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558a 页
No. 304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心定解科
天台比丘 灵耀全彰 述
* ○经文分(三)(第一卷)
* 一序(二)
* 一通序(六)
* 一信成就
* 二闻成就
* 三时成就
* 四主成就
* 五处成就
* 六众成就(三)
* 一声闻众(五)
* 一明类(与)
* 二示数(千)
* 三显位(皆)
* 四叹德(佛)
* 五列名(其)
* 二缘觉众(复)
* 三菩萨众(属)
* 二别序(二)
* 一王臣营斋(二)
* 一佛应王宫(时)
* 二僧应臣舍(城)
* 二阿难被摄(二)
* 一独行无供(二)
* 一阿难他行(惟)
* 二独还无供(既)
* 二乞食遭摄(二)
* 一乞食运怀(三)
* 一俯运等慈(即)
* 二仰遵呵诫(阿)
* 三肃仪如法(经)
* 二经历遭摄(二)
* 一摄入淫席(尔)
* 二如来慈救(二)
* 一在宫密知(如)
* 二归园演法(斋)
* 三文殊护归(敕)
* 二正宗○
* 三流通○
△一序分竟
* ○二正宗(二)
* 一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證(二)
* 一正明修證(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心定解科
天台比丘 灵耀全彰 述
* ○经文分(三)(第一卷)
* 一序(二)
* 一通序(六)
* 一信成就
* 二闻成就
* 三时成就
* 四主成就
* 五处成就
* 六众成就(三)
* 一声闻众(五)
* 一明类(与)
* 二示数(千)
* 三显位(皆)
* 四叹德(佛)
* 五列名(其)
* 二缘觉众(复)
* 三菩萨众(属)
* 二别序(二)
* 一王臣营斋(二)
* 一佛应王宫(时)
* 二僧应臣舍(城)
* 二阿难被摄(二)
* 一独行无供(二)
* 一阿难他行(惟)
* 二独还无供(既)
* 二乞食遭摄(二)
* 一乞食运怀(三)
* 一俯运等慈(即)
* 二仰遵呵诫(阿)
* 三肃仪如法(经)
* 二经历遭摄(二)
* 一摄入淫席(尔)
* 二如来慈救(二)
* 一在宫密知(如)
* 二归园演法(斋)
* 三文殊护归(敕)
* 二正宗○
* 三流通○
△一序分竟
* ○二正宗(二)
* 一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證(二)
* 一正明修證(三)
卷一 第 559a 页 X15-0559.png

* 一约破显以开圆解(二)
* 一对阿难双约次不次明三止观(三)
* 一阿难悔请(阿)
* 二大众愿闻(于)
* 三如来演说(二)
* 一酬请开示(三)
* 一寄从假入空酬奢摩以助圆理(二)
* 一审问心见(二)
* 一审问发心(二)
* 一问(佛)
* 二答(阿)
* 二详审心见(三)
* 一直示常心(佛)
* 二劝进直心(汝)
* 三正审心见(二)
* 一审心见(二)
* 一问(阿)
* 二答(阿)
* 二审心目之处(二)
* 一问(佛)
* 二答(阿)
* 二破妄显真(二)
* 一约三摩提观假(七)
* 一破在内(三)
* 一以现事比例(三)
* 一定内外(佛)
* 二定先后(阿)
* 三定因由(阿)
* 二示最初方便(尔)
* 三正破斥在内(二)
* 一立例按定(佛)
* 二循例正破(阿)
* 二破在外(二)
* 一立计(三)
* 一因破转计(阿)
* 二立喻例显(所)
* 三结意请正(是)
* 二正破(二)
* 一立例按定(佛)
* 二循例破执(佛)
* 三破潜根(三)
* 一立计(二)
* 一因破计生(阿)
* 二因徵叙计(佛)
* 二逐破(二)
* 一立例按定(佛)
* 二循例破执(佛)
* 三结破(是)
* 四破内外(二)
* 一立计(阿)
* 二佛破(二)
* 一双约对不对破(二)
* 一双定(佛)
* 二双破(若)
* 二单约内对破(二)
* 一立内对(若)
* 二破内对(二)
* 一正破(合)
卷一 第 560a 页 X15-0560.png

* 三结破(是)
* 五破随合(三)
* 一立计(阿)
* 二佛破(二)
* 一牒执(佛)
* 二正破(二)
* 一直明无体(是)
* 二委破有体(二)
* 一约内外出入破(二)
* 一破(若)
* 二救(二)
* 一救(阿)
* 二破(佛)
* 二约一多遍局破(二)
* 一定(阿)
* 二破(若)
* 三结破(是)
* 六破中间(三)
* 一立计(阿)
* 二佛破(二)
* 一约身处破(二)
* 一按定(佛)
* 二推破(二)
* 一破在身(若)
* 二破在处(若)
* 二约根尘破(二)
* 一救(阿)
* 二破(佛)
* 三结破(是)
* 七破无著(三)
* 一立计(阿)
* 二佛破(佛)
* 三结破(是)
* 二约奢摩他显真○
* 二寄从空出假酬三摩以归圆理○
* 三明中道了义酬禅那以显圆理○
* 二闻法领悟○
* 二对满慈更审除细惑明如来藏○
* 二示正助以修圆行○
* 三明迷悟以證圆位○
* 二结显经名○
* 二约别能招报心以明修證○
* ○二约奢摩他显真(二)
* 一请奢摩他(尔)
* 二演奢摩他(二)
* 一现瑞(尔)
* 二声益(二)
* 一示二种根本(二)
* 一标示(佛)
* 二正明(云)
* 二明奢摩他路(二)
* 一双徵心目(阿)
* 二斥妄辨真(二)
* 一斥妄心(三)
* 一咄破(佛)
* 二惊问(阿)
* 三显示(佛)
* 二辨真心(二)
* 一疑问(阿)
* 二开示(二)
* 一番圆别进否(二)(第二卷)
* 一略示圆心(二)
* 一略示惟心(二)
* 一显惟心(尔)
* 二举物况(阿)
* 二明妄无体(二)
* 一斥妄(二)
* 一正斥(二)
* 一明无体(若)
* 二敕揣摩(我)
* 二默领(即)
* 二结过(佛)
卷一 第 561a 页 X15-0561.png

