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第 93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讲录卷第七
明 柴紫 释乘时 讲录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难汝问摄心(至)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冠注 此结答问辞也。妙门。即上四律也。以四律
为本。自能生定发慧。而馀末戒自然成就故。根本
清净。则枝叶不生。缘尘不偶。则魔事潜消。正定入
矣。故曰妙门。心三者。谓贪嗔痴。口四者。谓妄言绮
语两舌恶口。断此则三因不生。对前大妄语。见此
口四为枝末。不遗失者。谓念念不忘戒本。则自无
秋毫相犯矣。一切魔事。依尘而立。托尘而入。心于
六尘绝无贪爱。则戒根清净。而魔事远离。现业不
交。定慧自发也。】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至)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冠注 此敕持咒以销宿业也。上之三学。能破烦
恼障。此下神咒。能销业障报障也。宿习。谓过去惑
业种子也。旧说。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必
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隐然
卷七 第 93c 页 X15-0093.png
若有驱策而不能巳者。皆宿习之使也。且有病魔
侵扰。俗姓牵缠。凡值善缘。诸魔兢起。无非宿世惑
业。与道为冤。初学之人。行力微弱。不能排遣。必假
神咒。方得销除也。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此云大白
伞盖。体遍十虚。用廓沙界。曰大。绝诸妄染曰白。覆
庇一切曰伞盖。谓此秘密章句。全从如来藏中流
出。故威力无量。能除宿业也。无见顶相者。华严九
地知识。为佛乳母。初生亲捧持。谛观不见顶。示顶
法不可以见见也。光中所化。故曰无为心佛。至理
无言。故曰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显此心
咒因果齐彰也。举登伽者。以见宿习甚深也。爱心
永脱者。指初闻咒得三果也。成四果者。指前文殊
简圆通后也。良由先承咒力销除宿习。后藉法音
悟明圣果。使非咒力除此宿习。安能契于法。故仍
归功于咒也。比丘非同于淫女。求最上乘。非同于
无心修行。以见凡修行者。若加咒力。决定成佛也。
宿习如尘。咒力如风。诵咒除习。犹若顺风扬尘。有
何艰险哉。】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至)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冠注 此明欲坐道场。必先择师也。清净禁戒。指
前四根本大戒也。师者。学人之模范。若模范回邪。
而能成正器者。鲜矣。故欲修净戒。当择戒师。梵网
经云。千里内无授戒师。当于佛前。自誓受戒。先忏
七逆。后求戒法。皆见相好。方知灭罪得戒。不尔不
侵扰。俗姓牵缠。凡值善缘。诸魔兢起。无非宿世惑
业。与道为冤。初学之人。行力微弱。不能排遣。必假
神咒。方得销除也。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此云大白
伞盖。体遍十虚。用廓沙界。曰大。绝诸妄染曰白。覆
庇一切曰伞盖。谓此秘密章句。全从如来藏中流
出。故威力无量。能除宿业也。无见顶相者。华严九
地知识。为佛乳母。初生亲捧持。谛观不见顶。示顶
法不可以见见也。光中所化。故曰无为心佛。至理
无言。故曰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显此心
咒因果齐彰也。举登伽者。以见宿习甚深也。爱心
永脱者。指初闻咒得三果也。成四果者。指前文殊
简圆通后也。良由先承咒力销除宿习。后藉法音
悟明圣果。使非咒力除此宿习。安能契于法。故仍
归功于咒也。比丘非同于淫女。求最上乘。非同于
无心修行。以见凡修行者。若加咒力。决定成佛也。
宿习如尘。咒力如风。诵咒除习。犹若顺风扬尘。有
何艰险哉。】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至)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冠注 此明欲坐道场。必先择师也。清净禁戒。指
前四根本大戒也。师者。学人之模范。若模范回邪。
而能成正器者。鲜矣。故欲修净戒。当择戒师。梵网
经云。千里内无授戒师。当于佛前。自誓受戒。先忏
七逆。后求戒法。皆见相好。方知灭罪得戒。不尔不
卷七 第 94a 页 X15-0094.png
得戒也。戒成巳后著清净衣者。内外一如。表里俱
洁也。诵咒百八者。销百八烦恼也。内戒既成。亦能
生定。但恐宿障未除。不能发慧。故须求现在诸佛。
放光灌顶。助成大慧。白衣。兼近侍男近侍女。虽四
众同坛。而僧俗男女。各从其类。必不混同也。四戒
清净方发菩萨愿者。以戒为愿力之根基也。出入
澡浴者。外洁其身也。六时行道如是不𥧌者。排遣
昏散。内摄其心也。佛自现身摩顶安慰者。净行所
感。如水澄月现也。令其开悟者。仗佛威力。助发大
慧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冠注 此请结坛轨则也。无上悲诲。即上四种清
净明诲也。自知修證无学道成者。谓既得自悟圆
通。复藉咒力冥扶。故知必證圣果矣。建立道场。即
牒前安立道场。意谓。若欲安立道场。云何结界。方
合世尊清净轨则也。】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至)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冠注 此示以坛场清净轨则也。云山大力白牛。
非是常牛。此牛。虽独出雪山。亦不恒有。盖瑞物也。
且彼唯食雪山香草。唯饮雪山清水。故其粪微细。
可以和香涂地也。苦非雪山牛。其牛臭秽。况所出
之粪乎。故不堪涂地也。高平曰原。穿去地皮五尺
者。取其未遭践踏。洁净故也。黄者。取正中之色也。
以十种香。细罗为粉。合上成泥。以涂场地。取其清
洁也。诵咒百八者。销百八烦恼也。内戒既成。亦能
生定。但恐宿障未除。不能发慧。故须求现在诸佛。
放光灌顶。助成大慧。白衣。兼近侍男近侍女。虽四
众同坛。而僧俗男女。各从其类。必不混同也。四戒
清净方发菩萨愿者。以戒为愿力之根基也。出入
澡浴者。外洁其身也。六时行道如是不𥧌者。排遣
昏散。内摄其心也。佛自现身摩顶安慰者。净行所
感。如水澄月现也。令其开悟者。仗佛威力。助发大
慧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冠注 此请结坛轨则也。无上悲诲。即上四种清
净明诲也。自知修證无学道成者。谓既得自悟圆
通。复藉咒力冥扶。故知必證圣果矣。建立道场。即
牒前安立道场。意谓。若欲安立道场。云何结界。方
合世尊清净轨则也。】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至)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冠注 此示以坛场清净轨则也。云山大力白牛。
非是常牛。此牛。虽独出雪山。亦不恒有。盖瑞物也。
且彼唯食雪山香草。唯饮雪山清水。故其粪微细。
可以和香涂地也。苦非雪山牛。其牛臭秽。况所出
之粪乎。故不堪涂地也。高平曰原。穿去地皮五尺
者。取其未遭践踏。洁净故也。黄者。取正中之色也。
以十种香。细罗为粉。合上成泥。以涂场地。取其清
卷七 第 94b 页 X15-0094.png
净香洁也。方圆丈六为八角坛。旧谓。坛乃除地之
墠。似是若垒土为之。经当明言层级。今并无之。疑
是平地涂为八角也。坛中置一莲华者。即第一种
庄严也。钵。即应量器。钵中盛八月露水。水中安华
叶者。助成莲华之香洁也。八方安镜围绕华钵者。
取其圆光相映也。镜外莲华香炉各十六。而间设
者。取其重重庄严。欲令天人等众。深如敬礼。而尊
信胜事也。烧沉水香无令见火。即焚香常法也。此
之坛仪次第。无乃顺世敷阵有为法事。其尊严整
肃。不过令人一瞻仰间。收摄身心。经行进道而巳。
古今多用表法。似不必强援分配也。】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冠注 此示以享献清净轨则也。前以白牛之茹
退涂地。此以白牛之醇乳供佛。足见其为异物也。
乳及砂糖等。言以乳酪醍醐。和合众味。而成上供
也。于莲华外。亦各十六围绕者。对像设供也。每以
食时若在中夜者。合日中受食之法轨也。取蜜半
升用酥三合。乃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者。取其清
香热𦦨。能除一切不净气味故也。】
「令其四外遍县幡华(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冠注 此示以设像清净轨则也。令其四外遍悬
幡华者。使坛外严饰也。旧说。当阳卢舍那。寂场教
主也。释迦娑婆教主也。弥勒当来教主也。阿閦弥
陀。略举四方教主也。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圆通教
墠。似是若垒土为之。经当明言层级。今并无之。疑
是平地涂为八角也。坛中置一莲华者。即第一种
庄严也。钵。即应量器。钵中盛八月露水。水中安华
叶者。助成莲华之香洁也。八方安镜围绕华钵者。
取其圆光相映也。镜外莲华香炉各十六。而间设
者。取其重重庄严。欲令天人等众。深如敬礼。而尊
