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783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观心定解卷第八


【○二返妄归真浅深位立三初总明渐次二初结
前生后二一结颠倒因。】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
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
乱想。」

【此文初法。次喻。次一句释颠倒二字。后一句合喻。
类生是果。颠倒是因。果隔难知。因通易显。一一类
中各具十二颠倒。具其因也。如今胎生之人。或悖
逆犯分即枭獍食父母想。或弃本蒸尝承他宗祀
即蒲芦之类。咒诅呼召现有人为非性颠倒乎。乩
仙巫觋幽明相结非影颠倒乎。假他有作即水母
以虾为目。专观无方空境即空散锁沉之类。尊事
日月水火即休咎精明之类。妄想起灭或高或下
是动颠倒。触境趣附反覆任情是趣颠倒。离此托
彼即新故乱想。顽如木石即枯槁乱想。胎生一类
既具十一馀类亦然。故喻以空华乱生也。言颠倒
妙圆真净明心者。真心具五种功德。离纵横为妙。
具三谛为圆。真即是中。净即是空。明即是假。颠倒
卷八 第 783b 页 X15-0783.png
此心狂华乱起。粗而非妙。偏而不圆。妄而非真。染
而非净。暗而非明。故云颠倒。具兹乱想安有出十
二轮旋之期也。
○二生渐次法文中先法。次喻。正
喻三渐次也。】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
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
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大论云。一切禅定心皆名三摩地。秦言正心行处。
是心无始常曲不端入正行处心则端直。如蛇行
常曲入筒则直。今文云。入三摩地即是修圆三观
之所證也。于是本因元所乱想明所观之境也。立
三渐次明能观之观也。次喻中净器喻心性。即识
精元明。毒蜜者。欲境可爱如蜜令人堕狱如毒。正
同四十二章经刀。蜜之喻。吴兴云。除去毒蜜喻除
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吴兴以后贮甘露当喻无
生法忍故以前三所除喻毒蜜。若尔。汤水灰香洗
涤其器当喻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旋一六用
不行。盖根尘既亡其器始净。从此得无生忍是入
初住位矣。应知所观之境有二。乱想是事境。圆通
常等为理境。此文中惟事境分明而不无理境。以
净器当之最合止观两重所观之旨。又毒蜜可喻
正使。汤水灰香喻除习气。习气即该尘沙无明。三
惑既破始登初住。汤水言诸者谓或汤或水也。杂
者谓以灰香杂汤水中也。古人云。汤水如正行灰
卷八 第 783c 页 X15-0783.png
香如助行其说亦是。但不必以助行对除助因。正
行对刳正性。当增进时自有正助二行耳。有人以
毒蜜喻十二颠倒。汤水灰香喻下五十五位观智。
恐未必然。此喻只喻三渐次文。
○二标列正明二
一标列。】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修习真修前六卷中巳明。秪是三如来藏之理故
下文别标但举云何助因云何正性也。除其助因
句中其字正指乱想。下二例尔。修习真修工夫虽
在前卷。亦以望助因故但名修习。望刳正性名为
真修。望前二故第三名为增进。五种辛菜名助因
者杀盗淫名正性故。如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古注云现业者谓现前惑业。据幽溪疏
以六乱妄想为现业。前文云六乱妄想成业性故。

○二正明三初修习除其助因三一徵。】

「云何助因。」

【助因者谓助淫嗔。如后云。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正
是其义。
○二释二一总明四食。】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
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真际云。佛初出家于外道边六年苦行日食麻麦。
知其非道遂即舍之。于牧牛女边受乳糜食。外道
闻之生谤。佛成道后为除自饿外道苦行。乃说一
卷八 第 784a 页 X15-0784.png
切众生皆依食住。正觉正说馀不能知。外道嗤曰。
愚者亦知何言正觉正知。佛更问之食有几种。外
道不能答。因说四食。食以资益为义。触食中能生
喜乐资益诸根。思食有希望义亦能资益。识食即
第八识执持之相。必赖前三能执持诸根大种。此
中惟思食稍难释。林间录中现有引證。
○二别断
五辛二一述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此举段食之损益欲除五辛之助因。盖此五辛在
凡俗或以为甘。若在求菩提人能损法身慧命即
是毒也。
○二正断二一约断显助开。】

「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
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孤山云。五辛者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也。应法
师云。兴渠梵音讹也。正云兴宜。慈悯三藏云。根如
萝卜出土辛臭。慈悯冬至其土不见其苗。则此方
无故不翻也。
○二约人明过患二一说法人过患。】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
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
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咸皆远离谓不来听法也。
○二坐禅人过患。】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人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
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卷八 第 784b 页 X15-0784.png

【○三结。】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
渐次。」

【○二真修刳其正性三一徵。】

「云何正性。」

【此杀盗淫正是生死之体故曰正性。
○二释二初
以戒刳性二先持小乘戒二先正明。】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
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不食肉即断杀。温陵云。欲刳淫杀正性必持戒律。
不饮酒防乱之至也。不啖生防杀之至也。律中五
果皆当火净示不啖生气色。五果者。熏闻云。一核
果如枣杏等。二肤果如蕈茇桑椹梨柰等。三壳果
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𥢶果(𥢶粗糠也)如香茅苏荏等。
五角果如大小豆等。以比丘之法不得自手坏生。
若有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汝看是等。净入解者
以火触之此名火净。律中更有爪净揉净等今且
言火耳。以细况粗。生果尚顺净食。何况食肉伤慈
乎。
○次反显。】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
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熏闻云。此中诫犯于四重中略诫前二。又于二中
偏重淫欲。故知刳性之意斯为本欤。长水云。岂有
具诸功德出离之体而从淫杀中得。
○二持大乘
卷八 第 784c 页 X15-0784.png
戒。】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
执心不起。」

【泐潭云。小乘戒律身触为犯。大乘戒律起心即犯。

○二持戒利益二一明利益。】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
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洞洲云。相生相杀等如次配于四重。亦可无相负
累至不还宿债皆由不偷劫也。但上句在因下句
属果。并前淫杀不行即无三种相续。
○二得神通。】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
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
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若论持戒居第二渐次。若论得通未必能依次。究
竟得六通时依戒得四通也。文意相连。因见十方
界故得见佛。因见佛故闻法。见十方故游十方界。
是相连也。天眼天耳身如意宿命共有四通。后得
无生忍是无漏通。虽缺他心义能兼摄。今文四通
乃第二增进之所获也。断淫杀盗未必即得通。盖
由修三昧兼持戒之力耳。此人能得六通。其中四
通乃因持戒而得。幽溪曰。观见十方即天眼通。睹
佛闻法即天耳通。游十方界即身如意通。宿命清
净即宿命通。惟无他心与无漏通。以其未破惑故
也。即中云此论持戒功效。究竟因戒能获四通。非
卷八 第 785a 页 X15-0785.png
必在未破惑前得此通也。如第十信云。能游十方
所去随愿正与今同。岂亦未破惑耶。
○三结。】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三增进违其现业三一徵。】

「云何现业。」

【六用不行违现业之始相也。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等违现业之中相也。即获无生法忍违现业之后
相也。文有浅深。前二渐次俱是持戒。第三增进方
该定慧。返流旋一六用不行讵非定乎。十方皎然
等讵非慧乎。
○三释三一初相。】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
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行根无所偶。返流
全一六用不行。」

【后之乾慧是其人也。前断食五辛正为助淫旁为
助杀。次刳其正性亦劝人永断淫欲。故此文承上
云心无贪淫也。淫根巳空非但除男女之欲。而眼
不奔色。耳不奔声。六根皆然总无流逸。粗惑巳断
细惑未除故云不多。四卷中脱黏内伏伏归元真
正是今义。长水云。元性之中本无根尘夫何为偶。
根境不生六用不起惟一圆常妙觉明体。此同观
音圆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长水此释最得经旨。
今文所明。正指性离根尘。而云返流全一所谓虽
得六销犹未亡一也。
○二中相。】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宝月。身心快然
卷八 第 785b 页 X15-0785.png
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此净极光通达也。前因明而失妙则生世界。妙明
既冥能合如来。琉璃譬国土。明月喻正报。当以六
解名身心快然。一亡为妙。具法为圆。身土不二为
平等。安隐即大涅槃也。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者。六用不行巳之密也。而如来之密亦现其中。十
方皎然巳之净也。而如来之净亦现其中。妙圆可
知。此文似可配十信。六尘清净在十方国土皎然
一句。
○三后相。】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获无生忍者。一因寂照双融。二因诸佛合体。的是
初住境界。有以细配十信者恐未必然。圣位指初
住巳后之位。
○三结。】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二别明诸位九一乾慧。】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
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
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是善男子指第三渐次人也。欲爱乾枯者。由第二
刳其正性故至第三心无贪淫。今正指第三文也。
根境不偶者。正指前文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勿作
馀释。夫受生以淫欲为本。淫欲既断则三界生尽
而现前止名残质矣。迹此似见思巳断。执心虚明
者。岳师云。人法二执了无实性是也。即中云。根境
卷八 第 785c 页 X15-0785.png
不偶巳入空理。又不滞空故执心虚明。而纯是中
道智慧。应知中道之观即智慧也。慧性下正与前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是同。但未證无生忍耳。问。未
證中道何言慧性。答。圆人始终莫不以中道正观
观中道理。蓥十方界不其然乎。但非真證故在信
前。乾有其慧者。乾即承上欲爱乾枯。慧即承纯是
智慧。如来法流水者。中道妙理为法流水。圆而未
妙故称未接。乾慧得名其义有二。一者欲爱乾枯。
二者未与法流相接。下文云。中中流入是法流之
相也。
○二十信。第一入真。第二照俗。第三无俗非
真。以此为慧即第四。以此为定即第五。至第六名
不退。第七与如来气分交接。第八明巳佛相对相
入。第九得佛净戒。第十能游十方。此十信次第也。
一信心。】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馀。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乾慧地中虽修中观未證十六刹那。今即以前之
中观发十六刹那。十六心皆见中道故云中中流
入。中中二字收十六心。所见之中相续无间名为
流入。圆妙者。释明中体显异但中。前圆未称为妙。
今十信中十界俱照为圆乃具德之假。离纵横并
别为妙。亦是亡相之空也。此心一发如莲华开敷。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正指中中流入。或云。此真妙
真圆不同似妙似圆。未必然也。下句云中道纯真。
卷八 第 786a 页 X15-0786.png
即知上真字之解真即中也。如释签云无始时来
奚尝非真。未发心前无真不俗。俗即百界千如。真
即同居一念。据签此文知发心之日无俗不真。故
后云纯真。今云从真耳。妙圆之后又发真妙故是
流入。言十六刹那者。谓四忍。四智。四比忍。四比智。
今圆教中以一念为体。一念即烦恼之集而烦恼
之集即菩提道谛。一念是生死之苦而生死之苦
即涅槃灭谛。虽在一心而法忍法智比忍比智一
一开发一一心中咸具三谛无权非实。故小乘十
六刹那心心皆异。圆教十六刹那心心不异。所以
前名真妙后复名真妙也。妙信等者。圆妙信心体
是常住。思量亦有不思量亦有。提起亦有不提起
亦有。能离作辍之病则修性皆常。一切妄想应该
三惑。言中道纯真者。体兼用冥无空假而非中也。
而云信心住者。明此信即入住功德。孤山云。此下
十信虽与诸经名同而于名下皆结住名故知即
是初住分开其说是也。盖纵于住前立信而初住
百法元是十信所成。亦可称为分开。纵谓信心即
信而十心才发还是初住方便岂无总别之义。今
谓初住是总。十信是别。名初住方便不亦宜乎。涅
槃云。第八人者不名凡夫亦此位也。前乾慧人未
与如来法流水接。今中中流入巳接如来法流是
入圣位无疑矣。问。十六刹那经中何不显说。答。阿
难初果巳发刹那。今以小望圆但云中中其义可
卷八 第 786b 页 X15-0786.png
知。又小则真真流入。圆则中中流入。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
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明了是牒上文。十心皆名信故第二心建首
即名真信。一切圆通是真不碍俗。前心即边而中
今信即中而边。阴处界三皆为真信所照故不能
为碍乃从真入俗也。此位应入修道。修道所除正
属习气。圆照三世皆忆无遗即得陀罗尼矣。大经
十三不可思议文云。菩萨摩诃萨于一念顷悉能
称量一切生死即是今意。又前心破同体见惑此
位应破同体思惑。吴兴云。通指二死为舍身。总名
五住为习气。讵不信然。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
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纯真指初信心。真精发化指第二信心。从真
入俗即是发化。无始下明精显无明即明也。唯以
下明进。既无明即明则妄染皆为真净岂非进乎。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幽溪曰。向全惑成智。今无惑唯智。此解最确。心精
指前精进心也。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以今之定持前之智。所持之智即昏而朗。能持之
卷八 第 786c 页 X15-0786.png
定即散而寂。故云周遍寂湛。吴兴云。周遍寂湛谓
定之用。寂妙常凝谓定之体。又定慧不二曰妙。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前云执持智明则定巳有光。从此发明是从定慧
之体而发明之用也。明体从定慧发能深入法相
见法谛当知进退之由故惟进无退。问。此与前进
何异。答。前即惑成智故以精兼进号精进心。今定
慧均等名从进得与前自殊。又前云。常凝似乎不
进不退。故今发明而成不退胜前心也。又前以精
兼进。今是深入之进。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初二句牒上文也。明从定发故曰心进安然。前云
无退今云保持不失。定慧均等能见佛性故与如
来气分交接。幽溪云。菩萨为心志存护法。若有其
心无法可护不得称为真护法也。今气分交接有
法可护成第七心。补遗曰。恐取六地齐罗汉七地
道观双流入假化物故与如来气分交接。又保持
不失是护。十方如来气分是法。既不退则必成如
来故气分交接也。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
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初句牒上护法心也。既有觉明妙不可少。明依觉
有故曰觉明。保持是护。又觉在于果即上如来。明
卷八 第 787a 页 X15-0787.png
在于因即前明性深入之明。今因心契果故云妙
力。回佛慈光则佛对巳。向佛安住则巳对佛。苟非
妙契心地岂得对佛而喻以双镜乎。言妙影者。因
中有果相。果中有因相。因复现果果复现因故喻
两镜影复现影重重相入。吴兴云。约十方如来对
照亦然故云重重也。
○九戒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名戒心住。」

