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68b 页

新刻三续玄言释经精解评林卷之三 恕集

*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孤山曰。元是真具。具无具相。一切皆空。如是了知。始
可议道)。
(温陵曰。以一一类心妄种皆具。一则现起名
事造。馀则冥伏名理具。以妄本无体。元是真心)。

温陵曰。十二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至杀颠倒也。
以是妄扰真心。而成八万四千乱想。各具即互具。】

「汝今脩證佛三摩地(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吴兴曰。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汤水
如正行。灾香如助行。甘露辟所證之理)。
(长水曰。前问
至何渐次得脩行目。今此二正行。故云真脩)。

孤山曰。言渐次者。事渐理圆。不同偏教之渐也。问。
此三渐次。于天台六即中。属何位邪。答。名字中脩。
能成观行。及发真似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68c 页 X15-0268.png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至)第一增进脩行渐次。」

【(吴兴曰。食甘等举段食之损益。欲除五辛之助因也。
以五辛能发淫恚。犹毒死之食焉)。
(孤山曰。五辛者。楞
伽经云。[葸-十+夕]蒜韭薤兴渠也。应法师云。兴渠梵音讹也。
正云兴宜。慈悯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悯冬
至彼土。不见其苗。则此方无。故不翻也)。

温陵曰。四食者。人间段食。谓所餐必有分段。鬼神
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饱。
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此直明众生皆衣
食住。而因食戒断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内发淫。
故名助因也。恚外引邪魅。】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至)第二增进脩行渐次。」

(泐潭曰。清净戒律。即四弃也)
(吴兴曰。不淫故无相生。
乃至不妄故不还宿债。以大妄语。贪其供养。故约位
言之。此应在外。凡观行之中)。
(资中曰。此如法华现身
所得六根清净。即相似位也)。

温陵曰。欲刳淫杀正性。必持戒律。不饮酒防乱之
至也。不啖生。防杀生至也。律中五果。皆须火净。示
不啖生气也。淫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杀慧命
故也。执身使无犯也。执心使无思犯也。淫杀相袭。
偷劫相负。由无禁遏故。禁戒成就。二业永无。业性
刳尽。则妙性圆明。】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至)第三增进脩行渐次。」

(泐潭曰。三种渐次。以戒为体)
(长水曰。世界清净。皎如
琉璃。则真空之体现矣。所谓清净奢摩他。如镜现诸
像也)。
(吴兴曰。此中别指初住以上。名为圣位。若下文
云。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则通取十
信也)。
(补注曰。密理也。圆智也。净妙行也。即法身等三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69a 页 X15-0269.png
德)。
(携李曰。孤山以璎珞五十二位。对今辨之。有一合
三开之相。一合者。合十信。为乾慧地也。三开者。开初
住为十信心。开十向为四加行。开等觉为金刚乾慧
也。□□□说。惟四□□□□则道□□)。

温陵曰。流逸奔尘。起现前业。由戒禁制。得不流逸。
斯能违远。因不流逸。由断客尘烦恼也。旋元自归。
渐入如来藏理也。尘既不缘下。此又进破根本无
明也。前属以位。但云不多流逸。今取真證。乃是根
尘泯亡。逆无明流。纯一真性。微细生灭。六用不行。
故国土身心妙圆清净。与如来合。故一切如来密
圆之心。净妙之性。皆现其中也。华严十忍。第三曰。
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
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曰忍。言法忍者。即
乾慧地无间道也。业净性明。乃可发行升进圣位。
五十七位。各随行相立名。使观其名义。知所修进
也。
吴兴曰。上三渐次。且约粗细前后分别。若圆修
者。岂不以违其现业为创心发观之本欤。故第一
渐次即云。脩菩提者。永断五辛也。当知菩提无渐
次。渐次取菩提。辟如沧溟太霄。讵有涯量。由操舟
举翮之异。而里数生焉。此下乾慧地等。即后二渐
次之所阶也。】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至)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吴兴曰。是善男子。指圆教外凡之人也)
(吴兴曰。人法
二执。了无实性。故曰执心虚明。即惑成智。体具寂照。
故曰罃十方界。大品十地初名乾慧。天台于圆教十
信前。立五品位。且曰义推如大品乾慧地也。噫智者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69b 页 X15-0269.png
随时。此经未至。而所立名位。悬契佛心。非圣人孰能
是哉)。

温陵曰。欲爱润惑。根境造业。生死相续。唯此而巳。
故欲枯境谢。则残质不续。无所汩杂。故执忍虚明。
纯是智慧。然初入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则乾有
其慧而巳。圣位始于十住。而以信为初因。又于信
前立乾慧。地前立四加。妙前立金刚。乾慧者此三
为转位关要升进方便。初从凡发迹。慧性不圆。不
能入信成贤。贤行既成。不加功用。不能登地成圣。
圣位既终。非金刚慧断。不能造妙成佛也。】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吴兴曰。以观行心。缘中道理。相续无间。流入初信)
(真
际曰。言圆妙开敷者。即见惑先落。三谛似显也。从真
妙圆等。释成上句。谓从乾慧真妙圆心。重发此位。真
妙信心。心与理冥。故曰妙信常住)。

长水曰。舍欲爱。超乾慧。犹在凡地。未入法流。故须
于如来萨婆若海。中中流入。无所偏滞。则圆妙之
性。于是开敷。然犹馀妄习非真妙圆。又须从真妙
圆。重发真妙。而常住妙信。使一切妄想。灭尽无馀。
中中之道。纯真无妄。故名信心。住馀皆由此增进。
更无别法。】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至)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际曰。心真而明。则一切圆通。而阴等不碍。故能洞
照宿习。忆治无遗)。
(泐潭曰。能习气名为念心。阴处界
三。即世间生处习气也)。

吴兴曰。舍身受身。即分段生死也。一切习气。即思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69c 页 X15-0269.png
惑正使也。故下文明五不还天。所断欲惑。亦名习
气。又应通指二死为舍身。总名五住为习气。】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至)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孤山曰。前虽忆念。习气未融。此则精明。故得发化)
(吴
兴曰。化变也。变诸妄习。纯成真明。言其精也。惟以下
示其进也)。

温陵曰。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妄习皆化。唯一精
明。而进乎真净。行无杂糅。故名精通。】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携李曰。由精进而智慧则纯明矣)

温陵曰。妄习既尽。故心精现前。而进趣云为。纯智
无习矣。】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孤山曰。有慧无定。至德不凝。故以定□□凝慧)

温陵曰。慧既纯明。须定以持之。
吴兴曰。周遍寂湛。
谓定之用。寂妙常凝。谓定之体。】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长水曰。定久生光。湛极而动。故能进也)

温陵曰。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性也。发明而深入
于道。】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吴兴曰。久进涉动。失于安然。故须保持)
(长水曰。既能
深入。又能保持。使道同十方。气合如来。是谓护法)。

吴兴曰。按圆位。至此断三界思尽。即六根清净之
正位也。配璎珞属七住。将大品当佛地。约婆沙齐
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净位。有齐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0a 页 X15-0270.png
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既
是 真断惑之大节。故持示云。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资中曰。由护法心。进合如来。得妙觉明。护持不失。故
能妙回向。回佛慈光。则回果向因也。向佛安住。则回
因向果也。因果交参。体用互摄。故譬双镜云云)。

吴兴曰。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上气分交接。则自
他心佛相应相冥。今回佛慈光。向于佛境。则与智
明相对相照。故曰犹如双镜等。又约十方如来。对
照亦然。故曰其中妙影等。
携李四。回佛慈光。向于
巳身。回巳身心。向佛安住。巳身佛身。彼此回向。故
如双镜。】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至)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吴兴曰。回向既成。同佛常寂。常寂之体。即是无上妙
净明心。安住此心。正防无明微细之患。故得戒名)。

温陵曰。由回佛心光。而得之于我。故曰获佛常凝
无上妙净。常凝则对镜无动。妙净则涉尘不染。而
戒心成矣。】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顾名愿心住。」

(吴福曰。戒不能拘。故所去无碍)
(吴兴曰。准天台圆教。
未断无明。生同居者。名为愿生。正符此文也。又说十
信出假。利益众生。今游十方。亦合其义)。

真际曰。对境无动。涉尘不染。是谓住戒自在。无动
无染。则无适不可。故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也。修行
之初。必枯绝欲爱。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法流。开
妙圆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遂发行治之。使纯智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0b 页 X15-0270.png
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于道。护持不
失。斯能回佛慈光。获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
愿。此十信之序也。】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携李曰。十种妙心。圆成为一。故得安住。名发心住)
(吴
兴曰。真方便者。谓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道
心脩故)。

泐潭曰。真方便。妙慧也。十心。十信也。十心顿发。圆
成一心。住佛智地。名发心住。圣位以十信为初因。
信者。真纯无妄之谓。以十住十行十愿十地为渐
次。而终于等妙。皆相摄而设。欲令行人从信趍入。
住佛智地。而依智起行。济行以愿。由是超三贤。入
十圣。登等妙。此脩證之序也。住者。依无住智。永不
退还之谓。】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至)履以成名治地住。」

【(吴兴曰。能證心如琉璃。所显理如精金。履治也。依前
心地。以观治之)。

携李曰。心中发明。内外精莹。牒心精发晖义也。履
是妙心。以为真基。名曰治地。如将筑室。必先治地。
乃可兴作也。】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脩行住。」

【(泐潭曰。由内外精莹。治成心地。故所涉所知。俱得明
了。则任运修进。得无留碍)。

吴兴曰。上治地由境得名。此脩行从智受称。境发
于智。故云心地涉知等。以智遍修。故云游履十方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0c 页 X15-0270.png
等。
真际曰。以心住境。以境住心。心境无夺。故得明
了。】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至)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温陵曰。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王子。
故名生贵。中阴喻冥感之理也。现阴巳谢。后阴未生
之中。名曰中阴)。

孤山曰。分真智与究竟智等。名行与佛同。分證理
与究竟理等。名受佛气分。如中阴下。以喻显之。究
竟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运相合。名自求父母。密
齐果德。如阴信冥通。斯即禀佛遗体。初托圣胎也。】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至)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孤山曰。此喻虽在真因。而自行利他之相。同佛不缺
也)。

温陵曰。同妙行之气分。冥妙理之中阴。是游道胎
奉觉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脩行方便具
矣。】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孤山曰。容貌喻应用。心相喻理智)

温陵曰。容貌外同。心相内异。非正心也。】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温陵曰。同佛之德。有进无退)

孤山曰。色心互融。不相妨碍。故曰合成。】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温陵曰。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
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也)。

资中曰。十身灵相。即卢舍那也。声闻身。缘觉身。菩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1a 页 X15-0271.png
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
空身。此十种身。如随色珠。显现自在。菩萨虽未如
佛。分得此相。】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孤山曰。出胎喻破第九住无明义。从理起用亦如之。
绍隆佛种。故云佛子)。

温陵曰。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
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终。故喻出胎王子。】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至)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孤山曰。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陈列灌顶者。华严云。
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
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
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
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
萨)。

兴福曰。大国王。天子也。嫡嗣曰太子。刹利王。诸王
也。嫡嗣曰世子。将付国位。取大海水灌顶。表为王。
当承用众智。今此位众德潜备。堪任佛事。故表以
成人。陈列灌顶也。言以国事分委。则非正付国位。
特表成人而巳。盖此方极十住。若十地行满。乃堪
正付。故华严十地菩萨。受佛职位。此轮王太子受
职。夫发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后生如来
家。而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
事。此十住始终之序也。】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至)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长水曰。行者住之增进。以十度为体。欢喜即檀度。十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1b 页 X15-0271.png
方随顺。约自行为欢喜。故饶益即戒度。戒无恼害。能
饶益故)。

温陵曰。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随顺。无适不可。自他
利备。机应俱喜。故名欢喜。善推妙德。益以利人。故
名饶益。】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温陵曰。瞋恨生于违拒。由无违逆。故无瞋恨)

