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807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直解卷第六
明古杭云栖寺后学沙门 广莫 直解
绣水优婆塞 朱大猷 校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一节经承前别叙初因󳲱二十五方便也此六根
中耳根也由选当机文义详备故移置此菩萨名
观世音者从因以立名也名通二意一自行二化
他按今经追叙初因约自行边说自行既成复以
自行之功加被群机下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等即
其事也下文云由我观听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
界此约自行释名也若约法华普门品意全在化
他边说彼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闻是观
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者观其音声皆得解
脱云云此约化他释名也或谓观乃眼家之用世
通十界音是十界言说音须耳闻何故称观此约
六根清净边说良由众生六根分隔不相为用菩
萨由返闻故内得圆通如前文云明不循根寄根
明发则六根适以互用故称观世音也又前云不
由前尘所起知见故称入流今何故又称观世音
不亦堕循声流转之咎乎此对未得圆通者说若
圆通何妨入廛垂手拔苦与乐循声救苦尘尘
无碍故又称为观自在也菩萨乘无缘慈被诸众
生说法如幻度生同空乃以无缘而应之如古德
卷六 第 807c 页 X14-0807.png
云无缘慈力赴群机明月影临千涧水不忘众生
故名观世音也然又从古观世音如来受记得观
音名因果相符同得此名我昔下正明悟因闻思
修者即是如幻闻熏闻修三昧闻属耳根思即是
熏熏是熏习谓从闻中熏习次第修成始入定故
三摩地译云正心行处又云正定。】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一节经承上闻思修意正出观体也初于下先
示人空之行闻中是耳根初字应下渐增字意有
三重以应前文三空义故入是返意流是闻性功
能以流逸取声尘故所字指上流字说动静是所
闻之尘良由众生循声流转而其闻性向外流出
菩萨不随声尘所起流返入内穷能流之根流根
不可得则亡其所入所入的流性既寂则外之动
静二相了然不生此节闻思修巳粗具矣流性既
寂根尘乃解此是人空境界何以故盖由我相不
空故有根尘有我我所今根尘既解正是我空我
即人也如圆通章前总示解结次第中第一云此
根初解先得人空可引證此这便是第一重意矣
如是下谓从此渐入增进其功应上初字看上文
根尘既解能所即空而尽性未亡故复牒而遣之
云闻所闻尽尽闻之性亦不住也上闻字是能闻
根下所闻是尘尽字谓此能闻所闻俱尽只此尽
闻之觉亦不住著则觉所觉亦空上觉字是遣尽
卷六 第 808a 页 X14-0808.png
闻之觉下所觉是能所以尽闻之觉不住故则其
能觉所觉皆空矣此是法空境界如前经第二重
云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即是空之异名谓能
所俱尽尽性亦空故名法空这便是第二重意矣
空觉下二句空觉字即顶上句空字说谓尽觉及
能所皆空则空觉极尽圆满空所空灭矣上空字
是法空下所空字是人空谓人空法空俱灭此是
三空境界如前经第三重云解脱法巳俱空不生
俱空者即人法二空拂其迹故故云不生这便是
第三重意矣生灭下二句结显寂灭谓彼微细生
灭灭尽从此證大寂灭寂灭即大涅槃义故云寂
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至)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一节经承上寂灭现前以明获二殊胜之功也
忽然下二句谓菩萨得證大寂灭理而寂灭理体
一法叵得湛然清净乌有十界之殊哉故云忽然
超越世出世间即此忽然二字细研有味意谓此
理不劳久练工夫迁延委曲但于豁尔空圆直下
一了百当放下便是如禅家所谓㘞地一声百杂
碎刹那相应无复许多难事故云忽然忽然即倏
忽间便能超越四圣六凡之境又此二句是承上
起下之辞又是牒明耳根圆通功效之胜也十方
下是所获承上被下之功十方义准天台约十法
界释即顶上句世出世间说即十法界故由能超
卷六 第 808b 页 X14-0808.png
越十界故云圆明今菩萨称理之智既圆既明故
云殊胜言殊胜者谓胜中之最胜故加殊言此二
胜者良由菩萨證得生佛同体本妙觉心是故上
合诸佛下合众生然此觉心本具同体慈悲故上
合佛心则诸佛之慈即菩萨之慈慈能被下而与
乐故故云同一慈力又菩萨之心下合众生则众
生之悲仰即菩萨之悲仰众生悲仰者由苦而生
悲钦仰菩萨来拔其苦仰字中含有感意菩萨俯
仰应之故云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至)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这一节经承前上合佛心同慈力故应身与乐而
先标应数也由供观音如来者以因承果也蒙授
三昧者蒙果垂因也闻熏闻修三昧称如幻者谓
大寂灭第一义空一尘不立佛之一字如眼中屑
岂容此三昧耶良由众生背觉合尘处处耽染不
能通达第一义空如来不获巳乃建百千三昧无
量度门令诸众生依而修之洗心离染證彼第一
义空既登妙空则所修三昧不可得矣本无而有
故称如幻约喻说也闻熏闻修如前文解金刚是
喻以譬观智如金刚之坚利能破惑故与佛下谓
由三昧功成承前上合佛慈起后诸应此总标应
数下别释所应上二句是承前下二句是起后入
诸国土者按下三十二应圆收十界即十界之国
土也。】
卷六 第 808c 页 X14-0808.png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至)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一节经菩萨妙应说法自三乘始也菩萨法身
真体湛若虚空方圆随器各见不同虚空云何为
汝成同不同而应物现形则空随运转无不随入
菩萨无作妙应之身亦在此也应止三十二者以
三十二数粗摄十界故若千百亿微尘数以至无
量无数不可思议数曷有限量哉又此三十二应
是上合佛心同慈力故慈能与乐故文中令得解
脱得成就皆与乐事也今初先明出世三乘文列
四圣者以中乘开缘独故三乘中又先明大乘三
摩地译语见前名通大小乘故无漏之语亦通大
小大乘中言无漏者是菩萨出世上上无漏也胜
解现圆句亦通大小虽同具此语而义有深浅故
胜解现圆者谓能感之机有诸胜解智力现前圆
具则菩萨顺其所感而应之故下句说我于彼前
云云也诸语通三乘者各随乘深浅解之又若诸
下次应中乘先独次缘称有学者学于独学于缘
也寂静妙明者以其乐独善寂喜趋静故妙明即
是静中所得寂照之义胜解一句如大乘中说但
以随乘析义有差别故现独觉说法者独觉出无
佛世因观诸法生灭得悟无生无师自悟故称独
觉今菩萨示同其行说独觉法令其易悟得解脱
故又若诸下次明缘觉缘觉者依世尊教观十二
缘觉悟无生故名缘觉十二缘者初无明乃至第
卷六 第 809a 页 X14-0809.png
十二老死是也详如法界次第中说盖缘觉乘人
观此生起还灭觉悟无生既悟无生则断诸缘生
灭故云断十二缘生灭缘断无生性现即此无生
名为胜性胜妙现圆者谓无生胜妙之性现得圆
满然由菩萨为现彼身而说彼法彼始成就得解
脱故又次若诸下三应小乘有学者初果至三果
皆名有学得四谛空者即苦集灭道四也四俱名
谛者谛信也实也信为实苦实集等故空是所證
真谛空也有学未满空理云何称得此以因中说
果之谓也。】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次列欲色二界天趣之求也
初若诸下初应色天欲心下二句初欲心明悟一
句盖语倒也应云明悟欲心欲是欲界之欲即五
欲也以其明悟五欲是苦是粗是散动障禅定之
法故厌之而欣上界净妙离故云不犯欲尘以不
犯故即于欲界之身便得清净清净即梵天生因
是故菩萨现梵王身说离欲法令得解脱谓解脱
欲境得生初禅以禅天称梵者梵是西音具云梵
摩译云离欲或名净行次若诸下次应欲天天主
指忉利天主居须弥山顶山顶周八万四千由旬
四方各八天帝释居中统之故称三十三天之主
以统此天故故云统领诸天也谓诸众生有统天
之志菩萨现帝释身为说上品十善等法而成就
卷六 第 809b 页 X14-0809.png
之称帝释者梵语释迦提婆因陀罗译云能天帝
今帝是华言释是梵语略云帝释因缘出杂阿含
经玩今文意前现梵王说法则云解脱后现帝释
说法则云成就盖前称解脱者令其解脱欲境与
其清净之乐禅天有三重乐故后称成就者欲天
全属散善菩萨随顺而成就生天之乐故云成就
下皆仿此三若诸下次应欲界顶天欲身的欲字
是爱欲之欲与下文爱统之爱意同称自在者别
行疏云此天假他所化以成巳乐故称他化自在
自在即乐义故游行十方一句亦从自在边说若
不能游行则非自在十方但指一世界说我于下
如上文解以上二应伹指欲天第二第六者以帝
释护法之心胜馀天故常近如来故他化乃欲界
顶故举上下二天意该其馀也四若诸下次应色
界顶天欲身自在者言虽同前自在迥别以离下
界苦粗障故极色边际故故以大字简之飞行虚
空句亦胜前义此天乃大千界主自在超胜飞行
于大千之空故称大自在也我于下如前文说然
今色顶何故不说解脱仍云成就耶良以慕飞行
而求自在非解脱意约所慕边云成就若彼天正
欲解脱色笼存想空处自当说解脱矣大论云过
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决非欲顶长水指
为他他误也今文初列梵王后陈色顶亦该其中
但译经者列名不次故见前后出没参互必由译
卷六 第 809c 页 X14-0809.png
时冗沓所致故尔大论又云大自在天现身八臂
三目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五若诸下次应天将
爱统鬼神者按宣律师感通传云天人费氏说四
王天一王之下有八将四王总三十二将据彼所
说今文天大将军非一人也汎指三十二将说故
各统所属鬼神以救护国土必令雨旸时若年谷
丰稔不使他诸鬼神扰害众生也我于下如前文
说六若诸下次应四王天统世界获众生者是帝
释外臣居须弥山半四埵引见第二解我于下如
前文说七若诸下次应四王太子生天宫驱鬼师
是四天太子所职事即那吒太子之类也天父正
统太子亚之金光明经所出即其事也我于下如
前文说以上但列欲色二界不及无色者有三意
一以无色无身故二举下义以该上故三总收入
下文杂类中故如上七应先列正统后列臣辅文
虽不次妙应之身平等寂然无刹不现也。】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人间贵姓名贤以示世谛所
尚而顺其求也初若诸下初应刹利人主即国王
王统兆庶然有大小不同如四轮粟散中夏夷狄
分疆列界各治其国名为人主菩萨随顺其求为
现其身说纲常伦理修齐治平之法令成就故次
若诸下次应长者爱主族姓者谓于本族中德高
年迈五服推让不唯本族所尚而人间世靡不景
卷六 第 810a 页 X14-0810.png
慕如黄叔度郭有道陈太丘荀朗陵辈方以命驾
太史占奏以真人东行德星聚五百里贤人集如
此适足以称长者故云世间推让论亦云长者具
十德故我于下如前可知三若诸下次应居士爱
谈名言者名言即是纲常伦理孝悌忠信等语世
间必以此为名言故居士者以清净自居素守贫
富贫而乐富而好礼如此足称居士我于下如前
可知四若诸下次应宰官爱治国者治国必自修
齐始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以此治国国无不治
治国乃宰相事也剖断邦邑者剖是分剖断是决
断藩镇为邦县治为邑上自台辅下及尹牧俱称
宰官菩萨现为说法必陈听讼而必使之无讼尼
圣即其人也五若诸下次应净裔婆罗门译云净
裔又云净行数术者以卜易星命为数禁咒符箓
为术二者能为摄生卫命之法术即法故我于下
如前可知。】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皈佛四众顺其求也初若有
下初应比丘按竺乾九十五种外道俱有出家为
沙门者则出家之辈信非一种今所列者乃出族
姓家入如来种者是也持诸戒律者比丘具二百
五十戒以此诸戒律其身故比丘译义如前我于
下可知次若有下次应比丘尼尼是天竺女声即
女比丘故禁戒者禁是制止之辞尼戒五百条详
卷六 第 810b 页 X14-0810.png
见四分律藏戒相倍于男比丘故以上是出家二
众菩萨皆现其身说法成就故三若有下次应近
事男五戒是在家皈佛者所持戒相虽浅乃为诸
戒之基五戒不坚持则诸戒俱毁矣如架屋先实
其基基不实则屋必倾矣优婆塞译云近事男以
亲近事奉出家比丘为其师范故四若有下次应
近事女五戒同上自居者谓以五戒持身自守坚
贞故优婆夷译云近事女我于下如前可知以上
是在家归佛二众菩萨皆现其身说法成就故。】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女德而顺其求也初若有下
初应内廷诸宫女德内政者掌王家宫壶后妃之
教令名曰内政立身者谓正以持巳然后正人之
不正如此则身修而家齐国可治矣自内而达于
外如诗所谓周南召南被文王后妃之化是也彼
内廷诸女具此愿乐而仰菩萨菩萨现女主身及
国夫人等说法成就故女主即天子之后也国夫
人即君夫人所谓邦君之妻是也命妇者谓妻因
夫荣受天王之诰命故曰命妇大家者家训曰姑
女师也如后汉扶风曹世叔妻同郡班彪之女名
昭字惠姬和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焉者
无可职称权曰大家耳次若有下次应童男不坏
男根者谓真元不丧欲恶不行故曰童真我于下
如前可知三若有下次应处女女中有静处坚贞
卷六 第 810c 页 X14-0810.png
不慕男子所侵暴其身者名曰处女处读上声亦
以童真自处故侵暴二字见毛诗谓女不贞淑以
行多露乃为他人之所侵暴我于下如前可知。】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八部及十二生类无刹不现
而遂其求也天伦者总摄三界天类也脱伦者或
求生正趣故或厌下苦粗欣上净妙故八部及诸
杂类皆以意会其求脱伦向往之愿俱可解也菩
萨皆能现身说法令成就故馀皆仿此药叉译云
轻犍乾闼婆译云寻香天帝之歌神也天帝欲其
歌然香召之彼闻香即至故云寻香阿修罗译云
无端正男丑女妍故又云非天似天非天故紧那
罗译云疑人似人而头有角天帝之丝竹乐神也
摩呼罗伽译云大蟒非人者即诸鬼神是也有形
无形下四类按第七经末形作色色即形故彼云
有色是休咎精明等无色是空散消沉等有想是
神鬼精灵等无想是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今文
从略并成一应言之然于八部又阙迦楼罗译云
金翅鸟十二类中又阙若非有形若非无形若非
有想若非无想等以略影广也然知菩萨于空散
消沉尚现同事说法成就岂形想之类独不遍耶
盖略耳又从前通称三十二应世出世一切圣凡
生类无不摄尽所谓无刹不现身也。】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至)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卷六 第 811a 页 X14-0811.png