【前定心中云寂妙常凝此是巳之所證。今获佛常
凝妙净是佛所得。又前以常凝泯巳之智。今以常
凝泯佛之光称为无上妙净。是亡相之法故号无
为。以此为戒即道共戒。荆公曰。前言回佛慈光浅
矣。此言心光密回深矣。前言妙影相入浅矣。此言
获佛妙净深矣。所言密回者。机括独连非粗浮可
见也。安住下明行人所住无遗失则无过咎。
○十
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初句牒前。上文是道共戒亦是定共戒故今云住
戒自在。如云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即自在也。见佛
闻法利益众生一一如愿。如前第二渐次得大神
通游十方界正与今合究竟依戒方得神通。吴兴
曰。准天台圆教未断无明生同居者名为愿生。正
符此文也。又说十信出假利益众生。今游十方亦
合其义。
○三十住十一发心住。】
卷八 第 787b 页 X15-0787.png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
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前乾慧地中云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明是巳破见
思无牵生缘。若尔。则十信之初岂复破见当为真
家方便无疑矣。今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总牒前
十信心也。心精发辉是破无明之义。前破同体见
思今正破无明惑也。因发辉故一一互相涉入。如
帝网珠重重相入。即向十心心心各具十心而圆
成初住一心。是除隔别见也。虽离前十心无此住
体。而前十为别此住为总。别为方便总为住体。共
成发心住焉。但观经文总别宛然。初住百界作佛
以十心互具为本。考法华疏中或以五品在十信
前。或判五品即十信。如云初随喜品即入信心位。
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六根铁轮位
也。五品既有二说十信岂无两途。今判入真位方
便有何不可。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初句似承上文。喻中琉璃喻心。精金喻所发之明
也。精金是地。即以上十用涉入之心履之。
○三修
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之与地涉入而有相知之义。地原是心中所发
之明故心地两俱明了。游履十方者。此之心地能
卷八 第 787c 页 X15-0787.png
遍至十方不拘一处也。得无留碍者不为无明色
质所碍。盖无往而非心地矣。幽溪云。初住巳先名
为缘修以未见佛性故。登住以来名为真修以见
佛性故。然初心名发心佛性现前犹未加真修功
行也。至第二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方以分真始
觉照分真本觉。至第三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则
始本一合始本俱忘。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
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行与佛同者。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唯佛为然。
今心地遍到则行时与佛同。既似果佛岂不受彼
气分耶。如中下立喻显法。前发心住如投胎一分
识心。次治地者如中阴所行之地。三修行住如投
胎必有所往。今生贵住如求入胎中。投胎时自求
父母非父母求子也。中阴求父母以业同故自然
相引。今證与佛同亦自然相引。此菩萨能觅如来
为父母也。阴信等者。此住阴信冥密相通即自求
之意。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奏觉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
足住。」

【初二句牒前道胎。而云游者如游心法界之义。亲
奉觉胤者。揽佛权实二智凝结圣胎也。如胎下正
明今住。人相不缺当喻具佛五根。所谓五眼五耳
五鼻等也。观后第七住总承上五六二文云身心
卷八 第 788a 页 X15-0788.png
合成。则此文中必以如来五根为方便明矣。如眼
能视耳能闻岂非方便乎。若以修习无量善根为
方便乃权教所说。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如佛牒上具足五根。心相亦然则意根亦同
如来。所谓真六根清净位也。自发心来专论心体。
譬初托胎但以一念心托未有形相第五始明形
相。至今第六复云心相亦同名正心住。正者圣也。
盖前明托胎之心今明安住身中之心。
○七不退
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牒上五六二住。日益增长者。至此则五
眼五耳及五意等更过于前。盖无明分分破佛性
分分显也。既有增长定无退失。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玄签会本引旧译华严云。第八地说一切佛现身
观。莫舍忍门劝观常住入无功用心。是菩萨现十
种身。谓于众生身作巳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
辟支佛身。菩萨身。佛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次国土
身作头亦如是。乃至虚空身作头亦如是。熏闻云。
彼谈十身一一具十乃成百身。句记云。问。华严十
身此但二三。身数既少摄义不周。是则此经摄义
不足。答。义有通别。通义可尔别则不然。彼通云身
故云十身卢舍那也。别释如来故不应云业报佛
卷八 第 788b 页 X15-0788.png
国土佛等。若欲通收彼经十身应开为四。则以化
身摄于业报。智即报身。虚空属法。馀皆化摄。孤山
复作三身收之。谓虚空属法。智报。馀应。问。既属三
四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以别圆地住所现之身
正是实报馀身皆是此身转变。从本受称故曰舍
那。又卢舍那者。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患都尽故
称净。众德悉圆故云满。十身虽异净满是同。然于
同中须知别相。不可三四混而无甄。然何以十身
释童真名。良以十身舍那翻净满义。童真无染与
净满相当矣。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形成二字牒上十身具足。又破一分无明身相赫
奕显著名为出胎。如来所有大乘家业悉是子有
故云亲为佛子。亲为太子则有问安视膳之仪佛
子亦然。华严云。此菩萨修习十种观察之事。所谓
法王善巧。轨度。宫殿。趣入观察。灌顶。力持。无畏。晏
寝。乃至法王赞叹。故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
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表谓仪表。仪表既巳成人即弱冠之义。补遗云。太
子出则抚军入则监国是分委也。在法则八相成
道五时化物皆所优为。既以佛事委之大小逗机
顿渐说法为国事。
○四十行十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
卷八 第 788c 页 X15-0788.png
随顺名欢喜行。」

【上住有十而但云成佛子摄无不尽此结前也。长
水云有二义故欢喜。一具足无量佛德故。如观音
云。我又获是圆通修證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
思议无作妙德。既云不思议即无量佛德也。二众
生受化故欢喜。十方者现十界身利众生也。随顺
有二。一众生趣类不等根行有异。菩萨随顺以形
以说此明能化随顺也。二众生随顺。一一受化咸
皆得益此明所化随顺也。能所既皆随顺机应俱
生欢喜。即中云具德为随顺之本。古人以十界解
十方其说是也。自行化他是如来妙德。而云无量
者谓现十界身说十界法。凡戒善谛缘度二道三
法四果一一无缺故能使众生欢喜。
○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以欢喜故生第二饶益之行。得四悉益名为利益。
言善能者。谓是四教四门门门四悉而皆顺入圆
教。幽溪曰。前十住位明法王子自觉巳圆。十行去
明导利群生也。或问曰。据天台所明三观从名字
来修从假入空观。至七信位破见思惑为自利行。
从八信去修从空出假观破尘沙惑为利他行。从
十信去修中道观破无明惑。登初住去名自利利
人觉行圆满行。今楞严所明地位至十行位方饶
益众生为出假行何也。答曰。三观破惑以分自觉
觉他乃一往之说此是次第之义非究竟之谈。何
卷八 第 789a 页 X15-0789.png
者圆顿行人三观一心中修。三惑一心中破。三觉
一心中显。何有如此次第。如五品初心随喜读诵
虽是自利。中心说法后心兼行正行两种六度岂
非利他觉人乎。虽然。圆顿教中不无次第。如曰理
须顿悟乘悟并销。则圆修圆悟之道彰。事非顿除
因次第尽。则渐修渐破之义显。非渐无以阶顿。非
顿无以融渐。二者兼尽而圆顿之道始备。然而有
观行之次第焉。五品是也。有相似之次第焉。七信
以还破见思惑以證空理。八九信破尘沙惑以證
俗理。十信破无明惑入初住位證中理是也。有分
真之次第焉。十住位破十品无明住真谛理。十行
位破二十品无明出俗谛理。十向破三十品无明
更修四种妙圆加行登十地位證中道理是也。有
究竟之次第焉。等觉菩萨證真理巳更住千劫倒
修凡夫之行破断微细尘沙缘影一切法门无所
不尽。更破一品根本微细无明入于如来妙庄严
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究竟。今是分真中不
次中之次序。论初住菩萨便能百界作佛导利群
生。岂止十行方利益众生耶。成佛子巳具足无量
如来妙德结上灌顶住之功德也。十方随顺正明
欢喜行之相也。即以是德一切众生咸受利益名
饶益行。
○三无嗔恨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幽溪以欢喜行为自觉。饶益行为觉他。其说是也。
卷八 第 789b 页 X15-0789.png
然自觉者无明未必不违其智。觉他者有情未必
不拒其化。此理之常。今不拒不违则无嗔恨。
○四
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即四教四门门门四悉也。皆从法界出生。法
界不穷则出生亦不穷。以皆归佛道为平等。又达
性具之体而出生诸法从性起修故曰种类。如摩
尼珠雨宝不穷。苟非全性起修岂能穷未来际乎。
三世只一性体故平等。十方只一性体故通达。以
此度生名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差误名离痴乱行。」

【此似承上文来。上种类不同一一出生无非平等
之道故即云三世平等。今承上故云一切合同。孤
山云。异名别说同归一理是也。既归一理即无差
误。皆破无明则不痴。同归一法则不乱。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则于下亦承上文。既应十界机说十界法岂无异
乎。而于同中显现盖理不碍事也。次句一一等者。
所谓一一不失一一同趣也。索隐云。一真如心具
足万行而行行互显一心。如金作器而器器皆金。
是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也。或以
前之六行配前六度。恐成别义故不应尔。
○七无
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
卷八 第 789c 页 X15-0789.png
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如是下亦承上文。言不但同异互融扩而充之则
小大相容一多无碍。十方虚空满足微尘者。或引
华严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现法界也。不
相留碍者。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碍大。尘含界
而界不大是大不碍小。若有一毫执著安能大小
相容耶。又虽含十方界而尘相不失是现尘。虽止
在一尘而现十方界是现界。上大不碍小下小不
碍大。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现前者总承上欢喜以来诸行。方便位中十
行从真入俗覆疏倒入即不名第一波罗蜜。今之
圆位十行化物。无非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乃至现
尘现界事事无碍。皆是圆融三德般若之所发现。
若近承第七如长水云云。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方诸佛八相成道五时说法皆用如上圆融之
力。八相五时是轨则也。佛出净土虽无五时。然即
顿而渐即渐而顿亦是轨则故名善法。
○十真实
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第十结上九行。十行圆融即一不离十十不离一。
故最后结云一一皆是等也。权教十行但破尘沙。
今皆破无明故曰清净无漏。谓摄三谛十界无漏
卷八 第 790a 页 X15-0790.png
失也。虽度众生皆一中道无生灭体。虽涉事用莫
非性具。故曰本然。名真实者结上悉名真实也。

○五十回向十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巳。纯洁精真远诸
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
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菩萨十信具足便成佛子。今十住又满足即云成
佛事也。依体起用故曰神通。纯洁精真者。纯洁结
上清净无漏。精真结上一真无为。留患巳远即行
成就也。当度众生下明回向正义。若但以性相二
空而除度相与通教偏空何异。当者正也。正度众
生而灭度相是即有而空。虽似同通教然通教能
通妙所通粗。能通妙故与圆何异。所通粗故惟入
偏空。今当度无度相盖能通妙而所通亦妙也。回
无为心向涅槃路者。远离空假二边之为作是曰
无为。还趣空有俱非涅槃之路。前第十行云一真
无为巳有无为心矣。今回转此心以向大涅槃路
是回因向果。佛地中菩提为果涅槃为果果。今回
向心直向果果。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前灭除度相则坏其可坏。此坏亦离名远离诸离。
离坏即證不坏成第二回向也。
○三等一切佛回
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卷八 第 790b 页 X15-0790.png

【前初发心住云心精发辉。二治地住云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三住即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今第三
第四第五回向与前相似。次第亦同。然前就菩萨
说虽有行与佛同之语犹未全同。今回向中大似
于佛故与前异。云本觉者。前得不坏回向所谓得
无所离即除诸幻。故承上云本觉湛然。湛然即本
觉之体。澄渟不动佛亦止證此本觉而巳。故巳觉
齐佛觉也。
○四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四至一切处者。前治地中云心中发明明喻精金
之地。今第四回向中亦以明为地。既觉如佛觉则
地如佛地。如来实相之地遍周法界。故二卷云色
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据此则知
佛实相地遍一切处。而菩萨之地与佛无殊。若前
治地之地非必至一切处也。故前第四住但行与
佛同。谓行时如佛而地未如佛。今则如佛地矣。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者。染净依正悉皆不二。乃至
毫端现界尘中转法故云无尽功德藏也。天如补
注曰。准吴兴解。则世界即染如来即净也。
○六随
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卷八 第 790c 页 X15-0790.png

【第六回向亦从第四文来。但前五回向皆取所證
之理回因向果。今此位方明所修之行。前十行是
从住所生功德。今之功德乃从同佛地中所生。以
地有能生之义也。各各之言所该最广。从佛地生
是清净因。既从佛地则因当依。发挥从依因来是
修习之义耳。清净之因能取涅槃之道。孤山曰。行
从理起名随顺平等。能生道果名为善根。
○七随
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前云随顺平等善根故今牒云真根。真根即清净
因也。恐谓惟生净因不及染法。故今云众生皆我
本性则染净不二明矣。桐洲云。十方众生皆我本
性非有众生也。性圆成就不失众生非无众生也。
六七二向咸明生法俱从第四回向发来。随顺者。
谓能顺理。从真根得自他无殊是等观也。
○八真
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
回向。」