信胜事也。烧沉水香无令见火。即焚香常法也。此
之坛仪次第。无乃顺世敷阵有为法事。其尊严整
肃。不过令人一瞻仰间。收摄身心。经行进道而巳。
古今多用表法。似不必强援分配也。】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冠注 此示以享献清净轨则也。前以白牛之茹
退涂地。此以白牛之醇乳供佛。足见其为异物也。
乳及砂糖等。言以乳酪醍醐。和合众味。而成上供
也。于莲华外。亦各十六围绕者。对像设供也。每以
食时若在中夜者。合日中受食之法轨也。取蜜半
升用酥三合。乃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者。取其清
香热𦦨。能除一切不净气味故也。】
「令其四外遍县幡华(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冠注 此示以设像清净轨则也。令其四外遍悬
幡华者。使坛外严饰也。旧说。当阳卢舍那。寂场教
主也。释迦娑婆教主也。弥勒当来教主也。阿閦弥
陀。略举四方教主也。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圆通教
卷七 第 94c 页 X15-0094.png
主也。金刚藏。常领金刚。护持咒人。伏魔断障教主
也。门侧左右释梵等众。有力外护也。末法修行。全
赖于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乌刍。火头金刚。蓝地
迦。青面金刚。军茶利。金刚异号也。毗俱胝。三目持
鬟髻。是也。频那夜迦。即猪头象鼻二使者。空中镜
与坛中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要令
行道者。处处唯见佛光。而引发自巳心光。于法法
头头。圆通彰显故也。】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至)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冠注 此示以礼诵清净轨则也。旧说。凡所蕲向。
以归依三宝。为最初方便。故初七日。至诚顶礼诸
佛菩萨罗汉名号。所以假其不思议力。发行助道
也。二七日专心发愿者。不出四种洪愿。或如梵网
经中十种大愿也。三七中。则时无间歇。咒无遍限。
工夫纯一。特能以精诚感格。进力克功也。至第七
日。于镜光交处。承佛摩顶。则是心水既澄。佛光映
现。因心果智。感应道交。故即于道场。而修正定。能
令行人得大开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内外明彻。
根境无碍。此即因定发慧。故知。显修密持。所得圆
通。等无差别。】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至)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冠注 此明道场成就。虽仗佛圣加被。而师友不
净。欲成亦难矣。不成就者。谓不能尅期取證也。从
三七下。明證果也。利根者。旧说。谓惑障俱轻。慧性
也。门侧左右释梵等众。有力外护也。末法修行。全
赖于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乌刍。火头金刚。蓝地
迦。青面金刚。军茶利。金刚异号也。毗俱胝。三目持
鬟髻。是也。频那夜迦。即猪头象鼻二使者。空中镜
与坛中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要令
行道者。处处唯见佛光。而引发自巳心光。于法法
头头。圆通彰显故也。】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至)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冠注 此示以礼诵清净轨则也。旧说。凡所蕲向。
以归依三宝。为最初方便。故初七日。至诚顶礼诸
佛菩萨罗汉名号。所以假其不思议力。发行助道
也。二七日专心发愿者。不出四种洪愿。或如梵网
经中十种大愿也。三七中。则时无间歇。咒无遍限。
工夫纯一。特能以精诚感格。进力克功也。至第七
日。于镜光交处。承佛摩顶。则是心水既澄。佛光映
现。因心果智。感应道交。故即于道场。而修正定。能
令行人得大开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内外明彻。
根境无碍。此即因定发慧。故知。显修密持。所得圆
通。等无差别。】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至)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冠注 此明道场成就。虽仗佛圣加被。而师友不
净。欲成亦难矣。不成就者。谓不能尅期取證也。从
三七下。明證果也。利根者。旧说。谓惑障俱轻。慧性
卷七 第 95a 页 X15-0095.png
明悟者也。陀洹。按位即圆初信。若依涅槃。及是初
入别圆地住也。至此则信得自心是佛。到不疑惑
地。必不向外驰求矣。汝问下。结答语也。】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至)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冠注 此重请说咒也。未證无为等。谓初果力弱。
被魔所摄也。前虽仗文殊密持以解危。尚未亲闻。
今复请世尊宣说者。意欲流通末世耳。力不自由
者。以未全道力故。不得自由。前密承咒力。得脱淫
难。故曰冥获未闻也。身解脱者。谓销业离苦也。意
解脱者。谓破惑證真也。咒力胜深如此。故伫闻如
来秘密章句也。】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至)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冠注 此重说神咒也。世尊说咒。先为驱除邪术。
令入正道也。且世间咒诅。不过幻术而巳。世尊顺
世应机。以幻除幻。故从如来藏中。以无作妙用。现
种种变化之相。警策群机。然后宣咒也。百宝光者。
如百宝所成之色。显从根本智中流出。而含摄万
相也。光中涌出莲华者。显从智体发起因行也。有
化如来坐宝华中者。显果从因證。因果一如也。化
佛顶放宝光。光中复现密迹。遍虚空界者。显此幻
中之幻。乃尊中之尊。大中之大。密中之密。妙中之
妙。所以智体不动。神用莫测。无善不辅。无恶不摧
也。畏爱兼抱者。谓畏其威。而爱其慈。故两难舍离
也。一心听佛宣说神咒者。谓众生兼怀威慈而承
入别圆地住也。至此则信得自心是佛。到不疑惑
地。必不向外驰求矣。汝问下。结答语也。】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至)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冠注 此重请说咒也。未證无为等。谓初果力弱。
被魔所摄也。前虽仗文殊密持以解危。尚未亲闻。
今复请世尊宣说者。意欲流通末世耳。力不自由
者。以未全道力故。不得自由。前密承咒力。得脱淫
难。故曰冥获未闻也。身解脱者。谓销业离苦也。意
解脱者。谓破惑證真也。咒力胜深如此。故伫闻如
来秘密章句也。】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至)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冠注 此重说神咒也。世尊说咒。先为驱除邪术。
令入正道也。且世间咒诅。不过幻术而巳。世尊顺
世应机。以幻除幻。故从如来藏中。以无作妙用。现
种种变化之相。警策群机。然后宣咒也。百宝光者。
如百宝所成之色。显从根本智中流出。而含摄万
相也。光中涌出莲华者。显从智体发起因行也。有
化如来坐宝华中者。显果从因證。因果一如也。化
佛顶放宝光。光中复现密迹。遍虚空界者。显此幻
中之幻。乃尊中之尊。大中之大。密中之密。妙中之
妙。所以智体不动。神用莫测。无善不辅。无恶不摧
也。畏爱兼抱者。谓畏其威。而爱其慈。故两难舍离
也。一心听佛宣说神咒者。谓众生兼怀威慈而承
卷七 第 95b 页 X15-0095.png
顺。如来唯从神化以宣流也。】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至)虎𤙖都嚧瓮泮莎婆诃」
【冠注 旧说。咒者。祝愿也。世尊以此咒咒众生。令
其革凡成圣。而不自知。如蜾蠃之祝螟蛉。曰类我
类我。久则肖之矣。亦云。诸经神咒。例皆不翻。自古
人师多有异说。天台会之。不出四悉檀。一云。咒者。
鬼神王名。称其主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此世界
悉檀也。二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
问。不相应者。即执治之。此为人悉檀也。三云。咒者。
密默遮恶。馀无识者。如微贱人奔逃异国。讹称王
子。国以公主妻之。而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
来。主往诉之。其人语曰。若当瞋时应说云。无亲游
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说是
偈时。默然瞋歇。即对治悉坛也。四云。咒者。诸佛密
语。唯圣乃知。如西域国王索先陀婆。一名而具四
物。谓盐水马器。群下莫辨。唯智臣按时而解之。咒
亦如是。秪一法语。遍含多义。亦有大力。令持诵者。
生善合道。即第一义悉坛。故存本音。于五不翻中。
即秘密不翻也。于四例中。即翻字不翻音也。亦云
秘咒。非但只是梵语。仍是一切圣贤秘密之言。盖
