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05-A¶
305-A¶ 第 586a 页

* No. 305-A


吾侪经史之暇。亦喜染指首楞严经。徒以房相笔受
文字工美无乖名教而巳。若夫剖析心观。断定纲宗。
以昭示来。兹非具大根愿不能也。历观有唐以来注
疏。不下百十家。或浅而未至。或悖而相左。未免有
经在微尘之叹。至于最僻谬而灼违经旨者。莫交光
正脉若矣。经研识心为成道之本。渠云不用六识。经
祥三观为入道之阶。渠云不用三观。是何殊自任孝
子而打掷父母。欲其入门而闭之户耶。纰缪种种。莫
可枚举。揆厥所由。不闲藏诲。妄自师心而巳。天台全
彰法师。得佛祖真印。秉判释权衡。约总别以论观心。
而十卷之灵文显。揭境观以定脩證。而一经之宗旨
彰。即六识以显真常。由三观而趋佛果。不惟千秋不
决之案于兹大定。而交光僻谬之说。亦迎刃而解矣。
昔温陵戒环。以无根之说。妄翳法华。百松大师。秉笔
钺而披其荆棘。共快法华之再观。今交光正脉。以僻
谬之疏。芜秽楞严。全彰法师。掺如椽而诛其悖逆。竞
瞻佛顶之舒光。古称。孟子辟扬墨。其功不在禹下。百
松全公。其法华楞严之功臣欤。顾楞严即长水子璿
法师。虔讲楞严。感雨华之瑞。全公定解。适成于兹地。
殆长水后身乎。不然何能剖析心观。定千秋不决之
305-A¶ 第 586b 页 X15-0586.png
案。若是之章明校著乎哉。虽然吾因之有所惜焉。此
书立义有本。辟邪无避。光明正大之气。凛凛乎溢于
温文妙辩之表。诗谓不刚不柔。笔舌之间。似之矣。假
令秉此笔而立朝。则必谠言直论。匡济
当宁。否则被绣衣。巡方国。亦必埋轮京辇。去暴锄强。
而竟为浮屠取重。可惜也。虽然。国法禁人为恶。佛法
劝人为善。今而后。悬是书于
国门。回谬执以正人心。翊王道而裨名教。奚啻继禹
孟而羡流德之远哉。微文具在。必有睹余言而叹实
获矣。


康熙庚申仲夏长水里人在臻拜题
* No. 305-B
楞严定解序

首楞严经。余自岭表载苏。即属意翻讨。为人称道。间
阅诸家注疏。非不文采可观。然求其剖判精明位置
确当释迦之心髓泠然修心之初后俱摄。不少槩见。
今年春。全彰法师。以楞严定解见示。盖全合天台止
观总别观心之旨而成者也。止观十章。惟正观总无
305-A¶ 第 586c 页 X15-0586.png
明心。别观能招报心。楞严十卷。亦惟正推总无明心。
别详能招报心。其间意符理合。不爽锱铢。佛乘祖诰。
宛同合璧。是楞严得止观而观心之旨显。止观得楞
严而总别之说徵。似乎二圣抵掌啇略。以开千百世
众生出生死證菩提之观心捷径也。读之再三。不觉
手舞足蹈。拍掌大呼曰。而今而后。释迦之心神骨髓。
和盘托出。略无遗蕴。而智者之总别观心。现行发得。
信而有徵。可谓前日不定而今日定矣。夫经论之照
世。譬如龙剑雌雄离魂倩女。全公之前。二剑各分。身
魂彼此。全公之后。雌雄合而飞鸣。倩女合而一身也。
经云。譬如琴瑟琵琶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
能发。今佛祖异口同心之妙。得全公妙指合而发之
矣。即其细文小节。字字照入观心。前呼后应。言言点
归总别。正如天半神龙。首动尾应。一气回翔。了无间
隙。下睨诸家注疏。无非隔罗望月模糊射覆而巳。何
况猜大定而妄非三观。执用根而却排六识者之臆
见左说哉。至于消释文句处。尝引幽溪即中者。连篇
累纸。或前以一二语贯之。或后以一二字收之。竟成
全公心内妙谈。绝无抄录朕迹。且使旧疏语句益觉
精深。如王摩诘。于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上。加漠
漠阴阴字。而宛成辋川的境。且使古诗转觉隽永。又
如李光弼。将子仪军。号令所及。精采悉变。此以真见
识真智慧真笔力真学问。而成夺胎之法。揭千圣未
辟之秘。以定千秋不决之疑者也。岂近代剿袭陈言
305-A¶ 第 587a 页 X15-0587.png
掇门请客者比哉。倘谓余称道过实者。试观楞严翻
译以来百十家注疏内。曾有如此。剖判精明。位置确
当。观心之初后俱摄佛祖之心髓泠然否。

康熙庚申春日丹霞山比丘今释槃谭撰
* No. 305-C
自序

大品云。岂声闻人有所说哉。有所说者。皆是佛力。盖
承佛力加被。以说佛所说也。是解也。岂灵耀有所说
哉。有所说者。亦皆佛祖之说而巳。释迦说总别观心
之法于楞严。智祖说总别观心之法于止观。言或存
略。而指归只一。经约解行證法。以明脩途。即止观正
用十乘妙观。观总无明心也。止观前六章。依修多罗。
以开妙解。即楞严会三科七大。皆本如来藏妙真如
性也。楞严阴魔七趣。即止观所拣。现行发得。能招报
心也。耀惟仰承佛祖冥加。点会二说。只一观心。经营
十稔。成十二卷。使后之有志观心者。知甘露门之在
兹。更毋弃识心屏三观之异趣异说。是曰观心解耳。
而言定者。向来注疏。具曰予圣神襟各是。而莫或适
从。今惟以佛祖观心之旨。会佛祖观心之旨。起尽㳷
305-A¶ 第 587b 页 X15-0587.png
合。无馀文剩义。似乎千圣复起。莫越斯道。妙玄云。法
华是定非不定。今此解亦是定非不定之谓也。至于
剧谈七大性藏三番圆别。进否仰遵幽祖即中。而间
亦杂釆长水桐洲诸说。其销文细节坐收即中巳成
科句居多。故曰是解也。岂灵耀有所说哉。有所说者。
皆是佛祖之说而巳也。

辛酉菊月天台比丘灵耀谨

305-A¶ 第 587c 页 X15-0587.png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经观心定解大纲
天台比丘 灵耀 述

将欲定解此经先提言外大纲。略为四章。一判总别。
二定境观。三释题目。四系凡例

* 一判总别者

非题目为总经文名别之谓也。盖指前
七卷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證后三卷约别能招报
心以明修證为总别耳。此经判释百十馀家。千眼互
呈纷纭不一。或约两章分文。或约五章。或约六章。惟
是根源未清而位置尚无著落。此定解之所由作而
竟忘其鄙陋也。窃谓如来出世说此经者。为欲示六
凡众生破惑业报障以显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秪由
一切众生于真性中一念不觉而有动。即为无明覆
于觉性。所谓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而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也。此是惑障非业报二障。是总无明心非
能招报心。是障理非牵生。是理惑非事惑。是根本非
枝末。是独头非相应。上八地人虽得暂停业报。三乘
圣人虽得逦迤进破三界枝末事惑而不牵生三有。
皆是中途未得究竟。良由此根本未除故秘藏不显
妙性不彰也。是以佛在楞严会上且置其枝末相应
之能招报而先破除根本障理之总无明心。根本既
305-A¶ 第 588a 页 X15-0588.png
除枝末自消。所谓伐树得根灸病得穴之捷径法也。
如经因阿难之请先竟徵定迷妄根本为所破所观
之境。次用最初方便七番破性一喝破相开示奢摩
他路。然后会三科以显森罗。融七大而归中道。一切
如来之密因妙解足而大佛顶之本如来藏出矣。然
此但是圆解见到耳。若欲起修入證犹未在也。是以
当机有请入华屋之求而如来详示圆通本根正助
修法。所谓如登绝壑必假飞梯。要契真源须凭妙行
也。至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正是所修所證妙果。如
是则一切如来之密因皆属了义。而诸菩萨之万行
皆究竟坚固矣。即最初一念不觉而有动以覆本觉
之总无明心亦净尽无馀而归无所得。宜问经名以
入流通矣。此前七卷半经文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
之梗概也。

