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58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纂注卷第三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六入之文。乃各指一易解妄事。以明三相虚妄。
色等六尘。同境界相。眼等六入。同能见相。六入之
劳。同喻业相。然虽三相皆妄。而正意在破六入也。】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指前瞪目视空。眼根劳故。于空见华。前喻色境。
此通喻三相。故云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盖业转现相。同迷性起。如瞪目劳。故发空华相也。】
卷三 第 158c 页 X15-0158.png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尘发见。由根吸尘。故名眼入。然离尘无体。足知
虚妄。乃至云非明暗来非根出等。既无所从。则非
因缘自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矣。据上经文应分
三节。即彼目睛下。依真起妄。因于明暗下。辩妄无
实。是故当知下。了妄即真。盖谓妄无自性。全体即
真也。馀五例此。】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六入之文。皆云瞪发劳者。以空华之喻。非惟单
喻眼入。亦乃通喻六根。故例称瞪发也。】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畜。缩气也。机者。弩牙也。根有发闻之义。故取喻之。】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舌取物曰舐。吻。口角也。】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手不自触。因合觉触。故曰合觉之触。合不自合。因
离知合。故曰显于离知。涉势若成等者。谓冷热相
涉。使二相相成。因触久成劳。妄生斯相。故云因于
劳触。】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意不缘时。本无寤寐。缘虑时久。意劳形倦。始有眠
寐。睡久劳解。即便醒寤。故云。劳倦则眠。睡熟便寤。
览尘斯忆。谓醒寤时。缘尘思虑。览忆即生。失忆为
忘。谓昏寐时。无所缘虑。失忘即灭。而住异处中。迷
卷三 第 159a 页 X15-0159.png
妄而有。故云颠倒。吸。取也。习。缘虑也。中归。法尘也。
不相踰越。即四相也。此即吸取所缘法尘四相。称
意知根。同下吸撮内尘生灭。名觉知性也。妄不离
真。故寤寐意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前举四相。此惟二者。以生摄住。以灭收异。而意知
居中。即吸撮此法尘生灭。名觉知性。内尘。法尘也。
见闻逆流者。宗镜云。眼等取外尘境。刹那流入意
地。从外入内。名为逆流。斯则意有所缘。即是寤则
览尘斯忆为生也。流不及地者。谓昏寐时。根不缘
尘。则无外尘流及意地。而意亦无所缘。即是寐则
失忆而忘为灭也。觉知览此寤寐生灭二尘为体。
故离彼二尘毕竟无体。寤寐二相随身开合者。列
子云。其寤也形开。其寐也形交。交即合也。盖言开
则览尘斯忆为生。合则不缘法尘名灭。汝觉知性。
离此寤寐生灭毕竟无体。故同空华也。】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前六入破六根。虽以尘对辨。而正意在根。今十二
处。虽根尘互破。正破在尘。后十八界。虽根境识三
相对推破。而正意惟在六识也。】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眼能生色。则眼为色性。然见空之时。即非色相。则
色性应销。能生之色性既销。销则从根显发之一
切色相都无矣。且色空二法对待而显。色相既无。
不相踰越。即四相也。此即吸取所缘法尘四相。称
意知根。同下吸撮内尘生灭。名觉知性也。妄不离
真。故寤寐意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前举四相。此惟二者。以生摄住。以灭收异。而意知
居中。即吸撮此法尘生灭。名觉知性。内尘。法尘也。
见闻逆流者。宗镜云。眼等取外尘境。刹那流入意
地。从外入内。名为逆流。斯则意有所缘。即是寤则
览尘斯忆为生也。流不及地者。谓昏寐时。根不缘
尘。则无外尘流及意地。而意亦无所缘。即是寐则
失忆而忘为灭也。觉知览此寤寐生灭二尘为体。
故离彼二尘毕竟无体。寤寐二相随身开合者。列
子云。其寤也形开。其寐也形交。交即合也。盖言开
则览尘斯忆为生。合则不缘法尘名灭。汝觉知性。
离此寤寐生灭毕竟无体。故同空华也。】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前六入破六根。虽以尘对辨。而正意在根。今十二
处。虽根尘互破。正破在尘。后十八界。虽根境识三
相对推破。而正意惟在六识也。】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眼能生色。则眼为色性。然见空之时。即非色相。则
色性应销。能生之色性既销。销则从根显发之一
切色相都无矣。且色空二法对待而显。色相既无。
卷三 第 159b 页 X15-0159.png
何以显空。故曰谁明空质。然则计眼生色处者妄
也。空亦如是者。因色例空亦无定处也。若复色尘
下。谓色能生见。则观空之时见无所生。故曰销亡。
亡则色尘与见都无。谁明空色。然则计色生眼处
者妄也。是故下。结明虚妄。会归藏性。】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我入城祇林无我。喻声来耳边。则馀处无声。然
千众皆闻。则声处无实矣。若复汝耳下。谓如我归
林城中无我。喻耳往声处。则馀处无耳。然异音皆
闻。则耳处无实矣。若无来往下。谓声不来耳。耳不
往声。闻义不立。】
「阿难汝又嗅此垆中旃檀(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鼻非旃檀。非鼻生也。藉热而有。非空生也。若生于
