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00-E¶ 第 209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纂注卷第十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
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故想阴
尽者。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也。
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万象
300-E¶ 第 209b 页 X15-02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9.png)
陈习。惟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
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
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也。盖谓
虽未能通其十二种类受命元由。巳能见彼生类
俱由行起。名此行阴为同生基。野马。阳𦦨浮埃也。
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云熠熠。无复粗
影。故云清扰。虽无粗流逸相。既行阴未尽。则于根
尘尚有微细流逸。故名行阴为根尘枢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行阴以超众生浊也。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
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
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
众生浊。故行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
幽隐妄想。】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至)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梦想消亡。寤寐恒一。故称正知奢摩他。又称凝明
正心。皆想尽之相也。外魔皆因心召。故想尽凝明。
则天魔不至。因无想覆。方得研穷行阴也。生类本。
即同生基。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巳行
元也。由见生元披露。故发观观之。以于圆元中妄
生邪计。故坠入二无因论。此总标所计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机全破者。由无想阴所覆。故得行阴披露也。乘
300-E¶ 第 209c 页 X15-02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9.png)
流湾环。行阴流转也。善恶业缘。唯识变造。是人八
万劫外。尚不见行。何况于识。故从此来起无因计。】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至)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见。生灭根元。不达业理。谬执自然。遂谓人竟生
人。乃至黑竟为黑。从八万劫无复改移。纵八万劫
满。人还生人。乌还是黑。云何而有见菩提成菩提
之事耶。故计一切物象。皆本于无因也。】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至)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牒结二无因也。肇师云。外道末伽黎。谓众生苦乐。
不因行得。皆自然耳。正同斯计。当知诸见不出四
句。谓断。常。双亦。双非也。上二无因。即断见。下四遍
常。及一分无常一分常。乃至死后俱非。即后三句。
馀之所计。皆源流于此。】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所计四种。遍一切法。生灭相续。而不失坏。故名遍
常。结名圆常。圆即遍也。】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是人于胜定中。以心境二法为所穷处。因修习故。
能知二万劫中众生。循环不灭。故计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此人定中。以四大性为所穷处。因修习故。能知四
万劫中众生。生灭不失。故计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至)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300-E¶ 第 210a 页 X15-02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0.png)
【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言六根者。举所依根。
显能依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此人观中。
以八识之性为所穷处。故能知八万劫中众生。循
环不失。遂计为常。此认识神。而妄计为常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至)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
心。今巳永灭。则理中自然成不生灭。不知行阴即
生灭元。此即生灭中计不生灭也。由此下。总结前
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于自他境妄起倒见。其类有四。各计一分无常一
分有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至)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行者于此妄立神我。从是
计我遍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
计他无常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至)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国土非一。行人既遍观十方。故见未坏者计之为