【这一节经总结前文三十二应皆归功于闻熏三
昧自在之力也妙净者谓不动本质遍示生故如
一月在天千江现影月不来影不往众生法尔得
蒙慈力以成其功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
此菩提座即此义也应应妙净事事无碍不可思
议故称妙净或问月沉万水不易本形非有随缘
现相之能岂无法喻不齐之过耶答曰前不云乎
虚空不动逐器方圆器器见空随形转变月之与
空当合看始得月以明心空以示相俱不失旨请
静思之皆以下全功结归闻熏三昧之力称无作
者谓此妙应本乎无作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是三
昧不动而动之妙用神通无滞无壅故称自在。】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至)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这一节经承前下合众生同悲仰故应身拔苦而
先标应数也我复的复字承前与乐意说故称曰
复以此三昧者功归所自也与诸下牒前下合悲
仰起后十四无畏拔彼诸苦令无所畏故云无畏
功德于我身心者我是菩萨自称谓此拔苦功德
总在菩萨身心上得或观相好而生善故或随所
应身中得无畏故或观道力而治恶故或于三昧
而修成故四悉巧被众恶自消故云于身心得也
又细玩下十四段中前云知见观听等属身断灭
妄想等属心细寻可见。】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至)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卷六 第 811b 页 X14-0811.png