木下。破木生也。此约烟相粗显而破。不论其气。若
以烟表。实谓未通。故云其烟腾空未及遥远也。且
烟犹在近。闻巳远通。故知其香不从木发。既非鼻
非空非木。则香处无实矣。】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味生于舌下。破根生也。谓味因舌生。舌本一体。应
不别多味。若不别多味。又不名知味。若别多味。则
味不生于舌矣。石蜜。沙糖也。坚如沙石。故云石蜜。
若生于食下。谓食不自知。因舌知味。纵食能知。则
知不在汝。便同他食。汝无所预。味非汝知。理既不
然。则味不生于食矣。若生于空下。谓虚空无味。则
也。空亦如是者。因色例空亦无定处也。若复色尘
下。谓色能生见。则观空之时见无所生。故曰销亡。
亡则色尘与见都无。谁明空色。然则计色生眼处
者妄也。是故下。结明虚妄。会归藏性。】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我入城祇林无我。喻声来耳边。则馀处无声。然
千众皆闻。则声处无实矣。若复汝耳下。谓如我归
林城中无我。喻耳往声处。则馀处无耳。然异音皆
闻。则耳处无实矣。若无来往下。谓声不来耳。耳不
往声。闻义不立。】
「阿难汝又嗅此垆中旃檀(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鼻非旃檀。非鼻生也。藉热而有。非空生也。若生于
木下。破木生也。此约烟相粗显而破。不论其气。若
以烟表。实谓未通。故云其烟腾空未及遥远也。且
烟犹在近。闻巳远通。故知其香不从木发。既非鼻
非空非木。则香处无实矣。】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味生于舌下。破根生也。谓味因舌生。舌本一体。应
不别多味。若不别多味。又不名知味。若别多味。则
味不生于舌矣。石蜜。沙糖也。坚如沙石。故云石蜜。
若生于食下。谓食不自知。因舌知味。纵食能知。则
知不在汝。便同他食。汝无所预。味非汝知。理既不
然。则味不生于食矣。若生于空下。谓虚空无味。则
卷三 第 159c 页 X15-0159.png
味不生于空矣。】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触因能所相感。故在手在头。皆不成触。若各各有
则应有二身。若一触所生。当为一体。触则无成者。
谓触须二物。一则不成。非所非能等。谓在一处不
能成触。故云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至)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生成法则。即法尘也。盖谓意缘不出善恶无记所
生法尘。此法下。双徵。阿难下。先释即心无法尘也。
谓法若即心。则不属尘。既非所缘。何成法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明离心无法尘也。谓法尘既离心别有。则法尘
自性。为知耶。为非知耶。知则属心。然体异于汝。又
且非尘。故同他心量。即汝即心者。防转计也。云何
下难破。汝心惟一。云何有二。根尘俱知。是二心矣。
设若非知。然此法尘既非色等。处当何在。而色空
之内无所表显。不应存于色空之外。况空又非有
外也。法尘既无。则心无所缘。处从谁立。然则心缘
意处终无实矣。】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根尘识三各六。分内外中为界。又界者因也。种族
也。以根尘识三。互为因故。类各别故。】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至)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如汝所明者。即指初卷所明。又小乘所解因缘生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触因能所相感。故在手在头。皆不成触。若各各有
则应有二身。若一触所生。当为一体。触则无成者。
谓触须二物。一则不成。非所非能等。谓在一处不
能成触。故云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至)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生成法则。即法尘也。盖谓意缘不出善恶无记所
生法尘。此法下。双徵。阿难下。先释即心无法尘也。
谓法若即心。则不属尘。既非所缘。何成法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明离心无法尘也。谓法尘既离心别有。则法尘
自性。为知耶。为非知耶。知则属心。然体异于汝。又
且非尘。故同他心量。即汝即心者。防转计也。云何
下难破。汝心惟一。云何有二。根尘俱知。是二心矣。
设若非知。然此法尘既非色等。处当何在。而色空
之内无所表显。不应存于色空之外。况空又非有
外也。法尘既无。则心无所缘。处从谁立。然则心缘
意处终无实矣。】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根尘识三各六。分内外中为界。又界者因也。种族
也。以根尘识三。互为因故。类各别故。】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至)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如汝所明者。即指初卷所明。又小乘所解因缘生
卷三 第 160a 页 X15-0160.png
法。皆是实有。不了即空。今据彼诘之。用破其执也。
他皆仿此。】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独因眼不有色空。则识无所缘。见无所表。界无
所立。非因眼矣。若因色生。当随色灭。色灭空现。当
不知空。既识知空。则不随色灭。显非色生矣。若色
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色既变矣。则
此不迁之识从何所立者。若从色变。识则变矣。故
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空现色亡。识应随