梵语。此方不晓。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晓解者也。
至于秘咒。非伹天竺常人不知。理应下位圣贤。不
达上位之咒。大都圣贤弘化。例有显密二教。如医
疗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则显说病源药性。及炮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至)虎𤙖都嚧瓮泮莎婆诃」
【冠注 旧说。咒者。祝愿也。世尊以此咒咒众生。令
其革凡成圣。而不自知。如蜾蠃之祝螟蛉。曰类我
类我。久则肖之矣。亦云。诸经神咒。例皆不翻。自古
人师多有异说。天台会之。不出四悉檀。一云。咒者。
鬼神王名。称其主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此世界
悉檀也。二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
问。不相应者。即执治之。此为人悉檀也。三云。咒者。
密默遮恶。馀无识者。如微贱人奔逃异国。讹称王
子。国以公主妻之。而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
来。主往诉之。其人语曰。若当瞋时应说云。无亲游
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说是
偈时。默然瞋歇。即对治悉坛也。四云。咒者。诸佛密
语。唯圣乃知。如西域国王索先陀婆。一名而具四
物。谓盐水马器。群下莫辨。唯智臣按时而解之。咒
亦如是。秪一法语。遍含多义。亦有大力。令持诵者。
生善合道。即第一义悉坛。故存本音。于五不翻中。
即秘密不翻也。于四例中。即翻字不翻音也。亦云
秘咒。非但只是梵语。仍是一切圣贤秘密之言。盖
梵语。此方不晓。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晓解者也。
至于秘咒。非伹天竺常人不知。理应下位圣贤。不
达上位之咒。大都圣贤弘化。例有显密二教。如医
疗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则显说病源药性。及炮
卷七 第 95c 页 X15-0095.png
治之法。如佛显教。二者授药。则都不显说。但惟与
药令服者。病愈而巳。不必求知何药何治。如佛密
教。故今秘咒。正同授药。不必求解。若解生则咒丧
矣。众生但当信持之。自蒙诸益也。
冠注 旧说。唵字以前。皆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
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冤诸难等。至跢侄他。此
云即说咒曰。唵字以下。方是正咒。前云行道诵咒
一百八遍者。当诵此咒也。然本经前后。称赞功德。
皆指咒心。而所诵者。应是咒心。决非此数句也。】
「阿难是佛顶光聚(至)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冠注 此明咒心之功能也。凡言咒心。或言心咒
者。谓此大白伞盖。唯从如来藏心流出。所以广大
无染。遍覆一切。亦乃秘密藏中之精要。如人身四
肢百骸之统乎一心也。微妙者。谓隐微奥妙。不可
思议也。出生诸佛者。谓此咒心能含育妙德。长养
圣胎。即是佛母真三昧也。因此咒心得成正觉者。
谓此咒心。乃出生如来之真种子。故诸佛必因之。
而得正果也。执此咒心降魔制外者。谓此咒心。如
金刚王宝剑。执此则威神勇猛。而能断一切邪惑
也。乘此咒心应微尘国者。谓此咒心。是大慈航。能
运载众生。出离生死河。而登涅槃岸也。含此咒心
转大法轮者。谓此咒心。能包含万德。蕴藏辩才。故
左右应物。莫不有也。持此咒心蒙佛授记者。谓此
咒心。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乃佛佛之心印。祖祖之
药令服者。病愈而巳。不必求知何药何治。如佛密
教。故今秘咒。正同授药。不必求解。若解生则咒丧
矣。众生但当信持之。自蒙诸益也。
冠注 旧说。唵字以前。皆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
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冤诸难等。至跢侄他。此
云即说咒曰。唵字以下。方是正咒。前云行道诵咒
一百八遍者。当诵此咒也。然本经前后。称赞功德。
皆指咒心。而所诵者。应是咒心。决非此数句也。】
「阿难是佛顶光聚(至)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冠注 此明咒心之功能也。凡言咒心。或言心咒
者。谓此大白伞盖。唯从如来藏心流出。所以广大
无染。遍覆一切。亦乃秘密藏中之精要。如人身四
肢百骸之统乎一心也。微妙者。谓隐微奥妙。不可
思议也。出生诸佛者。谓此咒心能含育妙德。长养
圣胎。即是佛母真三昧也。因此咒心得成正觉者。
谓此咒心。乃出生如来之真种子。故诸佛必因之。
而得正果也。执此咒心降魔制外者。谓此咒心。如
金刚王宝剑。执此则威神勇猛。而能断一切邪惑
也。乘此咒心应微尘国者。谓此咒心。是大慈航。能
运载众生。出离生死河。而登涅槃岸也。含此咒心
转大法轮者。谓此咒心。能包含万德。蕴藏辩才。故
左右应物。莫不有也。持此咒心蒙佛授记者。谓此
咒心。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乃佛佛之心印。祖祖之
卷七 第 96a 页 X15-0096.png
秘诀也。依此咒心拔济群苦者。谓此咒心。如尊胜
幢。能离诸畏难。所以地狱依此而空。饿鬼依此而
饱。畜生依此而脱。盲聋依此而明聪。瘖哑依此而
语言。怨憎依此而欢会。别离依此而谐和。依此而
财德具足。故无求。不得苦依此而我法皆空。故无
五阴炽盛苦。依此而一切承顺。故无诸横也。其馀
贼难以至贫穷。莫不依此而应念销散。故依此咒
心。则无难不解也。随此咒心为法王子者。谓此咒
心。乃随顺觉性。从心满愿。若如意珠无适不可也。
行此咒心不生惊怖者。谓此咒心。通达无碍。乃从
凡入圣之通衢。故凡所摄受。虽性有亲因。根有大
小。而一闻此咒。则惊疑怖畏。永不能生。如阿难登
伽。皆是亲因小根。闻此秘藏。不惟不生惊怖。抑且
永断爱心。立登圣位也。诵此咒心入大涅槃者。谓
此咒心。乃究竟圆满。三德秘藏。故诵习不辄。即圆
成极果也。传此咒心悉得清净者。谓此咒心。乃诸
佛授受。相续不灭。故以此为正法眼藏。以此为究
竟觉地。以此而令法久住。以此而任持大道。以此
而严净戒律。悉得清净也。经恒沙劫说不能尽者。
如华严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亦说此咒名
如来顶者。谓此咒心。是诸佛所传。无上顶法。汝等
三果巳前。未尽分段生死者。发心欲成真阿罗汉。
若不持此咒而坐道场。岂能远离魔事哉。】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至)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幢。能离诸畏难。所以地狱依此而空。饿鬼依此而
饱。畜生依此而脱。盲聋依此而明聪。瘖哑依此而
语言。怨憎依此而欢会。别离依此而谐和。依此而
财德具足。故无求。不得苦依此而我法皆空。故无
五阴炽盛苦。依此而一切承顺。故无诸横也。其馀
贼难以至贫穷。莫不依此而应念销散。故依此咒
心。则无难不解也。随此咒心为法王子者。谓此咒
心。乃随顺觉性。从心满愿。若如意珠无适不可也。
行此咒心不生惊怖者。谓此咒心。通达无碍。乃从
凡入圣之通衢。故凡所摄受。虽性有亲因。根有大
小。而一闻此咒。则惊疑怖畏。永不能生。如阿难登
伽。皆是亲因小根。闻此秘藏。不惟不生惊怖。抑且
永断爱心。立登圣位也。诵此咒心入大涅槃者。谓
此咒心。乃究竟圆满。三德秘藏。故诵习不辄。即圆
成极果也。传此咒心悉得清净者。谓此咒心。乃诸
佛授受。相续不灭。故以此为正法眼藏。以此为究
竟觉地。以此而令法久住。以此而任持大道。以此
而严净戒律。悉得清净也。经恒沙劫说不能尽者。
如华严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亦说此咒名
如来顶者。谓此咒心。是诸佛所传。无上顶法。汝等
三果巳前。未尽分段生死者。发心欲成真阿罗汉。
若不持此咒而坐道场。岂能远离魔事哉。】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至)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卷七 第 96b 页 X15-0096.png
【冠注 此明书咒佩带功德也。桦皮贝叶。各随国
土所产。皆可书之物也。白氎。天竺之物。纸类也。有
价直无量者。此土无之。贮囊带身。书于宅中。一切
诸毒。所不能害者。显此咒心功德不可思议也。】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至)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冠注 此总标二义。以明咒心不思议妙用也。谓
此咒心。在世能护生。出世能助道。所谓救世悉安
宁。出世获常住也。】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至)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冠注 此正明救护世间得大无畏也。诵持众生。
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者。谓得
此咒心。则境空心寂。智起惑灭。逢诸恶境。应念感