【前云不失众生是即一切法。众生皆本性是离一
切相。然真如之体毕竟非即非离二无所著。孤山
曰。即一切法假也。离一切相空也。二无所著中也。
据此则三谛皆名真如也。
○九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卷八 第 791a 页 X15-0791.png

【真是理体。云得所如者。当指十界依正皆即真理
故云所知。然真得所如之言牒上文也。如是则十
方依正有何碍乎。前三谛约体。今十方约用。盖指
起用时十方皆无碍耳。
○十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十住證理。十行涉事。今十回向为回因向果。璎珞
经云。回者回易转变。初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
向即回易转变也。既离众生相得无所离即第二
不坏回向。此二岂非回因向果乎。第三云等一切
佛者證不坏体即是本觉而此本觉齐于佛觉名
等一切佛回向。本觉之体履以成地第四即云地
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佛地遍到第五即云世
界如来互相涉入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回者回互。
上三位多是巳心与佛交互亦回因向果之义也。
前五回向多论證体。第六起行乃云于同佛地地
中各各生清净因。各各之言所该广矣。第七云十
方众生皆我本性合前五向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皆交互之义也。第八三谛无著第九十方无碍。
亦约理事以论回互。上九大意多明三无差别。因
果自他依正无殊则本性之德圆满成就。既事理
回互融成一体彼此限量皆忘亦不必言巳心佛
心巳地佛地乃为第十法界无量回向矣。
○六四
加行二一总标。】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
卷八 第 791b 页 X15-0791.png
加行。」

【携李曰。据璎珞等经皆不别列四加行位。若惟识
等论则以地前四十心为外凡资粮位。十回向后
则明暖等为内凡加行位。吴兴曰。今四加行正如
惟识所说也。而彼于地前分内外凡位者乃别教
一途之义。以登地是菩萨圣位。圣位难入故开此
加行耳。问。今经圆教何用别义乎。答。借别名圆斯
有其例。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敏师谓
此经未必纯圆应兼别义其失甚哉。
○二别列四
一煖位。】

「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若出未出。犹如赞火欲然其木
名为煖地。」

【前十回向皆是回因向果而因不即果。今加行中
乃以佛觉为巳心。天如曰。前之佛觉虽曰能齐未
能正證。今将趣圣果故即用佛觉为巳因心其说
是也。言佛觉者。如杂华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
华中百界千如即空假中正是其义。问。前经云本
觉湛然觉齐佛觉而以得无所离即除诸幻释之。
则佛觉似但精真之体今何作此释耶。答。前文明
觉齐佛觉地如佛地。后即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
至第七回向云十方众生皆我本性。岂非心佛众
生三无差别耶。又岂非十界依正在一心中耶。第
八三谛无著。第九十方无碍。第十结云性德圆成。
皆深明十界一心即空假中之旨。此等皆是佛觉
卷八 第 791c 页 X15-0791.png
与法华十如无异。虽不明言三千而三千在其中
矣。但犹是所向之佛觉。今以此觉用为巳心是入
地方便也。若出者。谓佛觉欲从心出而犹未出。喻
如钻火欲然先有煖相。火喻初地之智。木喻所破
无明。钻喻加行。煖喻初地圣火前相。亦得以火喻
佛觉木喻巳心。
○二顶位。】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
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此义三现。前初住云心精发辉。二住即云以前妙
心履以成地。第三回向云觉齐佛觉。第四回向即
云地如佛地。当知地亦是所履也。此加行中前煖
地云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觉亦是地故今即云又
以巳心成佛所履。夫佛觉为佛所履以在巳心中
故巳心亦成所履。旧解云。佛者即自心中所达果
人之智。自觉齐佛觉地如佛地以来佛智洞然久
矣。若依者佛智还依巳心之地也。非依者佛超巳
心之外也。心相将尽故若依非依。此唯登高山可
以喻之。身入虚空以喻非依。下有微碍以喻若依。
良由巳心未尽故有微碍也。
○三忍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巳心与佛虽未合一。其体不隔故曰二同。须知虽
至此地巳心犹未尽也。中道者是佛所證。善得者
胜前以佛觉为巳心之时故云善得。如忍下喻也。
忍事者如喜怒不形。非怀非出者究竟当出而未
卷八 第 792a 页 X15-0792.png
出也。时似欲吐名非怀。藏之于心故非出。正喻善
得之状。
○四世第一位。】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此承上忍地来。心佛或二数也。同异量也。今皆消
灭则迷中道与觉中道二无所目。至此情见俱忘
虽非真證中道巳为世间第一流矣。

○七十地十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
境界名欢喜地。」

【十地中前之五地皆属觉体。初地云觉通如来。后
之四地皆承其义。后之五地皆论真如。真离生灭
故以涅槃结之。应知觉体离妄即名真如非有二
义。又菩提名大涅槃名海者以是如来二转依号
故也。三智一心中得名大菩提。此如来寂灭道场
所得今入初地善能了达。前文云。三有众生及出
世间声闻缘觉不能测佛无上菩提。至初住后始
能得之。犹未名善。今始名善。孤山曰。觉通如来智
同佛智也。今谓既至无疑之地则觉体通于如来
何必以智释觉乎。如前所云。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初地巳得此境界。犹是菩萨故云通如来耳。言佛
境界者。所谓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正是其旨。故法
华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今云尽佛
境界岂非一念中能穷百界千如之旨乎。舍此而
谈佛境界大槩皆菩萨境界耳。名欢喜者。既通极
卷八 第 792b 页 X15-0792.png
果自生法喜故得此名。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本经所云同异。如前云世界为异虚空为同。后识
阴文云。于十方界巳获其同。今何必不用此义。由
前云觉通如来故今明世界之异入于虚空之同。
并空亦灭惟归觉体。所谓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
空悉销殒也。夫觉体有垢良由空界未除。巳离空
界则离垢矣。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离垢则净故承上文而云净极。言明生者觉体之
明也。前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今觉体
既离空界明岂不生。以觉有妙明之德觉不净则
明不生也。明既云生必是般若智光。所谓诸法不
生而般若生非欤。
○四𦦨慧地。】

「明极觉满名𦦨慧地。」

【明极之言蹑上发光。光明既极觉无所隐故云觉
满。三四地名俱从明得。然三地承觉有明。四地明
还显觉。名𦦨慧者从喻得名。最后烧无明惑也。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上云明极觉满。觉体毕竟离同异故复云同异不
能至也。不但空界泯亡并无同异之有为法咸灭。
前文云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据此知无
同异亦同异所摄也。如是则世界众生虚空三种
卷八 第 792c 页 X15-0792.png
相续咸皆远离。此菩萨最是超出岂可胜乎。幽溪
云前虽离同异犹有异同缘影者在。至发光𦦨慧
之后同异缘影悉皆销灭。故一切所不能立。
○六
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三种相续既离则非有为故曰无为。言真如者。觉
体离染转名真如。所以云性净明露也。如是则真
如现前矣。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前位真如虽露或有未尽。更加功以尽之迥超极
造名为远行。此兼前后四位咸从真如得称。吴兴
曰。尽真如际者斯是无际之际。理既无际行岂近
乎。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前穷尽真如之际尚有功用。今只一真如心更无
功用。所以名不动也。
○九善慧地二一正明。】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前三位得真如之体。此位发真如用。资中曰华严
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
祇句义无有穷尽。故云发真如用。即中云真如即
法身。用属解脱。以善慧为用又属般若。三德备矣。
此经所明十地皆證入精真之体。较之地前语意
不同。有以檀度等名配诸地。恐兼别之说不合今
经也。
○二结显。】
卷八 第 793a 页 X15-0793.png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
此地名修习位。」

【巳往者此去也。此去不须修习则修习之功至九
地而毕。十地悲智兼圆故曰功德圆满。即目九地
为修习之位焉。应知十地乃菩萨习果也。幽溪云
古疑既无修习安有断障。然修习与断障之义一
往则相齐。再往则九地前有即修习即断障之义。
十地去惟断障而无修习。盖悲智功终唯在利人。
而利人未及如来亦名微细无明障也。
○十法云
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欲以菩提涅槃之乐而与众生是名慈阴。不加功
行而泽周法界喻为妙云。覆者藏也。涅槃海即具
三德。盖云有形质阴庇。形质喻身轮。阴庇喻意轮。
云有声喻口轮。菩萨现此三轮广度众生。巳證三
德涅槃而尚未入有覆藏之义。故涅槃称秘密藏
名法云地结。三智三德为法。慈阴名云。前初地云
得大菩提。今十地云覆涅槃海。圣位垂终将入果
果。二转依号具矣。
○八等觉二一正明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入流巳来有进无出。若在如来从真复俗出同万
物是逆流也。菩萨顺圣位之流而入。一出一入觉
际恰好相交俱到此地名为等觉。谓如来初出之
处菩萨方入之地二际相交。如一人出门一人入
卷八 第 793b 页 X15-0793.png
门俱在一门之中岂不等耶。又须知如来巳入还
出初出之处菩萨亦到。非谓巳到究竟之地。
○二
金刚后心。】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
慧地。」

【金刚心者即是等觉。华严十地品后十定品中云。
普贤菩萨以金刚慧普入法界。彼之文义正属等
觉。彼此咸有金刚慧名则属等觉可知也。以能破
最后无明喻如金刚故得此名。详夫是觉与信前
乾慧名同义异。前是欲爱初乾乾有其慧名乾慧
地。今是无明初乾乾有其慧名乾慧地。岂可同年
语耶。或引发心毕竟二不别以释此文恐未必然。
此位诸师或合入等觉。或另立一位。温陵谓于等
觉后心别开此位。诚亦有义。以證十地后更破一
品无明方入等觉。等觉后心又破一品无明方入
妙觉。则等觉后无明初破。未入法流亦名乾慧。今
正指此时得乾慧地名也。但宜合入等觉不可云
更有一位。吴兴辨之。天如评之。其说详矣。有谓等
觉入重玄门倒修凡夫事。重历前之乾慧是重历
信前乾慧。而不以无明初乾为义。俟再考之。
○九
妙觉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结上诸位并明妙觉。重重单复十二者。如后文云。
六十圣位即有五重十二故曰重重。言单复者。秪
卷八 第 793c 页 X15-0793.png
是双只亦是奇偶。如初番为奇。次番为偶。三番为
奇。四番为偶。至第五重又为偶也。前之妄见既各
具十二类生。今翻此妄亦名十二。盖以妙觉一位
足前菩萨位而成六十之数。斯具重重单复十二
焉。然但数妙觉不名妙觉所證者。以前问。云何名
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
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今巳具答。问
既但至等觉。答亦至等觉而止。复数妙觉以终前
之位焉。即中云十二者。一乾。二信。三住。四行。五向。
六煖。七顶。八忍。九世第一。十地。十一等觉。十二妙
觉。此十二中有单有复。乾慧等妙只有一位是单。
信位行加行地是复。随人用之。恐不如前说为妥。

○三总结诸位三一以止观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渐次深入。」

【金刚是能观。十种喻是所观。长水云。于一一地皆
用金刚如幻三昧观察诸法。据此。则金刚及十种
深喻皆属观照。金刚喻能破之智。如幻喻所破之
法也。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于止发观则无
谬矣。止能伏结观能断惑。成清净修證。渐次者位
不躐等也。深入者直阶妙觉也。问。十种深喻云何
观察。或即喻而观乎。为合法而观乎。答。观经大意
正须约法。约法修观有通有别。通则直观诸法悉
如幻𦦨水月空华。似有实无了无所得则分别之
卷八 第 794a 页 X15-0794.png
心自止。别则各有配属。应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
如𦦨。一切性如水中月。妙色如空中华。妙音如谷
中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一切佛事如梦。佛身
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何则。不可取舍毕竟空
故。若以喻为法亦有理焉。盖凡所分别皆因著相。
著相之病在于谓实若对镜观像及观水中月时
谓实之心自无。著相之心亦息。是以正对镜而分
别义疏。过去则了罔陈习。未对而心无预缘。如是
了知三际本平等虽有心念如虚空。此可与观象
得意者言。难与散心粗浮者说也。
○二以渐次结。】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

【如上所明地位虽深。推厥所由皆由三种渐次。故
知从戒生定从定生慧。戒定前茅断不可缺。根境
不偶修行要门。吴兴曰。三增进者即渐次也。前三
文下皆结示云是名增进修行渐次。又云从是渐
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或指金刚奢摩毗婆为三
者非也。五十五位者。除前乾慧。由信至等觉是也。
问。何故舍乾慧而又不取妙觉耶。答既言真菩提
路。则显乾慧非真。妙觉非路。今谓吴兴所解至当。
然善能成就之言意该乾慧。凡求佛者。不患不得
菩提但患不得其路。故特言之。况前阿难所请实
至等觉而止。
○三以邪正结。】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卷八 第 794b 页 X15-0794.png

【长水云。行人若能依此修證。不断而断。无到而到。
此则名为真修行者故云正观。若言都无地位但
尚理是。斯同邪见拨无因果故名邪见。仁王经中
亦此料简。说地位竟即云若言越此而成佛者是
魔所说。吴兴云。五十五位既由三增进故而得成
就。今简邪正所以约观言之。须知圆教之外三乘
所修皆属邪观。愚谓如上六十圣位皆观法也。