* 一哀请(阿)
* 二开示(二)
* 一现瑞许说(二)
* 一现瑞(即)
* 二许说(佛)
* 二正辨见性(三)
* 一见性是心(三)
* 一徵定拳见(二)
* 一问(阿)
* 二答(阿)
* 二复例拳见(三)
* 一问(佛)
* 二答(阿)
* 三破(佛)
* 三会见归心(四)
* 一计诸盲立难(阿)
* 二以二黑相较(佛)
* 三复顺问而答(如)
* 四正破根显见(阿)
* 二见性不变(二)
* 一默请(阿)
* 二正示(三)
* 一徵名验悟(三)
* 一问(尔)
* 二答(时)
* 三印可(佛)
* 二现相證成(二)
* 一以客尘义令见性脱尘(即)
* 二以客尘义令见性脱根(如)
* 三结会责失(于)
* 三见性常住(二)
* 一请(二)
* 一庆喜密请(尔)
* 二匿王显问(时)
* 二答(二)
* 一开示(二)
* 一身有变迁(佛)
* 二性无生灭(二)
* 一审问真性(佛)
* 二如来开示(佛)
* 二领悟(王)
* 二番圆别进否(二)
* 一进圆(二)
* 一畅明圆理(二)
* 一摄前致问(阿)
* 二正为开示(三)
* 一喻显倒正(即)
* 二被问茫然(随)
* 三正示圆理(二)
* 一正示色心不二(佛)
* 二兼示依正不二(晦)
* 二当机不悟(二)
* 一呈疑(阿)
* 二佛斥(二)
* 一遣所缘之教(佛)
* 二破能缘之心
* 二否别(二)
* 一见性无还(二)
卷一 第 562a 页 X15-0562.png

* 一承责咨请(阿)
* 二示以无还(三)
* 一拣示许说(佛)
* 二正辨境见(二)
* 一明境可还(二)
* 一示八境(二)
* 一示境(阿)
* 二明还(阿)
* 二明该摄(则)
* 二明见无还(汝)
* 三指心责迷(则)
* 二见性非物(二)
* 一问(阿)
* 二答(二)
* 一正明真见非物(二)
* 一示见量(佛)
* 二示非物(二)
* 一劝检自他(阿)
* 二正检自他(二)
* 一明他(阿)
* 二明自(阿)
* 二展转破见是物(三)
* 一示见非物(若)
* 二约物我结过(又)
* 三结责当机(阿)
* 三番圆别进否(二)
* 一明圆證(三)
* 一圆證超观大观小(二)
* 一问(阿)
* 二答(二)
* 一正破疑(二)
* 一正破(佛)
* 二反破(若)
* 二明圆理(一)
* 二圆證出是见非见(二)
* 一问(阿)
* 二答(二)
* 一破执(三)
* 一如来破执(二)
* 一总破见在我前(佛)
* 二别破是见非见(二)
* 一物无是见(佛)
* 二物无非见(佛)
* 二大众茫然(于)
* 三如来安慰(如)
* 二会通(二)
* 一腾疑咨请(是)
* 二正为会通(二)
* 一正明绝待(佛)
* 二引例释成(二)
* 一指人引例(二)
* 一指人问(文)
* 二会意答(如)
* 二说法释成(二)
* 一离是非(佛)
* 二明得失(是)
* 三圆證离因缘自然(四)
* 一见性离自然(二)
* 一疑自然(阿)
* 二破自然(二)
卷一 第 563a 页 X15-0563.png

* 一斥趣总责(佛)
* 二历境别破(阿)
* 二见性离因缘(二)
* 一疑因缘
* 二破因缘
* 三明正体(当)
* 四总结责(汝)
* 二明别理(三)
* 一辨真俗二谛(二)
* 一问
* 二答(二)
* 一判二谛(佛)
* 二明二谛(三)
* 一先破世谛(阿)
* 二明第一义谛(是)
* 三然斥劝进(汝)
* 二破同别妄见(二)
* 一牒前说疑请(阿)
* 二约二见开示(二)
* 一呵诫许宣(尔)
* 二推因正说(二)
* 一示轮回由妄(阿)
* 二约二见广释(二)
* 一正明(二)
* 一别业妄见(三)
* 一指人(云)
* 二正破(二)
* 一破即(于)
* 二破离(复)
* 三结显(是)
* 二同分妄见(云)
* 二例合(二)
* 一总标(阿)
* 二别示(三)
* 一别中法喻(三)
* 一喻(阿)
* 二法(例)
* 三结(是)
* 二进退合明(阿)
* 三同分合法(二)
* 一以起妄正合(例)
* 二以归真显示(若)
* 三破和合非合(二)
* 一责迷(阿)
* 二徵破(二)
* 一破和合疑(二)
* 一标责(阿)
* 二正破(二)
* 一破和(二)
* 一定(则)
* 二破(二)
* 一正破明(若)
* 二例馀境(彼)
* 二破合(二)
* 一定(复)
* 二破(二)
* 一正破明(二)
* 一正破(若)
* 二转破(若)
* 二例馀境(彼)
* 二破非和合(二)
卷一 第 564a 页 X15-0564.png