【这一节经承前下合悲仰而拔苦故此总陈观体
令彼称名脱诸苦也此文十四段今初是总下十
三是别初明返闻自性是观之体馀是功能故不
自观音以观观者二句明观体也三观字诸方解
者或有以下者为去声或有以上者为去声总不
得经意何者此是返闻自性之义耳且将三观字
训作闻字义便明白如云由我不自闻声以闻闻
者闻者即是闻的自性明白切当更无所疑然今
三观字皆训平声读之观即闻故令彼下是加被
利他的功能谓即以上返闻之功加被众生而诸
众生能观菩萨的音声音声即名号也能称名号
则一切苦恼皆得解脱良以名号即称实性名即
实故实性虽寂感无不通如众生有苦而呼天天
必佑也文中苦恼亦是总举下十三节别示诸苦
相也又取名意可合并者并之以故文为六截。】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至)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而下同悲仰此二明水火不
能烧溺也知见旋复者由返闻故馀根皆复此明
见复也虽兼知说意且在见指眼根说故旋复者
旋是返义复是复于元觉也谓眼根返入复归元
觉眼性属火今既旋复眼火则息以内外火性同
本生故内既息外亦亡也以此功德加被众生是
故入火不烧也观听旋复者虽兼观说意自属听
旋复如上说上兼知次兼观者意明一返元六解
卷六 第 811c 页 X14-0811.png
脱故耳性属水今既旋元闻水自息亦由内外同
体内既息外亦亡也以此功德加被众生是故入
水不溺也故问耳目属水火意出自何经答世医
难经说故良由五脏按五行眼通心火耳通肾水
故详见彼书可捡。】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至)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而同悲仰此三明鬼难刀兵
不能害也断灭下二句良由六根旋复六识并销
妄想指六识说想心取物三毒流行偏多杀害今
既并销即亡杀害以此功德加被众生设入鬼国
鬼不能害鬼是不觉义妄想是鬼义故断妄想鬼
不能害也熏闻成闻者上闻是妄故熏修其妄使
其忘缘自归以成真闻一闻既返六妄知根亦销
亦复同于忘声真听以销复故境不碍心内根既
亡外境何有以此功德加被众生物自当坏何能
害巳临当下二句约事明不能害巳物自坏也使
其下约理明真性不动幻物何害上约事可解下
约理中又引喻明水与光喻真性如水性无我割
则随割于水何伤又如日月之光搏撮弗得飘鼓
弗动淮南子曰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
坏意可类此真性亦然夫惟真性寂然无朕安能
割之使伤吹之使动耶今文惟字即指水与光性
说水光之性即妙真如性故。】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至)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卷六 第 812a 页 X14-0812.png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而下同悲仰此四示明纯暗
谢根断尘离贼所不劫鬼禁俱平也闻熏下二句
由观体纯一明彻于外故云明遍法界明能破暗
故云暗性不全以此功德加被众生诸恶鬼等虽
近其傍菩萨三昧精明闪烁如日而诸鬼目不敢
正视药叉译见前罗刹译云可畏鸠槃茶译云魇
昧鬼毗舍阇译云啖精气富单那译云热病鬼音
性下二句谓外之音性遍销内之观听返入以此
功德加被众生能令众生枷锁不著离尘功茂枷
锁禁系亦属外尘故不著也灭音下二句谓音尘
既灭真闻圆满然由真闻本具之慈无处不生力
能拔苦与乐令诸求者虽经险路贼不能劫正明
慈善根力遍生之意冥被贼心使其劫杀之念不
起纵欲劫之或刀刃鎗槊悉段段坏矣。】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至)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而下同悲仰此五明贪嗔痴
三毒悉远离也熏闻离尘之义前文巳明今何重
出良以熏闻一行具无量德今举十四事乃无量
中少分耳若明其极非言可尽何复云重色不劫
者色是色欲由六湛圆明六尘虚妄妄不能劫真
故云色不劫也以色不劫故多淫众生仰之而神
功必被其益也故云远离贪欲纯音无尘者前文
但说熏闻而闻性纯今兼所闻之音亦纯者良由
心外无法音尘亦称性故故云纯音音称性故无
卷六 第 812b 页 X14-0812.png
尘可得根也境也俱化为一真心矣故无能对所
对以此功德加被忿根众生则诸嗔恚转为慈矣
故云远离嗔恚销尘下四句谓销外妄尘旋内真
明法界是依身心是正依正两融朗彻无碍故如
琉璃内外通净也以此身土两融之功加被痴暗
众生能令昏钝阐提转昏为明故云远离痴暗昏
钝性障者谓阐提众生昏钝为性全无正智是故
拨无因果执著豁达空见障真般若根于性故故
云性障阿颠迦译云无欲不乐欲涅槃故即是一
阐提之异名耳。】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至)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而下同悲仰此六明资生克
绍之义能令获二求也融形复闻者按当文意形
约依正说谓融通依正之形故云不动而能涉也
复闻指真闻说意带妄闻谓返妄闻而复真闻也
不动下二句道场是修道之场如华严说不动菩
提场而升而说谓不离当处而遍游华藏也不坏
世界者谓不坏去来彼此近远相故能遍下四句
明供养之广及克绍为子之义然上融形复闻一
句属理不动下二句谓不动理而涉事世间属事
故以理从事故云不坏世界能遍等者正明理事
互融本具权实二义故有法王子之称以此功德
加被无子众生求男得男也六根下谓六根既复
圆通用无优劣见闻觉知皆为明照平等互融故
卷六 第 812c 页 X14-0812.png
云无二称性周遍故云含十方界大圆镜是智空
如来藏是理谓依十法界建立此智此理而此智
此理皆由六根圆照之所建立故能承顺十方微
尘如来秘密法门不唯承顺而巳犹能受领无失
即此承顺受领之义能令无子众生求女得女也
槜李敏师解曰前不动而涉者即方便智方便属
权权能干事故应属男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属实
智实智诣理理能含育故应属女如净名说智度
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即斯义欤。】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至)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这一节经承前被机拔苦之功结归闻性总显一
名胜等多号也夫此闻熏三昧之功利他无尽良
以所拔之苦有尽机应相对故于无尽中发宣尽
相今第十四中总显一名等彼多号功德无二何
以故谓此娑婆一界中众生耳根利故正与菩萨
所修圆通相契药病相投由是一能胜多也然约
逗机边显胜实非恒沙菩萨所證之道为劣彼此
所證则同而所被稍异耳此三下此字指娑婆说
世界总有三千大千俱名娑婆是释迦牟尼一佛
所化之境有小千中千大千具三种千故俱舍论
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
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
一成坏故云三千大千也昔宣律师问韦天曰余
闻一佛化境三千国土日月岁数或言百亿或言
卷六 第 813a 页 X14-0813.png
千百亿广略不同者何耶答曰如师问百亿千百
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化身一佛化一日月则成
千百亿日月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良由
天竺亿数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
百大亿日月故云百亿现住下明此界中现住世
间的菩萨有如是之多种种现形凡情莫格如此
方三教中历古圣贤间出皆是此数种种修法垂
范以诸方便渐次引归宝所人莫之识也随顺众
生若干种心以无量法门而教化之由我下菩萨
以前功德结归本根谓由我得圆通本根开发微
妙耳门故能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身心遍界
者如下文云现一一形以一至无量首眼多身即
一身此为身之含容也又云诵一一咒以一至无
量言音能以无畏施诸众生以无畏为施者如前
所说火不能烧水不能溺等令他无所异故此为
心之含容也其身其心无大不容无小不入故云