灭。应不识空。理又不然。非从色生矣。若眼色兼合
共生识界。当半有知半无知。故曰中离。若中离者。
半合根半合境。故曰两合。两合若成。有杂乱过。故
不成识界也。】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至)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若因耳生下。此就胜义根破。谓根无前境。根自无
知。若实无知。根尚不成。更何有识。若取耳闻下。此
就浮尘根破。设取浮尘之耳容有闻者。若无动静
亦不成闻。云何下。明无知之根。不能生有知之识
界。则耳下。谓识既不从根生。复从谁立耶。】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声能生识。何假于闻。若无于闻。声亦不有。纵谓识
从声生。又许因根有相。则闻声时。即是闻识。若不
闻识。则无识界。若闻于识。识则同声。既能了之识。
作所闻之境。谁为能知。知此闻识。若无能知知闻
他皆仿此。】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独因眼不有色空。则识无所缘。见无所表。界无
所立。非因眼矣。若因色生。当随色灭。色灭空现。当
不知空。既识知空。则不随色灭。显非色生矣。若色
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色既变矣。则
此不迁之识从何所立者。若从色变。识则变矣。故
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空现色亡。识应随
灭。应不识空。理又不然。非从色生矣。若眼色兼合
共生识界。当半有知半无知。故曰中离。若中离者。
半合根半合境。故曰两合。两合若成。有杂乱过。故
不成识界也。】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至)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若因耳生下。此就胜义根破。谓根无前境。根自无
知。若实无知。根尚不成。更何有识。若取耳闻下。此
就浮尘根破。设取浮尘之耳容有闻者。若无动静
亦不成闻。云何下。明无知之根。不能生有知之识
界。则耳下。谓识既不从根生。复从谁立耶。】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声能生识。何假于闻。若无于闻。声亦不有。纵谓识
从声生。又许因根有相。则闻声时。即是闻识。若不
闻识。则无识界。若闻于识。识则同声。既能了之识。
作所闻之境。谁为能知。知此闻识。若无能知知闻
卷三 第 160b 页 X15-0160.png
识者。终如草木矣。亦无有识也。不应声闻等。谓依
根依境单论既非。不应二者合成识界而为中位。
中位既无。边界何立。】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至)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若取肉形下。破浮尘根也。名身则非鼻。名触则属
身根所对之尘。故曰鼻尚无名也。】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至)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此破胜义根也。以肉形双爪为知属身。故曰元触
非鼻。以空为知属空。故曰肉应非觉。以香为知属
香。何干汝鼻。故曰何预于汝。若香下。牒计以破。正
破香臭不从根生。从二物不来下。以根从境破。则
堕两鼻之失。以境从根破。则无境可得。何者。以二
性既其不有。则香臭之性不可得矣。识界从何所
立哉。斯则言虽破其香臭不从根生。意显香臭互
夺双亡不能生识。故知无香臭。则识不能生也。】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见性因眼而有。不能见眼。鼻识因香而有。应不知
香。若曰能知。即非香生。若曰不知。则不名识。皆不
可也。又香不因知。则不成香界。识不知香。则识界
不从香立矣。此计识因香生者妄也。】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至)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甘蔗等。举五味也。若识因舌生。世间诸物都无味
时。则应尝舌矣。何者。谓识因了别方显。今世味既
无。必须尝舌。故教汝自尝舌为甜为苦也。若舌本
根依境单论既非。不应二者合成识界而为中位。
中位既无。边界何立。】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至)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若取肉形下。破浮尘根也。名身则非鼻。名触则属
身根所对之尘。故曰鼻尚无名也。】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至)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此破胜义根也。以肉形双爪为知属身。故曰元触
非鼻。以空为知属空。故曰肉应非觉。以香为知属
香。何干汝鼻。故曰何预于汝。若香下。牒计以破。正
破香臭不从根生。从二物不来下。以根从境破。则
堕两鼻之失。以境从根破。则无境可得。何者。以二
性既其不有。则香臭之性不可得矣。识界从何所
立哉。斯则言虽破其香臭不从根生。意显香臭互
夺双亡不能生识。故知无香臭。则识不能生也。】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见性因眼而有。不能见眼。鼻识因香而有。应不知
香。若曰能知。即非香生。若曰不知。则不名识。皆不
可也。又香不因知。则不成香界。识不知香。则识界
不从香立矣。此计识因香生者妄也。】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至)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甘蔗等。举五味也。若识因舌生。世间诸物都无味