二结显经名。此科从初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證
中来。正观中两大章。一正明修證。二结显经名。巳
上约解行證法委明一期修證巳竟。理当结名以
便流通。此结名中宛是五重玄义略无增减。则知
此经。不惟起尽观道悬符止观。即所结名义冥契
一家。东土释迦于兹益信。具如释题中明。今为二。
一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
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孤山曰。此经发起为救阿难。是故先开圆解。次显
圆行。行成入位极乎妙觉。垂范后世有始有卒。于
是文殊请问经名及奉持法。奉持即流通也。
○次
答五一定经体。】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啰怛无上
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法华中文殊偈文大师以證名体宗用释四伏疑。
今经五名亦应该五重玄义。第一名是定经体。大
卷八 第 794c 页 X15-0794.png
佛顶。虽是咒名。亦是经名。如来藏心遍一切处为
大。佛尊而顶更为超出群有无相可得非经体乎。
然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此三字如次可
配体宗用三章。但约性恒开对修须合。今对下文
如来密因是宗救护亲因是用独名为体。盖体兼
用冥一切无相称大佛顶。合三离九不其然乎。然
今名二十一字。首三字今题所存。馀十八字皆隐。
则十八字不出大佛顶之义明矣。悉怛多等。亦是
密名而通于显。性本无染覆含法界名大白伞盖。
小乘经以无常无我为前印。涅槃寂灭为后印。印
是佛说。今则三如来藏为无上宝印。印定诸法法
法全真。又如来以此而照穷法界无一相可得名
清净海眼。正如妙玄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

二定经力用。】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
提心入遍知海。」

【夫历劫亲因以爱相缠。今能断爱与无明父母别
是真救护。度脱下举二人以例馀也。则亲因为总
标。二人为别显矣。阿难为亲。摩登为因。得菩提心
等者。此经断爱穷见相之本。推至山河忽生之故。
故佛果菩提可證。照彻三界正遍知海从兹入矣。
则此经以断爱显真为用也。得菩提心亦可名宗。
入遍知海亦可名体。对馀二章今但属用。幽溪云
文殊提奖名为救护。佛示三如来藏名为度脱。如
卷八 第 795a 页 X15-0795.png
是则显密咸该而经题全隐此名也。又救护亲因
从上伞盖得名。得菩提心从佛顶来。因也。入遍知
海从清净海眼来果也。
○三定经宗。】

「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

【圆修三止三观是密因也。阿难首请妙奢摩他三
摩禅那乃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法正是密因。如
来说三如来藏以酬其请权乘不识故称为密。或
解为疏密之密。一观为疏。三观为密。未必然也。如
涅槃中明如来初说无常次说常住。以无常隐常
故常住为秘密藏。乐我净等无不咸然。今经以不
生不灭为本修因。虽用别教正显圆常岂非密乎。
依此而修为了义之修。如二十五圆通中独选耳
根是也。依此而證为了义之證。如六十圣位是也。
然此经开解起行俱带方便。明證惟圆。以阿难初
请三观有最初方便之言故解行带权。殊费拣选。
后明地位是旨归之处其义纯圆。而带别明圆亦
所以引别教也。则经宗在一乘明矣。据密因有三
止观亦可分配三章。对馀二事此惟属宗。是开合
之义。馀具如释题中解。
○四定经教相。】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大方广之言似同华严然但义同而巳。约时而论
不可判属华严正可冠于妙莲华之上耳。然方等
时经题中多有此名。吴兴曰。大方广所说之法也。
大方是体。广是其用。即空如来藏具不空之用也。
卷八 第 795b 页 X15-0795.png
又常遍曰大。轨持曰方。包富曰广。如次配法身般
若解脱。亦如来藏之三德也。即中云三字可配体
宗用三。三者合则可论教相矣。妙莲华王名同法
华。今经自四卷来最多开显之言。如各说圆通后
佛云此等修行实无优劣。岂非各赐大车与法华
无异耶。指权即实是莲华喻中意。于权实法一切
自在故称王也。云十方佛母陀罗尼咒者乃是咒
名。如方等陀罗尼经云。此陀罗尼咒乃可为父。乃
可为母。又云诸佛道皆从此生是佛父母。今题正
与彼同。又应属方等矣。总判此经必是方等被开
成醍醐为教相也。然一经成二味者。开显之后前
四时教皆入醍醐。今经亦然。又楞严与馀经不同。
馀经各有当机怀疑叩佛佛为除疑。结经者据一
时问答记集成经足明利益。馀人续闻法华悟解
转深得益在心非阿难能记。今经当机即是阿难
是结经人。亲为侍者常得咨疑。佛独为阿难亲弟
说此楞严历二十馀年但成一部。据经中说密同
法华。据法华意以法华开方等。如前叹德之文是
也。但开楞严馀可例知。亦由密同之故方得显同。
问。既开权显实。亦开迹显本否。答。经初云。佛子住
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此明阿难大众
巳住首楞严三昧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即是开迹
显本。阿难侍佛日久能集诸经。苟不露开权开迹
之意何以为后人之式耶。此名题中全隐。
○五别
卷八 第 795c 页 X15-0795.png
定经名。】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此名共十二字。灌顶章句四字今题则隐。馀八字
则存。灌顶章句者。中天竺国大乘秘典有五部。东
方金刚部阿閦鞞佛以为部主。南方宝生部宝生
佛以为部主。西方莲华部无量寿佛以为部主。北
方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为部主。中央灌顶部毗
卢遮那佛以为部主。吴兴曰。此经从灌顶部中流
出。盖约密言名灌顶章句。有诵持者则如来智水
灌其心顶。亦如刹利之受职也。菩萨由此受佛职
位。故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当是经名。然上句从密
咒立称。而密与显等。此句从经得名而显与密等。
菩萨万行不出三观。三观一心万行具矣。涅槃云。
首楞者一切事竟。严者坚固。一切究竟而得坚固
名首楞严。今经三卷中明性水性火等岂非一切
事竟。又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岂非坚固。盖今经
之宗虽具众因果而意在以因该果。所以最后一
名独标菩萨。如阿难所请在最初方便。如来徵问
圆通亦云最初从何方便入三摩地。经末亦云并
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故知意重于因。又此
名在释题中判属于用。但是宗家之用非用家之
用。而万行之言可摄用家之用故以配用。兹五名
中救护亲因别当力用。今不须配用而以为经名
之要不亦宜乎。如一卷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
卷八 第 796a 页 X15-0796.png
楞严王。又云首楞严王世希有。其为别显经名无
疑矣。问。五题皆是经名。何独以此属名。答五名既
多称者不能尽举。名中之要莫过于此。如今世人
名此经为楞严亦圣旨也。如上所说五重既备足
堪受持。遂结云汝当奉持。五重次第者。经体既要
故居其首。有体则有用用居其次。依经修行有因
果之宗故居其三。三章既备须定教相。五者既俱
能该别文则五重玄义皆总名也。
○二约别能招
报心以明修證。一经正宗为两大章。初正观总无
明心以明修證。次约别能招报心以明修證。盖众
生一念不觉即为障理无明。此是根本名惑障而
不牵生三有。所谓总无明心是也。故凡行人修證。
急须破显此本以开一念三千三如来藏而直还
本觉。既近复要如根如穴。根本既去枝末自消。如
上七卷半经文明破明显论修论證巳竟。其如众
生既迷之后日趋日下如江湖之趋直至尾闾。因
根本无明而即分成六种和合。所谓五识五意识
受想行三心。此等诸心或贪或嗔或诈或谄与外
尘相应以架造无边巨业。业即招报受七趣苦果。
是为枝末牵生能招报心也。且众生过现习成习
久自然时时发现。故虽观根本或有證入或不相
宜。如辅行云。初观总无明心未必是宜。即当仍用
前观历馀一心。或贪心。嗔心。慢心。更例馀阴入用
十乘四运而推破开显之。但能招报心有二种。一
卷八 第 796b 页 X15-0796.png
是现行能招报。即止观拣境内于第六中取能招
报及破法遍中历例馀心或贪或嗔等心。辅行云
过现习生是也。二是发得能招报。因正观总无明
心以发起多生宿习障定牵生。即止观内所列烦
恼病业九境。辅行云因观发习是也。今如来既因
当机之请以普示正观总无明心竟。惟恐众生机
宜不同根器中下正观难入则滞于二种能招报
内仍入生死轮回。故一一详示不令住著。分二章。
一示现行能招报心。即十习因招七趣报是。二详
发得能招报心。即五十种禅那现境是。今经贪习
诈习等十心即止观辅行中贪心嗔心等。委如大
纲中明。但止观唯明能招报之因心而如来复详
所招报之苦果。尤为章明较著也。经中显然至文
点示。至于明示两种能招报心巳而不明破。显解
行證法者。现行能招报例上可知。如止观历例馀
心俱即三观亦即三谛也。发得能招报因修观发
习不知是过一生住著即入轮回。既巳示明不生
住著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归无所得矣。然而总科
亦名约别能招报以明修證者。倘一住著例得为
观。即四种三昧内随自意三昧。纵任三性于中觉
察。及依经行法也。初为二一请问二开示初又二
一经家叙悟。】

「说是语巳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
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
卷八 第 796c 页 X15-0796.png
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前定经名共有五重玄义显密相织。今叙闻名得
益故云说是语巳及诸大众等。开示密印者。自建
坛闻咒巳来虽知咒力未闻咒是实相之印。今始
闻之亦初闻境智相如是咒之义似专指初名也。
此经了义等即显说之名也。顿悟禅那者。禅那此
云静虑。乃止观一心之道。奢摩他三摩在一心中
即是其义。如云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是
也。良由阿难大众本是圆机故能顿悟中道耳。阿
难巳入初果兹入修道故云修进圣位。妙理指所
證之理。二果所證之理较初果为增上也。心虑等
者。虚谓惑空。凝是凝寂。乃能證之心。增上妙理是
慧。心虑虚凝是定。正合禅那静虑之义。纵在小乘
欲入圣位必由定慧。今悟中道与偏小不同。正定
慧均等之时也。小乘定慧秪名为定。偏教定慧秪
名为慧。若入圆乘始能均耳。断除等者。阿难亦是
超断之人。如小乘所明證初果后更历六番生死
方断欲界前六品惑。今此顿断即超义也。云微细
者思惑比见为细。而阿难是大乘二果之人更断
所知惑破无明岂可测乎。据其示迹且在思惑。

二起礼陈疑二一起礼述益。】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
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
然得大饶益。」
卷八 第 797a 页 X15-0797.png

【长水曰。修道所断行相难了故云微细。无始俱生
故曰沉惑。疑网消除故身心快然。增进圣位故曰
饶益。考俱生烦恼其数甚多。今但依小乘则三界
四谛下八十八使名分别粗惑。贪瞋痴慢是俱生
细惑。又见思是枝末无明。今以根本无明名为沉
惑。
○二对佛陈疑二一双问能所。】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
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
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初问六道是所招苦报。为是下即问能招报心。此
声闻法中见苦果而问习因。从粗及细之意也。故
科名双问能所。向下如来开示趣趣皆结云由妄
想业之所招引亦能所双答。明文宛在。真心具五
种功德。所谓妙圆真净明也。如卷初说。今先言其
四。妙字叠见以三谛本离纵横故云妙明真净。而
此妙德在一心中故称妙心。次句方云遍圆。遍至
无情有情。圆谓圆具。如是乃至正言一切即是真
体。佛体下方明问意。此问与富那问似同而异。前
问山河忽生。是问所以生起之故。谓清净本然中
何故生诸依正法也。今问佛体真寔云何复有诸
趣苦果。为是性本有耶。为是众生由五识五意识
受想行诸心与外相应搆业而生起耶。此正能所
双疑而重在所招报果。如来之答则广详能招报
卷八 第 797b 页 X15-0797.png
因。谓一切众生寔本真净。因彼妄见遂成十种能
招苦报之因。由有妄因生起七趣之果。则今问意
正在能招所招因果来由。真净之说却是带起之
傍也。故与前不同。然此文所以详明七趣者。他经
以四生六道括尽群生。今经广四生为十二类生。
亦应广六道为七趣也。
○二别问所招。前虽能所
双问而疑在所招苦报。故别问之。是阿难重在所
招七趣。而如来详在能招十习明矣。】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
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巳。先于女根生大猛
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
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
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
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
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私行淫是行坏。妄言等是见坏。意谓杀盗有对。邪
淫无对故云无报。为复自然者。别业别报不假他
力故云自然。吴兴云。问意有二。谓别业同报。别业
别报。初问淫杀妄三即别业也。为有定处即同报
也。为复自然下次问别业别报。据下答意皆是别
业同报耳。文云。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
有元地。乃至云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
私同分非无定处。惟垂下请答。长水曰。幼小曰童。
情昧曰蒙。阿难自鄙无有大智愿垂开发也。若闻
卷八 第 797c 页 X15-0797.png
因果虚妄犹如空华则持戒何益。苟闻决定义门
必令谨洁无犯。桐洲云。善恶因果虽皆虚妄。受报
好丑终不差忒。又云。一念幻恶长劫沉沦。一念幻
善远阶佛果。即中云。此即决定之义。辨地狱受报
之事使知决定。不持戒者闻则恐惧。持戒众生闻
则欢喜。此阿难正在所招报苦也。
○二开示二一
赞许。】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地狱固由邪见而入。乃至天仙修罗亦是修行岐
径即属邪见。如圆通疏说。
○二正示二。初约总别
双答能所。二结示劝断。初又二。一总示能招所招
因果。二别详能招所招因果。初又二。一能招报因
二。一约迷真双标。】

