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02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讲录卷第八
明 柴紫 释乘时 讲录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冠注 此申结互妄也。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者。总
指上十二类生也。各各具者。每一颠倒中。各具十
二颠倒。而一念颠倒。犹如捏目。各具十二。犹如乱
华发生。此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也。然虽各各具
足十二乱想。究其本根。皆由颠倒妙圆真净明心
故。一时具足十二种乱想。且如斯十二。都无实体。
上明十二颠倒。皆由不了性心明圆故。随染缘熏。
成十二类生。所谓生灭名妄也。此非真三摩地。不
能解脱。故下示觉妄明真。故随净缘熏。成五十七
位菩提路。所谓灭妄名真也。总不出真如随缘不
变。无明成事体空二义也。妙圆真净体也。明心用
也。】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冠注 此明翻染成净。用答至何渐次得修行目
之问也。佛三摩提。牒前所问真三摩提。即耳根圆
通也。本因。即二颠倒因。元所乱想。即十二乱想。方
卷八 第 102b 页 X15-0102.png
得除灭。即灭十二类因果也。就本因乱想中。立三
渐次。灭十二类生者。教其翻染成净。即在一切乱
想中。求妙性明心。不可离波求水。所谓若从地倒
还从地起也。净器。喻空如来藏。亦不离根中不生
灭性也。毒蜜。喻五辛淫杀等种习。汤灰。喻三渐次。
为涤器之初法。自十信至妙觉。皆如净器贮甘露
也。云何下。标立渐次之名。谓修习真三摩提。当立
此三渐次。为入门之初步也。除其助因者。谓五辛。
能内助淫恚。外引魔业。故当除之。刳其正性者。刳。
刮剔也。谓诸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当刳之。
违其现业者。谓流逸奔境。为顺现业。脱尘内伏。即
于现业违矣。然妙性明圆。离诸名相。三种渐次。及
诸圣位。皆世尊随机顺应。故于无渐次中。立渐次。
无圣位处设圣位耳。若上根利智。则狂性自歇。歇
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證耶。】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至)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冠注 此徵释除助因也。十二类生。即界内众生
也。不能自全者。谓诸未得法性身者。非食不能全
其生命。故必依四食。方可住世也。四食者。人间段
食。谓所餐必有分段。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
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
以识想耳。无毒曰甘。五辛者。葱蒜韭薤兴渠也。兴
渠。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此方无之。故不翻也。求三
摩提。而不断五辛。即如世人食毒无异。谓此五辛。
卷八 第 102c 页 X15-0102.png
熟食发淫。生啖增恚。贪食即痴。具此三者。便伤法
身慧命。亦如毒能伤人生命故也。如是下。出过。天
仙嫌其臭秽者。谓彼天众。皆精修五戒十善者。仙
亦清心寡欲者。故皆远离也。诸饿鬼等。常自歆于
不净故。舐其唇吻也。天仙远故。福德日消。饿鬼近
故。长无利益。且此等人。纵修三摩地。菩萨天仙。不
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反非毁禁戒为小乘。
赞淫怒痴为大道。则靡秽不造。诚助恶之因也。若
不断此恶因。当来必为魔家眷属。而魔福受尽。更
致阿鼻极苦。是故修菩提者。当永断此。方名第一
增进修行渐次也。】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至)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冠注 此徵释刳正性也。正性者。检非前助因也。
谓诸众生。永沉生死。皆由淫杀。为其根本正性。是
故入三摩地者。要先持戒。永断淫心也。不饮酒者。
预防昏乱毁犯也。不餐肉者。断杀心也。以火净食
无啖生气者。谓生鲜之物。能生秽浊之气。以火净
之。然后可食。此亦防微杜渐之意也。阿难下。反显
修行者定当断淫杀也。当观淫欲如毒蛇怨贼者。
谓害法身损慧命。莫胜于此。且蛇贼所害。唯一生
一身。若淫欲所害。则尘劫难免。而修行者。岂可狎
而近之哉。比丘四弃。即淫杀盗妄。尼加四弃。即触
八覆随。亦多妨淫也。执身不动者。谓禁七支不犯
也。执心不起者。谓心机止绝。一念不犯也。淫心断。
卷八 第 103a 页 X15-0103.png
则不相生。杀心断。则不相杀。偷心及大妄语断。则
不还宿债。四种根戒不犯。则是清净人。修三摩地
者。肉眼观见十方界者。谓眼目清净。闻法奉旨。耳
根清净。得通游界。身根清净。鼻舌二根。亦在其中。
宿命无艰。意根清净。如法华云。现身所得六根清
净也。神通游界者。随处自在。无所隔碍也。得无艰
险者。在处无冤家债主也。凡修禅定。必得如是。方
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也。】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至)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冠注 此徵释违现业也。如是下。牒前持戒修定
之人。此下皆因定发慧也。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
多流逸者。谓其欲界九品思惑初伏。由内无贪心
故。于外六尘不多流逸。而但言不多。弗许绝无者。
以根中无始虚习。尚未净尽。相待仍存。则于现业。
不能尽违。但以无漏而熏有漏。非全无漏也。因不
流逸。以至六用不行者。谓既不流逸于外尘。则根
不循尘。而旋复本根。归自精真。故外无所入。内无
所出。根境俱寂。两不相偶。而返此流根。全一真体。
始得对境忘情。六用不行。既得根尘不染。现业不
交。则见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由身清净故。如琉璃
表里洞彻。由心清净故。如琉璃内悬明月。既得身
心俱快。则内外无碍。生佛一理。故曰妙圆平等。心
境一如。不动周遍。故曰获大安隐也。一切如来密
圆净妙者。渊远难测。谓之密。交彻含摄。融通无尽。
卷八 第 103b 页 X15-0103.png
谓之圆。明相精真。居尘不染。谓之净。随缘变现。一
切无碍。谓之妙。此即佛果境界也。皆现其中者。谓
果上境界。皆现行人心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者。
谓此持戒修因之人。即得如来不生不灭果地觉。
为巳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證。故知五十五位
菩提路。皆以此位。为起程之渐次也。故曰随所发
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也。阿
难前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此答渐次巳竟。下文。
即修行目。】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至)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冠注 此明合前三渐次。为乾慧地也。欲爱乾枯
四句。承上云既与世间。永断相生相杀之业。此去
必舍染趋净矣。故此残质不复续生。所谓三缘断
故。三因不生。执心二句。谓执幻身为实有。而心贪
淫欲。即谓之惑。故复续生。今了四大生于淫欲。则
心不贪淫。乃至根境绝待。种现渐除。故曰执心虚
明。执即是惑。不执即智。故曰纯是智慧。若智慧既
纯。则体用明圆。照十方界。皎清蓥净。至此始枯欲
爱。故曰乾有其慧名乾慧地。然虽得欲习初乾。而
根本无明全在。所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故
曰未与如来真如法流之水相接。由无润泽故。名
乾慧地也。】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至)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冠注 此明信心十种位次也。信心者。谓笃信自
卷八 第 103c 页 X15-0103.png
心是佛。更不他求。故成佛以信为根本也。此心者。
蹑前乾慧心也。中中流入者。谓从此心中。不偏不
倚。依中道。顺法流而深入也。圆妙者。唯指行人随
地所见之理境。开敷者。谓发智见理。如花始开。从
真妙圆等者。谓从此心开所见真妙圆中。重发此
位真妙信心。使真妙圆者。益进于妙圆。则心境冥
会。不变不移。而妙信常住。是则妄想情尽。中道纯
真。既洞见此理。则深生乐欲。故名信心。盖心为能
住。理为所住。永不退屈。故第一位。名信心住。真信
明了一切圆通。全蹑前位发起后文。圆通即前圆
妙。由心会妙理。以理融事。则根根尘尘交彻无碍
故。阴不盖覆。处不区分。界不判隔。因此遂能悬忆
过去无数劫舍身。及未来无数劫受身。乃至业力
所熏染净种习。皆现在前。是人皆能冥记。毫无遗
忘。此信心与真理。念念不失。故第二位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者。蹑前信心住。谓妙圆纯真
之观力积久。故得精明也。观体既纯。亦能起镕妄
之用。故能发化也。盖由精故纯至。化益精耳。无始
习气通一精明。蹑前念心住。谓并前习气。销尽无
馀。而通成一精明智体。唯以精明二句。谓既成一
体精明之智。则以能明之正智。而进趋所明之真
理。而成就第三位。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
者。谓妄习既尽故。心精现前。上位。转惑习而成智
慧。此明惑破故。慧心显现。故第四位。名慧心住。执
卷八 第 104a 页 X15-0104.png
持智明。蹑前位。谓前虽智慧精明。若无定力以持
之。则妄念起而智不周遍。正念失而智不常凝。所
谓无寂之照。如风中之灯故。曰遍寂者。定用也。曰
常凝者。定体也。体用如如。故第五位。名定心住。定
光发明。从定发慧。明性深入。由慧入定。定慧互资。
明理愈深。由其愈深故。唯进无退。成第六位。名不
退心。心进安然者。谓前虽不退勤勇无间。尚涉工
夫。至此虽精进。而不知有勤劳之力。故曰安然。且
定慧均等。安然持守。永保无虞。然所保持者。乃自
巳心宗。诸佛命脉。我恒保持。无所遗失。则诸佛气
分。自然与我通融吻合。故成第七位。名护法心。觉
明妙力者。蹑前定慧均等护法之力也。前虽初与
如来气分交接。蒙佛慈光摄受。犹有自他之分。此
则回巳之妙力。向佛慈光中安住。回佛慈光。向巳
觉明中安住。而心佛一体。初非有两班。如二镜相
照。传耀无尽。故成第八位。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
佛常凝者。谓自心与佛光。秘密吻合。且得心佛同
体。永不动摇。俱于无上妙净之境。安住无为。毫无
漏落于有为之境。到此虽达自性天真。本无增减。
亦无染净。然有微细无明。密加堤防。故第九位名
戒心住。住戒自在者。谓前住戒心。尚局不动之体。
此则能发自在之用。所谓不戒而戒。是则随念直
往。无适不可。由得所去如愿。故第十位。名愿心住。
十信位竟。】
卷八 第 104b 页 X15-0104.png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旧说彼第十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今此十住。亦分
得也。然圆教分真以来。悉有应用。论智力。不无优
劣。故初住百佛世界。现十界相。利祐众生。位位竖
入。倍倍增胜。经中所明。各就一为。若论一位具诸
位功德。则十义俱备。十住既尔。馀位皆然。华严云。
此菩萨其巳成就。及当习学。共二十种智。文繁不
录。