常。见巳坏者计为无常也。】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至)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微尘。喻精微也。谓由心精密运。令身生灭故。计为
无常。而心不坏灭。计为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此就四阴以计常无常也。盖幻阴一体。迁流一相。
300-E¶ 第 210b 页 X15-02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0.png)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
分位。】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至)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巳灭。来
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
本非有边无边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至)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前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
也。】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至)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我能遍知一切众生。则一切众生现为我知。故我
得无边性。由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计彼性以为有
边也。】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至)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因穷行阴。而心见筹度。故计一阴为半生半灭。根
身器界一切皆然。此则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以邪倒故。于知见中狂解不决。遂矫乱其语也。准
婆沙论释。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
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
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
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虚论。今之邪人。妄谓得道。
300-E¶ 第 210c 页 X15-02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0.png)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至)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于一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别见。谓变恒生灭增减
有无也。用心别见。即异见也。答中略举六义。以所
见而为所得。即以所见而答。故云亦生亦灭等。】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无之馀无所言说。」
【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證者。悟一切法皆无也。】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是之馀无所言说。」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答。】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言境枝者。枝如树枝。差互不一。由心亦生亦灭。故
见境亦有亦无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无尽流。即行相续相也。以生灭灭生相继不绝。故
计死后有相。或自下。谓由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
色是我。此即色是我也。又谓我体圆遍色为我有。
即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色属
我。即离色是我也。行中相续云我在色。即色大我
小。我在色中。于色作此四计。受想行阴亦然。故成
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不计识阴者。以幽秘未
现故。】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此旁计有为无为诸法。毕竟并驱者。谓烦恼菩提
不相陵灭。皆后有故。言五阴者。从通结也。】
300-E¶ 第 211a 页 X15-02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1.png)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阴。谓无受想。
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灭。因果
合论故成八非。】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至)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前旁计诸法后有。此旁计诸法后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行存。有相也。受想灭。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
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
成八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至)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色等三阴。先虽是有。而今破尽。故云非有。例行亦