「阿难。一切众生寔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
分开内分外分。」

【长水云诸法本真未尝生起。由念分别见诸法生。
苟能离念即见众生山河国土本来成佛。故云实
本真净。由念分别见诸法生即妄见也。前问云为
是众生妄习生起故佛云有妄习生。妄习即辅行
所谓过现习生。五识五意识受想行心与外相应
而成能招七趣之业因。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则阿
难所问本元真如即是成佛真体。其言不谬。然真
净之言独举空中。净即空。真即中也。下内外分应
卷八 第 798a 页 X15-0798.png
属俗谛。阿难止问妄习。今明妄习之先巳有妄见。
此正指一念不觉而有动之总无明心为根本惑。
由此妄本生起十习。彼此相应以搆业。乃现行能
招报之牵生枝末。所谓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

二约内外别示二一内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
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
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
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
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前以内外而分两分故云内分外分。今释云内分
是本分之内。谓不能超越于常情之外也。交光云。
贪恋本趣名为分内。非本趣者即称分外。爱为情
欲之本故先举爱。珍羞财宝有种种可爱名诸爱
染。妄情即怜恨喜怒等也。或云无可著而生著故
名妄情。忆著贪求名情。情积不休口中水出即生
爱水也。问。从情积而生水何生水之难乎。答。如人
情轻安肯下泪。必情重方泪。然但观口中水出则
其人情积久矣。心忆珍羞岂非因爱染而起妄情
乎。口中水出岂非情积而生爱水乎。贪求财宝应
是有财之人故举体光润。流结是同者。流则向下。
结则重滞。如土得水则结而不散也。
○二外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
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
卷八 第 798b 页 X15-0798.png
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
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
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以超越为外分。持戒生天等非止一事名诸渴仰。
虚想谓清虚之想。即指持戒持咒之心。想积不休
亦是习也。如持禁戒。非指暂时必历岁月之久方
名为持。胜气者超胜之气。气必向上与水之润下
相反。然上之妄情亦心。今之虚想亦心。三界无别
法惟是一心作。成此经惟心之旨。是故下举善法
以验能生胜气之相。心持禁戒岂非因渴仰而发
明清虚之想乎。举身轻清岂非想积不休而生胜
气乎。咒印者。如今经无上宝印亦咒名也。毅者雄
猛之相。熏闻云。如销伏毒害咒是三世诸佛陀罗
尼印。若咒龙等恶律仪事非其义也。圣境冥现。盖
于想中冥默得见诸佛净土。或于梦中潜通此相。
想既飞动不沉众生自然超越。此约不堕三涂名
超胜也。
○二所招报果二一牒二习因。】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
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
相交。」

【欲验升坠当于生死。生则顺其习气。死则变其流
类。前文云情积不休。又云想积不休。亦辅行过现
习生之现行心是其习也。然其关要不过在将终
之时善恶俱现业也。死则逆其习。生则顺其习。故
卷八 第 798c 页 X15-0798.png
云二习相交。然此二习相交一句总该下文二习
相然二习相吞等诸句。诸师于下文更作馀解尚
当参酌。如贪淫人见地狱苦具为欲境是顺其习
也。随受铁床铜柱之苦是逆其习也。故云二习相
交也。问。堕狱虽尔生天何如。答。据临终时必有爱
生恶死之念亦是二习。大凡解经不可拘一途也。
或死逆生顺多就受恶报者言之。幽溪曰。临命终
时未舍煖触者。人禀识息煖三法为命。生时识先
投胎。抟父精母血而为种子。故有息而后有煖。三
事相合而有生。三事相离而有死。死时先舍煖而
后舍息。舍息而后识去。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者
是也。
○二所招五果五一纯想。】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
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当知此等亦现行心能招净善之报也。必生天上
应在四王以上。既居天宫与暂游者不同。故天上
之言该三界诸天也。下云游于四天即暂游也。兼
福慧等虽在七趣之外。亦是现行善心心数相应
造作净善之业。能招净善之果。兼福谓前五度。兼
慧即般若。净愿即要期之心。欲生净土此三缺一
不可。吴兴云。于飞心中旁论福慧故皆云兼。幽溪
曰。纯想中有二路。一生天。一生净土。生天之想以
上品十善为业。生净土则四义俱备。而云随愿往
生者。盖净土法门以信行愿三法为之主。而三法
卷八 第 799a 页 X15-0799.png
中又以净愿为之约也。四义谓纯想福慧及净愿。

○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
地行罗刹。游行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
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
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地夜叉但
以财施不能飞行。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善愿即护法之愿。善心即皈向六度之心。禁戒法
忍等皆如来法故住如来座下也。法忍必由禅定
而得。交光云。轻举非远者。谓竖不越四天。横不越
轮围。游者暂到而巳。不同生天者常得居住。去者
往也。保绥法忍。绥是安义。法忍即无生忍之类。真
际云。情少想多此通举也。理宜等降四类分之。一
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情七
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幽溪云。情
少想多四等中亦分二路。一无善愿善心者但以
下品十善为行。二有善愿善心者多是乘急戒缓
之人。故得亲住如来座下听闻大法也。
○三情想
均等。】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不飞为天仙。不坠为三涂。五情五想名为均也。以
想明故人报聪于三涂。以情幽故钝于天仙。孤山
曰。由昔情想感今聪钝。是知言均等者总报之业
卷八 第 799b 页 X15-0799.png
也。言幽明者别报之业也。由所习情想各有强弱
致有聪钝之异。幽溪曰。情想均等亦分二路。想虽
五分明暗不同。明者斯聪故多睿智。情虽五分亦
分轻重。重者斯钝故多愚蒙。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
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
水能害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
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长水云。横生旁生也。然有轻重。若情稍重报为走
兽故曰毛群。若想稍强身为飞禽故曰羽族。沉下
水轮生于火际者。古解以为近于地狱其说甚是。
然水中有火故水轮向下是火轮际。即前云火光
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据前文所说水下有火
无疑矣。水能害巳者。古解云纵得水饮亦化为火。
最是。盖鬼虽受气猛火以火为受生之因而复以
火助之必致大害。如此则虽有所食啖悉成猛火。
其无饮食可知。洞者彻也。所居最下名风火二交
过地。大地极下乃是风轮。今既洞火轮便与风轮
相近。前文云坚觉宝成摇明风出故有火光为变
化性。据此则风火必接。可知此地尚非风轮但称
风火二交过地。谓风火于此交际经过也。受风害
者当为八寒。受火害者当为八热。须知地狱虽有
猛风大火而亦因地势之自然建立地狱。所以云
众同分中兼有元地。若寒狱得煖热狱得凉即是
卷八 第 799c 页 X15-0799.png
有间。一向受苦即是无间。孤山云。只此七热地狱
自有轻重。而此无间非五无间。下文阿鼻方是第
八热狱名五无间也。又古解谓此非地下三轮。如
俱舍云。大地最下有金水风轮。有八寒八热地狱
在三轮之上。此文云沉下水火风轮又似地狱在
三轮之下。疑此所指非地下三轮乃地狱三轮也。
窃研此。此文与前四卷火光上蒸摇明风出等合。
即是世界安立本来如此。何必非地下三轮耶。况
既云地狱三轮何故饿鬼亦生此中。恐此说未确。
若与俱舍不合盖经部不同例多如此。幽溪曰。情
多想少分四类。论其趣生但有三种。于三种中各
分轻重以论受报。二则明开。一则义隐。若分别者
则轻为有财。重为无财也。
○五纯情。】

「纯情则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
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恶。更生十方
阿鼻地狱。」

【温陵云。阿鼻此云无间。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
命五者皆无遮间名五无间。此惟情业至重者坠
入至劫坏乃出。若兼谤大乘等罪。则此劫虽坏更
入十方阿鼻无有出期。雨公云。谤法者。令无穷人
生邪见。毁佛禁戒如宝莲香比丘尼之类。诳妄说
法如善星妄说法空之类。无功而贪人之信施。无
德而当人之恭敬。乃至犯五逆十重。皆十方阿鼻
之种也。幽溪曰。纯情无间亦分二类。一不谤大乘
卷八 第 800a 页 X15-0800.png
等至劫坏出可尽之无间也。一若谤大乘等劫坏
不出不可尽之无间也。谤大乘及五逆十重则事
兼道俗。毁佛禁戒等四罪性在于道。故在道之士
未空乎想宜先空乎情。一涉乎情便为失足之阶
渐。况纯情至于不可尽之无间乎。
○二别详能招
所招因果七一地狱趣三一结前标起。】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难。此等
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循者顺也。随业招报不关他人。而众人同感一报
非无定处。长水云。众名不一同名为一。众有相似
之同分。若造业同者共中共变。苕溪云。此结情多
想少及纯情之类也。然横生者非有元地。以毛群
羽族散在诸趣故。是则正言鬼狱二道。斯略酬阿
难所问以结前也。十习因六交报乃是起后。双标
能招报因所招报果。十习因。即止观所拣于第六
中取能招报之馀一心。所谓贪心嗔心慢心。及例
馀阴入之五识五意识。受想行三心。此等心使与
根尘相应。共造大业能招七趣报苦。六交报。即所
招报果也。经虽双标能所佛意重在能招习因故
先详十种习因。能招习因既除则所招六交报苦
自消也。次详辨因果二。一能招十习因。二所招六
交报。即释明上二也。初中二一总徵。】

「云何十因。」

【○二别示十。一淫习。淫习中一顺习巳含逆习。二
卷八 第 800b 页 X15-0800.png
二习相交之状。三圣贤诃弃(此科准后文第七冤习以分)。】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摩。研磨不休如是故有
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煖相现前。」

【交者谓两相交也。下文例之。淫之始起于两人相
接而发为相摩此名如是作。研磨不休成习名如
是性。大猛火光乃是因中具果。何必专属顺习必
是逆习名如是相。亦是摧折色心为体。交光云。交
者结搆之始。发者临时之动。既云淫习是积久为
习何云结搆之始(或云淫之始发于相磨。或云淫习发为相磨两说皆可)

二二习相交之状。】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顺习发逆习之火。逆习还烧顺习之身。故云相然。
此名因缘果报。亦兼如是力。然火犹是顺习所生
反加于身烧然自体则逆习也。既生地狱则顺逆
二习共相烧然。顺习故铁床可卧。铜柱可抱。逆习
故还烧自身。皆习心所现宁有外境哉。
○三圣贤
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
如遐火坑。」

【欲火之言正是本末相等。补遗云。内分淫生爱水。
今十习中淫生火而贪生水者。淫有二义。一者贪
爱故亦生水。二者男女二根相磨生煖故受火报。
上文内分通取爱义故淫生爱水。今十习义淫取
研磨则生火报。十习各具性作力相体因缘果报
卷八 第 800c 页 X15-0800.png
本末等也。如此等心皆能招于七趣六交报果。此
等心习若起即当觉察。用四运推其不在内外中
间东西南北以破其妄。妄因既破妄果自亡。然后
开显三千会入性藏。而修證事毕矣。
○二贪习三
一顺习巳含逆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
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计秪是计较。而其体发于相吸。吸之不止是称贪
习。贪元是水积令成冰。吸揽是顺习。积寒坚冰即
是逆习巳成之状。此表报为相也。云积寒坚冰亦
是因中具果。于中冻冽者冰结于贪习之中非外
法也。口吸成冷触。心吸成坚冰。可不惧耶。
○二二
习相交之状。】

「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俱舍云。頞部陀此云疱。尼刺部陀此云疱裂。此二
从相。阿哳吒唬唬婆嚯嚯婆此三从声。郁钵罗等
三即青白红莲。此三从色。以寒弥甚身色同之。今
之善作家者观此宜知所惧。相陵者陵是高举之
意。冰者嵯峨之势。贪人多以财势陵人故也。
○三
圣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
如避瘴海。」

【冰由水结名之贪水。瘴疠止是不和之气。而人所
以谨避之者以其遍也。贪心亦然。遍满世间故云
卷八 第 801a 页 X15-0801.png
瘴海。
○三慢习三一顺习巳含逆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
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交光云。陵者欺义。相恃如倚财倚势。窃谓相恃者。
谓对物而有自恃之心。自恃而至陵他是放逸之
至也。故曰驰流不息。腾者腾上。水之奔放者势必
腾上。故云腾逸奔波。爱著元属水故感奔波。奔逸
是放恣所致。积波为水谓积波为江河之水。亦是
因中具果。绵味者缠绵味著。交光云。是绞𠻳之状。
盖绵味则不停故生水也。
○次二习相交之状。】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慢从贪嗔而有。荆公云爱巳掉动故积波为水。令
他伤恼故感血灰热砂等。即中云血河等是贪嗔
和合之象。顺逆二习互相鼓动成此地狱相而还
害其身。
○三圣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
如避巨溺。」

【慢发于贪嗔二分得痴力最全故云痴水。一说西
域有水饮之发狂名为痴水。如此方贪泉之类。见
慢者。交光云。谓见巳心之慢非见他慢也。下仿此。
慢中具贪瞋痴名巨溺。即积波为水之处。又溺者。
以水兼泥易陷难拔。巨溺良可畏夫。
○四瞋习三
一顺习巳含逆习。】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
卷八 第 801b 页 X15-0801.png
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林斧钺鎗锯。如人
衔冤杀气飞动。」

【冲突也。结者郁结。瞋习以交冲为相。而其始也发
于相忤。温陵云。心属火。气属金。心火转盛气金转
刚故云铸气为金也。补遗云。烦热不息气忿成坚
故感金石等事。衔冤显瞋习。衔冤则忿气郁结。瞋
既成习浓积亦然。
○二二习相交之状。】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二习者。以瞋害他人为顺习。以瞋反害自身名逆
习。斫则斩首。剉乃碎尸。孤山曰。宫割古五刑之一。
吴兴曰。五刑谓墨劓剕宫辟。刺即古之墨刑。槌击
笞杖之类。
○三圣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
如避诛戮。」