冠注 此明十住位次也。住者。亲生佛家。领佛家
业。一切邪外。不能摇动也。以真方便等者。谓真如
心中。本具十心妙用。然非方便。不能显发。故今依
本真心方便。发此十种妙用。而此十种。纯是心光。
毫无杂染。故将十用。涉入一心。圆满成就。本无二
体。且开一为十。涉十为一。曾未变动。故名发心住。
心中发明。蹑前位琉璃喻智。精金喻理。谓以前开
涉圆成之妙心。为真智。而契于真理。从此履践平
坦如地。一切施行步无错乱。故名治地住。心地涉
知。蹑前。心即智。地即理。盖智理互涉。则日用动静。
见色闻声。一切明了。毫无迷谬。故游履十方。纵横
无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蹑前。谓妙行密契佛行。
妙理密契佛理。所谓始本一同。将生佛家为法王
子。如中阴与父母。同业相感。无不冥会。亦如太子
处胎。贵压群臣。故名生贵住。上明初入圣胎。下明
长养圣胎。既游道胎。蹑前。亲奉觉胤者。谓秉佛二
卷八 第 104c 页 X15-0104.png
智。结就圣胎也。形成不缺者。谓六根圆满。具足方
便。克肖于佛。无所乏少。故名具足生。容貌如佛。蹑
前。容貌喻应用。心相喻理智。既然内外同佛。则成
等正觉之心。永无所动。故名正心住。身心合成。蹑
前。言表里一如成佛。身心日益增长者。言扩充智
行。渐渐成熟。故名不退住。十身者。菩提愿化力庄
严威势意生福法智。是也。然此灵相。具体而微。故
名童真住。形成二字。蹑前。尚未显著。至此则威仪
赫奕。故曰出胎。亲为佛子者。堪绍法化也。所谓从
佛口生。从法化生。故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蹑前。
谓堪行佛事也。太子世子。皆指国王之子。陈列灌
顶者。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
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
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
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
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故名灌顶住。上十住竟。】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至)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旧说前信住行位。出俗智多。大悲行劣。此去济以
悲愿。涉俗度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真俗互融。悲
智等运。名十回向心。亦名十愿心。准华严回向。即
是发愿。不过三处。即众生。佛道。真如也。且有行无
愿。行无所归。有愿无行。愿唯徒设。故须二者兼资。
入至涅槃彼岸。

冠注 此明十行位次也。行者。言其道全德备。广
卷八 第 105a 页 X15-0105.png
行佛事。故利他之事渐显矣。成佛子巳。蹑上位。具
足诸佛妙德。谓习学及演说。皆诸佛本所修行事
也。十方随顺。言以身命财法。广施一切。自他利备。
机应皆喜。故名欢喜行。善能益诸众生。谓推巳妙
德。利益一切。令诸众生。如巳无异。故名饶益行。自
觉觉他。得无违拒。谓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
生。同得此法故。于一切毁辱。皆能忍受。是名无嗔
恨行。种类出生。言度尽十二类。出生诸佛也。穷未
来际。言尘劫苦行。不生悔念也。三世二句。言知三
世十方。平等一性。曾无隔碍。是则一心恒常。正大
无极。故名无尽行。一切下。言一念定心。能持一切
法。而闻无量法。经无量劫。不忘不失。于诸音声。分
明无惑。故名离痴乱行。则于下。同中现异。即理不
碍事。以真融俗。异相见同。即事不碍理。以俗融真。
事理双显。真俗并融。故名善现行。如是下。言由此
善现。扩充圆融。则大小相容。一多无碍。界入尘而
界不小。故小不碍大。尘合界而尘不大。故大不碍
小。毫有执著。不能如是。故名无著行。种种下。蹑前。
由得二无碍智故。能于种种变现。皆合如来涅槃
妙德。此是最上顶法。故名尊重行。如是下。蹑前。既
获圆通无碍。则道同如来。行齐诸佛。一言一行。皆
合诸佛轨则。故名善法行。一一下。谓上自利利他。
一切行愿。皆是清净无漏智中流出。称一真性。本
自无为。故虽修万行。总归真如实际。故名真实行。
卷八 第 105b 页 X15-0105.png
上十行竟。】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至)名法界无量回向。」