* 一转计(阿)
* 二佛破(二)
* 一责疑(佛)
* 二正破(二)
* 一破非和(二)
* 一定吾
* 二破(二)
* 一正破非明(二)
* 一约边畔指问(若)
* 二显不和非畔(阿)
* 二例破馀境(彼)
* 二破非合(二)
* 一定(又)
* 二破(二)
* 一正破非合(若)
* 二例破馀境(彼)
* ○二寄从空出假酬三摩以归圆理(二)
* 一总示本真(二)
* 一略示(阿)
* 二广示(如)
* 二别会诸境(四)
* 一会五阴(二)(第三卷)
* 一总徵(阿)
* 二别示(五)
* 一色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虚妄离计
* 二受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虚妄离计
* 三想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虚妄离计
* 四行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虚妄离计
* 五识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虚妄离计
* 二会六入(二)
* 一总徵
* 二别示(六)
* 一眼(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二耳(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三鼻(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四舌(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五身(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六意(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三会十二处(二)
* 一总徵
* 二别示(六)
* 一眼色处(三)
* 一举事徵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二耳声处(三)
* 一举事徵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三鼻香处(三)
* 一举事徵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四舌味处(三)
* 一举事徵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卷一 第 565a 页 X15-0565.png

* 一举事徵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六意法处(三)
* 一举事徵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四会十八界(二)
* 一总徵
* 二别示(六)
* 一眼识界(三)
* 一指解徵起
* 二牒执推破(三)
* 一彼以根为界
* 二破以尘为界
* 三破根尘共生
* 三了妄即真
* 二耳识界(三)
* 一指解徵起
* 二牒执推破(三)
* 一彼以根为界
* 二破以尘为界
* 三破根尘共生
* 三了妄即真
* 三鼻识界(三)
* 一指解徵起
* 二牒执推破(二)
* 一破以鼻为界(二)
* 一立徵
* 二推破(二)
* 一约浮尘根破
* 二约胜义根破
* 二破以香为界
* 三了即真
* 四舌识界(三)
* 一指解徵起
* 二牒执推破(四)
* 一破从舌生
* 二破因味生
* 三破虚空生
* 四破和合生
* 三了即真
* 五身识界(三)
* 一指解徵起
* 二牒执推破(三)
* 一破以身为界
* 二破以触为界
* 三破身处为界
* 三了即真
* 六意识界(三)
* 一指解徵起
* 二牒执推破(二)
* 一破以意为界(二)
* 一约法有无破
* 二破识同异破
* 二破以法为界
* 三结显藏性
* ○三明中道了义酬禅那以明圆理(二)
* 一疑请
* 二开示(二)
* 一呵诫(尔)
* 二正说(二)
* 一牒疑总示(二)
* 一牒疑(阿)
* 二总示(阿)
卷一 第 566a 页 X15-0566.png

* 一地大(四)
* 一示地性无坚
* 二举色空相成
* 三破和合之妄
* 四示非和不和之真
* 二火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破和合(二)
* 一例同
* 二正破(二)
* 一徵
* 二破
* 四明非和不和之真
* 三水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徵破(二)
* 一徵
* 二破
* 四明非和不和之真
* 四风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徵破(二)
* 一徵
* 二破
* 四显真(阿)
* 五空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徵破(二)
* 一徵
* 二破
* 四显真(三)
* 一均前四大
* 二斥迷令悟
* 三不变随缘
* 六见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微破(二)
* 一徵
* 二破(三)
* 一破四句(二)
* 一正牒破(四)
* 一破一体(阿)
* 二破异体(若)
* 三破双亦(明)
* 四破双非(分)
* 二劝审观(汝)
* 二破和合(见)
* 三破无因(不)
* 四显真(三)
* 一均成六大
* 二斥迷令悟
* 三不变随缘
* 七识大(四)
* 一略示(阿)
* 二举事(汝)
* 三徵破(二)
* 一徵
* 二破(三)
* 一破四处(二)
卷一 第 567a 页 X15-0567.png

* 一正牒破(阿)
* 二劝详审(汝)
* 二破和合(识)
* 三破无因(不)
* 四显真(三)
* 一会成七大(若)
* 二斥迷令悟(阿)
* 三不变随缘(汝)
* ○二闻法领悟(二)
* 一长行(二)
* 一叙当机获益(二)
* 一略叙益(尔)
* 二广上文(二)
* 一悟心遍(是)
* 二获常心(了)
* 二叙内敬外悦(礼)
* 二偈颂(五)
* 一赞叹述益(妙)
* 二誓愿报恩(愿)
* 三请證大愿(伏)
* 四希更说法(大)
* 五总结前偈(舜)
* ○二对满慈更审除细惑明如来藏(二)(第四卷)
* 一答富那问(四)
* 一疑请(二)
* 一述未达(尔)
* 二呈二疑(二)
* 一疑世界生起(世)
* 二疑大性周遍(又)
* 二许宣(尔)
* 三伫听(富)
* 四正答(二)
* 一答世界生起(二)
* 一众生迷真故起妄(二)
* 一答忽生山河(二)
* 一直拈正义(佛)
* 二勘出忽生(二)
* 一世界生起迷源(佛)
* 二世界生起相状(二)
* 一能所细相(二)
* 一立妄能所(性)
* 二出能所相(无)
* 二依正粗相(二)
* 一烦恼因(如)
* 二依正果(起)
* 二答次第迁流(二)
* 一别示之相(三)
* 一世界相续(二)
* 一释相(二)
* 一成四大(觉)
* 二成诸相(火)
* 二结示(以)
卷一 第 568a 页 X15-0568.png