○第如上所明破显修證以显大佛顶体。
只约无明一念心王而巳。其如一念不觉而有动动
即有苦。遂沿蔓而为五识五意识之相应十习。受想
行之迁流诸心。此等枝末。或贪。或嗔。或淫。或诈。或诳。
或妄。日日现行。时时搆业。惑与业俱即能招报。夫习
既远于一真报乃招夫七趣。是为现行能招报即七
卷之十习因也。所招之报即七卷之六交报也。夫积
习成性性不可改。有所著重世世发现。纵有暂时起
修工夫无奈习染数发。或起烦恼。或起染爱。或发业
病。或发禅见。如张僧繇世世为画师。堪忍国番番现
旧境。冢人不净。金师数息。惯习自然妨害禅定牵入
305-A¶ 第 588b 页 X15-0588.png
轮回。是为发得能招报因。如九卷巳去详辨阴魔中
五十种禅那现境是也。经云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
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及身遭后有堕无间狱。
五阴魔终结云。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所感
业终堕无间狱等是所招报果也。此二种心是枝末
非根本。是业障报障非惑障。是相应非独头。是能招
报心非总无明心。是牵生非障理。是事惑非理惑。佛
既破其一念总无明心会三如来藏而明修證巳。复
悯众生攀缘处多枝末未去。则方当禅观深修之时
现行与宿习蓦发。密因万行不得深入而大佛顶体
不得究竟坚固。故精研七趣以示十习因之现行能
招报。详辨阴魔以斥因修发习之发得能招报。须知
此二虽非根本无明。然而害定牵生为障尤甚所当
尽破者也。此二既去。则吾心之性藏佛顶方得究竟
坚固而如来菩萨之密因万行皆圆满菩提归无所
得矣。是后三卷约别能招报心以明修證之事也。惟
能招报中复有现行十习之五识三心。因修发宿之
五十阴魔不同。固当别作两章研详破斥之也。问。前
七卷约总无明心中有破有显有解行證法周全详
悉。后三卷约别能招报心中不惟行證之文不具抑
且破显之解不谈。何得条然对列为总别两章耶。答。
如来说法详略咸宜。无明根本障理过重。应当详悉
以明修證。招报事惑枝末极粗。只须略点以出其过
令人不著便可任运流入归无所得矣。如经中破五
305-A¶ 第 588c 页 X15-0588.png
阴竟即云识阴若尽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
行十地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岂非修證之旨宛然俱
备。其解行等法例上可知亦何必重重罗列哉。是则
约别以明修證之法详在约总章中非此有彼无也。
若总若别随于一门得入皆可究显性藏故宜两章
对列不可轩轾尔。

○天台大师说巳心中所行法门
则成十章止观。西域梵僧见之曰。此书与西竺楞严
经相同。大师求经證论而未之见。今录止观辅行成
文略加点释以会通之。不惟止观有悬合楞严之妙
益显楞严位置观道俱有著落。止观五上正修章中
列十境巳。先观阴境馀九至下方观。而阴境有三科
不同。心是惑本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当
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
心王也。即列十乘观法。辅行释云。世出世阴如条如
病。一念心识如根如穴。若尔。观心即足何故第四破
法遍末更例观馀阴界入。答。欲融诸法示观体遍是
故下文例馀阴入。若示境体观心即足。又正示境体
阴界入三并可为观。宽漫难入故促指的略二就阴
如去丈就尺。略四从识如去尺就寸。今且观心王置
于心所。故初观识馀下例之。问。五识五意识并能生
于受等三心。何等识心及所生心是今观境。答。五识
五意识定是今境。未属烦恼在无记故。于第六中取
能招报者。仍须发得乃属烦恼。馀之分别方是今境。
又此五识五意识虽在今境仍在下文历缘对境中
305-A¶ 第 589a 页 X15-0589.png
明。在止观六下第四破法遍约横竖一心明止观中
两章。一约总无明心即所拣阴入心王也。所谓秪就
无明一念心此心具三谛即三观。二历馀一心三观者。
若总无明心未必是宜。更历馀一心。或欲心。嗔心。慢
心。此等心起即空假中。还如总中说。又云。前来所说
但观识阴作如此说。馀四阴亦复如是。十二入十八
界亦如是。辅行二十八云。总观无明未必是宜开总出
别。无明心中具诸心故。问。贪等即是烦恼所摄何名
观阴。答。虽是烦恼善恶所摄。况此但观欲等心王。若
尔与烦恼境何别耶。答。此是烦恼非烦恼境。彼由观
发昔此过现习生。与下不同故今在此。其实烦恼非
报阴也。虽即属阴摄阴不尽。是故下复例馀阴入。上
是止观辅行成文。今略释会。止观拣界入四阴而的
就识阴心王用十乘妙观观之。正先破根本总无明
心。破巳即显观成入理證秘密藏。与今经前七卷半
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證有破有会开解起行入真
菩提路。无二无别。其所拣退之五识五意识受想行
心直至第四破法遍后更历馀一心例馀阴入用上
圆观观破者。与今经精研七趣等十习因宛同。止观
辅行名欲心嗔心慢心。即楞严之贪习嗔习诈习等
十习因者也。盖止观但名能招报之因心而楞严并
详所招之七趣六交报也。如经云。云何六报。一切众
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正指识与根尘相
应造作诸业是能招报。六交恶报即所招报也。结鬼
305-A¶ 第 589b 页 X15-0589.png
道云。是人皆以纯情堕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等
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妄想即五识五意识受想
行三心与根尘因缘而造业是能招报。鬼趣即所招
引苦报也。又结畜生云。此等亦皆自妄想业之所招
引。如宝莲香比丘尼及璃琉王善星比丘。如来恶业
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
还自来受。如经所明节节皆结能招之惑所招之报。
与止观辅行所明现行能招报分毫不爽。人苦不能
细心会通故佛祖心印尚埋于侧理也。至释文时再
为点出。止观所置九境所谓仍须发得乃属烦恼于
下九境中一一各用十乘观破。与今经详辨五十种
阴魔是同。盖止观九境因修以发宿习。倘不觉察即
被牵入轮回是名发得能招报。故须一一备用十乘
观破庶可圆显秘藏。今经因在三摩定中触动宿习
或是天魔邪鬼外境恶缘伺便互发以害禅定牵入
苦轮。正是发得能招报。所当详辨而破斥之也。如经
破五阴魔竟总结云。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
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各以所爱先习迷心即因观发
昔之能招报心。而自休息即住境不进。或住禅见业
恼乃至二乘之九境五十阴魔。业终堕狱即所招报
果也。此二虽俱属于枝末能招报。但一是现行习因
一是因修发昔故不同尔。如云彼因观发昔此过现
习生是也。即辅行云。于第六中取能招报仍须发得
乃属烦恼者。正是辅行幽赞止观以明详拣之言。取
305-A¶ 第 589c 页 X15-0589.png
能招报者。取取去也。谓取去五识五意识受想行心。
此等心法与根尘相应势必造业以招七趣报苦者。
故今且拣去至下历馀心中观。仍须发得乃属烦恼
者此拣馀九境发得则观不发不观。若一发起即能
害观牵生故名发得能招报。亦且拣去。至观阴十乘
完巳方用十乘观破之也。而例馀阴入。即止观第四
破法遍末云。于总无明心未必是宜。更历馀一心。或
欲心。嗔心。此等心起即空假中。还如总中说。又云前
来所说。但观识阴作如此说。馀四阴亦复如是。十二
入十八界亦如是。辅行云。观总无明未必是宜开总
出别。则总别二章瞭然明白矣。夫现行发得两种枝
末既详研不滞自然流入妙真如性。故知止观中观
总无明心例历阴入九境心。的是今经前七卷约总
无明心以明修證。后三卷约别能招报以明修證之
两大章纤毫不异也。问。今经约总破显必解行證法
俱周圆巳方研七趣。止观乃于观阴十乘中第四破
法遍末即例馀心焉得同耶。答。经中佛酬当机之请
但贵破其根本无明则枝末现行自尔消亡而圆解
大开矣。因之蹑解起行行穷位极。皆任运流入法门
攸叙从始至终不可搀越他语也。次因阿难有七趣
何来之疑。故复示能招七趣苦报之因即现行枝末
之十习因。而所招之报即为七趣耳。天台大师观一
念以显不思议境巳势必遍破五住虚妄。既约总无
明心遍破诸法巳。惟恐像末行人谓观心王能如是
305-A¶ 第 590a 页 X15-0590.png
遍破。未知观巳前拣下之五识三心亦能如是遍破
否耶。故即例之曰。历馀一心皆三谛三观。约馀阴入
亦如是也。则知经论研例虽似前后。而先总后别义
意本同也。问。今经證果之后方辨阴魔。止观观阴才
毕行證未说即观九境何耶。答。佛乃究竟果人说巳
心中所證法门自当详明果位。大师权居五品说巳
心中所行法门只须十乘即足。故止观宜于观阴十
乘后即观发得能招报。而楞严宜于證果巳竟方辨
发得五阴魔也。问。今经前七卷既单就总无明心以
明修證何得第二卷中有破五阴六入十二处及说
七大二十五圆通等耶。答。此因奢摩他真空巳显理
须融会诸法以成圆中大解非别观界处枝末也。与
止观方至第四破法遍中即例一切亦欲融境遍作
如此说之意巧合也。大师求楞严以證止观而不知
止观全是楞严。是则楞严虽未经大师手判而的是
圆顿止观明矣。虽然。大师岂有不知亦示为不知云
尔。应真云。吾来欲参文殊。却见了东土小释迦。宜乎
二佛之同心经论之一辙也。先贤注释非无才辩。顾
于七趣五阴两章俱无定指。后二既无著落转觉前
俱射覆。箕臼各是而莫肯相下。楞严一经迄为千秋
不决之疑案矣。(灵耀)每临讲授虽亦仰遵先注支吾
一时。而不能释然之怀于行住坐卧终不放下。今者
幸得佛祖同心之旨不敢自私书公后哲。庶几竭斯
蠡测仰报佛恩。敢言剖尘出经为决疑之定论哉。
305-A¶ 第 590b 页 X15-0590.png