【冠注 此明十回向位次也。善男子。指巳修十行
者。满足下四句。总蹑前十行。满足神通。即二无得
智。及种种现前等行。成佛事巳。即成佛轨则等行。
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即清净无漏。一真无为等。总
结十行也。盖十行既备了得。心佛众生。唯一真体。
涉俗度生。永无留患故正当度生之时。不见有生
可度。既度尽众生。不取度相。则回有为行。向无为
心。延无为心。向涅槃路。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
生相回向。坏其可坏。即上度生灭相。远离诸离。言
离众生相。亦复远离。是则无相可坏。故名不坏回
向。本觉湛然。体同佛体。觉齐佛觉用。齐佛用。体用
等佛。则我与佛无二圆满。是名等一切佛回向。精
真发明。本觉真体。发挥妙用。地如佛地。自巳因地
心。含佛果地境。而尽佛境界。遍一切处。故名至一
切处回向。世界。即所至之处。如来。即所等之佛。前
分自他。此融唯一。以世界涉如来。则一一毛孔。有
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不碍如来入诸法界。以如来
涉世界。则一一微尘。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不碍
世界入诸如来。且法身世界。各各无尽。故名无尽
功德藏回向。佛地。即功德藏。从无尽藏中。各生无
尽清净因。即一念具足万行。复依此因行遍周法
界。而取无馀极果。则随顺巳心。自与佛心。等无差
卷八 第 105c 页 X15-0105.png
别。故名平等善根回向。真根。即平等善根。此根既
成。则性真圆融。本周法界。故见诸众生。皆我本性
中众生。然我根既成。众生齐成。亦不妨度生之行。
而一一随顺。一一成就。故名随顺等观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即世出世法。离一切相。离生佛等相。然
犹未出即离之间。必并其即离。而两忘之。方契真
如实相。故名真如相回向。前證真体。此发真用。故
曰真得所知。既得所知。则在处皆如。更有何碍。不
唯无缠缚。即解脱亦无。故名无缚解脱回向。真如
性德。体用圆成。则体无不遍。用无不周。是以法界
微尘。大小量灭故。名法界无量回向。上十回向竟。】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至)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冠注 此明四加行为入地之胜进也。阿难下。结
前起后。四十一心。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妙圆者。
既经四十一心。则悟三谛理。非三非一。即一即三
矣。加行者。至此加功用行。方入圣地也。佛觉。果地
根本镜智。巳心。自巳因地心。前虽觉齐佛觉。犹未
用为巳心。今虽用为巳心。亦未见其十全。设若镜
智全转。则无明妄习灰飞烟灭矣。八地方转。此位
但望见耳。故若出未出。喻如钻火欲然木而未然。
但有暖相。故名暖地。前以佛果地智。为巳因地心。
此又以巳因地心。成佛果地智而巳。心相犹未净
尽。故若可依止。而尚未可依止。喻如人登高山。身
若入空。足未离地。下有微碍。故名顶地。前曰用曰
卷八 第 106a 页 X15-0106.png
成。犹存二相。至此则因果交彻。佛心不分。然未忘
同相。故虽善得中道。而未实得。喻如忍事人。欲怀
之于心。而无可怀者。欲出之于口。亦无可出者。是
于所忍之事。将忘未忘。即如善得而未实得。故名
忍地。前有空假中。皆是数量。前未忘巳因心。为迷
中道。未忘佛果智。为觉中道。是二有所目。至此三
观融通。则数量销灭。因果两忘。下无巳心。上无佛
智。则二无所目。既得数量销灭。迷觉皆尽。则高超
世表。故名世间第一地。上加行竟。】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冠注 此明十地及等觉位次也。大菩提。即三如
来藏。由前加行。则心佛两忘。中道不立。故能超出
世地。善达佛境。然未證极。但初通真境。初登圣位。
二执将尽自他普利。如其所愿。故名欢喜。前将九
界异性。入一佛境。名异性入同。然欢心佛境。犹是
微垢。此须同性亦灭。清净觉心。始离微垢。故名离
垢。前巳离垢。今复离离。则觉体净极。而光明显发。
故名发光。前明始生。此明炽盛。金刚𦦨慧。如大火
聚。一切缘影。悉皆烁尽。明极即如来。故曰觉满𦦨
慧地。即慧之至也。有分别名异智。无分别名同智。
异则凡情可胜。同则圣解可胜。今同异不能至。则
凡圣两忘。前此真俗犹分。同异尚违。此则真俗双
融。二智并照。翻相违成相应。故曰难胜。由前圣凡
情尽。二智相应。则众胜般若现前。而照无为真性。
卷八 第 106b 页 X15-0106.png
自然明露。故曰现前。由前般若照根本真如。尽其
涯际。则超世出世法。故名远行。既尽真际。全归一
体。正智任运。不假功行。亲获无生法忍。诸心不生。
故名不动。前得真如全体。此发真如大用。前则一
尘一毛。皆归真体。此则互摄互入。悉成妙用。具足
法义辞乐说四无碍智。凡所照应。无非真如妙用。
故名善慧。阿难下。通结前位。谓此菩萨。从四加行
至此。屡经修断。则真如体用。皆得现前。而修习出
世功德。无不毕备。故曰圆满。然此位中。正好广施
佛法。广度众生。故亦得名为修习。既證真如体用
圆满。则慈悲如阴。大智如云。是菩萨之因德。涅槃
如海。是如来之果德。以其因果相邻故。菩萨以无
缘慈。普应群机。凡所荫润。无作无为。称合如来大
寂灭海。故名法云地。如来逆流者。谓如来久證妙
觉果海。无复进取。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
而出。而此菩萨。进取未竟。方趋果海。顺流而入。觉
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剂正齐。但顺逆
之不同耳与佛无间故名等觉。】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至)清净修證渐次深入。」

【冠注 此总显诸位工夫。而结归如来极果也。从
乾慧至等觉者。通前总摄。以见分位之始终也。是
觉。即指等觉。金刚心者。取其心力无间。至圣至利。
能断微细无明。如金刚王宝。能坏一切。而自体不
被物坏也。初乾慧地。指信前一位也。一名一位曰
卷八 第 106c 页 X15-0106.png
单。一名十位曰复。乾慧四加行等妙七者。为单。信
住行向地五者。为复。共成十二。以乾慧为始获。以
妙觉为方尽。十一属因。后一属果。获则始有所得。
尽则终无所得。足见虽入妙觉果海。毫有沾带。犹
未成无上道也。此皆分释从乾慧至等妙之所以。
犹云此等觉从何而至耶。曰由始获金刚心中初
乾慧地。如是重重所历信住行向加行地位。方至
等觉。从此等觉。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矣。下结显妙
性圆明。离诸名相。见种种地。即单复十二位也。金
刚观察。即实相般若。言既成无上道巳。更用实相
般若。返观从前所经地位。无一实体。所谓如幻三
摩提。言不但观有为法。如梦幻。即观无为法。亦如
空华。故曰深喻。十种者。幻人。阳𦦨。水月。空华。谷响。
乾城。梦。影。像。化也。奢摩他。即楞严大定。毗婆舍那。
即正观。此反上云。至此返观。虽则如幻。而渐次修。
證。亦不可偏废也。最初必入正定用诸如来正观。
令其五住究尽。二死永忘。亦不著定观之相。无修
而修。无證而證。方得成就无上妙道。故曰清净修
證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上明證道分竟。自首卷至此。方完结前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
出妙庄严路义故。下明结经分。文殊请名。世尊仍
以大佛顶安之于首。正显因义以定名。由名以彰
卷八 第 107a 页 X15-0107.png
义。而名义常相须也。

冠注 此勉进初心舍邪趋正也。良以圆修圆證。
虽因果互彻。而发足进取。须重初心。故承上云如
是渐次深入者。最初皆以三种渐次。为增进修行
也。五十五位等。以信住行向加行地等觉。皆是归
菩提家之路。前乾慧地。犹未起程。故除之。后妙觉。
巳归其家。亦不名路。作是观等。谓决定由奢摩他。
乃是清净修證。方名正观。其馀皆名邪观。盖圆教
之外。三乘所修。皆名邪观。非指邪外也。】

「尔时文殊师利(至)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冠注 此请安经名也。此经。以修楞严大定。證常
住真心性净明体。为要旨故。初以阿难发起教源
者。故令多闻人修大定也。终以文殊请名奉持者。
要非根本大智。莫能总持全经。而證常住真心性
净明体也。故世尊与之安名。首曰大佛顶者。大即
称赞之词。言诸佛以正智證真理。是以心證心。不
见有能所之相。乃无上最尊之顶法也。曰大白伞
盖者。言覆被一切。不染纤尘。含育佛子。荫庇众生
也。曰无上宝印者。言尽十法界。皆由一法之所印。
乃佛祖相传之心印。众生迷此故。触处成碍。如来
悟此。圆通法界。故曰清净海眼。此约理智立名也。
亦名救护亲因等。亲。即阿难。因。即登伽。菩提心。即
正智。遍知海。即真境。言此显密教理。令彼脱因地
苦难。證果地乐境。此约人法立名也。亦名如来等。
卷八 第 107b 页 X15-0107.png
如来。即果[跳-兆+(虒-虎+((白-日)/一/巾))]。密因。即因行。言此日用寻常见色闻
声处。即是真因。而凡小不知。故曰密因。依之而修。
则修无所修。依之而證。则證无所證。故曰了义。此
约因果立名也。亦名大方广。言一理而具体相用。
喻如妙莲华王。即万法而不着一物。犹莲处污泥。
脱体香洁。十方佛母等。言此法能生诸佛。亦能总
一切法。持无量义。能一念契此。即革凡成圣。此约
法喻立名也。亦名灌顶章句者。谓此经。出自灌顶
部中。乃传绍佛位之顶法也。诸菩萨等。言此法门
总之一心。扩充之万行。俱备总括之。唯一正定。从
定起行。究竟坚固。此约教行立名也。故知。此经。教
该显密。而理智人法因果法喻教行。无有不载。三
宗五教。靡不包容。以具多种要妙故。立多种名目。
汝当奉行保持。不可遗失也。】

