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241b 页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八
京都拈华寺贤宗后学达天通理敬述
嗣法门人(兴宗祖旺誊清怀仁祖毓较字)

【二灭妄明真成诸位四。
一正明诸位。二结显脩
法。三推重初心。四判决邪正。
初十。
一三渐。二
乾慧。三十信。四十住。五十行。六十向。七四加。八十
地。九等觉。十妙觉。
初二。
一指前起后。二正示
渐次。
初二。
一指前互具成妄。二起后三渐得
除。
初。】
卷八 第 241c 页 X16-0241.png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犹
如捏目乱华发生。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
虚妄乱想。」

【初指前互具。如是众生句。总指十二类生。一一类
各各具者。即是互具。如一卵类。现起者名动颠倒。
馀十一倒。非是不具。但是冥伏。若遇缘便起。如卵
类既尔。馀十一类皆然。合之应有一百四十四倒。
且又于一一倒中。具足八万四千乱想。实为虚之
至妄之极也。
○犹如下举喻显妄。目喻真心。捏喻
一念妄动。乱华发生。喻十二类生。各各互具。盖以
真心本净。始由一念妄动。展转变起十二类生。又
复各具颠倒乱想。如目本无华。由无故妄捏。展转
而有乱华发生。然明知目本无华。因捏而有。捏亦
非真。放手元空。捏尚不有。华云何立。知此喻者。则
颠倒虚妄之义。可思知矣。
○颠倒下以法贴合。不
变名妙。指心体言。随缘曰圆。指心用言。虽随缘而
不变。目曰真净。虽不变而随缘。目曰真明。合此体
用。故曰妙圆真净明心。此合喻中目字。颠倒即是
妄动。以真本不动。动即违真。故称颠倒。此合喻中
捏字。乱想即指八万四千。如卵生名飞沉乱想。胎
生名横竖乱想。然倒既互具。乱想亦应互具。言虚
妄者。本由妄动。无实体故。虽无实体。而迷位繁兴。
故曰具足。此合喻中乱华发生。盖华虽无实。灭华
须待放手。喻想虽虚妄。除想应须离念。故向下示
卷八 第 242a 页 X16-0242.png
以三渐次也。
二起后三渐得除。】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
方得除灭。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
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初法说。佛三摩地。即指耳根圆通。以分脩分證。即
成诸位。圆修圆證。即成佛果。此以因中说果。故置
佛言。元所乱想。即指类生所具。如云飞沉乱想等
是也。迷位本有曰元所。对后为果曰本因。而曰立
三渐次方得除灭者。不是三渐次中即能尽除。盖
必三渐次后。历位修断。方得种习俱尽耳。
○如净
下举喻。中字下文稍不足。具足应云。如净器中。盛
以毒蜜。喻真心中一念妄动。具足乱想也。除去毒
蜜。喻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也。汤水喻诸
位中定。诸位中定。仍不离前之三摩。灰香喻诸位
中慧。诸位中慧。仍不离前之圆通。洗涤其器者。喻
诸位中尽断种习。后贮甘露者。喻佛果清净心中。
方堪承受最上一乘真法味也。指前起后竟。

二正示渐次二。
一徵起标列。二依次释成。
初。】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
脩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首句徵起可知。
○一者下标列。此中第三增进。即
是耳根圆通。第二真修。即是圆通方便。盖即以认
真持戒为真修也。至于第一修习。又为真修方便。
良以戒不易持。须先除其助因。是则除其助因。乃
卷八 第 242b 页 X16-0242.png
最初入手修学习演。如蒙童初读三字经之类。至
下别释。文甚显然。说者无容以前滥后。

二依次释成三。
一除其助因。二刳其正性。三违
其现业。
初三。
一承徵。二正释。三结成。
初。】

「云何助因。」

【此承前徵起也。
二正释二。
一教衣食断辛。二
明食辛过患。
初。】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
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故众生求
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初教依食住。十二类生。如上所说。不能自全者。不
能自全形命。依四食住者。要以四食方得住持形
命故也。此且总标。所谓下别列。段食者。谓人间食
必有分段。灌顶云。经论多云抟食。其义则局。如浆
饮等不可抟故。触食者。谓鬼神等触气而饱。即为
食故。此二食通欲界。思食者。谓禅天中但以禅思
为食。又如悬沙止饥。望梅止渴。亦思食摄。识食者。
谓四空天惟以识定续命。有食义故。又如地狱饿
鬼历劫续命。但依业识。亦识食摄。此上四食略取
温陵及灌顶中义。详于唯识。避繁不录。必言四者。
为该三界。治外道故。(灌顶云。佛成道后。为除外道自饿苦行。说诸众生皆依食
住。正觉正说。馀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惟正觉。佛反问曰。食有几种。外道不能答。因说众生依四
食住)是故佛说等。乃引昔所说以證成之。为断五辛。
卷八 第 242c 页 X16-0242.png
必先言此者。有二义。一显不为住持形命。食且不
可。况夫食辛。目应断除。二显既有四食。何必一定
食辛。自取过患。
○阿难下教断五辛。资益形命曰
甘。非局甜味。损伤形命曰毒。非局鸩酒。言故生故
死者。显辛荤为性命所关。在一切众生。皆不可食。
况夫求正定人。又为法身慧命所系。是宜严禁。故
承此教以当断。五种辛菜者。楞伽云。葱蒜韭薤兴
渠。应法师云。兴渠梵音讹也。正云兴宜。慈悯三藏
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悯冬至彼土。未见其苗。
此方所无。故不翻也。天台梵网疏云。兴渠是蒠蒺。
云栖发隐云。蒠蒺胡荽也。又楞伽云。葱韭蒜等臭
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人天净处。何况佛果。所谓
当断者此耳。
二明食辛过患。】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
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
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
消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
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
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
魔福尽堕无间狱。」

【初发淫增恚。正脉云。熟食必壮相火。故发淫。生啖
必动肝气。故增恚。佛智所鉴。不爽丝毫。宜敬信而
深戒之。
○如是下天远鬼近。十二部经。该尽佛所
说法。能宣说者。天仙皆应近闻。今以食辛之故。不
卷八 第 243a 页 X16-0243.png
惟不来近闻。而且嫌其臭秽。咸皆远离。如今清净
斋戒者。尚避食辛之人。则天仙远离可知。饿鬼歆
于不净。故因彼食辛之次。冥中舐其唇吻。相随不
舍。故常与鬼住。天仙增福。咸皆远离。故福德日销。
饿鬼致祸。常与共住。故长无利益。无利益即灾祸
事也。
○是食下无护遭魔。修三摩地。乃成佛胚胎。
菩萨天仙善神皆应守护。以食辛故。皆悉不来。亦
嫌其臭秽故也。守护则魔不能近。由不来故。乃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大力魔即天魔也。知其修三
摩地。有志求佛。故现佛身而眩惑之。非毁禁戒者。
贬持戒为小乘。赞淫怒痴者。褒三毒为大道。无智
自辨。鲜有不受其惑者吁可不畏哉。
○命终下成
魔堕狱。现前受行魔教。命终自为魔属。所修三摩。
咸资有漏。故得受享魔福。福尽祸至。故感堕无间
狱。正脉云。缘以臭恶之味。引致阿鼻极苦。有何难
舍而不勇断之哉。然辛菜所以名助因者。即于此
科中见。中发淫为淫欲助因。增恚为杀生助因。至
于福销祸长。必至损他益巳。纵能说经。亦属妄谈
般若。此等又为盗妄助因。况夫魔来倒说。何恶不
助。自为魔眷。何罪不生。名其为助因者宜矣。正释
竟。
三结成。】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
渐次。」

【承上食辛既有如是过患。是故凡欲修菩提者。先
卷八 第 243b 页 X16-0243.png
当永断五辛。是则下言果能断辛。则是从凡夫地。
第一增进。乃初学修行渐次。除其助因竟。

二刳其正性三。
一承徵。二正释。三结成。
初。】

「云何正性。」

【次徵第二渐次义也。
二正释三。
一教令先断
淫杀。二示以进修馀戒。三详明持戒利益。
初。】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永
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是修
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初总教持戒。如是众生。指巳断五辛人也。巳断五
辛。当入三摩。但定因戒发。非戒则三摩不成。故教
以要先持戒。而云严持者。丝毫不容有犯故。又云
清净者。非唯执身。兼以执心故。
○永断下首举淫
杀。淫能障定。杀乃违慈。四根本中此二犹要。故首
举之。永断淫心者。现种俱尽。如枯木不萌。如寒灰
不𦦨也。断杀中乃以轻况重之语。言酒肉尚不容
餐。生气尚不容啖。何况杀生。自应永断。以火净食
者。律明生鲜之物。火净方食。不经火触。则为不净。
不得便食。以有生气故。儒门方长不折。庭草不除。
大同此意。皆防微杜渐耳。
○阿难下显示应断。修
行原为出界。不断淫杀。则界不能出。以有相生相
杀事故。言此正见其首应断也。

二示以进脩馀戒。】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
卷八 第 243c 页 X16-0243.png
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诸戒之中。独教观欲者。以难断故。又以一切众生。
皆以淫欲正性命故。如毒陀如怨贼皆狠语耳。毒
蛇伤身害命。怨贼劫财夺物。淫欲一事。丧法身。伤
慧命。损法财。灭功德。故以为喻。然如来如是狠语。
而诸众生亦当以狠心断之。声闻小乘人也。四弃
八弃小乘戒也。比丘唯是四弃。谓杀盗淫妄。犯之
者不许共住。故名为弃。比丘尼。于四弃之外。更加
触八覆随。名为八弃。不先持大而先持小者。亦行
远自迩。登高自卑意也。执身不动者。非不执心。力
未充耳。不言后篇者。本立而道自生。源奠而流自
清故。既闲乎小。宜进于大。故云后行菩萨清净律
仪。菩萨大乘人也。清净律仪大乘戒也。设有丝毫
动念。即不清净。故曰执心不起。

三详明持戒利益。】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
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清净人修三摩
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
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
险。」

【初成超世因。禁戒虽通四弃。此唯偏指淫杀。以淫
杀难断。较之盗妄尤宜严禁也。身心俱断。故曰成
就。淫断则不复相生。杀断则不复相杀。故曰永无。
窃取曰偷。强取曰劫。又偷劫亦兼妄语。如偷中设
卷八 第 244a 页 X16-0244.png
词令其不觉。劫中恐吓令其强忍是也。负累乃偷
劫所致。还债因负累来偿。今既无偷劫。自无负累。
既无负累。故亦不还宿债。如前云。长揖世间是也。
又世间虽通三界。而此中似唯约于欲界。以生杀
负还。乃欲界中事故。据此则持戒之人。将来不生
欲界。纵生欲界。亦不过于人中增修。非为生杀负
还事也。
○是清下发相似通。清净人即指上持戒
人也。因戒生定。因定发通。故是人一修三摩。便能
发相似五通。肉眼相似天眼。故不须天眼观见。自
然者。不假作意。十方者。周遍无遗故。肉耳相似天
耳。故亦能睹佛闻法。言相似者。但以戒增上力。并
三摩初心增上力故。暂时而发。非是圆通胜用。下
三准知。亲奉圣旨者。相似他心通也。神通游界。相
似神境通也。宿命亦唯相似。虽曰相似。却能三世
无碍。故曰清净。得无艰险者。由宿命故永不堕三
恶道中艰难险阻处也。正释竟。
三结成。】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言此果能严戒。则是从凡夫地。第二增进。乃决定
修行渐次。盖以对上第一。名为第二。又对上初学
不定。故以决定修行释之。此中所断言正性者。对
上助因而言。以上但助发乎此。此乃正是罪性故
也。刳其正性竟。
三违其现业三。
一承徵。二正
释。三结成。
初。】

「云何现业。」
卷八 第 244b 页 X16-0244.png

【此徵第三渐次义也。
二正释三。
一承戒修定。
二顿获法忍。三教以渐脩。
初。】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
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
全一六用不行。」

【紧蹑上文以为生定之因。故即就前人言之。诸戒
俱持。而独举心无贪淫者。以淫为坏定之魁故。于
外六尘等者。以淫为染尘前导。如因动有声。则留
心淫声。因声有色。则留心淫色。因色有香。则留心
淫香。因香有味。则留心淫味。因味有触。则留心淫
触。因触有法。则留心淫法。若心无贪淫。则于诸色
声等皆不留心。故云不多流逸。言流逸者。谓神逸
其中。纵恣攀缘。言不多者。非是全无。但不留心贪
染耳。因不流逸者。牒上不多流逸为因。谓外境既
淡。乃可反观本根。自归元明。而内观得成也。内观
既成。外境全脱。故曰不缘。按耳根圆通。此当入流
亡所。动静不生。以上言不多流逸。未免动静相间。
此则一向不缘。乃动静双亡矣。偶对也。言根对尘
现。尘不缘则根无所对。根无对而性亦不现。按耳
根圆通。此当闻所闻尽。至此则六根反流全归一
性。故曰反流全一。既反流全一。无复结根之用。故
曰六用不行。按耳根圆通。此当觉结。若执此为是。
则为觉所碍矣。大科云违其现业。即在此科。以此
科现业有二。一流逸是现业。不多则少违。二六用
卷八 第 244c 页 X16-0244.png
是现业。不行则全违也。
二顿获法忽。】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承上六用不行。惟有一存。若进观此一。乃对六立
名。六既不有。一云何立。是则能觉空矣。能觉之见
分既空。所觉之相分亦复不有。故云十方国土皎
然清净。皎然者。周遍洞彻。清净者。不见有一法可
当情也。至此则觉所觉空。唯有空存。按耳根圆通。
此当空结。若执此为是又为空所碍矣。若进观此
空非断。乃是识性洞然在于大觉心中。故云譬如
琉璃内悬明月。自是身心快然。以能出离空碍故
也。出离空碍。则空所空灭。惟有灭存。按耳根圆通。
此当灭结。若执此为是。犹为顶堕细障。若进观此
灭。乃对生言灭。灭亦非真。则生灭既灭。故得妙圆
平等。盖以无妄不尽曰妙。无真不极曰圆。始本不
二曰平等。自是三空顿朗。二死忽空。故曰获大安
隐。寂照互融。智断具足。故曰一切如来密圆净妙。
皆现其中。良以密圆即是智果。谓收之则密。放之
即圆。净妙即是断果。谓体之则净。用之则妙。是诸
佛之所證。故曰一切如来。圆通因心。顿该果海。故
曰皆现其中。按耳根圆通。此当寂灭现前。寂灭现
前。一念不生。故曰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论悟證巳
齐佛境。所谓理由顿悟。乘悟并销是也。论事修。唯
卷八 第 245a 页 X16-0245.png
在三渐。颠倒乱想。从此顿息。虚妄轮回。自是不复
有矣。
三教以渐脩。】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教以从是渐修。垢尽镜明。
水长船高。故示以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谓发行有
浅深。立位有胜劣。至下经文自见。正释竟。

三结成。】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此言果能违其现业。以至获无生忍。则是从凡夫
地。第三增进。观行修行渐次。前云如净器中。除去
毒蜜。即喻此也。总结三渐竟。
二乾慧。】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
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
其慧名乾慧地。」

【二渐次中淫心永断。故曰欲爱乾枯。三渐次中忘
尘尽根。故曰根境不偶。解结中义当此根初解。先
得人空。与小乘四果位齐。故云现前残质不复续
生。残质为最后之身。不续谓后有永断。此上约第
二渐次。及第三前半以明乾义。又第三渐次中。十
方国土皎然清净。故曰执心虚明。执心者法执之
心。国土皎然故虚。清净无法故明。解结中义当空
性圆明。成法解脱。至此则人法双空。故曰纯是智
慧。又第三渐次中妙圆平等。获大安隐。故曰慧性
明圆。慧性即三空之慧。妙圆平等之性。获大安隐。
卷八 第 245b 页 X16-0245.png
故曰明圆。但大安似约断德究竟。明圆似约智德
究竟。以唯是一心。故无妨各说。解结中义当解脱
法巳俱空不生。至此乃得其全体。此上约三渐后
半以明慧义。问。既唯前义。何故另开一位。答。上唯
具体。此兼起用。故云蓥十方界。蓥犹饰也。庄严之
义。谓称体起用。严净十方报土。按圆通中即获二
胜。发三用也。虽能如是。依然乾有其慧。故立位以
乾慧名之。
三十信二。
一蹑前总起后位。二别
明当位十信。
初。】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圆妙开敷。」

【前云欲爱乾枯。未能尽习。今以乾慧位中。借严土
以治欲习。未得极尽。故云欲习初乾。菩提涅槃。尚
在遥远。故云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如来法即指菩
提涅槃。对无明生死流。称菩提涅槃流也。言未接
者。正见其当历事造修。不可以圆通顿悟为是故。
此心指乾慧终心。中中流入。有二释。一者中谓中
道。以自后位位皆不离乎中道。故云中中。二者中
谓中庸。以自后修习。虽不废事。亦不过执。惟是中
中。所谓不偏不倚。任运流入是也。圆妙开敷者。谓
流入无别。仍前圆通妙性。但位位增进。如莲开层
层渐敷耳。
二别明当位十信十。
一信心。二念
心。三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七护法。八回向。
九戒心。十愿心。
初。】
卷八 第 245c 页 X16-0245.png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馀。
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从真妙圆之悟。重发真妙之修。理事并信。故曰妙
信。永不退失。故曰常住。外道趣邪。凡夫趣有。二乘
趣空。皆为妄想。一切俱遣。故曰灭尽无馀。灭尽妄
想。故中道真。无有遗馀。故中道纯。既真且纯。信心
决定。故名信心住也。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
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者。即前中道纯真之信。明了者。明明了了。曾
不被诸法所惑也。因不被诸法所惑。故于一切诸
法。皆能以中道正理。融会贯摄。故云一切圆通。此
二句全是蹑前信心成益以为此位之因。自下乃
正明此位。阴处界三不能为碍者。正由一切圆通。
所以阴不能覆。处不能局。界不能间也。如是者。谓
阴等不碍如是。乃至者超略现在。言既阴等无碍。
不惟现在身中今应断之习气。忆念无忘。乃至过
未无数劫舍身受身。巳应断当应断之习气。皆现
在前。皆能忆念无忘。谓无忘修治之心。犹言欲寡
其过而未能也。以其无忘治习。常时忆念。故即名
其为念心住。
三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一精明
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卷八 第 246a 页 X16-0246.png

【由前习气现前。欲尽未能。仍复依前妙圆之悟及
中道纯真之信。抵对妄习。磨鍊真精。久之真益精。
而起融妄之力。故云发化。由此融妄为真。故能令
彼无始习气。通为一精明也。无始约过去言。不言
现未者。以过去既融。现未者不复起故。此上四句。
全约初信中力。助治二信中习。以成当位之因。自
下乃正明当位。言既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则唯以
精明之理。历事造修。故云进趣。虽历事造修。而不
住有为。故云真净。是则妄尽理圆。功就不就。故名
此位为精进心。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承上进趣真净。不住有为。心精时时现前。智慧时
时不昧。至此慧心决定。纯以智慧涉事。故以慧心
住名之。住即决定义也。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前位纯以智慧。即是临事之时。皆执持智明以照
之也。以智照事。事事如理。故曰周遍寂湛。此二句
亦是蹑前所證以成当位之因。下二句乃正明当
位。寂湛不住。大用繁兴。故寂而言妙。虽大用繁兴。
而不动不扰。故凝而言常。清凉云。智周鉴而常静。
用繁兴以恒如。此之谓也。然既曰常凝。则无不定
时。故即以此名定心住(正脉云。上五信属五根。如果木之种。根结于地。下五
信属五力。如根结既久自有不可拔之力用也)。
六不退。】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卷八 第 246b 页 X16-0246.png

【慧心似偏于慧。以纯以智慧故。定心似偶于定。以
寂妙常凝故。此则以定资慧。故曰定光发明。所谓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也。又能以慧资定。故曰
明性深入。谓深入于定。所谓却来观世间。犹如梦
中事也。据此则定慧相资。日损日益。故曰惟进无
退。由此所以名不退心。此位义当进力。
七护法。】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心进者。定心日进。安然者。不假功力。由此故能任
运保持。永不失于定心。定心成就。蒙佛慈光摄照。
故得与如来气分交接。盖气分即慈心气分也。据
此乃由内能自护。外感佛护。故以护法心名之。此
位义当定力。以由定心日进致故。
八回向。】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
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按前不退心中。定慧相资。上位以定深而成护法
之因。故曰心进保持。此位以慧明而成回向之因。
故曰觉明保持。谓觉慧益明。保持不失也。正由保
持不失。故能以妙慧之力。回答佛之慈光。回答无
别。惟是向佛安住。谓念念在佛境也。然上位接佛
气分。蒙佛慈光。是佛心中有自巳之影。此位回佛
慈光。向佛安住。是自心中有诸佛之影。佛心中有
自影时。自巳入佛心中自心中有佛影时。佛巳入
自心中。自入佛心中时。巳带佛影。以接佛气分时。
自心即有佛故。佛入自心中时。巳带自影。以回佛
卷八 第 246c 页 X16-0246.png
慈光时。佛心即有自故。是则自心佛心重重相入。
故云犹如双镜等也。双镜相对。喻自心佛心。慈慧
相应。其中妙影。喻佛心中有自巳之影。自心中有
诸佛之影。重重相入。喻自入佛心中时。巳带佛影。
佛入自心中时。巳带自影。是则自心佛心非一非
异。不妨于无回向中强立回向。又上位自心接佛
气分。诸佛回答自心。以慈光向巳。此位由蒙佛慈
光。妙力回答佛慈。以自心向佛。故自得回向之名。
五力中义当慧力。以由觉慧益明致故。
九戒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名戒心住。」