时。则应尝舌矣。何者。谓识因了别方显。今世味既
无。必须尝舌。故教汝自尝舌为甜为苦也。若舌本
卷三 第 160c 页 X15-0160.png
苦。则无能尝者。且舌不自尝。孰为能知觉此苦舌。
若舌本淡。则味无所生。无味与对。从何立界。此计
识因舌生者妄也。】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识自为味。谓识即味也。同于舌根。谓味不自尝味
也。既不自尝。云何知味。若不知味。则无识矣。又识
因味生。味多识亦应多。识一味亦应一。体必味生
者。牒定识因味生也。咸淡甘辛同为一味者。结成
识一味亦应一也。异味既同。则无分别。无别则非
识。非识则无界。此计识因味生者妄也。不应下。明
非生于空也。舌味和合下。谓识若因根境和合而
生。则元无自性。云何识生。咸淡甘辛。略举四味。详
则有六。更加苦酢。言和合者。众味共成也。俱生。本
性不易也。变异。烧煮异本也。】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至)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觉观即身识。而以合离二境为缘。若无缘。则无识。
计根生者妄也。若因触生。触若无身。则不知合离。
谁有无身知合离者。是则无身。则无触。计触生者
亦妄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者。谓物不自知其触。因身方
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者。谓身不自知。即触
方知。触不自知。即身方知。如是则身触相即。相即
则互夺双亡。故无处所。触合身即为身自体性。故
若舌本淡。则味无所生。无味与对。从何立界。此计
识因舌生者妄也。】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识自为味。谓识即味也。同于舌根。谓味不自尝味
也。既不自尝。云何知味。若不知味。则无识矣。又识
因味生。味多识亦应多。识一味亦应一。体必味生
者。牒定识因味生也。咸淡甘辛同为一味者。结成
识一味亦应一也。异味既同。则无分别。无别则非
识。非识则无界。此计识因味生者妄也。不应下。明
非生于空也。舌味和合下。谓识若因根境和合而
生。则元无自性。云何识生。咸淡甘辛。略举四味。详
则有六。更加苦酢。言和合者。众味共成也。俱生。本
性不易也。变异。烧煮异本也。】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至)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觉观即身识。而以合离二境为缘。若无缘。则无识。
计根生者妄也。若因触生。触若无身。则不知合离。
谁有无身知合离者。是则无身。则无触。计触生者
亦妄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者。谓物不自知其触。因身方
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者。谓身不自知。即触
方知。触不自知。即身方知。如是则身触相即。相即
则互夺双亡。故无处所。触合身即为身自体性。故
卷三 第 161a 页 X15-0161.png
无触位。触离身即是虚空等相。故无触用。斯则内
外不成。中云何立。此计身触合生识界者妄也。】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至)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此约离尘无体破也。盖意根发于所思。生于法尘。
若离法尘。则根无形。识无用。计根生者妄也。】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至)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此约同异无生破也。识心。即意识。思量了别。即意
根。同则无复所生。异则应无所识。苟无所识。云何
是意根生。苟有所识。云何识与意异。二既无异。亦
无识矣。惟同下。双结不成识界也。】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至)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以五尘之法各配五根。皆非意摄。汝识下。令推法
尘之相也。法法者法尘之法也。色空动静通塞。即
色声香三尘也。合离即味触两尘。生灭即法尘。然
生灭但是五尘通相。离五无体。故云生则诸法生。
灭则诸法灭也。所因者法尘也。所因之法自无实
状。则因之生识复作何状耶。状不有。则界亦亡矣。】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非因缘自然。是谓妙真如性也。前依阴入处界
四科。以明本非因缘自然。而阿难未悟。故下复以
四大和合因缘而问。如来复就地水火风空见识
七大。以明本非和合及不和合。融会万法归如来
藏。使有生之见及与法执当下俱消。无生实相全
体现前也。谓之大者。以性圆周遍含裹十方为义。
外不成。中云何立。此计身触合生识界者妄也。】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至)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此约离尘无体破也。盖意根发于所思。生于法尘。
若离法尘。则根无形。识无用。计根生者妄也。】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至)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此约同异无生破也。识心。即意识。思量了别。即意
根。同则无复所生。异则应无所识。苟无所识。云何
是意根生。苟有所识。云何识与意异。二既无异。亦
无识矣。惟同下。双结不成识界也。】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至)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以五尘之法各配五根。皆非意摄。汝识下。令推法