化。故不能害也。世间恶咒皆不能著者。谓正能摧
邪。如文殊密持。即能破登伽邪咒。是也。心得正受
者。谓因咒力而得三昧也。既成正受。则一切不受
故。虽有群邪。如火烧空。毫无亏损。然以三昧力。销
除群毒。如灵丹一粒。铁石成金。故曰入此人口成
甘露味。一切毒物不能起恶者。谓因此咒心。而證
慈心三昧。故一切碜毒。皆被慈风扇化。不独不能
侵害。更加守护。不独不为灾祸。反降祯祥也。】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至)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冠注 此正明成就众生出世间智也。金刚随侍
者。谓此咒心。是诸佛所传。无上顶法。而金刚菩萨。
乘愿护法故。昼夜随侍也。以散乱心持咒。亦常随
卷七 第 96c 页 X15-0096.png
从者。谓此行人。虽未决定住三摩地。而但常持咒
故。亦随从。既曰心忆口持。而称善男子。定非放逸
秽恶者。决定菩提心者。言是常住三摩地中。而又
持咒。希求速得圆满菩提者。故此菩萨。不惟常随
守护。更于冥冥中。以神力加助。令彼速发神识。而
得开悟。至于河沙劫外。一切妙理。皆能周遍了知。
而入无疑惑也。】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至)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冠注 此明持咒心。永离恶趣。不生下贱也。第一
劫。指初发菩提心时。后身。指最后成佛时。以见修
行永离妨患也。对本曰读。背念曰诵。图印曰写。密
佩曰藏。贫则困苦。贱则役苦。皆妨道业者。离不可
乐处。定生可乐处也。此咒心。是最上乘白净法。由
持胜净法故。感胜净报也。】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至)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冠注 此明持咒现获功德也。如来功德悉与此
人者。谓此咒心。是诸佛秘藏。凡功德法财。具足其
中。专持久之。自然发现。诸佛同生一处者。谓此咒
心。元从无为心佛中流出。持之既久。则即心即佛。
所谓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如恶叉聚永无分
散者。谓持此咒心。则三无漏业所熏成佛种子。永
无散失也。破戒之人戒根清净者。谓能转染成净
故。未戒得戒者。谓能成戒根。未进得进者。谓能从
戒生定。无慧得慧者。谓能自定发慧。不清净得清
故。亦随从。既曰心忆口持。而称善男子。定非放逸
秽恶者。决定菩提心者。言是常住三摩地中。而又
持咒。希求速得圆满菩提者。故此菩萨。不惟常随
守护。更于冥冥中。以神力加助。令彼速发神识。而
得开悟。至于河沙劫外。一切妙理。皆能周遍了知。
而入无疑惑也。】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至)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冠注 此明持咒心。永离恶趣。不生下贱也。第一
劫。指初发菩提心时。后身。指最后成佛时。以见修
行永离妨患也。对本曰读。背念曰诵。图印曰写。密
佩曰藏。贫则困苦。贱则役苦。皆妨道业者。离不可
乐处。定生可乐处也。此咒心。是最上乘白净法。由
持胜净法故。感胜净报也。】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至)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冠注 此明持咒现获功德也。如来功德悉与此
人者。谓此咒心。是诸佛秘藏。凡功德法财。具足其
中。专持久之。自然发现。诸佛同生一处者。谓此咒
心。元从无为心佛中流出。持之既久。则即心即佛。
所谓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如恶叉聚永无分
散者。谓持此咒心。则三无漏业所熏成佛种子。永
无散失也。破戒之人戒根清净者。谓能转染成净
故。未戒得戒者。谓能成戒根。未进得进者。谓能从
戒生定。无慧得慧者。谓能自定发慧。不清净得清
卷七 第 97a 页 X15-0097.png
净不斋戒成斋戒者。谓人有宿障。屡欲清净斋戒。
而不得。持此咒心。则宿障自销。决定成就也。】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至)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冠注 此明持咒能灭现在染业也。犯戒于未受
时者。指未受戒持咒时也。持咒。谓心忆此咒。如手
持物。不可放舍也。一时销灭者。谓犯罪于未持咒
之先。销罪于既持咒之后也。纵经饮酒啖辛不将
为过者。亦指未持咒前经过之事。既持咒后。悉皆
销释。非持咒之后。纵恣无度也。犹云曾经有此事。
于今无之。自当宽宥也。著破弊衣与著新净衣等。
不入坛与入坛等者。谓一心持咒。凡所皆忘。则是
身皆为清净法身。地皆为寂灭场地。何净秽之有
哉。旧说。比丘四弃。即杀盗淫妄四根本罪。梵语波
罗夷。此云弃。谓犯此四者。永弃佛法海外。犹若死
尸大海不受故。比丘尼。复加四弃。曰触八覆随。即
第五不得与染心男相触。第六不得与染心男。捉
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
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随举大僧。
共给衣食。即为僧所举。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随彼。
通上四弃。故名八弃。僧所举者。即举讦之义。意谓。
曾经有如此重罪。若能悔过诵此咒。罪业如聚沙。
咒力如猛风。一扫无馀。有何难哉。】
「阿难若有众生(至)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冠注 此明持咒能灭过去染业也。无量劫来未
而不得。持此咒心。则宿障自销。决定成就也。】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至)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冠注 此明持咒能灭现在染业也。犯戒于未受
时者。指未受戒持咒时也。持咒。谓心忆此咒。如手
持物。不可放舍也。一时销灭者。谓犯罪于未持咒
之先。销罪于既持咒之后也。纵经饮酒啖辛不将
为过者。亦指未持咒前经过之事。既持咒后。悉皆
销释。非持咒之后。纵恣无度也。犹云曾经有此事。
于今无之。自当宽宥也。著破弊衣与著新净衣等。
不入坛与入坛等者。谓一心持咒。凡所皆忘。则是
身皆为清净法身。地皆为寂灭场地。何净秽之有
哉。旧说。比丘四弃。即杀盗淫妄四根本罪。梵语波
罗夷。此云弃。谓犯此四者。永弃佛法海外。犹若死
尸大海不受故。比丘尼。复加四弃。曰触八覆随。即
第五不得与染心男相触。第六不得与染心男。捉
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
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随举大僧。
共给衣食。即为僧所举。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随彼。
通上四弃。故名八弃。僧所举者。即举讦之义。意谓。
曾经有如此重罪。若能悔过诵此咒。罪业如聚沙。
咒力如猛风。一扫无馀。有何难哉。】
「阿难若有众生(至)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冠注 此明持咒能灭过去染业也。无量劫来未
卷七 第 97b 页 X15-0097.png
及忏悔者。显宿障深厚也。若能读诵书写。乃至安
住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者。显此神咒妙用不
可思议。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也。不久皆得悟
无生忍者。谓岂独能销过去染业。兼且能證现前
圣果也。證此。则罪福性空。圣凡平等。离诸苦厄。得
无障碍矣。】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至)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冠注 此明所求皆遂也。至心忆念者。谓心无夹
杂。工无间歇也。便生福德智慧男女者。显此咒心。
具福德二根。故生时所求如愿也。命终之后亦得
随愿往生者。显此咒心。若如意宝珠。随意满足。无
所禁匮也。不生下贱何况杂形者。显此咒心。是贵
重无比之法故。随因感果。在处居尊也。】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至)五谷丰殷兆庶安乐。」
【冠注 此明国土康宁岁丰民乐也。饥荒疫疠刀
兵者。三灾也。贼难一切者。谓馀殃害。皆在其中矣。
支提。此云可供养处。即净刹之通称也。脱阇。此云
幢。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者。谓必至诚至
敬。心一无二。始获其验也。佩身安宅灾厄悉灭者。
谓以正摧邪。如汤销冰也。在处有咒天龙欢喜以
至兆庶安乐者。显此咒心。具四无量心故。天龙八
部。一闻此咒。皆生欢喜。而令雨晹时若。庶民乐业
也。然众等一心久而敬之。方获灵验。旧说。若咒虽
遍有。束之高阁。曾未敬礼。或更置于猥亵之处。尘
住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者。显此神咒妙用不