「说是语巳即时阿难(至)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旧说。修道所断之惑。小乘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
断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断后三品而證三果。断
上二界各九品而證四果。阿难备闻全经。方證二
果。表多闻之劣。不如进修无漏之胜。结经分竟。此
下明助道分。自首卷至此。虽真妄互明。其正意唯
以修楞严大定。證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圆满无
始菩提涅槃之果。乃至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
曲相也。此下七趣等文广明。首卷云。用诸妄想。此
想不真。故有轮转。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
卷八 第 107c 页 X15-0107.png
倒业果自然。如恶叉聚。乃至错乱修习。而成小乘
外道天魔及魔眷属。皆为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正。
所谓诸委曲相也。故知结经以前。谓之捃拾残机。
结经以后。谓之扶律谈常。皆是初心紧切法门。故
详明之。令人委知要旨。不落偏邪。然后能迥超有
漏。而直趋无上菩提也。

冠注 此叙闻经获益也。密印者。秘密心印。即前
所传三如来藏。及圆通根本。皆是也。般怛啰义。即
前所说神咒。及咒功德也。了义名目。即前五种名
也。顿悟禅那等。即前六解一亡。顿悟真常。圆融三
谛。从此修进五十五位。而极于妙觉。成无上道也。
心虑虚凝等。言至此则正助之修證。始终之地位。
显密之义旨。一了百当。永无疑惑。巳断三界修心
六品思惑。而得證二果矣。】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冠注 此欲请七趣之因。而预谢前益也。即从下
经家所叙。大威德者。谓世尊有折伏之威。摄受之
德。故能诃斤示劝。令人钦仰受诲也。慈音无遮者。
教不倦吝。机无检弃也。善开者。巧示也。微细沉惑。
谢一往所示破妄者也。身心快然。谢一往所示显
真者也。得大饶益。因闻慈音。而得断六品思惑也。
下请问七趣者。由前闻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恐初
心人起拨无之见故。请决疑。大都要行人不得向
外驰求。亦不得拨无因果。方为正智真修故尔。意
卷八 第 108a 页 X15-0108.png
谓妙明真体。净妙心用。本来周遍圆满。则一切处
无情有情之本元真如。咸与如来成佛真体。无二
差别。既是佛体。则真实无异。云何复有七趣杂形。
各各差别耶。然此等类何因而出。为复真如体中
本来自有耶。为是众生妄想习气之所生起耶。此
问。与富楼那同意。】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至)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新绍王位。使臣求亲迦毗罗
国释种家。时摩诃男婢出一女。颜貌端正。送与匿
王。后生一子。名曰琉璃。及年八岁。与梵志子好苦。
诣摩诃男家。时迦毗罗国。新起一讲堂。欲请如来
供养。尔时琉璃太子至讲堂。即升师子之座。时诸
释种见之骂曰。此婢生物。敢于中坐。琉璃出语。梵
志好苦曰。此诸释种。辱我至此。若我绍位。汝当告
我。后琉璃绍位。好苦以前事告之。琉璃集兵。往伐
释种。佛告比丘。往昔之时。此罗阅城。有捕鱼城。时
世饥俭。彼村有池多鱼。时城多人。向池捕鱼食之。
池中有二种鱼。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怀报怨。时有
一小儿。在岸见鱼跳。而喜以杖打鱼头。尔时罗阅
人者。今释种是。麸鱼者。琉璃王是。多舌鱼者。梵志
好苦是。小儿者。即我身是。以是因缘。琉璃王杀释
种。怀宿嫌也。