尔。此四非有也。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者。若将行阴
例前为无。现且念念迁流不断。此又非无。行既非
无。前三亦尔。此四非无也。如是循环等。谓将四阴
循历相例。一一皆见非有非无。今言有无者。有即
非无。无即非有也。】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此又约生灭流变以计俱非也。现见诸行迁变。生
中无灭故非无。灭中无生故非有。由是通悟。一切
皆非有非无。故云有无俱非。虚实失措者。谓诸法
既非有无。岂可定其虚实。故云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至)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后际下。释死后俱非之义。无可道者。言有不有。言
300-E¶ 第 211b 页 X15-02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1.png)
故计死后俱非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
七处。后皆断灭。】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至)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
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
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妄于五处计涅槃果。言转
依者。谓转生死依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
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
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现涅槃也。迷有
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
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歧妄计。皆即狂
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汝等下。令弘宣人。将如
来语遍为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堕
邪歧。不取小證。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
也。然则楞严垂教。待群生者甚厚。望行人者非轻。
吾徒宜勉旃。】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300-E¶ 第 211c 页 X15-02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1.png)
【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
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能隐晦性天。驰逸六
根。汩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故行阴尽者。生
机纲纽。倏然隳裂。补特深脉。感应悬绝。而性天将
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以不驰逸。故内内湛明。以
无枢穴。故入无所入。反动而静。深之又深。故云内
内也。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
如鸡初鸣。虽为𥌓兆。犹沈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
尽。如鸡后鸣。惟馀一阴。故云将大明悟。受命元由。
识阴也。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
流故可执。不作业故不召。以见能变十方依正识
体。故云巳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
相巳发现矣。此识阴之相也。然经中内内湛明之
说。解自长水至于环师。皆以内内为止观深入之
效。故云深之又深。因吴兴集解。谓内内或作内外。
然亦未敢妄改圣经。厥后不知何人妄改。故遵经
语及义海正之。】
「若于群召巳获同中(至)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识阴以超命浊也。群召同中。即十二类命元
识阴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
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由是外
之世界。内之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性
本一真。由尘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
故识尽则超之。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
300-E¶ 第 212a 页 X15-02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2.png)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识由行流。故行空则还元。既空行阴。则巳灭生灭。
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由于定中渐破识阴。消磨
六门。故能令巳六知根㳷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
不二。能入圆元也。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
若于所归圆元识阴。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
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
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