可思议。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也。不久皆得悟
无生忍者。谓岂独能销过去染业。兼且能證现前
圣果也。證此。则罪福性空。圣凡平等。离诸苦厄。得
无障碍矣。】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至)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冠注 此明所求皆遂也。至心忆念者。谓心无夹
杂。工无间歇也。便生福德智慧男女者。显此咒心。
具福德二根。故生时所求如愿也。命终之后亦得
随愿往生者。显此咒心。若如意宝珠。随意满足。无
所禁匮也。不生下贱何况杂形者。显此咒心。是贵
重无比之法故。随因感果。在处居尊也。】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至)五谷丰殷兆庶安乐。」
【冠注 此明国土康宁岁丰民乐也。饥荒疫疠刀
兵者。三灾也。贼难一切者。谓馀殃害。皆在其中矣。
支提。此云可供养处。即净刹之通称也。脱阇。此云
幢。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者。谓必至诚至
敬。心一无二。始获其验也。佩身安宅灾厄悉灭者。
谓以正摧邪。如汤销冰也。在处有咒天龙欢喜以
至兆庶安乐者。显此咒心。具四无量心故。天龙八
部。一闻此咒。皆生欢喜。而令雨晹时若。庶民乐业
也。然众等一心久而敬之。方获灵验。旧说。若咒虽
遍有。束之高阁。曾未敬礼。或更置于猥亵之处。尘
卷七 第 97c 页 X15-0097.png
秽不堪。而责咒无验者。亦惑之甚也。】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至)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冠注 此明转凶为吉也。变怪灾障等。皆宿生妄
业所感。此咒心。能消宿障。故不起也。人无横夭杻
械枷锁不著其身者。谓此咒心。顺真常性中流出。
亦能解黏去缚故也。常无恶梦者。良由昼不见恶
境故。梦中所现。皆善境界也。旧说。恶星有八万四
千者。皆由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感。二十八者。四
方各七。即二十八宿也。八大恶星。即五行之经。及
罗计孛也。顺则福应。逆则灾应。书云。惠迪言从逆
凶。是也。能生灾异者。亦应其逆而巳。如彗孛飞流。
应同分妄见。非星之为也。有此咒地永不能入者。
以咒力叶乎百顺。故恶变悉灭于天。灾祥不入其
境也。灾祥者。吉凶之先兆也。】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至)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冠注 此结劝诵持也。保护入定远离魔冤者。显
此咒心。能灭过去冤债也。汝及未来不生疑悔者。
谓现未修行者。能依我坛规。守我戒律。所师不秽。
于法不疑。于此四者。一无所犯。则现生取證。必无
疑矣。身證心通者。旧说。据前所谓不出三义。一者
證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
也。二者发解。谓纵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
不谬也。三者宿命。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
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矣。若果依教奉行。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至)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冠注 此明转凶为吉也。变怪灾障等。皆宿生妄
业所感。此咒心。能消宿障。故不起也。人无横夭杻
械枷锁不著其身者。谓此咒心。顺真常性中流出。
亦能解黏去缚故也。常无恶梦者。良由昼不见恶
境故。梦中所现。皆善境界也。旧说。恶星有八万四
千者。皆由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感。二十八者。四
方各七。即二十八宿也。八大恶星。即五行之经。及
罗计孛也。顺则福应。逆则灾应。书云。惠迪言从逆
凶。是也。能生灾异者。亦应其逆而巳。如彗孛飞流。
应同分妄见。非星之为也。有此咒地永不能入者。
以咒力叶乎百顺。故恶变悉灭于天。灾祥不入其
境也。灾祥者。吉凶之先兆也。】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至)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冠注 此结劝诵持也。保护入定远离魔冤者。显
此咒心。能灭过去冤债也。汝及未来不生疑悔者。
谓现未修行者。能依我坛规。守我戒律。所师不秽。
于法不疑。于此四者。一无所犯。则现生取證。必无
疑矣。身證心通者。旧说。据前所谓不出三义。一者
證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
也。二者发解。谓纵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
不谬也。三者宿命。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
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矣。若果依教奉行。
卷七 第 98a 页 X15-0098.png
不得此益。则十方如来便为妄语。足见所说真实
必不赚误也。】
「说是语巳会中无量(至)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冠注 此明众神护咒也。金刚。力士众也。现其执
金刚身。不同后之菩萨也。修菩提者。以修耳根圆
通。持咒心为上。后皆仿此。尔时下。诸天众也。审犹
果也。一生如愿者。谓令现在身證心通。若谓事事
如愿。亦可也。复有无量药叉下。八部众也。誓愿常
护。令修行者。速成大果也。复有无量日月下。天神
众也。师伯亦主宰统尊之称。年岁巡官。即四直功
曹之类。复有无量山神下。川神地祗众也。山海神。
川岳主也。土地。地祗类也。水陆空行。举三居以该
多众也。万物精祗。如主树木苗稼等神。以上皆有
形之类。下该无形。风神王。即主风神也。无色界天。
无业果色。皆无形类。同时稽首者。或仗佛威光。暂
能现身也。保护行人永无魔事者。谓持此咒者。以
受正法。凡诸百灵。自当守护。令其不畏魔冤。得成
正觉也。】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冠注 此明菩萨护咒也。欲至如来究竟觉地。须
假金刚观智。断除尘沙无明。方尽妙觉。然末世修
行。邪外炽盛。纵有金刚观智。亦能持咒。若无菩萨
冥熏加被。亦不能入楞严大定成正修行故。金刚
藏王菩萨。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行者。此亦菩萨。
必不赚误也。】
「说是语巳会中无量(至)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冠注 此明众神护咒也。金刚。力士众也。现其执
金刚身。不同后之菩萨也。修菩提者。以修耳根圆
通。持咒心为上。后皆仿此。尔时下。诸天众也。审犹
果也。一生如愿者。谓令现在身證心通。若谓事事
如愿。亦可也。复有无量药叉下。八部众也。誓愿常
护。令修行者。速成大果也。复有无量日月下。天神
众也。师伯亦主宰统尊之称。年岁巡官。即四直功
曹之类。复有无量山神下。川神地祗众也。山海神。
川岳主也。土地。地祗类也。水陆空行。举三居以该
多众也。万物精祗。如主树木苗稼等神。以上皆有
形之类。下该无形。风神王。即主风神也。无色界天。
无业果色。皆无形类。同时稽首者。或仗佛威光。暂
能现身也。保护行人永无魔事者。谓持此咒者。以
受正法。凡诸百灵。自当守护。令其不畏魔冤。得成
正觉也。】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冠注 此明菩萨护咒也。欲至如来究竟觉地。须
假金刚观智。断除尘沙无明。方尽妙觉。然末世修
行。邪外炽盛。纵有金刚观智。亦能持咒。若无菩萨
冥熏加被。亦不能入楞严大定成正修行故。金刚
藏王菩萨。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行者。此亦菩萨。
卷七 第 98b 页 X15-0098.png
带果行因。以酬护生本愿故也。定心散心常随侍
卫者。正是菩萨深慈大悲。而持咒修行者。亦当自
护净戒。如惜明珠。庶无仰愧于菩萨。可也。大自在
天。即色界魔天也。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者。谓纵近
其傍。无鏬隙可入也。除彼发心乐修禅者。谓诸小
鬼神。心慕禅定咒力。亦能卫护行人。故得于如来
前。亲近修定持咒者。以宝杵碎首者。此大权菩萨。
以慈心护法。正令摧邪。若涅槃杀阐提。仙预诛净
行。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也。恒令此
人所作如愿者。谓无愿不从也。巳上修道分。有正
有助。若自耳根證入圆通为正修。若结坛持咒为
助修。或兼不兼。随根利钝耳。修道分竟。下明證道
分。虽圆修圆證。亦有位次。若位次不明。则浅深失
准。未免妄窃佛果。虚标圣位。故须问明。使无紊乱