* 一释相(二)
* 一根器和合流转四生(复)
* 二受生形相升沉不定(二)
* 一别示胎生(见)
* 二总明四类(胎)
* 二结示(以)
* 三业果相续(二)
* 一释相(二)
* 一别示(三)
* 一欲贪果(富)
* 二杀贪果(贪)
* 三盗贪果(以)
* 二总显(汝)
* 二结示(惟)
* 三总结元由(富)
* 二如来證真不起妄(二)
* 一疑问(富)
* 二喻释(二)
* 一妄因妄果其体本虚(二)
* 一迷方喻妄因本空(二)
* 一别喻(二)
* 一喻迷因无本(佛)
* 二喻觉不生迷(佛)
* 二总合(富)
* 二空华喻妄果非有(二)
* 一妄果元空(亦)
* 二印合结责(佛)
* 二真智真断不重起妄(又)
* 二答大性周遍(二)
* 一立譬喻显法(二)
* 一喻虚空(三)
* 一立虚空譬(二)
* 一明不拒诸相(二)
* 一总明不拒(富)
* 二别喻七大(所)
* 二明诸相虚妄(于)
* 二即譬显法(观)
* 三正合空喻(真)
* 二喻俱现(二)
* 一先喻(云)
* 二正合(二)
* 一正合随染缘(富)
* 二兼明随净缘(我)
* 二明三如来藏(四)
* 一空如来藏(而)
* 二不空如来藏(二)
* 一结前文(以)
* 二明俱即(即)
* 三中道了义(以)
* 四斥凡小不知(三)
* 一法(如)
* 二喻(譬)
* 三合(汝)
* 二更释馀疑(二)
* 一满慈重徵妄因(二)
* 一疑问(富)
* 二佛答(三)
* 一以演若以失头为喻(二)
* 一牒惑(佛)
* 二引喻(吾)
* 二以妄本无因合喻(二)
* 一合(三)
* 一决明妄本无因(佛)
卷一 第 569a 页 X15-0569.png

* 三复宗明无得失(如)
* 二结(富)
* 三示顿乘不藉修證(二)
* 一法(汝)
* 二喻(譬)
* 二阿难再执缘起(二)
* 一疑请(三)
* 一引所说立难(即)
* 二引自他得悟(我)
* 三结所说同邪(今)
* 二佛答(二)
* 一委辨因缘自然(二)
* 一辨因缘自然(二)
* 一总述(佛)
* 二别破(三)
* 一以因缘破自然(阿)
* 二以自然破因缘(若)
* 三破转计自然(本)
* 二明无戏论法(二)
* 一明悟本俱非(若)
* 二简二种生死(菩)
* 二发起行门方便(四)
* 一佛果尚远(菩)
* 二须勤修證(非)
* 三戏论无益(汝)
* 四结劝进修(是)
* ○二示正助以修圆行(二)
* 一示观理直入正行(二)
* 一庆喜叹领述请(二)
* 一经家叙相(阿)
* 二庆喜陈词(二)
* 一叹领(无)
* 二述请(三)
* 一述前但解(世)
* 二通喻解行(我)
* 三正请行门(唯)
* 二如来宣示行门(二)
* 一经家叙(尔)
* 二正宣示(二)
* 一发觉初心(二)
* 一正明二义(二)
* 一总述(汝)
* 二别明(二)
* 一徵起(云)
* 二正释(二)
* 一审因地发心(三)
* 一略示因果同异(阿)
* 二明生灭不生灭(以)
* 三正示起浊除浊(二)
* 一示浊妄(二)
* 一明浊相(二)
* 一法(则)
* 二喻(二)
* 一立喻(云)
* 二略合(汝)
* 二示五浊(阿)
* 二除五浊(二)
* 一择真妄(阿)
* 二明伏断(二)
* 一正明伏断(以)
* 二喻显修證(如)
* 二审烦恼根本(二)
卷一 第 570a 页 X15-0570.png

* 一总劝审详(二)
* 一劝审详(第)
* 二须审详(阿)
* 二正示审详(二)
* 一委示颠倒处所(二)
* 一明六为贼媒(则)
* 二释众生世界(二)
* 一约众生以明世界(二)
* 一释名辨体(二)
* 一释名(阿)
* 二辨体(二)
* 一指相示数(汝)
* 二结归众生(一)
* 二简定流变(二)
* 一简三涉四(而)
* 二流变增叠(三)
* 二约世界以历六根(二)
* 一总标(阿)
* 二别简(六)
* 一眼
* 二耳
* 三鼻
* 四舌
* 五身
* 六意
* 二正劝详择降伏(二)
* 一简劝略明(二)
* 一劝简根修行(三)
* 一简圆通(阿)
* 二较优劣(若)
* 三许发明(我)
* 二示须简所以(十)
* 二因疑广释(二)
* 一疑请(阿)
* 二广释(三)
* 一举果比斥(佛)
* 二理无一六(二)
* 一法(二)
* 一根非一六(三)
* 一徵(今)
* 二破(二)
* 一破一(阿)
* 二破六(若)
* 三结(是)
* 二一六义生(由)
* 二喻(二)
* 一喻(二)
* 一喻一六义生(如)
* 二喻理无一六(彼)
* 二合(则)
* 三一入六净(二)
* 一六根生起(二)
* 一正明生起(二)
* 一列六根(六)
* 一眼根
卷一 第 571a 页 X15-0571.png

