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282a 页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九
京都拈华寺贤宗后学达天通理敬述
嗣法门人(兴宗祖旺誊清怀仁祖毓较字)

【二四禅天(温陵曰。前明六天。虽离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上。明十八天。虽
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巳离欲染。故亦通号四禅。为巳离散动故。正脉云。前天形
虽出动。心迹尚交。足知此上绝无女人。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睡。三欲俱忘。稍涉饥倦。即入禅定。出
定则饱满精明。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巳离粗重身心矣。略分四重。各有本定。详分胜劣。则有十八)二。

一历明诸天。二结属色界。
初四。
一初禅三
天。二二禅三天。三三禅三天。四四禅九天。
初二。

一别明。二总结。
初三。
一梵众天。二梵辅天。
三大梵天。
初。】

「阿难。世间一切所脩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
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
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世间仍指欲界。以色界众生亦从欲界中修故。一
切所脩心人。谓泛指一切所有修行人也。言脩心
卷九 第 282b 页 X16-0282.png
者。原其本意言之。盖本意原为脩心。但以不得其
法。误入天趣耳。禅那。此云静虑。谓由静而虑。脩心
者。首应依之。今云不假者。正见其不得法也。无有
智慧者。不能得大开悟。从性起脩。但能执身者。唯
依事相修习。严持禁戒。初则以执持力。不行淫欲。
但未能无心。次则若行若坐。想念俱无。则并心亦
亡。后则爱染不生。无留欲界。则上界因成。因成而
果自随心。故应其离欲之念而身为梵侣。巳超欲
天。未及梵辅。故称梵众。正脉云。即梵世庶民也。

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
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蹑前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故曰欲习既除。谓欲界
淫习既巳伏除也。蹑前是人应念身为梵侣。故曰
离欲心现。谓离欲净心巳得现前也。自是不假执
持。能合梵律仪则。故曰爱乐随顺。言爱乐者。无勉
行之苦。随顺者。有安行之乐。而梵辅之因成矣。因
成果遂。故曰是人应时能行梵德。言应时者。显是
本天转升。非同前天。离下生上。犹待异时也。梵行
成就。即名为德。上辅下化。即名为行。巳超梵众。未
及大梵。故称梵辅。正脉云。既辅化即天臣矣。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无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
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卷九 第 282c 页 X16-0282.png

【蹑前爱乐随顺。故曰身心妙圆。以爱乐则心无拘。
随顺则身无局。无拘无局。故以妙圆称之。蹑前能
行梵德。故曰威仪不缺。以既曰能行。则行住坐卧
之间。有威可畏。有仪可仰。故以不缺称之。威仪尚
且不缺。禁戒自然清净。至此天则不唯清净。且加
以明悟。谓知持知犯知开知遮也。既能知持知犯。
知开知遮。自能处断重轻。昭示赏罚。而成大梵因
矣。因成果转。故应时能统梵众。位超梵辅。故称为
大。梵众所尊。故称为王。按初禅覆四天下。而梵王
自应各有分封。今就其德位相等名为一类。然既
称为王。仍名为天者。为拣馀趣。如人王。亦名为人
故。别名竟。
二总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脩真三
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此三称胜流者。以身胜乐胜。超下界故。一切苦恼。
指下界粗重极苦。依未到定。发初禅色时巳离此
等苦恼。况初禅有觉有观。岂更能逼。故直曰不能。
前云不假禅那。故非正脩。又云无有智慧。故非真
三摩地。唯于持戒清净心中。欲界诸漏所不能动。
盖即以此不动义故。名为初禅。具有五支功德。谓
觉观喜乐一心也。九地中名离生喜乐地。谓离下
界苦恼等诸不善法。生初禅喜乐等诸善法故。初
禅三天竟。
二二禅三天二。
一别明。二总结。

初三。
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
初。】
卷九 第 283a 页 X16-0283.png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
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其次梵天者。谓其次二禅天。本从初禅梵天中来
也。盖由梵天中统摄梵人所致。圆满梵行者。统摄
既久。化他功深。而自行益纯故。澄心不动者。梵行
既圆。净心力固。而禅定益著故。禅定益著。少光之
因成矣。因成果就。故曰寂湛生光。谓寂然不动而
湛然澄清。内外皎洁而身心光耀也。正以其局在
身心。未及远映。故以少光名之。
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
名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者。谓依于前天。定力转增。身光心光。展
转相然。如以火传火。炽然盛发也。既炽然盛发。则
照耀无尽。而无量光之胜因成矣。因胜果迁。故曰
映十方界。遍成琉璃。谓所依依报。亦同正报身心。
内外明彻而净无瑕秽故。真际曰。映十方界者。约
其定光。随所受用。东西南北等言之。据此则所称
十方界者。乃指二禅中之十方界也。或指小千亦
可。以二禅天覆小千界故。结名无量光者。对前有
量言之。又前天光明此天能量。此天光明前天无
能量故。
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
名光音天。」

【受教者。吸取法义。施教者。执持音声。惟依圆满光
卷九 第 283b 页 X16-0283.png
明。盖此天即以圆满光明成就教体。如净名云。或
有佛国。以光明而作佛事。可以例此。按古德引诸
经论。多言二禅以上。无语言法。唯资中沇师而说
恐未必然。又法华亦云。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
言语之音声。悉皆得闻之。是知古德所引无语言
者。但无舌辨之语言。以语言由于光发。如后云圆
光成音是也。发化者。依于圆光。发宣化理。清净者。
自然成教。无作无为。由斯所以应用无尽而为二
禅中最胜报矣。结名光音者。即以其圆光成音言
之。别明竟。
二总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脩真三
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巳伏名为二禅。」

【此三称胜流者。不惟胜于欲界。兼复胜于初禅。以
后后转胜故。一切忧悬。指初禅微苦。以初禅乍离
欲苦。恐其复坠。忧愁悬挂。时时以觉观拒之。今至
二禅。离欲渐远。恐坠心息。故忧悬不逼。而入无觉
无观境矣。虽无觉无观。依然属于有漏。故亦非正
修真三摩地。粗漏即初禅中爱。虽不能断。而于二
禅清净心中无所由起。故曰巳伏。据此则巳超初
禅。未及三禅。故以二禅名之。具有四支功德。谓内
净喜乐一心也。九地中名定生喜乐地。以定胜初
禅有觉有观带忧悬之喜乐。生获二禅无觉无观
纯内净之喜乐故。二禅三天竟。
三三禅三天二。

一别明。二总结。
初三。
一少净天。二无量净
卷九 第 283c 页 X16-0283.png
天。三遍净天。
初。】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
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如是天人。仍指前之光音。蹑前吸持圆光。成就教
体。故云圆光成音。谓圆满光明。成就音声而为教
体也。蹑前发化清净。应用无尽。故曰披音露妙。谓
披发音声。显露化理而成妙用也。按初禅离动求
静。二禅依静现动。虽依静现动。动时未免违静。发
行犹粗。今至此天。定力转深。动不违静。故曰发成
精行。据此则动静双亡。是曰寂灭。寂灭之乐。妙胜
于前。但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耳。结名少净者。谓寂
灭名净。以境纯故。乍通名少。以量局故。又对前名
净。对后名少也。
二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
名无量净天。」

【前天虽通寂灭。但以净境未亡。是尚为净之所局。
乃有量之净。今至此天。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曰
净空现前。既净空现前。以空引净。净与空发。等太
虚而为量。故云引发无际。谓以空引发之净。则无
际也。净既无际。自觉现前身心。如太虚之一尘。无
累无拘。故曰轻曰安。拣前初通寂灭。故云成也。结
名无量净者。即约其净境无际言之。又前天净境
此天能量。此天净境前天无能量故。
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卷九 第 284a 页 X16-0284.png
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天虽净境无际。而依正犹未尽亡。以既有身心。
即有世界故。既有身心世界。是净虽无量。而未极
圆遍。今至此天。定力转深。乃并诸身心世界。泯同
一体。荡然无杂。故曰一切圆净。净德者纯净之德。
既巳圆遍。故曰成就。有漏之乐。至此巳极。自觉殊
胜可托。故曰胜托现前。不知尚属有漏。趣住不舍。
故云归寂灭乐。若合前二分胜劣者。初则始通。如
得路。次则方成。如入门。今则巳圆。如升堂入堂。浅
深历然可别。结名遍净者。即约其净境圆遍言之。
(问。欲界六天。按三摩文中。颇似道场严戒。按禅那文中。颇似二渐刳性。自入色界以来。历谈至此。按三摩
中。颇似道场定慧。按禅那中。颇似历位深脩。况涅槃亦翻寂灭。而结尽亦曰寂灭现前。何此之寂灭。与彼
胜劣天渊。请示深故。以防错修。答。善哉问也。愚正欲言。按前佛示三摩文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
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是知正脩之人。必先发菩提心。依真三昧。用不生
灭心。如巧金师。欲祀上帝。依善好炉锤。用金作器。初作即贵。作成更为尊器。结尽所谓寂灭现前。涅槃所
以翻为寂灭是也。今前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是不发菩提心也。又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是不依真三
昧也。况生天之因始于纯想。是不以不生灭心而用生灭心也。如拙庖人。欲饱田夫。以破漏釜灶。用砂作
饭。初作原非饭本。尘劫只名热砂。初禅中所谓明悟。三禅中所谓寂灭是也。识此深故。自无错修。问。前途
既错。如何改修。答。福爱天中有二岐路。若从广果。上历不还。超空穷空。二皆不失正果。则向修不无少益。
若无想。穷空不归。迷漏便入轮转。则巳往俱系徒劳。此改修善不善之辨也。问。此之世界身心。一切圆净。
与我空法空何别。答。二空因悟而證。二净由想而伏。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辨)别明竟。

二总结。】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
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卷九 第 284b 页 X16-0284.png

【此三胜流。又胜于前可知。初则始通曰随顺。如得
路无乖违也。次则方成曰安隐。如入门无险难也。
三则巳圆曰得乐。如升堂入室。住持常受用也。又
随顺云大者。拣光音发行未精。巳小随顺而非大
故。安隐曰身心者。拣少净初通寂灭。身虽巳安而
心犹未隐故。得乐云无量者。拣无量净非真无量。
而乐犹可量故。遍净之乐。无能拣者。故通拣以非
正非真也。虽非正非真。而世乐巳极。故曰安隐心
中欢喜毕具。安隐心即三禅心也。初禅二禅。离障
增胜。故曰清净心。三禅得乐增胜。故曰安隐心。又
初禅离欲界苦恼故喜。二禅离初禅忧悬故喜。至
第三禅。于彼二喜亦无。但见其乐。故曰安隐。虽但
见其乐。而安隐心中亦有自谕之欢。莫壮之喜。要
非人所能知。故特表其为欢喜毕具。显乐妙也。二
禅之上。四禅之下。得三禅名。具有五支功德。谓舍
念智乐一心也。九地中名离喜妙乐地。以离前二
禅对苦对忧粗相易见之浮喜。得第三禅自安自
隐细相难知之妙乐故。三禅三天竟。

四四禅九天(温陵曰。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
开。此外复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但以同入舍禅。故于舍心同分中立安居处)二。

凡外四天。二不还五天。
初二。
一别明。二总结。

初四。
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无想
天。
初。】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巳尽。乐非常住久必
卷九 第 284c 页 X16-0284.png
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
一类名福生天。」

【复次天人。虽指四禅。叙因元从三禅中来。初禅巳
离苦恼。二禅又离忧悬。故云不逼身心。初禅诸漏
不动。二禅粗漏巳伏。故曰苦因巳尽。显三禅中惟
有妙乐及细漏也(上云胜托现前。即是妙乐。归寂灭乐。即是细漏)乐非常
住等者。谓定力转深。又觉三禅之乐。亦非常住。福
业尽时。久必坏生。由是于离苦住乐二心。以并伏
除。故曰俱时顿舍。正以二心俱舍。名粗重相灭。以
二心相待。即粗重相故。净福性生者。舍心不动。即
净福性。此定暂发。即名为生故。结名福生者。盖即
以净福性生为名。
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上虽苦乐二心。俱时顿舍。未免有能有所。是舍心
犹有限碍。至此天舍定益深。能所相忘。故曰舍心
圆融。于此圆融舍心。了了分明。名曰胜解。印持此
心。不令能所复萌于念。名曰清净。福无二句。言既
舍心圆融。无限无碍。而所感净福。自应无有遮限。
据此则较胜于前。净福方生明矣。言既胜解清净。
自应于此无遮福中。不住不著。故曰得妙随顺。妙
善也。谓于后广果。巳能善巧随顺修习故也。穷未
来际者。谓穷究舍心。未来至何边际。非是工夫能
穷至尽未来际。不可以辞害意耳。又此天正果。惟
卷九 第 285a 页 X16-0285.png
是净福无遮。而得妙随顺。又是广果方便。若穷未
来际。更是无想方便。所以下言此天有二岐路也。
结名福爱者。有二义。一净福无遮。可爱乐故。二巳
得净福无遮。福爱广果胜妙故。
三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
德圆明修證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初总标二岐。从是天中者。谓从是福爱天中。有二
岐路者。谓上去之路有二岐也。
○若于下先明广
果。若于先心者。先心即指前天圆融舍心。胜解清
净。故云无量净光。以胜解即是智慧光故。福德圆
明者。谓清净福德。圆满明净。即前福无遮义。修之
一字。即前得妙随顺。此蹑前天为此天之因。證之
一字。乃是此天之果。谓深證舍禅。净福益胜故。(问。净
福胜前其相云何。答。前天如宝月离云。初得圆满明净。此天如寒光无际。万方一时俱照。盖前方备体。此
则显用也)爱乐此福名曰而住。岂知非是无为。终有轮
转。福业既尽。从此便坠。譬如登山。巳到绝顶。无久
住理。若无乘虚之力。自应就道而下。前功尽废。殊
可怜悯。结名广果者。清凉云。异生善果。此最广故。
所有功德。胜下天故。
四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
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
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
名无想天。」

【若于先心者。先心二字。与前科不同。前科惟蹑福
卷九 第 285b 页 X16-0285.png
爱。此则兼蹑福生。以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故
云双厌苦乐。福爱福无遮中得妙随顺。故云精研
舍心。谓脩习舍定也。修习舍定。勤勇无间。故曰相
续不断。不欲修證而住。故云圆穷舍道。谓必欲穷
究舍心未来至何边际。福爱天中所谓穷未来际
是也。舍而云道者。盖即以舍心为涅槃道故。然既
圆穷舍道。必须先伏五识。故曰身心俱灭。身心者。
身家之心。意含前五识。以眼耳鼻舌皆属身分故。
五识既眠。外缘不行。六识未伏。内心犹动。于是进
伏六识。令其缘虑不动。故曰心虑灰凝。灰灭也。凝
不动也。然虽曰灰曰凝。但如蛰虫冰鱼。非是真断。
以细想犹存故。此即无想之果。而言经五百劫者。
定力摄持。经如许时。报形不坏故。五百劫后。依旧
轮转。故次下即出其轮转之故。生灭为因者。强制
识心。令其灰凝。是不知妄本而错修也。不能发明
不生灭性者。迷失根性。违远圆通。是不知真本而
乱习也。错乱修习。由此所以不出轮回。初半劫灭
者。谓初生此天。宿定暂坏。半劫渐灭想心。宿定乃
成故。后半劫生者。谓后将报终。现定未失。半劫渐
生想心。现定仍坏故。既有成有坏。虽中经四百九
十九劫不过如重睡人。眠熟床枕。至若不起灭定。
现诸威仪。彼又乌能知哉。结名无想天者。谓依于
舍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想灭为首
故。别明竟。
二总结。】
卷九 第 285c 页 X16-0285.png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
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俱称胜流者。并超下地故。一切世间。通指欲界巳
来。以至第三禅也。欲界苦乐俱粗。初禅二禅苦乐
渐细。率皆苦乐相间。至三禅则纯乐无苦。四禅则
乐亦不受。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如石压草。似
冰夹鱼。故非无为真不动地。又不动有四。一四禅
不动。二小乘不动。三大乘权教不动。四一乘实教
不动。今云非无为者。通拣后三。以小乘有三无为。
大乘权教有六无为。一乘实教有一无为。皆有不
动义故。而云非真不动者。唯拣后一。以前二虽是
无为。犹是似不动。非真不动故。是知四禅舍定。强
伏粗识。正是有为。纵许不动。尚不及于小乘。况夫
大乘及于一乘。名同义别。不可不辨。有所得心。即
修习四禅心也。计为真实。期其必得。名有所得。正
显其是有为心故。功用纯熟。不假免强。任运伏识。
任运成定。正显其有不动义故。居三禅上。名为四
禅。而有四支功德。谓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也。
九地中名舍念清净地。谓舍三禅乐。不生悔心。念
四禅清净。作證住故。正脉云。初禅共戒。戒德增上。
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
俱。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
别也。凡外四天竟。
二不还五天(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
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次起有漏。后起无漏。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净虑者。定慧均等之谓。
卷九 第 286a 页 X16-0286.png
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杂修静虑。答。为生净居天故。为受现法乐故。为遮思烦恼故。问。以何
义故名为净居。答。离欲圣人。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如
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今云不还者。的指三果人住
故)三。
一出由标居。二指果显异。三结示胜妙
初。】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
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
居处。」

【此中者。即指四禅天中。复有者。除前复有五天。俱
以不还称者。谓巳生此天。不复还来欲界生故。下
界即指欲界。习气即指思惑。与生俱生。故以习气
名之。习气难除。分九品断。断前六品尽。證二果。后
三品尽。證三果。共润七番生死。谓七生天上。七返
人间。方乃断尽。所谓独也二。共也二。独也一。共也
一。独也半。共也半也。俱时灭尽者。谓俱于欲界时
灭尽。显欲界中无润生惑矣。苦乐双亡者。谓于初
禅二禅。苦乐相间。及三禅纯乐。以并俱亡。以于那
含向中。七生天上时。色界初三地思。先以断尽。而
初二三禅。亦无润生惑矣。既于下地。都无润生之
惑。纵拟再生。无因可托。故云下无卜居。卜拟占也。
既下无卜居。宜生四禅。且苦乐双亡。进契舍心。故
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然安立虽在同分。而
杂修静虑应另有别业之境。观后文四禅四王。独
有钦闻等。巳可见矣。
二指果显异五。
一无烦
卷九 第 286b 页 X16-0286.png
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

