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190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纂注卷第八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橘-矛+隹]李沙门 真界 纂注
【此明證果渐次也。前令识妄无因。此复令除妄本
者。谓识妄无因方堪修断故。此即于本因乱想立
三渐次以修断也。下经云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者。
即除六乱妄想而入三摩地也。从是渐修随所发
行安立圣位者。乾慧即圣位也。而岳师判获无生
忍为初住。又指初住巳上为圣位。斯皆失此经本
旨。逐他经所说也。盖他经有指初住获无生忍。或
指八地获无生忍。随经所说各各不同。殊不知此
经云获无生忍即得入三摩地。由得入三摩地即
阶乾慧。故知乾慧即圣位也。故想阴文云从是凡
卷八 第 191a 页 X15-019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1.png)
修行。五十五位名别示凡圣。不以第三增进而成
乾慧。非惟经文前后不接。亦使乾慧起自无因也。
况下经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
位真菩提路。岂可不以第三增进成乾慧地乎。又
经云从乾慧心至等觉巳。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
乾慧地。盖从初心进至等觉。等觉还得初心。故云
获初乾慧。岳师又谓此经有二乾慧。曰信前乾慧。
金刚乾慧。以经云金刚心中初乾慧故。而不知总
结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渐次深入。则
知信前乾慧即金刚乾慧。非有二乾慧也。况后经
云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岂信前乾慧非
金刚乾慧耶。岳师又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云乾
慧非真。则因心不真矣。何能究竟无上妙觉哉。且
初信文云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岂乾慧非真耶。然
下注皆依经正意解释。此恐欲知会解与今注异
同。故兹辨析。】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此结示颠倒乱想之所起也。各具。即互具。十二颠
倒。即动颠倒至杀颠倒。以一一类心。妄种皆具。云
各各具。此皆颠倒妙圆而生。故如捏目乱华发生
也。然此结示颠倒乱想所起者。将乘之立三渐次
修断以复其本也。故下即于本因乱想立三渐次。
不然。则渐次地位无因而起矣。】
卷八 第 191b 页 X15-019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1.png)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此牒前问而示修断之法也。初二句。牒前所问。于
是下。示修断法。夫欲修證佛三摩地。必于二颠倒
因及六乱妄想。立三渐次修断。而后可證佛三摩
地。如净器毒蜜。须汤水灰香洗净。然后可贮甘露
也。云何下。徵列修断三相。言渐次者。谓欲刳正性。
必先除助因。欲违现业。必先持戒以刳正性。故云
渐次也。】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至)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此示食辛之过以戒断也。四食者。人间段食。谓所
餐必有分段。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思食。食
至或但思之而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
此直明众生皆依食住。而因食戒断五辛。不必他
引也。五辛。内助淫恚。外引邪魅。故名助因。五辛者。
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也。应法师云。兴渠梵音
讹也。正云兴宜。慈悯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
慈悯冬至彼土。不见其苗。则此方无。故不翻也。】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至)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此令持净戒以刳正性也。不饮酒。防乱之至。不啖
生。防杀之至。律中五果皆须火净。示不啖生气也。
淫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杀慧命故也。执身使
无身犯。执心使无思犯也。】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至)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淫杀相袭。偷劫相负。由无禁遏。故禁戒成就。则二
卷八 第 191c 页 X15-019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1.png)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至)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此指前禁戒成就清净之人。修三摩地。现生即得
神通无碍也。是则下。结名。】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至)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此明违现业之因也。盖根尘不偶。方违现业。故指
此不多流逸。是违现业之因。亦是入正定之因也。】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至)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因心不流逸。返流全一。即违现业。获无生忍也。流
则分湛合尘。则根尘相织。为六乱妄想。起现前业。
不流。则根尘不偶。返流全一。故得违其现业也。然
返流全一等。亦是因戒生定。十方国土等。即因定
发慧。以得定慧之心快然安隐。故如来净妙之性
映现其中。而获无生忍。又前云。汝今修證佛三摩
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此既
返流全一。获无生忍。即除六想而入三摩地矣。下
云。从是渐修安立圣位。即依三摩地而修。渐断本
因。增进圣位。后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
即还證佛三摩地。究尽本因。穷尽妙觉也。是知此
所入者。下所修者。究竟之所證者。皆佛三摩地。故
前云修證佛三摩地也。】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至)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明依无生忍心修證圣位也。盖业净性明。乃可发
行升进圣位。五十五位。即于无生忍中各随行相
卷八 第 192a 页 X15-01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2.png)
前所示修行三决定义也。何者。以除助因。刳正性。
即摄心为戒。至违现业。返流获忍。即因戒生定。因
定发慧故也。其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至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等。亦即依定慧进修。至定慧
圆明销灭诸漏成无上道。则知三种渐次。及单复
十二。亦无越戒定慧三。故下结云。是种种地。皆以
金刚止观渐次深入也。】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至)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此即摄前所得。成乾慧地也。欲爱乾枯。即前心无
贪淫。根境不偶。即前尘既不缘根无所偶。现前残
质不复续生者。盖以欲爱润业。根境造业。生死相
续。惟此而巳。则欲枯境谢。违其现业。故残质不续
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者。即前返流全一六用不
行也。以全一。故执心虚明。六用不行。故智慧纯净。
慧性明圆莹十方界者。即前六用不行十方国土
皎然清净也。乾有下。明乾慧义。以欲乾发慧。故名
乾慧。又因心未与果智相接。名乾慧也。即以此心