【心指自心。光指佛光。回与回同。言上二位自心回
向于佛。佛光回向于巳。俱属潜通冥应。故曰密回。
此双承上二位以为当位之因。自下乃正明当位。
获犹得也。谓由密回力故。获得佛定也。那伽大定。
无不定时。故曰常凝。不唯得定。且能得果。故曰无
上妙净。妙即菩提。出烦恼缠故。净即涅槃。离生死
秽故。而言无上者。即是佛也。自是上求佛道。信知
无佛可成。下化众生。信知无生可度。故曰安住无
为。信力增长。不起丝毫有为之念。故曰得无遗失。
此位名戒心住者。以获佛常凝。即定共戒。无上妙
净。即道共戒。无为无失。即律仪戒。五力中义当信
力。以无为正信。无遗失故。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卷八 第 247a 页 X16-0247.png

【住戒自在者。定共道共律仪任运清净故。定戒常
凝。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以三昧力。得自在乐。普入诸刹。随意无碍)
戒妙净。得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觉了诸法。自性如幻。本无所有。故能
普入)律仪无为。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随诸众生种类
现形。如镜现相。而无作为)由此故能游于十方。不惟游于十方。
且能所去随愿。谓愿何所去。一念即至。由此所以
名为愿心。义当念力。以忆念不忘。乃成愿故(正脉云。通
论十心。前六修自心。后四合佛德。灌顶云。初一信之本体。后九信之德相。又前九属内行德。后一属外化
德。愚谓十心中。六心皆带住字。馀四例知应有。良以寂灭现前时。悟證巳齐佛境。况复十信。岂更有退。是
知十信之名。乃借渐名顿。借偏名圆。实不同偏渐教中十信。轻如鸿毛也)十信竟
四十住十。
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
贵住。五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
王子住。十灌顶住。
初。】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
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五根具足名善。以善根决定故。五力成就曰男。以
能辨后位故。真方便。即指耳根圆通。前云圣性无
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故知
耳根圆通。独为真实方便。以是十方薄伽梵一路
涅槃门故。馀皆为似。以其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
法故。十种信心。不离圆通妙性。故云以云发也。依
此十心。磨鍊治习。则圆通之心。益精益明。故曰心
精发晖。十用涉入者。上是渐发。此乃圆融。如十心
中随发一心。馀之九心皆涉入此一心之中。心心
卷八 第 247b 页 X16-0247.png
皆然。递互相摄相入。至此则菩提之心。真纯无妄。
故曰圆成一心。一心即菩提心也。按起信论。菩提
心有三种。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集一
切诸善法故。三大悲心。广度一切诸众生故。而十
心中初一中道纯真。即是直心。从二至九。皆为深
心。后一能游十方。义含悲心。既十用涉人。则随起
一心。即三心具足。故得圆成菩提之心。以圆成故。
得发心住名。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依菩提心重起真智。故曰心中发明。菩提之心清
净皎洁。故以琉璃喻之。真实之智。体精用明。故以
精金喻之。以前妙心履以成地者。谓真智一发。运
用前之十种妙心。修真实行。践履真如。以成进趣
后位之地。如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相似。
由此所以名治地住也。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即前之妙心。地即前所履地。然妙心既十用涉
入。而所履之地。亦十心涉知。涉知故。一心明了。心
心皆然。故云俱得明了。俱得明了故。时时證真真
无不融。故能游履十方得无留碍。自是分身无数。
遍十方刹。上供诸佛。下利众生。以是名为修行住
也(问。此与愿心中。能游十方。所去随愿。语颇相似。义何所别耶。答。彼是意生身。此是现化身。又彼云随
愿。似是径往一方。此云无碍。明是遍入刹尘。则胜劣固自分矣)。
四生贵住。】
卷八 第 247c 页 X16-0247.png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
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种真之行。因该果海。故曰行与佛同。因该果海。果
即彻于因源。故曰受佛气分。前护法心中云。十方
如来气分交接。盖指慈心气分。此云受佛气分。意
言真如气分。固不同也。次二句举喻。言初住发心。
如前阴起惑。二住治地。如前阴造业。三住修行。如
中阴持种游行。此既行与佛同。受佛气分。故以中
阴自求父母喻之。佛虽未与明记。以相阴信。知其
不退初心。自虽未得显證。巳得冥通。觉其必證极
果。是知阴信冥通。正是感应道交。如同业相缠。结
成胎分。故云入如来种。入如来种。如托王胎。故名
生贵住也。
五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
足住。」

【前云入如来种。即是结成道胎。而云游者。谓依此
脩因。自在无碍。如贵人处胎。安乐无拘。永嘉云。潜
幽灵于法界。即斯义也。自是常蒙诸佛护念。法身
渐渐證入。故曰亲奉觉胤。谓亲奉大觉护念。为法
身之胤嗣也。方便智慧。渐渐具足。故喻以如胎巳
成。人相不缺。谓胎中七七日满。根形具足也。以是
义故。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权智外现。故曰容貌。摄化众生。方便具足。故曰如
卷八 第 248a 页 X16-0248.png
佛。此牒上位以为当位之因。自下乃正明当位。以
权资实。内照真如。名为心相。理智圆满。故曰亦同。
同佛故。成正知见。如胎中七七位后。心相渐著。故
以正心为名。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五住权智外现。容貌如佛曰身。六住实智内照。心
相同佛曰心。兼此二义为七住因。故曰合成。即权
实具足也。权实具足。二利兼进。故曰日益增长。如
在母胎。备经十月。有成无坏。故曰不退。此与六信。
虽同名不退。而浅深有异。以彼为信心不退。此为
住道不退也。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承上日益增长。权益胜而实益深。故曰十身灵相
一时具足。以十身为别。权实二智为总。如十身中。
菩提身法身威势身三身皆属实智。以是自證境
故。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福德身五身皆属权
智。以是化他境故。相好庄严身智身二身通于权
实。以相好庄严有报化。智慧有自證化他故也。按
华严八地方具十身。今经八住便具者。以二经皆
属圆教。固应前后互融。况华严信满成佛。十身岂
不具足。但文在八地中显。言灵相者。神妙无方之
义。此如胎满初生。虽六根四体。一一圆成。而纯朴
未散。情染未形。故以童真为名。
九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卷八 第 248b 页 X16-0248.png

【上位十身具足。即是形成出胎。此牒前为因也。次
句乃正明当位。五住中既游道胎。尚为道之所局。
未大自在。故但言亲奉觉胤。而不言为子。今则得
大自在。顿超理障。能任佛法大事。故曰亲为佛子。
如世王子。过十五岁。稍有知识。便具人君气度。以
是名为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
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上位名法王子。即是表以成人。谓表显以为成佛
人故。此是牒前为因。如国下正明当位。佛欲与之
授记。先令代佛宣扬。教化众生。故喻以如国大王
等。国大王。即刹利王也。(刹利。此云尊姓)国事分委者。王意
以国事重大。恐其不胜。先且分其少分。委而试之。
委犹托也。此喻佛欲与记。恐其智力不堪。先令代
佛宣扬。摄行佛事。若见其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即
便与之授记。故喻以彼刹利王等。世子即是太子。
以历世相承为王故。长成者。堪任国事。喻菩萨智
力增长。度生不怖。陈列者。陈列四大海水。灌顶者。
灌太子顶。令其受王职位。喻佛智力加被。与之授
记。令其具足十力。堕在佛数。如华严云。转轮圣王
所生太子。母是正后。乃至云取四大海水。置金瓶
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
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是名菩萨受
大智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然华严位
卷八 第 248c 页 X16-0248.png
在十地。今经位在十住者。以二经同宗。俱有圆融
行布二义。约行布不无优劣。以彼喻转轮王子。此
喻刹利王子。自不同耳。若约圆融。则前后该彻。如
前八住中明。末句就喻立名。可知。十住竟。

五十行(正脉云。前十住方生佛家。领佛家业。此十行则摄行佛事也。又大乘初心。固即二利兼行。
而信住位中。利他未胜。故前二十四位。并无显标度生事业。自下乃渐以彰显。今十行与华严对校明是
六度。而后五度乃开智度为五。亦不与常途十度同也)十。
一欢喜行。二
饶益行。三无瞋行。四无尽行。五离乱行。六善现行。
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初。】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
随顺名欢喜行。」

【八住初生。九住渐长。十住受职。故云成佛子巳。具
足无量如来妙德者。按华严此菩萨学习诸佛本
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乃至云住持显现演
说诸佛本所修行。则佛德无不具矣。十方随顺。即
是广行布施。华严云。随顺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
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行财施。乃至身
肉不惜。行法施。则与说三世平等。乃至菩提涅槃。
即随顺义也。正脉云。此则施度。以华严首标此菩
萨为大施主故。结名欢喜行者。有二义。一者见有
来乞者。作福田想。作善友想。倍生欢喜。二者随乞
施与。令诸众生悉皆满足生欢喜心。此亦华严中
义。
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卷八 第 249a 页 X16-0249.png

【既欢喜巳。乃以戒德感化。故曰利益。言善能者。戒
德备于巳。感化成于外。不劳费力。而利无不周故。
正脉云。此是戒度。以华严首标此菩萨护持净戒
故。结名饶益行者。亦二义。一者自能住无上戒。善
自饶益。二者令他住无上戒。亦饶益他。详如华严。
兹不繁引。
三无瞋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行。」

【既饶益巳。仍复以自觉之理。觉悟于他。其犹执柯
伐柯。其则不远。故得他无违拒。无违拒故。瞋恨无
所由生。据此则他不能觉。即是违拒。厌而舍化。即
是瞋恨。今以自觉觉他。他易觉而巳不厌。以是名
为无瞋恨行。正脉云。此是忍度。以华严首标此菩
萨常修忍法故。但彼名无违逆行。盖以甘受外难。
无违逆他名忍。此名无瞋恨行。乃取自无瞋恨。堪
忍教化名忍也。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既无瞋恨。仍复随彼众生。一切种类。在在出现。处
处受生。故云种类出生。生界无尽。菩萨之愿行亦
无有尽。故云穷未来际。既能穷未来际。则三世平
等普入。既能种类出生。则十方通达俱随。是则横
竖皆无有尽。故以无尽行为名。正脉云。此则进度。
以华严首标此菩萨修诸精进故。但彼名无屈挠
行。盖取一切境界。无能屈折阻挠名进。此名无尽
行。乃取一切时处。皆能教化利益名进也。
卷八 第 249b 页 X16-0249.png

五离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既能横遍竖周。自能与一切众生。合其心而同其
事。故云一切合同。既一切合同。自能随类说法。故
云种种法门。机对教而受益。教对机而化行。故云
得无差误。如是则千难交攻。而其智不昏。万机并
赴。而其心不扰。由此故名离痴乱行。正脉云。此是
禅度。以华严首标此菩萨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故。
若依今经。即以不痴不乱为禅。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上位随类现身。一切合同。乃从本起末。如观音一
身能现三十二应。为天现天。为人现人等是。今云
同中现异。是从末起末。如一天身中。又复对彼异
类群机。显现众多异类身形。人身等亦然。故云则
于同中显现群异。虽显现群异。而彼天众。于诸异
相。还见同巳。人众等亦然。故云一一异相。各各见
同。据此则是一身能现众多身。众多身中现一身。
由此所以名善现行。正脉云。此是理事无碍智。(与今
疏意见不同)灌顶云。即智慧度。又自释云。若非法界大
智。何能圆融显现。愚谓仍是慧度。以一多无碍。同
异俱成。正由菩萨无障碍慧。善巧运用之所现故。

七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
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卷八 第 249c 页 X16-0249.png

【承上善现身相。巳如是矣。不唯身相。乃至世界亦
皆善现无碍。十方下正明善现世界之相。十方虚
空。满足微尘者。显微尘之多。并明能现者狭。一一
尘中现十方界者。显世界更多。并明所现者广。能
现所现。二俱不坏其相。名为现尘现界。谓尘在界
外不坏狭相。界在尘内。不坏广相。同时俱现。故云
不相留碍。正脉云。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留于
大。尘含界而尘不大。是大不碍于小也。华严云。华
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亦同此义。温陵
云。此由善现行。扩充圆融也。结名无著行者。依华
严但是一切无著。正脉云。一有执著。安能大小并
融如此。若依本经。无著即是忘尘。忘尘功极。便能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
土等。如前显见无碍中明。是知现尘现界。不相留
碍。正由忘尘功极。故以无著行名之。正脉云。此是
事事无碍智。灌顶云。即方便度。引华严此菩萨以
方便化度故。愚谓尘界互现。大小相融。正由菩萨
无障碍慧。大方便力之所运用。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承上不惟现身现土。而一切菩萨无量妙行。一时
具足。故云种种现前。随举一行。皆能到于最上究
竟之处。故云咸是第一波罗蜜多。言第一者。最上
义。波罗蜜多者。究竟义。又梵语波罗蜜多。此云到
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盖
卷八 第 250a 页 X16-0250.png
涅槃彼岸。即是究竟处也。又若住于涅槃。虽称究
竟。犹非第一。盖必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往返度生。
无住而住。方名第一。以是无住处大涅槃故。如华
严经云。菩萨住此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不住生死
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不住烦恼中流。而能运度此
岸众生。至于彼岸无忧恼处。而菩萨往返无有休
息。即今经第一波罗蜜多义也。结名尊重行者。以
行至如此。可尊可重故。华严名难得行。如世间可
尊重物。则难得也。正脉云。此是究竟彼岸智。灌顶
云。即是愿度。以华严谓此菩萨于大乘愿不退转
故。愚谓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乃菩萨以
愿导行之所致也。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承上种种妙行。咸是一行名纯。而一行中。具足种
种妙行名杂。如是纯杂无碍。故曰圆融。清凉云。万
行芬披。此华开锦上。即目此也。依此妙行。遍历十
方。助佛转轮。教化众生。故云能成十方诸佛轨则。
结名善法行者。谓一言一行。同归至善。皆是佛法
可谓轨辙。可为准则故。如华严云。此菩萨能自清
净。亦能以无所著方便而普饶益一切众生等是
也。正脉云。此是轨生物解智。灌顶云。即是力度。自
释云。具足三力。谓修习力。思择力。变化力。各有文
證。恐繁不录。愚谓所以能成善法者。正由上位尊
重行力之所致故。
十真实行。】
卷八 第 250b 页 X16-0250.png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一一二字。通该前之九行。言上之善法及与前八。
虽大用繁兴。而常自如如。故曰清净。清净者。即如
如不动义也。如如不动。则离于念相。离念相者等
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曰无漏。盖以起心
动念。即乖法体。即成有漏故也。一真二句。乃释成
皆是之义。言所谓皆是清净无漏者。盖以一真无
为。性本然故。言一真无为等者。谓菩萨当寂灭现
前之时。俱空不生。一真独露。即證无为。岂不清净。
后虽获二殊胜。发三妙用。历位至此。皆出于性之
不然。岂更有漏。若尔前何不说。以事修至此。乃敢
定故。据此则行行皆真。法法皆实。以是义故。名真
实行。正脉云。此是会缘入实智。灌顶云。即是智度。
又自以三智释之。谓无相智。成熟有情智。受用法
乐智。亦各有文證。不录。愚谓清净无漏。正由圆通
根本智之所成故。(右列十行。应以十玄会之。以显圆妙。第一成佛子巳。具足无量
如来妙德。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即同时具足相应门。第二一切众生。受益各别。彼此隐显。如秋空片月。
晦明相并。即隐显秘密俱成门。第三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即诸法相即自在门。第
四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即十世隔法异成门。第五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如琉璃之
瓶盛多芥子。即微细相容安立门。第六同中现异。异中现同。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即一多相容不同门。
第七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如一尺之镜。现千里影。即广狭自在无碍门。第八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
多。如擎拳竖眉。触目皆道。即托事显法生解门。第九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如两镜相对。传耀相
写。即因陀罗网境界门。第十一一皆是清净无漏。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即主伴圆明具德门。此依古德
十喻。对校经文。略此会通。其实一一行中皆具十门。文虽不显义可研寻)十行竟
卷八 第 250c 页 X16-0250.png
六十回向(灌顶云。华严明回向。即是发愿。良以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惟虚设。
行愿相资。方到诸佛大涅槃海。正脉引圭峰云。回向不过三处。即众生佛道真如也。华严文极浩瀚意多
遍兼三处。今经文简。各有隐显。如众生显。馀二则隐。佛道真如。隐显亦然。显者正当发挥。隐者亦以意含。
非全无也)十。
一离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佛回向。
四至处回向。五无尽回向。六平等回向。七等观回
向。八真如回向。九无缚回向。十无量回向。
初。】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巳。纯洁精真远诸
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
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是善男子。指前历修十行人也。初行随顺十方。二
行普皆饶益。乃至第七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则妙
用巳极。故曰满足神通。八行种种究竟。九行成佛
轨则。乃所作俱备。故曰成佛事巳。十行清净无漏。
故纯洁精真。一真无为。性本然故。故远诸留患。此
全蹑前之十行以起初向义也。既无留患。则任运
度生。不见有生可度。故曰当度众生灭除度相。然
既曰度生。则是回无为心。以不住无为故也。既曰
除相。则是向涅槃路。以能达涅槃故也。结名救护
等者。以上云度生有二义。一者度令离苦。即是救
义。二者度令得乐。即是护义。上云灭除度相。约能
度言。此云离众生相。约所度言。良以能所对待。有
能相必有所相。今以不见自为能度。故亦不见他
为所度。内外既空。中亦不见度生之法。是为三轮
体寂。乃真除相真离相也。故华严云。不见众生相。
卷八 第 251a 页 X16-0251.png
乃至想见不颠倒等。若以三处会通者。此位正向
佛道。以涅槃即佛道故。亦兼向馀二。以救护即向
众生。离相即向真如也。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即上位灭除。可坏即上位度相。此承上位以起
当位义也。言既坏其可坏。则三轮体空。一切皆离。
名曰诸离。若即守此诸离。依然有坏。故须并此亦
复远离。结名不坏者。以上位灭除度相。是以空坏
有。此位远离诸离。乃以有坏空。空有俱坏。体合真
如。以真如不可坏故。此位明是回向真如。亦兼于
二。以坏其可坏。意在回向佛道。而远离诸离。仍复
回向众生(问。初信中道纯真。与此何别。答。彼约圆融。此约行布。凡有前后相似者。皆准此
知)。
三等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上位体合真如。此位体中具照。故以本觉称之。体
既不坏。照即澄清。故以湛然称之。湛然故无法不
悉。无理不明。故曰觉齐佛觉。结名等一切佛者。谓
觉用既等。一切悲智愿行。无不皆等也。此位明是
回向佛道。若约悲智愿行俱等。亦兼馀二。

四至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二向体合真如。巳得不变之体。故曰精真。三向本
觉湛然。复获随缘之用。故曰发明。此双承上二位
为当位之因也。言既精真发明。自能以理融事。以
卷八 第 251b 页 X16-0251.png
理融事。则事如理融。不惟觉齐佛觉。兼复地如佛
地。地如佛地。则不离本处。而遍至十方。故名至一
切处也。按华严此位菩萨。广修供养。遍至佛处。又
云三业普入一切世界。以作佛事。然既曰广修供
养。遍至佛处。必是求佛所證。则兼二义。一回向真
如。二回向佛道。既曰普入世界。以作佛事。必是利
乐有情。则是回向众生。
五无尽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三向觉齐佛觉。则现身无碍。四向地如佛地。则现
界无碍。现身无碍。则能涉入界尘。现界无碍。则能
涉入身毛。故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如云于一毛
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一多相容。类一
室之列千灯。广狭自在。若尺镜之映千里。故云得
无挂碍。一一佛身。一一世界。皆能成就众生。庄严
巳德。故结名无尽功德藏也。又华严云。住此回向
时。得十无尽藏。一见佛。二入法。三忆持。四决定慧。
五解义趣。六无边悟。七福德。八勇猛智觉。九辩才。
十力无所畏。以如是等皆无尽故。若会通三处者。
以此證理。则是回向真如。以此趣果。则是回向佛
道。以此化他。则是回向众生。
六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承上身依于界。故云于同佛地。成就无尽功德之
藏。故云地中各各生清净因。言清净因者。以上无
卷八 第 251c 页 X16-0251.png
尽功德。纯是佛因。不杂馀乘故。此全蹑上位言也。
依彼净因。展转扩充。名曰发挥。由扩充故。直趣佛
果。故曰取涅槃道。结名随顺平等善根者。以任扩
充发挥。无违佛因。故曰随顺。与一切佛因。亦无有
二。故曰平等。佛果无尽功德。皆从此生。故曰善根。
此位明是回向佛道。若约扩充发挥。自他两利。亦
兼馀二。以自利向真如。化他向众生故。华严名坚
固善根者。正以依因发挥。无有退转。如彼经颂云。
如是回向诸善根。平等坚固无退转。一切诸佛所
觉了。悉皆摄取无有馀。
七等观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上位既能堕顺平等善根。则是真根既成。由此重
起大悲。等观众生。故云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以众
生佛性与自巳佛性同故。此正所谓同体之悲也。
性圆成就。不失众生者。谓众生既皆我之本性。而
我性圆满成就。岂可遗彼众生而不度脱。故须不
失。结名等观一切众生者。以首言十方众生皆我
本性。即是等观。末言不失众生。即是随顺。此位明
是回向众生。若令众生复还本性。即是回向真如。
若令众生同證菩提。即是回向佛道。如华严颂云。
菩萨普与平等愿。随其所集功德业。普令三界得
安隐。悉使得成无上果。
八真如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
卷八 第 252a 页 X16-0252.png
回向。」

【上位既言不失众生。则建化门头。不舍一法。故云
即一切法。虽云即一切法。而亦不住于法。故云离
一切相。以皆我本性故。此蹑上位言也。至此则正
即时离。正离时即。故云惟即与离二无所著。所谓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迥绝诸
妄。永无异体。故结名真如相也。此位明是回向真
如。若据结名。亦是以真如相行回向佛道。若准华
严。亦兼回向众生。如彼经颂云。一切众生与诸法。
悉住其中无所住。真如所在无不在。不得自性是
真性。菩萨以此心回向。悉令众生无所著。