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堕所妄。所以违圆通
背涅槃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览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
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
顶天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类。
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
慢天。即摩醯首罗天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遍圆
者。计我体圆遍空界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
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
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以非常
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
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
300-E¶ 第 212b 页 X15-02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2.png)
及一切法。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
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
知。无所简择。故曰无择遍知。此以无知为知。故名
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执一切觉。谓执一
切有知。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矣。以
无知为知。是倒知也。问。常说无情有性。无情作佛。
何异此文邪执乎。答。不然。常住真心。一体不二。用
诸妄想。依正乃分。是故众生草树。悉如空华。当知
草树山河。皆是有情自心所变。故说有情有佛性
时。即草树有性。说有情成佛时。即草树成佛。以心
外无境故。华外无空故。波不离水故。执情不了。乃
谓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说木死为人。人死为木。
未明一体。谬计遍圆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则于定
中才得随顺而巳。因随圆互。便于圆化之中。妄计
一切皆能发生胜果。谓火能显发光明。乃至尘能
成就器界。遂则邪求邪观。而勤心崇事。执为能生
胜果。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
道之俦也。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
化理。名颠化种。】
300-E¶ 第 212c 页 X15-02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2.png)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观理不谛。误堕虚无。故于圆明识性之中。计皆虚
无。于是绝灭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
归执。舜若多。云空。言无想舜若。即执断空外道也。
由执断空故。以圆虚无为因心。成空亡之断果。永
灭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圆常。精圆。皆识元也。以精圆长不倾逝。遂欲固保
其身与之并存。且身本无常。实不可贪。而妄贪坚
久。自不知其非。名贪非贪执。阿斯陀。此云无此。即
长寿仙也。彼虽延长。然终归坏灭。今此欲固妄身
以求常住。故云趋长劳果。不应延而延。故云妄延。
劳应作牢。声之误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以识阴为十二类生之命元。彼我互通。识阴若尽。
众生命尽。我命亦尽。谁證真常。谁为所化。故便于
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不令销尽也。依此邪思
欲證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无真执。吒枳迦罗。能
化欲境自娱。即欲顶自在天类也。因其邪思。感生
天魔。惟恣尘欲。名炽尘果。媛。美女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命明者。即识阴也。盖生灭由识。精粗由业。故依四
谛分别决择。以苦集为粗伪。以灭道为精真。于是
专修道因。求感灭果。以少为足。故居灭即休。斯特
300-E¶ 第 213a 页 X15-02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3.png)
寂之小果尔。精应者。即决择粗业。惟求精应。證于
偏真。缠空趣寂而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融净觉明。即识精也。虽无惑习。圆融清净而未离
于识。故云觉明。若以此为深妙。立为果證。则定性
缘觉独觉而巳。此则圆觉㳷为因心。成湛明之滞
果尔。以所觉止于圆融觉明。而定性不回。故名觉
圆明不化圆种也。上陈五十魔境。皆是识情错解
邪悟。未得正见者。拟心动念。皆堕其中。虽證缘觉
辟支。犹为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所以觉皇苦口垂
慈。剿心辨析。欲人之不迷不失也。然则如之何而
可得也。当于五十位类。审谛观察觉巳。心念不堕
其中斯得矣。】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至)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穷道失趣。故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故于未足中生
满足證。所爱先习。即无始习气也。以所爱先习各
有所偏。故休息归宁之地不一。是以前八依之。终
堕恶道。后二依之。不成增进。最宜深防也。前防心
魔。此防见魔。助道之要尽矣。】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先圣乘此心开得道。后学固宜勉究也。识尽。则消