初。】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此天于杂脩五品中应属下品。出由中言苦乐双
亡。此云苦乐两灭。两灭即双亡义也。斗心即能灭
之心。灭苦灭乐。二心相胜。有斗义故。并此亦无。故
曰不交。谓不交斗也。熏蒸燥热曰烦。如火被覆。不
得发泄之象。设有斗心。不得发泄。其状如之。然亦
不交。故以无烦名之。
二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中品。斗心发动曰机。收
摄不交曰括。唯馀一念。故曰独行。研交无地者。言
一念若存。虽曰不交。终有交时。则一念正相交之
地也。若更以杂脩静虑。研究此念了不可得。则不
唯无交。即欲交亦无地矣。煨熥遗煖曰热。如火巳
除。炉尚可炙之象。斗机巳括。一念独行。其状如之。
今既研交无地。是一念亦不可得。故以无热为名。
三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
名善见天。」

【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上品。前天研交无地。定
深慧明。至此天天眼顿发。故得十方世界妙见圆
澄。正脉云。十方世界。即指一大千量也。灌顶云。报
与四禅同分。天眼亦同四禅。见通大千总相。愚谓
卷九 第 286c 页 X16-0286.png
此是定发。恐非四禅报得所及。观下妙之一字可
见。言妙见者。天眼胜妙。踰四禅也。圆澄者。圆遍澄
凝。用益周而体益净故。尘象即是外境。沉垢即是
内影。言更无者。谓外境不能碍其圆。内影不能扰
其澄也。用周体净。澄圆无碍。故以善见名之。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天于杂脩五品中应属上胜品。前天妙见圆澄。
用周体净。故曰精见现前。谓精妙之见。巳现前也。
至此天则陶铸无碍。谓随其所见。遍现神足。成就
化机。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模金作像。心之
所至。手之所到。任运成就。得自在故。结名善现者。
即取其神足无碍之义。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
天。」

【此天于杂脩五品中应属上极品。上二天天眼神
足。虽皆于境无碍。但由通力所得。境实未空。至此
天乃以析观而究竟之。几微也。言究竟者。谓修此
观时。初以假想。析三千界地为七分。次以七分。分
分转析为七。如是展转分析。名曰究竟。至于微尘
名曰群几。群几犹众微也。虽至众微。犹有微碍。其
次又以七分分之。则成极微。若更析极微。则成邻
虚。名为穷诸色性。以色相体性。至此尽故。若更析
邻虚。则实空性。故曰穷色性性。上性字指色体。下
卷九 第 287a 页 X16-0287.png
性字指空体。谓穷尽色性。至于虚空性也。又色依
空现。空性即色性之性故。至此虽身相未泯。而境
界全空。故云入无边际。无边际谓空处边际也。空
处边际。即是色界极顶。故以色。究竟名之。俱舍云。
从此向上。无复所居。此处最高。名色究竟。约本经
亦可言于诸色性。究竟穷研。以因立果名也。总上
指果显异竟。
三结示胜妙。】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
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
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初正以结示。此不还天。总指上之五天。彼诸四禅。
总指前之四地。四位天王者。初禅大梵。二禅光音。
三禅遍净。四禅广果也。按唯识论。二禅以上。不分
王臣。今通称天王者。以王有三义。一统摄义。统摄
梵众及梵辅故。大梵是也。二自在义。于本天中得
自在故。光音遍净是也。三尊胜义。于诸天中最尊
胜故。广果是也。初一如世主称人王。实有君臣。次
二如菩萨名药王。后一如世尊号法王。不必定以
君臣论也。若取舍心同分。则彼诸四禅。亦可别指
第四。而四位天王。即指凡三外一。首二自在。广果
尊。无想胜。皆可以王称故。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
略有三异。一惑有伏断异。谓四禅伏惑。不还断惑。
二禅分染净异。谓四禅有漏。不还无漏。三位别凡
圣异。谓四禅为凡。不还为圣。彼此悬隔。故唯钦仰
卷九 第 287b 页 X16-0287.png
其德。闻称其名。至于依正受用。不惟不知。亦复不
见。其胜妙之义巳自可见。
○如今下取例显明。世
间为众生同分。例第四禅为舍心同分。(于上二义中。此取后
义。若取前义。应云例四禅为色天同分)旷野无人。深山绝域。皆罗汉
别境。故云圣道场地。虽属罗汉别境。亦在世间之
内。例不还为三果别业。亦在舍心同分中故。罗汉
住持者。如入大乘论云。宾头卢等十六罗汉。散在
诸山海中。例三果圣人。杂脩五品静虑。寄居五不
还中。世间粗人者。无出世心及细妙行。例四禅四
王。无断惑心。不脩无漏禅定。所不能见者。圣凡相
隔。例四王之与不还。独有钦闻不能知见。以能例
所。而胜妙之义。益为显明。历明诸天竟。

二结属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巳还名为
色界。」

【独行者。绝配偶。无交者。离情欲。显巳超欲界。未尽
形。有色质。未尽累。馀上思。显不及空处。自此巳还
者。从不还至梵众。该两楹中间天也。名为色界者。
业果色定果色二俱有故。通结四禅天竟。

三四空天(四皆言空者。无业果色故)二。
一顿超四空。二渐穷
四空。
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难
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卷九 第 287c 页 X16-0287.png

【初总标二岐。从是有顶。即指色究竟天。以其居有
色顶。故名有顶。上邻空界。故曰色边际中。有二岐
路者。上进之路有二岐也。良以福爱天中。有二岐
路。一广果。二无想。广果天中。复有住与不住。若作
證而住。则报尽仍坠。若不作證。则杂修静虑以入
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复分利钝。利者于无烦天中。
断四禅思。无热以至究竟。断四空思。从究竟天。则
顿超四空而證阿罗汉果。以根利故。回心脩大。此
一岐也。若钝根者。于五不还中。惟断四禅残思。尚
馀三十六思。须待四空中断。于是从色究竟。渐穷
四空断四地思。成阿罗汉。以根钝故。不知回心。此
又一岐也。故曰从是复有二种岐路。
○若于下先
明顿超。舍心仍指四禅。四禅苦乐双亡。名为舍心。
发明三句乃指无烦等五天。无烦斗心不交。无热
研交无地。是智慧渐发。善见妙见圆澄。是智慧始
明。善现陶铸无碍。是慧光始圆。色究竟穷色性性。
是慧光始通。巳尽空界三十六思。上地无润生之
惑。故自此便出尘界。离分段生。證偏空理。故曰成
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脩大因。故云入菩萨乘。
既巳入菩萨乘。则是回小乘心。向大乘果。但据迹
犹在声闻。故仍称罗汉。而以大字拣之。

二渐穷四空。
(初厌色依空名空处。二厌空依识名识处。二色空识灭。而依识性。名无所
有处。四灭穷识性。不得真灭。名非非想处。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亦名无色界也。此复有二。一从福爱分
岐。由广果而转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二从福爱分岐。不由广果。缘无想而直入。渐穷如夷路而长。直入
卷九 第 288a 页 X16-0288.png
如险路而近。今约渐穷者言之。无想直入。至后总结自见)二。
一别明四天。二
总结两类。
初四。
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
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
初。】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
名为空处。」

【若在舍心。远指福爱言之。言福爱虽舍心圆融。胜
解清净。依然未出舍心。故云在也。舍厌成就者。谓
依此舍厌之心。成就广果乃至色究竟天诸胜报
也。色究竟天。虽巳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其奈未尽
形累。故犹自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者。华严云。超一
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
空无边处(清凉释云。超色想者。超可见有对色。谓眼所见色。灭有对想者。耳鼻舌身和合
想灭故。此灭不可见有对色。谓耳等四根。所对声等四尘。不念种种想者。不念意识和合想故。意识分别
一切法。故说名种种。此灭不可见无对色。谓意所缘法。入无边虚空者。三色想绝。则入空理。廓尔无边。智
论义亦同此。但文有少异耳)然此固是销碍入空。乃泛约一切
脩空定者言之。今此既从色究竟来。似不必更销
外色。以彼业巳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唯觉有身为
碍。若销碍者。只须仍用析观。分析此身以至于无。
则是入空。况前既能以此空界。今仍以此空身。岂
不更易。盖同一空处。而脩法不同。勿拘泥也。名为
空处者。以身界俱空。惟觉虚空无边。为识所依。所
谓厌色依空是也。
二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
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卷九 第 288b 页 X16-0288.png

【有顶巳销界碍。空处又销身碍。故云诸碍既销。显
唯有空存也。今以缘空无边。令心散漫。乃作意欲
忘。久久定成。并前无碍之无(无字宜作空字)亦复俱灭。显
惟有识存也。其中者。即指所存识中唯留赖耶等。
显六识巳灭也。言六识乃托尘似有。离尘实无。今
既色空俱灭。六识无托。巳与之而灭故。阿赖耶识
但是带言。其意为显末那。言末那以赖耶为体。唯
有赖耶。方能保全。今所留者。乃阿赖耶识所保全
之末那。而又言半分微细者。以末那外缘六识。行
相粗显。内缘八识。行相微细。今六识既灭。则外缘
六识半分之粗显者巳灭。故所留者。唯内缘八识
半分之微细者也。是知此之识定。唯以末那为能
缘心。赖耶为所缘境耳。按古德半分微细之解。种
种异说。各有所据。今则唯据本经。不必强同。一音
异解。亦不必辨。名为识处者。色空俱灭。唯觉识心
无边。所谓厌空依识是也。
三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
名无所有处。」

【空处亡色。识处亡空。故曰空色既亡。显唯有识也。
识心都灭者。不唯六识及末那粗分不行。乃并彼
末那细分亦复俱灭。以前天唯留末那细分。今复
厌其恒审思量。作意欲灭。久久定成。思量都尽。显
唯有赖耶独存。但赖耶无有分别。唯觉十方寂然。
杳杳冥冥。向去不知是何境界。故曰迥无攸往。攸
卷九 第 288c 页 X16-0288.png
犹所也。合辙云。老庄呼为混成。外道执为冥谛。尽
在于此。名无所有处者。色亡空亡。末那亦亡。唯存
赖耶无分别性。故无所有。所谓色空识灭而依识
性是也。
四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
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即指赖耶。性者根本义。以赖耶为诸识本故。
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
跃而转生。是知空处亡色。识处亡空。略似于境界
风息。无所有处。识心都尽。略似于识浪不腾。但以
法执俱在。我执暂伏。唯以灭定穷研。如入室避风。
似引水观浪。风实不息而浪犹正跃。所以不见本
识。唯觉十方寂然。迥无攸往。今云识性不动者。言
寂无攸往。正是识性不动之境。藏海常住之源。奈
为二执所障。不能荐取。亦唯略似而巳。错乱修习。
不可不辨。以灭穷研者。因不能于识性不动处。荐
取藏海常住。仍复以灭定穷研。欲灭本识。识实不
灭。唯觉灭定益深。是为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其犹
患目羞明。以障覆灯。灯实不灭。惟见障外无明。是
非非想因成矣。识实不灭。而为灭定所障。故如存
不存。虽为灭定所障。而识实不灭。故若尽非尽。是
非非想果现矣。名为非想非非想处者。如障覆灯。
障外不见。以障外不见。故作非想。以灭障识。亦复
如是。如障微开。灯明微露。以灯明微露。故作非非
卷九 第 289a 页 X16-0289.png
想。灭定稍亏。亦复如是。所谓灭穷识性。不得真灭
是也。别明四天竟。
二总结两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

○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
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
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初总结非真。此等者。总指四空天也。正脉云。初天
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
性令尽。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双空。故总
为穷空。不尽空理者。有二义。一不达法空。下文圣
道穷者是也。二我空未极。下文外道穷者是也。

从不下依来分岐。即分为二。初超轮一类。谓始从
福爱分岐。由广果而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四空。
今略其远因。故唯言从不还天。初果即入圣流。今
约三果。故曰圣道穷者。以根钝故。不还天中。唯断
四禅残思。今于四空天中。以穷空力渐断三十六
思。證我空理。成阿罗汉。而名不回心者。盖以其沉
空滞寂。不思度生。对前顿超一类。名为钝也。
○若
从下入轮一类。谓始自福爱分岐。不由广果。便入
无想。非正道故。名为诸外道天。此复有二。一非果
计果。报尽便入轮转。二不自作證。穷空直入空界。
以于无想天中。身心俱灭。心虑灰凝。其奈初半劫
灭。后半劫生。灭时似无。生时还有。以还有故。厌离
无想。脩空界定。直入空处。以至非非想处。作證而
住。故曰不归。但以迷于有漏。不知断惑。无闻圣道。
卷九 第 289b 页 X16-0289.png
不求真證。断證既无。定坏还堕。故云便入轮转。所
谓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也。然此以上四天。经
论异说。诸家广引。多约不论何界何人。但修何定。
即得何果。今既皆顺序而谈。承前起后。与诸家所
引。不得全同。故今疏唯就本经解释。不能一一附
会诸说。盖恐多岐亡羊。赐览高贤。幸垂原谅。通结
以前别分胜劣竟。
二总斥迷沦三。
一依空界
结显前天。二即空界结显后无。三出迷真斥以妄
沦。
初。】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
入轮。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
向圣伦所脩行路。」

【初天人入轮。是诸天上者。指空天以上。所说色界
及欲界天也。上字宜作前字。因译字少混。遂致古
德欲将此科移于下科之后。各各天人者。指二界
天民。则是凡夫者。除不还天。以不还是圣人天故。
业果酬答者。以既是凡夫。则是有漏业果。纵获胜
福。不过酬答前因。天福受尽。还生人间。故曰答尽
入轮。如永嘉所喻仰箭射空势尽还坠是也。
○彼
之下天王向圣。彼之天王者。即指四禅四王。六欲
六王。即是菩萨者。除不还天。犹属小圣故。又即是
菩萨者。按华严仁王璎珞等经。皆有菩萨寄报天
王。然亦随教各别。似皆不合本经。今按本经。既云
游三摩提。应是巳得圆通。游戏于三摩境者。讲者
卷九 第 289c 页 X16-0289.png
即当以本经圣位配之。谓乾慧菩萨。寄报四王。为
接人间众生。于欲令轻也。十信寄报五欲。为接四
王众生。于欲渐离也。十住寄报初禅。为接六欲众
生。于欲永断也。十行寄报二禅。为接初禅众生。令
离觉观也。十向寄报三禅。为接二禅众生。令离喜
乐也。十地寄报四禅。为接三禅众生。令舍妙乐也。
不言加行寄报者。诸经多不开故。或前二随十向
寄报。后二随十地寄报亦可。问。四禅既属有漏。岂
无接者。答。等觉位接。寄报应在色究竟天。但本经
色究竟天。不显有王。按别经亦有摩醯首罗天王。
说寄亦可。渐次增进者。接物利生。或就巳德。行渐
增而位渐进故。回向圣伦者。回寄报因。向菩提果。
以是悟后之脩。行行位位。皆不离菩提心故。既不
离菩提之心。则行行位位。皆为所修行路也(问。前云五
不还天。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今何言其即是菩萨。答。前据迹论。此约本说。不可为难)。

二即空界结显后无(按前欲界色界。最后皆有结属之文。空界之后。暂结两类。
至此方以结属者。为显向后无天。观文言逮终可见)。】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
逮终名无色界。」

【即就空界而言。故曰是四空天。身心灭尽者。谓空
处灭身。识处犹有心在。至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则
并彼所执以为自心者。亦复俱灭。若论识性。本不
可灭。但非彼所能知。彼惟定伏。自觉为灭耳。定性
现前者。谓深定之体现前。能发定果色故(谓定中现起微
卷九 第 290a 页 X16-0290.png
细身境。自在受用。显扬论中。所谓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无业果色者。谓业报
所感粗显身境。不复更有。以不同前之诸天。兼有
杂脩业故。从此二句。虽是结属。寓有显后无天之
意。逮及也。终尽也。谓从此空天。天及于尽也。虽尚
存天名。而无色可见。故以无色名之。

三出迷真斥以妄沦。】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
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皆二字。统该三界诸天。妙觉明心。指本觉言。本
无识心分别曰妙。本无色空顽冥曰觉。本无欲尘
蒙蔽曰明。此显本觉心中无三界也。一念妄动。遂
成晦昧。名曰不了。由不了故。从迷生迷。故曰积妄。
由积妄故。业转现三。次第而起。名曰发生。由发生
故。遂于无同异中。见同见异。故曰妄有三界。(无同异。即
业相。见即转相。异即世界。同即虚空。此二皆属现相。该三界也)中间者。即指三界
中间。妄随者。虚妄随顺。谓认为实有。取著造业也。
取著造业。今感天趣。展转趣于馀趣。故曰七趣沉
溺。问。今论天趣。何言七趣沉溺。答。补特伽罗各从
其类。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天报巳尽。于中有
身。数数取著。趣于馀趣故。各从其类者。谓无始业
种。眠伏藏识。次第而发。若脩罗业发。则从修罗一
类。若人道业发。则从人道一类。乃至若地狱业发。
则从地狱一类也。(问。若尔则天福独不可脩耶。答若悟而后修。不复妄随。则天福
即圣道之阶梯。如前所谓渐次增进。回向圣伦者是也。若不悟而修。不达妄有。则天乐即苦趣之前导。如
卷九 第 290b 页 X16-0290.png
前所谓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者是也。汝正不必问天福之可脩与不可修。只须问汝心之能悟与不能悟。
观文中曰妄有。曰妄随。日七趣。曰沉溺。其警惕之意。亦深切矣)总结天趣竟
七脩罗二。
一总标种类。二别分胜劣。
初。】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脩罗类。」

【按诸经论。脩罗所居。似唯局在欲界。今言三界中
者。以是同分境故。如下云乘通入空。又云能与梵
王帝释争权。则知三界之中。皆有修罗同分地也。
四种者。种族有四。以胎卵湿化不同故。虽种族有
四而同名脩罗。以性多瞋。行多妒。性行多相类故。
清凉疏云。阿修罗。阿素洛。梵音楚夏耳。瑜伽论译
为非天。古德释云。有天福。无天德故。旧翻无端正。
长阿含云。脩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从男彰名。什
曰。秦言不饮酒。杂宝藏云。妒天饮酒。采华酝酿。瞋
无和气不成。终不得饮。
二别分胜劣四。
一卵
生鬼摄。二胎生人摄。三化生天摄。四湿生畜摄。