含容周遍也此法界者约十法界说能令下校一
多平等谓令法界众生持观音一名与彼共持多
菩萨名彼此持名之二人所感福德正等无异世
尊下明一多平等的所以无异即平等故良由菩
萨发妙耳门真实圆通故能一多平等是名下总
结十四无畏也力者即指圆通无作妙力说福备
者谓令不畏水火等难即是福故无苦不拔故称
为备又福即是乐既拔苦巳则易苦为乐故云福
卷六 第 813b 页 X14-0813.png
备众生坊本六十二下有亿字今准南藏无亿字。】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證(至)救获众生得大自在。」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重显圆通性分具有四种不
思议德以应众生也前云力今云德者力是力用
约外应说德是性德约内具说谓性分之所固有
故谓之德又德者得也得之于心应之于境故长
水疏云内德不充外用不起此之谓也世尊下总
标性具四德谓由圆通而修證故所證得者是无
上道也故字牒由圆通生起四德之境四种皆称
不思议者不思议是妙之总称初一多无碍故次
显密无畏故三阴信冥通故四悲敬田满故良由
德备于内应遍于外无作而作作而无作言莫能
议心莫能思故称不可思议之妙德也一者下别
释德相妙妙闻心者菩萨自赞闻思修三慧也闻
是耳根心字义属思修即是闻熏闻修的意思巧
变文法故尔又思修义属第六识心故称为心然
依闻而思而修故称闻心言妙妙者正是赞辞谓
妙闻妙思妙修指初观体而言故云初获三慧俱
妙润文巧致故并言妙妙心精遗闻的心字即顶
上心字说谓思修之心既精遗其妄闻是故见闻
觉知等六根不能分隔融为一真心矣故云成一
圆融清净宝觉也诸家解妙妙闻心等语辞致可
观义理不彻不能指出实境从劳粉饰也故能下
正明德相现众多妙容者约全体说非止首臂目
卷六 第 813c 页 X14-0813.png
而巳无边密咒者如不空罥索经面然𦦨口等咒
皆是此菩萨所说秘密神咒然且来此震旦千万
中一二耳以多故云无边也其中下示相一首是
本乃至八万四千是不思议变也对治众生八万
四千烦恼故菩萨妙能通身遍身尽大地是菩萨
手眼奚止八万四千哉对治之说良有以也烁迦
罗译云坚固二臂是本乃至八万四千是不思议
变也母陀罗译义如第二解说二目是本乃至八
万四千是不思议变以无染曰清净希有不思议
故可尊可重故称为宝慈威定慧者总指首臂目
及全体所示之相以此四意或折或摄皆名救护
众生慈曰摄受威曰折伏定则制狂慧则转痴一
切众生根性不齐大约无出此四也外应圆彰内
德不疵如镜临照妍𡟎不争顺缘而成就故故云
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至)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重显四德此以显密形声施
令无畏也闻思脱出六尘者闻思指三慧说略一
修字一根既返六处皆脱故指六尘说脱也如声
度垣者即以声为喻声则垣墙不能障隔以譬见
闻觉知不为六尘所碍正明圆通之意则能互用
矣妙能者能约用说以现形诵咒皆是用故一一
形一一咒者一一即种种指一多之形无边之咒
说也此形此咒顺缘拔苦总以无畏施众生故是
卷六 第 814a 页 X14-0814.png
故十方尘界众生皆称菩萨为施无畏者此以无
差别之差别以明不思议之妙德益众生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至)舍身珍宝求我哀悯。」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重显四德兹以神功阴速众
生见者自然发施心而生悲仰也谓菩萨乘圆通
妙门游历十方由三昧力故众生见者闻者咸生
敬慕施心冥发舍身是内施珍宝是外施然世所
爱者身命身命能舍况外物乎以内外施者求哀
悯故希与拔故此皆菩萨不思议德之所感也。】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这一节经承前妙应重显四德兹以悲敬二田上
供下益俱圆备也得佛心者因心契果我心即佛
心故得即證义又得字应下句證字得与證分句
说故證究竟者證究竟觉故能以下菩萨以等心
之施上供于佛下益于生生佛平等故傍及下正
明下益各遂其求故六道众生者地狱众生阿所
求耶求锉烧舂磨得暂息故饿鬼求免饥虚故畜
生求免刀砧故馀可知矣妻子寿是世间法三昧
涅槃是出世法寿句应连妻子今插三昧之下则
漏无漏混乱是译场忽略也下益中不及珍宝者
文略耳理应有故又世出世法不能尽述故称乃
至以上备明耳根圆通功化巳竟。】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至)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这一节经结今佛问最初入道圆通方便本从耳
卷六 第 814b 页 X14-0814.png
门入也初句是牒佛问语我从下菩萨自陈从耳
门入也三昧称圆照者三昧即闻熏闻修今不说
熏修而言圆照者圆照即三慧故照即慧故三叠
俱空故称圆照缘心自在者缘是无缘之缘初则
不随前尘返流全一既得全一即称圆通乘无缘
慈循声救苦无心而应应即不应无别留滞故称
自在因入下指入流本因證得菩提是果即以耳
根为最初方便也以上二十五圣各据自所證入
为第一者以归元无二故是故门门称为第一世
尊下结明远本示不忘意也又显巳者有所自来
彼佛指古观音如来说彼佛赞叹菩萨善得圆通
最初法门乃于大众中授记观世音号以表因果
符契也十方字约横竖义说竖指十方界横指十
方空以十法界各遍十方故从前详明二十五圣
圆通遥应十八界及七大意故下文世尊及十方
佛同时全体放光意表十八界法法全彰同归觉
顶为究竟实际下自详解今略指文源起伏耳。】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这一节经佛因各显圆通巳竟交光互灌以表异
入而同归也五体者首及四支指全体说也五体
放光以表圆通无处不彰故初释尊光灌彼尘佛
及诸会众文中但云菩萨不及二乘若按下文尘
佛光来灌佛及菩萨罗汉则释尊光去亦应三乘
皆灌理应有之但经家叙述不全或译场忽耳此
卷六 第 814c 页 X14-0814.png
以象表意也交光互灌佛及三乘者以表前诸圆
通自他不隔因果同归也前二十五圣大小相参
今流光灌顶亦应三乘同及以表圆通心法处处
可入人人可證也皆灌顶者顶是究竟圆极的所
在以表心法究竟觉际人所固有但得圆通则何
人不究竟此大佛顶耶林木池沼是无情物能演
法音者以表圆通现前则一切色是物色一切声
是佛声既称圆通则于依正色心物我自他无适
而非圆通方称圆通实际所以前文诸圣皆云无
碍流通细玩可得也末二句可解。】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至)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这一节经释尊会众睹光获證天喜雨华尘界不
隔情无情等皆庆赞也此诸众者集家指本师会
众说也得未曾有者睹上交光互灌之象曾未之
见故合众获金刚三昧者前诸圣者各證圆通皆
称金刚三昧指金刚喻定说也长水疏独指耳闻
圆观者误矣良以佛光互灌是通印诸圣何尝独
显耳闻下文令选当机方称耳根为对机之法今
但通象非局意也即时下明诸天闻法睹光生法
喜故雨众莲华华具百宝色色虽百宝不出五显
色青黄赤白等是显色故空成七宝色者上百宝
色以明华之功制百种多奇故今云七宝色映于
空者以明宝之实质不出金银珠玉砗磲玛瑙等
故此娑婆下明合界之象用显圆通之本意也迷
卷六 第 815a 页 X14-0815.png
时无隔而自隔悟后则万碍俱通六根无壅是故
尘界合而为一也梵呗下明庆赞意梵呗是诸天
音乐也咏歌是天人赞咏也谓众乐不鼓而自鸣
天人不教而自成歌情与无情由圆通法门玄象
所感自然敷奏其音也。】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至)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这一节经世尊令选诸圣圆通谁当此界之机也
选圆通而告文殊者文殊实智第一对机择法非
智不能故有是命也于是下世尊欲明其局先示
其通在诸圣边说实无优劣前后差别对众生论
法当适机故告文殊令其择之汝观下可解各说
最初成道方便者道即十方诸佛所得菩提之道
方便是入道的法则皆言修习真实圆通者谓前
诸圣各从门入皆成道故即以自所證得为真实
故门虽不同所證一也彼等指二十五圣说我今
下对此方机则屈通为局佛问文殊诸圣圆通谁
当其根可令阿难开悟耶兼我下佛谓不唯利益
当时亦乃兼通末世令彼入道从何方便得易成
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这一节经文殊奉旨选法集成伽陀而答之也文
可解对即答义以下答上曰对如儒书中凡臣答
其君多称对曰。】