尘之相也。法法者法尘之法也。色空动静通塞。即
色声香三尘也。合离即味触两尘。生灭即法尘。然
生灭但是五尘通相。离五无体。故云生则诸法生。
灭则诸法灭也。所因者法尘也。所因之法自无实
状。则因之生识复作何状耶。状不有。则界亦亡矣。】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非因缘自然。是谓妙真如性也。前依阴入处界
四科。以明本非因缘自然。而阿难未悟。故下复以
四大和合因缘而问。如来复就地水火风空见识
七大。以明本非和合及不和合。融会万法归如来
藏。使有生之见及与法执当下俱消。无生实相全
体现前也。谓之大者。以性圆周遍含裹十方为义。
卷三 第 161b 页 X15-0161.png
所以有七者。万法生成不离四大。而依空建立。因
见有觉。因识有知故也。前五无情所具。后二有情
兼之。今举其七。则万法该矣。然彼大性。先非水火。
亦非空识。全一如来藏体循业发现而巳。七大既
尔。万法皆然。凡我依正。先非根身。亦非器界。皆即
循业之相。性真圆融。初无生灭。所以阿难蒙佛开
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了知世间诸所有物。皆即
妙心含裹十方。反观幻身。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
本妙心常住不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此举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以对因缘自然二俱排
𢷤。请示中道了义者。意谓昔说因缘是有。今之排
摈是空。既非中道。皆戏论法。故复求开示无戏论
法也。】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至)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因前启请中道了义。故许开示。令通达实相也。汝
先厌离下。指初卷恨无始来一向多闻等文。故我
下。谓因求觉道。故示第一义。既闻此法。名真药现
前。通达实相。令达第一义谛也。】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至)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因疑四大和合。此先推大性非和不和也。盖彼大
性果非和合。则如虚空不和诸色。殆不然也。若果
和合。则同彼万变。相成相续。展转虚妄。又不然也。
旋火之轮。无有实体。喻虚妄相成相续之相也。】
见有觉。因识有知故也。前五无情所具。后二有情
兼之。今举其七。则万法该矣。然彼大性。先非水火。
亦非空识。全一如来藏体循业发现而巳。七大既
尔。万法皆然。凡我依正。先非根身。亦非器界。皆即
循业之相。性真圆融。初无生灭。所以阿难蒙佛开
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了知世间诸所有物。皆即
妙心含裹十方。反观幻身。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
本妙心常住不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此举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以对因缘自然二俱排
𢷤。请示中道了义者。意谓昔说因缘是有。今之排
摈是空。既非中道。皆戏论法。故复求开示无戏论
法也。】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至)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因前启请中道了义。故许开示。令通达实相也。汝
先厌离下。指初卷恨无始来一向多闻等文。故我
下。谓因求觉道。故示第一义。既闻此法。名真药现
前。通达实相。令达第一义谛也。】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至)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因疑四大和合。此先推大性非和不和也。盖彼大
性果非和合。则如虚空不和诸色。殆不然也。若果
和合。则同彼万变。相成相续。展转虚妄。又不然也。
旋火之轮。无有实体。喻虚妄相成相续之相也。】
卷三 第 161c 页 X15-0161.png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直示大性非和不和之理。而起后文。故复召告也。
如水成冰。非非和也。冰还成水。非和合也。】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至)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令观色可析。而空非可合。以显地性非和合也。尘
之细者曰微。细之又细曰极微。微之又微曰邻虚。
极微之尘犹有微色。故名色边际相。析极微为七
分。则微色殆虚。故名邻虚。更析邻虚。即成空性。析
色既能成空。虚空应生色相。今合色不能成空。合
空又不能成色。色从何生。故知此色本无自性。非
和合矣。】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如来藏性。万法一如。而循发似异。遂有七大之名
特性相异称耳。以相即无相。故曰性色真空。无相
即相。故曰性空真色。无相不相曰清净。非和不和
曰本然。无乎不在曰周遍。既非相与非相。合与非
合。而能成七大万法者。但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
巳。后云。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
则各各现。此随心应量之事也。背觉合尘。故发尘
劳。灭尘合觉。故发真如。此循业发现之事也。至于
十界依正之相。万形纤悉之理。莫非随应循发者
也。然此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惟妙觉明。