* 二定境观者

此经的依现前一念识阴心王为所观
境。以即空假中为能观观。观此一念即显三如来藏
妙真如性直至圆满大佛顶而后巳。盖此因心。未迷
之先亦惟此。既迷之后亦惟此。名字开解亦惟此。究
竟果成亦惟此。所谓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
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如是四重皆依迷中
实相而立是也。众生既迷此巳即有体上虚妄枉受
轮回。今欲返本亦须研究本源方能去妄。如从地倒
还从地起。即十方如来所以得究竟果成显大佛顶
体亦不过完满得此本有一念而巳。岂更有所增别
有所修哉。譬如大圆镜智忽染尘埃其黑如漆亦此
镜也。但多镜上妄尘而巳。及欲显镜本光亦只依镜
揩磨非离镜别有显光之法也。工程既到尘净光生
亦只完得本有镜光非镜外别有增加也。但无其迷
妄耳。演若达多迷妄狂走本头不失。狂歇得头岂亦
更有增哉。一切如来初观阴心得成极果。复悯一切
众生一念阴心中皆具十方三世如来智慧德相。但
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故得得出世多方开示。使只
研究当人本有阴心自显未迷之本有也。故今楞严
会上初因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法。佛即
为渠次第审问提出此一念阴心为所观境。如云如
是见性是心非眼等。盖一切世间中不出名与色。若
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况
佛法太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若观心者近而复要。
305-A¶ 第 590c 页 X15-0590.png
故今经示行人近而复要之根本阴心为所观境以
显三如来藏大佛顶体也。须知大佛顶体岂离心别
有哉。亦只完得吾人现前一念本心而巳耳。盖此心
一念未起之先三千冥伏为理具。一念既动之后三
千并兴为事造。但于事造之时有染净两缘不同。净
缘起为三千并常俱体俱用。染缘起为三千在迷同
曰无明。无明者不明也。即体上虚妄。如镜上尘埃元
非本有迷而妄生者也。佛教众生研破此妄故用七
番徵逐而令此一点精魂虚妄命根无躲藏处。赃贼
既现直与一喝断其积妄。所谓命根下杀一刀也。此
妄既去如大圆镜光明自现不从外得原依本心而
彰显之矣。故观现前一念而显不思议境是即妄即
真最捷径最圆顿法也。世人不知。却谓现前一念识
心全体是妄不可凭之显真。岂知此心体全是真哉。
况经多番拣斥徵逐性计俱空本明自露。如止观拣
境相应现行之诸妄无依唯此一念心王现前。言一
念则巳空千念万念。所谓识得一则万事毕也。举心
王则巳去现行发得诸心作使唯此主人公矣。言现
前则不为昏烦业报盖覆而孤明独露矣。此一点孤
明独露之处岂非奢摩他现前耶。唯是一念即三千
三千即一念。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后。不一不异而
妙假宛然森罗毕现。非空非有而禅那自在中道圆
明。如镜尘既去光明自现。非外来非内出。而不思议
境即识阴以彰岂不彰明较著矣乎。然岂独此经佛
305-A¶ 第 591a 页 X15-0591.png
令众生观究现前阴心哉。经经皆尔。论论皆然。佛令
比丘观四念处行道。菩萨观识受想行色至一切种
智。起信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所谓法者一切众
生心是。又妙法者心是。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则华严
之法界。法华之实相。涅槃之秘藏。般若之智慧。皆即
心以论也。若谓心外有法即实相外有法矣。祖师云。
阴界入三并得为境。盖行人受身谁不阴入重担现
前故也。若观心者近而复要。则识心者乃起观之处
入理之门矣。良由心能诸佛。心能众生。心能天堂。心
能地狱。心即诸佛。心即众生。亦由诸佛即心。众生即
心。天堂即心。地狱即心。生佛有迷悟而此无迷悟。生
佛有隐显而此无隐显。生佛有三世而此独常住。古
人云无心而巳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故一切众生全
凭此心在洪波浩渺中出生死證菩提。十方诸佛亦
由究竟此心于三界五浊之内起大悲转法轮度众
生。若必埽除不用则断众生成佛之本灭诸佛得道
之基矣。况此经特重约心以明破显。融心以成秘藏。
而必曰不用殆亦超过诸佛之说耶。交光曰。不用天
台六识。殊不知此之识心乃诸佛众生共有之大本
讵可推与天台一家乎。譬如日月在天有目皆见。盲
人不见谓天无日。而并欲天下之人皆不见日有是
理乎。然交光用根不用识之言亦有所据但错会之
尔。渠见经中七番破性之后阿难犹认推穷寻逐者
为心。而如来直下一喝曰此非汝心。交光据此即曰
305-A¶ 第 591b 页 X15-0591.png
识心巳经如来亲口破斥故不宜用。殊不知如来所
破攀缘寻逐乃体上虚妄。非破识体主人公也。此一
毫联纤虚妄若在则昏扰纷纭理即全迷。佛既喝破
则如镜净明生心体顿现。如下所谓性识明知觉明
真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岂磨去镜上尘垢者
并弃去镜体光明也哉。但在前为尘妄所染则不变
随缘。真如在迷迷名六识。至今妄去体彰则随缘不
变周遍法界即性识明知。何曾有二哉。又如垢衣内
身璎珞庄严只一长者。非离去垢衣内身别有一璎
珞法身也。故知此非汝心者正破体上垢妄耳。交光
错会乃谓必破识体而不用矣。又因五卷有识性虚
妄犹如空华之句。谓破六识。更不知此段通破阴入
界之虚妄也。至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
即涅槃无漏真净。岂非知见体上虚妄既无即知见
体是涅槃藏性乎。天台观六识以显不思议境深得
佛旨而立。非无本而云然也。即用根之言亦据经文
起修之始。佛示二十五圆通而独选耳根为入道之
方便彼遂偏执此经专用耳根。岂知言耳根者但入
门方便也。盖行人起修二十五种门门可为入道方
便。今娑婆众生耳根最利宜于耳闻入心成观。故特
选之。当知观成理显之时早巳忘却外来耳闻方便
矣。岂有始终滞于方便而能心观圆成耶。方便犹如
叩门之瓦度河之筏耳。若滞著耳根而不能入心成
观则此耳根反成障碍。胶缠住著为生死根本牵入
305-A¶ 第 591c 页 X15-0591.png
轮回不暇矣。经云众生处处著。佛说入门之方便世
人即执方便为真实而不能入真深可怜悯者。秪如
观音大士于古观音如来所。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
入既尽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耳根音尘二俱亡去
矣。然后得如是尽闻闻所闻尽而闻性亦空矣。闻性
既无。方得觉所觉空而空观现前。未闻住著耳根色
法顽空之上可以空觉极圆者也。可知住著耳根之
上即空观尚是难成。何况寂灭现前之圆中妙观哉。
须知耳乃色质顽空全是生死无知之法如何依之
开解起行耶。不但深修妙观不可凭依。即浅近闻声
亦非耳根所得而有也。必仗内有识心之主以应外
尘方得有闻。经云。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古人云。心不
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不其然乎。
若云修属闻性。则闻性即识而有枝本之异。故观音
心观少成即云闻所闻尽而并此闻性亦遣之矣。则
知今经密因修證的依阴心为所观境而显大佛顶
体。若最初入门方便暂假耳闻尔。经云。归元理无二
方便有多门。二十五圣岂非多乎。从耳门入岂非方
便乎。若执此经由耳根方便而入即为耳根圆通者。
何经不从耳根入哉。身子目连由闻因缘悟入亦耳
根圆通也。迦叶陈如闻四谛善来悟道亦耳根圆通
也。凡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十年中證悟
弟子皆禀佛音教而入皆耳根圆通也。香严击竹百
丈一喝曹溪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皆耳根圆通也。
305-A¶ 第 592a 页 X15-0592.png
此皆得圆通之方便耳。须知佛逗娑婆之机率令从
耳根方便而入。何得错会佛意偏执方便为此经真
实观境哉。如经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
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
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但于一门深入。一入无
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又佛告文殊。此二十五无学
菩萨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得其圆通。彼等
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
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
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据此明文灼然是言入门
方便何曾指为究竟真实哉。及文殊承命拣选亦云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逆顺皆方便。
又云。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于此门无惑方便易
成就。处处皆言方便何曾指耳根为究竟耶。但诸经
方便皆从耳入而不明言。若分明指选独在今经也。
则知用根不用识之言真为弃本逐末者也。且问耳
根之所以能闻以何为本从何所来耶。夫本以一精
明分成六和合。在耳曰闻。在眼曰见。乃至在身曰触。
则知本一心识如一猕猴遍映六窗故有见闻觉知
之用。若无内心主人公则外之眼耳六根色质顽空
何能闻见哉。经云。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即可云。如是
闻性是心非眼矣。经云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则诸巳
死云何无见。试例言之。汝在室中门能闻否。则诸巳
死云何无闻。闻性方便尚恃识心根本而有。云何偏
305-A¶ 第 592b 页 X15-0592.png
计色空之根为入道究竟法耶。岂非弃本逐末之巳
甚者乎。