(微劣)。】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
鬼趣所摄。」

【若于鬼道者。谓前因从鬼道中来。来非无因。故云
以护法力。谓彼以善愿心。护经护咒护戒。或受佛
遗嘱。护持修法行道之人。皆得以护法称之。由此
善业力故。出于鬼伦。来入修罗道中。则福胜于鬼
矣。鬼道即具五通。加以护法为因。果中益胜。故能
乘通入空。故知空界中有其同分地也。鬼多浮想。
卷九 第 290c 页 X16-0290.png
故转报仍从卵生。神通类鬼。虽改形犹属鬼摄。此
类虽不言住处。以义推之。应与鬼邻。如婆沙云。妙
高山中。空缺之处。如覆宝器。脩罗所住。如坚手天
等。(三界安立图说云。自须弥山根。上去一万由旬。有坚手天。坚手上有持鬘天。持鬘上有恒憍天。此三
天皆鬼神所居)。
二胎生人摄(微胜)。】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脩罗
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若于天中者。原从天道中来。来非无因。故曰降德
贬坠。色天以梵行持者。欲天以少欲为德。若梵行
稍亏。情欲稍重。皆为降德。谪谢天位。改报脩罗。即
为贬坠。故古德释云。有天福无天德也。福报似天。
住亦相类。故卜居邻于日月。正法念云。有阿修罗。
住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即此
类也。情重被贬。故感从胎而出。以胎因情有故也。
下既邻于日月。下即接于人境。又以其情欲同人。
故为人趣所摄。
三化生天摄(上胜)。】

「有脩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
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此类不出前因。以果详之。似从人道中来。以人中
有大福德。应生天上。但以胜负心重。有争王图霸
之业。执分疆裂土之功。事不遂意。瞋妒结心。故感
为修罗王。福报同天。人中大福所感。性好斗诤。心
有胜负所感。争王图霸之心未了。分疆裂土之习
犹在。故感执持世界。正脉云。执持世界者。亦能驱
卷九 第 291a 页 X16-0291.png
役鬼神。祸福人间。如孔雀经有脩罗所罚之语。其
意可见。愚谓世界二字。言总意别。以七趣各有世
界。亦各有王执持。今既为修罗王。其所执持者。应
即修罗世界。力洞无畏者。神通之力。洞达无碍。上
天下地。无所畏惧。此亦由于有大福德及勇敢之
心所致。能与等者。灌顶云。梵王大千之主。帝释三
十三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统。各有专司。脩罗不摄。
妒心起诤。欲窃其权。时来与战。又引经證云。脩罗
初来战时。先四天神。次馀散天。次四天王。四王力
敌不胜。方报天帝。天帝力不能敌。然后展转乞力
上天。乃至梵王下天助之。但未指出何经。想必有
所见。然此类既能与梵释四天争权。则色欲二界。
皆应有其同分境矣。福德力大。不受胎藏。但离人
间报躯。即现修罗幻形。故云因变化有。以化以离
应故也。福报似天。故为天趣所摄。或以住处邻于
天宫。如正法念经云。有力大福者。住于众相山间
是也。
四湿生畜摄(下劣)。】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脩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
虚空。暮归水宿。此阿脩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此亦不出前因。以果详之。似从畜道中来。如畜道
中有秉归受戒之鸟。兴云致雨之龙。虽有善业福
因。而畜习未除。故报感下劣修罗。而言别有一分
者。谓下劣修罗。不止湿生一类。馀生尚多。此湿生
者。但是下劣中一分故。而言下劣者。约因来处不
卷九 第 291b 页 X16-0291.png
及上三。约果住处福德神力。皆不及于上三。若与
上三对论胜劣。则化生者为王。胎生者似臣。卵生
者似民。此湿生者似为修罗奴耳。生大海心者。海
心即是海底。但约中间言之。沉水穴口者。水穴或
指尾闾。但世典所载。尾闾在碧海之东。乃川名也。
今云海心。似别目海底有泄水处故。又二句亦可
分为二类。如金翅食龙馀习。故感生大海心。孽龙
避苦馀习。故感沉水穴口。旦游虚空者。白昼以供
驱使。夜归水宿者。黑夜以息劳役。故判其为修罗
奴也。计海为胜。而欲附合。故感因湿气有。以湿以
合感故也。畜道中来。犹带馀习。故为畜趣所摄。或
以住处接于龙界。如正法念经云。无力少福者。住
下大海心底是也。(按诸经论中所说修罗住处。不得全同。然亦惟佛能知。惟佛能
说。殆非凡夫心量所及。今亦唯据现经所说。因果相类之义释之。馀不俱载)总结详明
七趣轮转竟。
三依次答释前问二。
一答前总
问。二答前别问。
(答前总约七趣问也)。】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脩罗。精研
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
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
根绪。」

【如是二字。总指以上所说。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也。人及仙天。三善道也。常途六道无仙。摄归天趣。
以世人仙天不分。顺世而说。今论七趣。故开之也。
常途修罗居人天之次。约善道三品说之。今居最
卷九 第 291c 页 X16-0291.png
后。以有四趣。不专善道。不专恶道故。精研七趣者。
精心研究七趣本因。无明不觉曰昏。起惑造业曰
沉。随业受报曰诸有为相。妄想二句。乃释成有为
之义。言分趣唯以妄想受生。轮转亦惟妄想随业。
既唯妄想所作。非有为而何哉。本心即本元真如。
前云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故云无作。不
为妄想所蔽曰明。不为七趣所碍曰圆。不为业报
所迁曰妙。特为不了此心。妄有七趣。若果能了此。
则轮转何有。故云皆如空华。其意以虚空喻真心。
以狂华起灭喻七趣轮转也。元无所著者。当处出
生。随处灭尽。岂有著落。是知七趣。但一虚妄。更无
根本头绪。可研究耳。据前阿难问云。此道为复本
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今云妄想受生。妄想
随业。是答以妄习生起也。又云但一虚妄。更无根
绪。是答以非本来有也。
二答前别问(答前别约地狱问也。
据前阿难虽别问地狱。乃以一例六。故今结答。仍蹑七趣言之)。】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
真净。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
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
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不
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初兼释前疑。此等众生句。佛亦总约七趣言之。盖
明知阿难问地狱例六趣也。据前阿难疑云。佛体
卷九 第 292a 页 X16-0292.png
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脩罗人天等道。今
如来以不识本心等释之。不识本心者。谓不知佛
体真实。既不知佛体真实。自应以妄想随业。受此
轮回。此七趣之所以有也。七趣既有。轮回不息。故
云经无量劫。恶道固为不净。善道净亦非真。故曰
不得真净。盖以不识本心。终成有漏故也。
○皆由
下申明随业。言所以不得真净者。皆由随顺杀盗
淫故。十恶之中。独举杀盗淫者。以贪等属惑。摄在
随顺之中。妄等属口。生自身业之表。轮回正因。唯
身业为要故。反此三种者。知其为恶道之因。而欲
违之也。出生者。渐次伏除。除得一分有。生得一分
无也。若随顺而至于全有。则报感鬼狱。故曰有名
鬼伦。盖地狱亦饿鬼之伦类故。若出生而至于全
无。则报感上界。故曰无名天趣。盖全无非欲天所
能故。倾犹夺也。有无相倾者。言有不终有。或时为
无所夺。而渐至于无。无不终无。或时为有所夺。而
渐至于有。渐至于无。则从天洎仙及人。展转轮回
于善道。渐至于无。则从狱洎鬼及畜。展转轮回于
恶道。由是于无作本心。颠倒相续。故曰起轮回性。
轮回称性者。以是有为生灭性故。
○若得下。教以
息轮。妙发三摩者。不离六根门头。亲见不生灭性
也。不生灭性。有不能有曰妙。无不能无曰常。对待
既绝。中亦不立曰寂。然既有不能有。不待有而立
无。无不能无。不待无而立有。故曰有无二无。谓有
卷九 第 292b 页 X16-0292.png
与无之二边皆无有也。二边既无。不待边以立中。
故曰无二亦灭。谓无二之中道亦俱灭也。自是净
极光通。寂照含虚。却来观世。犹如梦事。随缘现无
而不住于无。故曰尚无不杀不偷不淫。随缘现有
而不住于有。故曰云何更随杀盗淫事。是则七趣
之所不轮。而如来密因常现前矣。
○阿难下应问
结答。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者。谓业各不同。受报亦
各有私。此答阿难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问也。
因各各私。众私同分者。谓各各私中亦有彼此业
同者同在一处受报。是为众私同分之地。此则亦
有定处。故曰非无。如地狱中轻者定生有间。重者
定生无间。此答阿难为有定处问也。通上依次答
释前问竟。
四结叹以示邪正。】

「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脩行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
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
为可哀怜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
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初显妄劝修。承上受报虽有定处。而究其远本。亦
皆由于一念妄动。变起赖耶识境。故曰自妄发生。
盖妄之一字。即指最初一念。目为无明者是也。若
更究其无明之所从生。则别无所由。故曰生妄无
因。如前所谓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是也。既非有所
依。则离念即是。故云无可寻究。如前所谓将欲复
卷九 第 292c 页 X16-0292.png
真欲真巳非真真如性是也。然既无可寻究。惟是
从粗向细。渐次伏除。故教以汝勖修行。最勉力也。
修行者。即指渐次伏除行故。渐次伏除。不易可得。
欲得菩提。从何入手。故示以要除三惑。三惑者即
指淫杀盗三。于中执迷不了。即名为惑。而云要除
者。若但离于有。不名为除。盖必至有无二无。无二
亦灭。乃名为除也。
○不尽下出过结叹。谓设若不
尽三惑。不唯七趣轮回。纵以禅定之力。得发相似
神通。亦不能超出世间。成就无作妙力。故云皆是
世间有为功用。盖以习气不灭。对境复发。上品必
为魔王。中品必为魔民。下品必为魔女。故云落于
魔道。原其初修之时。虽欲除妄。及乎落于魔道。倍
加虚伪。魔福受尽。业报现前。阿鼻极苦。还自来受。
是故如来说此名为可哀怜者。然亦警之至矣。

汝妄下斥疑拣魔。据前阿难疑云。佛体真实。云何
复有地狱饿鬼畜生脩罗人天等道。今云汝妄自
造。非菩提咎。盖斥其所疑之不当耳。要使知自疑
不当。令其信佛之所说。故示以若有作是说者。名
为正说。设若他有所说。如言本来自有。非业所招。
违越诚言。故知即是魔王所说。是乃如来恐后世
惑于魔说。造无间业。而预为拣示也。总结大科精
研七趣以破奢摩中障竟。

二详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三。
一如来指魔诫
听。二会众喜听慈诲。三如来次第为说。
初四。
卷九 第 293a 页 X16-0293.png

一将罢回告。二结说标魔。三指魔显害。四诫听许
示。
初。】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
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七趣不轮。密因离障。自此三摩可修。禅那易成。佛
心稍慰。玄音欲息。故云将罢法座。揽七宝几者。按
之而起。回紫金山者。转身离座。此即将罢法座之
相。床以师子名者。师表说法无畏。或即像师为床
亦可。几以七宝名者。宝表圣财普利。或即用宝。为
几亦可。紫金山如来身也。丈六金躯。圆光四布。巍
巍如山。故以为名。再来者。再转身来。凭倚者。凭几
倚座。然既回紫金山。而又再来凭倚者。将恐魔起
五阴。事障三摩。欲为详辨也。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者。微细魔事。人各应知。传示末法。阿难任重故。

二结说标魔。】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
吾今巳说真脩行法。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
那微细魔事。」

【初结前巳说真法。上云普告大众。此中独呼有学
者。正为有学。以魔重故。无学魔轻。亦应兼为。汝等
二字摄故。回心者。迥小乘心。趣大者。向大乘路。以
前总请别请。皆有回小向大之意。既同为一会。无
妨浑约今日言之。大乘菩提。亦有权实分圆。为拣
权分。故云无上妙觉。显会众所趣者。乃实教圆證
卷九 第 293b 页 X16-0293.png
最上一佛乘故。奢摩三摩禅那。皆为真脩行法。如
前备明。故云吾今巳说。据此则真脩有路。无上妙
觉可趣。所以上科有将罢法座语也。
○汝犹下标
后未识魔事。奢摩他即三摩中止。毗婆舍那即三
摩中观。如六结中解前进后。具有止观义故。阴境
现前。不自觉知。故云微细魔事。法席将辍。未经辨
析。故虑其犹未识也。后会无定。不如就座指示。故
此标显。至下乃详为研辨。
三指魔显害。】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或汝阴
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
子。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此丘妄言
證圣。天报巳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
鼻狱。」

【初不识落邪。首二句牒前不识。以为落邪之因。次
二句。承言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言脩定原为洗心。
魔境不识。则蔽诸正见。纵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
不得其正。必落于邪。如下之五阴魔境。总由认邪
为正。皆邪见也。
○或汝下历指魔境。然亦不必分
属五阴。盖五阴中每阴有十魔。而十魔之中。或有
唯是阴魔者。或有阴魔之外复兼天魔者。或有阴
魔之外复著鬼神者。或有阴魔之外转遭魑魅者。
如色阴中前九似惟阴魔。而第十则曰此名邪心
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又如受阴中发无
穷悲等。皆为阴魔。乘此则有悲魔等入其心腹。而
卷九 第 293c 页 X16-0293.png
悲魔等。或是天魔。或是魑魅。俱未可定。况第九中
亦言鬼心久入。是知阴魔通于五十。而天魔鬼神
魑魅。有具者有不具者。且总为指出耳。此即上之
所谓魔境。心中不明者。即是不识。认贼为子者。即
是落邪。乃取喻言之。
○又复下作證堕狱。于中者。
亦是通指五阴魔中。如前四中皆有自言登圣之
语。而识阴中且更自言满足菩提。同是得少为足。
一例不免轮回。不责误修。反谤实證。阿鼻极苦。自
分当受。佛恐疑误后人。取例警觉。故云如第四禅
无闻比丘等也。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师心自脩。无
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修得初禅。便谓初果。
乃至四禅。便谓四果。命欲尽时。见中阴相。便生邪
见。谤无涅槃。罗汉有生。以是因缘。即堕泥犁狱中。
今云无闻比丘。即论中有一比丘。无广闻慧。称为
第四禅者。即论中修得初禅乃至四禅。妄言證圣。
即论中便谓初果乃至四果。天报巳毕。即论中命
欲尽时。衰相现前。即论中见中阴相。谤阿罗汉身
遭后有。即论中谤无涅槃罗汉有生。堕阿鼻狱。即
论中以是因缘堕泥犁中。盖经论一事。而详略异
耳。
四诫听许示。】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诫以谛听者。魔事微细。非粗闻可了故。许以子细
分别者。慈悲谆切。恐漫说难明故。子孳也。谓孳孳
无巳也。正脉云。不但分别而更许子细者。一以魔
卷九 第 294a 页 X16-0294.png
相幽微难见。一以魔害酷烈难堪。故劳真慈费委
悉也。如来指魔诫听竟。
二会众喜听慈诲。】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阿难起立者。闻害竦动故。唯并有学者。魔重偏忧
故。蒙许子细分别。故欢喜顶礼。承教虚心乐闻。故
伏听慈诲。
三如来次第为说三。
一出由令觉。
二辨相令识。三遵古结劝。
初三。
一总举妄本。
二各出其由。三不觉成害。初。】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
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由汝妄
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
息有世界生。」

【初先明所迷之真。论魔境有学偏重。论妄本无学
同迷。故佛告阿难亦及大众。有漏世界。依报也。十
二类生。正报也。远由惑现。近由业招。故曰有漏。拣
非法性及受用身土。以彼为无漏故也。离无明不
觉曰本觉。离妄想昏乱曰妙明。诸佛依此出生曰
觉圆。世界众生依此建立曰心体。据此则生心即
是佛心。故云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由汝下正明
所起之妄。近由迷事妄想。远由迷理无明。故曰由
汝妄想迷理为咎。此总明。下乃详释。痴即无明。以
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即名为痴。不觉心起而有
其念。即名为爱。如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盖即
指欲明觉体之念。为爱也。由爱故真妄和合。变起
卷九 第 294b 页 X16-0294.png
赖耶本识。名曰发生。所谓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
为业。如前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是乃以立所为
发生也。生发者。谓依前所生业识。发起能见见分。
所谓依动故能见。如前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
乃以妄能为生发也。遍迷者。谓由能见故。于前本
觉真心。全成晦昧。不见真觉。唯见顽虚。是曰故有
空性。如前偈云。迷妄有虚空是也。化迷不息者。谓
以见对空。转觉迷闷。复起化迷之心。相续不息。遂
于空中见有色相。是曰有世界生。如前云依空立
世界是也。此空此界。且约细相中国土言之。不言
众生者。以动魔之由。唯在国土振裂。无关众生故。
亦不言粗相者。以粗相业招。属别业境。迷事妄想
所致。细相惑现。属同分境。迷理无明所致。别业境
振。不足致魔。以别业自见故。同分境裂。乃足致魔。
以同分共见故。
二各出其由三。
一动魔之由。
二成魔之由。三超魔之由。
初三。
一承显界妄。
二因示禅境。三由变动魔。
初。】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
界在虚空耶。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
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初承上直显。则字紧承上文。十方指同分境也。微
尘有二义。一约喻。显国土之多。二约体。乃微尘所
成。若论同分。则约喻为长。如同分妄见文云。娑婆
卷九 第 294c 页 X16-0294.png
世界。并及十方诸有漏国。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虚
妄病缘。然既通十方。则数等微尘。不为多矣。若取
有漏。则约体亦可。以众生法执未了。计为微尘所
成。如金刚般若经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尘。然界既可碎。则体为微尘。是所计矣。二义并存。
随意取用可也。非无漏者。即是有漏。遮诠表诠异
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者。谓由遍迷有顽空。如前
云生发遍迷。故有空性。由妄想化迷。有世界安立。
如前云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此世界虚妄之义。巳
可见矣。
○当知下以空况界。一切众生。皆以虚空
为大。今言生汝心内。是本觉真心。犹在虚空之外。
前云空生大觉中。即斯义也。又一切众生。共计虚
空不坏。今云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清即指天际。
据世典以清气为天。且居最上。故以太清称之。片
云即是浮云。浮云至虚。且唯一片。而又点于太清。
渺乎微矣。岂能久存。以此喻空。则空之易坏可知。
空且易坏。况诸世界。又在虚空之中。其虚妄之义
不益可见乎哉。前云如海一沤发。亦大同此义。

汝等下指證必变。若有生皆證。空界全销。以下言
国土。但是振裂。故唯约一人言之。发真归元。即指
解结脩證。如云入流亡所。动静不生。根尘双脱。觉
心独露。是曰发真。若更能觉所觉空。空所空灭。生
灭既灭。寂灭现前。名曰归元。归元无迷。则方空销
殒。以虚空原因迷妄有故。如前云生发遍迷有虚
卷九 第 295a 页 X16-0295.png
空性是也。问。佛久成道。虚空犹在。销殒之义。云何
会通。答。所言销殒者。但是全空全真。證者见真。不
见于空。义言销殒。若未證者。依然见空。如法华见
净见烧。义可准思。然證者既不见空。亦不见界。是
乃于同分境中。撤去一分。当此之时。异生必见振
裂。故以云何空中等而反徵之。意显其决无不变
理也。问。證者不见空。未證者依然见空不变。證者
不见界。未證者何故见界振裂。答。空本无形。撤去
一分不觉。如十灯光遍照一室。撤去一灯。馀九光
依然遍满。界乃有形。撤去一分应变。如十水共注
一器。撤去一水。而全器之水皆应动摇。理所必至。
不应为难。
二因示禅境。】