理绝情谓。不容妄度。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
第一义谛。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惟居一切时不起
卷三 第 162a 页 X15-0162.png
妄念。不用识心分别计度。然后相应也。馀亦同此。】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火无自体。寓物成形。故曰无我。众名和合。诘之各
有根本。真和合也。火名和合。诘之各无根本。非和
合矣。优楼频螺。云木瓜林。迦叶波。云龟氏。瞿昙。星
名。从星立姓。至于后代。改姓释迦。阳燧者。崔豹古
今注云。以铜为之。如镜之状。照物则影倒。向日则
火出。纡者屈也。】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至)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求则流。否则息。所谓流息无恒也。迦毗罗等。四皆
外道。善幻术。太阴精。月中之水也。月望前曰白。亭
午曰昼。方诸。取水之珠也。】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林木既不吐流。明知此水非从月降。水非月来。又
非珠出。不从空生。则本然周遍。非和合矣。】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拂衣则动。垂衣则静。所谓动静不常也。倒拂者。巳
面生风。还拂自面。是为倒拂。既非倒拂。则非生于
面矣。汝审下。谓三性不参。二性相隔。求风所从。杳
莫可究。既非衣出。又非空生。非生彼面。了无所从。
非和合矣。谓本然周遍。循业发现。得不信哉。】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至)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凿土得空。所谓因色显发也。西天贵贱。族分四姓。
如此方四民刹帝利。王族。婆罗门。净志。亦云净行。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火无自体。寓物成形。故曰无我。众名和合。诘之各
有根本。真和合也。火名和合。诘之各无根本。非和
合矣。优楼频螺。云木瓜林。迦叶波。云龟氏。瞿昙。星
名。从星立姓。至于后代。改姓释迦。阳燧者。崔豹古
今注云。以铜为之。如镜之状。照物则影倒。向日则
火出。纡者屈也。】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至)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求则流。否则息。所谓流息无恒也。迦毗罗等。四皆
外道。善幻术。太阴精。月中之水也。月望前曰白。亭
午曰昼。方诸。取水之珠也。】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林木既不吐流。明知此水非从月降。水非月来。又
非珠出。不从空生。则本然周遍。非和合矣。】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拂衣则动。垂衣则静。所谓动静不常也。倒拂者。巳
面生风。还拂自面。是为倒拂。既非倒拂。则非生于
面矣。汝审下。谓三性不参。二性相隔。求风所从。杳
莫可究。既非衣出。又非空生。非生彼面。了无所从。
非和合矣。谓本然周遍。循业发现。得不信哉。】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至)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凿土得空。所谓因色显发也。西天贵贱。族分四姓。
如此方四民刹帝利。王族。婆罗门。净志。亦云净行。
卷三 第 162b 页 X15-0162.png
以守道居正。洁白其操也。毗舍。商贾也。首陀农夫
也。是谓四姓。颇罗堕。此翻捷疾。亦利根也。旃陀罗。
魁脍。此云严帜。恶业自严。行持标帜。谓摇铃持竹。
此又智愚之族也。】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至)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若因土出下。谓虚空若因土出。则凿土出井之时。
应见虚空入井。既无空入。岂因土出。若虚空无有
出入。而虚空元因土出。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
则同。则土出井时。何不见空从井出耶。若因凿下。
明即因不可。离因不可。汝更下。令详察其非因缘
自然也。凿空虚实。谓凿实空虚也。上诸巧辨。皆遣
识心妄计。而显圆融真体也。】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至)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会上义而通前文也。由上所明非因缘和合。则知
空性圆遍。非生灭法。一大既尔。馀大皆然。故皆无
生灭。然此明空大。而兼会前四者。令知色空虽异。
其性皆同故也。】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至)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若悟虚空性圆周遍。本无出入与非出入。即悟四
大性真圆融。本无生灭也。】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会空大。与前四大异。前则先言相即无相。此则
先言无相即相。又译人将恐真空滥于顽空。故易
真空为真实也。】
也。是谓四姓。颇罗堕。此翻捷疾。亦利根也。旃陀罗。
魁脍。此云严帜。恶业自严。行持标帜。谓摇铃持竹。
此又智愚之族也。】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至)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若因土出下。谓虚空若因土出。则凿土出井之时。