长水曰。自觉故无明不能违智。觉他故有情不能
拒化。二利兼成。故无瞋恨。】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携李曰。触类而长。随机而应。利行无尽无尽行。名无
屈挠)。

孤山曰。种类出生者。化十界身。化复作化也。穷未
来际。益物庶尽。竖遍三世。横周十方。】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携李曰。于法不了曰痴。于行纷错曰乱。今能一合于
法。得无差误。故离痴乱)。

孤山曰。妙智了达尘妙法门。异名别说。同归一理。
故离痴乱。】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泐潭曰。善现即慧度。理能显事。名同中现异。事能显
理。名异相现同)。

孤山曰。同中现异。达理即事故。异相见同。达事即
理故。
温陵曰。由无痴乱。故能于种种法门。互现随
应。圆融自在。所谓善现也。】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至)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1c 页 X15-0271.png

(孤山曰。方便以权为事。尘中现界。即权智所显)

温陵曰。此由善现行。充扩圆融也。尘中现刹。名现
界。不坏尘相。名现尘。】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吴兴曰。智慧轻薄。般若尊重。故此名焉)

温陵曰。种种所现皆是般若性德。无作妙力。自在
成就。故名尊重。金刚称第一波罗蜜。即般若也。】

「如来圆融能成十方(至)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吴兴曰。上善法行。全性起脩。故成法则。此真实行。全
脩是性。故皆无为)。

温陵曰。十方诸佛。以是成道。以是利生。故名善法。
总括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惟一
真。故名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
相摄。别设者一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
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阿难是善男子(至)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温陵曰。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
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悲
智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愿也)。

泐潭曰。满足神通。至远诸留患。牒前现尘现界。不
相留碍等事。谓此行满足。当脩回向行也。回向之
行。悲愿最深。故职在度生。然见有可度。即涉有为。
背涅槃路。故须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也。】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吴兴曰。坏其可坏。从所坏境说。远离诸离。约能坏。智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2a 页 X15-0272.png
论。不见可坏之相。是名不坏)。

温陵曰。坏其可坏。谓远离一切虚妄境界也。远离
诸离。谓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也。得无所离。即除诸
幻。而證不坏矣。】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至)名至一切处回向。」

【(吴兴曰。上觉言智。此地言理。皆因果体同。故云等也
至也)。

温陵曰。无坏不坏。无离不离。乃湛然齐佛觉湛。故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前觉等一切。则真如体遍也。
此地至一切。则真如界遍也。】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补注曰。准吴兴解。则世界即理。如来即智也)

吴兴曰。真界真体。二俱圆遍。故涉入无碍。任运发
挥。德用无尽。】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至)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携李曰。约一多回向。于同佛地。一也。各生清净。多也。
此二相涉。故得平等)。
(长水曰。同佛地即前地如佛地
也。于一切处。各起净因。取涅槃道。是谓平等善根)。

孤山曰。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依此真因。发越
挥散。周遍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从理起。名
随顺平等。能生道果。名为善根。】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至)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孤山曰。依因发生。故曰真根。皆我本性。回众生若巳
也。不失众生。泯巳同他也)。

温陵曰。平年善根。性真圆融。周遍法界。故十方众
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2b 页 X15-0272.png
无有遗失。无有高下。故名随顺等观。】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资中曰。如故即。真故离。有即有离。是假真如。二无所
着。乃真真如也)。

孤山曰。即一切法。假也。离一切相。空也。二无所著。
中也。】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至)名法界无量回向。」

【(携李曰。以真如如境。境亦如如。故十方无碍。十方所
也。无碍如也。真如故非缚。有所故非脱)。

孤山曰。三德妙性。于此圆成。不见十界。高下差别。
故云法界量灭。
温陵曰。初證性德。以为齐佛。以为
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等。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
有量。及乎性德圆成。乃灭量见。乃得无量。此总治
前位限量情见。此性圆成。可入十地矣。】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至)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兴福曰。加行以寻思为体。印持为性。依四寻思。故为
四加)。

温陵曰。四十一心者。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乘
通致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特标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至)欲然其木名为煖地。」

(孤山曰。依明得定。名之为煖)

长水曰。佛觉。果智也。
补注曰。前之佛觉。虽曰能齐。
未能正證。今将趋圣果。故即用佛觉。为巳因心。复
加功行。以求正證。初入因位。未即德果。故辟钻火。
方得煖相。】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2c 页 X15-0272.png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吴兴曰。依煖地心修佛果智。智观于心。故如足履地。
心相垂尽。故若依非依。高山喻当位之心。虚空喻一
依之理。无明未尽故下)。

泐潭曰。前以佛觉为巳心。以此巳心成佛行。则因
心果觉。巳邻极矣。故譬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但因
果未融。心迹尚滞。故有微碍。然到顶地。少需㩳进。
则微碍除矣。】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吴兴曰。忍取信顺之义。今心佛二同等。即信顺僧中
辨事。忍则默然。既不怀疑。亦不出说也)。

温陵曰。巳心佛觉。融为一体。曰二同。因果两忘。二
边不立。曰中道。而此中道。将證未證。故如忍事人。
非怀非出。】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孤山曰。世第一法者。□□□漏。故名□。□□是最胜。
□□□。离有漏□□。□名世第一法)。

吴兴曰。若迷中道。及觉中道。皆是数量。即世间义
也。今既消灭。二无所目。当出世间。然犹未入初地。
故名世第一也。
温陵曰。若进十地。极乎妙觉。乃出
世第一也。】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至)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孤山曰。总摄功德。为胜依持故。令得长生。故名为地。
以入见道。亲證真如。自知不久。證大菩提。生欢喜故)。

孤山曰。觉通如来。智同佛智也。尽佛境界。理齐佛
理也。三谛圆融名佛境界。比前曰尽。其实未尽。以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3a 页 X15-0273.png
初得法喜。故名欢喜。
温陵曰。十地者。蕴积前法。至
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也。自十信
巳还位。皆蹑迹相资。直趋妙觉。于中不无断證。是
皆不断而断。不證而證也。】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真际曰。由前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名异性入同。同性
亦灭者。若见于同。即为垢矣)。

泐潭曰。通大菩提。尽佛境界。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是异姓入同也。然见异见同。
还是情垢。至于同性亦灭。乃名离垢。华严云。辟如
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鍊巳。离一切垢。】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𦦨慧地。」

【(携李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大慧光。故前
地明生此地觉满。发慧光也)。

温陵曰。发光者。情见之垢净。则妙觉之明生也。𦦨
慧者。明极觉满。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故也。】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吴兴曰。登地智名同地前智。名异至犹及也)

温陵曰。由前燄慧烁绝故。一切同异。所不能至。至
尚不能。孰能胜哉。】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孤山曰。同异既远。真如自露)
(吴兴曰。尽真如际者。斯
是无际之际。理既无。际行岂近乎)。

温陵曰。同异不至。则真如净性。明露现前矣。真如
现前。分證则局。尽际乃远。回超极造。故名远行。】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3b 页 X15-0273.png

【温陵曰。既尽其际。乃全得其体。一真凝常。故名不
动。

(孤山曰。真如之性。本不动故)。】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资中曰。此菩萨具四无碍智。演说何僧祇句义。无有
穷尽。故名发真如用)。

温陵曰。既得真体。斯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真。
无所不如。故名善慧。】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至)亦目此地名脩习位。」

【(问。后位既无。修习复有断障之事。何邪。孤山答。此明
智悲功。终得十地果而巳。若论断障则等觉之位。犹
是修习。故至妙觉。乃名无学)。

温陵曰。此结前显后也。圣位总束有五。一资粮。三
贤也。二加行。四加也。三通达。初地也。四修习。即此
也。五无学。妙觉也。自初发信。至超贤入圣。皆脩习
之事。而此位巳超八地。无功用道。智悲并圆。则脩
习之功。终毕于此。故名修习。以结十地之因也。次
后乃十地之果。无复修习矣。华严十地。以金刚藏
表因。解脱月表果。亦以因地有脩。果地无脩也。】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吴兴曰。以无缘慈。普荫众生。本涅槃相。如云覆海)
(孤
山曰。荫蔽一切。充满法身故)。

温陵曰。慈阴妙云。十地果德也。涅槃海。妙觉果海
也。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大
慈之阴。充偏法界。无心无缘。而应彼心。缘施作利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3c 页 X15-0273.png
润。而本寂无作。称合如来大寂灭海。故云覆也。】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吴兴曰。理无逆顺。由权实智而得二名。如来权智下
随机感故。谓逆菩萨实智。上合觉心故。谓顺璎珞云
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即其义至此二智相交。故名等
觉)。

温陵曰。十地菩萨。混俗利生。与如来同。但所趋逆。
顺。与如来异。盖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
趋妙觉。巳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无间。故名等觉。
即解脱道前。无间道也。此虽齐等。未极于妙。盖能
顺能入而巳。须于大寂灭海。逆流而出。妙同万物。
乃名妙觉也。】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至)金刚心中初乾慧地。」

【(吴兴曰。璎珞有云。等觉性中有一人。各金刚。幢慧。故
知金刚乾慧不可别开也。言初乾慧者。由此菩萨以
大愿力。住寿百劫。修于三昧。今既始获。岂非初邪。应
知今之乾慧。以障妙觉。无明初乾。未与究竟如来法
流水接故也)。

温陵曰。此明等觉后心。妙觉伏道。妙觉之道。无别
行相。但从初乾慧。至等觉巳。复起金刚心。从初重
历诸位。破断微细缘影。最后无明。使纤尘不立。乃
可入妙。为其复从初位以始故。名金刚心中初乾
慧地。识阴尽者。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即此也。前名
乾慧。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此名乾慧。以未与如
来妙庄严海接。名虽乍同。义乃回异。】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吴兴曰。十信十住十行十地。即单十回向。即复十以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4a 页 X15-0274.png
四加行。只是十回向后心耳。并前乾慧及等觉位。故
有二也)。

温陵曰。独由信心。以历诸位曰单。兼金刚心。重历
诸位曰复。十二者。乾信住行向煖顶忍世地等金
是也。十二为因。妙觉为果。故单复十二。方尽妙觉
成无上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至)清净脩證渐次深入。」

【(携李曰。金刚三昧。不住不起。不灭不坏。不断不异。不
脱。不变。入明慧性。不见身心法。然后成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长水曰。奢摩他以照了自性为体。以分别
境界为缘)。

温陵曰。此教其用金刚心。成就妙觉之方也。种种
地单复十二位也。十喻者。幻人。阳𦦨。水月。空华。谷
响。乾城。梦。影像化也。了法如此。则顿忘情解。纤尘
不立。故曰清净脩證。奢摩他毗婆舍耶。云心观。言
如来者。拣异小乘。】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吴兴曰。三增进者。即渐次也。前三文下皆结示云。是
名增进脩行渐次。又云。从是渐脩。随所发行。安立圣
位。或指金刚奢摩毗婆为三者。非也。五十五位者。除
前乾慧。由信至等觉是也)。

温陵曰。三增进。三渐次也。圣位皆资之。以成就也。
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并乾慧四加等妙。有五十七
位。独指五十五为菩提路者。等妙乃菩提之果。由
是路以趣證也。或指金刚观察及止观。为三增进。】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吴兴曰。五十五位。既由三增进故。而得成就。今简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4b 页 X15-0274.png
邪正。所以约观言之。

(携李曰。圆教之外。三乘所修。皆属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孤山曰。此经发起。为救阿难。是故先开圆解。次显圆
行。行成入位。极乎妙觉。〔乘〕范来世。有始有终。于是文
殊请问经名。及奉持法也)。

温陵曰。上明證果竟。自此以下。名结经分。正宗未
终。而遽结经者。由初示密因。次开脩證。而卒乎极
果。则经之正范毕矣。结经后文。尚属正宗。而名助
道分者。特助道而巳。故于后别列。乃正助之辨也。】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至)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真际曰。此经实大事因缘。非小智之法。故以文殊请
问而揭之)。