「觉海性澄圆(至)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卷六 第 815b 页 X14-0815.png

【这一节经文殊将选圆通先标其本兼显空界缘
生悟迷迟速等意然后去取之也觉海下二句先
明圆通真本辞止二句囊括多义上句是依体起
用下句是摄用归体上句觉是体澄圆是用又觉
是法海是喻性字通乎法喻澄圆之用亦通法喻
法中澄是寂义圆是照义寂照二义依性觉起故
海之性亦具澄圆之用如海色湛然故说澄森罗
并现故说圆海与性觉法喻颇齐故取譬也下句
圆澄是用觉是体有摄用归体之义上句说澄圆
者意明寂而常照故下句说圆澄者意明照而常
寂故寂而照照而寂同出而异名二俱元妙也元
明下六句显生妄之始初句元明照性即是本觉
智体元明即是本明照是明上发的照用虽万有
俱在照中本无知而知无照而照若生一念能照
所照则真转成妄所照既立则真照之性亡矣迷
于能所之妄则性觉真空变为顽虚故云迷妄有
虚空也依空而生坚执之性是世界之因故云依
空立世界也想澄一句明世界初成之相想澄之
澄与上澄圆之澄不同此想澄之澄是妄想凝结
之意谓妄想凝结昏钝既极则有情化成无情故
云想澄成国土也知觉一句明众生阴身初起之
相谓众生阴身是地水火风所成地等本是无情
之物由六根旋令觉知而六根初本一性圆明为
地等壅令留凝是故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便成众
卷六 第 815c 页 X14-0815.png
生五阴之身故云知觉乃众生也空生下六句明
空界众生微眇之甚反显大觉之大故云空生大
觉中如海一沤发也海喻大觉沤喻虚空虚空尚
小何况有漏尘国及诸众生依空而有者小之更
小盖可知矣沤乃起灭不常以明空因迷有悟本
无空沤灭则空无矣此句法喻双显谓虚空尚无
何有世界众生以所遣能故云况复诸三有也三
有约依正说故如诸字归元下六句正明简选圆
通之意谓前诸圣同归觉元之性本无二致而其
方便能入则有多门言其能入之方便不同也圣
性一句谓诸圣所證之性无不通达是真实故顺
者逆者皆方便故顺者顺此方之机耳根是也逆
者馀圣所说以不适机故名逆也末二句结前标
本起后正简然兹圣性触处贯通初心欲入必藉
圆根则速證元觉若误依不圆根卒难究竟故当
简选如前经所谓日劫相倍以是简选令可入者
入之不同伦者谓迟速不可同其匹也下偈正简
自六尘始。】

「色想结成尘(至)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这一节经文殊奉旨正选诸圣圆通必以逗机为
顺先于六尘也初一偈简色尘也想是观想由观
不净白骨归于微尘微尘归空然则色由妄想结
成是障碍粗质使精了之性不复明彻安得圆通
次一偈简声尘也谓声性从杂乱语言上发语言
卷六 第 816a 页 X14-0816.png
不出名句文三声为实体名句文是声上假相盖
以直声为声声中清浊高下联布屈曲为音音有
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故云杂也伊即彼也名句
味者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自性指万物
自体性说如云山山云物等此即为名故云名诠
自性但未知何山何水必要差别义显方称为句
如云山是须弥山是雪山香山等水是江水海水
等以差别义显故称为句文者文秪是字为名句
所依故称为文味是义味然而语言文字有尽义
理无穷一句不能含摄一切义味不圆可知故被
简也三一偈简香尘也香是合中知离则何有不
恒即是生灭圆觉不成四一偈简味尘也味是舌
味味性或有或无非本然常住之味云何依此杂
变觉观而得圆通五一偈简触尘也触是触发能
所相待合离非定云何为圆通哉六一偈简法尘
也法是意内所缘凭外尘有非遍可知不圆信矣
以上六尘被简矣下简六根。】

「见性虽洞然(至)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这一节经承前简选圆通必以逗机为顺次于六
根也初一偈简眼根也谓见性虽称洞然前后不
相到亦非圆通矣四维下二句前经但约前后左
右说今偈文引四维说者通前互显也四维即四
角亏一半者后方二角不能见故但见前方二角
故云亏半亏是不及见意以不遍故不得为圆通
卷六 第 816b 页 X14-0816.png
也次一偈简鼻根也次应耳根迁逗机故辍在后
文谓鼻息但通出入而阙中交故云现前无交气
也气是息有出入无中交故云支离阙故非圆故
云匪涉入则非圆通矣三一偈简舌根也初句非
字倒置应云舌入非无端则易明也无端者谓舌
根所入非无端由必因味尘乃生觉了味若亡则
觉了元无云何获圆通哉亡字读应作无四一偈
简身根也初句身为能触物为所触然亦能所非
定前经云能为在手为复在头在能非所在所非
能能所无位触无实矣能所互阙故非圆觉观也
涯量者涯是涯畔量是限量指能所涯量不[淴-心+口]合
故冥会即[淴-心+口]合义五一偈简意根也知根即意知
根意根无体由杂乱思量显故如前经云必有所
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故云知根杂乱
思也次句湛是澄湛了是了毕谓意中湛了无所
思量则意根终无见矣若想念不脱圆通不可得
也以上五根被简矣下简六识。】

「识见杂三和(至)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这一节经承前简选圆通必以逗机为顺又次于
六识也初一偈简眼识也识见杂三和者识是所
生见与尘为能生根尘识三和合而显物体杂乱
故称杂三和也前经云眼色为缘生眼识故若诘
其本则三皆无相无实体故自体指眼识说依眼
识而入圆通今眼识自体先巳无定云何依此能
卷六 第 816c 页 X14-0816.png
得圆通次一偈简耳识也心闻洞十方义如前普
贤章说此是后身菩萨大因之力所成初心不能
入也所依之行既高能依之机不及机教不合亦
从简例三一偈简鼻识也鼻想者观鼻端白光本
是权顺机宜而设驻彼散心依白而住暂用之法
非长修之事若住此不休则成心有住圆通何
得哉四一偈简舌识也舌以说法为优亦是拈弄
音文而巳只可开悟先成道者末世将来不能逗
矣且名言句义非无漏法不可依此得圆通也五
一偈简身识也持犯指戒说持之与犯伹束身而
巳若法身非身则无所束即此持犯威仪元非遍
故云何令得圆通六一偈简意识也盖二乘人由
作意得神通故约意识显神通也然彼神通本以
宿因成就何关作意且作意未离物圆通何可得
哉以上六识被简矣下简七大。】

「若以地性观(至)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这一节经承前简选圆通必以逗机为顺又次于
七大也初一偈简地大也文可解次一偈简水大
也想念非真者指月光水观说水观如幻故非真
实如如之理元非觉观以二如字并称者古来讲
谓上如是智下如是理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则成
四如矣愚谓同一如字何分理智若据实论之良
以不异名如是不动意然又非如虚空凝然不动
之谓即于诸法繁兴说不动耳以法法各住本位
卷六 第 817a 页 X14-0817.png
即名为如般若云如如不动法华云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法是世间相世相即常住故常住即
不动义此约十法界说为如如今且据人世论如
且云依也如正也如天也如地也如日月山川也
如草木昆虫也如佛也如魔也如无法而非如一
如不能尽其义故重加一如意明法法皆如故称
如如如如之理不迁不易何有舍此取彼故非觉
观之谓非圆通之行矣三一偈简火大也火头金
刚初厌欲有因修火光定以火定却欲则厌有之
心不忘非真理也是大乘器具非初心方便以初
心难入亦从简例四一偈简风大也风性无恒动
与寂是对待法有对则非真觉云何以是得圆通
耶五一偈简空大也顽虚无觉是昏钝法无觉异
乎菩提安得为圆通哉六一偈简识大也识以了
别为义了别则属生灭非常住之道依识而求存
心先妄圆通非可得也七一偈简见大也前经见
大中都摄六根以一见大摄馀根也诸行指念佛
说念属行故以念念迁流即为行也既有迁流是
无常性故云元生灭也因指念佛果指圆通念因
生灭觉果无生感应既殊圆通安可得哉以上七
大被简矣下文特选耳根为逗机之顺道也。】