○言以即空假中为能观观者。此经阿难初
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
便。而如来则先用最初方便之假七番徵逐破其妄
计。次以真谛一喝断其习相。然后次第引掖开显奢
摩他解而从假入空之观成矣。至汝犹未明一切浮
尘诸幻化相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其性真为妙真如
性。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亦复如是。是
从空出假会一切法皆本如来藏森罗毕现而三摩
观境成。然后融七大色心皆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
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
观而禅那之请酬。若约破会逦迤先奢摩次三摩而
论则同璎珞次第三观。若据圆会三如来藏离即离
非是即非即而论即大品一心三观。盖开示行人修
法言不顿彰事难率尔必须次第。至妄去真穷理皆
一贯法必圆融。又非次第则破惑不尽。非圆融则妙
解不圆。况经在方等先别后圆部意尤清。故阿难虽
请妙奢摩他之圆融三观。而至如来为其开示则阿
难仍为示中下但作次第领解。次第再问。直至当机
内解既开方为遍融一切同成性藏以酬阿难最初
三观皆妙之请也。且今经三观之法乃十方如来成
菩提之正轨。法界众生出生死之要诀。具缚凡夫妄
想纷纭。必仗空慧荡洗情尘。如金刚王宝剑直下斩
断命根。寸丝不滞。方得尘净光生本真独露。至此则
305-A¶ 第 592c 页 X15-0592.png
待对既绝诸妄消亡一念不生名相总灭元无空观
之名。伹众生向来妄心胶著万有。赖此妙慧当前直
下空诸行有假名空观而巳。岂真有一空观在胸中
哉。此中若存一空观之名则大有所有生死正长矣。
何能出生死哉。秪如三藏无常。即始自迦罗终至圆
著如劫火烧须弥大地荡尽无馀。况奢摩他真空得
力哉。世人偏执耳根方便为真实良由曾未染指小
空耳。岂惟人哉。即上地诸天禅定虽深无此空慧故
但能伏断思假而不能破去诸见全住轮回。持戒比
丘检束身口。如擎油钵何等艰苦。亦由无此空慧但
能暂转业报而见思全在生死何辞。故知此一空慧。
乃四教行人三世诸佛出世成道之根本。所以今经
惟重空如来藏也。虽然。但恐妄心不空耳。心既空巳
则任运法法现成头头合道。森罗宛具名假观三摩。
不有不空即中道禅那。如镜垢既去法尔现像。镜光
明三不一不异是圆融三观。而其实只观识阴以显
乎本有一心也。本心之上亦无三观之假名。十方诸
佛因用此妙慧破去诸妄究竟本心。故历指自巳所
历程途以昭示来兹。令众生可依之而遄征先登道
岸。故有三观之名也。交光不知此妙乃谓三观属在
天台不可依用。夫周行大道贵贱率由。若众生安心
火宅则自然不必依行。苟欲竞出苦轮岂有舍此别
趋者哉。所谓出必由户何莫由斯也。苟谓不可依用。
是杜绝法界众生出生死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
305-A¶ 第 593a 页 X15-0593.png
那之正路而使之竟入搆生死入三途之邪道矣。悲
乎。且此三观正道阿难因不知而请如来因请而示。
必先奢摩。次三摩。后禅那。答其所问章章明白如何
推与天台一家耶。天台不过依经立字为法施菩萨
而巳。况此三观法门不独说于楞严会上。璎珞说三
观。大品明三观。圆觉说三观。涅槃亦三观。宝积说三
观。若乃类通三观。则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
三宝德一一皆三法。举五十年中所谈如来成菩提
众生出生死从迷至悟自浅之深之要法莫外乎三
观妙慧矣。如何不可依用。如何推在天台耶。若果三
观勿依。不惟绝法界众生出生死之正道。且显如来
一代时教皆错谈矣。即如来当日由三观以人宝所
之程途皆错谬矣。即十方如来由此奢摩三摩禅那
以成菩提之菩提亦未必成矣。(灵耀)幸遇佛乘得伸
钻仰。识虽暗短志在利人。恐来者不知谤法堕苦略
一辩明。非苟执偏私妄陈是否。倘有偏斯天龙谴责。

* 三释题目

为二。初释经题。二释译人。经题中先释本
题。次释别名。总题例有五重。今作四番解释。一标章。
二解释。三引證。四生起。

初标章者。此经以人法为名。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
楞严妙定为宗。断爱远尘为用。方等被开成醍醐为
教相。