也。】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四十四心者。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及煖顶忍
世四加行。渐次。即三渐次也。修行名目。始自乾慧
地。终至四加行也。地即十地也。阿难此请有二义。
一者既知行门必有位次。如得门入室。须知堂奥
浅深也。二者初闻佛说心言直故。如是乃至始终
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到此解行圆融。则心言
直矣。地位无曲其相云何。故遂请之。
冠注 此请證果位次也。欲问位次。先谢教诲曰。
卫者。正是菩萨深慈大悲。而持咒修行者。亦当自
护净戒。如惜明珠。庶无仰愧于菩萨。可也。大自在
天。即色界魔天也。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者。谓纵近
其傍。无鏬隙可入也。除彼发心乐修禅者。谓诸小
鬼神。心慕禅定咒力。亦能卫护行人。故得于如来
前。亲近修定持咒者。以宝杵碎首者。此大权菩萨。
以慈心护法。正令摧邪。若涅槃杀阐提。仙预诛净
行。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也。恒令此
人所作如愿者。谓无愿不从也。巳上修道分。有正
有助。若自耳根證入圆通为正修。若结坛持咒为
助修。或兼不兼。随根利钝耳。修道分竟。下明證道
分。虽圆修圆證。亦有位次。若位次不明。则浅深失
准。未免妄窃佛果。虚标圣位。故须问明。使无紊乱
也。】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四十四心者。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及煖顶忍
世四加行。渐次。即三渐次也。修行名目。始自乾慧
地。终至四加行也。地即十地也。阿难此请有二义。
一者既知行门必有位次。如得门入室。须知堂奥
浅深也。二者初闻佛说心言直故。如是乃至始终
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到此解行圆融。则心言
直矣。地位无曲其相云何。故遂请之。
冠注 此请證果位次也。欲问位次。先谢教诲曰。
卷七 第 98c 页 X15-0098.png
我等愚钝。实难明理。亦难断惑。况好多闻强记故。
于诸漏种习。未求出离。今蒙世尊深慈教诲。得悟
耳根为正熏修。持咒为助道因。则知修證无惑。故
得身心快然饶益矣。然虽得正助二门。堪为修證。
望佛菩提。及大涅槃。尚在遥远。于其中间。所有艰
险。所经阶级。又不可不知。我等纵能如是。而修佛
楞严大定。而證佛无馀涅槃。未到涅槃以前。作何
功行。名为乾慧地。又以何功行。名为四十四心。若
自原始要终。而论发觉初心。至何渐次而后。方得
乾慧地。及与四十四心之修行名目。既历四十四
心。又至何所名入地中。既入地中。更做何等工夫。
得名为等觉菩萨也。】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至)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冠注 此赞叹许说也。世尊赞美阿难。不惟为一
身一世。乃能普为现前大众。及末世诸众生。凡修
楞严大定。求大乘法者。始自凡夫三渐次。终至妙
觉。而中间经历五十五位。然后得归涅槃。逐一问
明。欲我预为悬远。指示无上了义正修行路。而使
现前当来诸修行者。从始至终。直超妙觉果海。更
无委曲诸相。其问不亦善乎。刳者。刮剔也。谓虚浮
其心。绝无疑滞及与辩难。惟默然承受而巳。悬者。
远也。先也。非谓途远。特世远也。】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至)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菩提。即正智。涅槃。即真理。此下十二类生。总明生
于诸漏种习。未求出离。今蒙世尊深慈教诲。得悟
耳根为正熏修。持咒为助道因。则知修證无惑。故
得身心快然饶益矣。然虽得正助二门。堪为修證。
望佛菩提。及大涅槃。尚在遥远。于其中间。所有艰
险。所经阶级。又不可不知。我等纵能如是。而修佛
楞严大定。而證佛无馀涅槃。未到涅槃以前。作何
功行。名为乾慧地。又以何功行。名为四十四心。若
自原始要终。而论发觉初心。至何渐次而后。方得
乾慧地。及与四十四心之修行名目。既历四十四
心。又至何所名入地中。既入地中。更做何等工夫。
得名为等觉菩萨也。】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至)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冠注 此赞叹许说也。世尊赞美阿难。不惟为一
身一世。乃能普为现前大众。及末世诸众生。凡修
楞严大定。求大乘法者。始自凡夫三渐次。终至妙
觉。而中间经历五十五位。然后得归涅槃。逐一问
明。欲我预为悬远。指示无上了义正修行路。而使
现前当来诸修行者。从始至终。直超妙觉果海。更
无委曲诸相。其问不亦善乎。刳者。刮剔也。谓虚浮
其心。绝无疑滞及与辩难。惟默然承受而巳。悬者。
远也。先也。非谓途远。特世远也。】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至)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菩提。即正智。涅槃。即真理。此下十二类生。总明生
卷七 第 99a 页 X15-0099.png
灭名妄一句意。亦广明前三种相续。此以众生颠
倒。摄前业果也。
冠注 此明真如妙性。元离世出世之名相也。妙
性者。真如实体也。圆明者。遍照妙用也。名相者。五
十七位菩提路也。意谓。汝问从何渐次。乃至等觉
者。总属名相。而妙性圆明中。元无此名相。虽有菩
提涅槃之名。特对世界众生而立耳。且实际理中。
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何复有此菩提涅槃耶。盖以
真性妙明。能为染净依故。由初念不觉。依真起妄。
而成无明。遂有世界众生。忽然生起。既有生即有
灭。所以有生灭。故而称之为妄。则有二种颠倒。乃
至十二类生。此依染缘。而立众生世界之名相也。
既然成妄。复立真以遣妄。所以由妄灭故。而称之
为真。则有三渐次。乃至五十五位菩提路。此依净
缘。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是则称如来为得无
上正智。而證大涅槃者。特转烦恼依菩提故。灭世
界颠倒。转生死依涅槃故。灭众生颠倒。但转用不
转体。转名相不转真性。以生死涅槃。皆如来藏中
之影像故也。下直示曰。汝今欲修五十五位真正
禅定。直至如来无馀涅槃。须当识此二颠倒因。亦
知菩提涅槃。即在二颠倒中求。以此颠倒不生。即
为二转依号。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所谓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至)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倒。摄前业果也。
冠注 此明真如妙性。元离世出世之名相也。妙
性者。真如实体也。圆明者。遍照妙用也。名相者。五
十七位菩提路也。意谓。汝问从何渐次。乃至等觉
者。总属名相。而妙性圆明中。元无此名相。虽有菩
提涅槃之名。特对世界众生而立耳。且实际理中。
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何复有此菩提涅槃耶。盖以
真性妙明。能为染净依故。由初念不觉。依真起妄。
而成无明。遂有世界众生。忽然生起。既有生即有
灭。所以有生灭。故而称之为妄。则有二种颠倒。乃
至十二类生。此依染缘。而立众生世界之名相也。
既然成妄。复立真以遣妄。所以由妄灭故。而称之
为真。则有三渐次。乃至五十五位菩提路。此依净
缘。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是则称如来为得无
上正智。而證大涅槃者。特转烦恼依菩提故。灭世
界颠倒。转生死依涅槃故。灭众生颠倒。但转用不
转体。转名相不转真性。以生死涅槃。皆如来藏中
之影像故也。下直示曰。汝今欲修五十五位真正
禅定。直至如来无馀涅槃。须当识此二颠倒因。亦
知菩提涅槃。即在二颠倒中求。以此颠倒不生。即
为二转依号。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所谓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至)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卷七 第 99b 页 X15-0099.png
【将欲复真等。暗指阿难所问五十七位菩提路。意
谓一念未起前。将谁立真。真且尚无。而况妄者乎。
举生住。略异灭。举心法。略身受。乃互相影略耳。
冠注 此明众生颠倒也。云何下。徵问词。由性明
心性明圆故者。性。即真体。心。即妙用。明圆。即具足
义。良由真体妙用中。本来具足生灭与不生灭性
故。若以净业熏。则渐成真种。以染业熏。则渐成妄
种。其妄惟何。因一念能明。便成无明。依无明而成
业识。故曰因明发性。由业识。而生见相二性。故曰
性妄见生。既有见相二分。则根身器界。顿然俱现。
故曰从毕竟无相之真。而成究竟有相之妄。遂以
众生为能有。世界为所有。然就众生推之。曾无能
有之因。就世界推之。亦无所有之因。虽众生为能
住。元无能住之相。世界为所住。亦无所住之相。以
此推究。了无根本。然妄虽无本。依真而立。故曰本。
此无能无所之中。而妄自建立其所住世界。及能
住众生者。止因最初一念妄动。迷巳本性圆明之