【名利刀剑直以果名因耳。
○五诈习三一顺习巳
含逆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
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诈者诈现亲附。长水云。诈谓谄曲罔冒于他。矫说
异仪险曲为性。调亦勾引之意。引起者。或使其亲
巳。或使其作恶。皆是引起。造因之时。以术制人而
所感报亦为绳木等制。水性至柔而浸润不巳成
草木之坚质。诈术亦至柔而坚固不解成绳木等
报。义实相肖故以例之。
○次二习相交之状。】
卷八 第 801c 页 X15-0801.png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其初也以术智延致他人。逆习一起还延致此顺
习之体故云二习相延。
○三圣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
如畏豺狼。」

【谗者𧮂也。佞也。谗贼本欲害人诈亦害人。虽不直
害究竟还同。豺狼。狗足群行舌有逆刺。狼锐首白
颊大尾长胡。似犬。二兽能卜事出必有获。奸伪之
人外示亲善中怀谗贼。实豺狼之心。佛与大士即
以其心而定名。畏避也。
○六诳习三一顺习巳含
逆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
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诳者。若就言语即是见言不见。若就行止即是虚
现有德。此中云诳似妄言以陷人之意。交欺之因
发于相罔。罔是暗昧之义即相瞒也。诬是诬陷。飞
心者。言其从空而起无因而至也。志在瞒人故感
尘土。以恶名加于良善陷人于罪故感屎尿。类显
云如尘等者。造因之时使人无所见。感果之时巳
身亦不可见。故云各无所见。
○次二习相交之状
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以逆习加于顺习名相加。诳能陷人故受没溺。飞
心所造故受腾掷。诳语或天或渊故遭飞坠。或此
或彼故受漂沦。其中有风故曰飞曰漂也。
○三圣
卷八 第 802a 页 X15-0802.png
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
如践蛇虺。」

【杀人之术诳为最便。又造诳之意必欲杀人。故最
毒者无过于此。妙乐云。蝮者。尔雅云虺长三寸大
如指。江南谓虺为蝮。有牙毒。鼻上有针。馀如桐洲
注。
○七冤习三一顺习巳含逆习。】

「七者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
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冤古本作怨。长水云。怨即恨也。由忿为先。怀恶不
舍结怨为性。今谓冤是雠义不共戴天。如严仲子
之剌韩相。子胥鞭平王尸即名冤习。冤习是交嫌
所致而其相发为衔恨。衔者含也。时时怀恨必欲
暗伤之也。此是顺习中巳有逆习非指感果。飞石
投礰是不意其忽至。礰亦石也。匣贮即匣床。车槛
即囚车。瓮盛如请君入瓮。囊扑囊藏而扑杀之。史
记载秦始皇囊扑二弟。以因中衔恨杀人故招藏
匿受苦之报。交光云。阴毒喻能感之心。畜恶喻所
感之境。此解未善。今谓此是类显。如素性阴毒之
人中藏恶念。若衔恨者虽非素性而畜恶适与相
类即似其因。桐洲云。畜恶在怀其犹匣贮车槛等。
阴毒伤人如飞石投礰等即似其果。
○二二习相
交之状。】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卷八 第 802b 页 X15-0802.png

【前之含冤必报犹是顺习。至死后受报乃以逆习
还吞顺习。以报怨时必欲相害。故感投掷击射等。
必欲相报故感擒捉等。抛是抛掷。撮是捉撮。古本
作挽。长水云挽撮是牵系罪人之状。作抛者误也。

○三圣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
如饮酖酒。」

【补遗云。违害鬼者。宿有相违今为祸害。身子曾遭
其事。孤山云。酖鸟名。其羽有毒。以画酒饮之则死。
其鸟似鹗。食蛇蝮。雄名运目。雌名阴谐。即中云。鬼
似无形而能害人。酒似可饮而藏酖毒。皆藏恨杀
物之情状耳。
○八见习三一顺习巳含逆习。】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
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如行
路人来往相见。」

【见谓恶见。非一朝一夕之故亦名见习。照镜为交。
见有邪光故曰交明。见有五。一身见。执身有我因
身计我故名身见。二见取。如执非想为涅槃是非
果计果。三戒取。如执牛狗戒为生天涅槃之因是
非因计因。四边见执常非断执断非常。五邪见。谓
拨无因果。初执断常但属边见。若至拨无因果即
成邪见。是邪能摄边故今文不言边见也。顺邪反
正故云发于违拒。执有非无执无非有故曰出生
相反。有王必有使。有主必有吏。皆自心所见。手执
卷八 第 802c 页 X15-0802.png
文籍以正其非。行路人不过生出来往二字。自谓
其是复见其非。如一往一来面目无可逃也。又如
行路言其无情。
○次二习相交之状。】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
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勘问是总标。权诈考讯者。如考讯时必用权数也。
推鞠察访者。推鞠其根由。察访其所言也。披究照
明者。披究其理。照明使知邪伪也。见中有善有恶
须二童子。
○三圣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
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此恶见由人情偏执故是情多想少所摄。见是陷
人之处。谓陷入三涂故曰坑。诸毒之中见毒最深
能损法身故以壑喻。
○九枉习三一顺习巳含逆
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
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前云诳者妄言以陷人。此同类加谤亦能害人故
招恶报。今云枉者。似官长有权枉害良善加之罪
谴。故云与诳习有异。交加者加于人也。合山谓见
两山来合罪人无逃避处也。合石如之。碾硙耕磨
皆逼害之状。因时欲使人为齑粉故招此报。谗贼
等者谓感果如其因也。
○二二习相交之状。】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衡度诸事。」
卷八 第 803a 页 X15-0803.png

【相排者以逆习排顺习也。押捺者。谓心不服强押
之而遏捺也。搥按者。谓意不甘强按之而槌击也。
蹙漉者谓攒其手足压之而漉其血也。索隐云。衡
度者衡较轻重度较长短。皆是定其罪状使无逃
避之意。
○三圣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
如遭霹雳。」

【以言害人曰谗。谗能伤人曰虎。不知所从而甚为
可畏为霹雳。
○十讼习三一顺习巳含逆习。】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
日中不能藏影。」

【我既藏覆彼必发之名讼。故藏覆正是讼习。我欲
隐而人发之遂成諠讼。是顺情中巳生逆情之境。
鉴见照明俗称业镜台者是巳。日中不能藏影但
喻所感之境。
○二二习相交之状。】

「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二习相陈以逆习陈露顺习也。恶友即證明人言。
同类恶人證其讼事也。业镜火珠皆能照其是非。

○三圣贤诃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见覆
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补遗云。阴贼者谓阴谋贼害。戴高山者。意欲覆藏
适以自压。下临无底之渊无立身之地矣。温陵云。
十习发于十惑通根本而兼随。随烦恼二十。初曰
卷八 第 803b 页 X15-0803.png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今诈习即谄也。怨即恨也。枉
即害也。讼即覆也。略例而巳。幽溪曰。十习既属根
随。烦恼根本有六。谓贪瞋痴慢疑不正见。或开为
五。随有二十。随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
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今
淫习即所发之业具足贪痴。诈习即谄。冤习即恨。
见即五见。枉即逼压良善害所摄。亦瞋类。讼谓相
论得失。恨为先恼之一法性相应故。巳上十习。即
约能招报以明修證之境也。境虽有十秪是现行。
贪嗔痴开合之异耳。用观当依止观第四非行非
坐三味。纵任三性于中觉察。但使起心即可用观
以显不思议境。不必惧其盛大。所谓但使有鱼多
大维嘉也。详答能招报十习因竟。
○二所招六交
报二一总明。】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
根出。」

【现行习因。准辅行只五识五意识。今言六识者。非
心王也。即意识心数。及受想行心亦能起恶。与六
根相应造罪者。夫识从根出既是根造还从根受。
吴兴云。造业招报根识必俱。今以识为业而报从
根者。盖业并由心报多约色故也。所名六交报者。
浚师云因与果交。今则不尔。但是果时六根与恶
报相涉也。幽溪曰。下文一一各明一根受报五根
与之同受者六乱妄想使之然也。前不云乎。是故
卷八 第 803c 页 X15-0803.png
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味。因
味有触。因触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
由此轮转。彼明十二类生之根本故曰穷十二变
为一旋复。今六交报乃彼化生一类。方其造十习
因时必一根造罪而六乱妄想趣外奔逸与之同
造。故一根受报而五根与之同受。但互为主宾不
同以明六交差别。此的是所招报果也。
○二别示
二一徵。】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前云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则根与报交故名六交
报。今即徵云云何恶报从六根出六交之义益更
显然。又云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果即属报亦是根
与报交之义。虽云此见业交乃是业与根交。然业
变成报故接云先见猛火元是报与根交。若云业
与果交义似未顺。
○二示六一见报二一标。】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

【○二释三一临终见相。】

「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

【温陵云见觉属火故感猛火。吴兴云先见猛火即
现报。亡者神识等即生报。
○二入狱初相。】

「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火元腾上故先飞后坠也。温陵云。六交皆直入无
间者就重言耳。成论云。极善极恶皆无中阴所以
直入。
○三入狱后相又二一发二相。】
卷八 第 804a 页 X15-0804.png

「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
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前辨见中明暗俱见今入狱亦尔。雨公云。由人间
明目张胆造诸恶业了无畏心。故在此中遍见恶
物生无量畏。言恶物者。如铁蛇铜狗剑树刀山牛
头阿旁之类。由在人间暗地瞒人作诸恶业恬不
介意。故在此间寂无所见生无量恐。盖畏生于境
而恐藏于心也。
○二交六根。】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𦦨。
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
星火逆洒煽鼓空界。」

【温陵云。闻听属水故烧听能为镬汤洋铜。鼻嗅主
气故烧息能为黑烟紫𦦨。舌主味丸糜味类也。身
主触灰炭触类也。心正属火烧之转炽故迸洒空
界。即中云。心元属火念虑纷杂烧之遂成星火。迸
洒者一时尽洒也。字书云。迸者走逸也。一根造业
六根助之。故一见火遍烧六根。
○二闻报二一标。】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

【○二释三一临终见相。】

「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

【据此是业与根交。而业变为报即报与根交。
○二
入狱初相。】

「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降注下流也。
○三入狱后相二一发二相。】
卷八 第 804b 页 X15-0804.png

「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
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桐洲云。耳根所取动静二境造种种业。今受其报
亦缘此二。开即动。闭即静也。熏闻云。乱者怐愗。上
音寇。下音质。愚也。(文)幽冥中似有形质受沉溺之
苦。故云幽魄沉没。
○二交六根。】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
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遍身体。
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
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言洒毒虫者。谓雨雾中散洒毒虫也。水中之畜如
鱼鳖等。水中亦有鬼此水随形变皆是恶触。吴兴
云。上云见火此云闻波诸说弗明。今以近义详之。
如易云。离为目为火。坎为耳为水。将恐见闻本乎
水火之性故发烧注之相也。温陵云。闻听属水故
观听旋复则水不能溺。依之造业则能感波涛。注
闻发声故为责罪诘情之事。注见能为雷吼者。闻
波属阴见火为阳。阴阳相薄而成雷故也。注息为
雨雾水随气变也。注味为脓血水随味变也。注触
为畜鬼水随形变也。注意为雷雹意出于心水火
交感也。一切物理莫不因五行乘阴阳以变化。故
今随根转变之事皆不出此。
○三嗅报二一标。】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

【○二释三一临终见相。】
卷八 第 804c 页 X15-0804.png

「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

【资中曰。鼻根造业贪嗅诸香。故招毒气以受其报。

○二入狱初相。】

「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

【从地涌出者肖鼻有孔也。气息必从下而上故从
地涌出。又必从上而下故入无间狱。
○三入狱后
相二一发二相。】

「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
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二交六根。】

「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
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
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
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沙礰击碎身体。」

【洋水盛貌。触身也。为大肉山者谓身为大肉山。有
百千孔无量虫咂食之。为灰等者。心思纷杂得毒
气而为灰沙。瘴亦毒气也。孤山云。鱼败曰馁。羹败
曰爽。温陵云。质碍也。履通也。嗅业所依不离通塞。
故冲息能为质履也。冲见为火炬。冲听为没溺洋
沸。则见觉属火闻听属水明矣。为馁为爽味随气
变也。绽拆烂坏体随气变也。冲思为灰沙依土感
也。温陵云依土感者。谓脾主思。脾属土也。
○四味
报二一标。】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
卷八 第 805a 页 X15-0805.png

【长水曰舌根作罪最广。一贪味为罪杀戮必多。二
发语造业其罪又广。然既云味报多是贪味之报。
长水引妄语等特旁义耳。然不可少宜双用之。

二释三一临终见相。】

「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𦦨炽烈周覆世界。」

【舌根造罪犹若网罗无所不覆。故临终先见铁网。
犹大火无不被烧故复见猛𦦨。此则似于妄语报
也。
○二入狱初相。】

「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

【下透挂网倒悬其头似神识沉埋于滋味中也。亦
是发言颠倒之报。
○三入狱后相二一发二相。】

「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
飞为猛火焦烂骨髓。」

【长水云。吸气则取味所招。吐气则发语所致。今谓
不应偏取。发语亦有忽冷忽热之势。彼贪味者或
贪其冷或贪其热。如鲭鱼沉李沸羹热臛味别乐
殊。故吸气为阴属寒冰。吐气属阳为猛火也。
○二
历六根。】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
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
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
从空雨下。」

【承忍者。谓承领忍受一切恶味。见觉属火为然金
石。语云众口铄金据此则是谤人之报。利兵刃者
卷八 第 805b 页 X15-0805.png
取利兵相击之声。息本虚浮能为铁网。此罗织人
之报。亦网取群味之报。温陵云。触味伤物故感弓
箭以自伤。发言亦尔。弩亦弓也。黄帝始作弩。弩怒
也。其柄曰臂。钩弦曰牙。牙外有郭。下曰悬力。合名
曰机。如机之巧也。射即从弩所发之箭。飞热铁者。
造语从空。缘味之思亦从空发。故感飞铁从空而
雨。
○五触报二一标。】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