二解释者。一释名。此经以人法为名。名有通别。大佛
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十九字
305-A¶ 第 593b 页 X15-0593.png
别名也。经之一字通名也。今先释别名。即中云。别名
中共有三句。初大佛顶三字为一句。次如来下为第
二句。次诸菩萨下为第三句。向后结经共有五名今
首题中存三隐二故但十九字也。初三字桐洲引吴
兴解指为密咒之名。其说最是。然考经中义非一途。
如云佛顶光明摩诃悉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斯为
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
心咒。又云亦说此咒名如来顶。非从密咒得名乎。首
卷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
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则大佛顶之言又从显
教得名无疑矣。大是称体之赞。佛顶是尊极之称。良
由觉体妙明无相可得。遍一切处超出群有。四眼二
智所不能窥名大佛顶。显说之即为经。密说之即为
咒。岂有二耶。所言密者非秘密法轮之密。秪以梵语
未翻秦人不解故云密尔。此经缘阿难示堕淫室方
遭邪染心虽明了而力不自由于义为著相。非妙明
无相尊极之咒安使解脱。经中名此咒为如来顶者
盖名此咒为妙明无相超绝之法也。而从顶光化佛
说之者盖道之难知圣人必示之以象。故从释迦之
顶现无为心佛说无上心咒。从能示言之。佛字可指
释迦应身。顶字可含释迦化身。然顶即无见顶相直
显法身。华严云。初生疾捧持。谛观不见顶。正指此相。
西域记云。昔婆罗门以一竹杖长一丈六欲量佛身。
才丈六巳又一丈六。量既不巳插地而去。其杖成林。
305-A¶ 第 593c 页 X15-0593.png
后于此中而立精舍名为杖林。又金刚密迹经云。佛
成道后游波罗奈。东方去此甚远有佛号思惟华。世
界名怀调。有菩萨名应持来礼佛足。绕千匝巳念欲
量佛身。即自变形高三百三十万里复见佛身高五
百四十三万兆垓二亿里。以佛神力应持往至上方
百亿恒沙世界界名莲华庄严佛名莲华。上至彼界
永不见释尊之顶。不知佛身远近几何。往问彼佛。彼
佛答言更过恒沙劫亦不能见释尊之顶。智慧言辞
光明悉亦如是。据上经文无见顶相之为法身明矣。
从此顶而现化佛必是从法起报。故经云于时世尊
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
结跏趺坐。如经所言。华台上佛岂非报耶。报身全是
智慧方能显法身无相之道故说咒独敕文殊。是则
能示中虽示三身而正以无相法身为主。此示象之
意也。从此顶说咒正示咒理尊极妙明无相更何疑
乎。此表示神咒所诠之理。亦表经文所诠之理。显密
虽殊其体无二。吴兴云。经题非喻是法亦属于人不
其然乎。三身是人。理体即是法也。问。何不言佛身而
言佛顶。答。若言佛身遍该空有。今言佛顶惟在中道
无相之法。释签云。空假即中中为经体。中即空假亦
指于中。三谛无非遍一切处。据签此文。三谛咸遍经
体惟中。今但以无相为佛顶。然何往而非佛顶耶。大
佛顶义浩妙无穷。上所解者略中之略而巳。次如来
密因修證了义八字为一句。如来是證果之人。文句
305-A¶ 第 594a 页 X15-0594.png
引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句即释
云。乘是法如如智。实是法如如境。道是因。觉是果。据
此。知如之一字当以境智释之。谓境如于智。智如于
境也。来之一字当以因果释之。谓乘因中如实之道。
来成正觉之果也。密因者。密为秘密。大经哀叹品云。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
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
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
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
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
字。大经所说是如来三德秘藏之果。而果必有因肖
果之因称为密因。何等是耶。所谓苦即法身。惑即般
若。业即解脱。如是解知名为密因也。经云。五阴六入
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别
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
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
了无所得。如经所言讵不密乎。问。何不指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为密因耶。答。此妙三止巳兼于修。当先取
解悟为因。众生无始以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其体即
三德此义最密。能解此者即解三止。何以故。绝思议
故。离根尘故。今正指三止之解为密因也。修此密因
名了义之修。如简圆通以耳根为此方之机宜是巳。
依此而證名了义之證。如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巳。
了义者谓诠义究竟。如空假非了中道为了。隔别非
305-A¶ 第 594b 页 X15-0594.png
了圆中为了。今经有权有实会权归实莫非了义。是
可定一经之宗矣。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为一句。菩
萨是因中之人。诸名不一。一菩萨巳具众行况诸菩
萨之所修乎。古人释此名引第八卷五十七位从因
至果以当万行。说亦非谬。但位名證得行名进趣。岂
直于位而当于行。当指欲入位及巳入位时所修为
行则合经旨。又此经徵心辩见五阴三科七大及诸
圆通。依此而修具一切菩萨法式。故在般若为菩萨
历劫修行。在今经称万行首楞严也。经云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据此。当以首楞大定为总。万行为别。总定
具别称之为王。涅槃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名坚固。
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又大论云。首楞严者
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譬如大将
知诸兵力多少。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等不能破坏。
如转轮王主兵将宝所至之处无敢坏者。故亦翻为
事究竟也。此可含今经之用。上如来是人。密因等是
法。菩萨是人。万行等是法。虽显教所诠。密咒中宁不
具此义耶。问。昔孤山释经题云具三为名桐洲非之。
今何具三章之义耶。答。妙玄云。释名总论三法。体宗
用开对三法。睹今楞严经题方知古云释名是总三
章是别言实有据。但大佛顶属体密因修證是宗于
义咸合。唯菩萨万行是因中之事似应属宗不应属
用。然释签解玄义十妙而云。境是体是法身。智行是
宗是用。彼文行妙是用今菩萨万行何得非用。总别
305-A¶ 第 594c 页 X15-0594.png
之释更无可疑。

次释通名。经者训法。训常。依此言说诠显性相令物
生解故称为法。一切诸佛皆同此说故称为常。有翻
无翻具如妙玄说。释名竟。

二辩体者。此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若据经题
以大佛顶为体。盖小乘经有三印。大乘唯一印。印即
是体。小乘明生死与涅槃异。生死中以无常为初印
无我为后印。二印印说生死。涅槃但用一寂灭印。是
故须三。有此三法知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
是魔说。故以三法为体也。大乘生死即涅槃涅槃即
生死无二无别唯是一实相名实相印。无量义经云。
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解云。无相者无生死
相。不相者不涅槃相。而又云不相无相者并不涅槃
相亦无相也。今大佛顶乃由證此实相之理成无见
顶相为三十二相之一相。究论其体即实相法身故
特名大佛顶也。此体虽众生本具唯佛證得。妙玄云。
今取佛所见为今经正体不其然乎。而复取如来藏
性者。是文意之所归一经之盛谈。即题中大佛顶之
义故标为体。何谓文意所归。经明诸三摩提文云。一
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
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
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
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
真如性。此文方出如来藏性之名。然世尊言之殊非
305-A¶ 第 595a 页 X15-0595.png
率尔。盖必三番进否而后明其义。行谓进谓进明圆
教也。何谓否谓覆圆用别也。何谓三番进否。经于七
处徵心之后阿难疑心无体。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
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
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
界微尘因心成体。此第一番开示唯心是进明圆教。
然欲阿难识取其心必先拨去前尘独显见性。故有
前尘自暗见何亏损之语。乃至云。灯能显色如是见
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初卷末
有性心失真认物为巳之责。匿王章云。汝面虽皱而
此见精性未尝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
不变者元无生灭。如上经文是第一番拣妄明真为
圆教之否。盖不明唯心则圆宗不立。不拣妄缘则真
心不显。故选择于客尘之间频烦乎主空之辩良有
以也。初明诸法惟心则诸法皆常岂非圆乎。次之主
客对分生灭与不生灭迥然二途岂非别乎。而谓楞
严纯明圆教不亦谬乎。用别为入圆之方便经称最
初方便意在于此。次阿难复执见闻不生灭者即是
真性。佛徵颠倒所在茫然不知。佛兴慈悲发海潮音
遍告同会云。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
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此指正
报惟一真心。又云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
明真心中物。此兼指依报唯一真心。经立譬结责云。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
305-A¶ 第 595b 页 X15-0595.png
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如上经文是第二番进明唯心。前第一番止是立宗。
今第二番鬯明圆旨。然阿难自呈所悟复以缘心允
所瞻仰。故佛以指月主客为喻重就见性显云。明还
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
还空。郁𡋯还尘。清明还霁。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
谁还。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后文
复云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又云若不见吾不见
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夫如前经所言若依若正
皆是妙明真心中物。今又拣去物类独显真见。此第
二番覆圆说别也。盖不重明惟心则圆旨不鬯。不退
明见性则妄缘不除。所以为圆教之否。庶阿难疑团
豁然由方便而得入圆宗。阿难复疑见有舒缩。佛斥
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巳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
转是故于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
明不动道场于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世界。是第三
番进明圆理也。前二番进明圆理则论惟心。退明别
教则论见性。今第三番只就见性结归圆理。又前论
惟心尚通于因。今毛吞芥纳直就果德开示。乃至后
文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
非是。亦就见性以归圆也。次阿难复以自然因缘为
问。如来一一逐破。乃至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
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
是塞。如经所说见性离外尘明矣。又云见见之时见
305-A¶ 第 595c 页 X15-0595.png
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如经所说见性离内根
明矣。是第三番退明别教也。前云。此见及缘元是菩
提岂非圆教。次则根尘明暗空塞皆非见性岂非别
教。更示同别二种妄见咸为圆教之否。盖不三示圆
理则佛境不现。不严拣妄见则伪根不除。嗣后经文
复破和合非和合以竟三番进否之局。三番之后方
结归如来藏性明诸三摩提。所以者何。前三番用别
意在三番进圆。圆宗大旨在明惟心。心体遍圆含十
方界即是如来藏性。藏以含藏为义。必先知心量而
后及于藏性方表其名结归之次第然也。后七常住
名中称空如来藏。圆通章云。立大圆镜空如来藏。讵
非文旨所归乎。何谓一经盛谈。经于五阴三科文首
虽揭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名。及后结文但云本非因
缘非自然性。意未全露。惑者尚谓虽有藏名未见所
藏之法。因以中道了义为请。如来始会地水火风无
边虚空明了之见分别之识罔非性德此示性具之
法也。夫达惟心了体具者则知圆旨。前二卷盛明唯
心。至三卷方明性具。是则惟心为性具之门性具乃
惟心之旨。性具既彰如来藏显。当机至此始悟一即
一切心体遍含。乃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
法身之偈。此从圆教得悟其旨明矣。然性具诸法具
无具相。故满慈示为迷惑。立水火相陵之难空地俱
遍之疑。如来因此又言妙觉明心先非水火广明如
来藏理。而云本妙圆心俱非十界此即空之义也。元
305-A¶ 第 596a 页 X15-0596.png
明心妙俱即十界此即假之旨也。妙明心元离即离
非是即非即此即中之道也。至此则如来藏理究竟
彰显圆解开发殆无馀疑。圆行圆證实基于此。嗟夫。
世人之惑也久矣。如第三卷中广明性具以彰藏义。
古今解者尚言性中定无水火。循发似异故性受七
大之名。此师不达性具。见后文有观性元真惟妙觉
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之语。遂以第四卷意解第三
卷之文。不知七大止一藏性。性中具七明文了然。举
一全该一切亦尔。此自性一多互容之妙。不然。何以
名如来藏乎。又第四卷中言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
何复问不相容者。此文非谓性中先无水火后起水
火。应知先字与复字对看。言妙心巳非水火岂应复
问不相容者。盖即水非水即火非火故称妙心。解者
惑云。先在性时虽有性水性火而无相水相火故无
陵灭。若谓性中总无水火即违性具之旨。此师谓性
中必具水火。乃以第三卷意解第四卷之文。当知性
具水火即非水火。故古人云。具无具相全体即空。使
此妙性有一法可得何以称空如来藏乎。今时解者
例引宝积三如来藏用释楞严。然考今经止有空如
来藏无馀二名。但立一名其义亦足。空即真谛。藏即
俗谛。如来即是中道。此三即一称空如来藏。宝积非
多今经非少。七卷中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
有世界众生。九卷中云。精研七趋皆是昏沉诸有为
相。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十卷云。
305-A¶ 第 596b 页 X15-0596.png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皆是其义。
故一经盛谈莫过于此。题称大佛顶者。谓无相之体
遍含法界。不广明如来藏性岂显大佛顶之义哉。妙
玄云。体者礼也。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卑。彼文意指
实相为君父诸法为臣子。当知大佛顶如来藏性之
言是贵极之法也。问。孤山以常住真心为体今胡不
尔。答。心名随缘性名不变。具足当以心性为体。今从
体底之释举要言之但云性耳。又常住之言即是藏
义。何者妙玄云。小乘灰断无如意珠身。据此文。即知
如意珠身方名常住。谓果上现十法界身说法利生。
如如意珠王随意雨宝。因中先具此心亦名常住。此
与如来藏性多所含藏而无积聚有何异耶。故但释
藏名即谈常住。辩体竟。