应见虚空入井。既无空入。岂因土出。若虚空无有
出入。而虚空元因土出。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
则同。则土出井时。何不见空从井出耶。若因凿下。
明即因不可。离因不可。汝更下。令详察其非因缘
自然也。凿空虚实。谓凿实空虚也。上诸巧辨。皆遣
识心妄计。而显圆融真体也。】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至)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会上义而通前文也。由上所明非因缘和合。则知
空性圆遍。非生灭法。一大既尔。馀大皆然。故皆无
生灭。然此明空大。而兼会前四者。令知色空虽异。
其性皆同故也。】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至)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若悟虚空性圆周遍。本无出入与非出入。即悟四
大性真圆融。本无生灭也。】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会空大。与前四大异。前则先言相即无相。此则
先言无相即相。又译人将恐真空滥于顽空。故易
真空为真实也。】
卷三 第 162c 页 X15-0162.png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至)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此问四句。一同。二异。三亦同亦异。四非同非异。但
经文分两同两异。各成一句。故云或同非同。或异
非异。】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至)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阿难下。辨非一体。若此见精下。辨非异体。明暗相
背下。辨非或同非同或异非异。汝更下。令详察其
性真圆融。不涉诸妄也。】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至)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若见闻知者。前于六根广破眼见。馀根并略。今类
通显示其性皆遍。闻即耳根。觉即鼻舌身根。知即
意根。不言觉者略也。为生为灭等者。以见闻觉知。
元是如来藏性。本非生灭同异等故。此令谛观。欲
其通达实相本无诸相也。】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性见觉明者。谓即性之见全是觉明真体。觉精明
见者。谓见乃觉精明见。故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
如一下。例馀根。尝触即舌根。以味合方觉。故亦名
触。觉触觉知。身意根也。】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至)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根但照境。故如镜鉴物。识有了别。故能标指。】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至)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此明识性非生于相见。亦非生于空也。若生于空。
则非是相。亦非是见。非见则无辨。非相则无缘。既
卷三 第 163a 页 X15-0163.png
无见相。识从何立。又处此非相非见之间。识体若
空。则同龟毛。识体若有。非同物象。纵于虚空能发
汝识。既无相见。亦无用也。若无下。谓日中无月。既
无见月之识。应知非无因而有也。】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至)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此复令审观识性所从出也。见托根。相托境。有状
成有。无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者。为从见相
出耶。有无出耶。求其识性了无所从。汝言和合。识
有分别名动。见无分别名澄。识动见澄。非和非合。
闻知亦然。皆非和合。又非自然。是则性真圆融。不
涉诸妄矣。】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至)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若此识心。即指识大。了别见闻觉知。即会上见大。
兼彼空等。总会七大。旁通万法也。既本无所从。则
湛然圆遍。地等既尔。世界众生。物物皆尔。不惟地
等名大。草芥尘毛皆可名大。性真圆融。本无生灭
矣。前文详辨。意皆萃此。故自根境万法。总会而旁
通也。为同为异等者。以诸识心。元是如来藏性。本
非同异空有等。故令微细沈思。观得其真。则悟本
如来藏。】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性识明知者。谓即性之识。全是明知真体。觉明真
识者。谓识乃觉明真识。讵可谓之因缘自然耶。而
世人无知。惑为因缘自然。皆无实义。】
空。则同龟毛。识体若有。非同物象。纵于虚空能发
汝识。既无相见。亦无用也。若无下。谓日中无月。既
无见月之识。应知非无因而有也。】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至)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此复令审观识性所从出也。见托根。相托境。有状
成有。无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者。为从见相
出耶。有无出耶。求其识性了无所从。汝言和合。识
有分别名动。见无分别名澄。识动见澄。非和非合。