为信方便。
信者。纯真无妄之谓信。又相应之谓信。以中道心
纯真无妄。则因心与果觉相应。故等妙虽悬。可以
径造也。】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即以此心。即乾慧心。言中中等者。谓心则止观不
卷八 第 192b 页 X15-01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2.png)
流入。圆妙开敷。即从乾慧真妙圆心。重发此真妙
信心也。以真妙信心。不随空有生心。故一切妄想。
灭尽无馀。妄想无馀。中道纯真。妙信常住。名信心
住。后位由此增进。更无别法。但随位依真妙性。净
治惑习。使纤尘不立。即登妙觉也。言流入者。进趋
之貌也。】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至)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者。谓真性明圆。则一切浮尘
幻相。化成无上知觉也。由性明圆故。故阴处界三
不能为碍。无数劫中习气皆现在前忆念无遗也。】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至)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真精洞发。化无始习。通一
精明。惟一精明而进趋真净。行无杂糅。故名精进。】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妄习既化。故心精现前。而进趋云为。纯智无习矣。】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慧既纯明。以定执持。使周遍寂湛。寂妙之体。常凝
不变。乃名定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定光发明。由此又能深入
明性。故惟进无退也。】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既能深入明性。安然趋进。又能保持不失。则与十
卷八 第 192c 页 X15-01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2.png)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保持觉明不失。即护法心也。能以妙力回佛慈光
者。回果向因也。向佛安住者。回因向果也。因果交
参。光相互摄。故譬双镜相入。而名回向心也。】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至)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回向既成。获佛常凝妙净。安住无为。故无遗失。常
凝则对境不动。妙净则涉尘不染。而戒心成矣。】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对境无动。涉尘不染。是谓住戒自在。无动无染。则
无适不可。故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也。修行之初。必
枯绝欲爱。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妙圆真性。真性
明圆。细习乃现。因现遂化。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
定。使寂湛发光。深入明性。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
光。获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
也。
从信趋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此蹑前成后也。初三句蹑前。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者。谓依乾慧真妙圆心为进趋方便。显发十信心
心。心精下成后。谓十心涉入。圆成一心。心精发辉。
名发心住。圣位自乾慧终于等妙。皆相蹑而设。欲
令行人。从初趋入。住佛智地。而依智起行。济行以
愿。由是超行向。入十地。登等妙。此修證之序也。】
卷八 第 193a 页 X15-01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3.png)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至)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发明。内外精莹牒心精发辉义也。履前妙心
以成实地。名曰治地。如将筑室。必先治地。乃可兴
作也。】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由内外精莹。治成心地。心地即理。妙行能涉。妙智
能知。理智行三。俱得明了。故游履十方得无留碍
也。】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至)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既所涉所知。得无留碍。则行人之行。冥合佛行。受
佛气分。入如来种。如中阴自求父母。阴信冥通。故
名生贵。】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至)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同妙行之气分。是游道胎。奉觉胤也。前行与佛同。
此方便具足。故喻胎中人相不缺也。言方便具足
者。即应机接物之权智具足也。】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如佛。牒上文也。心相亦同。明此位也。若容貌
外同。心相内异。非正心矣。盖方便同佛。内心亦同。
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同佛之德。有进无退。名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
卷八 第 193b 页 X15-01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3.png)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
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终。故喻出胎王子。以方便
心相皆同佛故。堪绍佛位。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至)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国大王。天子也。嫡嗣曰太子。刹利王。诸王也。嫡嗣
曰世子。将付国位。取大海水灌顶。表为王当承用
众智。今此位众德潜备。堪令分化十方而行佛事。
犹如王子成人。分委国事。陈列灌顶。名灌顶住也。
言以国事分委。则非正付国位。由此方极十住。若
十地行满。乃堪正付。故华严十地菩萨受佛职位。
比轮王太子受职。夫发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
行然后生如来家。而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
身。为佛子。任佛事。此十住始终之序也。
既依普智住佛所住。遂能繁兴妙行。自利利人。】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至)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随顺无适不可。自他利备。机
应俱喜。故名欢喜。善推妙德。益以利人。故名饶益。】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瞋恨生于违拒。今自觉觉他。不拒物故。得离瞋恨。
故名无瞋恨行也。】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触类而生。随机而应。无时不遍。无处不达。利行无
卷八 第 193c 页 X15-01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3.png)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上虽随机而应。说有千差。而异名别说。同归一理。
故云一切合同。于法无差则离乱。于法无误则离
痴。既无差误。故离痴乱也。】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一中现无量。故云于同现异。无量中现一。故云异