「汝辈脩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
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者。言汝辈欲修禅那。以历圣
位。先当严饰三摩地境。所谓解六结而越三空也。
设若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则是心精现前。而十方
初心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所證人空之理。与
此正相吻合。若更至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
巳俱空不生。则当处湛然。浑同佛境。是即于同分
境中。撤去一分也。
三由变动魔。】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

○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
讹。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
卷九 第 295b 页 X16-0295.png
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
昧时佥来恼汝。」

【初魔等见变。一切魔王。欲顶天主也。不言魔民魔
女者。举主摄伴故。及与鬼神者。大力鬼神。亦摄飞
行夜叉地行罗刹等。诸凡夫天者。六欲四禅。亦摄
外道无想天等。然魔鬼等。虽具五通。不能知其故
于未然。故但见其宫殿无故崩裂。
○大地下异生
惊讹。言不惟魔鬼等宫殿崩裂。乃并诸大地亦皆
振摇而坼裂也。水即水行。陆即陆行。飞腾即是空
行。然行虽有三。咸居地上。地既振坼。而三行众生。
自应乱走乱飞乱沉。故曰无不惊慑。惊慑者。恐惧
不安之貌。凡夫无自觉之智。无预见之明。故曰昏
暗。由昏暗故。不觉被境所迁。而讹传谬说。如言阴
阳失度。及神鳌动目等皆是也。
○彼等下魔等来
恼。彼等者。仍指魔王鬼神等。脩有漏禅。发有漏通。
故曰咸得。因是有漏。故唯五种。以于六通中惟除
漏尽通故。既无漏尽。自应恋此尘劳。不求出离。如
何令汝任运成道而摧裂其处。自不甘也。是故者。
承上不甘摧裂。起下来恼之义。鬼神天魔。专于恼
害正修。不言诸凡夫天者。以彼虽见振裂。不为恼
害事故。魍魉妖精。或即魔鬼之所使役。佥犹皆也。
言汝正在三昧。彼等即见振裂。恐将来必坏。故皆
来宣淫导妄。恼乱于汝。令汝三昧不得成就。动魔
之由竟。
二成魔之由二。
一魔本无害。二心迷
卷九 第 295c 页 X16-0295.png
乃成。
初。】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
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
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彼既来恼。自应有怒。且因坏其宫殿。怒非寻常。故
云大也。而云虽者。显与我无伤。反以损彼故。彼尘
劳内者。明其犹在生灭法中。汝妙觉中者。明其巳
住真常理内。以生灭而欲坏真常。故曰如风吹光。
以怒气而欲恼定心。故曰如刀断水。了不相触者。
光不受吹。而水不受断。喻真常定心。虽遇魔恼。而
亦无所伤也。又汝妙觉中者。真常之智正明。正明
故。犹如盛沸之汤。彼尘劳内者。生灭之见正执。正
执故。犹如结坚之冰。若沸汤之煖气。渐邻于冰。而
坚冰之结寒。不日销殒。喻真智照魔。自有破魔之
功。邪执对真。自无久立之势。而反以自损也。据此
则魔虽百计欲恼。不过徒恃神力。与汝无伤。纵有
大怒。亦不过但为其客。不久便去。是在行人唯以
正知正见待之可也。
二心迷乃成。】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承上魔本无害。所以能成就彼志而破乱于汝者。
究是谁之所使。故曰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五阴主
人。即向下所说五重阴境。及三摩中观智心也。良
以阴境现前。观智稍亏。则天魔波旬等乘机而入。
故向下以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喻之。盖喻中惟以
卷九 第 296a 页 X16-0296.png
住者名主。不住名客。不必定约宾主之义言之。以
宾主有相契之义。则法喻不齐耳。正脉云。魔扰行
人。如客贼劫主。主若深居不动。贼乃莫测。愈近愈
恐。俗云强贼怕弱主是也。主若自守不定。惊慌出
走。为贼所执。方得其便。以法对喻。足知患在主也。
成魔之由竟。
三超魔之由。】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阴销入
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
留扰乱禅定。」

【初出由显超。言如上所说。则知行人正当处于禅
那之际。但应觉悟无惑。不言三摩而云禅那者。以
禅那翻为静虑。盖以三摩中兼于定慧言之。觉悟
者。觉其是魔。悟非善境。既巳觉其是魔。悟非善境。
自应不受其惑。不受其惑。则定益深而慧益明。魔
难入而邪难近。故曰无奈汝何。
○阴销下详释其
故。良以觉悟无惑。则阴境渐销。而精明渐著。故曰
阴销入明。如前云闻熏精明。明遍法界是也。群邪
者。魔与鬼等。言彼等成形。皆为禀受幽暗之气。如
罗刹向日不见。可为明證。据此则汝之精明。能破
彼之幽暗。彼若近汝。自当销殒。如前云则诸幽暗。
性不能全是也。如何敢留者。决言其不敢久留。留
且不敢。又何能扰乱汝之禅定。通上各出其由竟。

三不觉成害。】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卷九 第 296b 页 X16-0296.png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
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
身。

○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初被迷落魔。若不明悟者。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
境也。既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境。必至误为圣證。
被阴境所迷矣。既被阴境所迷。则外魔得便。坏汝
定心。亡失正见。流入邪思。故曰必为魔子。既为魔
子。则所脩皆为魔业。将来亦惟成就魔道中人。

如摩下举例显害。如来意谓。汝先发心请定。原以
登伽为害起见。以今较之。如摩登伽女之害。殊为
眇劣。眇谓微小。劣谓少力。言其为害不大。而为祸
无力也。何以见之。言彼摩登伽女。唯以先梵天咒
咒汝。并无别术。较之阴境叠出。魔相百变。其能害
之术。巳属眇劣。纵使摄入淫席。淫躬抚摩。亦唯破
佛所制律仪。而于八万行中。以三聚收之。亦只毁
一摄律仪戒。较之身为魔子。成就魔人。其所成之
害。又极眇劣。且彼时将毁戒体。并非汝之故起淫
爱。由于心清净故。尚不至以破戒罪。沦溺三途。尤
见其为害不大。而为祸无力也。此字即指阴魔言。
阴境现前。不能明悟。外魔得便。坏其定心。永殒善
根。深入邪见。法身从此而断。慧命由兹而绝。故曰
隳汝宝觉全身。宝取其体不变。觉取用能随缘。即
是法身。亦兼慧命。故以全身称之。
○如宰下设喻
警觉。宰臣向归王化。喻阿难等本属佛界人也。一
卷九 第 296c 页 X16-0296.png
旦著邪。佛界之所不容。如宰臣叛王。忽逢籍没之
事。籍没者。没其籍贯。如汉书云。除其属籍是也。既
巳除其属籍。自应屏诸远方。斥之异域。至亲不能
见怜。义友难以援济。故曰宛转零落。无可哀救。意
喻著邪见者。佛界不容。必至轮转三途。尘劫莫返。
虽有慈心菩萨。悲愿知识。亦无策以相救。可不慎
哉。可不慎哉。通结巳上出由令觉竟。

二辨相令识五。
一色阴魔相。二受阴魔相。三想
阴魔相。四行阴魔相。五识阴魔相。
初四。
一始
脩未破色阴。二终破显露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
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
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当住此处入三摩
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
为色阴区宇。」

【初念尽心纯。如上所说。阴魔既有如是过患不可
不知。故教以当知。以示警觉意也。汝坐道场者。指
欲修三摩。初坐道场时言。初坐道场。必先止息散
心。故云销落诸念。销落者谓以反闻力。忘其所缘
尘象。则分别念虑之心。自然销落。非离反闻别有
销落法也。其念若尽者。果其尘亡念尽。则诸离念
者。自应别有离念之心。离念之心。即是根性现前。
于一切时。不杂不昧。故曰精曰明。动静不移者。动
去静来。其性自尔。即不杂义。忆忘如一者。忆生忘
卷九 第 297a 页 X16-0297.png
灭。其体恒然。即不昧义。又动静不移。指耳根闻性。
忆忘如一。指意根知性。六根举二。馀四以意摄故。

○当住下定现色区。当住此处者。住心于根性处
也。动静忆忘等相。悉皆不生。故云入三摩提。当此
之际。虽根性昭昭。而亦不知是何境界。故曰如明
目人。处大幽暗。盖以六精之性。尚为色阴所覆。虽
微妙清净。而心未发光。故曰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区小屋也。宇谓屋四垂也。意言精性妙净之心。本
自周遍。受局蔽于色阴。如小屋之四垂也(问。其念若尽。似
乎无色可见。何故犹为色阴区宇。答。虽似无色。全未忘空。以幽暗即喻空也。空既未忘。色非真无。但是一
味反闻。定深不见耳)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
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前以亡色住空。虽根性昭昭。不知是何境界。故喻
以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以乃以定力转深。并空亦
忘。故喻以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自此精
性妙净。心光遍圆。故曰名色阴尽。按耳根圆通。此
当动静不生。能超劫浊者。此经劫浊。以空见相织
为体。如前劫浊文云。汝见虚空。空见不分。相织妄
成。名为劫浊。是知上之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不知
是何境界。正是劫浊之相。今以定力转深。并空亦
忘。见无所织。故能超越。超越之后。回观色阴之所
由生。即是于空见不分之际。坚执欲见。遂致结成
色相。故云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前云化迷不息有
卷九 第 297b 页 X16-0297.png
世界生。然化迷不息。正坚固妄想也。

三中间所现魔相十。
一精明流溢前境相。二精
明流溢形体相三精魄递相离合相四心魂灵悟
所染相。五抑按功力逾分相。六心细密澄其见相。
七尘并排大入纯相。八欣厌凝想日深相。九迫心
逼极飞出相。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初。】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小选之间身能
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
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当在此中。即指未破将破时也。上云如明目人。处
大幽暗。虽曰未破。巳及将破之时。若住于此境正
宗家所谓堕一色边。故须于此精研妙明。妙明者。
仍指六根中性。但更加精心研究耳。精心研究。暂
忘色尘。不唯外色。并内亦忘。故曰四大不织。以地
水火风皆属色尘故也。织者彼此相入。即和合义
也。圆觉经云。一切众生。妄认四大和合为自身相。
今既不织。则身相不有。故曰少选之间身能出碍。
少选谓须臾顷也。身能出碍者。不是现前肉身。盖
以四大不织。另觉有清虚之身。出离四大碍故。然
清虚之身。即是精明。出离四大之碍。自应流行洋
溢于前境之上。故曰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
用者。谓斯境非真。但由精研妙明功用所现。若功
用稍亏。斯境即灭。故云暂得如是。既不常住。即属
虚妄。故曰非为圣證。以圣證必无灭故。不作圣證
卷九 第 297c 页 X16-0297.png
之心依旧精研妙明。正是破阴前相。故曰名善境
界。若作圣證之解。正宗家所谓夺弄精魂。魔得其
便。乘隙而入。故曰即受群邪。

二精明流溢形体相。】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
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
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
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虽现前境。不作圣解。仍用前观。故曰复以此心。精
研妙明。此心即能观之心。妙明即所观之性。但心
则益精。明则更妙耳。观照既深。不复外溢。一味反
闻。自应流溢于内。故曰其身内彻。(问前相原以精研妙明。功用所
现。今既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前相应当益著。何故不溢于外。而反流于内耶。答。前云如明目人。处大幽暗。
虽曰精研妙明。未免有闷极欲出之心。故致精明外溢。今以不作圣解。仍复精研妙明。未免有舍外向内
之心。故致精明内流。古德云。枯木堂前岔路多。信不诬矣)于其身内拾出蛲蛔
者。亦是另觉有清虚之身。于其现前身内拾出。非
是现前肉身自拾。盖以精明从外向内。观肉身如
木偶。故得拾出蛲蛔。而宛然无伤也。此乃前之精
明。随其舍外向内之念。还照脏腑。故曰流溢形体。
斯但精行者。谓斯亦非真。但以研究之行。更精于
前。故现斯境。暂得下准前可知。文中蛲蛔者。肠胃
中虫也。短细者为蛲。长大者为蛔。

三精魄递相离合相。】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
卷九 第 298a 页 X16-0298.png
馀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
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
非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初以精研妙明。稍间外出之心。遂致精明外溢。次
以精研妙明。微杂向内之念。遂致精明内流。今则
二俱不著。仍以观照之心。于前内外二相处。精研
妙明本体。故曰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以内外
精研之力。妙明通融。故致内之六气互涉。外之二
音交陈也。魂魄意志精神。外典所载。不得全同。按
字汇释脏字义云。脏者藏也。谓精藏于肾。神藏于
心。魂藏于肝。魄藏于肺。志藏于脾。对今经六中缺
意。而亦不言魂等何物。云何应藏于肝等。此一说
也。正脉引医经云。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
志藏于胆。或曰左肾。精藏于肾。神藏于心。对今经
名数俱同。而与字汇稍异。此二说也。灌顶引扁鹊
难经云。五脏者。有七神。各何所藏也。答曰。藏者人
之神气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
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对今经多智。而与字汇医经
亦各有异。此三说也。愚素不善外典。亦不敢妄评。
姑录之备考。然佛称一切智人。凡有所说。皆由现
量所见。降斯巳还。比非莫定。今拟以六气释之。良
以人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有六。所谓阴阳晦明
风雨。人亦应有。所谓魂魄意志精神。言气之上升
者为魂。下沉者为魄。宛似天地阴阳二气。气之敛
卷九 第 298b 页 X16-0298.png
静者为志。散动者为意。宛似天地晦明二气。气之
充和者为神。气之浸润者为精。宛似天地风雨二
气。但唯约一身言之。是则六气为所执受。身为能
执受。而言除执受身者。以是总相无可涉故。馀皆
涉入者。如魂本上升。而亦能下沉。魄本下沉。而亦
能上升等。互为宾主者。魂若下沉。则魄为主而魂
为宾。魄若上升。则魂为主而魄为宾。馀四例此可
知。然此犹约三二对涉。若更约魂涉于五。则五皆
为主。而魂独为伴。魄等涉五亦然。故曰互为。此由
妙明通融于内。故致然也。忽闻空中等者。言妙明
本自周遍。佛法由来现成。向以生发遍迷。故有空
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空界既彰。佛法斯蔽。今以
色阴将开。空界将尽。性具之佛法将现。本来之圆
音预兆。故忽闻空中说法。十方敷义。敷义说法。空
方互影。不必以显密强分。此由妙明通融于外。故
致然也。此名精魄等者。六气举二。馀以义摄故。递
相离合者。离合即是涉入。以凡言涉入。必是离本
位而合于他故。至于空中说法。十方敷义。乃由妙
明通融。二音预兆。还与精魄等六气中熏染成就
当来善种。下科云心魂灵悟所染相。盖由此也。

四心魂灵悟所染相。】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
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
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
卷九 第 298c 页 X16-0298.png
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證。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前以观照之心。内外研穷。故致内之精魄递相离
合。外之空界成就善种。今则不著前境。仍以观照
之心。澄然显露于内。皎然洞彻于外也。澄然显露
于内。故致内光发明。皎然洞彻于外。故致十方遍
作金色。一切化为如来。盖以十方法界。一切种类。
本为自性缘起。同依法身建立。向以色阴所覆。情
器未融。金色不形。妙体安在。今以色阴将开。情器
将融。十方法界。预作金色。一切种类。预化妙体。此
法身性土。将来必證之兆。虽现此境。观照不息。功
用增上。报化预形。故于此时忽见毗卢等也。毗卢
遮那。翻有三义。一曰遍一切处。似指法身。二曰满
净。似指自报。三曰光明遍照。似指他报。今兼二报。
踞犹凭也。天光台者。梵网云。尔时莲华台藏世界。
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盖今之毗卢遮那。
即彼之卢舍那。故灌顶云。毗卢遮那。与卢舍那。梵
音赊切耳。然彼既云座上。即是踞也。今云台。即彼
之莲华台藏世界。译之略耳。天光二字。即彼之赫
赫天光师子座。良由座依于台。故云天光台也。千
佛围绕等者。彼经偈云。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盖以莲华台藏世界。中
央一大莲华。即毗卢所踞。周匝复有千华。一华上
有一佛为主。今云千佛围绕是也。又一华有百亿
卷九 第 299a 页 X16-0299.png
叶。有百亿国土。有百亿释迦。今云百亿国土及与
莲华。莲华即佛之所坐。虽不言佛。可以意会。然遮
那为报佛。释迦为化佛。俱时出现。乃报化身土。将
来必得之兆。此名心魂灵悟所染者。以前境中二
音交陈。心魂灵悟所染习故。言心魂者。心即是意。
亦六气与二。馀以义摄故。良以六气依于妙明。既
二音交陈于妙明。则六气中皆有灵通慧悟。熏染
习气。特人不自觉耳。既不自觉。云何忽于观境中
现。故曰心光研明照诸世界。心光研明者。谓观照
之心。澄露于内。照诸世界者。谓观照之心。皎彻于
外。前云内光发明。即心光研明之相。十方遍作金
色。一切化为如来等。即照诸世界之相。暂得下亦
准前可知。
五抑按功力逾分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
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暂得如是非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虽见前境。不作圣解。仍用前观。故云又以此心精
研妙明。虽复精研妙明。而前境不亡。即以观慧而
观察之。如起信云。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
堕于邪网。又云当念惟心。境界则灭。皆观察义也。
而言不停者。非是用观不停。谓虽尔观察。前境不
得停也。因不得停。改脩于止。故曰抑按降伏。抑按
卷九 第 299b 页 X16-0299.png
者。不得抑按前境。但唯抑止自心。按定不动。如起
信云。不得随心念外境界。又云久习淳熟。其心得
住。皆抑按义也。以此对治。前境销灭。即是降伏。又
古德相传禅境现前。当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
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观察。如经言欲知真金。以三
法试之。谓烧打磨。行人亦尔。智慧观察如烧。以定
研磨如磨。依本脩治如打。今此中又以此心精研
妙明。即是依本脩治。观察二字。即是智慧观察。抑
按降伏。即是依定研磨。既降伏巳。仍复精研妙明。
自得阴开性现。铅尽金纯。可为明喻。若一味抑按。
即是制止超越观慧。致有下之境相现前。于时者。
即于此时也。忽然等者。良以前之佛相。依于慧心
幻起。前之界相。依于定境妄现。今因一味抑按。故
惟见界存。且又以超越观慧。故不见佛相。佛相既
巳不现。台华因之俱隐。故唯见十方虚空等也。七
宝百宝。依然报土之相。或分自报他报。以自报为
自所受用。故唯七宝。他报乃别应十地。故兼百宝。
虽是幻起妄现。亦能交涉互容。故曰同时遍满。不
相留碍。若仍厌其杂。制止转增。则青黄赤白各各
纯现。谓忽尔纯现青色。忽而纯现黄色等。此报土
相尽。而性土相现也。上科性土惟一金色。今言四
色各纯。以凡是纯而无杂即性色故。此名抑按等
者。抑按即是制止。逾分即是超越。以上云制止超
越故也。馀俱同上。
六心细密澄其见相。】
卷九 第 299c 页 X16-0299.png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
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
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證。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既见前境。觉得抑按逾分。故又以此心研究妙明。
所谓心若沉没。以观起之也。既令定慧均等。仍复
澄静其见而照彻前境。所谓推验根源。毕竟从何
处起也。精光不乱者。澄静其见所致。夜暗见物者。
照彻前境所致。夜半中夜也。暗室无灯也。见种种
物者。谓室外所有种种物象。亦皆能见。不殊白昼
者。谓暗室所见。了了分明。亦如日中。是室之与暗
皆不能为碍也。虽不能为碍。而暗之与室。及室中
之物。亦不除灭。不除不灭。而无障无碍。是阴开之
前相现矣。此名心细等者。谓观照之心。研究精细。
见性虽未全彰。然亦密得澄静。故云密澄其见。上
云精光不乱即其相也。既巳密得澄静。于所见境
自能洞彻幽微。故云所视洞幽。上云夜暗见物。即
其相也。如是光影。倏起倏灭。故云暂得。圣證常光。
耀古腾今。故此非为。若不取著。邪亦成正。况夫本
是善相。故曰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生取著。正亦
成邪。况夫本属光影。故曰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七尘并排大入纯相。】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
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
卷九 第 300a 页 X16-0300.png
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證。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者。仍以观照之心。研究妙明也。研究功
极。身界俱忘。内外合一。空洞无碍。故曰圆入虚融。
内外合一故。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空洞无碍故。火
烧刀斫曾无所觉。此约微烧轻斫而言。谓微烧不
觉其爇。轻斫不觉其痛。以同于草木故也。又则火
光等者。言不惟微烧。任其火光胜发。亦不能烧之
令爇。不唯轻斫。纵使割其身肉。亦犹如削木无关
也。(问。此与观音火不能烧。刀段段坏。有何差别。答。彼是圆通胜用。因机而现。此是色阴将开。由作而成。
真妄迥异。勿错会也)此名尘并者。身界俱忘。内尘外尘。并为
一体也。虽并为一体。而四大之性犹未全忘。若复
以研究之力。排遣四大之性。以至空洞无碍。则是
一向入纯。上云圆入虚融是也。火烧刀斫曾无所
觉等相。由此而现。暂得下例上可思。