磨六门。故诸根互用。从互用中。入金刚慧。发圆明
心。即心开事也。直超信等。入如来海。归无所得。即
300-E¶ 第 213b 页 X15-02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3.png)
无證而證之果海也。前称首楞严万行为妙庄严
路。则趋此而巳。然此云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
乾慧者。即前云返流全一欲爱乾枯乾有其慧也。
此云圆明精心于中发化者。即前云六用不行十
方国土皎然清净也。此云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者。
即前云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也。但前明依位渐修。
此显一超直入。顿渐为异耳。】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至)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总结五阴辨魔之意。使知深防也。奢摩他中毗婆
舍那者。即定之慧也。觉明。谓妙觉圆明也。盖先佛
世尊。由觉明分析止观微细魔事。故靡不委悉。行
人识之。则心垢洗除。诸魔殄灭。直至菩提无乏少
也。若诸下。为愚钝无知者。敕劝持咒以祛魔魅也。
汝当下。诫令钦奉最后垂范。褫。犹丧也。】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至)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此问五阴之本。及顿渐因界也。然如来将明五阴
妄想。先示本无诸妄。故云精真妙明等。盖生死妄
业。尘垢妄缘。真净性中既无所留。全因妄发。乃至
虚空亦因妄起。斯元下。牒明从真起妄之相。令识
虚妄。谓妙明精真本无诸相。由迷妄故生诸世间。
则世间相毕竟虚妄。故喻迷头认影。由是则五阴
相中五妄为本。从可知矣。】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至)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300-E¶ 第 213c 页 X15-02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3.png)
【明妄无因。不容计度也。知妄所起。可说因缘。不知
所起。因缘何有。况推自然。得非妄计耶。是故下。结
指五阴本因既同是妄。则五阴亦非实矣。】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至)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想为虚妄影像。欲爱深脉。遗体自想爱流出。故曰
体因父母想生。阴心乘想爱冥求。故曰心于想中
传命。酢梅等说。以验体因妄结。故与妄理相应。若
非妄伦。则妄不能感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
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阴故名坚固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至)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由因受生者。谓因想故受。
生也。能动色体。即形受酸涩也。汝今下。正示受相。
谓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虚
有所明。故名虚明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至)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念虑。虚情也。色身。实质也。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
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异用而能
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摇变。使心随境。使
境随心。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至)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此若非汝。指化理不住等。云何体迁。诘其甲长发
生等。如必下。若谓体迁实是汝者。何不觉此相代
之相。以不觉故。行阴生灭。名为幽隐。】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至)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300-E¶ 第 214a 页 X15-02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4.png)
【精湛不摇。识体也。见闻觉知。识用也。非真常而执
常。故牒云名恒常者。若实精真不容妄习。今能藏
昔。宛不遗失。即妄习也。则湛虽不摇。而念念受熏。
其容妄多矣。以湛非真湛。特幽潜不觉。故譬急流
之水。幽潜流注。不可测知。此真忆想之元。容妄之
体也。直须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串。常
习也。几。微也。盖言见闻觉知之中。念念熏习微细
之相。即是第五颠倒细微精想。似无曰罔。似有曰
象。其体精微。故名罔象虚无颠倒精想也。】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至)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初二句。结前。汝今下。明界相。五受阴。亦曰五取蕴。
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蔽藏也。言因界者。本
无有界。由妄相因也。故色不自色。因空有色。成色
边际。乃至灭不自灭。因生有灭。成行边际。湛入合
湛归识边际者。上湛即生灭。下湛即不生灭。所谓
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阿梨耶识。故归识边际也。】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至)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真譬劫波巾体。识譬初结。色譬最后结也。生因识