温陵曰。大佛顶白伞盖无上宝印者。体极含覆。超
情离见。即如来藏之心印也。證佛心要。必契于此。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照穷刹海。净绝纤尘。即烁
迦罗之法眼。也开佛知见。必资于此。】

「亦名救护亲因(至)亦名如来密因脩證了义。」

【(孤山曰。亦名如来。下谓如来正果。藉此为因。权乘脩
證。皆不了义)。

温陵曰。阿难为亲。摩登为因。举斯二者。明有缘皆
度也。无上正觉。由此经得。一切智海。由此经入。】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温陵曰。因果同彰。染净不滞。于法自在。名妙莲华王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名十方佛
母陀罗尼咒)。

吴兴曰。大方广所说之法也。大方是体。广是其用。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4c 页 X15-0274.png
即空如来藏。具不空之用也。又常遍曰大。轨持曰
方。包博曰广。如次配法身般若解脱。亦如来藏之
三德也。】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长水曰。结经分竟下为助道分。而有二科。一曰别明
诸趣。戒备失错。始下文终于第九卷中。二曰详辨广
境。深防邪误。始第九卷中如来将罢法座处。而终于
第十卷末)。

温陵曰。菩萨由此受佛职位。故名灌顶章句也。

兴曰。此经从天竺灌顶部中流出。盖约密言。名灌
顶章句。有诵持者。则如来智水灌其心顶。亦如刹
利之受职也。菩萨万行。以首楞严为本。又脩此定
者。于一心中。具足万行。故涅槃云。首楞者。一切事
竟。严者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

「说是语巳阿难即从座起(至)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吴兴曰。前阿难问位。后佛言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
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各妄。灭
妄。名真等。于是先约因妄。有生明二种颠倒。后约灭
妄名真。明渐次诸位。然于世界颠倒中所说十二类
生。一往且示欲界因果之相。其实界趣。说而未周。今
答位既终。故蹑前妙性之义。领其庶汇。皆是真如发
起。如来委谈诸趣)。

温陵曰。前说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则法界一真。万
动一体。宜无诸趣之异。其如方今现有。乃常情所
疑。故或执诸趣。而迷妙圆之体。或执妙圆。而拨诸
趣之业。以致失错堕落。故特请问。冀行人详明。而
知所戒备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5a 页 X15-0275.png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至)自然从队此名内分。」

【(问。怜由情爱生水可然。恨由怨憎。何以流泪。吴兴答
曰。此中内分。悉约情论。以爱为情。且言少分。如喜怒
哀乐爱恶。六者皆人之情也。是故怨恨亦属于情。情
则悲悲乃成泪。内外之义。当文难晓。须取下文。外分
显之。且外分云。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欲生天梦想
飞举等。应知从持戒善及修禅定有人天乘者。即属
外分。降斯巳还。皆属内分)。

真际曰。心动于内曰情。故情为内分。情人之阴气。
有欲者也。故因诸爱染而起。以阴积故。能生爱水
润业。润生轮回不断。职皆由此。诸爱不一。皆能感
水结惑。故曰流结是同。水性沉下。故情积之业。多
从轮坠。】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温陵曰。想能生胜。而卵以想生者。由染净异也)
(吴兴
曰。且指人天想心。名为外分。非出世三乘之智也。何
者前文因阿难问于地狱。乃至人天等道。于是佛说
妄习为二分。次约二分。以辨诸趣。诸趣之后。总结示
云。此等众生不识心受此轮回等。故知外分不出三
界也)。

真际曰。意缘于外曰想。故想为外分。想人之阳气。
有冀者也。故因渴仰而发。以阳积故。能生胜气。如
轻清雄毅等事。皆胜气也。想能生胜。而卵以想生
者。由染净异也。诸想不一。皆能轻清飞举。故曰轻
举是同。以轻举故。多能超越。】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至)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孤山曰。生从顺习死从变流者。以一切众生皆爱生
而恶死也。是故生则顺其习。死则逆其习故。复云死
逆生顺。二习相交。此乃文辞互略耳。未舍煖触。谓现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5b 页 X15-0275.png
阴之末。中阴之初也)。

温陵曰。人之情习。好生恶死。以生为顺。以死为变。
逆顺相交。谓方死方生之间也。一生善恶之业。即
于是时。随其情想。轻重而感变焉。】

「纯相即飞必生天上(至)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吴兴曰。必生天上者。据下情少想多。伹在四天之下
验今纯想所生。应是忉利以上。若单修善禅。则惟生
上界。若兼诸福。则随往十方)。

携李曰。想体轻举。故纯即飞升。然此特纯善。故止
于生天。若兼修福慧净愿。则二习交时。感变倍胜。

温陵曰。于飞心中。旁论福慧。故皆云兼。】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至)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真际曰。情少想多。此通举也。理宜等降。四类分之。一
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情七想
为飞行夜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
(携李曰。持戒护
法。出世净想。则能亲住如来座下)。

温陵曰。胜想不纯。少滞邪情。故感此类。其中下。谓
虽滞邪情。而有善愿。斯感善缘。即天龙八部类也。】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兴福曰。由所习情想。各在强弱。致有聪钝之异)

孤山曰。由昔情想感。今聪钝。是知言均等者。总报
之业也。言幽明者。别报之业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至)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真际曰。情多想少亦合分四。六想四想流入横生。七
情三想坠为饿鬼。八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
无间狱)。

温陵曰。横生者。情多故沦变。带想故飞举。而业重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5c 页 X15-0275.png
不能。但为毛群耳。俱舍说。大地最下有金水风轮。
有八寒八热地狱。在三轮之上。此文说沉下水火
风轮。又似地狱。在三轮之下。疑此所指。非地下三
轮。乃地狱三轮也。言水轮火际。即寒狱第八也。受
气猛火。谓受火气以为身。故常被火烧。或得水饮。
亦化为火。故曰水能害巳也。下洞火轮。即八热狱
也。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谓超寒狱。入热狱也。热狱
第八。名五无间。有间即馀七也。

(孤山曰。只就七地地狱。自有轻重而此无间非五无
间)。】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至)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补注曰。六交者。如造业因眼。而馀五为助。至受报。时
亦遍及也)。
(携李曰。从识造业。从根显报。业报相会。谓
之交)。

温陵曰。前略明情想感变。此详明根境搆造也。十
习本于十惑。以习成恶业。六交因乎六根。而交起
恶报。】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至)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真际曰。所名亡交报者。璿师云。因与果交。今则不尔
但是时六根与恶报相涉也)。

吴兴曰。造业招报。根识必俱。今以识为业。而报从
根者。盖业并由心。报多约色故也。】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至)星火迸洒鼓空界。」

【(吴兴曰。一者下标示。临终下释相。先见猛火等。即现
报也。亡者神识等。即生报也。发明下就眼根明二相
如是见火者。根明交报他皆放此。然一根恶报而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6a 页 X15-0276.png
根。遍受者。虽可了知。理而推之。必申六识造业之时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从业受报。法尔如斯。以相知故
六报互通。以相背故。诸相差别。惟识发现。信其不诬)。

温陵曰。见觉属火。故感猛火。畏见于境。恐藏于心。
六交皆直入无间者。就重言耳。成论云。极善极恶
皆无中阴。所以直入。闻听属水。故烧听能为镬汤
洋铜。鼻嗅生气。故烧息能为黑烟紫燄。舌主味。丸
糜味类也。身主触。灰炭触类也。心正属火。烧之转
炽。故迸洒煽鼓。】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至)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温陵曰。闻听属水。故观听旋复。则水不能溺。依之造
业。则能感波涛。注闻发声。故为责罪。诘情之事。注见
能为雷吼者。闻波属阴。见火为阳。阴阳相薄而成雷
故也。注息为雨雾。水随气变也。注味为脓血。水随味
变也。注触为畜鬼。水随形变也。注意为电雹。意出于
心。水火交感也。一切物理。莫不因五行。乘阴阳以变
化故。此随根转变之事。皆不出此)。

吴兴曰。上云见火。凡云闻波。今以近义详之。如易
云。离为目为火。坎为耳为水。将恐见闻本乎水火
之性。故发烧注之相也。又其闻波所注诸根。循业
各变。难尽销会。如注见则能为雷为吼等。似非眼
根所入之相。乃至下文。多此义例。圣言叵测也。】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至)为飞沙礰击碎身体。」

(孤山曰。鱼败曰馁。羹败曰爽)
(温陵曰。质碍也。履通也
嗅业所依。不离通塞。故冲息能为质履也。冲见为火
炬。冲听为没溺得沸。则见觉属火。闻听属水。明矣。饥
馁乖爽。由味随气变也。绽拆烂坏。由体随气变也。冲
思为灰沙。依土感也)。

资中曰。鼻根造业。贪嗅诸香。故招毒气。以受其报。】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6b 页 X15-0276.png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至)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温陵曰。舌啖生命。使彼承忍。故历尝发苦。使巳承忍
依见贪味。故能为燃金石。依听发恶。故能为利兵刀
依嗅。恣贪。笼取群味。故能为大铁笼。触味伤物。故感
弓箭以自伤。缘味思物。故感飞铁以充味)。

孤山曰。准眼耳鼻。云见闻嗅此应云尝报。言味报
者。从所尝为名也。贪味则网捕烧野。以取禽兽。故
见铁网猛𦦨之相。为承为忍。谓发言承领。忍声甘
受也。】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至)则能为队为飞为煎为炙。」

【(温陵曰。大山来合。及铁城火狗等。皆恶触杂感也。触
业所依。不出离合。屠裂即离相也。道趣狱路也。观狱
王门。关两观也。厅按皆治罪之处。皆身触所依也。括
袋所以收气也。思业飘荡。故感飞坠之事。剚插刃于
肉也。剚射𦒱缚。则相因旁举也)。

孤山曰。合山刀剑。并由贪著男女身分而感也。】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至)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携李曰。思必有所。故结思则为受。罪方所见能鉴證
故结见则为證。罪人事结听则能为大。合石等。水土
交感也。车船揽乃息气乘乱思所变也。尝即舌根。声
所自发也。大小巳下皆言其身。乃触业乘乱思所变
也)。

温陵曰。思属土。而飘荡。故先见恶风吹坏国。土等
事。思业所依。不出迷觉。荒奔迷思也。知苦觉思也。】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至)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吴兴曰。此总结上十因六果也)
(孤山曰。抱朴子云。求
仙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脩。而但务方
术。终不得长生也)。

温陵曰。仙迁也。人之形神。能迁而不死者也。故曰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6c 页 X15-0276.png
存想固形。然终归败坏。比天为劣。比人为优。故别
开也。】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至)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行简子曰。此皆绝世离俗。熊经鸟伸者)
(携李曰。津液
内润。绰约的絜。是名天行。吸取精粹。引生光色。是名
通行)。
(携李曰。明鍊精思。念心独照。曰照行。携李曰。坎
离水火。自相交遘。此修炼之士也)。

温陵曰。以药饵驻一期之寿。而不能轻举者。地行
仙也。行去声功行也。餐黄精松柏之类。久而身轻
者。飞行仙也。炼金石还丹之类。化骨易形。撮土点
石。以游戏人间者。游行仙也。乘阴阳运正。以调气
固精遗形涉空者。空行仙也。鼓天池。咽津液。冰雪
婥约。不交世欲。与天无异者。天行仙也。吞吸精色。
服虹饮雾。粹气潜通者。通行仙也。能以术法。述道
自然者。道行仙也。澄凝精思。久能照应者。照行仙
也。或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济轮而炼丹。皆思忆
圆成也。内以坎男离女。匹配夫妻。外即采阴助阳。
摄卫精气者。精行仙也。存想化理。心随邪悟。能太
变化。其行绝世者。绝行仙也。】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至)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长水曰。言人中者。以仙趣无别总报即于人心总报
之上。加于前来十种脩。炼转成仙也)。