八欣厌凝想日深相。】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
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
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
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證。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上虽圆入虚融。未极清净。以犹有火烧刀斫等相。
故厌此欲离。故又以观照之心精研妙明。盖为欣
求极净。成就清净心故。净心功极者。为净其心。观
卷九 第 300b 页 X16-0300.png
照功极也。忽见大地等者。顿现染净无碍境故。十
方山河皆成佛国者。即染而净之相。具足七宝者。
明是净国。光明遍满者。七宝交辉于其中也。又见
恒沙诸佛者。以十方山河皆成佛国。一国一佛。其
数应有恒沙之多故。遍满空界楼殿华丽者。上国
土为总报。此楼殿为别报。总报既巳七宝交辉。楼
殿自应华藻流丽。以一净一切净故。下见地狱上
观天宫者。即净而染之相。言既为净国。应绝染相。
而依然见狱见天。明是即净而染也。得无障碍者。
有二释。若惟就天狱。则是上观下见得无障碍。若
通约佛国。则是染净相即得无障碍。(问。上释行人。原为成就净
心。应惟现净相。何故染净俱现。得毋与心不相应耶。答。离染成净。非为真净。以有对待故。是必染净无碍。
方为真净。行人悟此。顿息欣厌。则是成就净心。即善境界)此名欣厌等者。以为
厌前境。欣求净心。仍以精研妙明之力。凝心注想。
想久入化。以成真净。染净无碍之境。由此现也。

九迫心逼极飞出相。】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
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
非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由前染净无碍。欣厌心息。顿觉妙明真心。周圆无
际。横竖无垠。故又以观照之心。研究妙明。以求深
远之境也。中夜正暗。不应有见。今云忽于中夜能
见者。显暗不能蔽。且云遥见远方者。显境不能隔。
此正色阴将开。见性将圆之兆。交易之处曰市。上
卷九 第 300c 页 X16-0300.png
古多于有井之处立市交易。故曰市井。市井通衢
曰街。旁通曲街曰巷。亲兼内外六亲。族该远近一
姓。眷属者。男女大小。凡在眷念所属者皆是也。或
闻其语者。见性将圆。闻性亦尔。以元是一精明故。
正脉云。予亲见河南僧在潞。偶然静坐。忽见乡里。
市井宛然。其兄被官责打。计其时日。不久有同乡
至潞。问之果然。此必禅境所发。略同乎此。惜其僧
不知自重也。愚谓既曰远方遥见。不必定是自巳
亲族眷属。盖凡有彼之亲族眷属。共住共语。皆能
见皆能闻故。又中夜尚能见闻。白昼可知。此名迫
心等者。谓研究妙明以求深远。即是功力逼迫。逼
迫之极。妄理相应。似觉自心有飞出之相。由此所
以暗不能蔽。境不能隔。(问。上疏释云。由前染净无碍。欣厌心息。顿觉妙明真
心。周圆无际。横竖无垠。既无际无垠。云何又有飞出相耶。答。前以欣厌乍。息。影向暂现。及乎用力研究。依
然局在根中。即今逼极飞出。亦属影向。古德云。分明月在梅华上。寻到梅华月转无。殆有见于此耳)。

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
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
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證。不作圣心魔事销歇。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前之九相。总以不作圣心。更研妙明为由。惟此最
后一相。乃是于前逼极飞出之相。作圣證解。更求
精极为由。故云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虽欲研究精
极。但一作圣心。早受群邪。故致见善知识。形体变
卷九 第 301a 页 X16-0301.png
移。言善知识者。略有二释。一者即是素所亲近知
识。但见其形体变移。此魔力所使也。二者本无知
识。但妄见有。且见其形体变移。此魔力所现也。起
信云。或现天像。或现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等。即形
体变移之相。少选者。不待多时。无端者。不假因由。
种种迁改者。忽而天变为佛。忽而佛变为天等。所
谓顷刻之间而千变万化也。此名邪心等者。一作
圣證。即是邪心。招引群邪。即是含受。前云主人若
迷客得其便者。正喻此耳。而言魑魅者。但是魔之
所使。若急能觉悟。顿息前心。不久自销。为害犹细。
设或不自觉知。仍遭天魔入其心腹。不惟外见魔
形。而且内染魔慧。无端便能说法。相似通达妙义。
前云必为魔子成就魔人是也。但是魔力所持。故
曰非为圣證。觉悟无惑。不作圣心。依本修治。魔自
销歇。若依旧不了。作圣證解。即更受群邪。前云宛
转零落无可哀救是也。中间所现魔相竟。

四总结以示警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
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
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
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
无上道。」

【初出由警惕。如是十种者。通指以上所说。不言三
摩现境。而言禅那者。以此境虽在三摩。而究其所
卷九 第 301b 页 X16-0301.png
以能现者。略兼静之与虑。如前云脩奢摩他毗婆
舍那微细魔事是也。后皆仿此。皆是色阴者。指将
破未破之时。用心交互者。观心不纯。正念与邪念
交互而起也。良以若无邪念。魔事不兴。若无正念。
纵兴不至于十。唯是二念交互。乃至乍兴乍灭。旋
灭旋兴。展转至十。是曰故现斯事。众生顽迷者。谓
赋性顽钝。触事昏迷。不自忖量者。言位在凡流。乍
现圣境。应自忖量。我何人斯。而能自兹胜应。由彼
顽而且迷。故不能也。逢此因缘者。以前十种皆是
色阴将破因缘。迷不自识者。不识其是禅那现境。
谓言登圣者。不自量其分是凡流。未得谓得。未證
言證。故云大妄语成。而言堕无间狱者。极显其为
害无巳。以示警惕意耳。
○汝等下嘱令宣护。如来
在世。魔无能为。故教以当依如来等。谓当依佛说
待至如来灭度后也。如来灭后。正像犹可。故又教
以于末法中。当斯时也。魔强法弱。故须宣示斯义。
知而预防。魔不得便。倘有疏忽。为害非细。故以无
令得便嘱之。保持覆护者。保持末法。覆护正脩。成
无上道者。透过十心。色阴破而根性显。进破馀四。
六结解而圆通證矣。总结色阴魔相竟。

二受阴魔相四。
一始脩未破受阴。二终破显露
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
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
卷九 第 301c 页 X16-0301.png
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未能动。此则
名为受阴区宇。」

【彼善男子。指透前境人也。正脉云。于上十境。或备
经或不备经。或相类更多。总以不为所惑。即透过
耳。透过前境。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此中修三
摩提。望色阴为终修。望受阴为初修也。奢摩他仍
是止义。盖以透过前境修三摩提。永绝异念以成
深止。即于此中心精湛朗。超出空昧。名为色阴尽
者。色阴既尽。空色俱忘。心光遍圆。相似同佛。故曰
见诸佛心。殆即于自心见佛心也。虽见佛心。犹为
受阴所覆。不过于虚明中暂见佛心影像。故以明
镜现像喻之。若有二句。合上喻起下喻也。相似见
诸佛心。故曰若有所得。合上见镜中像。非是亲證。
故曰而未能用。此合镜像虽现。而实未能取。喻虽
不具。意必有故。恐犹未明。故次下复以魇人喻之。
魇人者。邪鬼所魇。喻行人为受阴所覆也。虽为受
阴所覆而自心中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故以
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喻之。虽宛然不惑。奈自心触
著客邪而不能动。受阴所覆。亦复如是。虽自心本
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而蔽于受阴。不能随缘显
现也。既不能随缘显现。如才出一屋又入一屋。故
名受阴区宇。
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
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
卷九 第 302a 页 X16-0302.png
以为其本。」

【前以受阴所覆。如人被魇。若受阴既破。则是魇咎
歇也。夫受阴无别。即是见分照用。以有照用。则有
领衲。名为根本受阴。凡属受阴者。皆从此中生故。
由有根本受阴。揽色成根而起身见。设如受阴未
破。身见亦未全忘。须待受阴尽时。方乃脱于身笼。
故曰其心离身。不惟离身。且能反观其面。不唯反
观其面。且能得意生。去住自由。无复留碍。亦如魇
咎既歇。手足见闻。皆能动作施为。自觉能如是者。
名为受阴尽相。按耳根圆通。此当闻所闻尽(问。色阴先
尽。云何复有身面。答。所谓尽者。但尽其阴。非尽其色。若必令尽色。则色阴尽者。全同无色。岂理也哉)超
越见浊者。此经见浊。以性大相织为体。如前见浊
文云。汝身现抟四大为体。四性壅令留碍。四大旋
令觉知。相织妄成。名为见浊。今以受阴既破。无复
揽色成根。性大不织。身见亦忘。故能超越。超越之
后。回观受阴之所由生。盖即见分照用。虚妄领纳。
故曰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三中间所现魔相十。
一功用抑摧过越相。二功
用陵率过越相。三修心无慧自失相。四用心忘失
恒审相。五修行失于方便相。六轻安无慧自禁相。
七见胜无慧自救相。八因慧获诸轻清相。九定心
沉没失照相。十定境安顺入心相。
初二。
一示
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
卷九 第 302b 页 X16-0302.png
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
赤子心生怜悯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
无咎。非为圣證。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彼善男子。指受阴将破未破人也。将破未破。势处
两楹。故曰当在此中。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故云得
大光耀。良以受阴即见分虚明。向堕色区。不显其
大。今破色阴。虚明体露。故以大光耀名之。其心发
明者。即于自心见佛心也。不知尚为受阴所覆。自
谓同佛。深责不度众生。故曰内抑。抑犹尅责义也。
然此心固善。若一味如此。忘其正受。则为过分。忽
于其处者。即指有众生处。发无穷悲者。谓悲哀不
能自巳。如是凡见一切。乃至蚊虻蛆虫等。作一子
想。故曰犹如赤子。(小儿始生。血色未退)心生怜悯。亦所当然。
但不觉泪流。即堕爱见矣。此名有功用心。抑责摧
伤。过越其分。致现斯相。悟之则随缘利生不失正
受。故曰无咎。受阴暂现。故曰非为圣證。不作圣解。
即是觉了不迷。果其正见分明。自然爱见不生。故
云久自销歇。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妄谓同于诸佛大悲。观音悲仰。魔得
其便。以类相致。故有悲魔入其心腑。悲魔谓苦死
滞魄。年老成魔类也。入其心腑。持其神识。故令见
人则悲。啼泣无限。由此起诸颠倒。生于邪见。故曰
卷九 第 302c 页 X16-0302.png
失于正受。命终必为魔王眷属。宛转零落。故曰当
从沦坠。功用抑摧过越相竟。
二功用陵率过越
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
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
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
无咎。非为圣證。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详观前之色阴十境。明是从前向后。次第相生。透
过一层。又现一层。灌顶云。色境竖发是也。此之受
阴十境。乃各别现起。盖是境同见异。随见成魔。灌
顶云。受魔横开是也。色阴既开。仍修三摩以穷受
阴。故还以定中男子称之。见色阴销者。剥去一层
色碍粗境。如脱外衣。受阴明白者。露出一种虚明
境界。如现内衣。义同上科得大光耀。胜相现前者
于自心中见诸佛心。义同上科其心发明。是悟證
之境同也。不知尚为受阴所覆。独伤不自策励。故
云感激。谓感伤激励。恨不速成。此所起之见异也。
然此心亦善。但只管如此。即为过分。忽于其中者。
即指感激心中。生无限勇者。勇锐不能自禁。如是
则冒难历险。总以无畏。蹈汤赴火亦所不辞。故曰
其心猛利。自觉立地可成极果。故曰志齐诸佛。将
比龙骤何似蚁步。故谓三祇念越。此名有功用行。
志欲陵跨佛乘。率尔自在。未免过越其分。致现斯
相。悟之则任运求佛。不失正受。故曰无咎。受阴暂
卷九 第 303a 页 X16-0303.png
现。故非圣證。觉了不迷。依然正见分明。安住正受。
久之自然销歇。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誇我慢无比。
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不自忖量。计为圣證也。忘失正受。魔
得其便。以类相致。故有狂魔入心。狂魔者。世间狂
人不得志而死者。滞魄不生年老成魔故。入其心
腑。摄其神识。故令见人则誇。谓矜誇巳德也。我慢
无比者。谓因我起慢。无有比伦。其心不唯无有三
乘。乃至上不见佛。以纵是成佛。不过与我平等。下
不见人。以人既在凡。岂能知我所證。由此起诸邪
见。失于正受。成就魔人。当从沦坠。吁可畏哉。(灌顶云。破
色阴之圣人。陵率过越。尚致狂魔入心。今之宗徒自谓破参。效颦呵佛骂祖者。正不知能破几阴。乃尔恬
不知惧耶)功用陵率过越相竟。
三修心无慧自失相
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證。
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
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證。」

【悟證之境同前。不言胜相现前者。色尽必有。译语
略故。良由于自心中见诸佛心不知尚为受阴所
覆。不能进破。故曰前无新證。虽见佛心。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仍思归托色身。加功用行。又见色阴巳
销。无可依托故曰归失故居。然既见色阴巳销。正
卷九 第 303b 页 X16-0303.png
好依色修习。以虽依无覆故也。既见受阴明白。正
好进破受阴。以虚明非真故也。二俱不能。是曰智
力衰微。以不达色阴空而不空。受阴有而不有义
故。由此于两楹中间。灰心泯志。故曰入中隳地。自
是不见有一事可作。故曰迥无所见。此所起之见
与前不同也。心中者。即指中隳心中。一事不作。望
其有得。故曰生大枯渴。谓如枯待雨。如渴待水也。
沉忆不散者。谓沉静其心。忆念中隳之境。时刻不
敢有放故。自谓沉忆之久。必有所得。浑忘本修三
摩。故即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等者。言色
阴既尽。正好假托幻色。增修三摩。修治虚明之心。
而乃无有了达之慧。致现大枯渴相。悟之则顿舍
沉忆。还依本修。故曰无咎。非为圣證者。以不同圣
證前后坐断。中亦不立故。文缺觉了二句。亦译者
略也。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人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前无新證。归失故居。自谓前后坐断。入中隳地。迥
无所见。自谓中亦不立。一切时沉忆不散。自以为
勤精进相。凡此皆为作圣解也。忘失本修。魔得其
便。以类相致。故有忆魔入心。忆魔者。世间狷谨之
人。遇事悬心抑郁而死者。滞魄不生年老成魔故。
入其心腑。拘其神识。故令旦夕撮心。谓从朝至暮
拘促其心也。悬在一处者。谓系于方寸。丝毫不敢
卷九 第 303c 页 X16-0303.png
放故。一味如此。故令失于正受。无慧自济。当来必
从沦坠。(问。致心一处。无事不办。何故反失正受。答。此是开示初心。摄散心。看话头语耳。巳破
色阴。不应泥此。况此乃魔力所摄。勿错会也)修心无慧自失相竟
四用心亡失恒审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
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
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巳疑是卢舍那
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
非为圣證。」

【悟證境中亦应有胜相现前之语。慧力过定者。欢
喜体任。忘其收摄故。忘其收摄。不知增修本定。不
能透过此境。故云失于猛利。欢喜体任。一味尊重
巳灵。将谓自心有佛。故以胜性怀心。所谓太尊贵
生是也。言胜性者。即指自心中佛心。既以此为怀。
故于自心疑是舍那。又前于色阴尽时。十方洞开。
无复幽黯。似是光明遍照。今又于自心中见诸佛
心。合此二相。致有是疑。言巳疑者。谓巳起是疑。但
少有未安耳。虽少有未安。然亦不思增修。故云得
少为足。此名用心等者。谓偏用慧心。急于体任。亡
失恒常审察自巳分位。一味溺于悟證知见。致现
斯相。悟则不溺。仍复增修本定。故曰无咎。受阴所
覆。如镜现相。故曰非为圣證。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
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卷九 第 304a 页 X16-0304.png

