止欲陈那发
明客尘主空。生灭动静。诱引当机。闻而生信。识得
眼中见性。常住寂然。身境动摇而巳。今此分析。正
合佛心。故印可曰如是。
卷一 第 458b 页 X16-0458.png

△三正显不动(三)一对外境以显不动。】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至)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此以佛手为外境。以显见性之不动也。因上陈那
自述。客尘主空。则动静明矣。如来要令当机即生
灭客尘。荐取不动主空。故于众中。以手开合。辩问
之曰。汝今何见当机。直对之曰。我见如来轮掌在
众一开一合。世尊即追之曰。汝言见手开合。为是
我手有开合耶。为复汝见有开合耶。当机对言。佛
之宝手。自开自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如来至此。
见当机似悟非悟。故极力提拔曰。汝看动者是谁。
而静者又是谁。如此等语。正要尊者直下承当。了
得客处即主。尘处即空。即动即静。即妄即真。柰何
尊者只向拳头巴掌上作活计。以致心境。打成两
橛。客主堕在二边。殊为可惜。唯言佛手动而不住。
而我见性尚无有静。何得有动。不过佛手动而无
住。谁谓我之见性。为住与无住耶。此正当机悟见
性为住而不动矣。须知当机此见性二字。在世尊
口角边。荐得动静二字。向陈那脚根下检来。虽然
未得大彻大悟。较之从前。认浮根为能见。以暗相
为不见。又稍窥一斑矣。故佛许之曰。如是百宝者。
贵重之称。轮掌者佛之手足。中心各有千辐轮相。
盖世尊三度以手示人者。各有所表。初番握拳。表
欲破妄明真。次则舒手以显真非是妄。此番或开
或合。正表真妄分明。将显真妄互融也。所谓理之
卷一 第 458c 页 X16-0458.png
难知。圣人必示之。以相者此也。

△二就内根以显不动。】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至)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此以当机头为内根。以辩见性之不动也。因上对
外境而辩动静。恐有内外之分。以故如来从掌飞
光于其左右。令伊顾盻。即就内根而问之曰。汝头
今日因何摇动。尊者对言。我见宝光来其左右。故
左右观头自动耳。当机才说头自摇动。则早巳谬
矣。若头能自动。与眼能自见。有何异乎。且死人亦
有头在。可能动否。然世尊亦不理会。暂松一著。但
追之曰。汝盻佛光。左右头动。为汝头动耶。为汝见
动耶。当机即对之云。我头自动。而我之见。尚且无
动。何得有止。不过头自动摇。谁谓我之见性。为动
摇与不动摇乎。盖上文境动见静。而人易辩。此在
一身。说头自动而见不动。人实难辩。而我如来因
其所言。亦当故印之。曰如是。盖世尊令陈如。述客
尘二字。是欲当机识取客尘。不外主空。则能事毕
矣。孰知到此但。解客尘与主空。有动静之殊。不知
光摇头动。皆自心动。所以辜负瞿昙不少。

△三贵明知故认妄动。】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此责当机。明知不动。故认妄动。复有众生者。此隐
指阿难等也。既以摇动者。名之为尘。宜知尘不离
空。既以不住者。名之。为客。当知客处有主。汝等大
卷一 第 459a 页 X16-0459.png
众。但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便可就客而识
主矣。且又汝等但观于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理
宜即尘而见空焉。云何汝等至于今日。既以行动
者。知为客身。何不认取常住之主。既以摇动者。知
为尘境。仍还迷失寂然之空。总之不达一心。所以
在此根境法中。从生之始。洎死之终。念念执此。生
灭妄想。认以为心。而反遗失。不生不灭。常住真性。
岂非冠履倒置。颠倒行事而何哉。由其性心失真。
自必认物为巳。所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
影。为自心相。以故当机性之失真。则认浮根为能
见。心之失真。反执能推为自心。是皆认物为巳之
明證也。是中者。即此妄身妄境二者之中也。自取
者。以此轮回流转。非天造地。设亦非人与皆自取
之。怪得阿谁。】

大佛顶首楞严经宝镜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