闻知亦然。皆非和合。又非自然。是则性真圆融。不
涉诸妄矣。】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至)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若此识心。即指识大。了别见闻觉知。即会上见大。
兼彼空等。总会七大。旁通万法也。既本无所从。则
湛然圆遍。地等既尔。世界众生。物物皆尔。不惟地
等名大。草芥尘毛皆可名大。性真圆融。本无生灭
矣。前文详辨。意皆萃此。故自根境万法。总会而旁
通也。为同为异等者。以诸识心。元是如来藏性。本
非同异空有等。故令微细沈思。观得其真。则悟本
如来藏。】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性识明知者。谓即性之识。全是明知真体。觉明真
识者。谓识乃觉明真识。讵可谓之因缘自然耶。而
世人无知。惑为因缘自然。皆无实义。】
卷三 第 163b 页 X15-0163.png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因前开示。获本妙心。故说偈赞佛也。自初决择真
妄。终至阴入七大。多方发明。使悟器界万法。当体
全真。本如来藏。是谓微妙开示。既悟万法性真圆
融。故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悟妙觉湛然周遍法界。
故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觉湛周遍含吐十虚。故见
十方空如手中叶。万法性真本如来藏。故一切所
有皆即妙心也。悟本心量广大如此。故反观妄身。
其微如尘。其幻如沤。忽无所有。而本妙常心了了
悟获。于是深庆。说偈赞谢也。】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妙湛总持。即澄圆妙性如来藏体。前之屡称妙觉
湛然不动周圆含吐十虚者此也。阿难既自造悟。
遂知佛之所以为佛者特此而巳。故以是称赞也。
觉海圆澄。物不能汩。曰妙湛。藏心遍圆。含裹十方。
曰总持。体寂如空。常住不灭。曰不动。具此而独尊
三界也。首楞严王世希有者。即赞法也。虽教行理
三。悉号楞严。今正举能诠以叹。迥超诸教。喻之以
王。如来在世所说经中最为殊胜。故曰世希有也。】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无始迷真妄认缘影。及起因缘自然等见。即亿劫
颠倒想也。一蒙开示。倒想销亡。而了获本心。即不
历僧祇获法身也。据上经文。既属见道。且叙了悟。
如云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知即悟也。又据下富楼
卷三 第 163c 页 X15-0163.png
那云。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故知是了悟
矣。若论其證。但證初果耳。旧有多说皆非正意。】
「愿今得果成宝王(至)终不于此取泥洹。」
【既悟自性。深感发明之恩。故愿有所成。弘道利生。
称佛心而上报也。愿得圣果。智心也。还度多众。悲
心也。智悲双运。广大无尽。即所谓深心。誓入五浊。
不取涅槃。即深心之效也。凭此报恩。故请佛为證。】
「大雄大力大慈悲(至)烁迦罗心无动转。」
【既赞谢巳。重请后法。庶尽断惑障。成就果愿也。然
此既销倒想。顿获法身。疑巳得果。且又愿求而更
除细惑者。佛果有七。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
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所谓获法身者。则方悟
菩提。自见佛性而巳。见性之后。必须审除细惑。使
生灭灭生俱寂。以合乎涅槃。真如。白净纯凝。以合
乎庵摩罗识。廓然圆照。以合乎空如来藏。大圆镜
智。七果圆备。乃所谓登无上觉也。今之学者。才得
其二。顿亡馀五。轻捐教法。不复修断。则生灭何时
而寂。杂染何时而净。交交扰扰。何时而廓然。昏昏
昧昧。何时而圆照。纵虽见性。有为习漏不免复生。
吾知其倒想依然。将又倍于亿劫。为可叹惜矣。闻
此首楞严毕竟之教。快宜勉进。疾使一切毕竟也。
舜若多。此云空。烁迦罗。云坚固。谓空性无体。尚可
销亡。我心坚固。终无动转。此依首楞严力。结前愿
心。自誓究竟。毕无退堕。愿心如此。然后圣果可期。
矣。若论其證。但證初果耳。旧有多说皆非正意。】
「愿今得果成宝王(至)终不于此取泥洹。」
【既悟自性。深感发明之恩。故愿有所成。弘道利生。
称佛心而上报也。愿得圣果。智心也。还度多众。悲
心也。智悲双运。广大无尽。即所谓深心。誓入五浊。
不取涅槃。即深心之效也。凭此报恩。故请佛为證。】
「大雄大力大慈悲(至)烁迦罗心无动转。」
【既赞谢巳。重请后法。庶尽断惑障。成就果愿也。然
此既销倒想。顿获法身。疑巳得果。且又愿求而更
除细惑者。佛果有七。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
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所谓获法身者。则方悟
菩提。自见佛性而巳。见性之后。必须审除细惑。使
生灭灭生俱寂。以合乎涅槃。真如。白净纯凝。以合
乎庵摩罗识。廓然圆照。以合乎空如来藏。大圆镜
智。七果圆备。乃所谓登无上觉也。今之学者。才得
其二。顿亡馀五。轻捐教法。不复修断。则生灭何时
而寂。杂染何时而净。交交扰扰。何时而廓然。昏昏
昧昧。何时而圆照。纵虽见性。有为习漏不免复生。
吾知其倒想依然。将又倍于亿劫。为可叹惜矣。闻
此首楞严毕竟之教。快宜勉进。疾使一切毕竟也。
舜若多。此云空。烁迦罗。云坚固。谓空性无体。尚可
销亡。我心坚固。终无动转。此依首楞严力。结前愿
心。自誓究竟。毕无退堕。愿心如此。然后圣果可期。
卷三 第 164a 页 X15-0164.png
佛恩可报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纂注卷第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纂注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