【○二释三一临终见相。】

「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

【五历皆是依报而触为依报最著。如宫殿房宇皆
是依报之触。凉煖称意人共求之。依此造业故临
终见四山来合。古人以男女身分为触义岂不然。
然此乃触之至近者耳。无出路者无逃避也。
○二
入狱初相。】

「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
马头罗刹手执鎗槊驱入城门向无间狱。」

【古人称为恶触杂感。生前求游居之乐。可意之人。
玩好之物。今见入狱初相如此。
○三入狱后相二
一发二相。】

「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
刀剑触身心肝屠裂。」

【温陵云触业所依不出离合。屠裂即离相也。
○二
交六根。】
卷八 第 805c 页 X15-0805.png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
为烧为热。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
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
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前贪房宇之触凉燠称意。今见趣狱之路治罪之
处。观此文则道途房宇为触审矣。谷响云。古者每
门树两观于前以标表宫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
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
阙。烧热为眼家之触。烧为眼所见。热为身所受。撞
击等为耳家之触。剚音恣。插刃于身也。射插箭于
身也。括袋等为鼻家之触。括结也。括袋使气不通。
息本依身与身最切变为考缚。耕钳等为口家之
触。耕钳其舌。斩截其齿。飞坠等为意家之触。以思
或升或降或热恼故。
○六思报二一标。】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

【○二释三一临终见相。】

「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

【妄念动于中则风轮起于外。思之能感恶风明矣。

○二入狱初相。】

「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

【或上或下是随风飘荡。
○三入狱后相二一发二
相。】

「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
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
卷八 第 806a 页 X15-0806.png

【意根所对有昏明二种。不觉即昏。觉即明也。荒者
神思乱也。由迷闷而致荒乱理之自然。奔走虽身
实意根中所现之象。上句以不觉显迷。下句以不
迷显觉。意能遍缘五根所觉既遍痛深馀根也。

二交六根。】

「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證。
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
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
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长水云恶习所成皆是邪思。思以分别为义。意中
现象通是结成。结为方所分别成矣。方所与鉴證
相连恐是造罪之方故下即鉴證罪人事也。大合
石等。温陵以为水土交感是也。前文云。山石击则
成𦦨融则成水其义明矣。又云。火腾水降交发立
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今冰霜亦水类。为土者。约
雨言之。即霾也。霜别本作霿。与雺同。音蒙。天气下
地不应曰雺。息通出入故为火车船槛皆运行之
象。叫唤悔泣必有言词亦舌根事。忽觉身大。忽觉
身小。生死偃仰皆身触受苦之相。盖万生非万遍
受形。即是一身而一日中万生万死也。详示所招
报竟。
○三总结显妄二一由妄所成二非真本有
一又二一总结由妄所成。】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问。据六交报所堕之狱皆云无间。然则十习因悉
卷八 第 806b 页 X15-0806.png
是阿鼻之业耶。答。如贪习所感八寒地狱非阿鼻
也。乃至讼习所感业镜火珠等是受报前事亦通
鉴照入狱之人。经云无间恐是对彼轻狱则八寒
八热等皆名无间非定指阿鼻也。但阿鼻亦名大
无间耳。众生若悟自心一切苦报皆同幻化。因迷
自心妄见诸苦岂实有哉。
○二别结能所因果五
一阿鼻狱因果。】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同造者谓同造十习因也。恶心重故受苦经劫皆
多。古人谓六根十习一时同造。今谓不然。但是一
生具诸恶耳。
○二八无间狱因果。】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各造者六根各造。如眼造眼家之恶。乃至意造意
家之恶。兼境等者谓十因所造之事。十因虽兼而
根不兼但名兼境。或造恶时能造之根虽兼而境
不兼但名兼根。兼境在十因中或兼二三至八九。
兼根在六根中或兼二三至四五。各造为六。兼境
为七。兼根为八。则有八因能招八无间狱之苦。八
因所招故名八无间狱不必定是何狱也。而无间
狱名非寒即热亦不定指何狱。然此因纵入阿鼻
不至经无量劫矣。此中云八狱当是八种人入。


卷八 第 806c 页 X15-0806.png

即中附评无间狱名。

据经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
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
狱。是则阿鼻似在无间之外。又云恶业同造入阿
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
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则无间似亦在阿鼻
之外。但八热狱中从古以阿鼻为第八狱。偈云。等
活黑绳三众合。嗥叫大叫六炎热。七极热下八阿
鼻。此八寒热根本狱。二说如何会通。孤山解前段
经去。轻生有间重生无间者。秪前七狱自有轻重。
应以第六为有间。第七为无间。此说较妥。但后段
经未有会通之释。以偈语本出俱舍论及长阿含
经不可违也。若谓阿鼻定在八无间外于今经似
顺而违阿含俱舍。恐非通方之论。
○三十八地狱
因果。】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言身口意三则六根不全明矣。作杀盗淫则十因
不全明矣。须知杀盗淫业世人多犯。十习非大恶
人不能兼也。言十八狱者。身作杀盗淫。口作杀盗
淫。意作杀盗淫。所造有九。能造有九。二九十八以
为能招报因感十八地狱所招报果。有一因必有
一果理之自然无足疑者。此现行能招报名所招
报明文历然。例之前后皆可知也。
卷八 第 807a 页 X15-0807.png



○四三十六狱因果。】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三业不兼即是复也。此有九句三十六因。一身口
作杀盗。二身口作杀淫。三身口作盗淫。四身意犯
杀盗。五身意犯杀淫。六身意犯盗淫。七口意犯杀
盗。八口意犯杀淫。九口意犯盗淫。既有三十六因
定招三十六狱。云中间或为一杀一盗者。亦有九
句三十六因。一身口作杀。二身口作盗。三身口作
淫。四身意犯杀。五身意犯盗。六身意犯淫。七口意
犯杀。八口意犯盗。九口意犯淫。其中能作既有十
八所作之业亦有十八。是三十六能招之因招三
十六地狱之果也。是人者不止一人。如身口犯杀
盗便感四狱。其入狱多少惟人所感。
○五一百八
地狱因果。】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见见之言古解不一。即中曰见见可摄六根。前六
交报中闻根云先见波涛。鼻根亦先见毒气。则馀
根受报必先有见。烦恼数有一百八狱亦如之。虽
名数未详义则可准。然根境相对便成两狱。今但
根犯未涉于境。如妄言谤人人未受害。造谋杀人
人不被杀。眼耳犯故往观听等。故于一百八中止
卷八 第 807b 页 X15-0807.png
堕一狱也。
○二非真本有。】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
非本来有。」

【别作别造。谓别作此业。别造此果。熏闻云。前阿难
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
私受。故今答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又前问此道为
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故今答妄想发
生非本来有。夫众生性具十界则地狱亦性中本
有。但性具之法融成一理无相可得是为三谛一
心中具。岂得云实有地狱乎。故云非本来有。由众
生妄想见有地狱耳。地狱中能招所招因果既详。
下六趣可例知。总是现行相应心中所感相也。

二鬼趣三一总标。】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
诸馀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破戒毁法是于佛法中起罪。诸馀杂业是于世法
中起罪。此总结能招苦报之十因。历劫烧然即总
结所招六报。后还下起后之词。若不经地狱直入
鬼趣者。如前云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畜
趣例之。熏闻云。非破律仪谓声闻戒也。拨无曰非。
违犯曰破。
○二别显十一怪鬼。】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十因皆曰贪者。情多堕狱即皆以贪为本因也。本
因贪求财物。今遇金银镜剑等还成怪鬼。言遇物
卷八 第 807c 页 X15-0807.png
遇风等者。如后文云。风销报尽。畜死报尽。乃至人
亡报尽。是全仗此十法成形。
○二魃鬼。】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魃鬼如补遗所释。遇风则合其放逸之性故成形
也。神异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
上。行走如风名魃。所见之国大旱。岂非地狱猛火
之馀报乎。愚谓贪淫属火故致大旱。甚则烧然。如
欲火烧祅庙等。
○三魅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诈习以甘言谄惑于人。今为鬼遇狐猿猪犬亦现
美色媚人名魅。
○四蛊毒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前云怨习交嫌发于衔恨。遇虫成形者。谓附毒虫
而成形害人。南方有妖术令人成蛊病者此鬼主
之。
○五疠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前云忤结不息故知贪忆为瞋习。疠鬼多求饮食
与毒不同。值人势衰为疟疠鬼。
○六饿鬼。】

「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慢者虚憍恃气则不得食。唯鬼亦然。饿鬼无饮食
充身止存恹恹气息。遇气者谓受气猛火。
○七魇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前云诳习交欺发于相罔罔谓相瞒。今为魇寐使
人无知。
○八罔两鬼。】
卷八 第 808a 页 X15-0808.png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魍鬼。」

【前云见习交明。今云遇精即日月精曜山泽灵气
凡木石怪为魍魉。亦鬼中之伟大精明者也。
○九
役使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凡人欲成名利必致颠倒是非不分黑白诬陷良
善。故是枉习其人必为有力驱使。今遇明神亦为
所役。名利之处皆有光明。既在明中则为天神所
役而彼亦乐于奔走。
○十传送鬼。】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传送者附巫觋而传吉凶也。讼者必有同党。发人
隐微。传送亦所以发人之覆藏也。人有贪知吉凶
者今亦党之。
○三总结。】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等
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
所有。」

【自妄想业即结现行能招十习因。所招引即结所
招报果也。前阿鼻乃是纯情。馀有九情一想者。今
以重该轻耳。孤山曰。纯情坠落者爱水下流。业火
烧乾者烧乾爱水也。补遗云。非谓爱情巳除灭也
但烧爱心中所感业水耳。

○三畜趣三一总明。】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
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卷八 第 808b 页 X15-0808.png

【雨公云。此蹑前鬼业尽而生畜趣也。情想俱空者。
但恐阿鼻之纯情。无间之九情一想。有间之八情
二想。饿鬼之七情三想。尚留六情四想为润生而
生毛群羽族中与元负人酬宿债也。元负人即债
主。
○二别显十一枭类。】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始贪习为怪鬼今报尽作枭伦。附块盖贪物之馀
习也。又枭为不孝鸟生食父母即大怪事。故为怪
鬼馀习。又贪利者必不孝。
○二异类。】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徵一切异类。」

【淫乃衰败不祥之事。今为咎徵以报灾。魃亦能报
旱也。一切异类四字应在咎徵之下。交光置之下
句之首未是。
○三狐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魅鬼多凭狐亦卒为狐。
○四毒类。】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虫蛊之鬼多集于毒故卒为毒。
○五蛔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疠鬼乘衰多求饮食今依脏而消食名蛔。
○六食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饿鬼无食今为食类。如鸡豚等自既无食须人畜
养卒为人所食也。
○七服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诈习为魇称绵幽之鬼。其始发于相瞒。今为蚕类
卷八 第 808c 页 X15-0808.png
作茧自瞒。又绵者著也。魇必附著于人为绵幽之
鬼。古注云。绵即绵密不明露也。
○八应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因见习作罔两为和精之鬼。言与精曜相和也。今
为社燕寒鸿亦明见之习耳。
○九休徵。】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

【贪成后为明灵之鬼。今预报休徵亦贪成名利而
巳。
○十循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依人之鬼如世乩仙。变为畜类多顺人意如猫犬
等。循者顺也。
○三总结二一正结虚妄。】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
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
所有。」

【○二引前重示。】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
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
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熏闻云。问。此事本是地狱恶业之相那于畜生后
结示耶。答。前阿难所举三人且约恶趣极重者示
之。今佛于畜趣后说者。盖明鬼畜皆是地狱业火
烧乾爱水出生其趣。则知宝莲香等一业备历三
趣也。历至畜趣罪案巳毕宜结前文。自妄所招者。
自妄即结能招习因。所招即结所招报果。
卷八 第 809a 页 X15-0809.png

○四人趣三初总明二一反徵其剩。】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
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
偿彼馀直。」

【畜生为六情四想所感亦为偿债。分越者犹言过
分。谓驱使则昼夜不息。烹庖则杀害无巳。所取过
于先债也。徵如徵税之徵。剩馀也。有力之语最宽。
但指为有善业力甚妥。不但不失人身兼有福德
而处富贵。为彼用财用力可酬所剩。若善业不胜
福德不兼。后转为畜以酬剩负而巳。酬还彼力。力
字即上有力之力。故知言有力者谓有财力及身
力也。彼酬者彼有力二彼字指元负人。后二彼字
则指还复为人者耳。
○二酬偿难息。】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
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
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
不可停寝。」

【或偿债或徵剩但宜用钱役力酬足则自停止。若
杀身食肉便成怨仇。虽但偿宿债犹为杀食之因。
况分越所酬者耶。在喻则互为高下。在法则互为
强弱。奢摩他成自出生死。佛出世则解冤释结故。
除此二外必不能停息也。
○二别显十一参顽类。】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卷八 第 809b 页 X15-0809.png

【贪习为怪鬼。怪鬼为枭伦。枭为不孝之鸟。酬债巳
毕复得人形。传曰心不则德义之经曰顽。正与枭
合。参合者。雨公云。带畜生之馀习而参杂混合于
人中也。若不作此解。当云人中自分十类今从傍
生来者各以其类而参合之。所以后之三类云参
而不云合。以人中恶多善少。善惟有三。彼得之未
全但参杂耳。又人道元五情五想所招。带彼馀习
故分十类。天如云。是等皆非正报。乃馀习所偶故
云参合。正此意也。
○二参异类。】