【若作圣解者。自任舍那。执迷不返。虽少有未安。不
复增修。以类相致。故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下劣易知足魔者。如世间无闻比丘见取外道等。
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皆是也。入其心腑。摄其精
神。故令见人自言我得无上涅槃。第一义谛。此非
果计果之馀习。假诸人而发泄其志故。失于正受
者。心随魔变。当从沦坠者。死堕三途。是可为魔王
快心而贤圣悼叹也。用心亡失恒审相竟。

五修行失于方便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
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證未获。
故心巳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
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
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證。」

【首四句可知。新證二句。古德皆谓与第三见同。愚
则谓之半同半异。言半同者。新證未获。即是前无
新證。言半异者。前云归失故居。是欲归托色阴。加
功用行。自觉色阴巳尽。无可依托。此云故心巳亡
者。以前于色阴尽时。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似觉心
光遍满。然彼不过功用暂现。久自销歇。今前境既
巳销歇。而故心自然不复有矣。古德云。初见道者。
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既见道后。山还是山。水还
是水。即斯意耳。历览者。前后遍观。二际者。过去际
与未来际也。未来新證未获。不知如何用功。过去
卷九 第 304b 页 X16-0304.png
故心巳亡。恐其将有退失。故曰自生艰险。于心者。
即于艰险心中。忽然生无尽忧者。未證则忧其无
进。巳證则忧其有退故。如坐铁床者。凉则冰。热则
煎。喻坐卧不宁。如饮毒药者。吞亦难。吐亦苦。喻饮
食不安。心不欲活者。将谓死即无退。由是恨不速
死。故求人害命。其意巳速死离忧。故云早取解脱。
此名修行等者。谓有心修行。失于方便智慧。超脱
无路。致现斯相。悟之则故心巳亡。正好舍旧趣新。
新證未获。正好增修本定故曰无咎。欲死求脱。明
系谬误。故曰非为圣證。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
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以虚明为圣證。执舍命为解脱。魔得
其便。以类相致。故有常忧愁魔入其心腑。常忧愁
魔者。如世间深厌世故。无力超脱。忧郁而死。滞魄
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济其忧愁。故令
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此其甚者。或有微轻。惟
是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故。不耐见人。此心
神为魔习所熏也。不能自返。故致失于正受。唯习
魔业。自然从沦坠。修行失于方便相竟。

六轻安无慧自禁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
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
卷九 第 304c 页 X16-0304.png
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證。」

【色销受明同前。处清净中者新證未获。不以为艰。
故心巳亡。不以为险。但不知增修本定。惟是一味
无事。宗家所谓堕在无事甲里是也。清净之久。内
心宁谧。自觉安妥隐顺。名为心安隐后。不知但是
一时轻安。将谓得大自在。故忽然有无限喜生。无
限喜生。其相云何。谓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宗家
之大忌也。此名轻安等者。谓清净心中暂现轻安。
无有智慧。不能自禁。致现斯相。悟之则不以为喜。
急寻本修。故曰无咎。暂现不常。有类光影。故曰非
为圣證。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
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巳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以清净为正定。以轻安为解脱。以欢
喜为乐道。以类相致。故有好喜乐魔。入其心腑。好
喜乐魔者如世间本无正知正见。妄自倨傲。托迹
山水。猖狂而死。年老成魔之类。入其心腑。发其狂
解。故令见人则笑。甚至于衢路傍自歌自舞。了无
忌惮。其意盖是自谓巳得无碍解脱。不自觉知。由
此失于正受。死入魔属。故云当从沦坠。轻安无慧
自禁相竟。
七见胜无慧自救相二。
一示相教
悟。二警迷显害。
初。】
卷九 第 305a 页 X16-0305.png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巳足
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
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
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
非为圣證。」

【见色阴销。以为无妄不尽。见受阴明白。以为无真
不圆。不知方是色开受现之相。故自谓巳足。既自
谓巳足。将必以我为胜。故致忽有大我慢起。言我
慢者。谓因我起慢。如言我即是佛等。故称为大。若
果有实證。则是有端起慢。今以无而计有。故云无
端。依于此慢以为根本。如是乃至见劣计我胜。见
等计我等。名之为慢。此但慢也。又复于等计我胜。
于胜计我等。名为过慢。以过于前慢故。又复于胜
计我胜。为慢过慢。以较前过慢。其慢更甚故。又复
于未得者谓得。未證者言證。此则惟以增上心而
慢他也。又复于彼有德有智。不敬不求。名卑劣慢。
此则自甘卑劣。反以慢人也。古德云。七慢之中。惟
缺邪慢。愚谓本非正知正见。而诸慢并发。即是邪
慢。既七慢具足。无前无后。故云一时俱发。言俱发
者但是心中俱有。遇境即现耳。心中下乃释成俱
发之义。言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如来以下诸
位菩萨及小乘声闻缘觉。则诸慢俱发可知。此名
见胜等者。谓见巳为胜。设以慧照。则一切诸法。一
性平等。尚不见有一众生可慢。何况于彼诸佛菩
卷九 第 305b 页 X16-0305.png
萨等而生慢心。特以无慧自救。致现斯相。悟之则
不见巳胜。诸慢并销。故曰无咎。受阴暂发故曰非
为圣證。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
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
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
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胜解者。见胜不返。执迷不回。以类相致。故有
大我慢魔。入其心腑。言大我慢魔者。如见慢外道。
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资其邪慢。
故令不礼塔庙。甚至摧毁经像。设遇檀越骇谏。而
便谓言。此佛像者本是金铜所造。或是土木所成。
此经法者本是贝叶所书或是氎布所印。既属无
情。何有灵验。设又问言。何者为佛。何者为法。而又
谓言。现前肉身。既有觉知。恭敬保爱。即是真佛。即
是常法。何乃不自恭敬。却去尊崇土木。舍近求远。
实为颠倒。此魔王借口于人。断灭佛法。而欲昌其
教也。檀越闻之。疑信交抱。其有深信者。听从其言。
毁碎经像。埋弃地中。此魔教陷入。致造阿鼻业也。
据此则疑信交抱者。但受其疑。深信其言者。直遭
其误。故云疑误众生。疑者为地狱远因。误者为地
狱近因。故总言入无间狱。闻其说者。尚致如此况
复本人。自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正脉问。祖师门下。呵佛骂祖。何
卷九 第 305c 页 X16-0305.png
以异此。答。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无佛。剿绝佛见而巳。岂真增长高慢。反失平等哉)。
(○合辙问临
济不礼祖塔。丹霞之烧木佛。德山说一大藏教如拭涕帛。严头说祖师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
为执外求而不达自心。执言教而不肯进修者。故作此峻厉之语而激之。实一片真慈。谁曰慢心。若使祖
师真有慢心。则亦不免泥犁。况其他乎)。
(○本疏问。此上所引诸老。何以知其不是魔入心腑耶。答。若固执
此说。一向不归。则是魔入心腑。而上之诸老。皆是行解相应。但一时应机语耳)。
见胜无慧
自救相竟。
八因慧获诸轻清相二。
一示相教
悟。二警迷显害。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
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巳言成圣
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證。」

【色销受明。所见之境同前。精明即是自心。以众生
分中。无纯真之心。即以识精元明为自心故。精理
即是佛心。言佛心虽极精微。亦不离自心之中。此
二句。仍是于自心中。见诸佛心。但变其文耳。自觉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心果觉两不相违。故曰得
大随顺。回观色阴既销。超然无累。故于其心忽生
无量轻安。现见受阴虚明。莹然澄彻。故自巳言成
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等者。谓因于精明心中。圆
悟精理之慧。回观色阴。现见受阴。获诸轻安澄清
之相。悟之则不以轻安自守。不以澄清自任。乘此
圆悟之慧。增修本定。故曰无咎。正堕受区。故非圣
證。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
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
卷九 第 306a 页 X16-0306.png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以悟慧为菩提。以轻清为涅槃。以类
相致。故有好轻清魔入其心腑。好轻清魔者。如世
不依正觉修三摩提。一向摄念静坐。稍获轻清。生
自足想。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持
其神识。故令自谓满足。更不求进。师心自是。不知
近善知识。不闻胜妙之法。故曰此等多作无闻比
丘。及于命终。觉无实證。毁傍正修无益。唱言佛法
赚人。或闻而生疑。或直受其误。成谤法因。断菩提
种。故曰堕无间狱。况复本人既巳被魔所著。自应
失于正受。自误误人岂不当从沦坠。因慧获诸轻
清相竟。
九定心沉没失照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
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
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此名定心沉没失
于照应。

○(按色阴十境。及受阴之前八后一。是处皆有此名等语。盖撮略其相而总言之。故皆
依此以立科名。唯此科独缺。或是笔授脱漏。今准前后。撮略本科中意而补足之。亦不敢自以为是。俟高明者
更辨之。上下皆以圈隔之。使与佛语有别。令其知是补入。以避僣妄之罪)悟则无咎。非为
圣證。」

【首四句可知。上科云。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即是明
悟。此则于明悟中体观受阴。唯是虚明妄想。其所
依之体。乃寂然不动之性。故曰得虚明性。认此为
真。忘失本修。一味沉空。心相迥寂。故曰其中忽然
卷九 第 306b 页 X16-0306.png
归向永灭。将谓即此便是。不假修为。故曰拨无因
果。从此无佛可成。无生可度。故云一向入空。万有
到前。一空莫敌。故曰空心现前。空心现前。对境不
生。乃至纵有心生。亦惟增长断灭之解。(补云)此名定
心等者。谓得虚明性。归向永寂。未免沉没越分。若
能以观慧照之。正是受阴将破时节。其奈失于照
应。致现拨无因果等相。悟之则不滞永灭。不住空
心。止观双流。受阴可破。故曰无咎。一合偏枯。不合
中道。故云非为圣證。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
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
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
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执空为是。长灭不归。一类相致。故有
空魔入心。言空魔者如世缠空外道。死而不化。年
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资断灭解。故令谤持戒
为小乘。以悟空为菩萨。且言菩萨悟空有何持犯。
设有信心檀越。素嫌僧伦酒肉淫秽。而其人偏常
于彼饮酒啖肉广行淫秽。自谓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因于魔附力故。摄其现前之人。谓是逆行。不生
疑谤。不知其为魔所使耳。(愚亲见一僧自称洞下儿孙。常于施主家饮酒
啖肉。而施主敬之如佛。及询其所以教施主者。多分皆随顺淫秽。呜呼魔入心腑。经有明證。而世多从之
不疑。亦可怪矣)原属滞魄之鬼。年老成魔。故无妨仍称鬼
卷九 第 306c 页 X16-0306.png
心。入之既久。熏染巳深。鬼习喜秽。故令食屎食尿
与酒肉等。或亦因人为难。既悟空理。应净秽俱空。
既食酒肉。何不亦食屎尿。彼便净秽俱食。而谓一
种俱空。是人巳自破佛律仪。而又以误言入人于
罪。自陷陷他。自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定心沉没
失照相竟。
十定境安顺入心相二。
一示相教
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
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
非为圣證。」

【色销受明。境同于前。味其虚明者。不知虚明是受
阴相。极力研味。毕竟从何处起也。深入心骨者不
知向性地追求。一味在方寸及骨节间跟究故。由
此虚明内映方寸骨节。精莹焕发。自觉安然顺适。
故于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生润。情动发狂。淫
境现前。不能自持。故致便为贪欲。世之不知修心。
惟思调养幻形。鲜有不堕于此者。此名定境等者
谓定中研味虚明。内映心骨。安然顺适之境。入于
定心。爱极情狂。无慧自持。致有误入诸欲之相。悟
之则知是虚明。惟究实性。正是受阴将破之时。故
曰无咎。纵使安顺入心。遇境便堕。故曰非为圣證。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
卷九 第 307a 页 X16-0307.png
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
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
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
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不知身骨精莹。为虚明内映之相。以
肉团为主人。计身骨为家宝。认安顺为受用。爱极
成欲。以类相致。故有欲魔入心。言欲魔者。即欲顶
大自在魔王也。观下文曰神曰鬼。似是魔所使耳。
入其心腑。增其欲念。故令一向说欲。谬谓生生不
息。即常住菩提之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者。教以
不分自他。不择好丑。谬谓平等行欲。即菩萨行故。
其有信其说者。依教行淫。名持法子。谬谓其能传
菩提法故。恐有问云。猥媟秽劣。不堪至此。人何信
之。故曰神鬼力故。谓魔神魔鬼力也。然正像之际
尚无此事。至于末世之中。摄其凡愚。其数竟至于
百。如是由少及多。乃至一百二百。或至五百六百。
甚至多满千万。虽是魔力所摄。亦由贪欲是人之
所好故。魔入心腑。托以行欲。及乎身衰力微。则魔
心生厌。离其身体。魔力既退。徒众解散。故曰威德
既无。旧事发觉。坐以扇众。故致陷于王难。或疑之
而谤正。或误之而入邪。故云疑误众生。谤正入邪。
皆为阿鼻之因。故致入无间狱。前功尽废故云失
于正受。后身必堕。故云当从沦坠。(正脉云。近世尚未见此。稍有阴
似者。亦未能如是之盛。但佛言不妄。当来末法之深。想必有矣)中间所现魔相竟。
卷九 第 307b 页 X16-0307.png

四总结以示警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
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
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
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
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初出由警惕。
○汝等下。嘱令传护。正脉云。此科全
同色阴。然此之十种。魔事巳成。非但如前。方为引
发之端。亦但言魔以类至。而不历言天魔飞精。据
此则无令天魔得便之语。与前科稍异。前以若不
预防。恐天魔得便而入。故教以宣示斯义无令得
便。此以天魔得便。驱使十魔来恼。故教以遍令开
悟。无令得便遣使。总结受阴魔相竟。

三想阴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想阴。二终破显露
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
其形如鸟出笼。巳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
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
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巳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
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彼善男子。亦指透过前境之人。备经不备经等。亦
同前说。透过前境。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此中
修三摩提。望受阴为终修。望想阴为初修也。永绝
前之十心。虚明渐销。名为受阴尽者。受阴虽尽。犹
卷九 第 307c 页 X16-0307.png
为想阴所覆。故未漏尽。而言虽者。亦有似尽意故。
心离其形者。以无受阴。即无领衲。不复揽尘成根。
亲见离根之体。恐犹未明。故又以如鸟出笼喻之。
盖以鸟喻离根之体。笼喻所结之根也。既得离根
之体。似得漏尽胜用。故云巳能成就等。谓巳能从
博地凡夫。由三渐次。上历诸位菩萨。乃至第六十
妙觉圣位。以彼所有身相功德。皆能现故。所谓能
现者。非是实證上合下同。故曰得意生身。三种中
应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以离根之体。即是第八
本识。一切诸法。皆依此识变现。既得此识。即能觉
了一切诸法自性如幻。以唯识变故。故知此是觉
了诸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得此身巳。不惟能现。且
能普入诸刹。故云随往无碍。恐犹未明。故以譬如
有人等喻之。熟寐睡深也。寱言梦语也。不云极醒
朗言。而云熟寐寱言者。以有想阴所覆。非实證。唯
意生故。无别所知者。谓但唯寱言。而于所说之事。
无复别有所知。喻想阴未尽者。虽现圣现凡。唯是
意生。而于上合下同。实未亲證故。其言巳成音韵
伦次等。谓虽无所知。而其所说之言。巳成音韵可
听。巳有伦次可别。令现前不寐之人。皆能明悟其
语。喻想阴未尽者。虽非实證合同。而其所现俨有
身相可见。凡位圣位可别。令彼实證者。咸知其所
现不误。既所现不误。而又未得实證。明是想阴所
覆。故曰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二终破显露妄源。】
卷九 第 308a 页 X16-0308.png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
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
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动念者。即指第八识中所含六识种子。以有微细
动相。故以动念称之。动必有想。即是根本想阴。六
识浮想。皆以此想起故。此想既尽。六识中枝末浮
想。无所从起。故云浮想销除。觉明心即指第八本
识。以带妄故不言妙觉明心。动念既尽浮想不生
故云如去尘垢。盖以识性觉明如镜。六识浮想如
尘。微细动相如垢也。一伦生死者。谓十二类生。一
类一类所有生死。以伦即是类故。首尾圆照者。谓
首从卵生。尾至非无想生。皆能圆照。以觉明现前。
生死根元。从此披露。如后文云。见诸十方十二众
生。毕殚其类是也。然类生生死根元。即是行阴。行
阴既现。则是超出想阴。故曰名想阴尽。按耳根圆
通。此当觉所觉空。(言前于闻所闻尽时觉得有个闻所闻尽。宛而有个能觉之心。
即是第八识中六识种子微细动相。今想阴既尽。微细动相亦无。故能觉与所觉而俱空矣。所以不能复
真者。以犹为管阴所覆故)超烦恼浊者此经恼浊。以根尘织成
六识为体。如前恼浊文云。又汝心中。忆识诵习。离
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今以动念
既尽。浮想销除。想除识空。故能超越。超越之后。回
观想阴之所由生。盖即第八识所含六识种子微
细动相。融即未分。体通六识。故曰融通妄想。枝末
浮想。皆依此起。故曰以为其本。
卷九 第 308b 页 X16-0308.png

三中间所现魔相十。
一怪鬼年老成魔相。二魃
鬼年老成魔相。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蛊鬼年老
成魔相。五厉鬼年老成魔相。六大力鬼老成魔相。
七鬼神年老成魔相。八精魅年老成魔相。九气灵
年老成魔相。十自在天魔所使相。
初四。
一致
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
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
其便。」