九无缚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上位二无所著。名真如相者。盖言无所著行。如彼
真如之相。此位承牒上意。故言真得所如。谓其行
纯真。巳得为真如所如矣。然真如体遍十方。而无
障碍。而其行既为真如所如。自应同彼能如。故亦
言十方无碍。无碍故。不能羁系。故曰无缚。无缚故。
出入自在。故云解脱。正脉云。上位方得离系解脱。
此位转得自在解脱。愚谓上位但是我不著彼。此
位乃是彼不缚我。正由我不著彼。彼乃不能缚我。
故华严名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若以三处会通
者。解脱则菩提可成。即回向佛道。无缚则摄生无
碍。即回向众生。无著则一念不生。即回向真如。
卷八 第 252b 页 X16-0252.png

十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上位无缚解脱。即是性具德用。圆满成就。故此承
牒其意以为当位之因。但上云十方无碍。犹有法
界分量。今则性德圆成。缘起无尽。并彼十方分量
亦无。故云法界量灭。言法界者。即指十方法界。非
言十法界也。以此无量德用。回向三处。故以法界
无量名之。华严云。佛子善学此回向。无量行愿悉
成就。摄取法界尽无馀。是故能成善逝力。然既曰
摄取法界。则是回向众生。既曰能成善逝。则是回
向佛道。又力字亦兼回向真如。谓善逝以真如自
性缘起为力也。通前十向之文。依前生后。自有次
第。不依古德另立十中。及强配十玄。幸具眼者辨
之。总结十回向竟。

七四加行(按璎珞等经。俱不别列此位。若唯识等论。则以前为资粮。后为通达。此为加行。
今虽别列。而与唯识浅深悬殊。以经中特标其为妙圆加行故。若以喻明者。如平人与本国大王。同时发
心。欲登泰山。同办资粮。择日起程。而平人之资粮。所备不过数金。若王之资粮。动用千万。及乎起程。平人
不过一骑二骥。若王之起程。千驼万马。再平人之一骑二骥。尚多阻隔。若王之千驼万马。山开水桥尅期
必登。是故前之资粮。业巳超乎渐教。此之加行。岂复类彼权宗以喻详法。浅深自见。是知前虽任说妙圆。
终是资粮。此之妙圆。乃称加行。亦圆融中行布意也)二。
一结前起后。二正
明四加。
初。】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
加行。」

【三渐之后。即称善男。以不住妙悟。有向上之心。并
卷八 第 252c 页 X16-0252.png
丈夫之气故。虽炽然脩行。而不住于相。故曰清净。
始自乾慧。终于十向。故曰四十一心。位位备历。故
置尽言。此结前也。次成者。次后即成。四种者。如下
所列。虽曰加功用行。仍不离圆通妙性。故以妙圆
称之。又妙圆二字。寓有两重拣别。一拣小乘粗而
非妙。二拣权宗偏而非圆。至究其所以能拣者。亦
以其不离圆通妙性。此起后也。
二正明四加四。

一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位。
初。】

「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
名为煖地。」

【此位蹑前九向义来。言九向中无缚解脱。因心之
德用巳极。巳极则无可更用。故此位即以佛觉。用
为巳心。谓体拟佛果德相业用。为自巳加功用行
心也。但因心欲亡未亡。果用欲显未显。故云若出
未出。犹如下乃喻明若出未出之相。钻火者。钻木
求火。喻行人自研因心。以求果觉用也。欲然其木
者。煖相现前。喻所求果用。将欲超出因心。虽未即
能。巳略现其相矣。以是义故。名为煖地(唯识此位。入明得定。
发下寻伺。创观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空。今则惟是以加行智。观因心空也)。
二顶位。】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
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此位蹑上十向义来。言十向中。法界量灭十方全
成自心。故此位即以自心。成佛所履。谓体观自心。
即佛境界。亲依法性。为诸佛所践履也。但以心相
卷八 第 253a 页 X16-0253.png
未能全忘。不能实即佛境。故曰若依非依。如登下
乃喻明若依非依之相。如登高山。身入虚空者。喻
体亲自心即佛境界。亲依法性。上云若依是也。下
有微碍。喻心相未能全忘。不能实即佛境。亲依法
性。上云非依是也。以是义故。名为顶地(唯识此位。入明增定。
发上寻伺。重观名等四法皆唯识变。今则惟以加行渐增智力。体观自心。即佛境耳。问。三向中本觉湛然。
觉齐佛觉。四向中精真发明。地如佛地。义略似于煖顶二地。前后浅深。如何分别。答。三向但是体中具照。
四向方乃以理融事。故曰齐曰如。宛有二相。至此则言为言成。要泯异体。此前后浅深。其相不难办也)。

三忍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煖位以佛觉为巳心。而犹未能。顶位以自心为佛
境。而亦未能。故此位则心佛二同。善得中道。言心
佛二同者。谓佛觉泯同因心。因心泯同佛境。虽心
佛历然。而因果融即也。因果融即。二俱不舍。常于
加行心中。见佛业用。亦于诸佛行处。洞彻自心。故
曰善得中道。虽曰善得。亦唯心中了了。吐露不出。
故曰如忍事人。忍事人者。善能忍事。即喻善得中
道人也。非怀非出者。亦欲诉向于他。而不能启齿。
喻善得中道者。心中了了。亦欲说向于人。但以心
佛二同。实无能得所得。而吐露不出。以是义故。名
为忍地(唯识此位入印顺定。发下如实观。印定四法是空。今则唯以加行决定智力。印前心佛相
即义耳)。
四世第一位。】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三位位位迁变名世数。中边各别名间量。故此
卷八 第 253b 页 X16-0253.png
位则数量销灭。以加行位满。无可迁变。边中不立。
间量叵得故。正以无可迁变。间量叵得。故云迷觉
中道。二无所目。言迷觉中道者。谓煖顶二位。迷于
中道。以煖位以佛觉为巳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
各堕一边故。至忍位。则觉于中道。以经中明言善
得中道故也。二无所目者。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迷
觉两忘故。超变易之世数。中边不立故。绝彼此之
间量。以是易故。名世第一地。言世第一者。谓此人
在世间中。称为第一。意显入地则是出世人矣。(惟识
此位入无间定。发上如实观。印二取空。今则唯以加行成就智力。于前三无所著耳。问。此上四加。既不同
于惟识。而附引唯识者何也。答。名既同彼。若不对校。恐致混乱。故附引彼说。使权实偏圆。瓜豆分明可别)
璎珞等经。多不列此四位者。以此四位。在向地两
楹之间。应是十向出心。初地入心。合前合后。无不
可者。后之等觉仿此。通前四加行竟。

八十地(地有三义。一者位置义。谓从初至十。位置不同。如地本是一而高下不等。二者坚实
义。谓地地皆以真如为体。不动不坏。如地载华岳振河海。不重不泄。三者生长义。以地地皆能生长佛地
功德。如地能生长万物。问。加行巳得地名。与此何别。答。前之位置。约行位渐深。此之位置。约果位渐胜。前
之坚实。约行力坚固。此之坚实。约果体真常。前之生长。约行地力用。此之生长。约佛地功德。虽各具三义。
而浅深胜劣不同。若通论前后诸位。更为一喻。如人欲入大海。采取众宝。必先学习水法。及橹棹之技。三
渐是也。水法既精。橹棹又熟。乾慧是也。十信如择日起行。住行向位。如备办资粮。四加行如从浅至深。渐
入大海。十地位如从劣向胜。渐历宝所。等觉位如乍到最胜诸珍宝处。妙觉位如巳得众宝。从海而还。遍
济窘乏。六十圣位。法喻历然可对。今明十地)十。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四𦦨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
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初。】
卷八 第 253c 页 X16-0253.png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
境界。名欢喜地。」

【此位迷觉中道。二无所目。此位当下离念。真如现
前。故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以真如即菩提体故。
言大菩提者。五菩提中(一发心菩提。位当十信。二伏心菩提。位当三贤。三明
心菩提。位当前七地。四出到菩提。位当后三地。五无上菩提。位当佛果)应是无上菩
提。但是通达。未即实證。论实證方入初地。乃乍得
明心菩提也。乍得明心菩提。即能通达无上菩提。
如因一隙之明。便能领略万象。故称善得。觉通二
句乃释成上二句义。言所谓于大菩提善得通达
者。盖以能觉之智。遥通如来之智。所觉之理。该尽
诸佛境界故也。结名欢喜地者。经论异释。难以俱
录。今依金光明云。昔所未得而今始得。如其所愿
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故彼经即以极喜为名。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上位通达佛境。无复九界异生之性。名为异性入
同。此位以生佛对立。生性不有。佛境奚存。故将同
性亦灭。结名离垢地者。诸经论中。多约离破戒垢。
今则唯以證佛境空。名为离垢。以有佛境当情。犹
为微细念相。依然真如中垢故。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净极二字蹑上。以上位同性亦灭。离佛念垢。名曰
净极。此位真如精纯。灵鉴无碍。故曰明生。譬如古
卷八 第 254a 页 X16-0254.png
镜重磨。光彩焕发。以是义故。名发光地。经文最明。
无烦异说。
四𦦨慧地。】

「明极觉满。名𦦨慧地。」

【明极二字蹑上。以自觉理智圆满。故云明极。此位
依自觉理智。起正法𦦨。生方便慧。烧尽众生烦恼。
成就化他功德。故曰觉满。譬如明上复生馀𦦨。故
以𦦨慧为名。诸经多谓以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唯
是自利。今以上位发光。似惟自觉。此名𦦨慧。应兼
觉他。且经中明言觉满。若唯自利。岂当此称。圆人
无定。各以现文释之。不必强同。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三地自觉理同。四地觉他法异。故承言一切同异。
此位则自觉觉他二俱不立。故云所不能至。盖以
有异有同。有自有他。有能觉有所觉。俨属有为功
用。二俱不立。乃超出有为。故有为功用。所不能至。
至尚不能。况于胜乎。以是义故。名难胜地。唯识谓
此地真俗两智。行相相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然
彼真俗。略似此经同异。正脉云。彼乃合之最胜。此
则迥脱难齐。旨趣各别。但相似而巳。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初地即證真如。但是有为。以是有作功用分显故
也。至上位同异不至。超出有为功用。即契无为真
如。但是性净。尚未明露。以有功习影尚未尽故。至
此则有功习尽。无为理著。故云性净明露。结名现
卷八 第 254b 页 X16-0254.png
前地者。即以无为真如。明明现前为名。唯识云。此
位證得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
说后方净故。然既曰本性无染。略似此中性净。既
曰證得。略似此中明露。但性相偏圆。经论异旨。不
得全同。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上位无为真如。方以明露。无分别智。未能远行。以
为理所障故。至此位则尽真如际。然真如无际。以
诸法为际。盖以无分限之理。全遍有分限之事故。
此当理事门中理遍于事门也。理既遍于事中。智
亦随遍。以理智不异。如珠与光。故能尽真如际。结
名远行地者。即以智能远行为名。华严云。此地修
十方便慧。谓虽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
众生。虽知诸佛平等法而常乐供佛。虽入观空智
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乃至虽
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种种劫数意解分别
度脱。据此则不舍众生。常乐供佛。勤集福德。庄严
三界。乃至随众度脱等。正今经尽真如际也。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上位尽真如际。不舍一法。此位不舍一法。尽真如
际。盖以有分限之事。全同无分限之理。此当理事
门中事遍于理门也。事既遍于理中。全事全理。故
云一真如心。据此则虽遍行一切法。不离真如际。
卷八 第 254c 页 X16-0254.png
由此所以名不动地。华严云。入一切法。本来无生
等。即此中一真如心义也。灌顶云。三渐所获无生
法忍。至此方得亲證。圆成无惑矣。
九善慧地二。

一正明本位。二总结修习。
初。】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此位正脉所释。明如指掌。今全用之。正脉云。前位
是得真如全体。此位是发真如大用。称体起用。自
然之理。华严金光。多指功行。而此经似说本真自
体自用。前位如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此位则一
尘一毛。皆周遍法界。互涉互入。即遍即包等。具足
十玄业用。故云发真如用也。结名善慧地者。应即
法界无障碍智耳。(问。七行之尘界互现。五向之依正互涉。与斯何异。答。五地以前。
俱属有功用行。况在行向。岂能同此。是知七行由于行增上力。五向由于愿增上力。然亦乘悟并发。如观
音之二胜三用皆圆通巳后即发也)又云。详此十圣行相。与华严多
所不同。故推圣言以求至理。非敢妄生去取。按华
严唯识金光。皆言此地具四无碍办。为大法师。最
善说法。资中曰。华严明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
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
如用。予谓说法固亦可以说为发用。然方是大用
中一。故今谓是十玄业用。而说法自寓于中矣。此
上皆依正脉。亦少有更减字句。唯中间答词不同。
若对前二位言。则彼为理事无碍。此为事事无碍
用也。
二总结修习。】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
卷八 第 255a 页 X16-0255.png
此地名修习位。」

【是诸菩萨者。但是浑言。尚未指定。从此巳往者。乃
指定二地巳来诸菩萨也。以自二地。乃入修位。至
六地。即入无为。有作行毕。七地增进无为。八地一
真如心。无作之行亦竟。故云修习毕功。讫于九地。
巳获全体大用。故云功德圆满。意显十地为修习
出心。诸经论中多收于修习位中。今舍出存正。故
亦目此地巳前名修习位。然既曰亦目。非是定指
此地为修习位尽。但亦可目耳。是知究竟修尽。不
唯十地。应兼等觉。以既未到佛地。不可便说无修。
但證意多而修意少也。
十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上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应即取證涅槃。而所以
不取涅槃者。盖为利益有情。故曰慈阴妙云覆涅
槃海。阴字当作去声。言慈阴妙云者。谓菩萨于功
德圆满之后。重起真慈。阴覆众生。如万里青天。顿
兴微妙之云。阴覆世间。同沐清凉之乐。由此所以
能障佛果。不得取證。故云覆涅槃海。结名法云地
者。正以其真慈如云。覆障涅槃法故。十地竟。

九等觉位二。
一正明本位。二结后證前。
初。】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上位以利益有情。覆障涅槃。若巳出慈门。即入果
海。所以不称妙觉者。以如来逆流。菩萨顺至。言逆
流者。谓巳至果海。倒驾慈航。出涅槃入生死也。言
卷八 第 255b 页 X16-0255.png
顺至者。谓将穷果海。急棹智舟。违生死向涅槃也。
此约断果言之。若就智果。则佛出菩提觉际。菩萨
入菩提觉际。正相交会。故云入交。正脉云。譬如入
海采宝者。前商巳得众宝逆流而出。到于海门。后
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是二舡恰齐。但
船头向外向内为不同耳。璎珞经云。等觉照寂。妙
觉寂照。亦斯义也。结名等觉者。义取与妙觉齐等。
或有言去妙觉位。馀有一等。非今经意(问。此上五十五位。应
出断惑分齐。庶得阶降分明。今惟依文释义。固为简便。但此经十行十向中。境界有似十地。不有断惑分
齐。而取證浅深。何所依凭。答。愚以凡心。测度圣境。诚难自信。亦只好以圣言为定量。经之所有敢不发挥。
经之所无谁许擅益。详观本经位次。不唯与惟识不同。即华严璎珞等经前后浅深。与此亦不相类。盖以
圆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华严十信满心。摄位證觉。此经等觉深位。获乾慧心。讵可以前后而论浅深。
然佛于圆融之中。亦自寓有行布之意。故今唯依现文销释。所谓经中所有。敢不发挥是也。至于断惑分
齐。唯于信位略显。如初信则曰一切妄想灭尽无馀。此断现种也。二信则曰一切习气。皆现在前。忆念无
忘。此伏习气也。三信则曰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此尽习气也。良以理由顿悟。乘悟并销。但以欲习初乾。未
遇法流。对境起念者。时乎有之。乃重以增上信力。圆伏圆断。至三信则如木成灰。永不再燄。故自四信以
去。文中不涉断惑一语。愚又何敢妄赘。所谓经之所无。谁许擅益是也。或曰断既如木成灰。證即如金出
矿。似亦不应复存后位。今何位次依然。照常俱列耶。答曰。金既出矿。便可作器。作之巳精。而益求其精。有
作功用是也。不求其精。而自无不精。无作功用是也。动帝王。陈宗庙。贮黄流。盛甘露。敬天地。享神明。全体
大用是也。社稷保之。兆民福之。慈阴妙云是也。仿古玩类极珍。觉齐佛觉是也。成至宝。镇库藏。妙觉究竟
是也。知此喻者。则断后立位。不无理据。然亦诸经论中之所不见。而此经仅见之者。盖为接渐入顿。接偏
入圆。此出自世尊灵智妙辨。彼谬柱鼓瑟者。岂足以语此哉)。
二结后證前。】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
慧地。」
卷八 第 255c 页 X16-0255.png

【从乾至等巳者。明由浅入深。是觉始获等者。显后
唯證前。良以初乾慧心。即具后后位中一切功德。
但未经历事造修。唯是性具而非修成。今乃由浅
入深。渐次修习。以至等觉。而于乾慧心中。所具一
切功德。方以亲證。故曰是觉始获等也。金刚心即
指圆通妙心。以前从根解结。如来即名其为金刚
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而观音自陈。亦言闻熏闻修
金刚三昧。至文殊拣选。又谓宣说金刚王。如幻不
思议。佛母真三昧等。据此仍是最初乾慧。但于等
觉位中始得亲證实到。清凉云。起明东庙。智满不
异于初心。古德云。末后牢关。不离最初一步。皆此
意也。等觉位竟。
十妙觉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如是重重者。通指乾慧巳来说也。言始自乾慧巳
来。如是一重一重。有单有复。至十二重。方尽妙觉。
意显位位皆觉。但加前不妙。登地妙而未尽。佛地
方尽。乃原始要终而总言之。正脉以一重。但局一
位为单。总包十位为复。极是。但彼依温陵取一乾。
(单)二信。三住。四行。五向。(复)六暖。七顶。八忍。九世。(单)
十地。(复)十一等。十二金。(单)今本疏。乃除金刚。足妙
觉也。成无上道者。以既尽妙觉。道极究竟。无有能
驾于其上者矣。结上正明诸位竟。
二结显修法。】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渐次深入。」
卷八 第 256a 页 X16-0256.png

【是种种地者。通指巳上因地与果地也。皆以等者。
显巳上因地果地。皆不离圆通妙心。以耳根圆通
即是金刚王三昧故。言观察等者。谓每历一位。必
有一位功业。若不观察。恐生爱著。故须依彼金刚
三昧而观察之。如幻十喻者。如大品云。观一切业
如幻。一切法如𦦨。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妙音
如响。诸佛国土如乾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
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此中喻
虽有十。而所喻之法。不出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
巳。然既曰不可取。则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
严。无佛可供。既曰不可舍。则任运度生。任运说法。
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曰一切空。则取舍双忘。忘
心亦寂。此依观成止也。止久沉滞。遮于胜进。故又
于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奢摩他。义翻为
止。毗婆舍那。义翻为观。如庄严论云。安心于正定。
此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
相。谓毗钵舍那。起信论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
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
灭相。随顺毗钵舍那义故。今则唯以观法体寂。不
住本位。名奢摩他。进观前途功德。引发胜进。名毗
婆舍那。此依止成观也。止观双运。不即不离。故云
清净修證。从因至果。位位遍历。故云渐次深入。知
此法者。既无中止之弊。亦无过高之行。位后显此。
良有以焉。
三推重初心。】
卷八 第 256b 页 X16-0256.png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

【承上因地果地。皆以金刚观察。如是则功归第三
渐次。以三种渐次。结文虽具称增进。而标章惟第
三受增进之名。且第三增进。即是耳根圆通。亦即
金刚三昧。若不凭此观察。后位难成。故曰皆以三
增进故。善能成就等。又且第三渐末。乃云从是渐
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故知善能成就。唯指第三
渐次。若论由浅入深。通指亦可。五十五位。正脉谓
前除乾慧。后除妙觉。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四加等
觉为五。故言五十五位。以经中明言真菩提路。乾
慧非真。妙觉非路。故除之也。灌顶云。亦可信住行
向地为五十。渐乾加等妙为五。愚谓第三渐末。明
言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然既曰从是渐
修。则知前属顿悟。如人猛然想起家乡。尚未动身。
灌顶收三渐为路。而从是之语。云何销会。且又辨
妙觉为路。终是矫强。既云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而
乾慧执心虚明。纯是智慧。岂非是行。乾有其慧。名
乾慧地。岂非是位。既有行有位。则是巳涉程途。正
脉以非真拣除。亦属臆见。今依长水合辙。并以信
住行向地为五十。乾慧四加为五。等觉巳至觉际。
如人巳到门首。不得复以道路名之。故唯五十五
也。而言善成者。即取其止观双运。不即不离之义。
由此观之。则欲至觉际而趣妙觉者。应须先历诸
卷八 第 256c 页 X16-0256.png
位。欲善成诸位者。应须先修耳根圆通。欲得耳根
圆通者。应须加意严戒。欲得禁戒成就者。应须首
断五辛。古德云。初步定千里之程。一篑肇万仞之
山。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则初心岂可轻忽乎哉。

四判决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上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则位位之中。不离
圆通妙心。又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则
未修之前。即当先求顿悟。是知耳根三昧。不独为
圣位最胜准绳。亦且为初心第一方便。故云作是
观者。名为正观。若舍此而修。或著事而堕于有为。
或执理而沉于寂寞。甚至中途成狂。永陷魔外者。
比比而是。故曰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如第一文云。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
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
根本。错乱修习。亦斯意也。通上正示禅那诸位竟
二略彰所说圆满。(阿难淫室归来。所请三名。如来依次而说。若果能依此。则生信
发解起行。各有准绳。不患乎菩提之不成矣。诚恐将谓别有。驰心更待。漫将从前所说。等閒看过。故文殊
于此诸名。如来出名结答。令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义尽于此。而云略彰圆满者。良以奢摩中密因。久沦
七趣。三摩中修證。时招五魔。禅那中万行。多缠理障。仍须详辨以示将来。至后校量持福。结劝流通。乃为
大圆满也)二。
一文殊请名奉持。二如来出名结答
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
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卷八 第 257a 页 X16-0257.png