相见同。以知一切法同一法性。能作种种异说。而
不失一性一相之旨。故维摩云。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斯由无痴乱故。能于种种法门
互现随应。名善现行也。】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至)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此由善现行充扩圆融也。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
尘相。名现尘。言无著者。著谓住著。即留碍也。世界
微尘不相留碍。故名无著。此由菩萨得无著智。住
不思议解脱。有此妙用。】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现尘现界。现身现说。不相留碍。故云种种现前。皆
从般若之所发现。故名第一。此之妙行。超过一切。
名为尊重。故金刚称第一波罗蜜。即般若也。】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至)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如是圆融。指上所现无碍妙用。能如是圆融无碍。
则能成诸佛如来利生轨则。故名善法。一一轨则。
皆合清净无为。故云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
卷八 第 194a 页 X15-01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4.png)
扩性觉。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
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
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愿也。】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至)离众生相回向。」
【满足神通至远诸留患。牒前现尘现界不相留碍
等事。谓此行满足。当修回向行也。回向之行。悲愿
最深。故职在度生。然见有可度。即涉有为。背涅槃
路。故须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也。】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即离众生相。远离诸离。即离相亦离。能
所俱空。则本觉湛然。故名不坏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至)名至一切处回向。」
【无坏不坏。无离不离。乃湛然齐佛。故云等佛。本觉
齐佛。故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即地至一切处也前
觉等一切。则真如体等一切佛也。此地至一切。则
真如界遍一切处。所谓能以一处遍一切处也。】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𦊱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上等一切佛。即如来也。至一切处。即世界也。此由
菩萨得真如体。发真如用。故能依正互相涉入。而
无碍自在。无尽功德由是具足。故云无尽功德藏
回向也。】
「于同佛地地中(至)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卷八 第 194b 页 X15-01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4.png)
【同佛地。即前地如佛地也。于一切处。各起净因。依
清净因。取涅槃道。故云随顺平等善根也。】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至)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平等善根。性真圆融。周遍法界。故名真根。真根既
成。则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以性圆满成就。故随顺
等观众生而不失也。】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至)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由上等观一切众生。故云即一切法。称性而观。离
能所相。故云离一切相。以即不碍离。故虽观而无
所观。离不碍即。故无观而无所不观。是则空有即
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也。】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至)名法界无量回向。」
【由得真如。不滞空有。故能十方无碍。而名无缚解
脱也。三德妙性于此圆成。不见十界高下差别。法
界量灭。故云法界无量。且初證性。以为齐佛。以为
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等。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
有量。及乎性德圆成。乃灭量见而得无量。此总治
前位限量情见。此性圆成。可入十地矣。然此诸位。
皆于一无生忍中。随所发行义立别名。俱能圆證
圣性。不别而别。故分诸位。异而不异。唯是一心。地
前既尔。后位可知。】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至)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此结前起后也。四十一心者。乾慧一。信住行向各
十。小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特标妙
卷八 第 194c 页 X15-01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4.png)
「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至)欲然其木名为煖地。」
【佛觉。本觉也。前法界量灭。平等无二。无二之觉。即
是佛觉。今将登地。故仍用佛觉为巳因心。复加功
行以求亲證。将證未證。故云若出未出。火喻果觉。
本喻因心。钻喻加行。犹未登地。故譬钻火方得煖
相。】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以佛觉为巳因心。此以巳心欲成佛所履。佛所
履者。即十地也。以一切诸佛皆由十地而登觉故。
今行人志趋十地。即是欲成佛所履也。虽然。而障
初地无明未尽。则初地果若依未依。故譬登高山
身入虚空而下有微碍也。然巳到顶。少需㩳进。则
微碍除矣。】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行人之心同于佛心。曰二同。既同佛心。善得中道
矣。然此虽得而不见可得。不见可得。则亦无所说。
如忍事人。不见可怀。亦不出说也。】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位谓之二同。巳堕数量。谓之善得中道。即觉中
道也。有觉则必有迷。至此数量迷觉俱不可得。脱
世情量。犹名世第一。若进十地。极乎妙觉。圆满菩
提。归无所得。乃出世第一也。
十地者。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
卷八 第 195a 页 X15-01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5.png)
于中不无断證。是皆不断而断。不證而證也。】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至)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下文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以无所得为得大菩
提。今既迷觉中道二无所目。故于大菩提善得通
达也。尽。犹到也。佛境界者。即大菩提也。由于大菩
提善得通达。故云觉通如来尽佛境界。由是法喜
复增。故复名欢喜。】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通大菩提。尽佛境界。则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众生
国土同一法性。是异性入同也。然见异见同。还是
情垢。至于同性亦灭。乃名离垢。】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𦦨慧地。」