真体。而便生虚妄。此虚妄性。元非实体。亦无依止
之处。既无体无依。真妄两忘。更将谁复即此欲真。
一念巳非初念未起之真正真如性矣。况于非真
性上。更生求复之心耶。此于无可欲虑而强欲之。
于无可复处而强复之。故圆明本体。愈复愈远。反
使真性乖违。宛成虚妄之非相矣。夫非相者。不出
生住异灭。身受心法而巳。然此亦以非生计生。非
卷七 第 99c 页 X15-0099.png
住计住。执非心为心。执非法为法。其生住异灭。乃
微细迁流。属第七识。身受心法。乃我法二执。属前
六识。由此妄识展转发生。遂有因果相续不断。然
究其本根。不过由染净种子。发生力胜。故能发明。
各各现行。种现熏持。则成业苦。既有业苦。则有感
招。既有感招。则相生相灭。轮回不息。由是非相执
相故有众生。称为颠倒也。】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至)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冠注 此明世界颠倒也。云何下。徵问词。上文虽
明众生。亦兼世界。此下。虽明世界。亦兼众生。足见
根身器界。俱从妄念生起。本不相离也。此处当领
上总标文。来方接贯。但译者略其文耳。犹云世界
颠倒者。亦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
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如是。则既有能有之众生。
亦有所有之世界。是故上下四方。分段妄生。此界
之名。所由立也。然就众生推之。元无能有之因。就
世界推之。亦无所有之因。且无能住之相。亦无所
住之相。而所谓能所者。总一虚妄耳。是故以妄承
妄。念念迁流。不能常住。因此三世相续。而成此世
之名所由立也。由此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宛转十
二。世界既成十二。则诸众生织妄相成。明理不越。
根尘判隔。亦成十二。故随依正应数变化。而成十
二类生也。分段。即界限也。】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微细迁流。属第七识。身受心法。乃我法二执。属前
六识。由此妄识展转发生。遂有因果相续不断。然
究其本根。不过由染净种子。发生力胜。故能发明。
各各现行。种现熏持。则成业苦。既有业苦。则有感
招。既有感招。则相生相灭。轮回不息。由是非相执
相故有众生。称为颠倒也。】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至)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冠注 此明世界颠倒也。云何下。徵问词。上文虽
明众生。亦兼世界。此下。虽明世界。亦兼众生。足见
根身器界。俱从妄念生起。本不相离也。此处当领
上总标文。来方接贯。但译者略其文耳。犹云世界
颠倒者。亦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
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如是。则既有能有之众生。
亦有所有之世界。是故上下四方。分段妄生。此界
之名。所由立也。然就众生推之。元无能有之因。就
世界推之。亦无所有之因。且无能住之相。亦无所
住之相。而所谓能所者。总一虚妄耳。是故以妄承
妄。念念迁流。不能常住。因此三世相续。而成此世
之名所由立也。由此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宛转十
二。世界既成十二。则诸众生织妄相成。明理不越。
根尘判隔。亦成十二。故随依正应数变化。而成十
二类生也。分段。即界限也。】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卷七 第 100a 页 X15-0100.png
【冠注 此总明身界交涉。织妄相成。故有十二类
生也。意谓。既有身界相涉。则于一念妄动时。而内
根外尘。顿然俱现。曾无前后。但此方耳根偏利。声
能通垣。故以声居六尘之首。而曰因动有声。因有
声故。必有色在。因有色故。必有香气。因有香故。必
可嗅而成触。因有触故。必知其味。因有味故。必知
其为何法。既有六尘境风。鼓动心海。则六种根识。
纷然乱起。亦如尘相随动其一。则馀五者一时俱
起。故随所起之惑。便成业性。盖由一念妄动。而成
十二种区分类别。从此轮转。无有停息。是故。世间
六根六尘。随举一法。则十二法。一时俱现。而根尘
穷十二变。为一周旋往复。以根尘造业。既具十二。
乘此业力。轮转诸趣。颠倒生相。于世界中。亦成十
二类生。所谓卵胎湿化。乃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夫此众生。随举一类。则十二类一时俱现。亦穷十
二变。为一旋复。后文自见。此总明。下分释。】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至)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卵生因果之相也。依壳而生曰卵生。
由因下。明造因。如是下。明感果。卵惟想生。虚妄。即
想也。想体轻举。由迷真妄动。而轮回生死。颠倒真
性。故曰动颠倒。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沉
不定。名飞沉乱想。十二类生。各言八万四千者。悉
由八万四千烦恼感变故。羯逻蓝。此云凝滑。入胎
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鱼鸟龟蛇。皆随飞沉乱想
卷七 第 100b 页 X15-0100.png
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至)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胎生因果之状也。含藏而出曰胎生。
由因下。明造因。如是下。明感果。后文仿此。胎因情
有。由情尘杂染净性。而轮回生死。故曰杂染轮回。
情生于爱。故曰欲颠倒。胎。以贪爱交遘而成。故曰
和合滋成。八万四千。应烦恼数也。情爱亦有邪正
不同。如云正淫邪淫。故曰横竖乱想。遏蒲昙。此云
疱。即胎卵渐分之相也。人天本竖。龙畜本横。皆随
横竖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至)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湿生因果之相也。假润而生曰湿生。
湿以合感。合则执著。由执著不舍。而轮回生死故
也。合由爱心触境。趣附时势。颠倒真性。湿藉阳生。
故曰和合煖成。趋附无定。故曰翻覆乱想。蔽尸。此
云软肉。即湿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无前二位矣。
含蠢蠕动。皆随翻覆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至)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旧说化生染处。名和合触成。经云地狱及诸天。一
一皆化生。转托业化。即宜收尽。以天染处地狱闻
腥故也。但速疾无难而巳。是皆转托业化。非无而
忽有。意生妙化也。
冠注 此明化生因果之相也。无而忽有曰化生。
变易者。变化改易。谓易此形。而化彼形故。轮回诸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至)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胎生因果之状也。含藏而出曰胎生。
由因下。明造因。如是下。明感果。后文仿此。胎因情
有。由情尘杂染净性。而轮回生死。故曰杂染轮回。
情生于爱。故曰欲颠倒。胎。以贪爱交遘而成。故曰
和合滋成。八万四千。应烦恼数也。情爱亦有邪正
不同。如云正淫邪淫。故曰横竖乱想。遏蒲昙。此云
疱。即胎卵渐分之相也。人天本竖。龙畜本横。皆随
横竖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至)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湿生因果之相也。假润而生曰湿生。
湿以合感。合则执著。由执著不舍。而轮回生死故
也。合由爱心触境。趣附时势。颠倒真性。湿藉阳生。
故曰和合煖成。趋附无定。故曰翻覆乱想。蔽尸。此
云软肉。即湿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无前二位矣。
含蠢蠕动。皆随翻覆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至)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旧说化生染处。名和合触成。经云地狱及诸天。一
一皆化生。转托业化。即宜收尽。以天染处地狱闻
腥故也。但速疾无难而巳。是皆转托业化。非无而
忽有。意生妙化也。
冠注 此明化生因果之相也。无而忽有曰化生。
变易者。变化改易。谓易此形。而化彼形故。轮回诸
卷七 第 100c 页 X15-0100.png
趣。无有出期。且假彼托此。颠倒本性。故曰假颠倒。
触类而变。名和合触成。厌故喜新。名新故乱想。羯
南。此云硬肉。蜕即成质。故无软相。自下皆称羯南
者。诸类通称止此。若第五钵罗奢祛。云成形。则各
随状貌。非通称也。转蜕飞行者。如𧏙螂化蝉。蜕行
为飞。如雀化蛤。转飞为行。斯皆新故乱想所感之