【请名奉持。以文殊为当机者。显总持全经。非具根
木大智。法王真子。不足兴有为也。起礼而白者。重
其事故。名者义之表也。今如来历明妙奢摩他三
摩禅那。义亦略周。故文殊请名表彰。言当何名是
经者。正求佛因义立名。俾海众因名思义耳。奉谓
奉以自修。持谓持以教人。盖文殊义虽冥通。名未
显闻。奉以自修。无可不可。持以教人。凭何指授。至
若一切众生。义既未能尽悉。名又不得与闻。自修
教人二者俱失。恐佛不说。故又急之曰。我及众生
云何奉持。
二如来出名结答六。
一境智名。二
机益名。三性修名。四要妙名。五因果名。六总结答。

初。】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
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佛告文殊者。因文殊出题名晓大众也。是经二字。
上指三分。下通五题。正脉云。大等十三字。全当科
之境字。境即谛也。为智所对。而以三谛释之。兹不
俱引。又云十方如来。明诸佛同證也。又云上之三
谛。即心海全体大用。以智圆照此之心海。名曰清
净海眼。此正脉从境智为名。相沿承用既久。难以
遽易。姑从彼略释。愚谓此以尊胜为名。所言大者。
即众生心。最尊最胜。故以佛顶表之。悉怛多般怛
罗。此云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即心真如门。伞盖
为展覆之具。即生灭门。馀于显示咒益中释。经以
卷八 第 257b 页 X16-0257.png
此名者。显经中所诠。即同起信一心二门等义也。
得此法者。可以出世成佛。为法中王。如世传国之
玺。得之者。可以为天下君。故以无上宝印称之。十
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清净妙理。皆从此中流出。
故以海眼称之。据此则成道说法。全依乎此。不益
见其为尊且胜乎。
二机益名。】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
提心入遍知海。」

【正脉云。阿难登伽。正是此经当机。凡务多闻。而未
全定力者。皆准阿难。凡欲惑炽然。不思出要者。皆
准登伽。又云菩提心。即前三谛圆融之心。遍知海。
即前遍照三谛海眼。但于前题中。加当机获益。劝
人欣此入此也。此正脉从机益为名。亦依彼略释。
愚谓此以力用为名。亲因者。历劫亲眷。互相因依。
凭此救护。即是力用。如度脱阿难及此会性尼。即
其事也。若但令离分段苦。得小乘乐。犹未显其力
用。故云得菩提心。入遍知海。言得菩提心者。即是
顿悟因心。三菩提中真性菩提。入遍知海者。即是
究竟果海。十果号中。正遍知号。然阿难一向多闻。
性尼宿为淫女。一旦得此入此。其力用不益见其
胜乎。
三性修名。】

「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

【正脉云。如来密因为性具。依此起修。方成真因。权
小不知。故曰密也。又云虽知本有。不妨于无修證
卷八 第 257c 页 X16-0257.png
中而起修證。故曰了义。非同染实之修。不了义也。
此亦依正脉略释。愚谓此以理观为名。如来密因。
即是所观之理。近具根中。远该万法。亦即三如来
藏之全体大用。悟此则为成佛因心。不悟则但是
密具而巳。信知有此。故即依之立为观境。言修者。
即指观行为修。非历事造修。如云初于闻中入流
亡所等。皆修也。言證者即指妙悟为證。非历位取
證。如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等。皆證也。而言了义
者。有二义。一谓依此修證。亦唯了悟如来密因之
义。二谓摄义巳尽。了无馀义可修可證。详如总释
名题中辨。
四要妙名。】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正脉云。上七字为最妙。又云此大乃直目性体。横
亘竖穷。无边底故。方即是相。有义相德相。谓具足
恒沙性德义故。广指用言。称体而周。无障碍故。益
见斯经旨同华严矣。莲华取义甚多。且略取于方
华即果。处染常净二义。亦即表于因果交彻。染净
不二。益见此经旨同法华矣。又云末八字为最要。
佛母表其有出生义。陀罗尼。此云总持。明其具含
摄义。又云一表出生多佛。一表含摄多义。岂非至
道要术哉。此亦略引正脉。从要妙为名。愚谓此以
显密为名。盖上七字为显名。下八字为密名也。显
名称大方广者。意明此经所诠。即同起信论中三
大。并同华严。如正脉说。又称妙莲华王者。莲华称
卷八 第 258a 页 X16-0258.png
妙。巳显非常。况复云王。似指华严普光摩尼香水
海中种种光明蕊香幢言。以此华为无量香海无
量华藏之所依住。喻上三大为一切法门一切贤
圣之所依故。密名十方佛母者。前云。是佛顶光聚
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
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即佛母义。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
义故。亦云遮持。谓遮恶不起。持善不失故。此是诸
咒通名。冠以十方佛母。则是通别合称。以此经原
有显文密咒。故以显密为名。然显名为圣贤所依
密名能出生诸佛。义亦相符。所谓咒即密经经即
显咒者以此。
五因果名。】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按此经。原系中印土那陀烂寺大道场经。于灌顶
部中录出别行。故名灌顶章句。此依总彰别。意显
此经所有章句。皆属灌顶部中出故。灌顶疏云。印
土密部有五。东方阿閦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
名灌顶部。西方弥陀佛。为莲华部。北方成就佛。名
羯磨部。中央毗卢佛。名如来部。此经是灌顶部也。
然既属灌顶。则诵此章句者。必蒙如来智水灌顶。
得大开悟。依之修因。则为诸菩萨万行。依之證果。
则为究竟坚固。故本疏亦同正脉。从因果为名。

六总结答。】

「汝当奉持。」
卷八 第 258b 页 X16-0258.png

【此是结答之语。犹云以是五种名字。汝等当因名
思义而奉持之。正脉云。盖必以智照境。随机受益
从性起修。尽其要妙。满其因果。方为能奉持也。若
依本疏。初则显其尊胜令生信乐。次则彰其力用
令知修习。修习须依理起观。成观须显密双修。必
至因圆果满。则奉以自修。持以教人。二俱究竟矣。
略彰所说圆满竟。
三会众顿悟渐證。】

「说是语巳。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
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顿悟禅那修进圣
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
恼。」

【初蒙示兼闻。说是语巳。谓出名结答巳竟时也。即
于此时。阿难及有学大众。重增一番新气象矣。得
蒙等者。正叙上所闻为向下悟證之由。密印者。即
指圆通妙性。三渐重明。故曰开示。得此可以成佛
曰印。众生不知曰密。亦即前之见性藏心等。第一
题中所谓无上宝印是也。随所发行安立圣位。即
是般怛罗义。若通言摩诃悉怛多般怛罗。此云大
白伞盖。今既无上五字。则唯取伞盖义耳。伞则自
覆义多。覆他义少。盖则覆他义多。自覆义少。良以
诸位之中。或约自利。或约利他。实各互具。但有多
分少分。如伞盖义故。此皆三渐巳后之所开示。兼
闻者。文殊所请。如来所答。会众同听故。五种名目。
虽各显一义。实一摄一切。故通称了义。以一一皆
卷八 第 258c 页 X16-0258.png
摄义尽故。又经称了义。名亦随经。六释中当作有
财释也。
○顿悟下顿悟渐證。自三渐至等觉。历历
在心。故曰顿悟禅那。修进圣位。自境智至因果。通
称了义。故亦兼悟题名。增上妙理。理名增上妙者。
以了义故。正当顿悟之时。一切心思智虑。瓦解冰
销。当体寂然。故曰心虑虚凝。三界烦恼有二。一见
惑。初果见道位断。二思惑。修道位断。今云三界修
心。显是思惑也。又思惑烦恼有三。一欲界思。二色
界思。三无色界思。欲界思有九品。前六品。在二果
向断。后三品在三果向断。上二界思。八地各有九
品。共七十二品。在四果向断。而阿难等。原在初果。
今既心虑虚凝。超二向至二果。故云断除三界。修
心六品。(即欲界前六品思也)而言微细烦恼者。对见惑说。以
见惑分别名粗。思惑任运为细故。正脉云。本经从
初历谈。但言奢摩他。及三摩提。而未言禅那。直至
此处。始一称之。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乃
是说禅那耳。自阿难请位以来。至此说法复为一
周。名染净因果周。即阿难所请禅那义也。按常途
禅邪翻为静虑。以寂灭为义。今经为灭十二类生
颠倒乱想。立三渐次。即是静义。乾慧心中乾有其
慧。即是虑义。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即寂灭义。圆觉
疏。释为绝待灵心。今经位位不离中道。即绝待灵
心也。正脉云。全取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为禅
那体。今经三渐获无生忍。即是正因佛性。奢摩他
卷八 第 259a 页 X16-0259.png
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即双兼缘了二
因也。题中诸菩萨万行。义统乎此。齐此以前为开
示禅那成修分竟。

四开示楞严成證分。(问。正脉科为初心紧要。今疏科为證分。何浅深相背若是。
答。圆人修證。归重初心。初心紧要透过。自然任运證入。如后识阴尽处。入乾慧地。便云如是乃超十信十
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足證此义。若此与正脉亦不相违。而
所以异者。惟以破前三分中障。成就究竟坚固之义为开示首楞严耳)三。
一精研
七趣以破奢摩中障。二详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
三重明五阴以破禅那中障。
初三。
一阿难请
问。二如来赞许。三正为说示。
初三。
一谢前述
益。二陈疑致请。三举狱例问。
初。】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
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
然得大饶益。」

【座起礼足者。有二意。一为谢前。二为请后。合掌身
业虔。恭敬意业虔。白佛口业虔。谢前请后。礼应尔
故。十二类生。颠倒妄想。一时顿销。故以威德世尊
称之。脩进圣位。增上妙理。尽情吐露。故以慈音无
遮称之。微细沉惑。即指类生妄想。非佛莫见。非佛
莫说。故曰微细。自所不觉。自所不知。故曰沉惑。喻
以捏目生华。教以三渐除灭。皆善为开示也。喜圣
位之可修。知生死之不系。故曰身心快然。因名思
义。奉持可凭。故曰得大饶益。此皆归功于佛。故曰
令我等也。
二陈疑致请。】
卷八 第 259b 页 X16-0259.png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

○如是乃至大
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
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脩罗人天等道。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初按定现悟。若此妙明等者。通领前来所说心性
遍圆义也。心性有随缘义。故称妙明。心性有不变
义。故称真净。虽随缘而不变。虽不变而随缘。故称
妙心。奢摩中如来密因。三摩中圆通妙体。皆指此
耳。本来遍圆之义。前巳累说。但奢摩中随语生信。
三摩中阿难辈亦唯相似解发。今于禅那之后。心
虑虚凝。细惑销除。乃得真悟。故通领前来所说而
按定之。
○如是下因真疑妄。如是者。谓本来遍圆
如是。乃至者超略内之根身。大地者。即指外之器
界。草木又器界之微。蠕动含灵又根身之细者。言
既遍且圆。无法不周。有物皆容。故凡根身器界。草
木蜫虫。无非从心建立。故曰本元真如。谓推其本
元惟是一真如性也。然真如之性。即是成佛真体。
以真如即是法身。證此者可成佛故。佛体真实者。
谓既是佛体。相应真实。今观七趣伪妄。不能无疑。
故曰云何复有地狱等也。文显六道。等该仙趣。故
后文详明有七。
○世尊下蹑疑为问。有二。一问性
中本来自有。二问妄想习气生起。其意以性中自
有。则七趣不应伪妄。若妄习生起。则即性之义不
成。且即性不成。是心外有法。兴今现悟遍圆之义。
卷八 第 259c 页 X16-0259.png
似不相符。所以未敢深领而致问也。后云精研七
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
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
无根绪。则二问俱释矣。
三举狱例问(举地狱例馀趣也。又
上陈二问。一问性有。二问妄生。此则唯约妄生以问。以有碍现悟故也)二。
一举人
明堕。二蹑狱为问。
初。】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
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巳。先于女根生大猛
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琉璃大王善星
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
陷入阿鼻地狱。」

【初淫妄堕者。持戒行淫。巳属重罪。且兼妄言。况又
非寻常妄言。而言行淫无损于他。非同杀他生命。
偷他财物。既现前无业。将来亦无果报。毁律误人。
罪恶弥甚。故华报果报二报俱受。淫欲属火。故感
女根生火。语巳即生者。业力增上。报不容缓故。节
节烧然者。欲火遍身所致。乌刍章云。说多淫人成
猛火聚。信不诬矣。此是现前华报。华报不足以偿。
故命终神识径堕地狱。下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
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今莲香
虽说淫欲无报。犹信杀偷有报。似是九情一想。受
报应在水火交地。但以毁律误人。罪恶极重。故云
堕无间狱。
○琉璃下杀妄堕者。温陵曰。琉璃匿王
太子。挟宿嫌。诛释种。佛记七日当入地狱。王怖乘
卷八 第 260a 页 X16-0260.png
般入海。水中自然出火烧灭。详出涅槃及琉璃王
经。善星亦云善宿。阿含云。是佛堂弟之子。或曰即
调达子也。涅槃云。善星比丘。亲近恶友。退失四禅。
生恶邪见作是说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等。即妄
说法空也。然琉璃怀瞋杀人。巳属重罪。且所杀又
非常人。乃瞿昙族性。善星妄说法空。即是邪痴。若
更为窃取利养仍兼于偷盗。二人之罪。俱为极重。
故皆以生身陷狱。下云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
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
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狱。今琉璃恣杀。善星逞
妄。似是纯情。固应沉于阿鼻。且琉璃伐释。欲断佛
种。善星妄说。虚贪信施。既兼多罪。或亦更生十方
地狱。但生身人所共见。略彰华报。陷后经劫无间。
备受果报也。
二蹑狱为问。】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
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初双问二义。言以上三人观之。则此诸地狱。非本
来有。乃妄习生。但不知为有一定处所。为复自然
随彼彼人所发之业。于各各处私受其报。问意盖
谓若有定处。则无关于业因。恐堕空亡。若随业有。
有有显于报应。足发深省。想巳知是随业。但不敢
自决。观下请词。重在持戒可知。
○惟垂下请慈开
发。二义不决。邪正未辨。有类童蒙。决定指示。立辨
卷八 第 260b 页 X16-0260.png
是非。即是开发。为与是乐。故唯愿垂慈。此为自请
也。令诸一切等。乃为他请。持戒之人。为脱狱苦。设
有定处。自觉持戒无益。反生犹豫。若闻波定随业。
自然欢喜踊跃。顶戴受持。益加谨洁。而无犯戒罪
矣。阿难请问竟。
二如来赞许。】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
当汝为说。」

【正脉云。快哉者。合意而喜之赞词也。此问者。即指
上之二问。二问巳决。邪正自辨。故云令诸众生不
入邪见。盖以执有定处。不信随业。即堕邪见耳。末
二句诫听许说。可知。
三正为说示四。
一略示
升坠因由。二详明七趣轮转。三依次答释前问。四
结叹以示邪正。
初三。
一依内外定升坠。二由
情想分趣类。三缘随业有定处。
初二。
一总标
内分外分。二别明情坠想升。
初。】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
分开内分外分。」

【一切二句约悟者言。因彼妄见约迷者言。如来意
谓。若果悟得真性遍圆。则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
元真如。故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只因一切众生。不
悟遍圆。妄见有众生相。如是故有妄习熏生。如念
念不忘众生相是也。由不忘众生相故。或于众生
身分之内。深生耽染。或于众生身分之外。悬于胜
妙。故曰由此分开内分外分。
二别明情坠想升
卷八 第 260c 页 X16-0260.png
二。
一别明情坠。二别明想升。
初。】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

○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
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
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
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难。诸爱
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初标内分境。言内分者。即是众生身分之内。
○因
诸下显内分心。因诸爱染者。谓因于内分境上。生
诸爱染。发起妄情者。谓由爱染故。发起种种虚妄
情见。情积不休者。谓情见积习。爱染不休。能生爱
水者。谓爱极转润。润极流结。此是正显心相。自下
乃取事验證。是故者。谓以是能生爱水之故。珍羞
者。胜妙饮食。该香味二尘。忆念生爱。口中水出。如
见人食美。津唾自咽可知。前人者。前所遇人。该声
色二尘。声色俱美。故令人心忆。或怜或恨者。怜其
声色可狎。恨其不闻不见。怜恨不释。悲痛难禁。故
致目中泪盈。此常见之事也。财宝未至而心起贪
求。即是法尘。财宝欲至而爱涎资身。故生光润。如
世见人色润。便贺发财可知。心著行淫。即是触尘。
二根未交。而先巳流液。则爱能生水之义。益显然
可證。
○阿难下结内分名。诸爱虽别者。取事唯四。
论尘该六也。流结是同者。如举体光润。是水之蕴
结于内。目泪口水根液。皆水之流通于外。若流若
结。咸以润湿为性。故曰是同。润湿故不能上升。不
卷八 第 261a 页 X16-0261.png
升从坠。理所必至。故曰自然。是乃依内分境起内
分心。故曰是名内分。
二别明想升。】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
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
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
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
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初标外分境。言外分者。即是众生身分之外。胜妙
境界。
○因诸下显外分心。因诸渴仰者。谓因于外
分胜妙境上。生诸渴仰。发明虚想者。谓由渴仰故。
发起种种清虚想念。想积不休者。谓想念积习。渴
仰不休。能生胜气者。谓仰极神飞超脱形累。此亦
正显心相。自下亦取事验知。是故者。谓以是能生
胜气之故。心持禁戒。义该念戒念施。以心持即念。
念律仪戒能净三业。念善法戒能成胜因。念饶益
戒能利有情。律仪唯戒。馀二皆兼于施故。举身轻
清者。念前二戒。不以自修为累。念饶益戒。不以度
生为扰故。心持咒印。即是念法。以咒即是法。为诸
佛秘印。心持乎此。如佩佛秘印。纵遇魔外。无所畏
惧。故曰顾盻雄毅。(猛强貌也)心欲生天。即是念天。谓厌
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也。梦想飞举者。超胜之气。
形于梦寐故。心存佛国。即是念佛。如十六观经。观
想念佛之类。圣境冥现者。或于禅观之中。或于梦
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
卷八 第 261b 页 X16-0261.png
宝严之士。但以人所不见。而巳独见。故云冥现。事
善知识。即是念僧。自轻身命者。如百城烟水。不辞
疲劳。皆超胜之气耳。
○阿难下结外分名。诸想虽
别者。取事唯五。论念有六。即教中六念门也。轻举
是同者。如梦飞为举。馀四皆轻。若轻若举。咸以飞
动为性。故曰是同。飞动故不至下沉。不沉成超。理
所不踰。故亦曰自然。是乃依外分境起外分心。故
曰此名外分。依内外定升坠竟。
二由情想分趣
类二。
一临终相现。二情想曲分。
初。】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
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
相交。」

【一切世间。且指情世间说。生死相续者。谓生死死
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无休息故。从犹任也。生从
顺习。死从变流者。谓生则任其随顺习气。而造善
恶等业。死则任其迁变流转。而受异类之身。此七
趣成异之大略。自下乃详明其成异之故。临命终
时者。六识皆巳不行。未舍暖触者。八识尚未离体。
以八识离体。则煖相自尽。此既未舍煖触。八识尚
在。乃将死而尚未死故。一生善恶者。谓一生所造
善恶等业。俱时顿现者。谓俱时顿现善恶等相。莫
知所趣。乃将生而犹未生故。当此之时。正在畏死
求生之际。故曰死逆生顺。谓以死为逆而欲避之。
以生为顺而欲求之也。因有避死求生之心。则善
卷八 第 261c 页 X16-0261.png
恶二习交相并发。善习胜者。随善相而生善趣。恶
习强者。随恶相而生恶趣。此七趣之所由分也。

二情想曲分七。
一纯想即飞生天趣。二情少想
多生仙趣。三情想均等生人间。四情多想少入横
生。五七情三想入饿鬼。六九情一想分二狱。七纯
情即沈堕阿鼻。
初。】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
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初应想正生。纯想胜妙。神游外分。故命终即飞。上
见天宫。允符渴怀。趣著不舍。故致必生(问。此与卵唯想生之
想何异。答。彼约受生之时。一念妄染之想。此约在世之时。惯习胜妙之想。若非生平惯习命终岂能即飞。
观上心存佛国。及心欲生天等语。盖想者澄心观想。非乱想也)。
○若飞下兼因易
果。若飞心中即是纯想心中兼福兼慧者。谓想不
徒想。兼能供佛闻法。以供佛为福业。闻法为慧业
故。及与净愿者。不唯供佛闻法。仍愿生生世世常
在佛前。如回向净土者是也。凡人命终神识。观十
方如聚墨。杳杳冥冥。不知何往。今以纯想及福慧
力故。暂昏即悟。故曰自然心开。又以净愿力故。圣
境遥现。故云见十方佛。一切净土。如西之弥陀安
养。东之药师琉璃等是也。十方俱现。胜劣攸分。故
得随愿往生。华严行愿品云。临命终时。一切所有。
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
前。据此则往生虽由福慧。实生平净愿。临终引导
之耳。
二情少想多生仙趣。】
卷八 第 262a 页 X16-0262.png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
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其中若有善愿善
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
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初应想正生。情少想多者。如一情九想。二情八想。
三情七想。四情六想等。皆是也。轻举非远者。以有
情坠故。灌顶云。竖不越四王天。横不出二围山也。
即为飞仙者。如后文飞行仙类。应是一情九想。大
力鬼王。如岳神琰魔之类。应是二情八想。飞行夜
叉。乃大力鬼王之所使役。应是三情七想。地行罗
刹。如山野鬼神。应是四情六想。然鬼神一道。有善
有恶。恶者专于为祸。正属鬼类。善者兼能为福。旁
通仙趣。此中大力鬼王等。约兼能为福者言之。游
于二句。即轻举非远义也。
○其中下兼因易果。其
中者。即上四类之中。若有善愿善心者。谓于想心
中愿常近佛。心恒为法。如下所说是也。护持我法
者。护佛法及持法人。如药师经十二药叉之类。或
护禁戒等。护戒法及持戒人。如戒坛中护戒善神
之类。或护神咒等。及持咒人。如本经中百。