【情见净极。妙觉明生。故名发光。明极觉满。如大火
聚。同异缘影。悉皆烁绝。故名燄慧。】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由前𦦨慧烁绝。故一切同异所不能至。以下地不
能胜。故云难胜。】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前既明极觉满。同异不至。则真如净性明露现前
矣。真如既现。则迥超极造。以尽真如之际。故名远
行。以真如是无际之际。理既无际。行岂近乎。】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既尽其际。乃全得其体。一真凝常。故名不动。】
卷八 第 195b 页 X15-01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5.png)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既得真体。斯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真。无所不
如。故名善慧。华严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
师。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
用。】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至)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此结前显后也。自初发信。至于登地。皆修习之事。
而此善慧巳超八地无功用道。智悲并圆。则修习
之功终毕于是。故名修习以结十地之因。次后乃
十地之果。无复修习矣。问。后位既无修习。复有断
障之事。何耶。答。此明智悲功终。而云无复修习。若
论断障。则等觉犹是修习。唯至妙觉乃名无学也。】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阴妙云。十地之德也。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
自利。纯是利他。故以无缘慈。兴大法云。普覆众生
大涅槃海。名法云地。】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前乾慧地云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至此顺逆交际。
即与如来法流水接也。法流。即果法圣智。如来逆
流者。谓从真起应。返入生死。从果入因也。如是下。
谓从因入果。从生死入涅槃。顺流而入。故云顺行
而至。起应之始。行因之极。顺逆交际。故云入交。即
于此处立为等觉。斯则十地菩萨混俗利生。与如
来同。所趋逆顺。与如来异。盖如来逆流。出同万物。
卷八 第 195c 页 X15-01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5.png)
因究尽。获初乾慧。方尽妙觉也。】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至)金刚心中初乾慧地。」
【总牒前文。明穷尽妙觉也。初二句。总牒前文。是觉
下。明至于等觉始获初心。即穷尽妙觉也。下如是
重重等。不过牒结此文耳。既尽妙觉。何云是觉始
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言是觉者。即等觉也。盖等
觉所获金刚乾慧。即初乾慧。以得初乾慧。即尽妙
觉故。故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也。】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此牒结上文也。始从乾慧。终至妙觉。单复相兼。总
有十二。单则有七。谓乾慧。煖。顶。忍。世第一。等觉。妙
觉。复则有五。谓信。住。行。向。地。以一一位中。自具于
十。故名为复。是则十一犹居等觉。惟至十二方尽
妙觉成无上道也。】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至)清净修證渐次深入。」
【指前地位。以示能證止观也。种种地。通指单复十
二也。无位不尔。故云皆以。金刚观察。即观照之智。
如幻十种深喻。即照法如幻等也。了法如此。则顿
忘情解。纤尘不立矣。以止中用观。故云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由即止而观。即观而止。止观
不偏。故云清净修證。由乾慧以至信。由信入住。乃
至妙觉。故云渐次深入。十喻者。幻人。阳𦦨。水月。空
华。谷响。乾城。梦。影。像。化也。言如来毗婆舍那者。拣
卷八 第 196a 页 X15-01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6.png)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结示邪正。欲人从正反邪以修證也。问。前第三
增进云。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
安立圣位。何上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渐
次深入耶。答。三增进中。云无生法忍者。即止观不
二之心也。金刚观察等。即止观也。盖一心不离止
观。止观即是一心。故此结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若作增进历位观
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邪观也。五十五位者。自
乾慧至十地是也。言菩提路者。菩提即觉也。五十
五位。是趋觉之路。等妙二觉。是觉非路矣。】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上明證果竟。此下名结经分也。正宗未终。而遽结
经者。由初示密因。次开修證。而卒乎极果。垂范来
世。有始有终。则经之正范毕矣。于是文殊请问经
名及奉持法也。结经后文。尚属正宗。而名助道者。
特助道而巳。故于后别列。乃正助之辨也。】
「佛告文殊师利(至)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此约所诠之理立名也。大佛顶白伞盖无上宝印
者。谓体极含覆。超情离见。即如来藏之心印也。證
佛心要。必契于此。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谓照穷
刹海。净绝纤尘。即烁迦罗之法眼也。开佛知见。必
资于此。实大事因缘。非小智之法。故以文殊请问。】
卷八 第 196b 页 X15-01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6.png)
「亦名救护亲因(至)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
【阿难为亲。摩登为因。举斯二者。明有缘皆度也。言
得菩提心等者。谓无上正觉。由此经得。一切智海。
由此经入。此约所化之用立名也。亦名如来下。约
所诠因果之义立名。谓依如来密因修證。是为了
义。权乘修證。皆不了义。】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此约体用功力立名也。大方广。所说之法也。常遍
曰大。轨持曰方。包博曰广。即体相用之三大。因果
同彰。染净不滞。于法自在。名妙莲华王。出生十方
一切诸佛。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名十方佛母陀罗
尼咒。盖咒者。佛以教言诅愿众生。革凡成圣也。】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此约教行立名也。此经从天竺灌顶部中流出。盖
约密言名灌顶章句。有诵持者。则如来智水灌其
心顶。亦如刹利之受职也。又菩萨由此受佛职位。
亦名灌顶章句。菩萨万行。以首楞严为本。故修此
定者。于一心中具足万行。故名万行首楞严。结经
分竟。下为助道分。而有二科。一曰。别明诸趣。戒备
失错。始于下文。而终于第九卷中。二曰。详辨魔境。
深邡邪误。始于第九卷中。而终于第十卷末。】
「说是语巳即时阿难(至)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此结叙时众获益。下乃赞谢也。开示密印般怛啰
义者。即大佛顶悉怛多钵怛啰无上宝印也。兼闻
卷八 第 196c 页 X15-01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6.png)
那等。谓因闻修进圣位。及密印了义名目。故得顿
悟禅那修进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烦恼也。修