* 三鼻根
* 四舌根
* 五身根
* 六意根
* 二结(阿)
* 二离尘无体(是)
* 二一入六净(二)
* 一明脱根尘(二)
* 一明一入六净(二)
* 一一入六净(汝)
* 二六根互用(不)
* 二證明不循根(阿)
* 二明消根尘(三)
* 一正明消根尘(阿)
* 二證暗不能昏(阿)
* 三显觉心圆妙(缘)
* 二决通疑滞(二)
* 一明因果并常通初义(二)
* 一庆喜疑(二)
* 一疑因心不能克果(阿)
* 二以念与见性再推(世)
* 二世尊答(三)
* 一斥迷许说(佛)
* 二示闻性常(二)
* 一就闻钟显迷倒(二)
* 一诘闻声(二)
* 一诘闻(二)
* 一诘有无(即)
* 二诘所以(佛)
* 二诘声(二)
* 一诘有无(如)
* 二诘所以(佛)
* 二斥矫乱(佛)
* 二就闻性示因常(二)
* 一就闻正示(三)
* 一正破无闻(阿)
* 二辨析闻尘(二)
* 一斥谬(知)
* 二正显(是)
* 三斥显闻性(汝)
* 二引梦明常(二)
* 一引睡梦验常(如)
* 二结形销不灭(纵)
* 三结会通示(二)
* 一迷常故无常(以)
* 二弃无常即常(若)
* 二明解结无二通次义○
* 二显示修證○
* 二示带事兼修助行○
* ○二明解结无二通次义(二)(第五卷)
* 一正明解结无二(二)
* 一疑问(阿)
* 二开示(二)
* 一现瑞(尔)
* 二正说(二)
* 一诸佛同宣(于)
卷一 第 572a 页 X15-0572.png

* 一疑问(阿)
* 二答释(二)
* 一长行(三)
* 一约十八界示(佛)
* 二约十二入示(阿)
* 三约六根示(是)
* 二偈颂(二)
* 一颂正说(二)
* 一重颂(三)
* 一颂十八界(尔)
* 二颂十二入(言)
* 三颂六根(结)
* 二孤起(三)
* 一起后文(解)
* 二示陀那识(陀)
* 三诫取自心(自)
* 二赞美(是)
* 二兼显六解一亡(二)
* 一疑请(二)
* 一经家叙事(于)
* 二阿难陈词(我)
* 二开示(二)
* 一明结成次第(三)
* 一以六结总譬六根(即)
* 二喻六根总名为结(佛)
* 三喻六根体一用异(佛)
* 二明六解一亡(三)
* 一喻六一俱亡(二)
* 一立喻(佛)
* 二合法(佛)
* 二喻结解由心(二)
* 一正显由心(阿)
* 二释明因缘(二)
* 一释疑(阿)
* 二正明(如)
* 三喻解当次第(二)
* 一立喻(阿)
* 一合法(佛)
* ○二显示修證(五)
* 一阿难请问圆根(二)
* 一述解陈疑(阿)
* 二叙意陈疑(世)
* 二如来询诸圣众(尔)
* 三请圣各说圆通(五)
* 一六尘(二)
* 一叙悟缘起
* 二牒證结答
* 二五根(二)
* 一叙悟缘起
* 二结答圆通
* 三六识(二)
* 一叙悟缘起
* 二结答圆通
* 四七大(七)
卷一 第 573a 页 X15-0573.png

* 一火大(二)
* 一叙悟缘起(三)
* 一贪欲为因(乌)
* 二值佛受教(有)
* 三结成火光(我)
* 二结答圆通
* 二地大(二)
* 一值佛修福慧(持)
* 二从毗舍获悟(二)
* 一开解(毗)
* 二入證(二)
* 一證阿罗汉(微)
* 二开佛知见(回)
* 三水大(二)
* 一值佛受教
* 二修观入證(二)
* 一證小(四)
* 一未得忘身
* 二因观值缘
* 三出观知病
* 四审缘获安
* 二證大
* 四风大(二)
* 一值佛受教
* 二修观入證(二)
* 一修观
* 二入證
* 五空大(三)
* 一同佛所得
* 二备显神用
* 三由观获證
* 六识大(三)
* 一值佛受教
* 二依教离过
* 三观成得道
* 七根大(二)
* 一遇佛受教(二)
* 一法
* 二喻(二)
* 一相忆喻(二)
* 一立喻(二)
* 一不念之失(譬)
* 二念佛之得(二)
* 二合法(二)
* 一帖合不念之失(十)
* 二帖合念佛之得(二)
* 一帖合(子)
* 二正合(若)
* 二染香喻
* 二自行化他(我)
* 五耳根○
* 四放光现瑞印可(尔)
* 五佛敕文殊拣选○
* ○五耳根(二)(第六卷)
* 一叙悟缘起(二)
* 一值佛受教(尔)
* 二备显修證(二)
* 一述修證(二)
* 一入空(初)
* 二入中(生)
* 二显圆通(三)
* 一三十二应(三)
* 一总明
* 二别列(三十二)
* 三总结(是)
* 二十四无畏(三)
* 一总明
* 二别列(十四)
* 三总结
* 三四不思议(二)
* 一总标
* 二别列(四)
* 二结答圆通(佛)
* ○五佛敕文殊拣选(三)
卷一 第 574a 页 X15-0574.png