冠注 此详问地狱也。梵语泥犁。此云地狱。亦云
不自在。谓彼罪人。被狱卒之所拘系。不得自在故
卷八 第 108b 页 X15-0108.png
也。宝莲香比丘尼。犯因有三。一犯淫。二谤戒。三误
人。渐至极重故。堕阿鼻。其报有二。一现报。谓身火
自烧。二生报。谓堕无间狱。琉璃。是犯杀戒。善星。是
犯妄语戒。皆感生报而堕者也。旧说。琉璃。匿王太
子。废父自立。挟宿嫌诛释种。取万二千释种诸女。
刖劓耳鼻截断手足。推之坑堑。佛记其七日当入
地狱。王泛海以避。水中自然烧灭。言宿嫌者。旧恨
也。善星。即佛堂弟。妄说法空。拨无因果。生陷者。以
业力炽盛。连肉身陷狱也。此诸地狱。为有定处者。
谓本来自有定处。问别业同报。淫杀妄语。即别业。
皆陷地狱。即同报也。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
受者。谓因彼各自造业故。各自私受其报问别业
别报也。向后世尊结答有此二义。临文自见。惟垂
下。求示护戒以严禁初心。令其决意持守勿得故
犯也。】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至)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冠注 此总明内外二分。为七趣之因也。所问者
称合佛意。故曰快哉。巳上犯戒谤成等。皆是邪见。
悉非正因。故今因问而发明。令诸众生。不入邪见
也。实本真净者。谓彼七趣众生。所具性体。实是本
元真如。性净妙心。无诸杂染。因彼一念迷真。遂起
妄见。既有妄见。复生妄习。谓妄见者。即无明现行。
妄习者。即杂染种子。由无明种习为因。自有情想。
相续不断。是故开为内外二分。然情想坠升。胜劣
卷八 第 108c 页 X15-0108.png
不同。而总之一妄习耳。】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至)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冠注 此别释内分也。以诸众生。随任情爱。安然
本位。不求增进。故曰分内。爱染。指业识中种子。因
有种子。对境取著。发起现行。固恋不舍。谓之妄情。
情积不休。潜滋贪业而为爱水。遂无往而不成欲
流矣。何以验其然也。但观众生。心忆珍馐。而口中
水出。怜恨前人。而目中泪盈。心爱财宝。而举体光
润。心著行淫。而二根流液。此皆情爱之所致也。夫
爱既化水。必从沦坠。所爱之物。虽各别不同。而能
爱之心。固结不解。曾未有异。以情爱为水故。流下
而不升。所以坠落三涂者。皆情爱为之因也。】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冠注 此别释外分也。以诸众生。乘彼想心。不安
本趣。志求出离。故曰分外。渴仰者。谓仰慕胜境。如
渴思浆也。犹指种习言。因有此习气。故恋慕胜境。
而发明虚想。则神驰浩远。无有休息。想久志凝。而
更生胜气。遂无往而不为轻举矣。何以验其然也。
但观众生。心持禁戒。而举身轻清。心持咒印。而顾
盻雄毅。心欲生天。而梦想飞举。心存佛国。而圣境
冥现。事善知识。而自轻身命。此皆虚想之所使也。
然所想之境。虽有差别。而能想之心。任运轻举。曾
未始异。以虚想为胜气故。上升而不坠。所以飞腾
上界者。皆虚想为之因也。】
卷八 第 109a 页 X15-0109.png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至)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冠注 此下。明情想所招之果也。意谓。诸趣虽别。
不出情想二因。伹业有轻重故。报有差殊也。生从
顺习者。谓现世之苦乐。皆从昔前所造善恶业习。
随顺生来也。死从变流者。谓此身既死。而生前业
报巳尽。则改头换面。迁变不一。是未可知。故于现
阴将谢。后阴未续之时。虽则未舍暖触。而一生所
造善恶。俱时顿现。将复从此善恶业习。而变为流
类矣。且诸众生。皆爱生而恶死故。于是时。若生则
顺其习。若死则逆其习。然二习相交。唯听业力感
变。而岂容著意于其间哉。】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至)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冠注 此明想多情少者。超升腾处也。纯想生天
者。谓三界诸天。皆想心善业所感。其间有兼行六
度。而愿见诸佛者。亦得随愿往生。如想愿西方。而
生净土之类。是也。情少想多者。胜想不纯。少带邪
情也。轻举非远者。谓竖不越四天。横不出轮围。九
想一情为飞仙。八想二情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
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为地行罗刹。游者。谓暂时
游行。非同前卜居天上常住者也。去往也。其中者。
指上四类中也。善愿善心者。谓虽带邪情。而愿心
不息也。护法。护戒。护咒。护禅定者。各随心愿。各有
种习也。绥安也。法忍。如忍辱行。及无生法忍是也。
住佛座下者。心愿护教如八部之类也。情想均等
卷八 第 109b 页 X15-0109.png
者。五情五想也。不飞不坠等。谓上不在天仙。下不
在毛群。多生人类。虽则情想均等。若于想中。知解
明达。则事理清彻。斯乃聪利者也。若于情中。知解
幽闭。则事理昏迷。斯乃暗钝者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至)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冠注 此明情多想少者。沉坠幽涂也。六情四想
为横生。其中业稍重者。为毛群。业稍轻者为羽族。
七情三想为饿鬼。旧云。俱舍说。大地最下。有金风
水三轮。有八寒八热地狱。在三轮之上。今经云。沉
下水轮生于火际。似水轮下又有火轮。此寒狱第
八。在水火交际。处受气猛。火谓受火气以成身。故
常被火烧。或得饮水。亦化为火。故曰水能害巳。八
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间狱。下洞火轮。
即八热狱。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者。是风火相交处。
而身居此。其苦可知。有间即十八狱。无间八无间
狱。纯情即沉入阿鼻者。旧说。受罪。苦具。身量。劫数。
寿命五者。皆无遮间。名五无间。此惟情业最重者。
坠入至劫坏乃出。若兼谤大乘等。则此劫虽坏。更
入十方阿鼻。无有出期。以谤法者。令无穷人。堕邪
见故。循造下。结答。由前问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
为各私受。故答云。虽是自招私受。在众同分中。兼
有元地。元地即定处。正答别业同报也。】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至)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冠注 此结前起后之文也。前明情想为因。所感
卷八 第 109c 页 X15-0109.png
七趣为果。此下。明十习为因。所感三涂为果。自业
所感者。谓自心所造之业。自心所化之果。非天造
亦非人与。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感化也。】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至)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冠注 此详明淫习因果也。旧说。恶业起于情惑。
而淫为情惑之最故。前后皆首明之。首句。总徵十
因。一者下。先陈生前所造因相。如人下。次设喻以
验其因果之实。二习下。三明死后所感果相。是故
下。四引圣示戒。令知畏避。下皆仿此。交者。结搆也。
接者。会合也。发者。动也。相磨者。染心触乐也。研磨
不休。精血自耗。则火大炽然。于其生时。自有消渴
内热等疾。便是自心所造。因相巳现狱中矣。故曰
有大猛火于中发动。设喻验之。令知因果之实也。
二习者。生前现习。是种子所发。死后种习。是现行
所熏。现习属因。种习属果。亦是因果相符也。相然
者。谓成焚烧之事铁床等。如别经中言。化王女引
罪人。抱之即成火床火柱。足见是目心种习所化
也。如来名为欲火。依因示果。令知惊惧也。菩萨见
欲如避火坑。举果揭因。令知畏避也。意谓。果极无
馀。尚厌其名。位登圣地。犹避其害毒哉。欲也。而初
心者。岂可近之乎。下皆仿此。】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至)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冠注 此详明贪习因果也。贪谓吸取。计谓执著。
由执身财为我有。故起贪也。吸者。揽取诸物。贪吸
卷八 第 110a 页 X15-0110.png
属水。吸之不巳。转增固结。凝水成冰。即是自心所
造。因相巳现狱中矣。故曰积寒坚冰于中冻冽。设
喻验之。令知因果之实也。凌。侵夺也。二习相凌等。
由因果相苻故。感吒吒等之果相也。吒吒波波罗
罗。皆忍寒苦声也。青赤白莲。皆坚冰色也。贪水。即
今贪泉。饮之使人贪心炽盛也。瘴者。疠气也。触之
辄病。或复致死。海巳溺人。况更有瘴疠之气。甚言
其害。令人惊避也。馀意准前。】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至)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冠注 此详明慢习因果也。恃巳压人曰慢。陵。欺
虐也。恃倚也。如倚财势。及与名位等。陵人仿物。故
曰发于相恃也。驰流。奔驰逆流也。慢恃属水。习气
高举。如水逆流。故曰驰流不息。便是自心所造。因
相巳现狱中矣。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设喻验
之。令知因果之实也。绵味。即舌根绞腭不巳也鼓
者。如风之鼓物。皆上腾之意。二习相鼓等。由因果
相符故。感血河乃至融铜灌吞之果相也。痴水。西
土有水。饮之则痴。如此方贪泉也。见慢。谓见自心
起慢。非谓见人慢巳也。后皆仿此。溺者。泥水深处。
易陷难拔。更曰巨者。益可畏也。】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至)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冠注 此详明嗔习因果也。怒气冲逆曰嗔。交冲。
彼此抵揬也。忤。欺陵也。由彼此欺陵。固结不息。而
气动其心故。心热为火。心鼓其气故。气铸为金。积
卷八 第 110b 页 X15-0110.png
习久之。则心火益盛。气金转刚。是则自心所造。因
相巳现狱中矣。故有刀山铁橛。乃至鎗锯。设喻以
验因果不谬也。击者。触也。二习相击等。由因果相
符故。感宫割乃至槌击之果相也。宫者。截其根。割
者。劓其鼻。斩斫者。断首截臂也。剉者。碎其骨。剌者
削其肉。槌击者。鞭朴也。利刀剑者。触之即丧身失
命。诛戮者。犯之即首领不完。】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至)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冠注 此详明诈习因果也。謟谀不实曰诈。交诱。
彼此哄赚也。调者。以謟言调弄也。引者。以诈行勾
引也。受彼调引者。如被绳缚才禁索。绞校。锢而不
能脱去。若积久不住。则自心所造。因相巳现狱中。
矣。故有绳木绞校。校即枷也。以謟诈诱人。必浸渍
曰久。而后令人甘受系缚。不肯脱舍。故喻如水之
浸田。草木生长。其因滋果蔓。亦如是也。延者。引长
也。二习相延等。由因果一如故。感杻械乃至挝棒
之果相也。以谗言中伤正人。故曰谗贼。豺狼毒狠
之物。故当畏避之。】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至)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冠注 此详明诳习因果也。以言眩惑曰诳。交欺。
彼此瞒昧也。罔者。欺彼不知不见。而谩之也。诬者。
说虚为实。指无说有也。积习既久。则运心飞扬。设
智暧昧。所造奸恶。神出鬼没。令人不知不觉。堕其
计中。此则自心所造。因相巳现狱中矣。故有尘土
卷八 第 110c 页 X15-0110.png
屎尿秽污不净。以诳语惑人。如猛风鼓尘。令彼不
见。验其因果。亦当如是也。二习相加等。由因果相
符故。感没溺乃至漂沦之果相也。以诳能陷害人。
故。感沦没陷溺之报。以诳能鼓舞人故。感腾举抛
掷之报。以诳能抑扬人故。招飞坠漂沦之报。劫杀
者。遭之必害法身故。蛇虺。践之必伤两足故。】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至)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冠注 此详明怨习因果也。阴恨曰怨。交嫌。彼此
相憎也。衔。含藏也。由含藏恨心。即现因相于狱中。
故有飞石。乃至囊朴之事。投即坠也。礰亦石也。匣
贮。即匣床也。车槛。即囚车也。瓮盛。如钟炙之类。囊
朴。囊贮而扑杀之。如始皇囊扑两弟。是也。设喻以
验因果如是也。吞者。啖也。尤见其怨恨也。二习相
吞等。由因果相宜故。感投掷。乃至抛撮之果相也。
违害鬼。谓违背正理。暗中害人。鬼之最恶者也。酖
鸟最毒。毛羽沥酒。令肠寸断。】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至)虚妄遍执如临毒壑。」