吴兴曰。山海经云。昆崙之山。广都之野。轩辕之丘。
不死之国。气不寒暑。人皆数千岁。此亦众私同分
非无定处。若但固形而不炼心。便希千岁。是犹见
卵而求时夜。不太早计乎。】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7a 页 X15-0277.png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携李曰。六天由脩五戒十善而致。今约欲微增胜者
爱欲为轮𢌞根本。前明沦坠始此。此明超腾。亦始此
意。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旦疾断根本轮𢌞可
出)。

温陵曰。未能离欲。且能窒欲使爱水不流。则湛性
澄莹。故能初天托生也。】

「于巳妻房淫爱微薄(至)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孤山曰。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释焉)

温陵曰。此爱薄于前。故报居其上。后递然也。净居
谓清净自居之时。未全清净之味。为有微爱故也。
日月居须弥腰。忉利居顶。以澄莹增明。故能超之。】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至)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欲心不作。故动少静多。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
空居天。不须日月。常明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名时
分)。
(真际曰。兼修禅定。粗住细住。所谓兜率。天业也)

温陵曰。一切时静下。言虽静心愈多。亦未免应触。
此能少欲。未能无心也。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三灾
至三禅。而此言不及者。约内院言之。精微不接。皆
内院之事也。】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真际曰。诸天皆有报境。而此天乐自变化。以受用越
于下天。故名越化)。

温陵曰。此无心而境自至。曰横陈。嚼蜡言未甚薄
也。】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温陵曰。了然超越。言全无味也。化即第五天。无化即
下天也。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7b 页 X15-0277.png
名他化自在也)。

吴兴曰。准天台说。六欲天业。皆以十善为本。若兼
护法心。是四天王业。若兼慈化人。是忉利天业。若
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是𦦨摩天业。若兼脩禅定。
粗住细住。是兜率天业。欲界定是变化天业。未到
定是他化天业。今经止约欲事轻重。而分六天者。
应有二义。一是阿难发起之缘故。二是欲界受生
之本故。】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至)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携李曰。虽出尘扰。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

吴兴曰。形虽出动。此对人仙二趣。得出动之名心
迹尚文。谓欲心事迹。犹有交合之相。故俱舍颂曰。
六受欲交抱。执乎笑视淫。此言地居。两天则形交。
𦦨摩则勾抱。兜率则执手。变化则对笑。他化则相
视。须知彼文。各据六天受欲而说。今经只就人中。
辨欲事轻重。用显六天感报不同也。】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脩心人(至)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温陵曰。前明六天。虽出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欲
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
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巳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巳离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7c 页 X15-0277.png
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
漏禅观六事行耳)。

温陵曰。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
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不假禅
那等者。言虽非正脩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
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
现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众。则众庶而巳。次名梵
辅。乃大梵宰辅。而终于大梵。其进有序。】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至)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携李曰。戒定相应。名定共戒)

温陵曰。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
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至)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孤山曰。上三天不显言修禅。惟言持戒者。盖此经扶
律。以励未来故也)。

温陵曰。由前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净。
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资中曰。
大梵天劫末后去。劫成先来。外道不测。故执为常
也。】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孤山曰。禅有四类。一有漏禅。即今四禅也。二无漏禅
谓九想八背等。三亦有漏亦无漏禅。谓六妙通明等
四非有漏非无漏禅。即今经首楞严王中道理定)。

真际曰。莫非流也。有无明流。生死流。欲流。胜流。四
果流。涅槃流。皆各随流类而趣也。欲流则趣于生
死。虽至六天。未足为胜。此天巳出欲流。皆生死趣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8a 页 X15-0278.png
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也。巳离欲界八苦。故曰苦
恼不逼。巳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此名离生
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也。】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资中曰。二禅巳上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
劣。分其高下)。
(泐潭曰。前初得定。未能生光。此则寂湛
故名少光)。
(长水曰。身境俱无。故十方变成琉璃)
(真际
曰。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东西等言之。非
遍十方世界也)。

温陵曰。此蹑大梵之行升进。具戒定慧。故曰圆满。
以圆满故。能澄疑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然
此初能脱粘复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净。遍成琉璃。】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至)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孤山曰。教以言音为体。故曰光音)

温陵曰。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
无文字说。但依众香。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
法。故名光音。】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至)粗漏巳伏名为二禅。」

【(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二禅。名喜俱禅。此定生时。与喜
俱发。故今说云。一切忧悬。所不能逼悬。或作愁字之
误也)。

温陵曰。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禅
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巳伏粗漏。则业渐
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8b 页 X15-0278.png
润业。忧悬不逼也。】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至)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兴福曰。发成精行。入寂灭乐。不事言音。故曰少净)

温陵曰。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
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泊寂静。
名寂灭乐。而净犹劣。则能通而巳未能成也。以犹
劣故少净也。】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吴兴曰。望上未遍。圣下则多。故名无量)
(资中曰。净境
无量。即心二行俱得轻安。故名无量)。

温陵曰。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
是充扩。使净相无际。恊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
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也。】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至)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泐潭曰。身境俱圆。胜托现前。故名遍净)
(吴兴曰。上身
心轻安。且言其内今世界等者。总摄于外)。

温陵曰。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
就。则性乐归托于是矣。以一切圆净。故名遍净。】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
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
纯乐。故得其名)。

温陵曰。具精行性乐。名大随顺。故安隐无量也。欢
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乐
自具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8c 页 X15-0278.png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温陵曰。以舍苦乐名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
生也。自此而下。明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
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皆凡夫报境。此四
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脩静虑。与凡夫不同)。

吴兴曰。复次下。结三禅之德。乐非下。显三禅之过。
苦乐下。正示复生也。三禅无下界苦因。虽名为乐。
乐久必坏。坏亦成苦。今既舍乐。苦则不生。特名此
为舍俱禅。其义同矣。
真际曰。前之禅行。止于自利。
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勤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至)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吴兴曰。得妙随顺。即随顺下文。二支路也。由此净福
体性。无遮爱乐。脩习胜妙之法。是则福资二路。非止
当天。故云穷未来际)。

温陵曰。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
清净。繇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自有漏禅定。而
发无漏行。至于究境。故曰穷未来际。定福如此。为
可爱乐。故名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资中曰。此广果天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离下地染
广福所感。名广果天)。

温陵曰。从福爱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
僻道。趍无想。若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
无量光天至福爱。所脩福德。圆明而住。此天定福
弥广。故名广果。】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至)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9a 页 X15-0279.png

【(资中曰。是人不了妄性体空。乃执生灭。以为劳累。厌
此生灭。求不生灭。非真不生也。但见第六识不行如
水夹无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

温陵曰。先心虽能伏惑脩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
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
以趣无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名圆穷
舍道。心虑灰凝。即无想定也。以是感报。生无想天。
寿五百劫。俱舍说。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
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
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巳纯
熟巳)。

泐潭曰。想念之心。粗曰寻。细曰伺。初禅二天兼之。
大梵无寻唯伺。二禅无寻伺。有喜乐。三禅离喜乐。
有出入息。寻伺感火。喜乐感水。出入息感风。四禅
并离之。】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资中曰。俱舍云。杂脩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
杂脩者。以有漏无漏间杂而脩也。静虑者。定慧均等
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

温陵曰。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
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净
身所居也。习气。惑也。与现行皆灭。故曰俱尽。此指
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巳下无续
业也。故云下无卜居。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
念清净地。故曰舍心同分。】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9b 页 X15-0279.png

「阿难苦乐两灭𩰖心不交(至)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温陵曰。前于苦乐。有舍有厌。心与境闻。不能无烦。惟
心境两释。烦恼斯断)。
(真际曰。无热谓心境得清凉义)

携李曰。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虽𩰖心不交。疑若
犹有交地。方灭粗相。得无烦而巳。此复增胜。心机
无对。斫交无地。能灭缘影。故得无热也。】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至)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曰。尘像沉垢。即定慧之障也。定慧精明。融鍊自
在。故云陶铸无碍)。

真际曰。能灭缘影。故妙见圆澄。而染心尘像。累性
沉垢。于是皆无也。圆见十方。故名善见。精见。智照
也。向滞尘垢。不能发化。今既澄圆。犹如明镜。随缘
显现。名陶铸无碍。陶铸者。造作之义。由机发自然。
故名善现。】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至)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泐潭曰。机括允终。无复流动。色性穷极。与空为邻。入
无边际。故曰究竟)。
(长水曰。几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
未能究了。则局于色相。自为限碍。此能究而穷之。故
出乎形碍。入无边际。名色究竟)。

吴兴曰。究竟。研穷之义也。几者。动之微也。研穷多
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名穷色性性者。穷
亦究竟。变其文耳。心能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
粗细不同。故曰性性。入无边际。即色界与无色界。
二边之交际也。俱舍云。从此向上。无复所居。此处
最高。名色究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至)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79c 页 X15-0279.png

【(温陵曰。下天脩有漏凡定。此天脩无漏圣业。粗细有
异。故不能见)。】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至)自此巳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此无色界天无业界色。有定。果色。无方所。无
色蕴也)。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
质故。】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吴兴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钝。故分二路。其
利根者。发无漏智。断尽脩惑。即出三界。其钝根者。复
由定心。欣上厌下。生无色界。应知慧光圆通。且约尽
无生智圆满而言。入菩萨乘。正约出三界。后胜进而
说。斯亦今经破定性之明文也)。

温陵曰。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
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无色。即次科也。四
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
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
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名为回心者。圆师指
同涅槃五人发心之。义今谓不尔。彼是界外发心
即入初住。此是界内回心。方成四果。安得五人为
同年邪。】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至)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伏惑入
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无漏道。伏惑入
空。即凡夫外道也)。

温陵曰。自此而下。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
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0a 页 X15-0280.png
所居。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
天皆依遍空脩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
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
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
者也。今此初天厌巳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
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至)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长水曰。赖耶第八识。末那第七识也。而末那所缘。色
空色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巳无。故惟
全半分微细也)。

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
灭。则不依于空。唯留阿赖末那。既厌空依识者也。
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至)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真际曰。此虽仁识心。未仁识性。今多滞于此。虽能洞
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不能自脱
生死窟穴)。

温陵曰。前位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
十方寂然。迥无攸往。以寂无攸往。故名无所有。】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泐潭曰。识怪寂然。见无攸动。便以为灭。是以灭研穷
也)。
(孤山曰。识性寂然。有似于灭。故曰若存而实非灭
故曰若尽)。

温陵曰。识性者。识性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
既能不动。复研穷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
强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0b 页 X15-0280.png
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
幽幽绵绵。至微之相也。】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幻师曰。其那含天除其利根回心罗汉。其馀钝根贪
寂定者。脩空空增胜。入四空处。其凡夫禅次第脩者。成
四禅后。次从广果。入四空处。然则根本天中。第三广
果。能摄无想及五那含。今云。有顶色边际。通指广果
圣凡杂地也。○四空凡圣通修。故从不还六穷故属
圣流。从无想者属外道。外道穷空。自无想始也)。

吴兴曰。此等穷空。通指凡圣。欣厌未尽。故云不尽
空理。纵是圣人脩八圣种观。亦有四阴。细惑未亡。
以未得灭。受想定故。从不还天下。明圣人有生此
处者。是钝根那含耳。言罗汉者。约后为名也。若从
无想下。明外道有不生此处者。谓穷空不归也。外
道穷空。凡有二种。一穷至四禅。以无想为极。二穷
至无色。以非想为极。今既入无想。则迷于有漏。无
闻四空。故五百劫满。自当轮转。有解此文。作外道
从无想天来者。非也。请观不归二字。归犹来也岂
非无想穷空不来乎。】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圣伦所脩行路。」

【(携李曰。彼之天王。华严谓。初地菩萨。多则阎浮提王
二地轮王。乃至六欲三梵天王。是也。此竖论巳终。故
通结指)。

温陵曰。通指欲色无色天也。其众乃随业感报。未
出轮回。其王乃随行权应。寄位升进。】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补注。定果色者。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由胜定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0c 页 X15-0280.png
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境也。数取
趣者。能取当来诸趣。即中有也。涅槃云。中有五阴。非
肉眼见。天眼所见)。