* 一佛敕文殊(二)
* 一示圆融(于)
* 二明须拣(二)
* 一为阿难
* 二为未来
* 二奉命简辨(二)
* 一述敬仪
* 二正说偈(二)
* 一通明所證理(二)
* 一从真起妄
* 二返妄归真
* 二别简能入根(二)
* 一总述意(归)
* 二别简辨(二)
* 一拣诸行非(四)
* 一简六尘
* 二简五根
* 三简六识
* 四简七大
* 二显观音是(六)
* 一明方便(我)
* 二叹观音(离)
* 三显圆通(三)
* 一圆真实
* 二通真实
* 三常真实
* 四示迷悟(二)
* 一明循声故迷(今)
* 二明入流则悟(二)
* 一诫谛听
* 二明入流(二)
* 一标闻闻(欲)
* 二释闻闻(二)
* 一明修證圆满(二)
* 一根脱则尘返(闻)
* 二根除则尘消(二)
* 一由假入空中(见)
* 二从空中出假(却)
* 二譬一返六脱(二)
* 一喻(二)
* 一喻从真起妄(如)
* 二喻返妄归真(息)
* 二合(二)
* 一合起妄(六)
* 二合归真(三)
* 一一返六脱
* 二辨分满位
* 三结劝闻闻
* 五明圆證(此)
* 六结宜终(二)
* 一结酬以明去取(诚)
* 二请加以益未来(顶)
* 三时众获益(四)
* 一阿难明道(于)
* 二普会入位(普)
* 三登伽證果(性)
* 四众生发心(无)
* ○二示带事兼修助行(三)
卷一 第 575a 页 X15-0575.png

* 一持根本大戒(二)
* 一陈请(二)
* 一经家叙
* 二正陈词(二)
* 一述自悟(大)
* 二请利他(二)
* 一禀佛教(尝)
* 二述意请(二)
* 一欲以正行益物
* 二更请助行益物
* 二宣说(二)
* 一赞德诫听(尔)
* 二正为宣说(二)
* 一举戒为众基(佛)
* 二明持犯损益(二)
* 一徵起
* 二解释(四)
* 一淫戒(二)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正明(二)
* 一宣示损益(二)
* 一持则不随生死
* 二犯则必落魔道
* 二嘱诫灭后(二)
* 一魔令毁犯
* 二汝教坚持
* 二重示(二)
* 一犯障修證
* 二持获菩提
* 二结显邪正
* 二杀戒(二)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正明(二)
* 一宣示损益(二)
* 一持绝生死
* 二犯落神道
* 二嘱诫灭后(三)
* 一鬼神诳世
* 二如来简显(二)
* 一释疑情
* 二斥邪计
* 三嘱付阿难
* 二重示(二)
* 一犯障修證
* 二持戒解脱
* 二结显邪正
* 三盗戒(二)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正明(二)
* 一宣示损益(二)
* 一持出生死
* 二犯落邪道
* 二嘱诫灭后(二)
* 一邪徒乱正(二)
* 一妖邪惑正
* 二如来简显(二)
* 一显正斥邪
* 二示灭罪法
* 二嘱付阿难
* 二重示(二)
* 一犯障正定
* 二持获三昧
* 二结显邪正
卷一 第 576a 页 X15-0576.png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正明(二)
* 一宣示罪障(三)
* 一标示
* 二显相
* 三结过
* 二嘱诫灭后(二)
* 一显正破邪
* 二嘱付阿难
* 二重示(二)
* 一立三喻
* 二正诫劝
* 二结显邪正
* 二明诵咒除习○
* 三明结坛立行○
* ○二明诵咒除习(二)(第七卷)
* 一结前文(阿)
* 二明今意(二)
* 一略显诵持利益(二)
* 一劝诵持(然)
* 二显利益(阿)
* 二略示道场方轨(二)
* 一方便(若)
* 二正修(二)
* 一明修
* 二明證
* ○三明结坛立行(二)
* 一广示道场方轨(二)
* 一问(阿)
* 二答(二)
* 一别示(二)
* 一明坛法(二)
* 一立坛方法(佛)
* 二供养方法(二)
* 一坛中供物(二)
* 一昼夜常供(三)
* 一坛心庄严(坛)
* 二八方庄严(取)
* 三分置供物(取)
* 二二时别供(每)
* 二坛外庄严(二)
* 一列诸位(令)
* 二悬八镜(又)
* 二示诵仪(二)
* 一修(二)
* 一行道(二)
* 一明成就(二)
* 一助行(于)
* 二正行(即)
* 二不成就(阿)
* 二坐禅(从)
* 二證(有)
* 二总结
* 二重宣佛顶咒辞○
* ○二重宣佛顶咒辞(三)
* 一阿难述请(二)
* 一阿难请(阿)
* 二大众请(于)
* 二如来宣说(二)
卷一 第 577a 页 X15-0577.png

* 一现化佛说咒(尔)
* 二述功德劝持(二)
* 一果人由此自行化他(二)
* 一正示(三)
* 一备列众义(二)
* 一总明出生功德(阿)
* 二别示十种功德(十)
* 一成正觉
* 二降魔外
* 三应尘土
* 四转法轮
* 五蒙授记
* 六拔群苦
* 七事知识
* 八摄亲因
* 九入涅槃
* 十付佛法
* 二指广结名(若)
* 三更说别名(亦)
* 二劝持(汝)
* 二因人以此灭恶生善(二)
* 一广明生善灭恶(二)
* 一总劝受持(阿)
* 二别明功德(二)
* 一标(阿)
* 二释(十)
* 一能除诸难
* 二能生诸智
* 三不堕恶趣
* 四具诸功德
* 五除诸垢罪
* 六宿业消除
* 七所求如愿
* 八国界安宁
* 九年丰障消
* 十恶星不入
* 二总述佛意结劝
* 三述愿加护(六)
* 一金刚
* 二天王
* 三八部
* 四天神
* 五灵祗
* 六金刚藏王(二)
* 一述意(尔)
* 二叙护(世)
* ○三明迷悟以證圆位(二)
* 一阿难述请(二)
* 一叙过述益(阿)
* 二因行请位(世)
* 二如来宣说(二)
* 一标明(二)
* 一理绝名言(佛)
* 二对迷立悟(二)
* 一迷真起妄(因)
* 二灭妄名真
* 二别示(二)
* 一迷真起妄颠倒类生(二)
* 一总明二种颠倒(二)
卷一 第 578a 页 X15-0578.png