【冠注 此详明见习因果也。见。即邪见。交明。彼此
妄分别也。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
有我种种计著。二边见。于诸法上。执断执常。三邪
见。邪语错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
想为涅槃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狗戒。
为生天因之类。五者总名邪见。顺邪反正。故曰发
于违拒。彼此是非。故曰出生相反。由自心造。此因
卷八 第 111a 页 X15-0111.png
相现于狱中。故曰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以决其
邪正。设喻验之。令知因果相质。无处回避也。交对
也。二习相交等。由因果相符故。感勘问权诈乃至
文簿辞辩之果相也。权变者。将巧术以诱其真词
也。推鞫者。细推穷鞫。以审定邪正也。察访披究者。
详察访问。尽情剖析也。照明。以业镜照明。令无所
匿也。此五邪见。能陷法身故。名见坑。能致人于苦
海故。喻如毒壑。】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至)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冠注 此详明枉习因果也。枉者。以直作曲也。交
加者。彼此以罪相加也。诬谤者。以无妄之祸。加之
于人。惟图畅自巳之怀抱。不顾逼压人之身心。即
此因相。以现狱中。故有合山等事。合山者。两山相
合。令人无处逃避也。合石。谓二石夹之也。碾硙。即
碓磨之类。以此恶囚必招恶果。喻谗贼之人。断然
逼枉良善也。排。挤挫也。二习相排等。由因果不谬
故。感押捺乃至衡度诸事之果相也。押捺者。压伏
也。搥按者。打扑也。蹙漉者。榨淋出血也。衡。称也。度。
量也。谓称其轻重。量其长短。以治其罪也。亦曰衡
度者。以迫窄孔中。衡度其身。如拔丝之状也。谗能
伤人。故名谗虎。以可惊怖。故名霹雳。】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冠注 此详明讼习因果也。掩巳所短。讦人所覆。
谓之讼。交諠者。彼此相诤也。攻发人之阴。私故曰
卷八 第 111b 页 X15-0111.png
发于藏覆。以自心有此因行。即现相于狱中。故曰
有鉴见照烛也。鉴等。所谓业镜台前。阴私毕露。无
容覆盖矣。如攻人之恶者。人亦攻其恶也。有如是
因。必招如是果。喻如立身于日中。必不能藏其影
也。陈者。献白也。二习相陈等。由恶因恶果相契故。
感恶友业镜火珠。乃至对验诸事之果相也。阴贼
者阴害于人。阳覆于巳。一朝露布。则自害而巳。戴
山履海。喻覆愈深而害愈重也。】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至)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冠注 此总明六交报。也交报有二。一因与果交。
二果时六根。交互受报。与前十二颠倒。举一全收
同意。亦与前一根返源。六根解脱。事反而理同也。
六识造业者。识有了别故。能造业报。从六根出者。
根虽无了别。亦能发识故。报亦从根出。然六识是
业识之见分。六根是业识之相分。总是业识。自作
自受。与前审业本。云谁作谁受。同旨。】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至)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冠注 此详释眼根交报也。云何下。总徵六报。一
者下。谓眼识与俱意识。造业偏多故。招引恶果。从
眼根出。而与此见业交矣。下示临终所见恶境见
觉属火。业力亦胜故。感猛火满十方界。而神识乘
烟。坠入地狱。成论云。极善极恶。皆无中阴。所以直
入六报。咸言直入。就重言耳。后皆准此。发明二相
者。是入狱时。初见之境。元与生前流逸奔色。见明
卷八 第 111c 页 X15-0111.png
见暗。无异故。明则见诸恶物。生无量畏。暗则寂然
无见。生无量恐。盖畏生于境。恐生于心也。如是下。
正详交报。此因中造业时。虽眼识为主。诸识必互
助之。如眼见美色。耳取淫声。乃至身著淫触。意主
贪恋。一刹那间。何所不具。而果中互报。固其宜矣。
然经中所明果相。唯依诸根本性变起。若强配前
因。终难尽举。徒增繁杂耳。后皆仿此。听性属水。被
见火所烧故。为镬汤洋铜。嗅主气性亦属土。被见
火所烧故。为黑烟紫𦦨。舌性属金。亦主五味。被见
火所烧故。为焦丸铁糜。身具五行。亦主触。约土木。
被烧故为热灰炉炭。心为五行之主。正性属火。被
烧转炽故。为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至)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冠注 此别释耳根交报也。言耳识与俱意识。造
业偏多故。招引恶果。从耳根出。而与此闻业交矣。
下示临终所见之境。闻性属水。业力亦胜故。临终
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而神识降注乘流。而坠入
地狱。发明二相者。是初入狱时。所闻之境。元与生
前流逸奔声。闻动闻静。无异。开听。闻动也。谓性听
种种喧。闹嘈杂之声。令人精神愗乱而无主。闭听。
闻静也。谓杳无所闻。令幽魄沉没而罔依。下正详
交报。闻性属水。故曰闻波。根能显声故。能为责罪
诘情之境。见火与闻水相凌。如阴阳相薄。故为雷
为吼。为恶毒气。鼻属土。息即气。土气随水。而变故。
卷八 第 112a 页 X15-0112.png
为雨雾及诸毒虫。周满身体。舌性属金。尘具五味。
根尘随水而变故。为脓血及诸杂秽。身具五行。触
主有形质。随水变故。为畜鬼。土随水变故。为粪尿。
意为五行之主。正性属火。水火交感故。为电为雹。
摧碎心魄。】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至)为飞砂礰击碎身体。」

【冠注 此别释鼻根交报也。谓鼻识与俱意识。造
业偏多故。招引恶果。从鼻根出。而与此嗅业交矣。
下示临终所嗅恶境。鼻根属土。亦具出入息。吸则
下入。呼则上出。业力亦胜故。临终时。先见毒气充
塞远近。而神识从地涌出。复从上而坠入地狱。发
明二相者。是初入狱时。亦与生前流逸奔香闻通
闻塞无异。通闻者。谓鼻有所嗅。而被秽恶之气。熏
极鼻根。令心扰乱也。塞闻者。谓根无所嗅。故气掩
不通。闷绝于地。一无所知也。下正详交报。质碍塞
也。履。通行也。嗅性不离通塞故。冲息则为碍而不
能行。为通而能行。气随火变故。为火炬。气随水变
故。为没溺。为洋沸。味尘皆随气变。则为败鱼败羹。
故曰为馁为爽。身具五行。皆被气蒸而败故。为绽
破烂坏等物。而遭无量𠯗食。心主五行。而性亦属
火似气与火土交感故。为灰尘瘴气。为飞砂礰石。
击碎身体。】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至)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冠注 此别释舌根交报也。言舌识与俱意识造
卷八 第 112b 页 X15-0112.png
业偏多。故招引恶果。从舌根出。而与此味业交矣。
味。即尝也。下示临终所见之境。舌性属金。且贪味
则网捕烧野。取诸生命。以滋口腹故。临终时。先见
铁纲。猛焰炽烈。周覆世界。而神识下透挂网。倒悬
其头。堕入地狱。发明二相者。是初入狱时。所见之
境。亦与生前流逸奔味。吞吐气味无异故。吸气。从。
外入者。必寒故。结成寒冰冻。裂身肉吐气。从内出
者。必热故。飞为猛火。焦烂骨髓。下正详交报。舌啖
生灵。诬罔良善。皆令忍声纳受故。历尝则能为承
忍痛苦也。依见贪味。亦是金火交发故。能为然金
石。依听发恶。而为唇鎗舌剑。亦是金水相磨故。能
为利兵刃。依嗅恣味。笼取群生。亦是金随气变。如
火铸金。故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贪味伤物。亦是
金得木。而为弓箭弩射。思味害物。亦是金被火镕。
故能为热铁。从空而下。】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至)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冠注 此别释身根交报也。言身识与意识俱。造
业偏多故。招引恶果。从身根出。而与此触业交矣。
下示临终所见恶境。独此根。见相偏恶偏多者。以
身具五行。且因贪男女染触。及大宅侍卫驱。使鞭
扑等事。则淫杀盗妄。靡所不犯故。积罪如山。所以
临终之时。见有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而神识
亦见铁城火蛇。乃至狱卒罗刹。手执鎗槊。驱入地
狱也。发明二相者。是入狱初见之境。亦与生前流
卷八 第 112c 页 X15-0112.png
逸奔触。合离取著。无异故。合触。则感合山逼体。骨
肉血溃。离触。则感刀剑触身。心肝屠裂。下正详交
报。道。趋狱路也。观。狱王门阙两观也。听案。皆治罪
之处。皆身根所依处也。二火交发故。为烧爇。水火
交感故。为撞击倳射。倳。插刃于肉也。括袋。所以收
气也。水土阏塞。令气不通。考缚者。不容身根动摇。
与括袋一意。以火铸金故。为耕钳斩截之具。思乃
飘荡不定。亦是二火交炽。故感飞坠煎炙之境。】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至)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以上十因六报。皆顺生灭门中论有为因果。则未
出世间物理且生则为阳。死则为阴。所谓未离三
界外犹在五行中。故以根性所变之境。悉按阴阳
五行而释之。然穷源极本。不出自心。不惟众生因
果。即诸佛化报。亦皆自心所现之影像。矧阴阳五
行。犹是业识见相二分。又岂外乎自心。而别有耶
抑且因果报应。虽谓粗浅法门。亦乃业识中不思
议熏。不思议变非镜智圆明。五眼具足。莫能测其
源委。所谓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而
世智肉眼者宁得轻忽于此哉。