灵护咒之类。或护禅定等。护禅人及所得法。绥犹
安也。参禅遇魔。则于所得之法。不能忍可。故保而
绥之。如禅堂中护静善神之类。此皆约平日善愿
善心言之。是等既有善愿善心。故虽为仙为鬼。犹
得亲住如来座下。
三情想均等生人间。】
卷八 第 262b 页 X16-0262.png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想均等者。五情五想。正相均等故。不飞不坠者。
由有情故。不能上飞。由有想故。不能下坠。言既参
于两楹。故得生于人间。想明斯聪者。对下三趣言
之。言人道众生。聪明过于下三者。以有想心明慧
故也。情幽斯钝者。对上二趣言之。言人道众生。钝
暗过于上二者。以有情心幽暗故也。

四情多想少入横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情多想少者。对下七情三想。应是六情四想。以上
云情想均等。此则情多一分。想少一分。情为六而
想为四故。流入横生者。情多偏坠。不能为人故下
流。想少欲飞。不能直举故横生。然横生复有二类。
若身之重者。则为毛群。如驼驴猪狗等。地行类也。
若身之轻者。则为羽族。如雀鸽鸳鸯等。空行类也。
亦可羽为毛羽。族为水族。亦该水行之类。

五七情三想入饿鬼。】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
常被焚烧。水能害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七情者。较上更多一分。三想者。较上更少一分。想
益少而飞益难。情愈多而坠愈深。故曰沉下水轮。
谓下过于水轮也。按本经地轮即是金论。如前云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金轮下有水轮。如前云故有
水轮含十方界。水轮下有火际。如前云故有火光
卷八 第 262c 页 X16-0262.png
为变化性。火际下有风轮。如前云故有风轮执持
世界。再下则是虚空际矣。今既沉下水轮。应在风
轮之上。故云生于火际。所以不更下沉者。以犹有
三分想故。然既生于火际。揽彼猛火气分。故云受
气猛火。结气成形。故曰身为饿鬼。此且标名。自下
乃出其得名所以。盖以常被焚烧。虽上接水轮。而
近火成沸。反以伤身。故曰水能害巳。火际无可食
之物。有水反浇烂其身。故曰无食无饮。常受饥虚。
无有出期。故云经百千劫。施食文云。五百生不闻
浆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此饿鬼之所由
名也。婆沙云。恒常饥渴。不闻浆水之名。设值大河。
即变为大炬火。入口焦然腹烂。亦大同此说(问。按后鬼
有十类。今何惟举饿鬼。答。此之饿鬼。苦最重故。独得趣名。后之十鬼。虽苦不至此。皆此趣摄。今举总该别
也)。
六九情一想分二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
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不言八情二想。但言九情一想者。略轻取重。因重
知轻故。想少于前。益不能飞。情多于前。愈沉于下。
故前在火际。今又透过火际。故云下洞火轮。以洞
即透过义也。透过火际。即是风轮。火因风吹。风因
火逼。二者互相上下。即取其中为二交过地。有间
无间。皆在此地。中阴至止。故曰身入。所以不更坠
者。以有微少想故。轻生有间者。谓设或稍轻。如九
情微少。一想微多。则生有间地狱。如后文十八乃
卷八 第 263a 页 X16-0263.png
至一百八狱。其中受苦犹有间故。重生无间者。谓
若果甚重。实是九情一想。则生无间地狱。灌顶云。
无间谓八大地狱。一等活二墨绳三众合四叫唤
五大叫六炎热七大热八无间。前七为别。后一为
总。故通称无间。又此虽称无间。但约在狱受苦言
之。非同阿鼻无出。以既惟九情。罪恶未至极重。犹
有一想。善根未至尽断故。
○七纯情即沉堕阿鼻。】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

○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
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
方阿鼻地狱。」

【初应情正堕。无想不升。纯情唯坠。故命终即沉。谓
无容展转也。阿鼻亦翻无间。但与前不同。以前约
受苦。此约无出。乃狱苦重之尤者。准观佛三昧等
经。更有异翻异释。今依成论。略明五种无间。一趣
果无间。舍身即生彼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
经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无绝故。五形无
间。身形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若
沉下兼罪转报。若沉心中者。即是纯情心中。以情
爱属水也。谤大乘者。断灭佛种。以能障菩提心故。
毁禁戒者。断灭僧种。以能障持戒人故。诳妄说法。
断灭法种。以能障如来教故。罪恶之重。莫甚于此。
以其断三宝种也。虚贪信施。滥膺恭敬。必至作大
妄语。巧用偷心。五逆则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
身血破和合僧。前四为杀业之最。后一乃妄语之
卷八 第 263b 页 X16-0263.png
尤。至于十重。具足淫杀盗妄。包罗贪瞋邪见。兼此
种种重罪。本狱不足以偿。故云更生十方阿鼻地
狱。法华云。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
生十方世界阿鼻地狱。如是展转。至无数劫。大般
若云。谤佛法罪。堕阿鼻狱。此土劫坏。更移他方。地
藏经云。堕无间狱。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
等。皆此义也。结上由情想分趣类竟。

三缘类业有定处。】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按前阿难问意。盖恐执有定处。不信业因。故双申
两问。而曰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
业各各私受。今云循造恶业者。谓此诸地狱。乃循
其本人所造恶业而为重轻。固是彼彼发业各各
私受。又云。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者。谓此
诸地狱。虽则自业所招。而于众生同分境中。兼有
本人无始同惑。元所现地。若同惑不空。亦有定处。
不可便谓于我无分。如地狱既尔。七趣皆然。缘以
阿难问处。举狱为例。故如来亦于地狱之后。就便
而答。将使众生了别业则私受无缘。销同惑则定
处亦空。返妄归真。更无有捷于此者。总结上来略
示升坠因由竟。
三详明七趣轮转(此与上文有三不同。一者
上惟略示情想。此则详明杂业。二者上是直堕本趣。此则依次轮转。三者上唯六趣。此开修罗。由此三义。
是故重说)七。
一狱趣。二鬼趣。三畜趣。四人趣。五仙趣。
六天趣。七修罗。
初三。
一结前标后。二徵起释
卷八 第 263c 页 X16-0263.png
成。三总示虚妄。
初。】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

○造十习因。受
六交报。」

【初结前。言上虽循业定有。二义双许。究竟以循业
为是。故重呼当机而再告之。感者招致之义。言设
无自业。虽本有地狱。谁能驱之入哉。故知此等唯
是自业之所招致。
○造十下标后。十习因偏约因
言。六交报偏约报言。然文虽从偏。义实互具。以有
因必有报。报必有因。至下徵释自见。

二徵起释成二。
一徵释十因。二徵释六报。

十。
一淫习报。二贪习报。三慢习报。四瞋习报。五
诈习报。六诳习报。七怨习报。八见习报。九枉习报。
十讼习报。
初。】

「云何十因。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
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

○如人以手自相
摩触煖相现前。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
如避火坑。」

【首句总徵十因。应另为一科。文略不便。寄居于此。

○阿难下正明淫习。复有四义。一增淫积火。淫习
者。谓宿世淫欲炽盛。现前犹有馀习故。因有馀习。
男女相接。依然发于相磨。谓彼此互相研磨也。研
磨不休者。深求欲乐。不知止足。然淫欲属火。如是
积淫成火。故有大猛火光。于自心中发动。是自心
卷八 第 264a 页 X16-0264.png
中预现地狱相也。教中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
云心作天堂。心作地狱。是故佛说多淫之人。成猛
火聚。若果能如乌刍瑟摩。则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矣。
○如人下取例验知。言二手自相磨触。尚有煖
相现前。况复男女二根。研磨不休。宜乎其有大猛
火光于中发动矣。
○二习下缘习成狱。二习者。宿
习与现习也。宿习无忘。现习重增。欲火更炽。故曰
相然。由此故于命终神识。见有铁床铜柱诸事。盖
前之大猛火光。是狱相初萌。此之铁床铜柱。乃习
果成就矣。
○是故下圣贤共惕。如来为圣。菩萨为
贤。向人形容曰色。自巳观察曰目。言如来向人形
容。名为欲火。自巳观察。亦名欲火。其警惕之切如
此。菩萨学佛。其警惕之心。与佛无异。故见欲如避
火坑。言不敢少有所犯也。
二贪习报。】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
坚冰于中冻冽。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
贪如避瘴海。」

【初增贪积冷。宿世多贪。现前犹有馀习。故曰贪习。
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交相计算。依然发于相吸。谓
两相吸引。揽为巳有也。吸揽不止者。谓引取无度。
不知止足。然贪心属水。吸引属风。水兼于风。必致
凝寒。如是贪吸积冷。故有积寒坚冰。于自心中预
卷八 第 264b 页 X16-0264.png
现冻锁凛冽之相。
○如人下取例验知。言以口吸
缩风气。尚有冷触。况夫彼此贪心吸揽不止。宜乎
其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矣。
○二习下缘习成狱。
宿习无忘。现习重增。贪吸更甚。故曰相陵。谓乘习
相陵夺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吒吒波波罗
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吒吒亦云阿吒吒。波波亦
云阿波波。罗罗亦云阿罗罗。皆寒逼罪人之声。青
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皆寒逼罪人之相。准馀经更
有阿浮他。谓冻冽成疮。泥罗浮他。谓肢节脱落。是
为八寒。总名寒冰。今略举前六。后二以寒冰等事
该之。此相既现。是习果成就矣。
○是故下圣贤共
惕。同名贪水者。警以遇风凝寒。令息吸揽心故。如
避瘴海者。海能没人。兼有瘴恶之气。犯之必死。菩
萨见贪如此。其警愓之心至矣。
三慢习报。】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
奔波积波为水。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
慢如避巨溺。」

【初增慢积水。宿世多慢。现在犹有馀习。因有馀习。
彼此交相陵越。依然发于相恃。谓自恃族姓豪贵。
财势智慧等胜也。驰流不息者。谓驰心上流。不知
息灭。然我慢属山。驰流属水。山峙水驰。必致奔腾。
如是故有腾跃纵逸竞奔之波。于自心中预现积
卷八 第 264c 页 X16-0264.png
波为水之相。
○如人下取例验知。绵味者。舌拄上
腭。深取其舌上味也。言口舌自相绵味。尚因而水
发。况夫慢心驰流。不知息灭。宜乎其有腾逸奔波。
预现积波为水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
忘。现习重增。慢流益甚。故曰相鼓。谓鼓激陵越也。
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
铜灌吞诸事。而习果成矣(血河者。灌顶引经云。狱有两山。罪人走入。两山
忽合。如磨盖压。血肉遍流。如大河海。血水涌沸。男女万数。出没其中。灰河者。经律异相云。灰河地狱纵广
深浅五百由旬。灰汤涌沸。罪人入河。铁刺刺身。脓血流出。痛苦万状。热砂者。灌顶云。即黑砂地狱。热风暴
起。吹热黑砂。来著罪人。烧皮彻骨。愚谓但言热砂不合水义。或热砂连毒海为句。盖以海沸热砂。没溺罪
人。苦毒无量故也。融铜灌吞者。地藏经云。烊铜灌口。热铁缠身。万死万生动经亿劫。此皆以类相感。更有
多事。难以尽言。故以诸字该之)。
○是故下圣贤共惕。灌顶云。我慢
者。执我我所。起诸见慢相故。痴水者。西土有水。饮
之则痴迷颠倒。以之例慢。故曰名饮痴水。亦警惕
意也。如避巨溺者。巨海洪浪。没溺难出。凡是有智
者。莫不严避。菩萨避慢如之。盖不敢有犯也。正脉
云。见慢者。谓见自心起慢。非见他慢。
四瞋习报。】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
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梱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如
人衔怨杀气飞动。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
锤击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
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初增瞋积金。瞋习者。宿世多瞋。现在犹有馀习故。
因有馀习。彼此互相冲击。依然发于相忤。相忤谓
卷八 第 265a 页 X16-0265.png
逆而犯之也。忤结不息者。谓忤犯结恨。不肯休息。
不得报复。故心热发火。然瞋属肝气。遇心火。铸肺
气而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梱等事。于自心中预
现杀气之相。言刀山者。聚刀为山。铁梱者。正脉云。
梱即棍也。有本梱作镢。取义皆可。不过尖停之异。
剑树者。竖剑为树。剑轮者。团剑为轮。斧劈属。黄金
饰斧为钺。鎗剌属。锯解属。然人徒知此等为地狱
之具。而不知皆由自惑自业中现耳。
○如人下取
例验知。言世人衔怨欲报。形色便有杀气飞动。况
复彼此交冲。忤结不息。甚至心热发火。宜乎其有
刀山铁梱等。于自心中预现杀气相也。
○二习下
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瞋忤愈炽。故曰相
击。谓乘习益相攻击。念念在杀。由此故于命终神
识见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而习报成矣(宫谓
割其势。名为宫割。斩谓斫其首。名为斩斫。剉谓折其体。剌谓穿其身。槌谓笞其背。击谓杖其臀。此皆世刑。
若约地狱。仍合用刀山剑树等。避重文耳)。
○是故下圣贤共惕。名利刀
剑者。犯之即伤。如来如是色目。故菩萨见心起瞋
如避诛戮。亦不敢有犯也。
五诈习报。】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
绞校。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
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
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初增诈积刑。诈习者。宿世惯行骗诈。现在犹有馀
习也。因有馀习。彼此交相哄诱。依然发于相调。调
卷八 第 265b 页 X16-0265.png
字应作去声。谓调转牵引也。引起不住者。谓引心
数起。不肯暂住。然诈以术骗。引令难脱。如是诈引
日积。故有绳木绞校。于自心中预现牵引局陷之
相。言绳木绞校者。绞以绳引。谓绞而结之。令不得
解。校以木局。谓校而匣之。令不得脱。此亦狱相初
萌耳。
○如水下取例验知。言以水浸田。尚能令草
木生长。况夫巧诱善引之术。熏于识田。宜乎其有
绳木绞校预现牵引局陷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
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诈诱愈甚。故曰相延。谓乘
习益相延诱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杻械枷
锁。鞭杖挝棒诸事(杻械枷锁。皆局挛罪人之具。见前鞭杖檛棒。皆笞责罪人之具。
鞭策属。杖条属。檛箠属。棒棍。属也)。
○是故下圣贤共惕。奸而且伪。
即是诈也。同名谗贼者。谗言哄诱。害人自害故。豺
狼性多诈。能害人。畏之如此。亦深戒矣。

六诳习报。】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
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是故十
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
虺。」

【初增诳积秽。宿世多诳。现在犹有馀习。故云诳习。
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交相斯瞒。依然发于相罔。谓
诬罔蒙蔽也。诬罔蒙蔽。不知戒止。又自以为得计。
飞动其心。造设奸谋。是居心总为障他。立行反以
卷八 第 265c 页 X16-0265.png
秽巳。如是诳罔日积。故有尘土屎尿。于自心中预
现障蔽秽污不净之相。
○如尘下取例验知。如尘
随风者。尘以风乱。风以尘昏。尘以风乱。而不见定
相。见以尘昏。而不见净相。故云各无所见。取此为
例者。言尘随于风。尚昏乱而各无所见。况夫彼此
交欺。诬罔不止。宜乎其有尘土尿屎。预现障他秽
巳秽污不净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无忘。
现习重增。诳罔愈甚。故曰相加。谓倍造诳业也。如
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而习报成矣(没溺者。似是沸屎地狱。谓屎尿沸溢。罪人没溺于其中也。腾掷者。似是黑
砂地狱。谓风吹黑砂。罪人腾掷于其中也。飞坠者。随风上下之相。漂沦者。随沸浮沉之相)。
○是故
下圣贤共惕。欺诳诬罔。害人自害。故同名劫杀。劫
杀者。谓劫财杀命。极言其可畏也。蛇之与虺。时常
含毒螫人。况复践之。菩萨见诳如此。亦警惕之甚
矣(问。诳之与诈。有何差别。答诈谓诱他。期堕我术。明取其利。诳谓欺他。恐泄我机。暗取其利。皆属妄语。
而举心不同也)。
七怨习报。】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
车槛瓮盛囊扑。

○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二习相吞
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
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初增怨积害。宿世怀怨不释。现在犹有馀习。故曰
怨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互相嫌隙。依然发于衔
恨。谓衔冤怀恨。誓期报复也。然报复者。设方在心。
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朴。于自心
卷八 第 266a 页 X16-0266.png
中预现为害之相(飞石者。飞以石块。投礰者。投以碎石。匣贮者。匣床盛贮。车槛者。
车内槛禁。瓮盛者。盛人于瓮。而外以火炙。如昔人有请公入瓮者是也。囊扑者。收人于囊。而举以扑之。如
始皇囊扑二弟之类。是皆由于衔怨害入。而害具即从自心中生也)。
○如阴下取例
验知。如阴藏毒害之人。怀抱畜积。俱属恶事。况复
衔冤怀恨。誓期报复。宜乎其有飞石投礰等事。预
现于自心中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
习重增。怨恨益深。故曰相吞。谓恨不生啖也。如是
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投掷
者。礰投石掷。擒捉者。擒拿捉取。入匣车。入瓮囊也。击射者。礰则击其头。石则射其身。抛撮者。抛谓抛扑令
死。所谓囊扑者是也。撮谓撮折其身。所谓匣贮车槛瓮盛者是也。始而心欲害人。究竟反为自害。怀怨者
宜知惊心)。
○是故下圣贤共惕。违害鬼。即怀冤鬼也。冤
不能申曰违。常欲伤人曰害。如来虽不怀冤。而色
目怀冤之家。名违害鬼。亦警惕于人也。菩萨遵奉
佛敕。不敢有犯。所以见有怀冤之心。如饮鸩酒。宜
急解之。不然则断肠死矣(正脉云。鸩鸟最毒。羽毛沥酒。饮之则肠寸寸断)

八见习报。】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
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

○如
行路人来往相见。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
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
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初增见积證。见习者。谓宿世邪见(诸见之总)炽盛。现在
犹有馀习也。因有馀习。彼此交相立破。欲明巳见。
卷八 第 266b 页 X16-0266.png
故曰交明。恐人不知何为交明。故云如萨迦耶等。
萨迦耶。此云有身。即是身见。见戒禁取。应云见取。
与戒禁取。盖取字两通耳。见取见。谓非果计果。如
以无想为涅槃之类。戒禁取见。谓非因计因。如牛
狗等戒之类。边见背中。邪见违正。皆为邪悟。如上
五见。各有所作。故云诸业。所言诸业者。无非互相
破坏。故云发于违拒。各自立宗立论。故云出生相
反。相反者。以我證彼。立宗立论。务期坏他。如是存
心积业。故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于自心中预现
證据是非之相(王使者。琰魔王使。主吏者。主掌判吏。證执者。證其所执。文籍者。文书
簿籍)。
○如行下取例验知。言堂堂大路。谁来谁往。旁
观自能相见。况夫明明中道。互立互破。宜乎其有
王使主吏等预现證据之相。所谓自心难瞒者信
矣。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彼此
诤执不解。故曰相交。交谓撕结不开之貌。由此故
于命终神识。见有勘问权诈等相。言勘问权诈等
者。谓始而勘校审问。权称诈伪。此似王使事也。勘
权不明。转启有司。逼考讯问。严推重鞫。从旁体察
访问。此似主吏事也。体察访问。不得其情。仍复披
究生前见业。照明神识习气。于时则有善恶童子。
手执文簿證之。如不服罪。仍以辞辨折之。直得无
理可申。地狱重罪。乃甘心领受矣(问。前后十种狱相。惟此中最极
周密。且是令其服罪。不出正罚者。何也。答。十业中惟见业最极难辩。十报中。唯见报难定。难定必先尽得
其情。果其有毁谤正法。断灭佛种等事。自应直入阿鼻。诸教常说。不出而自知故)。
○是故
卷八 第 266c 页 X16-0266.png
下圣贤共惕。五者总为恶见。如来形容观察。同以
见坑名者。以其误陷众生。一入而不能出故。见理
不真曰虚妄。非他是巳曰偏执。五见率皆如是。菩
萨见之。如临毒壑者。显急宜退避。以丘壑中有毒
蛇等物。不退则必遭其害也。
九枉习报。】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
耕磨。

○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
槌按蹙漉衡度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
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初增枉积迫。宿世好为屈枉驾祸逼人。现在犹有
馀习。故曰枉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互相加迫。依
然发于诬谤。诬谤者。本无其事。而妄毁之也。妄毁
不认。必至设法相迫。如是居心。故有合山合石。碾
硙耕磨。于自心中预现逼迫之相(合山者。两山竖夹。合石者。两石
横夹。碾以石砾。硙以石研。耕以犁其舌。磨以研其顶。是未及迫人。而迫巳之具。先从自心而生。吁可畏哉)。

○如谗下取例验知。谗𧮂也。贼害也。谗𧮂为害。名
谗贼人。如是之人。逼枉良善。覈得其情。罪必反坐。
咒夫诬谤日积。宜乎其有合山合石等。预现逼迫
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不忘。现习重增。枉
业愈盛。故曰相排。排者逼迫之貌。由此故于命终
神识。见有押捺槌按等相。言押捺槌按等者。谓押
掬揉捺。槌打按压。令其服罪也。设不服罪。蹙其身
于囊袋。压之而漉其血。名曰蹙漉。若终不承认。挂
其身于权衡。度之而令其无词。名曰权度。是其心
卷八 第 267a 页 X16-0267.png
初欲害人。而终于害巳。所谓自作自受者信矣。

是故下圣贤共愓。怨谤者。怨言以谤。竦听者心故。
谗𧮂口伤。义同于虎。故曰谗虎。屈逼声恶。义同如
雷。故曰霹雳。然人皆知避虎畏雷。而自心中养虎
蓄雷。恬然不知畏避。亦可慨矣(问。诳之与枉。有何差别。答。二者皆随
烦恼而所随不同。盖诳者障他利。希自利。随贪一分。随痴一分。即以贪痴二分为体。而枉即是害。随瞋一
分。即以瞋恚一分为体。故前后各出也)。
十讼习报。】