温陵曰。身心灭尽者。无色蕴及粗识也。
孤山曰。无
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谓诸有情。起惑造业。随诸趣受生也。】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问。此四脩罗。既为四趣所摄。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
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
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脩罗
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
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是知此趣且取一分善报。谓
之人天。若论受苦。实在人趣之下。故正法念经。惟以
鬼畜二种收之。良由于此)。

温陵曰。脩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多
瞋故也。随业轻重。而有四生之异。水穴即尾闾也。

问。法华所列四种脩罗。与今四种为同为异。答。资
中曰同。今谓彼四。只可摄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
分属其类。】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至)云何更随盗淫事。」

【(孤山曰。有无二无。无生死之俗也。无二亦灭。灭涅槃
之真也。尚无于善。况随于恶。亦应云尚无无二。云何
随二。中道无著。其有惟明)。
(补注曰。有无相倾者。鬼趣
业尽。或脩善而升。天趣报衰。或转恶而坠。此名相倾
起轮𢌞性也)。

温陵曰。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
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有是业则名鬼伦。言必
坠也。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无杀盗淫。
即天趣也。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也。因有而坠。因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1a 页 X15-0281.png
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正定。则妙
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言相倾业断。无二
亦灭。言分别情忘也。业断情忘。则三种忘本。名迹
双泯矣。故欲断妄轮。须脩正定也。】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携李曰。三业即杀盗淫也)

温陵曰。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
各各私受。故此牒答。】

「汝勖脩行欲得菩提(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温陵曰。杀盗淫为惑业之本。故名三惑。上明诸趣戒
备失错。而终于劝断三业。劝除三业。乃戒备真要也。
纵得下。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详辨魔境深防邪误
也)。

真际曰。魔。即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慧命
夺善法。开之有五。曰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鬼
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巳。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
阴而起者也。天魔因脩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发
心者。常与随顺。则无𡨥敌。惟正脩者。违而不顺。遍
致烦恼害。故须辨识也。】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温陵曰。前法既终。当机无问。故将罢法座而又揽宝
几。回金容无问自说者。真止观中。微细魔事。非一切
智。莫能辨识。能隳宝觉。破法王家。故须特告。乃最后
深慈也)。

长水曰。四禅无闻者。比丘无多闻慧。但勤小行。得
生四禅。便谓巳證阿罗汉。及乎天报将毕。见有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1b 页 X15-0281.png
处。遂谤佛妄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因此坠堕。乃邪
误之咎也。】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或曰。有漏空界。乃众生同感。云何一人而能销殒。矧
古今发真者众。空界依然。安在其销殒。璿曰。同业所
感。不离晦昧。发真返明。故可销殒。然众生不可尽。世
界不可尽。虽一人发真。众复感绍。所以依然使同业
之人。同能发真。则山河器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为
净妙佛土矣)。
(补注曰。迷则转觉体为虚空。悟则全虚
空是觉体故。一人发真归元。则一人所见虚空。悉皆
消殒而为觉体矣。即所谓心精通㳷。当处湛然。彼之
未见消殒者。是其未能发真归元也)。

温陵曰。觉圆心体。所谓真元。由迷理背真。化迷立
妄。成有漏界。为魔所依。化迷者。随迷转变也。空生
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喻片云。以明世界虚幻微
芒易以销殒也。惟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而虚空国
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若汝等一人。发真不迷。则
无安立者。故自殒裂也。此并下文。皆叙魔所起。盖
有漏空界。为魔所依。今若殒裂。则魔不安矣。】

「汝辈脩禅饰三摩地(至)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温陵曰。魔以晦昧为依。今脩禅饰定。妙心精明。故能
振裂魔界。遂致恼害也。凡夫天魔王天也)。
(问。大地无
情。水陆异类。何以同魔。亦皆振慑。孤山答。三昧威神
不可思议。如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震大千。须
弥山为之踊没。况菩萨首楞严力。岂以情无情异而
为责邪)。

温陵曰。饰犹庄严也。谓脩禅定功德。庄严本有真
三摩地。以脩饰故。彼菩萨罗汉所證心性。通同㳷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1c 页 X15-0281.png
合。此动魔之由。由三摩地。将出其境。故魔等宫殿
自然崩裂。斯亦归元之前相也。凡夫昏暗。不觉迁
讹者。此释伏疑也。恐疑者曰。魔及诸天。既见其相。
凡夫何事。都不觉知。故此释云。】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长水曰。此言妙觉真体。无动无坏。正力所铄。邪气自
消)。
(泐潭曰。正定胜邪。邪亦胜正。是成就破乱。皆由心
中五阴主人)。
(孤山曰。以淫女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
戒比全身。事眇劣也。举劣况胜。最彼深防。初果道共
戒力。自然无犯。故云心清净等。籍没。汉书云。除其属
籍是也。宰臣藉没。喻成于觉位而沦恶也)。

温陵曰。五阴主人。真心也。阴消入明。指发真者。登
伽眇劣。只毁戒体。诸魔炽恶。能隳宝觉。固宜深防。】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补注曰。离念精明。心未发光等。色阴未破之相)
(孤山
曰。谓在名字位中。则似抑之太低)。
(温陵谓。得元明觉
无生灭性。则似升之太高。当依吴兴。指属观行。此盖
禅那得力之处。尘劳暂息之时也)。

泐潭曰。消落诸念者。以湛旋其虚妄生灭也。离念
精明者。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也。湛寂故动静不移。
离念故忆忘如一。定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
目暗处。虽精性妙净。而心未发光。此色阴之相也。
阴以蔽覆为义。区局性真。故曰区宇。

(补注曰。前解五浊云。劫浊依于色阴。故今色尽。则能
超之。馀四例此)。

温陵曰。五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为
迷碍而巳。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开也。色阴始因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2a 页 X15-0282.png
父母巳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忘想为本。五种妄
本。经未自释。】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孤山曰。凡诸境发。虽是善相。取著成邪。任是恶相。若
不取著。邪亦成正。以境随心转故)。
(泐潭曰。十魔皆依
境起。身能出碍。由观照力故。使精明心。与四大身。两
不相涉。故能出碍。○前境指所因也。形体即精明心。
内彻于身故。蛲蛔可〔于〕)。

温陵曰。此中者。定中也。妙体本融。由妄质成碍故。
精穷妙用。则四大不织。而身能出碍也。然此特定
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暂而不常。故非圣證。】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温陵曰。真精妙明。流溢前境。则外无所隔。流溢形
体。则内无所障。故能身内恰出蛲蛔。此亦暂尔。】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温陵曰。前之精研。初能外虚。次能内彻。此复内外精
研。俱虚彻故。其魂魄等失常。迭互相涉故。夙昔闻熏
自能发挥。而忽有闻也。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
奇文丽藻。往往焕然。得于梦寐。精研激发。神者偶现
类可知也)。
(资中曰。若脩念佛三昧。斯境现前。与脩多
罗合者。名为正相。若脩馀观。设见佛形。亦不为正。以
心境不相应故。况观真如。不取诸相。而有所著者。岂
非魔邪)。

吴兴曰。除执受身。馀皆涉入。谓除其色身。而内魂
魄等六。互相涉入也。互为宾主者。馀五入魂。则魂
为主。五为宾。乃至入神。则神为主。馀为宾也。递相
离合。即精离本位。而合于魄。或魄离本位。而合于
精等。】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2b 页 X15-0282.png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吴兴曰。抑按降伏制止。超越应对。四分烦恼。或如下
文。排四大性。此名等从略而结也)。

温陵曰。净秽之境。常随心感。故澄彻之极。则心魂
染于灵悟。佛境现于心光。】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孤山曰。观察过越。精明遍彻。故十方虚空。重重现色)

温陵曰。精研妙明。抑伏杂想。制心胜托。力用过越。
故妙用逼极。焕散而现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泐潭曰。定心澄彻。精光不乱。故暗能见。物不除灭。皆
实境也)。

温陵曰。人固有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惟微细定
心。澄使不乱。而后能见。暗物不除。言皆实境。不随
定变也。】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真际曰。由排摈力故。四体虚融。故刀火无损。所谓入
火不难。入水不溺者)。

温陵曰。定力虚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
身。故无伤触。定力所持。故火不烧也。世之端居丧
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灰。况真定之力哉。】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温陵曰。厌粗浊之质碍。欣妙净之虚融。名成就清净。
凝想日深。久而自化。故能洞观。得无障凝也)。
(真际曰。
厌想日深。净心功极。故见十方皆成佛土)。】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2c 页 X15-0282.png

(真际曰。由观照力。功用深远。迫心飞出。故多隔见)

温陵曰。研心穷远。逼迫精神。遗身而出。冥有所至。
故能见闻远方事也。上皆未离色阴。徒因定力。而
能出碍。见闻远及。若色阴尽。则十方洞开。无复幽
暗。六通纵任无为。山璧由之直度。固无疑矣。】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资中曰。此人曾有邪心种子。合外魔境。相因而来。此
则非善境界。纯是魔娆。不同前九。皆称善境。起心作
證。方乃成魔者)。

温陵曰。所见知识乃魔变现也。前九但明定力。独
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不能动魔。研究精极。乃
渐发魔事也。故下文魔事愈甚。】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泐潭曰。五阴各为十魔种子所依。共五十重。皆在观
行初心所发。故有退堕。若入相似。堕久不成。故佛次
第细辨相状。令初心识其所发气分。譬如色阴未破
之中。或现天魔。此即想阴气分之所发也)。

吴兴曰。用心交互者。用禅那心与色阴坚固妄想
交互。故现斯事。乃至识阴。例此明之。何则以五妄
想。各于本阴区宇之中。为禅所观。将破未破。如灯
欲灭。其光复炽。乃与定力。交战其功。故成之败之。
则魔佛之道。于是乎辨。】

「阿难彼善男子脩三摩提(至)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孤山曰。受有邪正。正受属定。邪受属魔。故失其正受
则当沦坠)。
(真际曰。妄起见觉。汩扰湛性。名见浊。即受
阴之体也。故受阴尽即超之)。

温陵曰。受以领纳前境为义。巳破色阴。内外虚融。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3a 页 X15-0283.png
故见诸佛心。如镜现像。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也。
如镜现像。谓清净虚凝。了非形碍也。虽具妙体。而
未能运用。盖为受所覆故。如魇寐人。支体宛具。六
根明了。而不能运动。此受阴之相也。

温陵曰。色除尽者。巳离形碍。然为受所魇而未能
用。故受阴消歇。即能离身反观。去住无碍也。因违
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
故名虚明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长水曰。此中受阴定中也)
(兴福曰。大光耀者。即正
之心。明白之境也)。
(吴兴曰。其心发明。即下文见色阴
消。受阴明白也。有以狂慧。释之者非)。

温陵曰。既破色阴。无复幽暗。故得大光耀。知受阴
为咎。故内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过。失于慈柔。故
多悲悯。以致悲魔附焉。】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真际曰。由前色阴皆依境起。此独依心故。生悲含受)

(泐潭曰。勇猛精勤。生于功用陵率)
(吴兴曰。陵率谓勇
心高率也)。

温陵曰。色尽受现。为定之胜相。因喜成功。故感激
勇动。以为佛果可齐。功行易致。陵率之过。故狂魔
附焉。今夫以少为足。骄狂犯分。自视无前者。皆陵
率之过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凡脩观行。须定慧等持。乃能无失。今此定强
智微。而受阴未尽。故进无新證。色阴巳消。故退失故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3b 页 X15-0283.png
居。进退之间。杳无所依。名中隳地。以无依无见故。枯
渴沉忆。而忆魔附焉。忆心妄系故。如有撮悬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互有所失。
故欲等持也)。
(长水曰。定力微故。亡失恒审。慧力过故。
溺于知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进退失守。故心生观险。以成邪忧。自致患害
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吴兴曰。轻安七觉支中。其体属定。定若兼慧。正道可
通。今所发者。既无慧自持。则定翻成散。魔得其便。喜
乐附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慢名有七。恃巳淩他。名我慢。同德相傲。但名
曰慢。于同争胜。名过慢。于胜争胜。名过慢。未得谓得。
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𢍉劣慢。不礼塔庙等。即邪慢
也。今之妄人。不礼不诵。皆慢魔也)。
(携李曰。叠花宝巾
类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吴兴曰。轻安者。名虽同前。其义则异。以云因慧。获诸
轻清故。此由受阴于诸尘境。无重浊之惑。便言成圣。
得大自在也)。