「我今白世尊(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这一节经承前所简别选耳根实逗此方之机则
观音为最也我今下二句可知此方下二句正指
卷六 第 817b 页 X14-0817.png
娑婆众生耳根利故教体是声名句文依此得返
观闻性不为声尘所转即得清净故次云欲取三
摩提实以闻中入也离苦者指前十四无畏说得
解脱者指三十二应说谓此拔苦与乐之功乃善
述其名曰良哉观世音是巳良者善也美也取尽
善尽美之意又次云此菩萨从恒沙劫来遍入尘
刹以无缘之慈妙应一切心得自在以自在无畏
施诸众生也妙音下叹其名之妙也名下得其实
故谓观音之名是名微妙何以故一称其名即得
解脱一切苦难得非妙乎又其名也是名清净梵
即净义良由等观一切如一子想而无冤憎彼我
之迹故观音之名是梵音也又其名也如海潮之
音循声救苦不失其时应念即至如潮汛起伏不
失时故救世下二句显其实德世指六凡说令离
诸苦悉安宁故出世指四圣说令三乘人俱获常
住常住即佛界也此二句义通收前经二种殊胜
妙力也此偈总十六句分为二偈初一偈以良哉
观世音为结句总叹逗机适化以闻根为顺末乃
结称嘉号次一偈承上以明菩萨功深力大历叹
名实为十界之益友也长水疏截偈不审前后断
落使义脉壅滞非善法也。】

「我今启如来(至)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这一节经文殊历叹耳根圆通妙具三种真实也
初二句总据前经如观音所说譬如下初偈一章
卷六 第 817c 页 X14-0817.png
四句先叹圆实也以十方同时闻故说名圆真实
也闻非虚妄故称真实以真实故能遍圆也然细
玩之击鼓不是喻约现前事验闻圆实故次偈一
章八句叹通实也初引馀根校耳显彼不齐之劣
次隔垣下明耳之胜谓此闻性隔垣能听远近可
闻得非通乎实故能通故云通真实也亦以五根
不与闻齐胜劣可见矣后偈一章十二句叹常实
也初四句明声有动静闻无起灭次四句明声自
生灭闻元常住生灭圆离得非常乎实故能常故
云常真实也末四句是常实馀意谓此闻性纵在
梦中虽无所思闻性不无如前经云梦听舂㨶闻
性存焉后二句明闻根觉观出于思惟之表身心
所不能及也。】

「今此娑婆国(至)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这一节经文殊指此耳根利故翻显循声返本之
利害俱属于闻也今偈十一句总属一章初明娑
婆世界以声论宣明若迷本闻循声汩妄害莫大
焉后乃确指阿难以验循声之误其害可见矣谓
彼强记多闻总归有漏不免落于登伽邪思幻术
然此岂非循声之所沦溺哉果能旋转欲流内穷
闻性获于无妄之真闻不亦利乎夫斯利也利莫
大焉。】

「阿难汝谛听(至)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这一节经文殊以闻熏三昧诫勉阿难除强记而
卷六 第 818a 页 X14-0818.png
返真闻也此偈十一句总为一偈以义尽为一偈
故初五句文殊叔承佛威而选闻熏宣说斯义堪
教阿难令谛听也闻熏名金刚王者金刚是喻譬
观智如金刚之坚利能断惑故又以金刚是宝中
至宝故称为王闻熏之智五根所不齐故以王拟
之幻如前说不思议言其妙也以此三昧能出生
诸佛故称佛母具三宝故乃名为真又金刚下三
句句虽分三总一义耳后六句正明诫勉汝指阿
难说谓汝闻他尘佛法门要当先除欲漏若欲漏
不除畜闻成过则误汝真修将闻受持佛所说佛
何不自闻返巳之真闻耶然阿难持佛所说法法
即佛故故云持佛佛。】

「闻非自然生(至)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这一节经文殊释闻之名详示还源得体之功警
其初误也初六句为一偈正显释名返源次见闻
下六句为一偈正明得寂照之体末四句为一偈
正警初误觉后观之犹如梦故初偈中谓闻非自
有因声立名曰闻若旋转闻机则与声脱能脱之
闻更欲谁名谓闻之名亦无矣一根下二句示返
源之义一返六脱者外用虽隔内性本融故一根
返归真源则外隔俱脱而内融矣次偈中谓见闻
等六根如幻翳相似言其非实也六根约正说三
界约依说依指六尘也谓六尘亦如空华六尘遍
三界故指三界说也次二句明根尘销除真觉圆
卷六 第 818b 页 X14-0818.png
净真觉既圆净之极则本有光明通达光即寂照
寂照之体大而无外故含虚空也末偈中谓迷时
为登伽所留今觉后却来观乎世间举世皆梦汝
在大觉中登伽在梦安能留汝形哉信乎迷悟之
利害若此。】

「如世巧幻师(至)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这一节经承前六根设譬以明一休复而六无性
也此分二偈初偈一章六句举喻以明六根幻成
要以一机抽拽若使内机歇息归于寂然外诸所
动皆无性矣后偈一章五句法合上喻初句祇是
例辞后四句正属合偈六根合诸男女一精明合
一机幻师法义不合大约妄心合幻师故云幻师
幻作等也法中一精明者指第八识的见分说见
分本湛故云一精明由外境所击分而为六根尘
识三和合而成故云六和合也六由一成故云元
依一处休复合上机息归寂休即息机复即归寂
六用不成合上诸幻无性以上法喻了然明白吴兴
解以真如合幻师者误矣既云真如不应称幻师。】

「尘垢应念销(至)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这一节经文殊结归前义极乎圆净勉众当依是
而修也此节义分二偈前四句为一偈结前六根
休复乃成圆明净妙之体谓馀尘未尽尚在学地
学地通三乘说故加诸字若明净极矣即是如来
究竟地也后大众下五句为一偈正是勉众当依
卷六 第 818c 页 X14-0818.png
反闻而修也次句汝字倒置应云旋倒汝闻机为
顺旋倒即返义闻机如第三经中解下二句可知
末句总结圆通实如所选。】

「此是微尘佛(至)我亦从中證非唯观世音。」

【这一节经文殊叹上反闻圆通乃三世师资入道
之心宗也此十句总为一偈前八句总明三世师
资依是而修初二句总叹返闻是过去尘佛入道
要门一路即是一道涅槃为所通圆通为能通以
能通为门通于所通故过去指如来说现在指菩
萨说未来指修学者说修学必属二乘盖三世影
显文互通也巧言摄意可以心会又过现二世皆
称巳證未来劝修当从闻入末二句文殊谓我亦
从此證入非独观音此重明一路意也。】

「诚如佛世尊(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这一节经文殊结明承旨取观音而去诸圣之意
也此文义分二偈前偈一章六句结明承旨取观
音之意后偈一章五句结明去诸圣之意初中前
四句出委命承旨简选的所以又诚如下二句是
委命承旨以救下二句正出所以谓所以命选者
欲以救诸末劫求出世之人故后二句出取观音
意谓欲成就求出世间人之涅槃心者观音为最
也涅槃对生死说谓世间众生念念生灭是生死
心出世涅槃不生不灭是诸佛心今乃成就彼人
解脱生死希證涅槃唯观音返闻为最也次中谓
卷六 第 819a 页 X14-0819.png
自馀二十四圣所修方便皆是佛之威神观机逗
教即彼事上令舍尘劳尘劳既舍则巳非是长时
修学之法又复深浅不侔大小异辙然而浅深在
机世尊一音演说随类各解逗机似别指归实同
故云浅深同说法也。】