「十者讼习交谊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如
于日中不能藏影。

○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
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
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初增讼积照。宿好攻讼。现在犹有馀习。故曰讼习。
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交相諠诉。依然发于藏覆。谓
各自藏覆巳过也。虽各自藏覆。而自心难昧。如是
故有鉴见照烛。于自心中预现其相。(鉴见者。谓镜鉴以见其形
像。照烛者。谓珠照以烛其心曲)。
○如于下取例验知。言身在日中。
不能藏曲直之影。况心在本觉圆明之中。欲覆巳
过。岂可得哉。宜乎其有鉴见照烛。预现对验相也。

○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讼覆交
陈。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恶友业镜火珠等相。
言恶友者。谓宿世同造之人。业镜者。能鉴宿业之
镜。火珠者。能烛心曲之珠。恶友同造。故能披露宿
业。镜鉴珠烛。故能相对證验。类此更有。故总以诸
事该之。是知覆藏者。徒昧自心。攻讼者。空丧天和。
卷八 第 267b 页 X16-0267.png
然自有不可逃之罪案于其间也。
○是故下圣贤
共愓。好讼者必易覆。色目覆藏。正所以警愓讼习。
同名阴贼者。谓家有阴贼。久必遭劫。喻覆藏巳过。
终必为害。此如来警愓于人者如此。戴高山。履巨
海。终不能出。意显覆重罪。堕极苦。无由得脱。此菩
萨自相警愓者。如此。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宜常
自拣典。无轻于攻讼。既薄熏染之习。即脱地狱之
苦。得生人中。整心虑。趣菩提。何其幸哉。(此上十种习因。从古
异说。良以业报。不可思议非众生心识现量之境。谁是谁非。亦不必辨。今谓如来明言习因足知堕狱一
事。不是一生所造之业。盖由熏习在心。相续不断。从惑积惑。从业积业。曾无丝毫善缘。惟恶业相应。如十
段中。淫贪等十字。乃宿世所造之业。而十个习字。皆指熏染在心。以至今生犹能续起惑业。但宿世造业。
必是彼此互相为对。熏习在心。今生亦然。故文中交接计等。即今生彼此续起之惑。而发于相磨。发于
相吸等。即今生彼此续造之业当此之时。心是地狱之心。故有猛火积寒等相。现于自心之中。如昔有善
𦘕马者。念念在马。睡时自现马相。作水观者。念念在水。定中自现水相。而念念心心。造地狱业。自现地狱
之相。理应然矣。但此理难信。故十段中。各举易知之例而验證之。不可作譬喻说也。然此时虽有地狱相
现。尚是心中影相。未及招受。若于此知畏。尚可回转。其奈宿习现习。相然相陵等。重起增上惑业。由是于
命终神识。见有地狱相现。叫苦难脱。及乎身入其中。求出无期。所谓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此圣贤所以共惕。类此者亦知警心可也)总结徵释十因竟。
二徵释
六报二。
一总徵释。二蹑徵详释。
初。】

「云何六报。

○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
六根出。」

【初总徵。十因巳示。六报当明。故此徵也。
○阿难下
略释。一切众生。指恶报最重者言。以轻者不堕狱
故。六识造业有二。一自起。二交作。自起者。但是一
卷八 第 267c 页 X16-0267.png
根造业。如见色。惟依色起业。交作者。如因见色而
起闻声之业。名为与闻业交。因见色而起嗅香之
业。名为与嗅业交等。如见业既尔。闻声等亦然。是
皆不离六识。故云六识造业。又虽云六识。亦兼六
根。以识托于根。离根无见。分别无由起故。所招恶
报亦二。一自业报。二交业报。自业报者。如见业所
招。临终先见猛火等。交业报者。如见火烧听。能为
镬汤洋铜。见火烧息。能为黑烟紫𦦨等。如见火既
尔。闻水等亦然。是皆不离六根。故云从六根出。又
虽云六根。亦兼六识。以根借乎识。离识无明。报应
无由分故。
二蹑徵详释二。
一蹑前徵起。二详
释六报。
初。】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此蹑前略释之语而转徵之。
二详释六报六。

一见报。二闻报。二嗅报。四味报。五触报。六思报。

初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

【见报即自业报。此是依见业招。故云见报。招引恶
果。即交业报。虽由交业所感。亦必自报招引。以设
无见火。无由烧听烧息等也。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
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
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卷八 第 268a 页 X16-0268.png

【见业既成。五业交作。故云此见业交。据此则是业
巳熟矣。巳熟则将欲舍命。故云临终。温陵曰。见觉
属火。故临终先见猛火。愚谓见业遍造。故见火满
十方界。见火欲飞。奈为九情所坠。落于烟中。故曰
飞坠乘烟。烟气迷暗。不觉沉沦。故曰入无间狱。既
入狱中。仍复依彼见业发明二相。发明即显现义
也。一者明见。由明处造业所感。遍见种种恶物者。
如火狗火蛇。及铁嘴诸虫等。恐其为害。故云生无
量畏。二者暗见。暗中造业所感。寂然无声。不见无
相。无声无相。不知神识落在何处。故云生无量恐。

二交业报。】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𦦨。
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为
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如是见火者。谓如是上来所说见报火也。按后五
报。此下当有烧见能为烈火猛𦦨之语。观后闻波
注闻。嗅气冲息等。皆先与现前本根交故。但诸本
皆无。存而不论可也。烧听者。见报之火。烧于现前
耳根。以耳根属水。故镬汤洋铜。水而兼热。烧息者。
见报之火。烧于现前鼻根。以鼻根属息。故黑烟紫
𦦨。息而兼热。烧味者。见报之火。烧于现前舌根。以
舌根属味。故焦丸铁糜。味而兼热。烧触者。谓见报
之火。烧于现前身根。以身根属触。故热灰炉炭。触
而兼热。烧心者。见报之火。烧于现前意根。以意根
卷八 第 268b 页 X16-0268.png
属风。故星火迸洒。风而兼热。此是六种交报。由于
交业之所感招。
二闻报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
次释成。
初。】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

【闻报谓先见波涛等。自业报也。招引恶果。谓注闻
注见等。交业报也。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
二交业报。
初。】

「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
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
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及无所闻幽魄沉没。」

【因闻起业。名为闻业。因于闻业。起于见色嗅香等
业。名之为交。谓闻业与馀业交作。而地狱之因成
矣。因成舍报。则是临终时也。温陵曰。闻听属水。故
临终先见波涛。愚谓闻业殊胜。故波涛没溺天地。
见水欲升。奈为九情所坠。下沉波中。故曰降注乘
流。乘流不觉。愈沉愈下。故云入无间狱。既入无间。
仍复依彼闻业。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动处造业所
感。听种种闹者。如吒吒波波罗罗等。及淹没叫苦
之声。惊散阳魂。故曰精神愗乱。盖精属阳。神为魂。
愗不明。乱不定也。二者闭听。静中造业所感。寂无
所闻者。阒然无声。滞成阴鬼。故曰幽魄沉没。盖幽
为阴。魄属鬼。沉不浮。没不显也。
二交业报。】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
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
卷八 第 268c 页 X16-0268.png
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
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如是闻波者。谓如是上来所说闻报波也。注闻者。
谓闻报之波。注于现前耳根。以耳根属水。波见水
而声益怒。故为责为诘。皆声而带怒。(此中既闻波注闻。上科自
应有见火烧见。火见火而烧益炽。故应为烈火猛燄。烧而带炽。是知上科定有阙文。恐有不以为然。故就
此重以申明)注见者。谓闻报之波。注于现前眼根。以眼
根属火。波遇火而暴蒸。故雷吼恶气。暴声而兼蒸
热。(吼谓雨将来时。云中有吼声也)注息者。闻报之波。注于现前鼻
根。以鼻根属息。波遇息而腾润。故雨雾洒虫。(谓雨雾中
洒诸毒虫也)飞腾而兼润湿。注味者。闻报之波。注于现
前舌根。以舌根属味。波遇味而腥浊。故脓血杂秽。
腥臭而兼浑浊。注触者。闻报之波。注于现前身根。
以身根属触。波遇触而伤垢。故鬼畜粪尿。伤害而
兼垢污。注意者。谓闻报之波。注于现前意根。以意
根属风。波遇风而洒摧。故为电为雹。霔洒而兼摧
坏。此等名为交业所感。
三嗅报二。
一标定二
报。二依次释成。
初。】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

【嗅报谓先见毒气等。乃嗅业所感报也。招引恶果。
谓冲息则能为质为履等。乃交业所感报也。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
从地涌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
卷八 第 269a 页 X16-0269.png
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因嗅起业。名为嗅业。因于嗅业。引起见色闻声等
业。名之为交。谓嗅业与馀业交作。而狱因成矣。因
成舍命。故曰临终。然嗅息属气。故临终先见毒气。
嗅业遍造。故毒气充塞远近。神识地涌者。谓初见
毒气。入地避之。奈毒气充塞于地。故复涌出。九情
所坠。不觉又沉。故云入无间狱。既入无间。仍复发
明二相。一者通闻。嗅香处造业所感。被诸恶气者。
如前所云。黑烟紫𦦨。诸恶毒气之类。熏极心扰者。
熏极难忍。心神扰乱也。二者塞闻。无嗅时造业所
感。(谓先时嗅香。后于无嗅时依之造业。仍感鼻家之报)气掩不通者。如人睡
熟。被物所压。气不能申。闷绝于地者。闷极气绝。昏
卧于地也。
二交业报。】

「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
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
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
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礰击碎身体。」

【如是嗅气者。谓如是上来所说嗅报气也。冲息者。
谓嗅报之气。冲于现前鼻根。以鼻根属息。气见息
而益恶。故为质为履。(质谓质證其罪。履谓践踏其身)皆带恶气。冲
见者。嗅报之气。冲于现前眼根。以眼根属火。气见
火而成炙。故为火为炬。皆带炙气。冲听者。嗅报之
气。冲于现前耳根。以耳根属水。气见水而成溷。故
没溺洋沸。(谓没溺于洋汤沸屎之中)皆带溷气。冲味者。嗅报之
卷八 第 269b 页 X16-0269.png
气。冲于现前舌根。以舌根属味。气见味而成臭。故
为馁为爽。(鱼败曰馁。羹败曰爽)皆带臭气。冲触者。嗅报之气。
冲于现前身根。以身根属触。气见触而成杀。故绽
烂肉眼。(谓绽其皮。烂其肉。肉长成山。而眼中虫咂也)皆带杀气。冲思者。
嗅报之气。冲于现前意根。以意根属思。思动属风。
气遇风而成扬。故灰瘴砂礰。(谓扬灰泼瘴。飞砂走石也)皆带扬
气。此等亦是交业感招。
四味报二。
一标定二
报。二依次释成。
初。】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

【味报者。味业所感。如下云。临终先见铁网等。引果
者。交业所感。如下云。历尝则能为承为忍等。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𦦨炽烈周覆世界。
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
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冽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
焦烂骨髓。」

【此味业交昨。谓此尝味之业。与馀业交作。积成地
狱因也。地狱因成。人中报坏。故曰临终。然尝味之
业。最重者必至网捕禽兽。烹煎蒸炙。故感先见铁
网。猛𦦨炽烈。因味造杀。无处不至。故感周覆世界。
亡者神识。下透挂网者。谓既见铁网。又见猛𦦨。荒
错迷倒。侧身下透。挂于网间也。倒悬其头。入无间
狱者。谓足上头下。不觉不知。愈沉愈下也。每见世
之网捕禽鸟者。及其捕得之时。急欲又网。不顾彼
卷八 第 269c 页 X16-0269.png
之颠倒上下。宜乎其有此惨报。既堕狱中。发明二
相。一者吸气。谓忍觉气从外入。外入气冷。故结成
寒冰。冻冽身肉。此由吸气贪味所感。二者吐气。谓
忽觉气从内出。内出气热。故飞为猛火。焦烂骨髓。
此由吐气嫌味所感。(问。嫌味不贪。何以感报。答。嫌味不美。吐而弃之。更为贪之
甚者)。
二交业报。】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
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
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
从空雨下。」

【如是尝味者。谓如是上来所说尝味所感之报。如
铁网猛𦦨等。诸杀具也。历尝者。味报杀具。历于现
前舌根。以杀具而遇舌根。无可如何。故能为承为
忍。(谓承领忍受也)历见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眼根。以杀
具而遇见火。火铄具镕。故能为然金石。历听者。味
报杀具。历于现前耳根。以杀具而遇闻水。水淬金
利。故能为利兵刃。历息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鼻
根。以杀具而遇息气。气蒸金透。故能为铁笼弥覆。
历触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身根。以杀具而遇身
触。身受具触。故能为弓箭弩射。历思者。味报杀具。
历于现前意根。以杀具而遇思风。风吹具扬。故能
为热铁飞空。业交报交。理应如是。
五触报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
卷八 第 270a 页 X16-0270.png

【作业时触业先起。招引馀业。受报时触报先现。招
引馀报。恶果。即馀报也。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
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
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
马头罗刹手执鎗槊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
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
心肝屠裂。」

【此触业交者。谓触业先起。引起交业。成地狱因也。
狱因巳成。世报欲谢。故曰则临终时。然触业最重
者。莫如贪淫强逼。贪淫强逼。令其丧志失节。无所
逃避。故感大山来合。无复出路。盖自身地水火风。
即是四山。始而以此逼人。今则转为逼巳事也。亡
者神识。见大铁城等者。言正恐山合。忽见铁城。才
喜有趣避处。又见其中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等。乃
不敢入。奈有牛头狱卒。马头罗刹。鎗槊(灌顶云。槊矛属。长丈
八者)驱逼。不得不入。入之即是无间狱也。既堕狱中。
仍复发明二相。以触业有二故。一者合触。谓贪于
合触造业所感。合山逼体。骨肉血溃者。如四山来
合。逼体碎骨。和肉与血而俱溃也。二者离触。谓贪
于离触造业所感。(问。离触何以造业。答。合触生厌。致死恶离。其为业更惨)
剑触身。心肝屠裂者。如刀斫剑刺。坏其身体。连心
洎肝而俱伤也。
二交业报。】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疑是错简。应云为撞
卷八 第 270b 页 X16-0270.png
为击为剚为射)历见则能为烧为热。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
剚为射。(疑与上互错。应云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
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
坠为飞为煎为炙。」

【如是合触者。谓如是上来所说触业所感合山等。
诸触逼迫事也。历触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身根。
以身根而遇逼迫。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盖撞
以杵触。击以丈触。剚以刃触。射以箭触。皆身触遇
逼迫事故。若依原文。殊难销会。历见者。诸触逼迫。
历于现前眼根。以眼根而遇逼迫。则能为烧为爇。
以眼见属火。火遇逼迫。逼住则为爇。逼不住则为
烧故。历听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耳根。以耳根而
遇逼迫。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盖道为地狱之
途。观为狱主之宫。厅为理狱之所。案为判罪之据。
道多叫苦声。观多传呼声。厅多审罚声。案多判结
声。皆耳闻遇逼事故。若依原文。亦难销会。暂与历
触下交互用之。俟高明者再辩。历息者。诸触逼迫。
历于现前鼻根。以鼻息而遇逼迫。则能为括为袋。
为考为缚。盖括以布缠。袋以囊闭。考谓括而复考。
缚谓袋而复缚。务令气不得伸。皆鼻息遇逼迫事
也。历尝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舌根。以舌尝而遇
逼迫。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耕谓犁其舌。钳谓
拔其舌。斩谓从根而割。截谓当中而断。皆舌尝遇
逼迫事也。历思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意根。以意
卷八 第 270c 页 X16-0270.png
思而遇逼迫。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盖为坠为
飞者。忽下忽上。为煎为炙者。发热发燥。皆意思遇
逼不宁之相。然此中交报。与上四文势稍别。佛语
自在。以义求之可也。
六思报二。
一标定二报。
二依次释成。
初。】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

【思报者。思业所感之报。如临终先见恶风等。招引
恶果者。谓依于思报。招引交业所感恶果。如结思
则能为方为所等。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
二交业报。
初。】

「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
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
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
痛深难忍。」

【此思业交者。谓思业先起。后复兴馀业交作。则狱
因熟矣。狱因熟而世报谢。故曰则临终时。然思业
属风。而有善有恶。善则能成。恶则能坏。今约恶业。
故感恶风吹坏国土。国土既坏。神识无依。故被吹
上空。又以九情所坠。故方起旋落。乘于风力。不觉
转入无间。故云堕也。既堕狱中。仍复发明二相。以
思业有觉不觉。故感报亦然。一者不觉之相。谓迷
闷之极。心神荒乱。奔走不息。二者不迷之相。(不迷即觉)
谓才有觉知。则是苦境。无量煎烧。痛彻深髓。难可
忍受。
二交业报。】
卷八 第 271a 页 X16-0271.png

「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證。
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
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
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如是邪思者。准上五应约邪思所感报风言之。结
思者。谓思业报风。结于现前意根。以意思而遇报
风。被迷思处。则能为方为所。谓受罪处也。结见者。
思业报风。结于现前眼根。以眼见而遇报风。因昧
思明。则能为鉴(镜照)为證。(人质)谓令昧为明也。结听者。
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耳根。然耳闻属水。以水遇风。
若二力俱胜。鼓激过分。则能为大合石。如倾湫倒
岳。即其證也。若风寒水冷。则能为冰为霜。如秋霜
冬冰。即其證也。若水势劣风。风势劣水。则能为土
为雾。如微旱起尘。带湿见雾。即其證也。结息者。思
业报风。结于现前鼻根。然鼻息属风。风遇风而磨
荡成火。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皆地狱苦具相
也。结尝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舌根。然舌尝贪味。
味遇风而便失。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皆饥渴
逼恼声也。结触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身根。然身
触从缘。风性无定。或遇风而展舒。则为大身。或遇
风而局促。则为小身。或遇风而忽活。则能为生。或
遇风而忽毙。则能为死。或被风吹而腹俯于地。则
能为偃。或被风吹而面向于天。故能为仰。此等皆
为思报之所招引。(此上十因六报。虽然似不经。而理所必至。良以三界唯心。万法
卷八 第 271b 页 X16-0271.png
惟识。所以华严一偈。能空诸狱。若果能绝生前之十业。了现心之妄习。六业不交。六报安在。是知佛之所
以详陈其相者。将使众生转恶业为善因。心作天堂。变生心为佛心。即心作佛也)徵起释
成竟。
三总示虚妄三。
一总结妄造。二别分重
轻。三重释问意。
初。】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结前十习为地狱因。六报为地狱果。故曰是名等
也。皆是者。因果皆是。迷妄者。迷于妄见。迷于妄见。
不达众生相空。由此于诸众生分内。起于妄情。十
因六果。莫不资始乎此。故为所造。前云因于妄见。
有妄习生。由此分开内分外分。则地狱天堂。皆迷
妄所造明矣。
二别分重轻三。
一十因圆造入
阿鼻。二六业交作入无间。三六业具缺分三等。

初。】

「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恶业者。即前淫贪慢瞋诈。诳冤见枉讼也。圆造者。
一一具造。又造之必尽其极。前之所谓纯情者以
此。纯情即沉。故云入阿鼻狱。此是正狱。以下之八
狱。皆眷属狱故。入此狱中。诸苦备历。故云受无量
苦。若沉心中有谤大乘等。劫尽更生他方阿鼻。故
云经无量劫。
二六业交作入无间。】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前总徵略释疏云。六识造业有二。一自起。二交作。
自起者。但是一根造业。如见色惟依色起业。闻声
唯依声起业等。今云六根各造是也。交作者。如因
卷八 第 271c 页 X16-0271.png
见色而起闻声之业。是见业与闻业交。因闻声而
起见色之业。是闻业与见业交等。今云及彼所作
兼境兼根是也。言兼境兼根者。谓除当根各造外。
复兼馀境及馀根故。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者。其中
亦兼二报。一者自业报。如前见业成熟。临终先见
猛火。神识乘烟入狱等。今云则入是也。二者交业
报。如前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
紫𦦨等。今云无间是也。又前云九情一想下洞火
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此科
即重生无间者也。
三六业具缺分三等三。

具六入重狱。二缺二入中狱。三缺四入轻狱。
初。】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六根不交作。故唯言身口意三。十因不圆造。故惟
言作杀盗淫。良以身口意为六根总相。杀盗淫为
十因总相。不交不圆。各未尽极。故不言别相。反显
上之堕阿鼻者。必是十因圆造。六根交作。入无间
者。必是六根交作。或十因不圆造耳。是知此科之
罪。较上微轻。而对下则重。故曰是人则入十八地
狱。经律异相云。阿鼻大地狱外。复有十八小狱。然
既云小狱。应是有间者也(科云具六者。谓能作三业。所作三业。六业皆具
足故。入重狱者。对下而言。以有间狱中。此最重故)。
二缺二入中狱。】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
狱。」

【三业不兼者。谓身口意具而三种恶业不兼造也。
卷八 第 272a 页 X16-0272.png
不唯不兼于三。且亦不兼于二。故曰中间或为一
杀一盗。不言一淫者。可思而知故。若具足言之。应
云或为一杀。谓身口意但作一杀。或为一盗。谓身
口意但作一盗。或为一淫。谓身口意但作一淫。其
罪又轻于前。故曰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上云十
八。此云三十六者。应是上之随狱。盖一狱随二。亦
是有间可知。
三缺四入轻狱。】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见见者。妄见见于妄境时也。一根者。或身或口或
意。三根惟一根起。一业者。或杀或盗或淫。三业唯
一业犯。虽一根一业。乃约其最重者言。如杀则出
佛身血等。淫则污比丘尼等。盗则偷僧祇物等。故
应堕狱。而其罪又轻于前。故曰是人则入一百八
地狱。又有间之轻者。按经律异相。有十八铁丸。十
八沸铜。十八刀轮。十八剑林。十八铁蛇。十八铁鸟。
然数既吻合。无妨引用。但地狱名数。经论异出。良
以业有千差。报感万殊。绝非思议之境。惟佛尽知。
唯佛尽见。随便警示。要在令人知惧而巳。此上三
科。于九情一想中义当轻生有间。(问。既皆九情一想。轻重何分。答
亦有九情微少。但少不至八。一想微多。但多不至二。故皆约九情一想言之)别分重轻
竟。
三重释问意。】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
非本来有。」