温陵曰。以色消为精明。以精明为圆悟。遂以为得
大随顺。轻清自在。皆得少为足。无闻之俦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因得虚明。误执断空。成诸邪咎。凡为此者。皆
空魔也)。
(资中曰。此从邪见种生。引此空魔。入其心腑。
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归依魔。□如胶如
漆。断手□臂。不以为难)。】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3c 页 X15-0283.png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爱心多因顺起故。定境顺心。即邪爱成咎)
(吴
兴曰。此如天台止观。烦恼境欲发之相。智者去生来
欲色。抑制可停。今所发者。其惑炽盛。若见外境。心狂
眼暗。如睡师子触之哮吼。若不识者。则能牵人作大
重罪。今文既云魔入其心。则是烦恼与魔。二境俱发)。】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泐潭曰。爱相有三。诸境中发为悲哀。衰微忧悬者。即
苦违境也。发为勇猛。大喜我慢贪欲者。顺乐境也。发
为轻安。空心疑虑者。中容境也)。

温陵曰。诸阴结文皆云保持覆护等。即深防邪误
助道之意也。】

「阿难彼善男子脩三摩地(至)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长水曰。未破想阴。故如熟寐寱言也。有成圣位分。故
如音韵伦次也。令不寐者。咸悟其语。如證圣人。则知
彼有圣位之分。故般若云。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
成就阿耨菩提)。

携李曰。想者心虑浮相。识情妄习。能覆妙明。障圣
道故。虽得受阴尽。其心离身。去住自由。巳为成就
圣位。得意生身之因。然尚为想阴所覆。故譬熟寐
寱言也。虽未即得。而因巳成就。故譬无别所知。而
巳成音韵也。如是因相。惟想尽者能知。故譬不寐
者。咸悟其语。此想阴之相也。】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孤山曰。觉明如镜。浮想如尘。想尽心明。犹居相似。首
尾犹始终也。若悟真常。无始终生死之异。故云圆照)。

(温陵曰。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如想酢梅。能
通质碍。故名融通妄想)。

长水曰。浮动尘消。故无觉明垢。无动则生灭想亡。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4a 页 X15-0284.png
觉净则始终念灭。故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也。忆识
诵习。发知现尘。名烦恼浊。即想阴之体也。故想尽
则超之。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也。】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吴兴曰。飞精附人。斯必附其可附之人。亦脩定习者
耳)。

温陵曰。得受阴尽。曰虚妙。巳无受魔。曰不遭。圆定
等者。想阴定中也。爱圆明求善巧者。因其虚妙生
爱。思于圆明之体。以发沤和之用也。天魔变现教
化者。示沤和善巧也。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人
也。彼人是人皆指脩定人也。想阴十段。皆初举天
魔。次明鬼魔。而旧科不分。今按经分之。前总叙云。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后总结
曰。是十种魔。或附人体。或自现形。魔师淫淫相传。
邪精魅其心腑。如受阴中举悲等十魔。即阴魔也。
想阴初举十类。即天魔也。】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携李曰。爱游。爱游历异境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爱绵㳷者。□密契妙理也。希契合故。魔与开
悟。自开悟下。皆密契□事也)。
(资中曰。夫亡机寂照。理
自玄会。若希求契合。拟心即差。于是天魔得其便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爱穹万化之本。故爽其心。以辨拆。将佛涅槃
等者。以肉身为果德。以幻生为常住。而拨无净土报
体。皆因其辨折化元。而妄为混融之说也。以秽染为
真净。亦意引媟欲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4b 页 X15-0284.png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吴兴曰。悬应在圣。冥感在巳。于未證理前。求其休验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爱深入幽静。以證养通力也)
(吴兴曰。阴寂静
谧。即深入之功。下各知本业。即深入之念)。】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好知潜匿异事及宿命也)
(吴兴曰。宿命者。六
通之一也。小乘脩成。大乘发得。今进不待变。退不从
脩。作念求之。故招魔事)。】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化元万化之本也。欲乘之以发神变)
(携李曰。
神通即变化之事。化元即变化所由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欲入灭定。以趣空寂也)
(孤山曰。薄蚀者。经史
皆作食。常昭云。气往迫之曰薄。亏毁曰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孤山曰。变易者。断见思尽。生法性土。故受变易。今顿
欲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龄。从此分段。延入彼
土也。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亦他
化自在天摄)。

温陵曰。三界惑尽。方离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今
功未成。妄希即惑矣。研几谓研穷几微。以深求也。
细想云者。欲变粗为细。求久住世也。】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至)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温陵曰。涅槃经云。末世魔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
正法。非毁戒律仪。意同此也)。】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孤山曰。末世魔现比丘等像。混坏正法。非毁戒律。故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4c 页 X15-0284.png
于篇终戒勖脩證)。

温陵曰。始以阿难起教。终复嘱令弘宣。足知大教
源流。浚发遐被。无非阿难之力。则示遭魔事。徵心
辨见。皆为末法。起大慈悲。令不著魔。得正知见也。
当知昔虽四派示灭。今之法化常存。与夫在处影
响。无非留愿之身也。】

*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十

「阿难彼善男子脩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携李曰。夜之梦寐。昼之想像。想阴尽则觉寐一。尘影
灭。故山河如镜。无所分别。即虚应而巳)。
(孤山曰。虽未
下。谓虽未能别相见彼众生。修因趣果。因由端绪。巳
能总相见彼生类。俱由行起。名此行阴。为同生基。野
马阳燄浮埃也。熠熠光耀闪烁之貌。清扰即下文幽
清扰动是也)。
(孤山曰。行想二魔。见思为体。行中诸见。
有六十二。即六十二化也)。

温陵曰。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
瞢则梦。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
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
晴空也。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
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粘无迹。虚受照
应。了无陈习。惟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
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5a 页 X15-0285.png
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
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曰熠熠。无复
粗影。故曰清扰。根尘运止。皆本于此。故曰究竟枢
穴。】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真际曰。想灭则此心为澄。空行现则。游尘清扰。识为
立命由绪。其性元澄。行破还元。则流习顿灭。故为澄
本)。

温陵曰。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
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澜灭。化为
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故行阴尽
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至)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温陵曰。梦想消亡。寤寐常一。故称正知。奢摩他。又称
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
(携李曰。既见此巳。遂以一
切生灭皆圆于此。而不进穷识阴本末。遂立二无因
论)。

泐潭曰。外魔皆因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
从此惟是修禅失趣。狂解妄计。是即阴魔也。生类
本即同生基也。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
巳行元也。幽清动元。即行元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孤山曰。生机既破。则根离区穴。而眼清净。故能洞见。
业流湾环者。随业流转。如水在湾。回旋其处。不能自
出也。未脱识阴。定力有限。故八万劫来。冥无所见。无
所见故。计本无因也。不知本因。存乎妄识。此所谓亡
正遍知)。

吴兴曰。生机全破者。机喻扰动。即行阴也。不为想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5b 页 X15-0285.png
阴所覆。故云全破。眼根八百功德。既约三世四方
论之。今见本无因。即乘过去功德。下见末无因。即
乘未来功德。斯由定中发宿命通。乃令眼根彰此
力用。业流湾环。行阴流转也。冥无所观。外道冥谛
也。夫善恶业缘。惟识变造。是人八万劫外。尚不见
行。何况于识。故从此来。起无因计。】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至)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吴兴曰。无复改移者。此见一分人畜之类。有经长时。
业果未转。故起斯计。如智论明。舍利弗观鸽子身前
后。皆八万劫。不改其类。今行阴中。既见此相。乃执一
切自然而然。此即不知十二类生。各命由绪。□□□
□□等明能末未□□□□观。八万劫以外。□□同
声闻故)。

温陵曰。谬执生根。不达此理。以人竟为人。乃至黑
竟为黑。无复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见道。末亦无成。
是末无因也。结文本字。合是末字。】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至)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长水曰。一无因有□□想中来。自忆□□□无所有
二□□□□智观察。□□是计。谓诸见□有。定心出
智。二相以依根本后得二境故)。

吴兴曰。肇师云。外道末伽梨。谓众生苦乐。不因行
得。皆自然耳。前经云。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
灭。今计无因。虽不云死灭。必至劫满。亦同其伦。当
知诸见不出四句。谓断常双亦双非也。上二无因。
即断见。下四遍常。及一分无常一分当。乃至死后
俱非。即后三句。馀之所计。皆源流于此。】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5c 页 X15-0285.png

【(长水曰。行阴生灭。相续不失。故名常。所计四种一切
法。故名圆)。
(孤山曰。遍常曰心者。一观心境。二观四大
三观八识。四观想灭。总计为常。名四遍常)。

温陵曰。前言圆扰动元。此言常扰动元者。以生灭
之元皆圆于此。遂执为常。而起遍常论。遍即圆也。
故此标名遍常。后结名圆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真际曰。心境二处虽则无因。二万劫来。相续不断。故
计为常)。

泐潭曰。由妄计行阴。为生灭圆元。遂于心境四大
八识等。皆起妄计。或拨生灭而计常。或存生灭而
计常。或认识神而计常。或起邪见而计常。今此穷
心境性。本自无因。谓无生灭故。以十方众生生灭
之理。皆则循环。本无散失。此拨生灭而计常也。想
阴尽者。依心境二法修观。故功力能知二万劫事。
后四万八万例此。】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至)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温陵曰。众生依地水火风生灭。而四性元则常住。则
诸生灭法。咸皆体常)。
(真际曰。言六根者。举所依根。显
能依识也。既云心意识中。故知观八识也)。

温陵曰。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心意识中本
元。即识性也。八识元由。惟佛与入地菩萨能穷。若
真能穷尽。则入智境。离心意识。今此唯得心意识
中本元由处。谓其本性恒常。众生依之循环而住。
不曾散失。此认识神而妄计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至)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6a 页 X15-0286.png

【(吴兴曰。前指本元为常。即于生灭。计不生灭。如见细
流。谓之止水也。今取理中为常。乃于不生灭。计不生
灭。如见虚空。谓之常住也。斯亦妄认行阴为理耳)。

温陵曰。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
皆属想心。今巳永灭。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不知
行阴。即生灭元也。
长水曰。此于生灭。计不生灭。故
执为常。】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至)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吴兴曰。此四遍常所穷之境。从广至狭。而成次第)

携李曰。初通五阴。二局色阴。三惟行阴。四但是行
阴。不生灭理。若言第三计八识。第四复计行阴。其
义既失。所次亦非。】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携李曰。四颠倒者。一由自及他。二离心观土。三别观
心精。四谬于四阴。各起分计故也)。

孤山曰。于自他境。妄起倒见。其类有四。各计一分
无常。一分有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至)则我心性名之为常。」

(长水曰。此以湛寂之理为常。生灭之性无常)
(携李曰。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外道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
我。遍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计他
无常)。

吴兴曰。观妙下。重举观行。湛然下。正明起计。亦由
不了行阴生灭。妄谓此处心性湛然。以为神我。言
神我者。外道名主谛。谓一切法皆是我所。悉以此
神而为其主。】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6b 页 X15-0286.png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至)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吴兴曰。谓二禅以下。终为三灾所坏。名无常种性。四
禅以上。灾不能坏。名究竟常)。

温陵曰。前依心观。此依土观。种种遍计。一法既邪。
万法皆倒矣。】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至)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长水曰。此观心精细流转。即细相生灭)