【彼善男子。即指前来巳破受阴者言。受阴二字。仍
取未破之名。以离此无可称故。虚妙二字。乃加以
巳破之号。以假名为阴。实无所覆名虚。唯有正受。
不受馀受名妙也。不受馀受。故不遭十种邪虑。谓
受魔中十相。实无所覆。故惟觉圆定发明。谓于圆
通妙定中。发起神通变化之明。如前云。巳能成就
从凡至圣意生无碍是也。虽见此相。若仍依本修。
蓦直前去。则想阴可进破矣。乃忽尔心爱圆明。谓
于圆定发明境上心生爱慕。即计为圣證意也。计
为圣證。必至锐其精思。贪求善巧。锐其精思者。谓
勇锐其志。精进思惟。贪求善巧者。谓贪求变化。更
进善巧故。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者。设若一向住三
摩地。则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不唯无魔。即有魔亦惟候之而巳。只缘有爱有思
卷九 第 308c 页 X16-0308.png
有求。天魔乘隙可惑。故云得便。而言候者。显定益
深而魔益怖故。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
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
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飞精附人者。非是身附。但飞其精气以附其身故。
不附本人而附旁人者。正脉云。受阴尽者。不能入
其心腑。故假旁人惑之。转令自乱耳。口说经法者。
由精附力。资其邪慧。便能口说相似经法。非真能
说佛法。若真能说佛法。即非魔矣。其人素不能说。
一旦能说。即应觉知。乃竟不觉是其魔著。而反自
言我能说法。谓得无上涅槃。又复随其邪精所转。
来彼求巧善男子处。盖欲设方詃惑之耳。敷座说
法者。应其所求。为说善巧示现神通法故。徒说无
凭。故又于斯须现相惑之。斯须少时也。或作比丘
者。投其所好。先为现同类之身。令彼人见者。不见
不足以取信故。或为帝释及女尼者。显其神异。次
与现异类之身。不言令彼人见者。例上可知故。或
寝暗室。身有光明者。竦其必信。以其心爱圆明故
也。起信云。座中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又云或现天
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等。但彼乃魔自来现。此乃
附人转现。又彼但见所现之相。不见魔之本身。或
可有疑。此则亲见其人。斯须变化如此。非有深定
卷九 第 309a 页 X16-0309.png
妙慧。鲜有不被其惑者。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
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
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忘其本修曰愚。不辨邪正曰迷。见其说法现身。谓
是圆通胜用。故惑为菩萨。既巳信其教化。必以艳
色美声。摇荡其心。因而破佛律仪。与诸魔人。潜行
贪欲。此正中魔王之计。盖由行人因戒生定。因定
发慧。策修既精。魔宫欲震。故致魔精附人。乘便来
惑。本为破其律仪坏其定慧。衲为魔侣。魔宫奠安。
若具正知正见者。此正可为验魔之要。以大凡诱
淫破戒。任其神变。总为魔业。依本修治。不久散坏。
今既惑为菩萨。正慧先坏。摇荡其心。本定又失。潜
行贪欲。律仪全废。惜乎魔王得计。而行人之宝觉
全身从此隳矣。此且明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
更明世受其惑也。灾谓咎徵。祥谓休徵。变异者。此
二皆非常事故。然子不语怪。佛不重神。而彼独好
言灾祥变异。怪鬼馀习。固如是也。或言如来某处
出世。教以怀资而往。此好言祥徵也。或言此处将
遇劫火。大三灾起。或言此处当有刀兵。小三灾动
恐怖于人。教以舍家而逃。此好言咎徵也。世间愚
迷。不辨真伪。闻某处有佛。则倾资求其接引。闻劫
火刀兵。则罄家乞以救脱。故曰令其家资无故耗
散。前云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詃惑无识
卷九 第 309b 页 X16-0309.png
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亦大同此意。

四出名警悟。】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
堕无间狱。」

【前云。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
为怪鬼。年老成魔者。作鬼既久。通力殊胜。兼知修
有漏福。天魔收为伴侣。亦天魔摄。恼乱是人者。非
精附彼。恼乱是修禅人故。厌足心生者。所附之人。
色力衰微。故魔心生厌。所恼之人。定慧俱失。故魔
心生足。既厌且足。故去彼人体。而不附之。魔既不
附。即无威德。执法者坐以扇惑众心。株连馀党。故
曰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言弟子者。不惟修禅之人。
而修禅之人亦在其中。按阿难此时。位在二果。受
阴尚未尽破。况复想阴。将来进修圆通。此境必有。
故教以汝当先觉。谓不待魔来。应先觉悟。离爱离
思离求。一味策修。穷尽想元。一伦生死。首尾圆照。
自然不入轮回。而天魔束手矣。若魔尚未来。而先
自迷惑。及其巳来。而犹故不知。不惟轮回不出。且
当堕无间狱。可不慎哉。(孤山云。受开以后。上历圣位。应无堕义。正脉云。彼特
领佛上历圣位一语而遂违佛二十八俱堕无间之明言。依正脉意。乃谓权渐教中。历位取證无退。如
走者。登山。迟则迟矣。有升无坠。圆顿教中。一超直入有退。如飞者登山。速则速矣。升坠无定。愚巳向著经。
从不敢指摘古德。论其得失。今以二师所说。俱违教旨。因不避口业。略为辨正。非好也。不得巳也。请试
论之。详孤山言无堕者。特由未了上历圣位之语。然前云巳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乃是
卷九 第 309c 页 X16-0309.png
约受阴开后。得意生身随意显现。如来喻为梦中寱语。巳自可见。正脉批其违佛明言诚是。而谓其领佛
上历圣位之语者非是。以彼实未能领也。然正脉谓权渐教中。经劫取證无堕。而身子六心堕落。尘劫声
闻。非权渐教中意乎。又谓圆顿教中。一超直入有堕。而善财一生事书。龙女当下成佛。非圆顿教中意乎。
依自语则与教意。相违。依教意则自语非是。盖二师总以悟證与修證不分。理销与事销俱迷。徒费辨论。
终不极成。或问汝意云何。答。后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按此中破色阴。乃在动静不
生之时。破受阴。乃在闻所闻尽之时。破想阴。乃在觉所觉空之时。破行阴乃在空所空灭之时。破识阴。乃
在寂灭现前之时。所谓乘悟并销是也。然既在解结之时。方是修圆通之际。起心动念。便有魔生。安得
无堕。是知圆顿教中。初心有堕。即前所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巳。俱空不生。
唯是悟證而巳。至于圆通巳后。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仍是依前所悟之理。重起事造之修。以万行之砥硎。
利未磨之智刃。于前所空色等五阴。一一从头体验于一切时一切处。无不相应。所谓因次第尽是也。然
既住圆通之后。乃是从乾慧心中中流入之行。无修而修。修即无修。安得有堕。是知圆顿教中悟后修位
无堕。华严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亦略示此义。若夫权渐教中。不惟初心有堕。凡未到不
退位者皆有堕也)怪鬼年老成魔相竟。
二魃鬼年老成
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
四出名警悟。
初。】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
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
其便。」

【前四句准前可知。前云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有游
荡义。不知其犹为想阴所覆。但如梦中寱语。起心
爱之。即此便为致魔之端。以既爱游荡。必致飞动
其心。精进思惟。贪求经历者。贪求神通。周遍经历
更胜于前故。末二句亦准前可知。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卷九 第 310a 页 X16-0310.png
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
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
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飞精二句谓飞其精气。转附旁人。口说相似经法。
扇惑众心。使行人闻之也。其人二句谓亦如前之
不觉魔著。亦如前之未得谓为得也。来彼求游处
者。亦是邪精所转。应求而来。敷座说法者。欲以惑
乱其心。为说神通妙用最胜游历法故。自形无变
者。不同前之斯须变易。意欲显其无作无为。而妙
用自具故。其听法者。不专指于行人。盖凡有在座
者皆是也。坐宝莲华者。座同佛座。体化金聚者。身
同佛身。既座同佛座。身同佛身。则不离本处而遍
至十方。自觉可希冀矣。一众三句。谓一座之众。听
法之人。各各自见如是。咸庆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
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
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愚迷同前。见其自能说法。又见听众获益。故惑为
菩萨。既信其人。必受其教。先以淫境相钩。而纵逸
其心。次以戒律无凭。而诽破其仪。终以贪著欲乐。
而潜行其事。惜乎昔为佛子。而今为魔民矣。此亦
且明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兼明世受其惑。诸
卷九 第 310b 页 X16-0310.png
佛出世。如优昙华。好言诸佛应世。亦属妄诞。且指
出某处某人当是某佛。此又妄之至而诞之极也。
稍有正见者。必不至受其惑矣。言是化身来此者。
正是游历之事。盖为贪求游历者说故。有佛出世。
必有菩萨相随辅化。故又指定某人即是某菩萨
等。来化人间。原魔意盖为显其言确事的。令人易
信也。其人见故等者。其人指所指之人。因彼指其
为佛为菩萨等。不自量德。将谓蒙记。故见之心生
倾渴。日亲日近。时熏时染。故致邪见密与。邪风日
扇。正见日晦。故令种智销灭。惜乎佛种断灭。而地
狱苗遍矣。
四出名警悟。】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
堕无间狱。」

【前云。若于本因。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
为魃鬼。馀皆准上可知。魃鬼年老成魔相竟。

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
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绵㳷。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准前可知。心爱绵㳷者。正以不遭那虑。自
觉定心绵密。圆定发明。自觉妙用㳷合。(谓㳷合菩萨上同下
合之德也)由此于三摩地中。心起爱慕。即此便为招魔
之故。以既爱绵㳷。必至澄凝其心。精进思惟。以虽
卷九 第 310c 页 X16-0310.png
觉定心绵密。妙用㳷合。恐非真实。必欲贪求契合
真实圆通体用。然此心固善。但有爱有思有求。则
是自开其衅。宜乎其魔王得便矣。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
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
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
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飞精附人等同前。求合男子。即指上贪求契合人
也。敷座说法者。应即为说相似契合圆通体用法
故。第二魔中。第一附人令自变形。第二附人令他
变形。今则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相皆无迁变。原
魔意盖为显示即凡即圣。相似体用绵㳷义也。心
自开悟者。相似得圆通体。念念移易者。相似得圆
通用。或得宿命者。知过去事。或有他心者。知他心
境。或见地狱者。了极苦之情况。或见人间等。识趣
向之岐途。此皆相似㳷合凡心。或口说偈者。自能
口说偈赞。或自诵经者。自能背诵经言。此皆相似
㳷合圣心。合圣合凡。略有似于上合下同。自谓巳
得。故各各欢娱。自他同庆。故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
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
卷九 第 311a 页 X16-0311.png
易入邪悟。」

【愚迷之义。亦同前可知。但见其无端便能说法。无
端令人开悟等。由此惑为菩萨。既巳惑为菩萨。必
至缠绵亲爱。密结其心。信其教而破佛律仪。行其
事而潜行贪欲。此亦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世
受其惑。未至觉圆。不得称佛。既称为佛。则无大小。
而言佛有大小者。其意以欲顶魔王为大佛。怪等
十魔为小佛也。佛佛道同。古今一致。忘迹论佛。即
无先后。而言某佛先佛。其佛后佛者。其意以怪魃
二魔先现为先佛。蛊等七魔后现为后佛也。妄尽
真极。乃名为佛。既名为佛。即无真假。而言真佛假
佛者。意指过去佛像。无言无说为假佛。现前肉身
敷座说法为真佛。情欲都尽。因目为佛。既目为佛。
岂有男女。而言男佛女佛者。意指魔精所附。行欲
无厌为男佛。受其欲者。承顺魔意为女佛。且又以
受化男女。仿行欲事。即是菩萨。故曰菩萨亦然。前
云其行淫者名持法子。亦斯意耳。其人见故等者。
谓因其所说。洗涤本所修心。改行魔业。邪悟易得
成就。盖由向所修习资发故也。
四出名警悟。】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
堕无间狱。」

【前云若于本因。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
为魅鬼。馀准上。魅鬼年老成魔相竟。
卷九 第 311b 页 X16-0311.png

四蛊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
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心爱根本者。正以受阴虚妙。不遭邪
虑。露出微细动相。不知其是六识种子。根本想阴
谬谓其因动有生。而为万物之根。由是心爱。忘其
本修。一味穷览物化。其意盖欲究其性之终始。举
全体大用而俱得之。殊不知此机一发。便是招魔
之关。以既曰穷览。必至精勤爽速其心。令其无懈
慢也。期其必得。故曰贪求辨析。辨析谓辨别物理。
分析化性。然此心巳妄。咒复曰心爱曰精爽曰贪
求。更为可乘之隙。故曰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身有威
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

○是诸
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
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
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
命归依得未曾有。」

【初附人为主。先不觉知者。谓彼先不自觉知是魔
精所附故。亦言得涅槃者。正由不自觉知。设能自
卷九 第 311c 页 X16-0311.png
觉。何至妄说若此。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妄说
物化本元性也。
○身有下摄众为伴。魔精所附。亦
有威严可畏之相。神通摄持之力。故曰身有威神。
能令求元之人。不敢违越。故云摧伏求者。不惟求
者。又能令座下之众。来便倾倒。故曰虽未闻法自
然心伏。
○是诸下主伴共惑。是诸人等。兼上主伴
言之。将犹谓也。涅槃断果。菩提智果。法身为智断
所依。离生灭。绝妄染。而乃谓其即是现前我肉身
上者。盖是以其有求元之心。以邪知妄见而妄惑
之。言不唯物化。乃至涅槃菩提法身。亦不离现前
肉身以为其本也。父父子子递代相生。正是欲贪
为本。业果相续。而乃谓其是法身常住。哀哉。以缠
缚为解脱。以欲根为佛性。邪说误人。殃及累劫。稍
有正见者。掩耳避之可也。都指现在即为佛国者。
谬窃佛经即染即净之说。无别净居及金色相者。
妄拟禅家无土无佛之言。如狐鼠依于城社。令人
不敢焚烧。究竟狐鼠城社。具眼者自能辨之。
○其
人下信受归庆。其人者。即指求元之人。见其威神
摄众。心巳摧伏。闻其所说异常。岂敢违越。故曰信
受。原其先心。本欲辨析物化之性。以期得乎全体
大用。今因被魔所摧。反以现前肉身为生法之元。
且言涅槃菩提法身不离乎此。且言父子相生为
法身不断。且言别无净居及金色之佛。颠倒特甚
从流无返。故云亡失先心。认邪为正。故𢬵其身命
卷九 第 312a 页 X16-0312.png
归依。将魔作佛。故庆其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
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前云是人愚迷。惟指行人。此云是等愚迷。乃兼彼
所摄之众言之。行人先摧。摄众后伏。故皆惑为菩
萨。推究其心者。信其所说。推究现前身上。唯有贪
欲之心。计其为生化之元。故致破佛律仪潜行贪
欲。此且明现受害者。口中好言等。乃兼明当受惑
人。若为对治权宗。令其荐取根性。说眼耳等为净
土。于理或可。若一向好言。则是外道邪见。况复以
男女二根秽污不净之本。而谓其为菩提涅槃真
处。亵渎圣證。坏乱佛乘。稍有人心者。必不忍出之
于口。正脉云。大意无非诱人恣淫破戒坏大定耳。
无知男女。只知顺其情欲。不觉其非。故多信是秽
言。沦入魔队。
四出名警悟。】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
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魔本从二类中来。谓蛊毒鬼魇胜鬼也。前云若
于本因。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又云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今
云魇胜者。谓魇人之力最胜故。馀淮上。蛊鬼年老
成魔相竟。
五疠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
卷九 第 312b 页 X16-0312.png
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三摩地中心爱悬应者。自觉想阴未
破。胜用未圆。欲求圆通知识。圣位菩萨。悬应自心。
资发神慧也。周流精研者。现意生身。周遍流转。十
方世界。精心研求诸善知识及菩萨也。贪求冥感
者。出其周流之故。盖为贪求冥相契合以期至于
感格圣应而巳。殊不知此志一兴。定心不密。有隙
可乘。有法能陷。故令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能令听
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
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

○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
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初附人现应。无端口说经法。必是魔精所附。所以
不自怪者。以其人元不觉知是魔所著也。不唯不
能觉知。反以滋其邪慢。故亦言自得涅槃。应求而
来。敷座说法。应即为说冥感悬应之法。
○能令下
摄众现感。能令者。魔力所摄故。暂犹顿也。言魔力
所摄。能令凡有听者。顿见魔精所附之人。宛尔深
修久證。故云如百千岁。由此爱染不舍。且以身为
奴仆。四事供养。而不觉为劳也。
○各各下率徒归
卷九 第 312c 页 X16-0312.png
依。各各者。指上所摄之众。座下人。又指此众之徒。
言所摄之众。既巳身为奴仆。又复各各开示。令其
座下徒众。知彼魔附之人。是先世师承。本地知识。
别生一番为法相爱之心。如胶似漆。而粘不可解。
得未曾有。而深以为庆也。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
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
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
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既闻其法。又见其所摄之众。率徒归依。其感化之
神如此。故惑为菩萨。既惑为菩萨。必至心相亲近。
故云亲近其心。信其邪说。故致破佛律仪。染其邪
行。故致潜行贪欲。此自受其害也。口中下亦世受
其惑。前云佛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
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
菩萨真阿罗汉。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今既未至命
终。言且不可。况复好言。其邪而非正可知。且所言
我于某生。先度某人。俨然以本师自居。又言当时
是我妻妾兄弟。明明以爱欲钩牵。至说今来相度。
乃顺其悬应之爱。并说归某世界。供养某佛。又要
其冥感之求。妖言惑众。邪气逼人。奈何世间愚迷
喜参圣證。不自忖量。抑可怪也。或言别有等者。谬
指欲顶魔宫为大光明天。谬称欲顶魔王为佛于
卷九 第 313a 页 X16-0313.png
中住。谬谓信其说归其教者。同生此天。为一切如
来所休居地。大妄语成。阿鼻极苦。不旋踵而即至。
稍有知识者。决不肯信。故云彼无知者信是虚诳。
由此深著邪见至死不归。故云遗失本心。

四出名警悟。】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
堕无间狱。」

【前云若于人中。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
为疠鬼。馀并可知。疠鬼年老成魔相竟。

六大力鬼老成魔相(此下五魔与前文势不同)三。
一致魔得
便。二附人来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深入。尅巳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
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三摩地中心爱深入者。自觉想阴未
破。胜用未圆。心爱深入圆通境故。此与上科所见
是同。而所求各异。上科求他加。故爱悬应。此科求
自力。故爱深入。尅巳者尅责自巳。辛勤者辛苦勤
求。乐处阴寂者以阴暗寂静之处。可以进求。贪求
静谧者以寂静宁谧之境可以入圆。殊不知三摩
地中不容起心动念。才有爱乐。魔径斯启。一涉贪
求。妖戈便入。故曰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来惑。】
卷九 第 313b 页 X16-0313.png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令其听
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巳作畜
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
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巳知其肇。