「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淫习为魃鬼。魃鬼为咎徵异类。或云愚类。未知孰
是。前咎徵中亦云一切异类。生在人中亦能致灾。
众皆摈逐而成异类。若作愚类者。如长水云。欲多
者。不别习善但专一境。由不习善故于善业成愚
钝也。
○三参庸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诈习为媚鬼。媚鬼为狐伦。雨公云。昔为狐媚今复
人形惟曲情饰貌摇尾乞怜不能卓然自立。所谓
因人成事碌碌庸人也。
○四参狠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

【冤习为蛊鬼。蛊鬼为毒伦。狠者敢于害人无慈之
称。
○五参微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瞋习为疠鬼。疠鬼为蛔伦。蛔者畜类之微趣。今为
卷八 第 809c 页 X15-0809.png
人亦不蒙齿录。
○六参柔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慢习为饿鬼。饿鬼为食伦。穷饿被食之馀唯能柔
怯。至刚者变为至柔。轮回之事岂可测乎。
○七参
劳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诳习为魇鬼。魇鬼为服伦。服类缠绵于人。今必被
人役使故劳。
○八参文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见习为罔两。受畜为应伦能知节序。今为人亦文
釆可观。
○九参明类。】

「彼休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枉习为役使。役使为休徵。知有道而为休徵是其
明矣。今为人亦识善恶知去就也。
○十参达类。】

「彼循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讼习为传送。传送为循伦。盖始为乩仙后为猫犬
必知人意。故曰达也。
○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
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
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皆无等者。业惑非始今日故言无始。彼多从徵剩
而来故云业计。计即是惑。惑偿命为实有故是颠
倒。为徵债而相生。为索命而相杀。似牒前相食相
诛互为高下之文而结为可怜悯也。长水云。欲息
卷八 第 810a 页 X15-0810.png
颠倒唯戒定慧。无此三种不息轮回。佛若不出谁
说此法。
○五仙趣三一总明。】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
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妄想即能招报因。十仙即所招报果。不依正觉等
者。言无正慧正定。别修妄念似于慧。存想固形似
于定。另成一种仙趣。正觉。如长水云。三乘行法皆
佛所教。今经尚斥二乘云不识生死根本错乱修
习。况修仙道耶。(文)彼谓双修性命即妄念能招报
也。如下十种各别即所招报也。存想固形十种所
共。如广成子云。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二别显。】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
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
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
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
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
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
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
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
圆成名绝行仙。」

【形之坚固由于服饵故云坚固服饵。下皆仿此。若
云坚持此服饵之法其说恐非。长水云。服饵者即
服麻仁草木之实。其说是也。但食草木似类第二。
交光以为生熟之分。服饵谓炮炼方服。草木即餐
卷八 第 810b 页 X15-0810.png
松啖柏。游行者。真际云。精穷变化察物性元。点铁
成金恤贫哀苦。又鍊金石可以化骨故能游行人
间。坚固动止。如熊经鸟伸宜动而动宜止而止。真
精力久。可以游于虚空。天行者。温陵云。鼓天池。𠻳
精液。冰雪绰约不交世欲与天无异。或云此天非
六欲天。如张蹇至昆崙顶得见天宫也。通行者。古
云。吸乎日气润益姿容。吞彼霞光将延世表。此其
精神流注而与造化交通也。道行乃咒术之道。坚
固思念者。如桓先生修默朝之道岂非思念。照行
者谓精神有所注照。谷响云交遘者。易云男女遘
精万物化生是也。神仙传云。彭祖修房中之术盖
此类矣真诰中再三呵赤白之气秽恶之事。夫精
行仙若是其类。应如下文云于邪淫中心不流逸
者方与斯趣。温陵云。内以坎男离女配匹夫妻其
说最是。两物相交即名感应。摄精自固名精行仙。
变化不息如尸解之类。按真诰云。道有阴度阳度。
若鍊形道合呼吸纯阳秪自肉身次第变蜕。蜕而
愈妙。身入无形。所蜕之皮宛同蝉壳解变之后因
无骸骨。虽葬坟冢惟剑舄杖履存焉。此阳度也。若
阴度者即陆仙也。言觉悟圆成者。谓绝于视听令
如槁木等。行字温陵皆作去声读。交光以前五为
平声。后五为去声。然平则皆平。去则皆去。荆公云。
地行仙能寿而不能飞。飞行仙能飞而不能游。游
行仙能转化而游也。即中云。前三皆有待于外物
卷八 第 810c 页 X15-0810.png
不能入空。若乘阴阳动止之气而自鍊气精则能
入空矣。坚固津液亦求之内耳。天一生水水德合
天名为天行。通行者。吸日月吞云霞与造物相通。
咒术能役鬼神遣风雷是道术也。交遘既云感应
必是坎离会合为交。若鍊精成气。鍊气成神。鍊神
成虚。名为变化。觉悟超物故云绝行。
○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
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
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妄想流转。散入诸趣。结出能招所招报相尽矣。神
将守形是炼心也。始在人中不依正觉修心忽成
仙趣别得依正二报。如蝉蜕鸠变顿改人趣。不修
三昧终有报尽之期耳。云别得生理。则始而为人
既而为仙固无疑也。长水云。言于人中者。以仙趣
无别总报。即于人身总报之上加于前来十种修
炼转成仙也。吴兴云。前文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
为飞仙。盖约命终随业受生而说。下文云精研七
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而云
仙趣无别总报者此义不然。况复今云深山海岛
绝于人境岂非别乎。应知人中鍊心者非止服饵
养生而巳。必兼戒善方曰炼心。别得生理者。正由
人中之业别感仙趣之报也。以其业种之性经生
不失故曰生理。纵于人间现得长生久视之理其
数几何。若生仙趣则千万岁信有之矣。如山海经
卷八 第 811a 页 X15-0811.png
云。昆崙之山广都之野轩辕之丘不死之国气不
寒暑人皆数千岁。此亦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若但
固形而不鍊心便希千岁。是犹见卵而求时夜不
太早计乎。(文)即中云复有从人总结云人中鍊心
显然即生成仙。吴兴以为命终方生非也。

○六天趣二初别示诸天三一欲界二一正释为
六一四天王天。六天之欲有轻重者。淫是因缘生
法。然从内心起者则重。从外缘感者则轻。初二天
因是内心取境。初天之因巳除邪淫。非时非处一
切不犯。但未舍妻子恩爱。次天云。于巳妻房淫爱
微薄。则内心犹未除也。第三第四以外缘而感内
心。第三云逢欲暂交去无思忆。淫心既不自起但
为外缘所成。第四云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前之逢
欲实有交感。今但不违其情转薄。应触者。是应理
之触。如父母为嫁娶故不指老年之人。老者精力
既衰中岁心多灰冷。今少年好静故足奇耳。第五
第六内心巳忘惟应外境。故第五云。我无欲心应
汝行事。盖迫于不得巳而味如嚼蜡。第六云。了然
超越。不但嚼蜡兼起厌患。故此二天唯有外缘也。
但观其因六天阶级槩可知矣。】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
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
一类名四天王天。」

【不求常住一句总贯下文。世人修善秪希福报是
卷八 第 811b 页 X15-0811.png
不求常住。初四王中妻妾为正淫非巳妻为邪淫。
但举不淫十善可知。是人具足妻妾但不犯非巳
之色。不但身远心更无邪。如水之澄。如玉之莹。莹
洁也。从此身心皆有光明。然必命终生天与前仙
道异矣。邻于日月明所居地也。此是欲界初天为
清升之首。居须弥山半去地高四万二千由旬。东
方黄金埵城名上贤持国天王所居。南方琉璃埵
城名善见增长天王所居。西方白银埵城名周罗
广目天王所居。北方水晶埵城名天敬多闻天王
所居。身长半里。衣重半两。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
岁为一昼夜。今经则惟以十善中持邪淫戒心不
流逸澄莹生明为因。以居邻日月为果。夫日月人
间世之光明至圆满矣。苟无戒明焉能与邻。庆喜
以邪淫致堕而启教盖有由也。
○二忉利天。】

「于巳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
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是人但有一妻与前有殊。前未舍其妻妾恩爱今
于一妻爱又微薄。但非全无。故清净自居之时未
全清净之味。谓间有爱念起也。超日月者。以善增
故爱心又减身则又升。考日天子是观世音应作
月天子大势至应作岂应超胜。今居地则超因修
善之力也。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释统焉。窃谓日月
是菩萨变现。然日是太阳。月是太阴。遍统世间夫
妇之事。盖顺凡情而现此象也。今巳超世间夫妇
卷八 第 811c 页 X15-0811.png
故反越日月。桐洲云。净居即坐禅。以上二天为地
居天。盖三十三天居须弥之极顶。去地高八万四
千由旬。善见大城周万由旬。极世间之庄严。身长
一里。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
今经以正淫微薄为因。超日月明为果。前适与邻
今则超之。可见淫为沉坠之本戒为升济之因也。

○三须𦦨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
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
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言逢欲者显未逢时心则不起。逢欲不免暂交去
则但有悔心更无追忆。又胜于淫爱微薄者矣。此
人于净居时巳得全味。不同前人静中间有爱念
起也。长水云。逢欲暂交故云动少。去无思忆故云
静多。即中云。动少静多何必专指欲境。盖寡欲之
人每事淡泊故纷动时少静摄时多。孤山云。须焰
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此天为空居之首。身
长一里半。衣重三铢。寿二千岁。以人间二百岁为
一昼夜。今经以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为因。身有光
明不借日月为果。谓欲情又薄于前也。此天加修
未到定。由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观云。若端坐摄
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
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巳去忽
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等事。犹如虚空
卷八 第 812a 页 X15-0812.png
囧囧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
发。如是名为未到定相。以此而言则前之二天巳
有欲界定。故初天云澄莹生明。次天云于净居时
不得全味。岂非约一分好修禅者渐窒欲而然乎。
今天则云动少静多岂非欲界定巳成兼坐未到
定将成之相乎。第四天云。一切时静则兼后二天
巳成未到定。而根本禅亦兼修之者也。
○四兜率
陀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
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
名兜率陀天。」

【一切时静对前动少静多。应触如前。前云暂交乃
实有交感之情。今但未能违戾谓尚有和顺之心
也。生天之后以笑为欲。今未舍报时逢欲未免随
顺。上天定多下天欲多。兜率处中是补处所居故
曰精微。谓中道之境粗心不能至耳。三灾不及约
内院言之。如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兜率陀
此云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为喜足。谓
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幽溪曰。此空居第
二天。身长二里。衣重一铢半。寿四千岁。以人间四
百岁为一昼夜。有内院外院。今云上升精微不接
下界是约内院言之。凡求生内院者不可单约事
善。应修禅定至未到定然后可生。故求生内院欲
见补处菩萨者当修三法。一上品十善。二大乘禅
卷八 第 812b 页 X15-0812.png
定。三发往生深愿。如此三法缺一不可。苟以片善
而欲往生。是犹见弹而求鸮炙也。或问。何必禅定
及以发愿。答。若无未到或恐不及。不及则生下天
及以外院。若无深愿或恐过之生于上天。
○五乐
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
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前未能违戾犹有和顺之心。今但酬应且无随顺
之念。喻如嚼蜡故胜前也。横陈是父母强为婚配。
温陵云。此无心而境自至曰横陈。如此解之最妥。
不必用宋玉赋及古诗也。泐潭云。下之诸天衣食
所须尚假自化。此天所受用思念即生。珙钞云。诸
天用异熟境此天不尔。虽有异熟五尘乐自变化
而以受用也。是则越下而化名为越化。此空居第
三天。身长二里半。衣重一铢。寿八千岁。以人间八
百岁为一昼夜。今经以欲情味如嚼蜡为因。乐境
自变化受用为果。盖欲情转薄定力转胜故因果
皆越于下天也。
○六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
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前如嚼蜡是无淫情。今更起厌欲之心反增持戒
之念故云超越。不免行事因生欲天。温陵云。化即
第五天。无化即下天也。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
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也。吴兴云。准天台
卷八 第 812c 页 X15-0812.png
说六欲天业皆以十善为本。若兼护法心是四天
王业。若兼慈化人是忉利天业。若兼不恼众生善
巧纯熟是𦦨摩天业。若兼修禅定粗住细住是兜
率天业。欲界定是变化天业。未到定是他化天业。
今经止约欲事轻重而分六天者应有二义。一是
阿难发起之缘故。二是欲界受生之本故。此是空
居第四天。身长三里。衣重半铢。寿一万六千岁。以
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昼夜。今经以于行事交了
然超越为因。遍超化无化境为果。前三天修未到
定或深或浅俱未成就。至于此天方乃成之。此中
应有二天。一正一邪。正则未到定成更加修根本
能生色界初禅。邪即魔罗波旬。寿三万二千岁。耽
著欲境住而不前。报尽还来散入诸趣。问。诸天寿
命定耶不定耶。报尽定散入诸趣耶。答。经论多约
一分住果报不更进修者言之。若进修者随禅上
生寿应无定。若不上生散入诸趣何疑。
○二结示。】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
欲界。」

【交光云。欲字谓欲界躁动之心。其说是也。长水云。
此之六天身有光明飞行自在。不同下之人趣故
云出动。前四天尚兼心欲以有味故。后二天但是
迹交以无味故。俱舍颂曰。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
淫。此言地居两天则形交。𦦨摩则勾抱。兜率则执
手。变化则对笑。他化则相视。盖彼文各据六天受
卷八 第 813a 页 X15-0813.png
欲而说。今经则就人中辨欲事轻重用显六天感
报不同。内心六欲是现行能招之因。六天即所招
报果也。】
首楞严经观心定解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