冠注 此别释意根交报也。言意识。为前五识所
依。造业偏多故招。引恶果。从意根出。而与此思业
交矣。下示临终所见恶境。思为五行之主。而且飘
荡。亦以思本无形。能坏有形之物故。临终时。先见
恶风吹坏国土。而神识被风吹上空中。旋从空落。
卷八 第 113a 页 X15-0113.png
乘风而堕入地狱。发明二相者。是入狱初见之境。
亦与生前流逸奔法。散乱昏沉无异故。不觉迷极。
则不知头路。徒荒忙奔走。无有休息。不迷觉知。则
受无量煎烧苦痛难忍。下正详交报。思虽无定。必
有所思之境故。结思则为受罪。方所见火。能铸思
金故。为鉴而照明罪人之事。水土交结故。能为大
石冰霜。及与上雾气能运转。随火而变故。能为火
车火船火槛。思得舌而作发故。能为叫唤悔泣。身
具五行。皆随思所变。亦无定体。故能为大小之形
生死偃仰之事。阿难下。结答。言十因六报。皆是迷
巳真心。妄业所现。本非实有。若能达妄无因。即住
无生法忍。则生灭如幻。况地狱乎。】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至)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冠注 此明因果轻重也。意谓。虽则迷妄所造。亦
有重轻不等。恶业同造者。谓六根十因具足。于一
切时皆同造。所感极重故。入无间大地狱。而受苦
无量。经劫亦无量也。六根各造者。谓虽具十因。但
前后异时而造。故曰各也。及彼所作兼境兼根者。
谓兼一根一境。以至二三根境。各造此罪。次重于
前故。入八无间狱。若身口意三。唯造杀盗淫。馀不
兼造。稍轻于前故。入十八狱。泥犁经云。火狱有八。
寒狱有十。是也。三业不兼者。谓或具身口。而犯杀
盗。唯缺意与淫。或具身意。而犯杀淫。唯缺口与盗。
或具口意。而犯盗淫。唯缺身与杀。此又次轻于前
卷八 第 113b 页 X15-0113.png
故。入三十六狱。见见一根者。谓六根中。单犯一根
一境。馀五不犯。单犯一业者。谓三业中。唯犯一业。
馀二不犯。此又次轻于前故。入百八狱也。由是下。
结答疑问。由阿难前疑为有定处。为各私受。此谓
别作别造。答为各私受。谓入同分地。答为有定处。
总言别业同报也。前疑。为本自有。为生妄习。此答
谓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至)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冠注 此明地狱罪毕。方入鬼趣也。非无也。破律
仪者。谓犯大小乘戒。不信罪福。自陷陷人也。犯菩
萨戒者。细犯大乘戒也。毁佛涅槃者。谤佛谤法也。
律仪。是众生出苦之根本。菩萨戒。是众生成佛之
正因。佛乃世出世之慈父。涅槃乃无上之妙理。若
此三者全具。则断灭三宝种性。此方狱坏。更入十
方地狱。永无出期。故曰。无此三者。唯犯十因等杂
业。则虽入地狱。历劫烧然。将来还有罪毕之时。可
脱狱报。而受鬼形也。下详明鬼趣。贪物。即贪习交
加之馀习故。地狱罪毕。犹恋恋于物。如依金玉附
草木而为精怪者。故曰遇物而成怪鬼。贪色。即淫
习交接之馀习故。地狱罪毕。欲情流动。火大犹然
故。附风成形。而为旱魃之鬼。贪惑。即诈习诱引者。
唯以巧令惑人生理尽丧故。罪毕馀习。附畜成形。
而为魅鬼。若孤精等是也。贪恨。即怨习衔恨者。故
罪毕。馀习附毒虫。蛊害于人。今有妖术令成蛊病。
卷八 第 113c 页 X15-0113.png
皆此鬼主之也。贪忆。即嗔习相忤者。不忘宿恶。伺
衰施害故。罪毕。馀习附衰成形。而为疟鬼。若今散
瘟行疟之类贪。慠即。慢习交陵者。悭吝无德。虚骄
恃气。陵人傲物。故罪毕馀习附气成形。而为饿鬼。
贪罔。即诳习欺罔者。潜心阴昧。魇覆一切故。罪毕。
馀习附幽暗。而为魇鬼。犹存暗室。魇昧于人。贪明。
即见习交明者。本是邪见。妄作高明故。罪毕。馀习
阴附精灵。为魍魉鬼。常处杳冥。似有若无。贪成即
枉习诬谤。曲人成巳。故罪毕。馀习附明成形。为役
使鬼。明。神明也。由前曲人成巳。今依灵庙。被神驱
使。反曲巳成人也。贪党。即讼习交諠者。结党朋。證
讦人阴私故。罪皆。馀习附人成形。为传送鬼。良以
因中。刺人隐暗之事。而传递之故。今为鬼。亦附巫
祝传吉凶也。阿难下。结妄无因。纯情者。举重该轻。
前文九情八情。皆在其中。业火烧乾者。以情属水。
情罪受毕。故曰烧乾。总谓狱因报尽故。生鬼趣也。
此等皆自妄业所招。妙圆心中。本无是事。所谓妙
性圆明。离诸名相。】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至)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冠注 此明鬼业报尽。而生畜生趣也。情想俱空
者。但空地狱鬼趣之情想。前云纯情堕大阿鼻。九
情一想堕无间。八情二想堕有间。七情三想生饿
鬼者。此皆业火烧。乾尚有六情四想。而生毛群羽
族中。与元所负人。酬偿宿债也。下详明畜趣。昔因
卷八 第 114a 页 X15-0114.png
贪习而为怪鬼。所附物销。鬼报亦尽。顺习生世。多
分为枭类。贪货财绝伦义。多感此类。多者。约业习
重者。言未必尽然。后皆仿此。因淫习而为魃鬼。所
附风销。鬼报亦尽。生为咎徵。咎徵。乃凶事前验。如
鼯鼠呼人。商羊舞水之类。亦旱魃为灾之馀习也。
因诈习而为魅鬼。所附畜死。鬼报亦尽。复生狐类。
皆妖惑馀习。因怨习而为毒鬼。所附虫灭。鬼报亦
尽。复生毒类。如蛇虺蝮蝎等。皆阴害馀习也。因嗔
习而为疠鬼。所附衰穷。鬼报亦尽。多生蛔类。依人
销食。亦怀疟附人之馀习也。因慢习而为饿鬼。所
附气销。鬼报亦尽。多生食类。骄吝恃气者。翻充人
饥虚。所谓反报也。因诳习而为魇鬼。所著幽销。鬼
报亦尽。土为服类。常从暗中。欺魇于人。今为蚕虫
牛马。为人服乘。亦是反报也。因见习而为魍魉鬼。
精销报尽。多生应类。如社燕寒鸿。应节而至。亦贪
明之馀习也。枉习附明。为役使鬼。明灭报尽。多生
休徵之类。如嘉凤祥麟。亦是依神明。而效走使。曲
巳成人之馀习也。因讼习而为传送鬼。所依巫亡。
鬼报亦尽。多生循类。如猫犬等。亦是阿附顺人之
馀习也。阿难下。总结三涂。皆自妄业招引。若悟明
菩提。则一无所有。如汝所言下。牒前所问。堕狱之
人。如是恶业。以三人恶业。例该一切恶业也。本自
发明者。谓以上所说恶因恶果。皆是自巳如来藏
中循业发现。良以性明圆故。无所不具。但循何等
卷八 第 114b 页 X15-0114.png
业。即发现何等报故。非天降地出。亦非人与。元是
自造妄业。自受妄报。若以镜智观之。皆为浮虚。本
无实体。虽有三涂。总是自巳妄想凝结所成。所谓
如水成冰也。】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至)及佛出世不可停𥨊。」