* 一叙意(阿)
* 二正明(二)
* 一众生颠倒(二)
* 二并明能依所依(阿)
* 二正示众生颠倒(迷)
* 二世界颠倒(二)
* 一能所分成二种(十二)
* 二依正合成一种(十二)
* 二别明十二类生(三)
* 一总列(乘)
* 二别示(十二)
* 一胎
* 二卵
* 三湿
* 四化
* 五有色
* 六无色
* 七有想
* 八无想
* 九非有色
* 十非无色
* 十一非有想
* 十二非无想
* 三总结(是)
* 二返妄归真浅深位立(三)(第八卷)
* 一总明渐次(二)
* 一结前生后(二)
* 一结颠倒因(阿)
* 二生渐次法(汝)
* 二标列正明(二)
* 一标列(云)
* 二正明(三)
* 一修习除助因(三)
* 一徵(云)
* 二释(二)
* 一总明四食(阿)
* 二明断五辛(二)
* 一述意(一切)
* 二正断(二)
* 一约断显助开(是)
* 二约人明过患(二)
* 一说法人过(如)
* 二坐禅人过(是)
* 三结(阿)
* 二真修刳正性(三)
* 一徵(云)
* 二释(二)
* 一以戒刳性(二)
* 一持小乘(二)
* 一正明(阿)
* 二反显(阿)
* 二持大乘(先)
* 二持戒利益(二)
* 一明利益(禁)
* 二得神通(是)
* 三结(是)
* 三增进违现业(三)
* 一徵(云)
* 二释(三)
* 一初相(阿)
* 二中相(十)
卷一 第 579a 页 X15-0579.png

* 三结(是)
* 二别明诸位(九)
* 一乾慧
* 二十信
* 三十住
* 四十行
* 五十向
* 六四加行
* 七十地
* 八等觉
* 九妙觉
* 三总结诸位(三)
* 一以止观结
* 二以渐次结
* 三以邪正结
* ○二结显经名(二)
* 一问
* 二答(五)
* 一定经体
* 二定经力用
* 三定经宗
* 四定经教相
* 五定经名
* ○二约别能招报心以明修證(二)
* 一示现行能招报(二)
* 一疑问(二)
* 一叙闻得益
* 二起礼陈疑(二)
* 一起礼述益(即)
* 二对佛陈疑(二)
* 一双问能所
* 二别问所招
* 二开示(二)
* 一赞许(佛)
* 二正示(二)
* 一双答能所(二)(第九卷)
* 一总示能招所招因果(二)
* 一能招报因(二)
* 一约迷真双标(一)
* 二分内外别示(二)
* 一内分
* 二外分
* 二所招报果(二)
* 一牒二习因(阿)
* 二所招五果(五)
* 一纯想
* 二情少想多
* 三均算
* 四情多想少
卷一 第 580a 页 X15-0580.png

* 二别详能招所招因果(七)
* 一地狱(三)
* 一结前标起(循)
* 二详辨因果(二)
* 一能招十习因(二)
* 一总徵
* 二别示(十)
* 一淫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二贪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三慢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四瞋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五诈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六诳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七冤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八见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九枉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十讼习(三)
* 一顺习巳含逆习
* 二二习相交之状
* 三圣贤呵弃
* 二所招六交报(二)
* 一总明(云)
* 二别示(二)
* 一徵
* 二示(六)
* 一见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发二相
* 二历六根
* 二闻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发二相
* 二历六根
* 三嗅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发二相
* 二历六根
* 四味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发二相
* 二历六根
* 五触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发二相
* 二历六根
* 六思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发二相
* 二历六根
* 三总结显妄(二)
* 一由妄所成(二)
* 一总结由妄所成(阿)
* 二别结能所因果(五)
* 一阿鼻因果
* 二八无间因果
* 三十八狱因果
* 四三十六狱因果
* 五一百八狱因果
* 二非真本(有由)
* 二鬼趣(三)
* 一总明
* 二别显(十)
* 三总结(二)
* 一正结虚妄
* 二引前重示
* 三畜生(三)
* 一总明
* 二别显(十)
* 三总结(二)
* 一正结虚妄
* 二引前重示
* 四人道(三)
* 一总明(二)
* 一反徵其剩(复)
* 二酬偿难息(阿)
* 二别显(十)
* 三结示(是)
* 五仙道(三)
* 一总明(二)
* 一反徵其剩(复)
* 二酬偿难息(阿)
* 二别显(十)
* 三结示(是)
* 六天道(二)
* 一别示诸天(三)
卷一 第 581a 页 X15-0581.png