有者。如后结依初结生。灭从色除者。如解从后解
也。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真有识乃至有色。灭
则从粗至细。必破色而后受现。乃至破行而后识
现也。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者。谓了阴无体。五阴并
亡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谓理虽顿悟。事假渐
除。如巾虽无异。结须渐除也。若不渐除。则有解无
300-E¶ 第 214b 页 X15-02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4.png)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至)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也。上明
助道分竟。正宗大分。文终于此。下乃流通分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校量显胜。流通是法也。盖以法示人。能消剧报。变
苦为乐。如此其胜者。使人因之明心见性。脱粘复
湛解六亡一。破阴褫魔。不历僧祇获宝王果故也。
彼既如是。则此消剧报。犹浅近言耳。诚将与彼同
證也。】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至)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上劝流通。此劝诵持及依教修行也。】
「佛说此经巳比丘比丘尼(至)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皆在会听众也。圣仙童子。即天仙类。大力鬼神。诸
护法者。随所證量。皆得法喜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纂注卷第十
300-E¶ 第 214c 页 X15-02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4.png)
后序
原夫佛所得法。甚深难解。以舍利弗大智。犹尽思不
能测。注释若为尽之。而何用纂为。曰。古德不云乎。才
有信入。皆可为人。从是长水温陵诸家。虽皆当世英
才。智超群品。而不无粗妙相形。显晦异趣。其间集众
美而会大成。岂云小补。此纂注之所由作也。第诸家
所注。各擅一长。使于注不能洞烛群言。则纠缠而鲜
要。于巳不能深会佛意。亦纷还而无宗。犹夫未纂也。
幻师于楞严。则积功二十馀年。易藁凡四五度。其照
彻诸家同异。如指诸掌。故自甲午结夏径山清凉。演
说至五十五位。恍然信入。又作五十五颂。注以颂显。
颂以注證。而楞严之义彰彰矣。纂注委悉。巳见经前
引中。而颂文仍缀卷末。以便披阅。观者按图而索之。
庶乎不得于注犹得于颂。而幻师为人之心。诚深且
切也。或有谓予曰。近世讲席。方赘疣诸解。而此辄劳
劳纂辑而复颂之。能逃添足之诮乎。予曰。此为佛语
玄微。忌在说破。欲学者自求而得之斯可耳。既巳形
之言矣。与注释何异哉。且言说仅济一时。而复非人
300-E¶ 第 215a 页 X15-02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5.png)
知注不迷人。人迷于注。脱肯自求而得。岂于注释有
妨。而防彼执注为经者。至舍注而取言。亦一义也。闻
者意解。遂并识之。
万历岁在乙未仲春望日来吴沙门释如奇书于径
山喝石山房
* No. 300-F
首楞严经颂
** 颂海众云集求示深奥为楞严发起一章
「 诸来清众集祇林
钦想慈严布法云
敷座宴安示深奥
递相欣庆未曾闻」
** 颁匿王请佛阿难行乞误堕淫室为发起教缘一章
「 匿王延佛入宫闱
斋毕无言竟尔归
知彼术加难解脱
故光说咒破重围」
「 不遑僧次独归迟
钦仰无遮行等慈
乞食淫坊遭幻术
加持咒力实难思」
「 未全道力枉多闻
得息淫机仗密音
提奖归来同见佛
惭惶悲泣恨何深」
** 颂请示最初方便一章
300-E¶ 第 215b 页 X15-02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5.png)
「 创问菩提本起因
瞿昙诘处意何亲
可怜不识衣中宝
流浪穷途作乞人」
** 颂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至七处徵心一章
「 廓然清净本无方
真照无私体自光
滞有著空情未瞥
何能得见法中王」
** 颂不知真际请示奢摩他路一章
「 不知真际溺多闻
淫术交加恶见萦
请示奢摩他路法
欲知真际息迷情」
** 颂指所迷众示二种根本一章
「 凡夫逐妄枉沈沦
迷性修行非正因
指示菩提生死本
令人识妄自知真」
** 颂举拳诘心复认能推一章
「 举拳验见诘其心
复认能推是本真
一昧奢摩他路矣
无边生死自相亲」
** 颂破能推之心一章
「 动属前尘静法尘
一离二境即无情
能推觉观从兹灭
修證无生孰与行」
** 颂不知寂常心性请示妙心道眼一章
「 二障相缠昧寂常
性天慧日两无光
法幢大建高挥抹
心眼清明万法忘」
「 当机犹伫佛慈音
故问陈如悟道因
若识主空元不动
寂常真性在当人」
「 屈指飞光意甚殷
那堪认物逐前尘
若知见性元无动
身境消亡契本真」
300-E¶ 第 215c 页 X15-02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5.png)
** 颂云何发挥證知此心不生灭地观河之见一章
「 罔知觉性无生灭
即以观河见指迷
悟得本来无变异
不劳动步證菩提」
** 颂若此见闻必不生灭认妄为真一章
「 见闻知觉本非真
遗失圆明认影尘
弃海认沤情巳妄
执沤为海转迷津」
** 颂承佛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等一章
「 承佛圆音悟性真
其如所获但缘尘
能知指客咸无实
心法双亡见本人」
** 颂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八还辩见一章
「 明暗诸缘悉有还
圆明见性自无迁
因迷本净无还者
常被漂沦深可怜」
** 颂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一章
「 万形虽异性无殊
周遍河沙体湛如
蓦忽相逢无孔鼻
即知自足不求馀」
** 颂若此见性必我非馀缩夹绝一章
「 迷却真心逐外尘
方圆大小横交陈
一能转物全空体
应用无方妙入神」
** 颂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乃至无是非是一章
「 见性未圆能所立
内心外境岂融通
是非物我情忘也
一觉圆融万法同」
** 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破妄见显真见一章
「 真见犹然绝照功