【准前阿难总问七趣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
卷八 第 272b 页 X16-0272.png
众生妄习生起。又别问地狱云。此诸地狱。为有定
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如来于分类趣
后。巳略释云。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
元地。恐犹未明。故就此重释。言上来首自阿鼻。终
至一百八狱。所以差别不同者。由是众生别作别
造。此释彼彼发业各各私受问也。然既别作别造。
而又多人同处一狱者。盖以多人业同。于是界中
入同分地。此释为定处问也。又虽曰入同分地。亦
属妄想发生。非是本来自有。此释为复本来自有
为是妄习生起问也。狱趣竟。
二鬼趣三。
一蹑
前起后。二详列十种。三推本显妄。
初。】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
诸馀杂业。历劫烧然。然还罪毕。受诸鬼形。」

【是诸众生。即指十因六报者言。律仪虽通大小。且
指小乘戒说。以小乘治身。律仪偏重故。非破者。非
为小乘。忍心自破。造业饰非者。类多如是。菩萨戒
大乘戒也。既巳非破律仪。不屑拘守小乘。即当严
护心地。受持菩萨自性妙戒。及究其居心。却又逐
一违反。故曰犯也。此约毁戒言之。涅槃至理。大乘
深教。或斥为断灭。或诃为虚妄。故曰毁也。此约毁
乘言之。夫乘戒二法。乃出苦之津梁。实成佛之枢
要。互为缓急。尚且不可。何况俱毁。真为断灭佛种。
仍复陷害众生。罪之极重。莫甚于此。前云若沉心
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等。即指此也。诸馀杂业。总
卷八 第 272c 页 X16-0272.png
指十因六交等业。报感地狱。常受众苦。如处猛火。
故曰历劫烧然。烧尽宿业之后。名为酬还罪毕。此
方了得纯情无想及九情一想等业。良以众生造
业。类多从轻至重。身后受报。类多从重至轻。今重
报既尽。轻报现前。故仍受诸鬼形。然世人多以地
狱为鬼。今既分二趣。应知不同。论明地狱纯是化
生。鬼则具四。兼有父母兄弟眷属。但胜者为神。如
前大力鬼王等。附于仙趣是也。劣者为鬼。如下所
列。又下所列十类。率皆不免饥虚。均属饿鬼趣摄。
但与前之七情三想沉下水轮者不同。以彼生于
火际。乃鬼道中苦之尤者。似由恶业直堕。若下之
十。明是地狱馀报。不过藉之以略彰其趣耳。

二详列十种(资中云。由前十因。馀报不同。故鬼趣分为十类。谓贪物贪习。贪色淫习。贪
惑诈习。贪恨怨习。贪忆瞋习。贪慠慢习。贪罔诳习。贪明见习。贪成枉习。贪党讼习。长水依之。正脉以贪惑
为诳习。贪罔为枉习。贪恨为瞋习。贪忆为怨习。贪成为诈习。馀五仍旧。今疏依之。环师谓其不必局配。是
厌于推详也。然地狱既以十习为因。今出为鬼。自应由彼馀习。但佛语自在。稍不次第耳)十。

怪鬼。二魃鬼。三魅鬼。四蛊鬼。五疠鬼。六饿鬼。七魇
鬼。八魍魉。九役使。十传送。
初。】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本因者。指在人道中说。贪物为罪者。即指贪习。谓
贪求财物而为地狱罪故。是人罪毕者。历劫烧然。
地狱业尽时也。因有贪物馀习。出而附诸异物。现
形现迹。故曰遇物成形。山之为精。石之为怪。类多
由此。故曰名为怪鬼。
二魃鬼。】
卷八 第 273a 页 X16-0273.png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不言本因者。例上可知故。仍以贪名者。贪为烦恼
之首。贯一切业故。下皆准此。贪色为罪者。即指本
因淫习。谓贪求美色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出狱。因
有贪色馀习。心爱游荡。故即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者。神异经云。魃鬼长二三尺。其行如风。所现之处
必大旱。盖以酷淫则致阴阳不合。妖风能令云雨
不成也。
三魅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贪惑为罪者。即指因中诳习。谓贪求诳惑。而为地
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惑馀习。假异形以惑人。
存畜心而诳他。故即遇畜成形。正脉云。如伥鬼附
虎。鸡鼠成精之类。名为魅鬼者。说文云。老精物也。
人面鬼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
四蛊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贪恨为罪者。即指因中瞋习。谓贪求瞋恨而为地
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恨馀习。时怀瞋毒。故即
遇虫成形。虫谓毒虫。如蟒蛇蜈蚣之类。名蛊毒鬼
者。灌顶云。两广习妖术。令人成蛊胀者。即此鬼也。

五疠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贪忆为罪者。即指怨习。谓贪忆宿怨。蓄恶欲雪而
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忆馀习。乐为衰败。
故即遇衰成形。谓附彼四时不正。阴阳衰败之气。
卷八 第 273b 页 X16-0273.png
散瘟行疫。故名疠鬼。疠谓疫疾。时气不和之症。

六饿鬼。】

「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贪慠为罪。即指慢习。谓本在人中。贪求慠慢而为
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慠馀习。常怀高举。故
即遇气成形。气谓地下之气。言地下有水轮。有火
际。水降火腾。蒸热之气。发于地上。升于虚空。希望
高举。故附以成形。无所主掌。不得祭祀。故名为饿
鬼(正脉问。饿鬼为一趣之总名。何慢习馀报。独受此称。又饿鬼乃苦之最重。今十习地狱苦均。何馀报
唯慢招独重耶。答。鬼趣有四不同。一胜趣贬坠。二修带瞋杀。此二多居上品。三狱前华报多居下品。四狱
后馀殃。多居中品。而圣贤示现者不与焉。然虽分上中下品。率皆不免饥虚。但有轻重之异。故总名饿鬼。
今经十种。既是地狱馀报。应俱属中品。亦通为饿鬼。但依因招果。果必类因。十种各以因果相类之义立
名。此慢习馀报。独名饿鬼者。以彼常怀高举。遇气成形。有饥虚义故。其受苦仍与馀九相等。非独重也。此
如六尘中色。惟是眼之所对。不同色法十一之色。总该五根及于六尘。昧别为总。问不应理)。

七魇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罔者暗昧不明之义。贪罔为罪者。即指枉习。谓贪
求暗昧不明之事。诬枉于他而为地狱罪故。罪毕
得出。因有贪罔馀习。趣逐暗昧。故即遇幽为形。幽
谓幽隐暗昧。阴阳不分之气。附此成形。乘睡魇人。
令其气不得伸。故即名为魇鬼。盖魇鬼暗中逼人。
与枉习颇肖也。
八魍魍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贪明为罪。即指见习。谓贪求邪见。妄作聪明而为
卷八 第 273c 页 X16-0273.png
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明馀习。故即遇精为
形。精谓日月精华之气。附以成形。显灵异于川泽。
故名为魍魉鬼。魍谓其形暗昧。魉谓其形不定也。
抱朴子曰。魍魉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善犯人。又好
学人声。迷惑于人。与见习颇肖。
九役使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贪成为罪者。即是诈习。谓贪求诈术诱他成巳而
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成馀习。故即遇明
为形。明谓咒符类也。附以成形。听役使以作祸福。
故即名役使鬼。然世人但知以诈成巳。不知反为
人所使役。观此地狱馀报。应发深省。
十传送鬼。】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贪党为罪者。即指讼习。谓贪求朋党。助恶兴讼而
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党馀习。故即遇人
为形。环师云。附巫祝而传吉凶者是也。良以因中
结党。传递隐暗之事。而讦露于人。今为鬼亦附人。
发泄传说吉凶等事。故即名传送鬼。以名求实。讼
习颇肖(问。此之鬼趣。既与前之狱趣。后之畜趣等并论。应取饿鬼全分。何得偏取从狱出者。答。佛
意为显十习业重。地狱不足以偿。馀报为鬼。鬼复不足以偿。馀报为畜。畜复不足以偿。转生为人。犹有馀
苦。故鬼趣偏取从狱出者。畜趣偏取从鬼出者。人趣偏取从畜出者。盖急欲令人革十习因。离恶趣苦。而
全分例此可知)详列十种竟。
三推本显妄。】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等
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
所有。」
卷八 第 274a 页 X16-0274.png

【是人者。即指十种鬼道中人。始在阿鼻。皆以纯情
坠落。渐经无间及与有间。乃得业火烧乾。良以纯
情堕于阿鼻。若以业报苦火。烧乾一情。则唯馀九
情。应退入无间。若更以业报苦火。烧乾九情中少
分。则惟馀八情之馀。应退入有间。若更以业报苦
火。烧乾一情之馀。则唯馀七情。自应上出为鬼。以
饿鬼元以七情三想。为堕因故。此推本也。皆是下
显妄。妄想即是惑道。业即业道。狱鬼即是苦道。言
狱鬼苦虽至重。亦由自心深重惑业之所招引。故
云皆是。若悟菩提者。一念回光。反照自心。悟得本
性菩提。既巳悟得本性菩提。则苦不能系。业不能
局。惑不能蔽。故曰妙曰圆曰明。既曰妙曰圆曰明。
则地狱饿鬼。本来无所有矣(问。前云七情三想。沉下水轮。似是饿鬼极
苦。此云业火烧乾。上出为鬼。但是狱后馀殃。其罪既轻。何得同以七情三想判之。答。一从狱升。一从人坠。
虽同为七情三想。而不妨轻重有异。如山上一人。失足下坠。山下一人。举足上升。各到中间。石丛而止。则
从上而坠者。所伤必重。从下而升者。所伤必轻。是故上之十鬼。虽亦生于饿鬼趣中。而犹能为怪。为魃。乃
至为役使。为传送。如从下而升之人。虽在石丛。犹能展转故也)鬼趣竟。
三畜趣
三。
一蹑前起后。二详列十种。三结妄推无。
初。】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
与元负人冤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堕鬼之业。本以七情三想。今以鬼报苦终。堕鬼业
尽。业既尽则情减一分。想增一分。超出鬼道情想。
故二俱成空。据此则唯馀六情。还复四想。所谓情
多想少是也。前云情多想少。流入横生。是约人中
卷八 第 274b 页 X16-0274.png
下坠。此云方于世间等。是约鬼趣上升。虽升坠不
同。而分齐相等。同为畜道。元负人者。谓元在人中
被负之人。所谓或欠彼财物。或欠彼形命是也。向
以堕狱堕鬼。彼虽衔冤欲报。无能为对。今既生于
世间。债系难逃。故曰冤对相值。身为畜生者。略如
下之十类。馀可例知。或被烹割。或受驱使。偿命偿
财。故曰酬其宿债。
二详例十种十。
一枭类。二
咎类。三狐类。四毒类。五蛔类。六食类。七服类。八应
类。九休类。十循类。
初。】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物怪之鬼者。即前遇物成形。名为怪鬼。物销报尽
者。业尽形谢。苦终果坏。故七情三想。转为六情四
想。故得生于世间。流入横生。因有贪物为怪馀习。
故多为枭类。盖枭类附块成形。即贪物馀习。以子
食母。即为怪馀习。大率如是。故云多为。独举枭类
者。以一类馀故。准前云。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
母想。又云其类充塞。则怪畜非一种矣。(问。前云酬其宿债。此
酬何等。答。此类子成母遭其食。即偿形命。又世传枭肉烹食最美。或亦有食之者。又黄帝敕百祀用枭。世
人捕之货利。即偿财物也)。
二咎类。】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徵一切异类。」

【风魃之鬼者。即前遇风成形。名为魃鬼。业尽形谢。
苦终果坏。故曰风销报尽。唯馀六情。还复四想。故
得生于世间。因有贪色为魃馀习。故多为咎徵异
类。如商羊舞水。𧌘𧔥出旱等。即为魃兆灾馀习。或
卷八 第 274c 页 X16-0274.png
为色禽。或为淫兽等一切异类。即贪色馀习(问。此酬何
债。答。咎必遭害。即偿形命。害彼受功。即偿财物)。
三狐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畜魅之鬼者。即前遇畜成形。名为魅鬼。业尽则所
依畜死。苦终则所感报尽。超出鬼道情想。故得生
于世间。虽生世间。犹有贪惑为魅馀习。故多为狐
类。盖狐狸善于惑人。即贪惑馀习。郭氏记云。千岁
狐为淫妇。百岁狐为美女。即魅鬼馀习也。

四毒类。】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虫蛊之鬼者。即前遇虫成形。名为蛊鬼。蛊灭报尽
者。蛊字准前后应是虫字。谓业尽则所依虫灭。苦
终则所感报尽也。自是超出鬼道情想。故得生于
世间。因有贪恨为蛊馀习。故多为毒类。如蚖蛇蝮
蠍。蜈蚣蚰蜓等时时蓄毒。即贪恨馀习。或无故便
螫。或触之乃伤。皆蛊鬼馀习也。
五蛔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衰疠之鬼者。即前遇衰成形。名为疠鬼。业尽则衰
气穷散。苦终则疠报尽息。七情三想。变为六情四
想。故得生于世间。因有贪忆为疠馀习。故多为蛔
类。蛔谓肠胃中虫。后文云。蛲蛔是也。回转上下。不
离肠胃。即贪忆馀习。乘癞而生。致结蛔症。即为疠
馀习也(问。此偿何报。答。本因贪忆怀怨。常欲秽污于人。令人身心不安。今感回转秽污。受局
肠胃。以偿彼也)。
六食类。】
卷八 第 275a 页 X16-0275.png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受气之鬼者。即前遇气成形。名为饿鬼。业尽则所
受气销。苦终则饿鬼报尽。生于世间。犹带远近二
习。远习贪慠。近习饿鬼。故多为食类。如虎豹豺狼
等。自恃形势。常欲食他。即贪慠馀习。求食不得。叫
呼驰走。即饿鬼馀习也。
七服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绵幽之鬼者。缠绵幽暗之鬼。即前遇幽为形。名为
魇鬼也。幽销者。幽暗气销。幽暗气销。无所依附。则
鬼苦终而魇报尽矣。报尽果转。故得生于世间。虽
生世间。犹有贪罔为魇馀习。故多为服类。异物志
云。山鸮体有文色。土俗因形名之曰服。亦名只狐。
昼伏夜出亦名祸鸟。鸣则有祸。盖昼伏夜出。即贪
罔馀习。鸣则有祸。即魇鬼馀习也。
八应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和精之鬼者。附和精气之鬼。即前遇精为形。名魍
魉鬼也。和销报尽者。和字准前后应是精字。谓所
和之精既销。魍魉之报巳尽。报尽果转。故得生于
世间。因有贪明魍魉馀习。故多为应类。如春燕秋
鸿等。知时知节。即贪明馀习。忽南忽北。即魍魉馀
习也。
九休类。】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

【明灵之鬼者。藉明显灵之鬼。即前遇明为形。名役
使鬼也。所附之明力巳谢。役使之鬼物不灵。故云
卷八 第 275b 页 X16-0275.png
明灭报尽。鬼道之情想俱空。故得生于世间。因有
贪成役使馀习。故多为休徵诸类。休徵者。如嘉凤
祥麟等。兆休明。徵圣治。即贪成馀习。诸类者。如灵
禽巧兽等。识语言。随呼唤。即役鬼馀习也。

十循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依人之鬼者。依附于人之鬼。即前遇人为形。名传
送鬼。所依之人既亡。传送之鬼报巳尽。堕鬼情想。
二俱成空。故得生于世间。因有贪党传送馀习。故
多为循类。循者依也。驯也。如猫狗等。依人饮食。驯
顺于人。馀习酷似也。详列十种竟。
三结妄推无
二。
一正以结推。二重答前问。
初。】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酬其宿债旁为畜生。此等
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
所有。」

【是等者。总指上之十类。言上之十类。皆以狱鬼业
报苦火。烧尽纯情九情七情。故云业火乾枯。超出
二道。生于世间。冤对相值。偿财偿命。故曰酬其宿
债。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故以旁为畜生。言旁为者。
以畜生为旁行故。此且明其从狱出鬼。从鬼至畜。
若更推此等本因。亦皆向在人中自巳所作虚妄。
惑业之所招引。如前十因六业等是也。然惑业既
属虚妄。果报岂是真实。惟是不悟菩提。幻作幻受。
若悟菩提。则心无剩法。此业与报。犹如眚见灯轮。
卷八 第 275c 页 X16-0275.png
故曰妄缘。清净目中都无是事。故曰本无所有。古
德云。有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寸土尚无。此等岂
真有哉。
二重答前问(三途恶趣巳毕。将说善趣。故此重答。欲令悟自非他。
改恶迁善。悟妄非真。转恶道为善道也)。】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
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
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如汝所言等。牒前所问堕狱三人。如是恶业者。以
三人堕狱之业。例一切众生堕落三途之业。以一
妄一切妄故。前阿难偏问地狱。今如来总答三途
者。以同为恶趣。又以此答。在畜趣后也。本自发明
者。正脉云。藏性真心。万用俱含。自造何等之业。即
随自业发明何等之报。譬如米中诸味皆具。成糖
成醋成酒。皆自造耳。非天降。非地出。非人与。显非
从外得。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显是我自致。菩提心
中。浮想凝结。显本无实体。据前阿难有总别二问。
初总问七趣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
习生起。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妄习生
起。菩提心中。浮想凝结。是答以非本来有。次别问
地狱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
各各私受。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自然
彼彼发业各各私受。皆为浮虚妄想凝结。是答以
纵有定处。亦属浮想凝结。良以前云众同分中兼
有元地。似有一定之处。故今并遣。言众生初以一
卷八 第 276a 页 X16-0276.png
念妄动。业识潜兴。名为浮想。次以见分俄兴。结为
现境。是曰凝结为七趣所共依。呼为同分。若众生
之自招。乃称别业。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
销殒。况诸地狱鬼畜等。又在虚空中耶。是知菩提
心中。都无所有。果其彻證。无劳更疑。若乃未悟先
空。只恐误人自误。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
应须还宿债。可弗慎欤。畜趣竟。
四人趣(正脉云。此趣来
处。除圣贤示现。诸趣皆通。以人道为修进通途。诸趣皆愿为之。且人中具有六趣形相。如富贵慈善者似
天。聪明修炼者似仙。刚暴者似修罗。愚痴者似畜生。贫贱者似鬼。囚系者似狱。故知通有诸趣来者。今亦
顺序而谈。偏取从畜来者。馀亦意含)四。
一蹑前起后。二就便警示。
三详列十种。四指因结叹。
初。】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徵其剩。」

【先在狱鬼。唯了自业。不暇偿债。今以为畜乃偿。故
云从是畜生酬偿先债。先债酬毕。畜生报满。自此
舍命。理应彼此相安。无复牵坠。然亦有不尔。故下
约反徵者言之。若彼酬者。指彼受酬之人。所受之
分。过于应酬之数。名为分越所酬。如鞭策过用其
力。瞋怒枉杀其身等皆是。此等众生。指彼能酬之
人。酬过其分。怨习不忘。还复为人。故必反徵其剩。
谓反徵其应酬之外。所剩馀分。令彼倒偿也。据此
则人之于畜。宜留心爱养。勿苦驱其身。勿轻杀其
命。则庶几可耳。
二就便警示二。
一明其必偿。
二警以慎杀。
初。】
卷八 第 276b 页 X16-0276.png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

○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馀直。」

【初报胜现偿。如彼有力者。彼指被徵之人。有力者。
过去业力犹未尽故。兼有福德者。富而仁贵而贤
也。力未尽不应舍命。故依然在于人中。有福德徵
不能坠。故无庸舍人为报。酬还彼力者。唯以福德。
酬还其过用之力。如被恶子华费。怨贼劫夺。及遭
彼无义之交。设奸骗诈。无赖之亲。非理负累等皆
是。
○若无下报劣当偿。无福者。无有福德。纵业力
未尽。不能敌于债力。故致不终天年。还为畜生。或
自供使用。或转售钱财。或直恣口腹。皆为偿彼馀
直。谓偿彼过用所直之数也。据此则现前过用得
意。即当来反偿之不得意。普愿举世仁人君子。当
其得意时须防有不得意时耳。
二警以慎杀。】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

○如于中
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
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
出世不可停寝。」

【初反徵可停。当知二字。借阿难警世间也。若用二
句。指反徵者言之。言被徵之人。若有福德。尚在人
中。则反徵者。不过用其钱物。若无福者。则为畜生。
而反徵者。自应役其身力。是皆可以偿足自停。但
不分越所酬则巳也。
○如于下反杀难寝。于中者。
谓于反徵之中。杀彼身命者。谓自行杀事。或食其
卷八 第 276c 页 X16-0276.png
肉者。谓教他杀而但食其肉。怨习难忘。故至尘劫。
以肉还肉。以命还命。故云相食相诛。递相报复。无
有穷巳。故曰犹如转轮。前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即互为高下义也。又云。十生之类。互来
相啖。穷未来际。即无有休息义也。
○除奢下极言
警觉。奢摩他。为自性定。得之者。罪性本空。轮转何
有。佛出世。名照世灯。遇之者。无结不解。有怨皆释。
舍此二缘。难免报复。故曰不可停寝。寝犹息也。然
此中警觉有二。一为未得停寝者。令其脩定。令其
见佛。以除此二缘。不能停寝故。二为巳得停寝者。
令其勿杀。令其勿食。以奢摩难成。佛世难遇故。皆
至极之言耳。就便警示竟。
三详列十种十。

顽类。二异类。三庸类。四很类。五微类。六柔类。七劳
类。八文类。九明类。十达类。
初。】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首句总以警悟。畜生报尽。为人犹带馀习。幸得为
人。岂可更蹈前非。故今以应知。令其及早省悟。彼
枭下正明本类。枭伦附块成形。巳属无知。兼复食
父食母。犹为顽嚚。故虽酬足先债。还复竖形。生于
人道之中。而顽习未尽。犹固参合顽类。正脉云。顽
谓愚而兼恶。不可化为一毫之善者也。言参合者。
非顽类皆属枭化。但言枭化者。参于其中故。下皆
准此。
二异类。】