【冠注 此总明畜趣报尽。而复人趣也。鬼之为畜。
虽则六情四想。而元为酬偿宿债故也。既酬债毕。
即两无干涉。设使所酬过于本分。或鞭策苦逼食
啖无度。则此畜生。便得情想均等。复生人中。而反
徵其剩。徵剩者。谓复索其过取之馀也。若彼过徵
之人。净业力胜。能保人身。更有布施等福德。则就
人中。偿其过徵。或遭窃夺。或被负骗之类。若乏净
业。兼无福德。无力可保人身。则复转生畜道。而偿
彼畜生馀剩之债也。下明负债易偿。负命难偿也。
言此人反偿馀直者。若元所过徵。为彼变卖钱物。
仍售其钱。以偿之。为彼负重致远。仍役其力。以偿
之。偿足自停。永无缠绕。设使不伹过用钱力。而又
于中杀其身。食其肉。则生生世世。递相食啖。如井
转辘轳。互为高下。无有尽期。若非自修正定。转重
为轻。诸佛出世。投佛忏除。则永难雪此怨对也。此
世尊苦口慈心甚。言当警戒之。不宜恣情杀食也。】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至)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冠注 此详明畜类报尽。而复生人类也。贪习为
性为枭。而复人形。犹然顽嚚。不测伦理。不受教化
卷八 第 114c 页 X15-0114.png
者。馀习使然也。参合者。杂厕于其中。未必愚恶。一
类皆枭所化也。后皆仿此。淫习为魃鬼。为咎徵。复
生人中。参合异常。而与事理不谐者。妖淫为害之
馀习也。诈习为魅。为狐。复生人中。参合庸鄙。碌碌
营生者。謟世求容之馀习也。怨习为蛊。为毒。复生
人中。参合狼类。毫无仁慈者。衔冤阴毒之馀习也。
嗔习为疠为蛔。而复人形。参合微贱。虽亲附人。人
不介意者。依衰附物之馀习也。慢习为饿鬼。为食
类。而复生人中。参合柔怯。不能勇猛。委靡不堪者。
恃气傲物之反报也。诳习为魇。为服。而复人形。参
合劳类。役役于世。无复休息者。驱策乘服之还报
也。见习为魍魉。为应类。复生人中。参合文类。稍通
文义。可称小慧者。妄自高明之馀习也。枉习为役
鬼。为休徵。而复人形。参同明类。颇附世智辩聪。效
世小用者。搆副神明之馀习也。讼习为传送。为循
类。复生人中。参合达类。谙练世故。晓解人情者。在
畜类循人既久。自有馀习。使之然也。以上十种。前
七。似幽情斯钝者。后三。似想明斯聪者。然文明达
者。皆便巧杂技。世智辩聪者。非贤达文明之士也。
下总结警戒曰。是十种者。昔在人趣中。造三涂业。
受三涂报。报毕而复形人道。此皆自无始来。所造
恶业。冥计不忘。轮回颠倒。互相生杀。酬偿命债。无
有休息。虽复人形。若不遇如来出世。不闻如来正
法。令其销释冤对。解脱恶缘。仍于尘劳中。恣情纵
卷八 第 115a 页 X15-0115.png
意。不顾根本。则呼吸间。复入三涂矣。盖此循业轮
转。法尔天然。岂容逃避哉。嗟嗟。既得人身。不善保
持。真为可怜悯者。】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至)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前五行字。作平声读。后五行字。作去声读。上明仙
趣竟。此下明天趣。天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欲界自须弥腰顶二天。以至空居四天。共有六重。
皆有饮食淫欲睡眠。三欲具足。故总号欲天。其男
女嫁娶妻妾。亦如人间。但诸天人无骨肉。亦无大
小便利。身有光明。无分昼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
是故天趣为界内极尊也。

冠注 此明从人趣而修入仙趣也。夫此一趣。起
于众生贪生恶死之念故。虽有多种。总是厌惧无
常。求身常住。殊不知此身乃常住真心中之幻影。
故昧根本智。而错乱修习。如西土外道宗。摩醯首
罗为天主。此方黄老。崇上太清为元始。皆仙趣之
至也。从人者。谓从人中修證也。不依正觉修三摩
地者。谓不依常住真心。发起正智。修楞严大定。而
證究竟坚固之理也。别修妄念等。谓彼不知色身
是坚固妄想结成。终从变灭故。误认有性命可修
养。俾之长生不死。而存留想念。固守色阴。令其不
散不坏也。山林人不及处。即名山洞府。昆崙等处。
人迹不到。纯是仙居也。下十种工夫。虽有优劣不
同。而存想固形。是其要诀。下分释十种。坚固服饵
卷八 第 115b 页 X15-0115.png
等。如炼食胡麻红铅。以固守其形。纵得功成。但可
壮体延龄。而不能飞举。故曰地行。坚固草木等。如
生啖黄精松柏等。以固守色阴。纵得成功。但能身
轻足快。行步如飞。故曰飞行。坚固金石等。如煎铅
汞炼丹砂九转大还。坚守形神。纵得功成。但可化
白石为黄金。化凡骨成仙骨。而周行无碍。故曰游
行。坚固动止等。谓一动一止。皆守气固形。如炼精
还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久而功成。可羽化飞升。
故曰空行。坚固津液等。谓鼓天池咽玉液。能令水
升火降。而结内丹。以固其形。久而功成。冰雪卓约。
不交世欲。轻举近天。故曰天行。坚固精色等。谓服
虹饮雾。朝采日精。夜采月华。久而功成。则精气贯
通物理。故曰通行。坚固咒禁等。谓专以咒术。固守
色阴。持咒既久。凝神永命。而得长生之道。故曰道
行坚固思念等。初系心脐轮下。透尾关升夹脊。以
至达泥洹。冲顶出神。以固守其形。思久功成。形神
照应。故曰照行。坚固交遘等。谓内以坎男离女。匹
配夫妇。外以采阴助阳。摄卫精神。久而成功。此感
彼应。吸彼精气。固巳身形。故曰精行。坚固变化等。
谓观世万物。生于化理。存想化理。久而觉悟。则能
移山倒水。改易四时。亦能固守其形。留住世间。此
仙道绝术也。故曰绝行。下结妄。谓此十种修习。皆
于人趣中修炼妄心。不达常住真心。不修金刚正
观。反于妄身中。别求长生之理。纵得行理圆成。寿
卷八 第 115c 页 X15-0115.png
千万岁。休止深山海岛。绝于人境。亦在轮回妄想
中流转。而于自巳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茫然不知。
若不闻正法。不修正定。徒别修妄念。存想固形。一
朝仙趣报尽。依然形销。流入异类矣。】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自此巳还名为欲界。」

【冠注 此明欲界六天也。谓从人道。修十善因。而
入于天道者。不能修真三摩提。求證常住真心。由
无正观正定故。未能舍巳妻妾恩爱。然于他人妻
妾。不唯身无所犯。即心亦不流逸矣。由其正淫。虽
有。邪淫念息。则爱水澄蓥。意地光明。命终时。舍人
身而受天身。生须弥腰。居欲界第一重。邻日月宫。
名四王天。若在人世。不唯不流逸邪淫。即自巳妻
妾□疏淡减少。不多流□□□□□独居时。间有
念起。不得□□。□□前人超胜一倍。故命终后。亦
超日月之明。生须弥顶。居欲界第二重。名忉利天。
此上二天名地居天。虽形交成淫。但手相抱而巳。
非同人世。有不净流液也。此下名空居天。若居人
间。不逢欲境。则淫念不起。即逢境时。唯暂交一过。
去即释然。不复追恋。此于净居。既得全味。故此欲
念动少静多。功倍于前。命终后。朗居空界。身殿自
光。遍周互照。不须日月。以莲华开合为昼夜。以鸟
来去为春秋。居欲界第三重。名须𦦨摩。此云时分
天。唯把手成淫。不交遘矣。若居人世。能于一切时。
唯静无动。而自无欲念。伹应彼欲境。迫触不能拒
卷八 第 116a 页 X15-0116.png
绝。犹顺从之。此未能全无心。但于动少静多。又胜
一倍。故命终后。上升胜境。精细微妙。下界诸天人
等。不能窥见。且此天。有内院外院。又有业报一天。
乃有漏业果所成。为总报天。修十善者。得生彼天。
果属有漏。三灾可坏。内院。是补处菩萨寄居之地。
今此天主。名曰弥勒。纵至劫坏三禅。而此内院。三
灾不及。亦未尝坏。此欲界第四重。如是内外。总名
兜率院。云知足天。能于五欲生知足故。但以一笑
成欲。又不同于把手矣。若在人中。自巳本无欲心。
淫境横陈于前。力不自由。虽应触之。而了无滋味。
如嚼蜡然。其功又倍于前。故命终后。生越化地。能
超越下天。亦能自化乐具。居欲界第五重。名乐变
化天。谓所乐之具。皆自能变化故。若虽居世间。无
心于世。唯守戒支。修心上界。但权同世情。行夫归
事。至于交时。不但无味。而且超然境外。毫无干涉。
又胜前功一倍。故命终后。超出化无化境。化。即第
五。无化。即下四天。居欲界第六重。名他化自在天。
凡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耳。以
上二天。皆以眼相视。便为成淫。故益胜下天也。下
总结曰。如是六天。形十欲境。虽不同世人躁动无
节。如野马无羁。莫能控制。而犹未至于全无心迹
而绝交故。通名欲界。自此以下。直至地狱。皆欲界
所摄。所谓五趣杂居地也。】
楞严经讲录卷第八
卷八 第 116b 页 X15-01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