三明宗者。以楞严妙定为宗。若据经题以如来密因
修證了义为宗。宗者尊也。要也。经之有宗如屋有梁
柱。网有网维。为一经之主宰。正行人之趋向。然前云
大佛顶为贵极之法则体实至尊。今又以字为尊其
故何哉。应知体约实相之理。宗约修證之事。若非妙
宗体何由显。体为宗家之体。宗为显体之宗。体亦属
宗故宗为网要也。楞严妙定三止观在一心中。若能
解了即是密因。修谓修此妙定。證谓證此妙定。于修
證中大概以即三之一称了义也。此经阿难当机首
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
便。古今解者其说不一。孤山作三止释。其言云梵语
305-A¶ 第 596c 页 X15-0596.png
奢摩他此云止。止于真谛即体真止也。梵语三摩提
此云等持。离沉掉曰等。住心一境曰持。止于俗谛即
方便随缘止也。梵语禅那此云静虑。止于中道第一
义谛即息二边分别止也。首楞严是奢摩等通名。奢
摩他等是首楞严之别号。阿难智慧力多三昧力少。
既以多闻小慧自咎正以楞严大定为请。吴兴云。孤
山专用三止配今三名斯得经之深也。然资中用圆
觉经作三观释。夫圆觉经云。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
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据此。则三
皆名定明矣。又圆觉经云。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据此。则三皆名观又明矣。
圆觉先以奢摩等三名通乎止观今经何独不然。第
二卷云。尔时世尊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
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
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经云奢摩他
又云微密观照岂非即止之观耶。向下发明同别二
种妄见正是奢摩他微密观照盛谈入空之道则真
谛中具有止观复何疑乎。真谛既尔中假亦然。夫三
摩提元翻等持。既离沉掉专心一境正是止义。妙乐
二十九卷五十八纸云。三昧从定。陀罗尼从慧。今经
中既云大陀罗尼岂无观慧耶。由是言之。三摩提中
必具止观。禅那中道定慧不二抑又不必言矣。释名
者或以为止。或以为观。其说咸是。但不可偏执。今以
三名咸具止观为正解也。又有师云。奢摩他翻止。三
305-A¶ 第 597a 页 X15-0597.png
摩提翻观。禅那双收止观。义实无碍。然考翻译未见
所出。涅槃经中乃以奢摩他翻止。毗婆舍那翻观。毕
叉为止观等。今经亦云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
那此名方是止观。岂得直以三摩为观耶。考圆觉云。
奢摩他寂静如镜现诸像。三摩提起幻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据圆觉经文。此三名的是
空假中也。今以三法在一心中方名为妙。即中云。古
来解经者元不用三观分科。近代分文始开三观。其
说有二。一者如交光正脉以楞严前三卷半科为奢
摩他性定道理。从请入华屋去至说咒以前科为三
摩。嗣后经文总名禅那。此说大谬。何者。经七徵之初
即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二卷
五阴三科名诸三摩提妙修行路。而总判为奢摩。于
义可乎。彼嫌七徵初有三摩提之名乃强解云随便
寄居。此科既非馀科尽不可依也。二者南方诸师以
徵心辩见之文为奢摩他。五阴巳去为诸三摩提。七
大之文科为禅那。幽溪科亦然。此得如来次第三观
之旨。但辩见文首请示奢摩他路。乃经文自说更有
何疑。而七徵之初文云。有三摩提。解者总判为奢摩
于义可乎。良由诸师不善用璎珞经文故立科不顺。
得璎珞意洞然无疑。璎珞初卷五纸云。从假入空观
亦名二谛观。从空出假观亦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
海。此经文正明次第三观何不引之以科楞严耶。盖
305-A¶ 第 597b 页 X15-0597.png
三摩提属如幻之假。于义无疑。圆觉经云。三摩提起
幻。今经亦云如幻三摩提。然则以三摩提为假观者
本于二经非臆说也。又大论云。迦罗是实时三摩耶
是假时。据大论文亦显三摩是假。故知今经徵心辩
见宜属空观。而七徵之首云有三摩提。辨见之初请
开示奢摩他路。所谓从假入空观也。止观云观假为
入空之诠空由诠会。不其然乎。况所立之科与璎珞
经合可无惑矣。但从假入空元非正意。今经圆别并
明。圆为正意别为旁意。圆教初心从假入时即具三
谛。如妙玄云。见思幻破真谛幻成。无知幻破俗谛幻
成。无明幻破中道幻成。今文亦然。达此假法三观咸
备即具万行。故有三摩提下即云名大佛顶首楞严
王具足万行。此圆义也。若别人修从假入空观。七处
徵心正当从假之时。至下请示奢摩他路方是入空。
夫分圆即别融别即圆。如来以圆义立宗。阿难约方
便立问。圆别不相碍也。亦非别无以显圆非圆无以
融别法应尔也。前体章中明三番进否进否之本实
在于此。何今人观文而不察其义耶。或谓诸经论中
凡示修止观法皆名三摩提。故三摩提是通名首楞
严是别号。其说良是。但三摩提所以为通名者正以
其专心一境无事不办故经论皆用此名。既专一境
岂非假耶。次第三观中初观既尔。从空出假其义亦
然。如前所引将欲敷演诸三摩提妙修行路是其文
也。以欲从空出假故先演奢摩他微密观照而后明
305-A¶ 第 597c 页 X15-0597.png
诸三摩提也。作此消释。不唯符合璎珞而今经奥旨
亦焕然矣。然虽含次第经意在圆故云妙修行路。谓
诸三摩提一一达之莫非圆观是入菩提之路也。至
三卷七大之文。约次第说即同璎珞二观为方便得
入中道第一义谛。问。若顺次第前明空假至此宜明
中道。若依圆顿前巳明中至此何复请中道耶。答。如
来立义以圆兼别。阿难请问多约别教。为欲成最初
方便故也。然所请者乃是中道了义。谓前非无中但
明惟心。未明性具。今须明性具七大方是了义。又因
缘自然二俱排摈乃中道双遮之义。须更明性具七
大则进照咸备方是了义。所以七大文后了义方彰。
阿难大众。即说偈赞佛也。问。次第三谛先空次假后
中不闻先观假法。答。从假入空名空前之假。从空出
假是空后之假。经文如此非任胸臆。圆顿教中假亦
居首。辅行二十一卷云。三谛无形俱不可见。然即假
法可寄事辩。即此假法即空即中。空中二理二无二
也。据辅行此文。岂非假观居首耶。十不二门云。照故
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荆溪此言假亦居首。三千
即假法也。妙乐释经万二千人俱观心文中云。境据
假边且存其数。空中尚无其数安在。然必约假以立
空中。观亦如是。今楞严首云三摩提者亦约假以立
空中也。应知三观毕竟在一心中不分先后。而用观
时必托假法而起。苟不观假何由入空中之理也。今
经前三卷约次第以论不次节节皆圆别并明。而意
305-A¶ 第 598a 页 X15-0598.png
在圆无非一心三谛。释者岂可得权失实得实失权
耶。四卷富那问答审除细惑广明如来藏理结显前
来圆义。观此问答知佛意唯在圆宗也。至诸圣圆通
会之皆是楞严大定。六十圣位无非妙契一心三止。
圆通非无偏小会之皆圆。故云彼等修行实无优劣。
圣位虽非别教。借别明圆故欲登初地更立四加行。
维摩云。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今经是有方便之
慧。涅槃云。二鸟双游。今经实双游之旨乎。及后广拣
阴魔文中三名皆见。如云十种禅那此则以禅那之
名该馀二止也。又云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
色阴尽者是必以二止该禅那也。正止观例历馀心
皆即三谛亦即三观。正观一心既尔。历观发得亦然。
故奢摩等三名一经前后互出各有其义。可但云举
一即三乎。问。此经之宗。为多在因为多在果。答。般若
经以因为宗。涅槃经以果为宗。今既云密因修證了
义即并用因果为宗。而正意在因。如初请云最初方
便。二卷云非无学者茫然不知是义终始。四卷请入
华屋。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发菩提心未自
在者。及为末法众生开无上乘妙修行路。简圆通偈
云。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乃至辨阴魔文初云。汝
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经
末云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如上诸文咸诲
初心之人。是知当以因心彻果而为宗耳。问。何不取
观音耳根以定修止观之法耶。答。行门方便的在耳
305-A¶ 第 598b 页 X15-0598.png
根。今通一部云三止观也。