道所断之惑。小乘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断欲界
前六品而證二果。断后三品而證三果。断上二界
各九品而證无学。今此增上顿断。故言三界六品。】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赞谢前法。启请后说也。俱生幽隐。故云沈惑。前说
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则法界一真。万动一体。宜无
诸趣之异。其如方今现有。乃常情所疑。故或执诸
趣而迷妙圆之体。或执妙圆而拨诸趣之业。以至
失错堕落。故特请问。冀佛详明。令人知所戒备也。】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至)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问意有二。谓别业同报。别业别报。初问淫杀妄三。
即别业也。为有定处。即同报也。为复自然下。即问
别业别报。据下答意。皆是别业同报耳。文云。循造
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乃至云。不断
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且
此云。令持戒者谨洁无犯。下云不入邪见。即戒备
之意也。琉璃。匿王太子。废父自立。挟宿嫌。诛释种。
佛记其七日当入地狱。王泛海以避。水中自然烧
灭。善星比丘。能说十二部经。获四禅果。因狎邪友。
妄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故生陷无间。此皆谬执
妙圆。拨无业趣者也。】
卷八 第 197a 页 X15-01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7.png)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至)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此赞所问而告其妄习发生诸趣也。一切下二句。
牒前问意。因彼下。明依妄发生爱染之情。正是众
生生死根本。名为内分。即众生分内事也。能生爱
水。润业润生。轮回不断。职皆由此。诸爱不一。皆能
感水结业。故云流结是同。水性沈下。故情积之业
多从沦坠。】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众生生死。本分由情。情著染境。因是从坠。今以胜
境为所欲处。但由其想。不属于情。乃是众生分外
之事。故云外分。气。谓气色。是故下。引事以验。身轻
清。顾雄毅。梦飞举。圣境现。轻身命。此五皆殊胜气
色。由想故有。毅。果敢也。诸想虽别下。谓欣外胜境。
不由情染。想既轻清。自然飞动。报当超越。然想能
生胜。而卵以想生者。由染净异也。此中且指人天
想心。名为外分。非出世三乘之智也。何者。因前阿
难问于地狱乃至人天等道。由是佛依妄习开为
二分。次约二分以辨诸趣。诸趣之后。总结示云。此
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等。故知外分不出三
界也。文中虽云心存佛国圣境冥现。斯盖泛举胜
气之相耳。】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至)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生从顺习死从变流者。以一切众生皆爱生而恶
死也。是故生则顺其习。死则逆其习。故复云死逆
卷八 第 197b 页 X15-01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7.png)
故顺习。死从变流。故逆习也。未舍暖触。谓现阴之
末。逆顺相交。谓方死方生之间也。一切善恶之业。
即于是时随其情想轻重而感轻焉。】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至)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想体轻举。故纯即飞升。然此特纯善。故止于生天。
必生天上者。据下情少想多但在四天之下。验今
纯想所生应是忉利以上。若单修善禅。则性生上
界。若兼于福慧净愿则。二习交时感变倍胜。此于
飞心中旁论福慧。故皆云兼。】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至)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胜想不纯。少滞邪情。故感此类。盖虽滞邪情而有
善愿。斯感善缘住佛座下。即天龙八部类也。然情
少想多。此通举也。理宜等降四类分之。一情九想。
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情七想。为飞
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由昔情想。感今聪钝。是知言均等者。总报之业也。
言幽明者。别报之业也。由所习情想。各在强弱。致
有聪钝之异。】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至)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情多想少。亦合分四。六情四想。流入横生。七情三
想。坠为饿鬼。八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
间狱。言水轮火际。即寒狱第八也。受气猛火。谓受
卷八 第 197c 页 X15-01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7.png)
曰水能害巳也。情业愈滞。故狱报愈沈。下洞火轮。
即八热狱也。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谓超寒狱入热
狱也。热狱第八。名五无间。此中只就七热地狱。自
有轻重。而分有间无间。非五无间。下明第八热狱。
方是五无间也。】
「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至)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阿鼻。此云无间。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命。五者
皆无遮间。名五无间。此惟情业最重者坠入。至劫
坏乃出。若兼谤大乘等罪。则此劫虽坏。更入十方
阿鼻。无有出期。以谤法毁戒。令无穷人堕邪见故。
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故答纯情以造。虽
则自招。同业所感。不无定处。元地者。各随元由因
地也。】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至)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此结前起后也。前开二分。以明情想感变。略明七
趣也。此下详明根境搆造。精研七趣也。十习本于
十惑。以习成恶业。六交因乎六根。而交起恶报。如
造业因眼。馀五为助。至受报时亦遍及也。】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至)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恶业起于情惑。而淫为情惑之最。故前后皆首明
之。十习之业。皆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报之事。淫
感火业。由惑心炽盛。相摩而发也。故所感之境。见
大猛火。舒王云。淫习研磨不休。自耗其精。则火界
卷八 第 198a 页 X15-01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8.png)
大猛火宜矣。能所交炽。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
柱之报。乃应其习业也。如来为导师。故色目以警
之。菩萨为行人。故深怖以避之。色目。犹铭目也。】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至)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贪习感水。由爱心计著吸取而发也。吸积风为寒。
风结水为冰。故有积寒冻冽之事。吒吒等。寒冰之
报。即寒狱也。俱舍云。吒波罗等。忍寒声。青赤白莲。
寒冰色也。贪水能润业滋恶。瘴海能毒性没身。吒
波罗三。青赤白三。更有疱裂二相。即八寒地狱。】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至)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慢习骄逸。由轻陵恃巳而发。以骄逸驰流。故感腾