温陵曰。不能即身即心。故作别观。微尘喻精微也。
谓由心精密运。令身生灭。而心不坏灭。前于一法
作二计。此于性作二计也。】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至)今巳灭尽名为无常。」

(长水曰。此以阴行流性为常。色受想为无常)

携李曰。幻阴一体。迁流一相。而且执是而迷非。见
今忘昔。故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温陵曰。以理为真。以相为幻。于理则融。于事则碍。不
免堕此四种分计)。

泐潭曰。此四颠倒。初观神我。及一切众生。即正报
也。次观国土与劫。即依报也。此二对他。明常无常。
三观我身及心。四计阴等。此二约自色心。明常无
常。亦从广至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长水曰。此分位计度。一三际。二见闻。三彼我。四生灭。
是名四边计)。

温陵曰。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6c 页 X15-0286.png
位。生灭分位。】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至)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兴福曰。此以观过未有分位。为有边。相续无分位。为
无边)。

温陵曰。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
巳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
知真际本非有边非无边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至)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孤山曰。无见闻处。其境叵〔则〕有见闻处。其境可了。故
名有也)。

吴兴曰。后八万劫。亦合如前。今恐存略。
温陵曰。前
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也。】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至)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泐潭曰。观我遍知之性。其知无涯。故名无边。彼所观
者其境有极。故名有边)。

真际曰。我知彼性。乃与同体。今曾不知。是彼与我
异。则我得无边。彼但有边矣。
孤山曰。我曾下。谓但
见彼人。现我知中。而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计彼性。
以为有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至)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资中曰。此于密移中。观造化性。故计一身半生半灭。
以生为有边。以灭为无边)。

温陵曰。因穷行空。昔有今无。遂以一阴为半生半
灭。而内根外器。一切皆然。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至)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7a 页 X15-0287.png

【(吴兴曰。此四有边。初惟约自。二单约他。三具自他。四
重计他一切依正。斯则前狭后广。以成其次)。

携李曰。诸皆穷道失趣。展转妄计。所谓禅那狂解。
迷谬至此。】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温陵曰。以邪倒故。于知见中。狂解不决。遂矫乱其语
也。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心。矫惑于人者。多
类此)。
(孤山曰。四种矫论。由分别境相。立知见名字)

资中曰。准婆沙论释。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
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诚矫乱。
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
法诃云。此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虚论也。】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至)今彼前人遗失章句。」

【(长水曰。于一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别见谓变恒生灭。
增减有无也。答中略举六义。以不能定其道理。但两
楹而答。故云亦生亦灭等)。
(携李曰。总观八境。知见多
端。报答不定。此观化迷理矫乱)。

温陵曰。此观万化。见其不齐。遂生异解。用心别见。
即异解也。于是不能决择。矫乱其语。】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无之馀无所言说。」

【(孤山曰。此二节观心执无执有。矫乱遍观一境。故唯
见一义)。

温陵曰。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證者悟一切法
皆无也。】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是之馀无所言说。」

(真际曰。此观境乱心矫乱。盖有无两观者)

温陵曰。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7b 页 X15-0287.png
答。】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至)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温陵曰。枝。如树枝差互不一)。】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资中曰。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正矫惑于人
者多类此)。

吴兴曰。从二至四。于前入中。有无分出也。二三单
计。第四两亦。有即是无。如水是水也。无不是有。如
水非冰也。四句之中。但涉三句。未见双非。其计犹
庆。】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携李曰。十六相者。一谓终后生有色有想。二者生无
色有想。三者生亦有色亦无色有想。四者生非有色
非无色有想。五者生有边有想。六者生无边有想。七
者生亦有边亦无边有想。八者生非无边非有边有
想。九者生有乐有想。十者生有苦有想。十一者生亦
有乐亦有苦有想。十二者生非有乐非有苦想。十三
者生有一想。十四者生苦于想十五者生有少想。十
六者生有无量想)。

资中曰。无尽流即行阴也。由见无尽。故言死后有
相。
温陵曰。或自下。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色是我。
又谓我体圆遍。则色为我有。前缘即目前之色也。
行相续。相亦色也。于色作此四计。于受想行亦然。
故成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
携李曰。不言识阴
者。所计之我。即识阴也。
吴兴曰。不尔外道六法我
与识异。今行阴未彼。识未当情。故不言耳。】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7c 页 X15-0287.png

【(泐潭曰。有为无为诸法也。毕竟并驱者。计烦恼菩提。
不□□□皆后有也)。

吴兴曰。上四阴与我。既死后有相。或复妄计。烦恼
菩提。理亦如是。□烦恼由阴而生。菩提由我而證。
言毕竟者。即两性不相陵灭。入未来际。此皆后有
也。言五阴者。通结五阴。王在前四。又虽在前四。义
惟行阴耳。】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长水曰。□诸阴灭计度)
(真际曰。于未劫未见。生无想
论。是为八见)。

温陵曰。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也。谓
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
灭。因果合论。故成八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至)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长水曰。前旁计诸法。后有此旁计。诸法后无)

吴兴曰。涅槃因果。依现阴而修。后阴而證。阴既恒
则修證何有耶。】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吴兴曰。此存灭计度)
(吴兴曰。双计有无。至死后俱非
者。此有二义。一亦有亦无。二非有非无。下文先计双
亦次计双非)。

温陵曰。行存则有相也。受想灭则无相也。以前后
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无。
四阴双计。故成今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至)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吴兴曰。此计双亦也。见有非有。谓色受想无也。观无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8a 页 X15-0288.png
不无。谓行阴有也。如是循环。等例立双。亦谓三阴无
亦如行阴之有。行阴亦如三阴之无。四阴各二。故名
八俱非相。言俱非者。对前遍计。有无得名。文意且在。
双计有无耳。故总结云。有相无相)。

泐潭曰。三阴为灭相。故见有非有。迁流为存相。故
观无不无。随得一缘者。于四阴随举。皆生计执。八
俱非论。谓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生有色。非
有想非无想有。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亦有
色亦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非有色非无色。非
有想非无想有。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有。生无边。
非有想非无想有。生亦有边亦无边。非有想非无
想有。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是为八见。】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资中曰。诸行一切迁流法也。因见行阴。迁讹不定。遂
生邪悟。谓一切法有无俱非。不可定指)。

吴兴曰。此计双非也。色受想等。皆名诸行。悉有迁
讹下。文云。甲长发生。气消容皱。及念念不停。即其
相也。于前四阴。双计有无。亦有八俱非义。此见既
细。所以的就行阴言之。】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至)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真际曰。今人惑于俗论而疑。死后有无者。多矣。皆八
俱非类也)。

温陵曰。昏瞢无可道者。不能明知死后之事也。】

「又诸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温陵曰。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忘计。设生
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此后无计度。为七断灭论)。

兴福曰。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总有七见。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8b 页 X15-0288.png
或计我身从因缘生。必归磨灭。或计我于欲天断
灭。或计我于色天断灭。或计我于无色界空处断
灭。或计我于识处断灭。或计我于不用处断灭。或
计我于有想无想处断灭。是为七见。见行阴念念
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
灭也。】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至)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温陵曰。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
二禅也。极乐三禅。极舍四禅也。及无色也。是名七际。
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

吴兴曰。此计应从第七外道流出。伹前约横论。今
约竖说。若摄横归竖。则前无相。属今身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携李曰。此后有计度。为五涅槃论)
(孤山曰。婆罗门于
末劫末见。入四十四见中。或于本劫本见。尽入十六
见中。或于本劫不见。末劫末见。尽入六十二见中。此
六十二见。世尊亦如是知。如是见。但不执着耳。盖外
道以知见立知。故成见网。如来以知见无见。故成菩
提)。

温陵曰。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妄于五处。计涅槃
果。转依者。转生死。依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
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
禅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涅槃也。迷有
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至)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携李曰。此计应从第六外道流出。横竖摄属亦如七
九之类)。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8c 页 X15-0288.png

吴兴曰。前标后后。今结五现者。影互其文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温陵曰。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
狂解。乃心魔自起深蘖)。

泐潭曰。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
魔。最宜深防也。汝等下。令弘宣人。将如来语。遍为
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墯邪岐。不取
小證。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也。
吴兴曰。
此云心魔。后识阴云见魔。心见不出见。爱二惑。即
烦恼魔也。】

「阿难彼善男子脩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孤山曰。此识阴十魔为受命之元。行穷识现。故深达
命元。行阴迁流。不出根境之法。由感应悬绝。故内外
湛明。诸类不召。故入无所入)。
(吴兴曰。受命元由者。识
息煖三和合成命。受生之际。识阴为先也)。

温陵曰。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
扰动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能隐晦性天。
驰逸六根汩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故行阴
尽者。生机纲纽。倏在隳裂。补特深脉。感应悬绝。而
性天将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以不驰逸故。内外
湛明。以无驱穴故。入无所入。反动而静。深之又深。
故曰内外也。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
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曙垂。犹沉二阴。精色未分。
此行阴尽。如鸡后鸣。惟馀一阴。故将大明悟也。受
命元由。识阴也。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
观。无迁流故可执。无生机故不召。遂了十方依正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9a 页 X15-0289.png
皆识所变。故巳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
秘之想。巳渐发现。此识阴之相也。

(资中曰。识为还元之地。故诸乘于此。妄立因依。而取
果證。总成十魔)。】

「若于群召巳获同中(至)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吴兴曰。六用不隔。皆悉通邻。即法华所明。六根清净
也)。
(孤山曰。罔象亦仿象。皆不实貌)

温陵曰。群召同中。即十二类之命元识阴也。若于
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
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内之
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性本一真。由尘
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故识尽则越
之。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
虚无颠倒妄想。】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携李曰。此因非因执)
(吴兴曰。觉知通㳷能入圆元者。
示观中所发之相也。斯亦功用暂得。如是不生胜解
名善境界。由起邪执故堕外道种类)。

温陵曰。识由行流。故行空则还元。既空行阴。故巳
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而能渐破识阴。消
磨六门。故巳六知根。㳷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不
二。故能入圆元。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也。
若以此为真所归地。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
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
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
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墯所妄。所以违圆通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9b 页 X15-0289.png
背涅槃也。

(孤山曰。阿赖耶识。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
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即
此义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携李曰。此能非能执。计我生彼。成遍圆种)
(长水曰。大
慢天即摩醯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也。遍圆者。计我
体圆。遍空界也)。

温陵曰。执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
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
罗即色顶魔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
非能类也。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
彼事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吴兴曰。从彼流出者。此指所归识阴为彼。非指他人
也)。
(携李曰。此常非常执。计彼生我。成倒圆种)

温陵曰。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
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
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
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
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识元。妄计常住。
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
圆生我。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资中曰。常住真心。一体无二。用诸妄想。依正乃分。是
故众生草树。悉如空华。当知草树山河。皆是有情。自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89c 页 X15-0289.png
心所变。故说有情。有佛性时。即草树有性说。有情成
佛时。即草树成佛。以心外无境故。华外无空。故波不
离水。故执□不了。乃谓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说木
死有人。人死为木。未明一体谬计遍圆也)。

温陵曰。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
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
遍皆有知。无所简择。故曰无择遍知。此以无知为
知故。名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执一切觉。
谓执一切有知也。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
虚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吴兴曰。园化者。谓观中所见。园融变化。惟识之境也。
一功发生。即四大之相也。观尘成就。别名地大。以此
群尘。通指四大。既见此时。并由园化。乃计终圆證果。
不出火之见明水之清净等。故曰发作本因。立常住
解。迦叶波亦婆罗门别姓。下所并者。总摄其类)。

温陵曰。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
则才得随顺而巳。因随圆互。于是计一切法皆能
圆化。发生胜果。谓火能显发光明。乃至尘能成就
器界。遂则邪求邪观。而勤心崇事。执为能生胜果。
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
俦也。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化理。
名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吴兴曰。非灭群化。非尤破也。群化即四大等)
(携李曰。
归无归执。计永灭依。成断灭种)。