四辩用者。此经以断爱远尘为用。若据经题以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为用。考玄签用分二种。有宗家之用。
有用家之用。宗家之用属乎自行。所谓智德为宗断
德为用也。用家之用属乎逗机。所谓化他智断俱为
用也。今题中万行首楞严无乃为宗家之用乎。菩萨
以三止为正修万行为助用。而复取断爱远尘者乃
用家之用也。盖体宗精深用宜言浅而意深。故法华
经力令人一生成佛。然但以断疑生信为用。金光明
经诸经之王而以照耀诸天心生欢喜为用。今经亦
然。历观前后告诫是以断淫为首务也。盖障道之缘
莫如爱欲。阿难大权示堕淫室正为发起之由。归来
见佛便言欲气粗浊。向下世尊频频诃斥唯在贪欲。
乃至杀贪盗贪亦以欲贪为本。生死根元唯此非他。
故四十二章经云。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
能为道者。今经胜用实在断淫。所以佛敕文殊将咒
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乃至
悟宿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即得出缠。
咒之力也。又云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身心快然是人
即获无生法忍。经之力也。此虽浅事根元至深。故先
放顶光以照之。无为心佛无上心咒以破之。非大智
文殊不敕。非观音圆通不选。须知一念起心根尘相
偶即为爱欲之因。若非耳根圆通不能顿破。经云。如
重睡人眠熟床枕惑舂米音为木石响。是人梦中岂
305-A¶ 第 598c 页 X15-0598.png
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如经所言是
明闻性超根尘识。而此闻性根本实即当人一念心
王也。静摇尘也。开闭根也。忆即识也。闻性超此三种。
若亲到此地便能顿破根尘复超空有。二边叵得。中
道不存。故文殊云我亦从中證非唯观世音。其所以
能破先梵天咒者岂徒然哉。又十信去诸贤圣位必
从乾慧发源。复云至等觉巳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
地。然则经之力用何必舍此而别求其至深者耶。故
知用家之用能该宗家之用。菩萨万行所以究竟坚
固者由断爱之力尔。问。有用家之用亦有用家之宗
否。答。妙玄云。自行以智德为宗断德为用。若化他。自
他智断俱为宗化他智断俱为用。签解云。自他智断
俱为宗者。自行以智德为宗化他以断德为宗也。问。
宗家之用。能该用家之用否。答。正义如此。如菩萨万
行可该断淫。今又深言断淫之力能该万行互摄明
矣。

五判教者。当以方等被开成醍醐为此经之教相。元
夫如来说法而有五时。一华严。二阿含。三方等。四般
若。五法华涅槃时。今此楞严一经。或判之于法华之
后如孤山吴兴二师是也。或判归于般若法华之间
如温陵环师是也。或直判为方等生酥如百松幽溪
二师是也。窃研三说各有所据。如此经叹德超过馀
经。诸声闻众皆大菩萨。既开权显实亦开迹显本则
宜属于法华开显之义。然因果经云。佛与波斯匿王
305-A¶ 第 599a 页 X15-0599.png
同日而生则佛说是经年六十二。菩提流支法界性
论云。佛年七十二岁说法华经。则判此经于般若法
华之间信不诬矣。又此经中具有四教。如云色心诸
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
明真心中物。岂非圆教。又云头自动摇见无所动。手
自开合见无舒卷。及八还辩见等文。宜属别教。处处
用四句推检则通通教。声闻四弃八弃则通藏教。又
处处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言判属方等不亦宜
乎。今谓此经元是方等而说时在般若法华之间。盖
通五时中文通之类有如此者。但结集经家实取开
显之意以结此经。所以叹德之语胜法华也。应知此
经说非一时。初卷中波斯匿王讳日营斋。洎谈七趣
则曰琉璃废父坠海而终。匿王父也。琉璃子也。既历
父子之存亡则说时甚久。始则摩登伽女摄阿难入
淫席。后云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夫性比丘尼纵是利
根速取无学。而耶输受成佛记实在法华岂应作馀
解乎。即中云。此经初会所说徵心辨见等文的属方
等。四五卷去是法华后说。若尔。何无般若。考阿难于
佛成道日生八岁出家。至年二十馀方为侍者。则巳
当般若之时。然误堕淫席之机岂宜闻融通之教。方
等弹斥正其宜也。此时为阿难别说方等为大众总
谈般若阿难岂不闻般若耶。既闻生熟二酥后闻法
华开佛知见所以受山海慧自在通王之记也。味此
经中五阴三科会入如来藏性。与般若八十一科会
305-A¶ 第 599b 页 X15-0599.png
归摩诃衍其义何殊。但经题无般若之称不得同般
若耳。所以同法华开显者。如后经题五名有妙莲华
之言则同法华可无惑也。问。方等陀罗尼经云。昔于
王舍城授声闻记今复于舍卫国祇陀林中授声闻
记。然彼经尚属方等今岂便同醍醐。答。辅行云。方等
隐密与记不同法华显露与记显久远本。据辅行此
言。今经授记可同方等。虽有妙莲华之言亦是隐密
同法华尔。但今经与馀经不同。何者。馀经当机非是
阿难故不露开显大意。今经当机即是阿难。阿难是
结集人。其所闻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旨于经首略
见一班。如云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
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
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
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上是阿难通序之
文正明诸大弟子巳住首楞严定。古解首楞严定者。
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今云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诸有
即二十五有。既能超之讵非大乘灭尽定耶。又云能
于国土成就威仪岂非现诸威仪耶。次八句释上首
楞严定。初从佛转轮妙堪遗嘱释佛子住持也。严净
毗尼弘范三界释善超诸有也。若不具大乘十戒乌
能生大乘灭定。又既超诸有即可为三界之轨范矣。
应身下四句释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久得法报之本
现身十界故应化无量。更拔济未来则非小乘灰身
灭智之比。此文中先标后释皆示诸大弟子巳住首
305-A¶ 第 599c 页 X15-0599.png
楞大定。开声闻乘即菩萨道是开权显实。本是菩萨
外现声闻是开迹显本。故据结集人意实取开显之
意以集此经。既于经首开显则是经必同醍醐明矣。
据经但是密同。据结集人即是显同。须知前四时经
既被法华开显尽成圆妙。今特于楞严示开显之相
馀可例知。是则阿难之意乃以此经为开会之法式
一化之大意。智者于玄句中开教。阿难于通序中开
教当有何咎。又凡言开者开于可开。经中密同巳具
可开之势。结经者遂于序中开之。此著述之权不可
夺也。问。今经当机虽是阿难何须定露开显大意。答。
馀经各有当机怀疑叩佛佛为除疑。结集者据一时
之问答结集成经足明利益。馀人续闻开显悟解转
深。其得益在心非阿难所能记也。今经是阿难自记
所闻历二十馀年但成一部。所述悟门若不及开显
即有遗漏。况误堕淫席元是示迹可不表本地耶。又
馀经各有诸品当机非一。今经不立品名。虽有富那
文殊问答而大意专在阿难。须尽述一人之悟故顺
结集之意云开显尔。然此经与法华复异。如云十方
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亦无优劣。复云此二十五
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
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差别。是开权也。又云
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即施别教之权也。定性声闻皆
获一乘寂灭场地是开权也。后阿难复證小乘仍施
藏通之权也。权用三教以为苏息实不保权以为究
305-A¶ 第 600a 页 X15-0600.png
竟当与涅槃同义。扶律谈常其旨亦同。若尔。何不摄
前归后但属醍醐。乃指经初所说仍同方等。答。此经
既兼权小。况讳日营斋初会所说实在法华以前不
得判同涅槃。今以为方等被开成醍醐则无失矣。考
长水璿公亦云此经非一时所说说必前后。近代憨
公复云此经不可局定一时。今所判释幸合古辙来
哲评之。判教竟。