逸奔波之境。积致恶毒。故有血河灌吞之报。慢能
滋痴。故如饮痴水。能致深害。故譬巨溺。痴水。西国
水名。如此方之贪泉也。】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至)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心属火。气属金。瞋者由心作气。而反动其心。加之
冲击抵忤。则心火转盛。气金转刚。故曰心热发火
铸气为金也。断刑曰宫。肉刑曰割。】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至)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诈习依奸智起恶而渐滋蔓。故如水浸田。草木生
长。由调引相延。故感绳木延引之事。谗贼。奸诈败
正者也。校。枷也。易云。屦校灭趾。荷校灭耳。】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至)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卷八 第 198b 页 X15-01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8.png)
【诳者。为获利誉。多怀异谋。矫现有德。欺诳于他。令
他暗昧。罔知所谋。其志诬罔。其心飞扬。如风鼓尘。
使人无见。故感尘土秽恶之境。没溺腾掷之报。】
「七者冤习交嫌发于衔恨(至)菩萨见冤如饮酖酒。」
【冤习衔恨。阴隐为伤。故如阴毒畜恶。而感飞石囊
扑之境。投掷抛撮之报。飞石投掷。车匣牢栅。皆阴
隐之事。囊扑者。囊贮而扑杀也。】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至)虚妄遍执如临毒壑。」
【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有我。种种
计著。二边见。于一切法执断执常。三邪见。邪悟错
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
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狗等戒为生天
因之类。此五总名恶见。诸见交明。彼此相反。互相
违拒。故云发于违拒出生相反。由其违反。故感王
吏證执之境。权诈鞠推之报。路人相见。一往一回。
喻所见违反也。是五恶见。能陷法身。故名见坑。能
致业苦。故名毒壑。行人当疾灭之。】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至)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不宜曲而曲之。曰枉。盖枉非真情。由诬谤发。逼压
于人。故感报如之。排。挤挫也。押捺。亦其义也。漉。沥
也。衡。横也。谓迫蹙其体。沥漉其血。又于迫隘苦具。
横冲而度。所谓下透挂网。倒悬其头者。皆衡度类
也。谗能伤人。故名谗虎。以可惊怖。故名霹雳。】
「十者讼习交谊发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卷八 第 198c 页 X15-01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8.png)
【讼非官讼。公发其覆之谓也。斯即覆习。此覆彼讼。
曰交諠。故感鉴见照烛之境。恶友对验之报。阴贼
覆藏。发则自害。覆罪适足以自压自坠。故如戴山
履海也。十习发于十惑。通根本而兼随。随烦恼二
十。初曰。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今诈习即谄也。
冤即恨也。枉即害也。讼即覆也。】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至)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上明所造之因。此下明所感之报也。然造业招报。
根识必俱。今以识为业。而报从根者。文互显也。】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至)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一者下。标示。临终下。释相。先见猛火等。即现报也。
亡者神识等。即生报也。发明下。就眼根明二相。如
是下。对诸根明交报。他皆仿此。见业感火者。以见
觉属火。故感猛火。畏见于境。恐藏于心。六交皆直
入无间者。就重言耳。成论云。极善极恶皆无中阴。
所以直入。闻听属水。故烧听能为镬汤洋铜。鼻嗅
主气。故烧息能为黑烟紫𦦨。舌主味。丸糜味类也。
身主触。灰炭触类也。心正属火。烧之转炽。故迸洒
煽鼓。】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至)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闻听属水。故依之造业。则能感波涛。注闻发声。故
为责罪诘情之事。注见为雷吼。水随见变也。注息
为雨雾。水随气变也。注味为脓血。水随味变也。注
触为畜鬼。水随形变也。注意为电雹。水随心变也。
卷八 第 199a 页 X15-01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9.png)
俱不可思议也。】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至)为飞沙礰击碎身体。」
【因贪恶香作种种业。果感毒气成种种报。言从地
涌出者。谓毒气充塞远近。无复出路。故神识从地
而涌出也。质。碍也。履。通也。嗅业所依。不离通塞。故
冲息能为质履也。冲见为火炬。冲听为没溺洋沸
者。根随气变也。鱼败曰馁。羹败曰爽。饥馁乖爽。由
味随气变也。绽拆烂坏。由体随气变也。冲思为灰
沙。心随气变也。】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至)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准眼耳鼻云见闻嗅。此应云尝报。言味报者。从所
尝为名也。盖贪味。则网捕烧野以取禽兽。故见铁
网猛𦦨之相。舌根所依。不离吸吐。吸气为寒。吐气
为热。乃常理也。舌啖生命。使彼承忍。故历尝发苦
使巳承忍。依见贪味。故能为然金石。依听发恶。故
能为利兵刃。依嗅恣贪。笼取群味。故能为大铁笼。
触味伤物。故感弓箭以自伤。缘味思物。故感飞铁
以加害。】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至)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合山刀剑。并由贪著男女身分而感也。铁城火狗
等。皆恶触杂感之相。触业所依。不出离合。屠裂。即
离相也。道。趋狱之路。观。狱王门阙两观。厅案。乃治
罪之处。皆身触所依。烧热见触。撞击闻触。括袋息
卷八 第 199b 页 X15-01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9.png)
故感飞坠之事。剚。插刃于肉也。剚射考缚。乃相因
旁举耳。非当根之相也。】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至)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思心飘荡。故先见恶风吹坏国土等事。思业所依。
不出迷觉。荒奔。迷思也。知苦。觉思也。思必有所。故
结思则为受罪方所。见能鉴證。故结见则为證罪
人事。结听则能为大合石等。车船槛。乃息气乘乱
思所变。尝即舌根。声所自发。大小巳下。皆言其身。
乃触业乘乱思所变也。】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至)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总结十因六果也。恶业同造者。谓造恶业时。一根
为主。馀五俱助。是则六根同造。十业具足。故入阿
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此即上所受六交报也
亦即五无间狱。故云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六根各造。不同前六根同造也。及彼所作等。谓前
则六根同造十因。后乃三根而犯三业。此当一根
而兼三四根。十业之内亦应阙二三业。故入八无
间狱。非前五无间狱也。】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身口意杀盗淫。乃重罪。以不遍六。不具十。故又轻
于前也。大狱只有八寒八热。而有十八鬲子地狱。
及八万四千眷属等狱。皆大狱所分者也。】