能缘之见合消融
妄真俱尽离还遣
水色山光触处逢」
300-E¶ 第 216a 页 X15-02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6.png)
** 颂因迷见见非见许示奢摩他观照一章
「 妄见虚无容可识
真离见相罔知归
只因庆喜增迷闷
许示三摩观照微」
** 颂觉所觉眚觉非眚中示奢摩他观照释见见非见
疑一章
「 寂而常照万缘空
照觉无私混寂中
所觉既空真照寂
从前迷闷自销融」
** 颂因缘自然和合与不和合前后诸章
「 和合因缘及自然
空华犹是翳于先
执除缘谢心明露
翳去华亡空体圆」
** 颂汝犹未明等会通藏性至说偈赞佛一章
「 浮尘幻相本来真
不觉俄兴万象陈
人法两亡无滞碍
山河全露法王身」
** 颂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问一
章
「 万法由来绝异同
拟思量际昧真宗
认明遥落无明里
立所深沈有漏中
背觉合尘诸相碍
灭尘合觉众缘通
满慈迷却圆融理
翻累瞿昙话更重」
** 颂示妄无因一章
「 未明诸妄本无因
曲引狂人认影真
狂歇推因无可得
即知诸妄亦无因」
** 颂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一
章
「 分别忽忘狂性歇
因缘从此永无生
觉心本净周
300-E¶ 第 216b 页 X15-02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6.png)
** 颂赐屋求门请示本发心路及摄伏攀缘法门一章
「 悟心广大绝边涯
漂泊之人巳得家
若示其门深入奥
圆常佛智粲心华」
** 颂初审因地发心答无馀涅槃本发心路问一章
「 修行之要贵因真
心地真时道易亲
以湛旋流得元觉
涅槃證入亦非新」
** 颂次审烦恼根本答摄伏攀缘入佛知见问一章
「 烦恼之元在六情
脱黏复湛眼清明
欲成无上遍知觉
超越三祇不涉程」
** 颂请示结解之元及六解一亡等一章
「 缚脱元来无二门
粘兮交结解兮分
六根解脱真犹泯
莫自循声迷本闻」
** 颂请示圆通本根一章
「 本根未达问何殷
异路交陈念岂纯
若昧此方真教体
安知迟速不同伦」
** 颂敕诸圣各陈圆通一章
「 敕令诸圣各陈因
七大诸缘混入神
究竟归元无二致
须知方便不同津」
** 颂敕选圆通本根一章
「 诸圣圆通巳杂陈
敕令大智选当根
不知此土何方便
堪教众生息苦轮」
** 颂奉敕拣选圆通本根一章
「 觉海圆澄性本然
瞥生一念起诸缘
依根复湛空
300-E¶ 第 216c 页 X15-02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6.png)
「 归元妙性本无殊
方便之门煞有馀
欲使初心容易入
须依闻性莫凭虚」
「 诸圣圆通固所珍
此方教体在音闻
能旋倒妄闻闻性
證入三摩岂滞文」
** 颂请示摄心远魔四种清净明诲一章
「 入定先须摄四心
免教魔事得相侵
惑亡业谢根尘净
顿入无生觉海深」
** 颂示持咒消习一章
「 现业易违凭自力
宿殃难脱藉神功
修行方便无他术
尽在瞿昙显密中」
** 总颂三渐次及五十七位一章
「 妙性圆明绝悟迷
本无烦恼与菩提
三重渐次梅休渴
五位阶梯叶止啼
有作固宜为妄缚
无修安得是真离
梦中行尽江南路
觉后方知步不移」
** 别颂违现业得无生法忍一章
「 返流全一想心空
一念圆明与佛同
以故如来密圆妙
明然显现净心中」
「 如来慧月性天明
行者禅河定水清
无去无来光映现
常相涉入了无情」
** 别颂获无生忍成乾慧地一章
「 欲爱乾枯慧性明
十方国土皎然清
根尘脱落无生获
觉路从兹渐次行」
** 别颂五位并等觉一章
300-E¶ 第 217a 页 X15-02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7.png)
「 五位修行功渐深
法流水接始圆因
从兹顺逆相交也
妙觉菩提巳极邻」
** 则颂得初乾慧穷尽妙觉成无上道一章
「 自获无生发圣位
迥超极造未圆明
因兹證得初乾慧
无上菩提始极成」
「 发心毕竟二无殊
镜体无殊光有殊
五十五番磨莹后
须知镜体本如如」
** 颂单复十二皆以金刚止观證入一章
「 如是重重单复陈
本何心行以趋登
始从乾慧终圆妙
皆用金刚止观升」
** 颂无生法忍即金刚止观意
「 始获无生因地心
金刚观察即真因
寂而常照诸缘息
止观圆明本一真」
** 颂请示经名一章
「 见道修行證果圆
绮筵未散乐频諠
文殊为广流通意
启请经名万古传」
** 颂精研七趣戒备失错一章
「 妙觉圆明绝圣凡
只因迷妄起天仙
梦中历历形诸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 颂详辨魔境深防邪误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章
「 法筵将罢众无询
揽几回容复倚凭
真止观中微细事
自非详辨若为凭」
「 止观之中境
异陈预须辨识在于心
临时了了无迷惑
真照圆明空五阴」
300-E¶ 第 217b 页 X15-02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7.png)
「 识阴尽时根互用
从兹顿入觉圆明
一超直至如来地
圆满菩提何所成」
** 颂校量显胜赞法流通一章
「 七宝盈空供佛陀
示人一念福何多
能令證性超尘累
财施无常法不磨」
* No. 300-G
五阴辨魔说
夫圆明心体。凝然湛寂。犹若太空。廓尔清明。方之圆
镜。良由俄焉晦昧。动念瞥兴。空华竞发。痕垢争生。五
阴妄想以翳圆明。五重魔境而攻法性。于是然智灯
以祛昏惑。仗慧剑而斩魔军。虽离念精明。尚为色阴。
所覆。如明目者。见为幽暗所扃。十种境。或善或恶。定
中现起。不取著。是魔是佛。一扫齐平。色阴尽时。见佛
心体。如明镜里。洞见面形。体虽具。犹为受蔽。而未能
运用。如寐者。为鬼所魇。而不能动身。悲等十心。于焉
竞起。不作圣解。魔境消沈。故受阴尽。得意生身。随心
自在。鸟出笼。于十方界。任意纵横。六十圣位之因虽
具。扰动粗浮之想尚萦。十种爱心。想中横起。天魔鬼
魔。大奋威神。徒恃神力。伹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主
300-E¶ 第 217c 页 X15-02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17.png)
息。清扰始形。故行阴生。如静水波澜微起。犹阳燄野
马奔腾。四邪见行中云踊。十外道定里风生。行阴尽
时。沈细纲纽隳裂。鸡后鸣际。性天精色不昏。慧照朗
然。心魔殄灭。生灭行尽。幽秘相生。于是认识神而妄
起异计。著诸见而横发迷情。或居魔道。或滞小乘。所
爱先习寝息。见魔于是销镕。由是得识阴尽诸根互
用。从乾慧超至后心。五阴既尽。五想不生。想既不生。
诸魔自灭。如是则昏动俱息。心体圆明。魔𡨥齐降。法
城永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