* 一欲界六天(二)
* 一正释(六天)
* 二结示
* 二色界十八天(二)
* 一别释(四)
* 一初禅三天(二)
* 一正释
* 二结示
* 二二禅三天(二)
* 一正释
* 二结示
* 三三禅三天(二)
* 一正释
* 二结示
* 四四禅分(二)
* 一四根本(二)
* 一正释
* 二总示
* 二五不还(三)
* 一总示(阿)
* 二别明(五天)
* 三结示(阿)
* 二总结
* 三无色界四天(二)
* 一正释(二)
* 一明感报(二)
* 一简回心不入(复)
* 二明生天类殊(二)
* 一别明四天(四)
* 二总辨二类(此)
* 二辨王民(阿)
* 二结示
* 二总结虚妄(此)
* 七修罗(复)
* 二结示劝断(二)
* 一结示(二)
* 一结能所本妄(二)
* 一能招现行因妄(如)
* 二所招七趣果妄(阿)
* 二示悟无能所(二)
* 一妙悟皆无(若)
* 二妄生本无(不)
* 二劝断(二)
* 一结劝得失(汝)
* 二结显邪正(作)
* 二详发得能招报○
* ○二详发得能招报(二)
* 一正明发相(二)
* 一结前
* 二正详(二)
* 一详明发得(二)
* 一标示能所(三)
* 一标示(二)
* 一标
* 二示
* 二许宣(汝)
* 三伫听(阿)
卷一 第 582a 页 X15-0582.png

* 一总明发得因由(三)
* 一明发得因由(二)
* 一生佛理同佛
* 二迷悟事异(二)
* 一迷真起妄(由)
* 二悟理魔发(二)
* 一归元妄灭(汝)
* 二将归魔发(二)
* 一诸圣心通(汝)
* 二魔凡惊慑(一)
* 二明魔发本意
* 三明损益劝诫
* 二别解发得相状(五)
* 一色阴(三)
* 一总示始终(三)
* 一三昧所依
* 二正示始终(二)
* 一不尽始相
* 二巳尽终相
* 三结显妄源
* 二正许发得(十)
* 一身能出碍
* 二拾出蛲蛔
* 三内外通闻
* 四见佛依正
* 五空成宝色
* 六暗室见物
* 七烧斫无损
* 八遍见圣凡
* 九夜见远方
* 十他变自说
* 三结过劝示(阿)
* 二受阴(三)
* 一总示始终(三)
* 一三昧所依
* 二预示始终(二)
* 一不尽始相
* 二巳尽终相
* 三结显妄源
* 二正详发得(十)
* 一见物生悲(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二勇齐诸佛(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三枯渴沉忆(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四自疑舍那(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五生无尽忧(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六生无限勇(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七起大我慢(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八轻安自足(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九拨无因果(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十爱极发狂(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三结过劝示(阿)
* 三想阴(三)
* 一总示始终(三)
* 一结前受阴
* 二预示始终(二)
* 一不尽始相
* 二巳尽终相
* 三结显妄源
* 二正详发得(十)
* 一贪求善巧(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二贪求经营(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三贪求契合(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四贪求元本(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五贪求冥感(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六贪求深入(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七贪求知见(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八贪求神力(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九贪求深空(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十贪求长寿(三)
* 一明想动
* 二致魔邪
* 三劝先觉
* 三结过劝示(二)
* 一约魔事结
* 二约想阴结
* 四行阴○
* 五识阴○
* 二结劝钦承○
* 二更断馀疑○
卷一 第 583a 页 X15-0583.png

* ○四行阴(三)(第十卷)
* 一总示始终(三)
* 一结前想阴
* 二预示始终(二)
* 一不尽始相
* 二巳尽终相
* 三结显妄源
* 二正详发相(十)
* 一二无因论(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本无因(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二末无因(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二四遍常(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三常无常(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四四有边(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五四不死(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六十六有相(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七八无因(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八八俱非(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九七断灭(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十五现涅槃(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发见(三)
* 一总述
* 二别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三结显妄源
* ○五识阴(三)
* 一总示始终(三)
* 一结前行尽
* 二预示始终(二)
* 一不尽始相
* 二巳尽终相
* 三结显妄源
* 二正详发相(十)
* 一因所因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二能非能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三常非常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四知无知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五生无生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卷一 第 584a 页 X15-0584.png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七贪非贪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八嗔无嗔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九定性声闻(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解起著(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十定性缘觉(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解起著(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三斥邪结正(二)
* 一斥邪(二)
* 一显过(二)
* 一结由识(阿)
* 二具明过(二)
* 一八境(众)
* 二二乘(声)
* 二劝示(汝)
* 二结正(二)
* 一示法门(如)
* 二明超能(二)
* 一能超至等觉
* 二能超至如来
* ○二结劝钦承(三)
* 一总结示(此)
* 二劝两根(二)
* 一利根宜精识(魔)
* 二钝根托秘咒(若)
* 三令钦奉(汝)
* ○二更断除疑(二)
* 一疑问(阿)
* 二答释(二)
* 一正答所问(三)
* 一答五阴妄想(二)
* 一正答(二)
* 一总答(二)
* 一真如本净妄生诸法(佛)
* 二因缘自然二计虚妄(三)
* 一立(妄)
* 二破(二)
* 一总破二计(彼)
* 二别破二计(二)
* 一破因缘
* 二破自然
* 三结(是)
* 二别答(五)
* 一坚固妄想(汝)
* 二虚明妄想(即)
* 三融通妄想(由)
* 四幽隐妄想(化)
* 五罔象妄想(二)
* 一正辨识相(又)
* 二更显微细(阿)
* 二结答(阿)
* 二答请何为界(汝)
* 三答并销次第(三)
* 一约生灭(此)
* 二约事理(理)
* 三喻巾结(我)
* 二结劝传(示)
△二正宗分竟
卷一 第 585a 页 X15-0585.png

* ○三流通(二)
* 一结劝流通(二)
* 一以施福较劝(二)
* 一约施福较显(二)
* 一问(阿)
* 二答(阿)
* 二举功德劝通(二)
* 一灭罪功(佛)
* 二生福德(得)
* 二以成佛正劝(阿)
* 二结益流通(佛)
△三流通分竟
首楞严经观心定解科(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