「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卷八 第 277a 页 X16-0277.png

【咎徵兆灾。殊为怪异。酬足复形。尚带馀习。故虽生
于人道。依然参合异类。异类者幸灾乐祸。乖戾异
常人也。
三庸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狐伦专于媚人。殊为庸鄙。复形生于人道。岂能超
拔。故惟参于庸类。庸类者。无超拔之度。多诿靡之
行。所谓碌碌庸人。不足为士者是也。
四很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

【毒类螫人。很恶无度。虽生人道。依然参合很类。馀
习使之。无足怪耳。很类者。刚暴自用。不受善谏人
也。
五微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蛔伦回转秽污。受局肠胃。殊为卑微。习与性成。不
自觉知。故复形仍参微类。微类者。卑微下贱。粪秽
涂身。无赖求食。每见倒街卧巷。叫苦乞怜。讨得一
钱半文。自为得计。何莫非宿习致之然耶。

六柔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食伦性嗜肉食。每求不得。因饿致柔。故复形犹带
柔习。而为人参合柔类。柔类者。罢软无能。任人揉
捺者也。又此类先在人中。原以贪慠堕狱。虽中间
为鬼为畜。皆带慠习。而究以饥虚之报。令其慠无
所施。今复为人。不惟慠无所施。且致任人揉捺。亦
循环之理也。
七劳类。】
卷八 第 277b 页 X16-0277.png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服伦夜出求食。殊为劳累。复形为人。犹带劳累馀
习。故即参合劳类。劳类者。东奔西驰。彻夜不寐。至
死不歇心人也。
八文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应伦知时知节。来往应序。似有文礼。复形人道。犹
有馀习。故即参于文类。正脉云。文类者。通字义解
阴阳。流入文思人也。合辙云。小有才能。通文合礼。
与人应接不失其序。非经天纬地之大文也。

九明类。】

「彼休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休徵现瑞兆圣。似有明识。既得复形为人。其性益
灵。理应参于明类。灌顶云。明类者。世智辨聪。非仰
观俯察之大明也。
十达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循伦依人呼唤。驯顺随从。通喜怒。识趣避。况复生
于人道。自应益聪。故得参于达类。灌顶云。达类者。
谙练世故。了达人情。非博古穷经之大达也。详列
十种竟。
四指因结叹。】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

○皆无始来业
计颠倒相生相杀。

○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
法尔轮转。

○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初近指前世。是等者。总指前之十类。原其前世为
畜。本因债累。今既宿债毕酬。自然复形人道。
○皆
卷八 第 277c 页 X16-0277.png
无下远指多生。言既得为人。不应更结深冤。乃尔
生杀不忘者。非止一世馀习。故云皆是无始等。盖
欲人清其源而绝其流耳。业谓无始巳来。多生杀
业。计谓妄计徵偿。颠倒谓不知解脱。人死为羊。羊
死为人。故相生。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故相杀也。

不遇下无缘难脱。无始业计尘劳。唯佛法乃能灭
除。设若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依旧业计颠倒。在于
尘劳之中。然尘劳属惑。有惑必有业。有业必有报。
如恶叉聚。自然不离。故云法尔轮转。
○末句动佛
哀矜。裴公圆觉序云。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
为能。今幸生人道。宜自珍惜。若乃一念不忘。转眼
复成沦坠。仙天无路可升。佛道永矣绝分。如因一
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是为大惑。故叹其为可
怜悯者。人趣竟。
四仙趣(灌顶云。老而不死曰仙。故庄生云。千岁厌世。去
而上仙。言仙者迁也。此有二义。一谓迁入山林。人不及处。故仙字从人从山。二谓迁其形神。延年益寿。故
下云存想固形。正脉云。仙道起于厌惧无常。想身常生。妄设多途。无非志于长生不死。苏子云。盖将自其
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夫天地尚不能以一瞬。何况仙趣。又在天地之中乎。又云自其不变
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然既曰物之与我。皆无有尽。而又何羡于长生乎。苏子卓识。如来诚言。合
而观之。脩仙者宜知颠倒)三。
一蹑前标后。二详列十仙。三结
判同轮。
初。】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
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从人者。从于人趣也。虽曰从于人趣。不局上之十
类。言上之十类。从畜道来。人多下品。岂能修仙。或
卷八 第 278a 页 X16-0278.png
亦有之。如文类达类等。但勿拘判。又前云情少想
多。则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然四
类虽皆情少想多。而言总意别。若以类分之。应云
一情九想则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三情七
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然仙趣既
惟馀一情。自应不蹑前之馀习。而正脉云。仙趣巳
上。方与十习无干。以是而知。不应拘判。言复有者。
有二义。一者拣前十人。言前之十人。尚在徵偿。此
外复有从于人道。仰慕清升而脩仙品者。二者拣
我自宗。言自宗中人。依正觉修。此外复有从于人
道。不依正觉而起妄修者。不依正觉。亦有二义。一
者正觉即佛。谓不依佛说也。二者正觉即心。谓不
依自心也。舍此二途。纵修三摩。亦非真实矣。别修
妄念者。拨弄精魂。存想固形者。注意长生。注意长
生。即是不依佛说。以佛说一切有为。如梦幻等故。
拨弄精魂。即是不依自心。以自心从本巳来。绝言
思等故。下之十种。率皆不出此二。正脉云。山林人
不及处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彼宗所谓
洞天福地䦘苑昆崙者是也。又华严十宝山中。有
神仙山。古德谓是神仙所居。然既属人不及处。而
彼独能游。则神仙具五通矣。有十种仙者。但以其
脩念固形之术而分别之。
二详列十仙十。

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
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绝行
卷八 第 278b 页 X16-0278.png
仙。
初。】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
行仙。」

【彼诸众生者。总指前来别修妄念存想固形人也。
坚固下乃别明本行。坚固者。立志不退。服饵者。服
食饵药。谓以诸药物。炮炼修治。为丸作饼。执此可
以延年。可以益寿。故坚固服之。此即存想固形者
也。而不休息者。期于必效无间断故。食道圆成者。
服食既久。道理相应故。不惟百体康壮。寿年延永。
必至身轻行疾。乃为圆满成就。名地行仙者。虽身
轻行疾。依然在于地上。不能升空故。此与下四。行
字俱作平声。以同是外修。唯以步履重轻近远分
极而分胜劣。
二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草如参根苏苗之类。木如松枝柏叶之类。灌顶云。
百卉五果。根茎枝叶。皆名为药。执此养身。故立志
坚固食之。亦存想固形者也。异前饵者。不用烟火。
生与熟为别故。久食有功。名为药道圆成。行步如
飞。升高越壑。身轻胜前。故以飞行名之。古人云。炼
得身形似鹤形。即斯意也。此对上科。约身重身轻
以分胜劣。
三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金石者。正脉云。如烹煎铅汞。炼养丹砂。号九
转大还者是也。(灌顶云。炼银丹者。一琉黄砂朱砂。二栽砂七日。三养砂七日。亦名养
卷八 第 278c 页 X16-0278.png
火。四阴炼七日。五阳炼七日。盖曰阴。开曰阳。六上明炉过关七日。七洗母七日。八炼母七日。九交母七日。
此用黑软铅水银。白砒炼也。炼金丹者。谓黄阿铅。胆矾。雌黄。石绿。石青。大罐炼一昼夜。点银成金)化
有二义。一者变化。谓服之长生。变凡身为仙骨。二
者点化。用以济世。点白石为黄金。各获其效。名为
化道圆成。为超脱而游世外。因利济而游世中。以
是义故。名游行仙。
四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动以运气调身。止以养精安神。身调则可以永年。
神安则可以长生。执此为真。故坚固而运养之。运
养不息。气精两化。形神俱妙。故曰气精圆成。乘云
御龙。游乎上下。故以空行名之。如姑射神人之类。
(庄子逍遥篇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会曰。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其气精圆成可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其为神仙可知。
乘云气。御飞龙。其为空行可知。引以为證。理可思得)此对上科。乃约行近行
远而分胜劣。
五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津液者。口中水也。嗽出为津。下咽为液。彼宗所谓
鼓天池咽玉液是也。执此能令水升火降。水火既
济而成造化之功。故坚固而𠻳咽之。𠻳咽不息。内
外通融。举身轻清。与物无累。故曰润德圆成。乘正
御气。游乎无穷。故以天行名之。庄生所谓。至人神
人圣人者是也。(庄子逍遥篇云。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
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乎无穷者。彼且
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巳。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会曰。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其润德圆成可知。虽免乎
卷八 第 279a 页 X16-0279.png
行犹有所待。以未能忘身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又是润德圆成之后。增修功业。至云游乎无穷。恶
乎待哉。其为天行可知。是知彼之所谓至人神人圣人者。依然在天仙之数也)此对上四。
乃是以分成极成而分胜劣。又此上五仙。前二似
属彼之小乘。以只知存想固形。全无利济之心。但
以有烟火无烟火分之为二。后三似属彼之大乘。
以兼有利济之心。但游行未能忘身。不能远达高
举。而空行则形神俱妙。虽能高举远达。而犹有分
齐。至于天行。则与天地合其德。与六气合其用。利
万物而不宰。处寰中而无迹。是不唯润德圆成。而
圆成之后。应别有真诀。但以不了自心。故止于天
行而巳。
六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精色者。谓坚固其心。吸日月之精华。餐云霞
之彩色也。然日月非实有精华可吸。云霞非实有
彩色可餐。但凭虚想。以求妄理相应。故此与下四。
皆属别脩妄念。执此可以得通。久久行之。故曰而
不休息。妄理相应。形与气化。故曰吸粹圆成。粹谓
精粹。即日月云霞之精粹也。形与气化。神与物通。
穿金石蹈水火任运无碍。以是义故名通行仙。如
黄眉翁之类。(汉武内传。东方朔遇黄眉翁曰。吾却食服精气。三千年一转。反骨洗髓。三
千年一转。剥皮伐毛。吾生巳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视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犹旦暮也。会曰。却食服精。即
坚固精色也。三洗髓。三伐毛。其吸粹圆成可知。视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犹旦暮。其为通行可知)此与
下四行字皆作去声。以同是内修。唯约道行浅深
薄厚粗妙而分胜劣。
七道行仙。】
卷八 第 279b 页 X16-0279.png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咒禁者。咒谓咒咀。禁谓禁制。然各俱二义。咒
则延年益寿。护国祐民。禁则制嗜戒欲。降妖祛邪。
执此可以留生。可以济世。故坚固而行持之。行持
咒禁。唯凭心念。故此亦属别修妄念。持久不息。咒
灵禁验。名为术法圆成。盖咒即是术。禁即是法也。
又二俱为道。用此道以养身。推此道以济世。以是
义故名道行仙。此对上科乃是以行浅行深而分
胜劣。以上科似唯自利故浅。此科显有兼怀故深
也。
八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灌顶云。思念者。谓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丹田而
炼气也。执此可以尸解。可以驻年。故坚固其心而
脩习之。存想之工无间。系心之学靡停。故曰而不
休息。神则出入自在。气则上下交通。故曰思忆圆
成。此由对境立照。故即名照行仙。略似吾宗修观
之法。但所趣不同耳。
九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交遘者。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遘精。
万物化生。灌顶云。此以肾水为坎男。心火为离女。
取坎填离。降火提水。令其交合以成仙胎。执此可
以成丹。故坚固其心而取填之。降火提水。内工无
间。故曰而不休息。药成而为仙体。丹成而上九天。
故曰感应圆成。感应者。即交遘义也。此以坎男离
卷八 第 279c 页 X16-0279.png
女。遘精成行。故即名精行仙。此对上科。乃以行薄
行厚而分胜劣。以上唯修神炼气故薄。此实遘精
结丹故厚也。孤山引仙传云。彭祖治为房术。张道
陵亦劝人行。正脉云。用女子为鼎器。而采阴助阳。
内教固辟为魔论。而仙道亦鄙为下品。此为投人
之欲。世多惑之。宜绝口远避也。
十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变化者。变彼为此。化此为彼。如西域迦毗罗仙等。
诸大幻师之类。(前云求太阴精。用和幻药。即变化之术也)执此可以竦
愚迷。成教化。行利济。修仙业。故坚固其心而推求
其术也。深穷物理。精研化性。久久体验。冀其有成。
故曰而不休息。物理既通。化性巳达。随意变现。自
在无碍。名为觉悟圆成。借此修仙。定为绝品。故即
名绝行仙。(灌顶云。昔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尹文曰。有生之气。有形之壮。尽幻也。造化
之所始。阴阳之所终者。谓之生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幻化。知幻化之不异生死。始可与学幻矣。
吾与汝。皆幻也。何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翻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
者走。走者飞。终身不著其术。故世莫传。会曰。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是坚固变化也。用尹文之言。深思
三月。是而不休息也。存亡自在。翻校四时等。其为觉悟圆成可知。终身不著其术。其为仙中绝品可知)
此对前四科乃约行粗行妙以分胜劣。以前四唯
凭虚想名粗。此科兼有实悟名妙也。详列十仙竟。

三结判同伦。】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
万岁。

○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
想流转。

○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卷八 第 280a 页 X16-0280.png

【初结示因果。是等者。总指前之十仙。大率皆以世
寿不常。羡慕久生。故即于人中炼心。所谓拨弄精
魂是也。不知本觉真心。即是佛果不生灭性。故亦
不脩正觉。所谓不依正觉修三摩地是也。食道圆
成。乃至觉悟圆成。故云别得生理。别有二义。一者
不依自心不生灭性。别以食道药道等而得长生
之理。二者十仙为门各别。门门各得长生之理。以
彼总以长生为趣故也。寿千万岁者。妄理相应。或
千岁。或万岁。但以世人不见其死。浑言之耳。
○休
止下判同轮回。休止者。休心依止。深山海岛者。如
昆崙蓬莱之类。绝于人境。将谓可以避死。殊不知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
报也。斯亦轮回者。所依之处。既未超乎三界。能依
之身。岂能脱于轮回。是知上之所谓寿千万岁者。
但是后死。非真不死。犹如松柏后凋。非真不凋耳。
妄想流转者。出成轮回所以。良以法性本自真常。
色身由来生灭。怖速死而求长生。即属妄想。依妄
想而堕生灭。正在流转。所谓斯亦轮回者以此。

不修下警令正修。言欲免轮回。须断妄想。欲断妄
想。须凭三昧。设不修三昧。则仙报尽时。依然各随
无始远习。散入诸趣。所谓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
亡。况夫寿千万岁。又何足恃哉。是知楞严三昧。神
仙亦所当脩。勿负长年。宜早努力。总结仙趣竟。

六天趣(灌顶引论云。天者。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文句云。身胜乐胜故名为天。或谓天者。天然
卷八 第 280b 页 X16-0280.png
自在。首出庶物。以上品十善。及世间禅定为因。故上云〔绝〕想即飞。必生天上。正脉云。天趣与仙趣不同。世
人仙天不分。而学仙者。滥附于天。且谓诸天皆彼祖先。然佛既分为二趣。岂可混同。辨有二义。一者仙以
人身而恋长生。最怕舍身受身。诸天皆舍人身而受天身。二者仙处海山。皆人间境。四王忉利。尚无卜居。
况复空居及与上二。是知天趣最为界内尊胜之流。迥非仙与鬼神类也)二。
一别分
胜劣。二总斥迷轮。
初三。
一六欲天。二四禅天。
三四空天。
初二。
一约欲分六。二就欲结判。

初(正脉云。此乃自须弥腰顶二天。以至空居四天。皆有饮食淫欲睡眠。具足三欲故号欲天。其男女婚
配。亦如人间。但以欲心轻重而分六重)六。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
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天。
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
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
一类名四天王天。」

【诸世间人。仍指前之人道。以天仙二趣。皆从人中
修故。亦有不尔。今约多分言之。不求常住者。无出
世心。未能舍诸妻妾恩爱者。乐世间法。遵守五戒。
故曰于邪淫中心不流逸。以邪淫乃五戒之一故。
不言不杀等者。以欲界六天。惟以欲心轻重分故。
流谓流动。不流动则心常澄清。逸谓纵逸。不纵逸
则心常莹净。澄清莹净故。心光遍照。故曰生明。由
是能与日月合德。故感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名四
天王天者。以四天王居须弥腰。齐日月宫故。

二忉利天。】

「于巳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
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卷八 第 280c 页 X16-0280.png

【不言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者。例上可知故。下四天
准此。于巳者。显无外贪。妻房者。显无妾室。淫爱微
薄者。虽不尽断。亦不过浓。所谓有时有节是也。于
净居时。不得全味者。谓净心不纯。间有念起。禅思
之味。不得全故。虽不得全。亦胜前人。以前人但不
邪淫。此则并正淫亦淡故。既胜前人。自应命终之
后。超日月明。以因胜果亦胜故。人间顶。即须弥顶
也。言须弥顶下接人间。再上即是空居。则人间不
相接矣。忉利者。梵言也。此云三十三。此天在须弥
山顶。四方各八天。中为善见城。乃帝释所居。智论
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
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三十二
人为辅臣。净明疏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
心修塔。报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二缘
不同者。以既在轮回。不无更易故。
三夜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
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
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逢欲暂交者。事前全无预念。去无思忆者。事后不
复追想。此则于净居时得全味也。既得全味。逢欲
纵有微念。亦不过为了人间之事。非有深染。故曰
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动少静多。渐近清虚。故感命
终之后生于虚空。明明在空。而宫殿不坠。故曰朗
然安住。(正脉问。空居诸天。宫殿池树。皆何所踞。答。七宝琉璃。与大地无异。但欲下之时。即虚
卷八 第 281a 页 X16-0281.png
豁无碍。例如人间大地。圣贤天仙神鬼。皆能出入自在。当知万法本空。由业力转。虚实并现。而昧者未达
也)前天虽超日月。光犹可及。此天又高。故云日月
光明上照。不及。自有光明者。依正二报。皆有光明。
不须日月照故。须𦦨摩。此云善时分。以日月不及。
应无昼夜。而此天以莲华开合。善知时分。随时受
乐。各别相应故。诸经多云夜摩。科名依之。令闻者
便知也。
四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
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
名兜率陀天。」

【上科逢欲暂交。此则逢欲亦无交心。故云一切时
静。谓不来不就也。有应触来者。谓设有相应之触。
来相逼迫。未能违戾者。谓不能拒绝不行。以犹觉
有味故。此既较胜于前。故感命终之后上升精微。
精微即指兜率。以兜率有内院。有外院。外院则精。
以对下杂染为名。内院则微。以对外尽奥加称。不
接下界诸人天境者。且就外院言之。言夜摩虽属
空居。犹与下界人天境接。是净而未精。今既不接。
正见其净而精故。乃至劫坏三灾不及者。乃约内
院言之。言外院虽不接于下界。犹为三灾所坏。是
精而不微。若从外向内。乃至菩萨住处。纵遇劫坏。
三灾不及。正见其精而微也。兜率陀。或云睹史多。
唐翻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或翻喜足。
谓此天得少意悦为喜。更不求馀为足。又佛地论
卷八 第 281b 页 X16-0281.png
云。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行故。
五化乐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
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前天有应触来。未能违戾。此则有应触来。便违戾
曰。我无欲心。应汝行事。盖深拒之也。于横陈时味
如嚼蜡者。谓拒之不巳。犹故相逼。于彼横陈之时。
反觉生厌。故云味如嚼蜡。以蜡味膻腻。嚼之而反
欲呕故。是知前天未能违戾。是横陈时犹觉有味。
此则不惟无味。且深厌之耳。(横陈者。司马相如赋云。华容自献。玉体横
陈宋玉赋云。怵惕之心兮徂之床。横自陈兮君之旁。盖是横放其身。陈献旁意也)此既较胜
于前。故感命终之后。生越化地。言生越者。越亦同
升。谓生而便升化乐地故。地犹位也。结名乐变化
者。谓乐其自所变化五欲境故。馀经或但称化乐。
谓自化五尘。还自受乐。今科名依之。

六他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
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者。厌离世间淫欲不净。全无乐著心故。
同世行事昨。欲离未能。权同世间行男女婚配事
故。统前五因而论。初则有交而正。次则有交而微。
三则有交而暂。四则行事有味。五则行事无味。今
此第六。虽曰同世行事。不过随顺世间有婚配之
礼。而于行欲之事。相交之情。以并决绝。故云了然
超越。此既通胜于前。故感命终之后。出超化无化
卷八 第 281c 页 X16-0281.png
境。言遍能者。以前五天。四天无化。后一有化。此遍
超故。结名他化自在者。谓假他所化五欲境界。以
成巳乐。显自在义故。(问。台宗别行疏云。欲界顶天即魔王天。为然欤否。答。安立
图引因本经云。梵王天下。有魔罗波旬宫。在他化天上。经律异相。引阿含楼炭等经。智度等论。亦同此说。
瑜伽论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即他化自在摄。是知魔天别是一类。说摄或可。说即则不可也)。

约欲分六竟。
二就欲结判。】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
欲界。」

【如是六天。初则离于邪动。次则正动而微。三则动
少静多。四则出动。以一切时静故。然形虽则动。未
免心交。观其应触来时。未能违戾。是犹觉有味。故
知其心尚交也。至第五味如嚼蜡。第六了然超越。
并心交亦无。但未能无迹。以第五犹有欲境横陈。
第六权同世间行事。宛有欲迹。故言其迹尚交也。
此通约六因言之。若就果中说者。如俱舍颂云。六
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正脉引偈云。四王忉利共
相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
天真快乐。盖相抱执手。俱属形动。而分轻重之异。
至于兜率之笑。虽形出乎动。而未能无心。若后二
天。但唯目视。虽无交心而犹似有迹。故合云形虽
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句文虽局于六天。义实
通乎五趣。谓自此六天以还。由仙及人乃至地狱。
总名欲界。以未离欲境故。九地中名五趣杂居地
也。(问。天台云。六天果报十善为本。兼护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生夜摩。兼脩
卷八 第 282a 页 X16-0282.png
禅定粗细而住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乐。兼未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
后三天各兼禅定。今何惟约欲事轻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
要。设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唯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通结六欲天竟。】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