「顶礼如来藏(至)圆通超馀者真实心如是。」

【这一节经文殊料拣巳周礼佛覆命郑重其选乃
以反闻对之并结全意也此文并为一偈初二句
文殊礼赞佛也如来藏是佛所證圆理藏义解见
前文是为上上无漏之法妙不思议者也今文殊
礼赞所證意实在能毕事而覆命是主伴之礼也
次二句愿以所选加被未来更无他惑又次六句
可解末句真实心指前圆通常三真实说长水挟
情之说非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节经集家叙述大众闻偈悟心及所證有差
也于是二字是集家叙语起文之辞谓阿难及众
闻前简选圆通偈意得法喜而开悟故身心了然
者身是六根心是藏识由前一六俱亡得圆通实
义了无疑滞故云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者称藏性
而说故云大开示也以得悟故观佛菩提涅槃二
种果德明了无疑菩提属智德涅槃属断德犹如
下设喻显其明了之意文可解若以意合者事喻
五住惑远游喻流转五道为五住惑之所留故未
卷六 第 819b 页 X14-0819.png
得归还家喻菩提涅槃道路喻诸行也因事远游
喻昔日之迷明了还家叙今日之悟普会下述三
乘及诸杂类解證有差也十恒河沙者言其数之
多也得本心者得字得浅深说有未实證者故本
心指藏心说人所本有故离尘垢得法眼净者初
果以上皆是法眼净位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译
义见前女由闻偈增进四果又有无量众生发无
上道心以上即解證有差之相也梵语阿耨多罗
译云无上三藐译云正等三菩提译云正觉无等
等者法华文句云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
能等此理故云无等而等也又究竟之理是无等
初缘究竟理而发心能等于理故云无等等也又
心之与理俱不可得将何物等何物而言无等等
耶心之与理俱不可说不可说而说说此心等此
理故云无等等也初是横释次是竖释又次乃非
横非竖释也三释皆妙详出于此学者当子细潜
心理会可得也前第四经末请行初文佛说发觉
初心二决定义其第二决定审烦恼根本兼选圆
根直至于此始圆第二义也应知二决定义为自
行总科后文重请安立道场结坛说咒等事盖为
末世众生而发请者为利他行也自利利他为行
门大意学者穷经深入先识大猷斯为一助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至)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这一节经阿难从前得悟自行复请安立道场等
卷六 第 819c 页 X14-0819.png
事为利他行也初阿难下至稽首白佛是集家语
从大悲世尊下方是阿难自陈之言整衣服者肃
其请仪心迹圆明者心存于内迹现于外圆则不
偏明则不局由得悟故德容异昔也悲欣交集者
悲昔之沉沦欣今之遭际并集于心故欲益下叙
其请法之由成佛法门者指前耳根圆通说是中
即指闻根此是阿难欲请利他先陈自利也常闻
下引例明利他之由佛昔有言谓自未度而度人
者菩萨之心也自觉圆而觉他者如来之道也此
是阿难回小果心向大乘道之所从也世尊下正
叙末劫多难请陈匡护之道去佛渐远者隔正像
法二千年入末法中又渐远矣时甚衰替魔外偏
炽如恒沙之多难尤甚矣当于是时欲将如来正
法摄化其心入乎正定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离
魔外之事于佛菩提心不退转而无屈挠之难耶。】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至)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这一节经佛诺其请将有所酬先叹其请之善而
诫令谛听也佛叹善哉者正叹其回自化他行大
乘行故此心固善也重言善者大乘之道希世行
故又小圣回心便为固故乃善之善者故重言之
汝今下诫听阿难下领教唯者应之速也。】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至)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一节经世尊将酬道场之请先明结坛修心之
本也梵语毗奈耶译云法律佛引律中三义而称
卷六 第 820a 页 X14-0820.png
决定者谓修行人决定依此三法次第得故所谓
下标名三名生起次第有由初云戒者摄心名戒
以防非止恶不令恣纵五欲尘劳名摄心也因戒
生定者摄心是定之因故戒具足能生定也因定
发慧者定极能发般若真光故经云无量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即此意也从微及著直至究竟果觉
不离此三故称三无漏学也此总标下别释。】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至)不如此说则波旬说。」