卷八 第 199c 页 X15-01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199.png)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至)是入则入三十六地狱。」
【三业不兼。谓具二阙一也。三十六狱。并下一百八
狱。未详名数。】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上具二阙一。此犯一阙二。故又轻也。见音现。明然
不兼也。】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至)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此结答前问也。上文五节恶业不同。即别作别造。
所感狱报各从其类。即入同分地也。如别造极重。
同入阿鼻。别造次轻。同入百八是也。妄想发生等。
并酬阿难前所疑问。】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至)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非破律仪。无正范也。犯菩萨戒。无正因也。毁佛涅
槃。无正果也。三者不正。诸馀皆邪。故堕狱罪毕。即
入鬼趣。】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此即贪习为因也。于物生贪。非理而取。馀报在鬼
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精怪。其类非一。故名怪鬼。】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即前淫习为因也。色能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报招
鬼质。还复托风。风质元虚。因习所致。因果相对。岂
徒然哉。】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即前诈习为因也。因成诈伪。惑正凭虚。托附畜生。
卷八 第 200a 页 X15-02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0.png)
遇畜成形。魅。即现美形以惑人者。】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即前冤习为因也。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在意。
热恼居怀。受馀报时。亦假毒类。即蛇虺毒虫有异
灵者。成蛊毒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即前瞋习为因也。瞋恚不舍。名为贪忆。洎受鬼报。
遇灾衰处。便人其身。名为疠鬼。即毒疠伤寒传尸
骨蒸之类。皆此鬼作也。】
「贪仿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即前慢习为因也。慢以陵人傲物。高举自强。洎报
鬼伦。遇气为质。内无实德。空腹高心。饥饿所困。故
名饿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即前诳习为因也。为获利誉。多怀异谋。矫现有德。
欺诳于他。令人暗昧罔知所谋。洎受鬼形。凭幽托
暗。魇惑寐者。故名魇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即前见习为因也。执见异生。各自明悟。及招鬼道。
遇精明处以为其形。即日月精魄山泽明灵有精
耀者。以托其质。言魍魉者。木石变怪也。】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即前枉习为因也。枉押成褫。凭虚架搆。劳心役思。
卷八 第 200b 页 X15-02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0.png)
类也。走使战阵。担沙负石之徒。故云役使。】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即前讼习为因也。爱人党巳。故于巳之罪则覆。于
他之非则讼。报在鬼类。托质于人。如世有童子师。
及巫祝之类。皆为神道传送吉凶祸福之言。名传
送鬼。此上鬼类。其数实繁。考果徵因。不过此十。】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至)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情业积水。下坠烧乾。则情业巳尽。复乘想业上出
皆迷妄之为也。圆明觉心。本无是事。】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至)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狱报情业。鬼报想业。故鬼业尽。则二报俱空。复偿
负业。】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贪习为怪鬼。报尽作枭伦。枭。土枭也。附块为儿。贪
物所致。一切怪异者。皆此类摄。】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徵一切异类。」
【淫习为因。报招风魃。旁为畜生。受咎徵也。咎。过恶
也。徵。应验也。恶行所招。将有灾异。先有此应。如群
雀众鼠。荒俭之徵。𪄱鴹水灾。鹤舞多旱。其类非一。】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诈因之报。为鬼成魅。所依既尽。畜受狐身。】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冤习之报。鬼作蛊毒。畜为毒类。即蛇蝎之属也。】
卷八 第 200c 页 X15-02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0.png)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瞋习之因。鬼为衰疠。托灾附祸。便入身中。转受畜
形。还托身内为蛲蛔也。】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饿鬼附气。慢习是因。鬼受饥虚。畜充他饱。故为食
类。即世间可食之畜也。】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宿因诳习。鬼为魇暗。幽默既销。畜为服类。即驼驴
牛马蚕茧之类。为人服用也。】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因为见习。鬼作魍魉精耀之物。既尽为畜。便成应
类。即社燕寒鸿。能应四时节序者。言和者杂也。杂
精明处而成鬼也。】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
【即前枉习。鬼托明生。为役使类。鬼道业尽。畜报休
徵。休美也。休祥将至。预有此徵。即嘉凤祥麟之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讼习之因。鬼招传送。人死为畜。报在黠慧。故云循
类。即人所畜养循顺之类。】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至)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狱鬼二趣。业火乾枯。今为畜生。酬偿馀业。故云旁
为。妄想故有。觉性元无。犹如圆影。眚病故见。】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至)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所问三缘。是彼人等各自虚妄造业发生。不由他
卷八 第 201a 页 X15-02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1.png)
空华。】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至)还为畜生偿彼馀直。」
【为畜正酬。酬过其分。则为人反徵。然则凡所食取。
宜无过分也。如彼有力。谓修定学慧之力。不舍人
身。则为彼奴婢。或遭其劫杀等。】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至)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偿足自停。则无交雠。偿足不停。则交雠不巳。自非
正修正力。莫之遏绝。此约修定破惑。见佛得道。方
免相害。纵有宿业所作不亡。至果偿之。若幻化之
非实也。】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因于贪物。鬼托怪形。畜在土枭。附块而养。今归人
趣。其性颛蒙。杂在顽嚚。心忘德义。盖因之故然也。
而言参合者。夫人道受报。善因所招。总报虽同。满