果也。】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至)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有色因果之相也。留碍轮回者。由彼
固执不移。而堕生死也。障颠倒者。由彼背自本明。
反事日月水火。以求光明。是则求明反障。故名障
颠倒。和合著成者。由彼精明显著。而与日月等和
合。以成色相也。精耀乱想者。谓彼乱想。一切精明
神物故也。有色羯南者。谓其想巳结。成精耀故。但
有色而巳。休咎精明者。如日月星辰之类。吉者为
休。凶者为咎。至于爝火蚌珠。皆此类。悉为精耀乱
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至)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旧说此之二类。前类。即无色界天。不止外道。亦兼
凡夫圣人。圣即钝根那含。惟无业果色。而有定果
色也。更应别属空散。谓散心即空。无色相也。后类。
即主空神。方纯外道。二色俱无。更应别属销沉。谓
恶取空昧。销磨沉没也。
冠注 此明无色因果之相也。销散轮回者。谓彼
触类而变。名和合触成。厌故喜新。名新故乱想。羯
南。此云硬肉。蜕即成质。故无软相。自下皆称羯南
者。诸类通称止此。若第五钵罗奢祛。云成形。则各
随状貌。非通称也。转蜕飞行者。如𧏙螂化蝉。蜕行
为飞。如雀化蛤。转飞为行。斯皆新故乱想所感之
果也。】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至)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有色因果之相也。留碍轮回者。由彼
固执不移。而堕生死也。障颠倒者。由彼背自本明。
反事日月水火。以求光明。是则求明反障。故名障
颠倒。和合著成者。由彼精明显著。而与日月等和
合。以成色相也。精耀乱想者。谓彼乱想。一切精明
神物故也。有色羯南者。谓其想巳结。成精耀故。但
有色而巳。休咎精明者。如日月星辰之类。吉者为
休。凶者为咎。至于爝火蚌珠。皆此类。悉为精耀乱
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至)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旧说此之二类。前类。即无色界天。不止外道。亦兼
凡夫圣人。圣即钝根那含。惟无业果色。而有定果
色也。更应别属空散。谓散心即空。无色相也。后类。
即主空神。方纯外道。二色俱无。更应别属销沉。谓
恶取空昧。销磨沉没也。
冠注 此明无色因果之相也。销散轮回者。谓彼
卷七 第 101a 页 X15-0101.png
厌有著无。灭身绝智。而堕生死也。惑颠倒者。迷有
漏身。起无为解。和合暗成者。彼既厌有归无。则与
顽空和合。而成暗昧矣。阴隐乱想者。彼欲销形体。
附识阴隐。无色羯南者。即无色界外道之类。伹有
想无色。不成业体故也。空散销沉者。谓彼身心散
入顽空。而深沉汩没。皆阴隐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至)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有想因果之相也。罔象轮回者。谓逐
妄遗真。蹈迹附影。而堕生死也。影颠倒者。谓既失
本真。和著影像。故名颠倒。和合忆成者。谓识无所
托。唯依忆想和合成功。潜结乱想者。谓志慕灵通
而忆想。于罔象中。潜结不散。有想羯南者。谓但有
想相。而无实色也。神鬼精灵者。相不可见。而幽隐
灵通。如天魔精怪等。皆为潜结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至)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无想因果之相也。愚钝轮回者。谓不
明理谛。冥然株守。而流落生死也。痴颠倒者。慧性
不明。反以无情为至理也。和合顽成者。谓灰巳知
见。而与顽冥无识和合成功也。枯槁乱想者。谓凝
心枯槁。固守愚顽也。无想羯南者。谓隳灭想心。但
有形质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外道计无情
有命。金石坚牢。沉思既久。心随境变。附物成形。如
华表生精。黄头化石。皆枯槁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至)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漏身。起无为解。和合暗成者。彼既厌有归无。则与
顽空和合。而成暗昧矣。阴隐乱想者。彼欲销形体。
附识阴隐。无色羯南者。即无色界外道之类。伹有
想无色。不成业体故也。空散销沉者。谓彼身心散
入顽空。而深沉汩没。皆阴隐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至)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有想因果之相也。罔象轮回者。谓逐
妄遗真。蹈迹附影。而堕生死也。影颠倒者。谓既失
本真。和著影像。故名颠倒。和合忆成者。谓识无所
托。唯依忆想和合成功。潜结乱想者。谓志慕灵通
而忆想。于罔象中。潜结不散。有想羯南者。谓但有
想相。而无实色也。神鬼精灵者。相不可见。而幽隐
灵通。如天魔精怪等。皆为潜结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至)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冠注 此明无想因果之相也。愚钝轮回者。谓不
明理谛。冥然株守。而流落生死也。痴颠倒者。慧性
不明。反以无情为至理也。和合顽成者。谓灰巳知
见。而与顽冥无识和合成功也。枯槁乱想者。谓凝
心枯槁。固守愚顽也。无想羯南者。谓隳灭想心。但
有形质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外道计无情
有命。金石坚牢。沉思既久。心随境变。附物成形。如
华表生精。黄头化石。皆枯槁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至)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卷七 第 101b 页 X15-0101.png
【冠注 此明非有色因果之相也。相待轮回者。谓
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成用。而互成
流转也。伪颠倒者。迷巳天真。假托浮伪。故名颠倒。
和合染成者。谓彼此异质。均借染缘。和合成功。因
依乱想者。谓假托因依。递为形势。彼借此势。此假
彼力。资身养命。更互巧借也。非有色相等者。谓业
果相循。不从自类受生。故曰本非有色。待物以成
色也。水母等以虾为目者。谓水母。及有情身中。八
万户虫之类。皆因依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至)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旧说有引虾蟆以声附卵者。有谓现见有咒樟柳
木人。令其说报吉凶者。有谓推论因果。必是生生
好为咒诅。害物伤生。因果相酬。等流相似。故受此
生等者。备录于此。智者辨之。
冠注 此明非无色因果之相也。相引轮回者。谓
被邪法牵引。而堕生死也。性颠倒者。谓彼不达自
性虚灵。反习邪业。使性失正。故名颠倒。和合咒成
者。谓将巳神识。乘彼邪咒。彼此和合。而成功业。呼
召乱想者。谓彼不循正理。妄随呼召。即传习符诀。
驱召鬼神者也。非无色相无色等者。谓本非无色。
循彼邪术。而想成无色也。咒诅厌生者。即世间不
正鬼神。随人驱使。原从邪术咒诅。精魅厌物。因而
有生者。皆呼召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至)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卷七 第 101c 页 X15-0101.png
【冠注 此明非有想因果之相也。合妄轮回者。谓
两妄相合。同流生死也。罔颠倒者。谓背巳天亲。罔
昧至理。故名颠倒。和合异成者。谓彼此异类。和合
相成也。回互乱想者。各迷生理均相回互也。非有
想相成想等者。以异质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有
想。如彼蒲卢。本为桑虫。非有蜂想。而蜂相既成。则
有蜂想。此皆回互乱想所感之果也。】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至)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旧说。土枭破镜。按史记孝武本记云。祠黄帝用一
枭破镜。孟康云。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
欲绝其类。使百祠皆用之。破镜如貙而虎眼。今云
鸟者。恐译人之误。或鸟字。合是等字。后人妄改耳。
是名下。结成类数也。
冠注 此明非无想因果之相也。怨害轮回者。谓
以冤害相酬。而沉沦生死。推其来由。原为怀冤图
报。俱生为害也。杀颠倒者。谓昧巳深重恩爱。反杀
伤父母。故为颠倒。和合怪成者。谓生理怪诞。弃绝
伦义。是以怪因招感。和合相成也。食父母想者。谓
彼忘其至恩至爱。而反惟作吞食之想也。非无想
相无想等者。如枭附块。非无鸟想。而土本无想也。
是名下。结成类数也。】
楞严讲录卷第七
卷七 第 102a 页 X15-01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