【这一节经世尊别释三学以明结坛修心之本兹先
释戒自淫始也此连后文四节皆释戒学定慧二
学义形于戒不别释也是故文中皆言多智禅定
等语良由定慧以戒为基基若不实即彼二学亦
无成故今文大意戒为急务故详明之定慧一学依
戒显故下皆仿此然又详审佛意先标三学后次
第应别释则于标列文义周备今但明戒中四诲
定慧二学置之不说盖大乘戒即摄定慧故如古
德云圆人学戒即学定慧此经属圆故一学一切
学也云何下徵名若诸下正释诸世界有二意一
指此娑婆大千界说故称诸也二通指十方说谓
诸众生皆由淫欲以正性命则生死无穷是故其
心不淫则生死根本断矣何有相续此正明摄心
为戒也若诸下先释淫戒淫属爱爱为生死根本
故相续长劫汝修下修三昧者本欲求出尘劳尘
劳约五住惑说若淫心不除尘劳必不可出纵有
卷六 第 820b 页 X14-0820.png
下是纵辞大率淫心不除一切定慧俱不得成纵
发定慧只是邪定邪慧如来正定正智必不可得
如此不断淫而修行者必落魔道修力深者为上
修力浅者为中为下然作魔民犹是男身故称为
上若作魔女淫心愈炽修力愈浅故为魔女如登
伽之类彼等迷误既深不知自以为魔亦各自有
魔法师徒训化称巳所得为无上道也我灭下极
指末法下衰之际多此魔民充满世间正法如悬
丝邪法炽盛恶烧如火潜匿奸欺广行贪秽称善
知识淫淫相传令诸众生堕爱见坑喻爱如坑者
谓贪爱之陷溺如坑难出离故菩提正路则失之
矣汝教下佛诫阿难留愿入末法中教彼众生欲
修正定先断淫心是名先佛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称先佛者约末世说佛灭既久故称为先叠举十
号之三者殷重之也决定如前说驱制淫秽曰清
净达道之教曰明诲此结初诲名也是故下结明
非戒不足以修定及慧如蒸砂等者举喻以明非
戒不定之意谓不断淫而修定者如蒸砂求饭则
误矣砂非饭本纵经尘劫秪名热砂蒸砂求饭喻
以淫身而求佛果盖斥淫身非求道之本也经劫
之言极明误之甚也汝以下深警误由汝字先指
阿难意及末劫良由阿难误堕淫室故指阿难以
及众也佛谓若使不断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
是淫根此二句亦是纵辞何者盖不断淫必无妙
卷六 第 820c 页 X14-0820.png
悟岂有妙悟成淫根者耶然或纵发理解亦是助
其淫机非妙悟也如前三品魔类是也三涂者涂
是涂毒地岳名火涂饿鬼名饥虚涂畜生名刀砧
涂又涂与途通若云途途秪是三恶道耳必使下
称淫机者机是机括约喻说贪淫之心对境即发
如机发之速也身心俱断者二乘制身菩萨制心
二俱断故断性亦无者谓断淫是人空境断性是
法执必使法执亦无则人法俱空也得二空故佛
菩提可希冀矣末四句总结初章大可解波旬是
魔王名译云杀者生身法身俱为所杀故。】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一节经承前别释三学以明结坛修心之本于
戒次释不杀也又诸下次释杀戒杀以相杀相吞
故亦生死相续也汝修下如前章说纵有下亦纵
辞落神道者鬼神贪血食故不断杀心彼不断杀
而修定者报落其类三品修力亦如前说大力鬼
者长水疏云五岳四渎系祠祀者是也以血食所
主故飞行夜叉及罗刹类译语见前诸鬼师等为
大力部从如此方河神及五方鬼等是也地行罗
刹亦乘修力感生者报得鬼福如今虎狼附鬼力
而食人者是此类也彼等鬼部不识正法各有徒
众以鬼法率众亦各自称有道我灭下如前可知
彼言食肉得菩提路者如今之世传鬼语以血食
祭者得何等福除何等祟即此意也阿难我今下
卷六 第 821a 页 X14-0821.png
出比丘食肉之由佛召当机云我令比丘食五净
肉者盖由竺乾地多砂石种植为难且以小乘初制
比丘不能顿断肉食是故佛以大悲神力化生诸
肉本无命根假名为肉五净者律开三净谓不见
不闻不疑为我杀者名为净也孤山义加自死鸟
残合称五净称婆罗门地等者西域五天通称婆
罗门国故指婆罗门说佛世比丘既得其味传之
末季现前无佛所化无由乃食众生肉矣此食肉
人岂得名为释子汝等下正明非释子意文可解
汝教下佛诫留愿入末法中及结第二明诲名义
解如前说是故下结明非戒不足以修定及慧譬
如等者举喻以明非戒不定之意塞耳大叫求不
闻者秪可自瞒人何不闻苟或不叫闻者犹寡以
大叫故闻者愈多然其塞耳欲隐也大叫求不闻
者则弥露矣塞耳喻修定大叫求不闻喻不断杀
而求出尘修定是欲隐也不断杀而求出尘其罪
愈彰是弥露也以法合喻会意乃得清净下出大
乘戒意遵杀戒故不践生草草所生发犹人命也
戒谨之士既不敢蹋况手拔乎如草系比丘可鉴
云何大悲之子取众生血肉充食耶此深责比丘
食肉之非也若诸下正示教诫东方者西域指震
旦诸国为东丝绵绢帛震旦所产从镬汤烹杀中
来戒谨比丘不应服也此土指五天竺说靴履等
是彼所出盖天竺多山崇峻绵亘故多产兽彼人
卷六 第 821b 页 X14-0821.png
所衣皆裘毳等裘是羔绒之衣细羺之毛名毳又
所食者多乳等以醍醐为之上味初𤚲名乳以󱞂
发之初番名酪次番名酥又次名醍醐此是兽之
身分守戒者不应食者如此不服不食于诸世间
真为解脱以解脱故无馀债也酬还宿债不游三
界者以不服不食无宿债可酬故不游三界也盖
宿债者以后望今说非指过去宿冤若按下章无
始之言亦指过去辩在下文何以下三句释不酬
意谓服食其身即为彼缘反显不服不食缘从此
断如人下二句引例为缘之意人食地味即与地
为缘故足不离地也百谷即五谷别生之多者黍
稷稻菽麦各生二十种五种变而成百也必使下
七句结明真脱之意身身分者食肉为身食乳衣
毛为身分也又贪味属心衣毛属身故云身心二
途不服不食我说下二句正结真脱意末四句如
前章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一节经承前别释三学以明结坛修心之本于
戒又次释盗戒也生死相续及汝修等者皆如前
说纵有下亦纵辞落邪道者盗则不义不义是邪
故落邪道是以不断盗而修定者必堕其类文中
不言盗而言偷者盗是劫盗明火执械伤人破户
是谓大盗偷是穿窬窃取畏首畏尾是谓小偷今
文意在禁止小偷不与取等及窃仁义乡愿之名
卷六 第 821c 页 X14-0821.png
者故斥为偷心小偷尚戒况其大盗者乎是故不
言盗而言偷也三品精类如前意会之精灵者如
第九经色阴中说以邪心含受魑魅邪悟灵异或
见远方市井无端说法通达妙义者是其类也妖
魅等者如多年不死之狐能现妖冶女色凡一切
妖孽怪事及世所称五方贤圣能祸福人者是其
类也邪类众多难以枚举故称群邪此等各有党
与各自称巳得上人法此以迷为解也我灭下可
知潜匿奸欺称善知识者正是窃盗仁义乡愿名
德以自濡者古称德中贼者即此谓也诈称得上
人法詃惑无识彼无识愚人为其所惑智者旁观
洞彻肝腑也恐令失心者恐是惊恐或说未然祸
福水火灾祥等事恐吓其心合失故守此辈所过
之处令人家财耗散往往有之非空言也我教下
四句正示不偷所以循方犹随方也随在何地皆
令乞食乞食则无畜无畜则舍贪心贪心既舍即
成菩提之渐矣诸比丘下六句示其养生缮性之
法谓诸比丘不自熟食乞他所熟寄养吾身残年
旅泊如客寓三界暂住而巳不作常住之想示此
一往去巳无再返之念佛制如此云何贼人现比
丘相假借如来圆顶方袍裨助偷心贩卖佛法造
种种业为佛之法却诽具戒为小乘道末法之毙
一至于此疑误末学堕无间狱也若我下示以内
施返其偷心于自身心然灯爇香身尚能舍况其
卷六 第 822a 页 X14-0822.png
身外有偷心耶无始宿债一时酬毕之言于理尚
疑何者今之内施及前章不服不食等语但可免
我后世酬债之愆云何无始宿债得偿耶大率内
施心重供佛功高及前章真脱之行满故以此功
而偿彼债又或回巳之功向彼宿冤令彼超脱方
堪毕酬文略义晦必以意会可得然或圆乘实观
或种俱销自他不隔物我一如复有何债可偿耶
长揖世间者谓永别谢绝不复来故虽未下四句
明觉路深远未即大通佛说是人于如来妙道巳
得决定信心言其不退也若不下六句极言内施
微因不可不行也微因者谓于身分所舍不多而
其成功甚大无始宿债毕酬功非大乎故反显以
明内施因微果著行者所当行也若不行此纵成
无为宿债须偿故引佛例为證马麦事见四分律
藏可检由佛宿生诟一比丘可食马麦今虽成佛
犹不免此故云虽成无为宿债必偿世尊以此深
警行者勿忘施行也汝教下佛诫留愿入末法中
及结第三明诲义如前说是故下结明非戒不足
以修定及慧譬如下举喻以明非戒不定之意水
喻标定漏卮俗称漏㪷是也喻不断偷的身心长
水疏云灌禅定水于破戒卮欲求漏果尘劫不平
谁之过欤若诸下正示教戒谓比丘于一衣一钵
之外分寸不畜又令乞食馀分施饿众生此明竭
尽施皆反其偷心之对治法也于大下又明降心
卷六 第 822b 页 X14-0822.png
义谓于大集会中降伏我慢高心捶是打詈是骂
同于称赞称赞对詈捶义略也补云捶打同于抚
摩此云毁誉不动降心之法应上身然灯炷身心
俱舍也故下云必使身心俱舍又复不将如来不
了之说回为巳解自心局隘又局隘于人误彼初
学若不以此自误误人佛印是人得真三昧末四
句可解。】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一节经承前别释三学以明结坛修心之本于
戒又次释妄戒也前标三无漏学今列四诲者谓
三学虽圆若大妄语则于三昧不得清净故加此
诲然上四戒是比丘四根本戒指本虽同戒相校
细此属大乘故大妄语者简诸支末妄语故加大
言成爱魔失佛种者贪前戒具名誉自矜爱巳名
德故生诸妄即爱见成魔既落魔类则失佛种势
必然也所谓下二句上但标名此正示相得约理
说證约果说理所未得而谓为得果所未證而谓
为證此二句为妄语正意或求下别示求尊要誉
之相须陀洹等译语见前此为尊重弟子为世所
敬故云尊胜第一前三称果第四称道者前三约
当果说第四是无学位具八正道故辟支是中乘
人又胜于前十地指地上说地前指三贤位说是
大乘故超胜前三指此要誉要供总名大妄语也
一颠迦译义见前如人下二句约喻明断佛种多
卷六 第 822c 页 X14-0822.png
罗是梵语具云贝多罗译云岸形树名也刀断其
本更不发生故下二句以法显喻云佛记是人永
殒善根断木喻灭佛种刀喻大妄语以妄语断佛
种如刀断木也佛记者佛授记也按业定报必非
谬故沉三苦海者三苦海指三途说三途纯苦无
涯涘故我灭度下佛敕三乘人应身生末法中作
种种形者行四摄法也示现同形同事令易信受
故或作下四句示顺行事如是下四句示逆行事
称赞下二句通上顺逆皆以赞佛弘法令其身心
信向得入正定虽其现形同事终不自言圣迹擅
泄佛之秘密因缘轻向末学初心言此彼亦轻信
二俱忽慢招不恭之罪唯除临终阴有遗付亦不
明言略露而巳如寒拾辈及南岳天台铜轮铁轮
之说是也云何下深责妄语之人显其异言异行
惑人耳目汝教下佛诫末法化行如上及结第四
明诲如前是故下结明非戒不足以修定及慧如
刻等者举喻以明非戒不定之意谓不断妄而修
定者如刻人粪乾屎橛作栴檀形形虽像香其性
本臭终不成香刻粪喻不断妄而修定者栴檀喻
正定正定本具一切功德法香故妄语身心如人
粪臭恶无比安得正定我教下正示教诫谓比丘
当直心行道如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于
四仪中凡诸往去行来俯仰语默一切行中无謟
无诈无矜无诞云何自欺谓得上人法耶譬如下
卷六 第 823a 页 X14-0823.png
引譬以明妄称之罪文可解求佛菩提如噬脐者
言其不可及也噬脐如春秋传曰楚文王伐申过
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
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
不早图后君噬脐注曰以不及也盖噬齧也如人
自齧其脐不可及故今经所喻以明求菩提者以
妄语故佛果不可及也若诸下重蹑直心说谓直
心如弦一切行中皆践真实直故无魔佛印下可
知末四句如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直解卷第六