三引證者。八卷中文殊问名如来共答五名即合五
重玄义。一云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哆般怛啰无上宝
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此證体也。大佛顶是实相之
体。悉怛哆等虽是咒名而通于显教。妙玄云。小乘经
有三印大乘唯一实相印。今云无上宝印岂非实相
印乎。如来以此而照穷法界无一相可得名清净海
眼。正如妙玄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

二云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證用也。夫历劫亲因以受缠
缚。今能断爱与无明父母别是真救护。既穷爱见之
本所以得菩提心入遍知海。證此经以断爱成菩提
为用明矣。

三云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此證宗也。密因是圆
解。修是圆因。證是圆果。密之为言所以赞因。了义之
称所以赞修證也。此经开解起行俱带方便明證唯
圆。以阿难初请有最初方便之语故解行带权殊非
拣选。然正意唯在圆教后明地位是指归之处。其义
305-A¶ 第 600b 页 X15-0600.png
纯圆而借别明圆所以接引别教则经宗在一乘明
矣。虽并标因果实以因心该果。

四云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此
證教相也。大方广似同华严然但义同而巳。约时而
论不可判属华严正可冠于妙莲华之上耳。吴兴云。
大方广所说之法也。大方是体。广是其用。即空如来
藏具不空之用也。又常遍曰大。轨持曰方。包富曰广。
如次配法身般若解脱亦如来藏之三德也。即中云。
三字具含体宗用三。三者合则可论教相矣。妙莲华
王名同法华。今经有权有实。指权即实名妙莲华。统
摄自在故云王也。次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乃是咒名。
如方等陀罗尼经云。此陀罗尼咒乃可为父乃可为
母。又云诸佛道皆从此生是佛父母。今经正与彼同。
彼经既密同法华则今经亦密同法华宜属方等明
矣。阿难于序中巳明开显。是则经文密同结集显同。
有密同故方得显同。总判此经必是方等被开成醍
醐为教相也。

五云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此證经名也。灌顶章句者。中天竺国大乘秘典而有
五部。东方金刚部阿閦鞞佛以为部主。南方宝生部
宝生佛以为部主。西方莲华部无量寿佛以为部主。
北方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为部主。中央灌顶部毗
卢遮那佛以为部主。吴兴曰。此经从灌顶部中流出
盖约密言名灌顶章句。有诵持者则如来智水灌其
305-A¶ 第 600c 页 X15-0600.png
心顶亦如刹利之受职也。菩萨因此受佛职位故诸
菩萨万行首楞严当是经名。然上句从咒得称而义
通于经。下句从经得称而名通于咒。菩萨万行不出
三止观。三止观在一心中万行具矣。盖今经之宗虽
具因果而意在于因。所以最后一名独标菩萨。又此
名在释题中判属于用。但是宗家之用非用家之用。
然万行之言可摄用家之用故以配用。兹五名中救
护亲因别当力用。则不须配用而以为经名之要不
亦宜乎。如一卷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又
云首楞严王世希有。其为别显经名无疑矣。问。五题
皆是经名何独以此属名。答。五名既多称者不能尽
举。名中之要莫过于此。如今世人名此经为楞严虽
是凡语亦圣旨也。如上所说五重既备足堪受持遂
结云汝当奉持。引證竟。

四生起者。经体既要故居其首。證体必有用用居其
次。依经修行有因果之宗故居其三。三章既备须定
教相。而称名者不能多举。因结显名中之要。五者具
矣能该别文。孰谓玄义非佛说乎。生起竟。

二释别名者。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
部中录出别行」

【长水曰此别目也。印度名月。具云印特伽此云月
邦。以此大国形诸小国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当
中也。即一境之都名。一境之中有多国别。最中大
者号摩竭提此云大体以总摄故。或云不害皆义
305-A¶ 第 601a 页 X15-0601.png
翻也。那烂陀此云施无厌。龙名。西域记云。庵摩罗
国有池。池中有龙名施无厌。寺近彼池故以标号。
大道场者沙门体心修道之地也。佛灭度后六帝
缉兴。遐疏绀宇园林普洽。都建一门。主客万僧住
持增峻。印度诸寺莫先于此故名曰大。灌顶部者。
彼有五部此当其一。毗卢为主。既标部处寻验可
凭。无谓近翻疑非正说。】

二明译人者。

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乙卯朔
二十三日辛丑」

【长安三年则天罢政中宗嗣位是岁改为神龙元
年。龙集者龙星。亦云岁星。岁行一次也。集居也。乙
巳即所舍之次。朔稣也。月死复稣也。】

「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天竺亦云乾竺。乾豆。身毒。印度等。沙门此云勤息。
生善灭恶之称。般刺密谛此云到彼岸。译之言易
也。易梵为华耳。周制达四方之言。东方曰寄。南方
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翻西语而云译者。
由汉世多事北方而译人兼善西语因以称焉。又
寄等四别也。译言通也。】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国名未详。弥伽释迦此云能降伏。翻梵为华故云
译语。其中證义应有别录。馀如翻译时年中说。】

「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
房融笔授」
305-A¶ 第 601b 页 X15-0601.png

【虽为宰官而受大乘戒者。经云。欲受国王位时乃
至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
身及百官身也。弟子者。资于师长以父兄之道事
之故云弟子。正谏者今之谏议也。举贤达能大扶
进人故曰大夫。中书门下二省之名。平和章明国
政之事曰平章事。笔授或云笔受。谓以此方文体
笔其所授梵本。缉缀润色令顺物情不失正理也。
初密谛割膊藏经泛海达广州制止寺。遇宰相融
知南铨闻有此经遂请对译。经苦血凝融妻以水
清之方得就笔。是皆有功于正法者例得并书经
首。】

* 四系凡例(十条)


* 此经前七卷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證。后三卷约别能招报心以明修證。是十卷大纲字字皆归心观。大意既定至文略点即可例之前后故不繁琐。
* 此经以现前一念阴心为所观境。以一心三观为能观观。能观三观在文显然。所观识心如七处徵逐会见归心闻性迥脱根尘等皆是也。
* 吴门即中大师存有疏稿。凡剖判大途率由蠡测。消释文句多所遵用。必标即中云者。一不忍先辈手眼湮没无传。一不敢滥贪人力坐享其成以冒盗窃之讥。
* (耀)自癸丑初秋应讲海潮即事判释。七八年来虽时有所得皆草㔙未成。今巳未春应住楞严。寺系
305-A¶ 第 601c 页 X15-0601.png
* 凡科段大章皆自臆见。盖科含全义大局既定则网目瞭然。况先贤注疏于七趣五阴皆依样葫芦俱无定见。以致两章位置仍虚名字错唤。今依正观总无明心约别能招报心以判。则不惟后之两章名义确然。益显前之七卷节节观心字字有归。似乎千秋未定之案而今始定。故曰观心定解。
* 凡细科小节多用旧人。盖丸剂均贵于定方不必药味皆自创有也。
* 另刻科中。或曰先曰次曰一曰二。及与随经解释中字数多少稍异。阴魔内小科有不录出者。文随义便初无拘局。
* 凡科下之注是大义。经后之注是释文。通部例之。
* 凡先贯一圈者是科。无圈者即解。通部例之。
* 凡出交光异解处必先标其文方为辩明。恐误后人谤法堕苦非好为是否。至于解释合宜处亦必遵用不敢没人之长。

首楞严经观心定解大纲(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