温陵曰。观理不谛。误墯虚无。故于圆明性中。计皆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90a 页 X15-0290.png
虚无。于是绝灭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
无归执。舜若多云空。言无想舜若。即执断空外道
也。以执断空故。圆虚无为因心成空亡之断果。永
灭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温陵曰。阿斯陀。此云无比。即长寿仙也。彼虽延长。终
归坏灭。今此欲固妄身。以求常住。则空长劳耳。妄延
耳)。
(长水曰。长劳果者。应侔牢声之误耳)

吴兴曰。依识阴观圆常。执识元为圆精。遂欲固保
其身。与之并存。妄贪坚久。不知其非。名贪非贪。识
阴精明。湛不摇处。名之为常。今见其常。乃执色身。
同此精圆也。身本无常。实不可贪。以为长久。今坚
贪著。故云贪非贪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孤山曰。真非真执。谓留欲固命。成天魔种)
(携李曰。吒
枳迦罗。能化欲境自娱)。

温陵曰。以识阴为命元。互通三际。识阴若尽。我命
亦尽。谁證其常。故便于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
不令销尽也。依此邪思。欲證真常。而不知其非。名
真无真执。吒枳迦罗。即欲顶自在天类也。因其邪
思。感生天魔。惟恣尘欲。名炽尘果。媛美女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孤山曰。背清净解卷十道者。既发小解。乃背圆融常
乐我净之道。今于四德。略举一耳)。
(携李曰。定性声闻
曰明经谓畏。若厌身志存泥洹。堕阿罗汉者)。

温陵曰。命明者。因穷识阴。深明众生受命元由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90b 页 X15-0290.png
以生灭犹识。精粗由业。故依四谛分别决择。以苦
集为粗伪。以灭道为精真。于是专修道因。求感灭
果。以少为足。故居灭即休。斯特定性声闻上慢之
俦也。此则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精应者。
即决择粗业。惟求精应證于偏真。缠空趣寂而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携李曰。圆妙真体。思习俱尽。名清净觉。明于寂妙中
极其本真。发研深妙。以此为果。名定性辟支)。
(长水曰。
识阴总统。入识而入识者。是□□根本。故通叙声闻
□□诸修證法)。

温陵曰。融净觉明即识精也。虽无惑习。圆融清净。
而未离于识。故名觉明。若以此为深妙。立为果證。
则定性缘觉独觉而巳。此则圆觉㳷为因心。成湛
明之滞果尔。觉㳷如心精通㳷觉知。通㳷之㳷。谓
仅与正觉通㳷。而不前进也。湛明即圆融觉明也。
所觉止于圆明识精。而定性不回。故名觉圆。明不
化圆种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至)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吴兴曰。大妄语者。别指前八也。前八通名。外道邪魔
亦可别指。七是外道。八是邪魔。俱未断惑。故云堕狱。
二乘异此。故云不进。言见魔者。见以违理为名。前八
违真。中二理起界内邪见。后二违中道理。起界外邪
见。以二乘智即无明故。又前八中。七纯是见。八具见
爱。以留尘劳。生胜解故)。

温陵曰。穷道失趣。故中途成狂。转遭枝岐。曰因依
迷惑。所爱先习。即邪传谬解也。秘为真得。遂即休
心。将为毕竟所归宁地。适足自误。故邪魔依之。终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90c 页 X15-0290.png
堕恶道。二乘依之。不成增进。最宜深防也。邪见错
解。为妖为孽。颠蹶身心。谓之见魔。心为内韄。见宜
外键。故前防心魔。此防见魔。则助道之要尽矣。】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真际曰。先圣乘。此心开得道。后学固宜勉究也。识尽
则消磨六门。故诸根互用。从互用中。入金刚惠。发圆
明心。即心开事也。直超信等。入如来海。归无所得。即
得道也。金刚乾惠为等觉后心。十信诸位为进修渐
次。此能直超不历者。诸位修进为治惑习。今识尽无
习。故能超之。等觉圆明归无所得者。自初乾惠至等
觉。未为圆明。尤有所得。为识未尽也。至获金刚心。破
尽细识。乃能圆明。入妙觉海。归无所得。此真修之尽
道)。

吴兴曰。如是法门。且指识阴禅那现相。过去诸佛
无不觉了。入佛知见。故曰乘此心开也。能入金刚
乾惠者。从相似位。超入等觉后心也。天台明圆教
利根。一生有超登十地者。与此符合。圆明下至宝
月。示后心所證。有法有喻。有体有用。金刚乾惠。是
妙觉无间道。转入解脱道。即妙觉也。故云入于如
来等也。妙庄严海。是福究竟。圆满菩提。是智究竟。
归无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脱。智即般若。理即法
身。不纵不横。三德秘藏。于兹具显。远讨其因。实由
初心修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止之功也。
温陵曰。妙
庄严海者。统众德。合异流。不严而严。无證而證之
果海也。前称首楞万行。为妙庄严路。则起此而巳。】

「阿难即从座起重复白佛(至)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携李曰。此问有二。想心以上问生起因缘。缘此以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91a 页 X15-0291.png
问。还灭因缘)。
(温陵曰。生死妄业。尘垢妄缘。真净性中。
既无所留。全因妄起。犹如迷头。则五阴相中。五妄为
本。从可知也)。

吴兴曰。精真中道也。妙明寂照也。寂故即假。照故
即空。三谛融通。元无尘垢。总名本觉圆净。此单论
真性也。乃至下单论妄想生起诸法。斯元下。合明
真妄发生世间。所以尔者。无前单论。则不知离义。
无后合。明则不知即义。】

「妄元为因于妄想中(至)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长水曰。破因缘自然之情因。谓能生缘能长养。因由
摄助。因方能生。生巳相续。缘力长养。或因惟一缘。乃
众为又自然者。或名自生。或名自相。或名自体。或名
自法自觉也)。

温陵曰。明妄无因。不容计度也。知妄所起。可说因
缘。不知所起。因缘何有。况推自然。得非妄计邪。】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至)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携李曰。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
成色阴。故名坚固妄想)。

温陵曰。想为虚妄影象欲爱深脉遗体。自想爱流
出。故曰体因父母想生。阴中乘想爱冥求。故曰心
于想中传命。酢物等说。以验体用妄结。故与妄理
相应。若非妄伦。则妄不能感也。】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至)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真际曰。虚明妄想。为违顺因缘)
(吴兴曰。由因受生者。
因想故受生也。去动色体。即形受酸涩也。当知色受
想三阴。妄想相由而起。必不相离)。

温陵曰。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违顺皆妄。而损益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91b 页 X15-0291.png
现驰。则受阴为体。虚有所明。故名虚明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至)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真际曰。融通妄想。为形取因缘)

温陵曰。念虑虚情也。色身实质也。虚实不伦。而能
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异
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摇变。使心
随境。使境随心。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至)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真际曰。幽隐妄想为体。迁因缘密移非汝。云何体迁
若即汝体。自应有觉)。
(长水曰。初标行阴幽隐之相。阿
难下牒辨虚妄之理)。

吴兴曰。此若非汝。此指化理不住等也。云何体迁。
诘其甲长发生等。如必下。若为体迂。实是汝者何
不觉此相代之。相以不觉故行阴生灭。名为幽隐。】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至)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真际曰。此阴通收八识。用动体常。见闻精明。同一识
阴。何因下示妄习想。念念受熏者。以昔睹奇物。纳种
在识。若不受兄。覆睹前异必无记忆之想。既不忘失
则知中间常为无明。念念熏习。兄习即妄。何精真之
有乎)。

携李曰。精湛不摇。指识体也。见闻觉知。指识用也。
非真常而执常。曰名恒常者。精真不容妄习。今能
藏昔。宛不遗失。即妄习也。则湛虽不摇。而念念受
熏。其容妄多矣。】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至)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吴兴曰。六根互用等。如破见思。故妄想灭。即粗垢先
落也。问。上文受熏。约无明说。今妄想灭。何止见思耶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91c 页 X15-0291.png
答。无明所熏。亦见思种子。故前指见物。有忆有妄。正
是粗相。今种现虽尽。根本尤存。非谓六根得真互用)。

温陵曰。湛非真湛。特幽潜不觉耳。故譬急流之水。
幽潜流注。不可测知。此真忆想之元。容妄之体也。
直须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也。串常习
也。几微也。似无曰罔。似有曰象。其体精微。故名罔
象虚无颠倒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至)湛入洽湛归识边际。」

【(携李曰。受阴亦名取阴。佛果报身。有为无漏。以非惑
业所生故取。以惑业为取阴。从取生故名取阴)。

温陵曰。五受阴亦曰五取蕴。由一念迷妄。故此取
此。以自蔽藏也。言因界者。本无有界。由妄想因也。
故色不自色。因空有色。故成色边际。乃至灭不自
灭。因生有灭。故成行边际。识称湛了。而湛不自湛。
因行不流逸。性入元澄。而合乎湛了。成识边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长水曰。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智有识。乃至由受
有色也。灭则从粗至细。必破色而后受现。乃至破行
而后识现也)。

孤山曰。约生则由内造外。从细至粗。如著衣也。故
迷理有识。乃至有色约灭。则由外至内。从粗至细。
如脱衣也。故悟理色尽。乃至识尽。】

「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至)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吴兴曰。所指前说。亦有顿渐二义。巾体是一。以喻其
性。悟则成顿也。巾结有异。以喻妄想。除则成渐也)。

真际曰。识譬则劫波巾也。色譬则最后结也。结依
巾有故。生因识有。解因次第故。灭从色除。理则顿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92a 页 X15-0292.png
悟乘悟并消者。知巾本无结。亦不有也。事非顿除
因次第尽者。巾根顿悟。必假渐修也。若因悟忘修。
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适堕偏邪。终非正修真三
摩地。

资中曰。原夫天巾。由次第而结。亦次第而解。所譬
六根及以五阴。生之与灭。一往相类。再研有殊。何
者以六根义横五阴义竖故。且如六根迷真起妄。
因妄成根。必无先眼。次耳等异。至于返妄归真。亦
无从粗至细之理。岂非义横邪。前以解结次第为
喻者。但取六根差别及选圆通。谓之次第也。今明
五阴亦迷真起妄。因妄成阴。既云生因识有。灭从
色除。岂非义竖邪。若以结解喻之。则二番次第。宛
有伦绪。当知前文举喻。不可以喻难法。此引例不
可以根难阴。适时之说。须晓大纲。】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至)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孤山曰。上明助道分竟。正宗大分。文终于此。下乃流
通分也。不录)。

温陵曰。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
也。】

「佛说此经巳比丘比丘尼(至)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吴兴曰。初发心者。圆教外凡。或内凡也。皆大欢喜。通
该凡圣也)。

温陵曰。皆在会听众也。圣仙童子即天仙类也。大
力鬼神诸护法者随所證量皆得法喜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 292b 页 X15-0292.png
* No. 301-C
楞严经后序行简

盖如来瑞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究竟坚固为誓。
首谈四谛。次说空有。斯经肇为庆喜。遭魔所摄。假以
因依。再敷重重启请。婆伽至尊。顶放百宝之光。舌吐
一乘之谈。七处徵心。而入还见性。破根尘之非相。明
七大之有归。至于根根尘尘。周遍法界。而事事物物
浑成教海。仍徵诸圣会一真。则诸漏顿圆。契一机则
精明密證。返闻思脩。则观音岂容外觅。一门超出。则
圆通尽在吾身。十九说法。自知不在他弘四不思议。
由来一心变现。阿难重请断除。四禁以业果无生。洁
净五蕴。而冤魔不复十二类之受生。悟之弗有二十
五有之出离。达之即无至哉。玄教摄尽群机。而至有
言。首楞严之决定诚。一代之宏规。地上地前。未臻斯
定。则事法差殊。大智大圣。不入斯宗。无由决择。故玄
言一成于当世。则大法益阐于末运。寿梓流通。冀人
人各悟本心。刹尘遍□。□□□□□□□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