○佛律仪外重加
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
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初附人说法。敷座说法者顺其爱乐求阴入静之
心。谬说深證圆通法故。馀准上。
○令其下魔力摄
众。各知本业者。非是听人实能自知。盖是听其所
说。汝前世本是何人。所作何业。遂自以为知也。此
显前通过去。或于其处者。即于说法之处。语一人
言者。特向一人说故。汝今未死巳作畜生者。示以
将来必堕。恐未心伏。又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魔力
所持。乃顿令其人起不能得。因有如是證验。故一
时之众。皆倾倒其心而钦伏之。此显后通未来。设
使有人起心。巳知其起心之始。肇自何缘。此显立
通现在。魔意将谓能通三世。即是圆通。而不知圆
通胜用。实不止乎此耳。
○佛律下更现诡异。佛制
律仪。无过不及。依而行之。便为中行之士。今于此
外。重加精苦。乃故为诡异之行以竦世也。灌顶云。
重加精苦者。如断五味。裸四肢。拔发熏鼻投灰卧
棘等皆是。诽谤比丘者。斥其不能精苦。骂詈徒众
者。显巳无有私爱。讦露人事者。攻发人之阴私。不
卷九 第 313c 页 X16-0313.png
避讥嫌者。自谓直心为人。好言祸福者。显巳未到
先知。时至无失者。示巳所言必应。凡此者。又故为
诡异之语以詃世也。呜乎。碌碌庸人。一旦为魔精
所附。便能如是诡言异行。非具正知正见。鲜有不
惑为菩萨而深受其害者。
三出名警悟。】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
堕无间狱。」

【此大力鬼。但取其有神有通。力能惑人。非前所说
上品大力鬼王类也。大力鬼老成魔相竟。

七鬼神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
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心爱知见者。或因修三摩地。四事窘乏。或因利益
众生。诸缘不备。欲知宿命所遗金宝。欲见地中所
隐伏藏。熏习在心。故于三摩地中。起诸心爱影也。
勤苦研寻者。谓精勤辛苦。各处研寻。贪求宿命者。
谓贪求宿命所遗之物。此又因事起贪。较前由理
起爱者。更为致魔之速。遗乎令天魔得便。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
于说法处得大宝珠。

○其魔或时身为畜生口衔其
卷九 第 314a 页 X16-0314.png
珠及杂珍宝简策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
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
者得未曾有。

○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
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
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
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初飞精直附惑。殊绝也。殊不觉知。谓绝然不觉知
也。敷座说法者。应其知见之爱。宿命之求。谬说修
习神通法故。是人者。仍指魔所附人。无端者。现前
无端。显是宿命所遗。即于说法处得者。显珠非他
有。乃自巳先世物也。
○其魔下先兆后附惑。或时
化为等者。谓或有其时。不飞精而直附。乃先化为
畜生。如瑞凤祥麟之类。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等。为
兆圣作之瑞。如龙马负图之类。韦编名策。竹削名
简。竹刻为符。木片为牍。春秋左传叙云。大事书之
于策。小事简牍而巳。符为符信。汉制以竹为之。长
六寸。刻约信于其中。二人各持其半。扶而合之。相
符则可信也。诸奇异物者。谓世间多所不见。如龙
光宝镜之类。先授彼人后著其体者。魔力所作。显
其是奉天乘符。作之师以化世故。或诱听人等。谓
诱摄听法之人。令信其教。先将诸奇异物。藏于说
法地下。又有明月之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目睹
其兆。心信其说。自应得未曾有。
○多食下更现诡
异惑。药草非常食之物。乃故为多食。嘉馔乃人所
卷九 第 314b 页 X16-0314.png
共欣。却矫情不餐。日中一食。人尚不能。乃甘心日
餐一麻一麦。而其身犹故肥充。竟不瘦不枯者。魔
力所执持故。此皆诡异之行。诽谤比丘等。乃诡异
之语。准前可知。好言他方宝藏者。以世间利益惑
人。好言圣贤潜处者。以出世利益惑人。亦诡语也。
随其后者。见有异人。盖是魔力所为。显其非常。以
有善神卫护。亦诡行也。
三出名警悟。】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
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
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
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山林谓掌管山林者。土地城隍川岳。俱约掌管者
言之。于中有鬼有神。前文所谓大力鬼王。飞行夜
叉。地行罗刹。附于仙趣者是也。然既附仙趣。何以
成魔。盖以庙祀血食。其乐不及魔宫。年老生厌。乐
脱本伦。加以聪明福德。动念即升魔界。故能成也。
附精惑人。略以三法。或有宣说淫秽。破佛清净戒
律。与彼承事弟子。潜行世间五欲。此以欲破戒法
也。或有无益精进。愚痴盲修。一味食草食木。令人
效行。此以愚破慧法也。或有数瞋数喜。数勤数怠。
数信数疑。无定行事。一味恼乱是人。令失本修。此
以乱破定法也。厌足下准前可知。鬼神年老成魔
相竟。
八精魅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
附人来惑。三出名警悟。
初。】
卷九 第 314c 页 X16-0314.png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
候得其便。」

【心爱神通等者。谓自觉想阴未破。圆通未及深證。
神用无由妙发。心爱菩萨神通自在。种种变化。如
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也。由此研究变
化之元。贪取神通妙力。然变化之元。由圆通而发。
神通妙力。乃无作而现。但依本修。尽破后阴。时节
若至。其理自彰。若乃起心研究。即落邪思。著意贪
取。宛尔有作。安得不令天魔精魅候得其便哉。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是人或
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
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
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
中。越牗透垣曾无障碍。惟于刀兵不得自在。

○自言
是佛。身著白衣受此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
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
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
猥媟以为传法。」

【初应求说法惑。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为说神
通变化法也。馀同上。
○是人下随求现通惑。唯说
不足取信。欲令现见。故次为现通。手执火光。巳为
卷九 第 315a 页 X16-0315.png
神异。况复撮碎其光。分散于四众头上。而又各长
数尺。不热不烧。此又神异之至者。水上能行。巳足
惑人。况复如履平地。此又惑人之尤者。又此二事。
略有似于火难水难二种无畏。但彼由旋见旋闻。
妙力旋火旋水。此由见业闻业。业力现火现水。故
不同耳。空中安坐不动。宛似色空相即。瓶囊可以
容身。宛似大小相含。但彼是性海缘起。此由魔力
所作。久暂不同。有智者自能辨识。牖则闭之可越。
垣则阻而能透。此亦异似神境。但魔力所作。自不
同于二乘修发。及大乘性发也。惟于刀兵不得自
在者。以魔未离欲。身见未亡。不能使刀不伤故。

自言下说现并示惑。为惑愚迷。故自言是佛。设有
无智比丘。信其所说。甘心礼拜。彼即身著白衣。受
比丘礼。诽谤禅律者。毁禅宗为狂参。非持律为小
乘。不拨说教者。谬谓自巳所说。即是佛说。宜遵信
故。盖自言是佛。为坏佛宝。受比丘礼。为坏僧宝。诽
谤禅律。为坏法宝。信其说效其行者。断三宝种而
为地狱种矣。骂詈徒众者。自以为公。讦露人事者。
自以为直。谬谓既公且直。何怕讥嫌。故不避也。常
说神通者。为慰求者心故。令见佛土者。为證自是
佛故。鬼力二句。直斥其是妄非真。赞叹行淫者。如
云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等。不毁粗行者。
如言现前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等。将诸猥媟鄙秽
之事。以为传法者。如言能行淫者。名持法子等。
卷九 第 315b 页 X16-0315.png

三出名警悟。】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
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
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
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天地大力四字。通指下之五精。以是天地间大力
精故。言山海河风土。各有掌管之者。而有正有邪。
正者为神。邪者为精。以能与正神分权。故其力最
大。一切草木等者。谓奇草异木。积劫不死。受天地
日月之精而为魅鬼也。或复龙魅者。非是兴云致
雨之龙。或是守天宫龙及与守库藏龙。一则窃天
之灵。一则盗物之精。皆可以为妖为魅。或寿终仙
再活为魅者。本期长寿。不谓有终。死不甘心。附本
质而再活。不信仙术。别作妖孽。故名为魅。或仙期
终计年应死等者。谓仙期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
三千年等。约之必有终尽时节。既有终尽。则计其
年岁应死。但以炼精养气。神去而形犹不化。故致
他怪所附。借其质而为魅也。然仙术本为长生。炼
形原期不化。其奈时节既至。神识难留。徒遗虚躯。
为怪所占。可惜巳往功行。反资妖孽。不修三摩而
存想固形者。宜知猛省。年老二句。谓如上所说精
魅。年老成于魔侣。魔使附精。盖为恼乱是人。馀可
思知。精魅年老成魔相竟。
卷九 第 315c 页 X16-0315.png

九气灵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
惑。三出名警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心爱入灭者。自觉受阴巳灭。于八识体上露出根
本想阴。微细动相。由是心爱入灭。谓并彼根本想
阴微细动相而俱灭故。一切诸法。犹如幻化因动
而有。即是其性。今云研究化性者。即是研究根本
想阴。微细动相。必期于尽耳。必期于尽。盖为贪求
深空。言深空者。不惟心境俱寂。兼复隐显自在。然
志固善矣。但心生爱乐。忘其本修。一味贪求。先辟
邪径。天魔得便。固其宜矣。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
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

○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
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

○口中常说无因
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
贪欲。受其欲者亦得心空。拨无因果。」

【初说法现空。敷座说法者。应其所求。谬说心境俱
空法故。托之空言。恐其不信。故次为现空。正在大
众之内忽空无见者。显是即有而空。正当形空无
见突从空出者。显是即空而有。如是存没自在。略
有似于真空妙有。盖为顺其贪求深空之心。诈现
卷九 第 316a 页 X16-0316.png
如是无碍之相。魔力所作。勿误认也。
○或现下显
异惑众。身为欲爱所生。忽现洞如琉璃。显是即染
而净。手无不触。足多汗垢。忽作栴檀之气。大便臭
浊小便秽臊。忽如石蜜之甘。此皆即臭而香。意显
有既可空。染即可净。臭亦可香。此等神异最易骇
俗。且身为欲本。亦欲假此作诱淫术也。诽毁戒律
者。斥以持戒束身。非身何束。轻贱出家者。谓其不
能身空。徒自系缚。此亦天魔窃经教之唾馀。资附
人之谈锋。设有类是者。宜知自愧。
○口中下拨无
因果。上以相似真空之事。引入魔队。此亦究竟断
灭之言。渐隳佛种。故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如
前波斯匿王。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
断灭。正堕此见。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者。无后身则
善恶无报。无凡圣则修證空谈。是乃以一切断灭
为得空得寂也。既以断灭为得空得寂。自以行欲
为无伤无碍。故曰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
为持法子。密传断灭之法。令学拨无之见。故曰亦
得空心。拨无因果。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
荡招殃祸。况是魔所使哉。
三出名警悟。】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
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
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日月薄蚀者。黑气相迫曰薄。蔽其精耀曰蚀。即今
卷九 第 316b 页 X16-0316.png
日月交食是也。然日为阳精。月为阴精。各有光华
之气。周遍散注。当其薄蚀之际。不得散注。直贯于
地。地上之金玉芝草。麟凤龟鹤。得之可以久生。可
以毓秀。故云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者。为
物仙。为禽仙。为兽仙。与前所称积劫精魅者不同
也。年老成魔等。准前可知。气灵年老成魔相竟。

十自在天魔所使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
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
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受阴既破。露出微细动相。根本想阴。自觉六识浮
想由此而兴。无边生死由此而作。由是心爱长寿。
盖为破想阴出生死也。几微也。即指微细动相。然
此微细动相。不可以有心研究。但依本修。定深自
灭。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今以
辛勤劳苦研究微几。巳为失计。且又贪求永岁而
弃分段之生。顿希变易而望细相常住。是为重增
妄想。无怪乎天魔伺候得其便矣。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好言他
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
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
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口中
卷九 第 316c 页 X16-0316.png
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
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初来为说法。而言竟不觉知者。寓有深怪之意。言
其人本以博地凡夫。无端口说经法。明是魔著。乃
竟不觉知。亦可怪也。敷座说法者。顺其所求。谬说
自有常住法故。
○好言下现神竦动。好言他方往
还无滞者。示得变易身故。或经万里瞬息再来者。
唯说无凭。现前令见故。皆于彼方取得其物者。證
其所到不虚故。(余闻道教中人。以薛道光。修性不修命。但能出阴神。不能远方取物。
张紫阳。性命双修。兼能出阳神。能远方取物。由此观之。纵能远方取物。仍不出天魔伎俩。又岂能与法华
普现色身三昧。及本经圆通胜用。校其优劣论其浅深也哉)一处一宅。数步其
量至近。从东至西。急行累年不到。却似甚远。然上
明在巳则行远若近。此明在他则令近如远。略有
似于十玄门中广狭自在。魔力幻法。亦难思议。因
此竦动其心。几欲信以为真。但未决定。故云疑佛
现前。然既曰信。又曰疑。幸其犹在疑信相参之际。
尚未深入。或可救耳。
○口中下示以常住。口中常
说者。恐其疑信相参。常以魔语熏习之也。众生皆
子。显未有众生以前即有也。我生诸佛。显未生诸
佛以前即生也。我出世界。显未出世界以前即出
也。众生依之而有。诸佛依之而生。世界依之而出。
故曰我是元佛。谓根本元佛也。既是根本元佛。至
今犹在。而寿命之长。应无有更踰于此者矣。末言
出世自然不因修得者。正显其徒修无益。欲惑正
卷九 第 317a 页 X16-0317.png
修而纳之于魔罟也。
三出名警悟。】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
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

○或不因
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
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
魅。

○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巳乾死。恼乱
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
间狱。」

【初蹑前出名显故。住世自在天魔者。孤山云。即欲
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亦他化天摄。因其无
出离心。故以住世名之。然行人巳破受阴。即得人
空。又欲进破想阴。志在决定出离。天魔不忍。故使
其眷属飞精附人而惑乱之。如遮文茶等者。于眷
属中略举二类。遮文茶。此云嫉妒女。亦翻怒神。多
妒恚。为魔女故。毗舍童子。即毗舍闇鬼。或名毗舍
遮。此云𣊟精气。谓能啖人及五谷精气故。必连天
王称者。以是其所辖也。既是四王所辖。应覆护世
界。保绥真修。而乃附人来。惑者。以是鬼童蒙昧。未
发护世及保绥真修心故。然必使遮文茶者。为欲
与之相狎。取利其虚通明慧以资发邪见。又必使
毗舍童子者。以欲与之相亲。食啖其精髓血气以
助养邪神。是不惟欲坏正修。亦兼以为利魔眷也。

○或不下更明不因师者。言上说飞精附人。与之
为师。而行人乃因师受惑。然不必定尔。故曰或不
卷九 第 317b 页 X16-0317.png
因师。既不因师。何以受惑。故曰亲自观见。称执金
刚等者。先现力士坚固之相。许以长命之术。令其
不惧损身。然后现美女身。与之盛行贪欲。殊不知
长命之说。徒托空言。损身之害。实有成验。故云未
逾年岁等。谓未踰一年半岁。其肝血脑膜巳自枯
竭。今之信房术而以纵淫为无碍者。多招此弊。口
兼独言者。谓时常自言自语。此有二说。一者灌顶
云。气虚发谵语也。二者正脉云。自见魔现。与之行
欲。他人不见。谓彼独言。彼实与魔言也。所言无定。
或多怪异。故致听若妖魅。所谓魔言魔语是也。

前人下双明二俱为害。言前来因师受惑之人未
详其是魔精所附。多致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若此
之不因师者则未及遇刑。先巳乾死。其为害犹速
也。此二者皆足以恼乱彼之行人。以至殂躯殒命。
馀可知。通结以上中间所现魔相竟。

四总结以示警嘱四。
一预示魔患。二劝以悲救。
三结由警惕。四嘱令传护。
初。】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
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巳成正遍知觉。

○赞叹淫
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
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
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初妄称极果。十种魔者。前九鬼神精灵等。年老成
魔。与天魔为党与。后一遮文茶。毗舍童子。为魔所
卷九 第 317c 页 X16-0317.png
使。与天魔为眷属。故前十种中皆言天魔得便。于
末世时。佛法衰微时也。佛法衰微。魔道兴盛。不必
一定如前伺便惑人。亦有乘愿坏教现为出家。在
佛法中而修道者。如通议引云。昔佛住世。诸魔坏
法。佛神力故皆不能坏。魔作誓言。我于如来灭后。
依教出家。破坏佛法。佛即堕泪曰。无奈汝何。譬如
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是知今之坏法僧人皆
魔所属。皆师子身中虫。正信出家者不可不辨。又
不可不防也。或附人体。如十中通说。或自现形。如
后一附明。或亦十中通有。唯后一显之耳。前十魔
中。各各皆言自得无上涅槃。是约断果。此则皆言
巳成正遍知觉。是约智果。盖恐人谓其是邪是遍。
故先且自言是正是遍。贼人胆虚。固如是也。前云。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造种种业。皆言佛法等。正为
此等痛骂。
○赞叹下宣淫为患。赞叹淫欲者。顺世
宣化。人易从故。破佛律仪者。讪正为邪。欲坏教故。
先过去也。谓过去诸恶魔师。与魔弟子。皆是以淫
传淫。故曰淫淫相传。既淫淫相传。亦淫淫相承。如
是则前魔邪精。魅其后人心腑。举世不觉。渐入魔
网。故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等也。九生百世。皆约
自佛灭后言之。按佛在世时。人寿百岁。大率以百
年为一生。九生当是九百年也。正法将尽。邪教方
兴。发心修行。误入魔眷者。时乎有之。故曰近则九
生。谓九生即有也。多逾百世者。通议云。三十年为
卷九 第 318a 页 X16-0318.png
一世。百世当是三千年也。时当末法。人多垢重。本
期真修。反成魔业。如前所说十种。皆是以真修为
魔眷耳。既为魔眷。将来必为魔民。愈趣愈下。自致
失正遍知而堕无间之狱。
二劝以悲救。】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
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

○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初正以示劝。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阿难
愿学菩萨久矣。故教以未须先取寂灭。阿难此时。
巳断三界修心六品。自知修證无学道成。故劝以
纵得无学还要留愿。教以入末法者。以是魔强法
弱时故。起大慈悲者。与正知正见之乐。拔邪知邪
见苦也。正心者。发菩提心。深信者。信知众生心中
有佛性故。救度此等众生。修真三昧。令不著魔。发
妙耳门。得正知见。即是大慈悲力。正脉云。观佛此
言。足知阿难四分入灭。亦假示现。而依佛留愿在
世冥救也必矣。
○我今下兼为激发。阿难虽在二
果。力可得道。但为侍佛。故留残结。佛知其分段不
羁。故曰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既出生死。当报佛恩。
报恩无别。只须遵依佛语。以遵依佛语。慈悲救世。
即名报佛恩故。正脉云。钦闻斯嘱。而不痛心下泪
者。木石人也。
三结由警惕。】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
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
卷九 第 318b 页 X16-0318.png
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此科全同受阴。义亦准知。
四嘱令传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
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亦同受阴。但彼云亦当。其嘱意稍缓。此云必须。其
嘱意更急。良以行深魔重。将成忽失。亦可悯也。总
结想阴魔相竟。】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