业各异。故分十种。今此从畜来者。乃馀业旁受。非
正善业所招。然亦顺后业感。由不正故。故言参合。】
「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始因贪欲。鬼受魃形。上为畜生。灾咎之应。业尽复
本。参合异类。以咎徵本于妖异。故馀习复为妖异
也。】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因从诈习。鬼为畜魅。类入旁生。狐狸所摄。故今为
人。庸鄙无识也。】
卷八 第 201b 页 X15-02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1.png)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
【冤习是因。鬼为蛊毒。旁为畜类。蛇蝎是形。还生人
道。杂乎很类。毒伦为很。亦其习之馀也。】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瞋习为因。鬼居衰疠。蛲蛔受畜。微末为人。即不为
人之齿录者也。】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慢习是因。鬼招饥饿。结气而作。无实体性。畜受食
类。人为柔弱。盖因我慢贡高。反招柔怯之报。】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诳习为因。鬼从幽魇。畜为服用。人受劬劳。役力艰
辛。工巧之属也。】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因从见习。鬼落和精。魍魉报终。畜为时应。参于人
道。微有文章。非正习因。亦云参合。】
「彼休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枉习为业。鬼受明灵。驱役疾驰。无暂停止。畜招休
应。人杂聪明。考果徵因。必无差忒。】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因由讼习。鬼作依人。传附神辞。发显祸福。畜招驯
黠。人达穷通。宠辱不惊。安然自得。故名达类。】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至)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狱鬼畜中。酬偿先业。三途报尽。还复为人。顺后善
业。所招随别。复分十类。如是皆为颠倒轮转。欲息
卷八 第 201c 页 X15-02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1.png)
说此法。令其修学免轮回耶。故此辈名可怜悯者。】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至)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者。谓不依不生灭心为本修
行也。别修妄念者。谓别依妄念而修也。存想固形
者。谓存心在于长生。欲此形骸坚固不坏。以求永
寿。仙。迁也。人之形神能迁而不死也。然终归败坏
比天为劣。比人为优。故别开也。抱朴子云。求仙者。
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
术。终不得长生也。】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至)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以药饵驻一期之寿。而不能轻举者。地行仙也。行
去声。功行也。餐黄精松柏之类。久而身轻者。飞行
仙也。鍊金石还丹之类。化骨易形。撮土点石。以游
戏人间者。游行仙也。鼓天池。咽津液。冰雪婥约。不
交世欲。与天无异者。天行仙也。乘阴阳运止。以调
气固精。遗形涉空者。空行仙也。吞吸精色。服虹饮
雾。粹气潜通者。通行仙也。坚持咒术。久而术道圆
成者。道行仙也。澄凝精思。久能照应者。照行仙也。
或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脐轮而鍊丹。皆思忆圆
成也。内以坎男离女匹配夫妻。外即釆阴助阳摄
卫精气者。精行仙也。存想世间皆成变化。因悟迁
变遂忘心想。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名觉悟圆成。其
行绝世。名绝行仙也。】
卷八 第 202a 页 X15-02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2.png)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鍊心(至)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前文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下文云。精研
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意
在知所戒备也。所谓人中鍊心者。非止服饵养生
而巳。必兼戒善。方曰鍊心。别得生理者。由人中之
业。别感仙趣之报也。如山海经云。昆崙之山。广都
之野。轩辕之丘。不死之国。气不寒暑。人皆数千岁。
斯亦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若但固形而不鍊心。便
希千岁。是犹见卵而求时夜。不太早计乎。】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未能离欲。且能窒欲。使爱水不流。则湛性澄莹。故
能初天托生也。六天由修五戒十善而致。今但约
欲微增胜者。一是阿难起教之缘。又爱欲为轮回
根本。前明沦坠亦始于此。此名超腾亦始于此。意
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且疾断根本。则轮回
可出也。】
「于巳妻房淫爱微薄(至)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此爱薄于前。故报居其上。后递然也。净居谓清净
自居之时。未全清净之味。为有微爱故也。日月居
须弥腰。忉利居顶。以能澄莹增明。故能超之。】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至)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欲心不作。故动少静多也。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
四。名空居天。不须日月而常明。以莲华开合分昼
夜。故名时分。】
卷八 第 202b 页 X15-02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2.png)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至)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虽静心愈多。亦未免应触。此能少欲。未能无心也。
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三灾至三禅。而此言不及者。
约内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内院事也。】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此无心而境自至。曰横陈。嚼腊。言味甚薄也。诸天
皆有报境。而此天乐自变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
名越化。】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了然超越。言全无味也。化即第五天。无化即下天
也。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
他化自在也。】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至)自此巳还名为欲界。」
【形虽出动。此对人仙二趣得出动之名。心迹尚交。
谓欲心事迹犹有交合之相。故俱舍颂曰。六受欲
交抱。执手笑视淫。此言地居两天则形交。𦦨摩则
勾抱。兜率则执手。变化则对笑。他化则相视。须知
彼文各据六天受欲而说。今经只就人中辩欲事
轻重。用显六天感报不同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纂注卷第八
卷八 第 202c 页 X15-02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708/buddhist/X15-02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